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科学小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8:04: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学小故事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

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

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旁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推荐第2篇:科学小故事

能推动轮船的人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知识链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推荐第3篇:科学小故事

我身边的科学小故事

上课铃响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张老师没拿语文书,而是一手端着一只玻璃杯,杯子里装了半杯水,一手拿着一双筷子笑嘻嘻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张老师要做什么呢?

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疑云,张老师笑着说:“今天,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给同学们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听到要做实验,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什么实验呢,同学们都等不及要看个究竟,心中也更加好奇了。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实验开始了。只见张老师把杯子放在讲台上,然后把筷子拿在手里,放在杯口的上方说:“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生怕漏掉什么。只见张老师慢慢地把筷子斜插入水中。眼前的现象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本来直直的筷子竟然“断了”!同学们的嘴巴都张成了大大的o型。“难道这是一双魔术筷?”“难道是水把筷子压断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老师把筷子拿出来了,筷子完好无损!老师又把筷子放入水中,不过这次是竖直插入,筷子没断开,还是完整的筷子!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解,可老师却让我们自己找答案。

终于熬到了放学,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啊,我明白了!原来筷子在水里是“断的”,是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平时见到的“池底变浅”、“海市蜃楼”等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将筷子竖直插入水中筷子没有断开是因为光垂直于两种介质的交界面的原因,入射角和折射角为零光不发生折射的原因。

啊!这个实验真有趣,原来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

推荐第4篇: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

蛤蟆吃西瓜

有一只蛤蟆,种了一块西瓜地。夏天,西瓜成熟了,一个个长得又大又圆。

眼看着西瓜越长越大,可是蛤蟆想不出吃西瓜的好办法。蛤蟆心里真着急呀!

这一天,蛤蟆的好朋友青蛙来了,青蛙看到这么大的西瓜,就帮蛤蟆想办法。青蛙说:“我们用石头砸西瓜吧!”蛤蟆想了一下,“不行。一砸西瓜就碎了。” 青蛙又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用刀砍西瓜吧!”蛤蟆又想—下,“还是不行,哪来这么大的刀呢?我们又怎么扛得动?”

蛤蟆和青蛙没办法了,就到瓜旁边去玩。在路上,它们捡到一根竹管。蛤蟆看着竹管,一下子想出了好办法。

蛤蟆和青蛙把竹管插进了西瓜,红红的西瓜汁立刻从竹管的另一头流了出来。蛤蟆和青蛙吸呀,吸呀,西瓜汁真甜。它们喝饱了,肚子都胀得圆鼓鼓的,西瓜汁还在流。于是,蛤蟆在竹管上装了个水笼头,可以随时开关。它还在竹管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西瓜汁”。

小动物们看见牌子,部来了,他们排起了队,轮流喝西瓜汁。喝过西瓜汁的动物都说:“蛤蟆种的西瓜真甜!”

科学道理:西瓜的水分很多,吃起来很甜。

科学小故事大全

小鸡出世

鸡妈妈生了两个蛋。它小心的把蛋放在肚子下边,认真地孵了起来。

鸡蛋里真暖和,小鸡也一天天长大了,它们多想出来呀。笃,壳破了,小鸡看到蓝蓝的天,它们想,外边一定是蓝色的。笃笃笃,壳碎了,两只鸡宝宝咕噜,翻了个身,小鸡看到红红的花,它们想,外边一定是红色的。小鸡来到草地上,看到绿树、红花、蓝蓝的天空,它们高兴地说:“原来外边是彩色的呀!”两只小鸡越长越大,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公鸡和一只小母鸡。它们又长啊长啊,变成了鸡爸爸和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到草地上学本领去了。

科学道理:鸡是从蛋里孵出来的。

红红的小东西

马路上有一个红红的小东西,它高高兴兴地往前滚着。滚呀、滚呀,它遇见了一只小老鼠,小老鼠说:“你是谁呀?”小东西:“我不知道。”小老鼠说:“你是一颗红樱桃,不然我就一口把你吃掉了。”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有两只红红的眼睛,小东西说:“让我做你的第三只眼睛吧!”小白兔说:“我才不要做妖怪呢!”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经过了小熊的家,小熊要过四岁生日了,可是它的门前只有三盏红灯笼,小东西想:“我是不是那第四盏红灯笼呢?”小熊说:“你是假的,你不会发光。”小东西又继续往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猫,小猫今天很不高兴,因为它的红衬衫上掉了一颗红纽扣,小东西明白了:“噢,我就是那颗红纽扣呀!”

科学道理: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都是红色的。

关于科学的小故事

小蛇多多

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妈妈叮嘱它不要乱吃东西。小蛇多多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走着走着,小蛇多多看见了一根香蕉。它想:香蕉软软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串葡萄。它想: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个苹果。它想:苹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又吃下一个苹果。多多的小肚子已经很饱了,可是,不一会儿,多多又看见了一块西瓜,它费劲地把西瓜也吃了下去。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动了。肚子涨涨的,真难受呀!

这时,一只小蚂蚁爬到了多多的鼻尖上。蚂蚁在多多的鼻尖上爬来爬去,多多觉得鼻子痒痒的、痒痒的,它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啊嚏”

咚咚!肚子里的水果都飞了出来。多多把水果送给了小蚂蚁,轻轻松松地回家了。

科学道理:吃的太多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不要贪吃。

幼儿科学小故事

下雨了

天哗啦啦的下雨了,大家跑来跑去,找避雨的地方。

小蚂蚁找到一个胖胖的蘑菇,躲在在下面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蘑菇像把小花伞。

小蝴蝶找到一篇圆圆的绿绿的叶子,躲在下面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绿叶像顶小帐篷。

小蜜蜂找到一朵香香的红红的花朵,躲进花心里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

花儿像间香香的小房子。

只有毛茸茸的小黄鸡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急得叽叽直叫。

这时候,鸡妈妈来了,它张开翅膀,让小鸡钻了进来。现在小黄鸡也有避雨的地方了,他再也不冷了。可是,鸡妈妈还站在雨里挨淋呢,冻得鸡妈妈制哆嗦。

这时候,忽然有谁在鸡妈妈头顶上张开了一把伞,鸡妈妈抬起头一看,哦,原来是小姐姐。

现在,小姐姐、鸡妈妈、小鸡都站在雨伞下避雨,他们就像回到家一样温暖。

科学道理:各种动物避雨的方法都不一样。

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

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中外科学家小故事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蛰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很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台,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爱迪生得知母鸡在孵小鸡时,学着母鸡的样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鸡。这个可笑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5篇:科学小故事

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科学故事】

水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的生活真是一刻都离不开水。但是作为饮用水的只能是淡水,海水由于很咸是无法饮用的。那么,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海水之所以是咸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种盐分,其中大部分是氯ǜ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钙等。其实,在海洋刚形成的时候,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样,都是淡的,后来,雨水不断冲刷岩石和土壤,并把岩石和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冲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盐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海中水分不断蒸发,而盐分几乎不会蒸发,这就使盐的浓度越来越大,于是,海水就慢慢变咸了。

2、鸡为什么飞不高【科学故事】

鸡的祖先是鸟,小朋友们都知道鸟是会飞的,可鸡为什么飞不高呢?

