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清明有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18:04: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清明有感

清明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

那几天下了几场雨

滋润了大地

吹醒了万物

可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感恩

站在先人坟前

因为未曾谋面的缘故吧

没有那种缅怀

有的只是对他们的敬重

感谢他们给予的生命

只见父亲埋着头在那边割草

不由得心中一阵酸楚 是啊

父亲已年过七旬

看那岁月在他脸上划下的痕迹

看那手中结出的老茧

看那瘦削的脸庞

再看那慈爱炯神的眼睛

父亲啊

但愿您身体康健

儿孙们能为您做些什么呢

好像您从来也不会向我们要求些什么

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合合美美过好每一天

回头看正在描碑文的丈夫

勤勤恳恳

简直是父亲的一个翻版

先生天生一付热心肠

不管对朋友对家人都这样

很生气三叔父去世才不久

三婶婶那么快就找了个倒插门

而先生仍然不愠不恼 嘘寒问暖

帮她牵车上锁

我都不知道他天生哪来的那个秉性

在家里的时候还跟我气愤地说不管她呢 呵呵

或许这样的秉性我还能受益不浅呢

旁边我的孩子天真无邪地站在那

很好奇很无邪地问

妈妈 祖爷爷就躺在里面吗

她只懂得按照大人们说的去做

献花撒纸钱什么的她最高兴 看把四周妆扮得漂漂亮亮的

她能想些什么呢

生活充满了感恩

不可否认

我们得感谢先人们赐于我们生命

我们得感谢长者给予我们慈祥 我们得感谢孩子给予我们童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

因为我们有了生命

但有了生命又如何

我们必须得让生活到处充满阳光

撒满幸福之光

让爱我的每个人和我爱的每个人感受到生命浓浓的暖意

生活才能因此而美好

内心才能因此而丰富

推荐第2篇:清明有感

清明有感

田诗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我国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那天,我们去给爷爷扫墓。到了爷爷的坟上,大人先把坟周围的杂草除去,然后,在坟前摆好供品,插好香烛,而我则和其他几个孩子摘了许多小野花,有红的、白的、紫的等。“快过来给爷爷烧香、烧‘纸钱’。”妈妈叫道。爷爷的所有的子孙都跪在他的坟前,一字排开,同时烧纸、叩头。我把那一束美丽的小野花放在爷爷的坟头,希望爷爷能看见这美丽的野花,能理解我的一番心意。

妈妈说:“自古以来,清明节这一天,活着的人都要去祭拜自己已故的亲人,为过世的亲人寄托哀思,让晚辈们学会感恩。把我们对他们的怀念都融入那渐渐燃尽的纸堆里。”随着那春风轻轻地吹送,带去我对爷爷的祝愿,祝爷爷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安康!也希望爷爷在天堂保佑我们全家平安。

祭祀清明,重要的不是它的过程,而是它的意义。它寄托了我们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的思念之义。它犹如一艘船只将我们的思念与敬重带向远方„„

点评:文章既有清明的有关知识,又有对亲人的祭祀和思念,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李朝晖

推荐第3篇:清明有感

清明有感

预审一 20113003140138 张亦山

清明,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为了国家的法定假日,让我们在忙碌学习工作的间隙得到了一会的放松,顺便也可以回家祭祖,缅怀祖先,其乐融融,一举两得。足见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宗族观念的敬畏,这也是对老一辈辛苦打拼所换来的新中国的肯定吧。

讲到清明的历史,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杜甫,杜甫走了,留给了我们三天的假期,而牛顿走了,却是留下了一堆的物理公式。中国人就是好,好事总是留给自己人。清明,自古以来就有,而且还是一个在古代还是在近代都比较隆重的节日,唐朝的杜牧就有一首关于清明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画家张择端也有闻名中外的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戏剧,小说,歌曲,童谣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清明的赞誉和描述更是数不枚举,在此不一一细说。

至于为什么清明从古至今就那么的火,本人从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角度,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的历史的从广大群众中来到广大群众中去的研究态度,得出了此类事件后面的主观客观原因:

一、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就是以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特别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以保持家族的兴盛不衰。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修订族谱,祖庙等等形式,保留对于祖先的记忆,使其祖祖辈辈都能够在繁衍生息中始终保持一种宗族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甚至是没有被外域文化和民族同化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物质条件的决定作用,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反作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一定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在大江南北影响中国社会之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还没有响彻全中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广大的农民阶层都几乎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三餐不继,青黄不接,甚至是生不如死。所以,每个家庭,每个村落,每个种族,都特别强调团结以应对天灾和人祸。古代早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就挂孤独者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家族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三、历朝历代的重视,政府的重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才是掌握国家命脉的官方组织,任何民间的规定、风俗、习惯,如果不经过政府通过有效的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法律文件,都只是小三一样,永远得不到社会和法律的承认。幸运的是,历朝历代对于人民的家族观念和对于清明的重视愈加强烈,当然,这也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的需要,但毋庸置疑的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

五、·。·以上说到清明的历史由来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因果,不得不为之惊叹,历经千年的洗礼,依旧是那么的有内涵,有深度,有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于祖国大家族的深深热爱。但如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和曲折的历程,清明节的发展也是如此,清明节发展到现代,似乎有点变味,有点畸形发展的可能。浏览各大网站,几乎都可以发现各种商家企业打着各种旗号为清明造势和推销有关产品,让清明节的神圣和经济利益缠上关系,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伴随着近几年墓价的飞速上涨,大家纷纷表示死不起,也让大家对于清明节的兴趣和关注有所消减。清明因为扫墓时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的森林大火,各地因为土地和墓地,祖先的归属所导致的暴力事件也诸见报端,还有为了让在天堂的祖先生活得更好而不惜重金烧豪车,烧房的举措也让社会和本人对于清明节在未来的发展表示担忧。

政府为了清明节这一文化传统更好地延续和家族情结更好地发扬下去而规定清明为法定节假日的做法是好的,最初目的是对的。但与此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的法律规范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也是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社会上唯利是图,浮华的风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种不良风气,长此以往,必定会给还对清明有一丝想往和寄予的我们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甚至是这个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崩塌。有关部门应该相应地采取有关措施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审视清明节带给我们的价值追求和蕴藏在其中的核心内涵。

最后,我想说,清明节,想说爱你不容易。

推荐第4篇:清明有感

放飞新的文化内涵 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宋朝诗人黄庭坚《清明》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有着特别的情愫。又是清明,好像少了纷纷细雨就少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气氛。这主要是与清明节的来历有关。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关于它的由来,众说不一,其中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传说便是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匆匆岁月,悠悠年华,哀思、忧伤即成了清明节的主情调。

黄庭坚的“清明”诗也更好地映照了历史。晋文公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想让他下山为官。尽管如此,介子推仍不为所动,与老母被烧死在林间。黄庭坚由美景想到坟冢下埋葬的亡魂,进而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人生和价值观。这让我不禁感悟清明节的深层含义,清明节就不仅仅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先人赐予后人生命的不尽感激,也含有对先贤道德风范的深切缅怀,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文化。它在提示世人,不要忘了先祖,是他们使我们活着,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它也在提示世人,使我们活得更好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帮助我们的人, 1

有亲戚、朋友,他们为我们伸出了温暖的手,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暖;有响彻四海、万人景仰的领袖人物及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为我们的生活谱写出太平;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为我们的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兢兢业业贡献在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们,是他们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得更加美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度的认同,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亲切的温习。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也更能获得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敬仰先贤获得一次思想的升华,通过追忆先人获得一次灵魂的熏陶。

