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郑板桥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31 12:27: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四十四岁),

推荐第2篇:郑板桥的故事7则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系“扬州八怪”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郑板桥的故事7则,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郑板桥的故事1:下海怪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2:题诗怪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都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郑板桥的故事3:书法怪

郑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世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其书法“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流传至今,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喜爱,广泛用于宾馆、办公室、家庭等场所。

郑板桥的故事4:画竹怪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心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郑板桥的故事5:嗜好怪

话说扬州城有一个大盐商叫甑小泉,此人假充斯文,想求购板桥的字画,屡次遭到拒绝。于是,他转来转去,从别人手里搞到几幅板桥的真迹,可惜没有上款,挂起这种没有上款的画,总觉得不是滋味儿。

有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原来,郑板桥有个嗜好---喜欢吃狗肉。有一天,郑板桥散步到一个竹林中,远远传来悠扬的琴声。他循声来到一个馆阁,见雅静的阁中,香烟环绕,一老者正在抚琴。见郑板桥来,老者起身让座,寒暄一番,说话甚是投机。正谈得有趣,隔壁飘来一阵阵狗肉香味。老者问:“敢问先生也吃犬肉否?”郑板桥说:“倒是嗜吃”。老者热情相请,于是,郑板桥也就毫不客气地大啖其狗肉。吃完,见四面白壁空空如也,于是,相问道:“老丈,室内何不挂些字画?”老者渭然叹道:“俗画不想挂,板桥字画虽佳,却难购到,所以让他空着。”郑板桥说:“鄙人郑板桥,有负重望,不敢,不敢。”老者愈加喜欢,摆出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郑板桥欣然命笔,画完问老者:“敢问老丈尊姓大名?”老者说:“甑小泉”。郑板桥一惊,说:“怎么,和大盐商同名同姓?”老者说:“什么大盐商?老丈取名字时,盐商只怕还未出世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关盐商的事。”板桥想想也有道理,世上同名同姓者多,再说又吃了人家的狗肉,只好落了甑小泉的上款,告辞而去。

过了不久,盐商甑小泉大宴宾客,中堂挂起了有上款的板桥字画。消息传开后,板桥不信,也挤在人群中去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傻了眼,可不是吗?正是自己的手笔哩。再一细看,原来正是在竹林中吃狗肉后画的,方知中计。再一想脸就红了,谁叫你中了人家的狗肉计呢?郑板桥吃了哑巴亏,对此事只好心照不宣了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

郑板桥的故事6:广告怪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郑板桥的故事7: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狗肉计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推荐第3篇:郑板桥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俯瞰涓涓流, 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竹径 李得裕

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新竹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新栽竹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

同郭参谋崔仆射淮南节度使厅前竹 刘长卿

昔种梁王苑,今移汉将坛。蒙笼低冕过,青翠卷帘看。 得地移根远,经霜抱节难。开花成凤实,嫩笋长渔竿。 霭霭军容静,萧萧郡宇宽。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 湘浦何年变,山阳几处残。不知轩屏侧,岁晚对袁安。

洗然弟竹亭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具怀鸿鹄志,苦有 鸟 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苦篁调啸引李贺

谁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新竹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出五六,当户罗三四。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迸出疑争地。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初食笋呈座中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题郑长侍厅前竹 贾岛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同。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竦影纱窗外,清音室瑟中。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涧爱蒙蒙。 解谷蛮湖北,湘川霸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官舍竹王禹称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庭竹释智圆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咏金竹 蒋堂

百镒先寒一径深,潜疑造化铸成林。贪夫或有凭栏者,不见修篁但见金。

竹 宋祁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紫竹梅尧臣

西南产修竹,色异东筠绿。裁箫映檀唇,引枝宜凤宿。 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种竹斋 司马光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金竹吕陶

渠江有竹,其色深黄,里人目为金竹。

修竹已可爱,况复如黄金。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 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咏竹 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咏竹 文同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惜竹诗并引 孔武仲

东斋有竹数竿,翠蔚可喜,其傍众笋附生,漫益深茂, 最后出者,尤若奇特,无不应意,解箨未尽,

而为老兵手折之,悲夫,以干云蔽日之势,而摧于窗户之下 ,以凌霜冒雪之姿,而失于俄顷之间,环步往来 ,凄怆良久,不能忘情,因寓之以诗。 老藓墙阴夕照间,何人折我翠琅干。即之绿叶随尘化,犹有低枝带露残。

不放云梢侵霰雪,因嗟世故足波澜。故园未乏员当品,十顷繁阴六月寒。

书舍竹 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员当谷 苏辙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和师厚栽竹 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新竹 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种竹子题爱心亭 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新竹 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新竹 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移竹 辛弃疾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推荐第4篇:郑板桥的故事:旷世怪杰郑板桥

郑板桥的故事:旷世怪杰郑板桥

郑小泰

故事:戏送“重礼”,讽谏钦差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名pq郑板桥。郑板桥是著名“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他为官清廉,耿介不阿。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他说:“别人都把做官当成乐事,我却深感做官是苦差事。我不愿贪赃枉法,谋取不义之财祸害子孙,但每年俸禄很少,人不敷出,实在清贫。如果不做官,我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写字作画,以此为生,收入也许要比俸禄多好几倍。”他对那些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的官吏很是痛恨,每当遇到贪腐官吏敲诈勒索时,便毫不客气地予以“回敬”。

有一次,朝廷派一位钦差大臣到山东出巡视察。这位钦差大臣是个贪官,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或明或暗地索取贿赂,聚敛钱财。钦差大臣来到郑板桥治下的潍县时,虽知郑板桥为官清廉,但仍心存侥幸,三番五次地向郑板桥暗示,想让郑板桥好好“孝敬”他。郑板桥见钦差一直不死心,心里便暗暗盘算着要给他“好看竹。等钦差快要离开潍县时,郑板桥派人给他送去一个大礼盒。钦差见大礼盒沉甸甸的,里面像是装了不少白银,不由心花怒放。等送礼的人走后,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盒一看,立即懵了。原来礼盒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潍县的特产——大萝卜!礼盒里还附上郑板桥的一首打油诗:

“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

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顾气。”

钦差大臣受了郑板桥的戏弄,气得牙痒痒,想寻机报复郑板桥,却苦于抓不到把柄,只得忍气吞声,灰溜溜地返回京城。

阿光的思考;

郑板桥这人我听说过,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又十分有个性。我知道他为人耿直,但是没想到他还这么风趣幽默。唔,我还记得他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可我一直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书虫的指导。

所谓“难得糊涂”,倒不是他说自己糊涂,更不是他乐意装糊涂,而是郑板桥目睹官场种种黑暗和民间种种疾苦后,心中充满激愤之情而又无可奈何,由衷发出的感叹。郑板桥的一生,时时感到民生多艰,世态炎凉,又常常抱着玩世不恭的心态苦中作乐。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下面我再给你讲一个他智退盗贼的幽默故事。

推荐第5篇:郑板桥教子的历史故事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推荐第6篇: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私访民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来到集市上,铺好地摊,展纸泼墨,立时,围上来不少人观看。毕竟是穷乡僻壤,看的多,买的少。却见一位老汉,拿起一幅牛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半天,看得眼角都湿润了。郑板桥以为碰到了知音,便问:老兄,你喜欢这幅吗?给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说:画得真像,像我家的那头牛。看着这牛画,我想到了我的卖牛钱。秋后,我核计着把牛卖掉,换点活钱,趁农闲季节做点小买卖,明春再买一头牛。那天卖牛卖了五贯钱,回到村头遇到了‘雁拔毛’,他说儿子结婚用钱,非借我那五贯钱不可,等儿子办完喜事收了礼账就还我。待他儿子婚事办完,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向我要证人,要借条,两样都没有啊,我只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了。说完,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旁边一位青年对郑板桥说:这老伯姓王,为人老实厚道,人称王老实。讹他钱的那人姓颜,为人奸滑,好占便宜,是个雁过拔毛的主,所以外号叫作雁拔毛。

其他人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雁拔毛占小便宜的一些传闻。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话,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对王老实说:把我这牛画买了吧。别看现在是张画,这头牛会长,长到这张纸放不下它的时候,它就会从纸上跑下来变成活牛,而纸上又有了一头小牛,还会继续长,还会变成活牛,如此反复,不知会衍生多少头牛。我只要你一头牛钱。你若不信,我可以赊给你,待十天后牛变活了,再给我钱,如果牛不变活,我情愿白送你一头牛钱。王老实对卖画秀才的话并不真信,但是人家情愿赊给自己,变不成牛还倒贴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啊!所以,他就痛快地把牛画拿走了。

王老实买了一幅牛画的事传遍了三村五里,好热闹的人都到他家瞧稀奇。正如卖画秀才所讲的,这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十天上,那牛大得要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来到了王老实家,一进院门,就见王老实正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看屋里贴着的那张画,上面又有了一头小牛。正当人们纷纷称奇的时候,雁拔毛挤出人群,对王老实说:王大哥,你既然有了牛,就把那幅牛画卖给我吧。

王老实到底老实,他说:行。卖画秀才赊给俺的,说是牛变活后给他送钱去,我还没去哩,你直接送去吧,让秀才给你写个收据,回来便给你那幅牛画。你到城里找那座最大的府门,门口有两只狮子,秀才姓傅叫谋关。