原来,鸟的祖先是始祖鸟,始祖鸟既飞不高,也飞不远。因为当时的地面上都被一些大型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如恐龙、老虎、大象等霸占了,始祖鸟身材矮小,力气又弱,还跑不快,所以就经常饿肚子。

那时候,天上除了一些蚊虫会飞以外,就只有长翅膀会飞的极少数恐龙了,始祖鸟很羡慕他们,梦想着自己能飞到果树的高枝上吃个饱。于是,始祖鸟先开始练习跳跃,练习腿部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始祖鸟可以吃到矮树枝上的果子了。始祖鸟没有骄傲,而是加紧了训练。

一天天过去了,始祖鸟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奇异的变化,先是小腿上多余的肉没了,跟着大腿也发达起来,整条腿重量减轻了,弹跳力越来越好。再就是上肢的手指不见了,代之以一大块蓬松的羽毛。羽毛可以伸展,伸展时像一把扇子,训练时热了还可以扇风呢。慢慢地始祖鸟发现,扇着扇着身体轻了许多,有种浮力在托着自己向上飘。始祖鸟便双脚用力一蹬,自己竟飞了起来。

始祖鸟高兴极了,它吃到了更高树上的果子。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始祖鸟终于吃到树尖上的果实了。

这时候,始祖鸟彻底变了,变得跟现在的鸟儿们差不多,他们天天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白云间。

后来,有一种鸟儿被人类饲养了,变成了现在的鸡。那么,鸡为什么不会飞了呢?最初被饲养的时候,鸡很想飞,它向往大自然的广阔,更向往自由。人类用笼子罩住它,让它飞不出去,又用好吃的粮食喂饱它,让它吃的胖胖的。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就丧失了飞行的本领,这就是鸡为什么飞不高的原因。

小朋友,你是想做始祖鸟呢,还是想做不会飞的鸡?

3、幼儿科学童话故事:是谁咬死了果树 一株果树枯死了。老园丁拔起来一看,发现果树根上有好几处被虫咬坏了。

他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查出是谁咬的,一定要把他查出来!”

墙脚边有株杨树,杨树上有只知了。他听了老园丁的话,指着杨树叶上的螳螂说:“疑是他!疑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你看他,一天到晚举起两把锯子,在果树上跑来跑去。不是他是谁呢?”

老园丁正要责问螳螂,被蜻蜓看见了。

蜻蜓立刻飞下来,对老园丁说:

“螳螂的两把小锯子,是捉虫和防身的武器,不是用来锯果树的。那株果树被咬坏的是根,螳螂却从来不钻到地底下去。你查清楚了再说吧!”

知了听了,立刻改口说:“不是他!不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说不是螳螂,那么果树是谁咬坏的呢?”

知了低头一看,草上有一对蟋蟀。他就指着蟋蟀说:“或是他!或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怎么知道是蟋蟀?”

知了得意地说:“你看他嘴上生着两个大牙齿,又阔又锋利,像一把大剪刀。那株果树,一定是他咬死的。” 蜻蜓听知了又在说慌,连忙对老园丁说:“蟋蟀的两颗大牙齿,是掘土和防身的武器,他最喜欢吃草根,却不大咬树根。据我看来,知了小时候倒是长在土里的!”

知了一听着急起来,扑扑翅膀对老园丁说:“你看我身体这样胖,怎么会钻到土里去呢?我的嘴,是一根细长的管子,怎么会咬坏树根呢?我的翅膀亮晶晶的,像一件玻璃纱大衫,怎么舍得在肮脏的泥土里爬进爬出呢?蜻蜓在哄骗你,你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正在这时候,有只蝼蛄在地上爬过。知了立刻指着蝼蛄说:“原是他!原是他!”

老园丁举起锄头,打死了蝼蛄。

蜻蜓连忙飞过来,对老园丁说:“蝼蛄的确是个大坏蛋!死得应该。他的大腿像铲子一样,专会在地底下打洞;他有两个大钳,专咬玉米和棉花的幼苗。可是,我看咬坏树根的,不是蝼蛄而是能说会道的知了。”

知了听了这话,直叫冤枉,蜻蜓忍不住了,就说:

“知了,知了,你太不老实了!你不说,我来说。你从卵里一孵化出来,就钻到地底下去了,躲在树根旁边。那个时候,你只是一条瘦瘦的小虫,也没有穿上亮晶晶的玻璃纱大衫。你偷偷地吃着树根的液汁。一直吃了三四年,吃得身体胖胖的,你才爬到地面上来,挂在树枝上,脱去一件硬外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再说说你那张嘴,虽然只是一根细管子,可是厉害着哪,你把它插进树皮里去,靠它吸树干里的液汁过日子。就是你害死了果树,你还装什么好人呐!”

知了给蜻蜓说得一声不响。老园丁瞪着两眼,狠狠地对着知了说:“啊!咬坏果树的,原来就是你呀!”

他一把抓住知了,把这个坏蛋掐(qiā)死了。

4、啄木鸟的移动电

在一座森林里,住着好多好多动物朋友,啄木鸟先生就住在一棵高高的白杨树上。

每天清晨,啄木鸟先生总要飞到白杨树项上,看看天气情况,然后,坐在小圆桌边喝一杯露水。

“铃,铃铃!”电话铃响了,啄木鸟先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要求治病的电话。

“我是啄木鸟,知道了,马上就来。”啄木鸟对着话筒说。 啄木鸟飞到生病了的梧桐树跟前,仔细地瞧瞧,噢,看见蛀虫了,“啄啄啄”,啄木鸟医好了梧桐树的病。

啄木鸟刚回到家,电话铃又响了,他来不及喝口水,又匆匆地飞了。

一直到天黑,啄木鸟才喘了口气,不过,他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了。

吃了晚饭,啄木鸟对着电话左看右看,心里想:“这电话机要是能随身带多好。”

于是,啄木鸟剪断了电话线,然后,捧着电话机走到门边,想试打一下电话,可一点声音也没有,没办法,只好重新接上电话线。

想呀想,啄木鸟怎么也想不出改装电话的办法,他随手打开电视机,咦,电视机里的人手上拿着什么,他怎么边走边打电话? “电话上没电话线呀。”啄木鸟看得可仔细了,他真激动。

第二天,啄木鸟进城了,他到电话商店,挑了一只移动电话,还把铃声变成“啄啄啄”。

现在,啄木鸟医好一棵树的病,便在这棵树上休息,听到“啄啄啄”的电话铃,他问清方向,就再飞到另一棵树上。

森林里的树们,把啄木鸟的移动电话叫做“啄啄啄”电话,啄木鸟听了很开心。 老树怪爷爷:啄木鸟真忙呀,这么多树等着他去医病,别的鸟就不行,啄不鸟为什么会治病呀? 红小树怪:是不是啄木鸟的嘴像老鼠的牙一样,需要不停地磨磨,顺便也吃些虫子。

黄小树怪:你真没劲,老是不把别人往好处上想,你自己也和树有关呀,你不知道啄木鸟啄虫是为了帮树治病吗? 绿小树怪:啄木鸟吃虫子是不是饿了呀? 老树怪爷爷:哈哈,这回是红小树怪答得一点不着边。啄木鸟喜欢吃树身上的虫子,如果发现树里有病害,他就用尖利的嘴啄出一个洞,将舌头伸进去,把虫子勾出来吃掉,1只啄木鸟每天能吃1000多条害虫和虫卵,他自己饱了口福,树的病也医好了。

