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怀念母亲的诗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4: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怀念母亲的诗句

1、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2、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推荐第2篇:怀念母亲

一、介绍作者,谈话导入。

1.激趣提问:提起“国宝”这个词,大家通常会想起什么?

2.引入作者:不错,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词足以表明它的珍贵。然而,在我国,有一位老人,也被人称为“国宝”,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在学生交流资料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季老是国宝级的国学大师。

3.导入:然而,这位极不平凡的大师却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怀,当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这段文字:(课件出示资料1)

4.出示课题:刚才这段文字出自《永久的悔》,它只是季老众多怀念母亲文章中的一篇。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怀念母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画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

2.指名分段课文,交流字词。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读读传记印象最深的内容,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4.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作者所怀念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题目的双重含义以及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感。

三、品读语句,抓住主线。

1.启发思路:季老的生身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至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他留学德国时,祖国这位母亲也时常如梦。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思念之情在文中描绘得非常深刻,请大家找出来好好读读。

2.出示语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延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启发思考:这段文字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非常思念“母亲”?当学生找出“频来入梦”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相关的语句来说明该词,认识到作者时常思念着母亲。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的好词佳句的积累.

2、继续拼品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还体现在那些方面。

推荐第3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三.研读祖**亲,感受怀念。

教学目标:

1.会写“挚 寝”等八个生字,正确读写“真挚 朦胧”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1.重点研读的句子:

3.揣摩重点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

一.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话语,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轻轻的喊一声———母亲《母亲》歌曲。

二. 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自由读文,说说文章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品读重点句。

(1)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寝不安席(解释词语):(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真正让作者遗憾和悔恨的是什么?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因为生身母亲的离世,不断怀念母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常常梦到母亲。

B从“也”看出作者不仅表达了对生母的怀念,也表达了对祖**亲的无限思念,祖国与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问题:“甜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你怎么理解?(3)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解释词语:怅望灰天:

四.呼应文章首尾 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的伟大,地位是如此的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以自然段)

推荐第4篇:怀念母亲

提起母亲,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早上的时候,在妈妈的呼唤声中,我们睁开双眼。生病的时候,妈妈比任何人都着急,一步不离的守护在我们身边。成绩进步的时候,妈妈比任何人都高兴。悲伤的时候,妈妈也会跟着伤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就是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是什么呢?(《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简单介绍季羡林的生平:季羡林1911年出生,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被称为“国学大师”。是啊,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和他感受对母亲的理解,齐读课题《怀念母亲》。请打开书,浏览课文,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作者对着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为什么说有两个母亲呢?指谁?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生身母亲祖**亲)

3.作者更喜欢哪个母亲呢?你怎么知道?(指导朗读)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1.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画出来。)(指名学生说)

2.老师也找了一句,出示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意思是什么呢?(指名说)那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呢?(失去了母亲„„)

3.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了,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啊!所以整天以泪洗脸啊!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呢?(如: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作者的愿望没能实现。)

4.你知道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吗?(等毕业之后,认真工作,赡养母亲。

5.是啊!作者的愿望是赡养母亲,可是世事难料啊!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时,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感到难过、遗憾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6.母亲是走了,可是作者的眼前仿佛时时刻刻都出现母亲的身影,作者会想到什么呢?(指名说)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哪些呢?

7.想到这作者经常会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啊!是多么的痛苦啊!带着这份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再读课文。

8.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位母亲,可是生身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但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默读第三自然段。

9.作者来到异地他乡,能割断他对生身母亲的思念吗?从哪里看出来?动手画一画。“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经常到梦里来。)谁经常来到作者的梦中呢?单单是生身母亲吗?文中一个“也”字巧妙地将祖**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10.文中写到两个母亲“频来入梦”时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真的不知道吗?(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作者会经常梦到生身母亲和祖**亲呢?(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那深深的思念)俗话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就带着这份思念把这段文字读一遍。(生读第三自然段)

11.是啊!作者一个人来到了异国他乡,心里却想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亲,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作者特地摘抄了几篇日记,请同学们默读下面几篇日记,边读边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那深深地思念之情。(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生交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想到了祖**亲的壮丽山河。

师:是啊!当他想到祖国、想到祖国的朋友和亲人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是甜蜜的。(带着这份甜蜜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交流)

师:从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两位母亲那真切的怀念,这份思念伴随着作者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啊!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1.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写一写。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亲说的话写下来。

(一).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其实还有很多爱国名人伟人也曾经写下不少爱国的名言。