雁拔毛来到县城,找到了县衙门这是县城里最大的府门,向把门的问傅谋关,把门的听说找父母官,就领他去见郑板桥。郑板桥收了他的牛钱五贯钱,给他写了收据,把他打发走了。雁拔毛还寻思:这秀才八成是个大官哩。雁拔毛跟王老实要了那幅牛画,恭恭敬敬挂在了正堂。每天烧香上供,偏偏不见牛儿长。他去找王老实,王老实说:你还是去找傅谋关吧,因为我没收你的钱。雁拔毛问:傅谋关八成是个大官吧?父母官,就是咱的县太爷啊。雁拔毛惊得出了一身虚汗,他哪敢去找县太爷算账啊。他嘴里喃喃道:怪我没福,我没福,画中的牛在你家长,在我家不长,怪不得县太爷。

原来,郑板桥那天从东乡赶集回来,又画了九张牛画,画面上的牛儿一幅比一幅大,晚上派衙役送到了王老实家里,嘱咐他每天在三更半夜更换一幅。第十天,郑板桥又拿出五贯钱让衙役去集上买了一头牛,趁夜黑人静送到了王老实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诱财迷心窍的雁拔毛上套。果然不出郑板桥所料,雁拔毛乖乖地送来了五贯钱,王老实被讹去的一头牛钱被讨了回来。

推荐第7篇:郑板桥故事:联对联姻

郑板桥故事:联对联姻

作者/曲凡杰

郑板桥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书童和一个丫环。书童负责扫地磨墨,丫环主管烧水泡茶。郑板桥喜欢邀文友赋诗联对,书童和丫环就在一边伺候。耳濡目染的,两个小人儿在联对上也有了一些本事。

这一天,郑板桥又邀了一帮朋友欢聚,书童自然忙碌,刚把几幅字画挂起来晾晒,那边又催着说墨池见底,快快研磨。书童忙往墨池里加了水,挽了袖子,抓起墨锭,一圈一罔地磨了起来,只磨得水星飞溅,墨池翻波。一池磨墨好了,那条手臂也弄得黑不溜秋的,跟一只烤猪蹄差不多。

一旁的丫环捂嘴窃笑,并悄声吟出一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其实丫环这会儿也挺狼狈,只是她自己不知道就是了。今天的客人多,茶水自然也用得多,丫环就不断往锅里添水,往煤炉里添煤。有时候火不旺,还要用扇子扇,弄得烟灰飞扬,落了满头满脸。因此,书童只打量了她一下,那下联就脱口而出:

丫头添煤,煤爆丫头两眉煤。

过了几年,郑板桥得中进土,被朝廷派往山东潍坊做官,书童丫环也一同前往。一日公务之余,郑板桥带了书童、丫环郊游,被一片湖水吸引了目光。正是初春时节,湖水碧透,小荷才露尖尖角,戏水的游鱼清晰可见。郑板桥驻足湖畔,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书童和丫环则对着镜面似的湖水出神,互相欣赏对方在水面的投影。

看着看着,书童禁不住春心荡漾,轻轻吟道:

湖水涟漪,满怀情意,怎不生莲。

丫环自然听得出,那“莲”是怜爱之“怜”,而自己其实对书童也是早有爱慕之心,愿结连理的。可婚姻大事,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女孩家怎么敢私定终身呢?恰在这时,书童朝湖里投了一颗石子,水波一圈圈荡开,弄乱了两个人的面日。丫环便借题发挥,红着脸对道:

秋波含笑,一双秀目,何可无眉?

书童当然听得出,那“眉”是媒妁之“媒”。这就是说,丫环答应了自己的求婚。可自己不过是一个书童,出门在外,远离父母,一时间又到哪里寻找媒人牵线搭桥?

郑板桥看到两人的情形,又听到联对,不由暗自“哦“了一声,突然意识到这一对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已经到了思春的年龄。如果把这一对喜欢吟联作对的人撮合在一起,不知道又能够生出怎样的巧联妙对!遂笑吟吟地说道:“中午二位请客,我来做个大媒!”

后来,在郑板桥的撮合下,这对有情人还真的成了夫妻。

推荐第8篇: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同时擅长画兰、竹、石,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是我摘自百度百科上的一段对郑板桥的小介,其实相对于上面介绍的简单精炼,我对郑板桥的认识不仅于此。

我开始接触郑板桥是上小学时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小学课本里的《竹石》让我首次与这位“怪人”相遇,那时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郑板桥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老师的介绍,让我知道他是我的同乡,家乡的名人,更因为他这首诗相对其他诗来说更加直白形象易记,容易上口,这让小学背诗越简单越欢喜的我喜欢上了。

这首诗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接触过郑板桥,所以小学时对他的认知都停留在那个会写诗会作画的文人上。直到升到初中在学校举办的“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中才得以仔细的了解他这个人。郑板桥少时家到中落,生活拮据,身边的一些亲人又相继离世,早时的生活有些艰辛。后来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客居扬州,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北京,放言高论,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得到了一些狂名。之后几年努力求学通仕,担任过两任知县,在任期间吏治清明,情系百姓,对于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都挂在心,期间多次参加赈灾发放粮仓,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曾经他的上官向他求画时,他用竹枝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提醒自己与上官要关心百姓生活。后来不忍官场上的黑暗,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去官以后,他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相和,也是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很多书画作品流传于世。这是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了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在网上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生平文学诗画上的成就,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郑板桥在后人认知中一直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是三绝。郑板桥书法是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被后人称为“板桥体”,他的字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代表作有《行书曹操诗》和七十高龄时所作《行书论书》横幅。而郑板桥的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所以他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透过画和诗,让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有像石缝中的竹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也有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他在画上的题诗形式也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使得他的题画诗变得: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后来几次有机会去“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管”和其故居参观,板桥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里多竹,也正如上面所介绍的一样其中收藏的字画多是关于竹兰的,虽然对书画不是太了解,但我仍能感觉其中的清瘦与淡雅之意,正如他晚年在此的闲居生活一样。

在他的纪念馆中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轶事的介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他而的故居中挂的这四个字最让我印象深刻:“难得糊涂”,后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板桥先生对一生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自嘲和消极的避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求得了自己心态的平衡。板桥先生可以算是个长寿之人,对他这个经历了人生起伏坎坷的人而言,我更加愿意相信他的“难得糊涂”是对自己和后人的一份劝解,所以我更愿意用“难得糊涂”来宽慰自己,有时退一步,放下聪明不免也是一种心安与智慧。

对我来说郑板桥这位同乡名人遥远而又亲近,遥远的是他这个人,亲近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和像竹一样的性情,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可能去了解他的全部,只能从他的诗画作品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描述中去了解这个人,去了解他那像竹一样坚韧不屈的性情,同时作为同乡者我们要感谢他在兴化历史文化中留下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荐第9篇:郑板桥的

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唐山市大学毕业生《户口迁移证》办理

发布时间:2010-09-19发布人:admin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入学时,将户口由家里迁入学校集体户口上。毕业时,由学校集体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签发《户口迁移证》,用于你回原籍或到签约单位落户的凭证。毕业生回本县区的,可直接凭《户口迁移证》到家庭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外埠或县区生源毕业生到市区单位就业或到市人才市场办理人事代理的,需携带《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正式《劳动合同》,到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落户证明信》,然后到市公安局户政处办理

落户手续。

谌长瑞,男,汉族, 1950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籍贯天津市)。1968年从北京来山西五寨县插队,197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本科),2004年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任忻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先后在忻州地区体委、地区劳动局、地区工商局工作,历任地区体委业务科副科长、地区体育场副场长、地区劳动局就业训练中心主任兼劳动局工会主席,地区工商局副局长兼地区“打假办”与“打私办”主任。现任山西省政协常委、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民革忻州市委主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推荐第10篇:清朝文艺家郑板桥

清朝文艺家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因排行第二,自称郑大、郑大郎。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三岁。综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中举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卖画终老。

第一节家业衰败刻苦求学 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先世原居苏州,明代洪武年间始迁扬州府属兴化县城东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祖父湜,字清之,是个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先后教授过几百名生徒。舅父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母汪氏,在郑板桥出生三岁时就去世,故板桥有“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的凄恻诗句。以后,父亲娶继室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他在《七歌》中追念:“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板桥的叔父之标,字省庵,也很爱板桥。叔父有一子,名墨,字五桥,也是庠生。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有如亲兄弟一般。

从郑板桥与舍弟郑墨的通信中可看出,郑家原有典产三百亩,还雇用过佃户、女佣。板桥做秀才时还从家中旧竹书箱中找出不少前代家奴的契卷。但当板桥出世时,家业渐次衰落。

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费氏原是祖母蔡氏的侍女,当板桥生母去世后,费氏把板桥视为己出。在灾荒年景,费氏也总是驮着板桥上街,先买块饼塞在他手里,再去料理家务。故板桥后来写有《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表示了对乳母的怀念。

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费氏有段时间暂别郑家到他处谋生,临走前,把板桥老祖母的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积灶下,就走了。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费氏勤劳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潜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桥,他后来为官清廉公正,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与这也不无关系。板桥小时在家里,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响。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

