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国家不幸诗家幸(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7 21:01: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煜传》读后感:国家不幸词家幸

国家不幸词家幸

一读《李煜传》有感

吴军荣

冬曰闲暇,蛰居小室,研读《千秋词主李煜传》。掩卷沉思,感慨良多。笔之记之,以求教大方人家。

——题记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无奈命运弄人,当上了南唐国君。

李煜嗣位之时,北宋赵匡胤经略中国、独霸天下之心早已埋下摧垮南唐江山的伏笔。可叹这位君王,缺乏政治担当,缺少军事谋略,一味求和忍让,与北宋互送礼品,以示友好,以期和平。他怎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至理名言,终敌不过北宋的铁骑与计略,最后受降归顺北宋。

赵匡胤以胜利者的姿态,以君赦天下之风度,赐李煜府第,封号违命侯,并与之谈诗论词,酒宴欢饮。作为降君的李煜,依旧沉浸在词国里,感伤的情怀、凄美的意境成为这段日子的主旋律。他不同于阿斗刘禅,不可能也不会滋生\"乐不思蜀\"之感。无能昏庸的刘禅给后世人的唯一贡献就是创造了\"乐不思蜀\"这一流传千古的成语。李煜虽无刘禅之昏庸,又无雄心大略\"励精图治,卷土重来\",一味\"隐姓埋名,写诗填词\".不几年,北宋政权更迭。\"金匮之盟\"造就了\"烛影斧声\",赵匡胤之大弟赵光义登基称帝,改年号太平兴国。赵光义召见李煜,依然谈诗论词,附庸风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嫉妒李煜之才之情,他对李煜的《虞美人》词作耿耿于怀如骨骾在喉。表面上,以文友相处,谈笑风生,封李煜为陇西郡公,由\"侯\"改\"公\",地位与身份、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赵光义灭李煜之心不死,甚或使用了极为恶毒的伎俩:

一是召小周后入宫陪宴。赵光义早已对小周后的美貌动了心,此次名为陪宴,实则\"行幸\",确切讲就是强奸。以至高无上的皇权,强暴了小周后。同时,毫无廉耻让宫庭画师现场描摹写真\"行幸图\",从心理上击倒了小周后,进而击碎了李煜。 二是在李煜生日那天,即七月初七,赐皇家美酒一坛。李在得知小周后遭受欺凌之际,无奈含泪吞饮毒酒……时年四十二岁,不久,小周后悲哀不自胜,亦卒。

自此,一个孱弱无能的亡国之君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一代盖世之词主却能万古流芳。

这是人生,也是宿命。李煜的一生,留给人们不只是叹息,还有启示。

一、平台至关重要。平台关乎一个人的生与死。李煜生性怯弱,善辞文章,对血腥、战争、政权毫无兴趣,竭力回避政权斗争。但是,追求权力的人死于非命,规避权力的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李煜之父在位时,曾之长子为太子,孰料太子锋芒外露,整治朝纲与官吏,遭父弹赅。前边几个哥哥或因病早亡,或因文辞过差不招父王喜欢,作为排行老六的李煜,在毫无思想准备、毫无政治智慧与担当的情况下,坐上了君主的宝座。这位公子哥儿,只知倚红偎翠,软玉温香,填词作诗,荒废朝政。固然,北宋取代南唐统一天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但亡国之君的不作为不担当也难逃其责啊!这方平台,成就了亡国之君,成就了千秋词主,成就了千古绝唱《虞美人》,而《虞美人》加速了李煜生命的终结。

二、性格缺陷,性情率真造就了矛盾的李煜。性格与生俱来,也与后天环境及际遇有关。李煜性情天真,为人仁义谦和,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帝王,则是致命的缺点。他与小周后的风流韵事,坊间传闻已久,以至于成婚大礼上,大街上出现\"珊瑚枕上一对新人,翠翡衾中两般旧物\"这样一幅不甚雅观甚至侮辱性的对联,李煜听后也一笑了之!竞连太监也惊讶至极。作为国君,他以莲峰居士自称,整天谈经论佛。与小周后和身边的婢女秋水、流珠在一起谈词作诗之时,若秋水流珠见解分析正确之时,他当着小周后的面奖赏她们的竟是拥抱亲吻……更有甚者,他的二公子出生,大宴群臣,赏\"洗儿果\",一位大臣在谢恩中说了一句谦恭的话:\"没有寸功而惭愧\",原本是客套话,他却给臣下回了个不雅的戏言:\"此事上朕何如让爱卿有功?\"如此轻浮,怎不令朝野唏嘘叹息?

三、词国冕旒,词世界威仪无比。李煜天生就不是作帝王的料,骨子里是一种文人的凄美气质,若让他入职宣传部长或文化部长,再合适再恰当不过了。他一进入诗词世界,便忘却一切,忘却烦恼,忘却权力斗争,忘却君臣之礼,忘却人间烟火,在词国他最强大最有力量,天不怕地不怕,唯我独尊。吟唱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句。

纵观李煜之一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作为词人,是李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的大不幸。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了词人的大幸!正如赵翼所言:

国家不幸词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吴军荣,中国共产党党员,农艺师,长期在县农业局从事文秘工作。喜读书而不求甚解,亦喜听戏品茗聊史。桑田听雨,方格涂字,不求名利,只缘一个爱字!

推荐第2篇:蒙牛对手幸与不幸

蒙牛对手:幸与不幸

餐桌上的竞争,总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今天的中国乳业,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品牌激战正酣;外资品牌悄然渗透;地方品牌更是刀光剑影。蒙牛,一个六年前由几个草原汉子在破旧民宅里开始折腾出来的企业,5年增长200倍,6年销售200亿,创造了一个奇迹:三年成为“速度冠军”,五年成为“牛奶大王”,六年冲刺全球第一。现在,中国人所饮用的每4袋牛奶中,至少有1袋是它生产的。由孙先红和张治国合著的《蒙牛内幕》带我们回顾了蒙牛的前世今身、征战杀伐及诸多独特之处。两位作者,一为集团副总裁,一为集团总裁新闻助理,同为国内著名策划人。此书对乳业的竞争着墨颇多,案例生动。在看书过程中,一个疑问愈来愈强烈:作为蒙牛的对手,是幸还是不幸?

竞争是残酷的,总免不了要攻城掠地,你死我活。蒙牛狂飙突进式的超常规发展,在决策定位、资源整合、营销策划、具体战术等方面都善出奇兵,纵横捭阖而又游刃有余。面对蒙牛这么一个横空出世的对手,对手焉能不胆战心惊?或许还会滋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叹。正因为对手们的“深感不幸”,蒙牛才会遇到那么多的“围追堵截”和“造谣生非”,才会愈挫愈勇,以“牛身”跑出火箭的速度。有人对此做过精辟的概括和评价:银行账上堵,媒体空中堵,竞争对手地下堵,不明身份的人棍棒堵„„结果堵出了什么?堵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但是,揭开那层表面的“不幸”面纱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蒙牛对手其实也是幸运的。我们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冤家对头,几十年斗志斗勇的结果换来可乐行业和双方共同的成长壮大。正如作者而言,“伟大的成功,来自伟大的‘敌人’”。一个人走完万里长征是困难的,但两个敌手却可以彼此“伴跑”,因为他们总在互相激发斗志,永葆活力,提升自己。蒙牛,是一个很合格的竞争对手,光明正大,竞争方式有章有法又创意迭出。这些年来,因为蒙牛的加入,中国乳业自身得到不断规范和提升,而一个壮大的、形象良好的乳业,对身处其中的公司无疑是一件好事。对于消费者而言,更是如此。最明显的就是由于蒙牛规范的竞争,收奶价提升了,农民获利更多了;乳制品质量提升了,价格却反而下降了。

这种“幸又不幸”的感受,同处草原的伊利感触应该最深。1999年,势单力薄的蒙牛提出的口号是: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其后蒙牛也一直坚持“草原乳业一块牌,蒙牛伊利各一半”的品牌路线,甚至在自身的广告中也把伊利放在广告牌的首位。2001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打造“中国乳都”,启动了以地区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大品牌大营销战略,这就跳出了“自说自唱”的狭小天地,立意高远而又攻防兼备。

如果考虑到那个极富个人魅力的老总牛根生,作为对手,就更有理由暗自庆幸了。牛根生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人生的哲学家,个性洒脱而宽容。蒙牛伊利因同处内蒙,一直是冤家,且牛根生及其众多部下多成长于伊利,因此伊利对蒙牛自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但是,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和蒙牛多采取“以德报怨”的做法。2002年,牛根生拿自己的钱,给大家发了伊利1998年所欠的年薪,替伊利老总郑俊怀把这笔债还了。后来郑俊怀落难后,老牛往看守所里捎了一万元。老郑女儿留学,妻子薄香女向“最不应该求助”的老牛求援,结果,“最不可能帮助”的老牛等人拿出二三十万元„„而在2004年底,牛根生更是捐出全部股份,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富豪对财富的另类处理。因为他相信,“富贵不过三代,给后代留下有形资产不如留下无形资产”。

大体来说,竞争有三种层次,上者共赢;中者攻心;下者攻城。《孙子兵法》亦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综观蒙牛的竞争征战史,蒙牛一直坚持力求共赢,在规范友好的竞争中共同把市场做大,通过此方式不断树立自身的霸主地位,“争亦有道”,不过于攻战杀伐。

《蒙牛内幕》,围绕蒙牛写出了其速度、斗争、内部、谜团、思想和感悟。作者希望通过蒙牛写出企业经营和竞争的规律,提升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全书条块分明,规律定理众多,给人一种过多的策划安排痕迹,尽管阅读方便,但有损于其自然朴素之美,这是读者需要注意的。

推荐第3篇: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那些惨不忍睹的调查报告。上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这一消息引发了海量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叹人文专业学生的减少是美国衰落的迹象和征兆。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所谓的发现(人文专业大学生人数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

光明的一面是:人类对人文的戕害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作为学术课程的文学不会再扑灭炽热的文学之火。阅读《李尔王》(King Lear)或D.H.劳伦斯(D.H.Lawrence)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不会再从让灵魂升华的邂逅沦为本科生涯的另外两个元素──成为多选测验、考试论文和作业中让人头疼的内容。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有幸遇到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劳伦斯讲得栩栩如生的大学教授(英国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永恒的莎士比亚之火),但也有无数教授让阅读文学名著感觉就像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坐上两小时一样。在他们麻木的手中,“人文学科”一词变成了“你不去上课也能得A”的代号。

