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崤山怎么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18:00: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案:崤之战

高二语文教案

课题:崤之战

备课人:杨李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想】

讲读课。

古代文章,《左传》有相当难度。此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课的基础上,教师答疑解惑,疏通词句,并设问讨论。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注意教给方法,并拓展知识。

授课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

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

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秦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1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朗读步骤:教师领读、学生自渎、抽读、齐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7~10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2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3~5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6自然段 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7~10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

1 .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

1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

( cui die丧服)

(3)稽首( 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 lei 系累,捆绑)

(5)蹇叔之子与师( yu 参加)

2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

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 .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2 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1~5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蹇叔进谏;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晋释三帅;

秦伯痛哭认错。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一、二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三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四、五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

1 .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 .领会第

二、

三、

四、五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第三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6~10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六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 ......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七、八段:

重点词:请、实、构、

、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 (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九、十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 ......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

5 了秦国失败

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

五、

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与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派人)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让)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抵御)

梁弘御戎

(驾御)

第四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主旨;归结重要字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 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

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 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 ,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

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崤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作业

1 .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 .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2 .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推荐第2篇:崤之战教案

崤 之 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 (调整: )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____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作业布置

1 .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 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 之战》) 2 .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推荐第3篇:教案:崤之战

课题

崤之战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2、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左传》及作者。

2、总体把握课文结构,读懂文意。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单: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整理课下注释字音。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活动二

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

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

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

1 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秦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活动三

再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朗读步骤:教师领读、学生自渎、抽读、齐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7~10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2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3~5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6自然段 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7~10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三、当堂反馈单:

1 .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四、课后巩固单:作业

1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

( cui die丧服)

(3)稽首( 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 lei 系累,捆绑)

(5)蹇叔之子与师( yu 参加)

2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

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 .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单:

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2、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1~5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检测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蹇叔进谏;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晋释三帅;

秦伯痛哭认错。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研讨第

一、二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活动二

研讨 第三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活动三

研讨 第

四、五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活动

五、思考讨论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当堂反馈单:

提问检测本科涉及的字词句

四、课后巩固单: 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整理1-5段字词句。

五、板书设计单:

六、教学反思单;

第三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2、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6~10段。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及复习。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1-5段重点字词句。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研讨 第六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 ......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7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活动二

研讨第

七、八段:

重点词:请、实、构、

、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 (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活动三

研讨第

九、十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 ......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

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当堂反馈单: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课后巩固单: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

五、

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与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梁弘御戎

3、总结6-10段重点字词句。

五、板书设计单:

六、教学反思单:

(派人)

(让)

(驾御)

(抵御)

第四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检测复习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 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

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

10 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活动二

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 ,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

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活动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崤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三、当堂反馈单:提问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方法,及重点字词句翻译

四、课后巩固单: 作业

1 .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 .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2 .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单:

推荐第4篇:郑州崤山宾馆集体过政治生日通讯报道

小小贺卡显真情、句句语儿暖人心

一个党员的政治生命属于党,记住它是对党的忠诚和信仰,纪念它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对党的感激和感谢。2017年5月21日下午,全体党员在郑州宾馆多功能厅会议室里欢聚一起为五名党员庆祝他们的“政治生日”。会上党支部副书记程梅同志为过生日的五位党员同志赠送了温馨的贺卡和生日礼物,并送上了生日寄语,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每位党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通过党员“政治生日”专题组织生活会,让党员重新回忆党组织的培养历程,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提醒党员始终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宾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俞新怡

时间:2017-5-22 郑州崤山宾馆

推荐第5篇:《崤之战》知识解析

知识解析: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 (3)国可得也

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 (8)无礼则脱

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 (10)以乘韦先

四 (11)为从者之淹

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 (15)敢犒从者

冒昧

(16)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1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所字结构,所做的事。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

(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必死是间 (中间)

11、得

(1)国可得也 (得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获得)

12、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谋略,名词) (2)谋及子孙 (考虑,动词)

13、而

2 (1)勤而无所 (却) (2)哭而送之(表修饰) (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 (4)秦师轻而无礼 (而且) (5)灭滑而还 (顺接)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表顺接) (7)入险而脱 (却)

14、之

(1)何施之为

(宾前标记)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他们) (3)吾闻之

(这种说法) (4)夏后皋之墓也 (的)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取独)

