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1 09:00:4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推荐第2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实施:

一、幼儿园方面

1、设立心理角:针对不同年龄心理教育的目标,创设、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有利于心理品质优化的环境与材料,如:某幼儿园的“快乐心情小屋”,教师将小朋友带来的有趣的玩具与图书,放进去,让孩子在游戏时间进去分享,交流快乐的事情。

2、幼儿园设立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3、建立幼儿心情日记:为每位幼儿准备一本心情日记,在每天适当的时间请小朋友记下自己今天的心情,并与老师、同伴分享、交流,学会面对不同的心情,丰富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三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4、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孩子 (1)生活活动

孩子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流露,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培养,这种培养要既有群体性又有个别性。如在生活角里开展系鞋带、扣纽扣、叠手帕;午睡起床后两人互叠被子等,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感受到了相互合作的快乐感。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从而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开展亲子活动,体会父母爱自己的情感,从而教育幼儿爱自己的父母。鼓励孩子周日串门,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又培养幼儿热情、开朗、以及合群性。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幼儿的生成性活动和预设性活动的有机结合,它为幼儿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在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地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的内容,并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如:小班计算教学活动中的图形分类。活动中,老师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孩子分在一起,他们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将同类图形归在一起,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5、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同伴引导法

教师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使他们从小养成大方、合群、热情开朗、团结友爱的心理。在游戏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老师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和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体育活动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抬桌子、整理玩具、收拾积木、互叠被子等必须共同商量,才能顺利进行。

2、角色互换法

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后,进行角色互换来体验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如:小班孩子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很喜欢扮演大人的角色玩娃娃家的游戏来照顾娃娃,于是,组织孩子们一起做“喂娃娃吃饭的游戏”,通过角色互换,将吃饭这一生活行为,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而牢记在心。通过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调羹,一勺饭,嚼一嚼,往下咽”不断地引导和鼓励,教会小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用小调羹自己吃饭了。

3、情境表演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在情境中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情绪体验。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玩具被抢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玩具被抢的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通过观看,孩子们知道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并让幼儿明白长时间哭闹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观看和讨论,孩子们掌握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4、游戏法

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驱除“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方面

与家长多沟通,利用幼儿园的家园之窗、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教信息,从而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游戏案例简介

一、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我来帮助你 活动目标: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活动准备:录像机、木偶表演。 活动过程: 1 演一演

(1)小熊正在草地上放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挂在树上了,怎么也拉不下来,急得小熊都快哭了。正在这时,小羊走过来了,它对小熊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它从草地上捡起了一根很长的树枝,对着风筝用力往上一顶。哈哈!风筝飞起来了,小熊真高兴,对小羊说:\"谢谢你,你真棒!\"小羊说:\"不用谢,上次我的风筝也挂在树上了,是爸爸教我这样做的? \"哈哈!原来是这样!\"他们高兴地笑了。 讨论:小羊用什么方法帮助了小熊?它为什么会成功呢? (2)元元正在认真地看图书,可能是画中的故事太精彩了,他高兴的又蹦又跳,一不小心把图书撕破了。他很着急。旁边的小刚看见了,对元元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小刚从小筐中取出了方便胶和小剪刀,又找来了一张白纸。他用剪刀剪了一小块纸,抹上了方便胶,小心翼翼地把图书粘贴好。元元对小刚说:\"你真能干,谢谢你!\"小刚说:\"不用谢!你下次也可以这样做。\" 讨论:小刚用什么方法帮助元元的?元元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2、说一说

(1) 小红不爱吃青菜,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吗? (2) 洋洋不会拍皮球,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 (3) 涛涛爱打架,别人都不愿理他,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 (4) 有个小朋友不爱睡午觉。你会怎么帮他?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活动:让自己高兴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 活动过程:

(一)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说一说

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推荐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儿童的发育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因此,儿童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重要。如果说身体上的疾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痛苦,威胁生命安全,那么心理疾病不但会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危害到家庭、他人及社会。

其次,儿童时期特殊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往往会影响到甚至决定着成年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理论认为,大量的成人心理疾病,如抑郁、强迫等都与儿童期心理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期,成人时期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蒙台梭利 “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陈鹤琴

“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美国布鲁纳

“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 前苏联巴甫洛夫 心理的产生: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儿童早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早期教育,家长和老师该做什么?

“一个人不懂小孩儿的心理,小孩儿的问题、小孩儿的困难,小孩儿的愿望,小孩儿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儿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能让小孩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陶行知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1.定义: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2.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自我意识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定义:使幼儿懂得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含义:强调预防、着重促进、系统(多学科综合、多方面合作)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

促进全体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幸福感,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坚持性。

2)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培养幼儿的初步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格。既要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也要同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特别是亲人、老师和同伴。

4、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创造精神。

5、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想法、情感的能力,通过游戏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保持愉快情绪,克服胆怯心理,勇于表现自我,培养诚实、勇敢、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

6、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

7、促进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爱自己、家人、同伴、老师 2.探索周围世界 3.交往教育

2 4.自主自理教育

5.积极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教育

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

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幼儿心理健康的特点与表现

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的、稳定的  求知欲强  合群  诚实不说谎

 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2.幼儿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判断和评价

 自尊心  自信心  主动性  独立性

 自制力与坚持性  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  责任感  交往能力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教育

一、为什么不能吓唬孩子?

吓唬,是一些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为了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就说:“别去,那有熊瞎子会吃你!”晚上,孩子没有很快入睡,母亲往往会说:“快睡吧,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把你带走了!”孩子哭了,老师或家长就会说:“不许哭,再哭就叫警察把你抓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这种办法虽然有时候会奏效,但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不利。

在这种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表现出一下弱点: 1.吓唬会使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

由于成人的吓唬,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刮风、打雷、闪电,都会使孩子感到异常恐惧;而一些可亲可敬的叔叔阿姨,如大夫、警察等,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

3 2.吓唬会使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

3.孩子的神经系统脆弱,吓唬会使孩子精神持续处于紧张不安状态,惊恐不定。如夜间睡觉会突然惊醒,做噩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吓唬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使他丧失自信心。 5.会损害成人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

父母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便把大人的话看成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

二、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痛心和愤怒。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 1.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他们常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又如,珍珍告诉老师:‚我们家有汽车,是红颜色的。‛其实,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谎,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2.希望得到长辈的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

例如,姥姥问3岁的青青:‚你喜欢姥姥,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喜欢妈妈。‛这时,姥姥板起脸孔,教训她:‚好没良心的东西,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我喜欢姥姥,姥姥好!‛于是,姥姥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姥姥说姥姥好!