5、蜜蜂眼镜

你可知道,小小蜜蜂有5只眼,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和2只由许许多多六角形的小眼球组成的大复眼。3只单眼只能看到近处的东西,而大复眼却能看到很远的物体。美国纽约的一位眼科医生,根据蜜蜂复眼结构原理,发明了一种多镜头视力扩大镜,它可以帮助几乎丧失视力的人恢复视觉。原来,这种眼镜共有8个镜头,其中2只像普通眼镜的大镜头戴在眼睛的正前方,另外6只小镜头分成两组装在大镜头的前上方。不少眼病患者戴上了“蜜蜂眼镜”,看东西可清楚啦。

推荐第6篇:科学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诺贝尔故事

一天,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 (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 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一)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邓小平②“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③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英)马克思 ④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英)达尔文 ⑤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英)斯宾塞 ⑥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 ——(英)培根 ⑦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 ——(美)爱迪生

(二)关于科学的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1、诺贝尔

诺贝尔的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设臵了著名的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 诺贝尔有过很多科学发明,但人们一定想不到他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 诺贝尔小时候生活在瑞典,父亲是一位机械师。由于父亲的生意不好,他们的生活很贫困。更不幸的是,一场火灾又烧毁了他家的全部财产,他们的生活完全陷入困境,只有靠借债度日了。父亲为了躲债,背井离乡到俄国谋生。 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的童年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活泼,他到了八岁才上学,并且只读了一年书,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后来,父亲在俄国的生意好起来,诺贝尔全家便迁居到了俄国。由于不懂俄语,诺贝尔和两个哥哥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就请一位老师在家里教他们俄语。当俄语学得有一定基础后,又跟老师学习其它学科。诺贝尔学习非常勤奋,成绩也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后来,父亲又让他出国进行学习,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美国等很多地方。他善于思考,认真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但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而且成为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那时,他父亲创办的工厂正在生产武器和炸药,他在父亲的工厂里学习和掌握了地雷、炸药的生产,研究了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他不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一个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诺贝尔通过自学,逐渐成长为科学家、发明家。 2、数学家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推荐第7篇:科学小故事

我身边的静电

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对着镜子梳头,可是却越梳越乱。我正疑惑,突然看见镜子里的头发飞了起来。我以为自己眼花了,又再梳了一下。这时候,头发又跟着梳子往上飞。我挠挠头嘀咕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小家伙,在干嘛呢?”妈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身后。我伸出手想扑进妈妈的怀里寻求安全,可手刚一接触到妈妈,就感到指尖瞬间有针刺一样的痛。“妈妈,这是怎么了?”我惊魂未定,摸着隐隐作痛的手。妈妈拿了一只护手霜递给我说:“没事,这是静电。来,先在手上抹点手霜,免得待会又被电着了。”我一边抹着手霜一边迫不及待的问妈妈:“静电是什么东东啊,为什么我身上有静电,难道我变成发动机啦?”妈妈听后笑着对我说:“静电呀,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电荷,是因为摩擦才产生的,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干燥的冬天。”“好啊,原来是你这个小坏蛋!把我变成了小刺猬不说,还把我电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生气地说。妈妈点了点我的脑门说:“你呀!下次梳头的时候,记得先将梳子侵入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还有啊,刚刚我让你涂抹护手霜,是让你保持手部湿润,这样能大大减少静电的产生。”我疑惑的问妈妈:“这些都是谁告诉你的呀?”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当然是从书里学来的呀!等你将来学了物理,你会知道更多与电相关的知识,知道更多科学的奥秘!”

俗话说的好:书是知识的结晶,书是思想的宝库,书是无尽的海洋。我们要多读书,才能丰富知识!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我们要多读书,才能开阔视野,了解科学!

推荐第8篇:科学小故事

蔡伦造纸

蔡伦(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被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人。

很久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是写在竹简、丝绢上的,这些材料有的十分笨重、有的十分昂贵,给人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有些人便开始使用一些较为便宜的植物纤维造纸,可这种纸看起来十分粗糙,书写起来仍然很不方便。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叫

蔡伦的宦官决心为人们寻找一种实用的造纸方法。

蔡伦经常到河边,观察妇女们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所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簿簿的一层东西。有人就把它晒干, 用来糊窗户、包东西,或是用来写字。

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纸的工匠们请教,渐渐地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采用了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等常见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

蔡伦天天试验,月月试验,把自己弄得整天脏兮兮的,周围的人都把他当作怪人,不愿意接近他。可他从不理会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埋头研究他的造纸新方法。

他采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去捞那些纸浆,捞出来的纸浆就会在席子上形成簿簿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蔡伦终于成功了。他造出了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和书写的纸,这一伟大发明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

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中国早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利用磁铁制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制成勺状,使用时将它放置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则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磁针。这种经过磁化了的钢针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针了(由于磁针轴受地球磁极的影响,而且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有个11度多的交角,磁针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指南针的制做方法各种各样,

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悬在空中。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所以,指南针又叫做罗盘针。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后来的海船上,都装有指南针。12世纪末,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推荐第9篇:科学小故事

科学课上的教学小故事

说起科学教学故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心中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科学教师繁忙而充实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教学生涯充满了欣喜和感动。

这是五年级的一堂科学课,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小马铃薯和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课堂上,我信心十足地与孩子们谈话: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个马铃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同学们都说沉。于是,我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果然是沉得。接着我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又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施展了一些魔法,能让马铃薯在这个杯中浮起来,我心里想:同学们看到马铃薯由沉变浮一定会觉得很惊奇,这样我就可以顺势引导同学们去探索马铃薯变浮的原因。当我把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出现的结果却令我措手不及:马铃薯居然稳稳地沉在了烧杯的底部。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呀,不是和原来一样是沉得吗?”我也有些紧张,赶快把马铃薯从水中捞出来,仔细一看找到原因了。原来这个马铃薯不是我课前做实验的那个,我以为一个马铃薯能浮起来,其他也一定能浮起来。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说:“这个马铃薯太调皮不听老师的话,咱们再换一个听话的。”我赶快把课前实验过的那个马铃薯找出来重新做一遍,马铃薯终于浮在水上面。课堂出现的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我决定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在同一个杯子里,马铃薯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我把两个马铃薯给同学们轮流观)经过大家仔细观察发现两个马铃薯大小差不多,只是一个比较新鲜重一些,一个存放时间久了,外皮有些皱了,重量也轻了些。

学生1:新鲜的马铃薯水分多,重一些,所以容易沉,不新鲜的水分少,重量轻所以容易浮。

学生2:我们上节课学过,大小一样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大家共同探讨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经过这个小意外,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课堂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小世界。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往往超出了课前预案设计。这时我们不能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尽管这些“小意外”的发生或许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但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不期而至的收获,而学生也正是这样的不断地动态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推荐第10篇:科学小故事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苹果与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

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方面又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他爸爸是个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死去了。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生活。

牛顿在12岁的时候进入格兰镇小学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一些灵巧的小机械。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巧的水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个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缓缓流出,水面逐渐降低,水面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示时刻。

放风筝,是孩子们都喜爱的游戏。聪明的小牛顿更玩出了新花样: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人,都叫起来:“彗星!”当人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大悟了。

牛顿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学校里,当他受到大同学的侮辱时,他总是拼命反抗。他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带领牛顿登上科学群山那一个又一个巅峰。