追忆先人、缅怀先贤,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保留这个节日的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给它注入新鲜血液,使之与当今时代的需求实现充分的“对接”?我想最重要的不是静思冥想,更不是悲凄满怀,重要的是我们要怀有感恩之心,并将别人的恩情施之于人,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样的沉淀是一种文化,一种道德。

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作为中华儿女,作为国企中的一员,让我们常怀感恩心,感谢祖先留下的文化,同时传承文化,立德树人、放飞新的文化内涵。

(燃气学院:郑寓阳)

推荐第5篇: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清明扫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习俗。但通往墓区的交通严重堵塞,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中国人多矣!我是待高峰过了,便和爱人前往苏州横泾扫墓的。

横泾墓区,背山面水,确是风水好的地方。前几年来,墓区还不怎么大,现在是在急速的扩大,1区、2区、3区……满山遍野的墓地,似乎还装不下故人的骨灰;还需大大的扩大,大有死人向活人争土地的态势!价格也在急速上涨。

祭拜了老人以后,自己也在想,我也老了,说不定阎王爷哪天要请你去,我是不得不去的。你是否也要在这块宝地占上一块,浇上水泥,存放自己的骨灰呢?开始想过,现在是持否定态度了。德国人是信树葬的。将骨灰埋在树下,被树根吸收,他们认为树是有灵气的,你的精神也被树根吸收,成长为参天大树,参天大树便成为你生命的延续。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中国的森林面积不多,空气污染也重;加上土地沙漠化,广种森林是刻不容缓的事,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树葬。

听说温州有钱人家,在附近山上做的陵墓特别讲究,大有流芳百世,永垂千年之举,花钱是毫不吝惜的。我想人要流芳百世,主要看你在世的时候,人做得怎样?你为人民大众脚踏实地的做了好事,人民大众自然会记念你的,即使没有坟地,人民大众也会悼念你,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彭德怀,马寅初、黄万里等等,他们在人们心中建立的丰碑,是谁也不能磨灭的。所以,我也建议,现有的陵区、墓地再也不能扩大了!有关部门应该制定计划,将已有的陵区、墓地,分批、分批地改为树葬,漫山遍野的坟墓改成漫山遍野的森林,峯峦叠翠,清泉潺湲有多好!这不妨碍人们悼念自己的亲人、祖先,又改善了大地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中国人多,地少,又沙漠已临近北京城了,我为之担忧!

我死了以后,希望将我的骨灰埋在一棵大树下,这是我的愿望。

推荐第6篇: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扫墓有感 丹阳市访仙中学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没到这一天,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去踏青扫墓,悼念烈士。而每到这一天,我的心情也显得异常沉重,而这一天,总能引发我许多的感想。

那一天,我们整好队伍从学校出发,踏上扫墓之旅。一路上,队伍十分整齐,我们也十分安静,仿佛刚开始就感受到这一天的与众不同。一路上,看着周围喧哗的事物,但这一切在我眼里显得格外沉静。一路上,每个人都格外庄严。

伴随着这样的宁静,我们来到了烈士墓前。刚踏上台阶,就看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几个雄伟的大字,那一幅幅历史画面迎风扑面而来。伴随这几个大字展现在我眼前,我看见:革命战士冒着战火呐喊前进;我看见:革命战士在战火中缓缓倒下;我看见:革命战士用身体挡住了子弹„„顿时心中一片肃穆!

我们踏上平台,站在烈士墓前,庄严和严肃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认真倾听老师为我们讲述的革命英雄故事,他们一个个都是历史的英雄、历史的骄傲,我们为他们感到惋惜和自豪。接下来,我们全体师生为烈士默哀三分钟。我觉得那是我有生以来度过的最漫长的三分钟。时间仿佛停止,万物生命也仿佛停止„„世间的一切万物都在为革命烈士默哀,安静地只听到风的呜

1 咽。接下来,我们为烈士献花圈和我们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当我们从他们的陵墓碑前走过时,我仿佛穿越于历史之间,见证中国的英雄„„从那时起,革命烈士便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人的一生总会有逝去的一天,“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可他却没有存在的意义。有的人死了,他却活在我们心中。将来是什么,取决于现在的努力,虽不能向烈士那样死的轰轰烈烈,但是在死时无需悔恨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往,会为努力而微笑,而不是为失败而哭泣!

推荐第7篇:清明祭祖有感

清明祭祖有感

清明前一日,我回到了老家蒲城。早上十点多,吃罢饭,二伯、四叔和我便去祭祀先祖。

先前往村北,出村,沿着麦田间的畦畔,行不多远,便已至目的。这里早已找不到坟茔的踪影,和四周一样都是平坦的麦地,沉睡了一个冬季的麦苗刚刚苏醒,绿油油的,长势很是喜人。我问二伯和四叔此处埋葬着哪位祖先,他们竟说不清楚,只是说记得小时候这里曾有一大片坟墓,爷爷说过埋葬的全是各位先祖。我不禁有些凄然,先祖们辛苦一生,我们对他们却知之甚少……

面朝西北跪倒,插上钱串子,焚上香,点燃纸钱和烧纸,再把坟春(清明祭祀专门蒸的一种馍)掰上几块、刺金面(将一种叫做刺金的野菜切碎揉在面里做成的面条,类似于菠菜面)挑上几条、点心奉上几个给列祖列宗。大家磕过头,点着了鞭炮,在爆竹声中,这里的祭祀结束了,我们离开了祖先的安息之地,转往村西而去。

往村西大概两里多,是村子现在的公墓,我的爷爷和奶奶便长眠在此。骑着摩托,我们几分钟就到达了墓地。爷爷奶奶的墓还比较完好,是2009年奶奶去世三周年时新修葺的。陵墓前,石碑高高耸立,石碑上,简短的几行字便概括了爷爷奶奶的一生。我心中暗想,若干年后,不知我又会被用哪几行字来概括呢?墓碑上,有着一处很明显的缺陷,是凿刻时出的错误。在落款处,本应刻上二零零九年,但是刻的时候漏了个九字,便成了二零零年。墓碑是在富平的一个石碑工匠那里订做,颠簸百里送来的,然后,赫然发现时间竟然刻错了。村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让碑匠重新刻字, 1

有人说至少要把刻错字的这部分磨平重刻,还有人说应该少付工钱……最后的解决方案简单至极,父亲让那石匠直接在零字和年字中间加刻了一个九字。于是,墓碑最左侧,年月日这十几个字日期落款,本都是均匀地相隔三寸,却在零字和年字中间很别扭地加了个九字,看上去非常扎眼。父亲他们说:“要把碑子磨平重刻的话,碑匠要多费很多事的,现在这样就可以了,又不会造成歧义,相信你爷爷奶奶也不会怪罪的。”是啊,爷爷奶奶一生宽厚待人,与世无争,他们是一定不会怪罪的。父亲的话中,饱含着真切淳朴的人生哲理和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

依旧是和刚才一样的简单的祭拜仪式:坟头插上钱串子,坟前点着香,烧了烧纸和纸钱,石桌上摆了坟春、点心和刺金面(爷爷奶奶的墓前有贡桌),响一挂鞭炮,便磕头离开。

伯父、父亲都已年过花甲了,看着他们霜染一般的白发,看着他们开始蹒跚的背影,我知道,他们在一天一天地老去,到离开世间的日子也一天一天地近了,一瞬间,无尽的哀伤涌上我心头。父母们辛劳一生,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将我抚育成人,我却无能为报。努力克制着自己,眼泪才没有落下来。若干年以后,他们会静静地躺在这里,接受我们的祭奠。再若干年以后,我,或者我的骨灰,也会默默地躺在这里,等待着后人来祭奠…..天地之道,在于更替循环,人也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更替繁衍着。

每个人都是这样,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度完一生,为儿女子孙操碎了心,同样,子孙又为自己的子孙操劳忙碌。可是,能有多少儿女给予了父母足够的关心呢?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且懂跪乳,动物如此孝悌,这该会让很多人感到羞愧吧?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去关心下父母,及时尽

一些孝道吧!莫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只能在清明祭祀之时才后悔莫及。教人行孝,这应该也是清明节的一个意义所在吧。

推荐第8篇:清明祭祖有感

清明祭祖有感

我生长在北京,老家在南方,小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很少会老家,也从没有见到清明祭祖的场景。在我的印象中,清明节是给革命先烈扫墓的节日,我学生时代的每个清明节都是在学校开展与先烈有关活动中度过的。有时学校会组织去烈士陵园,号召我们要以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王杰等先烈为榜样,教育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我的意识里那些传统的祭祖方式似乎都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牛鬼蛇神之类,应该遭到彻底扫除。祭祖是封建迷信,给我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我都成年了也不知道清明节的真正的含义和由来是什么?

