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贺新郎读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8 09:01: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泽东贺新郎 读史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毛泽东手迹《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庄屐,应为庄蹻(?-前256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推荐第2篇:毛泽东贺新郎 读史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毛泽东手迹《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庄屐,应为庄蹻(?-前256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推荐第3篇: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推荐第4篇:贺新郎

贺新郎·邑中园亭

宋 辛弃疾

甚矣我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原序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注释

piáoquán

1、此罢居瓢泉之作。邑:指铅山县邑。仆:自我谦称。此词:指《贺新郎》词调。停云:停云堂。意:猜度,料想。

- 1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搔首延伫。搔首:挠头,烦急貌。就:成。

7‚江左‛两句:当年江左的名士,以酣酒而求名利,哪里真知酒中的妙理。江左沉酣求名者:指南朝的那些纵酒放浪的名士清流。苏轼《和陶潜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江左:长江以东。晋室南渡,东晋及宋、齐、梁、陈相

láo继建都金陵,占领江左一带,史称南朝。浊醪:浊酒。

8、云飞风起:暗用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9、‚不恨‛两句:袭用南朝张融语:‚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南史〃张融传》)狂:指愤世嫉俗的狂态。

10、‚知我者‛两句:真知我心者,二三子而已。二三子:借用孔子对其学生的称谓,指少数几个知心朋友。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

- 3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 。yíng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zhéfǔbì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 ‛。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 。‛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 5 -

推荐第5篇:贺新郎

贺新郎

教学目标

1、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2、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5、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毛泽东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到毛泽东,同学们首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内容呢?可以只说出关键词。(其中可能会有诗歌、伟人、开国领袖等,只需引导出诗词即可)

2、作者介绍 (参见导学案7页)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今天,我们先撇开政治等内容不说,只拿诗人毛泽东说事儿。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呢?集体诵读已学的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 咏梅 (1961.1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 长征(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我们学过不少毛泽东诗词,其中能够被我们所识记的大多有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我们一代伟人为数较少却颇具味道的抒情之作。

二、介绍写作背景(参见导学案8页)

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

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当时分别时,清水塘边的小道,夫妻俩不知走了多少回。而这天拂晓的送别,清冷的天色,清冷的弯月,清冷的水塘,清冷的草路,再加上妻子杨开慧那清冷的眼泪,《贺新郎》就这样从心底里涌了出来。此词是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

三、诵读感知

读诗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的生命演奏出来。 ——余光中

1、自由诵读。

2、听录音朗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 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 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

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

扫寰(huán)宇。重比翼,和(hè)云翥(zhù)。

四、疏通文句

1、学生合作疏通,记下疑难之处

2、指名学生疏通,教师点拨。

五、抓住关键词,结合景物特点,合理想象,再现送别画面。

从此就要和你挥手告别远去。在分别之际,我们凄苦的心啊,哪能承受住如此难舍的悲伤的相望!从此,我又将独自一人浪迹天涯。何时是归期?只好把我此时的离愁别苦的心情向你说了又说。可纵是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倾诉不尽!我知道,此刻你的心也和我一样柔肠寸断。我看见你的眼角眉梢都写满了离愁别恨。但坚强的你,却在强忍着悲哀,不让泪水落下。也许,你还在误会我上次的信中所说的话,悲痛中还带着些许的怨气。但是,我相信,我们之间的误会就像那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逝的。因为啊!仔细想想,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我们是最知心的患难夫妻。谁也没有你我最了解对方。可是,此时我对你难舍的眷恋和深藏在心底的痛苦,即使是洞察秋毫的老天爷也不见得知道啊!

今天早晨,小吴门路上的冬霜疑结得好厚好厚啊!半空中一轮残月还斜照在家门前的池塘上。显得是那么的凄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突然,又听见火车启动的汽笛声,更让我肝肠寸断,难舍难分啊!别了,我的爱妻!别了,我亲爱的孩子们!从此,我又将孤身一人去闯荡天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抛家别业,远离亲人!临行前,我希望你割断这千般愁万种恨,坚强勇敢地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应该像昆仑山的绝壁倒塌和台风横扫宇宙那样,彻底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世界。请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革命的胜利中夫妻相逢,就像那雄鹰一样和着绚丽的云霞,在天空中比翼翱翔!

六、研读诗意

1、这首词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场景:夫妻离别

感情:离愁别绪、革命豪情

一是对与妻子离别的感伤愁苦、失落,以及对爱妻的宽慰、怜爱。

二是革命必胜的希望和昂扬激情。

2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情感基调由哀婉、凄清转向高昂

(回顾背景:1920年结婚,1922年10月,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毛岸青出生。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3、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赏析意象、意境。

挥手: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千百年前的人,和千百年后的人,有同样的悲伤。分别——终究是人们最不愿面对的一种情形……悲伤、忧愁、思念,终于化作那轻轻的挥手,化作那最后转身时的一瞥,在越行越远的身影中,定格成心里一种隐隐的痛,在有月亮的晚上,悄悄的扣着我的心扉…… 恨: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相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恨:离愁别绪。杜甫:“恨别鸟惊心”

李白:“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还:深明大义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苏轼:“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句意谓,人生滔滔,都 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头顶半天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踽踽行进在东门外大路上。没有言语,也没写内心活动,全用苍凉的景色营造肃杀悲凉的气氛,衬托出夫妻别离时的凄苦的心境。这是在车站候车时浮起的意念,拂也拂不掉的印象呀!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留恋处,兰舟催发。

凭割断愁思恨缕

杜牧: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若往昔词人,该留下多少悱恻,抑或不尽缠绵,或悬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哀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重比翼,和云翥

《尔雅》“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阮籍:“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七、悟情

1、如何理解“人有病,天知否”?(板书见导学案8页)

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以求得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2、比较:毛泽东与其他诗人情感的异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凭割断愁思恨缕——毛泽东

相同:作者的离愁和其他诗人一样多

不同:其他诗人将自己的所有情感都集中在个人的愁苦上难以遣怀,即使是一代君主李煜也难以走出个人的苦闷。

毛泽东则要坚决割断这满腹的愁思恨缕,全身心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表现出决然的革命情怀,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3、这两种情感有怎样的联系?

作者将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

4、评价与鉴赏

词作给我们展示了伟人的另一面,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八、总结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想象与联想,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知人论世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九、拓展延伸:

“多情自古伤离别” 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而且这离愁别绪也是多种多样的,都有哪些呢?我们结合曾经学过的几首诗,探究一下这些诗作写了哪种别离,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规律。

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㈢借送别言志。这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㈣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流露作者对故乡不舍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十、练习实践:

鉴赏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 。 (1921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通过细节动作,借助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爱人杨开慧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十一、作业:二选一

1、试写现代诗

人生自古伤别离,在人流攘攘的站台上;在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在满写着师生情谊的校园,有时送别的可能是自己曾走过的一段路,或曾经历过的一段时光……

写作:毕业,要与同学分别;离家在外,要与亲人离别……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次别离。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离别时的(惆怅、孤寂、伤感、鼓励、劝勉等)情绪。

2.写一篇小作文

描写离别之景之情,情景交融。要做到以情动人。

推荐第6篇:贺新郎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在创作《贺新郎·别友》一词中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用真切细致的白描,把夫妻间的离情写得细致入微,具体感人。通过典型环境中人物典型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既热烈而又理智的典型性格。另一方面又有艺术夸张,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贺新郎·别友》一词结构谨严,表达含蓄。全篇始终围绕着个\"别\"字铺写,从话别、送别写到别后,脉络分明,但全篇又不着个\"别\"字,而完全让人们自己通过词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去体味,全词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①去:离开。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②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③书语:信中的话语。季世昌先生说他所见手迹:\"书语\"又作\"诗句\",证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误会由赠诗引起。

④云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⑤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为\"重感慨,泪如雨\"。(病:也指误会。) ⑥东门路:古诗词中指离别之路,也指斗争之路。这里又双关通往长沙东门之小吴门火车站的道路。

⑦横塘:长沙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⑧如许:这样。

⑨凭:意思是借以,包含两方,非单\"请求\"彼方。 诗词译文

挥手从此离去。

1 离别前凄然相向, 倾诉离苦让人如何承受。 我看你眼角眉梢, 强忍热泪满是哀怨。

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 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

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 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 早晨东门路上被霜覆盖着, 横塘之上还有半天残月, 显得如此凄清。 汽笛声响令人肠断, 从此天涯孤旅。

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 让我们像昆仑山的峭壁倒塌, 台风扫荡寰宇一样。

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

创作背景

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九月至十二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该词作于这年十二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毛泽东\"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毛泽东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2 诗词鉴赏

《贺新郎·别友》一词从\"挥手\"告别踏上火车起笔,写到\"汽笛一声\",把丰富的内容压缩到短暂的瞬间,又用很慢的镜头把这瞬间的丰富内容徐徐展现出来。

整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妻子的离别之情和革命志士的远大抱负,既有缠绵的儿女情长,更有为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将青年毛泽东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描绘的淋漓尽致,整首诗巧妙的古诗词的或诗句或文意或意境,感情表达得情真意切,实属佳作。

词的上阕,首句\"挥手从兹去\"引用唐代诗人李白《送友人》诗句:\"挥手从兹去\"点化而成!这五个字,独成一句,不但总括全词,而且引出下文许多动人情节。。作者为读者展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惜别图。请看临别之前,夫妻情意绵绵跃然纸上:\"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形象地表达了这对为祖国献身、志同道合的夫妻,即将分别难于割舍离愁别绪之态。\"更那堪\"三个字,增强了爱侣内心悲戚苦痛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情深意切,传神之笔!\"似恨\"从\"眼角眉梢\"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饱含着多少人间的爱侣柔情?\"热泪欲零\"情泪欲滴,是以何等的毅力强忍悲痛的心情,没有流下来。\"还住\"?不!泪向心里流,心在滴血!多么坚强的性格。善良的读者禁不住也会对这真情的伴侣潸潸泪下。此时读者会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句。与其意境、其境界之高远乃天壤之别。 \"知误会前翻书语\"。\"书语\"书信中的话,作者知道从前写给夫人杨开慧的书信,产生了误会。为革命献出全部智慧、才能和精力的杨开慧,怎会区区计较呢?\"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过去的往事如云涛雾涌一件件从眼前而过,但算起来人间的知己惟有\"我和你\",这是对杨开慧情深意切的安慰和崇高的评价。毛泽东在白色恐怖艰险的岁月,杨开慧全身心地支持他从事伟大事业,可谓难得的红颜知己,革命的伴侣! \"人有病,天知否?\" 不仅把不忍离别炙热的情感推向高峰,而且暗喻对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劳苦大众疾苦关注。\" 天知否?\"敢问苍天你知道吗?作者如伟大诗人屈原《离骚》、《天问》一样,向浩渺的苍穹发出警世的慨叹!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故而他义无反顾地要远离恩爱的妻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砸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革命洪流中。以设问句结束上阕,不但干净利落,而且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下阕\"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如临其境:时间是清晨,地点是东门、横塘,环境\"半天残月\"\"霜重\"\"凄清\"。在送别的路上,这对患难与共的伴侣,足踏凝霜,头顶半天残月,穿过东门(吴门)外的清水塘,紧紧相依„„作者移情于景,描写与妻子分别时感人的情景。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万千。柳永《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虽然与作者描绘的情景有相似之处,寓情于景,表达离别之情;但前者烘托了这对为革命献身于民众的分别依恋之情;而后者只不过是个人小天地罢了。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汽笛一声,恩爱夫妻分手,天涯孤旅,真叫人肝肠寸断!似乎唐代诗人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之句化作词人离别情思,令人伤痛!征途漫漫,黑暗必将过去,阳光一定普照人间。.\"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如此恩爱的革命伴侣,要\"割断\"情意缠绵

