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春节的风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7 12:06: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春节风俗

春节风俗:北京春节习俗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

九、二

十、二十

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

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通常要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示庆贺。由于各国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形态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迎新食俗,说来颇有趣味。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就搞个七个国家的过年风俗再说,大家慢慢鉴赏啊!今年要到下列国家过年的人就更应该仔细欣赏了!

印度:饿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这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

法国:存酒喝光

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家中有剩酒,来年会交厄运。只有干干净净,才能迎来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们宁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将家中的酒喝个精光。

波兰:吃青菜

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烟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的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敲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马达加斯加:忌吃肉

在马达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时间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越南:禁止喝汤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的时候,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匈牙利:忌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打扫烟囱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欢。人们在形象上尊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保加利亚:打喷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亚人家吃年夜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任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这个喷嚏打的多么值得啊!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新年在美国并不是最热闹的节日,但仍有不少盛大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花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届时用鲜花特别是玫瑰花扎成的彩车绵延数英里,车上摆满鲜花做的各种模型,不仅吸引加州的男女老少簇 拥街头,而且还吸引着上百万电视观众。在费城,有举行化装游行的传统,参加游行的人们,有的装扮成小丑,有的装扮成妇女(按照古老的习俗,这个游行不允许女人参加),随着彩车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 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

“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新年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拎着桶,向井边进发。

德国

在德国乡村酒店阿尔布莱希特宫欢度除夕,然后去外面走走,领略往日的汉萨同盟城市施登达 尔、萨尔茨威德尔、加德雷根、奥斯特堡、坦格闵德、威尔本和哈威尔堡的中心等自然风光。

抑或,在波茨坦乡村为新年开个好头,从尽情享用自助早餐开始,轻轻松松过新年。

再或者,乘坐科隆-杜塞尔多夫游船公司为钟情于在莱茵河上乘船观光的人们准备的游船,在 莱茵河上赏烟火,来个痛快的水上除夕晚会,痛饮德啤,狂舞迪斯科。

过了圣诞节就是新年。德国人对除夕之夜也很重视,他们认为新年过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的 命运。除夕之夜,人们用烟火、灯光、响声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

在德国黑森林山区的一些小村庄,有除夕之夜全村出动举行除夕游行的习俗。村民们在做完除 夕弥撒之后,手执灯笼,在教堂钟声的伴随下,喜气洋洋地开始除夕游行。人们一路高唱颂 歌,感谢上帝赐福人间。此时牧师和村长或市长也要先后致辞,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午夜12时整,由新婚伴侣敲响钟楼的大钟,阵阵悦耳的钟声表示新年的到来。

在原来的边境地区,人们在元旦那一天的黎明时刻在花园里鸣枪,以便果树能够硕果累累。而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人们则用甩鞭子的方式宣布新年的来临。这一风俗令人回想起用声音驱邪的 日尔曼风俗。在北德,元旦那一天,孩子们手持“响盆”走街串巷,吟唱歌曲。在巴登,有一 种别开生面的新年歌唱方式:孩子们按响邻居的门铃,然后朗诵简短的、广为流传的诗歌,用 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同时,诗歌的内容往往还是一个谜语。

德国人迎新年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元旦穿新衣,万事如意;新年乱穿衣,一年不顺 利。洗洗澡,换新衣,攘灾祈福庆新年。这一风俗与我国过春节的习惯相似。 德国人新年中的 吉祥物有“吉祥猪”、“鱼鳞鱼子”、“马蹄铁”等。“吉祥猪”令人回忆起日尔曼诸神中的 图腾野公猪,它是神圣与吉利的象征。“鱼鳞鱼子”表示招财进宝,把几片鱼鳞放入钱包中, 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财源茂盛。新年里,人们还习惯把马蹄铁钉在门上,据说有驱邪镇妖的作用.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 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 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 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 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 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 —“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 雄”,以示步步高升。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加拿大

加拿大人欢度新年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从畅饮香槟、北极熊冬泳、室内蹦极,到滑雪板,应有尽有。

哈里法克斯市庆祝新年是在市政厅前举行疯狂音乐会。当地音乐家计画举行通宵欢乐会,同时主办者声称,放全加拿大最精采的烟花。市内巴士和渡轮服务周六晚全部免费。

在哈里法克斯市外,游泳爱好者准备在周日早上以勇敢跳入冰冷海洋中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北纽芬兰和东南拉布拉多,一些家庭被迫在黑夜中迎来2006年。由于暴风雪导致一些地区停电。发言人达蕾(Dawn Dalley)说,由于电线杆上积雪太多,工人无法到上面维修。

另外,15个满地可郊区计画以城市身分庆祝新年到来。四年前,这些地区被迫与其他13个地方成为满地可一部分,让一些居民大为不满。经过漫长的争斗和全民公决,15个地区从1月1日开始,终于恢复他们城市身分。

