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知音的意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30 18:00: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知音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伴随着一声叹息,俞伯牙摔碎了他的琴,只因为知音已经去了,或许天下再也无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不如让这琴随着知音而去吧。

在这闪过的片刻间,却是俞伯牙的过去。或许是注定,俞伯牙的师傅也是一个苦心孤诣的人,很多年前的俞伯牙很年轻,却有很高傲的志气,便找到了这携带有伏曦琴的高人,想学习那天下无双的琴。高人看了伯牙很久,才答应教他。

只是高人在收他之前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若我收你,你必受孤独之苦,你是否愿意学?”俞伯牙很奇怪这个说法,因为他很不明白,为什么学了这高深莫测的琴,却会变的孤独。只是跟随了高人很久,俞伯牙好象什么都没学到,只是胡乱的抚琴而已。

高人却并不着急,听着那凌乱的琴音,只因为高人明白,俞伯牙不会成为第二个自己。只是没想到的是,伯牙却不甘如此的荒废学业,一心想要学那高深莫测的琴术。那一夜伯牙跪了很久,高人也看了他很久,只是两人都没有开口罢了。

最后高人叹了口气,只是说道:“哎,我收你或许是个错误,也许多年后你就是第二个我。”俞伯牙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师傅要这么说,此时的伯牙想着,难道成为和师傅一样的能力的人不好吗?只是高人无论如何的指点伯牙,他的琴依旧凌乱不成音。

伯牙很着急,他想学到那天下无双的琴技,高人也知道为什么伯牙的琴会凌乱不成音,在那一次次的对望之后,高人知道无法挽回,便将伯牙带到了海边,让他听那汹涌澎湃的波浪声。整整三年,在风吹雨打之下辛苦了三年,俞伯牙终于体会到了高人的感受,体会到了那大自然的声音,此时的俞伯牙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已经能够弹走出那天下无双的琴音了。

出师那天,高人将伴随自己多年的琴送给了俞伯牙,伯牙很高兴,师傅却是这样的说道:“你已经学到了我的真传,恐怕将来伴随你的将是孤独一生。”听到这样的话,俞伯牙很纳闷,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师傅要这么告戒自己,只是他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发现,世界上根本没人能听的懂那琴音中的含义,各个如同那牛一般只知道音律美妙。

伴随着俞伯牙的只有孤独,偌大的楚国没有一人能从伯牙的琴中听出其意,在失望之下伯牙觉得再留下来也没什么意思,他到了晋国,只因那一曲美妙的旋律,晋王将他拜为士大夫。即便如此,伯牙依旧是孤独的,无论是楚晋两国,都没有人能听的懂伯牙的琴,或许那不该被称为琴,是伯牙的心。

那一年好象是秋天,晋王让俞伯牙出使楚国,多年的离去让俞伯牙心中产生了一种怀念之情,虽然是出使,但是也少不要去拜拜祖先,会会亲友,而这如画的楚国江山,又如何会看的够,俞伯牙以此为请,楚王拨船,而在此,俞伯牙却遇到了一个人,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一曲雨过天琴,却见到了命中的知音。

那琴室中的试听,朋友间的问答,好象老天可怜俞伯牙,送给了他一个知音,这是当年那位高人梦中所求之事,如今却成了俞伯牙的现实。在短短的数个时辰中,俞伯牙越发的不能忘却这位知音人。

汉口一别,伯牙送金,却没想到这却成了绝命。一年的约定,却是黄泉人鬼两难见。在俞伯牙的思念之中,却见到了钟子期的墓穴,刹那间血泪满眶,只有无限的悔意。

多年的梦想已经完全破碎,这琴留着又有什么用呢?即便弹奏又有谁能听的懂,不如将这琴摔了,陪伴贤弟而去吧。一曲肝肠断曲终,手中解刀断琴弦。摔碎瑶琴风尾寒,祭奠子期随君去。一曲终了,瑶琴摔碎,剩下的就只有那天涯何处觅知音的感慨,只是琴已毁,知音更难得。

谁又看得懂那千年的怨恨,千年的悲伤,千年的孤独,只是俞伯牙记起了师傅说的那句话,十分清晰的回响在耳边,大笑之中却是叹道:“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推荐第2篇:知音故事

知音故事

管鲍之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推荐第3篇:15.知音

教学过程

一、聊“知音”

1.看老师写字。(板书:知音) 2.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老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若是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教师再相机补充。)

4.现在你知道“知音”的含义了吗?(请同学说自己所理解的“知音”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词语“知音”联想开去,这个词语就成为了打开词语世界大门的钥匙,孩子就发现了一个阔大的洞天所在。再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撑展,孩子更是在“知音”的世界里游弋。“猜想”一环节,由单个词语过渡到词语链,拓展了想像的空间,同时也在为明确此次阅读的方向、重点做着迁移。因为“知音”同时也是凝练了作者万般思绪的文题。更重要的,“猜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能对接下来要进行的阅读兴致更高。)

二、读“知音”

(一)了解学情

1.默读短文时你碰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权圈起来。(预设:密匝匝的“匝”、多矣的“矣”„„)

2.现在老师、同学告诉你这些字的音。但是,若是你自己在家中阅读时也碰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3.读准这些字词的音。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吗?

先想想,你还知道哪些和“密匝匝”构词方式相同的词?(板书学生所举词语——红彤彤、白花花、蓝盈盈„„)再看看,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只是抓住每个词中的哪个字?那你知道“密匝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这四个词语,和“密、红、白、蓝”比,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明确这种构词方式中词根和词缀的作用。)

4.有些字的音你真的读准了吗?(出示:做操的,打拳的,练功的,学唱的,各选各的位置,各操各的行当。重点是读准“行当”。)这句话中提到了哪几种“行当”?你还知道哪些行当?

