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3: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辩证关系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辩证关系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国梦”下了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的梦,我们的梦,都应在这历史号召下去努力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我们的梦想能够实现的根本基础。每个人的梦都代表着自身对未来的展望,当每个人的梦汇集到一起时,在时代的背景下,就演变成了我们的中国梦。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心中牢记中国梦,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倘若每个人都能如此,中国梦的实现,便不再是梦想。总而言之,假如我的梦是一颗璀璨的明星,那中国梦就是众多明星所汇聚而成的耀眼星空。我的梦为小,中国梦为大。然而,二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并且相依相存。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众多的我的梦,就不会有我们的中国梦。同样,没有一个广阔的地域,如何去实现海纳百川的宏伟梦想。没有一个富强民主的祖国,何谈个人宏大梦想的实现。因此,我觉得,我们要以中国梦为奋斗力量的源泉,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

推荐第2篇:团队精神与个人成才辩证关系论文

团队精神与个人成才的辩证关系

会计1232班罗蒙指导老师:甘迎春

摘要:团队精神与个人成才紧密相联,发扬互助的团队精神促进个人的更好发展,形成优良团队精神需要人才的依托。团队精神造就个人成才,个人成才成就团队精神 关键词:团队精神的作用;如何形成好的团队精神;个人在团队中所取得的进步

Abstract: Team spiri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closely, develop team spirit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relying on the formation of excellent team spirit need talent.Team spirit has become personal, become personal achievement of team spirit

Key words: The role of team spirit; how to form a good team spirit; man made in the team\'s progre

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谈到团队精神与个人成才,不禁要讲到团队精神对个人成才促进的作用,以及个人成才对团队精神培养所起到的建设性作用。简而言之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个人在团队中得到锻炼,团队给予个人帮助,从而形成好的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更好的发展。 二· 团队精神对促进个人成才所起的作用

1.减轻个人压力,帮助完成目标

团队精神的存在,使团队成员之间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共同点大目标努力,大目标或许对于个人来说很困难,但在一个团队之中,并不是只有一个个人的存在,而是有很多的团队成员共同奋斗。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把一捆筷子给一个人来折断,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把这捆筷子拆开,每人一根,想必一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折断,这就是团队辅助作用的体现。个人处于团队中,对于个人来说是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只要把团队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为自己所努力的方向,齐心协力的与团队中的其他个人合作,团队整体的目标就会在很多个团队成员的合作下顺势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在每个个人身上得到落实。不但减轻了个人所负担的压力,更能够使得个人无法完成的大目标得以完成,使个人得到历练的同时也完成了任务,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成才的很大助力,这对于团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结果,使得个人与团队达到共赢的局面。

2.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多个人才共同进步

合作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团队合作是通过组织很多个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适当淡化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而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使个人更好融入社会。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做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

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层级结构的限制。在团队中,上下级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个人在团队中不会有太多的上下级压力,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合作,不只是个人的进步,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3.建立和谐团队精神,激励个人成才

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竞争,好的竞争促进个人甚至整体的进步,但竞争必定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想要使得团队之间的竞争为良性,必定要建立优良的团队精神,而想要建立优良的团队精神使得个人在团队中有更好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要明确提出团队目标,目标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动力,也是督促团队成员的尺度。要注意用切合实际的目标凝聚人、团结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健全团队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好的团队都应该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团队。更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和化解领导与成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成员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减少“内耗”。还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关心成员的工作与生活,将会极大地激发成员献身事业的决心。也要引导成员参与管理,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欲望和要求。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愿望,就会使团队成员积极为团队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团队精神要靠员工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员工看齐。在优良的团队精神引导下员工之间通过正常的竞争可以实现激励功能,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还能得到团队的认可,获得团队中其他人的尊敬。这样的情况下,促进好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也为个人提供一个好的团队环境,促进个人更好的成才。

三·如何建立优良的团队精神

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在团队中十分重要,如果团队中的每个个人都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大局意识、团结协作和服务奉献的团队精神,我们就会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和团队中其他个人一起交流分享,从而避免团队的损失。这对缺少经验的人来说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就能尽早做出成绩,使团队更加优秀。从而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自觉的释放自己的潜在才能和技巧;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明确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通过个人成才,形成真正的优秀的团队精神,建立起优秀的团队。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具体体现,比如说一个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努力的学习,并且遵守纪律,这样的班级就会有好的班风。一个系部,每一个班级的班风都很好,那么这个系部将会是一个优秀系部。一个学校里的每个系部都积极建设好本系部,并且帮助其他系部的建设,那么学校将会形成良好的校风。所以说,个人成才对团队形成良好团队精

团队精神与个人成才应以个人努力为主体,团队精神是团队中每个个人共同创造的,个人为团队精神所付出的努力越多越好,这样团队给予个人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个人努力加上团队精神的辅助使得成才的时间与速度内涵得到很大的提升,“才’的质量都会很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建设团队,形成优良的团队精神。在好的团队精神下,我们将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托尼“卓越项目领导与团队精神”

[2]李慧波“团队精神”

[3]邹鑫“小强升职记”

[4]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推荐第3篇:哲学与人生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人的科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为人的学问。因此,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最高的曾地来理解和把握人生。

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的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界说。按照这个界说,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

然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绝对独立的人生观是不存在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人生观则是对于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看法。它们各有特点但是又不可分离。

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如果仅仅着眼于人形体,就会把人看成置身其中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所以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应该顺从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黄老哲学认为: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世界的本质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道”。人不过是置身于其中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从这种宇宙观得出的人生结论就是人只能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论文的标准格式应顺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它会使人摒弃社会责任,摒弃人生理想,其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人生观。儒家学说在天人关系中,重视人,特别重视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人与天地放在同等地位。荀子提出人最为天下贵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儒家强调人 “与天地同参”, “为天地立心”,不贵天小人,从而引伸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结论,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倡导积极的入世态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追求。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在西方哲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叔本华、尼采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与他们唯意志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现。人生而具有求生意志,因而有欲望。这个欲望是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因此,人只能永远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存在主义认为人是世界唯一真实的存在,而人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恐惧、厌烦、忧郁、绝望。这就是说,人从本性来说就是空虚、痛苦的,从而导致悲观主义人生观。佛教关于人生如苦海的人生观与四大皆空的宇宙观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

18、20、21页

②《人生哲理新论》 高建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

③《爱与生的苦恼》 第149页

④《人生哲学》 吴灿华 詹万生主编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⑤《人生学导轮》 宋锦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推荐第4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们所谓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或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对人们生活带来不利一面,甚至更进一步对人本身的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表现。最主要的体现是人们的一些日常活动,例如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社会,还关系到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回首过去,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的威胁与日俱增。虽说人类创造了不可计数的物质上财富,但在此同时也付出了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更为无价的财富。所以解决污染问题,加强力度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已成为当今社会首当其冲的要事。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急剧发展。。因此,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不能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经济发展有阻碍或促进的效果。