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当孩子说实话受到惩罚时,他就会用撒谎来自卫。例如,爸爸发现自己的钱少了,问到孩子,孩子承认是他拿了,爸爸不由分说,一顿饱拳,还大声骂道:‚你这么小,就会偷钱了,今天,我要好好教训你!‛孩子对这种教训记忆犹新,每遇到犯错误或不中爸爸意时,说话就要动脑筋了,要不就会受惩罚的。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说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们就

4 开始学会了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父母表现出的往往是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3.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把一切的玩具、食品等都归自己所有。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的或者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这种类型的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1.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容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2.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老师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3.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施教。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父母就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

4.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5.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儿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6.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好。

‚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四、孩子胆小、性格脆弱怎么办?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面对小孩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胆小脆弱,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学会自信,自己做主。

自信是孩子开启独立自主大门的钥匙,它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心底认为“我能行”;要从兴趣出发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要信任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

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盒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当然,父母对小孩子的管教要分情况处理,尽量避免一味禁止,否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感觉没有面子,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4.让孩子大胆地说话,引导孩子理智思考。

首先,父母、老师应该戒骄戒躁,不能当众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

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成人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

6 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最后,成人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按理做事,而不是凭感觉。

五、孩子任性怎么办?

任性是孩子性格中最容易发生的不良倾向,表现为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听劝告。

产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孩子认知水平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时期,常常不肯按成人的意图办事。

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孩子很快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总会让步。于是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懂得办事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对已经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要善于调控和引导。

1.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痛、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办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办法往往比较有效。

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前“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以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了。”

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要多费口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

7 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

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了?”

“宝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 “你什么时候才能听话,让老爸省心点!”

“这孩子怎么这么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孩子的话。

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子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就是坏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甚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是个特别听话、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要求孩子听话并没有错,但关键是听什么话和怎么听。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犯错,而且家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话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不能简单地通过责骂、体罚或者随意允诺给予孩子好处等让孩子变得听话,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不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服,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但若是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就会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过度调皮和蛮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全心智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第一, 真正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做到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爱心,平等的爱心。爱他,理解他,让他自由的呼吸,成长,做他自己,而不是任何您希望他成为的什么样的人,慢慢地他会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什么是付出,什么是获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细心观察和感受孩子的表现和内心感受。

家长不能随便给孩子冠以“太皮了”“太不听话”等负面心理暗示,长久下去,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弄出一些事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第三,在保护孩子个性和主见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纪律性。

听不听话,与守不守纪,本质是是两码事。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又要教育孩子养成尊重他人、严守纪律的好习惯。尊重别人同样也得到相对的尊重,让他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信?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包括喂食、穿衣等。孩子整天的任务就是吃、睡和学习,不用为自己做什么,也不需要学习照顾自己,长期养成了被父母、家人、保姆照顾服侍的习惯。一但自己动手就出错和失败,因此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一个生活都不能够自我照顾的人,又怎能建立起自信呢?

2.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什么东西是对自己不好的。所以,无论大小事情,他们都会为孩子选择。如,孩子没有机会自己选择喝果汁还是牛奶,吃饼干还是蛋糕,玩布娃娃还是橡皮泥。当这些小事都不能自决时,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孩子自己做决断的机会就更少了,从而养成依赖家长拿主意的习惯,一旦要自己拿主意时就犹豫不决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孩子又怎么会自信呢?

3.父母否定孩子的独特个性。

成人喜欢孩子听话,孩子只要事事顺从,便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意思,就是不听话、不乖的孩子。然而,父母忽略了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会跟自己的期望值不同。如,性急的妈妈会时常催促动作较慢的孩子,事事细心的爸爸会嫌孩子粗心大意。孩子会因为父母不满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而感到自卑,继而缺乏自信。

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总是喜欢把孩子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比较,或者与具有很大成就的自己比较,而孩子在客观上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标准,这样,父母往往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无论孩子怎么做都看不顺眼,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努力都觉得做得不好,长久下来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自信心全无。

5.父母过去催促孩子成长,而忽视儿童发展规律。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终日就是想着孩子要做得怎样好,当孩子还没有达到学习某种知识技能的年龄时便过早地要求孩子学习。如,3岁时要孩子写字,没有想过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手部肌肉力量和足够的手指灵活性来完成这项任务。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讲外语的能力很高,孩子母语还表达困难就要求孩子背诵英语句子。过早的教育,让孩子去做那些比大些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到、甚至还做不到的时情,是严重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现象,必定导致孩子经常受挫折,习惯放弃,从而逐渐丧失自

9 信心。孩子只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成功的事情时才有自信。

6.父母过于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信心,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现在许多父母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制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着意为孩子铺好人生路,并按照自己的设计领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但是一些父母在努力这样做时,过于理性,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从不去考虑这是孩子喜欢的吗?很多3~6岁的孩子会顺着父母,心里不喜欢也不会表达,而是把真正感受都压下去了,严重时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孩子的感情需要没有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尊重,习惯性地做父母认为对的事,而不去满足自己的喜好,他们当然难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八、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是否得当。下面是一些建议:

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成功的经验。

幼儿能够做的或愿意尝试做的,成人都要提供机会给他们做,他们就会有成功感,自信就能建立起来了。如初生婴儿需要在饥饿的时候被喂饱。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需要学习自己控制大小便,过早或太迟的训练都不适宜。3岁的孩子喜欢自己主动做事,父母应当提供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

2.建立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

个体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感。只有与父母建立起了亲密关系的儿童,才具有安全感。在父母的照顾中,孩子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对人的信任就能建立。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基于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在人际相处中得到正面的经历,才会对自己有正面的感觉而建立起自信。

3.关注孩子的强项,通过优势提升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能力,父母要从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出发,如跟社交型的孩子多沟通,跟运动型的孩子多做运动。孩子的强项被肯定,自信心就增加了,就会更大胆地向难度挑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虽然和别人相比,孩子可能不存在过人之处,但是与自己相比总有强项和闪光点,这就是父母要发现和进行重点关注的地方。

4.给予孩子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从不够自信到建立自信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父母需要耐心陪伴孩子,按部就班地把自信心建立起来。父母要对孩子的努力和动机多加欣赏和肯定,不要把着眼点放在结果上。要以无条件的爱,鼓励孩子坚持,相信孩子的能力。

推荐第4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读后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深圳福田区童歌博尔幼儿园 张艳丽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所谓“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就是这个道理。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近些年来,各个中小学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基本配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员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做出辅导。但是,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做以下的探讨

一、什么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任职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达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悦、社会环境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①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什么?