还有这句——(出示:有人学着鸟叫,吹起了口哨,鸟声哨声一唱一和。重点是读准“一唱一

和”。)这句话中“一唱一和”的情景你见过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一唱一和”的情景。比如,爸爸妈妈“一唱一和”地教育你。我想和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谁敢试试?再比如,同学之间平时的交谈。哪两位同学来试试?

浏览短文,找找,还有哪两个词和“一唱一和”的意思是一样的?(互唤互答、应和。)根据“一唱一和”,你就知道“应和”的读音了吧?

5.朗读短文,若是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疑问的地方就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必须了解孩子理解的难点在哪儿,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真正为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服务。“了解学情”也就是力争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视角、思维。处理的重点在词语上,因为教学的对象是中年级的学生。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更深入地读懂句子,读懂段落,读懂篇章,因为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鸟的知音你认为应该是谁?为什么?请你认真地朗读短文。

三、明“知音”

(一)欣赏小画眉

1.默读,画出描写画眉的句子。交流。(“尤其是那只画眉,不仅长得漂亮,叫得也最亮,音色也最动听,观众围了密匝匝一圈儿。”“老人将那鸟儿逗弄一番,那鸟叫得更欢更响了,并扑扇了几下翅膀,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笼外的世界。”)

2.自由朗读画出来的句子。(读出对画眉的喜爱。)

(二)走近小树林

1.这片小树林给你什么印象?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交流,目的是感受小树林里的自由、热闹的氛围。)读出这种自由、热闹。

2.“而最招人耳目的,要算鸟语园了。”这句话用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感受过渡句的作用。)

3.如果你此时就是笼里的这些鸟儿中的一只,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画眉、云雀、百灵、鹦鹉„„说自己的看法、体会,真正走进这些鸟儿的内心世界。)

(三)走进鸟语园

1.谁最了解它的这种想法?朗读少年的话。(“你看,这鸟在笼里惶恐不安,东张西望,生活再笼子里,是它最大的痛苦和不幸!”)

2.养鸟老人和少年都是爱鸟之人,而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的“知音”呢?从文中找出养鸟老人和少年爱鸟的句子。

3.对比品味,体会养鸟老人的爱是表面的,少年的爱是发自内心的。4.想象延伸:老人听了少年的话后会怎么做呢,心里会想什么?

四、做“知音”

1.那我们要不要做画眉的知音呢?

2.拓展延伸:我们只做画眉的知音吗?学生想象——笼中的沉思。(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将对画眉鸟的爱拓展到对动物的保护,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丰盈对“知音”意蕴的建构,更有利于发挥课文内容对学生思想、情感的

净化、熏陶作用。)

推荐第4篇: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篇读后感

谈到知音,我们会首先想到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音难寻,这是多少迁客骚人的心声啊,在《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首段便有了“知音其难哉”的感慨,并由此说明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同时论述了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批评。

读完这篇文章,从内容上将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知音难寻,并指出了三种评论家的类型,来说明知音难寻的原因,第一是列举了韩非子,司马迁的故事说明了古来文学批评大都是“贵古贱今”,即批评同时代的人赞扬古代的人;第二列举班固和曹植的故事来说明了“文人相轻”这一现象;而楼护则代表了“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这一类人。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音实难知”,即做好文学批评是的确存在一些难度的,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要进行文章评论,首先要对文章轻重的评论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没有偏见。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首先提出了“六观”的思想,即文体安排、文辞布置、文学的继承发展、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的事类以及作品的音律。并且要求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论文章。要通过作者的文辞去探讨其内心的情思,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评论。

第四部分主要是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审查鉴别不要因它而错听。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

大二即将结束了,很快我们就要走入社会,接受新一轮的洗礼,很多人都会抱怨社会不公正,会感慨遇不到伯乐,因怀才不遇而闷闷不乐,这时候我们是作为被“鉴定”的对象,这时就需要我们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机会去遇见我们的“知音”,即使有伯乐,那么也需要千里马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推荐第5篇:知音之交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推荐第6篇:知音文化

“知音文化”的知音

—— 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其中的“志”特别值得注意,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念、隐匿的怀抱。伯牙将这种感念与怀抱通过高超的琴艺倾诉出来,并不是弹奏了一曲叫做《高山》抑或叫做《流水》的曲子。试想,如果曲子早有成型,即便子期听了出来,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些古琴素养,却当不得“知音”之谓。故事妙就妙在伯牙即兴所致、直抒胸臆,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一语中的。这就使得两人的相遇相知充满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玄妙色彩。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流水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定位,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不下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的最典型的真实写照。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和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弦绝神未绝,知音说与知音听。

推荐第7篇:《过路知音》

过路知音

有一种朋友,他们与你大鱼大肉与你三句话不离兄弟,与你勾肩搭背与你花天酒地,然而真正有患难之时,却全部人间蒸发转身离开。

有一种朋友,他们与你出生入死与你并肩面对各种大风大浪,仿佛世间万物在坚固的友谊下皆为幻影。然而真正的太平安康来临之时,却总是因为各种内在原因而分道扬镳,甚至是自相残杀。

有一种朋友,他们平时自称粉丝大呼崇拜云云,仿佛你是他的整个世界。但当你孤立无援,当你倒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却如树倒猢狲散般离开,顺便再踩一脚。

有一种朋友,他们也许没有什么太多的话语没有什么太多的事迹,却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最需要的话语和动作。

有一种人注定只是你生命中的过路客,有些人却注定要与你走过无数个韶光。生命中的过路人,即使你再心有灵犀也逃不脱最后一拍两散的结局,只留给你无限的感慨与印记。注定与你并肩的朋友,即使表面再不和也终将会陌路同途。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无法与别人倾听,只能自己一个人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咀嚼的往事。任何朋友也无法靠近,但他们可以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安慰。

不用长篇大论,一句“我信你”就够了;不用华丽辞藻,一句“我帮你”就够了;不用矫情文字,一句“没问题”就够了,不用满脸堆笑,一句“我陪你”就够了。

“与你共富贵的人,不一定可以与你共患难;与你共患难的人,不一定与你共富贵。世事无常,夫妇共勉之。”

吴夫人对五爷说的话至今仍然适用,“世事无常”之后总是跟着“人心难测”云云。但真正的朋友会变卦会背叛吗?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会。

不是锦上添花,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并肩同路的默契。一句话渗透一辈子,一生情斟进一杯酒,在并排沦陷时给予对方最需要的鼓励与关心,从开始之后到结束之前风雨同舟一路阳光同在,只有这样,才可谓称之为“朋友”。

推荐第8篇:知音难逢

知音难逢

不必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求友若渴,也不必说高山流水,人散琴碎的失友之痛,更不必说荆轲为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为友赴死的离歌,知音,似乎是人心底最真切的呼唤。

为什么?为什么曹操、子期、荆轲如此在乎知音?