15、免

(1)左右免胃而下 (脱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 (赦免)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3)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5)乡师而哭:通“向”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磨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3

(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 (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 (5)未报秦施: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 (2)蹇叔哭之:为……而哭 (3)可谓死君乎: 为……死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提宾):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状语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4 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八、课文分析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5 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6

推荐第6篇:秦晋崤之战练习

知识点

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 (2)余收尔骨焉( ) (3)君何辱讨焉( )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 (3)死且不朽( )

3、以

(1)劳师以袭远( )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3)其为死君乎?( )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5)吾子取其麋鹿( )

5、则

(1)轻则寡谋( )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2)为吾子之将行也 ( )

(3)为从者之淹 ( )

(4)何施之为 ( )

(5)莱驹为右 ( )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 ) (2)超乘者三百乘( ) (3)以乘韦先 ( )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2)勤而无所( )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 ) (2)孤之过也( )

10、间

(1)必死是间 ( ) (2)以间敝邑( )

11、得

(1)国可得也 ( )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 )

12、及

(1)及滑 ( )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 ) (2)谋及子孙 ( )

14、而

(1)勤而无所 ( )

)(2)哭而送之( ) (3)左右免胃而下( ) (4)秦师轻而无礼 ( ) (5)灭滑而还 ( )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 ) (7)入险而脱 ( )

15、之

(1)何施之为 ( )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 ) (3)吾闻之 ( )

(4)夏后皋之墓也 ( )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 ( ) (2)若从君惠而免之 ( )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以间敝邑: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4)堕军实而长寇雠: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6)乡师而哭: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6)子墨衰绖: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 (9)先轸朝,问秦囚: (10)秦伯素服郊次: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1)秦伯素服郊次:

3(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行则备一夕之卫: (3)围之不继:

)(

(4)奉不可失: (5)未报秦施: (6)三年将拜君赐: (7)寡君之以为戮: 5(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败秦师于肴:

(7)以间敝邑:

6、(1)秦不哀吾丧:

(2)蹇叔哭之: (3)可谓死君乎: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

六、特殊句式:

1、(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2、牛十二犒师

3(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推荐第7篇:秦晋崤之战问题

一:秦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所以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不甘偏居西北一隅,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便趁晋文公去世,越过晋境出兵远袭郑国。

二、为什么秦郑矛盾转化成了秦晋矛盾?

秦越过晋境出兵偷袭郑国,返回时在殽被晋打败,此后秦晋关系恶化。

三、秦国失败的原因。秦君

1秦国单方面破坏秦晋同盟,攻打晋国的属国,违背当初秦晋互不侵犯和友好合作协约。属于道德上的严重背叛。——秦君无道 2秦国趁晋国国君新丧——秦君不仁

3蔑视晋国,视晋国君臣为无物:不听良臣衷心劝告——秦君无谋 秦将

1过周地不知参见——秦将无礼

2攻打郑国不成,欺负更加弱小的滑国——秦将无谋 3不知道崤山地理位置险要——秦将无谋

四、概括各小节的事件

第一节:卜偃传命/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以及蹇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 第二节:杞子告密,蹇叔哭师

第三节:王叔满论秦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请客行猎 第四节:晋国伏击,秦师败于崤 第五节:文嬴请三帅,先轸骂朝 第六节:秦穆公哭师谢罪

五、找出本文描写战争的文字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六、本文主要笔墨是写什么,这样处理的作用

本文将笔墨主要用在描写战前、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直接写崤之战的只有—句,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素材、谋篇安章的文学特色。作者还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机锋,意在言外。 人物形象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先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晋襄公:优柔寡断,纳谏如流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三件事:

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推荐第8篇:拓展阅读:崤之战

文言课外拓展阅读:崤之战

崤之战 《左传》

【原文】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原文】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原文】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译文】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

宜兴市汇文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选编

- 1

推荐第9篇:秦晋崤之战(古代汉语)

作品原文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作品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秦师将越过我国界线。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发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还没听说过。军队劳疲劳,力量都用完了,远方国家的君主防做好了准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了,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也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使两国国君结怨。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您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母亲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的刹那之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顾规矩礼貌,朝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杀我们这些囚徒,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遵从晋君的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后我将回来复仇。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啊。”不撤换孟明的职务。(又)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一词多义

