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傣族泼水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30 15:20: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1]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 1 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祖先。

布依族的风俗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

七、八十岁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民”。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

布依族除以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特殊节日: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2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河口地区因六月六正值栽插大忙时节,改在七月初一。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 3 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推荐第2篇:傣族泼水节作文

傣族泼水节作文

(一)

嗨,大家好!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我们这被泼上水叫“落汤鸡”。而他们谁被泼的人多,谁身上就洋溢着幸福,吉祥。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都换上华丽的服装,拿着盆走到大街上,街边的水桶里已经洒满了水,水里还撒了五颜六色的花瓣。人们欢天喜地地打好水,往身边的人身上泼。被泼到的人也“回敬”一下。等到泼累了,个个身上的水顺着发丝往下滴,衣服湿透了。街上一片喜气洋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泼水节的快乐,就去傣族做客吧!

傣族泼水节作文

(二)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傣族泼水节作文

(三)

讲到傣族,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傣族泼水节,那盛大的场面,不由得让人心神向往!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间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

夜晚,当你躺在草坪上时,你就会看到一盏盏孔明灯从草坪上缓缓上升,带着人们的愿望,飞上天空。

推荐第3篇:浅谈傣族泼水节

浅谈云南傣族泼水节

《引言》我来自美丽的彩云之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有26个民族世代杂居,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很多少数民族具有古老,神秘的文化,节日传统,令人心驰神往,其中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而我生活的腾冲紧邻德宏州,境内也有傣族聚居,因此对傣族的泼水节非常了解。以下将浅谈傣族的泼水节。

《摘要》被称誉为“东方狂欢节”的泼水节,是傣族重要的节日。由产生到今,泼水节经久不衰,反而益加兴盛。泼水节到底是怎样的节日,它包括哪些方面的活动和社会价值呢。水是生命之源,而云南连续多年遭遇干旱,泼水节的狂欢看起来似乎又与“节约用水,反对浪费”的口号相悖。如何办一个与当前抗旱背景相融合,欢乐热烈,充满意义的民族节日,值得我们深思和行动。时至今日,傣族泼水节几乎已成为滇西,滇南地区所有民族共同的节日,对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一 傣族泼水节的历史由来

有关傣族泼水节最著名的传说是七公主杀火魔。相传很久以前, 在傣族人民 生活的地方, 有一个凶恶的魔王, 无恶不作,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的第七个妻 子善良勇敢, 决心杀死魔王为民除害。在探知了国王的保身秘密后, 她和六姐妹 一起, 乘魔王熟睡之际, 用魔王的头发拴住他的脖子, 拧下了魔王的头。但魔王 的头在地上滚到哪, 哪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姑娘们情急智生, 她们把魔王的头抱 起来, 火就熄灭了。就这样, 七个姑娘轮留抱着魔王的头, 每人抱一年, 一年一 换, 从此傣族人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为怀念这七位姐妹, 傣族人民每年泼水, 意为她们洗去身上的血迹, 祝她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所以每年都要泼水一 次,世代相传, 一直沿袭到现在。地理环境对傣族的泼水节的起源有着较大的影响。 傣族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之中,2 月至 5 月为热季,6 月到 10 月为雨季,11月到次年一月为凉季。在热季和凉季里,气候干旱,雨水不丰。 由于为热季, 傣族人对水的需求就很显而易见了。 正是由于天气的炎热, 人们经常到水中沐浴,可能并因此而逐渐形成泼水节,并寄予美好的祝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泼水节与炎热 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得出它必然和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傣族泼水节,水是整个泼水节的核心,人们用水表达对朋友、亲人以及不相识的人,表达祝福。

二 泼水节期间的主要活动

1、泼水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 3 至

7天。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大泼三天,小泼七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洒,互致祝福,共同祈求疾病不生,四季平安。(沸腾的傣族村寨成了欢乐的海洋,成为如诗如画的水的世界。)注:现在政府专门组织了傣族泼水节狂欢大会,地址选在当地城市最繁华的广场进行。我的家乡腾冲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傣族泼水节狂欢大会,而我大学以前,每年都参与其中。

2、赶摆、丢包 \"赶摆\"是傣语赶集、庙会的意思,每逢重大活动,节日都来要举行,它含有欢庆丰收,胜利和宗教集会的意思。泼水节赶摆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个,一般要举行划龙舟、堆沙、傣舞、放高升等活动。一到泼水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各种活动。 泼水节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 “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 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 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赛龙舟 相传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严洪窝。他作为穷驸马, 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反而差点被皇帝通过赛龙舟的形式杀害,意外得到龙王的帮助而避过此害。把凶恶的国王铲除了,为民除害。从此,傣族人民便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岩洪窝。并演变为今天泼水节最精彩的 项目之一。赛龙舟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 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堆沙、浴佛、放水灯、赕佛 堆沙、浴佛、放水灯、赕佛是泼水节期间重要的佛事活动。堆沙 堆沙又叫堆筑沙佛塔,是一件积功德的善事,过去是在是在佛寺庭院内堆筑,意在祈福,现在成为表达节日祝愿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演变成沙雕比赛项目,成了节日必不可少的现代风景线。浴佛 一是指人们对佛衣佛像的除尘清洗,是人们虔诚礼佛的表现之一,有净化心 灵的含义; 二是节日期间香水浴佛仪式, 也是泼水节泼水习俗的起源之一。届时,人们携带鲜花、香水、蜡条到佛寺殿前,听佛爷诵经后,用一束束鲜花蘸一蘸香 水,轻洒在佛像上,然后再互相蘸酒祝福,以求吉祥。 放水灯 意在怀念和祭祀逝去的亲人,同时祈求祖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赕佛 赕,傣语音译,意思是南传上部座佛教信徒,以钱财或实物供奉给佛祖以减 轻自己的罪孽,并为来世积功德的行为,以规模大小、隆重程度分大赕、小赕。泼水节就属于最隆重的大赕之一。因有“多赕多得福”的说法,各家各户精心制 作各种祭献礼品,争先恐后地送进佛寺,以祈求得到佛祖的保佑和赐福。

6、孔雀舞

孔雀舞是泼水节最吸引人眼球的民间舞蹈。一男一女两位艺人戴上孔雀架子,以优美朴实的舞姿将一对恩爱无比的孔雀夫妻表现得惟妙惟肖。孔雀舞起源远久,有爱情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孔雀舞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7、白象舞

白象舞白象是傣族心目中吉祥幸福的象征。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古国的王子出生时,宫里的大象也同时生下了一头小白象。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由此,每当泼水节或大喜事来临,人们就跳起白象舞。白象模型是用竹、木、白花和棉花扎成的,与真象一般大小,象头、长鼻、耳朵可以活动。象头上镶贴九面小圆镜,象身上均匀缀着拼成各种图案的银币,象背上扎有孔雀鞍,孔雀头、翅膀、尾羽会随象晃动起舞。跳白象舞时两个精壮善舞的小伙子在白象模型内操作,前边一位老人拉着象鼻牵引旁边有几个小伙子敲响象脚鼓伴舞,一位穿白上衣的大妈跟在后面不时向空中抛撒米。白象随着象脚鼓鼓点节奏,时而跃起,时而甸甸,时而转身,时而疾行,四腿灵活自如,配合默契,逼真传神,随行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响起水水水一的欢呼声。所到之处高潮迭起。

三、泼水节的文化内涵

贯穿节日最核心的动作是“泼水”。泼水这一形式虽单纯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充分显示出傣民族如水一般柔和娴静、含蓄而闪联的性格特征。正是由于傣族人民的这种民族性格,让人们尽情沐浴节日的温馨和陶冶心灵的同时,享受到如诗如云一般的的和谐而陶醉。节日的抒情性是傣民族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亦是因为通过节日活动可以尽情地抒放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祝愿和寄托,这个节日才会不间断地流传下来。

节日功能的多样化,是傣族泼水节的发展趋势。傣族社会的不断变迁、进步,必然对泼水节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其演变。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大潮下,泼水节不仅发展着民族的文化艺术,丰富着人们的娱乐活动,满足着人们的精神诉求。今天的泼水节的显著特点是十分注意发展节日集贸经济。“文化搭桥,经济唱戏”,正式这种审美愉悦和集贸经济相互配合、发展的形象概括。使泼水节赋予新的生命,扩展节日的内涵与功能。