国门打开了,似乎牛鬼蛇神也开始出没了,不知什么时候祭祖活动悄悄复燃,据说南方地区非常重视祭祖活动,*期间也没间断。随着人口的流动,我老家叔叔的几个孩子分别来北京创业,并常驻北京,也算是新一代北京人了,他们会常来我家闲聊,我爸有时也会问起老家的祖坟和老宅。每逢清明季节,他们会全家返乡扫墓,堂哥堂妹曾经暗示并提醒过我家人,也应该回去祭祖扫墓,给祖坟烧烧纸点点香什么的。父母太老,回不去了;而我家姐弟三人虽身体力行却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活着尽孝最重要,没有必要为祭祖请假。年复一年,堂哥堂妹以及他们的子女,每年清明都从北京回到老家上坟,而我家人却习惯了等他们回来介绍扫墓情况。也许是近两年我的家庭变故或父母年岁已老,需要了解墓地缘故,也许是对自己生命来源的一种追寻的心情,今年我突然有了回老家祭祖扫墓的念头。3月30日,我跟随堂妹一起回老家祭祖扫墓。

去公墓为公公婆婆扫墓

我的公公婆婆是公职人员,所以他们选择的安葬方式是火葬。回到家乡第二天,4月2日我先是去了县城的公墓,公墓的环境非常好,有专人管理,四处松柏花草环绕,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地习俗是3日开始接待批量扫墓,我本打算买束鲜花献上去,结果公墓当天并没有相关服务,我只好在周边山上采摘野花献了过去。公公婆婆选择的是两人合葬墓,这是多数夫妻通常选择的一种双墓穴,即在一块墓碑下面制作了可以放置两个骨灰盒的穴位,墓碑上通常分别印有夫妻二人的单独照片,双墓穴一般只刻写逝者的姓名、生卒年、子孙姓名以及立碑时间。也有在墓碑后刻有“福荫子孙”、“恩泽后代”等词句,在墓盖上刻写“怀念”、“哀思”之类的简短词句。如果想突出一人的生平,最好选择单穴墓碑。此外还有多穴墓、家族墓以及个性化一点的墓碑等供需要者选择。

现代公墓都是收费的,一般坐落在视野开阔,背靠大山,风景优美地段。公墓应该是目前安葬价格最贵的方式,县城公墓价格大约在1至6万之间,地势越高、墓碑造型越豪华越,个性和艺术感越强,其价格越贵。这个价格对我们北京人来说已经是太便宜了。众所周知,北京最贵的就是地,死人跟活人争地,更是死人吃亏。我知道的一个老太太花了50多万买的墓地,像样的丧事比喜事贵。

选墓地很费神,风水朝向,墓碑的造型,墓地管理水平,价格都是人们考虑的重点。

黄家祖坟的故事

4月3日我跟随二叔的几个子女开着车去乡下为我们黄家祖坟扫墓,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三次去给祖坟上坟了。记得一次是我高中毕业全家回老家的时候,我最小的叔叔也从南昌带全家探亲,黄家兄弟三家人约二十多口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去祖坟祭祖。另一次应该是我很小的时候,已无照片记载和记忆了。黄家祖坟是旧式土葬家族墓地, 地处一片平原的小森林中,没有规划的散落在树林中。汽车可以直接开到黄家祖坟旁边马路上,挺方便的。据说是当年我的太爷爷在世的时候买下的这块地,祖坟一共埋葬了四个人,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对比黄家坟照片,坟墓的变化还是挺大的,从照片上看早先墓地感觉比较开阔,比较敞亮,坟头也没有那么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后人不断填土,坟头已经高过墓碑。

这次我看到的祖坟已是杂草丛生,我们用自带的锄头、镐子、耙子除草,修整理墓。太爷爷太奶奶的坟是挨着的,太奶奶旁边是我爷爷的坟,堂哥告诉我本来爷爷的坟另一边应该是奶奶的坟,但在*中,当地村领导说我家祖坟风水好,在龙脉上,强行霸占了留给我奶奶的那块地,而把他的家人葬在了我家的地段(事实证明,他家后人并没有发迹)。我奶奶只得葬在远离我爷爷的百米远的另一处。奶奶的坟在树林的更里面一点,虽然离爷爷的坟墓不远,而且林子也不是很大,但春暖花开之后,树木比较茂密,里面的小道和坟头不是很容易被发现,我们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只有经常来的人才不会迷路。

虽然我1976年曾经来此上过坟,但那还是破四旧的年代,烧香烧纸作为迷信活动被禁止,所以如何祭拜我真是一无所知。我学着亲戚的样子,给每个坟头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纸衣纸鞋,鞠躬,放炮等,进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土葬祖坟不同于公墓,平时没人管理,南方的水多,很快又是一个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年复一年,人们再次来到先人的坟墓,亲察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我老家亲戚就是这样保护着我家祖坟多年不受破坏。

祖坟地遇我从未谋面亲人

4月5日清明这天,天气阴阴的,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我跟着妈妈伍姓家人一起去祭祖扫墓,大舅家的两个表哥和长孙(其中一个表哥从上海赶来);三舅家三个表弟和长孙(其中一个表弟从北京赶来),加上我从北京赶来,一共八人开车前往10公里外的临川老家。去给外公家扫墓我还是第一次,心情挺激动的,墓地什么样子?埋的都是谁?带着好奇心跟着大家出发了。

据说从前公路不好走,去一趟扫墓还是很麻烦的事情。这些年国家发展了,公路交通发达多了,周边的公路跟北京一样平坦。上午大约9点钟,我们的车就开到了离伍家祖坟最近的公路边,已经能看到大约两三里地远的山了。路边有住家,穿过住家有一片类似半沼泽地一样的路,车开不过去,只能靠自己走过去;我腿不好,大家都劝我不要过去了,伍家祖坟就在对面山坡上,近在咫尺,它是什么样子?不去怎么跟妈妈交代?