在人们为人文学科的命运慨叹不已时,他们谈得特别多的是英语专业的缓慢消亡。但他们没有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进入法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一样可以修文学课程。根据当前危言耸听的论调,大批将四年时间主要用于研究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人全都站在我们与社会文化的夜幕之间。

半个世纪之前,有14%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7%,这个事实其实无足轻重,却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这类反思通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被告知:缺乏正规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会导致许多致命的人格缺陷,比如批判性思维欠缺,写不出表达清晰的文章,不能换位思考,对其他人和地方缺乏好奇心,毕业后不会去阅读文学名著,无法辨别真、善、美。

这些严肃的忧思俨然一副冠冕堂皇、居高临下、正气凛然、高风亮节、亮节高风的派头。但它们也是多愁善感的幻想。

大学里教授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文学才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所谓人文学科包括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教堂里学习《圣经》(Bible)是完整教育的另一半必要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人想要通过正规课程教授小说、故事、诗歌和戏剧。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

随着宗教权威的衰落,人文学科作为取代宗教的方式应运而生。乔叟(Chaucer)、弥尔顿(Milton)和莎士比亚开始承担起帮助渴求更高意义的心灵寻找真理的职能。不过,文学课程中很少包括莎士比亚时代之后的作品。(我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读本科时发现,英语

系每年都在曼哈顿白页(Manhattan White Pages)上把访问学者的电话号码列在弥尔顿·S.乔叟 (Milton S.Chaucer)名下,这个发现让我乐不可支。查询这个电话号码(我经常查询)让我乐在其中。)

随着文学系的建立,文学教育在20世纪初取得了独立地位。在许多年里,文学系里主要是一些研究词源和文本历史的文献学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研究才作为一种与真实现代生活相关的智慧在文学系广泛落地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是战争的产物。1945年,见证了杀戮并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家园,他们渴望为生活赋予意义。《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的颁布和经济的繁荣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当时,将文学教育作为探究人生中的难题的方式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英语专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是文学在大学里的这一段流行期敲响了文学没落的丧钟,因为各式各样抱有偏见的学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学术化。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反差的是,越南战争中无谓的流血让所有权威都受到质疑。当时,文学教育沾染了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热情,大学里的激进派在学术机构里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的征程徒劳无功),他们以“理论”为武装,以掩饰平庸。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主修英语的学生开始缓慢减少。再往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些书籍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好奇心,提升审美品位和道德修养,在针对这类书籍的正规研究走向衰落时,只有无赖才会喝彩。但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根本不会带来这些裨益。

你可以在生活中——在捕鲸船上或大树底下——体味文学,把这些地方当成你的大学课堂——你的耶鲁和哈佛。

在50多年前,评论家兼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一篇题为《论现代文学教学》(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在课堂上介绍虚构文学作品之举的失望。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英语专业正处于全盛时期。

特里林指出,他的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艾略特(Eliot)、叶芝(Yeats)、劳伦斯、普鲁斯特(Proust)、卡夫卡(Kafka)、曼(Mann)、纪德(Gide)的作品)“问及文明社会所忌讳的所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我们对婚姻,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朋友是否满意”。然后他讽刺了大学教授努力让本科生理解这类离经叛道作品的特性的做法,这是他戏拟的一道文学课典型试题:“叶芝、纪德、劳伦斯和艾略特都运用性主题来批判现代文化的缺陷,请对他们在性主题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请援引每位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时间:一小时)”

在恪守传统道德的大学领地里教授颠覆道德规范的现代派作品的荒谬性触怒了特里林,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歇斯底里地夸大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武力和恐怖”(恐怖存在于叙利亚,而不是纪德的作品)。但他毕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看不出课堂教学也破坏了文学的乐趣,并把文学中令人震撼的异见变得琐碎化。

文学很早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我还没开始上大学,也还没有不幸糊里糊涂地进入研究生院。生于普通家庭的我怀着惊异扎进了于连·索雷尔(Julien Sorel,司汤达(Stendhal)《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一书中年轻浪漫的奋斗者)激荡的情感世界。我父母曾在家中争

吵,他们的婚姻矛盾最后以离婚告终,但契诃夫(Chekhov)的小说赋予我力量,小说中的措辞道出了我的忧伤,而济慈的语言让我心中充满了美,击退了让我陷入沮丧的负能量。

书籍带我远离自我,去体验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却能与之对话的经历。阅读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世界时产生的。叶芝给予我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描述一种定义自我的渴望,而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渴望发自我的内心:“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

但一进入大学课堂,我内心中这种珍贵的另类生活就被扔回到令我感到烦恼厌倦的存在维度之中了。荷马、契诃夫和叶芝沦为是非判断题、鲜明的主题以及一大堆高明和更高明的解读。教师像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教授对事实进行加工创造的文学书籍,这些书本身沦为了纯粹的事实。小说、诗歌和戏剧曾是同理心的源泉,是激发好奇心的火种,现在则成了乏味的苦差和劳碌。

所有其他学科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文学则只要求你是一个人。文学无须去教,就像梦想也不需要教一样。为什么赫克特(Hector)的幼子阿斯蒂阿纳克斯(Astyanax)看到父亲戴上头盔后会哭泣?你只要有一颗心就能够理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反对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不,绝非如此。我反对的是把这些令人惊异的顿悟(这些顿悟来自人类生命中非理性、无可言表、无法想象的侧面)带进大学课堂,把它们变成竞赛中枯燥的练习题、等级体系和信息的堆砌,它们都是这些作品不共戴天的死敌。

不要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你更清晰地阅读和思考,这其实也是妄想。只要读一页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疙疙瘩瘩、错综复杂的文句或者D.H.劳伦斯令人心悸的词语重复,你就会把所谓文学具有修辞范本价值的想法统统抛到脑后。西方文明中的文学名著其实彰显出了所谓清晰思维的局限。它们在由联想、直觉和印象拼缀的云雾中呈现意义。莎士比亚的一些十四行诗无人能懂。用语言镇住读者,而把含义隐藏在重重迷幻的意象中的能力正是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特质。

文学经典为我们思索人类之困惑,思索苦难、死亡和稍纵即逝的快乐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它们庇护着我们秘密的自我,这个自我希望思索物质世界弥足珍贵的非凡之处,寻求表达过于绚烂多彩、无法诉诸理性表述的感受。在这个鄙视一切非盈利、非生产性活动的世界,文学是僻静、无用的清寂之所。

文学艺术那种突然迸发、令人震撼的真和美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发自内心最孤独的角落),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金钱买不到、无法出售或交易、也不会腐朽和死亡的意义。这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毫无价值的体验被称为“超越”,你不可能为此布置一篇论文,给出评分或成绩排名。文学太神圣了,不可以去教。文学只应该被阅读。

当前,我们在经历全新数字快感和娱乐的兴盛,经历以视觉为主流的文化的扩张(把想象远远甩在了后面),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改变了阅读艰深书籍所需的纯粹孤独)。在这个职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生活中重大的神秘谜题似乎更关乎经济,而不是关乎存在。数字

环境还强调量化思维,也许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如今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发展是在科学和制药领域取得的。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作为主修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文学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在艺术中凝固为永恒的伟大思想和感触从爬满常青藤的狱门里逃脱出来(在监狱里,它们成了供人品评的“文本”,被迫做着苦役),得以回归应有的位置,重新成为平凡经历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到高中毕业时,文学之火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充分燃烧起来,足以成为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忧虑的话,那应该是文献检索课的取消。文献检索课曾是每所高中的必修课,在这门课上,书不是作为学术课程来教,而是被亲密地引荐──这是一种不受愚蠢书评和乏味测验影响的经历。如果能够恢复并强化这种震撼心灵的邂逅,那么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朝圣者们会继续阅读,并像追求爱情一样寻找那些能够提升境界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无须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能够爱和被爱,我们也无须通过了解荷马的修辞或历史背景走进奥德修斯(Odyeus)漂泊、重生和返乡的旅程。古典书籍会与我们心灵中最年长的那个部分对话。年轻人会在被一种无法言表的渴望打动时去阅读这些书籍(就像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吃饭一样),如果他们想读的话。当然,在这些可怜的非人文专业学生中,有一些可能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也许他们只得去寻找诸如癌症治疗方法之类的东西。

在《白鲸》(Moby-Dick)一书中,梅尔维尔(Melville)的讲述者伊什梅尔(Ishmael)宣称:“捕鲸船是我的耶鲁(Yale College),是我的哈佛(Harvard)。”如果一切顺利,文学最终从本科课程中消失(但愿如此),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在大学课堂之外,在生活中阅读文学经典其实是他们的大学课堂。

推荐第4篇:生活的幸与不幸抒情散文

1.

这几天遇到的事儿挺多。

上周末发烧一整天,人快烧昏了;周一急急忙忙发工资,下班以后还要加班;周二接到电话,我在老家的出租房出了问题,水漫金山,租户又不在;今天发现工资发放有误,对账对了大半天,哭死的心都有了……

喜欢看星座的朋友估计会说,立夏你最近水逆啊~

这所有事中的某一件,对原来的我都是巨大的冲击,之所以说对“原来”的我,是因为现在遇到这些事我并没有耿耿于怀叨叨唠唠茶饭不思,不只如此,我还在这些事情中发现了奇妙的转折点,发现了我的小幸运。

一年感冒几次,说明我的抵抗力很不错,何况每次感冒发烧都是半天或一天就好,第二天基本恢复正常;

快过年了,早早发了工资给大家备年货啊,加点班保证不出错吧,而且我也喜欢下班后安安静静的做事;

接到邻居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乖乖的,没有嗵嗵嗵嗵的狂跳,按照之前的经验,心脏不紧张说明没有出大事(这是源于我的直觉,不要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何况有家人和朋友帮忙,事情基本上解决,租户没有逃避责任,楼下邻居没有打电话找我;

代发银行发现工资有问题,我找到原因后发现错误的金额全部都没有发放成功,这说明我只需要重新递交一下资料即可,不必到处找人退款或补发了……

这些事,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还是我特别会安慰自己?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2.以前的我遇到一点点小事,都害怕的焦灼万分,感觉心里被千刀万剐了一样;现在发生这么大的事,我跟没事人一样。

用Charles先生的话说就是,遇到的事儿多了就好了,你之所以纠结是因为独立面对的事情很少,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已。

我觉得也是这样,当我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情绪就暂时靠边站了,等问题处理得差不多,心情自然就好了;

另外,当直面问题的时候,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恐怖,一点点去做,就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解开一个结,剩下的就自动断开了;