四 傣族泼水节引发的思考

对于今年的泼水节,网上掀起口水战 有网友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干旱形势下,要分清当务之急是什么,西南地区一切都是一个字„水‟,建议在旱灾停止之前停止泼水节活动。“ 有网友则在博客上撰文表示:“土地渴得张着大嘴,农作物颗粒无收。旱情如此严重,泼水节还要把和生命一样宝贵的水痛痛快快地泼掉,未免太残酷,这样的节日未免过得太奢侈。泼水以御厄运,然而厄运就在眼前。不去驱真正的旱魔,却用大量的水去驱逐虚无之魔,我不知这是不是一个荒诞的行为!” 还有网友说:“希望还是多少考虑一下全国人民的感受,大家都尽心尽力在捐助,在省水。在这个节骨眼上,灾区云南还要过泼水节,确实让人有点不容易接受。” 有的说得更尖刻:以文化和民俗之名,来向红男绿女头上浇水,而无视干涸的土地和饥渴的百姓,实际上,说到底还是不想放弃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而已。

对于网网友的质疑,我想我需要要解释一番。首先,网友的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泼水节最开始是用树叶或水轻轻撒泼,以示节日的祝福。但是现在的泼水节的确有严重费水之嫌,泼水节节日期间,很多参与活动的人使用水泵,高压水枪,水盆,在街上逢人便狂泼。包括节日期间各中小学校园,教室一片狼藉,到处是水。我念初中时,由于过于耗水学校不得不把水停掉。

但是旱灾严重并不是停止泼水节的理由。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活动。其实,泼水只是泼水节的一部分,人们除了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长久以外,还要举行隆重的取水仪式,要举行赛龙舟、放高升和放孔明灯等活动。今年泼水节人们还安排了许多祈水求雨的内容,傣族人民希望甘霖早降造福人间,减缓云南旱情,这实际上也是泼水节的内涵之一。 面对天灾,反思我们的节约用水习惯固然没错,但就此要求一个民族取消一种民俗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似乎极不合理。 事实上,在这场旱灾中,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或许不是“泼水节的存废”,而是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据报道,西南地区许多基层村镇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的“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旱灾让人痛心,更需要对症下药的反思。

五 傣族泼水节的借鉴意义

如今的泼水节已成为滇西,滇南所有民族共同的节日,成为区域性的狂欢。我生长于滇西,见证了自记事起每一次的泼水节,节日期间每一个滇西人,滇南人参与其中,共同欢庆。读大学以来,我和我的朋友,同学都为不能回家过泼水节感到遗憾(朋友,同学都为汉族)。反之,汉族的农历春节也成为了大部分傣族人必过的节日,尤其是城市里的傣族,每年春节都同我们一起度过。作为一个云南人,自小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是云南几乎从未存在过民族问题。我想除了几百年的不断融合,更多的是因为云南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共进共荣。所以云南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云南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区域之分。我想这也对新疆,西藏的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国家除了对新疆,西藏进行物质援助之外,应该更多的与之文化交流,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承担,用心灵倾听彼此的声音。。汉族应该把农历春节的喜庆带给维族和藏族,而维族和藏族也可以把自己传统节日的吉祥气氛与别的民族分享。大家真正把彼此当做一家人,不再有隔阂,间隙。这是我的梦想。

推荐第4篇: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傣族,是一个充满着欢乐的民族,那里的泼水节挺有名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八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1: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讲到傣族,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傣族泼水节,那盛大的场面,不由得让人心神向往!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间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

夜晚,当你躺在草坪上时,你就会看到一盏盏孔明灯从草坪上缓缓上升,带着人们的愿望,飞上天空。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心中神圣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心中快乐的节日!如今的大中国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啊!

篇2: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篇3: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泼水节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故事。很久以前,在傣族地区出现了一个十无恶不做的大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民女。弄得庄稼无人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暴,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大魔王有六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美丽聪明的姑娘。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七个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姑娘们便轮流抱大魔王的头。从此,这一天就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傣族人仿佛沉寂在一片四处飞溅、欢声笑语、水的海洋。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泼水节,全城上上下下到处一片欢声笑语。一张张兴奋、快乐的脸蛋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美好的记忆刻在每个人的心间。

篇4: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

另外,在节日期间参加赛龙舟,游园,赶摆,放高升,放孔明灯,服饰表演,民族民间舞蹈等活动。泼水节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到此时被推倒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观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纷纷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

在节日期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篇5: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到了,我们好高兴啊!一大早,我们就穿着鲜艳的傣族服装到江边去赶摆。

澜沧江边很热闹,人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挤得透不过气来,但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赶着去看放高升,划龙舟。只听“嗖——”的一声长鸣,高升就象一条青龙似的,冒着白烟飞上了云霄,顿时无影无踪。村寨的傣族男女坐在龙舟上,操着桨,严阵以待。一声号令,大家齐刷刷、争先恐后地用力向前划去,水面上溅起一串串水花,在阳光的映射下,泛出五彩斑斓的图画。两岸的观众齐声喝彩加油,得胜的人们笑得可灿烂了。吃着香喷喷的傣味烧烤,听爸爸讲着泼水节由来的故事,在为傣族祖先不畏强暴追求幸福生活而感动不已的同时,心里甭提多暇意了。

到了晚上,还有放礼花、放水灯和孔明灯等节目。各式各样的灯火,把夜空点缀得美丽极了。过了两天,开始泼水了。每个人全身上下都被浇透了,但人人都开心极了,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祝福。泼水节给我的快乐真是太多了,我好喜欢泼水节啊!

篇6: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傣家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也许在大家的眼中,泼水节只是一个节日而已,但是对于傣家人来说,泼水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泼水节在傣历

六、七月份就开始了。当时的场面可说是壮观无比。这天清晨,大家就早早地起床,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澈的水,到佛寺“浴佛”,所谓“浴佛”就是将佛像浸浴在热水中,放上各种香料,对神佛进行祭拜。人们浴完佛后,开始互相泼水了,互相祝福大家吉祥、幸福、健康。傣族人也与维吾尔人一样,一起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

说起泼水节,其实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了,起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来就成了佛教的一种形式,最后才流传到了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现在,泼水节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喻户晓的民风民俗了。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在泼水节来临之际,大家都会举行很多活动,如放河船、放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活动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

傣家人的泼水节,真是热闹,真是欢腾。悠久的文化历程,傣族的泼水节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一刻。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化内涵,这一刻,这一幕,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篇7: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红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一用力,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后来,魔王的头掉进了小河里,七个姑娘为了不让魔王再危害人间,于是拿着魔王的头,但是魔王头上的脏水流了下来,于是村民们用水来泼掉七位姑娘们身上的脏东西,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每年就有了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脚鼓的伴奏下,傣族人民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各自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傣族的泼水节就是这样喜庆,欢乐,美好的。

篇8:傣族泼水节作文500字

泼水,在人们的脑中并不陌生吧?一提到它,几乎每个人都会兴奋,搂着盆子,灌着清水,轻轻朝别人一泼,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吉祥、健康和幸福。

在云南,泼水节是傣族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因为它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泼水节这个日子是傣历的新年,一般在四月的中旬开始联欢。傣家人过泼水节要祭祀先灵、泼水祝愿、赛龙船和放火花等等。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艳丽的服饰像朵朵竞相开放的花儿,显得异常耀眼。人们挑着清水,徒步走到佛寺庙里给佛像沐浴,以求自己多福少灾,这就是浴佛。离开佛寺后,泼水节就走到了最重要,也最开心的时候——泼水。在广场上,不管男女老少,人们提着盆子,在水池中舀一大碗水,见到谁就把盆中的水泼洒出去,被泼到水的人也不生气,两个人只是一笑而过。在他们看来,这可不是战争,而是报求平安的仪式罢了。

记得我在那一次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行,赶上了傣族人的泼水节。人们围在圆形的广场周边,拎着红色的塑料盆,随时准备着大乐一场。随着主持人的发令,人们冲进水池中,把盆子按进水里,再一提,满满的一碗清水当做消灾多福的符咒,挥动手臂,把一碗水撒出来,像是把一年的灾难全部驱赶了。浸在别人的身上,像是把一年的福气全部沾上了。广场上,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在这一刻,全都同一级别,同一民族,用相异的方言叙说着相同的祝福。

推荐第5篇: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资料

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资料: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声名远播与一个共和国伟人的名字--周恩来密不可分。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西双版纳,正遇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涌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四月的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拿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难忘的泼水节》,记述的就是这个温情感人的故事。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景洪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纪念地。1984年公布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周总理.泼水节的由来:

1961年4月13日-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至今唯一一位在泼水节期间来到版纳的国家领导人。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普洱后改乘汽车。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到来,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四月的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大家看到的这幅照片也成了目前泼水节最珍贵也是最经典的照片。

