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2 06:02: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技创新论文

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对于如何构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中小学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学校都在进行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本文对中小学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的还在于\"创新\"。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一个国家的振兴,一个民族的自立,就需要大批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此,我们就需要用敏锐的眼光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创造发明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很注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青少年们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 望。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2.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我们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分别以“潍坊滨海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查”、“潍坊市水资源调查”、“机器人创意”“水产品资源调查”等专题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连续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选题贴近家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3.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我们学校每年选择主题后,按照查找资料、产生问题、专家讲座、撰写论文、汇报交流等程序开展活动。在每一个环节中又以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解决学生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他们的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获得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学生的科幻漫画多人次获得省市级大奖。今年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张德良教授走进滨海区实验小学,做了题为《漫步“天疆”从这里开始——神奇奥秘的冲击波》的报告。需要注意的是,特色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与预期效果,充分了解活动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活动资源的效能,充分掌握活动变量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或是高效开展。 4.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1.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2.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筹资近100多万元,使多媒体设备全部进入各个普通教室,投资20万元新建了两座多功能电教教室。投资20万元新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并为教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2002年又筹资10万元使我校的校园网与寿光现代教育网接通。如今学校有设备高档的微机室,各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为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科技展室等处,张贴本校获奖学生的科幻画、获奖感言、布置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上做得好。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之初,就是因为学校教师杨建华、王梓柏在机器人灭火等方面有兴趣,在机器人方面有一定的专长。在他们二位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灭火,引发了更多学生的兴趣,学校决定成立机器人兴趣小组,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学生2005年参加潍坊市组织的第三届电脑机器人大赛,共派出三个代表队,分别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并代表潍坊市小学组参加了山东省的比赛,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的好成绩。也拉开了实验小学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赛的帷幕。

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

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培养中小学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要搞好实践活动需要制定一些评价、奖励老师和学生的制度和机制等。在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好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细细琢磨,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推荐第2篇: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生态化

摘要: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的(特别是领导层成员)及科技工作者两大类,其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到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实践的进程。科技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因而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它。我国现有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资金、人力)投入开发,从而抑制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新活动,不能把自主创新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自主创新科学行为内涵上的高远与厚重、严肃与科学,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更不能滥提口号,而是应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地开展,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来落实,作为发展理念来强化,作为重大战略来推进,坚持走创新创业、富国强民之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动员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走到世界前列,建立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想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即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显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价值取向的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已经与社会发展日益格格不入,让自然生态价值观介入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愿望,而且也是一个实际的进程。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走生态化转向之路正适应了当前的历史发展要求。因此,科

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既是对社会发展战略转向的积极回应,也是价值观嬗变反映到实践中的必然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哂纳感,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今天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他们是否能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环境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实现。本文限于篇幅,仅将科技创新主体放在大学生层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

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相关教育,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是不妥当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觉醒,而这种生态意识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必须通过教育才会进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所必须的人类固有因素——一种种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等,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客观化、对象化而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这些因素绝对不是通过遗传能传递的 。

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有权利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行政、手段限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然而,尽管环境科学日益发达,环境立法日趋完善,现实生活中却仍旧存在着有法不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法律和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规范。事实上,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独立做出责任选择的能力和习惯。加之,当今是价值选择多样化的时代,学校如果只鼓励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灌输和积极引导,无疑等同于放任自流。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乱”。对此,学校、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专业上的创新潜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所谓学生的选择其实只是师长替学生做出的,从而取消了学生的责任。这种教育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服从于规则。但是,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青年学生的创新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的活动息

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推荐第3篇:科技创新论文

引言

工程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方法、技术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以图形信息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研究问题和相互交流,它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培养其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一直是工程图学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前,读装配图通常的方法是借助实物模型和三维立体图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形象化的问题,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三维建模设计软件的普遍应用使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工作主要涉及三维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维软件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可以很好地处理上述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以典型的solidworks软件为例分析讨论三维软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 当前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不足

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机械工程问题,了解零件装配过程,提高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刚刚开始学习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难以理解以文字描述为主的课本上空间几何的问题,同时书本有限的篇幅也很难描述实际生产中复杂多样的机械零件。

二、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挂图和教学模型等教学工具,但是很多挂图不过是把课本上的图放大而已,仍然是采用平面的方式来讲解空间实体;模型虽然可以表达一部分零件的结构,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从一个方向来观察,并且模型的形状固定,不能够根据需要作适当的变化。

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挂图主要是用纸做的,不易保存和查找,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损坏,无法修复。教学模型的材料主要是木头或者铸铁,为了表达清楚实体的结构,通常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在比较高的楼层上课,搬运就比较困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体力消耗,从而影响教师的上课质量。 2 三维实体构型仿真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优势

三维实体构型仿真是新年来在机械制造行业一种新兴的技术,它能够全面而详细的展现零件的空间结构,装配体的配合关系,以及快速的生成工程图纸。

(1)更加形象直观快捷

如果采用三维软件进行教学,则可以利用软件的造型功能创建任意需要的实体形状,并且可以很轻松地创建各种带有曲面的复杂实体,从而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挂图只能在平面内讲解和模型比较单一的问题。

(2)取代传统的实物模型

应用三维CAD技术创建的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可以利用光盘存储数量众多的模型,在使用中可以完全取代实物模型,从而消除了实物模型因体积和重量造成的携带不便的缺点。

(3)采用软件造型,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需要表达的问题。 三维软件可以很容易实现三视图和实体之间的转换,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实际生产中的实体如何利用正投影的规则被三视图所表示。利用三维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实体进行实时的旋转来展现实体不同方向观察的效果,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体形状的基础上,理解三视图中各种线型所表示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随时修改实体的结构性状、颜色、材质、显示模式和方向等,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旋转右下角的立体视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他位置三个视图所表示的含义。

(4)学生课下学习的助学型课件

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可以载入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进行传输。当学生在课后练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公共邮箱模型库,在库中找到所需要的模型,进行仔细观察,增强对实物的感官认识,辅助完成课后练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三维软件制作的课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存储设备就可以保存和运输,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降低教学的成本。

下面结合solidworks软件详细介绍三维实体仿真构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solidworks的软件特点

SolidWorks是一套基于Windows的CAD/CAE/CAM/PDM桌面集成系统,是由美国SolidWorks公司在总结和继承了大型机械CAD软件的基础上,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的第一个机械三维CAD软件,于1995年11月研制成功,它全面采用非全约束的特征建模技术,其设计过程全相关性,可以在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修改设计,同时牵动相关部分的改变。SolidWorks软件包包含了设计者必备的设计工具,如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工程制图和运动仿真等[1]。

在教学中,可以随时利用SolidWorks强大的特征建模能力构建3D实体,整个过程简单方便,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制出所需模型;利用2D生成3D的功能,实现对学生由平面视图到空间想象的引导;利用SolidWorks的装配模块,能将零件模型装配成为机械系统,动态演示典型装配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机器的构造及零件相关尺寸关系,检验零件间的装配尺寸和相互配合是否准确。通过爆炸视图可以演示与装配过程相反的装配体的拆分过程(图3);利用“动态视图旋转”图标按扭使物体任意旋转,让学生从各个角度甚至内部观察物体;利用“消除隐藏线”和“隐藏线以灰暗表示”和“放大与缩小”图标按钮,提醒学生不要漏了看不见的线;利用“标准视图”图标按钮,了解模型在各个方向的投影;利用“剖面视图”图标按钮让学生观看物体内部的详细情况;SolidWorks可用多个不同画面分别显示一个物体,此种画面可大可小,可任意设置投影方向,并且分割画面后各绘图窗口的视角方向及模型显示方式都互相独立,互不影响。选定某一平面画图,结果在各个窗口中都会出现该图在各个视角方向的投影,此种显示方式十分有助于教师示范给学生,以了解做图的过程;利用SolidWorks软件提供的运动仿真模块,可使屏幕上的机械做动态仿真运动,进行运动分析,并检查运动轨迹、自由度及是否有干涉等。