在多伦多,成千上万的民众预计到市政厅广场,其中包括三场音乐表演,欢庆节日。多伦多公共交通系统虽不免费,但延长工作时间。

亚伯达和沙斯卡其旺省准备举行晚会庆祝新年。同时运动爱好者将举行市内蹦极,享受自由落体带来的快乐。卡加利市举行大型爵士音乐会,享受典雅的怀旧乐曲。

卑诗省的惠斯勒度假圣地将放烟花。温哥华北极熊游泳协会是北美最大协会,将以举办第86届冬泳活动形式庆祝元旦,今日将有数千人跳入英吉利湾游泳。

推荐第2篇:春节风俗

春节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今年的农历腊月没有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除夕之夜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就要欢欢喜喜的送走马年,迎接羊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我们的院子非常热闹。每个单元门口早就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红底金字的大幅对联;院子里摆满了各种鲜花;家家户户的门窗里都飘出年夜饭的香味;每家每户的门上也都贴上了春联,有的还挂上了大红灯笼;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院子里尽情的追逐着、嬉闹着,有的在放着各种各样的礼花和鞭炮。 我们家的门上,也早早就挂上了爸爸买回来的大红灯笼,贴上了我写的春联。我今年写的春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岁新年新景”。横批是:“春意盎然”。 晚上,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客厅的茶几上放着鲜花、水果、点心、瓜子和糖果。在北京上大学的姐姐也回来了,我们全家团团圆圆。我们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等着看春节晚会。爸爸、妈妈今天显得特别高兴。爸爸端起酒杯,首先感谢妈妈一年的辛苦,赞扬姐姐去年考上了大学,祝贺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又被评为三好学生。姐姐也说了许多祝福爸爸、妈妈的话,表示了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我也端起杯子说:“祝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活得快快乐乐、踏踏实实”。我们全家都碰了杯,我和姐姐喝的是饮料,爸爸、妈妈都喝了酒。 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围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爸爸早就把春节晚会的节目单从网上下载打印出来了。我们一边拿着节目单,一边看着电视。今年的春节晚会可精彩了。有歌曲、戏曲、杂技、舞蹈、小品、相声、魔术等40多个节目。尤其是赵本山的《心病》、黄宏的《足疗》、冯巩的《马路情歌》,逗得我们都笑痛了肚子。整个晚会的节目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 到了晚上十二点,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门外也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全家都来到楼下的院子里看热闹。院子里的人可多了,大人小孩都在放着鞭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我和姐姐早就捂起了耳朵。一束束五颜六色的烟花直冲云天,然后爆炸、散开,真是五彩缤纷,好看极了。院子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我和一群小朋友笑啊、跳啊,手掌心都拍红了也不知道。 那满天的礼花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直延续了好久好久。那幸福之花,既是对马年的告别,又是对羊年的欢庆,它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大人和孩子们的心中。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推荐第3篇:春节风俗

《春节风俗研究》

目录

一.引言 „„„„„„„„„„„„„„„„„„ 2

二.春节风俗„„„„„„„„„„„„„„„„„3

1.简介„„„„„„„„„„„„„„„„ 3

2.研究结果 „„„„„„„„„„„„„„ 4

1)春节文化„„„„„„„„„„„„„„4

2)春节精神„„„„„„„„„„„„„„4

3)春节代表物„„„„„„„„„„„„ „4

三.具有“_____特色”的春节习俗 „„„„„„„„5

1.„„„„„„„„5

2.„„„„„„„„6

四.春节习俗现况„„„„„„„„„„„„„„„7

1.春节习俗的传承„„„„„„„„„„„„7

2.春节文化的传播„„„„„„„„„„„„8

五.如何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11

六.调查结果

推荐第4篇:春节风俗

广东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源远流长。广东人过春节,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内容和形式,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广东人的春节有自身的习俗和特色,甚至打有时代的烙印。

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我国过去沿用农历,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即公元纪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以示区别,从1914年颁布实行,至今也有96年历史。

广东人对春节时间的界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的正月16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故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叫法;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

广东人素有“未过正月十五都是年”之说,也就是说到了十六日才算春节结束,有的地方遇上十六是年例,年例大闹三天,春节时间的界定还要延长。此段期间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较固定的活动内容,有不少还相传至今。

送神扫尘备年货

年前三件事: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广东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农历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户户搞清洁卫生。《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尘”和“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扫尘时,人们习惯备新扫把,打扫墙壁、屋顶的灰尘和蛛蜘网,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干干净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扫尘和搞清洁,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间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说。人们除里外打扫外,还把家具、碗碟、床铺蚊帐洗涮一新,个人也通常在这段期间,洗头理发,添置新衣。

