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老北京的春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7 18:06: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老北京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穷人》 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能读准“哦”的读音。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

1、采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

2、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3、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基本功训练组合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把读、写、议、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交流穷人的穷体验在哪几方面,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2、对某些段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启发式教学

1、启发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如何反映了沙俄时代的黑暗统治和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1~11自然段。 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段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人物的心里和性格特征。教学重点:

(一)理解重点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中体会她善良和勤劳的美好品质

(三)体会穷人的穷苦凄惨的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导入

(打开课件,大屏幕上显示出“穷人”的课题,并伴着海浪的声音。)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思考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教学过程学习第一段(1~2):

(一)默读课文的第(1~2)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从自然环境和人物品格思考)

(二) 请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并回答,并回答上述的问题。学习第二段(3~11)

(一)找一个同学有感情地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并请其他同学注意该同学朗读的片段时语调的变化。(绿色圃

(二)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接着再请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完后,老师:哪位同学谈谈刚才第一位同学的朗读?(然后师生相互交流)接着播放原文的朗读。

(三)师:当安娜推开门,她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四)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句子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在学生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问:桑娜觉得非抱回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里又忐忑不安呢?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些想法说明她当时是怎样的心清?(让学生自由发挥)②在学生体会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时,老师适时出示第二个重点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提问:桑娜为什么宁愿让丈夫揍一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小结: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去写桑娜的语言和心情,而是那样平平常常地,却是那样真实、准确地写出桑娜作为一个善良。纯朴的妇女此刻的真情实感。

作业;1摘抄出一些你喜欢的语句词组

2用忐忑不安造句。

3课后朗读课文,并预习第三大段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能读准读音。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听过哪些故事?

2、那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呢?

3、对,有的故事我们听了会感觉很有意思,有的故事会让我们懂得一些知识,还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受到更多的教育,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

1、刚才在课前同学们说了很多故事,这节课我们还要读一个故事,有关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2、我们课前已经布臵了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读熟练了,是吗?

3、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了,大家有没有信心读好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山谷 森林 锋利 裸露 扩大 喘气儿 黎明 咆哮 造犁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三、初读感知

1、大家读的都很好,看来都已经掌握了。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小村庄呢?

课件出示小村庄,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2、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呢?(出示第一段内容)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指导读好第一段)

3、你觉得这个小村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齐读

4、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是什么样子啊?

图片展示(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

5、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啊?(出示最后一段内容)找同学来读一读。小村庄怎么样了?消失了

四、精读感知

A、这么美丽的小村庄,结局竟然是消失了,一无所有了。此时此刻,读过这段文字之后,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B、到底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美丽的村庄之所以起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器具起了毁灭性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快速浏览课文。(板书:斧头)

C、那么斧头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找到了就用自己的方式做上记号。交流找到的句子 句子1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都有“谁”?(村里所有的人家,谁家需要谁家就去看,没人管,这里指人们上山砍树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2)做动作理解“拎”和“拿”“带”的不同。突出人们没有把砍树当成一回事,非常随意。

(3)村里人砍下的树木有多少?(一棵一棵,表示表示数目不确定,非常大,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4)村子里的人们用斧头砍下树木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结合“裸”的字面意思理解树木被砍就像给土地脱去衣服。 句子2 (1)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一棵棵树木被砍走了, 村民们用这些树木做什么了?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a你说这些树木变成一栋栋房子给人们住,编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让人们使用,还可以用来烧饭取暖,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好,很幸福吗?

b一棵棵树木都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火,小村庄还会像早先那么美丽吗?会有怎样的变化? 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人们砍伐树木,他们虽然拥有了——(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柴火),可是这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D、体会小村庄遭遇的灾难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还不错是什么意思?

(3)大雨会喘气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一连下了五天五夜,你来想象下五天五夜的雨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文字教师朗读课文想象雨后情景。 (5)齐读第四自然段。

结合板书总结:是啊,小村庄被这咆哮的洪水给卷走了,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没有了湛蓝深远的——,没有了清新甜润的——,房子——,工具——,家具——,一切都没有了。”(小村庄的树木被砍光了,山坡上的土地缺失了树木,就会变得非常松软,所以一遇到大雨,就会抵挡不住暴雨的侵袭)

五、拓展

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小村庄的人们? 怎么样使这个小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呢? 板书(植树)