4 SolidWorks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1 在立体投影中的应用

立体的投影是从点、线、面到组合体学习的过渡,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各章节。立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任何复杂立体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所组成,如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在SolidWorks软件的零件模式下,可以快速地创建各种基本几何体,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投影特点,掌握如何在立体表面找点、线等方法。 4.2 在立体的表面交线中的应用 立体的表面交线包括截交线与相贯线,了解这些交线的性质并掌握交线的画法,将有助于正确的分析和表达机件的结构形状。在SolidWroks下,通过对一个基本几何体进行一步步截切,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概念,提高想像力。

在讲解曲面立体相贯的概念时,一般是用两个轴线正交的圆柱为例。圆柱的直径不同,圆柱轴线相交还是相叉,都影响到相贯线的形状。运用SolidWorks软件及其参数化设计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对圆柱的参数进行修改,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相贯线的变化。图1所示就是两圆柱轴线垂直相交时,直径的变化对相贯线的影响。另外可以运用SolidWorks的察看功能让学生从各个方向以及内部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

图1 4.3 在组合体中的应用

组合体是由基本几何体按一定的形式和位置组合而成的立体,它的构成方式分为“叠加”和“切割”两种基本方式。大多数较为复杂的组合体往往是这两种基本方式的综合[3]。组合体是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和考察的重点,通常要求学生对三个视图进行补漏线或者根据给出的两个视图,补画第三面投影。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或者找不到画投影的合适方法,学生在做这一类型的题时就会一筹莫展。一方面,讲课时要对如何读三视图的方法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了解线、面的投影特性;另一方面,对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实体建模并进行投影,使得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实体建模可以在备课时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通过对基本体进行一系列叠加、切割操作后,完成最终的实体模型(图

2、图3)。

图 2

4.4在剖面图、剖视图中的应用

机件的常用表达方式有视图、剖视图和剖面图等。对于剖视图和剖面图,我们用假想的剖切平面对立体进行剖切,以便清楚地表达机件的内外形状。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机件各个位置进行剖切,从而可以详细观察机件的内部结构(图4)。

4

4.5 在读装配图中的应用

表达机器或部件及其组成部分连接、装配关系的图样称为装配图。工程制图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装配图部分的学习是对这几种能力的综合。依据军校工程制图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在装配图教学中重点是解决如何读懂装配图的问题。读装配图过程通常可以描述成以下四个步骤[5]:1)概括了解;2)分析视图,弄清工作原理;3)分析零件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4)通过综合分析最终达到看懂装配图的目的。以图5阀的装配图为例,在讲解读装配图内容中,可以按照以下过程和步骤,应用SolidWorks软件的特征建模、三维模型的实时观察、零件装配以及MotionManager运动仿真等模块辅助学生读装配图,从而改善了教学手段并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读装配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5 4.5.1 结合 SolidWorks 中的实时观察功能,了解装配体及各个零件的结构形状

以图9阀的装配图为例,课前利用SolidWorks的特征建模操作和装配技术逐一建好各零件的三维模型以及阀装配体。课上通过读装配图的标题栏、明细栏以及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各视图,想像出装配体及各零件的空间三维形状。在SolidWorks软件环境下,分别打开各个零件及装配体三维模型图(图6),借助软件提供的各种实时观察功能对零件和装配体模型进行旋转、放大、多窗口显示以及从内部观察(图7)等。注意在利用软件的实时观察功能进行演示时,要做到随时纠正学生在分析识读二维装配图过程中所犯的理解错误,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真正想通装配体及各零件的正确的结构形状。

图6( 千斤顶)

7 4.5.2 借助 SolidWorks 的装配模块,分析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

由于SolidWorks软件完成三维装配的过程非常简单方便,只要给出零件间的装配约束关系即可,因此,对于零件的装配过程可在课堂中直接进行演示。通过用SolidWorks完成对装配体的装拆操作,不仅可以分析零件间的装配定位关系,而且能逐步细化对零件和装配体结构形状的深层次认识,然后再结合装配图,进行读图方面的进一步分析讲解。如图6所示给出了千斤顶的装配、连接关系:螺钉分别与顶盖、螺杆通过螺纹连接,底座内装有内螺纹,旋转杆与螺杆可以相互运动。千斤顶的拆分过程与装配过程相反。同样在千斤顶装配图(图7)的主视图上也反映出了该阀的装配、连接关系,讲解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对照分析。 5.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工作 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组合体形体构型动画演示 机件的装配过程动画演示

石油工程井下工具的三维设计方法与展示

5.结论(根据研究工作总结)

将SolidWorks软件引入到工程图学的教学中,通过运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将读二维工程图样与3D实体及动态仿真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对一些概念进行讲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将空间思维和想像具体化,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制图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6.科技创新成果

在王镇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科创的题目,我们组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批通过后,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科创伊始,我们到王老师办公室询问关于科创的一些问题,王老师给我们讲讲了一些机械制图这门课在石油大学的现状,以及三维软件在国内外教学中应用的情况,王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资料。

我们根据王老师的讲解和初步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三维软件在国内外应用很广特别是工程方面,但是国内很少用于教学,我们知道了课题的可行性和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12月我们购买了相关的书籍和软件,每周末下午,我们通过一起去校图书馆,阅读有关三维软件的书籍和特别是solidworks使用、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详细了解了三维软件的种类、功能、应用范围、优缺点等内容。

2012年1月我们开始学习solidworks,经过若干的认真练习,我们了解了solidworks功能,并能熟练运用基本功能,我们能够做出机械制图中所学零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如何制作装配体。

3月,我们开始查阅资料学习制作装配体的爆炸图(三维动画)。

4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导师及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装配体转化成工程图。

科技创新后期,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三维仿真构型运用到具体教学中的问题,我们询问王老师在11级教学中所需要的实体三维图,我们根据需要制作了相应的三维图,最后王老师将它们应用与教学,经过多次论证与修改,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铭新,钱可强.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刘继锋.浅淡军队院校工程制图改革[J].科教论丛,2005.[3]何发伟.工程制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4]胡仁喜,张红松,刘昌丽.SolidWorks2007机械设计工程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

推荐第4篇:科技创新论文

从冷战看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平衡重要性

赵旭 2010011237

科技,作为影响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因素,象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在浩瀚如烟的历史往事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演出。我们几乎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中都能看到科技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审视科技,那我们对科技的理解往往就只停留在它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振兴,那么科技无疑就是决定性力量。军事,作为一个国家振兴的重要保证,与科技的依赖关系随着当今新军事浪潮的推进变得愈发紧密。这自然就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协调。

首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特点。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其独一无二的目的性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其形式也由远古时代的肉体对抗发展到了现在的信息对抗。

从人类漫长的军事历史来看,军事形式的军事理念的重大改变都无一不与当时的重大科技发展有关,比如说火药的成熟运用使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飞机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空间发展至三维立体,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威力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对称战争的爆发和进行,我们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军事上的另一轮技术革命、观念革新,制信息权已经成为了超越制空间权的首要战争获胜准则。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得出军事科技的特点,也就是影响力巨大成效显著,进而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军事科技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前沿军事科技、具体来说是军事武器所涉及的领域不是很广,往往就是比较单一的领域。

而相比于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由于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其要求就会相对较低,但是所涉及领域就要大很多。另外,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不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易于产业化、商品化、易于带来经济效益。