最后,最重要的是,当不再用情绪埋怨,会发现上帝其实很慈爱,它在给你制造的每一个困难之中,都埋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幸中的万幸。

少年时代的我就有这个特质,遇事怕事,但是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又特别会安慰自己——你看事情没那么坏吧,或者还好没有出现再坏的结果等等,我觉得这就是我积极心态的来源。

那时候的我经常会祈祷,会感恩,祈祷爱我的逝去的亲人保佑我,感恩它们冥冥之中真的佑护着我。

即使现在我仍然偶尔这样想,但是真的觉得生活中的困难,大部分不是真正的困难,而是我们假想的困难。

比如工作的烦恼,想辞职的纠结,比如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离了婚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比如伴侣的漠然,生活的无奈和沉闷,比如好好的生了一场病,或者父母亲友病倒了,比如很多很多事情。

之前的文章中说,当我内心很平静以后更加会旁观生活,这真的是我最近的感受。

就像我和这个世界是平等的关系一样,我在一边,它在另一边,我看着它作天作地无能为力,它也会在折腾一番以后乖乖的缴械投降让我收拾一下战场和心情,我们和平共处、共同成长。

我们变成了亲密的战友,而不是对手或者指挥和服从、打击和顺从。

我慢慢的更爱这个世界,也更坚定这些年的行为和思维选择。

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今天发了很长的微信给我说:

“因为你感染给我的这些优点,让我很好的处理了最近一连串的事情,感觉自己变坚强了。美眉你付出的爱都是不计回报,且真诚的,心地光明而无芥蒂,这点很重要。”

我很开心她这样评价我,而我更希望我说的话她真的能听进去,能做到,真正走出困境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她的信息让我想起来大学毕业之际,一个同班的女孩跟我说的话,大意是我们很像,性格啊、成长环境啊、价值观啊等等,但是她很佩服我,觉得我一步步走得特别地踏实。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自己那几年的挣扎和纠结,但是在外人眼中看来,我是如此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啊。

原来即使我心中有万千风云狂风骤雨,我的身影一直亦步亦趋地保持着平静冷静。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旁观过去的自己,跳脱出当时的情绪,我那时确实也做到了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好好为未来打算,并且很努力的在争取。

虽然不太确定未来想要什么该怎么办,但是知道要先立足再图发展;虽然被身边各种要求和条件衡量限制着,但是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标杆。

原来不知不觉间,当初所有的选择和坚持,慢慢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股气场,一个庞大的能够保护我的结界。

我不再哀叹生活的幸与不幸,终于能够做到“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我也很多很多年不再写“请相信我。请帮助我。请陪伴我。请佑护我。”,终于长成能够自我成全的大人。

这是岁月给我最好的礼物,它是神偷,也是慷慨的圣诞老人。

希望你们也有这样的老朋友。祝一直好:)

左岸记:立夏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这些事,我最近也碰到了类似的事情。

工作中,我因为匆忙把事情传达错了,只好全部翻工;因为贷款快要到期,资金却没到位而忧虑匆匆;因为遇到麻烦的人,想尽快摆脱,却阴魂不散……

是的,这些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可以说是大事,麻烦事,在我们陷入无助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会把问题放得很大。

可当我真的去面对,开始着手解决的时候,这些问题一个个都很快迎刃而解了。工作中的事,因为以前我对大家都有帮助,同事们知道了,就一起帮我把错误的修改了过来;还贷的资金也因为一直以来的信用很快就有了;至于麻烦的人,其实根本不用去理会他,当我们不去理睬他,不去关注他,不受他影响后,他自然无计可施了。

所以,把生活的问题当我们成长的经验,一切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推荐第5篇:周瑜之幸与诸葛之不幸

.周瑜之幸与诸葛之不幸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几番设计陷害,终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周瑜最终被气死,弥留之际大喊: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所说的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其实,周瑜除了英年早逝是个遗憾外,终其一生,是幸运的一生。且不与其他人比较,就与他视为对手的诸葛亮相比吧!他大可不必对诸葛亮心生妒忌之心,就才艺和谋略来说,他和诸葛亮是各有所长。周瑜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别人弹错琴,他立马能听出,时人谓之:曲有误,周郎顾。诸葛亮精于政治,军事才能并不胜于周瑜。下面就从婚姻和事业方面把俩人作一比较。

周瑜之妻小乔乃名士乔玄之女,乔玄的两个女儿是名满天下的大美女,曹操听闻她们的艳名不禁心猿意马,欲造铜雀台锁之,想让二乔服侍自己, 周瑜娶妻如此,真是羡煞天下男人,而诸葛亮之妻黄氏虽有贤名,可惜相貌丑陋。再着重比较他们一生的事业吧,毕竟事业才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周瑜得遇明主,诚如他对同学蒋干所言: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他和孙权名为君臣,实似兄弟。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所以,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他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智,毫无羁绊,成就了千古英名。反观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时,要地盘没地盘,谋士没谋士,手下只有关张赵三人,此时,曹操和孙权已成气候,刘备被曹操赶得东奔西躲,空有忠义之名。司马徽对此叹曰: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谋臣和君主年龄最好能同步,否则旧主死去易被新主所弃,诸葛亮二十六七岁出山,其时刘备已四十好几了,俩人合作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不幸一也;刘备急于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借报关张之仇为名,改变诸葛亮联吴抗曹政策,矢志灭吴,轻视了吴国的力量,终有夷陵之败,蜀元气大伤,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留个烂摊子,不幸二也;刘备中年得子,事业未竟,儿子未能好好培养,无才无德,无智无谋,全靠诸葛亮苦苦支撑,不幸三也;诸葛亮在他的下半生遇到了他最厉害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并不亚于诸葛亮,且司马懿所仕的魏国兵多将广,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被司马懿拖死,不幸四也,恐怕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不幸了。

在笔者看来,周瑜生命虽然短暂,却是历史星空中一颗明亮的流星,诸葛亮 一生仕途幽暗,虽然打了一些小胜仗,败了全局,就俩人一生,周瑜远比诸葛亮幸运。

推荐第6篇: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那些惨不忍睹的调查报告。上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这一消息引发了海量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叹人文专业学生的减少是美国衰落的迹象和征兆。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所谓的发现(人文专业大学生人数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

光明的一面是:人类对人文的戕害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作为学术课程的文学不会再扑灭炽热的文学之火。阅读《李尔王》(King Lear)或D.H.劳伦斯(D.H.Lawrence)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不会再从让灵魂升华的邂逅沦为本科生涯的另外两个元素──成为多选测验、考试论文和作业中让人头疼的内容。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有幸遇到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劳伦斯讲得栩栩如生的大学教授(英国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永恒的莎士比亚之火),但也有无数教授让阅读文学名著感觉就像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坐上两小时一样。在他们麻木的手中,“人文学科”一词变成了“你不去上课也能得A”的代号。

在人们为人文学科的命运慨叹不已时,他们谈得特别多的是英语专业的缓慢消亡。但他们没有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进入法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一样可以修文学课程。根据当前危言耸听的论调,大批将四年时间主要用于研究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人全都站在我们与社会文化的夜幕之间。

半个世纪之前,有14%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7%,这个事实其实无足轻重,却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这类反思通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被告知:缺乏正规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会导致许多致命的人格缺陷,比如批判性思维欠缺,写不出表达清晰的文章,不能换位思考,对其他人和地方缺乏好奇心,毕业后不会去阅读文学名著,无法辨别真、善、美。

这些严肃的忧思俨然一副冠冕堂皇、居高临下、正气凛然、高风亮节、亮节高风的派头。但它们也是多愁善感的幻想。

大学里教授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文学才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所谓人文学科包括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教堂里学习《圣经》(Bible)是完整教育的另一半必要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人想要通过正规课程教授小说、故事、诗歌和戏剧。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

随着宗教权威的衰落,人文学科作为取代宗教的方式应运而生。乔叟(Chaucer)、弥尔顿(Milton)和莎士比亚开始承担起帮助渴求更高意义的心灵寻找真理的职能。不过,文学课程中很少包括莎士比亚时代之后的作品。(我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读本科时发现,英语

系每年都在曼哈顿白页(Manhattan White Pages)上把访问学者的电话号码列在弥尔顿·S.乔叟 (Milton S.Chaucer)名下,这个发现让我乐不可支。查询这个电话号码(我经常查询)让我乐在其中。)

随着文学系的建立,文学教育在20世纪初取得了独立地位。在许多年里,文学系里主要是一些研究词源和文本历史的文献学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研究才作为一种与真实现代生活相关的智慧在文学系广泛落地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是战争的产物。1945年,见证了杀戮并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家园,他们渴望为生活赋予意义。《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的颁布和经济的繁荣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当时,将文学教育作为探究人生中的难题的方式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英语专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是文学在大学里的这一段流行期敲响了文学没落的丧钟,因为各式各样抱有偏见的学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学术化。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反差的是,越南战争中无谓的流血让所有权威都受到质疑。当时,文学教育沾染了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热情,大学里的激进派在学术机构里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的征程徒劳无功),他们以“理论”为武装,以掩饰平庸。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主修英语的学生开始缓慢减少。再往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些书籍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好奇心,提升审美品位和道德修养,在针对这类书籍的正规研究走向衰落时,只有无赖才会喝彩。但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根本不会带来这些裨益。

你可以在生活中——在捕鲸船上或大树底下——体味文学,把这些地方当成你的大学课堂——你的耶鲁和哈佛。

在50多年前,评论家兼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一篇题为《论现代文学教学》(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在课堂上介绍虚构文学作品之举的失望。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英语专业正处于全盛时期。

特里林指出,他的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艾略特(Eliot)、叶芝(Yeats)、劳伦斯、普鲁斯特(Proust)、卡夫卡(Kafka)、曼(Mann)、纪德(Gide)的作品)“问及文明社会所忌讳的所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我们对婚姻,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朋友是否满意”。然后他讽刺了大学教授努力让本科生理解这类离经叛道作品的特性的做法,这是他戏拟的一道文学课典型试题:“叶芝、纪德、劳伦斯和艾略特都运用性主题来批判现代文化的缺陷,请对他们在性主题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请援引每位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时间:一小时)”

在恪守传统道德的大学领地里教授颠覆道德规范的现代派作品的荒谬性触怒了特里林,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歇斯底里地夸大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武力和恐怖”(恐怖存在于叙利亚,而不是纪德的作品)。但他毕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看不出课堂教学也破坏了文学的乐趣,并把文学中令人震撼的异见变得琐碎化。