五、六岁时教他读诗背诵。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五经”,要他抄写熟记。

八、九岁时,父亲教他作文联对,还常去舅父家聆听舅父汪翊文的开导与教诲。《板桥自序》称自己“幼随其父学,无师也。”又说:“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直至十

七、八岁时,板桥才离开兴化老家到真州(今仪征县)的毛家桥去读书。

板桥读书很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他不相信有过目成诵的神童。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一书》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还认为,无所不诵不是好事,对书要有选择,即使好的书,也要选择书中好的来读,有些章节,令人可歌可泣,更应该“反复诵观”。所以,他能在熟读上下苦功夫,经常一部书要读上多遍,务求能背得下来。板桥读的书也很广泛。他虽不喜欢考证繁烦的经学,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读。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作品。“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是个束缚在经书教条中的书呆子,也不总坐书斋死读书,而是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板桥自序》中说:“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拜陆种园老先生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他不仅通读了“四书”“五经”,且在绘画、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当时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二十三岁时,与徐氏结婚。徐氏是个贤惠温顺的女子。婚后他们有了两男一女,为 1 了养家活口,板桥只得辍学了。

板桥年轻时喜欢写字,爱好学画。他特别爱画竹。他家原有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随着年事增长,阅历丰富,功夫日深,兰、竹、石在他笔下越来越不同凡响。于是他就常常以卖画鬻字来解救生活的贫困,所谓“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但是,由于他的竹画立意高稚,借竹咏志,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

卖字画不行,不得已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起初,他在兴化东门宝塔湾开馆。婚后第四年,他离开家乡,前往真州的江村教学,过着“傍人门户渡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的生活①。但灾荒年景,学生肚子都吃不饱,哪来束脩献给老师!所以,卖画无人要,教书无人来,“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结果仍是一事无成②。

大约三十岁上,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境况更是艰难,揭不开锅是常事,门前债主不绝,儿子送先生的束脩也出不起,只好辍学回家。没法子,连老父遗留下的一些书籍也只好贱价出售,“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③板桥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接着,又是独生爱子早逝。至三十九岁时,他的结发妻徐氏也不幸病殁。这一连串的打击,直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产生了“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的悲观思想。在这艰难困顿,消沉颓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两银子相助,才“扫开寒雾”,“一洗穷愁”,使他解脱家庭的牵累,得以出游庐山、燕京、杭州等地。

板桥在四十岁中举之前,曾有三次出游。先是,板桥在三十二岁时出游江西,结识无方上人于庐山,板桥为之写竹、题诗,以后时有交往。三十三岁时,板桥又出游燕京,写下了著名的《燕京杂诗》,“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板桥在诗中直率地提出了“不爱乌纱不爱钱”的主张。郑方坤《郑燮小传》在记述板桥此次旅京情况时也说:板桥“壮岁客燕市,喜与神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①。还有一次是在板桥四十岁那年秋天,出游杭州,漫步在风光明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堤上,怀古咏今。他还多次来往钱塘江边,领略潮涨潮落、云起云飞的壮观,兴之所至,不能自已,吟出了《韬光庵》、《观潮行》、《弄嘲曲》等壮丽诗篇。板桥的前半生,就是这样度过的: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此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写照的那样:“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

① 《郑板桥集·教馆诗》。

② 《郑板桥集·七歌》之五。

③ 《郑板桥集·七歌》之一。

① 《郑板桥集》附录。

第二节清廉为官

板桥虽然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未泯灭,四十岁以后还在为功名奔走。

他不愿一辈子仅做个“锦绣才子”,曾说:“凡所谓锦绣才子者,皆天下之废物也,而况未必锦绣者乎!”在他看来:“读书作文者,岂仅文之云尔哉?将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①他也有进入仕途之心,因为这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才算不枉读了半生诗书。

板桥自己虽然也很想成为匡时济世之才,然而几次赴考,均名落孙山,所以一度心灰意冷,行迹散漫。不过,他认为,做官应读书,但读书不一定做官:“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 2 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即使不做官,也应该好好读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乎!”②板桥进入中年后,曾有两段时间专心读书,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8)

他三十六岁时,住兴化天宁寺,主要是攻读“四书”“五经”,同时学习研究书法艺术,曾手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一部;书中直、隶、行、草相参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尽管还嫌稚俗,却已显出一定功夫。第二次是在雍正十三年他四十三岁时,由于得到朋友的资助,他再度离开家乡,到焦山别峰庵、双峰阁发愤攻读。这回学习内容则更广泛了,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读《左传》、《史记》、《庄子》、《离骚》及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二十一史等,可谓经、史、子、集通观博览。这样系统的学习,为他后来的参政、论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十年,板桥四十岁时曾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而经过这次焦山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帝即位那年(1736),赴京都应试,中了进士。他得意地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上一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此时,他已四十四岁,虽不能像牡丹、芍药在春天与群花争艳,却能像秋葵那样与丹桂齐芳。

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通行的法则,郑板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会回避这一条路径。但他自乾隆元年中进士后,直至乾隆六年他四十九岁时,才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

范县是鲁西的一个小县,地处黄河北岸。板桥骑了毛驴,带了书僮,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来到范县县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因为在他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衙里龌龊空气出不去。前任县官们偏爱空气污浊,房间发霉,他却需要自由自在与人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

范县百姓对官府避而远之,小小衙门倒也清静。板桥无所事事,作画看花,饮酒解闷;醉后激奋,不免引亢高歌。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县官真有些颠疯。这个议论给小丫头听到,急忙奔告板桥的家属。家属劝说:历来只有狂士、狂生,没有听说还有狂官,应当引起注意。此后,板桥就改在黄昏之后喝酒,酒后即睡,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了。

① 《郑板桥集·与江宾谷江九禹书》。

② 《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不久,板桥走出衙门,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当时“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喝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迴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塗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经常不在衙门里而是在乡下巡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①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板桥办事公道,有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一次,有个姓李的四川籍学生,在县试考中第一名,但是考生们因他不是本地人,大家哄起来,不准李生应考。李生找板桥大哭了一场,诉说他已迁居范县十七年了,如果要回原籍应试,一则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二则即使回原籍后,语言不通,实在无法可想。板桥听了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宪报告,请求解决。府宪反而诬说板桥“私有所询,乖违公义”。板桥如哑子吃黄莲,有苦没处说,只得忍痛将他除名;但为了李生的前途着想,就把他收做画徒,热心教育栽培他。

又如,范县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上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抓去见官。板桥看看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且写了一首律诗送给他们,其中有两句:“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这表明板桥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人之美。

板桥是个耿直的读书人,他不爱巴结上司,而对贪官污吏则十分憎恨。

《小豆棚杂记》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板桥有次因公到省城济南去办事,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去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天下第一泉”,并嘱他做诗。板桥应声道:“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大家听了很不高兴,说是在讥讽上司。这首诗的确很有胆识,一下刺痛了那些贪官污吏。

由于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把他当做是个谆谆善诱的长者敬重他。他在范县一共五年,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所以被后人称颂为:“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①。

乾隆十一年,板桥已五十四岁了。他离开了范县,被调到潍县当县令。

像在范县那样,板桥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着民间疾苦,且能秉公办事。有一次他夜里出门,听到茅屋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一问原来是有个名叫韩梦周的,家里很穷,板桥就用自己的薪金帮助他,使韩攻读中举,成了进士。韩梦周后与板桥结为知己。

潍县地处渤海边,盛产海盐,盐商很多。大盐商有钱也有势,经营官盐,往往倚势欺压小本经营的私盐小贩。板桥遇到这样的诉讼案,总是“右窭子而左富商”,保障了私盐小贩的利益。

板桥对自己施政的失误也是敢于正视的。当时潍县地方每到冬天,偷盗抢劫的事很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板桥就招集当地人编成小队,专事巡查,防范和缉捕罪犯。这本来是好意,不料队里有些不纯分子滥用职权,对无辜农民进行敲诈勒索,而对坐地分赃的罪犯却放纵不管,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① 《郑板桥集·喝道》、《范县姚太守》。

① 《兴化县志》卷8。

板桥发觉后,一面派人暗中调查处理,一面沉痛地检讨说:“殊令我愧对子民也!”立即把小队解散了。②板桥在潍县共住了七年。这七年中最大的功绩就是救济灾民。

乾隆十

一、十二年,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发生了“人相食”的惨事。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当时不少官吏怕出事,阻止他这样做,或是劝他先向上司呈报请示。板桥激动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随即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领条借给,救活了万人的生命。秋后仍无收成,板桥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他还沉痛地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反映灾民悲惨命运的诗篇。

由于“板桥性疏放不羁,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所斥”①。他秉性耿直,十二年官场生活,两袖清风,从不送礼孝敬上司,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以救民为要而开官仓,没把上司放在眼中,又令城内大户设厂煮粥,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为大官富商所不容。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六十一岁时,竟因“以请赈忤大吏”,又被诬告有贪污中饱之嫌,而被撤职罢官了。