六、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斧头

美丽--------------消失 植树

《钓鱼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学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安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猜一猜这本书叫什么——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2、介绍作者: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读生活这本书的朋友,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兰费蒂斯的美好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经历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

3、揭示课题:

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谜语导入,让孩子明白善于读懂生活,就会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介绍作者意在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让孩子从实际的例子中明白生活这本书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初知内容。

1、学习字词

捕捞 操纵 乞求 启示 诱惑 告诫 鱼饵 翕动 鲈鱼 皎洁 沮丧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筋疲力尽 依依不舍 道德抉择 道德实践

2、理解词语(检查词语的理解。

3、了解课文内容

生字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4、快速默读课文,在读书时产生了哪些疑问,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善于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古人云:学贵在疑。让学生提出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变化

(一)感受“我”的不舍之情。

1、哪位同学钓过鱼?能说说你钓鱼的感受吗?面对着你好不容易钓起来的鱼,你会舍得把它放走吗?

2、我们文中的小主人公詹姆斯舍得吗?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词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看看你有怎样的体会?

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你体会到了“我”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失望、难过、沮丧……)(板书:沮丧)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 (板书:依依不舍)

(二)默读课文,说说“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学生交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詹姆斯那么不肯放鱼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把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想想你有怎样的体会?

1、欣赏大鱼,感受兴奋之心情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

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交流。(高兴、兴奋……)(板书: 得意)

齐读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们能用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

(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深深吸引着我,我当然不愿意放。)

2、品析词语,感受钓鱼之不易

这条大鱼非常难钓?读第三自然段,划一划体现大鱼难钓的词。 学生自由读,划。交流,品味。

(原来这条大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难怪我不愿意把它放回去。) 感情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不舍得放鱼的心情,学生会感受更深刻。从作者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入手,让学生找找舍不得的理由。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在感受鲈鱼大而美和难钓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钓到的大鲈鱼之难。为下节课在严格的教育中实践道德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我”好不容易钓到这条大舻鱼,内心是那么兴奋,父亲为什么一定让我把它放了呢? 我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兴奋 得 意

放鱼 沮丧 依依不舍

军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

2、学习边默读边思考。

3、通过有效的朗读和默读,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和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

学语文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仍以朗读和默读思考为主,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渐要加强连贯的训练,练习轻声读思考的本领,学习默读,并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读懂课文。

在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逐渐开始进行关键词句的理解,能真正在读懂课文上下工夫,要着力体现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成为语言实践的主人。同时还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目标指向明,教学策略新,问题引导清,兴趣激励强。) 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等形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充分实践,能读懂课文为什么将主人公称之为“军神”。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主要以课文内容为主,便于师生教学。 教学要点:

一、复习巩固

1、读题

2、读词,连词成句:刘伯承 使用

麻醉药

忍受

军神;

3、讨论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时间、人物、干什么、结果怎样……

二、导读示例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用笔划出表示沃克医生神态的词语。

2、交流,启发讨论:为什么沃克医生有这样的表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刘伯承在手术的前后什么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术前:不愿意使用麻醉药 术中:数刀数、抓破床单 术后:一笑

四、精读训练

(一)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内容,划出表示刘伯承表情的关键词语。

2、讨论:(1)“恳切”的意思?“恳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恳切”?再读课文内容。(2)刘伯承说“能“,他能做到什么?你能做到什么?为什么他还能平静地说,说明了什么?再读课文内容。

3、练习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1、读课文内容,划出刘伯承在手术中是如何表现的句子。

2、朗读交流。

3、再圈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

4、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

五、六自然段。

1、练习朗读。

2、出示课文重点句子,朗读训练。讨论:你体会到沃克医生当时是怎样的内心?

3、齐读。

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这样的朗读交流

六、作业:课外搜集刘伯承的故事读一读,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新型玻璃》

【课前准备】

1、生字、词的幻灯片。

2、每个小组准备白纸一张,用于课后思考题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

“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的类型、新的品种。)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多少种新型玻璃?等等)

二、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⑴ 同学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⑵ 出示生字、词的幻灯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解答。

认读:盗窃、嫌疑、夹丝、粘、噪音、废水、安然无恙、藕断丝连。

重点理解安然无恙:平安,安安稳稳地,没有受害等词语。 3、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费(

付(

) 形(

废(

寸(

占(

绸(

阻(

浅(

) 粘(

调(

祖(

践(

4、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如:特殊(shū)、仍(rān)然、即(jí)使、调(tiáo)节、处(chǔ)理、奇迹(jì)

三、探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2、交流:

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课文共写了5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四、复习、巩固、听写8个生字

一、回忆、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窜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盗窃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回忆一下:

课文讲了几种新型玻璃?