1 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

2 学习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能力

3 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习惯

5 进行合适的性教育

6 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幼儿年龄小,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到言传身教的楷模,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 2、情景演示。教师和家长更多使用情景演示的手段,使孩子在故事中受益。

3、讲解说理,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蹲下来观察孩子并试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能及时进行随机教育。耐心的疏导孩子,为孩子讲解说理。

4、谈论评议,可将班级或家里的片段拿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评论事例中的是非观,并随时进行换位思考。

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

余小鸣曾在全国26省市采用2阶段整群抽样调查。在学生、教师、家长对待现有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方面,9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健康知识;大多数(超过90%)的中小学生都认为学习健康知识很重要。99。7%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持肯定态度;97。7%的家长认为学校/幼儿园有必要为孩子提供健康教育。②

(二)家长、老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识不够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这种高速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基本的生活素求,而忘记了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加忽略了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培养。 同时,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经过调查,我国80%以上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有认识的也因为生活节奏快,没有真正履行教育者的身份。

(三) 受升学压力影响,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合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我国当前因为家庭结构的问题,很多孩子和隔带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父母对孩子情感教育及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四)师资问题(专业师资缺乏,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似乎成了制约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除了家长、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受升学压力影响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学校呼唤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呼唤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呼唤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如果成人能积极地鼓励儿童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和勇气。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了他们,对他们一生有重要的影响。④

五、针对以上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建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议加强在职人员培训⑤,建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局作为各幼儿园的直接管理部门,拥有很强的行政执行力。幼儿园老师在师范学院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如果教育部门能聘任专业的教师团队,将培训纳入“幼儿园师训计划”,我想教育部门会向幼儿园输送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

(二)不断完善人员资格管理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考证、认证进行规范化管理⑥。借助行政手段,促进各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设定从业人员的门槛,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建议各幼儿园收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点子等,研发相关的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课程。

建议业界更多的人能开发相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给更多的老师提供规范的教育课程。比如,以前我曾参与“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后来在短短的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出版的样书,样书里除了我设计的活动,还有很多其他老师设计的活动。这类的教材对于幼教工作者更加实用、更加便捷。

(四)呼吁大专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大中专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重视度。作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应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大力推行“专业院校”和幼儿园对接的工作,比如,院校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各幼儿园实习,然后返校后再根据实践经验进行研讨。这样做出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总结能力。以便踏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性

(五)进行课题研究,重视科研成果展示,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

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两条腿走路,并找到了结合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具体化、科研课题化、管理规范化、责任指标化四个操作层面上展开每位教师参与科研⑦,密切地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音乐活动与幼儿合群性研究”、“美术活动中的交往、合作”等课题,将教科研融合起来⑧。同时,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

(六)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业中来,借助各行业力量为孩子出版适合他们的读物,呼吁各位专家人士进行各种公益讲座等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7、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8、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幼儿园能从实际出发,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投身于更广阔的教育事业平台中!

【1】李兰兰主编《幼儿心理健康标志》,2010期3,P.152

【2】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3】汝骅著《学校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9

【4】吉乔生著《科学咨询》2010,期27,P58

【5】施密特著 刘翔平译《心理健康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6】刘维良编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4-01-01,P.48---P.5

【7】王永刚《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幼教新视野》2011期03,P15

【8】庞建平著《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策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期10,P9—P1

2【9】陆讲、李浴峰主编《中国健康教育史略》P144—P165

推荐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切实抓好。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当前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置。

2、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影响了这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地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

4、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用高档的材料布置优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的高结构材料过多,而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的管理者将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对班级中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不作过高的要求。

5、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我国,较多的幼儿园仍只重视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种种现象说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

二、新《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要义

1、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2、新《纲要》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成都日报》 2003 年 1 月 6 日曾报道“五岁幼儿患精神分裂症”。据报道, 1 名 5 岁的幼儿在园期间,因个 别 老师曾采取恐吓体罚等教育方式,使孩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而且在园情绪时有异常现象,教师没能注意观察,使幼儿错过最佳治疗期。经法院裁定,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未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导致诉诸于法律。此案例对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对此决不能再掉以轻心。

学习《新纲要》,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 --- 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

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如李洁、黄苦雪、王傅一等三名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 向 老师问“早”,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他们去活动区玩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每天这几个小朋友一来园,老师就让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肯得基”还是“娃娃家”。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在活动区玩时,教师还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餐前组织幼儿讲“我的悄悄话”时,最初,他们只是听别人讲,老师就鼓动爱表达的几个孩子和他们坐在一起交谈,对他们敢于开口的表现即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有了明显的时步。

(三)、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1、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

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 和 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

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3、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规则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

例如,在“猴子与大石头人”的游戏中,将幼儿分为红队和绿队,再请几名幼儿扮“猴子”。游戏开始,“猴子”在前面玩耍, “石头人”在后面任意模仿,当听到口令时,“猴子”们猛一回头,这时,“石头人”最后不论什么动作,也决不能再变动,任凭“猴子们”随意骚扰,能坚持不动为胜者,胜者多为胜队。在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获胜,都努力地控制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队的荣誉,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非问题性教育活动”和“问题性教育活动”,综合主体活动“我能做到”,教给幼儿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让家长参与,同时又向家长宣传《儿童权利权公约》,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可由教师每周发给家长“联系卡”,卡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联系卡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并要求教师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对联系卡,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

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利用社区环境优势,我们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 1 )由于我园地处军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环境,与连队联系,组织幼儿参观军营,了解解放军叔叔的生活、训练,并请他们中的代表来园讲“英雄解放军”的故事,帮助幼儿树立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从小立志保卫祖国的远大抱负,生成了活动“我是一个兵”等主题,得到部队和家长的一致配合,达到了教育效果。

( 2 )培养关心帮助他人的品德。教师观察到幼儿对社区街道搞的为灾区人民损款物活动,引起了大部份幼儿的注意,不停地问“你们带这么多旧衣服给谁,幼儿园这几天怎么摆了一个红箱子,看见 许多 老师在里面放钱干什么呢”此时,老师不是如何尽快给孩子答案,而是围绕孩子关心的问题,开展谈话活动,生成了“献出我的爱”的活动主题。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大班幼儿到天府广场“卖报”,将卖报款集中统一,分送到“ SOS 儿童村”,与“ SOS ”儿童开展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关心帮助他人等优良品质,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 新台阶