板桥早就不想当这知县官了,“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②。十二年的官场生活,使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虽有“补天”之心,但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志加之于民”的。他的宏图无法实现,他的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想改革时弊又困难重重。他只能以嬉笑怒骂之态,诗词书画之笔,既佯狂又隐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他于五十七岁时编定了《郑板桥全集》一书。后因健康状况欠佳,“决计告病乞休”,且一辞再辞三辞,但“苦衷不为上峰见谅”。他多次提出要求告老还乡,总不得批准,最后竟落个如此结局,这实在是一起冤案。当他含冤离开潍县时,“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板桥则岚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锯 4 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亡郑大之泊也”①。意思是说:我郑板桥是因为“贪污”丢官的,我这行李又轻便又简单,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贪污的银钱放到哪里去了。两书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的全部财产,这对于那些诬告者,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板桥去官之日,潍县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可见留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的郑板桥,俨然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自此后他与官场告别,再也没有重新作官。但总的说来,他在山东任上期间,家庭生活是较以前“稍稍富贵”些了。以后则又“稍稍贫”,先回老家兴化待了些日,然后来到阔别多年的扬州,开始了卖画终老的生活。

① 蒋宝龄:《墨林新话》。

② 《郑板桥家书》。

① 《小豆棚杂记》。

第三节卖画终老

板桥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扬州,虽说不上是穷途落拓,却也决非衣锦还乡。板桥在未入仕途之前,靠画竹卖文谋生,这次归来,只好重操旧业,依旧靠卖画维持生活。

回到扬州,板桥第一幅画就是画墨竹,画上题辞道:“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回想过去的生活,回顾大半生的经历,忆昔抚今,感慨系之。数十年前,板桥就在屋前栽竹,爱竹如命,不仅自己赏竹,还挥毫画竹,以卖画为生。“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①那时,板桥穷愁潦倒,无路可走,卖画糊口,实不得而已。后来,板桥虽入仕途,但在范县任上,已有以做官为苦的感叹,直视靴帽如桎梏,懊悔入了仕途。如今,板桥在官场的激流中勇退,又回故乡卖画为生了,总算遂了他的心愿,从此可以自由自在,不必再受官场瘴气的熏染。然而,这次卖画虽与上次卖画一样,都是以此为谋生手段,但板桥在宦海浮沉中经历了一番波折,亲自体验到了官场的黑暗、人生的辛酸,思想感情已有了变化,他对生活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了。表现在板桥的诗画中,就愈益显示出他那清劲挺拔的豪气来。

板桥重返扬州卖画,名气已经很大,远近官绅士民,都向板桥索画,使得他应接不暇。为了谋生,板桥不能不收酬金,而且决不含糊,不让那些想占便宜者得逞。晚年,板桥年老体倦,更不愿在卖画酬金上与人纠缠,干脆标定价格,并赋一诗,以诗谢客:“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②但是,板桥却不是见钱眼开,有求必应。“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他声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穷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①当时有不少豪门富商,并不懂得板桥的艺术,但为了故弄风雅,点缀厅堂,求画于板桥,板桥却置之不理。有些富商,为了求画,竟几费周折,迂回周旋,用计赚骗。

板桥所画,多为兰竹。板桥自己曾和石涛作过比较:“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为什么板桥最爱画兰竹?板桥在《题兰竹石二十七则》说道:“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兰竹不怕暴风骤雨、天寒地冻,这样的本性最适于表现板桥那种不为俗屈的凌云豪气:“能豁吾胸”。板桥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正是为了表现画家自己千秋不变之人。板桥爱兰、竹、石之情极深,把他自己的生命都灌注到画中去了。他在题《竹石》诗中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① 《郑板桥集·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② 《郑板桥集·板桥润格》。

① 《郑板桥集·靳秋田索画》。

不过,板桥画虽多兰竹,晚年却也画梅菊芙蓉,用以寄意。板桥所画《柱石图》,题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在他的《梅竹》画上题诗道:“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板桥所画,意之所至,随意挥洒,笔趣横生,意尽而止。

在扬州卖画期间,板桥和“扬州八怪”两画家李鱓、李方膺过从甚密。

李鱓,号复堂、懊道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被召供奉内廷,但不愿束缚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宫廷画上,终被解职。后来,李鱓当过山东滕县知县,又因触犯权贵而去官,早在板桥之先已回扬州卖画。板桥在潍县为官时就已想追随李鱓回扬州卖画终老,他们既是同乡,又是知交,感情极好,交往极深。李方膺是南通人,离板桥家不远。他们以书画诗文会友,相互协作、鼓励、琢磨,在板桥回扬州的第三年,三人就一起作了《岁寒三友图》,板桥题诗道:“复堂奇笔画老松,晴江乾墨插梅兄,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①合画之外,板桥还常为李鱓、李方膺所作之画题诗。李鱓比板桥早亡,板桥甚为怀念,七十岁那年,板桥在一幅《兰竹石》画上题辞云:“复堂李鱓,老画师也。为蒋南沙、高铁岭弟子,花卉翎羽虫鱼皆妙绝,尤工兰竹。然燮画兰竹,绝不与之同道。复堂喜曰:‘是能自立门户者。’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板桥深以为憾。板桥和金农的友情也很深。金农,是“扬州八怪”中另一著名画家,自号冬心先生,浙江杭州人,嗜金石,精诗书画印,五十岁后始学画,所作梅、竹、马、佛,有金石古气。板桥同金农相隔虽远而交情甚深。在潍县时,板桥误闻金农病死的消息,痛哭流涕,为之设灵。后知道金农病重未死,板桥才转悲为喜,千里之遥,立即修书问候。金农极为感动,自画一像,写诗寄奉板桥。两人交谊之深,可见一斑。板桥与金农书信频繁,畅谈骨董金石和词学,卓有识见。

此时的板桥,一如青壮年时代,仍喜离家遨游。回扬州的次年春,六十二岁的板桥就去杭州远游。到了杭州去湖州,逍遥自在一月游,接着,“过钱塘江,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是平生快举”①。六十五岁时,板桥又去游高邮,写下了《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板桥晚年虽已不能远游,但只要不是卧病不起,还是喜爱外出活动。《清史列传·郑燮传》说板桥,“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阮元在《广陵诗事》中也有类似记载。板桥卖画得钱并不少,已非他青年时所能比,但其花费亦甚大,“所入润笔钱随手辄尽,晚年竟无立锥,寄居同乡李三鱓宅,而豪气不减”②。

板桥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袁枚有过交往。七十一岁的板桥,曾在两淮运使卢雅雨的清明日红桥诗会上同袁枚相晤。袁枚有《投板桥明府》赠诗:“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板桥也有诗《赠袁枚》:“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乾隆三十年(1765),七十三岁的老人板桥已经体倦力弱,但还往来郡城。在客中,板桥画竹并题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③在诗后,他还特地写上:“板桥老人郑燮自赞又自嘲也。”就在这年冬天,终于与世长逝,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③ 《郑板桥集·题画竹六十九则》。 ① 《郑板桥集·题三友图》。

① 《郑板桥集·与墨弟书》。

② 蒋宝铃:《墨林新话》卷1。

第四节板桥风格

6 板桥老人,经历康、雍、乾三代,先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直至乾隆进士,当过十二年七品之官,最后罢官而去,卖画终老。板桥的生活,始极贫,中稍富,后稍贫,他的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他个性的发展,决定了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在他的艺术创作、特别是诗文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板桥罢官回乡之际,扬州就有一文士李啸村给他送去一副对联,写的是:“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①寥寥十字,却概括了板桥一生。

板桥的一生,创作甚是丰富。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诗、词、曲和各种书札散文等都很有特色,而且大多数作品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具有进步的思想性和优美的艺术魅力。

板桥的诗篇,都是有感而发的,言之有物、意境深远。后世评曰:“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②他的词,“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

由于板桥从小生长在农村,出仕后又常与农民接近,所以他了解农村,熟悉农民,同情农民,厌恶豪富,不满权势。这样的爱憎感情,必然会在他的作品里得到反映的。如《悍吏》、《私刑恶》,他鞭挞酷吏鱼肉乡民;《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他揭露人间关系的不平;《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他再现了破产农村的悲惨。而好几阙词,如《田家四时苦乐歌》、《渔家》、《田家》等,也都写出了民间的疾苦。

板桥认为:“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①他主张,“经世文章”要“文必切于日用”,也就是要反映现实。因此他提倡“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要“直掳血性为文章”,“笔墨之外有主张”,而“不为古所累”,做到“言外取言,味外取味”,“书中有书,书外有书”。他竭力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和玩弄辞藻、无病呻吟的笔墨游戏。他明确指出:“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在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和拟古思想占领文坛的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穷经尽史,钻进故纸堆里,他们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谈论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差不多文坛上充塞了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之类的作品。像板桥那样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有明显进步思想倾向的作品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另外,板桥诗词中,还有不少是抒写乡土人情、山水风光的,淳朴优美,真切动人。《范县诗》、《潍县竹枝词》四十首,是诗似画,感人至深。他还用民间小曲,抒发人生感慨。《道情》十首,通俗流畅,妙语警人。道情一体,出于散曲,后又失传,板桥等人则旧调翻新,屡抹更改,十余年始定,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板桥是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板桥善书、善画而又善治印。他一生最喜画兰、竹、石。“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代表着竹者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① 梁章巨:《楹联丛话》卷2。

