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姑苏城外寒山寺下一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0 06:08:3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姑苏城外寒山寺

【导读】当我走到这钟前,用手擎起这粗大的木槌,心里竟荡起一片情怀,钟声从木楼的窗口飞越而出,清明、澄亮,也许心情不同,钟声也会不同吧。

很小的时候就读张继的《枫桥夜泊》,那时候不懂诗的真正含义,只是念着顺口。后来,长大了,重读那首诗,才知道张继的诗里有着冷冷的孤独,落月、江枫、渔火、以及古城、钟声、客船,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姑苏城外冷冷的夜空在孤独中摇曳飘忽。再后来,有一首歌叫《涛声依旧》,那时候很流行,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静静地唱,总觉得那歌词溶合了一些夜泊的意境,这次去苏州,心里早就有了一份对寒山寺的向往,我想亲耳听听那穿越千年的钟声,想亲眼看看那凄美绝纶的江枫渔火,人的感情都有共性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去苏州,谁都不愿舍弃寒山寺。

苏州市区离寒山寺并不远,十几分钟后就到了寒山寺,是清晨的缘故吧,游人并不多,一切都显得安静祥和,寺院的空气荡漾着淡薄的花香,连四周的民居都是古朴中带着典雅,给人一种很质朴的感觉,我随车下来,一眼就看到了立在寺门口的明黄色照墙,墙体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散发着古雅的魅力,绕墙进门,里面有早来的人在虔诚地烧着高香,那袅袅的烟火在清晨的寺院里飘荡着,我不知他们在企求什么,瞧他们低眉合掌的样子,我想,所有的愿忘都应该在这样的清晨实现吧!

走在这铺满卵石的院内小径,默默打量着曾在心里描述过千百遍的寒山古寺:黄墙绿树、青瓦红柱,回廓幽曲,屋檐飞斜、塔影层层&&这就是我梦里萦绕的寒山寺,站在这静谧的寺院,想像着几千年前的寒山寺,是否也如此刻一样,以一种心情,一种姿态被默默地注视。清晨的风有些冷,吹得人心里有些落寞,想起那一夜的张继,满怀惆怅,望着那半江瑟瑟的渔火夜不能寐,也就因为那一夜,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夜半钟声。

隐隐地有钟声响起,在清晨的寒山寺,有一种与喧嚣市声格格不入的空寂和清凉,循声而去,发现了一座不大的小楼,钟声不绝地从窗口传出,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我要亲手敲响这千年的钟声。随着人流,买了一张五块钱的门票,当我以惊喜的心情站在这古老的钟前,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因为这钟已失去了古老的含义,现在敲钟只是为了祈福祝愿。钟特大,青铜铸造,用手抚摸这冰凉的古钟,觉得没有历史的厚重,也许,岁月真的会让人流失很多东西,在我前面的是一对年青男女朋友,他们相握着一起敲起响了这古老的钟,他们的脸上是真诚的笑,虽然这钟声依然是那样的悠远、空寂,但传递的意义已经不同。当我走到这钟前,用手擎起这粗大的木槌,心里竟荡起一片情怀,钟声从木楼的窗口飞越而出,清明、澄亮,也许心情不同,钟声也会不同吧。

从钟楼出来,觉得还有一个地方没到,便出寺外,一转弯,就见到了那座横亘于那条不宽河面的江村桥,我不知这桥是不是就是诗人夜泊的枫桥,那拙朴的样子,还是很古味的,桥身有凄凄攀沿的芳草,当我踏上宽大的石桥时,心忽地沉重而缓慢下来,这就是我梦绕千回的诗意枫桥吗?我不是在做梦吧?我生怕走得太快了,这个梦会醒得太早。一步一步地走到桥顶,抚摸着桥上冰凉厚重的石栏,观看着桥上依依的芳草,久久不愿离去。

终于,独倚在江村桥的柱杆上,拍下了一个珍贵的镜头,我想把这一切都定格在一个境头里,合着这江枫渔火的典故,让我就这样静静地、远远地守候着。

推荐第2篇:姑苏城外的钟声

姑苏城外的钟声

①姑苏城外的钟声越敲越响,竟然穿过了几千年的楼台烟雨,越过了千山万水,直逼进我的灵魂深处,敲得我的灵魂为之颤动。

②有多少洪钟大吕,为什么独有寒山寺的钟声如此撼人心魄寒山寺的钟声敲过了多少春秋,为什么单单从张继听过以后才如此敲人心坎有多少人听过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独有张继听得如此清晰认真

③我不知道一千二百年前深秋的一个晚上,枫桥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只知道那一天夜里有一位诗人彻夜未眠。早上,他将整夜所思一气呵成地刷写在墙上,于是便有了这传诵千古的《枫桥夜泊》。到底什么原因使诗人难以入睡呢

④一说是江南的优美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那么,江南乃草长莺飞的美丽地方,白天正是赏景佳时,鞍马劳顿,人困马乏,为何要熬到深夜赏景吟诗那么多的白日美景为何没留下只言片语的诗文,那么多好心情偏偏要用“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呢另一说是殿试落榜,惆怅难以入睡。同乡都中了进士,独诗人未中,一人形单影只,长吁短叹,辗转反侧。传说诗人还到寒山寺内与方丈畅谈了一夜,启发良多,第二年(天宝十二年)又考中了进士。传说虽然优美,但是张继乃是襄阳人(一说为南阳人),考试未中以后不大可能长途跋涉到姑苏去散心。要知道在唐代,这要花费多长时间、多少银两啊况且还要花大量时间备考参加第二年京试呀。另一说是诗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后,游历于斯,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故园沦陷,回首北望,心情沉重,久久难以入眠。那么,国乱正值用人用钱之际,你一个洪州财政官员不忙于国事,却从南昌跑到苏州干什么 ⑤谜一样的张继没有留下多少可供考证的生平资料,任世人随意猜测。谜一样的寒山寺钟声自从被诗人捅破情感共鸣的这层纸之后,就越敲声音传得越悠远,再也无法止步停息了。据说,连日本启蒙教育课本上都选有这首《枫桥夜泊》,每年来华听寒山寺钟声的游客数以万计。

⑥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那么多的人驻足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呢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寒山寺的钟声经久不衰呢

⑦记得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写到了钟声。小偷索比不是被警察驯服的,而是被教堂的钟声给感染教化的。悠扬的教堂钟声敲醒了索比未泯的良知,唤起了他重新做人的的美好念头。钟声成了启迪人性良知的一把金钥匙,能打开你尘封的美好记忆,能点燃你蒙尘的智慧心灯,能唤醒你人性中未泯的真、善、美来。这是不是一种解释

⑧有位作家说:“人心安静下来,就能听到美丽的钟声。钟声不为过去,也不为将来。在每一次钟声中用心听,就会有一次的顿悟。”姑苏历来为繁华之地。“烟花三月下扬州,“夜泊秦淮近酒家”。想来运河沿岸的枫桥也是灯红酒绿,花花世界。忙于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或俗务缠身,或纵情享乐,哪能静心观夜风,理思绪,听到如此美丽的钟声。只有这位多愁的诗人,在深秋寂静的夜晚,用一颗寂静的心去感受万物,才听出了这一鸣惊人的钟声。被张继道出了真谛之后,寒山寺的钟声能与人心灵相通,就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听姑苏城外的钟声,听所有寺院的钟声,甚至夏虫的浅吟低唱,每听一次或许就会有一次人生的顿悟与感受。千百年来,这钟声不知敲醒了多少个乡愁,情愁,国愁。这是不是也算作一种解释。

注解:[洪钟大吕]洪钟,大钟;吕,原来指校正音律的器具,后来成为音律的统称。大吕:洪大的声音。

20、第⑧段中“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出自哪一篇文章请在横线上写出原句。(2分) 答: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据说,连日本启蒙教育课本上都选有这首《枫桥夜泊》,每年来华听寒山寺钟声的游客数以万计”,为什么文章里要用“据说”,用“听说’’可以吗请说明理由。f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探寻“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诗人难以入睡”,第④段中罗列了后人的三种说法,但都被作者一一否定了,只是“任世人随意猜测”,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详细地交代三种说法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⑥段中“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那么多的人驻足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呢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寒山寺的钟声经久不衰呢”阅读全文,说说寒山寺的钟声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全文,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引用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写到的教堂钟声,目的是突出钟声对人的精神感染教化的作用,敲醒了索比未泯的良知,寒山寺的钟声同样也是如此,唤起了诗人“重新做人的的美好念头”。 B.作家说:“人心安静下来,就能听到美丽的钟声„„”,钟声使人静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万物,顿悟人生。 C.“钟声成了启迪人性良知的一把金钥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钟声的作用。《最后一课》中把祖国的语言说成是“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也同样用了比喻。 D.“洪钟大吕”的洪亮声响却没有寒山寺的钟声撼人心魄,在于寒山寺的钟声更容易引起人们乡愁,情愁,国愁的感情共鸣,张继的诗又让这钟声与人心灵相通。

推荐第3篇:城外

城外,古道荒芜,城墙上,澟风呼啸,旌旗在无声飘扬,诉说着这乱世中的沧桑。你手执羽扇,静伫远眺,期待的目光穿越千年风霜,在如雪的月光下漾开,再漾开……

卧龙岗中,你的期待是兴邦济世,计安天下的一腔忠魂。你高卧隆中,荷锄耕稼,行吟陇亩,眉宇间不动声色,却把天下握在掌心,把胸怀和志向深藏在一曲平平仄仄的《梁父吟》中。承当年,早梅斜发窗前时,左将军刘备踏着白雪,三顾你的茅庐,以求安定天下之计。你徐徐摇动羽扇,笑指阵图,淡定对论,三分天下。云梦飞落至茅庐,卧龙终出山。于是,你期待自己一腔热血酬知己;期待自己能一展经天纬地才;期待天下百姓安居,自己建功立业的未来。

博望城中,你的期待是初出茅庐,力挽危局的如山承诺。曹操挥师南下,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一纵即发,你没有逃避,而是果断地挥动羽扇,给博望坡加了一把大火,让曹操十万精兵闻风丧胆,灰飞烟灭。连曹操也赞你为世间奇才。但这,就是你期待的吗?不!你期待今后夺荆州,取西蜀,定南蛮;期待能一举铲除曹贼,还复汉室天下;期待天下百姓能在汉室的天下,过如你隆中的田园生活。

白帝城中,你的期待是东和北拒,支撑蜀国的忠肝义胆。在刘备的固执伐吴中,在你的满怀担心中,八十万蜀兵,还是败了。你登上高楼,寒冷的月光深深地刺进了你的心里。萧瑟的夜风在你的耳边呼啸。今后的路,将是你一个人闯荡,再也没有一个与你谈论时,痛恨桓灵二帝的主公了。你没有放弃,你的微笑还是一如从前,因为你还在期待蜀国能再次崛起,期待今后汉室的江山能在你的坚守下千秋永固。

南定孟获后,你的期待是《出师表》中泣血的忠贞和不悔的决心。万木萧条,雪飞水寒时,你带上你的蜀军出发了。从此,你夙夜忧叹达不到那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洛阳。出师表上铭记了你一生的牵绊,蜀道上只闻见你深深的叹息。

定军山下,你的期待是再度祁山,收复中原的不老心愿。七弦空断,你还是放不下,徒劳无功地紧握手中沙。五丈九仞山,未了的心事随着渭风飘散。六出祁山,只为一统中原,但怎奈天愁地惨,将星陨坠,只留下一番知音渺渺的哀叹。你期待上天再借你一点时间,哪怕一个春秋,哪怕一季寒暑;期待今后国泰民安的锦绣河山;期待今后再也没有蜀人的流血与死亡。