正如前文所述,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两大应用领域,分别具有其独特之处,而同等重要。所以,如何依据一个国家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现实情况去平衡两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现在及以后科技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很多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了这个问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中,他们又是怎样寻求一种平衡二者的方法的呢?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分不平凡的时期,人类的政治、科技、文化、战争、思想都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发生了重大变革。而该世纪的后半叶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舞台被两大阵营的铁幕所笼罩,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在二战过后不可避免地由并肩战斗的战友走向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而冷战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又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那么作为国家力量竞争的重要因素的科技无疑会被两国而过充分利用用作国际竞争的筹码。

实际上,回顾整个冷战的历史,我们似乎不难发现,美苏两国的争霸实际仿佛就是科技的竞争。

没有哪位政治家、军事家不感慨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在恐怖的高科技武器面

前,国家间的较量似乎变得那么简单,谁拥有了更先进的武器谁就占据主动。于是,美苏两国就展开了一场持续达半个世纪的科技上的较量,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最精彩的莫过于两国在军事科技上的竞赛,更准确来说是军备竞赛。

1945年-1957年第一阶段军备竞赛主要是在研制核武器领域。

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的核垄断地位。

1952年10月,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次年8月,苏联氢弹试验成功。随后两国均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80次、562次核爆炸试验,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上,占全世界的90%以上。

军备竞赛的第二阶段为1957年至1983年,双方以研制核弹头的运载工具以及新型核弹头展开竞赛。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空,1958年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加加林的操作下首次绕地球飞行并返回地面。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同时,美苏又进行了多次的洲际导中短核导弹发射试验。从1957年至1984年,全世界发射的3000多颗人造卫星中,两国总数占到了90%以上,且70%是军用卫星。到1986年,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三种战略武器合计数:美国1989件,苏联2594件,核弹拥有量,美国为1.3万余枚,苏联为9640枚。

第三阶段,在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研制建立战略系统为主要内容,如1981年4月,美国进行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实验,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同类的飞行,苏联在1983年进行了首次小型航天飞机的试验,此后两次试飞成功。在这个领域中,美国在航天飞机方面领先苏联,苏联在范围性武器系统和建立航天站方面领先美国。

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的竞赛也相当激烈,美苏两国的飞机、舰船、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等更新3-5代,而且性能不断提高。

可以看到,美国苏联都将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作为各自发展竞争的重中之重。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整个美苏军备竞赛、军事科技竞争的过程中,两国整体实力接近、在具体的不同领域各有千秋,互有攻守。

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克里姆林宫的镰刀旗落下,美国在整个冷战的漫长过程中终于笑到了最后。我们或许会发问,在两国军事科技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当然,这其中包括了诸多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科技、国际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分析,从科技的角度入手,一定能发现两者同样显赫的军事科技背后的不同,进而可以理解最终两国的胜败之道。

苏联,这个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新兴国家,与欧美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和体制上就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一点从本质上使其科技发展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其鲜明的国家特色烙印。

“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军工基础十分落后,只有兵器和造船工业,“十月革命”前夕开始创建飞机工业。“十月革命”后,恢复军工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使军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很快提高。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231个工厂保证了作战的基本需要。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年),国家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军工生产主要是对已有武器改进,一些新产品只限于试制,很少投

入批量生产。火炮和弹药产量很少,坦克和军舰制造几乎没有,军工基础仍较薄弱。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其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庞大的军事工业,目标是使飞机、坦克、火炮三种最重要的武器生产达到自给。随后,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投资以及军工产值都增长很快,超过了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1939年—1941年间建成了2000个新企业,集中力量生产坦克和飞机。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的国防科研体系逐步形成,相继成立了一批研究所和设计局,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还成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院。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家的国防预算拨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5.4%猛增到26.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器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卫国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已经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为战争开始后大量生产先进武器装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军事工业发展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经受住了考验,大大的以此为契机发展。最终到了二战结束后,成为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科技强国。

可以看到,由于苏联本身国家的特殊性以及处于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前期的苏联在科技发展上偏重于重工业,偏重于军事科技,这一点有效地保证了其国家安全,并且使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可以说在冷战之前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上,苏联领导人正确的预判了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科技发展重军轻民的基调,为其日后的种种问题埋下了隐患。

到了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继续施行优先发展军事科技的战略,大力发展核武器、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尖端武器以及常规武器,忽视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民用军事化”“经济军事化”。比如说,在人才、经费、设备方而,军事科研一贯受到优先照顾。在苏联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武器和太空计划始终居首位。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的科研条件要差得多,每100名科学家中就有70人在研究坦克和导弹。

除了其忽视民用科技的发展的因素外,再加上受其科技体制所限,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生产实际化,科研人员普遍脱离生产,企业试制能力有限,所以导致科技无法带来经济效应,其民用科技的生存空间就更加非常狭小。

到了冷战的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民用产品逐渐开始获得了广泛市场,民用科技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量需求,但是此时的苏联并未能有效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机,依旧排斥挤压民用科技,导致其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甚至与日本都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我们知道,民用科技相比于军事科技,虽然科技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却易于产品化,市场化,其经济效益更加直接更加显著。苏联过度的发展军事科技而忽视民用科技就导致了其经济发展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其相对死板僵硬的经济发展体制模式和在军事科技上的过度大量投入消耗,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

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带来了民用与军用的失衡,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失衡,带来了致命的缺失。

反观美国,作为19世纪末崛起的新兴大国,他的发展受到西方传统科技观念的影响,本身就有重视民用科技,鼓励发展民用科技的传统,所以美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在冷战时期尽管同样重视发展军事科技,但是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民用科技的发展仍然得到了很大支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其无与伦比的经济水平,所以为民用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整体的科技发展体系较为均衡。

而且,美国更是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军事科技的成果应用在民用领域,使其获得经济效益以及进行产品的技术试验、更新换代,比如说: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组建了第一个网命名为NFSnet,伴着TCP/IP协议的成长,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 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他们把最后的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网叫做Internet网,即当今世界最大的计算机互连网

此外,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堪称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的典范。

因此,我们就显而易见地知道在漫长的冷战军备竞争中,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综合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先进军事科技的优势,广泛运用于民用,最终在经济、科技、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苏联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尽管一时取得辉煌,但是最终导致其科技发展失衡,没有能挽回其先天的劣势,宣告失败。

或许有人会反驳,苏联的在科技发展上的失衡是有原因的,的确,任何客观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背景,苏联之前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对其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发展造成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科技发展协调,才能使科技发展长远,才能使科技发展有效和全局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如果冷战期间,苏联能够有效地兼顾其民用科技的发展能够兼顾经济的发展,那么无疑其在于美国的竞争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其在先天条件上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科技仍在飞速地发展,而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最为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怎样寻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结合军事科技民用科技

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将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 (美)沃尔特.拉菲博尔著北京那个世界图书出版社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徐天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冷战后美国核威慑政策与国际战略稳定》孙逊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推荐第5篇:科技创新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认为创新就是要走出课本、结合实际教学,这样才能学到创新的本领。大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创新实施计划来培养创新能力:

一、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我们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有指导教师。因此,只有博士生导师或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时,我们才能把握研究方向,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四、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且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会有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因此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使我们的活动更易进行。

当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否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关键还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因为: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如果学校不投入经费,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活动显然无法进行。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提供必要的设施,如实验室、实验设备等。

3、没有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支持。课外科技活动就没有保障,更难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我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举好这面旗帜,不仅要上层组织积极引导,更要所有人积极参与,把他们的热情调动起来,有方向地开发创新方面的能力,这样,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推荐第6篇:科技创新小论文

科技创新小论文

植物也会睡觉

浮山县城关小学 班 郭欣瑶

天渐渐地冷了,植物也像人一样蜷缩起来了。妈妈赶紧把室外已经开了小花的三叶草搬进了暖和的卧室。

过了几天,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白天三叶草的叶子是展开的,平摊着,很舒服地伸向四方,像一个正伸着懒腰的可爱的小孩。可是到了傍晚,它的叶子就情不自禁地收拢在一起了,像是怕冷。到深夜,那三片叶子更是紧紧地合拢在一起,好像一个个在寒风中打颤、孤立无援的少女,让人看了不免产生同情。