傣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他们还有自己独立的历法。傣族的新年佳节,既不同与公历的元旦,也不同与农历的春节。傣族的岁首是在六月(公历4月),傣语叫:桑勘比迈,由于节日期间有隆重的泼水活动,所以大家习惯叫它:泼水节,其实傣语里没泼水节的说法。泼水节按傣历其实是浮动在公历4月中旬的,州政府为了方便大家共庆泼水节,把傣历新年固定在每年的公历4月13-15日。活动安排是:13日赛龙舟、14日赶摆、15日泼水。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有很多的版本,比较被认可的是下面这个。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

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听英达拉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节日简介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节日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在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节日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七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的讲究

文泼: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泼在人身上。 武泼:用脏水、污水和带有石头、玻璃、泥沙、致痒物的水泼人;向执勤民警、工作人员、摄影人员、采访记者、老弱病残、孕妇、婴幼儿泼水;堵截过往车辆围攻泼水;使用高压水枪喷射泼水;使用流动泼水车辆向人群泼水

其他: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泼水节的意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祝福,尽情的泼向每一个你想祝福的人。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推荐第6篇:周恩来总理与傣族泼水节

周恩来总理与傣族泼水节的故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周恩来及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七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1961年4月13日-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至今唯一一位在泼水节期间来到版纳的国家领导人。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普洱后改乘汽车。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到来,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四月的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大家看到的这幅照片也成了目前泼水节最珍贵也是最经典的照片。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有很多的版本,比较被认可的是下面这个。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

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听英达拉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推荐第7篇: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舞

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2008年1期

冯百跃,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1960-,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华民族

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

摘要 通过历史考察,梳理傣族称谓形成、傣族形成与发展、傣族象脚鼓起源等情况,在描述象脚鼓表演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基础上,着重分析象脚鼓表演中摆鼓、甩鼓、晃鼓的手、脚舞动动作,揭示傣族象脚鼓历史渊源及其舞动特征。

傣族自称“傣”。关于“傣”的含义,有的说是“自由”,有的说是“人”。在《后汉,书》中,就把傣族先民称为“掸”。“掸”从单音,本读为“胆”,后转读为“擅”。“胆”、“擅”与“傣”音相近。建国前,傣族有多种称谓。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称为“傣泐”,德宏地区的称为“傣那”,耿马、澜沧一带的称为“傣绷”,元江、新平、金平等地称为“傣雅”。汉族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内地傣族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族文化较多,称傣族为汉傣,讹传为“旱傣”,而把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的傣族名称。可见,“旱傣”、“水傣”这两种称呼本不是傣族的族名。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一称为“傣族”。

一、“水”滋润下的傣族

傣族有人口1159231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区。这些地处边疆的傣族其居住地方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他们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与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川环抱的平川上。

傣族居住地属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终年无雪,霜期较短,雨水充沛,河谷平坝其地势低洼潮湿,天气炎热。这些地区森林密布,土壤肥美,四季常青,宜于农耕,物产丰富。因气候的影响,傣族人的房屋建造须适应上述特点。史书说他们“楼居无城廓”,并称他们的房屋为“干栏”。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干栏”式竹楼,是“巢居”形式的发展,以西双版纳的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的竹楼,已因民族间文化的互相影响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傣族人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学者高立士曾指出:“只要一提起傣族的历史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首先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史书将傣族描绘为“一日十浴”,或许并非夸张。另一位黄惠焜也说:“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雨水被称为“喃风”,井水被称为“喃播”,山箐,①水被称为“喃木慧”,热水被称为“喃还”,冷水被称为“喃嘎”,洪水被称为“喃木老”,下雨被称为“风多”……。这些都表明,傣族对水有着很细致的观察和认识。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顺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根据传说,傣族的创世神王以及地球、人类都起源于水。宇宙中原有7个太阳,把地球烤成一个万物均不能生存的火球,是在天神的帮助下引来雨水,才把熊熊大火浇灭,拯救了地球,也为万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对水有一种天然的神圣感和崇敬感,并将水与土地、森林、粮食、生命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对水的重要性的特殊认识。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至今仍有余绪。村寨中佛寺很多,男子未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斋僧礼佛的“赕佛”活动,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这种交织的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劳动生活,也反应在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之中。

二、“泼水节”梗概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其中最盛大的节日便是泼水节,节时人们要进行赛龙舟,比划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嘎光舞、依拉贺舞、鱼舞、蜡条舞、赛诗以及泼出幸福的水等盛大民间文艺表演活动。

泼水节本是傣历年,傣语称为“楞贺尚罕比迈”也叫“金比迈”。“楞贺”指傣历六月,“比迈”即新年。“尚罕”一语,据说源于梵语Sang Knanta,西双版纳的傣族老人把这个词解释成“年岁”、“寿岁”,也有人说它是“沙卡”,即傣语历法一词的谐音。“楞贺尚罕比迈”就是傣历六月新年,也可以称为“尚罕”、“楞贺尚罕”、“尚罕比迈”,傣语“金”意为新“金比迈”意为新年。338傣历新年由太阳运行的位臵决定。每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339的时候①,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傣历新年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称为“腕多桑利”,类似汉族的除夕。第二天称“腕脑”,傣语中“脑”有腐烂之意,即让日子自己烂掉。“腕脑”即“空日”,意味这一天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来到的一年。而是空掉之日。当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时,要有两个“腕脑”日。第三天或第四天称为“腕帕雅腕玛”,意为“日子之王”,也就是新年第一天,即元旦。339傣历岁首的“日子之王”,并无固定日期,具体日子,是用复杂的公式推算出来的,一般说来,傣历年多在夏历清明节后十天左右,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建国后,为安排庆祝活动方便起见,泼水节都定在公历4月份。

傣历为什么在六月过新年?祁庆富认为:“这与傣族地区自然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规律分不开。傣族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那里不像我国北方那样四季分明。一年中,二月至五月为热季,六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一月为凉季。通常,凉季和热季习称为旱季。傣历

五、六月份,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也是自然界生物新陈代谢之时。到了六月,雨水又开始滋润干渴的大地,万物又恢复勃勃的生机,农事活动也随之进入紧张繁忙的播种季节。如同汉族的春节安排在春耕大忙季节来临之前一样,傣历年也规定在大自然万象更新之时。”338傣历年间,在举办的各种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中,象脚鼓舞、孔雀舞、嘎光舞、依拉贺舞、鱼舞、蜡条舞等特别受广大傣族人民以及各地来宾的青睐。

象脚鼓在傣族人民的这一泼水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双版纳的男子,从少年、青壮年,到了上了年纪的老者都会跳象脚鼓舞。一般来说,由一个男子边击鼓边领跳,其他人陆续加入舞队,踏着有力的鼓点,欣然甩胯抬脚起舞,有的象脚鼓舞还要边唱边跳。舞队逐渐壮大,每到高潮时,场面热烈,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跳象脚鼓舞的男子,身挎两头蒙着牛皮,状似象脚的长鼓,鼓的腰间系上彩带,斜挎在舞者的左肩上,边击鼓,边跳舞。随着热烈欢快的节奏,脚步踏地有力,双膝曲直交替,身体上下起伏,宛如漫步在丛林中的大象,其步法稳健有力,舞姿潇洒自如。

象脚鼓,傣语称“熬滚”,意为人的影子,象脚鼓就如美丽的傣族妇女一般,穿着紧腰、窄袖短衣,下着筒裙,显露出修长苗条的身材。象脚鼓的鼓身常饰孔雀图案,有时鼓尾中还插上几根孔雀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民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代表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我们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现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傣历年的盛大泼水活动中,少不了傣族人民的民间文艺表演,作为最有代表性的象脚鼓舞、孔雀舞、嘎光舞在这民间文艺表演中绝对不可缺少,而这三种民间表演形式的舞蹈,都不能没有象脚鼓点的伴奏参与。因此,傣家有一句谚语:“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象脚鼓一响,脚杆子就痒。”象脚鼓,可以说是傣族人民的象征,它反应了一个爱好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个性格温和,一个有着美好向往的民族。它随着傣族人的心在一起跳动,永不分开。

孔雀舞的原生态表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男子仍然占据主角的地位,他们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舞者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并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自由操纵。充分表现着孔雀的漫步林间,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最精彩的开屏抖翅等。各种运动姿态、动态都靠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功夫。

嘎光舞、傣语意为“围着鼓跳舞”,“光”即鼓在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流传。舞蹈表演形式自由、时间、地点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文艺项目。参加者合着鼓乐声自由起舞,膝部规律地屈伸、颤动、身体前俯、后仰,突出了傣族民间舞蹈的“三道弯”和“一顺边”的美学特征。依拉贺舞……,鱼舞……,蜡条舞……。

除此之外,泼水在傣历年间成为重要活动之重,我们知道傣族是个喜爱水的民族,他们近水而居,新年伊始,洁净的水在他们心目中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泼水,表达了傣家人美好的祝福和追求。