你倾整整半生的期待,终难敌过岁月沧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地浇灭,而在你一路漫漫的求索中,一双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一条搅腾宇宙的巨龙;一袭青衫,一声轻叹,一抔苦泪,是你对于蜀国一份永远不言放弃的千古期待。

推荐第4篇:寒山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

【寒山寺创建历史—寒山寺大钟】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景区概况—寒山别院】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场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

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

寒山别院是1993年修筑的,满园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怕,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晖映。园中的那座松茂亭内,于1993年立了一块碑,碑文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照壁—山门—主庭院—五百罗汉堂】

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来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

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下面让我们进内参观。各位请看:这块“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进入山门,迎面是慈颜常笑的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的威武立像。

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侧的花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接着我们来看看左侧的五百罗汉堂。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像—大铜钟】

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年在枫桥船中所作的指画丰子像石碑。据说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傅。

大殿后测东南角悬挂的这口大铜钟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赠送的,铜钟高80多厘米,直径近70厘米,周围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普明塔—寒拾殿—藏经阁—钟楼】

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边是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楼即是寒拾殿。屋顶上雕了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的塑像。

我们先登塔远眺。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下了普明塔,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寒拾殿”。请看: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进入殿内,抬头可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祖胸露乳、蓬头赤足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在跟我们游人逗乐呢。寒山、拾得确有其人,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抬得为“合圣”。所以民问讲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拾殿的楼上是藏经阁,上面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后墙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于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墙环壁嵌有的《金刚般着波罗密经》石刻和董其昌的题跋41块。这些都是传世珍品。

现在我们到钟楼去看看那只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楼上悬挂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菱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鸡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知候),把

12、

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长老的怀念。第三种是说人生祸福相依,沉浮无常,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来,聆听这108响钟声,消除人世的108个烦恼。

【碑廊—弘法堂—“机江第一楼”】

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枫桥夜泊》诗碑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碑廊去观赏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答案是:一诗七碑。

北宋翰林学士殉国公王珪(1019—1085年)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石刻,为张继诗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传。为恢复历史遗迹,弘扬民族文化,在海峡两岸有关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迹集成的张继诗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这要感谢台湾博斯年图书馆,他们无偿慷慨惠赠3000余字的王珪手迹墓志铭拓片,经苏州著名书法家费之雄集字,苏州碑刻博物馆雕刻艺术家时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张继诗第一石的神采,为了解王珪书体特征和风格提供了实物。

全诗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选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个,即:月、满、天、江、火、对、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过原字部首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结合;部民”以“目”和“民”组合等等。字作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碑石选用了有一定年代的无字旧青石碑,总高2.5米,宽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约13厘米见方。诗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二块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写,因寺失火,仅存残碑一块,剩下不到10字,现展示在碑廊墙内。第三块碑为清代俞樾所写,保存完好,现市面上常见的《枫桥夜泊》条幅即是俞樾书碑的拓本。该碑陈列在碑廊内。第四块碑是与唐代的张继同姓同名的河北沧州人张继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的。张继写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这幅墨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绝笔了。这块诗碑保存较好,现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诗的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

第五块碑我们在寒山别院松茂亭内,已先睹为快了,就是李大钊书写的那块。

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

第七块碑是1998年新竖在“枫桥诗碑廊”内的由革命前辈陈云所书,原件是他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

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的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曾慷慨于古钟流失到日本,他风趣地说: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阁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是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

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回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

游客们:参观完碑廊和钟楼之后,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登上“枫江第一楼”。枫江楼在寺的南面,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旧时的枫江楼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现在的这座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移来的一座著名的花篮楼。因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故名“花篮楼”。花篮楼的楼梯就像南京灵谷寺塔里的楼梯一样,围绕着中心柱盘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顺着楼梯,登上楼顶,临窗眺望,远山近水,风光如画。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长大以后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毒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据说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爱的模样,也称“和合二仙”。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搭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看来“和合二仙”早就告诫过:中日两佃人民应该既“和”又“合”,而不应兵刃相见。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别喜爱中国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谊、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强音!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现在餐饮等公共场所、民众家里经常有此句做裱悬挂。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推荐第5篇: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寒山确有其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诗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一直名扬中外,魅力无穷,寻本探源,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使它家喻户晓。\"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传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效果。该诗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而且很早就传到了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过:\"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到今天它仍被编人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在东南亚、欧美,这些诗句也很受青睐。

第二,佛门弟子一直认为,曾住持过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这个故事曾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国医报》杂志上登载,题为《寒山寺钟声》,更使寒山寺多了个娓娓动听的中日友好话题。

第三,民间相传,张继诗中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原主,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铸一对青铜钟,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第四,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用12个字可以概括二\"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当年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正是听了夜半寒山寺钟声的启迪,灵感顿开,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钟声使他消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城应试,结果中了进士。总之,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安抚心神,启迪思维,寄托美好期望。现在我们就要进入寒山寺景区了。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供游人游览。古寺,指寒山寺。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古桥,指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古镇,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商店、茶馆、书场,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间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也给苏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推荐第6篇:游寒山寺

游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述的意境,就是我今天游览的寒山寺景区。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秦淮古运河畔。我们乘车来到景区门口。在景区门口的右侧,写着三个雄伟的大字:寒山寺。进入大门后,正前方是宏伟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里,有许多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罗汉。在宝殿后的长廊里,有许多雕刻着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石碑。参观完这些碑林后,我们登上了利普明宝塔。在宝塔的二楼,我们便可以远眺整个寒山寺景区的美景了。大家一定还记得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吧,我还登上钟楼亲自体验敲钟的乐趣呢!在寒山寺景区的对面,间隔着一条秦淮河。秦淮河曲折蜿蜒,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绸带飘落在寒山寺景区和枫桥景区之间,给两个景区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河的两岸架着枫桥河江村桥。过了桥后,便是枫桥景区了。就这两座桥,把寒山寺景区和枫桥景区给连接在了一起。

以前,我是在诗中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的。我今天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如诗如画的胜景,使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泉江小学二年级:肖俊洋

推荐第7篇:寒山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寒山寺创建历史—寒山寺大钟】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景区概况—寒山别院】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场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寒山别院是1993年修筑的,满园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怕,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晖映。园中的那座松茂亭内,于1993年立了一块碑,碑文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照壁—山门—主庭院—五百罗汉堂】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来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下面让我们进内参观。各位请看:这块“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进入山门,迎面是慈颜常笑的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的威武立像。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侧的花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接着我们来看看左侧的五百罗汉堂。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像—大铜钟】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年在枫桥船中所作的指画丰子像石碑。据说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傅。大殿后测东南角悬挂的这口大铜钟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赠送的,铜钟高80多厘米,直径近70厘米,周围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普明塔—寒拾殿—藏经阁—钟楼】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边是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楼即是寒拾殿。屋顶上雕了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的塑像。我们先登塔远眺。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下了普明塔,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寒拾殿”。请看: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进入殿内,抬头可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祖胸露乳、蓬头赤足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在跟我们游人逗乐呢。寒山、拾得确有其人,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抬得为“合圣”。所以民问讲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拾殿的楼上是藏经阁,上面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后墙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于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墙环壁嵌有的《金刚般着波罗密经》石刻和董其昌的题跋41块。这些都是传世珍品。现在我们到钟楼去看看那只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楼上悬挂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菱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鸡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知候),把

12、

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だ系幕衬睢5谌质撬等松龈O嘁溃粮∥蕹#荒曛杏?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来,聆听这108响钟声,消除人世的108个烦恼。【碑廊—弘法堂—“机江第一楼”】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枫桥夜泊》诗碑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碑廊去观赏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答案是:一诗七碑。北宋翰林学士殉国公王珪(1019—1085年)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石刻,为张继诗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传。为恢复历史遗迹,弘扬民族文化,在海峡两岸有关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迹集成的张继诗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这要感谢台湾博斯年图书馆,他们无偿慷慨惠赠3000余字的王珪手迹墓志铭拓片,经苏州著名书法家费之雄集字,苏州碑刻博物馆雕刻艺术家时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张继诗第一石的神采,为了解王珪书体特征和风格提供了实物。全诗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选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个,即:月、满、天、江、火、对、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过原字部首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结合;部民”以“目”和“民”组合等等。字作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碑石选用了有一定年代的无字旧青石碑,总高2.5米,宽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约13厘米见方。诗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第二块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写,因寺失火,仅存残碑一块,剩下不到10字,现展示在碑廊墙内。第三块碑为清代俞樾所写,保存完好,现市面上常见的《枫桥夜泊》条幅即是俞樾书碑的拓本。该碑陈列在碑廊内。第四块碑是与唐代的张继同姓同名的河北沧州人张继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的。张继写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这幅墨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绝笔了。这块诗碑保存较好,现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诗的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第五块碑我们在寒山别院松茂亭内,已先睹为快了,就是李大钊书写的那块。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第七块碑是1998年新竖在“枫桥诗碑廊”内的由革命前辈陈云所书,原件是他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的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曾慷慨于古钟流失到日本,他风趣地说: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阁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是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回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游客们:参观完碑廊和钟楼之后,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登上“枫江第一楼”。枫江楼在寺的南面,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旧时的枫江楼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现在的这座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移来的一座著名的花篮楼。因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故名“花篮楼”。花篮楼的楼梯就像南京灵谷寺塔里的楼梯一样,围绕着中心柱盘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顺着楼梯,登上楼顶,临窗眺望,远山近水,风光如画。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各位游客:寒山寺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但愿寒山寺的钟声能给您带来美好的祝愿。

推荐第8篇:姑苏简介

实践名称:姑苏风云 实践时间:2013年10月 实践地点:苏州

报告正文 :长沟流月去无声,是歌不尽的春华,唱不完的秋实,杜若洲头,秋水依旧。是的,秋水依旧,微吟还似清歌样,是苏州,且歌且吟出这样一曲风风雅雅的姑苏咏唱。衣诀翩飞,蝴蝶惊梦,刹那芳华,是谁,伫立于秋的尽头,沁湿了薄衣,风奏离歌,嶙峋成曲,重峦叠嶂,叠迭起寒涟徐徐。从美丽的苏州园林开始,我们在假期间展开了对历史上苏州的足迹追寻。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商末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 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大部分史学界人士认为阖闾城就是今苏州市区。今天的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顾颉刚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吴国又重用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前473年,吴被越国所灭,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从秦汉到隋唐,苏州在我国历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似乎也有些烫”。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唐朝 ,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是中国南方唯一的雄州,辖境相当于今苏南、浙江、福建北部、江西、湖南、贵州东部。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苏州的繁华程度在唐朝中期已逐渐开始超越扬州和洛阳,在全国仅次于长安,有“甲郡标天下”之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在惨烈的战争中,苏州损失惨重,直到今天,苏州市(范围略大一点)的人口数仍然没有恢复到1860年以前范围略小一点的苏州府的人口数。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1937年抗日战争中又受到重创。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凇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在这期间创办了苏纶纱厂。

走过近代的屈辱和抗战的烽火,苏州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涅磐之旅,经过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的努力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苏州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人间天堂将焕然一新苏州古城之东有中国、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古城之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横贯古城区、东西向的干将路,长10公里,连接着这两个工业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促进了苏州经济的腾飞。

苏州的市花是桂花。历代民间皆视桂花为吉祥之兆。举凡中榜登科,仕途得志被称为“折桂”。对获得殊荣者则誉为拥有“桂冠”。桂花树姿挺秀,终年常绿,花时浓香四溢,为著名的珍贵花木。苏州的市树是香樟树,香樟树四季常绿,清香宜人。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解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推荐第9篇:姑苏行