文学很早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我还没开始上大学,也还没有不幸糊里糊涂地进入研究生院。生于普通家庭的我怀着惊异扎进了于连·索雷尔(Julien Sorel,司汤达(Stendhal)《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一书中年轻浪漫的奋斗者)激荡的情感世界。我父母曾在家中争

吵,他们的婚姻矛盾最后以离婚告终,但契诃夫(Chekhov)的小说赋予我力量,小说中的措辞道出了我的忧伤,而济慈的语言让我心中充满了美,击退了让我陷入沮丧的负能量。

书籍带我远离自我,去体验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却能与之对话的经历。阅读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世界时产生的。叶芝给予我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描述一种定义自我的渴望,而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渴望发自我的内心:“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

但一进入大学课堂,我内心中这种珍贵的另类生活就被扔回到令我感到烦恼厌倦的存在维度之中了。荷马、契诃夫和叶芝沦为是非判断题、鲜明的主题以及一大堆高明和更高明的解读。教师像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教授对事实进行加工创造的文学书籍,这些书本身沦为了纯粹的事实。小说、诗歌和戏剧曾是同理心的源泉,是激发好奇心的火种,现在则成了乏味的苦差和劳碌。

所有其他学科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文学则只要求你是一个人。文学无须去教,就像梦想也不需要教一样。为什么赫克特(Hector)的幼子阿斯蒂阿纳克斯(Astyanax)看到父亲戴上头盔后会哭泣?你只要有一颗心就能够理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反对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不,绝非如此。我反对的是把这些令人惊异的顿悟(这些顿悟来自人类生命中非理性、无可言表、无法想象的侧面)带进大学课堂,把它们变成竞赛中枯燥的练习题、等级体系和信息的堆砌,它们都是这些作品不共戴天的死敌。

不要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你更清晰地阅读和思考,这其实也是妄想。只要读一页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疙疙瘩瘩、错综复杂的文句或者D.H.劳伦斯令人心悸的词语重复,你就会把所谓文学具有修辞范本价值的想法统统抛到脑后。西方文明中的文学名著其实彰显出了所谓清晰思维的局限。它们在由联想、直觉和印象拼缀的云雾中呈现意义。莎士比亚的一些十四行诗无人能懂。用语言镇住读者,而把含义隐藏在重重迷幻的意象中的能力正是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特质。

文学经典为我们思索人类之困惑,思索苦难、死亡和稍纵即逝的快乐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它们庇护着我们秘密的自我,这个自我希望思索物质世界弥足珍贵的非凡之处,寻求表达过于绚烂多彩、无法诉诸理性表述的感受。在这个鄙视一切非盈利、非生产性活动的世界,文学是僻静、无用的清寂之所。

文学艺术那种突然迸发、令人震撼的真和美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发自内心最孤独的角落),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金钱买不到、无法出售或交易、也不会腐朽和死亡的意义。这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毫无价值的体验被称为“超越”,你不可能为此布置一篇论文,给出评分或成绩排名。文学太神圣了,不可以去教。文学只应该被阅读。

当前,我们在经历全新数字快感和娱乐的兴盛,经历以视觉为主流的文化的扩张(把想象远远甩在了后面),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改变了阅读艰深书籍所需的纯粹孤独)。在这个职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生活中重大的神秘谜题似乎更关乎经济,而不是关乎存在。数字

环境还强调量化思维,也许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如今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发展是在科学和制药领域取得的。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作为主修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文学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在艺术中凝固为永恒的伟大思想和感触从爬满常青藤的狱门里逃脱出来(在监狱里,它们成了供人品评的“文本”,被迫做着苦役),得以回归应有的位置,重新成为平凡经历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到高中毕业时,文学之火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充分燃烧起来,足以成为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忧虑的话,那应该是文献检索课的取消。文献检索课曾是每所高中的必修课,在这门课上,书不是作为学术课程来教,而是被亲密地引荐──这是一种不受愚蠢书评和乏味测验影响的经历。如果能够恢复并强化这种震撼心灵的邂逅,那么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朝圣者们会继续阅读,并像追求爱情一样寻找那些能够提升境界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无须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能够爱和被爱,我们也无须通过了解荷马的修辞或历史背景走进奥德修斯(Odyeus)漂泊、重生和返乡的旅程。古典书籍会与我们心灵中最年长的那个部分对话。年轻人会在被一种无法言表的渴望打动时去阅读这些书籍(就像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吃饭一样),如果他们想读的话。当然,在这些可怜的非人文专业学生中,有一些可能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也许他们只得去寻找诸如癌症治疗方法之类的东西。

在《白鲸》(Moby-Dick)一书中,梅尔维尔(Melville)的讲述者伊什梅尔(Ishmael)宣称:“捕鲸船是我的耶鲁(Yale College),是我的哈佛(Harvard)。”如果一切顺利,文学最终从本科课程中消失(但愿如此),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在大学课堂之外,在生活中阅读文学经典其实是他们的大学课堂。

推荐第7篇:诗人不幸斯民幸——从顾城之死说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童话诗人顾城其实光靠这一句诗就可以不朽了。

顾城真正流行的时候,我其实不知道他,因为那个时候我虽然不小,也不是对“无故乱翻书”不感兴趣,却由于是主要地受到来自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导,主要重视“鲁郭老巴”等经典文学的阅读。

真正知道顾城,是顾城在激流岛出事以后。这样就开始看顾城的一些诗歌,也草草率率地翻检过《英儿》那本书。于是仿佛好象找到了答案。顾城的诗歌其实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虽然顾城不幸地杀死了他的爱人,或许因此不能进入天国吧,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他本性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只是性格不好,经常不能对自己负责任而已。在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敏感、富于幻想而又固执己见的灵魂。诗人芒克和舒婷对顾城的回忆也可以印证诗人的这个形象。

顾城性格方面的问题,可能和其在*期间受到的遭遇有关。因为来自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家庭,顾城所受到的父母照顾必定很不充分,而稚嫩的心灵过早面对世俗的世态炎凉时又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走向极端。也许成年后的顾城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一些,可是他是一个“病人”,你可以让一个健康人对自己负责,对于“病人”,你让他负什么责任呢?如果他能负的话,他就不是“病人”了。

从网上流传的一张顾城生前照片看,诗人有一双忧郁的、毛茸茸的大眼睛,剑眉英挺,雄姿不亚于当今文坛任何一个流行的80年代作家。设如出现在当代,找个把的书商出版社炒作一番,估计肯定要盖过韩寒等人的风头。可惜他生在一个不适合他的年代!!!

个人的悲剧本质上都是社会的悲剧。顾城的悲剧也不例外。在历史眼里,顾城不过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无数以民族主义名义被牺牲掉的人们中的一个而已。

中国文明是一个习惯于压抑个性的文明,集体主义的文化精神渗透在平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中间。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集体主义,意味着一个人的价值是要服从全民的价值而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弱势民族在现代社会的世界格局里,几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我们看到,任何个人利益比起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任何企图争取个人利益和信仰实现的企图,都被认为是自私和不识大体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反对民族主义的行为。反对民族主义,杀无赦!!!

有人争论曾国藩不起兵反叛清廷的是因为缺乏勇气。其实文正公不是不敢反对清政府,而是不敢反对民族主义。当时清政府仍然被看成是全民(包括满汉在内各民族在内)的代表,曾国藩在国家外敌环伺的情况下搞内乱是是不得人心的;曾国藩可以选择做小人,但是不得人心就不能胜利,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明智和识大体的人。

历史书上的一般说法是,认为天平军反对儒家的做法,引起士绅阶层的反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其实任何道义上的宣传,莫不隐含实际利益的内容。真正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当时中国的内部统一,而这种动摇是有可能和外国势力的入侵合流,最终指向损害全民族的利益的。所以汉族的官僚士绅,虽然反感满族朝廷不止一天了,但是在面对彻底变革整个封建经济、动摇威胁民族生存的根本危险时,又是和政府同仇敌忾的。

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凡是二战以来独立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一度实行过集权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亚非拉莫不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如果民族资本毫无国家强力保护,并在国家强力下集中资本的话,根本就无法和先进的欧美国家的成熟资本主义体制进行自由竞争,根本无法全面实现现代化,只能沦为先进国家的附庸和原料产地(这种说法现在仍然有效)。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似乎也可以多少理解国家社会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后起国家德国、社会主义出现在欧洲的落后地区俄国和更落后的亚非拉广大地区而不是阶级矛盾更为尖锐的英法美等国的原因。——也许,社会主义所以被接受很可能并非是为了遥远的大同许诺,而只是因为这种主义的某些方面适应了落后国家和民族当下急于发展的要求。为了民族主义而牺牲其它方面(比如人民的民族诉求),似乎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不约而同的一致选择。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文人的大规模出走,基本可以看成是以民主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失败的结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顾城留在国内,被某个作家协会接受,有充裕的经济来源,享受到社会上对一个著名诗人的的敬重,而不是和无知于任何中国文学的毛利人为伍,心态不在生活的重压下最终崩溃的话,他本来是可能和谢烨白头到老的。不过他不幸站到了错误的队伍中去,这些队伍的主张平心而论可能并无过错,但是不幸和另外一个更无过错的大原则民族主义相冲突。朝鲜战争的时候,志愿军牺牲了好几十万人,可是当时中国人有6亿,比起6亿人民来,几十万就是可以牺牲的代价。对于全中国人民的安定幸福来说,个别诗人或者文人的被放逐或者牺牲,本来就是在潜意识中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所以顾城那些人必须被牺牲掉。——连我也变得这样无情。在某种意义上,顾城那些人的确是威胁到了我的利益。他们威胁了中华民族,就是威胁了我。

诗人的不幸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全民族的不幸。诗人的不幸只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仍然有待完善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利益,每个具体的个人像顾城等人一样,都是可以随时牺牲的棋子,会不会被牺牲,只是运气问题而已。诗人的不幸又是其他非诗人外所有人的幸运,因为已经有人牺牲过了,大家可以安享稳定和平的环境,发展发展经济,打打麻将,搞搞婚外恋,过点小康生活什么的。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民族不会因为整体的生存,而不得不牺牲掉无数个个体——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这种牺牲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生存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想起,《沉沦》中主人公蹈海赴死前,发出过的绝望的呐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这不幸的一切,都是你害的啊!