(1)“之”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词和助词。作代词如“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前面的“西师”。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当“的”讲,隔开主谓的标志,变句为词。“师所为”是复句的主语。后一个“之”字,是代词,代前面的“师之所为”。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代郑国。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 即“以之为戮” (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 指代孟明等人。

“之” 作为代词,还有复指宾语提前的作用。“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之” 复指提前的宾语“施”。

“之”作为助词,有好多种情况,最多是作“的”解释。“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即“北门的钥匙。”“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即“你坟墓上的树木”。再如“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君之惠”“孤之过”,都是“的”意思。

“之”作为助词,常常用来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出”本是主谓结构,但现

在句子中,只是“见”的宾语,因此加个“之”字,变为“师之出”,“之”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秦之有具囿。”也是这种情况。“郑有原圃,秦有具囿”本来都可以独立成句的,现在两句中间加个“犹”字,好像什么的意思,这就成为一个句子了。那前后两个主谓结构中都要加个“之”字,以取消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2)“其”字主要用作代词或副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解成“他们的”“他们”,作代词用。“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两个“其”字,都代肴山,说肴山的南陵怎么样?北陵怎么样?“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其”,那里,指秦国的原圃。

“其”作副词用的。“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其”都表反问的语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3)“以”字主要作介词,表所用的。“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不以累臣衅鼓”不拿我们去衅鼓。“以公命赠孟明”用襄公之名义送给孟明。

“以”字作介词表原因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劳累了人民。“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我不因为你们的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了你们的功劳。

“以”字另一重要用途,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结果。“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为使中国得到休息的机会,是我们让你们猎取动物的原因。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以”字,作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也是如此,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还有表后者是前者结果的。“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二三子”是“孤违蹇叔”的结果,所以中间也用“以”作连词。

另外作为一般连词的,同“而” 字。“若潜师以来” 就是潜师而来。“遂墨以葬文公” 于是穿上黑色孝服而葬文公。

(4)“焉”字作代词,相当“于之”--向他。“使皇武子辞焉”辞谢他们。“焉”代他们。“公辞焉”代蹇叔。“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

“焉”作兼词,相当“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的意义、作用。“肴有二陵焉”于是,在那里。肴山有两座山峰在那里。“余收尔骨焉”“在此”之意。于是我在那里收拾你的骸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焉” 作副词,在句末表语气。“击之,必大捷焉” 一定能够获得大胜!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5)“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6)“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7)“劳”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动用法) 2)师劳力竭(劳累)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肴,通“崤”,山名。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躲避

3.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

心 5.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6.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7.乡师而哭:通“向”朝

8.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9.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 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推荐第10篇:秦晋崤之战翻译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使者)视(察看)客馆(宾馆),则束载(束,捆束。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

1 使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指辞谢为保卫郑国而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等人,要他们离开)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干粮)、饩(xi,鲜肉;一说干肉。前说是)、牵(已宰杀的或尚未宰杀的牲畜)竭矣。为(使得)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兽园名),犹秦之有具囿(兽园名)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安静,安宁,使动)敝邑(此两句意思是说,你们走时可以猎取麋、鹿等野兽,以便让我国得到安宁的机会),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包围又没有增援的部队。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语气词,可译为“还是”)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即先轸,因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称)曰:“秦违蹇叔,而以(因为)贪(贪婪)勤民(使民劳苦不堪。勤,使动用法),天奉(奉送、赐予)我也。奉(名词,奉送的东西)不可失,敌不可纵(放纵;此指轻易放过)。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必伐(讨伐,截击)秦师!”栾枝(晋大夫)曰:“未报秦施(秦国的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此时晋文公已死,但还未安葬,故称死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乎?”先轸曰:“秦不哀(举哀)吾丧而伐(讨伐)吾同姓(同姓国家。晋、郑二国均为姬姓,故先轸有此说),秦则(就是)无礼,何施(施恩,此处意为“报答”)之为(“何施之为”为宾语前置句,即“施何”。此句意为还报什么恩)?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谋(名词,考虑、打算)及(到)子孙,可谓死君乎(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遂发命,遽(急速;快速)兴(调动)姜戎(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友好)。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墨(名词活用为动词,染黑)衰绖(cui die丧服。衰,麻衣。绖,麻腰带。本应为白色,现因军事需要染黑,以免不吉利),梁弘(晋大夫)御(驾驽)戎(此指战车),莱驹(晋大夫)为右(右:车之右,此指在车右边的武士。为右,做在车右边保卫君王的武士)。