我很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三叶草一到晚上就收拢呢?难道它怕冷吗?还是„„”妈妈看着我反问道:“如果说三叶草怕冷,那么为什么都不落叶呢?你看,一些怕冷的植物,冬天不都落叶了吗?”我无言以对,但仍不罢休。问:“那你说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它也要休息吗?”妈妈笑眯眯地说:“这回你说对了,你看人和动物因为活动累了,要休息。而植物呢?在白天有太阳时,它们要进行光合作用,要生长,太阳落山后,晚上不能工作了,也就休息了。不过,大多数植物睡觉,我们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少数植物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它们是如何休息的。”妈妈说完,就忙着干活去了。

我听得津津有味,但觉得还不够过瘾,就去找《十万个为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书上我看到了有关植物到底谁不睡觉的秘密,答案是肯定的。原来植物们睡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比如睡莲为了防止花蕊在夜间被冻伤,每到晚上都要合拢花瓣,就好像睡觉了一样。有一种树叫合欢树,每当傍晚来临时,它就把像羽毛一样的小叶片折合关闭。蒲公英在晚上也要把叶子合起来,直到太阳再次出来时才会让我们看见它的小花。夜来香就不同了,它是白天睡觉,晚上盛开,这样就可以吸引夜间的小虫子帮助它传播花粉了。书上也提到了我家的三叶草,它白天开着紫色的小花,一到夜里就会把三片小叶子合在一起。

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平时让我们忽略的东西,还有这么多的奥秘啊!看来处处留心皆学问呢。

指导老师:唐月丽

推荐第7篇:小学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论文

光 的 折 射

名: 班

级: 辅导教师:

光的折射

有一天,我和妈妈在玩夹蛋珠游戏。当我把筷子插入水时的时候发现筷子是斜的,可是我把筷子拿上来时却发现筷子又变直了。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就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于是我又带着这个问题去查资料。原来我们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

1、鱼儿在清澈的水里面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沿着你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鱼叉叉向的是鱼的虚像。而若使用激光枪射鱼,要瞄准所看到的像的下方,因为光线在水中也会发生折射。

从上面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们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物体上方的虚像。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深度浅.所以,当你站在岸边,看见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水时,千万不要贸然下去,以免因为对水深估计不足,惊慌失措,发生危险.

3、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原来玻璃能将光速减慢35%,当光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速度就会变慢,并改变传播的方向,笔杆看起来就好像\"错位\"了。

4、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往下叉,这是因为光从水面到空气发生了折射;某人在水中看岸上的树时,看到的树要比实际的位置高,这是因为光从空气到水面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

5、海市蜃楼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

6、一枚硬币放在杯底,把杯子移动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杯里倒水,就能看见硬币。这是因为光的折射。 7.清晨看太阳时,太阳变扁了。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太阳,是发生了光的折射。

通过查阅书籍我知道了:

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法线居中,与镜面垂直)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两点一面) 3、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角的性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4、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以上两条总结为:谁快谁大。即为光线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快,那么不管那是折射角还是入射角都是较大的角)

5、在相同的条件下,入射角越大(越小),折射角越大(越小)。

6、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7、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传播方向不变,但光的传播的速度改变。

8、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性的。

9、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空气>水>玻璃(折射角度){介质密度密的角度小于介质密度稀的角度}

10、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的程与后者分析的折射率有关。

1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12、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推荐第8篇:科技创新大赛论文

科技创新大赛论文

主题:眼保健操是否用及相关问题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推行并使用眼保健操的国家。眼保健操是结合中医中的穴位按摩延伸而来的,眼保健操与课间操一样,是一群众性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眼保健意识,调整眼及头部的血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

2012年7月16日,网友发微博称眼保健操无用,让眼保健操的话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眼保健操 红眼病 规范性 舒缓疲劳近视眼

正文:

一、课题的由来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总思想,教育界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重视,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导致了学生的用眼问题急剧上升,很多学生在上高中以后都带上了眼镜。网络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青少年成为宅男宅女,没日没夜的关看电视剧,缺少户外运动,眼部没有适当放松,又再度加剧了用眼疲劳。青少年对眼保健操的收效怀有质疑,对眼保健操并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做眼保健操时也没有认真对待……

在种种问题下,眼保健操是否能有效的起到保健作用,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为此,我们就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的方案

研究步骤一:对于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我们最初在网上对其做出相关了解,知道了影响眼睛近视的多种因素,及眼保健操对眼睛近视改善情况问题。

研究步骤二:根据我们从网文上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且围绕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提出了相关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发放给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再依据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出学生做眼保健操的各项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研究步骤三:我们又以初步得到的结论,制定出与眼保健操改善视力的对比实验方案,以对比实验的方式分析、论证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三、研究过程

实验原理:

由于,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收发室等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好集合作用,使肯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压力,眼压也相对升高,随着作业的不断增加,调节和集合频率和时间也逐渐增加,睫状肌好眼外肌经常出于高度紧张状态,调节作用的过度发挥可以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引起一时性的视力减退,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则会导致假近视成真近视。

我们更具以上使眼球疲劳的逆向原理,研究眼保健操是否有效,采取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应用多组对比实验,比较眼保健操和其他护眼方式哪一个更能有效的调节眼部疲劳,从而得出,眼保健操是否有效的结论。

实验设计:

我们一共设计了四组实验组。

A组:用手揉闭上眼后的眼球眼球。

B组:闭上眼睛,做眼球运动。

C组:看远处的绿色植物。

D组:用滴眼液。

对照组:

E组:眼保健操。

进行了每天早、中、晚三次,为期五天的对比,探索眼保健操对眼睛疲劳的放松程度,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我们在班上请了五位近视度数在两百度左右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实验。

每一位同学对应一个实验,在我们的指导下完成:a同学完成A组实验;b同学完成B组实验;c同学完成C组实验;d同学完成D组实验;e同学完成E组实验。每一个实验所用时间都以做眼保健操所花的时间为标准。

实验的优缺分析:

我们请的同学视力的近视程度大致相同,又是在同一班级的同学,接受相同的用眼疲劳情况,每一次进行实验的时长相同,控制变量和多次实验,为我们减小了不小的误差,带来了较为可靠的实验结论。

由于条件有限,本来应该采用“定量”的视力测试仪对实验前后视力度数进行测试,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结果不得不采用“定性”的感官测试,记录实验前后每位同学的视觉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避免不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研究结果:

通过为期五天的实验,我们发现眼保健操(E组实验)比A、C组实验效果好;与B组实验效果相当,没太大却别;但比D组实验效果略差一点。

四、研究报告及结果分析

我们对网上的眼保健操资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在校生初中年纪、高

一、高

二、高三分别发放问卷调查,共计两百份,收回问卷一百九十份,有效卷一百八十二份。

数据显示:多数人在做眼保健操时不太认真、做眼保健操前为对手部进行清洁、眼保健操做后没有效果。

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要方面是人们对眼保健操不够了解;其次是人们的心态问题。

对眼保健操不了解,就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眼保健操,没有规范的做眼保健操,不仅不能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甚至会加深近视程度,严重的则会因为手部不结接触眼睛之后,引起红眼病。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做眼保健操没有得到显著功效下,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产生了迟疑,一开始还能认认真真的做眼保健操,此后就松懈下来,马马虎虎的应付学校安排下来的差事。这两个方面是直接导致眼保健操做而无效的原因。当然还有因为监制力度不足,无人正确引导的原因。

