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六一诗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15:09: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一诗话(繁体本)

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閒談也。

李文正公進《永昌陵挽歌詞》雲:‚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樓三度納降王。‛當時羣臣皆進,而公詩最為首出。所謂三降王者,廣南劉鋹、西蜀孟昶及江南李後主是也。若五朝上帝則誤矣。太祖建隆盡四年,明年初郊,改元乾德。至六年再郊,改元開寶。開寶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謝於西京。蓋執玉祀天者,實四也。李公當時人,必不繆,乃傳者誤云五耳。

仁宗朝,有數達官以詩知名。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得於容易。嘗有一聯云:‚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有戲之者雲:‚昨日通衢遇一輜軿車,載極重,而羸牛甚苦,豈非足下‘肥妻子’乎?‛聞者傳以為笑。

京師輦轂之下,風物繁富,而士大夫牽于事役,良辰美景,罕獲宴遊之樂。其詩至有‚賣花擔上看桃李,拍酒樓頭聽管絃‛之句。西京應天禪院有祖宗神御殿,蓋在水北,去

1 河南府十餘里。歲時朝拜官吏,常苦晨興,而留守達官簡貴,每朝罷,公酒三行,不交一言而退。故其詩曰:‚正夢寐中行十里,不言語處喫三杯。‛其語雖淺近,皆兩京之實事也。

梅聖俞嘗於范希文席上賦《河豚魚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河豚常出於春暮,羣遊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祇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聖俞平生苦於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艱。此詩作於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為絕唱。

蘇子瞻學士,蜀人也。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布弓衣,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此詩在《聖俞集》中,未為絕唱。蓋其名重天下,一篇1詠,傳落夷狄,而異域之人貴重之如此耳。子瞻以余尤知聖俞者,得之因以見遺。余家舊蓄琴一張,乃寶曆三年雷會所斲,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聲清越,如擊金石,遂以此布更為琴囊,二物真余家之寶玩也。

吳僧贊甯,國初為僧錄。頗讀儒書,博覽強記,亦自能撰述,而辭辯縱橫,人莫能屈。時有安鴻漸者,文詞雋敏,尤好嘲詠。嘗街行遇贊寧與數僧相隨,鴻漸指而嘲曰:‚鄭

2 都官不愛之徒,時時作隊。‛贊寧應聲答曰:‚秦始皇未阬之輩,往往成羣。‛時皆善其捷對。鴻漸所道,乃鄭谷詩云‚愛僧不愛紫衣僧‛也。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雲台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於世矣。梅聖俞晚年官亦至都官,一日會飲余家,劉原父戲之曰:‚聖俞官必止於此。‛坐客皆驚。原父曰:‚昔有鄭都官,今有梅都官也。‛聖俞頗不樂。未幾,聖俞卒,余為序其詩為《宛陵集》。而今日但謂之‚梅都官詩‛。一言之謔,後遂果然,斯可歎也!

陳舍人從易,當時文方盛之際,獨以醇儒古學見稱。其詩多類白樂天。蓋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昆體‛。由是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陳公時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3 國朝浮圖以詩名於世者九人,故時有集號《九僧詩》。今不復傳矣。余少時,聞人多稱之。其一曰惠崇,餘八人者,忘其名字也。余亦略記其詩有云:‚馬放降來地,雕盤戰後雲。‛又云:‚春生桂嶺外,人在海門西。‛其佳句多類此。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謂九僧者矣,是可歎也!當時,有進士許洞者,善為詞章,俊逸之士也。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洞咸平三年進士及第,時無名子嘲曰:‚張康渾裹馬,許洞鬧裝妻‛者是也。

一○

孟郊、賈島,皆以詩窮至死,而平生尤自喜為窮苦之句。孟有《移居詩》云:‚借車載傢具,傢具少於車。‛乃是都無一物耳。又《謝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謂非其身備嘗之不能道此句也。賈云:‚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就令織得,能得幾何?又其《朝飢詩》云:‚坐聞西床琴,凍折兩三絃。‛人謂其不止忍饑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

一一

唐之晚年,詩人無複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務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構思尤艱,每有所得,必極其雕琢,故時人稱朴詩‚月鍛季練,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當時如

4 此,而今不復傳矣。余少時猶見其集,其句有云:‚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曉來山鳥鬧,雨過杏花稀。‛誠佳句也。

一二

聖俞嘗語余曰:‚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賈島云:‘竹籠拾山果,瓦瓶擔石泉’,姚合云:‘馬隨山鹿放,雞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況蕭條,不如‘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為工也。‛余曰:‚語之工者固如是。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何詩為然?‛聖俞曰:‚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雖然亦可略道其髣髴:若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則天容時態,融和駘蕩,豈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於言外乎?‛

一三

聖俞、子美,齊名於一時,而二家詩體特異。子美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閒淡為意: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劣也。余嘗於《水谷夜行詩》略道其一二云:‚子美氣尤雄,萬竅號一噫。有時肆顛狂,醉墨灑滂霈。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盈前盡珠璣,一一難

5 揀汰。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後輩。文词愈精新,心意雖老大。有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又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蘇豪以氣轢,舉世徒驚駭。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語雖非工,謂粗得其仿彿,然不能優劣之也。

一四

呂文穆公未第時,薄游一縣。胡大監旦方隨其父宰是縣,遇呂甚薄。客有譽呂曰:‚呂君工於詩,宜少加禮。‛胡問詩之警句,客舉一篇,其卒章云:‚挑盡寒燈夢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漢耳。‛呂聞之,甚恨而去。明年,首中甲科,使人寄聲語胡曰:‚渴睡漢狀元及第矣。‛胡答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君一籌。‛既而次榜亦中首選。

一五

聖俞嘗云:‚詩句義理雖通,語涉淺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贈漁父》一聯云:‘眼前不見市朝事,耳畔惟聞風水聲。’說者云:‘患肝腎風。’又有詠詩者云:‘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本謂詩之好句難得耳,而說者云:‘此是人家失卻猫兒詩。’人皆以為笑也。‛

一六

王建《宮詞》一百首,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往往見於其詩,如:‚內中數日無呼喚,傳得滕王《蛺蝶圖》。‛滕王元嬰,高祖子,新、舊《唐書》皆不著

6 其所能,惟《名畫錄》略言其善畫,亦不云其工蛺蝶也。又《畫斷》云:‚工於蛺蝶。‛及見於建詩爾。或聞今人家亦有得其圖者。唐时一藝之善如公孫大娘舞劍器,曹剛彈琵琶,米嘉榮歌,皆見於唐賢詩句,遂知名於後世。當時山林田畝,潛德隱行君子,不聞於世者多矣,而賤工末藝得所附託,乃垂於不朽,蓋其各有幸不幸也。

一七

李白《戲杜甫》云:‚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為語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類是也。 陶尚書穀嘗曰:‚尖簷帽子卑凡廝,短靿靴兒末厥兵。‛‚末厥‛,亦當時語。余天聖、景祐間,已聞此句,時去陶公尚未遠,人皆莫曉其義。王原叔博學多聞,見稱於世,最為多識前言者,亦云不知為何說也。第記之必有知者耳。

一八

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袖中諫草朝天去,頭上宮花侍宴歸。‛誠為佳句矣;但進諫必以章疏,無直用槀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蘇台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如賈島《哭僧》云:‚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時謂燒殺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隨青山影,坐學白塔骨‛,又‚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皆島詩。何精粗頓異也?

一九

松江新作長橋,制度宏麗,前世所未有。蘇子美《新橋對月詩》所謂‚雲頭灩灩開金餅,水面沈沈臥彩虹‛者是也。時謂此橋非此句雄偉不能稱也。子美兄舜元,字才翁,詩亦遒勁,多佳句,而世獨罕傳。其與子美《紫閣寺聯句》,無媿韓、孟也,恨不得盡見之耳。

二○

晏元獻公文章擅天下,尤善為詩,而多稱引後進,一時名士往往出其門。聖俞平生所作詩多矣,然公獨愛其兩聯,云:‚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又‚絮暖鮆魚繁,豉添蒓菜紫。‛余嘗於聖俞家見公自書手簡,再三稱賞此二聯。余疑而問之。聖俞曰:‚此非我之極致,豈公偶自得意於其間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獨知己難得,而知人亦難也。

二一

楊大年與錢、劉數公唱和。自《西崑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殊不知自是學者之弊。如子儀《新蟬》云:‚風來玉宇烏先轉,露下金莖鶴未知。‛雖用故事,何害為佳句也!又如‚峭帆橫渡官橋柳,疊鼓驚飛海岸鷗。‛其不用故事,又豈不佳乎?蓋其雄文博學,筆力有餘,故無施而不可,非如前世號詩人者,區區於風雲草木之類,為許洞所困者也。

二二

8 西洛故都,荒台廢沼,遺跡依然,見於詩者多矣。惟錢文僖公一聯最為警絕,云:‚日上故陵煙漠漠,春歸空苑水潺潺。‛裴晉公綠野堂在午橋南,往時嘗屬張僕射齊賢家,僕射罷相歸洛,日與賓客吟宴於其間,惟鄭工部文寶一聯最為警絕,云:‚水暖鳧鷖行哺子,溪深桃李臥開花。‛人謂不減王維、杜甫也。錢詩好句尤多,而鄭句不惟當時人莫及,雖其集中自及此者亦少。

二三

閩人有謝伯初者,字景山,當天聖、景祐之間,以詩知名。余謫夷陵時,景山方為許州法曹,以長韻見寄,頗多佳句。有云:‚長官衫色江波綠,學士文華蜀錦張。‛余答云:‚參軍春思亂如雲,白髮題詩愁送春。‛蓋景山詩有‚多情未老已白髮,野思到春如亂雲‛之句,故余以此戲之也。景山詩頗多,如‚自種黃花添野景,旋移高竹聽秋聲‛,‚園林換葉梅初熟,池館無人燕學飛‛之類,皆無愧於唐諸賢。而仕宦不偶,終以困窮而卒。其詩今已不見於世,其家亦流落不知所在。其寄余詩,逮今三十五年矣,余猶能誦之。蓋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詩淪棄亦可惜,因錄于此。詩曰:‚江流無險似瞿塘,滿峽猿聲斷旅腸。萬里可堪人謫宦,經年應合鬢成霜。長官衫色江波綠,學士文華蜀錦張。異域化為儒雅俗,遠民爭識校讎郎。才如夢得多為累,情似安仁久悼亡。下國難留金馬客,新詩傳與竹枝娘。典詞懸待修青史,諫草

9 當來集皂囊。莫謂平時暫遷謫,便將纓足濯滄浪。‛

二四

石曼卿自少以詩酒豪放自得,其氣貌偉然,詩格奇峭,又工於書,筆力遒勁,體兼顏、柳,為世所珍。余家嘗得南唐後主澄心堂紙,曼卿為余以此紙書其《籌筆驛詩》。詩,曼卿平生所自愛者。至今藏之,號為三絕,真余家寶也。曼卿卒後,其故人有見之者,云恍惚如夢中,言:我今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遊,不得,忿然騎一素騾,去如飛。其後又云:降於亳州一舉子家,又呼舉子去。不得,因留詩一篇與之。余亦略記其一聯云:‚鶯聲不逐春光老,花影長隨日脚流。‛神仙事怪不可知,其詩頗類曼卿平生,舉子不能道也。

二五

王建《霓裳詞》云:‚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聲,其舞則廢而不傳矣。人間又有《望瀛洲》、《獻僊音》二曲,云此其遺聲也。《霓裳曲》前世傳記論說頗詳,不知‚聽風聽水‛為何事也。白樂天有《霓裳歌》甚詳,亦無風水之說。第記之或有遺亡者爾。

二六

龍圖學士趙師民,以醇儒碩學名重當時。為人沈厚端默,羣居終日,似不能言,而於文章之外,詩思尤精。如:‚麥

10 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又如:‚曉鶯林外千聲囀,芳草堦前一尺長。‛殆不類其為人矣。

二七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余獨愛其工於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廻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聖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螘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聖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難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二八

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留意於詩,故絕無可稱者。惟天聖二年省試《采侯詩》,宋尚書祁最擅場,其句有‚色暎堋雲爛,聲迎羽月遲‛,尤為京師傳誦,當時舉子目公為‚宋采侯‛。

推荐第2篇:于谦诗话

以诗明志 清廉自守

——于谦诗话赏析

崇廉敬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从古至今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为官者都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官清廉而名垂青史者,如春秋西门豹清正廉明,造福百姓;西汉赵广汉不畏强权,捍卫正气;唐朝狄仁杰体恤百姓,拯救无辜;宋代包拯铁面无私,不持一砚归……这些清官廉史给后人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想写写他们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于谦,品品他的诗作,说说他的人生。

今天我们大部分人知道于谦,多赖《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诗如其人,于公一生也可用“清白”二字形容。如何“清白”,我们从于公诗词作品便可观之一二。

清风两袖朝天去

于谦生活在明朝日趋衰落之时,朝廷政治腐败,社会上贪污、贿赂成风,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那时,地方官僚进京朝见皇帝时,大都要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大量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品献给皇帝和朝中权贵。而于谦在从山西巡抚调任京城时,却什么礼品也没有带。有人奇怪地询问他为什么不带礼品时,于谦朗声笑着举起两袖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已足矣”。随后又以一首七律《入京》诗作为回答:“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清风一枕南窗卧

于公40岁生日之际即兴一首抒怀诗,诗文的内容是这样的“碌碌庸庸四十余,因逢初度转踌躇。腰黄久负金为带,头白惊看雪满梳。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首句是自谦之词,次句是作者形象的真实写照。“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是典型的清官形象,“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进一步点出作者清风一枕、南窗卧读的业余生活。全诗告诉我们一位称职的官员应该思考些什么、追求些什么,那就是要勤政爱民,清廉自守。

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这是于谦一生的追求。在他看来,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更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几百年过去了,于公充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和淳朴健康的为官之道仍让我们感慨万千,他的诗今天读来仍具有警示自策、振聋发聩的作用和教育借鉴的现实意义。

推荐第3篇:元旦诗话

元旦诗话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后人传诵不衰。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2、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1.除夜:即旧历除夕。

2.凄然:凄凉,悲伤。

3.霜鬓:两鬓白如霜。

[释意]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贺礼,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最早的贺年片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头上已是是稀疏的白发,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而无法入睡。(剪烛——蜡烛点的时间长了之后,烛心会变长还会分岔,不剪的话无法看清东西,古代有一种专门用于剪烛的剪子,前面比较的长,不容易烧到手的)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这里指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作者也慢慢的喝着酒,仿佛有人在催他喝干这夜酒,这里作者的感情有点消极。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让他们去买春钱(春钱,据《闲居录》中记载:\"至大改元,妇女首饰皆以金银作作小钱戴之,谓之春钱。\"它是古时民间习俗中使用的仿钱形饰物。)——这里我觉得是给的压岁钱。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 鼓角(多在古诗中只战鼓和号角!这里只的是春节时人们敲锣打鼓吧)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

推荐第4篇:清明诗话

清明诗话

黄 健2008-03-30解放日报

清明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关于清明的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常常引得诗人诗兴大发。最脍炙人口的当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堪称扛鼎之作。

黄庭坚的《清明》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垫,雨足郊原草木柔”,别有情趣,意境不凡。

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还有韩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崔橹的“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厉鄂的“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等,都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清明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清明扫墓祭祖的情景:“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则表现了诗人扫墓时睹物伤怀的感伤心境。

清明又叫“踏青节”,以踏青为题的诗数不胜数。欧阳修的《踏青》写得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实展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时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盛况。

古人在清明还有寒食禁火、戴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等习俗。“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写有《寒食即事》一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当时尤为知名。韦庄的《长安清明》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真实地描写了清明时节踏青、拔河和打秋千等活动的热闹景象。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宋代诗人洪觉范的《秋千》:“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坐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将杏杨绿中佳人在秋千上飘飘欲仙的姿色写得惟妙惟肖。唐代花蕊夫人的“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一诗,专咏斗鸡乐趣。

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家国兴亡,历来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清明这个节日,诗人们也不忘忧国忧民。张继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明代诗人高启也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反映出元末明初战乱过后人烟萧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则凄恻伤感,堪称绝唱。

推荐第5篇:诗话清明寄相思

诗话清明寄相思

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也是祭祀祖先和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古往今来,有许多有关清明的诗,一方面描写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先祖及亲人的赞颂和思念。

飞草长的清明景象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扫墓节、踏青节、植树节、插柳节、秋千节,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又是节气,一般在阳历4月4——6日。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接近,(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上巳在阴历三月三日)后来三节合三为一,统称为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引《岁时百问》中的话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一书作者不详,有人说这段话的出处就是《燕京岁时记》,《岁时百问》原作者就是富察敦崇。)可见,清明节是由其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表现出天清地明的景象而得名。清明节有众多习俗,如踏青、扫墓、祭祖、禁火、乞火、赐火、烧包袄、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拔河、放风筝、插柳„„

历史上咏清明的诗篇、诗句很多,我们先看古人笔下的清明景物、景象。羊士谔有诗“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刘知过的“花开花落清明候,山北山南杜宇声”、黄庭坚的“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陈与义的“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范成大的“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杨万里的“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李珙的“杨柳堆烟犹冉弱,杏花著雨半飘雪”、虞俦的“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黄遵宪的“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这些诗和诗句写清明的春日、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表现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风暖日丽、桃红柳绿的景象。在清明节阅读这些诗和诗句,使人心旷神怡,感到无限温馨和愉悦。

灰飞作白蝴蝶

纸 清明节的活动很多,古人也有众多诗篇诗句描写这些清明节的活动,如描写清明踏青(又名游春、探春、寻春等)的诗有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李若水的“见说今年寒食好,踏青归路看梨花”,胡寅的“故园寒食路,回首踏青人”、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麻九畴的“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杨允浮的“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等。清明时节,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当此佳节,或全家老少同行,或男女同伴,一起走向春天,人们怎不无限欢悦和欣喜?