② 《清代学者像传》。

① 《郑板桥集·板桥自序》。

板桥画竹十分注意对物写生,他花了一生中三分之二的岁月,专门为竹传神写影。但他不是形式主义地重复自然物,而是经过了一番提炼加工、集中概括的。他在《题画竹》中精辟地阐述道:“江馆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游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之乎哉?”这“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是他在艺术创作上,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另外,板桥也十分重视艺术形象的形、神。在形、神的关系的处理上,他提出了“以少 7 胜多”的理论。他在谈及自己这方面的心得经验时说:“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夫,最为难也。迨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给事,岂有二道!此幅似得简字诀”。

板桥画竹,有时寥寥数笔,只画“一枝竹十五片叶”,有时却是密密一丛,满幅皆竹。有时立竿于山坡崖壁,傲然挺拔,有时画竹于狂风暴雨之中,不肯低头。有时以兰竹置中心,或以石(石笋、石坡、石块)为背景,或以石为前景,相互烘托,前后呼应,变化多端,各尽其妙。所以,后人评板桥画竹:“竹易于密而难以疏,惟板桥能密亦能疏。”①能少能多,运用自如。板桥画竹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花去了四五十年的工夫。他在六十六岁所作一首题画诗中说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生而熟,又从熟而生,画竹由多而少,又从少而多,最后达到既能少又能多的自由境地,艺术达到了化境。其画兰、石也是如此。所以,板桥之画,虽多兰、竹、石,题材不算广,但其构思巧妙,笔墨多变,形象生动,风格爽朗,确是艺术精品。

板桥的书法,在清代也自成一家,不落窠臼,别有风格。清代前期,文人为了应付科举,所用书法,循规蹈矩,划一刻板,缺少个性,被称为“馆阁体”。而板桥则冲破旧规,不受束缚,他以真、草、隶、篆四体相参,创造出一种新体,自谦为“六分半书”,意即谓此体比古代之八分书体,尚欠一分半。而这种书体雄浑清劲,书法中还渗入画法,因而生气勃发,飘逸绝俗,甚得气韵生动之致。他还创造过一种书体叫“柳叶书”。其特点是中锋放笔为之,撤得开,给人以柳叶飘动之感。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板桥在创造书体的过程中,是经过艰难摸索的。首先,他博采百家:“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事后,他在《跋临兰亭叙》中总结自己创造板桥体的经验说:“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故作此破格书以警来学,即以请教当代名公,亦无不可。”这段话,语重心长地告诫学习书法的人要能“破格”,走自己的道路,树自己的面貌。

板桥的印章也很著名,被后人列为金石名家。他的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衔不过是“七品官耳”,而且“动而得谤者亦随之”。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心愿,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了。

板桥的书、画、印各绝,但其艺术成就不在于“各绝”,而且在于熔“各绝”于一炉的完美。板桥几乎凡画必题,题跋皆妙。题跋与画面组合,变化多端,而又构成和谐整体。有时板桥以画为主体,辅以题跋;有时,板桥以字画参半,两相对峙而又对应成趣;有时,板桥却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画面只占次位,题跋则成主体。这样的创新,别家无有,唯板桥敢为。更重要的是,板桥注重画面与题跋在内容上的统一,两者相得益彰,和谐成趣。本来,诗、书、画、印,是中国的独特艺术和传统风格。过去历代的有名书画家都力图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如王维、苏东坡等都曾在诗、画结合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是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四者自然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完美更加多姿多采的综合性艺术,当推郑板桥。板桥看出就画论画,仅在笔墨上寻找情趣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他处理了诗、书、画、印的关系,抓住了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他所说的“真气”就是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就是艺术创作上摆脱绳墨,独创一格,形神俱备,堪称回味。据此“三真”,把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的“齐美图”。这就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新路。①板桥书画,早在晚清已载誉中外,闻名于世。“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如今,板桥书画更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板桥的诗词小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时间的推进,板桥的艺术、文学将越来越显示出 8 它的魅力。

第11篇: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

1、概括第二自然段段意

2、本文主要写了郑板桥诗书画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做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列举的三个事迹是:

一、

二、

三、

3、中国古人诗词中有许多赞颂梅、兰、竹、菊的句子,你能默写两句吗?

1、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

2、(1)郑板桥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被罢了官。

(2)买画时就是不给财主·官吏画画。

(3)郑板桥卖字画得来的钱,都给了穷人。

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第12篇: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其画作细腻含蕴。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让中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丛竹图》,更以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交相辉映,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甘淡泊、孤高而不攀附权贵的气节。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什么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生长的脚步,都不能束缚它脱离世俗的观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正是我们从画中所读到的、领悟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品质。在画中,竹子的排列杂乱、稀疏。并且竹叶稀少,甚至一些竹干连一点竹叶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直立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从竹干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竹节都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画家强有力的画画功底。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典范。而且在画中细节部分安排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细心和耐心。从整体的布局上看,所画竹子形象的逼真,所画线条的细腻。从竹子的多节来表达出此画作者的高洁、自我孤高的情操,《丛竹图》就是他对人生经历和志气的表达。

一副画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背景,画本身的特点及作画人的品格、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经过了学习半年的美术作品鉴赏,对作品的看法就有一定的深度,一幅作品不仅要理解它的高度,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度。赏析一幅画,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就是我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用了简短的语言赏析了郑板娇《丛竹图》这副作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展现到,更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希望老师批评指出。在鉴赏结束之余,我也学画家们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所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人生,就应该随心而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那些文人墨客没有放下世俗,那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意境,就不会创造出那么多赏心悦目的作品。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消逝,有些事情早已忘却,可是心灵上的伤害,时刻会涌上心头,虽时间是良剂,能冲淡一切的一切,但也无法消去伤疤,伤疤也许是你的美好的见证,多少年以后成为你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你的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看淡人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然后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面对环境,适应环境,从环境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第13篇:郑板桥读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郑板桥读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郑板桥读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13),自竖立(1),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14),由浅入深,由卑(2)及高,由迩(3)及(4)远,以(5)赴古人之奥区(11)(15),以自畅(6)其性情才(7)力(8)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9)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10)当食忘匕箸(12),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

(1)竖立:确立观点

(2)卑:低

(3)迩:近

(4)及:到

(5)以:连词,相当于“而”

(6)畅:畅通,昌盛

(7)才:才能

(8)力:力气

(9)善:善于

(10)或:有时

(11)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这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2)匕箸:勺子和筷子

(13)愤激:发愤

(14)屈曲委蛇(wēiyí):曲曲折折地深入研究

(15)奥区:深奥的地方

(16)他;别的

(17)苟;与

译文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后来稍稍大了一些,虽然长高了,但相貌平平,没有人认为他会有什么改变。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愤,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默背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人咸易之”的“易”是轻视是意思。

第14篇:翻译练习17郑板桥

涪陵电视报

名人故事

郑板桥吟诗退贼

Zheng Banqiao’s thief-beating poem 传说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唯有黄犬一条,兰花一盆。某夜,天冷月朦,凄风苦雨。板桥辗转不泯,适有一贼光顾。他想:若高声呼救,万一贼人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于是佯装熟睡,任贼取拿,但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吟道:

It was said Zheng Banqiao had been leading a thrifty life after resignation, all his treasures fell on a yellow hound and a pot of orchid.One night when the moon shone faintly amid the cold wind and rain, Zheng toed and turned in his bed only to be come into by a thief.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e calculated that if he yelled for help, the thief would act violently which would definitely go beyond his defence.He tried sleeping while leaving the thief at all his own freedom, but quickly regretted.Finally, after a bit turning over, he toed due inside grumbled slowly:

细雨朦朦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Night and rain, special man dropped.此时,贼人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闻吟道:

The thief, who was presently near the bed, startled with the voice.Neverthele, Zheng continued: 腹内诗句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寸文。 Thousands knowledge, zero wealth.贼人想,不偷也罢,随欲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道:

When the thief was about to turned out with frustration, another poem flowed out: 出门休惊黄尾犬。

Away door hound 贼人听见想,既有黄犬,我何不翻墙而过,又闻道:

Now that by the door lay a hound, bouncing over the wall would be the only way, a third poem came out 越墙莫损兰花盆。 Avoid wall orchid 贼人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就细心避开,脚刚落地,屋里又传出: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此月色赶豪门。 Cold and dim, rich families loosed

第15篇:《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郑板桥爱子原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

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意思符合即可)

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第16篇:郑板桥小院杂文随笔

一片蝉声晚唱中来到镇江焦山北侧别峰庵附近,终于在一棵银杏树下找到了郑板桥读书的小院,暮霭中突然下起了小雨,雨点打在瓦檐上,敲打出几分独特而难以言说的清寂,郑板桥在这里给郑墨写过《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舍弟墨》一文中说《庄子》是:“终生读不尽,终生受用不尽”的。所以他在这里的读书作画也完全追求着《庄子》思想的:任性守分无累而自得,超越物我狂放而自在的原则。所以郑板桥在焦山曾因索画的人太多而疲于应付时,就在门上大书:“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凭他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于是,舍不得花钱的就只好扫兴而回,愿意花钱的就把钱交给这里的和尚,成了郑板桥交给寺庙的食宿费和善款。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当时被视作画坛正宗的是以临摹古画为根本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的“四王”,而“扬州八怪”是学名家而不似名家的别出新意的独树一帜,有人曾与郑板桥争论说:“四王”笔笔都有名家之法,藉以讥笑郑板桥的不似古人,郑板桥没有反驳,而是请那人吃饭,端出的是一碗生肉,笑着对他说:你不是画画要学古人吗?那么就请你吃吃古人吃的生肉吧!《庄子》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没有自己的主张,不从鲲化为鹏,老是“摹古逼真便是佳”如何飞扬得起来?所以郑板桥的字是在汉八分中杂入了楷行草,独创“六分半书”,画则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师承自然,并且“以画之关钮,透入于书;以书之关钮透入以画。”书和画和谐地统一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