主要有几个观点:第一,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所以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等到生活富裕了,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不迟。但国外许多沉痛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牺牲环境成全经济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惨痛。第二,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不惜排斥甚至拒绝经济的发展,典型表现就是西方国家流行的“经济零增长理论。这两种观点虽然大相径庭,但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完全忽略了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依存、促进、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是非正确的观念。

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环境质量才能改善。事实上,通过实践的证明,当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在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锐减和环境介质的污染。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做起。这是因为,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就意味着需要我们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而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既可以不断扩大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来弥补资源的短缺,又可以将废弃物资源化,进而更好更彻底地消除环境污染。通过科学技术,使资源的一再循环成为可能,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将对立面转化为统一面,实现矛盾的统一。

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实施与发展,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姓名:陈全

学号:2009115134

日期:2011-11-14

推荐第5篇:责任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责任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一、责任胜于能力

一个员工能力再強,如果他不愿意付出,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

企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够让

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化装品公司的老板费舍尔先生重金聘请了一位叫杰西的副总裁,杰西非常有能力,但到公司一年多来几乎没有创造什么价值。

杰西的确是一人才。他的档案显示,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到费舍尔公司之前,曾经

在3家企业担任高层主管。他非常擅长资本运作,曾经带领一个5 人团队,用3年的时间将一个股20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上千人,年营业额5亿多美元的中型企事业,,创造了令同行称道的杰西速度。在1998年至2000年间,他更是叱咤华尔街,掀起一阵杰西旋风。

这样出色的人才,怎么会创造不了价值呢?

在个人能力方面,我是绝对信任他的。费舍尔先生说。

你了解他具备哪些能力吗?一位人力资源咨询师问他。

当然了解,在请他来之前,我是非常慎重的,我请专业的猎头公司对他进行了全面

的能力测试,在测试结果令我非常满意。费舍尔说。他还详细列举了杰西具备的各种能力,并举出了杰西以前工作中的很多成功案例来佐证。

确实,费舍尔先生对杰西的能力是非常了解和倚重的,但是作为一名高层主管,杰

西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薪水,单靠薪水,是难以建立他这种综合能力很強的人才的责任感的。后来经过深入沟通,那位咨询师发现,杰西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工作难度越大,越能激起他奋斗的欲望,他随时都有一种准备冲锋陷阵的冲动。应该说,这样

的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进入公司之初,我满怀激情,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可后来,我发现一切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越来越觉得没劲,对公司也渐渐失去了认同,对于自己的工作失去了认同,杰西终于说出了心里的想法.他说:我希望有一个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工作环境,而不喜欢太多的束缚.杰西的上司费尔舍先生有俩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对所用之人难以放心,害怕能人挖公司的墙脚;二是喜欢亲力亲为,常常越级指挥.在很多事情上,使杰西感觉自己形同虚设.

杰西最需要的,应该是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能够以业绩来证明自己,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找到问题的证结之后,咨询师把费尔舍的杰西请到一起,共同分析公司授权和指挥系统方面的不足,明确了作为董事长兼总裁的费尔舍的职权范围和作为副总裁的杰西的职权范围,共同制定了公司的授权制度,以及组织指挥?则.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杰西几乎变了一个人,他做出了很多成绩,而且,费尔舍先生和他已然成了不可分的亲密战友.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杰西的转变,使他自身出众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而促使他转变的关键因素,则是重新唤起了他对公司的责任感.

实际上杰西本人是极富责任感的,当然,他的能力也是一流的,但他在费舍尔先生的公司里起初的无所作为的以后的成功表现证明了责任胜于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种即有能力又有责任感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都渴求的理想人.企业愿意信任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马马虎虎,视责任为无物的人,即便他能力非凡.因此,每一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责任感的人不论能力怎样,都会受到老板的重视,公司也会乐意在这种人身上投资,给他们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因为这种员工是值得公司依赖的培养的.

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因为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阅读思考

你认为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吗?

作为一名员工,你认为你留在目前这个岗位上是因为你的能力,还是因为你的责任心? 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当你在为企业工作时,无论领导安排你在哪个位置上,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要担负起工作的责任来.能力 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

在公司中,无论领导安排你在哪个岗位,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要担负起工作的责任来.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老是埋怨环境,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对这也不满意,对那也不满意的人,往往是职场中的被动者,他们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出色的业绩.他们不知道用奋斗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自身的能力只有通过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审美地展现.能力 ,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萨想当一名护士,她对一位在地方医院担任夜间领班护士的邻居羡慕不已.这位护士由于工作勤奋: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多次获得荣誉称号.萨十分渴望能够像这位邻居那样做出成绩.萨决定向她理想中的目标责迈出第一步,即穿上条纹制服,到医院里去担任服务工作,萨坚信自己适合干护士工作因为在她看来,穿上条纹制服是那么有趣.她总是跟伙伴们一起叽叽喳喳地谈天,在公共食堂里休息,而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拖拖沓沓.病人抱怨说,由于她贪看病房里的电视,病人想喝水也不得不长时间等待.她受到院方的警告,随后就退出了服务服务萨在医院的表现状况不佳,这对她日后进入护士学校是个不小的障碍.为了证明她有能力 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她不得不比其他同学做出更大的努力.

护士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责任感的使命感,这是萨没有想到的.她把护士工作作为理想境,却没有付出行动去实现这个理想.萨的故事告诉我们,履行职责是地大的能力 ,责任也是一种能力

有一位在一家企业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伯事情:

2002年10月,我们公司的营销部经理带领一支队伍参加某国际产品展示会.

在开展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展位设计和布置 产品组装 资料资料整理和分装等,需要加班加点地工作.可营销部经理带去的那一帮安装工人中的大多数,却和平时在公司时一样,一肯多干一分钟,一到下班时间,就溜回宾馆去了或者逛大街去了.经理要求他们干活,他们竟然说;没有加班干部工资,凭什么啊.’更有甚者还说:你也是打工仔,不过职位比我们高一点而已,何必那么卖命呢?

在开展的前一天晚上,公司老板亲自来到展场,检查展的准备情况.

到达展场,已是凌晨一点,让老板感动的是,营销部经理和一个安装工人正挥汗如雨地趴在地上,细心地擦着装修时粘在地板上的涂料.而让老板吃惊的是,其他人一个也见不到.见到老板,营销部经理站起来对老板说:我失职了,我没有能够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工作.老板拍拍他的肩膀,没有责怪他,而指着那个工人问:他是在你的在求下才留下来式作的吗?

经理把情况说了一遍.这个工人是主动留下来工作的,在他留有余地下来时,其他工人还一个劲地嘲笑他是傻瓜:你卖什么命啊,老板不在这里,你累死老板也不会看到啊!还不如回宾馆美美地睡上一觉!

老板听了叙述,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只是招呼他的秘书和其他几名随行人员加入工作中.参展结束,一回到公司,老板就开除了那天晚上没有参加劳动的所有工人和工作人员,同时,将与营销部经理一同打扫卫生的那名普通工人提拔为安装分厂的厂长.