扫墓则是清明节又一重要活动,古人写清明扫墓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木垒垒春草绿”、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陆游的“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等。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在长久的家族绵延中,中国人形成了敦亲睦族、行孝敬祖、事死如生的优良品德,因此往往在清明这个美好节日,给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献上一瓣心香,燃烧几张冥纸,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感伤和悲戚,因此古人写清明扫墓活动的诗往往比较悲伤凄戚,读来令人伤感哀婉。

柳,一项重要习俗

古人写清明的诗,比较多的还涉及到乞新火、插柳、荡秋千、蹴鞠等活动,这方面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刘长卿的“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戴叔伦的“晚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雪”、贾岛的“清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韦庄的“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等,在诗人笔下,清明点新火,无论是都邑城镇、街巷墟落,还是水郭山村,均是千家新火,万户新烟,一片热气腾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又叫植树节、插柳节,民谚:“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绿州改天又换地,清明植树好时节”。插柳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和习俗。陆游有这样的诗句描写清明节插柳:“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赵元镇有诗写道:“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杨韫华在诗中则写清明女子戴柳:“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清明植树种树,插柳戴柳,亲近自然,向往自然,非常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理念。此外,在诗人笔下,还有关于清明荡秋千、蹴鞠、读书等诸多活动的描写。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佳节莫将虚过了,人生看得几清明”“人间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让我们倍加珍惜清明这个洁净清亮、春和景明、莺飞草长的美好节日吧!

推荐第6篇:藏海诗话

藏海诗话 [宋] 吴可 著 明不亏

案:明不亏姓名诸书不载,未详何人。《题画山水扇》诗云:\"淋漓戏墨堕毫端,雨湿溪山作小寒。家在严陵滩上住,风烟不是梦中看。\"後二句《骚》、《雅》。

叶集之诗云:\"层城高楼飞鸟边,落日置酒清江前。\"明不亏诗云:\"故乡深落落霞边,雁断鱼沉二十年。写尽彩笺无寄处,洞庭湖水阔於天。\"\"落霞边\"不如\"飞鸟边\"三字不凡也。评:明诗首包已藏末句在内,此所以佳也,奈何以\"飞鸟\"、\"落霞\"较量工拙耶?即叶诗亦未见不凡也。

老杜诗云:\"行步欹危实怕春。\"\"怕春\"之语,乃是无合中有合。谓\"春\"字上不应用\"怕\"字,今却用之,故为奇耳。

杜诗叙年谱,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於文章不足以致此。如说华丽平淡,此是造语也。方少则华丽,年加长渐入平淡也。

五言诗不如四言诗,四言诗古,如七言又其次者,不古耳。评:诗自四言递降至七言,此风会使然耳。後世论诗只论其工不工,何必问其古不古也。

\"便可披襟度郁蒸。\"\"度\"字又曰\"扫\",不如\"扫\"字奇健。盖\"便可\"二字少意思,\"披襟\"与\"郁蒸\"是众人语,\"扫\"字是自家语,自家语最要下得稳当,韩退之所谓\"六字寻常一字奇\"是也。

苏州常熟县破头山有唐常建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遇\"与\"花\"皆拗故也。其诗近刻,时人常见之。案:欧阳修《诗话》亦作\"遇幽处\"。

凡作文,其间叙俗事多,则难下语。此条馆本不载,见李氏《函海》本。

唐末人诗,虽格不高而有衰陋之气,然造语成就。今人诗多造语不成。

画山水者,有无形病,有有形病;有形病者易医,无形病则不能医。诗家亦然。凡可以指瑕飧改者,有形病也。混然不可指摘,不受飧改者,无形病,不可医也。

余题黄节夫所临唐元度《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陈扫千军。谁知气压唐元度,一段风流自不群。\"当改\"游\"为\"漫\",改\"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

凡看诗,须是一篇立意,乃有归宿处。如童敏德《木笔花》诗,主意在笔之类是也。

前人诗如\"竹影金锁碎\"、\"竹日静晖晖\",又\"野林细错黄金日,溪岸宽围碧玉天\",此荆公诗也。\"错\"谓\"交错\"之\"错\"。又\"山月入松金破碎\",亦荆公诗。此句造作,所以不入七言体格。如柳子厚\"清风一披拂,林影久参差\",能形容出体态,而又省力。

白乐天诗云:\"紫藤花下怯黄昏。\"荆公作《苑中》绝句,其卒章云\"海棠花下怯黄昏\",乃是用乐天语,而易\"紫藤\"为\"海棠\",便觉风韵超然。\"人行秋色里,家在夕阳边。\"有唐人体。韩子苍云:\"未若\'村落田园静,人家竹树幽\',不用工夫,自然有佳处。\"盖此一联颇近孟浩然体制。

世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以为\"寻常\"是数,所以对\"七十\"。老杜诗亦不拘此说,如\"四十明朝是,飞胜暮景斜\",又云\"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乃是以连绵字对连绵数目也。以此可见工部立意对偶处。

余题王晋卿画《春江图》,累十数句,事穷意尽,辄续以一对云\"寒烟炯白鹭,暖风摇青\",便觉意有馀。

《木兰诗》云:\"磨刀霍霍向猪羊。\"\"向\"字能回护屠杀之意,而又轻清。

\"北邙不种田,唯种松与析。松析未生处,留待市朝客。\"又《贫女》诗:\"照水欲梳妆,摇摇波不定。不敢怨春风,自无台上镜。\"二诗格高,而又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

老杜句语稳顺而奇特,至唐末人,虽稳顺,而奇特处甚少,盖有衰陋之气。今人才平稳,则多压塌矣。

和平常韵要奇特押之,则不与众人同。如险韵,当要稳顺押之方妙。

秦少游诗:\"十年逋欠僧房睡,准拟如今处处还。\"又晏叔原词:\"唱得红梅字字香。\"如\"处处还\"、\"字字香\",下得巧。

工部诗得造化之妙。如李太白《鹦鹉洲》诗云\"字字欲飞鸣\",杜牧之云\"高摘屈宋艳,浓薰班冯香\";如东坡云\"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鲁直《茶》诗\"煎成车声绕羊肠\",其因事用字,造化中得其变者也。

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拂拭之则自然波峻,读之铿锵。盖杜之妙处藏於内,苏黄之妙发於外,用工夫体学杜之妙处恐难到。用功而效少。案:\"用工\"以下有脱文。

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装点者外腴而中枯故也,或曰\"秀而不实\"。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又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评:气自弱耳,何关切对求工耶?

凡文章先华丽而後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

孟郊诗云:\"天色寒青苍,朔风吼枯桑。厚冰无断文,短日有冷光。\"此语古而老。

老杜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此言贫不露筋骨。如杜荀鹤\"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盖不忌当头,直言穷愁之迹,所以鄙陋也。切忌当头,要影落出。案:末句有误。

\"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聘\"字下得好,\"衔蝉\"、\"穿柳\"四字尤好。又\"狸奴\"二字出释书。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郑谷诗。此二联无人拈出。评:\"月黑见梨花\",此语少含蓄,不如义山\"自明无月夜\"之为佳也。

\"椎床破面枨触人,作无义语怒四邻。尊中欢伯见尔笑,我本和气如三春。\"前两句本粗恶语,能煅炼成诗,真造化手,所谓点铁成金矣。

\"吹折江湖万里心。\"\"折\"字双使。

鲁直《饮酒》九首,\"公择醉面桃花红,焚香默坐日生东\"一绝,其体效《饮中八仙歌》。

东坡计:\"已有小舟来卖饼。\"曾公卷:\"已有小舟来卖鱼。\"学者当试商略,看优劣如何。

\"量大嫌酣酒,才高笑小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双声字对。

\"绿琼洲渚青瑶嶂,付与诗翁敢琢磨。\"善用材料。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又卢襄诗:\"眼馋正得看山饱,梅瘦聊须著雨肥。\"善用\"饱\"\"肥\"二字。评:上联不害为佳诗,下二语直村学中捉对耳。盖先下\"馋\"\"瘦\"字便似有意求奇,不似上联自然合拍也。

陈子高诗云:\"江头柳树一百尺,二月三月花满天。袅雨拖风莫无赖,为我系著使君船。\"乃转俗为雅,似《竹枝词》。

\"大书文字是防老,剩买山准备闲。\"\"是防\"\"准备\"四字太浅近。

荆公诗云:\"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措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东坡云:\"秋花不似春花落,寄语诗人仔细看。\"荆公云:\"东坡不曾读《离骚》,《离骚》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案:此事《西清诗话》作欧阳修语,《高斋诗话》则与此所记同。胡仔《渔隐丛话》辨其皆出依托。

隐岩《古松》云:\"劲节端为百木长,治朝无复五株封。\"又《和上元》云:\"化国风光原有象,春台人物不知寒。\"立意下语好。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诗轻佻耳。

看诗且以数家为率,以杜为正经,馀为兼经也。如小杜韦苏州王维太白退之子厚坡谷\"四学士\"之类也。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若只守一家,则无变态,虽千百首,皆只一体耳。

石曼卿诗云:\"水活冰无日,枝柔树有春。\"语活而巧。

梅圣俞诗云:\"远钟撞白云。\"无合有合。

\"寒树邀栖鸟,晴天卷片云。\"\"邀\"\"卷\"二字奇妙。案:杜诗作\"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

李光远《观潮》诗云:\"默运乾坤不暂停,东西云海阳精。连山高浪俄兼涌,赴壑奔汉为逆行。\"\"默运乾坤\"四字重浊不成诗,语虽有出处,亦不当用,须点化成诗家材料方可入用。如诗家论翰墨气骨头重,乃此类也。如杜牧之作《李长吉诗序》云:\"绝去笔墨畦轸,斯得之矣。\"又如\"\"字亦非诗中字;第二联对句太粗生,少锻炼。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没\"若作\"波\"字,则失一篇之意。如鸥之出没万里,浩荡而去,其气可知。又\"没\"字当是一篇暗关锁也,盖此诗只论浮沉耳。今人诗不及古人处,惟是做不成。案:此语出苏轼《志林》,盖论宋敏求之轻改杜诗。此引之而没其名氏。

\"野性终期老一村,全胜白发傍朱门。\"使\"傍朱门\"则不类,若改\"白发\"为\"微禄\",则稍近之矣。评:若改\"白发\",则上句\"老\"字亦当改矣。

\"耻为家贫卖宝刀\"又云\"不为家贫卖宝刀\",\"耻\"字不如\"不\"字。

\"矫首朱门雪满衣,南来生理漫心期。青衫愧我初无术,白发逢人只自悲。\"悲苦太过,露风骨。

\"北岭山矾取次开,清风正用此时来。平生习气谁料理,爱著幽香未拟回。\"学者云:\"自公退食入僧定,心与篆香俱寒灰。小儿了不解人意,正用此时持事来。\"韩子苍云:\"全用此一句,有甚意思。不欲其此时持事来,用得此语甚妙。\"\"故人相见眼偏明\",子苍云:\"当有律度,岂容如此道。\"

欧公云:\"古诗时为一对,则体格峭健。\"

七言律诗极难做,盖易得俗,是以山谷别为一体。

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半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

东坡《玉盘盂》一联,极似乐天。又《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画》:\"笑指尘壁间,此是老牛戬。\"牛戬做不著,此一句盖语意不足也。

蔡天启坐有客云:\"东湖诗叫呼而壮。\"蔡云:\"诗贵不叫呼而壮。\"此语大妙。\"擘开苍玉岩\"、\"椎破铜山铸铜虎\",何故为此语?是欲为壮语耶。\"弄风骄马跑空去,趁兔苍鹰掠地飞。\"山谷社中人皆以为笑。坡暮年极作语,直如此作也。案:此处语意未明,当有脱误。

杜牧之《河湟》诗云:\"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一联甚陋。唐人多如此。或作云:\"唯老杜诗不类此格。\"仆云:\"\'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不免如小杜。\"子苍云:\"此语不佳。杜律诗中虽有一律惊人,人不能到;亦有可到者。\"仆云:\"如《蜀相》诗第二联,人亦能到。\"子苍云:\"第三联最佳。\'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一联後,馀者便到了。\"又举\"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仆云:\"下句胜上句。\"子苍云:\"如此者极多。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联\'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极佳。为\'借箸\'一联累耳。\"

高荷子勉五方律诗可传後世,胜如後来诸公。《柳》诗:\"风惊夜来雨。\"\"惊\"字甚奇。琴聪云:\"向诗中尝用\'惊\'字。\"坡举古人数\"惊\"字。仆云:\"东风和冷惊罗幕。\"子苍云:\"此\'惊\'字不甚好。如《柳》诗\'月明摇浅濑\'等语,人岂易到?\"

欧公称\"身轻一鸟过\",子苍云:\"此非杜佳句。\"仆云:\"当时补一字者,又不知是何等人。\"子苍云:\"极是。\"

汪潜圣旧诗格不甚高,因从琴聪,诗乃不凡。如\"春水碧泱泱,群鱼戏涉茫。谁知管城下,自有一濠梁\",乃是见聪後诗也。

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叶集之云:\"不可。於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参寥《细雨》云:\"细怜池上见,清爱竹间闻。\"荆公改\"怜\"作\"宜\"。又诗云\"暮雨边\"。秦少游曰:\"公直做到此也。\'雨中\'、\'雨傍\'皆不好,保\'雨边\'最妙。\"评:\"雨傍\"不成语,\"雨中\"有何不可?此是秦与之作剧耳,何堪举作话头邪?又云:\"流水声中弄扇行。\"俞清老极爱之。此老诗风流酝藉,诸诗僧皆不及。子苍云:\"若看参寥诗,则洪诗不堪看也。\"案:洪计不知指何人,岂山谷诸甥耶?