《姑苏行》 (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器乐和典型的器乐曲;

2.正确认识部分乐器并识别其音色。

教学重点:

《姑苏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分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特点和音色的区分。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一、《姑苏行》

1.图片导课(寒山寺)---诗《枫桥夜泊》---欣赏歌曲《涛声依 旧》;

2.导出《姑苏行》,聆听音乐,图片诱导情感;3.给出问题再次聆听,然后解决问题;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作者

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江先谓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即跟哥哥学艺,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革命,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

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专业主要是靠自学,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 江先谓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

演奏技巧

《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引子,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万物荣欣、一派祥和的迷人景象。

A段,优雅的行板。这里的演奏要突出一个“行”字,而且是优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苏园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应稳健而流畅。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有详细的标记,应严格照谱演奏)。要注意换气位置的准确,因此错误的换气位置会破坏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时,换气位置的处理也是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

B段,热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个“舞”字,这里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舞”、游人心中心神荡漾的“舞”,亦有音乐与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动与力度的强弱对比;手指灵巧、富有弹性,仿佛在笛上“舞”动。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突出一种优雅的“舞感”。

A1段,稍慢的行板。音乐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演奏手法上仍采用A段“颤、叠、赠、打”的技法,但气息应柔和一些并逐渐减弱,直至曲终。

乐器:笛子,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

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4.整体感悟,情感的升华,再次聆听。

二、《光明行》

1.导入:聆听完苏州优美的曲调,不由得生出别样的心情,仿若又一次走进了南方的美景,苏州园林,苏州灵岩山,扬州瘦西湖,无锡换成古运河,无锡三国城,影视基地,美景圣地,真山真水真圣人,人杰地灵,名人聚集,唉,提到无锡我们会想到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二泉是中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开凿于公元766年(唐大历年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唐代诗人李绅称其为“人间灵液”。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二泉汩汩流淌千余年,盛名一时。现代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2.出示图片---二胡。代表性作品《二泉映月》、《良宵》、《光明行》等,

聆听代表作品《光明行》;

3.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奔腾激昂的《赛马》、《战马奔腾》等曲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

刘天华(1895-1932),1895年生于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创作于1931年春。在这之前,一些人曾溅视二胡。刘天华针对这种声音并作出坚定回应说:“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道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于是,先生便创作了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光明行》,并有力地回击了这种对胡琴有偏见的理论。

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

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光明行”意为“光明进行曲”,这是刘天华先生以自己的创作和演奏对溅视二胡者的回答。他第一个在二胡上奏出了激昂英雄的音调,表达了他对光明幸福的憧憬。作品用了复三部结构章法,无疑,这也是该曲式在中国的最早尝试,又是最早成功的典型作品之一。

三、乐器听辨:

四段音乐《扬鞭催马运粮忙》、《百鸟朝凤》、《大浪淘沙》、《渔舟唱晚》 四种乐器:古筝、唢呐、笛子、琵琶,

四、搜集任务 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推荐第10篇:姑苏灯会

姑苏灯会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学校放了七天长假,让我们好好玩玩。人民公园特地举行姑苏灯会来庆祝国庆。

今年,我家工作特别繁忙,耽误了时日,直到十月四日才去看灯会。那天晚上,大约七点多,我跟着父母向公园出发了。

到了公园门口,我就飞快地跑了进去。我抬头向四周看,啊,一行一行的大脸谱灯展现在我眼前。这些灯真漂亮!

我继续往前走,看见一行龙灯,有红的、绿的、黄的和蓝的。它们口中还含着一颗颗龙珠。四周的草地上,有许多莲花灯,还有几只大青蛙灯,造型别致,美丽极了。最吸引我的是十二生肖灯,老鼠、牛、虎......十二种动物的灯。它们分成两行站立在路的两旁,还在对人们摇头微笑呢。姜子牙钓鱼灯也十分好看。姜子牙高高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披蓑衣,手中拿了一根钓鱼竿,鱼线一直垂到水中,鱼钩笔直。一条大鲤鱼跳到水面上,口中不时喷出水花。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灯,有双推磨嫁......都非常好看。

走了一圈,我看到了许多灯,觉得比往年的灯要多,要好看。嗯,今年的灯会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第11篇:城外爱情诗歌

清晨的雨

淋过之后

心早已落空

不知山外

是一片怎样的天

陌生的地方

城内思念城外

只有眼神的距离

依旧不变

别离的诺言

我注定相信

你的温柔

闪耀在这座城

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烟雨中漫步的身影

这回忆不苦

我不会哭

你的微笑

带着一夜的苍老

爱的音律

随雪一路飘洒

远望城外

心痛爱的模样

爱的影子

随心回荡回荡

城外烟雨

落下爱的印记

无论人在一起

还是人各一方

一个天涯

一个海角

你终会发现

城外的我

陌生的地方

城内思念城外

只有眼神的距离

依旧不变

别离的诺言

我注定相信

你的温柔

闪耀在这座城

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烟雨中漫步的身影

这回忆不苦

我不会哭

你的微笑

带着一夜的苍老

爱的音律

随雪一路飘洒

远望城外

心痛爱的模样

爱的影子

随心回荡回荡

城外烟雨

落下爱的印记

无论人在一起

还是人各一方

一个天涯

一个海角

你终会发现

城外的我

那属于你我的那座城

城依旧

爱留芳...

你的微笑

带着一夜的苍老

爱的音律

随雪一路飘洒

远望城外

心痛爱的模样

爱的影子

随心回荡回荡

城外烟雨

落下爱的印记

无论人在一起

还是人各一方

一个天涯

一个海角

你终会发现

城外的我

我在城外

永远不变

第12篇:寒山寺的导游词

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寒山寺的导游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朋友,到苏州旅游,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游览的景点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寒山确有其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诗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一直名扬中外,魅力无穷,寻本探源,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使它家喻户晓。\"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传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效果。该诗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而且很早就传到了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过:\"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到今天它仍被编人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在东南亚、欧美,这些诗句也很受青睐。

第二,佛门弟子一直认为,曾住持过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这个故事曾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国医报》杂志上登载,题为《寒山寺钟声》,更使寒山寺多了个娓娓动听的中日友好话题。

第三,民间相传,张继诗中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原主,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铸一对青铜钟,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第四,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用12个字可以概括二\"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当年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正是听了夜半寒山寺钟声的启迪,灵感顿开,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钟声使他消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城应试,结果中了进士。总之,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安抚心神,启迪思维,寄托美好期望。现在我们就要进入寒山寺景区了。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供游人游览。古寺,指寒山寺。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古桥,指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古镇,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商店、茶馆、书场,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间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也给苏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各位朋友,前面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宝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寒山寺的布局与众不同:一反寺庙普遍朝南的惯例,它的庙门是朝西的。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一下。现在我们下车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

寒山别院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它终年绿满视野,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映辉。在一小匠上,有座雅致的松茂亭,内立一块依照我国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手书《枫桥夜泊》诗碑。李大钊同志的这件墨宝写于1919年,原件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于1993年立碑于此,为寒山寺景区增添了光彩。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民国年间的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寒山寺山门就要到了。前面的那座石拱圈古桥就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为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古朴苍劲。建议大家在此留影。

请看,寒山寺的山门,即大门,是朝西的。说起这门的朝向,有它的来历。苏州孔庙里有块刻于1229年的苏州地图,名叫《平江图》,因为宋代苏州称为平江府,图上的寒山寺庙门就已经是朝西的了。另外,《寒山寺志》也明文写到:\"寺院呈长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门西向。\"为何朝西?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曾指点迷津,说过四个字:\"因地制宜\"。隋代开的大运河,至唐宋之际日益繁忙;苏州是水乡,庙门朝西靠河边,便于路过的商贾、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再者,人们熟知唐玄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是佛祖居住地,西方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切烦恼,庙门朝西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另外,按照五行学说,水能克火。历代寺僧以大运河的水来克火,所以历史上寒山寺曾太平了几百年。

然而,和尚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灾难。元未遭战火;明代两次火灾;清代也是两次,其中一次是战火,烧毁了这座古寺。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

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郁郁葱葱。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迎着山门坐在佛龛中的那尊金装佛像是弥勒佛,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笑迎客从四方来。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来佛。在有的佛寺中,如苏州的灵岩山寺,天王殿内的弥勒像衣冠端正,面容庄重,正襟危坐,那是弥勒的真身。而许多佛寺中供奉的喜笑欢乐的弥勒,乃是弥勒的化身。他的塑像两旁常配的楹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现在再看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为何韦驮要面向大雄宝殿呢?据说古印度佛寺内的大雄宝殿,为佛祖灵堂,宝殿前是安放释迦牟尼舍利塔,即灵骨塔的。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神通广大,能行走如飞,他飞驶抓贼,夺回佛牙。之后,他就担负起守卫佛祖舍利塔的重任,所以在寺庙中他总面向内。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著文说过: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吸取佛教文化精华,发扬\"人间佛教\"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他还说:\"人间佛教\"重在净自己的身心,重在有利有益于社会人群。如僧人植树造林,行医施药,劝人从善等不胜枚举。

请向前走。这里是寒山寺的主庭园,树木葱茏,可谓清静佛地。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八个遒劲漂亮的大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寒山寺1480多年来的历史;梁代初建时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时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当家,称寒山寺。

我们先参观罗汉堂。这里五百尊罗汉,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文物。五百罗汉就是释迹牟尼的五百弟子。罗汉能达到这样三个境界:

一、不受生死轮回之苦;

二、不贪,无烦恼,永远进入涅盘状态;

三、受天人供养。

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参观大雄宝殿前,请在花岗岩铺地的露台上欣赏三件东西。一是露台的栏杆,均用汉白玉雕成,刻以莲花等花纹饰物。二是铁香炉,炉上\"大化陶熔\"四字,是何含意?\"大化\"意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养。\"熔\"可作熔铸金属或浇制成器具时用的模型解。综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义规范培养信徒,使顽者归化,脱胎换骨。暗示佛的神通广大。三是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这里是大雄宝殿。\"大雄\"指的是释迦牟尼,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宝殿正中坐在莲花上的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里苦修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他胸前的金色\"卍\"符号,唐代武则天把它读作\"万\",意为\"万德吉祥\"。在有的佛寺中,也有写成\"卐\"的,可以通用。

佛祖左边站立的眉毛雪白的长者名叫迦叶,佛祖右边站立的年轻者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堂弟,聪明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话语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为佛经。1924年,康有为参拜寒山寺,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概括了佛教历史,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之一。

大雄宝殿两侧沿墙分列十八罗汉坐像,都是明代的铁铸金罗汉,是从山西五台山擎来的。寒山寺大雄宝殿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一般寺院中右侧木架上挂一口钟,左侧木架上放鼓,体现出家人晨钟暮鼓的修炼生活,但这里右侧悬挂着的钟,与众不同,这就是我在车上提到的日本铜钟。该钟全名为:仿唐青铜乳头钟。钟上的铭文全是汉字,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古时唐代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一天开始;晚间击鼓,一天劳作结束。寺庙保持古风,迎接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结束一天佛事,也称功课。

钟右边墙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画的指画\"丰干像\"。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父。但也有人认为这幅刻像是寒山。墙上还许多书条石,刻有历代诗人咏寒山寺的诗数十首。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背后正中墙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他俩\"状如贫子,又似疯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开,似在讲:\"吾俩菩萨转世,天机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则袒胸笑颜,更逗人喜爱。石碑上方刻有诗篇,其中两句为:\"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全篇内容都是劝人变烦恼为欢喜,这样呢。国家能欢喜,君臣能欢喜,夫妻合家能欢喜。很有哲理。似乎我们出来旅游就是遵照寒山拾得的意图办事,不是都希望旅游愉快吗?