我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一帮被开除的人很不服气,来找我理论.我们不就是多睡了几个小时的觉吗,凭什么处罚这么重?而他不过是多干了几个小时的活,凭什么当厂长?他们说的他就是那个被提拔的工人.

我对他们说的是:用前途去换取几个小时的懒觉,是你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人逼迫你们那么做,怪不得谁.而且,我可以通过这件事情推断,你们在平时的工作里偷了很多懒.他虽然只是多干了几个小时的活,但据我们考察,他一直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他在平日里默默地奉献了许多活,提拔他,是对他过去默默工作的回报!

这是多么生动的事例啊!在这里,多一分责任感,就会多一分回报,对于那个主动留下来的工人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是他表现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永远胜别人的能力表现.

阅读思考

1读了萨的故事,你是否明白了自己业绩平平的原因呢?

2读了第二个故事,请你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你当时是怎么做的?以后又会如何去做呢?

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

责任承载能力 ,如果你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别为只承担一份责任而庆幸,因为这样也许会很轻松,但你会因此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向一位作家自荐,想做他的誊写员.小伙子看起来对誊写工作是完全胜任的.条件谈妥之后,作家就让那个小伙了子坐下来开始工作,但是小伙子却朝外边看了看教堂上的钟,然后心急火燎地对他说:我现在不能待在这里,我要去吃饭.于是作家说:噢,你必须去吃饭,你必须去!你就一直为了今天你等着去吃那顿饭祈祷吧,我们两个永远都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了.

小伙子曾因为自己得不到雇用而感到特别沮丧,但是当他有了一点点起色的时候,却只想着提前去吃饭,而把自己说过的话和应承担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

在工作中,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你才会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反,如果你没有这种责任意识,也必然会像故事中的小伙子一样失去宝贵的工作机会.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来自责任.

一位人力资源部主管正在对应聘者进行进行面试.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道在很多应聘者看来似乎是小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不过正是这个问题将很多人拒于公司的大门之外.题目是这样的:

在你的面前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担两担水上山给山上的树浇水,你有这个能力完成,但会很费劲.还有一种选择是,担一担水上山,你会很轻松自如,而且你一还会有时间回家睡一觉.你会选择哪一个?

很多人选择了第二种.

当人力资源部主管问道:担一担水上山没有想到这会让你的树苗缺水吗?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一个小伙子却选择了第一种做法,当全国各地资源部主管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担两担水虽然很辛苦,但这是我能做到的,既然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何况,让树苗多喝一些水,它们就会长得很好.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最后,这个小伙子被留了下来.而其他的人,都没通过这次面试.

人力资源部主管是这么解释的:一个人有能力或者通过一些努力就有能力承担两份责任,

但他却不愿意这么做而只选择承担一份责任,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努力,而且很轻松.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责任感较差的人.

当你能够尽自己的努努力承担两份责任时,你所得到的收获可能就是绿树成林;相反,你看起来也是在做事,可是由于没有尽心尽力,你所获得的可能就是满眼荒芜.这就是责任感不同的差距.

责任承载能力.如果你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你庆幸自己只承担了一份,那么,你首先是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其次,你拒绝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大的进步,甚至对自己有所超越;再次,你先放弃了自己,然后放弃了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义务;最岳父 辜负别人也辜负了自己,因为你的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也因责任而得到展现,不愿意承担责任使你与成功的距离不但不会接近,反而会一天天变远.

阅读思考

1作为一名员工,在工作中你是否会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

2你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吗?

1盎司的责任胜过期作废磅的智慧

真正优秀的人总比常人多走一步路,可以说,只是多多承担了解盎司的责任(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单位,1盎司等于1/6磅),然而这种盎司的责任,却往往胜过1磅的智慧.

一家外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到美国办事,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要员忙得头晕眼花,甲负责演讲稿的草拟,乙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丙负责后勤工作.

在该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行,有人问甲: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甲睁着那惺忪睡眼说道:今早只有4个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位主管: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

天!甲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要员一同讨论了乙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节.乙对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所以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

谈判结束,回到国内,乙得到了重用,而甲却受到老板的冷落..

真正优秀的人总比常人多走一步路,可以说,只是多承担了解盎司的责任,然而这种盎司的责任,却往往胜过1磅的智慧.

在上面的故事里,甲与乙所负责的工作都与老板的事务有密切相关.但是甲却疏忽了老板行程安排上可能会有变故,不但耽误了老板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了麻烦和损失,也破坏了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而乙完备而周详的方案则显示出乙对公司高度的责任感.其实,同甲相比,乙不过多多承担了1盎司的责任而已,结果却大不相同.

在西点军校,即使是立场最自由的旁观者,都相信一个观念,那就是不管叫你做什么都照做不误,这就是服从观念.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也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商场如战场,服从的观念在企业界同样适用.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就如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上司指挥一样,服从的人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全心全意去遵

循所属机构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员工的责任.大到一个国家,军队,小到一个企业,部门,成员是否能够坚决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将决定甚大其成败.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一点点责任感的缺失,都会给员工自己和公司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每个员工都需要牢记:1盎司的责任胜过1磅智慧.

阅读思考

1用你自己的话分析一下第一个案例中的甲为何受到老板的冷落?

2在你以往的工作中,是否出现过因为为缺乏责任心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具体情况如何?

唯有责任才能让能力展现最大价值

富有责任感的员工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绝不会在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

20世纪年代中期,日本的索尼彩电在本国内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在美国却不被顾客所接受,因而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相当惨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索尼派出了一位又一位负责人前往美国芝加哥.那时候,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还远不如今天这么高,其商品的竞争能力也较弱,在美国人看来,日本货就是劣质货的代名词.所以,被派出的负责人一个又一个空手而回,并找出一大堆借口为自己的美国之行辩解.

但索尼 公司没有放弃美国市场.后来,卯木肇担任了索尼国外部部长.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当卯木肇风尖仆仆地来到芝加哥市时,令他吃惊不已的是,索尼彩电竟然在当地寄卖商店里蒙尖垢面,无人问津.卯木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日本国内畅销的优质产品,一进入美国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经过一番调查,卯木肇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以前来的负责人不仅没有努力,还糟蹋了公司的形象,他们曾多次在媒体上发布削价销售索尼彩电的广告,使得索尼在当地消费者心中进一步成了低贱,次品的糟糕印象,索尼的销量当然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时候,卯木肇完全可以回国了,并且可以带回新的借口:前任们把市场破坏了,不是我的责任!

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挽回局面.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既成的印象,改变销售的现状呢?

经过几天苦苦的思索,卯木肇受带头牛效应启发,决定找一家实力雄厚的电器公司作为突破口,彻底打开索尼电器的销售局面.

马歇尔公司是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电器零售商,卯木肇最先想到了它.为了尽快见到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卯木肇第二天很早就去求见,但他递进去的名片却被退了回来,原因是经理不在.第三天,他特意选了一个估计经理比较闲的时间去求见,回答却是外出了.他第三次登门,经理终于被他的耐心所感动,接见了他,却拒绝卖索尼的产品.经理认为索尼的产品降价拍卖,形象太差.卯木肇非常恭敬地听着经理的意见,并一再地表示要立即着手改变商品形象.