二、精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

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特点:自动报警。

作用:防盗。

理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2、读课文,仿照第一自然段独立思考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书上)

3、小组进行交流: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起设计表格、填写表格。

4、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5、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说一说,请你用自述的方法。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小组互相说,全班汇编。

6、探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明确要求,拓展练习

1、现在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今天我们也来发明一种新型玻璃。请你仍然用“自述”的方法说一说,想一想,你设计的新型玻璃可以用在哪?

推荐第2篇:《老北京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2.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2.检查学习情况

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认识词语:规矩腊八蒜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毛驴恰好一盏灯预示吉祥

重点理解词语:吉祥忙碌翡翠日夜不绝截然不同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2.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3.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

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

4.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

五、课外延伸:

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

六、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

七.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开始 腊月初 老北京的春节 高潮 正月十五 结束 正月十九

推荐第3篇:老北京的春节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参赛教师 29号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月初、腊八节、腊月十

九、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从而导入对老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细读课文,抓住“开始”“高潮” “结束”的日子,体会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用笔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等环节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企盼的一个节日,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大家学得很投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同学们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平日里一些沉默的孩子们,一反常态,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只有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课堂,让他们欲罢不能,思维才能在交流中碰撞,智慧才能在交流中闪光。

推荐第4篇:《老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

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

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推荐第5篇:《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

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成都双庆小学北校区四年级一班四年级:肖荣

推荐第6篇:《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字11个,会写9个,学会独立识字。

2.理解“规矩、除夕、通宵、彻夜不绝、截然不同、高潮、恰好、灯火通明、预示、吉祥”等在文中的意思。

3.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学会找出段落中心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圈点勾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吟诵古诗《元日》 (1) 想一想

春节里人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2) 说一说

从大家刚才所说的以及自己所想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呢?(生自由说)如此热闹的春节场面大家想去看一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到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吧。(板书:老北京的春节) 2.读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8页,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

过渡: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我会认

①PPT出示“我会认”中的字词(指名读)

lián biān

qià

zhǎn

fěi cuì 规矩

对联

鞭炮

恰好

一盏

翡翠

xiāo

cháo là

suàn jié 通宵

高潮

腊八蒜

截然不同 ②去拼音全班读。 (2) 我会写

PPT出示文中的生字图片。

①我们要如何记住并写好这些字呢?大家来说一说吧。(音、形、义) ②师补充强调“拜、吉”并范写。 ③写一写 2.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

学好生字新词,读起课文就更顺畅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拿起笔来用“--------”画出来。 (2)内容汇报

生说,师板书:腊月初

八、腊月十

九、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正月十九。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板书:开始、结束) (3)识记

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重要的日子并把它们记住。

三、创设情境,精读品味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舍爷爷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热闹、欢快的节日,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节日?请同学们将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美美地读一读。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生读)

(一)研读1--3自然段:色味双美品腊八,上街赶集过十九 1.规矩:

老舍爷爷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同学们,“规矩”是什么意思啊?(标准、法则)。 2.腊八

(1)初读

那这里的腊月初其实是指?(腊八)。到了腊八,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真是?(色味双美)。

(2)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老舍爷爷呢觉得老北京的腊八蒜可是色味双美啊!吃着这么美味的腊八蒜,可真满足。可是啊,只有老北京的人们才可以泡出这么美味的东西,心里可得意啦。老师请喜欢腊八节的同学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好吗?注意要读出知足与得意的感觉出来。 3.腊月十九

(1)说一说

过了腊八,人们迎来了腊月十九,这时候,谁在做什么呢?(兴冲冲过节的心情)

(2)年根:年底。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喜迎除夕团圆夜,守岁通宵灯火明 1.找中心句

第四自然段些什么呢?老师请一位喜欢除夕的朗读小高手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1)中心句

生说中心句: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强调:中心句一般在开头或结尾,阅读题中,大家要特别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板书:热闹) (2)体会热闹 ①PPT展示第2 句话

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第二句话,边读边想:人们在做什么呢?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除夕是热闹的? A.做什么:赶做年菜