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

我们先登塔观光。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塔,所以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近630年来寒山寺无塔,造塔一直是寺僧的心愿。此塔历时3年多,于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开光典礼。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五层,呈正方形,高42.2米,镀金的铜塔刹重12吨,高9.6米,金山灿烂,塔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供信徒和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望苏州古城,南看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可见北面的虎丘山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漫涉其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藏经楼到了。楼上秘藏珍贵佛经。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苏州佛教文化》巨著,图文并茂,其中有两页专门介绍了寒山寺藏经楼。楼上佛堂金碧辉煌,佛像庄严,两旁巨型朱红漆经柜整齐排列,内藏许多经书和佛教著作。

楼下叫\"寒拾殿\",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是赵朴初会长所写。这里供奉着状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质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视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着方棱圆口净瓶,一\"荷\"一\"瓶\",取其谐音\"和\"\"平\",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旧时举行婚礼时,喜堂内高挂和合神像,以图和气好合的好口彩和好气氛。也有在家里厅堂内常年悬挂的。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刀法细腻,形象生动。两壁墙上嵌书条数十方,上刻《金刚经》及诗词文章。殿内文化艺术气氛极浓厚。

著名的钟楼就在寒拾殿旁,游人常在楼上撞钟。楼上悬挂的铁钟外径达120厘米,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108声钟声就来自这里。至1998年除夕,已连续举办20届,年年成功,20个除夕共有两万多海内外游人来到这座钟楼下聆听夜半钟声。

是夜,枫桥古镇灯火辉煌,敲锣打鼓,黄墙内外,宫灯齐明;江村桥畔,铁铃关下,龙舞狮跃,剧曲杂技,各显神通。茶馆书场,各式店铺,顾客盈门。庙内殿堂,点烛焚香,诵经拜佛,木鱼声声,钟鼓齐鸣,吸引四海游人一睹为快。11点42分10秒,方丈在此钟楼上敲响第一声钟,此时万籁俱寂,人人心诚听梵音!人们被中华古老文化所倾倒。当第108记钟声撞响时,正好是新年元旦零点,刹那间爆竹声声,乐曲锣鼓齐鸣。苏州市长年年在此致新年贺词,把听钟声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为我国旅游界开拓最早、从未间断、影响深远、效益良好的特殊旅游项目。

那么,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何敲108下呢?

首先,这一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后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此风俗在日本流传至今。民间盛传:人生一年中有108个烦恼,登寒山寺钟楼撞钟,或聆听钟声,便能消除一年的烦恼,逢凶化吉。又说,人一生有108种烦恼,听了佛寺108下钟声就能去掉所有烦恼,年年吉祥如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72候,把

12、

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因此,若除夕听钟声108声,既能解除新的一年中烦恼,又能消除人生108种烦恼,真是大吉大利。好,请登楼撞钟。也请各位除夕夜来听钟声。

第13篇:苏州寒山寺导游词

寒山寺

各位朋友,到苏州旅游,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游览的景点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寒山确有其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诗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一直名扬中外,魅力无穷,寻本探源,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使它家喻户晓。\"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传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效果。该诗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而且很早就传到了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过:\"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到今天它仍被编人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在东南亚、欧美,这些诗句也很受青睐。

第二,佛门弟子一直认为,曾住持过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这个故事曾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国医报》杂志上登载,题为《寒山寺钟声》,更使寒山寺多了个娓娓动听的中日友好话题。

第三,民间相传,张继诗中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原主,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铸一对青铜钟,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第四,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用12个字可以概括二\"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当年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正是听了夜半寒山寺钟声的启迪,灵感顿开,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钟声使他消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城应试,结果中了进士。总之,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安抚心神,启迪思维,寄托美好期望。现在我们就要进入寒山寺景区了。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供游人游览。古寺,指寒山寺。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古桥,指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古镇,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商店、茶馆、书场,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间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也给苏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各位朋友,前面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宝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寒山寺的布局与众不同:一反寺庙普遍朝南的惯例,它的庙门是朝西的。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一下。现在我们下车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

寒山别院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它终年绿满视野,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映辉。在一小匠上,有座雅致的松茂亭,内立一块依照我国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手书《枫桥夜泊》诗碑。李大钊同志的这件墨宝写于1919年,原件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于1993年立碑于此,为寒山寺景区增添了光彩。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民国年间的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寒山寺山门就要到了。前面的那座石拱圈古桥就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为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古朴苍劲。建议大家在此留影。

请看,寒山寺的山门,即大门,是朝西的。说起这门的朝向,有它的来历。苏州孔庙里有块刻于1229年的苏州地图,名叫《平江图》,因为宋代苏州称为平江府,图上的寒山寺庙门就已经是朝西的了。另外,《寒山寺志》也明文写到:\"寺院呈长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门西向。\"为何朝西?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曾指点迷津,说过四个字:\"因地制宜\"。隋代开的大运河,至唐宋之际日益繁忙;苏州是水乡,庙门朝西靠河边,便于路过的商贾、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再者,人们熟知唐玄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是佛祖居住地,西方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切烦恼,庙门朝西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另外,按照五行学说,水能克火。历代寺僧以大运河的水来克火,所以历史上寒山寺曾太平了几百年。

然而,和尚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灾难。元未遭战火;明代两次火灾;清代也是两次,其中一次是战火,烧毁了这座古寺。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

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郁郁葱葱。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迎着山门坐在佛龛中的那尊金装佛像是弥勒佛,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笑迎客从四方来。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来佛。在有的佛寺中,如苏州的灵岩山寺,天王殿内的弥勒像衣冠端正,面容庄重,正襟危坐,那是弥勒的真身。而许多佛寺中供奉的喜笑欢乐的弥勒,乃是弥勒的化身。他的塑像两旁常配的楹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现在再看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为何韦驮要面向大雄宝殿呢?据说古印度佛寺内的大雄宝殿,为佛祖灵堂,宝殿前是安放释迦牟尼舍利塔,即灵骨塔的。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神通广大,能行走如飞,他飞驶抓贼,夺回佛牙。之后,他就担负起守卫佛祖舍利塔的重任,所以在寺庙中他总面向内。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著文说过: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吸取佛教文化精华,发扬\"人间佛教\"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他还说:\"人间佛教\"重在净自己的身心,重在有利有益于社会人群。如僧人植树造林,行医施药,劝人从善等不胜枚举。 请向前走。这里是寒山寺的主庭园,树木葱茏,可谓清静佛地。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八个遒劲漂亮的大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寒山寺1480多年来的历史;梁代初建时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时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当家,称寒山寺。

我们先参观罗汉堂。这里五百尊罗汉,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文物。五百罗汉就是释迹牟尼的五百弟子。罗汉能达到这样三个境界:

一、不受生死轮回之苦;

二、不贪,无烦恼,永远进入涅盘状态;

三、受天人供养。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参观大雄宝殿前,请在花岗岩铺地的露台上欣赏三件东西。一是露台的栏杆,均用汉白玉雕成,刻以莲花等花纹饰物。二是铁香炉,炉上\"大化陶熔\"四字,是何含意?\"大化\"意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养。\"熔\"可作熔铸金属或浇制成器具时用的模型解。综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义规范培养信徒,使顽者归化,脱胎换骨。暗示佛的神通广大。三是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这里是大雄宝殿。\"大雄\"指的是释迦牟尼,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宝殿正中坐在莲花上的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里苦修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他胸前的金色\"卍\"符号,唐代武则天把它读作\"万\",意为\"万德吉祥\"。在有的佛寺中,也有写成\"卐\"的,可以通用。

佛祖左边站立的眉毛雪白的长者名叫迦叶,佛祖右边站立的年轻者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堂弟,聪明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话语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为佛经。1924年,康有为参拜寒山寺,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概括了佛教历史,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之一。

大雄宝殿两侧沿墙分列十八罗汉坐像,都是明代的铁铸金罗汉,是从山西五台山擎来的。寒山寺大雄宝殿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一般寺院中右侧木架上挂一口钟,左侧木架上放鼓,体现出家人晨钟暮鼓的修炼生活,但这里右侧悬挂着的钟,与众不同,这就是我在车上提到的日本铜钟。该钟全名为:仿唐青铜乳头钟。钟上的铭文全是汉字,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古时唐代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一天开始;晚间击鼓,一天劳作结束。寺庙保持古风,迎接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结束一天佛事,也称功课。

钟右边墙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画的指画\"丰干像\"。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父。但也有人认为这幅刻像是寒山。墙上还许多书条石,刻有历代诗人咏寒山寺的诗数十首。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背后正中墙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他俩\"状如贫子,又似疯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开,似在讲:\"吾俩菩萨转世,天机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则袒胸笑颜,更逗人喜爱。石碑上方刻有诗篇,其中两句为:\"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全篇内容都是劝人变烦恼为欢喜,这样呢。国家能欢喜,君臣能欢喜,夫妻合家能欢喜。很有哲理。似乎我们出来旅游就是遵照寒山拾得的意图办事,不是都希望旅游愉快吗?

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 我们先登塔观光。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塔,所以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近630年来寒山寺无塔,造塔一直是寺僧的心愿。此塔历时3年多,于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开光典礼。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五层,呈正方形,高42.2米,镀金的铜塔刹重12吨,高9.6米,金山灿烂,塔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供信徒和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望苏州古城,南看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可见北面的虎丘山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漫涉其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藏经楼到了。楼上秘藏珍贵佛经。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苏州佛教文化》巨著,图文并茂,其中有两页专门介绍了寒山寺藏经楼。楼上佛堂金碧辉煌,佛像庄严,两旁巨型朱红漆经柜整齐排列,内藏许多经书和佛教著作。

楼下叫\"寒拾殿\",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是赵朴初会长所写。这里供奉着状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质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视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着方棱圆口净瓶,一\"荷\"一\"瓶\",取其谐音\"和\"\"平\",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旧时举行婚礼时,喜堂内高挂和合神像,以图和气好合的好口彩和好气氛。也有在家里厅堂内常年悬挂的。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刀法细腻,形象生动。两壁墙上嵌书条数十方,上刻《金刚经》及诗词文章。殿内文化艺术气氛极浓厚。

著名的钟楼就在寒拾殿旁,游人常在楼上撞钟。楼上悬挂的铁钟外径达120厘米,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108声钟声就来自这里。至1998年除夕,已连续举办20届,年年成功,20个除夕共有两万多海内外游人来到这座钟楼下聆听夜半钟声。

是夜,枫桥古镇灯火辉煌,敲锣打鼓,黄墙内外,宫灯齐明;江村桥畔,铁铃关下,龙舞狮跃,剧曲杂技,各显神通。茶馆书场,各式店铺,顾客盈门。庙内殿堂,点烛焚香,诵经拜佛,木鱼声声,钟鼓齐鸣,吸引四海游人一睹为快。11点42分10秒,方丈在此钟楼上敲响第一声钟,此时万籁俱寂,人人心诚听梵音!人们被中华古老文化所倾倒。当第108记钟声撞响时,正好是新年元旦零点,刹那间爆竹声声,乐曲锣鼓齐鸣。苏州市长年年在此致新年贺词,把听钟声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为我国旅游界开拓最早、从未间断、影响深远、效益良好的特殊旅游项目。 那么,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何敲108下呢?