好奇心和责任心占了上风,大舅的孙子建新一路扶着我,无论我走多慢他都陪着我,穿过沼泽地,看到一片树苗坡地,树苗之间的土中冒出了很多的小竹笋,感觉土地很肥沃。穿过树苗地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眼前出现一个很大很长的山坡但它不是山,山坡上没有很多高树,只有一些半高的灌丛,似乎从来没人来这里开垦过,纯自然的感觉。这里的坟地都是以家族圈地建墓地,因为树木不高,百米外也可见别人家同在祭拜。

我的九个先辈就埋在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了我太外公墓,太外婆墓,很大的也很气派的两个墓碑,他们是100多年前葬在这里,刻的字迹依然那么清晰,这天我才知道我的太外公叫伍大山。据说太外公是读书人,也是当地名人,只是英年早逝。

这里还埋葬了我的外公和我两个外婆的墓(外公曾娶过三个夫人,这里埋葬了两个),这两个外婆都是解放前去世的,我没有见过。外公曾来北京带过我,印象中他聪明有文化,毛笔字写的特别好,外公用“仁义礼信”四个字分别给我四个舅舅做名字,至今我们伍家后代还传承了他那一笔好字。

另外四个墓地则是外公兄弟家人的墓地。我外公兄弟俩个,我妈是家里老小,关于她叔叔那边的情况说不清楚,正在我向亲人打探着外公兄弟后人消息的时候,他的后人也不约而同来到祖坟,有从江西本地来的,有从深圳回乡祭祖的,跟我家这边一样,都是我们这代和我们的下一代,这些从未谋面的亲人们,为了我们共同先辈,不约而同相聚在这里。扫完墓,驱车回家的时候,又遇到我的二舅两个儿子和大孙子从南昌赶来祭祖。好激动啊,春节仅仅是一家人团圆单位日子,清明则是家族团圆的日子。100多年前我的太外公和太外婆在这里生活工作,今天我们这些后人来这里聚集,生命的力量就这么神奇。

千里寻根,我的生命源在这里?

我的爷爷一共娶了两个老婆,前妻去世后娶的我奶奶,我奶奶很漂亮,一共生了三个男孩,我爸爸是奶奶生的第一个男孩,长得最像奶奶。爷爷在世的时候,家里还算殷实,在我爸爸12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家里顿时乱成一片。趁乱,有一天晚上我最大的姑姑(前妻所生,当时她已经结婚生子)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逃离千里之外的贵阳,从此我们家陷入了经济困境,奶奶一个人拉扯五个男孩(两个大男孩不是奶奶亲生的),不久我的大伯被抓了壮丁,后来听说去了台湾,至今下落不明。我的二伯看到这种情况,很快去贵州投奔她的大姐。二伯解放后一直在银行工作,退休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安度晚年,去世后也葬在家乡。而大姑姑可能是由于当时的行为,致死也未回过家乡,最后客死他乡。我们家与二伯家还有一些联系,却始终与大姑姑家处于失联状态。去年大姑姑的三个子女都已经80多岁了,并已退休多年,三兄妹在父母去世几十年后,结伴回乡寻根,寻找祖坟,祭拜祖坟,失联多年的亲人就这样又联系上了。这不禁让我想起《等着我》栏目中那些一个个诉说生命和根的人们。我的生命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

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绿色安葬方式,我担心海葬等这种无痕迹的安葬方式到底能推广多久?是不是违反人性?是不是破坏文化的传承?都还是疑问。凡事有利必有弊。天葬土葬海葬都好,汉人的墓碑殉葬是有他自己的文化,对于家族、对于先祖、对于乡愁、对于祭祖瞻仰、对于落叶归根等等,都有民族的人文道德约束力,我个人认为还是选择符合自己文化的安葬方式。试想一下全国人民都实行了海葬,中华民族的清明节是不是人们都要跑到海边祭拜?海水是活的是通的,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

祭祖的意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自动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不可阻挡。

事实证明,这神圣的生命血脉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生命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人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源,自己来自于何处,对于自己,我们想了解的更透彻,要是连自己来自何方都不清楚的话,会很茫然的,祭祀祖先是一个心灵寄托,在清明节的时候,怀念一下我们已故的亲人,更是一种人的生命的需要。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只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断了,文化散了,离亡国也不远了。

推荐第9篇: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扫墓有感

转眼间父母去世有六个年头了,每年清明上坟时都有许多感触,今年更是如此。一是因为父母去世后,弟弟长年在外,我回家时家里没人,我已经不愿回家。二是因为房子没有人住,去年已经倒塌,回家看到断壁残垣,心里更不是滋味。三是因为小村里的人家许多都搬走了,回家后冷冷清清,很是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不知不觉间我也步入不惑之年,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田间地头玩笑打闹的场景历历在目,象是昨天一样。但小伙伴们已经各奔东西,老一辈也有许多已经去世,没有去世的也已经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只有门前的小水塘和塘边的一棵老树还在那儿,笑看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走在门前的小路上,父母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父亲很严厉,我们有错误时,他总是打骂。年纪大了以后,身体不好,总是咳嗽,有时咳得满脸通红,所以我在他的坟前仿佛能听到他的咳嗽声,不知他在那边咳嗽是不是好了?母亲非常慈祥,也许是她小时候父亲去世早,跟着哥嫂长大的原故,她总是喜欢看人的脸色,有什么事总是诚惶诚恐的。在她的坟前我眼前总是浮现出她那不安的眼神,不知道她在那边做事是不是还是那么小心翼翼的?她又非常节俭,身体不好总是瞒着我们,有什么事总是一个人杠着,怕我们为她担心。去世后很少梦见她,在那边无论怎样,肯定更加不想我们为她担心了。他们坟前的茅草很深很深了,就像我对他们的思念一样。

我的心很乱很乱,他们活着的时候孝顺得很不够,单纯的以为只是不饿着,不冻着就够了。现在才知道孝顺孝顺,重要的是顺,而不是简单的一块肉,一碗饭。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但后悔后面永远是不及。这也许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吧。

推荐第10篇:清明扫墓有感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给公公婆婆去扫墓,结婚三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

自古以来,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到了清明时节,墓园里的人来来往往,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人们拿着不同的祭品找到亲人的安息之地,依照着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祭奠。有的在墓前供上亲人生前喜欢吃的各种食品,有的则供上烟酒,当然摆放更多的是鲜花和各种花束。多少带给人们一丝丝温馨的感觉。公公婆婆安息的墓园很大,每年都会增加不少新的墓碑,想来逝去的人在这里并不寂寞。从一个个碑文中可以清晰地读到逝者的年龄和性别,自然多的是老人,有的是相伴一生的夫妻,共同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有的只刻了一半碑文,显然给活在世上的另一半预留了位置。逝者中也有年轻人,在公公婆婆的墓碑后排的一个墓碑上镶嵌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笑的是那样甜美,死时才二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她在最灿烂的年华逝去,对她的家人来说是何等的打击。还有一个六岁女孩的墓碑,我每次来墓地都会看到在她的墓碑前摆着各种玩具和娃娃,看着碑上天真可爱的照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她逝于花蕊般的年龄,还未来的及享受人生,显然父母常来看她,并且象她活着的时候一样送给她喜欢的礼物,父母希望他们的女儿在天堂上依然快乐玩耍。还有一个墓碑逝者是八十多岁的夫妻二人同眠,碑文已经模糊不清,看上去有很长时间没有人祭奠了。

看着一排排的墓碑,我思绪万千,想的很多很多。人作为一个生命赤条条地来到世间,只有几十年,至多一百多年的时间,人生是短暂的,生命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死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它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当然,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为了死亡而活着,而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的充实、愉悦、有意义,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看着这些已经逝去人的墓碑,我更加感到人生的可贵,对生命的真谛有了更深的感悟。想想他们长眠在此,我们这些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多麽幸福,我们还有什麽不满足?还有什麽想不开的事呢?还有什麽东西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就应该知足常乐,就应该热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活的开心,活的洒脱,凡事想开一点,一切顺其自然。这样生活就会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活力。

第11篇:清明瞻仰烈士陵园有感

湖北保康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弥漫的硝烟,隆隆的枪炮声。这里曾经留下过贺龙的脚印,洒下了先烈们的鲜血。在烈士们倒下去的地方,现已建造了一座烈士陵园。