夏(夏季)四月辛巳(四月十三日),败秦师于崤,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用如动词,穿着黑色的丧服)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丧服均用黑色)。

文嬴(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请三帅(“请”后省略“释”。此句意:替三请求[即求情]),曰:“彼(指三帅)实构(挑拨离间)吾二君(二君,指秦、晋二国国君。构二君,挑拨二国国君的关系),寡君(对其父秦穆公的谦称)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此二句意为: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杀、惩罚)焉?使归就戮(受戮刑)于秦,以逞(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动词,朝见),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放)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诸(“之于”的合音)原(此指战场),妇人暂(短暂的时间,此指在很短的时间内)而免(赦免、放走)诸国,堕(hui,同“隳”,

2 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不顾晋襄公在跟前,就随地吐唾沫)。

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解下)左骖(左边的马),以公命(命令,这里意为“名义”)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用)累臣(累,捆绑,臣,孟明自称。累臣,被捆绑人,指俘虏,这里是孟明自指)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之以为戮:以之为戮,意谓如果因此而杀我),死且不朽(此句意为,死了也不会忘记这个恩德。言外之意,不会忘记这个仇恨)。若从(遵从;遵照)君惠(恩惠)而免之(不杀我。之,代词代杀戮之刑),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此句意思是三年后要兴师报仇)。”

秦伯素服(穿着白色丧服。服,用如动词,穿。)郊次(等候在郊外。次,停驻),乡(同“向”,面向)师(军队)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动用法)二三子(指百里孟明等人),孤之罪也。”不替(废弃,撤职)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况且)吾不以一眚(sheng,眼病,借指一般的疾病,引申为小的过失)掩大德(指大的功劳)。”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干肉、粮食、鲜肉、牲畜等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一个名为原圃的兽园,就像秦国那个叫具囿的兽园一样,你们走时可以到那里猎取麋、鹿等野兽(带走),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我们)忘记了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贵国国君的恩惠)。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4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第11篇:读《山生》有感

读《山生》有感

田兴铁矿综合办公室:陈志鹤

《山生》我读了两遍,还要读第三遍、第四遍……

为一幕悲惨的童年生活而落泪,也为一个一心为民的从政生涯而感动,更为一个英年早逝的汉子而哭泣…...他,一个身居要职的“父母官”,一个带领干部开展“当农民的儿子”活动的“儿子”;一个面对权势、压力从不弯腰的硬汉,一个看着无钱治病的农村贫困户凄然泪下的真情汉子;一个在工作中追求先进工作法,带头学习电脑办公的时代跟随者,一个长年只穿同一身衣服的落伍“老农民”。正如他在自己博客中所写的:童年的生活及父亲和亲人们给予我许多性格特征,自卑、自尊、孤傲、热情、宽容、固执,等等,包括许多相互矛盾的个性。

他就是王彦生,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一位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他用短暂的生命抒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深沉的爱,给党和人民交了一副满意的答卷,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诠释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真谛,谱写了一曲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赞歌!

一、他孝敬父母,情系群众;

王彦生四岁就失去母爱,在父亲和亲人的照料下长大,他时至中年,又得母爱,视为亲娘,孝敬备至。他常常讲,“人要有良心,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啊!”他为孤独的老父亲找了老伴,又尽其所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悉心照料,在感到身体不适后又带着全家出去旅游,满足了父母要做飞机的愿望。他出门下乡兜里总要揣着几百元钱,遇到困难户就要塞上一张,遇到老人,总要上前唠上几句;有一次一些

上访的群众在上访途中遇到交通事故,乘坐的马车突然倾翻,两名群众摔成重伤,致使一触即发的上访态势猝然而至,个别干部长出一口气,幸灾乐祸,王彦生大怒,“这是什么感情?”说着,马上赶到现场把受伤群众送到医院,接着又联系病房、拿药、找医生。看着这名满头大汗的组织部长,本来心有怨气的上访群众特别感动,气一下子消除了。

二、他关心下属,保护干部;