牛顿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陷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走出房门去拿酒时,忽然想起关于月球轨道的运算,于是就把请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顾自地忙着计算起来。朋友知道牛顿的脾气,只好自己吃掉了盘子里的鸡,把骨头吐在了桌子上。牛顿终于计算完了,这才想起请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鸡只剩下了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仍然十分谦虚。他曾这样说过:“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要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第11篇:小班科学小故事

小班科学小故事:红红的小东西

马路上有一个红红的小东西,它高高兴兴地往前滚着。滚呀、滚呀,它遇见了一只小老鼠,小老鼠说:“你是谁呀?”小东西:“我不知道。”小老鼠说:“你是一颗红樱桃,不然我就一口把你吃掉了。”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有两只红红的眼睛,小东西说:“让我做你的第三只眼睛吧!”小白兔说:“我才不要做妖怪呢!”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经过了小熊的家,小熊要过四岁生日了,可是它的门前只有三盏红灯笼,小东西想:“我是不是那第四盏红灯笼呢?”小熊说:“你是假的,你不会发光。”小东西又继续往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猫,小猫今天很不高兴,因为它的红衬衫上掉了一颗红纽扣,小东西明白了:“噢,我就是那颗红纽扣呀!” 科学道理: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都是红色的。 小班科学小故事:小蛇多多

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妈妈叮嘱它不要乱吃东西。小蛇多多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走着走着,小蛇多多看见了一根香蕉。它想:香蕉软软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串葡萄。它想: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个苹果。它想:苹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又吃下一个苹果。多多的小肚子已经很饱了,可是,不一会儿,多多又看见了一块西瓜,它费劲地把西瓜也吃了下去。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动了。肚子涨涨的,真难受呀!

这时,一只小蚂蚁爬到了多多的鼻尖上。蚂蚁在多多的鼻尖上爬来爬去,多多觉得鼻子痒痒的、痒痒的,它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啊嚏”

咚咚!肚子里的水果都飞了出来。多多把水果送给了小蚂蚁,轻轻松松地回家了。 科学道理:吃的太多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不要贪吃。

第12篇:科学教学小故事

科学教学小故事

王丹

《阳光下的影子》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木棒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整堂课给学生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记得老师上周五布置了的任务——每个小组要准备好小棒、橡皮泥和尺,准备好了吗,让我来检查检查。”当我边说边走边检查放在桌面上的材料时,才发现,情况不妙!首先是带来材料的仅仅四五组而已,其它组的同学则一脸歉意地随着我的走动瞧向别组的材料,小手并没有动一动从自己抽屉中拿材料的意思,很明显,忘了这次的作业了,再一看,有的小组带来的小棒竟然是筷子,太长了!如此长的“小棒”,如何才能在A4白纸上画出这根小棒的影子变化?

我灵机一动,先组织指导没带材料的小组成员自由找伴加入别组,然后让带筷子的小组直接用粉笔在地上画影子的变化,测量间隔的时间各组随太阳出现的状况自由确定,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前期的探讨活动很顺利成章地结束了,学生也明确了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于是,各个小组开始各干各的探究活动了。我看了一下,有的小组很聪明,他们利用尺上小孔,将其穿在小棒上使得尺能灵活转动,而且测量出的数据更准确。有的小组成员围坐着,有的蹲着,有的趴着,用筷子做实验的小组用米尺在那里横来竖去的,弯着腰在找影子,也有几个调皮孩子则在各个小组间走来走去作观摩状,所以偶尔也传来“让开,快让开!”的埋怨声。可正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时,太阳却像是在跟我们做“藏猫猫”的游戏似的,一会儿阴一会儿晴,当太阳被云遮住时,有的孩子天真地对着太阳说“太阳公公,求求你快出来呀„„”当他们看到一丝阳光从云中露出来时都兴奋得拍手欢呼“哇,来啦来啦„„”“快测量,快测量呀„„”看来,孩子们探究的激情和效率并没有因为前面的问题而降低。还好,老天勉强合作,一节课下来,学生共测量了三次,课堂纪律有序,没有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当我看到孩子们那收集数据的高兴样,那思考讨论的炽热状,我知道,他们的实验也成功了!下节课堂上当他们把这些数据罗列出来,肯定能引起同学的极大兴趣!

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收获,当然,一些现象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临时生成的二课时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虽然显得不够严密,但能让他们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地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他们的发现也会更多,更精彩!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是强烈的,虽然课外作业并没有如期完成,但他们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还是说明了蕴含在他们头脑中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另外我也感到作为科学老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备材料准备,不但要备学生现状,更要备学生需要;甚至还要备教学时空:“天时、地利、人和”样样要考虑到,下雨了怎么上这课?阳光不强烈怎么上?上午怎么上,下午又该怎么上?当发现问题时,又该怎么办?看来,备课一关实属至关重要,虽然平时很忙,但备课却应是百忙中的首忙!由此而感,一个合格的老师要想学生所想,及学生所急,而一个优秀的老师更要想学生所未想,及学生所未急,要做到这点,我真的还差很大一段距离!很多时候,我得向孩子们学习,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的原则应该牢记于心。

第13篇:科学小故事1

科学小故事

三(3)蔡姿贞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公元前287年,出生于地中海中西西里岛的叙拉卡斯城。他博学多才,智慧过人,用他的发明创造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倍受亥厄洛国王的信任。国王曾训谕他的臣民们说:“无论阿基米德讲什么,都要相信他。”

有一次,国正做了一只纯金的冠冕,怀疑工匠用其他的金属混杂在王冠里,但又找不出确实的证据和方法来检验。于是,他想到了才智过人的阿基米德,要求他想办 法检查一下。阿基米德被难住了,他朝思暮想,但一直想不出办法。这天,他去洗澡。他刚站进澡盆的时候,水就往上升起来,他坐了下去,水就溢到盘外来了;同 时,他感觉到身体在水中的重量减轻了许多。他恍然大悟,忙从澡盆跳出来,高兴得忘乎所以,大声喊着跑出去:“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周围的入莫名其妙,以 为他得了神经病,原来他发现了检测国王冠冕的办法。

他找了一个刚好能包容下王冠的水罐,将里面注满水,又向国正要了一块踢给工匠做王冠用的一样重量和大小的纯金。检验开始了,他分别将王冠和纯金放入水罐。 结果发现放王冠时水罐里溢出的水要比放纯金块所溢出的水要多。于是阿基米德据此指出,王冠里一定混杂了比纯金比重小的其他金属。

人人都知道,如果洗涤时钻进澡盆里,澡盆的水必然上升,由于水的浮力,身体也必然减轻。阿基米德察觉出,如果王冠放入水后,所排出的水量,没有同样大小的纯金所排出的水量一样多,则金匠替国王所制的王冠一定夹杂了其他金属。

阿基米德在这平常的事里发现了十分重要的秘密。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得出了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沉物体于液体中,物体减轻之重量,等于所排除液体之重量。

第14篇:科学教学小故事

科学教学小故事:

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对于《科学》这门学科就要抱着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每次上课都要认真备课,提前实验做好一切准备。在我做实验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上四年级《混合后的变化》一课。课前我按教材要求精心做了实验:测量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我准备好了实验材料:烧杯(带刻度)、油、水、天平、砝码、记录表。第一步,用天平称出1号烧杯的重量86.4克,倒入油之后,量出油的体积50毫升,然后称出油和1号烧杯的重量146.9克,进而计算出油的重量60.5克。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水的体积50毫升,水的重量63.7克。第二步把水和油混合后,量出水和油的体积120毫升,称出水和油的重量210.6克。前后一对比,发现混合前后重量没有发生变化,而体积却增大了一部分。这与科学教参不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做得不精确吗,我又做了一遍,结果完全一样。换成其他液体怎么样呢?我把油换成牛奶重新做了一遍,其结果与前一次仍然是相同的。于是,我就用同样的教具在班里演示了这个实验。给学生的结论是: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混合后体积增大。

课后,我与其他教师针对实验课结论进行交流,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我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的。为什么我经过三次实验,结果都是错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合作,共同观察,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不是烧杯刻度不准,于是用量筒做了这一实验,结论正确,又用以5毫升为一刻度的小量杯代替烧杯,反复做了这一实验,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液体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错误出在哪里呢?有可能是烧杯的刻度不准确。 我们用2个同样的烧杯,量出同体积为50毫升的水,倒在一起,体积竟然比100毫升刻度超出20毫升。原来就是烧杯的刻度不准确,导致了实验错误的结论。

第二天,我及时给学生把实验结论更正过来。告诉同学错误的原因,并再次用量筒演示这个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正确结论。

通过这节实验课,我深深体悟出:科学实验课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我感受到,做一名科学老师首先要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其次,要多向其他教师谦虚请教,遇到难题要反复研究、探讨;还要加强学习,增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第15篇:科学课上的小故事

科学课上的小故事

说起教学故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心中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科学教师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教学生涯充满了欣喜和感动。

那是四年级的一堂课学课。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蔬菜、水果、还有其他食物,学生们带的食物各种各样,有蔬水火腿,人人都带了,而且带的不一样,当我讲完食物里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时,让学生找找那种食物里含有那种成分,学生由于带的东西不一样,所以五花八门的答案。小组汇报时,由于太多、太乱,东西带的不一样,所以学生说的也不一样,我才一一给解释。让一个学生带了碘酒,再给土豆、红薯滴上点酒后,发现并没有变蓝,

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呀,不是和原来一样是的吗?”我也有些紧张,,仔细一看找到原因了。原来这个碘酒不是真的,学生弄错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说:这个马铃薯太调皮不听老师的话,咱们再换一个听话的。我赶快把课前实验过的那个碘酒找出来,重新做一遍,马铃薯终于变蓝了。

经过这个小意外,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课堂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小世界。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往往超出了课前预案的设计。这时我们不能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尽管这些“小意外”的发生或许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但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不期而至的收获,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地动态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第16篇:18个科学探索小故事

科学探索

1 百慕大的“死亡禁区”

在大西洋西部,美国佛罗里达波多黎各与百慕大群岛之间,有一个神秘的三角区,被人们称为“死亡禁区”,又称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区。从20世纪以来,在这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原因不明的空难和海难事件不断发生。1919年,一艘长180多米,载员309人的美国军舰“赛克洛珀斯”号,从西印度群岛的巴贝港口启程,途经百慕大三角区突然神秘的消失,全船无一人生还。1945年,在一次美国海上空军例行训练中,5架“埃文格”型鱼雷轰炸机飞越这一地区时,14名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47年,一架C-54型美国飞机飞至百慕大海区时,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就一头栽进海底;1968年,载有29人的美国军用运输机“伊萨卡·伊斯兰德”号在此失踪;3年后,载员30人的“米尔顿艾切德斯”号美国飞机又在此方位附近失事;1971年,美国“费托烟2型”战斗机在雷达严密监视下飞离迈尔密136公里时,便无踪影了。此处属浅海区,水深才6米,几分钟后抵达出事地点的救援飞机,搜寻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2 龙卷风出现最多的地区

美国是世界上出现龙卷风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数达430多次。1980-1984年,发生龙卷风总计4500次,年平均达900次,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平均达1亿美元/年。1979年德克萨斯州发生的龙卷风,损失达8亿美元,45人丧生。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尤其是佛罗里达半岛以南海面上是龙卷风出现最多的地方。1968年8月的8天中,共出现27个漏斗云,有一天竟出现了8个。有许多龙卷风同时或接连出现在海面上,极为壮观。最强的龙卷风发生在1925年3月18日,穿越密苏里、伊利诺斯、印第安纳三个州,行程254公里,风速96.6公里/小时,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大量财产损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最为详细的最强的一次龙卷风。据研究,美国龙卷风发生地区与墨西哥湾暖湿气团的气旋有关。

3 降雨最多的地方

1952年3月16日,印度洋留尼汪岛上的锡拉奥,一天内降雨1870毫米,成为世界上日降水量最高的纪录。1961年7月,喜马拉雅山南坡,印度梅加拉亚邦的小镇乞拉朋齐,一月内降水9300毫米,1961年的全年降水量达26461毫米,成为世界上年降水量最高的纪录;该镇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0毫米,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世界上下雨天最多的地方是智利的菲利克期湾,一年325天下雨。

4 闪电奇闻

在法国某个小城,闪电把站在树下躲雨的3名士兵击毙。在苏联某个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 1

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在美国龙怪昂威尔的小城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后经科学家研究以后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电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电冰箱竟然没有损坏。

5 以严寒取胜的“二战”苏军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已攻下基辅,准备进攻莫斯科,战役代号为“台风”。战役前夕,苏军统帅部里研究作战方案,但与会者个个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只有一个将领时而翻看情报,时而查看地图,始终面带微笑,似乎胸有成竹。1941年10月2日,德军进攻开始,苏军的“奇兵”出击了。这支“奇兵”迫使敌人有的残废,有的染病,有的倒毙,连敌人的武器也失灵了,坦克无法开动,大炮栓也无法射击,德军部队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身穿白衣,手持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战役彻底失败。苏军的“奇兵”是严寒。原来那个苏军将领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严寒,温度低达摄氏零下50℃。

6 在海底五年不死的水手

货船“科里特鲁达”号于1983年6月23日遇难,在非洲象牙港外沉没,14名水手随船沉入海底,人们都以为他们均已罹难,谁也预料不到这艘货船沉没5年后,1988年3月被救起,船员们均活着。这真是人间第一奇闻。这艘货船装有肉类罐头和瓶装食用水,使船员在沉船中有水有食物活命,他们被困在船舱内,无法逃生,但有一条管子通出40英尺的水面,一直供给他们空气,保持了他们不死。他们被救上来时,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浑身苍白,只有一副骨骼,与他们说话,他们都听不懂,只能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7 地震中幸存的婴儿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发生8.1级强烈地震,死亡1-2万人。但有数十个新生婴儿从倒塌的楼房和混凝土下被抢救出来,其中有两名婴儿在几公斤重的混凝土下层居然忍受了十天之久而保全了生命。这些婴儿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首先是因为婴儿体内有大量的储备水分,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只要体内有水分,可以维持生命15天以上;其次因为他们身体较小,受到大人们尸体的保护。另外,因为他们仍处于胎儿的状态,不会像大人们那样产生无比的恐惧心理而消耗更大的能量。

8 航空事故的预言家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的DC10型喷气式客机坠落在巴黎郊外,机上346人全部死亡,是当时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令人费解的是,早在半个月前,美国的肖恩·罗并斯已对这次大事