临近“清明节”,我又一次踏上通往烈士陵园的百步台阶,这是一条连接着现实与历史的通道。当我从现实走进历史,似乎每次都能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烈士们轻微

的呼吸,仿佛看见了那浓烈的战斗硝烟,听到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

踏着石子小径,我来到烈士们用身躯和鲜血铸就的烈士塔前,抬头仰望塔身,烈士塔直指云天,顶天立地,支撑着一片历史的天空。在它的身旁,左右各有一个朱红色的亭子,就好似两个克己奉公的哨兵。

记得第一次看见烈士塔时,塔身上“永垂不朽”四个字便吸引了我。“永垂不朽”是什么,我站在塔前沉思良久,是烈士们的名字?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名字都已无从考证;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可他们身躯早已溶入这青山绿水中。我环顾着陵园,塔前摆放着很多美丽的花圈,花圈上的白色小花经细雨的浸润,变得半透明,花圈上也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周围苍翠的柏树枝上挂满了洁白的小花,这是青年团员和学生们扫墓后留下的,他们在祭奠烈士们。我忽然明白,人固有一死,躯体终归会融入大地,但那永垂不朽的精神却能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这不正是对革命先躯们的人生写照吗?先烈们的躯体倒下了,站着的是他们永恒的精神—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们用鲜红的血液换来了今天的红旗飘扬,换来了现在的崭新生活。他们改写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们对革命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指引着我们不断奋斗,不断前进!

我围着陵园慢慢前行,当你感受着一种伟大精神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感觉。

在烈士塔的另一面上镌刻着“为人民鞠躬尽瘁”几个大字,在白色大理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正是烈士们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山区的解放,他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追击敌人。为了剿灭深山的土匪,他们毅然离开亲人长期同敌人展开斗争。他们把一身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人民鞠躬尽瘁”这是何等壮美、何等充实人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也是一种惊天动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魂”,正是有这种“魂”,我们的山城才会如此和平安逸,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繁荣富强。

今天,烈士塔依旧默默地伫立在那里,经历着风吹雨打,象一位深思的哲人。我漫步在陵园中,耳畔间响着烈士们的呐喊声,眼前不断浮现出在滚滚的硝烟中奋勇杀敌英雄们。

第12篇:清明有感Word 文档

清明节有感

双阳区一实验小学:赵书仪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又到了清明节,看着冉冉升起的红旗,我不禁想起了那些革命先烈。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用什么染成的?是用革命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看着高大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不禁又想到革命英雄董存瑞。当时,解放军冲锋的那一刹那,在那号角吹响的那一刻,董存瑞昂首挺胸,将炸药包顶在手上,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一声巨喊过后,那碉堡不见了,眼前是一片废墟,胜利的号角吹响了,让大家记住了这位革命英雄董存瑞。我又想了好少年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刘胡兰宁死不屈,不向敌人低头,最后英勇牺牲。毛主席为她提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我们一样年龄的刘胡兰,都能那么坚强,我们何尝不能?

望着那些革命英雄的雕像,我们不禁发是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尽一份自已的力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13篇:读古诗《清明》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第14篇: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

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 清明节前,我们龙联学校师生一行来到深圳红花岭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纪念前辈。天气阴沉,淅雨如诉,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心中难以平静。在土地下面,躺着先烈的遗骨,此时他们已经永远长眠了,但我仿佛看到了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使我们后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高楼大厦耸起了,先进的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和物质条件很丰富的社会里,我们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精神的满足。面对如此优越的环境,我们应该更加懂得感恩,在我们享受生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谁给予我们的?

今天我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血泪换来的。他们无怨无悔,甚至默默无闻,为我们争取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如此和谐的社会里,没有硝烟,没有炮声,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人们还遭受战争的威胁,作为曾经遭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我们深知这种苦难和不幸,反对战争,拥护和平,是我们每个热爱和平的人的责任。反对战争,但我们不害怕战争,我们要像革命先烈那样,勇于同战争的发起者作斗争。

时至今日,先烈的丰功伟绩、无私奉献不应该被遗忘,必须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要让这种精神时刻鞭策我们,继续完成他们保卫和壮大祖国的心愿。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从烈士陵园回来之后,我更加懂得幸福得来不易,它并不是伸手可来的,而是经过奋斗和努力得来的。一个个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显得如此鲜活,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的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以烈士精神为榜样,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强大。

第15篇: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

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诗句把清明时节人们的心情及气候写得入木三分。今年学校就安排我们五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去焕文祭扫烈士墓。我们走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那些为建设新中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和剿匪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们的墓碑前,表达我们对先烈们的祝福和敬意。

活动开始后,我们先围绕墓碑走一圈,使我顿时感到气氛很庄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祖国的大地。我思绪万千,我既没有烈士们的勇敢,也没有烈士们的精神。如果我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怎对得起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呢?

随后,我们参观了段奇,王凯等14位烈士的事迹。然后,我们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同时,一曲哀乐悠然响起,柳枝不再摇晃、小鸟不再歌唱、风也不刮了,他们似乎都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声音。此时的我,也没有了往日的高兴,段奇,王凯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现在就在战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牺牲过程。先烈们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把祖国建设好。可是他们还没有完成心愿就永远地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不过请你们放心,你们没走完

的路我们接着走!

你们的肉体虽然走了,但是你们的精神不会走,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它将永垂不朽! 我想这是我们唯一能为先烈们做的一点事了,让他们能有个更好的环境,静静的安息。“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第16篇:清明扫墓有感作文500字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祭祖扫墓,追思逝去的先人,古时候,还有禁烟火一天的习惯,所以又叫寒食。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尊重民族习惯,几年前,政府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

清明前后,正是春天中气候最宜人的时候,人们趁着大好春光,到乡村野外去祭祖扫墓,也可以徜徉在美好的春光里踏青赏绿,既追思了先人,接受一次传统教育,得到鼓舞,又可以接受一次大自然的洗礼,振奋精神,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每年清明我都要和儿孙们回老家上坟扫墓。

今年我们分别去合肥和肥东,连续两天,进城还乡,虽奔波劳苦,但感触颇多。

第一,无论城市农村到处是欢声笑语,康乐安宁的景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给城乡带来了巨大变化,城里居民生活比以前富裕了,乡里农民负担减轻了,城乡人民生活都有所提高,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证;

第二,人们安全和防灾意识加强了,无论在哪里人们都知道防止火、炮引起火灾或者伤人,做到火灭人离、炮响人散。人们开始走向文明祭祖、扫墓的新轨道;

第三,从烟茶到酒菜,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儿时所见“来了一位客,满村借鸡蛋、食油”的镜头,再也找不到了。好政策给人们带来好生活;

第四,农村眼下十室九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小孩,农村的安全潜在着隐患。同时,农村住房随意建筑,杂乱无章,没有规划,浪费土地,连救灾通道也没有,这些都急待政府帮助解决。群众寄希望于新农村建设。

但愿明年清明再回去,能看到家乡新变化,农村新面貌。

第17篇:清明节作文100字清明踏青有感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清明节作文100字:清

明踏青有感

昨天,爸爸带我去了赤湾左炮台。

我们来到林则徐爷爷的铜像下,爸爸指着生锈的铁炮,讲起了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爷爷布防珠江口,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立下汗马功劳;林则徐爷爷虎门销烟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18篇:清明

临河九年制学校2015年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顽强的意志,练就过硬的本领,成人成才,报效祖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团结互助等行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的,发奋学习的精神,大胆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组织领导: 组 长:王胜利 副组长:杨咪咪 薛胜春 成 员:全体学生 带队老师:班主任