在日常工作中,他从不以领导自居,以一个老大哥,老朋友的身份对下属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在付岩伟(一名办公室主任)不知情的情况下送他去医院接受了根除癌症细胞的手术,并使其完全康复;组织科长王海峰反映年终干部考核过多过滥,基层干部每年要拿出两三个月时间应付,有怨而不敢言,王彦生果断要求以集体名义发稿,并在县委领导追究责任时,实事求是,通过入情入理的解释,化解了县委领导的迷惑与不解,也化解了王海峰的政治风险,并且使县委领导进一步认识了王海峰,使其很快被破格提拔。

三、他慧眼识珠,善于发掘;

“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这是王彦生对组织干部工作的真切体会和精神总结。一个经常组织村民上访,被视为“不稳定”分子的村党员经过其调查后竟然成为村支部书记,两年后,所在村子竟然又成为全省有名的典型示范村;一名机关副职在干部调整时颇受争议,王彦生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这名干部只是性格使然,耿直率真,不太注意说话的方式,确是一个有魅力的可造之材。于是,他力排众

议,大胆向县委举荐这名干部到一个最为艰苦最为困难的基层单位担任正职。短短一年时间,这名年轻干部就打开了局面。

四、他刚直不阿,懂得拒绝。

作为一名组织部长,王彦生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拒绝送礼。面对蜂拥而至的送礼人,王彦生很是无奈。对于这些钱物,王彦生一概不收,一些亲戚朋友送来的小米、鸡蛋、水果等土特产,算是心意,勉强收下,待其临走时回赠一些东西,价值却是更在其上。

一名年轻干部多次找到组织要求提拔,并托多位领导说情。在打了两年的“公关战”毫无收货后,找到王彦生“理论”:“王部长,都说你好说话,到我这怎么就这么难呢?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给你送礼啊?你开个价吧!”王彦生拍案而起:“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性格不该,迟早会栽跟头。”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收到了处分。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这是王彦生乐观豁达、包容大度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直到临死的前一秒,王彦生还在为丛台地区“两会”的召开认真地组织准备着,只是,作为组织者的他,第一次缺席了,也永远地缺席了……

他,犹如一颗划破长空的流星,短暂的生命孕育了永恒的真理!他,宛如一座高高耸立的灯塔,时刻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中国的中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旺达去奋斗!

第12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3)国可得也 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8)无礼则脱 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 (10)以乘韦先 四(11)为从者之淹 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 战争 (16)敢犒从者 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2)超乘者三百乘(辆)(3)以乘韦先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 (中间)(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11、得

(1)国可得也 (得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获得)

12、及

(1)及滑 (到)(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到)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谋略)(2)谋及子孙 (考虑)

14、而

(1)勤而无所 (却)(2)哭而送之(表修饰(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 (4)秦师轻而无礼 (而且)(5)灭滑而还 (顺接)(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表顺接) (7)入险而脱 (却)

15、之

(1)何施之为

(宾前标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他们)(3)吾闻之

(这种说法) (4)夏后皋之墓也 (的)(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取独)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 (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 (赦免)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磨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

(3)可谓死君乎: 为……死(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尔何知!(2)何施之为?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第13篇:崤之战学案学生版

《崤之战》简学案 北京中学 肖中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 2.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 4.鉴赏人物语言。 5.借鉴写作技法。 6.探究思维能力。 【学时】:两课时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评】

这是一篇出色的记述战争的文章。虽然全文仅有一句写到秦晋之战:“败秦师于殽”,但事事围绕秦晋之战来写,写此战的前因后果,把战争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们了解和接受启迪。写此战涉及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立场、性格、语言,无不生动形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活生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在叙述事件过程中,文章剪裁恰当,详略适宜,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练、准确、委婉、优美,可谓简而精,曲而达,是文章写作的典范。

第一课时

【文言知识】

1.实词释义

①穆公访诸蹇叔

②以乘韦先 .. ③彼实构吾二君

④秦伯素服郊次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击之,必大捷焉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吾子取其麋鹿 3.词类活用

①秦师遂东

②遂墨以葬文公 ..③先轸朝,问秦囚

④秦伯素服郊次 ..⑤劳师以袭远 ..4.指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以间敝邑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堕军实而长寇雠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乡师而哭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牛十二犒师