3 的\"愁思恨缕\"实为不易。为实现伟大事业要有\"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决心和气魄。同时也烘托了未来大革命的声威。 \"重比翼,和云翥\"形象的比喻年轻伴侣像飞入云霄鸟儿比翼双飞,作者以戏剧大团圆手法作结尾,表达了期盼夫妻早日团圆美好的希望。此词,惜字如金,既刻画了人物表情,又表达了人物内心境界。将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与人间的缠绵的儿女柔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意境之深邃,其境界之高远,是亘古以来离别诗词之玫瑰,如爱情昆仑之峰巅。

《贺新郎·别友》一词最后两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诺,他说等我和你在将来的革命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是一个充满革命人情味的希望。词以婉约收结,婉约中仍带有豪放。

4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

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这首词是毛泽东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送别途中的情景,诗人与爱妻头顶半边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行进在东门外大街。借景抒情用凄凉的景色衬托凄苦的心情。

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妻”,却用了“别友”呢?

------这是他有意强化与杨开慧的同志情、战友谊。称夫妻,后面必为家庭背景、生活背景,虽然亲昵,但难免琐屑。称友人,后面必是社会背景、事业背景,既写了普通的夫妻之情,又写了夫妻间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情怀。

5

推荐第7篇:贺新郎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注释译文

【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的“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

【不过几千寒热】: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唐朝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会挽雕弓如满月”。

【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的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

【盗跖(zhí)】【庄屩(juē)】: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屩是战国楚人,《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荀子·议兵》,“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屩为繁体字,有资料写作为庄硚(qiáo)。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

【黄钺(yuè)】: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周本纪》里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译文】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 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歌未竟,东方白。 3写作背景

1963年,中国人们度过了连续3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工农业战线树立了两个先进典型——大庆和大寨。同年十月,原苏联赫鲁晓夫下台。不久,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毛泽东喜欢历史,重视历史,阅读历史和研究历史。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看待历史,鸟瞰历史,古为今用。

1964年春毛泽东曾在春节召开了党内外重要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谈了国际国内形势等问题。 从1963年到1964年,毛泽东读了许多历史书籍,总结历史,思考现实,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红旗》1978年第九期。 4诗词鉴赏

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中国历史书,古典文学、哲学等,•无不一一广博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又是他百读不厌的著作。•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爱与别人谈书,叫其他高级干部也要多读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对斯诺回忆说:“我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引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120页)

毛主席有关读书的佳话及故事很多,•有关他到底在读什么书已成为当时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极欲了解并仿效的头等大事情。我就曾在70年代末期,•在广州一名高级干部家里目睹过这样的情形。他书房里的藏书几乎全是历史书,•所读之书都是毛主席喜欢的书。而他的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却偏爱读西洋文学。

诗人写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第四、

五、六句,•诗人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诗人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第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

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5深度赏析

一、解析这首词的三个关键

1、要特别关注毛泽东的三处改动

这首词毛泽东曾经改动过一次。从手稿看,仅仅改动了三个字,分别是将“遍”改为“篇”,将“无数”改为“无涯”,将“尽”改为“竟”。这三个词有个共同的特点:包含有时间概念在里边的。改动之后,整个词的意义大变。不少学者没有从时空转换上去理解改动后的意思变化,使得这首千古绝唱还没有被人们所理解。

先看一下将“一遍读罢头飞雪”,改为“一篇读罢头飞雪”后的不同翻译。

“一遍”表示对整个历史书籍通读了一遍,大概要花费几十年,自然就是黑发变白发了。(即:头飞雪)而这种解释,显然和上阙的“流遍了,郊原血”及下面的“几行陈迹”难以对应。一旦改成“一篇”,则表示时间很短,也许几分钟,也许

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么短的时间,怎么会黑发变白发?显然,“头飞雪”不能再这样解释了。怎么解释呢,是“愁白了头”?好象是,但这个意思也不很妥当。最后,只能是“置身冰雪,头皮发冷,浑身冰凉,人极度愤慨”的解释了。这样一解释,整个诗词的上下阙就浑然一体了。而作者的极端愤慨的强烈感情就凸县现出来了。强烈的感情正是作者之所以写这首词的动力所在。 再看看将“无数”改为“无涯”的不同解释。

“无数”一般是对过去的、静态的事件的描述,而“无涯”则是对一直在进行的、动态的事件的描述的,是面向未来的。“骗了无数过客”表示这个欺骗行为是过去发生的,现在可能结束了,也表明毛泽东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读历史的。“骗了无涯过客”则表示这个欺骗行为还在进行中,而且看不到头,也表明毛泽东是置身于历史并感受到这种欺骗行为还在进行的。 最后再看看将“尽”改为“竟”后的不同解释。

和“无数”一样,“歌未尽”一般便是对过去的、已经结束的事件的描述,而且是一种纯粹的第三者角度的客观描述。而“竟”就大不同了,这是“事业未竟”的意思,“歌未竟”就是“事业未竟”,表达了作者要继承“盗跖、庄屩”的精神,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三字之改,毛泽东就将自己的身份,由一个读史者,一个历史旁观者转变为一个历史中人物,一个历史参与者,将继续承担艰巨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人吃人的历史。

2、要关注这首词对时间的描述

刚才从三个字的改动说明了一些时间概念。但时间概念在这首词里还有其它的表现。其意义也很重要。如,“只几个石头磨过”,“不过几千寒暑”,“(不过)几行陈迹”。

一般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毛泽东宏大的气魄,寥寥几句就概括了历史。本人认为,实际不是这样。毛泽东写词,从来不是为了展现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而是抒发自己真切的感情的,即“诗言志”。之所以这样写时间,实际上是毛泽东对吃人历史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这些纯粹的历史学问题、考古学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甚至是没必要详细追究的。而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铲除吃人历史的根源,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这也和毛泽东一直提倡的“厚今薄古”一脉相承。从这个角度出发,则上下阕就更加浑然一体了,也更能准确把握毛泽东当时的感情世界了。

3、要结合这首词写作的大背景

这首词写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当时,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解决经济上的“贪污腐化”和农村集体账务上的“四不清”问题。这和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毛泽东曾在1963年5月召开的杭州会议讲过,“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重新教育人的斗争,是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向着正在对我们猖狂进攻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作尖锐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把他们的反革命气焰压下去,把这些势力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新人的伟大的运动。这次教育运动完成之后,全国将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

明显看出,毛泽东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看成是“教育人民”、“开启民智”的伟大运动,而“开启民智”是毛泽东在在《商鞅徙木立信论》就表达了、并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所以解读这首词,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大背景结合起来。

二、《贺新郎读史》解析

1、什么才是我们要关注、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上阕写道:人从猿猴进化后,主要的社会活动也就磨石头,这是人类的童年时期,就象小孩子拿着石头玩耍一样,没有什么好深究的。(即: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随后进入了以铜器为主的奴隶社会和以铁器为主的封建社会,学者们对这两个社会如何划分争论不休,现在还没有定论。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深究,不过也就几千年吧。(即:铜铁炉里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暑。)

上阕继续写道:在过往的历史上,人们生活困苦、被统治阶级压榨,感情都麻木了,一辈子也难得发出几声开怀大笑。(即:人世难逢开口笑)非但如此,人类社会往往处于不断的战乱状态,相互仇视、争斗、残杀(即: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如此,连绵不绝,血流成河,染红了无边的原野。这是多么的可怕呀!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研究,要关注,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呀!(即:流遍了,郊原血。)

2、历史问题的根源是民智被蒙蔽

“民智不开”是毛泽东在《商鞅徙木立信论》就表达了的观点,并且一直致力于开启民智。在下阙,毛泽东又回到了这个话题。

下阕写道:读了这篇“人吃人、人斗人”的历史,直叫人头皮发冷,浑身冰凉,犹如置身于严寒的冰雪之中。(即:一篇读罢头飞雪)良善的人民成为冤魂野鬼,此种恐怖、残忍的情景使人愤慨、痛心,也使得我读过的无数历史典故、名人往事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毫无价值和意义。(即: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历史书籍所描述的神圣、伟大的统治阶级以及他们的所谓的丰功伟绩,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私欲的产物。而无数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不去揭露这个本质,反而赞誉有加,写成史书来吹捧,还总结成所谓正统思想让人遵从,欺骗、蒙蔽了无数的人民群众,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智不开。(即: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数过客)。

修改的时候,毛泽东抚昔追今,意犹未尽,遂将“无数”改为“无涯”。直接指向建国来的中国社会主义进程和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改动后的词这样理解:这个历史现在还在重演,而且还将继续演下去。比如,前几年的浮夸风、放卫星就是有人要建立所谓“丰功伟绩”,而我们的学者、记者不但不反对,还对他们大事宣扬。这种现象几乎到了无法制止的地步。现在一些人当了干部,就当官做老爷,自以为事业有成,目无群众,甚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依仗职权贪污腐化,鲸吞财产,而学者、记者不去关注,不去报道。这些都是对人民的又一次欺骗,这种欺骗还在持续发展,不知道什么事后才是尽头。(即: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3、“开启民智”才能结束这个“人吃人”的历史

在《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认为,对于错误的法律政策,人民自然就要去反对,这是民智开化的表现。承接这一思想来赏析《贺新郎读史》,我们这样来解读后面几句。