泼水节时,不论男女老幼,不分民族国籍,也不管相识与否,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互相泼水。泼水又分“文泼”和“武泼”。所谓的文泼,是对长者和尊敬的人礼节性的祝福,正如一首民间叙事诗所描写的那样,用树技叶蘸水轻轻地淋洒,也可以用鲜花蘸水。所蘸的水,还要用鲜花瓣浸泡过。淋洒的部位,一般是脖颈后。在泼水前,还要向被泼者说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之词。至于武泼,是名副其实的“泼”,不管是用水碗,还是用水盆、水桶;不管是在广场上、佛寺前,还是在马路上;不管对方正要泼你,还是毫不戒备;不管是劈头盖脸,还是背后袭击,你手中的水尽可以一古脑儿地泼出去,被泼者霎时间变成了“落汤鸡”。这种泼水,可以追逐、可以躲闪、可以阻挡、可以偷袭、可以拦截、可以逃避,但被泼者不能发怒。银花飞溅,欢声雷动,泼水节使节日充满了狂欢气氛。

泼水节虽然是节日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并不是节日期间任何时候都可以泼水。在西双版纳,只有“日子之王”那天可以泼水,时间限定在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在德宏,整个节日期间每天都可泼水,但时间必须在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七时半。

泼水是傣族的一种古***俗,这种习俗开始于何时已难考究清楚。这一习俗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傣族人民中流传者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七姐妹杀魔王”的故事,梗概如下:

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刀砍不进,枪刺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这个家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强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人间公主婻粽布341美丽、善良、聪明、勇敢。有一年六月傣历新年之际,婻粽布趁着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套得一个秘密;不可一世的魔王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用自己的头发勒自己的脖子。待魔王睡熟后,婻粽布机敏的拔下一根魔王头发,勒在魔王脖颈上,这时,魔王身首分离。但他的头却变成一团烈火,滚到那里烧到哪里。为了阻止魔头之火蔓延,婻粽布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之头抱在怀里,火就不再燃烧了。她们就这样轮流抱着魔头,直至它腐烂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向她们泼水。由此,留下了泼水习俗。这个传说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恶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同时,考虑到傣族地区的气候特点,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魔头之火不正是烤焦大地的旱魃,而泼水不正是喜降的甘露吗?

三、象脚鼓的起源传说

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傣语称“光亚”或“光吞”,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思芽和临沧等地。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中说:傣族“以羊皮为

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所说的“

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象脚鼓呈敦圆筒状,上是鼓首(鼓膛),形如菠萝;中为鼓腰,圆筒,较细;下是鼓尾,似喇叭喷口,外径与鼓面相当或稍小一些。鼓身用攀枝花树或芒果树圆木镂空制成,具有震动均匀,共鸣悦耳,轻巧和不易开裂变形的优点。鼓面蒙麂皮或黄牛皮、羊皮、虎皮、用麂皮条或牛筋条绷拉,可随时根据气候干湿度调整面皮,或松或紧,使音响适中,从鼓腰以下,镌刻似棕榈树干的圈状槽纹,层层下叠,亦可雕画南瓜藤、蚯蚓花、蕨菜花、荷花等图案。尾部不蒙皮,在喇叭口内画千瓣莲花花瓣,状如金莲盛开。一般用土漆刷成黑底或红底,以金、黄、白、蓝等色涂花。用红布带系首尾两端,挎于左肩,及胯部;挎带上有“鼓衣”装饰,“鼓衣”一般用彩色丝带、毛线绳或实心圆形布条编成菱形网状,嵌挂上小圆镜及亮珠,下垂各色缨穗绒球,恰好罩住挎鼓的肩头和臂膀,鼓尾处缚二束孔雀尾翎(或雉鸡尾毛)。敲击时飘袅飞舞,绚丽瞩目。

象脚鼓分长鼓、中鼓和短鼓。大象脚鼓,又叫长鼓,是象脚鼓中最为长大者,一般长130-160厘米。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中象脚鼓,又名短鼓。各地规格不一,常见者长60-70厘米。可边击边舞,变称“象却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等,傣族村寨有比赛此鼓的习俗,小象脚鼓,呈矮脚杯状,仅长30-40厘米。

关于象脚鼓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其中能被傣族民间广泛流传的有:

传说一,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

传说二,听老人们讲,有一对青年夫妇为躲避头人索要欠债逃进深山老林。一天,他俩走得精疲力竭,就在一个深水潭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嘣~嘣”响声。由于水潭四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芒果落进水潭的响声,向四周发出了动人的回声,这声音驱散了他俩的忧愁,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为了摹仿这响声,他们吹下芒果树,依照大象脚的形状,把圆木挖空蒙上牛皮,制作成鼓,鼓声犹如芒果落进水潭中的响声。从此,他们俩居住在深山里,以击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有一次,正逢林外附近傣族人庆祝“泼水节”,他俩就背着鼓去跳象脚鼓舞,其鼓声和优美的舞蹈受到“泼水节”中人们的热烈欢迎。不久,象脚鼓与其舞蹈就在傣族地区流传开了。

传说三,相传在远古时候的孟遮地区是一个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可湖畔却盘踞着蟒魔和龟魔,它们四处造孽吞食人畜。后来一位傣族武士带着一群猎人来到湖边,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用其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几年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制成为象脚的形状,从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

无论那种传说,都表明,从很古老的时候起,象脚鼓和象脚鼓舞,就是傣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不断加工、提高,使象脚鼓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必不可少伴奏乐器,象脚鼓舞也成为一种节庆日比较完美的、独具傣族民间特色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四、“泼水节”中的象脚鼓是一种完美的舞蹈表演形式

象脚鼓与舞结合在一起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完美的舞蹈形式。

象脚鼓本身是傣族民间舞蹈必不可少的主要伴奏乐器,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傣族的民间舞蹈才跳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一位民族艺术家曾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象脚鼓声是傣族民间舞蹈的灵魂。”45这个是非常形象、贴切的,凡是到过西双版纳或德宏傣族居住区的人们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当种完谷子,田野披上绿装时,傣族人民就要敲响象脚鼓,尤如春雷来临……。收割季节,当粮食满仓,傣家人就要跳起象脚鼓舞欢庆丰收,尤其是在“泼水节”或“赶摆”时,象脚鼓敲得更响亮,象脚鼓舞跳得更欢快,有时通霄达旦地敲啊、跳啊、唱阿,使节日的气氛异常热烈。

象脚鼓舞傣语称作“光黑拉”、“烦光”,也叫做“嘎光”,168是由男子表演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妇女只跳伴舞,表演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左侧的鼓首,右手击鼓而舞,这种舞蹈可由一人跳,也可由两人对跳,还可以由许多人一起跳。舞步稳健、豪放、有力、热烈而又潇洒,其舞动特征如下:

第一,手上的舞动特征。因为鼓是靠手敲打的,手上的技艺表现得很充分。右手击鼓前要以肘部带动握拳的手猛烈向下敲打鼓面的同时,左肩要快速往前推,右肩拉回。这样,动作显得稳健有力。手在敲打鼓面时,一般用拳、掌、指三种方法敲击:拳敲,即手握成拳,用拳心、拳底、拳背、拳腕敲击;掌敲,用掌心、掌肌、掌背(鱼脊肌)敲击;指敲,用五指、四指或二指、一指敲击。击鼓时,以右手为主,敲出各类鼓点,左手配合,或敲或按,掌握音量强弱或做出某些特殊的效果。

有些技艺娴熟的鼓(舞)手,在乐极之时,也用肘部内侧,膝盖及足跟,脚趾敲鼓,跳出各种舞姿,变幻无穷的鼓点中,有共鸣瓮钟的空击(即左手不触鼓面,右手敲打鼓心),有干脆清晰的边击(用手掌或手指击鼓边)。有雨打芭蕉似的按击(一手按摸鼓皮,一手敲打),随着情绪变化,或快或慢,随心所欲。

第二,脚下的舞动特征。舞者膝部的上下起伏富有韧性,小腿蹬地时快速有力,当舞者身背长象脚鼓做出“前点步半蹲屈伸”、“后点步半蹲屈伸”、“踏步全蹲屈伸”、“八字步半蹲屈伸”等起伏动作时,他们常常敲鼓的动作与上下起伏配合得非常紧密,一般来说用手敲击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当以一腿为主力腿,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腿等动作时,上身显示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运动特征,另外,跳“嘎光咬”①或“嘎光龙”44之前,舞者敲击各种鼓点,而后双腿微微下蹲,先退步再悠腿自转数圈,以示四面八方,听着,要起舞啦!做稳重慢节奏鹭鸶趱脚,孔雀扒沙、猴子倒退和后踏步等脚下舞姿动作时,多是向下压低重心。以大腿支撑长象脚鼓首,令其鼓尾落地,舞者呈马步深蹲且身体斜侧对鼓面边击鼓边舞蹈,表现出其舞姿稳健,铿锵有力的舞动审美特征。