B.词语:家家、到处

[不是一家、两家、三家,而是?(生:家家),家家赶做年菜,既忙碌又欢乐,而且好像还闻到了?(生:酒肉的香味)。酒肉的香味啊,大家来猜猜看,他们做的年菜有可能是什么?(生自由说)。除夕晚,大家在厨房煮着丰盛的年菜、一边煮一边开心地聊着天儿,这样的除夕可真?(生:热闹) C.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师评:强调了“家家”和“到处”,读出了热闹的感觉,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D.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确实感受到了每一家都在做事儿,都很热闹。但是,老师觉得这里是“赶做年菜”啊!是很忙碌的,所以,让我们读得快一点儿(师范读、生齐读),诶,“家家„„”,所以说,除夕可真?(生:热闹)

②PPT展示第3句话

不仅是赶做年菜,老北京的人们可忙碌了,请同桌互相读读第3句话,看看人们都在做什么?哪个词还让你感受到了热闹? A.男女老少:

B.红红的对联:大家请看黑板,这里像不像红红的对联啊?红色给人一种红红火火、喜庆的感觉,让人觉得除夕可真?(生:热闹) C.各色年画:五颜六色,既漂亮,又很多,可真热闹!

D.鞭炮声彻夜不绝:“彻夜不绝”是什么意思?(生自由说)换句话就是说鞭炮声整夜都没停止过,说明除夕可真?(生:热闹)

③PPT展示第

四、第五句话

除夕来了,家家赶做年菜,那人们之所以做这么丰盛的年菜是因为?(生: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人们要吃团圆饭,因为除夕是团圆的日子啊!(板书:团圆)家人相聚,欢欢乐乐地一起吃年饭,所以说,除夕可真?(生:热闹)

除了吃团圆饭,人们还要做什么?(生:守岁)。守岁是什么意思啊?等到晚上12点,钟声响起,家家都燃起了鞭炮,到处是噼噼啪啪的声音,那可真?(生:热闹) (3)朗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声音和表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表现一下这热热闹闹的除夕好吗?(生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小知识。

五、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八 大年初一

腊月十九 元宵

除夕:热闹 正月十九

第二课时

一、歌谣导入

PPT播放春节歌谣,学生们边读边打节拍。 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nián),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xiǔ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精读课文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

(PPT放映第一句话)在除夕的鞭炮声中,人们迎来了大年初一。可是,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生:截然不同) 1.“截然不同”

说意思,造句子。 2.朗读

那大年初一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请喜欢元宵节的同学为大家读读这一自然段? 3.体会不同

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拜年、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买玩具)]。除夕人们在家赶做年菜、吃团圆饭、放鞭炮,而大年初一,人们却是走出家门到处拜年、逛庙会,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4.逛一逛(PPT展示文中图片)

说到庙会,大家想不想去逛一逛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吧。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一看,逛庙会的人们都可以做些什么?[两个人聊天儿、看西洋镜(西湖胜景)、演杂技、买特有的玩具] 5.说一说(PPT展示句式)

哎呀,黑压压的人群,人们能做的事还真不少呐!现在呀,老师想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可以„„还能„„”大家可以说图片上看到的,也可以说由黑压压的人群所想到的。 6.体会不同

同学们,老舍爷爷说是“逛”庙会,大家说一说什么叫“逛”啊?(左看看、右瞧瞧,慢慢悠悠的,心情特别的悠闲,特别的舒畅,这相对于除夕人们赶做年菜的紧张气氛又是?(生:截然不同)的。 7.读一读

大年初一,拜完年,约上朋友一起去逛庙会,多么悠闲呐,让我们带着这种悠闲的心情去感受一下大年初一的生活好吗?(生读)

(四)研读第六自然段 1.PPT放映闹元宵视频。

过渡:大家读得这么棒,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吧! 2.感受热闹

(1)朗读: 过完初一,人们又迎来了?(元宵节),“元宵一上市,着春节的?(高潮)就到了(板书:高潮)。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了。正如一首诗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让我们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元宵灯火好吗?(生读)

(2)赏灯: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多么想去看一看元宵灯火啊。可是谁能告诉老师,应该到哪儿看呢?为什么?