下阕继续写道:那么,真正做出过辉煌业绩、伟大贡献的风流人物是哪些呢?(即:有多少风流人物?)对了,正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哪些强盗、反贼,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比如奴隶社会的盗跖、庄屩和封建社会陈胜吴广。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被统治者的反动思想所蒙蔽,对于错误的政策法律,对于社会不公能够觉悟并敢于反抗。(即: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几千年来,历史上不断涌现出这样的人物。(即:歌未尽。)

此时,毛泽东的思绪又回到了当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个“重新教育人的斗争”,是“把这些势力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新人的伟大的运动”,是开启民智的伟大的运动。毛泽东遂将“歌未尽”改为“歌未竟”。

改动后的词这样理解:现在,我们共产党人继承盗跖庄屩、陈胜吴广的精神,致力于推翻剥削社会,已经建立了人民政权。虽然我们也出现了欺骗蒙蔽的现象,但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这个运动教育人民,教育官员,教育知识分子,我们不会成为李自成,我们最终将结束几千年来的“人吃人”的历史,我们是完全有希望的(即:歌未竟,东方白。)

三、这首词是毛泽东的思想的分水岭

纵观毛泽东诗词,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在这首词之前,毛泽东的词相对比较轻松;而在这首词之后,毛泽东所写的几首词都比较凝重,甚至带有火药味,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也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

从西柏坡进北京城的时候,毛泽东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不做李自成”。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场上,他发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万岁!”的呼唤,随后致力于社会经济建设。

14年后的1963年,毛泽东有些失望了——“进京赶考不及格了!”“很多干部快变成了李自成了。”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大声疾呼:“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长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1年后,到1965年,毛泽东写下了《贺新郎读史》。这首词可以看成是对上面这段话的一个诗化讲读,而感情之浓烈、心情之恳切不知要比杭州讲话强多少倍。从词里还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可能已经从“赶考失败”的失望情绪,走向了“歌未竟”的绝望情绪,并逐步开始了一个人的对于吃人历史、吃人文化的战斗。 再1年后,到1966年,毛泽东发布了《我的一张大字报》了,这种战斗就公开化了。

如果这个解释合理的话,我们则可以把“东方白”再解释为“我毛泽东方明白了。”也就是说,毛泽东终于明白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不但没有结束,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讲不听。(即:歌未竟)

四、毛泽东是暴君和阴谋家吗?

毛泽东爱读史书,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情有独钟。一些批评毛泽东是独裁者、暴君的人士,振振有词地辩论说,毛泽东读史,就是为了从历史书中学习帝王之术,而且学的非常好,出神入化,将帝王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以此来佐证他们的观点——毛泽东有帝王思想,是暴君、阴谋家。

加之毛泽东写了首《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毛泽东目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藐视成吉思汗,这不是帝王之心的真实写照吗?反对者如此诘问,确实令人百口莫辩。毛泽 东的暴 君、阴谋家、独裁者的历史形象好像已经坚不可摧。

历史没有让毛泽东的形象如此定格。因为毛泽东不经意留下了《贺新郎读史》。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拨开笼罩在毛泽东头上的“ 暴 君、阴谋家、独裁者”的迷雾。 有空的时候,我们再来赏析《沁园春雪》,进一步揭露反毛派泼给毛泽东的污泥黑漆。

推荐第8篇:贺新郎(教案设计)

一、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整体内容感知

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岸英仅一岁多,岸青尚不满月;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短短六个字,融注着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二)本诗内容赏析

1、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和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情真意切句句感人。可是,在这些满含离情别绪的诗句中,诗人并非一味地直接抒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给予于景物之中,以景来传递自己这份特殊的感情。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细节等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细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赏析诗歌我们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这首诗中的画面很美,请在词中找出传递诗人感情的景物、细节或画面。并结合你读到过的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示例:

挥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千百年前的人,和千百年后的人,有同样的悲伤。分别——终究是人们最不愿面对的一种情形„„悲伤、忧愁、思念,终于化作那轻轻的挥手,化作那最后转身时的一瞥,在越行越远的身影中,定格成心里一种隐隐的痛,在有月亮的晚上,悄悄的扣着我的心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还:深明大义 相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凭割断愁思恨缕:“从此天涯孤旅”,不禁神驰海阔天空„„到此,如若往昔词人,该留下多少悱恻,抑或不尽缠绵,或悬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哀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或忏悔,“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或叮咛,“语已多,情未了。

推荐第9篇:121贺新郎

1-2-1贺新郎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重诉/霜重

寰宇/丫鬟

从兹/滋味 ......B.前番/番禺

眉梢/俊俏

滔滔/稻谷 ......C.横塘/横祸

凄然/萋萋

绝壁/玉璧 ......D.恨缕/褴褛

比翼/希冀

今宵/霄汉 ......【答案】 B(A项,依次读chóng/zhòng,huán,zī;B项,依次读fān/pān,shāo/qiào,tāo/dào;C项,依次读héng/hèng,qī,bì;D项,依次读lǚ,yì/jì,xiā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 ..兹:此,堪:忍受。

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恨:仇恨,零:下落。

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 ..书:信,病:指内心隐痛。 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 ....今朝:今晨,如许:如此。 【答案】 B(恨:离愁别绪)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平添 委靡 轻歌曼舞 风雨如晦 B.收讫

宿将

萍水相逢

各行其事 C.画像

熨帖

革故鼎新

凭心而论 D.坐落

养份

死心塌地

视若草芥 【答案】 A(B各行其是;C平心而论;D养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去挥手从兹.A.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眼角眉梢都似恨.B.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天知否人有病.C. 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割断愁丝恨缕凭.D.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答案】 C(A兹:此;B恨:离愁别绪;C病:①内心隐痛,②病残的;D凭:请求,请)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答案】 D(A项,“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与语境不符。B项,“义无反顾”褒词贬用,为了情人“远走他乡”不是正义行为。C项,用错对象,“血气方刚”是形容年轻人的,应改为“老当益壮”。) 6.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B.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后写给杨开慧的。

C.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D.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都是暗示黑暗的社会现实。

【答案】 D(下阕写景是为了衬托这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7.下面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写送别时的情景。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诗人在等候登车,妻子前来送别,双方不免有些伤感。

B.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这是写送别时妻子的表情。刚团聚,又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安危不测,怎不叫爱妻“眼角眉梢都是恨”呢?但双方毕竟都是充满革命理想、胸有大志的革命青年,以大局为重,个人感情要服从革命需要,所以“热泪欲零还住”。

C.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这是诗人对爱妻的安慰。知道你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这是解释误会,接着说,人生滔滔,却好似过眼烟云,转瞬间就消散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点数知己只有我和你。

D.人有病,天知否?

人,指诗人自己;病,指内心隐痛。天,指自然界,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上天知道吗?这内心隐痛当指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

【答案】 D(天,当指上文的“汝”,即妻子) 8.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以婉约为主。诗人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C.“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D.“重比翼,和云翥”,诗人热切地盼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重新团聚,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从此再也不分离。

【答案】 D(最后两句不对)

二、课外延伸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9~12题。 (甲词)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乙词)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①,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②, 东临碣石有遗篇③。 萧瑟④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954年夏) 注:①幽燕:指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一带,古称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所以称“幽燕”。②魏武挥鞭:曹操跃马扬鞭。魏武即魏武帝,就是曹操。③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东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曾经写过诗篇留传下来。诗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名句。④萧瑟:风声,常用来形容秋风。

9.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的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写景;下阕都是________,而重在________。

【答案】 评古论今 论今

10.两词都有点睛之笔。表示甲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乙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1.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________”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________的实景。两词各有一幅画面是诗人想象或联想而来的,即甲词中的第________幅画面和乙词中由“(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展现出的历史画面。

【答案】 望 北国风光 三

12.在写景方法的运用上,两词各具特色。甲词中有动景描写,也有静景描写,“冰封”是________景,“雪飘”是________景;也有化静为动的,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诗句即是。乙词上阕寓情于景,其中“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句子就是这样描写的,句中倾注了诗人________的深情。

【答案】 静 动 挂念(或“关心”“关怀”等)打鱼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16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3.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答案】 A(“胜似闲庭信步”是比较,并非比喻) 14.对诗人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答案】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不是对引用作用的分析) 15.对下片的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答案】 D(“平湖”仅仅是诗人的大胆想象,并未建造好) 16.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象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答案】 B(诗中引用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没有引用歌谣)

三、高考热点

1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可燃冰形成的四个条件。(每点不超过四个字) 沉淀在海底的有机物,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适合的条件下结晶形成可燃冰。可燃冰可在0℃以上形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而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可燃冰晶体就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气源足 温度低 压力大 材料(介质) 特殊(多孔) 18.惠民中学准备在全校推广诗歌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鼓励学生阅读诗歌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各位同学,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如茶,品之心旷神怡;诗如酒,饮之顿生雅兴。阅读诗歌能够提高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扬帆前行,展开一次波澜壮阔的远航吧!