如: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二)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交流)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母生身母亲→同——崇高的敬意

亲祖**亲→样——真挚的爱慕

推荐第5篇:怀念母亲

临湖小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语文第六课

《怀念母亲》导学案

课型:讲读型主备人 :洪俞坚参与人:临湖小学语文组审核:何家钱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 (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méng lóngbìmiǎn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xià yàn ()()()()()()qī liángpínfánchó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zhōng tiān zhī hèn()()()()()()

2、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和同样()。

(2)、我痛苦了几天,(),()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练练测测】

1、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的。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在心头。“这凄凉”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蜜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推荐第6篇: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小组互助质疑导学学案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

一、创设情境(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1.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出示课题。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3)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目标导学

(一)【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二)【自学提纲】(自读自悟,认真思考,相信自己,我能行。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4.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三、互助交流

(一)【组内释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组间互助】(帮助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

四、精讲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五、总结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形成体系。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六、学效测评(我努力,我进步, 我成功, 我快乐。)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我的愿望没能实现在,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句中的“愿望”具体指作者的什么愿望?

(2)“我的祖**亲……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文中话线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画线句子: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在作者悲痛的日子里,他食不下咽,寝不

安席的时候,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七、学习小结(看看自己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7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的怀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推荐第8篇: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1、拓展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2、《怀念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 (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

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

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

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mãng lóngbìmiǎn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xià yàn

()()()()()

qī liángpínfánchó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zhōng tiān zhī hân

()()()()()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我

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和同样()。

(2)、我痛苦了几天,(),()

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

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练练测测】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mãng lóngbìmiǎn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xià yàn

()()()()()

qī liángpínfánchó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zhōng tiān zhī hân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 真挚() 凄凉() 沉静() 孤寂()朦胧()

3、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4、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蜜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思乡诗句集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4、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

推荐第9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齐读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齐读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

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我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亲

推荐第10篇:怀念母亲

心中阵阵伤痛

眼眶已然湿润

长吁短叹许久

茫茫窗外凝神

道不尽人间凄苦

斩不断母子情深

母亲啊!十年来天堂的路可曾顺畅? 一片哀思,

两行热泪,

流尽心中的悲歌。

---------纪念母亲逝世10周年

第11篇: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母亲,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好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给短文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弃养:,像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有:

透过“弃养”这个字眼,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用一个四字词语表示:() ;“抱终天之

恨”,用一个四字词语表示:()。

4.“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泪眼朦胧中,作者回想起

第12篇:怀念母亲

第6课《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第6课、怀念母亲 ,作者是季羡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先来说?

二、抓课文主线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从字里行间你又知道了什么?(两个“同样”说明两个母亲在作者生命中是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应该抓住文章中这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

2、也就是说,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也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不仅是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的交待了这个意思,课文中还有一些相关的语句、段落,你能迅速从课文当中找到吗?生汇报。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是同样伟大,地位是同样重要,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让我们齐读文章的第1和最后1自然段。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3、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古语云:“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奥妙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做到起笔和收笔遥相呼应,文章便会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当然开头结尾的方式很多,如果你写文章时像这篇文章一样,注意文题照应、文章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的话,一定会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4、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情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有时,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真是魂牵梦绕、无法释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几段话。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5、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大屏幕上的第一段话上(指名读),从这段话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地怀念母亲?生汇报。

6、正是这两个“频来入梦”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思乡念母之情的真挚、浓烈。老师再出示一些内容,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935年11月16日

11月18日

11月20日

11月28日

7、是啊,这种怀念洋洋洒洒地遍布于我在哥廷根的日记中。(引读)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说明“频来入梦”。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说明“频来入梦”。

8、刚才我们一同把视角投向全篇体会了两个“频来入梦”的含义,谁知道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联系上下文)是的,联系上下文也是感悟文章的重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质量。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9、母亲“频来入梦”,作者却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你知道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生汇报。

10、这也是人之常情,作者远离故土,身在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往昔母爱、今昔思国情怀怎能不与日俱增?(引读)所以作者,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心潮腾涌”什么意思?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你能快速在文章中找到它的近义词吗?生汇报。 过渡:是啊,用李清照一句词来说明这种情愫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她片刻也没离开过我的心”。

三、品读爱母之情

1、这是季羡林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片段,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为什么离开母亲是作者永久的悔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画出描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并及时地在句子旁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生汇报,师相机小结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是啊,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补救的啊!这终天之恨,让作者一想到母亲怎能不眼泪盈眶?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汇报。其他同学感受到了吗?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3、季老的许多文章里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这也是季老《赋得永久的悔》的片段,自由读一读,在我们课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你找到了吗?能结合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後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

4、生汇报对《寻梦》的开头与结尾的感受,师引导。

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读片段中母亲的话),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读文章中作者的话)。

“怅望灰天”什么意思?