因为,知音实在难逢。

一个人倘若不逢知音,一辈子也就像是在黑暗中等待。身为丞相之子,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又是多么寂寞,最可悲的是人们只知纳兰性德欢,却无人知其悲。殊不知,没有知音相伴,纳兰性德只能独自在郁郁中听落花之音。

旋转的星空,灿烂的向日葵,金黄的麦田里又有多少人愿意陪梵高守望。孤独,悲恨,不满。大千世界,几乎所有人的审美观和他相悖,没有知音,梵高的世界一片灰暗,那么倒不如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这些人,灿烂了历史的星空,而历史却没有派一位知音灿烂他们的星空,于是海子走了,川端康成走了

知音难逢啊!

但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总有一些幸运儿获得了上天的恩赐。

苏轼与朝云便是这样,朝云一介女流,位居侍妾,却始终被苏轼视为知己,有一次,当苏轼问他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众人有恭维学问,才华只有朝云说,他肚子里装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喟然长叹道:知我者,朝云也。于是,无论贬谪何处,有朝云陪伴,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不再孤独,不再寂寞,朝云这个知音,温暖着苏轼不平的一生。

不只朝云苏轼,李白也遇到了杜甫,马克思遇到了恩格斯,惠子遇到了庄子

知音难逢,并非不能逢。

知音是心灵的港湾,是冬日的阳光,安慰和照亮了这些受命运折磨的灵魂。

跳出历史的长河,回到现实。有的人思忖个人名利,有的人在意个人得失,有的人热衷于钩心斗角,却沮丧地说:这个世界,没有我的知音。其实,虽说知音难逢,但往往我们不是没遇到知音,而是忽略了也错过了知音。

扪心自问,对待陌生人,你是热情地问候,还是冷漠以待?选择朋友,你是依据他的才情,还是他的权力?与友人相处,你是真诚以待,敞开心扉,还是暗藏一手,有所保留?

如果你都没做到,又何谈难逢知音?知音是难逢,但更重要的是珍惜身边的知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有一知己相伴何其快乐!

所以,不要再悲叹知音难逢,请静静地等待,好好地把握,总有一天,你会遇见一位懂你清音的知己。

推荐第9篇:《知音》教学设计

15* 知音

小学2班 潘定刚

龙山县乌鸦乡九年制学校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知音、密匝匝、行当、一唱一和、互唤互答” 这几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学习这种写法。

3.组块阅读,感悟人、动物之间建立“知音”关系就能实现人和动物之间和睦相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劝告人们真心爱护鸟儿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少年才是鸟的“知音”;理解文中知音的含义。

2、体会作者真心爱护鸟儿极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

难点:体会为什么说少年才是鸟儿的“知音”。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朗读,感悟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收集了解有关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聊“知音”

1.听音乐导入。(高山流水觅知音)

2.理解“知音”的含义了吗?(请同学说自己所理解的“知音”的意思。)

3.若是人和鸟之间也形成了这种“知音”关系,你猜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寻“知音”(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15*《知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那些没读懂?

3、学生质疑。

4、学生交流。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谁是谁的知音。

三、明知音(品读课文)

1、究竟谁是画眉的知音,为什么?

2、找出下列不同的句子,比较朗读: (1)、面对养鸟老人的问题:我这鸟儿叫得怎么样?围观的观众和少年不同回答的句子。

(2)养鸟老人和围观者听到少年背古诗前后不同的表现。

3、先自读自悟,再小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

4、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读句子,体会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第一组:我这鸟儿叫得怎么样?

我怎么听着这鸟唱得不是美歌呀? 第二组:真是美鸟唱美歌呀!

唱的是忧愁的歌,痛苦的歌! (2)、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你就是笼中的画眉鸟。老人和少年对自己的歌声、生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你会怎样想呢?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也可超越文本设身处地去体会,感同身受之后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少年描绘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符合鸟的内心需求。

四、做“知音”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播放图片:像画眉这样渴求知音的生灵)是啊,在你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像画眉这样渴求知音的生灵啊!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关注这些身边的动物!

2、总结:我想,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大概都会希望成为对方的知音吧!这样,人和动物之间就可以和谐相处,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附:板书设计

养鸟人—— 怔住了

知音

观 众—— 没做声

少 年—— “自在啼”

教学反思:

课文通过叙述在鸟语园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鸟儿也有自己的语言、欢乐和忧愁,只是蓝天、白云、森林是他们的理想之地,让我们去爱护他们,去给他们自由。本文采用了先扬后抑引用掲题、人物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描写上多运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任务的内心活动;在结构上,作者采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独特结尾方式,给人以想象。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导入,向学生讲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即指真正了解对方的人。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交流。在自读感悟过程中,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比较朗读,感悟到少年才是画眉的知音,最后分角色朗读,读出画眉对笼外世界的渴望,读出为观者的情感变化,读出少年坚持说服老人,不依不饶的坚定态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