孙诗云\"雁北还\",下\"还\"字最不好。\"北归\"、\"北向\"皆妙,独\"还\"字不佳。案:孙不知何人。

有大才,作小诗辄不工,退之是也。子苍然之。刘禹锡柳子厚小诗极妙,子美不甚留意绝句。子苍亦然之。子苍云:\"绝句如小家事,句中著大家事不得。若山谷《蟹》诗用\'与虎争\'及\'支解\'字,此家事大,不当入诗中。如\'虎争\'诗语亦怒张,乏风流酝藉之气。\'南窗读书声吾伊\',诗亦不佳,皆不如《羊》诗酝藉也。\"

曾吉父诗云:\"金马门深曾草制,水精宫冷近题诗。\"\"深\"\"冷\"二字不闲道,若言\"金马门中\"、\"水精宫里\",则闲了\"中\"\"里\"二字也。此诗全篇无病,大胜《与疏山》诗。

\"笋根稚子无人见\",不当用\"稚子\"字。盖古乐府诗题有《雉子斑》。\"雉子\"\"凫雏\",自是佳对。杜诗有\"凤子\",亦对\"凫雏\"。案:\"凤子\"字出韩渥诗。此可以稽证也。金陵新刊《杜诗》,注云:\"稚子,笋也。\"此大谬,古今未有此说。韩子苍云:\"冷斋所说皆非,初未尝有此说。\"或有脱文,观冷斋云云可见。

\"倾银注瓦惊人眼。\"韩子苍云:\"\'瓦\'当作\'玉\'。盖前句中已有\'老瓦盆\',此岂复更用\'瓦\'字?\'瓦\'与\'银\'\'玉\'固有异,其为醉则一也。\'轩墀曾宠鹤\',当用\'轩车\',非\'轩墀\'。\'河内尤宜借寇恂\',非\'河内\'。\"

\"功曹非复汉萧何\",不特见《汉书注》,兼《三国志》云:\"为功曹当如萧何也。\"此说甚分明。刘贡父云:\"萧何未尝作功曹。\"刘极赅博,何为不能记此出处也。

何颉尝见陈无己,李チ尝见东坡,二人文字,所以过人。若崔德符陈叔易,恐无师法也。

师川云:\"作诗要当无首无尾声。\"山谷亦云。子苍不然此说。

东湖云:\"春灯无复上,暮雨不能晴。\"昌黎云:\"廉纤晚雨不能晴。\"子苍云:\"\'暮\'不如\'晚\'。\"昌黎云:\"青蛙圣得知。\"汪彦章云:\"灯花圣得知。\"子苍云:\"蛙不圣所以言圣,便觉有味;灯花本灵,能知事,辄言圣得知,殊少意味。\"

\"璇题\",倪巨济作《谢御书表》用之。子苍云:\"乃椽头,非题榜也。\"

\"弹压山川\",见《淮南子》:\"弹出山川,压而止之。\"仆看《後汉》、《党锢传》\"荣华丘壑\",正可为对。

新烧夫火案:\"夫\"字字书不载。谓之\"р火\",见《苏武传》。烧汤谓之\"覃汤\",见《内则》。灶中烧火谓之\"炀灶\",见《战国策》。晓天赤如霞者谓之\"阴沦\",见《尔雅》。案:《尔雅》无此文。王逸《楚词注》引陵阳子《明经》曰:\"沦阴者,日没以後赤黄气也。\"又《广雅》引之作\"渝阴\"。此盖误《广雅》为《尔雅》,又舛乱其文耳。汗曰\"盐汗\",浮沤曰\"覆瓯,见《淮南子》。

子由曰:\"东坡黄州以後文章,余遂不能追逐。\"

蔡天启云:\"米元章诗有恶无凡。\"孙仲益韩子苍皆云。子苍又云:\"师川诗无恶而无凡。\"不知初学何等诗,致如此无尘埃也。

叶集之云:\"韩退之《陆浑山火》诗,浣花决不能作;东坡《盖公堂记》,退之做不到。硕儒巨公,各有造极处,不可比量高下。元微之论杜诗,以为李谪仙尚未历其藩翰,岂当如此说。\"异乎微之之论也。此为知言。

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馀,而於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山谷诗云:\"渊明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固不同,风味要相似。\"有以杜工部问东坡似何人,坡云:\"似司马迁。\"盖诗中未有如杜者,而史中未有如马者。又问荔枝似何物,\"似江瑶柱\",亦其理也。

某人诗云:\"男儿老大遂功名。\"杜诗:\"功名遂乃佳。\"\"遂功名\"则不成语矣。

范元长云:\"前辈言学诗当先看谢灵运诗。\"

东坡《谢李公择惠诗帖》云:\"公择遂做到人不爱处。\"评:放翁\"诗到无人爱处工\",盖本东坡也。

陈子高云:\"工部《杜鹃》诗,乃摹写庾信《杜鹃》诗。\"案:今《庾集》无《杜鹃》诗。\"穷途俗眼还遭白\",便不如\"穷途返遭俗眼白\"。案:此二句文不相属,疑有脱误。

徐师川云:\"工部有\'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之句,於江莲而言摇白羽,乃见莲而思扇也。盖古有以白羽为扇者。是诗之作,以时考之,乃夏日故也。於天棘言梦青丝,乃见柳而思马也。盖古有以青丝络马者。\"庾信《柳枝词》案:《庾集》作《杨柳歌》。云:\"空馀白雪案:《庾集》作\"独忆飞絮\"。鹅毛下,无复青丝马尾声垂。\"又子美《马行》云:\"青丝络头为君老。\"此诗後复用支遁事,则见柳思马形於梦寐审矣。东坡欲易\"梦\"为\"弄\",恐未然也。

苏叔党云:\"东坡尝语後辈,作古诗当以老杜《北征》为法。\"

老杜诗云:\"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傍。\"与《竹枝词》相似,盖即俗为雅。

张嘉父云:\"长韵诗要韵成双不成只;玺叙诗要说事相称;却拂体前一句叙事,後一句说景,如\'惆怅无因见范蠡,能差烟树五尖胨\',又如\'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之作》,末句云:\"独抱遗编校舛差音叉。\"盖郎中惠诗云云,次韵解之,末句云:\"真成句践胜夫差音茶。\"两\"差\"字不同音,何故作同音押韵?必有来历,姑记之以俟知者。诗见建本重编《南昌文集》卷第四十一。押韵\"夫差\"不音茶,当以押韵为证。案:押韵二句似後人所注。

吴申李诗云:\"潮头高卷岸,雨脚半吞山。\"然头不能卷,脚不能吞,当改\"卷\"作\"出\"字,\"吞\"作\"倚\"字,便觉意脉联属。

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少从荣天和学,尝不解其诗云:\"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一日於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前语。自尔看诗,无不通者。

幼年闻北方有诗社,一切人皆预焉。屠儿为《蜘蛛》诗,流传海内,忘其全篇,但记其一句云:\"不知身在网罗中。\"亦足为佳句也。

元间,荣天和先生客金陵,僦居清化市,为学馆,质库王四十郎、酒肆王念四郎、货角梳陈二叔皆在席下,馀人不复能记。诸公多为平仄之学,似乎北方诗社。王念四郎名庄,字子温,尝有《送客》一绝云:\"杨花撩乱绕烟村,感触离人更断魂。江上归来无好思,满庭风雨易黄昏。\"王四十郎名松,字不凋。仆寓京师,从事禁中,不凋寄示长篇,仅能记一联,云:\"旧菊篱边又开了,故人天际未归来。\"陈二叔忘其名,金陵人,号为陈角梳,有《石榴》诗云:\"金刀劈破紫穰瓢,撒下丹砂数百粒。\"诸公篇章富有,皆曾编集。仆以携家南奔避寇,往返万馀里,所藏书画厄於兵火。今屈指当时诗社集六十馀载,诸公佳句,可惜不传。今仅能记其一二,以遗宁川好事者,欲为诗社,可以效此,不亦善乎?

推荐第7篇:咏蝶诗话

咏蝶诗话

作者:周游《光明日报》

以花为食的蝴蝶简直就是美神!它那娇艳的容貌,轻盈的体态,妙曼的舞姿,常常引得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尤其多情的诗人面对着它们更是有永远谈不完的话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或在半空中翩翩然展翅飞翔,或在草叶上悠悠然凉翅小憩,自己觉得很美也很自在,完全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忽然觉醒,惊异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不知道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无论如何,庄子“梦为蝴蝶也寻花”(鱼玄机《江行》),“应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其实,“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张潮《幽梦影》)

检阅文史,我们不难发现蝴蝶这一物象是较早“不幸”被人格化的。譬如萧绎《金楼子》云:“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之‘尊灵永蛰’,明帝颂云‘释渝浮轻’。浮轻有似于胡蝶,永蛰颇拟于昆虫,施之尊极,不其蚩乎?”意思是说,陈思文风“浮轻”似蝶。再如《北齐书》云:“魏收常在洛京,轻薄尤甚,人号云:‘魏收惊蛱蝶’。文襄曾游东山,令给事黄门侍郎等宴。文襄曰:‘魏收恃才尾嵓適,须出其短。’往复数番,收忽大唱曰:‘杨遵彦理屈,已倒。’竹彦从容曰:‘我绰有余暇,山立不动。若遇当途,恐翩翩遂逝。’当途者魏,翩翩者,蝶也。文襄先知之,大笑称善。”他们借蝶体态“轻薄”形容魏收品性。这是以蝶喻人,赋予蝴蝶象征意味的先例。也正因其“轻薄尤甚”,后人多以“艳蝶”比喻沾花惹草的男子,导致蝴蝶如淋大雨,飞不高远。

也就在南北朝,蝴蝶忍辱负重,几经碰壁,终于飞进文人雅士的视野,得到应有礼赞。据《南史·沈麟士传》记载:“沈麟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如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嘿所致,仍制《黑蝶赋》以寄意。”尽管此赋早已不存,但有咏蝶诗篇存世:萧纲有《咏蛱蝶》,刘孝绰有《咏素蝶》,徐防有《赋得蝶依草应令》,李镜远有《蛱蝶行》,温子升有《咏花蝶》。这五首诗描摹蝴蝶注重神似,行文结构灵活多变,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由此可见,“蝴蝶文学”南北朝时就已初具雏形。

蝴蝶飞到唐代,礼遇益厚。唐代诗人咏蝶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上取得突破:一是不少诗作在描摹蝴蝶形象时仍侧重形似,譬如王建《晚蝶》、徐寅《蝴蝶二首》;二是咏蝶诗中出现了追求神似的写作手法,譬如李商隐《蝶三首》其

二、其三;三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譬如白居易《秋蝶》、罗邺《秋蝶二首》其

一、吴融《蛱蝶》;四是象征手法的出现,譬如卢频《蛱蝶行》、郑谷《赵璘郎中席上赋蝴蝶》;五是咏蝶诗作风格多样,雅俗兼备,譬如罗隐《蝶》、徐寅《蝴蝶二首》其一;六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譬如徐寅《蝴蝶三首》其

二、李商隐《蝶》(叶叶复翻翻)。除了上述特点,唐代诗人咏蝶诗多为近体诗形式,行文工整,篇幅短小,但是极富美感和表现力。尽管唐代诗人专门咏蝶的诗篇仅有二十多首,但是含“蝶”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检阅《全唐诗》,我们发现其中含“蝶”意象的至少有四百七十多首。按其不同的意义指向与功用方式等归纳起来,这些含“蝶”意象可分为文化意象、动态意象与组合意象。可以说,蝴蝶为唐诗增添了不少瑰丽的色彩。除了“花蝶”“舞蝶”“戏蝶”“飞蝶”“粉蝶”“秋蝶’“寒蝶”“冷蝶”“早蝶”“晚蝶”“黄蝶”“彩蝶”“紫蝶”“皓蝶”“黑蝶”“灰蝶”“苑蝶”“野蝶”“幽蝶”“仙蝶”“风蝶”“归蝶”“惊蝶”“水蝶”“睛蝶”“玉蝶”“狂蝶”“异蝶”等意象,还有“庄蝶”“韩蝶”“化蝶”等典故。

众所周知,“庄蝶”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那么,“韩蝶”一词之源呢?“韩蝶”最早亮相于李商隐《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韩蝶翻罗幕,曹蝇拂绮窗。”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四·济州》引晋干宝《搜神记》云:“宋大夫韩凭娶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这里所云的韩妻衣裳破碎化为蝴蝶,与韩凭夫妇死魂化为鸳鸯,尤为二事。除了《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李商隐吟咏韩凭故事的还有《青陵台》和《蜂》,诗中都出现了“蛱蝶”或“粉蝶”的意象。也许这可能是诗人凭吊古迹时未见鸳鸯、只见蝴蝶而作出的浪漫的想象。无论如何,其后化蝶情节却愈演愈烈。北宋王安石索性以韩妻化蝶咏之:“翅轻于粉薄于缯,长被花牵不自胜。若信庄周尚非梦,岂能投死为韩凭?”(《蝶》)

说到“化蝶”,自然又绕不开“梁祝”。关于“梁祝”,唐代《十道四番志》有所记载,文字不多,故事的主题并非爱情,而是强调忠义。直到晚唐,张读在《宣室志》中写到祝英台跳入梁山伯坟冢殉情。至于“化蝶”,却是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所撰的情节。

有宋一代,蝴蝶更艳,甚至狂飞乱舞,令人眼花缭乱,疑似鬼蝶:“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苏轼《鬼蝶》)陆游亦曾讶然复欣然:“何处轻黄双小蝶,翩翩与我共徘徊。绿荫芳草佳风月,不是花时也解来。”(《窗下戏咏》)不过,宋代诗人尤以谢逸最为痴迷于蝶。据《诗话总龟前集》卷六记载:“谢学士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其间绝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又曰:‘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古诗有‘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回’,又云:‘身似何郎贪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终不若谢句意深远。”

明代文人似乎更爱蝴蝶。据龚炜《巢林笔谈》卷一《县令好蝶》记载:“明季如皋令王某,性好蝶。案下得笞罪者,许以输蝶免。每饮客,辄纵之以为乐。时人为之语曰:‘隋堤萤火灭,县令放蝴蝶。’”国人的传统意识,每每以为捉萤放蝶的事都属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因而偶有一位县令爱看蝶舞,也不免受到讥刺。传统意识的功利性和僵硬化,使得古代民间的若干生活趣味由此而丧失,这是很可惜的。比较而言,我很欣赏高启《美人扑蝶图》:“花枝扬扬蝶宛宛,风多力薄飞难远。美人一见空伤情,舞衣春来绣不成。乍过帘前寻不见,却入深丛避莺燕。一双扑得和落花,金粉香痕满罗扇。笑看独向园中归,东家西家休乱飞。”一个正在绣花的怀春少女,眼看一群蝴蝶翩翩飞来,不免引动了自己的情思,于是起身扑蝶。几经寻觅,终于扑得一双,得意之余,发现落花的香气染满一身,余下的蝴蝶栩栩然向园中飞去。全诗以叙述为主,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极富生活气息。

清代诗人较少咏蝶,佳作更是少之又少,只是偶有含蝶意象出现,譬如孙枝蔚《遭困苦道旁行乞莫相嗔》:“欲觅桃源聊避乱,还凭蝶梦暂宽愁。”再如味榄生《〈十洲春语〉前题》:“迷香不醒蝴蝶梦,落颔谁抱骊龙珠。”又如史承豫《咏梁祝》:“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少时就和江冬秀订婚,但是到美国后爱上了才女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风流谁得似,两两宿花房”(贾蓬莱《咏蝶》),最终苦于无力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只好劳燕分飞。回国前夕,胡适写下了白话诗《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结婚,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在水一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终生未披婚纱……

笔记至此,眼看“东家蝴蝶西家飞”(李贺《蝴蝶飞》),“试就花间扑已难”(徐夤《蝴蝶二首》其二),唯有庄子就“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乔羽《思念》)……

(作者:周游,系文化学者)

推荐第8篇:诗话金秋优美散文

如潺潺的清溪之水,夹带一路的野草野花的芬芳细细绵延流淌;似天边雁阵的鸣唱,穿透空明的云朵,散向深邃广袤的天宇;如一支巨大的画笔,抹过山川村野,世界的颜色变得明快亮丽。不经意间,秋天就来了。