根据反馈回来的的信息和做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得到眼保健操是有一定功效的。虽然,并不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做眼保健操能恢复视力。但眼保健操还是有较明显的舒缓眼疲劳的功效,每当疲劳的时候,做几节眼保健操可以有效的缓解眼睛疲劳,其主要原因是疲劳是眼球内的眼压急剧升高,导致眼球有肿胀感,眼压的升高又压迫晶状体的改变,使视力出现一时性的减弱,长期的高度眼疲劳则会成为近视眼。眼睛疲劳时,做一做眼保健操可以舒缓眼疲劳,从而防止眼睛近视。

每天上下午做两堂眼保健操,能够促进眼周围血液循环,使眼部肌肉得以放松,对于缓解眼疲劳很有用。坚持做眼保健操 “稍微”控制了近视快速增长,至少让学生超时用眼 “很受伤”时有了缓解“利器”。

因此,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抑制青少年近视高发并快速增长;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很有益。尤其建议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人群坚持“做操”,以缓解视疲劳,预防干眼症等眼部疾病。

手部不洁可能会引起红眼病等眼病,但是各个学校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让学生在做眼保健操前,先洗手清洁,这也是做眼保健操的一个硬性问题。学校想要抓眼保健操的规范问题,却又不对眼保健操管理制度进行一个深入要求,这种一手抓,一手放的方式实在是个应该改变的问题,这就不得不问各个学校的态度了。

五、研究结论

眼保健操不一定能恢复视力,但规范的做眼保健操还是有较明显的舒缓眼疲劳的功效。常做眼保健操,可起到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

眼保健操的发展方向不是一两个专家说了就算了,而是要人们对于眼保健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得出一个更为像样的答复,和一种坚持不懈的行动。

六、参考资料

百度文献

七、谢鸣

感谢班级同学的参与。

贵阳市民族中学 高二(6)班 朱滔 王磊

推荐第9篇:科技创新小论文

我的自制“硬币分拣器”

科技创新来源于生活。这不,我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明”了一个“简易硬币分拣器”,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表扬。现在介绍给大家,或许能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方便呢。

这个“小发明”说起来有点偶然。上个月,我想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用钱买本书,可等我把两个可爱的小猪储钱罐“肚子”里的硬币“哗啦啦”倒出来的时候,我却傻眼了。大大的一堆,有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这要数到什么时候呢。爸爸在旁边提醒我:“你先按一元、五角和一角分分类,然后数出每一类的数量,用你学的乘法单独算出来,再把这三类加起来,不就算出总钱数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老长时间才数完,终于算出了总钱数,累出了满头大汗。

数硬币这么费力,有没有方便数硬币的工具呢?带着这个问号,我又展开联想:自己的这些钱并不算很多,假如银行里的阿姨碰到更多的硬币,该怎么办呢?我一定要发明一个分拣硬币的好工具。一连好几天,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星期天放假,我跟爸爸妈妈回奶奶家,正好奶奶在家筛小麦。只见她用筛子轻轻一筛,小麦里的小石子就被分离了出来。忽然,我脑海里“蹦”出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做个筛子一样的工具,把不同面值的硬币“筛”出来呢。说做就做,回到家我就拿出妈妈的鞋盒,然后取出一枚一元的硬币,想画在盒子的底上,做一个“筛孔”。转念又一想,一元的硬币最大,它能“筛”下去,比它小的五角、一角硬币也不都“筛”下去了吗。不行,我得先做个最小的“筛孔”,先把身材最小的一角硬币“筛”出来。我拿一枚一角硬币贴在盒子底,用铅笔仔细沿着边沿画了一个圆,再用裁纸刀把圆刻下来,形成了一个一角硬币刚好能掉下来的“筛孔”。为了筛的更快,我一口气又刻了6个“筛孔”。做好后,翻箱倒柜找出一大把硬币,急忙放进我的“硬币分拣器”试验。还真灵!只一会,一角硬币就全部被“筛”了出来。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可是,我一看盒子,里面还有一元和五角两种硬币。这可难不倒我,连忙又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一个专“筛”五角硬币的“筛子”。我把所有的硬币全部放进第一个“筛子”,先“筛”出一角硬币,然把盒子的钱再倒入第二个“筛子”,“筛”出五角硬币,剩下的就是一元硬币了,使用起来,比一个一个用手分类快多了,我成功了!

爸爸和妈妈看了我的“硬币分拣器”,都夸是我聪明的“小发明家”,还要我去申请“专利”呢。妈妈摸着我的头,兴奋地对我说:“含含,科技和发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认真观察,动手实践,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发明家!”

我正得意忘形,爸爸却 “神奇”地从我分拣出的五角硬币中找出一枚一元硬币,又从盒子里拿出另外一枚一元硬币,告诉我:“别骄傲,看吧,我们国家现行的硬币有好几个版本,同样面值的大小有可能一样。你这个小筛子,还应该改进啊。”我仔细一看,果然是这样。看到自己发明的 “简易硬币分拣器”有一些美中不足,我并没有气馁。我相信,只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我就一定能够设计出一个 “超级”硬币分拣器!

推荐第10篇:科技创新小论文

绿色踩踏与绿色健身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我们不仅要节约能源,还要想办法创造和开发一些新能源,把一切可以想到的转化为能量的因素尽量转化为能源。

你知道每天数十万客流量的繁华街道上,潜在着巨大的能量吗?你想过利用庞大客流行人的脚步进行发电吗?如果创造脚步发电系统,是不是就可以把这些巨大的踩踏能量转化为电能,从而长久的为人类服务呢?

如果行人踩上地砖,其踩踏产生能量的5%将被收集起来用于点亮地砖中央的一个LED灯,其余能量则会被储存进蓄电池,最长可以储存三天。这些储存的电量可以用于诸多低功耗应用。也就是说,一旦应用这种地砖,当大街上人来人往时,他们踩踏所产生的能量很多都将被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而这些行人自己可能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为发电做着贡献。

不但踩踏能可以利用,健身能也不容忽略。

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人们纷纷走进健身房,利用专业运动器械来锻炼身体。但是人们在健身器械上挥汗如雨、燃烧大量脂肪的同时,所消耗的电量也是惊人的。如何在健身的同时合理利用电能呢?

单车骑手来发电

如果开设一个“绿色健身房”,健身房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特制的健身单车来发电。在健身单车上“骑行”了无数公里的健身者,把自己的运动能量转化为清洁能源。而且健身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电,发电量在显示器上一目了然。

健身单车的发电原理很简单:健身者蹬骑单车所产生的能量,令与单车相连的交流发电机产生电流,并将电能储存进一块蓄电池中。

每台健身单车的发电量取决于健身者的运动强度。大多数健身者运动半小时会产生50至150瓦特的能量,如果把这些能量储存起来,足够一部手机连续开机一周。

健身单车所产生的电,除了供电动跑步机等健身设施使用,还供室内照明设备、风扇、音响和平板电视使用。最为理想的是,最终健身房内所有的电器,都使用健身者的运动供能。 使用健身单车发电后,健身房的电费将下降很大的比例。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等于少开了数万公里的车和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这样也会大大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另外,这样的健身房应当拥有独特的节能文化。它配有太阳能电池板遮阳篷,使用再生来源的地板和再生纸做成的手纸。为节约用水,健身房不提供淋浴。顾客们时刻被提醒:用完电灯、风扇和电视要及时关闭。

量化减肥效果好

在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这种既锻炼身体又能产生新能源的健身方式显得前途大好,还通过出售绿色健身单车为世界节能。虽然这种健身房还远远没有普及,但环保型健身方式在全球已经屡见不鲜。香港的加州健身房利用会员运动产生的能量照明,并为蓄电池供电;伦敦的Surya夜总会更为神奇,它的舞池地面能把人们踩踏地板的能量直接转换为电能。