A.大街上、老铺:(请男生回答)

a.男生们带我去大街上看一看吧。“处处张灯结彩„„碧绿的长龙。”(男生齐读)

b.仿写“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 B.家中:(请女生回答)

女生们带我去你们家中欣赏一番吧。“家中也有灯„„小铃铛呢”(女生齐读) (3)人们除了赏灯还可以?(吃元宵)。为什么吃元宵啊?(板书:快乐吉祥)

(4)小结:(PPT放映各式灯笼)

元宵节来了,人们邀上亲朋好友,牵一缕月光,走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到处是张灯结彩,人们好似游荡在一片火红的世界里。回到家里呢,依然灯火相伴,吃着热腾腾的元宵,那感觉多么温暖、多么的喜庆啊!所以,元宵节是?(喜庆的)。(板书:喜庆)

(5)有感情朗读

(五)研读第七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啊!老北京的人们刚过完元宵节,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三、知识拓展

生自由交流与春节有关的一些小知识。

四、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是,那种热闹的气氛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练习自己过春节的场景,下一篇小练笔。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腊八 腊月十九

除夕 :热闹

老北京的春节

大年初一:悠闲元宵:喜庆 正月十九

推荐第7篇: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再来说说自己知道的习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法: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

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及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六、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在读书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元宵节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灯会,了解更多的春节活动。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七、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2、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八、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图片和声音说说这是什么节日?把熟悉的习俗说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生字词

巩固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区别多音字。

(三) 课文分析

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句子,说出印象最深的哪一天并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五)作业

让学生观察我们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并且来告诉学生过一个安全、和谐、有意义的春节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目的。

推荐第8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Α ”本┐航诘南八渍嬗腥ぃ

推荐第9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六年级:zzy1018657621

推荐第10篇: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南方网讯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

三、糖瓜粘,二十

四、扫房子,二十

五、炸豆腐,二十

六、炖羊肉,二十

七、杀公鸡,二十

八、把面发,二十

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编辑:姜志)

第11篇:《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主备人 许雪梅 娄彩凤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欣赏图片)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习生字。

(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集体反馈生字在认读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4、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知。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初读课文后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3.学生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生字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4、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检测

1.检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语。(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2.出示教学目标

二、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2、请思考本文是按什么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进行表达的?

3、找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督查自学进展,纠正自学的偏差。)

三、互动点拨

1.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2、请思考本文是按什么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进行表达的?

老师点拨: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找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小组汇报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5.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朗读。

四、达标检测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可所学的知识分析下列诗句和谚语所描写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五、拓展总结。

1.春节的习俗。(幻灯片)

2.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3.小结: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节日风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巩固》。

2.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十九——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12篇: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材分析〗《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满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习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

(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 “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

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 “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

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

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

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 “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 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

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 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

〈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

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 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08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第13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第二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第三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

第四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

第五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 第六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灯的多种多样。从大街到家中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第七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后细读课文,了解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可重点指导第6自然段,“处处张灯结彩——家中也有灯——”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

2、老北京过年的每一个习俗都有来历,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交流。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练习的目的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过全。可先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起说一说。

3、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都与过年有关,可以把这些内容和学习这篇课文结合起来。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关过年的资料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归在一起。

关于生字

本课生字较多,注意“逛”读guàng ,不读kuàng ,“截、拜”二字,笔画容易错,要注意辨别。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拓展习题

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 快乐吉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气氛热闹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3、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

相关资料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过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川江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时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

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洋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是对北京腊月里忙年情况的星星描述,流传已久。 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 腊八:指腊月初八。

腊八蒜:色味双美,蒜色——如翡翠般绿,蒜味——微辣。 贴近年根:指临近年底。

精品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 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讨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第14篇:老北京的春节词语解释

14、北京的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第15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泾源三小

牛冬琳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老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风俗习惯。语言很生动,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以及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再找出春节“开始”“高潮” 和“结束”的日子。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人们过节时在干什么,学习作者抓住的人们活动来写。再细读课文,精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小组议论: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除夕为什么这么热闹?重点朗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有多有美有神奇。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教学时,我主要运用观看画面、小老师的示范、男女生比赛、学生评一评等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乐读。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设计了“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课文写了什么地方的灯,都有些什么灯,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孩子们读得挺有感情。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同学们他们说说自己家乡春节的习俗,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们说到了贴福字、贴门神、收压岁钱、看灯会等过节的习俗。说到自己春节最喜欢做的事,个个眉飞色舞,情绪激动。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16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以“过年”为主题的单元中《老北京的春节》一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此引出的话题,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可采用“自读发现——品读探究——自主延伸”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书感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和课后收集资料的能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将老北京的春节与自己家乡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指导学生理解第六自然段,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有美。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访问长辈朋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等方法,了解自己家乡和各地的春节风俗。