秋,是四季中最具诗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多情的诗句将她吟诵,用心把她描绘勾勒。

秋在田园诗人的笔下,充满生动与灵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场迷濛的细雨过后,股股山泉从洁净的青石上缓缓淌过,如碎玉银铃一般,叮咚作响,清凉的感觉迎面而来。明月从东山升起,皎洁的银辉透过松针,铺洒在柔软细腻的秋草上,空气中有淡淡的松香弥散,好一派绝尘世外的山居画境。诗人王维对田园秋暮的描绘,似隔世的桃源般,不食人间烟火,禅心如斯般宁静。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闲逸情致更是令人神往。试想在悠闲的九月,村居篱下的秋菊傲然开放,几缕幽香随风暗送,金黄、雪白的花蕾在秋风中更显身姿飒爽。采几朵新菊,执一杯新酒,赏远山秋色,看斜阳夕照,是何等的逍遥快乐。

秋风是秋天的信使,第一个传递着秋的讯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在古人的笔下总是略带感伤。秋风渐起,驱走了苦夏的暑意,挟来丝丝凉爽,如温柔的玉手抚摸着人。渐渐地,秋深了,秋凉了,看惯了柳绿花红,如今面对花谢香殒,秋风让人平添一股难以割舍的情愫。

秋雨也慢慢地下起来了。淅淅沥沥,远隔了楼台亭榭,烟云潆潆,村树江河,笼在雨幕中。“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秋雨是诗人笔下的寄托,将诗人的多情与绵绵离愁溶在其中,点滴而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的秋雨绵绵不绝,如丝如缕,洗不尽多少的爱恨情愁。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花草树木经了秋天,渐渐将身上的绿色褪却,依依不舍得向依恋的枝头道别,花叶如蝶舞一般在秋风中旋转,逝落。“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那些在盛夏怒放的百花也在生命的尽头,将几缕残香淡去了,这股淡淡的离愁又有几人知得?“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园中那株最美的荷,容颜已老,芳香成昨,是否还能将当初欣赏她的人儿忆起?“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满目的衰秋暮景,令人生起许多的感叹。想当初的繁华景色,全都如过眼烟云一般地,随秋风、秋雨、秋霜去了。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天的夜是宁静的,如水的夜色笼罩着夜空,明月亮的光辉清凉幽寂,星光点点,明灭闪烁,让人心生寒意。仲秋之夜,坐在院中的石阶上,感受着秋的凉,轻闻秋虫唧语,遥看天河泛波,幻想那一个感人的千古传说,暗自体味“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心境。或是与家人团团围坐,品美酒佳肴,看玉兔东升,共度良宵美景,多么醉人、惬意的秋夜呵!“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酒至半酣,便与古人一并醉在这秋的夜色里。

秋给人不仅是凉爽的意境与季节更迭的感觉,也给人带一缕淡淡的愁绪与伤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秋深之际,眼见得树黄叶落,北雁南归,浮云悠悠,哪一个羁旅之人不会生出淡淡的思乡愁来?那些多愁而善感的诗人禁不住对景怜伤,“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秋,在感人的诗句里,又怎能一个愁字了得?

爱这秋,因了她的诗意与画境,因了她如斯般的多愁善感,更因了她的到来,昭示着我们向一个诗意季节的告别,向另一个童话季节的走近!

推荐第9篇:诗话四季 教学设计

诗吟四季教学设计

扈月星

教学目标:

1.以诗歌为依据,想象诗的画面。通过诵读吟唱,感受诗的语文美,韵律美。

2..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学写现代诗。

3.提高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养成爱观察,勤动笔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以“诗”揭题,引入新课

(一)板书“诗”,引起话题。

1、看到这个“诗”字,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1) 诗人,具体名字。

(2) 诗歌,最喜欢那些诗歌。古今皆可。 (3) 古诗过级。

2、谈话揭题。

过渡:的确,汉丰一校每年十月的读书月,每一个月的古诗过级都是每位同学展示的舞台。正是有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经典的积累,我们的身上便浸润了诗的灵性。今天就让我们从唐诗中去领略四季(板书:四季)之美,来一次与诗人的对话(板书:话),探寻诗文中别样的情思与味道。

请齐读课题——诗话四季

二、春为媒,读诗吟诗,想象成诗。

过渡:首先我们走进的是灿烂的春天,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春晓》。

1、那位同学来大家读读?(指名读) 生评价朗读。

(二)学吟《春晓》

2、师吟《春晓》

XXX同学读得非常好,老师也想来试试,大家听听老师的读是什

1 么?

预设:老师这是吟诵,很有诗的味道,我听到了美妙的旋律。

(三)探讨吟诵。

对于吟诵,咱们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了,你对它有那些了解呢? 资料展示一:(李泓睿)

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我发现自古诗文皆吟诵,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从先秦开始,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创作时吟诵,欣赏时吟诵,学习时吟诵。吟诵是汉语文的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

点评:的确,吟诵正如你所说是咱们中国读书的根。 资料展示二:(甘雨轩)

我知道吟诵在中国有三千年历史了,它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来读的一种发音。而我们现在的朗诵,则20世纪20年代才从西方和日本传入中国大陆,是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到现在也不过才110的历史。但是可惜的是吟诵在中国大陆却几乎失传了,而相反海外的华人和日本却将吟诵发展得很好,比如日本一个吟诵协会,他的会员就达到了500万人。

点评:如今的朗读与我们古人的吟诵是有区别,谢谢你的分享。 资料展示三:(魏佳欣)

我在网上还的找到一些唐诗中描写吟诵的诗句,比如诗仙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到——吟诗作赋北窗里;诗圣杜甫在《解闷十二首》有一句——新诗改罢自长吟;还有白居易的非常著名的《长恨歌》中也有——“发于歌咏形于诗“的诗句。

点评:真是有心人呀,搜集到了这么多的诗句。相信你一定积累了下来。

资料展示四:(李良洁)

我查阅资料后知道,吟诵是有一定规则的,第一是跟着读音走,依字行腔。第二是平长仄短入声促,我们拼音的一声和二声是吟诵中的平音,要读得长一些。三声和四声是仄音要读得短一些。一行诗一三五不管,但是二四六三个字就要按照平仄来读了。第三是诗歌末尾押韵的字也要拖长,还可回旋。

点评:你简短的几句话,为我们概括吟诵的规则,有了这些规则,

2 相信我也是能够学会吟诵的。

(四)学吟《春晓》

过渡:通过刚才的介绍,古诗都是用吟诵的方式来创作的,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应该用吟诵的方式来欣赏和学习,用吟诵来与诗对话。

1、展示规则。

结合李良洁同学对吟诵规则的归纳,我们来看看《春晓》这首诗是如何吟诵出来的。(课件)

其实吟诵并不难学,大家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是吟诵是跟着读音走的,依字行腔。大家不要错误的理解成唱,唱是古人读书的另外一种方式。 第二是:吟诵讲究平长仄短入促。 我们来看相应的标记——

汉语拼音里面

一、二声,我们把它归为平音,

三、四声归为仄音。平音要拖长了读,仄音要读提短。这里还一个入声,诗句中的入声字,也一并归到仄音里去了,也就是说也要读得短。

第三是:吟诵诗句的韵字要拖长回旋,这样才能吟诵的调。因此标记后,就是这样了——

2、教吟《春晓》

咱们根据这个标记,一句一句地来学好吗? (师教吟)

吟诵呀,是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这样吟诵的效果会更好。大家自己练习练习吧。

(生练习)

3、生展演。

有谁愿意来表演一下你的吟诵? 指名1 指名2 上台吟诵。 指名1小组吟诵。

点评:掌声送紫外光他们,这么快就学得有模有样了,相信其他同学学得也不差!

(五)学作小诗。

3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沉醉在这吟诵优美的韵律之中时,我们仿佛欣赏到了诗人描绘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1、想象画面。

你都仿佛看到春天的什么呀?

指名1 指名2 指名3 (说完整,说得如诗一样的语言)

其实你们的回答的每一句话,就像诗一样的语言,有了诗的灵性。让我们把它写下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一节小诗吧。请看 (课件示)(生填写,直接回答)

2、师生对话《春晓》,配乐吟诗诵诗。(直接安排到人头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生读半句。

我就是那燕子 春天随着我飞回来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生再读半句。

风雨也来了

瞧,粉红的桃花在风雨中纷纷落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生读整节。 „„

三、吟三诗,赛四季诗,写四季美文。

过渡:接下来,我又要起程去那火热夏季,金色的秋季和白雪皑皑的冬季。老师同样为你们带来了三首诗。拿出你的学习单。

(一) 示三诗,学吟诵。

1、合作学习。

请一名同学来读,合作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滴水穿石习。

2、汇报展示。配乐吟诵展示

选3个组,排练式的展示。

(二)四季诗句赛诗会。

过渡:同学们,古诗中描绘吟诵四季之美的又岂止这四首呢。相信在你们的脑子里面,定是储藏了许多优美的诗吧。我们大家来一次赛

4 诗会好不好?

以每个横排为单位,横向开火车,四个纵队分别是春夏秋冬。

1、开火车赛诗。

点评:果然名不虚传,平时的积累相当丰富。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想象话四季。

过渡:这些优美的诗句。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诗的天空。接下来请同学们像刚才一样,完成我们自己的小诗《话四季》,不过老师提前要给一些写诗的规则。请看

1、出示《假如》。

这是二年下册的第23课《假如》的三节诗,老师节选了一些内容,你们看能发现什么? 押韵每一节诗的末尾都是押韵的。

小结:我们写诗也要学会押韵,像古诗中的韵字一样。不过我们可以选择诗的节与节的末尾押韵。

这是我们刚学的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你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小结:我们的押韵也可以在同一节诗里面。无论是那种押韵,只要注重并运用到自己的诗中,你的诗就有韵味,就会耐读。

2、写诗。

好,下面请结合我们刚才吟诵的古诗,去想象画面,创作自己的小诗吧。 生创作。

3、汇报展示

选取8人,分两进行展示。配乐展示。

小结:多么清丽的小诗呀!掌声谢谢这两组的同学,让我们享受到这么美的诗篇。如果把我们全班同学诗,收集起来就成了属于咱们三年级四班的诗集了。

四、点题结课。

同学们,这一节课咱们一起吟诵,与诗人对话。也创作了一首属于自己的诗篇,其实只要留心中华文化的经典,学习经典,积淀经

5 典。我相信你们就是诗人,我们一起读——

6

推荐第10篇:读《石林诗话》有感

读《石林诗话》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文学理论也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特点,中国文论在自身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叶梦得的《石林诗话》是宋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传统中国文论诗话体著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以其独特性在宋代诗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

一、“杂谈+纯文学评论”的自由评点结构

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与许多冠名诗话类的著作不同,它既有文坛趣事、文人掌故、诗人杂谈,但更有相对鲜明的诗歌评论的文学价值指向与美学追求,避免流于一般性的杂谈类书目。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可将其视为一本多维立体的文论著作,既有社会杂谈、文人掌故趣事,又有精准专业的纯文学批评。全书表面结构与以往文论没有什么不同,但三卷内容中,专论诗词的章节要相对增加,体现了作者较为鲜明的美学追求。

在杂谈部分,全书许多部分读之令人觉得人物事件都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可以从中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子。如此看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相对脱离诗文评论的文坛逸事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是笔记体作品的精品。如卷上有一则记述苏轼因一首《桧诗》遭人在神宗面前曲解攻击的事:

……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短短数行,便把几个人物刻画地跃然纸上。同是,也让人真切深入地认识到北宋党争之严重与士人仕途之凶险。几句对话,就把神宗、王珪等人的形象表现得形象生动。

在诗文评论上,叶梦得也写得饶有趣味,令人信服。如写作者对黄鲁直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的理解,刚开始不懂后句的“风雨浪翻江”,某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卷上)作者对诗句仔细推敲,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终于体悟到黄诗此句的妙。叶氏并未直接写黄诗句之新奇,以及应该如何欣赏诗文,而是讲述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巧妙而又生动。

二、叶氏真的是“专主半山而抑苏黄”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编论诗,推重王安石者不一而足。而於欧阳修

诗,一则摘其评《河豚诗》之误„„於苏轼诗,一则讥其„„皆有所抑扬於其间。盖梦得出蔡京之门,而其婿章冲则章之孙,本为绍述馀党。故於公论大明之後,尚阴抑元诸人。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窾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略其门户之私,而取其精核之论,分别观之,瑕瑜固两不相掩矣。

四库全书代表着封建社会晚期官方正统学术的最高水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学界对叶梦得《石林诗话》的认识。编纂者们依据“梦得出自蔡京之门”且“其婿章冲则章之孙”,又根据书中有数处对欧苏的批评和对王安石的夸赞,得出“皆有所抑扬于其间”,但总体评价仍不失公允。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受到了传统观点的影响,或者根据北宋党争的严峻形势加了个人的揣测,细细观察,并非叶氏真的因党派关系而对欧苏怀有偏见。研究叶氏的文论主张,我们发现他的这些批评与褒扬皆有所依据,并与自己一惯的论诗主张相吻合,如对苏轼石建牏厕之误的批评,是对创作态度不谨慎这种现象的批判,而非因党派而攻讦。卷上王珪利用《桧诗》那一则,就可明显看出叶氏是站在苏轼一边的。卷上另一则推崇杜甫的几句名句之后,有云“近世王荆公‘新霜浦漵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与苏子瞻‘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卷上又有一则叶氏讲诗之用事不可强求,便是以苏轼的诗句为例,“苏子瞻尝为人作挽诗云:‘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己辰年。’此乃天生作对,不假人力。”

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里说:“石林诗论专主半山而抑苏黄,非正论也。”实施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尽其然。首先,方回本人人品堪忧,为世人所讥。他先攀附贾似道,在贾衰落之后又上疏斩贾;元军攻来之前他写诗誓言忠贞到底,元军一到他就投降了。方回作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面对江西诗派的弊端批评的毫不客气,自然让他不满,所以方氏此番言论自然是反驳叶,为自己和江西诗派辩护,仅供参考,不足为据。要想判定叶氏是否故意贬低苏黄而追捧王安石,还应当依据其具体论断细加考察。

所以,叶氏并未“专主半山而抑苏黄”,也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皆有所抑扬于其间”。

三、独特的美学追求——“自然”与“精工”的融合

中国文学的发展往往围绕着言与意而双向运动,与西方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概念类似。美学追求也体现出两个方向,一是追求形式语言的精巧,一是追求对感情的自然表现与抒发,这也是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六朝前质朴刚健的文学逐渐发展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甚至沦落为宫体诗。有唐一代,经过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大胆开拓,终于使唐代诗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臻于完美。叶氏论诗以杜甫为标准,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既提倡缘情

而发自然淳朴,又讲求诗句的锻炼与精工。

在讲求自然之神妙方面,叶氏引用了钟嵘《诗品》中自己很赞同的一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非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卷二)”。这番引用,鲜明体现了在当时江西诗派占领诗坛,诗人竞相实践“资书以为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背景下叶氏的清醒认识。而这一则的后几句,则是用钟嵘的话来曲折批评当时江西诗派的缺点,“颜延之、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迩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牵挛补衲,蠹文已甚,自然英旨,罕遇其人。”(卷二)

对自然纯朴、抒情真挚诗句的推崇,并不意味着叶氏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忽视,而是对二者采取了一种中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而王安石以其精工与天然,达到了叶氏的这种要求,故而《石林诗话》处处推崇王安石。同时,叶氏也看到了王安石诗歌的前后变化。“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卷二)。这又可以佐证叶氏并非“专主半山”,而恰好是王安石的诗歌符合他的美学追求。那么,在叶氏心中,最优秀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三卷的一则里,他给出来准确描述,即“自然”与“精工”的融合。“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卷三) ”