推荐第10篇:高山流水 知音无限

高山流水

知音无限

————《琵琶行》教学设计

杨爱华

教学设计理念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但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确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学生自身已有的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描写艺术的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因此当作者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把对音乐和绘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文字去还原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的鉴赏更是几乎谈不到。因此在教学上,多数老师不过是把它们上成文学课罢了,至于如何真切的感受艺术魅力几乎都觉得无从下手。笔者力拙,但却想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角度去做一下尝试,力争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感受艺术魅力上能有所收获。

阅读是打开文学艺术作品的锁钥,要想体味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还得要到文字上来找突破口。要想让学生体会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感受艺术文学作品的魅力,必须从它的载体——文字入手,要想深刻体会文字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学生就必须在明白语义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升华,由文学形象还原为艺术形象,由艺术形象上升为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

时,要把阅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以《琵琶行》为例,我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自主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的问题,我都会强调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设计,去理解。这样,阅读就成了课堂的主轴线,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形象,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我想这个单元话题的总目标才会达成,学生才会真正从本单元的学习中尝到可能受用一生的东西。下面以《琵琶行》为例,简述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这个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我们知道,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就是来尝试掌握这一本领的。而《琵琶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的,那我们就一起学习《琵琶行》,一起尝试去感受音乐文学艺术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明白文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检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三、《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阅读全诗,结合学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课设计一个学习目标,并根据你设计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学生设计的目标和问题,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从情感、

音乐描写、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着手,老师此处可根据学生设计,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处理。教师备课要充分,所有的方面都要准备好。

笔者执教过程选用的目标是:

1、阅读品味音乐描写的特点

2、阅读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老师引导学生从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入手去品味。首先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总体把握琵琶曲的特点。学生多数会体会出琵琶的美。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琵琶曲的美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很快就会发现作者运用的一些典型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为我们大家呈现了如此美妙的一个听觉盛宴。音乐本身是流动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音调的高低旋律的变化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作者的文字描绘当然也会首先捕捉到这些变化,那你能否捕捉到并利用朗读的轻重缓急来反映这种变化,学生再读文本,边读边体会。当学生掌握后,请学生朗读,老师趁机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琵琶曲的变化,并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老师再适时范读,把整个阅读体味推向高潮。此时的学生已经完全渲染在通过阅读而再造的琵琶曲的艺术境界之中,个个摇头晃脑,跃跃欲试。

此时老师总结过度,进入第二个目标的学习。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音乐

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琵琶曲又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会从乐曲中得到愉悦、激愤、哽咽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趁势点拨,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一首繁复的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炼的概括,总体情感基调是由喜转悲的,那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身世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和演奏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自然体会到了艺术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对于琵琶曲作者的体会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对于琵琶女的诉说作者的感受是“又闻此语重唧唧”。学生阅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由此联想琵琶曲的繁复多变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不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二、

三、四段,深入品味艺术作品的魅力。老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很优秀,通过一起讨论交流,我们共同积累了感受艺术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升了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达成了同学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有了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能重返二千多年前俞伯牙所生活的地方,那么相信他将不再会感到知音难觅,相反而是———高山流水,知音无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艺术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为目标,以阅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最终形成了学生、作者、琵琶女、琵琶曲多方面的共鸣,真正体会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本节课还尝试了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设计探究问题的环节,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语文素养的积累,完全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对音乐的描写方法归纳时,应该更详细,让学生学习具体鉴赏的步骤和答题思路,对音乐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优美动人,老师应该捕捉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随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第11篇: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天才不寂寞

古人尝云“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如李杜之辈生前冠盖满京华,蜚声宇内者相知满天下岂有前路无知己之憾?然彼之所求非天下谁人不识君之虚名而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的真挚与坦诚。吴季札之与徐君挂剑许心,李白之与杜甫诗歌唱和既是君子之间的相交又是天才之间的相惜。

太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生于钟灵毓秀的巴蜀之地。蜀地群山环抱,绿水萦绕,生于斯长于斯早就了太白遗世独立飘然若仙的文风与情怀。谚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也正是蜀地这种任侠之风塑造了其嫉恶如仇的脾性与铮铮的傲骨。太白少时居家博览群书,学业有成之后游历四海,一睹河山的壮丽,正是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拓展了他的胸怀,养成了其胸中浩然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佳句本就在这群山绿水天地之间,他所练就的正是一双空空妙手。

自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帝王统治国家的主导思想,究其原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有一种信条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太白当然也不例外。太白出山之时正值天宝末年,皇帝已经不是那个创造了“开元盛世”殚精竭虑处理朝政的玄宗,而是变成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耽于享乐的李四郎。初出茅庐的太白尚未体验到世事的险恶,还没有意识到仕途的坎坷,出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注定成为镜花水月般的不真实。救世济民的抱负溢满胸怀渐渐的无奈化为应召制诗的浅斟低唱。本应展翅高飞浮游四海的鲲鹏却落得个囚笼里的金丝鸟;饱满的热情在四季变换中化为满地的冰霜。失望、失意、失落敦促着他远离宫墙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追寻自己的理想。金杯玉盏、琼浆玉液挽不住“酒中仙”离去的身影;琼楼玉宇也不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

“功成、名遂、身退”的政治抱负的幻灭,没能让诗人改变他桀骜不驯的脾性,一如既往的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即便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太白本是天上的仙人不知为何贬谪到凡尘当中,遍体鳞伤,双翅尽折,哪怕不能重返“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界,也要尽可能远离纷繁的俗世。。。陪伴他前行的只有落寞的身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在那一刻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里还有那样一个人深深的理解他,为他的人生用文字镌刻了一幅肖像。“秋来相顾尚飘萍,未就丹砂愧葛洪。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仅此二十字,便把太白一生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写下这首诗的就是杜甫。此时的杜甫尚是一个青年,与太白相识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寂寂无闻的他只是大唐无数读书人中的一个,与之相比太白已经誉满天下。然而超越这一切的是诗人对理想共同的追求。君子之交贵乎交心,所谓志同道合者此之谓也。他们的相知始于这样一个初秋的清晨,从前把酒花下,漫步林间时诉的衷肠都不及此刻从彼此眼睛里读出的那一抹相知相惜之情。秉烛夜谈,把酒言欢,道不尽的是那浓浓的相知,直到蜡炬成灰,东方破晓。。。。 杜甫出身微寒,一生不得志于有司,同样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且生活孤苦,幼子早夭,所以其诗风深沉,悲天悯人,尤其是他恰逢安史之乱,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十室九空,而自己又不得不委身伪政权,为其一生沾染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其内心悲痛可想而知,其诗风的形成也就有迹可循。且其素有儒家救黎敏于水火之中的夙愿,然而现实残酷,夙愿始终无法达成,甚至于养家糊口都存在困难。所以终其一生,杜甫的诗文中处处透露出刻骨铭心的悲痛,字字句句皆是血泪铸成。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用其不幸的、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惊人的财富。