回去后,卯木肇立即从寄卖店取回货品,取消削价销售,在当地报纸上重新刊登大幅广告,重塑索尼形象.

做完了这一切后,卯卯木肇再次叩响了马歇尔公司经理门.这次他听到的是索尼 的售后服务太差,无法销售.卯木肇立即成立索尼特约维修部,全面负责新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重新刊登广告,并附上特约维修部的电话和地址,24小时为顾客服务.

屡次遭到拒绝,卯木肇还是痴心不改.他规定他的员工每天拨五次电话,向马歇尔公司询购索尼彩电.马歇尔被接二连三的的求购电话搞得晕头转向,以致员工误将索尼彩电列入待交货名单.这令经理大为恼火,这一次他主动召见了卯木肇,一见面就大骂卯卯木肇扰乱了公司

的正常工作秩序.卯木肇笑逐颜开,等经理发完火之后,他才晓之以利,动之以情地对经理说:我几次来见您,一方面是为本公司的利益,但同时也是为了贵公司的利益.在日本国内最畅销的索尼彩电,一定会成为马歇尔的摇钱树.在卯木肇的巧言善辩下,经理终于同意试销两台,不过,条件是,如果一周内卖不出去,立马搬走.

为了开个好头,卯木肇亲自挑选了两名得力干将,把订货的重任交给了他们并要求他们破釜沉舟,,如果一周内卖不出去,就不要回公司了.

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当天 下午4点钟,两人就送来了好消息.马歇尔公司又追加了不起2台.至此,索尼彩电终于挤进了芝加哥的带头牛商店.随后,进入家电的销售旺季,短短一个月内,竟卖出土文物700多台.索尼和马歇尔从中获双赢.

有了马歇尔这只带头牛开路,芝加哥市的100多家商店纷纷销售起索尼彩电来,不出3年,索尼彩电在芝加哥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不30%.

当要执行任务时,逃避责任的人会对自己或同伴说:算了,太困难了,到时老板过问起来,我们就说条件太缺乏,或者说不去做了,到时对老板说人手不够.这样的员工,多么令人失望啊,他们不仅逃避责任,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践踏,对自己开拓精神的扼杀.逃避责任的人,也许可以得到暂时不执行任务的清闲,却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你什么都不做,到哪里去学习技能,去积累经验呢?

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很多企业里,业务员早上在公司报了到,然后跑出去喝咖啡,洗桑拿,甚至进赌场,下午下班前再回公司汇报工作.上司问他要找的客户找到没有,他就说客户不在,客户没空,约好明天 见,今天走访的客户太多,没来得及.

富有责任感的员工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绝不会在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条件不具备,他会创造条件:人手不够,他会多做一此,多付出一此精力和时间.他不管被派到哪里,都不会无功而返,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上让能力展现出最大价值.

阅读思考

1读了卯木肇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2在工作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当时是如何做的?如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案例分析

两个死后都想进入天堂的人一同来到上帝面前,上帝说:进入天堂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着,只要你们接受天使赋予了责任.

他们一起出发了,天使给他们每人一个袋子,告诉他们这就是责任.在他们行走的路上,天使不断地给他们袋子,第一个人始终紧紧地将这些袋子放在身上,第二个人则挑挑拣拣,手里总是拿着最轻的一个.

结果第一个人很快进入了天堂,第二人仍旧在通往天堂 的道路上寻找最轻的责任.

过了很长时间,第二人发现头上的天使正是曾经与自己一起背袋子的人,他感到不解,于是问那人是怎么回事.那人回答说:每当我背起一个放满责任的袋子时,我就会获得相应的力量,责任越重,力量越大,所以我走得越快.

1通过本章内容的阅读,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什么?

2如果你是公司员工,那么把自己假想成公司的老板,对案例中的两个人,你将如何对待?

推荐第6篇: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

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

姓名:杨粲 学号:15061190 系别班级:艺术设计系环境设计1504

课程:自然科学导论

摘要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在发展,但同时对环境也在造成着。破坏在现实生活中,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与环境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人体的健康状况又直接影响环境污染的情况。关注环境就是关注我们人类健康关爱人们生命关爱我们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许多不定因素与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类健康、辩证关系

正文

自然环境指地球或一些区域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这是一个环境涵盖了所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可分为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生态单位,是指没有受到人为大规模干扰下自我运作的自然系统,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岩石,大气,和在其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现象;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普遍的自然资源和物理现象,如空气,水和气候,以及能源,辐射,电荷和磁性。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 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 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

污染有着两种定义1:环境中出现的因其化学成分或数量而阻碍自净过程并产生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2: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作用,导致生物体或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

污染也分为很多种: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辐射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 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20实际的中国,人类在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发展,从来没有考虑过未来。现在当我们想起来时,又为时过晚,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人类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与健康》张世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013年水污染大事记》·来自人民网

论我国环保NGO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常中豪·2014

推荐第7篇: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工程院物业管理102班胡华丽学号:10066212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14大召开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化、体系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整体推进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达到定型化和成熟化的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具体来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历程中可以窥见端倪。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上层建筑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相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从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不难看出:每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任务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中每一次认识的深化也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对现有政治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它是对社会的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政府是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建立。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使经济体制改革能顺利、健康的进行。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但是各方面的改革不可能同步进行,而必须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邓小平提出的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审慎从事”,这为我们提出了一条可遵循的原则,这条方针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政治体制改革能够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相适应,从而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道路。

总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都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推荐第8篇: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摘要】:由于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理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栖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损害未来的发展为依存,人与环境、现在与未来应该是谐调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又相互统

一、协调发展。通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看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矛盾;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环境问题如酸雨频发、滥开乱伐、水土流失、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及污染总量日趋严重,并且这些问题正在向乡村蔓延。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逐渐引起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代价便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到底依靠怎样的关系存在成为当今人们比较热衷的话题。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这句话简明地阐释了人、经济、环境的关系。所以,环境与经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又产生新的矛盾。我们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的向前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分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于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接踵而至。例如:我国每年要用掉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要作出这些筷子,需要砍掉2500万棵树;广州迈金制袋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鹏良估算,如果每个薄型塑料袋以每个5克的质量计算,全省每天

生产供市的薄型塑料袋产量高达750吨,而它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油超过1000万桶,然而每个塑料袋的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还会对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质造成污染。如此这般对环境无节制的索取,毫无疑问会打破生态环境中的平衡状态,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对环境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有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也会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例如:苏州河整治一期工程从1998年到2002年,总投资约70亿元人民币,2003年至2005年二期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2006年到2008年三期工程,计划总投资约31.4亿元,三期工程总的整治结果:消除黑臭,水质稳定,苏州河干流达到了地表水V类(景观水)的标准。鱼类回归,支流水质改善。河道整洁,市容改观[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对环境进行整治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整治出成效,同样也反映出环境被污染后再治理的难度很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理念需要从根本上否定,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发展需要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需要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的依托,因为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为都不可能凭空进行;而改善和保护环境也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来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得到发展能给环境的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人们也会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得到保护后,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两者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互利互助的目的。