2

故作了详细预言。2月16日在纽约的实验会上,肖恩·罗并斯在催眠状态下说了如下预言:“去伦敦的大型喷气客机坠落„„数百人死亡,无一生存者„„发生时间3月或5月„„美国外交官夫妇也在遇难者当中„„与T字有关(土耳其的字头)„„机种DC10„„”预言全部录了音。因事关重大,吃惊的肖恩和他的朋友于19日拜访了FBI纽约分局,向航空值班员提供了磁带,希望关注防止事故的发生。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并不相信这一预言,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9 全球的四大“死亡谷”

在前苏联、美国、意大利和印尼,存在着地球上著名的四大“死亡谷”,但其恐怖景象各不相同。苏联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达两公里,宽100米至300米不等,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到处可见狗熊、狼獾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满目凄凉。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30条人命。苏联科学家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冒险性考察和探索,但结论仍是众说纷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相毗邻的山中也有一条非常大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约6-26公里不等,面积约1400多平方公里,峡谷两侧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恶。据说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探队伍,因迷失方向而涉及期间,几乎全部丧生,有几个人脱险爬出,但不久也都神秘的死去。后来,有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都葬身其中,至今仍未查出死亡的原因。但科学家却发现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据调查统计,这个地方繁衍着200多种鸟类,19种蛇类,17种蜥蜴,1500多头野驴。这些动物在那里生活的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至今人们也弄不清它为何独得对人类如此凶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两处与苏联和美国的“死亡谷”相似的“死谷”。但这两个“死谷”只危害飞禽走兽,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据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统计,每年在这两个山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大37600多只,所以意大利人又称其为“动物的墓场”。印尼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谷中分布有6个庞大的山洞,每个洞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大的威胁,只要靠近洞口六七米远,就会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入洞内。

10 昆虫也酿灾

1941年,一艘正在波斯湾行驶的德国船,突然被一大群蝴蝶包围了,数不尽的蝴蝶像一大块厚厚的云层落到船上,所有的甲板、缆绳,甚至烟囱的周围全都是蝴蝶,那些没处栖息,仍然在飞翔的蝴蝶就像大风雪似的在天空中漂浮,船员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眼睛也难以睁开。船长下令开动救火机喷射也无济于事,结果船触礁下沉。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一条开往苏联敷德萨港的海轮“化学家泽林斯基”号上。一大群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蚊子向轮船发起进攻,机器房内群蚊乱舞,甲板上的蚊虫堆积达十多厘米厚,航道上的能见度也因漫天飞舞的蚊子而下降到几乎为零,轮船被迫停航,折腾了几个昼夜,知道天气变凉,蚊群才“安静”下来,被船员们用水冲走。

3

11 奇异的彩色海洋

 红海·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由于海水中繁殖着大量的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悬浮在海面上;再加上红海两岸气候干燥,沙漠广布,大风把红色沙粒弥漫在红海上空,散落在红海之中,把海水染成红色。

 黑海·位于乌克兰南部,海水中含盐量较高,深海处含有硫化氢,致使贝类、鱼虾无法生存。流入海里的石油和其他有机污染物分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溶解氧几乎耗尽,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尸体腐烂发臭,污染海水,使海水变成青褐色,故名黑海。

 白海·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海岸覆盖着皑皑冰雪,海面上漂浮着许多白色冰山,呈现出一片白色的冰雪世界,故名白海。

 黄海·我国东部的黄海,由于海水较浅,河流又把大量的黄色泥沙带入浅海,致使海水浑浊,变成浅黄色。

 绿海·在一些热带浅海里,由于表层栖息着大量的绿色浮游生物,海底繁殖着绿色海藻,它们把浅海装扮成绿色,形成绿色海洋。

 五彩海·日本的濑户内海,由于海面上不时漂浮着大片的油和由沥青组成的焦油状团块,它们在阳光照射下像乱抹得油彩,呈现银白色、红色、橙黄色和褐色等五光十色。

12 不可思议的岛屿

地球在自转,每昼夜自转一周,这是当今普通常识。有趣的是,在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岛,也像地球一样会自转,而且自转的周期也是24小时,叫做索马它岛。岛上荒无人烟,全岛都为植物所覆盖,动物也不多。如果驾船绕岛一周,只需30分钟。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索马它岛都感兴趣,并进行多方的考察,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奇怪的自然现象,至今仍是一个谜。与旋转岛相映成趣的是,在太平洋还有一个会自动离合的小岛。今天你看见它是完整的一个,明天它会分为两个,中间相隔4-5米。可是过不了多久,它又会自动的接合在一起,成为离开前的样子。

除旋转岛和离合岛之外,在加拿大还有一个塞布尔岛,它也会运动,而且十分明显。它每年要向前滑动100米,在最近200年来,它已向东移动了20公里,而且它还是一个“沉船之岛”,先后在这里有500艘舰船遇难,丧生者达5000人,故被航海者称为“大西洋上的坟场”。另外,在日本冲绳县南部,有一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珊瑚礁百余个所构成的海岛,一年364天都淹没在海水中,只有在潮水变化最大的一天,才露出海面,但仅仅3个小时左右,便又潜回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经过“冬眠”一年之后又会再一次出现。 13 乌鲁人的“漂浮岛”

秘鲁的印第安人中有一个分支乌鲁人他们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畔,创造了举

4

世无双的“香蒲文明”。香蒲是一种类似芦苇的多年生植物,叶子修长,高达三四米。茂盛的香蒲从两三米深的湖水中钻出,挺立在湖面上。乌鲁人就地取材,在香蒲丛中巧妙的堆起了一个个“漂浮岛”。岛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厚厚的香蒲草层层叠起来,形成很大的浮力。几十个“漂浮岛”散布在湖面上,构成了一个奇特的漂浮世界。乌鲁人就住在这些岛上,每个岛上有四五户人家,他们用香蒲草盖起顶部为圆锥状的茅屋,茅屋的墙壁和屋顶均用一张张香蒲席子联结而成,没有窗户,只有一个进出口。远远望去,茅屋酷似一个硕大的蘑菇。但是,“漂浮岛”底层的香蒲受湖水长期浸泡会渐渐霉烂,茅屋需要经常拆掉翻修,不断从上面添加新的香蒲草。

14 神秘的“湖中湖”

在寒冷刺骨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北部,有一个小镇叫布林拉德,那里湖泊密布。几年前,这个湖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至今无人能解。

冬天站在布林拉德北部的长湖地带,放眼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四周长达8英里的湖面全部是厚厚的冰层,人们可以开着车在湖面上驶来驶去。然而就在这冰封的湖面上,却总有一一块水面奇迹般地没有结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接近1英里长的黑洞。

这就是拒绝结冰的“湖中湖”——一个巨大的月牙状水面,不知道是何原因,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它仍然在怡然自得地泛着粼粼波光。

当地的官员要求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许多学者也想找出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段湖面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研究者们用针孔摄像机探测到了20英尺深的水下,他们想探寻是否有电流震动或者是地震活动的迹象,但从没找到异常之处。一队科学家几乎已经测试了所有关于这个“黑洞”的事物,但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结冰现象,他们依然是一头雾水。