推荐第8篇:幸 福 的 家 庭

幸 福 的 家 庭

兴和县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杜雨航

指导教师薛芳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个幸福的家庭里,有我和我聪明能干的妈妈,还有个棋圣老爸。

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吵着:“妈妈,快饿死了,我要吃饭。”这个时候妈妈就笑呵呵走过来,问我:“孩子,你想吃点什么?”我说:“我想吃馅饼。”“没问题,你稍等一下。”厨房里便出现妈妈忙碌的身影。果然,妈妈三下五除二把饭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上去咬了一口,啊!真是天下的美餐呀!连平时不爱夸人的老爸都竖起大拇指。

饭后,缠着我最最崇拜的象棋王爸爸和我杀几局。爸爸那时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对我说:“自己玩吧,爸看会儿新闻。”我那能罢休,在我死缠硬磨下,老爸终于被迫上阵。我和老爸拼杀了半天,可我都没赢他。这可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下棋不能急躁,要多动脑筋,不能逞一时之勇。”我点点头。后来爸爸给我讲了许多下棋的知识,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让我的棋艺一天比一天厉害。

这就是我的家,普普通通但也快乐温馨。我爱我的家,更爱家中每一个人。

推荐第9篇:高中高考优秀作文:幸与不幸、福祸相依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思路点拨:

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

英雄与君王

鲜血染红了江水,翻滚着透骨的凄凉,年轻的将领伫立在江边,淡青色的披风宛若一面旗帜,右手牵着那匹心爱的乌骓,左手紧握着悬在腰间的宝剑。面前是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水上左摇右摆,身后是横尸遍野的战场。所有的弟兄都丧生于这片还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他们手中都仍然握着兵器,瞑目的能有几人?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刀的湛蓝,我看到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鸟骓悲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悲怆雄浑的声音回荡在江面上,划破了夜的静谧,震碎了水中的寒月。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在此时,你——项羽,也许认为你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因为你失败了,“彻底”地败了。

刘邦以他的背信弃义,他的小人风度,刺你于乌江畔,你败了,他胜了。他登上了君王的宝座,再也没有另一个霸王与他争夺天下与权力。当然,那时幸福全是他的。但最后又能怎样呢?他不也照样死了吗?但他死得有你悲壮吗?

刘邦是君王,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膜,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了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磐,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中。

一件黑色的大氅、一柄乌黑的宝剑、一匹骠壮的乌骓、一头黑发、一腔热血,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乌江畔留给我们的。一个名字,将刻在千千万万人心中。而刘邦,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狡猾?是奸诈?还是……

在后人看来,刘邦永不及项羽,不及他“曾是气吞残虏”的英勇,不及他“挡我者死”的豪迈,虽然他失败了,可又有什么不幸可言呢?

【点评】作者结合话题“幸与不幸”,巧妙地借助历史笔材。将项羽与刘邦二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尽管项羽败了,但项羽死得悲壮,是幸福的;刘邦尽管胜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狡猾,是奸诈,是不幸的”的结论,进而阐明了幸与不幸的辩证关系。流畅的语言,至深的感悟,鲜活的历史素材,无不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悲剧,还是喜剧?

历史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把一部部剧本搬上人类生活的银幕,把一个个主人公带进人类的生活。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的文天祥……不必到历史研究所,也不必审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知道一些历史名 1

人的简介,便会发现这些名人往往扮演牺牲品的角色。但,不屈的人类依然点燃了火把,试图从这些牺牲品的背后寻找一丝安慰。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位心比天高的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离骚》不正是对这出悲剧的反面诠释吗?

我们无法忘记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于蜀中的豪放诗仙李白,也许在“奉旨进京”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个“蓬蒿人”的无比灿烂的前程;也许在“赐金放还”的那一刻,注定要同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注定要在山川水月中徜徉一生。“赐金放还”断送了李白的仕途,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但当书本翻过新的一页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注解。嵇康弹《广陵散》的悲怆的琴声似乎还在黑暗的空中回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的声音依旧伴着清泉在山间缓缓流淌。

无论是托看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的流星,还是瞬间闪烁于天际的绚丽爆竹,都释放出了它们的激情与生命。也许上天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而当这种美以生命作为代价时,就格外能打动人心——因为它不仅创造了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悲剧。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幸与不幸”,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概况。对这些历史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是不辜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辜,使得他们名垂千古。这是悲剧。还呈喜剧?由此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文章自始至终,都游弋在历史名人中间,如屈原、李白、嵇康等。时而是他们的诗句,时而是他们的人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不幸

世间本无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无论是花也好,叶也罢,只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面对不幸也应如此。

王维是一个很会面对挫折的人。他的一生坎坷,正因为他敢于面对不幸,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佳句。也许荡舟出游的目的,顺流而下,水到了尽头而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若是常人,必会叹息而返,而王维却从舟中坐起,坐看云起,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精神令人折服,无法猜测他返回时的心情,但我以为面对不幸这也许是对的。

古人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该有平常心。去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我也曾遇到过不幸,但一间独屋,一盏孤灯,一纸铅字,洋溢着淡淡的墨香,把烦恼拒之窗外,我不认为这是逃避,世人皆醉我独醒坦然倒不失为面对不幸的方法。

遇到不幸,请先不要一味的抱怨,而是庆幸。上天在提醒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改正,能够用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任何不幸,以良好的心态去算好人生的每一笔盈亏,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每一次始料不及的变故。

人生短暂,走走停停,起起伏伏,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古谁能?一波三折的人生固然让人悲叹,但有拼拼闯闯,一身汗水洒大地,足矣。人活着不能事事顺心,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勇于面对不幸。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完了,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的人说:还好,还剩下半杯。我想当我们面对不幸的时候,也许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总之,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处理不幸,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评语】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将自己对生活中坎坷,挫折的态度用隽永,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文章内容从历史名人到自身感触,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建构出一种闲适、淡雅、从容的表意氛围。语言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展现了新一代高中生勇于挑战困难,释放压力,心理逐渐成熟的心理特征。

面对不幸,选择乐观

面对着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尸骨遍地、废墟重重的伊拉克战场,我感到叹惜。然而,我却看到一个战场上的身影——一位青少年的身影。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忧郁无助的眼神,也看不到流离失所。失去至亲的悲痛心情,只领略到他那渴望重建家园的心情!

不幸的骤然到来,有人选择放弃人生、轻生自尽,但有人却坚强不去、屹立不倒。维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呢?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坚韧败由懦。

人生在世犹如草木一秋,流星飞逝,瞬间即过。山路有坎坷,大海有风暴,天空有乌云;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前行的征途更有荆棘和陷阱......或许还不曾对小小的成功回眸一笑;也许不预知的厄运会降落到你的头上;岁月的河流一浪接一浪,不堪重负的生命要受多少失意和磨难。究竟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继续照亮自己的锦绣前程?自暴自弃,好比一条吞噬的毒蛇,把你的新鲜血液吸干,然后注入愁绪纠结、心灰意冷的毒汁。难道会有人想中毒身亡吗?我绝对不会,面对不幸,我只会让风浪卷走坎坷,让沙尘暴吹走失落,让浩瀚大海淹没悲伤,让自我踏上通往胜利的征途!

小小苦楚等于激励!只要你愿意走,路总是有的!

黎明前永远是黑暗!在一个风雨交集、雷鸣闪电的漆黑之夜里,我曾经看到一点光――希望之光。当我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近它时,原来它只不过是一支花——梅花,“无意裤争春,一任群芳妒!”在月黑风高、滂沱大雨中,梅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婷婷玉立、花枝招展!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散发出阵阵青春气息,令我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远吗?勾践卧薪尝胆,终能灭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乃论《兵法》;司马迁受官刑,《史记》浮出水面......

天空无法永远蔚蓝,河流无法永远清澈,不幸也无法永远降临在你的身上。

爱迪生无惧不幸,抱定乐观,积极面对人生,这种态度不就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淡薄名利,落尽繁荣,洗尽铅华!

福兮?祸兮!

题记:

是谁,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毁掉地精的洞府,将幽灵赶出天空,再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永不编织。

而达尔文,又将何去和从?

2010年5月21日,科学界上一个里程碑的日子。无他,首个人造生命自此诞生。 不得不承认,这是继克隆技术之后人类在基因工程上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是无法否定的,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为设计有机物铺平道路。或许在未来200年甚至1000年里,这些被人类创出的生命会造福人类,他们有可能产出石油,以供人类无所顾忌不计后果的滥用;他们有可能以CO2为食,以供人类加大生产扩大规模肆意排放;他们有可能只是像披上人皮的机器人一样为人所用,而人类,只用动动手指甚至手指都不用动便可以不用劳动不用生产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乐,将成为生活的唯一主题。

而更令人兴奋的,则是千万年来无数帝王权贵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千秋万载,不死不灭。我们可以想象一千年后,甚至只要数百年之后,不用修仙炼道,不用派徐福再去蓬莱,只需意念一转,手指一动,就可以让地藏王菩萨超生佛界,而地狱,将永无六道轮回。

如果非要说谁不高兴,怕最不高兴的,便是那位可怜的老人,那位用了几近一生去证明自己学说的老人。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将成为最大的谬论连小孩子都知道——遇过还有小孩子的话,万物都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而那个上帝,就是人类自己。不再需要物竞天择,不再需要适者生存,不再需要物种变异,更不需基因重组,也不用顺之天以致其性,一切,只需要“上帝”的意愿,只需要“上帝”的利益。

如果非要说令达尔文先生高兴的事,那恐怕就是不再需要躺在冰冷的棺木里做思想的卫道者,而将被供奉在高高的殿堂,在血肉之躯上打上“谬论”,打上“历史的绊脚石”的烙印,然后在游人鄙夷的目光中接受朝拜。。

而悲哀,却不仅仅属于达尔文,而其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全人类的,乃至全生物界的。

和克隆技术一样,人造生命也是对伦理道德的一大挑战。在前文所列的诸多“利益”下,掩盖的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破坏力。从人类自身而言,如果可以不是不灭,参考宇宙的容积量,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再者,人造生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服务,将极大意义上助长人类的惰性。不再有发现,不再有创造,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如今的里程碑,终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倒计时。反观人类以外,人工创造合成的生命进入有机界,极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打破原有生物链,在人类利益下,牺牲其他有机种族。而其实质,是一种侵略,更是一种自我毁灭。

无论是《后天》还是《2012》,乃至更多的科幻电影,撇去其商业价值,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警告甚至是预言。而这一切一切的起因,皆源于人类自己,源于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无论是核泄漏还是原子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臭氧空洞,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物种没绝,这些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极大意义的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而在当时,这一里程碑式的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危害又有多少人想到?