推荐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Tag:分娩

来源:中国早教网2009-07-29

作者:刘维良编著

【作 者】:刘维良编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20cm / 242

【出版项】:华文出版社 / 2004-01-01

【ISBN号】:9787507515534 /

【主题词】: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

【图书简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从社会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从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完整理解

(一)健康是人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健康是生理、心理与行为适应的统一体

(三)现代人健康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连续谱和三态分布规律

(二)心理健康的区分尺度

(三)心理健康标准

(四)界定心理健康状态及其标准的几点说明

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遗传

(二)分娩与发育迟缓的影响

(三)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二)应激和生活事件

(三)社会因素

三、个人因素

(一)人格特征

(二)躯体的机能状态

第四节 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遗传与重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保持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原则

(三)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四)身心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方面途径

(一)生理面途径

(二)心理面途径

(三)社会面途径

三、三种心理状态的心理卫生工作

(一)心理健康个体及其群体

(二)心理缺陷者及其群体

(三)心理疾病患者

第五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章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及案例分析

第四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第五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推荐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推荐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内容

1、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现代健康新观念;

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3、建立合理的认知;

4、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5、建立积极的心理挫折承受机制;

6、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7、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8、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9、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10、举办咨询活动,指导家庭教育。

推荐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作者: 瑞一

发布时间: 2010年1月20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爱心小屋

内容与要求:

* 感受相爱中的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用智慧和信心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情节。

* 尝试通过感受故事情节中的温馨,增加幼儿愉悦感。

环境与材料:

PPT 故事情节图片 计划书

过程与指导:

一、引出故事的名称

* 从图片上看故事里可能讲的是谁的事?(引出故事的名称:《爱心小屋》

二、理解故事的内容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他们的身高相差怎样,这样会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 虽然它们的身高相差很多,可是他们俩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两个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对相爱的人住在一起会不会因为身高带来很多麻烦?

* 于是他们搬进了长颈鹿的家,他们会遇到麻烦吗?

(教师出示长颈鹿家中的画面)

* 发生了那么多的麻烦事,他们两个会不会分开呢,为什么?

*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他们希望爱心小屋里的东西他们俩都能用,既能适合高高的长颈鹿夫人,又能适合矮矮的鳄鱼先生。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帮他们?

三、设计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夫人的家

* 帮助设计门、楼梯、桌子等。

* 引导孩子讲讲自己和别人的设计。

巩固与拓展:

* 引发幼儿在生活中感悟各种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得设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附:

故事

爱心小屋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结婚了,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夫妻。虽然,他们的身高相差很多,但是他们非常相爱。当然,真心相爱的人都希望有一幢“爱心小屋”,这样他们俩个才能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搬到了长颈鹿的家。

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生活在一起了!可是每当用餐的时候,不是鳄鱼先生身体太矮够不着桌上的饭菜,就是长颈鹿个子太高费力地弯着腰用餐;还有每当跨高高的阶梯时或开高高的门锁时鳄鱼先生就无可奈何了;有时用厕所时鳄鱼先生差点掉进马桶里。唉„..那么多麻烦,正是糟糕透了!

这些麻烦事让这一对相爱的人伤透了心。晚上,长颈鹿夫人对鳄鱼先生说“亲爱的,怎么办呢!”鳄鱼先生说:“没事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属于我们的爱心小屋的。”

第二天,鳄鱼先生和长颈鹿一起计划他们的“爱心小屋”。过了几天,他们开始努力地建造自己的“爱心小屋”。屋子里的每一样用具两个人都能用,而且既舒适又方便。他们终于能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了!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猜一猜,他们新造的“爱心小屋”是怎样的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国旗飘飘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五星红旗,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关心他人的能力。

活动准备:红纸、粘纸、麦管等。

活动过程;

观察与指导:

一、让幼儿观察国旗

讨论:国旗是什么样的?

上面有几颗星?每个星一样吗?他们分辨是什么样子的?

二、鼓励每人制作一面国旗。

三、幼儿制作

知道国旗是五颗星星在一起。(其中一颗大星、四颗小星。)

提醒幼儿不要将星贴在边上,有适当的空处可以帖上麦管

四、将作好的红旗布置教室

想想我们将五星红旗可放在教室的那些地方?

(墙上、彩车上、门口、插在玩具橱上„„)

建议与调整:

与音乐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红旗飘飘》的歌曲声中结束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去旅游

活动要求: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带领同伴了解当地的著名风景及特色

2.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广阔,间接地感受国家的雄伟,增加幼儿爱国的热情。

活动展开;

一、自由欣赏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你们当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旅行家啊!他们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你看。这些就是他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展开讨论

1.他们去的地方你认识吗?

2.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

3.你是从照片上的哪个部分看出来的?

4.我们请这位旅行家来公布正确的答案

5.我们的小脚印走遍了祖国大地

6.你们觉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

7.他们都是各有特色的。

8.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

9.他一共有几个城市呢?

三、拓展话题

1.你最想去哪里?

2.为什么?

3.让我们来寻找一下它的位置。

四、延伸

中国地图——我最想去的地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我爱北京**

活动要求: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吗?

2、你能在哪里找到我们的**?

二、欣赏歌曲

1、请你听一首歌,听完以后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2、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3、你听出它是几拍的歌曲?

4、它的歌词美吗?美在哪里?

5、你听到了什么?

6、愿意在我们美丽的**照片留念吗?

7、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唱!

8、以拍照的形式鼓励唱得认真的孩子

三、创编动作

1、你愿意在我们**前跳舞吗?

2、让我们随着音乐和歌曲一起来跳舞。

1、我们给跳得美丽的、与众不同的孩子拍张美丽的照片

建议与调整:

歌曲演唱中幼儿富有表情,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孩子,幼儿的动作创编有一定的难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我唱着歌儿骑着马

活动要求:

1、

让幼儿学会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

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有兴趣了解中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北京**、喜马拉雅山、大雁塔、延安宝塔山、大熊猫、乐山大佛。

2、

歌曲:“我唱着歌儿骑着马”磁带。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儿歌,了解内容。

讨论:我们祖国的全名是什么?

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二、

观看课件,交流谈论。

图一:(儿歌:青青的草„„大马)

小朋友骑着马在什么国家旅游?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首都,我们中国的首都在哪里?

说说大家知道的北京。

图二:(什么大„„青天)

五星红旗在**的什么地方?

我们红旗上的五颗星星怎么那么特别!