农历12月25日至除夕前,城里人开始忙于办年货,农村人则浸米舂粉,准备过年的食物。广东农村兴包粽、做米乙、炸煎堆;城市则兴蒸年糕、炸角仔。大粽、米乙料馅足,可口,回味无穷。这些糕点,除自家吃外,大部分备作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这样准备。年前办好年货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贴春联吃团年饭守岁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午后每家每户开始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古称“桃符”、“门贴”,已有2000多年历史。宋代文豪王安石名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新年贴春联风俗。春联用红纸写成,广东也有人把贴春联叫“贴红”。春联的内容很广泛,但都离不开表示喜庆、吉祥和对未来的期望、祈求。过去广东居民最多用的一副对联是“天增

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人的对联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以往对联由善书者代写,收酬金而润笔,而今市面有统一印刷品出售,还有精美烫金新品种。贴春联的同时,广东人还有贴门神、年画,倒贴“福”字的习俗。门神贴在两扇大门上,传统都是贴历史上的一些显赫人物,威武有杀气,辟邪挡灾,如唐代的魏征、尉迟恭:三国的关公、张飞。年画农村用来布置房厅较多,增添节日气氛。内容除福、禄、寿外,历史题材较多,古代四大美人、红楼梦、水浒人物最受欢迎。倒贴“福”字则把大大小小的福字,倒贴在墙壁、门楣、房门,表示“福气已到”。

除夕的“团年饭”,广东人十分注重,也叫“吃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故多远工作的人都尽力赶回来过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广东有的地方还流行在吃团年饭时,如有远行的人未归,则桌上摆未归人的座位及碗筷,象征团聚,以示怀念。若有新婚夫妇,也多摆一副碗筷,取来年添丁吉意。团年这顿饭,一般故意多做些,吃不完,留到明年,表示丰盛有余有剩。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为了减少做年饭的劳累,近年来在饭店酒楼吃团年饭,日益风行。较好的饭店,往往需要提前数月预订。不少人在席间还注入新的内容,唱卡拉OK、打麻雀、照相留念,多姿多彩。

守岁来源很早,唐代杜甫诗中已提及:“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守岁,通常是大人围坐畅谈,通宵不寐,取意对逝去的岁月眷念,对新的一年殷切期望,也表示精力充沛,龙马精神。午夜12时,父母长辈叫醒小孩起床,踏新年地,穿新衣服,给压岁钱。压岁钱,广东俗称“穿衫带”,多数称“利是”,讨压岁钱称为“逗利是”。由长者给后辈,以儿童为主,未结婚的成人与儿童同等看待,也可收取。压岁钱意在镇压邪祟,希望小孩快高长大,聪明进步。“逗利是”是儿童最高兴的一项活动,可用压岁钱买零食或鞭炮,节俭懂事的小孩子,则储钱买学习用品。守岁在广东的一些农村尚流行,子时一到,炮竹齐鸣。吃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贴春联、挂灯笼,一派喜庆的气氛。

新年三件事:开门拜年送穷

正月初一是新年,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人小孩都穿上最好的衣服,见面多道“恭喜发财”,互相祝福拜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但广东人却把这一天引申为一年。时时处处小心、图吉利、忌丑话、避错事。偶然说半句不吉利的话,也立即补上几句补救:“逢凶化吉”、“丑事不灵,好事灵”;不小心摔破一个碗碟,马上补上一句:“落地开花”、“花开富贵”。

初一的开门,农村看得很隆重。一清早,给祖先敬香,给长命灯添油,烧鞭炮开门。意开门红、吉星高照、五福临门。这一天,农村还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素。近年来,城市人大年初一兴到酒楼饮早茶,互相拜年,茶后逛街、游公园、看舞狮,节日活动不断创新。

年初二称之开年,全家人吃完开年饭,则标志着开年了。随后,人们便带上礼物,携儿带女拜亲访友,你来我往,城乡到处是人群。广东的习惯,年初二多数是回外家,女婿拜见岳父岳母。

年初三,广东多数地方叫“穷鬼日”,人们清晨烧炮竹送穷鬼。广东人偏重祛除“赤口白舌”毒咒。过去未禁鞭炮,城市和农村一样,天未见亮,就燃放鞭炮,并加点盐,让其弹掉。“盐”与“言”同音,即把是非流言除掉,俗称“弹赤口”,这个习俗广东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流行。

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传统从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特定的生日,依次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人类共同生日,人类共同庆祝,通常像除夕一样,劏鸡杀鸭,合家吃大餐。过去有吃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因太繁杂,如今都改为大鱼大肉,若天气稍冷,有的家庭还打边炉开餐。大年初一,孩子们穿新衣服,燃放鞭炮,逗利是。

快过年了,大家都看看----->中国人过农历年的风水习俗禁忌!