19.依照下面形式,再写两个句子。要求选择另外形象,富有哲理。

星星——自己身居越高,在人们的眼里就变得越小。 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 钟摆——不停地左右摆动,根源是内心总是不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气球——喜欢人们吹捧,总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橡皮——眼睛只盯着别人的错误,徒然耗费了自己的青春。

四、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暴露了影星的生活糜烂,为我们所不齿。然而,那传播图片的人更为我们所不齿,因为他侵犯了别人隐私,缺少必要的个人道德;2008年7月21日,连续发生两起公交车爆炸案,然而引起的是更强烈的谴责,因为不法之徒挑战的是社会道德;7月29日,韩国SBS电视台公开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的一些细节,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因为他们无视国家道德。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道德可以约束一部分人,更重要的,它像一片绿洲,充满生机。

请以“道德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向】

要打开写作思路,采用辩证法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辩证法写作就是采用辩证的办法来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写好作文。采用辩证法写作可以从主观和客观的反面入手,从有我或无我的视角切入;可以从构思上入手,夸张与写实、单纯与复杂、似与不似、有限与无限、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抽象与形象,灵性思考,灵活写作;可从结构布局的辩证入手,例如疏与密、抑与扬、曲与直、正与反等;也可以从写作个性上入手,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重彩、沉着与飘逸、欢快与沉郁、强烈与冲淡等随自己写作需要,辩证选用。这样打开思路会写得新颖别致、独具魅力。下面就几个常用的辩证法作一下具体介绍。

有我与无我。“有我”即如顾成诗歌“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所写之事、所描之景、所阐之论等都皆染上“我”的色彩,作文这样才具有个性。“无我”就是采用客观的角度写事情、论道理或忘我地写作,作文具有历史感或厚重感。如本题,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抒发内心积郁之情,便是“有我”;客观论述道德对于时代进步的价值便是“无我”。正与反。“正”指从正面入手、正面立意、正面论述;“反”指从反面切入、反弹琵琶、反面论证。大与小。“小”与“大”指的是写作对象的大小。对于大的话题要化大为小,要以小见大。虚与实。“实”是客观的描述,“虚”是指一些联想和想象等。作文有时需要化实为虚,有时需要化虚为实,有时需要虚实结合。

【佳作赏读】

道德,那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王峰

虽是春天,但她的心里却感到沙漠的荒凉与沉寂。

她缓缓地坐在花下,她想倾听花儿对她说几句话。可是花儿只是忙着自己开放、飘落,没有时间和她絮语。想着儿子信中说到自己很忙,没时间照顾自己,心里有些理解,但内心更多的是孤寂。

病痛中的她只能无奈地聆听花香飘溢的声音。 那也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她和儿子,还有儿子的父亲,在一起追逐着朝阳的影子。欢快的笑声振落了花瓣,伴着朝霞飘落在他们的脚下。儿子,捡起了一片花瓣,笑盈盈地对她说:“妈妈,花儿怎么落了?”“它是在欢快地跳舞,它是跳舞跳累了在地上歇息呢!”儿子说:“妈妈,我也会跳舞。”路上留下了儿子欢乐的身影。

一个花瓣从她身边无声地滑落。

她颤巍巍地要捡起那个花瓣,这时一只小手伸了过来。“奶奶,你是要这个吗?”

她一愣,接了过来。小孩笑了笑,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一会就不见了。

“孙子也该这么大了!”她想起孙子见她还是一年前的事情。 那天,天下着细细的雨,她高兴的又是买菜,又是做饭,还喊了邻居帮忙,仿佛家里来了什么贵客似的。看着儿子和孙子高兴的样子,她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那时,星星在天空眨着眼睛,儿子躺在她怀里数着天上的星星。一会儿子数星星数不清了,要她讲故事,她就讲了那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儿子听到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回面,就撒娇说:“妈妈,我永远跟着你行吗?”她说:“孩子,你会长大的。到那时妈妈跟着你。”可是她知道儿子远在外地工作,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每天只能听见寂寞的风来来回回穿梭的声音。

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她的脸。从她浑浊的泪水中滚落了一片灼热的晚霞。

“老奶奶,回家吧!”

“你怎么又来了?我不是给您说了吗,你现在上高中了,星期天也得学习了,不要再来陪我了,听我唠叨那些老掉牙的事了?” “我是读书读累了,过来歇息一下。” “歇歇好,歇歇可以和我说几句。” „„

我搀扶着她,慢慢地踩着飘落的花瓣的馨香,踩着那即将散去的晚霞。她幸福地对着我说:“我这两年,多亏了你呀!没有你,我心里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回到家,妈妈伤感地说:“今天,我到医院拿回来了李奶奶的检查结果,她癌症细胞已经扩散,最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那我们赶紧通知他儿子。”

“事到如今,也不瞒你了。我告诉你,你别告诉你李奶奶。一年前,她儿子一家出车祸就全部死了„„”

“那信是怎么回事?” “是你张叔叔他们伪造的。”

我沉痛地在藤萝下散步,我想我以后要多照顾李奶奶。 晚风无语地吹着,吹来了浓浓绿意,似乎吹绿老人心中的荒漠。 【名师点评】

花落让人忧伤,夕阳让人心痛。无人关爱的孤寡老人更是飘落无人珍惜的花瓣,下山无人相伴的夕阳。

道德引领下的社区居民让他们享受了绚烂的晚霞。轻轻的问候,心灵的相伴,静静地倾听让道德如醇酒的晚风,陶醉了孤单的老人,美丽了整个社会。

推荐第10篇:贺新郎教案

《贺新郎》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与现代散文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此作语言和情景分析品味毛泽东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2.学习赏析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学习方法:诵读法、对比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及毛泽东其人,同学们首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内容呢?可以只说出关键词。(其中可能会有诗歌、伟人、开国领袖等,只需引导出诗词即可)

今天,我们先撇开政治等内容不说,但拿诗人毛泽东说事儿。大家还记否我们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呢?集体诵读已学毛泽东诗词,其中主要背诵《沁园春·长沙》。

像《沁园春·长沙》一样,我们学过不少毛泽东诗词,其中能够被我们所识记的大多有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我们一代伟人为数较少却颇具味道的抒情之作。

二、整体感知:

(一)诗歌创作背景简介:

建党初期,毛泽东在湖南做工人运动,有声有色,很受中共中央的委员长陈独秀器重。1923年4 月,陈独秀让他去上海参与筹备中共 “三大”,促进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召开的 “三大”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局,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并担任秘书,协助委员长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9 月,毛泽东以国民党党员身份回湖南筹建湖南国民党地方组织。可12月底,他又要离开长沙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第二个儿子毛岸青则是在一个月前刚刚出世的。

清水塘边的小道,夫妻俩不知走了多少回。而这天拂晓的送别,清冷的天色,清冷的弯月,清冷的水塘,清冷的草路,再加上妻子杨开慧那清冷的眼泪,《贺新郎》就这样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二)学生反复诵读。(播放名家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在诵读是要投入情感,运用语调的轻重、高低、疾徐来表情达意,也就是要做到抑扬顿挫。)

(三)同学们经过多次的诵读,是否还有不甚明了的诗句?如果有的话请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参考:学生可能多会问及以下诗句:

A知误会前番书语。(我知道你可能还在误会以前书信中的那些话。)

B人有病,天知否?(双重含义,借指当时社会又对应上文中的“吾”和“汝”。)

C重比翼,和云翥。(等到我们重新团聚的时候,我们一定化作比翼鸟,向着天空,直冲云霄) D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重点分析“还”字)

(四)记得在作文如何写得有文采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过如何将诗歌语言散文化的特点,下边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巩固。请大家用散文的风格表述“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结合学生散文化的语句,进一步导入。

1,怎样的环境描写对于词作有什么样的作用?诗人通过环境描写再现了送别画面。 参考:抓住关键词,结合景物特点,合理想象,再现画面。

从此就要和你挥手告别远去。在分别之际,我们凄苦的心啊,哪能承受住如此难舍的悲伤的相望!从此,我又将独自一人浪迹天涯。何时是归期?只好把我此时的离愁别苦的心情向你说了又说。可纵是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倾诉不尽!我知道,此刻你的心也和我一样柔肠寸断。我看见你的眼角眉梢都写满了离愁别恨。但坚强的你,却在强忍着悲哀,不让泪水落下。也许,你还在误会我上次的信中所说的话,悲痛中还带着些许的怨气。但是,我相信,我们之间的误会就像那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逝的。因为啊!仔细想想,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我们是最知心的患难夫妻。谁也没有你我最了解对方。可是,此时我对你难舍的眷恋和深藏在心底的痛苦,即使是洞察秋毫的老天爷也不见得知道啊!

今天早晨,小吴门路上的冬霜疑结得好厚好厚啊!半空中一轮残月还斜照在家门前的池塘上。显得是那么的凄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突然,又听见火车启动的汽笛声,更让我肝肠寸断,难舍难分啊!别了,我的爱妻!别了,我亲爱的孩子们!从此,我又将孤身一人去闯荡天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抛家别业,远离亲人!临行前,我希望你割断这千般愁万种恨,坚强勇敢地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应该像昆仑山的绝壁倒塌和台风横扫宇宙那样,彻底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世界。请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革命的胜利中夫妻相逢,就像那雄鹰一样和着绚丽的云霞,在天空中比翼翱翔!

(五)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分享)

问题一,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中难得一见的婉约之作,其间流露的情感丰富复杂。请大家想想,“此时”的“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问题二,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在词中是如何来表达离愁别绪的?

参考: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词的下阕回到离别的场景,用悲凉的环境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同时也用非凡的气势体现出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词的末句还体现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团聚,比翼双飞。

注意体现情景交融! 提示:抓住两种情感之间的过渡部分(汽笛声)

三、小结课后探究性作业:

一、课后作业:

古人历来爱拿离别说事儿,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所熟知的描写离别的诗词。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人或依依惜别,或乐观豁达,或低沉哀婉,当然我们不可能数尽古人如何述说离愁别绪。所以请同学们课后再对古人如何抒发离愁别绪作进一步的探究。

试比较柳永的《雨霖铃》与毛泽东的《贺新郎》,试得出两首词对于情感表达的异同点。(可从情感、结构、表达手法等方面入手)

二、小结: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总是在杨柳依依的春天里,在人流攘攘的站台上;在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在满写着师生情谊的校园;有时送别的可能是自己曾走过的一段路,或曾经历过的一段时光„„她,是发生在人间最感人的故事。

第11篇:读史有感

《史记》之读书笔记

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 关键字:史记汉王朝华夏文明国士忍辱负重光辉熠熠

参考文献:《史记》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之魅力无不为我们后人所折服,进而心生敬仰之情。甚至当成“神龛”一样顶礼膜拜。这种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是—

文人。

我好像看见了一个人,一个眼角爬满岁月纠缠的老人,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憔悴的脸却不能掩藏他眉宇间的正气和眼神中透露的睿智。

也许他曾经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潇公子,也许他又是个叱咤风云的江湖英雄,更也许还是个老谋深算的精明智者。

可是他不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身份平庸,地位卑微的渺小人物。但是他却创造了历史上经久不朽的篇章,名垂千古。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之陈涉世家)他高声疾呼,缓缓而来。

他就是西汉时期那个伟岸的光明磊落之身—太史令司马迁。

时光倒退。

公元前14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随着一声婴孩的哭啼,便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熠熠的一页。

夏阳,靠近龙门。颇具名气。又是以“龙”为名,显得气势腾腾,力压群雄。司马自称“迁生龙门”,可能原因就在于他对龙门所蕴含的博大精神极力赞肯和崇拜。“耕牧河山之阳”可谓是钟灵毓秀,毓出了一个谱写华夏文明千年不倒的历史传说的太史令。

十岁,司马举家迁到京城。此时正值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好时机。司马在这里满溢激情,开阔眼界。