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所以我们搞经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本身又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和能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而一旦经济发展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消除环境污染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但他们最终是可以协调的,和谐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应该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事实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是环境的保障,环境和经济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只要用辩证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它,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我们必须承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我们正确、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保障。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兼顾,但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发展”,环境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关键是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1至202页

[2] 中国废旧物资网《全国每天使用塑料袋数量巨大》

[3]战略网《苏州河综合整治见成效:鱼类成群回归》

[4]饶世琦《试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科学动态.2004,1

[5]陈国娇《对立统一中的辩证:环保与经济的和谐与双赢》.科学文汇.2008,8

推荐第9篇: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 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 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社会功能互补。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尽管两者手段不一,但其功能却相互补充。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诱导,其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因而道德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但道德也有

局限性,它对严重危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只能谴责而不能制裁。而法律则不然,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既有引导、推动作用,更有惩戒、防范作用。但法律并非万能,其设定的“中人”(即一般人)标准不同于道德倡导的“圣人”标准,因此对虽“缺德”而不犯法的行为往往无能为力。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效果。

二、社会规范调控体系中的法律与道德

社会规范调控体系或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国家、地区、领域内存在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规范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系统整体性理论告诉我们,处于某一系统的单一要素并非孤立地存在系统之中,而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整体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各个要素的协调运行和发展。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重要的调整手段,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为了治国安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既抓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又抓道德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上,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及系统论的方法,反对片面夸大或缩小任何一方作用的论调,反对将两者割裂对立或混为一谈的观点,对法制建设、道德建设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作出科学的思考。

法制建设与“法律万能论”。历史和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措施是实行法治。这是因为,法律最具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法律最具统一性和唯一性,规范明确,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最具权威性,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依法治国的这些特性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实现国家职能、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法制的主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强调依法治国,并非将其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采取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态度。法制建设需要接纳道德的要求,寻求道德的支持,依靠道德的辅佐。我们强调法律至上,但并非主张法律万能,忽视道德建设。应该看到,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整个社会调控体系对法律过分强调,导致道德等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削弱,出现了过度依赖法律的“社会法律化”现象和道德冷漠的“吉诺维斯“综合症”,从而造成西方国家一边是高度的法律化,另一边却是道德沦丧的结局。对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道德建设与“泛道德主义”。如同法制在治国方式中的地位一样,道德对于精神文明有着同等的重要意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思想道德,这就是说,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范畴无法取代的。从“国治”的意义上看,法治是治国的根本方式,但德治也是治国的一个条件。所谓为政

不得不用道德,不以德即乱,道德教化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就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说,法律离开道德就可能变成恶法,法治离开道德就可能失去必要的社会条件。但是,在强调道德上述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正确把握法治实践中的道德定位。在立法中,应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以适当方式使某些道德规范法律化。法律对道德规范的确认和转化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切不可将其泛化,滑向立法伦理主义,将一切道德规范法律化,从而导致法律对良心、思想的恐怖统治;在司法判决中,由于立法已对道德予以充分考虑、筛选和吸纳,就应当避免道德标准对司法判决的介入,不能用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或是兼采双重标准。司法活动中的泛道德主义,将对严格依法办事、正确处理法律纠纷带来负面影响。

“德治”、“法治”之争与法律、道德协调发展。作为治国方略的法律与道德,究竟是“以德去刑”,抑或是“不务德而务法”,或者是“法德轮换”以至“法德合流”,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引起长期的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偏重“德治”,强调“德主刑辅”。孔子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希望通过“德治”、“礼教”去掉刑杀”,达到“无讼”的境地。法家倚重“法治”,主张“以法为本”。韩非子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三、依法治国的道德基础

系统理论表明,各个孤立要素性能和功能的总和并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能,换言之,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根据这一要求,组成社会规范系统的要素即法律与道德,不仅应考虑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且要着眼相互间的关联与配合。法律道德化在哲学意义上即表

达了社会规范的最佳结构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状态。依法治国是依照既定法制治理国家与社会,使国家成为法治国家,使社会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状态,从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来说,道德是人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基础。一句话,道德是法制建设的精神支柱。这即是法律道德化的实质意义所在。

立法活动的道德指引。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必须是反映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 法,是合乎理性、正义、公平观念的法。要制定这样的法,从参加人员、制定过程到内容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并将某一部分道德规范变成法律规范。具体说来,道德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以适当形式将道德的根本原则、主导内容法律化。现实的法律与道德在调控范围上多有交叉,就是因为立法认同或吸收了许多道德规范。可以认为,法中有德,法律作为国家制定的行为规则,不能不反映社会普遍遵守的价值取向,并将一些道德原则具体化,从而使得法律具有相应的道德意蕴。第二,道德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括有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反映立法者允许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的价值取向。立法决不能违背正义观念、公共利益和其他道德基本原则,否则即是恶法、坏法。这种法律不仅难以实施,而且会使立法者失信于民,使法律权威受到破坏。可见,不道德的法律己失去其存在的本来价值。

执法主体的道德能力保证。执法活动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法律的正确贯彻和公平的 实现,不但要求法律规范实现“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主体的道德能力,即执法者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执法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认为,执法主体具体适用法律规范的行为,代表了正义、公平、秩序的道德观。执法者在其执法活动中道德水平低下,其后果较之执法者法律水平不高要严重得多,它直接影响执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权威。因此,执法主体需要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可行的道德能力保证,才能够在履行法律职务过程中忠于职守、唯法是从,刚直不阿、廉洁公正;才能不惧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避免徇私枉法、贪赃弄法。必须看到,这种道德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并不是法律职业本身所赋予的,而是依靠执法主体对职业道德要求发自内心的体验和认识,形成强烈的正义感、责任心和气节来维系的。

守法心态的道德制约。依法治国的直接目的是法的实现。法的实现是法律规范在人们行 为中的具体落实。法律所具有的一体遵行的效力,表现为权利被行使、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责任被承担。法律要实现这种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必须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自觉信仰与普遍遵从。一般而言,社会成员道德水准越高,守法意识就越强;法律的效益就越见明显。守法是一种道德义务,大

多数社会成员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强制力而守法,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他们的道德习惯而守法。健康的守法心态,是社会道德要求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和积淀,其实质内容主要是对法律遵守的义务感和对违反法律的羞耻心。质言之,法律可以利用其威慑力量迫使人们就范或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但无法保证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守法者,只有道德上的知耻才是守法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法律“治标不治本、治端不治始”,需要通过道德弥补其不足。可见,守法的自律心态,是法律他律性目标实现的基础。

四、道德教化的法律保障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社会规范系统要求法律与道德诸要素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合理结构,其中包括它们相互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道德法律化即是通过这种结构的合理化,以实现规范系统的功能优化。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道德建设应做到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道德行为的训练,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是适当引入硬约束机制,重建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这是在当前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生活不甚理想的状况下,强化道德风气、树立道德精神的疗救之途。所谓硬约束机制,即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社会资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通过法律的手段提高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行为的道德水准。概言之,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权力支柱。这也是道德法律化的真正含意。

