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21:01: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疯长之阶段,而处在这样一个变态的社会中,肯定会发生很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致指从年龄零之十四岁的孩子。因为,那些小学和初中辍学的人很少有留在家里的,他们大多外出打工了,而那些上高中及大学的人,他们已大致长成,不能归为其类。然后,他们的教育问题,由于他们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他们有隔代的长辈抚养教育,衍生变化是,他们无父母的悉心管教,身心的发展发生了很多不确定性。其次是学校,有部分学校只剩一些半农半教且思想观念及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来教师。最后,他们整个成长环境发生质变,由于他们成长的很多不确定性和低下的认知水平,便会形成很多恶性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逐步深入且渲染,造成群体的统一。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确实不简单。他们会厌恶学习、迷恋网吧、谈情说爱、打架斗殴……走上辍学道路的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亦不少。最后,他们自己。他们有思念外地父母的伤痛,也有忌恨他们离去的愤懑——他们是可悲的矛盾体,便自暴自弃,或自奋自勇。他们实在可怜,而又可恨。在农村管教孩子,大部分人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当他犯错时,将其痛打一顿,但那些老人们,会动手打么?而且,他们也打不过呀!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

他们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有缺失爱的环境中,相信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他们的感情需要寄托,他们的心灵需要慰藉,他们搞早恋,在此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用武力渲泄,也是可理解的,他们不想上学,也是可理解的。也许,放荡、异性、堕落、暴力…… 全社会应当给予这么一个群体充分的关爱,但,我们又做了几分?

推荐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1]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2],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参考文献:

[1]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2]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3]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4]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5]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6]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推荐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 ,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都能了解这个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去解决,这需要联合多方面来解决,并不只能靠家庭和学校还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前路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x月xx日—x月x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

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6.28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推荐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1.亲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心灵上

下的是难以抚平的伤口。我有一个学生叫杨小达,父母在他4岁时就到浙江打工,父亲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母亲是杨小达长到12岁,回来建房才见面的,而此时儿子就不认母亲了,他的母亲找到我,要我与杨小达好好谈谈,叫她一声妈妈。当我问杨小达为什么不叫自己的妈妈,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杨小达流着眼泪说,是房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经对妈妈一点印象的没有了,我开不了口。虽然像杨小达这样的是少数,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在亲情流失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厌学,甚至厌世。

2.情感上的代沟: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们只能是溺爱, 虽然也是亲人,但始终不能与父母亲的关爱相提并论,大部分爷爷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从情感上去关心。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孙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情感上的代沟,是留守儿童不能开心﹑活泼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儿童生活一起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写。所以,根本不能去辅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状况堪忧。

在调查和家访过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或没能长期给留守儿童做早餐,相当多的家庭都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零食吃,由于条件原因,他们买的大都是“三无”食品,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都会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学生,虽然老师们多次在开家长会时,都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买零食当做早餐。但是,在农村,农忙季节时,爷爷奶奶要忙做农活,根本无暇照顾,更因为经济问题,给孩子的钱最多是两角到五角钱,只能买诸如“牛筋条”之类的食品。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饱,谈不上营养。

5.网络的侵蚀。

现在由于一些黑网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进入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护,使得他们更有时间进入网吧,时间久了,难以扭转。特别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儿童常常都是在网吧里度过。

6.对未来没有正确的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所无谓,对未来缺乏正确的理想,这是令一个教师最为痛心之处。

推荐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正日益成为庞大的群体,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大多数农民向城市转移,迎来一股巨大的“民工潮”。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而只能把其留在老家生活,形成了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看来,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护现状堪忧,生活质量较差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都是由文化水平较低、体弱多病的祖父母照顾的。这些老年人,他们一般情况下还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抚养孩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不够理想,甚至在农忙时节还会让孩子承担一部分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用零食代替主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质量。再者,由于一些监护人,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往往从安全角度出发,限制孩子的自由。面对这些待遇不公平的现象,较为敏感的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一般

因生计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需在外地打拼,因此留守儿童在校内外学习缺少家长的监督、指导和鼓励。而其处于自控力较弱的年龄段,加上无人督促其学习,所以回家后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为父母在其学习生活中的角色缺失,导致其得不到正确的家庭辅导,所以留守儿童从心底感到学习非常困难,在班里没有优越感,成绩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久而久之,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或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辍学的心理。

(三)感情缺乏抚慰,心理问题凸显

调查发现,目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孤寂,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等与父母联系。在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的目的调查中发现,有50%是汇报学习成绩,有47%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也有3%是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隔代监护人的溺爱,使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他们形成自私冷漠、焦虑暴躁、性格内向等不良状况,有的甚至还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还有的留守儿童由亲戚代为监护,他们只照料生活,疏于管教,亲情淡漠,使孩子心理产生生疏感,形成胆小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四)行为缺乏约束,道德规范失常

由于监护人往往是隔代监护,对孩子比较溺爱,再加上农活繁忙,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交流少、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和有效监管,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错误信息。另外,由于一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对孩子有一种负疚感,就想通过物质等方面进行补偿,尽可能多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对孩子的花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导致他们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留守儿童大多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若由祖父母等留守老人进行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敢过多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情绪,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1]。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政府普遍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各项政策和资源均向城市倾斜,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较少,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由于政府没有认识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导致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渗透到经济、制度、法律等多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城乡差异是造成农村人员外流的直接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快,农村经济发展慢,城市的发展机会多,农村的发展机会少。所以大部分农村人都流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承受能力。以至于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家落户,使农村人口结构改变,造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二)制度因素

二元体制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城乡出现了严重的差异。主要问题表现在生存空间、人口压力、户籍制度等问题上。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而城市却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医疗、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待遇。譬如: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外就学需要户籍更改,这对于普通农村人是很难达到的,再一个面对的就是入学需要大笔的借读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技术水平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和辅导孩子,这也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2]。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儿童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家中。

(三)法律因素

我国长期以来,对待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区别,以至于形成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自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推出起,我国有了对社会保障独自的法律。但是,对于农村以及留守人员的法律体系都不完善,可以说少之又少。虽然法律上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定。但在社会保障方面,都没有专门保护这些人群的法律规定,在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下,使本来就弱势的他们显得更加弱势。没有了国家法律的保护,他们就不能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使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遭遇了重重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当前,全国普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纷纷出台各项制度和措施,为解决此问题做了很好的保障。但是,我国的留守问题比较尖锐,留守儿童队伍庞大,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及和谐,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形成合力,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发挥重大作用[3]。

(一)深化体制改革,履行政府职责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造成的;从客观上说,与户籍制度、农村学校落后分不开。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体制改革,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经济和体制支持。一是大力农村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政府要充分利用农特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等项目,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不但能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村中坚力量,而且也能够减少农村家庭的分割状况,从而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二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取消对农民户口的歧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消除横隔在父母和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制度性障碍,建立更为适合现在人口流动大的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工尽量可以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三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出台专门并实施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法律政策,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把相关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四是政府主导,增加教育投入。教育部门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五是实施关爱工程。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真切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二)加强社会关注,净化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所特有的现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需要社会各界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一是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其解决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能因儿童留守就歧视对待。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要净化环境,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除各种毒害孩子的精神污染,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三是完善社会救助,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基金会,号召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民工所在的工作单位也可以利用假期鼓励民工把子女接到自己身边,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与交流。四是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社会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自控力差的留守儿童,用爱心和责任心加强对他们自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鼓励他们巩固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三)加强家庭教育,履行监护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是家长要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时间做好合理的安排,排除孩子成长的各种隐患,要应保证孩子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增进感情,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三是父母在外出时要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时常进行交流,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和变化;还要委托各位亲友关照孩子的成长,帮助解决临时发生的纠纷。四是家长还应意识到从长远来看,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从而导致牺牲孩子的前途,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4]。五是要寻找合适的高素质的监护人,家长所选的监护人应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四)关注学校教育,倡导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生活与学校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需要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一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完善沟通机制,如开通校讯通、召开固定的家长会、适时进行家访等,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及时沟通,督促家长履行监管教育儿童的职责,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在农村建立一支庞大的并且自愿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队伍,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大力培养年青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5],鼓励他们在生活上树立自立的态度、在学习上建立坚定的信心。四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用爱心、细心、耐心、信心、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留守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五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校接受教育,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集体生活可以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锻炼,使他们克服自身的孤独、冷漠、恐惧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儿童权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张小东,龙军.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8(1).