首先,这一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后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此风俗在日本流传至今。民间盛传:人生一年中有108个烦恼,登寒山寺钟楼撞钟,或聆听钟声,便能消除一年的烦恼,逢凶化吉。又说,人一生有108种烦恼,听了佛寺108下钟声就能去掉所有烦恼,年年吉祥如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72候,把12、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因此,若除夕听钟声108声,既能解除新的一年中烦恼,又能消除人生108种烦恼,真是大吉大利。好,请登楼撞钟。也请各位除夕夜来听钟声。

寒山寺的碑廊是非看不可的。沿钟楼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达碑廊、弘法堂和枫江楼庭园。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答案是:一诗六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的唐朝张继诗碑,始于北宋翰林学士、珣国公王珪(1019~1085年),早已失传。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苏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复,四处寻觅王珪墨宝,我国台湾博斯年图书馆无偿惠赠三千余字的王珪手迹资料--王珪写的一块宋碑的拓片。然后,依王珪之原字或字体,苏州碑刻博物馆于1996年重刻了王珪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现立于塔旁。

第二块碑为明代诗、书、画\"三绝\"的巨匠文征明所写,因寺失火,已成残碑,虽剩下不到十字,但笔迹流畅秀劲。现展示于碑廊墙内。

第三块碑保存完好,为清代俞樾所书,碑之拓片流传甚广,极为公众称颂。陈列在碑廊。

第四块碑为民国年间的国史馆馆长、与张继同名同姓的河北沧州人张继所书,不幸的是他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第二天便猝然逝世。这块堪称绝笔的诗碑保存较好,近年才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这位沧州张继先生手书的《枫桥夜泊》诗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海峡两岸汪辜会谈时,话及情谊,多次提及这一墨迹,成为佳话。真是:古今两张继,往事越干年,同赞寒山寺,游人皆称奇。

第五块碑,就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别院内松亭中的李大钊先生写的诗碑。刚才我们已先睹为快。

第六块碑立在碑廊墙内,为大画家刘海粟86岁时所写,1995年春揭幕,也是盛事一桩。

《枫桥夜泊》诗碑千年来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历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说明文化是它名扬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这样说:诗碑书法异彩纷呈,四海游人大饱眼福。

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的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诗之碑,诗曰:\"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曾感慨于古钟流失到日本,他风趣地说: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阎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

碑廊内还陈列着明唐寅的《化钟疏》碑、民族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等题词。岳飞被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路过枫桥,宿寺中时留此墨宝,表现了他誓抗金兵收复失土的决心。

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着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于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长安,译大量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说《西游记》中,他作为孙悟空的师父出现,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

右侧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从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启航,再次吃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塑、农业、文学、医药、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鉴真贡献卓越,被尊为 \"盲圣\",也是弘扬佛教先驱之一。

鉴真像对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元,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阴历十一月廿二日抵苏州,廿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

讲解到此结束。愿寒山寺的悠久文化历史、迷人的钟声传播友情,给各位带来福音。

第14篇:苏州寒山寺导游词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到苏州旅游,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游览的景点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寒山确有其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诗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一直名扬中外,魅力无穷,寻本探源,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使它家喻户晓。\"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传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效果。该诗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而且很早就传到了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过:\"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到今天它仍被编人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在东南亚、欧美,这些诗句也很受青睐。

第二,佛门弟子一直认为,曾住持过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这个故事曾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国医报》杂志上登载,题为《寒山寺钟声》,更使寒山寺多了个娓娓动听的中日友好话题。

第三,民间相传,张继诗中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原主,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铸一对青铜钟,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第四,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用12个字可以概括二\"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当年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正是听了夜半寒山寺钟声的启迪,灵感顿开,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钟声使他消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城应试,结果中了进士。总之,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安抚心神,启迪思维,寄托美好期望。现在我们就要进入寒山寺景区了。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供游人游览。古寺,指寒山寺。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古桥,指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古镇,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商店、茶馆、书场,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间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也给苏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

第15篇:苏州寒山寺导游词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5篇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下面是,仅供参考。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一:

大家好,我是本次带领大家游览寒山寺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魏。本次游览,大家不要走散,要跟紧队伍哦。

绕过山墙,进到寺院,小小的院子中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碑,右边是当年寒山拾得两人种下的古树彷佛在向我们招手,左边几只青铜大鼎,上面刻着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轻轻一敲,就会嗡嗡作响,好像在诉说着寒山寺千百年来的故事。大家可以试一试。

现在我们来到了罗汉堂,这里有100多尊罗汉,与真人灯神大小。瞧,这个罗汉的眉毛真长,哟,这个罗汉长着仨脑袋,他叫\"慈悲大仙\",还有两耳垂肩、大腹便便、胳膊奇长、脚非常大的罗汉。这些远看金光闪闪,近看栩栩如生、工艺精湛、造型奇特的罗汉,给这座寺庙平添了神秘气息。

穿过小门,我们来到藏经楼。这有两位\"圣人\"。圣人寒山手里拿着宝瓶,端详地很仔细,对不对?拾得在旁边指指点点,很有意思。

今天我就讲到这了,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

苏州寒山寺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寒山寺,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句吧。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

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

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

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一个小时和我们集合,请大家注意时间,注意安全,谢谢配合。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三:

\"尊敬的美国总统先生―――奥巴马,我是宁波旅行社的鲍天翔,很荣幸再一次可以为您做导游,在路上总统先生要以叫我\'鲍导\'\"。

\"说起寒山寺,中国古代还有一位诗人为它写过一首诗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总统先生您知道是谁写的?对了,就是张继写的。\"

\"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曾驻锡于此,故名寒山寺,双因张继一首诗《枫桥夜泊》,而使寒山寺天下闻名。请看,总统先生,现在展示在前面的就是大雄宝殿,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朝从山西五台山请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

关于寒山寺还有一个传说呢:有一对孤儿,自小失散。长大后第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一天,第第来到苏州城,人家告诉他,有一个北方来的人在城外枫桥边的一座寺庙里修行。第第连忙赶去,他俩见了面拥抱。人们称他们为\"和合大仙\"。

\"今天的导游结束了,希望下次还能给总统先生做导游,下面请总统先生随意浏览拍照,再见!\"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四: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

现在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沿墙分列十八罗汉坐像,都是明代的铁铸金罗汉,是从山西五台山擎来的。寒山寺大雄宝殿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一般寺院中右侧木架上挂一口钟,左侧木架上放鼓,体现出家人晨钟暮鼓的修炼生活,但这里右侧悬挂着的钟,与众不同,这就是我在车上提到的日本铜钟。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背后正中墙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他俩\"状如贫子,又似疯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开,似在讲:\"吾俩菩萨转世,天机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则袒胸笑颜,更逗人喜爱。

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

讲解到此结束。愿寒山寺的悠久文化历史、迷人的钟声传播友情,给各位带来福音。谢谢大家

苏州寒山寺导游词五: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苏州的一个景点,如果我给大家吟一首诗,大家就会知道我要介绍那里了。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家知道我要介绍哪里了吗?对了,是苏州的寒山寺。张继的这首诗,使寒山寺这个小寺院名声大噪。

寒山寺出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张继写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诗,另一个是有两位得道的高僧来到了该寺讲经说法。接着,我们来到一座枫桥,张继就是在这里写了千古绝句枫桥夜泊。接着我们来到了寒山寺大钟和大碑,大钟重108吨,大碑总高15。9米,这块大碑与大钟一起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诗碑。

我们大家顺着这条路,前方就是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上面题写着\"寒山寺\"三个大字的蜡黄色的山墙,配上黑灰色的檐子,清幽淡雅。

走出寒山寺,沿着小路向前就是运河。你们知道这上面有什么桥吗?对,是枫桥和江村桥,那是铁铃关,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第16篇: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走向和谐)

严阵

你到过寒山寺吗?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苍茫的寒江余音远去之后,当开花的土地经过成熟又经过收割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

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曾多次来过寒山寺,也曾多次谛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可是直到最近我都不能说我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座“天一阁”,它藏满了历代古籍,历尽了人间兴亡。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块“无字碑”,它记载着人情冷暖,体味了世态炎凉。因为那钟声里有一面镜子,它能在瞬间为你映照出你留在所有的道路上的所有的脚印。因为那钟声里有一把尺子,在不用任何语言的评述中,客观地为你衡量出你的所长和你的所短。

默默地听那岁末的午夜时分悠然远播的钟声吧,那钟声里也浮动着一种春的气息,一种你似乎感觉到又似乎尚未感觉到的一种生机,一种要萌动出无数新芽,一种要爆裂出无数新蕾的欲望,一种要在枝头上迎接风雨布满果实的力量。那钟声里也含满微笑,含满四方美丽的风景,含满相交者相识者相知者相爱者的那些春花秋月的思绪和桂子荷花的情愫。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应该说我那次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的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满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他所以到寒山寺来,是希望借助这里悠然的钟声,洗涤自己负疚日久的灵魂。而他在雪地里的那些声嘶力竭的呼喊,正是他面对钟声的那种痛苦但却必须发出的忏悔。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而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由此,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来听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多少年来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样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因为不论世上的事也好,村上的事也好,家里的事也好,只有首先有了和解,才会开始得到和平。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我看到其中不但有人来自香港,来自台湾,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还有人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遥远的国度,而日本人和韩国人,则大多数是组团前来的,而很多人,很多团,又是专门不远千里万里为听钟声而来的。除此而外,我还发现,来自中国内地到寒山寺听钟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来自东南沿海,而且也来自大西南和大西北许多令人感到陌生的地方。

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

同样地,来自中国内地的游人中,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60岁的儿子千里骑着三轮车送80岁老母来听钟声的,有离散多年的夫妻重归于好来听钟声的,有兄弟和好来听钟声的,有婆媳相伴来听钟声的,有高考得中来听钟声的,也有高考落榜来听钟声的。总之,来这里的各种不同的游人中,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从这里的钟声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一种相思日久的和谐,一种在过去的某些时候曾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那种和谐。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这钟声是来自寒山寺,也是来自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和平、和解、和谐便一直是我们心中永远萦绕不息的钟声。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也才会成为今天中国的一种愿望。

第17篇:观“寒山寺”有感

观“寒山寺”有感

今年的国庆节加中秋节一共有八天,听说是近几年来最长的黄金周。为了丰富国庆期间的快乐生活,爸爸妈妈很早就计划了,准备带我出去玩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让我见识广大些,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好处。

五号一大早,爸爸妈妈带我还有大伯一家人开车出发了,此行目的地是苏州寒山寺。我们快速在行驶在高速路上,只见路上的车辆真多啊,象是一只只蚂蚁在路上行走,密密麻麻的,看到这么多车子,我就问爸爸他们也都是出来玩的吗?爸爸告诉我:对呀,国庆期间大家都想趁这个时候出来旅游一下。一路上,我和大伯家哥哥有说有笑,到吃午饭时间了,爸爸和大伯进了一个服务区,我们一看,人太多了,我们想吃饭,但吃饭的人排成了很长很长的队。大家一商量还是吃方便面吧,节省时间。于是,爸爸买来方便面,在水不开的情况下泡吃了,没办法,人太多,等也不是办法,只好将就了。到了苏州后,我们在一导游的陪伴下来到了寒山寺,一到这我们就听见隐隐约约的钟声。进去后,在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一边聆听阿姨讲解一边欣赏着来来往往游客的背影或人头这一美景,人实在是太多,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专心地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留念。只见到处都有描写寒山寺的诗句,其中最熟悉的就是那首《枫桥夜泊》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确,寒山寺的环境、钟声等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我喜欢写字,特意让爸爸给我在那些名字名画前照片留了影。

此次游玩给我的感受有:一是感觉中国发展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架桥上下穿梭、各种小汽车满街都是;二是寒山寺幽雅、古老,赋有诗情画意,特别是那隐隐约约的钟声,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往返。三是为祖国有这么好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年级:金子恒