虽然李杜二人诗风迥异,但是这只是外表之相异,其诗句充满生命之力才是其共通之处。太白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飞扬的文采为我们描绘出了其个性鲜明的理想国度;杜甫以其深沉老练大音希声之笔刻画出了惨重的现实。其二人佳句之所得正是来源于现实,取之于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出乎本心。诗文之所以感动不是在于它的华丽辞藻而是其所包含的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底最深处的是情感的共鸣而非一字一句的雕琢。李杜二人的诗文正是此类饱含深情的语句,往往是兴之所至便下笔不能自休。杜甫深沉似海,李白翩然若仙,是天地之间滋生的灵物,二人如天地之两极,彼此相望却又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人的交往是心与心的接触,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碰撞。两人穿越了时空,超越了地域,在短时间的交汇中碰撞出友谊的火花,并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野百合也有春天,况且如天才般之阆苑仙葩。他们出类拔萃,超然于同时代的绝大部分其他人,虽然在世俗人眼中他们的耿直被看作是迂腐,坚持原则被看作是食古不化,可毋庸置疑的是必然有另外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深沉来彰显他的不羁,用飘逸来突出他的沉寂,仅此一人,此生足矣。所以说天才不寂寞,就如李杜流传千世的一段佳话。

第12篇:知音最新约稿函

《知音》杂志编辑的约稿函

尊敬的朋友:

《知音》国内版是知音集团的核心刊物,目前发行量600多万分每月,全球综合类刊物排

名第五,常年对稿件的需求量很大,所以现在来函恳请文学界的朋友给予支持。

一、《知音》国内版重酬约稿!

国内版真实、独家的优秀新闻纪实稿一般稿酬每千字1000元,每期参加评奖,如获读者好评,我刊另外支付1万元的提名奖,年底再从全年的提名作品中评出

一、

二、三等奖。对一年内在《知音》上稿三篇优秀纪实稿件以上者,杂志社将适时安排东南亚笔会和北美洲、

欧洲、澳洲笔会,同时可以成为签约作者。

二、本刊栏目及用稿风格:

本着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宗旨,我刊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价值及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为方便您为本刊撰稿,特将本刊主要栏目、选题范围和写作风格等介绍如下:

(1) 《知音报告》本刊的独家报告,多为具有重大时效性的社会新闻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新

鲜典型案件,深刻透彻。欢迎报社记者公检法机关供稿。

(2) 《特别调查》宣传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影响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全方位深入报

道。欢迎被报道的当事人供稿。

(3) 《人情大世界》歌颂美好的人伦关系,批判践踏人伦的丑恶行径。

(4) 《爱心行动》讴歌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题材特别独到,

情节动人心弦。

(5) 《蓝盾新闻》典型的案件事例,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且可读性强。欢迎报社记者公检

法机关供稿。

(6) 《特别主题创意》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颂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深入

挖掘人性的内涵,要求新颖别致,故事情节生动。

(7)《热点追踪》对最近社会新闻给予深入、人性化的报道。

(8)《生命之歌》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主要写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显现人性面对厄运的真实状态、人情在这时的表现。尤其是在其中表现出的爱

情、友情、亲情。

(9)《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0)《围城风景》写夫妻的情感生活,和《心情故事》栏目要求一致。

(11)《名人明星》名人明星(影星、歌星、节目主持人、戏剧明星、模特体育明星等等)

的人生、情感、经历。选取生活片断或生活侧面,写出真情实感。

(12)《走进科学》:浓郁的亲情中,展现生命的奇迹。

三、《知音》的要求:

1、题材绝对真实,新鲜奇特,又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一定新闻时效性及新锐锋芒。

2、结构紧凑完整,细节清晰厚实,文字细腻优美。

3、力求时间、地点、人物确实,现场感强。

4、要提供该文真实性材料,如主人公提供的照片及同意发稿的签字意见,主人公单位签署意见和公章;涉及案件的还要提供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法律文书(复印件),如检察员

的起诉书、法院的判决书等。

5、文章字数最好在6000-9000之间,以使内容饱满充实。

四、本刊特别要求:一稿一投,独家首发,谢绝重复用稿;纪实稿要有关当事人或部门证明

材料。

通联:430071武汉市水果湖东湖路16号知音大厦

《知音》杂志肖江东

E-mail: 2627305409@qq.com

第13篇:《知音》杂志稿约

《知音 》国内版2011年最新杂志稿约

尊敬的文友:你好!