“绿色俱乐部”在世界已迅速流行了起来。美国纽约一家俱乐部的海报上写着:“让你的健身成果转化为电能!不久,你就可以在减小腰围的同时减少碳足迹。”在海报下面的健身单车上,20余名健身者正在挥汗如雨地锻炼,他们都将成为“人工发电者”。

该俱乐部负责人说:“健身者可以自己观察显示器,它会告诉你创造了多少电能。”“你在燃烧能量,同时又在用它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俱乐部会员理查德·克罗尼克说。

健身发电不仅有趣,减肥效果也非常明显。它把你的健身努力量化为发电量,朋友们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你有没有偷懒。

据统计:“有的人能一口气发电105瓦。这种竞争气氛能激励人们做得更好,而且他们喜欢这种自己创造能量的感觉。”

这是一种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踩踏和绿色健身会为世界创造更多的能量,减少更多的污染,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第11篇:科技创新小论文

科技创新小论文 - 折叠尺

老师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麻烦,比如,在数学课上画几何图形时会感到很麻烦。所以我发明了这种简易的折叠尺。

简易的折叠尺制作方法如下:

1、准备10块1分米的木制尺,和同等分量的磁铁;

2、准备九根帽钉;

3、准备一些两面胶。材料准备完,下面就进行制作。

首先将十支直尺用帽钉串起来,(每支直尺上两都要凿成凸凹面、以备串连)。然后将两面胶涂在直尺上,

然后在巾上磁铁,每支直尺各贴一块,这样一支简易的折叠尺就做成了。

这种简易的折叠尺便于存放,而且体积小,能够随意收缩。还能够拼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这样老师在数学课上画几何图形时便减少了许多麻烦,既方便了老师,又节省了时间。 我将发发明的折叠尺关给了老师。老师夸赞我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并且鼓励我以后要多动脑筋,勇于发明,勇于创新。

8“垃圾自动消化机”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而我希望将来能发明一种自动分检并把垃圾逐一消化的垃圾机——“垃圾自动消化机”。 这种消化机的好处是:它的整个处理过程无公害、不存在第二次环境污染。投资少、操作简单。可直接安装在居民小区、菜市场、酒楼、宾馆等地方。 当人们把自己丢弃的生活垃圾放进这个消化机里时,它就会自动地把塑料处理成像大米一样的颗粒,废纸压缩成像饼干样的纸饼,玻璃制品就会融化成像水一样的液体,菜叶等垃圾就会发酵成有机肥料等等。每天,清洁工人只要把垃圾机里被消化的垃圾按类收装,然后分别卖给需要它们的不同厂家,这些厂家再通过综合处理,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可节省大量资源。

这种“垃圾自动消化机”的形状跟现在的“果壳机”差不多。由回收来的塑料、玻璃等废旧垃圾制成。它的底座里安装着有一个微型电脑,负责分检、处理人们放

进的垃圾。 愿这种“垃圾自动消化机”早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清洁而美丽的环境尽一份力量。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用我的聪明才智,使我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

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第12篇:青少年科技创新小论文

莫把零食当主食

——关于小学生吃零食的调查报告

一、现状

现在,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很普遍,走进一些学校,就会发现校门前的地面上有学生扔的零食包装袋,尤其是风大的时候更是刮得到处飞舞,校园里,随处可见拿零食吃的学生。课堂上,很多学生趁着老师转身的机会拿出吃的来吃。放学时,卖零食的小店被学生挤得满满的。有一些小学生一天不吃零食就不舒服。 据调查表明,我班60名学生里98.63%都吃零食,其中每天吃零食的占70.06%,经常吃零食的25.84%,偶尔吃零食的占65.73%。仅有3.37%的小学生从来不吃零食。

二、危害

香、脆、甜、酸、咸等多味的小食品,如话梅,奶糖,巧克力等是小孩最喜欢吃的食品。往往正餐时饭不吃,而这些食品不离口,结果孩子越吃越瘦小。

不少儿童在晚餐之后边做作业边吃零食,或者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或者边听音乐边吃零食,更有甚者躺在床上吃零食。这样吃零食会过量进食,长此以往会导致体重超标,身体素质下降。

第一,油炸类,会引致儿童发胖和身体的不健康的生长发育。不时的摄取零食,势必使肠胃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引起肠胃功能失调。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和

热量供给充足,脂肪和食盐过多,而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2以及膳食纤维供给不足。因此,应适当减少肪供给,如炸薯片、薯条、炸鸡翅、炸羊肉串、锅巴以及油炸方便面等食物应少吃;脂肪含量过多的食品包括奶油蛋糕、冰淇淋、黄油类食品都应该少吃。此外,吃零食必用手,有时因手没洗干净而感染

了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肠虫症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每天的营养又如何保证呢?

第二,高糖食品。所谓高糖食品,不仅包括加入蔗糖太多的

甜食和糖果,也包括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而当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绝大多数含糖量较高,如各种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等。同时,这些饮料中还包含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色素、香精和防腐剂等。如果过多地吃甜食,糖也会在肠道中容易发酵产气,使肚子产生饱胀感,因此许多学生的肚子就越来越大,成为了“小胖墩”。这样孩子还处在似饱非饱的饥饿状态,所需营养不足,阻碍了正党生长。

第三,冷饮。许多儿童吃冷饮成癖,无论春夏秋冬,一有机

会就大吃冷饮。大量吃冷饮会使胃肠道温度骤降,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同时还可能诱发经常性的轻微腹痛,从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第四,洋快餐充当零食。一些洋快餐脂肪含量太高,营养不

均衡,对儿童体格发育不利。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刊登一幅画着热狗、汉堡包、薯条和雪糕的图片,上面写着“我们害死的美

国人和烟草一样多”。洋快餐的故乡美国人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国儿童有什么理由如此爱好洋快餐呢?

三、原因

有一些家庭饮食没有规律,吃饭时间或早或晚,不能养成定

时定量的习惯。有时做饭晚了,又怕孩子饿着,就给孩子吃饼干、糕点之类零食,使孩子的胃肠负担加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而降低食欲,到吃饭的时候都吃不香了。饭不想吃了以后,肚子就会越来越饿,有的家长又过分娇惯孩子,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要吃什么,就买什么,走着也吃,站着也吃,所以他们就大肆的吃零食,结果吃得越来越多,肠胃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引起肠胃功能失调,也就越来越饿,饿了就更会吃,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矫正

1、晓之以理

家长要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小学生不要吃零

食,让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吃零食的坏处。在全班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分别找爱吃零食的小学生谈话。首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一天里的饮食情况,然后提出具体要求,如告诉他们在饭前一个半小时,不能吃零食。过几天后,教师要询问学生的饮食改变情况,发现有进步,应及时表扬;反之,要给以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克服吃零食的习惯。三是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帮助学生

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

2、定时饮食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饭前不可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

响食欲。孩子吃好了正餐,也就不再像吃零食了。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孩子按时进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学告诉我们:同一刺激经常反复作用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系统(即动力定型),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习惯养成后,孩子无需一直努力就能按时吃饭。每当接近吃饭时,他们就会出现饥饿感,产生条件反射,消化器官随之分泌消化液,胃也按时蠕动,这样就使孩子吃饭香甜,易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因此可以说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其他品质。

3、调剂饭菜

为了增进食欲,使孩子好好吃饭,家长要尽量把饭菜做得好

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味俱全,再取个好听的菜名。

4、防止偏食

要使孩子得到足够营养,最好给与平衡的饮食,防止偏食。

每样食物都不要吃得过多,因为几乎每一种事务中都包含着人体需要的某种营养。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某一类食物吃得过多,别的一些食物量自然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

5、控制零花钱

现在有许多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给自己

孩子零花钱,这就为孩子买零食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不要向家长所要吃零食的钱,而家长也应有目的地控制给孩子的零花钱,这样就能使小学生做到不该买得不买,不该吃得不吃,能有效地控制小学生吃零食。当然,这些小食品也不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关键是要适量适时。饭后用些水果还是