[5]杨翠兰.关于中小学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

作者简介:

朱开锋(1986- ),男,河南永城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 张敬亚)

推荐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原因

首先何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这一类人群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而更多的父母选择双方外出打工而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甚至近年来,城镇的很多下岗职工下岗后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们交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达5800多万,到2020年,我国将大约有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数目呈增长趋势。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下面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

1、心理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成长中更是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相应的只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缺乏及时沟通。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极易丧失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孩子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合群。(3)对父母社会抱有怨恨情绪,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又或者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4)冷漠,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关爱别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缺乏了这样的关爱。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本身教育文化偏低,往往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他们大多外出打工,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问题,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即使父母双方中仅有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也鲜少有时间料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他们大多需要承担家务,照顾家里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做好农活。而对于那些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首先孩子也要自己照顾家里,使得本身没有时间来处理学习问题,再者被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辈,由于自身文化状况的影响等,也不能帮助孩子辅导孩子的功课,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2)农村本身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老师在学业上的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往往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不认真,旷课甚至辍学等便成了常有的事。(3)父母不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在学校有些老师甚至因为这些孩子成绩较差而不愿过多的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使得学校教育也不能很好的实现。(4)部分城市对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收费颇高,而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农民工的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5)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对留守儿童吸引力较大,加上监管人监管不到位,网吧游戏厅等未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很不好,以致当中有些孩子粘上撒谎、网瘾、打架、赌博等恶习。留守儿童一旦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唆使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当然也是有部分孩子与这些相反,他们学习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志。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父母离家进城后,由于他们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事实上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学习,我这里主要谈的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便不予多说。

三、解决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予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然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再者,学校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让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3、社会方面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再者,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队伍,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委会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及其在家监护人员参加暑期法制教育课,由法制副校长重点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常识。二是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摸排辖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统一向县局汇总备案,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三是开展送法律书籍下乡下村活动,在各村委会设立“留守儿童法律书屋”,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四是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暑假期间至少开展四次以上以案说法专题教育活动,以案例教育等形式,增强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五是开通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提供既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清河区司法局

2010年7月30日

推荐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2000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等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了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时期,往往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面对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他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解决的。辅导时要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困扰,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

2.家校团结,让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父母的支持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但是由于留守的现实,还有一些农村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从父母处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很少。比如有些父母一年半载没有音讯,有些一个月才一次电话,也就是交代要好好学习等简单几句,跟孩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这些孩子跟父母感情生疏,甚至对父母不理解或心生怨恨,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家校团结帮助留守儿童获得代替父母的社会支持,如教师、同伴、亲戚、邻居等,并学习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情感支持。

3.提高求助技能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缺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自己解决,或者向同伴求助,通常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更加严重,如学业困难、家庭压力等。儿童生活中最有效的求助源应该是教师,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一般学生都不愿意或害怕向教师求助。辅导时应改变儿童对求助的认知,认识正确的求助源,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练习氛围,学习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4.增强人际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辅导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处理与同伴、教师、父母、托养人等的关系,增强人际适应能力,达到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推荐第10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管理初探

独山县白泉镇新民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数量不断持续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学校的集中办学。很多留守儿童又在一次离开亲人或其他代理监护人。独自来到城乡学校留校住宿就读。由于留守住校儿童,学习缺少监督,生活缺乏亲情抚慰,成长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也由于委托监管人监管不力。譬如很多儿童就跟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本身又溺爱他们,事事顺着他们,只管生活,想管也管不了他们的教育和学习。有些寄宿在亲戚家,缺乏沟通,缺乏家庭亲情教育,自身自制力欠佳,甚至有时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导致部分儿童,学习不上进,逃学、厌学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住校学生一般是周一来学校,到周末才回家一次,甚至有些学校月底才回家一次。衣、食、住、行、学,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年龄小,独立自理能力差,又远离亲人,活动时间充裕。因此对留守儿童住校管理看来简单,实际是学校一项棘手的重大问题。如果学校安排不好,管理不当,就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打架、偷窃、学生抑郁综合症,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等。那么学校怎样管理,才使这些儿童热爱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身心健康阳光的发展呢?由于本人所在学校,常年有留守儿童住校学生,经过多年的探

索认为。

首先,学校要把一天到一周的活动时间安排得紧紧有条。特别是放晚学到睡觉这一段时间,活动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要学生喜爱。如到图书馆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由教师组织到社会上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社会上做一些公益事业,如到大街上扫扫地,捡垃圾,清除野广告等,让他们觉得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充实,阳光。学会关心集体和别人,又锻炼自己。如果放学后学校不管,教师不理,这些学生无事可做,亲人又不在身边,就可能出现抽烟、打架,逃离学校的事件发生。

第二 学校要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应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图书阅览室、音乐琴房,观看电视的场所。心连心活动室(安装电话让学生想父母时打电话的地方)等等。让不同爱好的学生到喜欢的场地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因为放晚学学生回家的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最想家人的时刻,有了这些活动,他们就会尽情地玩,忘掉一切。

第三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有爱心,把没一个留守儿童看成自己的孩子,每一所学校除了上课的教师外,还有后勤人员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了,如保卫、宿管员等,大家都要有爱心,善于观察和发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用心和他们沟通,把他们看成朋友,以诚相待,曲漆谈心,多一些鼓励语,少一些怨恨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管理者的温馨,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冷一热都在学校的掌控之中。经过调查、观察和了解,一天之中,学

生最想父母是放学和睡觉钟响后的那一段时间。这时宿管员去查房时,轻轻用父母的口吻讲一些安慰的话语:“孩子们睡觉了,明天好起来读书”。他们就好象父母在身边一样,很快安然入睡。否则,他们奇思异想。无法入睡,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

第四教会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学会情绪自控,克制自已: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他们自然、健康容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留守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学段,他们的生活也是不同的。如有些一年级就离开父母到六年级或初中都没见到父母,或时间很短,而有些到

四、五年级甚至初中才离开亲人到学校住宿独立生活。作为学校的教师和后勤人员一是教会他们做一些生活琐事、常事,二是监督他们按时做事。如教他们如何洗衣服,洗头、洗澡、剪指甲,教他们学会补衣服、订纽扣等。不但教会做,还要监督他们按时做,让他们形成讲卫生,爱卫生,勤动手的好习惯。教他们学会情绪自控,克制自己。有些儿童在家娇生惯养,以自己为中心,事事好高、好强、好胜,如有些同学因某些小事,吵架、打架无法解决时,这时教师应该好好教育他们改变他们的坏毛病,转变他们的不良思想。学会原谅他人,包容对方,控制自己:也学会检讨自己,遇到事情冷静处理。久而久之,他们就懂得和学会一些为人之道,处事之法,改变自己,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经常组织搞一些公益活动,看一些助人为乐的片子等。学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象这次独山杨桌然的事情,叫留守儿童捐5毛、1元,体现有奉献爱心的精神就行。让他们知道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学校还要细心观察,在学校的留守儿童