第三,摆鼓、甩鼓、晃鼓的舞动特征。摆鼓、甩鼓、晃鼓是针对跳中象脚鼓而言的,跳中象脚鼓在傣族生活地区更为普及,舞姿变更加丰富多彩,德宏地区的傣族跳“嘎光”时舞者腰、腹及臀部前后晃动幅度较大,犹如大青树上附生藤子的弹性伸缩,双足屈伸灵活,上身及双臂起伏自然,有内在呼吸感,从运用鼓的动态看,跳法大致可分如下三种舞动形式。

其一,摆鼓。用基本屈伸步转圈,踢腿跨步半蹲,交替进退,摆动鼓尾。其二,甩鼓。通常二人对跳,后弓箭步左右交替进退换脚跳,进步时先扬鼓首,退步时将鼓尾甩上肩头,喇叭口朝天,面皮朝地,复原状后二人跳开,再迎面合拢,对着面上步跳成前弓箭步,将鼓尾甩高划一大圈,而后错步跳开。有的是舞伴击钹,鼓尾上甩时,钹从下绕,交替划圈,反之亦然。西双版纳的傣族甩鼓时,更具风味。二人相对,将鼓尾翘起靠近,前弓箭步屈伸颤动双腿,颠晃身躯,稍顷,转身换位,背靠背地向上甩鼓,相互晃身扭头微笑,风趣诙谐。这种舞姿常用于高潮,称作“团在”,意思是指舞姿如花,变化多端。其三,晃鼓。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均有原位上下左右晃动身子从而使鼓晃动的舞蹈动作,有时晃鼓横行,有时晃鼓进退,一般舞者都控制鼓尾的摆动幅度,还有的舞者在晃动身体和鼓首的同时小幅度地晃头,中幅度地扭腰,大幅度地摆殿。

综上所述,觅寻傣族象脚鼓的民间舞动特征,无法抛开傣族的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依赖,对水的热爱。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人类有了水就获得了生命之源,水滋润着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人们劳动归来,再疲劳也要在水边或汲水洗濯后才吃饭。傣历年的重大意义在于泼水节,有了泼水节傣族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丰富多彩。傣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伟大民族,傣族的象脚鼓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泼水节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无论傣族人的音乐、舞蹈、歌声都离不开象脚鼓的伴奏和参与,有了象脚鼓,傣族的音乐才能悦耳动听;傣族的舞蹈才能激情奔放,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傣族的歌声才能响彻四方。为此,本文从对傣族的认识入手,在阐述象脚鼓起源传说的基础上,用一定篇幅叙说象脚鼓在傣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泼水节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以及概概出泼水节的这一古***俗的传说,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出象脚鼓的民间舞动特征。由于使用象脚鼓的民族较多,分布地区较广,即使同一民族,因所处地域不同也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在本文内很难将傣族象脚鼓的民间运动特征一一囊括,也正是这个原因,也使得象脚鼓舞的运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许多爱好者采拾不尽,为之倾倒,这也正是笔者慎选此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

推荐第8篇: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教育影响及社会传承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教育影响及社会传承

摘 要:泼水节传统文化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节日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民族特色鲜明的泼水节,其起源、传播、发展,以及相关的节庆活动和动人传说,都包含了关于傣族人民的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且泼水节全面地展现了傣族的宗教、审美、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它为我们研究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泼水节;教育影响;社会传承

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起源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缅甸、老挝、泰??、柬埔寨等地的泼水节起源传说均与帝释天神有关,显然起源于印度无疑。我国古代也有一个与泼水节十分类似的节日―上巳节,那是每年仲春的三月,人们成群结伴来到水滨泽畔,用清冷的河水洗去身上的积垢,希望能消灾祛病,祈求福祉,称为祓禊。金沙江河谷的傣族地方调查发现,这里的傣族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习惯与原始宗教,与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傣族有较大的不同。他们的族源相同,在早期都受到中国原始宗教文化熏陶,且又有十分相似生活的地理环境,产生相同的神话就是自然的,自育成泼水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而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在公园7世纪。

综上所述,中国傣族泼水节传说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正是佛教文化对中国傣族泼水节的第二次融入。

二、泼水节的教育影响

泼水节是傣族的一项重大节日盛会,在其发展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活动,诸如表演孔雀舞,象脚鼓舞,赛龙舟,赶摆,泼水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将泼水节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泼水节过程中,人们常常要跳孔雀舞,孔雀舞分为雄孔雀舞和小孔雀舞。雄孔雀舞需要膝部起伏较刚韧,手上动作柔韧,手上动作柔韧挺拔而舒展,小脚较有力,三道弯造型棱角较明显,动作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碎抖肩,加强了舞的刚韧而舒展的特点。鼓点有力、浑厚,节拍鲜明,节奏异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人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特别是在舞蹈上细节的打磨,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前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的连接要自然和谐,这是空间感和节奏感的双重锻炼。同时诸如孔雀舞、象脚鼓舞等歌舞也融合现代的舞蹈形式,极大地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 非智力因素影响

在泼水节这种群体性活动中,艺术实际上成为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和情感表达的手段。泼水节传统文化是加深傣族民族情感的纽带淳朴善良的傣族人民,生性活泼开朗,热情好客。人们在泼水的过程中,享受着水的洗礼和水的祝福。除了泼水,泼水节还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丢包、赶摆、巡游、歌舞表演以及除尘清扫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傣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人们通过共同参与节庆活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情感。

三、泼水节的社会传承途径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前总理吴努到西双版纳欢度了这一节日,周总理“泼水”事件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人们对“泼水节”的印象。“泼水节”已不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不仅当地的傣族和其他民族喜爱这一节日,外地客人、外国朋友也都千里迢迢来参加这一节日。“泼水节”逐渐成了融民俗、艺术、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盛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节日。西双版纳如此受到众多人的欢迎,及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很广的知名度,与其泼水节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传习馆以及学校教育的传承外,社会传承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一) 职能部门制定参与式的文化保护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文化部门应协同相关组织部门主动进入社区,对当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学者专家们也应走出书斋,下到田野,深入到民族文化主体中去进行指导,并通过对其文化遗产的分析和诠释,让当地民众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要素,使其认识到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7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二) 与旅游业结合,适度的产业化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泼水节”的名声也享誉海内外。西双版纳傣族园于1999年8月建成营业,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曼将、曼春满等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也是西双版纳州唯一集中展现傣族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色旅游景区。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此后,这一旅游节事活动成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头戏。使泼水节、孔雀舞等傣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个自由的展示空间,成为傣族人民认识、传承自身文化和外界了解傣族文化的平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同时,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手工业、餐饮业等副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状况,从而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尚衍斌.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叶北京[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2]李佳芸瑞.泼水节传统文化在傣族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3]光映炯,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2010,1.

作者简介:

张洋,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推荐第9篇:傣族泼水节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

傣族泼水节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2]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泼水节\"祝福\":浴佛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泼水节\"力量\":赛龙舟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文化保护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第10篇: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中国 56 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 人口为 102.5 万。 傣族, 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 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 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 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 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 文和金平傣文 (又称傣端文) 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 (婆罗米字母) , 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 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 青年男女 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 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 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 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 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 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 娶妻, 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 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 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 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 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 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 少见了, 价格也比较贵! 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 手工制出来的, 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 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 上着窄袖短衫, 筒裙长到脚面, 衣衫紧而短, 下摆仅及腰际, 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 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 在腰间, 大概有一圈半! 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 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 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 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 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 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 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 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 《傣族风俗介绍》 一文中所记载, 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 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 鸭,很少是羊肉。 (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 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 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 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 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 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 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 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 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 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 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 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 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 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与其他小乘 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 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 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 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 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 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 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 不野蛮。 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 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

七、八岁入佛寺,

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 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 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 披上袈裟, 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 学习文化, 2 自食其力。 而在现在,因为 9 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 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 历传说》 一文当中, 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 后被佛教吸收, 成为浴佛节。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 四月中旬。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 相当于公历 4 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 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 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 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 族) ,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 公历纪元相差 638 年,即公历的 639 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 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 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 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 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 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 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 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 发展。1960 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 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 年, 《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 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 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 困难日益凸现。 。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11篇:傣族文化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

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

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

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

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

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傣锦利用腰机织成。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