三、扫墓地点: 爱园烈士墓

四、扫墓时间: 4月2日下午2:00

五、活动安排:(活动由校团委负责)

1、1:00集合(学校楼前),

2、1:20从学校准时出发。

3、2:00祭扫烈士墓

祭扫烈士墓议程:主持:薛胜春(团委支部书记)

1、向烈士墓敬献花圈

2、全体师生肃立、默哀

3、学生代表商小丽同学献词

4、王胜利讲话

5、全体师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6、瞻仰烈士墓(绕烈士墓一圈)

7、仪式结束后参观烈士陵园,然后自由活动。

8、集合归队回校。

六、活动要求:

1、学生统一穿校服,佩带校卡、团徽,带好校旗、团旗。

2、在活动前,向同学们做好“清明扫墓”的有关知识介绍。

3、要求同学们有组织、有纪律地活动。

4.要求在活动期间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说笑,(尤其是在默哀时)全体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严肃认真,不允许嬉戏,追逐打闹,要注意文明礼貌,环境保护、饮食安全和交通安全。

5、集体准备饮用水(每人一瓶)。

6、各班团干、班长自己动手扎小花。

7、以班为单位写心得体会

七、安全措施

1、不准在野外生火。

2、在活动时注意安全保护,远离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

3、不经老师批准,不得擅自离开队伍。习,但必须有科任教师负责。

5、活动流程:

(1)学校领导讲话(王笃生) (2)学生代表发言、领誓(印筱萌) (3)部分班级学生诗朗诵(七(9)(6)) (4)参观纪念馆

八、活动注意事项:

1、参与人员衣着整洁、学生统一穿校服,严格遵守纪律。

2、活动过程中保持崇敬之情,现场庄严肃穆。

3、活动过程中组织有序,所有成员要服从安排。

4、不随地吐痰,不可乱扔垃圾。

5、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如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向老师报告。

2015年4月1日

第19篇:清明

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摘要]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有所调整和革新。鉴于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今天如将清明节设立为公休假日,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故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清明节;起源;演变;习俗;功能;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一、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①

1.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另一方面,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做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2.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做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传说晋文公曾把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学界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

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按大历十三年(779年)诏令,每逢寒食,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①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朝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清明”之称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3.清明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祛邪求吉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之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的祓禊和招魂;二是欢快的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禊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也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从唐代以后,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二、传统社会的清明节习俗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

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①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②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③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④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⑤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⑥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具体做法此处从略。

(二)清明节的春游活动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我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

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个时候,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与婚喜合称“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传统的春游活动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等,此处不详述。

(三)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①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②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③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④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其他地方的清明食俗还有多种,不赘述。

三、清明节在当代中国的存活

状况与社会功能

(一)清明节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异

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文化消费需求、富于特色与活力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当代仍然是一个很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它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很多传统的成分,也有因适应新的社会情境而发生的变化。

1.传统的延续

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与农村有较大的差异。清明节在城市与农村也出现不同的传承形态。

在农村地区,清明节扫墓是每个农家必须郑重完成的事情,其主要习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形态。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是采取墓葬的丧葬方式,这为保持清明节扫墓时清除杂草、添坟、祭酒、烧挂纸钱等传统习俗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城市地区,清明扫墓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就北京的情况而言,每年清明节前后,民间扫墓活动都有很大的规模。据2004年3月31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从3月27日到29日14时,北京市通州区群众扫墓接待工作临时指挥部已经接待了9万余人,“而祭扫人流在未来几日内将持续增加”。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每年的祭奠高峰都在清明节前1周左右开始,逢周末时更是人山人海,可比平时增加几倍。”扫墓高峰日期间,通惠陵园周边采取单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拥堵。据2004年3月31日《长沙晚报》:“据初步估计,清明节期间,全省将有20万务工人员和10万在外地工作的人员回家乡祭祖扫墓。”2004年3月31日《新民晚报》一篇题为《祭扫大军年年“扩军”,今年上海祭扫人预计646万》的消息说:“据统计,今年清明期间落葬墓穴数达到20435穴,祭扫人数646万余人,祭扫车辆27万余辆,均创下历年之最。由于清明节正逢周末,上海市殡葬管理处预计4月4日人流将会比较集中。另外,3月27日、28日,4月3日也将成为人流、车流的高峰期。”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城市地区清明扫墓的盛况,而且呈现出日益兴盛的趋势。

2.习俗的变迁

建国以后,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清明节的习俗有了不少变化和革新。 首先,在清明节习俗的主要内容上,在传统的扫墓与春游两大项目中,现代人主要关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春游节俗已衰落。据笔者观察,在清明节前后,很少有人出于过节的考虑而出外踏青、游戏,除非在扫墓时顺便而为。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在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中,春游是与扫墓几乎同样重要的习俗。在城市,清明节不放假,一般工作人员自然不会耽误工作去游玩。但在农村,一般人也不在清明扫墓之外而特意进行节俗性的春游。如在山东枣庄市红山峪村,“目前踏青完全消失”。①当然现代人还是很重视出外旅游和户外娱乐的,只不过是在有时间和兴致时随意而为,不一定在清明节期间。

其次,建国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全国各地的学校或单位常在清明节组织人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也有一些人自发前往。

第三,城市人的清明扫墓习俗变化较大。与传统时期相比,城市里的丧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采用火葬了,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很多亡人的骨灰盒排放在一起;或者有坟墓,但一般也不按家族分区修坟,即一般找不到祖坟了。这些客观条件是祭祀习俗的基本构成要件。它们的变化必然带来祭祀方式和内容以至祭祀观念的变化。比如祭祀对象在骨灰盒里,就不会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找不到祖坟,一般就不再祭祀祖灵。在清明祭祀观念上,人们扫墓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或怀念,寄托自己的亲情,几无灵魂崇拜的成分。在祭祀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简单、文明、不断翻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以烧纸方式祭奠亡灵的传统习俗,以敬献鲜花、上网扫墓等形式寄托哀思,不事铺张,既文明又时尚。网上祭祀是近几年新兴的方式,一些网站设立网上墓园这种虚拟墓地,网民可以在这个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有些墓园的管理者将实地墓园与“网上墓园”互动,所有在实地墓园中安葬的死者,都可以在“网上墓园”得到一块网上墓地,死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网上专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也可以经常在网上墓园给死者写信„„②这种网上祭祀新颖而方便,但与传统的扫墓相比,缺点是不能兼有春游的好处。

(二)清明节在当代的社会功能

从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当代中国社会,主要作为扫墓节的清明节主要有如下社会功能:

1.能够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 2.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建设没有同步发展,社会上有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清明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3.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

弘扬包括清明节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

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清明节,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的清明节俗,使大陆人民的心与侨居海外多年的华侨的心连在一起。

清明节俗还有利于国家统一大业。每年清明节,很多台湾同胞来到大陆祭奠祖先并与亲人团聚。如1988年,成批台湾同胞和久居台湾的大陆籍乡亲,来到陕西黄帝陵拜祭。③

四、关于清明节放假的建议

鉴于上述各种情况,建议政府采取清明节放假的决策。

1.根据传统的扫墓与踏青持续若干天的节日习俗,可以考虑清明节放假若干天,连同前后的周末,形成清明长假。

2.考虑到现有休假制度,已有“五一”长假,可以缩减和调整“五一”假期,与清明节假期统一安排。

3.建议在清明节期间设立烈士纪念日,在这天由国家领导人带头祭奠、缅怀为革命事业、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烈士。