法律的规范一强化作用。通过立法手段可以选择和推动一定道德规范的普及,即以法律 规范形式确认和吸收某些道德标准,使之成为法律标准,从而推进法律目标的实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民商法确认交易活动中诚实信用的道德原则,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

法律的监督一保障作用。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既能扬善,又、能惩恶,即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禁止直至惩罚不文明道德行为。首先,法律辈以国家的名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它不仅反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价值取向,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识别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更重要的是,法律激励人们履行法律义务、担负胎责任,是他们同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和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其次,法律酗国家强制力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使违法犯罪分子在

认罪服法时进行思想改造,洗心覆面,重新做人;使道德不稳定分子在法律强制时受到教育和震慑,悬崖勒马,弃旧图新。这对牙净化社会风气,维护道德环境无疑是有力的保障。

法律的识别一批判作用。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对新道德的强化与保障,而月谅表现为对旧道德的抵制与批判。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出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存在着体现东方人文性格的传统美德。但勿庸置疑,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宗法家庭伦理的倾斜导致对个人权利自由的压制,人伦道德精神的偏差导致人们民主、法制观念的淡漠,道德规范的固有弹性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效率低下。加强法制建设,既是对道德文明固有缺憾的弥补,又是批判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这即是说,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尤其对那些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成份予以剔除。法律所具有的内在批判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机制,总是一头连着特定社会的历史传统,一头连着未来的理想王国。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了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法律的教化一推动作用。法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推进器。从法的精神看,可以运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居先的现代法精神去培育和教化人们,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规范,最终使人们将法律精神的意志、规则、知识、价值等融化于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律、自觉、自在、自为的人。从法的功用看,它通过自身的规范、协调、指引、教育、惩戒等社会功能,促进道德规范行为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这个过程即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法律的上述作用具体表现为:法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它鲜明地昭示真善美是法律所肯定的,假恶丑是法律所否定的,从而使社会成员明确行为标准,加强自律行为的引导;法律具有公开的惩罚性,它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制裁违反法律(也是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法律具有巨大的权威性,它包含有社会道德的起码要求,常常构成民族素质、信念的标和依托。同时它又具有一体遵行的效力,成为维系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最后保障。

推荐第10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制约,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理想的树立和实现。但是,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又极具包容性。一方面,它凝聚着党、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和愿望,是全体社会的共识,是号召全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另一方面,在这个大的理想信念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个人理想的多样性也使社会理想更具活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第11篇:职能部门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职能部门“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Zhaobinbin513 2014/10/29 10:51

关于职能部门在一家公司组织体系中到底如何定位的问题,历来比较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职能部门应该是个“服务部门”,是为业务和技术部门(统称业务部门)提供服务的后端支持部门;也有观点认为,在现代化高效运作的公司中,职能部门已经从“后院”走向“前台”,成为间接创造财富的“利润中心”。

作为营利组织的现代化公司是一种由各个不同结构和功能定位的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高效运作需要各个环节功能互补和无缝连接,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降低组织整体绩效水平。职能部门在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定位和功能,是一个组织能够持续有效运作和具有强大生命力不可或缺的功能子系统。相对于业务部门(直接创造价值收入和现金流)的属性来说,职能部门的功能定位确实具有服务性质,但这种服务对于整个组织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贡献和战略意义。

首先,从服务对象看,职能部门提供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而非服务于某个部门或个人(以下同)。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在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日益加剧,促使职能部门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后勤服务向价值创造转变,由被动的服务支持向积极的变革引导转变。

例如,财务部门通过预算决算和成本分析,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直接提升公司资本增值能力。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有效地人力资源规划、引进高端人才并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通过营造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和积极的公司氛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制度机制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战斗的激情;通过培养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员工的绩效水平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工作都会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强劲驱动力,甚至决定一家公司能否产生持续良好的业绩表现,关系一家公司的前途和命运。

虽然这种“针对战略目标的服务”有时是通过服务于业务部门的形式出现,但最终落地是促进业务部门更加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即间接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非服务于业务部门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只是职责分工和工作形式有所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为战略服务,有时两者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目标而相互服务。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管理能力是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战略价值能否充分体现则更具有独特和深远的意义。

其次,从“服务”的内容和性质看,职能部门的功能不是简单、被动地服从和服务于其它部门的需要,而是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公司整体需要提供职业化服务,具有专业性、公共性和前瞻性。职能部门的服务在公司整体战略基础上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公司整体利益目标和个别部门利益目标有时并非完全重合,这时需要职能部门站在公司全局角度,做出相对独立的判断,保障公司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运行,从而保障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换言之,它关注和追求的应该是整体利益目标,而不是各个部门利益的简单集合。如审计部门和法务部门,就有典型的“纠偏”功能,是公司法人结构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某种意义上,职能部门就象家庭医生,“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不但要弥补组织缺陷,规避管理风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专业知识增强组织抗病能力,使组织肌体更加健康,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这些都需要职能部门站在一定的超然地位,以独立的判断、前瞻的眼光提供职业化的服务。

最后,从“服务”的形式和手段看,服务和管理有时是重合的、同一的过程,是和谐共生的货币两面。或者说,管理也是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要手段。例如,任何一家公司,无论企业文化如何健康、员工素质如何高尚,总难免有人违反规章制度。当个人或个别部门违反规章制度时,就需要职能部门去审查、去纠正、甚至去惩罚,以恢复正常的管理秩序,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种审查和纠偏行为既是一种管理,又是一种服务,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因为制度是公司整体利益和最高意志的体现,任何人违反制度都是对公司整体利益的损害。职能部门通过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有效防范和风险规避,可以有效降低违规机率、避免和降低风险损失;通过对违规行为的审查和实施惩罚,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从而保证了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保证了公司组织肌体的健康,同时也是对其它遵守规则的部门和个人的“服务”,这时的服务就带有鲜明的管理性质。当然,这种管理并非说明职能部门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而在于它代表“法律”和制度的尊严,代表的是秩序和规则,是公司整体利益的体现。

综上所述,职能部门在一家公司组织系统中定位是管理和服务的辩证统一,不能将之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之对立起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服务和服从于公司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实现。

第12篇:关于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辩证关系

“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全国公安机关乃至其他执法部门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也是公安消防机构开展执法工作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全面、准确地理解“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辩证关系,对于转变执法观念,坚持执法为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消防执法工作和消防监督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首先,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整体,二者不可或缺,更不可割裂。如果说执法主要是手段、是行动,则服务主要是目的、是宗旨。对公安消防机构而言,一方面,执法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执法就是服务,服务寓于执法之中。我们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否则就是失职、渎职。另一方面,服务又是我们一切执法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执法工作不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样的执法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背离了我们的宗旨,就是南辕北辙。所以,要用服务的宗旨来指导执法,用严格的执法来实现服务。