《知音·国内版》是知音期刊集团的核心刊物,其办刊宗旨为弘扬人性美和人情美,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价值及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为方便您为本刊撰稿,特将本刊主要栏目、选题范围和写作风格等介绍如下:

《名人传记》:当红名人明星精彩的人生奋斗或婚恋情感故事,要求真情实感,血肉丰满,生活气息浓。《爱心行动》:伟大无私的爱心行动,别具一格的新鲜主题,感人的细节催人泪下;《生命之歌》:与苦难及命运不屈不挠地搏斗,创造生命辉煌及奇迹的生命故事;《父老乡亲》:向不正之风和邪恶宣战的硬汉精神;撞击人心的百姓情怀和小人物的生存悲欢录。

《评说人生》《蓝盾新闻》:震撼人心的涉情重大新鲜案例。《直击贪官》:曝光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的腐败嘴脸,令百姓为之拍手称快。《知音报告》、《特别调查》、《本刊视点》、《热点追踪》:开拓、聚焦新颖独创的重大题材,客观深入的立体报道,凸现出敏锐的社会思辨及洞察力。

《人情大世界》:深入生活和人心,展示摇曳多姿的人生百态,揭示变幻无常的情感风云,表现时代及生活不断变奏的审美及哲理趋向。《围城风景》:有典型意义的婚姻冲突或现代时尚、诙谐灵动的夫妻情事。

《大家情怀》:一般是社会各界名家大家独特曲折的生活情感故事,彰显真挚美好的大家情怀和明朗大气的文化品位。《爱情故事》、《人在旅途》、《寻梦季节》、《乐活一族》:讲述真实明朗、青春浪漫的寻梦之旅或爱情故事。《心灵深处》讲述新鲜、典型的心理个案,有清晰、明朗的故事和专业的心理分析,并给予困扰的心灵一个和平美好的出口。

总体要求:

1、题材最好是独家第一手的新闻,从生活中直接挖掘而来,而不是从网络或其他报纸上找的二手新闻(旧闻),且新鲜奇特,忠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具有一定新闻时效性及时代都市气息;

2、要求深入第一线与当事人面对面采访,百分之百纪实,时间、地点和人物确实,现场感和画面感强,保持原生态。

3、文章结构紧凑完整,细节清晰厚实,文字细腻、优美;

4、最好能提供证明该文真实的相关材料,如主人公提供的照片及同意发稿的签字意见,主人公单位签署的意见及公章;涉及案件的还要提供公安局、检察院或法院的法律文书(复印件),如检察院的起诉书、法院的判决书等。

5、文章字数最好写到7000-9000字左右,以使内容饱满充实,丰美可观。

《知音》国内版真实、独家的优秀新闻纪实稿稿酬千字1000元—2000元。且在每月的评刊中如获读者好评,我刊将另外支付5000或10000元的候补提名奖和提名奖,年底再从全年的提名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一年撰写刊发三篇优秀纪实文章以上的作者,可邀请参加在欧洲、北美、东南亚、韩国、澳大利亚等地举行的知音笔会。

本刊特别要求:作者独家首发,一稿一投,谢绝重复用稿和假稿。■通联:430077武汉市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集团

《知音》综合编辑部

韦玮 13871480919

QQ:276092025

Email:276092025@qq.com

第14篇:友谊 知音1

友谊 知音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春秋] 孔子《礼记·学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引自《论语·学而》)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春秋]曾参(引自《孟子·梁惠王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春秋]曾参(引自《论语·颜渊》) 善人者,人亦善之。 [春秋]管仲《管子·霸形》

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战国]

第15篇:知音教学反思

《知音》教学反思

伯牙摔琴祭知音作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流传了很多年,历朝历代的人都为此歌咏、寻觅。但学生对知音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体会还是很肤浅的。如何让学生既弄懂什么是知音,又要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间知音难得之境,还得为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作铺垫,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准备,才能让学生对深刻的内涵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所以在课前伊始,我就收集了很多资料及相关诗句,作为学生理解文本的辅助。从教学反馈来看,这样做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它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积累。 这一堂课下来,学生明白了:心有所念,就知道你心所想的人,就称为知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就是知音。但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知音难觅时做得不够好。学生只知道,世再无知音之痛,但这究竟有多痛,痛得让伯牙破琴绝弦,学生还理解不够,造成了在有感情朗读伯牙破琴绝弦时,情感没有自然地流露。另外,语文是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伯牙为知音而绝弦一种情感体验,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也认为伯牙不一定因知音不在了就要破琴绝弦,而应该有许多种选择。如何让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才是我们为师应该教给学生处世的方法。

第16篇:知音故事1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 ——春秋霸业

你也许钦佩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一生最敬仰的人物是谁?那就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结成中原诸侯国的联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承,史书上赞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孔子也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已经成了夷狄之人了!”所以后世称他为“中华第一名相”。

但管仲差一点被被齐恒公砍了脑袋!最初,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宝座,管仲站在公子纠一边。他甚至在战场上亲自用弓箭射伤了公子小白,令公子小白对他十分愤恨。最后,公子纠失败了,公子小白成功了,即位后号称齐恒公,而管仲成为囚犯,面临杀身之祸。

是谁造成了那么大的改变呢?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他是齐恒公阵营里的主要谋臣,恒公即位后准备重用他,鲍叔牙却说:“您如果真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起用管仲,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齐恒公听了鲍叔牙的话,捐弃前嫌,任用管仲执掌国家大权,这才有君臣协力、称霸天下的结果。

他们二人的友情还远不止这一点。管仲自已是这样说的:“当初我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画策,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糟糕,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的时运未到;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自杀了,而我却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他知道我不在乎小节,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从此被视为朋友相知的最高典范。

在这个故事里,鲍叔牙对朋友的那种深刻的理解确实是非常难得的。管仲一次又一次失败,但鲍叔牙始终相信他总有辉煌成功的一天,并且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最重要的机会推让给他,使他的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这让我们想到,你如果真正信任一个人,就不应该因为他遭遇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心,要懂得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条件总有一天会起变化的。

当然,管仲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后来经常被人引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第17篇: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我国古代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成连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却始终难以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有一天,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可好?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则去寻找仙师了。

伯牙在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似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出,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人称为“琴仙”。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奉命出使楚国。由于遇到大风,他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时而仰视明月,时而俯视江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然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那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西)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决)、徵(止)、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琴声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随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坟前抚琴而哭,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罢,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时,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之中,就会看到碑廊门额上那四个大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第18篇:知音优美散文