《石林诗话》作为北宋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陆机《文赋》“诗缘情”、钟嵘《诗品》诸多观点的继承,以及对后来严羽《沧浪诗话》的开拓作用,都显示出自身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叶梦得本人作为文坛上的“南北宋间之巨擘”,连同他的《石林诗话》,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时人往往站在既有的西方文论的范式上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审视,故而常常讥讽中国文论无理论体系与基本近代意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贯通宇宙,并不拘泥于狭小的具体之物 ;中国文学更是非常具有灵性,逃脱凡俗,是一种诗性的文学,所以中国文论也大多表面看去如蜻蜓点水、驳杂兼容,但不失浑然之

美,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感情碰撞,千古逢知己。可谓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有一种浑然天成圆润之美感。正有但正是这种文论模式,看到了文学的抒情朦胧与不确定性,显示出西方文论所没有的眼界与智慧。

对于笔者本人来说,阅读诗话更是更加激发了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千古之下,文人雅客,诗酒风流,思想碰撞,感情共鸣,恨不能同生一个时代,挑灯夜话,聆听古训,人生憾事!只能三五好友感怀古风,附庸风雅。才疏学浅,时间匆匆,以上便是本人阅读此书时的一些简单感想,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惭愧。止笔。

第11篇:《随园诗话》选读

《随园诗话》选读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常州赵仁叔,有一联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仁叔一生,只传此二句。某《拟古》云:“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其人一生,所传亦只此四句。金圣叹好批小说,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庙》一绝云:“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殊清绝。孔东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诗集若干,佳句云:“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其他首未能称是。

嵩亭上人《题活埋庵》云:“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周道士鹤雏,有句云:“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两诗于禅理俱有所得。

二六

余不喜黄山谷诗,而古人所见有相同者。魏泰讥山谷:“得机羽而失鹇鹏,专拾取古人所吐弃不屑用之字,而矜矜然自炫其奇,抑末也。”王弁州曰:“以山谷诗为瘦硬,有类驴夫脚跟,恶僧藜杖。”东坡云:“读山谷诗,如食蝤蛑,恐发风动气。”郭功甫云:“山谷作诗,必费如许气力,为是甚底?”林艾轩云:“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此苏、黄两公之优劣也。”余尝比山谷诗: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毕竟味少。

(清)赵翼:论诗五首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第12篇:毛主席的诗话故事(25)

毛主席的诗话故事(25)

毛主席的诗话故事(25)

2012-03-25 07:31:38| 分类: 毛主席的诗话故事 |字号 订阅

毛泽东为诗人徐迟题写“诗言志”

诗曰:不朽江山不朽文,激情岁月激情人。

挥毫题下诗言志,独领风骚振国魂。

1945年9月,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向毛泽东请教关于诗应该怎样写

的问题,毛泽东即在徐的一个小本子上题写了“诗言志”三字作答。毛泽东写的这三

个字,可谓字字千金,一语中的。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

主张和号召。所以,古人说歌以咏志,然后,把那些艳诗丽词称之曰“无病呻吟”。

“诗言志”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中国诗学理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

的经典概括,被历代诗人奉为圭臬。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

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

接受。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

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

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他

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因此,

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 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

了新思想、新内容。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

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

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

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

“诗言志”的新内涵。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

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而毛泽东诗歌的

背后,就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长征时,在雪山之巅,毛泽

东说“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即使困难如雪山,毛泽东也是斗志昂扬,

横看苍穹;而毛泽东诗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人民五亿不团圆,

所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多少苦难,毛家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烈士,赢

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然后万方乐奏有于阗;革命成功仅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新

中国面临新挑战时,毛泽东大气魄地出兵朝鲜,战胜了美帝,写下了“正和前线

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的绝笔。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风骚,风者风体,以春秋时期各国风体为主,如魏风、秦

风,风体的深义,推而广之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骚者,以楚辞为主,然

后以屈原的《离骚》而闻名,故曰“骚体”,再形成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而唐时

的李杜,则分别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所以,风骚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

而诗人毛泽东,确实独领风骚,他的诗歌,既现实,且浪漫,往往是在现实中浪漫,

在浪漫中现实,达到了浪漫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李清华《雾都较量》第12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毛主席的诗话故事(24)

转发至微博

第13篇:读《一瓢诗话》偶得

~-6-28 字数:7

54王右军以书法立极,非文辞名世。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至,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右军廖廖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品类之感慨,而极于死生之痛,则右军之胸襟何如也!《昭明文选》,不收此序,苏东坡以小儿强作解事斥之,虽不因此,亦属快心。

此篇选自《一瓢诗话》,作者薛雪。文章针对《兰亭集序》没能被选入《昭明文选》而感慨,苏东坡也是梗梗于怀,甚至有编选者为“小儿强作解事”语斥之。今天,我们把《兰亭集序》做为中学课本,不能说不如古人吧。

时贵名流毕至,使时手为序---当时所有名流都到了,假如要那些人写序,必然是:“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右军廖廖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品类之感慨,而极于死生之痛,则右军之胸襟何如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看下面的论述。

既有胸襟,必取材于古人,原本于三百篇、楚骚,侵淫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大家,皆能会其指归,得其神理;是时为诗,正不伤庸,奇不伤怪,丽不伤浮,博不伤僻,决无剽窃吞剥之病矣。

诗文与书法一理。具得胸襟,人品必高,其一声一叹,一挥一洒,必有过人之处。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医学家,兼工诗画。所著尚有《周易粹义》、《医经原旨》、《一瓢斋诗存》等。他是叶燮的学生,论诗多本师说加以阐发。但他更强调儒家传统诗教,说“温柔敦厚,缠绵悱恻,诗之正也;慷慨激昂,裁云镂月,诗之变也”。他虽反对拟古,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独创性,但却认为“三百篇以降”,“日趋日下”,要求学诗者“溯流而上”,“取材于古人”。

由书法而诗文,阐述的入情入理,特别是“具得胸襟,人品必高,其一声一叹,一挥一洒,必有过人之处。”可谓至理名言。我把该篇录于此,愿与朋友门共赏齐勉。

第14篇:读《饮冰室诗话》有感

读《饮冰室诗话》有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社会著名的思想家,他对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著作《饮冰室诗话》便是重要体现。

梁启超在书中记录了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蒋观云等诗界革命主将的名篇名句,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评价,在他们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和见解。

梁启超主张“诗界革命”,他提出了自己的论诗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如之,然后成其为诗。”

中国传统的诗论即提倡人们通过写诗塑造文化性格,陶冶情操,梁启超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但在诗论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方面,他还是与传统主流是保持一致的,并未用西方理论来讨论中国诗歌。梁启超虽然是一个政治家,但他也并没有把诗歌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在他看来,诗歌能够改造“国民之品质”,从而深远地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因而,梁启超主张人们通过写诗展现人的精神品格,也正因为如此,诗的题材是宽泛的,风格也是可以多变的。

所谓“诗界革命”,梁启超认为“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形式,指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的诗的风格。因为梁启超早已看出来,这种风格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是无法让人一下子就接受并改变的,所以他寻求这样一种回归传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再慢慢改变,创造新形式的方法。

梁启超还主张“诗史”之说。他认为,诗的内容多多少少可以反映一段历史。当代人通过读以往的诗,可以读出那个时代的痕迹,让人以史为鉴,而当代人也可以通过写诗记录历史。诗,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另一方面,读者细细品味,咀嚼,可以从诗中捕捉到社会的变化,这其实是梁启超真正的目的,记录社会现实。

在我看来,梁启超一位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的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他想改变这样的现状。他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国民的思想,于是他从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突破,而写诗,可以帮助塑造国民的精神品格,改变“愚民”,同时还可以记录屈辱的历史,让后代人以史为鉴,于是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了。这本书是与那个年代的时代潮流相符的,是梁启超把握时代脉搏、反思现实苦难、紧贴历史潮流的文化探索的结果,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梁启超是改良派代表人物,这本书论诗,免不了把改良主义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具有比较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色彩:不但对“新诗”的评价有夸张之嫌,降低了艺术标准,而且对意境的要求也很狭隘。

第15篇:词咏中秋 诗话月饼

词咏中秋 诗话月饼

文/延彬

自古以来,人们给传统的中秋佳节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有趣风俗,特别是,古代文人多情致,凡是节日皆有诗词吟颂。他们在中秋佳节望月、拜月、赏月、咏月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吟颂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词是诗人在欢饮达旦、大醉之后的倾情之作。全诗景情交错,诗情顿挫,想象丰富,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呈现祝愿,实为上乘诗词。所以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也因此,历代文人在编选苏轼词时也总选到这一首。

与咏叹中秋诗词齐名的就是咏颂月饼的诗词,它们把中华美食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中秋民俗食品。椐考证,月饼古称“胡饼”,别称“宫饼”、“小饼”、“团圆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后来演变为唐朝军队祝捷食品。传说于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圆饼祝捷,高祖皇帝李渊十分高兴的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对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诗:

“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圆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诗句中的“胡饼”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月饼”。可能这一诗句是最早咏颂月饼的一句诗,可惜李渊说完这一诗句之后却没有下句。仅一诗句,却能流传自今,亦可堪称一绝。把“胡饼”改称为“月饼”的一个传说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在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呼出“月饼”一词。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值得回味的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当年的中秋月夜,饮酒、赏月后“欲上琼楼”并在其《水调歌头》的诗里“把酒问青天”之后,估计是又吃了些月饼,感叹之余又信手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 相思泪沾巾。 诗中的“小饼”即“月饼”别称。诗人在吃着包有“酥和饴”的月饼、细品“其滋味”后,极为想念亲人或故人,竟掉下了“相思泪”,此情此景令人感动。此诗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家人在中秋节相聚品茗邀月的习俗在宋时已很普及。当时的笔记《西湖游览志余》提到,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而《帝京景物略》则说:“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另一笔记《臞仙神隐书》也提到“(中秋夜)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从这些的记载还可见到,月饼一开始就是相互馈赠的社交礼物,而且分量颇大,必须众人分而食之,蕴含了中国伦常与共食制度的文化精神。这种大月饼可能盛行了几百年,所以在《红楼梦》中贾母吃的宫廷御赐“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据考证就是个直径二尺、重十公斤的大月饼。在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广为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所以明代诗人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才会写道:

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免满人间。

悔然嫦娥窃药年,

奔入广寒归不得。

诗句生动描写了明代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传说形象,作为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

清代嘉庆年间的袁学澜,苏州人,其传世手写稿本《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铺展了一幅绚丽迷人的清代苏州一带风俗图,中有一首《咏月饼》诗: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诗人在其诗中,不仅描写了吃月饼,还将做月饼时的和面、点缀、藏馅儿、蒸煮乃至馈赠亲朋等一系列活动罗列出来,甚为有趣、多彩!

清代诗人沈兆褆写过一首《吉林纪事诗》,表现的是当时吉林地区中秋合家赏月、聚食月饼的快乐情景:

中秋鲜果列晶盘, 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 要同明月作团乐。

近代诗人陈海梅运用乡土掌故题咏月饼的《中秋饼》诗曰:

正当三五夜清闲, 买饼分甘向市圜。 馋口儿童开口笑, 如何皓魄落筵间?

此诗写出了台湾、闽南一带中秋期间儿童兴高采烈尝饼玩饼的心情,颇具情趣。

吟颂月饼的诗词在我国是如此源远流长,从而给中秋佳节增添了许多温馨的美食文化内涵。而且每年的中秋月饼的文化内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几年来以团圆、博爱、和谐为主题,推出的“桃李情”、“思亲月”、“儿女心”、“慈孝于行”、“天道酬勤”、“师恩难忘” 等就是赋予月饼以新的文化内涵的典范。在今年中秋,这样带有浓重感情、文化特点的月饼会再给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新意境,也定会产生很多生动有趣的咏颂月饼的新诗篇。

第16篇:从古至今关于元旦的“诗话”整理

从古至今关于元旦的“诗话”整理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第17篇:诗话春天诵读比赛串词

诗话春天诵读比赛

男:春,悄悄地来了:远方的碧草连天,眼前的春燕掀泥

女:耳边的黄鹂啼叫,一切都在这美好的中。

男:春天是一首诗,

女:春天是一幅画,

合:春天仿佛一座百花园。

男:敬爱的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今天,我们赞美如诗如画的春景。

女:今天,我们诗话如梦如幻的春韵。

合:诗话春天诵读赛现在开始。

第一个节目:一(1)班梦幻的春天

蔓宜:春风是神奇的,它像一把奇特的剪刀,裁出青青的柳叶,满眼新绿。诵读《咏柳》

昀端:春风是奇妙的,它像一位梦幻的魔术师,变出了碧绿的小草,生机盎然。诵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可心:春雨是五彩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园丁,染红了娇嫩的鲜花,争奇斗艳。诵读《江南春》

晗希:春雨是催眠曲,它像一位高超的医生,让我们从一个甜甜的梦乡进入另一个甜甜的梦乡。诵读《春夜喜雨》

第二个节目:一(2)班 歌舞表演《春眠不觉晓》。

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女:孟浩然的古诗不仅吟诵起来充满诗情画意,唱起歌来更是悦耳动听呢! 男:看!一2班有一群快乐的女生带着她们优美舞姿走来了!

女:请欣赏歌舞表演《春眠不觉晓》。表演者:李星仪、杨可欣、唐子洋、孟天恩、刘雨晴、汪娴婷、陈朵言、李锦添、夏泽涵、姜牧迪。

第三个节目:一(3)班 古诗串烧

女:多么美的春花呀,它让春天变红了,

男:不对,春天应该是绿色的,

女:不,春天是粉色的、黄色的……

男:我们还是听听一(3)班 古诗串烧中的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吧!

第四个节目:一(1)班梦幻的春天

男:大家现在知道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了吗?

女:这春天不仅有色彩还有故事呢。

男:真的吗?

女:谁还骗你呀,快来欣赏一下由我们班邵禹涵、季煜林、万伯昀表演的《游园不值》吧!

第五个节目:一(2)班 古诗吟诵

男: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女:草长莺飞,泉水叮咚,好一派鸟语花香!

男:听!那悠扬的古筝曲仿佛带我们走进了小桥流水的美景之中。

女:请欣赏古诗吟诵,表演者:一2班女生。古筝:一2班李佩繁。

第六个节目:一(3)班 三句半

男:我们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他们书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女:我们吟诵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升华

男:中华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

女:它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合:让我们和古诗经典一路同行吧,请欣赏陈浩博、郎新宇、刘尚铭、李尧四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三句半----

第七个节目:一(2)班 古诗接龙

男:古诗是画,描绘了人文地貌。

女:古诗是歌,吟唱出古人的情怀。

男:古诗是古代文人们的智慧结晶。

女:下面请欣赏古诗接龙,表演者:一2班全体同学

第八个节目:一(3)班 相声

男:这里有碧波万顷,烟波浩淼,如梦如幻

女:这里有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

男: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

女: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崇山峻岭

合:请欣赏一3班邵思源和王羽跃同学为大家带来的一段相声。

第九个节目:一(1)班 《忆江南》

男: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女:它,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

男: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女: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男: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女: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合:“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忆江南》

结束语:

男:这是春天永远的歌,伴随春天,伴随世纪的诗。

女:诗中的景无限美妙,诗中的我们勃勃生机。

合:啊!春天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我爱你,春天!