5、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生汇报。

6、师讲诉:

其实作者从六岁就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自己整日像行尸走肉般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知道该做什么。

六十年后,季老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生齐读)要讲后悔之

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7、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沉浸在同一种情绪中,这种情绪叫——感动,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这种情感也蕴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同学们纵情朗读作者怀念生母的文字,希望你让自己感动的同时,也能感动我们大家。指名读。

四、品读思国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做过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增添了——对祖**亲的怀念。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亲的怀念?生汇报。

2、就请你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这几段日记,谁来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生汇报。

3、朗读《我的中国心》这是一首海外赤子心系祖国的歌词,字里行间流露着炎黄子孙永恒不变的爱国情怀。无论离开祖国多么久远,海外的条件多么优越,都改变不了华夏儿女那颗心系祖国的拳拳之心。因此,这首歌也在海内外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成为海外游子的心声,同时也是此时季老的心声。

4、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指明读,齐读。)

这种思念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5、使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将对母亲的怀念一生珍藏,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也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2006年季羡林老先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播放课件)

季老宁静淡泊的一生,却给我们无尽的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切实从季老文章的字里行间受到了感动,是吗?

五、读书学写法

1、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想作文,看看文章的那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其实,引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议论文更见雄辩,记叙文更具文采,散文更现魅力。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的片段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正是作者在写作中恰当引用,才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真挚感人。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过引用说明法。我们学过的文章《梅花魂》,作者引用了三句古诗,你还记得吗?生汇报。除了古诗、日记,可在文章中引用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还可以引用故事、俗语、谜语、格言、谚语、成语、名人名句、流行歌曲。

2、作者引用古诗来表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假设你想写一篇文章,你想引用什么内容为文章服

务呢?

生准备、汇报,师相机指导

六、全课总结、适度拓展

1、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富有灵性的文字。从他的散文中,我们能读出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用文字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到季老的这些作品,运用我们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

2、那么,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在文章内容、读书方法、写作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吗?生汇报,师相机小结。

是啊,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呢?

希望同学们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希望这节课的最后同学们能记住季老对你们的教导,他说:“我历来主张对中小学生要讲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齐读一遍并铭记于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寝食难安

6、怀念母亲频来入梦同样……同样……

凄凉、甜蜜

第13篇:怀念母亲

1.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3.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第14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王丽华

母亲离开我已经16年了,岁月冲淡了许多记忆,可对母亲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一棵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您的儿女们都即将步入不惑及知天命之年了。回想起16年前的那个上午,一个不忍触摸的时刻,就这样定格:监护仪器上的曲线图消失了,在病床上躺了整整180天,输了800毫升的血和干细胞,母亲还是停止了呼吸。从此,我失去了这世上最亲最爱的人,那几十年来最深情亲切温暖可靠的呼唤——妈妈,将再没有人回应。

49年前的12月3日,我出生了。由于那个年代生活贫困,爸爸在外地工作。您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将您的爱进行了一次牵挂终身的分解。或许是我让您很痛,或许是我让您摸了一次阎王爷的鼻子。从此,您就最疼爱我,怕我吃不好,睡不好,怕苦了,累了我,就连自己生病住院,都不忍心让我陪床。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的第一声啼叫,给我待哺的乳汁;是您教我呀呀学语,扶我举步;是您把我送进学校,教我怎样做人。只有您,在我受挫折的时候,不吝安慰;在我做错事的时候,不惜训导;在成功的时候,同我分享。如今,我再也没有这福气了。母亲,您知道吗?当医生向我们宣布病危通知的时候,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明明看到您已经一天比一天好转,我相信您还会再创造一个奇迹,我知道您有对生的渴望,知道您不放心爸爸和我们。

女儿好后悔,没有多陪陪您。180多天,掐指算来,陪您的时间少得可怜,您却没有丝毫怨言。看到我,还是示意叫我去上班、回家好好休息。是我太自私了,以为工作忙就是理由,以为事业高于一切。