郑板桥自己说:“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所谓:“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多画的是“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劲节细竹”,完全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

离开小院时,抬眼小窗外,发现如今依然摇曳小雨中的焦山竹子,确实有些与众不同,还是像郑板桥所画的竹子那样瘦劲,我想,那一定是因为它们日夜经历了江风的吹拂,无怪郑板桥会特别喜欢在这里画竹啊!郑板桥是主张“自作主张的”,“当作主子文章,不做奴才文章”的,不知道我的这一发现是不是正确,且在这里自作一回主张吧。

远眺那洒向滚滚长江的密密雨丝,似乎正在一遍遍丈量着天地的辽阔,让我油然想起挂在安徽西递村“大夫第”那幅郑板桥书写的对联:“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走在焦山的山路上,似乎多少也有一点让我感到鹏程高远的美好错觉。虽然我不喜欢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鹏占据了太多的空间,而且在空中一呆就是六个月。

第17篇: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有“康熙秀才、雍正单人、乾隆进士”之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原文】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动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作者简介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作者简介】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苏州,后迁兴化。出身穷苦,天资奇纵。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因为荒年开仓赈济贫民,又助农民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迫罢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曾有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首诗是郑板桥描述自己画竹的艺术体验。通过对竹子长期而又细微的观察,郑板桥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神韵高远的境界。

郑板桥画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观察和思考上不惜呕心沥血,从生活中获取感受。郑板桥有一段朴素无华的生动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为了求得对竹子的透彻了解,郑板桥在夏天时把竹床放在竹林中,卧看新竹的生长气势;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棂,透过纸窗观看竹影的多彩多姿。郑板桥爱竹如醉如痴,已养成一种竹癖,他甚至睡在斋房床上时,还在凝神静听竹子被风吹雨打的声音!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艺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画家,似乎是郑板桥。他是江苏兴化人,是扬州画派的首领,以画竹最为著名。现在,苏州、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还有他的字画的石刻、木刻和手迹(复制品)陈列。

郑板桥是一个“怪人”,他在山东潍县和范县做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因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被罢官,寓居扬州。二十年前就在扬州卖过画的郑板桥,这时已六十岁了,“告老”还乡,名气更大。他刻了三个印章,一曰“二十年前旧板桥”,一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曰“七品官耳”。名气大,找他画画的人自然多。扬州是个“盐商”聚会之区,有钱的人多,但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剥削也,养成了剥削习惯的人,往往以不花钱而得到名画家的画为乐。

1754年春,正是乾隆皇帝游罢江南之后,郑板桥的名气更大了,向他索画的人也更多了。郑板桥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请他作画,借此机会,他就发起牢骚来了。他在给靳秋田的一幅题字上写道: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这是为什么?板桥接着写道: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个宣告一出,那些扬州的盐商、富商,都知道郑板桥的字画,没有报酬是难以得到的,但是,他们又要计较,如何以最少的报酬去取得郑板桥的画,到他家里去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几个粽子,有的送一蛊“水晶肴肉”,有的说:“文人是不要钱的,所以我不敢送钱,只送上你最喜欢的十枚盐茶鸡蛋。”

郑板桥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1759年,他在自己的门前写了一张“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题名为《谢客》: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之下,郑板桥又写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真正是要钱吗?钱也是要的,在那个时代,郑板桥由山东潍县任上两袖清风地回来,靠卖画得来的钱为生,也随时周济贫民。《清史列传郑燮传》上说:(晚年)“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第18篇:郑板桥咏雪的诗句解释

《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写一篇古诗。本诗是使用数字文学来表达脍炙人口诗歌,描写极为清楚简单,通俗易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咏雪诗句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咏雪

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诗文释义

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郑板桥,穷困潦倒,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其后,三人结伴游观小玲珑山馆以雪花为题即兴作诗《咏雪》。

赏析

这首诗歌主要表达意思是雪花多、白和美。诗句之中一三五等,这些数字都是一个虚数,并不是真只有那么几片雪花,郑板桥使用数字,主要是通过这样方式来告诉人们,雪景美妙以及美好,在人们眼前展现一幅大雪纷飞美好景象。在郑板桥使用数字作出《咏雪》这样朗朗上口数字诗之后,这种简洁表达方式也渐渐被人们所喜爱,在郑板桥之后也有着很多人模仿着郑板桥这首《咏雪》来作诗,如在后来比较出名由乾隆皇帝所作《咏雨》还有不知道是谁做作《数星星》,以及后来《咏书》《咏林》等。可以说是郑板桥开创了数字诗鼻祖,不过虽然在后来有很多人模仿郑板桥咏雪诗,但是在数字诗上成就,却没有一个人达到郑板桥高度。因此那些所作诗歌流传程度,更是不及郑板桥咏雪。

第19篇: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

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

关键词:爱奇反经、转益多师、熔铸古今

内容提要:本文从郑板桥的诗文、绘画、书法三个方面,探讨了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的具体体现,力图把握郑板桥独特艺术的内在神韵和规律。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著名画家,早年担任官职,晚年卖画为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一生坎坷,从而形成或其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品性,其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卓然独立于艺坛,高标千古。认真探讨一下郑板桥艺术中的创新求异思维,对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启发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无疑极有意义。

一、爱奇反经抒血性

郑板桥为诗为文奇特。首先,其诗词表现了爱奇反经、思想解放的独创精神。他在《偶然作》中云:“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与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的观点相反,他反认为农民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而“士为四民之末。”如《春雨》诗云: 宵来风雨撼柴扉,早起巡檐点滴稀。一径烟云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共说今年秋嫁好,碧湖红稻鲤鱼肥。历来喜雨诗名篇佳作不少,但背景多是山光水色,而板桥由及时雨想到丰收、不落俗套。

爱奇反经,还表现在对历代兴亡、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所谓“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板桥同情“只此快战千古无”的项羽;赞扬“千古文章根肺腑”的王安石;鄙视“自云黼黻笔,吾谓气儿谋”的“曹刘沈谢才,徐庚江鲍俦”。见自己出,毫无依傍,推翻旧案,裂石惊天!如令人回味的《铜雀台》:

铜雀台,十丈起。持秋星,压寒水。漳河之流去不已,曹氏风流亦可喜。西陵松柏是新载,松下美人皆旧妓。当年供奉本无情,死后安能强哭声? 帏八尺催歌舞,懒慢盘鸦鬓不成。若教卖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他日都梁自人烧,回首君恩泪沾袖!

铜雀台为曹操宴会歌舞的场所,西陵是曹操的墓地。北周瘐信《拟咏情诗》:“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唐王勃《铜雀妓》:“西陵松木贾冷,谁见绮罗情!”描写铜雀旧妓对曹操的感情。板桥反其意用之。后四句说,曹操如果教人在自己死后将这些宫女都放往民间,让她们组织幸福的家庭,那么,以后宫女们一定会自动烧香纪念、回想恩德而泪流沾袖。一反古人窠臼,人道情怀反而更加彰显。

板桥诗词的狂怪特色还表现为不作奴才的主人气概。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云:“凡作文者,当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这种主人翁的气概在诗词中屡有反映。如他在《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中借徐渭以自道:“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他对徐渭晚年因嫉世而疯狂自残的行为也深表理解:“拔取金刀眉目割,破头颅血迸苔花冷,亦不是,人间病!” 板桥的狂怪笔触不仅指向名人,而且指向了“天”。他问天:“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呜呼七哥兮浩纵横,青天万古终无情!”进而恨天: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歌煮熟,佐我怀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沁园春·恨》)

作者蓬首跣足,毁灭一切心爱之物,也发泄不了胸中的愤恨。这真是一篇疯疯颠颠、回肠荡气的狂怪宣言!试问在那文字狱罗网高张的年月,这样的思想能不以狂怪的面目出现而是直率道来吗?板桥不仅恨天,而且直欲扫天、掀天: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题画》)

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题画》) 气概豪迈,目空一切,真不愧他印文自许的“江南巨眼!” 狂怪为表,底色是真,直抒血性为文章是郑板桥创新求异思维的根本,能够直抒血性,就要摆脱流俗,反抗流俗,不阿谄逢迎,不随波逐流,显露艺术家最真诚的良心。

二、转益为师是吾师

郑板桥的创新求异思维,还突出地表现在他转盖多师的学习继承方法上,这主要表现为转益多师和选佳为师。

首先是自觉地转益多师,《题画》云:“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词,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学出两家”就是转益多师的具体实践。

板桥临摹过文与可、苏轼的墨竹。历来认为他画竹“绝似文湖州”,“神似坡公。他还取法黄庭坚,赞叹道:“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对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的人品画艺,板桥也极为推崇,他认为“兰竹之处,始于所南翁,”自称“所南翁之后”。板桥尤其服膺明代画家徐渭,他觉得“青藤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他甚至刻了一方印“青藤门下牛马走”,艰献奉私淑之千古心香。对于同时代画家石涛、八大、高其佩、李鱼单等人,板桥也是虚心学习其长处。他曾经慨叹:“甚矣石公不可及也!”为李鱼单已故,“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而苦恼。可见学习之至诚。