图三:(山么山„„高山)

我们中国有哪些山?

最有名的山是那座,为什么?

说说世界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登山运动员。

图四:(什么高„„宝塔)

了解大雁塔。

图五:(什么宝„„国宝)

什么是国宝呢?

我们国家有什么国宝?

三、

边看图边念儿歌。

四、

教师问,孩子答。

五、

欣赏歌曲。

建议与调整:

活动目标要调整为以幼儿的角度出发来撰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运动健将 内容与要求:

* 激发幼儿对各种运动比赛项目的兴趣。

* 感受运动健将坚韧、勇敢、合作、自信的运动精神。

环境与材料:

* PPT:单个比赛(举重)、两个比赛(摔跤)、团队比赛(篮球)的分部照片。

* PPT:颁奖升旗仪式。

* 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

过程与指导:

一.导入主题

近来我们了解了很多奥运赛事,今天老师把他们的照片带来了,请大家来看看这些奥运健将在参加什么比赛。

二.分享经验

图一:举重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举重的照片)

* 这是什么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些运动员怎么会举起这么重的杠铃?

* 哪些运动是一个人参加的比赛。

图二:跆拳道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跆拳道的照片)

* 这是几个人参加的比赛,什么比赛项目?

* 怎样才能战胜对方?

* 哪些奥运比赛项目也是两个人进行比赛的?

图三:篮球比赛(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播放篮球比赛的照片。照片中有姚明)

* 这么多人在参加什么比赛?

* 只凭姚明哥哥一个人能战胜对方吗?

* 应该怎么合作?(播放一段篮球赛事)

* 还有哪些比赛项目也是要有大家一起合作的?

图四:颁奖升旗仪式

* 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得冠军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运动项目图标和汉字游戏 * 找朋友:汉字图标配对(各种运动项目图标)

巩固与拓展:

* 你还能说说奥运会的其它比赛项目以及获得冠军的运动明星吗?

推荐第10篇: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3—4岁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尤其大部分幼儿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的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焦虑、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正处在心理的冲击中

小班孩子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的心理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很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为中、大班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健康心理的基础。

一、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1、热爱、关注幼儿。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奖励、赞扬、支持、信任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幼儿会说喜欢某某老师

我的头”、“她还常常让我分玩具”.......老师的这些行为常是有意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里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为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

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孩子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壮成长。

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

活动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更能激起幼儿对周围的关注与探索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应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及周边自然环境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幼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例如;活动室内的书架和玩具厨要设成开放式的高度一般以幼儿自由取放为宜。根据小班幼儿特点设置语言区、美工区、生活能力体验角等多种活动区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另外要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

松自己思绪自由的想象与思考。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每位幼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位幼儿必要时可建立个人档案对每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做好工作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从小就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为中心允许差异存在这个问题是正确的。健康个性的养成是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基础而家庭和集体生活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家长们应注意创造和睦美满、民主融洽的家庭气氛给予孩子适度的爱培养孩子形成以活泼开朗为主流的个性并注意利用游戏活动发展其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有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所以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

第11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身心并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是心理健康的营养素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等。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心理健康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甘林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

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

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着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3、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

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总之,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第12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孩子的智力发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早教中心、特色幼儿园为家长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然而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越来越高的未成年人自杀、犯罪率,让我们反思除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外,更应该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而做出努力!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成人中的精神心理疾病,有2/3左右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开始的,而3—6岁幼儿正处在心理发展人格行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积极地准备和接受状态,极其需要正确的启蒙和积极地引导。可见对幼儿开展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教育呢?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环境创设不可忽视

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良好的环境能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情感的发展。这其中并不仅仅是为幼儿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美观大方的教学场所,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合理多样的营养膳食,更为重要的是创建民主平等,宽容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家庭环境。教师、家长平等、民主的对待幼儿,鼓励幼儿敢说,感想,敢表现,以积极地态度循循善诱的对待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宽容的对待幼儿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和“越轨行为”,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

系,对幼儿充满爱心,让幼儿感受集体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亲切、美好,给孩子更多鼓励,多对孩子说“你真棒”,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爱但不溺爱,给孩子自由但不放纵,尊重孩子,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和乐观自信的心境

二、寓教于游戏,寓教于生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培养独立性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中游戏的设定、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游戏中的突发情况等使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学会分享,体会成功与失败等心理体验。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把自己当成是幼儿的伙伴,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减轻幼儿的恐惧心理。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打破班级界限、年龄界限,与各班、各年龄组间的幼儿相互参与活动,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交往圈。教师在活动与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并细心观察幼儿动态,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使幼儿在合作与生活中通过体验,得到提升。

三、家园携手,言传身教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家长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孩子学习好不好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教导方法,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具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意识。引导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父母自己对生活的乐观、追求,

对待他人失误的宽容等行为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幼儿从自然、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的心理教育。

教育就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走的更远,走向成功。让我们家园共育,行成合力,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第13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

健全的身心,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3\"4岁幼儿心理特点:情绪性强,行为受情绪控制。思维是直观、具体的。孩子特别是小班幼儿只有具体的感性思维,把事物当做具体的人来看待,会说话,有人的习惯,甚至完全象人一样顽皮,幼儿的这种思维把具体的人和物等同起来。心理学家称之为“泛灵”心理。“凡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

在小班幼儿教育过程中,能不能利用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呢?

在执教小班的过程中,为促进小班幼儿心理各方面发展,我在大量的研读了关于3\"4岁幼儿的方方面面的书籍,虚心请教了有执教过小班的同事后,在与孩子们一年的朝夕相处中及心灵碰撞中,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我认为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 :拟人化教育,幼儿心理健康 【正文】 :

拟人化教育: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教育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将世界人格化,使幼儿将周围同化,引起幼儿注意和兴趣,以此期待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

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所以我认为

一、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

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拟人化的教育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孩子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规则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幼儿的自觉行为。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采用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产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小朋友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

四、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孩子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孩子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为每位小朋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近年来,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据此,便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以往自己执教中、大班幼儿

时,采取的榜样示范法、引导法、激励法等教育方法在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各方面发展上却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适合小班孩子的,怎样的教育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摸索和寻找适宜小班幼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4岁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赋予事物以生命。树宝宝、熊宝宝,**宝宝常常挂在嘴边,成为一些物体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么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针对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开始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小班幼儿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法。于是乎在我们的教室,幼儿园里,周围的一切一切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都变的鲜活和生动起来。经过一年的实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