男:今天,畅游在诗之海,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今天,站立在诗之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合:我们会诗话美好的世界,诗话美丽的心灵,“诗话春天”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第18篇:读《绿水源诗话》有感1000字

读《绿水源诗话》有感1000字

王导

此前,我与利庆伟先生并没有交集。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关联的话,就是我与利庆伟先生的公子利青云同处广州传媒界的大圈子里,仅此而已。

当青云在电话中兴奋地提起他父亲出版的一本书,与我约时间送过来的时候,说实话,在当时我的情绪并不算特别高涨——只不失礼数地表示祝贺——这或许源自我莫名其妙的固执和偏见:除了为数不多的当代大家,我更愿意倾向去阅读比我年轻的作者的作品。

青云将这本《绿水源诗话》送来的时候,我正好与几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一起喝茶。我接过书来,按自己的阅读方式随意翻看了十数页,随即合上,郑重地对身边的年轻文友说:利庆伟先生的书,等我拜读完,你们都值得好好读一读,对你们的创作尤其是写诗,大有俾益。

读《绿水源诗话》,我的第一感受是文字流畅不造作。有人会说了,文字流畅不是写文章最基础的要求吗?是个作者就可以做到的呀。是的,文字流畅不难做到,可我说的是七个字\"文字流畅不造作\",关键在\"不造作\"呀!什么样的作品会造作?依我自己写作的经验,但凡有功利心、有好为人师的炫耀、或是有放不下架子……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造作。利庆伟先生在漠阳江文化界是有名望、有成就、有地位的,但在他的作品里,他做到了一个纯粹的读诗者、写诗者、研究诗歌者,不夹杂任何的情绪或其他东西,就是纯粹地跟大家聊聊他所感悟的\"诗话\"——这对一个\"老资格\"写作者来说,殊为不易,足见其赤子之心,恳诚情怀。以其纯粹,故不造作,作品读来有和熙春意,异样舒服。

读《绿水源诗话》,让我叹服于利庆伟先生的博学多闻,特别是他对诗歌的研究,古今中外,无不涉猎。这让浅尝辄止、少得即安的我极为惭愧,因为我除了中国古代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诗人能记住之外,对于近当代的诗人诗作极少接触,至于国外的诗人,可谓是一无所知。而利庆伟先生在《绿水源诗话》这本著作里,不论是中国的楚辞乐府、近体新诗,抑或是西方的现实唯美、象征未来,皆是信手拈来评点一番,可见利先生于诗歌一途,面广而根深。所以我在读《绿水源诗话》时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不知不觉间依照利庆伟先生在每一篇短文诗话中梳理好的诗人诗作,恶补了一回这方面的认知。

《绿水源诗话》是一本有趣的书,这源于作者是一个有趣的人。利庆伟先生当过农民、工人、士兵,也当过记者、编辑、文艺部主任,在书法和音乐的造诣也不低,更让我讶异的是他还是风水学和易学的专家。在《绿水源诗话》里,他把人生的种种角色体验,把生活中的各色经历,把知识结构中的不同层面,共冶一炉,\"生产\"出一百二十多篇\"诗话\",这些\"诗话\"是他丰富人生阅历的呈现,是他细致认知世相的呈现,是他融汇百家自成一体的呈现。因此,读《绿水源诗话》你绝不会觉得沉闷,每一篇都能带你去触摸诗歌中的不同境界,去感知诗歌创作中的细微差别。而几乎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几篇或十几篇与自已最为相应、最有\"同理心\"的\"诗话\",从中受教,从中受益。

利庆伟先生兼通儒释道学说,通透而不世故,令他的作品有一种吸引人的东西,就象他在《通透的灵性》中谈到的:\"通透的灵性是一种美,是‘天人合一’的美,是道教中‘有’与‘无’及‘无为’境界之美,是佛教中的‘色’与‘空’的禅意与禅境之美\".所以,还没读完《绿水源诗话》,我已经忍不住想要让青云安排一个合适的机会,去拜访利庆伟先生,我不仅要认真阅读他的作品,还要好好地\"阅读\"利先生本人。

第19篇:《四库全书总目·风月堂诗话》疏证

《四库全书总目·风月堂诗话》疏证

作者简介:张兴华,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风月堂诗话》是宋代朱弁所撰,其论诗宗旨是尚“自然”而贬“故实”。朱弁推崇杜甫、苏轼、黄庭坚,以混成自然为主耳,此理论对金代诗坛及金代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四库提要》)对此进行了概述,本文将从《四库提要》入手对《风月堂诗话》进行疏证与研究,以便有更多人认识并了解朱弁的诗歌理论。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风月堂诗话 朱弁

Abstract:“Poetry of wind and moon hall”is written by Zhu Bian of Song Dynasty.His opinion on poems is advocate“nature”,while reject“literary quotation”.Zhu Bian praises highly about Tu Fu、Su Shi、Huang Tingjian.What purpose of his is blend together with nature.The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poetic circles and poetry development of Jin Dynasty.The head of Si Ku Quan Shu(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a “Si Ku abstract”) proceeds to overall summarize for it.The article will conduct to explanation and research for the“Poetry of wind and moon hall”from the“Si Ku abstract”in order to there have a number of people know and understand poetic theory of Zhu Bian.Keywords: The head of Si Ku Quan Shu Poetry of wind and moon hall Zhu Bian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永瑢等撰的一部大型书目,对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未采入其中的书籍都分别编写了内容提要。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第一百九十五卷的集部四十八为“诗文评类一”,其中在“诗文评类一”的第1784页,就有关于朱弁《风月堂诗话》大概300字的内容提要,提名为“《风月堂诗话》二卷”,注为“内府藏本”。正文如下:

‚宋朱弁撰。弁有《曲洧旧闻》,已著录。是编多记元祐中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梅尧臣及诸晁遗事。首尾两条皆发明钟嵘‘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明月照积雪羌无故实’之义,盖其宗旨所在。其论黄庭坚用昆体工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尤为窥见深际。后來论黄诗者,皆所未及。前有自序,題庚申闰月。考庚申为绍兴十年,当金熙宗天眷三年。弁以建炎元年使金,羁留十七年乃还,则在金时所作也。末有‚咸淳壬申月观道人‛跋称得于‚永城人朱伯玉家‛,盖北方所传之本。意弁使金时遗其稾燕京,度宗时始传至江左,故晁陈二家皆不著录。观元好问《中州集》收录弁诗,知其著作散落北方者多,固不得以晚出疑之矣。其序但题甲子,不著绍兴纪年,殆亦金人传写,不用敌国之号,为之削去欤。‛

此“提要”对朱弁《风月堂诗话》的主要内容、思想以及创作时间和作品收录都作了较全面和准确的概述。不过笔者在仔细研读了此“提要”过后,发现其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晦涩,对于读者了解朱弁的诗歌理论有困难的地方,因此需要对此“提要”进行疏证,以便人们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朱弁此人和他的作品。笔者对《风月堂诗话》的疏证如下:

《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朱弁的《风月堂诗话》进行了内容概述,其提名“《风月堂诗话》二卷”,首句曰:“宋朱弁撰。” 朱弁,宋代人,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人。《宋史》三百七十三卷有传,曰:“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其中收录了朱弁的作品,有《聘游集》四十二卷、《书解》十卷、《曲洧旧闻》三卷、《续骫骳说》一卷、《杂书》一卷、《风月堂诗话》三卷、《新郑旧诗》一卷和《南归诗文》一卷。亦有《风月堂诗话》,是书二卷,有《宝颜堂秘笈》本、《诒经堂藏书七种》本及《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宝颜堂秘笈》于广集第二章载入《风月堂诗话》。《澹生堂藏书目》、《天一阁书目》、《千顷堂书目》、《八千卷楼书目》、《续文献通考》及《续通志》亦作二卷,《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藏书目》及《新安文献志》均作三卷。而《述古堂书目》将其归入诗话类,载为朱少章《风月堂诗话》三卷,此与朱氏《自序》所言不符,《自序》曰:“乃纂次为二卷,号《风月堂诗话》,归诒之孙。”盖疑字讹也。又曰:“以其地无松竹,且去山水甚远,而三径闲寂,庭宇虚敞,凡过我门而满我座者,唯风与月耳。故斯堂也,以风月得名。”此即《风月堂诗话》得名之由。

接下来,其《四库提要》云:“弁有《曲洧旧闻》,已著录。” 《曲洧旧闻》写于朱氏留金期间,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北宋太祖以来诸帝及名臣的逸闻轶事。是书十卷,有《丛书集成》本及《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曲洧旧闻》提要。《澹生堂藏书目》、《八千卷楼书目》、《天一阁书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述古堂藏书目》及《传是楼书目》亦作十卷。《四库全书》中收录为四卷,并称朱氏写《曲洧旧闻》“意在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由,深于史事,有补实。”《宋史》三百七十三卷收录《曲洧旧闻》三卷,《新安文献志》、《国史经籍志》亦作三卷。而《文渊阁书目》载为“朱弁《曲洧旧闻》一部一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将其归入小说家类,载有《曲洧旧闻》一卷,注“直秘阁新安朱弁少章撰,弁于晦庵为从父。建炎丁未使金,留十七年既归而卒。”《文献通考》二百一十七卷亦将其列入小说家类,是书一卷。对于朱弁的《曲洧旧闻》,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不过对于其所作的《风月堂诗话》却未有学者对其作专门的研究,只是在著作中提及而已。

其《四库提要》又云:“是编多记元祐中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梅尧臣及诸晁遗事。”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号醉翁、六一居士。《宋史》三百一十九卷有传,云:“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同时著有《醉翁亭记》、《秋声赋》。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三百三十八卷有传,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朱氏书中推崇东坡之语颇多,谓“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又如:“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公处,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著有《山谷词》。《宋史》四百四十四卷文苑六有传,云:“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 ,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宋史》四百四十四卷文苑六有传,“江西诗派”人物,著有《后山先生集》。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宋史》四百四十三卷文苑五有传,著有《宛陵先生集》。诸晁,当指晁叔用、晁以道、晁无咎、晁美叔、晁伯宇、晁季一与晁文元,朱氏交游,多在诸晁,且其《风月堂诗话》中皆提及诸人。

《四库提要》曰:“首尾两条皆发明钟嵘‘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明月照积雪羌无故实’之义,盖其宗旨所在。”

“思君如流水”,乃出自魏晋时期徐干《室思》诗的第三章句。诗云:“浮云何漾漾,原因通我辞。飘摇不可寄,徒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即目,乃眼前所見。江总《入摄山棲霞寺诗序》曰:“率制此篇,以记即目。”而“明月照积雪”,出自南北朝谢灵运《岁暮》诗句,不过全诗已佚。《艺文类聚》卷三《岁时·冬》及《初学记》卷三《岁时部》引曰:“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钟嵘《诗品·中》序曰:“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補假,皆由直寻。”

朱氏《风月堂诗话》卷上曰:“诗人胜语,咸得于自然,非资博古。若‘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之类,皆一时所见,发于言辞,不必出于经史。故钟嵘评之云:‘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朱氏于《风月堂诗话》卷上、卷下皆提及此语,其宗旨当是尚“自然”而贬“故实”,以求文章浑然天成。朱弁的诗歌理念是追求自然朴实,不喜欢太过华丽、夸张,故而以“风雅”之趣来命名他的住处。

其《四库提要》云:“其论黄庭坚用昆体工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尤为窥见深际。后来论黄诗者,皆所未及。”

黄庭坚,如前所述,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昆体,即西昆体,因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彼此唱和,而以《西昆酬唱集》得名。其延续唐五代诗风,多师法李商隐。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老杜,即杜甫。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旧唐书》一百九十下卷及《新唐书》二百一十文艺上卷有传。谓“浑成之地”,当出自于《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为浑然一体,自然生成。汉班固《幽通赋》云:“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黄庭坚崇尚杜甫浑然一体的诗风,而独有见地。

《风月堂诗话》论诗推崇苏轼、黄庭坚,反对“句无虚辞,必假故实;语无空字,必究所从”。朱氏于文中道“义山(即李商隐)亦自觉,故別立门户成一家。后人(即宋人)挹其余波,号西昆体,句律太严,无自然态度。黄鲁直深悟此理,乃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今之诗人少有及者。此禅家所谓更高一著也。”此谓“后来论黄诗者,皆所未及。”是则朱氏之取于山谷者,亦效仿杜甫、苏轼、黄庭坚,仍以“混成自然”为主耳。此理论对金代诗坛及金代诗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王若虚(金代文人)便是一例。

朱氏看法,王氏以为非也,其《滹南诗话》曰:“朱少章论江西诗律,以为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予谓用昆体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浑全,而至老杜之地也,亦无事乎昆体功夫,盖两者不能相兼耳。”王氏亦不推崇黄庭坚,认为“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不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语当同时代相联系,亦不能全然否定。

其《四库提要》云:“前有自序,题庚申闰月。考庚申为绍兴十年,当金熙宗天眷三年。弁以建炎元年使金,羁留十七年乃还,则在金时所作也。”

考《宋史》、《金史》年表,绍兴十年为一一四零年,即金熙宗天眷三年。金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本讳合刺,太祖孙,景宣皇帝子,《金史》四卷有本纪。建炎元年,是为建炎初。《宋史》载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宮,弁奋身自献,后弁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赴金。绍兴二年,金人言和议可成,王伦先归,而朱弁遺留金国。金人迫其仕刘豫,弁誓死不从。之后,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至绍兴十三年,宋金和议成,弁得归。考《续文献通考》,载为“羁留十九年”,与此不符。建炎元年为一一二七年,弁于绍兴十三年归,当为十七年,云“羁留十九年”为误。又弁在自序中题名庚申闰月,是为绍兴十年,此时当未归也,则《风月堂诗话》为在金时所作。

《四库提要》曰:“末有“咸淳壬申月观道人”跋称得于“永城人朱伯玉家”,盖北方所传之本。意弁使金时遗其稾燕京,度宗时始传至江左,故晁陈二家皆不著录。”

《风月堂诗话》跋中咸淳壬申嘉平月观道人云:“右《风月堂诗话》二卷,得之于永城人朱伯玉家。断烂脱误,盖北方所传之本也。”此谓北方传本,盖因非其手自校定,不免脱误,如卷下云:“王介甫在馆阁时,僦居春明坊,与宋次道宅相不听顺也,前后集似此类者甚多,往往有唱者不能达也。”此节文义不能衔接,定有舛误。跋中陈“断烂脱误”,盖指此类。燕京,一一五三年,金人迁都于此,改称中都。度宗,即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禥,太祖十一世孙,《宋史》四十六卷有本纪。

《四库提要》云:“观元好问《中州集》收录弁诗,知其著作散落北方者多,固不得以晚出疑之矣。”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金史》一百二十六卷有传。元好问《中州集》收录弁诗,其卷十载有朱奉使弁三十九首,如《苏子翼送黄精酒》、《元夕有感》、《忆钟离濬》等。

在文章末尾写道:“其序但题甲子,不著绍兴纪年,殆亦金人传写,不用敌国之号,为之削去欤。” 朱氏于《风月堂诗话》中尚“自然”、“体物”,而反“故实”。故云“诗人胜语,咸得于自然,非资博古......大抵句无虚辞,必假故实;语无空字,必究所从。拘挛補缀而露斧凿痕迹者,不可与论自然之妙也。”又云:“诗人体物之语多矣,而未有指一物为题而作诗者。晋、宋以来始命操觚,而赋咏兴焉,皆倣诗人题物之语,不务以故实相夸也。”朱氏认为江左自颜、谢以来,虽表学问而非诗之至也。观古今胜语,皆出自肺腑之言,故爱老杜者,皆因其“句法妙处,浑然天成,如虫蚀木,不待刻彫,自成文理。”此乃朱氏《诗话》之目的所在。弁之文章大多平淡自然,真挚而近于白描,这便是朱氏论诗的宗旨。

以上是笔者对《四库全书总目》中朱弁《风月堂诗话》的疏证。《风月堂诗话》是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宗旨是尚“自然”而贬“故实”。朱弁推崇杜甫、苏轼、黄庭坚,以混成自然为宗旨,此理论对金代诗坛及金代诗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四库全书总目》对《风月堂诗话》的概述來看,亦对此作了重点论述,同时阐明了朱弁的诗歌理论主旨,而朱弁的文学观的确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弁的大多诗歌已经失传,少量保存在元好问的《中州集》里。他学习杜甫、苏轼、黄庭坚,崇尚自然,而他的诗学理论也被金代诗人王若虚所接受,其《滹南诗话》便是一例。王若虚亦然推崇杜甫、苏轼,还有白居易,不过他对于黄庭坚之学却是不遗余力地批判,这一点恰好与朱弁相反。王若虚认为评黄庭坚诗过于恪守“诗法”,没有苏诗挥洒自如的才情。不过这并不能阻挡朱弁诗歌理论在金代的发展。朱弁大力推崇杜甫、苏轼、黄庭坚,而金代诗人多学习苏、黄也是受他的影响,他的《风月堂诗话》和《曲洧旧闻》对金代文人学习苏、黄文化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我们今天研究金代诗歌和文学也必然离不开朱弁的诗歌,所以掌握朱弁的文学观,了解《四库全书总目》对其作的提要,疏证其主要内容与观点,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