(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6)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觳之战》写的虽是一次战争的始末,但“蹇叔哭师”也好,“弦高犒师”也好,都可以独立成篇;然而连贯起来,却又浑然一体。一场战争牵扯了几个国家,若干人物,记述起来不免头绪众多,事件繁杂,但作者写来并不慌乱。文章从头至尾,有一中心,就是觳之战;有一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时间出现过三次: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三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路过洛邑北门;夏四月,战败。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叶落归根,最终还是回到了觳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人物】

结合人物语言和动作简要分析秦穆公、蹇叔、弦高、原轸、晋襄公等人物的形象。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实词释义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无礼则脱

(3)为从者之淹 ...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乘韦先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若潜师以来/遂墨以葬文公

使皇武子辞焉/君何辱讨焉 余收尔骨焉/肴有二陵焉 击之,必大捷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且使遽告于郑 死且不朽 3.词类活用

(1)左右免胄而下

(2)入险而脱 ..(3)而以贪勤民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以闲敝邑 ..4.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 (1)柩有声如牛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鉴赏语言】

1. 委婉含蓄、高雅多致的外交辞令。

弦高犒师,皇吾子辞敌,孟明谢赐

2.以少见多,个性鲜明的措辞言谈。

蹇叔对穆公,先轸论战,文赢请三帅

【激发借鉴】

1.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思维训练与探究】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应对风云诡谲、危机四伏的局面,一大批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应运而出。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谱写许多历史传奇。烛之武、蔺相如、张仪、苏秦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说服别人既要技巧和策略,也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睿智与高瞻。在《崤之战》中,为何杞子能说动穆公,先轸和文赢能说动襄公,而蹇叔、栾枝却不能?试分析其原因。若你是蹇叔或栾枝,你觉得应该怎样去说服他们的国君?

第14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 (3)国可得也

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 (8)无礼则脱

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 (10)以乘韦先

四 (11)为从者之淹

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

战争 (16)敢犒从者

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 12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

(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 (5)未报秦施: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 (2)蹇叔哭之:为……而哭 (3)可谓死君乎: 为……死

- 4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第15篇:崤之战的文言整理

《殽之战》文言总结

一、古今异义 左右

古义:

今义:

于是

古义:

今义:

二、通假字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厉兵秣马

3.脯资饩牵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三、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素服郊次

4.免胄而下

5.子墨衰绖

6.先轸朝

7.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二)形作名 8.劳师以袭远

9.入险而脱

险 10.以乘韦先

三)使动 11.劳师以袭远

12.以闲敝邑

13.以贪勤民

14.以辱二三子

三)动作名 15.未报秦施

四)为动 16.不哀吾丧

17.文嬴请三帅

18.夫人请之

四)名作状 19.武夫力而拘诸原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秦则无礼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宾语前置 尔何知? 何施之为?

3、状语后置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晋人御师必于崤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吾子淹久于敝邑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使归就戮于秦

五、虚词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2.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3.不顾而唾

4.乡师而哭

5.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6.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7.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8.堕军实而长寇仇

9.灭滑而还

10.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11.寡君若得而食之

1.远主备之

2.公使谓之曰

3.王孙满尚幼,观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5.若从君惠而免之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8.何施之为

9.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10.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1.为从者之淹

12.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园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3.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14.寡君之以为戮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3.遂墨以葬文公

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

5.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6.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10.以乘韦先

11.秦违蹇叔,而以贪其民,天奉我也。

12.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3.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4.其谁不知?

5.其为死君乎?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7.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六、翻译句子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3、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4、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墮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第16篇: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朝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9.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通“四”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 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第17篇:崤之战l练习题(整理)

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三、一词多义

1、焉(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 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6、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7、乘(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8、无(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2)勤而无所

9、过(1)秦师过周北门 (2)孤之过也

10、间

(1)必死是间 (2)以间敝邑

11、得(1)国可得也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12、及(1)及滑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3、谋(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谋及子孙

14、而(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7)入险而脱

15、之(1)何施之为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吾闻之 (4)夏后皋之墓也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6、免(1)左右免胃而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

四、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以间敝邑: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4)堕军实而长寇雠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6)乡师而哭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6)子墨衰绖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

(9)先轸朝,问秦囚 (10)秦伯素服郊次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行则备一夕之卫 (3)围之不继 (4)奉不可失 (5)未报秦施 (6)三年将拜君赐 (7)寡君之以为戮

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败秦师于肴 (7)以间敝邑

六、特殊句式:(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尔何知! (7)何施之为?