其次,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这个统一体之内,执法和服务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联系,也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矛盾。就某个相对人而言,公安消防机构对其作出某种执法行为如行政处罚时,他很可能仅仅看到“严格执法”而体会不到丝毫的“热情服务”。正因为如此,有些同志就认为“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并由此而产生了不知如何取舍的困惑。但是,如果我们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来看,公安消防机构对于相对人的严格执法,维护的首先是公共安全和社会主义法制秩序,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服务;如果我们用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眼光来看,严格的执法(即使是行政处罚)对相对人而言也是为了促使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保障其消防安全权益,执法的目的和本质还是服务。

严格执法的内涵就是服务

有些同志一提到执法,就想到处罚,而严格执法似乎就是严厉处罚,这实在是对严格执法的一种误解。所谓执法,一般是指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对相对人就特定事务采取措施并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所谓严格执法,就是执法要严格。这其中的“严”,主要是针对执法者而言的,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不得随意执法、徇私枉法。就公安消防机构而言,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防监督检查、建筑防火审核验收、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消防紧急状态处置、消防行政处罚等活动中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安消防机构坚持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正确执行和适用消防法规。

执法活动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定的程序,不得自设权限、自行其事;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审批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批准许可,不得拖延或不办,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则不得擅自降低标准给予准许;对于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处罚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依法查处,不得纵容姑息,且对情节和危害相同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同样的处罚而不得畸轻畸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消防安全。否则,就不符合严格执法的本质要求,背离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热情服务的核心要求就是坚持严格执法

对公安消防机构来说,执法是服务的主要手段,坚持严格执法、保障消防安全,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好的服务。落实热情服务的要求,就必须牢固确立执法为民的观念,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在坚持严格、公正执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将服务的本质要求贯穿和体现在整个执法过程之中。在有些同志看来,消防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就必然要降低执法的标准,甚至对违法行为也可以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实在是对热情服务的最大曲解。如果将服务与执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要服务就不能严格执法,那样的所谓“服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服务,而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不督促整改,对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不依法查处,也许可以使少数违法者暂时得到了实惠,但损害的确是国家的法律秩序和社会的消防安全秩序,一旦养患成灾,将会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蒙受巨大损失,那样的话还有何服务可言?

科学理解和全面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是全党的工作中心。由此可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人们的认识也应当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当前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

第13篇:演讲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一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理想是人生有可能实现的追求,因此理想是现实的某种反映。

三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谈论理想与现实的现实意义:文学家作家爱谈它,认为理想是精神目标;商业家爱谈它,认为现实充满机遇与残酷;学生常谈论它,理想与现实意味着作业。由此可以看出谈论理想与现实的现实意义在于成为有目的的人的工具,且谈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现实。

理想对现实的意义:

理想,对现实的意义至少在于确立了奋斗目标,但更多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使自己陷入苦闷的境地。现实的变化过于迅速,往往极大的冲击了理想。虽然如此,我认为理想还是有用的。理由如下:

1、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是因为

假如我没有这次演讲,大家也会知道理想的重要性;

2、人难免会树立理想,这里的理想指我们心里想达成的目标,这种小目标成才真正体现了

理想的真谛,因为这时我们不必被“无志之人常立志” 所束缚,本来人们就需要懂得变通,理想正应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3、理想除了有时会因现实的残酷而使我们产生苦闷的情绪,其他确实找不出什么坏处。由此,我们还是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现实对理想的意义:如果现实确实被我们因理想而产生的行动所改变的话,现实对理想就确实有意义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了改变现实,付出树立理想和改变现实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当然理想和现实还有其他解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确实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这个话题还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想族\"往往陈义很高,想法偏于浪漫,觉得社会问题只要按我们的理想率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他们往往对于今天太悲观,对未来太乐观,觉得自己掌握了走向未来的全部蓝图。但\"现实族\"则恰好相反,往往考虑现实困难多,想法偏于实际,凡事总是觉得现实比理想实在,遇事多想客观的难处,觉得社会问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对今天可能没有理想族悲观,对于未来也没有理想族乐观。因此,很多人讨论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认为方法无非是放弃理想或坚持理想,前者是\"现实族\",后者是\"理想族\"。现实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为:逼迫人们在放弃理想或坚持理想中做出选择。但是,社会不能因为为了突出理想的崇高而倡导人们倾向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理想而不放弃这一选择,因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还无法下定论到底是放弃理想好还是坚持理想好。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理想与现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理想与现实会发生冲突,这一问题确实很难解决,如果说出我的观点,我相信或者我确定有人会反对,因此我说了等于白说,还不如说一个本身就有点说了等于白说的方法:那就是紧跟中国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顺其自然。

第14篇: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论述:

1、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⑵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一方便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⑶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⑴学习观,①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②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③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提倡发现学习③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泊尔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4、构建社会主义学习理论:

5、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方法:培养: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①学生的失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 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激发:⑴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教育教学中,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他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7、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对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它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应对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这一理论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不仅有利益人才的开发,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8、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难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9、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10、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11、遗忘规律及遗忘原因:

1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3、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14、有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5、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⑴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⑵排出相互干扰;⑶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⑷多种感官参与;⑸复习形式多样化;⑹划线强调

16、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间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和学习策略。⑴联想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缩减联想、关键词联想);⑵做笔记 ⑶提问 ⑷生成性学习⑸利用已有知识

17、组织策略:⑴列提纲 ⑵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图、网络关系图) ⑶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18、元认知策略:⑴计划策略,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⑵监视策略,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⑶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元认知策略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一般是,学习者先认识自己当前的任务,然后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计划或解决问题,最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1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⑴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⑵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⑶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0、创造性的培养措施:⑴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⑵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性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⑶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

21、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基本条件:⑴外部条件——家庭;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培养方法:

22、心里辅导的途径: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⑵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 ⑷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⑸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⑹小组辅导

23、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二、教师自编测验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24、教师期望效应:⑴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①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的影响;②教师期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③教师期待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⑵影响教师期待作用的因素。①对期待不同反应得教师类型,过敏型教师、反应型教师、抗敏型教师;②影响教师期待效应得学生因素,教师期待对年龄越小的学生作用越大;个性柔弱的学生容易受教师期待的影响。⑶利用自我实现的预言提高教学效果。①对学生抱有“适当的”高期待,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循环;②避免造成消极的心理循环;③帮助“差生”突破低期待的不良循环。

2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⑴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职业观念 ⑵应付压力 ⑶社会支持 ⑷专家的处理 ⑸教师的休闲

第15篇:论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论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序号:姓名:性别:系别:专业:小学教育文本班

摘要:论述了环境与人才环境和成才全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既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又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应该认识自然环境、掌握自然环境规律,不断改造和优化个人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人才的更好成长。 关键词:环境;人才成长;关系;作用

一、环境的概述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的总和。

1.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按包含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不同种类

2.自然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按照人才成长关系的密切程度‘自然环境可以分为三大层次(图1)

表1自然 环境要素种类表

我国有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呈现出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主要特点:一是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二是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三是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四是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环境与人才的辩证关系