第18篇:寒山寺、枫桥介绍

古刹千年 沧桑历尽 钟声诗韵 文脉传承——电视片《寒山寺》解说词

今年的除夕,在苏州寒山寺的历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08吨重的世界第一梵钟正式敲响,9.9米高的世界第一巨型诗碑矗立起来,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嘉宾将欢聚寒山寺,一起度过这不同寻常的新年。受邀参加电视片《寒山寺》创作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和深入寺院考察,我常常被寒山寺历代高僧感动,寒山子的博大与个性,性空法师的执着与深厚,秋爽法师的务实与开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我们这些俗人好好学习。与大师们近距离接触,本身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看到他们的事迹,你就会觉得人生一世,应该为世界留点什么,它可以是精神,可以是物质,也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你付出了一份辛勤的努力。

(一)

这钟声,苏州人熟悉,因为它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发出; 这钟声,中国人熟悉,因为它穿越了华夏1500年的时空;

这钟声,外国人也熟悉,因为那首《枫桥夜泊》的诗歌把它带出了国门。

唐代诗人杜牧的笔下,曾写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不知道其中是否包含苏州的寒山寺?从南朝建寺开始,寒山寺的确有一千五百岁的高龄了。

树影婆娑中,普明宝塔身姿挺拔,依旧焕发着青春。古老的运河,朝朝暮暮从它身边流过;扬动的船帆,日日夜夜在它耳边轻语。它们见证了这位庄严肃穆的老者,曾历经岁月的寒秋。 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但那时候,塔不是这个样子。宋代的《吴郡图经续记》和《吴郡志》,虽记载了普明宝塔诞生的时间,却没有描绘它的形象。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建寺开始,寒山寺的命运便一直与时代的兴衰连在一起,几经世变,屡毁屡兴。 寒山寺的建寺人,是唐玄宗时代的希迁禅师。但寒山寺的出名,得益于僧人寒山子的到来。唐代贞观年间,僧人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由于他的到来,希迁禅师便把这所寺院称作了“寒山寺”,妙利普明塔院从此有了自己的寺名。但那时候,寒山寺不过是运河岸边一座名不出众的普通寺院。直到有一天,唐代落泊的诗人张继来到寒山寺,写了一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天下传涌,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寒霜满天,愁绪满怀,风高月黑,钟声曼漾,这意境凄美的诗句,雅则雅矣,却预兆着寒山寺一千五百年不平凡的兴衰命运。

在后来的岁月中,寒山寺数次遭受破坏。然而,它又数次兴建重修,倔强地为人间播撒佛缘与爱心。历史上的僧人希迁、法迁、昌崇、深谷昶、本寂,地方开明官吏孙承佑、况钟、陈夔龙、程德全等,为寒山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南朝到民国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正是他们的努力,寒山寺才多次毁后而又得到重建。

然而,在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岁月中,这些僧人和官吏终究没能保住一个完整的寒山寺。日军寇据苏州的时候,寒山寺的殿堂屋舍,一度沦为日军的仓库马厩。1949年苏州解放的时候,名闻海内外的千古名刹,已是一片凋零。寒山寺在新中国才获得了新生。六百年不见踪影的普明宝塔,只有在今天才重新屹立在寒山寺的寺院中。

(二)

经过1500年的发展,寒山寺已经闻名海内外。一个小小的寺院,既不是佛教宗派的祖庭,也少有著名高僧驻锡,命运何以钟情于它,它又何以名扬四海,众心向往?这就要归功于寒山寺对佛教内涵的刻意显扬了。梵呗、钟声,是佛寺所共有的,但在寒山寺,已经上升为文化心灵的感悟,僧俗四众,四海内外,都能感受到心灵的共鸣。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兴衰,寒山寺永远面向人间社会。

这其中,寒山寺历史上的各位高僧功不可没。

“寒山寺”本身就是以僧人寒山子名字命名的寺庙。历史上的寒山子,究竟为寒山寺做过多少事,史书并无具体的记载。后人只知道,当唐代的希迁禅师在苏州普明塔院筑起寺院的时候,寒山子在这里只是“缚茆以居”。但寒山子的精神与佛家思想,却影响了寒山寺僧人,成为寒山寺延续千年的一笔宝贵财富。普明塔院取名寒山寺,很大的原因在此。 寒山子出身在黄河流域的农村,唐代文人的理想“金榜题名、边塞立功”,就是他的全部理想。然而最终,他“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父母去世后,在家里又受到歧视,寒山子只好沿着黄河和运河出游,来到苏州。然而不久,他又出游到浙江天台山,在那里的寒岩隐居了下来。当年的寒山子,头戴桦皮冠,身穿百结衣,脚踏大木屐,似疯似颠,且笑且歌,常常独自一人,从寒岩来到70里外的国清寺。国清寺著火和尚拾得,用残饭剩菜款待他,使其能够生活下去,从此二人成了朋友,也成了佛家艺术世界中的一对圣人。

寒山子虽然没有实现文人的理想,却给后人留下了300多首诗。这些诗作,古朴直白,佛理浓郁,抚熨了作者内心与外界的隔阂。在诗中,深奥的佛法常常与日常小事结合在一起,语言平淡,娓娓道出,自成一体,成为后代诗人模拟的对象。所以,清代雍正皇帝说,他的诗“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正古佛直心直语也”。

人们喜欢写寒山子,喜欢画寒山子。寒山、拾得已经成为僧俗艺术世界中两个珠联璧合的出家人形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笑!所以从北宋至明清,就不断有人雕塑、描绘寒山拾得的笑容,可惜这些作品大都失传。一个笑字,使寒山、拾得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来拜佛门的人,常常心存烦恼。而在佛门净地,不仅能看到佛祖、菩萨、罗汉,还有笑逐颜开、心无芥蒂的寒山子,于是所有烦恼,都会烟销云散,拜佛的信客也会跟着笑起来。寒山子摘掉桦树冠,洗净身上衣,手捧荷花枝,就成了百姓美好祝愿、善良寄托的化身了。他不但进人寻常百姓家,也出现在各种喜庆、吉样场合,与拾得真正成了“和合”二仙!

寒山子的影响还走出了国门。他的诗在元代就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寒山子的形象,还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学生思潮和嬉皮士运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寒山寺,参拜他们心目中的这位英雄与偶像。

(三)

寒山子给寒山寺一个名份,而寒山寺真正的开山祖,却是唐代著名禅师希迁。

这位亲历武则天、睿宗、玄宗、德宗几个朝代的高僧,年轻时初入佛门,就受到六祖高足行思禅师的器重。不久到衡山南寺结庵以居,时人称之为“石头希迁”。希迁禅师创建寒山寺的事,史书上记载不多,只有明初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一文提及。据说草创期的寒山寺,“以其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可见当时的寺庙规模不大。但由于地处运河交通要塞,却人脉旺盛。寒山寺的创建和命名,使希迁禅师成了寒山寺真正的创始人。只可惜,宋朝的建炎年间,寒山寺遭遇战争,被官军破坏,“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就在此时,法迁长老和他的徒弟们入居了寒山寺,开始修葺这些破败的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寒山寺又栋宇一新,还新建了举行法会的道场“水陆院”。法迁长老又用三年时间,修复了普明宝塔。为了做好这些工作,他严于律已,“不以一毫私其身”。师徒们或持钵、或持簿,乞施于民间,一有收获,全部用在寺院的重建上,受到当地民众的敬仰和支持。然而法迁长老的心血,又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劫后的寒山寺,几乎面目全非。 明代的永乐二年,又一位禅师深谷昶来到了寒山寺,受僧录司之命担任寒山寺的新住持。初来乍到,赤手空拳,禅师不辞辛苦,与众僧徒一道,化缘募捐,铲草除砾,兴建寺院。在深谷昶师徒们的八年努力下,大雄宝殿、方丈室、山门、法堂、斋堂、库房等寺院建筑,一一完工。他们还在方丈室安放了寒山、拾得、丰干塑像,这是寒山寺有史以来最早的寒拾像。然而禅师没有想到,历史的轮回,又一次让寒山寺遇到了沉重的毁灭性灾难。 之后,尽管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了寒山寺;嘉靖年间,寒山寺的本寂禅师铸钟建楼;清末时期,江苏巡抚陈夔龙、程德全先后主持修复寒山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乱频繁,劫难不断,寒山寺又屡次毁坏,再加上清朝和民国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寒山寺亦处危境,香客稀少,寺僧星散。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寒山寺才逐渐修缮恢复。 说到寒山寺建国的高僧,现年86岁高龄的性空法师是其中的代表。性空法师1963年调到寒山寺当监院。当时的寒山寺,四周没有围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围墙。僧人们的生活困难,寒山寺从此开始卖起了3分钱一张的门票。为了解决资金短缺,性空法师又带领众僧将俞樾的《枫桥夜泊》诗碑,拓成条幅出售,受到日本友人的欢迎。

古寺渐渐有了生机,然而“文化革命”又开始冲击全国各地的寺庙。为了寒山寺的佛宝不遭破坏,性空法师用泥巴将碑廊里岳飞、唐寅、文徵明、俞樾的诗碑糊起来,然后贴上毛主席语录;在装满佛经的藏经柜上,他贴上了领袖的画像;师徒们又把年代久远的500罗汉深藏在密室里,使它们得到了妥善保护。性空法师不仅仅保住了文物,也保住了寒山寺的文化,保住了文脉传承的基础。

法师第二次来到寒山寺,是下放农村10年后的1978年秋天。当时的寒山寺,同样没有经济来源,于是再拓俞樾的《枫桥夜泊》诗碑出售,情况才一天天好转。1979年除夕,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寒山寺举办了第一届除夕听钟声活动,性空法师亲自上钟楼,为来宾们执杵敲钟。从此,听钟声活动年年不断,盛况空前。1984年秋,老住持通如法师圆寂,性空法师继任为寒山寺方丈。在社会各界和四众弟子的支持下,寒山寺修复殿宇,重光佛像,征用土地,保护文物,培养人才,还重建了“普明宝塔”。建塔的过程,困难重重,法师和众僧们披星戴月,坚持参加劳动,他们抬筐搬砖,各尽所能。普明宝塔终于在1995年12月11日建成。

性空法师还致力于慈善事业。自己积攒下来的钱,除了用于维修寺院,还助残救灾抚孤,资助困难学子。法师热爱文化,能诗善书,技艺精湛,开创了寒山寺崇文的一代风气。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出访日本及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佛教事业,增进中外友谊,奔波忙碌。性空法师用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言行,给寒山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2年8月27日,寒山寺隆重举行了“性空大和尚荣升寒山寺法主和尚暨秋爽法师荣任寒山寺方丈”升座庆典活动,年轻的秋爽法师接替性空法师,荣任寒山寺方丈,寒山寺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

秋爽法师是性空法师的弟子,1984年投苏州寒山寺,又到灵岩山佛学院学习,1988年2月重回寒山寺,曾任主管内务与基建的监院。1998年,秋爽法师在昆山亭林公园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荣升寒山寺方丈的时候,他才36岁。

2002年9 月20日,秋爽法师第一次以方丈身份,主持了寒山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活动,盛况空前。政府领导和江浙沪皖著名寺院的诸山长老,全国书画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日本前龟山市市长郭魁季雄先生、池田市日中友协会长藤尾昭先生、八女市日中友协会长辉安原行先生等日本友人,欢聚一堂。法会之后,秋爽法师又主持了《寒山寺志》、《寒山寺佛学》、《寒山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书画集》三本书的首发仪式。《寒山寺志》是寒山寺1500年的寺史。《寒山寺佛学》是一本佛学理论刊物,它把弘扬佛教提高到了一个学术的层次。在秋爽法师的领导下,寒山寺不但在寺院管理上,而且在佛教内涵和寺庙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