自己或家中有困难了,让大家帮助一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人间的真情。这样让留守儿童在校如在家,见师如见母,快乐、阳光的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促进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4年5月5日

第11篇: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不得不走入城市打工,这类人群的广泛流动,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甚至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关怀和呵护,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对策

依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与父母联系很少,其实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联系、交流,同时定期探望孩子,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但事实并不如此,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还存在失学、无人照顾等困境。以毕节为例,不断被报道的留守儿童案例令人惋惜,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堪忧,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毕节市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改变贫困的经济状况,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目前毕节市约有农村留守儿童37万人,而其中无人监护的多达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顾、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毕节2015年

1 被媒体报道了许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关区田坝镇一名小学校长性侵6名留守幼女;6月,七星关区4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中毒死亡.7月,毕节市一中学八年级的一名留守学生被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围殴丧命;8月,两个留守儿童在家中被杀害。多起案件的发生折射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值得国家和社会的深思,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农村家庭贫困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

1.2外出务工人员时间、精力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知精力来照顾孩子,且大多数长时间在城市中打工,没有空闲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1.3收入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远远不及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整个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费。

1.4户籍的限制

2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学校顺利入学,即使有学校接受,也需要高额的入学费用,很多学校以户口不在片区为理由,收取借读费或者插班费,其父母大多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另外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的学校多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资金,校舍简陋,基础设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

2.2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吃好是不敢奢求的了。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多数孩子营养严重不良。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或者没有大人陪同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3 2.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而祖辈们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又由于他们忙于农活,根本无睱顾问,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且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2.4安全问题

由于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护人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比较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性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对策研究

3.1让留守儿童尽量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

4 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最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2学校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1)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可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队帮扶,经常挤出时间家访,电话联系其家长,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2)倾注情感,多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并不

5 是缺少生活来源,而是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忧虑,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最大帮助与鼓励。让他们走出情感阴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利用活动,多鼓励。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瞅准机会。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更多的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村小建设。要拓展思路,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后劲。形成“乡一校一班”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网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社会氛围。要依靠政

6 府强有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要建设和开放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人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监护人监管不力,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7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个别的案例被媒体报道,才逐渐得到各方关注。在此期间,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复杂,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界应该积极敦促政府出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具实际操作性,切实实施保障留守儿童利益的相关条款。最后,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把重点放在其存在的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照顾。

4.2改革户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社会权益。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中,与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进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更好地照顾孩子。

8 4.3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学费、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校的师资配备力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学生支教,为教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从村委会和学校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由政府补贴提供服务,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儿童教授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4.4加强安全保障

在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教育片、纪录片或图片展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伤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简单的安全危机的能力。由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时,由村委会指派专门人员上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和电器厨具,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应加强村委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追踪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管理。村委会应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并对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即时反馈,使其父母可以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档案记录及时进行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

9 4.5提升社会关注度

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积极性,提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呼吁爱心人士设立慈善基金、组织相关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意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其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建立的保障项目,主要是为解决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愿全社会共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简析[J].文教资料,2013(12). [2]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10 [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02-29(1).[5]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6]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7]仇晓光,于靓.保障民生法律问题研究一一以“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为中心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4(1).

[8]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2].保障论坛.2011(5).

课题组成员:刘勇高 卢林刚 余桂兰 龙昌江 课题组组长:刘勇高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组

二0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第12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yuzihan345---------------

摘要: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种种原因使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和教育缺乏,他们在社会化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工作,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化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家庭生活、亲子教育的缺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社会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认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社会有用的人就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人格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的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 心理异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康的心理并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制约,对留守儿童很少进行心理疏导,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2, 学习和教育问题。

教育是培养儿童正常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现代化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社会流动呈模式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农民流动引起了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变化。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或在校寄宿或民间托养。他们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而监护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庭的社会化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没有多大了。据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很多孩子被看成是“双差生”或“问题儿”,有的甚至厌学,留守儿童中受人身攻击、受到意外伤害的大有人在,生活状况较正常家庭的孩子差。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

二、影响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原因

1, 家庭功能弱化,亲子教育缺失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y.1864---1929年)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认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

家庭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婴儿从出生时的接受母乳喂养、父母的爱抚、亲人、长辈的关爱,就是在接受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情感培养和互动交流。一般来讲,儿童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一个对社会化行为的认知、认同并形成相应心理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子女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对父母的社会化行为有认同感,对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信任感,父母的教育引导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获得心理上的安慰。父母正是借助这种种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化施加影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远大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反之,亲子教育缺乏对留守儿童正常情感的形成、智力开发、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和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父母双方的长期缺位,造成家庭功能弱化,这给留守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 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不相吻合

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的待遇是不同的,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很难在城市受到良好的教育。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第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然而,政策与实践之间往往会有差距,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在许多城市外地学生入公立的幼儿园、学校,仍需要变相缴纳为数不菲的费用。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这类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迫使一部分打工者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

三、促进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对策

为了促使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我们可以在他们自然社会化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积极引导。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两个方面。

1, 在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增强父母责任意识,强化家庭功能。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理应承担起应有的功能和责任,认识到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作用。每位家长应以多种渠道来增强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内容应该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临时监护人同样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满足儿童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心理需求,保证其身心的健全发展。其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2, 在学校教育方面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童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上的苦闷。在学习上,多鼓励、多监督。生活上,多关照,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再次,教师要加大家访力度,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访,并以电话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最后,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反映留守儿童家 庭的班会,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 另外,还要通过社会、政府、社区等方方面面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承担起教育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使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地进行社会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开小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剖析.科技资讯,2008 〔2〕 张志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沧桑,2009.3 〔3〕 梁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构筑和谐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教论坛 〔4〕 赵春鹏.亲子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 〔5〕 张仕琼,黄安相.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初探 网络科技.2007.2 〔6〕 聂建华,李刚.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研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7〕 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

第13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综合实践活动

开题报告

罗山县楠杆初级中学 李廷坤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了。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该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含义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2、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全国妇联(2010),全国 12 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从而产生了很多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其被害率达到令人吃惊的 46.39%,比非留守儿童高出 16.53 个百分点。

李宝峰指出,留守儿童中心理有各种轻度及明显问题的,其人数比例为31:10,整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李宝峰,2005)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57.16%有过失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35.12%有说慌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27.16%有抑郁心理,24.15%有恐惧感心理,27.14%有焦虑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7.14%有偷窃为。

周宗奎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较明显的表现出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都是在父母外出后,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中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周宗奎,2007)。

综上所述,虽然近期由于舆论报道的因素,社会各界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政府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与心理的教育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上,无论是已有的还是新出现的,都亟待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

在菲律宾,估计有 880-900万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Kakammpi in Parrenas 2005)。

在摩尔瓦多,一项研究表名 0-14 岁的儿童中约有 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中,有 5.4%被父母双方留在家中(UNICEF Moldova/SU-SSC 2006)。2002 年,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原籍国家(Cortina&de la Garza 200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SSC)的研究指出,大概 100 万里斯里兰卡儿童因其父母外出寻找工作而被留在家中(Save the Children)。

2、国外针对移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10年之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2000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60%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

综上所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从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宏观和微观原因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对和谐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剖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文献资料法和老师的理论知道。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加上老师的理论知道,为我的论文完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写作进度:

2016年5月 选题,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 2016年10月初 开题 2016年11月末 开题报告终稿 2016年11月初 定稿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大山深处看望农村留守儿童 .央视网 .2014年01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1-28]

[2] 潘锋.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与对策[J].现代教育, 2011(4): 19-20.[3] 刘丽娟, 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百科论坛, 2011(8): 179.[4] 蓝威, 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32-135.[5] 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7): 142-143.[6] 何征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8.[7]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2(1): 68-75.[8] 建青, 于仁昌, 孙丽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实践与探索, 2011(2): 53.[9] 刘浪, 高石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 2011(2): 35-37.[10] 王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6): 34-36.