全球气候大会刚刚开过,我相信,不知哥本哈根或马尔代夫的人民关心环境问题,想用各种方式弥补,全球人民也一样。可是,这种单纯的过后补救而非事先防范,其效果可忽略不计,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而人造生命这一科技成果,如果现在不以正确的道路加以指导,那《后天》,或许就是明天。

《淮南子·人间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头,丢了马,说了句名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他的祸,只是丢了匹马,而我们的祸,将会失去什么?

推荐第10篇:高中高考优秀作文:幸与不幸、福祸相依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思路点拨:

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

英雄与君王

鲜血染红了江水,翻滚着透骨的凄凉,年轻的将领伫立在江边,淡青色的披风宛若一面旗帜,右手牵着那匹心爱的乌骓,左手紧握着悬在腰间的宝剑。面前是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水上左摇右摆,身后是横尸遍野的战场。所有的弟兄都丧生于这片还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他们手中都仍然握着兵器,瞑目的能有几人?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刀的湛蓝,我看到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鸟骓悲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悲怆雄浑的声音回荡在江面上,划破了夜的静谧,震碎了水中的寒月。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在此时,你——项羽,也许认为你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因为你失败了,“彻底”地败了。

刘邦以他的背信弃义,他的小人风度,刺你于乌江畔,你败了,他胜了。他登上了君王的宝座,再也没有另一个霸王与他争夺天下与权力。当然,那时幸福全是他的。但最后又能怎样呢?他不也照样死了吗?但他死得有你悲壮吗?

刘邦是君王,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膜,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了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磐,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中。

一件黑色的大氅、一柄乌黑的宝剑、一匹骠壮的乌骓、一头黑发、一腔热血,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乌江畔留给我们的。一个名字,将刻在千千万万人心中。而刘邦,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狡猾?是奸诈?还是……

在后人看来,刘邦永不及项羽,不及他“曾是气吞残虏”的英勇,不及他“挡我者死”的豪迈,虽然他失败了,可又有什么不幸可言呢?

【点评】作者结合话题“幸与不幸”,巧妙地借助历史笔材。将项羽与刘邦二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尽管项羽败了,但项羽死得悲壮,是幸福的;刘邦尽管胜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狡猾,是奸诈,是不幸的”的结论,进而阐明了幸与不幸的辩证关系。流畅的语言,至深的感悟,鲜活的历史素材,无不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悲剧,还是喜剧?

历史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把一部部剧本搬上人类生活的银幕,把一个个主人公带进人类的生活。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的文天祥……不必到历史研究所,也不必审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知道一些历史名人的简介,便会发现这些名人往往扮演牺牲品的角色。但,不屈的人类依然点燃了火把,试图从这些牺牲品的背后寻找一丝安慰。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位心比天高的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离骚》不正是对这出悲剧的反面诠释吗?

我们无法忘记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于蜀中的豪放诗仙李白,也许在“奉旨进京”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个“蓬蒿人”的无比灿烂的前程;也许在“赐金放还”的那一刻,注定要同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注定要在山川水月中徜徉一生。“赐金放还”断送了李白的仕途,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但当书本翻过新的一页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注解。嵇康弹《广陵散》的悲怆的琴声似乎还在黑暗的空中回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的声音依旧伴着清泉在山间缓缓流淌。

无论是托看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的流星,还是瞬间闪烁于天际的绚丽爆竹,都释放出了它们的激情与生命。也许上天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而当这种美以生命作为代价时,就格外能打动人心——因为它不仅创造了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悲剧。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幸与不幸”,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概况。对这些历史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是不辜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辜,使得他们名垂千古。这是悲剧。还呈喜剧?由此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文章自始至终,都游弋在历史名人中间,如屈原、李白、嵇康等。时而是他们的诗句,时而是他们的人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不幸

世间本无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无论是花也好,叶也罢,只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面对不幸也应如此。

王维是一个很会面对挫折的人。他的一生坎坷,正因为他敢于面对不幸,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佳句。也许荡舟出游的目的,顺流而下,水到了尽头而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若是常人,必会叹息而返,而王维却从舟中坐起,坐看云起,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精神令人折服,无法猜测他返回时的心情,但我以为面对不幸这也许是对的。

古人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该有平常心。去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我也曾遇到过不幸,但一间独屋,一盏孤灯,一纸铅字,洋溢着淡淡的墨香,把烦恼拒之窗外,我不认为这是逃避,世人皆醉我独醒坦然倒不失为面对不幸的方法。

遇到不幸,请先不要一味的抱怨,而是庆幸。上天在提醒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改正,能够用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任何不幸,以良好的心态去算好人生的每一笔盈亏,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每一次始料不及的变故。

人生短暂,走走停停,起起伏伏,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古谁能?一波三折的人生固然让人悲叹,但有拼拼闯闯,一身汗水洒大地,足矣。人活着不能事事顺心,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勇于面对不幸。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完了,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的人说:还好,还剩下半杯。我想当我们面对不幸的时候,也许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总之,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处理不幸,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评语】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将自己对生活中坎坷,挫折的态度用隽永,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文章内容从历史名人到自身感触,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建构出一种闲适、淡雅、从

容的表意氛围。语言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展现了新一代高中生勇于挑战困难,释放压力,心理逐渐成熟的心理特征。

面对不幸,选择乐观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坚韧败由懦。

人生在世犹如草木一秋,流星飞逝,瞬间即过。山路有坎坷,大海有风暴,天空有乌云;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前行的征途更有荆棘和陷阱......或许还不曾对小小的成功回眸一笑;也许不预知的厄运会降落到你的头上;岁月的河流一浪接一浪,不堪重负的生命要受多少失意和磨难。究竟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继续照亮自己的锦绣前程?自暴自弃,好比一条吞噬的毒蛇,把你的新鲜血液吸干,然后注入愁绪纠结、心灰意冷的毒汁。难道会有人想中毒身亡吗?我绝对不会,面对不幸,我只会让风浪卷走坎坷,让沙尘暴吹走失落,让浩瀚大海淹没悲伤,让自我踏上通往胜利的征途!

小小苦楚等于激励!只要你愿意走,路总是有的!

黎明前永远是黑暗!在一个风雨交集、雷鸣闪电的漆黑之夜里,我曾经看到一点光――希望之光。当我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近它时,原来它只不过是一支花——梅花,“无意裤争春,一任群芳妒!”在月黑风高、滂沱大雨中,梅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婷婷玉立、花枝招展!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散发出阵阵青春气息,令我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远吗?勾践卧薪尝胆,终能灭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乃论《兵法》;司马迁受官刑,《史记》浮出水面......

天空无法永远蔚蓝,河流无法永远清澈,不幸也无法永远降临在你的身上。

爱迪生无惧不幸,抱定乐观,积极面对人生,这种态度不就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淡薄名利,落尽繁荣,洗尽铅华!

福兮?祸兮!

题记:是谁,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毁掉地精的洞府,将幽灵赶出天空,再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永不编织。而达尔文,又将何去和从?

《淮南子〃人间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头,丢了马,说了句名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他的祸,只是丢了匹马,而我们的祸,将会失去什么?

第11篇:幸 福 家 庭 事 迹

幸 福 家 庭 事 迹

这是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就是这个家庭,一直以坚强、和睦、温馨、幸福的气氛感染着周围、影响着大家。这个家庭的户主***今年40岁了,是老营村党支部书记,他为人善良谦和,处事公正廉明,以一颗宽大、仁慈、公正、无私的爱心经营着本身的小家和老营村这个大家,获得了家庭、事业“双丰收”,成为村民的好榜样、好朋友、好邻居,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富小家 为大家

***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小时候贫寒的家境,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塑造了他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性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富起来。因为贫穷,他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之后,他放过牛、当过司机、打过工,但他不甘心只当一名简单的农民,他一边劳动一边坚持自学,修完了整个高中课程,并积极申请加入了党组织。

2004年的秋天,***在山岗上踱步,他在思索,他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走着走着,他不经意地看到了一片荒山。在他的印象中,这里一直都是杂草丛生,毫无生气。这么好的土地,他感到有些疼惜。联想到自已四处打工,寻求致富之路,可眼皮底下却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利用,这不是一次机会吗?于是,第二天,他们夫妻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

1 决定,承包这片100亩的荒山!

从此,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插秧种植,晚上钻研苗木栽培,一心扑在了种植上。一晃三年过去,种植大榛子却没有给他带来收获,反把自己几年的辛苦钱也搭进去了。村里不少人也背后嘲笑他把钱扔在一文不值的荒山上。但家里人从来都没有埋怨过他。依然给她鼓励和支持。***并不服气,决心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

后来,他先后去了十几个城市,对种植红松果树、大榛子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经过虚心的学习和钻研,他终于掌握了大榛子的栽培技术,成功地嫁接了红松树苗,并引进4000余棵榛苗。在种植榛子地的前两年,套种了矮棵粮食作物,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2008年,是***夫妻种植大榛子的第四年,他的榛子园迎来第一个丰收年,亩产达400-500公斤,按最低市场价格每公斤20元计算,亩产值达10000元。另外,每亩还可育苗500-700株,苗木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曲折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一个梦想在他心中点燃了!他要出去学习,全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做一个新型的农民。2009年3月,他到吉林省农科院学习。他潜心钻研,广泛涉猎农村实用技术,并将农科院专家请到白山来专门培植抗旱耐寒的红松果树和榛苗。

学成归来,他充满了自信。***夫妻又筹资承包了村里

2 200多亩荒山,在原有榛子园的基础上,又嫁接了210亩的红松果树。采用解释优良无性系嫁接苗造林或山上嫁接,3-5年后开始结实,产量逐年增加。10年生松籽每亩产量可达200公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为每公斤80元计算,则每亩经济收入可达16000元。

“一花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周边许多村民看到***种植榛子、红松果树效益比较好,就上门来请教,他都是不怨其烦、毫无保留的无偿传授技术,有时还上门指导,提供帮助。他的热情帮助,精心指导,群众甚是赞誉。在***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的村民有20多户纷纷种起了大榛子和红松果树,而且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夫妻为了能够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2010年,在***的带领下,成立了“浑江区福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优先吸收19户计划生育家庭为合作社会员。并将其扩展成为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老营村一带已经形成了一个500多亩标准化的种植示范基地,许多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同时,这对于解决当地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2010年,***深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老营村党支部书记。在领导岗位上,他严格管理、大胆创新,首创“星期一例会制”,保证了各项工