其次是“选佳为师”,略其迹而“师其意”。在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习中,板桥认识到“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选佳为师”。他以学习石涛为例:“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学习传统,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必须“十分学七要抛三”,既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禀质去取舍古人,又要在学习中探索自己的个性,表现个性,形成个性。

板桥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板桥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学一半,撇一半”,所谓“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实在是艺术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技法表现上,郑板桥总结自己的学画经验说:“石涛画兰酷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所谓学古人之不似,就是在表现对象时,不能够拘泥形似,而要去表现神似。这里,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不似”是为了“更似”,“不似”是在“似”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提炼,它要求形象更具鲜明和个性。这种似与不似,齐白石总结得最为精辟:“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谓“学古人之不似”,就是要学习古人这一“似与不似之间”的“妙”。

三、熔铸古今求脱颖

郑板桥书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属于开一代风气人物,其熔铸古今求脱颖的创造,无疑是他创新求异思维的最大亮点,这 体现在他创造的“六分半”书法上。又体现在他的兰竹石画中。

郑板桥“六分半书”结体多带扁形,于转折处常用蹲笔,且按得很重,有力透纸背之感,正是得力于黄山谷的《松风阁诗》、《诸上座贴》等法书。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二十三《题杂家书画册子》云:“未识顽仙郑板桥,非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

板桥“六分半书”艺术特点鲜明,一是将真、草、隶、篆四体糅合在一起。板桥书法中隶、篆笔法很多,金石味很浓,有些地方还直接掺入篆字,如“四”写成“卯”,“神”写成“示申”,等等。不守成规,大胆为之,“如灌夫使酒骂座,目无卿相”。(桂馥《国朝隶品》)

二是以画笔入书。在中国原始社会,文字与绘画本是合一的,但是后来因为文化的进步,而分开了。其实,两者是有天然联系的。作为文字渊源的“六书”中,仍以“象形”为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所谓“工画者多善书”和“书画同法”的理论。古代很多画家兼善书法。如唐代薛涛,宋代苏轼、米蒂、宋徽宗,元代赵孟兆 页,明代文徵明、沈周等均是。赵孟兆 页更有诗云:“石如飞白木根号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书法与绘画不仅同源,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法。板桥这个艺术特色的形成,据他自己说也受黄庭坚书法的启发。

他在一首《题画》诗中说:“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板桥正是以山谷的“凌云意”,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他学习了黄山谷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笔,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中的再现。乾隆时有名的词曲家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就是指板桥这种以画笔入书的艺术特色。

三是行款布局如“乱石铺街”。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画。因为观赏者往往不管文字的意思,只把它视作抽象的构图。中国字是由最复杂的成分构成,它的书写,包括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粗细、浓淡等构图方面的问题。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有一个构图的问题。板桥写字常常不是一行直写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又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这一点,一方面他得力于颜鲁公《争座位贴》;另一方面,他是画家,又精于篆刻,对布局是独具慧眼的,所谓“以书之关组,透人于画;又以画之关组,透人于书”(题《竹画》),即自道出个中三味。

从“板桥润格”这幅作品看,此为板晚年书作,“六分半书”既已形成,书道更为精熟奇妙。首先,在布局上,作品体现了“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的艺术思想,以字的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和欹侧变化,来表现字与字、行与行的参差错落、疏密变化,给人一种万千气象落笔底,犹如银珠泻湖池,气势俱贯的感觉。板桥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风致,被人誉为“乱石铺街”和“浪里插篙”,极具自然随意的变化美,从布局看如此,具体到每一个字中,一个字的前后出现,也尽量讲求变化写得各不雷同。

板桥“乱石铺街”的书法艺术,体现了崔瑗《草书势》中提出的“观其法象,俯仰有议,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基本造型原则,不同在,板桥敢于也善于把各自独立的真草篆隶揉成一体,而向自然的多样性回归。正是在书法的种种规定性的秩序之内,我们看到了郑板桥书法是怎样去获取最大的自由,以达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

参考书目:陈书良《郑板桥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十月版

中西绘画的相异性

关键词:写意、写实、自然观、道德观、感悟、知性

内容提要:本文从思维方式、表现手法、自然观、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中西绘画不同质的相异所在,从整体认知的角度触摸了中西绘画的一些基本和内在规律。

中西绘画的相异性,牵涉到形、质、文化、事物认识观察方式、思维模式诸多方面。而且,中西绘画相异性的论述汗牛充栋,能不能简要而精辟、提纲挈领地把它说透一下?这正是本文的任务。

中西绘画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从整体看,从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凝结的不同质的民族特点看,这种差别尤其明显。比方说,中国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阴阳化合以生万物,这就是典型的感悟型哲学。那么,西洋画的哲学基础则是古希腊的数学、几何学和哲学,这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画不讲透视,没有光影变化,西洋绘画则重透视讲解剖。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西洋绘画的最大成功是模仿自然。比方希姆的静物写生,虾在盘子里,水果在筐子里,一切历历鲜明,真实可感,质感突显。而齐白石的虾却在水中游动,没有底色,没有环境渲染描绘,水是不画出来的,空白就是水,空白全是水,画而空灵,气韵生动,它注重的是感悟是感受。齐白石论述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前面还有两句定语:“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假如我们略加解释,写实属于媚俗,过份抽象则是欺世。以齐白石的观点,中国画的本质,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属于写意范畴。写意是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既不同于亦步亦趋的写实,也不同于天马行空了无痕迹的纯抽象。从哲学上看,中国画是物我一体,虾即是我,我即是虾;西洋绘画则虾是虾,我是我,二者是对立的。中国人是在有限里找到了无限,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便是无限的宇宙。不是人去追求世界,而是世界来亲近我;欧州人是到刻意追求无限,是勇往直前的浮土德,他只要停步就立即带来死亡。

从具体形式手段看,中西绘画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中国绘画首先是程式化的。

中国绘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独特风貌。这除了以中国特有的毛笔醮墨在宣纸上勾勒、皴擦、泼洒、点染驰骋,在艺术造型上求神似不求形似,讲究气韵,讲究意境外,从外形上看,主要的特点和手段就是一整套从生活中抽象整理出来又反映于生活的特殊造型方法。程式化手段在古画谱里汇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如《芥子园画谱》、《马骀画宝》,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程式化的造型方法,首先是从生活中抽象整理出来的,它不直接得之于写生与写实,而得盖于“中得心源”的改造提炼,并经定形之后,再反映于生活。如树分四枝,石分三面,介字画竹,夹叶分类等等。待得这一套程式定型,后学者则不是从生活学习,而是从程式起步。

程式化也来源于生活,但这里有个主观改造过程。以画竹例,中国画画竹,把竹叶程式化成了汉字,以“个”字、“介”字作为结构,聚三攒五,像汉字一样去书写。这一“个”“介”汉字外形,正是生活中竹子抽象提炼的结果。古人画竹,其实得之于窗影。一轮弯月,将窗外修竹投影于窗,远近浓淡外形,历历具足。这是国画画竹由来。个介字者,生活之神韵迹化于窗者也。郑板桥画竹,为人称道,他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说法,就映证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眼中之竹是客观生活中的自然之竹,通过艺术家的感受反映于胸际产生印象,是艺术创作的感性阶段的第一层次。胸中之竹则是整理取舍形成艺术构思后的成熟想像了。它已将客观生活中观察到的眼中之竹,加以了主观分析判断,由感性印象上升为条理化的理性认识,从而捕捉住最足以表现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通过提炼、概括、综合和再创造,在胸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竹的形象,即艺术意象。而手中之竹,则是将胸中之竹用娴熟高明的笔墨技术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关键是先有程式(学习传统),再感悟生活,再融入主观最后寄寓人格。像“疑是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像“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纸外更相寻,于云上天阙”,都是如此。

而西洋绘画,无论油画素描,重逻辑、重实证、重物理空间,他们不厌其烦地在生活中去摸索接近生活再现生活的途径与方法。达芬奇的亲自解剖尸体,就是为了了解人体骨骼结构,以便更准确表现。《蒙娜丽莎》画出了人物面部“笑靥初开”的微妙,类似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不可感受和细微捕捉,但那也只是显示了高超微妙的写实技巧而已。西方绘画的主观诉求,直到印象主义才起步,但形式感的主观追求,到现代主义始五花八门,而不像中国绘画这样从整体到形式的全面挺进。

台湾的何怀硕先生进一步分析了中西绘画的本质差异,他归结于自然观和道德观这两点上。 从自然观上说,中国古代为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人与大地有一种极为亲切的关系,大地赐于五谷,培养了敬天思想;另一方面,体验到山川草木皆有感情,宇宙乃是有情天地,天理人心相一致,天地四时变化与农作物生长成熟,使人体认了自然秩序的圆满,所以天道成为最高准则,这就是中国的自然主义。