第14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亟待解决

------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发展出路,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长期阻隔,改变了农村家庭面对面的初级群体交往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长治久安影响巨大。近期以来,湖南省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湖南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邵阳为例》课题组在课题主持人、邵阳市委宣传部长赵丽莎同志的组织下,就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调研,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留守儿童的产生过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规模、社会问题等宏观特征,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机制,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邵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剖析

课题组以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材料为依据,根据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与诠释,揭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特点与危害,探索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和直接的、具体的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尽管邵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力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但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能单靠哪一级党委政府来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基本状况。

邵阳市2009年末人口为763.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0.31万人,农村外出经商人口77.8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157.74万个(其中从业男劳动力85.6万人,从业女劳动力72.14万人)。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占农业人口的29.35%,占乡村劳动力的48.97%

在邵阳县五峰铺镇和隆回县西洋江镇中、小学校了解的情况:父亲母亲外出打工 1

的学生占在校生的39.22%。而其中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占外出打工家长的55.93%,比单亲打工的高出近12个百分点。从这两个镇的初中情况来看,留守子女一般占在校生的30%—40%之间,两地都是双亲外出打工比单亲外出打工的多。调查显示,①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在校生中,打工者子女所占比例平均在40%(低的约为30%,高的接近70%);②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出许多(几乎多出10—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20个百分点)。

这个调查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农民外出打工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周期: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家长外出打工之所以比初中生多,是因为前者的年龄大致处在25—33岁之间(考虑到农村的早婚现象),一般是小家庭刚建立不久,家庭的经济基础较差,可以通过打工来巩固小家庭的经济基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民又会逐渐从外出打工转向回乡建设,到了35岁以后,农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少(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打工渠道、比较高的打工收入)。

农村人口到户籍以外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中,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目前留守儿童管理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二是邻朋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看管;三是自我监护,即监护人主体即孩子本身。

2、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孩子自身在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委托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或有效监管的缺乏,往往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凸显。

(1)生活问题。调查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超过半数以上都比较困难。他们父母大多数是居住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生产资源相对不充足,个人无一技之长,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比较拮据。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不多,往家里寄的钱也不太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营养跟不上。

(2)教育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0—6周岁学前儿童约65%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由于老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和对年幼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学后,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督与指导跟不上,孩子的自控能力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的厌学、逃学。

(3)行为问题。调查发现隔代的祖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任,缺乏严厉的束缚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养成任性反叛、不服管教的性格。留守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习,甚至犯罪。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消极变化,经常出现上学迟到、逃课、学习目的异化、说谎、打架违纪等问题,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问题少年混在一起,产生违法乱纪行为。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猥亵、诱奸、抢劫等不法伤害,以及溺水、自杀、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隐患。

(4)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只有8—11%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之间交往机会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承受着空虚、失落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个别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5)性格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交给他人临时监护,临时监护人指负责吃、穿,不善于或无力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孩子们的心灵孤独、情感淡漠,双亲与子女间的关系发生淡化,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

(6)学业问题。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地监督与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占调查总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邵阳市所属的隆回、邵阳县是我国中部典型的贫困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情况。同时,传统的农业耕作收入有限,已经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日常消费和子女学习和生活需要。农民在本县就业情况不理想,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须,也导致务工人员大量外出的关键。隆回、邵阳县矿产等资源贫乏,致富的条件有限,仅有的几个企业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远离家庭,不能和子女相处一起从而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数量的增加。

(二)二元社会结构影响

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制度性原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二元分治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大量的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城,支持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附着在户籍之上的有关教育、就业、社会保险等相关制度将农民与市民从社会身份上区别开来。这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在与城市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农民将这种劣势传递给了他们的下一代,,也使中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加稳固的根基。

(三)家庭亲情教育缺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本身受教育程度就有限,还肩负生产劳动的任务,而且有的代理监护人需要同时监管几个孩子,监管的力度不足。有的监护人又会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亲属带管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正确方式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四)学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基础教育往往只能重视在校时段的教育和管理,由于资源不足,学校学生多,教师人手少,教学任务重及应试观念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难以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期望,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加之留守儿童特殊群体逐年扩大,农村基础教育难度更大,教育的合力无法形成。

(五)留守儿童政策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没能及时进入政策议程,导致政策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原因。从公共政策理论角度分析,在政策制定中,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基本形式。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在公众议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很难进入政府议程。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流动儿童身处城市,首先引起了城市媒体的关注并进入公众议程,之后成为政府政策的议题,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就很难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难以成为政府的政策议题。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2002年特别是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大众传媒的关注。从问题出现到被关注再到问题被提上政府议程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一些问题随时间积累显得严

重,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所以,在政策制定环节上,政策制定主体没有主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提上议程,是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责任,建立起一种教育管理协作机制。

(一)改变二元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体制层面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城乡壁垒,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消除横隔在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制度性障碍留守儿童问题要从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上解决,要改革我国二元制度的始作俑者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另外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要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在对工业发展不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二)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基础教育投入。

1.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招商稳商,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净流出的趋势,积极发展县域城乡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可以缓解声势浩大的民工潮给大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从源头抓起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守老人的赡养、留守妇女的夫妻情感危机问题,是建立农村和谐家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2.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在吸引和接收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可以相对减少进城流动儿童的数量,从而减轻城市教育的压力,并且能够有效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邵阳县五峰铺镇的留守儿童托管学校的办学经验给予了一定的启示。但绝大多数农村县市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承受寄宿学校的财政投入,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创造条件。加大投资,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兴建学校,让在城市务工者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加大监管力度,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部门及基层政府年度考核之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关心的局面。

3.学校方面应创造条件和利用一些因素增加教育资源,延伸教育和管理的触角,为留守儿童开通专门的“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等,让他们能经常听到父母的声音、看到爸妈的容貌,使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的感觉,一直在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始终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也要定期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传授他们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宽严适度,确保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留守儿童在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浓厚的快乐与关怀。

(三)积极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以减轻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压力,缓解矛盾。要社会有条件的个人和家庭都来关心身边留守儿童,共同为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工作出力;鼓励全社会多出一些“爱心妈妈”,为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送去母亲的关怀。

加大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参与程度。作为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全球范围的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够承载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拓展,而且有利于构筑多中心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被誉为政府有效“减压阀”和“稳定器”。隆回县西洋江中学利用国际基金会的资金兴办留守儿童特教班的做法值得探讨,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引导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大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参与程度。

(四)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目前,我国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上还存在法律规定方面的盲区,教育者、监护人及代理监护人等法律界定、法律责任都不很明确,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及教育部门必须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法律问题,加快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环境建设,明确教育者、监护人、代理监护人及家庭的法定教育责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15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

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浪潮,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无法随同进城学习,留在了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这一群体数量已达千万以上,并将继续扩大。这些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滞后,生活、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并逐步上升为全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因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将承担教育过程的主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意在针对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来具体论述学校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文章基本思路

前言:对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简单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新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概述

1、城镇化、现代化洪流下的人口迁移

2、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概述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概述

1、生活问题:身体健康没有保障

2、学习问题: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

3、心理问题:孤僻、抑郁、自卑等症状

4、道德问题:道德品行不高、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5、安全问题:没有家长庇护下的人身安全问题