3 作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有进步、有提高,2010年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标兵村,他个人也多次获得市、区、镇多次表彰。在村务工作中,他以创建幸福和谐村屯为目标,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创造条件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家庭谋幸福。在他的争取下,修通了多条“村村通”水泥路,在村中心安置了健身器材,为下岗工人、低保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对象、三无老人申请了救助、落实了结对帮扶措施,新建了村民服务中心,使得老营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遵国策 育英才

作为党支部书记,***把带头遵守计划生育国策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在生育了一个女儿后,他就第一时间动员爱人做了结扎手术,为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表率。在开展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中,他坚持以身说法,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奖励扶助措施,帮助他们争取发展项目、尽早脱贫致富,为推行计划生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少生优生深入人心,计生政策有效执行,老营村计生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子女教育方面,他把良好的习惯养成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女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坚持做到“四个不准”,就是

4 不准在没有完成功课的情况下玩游戏、不准赶时髦穿着奇装异服、不准与同学们搞“小圈子、小帮派”、不准结识社会不良青年,着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和人生观,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了增强学习的上进心和自觉性,他经常带着女儿深入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家中,让她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的艰辛和意志的坚强。在他的要求下,女儿很争气,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年年都是优秀班干部, “三好学生”,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

孝长辈 敬亲友

***兄弟3人,他排行最小,却是孝亲敬友的表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减轻兄长的负担,他主动承担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并定下了“5大团圆、6个团聚”的家规,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执行,这5大团圆就是每年逢农历五月节、八月节、春节、父亲的生日和母亲的生日,一家人必须团圆、缺一不可,共享大家庭的温暖;6个团聚就是每逢兄弟3人过生日,必须抽时间和父母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兄弟3人都分别成家了,但每个小家庭的苦乐悲欢都会让他牵挂,不管哪个家庭出现困难了,他都会第一个赶到,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共同应对。团结就是力量,在他的倡议下,他和兄妹们达成了“三种困难必帮”的共识,就是子女上学困难必帮、治病困难必帮、住房困难

5 必帮。家和万事兴!长期以来,通过发扬互助合作、团结友爱,这个大家庭平稳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成功总喜欢青睐勤奋之人,荣誉属于成功之人,每当有人说起他这十年来的创业路时,***总会诚恳的说:“我感激党的富民强国政策和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我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将把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发展的动力,尽最大努力带领更多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回报我的家乡。

第12篇:面对不幸

面对不幸

世间本无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无论是花也好,叶也罢,只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面对不幸也应如此。

王维是一个很会面对挫折的人。他的一生坎坷,正因为他敢于面对不幸,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佳句。也许荡舟出游的目的,顺流而下,水到了尽头而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若是常人,必会叹息而返,而王维却从舟中坐起,坐看云起,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精神令人折服,无法猜测他返回时的心情,但我以为面对不幸这也许是对的。

古人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该有平常心。去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我也曾遇到过不幸,但一间独屋,一盏孤灯,一纸铅字,洋溢着淡淡的墨香,把烦恼拒之窗外,我不认为这是逃避,世人皆醉我独醒坦然倒不失为面对不幸的方法。

遇到不幸,请先不要一味的抱怨,而是庆幸。上天在提醒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改正,能够用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任何不幸,以良好的心态去算好人生的每一笔盈亏,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每一次始料不及的变故。

人生短暂,走走停停,起起伏伏,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古谁能?一波三折的人生固然让人悲叹,但有拼拼闯闯,一身汗水洒大地,足矣。人活着不能事事顺心,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勇于面对不幸。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完了,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的人说:还好,还剩下半杯。我想当我们面对不幸的时候,也许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总之,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处理不幸,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第13篇:《青年之梦,国家之幸》演讲稿

青年之梦,国家之幸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7年1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之梦,国家之幸》。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功夫明星赵文卓带领8名全国少儿武术冠军和近百名武校学生共同表演的武术节目《少年中国》成为了春晚的最大亮点,尤其是最后赵文卓带领全场少年一边打拳一边念出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震撼之势犹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这场精彩绝伦的中华武术盛宴,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也赚足了世人的眼球。

如果说《少年中国说》这篇1900年的文章在当时对于饱含屈辱、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憧憬和梦想的话。那么,经过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拼搏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渐走出梦境,走向现实。

“中国梦”是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把自己的梦和国家的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而作为朝气蓬勃的我们更应如此。“中国梦”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它需要依靠我们这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

回首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在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的当时,个人何敢言梦?一个又一个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是世所罕见的。

立足当下,“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信心百倍地朝着“中国梦”的目标不断前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过。 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我们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顽强奋斗,走向辉煌。

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也许有人说,我们还小,“中国梦”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等我们长大了再说也不晚。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古人都能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那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呢?老子曾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学生,也许我们现在能做的还不多,但是只要我们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主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但最热忱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潜力却不能离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中国梦既是“强国梦”,更是“富民梦”。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今天我们却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第14篇: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

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最美的戏剧的确是悲剧,但你不能因为要美,所以整日里胸怀悲剧情结;更不能为了一辈子记住刻骨铭心的美,拼命追求悲剧。

你明明知道你需要放手却放不下,因为你还是在等待不可能的发生,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你是吹进我眼里的沙子,模糊了双眼,看不清天空的样子。这一场末路繁华,不倾城,不倾国,却倾我所有。

我们有过一生中最热烈的时光,今后,我是繁星,永远为你明亮;我是飞鸟,为你翱翔;我不在遥远的故土,我在你身边。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有是有必然性的。

当初你不愿听的歌,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而听。当初你不愿品尝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去品尝。对于你,也一定会有一个人愿意陪你看所有你想看的电影,去你所有想去的地方,看所有你写过的日记。你不爱人,人不爱你,不是报应,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虚幻的梦镜,不过是我们中途停歇的驿站,休息之后,我们还是要马不停蹄的奔赴远方。

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 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吃醋是最明显的告白,等待是最愚蠢的告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所有的忧伤都是过往,当时间慢慢沉淀,你会发现,自己的快乐比想象的多得多。

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你绝望的内心

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那个在不经意中,也许就改变了我一生的男孩,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世界的屋顶再次相遇。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第15篇:小学生作文:幸 福 大 家 庭

幸 福 大 家 庭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熔炉,每天都红红火火。瞧,红通通的脸庞,鲜艳的红领巾,那么朝气蓬勃!

清晨,天还没有亮,我们班已敞开它宽阔的胸怀,欢迎每一位同学走进教室。朗朗琅琅的读书声飘出窗外,我们快乐地学习、茁壮地成长。

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经常有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做卫生、交作业。要过元旦了,许多同学主动带了彩纸、气球等布置好教室,孙嘉艺同学还带了许多小礼品,准备送给表演节目的同学,万佳玥和班长主动担任主持。有同学生病了,知道的同学都很着急。即使个别平时有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在关键时刻也会把班级荣誉放在首位。

我们班是一个奋进的集体。做卫生的同学尽心尽力,班干部对各自的工作也尽职尽责,学习上大家互帮互学,纪律上大互相监督,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本学期多次获得流动红旗,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我们班是一个苗圃,每天都生机盎然。看,老师灿烂的微笑,同学智慧的目光,那么温馨甜蜜!

啊,快乐的你我他,幸福的大家庭,这,就是我们四(3)班!

第16篇:承受不幸故事

古希腊哲人彼亚斯说:“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还说了相同意思的话:“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因为,不幸对一个人的杀伤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不幸的程度,二是对不幸的承受力,而后者更为关键。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实际上是减少了不幸对自己的杀伤力,尤其是不让它伤及自己的生命核心。相反,一个不能承受的人,同样的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甚至因此毁灭。因此,看似遭遇了同样的不幸,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次,一个不能承受的人,即使暂时没有遭遇不幸,因为他的内在的脆弱,他身上就好像已经埋着不幸的种子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总是难免的,因此,他被不幸击倒只是迟早的事情。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这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来自做人的尊严、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的智慧和超越尘世遭遇的信仰。

人生中有的遭遇是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的,只能全盘接受。我为接受找到的唯一理由是,人生在总体上就是悲剧,因此就不必追究细节的悲惨了。塞内加在相似意义上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人生最无法超脱的悲苦正是在细部,哲学并不能使正在流血的伤口止痛,对于这痛,除了忍受,我们别无办法。但是,我相信,哲学、宗教所启示给人的那种宏观的超脱仍有一种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把自己从这痛中分离出来,不让这痛把我们完全毁掉。

人生难免遭遇危机,能主动应对当然好,若不能,就忍受它,等待它过去吧。

身陷任何一种绝境,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把绝境也当做一种生活,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绝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乐。

身处绝境之中,最忌讳的是把绝境与正常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它不是生活,这样会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枰上去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仍是寻常经历。

年少之时,我们往往容易无病呻吟,夸大自己的痛苦,甚至夸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约有二:其一,是对人生的无知,没有经历过大痛苦,就把一点儿小烦恼当成了大痛苦;其二,是虚荣心,在文学青年身上尤其突出,把痛苦当做装饰和品位,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只是到了真正饱经沧桑之后,我们才明白,人生的小烦恼是不值得说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说的。我们把痛苦当做人生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下来,带着它继续生活。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就说点别的,比如天气。辛弃疾词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是不可说之说,是辛酸的幽默。

第17篇:不幸成为残疾人

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中华残疾人网记载九位身残志坚的朋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2、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3、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4、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5、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6、张治平——用音符谱写自强之歌

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的失明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己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张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为重庆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承担着学校小学3到6年级、初中3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盲孩子们不但有文化知识,而且还有一技之长。

张治平对待盲校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乐给学生一双翅膀。他组建了一支小乐队,里边有竹笛、扬琴、小号、手风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个月,小乐队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场。他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能点亮我们暗黑的世界,音乐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张治平所带领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先后考入吉林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专业,有10名成为乐器演奏家或调琴师,几十人在各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张治平创作了近200首歌曲,获全国、省各种音乐比赛奖九十余项、国际大奖16项,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快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誉已在重庆不胫而走。

现在,张治平是重庆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重庆市盲协会主席。他不辞劳苦地为重庆市20多万盲人的权益四处奔波,他要让这些盲人都“嗅”到阳光、“听”到光明、“摸”到温暖。他说:“上苍给了我盲眼,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7、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盲人,你怎么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出了一派光明。