一、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之为消极情绪。

对于大多数乡镇的孩子而言,从3岁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而且小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反复不稳定。记得刚开学的头几个星期,教室里是一片哭闹的声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也跟着哭闹。几十个孩子的哭声简直震耳欲聋。

如何使

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再结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我们开展了“我和**宝宝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请家长帮助幼儿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儿园。“我们小宝宝上幼儿园了,**宝宝看见了,在家没人陪他玩,而幼儿园里却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积木宝宝,橡皮泥宝宝„„真开心,所以也要来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我和**宝宝一起游戏”、“我和**宝宝一起睡觉”、“我和宝宝一起学练本领”等活动,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幼儿园在他们心里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

飞飞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地找老师和同伴说话,家长也说孩子胆子太小,“冲”不出(不善言语,沟通能力差),不知如何是好。我与他沟通时,也大多以点头或摇头表示,引导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一天早上,孩子来园的还不太多,我发现飞飞站在动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语,我轻轻走进一听,原来他在和那里的乌龟“对话”呢,“乌龟宝宝你有妈妈吗?你有好朋友吗?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看到这,我连忙一边把耳朵凑近乌龟,一边告诉飞飞,乌龟宝宝在和老师说悄悄话,我的动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着我转换了角色,以他喜欢的乌龟的口吻告诉他,“‘我’喜欢飞飞,愿意与他成为好朋友。”“真的吗?太好了!”这个时候飞飞脸上兴奋的表情,愉悦地动作是我从未见过的,我继续以乌龟的身份与之交流,于是我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在以后我也经常转换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欢的事物并将之拟人化,与飞飞谈心。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我说话,也愿意与其他幼儿交谈,我看到飞飞的心灵之门在慢慢敞开,性格也在慢慢变得活泼。

二、拟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孩子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小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玩橡皮泥,纵是最顽皮的孩子要是一接触到橡皮泥,也会顷刻变得非常安静,橡皮泥在幼儿的揉,搓,捏,压中如同变魔术般变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们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但每玩一次橡皮泥,盒中就会缺好多,许多孩子把橡皮泥偷偷地带回家。虽然,每次都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幼儿园的橡皮泥是给大家一起玩的,是

幼儿园的,不能拿走。但效果不好,仍然有许多小朋友把它拿回家。于是,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不再象往常一样进行批评教育。一天,在小朋友离园前,针对孩子们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的口吻对他们说:“美工区的橡皮泥妈妈,这几天特别着急,她的宝宝不见了。”说到这,孩子们纷纷被我所吸引,一脸的困惑,见此,我觉得教育的契机来了,便接着往下说,“橡皮泥妈妈的孩子是在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侯不见的,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都要急哭了,哪个小朋友看见橡皮泥宝宝的,赶快送它回家,它要找不到妈妈,也要哭了。煽情的话语引来短暂的一片寂静,“老师,橡皮泥宝宝在伟伟那儿。”一些孩子更是自觉地把橡皮泥交到了我手里,然后纷纷跑到我身边表示:再也不让橡皮泥妈妈和橡皮泥宝宝分开了,以后不拿橡皮泥回家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拿橡皮泥回家,当个别幼儿忍不住想拿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拿橡皮泥回家,橡皮泥宝宝会想妈妈的。这一教育,不仅使幼儿自觉约束了自己不乱拿橡皮泥的行为,而且激发了小朋友爱护公物的道德感。

将物体拟人化,激发了孩子“泛灵”心理,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影响尤为明显,使孩子把外物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顺应这种心理活动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三、拟人化教育利用属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使小朋友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幼儿美术作品的讲评一直是我感到最难把握的。孩子作画时处于安静状态,讲评使幼儿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小班的幼儿,老师则应该既满足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又达到引导幼儿发展的目的。

我上了一次美术课“画画我灵巧的小手”。在作画的时候,幼儿都很感兴趣,也很专注,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在讲评时,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别人的画漠不关心,只对自己的画感兴趣。尽管一再提醒,就是不起作用,我想吸引孩子,便要投其所好,满足他们的需要。见婷婷画的是一张五指分开的画,用小手指的口吻说“婷婷小朋友,她把我画成了一个小树杈,真漂亮,谢谢婷婷。”这句话刚说完,原本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等着我继续说下去。我借题发挥:要是在我身上再帮我画几个苹果就更好了,我就变成苹果树了。“话音刚落,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活动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评价了另

外几位幼儿的画,“雯雯小朋友把我变成了一座山。(五指并拢)”,“真真小朋友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开了(只画了一个或几个手指)”。孩子们哈哈大笑,争先恐后地要来讲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昕瑶拿起洁洁的作品,用手拟人化的口吻说:“洁洁给我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颜色涂的鲜艳),我可帅了。我要谢谢她。”她的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短短的一堂课,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讲评的快乐,也让我受益颇多。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勤思考,勤总结,小班幼儿运用拟人化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抓住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兴趣为师,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学。

四、拟人化教育开启了小班幼儿的语言智能,为幼儿学习母语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幼儿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为每位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研究证明:3\"

6、7岁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而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在对小班幼儿实施拟人化教育时,我发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他们的发音大都不准确,语言是常用的一些动词和名词,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和副词,也不知道什么表述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如果将拟人化教育也渗透进去,融入到幼儿的语言学习中去,会变得怎样呢?故事,儿歌是提高孩子语音正确率,发展语言,丰富幼儿词汇的一条捷径。讲述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和儿歌并全部拟人化,孩子的兴致极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山羊公公拄着拐杖慢吞吞地走过来,小兔姐姐高高兴兴地上

幼儿园等,幼儿们畅游在没有界限的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中,拟人化的故事和儿歌延伸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童趣的拟人化语言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日积月累中他们的词汇量在增加,语言在丰富,句式在多样,想象力在提高。小朋友们越来越爱讲,也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俨然便是一个小小演讲家,无拘无束地表现着他们的个性。孩子们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所积累的丰富词汇和句式讲述着他们所认知的环境,他们“眼中”的世界。在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中,甚至连一些平时不愿讲话的幼儿,也深受熏陶,抵挡不住语言的“魅力”,纷纷接纳,频频使用。

经过对小班的幼儿实施一年的拟人化教育,我发现自己走对了路,选对了方法。因为孩子们的心理在积极发展,正如他们的身体在发育一样。该教育方法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在针对小班的小朋友的品德教育、道德感、美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心理,唤起小班孩子的学习欲望卓有成效;为3\"4岁幼儿学习语言,提高语音正确率,积累词汇量,初步掌握语法规则,丰富想象力,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总而言之,对小班幼儿教育教学进行拟人化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是适宜的,效果是显著的。