寒山寺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历史的厚重。寒山寺的感召力,也不仅仅依靠宏伟的佛塔、庙宇和楼阁。独特的寺庙文化,更是寒山寺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不管是性空法师,还是秋爽法师,作为寒山寺住持,他们一样目光远大、高屋建瓴,关注和重视寺庙和僧人的文化内涵,把它放在了寒山寺建设的第一位。

那么,眺望过寒山寺的历史,我们再来近观寒山寺文化的几个亮点吧。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家喻户晓的张继诗句,让大家知道了寒山寺钟声的魅力,也正是这钟声,寒山寺这个范围不大的寺庙开始远近闻名,从唐朝开始一直到今天。这座二层六角重檐亭阁式的建筑,就是寒山寺发出钟声的那个神秘的钟楼。钟房二楼悬挂的铁铸大钟,是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所铸。“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愿成佛,度众生”。每年,大批的游客信众来到寒山寺,他们会登上钟楼,亲手敲响寒山古钟,伴着清扬的钟声,许下心愿,祈求幸福。

寒山寺最隆重的活动,莫过于从1979开始的新年听钟仪式了。每年的除夕之夜,这里都要敲响108响钟声。钟声落定正值0时0分,宣告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新年来临。每逢此时,寒山寺就变成了欢乐祥和的海洋,寺院内外群情沸腾,大家互致祝福,其乐融融。就像谢孝思老人诗中所说“古寺寒山不解愁,钟声到处闹新讴。五洲四海来佳客,胜揽枫江第一楼!” 闻钟声,除烦恼;看诗碑,陶性情。听过钟声,再欣赏寒山寺的碑刻,脑海中就有了寒山寺文化的深刻印记。在寒山寺,长廊之壁,群钟之间,殿亭之地,花坛之侧,都有各种名人书写的各种碑刻。寒山寺的诗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走廊,它的书法百花齐放,它的内容常常记载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寒山寺的碑廊,为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所建,里面置放71方诗碑。这幅风格硬朗的书法力作,是陈夔龙邀请书法家俞樾题书的。康有为的墨宝寓意深长。据说张继诗中所写的那口唐代古钟,早已不见踪影,康有为认为“唐人钟,已为日人取去”,故忧愤交加,而作此诗。宋代名将岳飞1136年到苏州参加北伐会议时,也留下他的墨宝,表达了目睹百废待兴的千年古刹时的愤激心情。雍正皇帝的《寒山子诗序》碑,是对“千秋过客”的人生感怀。虽然贵为帝王,终不似释子之自在随缘。现年86岁高龄的性空法师,1994年精心书写了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如今已成寒山寺碑刻中的一道亮色。

有碑就有诗,有诗就有书。寒山寺的书法,使寒山文化有了流动的韵味。走进寒山寺,处处悬挂着书画精品,俨然是一个佛家的艺术世界。书法是佛教与知识的结缘,书法也是修禅的手段。在古代僧人怀素、石涛的墨迹中,可以感受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可见书画艺术可以启迪禅悟。寒山寺僧人擅长书法,技艺精湛。钟房的匾额,是已故通如法师所题。在寒山寺中,我们可以在多处看到性空法师的题字。法师书法,师承有源,又勤学苦练,道艺并进。他写出的字,笔力浑厚、拙朴,但又淡雅恬静,颇富禅境。秋爽法师秉承寺风和恩师教诲,潜心钻研书法艺术,书风酣畅淋漓,刚柔相济,风格独具,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游人、信客和海内外嘉宾的喜爱。

寒山寺书法如今早已流布海内外,成为沟通友谊的虹桥。宋明以来,寒山寺一直有留碑题额的传统,多处殿堂楼阁留下了古今书法名家的墨宝。今天,寒山寺与海内外书画名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寺院文化。

(五)

寒山寺的文化既有特色,也是开放的。两千多年前,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中国佛教。汉传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所以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说明佛教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它不是远离社会、隐逸山林的教派。

其实,寒山寺在唐代重建之初,便“来游者无虚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流传以后,则“黄童白叟”都知道有一个寒山寺,千百年来寺有兴衰,而信客却源源不断。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98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后,寒山寺引来了更多的观光交流客人。寺院开放之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前来祝贺。胡耀邦、杨尚昆、李瑞环、李岚清、吴仪、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匡亚明、钱伟长、胡绳、徐铸成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先后来访寒山寺。日本首相竹下登、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和参加苏州2001年APEC财长会议的各国贵宾们,也慕名参访了寒山寺。

在所有的外国游客中,日本友人最多,寒山寺成了中日交往的一个特殊桥梁和纽带。院内的这些树木,就是日本友人参观寒山寺种下的。这幅古画,是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一位日本军人委托他的儿子,归还给中国的文物,以表谢罪,寒山寺专门为此举行了“古画归还仪式”。 在接待海内外各界游客的同时,寒山寺也和佛教界进行了友好交往。1981年,性空法师参加江苏省佛协组织的朝山参观团,朝礼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参观了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名刹。1989年应日本冈山市日中友好协会的邀请,寒山寺代表团访问了日本的池田市、京都府、奈良市、龟冈市和三次市的佛教寺院。同年,性空法师还参加了台湾玄奘顶骨舍利护送团,将一粒玄奘舍利从南京护送到台湾。2000年,以秋爽法师为团长的寒山寺参访团一行九人,参访了泰国的玉佛寺、金佛寺、洞山寺等寺院。 寒山寺的法师走出了国门,更多的海内外佛教界人士、佛教团体,也来到寒山寺参学、交流。尤其是信奉佛教的东方国家,更乐意到寒山寺交流取经,切磋佛教思想。1993年10月26日,寒山寺弘法堂建成,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日本多个寺院的住持来到苏州寒山寺,参加空海铜像落成典礼。1995年,日本宗教画法学院代表团访问寒山寺,向寒山寺赠送铜观音菩萨像。代表团团长平冈嘉卫门说,自古以来,我们日本人深爱寒山拾得画,而寒山拾得两位祖师与寒山寺有着特殊的缘份。因此,在观音铜像身上,寄托了广大佛教徒的宗教情感,凝结着众多爱好和平的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1995年3月28日,寒山寺隆重迎来了印度佛教代表团,性空法师亲自带领他们上钟楼敲钟,到弘法堂礼赞象征中印友好的玄奘大师。现在,寒山寺每年都会迎来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地区的佛教参访团。寒山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提高。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闭门修禅的寺庙,而成了走出佛门、面向海外、走向国际的中国宗教品牌。

(六)

寒山寺的文化魅力,对外体现在大众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对内体现在佛教内涵的丰富与实践。自古以来,佛教徒有自己的修持方式和仪规制度。佛陀在世时,就制定了对个人的“戒”和对团体的“律”。东晋时代,僧人道安制定了中国佛教徒活动规则,也就是《僧尼轨范三则》。到了中唐,高僧百丈怀海制订了俗称“百丈清规”的《禅门规约》,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教活动特有的规范。

但在历年频繁的战乱和动荡中,寒山寺的宗法活动很不正常。改革开放才有了转机。性空法师1984年接任寒山寺住持的时候,按佛教传统仪规,举行了隆重的升座仪式,又按仪规举行大佛开光典礼。从此,寺内僧人早晚二时课涌、过堂、念佛、参禅。到了精进佛

七、斋天、浴佛节、盂兰盆会、佛菩萨圣诞期间,按时举行各项法务活动。僧人们遵循《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规定的“僧装、素食、独身”六字原则,严持道风,注重僧仪,遵守祖制戒律。 严持道风、注重僧仪,需要健全僧格,这需要僧人们在点滴言行中修炼与培养而成。2001年5月,寒山寺组织了12名僧众,由秋爽法师带队朝拜扬州高旻寺和大明寺,就是为了培养大家的僧格。从寒山寺行走到扬州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僧人们脚下磨出了水饱,双腿酸痛难忍。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不叫一声苦。行至无锡下起了大雨,僧众们依然冒雨前行。距高旻寺3公里的地方,他们开始三步一拜,向禅宗祖庭朝礼。步行的劳累,脚底的伤痛,烈日的暴晒,路面的烫灼,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行的步伐。秋爽法师的膝盖磨得流血,拜进寺院后,有一段碎石子路,溃烂的膝盖跪在上面,留下了一片片血迹,感动了许多围观的游人。 第二年的三月,寒山寺又组织僧众朝拜了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朝山活动,僧众们增长了信念,磨练了意志,受到佛教界的很高评价。大明寺的能修方丈说:“这一活动,在江苏省佛教界是首屈一指的。你们代表了寒山寺僧人的形象。”

僧格的培养,重在精神与意志;而文化的培养,则与僧众的知识素养密切相关,更涉及到寺庙文化的整体形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寒山寺前十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十年集中精力培养人才。他们吸收有志出家的青年,送他们佛教院学习。青年们学成回寺服务,继续为他们提供自学的条件,为他们创造锻炼成长的机会。

从1997年开始,寒山寺连续举行讲经法会,性空法师亲赴镇江、北京,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部长妙华法师等,来寺主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教遗经》、《六祖坛经与人生》等;又特聘普陀山朗晨法师,为僧众讲授“四大祝延”等梵呗唱念,受到广大僧众的欢迎。

如今,寒山寺在秋爽法师的领导下,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寺院管理走向了现代化和知识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佛教图书馆,僧人们普遍会使用电脑。2003年9月,佛学院“寒山书院”开学。2006年12月28日,“寒山寺禅意书画院”成立。2007年7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它将通过课题研究、文化论坛、文学艺术创作、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挖掘、传承、弘扬寒山寺文化,扩大寒山寺在佛教和社会领域的影响,发挥寒山寺文化在苏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寒山寺正在营造一个浓浓的寺庙文化氛围。僧众们在这里勤于修学,综合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它也扩大了寒山寺的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为寒山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

寒山寺的文化,既是佛教文化,也与民间众生息息相关,是一种新型的寺庙文化。所以,寒山寺在苏州人心目中,从来都是一个有形的佛门,它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很容易走近它。 寒山寺山门北侧的霜钟阁,如今辟为一家素斋馆。湖石花木,亭台点缀;幽雅清静,自成院落。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精美的素食。“吃佛钵饭植福德本三心喜了日;进供养地入如来禅五观悦存时。”所谓素斋,就是指不吃肉食,只吃蔬菜、瓜果豆之类的植物。《佛本行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出家后,在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中,苦修了六年,以致消瘦乏力。后来他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才恢复体力。当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明星出现时,他豁然悟道,用智慧取代了苦行。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及牧羊女的功德,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寺院和信徒们要用各种素果做成粥食,称之为“腊八粥”。所以,每年有腊月初八清晨,寒山寺的僧众、居士都要抬出盛满腊八粥的大桶大缸,给寺内僧众、工作人员和络绎不绝的寺外群众食用。 佛教艺术也是大众艺术。寒山寺对外供应的佛家字画、书籍、明信片、饰物、法物等,许多都为寒山寺独有,像俞樾诗碑拓本。至于寒山寺法师们的墨宝,那更是可遇不可求了。 寒山寺在发展中,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它也积极回报社会,密切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从1988年开始,寒山寺为苏州市佛教协会敬老院、省市老年基金会、福利院、培智学校多次捐款捐物。在苏州大学设立了“寒山寺助学金”,救助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学生。苏州大学一位女大学生不幸患白血病时,寒山寺僧众主动为她募捐医药费,多次派法师去医院看望。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城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寒山寺立即组织全寺僧众捐款,场面十分感人,性空法师当场吟诗:“清晨恐后争捐款,榜上有名见佛怀。”除此以外,寒山寺还经常慰问驻苏部队的弟兵,支持各地寺院的佛教建设。香港宝莲寺建造天坛大佛,陕西铜川修复玉华寺,都受到寒山寺的热心捐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寒山寺正实践着人间佛教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进入新千年,寒山寺又有了祈福众生的新举措,决定铸造世界第一的“寒山寺大钟”。从1979年至今,连续27届的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使寒山寺声名远扬,美中不足的是,钟楼局促,钟声难广。新的“寒山寺大钟”重约108吨,高8.2米,口径5米,形似直桶平口的唐钟。“唐钟”是中国梵钟开源的钟形,108吨的大钟,重量居梵钟之首,具有世界意义。它将把寒山寺的古韵禅风传向世界。寒山寺还要建《枫桥夜泊》巨型诗碑,碑高9.9米,宽6.6米,其规模也将是世界级的。