參考文献: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8.03 [2]杨士奇撰.文渊阁书目[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9.02 [3](清)钱曾撰.述古堂藏书目[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9.02 [4]丁仁.八千卷楼书目[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0.06 [5](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 [6]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08 [7](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07 [8](宋)欧阳修撰.六一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02 [9]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3 [10]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09 [11](宋)朱弁撰.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07 [12](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05 [13](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 [14]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 [15](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04

第20篇:藏斋诗话 赵元礼撰

藏斋诗话 赵元礼撰

藏斋诗话

赵元礼撰

●卷上

民国八年予游北海,得“层楼出云表,万叶战秋声”之句,邮寄范孙,得覆

云:“昔郭丈曼生有句云:‘孤磬一声秋叶黄’,因有郭秋叶之名。大作‘万叶

战秋声’之句,合称为赵秋声,君家倚楼不能专美于前矣!”距“空水红蓼”之

句三十年,而先生奖励之心不减于畴昔也。

嵌字诗之佳者,七言绝句二十八字内嵌十个一字。钱鹤滩先生《题秋江独钓

图》诗云:“一蓑一笠一鱼钩,一个渔翁一叶舟。一橹一帆兼一桨,一人独钓一

江秋。”真绝妙好辞也。

前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髭。”此“安”字骤看似易实则难,有杨

君《题许秘书琴伯画佛》,起二句云:“吾乡许子善画佛,妙相庄严齐彷佛”。

予谓“齐”宇不安,于是同人皆拟一字,“如”、“同”、“皆”、“都”等字,

细思之均不甚安,予则为之改一“佛”字,颇为人所赞许,以“妙相庄严佛仿佛”

字法句法皆甚老矣。

三河王式金茂才清才博学,弱不胜衣,曾馆天津刘氏,光绪甲午随严范孙先

生视学贵州襄校,后数年以贫卒。记其《出都》一诗云:“作客轻千里,平沙极

目遥。有怀肠九折,无计泪双抛。长辛店中店,芦沟桥下矫,不堪回首处,风雨

晚潇潇。”逼近唐人,予与范老常诵之。

王廉甫大令招饮。坐间有董季友李又尘两君,酒半以谈诗为乐,董述其得意

句云:“美人眼泪英雄血,不是黄金买得来。”李述其得意句云:“无边楼阁潇

潇雨,独倚朱栏有所思。”合座叹赏,予以董诗似袁随园语,李诗意味尤胜。

予十九岁由平谷赴津,就婚郭氏,秋深携眷买船还平,途中得《即景》一句

云:“空水倒涵红蓼花。”邮奇京都,范孙答函云:“此句神妙,全在一‘空’

字,他人所不能,亦不敢也。”奖借后进,情见乎词。

李太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云:“东山高卧时

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磊落雄健,此老岂沉湎于酒者。杜少陵诗云:“安得

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此是何等抱负。韩昌黎诗云:“我能屈曲自世

间,安能从汝巢神山。”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皆有堀强气。

苏东坡诗云:“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又“相逢握手一大笑,白

发苍颜略相似。”又“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遥逍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

杖敲门看修竹。”坦白阔大,熟读此等持,可以变化气质。

友人王君仁安(守恂)过固安,见壁间题诗云:“西来一片太行色,东去千

秋无定河。落日牛羊野苍莽,短衣匹马剑蹉跎。谁能将月补离恨,我欲乘风氵

酒波。燕市无人识屠狗,醉来且拊瓦盆歌。”音节苍凉,气体雄壮,不知何人所

作也。

予作诗半生不下千余首,有为人称赏者,有为人指摘者,予皆淡然置之,所

谓得失寸心知也。最惬心者只两句云:“握手今宵诉肝肺,他生觌面知为谁。”

自以为沉痛到二十四分,惜被人滑口读过也。

箴之则曰:“外作禽荒,甘酒嗜音。有一于此,未或不亡。”颂之则曰:

“六宫才人大垂手,愿君千年万年寿,朝出射糜暮饮酒。”“禽荒”、“甘酒”,

已具亡国之二矣。是作诗与作训诰,固是两种笔墨也。

宋唐子西先生云:“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洵扼要语也。

桐城王右弼先生,少年英异,从戴存庄先生(钧衡)学持,有《江南曲》一

绝云:“十里酒旗外,人家半掩门。桃花落江水,销尽美人魂。”为人所传诵,

时王君十八岁也,予于役石城,遇君之曾孙晓芝,饮酒谈艺甚畅,追述如此。

人不必因作诗始读书也,然不读书则积蓄不厚,出语必浅薄;不必因作诗始

读古人之诗也,然不读古人之诗,则不知韵味之高、格律之协、机杼之熟,出语

必致格。由前之说证之杜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证之苏诗所

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由后之说证之成语所谓“能读千赋则能赋”,对于诗

亦然,证之谚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诌”也。

予十

六、七岁时,同人郊行,过一荒冢,得句云:“乱草粘上天,老松绿

到地。荒径埋断碑,不辨何年字。”描写实景颇肖,以其太衰飒未收入集,昨偶

忆及,辄续入诗话,以存少作,不计其佳否也。

“海甸阴风草木腥,史篇特笔姓名馨。一腔热血存余沥,分与儿曹洒贼廷。”

庚子冬日,日本兵上百合本以此索书,不知何人作,确是日本人诗也。

作八股文,摄全题之神理作首两句,曰“破题”。如《孟懿子问孝》题,破

题云:“记鲁大夫之间孝为《鲁论》,开问孝之端也。”《唐虞之际》破题云:

“才兼二代,圣人郑重于其际焉”之类,比读《国史补》:“李程作《日五色赋》,

起二句云:‘德动天地,祥开日华。’以此破题擢状元。”又《六一诗话》谓:

“梅圣俞《河豚诗》起二句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只此破题,以说

尽河豚好处。”《萤雪杂说》记汤黄中作《秋燕已如客》诗,起二句云:“近人

方贺厦,如客已惊秋。”谓此破题非人所及。是诗赋皆有破题,不独八股为然也。

吾邑陶仲明孝廉()心精力果,博学多能。甲午以后,知中国旧学问、

旧政治之不足以图存也,则剀切恳至,呼号国人,力求新学新政为职志。其时众

人几以狂怪目之。庚子乱后。憔悴忧伤,竟死牖下。刘云生挽以诗云:“思亲魂

断白云边,萱草花枯止隔年。双鹤不来孤月冷,春风吹泪到重泉。”“五洲胸贯

气如云,燕市悲歌世不闻。直待沙虫残劫后,人间青眼始怜君。”“济世婆心豹

隐余,消磨壮志半穷居。疮痍满目何人补,肠断青囊一卷书。”“才人无禄恨茫

茫,枉自忧时鬓为苍。他日金台重市骏,先生墓已有垂杨。”“命蹇时乖事可危,

少微星陨哲人萎。惟将一片韩陵石,勒为中郎《有道碑》。”仲明在严范老家教

授多年,故范老挽之云:“经籍史乘、金石文字、训诂词章、医方算术、列朝掌

故,旁逮海外国书,学博矣哉,我尤服君居心诚恳,虑事精详,立志坚定;劝谕

讽诫、扶持调护、讨论辩驳、讲贯切磋、处世精言,兼及家庭琐事,教多术矣,

君之于我忘形宾主,异姓兄弟,急难友生。”读此数诗一联,可知孝廉之为人矣。

予童年有《秋日》一联云:“残蝉四五噪,篱豆两三花。”历四十余年,久

忘之矣。前与至友李君锡三饮范孙家,两君以予编诗话,特为述及之。

予刻诗十一本矣,惜少名句佳章,敝帚自珍,聊自怡悦而已。偶忆在日本西

京为一诗,未载入集,兹补记于此:“薄寒忽已袭重袭,霜气棱棱逼瓦沟。老鹤

不归松影静,一丸凉月下西楼。”唐企林大令亟赏之。

建德周玉山尚书(馥)侨寓天津,年八十余,精神矍铄,读书作字不倦,曾

以新刻《玉山诗集》一册见赠,受而读之,激切处似少陵、次山,闲适处似香山、

务观,必传之作也。其中警句如《过海》云:“可怜无限黄粱梦,同破天鸡第一

声。”又《侯家林舟中》云:“重裘三月冷,小酌一灯亲。”又“禾深晓露酣”

五字尤佳,非秋郊晓行者不见此景也。

杨香吟先生(光仪),品端学粹,吾津之乡祭酒也,八十岁时滦州蒋香农先

生寿以四律,如“名土无官才脱俗,丈人得寿亦由天”,“知己感深由昔日,传

人私幸得同时。”非泛泛酬应之作。予作四律,中有“汉代传经宗伏胜,晋人高

节爱陶潜”。两句差可,余皆浮浅,时戊戌三月也。

东坡先生谪儋州,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以为不可,则买地筑室,为屋三

间,与其子过泥水杂作,可谓困厄矣。而其《新居》诗曰:“朝阳入北林,竹

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收处则曰:“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云云。胸次悠然,得圣贤乐趣,宜乎李越缦先生遇拂

逆时,常诵之以自遣也。

东坡《郭纶》诗:“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又《纵笔》诗: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两诗同一意境。

诗谶之说,自古有之。严侍郎范孙前年出美国,其长公子约冲在驻日公使馆

充书记官。是岁约冲四十岁,范老寄以诗曰:“我年二十失双亲,儿事双亲到四

旬”云云,作诗之宗旨是欣幸之意,不谓约冲竟以是年卒于日本,恰四十岁也。

光绪戊子顺天乡试,粤西人陈某于试前梦人示以一诗云:“清香飞遇小桥东,

半在垂杨隐约中。问遍渔家三十六,无人知是藕花风。”空灵婉约,似中晚唐高

作。见《越缦堂日记》。

唐人有句云:“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言诗成之不易也。前清李竹溪

句云:“相逢马上摇头者,得句知他胜得官。”又李怀民句云:“思苦如中酒,

吟成胜得官。”言得句之足乐也。又尹似杜云:“看花好似寻良友,得句浑疑是

旧诗。”陈古渔句云:“得句浑疑先辈语,登筵初僭少年人。”言得之似天成也。

作诗之难,余尚未臻其境,得句之乐,我亦莫名其妙。惟时得佳句,每疑为先辈

诗人有之于前,或他日诗人有之于后,抑或同时诗人有之于现在,盖我亦犹人,

不必人之不犹我也,与陈尹句略同。余曾有句云:“诗句本天成,得之便属我。

一朝犯雷同,人云亦云可。”又句云:“苦吟时入梦,得句亦奇逢。”余之诗境

略如此。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群玉诗也,王摩诘加“漠漠”、“阴阴”

四字,便成佳句,是否袭用成语,今悬为疑案。予昔游北海,得“层楼出云表,

万叶战秋声”,为范孙所激赏,例以郭秋叶诗名,拟“赵秋声”之名以奖之,曾

记入诗话,今十余年矣。昨读周美成词,有“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砂碛”云云,

无意中用宋词入诗,真出人意外矣。

蒋香农先生笃于友朋,其《哭陶仲明》诗云:“海内宿儒同殁日,山阳旧侣

再来时。”又《天津逢王仁安》诗云:“垂老故交同性命,未忘结习是文章。”

深情如揭,凄恻动人。又“四海无家者,行吟任马蹄。五言抗东野,一字动昌黎。

渭水秋风冷,并州落日低。桑乾人又渡,回首太行西。”此先生《过贾岛故里》

诗也,似非唐以后人所能。

前总统徐公六十岁时方为相国,海内人上为诗文以祝者盈编累牍,典丽皂,

不为异也。严范孙侍郎奇一诗只二十八字,可谓包扫一切,其诗云:“旧北江庐

人就菊,古莲池上客临觞。念年往事如弹指,又见耆英政事堂。”盖徐公四十岁

在都门,五十岁在保定,六十岁为国务卿也。

唐人《咏莲花》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东坡《咏梅花》

诗:“风清月落无人见,洗妆自趁霜钟早。”清空微妙,写尽二花之神理。

杜少陵《乐游园歌》历叙酒筵歌舞之盛,而以“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

自咏诗”作结,苏东坡《携妓乐游张山人园》诗前叙细马红妆,而以“酒阑人散

却关门,寂历斜阳挂疏木”作结,同一机轴。

徐鹤亭国琮馆严范孙家司会计,十有余年。幼尝从梅小树先生读,故酷好诗

赋,邑有翰香诗社课试律诗,徐每为严氏昆仲捉刀,辄冠一军。簿记之暇,不废

哦咏。遣稿散失,仅记一联云:“柳岸微茫鸦背影,板桥匀称马蹄声。”

慈溪费冕卿(绍冠),严范老族弟子均之表兄也,其《五十自寿》诗有云:

“腰为种花甘屡折,口非饮酒不轻开。”新颖可喜。

陈奉周(璋),陈亚兰(珍),兄弟也。先世籍厦门,其尊人商于津,遂家

焉。奉周博识通西学,善谈名理,亚兰则以诗画名。奉周喜为予诵亚兰诗,其尤

得意者,如某处即景云:“窗咽晚潮淘落日”,《咏史阁部》云:“不载欺民战

欺君,不死何为死何益。”皆屡屡述之。宋少南(坤)尝诵亚兰《题福寿宫壁》

云:“王母侍儿许飞琼,低鬟似道浑相识。”少南爱其清折。亚兰有《鸪叶庵集》

行世,奉周亦能诗,然秘不示人,某年雪后游左悲院,有句云:“战卒扫大,

老渔理钓线。”陈幼璋为范老述之。

王式金()过桃源县白马渡有句云:“舆中不敢搴帘望,人在悬崖影在溪。”

奇险可想。

壬寅严范孙游日本,有本田幸者投以诗云:“先生末肯闭帘肆,天干或因思

钓台。”切姓颂扬,大似中国体裁。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在文庙后院,旧为会文书院,专课举人副贡,同治年邑绅