所有的乐器中我独钟爱箫。行家说吹箫最宜月朗夜寂,沐浴更衣,在窗前燃三炷香,正身收神,待平心静气后临窗对月吹奏,单看这一过程便既雅又古。

我也藏有一支箫,只惜不通音律,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至于那雅而古的过程则更不曾试过,只怕亵渎了古人的雅意。其实即便不成曲,只要把箫音吹奏出来,也是极清幽动听的,萧音哀婉深沉最宜抒情,在我的感觉里那是个多愁善感的尤物,偏我是个极性情的人,这也许是我钟爱箫的原因吧。

时逢新年,一挚友临别送了幅画给我,画的偏左侧是一位侧身而坐微微垂首的正在吹箫的少女,她那如云的秀发轻垂于赤裸的丰肩,由于黑白分明,越发显得那清秀的脸庞和丰肩肌肤如脂,那轻举握箫的手臂冰雕玉琢一般,那按着箫孔的如叶小手,那么柔媚地带出一缕音乐的韵律,箫的一头轻搭在少女的樱唇之上,让人能感觉到她如兰的气息,再看那微闭的双眸,长长的睫毛,整个表情便如醉在箫音之中。少女穿了件白色的纱裙,右腿微屈,左腿伸展向前,那坐姿的曼妙总让人想起“此物只因天上有”的句子。

少女面前开阔而渺茫,一轮明月沉浮在烟波浩渺处,让整个画面朦胧起来,诗意起来。少女身后是几株芦苇,于是我想那少女定是临江而坐了,那洁白的苇絮似乎被风轻轻一吹,便能如雪花般飞舞满天。

对于箫成不成曲寂落时总爱吹上几句,那箫音总能象清风一样拭去我心上的浮尘,让我的心变得清清静静,那是一种绝对的空灵,绝对的享受。

自从有了这张画,我就常在画前静坐,似乎便有箫音从画面那烟波浩渺处徐徐飘来,似乎那少女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面对那张画我常会生出许多种想象:也许那少女刚刚在江水中沐浴过,坐在江畔,望着皓月下的万里长空,思念起远夜的恋人,而把千千情结织做一曲箫音,那定是一首极缠绵幽怨的相思曲;亦或那是位流浪的江湖儿女,在月朗夜寂时望着徐徐远去的江水,和那苇絮上载满的乡愁,思念起远在天涯的故园,而吹奏的一曲低沉厚重的思乡曲;也或者她本就是江边长大的少女,夕阳西下,明月初照,望着江面的点点归帆触景生情,信手拈来的那首《渔歌唱晚》。

无论那少女所奏为何曲,她总能在寂落时给我一份暖暖的慰藉,日久了我便也在画前燃上三根香,之后静静品味那种雅意,在袅袅的香烟中,那少女便似乎灵动起来,象伸手便能触到一种真实,那箫音也就慢慢荡开来,时如夕阳西下,时如大雁飞远,时如细雨蒙蒙,时如月影斑斑,心境不同便有千万种萧音悠然而来。

与那位挚友的相识缘于那个春夜。

那夜沙沙的夜雨将我轻轻地摇醒,慢推纱窗,我便被春的气息轻拥入怀,象有一双柔若无骨的小手抚过我心底的琴弦,那轻妙的旋律,让我感到我的脚下正生出纤细的根,我的长发正长出鹅黄的柳叶。是哪位少女擦肩而过呢?让那如兰的气息久久地停住在我的身畔。

夜风轻送的清新涤荡了朦胧的睡意,让我感到我的血液正清澈地流淌,我的脉搏正欢快地歌唱。我想飞,因为我感到我那样轻盈,轻盈得可以穿越夜障,到达一个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所在。

夜雨送春归,我细听春的脚步,如约会我久违的情人,我在窗前轻唤她的芳名,放飞满天的思念,迎接她迟来的倩影,欲痴欲醉间,一缕细细的箫音移着舒缓的莲步翩翩而来,在我面前跳起柔曼的舞,那凄凄哀婉的旋律撩拨起无数春愁,虚掩了柳绿花红的想象,那曼舞的箫音轻舒广袖,在夜雨中延伸一条蜿蜒的小径,是去处?是归路?似有一少女的背影,以期盼的姿势淋在雨中,那是个伤春的少女?盼郎归的少女?那裙裾飘在雨中象一朵花,一朵寂落的淋在春夜雨中的小花。

轻启雨丝斜织的帘幕,远夜那不归的人正斜倚栏杆,聆听细雨斜织的乡愁,那份相思凝在檐头,当心中不能承载那份沉重时,便化作一滴晶莹的眼泪,静静地滑落。

这夜雨滋养着希望和生机,让万物摆脱冬的至酷,在细无声的轻唤中醒来,赶赴又是一年春好处的约会,这箫声却满载几多哀怨,在心头织出千千情结,任红笺小字写不尽柔肠寸断的离愁,望眼欲穿的企盼。我静立窗前,立在两种感受的夹缝中,一颗心被两种感受牵扯,牵扯出一丝深似一丝的隐痛。

终于一轮圆月从彩云中徐徐升起,那么朦胧那么妩媚,她托举了谁的梦呢?是花团锦簇,还是一片荒凉?斑斑月影中箫音依然那么寂落而缠绵地舞着,象一条细柔的鞭儿,把不眠人的心轻轻地抽痛。那闪在万物之上晶亮的是泪光吗?是喜悦的泪?感伤的泪?

象有一条不能靠岸的船,载我的灵魂于浩渺的海,我探问春夜,探问这春夜的雨露明月和箫音,灵魂去处是不败的花期还是聚合离索交织的蛮荒之地?

你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你与箫有关也与诗有关。

说女人是诗,但诗并不与所有的女人有关。

但你是,你的美丽和你的箫!