拟人化教育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高月梅/张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4、《幼儿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幼儿教育》2002年9月

第14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一直是较为薄弱、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导致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理解是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二)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三)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四)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分析

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国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幼儿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胆小、多动、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成人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目前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他们更多接受的是遵守规范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成人每天关注的焦点也仅仅限于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几个单词、学会了哪首儿歌等等,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目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和相应的特色活动,却没有正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他们还是把规范、习惯和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主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小化。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4.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脱离了实践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予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结束语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王松花 现代幼儿素质教育新观念。 1999(06) [2]毛海东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3]刘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姚本先 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第15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2013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重要的奠定时期,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关爱、尊重幼儿,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教育专家总结道:“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这说明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使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真诚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将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我班有一位叫“朱筱琪”的小朋友,只要是她喜欢的玩具她就要一个人霸占,不许别人玩,小朋友都躲着她,生活习惯更是一团糟。我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忙于生意,就任其发展,筱琪身上的个性缺陷,其实是长期失爱所致。于是,我常常给她讲道理,关心她的冷暖,引导她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等。渐渐地,她成了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懂礼貌,还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伴,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二、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幼儿成长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家访、电话、晨间接待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从幼儿个人基本情况、在家表现、家庭辅导措施、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结合日常观察,概括出各个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位幼儿建立了“幼儿个案追踪档案表”(见案例)。根据幼儿档案,我们进行追踪调查、分析、总结,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促使每位幼儿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帮助了家长重视和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园中融会贯通,协调一致。

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成长特征、规律及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挑战自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长变化,不断激发幼儿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第一,充分考虑幼儿经常性、易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第二,将心育目标与领域目标进行整合,融入教学活动;第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第四,利用本土文化,使健康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 如,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争抢现象,我们开展了如培养合作、谦让品质专题活动“熊猫钻洞”:在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一听完游戏规则,一拥而上,可洞只有一个,大家你推我挤。经过讨论,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有的认为:“这样争,谁也玩不成,不如让别人先玩。”有的认为:“可以排对,轮流着玩。”有的认为:“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动手多做几个洞。” „„适当的活动不仅帮助避免纠纷,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幼儿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增强社会适应性,促使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设置合理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

我们设立了专门允许幼儿独自游戏的“心理驿站”,在班级设立了“心情树”、“表情牌”。如“心情树”,我们知道幼儿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都很低,他们不会象成人那样主动地倾诉、控制和渲泻各种情绪,因而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就很难保持平衡和稳定,而教师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心情树”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幼儿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时将自己的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绪及时施以适当的帮助。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又具有游戏性,倍受孩子的喜欢。

同时,幼儿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保证。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注重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由发展的精神心理环境,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习,让幼儿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玩得愉快。

五、转变家长观念,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为了提高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的认识和重视,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儿童观,我们让家长参与幼儿“个案追踪档案”的建立,及时与家长做好双向沟通。在家长学校中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全体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设立“科学育儿专栏”,请家长共同参与亲子体能赛,等等,从不同层面增强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在家庭中影响和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3-12-31

第16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确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3月被批准立项为市课题,课题组在市、县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按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对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就我课题组对此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做个总结。

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整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担负着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重担,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关键所在,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薄弱环节,都集中反映要在扎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们共同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

2、受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病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

3、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存在独力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

1 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碍障等。

4、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幼儿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幼儿心理素质不能得到健康发展,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健康心理的基础。

(四)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地位。

三、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十条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幼儿健康心理的目标为:(十条目标)

(一)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二)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四)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能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七)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八)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九)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十)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幼儿健康心理的基本内容为:(五个内容)

(一)爱心教育。爱心即爱人之心。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幼儿有着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

众所周知,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因此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通过自然角的设立,科学发现室的设置,每月一主题的师幼环境布置,以及通过节日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主题活动、比赛活动等开展,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

(三)交往教育。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 3 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社区、家庭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都帮助、鼓励儿童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总是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和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我们还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利用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达到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也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四、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心理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心理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个案法;

6、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创新。设立了实验班和对比班,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全面的调查,并从纵向和横向进行了比较。以实验法、个案法为主,寻找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的方法,并运用了经验总结法。实验结果采取以实验报告、

4 优秀教案、实验课、研讨会、教学论文、家长教师感悟言等形式呈现,每位实验老师做好实验记录,并请领导进行评估。

五、研究的课题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自2008年9月被确立后,立即成立了课题组,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拟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我们按计划把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幼儿心理现状调查问卷:

1、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2、准备调查表,实施调查

3、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月

1、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2、根据方案,实施个案研究

3、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4、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1、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2、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2009年7月

1、准备材料

2、结题

(二)具体实施情况

1、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同时提出教师“维护儿童心理权益语言、体态、动作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

5 指导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使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了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可喜的教育效果也激励着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发展的轨迹,深入研究自身的体态和动作。

2、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儿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表现为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

一、处理好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巧妙地、适时地变“教育者”为“辅导者”。

二、有爱心、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

三、以满足幼儿正当情感需要为前提,鼓励、启发幼儿“说”,教师耐心地听,在需要时采用开导、劝慰、解释、商量、建议、鼓励等方法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及自己的行为,逐步矫正不良行为。

6 与此同时,对心理缺陷幼儿,我们为之建立个案分析和追踪观察制度,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采用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方法,并发动其家长做好协助工作,使健康心理养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持续和延伸,以帮助幼儿顺利地渡过矫正阶段,尽快走出心理成长的“危机”。

3、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

由于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教育又成为我园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举措。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合作团结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异龄儿童之间交往,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在各种活动中,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2009年6月18日

第17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幼儿状况】

王少强,男孩,四岁,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本地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而且比较喜欢打牌,经常因为打牌忘记接孩子放学。我看他在学校每天中午都吃很多菜,尤其喜欢吃肉,还经常夸奖他不挑食,但是后来才知道他奶奶几乎每天都是做些青椒土豆丝或者咸菜给他吃。他在幼儿园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发呆的时间,甚至一堂课下来,他可以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甚至是作业常常忘记写,或者书本忘记带来学校。把他的奶奶喊来学校又什么都不懂,想与他父母见面聊一聊几乎是一年两次的家长会上才能看见。

【案例分析】

1、父母之爱的缺失:成长中的儿童,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2、在童年中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爸爸反正也不管你!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案例反思】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环境浓浓的爱,这样他们才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开心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监护人,要时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时的了解他们心里的需求,时时的掌握他们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无条件的满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感到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