如今,大钟、诗碑已经矗立在寒山寺以北的枫桥景区。2008年的除夕之夜,人们将在这里倾听钟声的悠扬、欣赏诗碑的巍然,从内心感受新年的曙光。寒山寺的黄钟大吕,将祈福人类世界更加和平、安康!这一天,也将是开寒山寺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19篇:寒山寺 英语 导游词

Ancient Hanshan Temple It was in 2002 that monks of Hanshan Temple warmly celebrated the 15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very temple.The event indicated that temple was established in 502 AD in the Liang Dynast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its earliest name being the Wonderful Beneficial Universal Illumination Pagoda Temple.Its present name was give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when two famous monks named Hanshan and Shide came and stayed in it.Since then, Buddhist believers have had the faith in the fact these two monks are the personifications of 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 and the 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respectively.Therefore the temple’s name was changed into Hanshan Temple in memory of the monk Hanshan.Also in the Tang Dynasty did a well-known poet, Zhang Ji by name, arrive at Suzhou with his boat mooring near the Maple Bridge in the Maple Bridge Town.A slight being so touching, he composed on the spur of moment a poet to describe both the scenery and the bell echoing around the temple.The poem was entitled “Night Anchoring at the Maple Bridge” which made and still makes the temple renow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temple’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make it be the admiration of visitors and Buddhists from all over China.And it is a must for sightseers from Japan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once the monk Shide landed in Japan and spread both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there.The ancient temple faces the world-renowned Grand Canal with both the Maple Bridge and the Jiangcun Bridge flying over the tributary of it.Numerous claical buildings inside the temple are imposing and trees growing luxuriantly.Paing the entrance hall, visitors can command a nice view of the Mahavira Hall, the 500 Arhats Hall, the Sutra-storing Building, the Bell Tower, the 42.2-meter-high Universal Illumination Pagoda, the Stela Gallery, many other chambers and mansions as well as beautiful garden courts.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the center of the Mahavira Hall sits Buddha Sakyamuni with two attendant Bodhisattvas standing piously at the both sides, who are Sakyamuni’s first generation disciples.The younger one is named Ananha and the elder one is called Kasyapa.And the gilt Eighteen Arhats are installed alongside the side walls.Shown in the right rear corner of the hall is a bronze bell hung on a wooden stand.This is a Japanese bell which Yamada Kanzang, a friendly Japanese personage, cast and sent to Suzhou’s Hanshan Temple in 1905, symboliz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history.Near the bell ate two stelae, or stone tablets, set in the white walls, one displays the monk Hanshan and the other portrays both Hanshan and Shide who are vivid and full of fun, clapping and laughing like real persons.Located behind the Mahavira Hall is the Sutra-storing Building, at the side of which lies the hexagonal Bell Tower.On its second floor hangs an enormous iron bell cast in 1906, i.e.in the 32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xu.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bell because a flourishing gathering can be seen annually on the eve of New Year’s Day when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lock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 and await the coming of the zero hour of the New Year by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this Qing Dynasty Bell struck 108 times by the abbot standing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Bell Tower.Since December 31st, 1979 there have been 27 such events known as the Suzhou Hanshan Temple’s New Year listening-to- the-Sound-of-Bell Activity.Now the temple looks forward to the 37th such an activity which will fall on December 31st, 2015.Another attraction of the temple is the poem stelae bearing the inscrip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Zhang Ji’s poem in the Tang, which goes: Moonfall.Crow cry in a sky full of frost.Maple bridge.Lamps of fishermen doze off in the groom.Outside Old Soochow City lies Hanshan Temple.At midnight, the sound of its bell reaches my boat.Up to now there are totally ten noted personages who wrote this poem by using the Chinese writing brush and had their own handwriting engraved on ten stelae respectively.

Tourists do appreciate these stelae showing different calligraphy.Erected round the pagoda are seven of the ten steles.They are written by seven people who are Wang Gui, a high-ranking officia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Wen Zhengming, an outstanding painter and calligraphis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rofeor Li Dazhao at Peki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China; Zhang ji, a senior stateman of the Kuomintang party, who had the same surname and personal name as the Zhang ji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wrote the poem in 1947; Chen Yun, vice-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rofeor Qi Gong, also know as Aisin-gioro Qi Gong (1912-2005), at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 well-known calligrapher and descendant of the imperial famil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Luo Zhewen, a veteran exper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n charg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As to other three poem steles, two are displayed in the Stela Gallery.They were respectively written by Yu Yue(1821-1907), a renowned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o lived in the Quyuan Garden in Suzhou, and Liu Haisu, afamous painter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Well, another stele, or the tenth one, is housed in a pavilion and inscribed by the former abbot of the temple, the reverend monk Xing Kong.So much for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Hanshan Temple.Thank you for being with me.

第20篇:城外何年不是秋?

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城外何年不是秋?

---邵丽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

O宋凭栏

城外,便是一望无际的乡村,城外何年不是秋?---邵丽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

土地是乡人的命根子儿,不可或缺。不仅仅生存需要,还为心灵的寄托。对乡村来讲,秋天一般是丰收的意象。但如今,在广袤乡村大地上却演绎出一幕幕拯救的文字悲壮。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作家邵丽将现实逐渐陷入困境的乡村,与现实残暴血腥城市之间的这种不和谐,通过小说主人公--一个小女孩小秋因拒绝进入城市而坚守乡村的故事,用如此散文诗意般的语言讲述出来,读罢让我心绪难平,且心酸不已。因为此刻作家笔下乡村的秋天,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上的那种喜庆丰收的景致,而成为无奈乡村之身垂垂老矣的悲凉之秋。在金钱欲望的碾压下,城市那片本就为资本聚集自然缺少温情之地,对比乡村的贫瘠但却饱有温情温馨的田园,便少有人再坚守乡村。作家通过文中人讲出种地不能保证生存,其实也是无奈之言。这本就为农村政策的巨大失败,非一朝一夕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清醒。但作家的良心却一直不能忘记,这片寄托着人性美好世界的桃花源。这让作家对我关注的致谢后,用这层意思做了一个读者的很想说的回答。如此非是希望自己和他人都学文中之人去坚守这现实中即将被毁灭的乡村,而是觉得需用人性之良善记住那个曾给予我们少年时代温情和温暖的梦中田园。即便远离家乡,也不能忘记曾哺育了我们的母亲般的乡村。

城市是春我不反对,但绝不能让乡村成为牺牲品,进而变成一个行将老暮的秋的季节。小秋是个孩子,当然喜欢乡村的世界,这事人性的天真的自然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多人都失去了这种自然的人性纯真。而小秋在作家的笔下成了一个一直都不能融入城市这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可避免被视作乐园的地方。即便她心想身体却不能,不是有病便是不舒服。这是人的宿命么?作家如此设计便是给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思考。不是谁都能适应城市的高楼大厦,就像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乡村的那种曾经的恬淡朝思暮想。我们说一个文明的国度,个人的选择很重要也是第一位的。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个人却无力对自己的命运给予必要的掌握。他们作为主人却被推土机无情地赶出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土地。最后为了实现心中的坚守田园之梦,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承租土地耕种。也许有人会对这个老人和孩子的行为叱之死顽固,在他们眼里城市是多么好的世界呀,竟然不能适应。这没啥奇怪的,有些人天生就属于土地的爱人,没有土地的生活会让他们的内心不得安宁,也不能生存。小秋便是例子。

而无疑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小秋爱情的甜蜜。我觉得若是在城市里,她只能被人抛弃。也只有这种土地上孕育的孩子的心里,才会将一个残疾的女孩当作宝贝而不是视作累赘。即便她的父母不也是觉得这样做的孩子仅仅是可怜自己的女儿么?这句话的背后暴露出城市人性道德规则的一种不人道,作家通过男孩明天的言语,有力地驳斥了这种人的固有思维,读后感《城外何年不是秋?---邵丽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 有些爱,你不懂。

坚守也意味着必定要有牺牲,这在现实的农村或文学圈子都一样的道理。坚守从佛学的角度来说,也意味放弃大多数人追求的所谓幸福生活。但我们这些进入城市的人一个个身心劳累,就像作家通过明天的心里话说出的,城市的病都是闲的,农村的人都是累的一样,我们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一生流浪的身躯,或许死后也不会得到安宁。

题目中这个\"秋\"字,让我感叹乡村的现实悲凉。一切都以牺牲农村的社会,是不成熟不人道的社会,当前作家还能看到有明天爷爷这样的\"老顽固\",拖着高龄的病躯坚守在乡村的土地上耕种。等几十年过后,这些人一个个老去而离开现实的乡村时,若指望能找到这样的人,我们的作家们是不是就会像寻找珍奇的探宝者那样,甚至还不如他们,恐怕会全部空手而归。

我至今对这样的作家心存敬畏。他(她)们的写作,牢记了历史文人文为谁书的的传统,并非仅为个人而呻吟与呼号,也无愧人民赋予的作家称号。这一点上我虽为作者心有愧疚,但作为读者我心唯有欣慰。让我看到文学的希望所在。我也一直对《人民文学》杂志有一种期盼,人民需要什么,杂志就能发表能反映这种意向的文学作品。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如此还要新闻干什么的担忧,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城外的小秋》也是一篇值得每个人尊重并欣赏的纯文学作品。它没有故作玄虚,也没有高谈阔论,语言也很朴实感人,不过是讲述了一个不想进入城市的农村女孩小秋的生活成长历程,温情中有着悲凉,悲惨间留着美好,让我不得不心生感动,如果说文学水平的高低从何处区分,在文学性不缺失的前提下,主题的深厚与否反映了作家能力的高下。即便一篇不怎惹人注目的小说也能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那就是,人们苦苦期盼的人性美好世界正逐渐消亡。乡村的贫瘠不是农村自身造成的,而是几十年人为的输血导致了乡村的衰败。而今不但要输光乡村的血,还要最后将乡村消灭,这种价值取向的可怕便是几十年后城市会为此付出一种不知以何种形式偿还的代价。当现在粮食价格大幅飙升时,我们若还是忽视乡村人的呐喊,我真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想自寻死路。

我赞成文学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观点。作家是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但作家的眼睛却能发现问题和隐忧,心灵能感受和听到弱者的哭泣与呼唤。这支笔不是轻如鸿毛,而绝对是重于泰山。但若要重的前提便是仁心敏锐,对现实发展宏观上的清醒思考。否则有些人即便文笔如马良,却无马良之心,文章也不能为千古所传唱。就像一些读者提出的质疑。即便得茅奖的长篇小说,若无此篇的深度和责任,到底也是贻笑大方。

当我读完这部中篇,一时的激情按捺不住,便再一次做这无用功,若有不妥妄言,还请批评指教!

2011.9唐山

姑苏城外寒山寺下一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下一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