可以的,但量要少,次数不宜多,更不能以吃零食度日。

第13篇:科技创新成果管理论文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1.VIP俱乐部 2.查看资料 3.订阅资料 4.在线投稿 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 7.原创检测 8.教材赠送 9.联系我们 10.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

第14篇: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作者:杨杰 黄星君

时间:2007-11-21 21:38: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 要 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生态化 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

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 and 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 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维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人类在经济领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的现实回应,是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它意味着把生态学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要求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考虑到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与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概念是一致的。科技创新生态化并不是一味追求生态平衡而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自身全面的发展。

大力推行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针对于环境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管理层的生态技术创新是保证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顺利进行的“软技术创新”。因此,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密闭型循环模式,从而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可再生的产品,对于某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明生态作用的新型技术产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链中,应加入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两个环节,形成构思———设计———技术预见———开发———生态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丁厚德. 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 洪银兴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陈彬. 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

6 巴里·康芒纳. 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 侯文惠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 杨永岗. 高度重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8 张成岗.“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 9 雷毅.高科技的生态价值[J].哲学动态,1998(9) 10 余谋昌. 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 金涌,李有润,冯久田主编.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15篇: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对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作许多分析评论。但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只是两层:其一,从无到有;其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原来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发明了出来,比如电灯,爱迪生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发明了出来,这是创新。新的排列组合:已有两个或多个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它们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新的使用价值出现了。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创新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创新基于事实,任何背离事实的所谓的创新都是空想。创新还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任何事实并非偶然,发现问题并不困难,重要的是怎样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意义。创新要求我们有比较好的创新理论即知识储备,平时学习积累尤为重要。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积累,使用时便可信手拈来。善于利用当前环境,创新的道路不止一条,确保是现有生产力允许的条件下可行的创新,寄希望于未来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其可行性有待考究。

创新并非易事,非一朝一夕可至,有些专家学者穷其一生致力于研究某个领域,收效甚微。但是,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创新的火炬不息。创新是一个火炬传递的过程,不会因为条件的改变而置零,是后人沿着前人的步伐继续迈进,它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

在今天,我们拥有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创新自勉,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善于利用互联网,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开动思维,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科学技术的创新中来,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尽一份力,为自己的未来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第16篇: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

学校:

教师:刘隆清

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日渐社会关注与重视,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质,巩固学校的科技教育创新成果,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通过活动开发青少年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鼓励青少年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树立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教育

当前世界,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把科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轻实践、重识记,轻创造、重模仿,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校是一所洋溢激情,富于理性,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殿堂。始终秉承“追求和谐、崇尚科学”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之基础,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教育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教育创新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之同时,努力建构了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 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基础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性教育普及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要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以及科学设计;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创造积极性。

2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和活动。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

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相互碰撞、纵向发掘、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之源。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性功能。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建设——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生命力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应该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科幻画、廊艺术墙、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同时,学校还把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社团,如红领巾发明俱乐部、柳器人俱乐部、创新思维俱乐部、学生点子俱乐部以及科幻画、航模、、船模、电子制作车模等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科技创新教育点燃了师生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激情,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学校将进一步推动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依靠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学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象益·科普研究,1996 [2] 国务院·刘恩山[3·美国对科学教科书中科学素养的评价及其启示[J]`,2008, [3] 2006年广西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考[R],2006,

[4] 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研讨会·青少年科技竞赛获奖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的研

究[R]`,2008,

[5]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第17篇:生物论文创新科技1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重要方面,《生物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初步的把所学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学生

科学素养

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深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由于在培养青少年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技能、科学世界观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那么,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生物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生物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艺术,提高讲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在《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习中,我把同学们最喜欢的饮品营养快线带入课堂,同学们兴致顿时高涨,纷纷说出它的营养成分,我又顺势而导,你们知道它所含成分的功能吗?学生愉快而又轻松的获得了新知。可喜的是有个同学对电视营养快线的广告提出质疑:营养快线能当早餐吗?为什么我喝了营养快线未到中午却非常饿呢?这个问题我让全班的同学进行讨论,学生综合各方面原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一位教育哲学家曾充满激情地说:“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学会探险,学会创造。”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行探究和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有位教师在授《生态系统的组成》时的导入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每个学生把他们心目中最美得画面描述出来,一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争先抢后的举手,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牧羊人嘹亮的歌声„„”,“荷塘月色,小鱼嬉戏„„”,“树林深处,炊烟缭绕„„”,“滚滚波涛,击浪中流;沙鸥鸣空,锦鳞入水„„”等,教师接着说你们所说的草地、池塘、树林、大海等就是生态系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三、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生物教材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科体系,就在于它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生物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我们要深刻钻研课本与教材,领会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广泛阅读各种资料,不断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生物是“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统一。比如讲《植物蒸腾作用》水分由低处向高处运输时,我首先提问: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到达叶片的动力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紧接着我再提问:人们用吸管喝饮料时饮料怎样才能入口?学生很容易地答出:要用口用力吸。我便及时启发:口向上的吸力是使饮料上升的动力,那么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又是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是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促使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这样就用一个浅显的类比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教学才能做到有声有色,对学生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每一节课,去发现、挖掘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强化学生从生物学的视角去分析,解决了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并有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学完《物质运输的器官》后,有个学生来到办公室找我,说她周末陪母亲看病,利用所学的知识看清了验血化验单的部分信息,医生直接夸她好学,知识学得扎实。通过这件事,也激发了她对生物学得学习兴趣。学习人的生理形态结构时,联系学生自身的生理实际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呼吸、循环、运动、消化、生殖、排泄、神经各系统中各器官在人体结构中的实际位置、结构、运动状态,亲自测量血压、心率,触摸心脏在胸腔中的跳动与挠动脉处血管的搏动,反复操作肌肉牵动骨骼运动,呼吸引起胸廓变化等,再结合标本、模型、多媒体动画等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因而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既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可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奥秘的兴趣。

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己平时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充分讨论去解答问题,老师仅仅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在这种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这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适应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万事万物的奥妙,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既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又能提高综合能力,可以开放实验室或者是开展生物第二课堂。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乐在其中的实验非常成功。这不仅使学生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证实,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更体现了新课标下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理念。也促使教师们积极地钻研教材和创新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实验方面的重要贡献。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素质的形成必须以能力的提高为前提。

在实验中要结合实际,优化实验方法,大胆鼓励学生去创新。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提出质疑,用水将二氧化碳排出,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查阅资料等获知二氧化碳是能溶入水的,于是他们设计改造利用注射器抽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发展。

总之,生物学知识与人的健康、生活尤为贴近,我们可以把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要学有所获,教师要教有所成。让我们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剖析生活”,使生物知识更加实际化、生活化。

参考资料: 1.《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简介:鞠文臻(1981-),女,汉族,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第18篇:科技创新

简易投石机

材料及工具

【投石臂】木筷子及汤匙

【底座】木筷子及防火板

【重物】9V电池

【粘合材料】胶带、热熔胶、铁钉、细绳

【工具】壁纸刀、锤子、胶枪、尺子、锤子、剪刀

制作步骤:

1、用热熔胶把木筷子粘合成抛石机的框架

2、把汤匙加在投石臂的末端,作为抛射物的容器

3、把9V电池加在投石臂的另一端,作为重物

4、一部桌上投石机组装成功了

10机电2班

第19篇:科技创新

农业转型靠谁来“科技创新”

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了农业科技重要性,称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文件确定国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无农不稳。人类社会自农耕而来,中国自古就有着“强本节用”的传统。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从1984年开始,“一号文件”已然成了判断我国“三年”工作取向的风向标。那么,今年何以尤为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如果说,此前的“一号文件”是立足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基础增持,关注农业“外围式”发展环境的优化,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更关注农业造血能力的强化、关注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如何在新形势下负重突围。2012年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三个基本背景:一者,经过20多年的竭力扶持,中国农业已经开始渐次转型,如同工业的结构调整一样,数十年的“养蓄期”为中国农业积累了涅槃的基础条件,譬如去年“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提出10年内投资4万亿元,年均4000亿元等。