音毒 发表于 搜房网广瑞公寓

农历过年期间禁忌: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常规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骂人、打小孩等等,以下是过年一般人常听到的禁忌。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

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

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

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

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

服。

初一到初五:

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 楼主

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2.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 中的财气扫掉。

3.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对象: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 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4.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 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推荐第5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推荐第6篇:斗门春节风俗

斗门春节风俗

逛花市

斗门的花市虽不像广州、珠海等地那麽大型,但作为一个小县,其规模也是可让人称羡了。春节前十多天,就有不少商贩在县城几个主要路段摆上各种鲜花和盆栽,县府设置了一个花市,鲜花五彩缤纷,年橘金黄鲜红,进花市采购的

市民络绎不绝。

舞龙醒狮

自然是农村喜庆必备节目。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斗门县莲溪镇的舞龙队曾代表斗门县到珠海市参加过各类巡游演出,虎年来临,龙生虎猛,当然要大显身手。醒狮在斗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春节几天,各村镇的醒狮队伍纷纷进城来表演,为各商铺祈求好运,同时也采得一些过年利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图个新年大吉大利,纵使辛苦一点亦无所谓。

推荐第7篇:世界各国春节风俗

班级:通信61101班学号:201160947姓名:唐宇

世界各国春节风俗

不同的国家,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欢度春节,把对未来的向往、希望和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与春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 在越南,橘子树被当做是春节树。除夕夜晚人们通常送给朋友们半开放的桃花枝;各个家庭都和朋友们一起坐在火炉旁讲故事,抚今追昔,叙旧迎新。在蒙古,老人装扮成古时候的牧羊人模样,他穿着毛蓬蓬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狐皮帽,手里拿着一根长鞭子,不是把鞭子在空中抽的啪啪响。

■ 日本却是另一种情形。除夕午夜时分,全国城乡庙宇里的都要敲一百零八响,当然,在21的今天,钟声是通过广播台来传送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里的。按照习俗,随着最后一声钟响,人们就应该去睡觉了,以便春节第一天的拂晓起床,走上街头去迎接初升太阳的第一道霞光。谁要睡过了这一时刻,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不吉利。春节前夕,各家各户的要制作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以便春节节日里放飞。

缅甸的新年正好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按传统习俗,人要互相泼水祝福,不论是亲戚、朋友,或是素不相识的人,谁也不会全身被泼的湿漉漉而见怪。自古以来印度就保持着一种习俗,春节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他人生气和发脾气。人们认为,春节第一天过的和谐与否,关系到全年的运气。

大学工程技

术学院唐宇

推荐第8篇:春节风俗谈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春节风俗谈》教学

执 教 人: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庞淑慧

指导老师:菏泽市教研室彭秀莲

牡丹区教研室崔华

活动目标:

1、了解春节的各种民风民俗和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春节风俗的探究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

3、引导学生过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

活动重难点:

1、了解春节的各种民风民俗和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过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道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语:一个冬瓜腹内空, 两头两个圆窟窿,蜡烛钻进冬瓜内,瓜内开花瓜外红。(打一节日用品)

由谜底引出灯笼。

2、挂红灯引出春节。

3、放视频:春节的热闹场面

(因为讲课时间离春节较远,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从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春节风俗谈

过渡:你家过春节的时候都干什么?我们来说说,我知道的春节风俗。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

二、活动一:我知道的春节风俗

1、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春节风俗。

师:哎呀,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都想过年了。来,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幸福时光,看谁能大声说出你知道的春节风俗。

2、欣赏图片,生边看边说图片上的春节风俗。

过渡:春节的风俗给大家带来了多少幸福和欢乐呀,瞧你们那一张张

笑脸。看来大家对春节风俗知道的真不少。这样吧,我们来次竞赛怎么样?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环节:春节风俗面面观。

三、活动二:春节风俗面面观(这一环节以知识竞赛形式的展开)

(一) 介绍比赛规则

师:比赛分必答和抢答两个环节。

1、答对一道题得一盏小灯笼,(出示小灯笼)回答不上来机会

让给其他小组。

2、得到小灯笼最多的组就是优胜组,可以得到奖品一份。

听明白了吗?

(二)进入第一个环节:(出示课件)

师:这里有

一、

二、

三、四,四个按钮,点击任何一个按钮都会引爆上面这串小鞭炮,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关于春节风俗的小问题,第一组请选题。

现在是必答题时间,请小组长读题:

1、年的来历:春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年,那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生讲《年的来历》的传说

师:很有趣的一个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世界上是没有这种怪兽的,但是这些风

俗却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2、过年的时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往往会进行很长时间的准备活动和庆祝活动,你知道这些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吗?

生回答

老师补充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一、初二满街走;走亲访友到十五;

看花灯,吃汤圆,圆圆满满过新年。

生拍手念儿歌 ,了解过年的时间。

3、春节的食品:每到除夕人们总是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丰盛的年夜饭中,整鸡和整鱼是必不可少的两道菜,你知道这两道菜的寓意吗?