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女装用色彩鲜

第12篇:傣族民间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

《傣族民间舞》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傣族民间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及动作特点,掌握其基本体态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及动律 三.【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四.【教材】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实用型创新规划教材《舞蹈》

五.【教学课时】4课时 六.【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单元任务三“傣族民间舞”内容。本教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立足职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对人才的需要。本章节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至三个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学生的舞蹈眼界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动律特点、风格。

2.难点: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于韵律美。 八.【教学方法】

示范法、动态纠正法、静态纠正法 九.【教学设备】

音响一套、VCD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台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傣族民间舞风格及动作特点

(1)通过播放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介绍傣族风土人情

傣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他们滨水而居,“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描述。

傣族人民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部分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 (2)通过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介绍蒙古族民间舞的特点

傣族舞丰富多彩、特点突出、风格浓郁,除有多种步伐外,上身的舞姿、手臂动作、手的位置、手势也都多种多样,使其舞姿富于雕塑性。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舞姿造型“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

2、基本体态

傣族的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既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为“三道弯”的后轮翻腕、内屈或由后向前掏转,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动作的“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舞蹈时已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体态。

(二)

基本部分

1、基本动作训练 (1)基本手形  掌形

托式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外

提腕掌:掌心向下,手指向外,手背向上 立式掌:要求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拇指稍向你内45度,手指与手掌用力伸直,使手指向上翘  冠形

食指与拇指相对,指尖想靠,形成一个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手形好似孔雀  爪形

食指第二关节屈,拇指第一关节屈,两指相对形成一个爪字形,其余三指伸直成扇形,手形像孔雀爪一样  屈掌

四指并拢稍屈,拇指伸直,虎口打开  嘴形

嘴形与冠形相似,食指和大拇指并拢,其余三指张开、伸直,像孔雀的尖嘴  叶形

像椰子树的树叶的形状,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其余三指张开,整个手指的外沿向上翘 (2)基本脚位  基本脚位

双脚自然并拢,脚尖冲前  丁字步位 点丁字步 跟丁字步  之字步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脚全脚落地或脚掌点地  小八字位

正步基础上,双脚尖自然外开  大八字位

在小八字步基础上,一脚向旁迈出约一脚距离 (3)基本手位  低展翅

双手掌形,顺向胯旁展翅 平展翅

双搜掌形,一手胯旁,一手肩旁,顺向展翅为单平展翅;双手展翅,两手肩旁,两边展翅为双平展翅  高展翅

双手掌形,一手胯旁,一手斜上托掌  侧展翅 提腕掌形,右手在低展翅的位置上,左手在胸前,手腕相对,形成一条斜线  双合翅

前双合翅在身前领腕相对;上双合翅为立式掌形,双手弯臂在头顶上方,手背相对,手心向外  双抱翅

前双抱翅在身前交叉抱翅  顺展翅

立式掌形,右手弯臂在头顶上方,左手弯臂在平展翅位置上,两个指尖相对  合抱翅

双手掌形,右臂弯曲在头顶上方,做合翅,左臂弯曲在胸前,做单抱翅

(4) 基本舞步  起伏步

准备姿态:正步位,双手扶胯

预备拍:后半拍双膝微屈,重心下沉,右脚快速向后臂部踢起,同时胯部向左侧崴动。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全脚掌落地,胯部还原,膝部向下微屈。后半拍换脚做准备拍后半拍的动作,胯部方向相反  踮步

准备姿态:左小踏步准备

预备拍:前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原地抬起,后全脚落地随即屈膝,同时左脚离地。后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离地。如此反复,动作时注意主力腿膝部屈伸要柔和,身体重心随之起伏。十一.【思考于练习】

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再次复习所教组合的内容,强调基本体态舞姿 3.布置课后作业:

(1)练习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

(3)搜集资料及观看视频等方法,了解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赏析经典剧目。

第13篇: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阳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才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泼水的时候用它沾满清澈的泉水,洒向亲戚,洒向朋友,洒向远方的客人,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奉献给别人。傣族人民信仰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到泼水节,人们纷纷向龙泼水,预祝生活美好,年年五谷丰登。

泼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泼水节期间,水是最主要的吉祥“武器”,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傣族人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水泼得最多,他以后得到的幸福也最多、运气

3 也就最好!

1.用水浇出来的真诚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姑娘们提着一小桶掺有香水的凉水,用树枝蘸水向长者、来宾脖后轻轻泼洒,以表示祝福,这是礼节性的泼水。泼水进入高潮时,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泼水,满瓢、满盆的水,在追逐中泼向对方。“水花放,傣家狂”,泼水节成了狂欢的节日,平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少女,顿时活跃起来,不甘示弱的与小伙子展开对泼。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2.年轻人的“丢包”游戏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精彩纷呈的龙舟比赛

划龙舟是泼水节期间最精彩的活动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一天,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老少皆宜的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泼水节主要分布地区

泼水节,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公历4月11号左右,为期三至四天,头两天为送旧,后两天为迎新。

一般认为,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

5 距今大约七百年。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到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和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此外,泼水节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流行。目前,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的各族中比较盛行。

4月即将到来,泼水节的日子也近了,在云南傣族地区过个傣族年感觉定会很好。如果条件允许,到泰国体验异域的傣族新年也不错,参与泼水活动,看人妖表演,浓浓的喜气将感染您的肢体,随着优美的傣族舞蹈轻轻移动,美是这样显现出来的,还等什么,赶紧行动吧!

结束语:泼水节是傣族风情集中展示的节日,也是一个狂欢和参与性很强的节日。如果你想充分了解傣族的民俗风情,不妨亲自来感受一下吧!水将为你带来吉祥和祝福,也会让你深深地爱上她—傣族泼水节!

第14篇:泼水节

泼水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节日,在云南傣族,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他们盛大的泼水节。

这一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傣族人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水泼得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关于泼水节,傣族人民有着这样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个恶魔做尽了坏事,百姓都很痛恨它。恶魔还霸占了7个美丽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个姑娘决心为民除害。一天,在恶魔酒醉的时候,用话套出了杀死恶魔的秘诀,趁恶魔熟睡的时候,杀死了恶魔。不料,恶魔的头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恶魔的头举起来,大火才会熄灭。于是7个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劳,轮流举着恶魔的头,并相约在每年傣历新年这一天交换。傣族人民举行泼水节仪式就是纪念这7个姑娘为民除害并表示对她们的感激和祝福。

泼水节,让我们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泼一盆吉祥、幸福的水,让快乐浸透我们的每一个毛孔……

千千中华结

中华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年代久远,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中华结命名,赋予它丰富的内涵,比如:方胜结代表方胜平安;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等。中华结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中华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约100厘米长、4至6毫米粗的红丝绳编结而成,每一个结又根据形、意命名。千万别小看这么一根丝绳,它的变化可多啦!把不同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妈妈告诉我:传统的东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她说,也许现代的人咖啡喝多了就觉得平淡,也许忙碌久了就希望有沉淀和积累。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现代人被一种怀旧思绪牵引着,开始对传统文化的搜寻。于是,中华结艺被发掘了出来。不过,现代结艺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传承,它更多地加进了现代人的巧思。人们更注重将木艺、年画等现代装饰技巧和结艺结合。在我家的书房里,就挂着一幅用中华结装饰的鸡年年历,它伴随我们全家平安渡过鸡年。

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到19120平方米,足有50几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7000多个。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很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威武,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面,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和士兵前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车兵俑则分为yu手和军士。yu手居中而立,驾驶着战车,军士分别列在战车两边,保护yu手。

马俑跟真马大小一样,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发达。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i,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车阵排,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能力和气概。

岁月的脚步匆匆,来不及向去年挥挥手,新年就到了面前。新年总会给人太多的憧憬,太多的畅想。

我不愿朔风掩去往昔,也不愿冬雪覆盖一切。过去的有多少记忆,多少故事,那怕是伤痛,是挫折,都值得回味、反思。但也不愿沉湎过去,受陈旧的桎梏,那怕是成功,是荣耀。因为过去的毕竟是过去,是人生时段中的一个句点。新年才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走出沉闷孤寂的围城,漫步在大自然清新的空间,沐浴着新年的阳光和清风。看那冬至后的山野开始泛青,解冻的小河欢畅地向前流去,田头上冒出点点新绿,是在报告新年的喜讯。你会由衷地感到新年的一切多么让人欣喜,人生多么美丽。

当我今天站在新年的门槛,一种庄严、神圣之感由心而生。新的一年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值得终生记忆的一年。这一年将有多少历史盛事让你振奋和自豪,每个人的人生在这一年都会翻开崭新的一章,都会加倍努力,奋发进取。人生中许多缺撼都会在这一年弥补,事业的失败都会在这一年成功,家庭在这一年更加安康幸福,爱情生活在这一年更加多姿灿烂。总之,一切,一切,新年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金光大道,让你豪迈地走向人生的辉煌。