1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人才个体成长

(1) 影响个体生理发育

个体的生理,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基础,也是人们成才的基础物质。

① 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个体只有在起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

质生活条件满足后,才谈得上发展,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越优越,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社会物质财富就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好,成才主体的物质需要就容易得到满

足。自然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两方面来影响成才主体的生存,表现出人才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② 自然环境对人才个体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营养和刺激来影响人才个体大脑发育。大脑是成才的主体成

长、发展具有主导意义的生理因素,从食物方面来看,有益于加强脑结构的重要的营养成分是脂肪,约60%的大脑神经细胞是由这种结构脂肪所构成

第16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011-1-11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

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阐述)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观点: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第17篇:论战争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至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至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的社会变革或历史进步都要伴随着战争的爆发,同时经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战争的起因与经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不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这些不同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必然要自觉地、充分地反映和维护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说,战争根源于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对于战争的经济根源问题,古代兵家大都有所察觉、有所论述,有些论述还相当深刻。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作战篇》中又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现代战争中,战争的起因更是与经济利益密切联系,战争或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振兴本国经济;或是为了掠夺他国财富,为己所用。

以二战为例,1929——1933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对付手段。一种是美国 英国式,他们有大量殖民地,结成排他型经济组织,实行国家干预,就像罗斯福新政。而德日意三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殖民地被协约国瓜分,并且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受到协约国的压榨,国内复仇主义盛行。意大利在一战时为协约国战斗,但协约国并未在战后遵守诺言,意大利只在非洲得到了一点殖民地,而且多是不毛之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晚,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英国 美国威胁,加之国内军国主义盛行。这三个国家无力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经济危机的现状,只得对外扩张。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发动战争不仅能够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增加本国人口就业,恢复国民生产,还能通过侵略获得大量资源,打破英美在世界经济上的垄断。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警察”美国在近期的所作所为。自2001年以来,受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对外发动了两起战争:阿富汉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国家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一工业血液和霸权的需要。 美国利用国际社会对9.11的同情,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功地插足到上合组织的核心地盘,同时建立了里海根据地,为日后控制里海石油打下了基础。2003年,通过20多天的战争,就把伊拉克占领了。梦想就是为了中东的石油。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现在又想发动伊朗的战争,为什么一个烂伊拉克困住美国仅二十万的作战精英部队呢?目的就是盯住伊朗的石油。大家都知道现在美国是自以为是的人权主义国家,却不断地向外发动战争,想打败伊朗,而控制全世界的石油。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已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战争的发展与经济

“让战争进行下去的根本,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这是拿破仑的话,一语道出了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或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败。与此相对,战争的进程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或是促进一国经济繁荣发展,或是对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自信来自于经济的自信,中国的胜利来自于国民经济的支持。 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先,直接用于越战的开支从1965财年的1亿美元,急剧扩大到1968财年的270亿美元。从1964到1969财年,美国军费几乎翻了一番,致使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从1965财年起连续4年出现赤字,总额超过以往19年的赤字总和。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严重向军事倾斜,“国防建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民生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能力减弱,致使自1893年以来保持了近80年顺差的美国对外贸易在1971年开始出现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又导致美元危机,以致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在1971年8月暂停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战争财富,希望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拉动经济,必将事与愿违,遭受严重损失。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员的死伤外,战争几乎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而生。战争意味着军工企业增长,民用企业下降,货物匮乏,物价上涨,民不聊生。战争的规模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杀伤力越大,死亡人数越多,对经济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现代战争不仅对交战双方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世界各国也会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

综上所述,现代战争早已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战争的决定因素,而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的经济活动,驱动着经济活动的走向。

通过和艾老师学习的半个学期,我对军事思想、中国国防以及艾老师您本人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感觉您的讲课特点是比较鲜明的,威武豪气,干脆利索,观点明确,无论是在敏感还是非敏感问题上都能大胆而又理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您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你对侵略战争的评价、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对中国现状的评析等等,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具有一种非常良好的典范作用,而且您所讲授的军事思想与好多学科领域都有联系,尤其是包含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生的学习之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您身上硬朗的男子汉气概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是众多男同学应该学习的。

第18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2人文精神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生命的学问(关于自然生命的学问是科学),所以叫“人文”。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用现在大家比较普遍说的一句话,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该说是人文观念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人文兴起于文艺复兴(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张扬人的价值,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运动,所以称之为“人文”。在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人性的一次解放运动。从此以后,承认人、关心人、尊重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就成为一种新的观念。

3人文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也不能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就需要愈来愈多的文理兼备的人才。今日的青年,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然后可以求学问、成事业。《大学》、《中庸》的大道,重视人文精神,但亦包含科学精神。西洋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但亦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西洋的哲学,本包括伦理学及美学,而求善求美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西洋的科学,包括求真与求实,故有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工、医、农、商各学科的发展。西洋的科学发展,轻视了人文精神,故今日的西方,陷于彷徨无主的*状态。中国的人文发展--尤其是理学、道学--偏重于伦理观念、

道德规范,而忽略了科学精神;且于文学、音乐、艺术,亦不加重视,故求善胜于求美,求善重于求真。实在真、善、美为人类世界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缺一而不可的。

4如何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正确认识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最新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

(4)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传统中优秀文化成果的思想文化;

(5)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等等。这就告拆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进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只能是或者必须是弘扬主流文化,提升大众文化,扬弃传统文化,辨析西方文化,扫荡垃圾文化。

第19篇: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辩证关系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辩证关系——“安全月活动”的启迪

从2002年开始,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份为全国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宣传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消除身边的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6月份是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对公司来讲,一年一度的“安全月”活动,我们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强化了职工的安全意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促进了公司安全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今年公司在开展“安全月”活动中,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旨在倡导“地铁无小事”安全理念,培育广大员工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共同价值观,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就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辩证关系在企业中作用谈点体会:

一、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还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

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职工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员工一旦违背了安全行为标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的操作规范。

行为文化是规范员工行为的文化。通过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列入日常安全管理中,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二、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制度的落实,靠的是执行力。管理的规则是先有行为标准,后有执行行为。企业内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在执行上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最高境界,就要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能让管理行为用规章制度说话,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保证执行正确、有效。

管理靠制度,规章制度只有在运行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也只有在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中体现其价值。在日常安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工作,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是安全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关键,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体系,才能使安全意识形态逐步在员工的心灵深处扎根,不断适应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需要。

三、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创造适应企业安全文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实践,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文化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以一定的手段来引导。

2、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培训,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3、利用制度进行强化。要巩固无形的企业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标准和要求当中,进行强势推动,使员工从事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4、鼓励正确行为。企业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深层观念之中。

第20篇:三大思维能力辩证关系

三大思维能力辩证关系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必备素质,也是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提高思维能力,根本是加强学习,着眼点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涵养。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基本知识和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三大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三大思维能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思维能力建设的基石。其中,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决策风险以及减少决策失误的迫切要求;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实现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是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发挥积极“示范效应”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协调利益关系能力的迫切要求。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