生:鸡象征着吉祥如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4、压岁钱:过年时,大人都要给小孩压岁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

生讲压岁钱的传说

(三)抢答时间。

请认真听题:师读题:

1、门神:这里有几幅图片,这是人们过年的时候常贴在门上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认识这上面哪个门神?每个门神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钟馗的故事。(师补充钟馗的资料)

2、各地的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各地的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请说出图片上的习俗是哪个地方的特色:冰雕节。师补充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年的习俗?指答

3、春联: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贴春联可以给春节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你知道春联的贴法吗?

师补充资料:(1)、老师这正好有一幅春联

要送给大家,你能把它贴上吗?(出示春联,

生贴在黑板上)

春联啊,还有很多种形式,内容也很丰富

呢!一起来看看?

(2)、课件欣赏一幅幅对联。

4、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相互拜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也有了一些改变,你知道现在人拜年都有哪些方式吗?生答

师补充资料:拜年还有很多礼节:

(1)、年龄小的给年龄大的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

朋友之间可以相互拜年

(2)、给老人拜年可以说健康长寿,给有工作的人

拜年祝他们——工作顺利。给经商的人拜年,

祝他们——生意兴隆。咱们同学之间拜年可以

怎么说?大家互相拜一拜。(学生互相拜年)

5、福字

福字要倒贴,你知道这其中的寓意吗?生答

师小结。

(四)给优胜组颁发奖品,认识中国结。

出示中国结,问:认识它吗?

生:中国结。

师:中国结也是人们喜欢的春节的装饰品,它是吉祥如意的

象征。所以,把这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送给优胜组。来,为他们的胜利鼓掌。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游戏了解了春节的各种风俗,春节的风俗还有很

多,希望同学们课下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过年的各种风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那是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健康文明的

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出示图片)

四、活动三:怎样过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

(一)学生观看图片,辨析

1、出示图片:暴饮暴食

2、出示图片放爆竹

3、出示图片压岁钱怎么花?

4、出示图片烧香拜佛

对于以上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各小组选择一幅图一起讨论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过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呢?

(二) 小组讨论,师巡视。

(三)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

(四) 师小结:大家太有才了,说出了这么多想法。我得表扬表扬

大家,按照春节的风俗,我是不是得给你们发红包啊?我给大家准备着呢,(拿出红包)

念——万事如意。

师:人们把对新年的祝愿,都寄托在这些风俗里,总是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生活越来越好。总归一句话就是希望“万事如意”。让我们一起祝愿所有人万事如意。最后一首歌曲送给大家。

五、欣赏歌曲结束。(听歌——万事如意)

师:春联写满吉祥,酒杯盛满富裕,就让我们在歌声中期待新年的到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第9篇:春节风俗——立春风俗

春节风俗——立春风俗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推荐第10篇:顺德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顺德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的主题:了解顺德春节风俗

调查的时间:2012.1.16——2012.2.1 调查的人员:顺德一中德胜学校

初一(10)班

梅靖怡 20111037 调查的地点:佛山

顺德

龙江 调查的结果:

年廿五,办年货

每家每户都会炸煎堆,炸蛋散或角子,开始买年货,准备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会买一些:瓜子,开心果,花生,糖果等等。它们都有独自的含义,瓜子: 因为红艳,所以有\"福星降临\"之喻意;因为它籽多,所以有\"人丁兴旺\"之喜,是馈宾友的佳品。开心果:吃了以后会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年廿五到年三十——贴春联

春联,顺德风俗称“易桃符”,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除了贴春联外,还会贴门神,来庆祝新春。

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对联,或秀丽或霸气的字体,抒发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按照传统,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还要在屋里贴上崭新的年画,或者会挂上红灯笼。

年廿八洗邋遢

每家每户都会把家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希望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三十,庆团年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年夜饭是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吃的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除旧迎新,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在顺德的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行花街

“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鸿图。佛山人“行花街”有举家出游的、有会友的,人们除买上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过年外,还买桔子、桃花,银柳、发财树等等,营造家居的环境,并以示新年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

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 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红包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在顺德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在春节期间由长辈派给 小朋友的红包称作压岁钱,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有发红包的习俗,部份地区是已婚者发给未结婚的亲友。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

年十五——行通济,无闭翳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调查后的思考

作为顺德人,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顺德的风土习俗,弘扬顺德文化,我们都肩负着创城顺德文化的责任,我们都是顺德文化的弘扬者

梅靖怡

第11篇:《春节风俗》活动方案

《春节风俗》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收集春节相关的信息,了解“春节”的内涵和它历史特点与地方特色,及其春节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继承。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心参与社会问题和生活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小学生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活动要点:

1、有关“吃”的实践探究。

2、有关“玩(娱乐)”的实践探究。

3、有关“春节文化”的实践探究。

4、利用春节期间采访部分人员。

三、活动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

2、实践性原则: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过程中获取直接体验的途经和机会。

3、过程性原则: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长知识,增才干。

4、开放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成果的展示,课题论文的撰写等都是开放的。

四、活动准备:

1、收集相关的报刊杂志;

2、采访用的录音机、记录本和照相机等;

3、提供学生上网查资料。

五、汇报形式:报告会。

六、活动过程:

1、主持人;春节作为我国传统盛会,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同学们从“吃”、“玩(娱乐)”、“春节文化”、“春节人物采访等几个方面去展开探究,下面我们请他们来说说。

甲:春节期间,我到菜市场去调查,发现东门菜市场货源最充足,有二百多个不同的品种,菜的价格比平时略有上涨。比如:甜椒平时一般每公斤3.5~4元,春节期间每公斤4~4.5元。

乙:我采访邻居张大爷,他告诉我:以前他们过年的时候还经常吃不饱,一

般过年时准备的瓜子,花生都是招待客人用的,自己根本舍不得吃。现在过年招待客人用瓜子花生这些已是最普通不过的,一般都有山核桃、松子等高档的干果,许多人家还有洋水果来招待客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主持人:以上几位同学通过自己的调查,采访了解到春节“吃”的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下面我再听听其他同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请听——

甲:春节同学们都放假了,大家聚在一起玩的非常开心,与伙伴放鞭炮,晚上燃放漂亮的烟火,元宵节大家一起去看灯会等等。

乙:利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春节期间全国就有5000万人组团外出旅游,成为过年休闲方式的新亮点。我们全家春节期间到海南去玩,海南气温比我们这里要高一些,所以游客很多,在海南我们和当地的居民一起过春节,跳传统的民族舞,吃传统的菜,非常开心。

丙:以前,过年爸爸妈妈给我压岁钱,今年,他们不给压岁钱,而是给我买了一套《百科大全》,作为过年的礼物送给我,这个春节,我就陪伴《百科大全》渡过一个非常充实的春节。

3、主持人:在春节里,吃和玩都充满传统的节日气氛,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更是同学关注的热点。许多同学通过查阅文献,报刊杂志,上网下载等方式收集到许多与春节有关的文化,并且把收集到的文化整理后用展板展出,同学们已在展板上了解到:a年的来历;b 东阳人过春节的风俗:①东阳人春节“吃”什么;②东阳人春节玩些什么?③东阳春节传统风俗;④东阳人过春节的新风尚。c春联的缘源:①春联的来历②春联的种类③现代春联选摘。d春节的由来。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里一颗灿烂的明珠。

4、主持人: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同学采访了一些,春节期间坚守在多条工作战线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回家过春节的人们。下面请听采访录音:(播放采访录音)

a、生:司机叔叔,你好,现在已经是大年三十的下午了,你几点钟下班? 司机:今天虽然是大年三十了,但外出人们还要坐车,所以我们也同往常一样,到晚上八点半左右下班。

生:这么迟下班,不是不能跟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了吗?

司机:把每位乘客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是我们的天职,就像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一样,今晚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但是我还是为自己的劳动给人们带来方便而感到高兴。

生:谢谢叔叔,谢谢所有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给过节的人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叔叔、阿姨。

b、采访商店的售货员„„„

c、采访人民医院的护士„„

5、主持人:春节期间同学们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报刊、杂志、电视和上网搜索的方法,让我们了解有关春节文化,走进了传统佳节——春节。通过实践探究,了解民族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切实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在这里以汇报的形式,把前一段时间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总结、汇报。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人人有课题;人人参加调查、研究、采访活动;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们成为未来祖国建设有用之才而努力吧!今天的汇报会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第12篇:中国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最大型的节日,每年春节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尽然相同。那春节我们一般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1、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2、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3、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4、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

一、二,无心拜年初

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第13篇:春节风俗手抄报资料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我们看看下面的春节风俗手抄报资料吧!

春节风俗手抄报资料

汉族

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

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

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第14篇:春节风俗的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风俗的作文10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1:春节民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与吉利。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舅舅一个,外公一个,外婆一个……我满载而归,手中十几个大红包。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与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篇2:春节民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

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与发扬呢?

篇3:春节民俗

还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纯粹就是与大人一起凑热闹。可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我渐渐的明白了春节的风俗习惯以及春节的含义。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与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与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与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就是我春节的风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春节习俗还真是博大精深,我觉得我很喜欢我的春节,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呢!