司马家族历年为记载修注历史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一生忠于职守,一心想倾其精力编著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但是年事已高,深知命不久矣,但是自己的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于是便把司马送到老博士大儒孔安国那里求学,开始了他的博览群书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是不错的。司马二十岁时,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漫漫“闲游”天下之路。目的是开辟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实录”精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风俗,推究历史的真实性。他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要求自己务必“谨慎”。况且虽然腹中文采不非,但是书中的都是先人之私见,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要继承父志,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事迹。就在这段时间,司马“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略考其行事(粗略的考订其事实),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史记》之《报任安书》)。从而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也提高了文学素养。

为了瞻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大诗人,他只身立于汩罗江畔。神色迷离,苦不堪言。昔日伟大的爱国英雄曾经就在这里以死明志。他是走了,可是他留下的灿烂光辉却依然照耀着楚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永世流芳,经久不灭。司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亢奋激昂的吟读着屈子的诗。痛哭流涕,情不自禁抓起笔奋书挥笔。于是有了《屈

原列传》。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更多的获取一些“轶闻野史”,司马于曲阜拜仰孔子的墓,还与孔子的门生弟子推心置腹,学射箭,学礼仪,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获得了很多关于孔子的未载入书中的生平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有了《孔子世家》。

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正式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动手编写《史记》。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宗旨。

在《史记》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司马看事情通透。《史记之平淮书》后论中有一句“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盍足怪焉”。说的是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便会慢慢衰落下去,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一句哲学气质十足,又饱含古文的古典韵致,实在堪称妙语。坦率,无意矫饰,发人深省。

司马还在“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法则(规律)”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他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说的是现代的人应该记住以前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类的思想活动。

司马还描绘了很多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在《史记》之项羽本纪中他说项羽“胸无大志,残暴自恃”。司马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他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失败英雄。他要让后人看见一个真性情的项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诫。项羽是英雄,司马羡慕他的骁勇善战,雄姿勃发。但是他是在作人物列传,而不是讴歌一个英雄。所以必须不带个人感情倾向。还有刘邦。一个无赖。“好酒及色”。虽然品格性情有点低俗,但是却成就了一代伟业,还是能算得上一个英雄的。世人不能因为他的这点小缺陷便“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他的能力功勋。毕竟他建立了一个势力雄厚,国运昌盛的国家,做了万人之上的汉高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这两个历史上名声大噪的人物被司马手中的笔挥洒的栩栩如生,同时又真实到位,为后人再现了两个真性情的大英雄。

司马本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会无波无浪的平静下去专心做他的史学研究,但是他没有料到一次事件却让他交了华盖运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陵事件”。

何谓“李陵”?

李陵与司马俱居门下(都在朝中做官),趣舍异路(追求的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其为人事亲孝(侍奉父母讲孝道),与士信(同朋友交往讲信用),临财廉(遇到钱财很廉洁),取予义(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仪),分别有让(能分别长幼尊卑,谦礼有让),恭俭下人(恭敬谦卑自甘人下),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危难)。(《史记》之报任安书。)

由此看来,李陵也不失为一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

司马评价此人有国士之风。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赛攻打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勃然大怒,欲将处死。,一直“安分守纪”的司马对是非不分,刚愎自用,薄情寡恩的汉武帝也开始不满起来。他以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之李将军列传),于是上前作揖深情并茂的为李陵求情,哪知这一深情却更加触怒了汉武帝。愚昧不清的汉武帝把司马的肺腑之言当做谗言,处予“宫刑”。

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谁曾料到?谁曾料到?巍巍七尺男儿却要身受如此凌辱?“受木索,暴肌肤,受棒箠,幽于圜墙之中”。这样的严刑酷吏哪是司马你该受的啊?现在的你应该是在浩繁的卷帙里纵

情饱览而不是遭受这损人尊严的奇耻大辱啊?你是高风亮节的文人学士啊?清高孤傲便是你的资本啊?宁愿看你以死明志也不愿眼睁睁的目睹你被羞辱。可是你却担下所有的嘲笑和讥讽默默地去承受这身体的摧残,人格的剥夺,精神的折磨。因为你说。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完成《史记》,不能轻易去死。

疼得滴血的“珠玑”。我仿佛看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削瘦的身影,孤独落寞更苦涩的身影。

司马迁。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之报任安书)

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都不以死来了却人生,而是奋发有为,在所不惜,艰苦创作。终于取得一定的傲人成绩,名扬青史。而我一个愚笨的蠢材又有什么理由去死呢?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义无反顾,苟且偷生,隐忍苟活,忍辱负重。

只为《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之滑稽列传)

于是在牢狱里忍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绞痛不屈不挠的艰辛著作。

日复一日。愁肠百结。矢志不移。坚韧不拔。

太始元年(前96年)改元大赦天下。对于司马来说这真是“大地春回,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

近五十岁的司马终于出狱了,任职中书令。身残志坚的他早就看透人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而今就算得自由之躯也不能使他有任何释怀窃喜之意。《史记》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以出狱后的他继续完成著作孜孜矻矻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最初《史记》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称“太史公书”的,有称“太史公记”的,也有称“太史公”的。 古代史书的通称为“史书”,到了三国时期,“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简称。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上自皇帝,下至于当今)。十篇表(大事年表),十二篇本纪(历代帝王政绩),八篇书(典章制度),三十篇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明情达理,文情并茂,感人涕下。 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无矫情之言,言之直率。要言不烦,简明精悍。气势磅礴,喷涌而出。慷慨激昂,跌宕起伏。

古人评价为“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不难看出《史记》一书倾注了司马在监狱中郁积的愤懑忧愁之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不公社会的隐隐愤恨和对封建专制的深切痛恶。可以说《史记》是毫不留情的攻击当时腐败政治的“檄文”。此时的司马已经孤注一掷了,反正他的夙愿已经完成已没有什么牵绊,索性就放手一搏,声色俱厉的挺直腰板向黑暗统治明目张胆的进行宣战,声讨。《史记》凝聚了司马迁长达十六年的血泪。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姿,真实可鉴。为史学家研究史籍资料提供了大量的确凿材料,意义重大,珍贵无价。

《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被文学大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它所独有的编史方法也被“正史”所大力传承发扬。

读《史记》不是在读一部枯燥乏味的历史,而是在品一种思想。一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力量,一股忍辱负重的顽强毅力,一种坚定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史记》之赵氏孤儿中司马借赵氏孤儿抒发出满腔的生死民族情结,感人至深。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史记》之赵氏孤儿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不是痴男怨女之间的“小家碧玉”之剪不断的丝丝断肠情愫,而是超越于个人,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精神之林的“大家”之民族之骨气。它气贯长虹,气势汹汹,直冲霄汉。足以穿越古今,贯穿整个华夏。我仿佛看见了孤零零赤裸在黄土地上的一堆白骨,狰狞恐怖。我好像听见了他们哀苦的在低咽泣诉,凄迷哀婉,直逼而来。其力道足以扼杀一条光鲜的生命,而这条不幸的生命也应该为此荣耀,因为这些白骨是英雄。民族的英雄。

司马其实不是一个人走走,他也不是孤寂落单的。在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中有着无数众多怀才不遇的,遭人迫害的文人志士。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对抗高层阶级昏暗腐朽的统治,他们只能任身体受残害精神被扭曲来勉励顽强自己要撑着人生走下去。因为不能轻易去死,一定要为后人留下明智的思想,伟岸的人格和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供后人来推进历史,发展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些伟人都跟司马一样,带着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历史使命在与痛苦挣扎,抗击。只为了一个华夏子弟的历史责任— 光宗耀祖。只为我们的祖宗—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生死不变。

强烈的历史痛苦感压抑感忽然大肆临盆使我窒息,不能呻吟哭喊,震撼的感觉如咆哮的黄河之水在身体里奔腾,激荡。我彷佛看到压顶的苍穹笼罩着的正义之气铺天盖地的向我倒来。我又放佛看到了那个清癯的晦涩男子一步一揖,神色恍惚,凄苦吟道“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第12篇:毛泽东读史

毛泽东关于学习历史的五句至理名言

内容提要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很虚心”地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一、“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二、“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三、“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四、“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称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理由是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的情况、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外国的情况,“知道他是很虚心的”。初读这段论述,觉得有些不解:注意研究历史,怎么就是“谦虚”和“虚心”的表现呢?最近频频读到“历史是什么玩意儿”之类的调侃语,以及一些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智慧和经验任意消解掉的奇谈怪论,渐渐有所理解了。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和记忆,老老实实地研究和学习它,从中获取经验、智慧、启示和借鉴,也就是尊重它和敬畏它,自然是谦虚和虚心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提倡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五句话应视为至理名言。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192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一封信中说,他读历史时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干出傻事蠢事的专制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原因是其欲望冲动压倒了理性智慧。由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多了解点历史上那些专制主义者的结局,让“智慧指导冲动”,或许能少干点傻事蠢事。此前,袁世凯称帝败亡时,毛泽东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说袁世凯以及劝袁称帝的人不真正懂得历史,没有汲取“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的教训,乃世间“最愚者”。

把是否读史懂史同是否具有理性智慧联系起来,是青年毛泽东已经体悟到的一个重要道理。他一生好史,有多方面的理由、需要和收获,其中定然有益智的成分,有一种获得智慧的求索精神与乐趣。他读《三国志》,认为蜀国之误始于此前诸葛亮《隆中对》里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提出,将来得益州后派一上将守荆州,自己守汉中,大本营设在成都。本来就兵少势弱,又如此三分兵力,焉有不误的道理。如此诘问《隆中对》,未必有用于现实,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却完全可能成为使人变得高明的营养。毛泽东同志后来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了解历史,总结前人和自己经历的过去,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尽量不重复前人蛮愚的错误。为了澄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亲自主持编辑了党的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并说:“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读史的效果,揭示的就是益智、启智的作用。

“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

如果对自己的过去懵懵懂懂甚至一团漆黑,不可能成为一个明白人。如果研究历史不是为了今天的需要,一切拘泥于历史,恐怕也不算是一个明白人。对过去和今天都不太明白的人,自然很难干出有光明前景的事业。

毛泽东同志尊重历史,但从不拘泥于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从毛泽东同志的一些现实决策中觉得他“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个话传到毛泽东同志那里,他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专门作出解释说:“历史是要的。要读历史,我赞成郭沫若那个古史研究。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不迷信将来还得了呀!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毛泽东同志承认自己“迷信将来”。至于说他“轻视过去”,恐怕有些误解。只不过一生重视读史的毛泽东同志比较看重现实这个立足点,总是希望从现实这个立足点出发去争取一个好的将来罢了。提出“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当时可能有自辩之意,但也揭示出了读史的要义,即了解历史是为现实和争取美好的将来服务的,学习古人是为今人增益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一篇题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演,里面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很明显,弄清过去,是为了把眼下的事办好。这样做,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和敬畏。