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因其发源地希腊处于海岛或半岛,海之险恶促使人智探求掌握自然法则以求生存,于是造成对知识的需求,先由宗教之解释,再至科学之解释。西方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自我为主,自然为客。西人不像中国人把自己化入自然去体验,而是给在自然之外观察研究,探寻征服自然方法。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以人生哲学为骨干,西方可以说是以自然科学为骨干。归结到绘画,绘画都是从自然出发,但中国画的自然是观念化了的自然,带有某些价值观的自然,在美学上逃不出观念化的自然审美,这我们从板桥之竹上已经领略了。西方以自然实体出发,并随着自然在人智影响下的变革,发展为写实与知性的审美。自然化作观念,赋予道德的性质,一开始就超越了现实,这在中国画的皴法与线条的运用上来考察,便可以证明。但因此也使中国画成为容易陷入概念表达的程式化状况;对自然做客观的观察,由模仿、写实、分解而终至成为知性的绘画,这在西画中可由蒙德里安一棵树由写实到几何抽象的变化过程图解,恰恰可以领略西方绘画本质及其演变过程。随着科技侵入绘画,终于使绘画由纯粹而非人化,又陷入了虚无主义境地。这是一次殊途同归。

从道德上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所谓“止于至善”。中国文化的道德为重心,在艺术上,审美亦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基准。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借重自然物象为永怀依托,但在内涵上,借物永怀是抒写胸中逸气。逸气二字,其内容是道德的,指向是德操的高迈超逸。在绘画中以道德情操的标榜为目的,并非在于描绘物体的外在形式。所以物的外在形式光、影、色、主体感等,在中国画中不被重视,非着力之处。着力处在于境界,在于以主观性的表现来标示画家心中的境界。艺术在中国特别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就是因为它在传统中具有浓烈的道德内涵。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传统,艺术价值在于德操标示,负有道德使命。所以中国不假思索有不少题材可以照样画葫芦一画再画,这种以道德为内涵的绘画,是造成它不变性的主因。

西方由于爱智的传统,艺术也带有科学性格。西洋画,即是以视觉的形与色的研究来阐释物质世界,一如科学以符号来解释物质。因而随着知识科学的变革更新,也影响到艺术的更迭变化。试看如十九世纪从印象主义开始,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绘画的变革。先由光学色彩学的进步,产生印象派;继由几何学的应用而产生立体派,并进化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主义;达达主义则表现了对科技文明的反叛;超现实主义则由于心理科学的进展而应运而生,等等。对物的认识深化,拓展了艺术的视野和透视的深度。但随着科技的一步步深化,不免随科技物质的盲进而迷失方向,故相比较于中国艺术,就少了更为浓厚的人文精神。

从技巧层面看,西方的绘画纯粹些,它以物象为对象而抱着一种知识的态度,以探求物象在视觉上的性质所在,这样一些视觉元素的把握,就造就了绘画技巧坚实的基础。中国画则因道德使命感过于浓重,物象被人格化,所以主观性强,富于浪漫精神。

以道德为中心,以自然精神为最高的理想,这种文化是静态的、稳定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戡天役物的精神为最高理想的文化是激荡的、动进的。前者表现为一个封闭自足的理想蓝图;后者表现一个不断变革无限演进的文化系统。这是中西绘画相异性即异质性的本源所在。

主要参考书目:何怀硕《苦涩的美感》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第20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实录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最近我们接触了不少对联,快谈谈你对对联的了解吧。(对联,雅称“楹联”是一种对偶句。。。。)(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 师:谈到春联,你家门上新换的春联是什么?谁注意了?(你真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播放图片)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结婚,祝寿,搬迁,开业等向人表示庆贺而赠送的对联叫贺联。而哀悼死者时专用的对联我们把它叫挽联

可以说,在生活中,对联随处可见,关于对联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李老师就带你们穿越时空,去清代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郑板桥。

二、简介郑板桥

师:关于郑板桥,你们了解多少?(找三名学生)(课件显示)

师:你们预习得很有深度,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就是他为官期间题联赠渔民的故事。齐读课题。

学习“题”字:

师:“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它有两个意思,谁来说说?

生:(1)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写作或演讲的名目。 师:比如说哪个词?(标题 主题 例题 正题 专题 题目 题材 问题)

生:(2)它的第二个意思是写上或签字

师: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有(题名 题诗 题字 题词 题签 题辞 题壁 题额) 题词:为纪念而写的词 题辞 :晚辈对长辈的赞美 题壁:在壁上写字或诗文

题字:为留纪念而写的字 题额:题写匾额 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我们在预习生字时,不仅要弄清字义,还要弄清词义,不论是预习生字,还是预习课文,都要做到,不懂就问,不懂就查,做一个好学好问的孩子,记住了吗?好,请大声再读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渔民们看到对联会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郑板桥的故事。找三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2.这三个同学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掌声鼓励。故事中有几个字音值得大家注意,谁有信心读准确?(指名读):一艘傍晚、中堡湖,袅袅、狂风骤起、稻麦果蔬、菱藕、斛

师:你读得很准确,请你领大家大声读一遍。在这些生字中,我们要注意那个字的字音? 艘:它是平舌音,是个量词,专门指什么?(船只)比如说“一艘轮船”它有半部分的笔顺也值得注意。学生书空。

袅:它念“niao”而不念“miao”文中词是 “轻烟袅袅”,袅是什么意思呢?

骤:骤是翘舌音,狂风骤起谁来解释一下? “骤“是什么意思呢?(急突然)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另外“骤”的第十二笔很重要是什么?(撇)这笔撇不能丢。

堡:它是个多音字。

3.现在我们已经扫除了朗读上的所有障碍,刚才大家就课题提出了很多疑问,现在就请大家放声朗读,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本文讲述了郑板桥一次乘船到兴化北乡途中观赏湖光山色触景生情吟一上联后到渔民家中做客,与渔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师:你真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孩子。文章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默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 民交谈后又想出一个绝妙下联的故事。 2.都有哪些?“夕阳西下” “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一弯新月” “映照湖面”“细浪如银”“ 触景生情”“ 脱口吟道”

师:短短的几行文字中竟有如此多的四字词语,真是佩服作者的文采,那位小老师愿意领读一遍?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师:通过这些词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默默的读一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那个词让你想到了这些?

生:我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时,渔家在船上静立的身影,就像一幅水墨画。

生:我看到了垂柳边袅袅的炊烟,仿佛在召唤晚归的渔夫。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来,就像一个晶莹的玉盘

生:夕阳下的湖水漾起粼粼的波纹,看起来格外温柔。 生:我听到了那嘹亮又轻快地渔歌,满含着收获的喜悦

师:此时郑板桥心情会怎样呢?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心情?(触景生情)

什么是“触景生情”呢(受到眼前景物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师:是啊,眼前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夜色朦胧,新月如钩,水面如银,微波荡漾,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随即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师:谁来美美的读一读。我觉得还不够美,声音再柔美一些。声音再拉长一些(指名读)大家齐读 师:这“半湾活水千江月”对应着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呢?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师:是的,正是观赏如此美景才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齐读。

生:半湾活水指的就是中堡湖

生:千江月指的就是傍晚时分的一弯新月。 师:此刻,你想怎样评价一下郑板桥?(有才) 师:那个词最能体现他的才华?(脱口吟道)什么意思?

师:这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语句未完,意思未尽)

师:是啊正当郑板桥陶醉其中,沉思下联之时,又发生了什么意外的状况呢?

生:狂风骤起,湖水波澜,他落水了。 师:有补充的吗?继续说

生:幸亏周围又好心的渔民,他又很快得救了。 师:正是因为这样的际遇,才使得他有机会和渔民走得很近,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快乐。他了解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

师:郑板桥从渔民的口中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里盛产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师:菱藕谁来介绍一下?图片

师:这两个词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是什么?(美),什么美?山美水美人美物美

师:在这特有的情境里,郑板桥完全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于是又脱口吟道:“一粒沉沙万斛珠。”真是有才啊。

师:这个“斛”字谁来讲一讲。(斛是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师:那这里的万斛珠说明了什么?那“一粒尘沙万斛珠”你怎么理解?(指这里盛产珍珠)正好与文中的哪些语句的描写相对应。(湖中还产一种大蚌,蚌中还有绿豆大的珍珠呢?这里的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宝啊) 师:这里盛产珍珠,每一粒沙子都有可能变成绿豆大的珍珠。作者在这里要赞美的仅仅是珍珠吗? 生:作者是以珍珠为例,赞美这里丰富的水产资源。 师:此时,在郑板桥的眼里,中堡湖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是啊,渔民的热情更让郑板桥觉得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就写了:“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尘沙万斛珠“后来,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师:此刻,我们真的要为郑板桥竖起大拇指了,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这幅对联。要读出你内心中那份情不自禁的赞叹的语气。

三、拓展

1、《郑板桥吟诗送贼》

师:郑板桥的才华真是令人佩服啊,听说过郑板桥吟诗送贼的故事吗?想听吗?

郑板桥吟诗送贼

一个细雨蒙蒙的寒夜,有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门,把郑板桥惊醒了。他想,如果高声呼喊,恐怕不是小偷对手,假装熟睡,任他拿取。心又不甘,思来想去,:他坐在床上轻轻吟了一首打油诗: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后,心想,这么倒霉,偷个穷家,也罢。正想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

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翻墙而出。正欲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此刻低头一看,墙头果有一盆兰花,于是小心避开,屋里又传出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郑板桥就这样客客气气地把小偷打发走了。 师:郑板桥真是太有才了

关于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可以上网继续查阅。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