“这个湖区不结冰的地方,从底部到顶部的湖水,热度都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吃惊。我们估计这应该是导致这部分湖面不结冰的原因。”科学家艾伦·塞布拉说,“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这个“黑洞”像个顽皮的孩子,跟人们玩着捉迷藏,自出现以来它只结过一次冰,而这唯一的一次结冰也同样让人瞠目结舌——因为它并不是在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湿天气时结冰的,而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同凡响地结上了冰。

15 醉人的植物

酒能醉人,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亦有醉人的功能。

 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

5

倒在地。

 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的“醉人草”,会散发出一种清郁的香味。每当人们闻到这种香味时,便会像喝醉了酒一样,走路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如果在它的旁边呆上几分钟,就会醉的连路都走不了。

 马努拉树生长在南非,是一种“醉树”。非洲大象最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每当大象暴食了这种果子后,再喝进一些水,便会大发酒疯——有的狂奔不已,上窜下跳,撞倒或拔倒大树,更多的是东倒西歪,呼呼大睡,一般要两三天后才能醒过来。

 坦桑尼亚蒙古拉大森林里,有一种能溢出美酒的毛竹,叫“酒竹”。它溢出的酒只有30度,味道醇美,并含有一种香味。一些吃食幼竹的动物或以酒竹汁液解渴的动物由于贪食,体内的酒精大量积聚,往往醉的昏昏然,飘飘然。

16 奇草绝技

 指南草·在中亚细亚,盛产一种草,人们称它为“指南草”。这种草的特殊之处是: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叶子老是从北方指向南方,人们根据叶尖的位置就能辨别方向。

 咬人草·有一种小草叫荨麻,牧民们称之为“咬人草”。当你顺手抓它(从下往上顺毛捋)则不痛,逆手抓获撞上级奇痛难忍。“咬人草”茎上的螫毛,用以杀伤来犯的敌人而保卫自己。别看它其貌不扬,农牧民却把它视为珍宝。如果有人被毒蛇咬伤,将新鲜的全株荨麻捣烂取汁敷伤处,可迅速治愈;对于草原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用适量的荨麻煎水洗患处,相当有效。  瘦身草·在印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野生草,肥胖的人服用后会逐渐消瘦下来,故名“瘦身草”。印度传统医学用该草治疗肥胖症已有2000年的历史。“瘦身草”能使人体摄入的一半糖分不被吸收,从而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达到减肥的目的。

 能测温的草 在瑞典南部有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管它叫天然的“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反应极为灵敏。在20℃以上时,它的枝叶都斜向上方伸出;温度若降至5℃时,枝叶则向下运动,直到和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则枝叶就恢复原状。

 盐草·牙买加生长着一种盐草,它的茎和叶中含有盐分。当地居民割回盐草,洗净晒干后放在锅里煮,再将汁液晒干,水分蒸发后便留下了盐。

 还魂草·安徽黄山的高峰石壁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还魂草”。它枯黄以后,只要用开水烫过,再浸在冷水里,过一会儿,仍然变成青绿色。

17 千奇百怪的石头

 会“走路”的巨石·前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能自行移动位置的石头。该石呈蓝色,

6

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过位置。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塞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镇住”它。可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如今它已向南移动了数公里。无独有偶,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死谷”。人们发现这里也有许多石头会“走路”。美国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标出位置,定期进行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都改变了原先的位置。有几块石头竟然爬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路程。

 自行增减重量的怪石·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有一块椭圆形石头,可以自行增减重量2公斤左右。据该石主人说,最初石重22.5公斤,朋友们在1989年春节时来观赏“宝石”,石重已变成25公斤。随后一连数天,换了8杆称反复校验,发现该石最重时25公斤,最轻时22.5公斤,上下变化达2.5公斤。研究人员再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3个时刻该石的重量分别为21.8公斤,22.8公斤,23.8公斤。在短短的75分钟内,该石的重量竟增加了2公斤。

 自行升空的“圣石”·印度西部马哈拉邦有一个叫希沃布里的村子,村里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神庙。庙前空地有2块各重90公斤左右的“圣石”,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当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的底部,异口同声且不停顿的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且发“奇”字时的声音尽可能拖得长一些,这样,沉重的石头就会活人般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它才会落回到地上。

 毒石·日本枥木县那须镇的山上,有一种毒石,不论是昆虫还是飞鸟,一旦接触到这种石头很快就会死亡。这种能杀死生物的毒石,当地人把它叫做“杀生石”。这种毒石多在火山口附近。  哭石·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发出的声音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起来十分伤感。并且,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二分钟。

 纹圈石·在中美洲的卡隆巴拉地方,有一些卵形的石块,土著人一直把它们视为宝物。这些石块在下午时是平滑的,奇怪的是,经过一夜时间,所有石块便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纹圈。经太阳晒过以后,这些刻纹在下午便自动全部消失。好几公里范围内的石块皆是如此。

7

18 树木之最

 最大的树·迄今公认的最大的树是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中的名为“谢尔曼将军树”的巨杉。最大的直径有6米左右,重2800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有“世界爷”之称。

 最高的树·在非洲发现的一棵叫“波巴拉”的树,树高189米,是迄今最高的树。  最硬的树·世界上最硬的树是铁梨木树,它刀砍不入,枪打不透,实为世人罕见。

 最长寿的树·据科学家考察迄今最长寿的树是生长在澳洲的一棵苏铁树,它已经活了12000~15000年。

 最轻的树·南美洲一种叫“巴尔沙”的树是目前相对密度最小的树,晒干后,相对密度只有0.1~0.25。

 最重的树·舰木又名“钢铁树”,质地又密又韧,不弯不裂,是目前相对密度最大的树。生长在广西南部石灰岩地区,其相对密度可达1.128。

 生长最慢的树·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一株古老的松树,年龄已4700多岁,却只有9米高,每年增高不过2毫米,可谓生长最慢的树。

 生长最快的树·1974年6月17日在马来西亚的沙巴种的一棵树,它在13个月中竟长高了10.75米,可算是生长最快的树。

 最贵的一棵树·1959年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名苗圃人员花22.5万法郎(折合人民币75000元)买了一棵来自华盛顿州亚赛马的苹果树,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棵树。

 最小的树·中国北方柳树又称草树,是世界上最小的树。这种树高只有2厘米。它是由分类学家林佘划入树木一类的。

 历史最长的树·在所有树木中,一种银杏(又名白果树)的资格最老,它已有16000年的历史,故称作活化石。

 最大的树叶·两种棕榈树的叶子极大,一种是生长在印度洋马斯卡林群岛上的酒椰棕榈,另一种是名叫亚马孙河竹子的棕榈,其叶子长达20米,叶柄有5米长,可谓最大的树叶。

第17篇:《奥运小故事》《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中国)

故事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故事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故事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事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

1 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故事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故事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

2 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故事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故事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故事9: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是世界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18篇:“科学小故事比赛”主持词

“科学名人故事比赛”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本次比赛的领导和老师。下面,我来介绍今天比赛的评委,他们是:.......。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哪里来的?是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惟实践能够出真知。一个好的故事,能把我们带入充满美好愿望、绚丽幻想的世界,能给我们带来勇气、智慧与理想。讲故事比赛,她不仅为你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陶冶了你的情操,更助你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愿讲故事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更愿同学们天天快乐!下面比赛正式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一起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是——(合)“热爱科学,放飞理想”。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请同学有秩序地回教室。