不能说毛泽东同志读史没有个人的兴趣,但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却是他读史的常态和目的。许多问题,了解其来龙去脉,处理起来会有更多的思路,也更主动、更有效。毛泽东同志很善于从历史中获取灵感,常顺手拈来一些史实,以说明现实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多见于他的会议讲话和读史批注当中。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赞成“引黄济汾”的设想。凡此等等,立足今天,把历史读活,思想自然会丰富起来。而且,把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紧密地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滑向“守旧”一路。

“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起因是他觉得不少干部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按劳付酬、等价交换,于是就说:“我们搞了十一年社会主义,现在要总结经验。我今天讲的就是总结经验,我下回还要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提出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是很深刻的。现实的经验可以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说服人。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的经验实际上是时间远一些的现实经验。历史的经验之所以能说服人,原因不外三个:其一,讲历史的要义在于总结经验;其二,历史里有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受用的经验;其三,了解了历史的经验,就能了解现实经验的来龙去脉,故有助于加深对现实经验的了解。程思远先生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国后,问过毛泽东同志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我们是靠经验吃饭的。总结和升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就是以谦虚之心敬畏历史,目的是寻求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对此,刘少奇同志也说过两句名言:一是“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二是“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毛泽东同志敬畏历史,正是因为那里面有理论、有规律这些大学问和真学问。他的具体说法是:“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讲历史之所以能说服人,还因为通过历史现象来揭示、认识和把握规律比抽象的理论推演更有认识上的冲击力,更易于人们相信和接受,更能够发挥教育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曾经这样说过,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强国压迫我们,才“教育了我们”;“我们说不服的人,蒋介石一教,就说得服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那样推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用为“延安整风教材”;又让人把陕北老先生李建侯写李自成兴衰的《永昌演义》抄写一部,说是“以为将来之用”。进北京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大家“绝不当李自成”。“不当李自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最能说服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口号。可见,如果把历史这门科学学好用好了,也就会像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这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7月会见外宾时说的话。原话是:“亚非拉人民斗争的前途,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就知道亚非拉人民将来的前途。”“凡是压迫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总有一天要走的,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加强斗争„„所以,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1945年抗战胜利时,谈到国民党会怎样对待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类似的话:“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上面这两个关于从历史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判断,都是应验了的。

还是那句老话:知道了从哪里来,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是对前途、对未来的眺望和预判。有人甚至说,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此话有些极端,意思倒还鲜明。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会拥有顺应时代、把握未来的历史自觉;有了对历史经验和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就有可能开辟事业的新境界和光明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通向未来的路不是陡然出现的,往往藏伏在已经走过的路当中。对于不甚明了的未来方向,适当地向后看并不是多余的,更不是倒退。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为了向前看需要向后看,而且向后看也不是光停留在对过去的知其然上,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道哪条路可以比较好地通向光明美好的未来。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从中国历朝历代对农民起义剿而难灭的历史中,看出红军和红色政权是可以存在的;又从历代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或胜利后成为改朝换代工具的历史中,看出中国革命只有靠具有先进思想的领导力量来领导才会有胜利的前途。

“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1964年1月,毛泽东同志向巴西客人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后,提出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会善于学习历史?因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基本观点都是通过对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考察得出的。他们之所以把历史科学称作“唯一的科学”,意在强调,历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知识智慧、思想方法等等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需要时常翻阅,而且常读常新。不光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认为,近代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不乏这样的认识。法国的托克维尔就说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发现都给世界带来惊奇,好像他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当今世界,一些以现代面目出现的观点,往往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者以谦虚之心敬畏和学习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周扬在晚年比较毛泽东同志和王明的不同学风时,便有这样的评价:王明这些教条主义者,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但是读了不能用,“毛泽东和鲁迅对社会有很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为教条。”谭震林也说:毛泽东同志“读过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著作,对中国农民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的历史有着深切的了解,因而,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确的见解”。

善于学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所有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厚重品质和优秀传统。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又明确地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同志多次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关于历史的。最近,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凡此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陈 晋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原题: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名言

第13篇:读史明鉴

读史明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自从央视播出《百家讲坛》后,掀起了一番“读史热”。我也不甘落伍,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来感受一番几百年前大明王朝的起盛衰败。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认为 “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心写史”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全书以幽默却严谨的笔触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写起,直到清军入关,明朝败落为终。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史书中那般严谨得不近人情。他在叙事中又加上了他的评论。用小说的写法,将这两百多年中明朝发生的大事一一道出。令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仿佛真的回到了六百年多前,金戈铁马,指点江山。

再看他的这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洪武四大案、靖难之役、八股科举、抗倭英雄戚继光„„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明朝的了解加深了一个层次,不仅加深了历史书上教给我的知识,更明白了许多在书上没有说出来的所谓的“内幕”

从他的书中,暴露出了人性的两面性。历史书中人敬佩不已的英雄,也有常人的缺点。比如:历史书上的戚继光,仅仅写了他的抗倭事迹、他的用兵如神,只字不提他平日的为官作风问题。在这本书中,戚继光作为一个抗倭名将,却也受贿送礼。海瑞清正为官,不畏强权,却不识时局,不知变通。张居正作为一个改革大家,生活却铺张浪费,极尽奢侈。陈磷作为韶关一代名将,领兵打退进犯朝鲜的倭寇,但却是个贪污受贿的老兵油子„„全书以正史为据。有理有据,历史事迹在他一支妙笔下,倒真是生出花来。我想这正是它备受欢迎的原因。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人被自己的欲望吞噬,从一个正直的小官,堕落成一个大权在握却贪得无厌的小人,甚至杀父弑兄。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坑害良臣,为了一个贪念,不惜出卖国家领土!正是有了这些人,大明江山才会落败,我国领土才会锐减。

当然,大明官场中,不乏忠臣良将。比如,嘉靖年间的首辅夏言,兢兢业业为民操劳,但是却被严嵩陷害,最终流放弃市。还有徐阶,隐忍多年,终于扳倒严嵩,再次端正朝纲。武将,有李成梁,组建关宁铁骑,保家卫国。孙承宗,为我国建立起固若金汤的关锦防线„„不仅仅是这些,有受到小人迫害仍不改其志,坚决不屈的杨涟、汪文言、左光斗、顾大章„„

我正是从这些人的行为中,看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精神。就是那种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封将拜相,不求千古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慷慨赴义,刀刃加身不改之志的精神!就是这些臣子,用自己的性命来论证这世间还有正义、论证这世上不曾真实存在,却时时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追求。他们或许暂时隐忍,却不为私欲,只为把正义公之于众,暂时等待,不为偷生,只为永存。

每次在读史书时,才会觉得人类在庞大的历史之前,是多么的渺小。但是,却越来越爱看历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人为鉴,能得其文采;以史实为鉴,能纳其经验;以史为鉴,能拥有万世精华;以史为鉴,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国精神!

第14篇:读史明鉴

读史明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自从央视播出《百家讲坛》后,掀起了一番“读史热”。我也不甘落伍,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来感受一番几百年前大明王朝的起盛衰败。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认为 “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心写史”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全书以幽默却严谨的笔触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写起,直到清军入关,明朝败落为终。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史书中那般严谨得不近人情。他在叙事中又加上了他的评论。用小说的写法,将这两百多年中明朝发生的大事一一道出。令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仿佛真的回到了六百年多前,金戈铁马,指点江山。

再看他的这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洪武四大案、靖难之役、八股科举、抗倭英雄戚继光„„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明朝的了解加深了一个层次,不仅加深了历史书上教给我的知识,更明白了许多在书上没有说出来的所谓的“内幕”

从他的书中,暴露出了人性的两面性。历史书中人敬佩不已的英雄,也有常人的缺点。比如:历史书上的戚继光,仅仅写了他的抗倭事迹、他的用兵如神,只字不提他平日的为官作风问题。在这本书中,戚继光作为一个抗倭名将,却也受贿送礼。海瑞清正为官,不畏强权,却不识时局,不知变通。张居正作为一个改革大家,生活却铺张浪费,极尽奢侈。陈磷作为韶关一代名将,领兵打退进犯朝鲜的倭寇,但却是个贪污受贿的老兵油子„„全书以正史为据。有理有据,历史事迹在他一支妙笔下,倒真是生出花来。我想这正是它备受欢迎的原因。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人被自己的欲望吞噬,从一个正直的小官,堕落成一个大权在握却贪得无厌的小人,甚至杀父弑兄。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坑害良臣,为了一个贪念,不惜出卖国家领土!正是有了这些人,大明江山才会落败,我国领土才会锐减。

当然,大明官场中,不乏忠臣良将。比如,嘉靖年间的首辅夏言,兢兢业业为民操劳,但是却被严嵩陷害,最终流放弃市。还有徐阶,隐忍多年,终于扳倒严嵩,再次端正朝纲。武将,有李成梁,组建关宁铁骑,保家卫国。孙承宗,为我国建立起固若金汤的关锦防线„„不仅仅是这些,有受到小人迫害仍不改其志,坚决不屈的杨涟、汪文言、左光斗、顾大章„„

我正是从这些人的行为中,看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精神。就是那种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封将拜相,不求千古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慷慨赴义,刀刃加身不改之志的精神!就是这些臣子,用自己的性命来论证这世间还有正义、论证这世上不曾真实存在,却时时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追求。他们或许暂时隐忍,却不为私欲,只为把正义公之于众,暂时等待,不为偷生,只为永存。

每次在读史书时,才会觉得人类在庞大的历史之前,是多么的渺小。但是,却越来越爱看历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人为鉴,能得其文采;以史实为鉴,能纳其经验;以史为鉴,能拥有万世精华;以史为鉴,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国精神!