设立全国性的烈士纪念日的做法,在世界上是较普遍的。如1月7日是巴勒斯坦烈士纪念日、1月30日是印度烈士节、2月11日是也门烈士节、2月21日是孟加拉国烈士节、3月3日是加拿大烈士纪念日、3月18日是刚果最高牺牲日、5月6日是叙利亚烈士节、5月9日是俄罗斯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5月26日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6月6日是韩国显忠日、7月19日是缅甸烈士节,8月3日是几内亚比绍烈士日,等等。①一般国家烈士纪念日的活动都是很隆重的。如俄罗斯、美国的做法,在这天举行由国家元首参加并主祭的仪式,民间也有很多人自发到烈士墓或纪念碑前献花。

我国在建国以后,在清明节前后由学校或单位组织人们到烈士陵园扫墓已是各地普遍的做法,民众也有很多人在清明节自发去祭奠革命烈士。各地还有一些纪念当地著名烈士的节日。在今天,由国家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烈士节、更大规模地展开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是富于积极政治意义的,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日期,建议设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传统上是寒食节、传说中纪念忠臣义士介子推的日子。这样的置代既有对传统的的继承,也有推陈出新的意义。

4.建议将原定3月12日的植树节移到清明节假期,可以考虑将清明节的后一天设为植树节。这样植树活动可和清明节原有的踏青郊游习俗相结合,也可以强化清明节的环保主题。这一日期也在适宜植树的自然时段之内。

考虑到清明节的阳历日期比较固定,每年总在阳历4月5日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也可以按阳历在4月5日左右确定烈士节、植树节的日期,这样也不会越出清明长假的时间范围。

采取清明节长假制度,除了能够促进以上三种功能的实现外,还有如下效益:

1.能够借此恢复传统清明节俗除扫墓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即春游习俗,重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环节,并有效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2.实行清明长假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纪念革命先烈,有很好的政治意义;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黄帝,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植树和春游,可以增强国人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五一”长假,固然从本源上说,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但是这种意义缺乏配套的具体做法,不能落到实处,百姓欢度“五一”假期的方式只是休息或出游,没有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改此假期为一天是适宜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部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可以使国人的假期过得更有趣味、更有文化底蕴,从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极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更适宜设为长假。

3.更加密切民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国人的环保意识。

清明春游是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活动,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可以使国人更加喜爱接近大自然,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并进而加强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从时间上来说,清明节期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更适合春游,特别是踏青。选择清明节作为春游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据长期的经验自然做出的,显然更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清明节假期增设植树节,可使其环保主题更加明确、环保行为更加积极。

4.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清明节扫墓期间交通拥堵的问题。有了清明节长假,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集中在周末去扫墓,就不会造成交通拥堵。

5.可以促进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第20篇:清明

清明作文600字(1)

清 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晋文公想请介子推回朝做官,可是介子推却隐居山林。有人给晋文公献计说“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逃出山林”。晋文公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便派人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并没有逃出山。当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被烧死在大叔下,晋文公得知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他,每年的四月五日便定为清明节。 提到清明节大家一定会想到扫墓。我们家也不例外。

清明节那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到汤山给爷爷扫墓。爸爸开着汽车停到了山脚下,我们乘着板车上山。刚上板车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在市中心没有那种板车,我也是第一次坐这种车子。而且在开往汤山的路上,只见一簇簇、一丛丛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摆舞。但是当我在半山腰上看到了一座私家坟墓的时候,心情就像从山顶跌到了山谷,变得非常沉重。那一刻我希望时间能够停留,不想面对见到爷爷坟墓时的悲痛。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爷爷的坟前。只见一块大石碑上刻着我们全家人的名字,还有爷爷生前的照片。爷爷一副慈祥的面孔,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仿佛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很高兴。妈妈把带来的糕点和水果摆在了爷爷的坟前,我献上了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的一束菊花,给爷爷磕了三个头。并对爷爷说:“爷爷,您在那里生活的好吗?我们看您了!”给爷爷烧完纸钱我们就下山了。

回来的路上,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希望爷爷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生活的和我们一样幸福。 五一班 甘谢涵宇

清明作文600字(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年级:1565398796 清明作文600字(3)

4月5日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生活的空间是自己与生俱来的。

4月5日之后.我才知道这一切并不属于我。

四爷爷开车接我去坟茔的路上,一句话也没说,这是我能回忆的事情中,他最严肃的一次.下车的时候,有些阴天,有风从我的发际吹过.有些潮意.是因为清明吧!

母亲一直不肯告诉我,她说有些事是不用说的,唯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我也没有再问,因为母亲羸弱的身体经不起我的询问。

对着那快墓碑的时候,开始有些感触,因为立碑的孙子辈中竟然有我的名字。

再纸钱被点起的那个瞬间,有种想哭的念头.不应该有这样的冲动啊!再父亲还对爷爷记忆模糊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奶奶改嫁了,而我不曾见过我那年轻的爷爷.为什么会在纸钱燃起的那一刹那,有眼泪的温度堆积在眼角.那是一种怎样的情节呢?

十八年,十八年啊!意味着什么?从一个少不经事的少年到一个即将成年的男人.隐忍的是十八年的身世,母亲一直都不敢告诉我,说我还太小,不应该承受那么多.从小学,我的继祖父去世开始到现在,我的神经极度的脆弱,她怕!她怕啊!但现在她怕的是自己,她怕这是她过的最后一个清明了。

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童年发生,接二连三.留下的只有阴影!

晚上,一个人喝的烂醉,这是我第一次喝酒,一直喝到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再马桶里的水冲走吐出的东西以后,我开始哭了,哭的很小心。

就像我在未曾蒙面的爷爷坟前暗自宣誓的那样,我,独孤竹.一定要成为最好的作家.为这个不曾出人头地的家族称起一片天空。

清明作文600字(4)

落花寒食日,清明逢暮春。遥思武陵渡,不见亲人望。尺素无处递,院静徒念忆。愁转肠断时,念慈泪洒地。

——题记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带着哀哀的愁思和满满的怀念,过着清明。虽然我的老家没有祭祖的习惯。可是,我依然在我的心中怀念我的祖先。虽然我从未见过的老祖,也不知道他的事迹。可我依然在心中敬仰起来,因为它是我的祖先养育这一代的人,如果不是他,我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虽然我不知道清明是怎样祭祖的,每当清明我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在我的脑海中幻想;清明我与父母在山上除草,放烟花,干着许多有趣的事情。我开始憧憬。又怕天真的实现。因为我珍惜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希望他们离开,来实现我那笨蛋、又卑微、又无厘头的想法。我开始想象,又不知道我的同学在想我的同学在扫墓前做什么。刚才也是从电视节目看到的也不知道属不属实。可我又没扫过墓,可我开始像只可爱的好奇猫,头顶打满了许多的问号,来索求我想得到答案。我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打了起来,手指像个忙碌的工人,迅速、有便捷的完成它的工作。后来我觉得实在太复杂了。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还有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我很庆幸我不用扫墓了,更不用做这些繁琐的事情。

清明是缅怀和祭拜祖先的节日,虽然我的清明过得是那么的平淡无趣,可是我还是学到许多的知识。韩愈曾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我还是学到清明的习俗。清明是一个怀念亲人的日子,一个让人痛心的日子。清明也是一个让人哀思的日子。在这清明节,点上一只烛,,给祖先点亮光明;献上一朵花,向亲人表达无尽的怀念。 初三:雷璐

清明作文600字(5)