您在病床上还对女儿说,您有这些好儿女知足了,都这么孝顺,等您身体好了,一定要给我们做好吃的,让我们都健健康康的,安心工作。您知道女儿喜欢吃饺子,答应等您好了,天天给我包饺子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您只说了一句:“你要好好疼你们的爸爸,照顾好你的弟妹。”

母亲,您再停留停留。您躺在病床上180多个日夜,一定很累、很疲惫,女儿想再为您按摩,用十指为您梳理散乱的头发,就像有时您会在女儿轻轻的摩挲中香甜地睡着。又是一年母亲节,母亲,女儿给您带来了康乃馨,希望您在天国里,平安快乐。

第15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散文,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教学本课时,我考虑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我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要求学生去拜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充分朗读获得了独特的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如下: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并交流感受,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语,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另外,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第16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培英刘小梅

一、导入。

这里“母亲”既指(祖**亲),又指(生身母亲)。季老先生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是告诉我们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季老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深情地写到——(读

第一段)。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到对两个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一)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对祖**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

1、学生交流。适机点拨“频来入梦”“不知道为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切,才能频来入梦;点拨“不能忍耐”——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思潮起伏”——触景生情。

2、研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指名读。读出“凄凉”与“甜蜜”。

②“凄凉”怎么会“甜蜜”呢?作者说“凄凉”是“甜蜜”的是不是矛盾?同学们怎么理解?再指名读。

③品味“糊”。“糊”在心头是一种什么感觉?与“留、贴、包”比较。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3、交流其它句子。

三、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了作者对两个母亲深

深的爱。那么在表达过程中,作者怎样把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四、阅读链接。

1、季老先生为什么在德国生活了十年,其中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耽误了回国的行程。出示资料。

2、许许多多海外游子也像季老一样,报效祖国的心矢志不渝,尽管有的暂时不能回国,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永远不会改变。播放《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

1、摘抄表达对祖**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的语句。

2、帮父母做家务,减轻家庭的负担。

六、板书

怀念母亲

祖**亲生身母亲

(热爱怀念)(自责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六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上课伊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第17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第18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母亲节,我日思夜想的母亲已不在人世。我想每次回家她那说不完的话,我怨苍天不公,让善良的人不能长寿。如果生命的离去可以选择的话,我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离我而去。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亲的死去,带走了暖融融地母爱,留下的是孤独痛苦的我。希望母亲在天国里安好,不孝儿在阳间怀念苦命的母

第19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最近几天,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起母亲去世前的一些事情,回顾之间,叹息、落泪,蓦然发现今天是母亲仙逝半年的忌日,心里有些惊讶,难道冥冥之中...,也许是这个“15日”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吧,难怪这几天总是心神不宁的。

母亲活了89岁,按人们常说的,属高龄老人,可以算是家庭美满,儿孙孝顺,晚年幸福,寿终正寝。想起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晚年曾治印“寿则多辱”,是说长寿将会遭受更多屈辱。他的“多辱”是否包含来自当时政治上的内容,我不知道,可回想起来,我们子女陪伴母亲走完她的生命最后的时光,的确是深深感到:人的晚年生活真是很酸楚孤独的。即使子女尽心孝顺,仅仅那种自然规律给老人带来的“辱”,也真是无法避免的。

最先折磨母亲的是老年白内障。父亲由于*中的磨难,去世比较早,我们子女各自成家后,忙忙碌碌,约有六年时间里,母亲自己生活,子女们隔天回去陪伴母亲。母亲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白内障,渐渐的家中环境和物品看不清了,常常碰撞跌倒;一个人的饭本来就不好做,多了吃不了,留到下顿热热接着吃,加上看不清火候生熟,饭菜常常做糊或夹生;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们子女进家要不先叫妈,老人就分不清是谁。白内障不到一定程度是不能做手术的,母亲就那样受了好几年的罪,直到做完手术,后来和子女住到一起。而后是牙。母亲一生从来没有轻松闲逸过,总是在奔忙,筹

吃、筹穿、筹学费、筹生活费,筹就是愁啊,心急上火啊,愁的老人早早牙齿松动脱落,七十多岁上,已经没有几颗好牙了。任多好的食物,无法咀嚼品味,就凑合囫囵下咽了。幸而有位牙医好友,常年包下为母亲治疗和制作假牙,不厌其烦地修理、甚至赶点加班为母亲保障假牙的使用,使母亲感叹不已,嘱我定要记住人家的厚谊。