第15篇:读史感悟

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

—初读《全球通史(第七版)》有感

最早接触《全球通史》是在高中,其实说接触也是谈不上的,因为那只是因为在高考各类模拟试卷中的材料题中见到过很多来自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小片段。而这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最终促使我决定找到这本书来读一下。

很意外的,从一开始读起,我就陷入了迷惑与措手不及的状态。因为它不同于我以前所读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或者教材。因为我习惯中的事件加结论或观点无从找起,这让我觉得我难以读懂它。但是在逐渐深入的阅读中,我才领会到,这是一本真正的历史书!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总是习惯于接受一种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然后将它背下来或者记住。但这其实在无形中摧毁了我们的思考的权利,也使得我们所学到的只是被各种含有政治的意识形态束缚了思想的东西。而《全球通史》则打破了这种形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始终以一种科学而严谨的批判态度在为我们讲述人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引起我们思考。他不是让我们在“读”历史,而是在引导我们每个人思考历史。正如刘德斌先生所说的,这本书“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求索的境界,让你手不释卷。”

《全球通史》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本“现实书”,它试图通过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多的去思索现实,进而探索未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始终在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这包括他对自己所处的意识形态的否定。当下,许多人已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看作是诠释民主与自由的理想疆土。但通过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的视角我们发现,至今为止,人类并为找到一种完全合理而科学的意识形态。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是让我们始终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自身所处的世界。在他的著作里,我们发现,人类的发展史从开始的征服生物界和自然界到最后获得胜利后却开始将自身看作敌人而加以互相残杀。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我们的未来到底该往何方。我们的意识形态何以变得如此狭隘?那么,我们又如何突破这种始终在与自我斗争的糟糕局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的。

我们越来越清晰的发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而不可分割。在当代,“地球村”、“全球化”等观点不断涌现,这正是我们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观察和思索而得出的。但是,在各国的意识形态中,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敌视状态仍然根深蒂固。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人类还远远无法做到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各类的社会变革总是处于一个相对于技术变革而言的滞后状态。我们应当如何抛弃固有的偏见,和睦发展。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甚至于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深。世界在逐渐走向一体,而我们的意识却在逐渐分离。这也是当今各种矛盾与冲突,各种危机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许《全球通史》无法解决我们的所有疑虑,甚至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我说过,它至少引导我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与自身。也许它本身也没有找到任何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答案,但至少它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运用批判的精神努力的用思考去寻找答案……

第16篇:旧体诗三首(《贺新郎 读史》《自嘲》《瘦石画苏武牧羊图》)教案及练习

情景导入

谁能用百余字来概括人类漫长的几百万年历史?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的诗人毛泽东。这等非凡气度,人世间有谁堪比?苏武北海牧羊19载,一支汉节不离手,渴饮雪,饥吞毡,“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如此坚贞气节又有几人可匹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一向横眉冷对的硬骨头鲁迅,甘愿俯首而为孺子牛,可谓“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豪杰。

文化导入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聂绀弩(1903~1986) 现代散文家。曾用笔名耳耶、二鸦、萧今度等。湖北京山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著有《绀弩小说集》、《绀弩散文》、《聂绀弩杂文集》、《散宜生诗集》、《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蔡清富)聂绀弩落拓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周恩来说过他是“大自由主义者”。当年《申报》的《自由谈》上,有两个人的杂文与鲁迅神似,一是刻意学鲁的唐,一是随意为之的聂绀弩,他被认为是鲁迅之后的杂文第一人。晚年,聂绀弩运交华盖后又写起旧体诗来,古怪而又美妙,实为文坛一绝,堪称“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创作背景

一、《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非常爱幼子荼,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他牵着玩。不巧幼子荼跌了一跤,因此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词》卷一引钱季重诗:“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此诗作于一九三二年。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在此之前的十月五日,郁达夫请鲁迅吃饭,同席有柳亚子。“闲人”指鲁迅自己。“打油”是鲁迅对自己诗作的谦词。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那天去赴宴时,郁达夫借此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遂用“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

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这便是鲁迅创作此诗的由来。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动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不断加剧、激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在对外关系上奉行霸权主义,热衷于和美国做政治买卖,面坚坚持原则的中国共产党采用阴谋手段,发动突然袭击,并将苏中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挑起边界纠纷,妄图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原则立场,顺从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同国际上的反华逆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这首词就写于那场大规模的公开论战前夕。

三、聂绀弩和尹瘦石,一为作家,一为画家。尹瘦石,1919年生,1956年划为右派分子,流放北大荒。聂绀弩、尹瘦石这两条船在抗战时期都曾航行在桂林、重庆等地,但却没有正面相遇过。那时绀弩以杂文享誉,是共同的“右派”命运让他们在北大荒碰到了一起,于是才有了《瘦石画苏武牧羊图》这样的诗,虽然画和诗都是在回北京后才作的,反映的却是北大荒的生活。

文本点击

一、如何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一概横眉冷对。 “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和子婴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理解“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既说明有史以来人问便充满了矛盾、苦痛,也道破了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之后,便分成了不同的营垒,他们为各自集团的利益。不停地厮杀、争斗,以至中原大地尸横遍野,血流满地

三、如何理解“歌未竟,东方白”二句的意思?

“歌未竟,东方白”二句,意思是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 “东方白”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智慧列车 方法技巧

举重若轻百余字,笑谈历史千万年

《贺新郎?读史》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气象恢弘,而着墨仅仅115个字,高度浓缩的语言是为古今罕见。用语轻松简洁且极为形象、富有谐趣!

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纵览历史、雄视古今的历史眼光、超凡智慧和过人胆识,他既能在举重若轻的谈笑间概括数千年历史,又能在举一反三的例证中将过去史书的荒诞历史观推翻掉。他看历史是大处着眼,不究细节,既有恢宏与从容不迫的气度,又有深刻犀利的哲人见解。同时,此词又是他以诗人的激越情怀去体悟历史的完美表现,展示出他高超的诗歌艺术,如

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和形象的语言概括出数千年的历史,用“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来代指残酷的流血史,而“一篇读罢头飞雪”又代表了一种读史的豪放,等等。 此词所透露出来的雄浑气象、哲人智慧和博大宏阔的胸襟代表了毛泽东诗、史、思结合的最高典范。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特点。

专题训练 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二、自主表达

重温课文,哪一段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起笔 “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 “揖别”用词极为形象,又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 诗人再用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而这几千年的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迁移运用

阅读元代诗人王冕的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小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主要意象是梅。其主要特征: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无私的精神。

表达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06浙江卷第24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 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字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2分)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分) 答:

2.阅读下面材料,如果你见证了历史中的这一幕,你将如何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 投降签字?请写下一段签字感言。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参加了签字仪式,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发表了签字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也有一段精彩的签字感言:“我和全人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 日的血泊和残杀中诞生。”

3.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 望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比 ① 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 ②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 ③ 参考答案:1.(1)答“年轮”“纹路”“纹理”等。 (2)不能互换。理由:①“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相互对应;②“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

2.过错再大,如果承认且忏悔,是可敬的;过错再小,如果掩盖且拒绝悔改,是可耻的。在和平的后面有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真诚的忏悔铸就了和平,是顽固的掩盖毁弃了和平。让我们勇敢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忏悔吧!和平的鸽子终将飞翔于蓝天。 3.示例:①孤立的灯塔 ②船上的汽笛 ③楼上的眼睛 名作链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963.01.09 鉴赏:

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弘,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显示了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有的“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的雄伟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地球尚且小,那么几个碰壁的苍蝇就更加渺小,微不足道了。诗人将国际上那些猖狂反华,群聚起哄的丑类视作嗜腥逐臭、见逢下蛆的苍蝇,其鄙夷、轻蔑、厌恶、嘲讽之情溢于言表。将“苍蝇”数量缩小为“几个”,以状其虚张声势、极其孤立的处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蠢举,又隐喻其必然败亡的命运,可谓一庄一谐,相映成趣。诗人似立于天宇苍穹,俯视尘寰,以沉稳、傲岸、泰然之态姑且作冷眼旁观,且看“苍蝇”如何动弹,如何表演,成何气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来,以声状神,以听觉形象充实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画出那些“苍蝇”们喧嚣起哄,声嘶力竭,却累遭碰壁,断股折翼,穷途末路,向隅而泣的无奈之状。

“蚂蚁”两句以夸张和比喻手法,化用典故,引申发挥,勾勒霸权主义者可鄙可笑的嘴脸。讽刺赫鲁晓夫们打着少数超级大国首脑主宰世界命运的如意算盘,不过是做着短暂的南柯梦。“蚍蜉”句嘲笑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的种种诽谤,都如蚍蜉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渲染霸权主义者们萧条凄凉的处境。“飞鸣镝”三字,简括遒劲,写出我方反击赫鲁晓夫集团的批判文章如响箭般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的凌厉之势,同时也为词的下阙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阙紧承“飞鸣镝”之势,一气贯通,节奏变得紧凑急促。诗人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识,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一种激昂奋进的壮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四个短句,笔力雄健,似铜板铁琵,促节铿锵;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点明这场论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正是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艺术概括和乐观展望。这两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气势磅礴。诗人大匠运斧,汇天地海陆、风云雷电于笔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至此,词情已被推向了最高潮,终于引发出高亢激越的誓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挞,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阔。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阅读训练

1.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2.对下列这首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狗强盗,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参考答案:1.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2.C两处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见仁见智

对“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四说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笔记整理

一、字音

揖 (yī)别 黄钺 (yuè) 盗跖 (zhí) 庄蹻(jué)

二、字形

揖别 孺子 拓展 缉拿 儒雅 盗跖

三、写法归纳 1.《自嘲》的写作特色: 巧妙用典。“俯首甘为孺子牛”语出《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对仗工整。如“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

2.借历史名人以自况是《瘦石画苏武牧羊图》最大的特色。诗人借苏武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坚贞不渝的精神情操。 3.善用夸张的语言。“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一篇读罢头飞雪”等诗句,表现出毛泽东俯瞰历史、纵论古今的博大胸怀,又寓含了词人拷问历史、洞察历史的无穷智慧。 同步训练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揖 (yī)别 解剖(pōu) 炽热(zhì) 执拗(niǜ) B.盗跖 (zhí) 泥淖(nào) 绮丽(qí ) 咽喉(yān) C.孺(rú)子 竣工(jùn) 孝梯(tì) 哽咽(yè) D.徇私(xùn) 楔子(qì) 荫庇(bì ) 差劲(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和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校长校长极温和,却是个绵里藏针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是非分明,一丝不苟,对师生要求严格。

B.中华民族是最讲诚信的民族,不但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无二诺的格言,更有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季布和侯嬴。

C.程老板,我劝你不要挖空心思赚黑钱,俗话说输钱只为赢钱起,你就不怕报应?