4月5日这天,小雨飘飘洒洒地下在泥泞的小路上,路上的行人匆忙地走来走去,脸上纷纷露出了悲伤,似乎灵魂都要出窍了。

在一条小路上,一个人拦住了骑黄牛的小牧童,他用沙哑的嗓子问:“借问酒家何处有?”小牧童没有看出他的悲痛,就欢快的指向了远处的店:“杏花村!”这个人答谢过后就向着店走去。

他走啊走,终于来到了杏花村,杏花村旁种满了杏花,满树的杏花纷纷落下,白色的花瓣到处都是。他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也是在一年杏花满树的时候,他为了去京城考取功名,抛下了了他那唯一的亲人——已重病在身的老母亲,他高中状元又有什么用,如果能让母亲起死回生,他宁愿名落孙山,永远陪在母亲身边,当他中第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母亲昔日温暖的笑靥,而是冰冷的坟地和满树杏花。这时,他后悔了,为什么他要不顾别人的劝阻执意赴京赶考,为什么要金榜题名,而不管不顾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

她失魂落魄地走进店,坐了下来,店小二见有生意,就立刻上去满脸堆笑地说:“客官要吃点啥?”他猛地一震,对,他要带点吃的给母亲。他对小二说:“小二,给我来一碗长寿面,再加个蛋,我要带走。”小二答道:“好嘞!”就忙去准备了。

他端着面,来到坟前,他放下面,情不自禁地在母亲墓前磕了三个重重的响头。额头磕在石头上,他却没有任何痛觉。

不知何时,他已泪流满面,恍惚间,他又听到了母亲温和的教诲,又看到了母亲和蔼的笑靥…… 六年级:翅膀中的世界

清明作文600字(6)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至。在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人们缅怀逝去的亲人,扫墓祭拜,寄托哀思。让逝去的人在天堂安息,祝愿活着的人平安。

清明这个节日是寄托人们的哀思的,不像其它节日那样喜庆,大家忙着扫墓祭奠逝去的人,人们带着鲜花美酒到陵园扫墓祭拜,在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做清明粿,也叫“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这做清明粿可是有讲究的,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这做粿皮可不简单要把菠菠菜汁倒入糯米饭中,然后放到一个石臼里反复的捶打直到把它锤得和菜汁完全融合变成绿色,然后以枣泥、豆沙、萝卜丝和炒过的肉末等为馅捏制而成一个个小包。虽然它造型比较简单,但味道十分清香,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清明粿以春天的绿意。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来祭奠逝去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雨在飘洒,人生思绪在轻扬。对冥冥之中的祖先或亲人的景仰与怀念,重温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天问,也许我们能再次从心灵深处感受一种人生的超越,体会一份血缘亲情的真纯,在祖先血脉依存的凝聚力与感染力中,梦寻一段娇花照水、杨柳临风的美好境界,清明节是我们祭奠逝去亲人,也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 初一:它是个人

清明作文600字(7)

今年的清明时节,或许对我于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清明节,第一个在姥姥离开后的清明节,在这个“雨纷纷”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有那种“欲断魂”的感觉,因为,我的姥姥与世长辞了……

窗外的天空飘着白云,有呼呼的北风吹过耳际,带来丝丝寒意。此刻,我眼前又映出姥姥那张慈祥的布满皱纹的脸,耳边又响起姥姥最常说的那句话,“要好好学习啊!”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六个月后的今天,我却再也听不到这句话了呢?为什么呢?

时光总是来匆匆,去匆匆。一眨眼,六个月过去了,所有的一切恢复了平静。但是谁又知道,就在六个月前,姥姥还在病床上笑着对我说:“不要哭了,人只有坚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未来的路不好走,但只要你微笑面对,就不再有什么困难了,懂吗?”当说完这句话时,姥姥闭上了眼睛,微笑着离开了。

我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姥姥时的那种感觉。一瞬间,你的至亲至爱悄悄地从身边离开,离开这个世界。那种心痛,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形容。我本能地哭了。第一次,第一次这样撕心裂肺的哭,我是多么想回到三年前那种幸福的时光,但天总不随人愿。

姥姥走后六个月,也是清明节。今天,我又回到姥姥家前的田野。当我望着那片辽阔的田野,眼前又浮现出姥姥拿着那根竹条在田野上追打着不懂事的我的情景……姥姥,我是多么希望您能再次拿起那久违的竹条,追着我满田野的跑啊!姥姥,为什么,为什么您却再也不肯拿起竹条来追我了呢?为什么……

今年的清明,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真真正正的清明! 河南安阳滑县第二初中初一:李向荣

清明作文600字(8)

听了“弘扬民族精神,争做美德少年”的报告后,我为介子推为国着想而死去的精神震撼,更为邓世康。辛弃疾。王二小。文天祥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而感动。是啊,当我们身着时尚衣帽,幸福地感受着家的温暖,我们曾想过那革命烈士的鲜血为谁而抛洒?当我们在清明节这天踏青扫墓,我们曾想过清明节是怎样由来的吗?

在很久以前,晋文公还在四处漂泊之时。有一次,他们没有了食物,是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熟给晋文公吃······晋文公登上王位以后,开始封赏跟随自己漂泊的大臣,可唯独没有封赏介子推。介子推辞了官职,回到家里照顾老母亲。有一天,一个人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立刻前去请介子推回朝。介子推知道了,就背起老母亲躲到了绵山里。晋文公派人在绵山里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后来,有人向晋文公说:“我们可以放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晋文公采用了他的方法,命人放火烧山,可就是不见介子推出来。等火停后,晋文公带人进去寻找介子推。只见他和老母亲抱住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他们抱住的柳树树洞里有一封血书,上面是这样写的:

割血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非常感动,于是,他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葬在柳树下,把这座山封为介山。每年的这一天,晋文公都来这里看望介子推。那棵柳树竟死而复生。晋文公称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叫“清明”。人们都在这一天给已亡人扫墓。

这就是清明的由来! 五年级:李怡文

清明作文600字(9)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眼间,清明又到了。

清明,让我响起了先辈们的亡灵。想到这儿,思念之感,惆怅之念,回忆之泪都一同涌了出来。

人们常说,故人已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已与今世的我们作了彻底了断。生者哀思,亡灵凄凄,莫非一寸思念的境地都不能保全,莫非一点点眷念都不能再继续?岁月流失,光阴荏苒,但时光却永不停息。

哀哀清明,恨恨离歌,频频回首,恍如隔世。有多少革命先辈们逝去,回首只望见那孤坟凄凄,野草立立,那瑟瑟的春雨和沙沙的清风仿佛也是在为逝者感慨。逝者已逝,只留下今人独自惆怅,独自哽咽。这又是图何呢?是为了那名和利,是为了那华车豪宅,美女环绕,还是为了青史留名?不,都不是!是为了共同的母亲——中国,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为了达到侵略者,是为了后人,为了我们现今社会的安定和谐。不惜舍出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热血之心,不惜把命当作赌注而去奋斗。这些革命先辈们有的走的轰轰烈烈,但更队的则是走的平淡无奇,但无一列外,他们都是光荣的!为了我们共同的母亲!

清明,思念似雪漫天飞舞;清明,思念如雨纷扬挥洒。花冢落落,短松冈再添新坟。无意,唤醒的心灵,无意,惹来满心的伤悲。徒步还唱“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竟使路旁桃花黯然失色,清明节若不是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天,而是在‘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秋天,恐怕会徒增更多的伤感吧。至少,春天的新绿和万物的焕然一新能倾诉思念的情怀。

清明时节情几许,天上人间永相随。但愿,天上人间一年三月里的春天,花团锦簇,没有离别时的哀愁,也没有追忆时的惆怅,有的是豁达,从容,温暖和幸福。 初一:王星月

清明有感
《清明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