新年,有许许多多的畅想,每个人都会用行动诠释,让畅想变成现实。无论年复一年的更替,无论春夏秋冬的轮回,新年定会带给你新的美好

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了,过年可是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家家户户都忙着贴着火红的对联呢!当然,我家也一样的。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卫生、买年货、蒸年糕、贴对联。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很高兴。一切准备就绪了,春节悄悄地来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可开心了。

大年初一早上,我被鞭炮声吵醒了。呀,该起床了,我赶紧穿上妈妈买的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过年好,身体健康,爷爷奶奶高兴极了,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同时也祝愿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我们一起吃了香喷喷的饺子。吃完饺子后,我和爸爸妈妈去邻居家拜年,送去我们的新年祝福。大年初二开始,我跟着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大人们在一起互相问候、祝福,有说有笑、我们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气氛很融洽。看到大家脸上写满了笑容,我也很高兴,要是每天都这样的话该多好呀!过年真好!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过年了。前几天不停地赶作业,现在可以停下来休息几天了。

这几天,我真正品尝到了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赶到奶奶家,一进家门,温暖的气息迎面扑来。哥哥、弟弟、妹妹都来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团圆饭。吃完饭,我们站在楼上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烟花。第一个放的是花篮,花篮是由六个圆孔组成的,花篮先“兹”的喷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声飞上了天空,炸成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火花,就这样喷了六次,好像正在为人们祝福呢!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品尝着央视给我们带来的丰盛的“年夜饭”。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幽默的小品相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能和家里人一起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就在这时,周围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来,照亮了外面漆黑的夜空。鞭炮声,笑声响成了一片简直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交响乐”,把大自然所有的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连天上的星星都忘记了睡眠,停下来观看!我看着窗外,把划过的烟火当做流星,许下了新年里的新愿望。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顿时忙碌起来。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子也出来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

这天晚上,时不时会有几户人家把烟花点燃,放上天去;有时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孩也来凑热闹,手里面拿着“甩炮”,往地上扔去,害得大地疼得毕毕剥剥地叫着。各家各户把灯打开,有的人家在看电视;有的人家在吃团圆饭;还有的人家在家里开家庭演唱会。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我和几个老同学也在一起说说笑话,讲讲故事,我的心中顿时想起了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啊,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送走了难忘的旧岁;多少温暖的春风,给满面笑容的人们送来了新年。我们又长了一岁,家家户户敞开了门窗,让大年初一明亮的阳光照进屋里。

在这爆竹声中,何尝不会夹杂着喧天的锣鼓、欢快的器乐,何尝不会洋溢着爽朗的笑声呢?

我又大了一岁,我应该更加懂事,妈妈和爸爸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出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不会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一片苦心。

回忆过年

童年就像那晴朗的夜空,而童年发生的事,则像是夜空中那闪亮的星星。不管是让你高兴的,还是让你忧愁的,经过岁月的淘洗,都将成为你脑海中那美妙的乐曲,让你无法不被它吸引。而最吸引我的还是过年时发生的趣事。今年,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堂妹一起回老家——莱州过年。

农村过年时很热闹,家家户户包饺子,挂红灯,有时还会有大戏看。在这里可以放炮仗,可以和小妹妹爬窗户去另一个房间,可以和爸爸堆雪人,要知道,这里的雪下得可厚了呢!还可以和读中学的小叔一起抗议:“饭不好吃!”然后去买冰激凌或雪糕吃,并且还和店主砍价,买了很多气球,吹得嘴都快肿了。而最让我高兴的是还是正月初三那天放炮仗的事。吃完晚饭,大人们就张罗着要放炮仗,我听了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几个小孩就开始自己筹划了,我们“私藏”一个打火机、一根蜡烛,免得到时候没有火用。开始放了,有用手拿着放的,有放在地上放的、还有挂在晒衣绳上放的,这些烟花我都叫不出名字,它们在四周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引得围观者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我们小孩在放焰火棒,还把焰火棒插在堆好的雪人上,火光四射,非常好看。这会儿爸爸可忙坏了,一会儿点火放焰火,一会帮帮我们,一会儿又扛起摄像机——他想把这个令人高兴的时刻记录下来。这里多美啊:明亮的天空,火花在四周飞起,舞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还能看到别人家的焰火,大家的笑声也出奇的悦耳。我们小孩看到大人们放漂亮的焰火,当然也不肯善甘罢休,一心要和他们比比看,我们用烟火棒在地上烫字,心想:“你们放得再好,第二天就看不见了,我们的烫字还可以存上一段时间呢!”可是到了第二天字却也看不见了,还是没有比过大人,现在想起来都不是特别服气,唉!谁叫他们是大人呢?好看的焰火,小孩也不会放呀。不管怎样,农村的新年还是让我怀念了好一阵子。童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经常发生一些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事,我们应该把握住这美好的时刻,不让童年留下任何的遗憾。

第15篇:傣族舞教案

《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准备】 DVD机,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教师整队上课,师生互相问好,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

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 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 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注意:在做动作时气息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长,所有的动作出手时走最大路线,收手时走最近路线!

集体练习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膝盖的屈伸。

四、学习傣族舞蹈的掏手和柔手

1、掏手:由里向外双手掏出,掏出后四指并拢,大拇指向旁翘起, 收回时向下按压手指,此动作用于连接每个手位,是过程动作。

2、柔手:双手自腕关节有韧性地提起,并逐关节呈波浪形向指推进。

五、学生自组动作

1、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化身为四只小孔雀,利用我们所学的7个手位,自由组合动作顺序。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但是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有所欠缺,没有表现出傣族姑娘的含蓄,恬静。

2、播放视频

现在老师有段视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看,看完之后,我们再试试。 教师播放一组傣族原生态的风景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不同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傣族姑娘的优美和安静。

教师提示:气息平稳,面部放松微笑。

六、成果展示

教师在最后领舞一段。。。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刚的表现非常的好,既抓住了动作的要领,也能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在表情和情感上的投入,希望以后你们不管跳任何舞蹈,都要全心的投入,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心”变成“孩子的心”,能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小朋友。

第16篇:傣族舞蹈鉴赏

傣族舞蹈鉴赏

XXXX-XXXXXXXXX-XXX 傣族,一个被大多数人了解而又很神秘的民族。大家了解的是他们的泼水节,神秘的却是和着轻柔细腻的葫芦丝的傣族的舞蹈。从小就因为一个“泼水节”而初识傣族,后来慢慢的接触到杨丽萍,她跳的傣族舞蹈对自己感触很大。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在缅甸、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一、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二、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杨丽萍的《雀之灵》。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渐渐出现。一袭洁白胜雪的饰以孔雀翎羽的裙子,服顺地贴着。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高贵优雅的孔雀!

杨丽萍以轻柔、细腻、的手指,膀臂等动作,和肩、胸、腰各关节伸展舞姿,从贴着地面逐渐升起,这应该是表现的生命的舒醒。而后左手表演孔雀头部,右手则捻着裙尾,左手部分像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对着太阳展示自己的美丽。然后孔雀又再一次伏地,伴随着美妙的葫芦丝,孔雀又飘飘而立,旋转,婆娑起舞,表现出很欢乐和喜悦之情,我想应该是孔雀发现了什么很值的令人高兴的事情。

翩翩起舞过后,孔雀又一次伏地而卧,这次像是在整理自己的羽毛,整个过程都看见杨丽萍在展现自己的美手的灵动性,手指曲曲折折,像孔雀展翅,又像是在抚摸自己美丽的翎羽,而手臂像波浪一样的铺展开来,一波一波,像绫罗绸缎一样在风中起起伏伏。

葫芦丝轻柔细腻,圆润质朴和着孔雀的舞蹈,感觉自己像是被风吹过一样。从这里开始音乐逐渐激昂,舞蹈进入高潮部分,从这里开始,我们就看到了杨丽萍的整个才华显现出来。这里并只是傣族“三道弯”表演了,而是更多的杨丽萍模仿孔雀的姿态。孔雀欢悦着展翅飞翔,其手臂每一次挥动都被放慢,拉伸,或起或卧,旋转的幅度也大了起来,不断地加快,整个裙子都飞舞起来了。而后音乐也缓慢变的轻柔起来。孔雀收起自己的翎羽,不断整理自己的羽毛,葫芦丝又慢慢的响起。真是不得不佩服杨丽萍的舞蹈表现力,一个孔雀活灵活现的就这样诞生了。她的手臂不断的颤动,像是风儿吹过孔雀羽毛一般。在这之后,孔雀静静的待了一会,突然转身,旋转,像是天女散花一样,不停的旋转,舞台的灯光也不断配合着,出现了一种梦幻版的场景。一直孔雀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向所有的人展示自己的美丽。舞蹈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掌声,而孔雀精灵杨丽萍还在上面飞舞着。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三、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特别是和着葫芦丝的孔雀舞,美不可言。作为一个观赏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陶醉其中,然后报以最隆重的掌声。