篇4:春节民俗

今天是除夕夜,也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新春佳节。

春节,同学们都知道,它不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所有的人都认为“春节很热闹,因为它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节日是用来纪念一个怪物的,它的名字叫“年”,它经常吞食过路的人们,可把人们害苦了。后来,出现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他制服了“年”。人们为了防止“年”再跑下来,就用放鞭炮、贴红纸来吓“年”,所以就有了现在过年的习惯。

我的家乡―桂林过春节有几“怪”,如果你想听听,我就给你讲讲吧!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还有许多小吃,有糍粑、有糯米饭、有粽子、还有年糕等许多美食。第一“怪”就是饭菜都摆上桌了可是大人们就是不让我们先吃,而是先在神kan上祭拜后才能一起上桌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鱼还不能吃,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才能吃,大人们这叫“年年有余”。

第二“怪”是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会等到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会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各家各户都会同时点燃鞭炮,大家都互相问候“新年好”,睡觉前我们都要吃一碗汤圆,它代表着各家各户美满幸福。

深夜,家家户户的灯渐渐地熄灭了,整个桂林市进入了梦乡,这时,一股浓浓的雾包围了桂林,使春节的夜晚更加朦胧,更加迷人。

篇5:春节民俗

中国是一个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传统的风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中国春节的民风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与谐安详的气息。民俗之四――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这就是中国传统春节的民风民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篇6:春节民俗

中国的春节也就是俗话说的过年。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忙碌一年的人们总会放下工作、放下生意,不论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当然,过年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光,大人总会很大方地给我们买新衣、买玩具、烟花爆竹等。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随着爸爸妈妈到市场上买年货。今年的年货市场比往年更热闹,年货也比往年更丰富。什么新鲜的蔬菜水果、什么鲜活的鸡鸭鱼肉,节日的气氛已完全笼罩着我们的小城市。不一会儿工夫,我们一家人手里便提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周围其他人也笑容满面地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回家做年饭了。

做年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饭,是过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今年的年饭对我们一家人来说也特别有意义:大人们张罗了一桌好菜上桌了:红红火火的小火锅、年年有余的大鲶鱼、吉祥如意的大龙虾,鸡鸭鱼牛应有尽有,红酒白酒各取所需,伴随着阵阵鞭炮声,一家人围着餐桌吃年饭了。大人们海阔天空谈工作、谈生活、谈国家大事,我们小孩也不甘心落后,拿起饮料当红酒,敬长辈表决心,敬姐弟共祝愿。说不尽的往事道不完的祝福,其乐融融。

当然,我们的尽情表现也不是白白浪费表情,只为那诱人的大红包——压岁钱。因为我们表现不错,所以大人们都争先恐后地给我们发了丰厚的压岁钱,我们拿着崭新的压岁钱,跑到街上围着火炉吃串串香去,买烟花爆竹:什么“窜天鼠”、“冲天炮”都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华灯初上,春节晚会是我们一家人必看的电视节目。全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包饺子一边看节目一边守岁。其实我们小孩子并不是真真地要“守岁”,而是等着12点时可以放烟花,整个一座城市笼罩在花的海洋里,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悦中。

夜深了,一切慢慢地静下来,我也感到困了,沉思一想:又过了一年,我也大了一岁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了,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我将把握住每一天,好好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这就是我们每年的习俗。

篇7: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与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与“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篇8:春节的习俗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与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与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与‘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篇9:过年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过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与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地《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吃过早饭,全家人忙着杀鸡,杀鸭,准备年夜饭。最有趣地是公鸡去毛之后,唯独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我便怀着好奇地心情便去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地生活。包含这激情与对祖国地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地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地。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地原料不是用面粉做地,而是用糯米粉做地。饺子必须要包甜地或咸地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地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地莲花在空中展开地花瓣。看着这些美丽地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地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地过新年。”

这次回老家收获很大,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习俗,使我与家人地感情更加深入。只有与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地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

篇10: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地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地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地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地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地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地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地火种犹如人地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地好兆头。人们对火地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地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第15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我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来介绍了我的家乡湖南春节的几种习俗。

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湖南也都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办年货)、打糍粑、做叶子粑粑、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

探究湖南家乡春节习俗,了解湖南家乡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

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在我们家乡的对联,有人是去市集买,也有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人买来笔墨自己写。 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或12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加上鸡、猪头肉,饭前家人会带着蒸熟的猪头祭拜祖先,还会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3.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在我湖南大年三十晚上的12:0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完鞭炮就会全家人一起边吃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团圆圆,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家里的长辈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守岁"在年轻人来说是玩的最好时间(在这期间可以一家

人聚在一起打打牌,或一起看跨年等等).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初一早,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放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带上礼品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一家之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祭祖

8、过元宵:元宵节全家会一起吃汤圆,意寓“团团圆圆”,吃完汤圆后一起观赏烟花。

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篇2: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2、扫尘

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寓意辞旧迎新。

3、年夜饭篇3: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大的喜庆节日,它以家庭团聚为中心,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礼尚往来、休闲娱乐为一体,连绵几千年不间断。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 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 2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

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8.湖北的春节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蓝纸写一副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四.结论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 篇4: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5年2月19日

调查人:刘恋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

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关东糖

灶神画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对联

红包

年夜饭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篇5: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