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 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 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 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 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的把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让他们答,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和别的孩子一样,一点不差,这样他们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感兴趣,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最后,应加强对“ 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

因此,让留守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们终能成为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的好孩子。

【教育效果】

一段时间和后,王少强有了明显的改变。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叠被子,能心情愉快的做值日,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初步学会了与人合作。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4、看到孩子改变这么大,王少强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从中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你用心了,所有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但心理素质问题出现极大的下滑,为了孩子的健康,避免以后的遗憾,及时的引导,鼓励孩子,家园共育,共同创造孩子快乐的童年,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的人才。

第18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一、个案情况介绍

陈珂宇,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学知识很快。他是个中班的插班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内向,少言寡语,不合群,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家长工作忙,孩子上幼儿园比较早。平时都是老人带孩子,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只是注重孩子的衣食,不懂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每天早晨上幼儿园都哭闹不休,拉着姥姥衣服不撒手,哭着不进门。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不愿意积极参与;对对一切都没兴趣。做不到完全不设防地接纳别人并让别接纳自己。保护意识太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

二、观察时间:2009年8月16日—10月

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每天早晨上幼儿园都哭闹不休,拉着姥姥衣服不撒手,哭着不进门。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不愿意积极参与;对对一切都没兴趣。做不到完全不设防地接纳别人并让别2人接纳自己。保护意识太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不自信 上课时,老师提问时,他从不举手,不抬头。进一步引导他回答问题时,他就直接说,:“我不会,不知道。”拒绝合作。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1上学年龄小,接受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不敢表现自己。妈妈说,孩子上学早,比其他孩子年龄都小,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很少,慢慢地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了,不能融入班集体。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生活照顾太多,心理教育方面关注太少,导致他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不知道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不知道主动和别人交朋友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动向。为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家长应该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

2、老师应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赏识激励教育。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说升旗仪式上,让他做护旗手。在美工课上时,随时抓住让他回答能胜任的问题,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慢慢地,他开始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上课时,多给他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

六、教育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家长哄劝,而且能心情愉快催地主动提醒家长起床来幼儿园,并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效果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有许多的朋友了。愿意站在大家面前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儿,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上课回答问题能主动举手,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家长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第19篇: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在现实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臵上来,切实抓好。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臵。

2、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地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

3、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用高档的材料布臵优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的高结构材料过多,而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的管理者将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对班级中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不作过高的要求。

4、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从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

二、新《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要义

1、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2、新《纲要》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 --- 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1、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智慧树”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红果果”、“绿泡泡”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规则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通过游戏,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

在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三)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如: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们问“早”,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他们去活动区玩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老师就找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丢手绢”还是“过娃娃家”。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在活动区玩时,教师还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从而由他们只是听别人讲,到他们敢于开口的表现,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了教师与家长“发短信息”和“Q群”活动,信息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通过对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短信息、Q群、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利用社区环境优势,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教育效果。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硬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注重幼儿环保教育,提高幼儿保护意识

在自然中的生态环境是指大气、土地、水、森林、墓碑、动物、矿藏等自然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它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直视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是非常必要。

一、以园为基地,感悟自然,陶冶性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教师在园开辟了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音乐活动中,教幼儿唱《小松树快长大》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可引导幼儿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语言活动中,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为了对幼儿原有的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和环保的情感态度有所了解,我班专门设计了一张表格,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围绕环保知识,环保的行为习惯,环保的情感三方面,对幼儿进行了测试。调查发现幼儿对垃圾应该怎样处理不了解。于是在“减少垃圾”活动中后,班内设有了一个垃圾分类区,幼儿都能将垃圾按塑料、玻璃、铁、纸类进行分类投放,且懂得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同时还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幼儿纷纷把家里的废物、纸、铁盒等拿到幼儿园,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手工作品,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

同时也让幼儿知道环境污染、噪音和破坏生态平衡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组织幼儿美化我们的幼儿园,帮助保育员打扫卫生,来绿化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的行为规范中。

2、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自然面前,在种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人类只有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景。在幼儿已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将认识、愿望付之实际行动,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可以设计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如故事表演“狐狸办工厂”、情境表演“小河边”“逛公园”等,然后引导幼儿将在情境中学习的正确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可设置分类垃圾箱,让幼儿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标志的垃圾箱内,以利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还可开设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当幼儿看到传统的铁铸水笼头用水时,水花乱溅,便急切地用纱布包裹水笼头以节约用水,他们还尝试设计感应水笼头、变距水笼头……。在短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提高,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也明显不同。我们还将借助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获取、积累信息,继续将这一课题研究下去。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开展“地球日”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那天,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孩子们用歌声、笑声讲述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环境保护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娃娃。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玩中学会了尝试;玩中学会了合作;在玩中学会了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在幼儿的眼睛里,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无数问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有而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们幼儿园组织他们走进“绿色的天堂”。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让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绿草鲜花间,处处洋溢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流淌着美丽和祥和。孩子们感受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

第20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一、个案情况介绍

师海情,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学知识很快。他是个中班的插班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内向,少言寡语,不合群,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家长工作忙,孩子上幼儿园比较早。平时都是老人带孩子,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只是注重孩子的衣食,不懂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5年9月20日—12月。

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

每天早晨上幼儿园都哭闹不休,拉着奶奶衣服不撒手,哭着不进门。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不愿意积极参与;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做不到接纳别人并让别人友好接纳自己。保护意识太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

2、不自信

活动时,老师提问,他从不举手,不抬头。进一步引导他回答问题时,他就直接说,:“我不会,不知道。”拒绝合作。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愿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上学年龄小,接受能力比较差。受到的挫折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不敢表现自己。妈妈说,孩子上学早,比其他孩子年龄都小,和老师小朋友沟通交流的很少,慢慢地被老师和小朋友忽略了,不能融入班集体。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生活照顾太多,心理教育方面关注太少,导致他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玩,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不知道主动和别人交朋友。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动向。为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家长应该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孩子信任并接纳老师和小朋友,从而能和他人融洽相处。

2、老师应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赏识激励教育。

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说升旗仪式上,让他做护旗手。在美工课上,随时抓住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集体活动时,多给他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让他回答能胜任的问题,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慢慢地,他开始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家长哄劝,而且能心情愉快催促主动提醒家长起床来幼儿园,并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2、身边也有了好多小朋友,活动时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区域活动中表现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并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在手工操作方面比较有创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