(三)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论述

1、儿童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3、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观察与辅导者的角色

4、儿童道德品质的说教和榜样的角色

5、儿童安全保护者和矛盾调解人的角色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简述

1、家庭系统职责

2、政府系统职责

3、社会系统职责

4、教育系统职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目标

本文意在通过对学校教育重要作用的讨论,进而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资料搜集

1、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公报

8、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社,2006年4月版

9、叶敬忠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0、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3、任运昌《窝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4、叶敬忠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第16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在本调研报告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社会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社会调查、文献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与治国理念,进行剖析、论证与诠释,以探索解决我国、我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对策与社会对策。

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

调研观察到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表现;第三部分,论证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第四部分,提出课题组对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组建议。

本课题组在团省委的组织下进行了这一项调研工作,实地调查可以代表湖南省的情况,文献调查佐证了这一社会调查。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全局性,在提出建议时,则采取了全国性的视野。

第一部分 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经济参考报》,1月8日)另外网上多个材料中的数据估计万之多。如果以农民工的规模概算,恐怕这两个数字均属于较保守的数字。

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让子女留守?为什么当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别无良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面临种种生存的压力。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先关注农民工问题。

(一)农民工的概念

李培林是这样界定“农民工”的:“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生活文献出版社北京版,第307-308页)李培林以这个定义,概算出中国共有2亿农民工,其中占第二产业工人57.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7%,是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第309页)这个概念较宽,它包括了离农不离土,即在本地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

我国政府是这样定义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二)农民工的出现

1949年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户籍制为核心的人口政策在50年代中期成型,政府强制性地控制着人口流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方面产生的所有制多元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性、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城市化的加速性等一系列发展态势,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89年第一次出现了“民工潮”。

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存18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约有劳动力4.98亿,剩余农村劳动力近3.5亿。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在

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就意味着在近期内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截止底,农村人口为4320.02万,占总人口的64.5%。湖南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始于70年代后期。据省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调查统计,,全省农民工为525万人,其中,省内城市务工的为18% ,省外务工的为82%;为736万人,到达到829.1万人,三年内增长63.3% ,年均增长21.1% ,我省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全省农民外出务工人数829.1万人,创年收入497.46亿元,占农民总收入的40.7%。因此,

农民工对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分析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农民工是不得不与其子女分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1、农民工经济现状在东南

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外国资本是朝着“廉价劳动力”而来投资的,外资追求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资水平,加之中国劳动力过剩量大,就业竞争起到了压低工资水平的作用。而私营的中资企业、乡镇企业,则采用“低工资”模式操作。这样,各类企业农民工工资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妹”的工资水平,20余年后其女儿到同地同类企业打工,工资还是差不多。在省内流动,甚至在本地区内流动,农民工收入同样受到过剩劳动力背景的挤压,工资水平不高。一般年收入水平在4000元~10000元之间。上海市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600元。(郑桂珍:《流入城市儿童状况初探》,《南方人口》第1期)北京市有子女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农民工月收入为800元左右。(北京市教委政策法制处:《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定规范》,《北京教育》第6期)上海、北京是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他城市一般要低于这个水平。陆学艺等说:农民工状况虽说比农业劳动者好,但一直只能获得低工资,在最近的10多年里,有很大部分农民工和雇工的工资一直处于400~500元的水平,没有任何增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版,第181页)据山西省总工会调查,农民工的收入更低,“农民工主要从事矿山采掘、建筑建材等比较危险、艰苦的工种,但工资水平却较低,约有8.6%的人月平均工资在300元以下,约24.3%的人月平均工资在300元至500元之间,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冬成为新闻热点的“欠薪”问题,也是农民工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的原因之一。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调查,全国欠薪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即平均每个农民工被欠薪1000元以上。据网上文章,农民工仅获得其创造的新价值的1/3。1亿农民工的总收入有估计为5000亿元,占农村人口总收入的1/3左右。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决定了一部分农民工无经济能力把未成年子女带到身边,而是留置在家乡,以降低养育子女的成本。因为带到城镇,必定会增加租房费用、生活费用与教育费用,至少这三项费用是超过半数的农民工经济上难以负担的。

2、农民工社会现状农民工的社会现状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以流动的空间性分析:其流向主流是从农村向城镇;其区域以省内流动为主,跨省流动向东南倾斜,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连流动人口圈、沪宁杭流动人口圈、广深厦流动人口圈。这种空间远距离的流动,且就业在城市、行业、单位间的不稳定性即流动性,使部分农民工难以把小孩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农民工的职业行为的基本特点是非农化,但主流职业行为多与城镇主流职业相分离,基本上是城镇原有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补充,甚至是流入地当地劳动力所不愿意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具体职业类型主要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家庭雇佣等。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类职业有的是雇佣方提供的临时的、简陋的住处,如农民工较大的一个群体是建筑工,一般在工棚或在建建筑物内息宿,带小孩就不能不自己租房他住。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扩大,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尴尬局面。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重要手段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隔绝城乡,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制度。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公平的结合。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农业户口的人在城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有的地方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但额外要加收一定费用,且费用很高。即使入了学,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或高考,而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另外,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原籍地农村。由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副产品凸现出来。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以及农民工把子女留置农村,均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3、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居住、工作条件恶劣,闲暇时间少,精神生活匮乏他们平时劳动时间长。并且很少享受法定休息时间。山西省总工会的一个调查,说明约有84%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法定休息时间,约45%的人没有休息日,连续超负荷劳动。劳动作业环境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在一些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地、宿舍昏暗拥挤,卫生条件差,生产生活设施普遍比较简陋,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个体老板和不法矿主只顾赚钱,不进行安全投入,不配备劳动安全防护用品。(2) 处于城市边缘状态,没有融入城市居民之中来自于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离乡背井的孤独,给许多农民工的心理蒙上了阴影。昌邑市检察院曾会同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对名年龄在岁至岁的农民工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感到寂寞孤独”的占%,“提心吊胆,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占%,“为感情问题整天感到困惑”的占%。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采取消极的生活方式,有的将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则借酒消愁甚至寻衅滋事。(3) 处于非福利状态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上把他们排除在外。参加社会保险难度大。如山西省有40%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用工单位普遍认为参保会增加用工成本,农民工则因为不能立即受益也不愿投保,他们宁愿省下钱带回家。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谢泽宪主持的“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在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个城市,对家医院、家职业病防治医院的位工伤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遭遇工伤这种特殊困难关头,%的工伤者表示得到过一些关心,%表示很少有人关心或者没有人关心。对于“如果您得到了关心,他们是谁?”的提问,工伤者的回答是:朋友、老乡78.4%,家人、亲戚73.7%, 同事58.1%;老板23.9%,好心人20.6%,医生护士16.2%;社保局2.1%,劳动局2.4%,社区0.5%。(4) 处于收入高风险状态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山西省总工会调查的农民工中,有26%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规范的超过三分之一。按月领工资难。山西省目前仍有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规定的“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约27%的农民工不能按月领取工资。此外,15.69%的农民工每3个月领一次工资,9.82%的农民工半年或半年以上领一次工资。农民工自身在上述生存条件下,从经济开销、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度等角度考虑,比较留在家乡与带在身边两者的差异,选择把子女留置在家乡,托孩子的祖父母、伯叔父母或其他亲友代养代管,是在理性的考虑下做出的合理的决定。可以预测,在一定的时期,农民工收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城乡二元制户籍壁垒 (实质是社会保障资格如住房、低保、失业保险等的藩篱)只能逐步拆除,一部分农民工带子女进城需要居住、生活、管带、上学等条件难以一一满足;因此,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带有必然性的社会现实。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三大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一) 家庭教育的缺陷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严格说来主要是留守的未成年人(包括学龄阶段的失学、辍学少年儿童)。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内化父母的规则与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岳阳华容县万庾镇月形村有一位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