二者,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7亿多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占到22%左右,而2010年中国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农产品消费对外依存度确实也比较重,譬如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80%,玉米供不应求令未来进口成为常态,棉花和白糖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20%和15%„„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的关系在2011年成为通识:不创新则无效益,无效益则无产量。

三者,有数据显示,譬如目前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近20万平方公里,占东北土地总面积的15.9%,至少已有4.47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在流失。这些年,华北持续干旱,黄河、

淮河、海河三条河流水量减少的情况不断加剧,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河流的生态用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需求——资源环境的变局,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意味着可以预期的风险。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减排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

于此而言,农业减排、低碳农业成为不二之选——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当然,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要确保201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个基本前提。

在创新的共识之后,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创新,而是谁来创新。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2年社会白皮书,首次宣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其实无须这些数据,经验逻辑早就将中国农村的“新时期农民”形象烙印在公众的记忆里:青壮年普通农业工作者已经出现断层迹象,“末代农民”、“代际断层”等事实判断早就屡见不鲜——当此背景下,能进城的都进了城,“不稼不穑”的“农二代”如何去担负起农业科技创新的责任?

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有很多,但一切的讨论,须在明确“谁来创新”之后。也许,培育“新生代农民”,更是个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农业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十一五”时期已经达到52%,但是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农业与科技“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科技仍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以两个“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重点要做到两个“创新”: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但从整体看,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农业科研多数是“跟踪式”、“模仿式”和“转化式”研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应该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应当是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种业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建立一支高质量科技创新队伍。

二是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世界各国大都把农业科技机构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努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培育社会化科技组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此,就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要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评价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以两个“强化”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日渐拓宽,创造了科技特派员、农家科技大院等新型推广服务模式。但是,农业科技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依然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重点要做到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同时,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还要培育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鉴于我国目前农技推广服务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低,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在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带着成果下乡创业,既可以解决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多方共赢。如果能够培育一大批这样的农业科技企业,一定能够有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是技术产生的源泉,是技术传播、应用的载体。为进一步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出台政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科技培训政策,造就一支能够深入一线的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鉴于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实施主体,还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让农民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免费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经济网曾业松)

第20篇:科技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精彩的2009年即将成为过去的一页。过去的一年里,在学校、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关怀与支持下,我院科技活动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发展势头,不断的在各类比赛中传来骄人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唱响科技旋律

0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建国60周年的纪念,作为当代大学生,我院积极响应号召,实践“庆国庆,迎校庆”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以“庆国庆,迎校庆”为主题的科技活动。

第二 ,以广大同学为主体展开科技创新工作

1.搭建更开放的科技交流平台

学院在探索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确定了以搭建交流平台为己任,以提升广大同学科技兴趣为目标的工作理念,有的放矢,增大宣传力量,强调活动质量,使学生科技活动从参与率到获奖率都有了质的飞跃。

2.全力支持学生自主科技活动

为促进学院科技文化的发展,本着浓郁学院的科技氛围的宗旨,本学年我学院共举办了三次“科技沙龙”活动。三次活动分别聚焦于全国大赛、电脑常识、专业剖析、软件应用等话题。涉猎的主题广泛而实用。沙龙的形式使得活动内容新颖而轻松。我院首先将科技活动办进寝室,使参与的同学在熟悉的环境下能很快融入到活动中。这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重要的是指导老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同学们在科技活动中的难题。现在的科技沙龙已经走入一个正规化和意象化的阶段,建立了“高年级带低年级”、“先进带后进”的良性互帮互助机制,促进了我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整体发展。 学生的科技活动由学生主宰,同学们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提供哪方面的帮助,这正是我院全力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工作的体现。只有全力支持学生自主科技活动,才会有真正属于学生的科技活动。

第一, 突出专业优势,以学风建设带动科技创新

我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注重从专业学习入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以学风建设提升科技活动的开办质量,用科技活动升华学风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实践——创新”的整体构架。

本着这样的理念,我院继续承办了“重庆邮电大学第五届电子制作大赛”,本次活动在沿袭了往届的优良传统下,根据学院科技活动发展的需要,与电路实验中心合作,对比赛题目进行创新,模拟全国竞赛比赛方式,促进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受到了老师及同学的一致好评。本次大赛全校共有近1300组队伍参加,近3000人参加比赛,充分体现了电子制作大赛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有生命力的、受欢迎的校级活动。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不但证明了我院在学生科技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功,而且说明我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已经十分成熟。 第三,目标明确,成果丰硕

学院积极带动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第十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都大有所获。本年度,如下同学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

在200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董其玲、李堂江等九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徐丹、刘茡旻伟等12名同学获重庆市一等奖;马金光、杨远玲等12名同学获重庆市二等奖:在校数学建模竞赛中,崔永全等9名同学获一等奖,张晨洋等21名同学获二等奖,林伟等22名同学获三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张东河等3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潘冬冬等12名同学获重庆市一等奖,孙强等6名同学获重庆市二等奖,周映等21名同学获成功参赛奖;在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中,罗旋等9名同学获一等奖,李建兵等15名同学获二等奖,刘云等15名同学获成功参赛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路振山、刘佳庆等7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杨南东等3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在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盛群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中,赖勇强等4名同学获一等奖,赵坤等4名同学获二等奖,张东河等3名同学获三等奖;在重庆邮电大学“Show My Web”网页制作大赛中,许阳阳等6名同学获二等奖,吴卓等12名同学获三等奖,罗柳等26名同学获优胜奖。在重庆邮电大学“天翼杯”通信增值业务企业全真环境创新大赛中,曹晨等2名同学获二等奖,胡茂智等4名同学获三等奖,金翔等26名同学获优胜奖。在重庆邮电大学 “科技拼盘”知识大比拼活动中,王国栋等4名同学获一等奖,吴媛媛等19名同学获二等奖,李庆菊等29名同学获三等奖。在重庆邮电大学第四届计算机仿真大赛中,黄迪建等6名同学获一等奖,陈相汁等6名同学获三等奖,温秋月等17名同学获优胜奖。在科技论文写作比赛中,王娇,刘密两名同学获一等奖,李堂江同学获二等奖,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大赛中,王东军同学获三等奖,王亚莎 刘中伟两名同学获优胜奖。在无线电制作大赛中,曹海峰,罗恒云,田小丽,孙树兴等35名同学获一等奖,魏红星,王斐,张廷毅,许宝宝,吴显锋,陈鸿等82名同学获二等奖,孙希欢,邓雪梅,汪泰勇,柳臻一,肖磊,王俊明等114名同学获三等奖;在理化知识小魔法比赛中,颉友军等三名同学获二等奖;在重庆邮电大学第五届电子制作大赛中,蒋周杰,王永彬,刘志会,尹子珠等114名同学获一等奖,赵璐,钟晓波,穆婧,田睿等159名同学获二等奖,何国清,杨叶,武建霞,李智等162名同学获三等奖,郝罗,张焜,张昌胜,钟孝洪等63名同学获优胜奖。在IT潮人大比拼活动中,孙晓高翔两名同学获一等奖,肖晶,胡建两名同学获二等奖,马其玉等4名同学获

三等奖,田龙等8名同学获优胜奖。

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遗憾激励奋斗。回首过去的一年,时光记录了你我的点滴收获;展望新的一年,阳光更会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道路。前方的路任重道远,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通信学院的科技活动必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全校学生的科技工作添砖加瓦。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将通信学院的壮丽篇章书写的更加辉煌!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