教师准备:利用各种途径查寻关于春节的风俗及有关传说、由来等知识,以备课堂之所需。

制作课件,创造春节喜庆的氛围,让课文脉络更清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背诵刚刚学过的古诗《元日》,引出“春节”这个话题。通过交流春节最喜欢做的事情,激发学生对过年的美好回忆。送给学生一首过春节的歌谣(课件展示歌谣动画: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提问:歌谣里唱的过春节跟我们过春节一样吗?然后告诉学生歌谣里唱的是老北京的春季,从而引出了课题:《老北京的春节》(课件展示,同时板书)

(二)、以题生疑,引导初读。

揭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过春节有什么不同?”“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最热闹?”等。生交流后,相机将有意义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这些疑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三)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或喜欢的句段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读书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读字音,让学生接龙读课文,注意互相评议、纠正。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交流读书收获。

让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些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字音读准了,课文读顺了,并能用一两句话回答上述的问题,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读文质疑,重点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读自悟,探究解疑,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过春节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

1、再读课文质疑。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来。

经过筛选梳理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大致有:(1)、“腊八粥”“腊八蒜”“翡翠”“除夕”“截然不同”“庙会”“守岁”,这些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不必立即给予解释,而是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腊八粥”和“腊八蒜”让学生在具体的段落里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翡翠”“除夕”和“守岁”让理解的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补充;“截然不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其造句;“庙会”可结合课本图帮助理解。

(2)对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提出“老北京的春节人们都要干什么?”“春节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高潮,什么时候结束?”“老北京的春节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细读课文探究。

以上三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起到联系全文的作用。后两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加深理解和体验,领悟全文。

(1)、自读感悟。

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反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自我揣摩,自我感悟。

(2)、讨论交流。

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再朗读再感悟,然后互相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对前两个问题进行总结,并用课件展示,帮助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的内容是:

(开始)腊八: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十九:放年假买爆竹和玩具买年画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拜年逛庙会

(高潮)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结束)正月十九]

(3) 、精读探究。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描述了怎样一番景象?从哪几个词中能体现出来?(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几百盏灯) 认真读一读,读出快乐的心情,仔细品味,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课件展示句子,口头填空。

有的老铺都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你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出什么?(元宵节上灯多种多样。)

让看过灯会的同学介绍交流,本节课就达到了高潮,然后,让全体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这个自然段。

(五)、课外延伸,拓展迁移。

1、交流课后收集到的各地春节风俗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2、回顾全文,观察本文写作特点(按时间顺序介绍),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要突出与老北京春节的不同之处。

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注意观察、思考和表达,开阔了学习视野,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17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本文节选自作者老舍的作品。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

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讨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第18篇:老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老北京的春节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贴)年画

)新衣

)毛驴

)风景

)庙会

)元宵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事物完全两样,毫无共同之点。(

(2)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景象。(

3.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除夕

大年初一

元宵节看灯

守岁

拜年4.用____画出表现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丽的句子。参考答案:1.穿 骑 看 逛 吃

2.(1)截然不同 (2)张灯结彩

3.除夕——守岁 大年初一——拜年 元宵节——看灯

4.从处处张灯结彩到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第19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桂洋中心小学

林艳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童谣,你们想听听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

(2)识记字形。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一)品读“热闹的除夕”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时候?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找段落中心句)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思考:人们在除夕都在做什么?

3、拓展:请你也来说说,除夕的晚上,你们在做什么。(在了解放鞭炮时,相机理解“彻夜不绝、通宵”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师创设情境,引读。 除夕这一天,远在他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合家团聚,举杯同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请你读——

5、小结:在这团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人们企盼着幸福生活,追求平安、团圆和祥和。

(二)品读“高潮的元宵节”

1、过渡:除夕是如此热闹,可却还不是老北京春节时的高潮。春节的高潮是在什么时候?

2、师范读,生思考:和除夕相比,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明月当空、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各式各样的灯,还要吃元宵。(相机理解“灯火通明”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理解感悟:从描写灯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这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各式各样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灯,展现了一片灯的海洋。

4、指导朗读。师创设情境,引读。

元宵节,天上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迎来了春节的高潮。请你读——

5、小结:元宵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声有色有形的光亮世界,我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充满了新的祝愿。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我们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或做一份手抄报,介绍春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2、继续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老舍

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20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有关资料。找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编辑成册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老北京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