三、四岁,如此情况,监护从何谈起,监护怎能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更难找到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如上所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一是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二是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我们在几次座谈会上听到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相对立的意见。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的“马太效应”。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向我们调查人员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说起这些,他们满脸的惆怅和无奈。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从与各个学校的老师座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老师说起留守儿童时,能够罗列他(她)们的毛病、缺点和错误数十种,并且,显得十分的慷慨激昂,甚至有些还显得义愤填膺。不难理解,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异类”和“心病”,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责怪这些长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

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小学老师上复式班,每周20多节课,有的是上大班课,一班学生60~90人,这也确实使这些教学繁忙的老师,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

2、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条件在我们调查所到的农村学校中,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所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甚至有几所乡中学的教师,60%以上是非正规学历教育毕业的老师,要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显然比较难。

3、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全面了解,还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了解其在校外的表现。但是,留守儿童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或监护人。于是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空档。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一旦孩子在学校上学,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则持消极态度,有些家长甚至叫学生本人去开家长座谈会,这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反倒变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而监护人一般只负责孩子的吃穿住和安全,至于对孩子的学习以及与学校经常性的沟通就很难做到了。

4、留守儿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在尚未解决温饱和刚刚摆脱温饱的农村,人们的目光还主要停留在经济的层面上,恰巧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手头要显得宽裕一点。调查显示,69.9%的留守儿童有“足够”和“基本够”的零花钱,只有30.1%的认为零花钱“不够”。对以下两个答案的相关分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问卷中有“目前你面临的最大问题”和“目前你最大的愿望”两个问题,其选项“生活费用不够”和“改善生活条件”的相关性为0.50,只有25.4%的留守儿童选了“生活费用不够”。这就容易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他们不应该是被关爱的对象。他们经济上的相对富裕,掩盖了其精神上的绝对贫困。必须提出的是,我们在这次调查中,也了解到不少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关怀备至的感人事迹,诸如:“妈妈老师”、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这些极具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极大地感化教育了部分“边缘”留守儿童,使其走上了正路。(三)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在他们生活的农村社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基层的各种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探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大多农村的基层组织的现状令人堪忧。

1、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总的来说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远远不能胜任当前农村社区管理日益复杂的重任。个别地区干部队伍的建设,甚至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既影响乡村干部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干部队伍极不稳定。

2、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偏低限制了他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能起的作用。贫困地区的村干部的工作经历也相对比较简单,除少数曾有过到部队服役的经历外,绝大多数都只有担任村组干部和务农的经历。其经历简单,视野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干部水平的发挥,也使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社区管理的局面。

3、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和功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由于农户家庭的相对独立,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也由原来的直接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活动,转变为指导、监督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数量被减到了尽可能少的程度。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有关统计,有些经济贫穷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面达30%到50%(陈吉元)。我们这次调查所到的一些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这名值班的村干部基本上只能接听电话,很难抽身去做其它的事情。由于机构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在几次座谈会上,当我们问及一些乡(镇)村干部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因此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从职能上还是从实际功能的发挥上,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未完成的人生初期,他们最易受环境的影响。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陷,单独或二者、三者同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时,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就遇到了严重障碍,因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统称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第二部分 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多地表现出的非良性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因为涉及到数以1000万~万人口,因而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本课题组对我省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一) 本课题组调查的组织情况本次调查从8月份开始。为了使课题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课题组的调查选点分别定在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它们分别是:岳阳市华容县的治河渡镇和万庾镇、岳阳市平江县的安定镇和瓮江镇、娄底市新化县的曹家镇和吉庆镇、娄底市涟源市的荷塘镇和白马镇、郴州市宜章县的迎春镇和南水镇、郴州市永兴县的悦来镇和大不江乡、湘西自治州保靖县的昂洞镇和拔茅镇、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的王村镇和塔卧镇。在调查中,我们分别召开了乡(镇)村干部、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等四部分人的座谈会和个案访谈。从4个不同的方面调查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行为及心理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了乡(镇)村干部、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及其各地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在4个市州的8个县(市)中,我们运用分层抽样的形式,在每个县(市)中抽取两个乡(镇),在每个乡(镇)中抽出一个村和一所中心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由调查员逐题讲解,现场匿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对有效问卷采用sp 10.0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如下有关我省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数据:表2-1 我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数据性别男(人数及百分比)女(人数及百分比)1059人 53%937人 46.9%家庭类型单亲(人数及百分比)双亲(人数及百分比)160人 8%1836人 92%监护类型母 亲父 亲祖(外)父母亲戚朋友自 我409人20.5%288人14.4%936人46.9%265人13.3%98人4.9%留守时间一年以内一到两年两年至三年三年以上329人16.5%429人21.5%719人36.0%519 人26.0%去父母工作地去 过(人数及百分比)没 去 过(人数及百分比)693人 34.7%1303人 65.3%亲子联系经常(人数及百分比)偶尔(人数及百分比)很少(人数及百分比)844人 42.3%687人 34.4%465人 23.3%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的问题学习(人数及百分比)生活(人数及百分比)思想(人数及百分比)812人 40.7%431人 21.6%86人 4.3%人际交往人身安全其 它30人 1.5%531人 26.6%106人 5.3%为了了解我省留守儿童的行为及心理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采用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的说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在座谈会上乡(镇)村干部、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都希望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以期引起上面的重视;二是留守儿童本人在填答问卷时,一般都不愿意把自己说得很差,因此往往对一些优秀的、好的项目进行选答,这也是与一般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吻合的。(二) 本课题组对我省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描述与问题分析

1、情感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农村现有社会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多,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以下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表2-2 父母亲外出打工的年限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一年以内32916.5一到两年42921.5两年至三年71936.0三年以上51926.0合 计1996100.0表2-3 是否去过父母亲工作的地方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去过69334.7没去过130365.3合 计1996100.0表2-4 亲子电话联系频度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经常84442.3偶尔68734.4很少46523.3合计1996100.0表2-5 是否想念父母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很想127964.1一般53126.6不想1869.3合 计1996100.0表2-6 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向谁倾诉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监护人48524.3老师43121.6同学41720.9好朋友57929.0不知道844.2合 计1996100.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孤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其父母长年外出,长时间缺乏亲子之间的直接互动,我们这次调查发现有的外出时间长达8—13年之久,且在其中很少回家。因为他们在外挣钱本来就不多,为了节约探亲的往返路费,加之节假日又有双倍以上的工资,所以有些父母甚至放弃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加上平时工作忙,也就是匆匆的几句电话的询问和问候(还有23.3%的“很少”电话联系)。殊不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情感的饥渴首先源自于皮肤的饥渴(心理学认为,这是哺乳类幼小动物的基本需求之一)。电话的问候缺乏亲子之间的直接互动,根本无法满足其皮肤的饥渴,长此以往他们就难免不产生情感饥渴的问题。情感的饥渴具有隐蔽性,又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其危害性显得极大。它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人格发展上出现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在调查问卷中有两道多项选择题:

1、你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选“生活无人照顾”、“受委屈无人倾诉”“与照顾者不和”的分别为77.9% 81.9% 和86.1%。