一、二,无心拜年初

三、

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第16篇:鸡年春节手抄报鸡年春节风俗手抄报

鸡年春节手抄报模板-鸡年春节风俗

手抄报

2017年鸡年春节电子小报手抄报模板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

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

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

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为节日增加喜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

梁章矩编写的

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2017新年春节鸡年成品小报手抄报模板A3模板

班级

姓名

恭贺新禧

生肖鸡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十二地支配属“酉”,故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又称“鸡时”。

元旦,最牵挂的是什么,是亲人;

最感动的是什么,是和家人团聚;新年,最盼望的是什么,是活得更好;最幸福的是什么,是微笑。为大家带来的是2017鸡年元旦贺词,欢迎阅读。

元旦到,祝福送。祝愿你:飞黄腾达,不缺钞票;平步青云,快乐围绕;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万事圆圆,好运连连!

元旦将至,财气,喜气,运气,福气,四大祥和之气,频频眷顾您,愿您健康平安有财气,幸福快乐沾喜气,万事发达好运气,事事如意有福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

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2017新年鸡年春节成品小报手抄报A3模板可编辑打印

春 节习俗

扫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拜大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 祝贺新春,旧

春节习俗

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

班级

姓名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

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贺 岁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2017新年鸡年春节成品小报手抄报A4模板可编辑打印

春 节习俗

扫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 祝贺新春,旧

春节习俗

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

学校

班级

姓名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

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贺 岁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第17篇: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18篇: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作者:柳 倩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03期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问,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

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萎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明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风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清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清 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h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

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竞何益,人鬼均一愚。”

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元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第19篇: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课题名称:《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研究时间:2011年1月10日——2011年1月15日

学校:实验学校

班级:八年级二班

指导老师:王若梦

小组成员:姚鑫、任玉洁、宋修伟,辛震

组长:金寒冰

问题现状:同学们对家乡春节风俗了解不多或没有兴趣。

问题建议:同学们要对家乡春节风俗有所了解,传承民族文化。 目的意义:通过调查报告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的春节风俗。

《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二、学校名称:即墨实验学校

三、班 级:八年级二班

四、课题组长:金寒冰

五、课题执笔:金寒冰

六、课题成员:姚鑫、任玉洁、宋修伟,辛震。

七、指导老师:王若梦

八、研究原因:同学们对家乡春节习俗了解不多。

九、研究目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即墨春节风俗,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春节习俗。

十、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即墨春节风俗,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春节习俗。

十一、研究价值:可以深化同学们对家乡春节风俗的认识。

二、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归纳。

三、研究范围66名18岁—60岁的市民

四、研究条件:一般。

十五、研究困难:①部分市民可能不配合调查,②调查人数有限,随机性较

强。

十六、实施阶段:

1.2011年2月10日——2011年2月11日,选题。2.2011年2月11日——2011年2月12日,开题。 3.2011年2月12日——2011年2月13日,证题。 4.2011年2月13日——2011年2月15日,结题。

十七、预期成果:开题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结题报告等结集。

《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调查报告)

一、课题名称:《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二、学校名称:即墨实验学校

三、班 级:八年级二班

四、课题组长:金寒冰

五、课题执笔:金寒冰

六、课题成员:姚鑫、任玉洁、宋修伟,辛震。

七、指导老师:王若梦。

八、问题现状:同学们对家乡春节风俗了解不多或没有兴趣。

九、问题建议:同学们要对家乡春节风俗有所了解,传承民族文化。

十、目的意义:通过调查报告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的春节风俗。

一、参考:《节趣》、《俗话田横》、网络资源。

《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二、学校名称:即墨实验学校

三、班 级:八年级二班

四、课题组长:金寒冰

五、课题执笔:金寒冰

六、课题成员:姚鑫、任玉洁、宋修伟,辛震。

七、指导老师:王若梦

八、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同学们对家乡的春节习俗了解不多,且没有兴趣。 通过调查报告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家乡的春节风俗。

九、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归纳。

十、实施阶段:

1.2011年2月10日——2011年2月11日,选题。2.2011年2月11日——2011年2月12日,开题。 3.2011年2月12日——2011年2月13日,证题。 4.2011年2月13日——2011年2月15日,结题。 十

一、预期成果:结题报告。

二、相关资料:

守岁: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喝团圆酒,吃年夜饭,男女老少,尽情欢乐。年夜饭中,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能上席。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栗子、硬币、糖果、年糕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有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下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 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滑扎(饺子)、放鞭炮,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第20篇:春节风俗的传说故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春节风俗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春节传说之一: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非常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的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的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春节传说之四:“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春节传说之五: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的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因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春节传说之六: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一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妙,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非常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可以避免了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传说之七: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民众鲜明的爱憎。

春节传说之八:贴春联的传说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联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拒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付对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除夕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出巡,埃们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提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春节传说之九: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传说之十: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道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类,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的风俗
《春节的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