本来母亲身体还是很不错的,七十多了,还能自己出去到公园活动一个上午,好像是从白内障手术前后,母亲的身体渐渐差了,外出走不了太长太久,活动范围渐渐缩小,后来从市场买菜回来也觉得累了,要我们给准备小拉车。心脏病和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也常常犯了,医院是经常要去了,经常地拍片检查,打吊针,手上到处是针眼,也住院治疗了好几次。

我们把握不准到底是应该劝母亲多休息还是适度多活动,不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吗,不让母亲活动,会不会容易使母亲更容易衰老?直到有一次我陪伴母亲到植物园,走了还不到一半时,母亲就走不动了,竟然不管路边干净不干净,一下子坐下去了,半天儿劝不起来,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真的走不动了。此后赶紧给老人准备了轮椅,再到公园游玩,几乎全是推着了。再往后,母亲渐渐站立都不稳了,走路要扶着,我们子女千小心、万小心,防不胜防,以至后来几次不慎发生了跌倒骨折,让老母倍受病痛折磨。

母亲一辈子要强,凡事勤谨,身体力行,从不露求人怯态。直到八十多了,还要自己动手洗涤衣物,不让子女代劳。后来我们看到老人已经无法洗净那些衣物时,再三说服,才能把衣物代洗,可是

贴身衣物,老人还是自己坚持手洗,直到住院去世前几天。那时候,老人吃饭时常常会把汁水撒落在衣服上,而且老人肠胃十分虚弱,饭菜食物稍微不适,或凉,很容易就大小便失控,可怜的老母不肯和子女诉说自己的困难,坚持自己动手洗涤内衣,我们看到老人已无力拧干就晾在窗户上的内衣时,心酸无语。而我们执意把母亲的内衣拿了洗涤时,老母的表情除了感叹,仍有些不情愿。

人们都知道没有孝顺子女的老人可怜,其实现在种种孝顺观念不一样,也使老人难受。母亲在过了八十大寿以后,记忆力慢慢减退了,原来自己能够按时按量服用的常规药,渐渐摆弄不清了,吃药成了老母的头痛事。按说,给思维记忆减退的老人备药,是子女的当然责任,吃错了药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可偏偏还有一种敬老观点说是:尽量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能减缓思维衰退,过分替代老人安排,未必对老人是好事。

回想起来,自从母亲日渐年迈力衰,不再能自如地照顾自己的那个时候起,她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的延续,就完全取决于子女的孝顺与否,以及儿女是否尽心和细心了。要是细细回忆起来,我们能想起许多个“应该”,能想起许多个懊悔,能产生许多的自责,总觉得在哪些哪些地方如果能再尽心尽力,再细心观察、预感、防备,老母就能更高寿,更多时间地和儿孙们享受天伦之乐。————可惜永远没有机会了。

母亲一生风风雨雨,经历坎坷,亲历了旧社会积贫积弱、日寇横行,民不聊生的时代,也经受了*时期*的灾难,但是她的品格

始终高洁,仁爱之心一生不变。当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北京曾经出现过“五个孤儿不孤”的故事,五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好心人的救助,我母亲就是那些好心人之一,她看到五个孤儿中有个孩子大冬天还穿着露着脚趾头的破单鞋,而那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个头大小差不多,立刻回家拿了自己孩子的棉鞋,赶回来给那个孤儿穿上。这件事情被大作家冰心和很多记者采访发表,母亲的名字和事迹刊登在1964年1月11日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许多刊物上。我后来搜集到并一直珍藏着这些报刊,在母亲晚年,我曾经给母亲看过,老母很是惊喜,没想到还能看见四十多年前的经历报道,并且回想起和冰心老人见面的情景。

我想,正因为母亲是一位极明白的女性,非常自尊,非常要强,通情达理,身体力行,所以在衰老的重压之下,在她失去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有心无力、身不由己的时候,她的内心一定比常人更敏感,因而倍感折磨,难过、难受、孤独、无助、无奈。儿女们再好,再孝顺,也无法替代自己的病痛衰老。当那些被迫违心、违背自己做人准则的事情越来越多地出现时,母亲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的可怜的慈母呵!

也许,人类的生命就是这样来自然结束的 ,人的生命火焰不能永远不灭,人在晚年总要出现痛苦的境遇,被迫、无奈地辞别这个世界,是为了解脱衰老的磨难,也能使活着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减轻哀痛和思念,————毕竟使亲人能不再遭受衰老和病痛的折磨了。生我养我育我的慈母呵,孩儿理解的对吗?

第20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的诗句
《怀念母亲的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