2、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选“有更多知心朋友”、“父母工作顺利”、“父母早点回来” 的分别为84.0%、61.7%、和69.2%。这都是居前三位的选项。对问卷的统计处理结果也显示,“亲子联系频度”与“委屈向谁倾诉”两道题目之间呈负相关;“交友目的”的三分之一是“倾诉心事”。这些都充分反映出留守儿童对情感关怀的渴望。我们还应看到,有9.3%的孩子“不想”父母亲。这是因为他们出生后就一直是祖辈抚养,长时间的与父母亲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互动,且不说父母亲的语言、情感给他们留下了多少印象,就连父母亲长得啥模样他们有些都不是很熟悉了,对这部分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完全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无处倾诉,或者是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以及对他们的及时正确的辅导,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性;二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亲情感染和关照,缺乏情感的慰藉,不少留守儿童就必需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于是上网聊天,交笔友的比较多,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光。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了不少这类事例。例如:涟源市某镇中学一留守儿童一天可以收到

三、四封信,其精力主要用于给笔友的回信,而对学习几乎放弃。

2、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jet)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而家庭正是这种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疚感的态度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在测量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时,我们分别用了 “课堂违纪”、“不良嗜好”、“参与集体活动”、“考试舞弊”、“撒谎”等指标。调查结果如下:表2-7 是否有课堂违纪行为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经常27413.7偶尔39719.9很少132566.4合计1996100.0表2-8 是否有抽烟、喝酒、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抽烟55327.7喝酒25712.9夜不归宿29514.8打架斗殴1005.0合计1205(人次)此题为一道多项选择题。表2-9 是否经常参与集体活动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经常68334.2偶尔73736.9很少57628.9合计1996100.0表2-10 对考试舞弊的态度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诚实不作弊129164.7有机会也作弊43121.6不作弊会吃亏27413.7合计1996100.0表2-11 是否经常撒谎欺骗师长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经常30815.4偶尔54727.4很少114157.2合计1996100.0以上调查统计数据说明,我省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水准还是基本吻合一般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水平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关系的相对疏离,家庭功能的缺失,使得他们更难得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这就加大了他们产生不良道德品行的可能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传媒对留守儿童幼小心灵的不良渗透。当前互联网等新兴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的父母又大都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以弥补其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这就为留守孩子自由出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条件;同时,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而电游室、网吧的大门则向他们随时敞开,加之他们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严,因此,沉迷于上网和游戏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现代传媒除给农村少年儿童带来新的学习、沟通方式之外,其中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灵带来伤害。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座谈会的调查中我们确实了解到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十分普遍。永顺县某学校的留守学生在学校寄宿学生下晚自习后,用绳子从三楼寝室脱逃,翻越围墙外出上网打游戏。一部分留守儿童染有不良行为习惯,抽烟成为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化县某村小学一年级的留守女生就学会抽烟,该镇留守儿童中甚至还有染上吸毒的。看起来抽烟的比例在留守儿童中仅占27.7%,但就他们的年龄与身份而言,这个比例是太高了。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目,“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得分排在次末位的项就是“思想道德”,仅占4.3%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远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势必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进一步“滑坡”。对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学习行为是衡量儿童整体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艾利克森(erikson)的人格理论,少年儿童时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赖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的激励、支持和鼓励之下获得对学习知识渴望的满足。由此可见,学习行为对于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这次调查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测量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时,我们分别用了“学习成绩”、“学习信心”、“困难向谁请教”、“是否主动地向老师提问”等指标。调查结果如下:表2-12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优秀60130.1良好42921.5中等46123.1较差39119.6很差1145.7合计1996100.0表2-13 留守儿童的学习信心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充满信心70135.1较有信心60330.2信心不足40920.5没有信心28314.2合计1996100.0表2-14 学习上的困难向谁请教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老师 69134.6同学89044.6监护人1145.7自己解决30115.1合计1996100.0表2-15 学习中是否会主动向老师提问调查项目人数百分比(%)会53126.6有时会116058.1不会30515.3合计1996100.0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在中等以上的水平,二分之一强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良好。学习信心是孩子学习行为的心理表现,只有对学习有信心,孩子才能自觉、愉快地学习。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35.1%对学习充满信心,但“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也占1/3的比例。在学习不良行为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不明显,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表示没有学习不良行为。需要指出的是,从与学校老师和监护人的访谈的来看,却与以上结果有一定距离。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最差的不一定是留守儿童。我们在保靖县的一个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调查时,就一般而言填答一份问卷只需要10到15分钟,但有一位女生足足花了30多分钟,她对问卷题目文字的理解大概只相当于3—4年级的水平。这虽然是一个特例,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老师和监护人意见的真实性。当前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陷入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主要是这些孩子从他们的没上学也能挣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直接感受。在“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问题选项中,只有33.6%的学生选了“提高学习成绩”这项,在“你初中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 的问题选项中,只有48.3%的学生选了还要“继续学习”,而其他的学生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永兴县某中学的一女生擅自逃学跑到长沙打工,还打电话把班上三个女生一同叫到长沙打工。老师问其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得很干脆:“反正读完书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留守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产生了学习上的自暴自弃。在“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问题选项中,有63.9%的学生选了“学习无人辅导”。我们知道,目前农村的监护人一般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从“学习上的问题你一般向谁请教”和“在学习中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老师提问”的答案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点问题。表2-14和表2-15显示,向老师请教的仅占34.6%,向同学请教的占44.6%,会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只有26.6%。为什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呢?如前所述,由于目前对留守儿童而言,师生关系上的“马太效应”使他们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因此,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就采取了消极的自暴自弃态度,这种态度又使了他们学习动力不足,信从“读书无用论”,这些负面影响连锁地产生恶性循环。

第17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了。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该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含义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2、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全国妇联(2010),全国 12 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

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从而产生了很多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其被害率达到令人吃惊的 46.39%,比非留守儿童高出 16.53 个百分点。

李宝峰指出,留守儿童中心理有各种轻度及明显问题的,其人数比例为31:10,整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李宝峰,2005)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57.16%有过失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35.12%有说慌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27.16%有抑郁心理,

24.15%有恐惧感心理,27.14%有焦虑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7.14%有偷窃为。

周宗奎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较明显的表现出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都是在父母外出后,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中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周宗奎,2007)。

综上所述,虽然近期由于舆论报道的因素,社会各界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政府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与心理的教育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上,无论是已有的还是新出现的,都亟待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

在菲律宾,估计有 880-900万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Kakammpi in Parrenas 2005)。

在摩尔瓦多,一项研究表名 0-14 岁的儿童中约有 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中,有 5.4%被父母双方留在家中(UNICEF Moldova/SU-SSC 2006)。2002 年,

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原籍国家(Cortina&de la Garza 200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SSC)的研究指出,大概 100 万里斯里兰卡儿童因其父母外出寻找工作而被留在家中(Save the Children)。

2、国外针对移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10年之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2000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60%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

综上所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从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宏观和微观原因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对和谐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剖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文献资料法和老师的理论知道。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加上老师的理论知道,为我的论文完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写作进度:

2013年11月选题,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

2013年12月初开题

2013年12月末开题报告终稿

2014年1-2月论文写作

2014年3月初完成论文初稿

2014年4月初完成论文二稿

2014年4月中旬完成论文三稿

2014年5月初定稿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大山深处看望农村留守儿童.央视网 .2014年01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1-28]

[2] 潘锋.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与对策[J].现代教育, 2011(4): 19-20.

[3] 刘丽娟, 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百科论坛, 2011(8): 179.

[4] 蓝威, 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32-135.

[5] 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7): 142-143.

[6] 何征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8.

[7]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2(1): 68-75.

[8] 建青, 于仁昌, 孙丽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实践与探索, 2011(2): 53.

[9] 刘浪, 高石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 2011(2): 35-37.