你的秀发夜一样笼着星星一样闪亮的文字,可以让一位诗人采集一生,你的双眼秋水一样浸满忧伤的句子,可以让一位诗人延那句子一生流浪,你的箫音燃着一个七彩的题目,可以让一位诗人纯净升华。

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从你身上盗诗的男人,象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我接受惩罚,任你发间的文字打伤我的血脉,任你眼中的句子抽痛我的心,任你燃着的题目一次次焚烧我的灵魂。

我只能在月夜,牵一匹瘦马,从梦的边缘起程,你住在我梦中千里外那个挂满鲜花的门楣里,你没有水晶鞋,没有头饰,你只裹一袭白裙,赤着精致的小脚舞在嫩绿的草地上,或坐在门楣里吹一根古色古香的洞箫。

我不骑马,只是牵着马慢慢地走,我用它驮我从你那盗得的诗文。我和马披一袭月光,走过叮咚吟唱的小河,走过柳丝婆娑的溪岸,走过茵茵绿草的原野,走过蜿蜒的花阶,那晶莹的露珠沾湿我的马蹄和我赤着的脚裸,在天明前我望见你的花园,听到你的箫音,你的白裙和长发,只一眼便收集了足以让瘦马承载的诗篇。

其实你只是我的画里人,流浪的是我的灵魂,借给我诗文的是画外那个像你的人。

第19篇:寻找知音散文

一壶浊酒,一声长叹,引出一片无奈的灵感和凄绝的感叹,从而挥毫了那句使世人为之黯然神伤的诗句,“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叹气,复一摇头,挥手抛出已尽内中物的酒壶,再度走入山水之中,而将那份伤感寄予其中!

“欲将心事赴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武穆用低沉的声音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的某一时刻发出如斯感叹。于孤愤处长身而起,抛甲弃衫,对月当饮,于狂酣处再展岳家枪神威。枪头与背上同样铭刻着那四个刻骨铭心的字,精忠报国!

一份情怀,一份潇洒,一份长叹,一分落寂却只为那一生的追求,然浑浊的世间却把那份美好,那份希望化成了九份的伤感,九份的惆怅,九份的迷惘,九份的痴愿和无尽的绝望!

人生何所似?知音何所求?

或许是他们生错了朝代,所以孟浩然郁郁不得志,欲展心中才华却无用武之地;或许是从错了主,所以岳飞空有满腔报国心与神威却无法施展,最后还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亭!

秦绘也许生对了时代,所以他与宋高宗抗溺一气,狼狈为奸;严嵩跟对了主人,所以他能大权在握而为所欲为;魏忠贤也找对了人,所以他这个阉人才把持大明朝政,成为史无俱来的第一人!尽管他们危害社稷,祸国殃民,可他们仍是悠得悠得的享受着锦衣玉食,轻而易举地打击着敌人!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或许不该出生与世,因为他们不是明哲保身的追求便已经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只是他们却依旧选择了在浑浊之中逆流而上,试图以一己之力重持社稷,匡复家国!他们用身体力行彰显了忠孝节义,却悲哀地遭到昏君与奸臣的夹击!忠臣向来是最软弱的群体,即使他们手握重兵或者誉满天下,可是因为他们忠,所以他们必须听上头(皇帝)的旨意。不论是圣旨还是浑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都使得他们必须去服从!于是一件件凄绝悲惨的冤狱还是千古流传了下来。

似乎俞伯牙与钟子期式的知音再也不会出现了,尽管,岳飞他们渴求的直音很简单,给自己一点支持,便可以为其出生入死!但这些,并没有人能给予,所以他们只有含恨九泉!

翻阅历史犹如穿越时空,于是在那力透纸背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一段凄美的关于知音的传说。

俞伯牙并不是一个天赋甚高的艺人,但他却无可阻挡的爱上了鼓琴,为了练习弹奏出那美妙不可方物的乐声,他耗尽了心志,三年苦练的结果却依旧是不尽人意。所幸,他没有放弃。师傅将他带到海边,面对气势磅礴的大海和荡气回肠的潮流,他似有所悟。于山端看日升月降;立崖前观风起潮落;临海滨听鸥翔鱼游;身涉水感流水韵律。他的感知开始一点点地聚集,又是无数日日夜夜的呕心泣血,琴弦上的声音也在慢慢改变。终于,千番聚积的努力终也在黄天不负苦心人中喷发。他,成功了!

然而他却无奈了,因为竟无一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苦练经年的成果换来的竟是无人赏,那是多大的落寂啊?

直到那一天,钟子期的出现,那一次,俞伯牙的心在那一瞬间流出最激动的泪,“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这正是他琴声结合他的经历与感悟而表达出来的东西,钟子期却缔造了感应丝毫不差的神话!

千言万语纵使可以退却百万雄师,却终究难抵一句肺腑之言。然再言之肺腑也比不上彼此相融的两个字来得厚重,知音!

然在某一天,俞伯牙不得不摔琴以示气愤至极,因为钟子期竟死了。人终究难逃一死,然其死,则知音逝。知音以逝,琴声又与谁诉?摔掉才是最好的办法!俞伯牙的眼泪终也洒落了下来,并伴着钟子期已逝去的生命一同消融于黄土之中!

世上存留的仅是已断的琴身和曾经那一串不可磨灭的脚印......

钟子期的一生也算值了,因为他能成为别人的知音,俞伯牙的一生也值了,因为他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音。孟浩然却不值,所以他只能恨无直音赏,岳飞挥手弹琴,琴音谁人解?弦断谁人听?昏君不是忠臣的知音,于是历史只能沿着它既定的方向发展,可假有一日,历史为孤独所累,那时也许他会问:“知音何存?”

温一壶酒,问一声君是谁?高歌一曲,谁又解我心?羡慕,感慨,无奈地徒表心意,知音知己知是谁?得人心者得知己,谁又是我心的二分之一?

第20篇:《知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在课文中体会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懂得“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2.认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直音难求”。

2.板书:知音

二、初读,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每自然段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俞伯牙为什么称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

2.汇报,相机指导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话。

四、识字,巩固阅读

1.师出示字卡抽查生字,小组内互读互查。

2.阅读课文全文。

知音的意思
《知音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