8、付红英——合唱指挥

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近20年的残疾人文化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她献身音乐的路越做越宽广。同时,她积极从事歌曲创作,寻求流畅、优美、质朴、典雅的旋律,对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斟酌,决不允许有任何的垃圾音符落在她的谱面上。她创作的部分作品在天津音乐杂志上发表,反响良好。其中为甲丁《黄河鱼娘》、车行《中不中》、鲍和平《中国大北方》等作品的谱曲,均得到专家肯定。2004年付红英与她的先生刘志良共同创作反映中国残疾人生活、工作、学习的音乐题材的大型音乐组歌《我们同行》,向社会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她创作的《我喊春天》等多首歌曲获奖。

“妈妈”是世界上最动听的称呼。因两次流产,人到中年的付红英从未享受过为人母的快乐和幸福,但她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块芳草地,她相信会有一群“小天使”来填补这块空白。2006年为了让脑瘫智障的孩子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付红英取得领导支持,成立了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一位孩子的家长说:“孩子毕业三年,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启明星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生活的希望。”从那一刻起付红英下定决心,培养好这群“小天使”。经过将近两年的接触,她越发感到这些孩子的可爱,深感肩上担子更重。她告诫自己:一定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出有水平有素质的启明星合唱团。

9、汤展中——美术学院研究生

汤展中,男,汉族,1981年生,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在读,系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天性无双臂,以足代手,生活、书法、作画,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残疾少年成才奖”,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1997年着有《双脚与人生》一书,引起全国的关注。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认为是“怪物”,因为他的双臂只有十多厘米长,并且软弱无力,上面连着两只各长了3根手指的小手掌。然而他在成长中凭借毅力用口和脚作画,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并成为该省第一位残疾研究生。其口书、足书作品获省、国家级大小奖项20余次、国际奖2次;他还是中国百名好儿童好少年奖与全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获得者。1997年着的《双脚与人生》一书轰动全国。他,就是无臂书画家汤展中。

汤展中与书法结缘,缘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描红作业。他觉得很好奇,跑到厨房,用脚夹了块小木炭,在地上学哥哥写字。这一幕,让刚干完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喜欢写对联,何不训练儿子练好书法,以后靠卖这换口饭吃。

转眼间,汤展中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带着他去小学报名,学校却委婉地拒绝了。父亲并没有放弃,第二天又去找校长说情,一个星期后,他终于进了学校。二年级暑假时,汤展中被推荐进县城的暑假书画学习班。报名时,他当场用脚夹着毛笔写了一首诗,把接待的老师看得目瞪口呆。此后,老师开始教他用右脚练习书法。汤展中先是用脚趾夹笔,从夹不住到夹得脚趾都红肿;上课的时候,不管天多冷,一双脚都露在外面;写字时一直弯着腰,背部的酸痛是家常便饭……半年后,他硬是用脚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

后来,他听说用嘴含笔也能写字画画,便自己练起来。刚开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牙齿也麻麻的。但他没有放弃,时间一长,嘴巴成了第二书画手段。为了挣学费,他每个寒暑假都到桂林市一些旅游区为游客写书法,一个假期下来,学费、生活费都解决了。

上高中后,汤展中更是把卖作品的区域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乃至全国。他自豪地说:“从上高中开始,我就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和哥哥的学费,都是卖作品赚的,为了赚钱,已经好几个年头没在家里过年了。”汤展中在潜心研习书画的同时,并没有落下学习。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2005年8月,汤展中在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相中,成为该团的一名演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现已成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南宁一所特教学校兼职老师。

成功后的汤展中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广西的残疾人朋友,总想为残疾人群体做点什么。他成了南宁市舍得残疾人职业学校的一名兼职老师,一有空,就去教学生绘画。他收了4名盲人学生和4名健全人学生,教他们画国画。他说:“教盲人绘画很需要耐心,我自身又是个残疾人,困难重重,但我会克服困难,尽量把他们教好。”汤展中追求的不只是饱暖的生活,也不只是幸福的感受,他要追求一种境界。他正在努力的愿望是漂洋过海去英格兰,把残疾人书画事业发展到国外,挑战人生的一座新的高峰。

  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励志小故事 关于残疾人的名言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中华残疾人网记载九位身残志坚的朋...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残疾人 励志 小 故事 《 一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 文/曾祥伍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

第18篇:@幸运与不幸

@幸运与不幸

——读《海伦·凯勒》有感海伦·凯勒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在她出身仅仅十九个月时,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她陷入了永久的黑暗与沉寂之中。同时她又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她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奇迹,被称为和拿破仓同样伟大的人。海伦那坚强的意志力让我非常佩服,她虽然是一个失明亦失聪的人,但是却能成为一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即使她是一个重度残疾人,她都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埋怨过。让我们想一想,当我们面对着这样的不幸,有人一定会整天在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有不少活得好端端的人,都有过寻死的念头。有多少人能像海伦一样,认真地活下去呢?

有海伦这样的对待生活态度,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称为不幸的呢?其实,幸运与不幸运,绝对不是命中注定不可以改变的。有时, 幸运可能会成为不幸,关键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就像一块冰,你对她冷淡,她回报你的必然是冷冰的;但是如果你用火一般的热情去对待她,她就会化做温柔的春水来报偿你。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也同样是祖国的栋梁,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父母的溺爱当中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刁蛮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这难道可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吗?只有学习海伦凯勒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能成为21世纪的主人,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第19篇:如何读懂诗家语

浅说诗家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再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 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 三、语言跳跃。

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这里逐一浅说:

省略句:

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2、略谓语: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 再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 a、省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b省略连词。 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c、省略助词。 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杜甫《登高》)

d、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

倒装句:

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末归南山》)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语后置。

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崔颢《行经华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4,特殊的错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 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 需要正确地推理。 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互文句式:

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这样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

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四、字句凝练

“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也。\"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凝练关系作品之质量。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五、艺术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六、声律协美。

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浊,抑扬顿挫之分,才能悠扬悦耳。 古代诗歌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歌词,诗歌的声律就像音乐有旋律一样,其作用就是使诗歌富有音乐美。 “诗家语”要押韵,是诗语基本特点,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诗韵使得诗具有“音韵美”,她能增加韵律之美。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时铿锵悦耳,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诵读。诗韵当与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作诗歌推荐使用《平水韵》《诗韵新编》,作词《词林正韵》,当然《中华新韵》也是好的。只不过是将古音中的入声重新划分归并在各韵了。

“诗家语”讲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诗律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要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之平仄论平仄节,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之规律。”即律句每两字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划分。偶数字为节奏字。

“诗家语”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声律,既符合格律节奏铿锵抑扬之声律美之规律,也符合音乐的轻重缓急之音律美之规律,更符合诗之音韵起伏流转的音律美之规律。 这些严格的声律, 旨在让使诗更具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诗具有音乐性之特点。

总之,诗歌既具有诗之特性,也具有歌(音乐)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诗家语也具有诗之特性,乐之特性.这些特点往往交互运用,不可孤立起来。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第20篇:我的国家,我的家。

我的国家,我的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的心情溢于言表,感谢老师的信任,使我能站在这里,为此,我深感荣幸。 2011,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瞬息,中华民族已经划过了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能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沉淀而感到骄傲,炎黄子孙想必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铭记在心,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自居,我们崇尚的是儒家的文雅,以礼待人,以诚相待。但是,跨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之后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给我们的似乎并不全都是我们预先想要的,似乎增添了很多本不该有的思想,从而,引发了一些本不该有的人性的悲剧。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从呱呱坠地到成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当今社会中,咨询发达,传媒的力量不可小觑,网络让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的紧密相连,一个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的不单单是某一个区域,有可能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一个国家的地位,不仅仅是依赖与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力与军事力量,人性的魅力有时候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影响,不单个人是这样,国家亦如此。一个国家的形象最后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的,尤其是青年人,因为他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大学生,不能只看到一个家庭的寄托,他应该深知,他对他的国家也同样承担着一样的责任,因为国家需要他,社会需要他,有国才有家,我觉得,大学生的职责更为重要,他们的品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情操,他们的行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我承认,这个社会已经变的多元化,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猎取信息,虽然各自的看法不一,但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个底线,应该有一份使命感,这是毋庸置疑的。

2011年,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很多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故事,动车的追尾,让我们开始思考,是一味的追求速度的提升来彰显在某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从而获取一些赞扬与荣誉,还是应该先考虑安全的底线,以此来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事故的发生的惨烈的,但是事故发生之后的所谓后文,似乎更加的发人深思,我们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不能完全的体会到当事者以及那些遇难者家属们的感受,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担负起身上的责任,去还历史一个真相,如果,从一开始,所有的人都能明白自己多担负的责任,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小悦悦就依旧能在父母的身边,继续健康快乐的成长,继续着她幸福的童年。

责任,抽象却也沉重的一个词语,我们应该明白他真正的含义,并且勇于去承担起它,动车事故之后,也许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懂得,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岗位,你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你的工作都影响着这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所以,岗位不分贵贱,作为大学生,我们从现在就应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不论今后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不管岗位是否是责任到个人,至少在我们的内心应该有一个底线,这样做不光是对个人负责,更是对这个社会尽责。

下面,我想说另一个故事,我想这个故事在坐得各位也都应该知道了,小悦悦,这个一时间牵动起全国亿万人心的小女孩,她得遭遇让每一个人痛心,人们在悲愤的同时,也都不由得发出了疑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却活生生的发生在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身上?其实,我猜大多数人的内心是满怀着不解又有着些许的理解在里面吧。当越来越多的“彭宇案“发生,当好心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屡上演,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不仅仅只是见死不救,更多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害怕,而作为未来的继承人的我们,不应该然这样的思想再泛滥,从我们自身做起,勇于承担,战胜心里的挣扎,坚信正义可以压倒一切的信念,才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该去做得,道德的底线不能再被压低,民族的气节不能就这样被无知的懦弱所压倒,青年人站起来,从现在开始承担起你们的责任,去重新审视这个社会,用你们的热情去温暖这个社会。我相信,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友善的。总是在一些外在的环境压力的迫使下,才导致了一切悲剧的发生,我坚信,这个社会并没有冷漠,只是被一层迷雾所笼罩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社会的责任不同于某个人的个人责任,它需要我们共同去承担,把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聚集到一起,那么这个社会一定的安定和谐的,这个国家一定是繁荣发展的,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是幸福美满的,所以,青年人,站起来,你们的国家需要你,你们的人民需要你,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勇于去履行社会的职责,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应该尽得义务,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使我更坚定的相信,中华民族必将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更加的繁荣富强,民族之魂经久不衰!

国家不幸诗家幸
《国家不幸诗家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