第17篇: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万。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

七、八岁入佛寺,

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 2 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历传说》一文当中,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浴佛节。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18篇:傣族剪纸介绍

傣族剪纸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金属片等。傣族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潞西的傣族村寨四处都能见到剪纸的踪影,家家户户都会剪一些简单的图案用于祭祀和赕佛,有不少颇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傣族彩绘木雕

傣族彩绘木雕是傣族传统工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取材方便。雕凿用具多为1把刀子及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凿。工艺精巧,雕绘图像以龙、麒麟、孔雀、人物、佛像及花卉为常见。应用广泛,龙舟上的龙头翅尾,佛寺的门窗柱饰,牛车前直立的鹤头,屋架上悬挂的鱼鸟,乃至盛水用的竹瓢木桶也雕绘有精美的图案。彩绘栩栩如生、古朴大方,有着极高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傣族金银饰品

傣族金银饰品,在傣族传统手工艺品中制作水平最高。它以制作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美观,质地坚固,性能良好等特点,受到各族人民普遍喜爱。其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必需用品,如槟榔盒、腰带、纽扣、刀鞘刀柄等;另一类是装饰品,如金银项连、项圈、手镯、戒指、耳环、领花、银锁等。芒市镇有一个金银饰品工艺村,其产品工艺精湛,恪守信誉,并可来料加工,批量订货,故生意兴隆。

第19篇:傣族舞教案

《傣族之旅》教案

教学内容:傣族舞的各类手形、手位,根基动作等。

教学目的:经由过程傣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味和把握傣族舞蹈的根基气概、动作特点等,扩年夜学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学生舞蹈的默示力。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筹备:VCD机 电视机 卡座录音机 磁带 动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完毕后,学生盘坐在地上。

二、导入(5分钟)

师:同窗们,我们的糊口是何等的缤纷多彩,我们的世界是欢喜的舞蹈世界,接待你们再次来到舞蹈课堂,我们的口号是― 生:秀出自己!

师:是的,舞蹈不仅能陶冶人的身心,舞蹈更能扩年夜人的眼界与见识,我们每一次平易近族舞的进修,就仿佛履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因为我们都知道,进修一个舞蹈,光光模拟它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体味这个平易近族的风土着土偶情,文化内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个舞蹈的理解才会深刻,动作才会丰满有灵性,你们感受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么,今天教员又要带你们去阿谁平易近族旅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影音文件1,侍旧粟制在一分半钟) 完毕

师:对,是傣族,那么,年夜此刻起头,我的身份不单是一名教员,更是一名导游,也请你们且则的抛失踪进修的压力,把自己 算作是一名欢愉的旅行者,行吗?好!请巨默坐稳了,我们马上出发,飞机即将起飞!

三、新授(25分钟)

(播放影音文件2:傣族人平易近糊口的的画面和一些傣族舞蹈片段) 在播放的同时,师:接待巨匠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本次航班的起飞地是在××黉舍,下降点是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园,请巨匠系好平安带(模拟系平安带的动作),我将带巨匠体验一次兴奋的旅行。此刻,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平易近族,傣族人平易近首要栖身在瑞丽、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域,他们持久糊口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区,人们在炎热的亚热带天色中劳动糊口,所以他们更喜欢一种平稳、袄鲜的节奏,无论是挑担、走路,都想在轻盈起舞,悠悠自得。傣族的“傣”字意为酷好和平与自由的人,傣族的平易近族特色光鲜凸起,人平易近普遍快乐喜爱歌舞,舞蹈形象活跃,激情细腻,良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它那美妙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登上年夜雅之堂,是年夜都邑的人们为之而倾倒! (音乐毕)

师:同窗们,适才听了本导游的一番介绍之后,有什么感应感染? 生:太美了„„

师:是的,我们常说,越是平易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一个好的舞蹈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共识。此刻,飞机已经安然下降在傣族园里,巨匠想不想和我学跳傣族舞? 生:想。

师:好!让我们来揭开平安带(模拟解开平安带的动作),一同走进我们的傣族园。

(让同窗们站起来,而且插空站好)

师:我们进修一个舞蹈首先要年夜它的根基动作入手,因为本导游经常来云南,所以我对傣族舞很是熟悉,傣族舞共有7种根基手形,8种根基手位,下面让我们一块来熟悉一下吧!

揭开黑板(黑板起先都被蒙着,揭开后,膳缦沔写着几种手形手位的名称):掌形 冠形 爪形 嘴形 叶形 曲掌 鱼手

低展翅平展翅 高展翅 顺展翅 侧展翅 双合翅 反抱翅 抱翅

每介绍一个根基动作,就把响应的动作图片贴到黑板上,便于学生形象把握,教师在旁讲解指导。 教师讲解的时辰注重:尽可能绕揭捉生矫捷把握,每一个根基动作尽可能把它得出处、动作搭配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并跟学。为下面的编创打下基本。

四、游戏(5分钟)(用于巩固前面的内容)

师:适才熟悉了那么多的手形手位,我相信巨匠都有很是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来考考巨匠,这个游戏叫做“心有灵犀”。 游戏轨则:教员选三名同窗甲、乙、丙上来,甲同窗手拿事先教员筹备好的卡片,每张卡片分袂写着分歧的动作名称,乙背对着甲,与丙面临面,丙看到甲出示的卡片,做出响应的动作或用说话加以提醒,由乙来猜,在一分钟之内猜得越多越好。

这个游戏可以选两组同窗进行角逐。 游戏完毕

五:实践 (10分钟) 师:巨匠玩得欢快不欢快? 生:欢快!

师:经由过程了一番游戏,相信巨匠对傣族舞的根基动作必然深刻了不少,这些手形手位只是傣族舞蹈的基本部门,它的良多动作是在这些根基动作的基本上丰硕起来的。此刻呢,再交给巨匠一项使命:四小我一组,在不改变傣族舞蹈气概的前提下,以傣族舞的根基动作为基本,每一组编一段4个8拍的舞蹈动作,但愿巨匠多多动动脑子,不要纯挚局限于教员适才教的这些,你们可以斗胆的创编,可以回忆一下以前电视里、或者是碟片里看过的一些傣族舞,领受一些美妙的动作为自己所用。此刻师你们才艺默示的最好机缘,看看哪几组默示的最好!好!概缦悝步履!

(学生们起头创编,播放傣族音乐陪衬空气。4分钟) 创编完毕

成就组同窗上来表演,首先予以必定,再指出不足的处所,教师辅佐其稍加改削,然后全体同窗一块来跟学。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玩得欢快吗? 生:欢快!

师:是呀!我也很欢快,可惜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且则的辞别一下。今天的傣族之旅我们学到了良多工具,让我们不虚此行,巨匠必定是感受不尽兴,不妨,既然我们来到了傣族园我们就多玩几天,下节课继续我们的傣族之旅!

第20篇:傣族舞教案

了解傣族舞的说课表

说课教材:小学舞蹈欣赏

说课目标: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傣族人民的舞蹈简单的了解,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对傣族舞蹈有所了解,培养兴趣

说课的重点:了解傣族舞的特点。

难点:以文字的方式使其对傣族舞有所领会。

关键: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对傣族舞蹈有大概的了解

教学方法:通过声音视频课件更好更形象的展现本课内容,加强印象。通过举手发言和现场的动作参与,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不枯燥,生动有趣味性。

教具准备:放映仪器

说教过程:

一、利用PPT放映图片、音乐,问同学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给学生介绍少数民族之一傣族

2通过图片来讲授傣族人民音乐方面的特色

3 大概了解具有民族风情的葫芦丝乐器,并欣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乐器演奏、

4通过图片从视觉方面看傣舞的感觉

5介绍傣族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的体态手型 ,可以课堂做一下体态,也可以利用阳光来做手型。

6举例小美女,杨丽萍的接班人,充分发挥偶像作用,让孩子们有信心学习傣族舞,有信心站在舞台上,喜欢表演。 7欣赏杨丽萍经典之作------雀之灵,是学生在视觉听觉和内心对傣族舞蹈产生兴趣

8.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爱美的民族,记住那美丽的舞蹈,也希望下一个巨星是你奥,本节课结束。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