[10] 王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6): 34-36.

[11] 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12 (03).

[12]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1).

[13] 吴霓,廉恒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主观评价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2).

[14] 林忠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11).

[15]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 WayneP.ConnieWW.Social Adaptation After Cardiothoracic Transplant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f[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11.(5).

[17]Mary L Blackburn.America’s Grandchildren Living in Grandparent Households[J].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2011: 24-27.

[18] Delancey,J.,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fleft-behindchildren:Acro-sectionalsur-veyinruralChina[J].QualLifeRes,2010,19:775–780.

[19] Gil,Birmaher.Emotionalandbehavioralprob-lemsofChineseleft-behindchildren:Apreliminarystudy[J].SocPsychiatEpidemiol,2010,45:655–664.

第18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

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校、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此,通过收集资料我想对留守儿童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一、“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许很多人也曾有被赋予这样的称号。“留守儿童”就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留守儿童”这词的也是在近十几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名词。主要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以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于是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儿童”才逐渐产生。这些年,随着进城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加严重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儿童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生存受到了威胁。

就像短片中的那对姐弟,父亲不幸生亡,母亲为了偿还债务撇下了他们独自外出打工。照顾弟弟的重任就只能让14岁的姐姐扛,他们的生活都只能靠每个月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来维持,如果身染疾病的话,这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无法实现了。其实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生活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问题,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看护和鼓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就如学校老师提及的那样,他有遇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以至于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纵容,经常逃学。在很多地区,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人们担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视频中跟踪报道中的那个男孩,就是因为缺乏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他不想和同学,老师,爷爷奶奶的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异常的孤僻。这样对轻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下“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教育问题。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然而,男性外出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记录视频中,简短的记录了学校,当地政府以及社会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实践。学校方面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的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地政府则是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加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用真诚和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最后在社会方面,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同玩乐,以游戏的方式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参与到整个集体中来,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同时,给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关注和帮助他们,和他们叫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当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收集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上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同时,让委托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第19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现存问题有哪些,然后针对问题结合中国的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中国近三十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耀眼光环的背后不可否认包含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了陌生的城市,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资料显示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约占20%-23% ,例如广东省外来工对广东GDP增长贡献高达25%以上,可他们的工作环境可以用‘脏、累、险、重、苦、差’来形容概括。更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子女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所谓留守儿童一般认为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大多数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其孩子则因各种原因无法随行则继续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分析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综合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民被户籍制度严格的束缚且各种生产要素受制于当时的体制很难自由流通,农民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再者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乡差别处于农民心里承受范围之内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可改革开放后随着效率至上的战略实施各种差别进一步凸显与拉大极大的挑战与刺激了农民们的神经,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推动和释放各种生产要素并促使各要素在大区域的整合与自由流通,这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自然就产生了,但问题是各大城市所接受的仅仅是‘农民工’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容纳了他们,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精神空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险缺失、子女入学难等。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无法享有对等的公民权利甚至于连起码的尊重也无法得到,他们呼之即来驱之则去。他们如人生之浮萍漂泊不定。究其根源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并未真正的接纳他们,这导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这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他们目前一般的生活模式如何、问题何在,根据笔者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非空穴来风。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等祖辈,不可否认他们的自身素质普遍低下(有近62%监护人是文盲),他们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保证身体的成长而无法丰富孩子的大脑。再者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孩子不良习俗的形成。至于少数寄养在他人屋下的孩子则大多过早的品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这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扭曲心理。

2、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1-15年龄阶段,这正是情感品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就是这阶段他们普遍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必然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3、学校的教育力度依然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是不能再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待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课堂说教,更多的需要老师更多的亲情关爱来弥补父母爱的缺陷,这需要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要追加更多的付出,比如说经常性的家访、和学生经常性的心灵交流与沟通。但据我调查绝大多数老师很难做到这些,不是说他们不愿奉献而是他们的确有自己的苦恼,就工资而言笔者认识一位工作近十年的教师他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普通农民工,幸勤的付出换不来对等的回报自然造成了教师的心理失衡,再者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采用的是校长负责制,某些学校可谓校长一人说了算,这样呢很容易导致家长制,再加上教育监管体系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毫几乎毫无无民主可言,所谓的教工代表会、工会形同虚设。教师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教师也就毫无工作积极性可言,这对基础教育而言极其危险。

4、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加剧

小平同志当初设计改革路线是指出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强。但事实是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是失去了健康向上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必然被低级庸俗的东西所控制,农村小曲艺团体以脱衣舞、裸体表演经常出没各个村落,流行于乡间,一些流氓团体横行乡间打架、酗酒斗殴更是不再话下。试想这样的环境对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会怎样?

5、留守儿童大多成‘问题儿童’

据调查留守儿童常见问题是:存在逆反心理、不诚实、自控能力差、小偷小摸、学习成绩普遍差等。这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例如长辈的监管不力、教师的教育不当、外界不良环境的诱导等。

三,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模式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好在各方面力量已开始高度关注此问题,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全托制教育学校,有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要全面理清问题产生的实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

决。《一》、

从目前来看,应立足实际搞好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从上我们不难看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核心在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教师。所以应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其次应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旦如此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将会有更多的良方来应对。再者应组织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心理专家积极调研从事相关研究,这样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这将有益于教师的有的放矢。对于此问题我们还应广泛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的积极配合。例如怀远县教育局与移动公司协议为下属各农村中小学配备倾情热线免费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搭建连心桥。假如社会力量均能积极参与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大爱之中,爱意定会融化留守儿童心中的坚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

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与根本来解决本质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是因为城市对他们的无情与冷漠是社会对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说道底是体制不顺造成的。如今改革已到攻坚阶段,任何举措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国家对此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对的,但这不能作为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国家的未来在儿童,若一个国家近以千万计的儿童不能健康成长,我们要GDP的高速增长又有何益。对此国家应组织专家系统的调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此我的建议是:

1、取消户籍制度.2、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

3、集中发展中等城市,以吸纳流动的民工4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成为经营型的民工,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

5、无差别对待农民工,农民工应得到和城市下岗工人同等的待遇.6力促教育公平,各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开放。

7、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差别,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彰显社会公平。

第20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问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接受调查者:

1、您知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吗?()

A、知道B、不知道C、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

2、你感觉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A很好

B一般

C落后

3、你们那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情况么?

A有,且很普遍

B 有

C几乎没有

D 不清楚

4、你是否认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

A是

B否

C不知道

5、你觉得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原因是

A父母对儿童关注少

B留守儿童本身太调皮

C社会关注少

D农村家庭经济贫困落后

6、您觉得这些孩子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

A 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B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

C亲情的缺失与空白

D其他:

7、您觉得这个问题会引发一些什么后果?(可多选) *

A 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B 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

C 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

D 其他:

8、如果让你做一名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志愿者,你乐意么

A乐意

B无所谓,看情况

C不乐意

9、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

A物质

B精神

C学习

10、你是否认为应该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监护、困难救济等问题A是

B否

C无所谓

11、您觉得这些孩子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

A、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B、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学习条件差

C、亲情的缺失与空白

D、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

E、来自同学的骚扰、欺负

F、其他:

12、你对留守儿童所引起的问题有哪些了解?

A、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其辍学、厌学、失学

B、孩子缺失亲人的关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C、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D、不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E、其他

13、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 *

A 政府重视,发挥作用很大

B政府比较重视,发挥作用比较大

C政府太不重视,发挥作用不大

D政府不重视,根本不发挥作用

14、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可多选)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B、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儿童的学习条件

C、多加关怀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生活费方面给与补助

D、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E、设立一个专门的爱心机构

F、其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