第19篇:《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1

寒假里,我认真地阅读了《科学小故事》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这些发明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都很认真,且富有耐心、恒心和细心。而我比较之下,就显得不够耐心、细心了,所以我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品质,也学习他们的本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有趣的汽车发明史》。这个故事一开始写到,世界上本来是没有汽车的,只有马车。后来,一个法国的发明家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汽车发明出来了。但这辆汽车很简单,功能也很差,一次只能走15分钟,然后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后来发明啊,发明啊,技术就越来越好了,汽车的性能也越来越好了,能够走更长的时间、更远的距离。读到这里,我想到:汽车真是种有功能的交通工具啊!未来的汽车又会变成怎么样呢?会不会带我走向全世界呢?我长大了一定要把汽车变得更好。

通过阅读《科学小故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以及培养了阅读的兴趣。看着我认真读书的样子,爸爸妈妈都竖起了大拇指。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2

妈妈给我了一本书名叫《科学故事》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比如:站着睡觉的小马、听诊器的由来、死海不死,其中我看了听诊器的由来。

1816年的一天,在法国巴黎一个豪华的住宅里,著名的雷内克医生正在给一个尊贵的小姐看病。雷内克确定这位小姐是患了心脏病,雷内克想听一下这位小姐心跳的跳动,可是又不能直接用耳朵听。他忽然想到孩子们玩游戏,于是他把纸卷成一个圆筒状,把纸圆筒贴在小姐的胸部,小姐的心跳比直接贴在胸部还要清楚。他回家后,请人做了一个空心的木管,用做看病时候的听诊器,这就是第一个听诊器,医生也叫它:“医生之笛”。

雷内克好了不起,他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启发自己,从而做出了第一个听诊器。我长大也要像他一样注意生活中的小事,做任何事都要多开动脑筋,变得跟他一样聪明。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3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发明家——瓦特,他是世界上第二个研究并制造了蒸汽机得到成功和得到蒸汽机生产专利的人。

在瓦特生产出蒸汽机之前,就已经有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运行得很慢的蒸汽机——纽科门蒸汽机,它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也不会转弯。当时,人们主要利用它来抽水,当1776年瓦特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新式的蒸汽机“太阳与行星”时,这台运用曲柄齿轮传动系统的新型蒸汽机立刻被投入了大量生产,并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当时,他被应用为火车、轮船的`推动装置,现在它还被应用为采矿车、煤火车的动力来源被广泛使用。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他在发明,研究蒸汽机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并且瓦特这个人和他的故事给了我创作的灵感,给了我新的'知识,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同时瓦特用他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给了我天天向上、好好学习的勇气。所以,我要向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在科学的征途中勇攀高峰,永不停步的奉献精神!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4

在愉快的寒假中,我读了一本由吴玲辉主编的《科学家的故事》,其中,牛顿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短文主要写的是:牛顿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他读小学时,除了数学还好外,其他几门功课都不太好,但是牛顿却爱制作一些十分精巧的小玩意儿。有一次,他捧着一个用木头做的水车架在水中。只听见水车噶哒噶哒直响,不一会儿就转了起来。这时,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向他走来,对牛顿说:“你知道为什么水车会转吗?”牛顿愣住了,脸涨得通红,不知说什么,那个男孩得意的说:“不懂就不要瞎干,笨木匠!”从这以后,牛顿并没有气馁,反而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开始努力学习,成为了班里优秀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历史的巨人。

这个故事中让我懂得了:只要一心一意认真去做了,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科学小故事》读后感300字5

这本科学家的故事,很有趣。因为可以认识这些科学家,还可以知道科学家们的实验怎么做。 这些科学家分别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发明大王”爱迪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阿基米德、哥白尼……等等。他们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背后都有艰辛的故事。

让我感到深刻的是牛顿。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的呢?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牛顿久久地思考,所有的问题在头脑里碰撞。经过不停地探索和研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苹果落在地上,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还有一个我最深刻的科学家,就是阿基米德,他发现了杠杆原理,可以抬起重量很大的东西多么的好啊!他是怎样发现杠杆原理的呢?阿基米德之所以发现杠杆原理,是因为阿基米德通过多次的观察、实验和计算,他发现了杠杆原理。

看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知识,才能获得成功。

第20篇:1、“科学小故事比赛”主持词

“科学小故事比赛”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广阔的宇宙,等待着探索的足迹 。无边的海洋,期待着科学的探秘。欢迎大家来到北师大株洲附校小学部“科学小故事比赛”现场。我是XXX,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出了 “科学小故事比赛”,倾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科技节。我们的口号是:(合)

“热爱科学,放飞理想”。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本次比赛的领导和老师。下面,我来介绍今天比赛的评委,他们是:涂朝霞老师、彭博慧老师、彭真老师、颜群老师,还有我们最喜欢的科学老师张军老师。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评委们!

在比赛的筹备期间,各位选手认真训练,在班主任和科学老师的指导下,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比赛将评出

一、

二、三等奖。小选手们,加油呀!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比赛正式开始:

(选手演讲环节)

1、首先,有请三(1)班沈冠成上场。她讲的故事是《爸爸不吸烟了》,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的!大家欢迎!(男)

3、下雨天,车窗容易起雾,怎么办呢?还是让三(2)的周祉含来告诉你们吧,别着急,她就来了,掌声欢迎!(女)

大家听明白了吧,可别忘了把好办法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哦!

3、大家看见过没有叶子的光棍树吗?光棍树又是靠什么来进行光合作用的,下面有请三(3)班的骆子言来为我们讲讲。大家欢迎!(男)

4、我们人类害怕孤单,连小小的蚂蚁也害怕孤单呢?有请三(4)班程子珊的《怕孤单的蚂蚁》,大家欢迎!(女)

5、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肯定饲养过小动物吧!小狗、小兔子、小乌龟等等,有谁饲养过蚂蚁吗?没有吧,你知道怎样饲养蚂蚁吗?请听三(5)朱奕同学讲《饲养蚂蚁》的故事吧!听了故事你就知道怎么饲养了!掌声欢迎!(男)

6、亲爱的同学们,你相信石头能浮起来吗?不相信吧,可真的就有这样的怪事,不信你来听听。有请三(6)班吴晓同学来分享他知道的秘密《浮石的秘密》(男)

7、为什么植物到了冬天就落叶呢?下面登台的是三(7)班鲁周鹏。他带来的故事是《狗鼻子为什么总是湿漉漉的》,一定很特别意思!有请(男)

8、抬箱子上楼可真累呀!有什么秘诀能省力吗?三(8)的同学找到了办法。陈思慧,我们期待你的精彩!(女)

谢谢各位选手的精彩演讲,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自己也能讲科学故事,写小论文更容易选材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优秀的选手。

大家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奇观,很想再继续跟踪下去吧。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无时不刻存在着科学,等着我们去发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重要的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颁奖仪式)

现在,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本次比赛的三等奖获得选手是XX班XXX、XX班XXX、XX班XXX,本次比赛的二等奖获得选手是XX班XXX、XX班XXX、XX班XXX,一等奖获得选手是XX班XXX、XX班XXX、

有请小学部丁主任为选手颁奖——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恭喜获奖选手。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小学部丁主任为我们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丁主任。各位老师们、各位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一起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是——(合)“热爱科学,放飞理想”。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请同学有秩序地回教室。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