娄君允孚(举信)请于地方有司而创设者也,一切规制皆娄君手订,娄君终年宿

院中,以院为家,未几丧偶,欲不复娶,戚友劝之,争投以诗,严范孙尊人仁波

翁有句云:“岂为娶妻难作佛,漫云住庙即为僧。”佥以为切合。

吾乡同光以来,称诗者推杨香吟、梅小树,两先生深居高隐,不与世事。杨

有句云:“有生皆险境,无物不争机。”梅有句云:“不耐饥寒立品难。”阅世

之深,持躬之峻,于诗句中见之,非寻常人所能道。

吾乡李筱筠先生嗜酒好吟咏,五律极似少陵。居室中不事洒扫,尘垢满几壁

间,手书故事粘贴殆遍,残书断简外无他物。每有所作,随手捡拾破纸以大草书

之,《题抱青园》有句云:“满地绿芜酣石气,半林黄叶搅秋声。”逼近唐音。

周玉山尚书有《过胶州》一律云:“朔风雨雪海天寒,眼底苍茫不忍看。诸

国共称周版籍,斯民犹重汉衣冠。何人持算盘盘错,当局枯蓁着着难。挽日回天

容有力,可怜筋骨已衰残。”有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之概。闻此诗曾由日本公使高

平君译成英文,函达美总统,以示东方文艺优美之一斑。日本除其本国之呗外,

诗则全为汉诗,故高平君译此律以为代表。美总统极为欣赏,并索得汉文原稿藏

之。

滦县蒋香农先生(兰畲),沉酣经史,尤长于诗古文词,予记先生有《扶苏

石》一诗云:“白骨筑长城,犹照秦时月。一窟紫燕支,中有扶苏血”四句。其

后先生刊诗,改为“万里筑长城,白骨填冰雪。谁知片石中,红紫扶苏血。”予

以为不如原作之浑成浏亮也。

香农先生《挽李文忠诗》云:“缁时术大人才少,谋国心孤世变多。”又

《吊张文襄》诗云:“作督封疆八州内,调停门户两朝中。”又云:“残局勉支

公尚在,大星忽陨国旋亡。”包扫一切,濡染大笔何淋漓。

直隶新城王晋卿先生(树冉)为近代一大诗家,盖继梅村、渔洋而起者,

集中佳句美不胜收,余尤爱其《牧羊词》,兹录其第二首云:“秋霜肃肃百草痱,

冬雪深深小麦肥。羊肉一斤麦一亩,努力且待春风归。”诗能俚质,最为上乘。

如李崆峒之《豆花行》云:“昨当大风吹雪过,湖船无数冰打破。冰骧{山}

山岳立,行人骇观泪交堕。”通体非不俚质,然终嫌生硬少味,晋卿之诗则浑穆

如古谣谚,而用笔极潇洒,质朴风华盖兼而有之矣。

桐城徐宗亮(晦甫),光绪中当事者尝延修《长卢盐法志》。晦甫与张廉卿、

吴贽甫交最善,尝见其《夏日苦热答廉卿以文集见示》七律一首云:“高门炎火

耀通衢,天末凉风不可呼。一曲清音嚼冰雪,长身杂佩拾瑶瑜。苍茫独立忧何限,

寂寞千秋事莫虑。茅屋沧江容侥仰,兴酣风雨看成图。”又《廉卿扇头见吴中书

费甫诗甚似山谷,向未闻也,因戏题短句》云:“舍人作文深泉活,对席夺毫惊

腕脱。眼明三十六骊珠,摇动凉风起天末。西江旧社传开宗,千秋长恨曾南丰。

海棠国里觅香骨,心苦分明仪卫翁。”世传曾子固不能诗,而方植之所著《昭昧

詹言》极推之,谓足比美韩黄,故晦甫引之。晦甫在近世桐城诸子中名不甚显,

然此咏颇隽永有致。

浙江俞恪土先生,光绪甲午在天津,寓肯堂先生所。先生诗弟子以诗呈恪士,

少许可者,尝有句云:“落日无根大地悬。”又云:“不向深山坐秋草,人间谁

识夕阳深。”沉至清深,不可端倪。谓吾乡王仁安曰:“君欲为诗,流俗人能为

之诗,吐弃之可也。”

明季诗凡庸芜□,故渔洋救之以清新。清季诗荒寒纤戾,尤蹈锺、谭之习,

惟芜州章式之进士钰有渔洋之风。尝见其《题族弟生甫扇上》七律一首云:“西

风消息又寒鸦,自剔残灯注《梦华》。蜡屐犹怜猩嗜酒,玳梁未见燕还家。奇肱

有策谭飞口,隶首无才算散沙。我已闭门成久计,蒯缑唱罢出无车。”式之盛年

不仕,隐居津上,日讨金石,诗之清新如此,可以想见其风韵也。

经生家诗多苦涩,惟阮芸台先生为诗空灵秀倩,无格格不吐之谈。其《春尽

日阻风和张子白原韵》云:“又放瓯江黄篾船,余寒料峭透轻棉。山来一一重相

见,春去堂堂不受怜。括岭清流千百转,秣坠秋雨十三年。今宵凉话应无梦,泊

近西堂对榻眠。恐是芙蓉海上城,仙都坐见月初生。宵来料有胎仙过,春去应无

杜宇声。屐齿溪山闲后想,灯花诗句客中情。请听一夜船头浪,巳觉东风暗里更。”

先生研精覃思,可谓梦见孔、郭、贾、许,而又不失颜、谢山水怀抱也。

山左泰安汪进士东渠(宝树),尝主讲天津问津书院。后令直隶饶阳,接乡

人书,因答以七律一首,中有云:“千里音书劳怅望,十年魂梦绕山河。”薄宦

终身不归,斯盖深可想也。

少陵七绝寓奇于正,藏拙于巧,后人罕有能及之者。陆放翁崛起南末,能深

得其用意。近世惟新城王晋卿先生能与放翁并驾齐驱,其《都中赠蒋艺圃侍御》

云:“十年几见乌头白,万里相逢客眼青。一曲胡歌燕市土,座中哀怨不堪听。”

又《过函谷关》云:“一关深锁桃林塞,万岭遥连华岳云。牛背偶然逢李耳,鸡

声何处觅田文。”不著议论,又宛然少陵矣。

“晚树寒鸦元纬路,秋风黄叶李公祠”,此近人诗,颇隽逸有致,又另一律,

其末句云:“欲著十年民国史,寒灯下笔泪如丝。”亦佳,惜皆不忆其全首,其

人忘之。又苏州项孝廉薇垣名增寿,光绪庚子官京师南城指挥使,死联军之难。

其《潞河夜归》有句云:“夹岸丛芦摇月白,夜村孤犬吠灯红。”亦为当时人所

传诵。

有用颜色字入妙者,如苤人诗:“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类

是也。又扬升庵《丹铅总录》谓“唐白乐天《琵琶行》中句云:‘枫叶芦花秋瑟

瑟’,解者以为风景萧瑟,不知非也”,升庵直谓“枫叶色红,芦花色白,又映

以秋江瑟瑟之碧耳,乃逾见句法之妙”。晋卿《安西道》中亦有句云:“白杨河

畔白杨秋,も马城边水自流。绿树葱龙山一角,夕阳如火照河头。”亦正堪与前

人比美也。

古今人自拟斋名,泰半皆寓敛退之意。如曾文正则求缺斋,徐东海则斋,

张楚宝则楼,蒋伯伟则庸庵,周缉之兄弟曰止庵、息庵,不胜枚举。江安傅沅

叔则藏园,予则藏斋,不相谋不相袭也。一山(味云)误以藏园称予,戏答二诗

曰:“藏斋忽写作藏园,一字无心误笔端。我愧江安傅沅叔,图书万卷卧长安。”

“笑我无园只有斋,小庭风月自徘徊。痴心亦作东坡语,一壑能专万事灰。”其

事颇有趣。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此是何等境界;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又是何等境界。画也画不到,我以为

世间无仙境,此即仙境也。置身尘土中,那得不起青鞋布袜思想。

亲串郭君,家小康,年将六十矣。友人刘某为其了债务,乾没二十元。郭侦

知怒极,奋髯抵几,难须臾忍。予劝之曰:“债已了,君未吃亏,渠之力也。损

款可勿问。”郭仍怏怏,甫两月以病死。又友人刘君家贫而好虚荣,赊借度日,

不计还偿,劝之不听,死时几无以为殓,负债无算,至今留话柄也。卢仝诗曰:

“有钱无钱皆可怜,百年骤过如流川。”哀哉!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令人增交契之重。“与君世世为兄

弟,又结他生未了因。”令人增手足之感。至少陵《梦太白》诗:“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昌黎《答东野》诗:“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则真有交情

乃能为谆挚之语也。

东坡诗“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又“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

门前看卖花。”胸襟浩大洒落,真天人也。而其《狱中诗》曰:“梦绕云山心似

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恐惧情词读之令人心悸,狱吏之尊古今同慨,文忠且然,

何况世人。

湖南齐白石翁寓北平,卖画得大名,春间蜀友迎其往游,兼售画,谓可得巨

资。且预购一鬟,以给伸纸磨墨之役。翁以年老辞,寄二百金嘱速遣嫁,媵以诗

曰:“衣裳作嫁为君缝,青鸟殷勤蜀道通。向后从夫休忘记,罗敷曾许借山翁。”

“桃根一诺即为恩,旧恨新愁总断魂。又把赤绳甘割断,永丰园里属何人。”予

佩其高义,和作云:“嫁衣珍重与裁缝,千里迢遥一纸通。最是深情最高义,世

人谁及此诗翁。”“无言已觉有慈恩,远道空教托梦魂。两首新诗一端绮,黄金

合铸白头人。”借山翁,白石别署也。

杜少陵《梦李白》诗:“水深波浪涧,无使蛟龙得。”苏东坡《赠刘莘老》

诗:“岁晚多霜露,归耕当及辰。”古人交谊最重,鉴于仕途之险,人情之诡诈,

勉其友谨身远祸,不敢质言而以蛟龙霜露喻之,真温柔敦厚之旨也。

神仙鬼怪之说,予素不迷信,然亦未必绝无,但若焚香画符,招之即来,麾

之即去,亦无此容易之事。至示人休咎,为人治病,亦多半附会之谈。吕洞宾之

诗,世多传之,《东坡诗集》中附见二诗,一曰:“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

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一曰:“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

《黄庭》两卷经。鹤观天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予谓此两诗似非伪托,

第二首尤有仙气。

世传东坡作字用偃笔,又曰如石压虾蟆,大约即字体扁蹇、不用中锋之谓。

坡《论书诗》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以跛喻书,是自得语,及读赵

子固之论,则谓“徐会稽之浊在跛偃,李北海之浊在欹斜,跛偃之弊流而误吾坡

公,欹斜之弊流而为元章父子。”是跛字、斜字皆非书法元灯也。

“凡事皆有奉原,六经、子、史,大家之本原也;文则两司马、班、扬、韩、

柳、欧、苏、曾,诗则曹(植)、阮、陶、谢、李、杜、韩、小李、杜、李长吉、

苏、黄、陆、元而已。彼其根只,亦皆植于六经、子、史,而发挥其才力,蔚然

为一代之宗。吾人于各家之精神、意气、渊源、宗派肆力研求,必有所得矣。”

此吴辟疆先生示其门入学诗文之门径,言简义赅,循此求之,庶不误入歧途也。

“诗贵有品,无名利心则诗境必超,无娼嫉心则诗境必广,无取悦流俗心则

诗格必高,无自欺欺人心则诗语必人人能解;有性情则诗必真,有才力则诗必健,

有福泽则诗必腴,有风趣则诗必隽。”此樊山先生论诗语也,予益以两语曰:

“有书卷则诗必雅,能煅炼则诗有味;书卷不是堆砌,煅炼不是晦涩。”

唐郑启好为歇后诗,非正轨也。后拜相,郑自语曰:“歇后郑五为宰相,时

事可知矣”云云。昨读黄菊裳学士日记,学士晚年无子,自为一联云:“天之生

是使,离人而立于。”藏两独字,以老而无子曰独也。友人方君地山为歌妓来福

撰一联曰:“人皆惠然肯,我亦自求多。”上下联分藏两字,巧不可阶。予为范

老偶诵之,范老大欣赏,谓他人无此聪隽也。

东坡诗:“忧时虽自白,驻世有还丹。”不醒出“须发”字,不能以一“白”

字概之。又:“福中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应用“滂沱”,不能以一

“滂”字概之。又:“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应有“竹”字,不

能以一“绿”字概之。东坡此等处极多,由其天资超逸,落笔率易,故欠检点。

吾人于古人不敢妄下雌黄,而其语病,则不可不知也。

东坡诗:“岁晏风日暖,人牛相对闲。”真写出乡村冬日闲适之景。又“猿

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怀。”何

其清冷幽渺也。又:“秋月堕城角,春风摇酒杯。迟君为座客,新诗出琼瑰。楼

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他年君倦游,白首赋《归来》。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

哉。”开阖动荡,清豁如话,一种空灵喷薄之气,尤为人所不及。

予老病衰颓,俗事冗杂,风尘劳苦,扰扰一生,而性好读书,痼癖不释。稍

得闲暇,则一卷自持,倾然意远,别有天地。盖乐其所乐,所谓“蓼虫不知苦”

也。故案头榻上堆叠书册,不自觉其狼藉焉。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论》,

便觉舌本间强。”黄鲁直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予谓

此等语犹着迹象也。

作诗论政治,易涉迂腐,惟大家不然。少陵诗:“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

秦时用商鞅,法律如牛毛。”东坡诗:“斯民如鱼耳,见网则惊奔。皎皎千丈清,

不如尺水浑。”皆洞达治体之言,他人所不能道也。

姜白石《诗说》谓:“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

妙,四曰自然高妙。”予谓此等议论与前记某君之“神圆、意圆、笔圆”之说同

一窠臼,迹近禅悟,引人入魔,绝非说诗正轨。但读书多,积理富,机轴熟,无

论作诗作文,亦无论自动被动,一题到手,自有佳咏,仍不外“文成法立”四字,

不必故为虚无缥缈,使人可解不可解也。试问以共见共闻李、杜普通之诗,是某

种高妙,恐亦瞠目不能答也。

东坡《题文与可画竹》诗起句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

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题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

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何其空灵超妙乃尔,是画是诗,浑合

无迹,后有作者弗能及也矣。

久早得雨谓之“喜雨”,或曰“甘霖”,久雨未晴谓之“苦雨”,或曰“霪

雨”。雨之为物,招之不来,麾之不去,真神秘也。近人苦雨诗曰:“冷雨凄凄

夜欲阑”,又曰:“空江积雨愁寒潦。”喜雨诗,姜白石:“人生难得秋前雨,

乞我虚堂自在眠。”陆放翁:“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秋雨

各有佳趣,近人之“平生听雨爱虚堂”,“得雨彻宵听”,“要留此雨在山听”,

亦皆有味。予最喜东坡兄弟《夜雨联床》诗意,予终鲜兄弟,而以明灯夜雨楼名

书室,用以寄意,特听雨之真趣殊不可多得也。

宋王元之自黄移蕲州,间啼鸟,问其名,或对曰:“此名蕲州鬼”。元之大

恶之,果卒于蕲。东披作《禽言》曰:“使君向蕲州,更唱蕲州鬼”云云。前清

叶损轩官邳州,邳州有地名猫儿窝,叶奇陈老诗云:“螺女江归陈学士,猫儿

窝属叶邳州。”陈拾遗以为不伦,其后叶《卧病诗》云:“招魂我在猫窝里,门

对长河入大江。”诗有鬼气,寻殁。两事相类,特一觉,一不觉耳。

《唐诗品汇》总谓:“开元、天宝间则有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大

历、贞元间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予谓四人之诗各以两字括之未

必允当,然尚可括也。若李太白之奇气横海、天葩吐芬,杜少陵之翡翠兰苕、鲸

鱼碧海,虽欲括之而无能括也。故批评古今人之文字极是难事,不能孟浪,友人

陈君问予:“李、杜二人诗究竟孰优?”予戏答之曰:“烹鱼与烧肉,二味究竟

孰美?君不能答此,犹我之不能答彼也。”一笑。

五言律收二句最忌松散空泛,平塌下去,索然无味。近人《典衣诗》收句:

“忽作大裘想,弥天万族温”,可谓才气横溢,匪夷所思。古人如太白《送白利

登将军西征》收句:“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赠钱徵君》收句:“如逢

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何等英壮。少陵之《泊岳阳城下》收句:“图南未可料,

变化有鲲鹏。”《春日江村》收句:“藩篱颇无限,恣意向江天。”何等雄阔,

后之作者有此笔仗者殊少。

前记近人《典衣诗》收两句“忽作大裘想,弥天万族温”,以诗论,收笔能

振,颇为兀傲;以事实论,为大言以自壮耳。朱九江先生《典衣诗》有:“春衣

与我同飘荡,南北东西奇岁年。”又“袖底雨花襟上酒,可能留到上元宵。”以

滑稽出之,较有情味。善夫滦州蒋香农先生《典衣诗》收句云:“一衣何足珍,

条条慈母线。”则深挚非寻常人吐嘱矣。

仁安襟怀夷旷,不亟亟于进取,其《夏日齐居诗》云:“蝉嘶高树闲生趣,

鱼跃清池静有声。帘隙风来穿牖爽,檐头日转照窗明。好诗多自无心得,世事何

劳有意成。老去何求求却病,欲培元气在和平。”和平之致,溢于言表,似乾嘉

时士大夫,故浮沉郎署中二十余年,晚乃出尹会稽。赵智庵、孙伯兰皆以后进位

其上,而先生处之恬如。

金希候少保《春柳》警句云:“刺史植成空有荫,先生归去已无家。”盖自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