八、课文分析

1、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2、人物性格特点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第18篇:读书笔记――《读山》赏析(推荐)

读书笔记――《读山》赏析

我一直这样认为,大山,是一个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真实灵魂,读山,就是读我们自己。“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大山,在我们的身体里超越了一个人生命的局限。一个人也许只能读到大山的一隅,而全貌则可能永远掩映在迷雾中,但大山永远在诱惑人们注视它,注视它的苍凉与博大,注视它的坚毅与巍峨。

山是人暂栖身心的港湾。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把尘世比作“樊笼”,愿意回归到自然的大山中;王维有他的辋川别墅,他在大山里享受着“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的孤独之美;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有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这些从书山中走出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大山。他们带着激动,带着希望走向大山,与大山对话,和心灵交谈。他们沉浸在大山的怀抱中,从大山中开采出令人炫目的金矿。作者说“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你可以发现“那棵枯树的笑颜”,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和“啁啁啾啾的鸟鸣”,可以听到嫩芽追撵冬天的声音„„

我们大多数人是带着功利心去读山的。带着功利心读山,只能读到大山的皮毛,而永远也读不到它的深邃和博大。与山对话必须具有如山般强健的意志,如山般丰富的情感。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大山才这样磅礴逶迤,怕只有山才这样深沉坚韧,怕只有山才这样威武、宽宏大度,怕只有山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耐得住寂寞。大山,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感受到终其一生也体验不到的感觉。大山与人的心灵之间有距离,那是你没有亲近它;大山与人的心灵之间没有距离,只要你认真地读它。亲近大山,就是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裸露的灵魂。读大山,就是读一本自然的画卷,就是读一个复杂的灵魂。大山承载着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人的不同意蕴,人们读过大山后,或共鸣,或感叹,或陶醉,或钦羡,或与大山一起沉思,或与大山一起沉默。

《读山》无疑是一片充满思想和哲理的散文,它表面上是写观察山中之景,实际上是思索社会、人生的哲理。梁衡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描写叙述之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张腾蛟的《读山》,就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还让我们从大山中获得丰厚的思想,深沉的思索,人生的哲理。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如塑料花,表面上光彩夺目,细闻却没有一点香味;而有思想内涵的散文,如山里的野花,始终散发着自然的芳香,让我们读后颊齿生香,余味无穷。

附原文:

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①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②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④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⑥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⑧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⑨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11)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第19篇:读夏山学校有感

读夏山学校有感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着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第20篇:读山就这么高有感

读《山就这么高》有感

芦溪镇路行学校八年级 :刘小莉

指导老师:曾小平翻开这本熟悉的《初中生之友》,其中《山就这么高》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好奇,我读完了这篇文章。

主人公面对学业的挫折,感觉希望渺茫,又无颜面对父母,心中萌生弃学打工的念头,父亲似乎明白了他的心思,并没有质问他,而是带着他爬村庄西边的一座高山,父亲说:“这山,说高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父子俩开始比赛谁先爬到山顶。山虽然陡峭,但他充满信心,因为他熟悉这座山,他有年轻矫健的身体。最终他爬上了山顶,心中豁然开朗,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令人激动和欣慰的是他最终登上了人生的山顶,看见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更加绚丽的彩虹,赢得了更加辉煌的人生。

是呀,其实山就这么高。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或许也曾一度有过这样的念头。学业的繁重,使我们不堪重负,学业上的难题就如一座座顶天立地的高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使我们畏惧退缩。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面对人生的高山,我们要的不是软弱,不是退缩,而是勇敢攀登,迎难而上,相信自己能行。因为我们有资本——年轻矫健的身体、充满激情的心。当你成功登上山顶时,就会猛然发现,困难、挫折,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这真的不算什么。

从古至今,多少人不是这样呢?贝多芬,不因失聪而放弃理想,他坚毅地翻越了这座高山,谱写了伟大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

不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退缩,他坚强地翻越了这座高山,发明了改变世界的灯泡;刘翔,面对强大的对手,坚持翻越了这座高山,赢得了世人瞩目的金牌„„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铭记:山就这么高。

崤山怎么读
《崤山怎么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