D.发展教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朝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加快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4.为下列句子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话 ( )

是啊,谁能够把所有的星期天都用于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情呢?如果你能,那我相信: 。

A.你也许绝对是一个不平庸的人

B.你绝对是一个不平庸的人 C.你也许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D.你也决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5.请阅读示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同学们求学十多年,对各科老师和各个学科定有独特的体会。下面两副有趣的写给教师的对联,也许能触发你的感受,也请你写一副对联,写出自己的体会。(不少于18字) 给语文老师:

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 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给化学老师: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 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给 老师:

, ,

二、拓展提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6.“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8.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9.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10.《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郭沫若的诗,回答问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作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参考答案:

1.C (A炽热 chì B绮丽qǐ D楔子xìē ) 2.B (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的分量很重,据语境此处应用“一诺千金”。)

3.B (A项语序不当,可将“两千多年前”移到“文物”前; C项成分残缺赘余,将“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删去; D项表义不明,“看了十天的报纸”,可以是用了十天时间看报纸,也可以是看了十天内出版的报纸) 4.D 5.数学老师:1234,解答世间有限奥秘;ABCD,证明人生无穷智慧。 物理老师:电力无限,打造世界奇迹;磁场浩渺,定位人生方向。 6.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 8.C(A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9.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10.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第17篇:旧体诗三首(《贺新郎 读史》《自嘲》《瘦石画苏武牧羊图》)教案及练习

情景导入

谁能用百余字来概括人类漫长的几百万年历史?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的诗人毛泽东。这等非凡气度,人世间有谁堪比?苏武北海牧羊19载,一支汉节不离手,渴饮雪,饥吞毡,“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如此坚贞气节又有几人可匹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一向横眉冷对的硬骨头鲁迅,甘愿俯首而为孺子牛,可谓“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豪杰。

文化导入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聂绀弩(1903~1986) 现代散文家。曾用笔名耳耶、二鸦、萧今度等。湖北京山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著有《绀弩小说集》、《绀弩散文》、《聂绀弩杂文集》、《散宜生诗集》、《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蔡清富)聂绀弩落拓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周恩来说过他是“大自由主义者”。当年《申报》的《自由谈》上,有两个人的杂文与鲁迅神似,一是刻意学鲁的唐,一是随意为之的聂绀弩,他被认为是鲁迅之后的杂文第一人。晚年,聂绀弩运交华盖后又写起旧体诗来,古怪而又美妙,实为文坛一绝,堪称“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创作背景

一、《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非常爱幼子荼,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他牵着玩。不巧幼子荼跌了一跤,因此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词》卷一引钱季重诗:“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此诗作于一九三二年。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在此之前的十月五日,郁达夫请鲁迅吃饭,同席有柳亚子。“闲人”指鲁迅自己。“打油”是鲁迅对自己诗作的谦词。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那天去赴宴时,郁达夫借此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遂用“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

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这便是鲁迅创作此诗的由来。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动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不断加剧、激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在对外关系上奉行霸权主义,热衷于和美国做政治买卖,面坚坚持原则的中国共产党采用阴谋手段,发动突然袭击,并将苏中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挑起边界纠纷,妄图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原则立场,顺从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同国际上的反华逆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这首词就写于那场大规模的公开论战前夕。

三、聂绀弩和尹瘦石,一为作家,一为画家。尹瘦石,1919年生,1956年划为右派分子,流放北大荒。聂绀弩、尹瘦石这两条船在抗战时期都曾航行在桂林、重庆等地,但却没有正面相遇过。那时绀弩以杂文享誉,是共同的“右派”命运让他们在北大荒碰到了一起,于是才有了《瘦石画苏武牧羊图》这样的诗,虽然画和诗都是在回北京后才作的,反映的却是北大荒的生活。

文本点击

一、如何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一概横眉冷对。 “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和子婴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理解“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既说明有史以来人问便充满了矛盾、苦痛,也道破了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之后,便分成了不同的营垒,他们为各自集团的利益。不停地厮杀、争斗,以至中原大地尸横遍野,血流满地

三、如何理解“歌未竟,东方白”二句的意思?

“歌未竟,东方白”二句,意思是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 “东方白”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智慧列车 方法技巧

举重若轻百余字,笑谈历史千万年

《贺新郎?读史》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气象恢弘,而着墨仅仅115个字,高度浓缩的语言是为古今罕见。用语轻松简洁且极为形象、富有谐趣!

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纵览历史、雄视古今的历史眼光、超凡智慧和过人胆识,他既能在举重若轻的谈笑间概括数千年历史,又能在举一反三的例证中将过去史书的荒诞历史观推翻掉。他看历史是大处着眼,不究细节,既有恢宏与从容不迫的气度,又有深刻犀利的哲人见解。同时,此词又是他以诗人的激越情怀去体悟历史的完美表现,展示出他高超的诗歌艺术,如

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和形象的语言概括出数千年的历史,用“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来代指残酷的流血史,而“一篇读罢头飞雪”又代表了一种读史的豪放,等等。 此词所透露出来的雄浑气象、哲人智慧和博大宏阔的胸襟代表了毛泽东诗、史、思结合的最高典范。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特点。

专题训练 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二、自主表达

重温课文,哪一段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起笔 “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 “揖别”用词极为形象,又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 诗人再用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而这几千年的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迁移运用

阅读元代诗人王冕的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小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主要意象是梅。其主要特征: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无私的精神。

表达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06浙江卷第24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 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字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2分)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分) 答:

2.阅读下面材料,如果你见证了历史中的这一幕,你将如何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 投降签字?请写下一段签字感言。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参加了签字仪式,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发表了签字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也有一段精彩的签字感言:“我和全人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 日的血泊和残杀中诞生。”

3.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 望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比 ① 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 ②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 ③ 参考答案:1.(1)答“年轮”“纹路”“纹理”等。 (2)不能互换。理由:①“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相互对应;②“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

2.过错再大,如果承认且忏悔,是可敬的;过错再小,如果掩盖且拒绝悔改,是可耻的。在和平的后面有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真诚的忏悔铸就了和平,是顽固的掩盖毁弃了和平。让我们勇敢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忏悔吧!和平的鸽子终将飞翔于蓝天。 3.示例:①孤立的灯塔 ②船上的汽笛 ③楼上的眼睛 名作链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963.01.09 鉴赏:

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弘,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显示了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有的“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的雄伟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地球尚且小,那么几个碰壁的苍蝇就更加渺小,微不足道了。诗人将国际上那些猖狂反华,群聚起哄的丑类视作嗜腥逐臭、见逢下蛆的苍蝇,其鄙夷、轻蔑、厌恶、嘲讽之情溢于言表。将“苍蝇”数量缩小为“几个”,以状其虚张声势、极其孤立的处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蠢举,又隐喻其必然败亡的命运,可谓一庄一谐,相映成趣。诗人似立于天宇苍穹,俯视尘寰,以沉稳、傲岸、泰然之态姑且作冷眼旁观,且看“苍蝇”如何动弹,如何表演,成何气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来,以声状神,以听觉形象充实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画出那些“苍蝇”们喧嚣起哄,声嘶力竭,却累遭碰壁,断股折翼,穷途末路,向隅而泣的无奈之状。

“蚂蚁”两句以夸张和比喻手法,化用典故,引申发挥,勾勒霸权主义者可鄙可笑的嘴脸。讽刺赫鲁晓夫们打着少数超级大国首脑主宰世界命运的如意算盘,不过是做着短暂的南柯梦。“蚍蜉”句嘲笑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的种种诽谤,都如蚍蜉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渲染霸权主义者们萧条凄凉的处境。“飞鸣镝”三字,简括遒劲,写出我方反击赫鲁晓夫集团的批判文章如响箭般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的凌厉之势,同时也为词的下阙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阙紧承“飞鸣镝”之势,一气贯通,节奏变得紧凑急促。诗人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识,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一种激昂奋进的壮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四个短句,笔力雄健,似铜板铁琵,促节铿锵;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点明这场论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正是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艺术概括和乐观展望。这两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气势磅礴。诗人大匠运斧,汇天地海陆、风云雷电于笔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至此,词情已被推向了最高潮,终于引发出高亢激越的誓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挞,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阔。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阅读训练

1.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2.对下列这首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狗强盗,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参考答案:1.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2.C两处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见仁见智

对“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四说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笔记整理

一、字音

揖 (yī)别 黄钺 (yuè) 盗跖 (zhí) 庄蹻(jué)

二、字形

揖别 孺子 拓展 缉拿 儒雅 盗跖

三、写法归纳 1.《自嘲》的写作特色: 巧妙用典。“俯首甘为孺子牛”语出《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对仗工整。如“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

2.借历史名人以自况是《瘦石画苏武牧羊图》最大的特色。诗人借苏武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坚贞不渝的精神情操。 3.善用夸张的语言。“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一篇读罢头飞雪”等诗句,表现出毛泽东俯瞰历史、纵论古今的博大胸怀,又寓含了词人拷问历史、洞察历史的无穷智慧。 同步训练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揖 (yī)别 解剖(pōu) 炽热(zhì) 执拗(niǜ) B.盗跖 (zhí) 泥淖(nào) 绮丽(qí ) 咽喉(yān) C.孺(rú)子 竣工(jùn) 孝梯(tì) 哽咽(yè) D.徇私(xùn) 楔子(qì) 荫庇(bì ) 差劲(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和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校长校长极温和,却是个绵里藏针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是非分明,一丝不苟,对师生要求严格。

B.中华民族是最讲诚信的民族,不但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无二诺的格言,更有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季布和侯嬴。

C.程老板,我劝你不要挖空心思赚黑钱,俗话说输钱只为赢钱起,你就不怕报应?

D.发展教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朝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加快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4.为下列句子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话 ( )

是啊,谁能够把所有的星期天都用于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情呢?如果你能,那我相信: 。

A.你也许绝对是一个不平庸的人

B.你绝对是一个不平庸的人 C.你也许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D.你也决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5.请阅读示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同学们求学十多年,对各科老师和各个学科定有独特的体会。下面两副有趣的写给教师的对联,也许能触发你的感受,也请你写一副对联,写出自己的体会。(不少于18字) 给语文老师:

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 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给化学老师: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 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给 老师:

, ,

二、拓展提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6.“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8.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9.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10.《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郭沫若的诗,回答问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作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参考答案:

1.C (A炽热 chì B绮丽qǐ D楔子xìē ) 2.B (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的分量很重,据语境此处应用“一诺千金”。)

3.B (A项语序不当,可将“两千多年前”移到“文物”前; C项成分残缺赘余,将“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删去; D项表义不明,“看了十天的报纸”,可以是用了十天时间看报纸,也可以是看了十天内出版的报纸) 4.D 5.数学老师:1234,解答世间有限奥秘;ABCD,证明人生无穷智慧。 物理老师:电力无限,打造世界奇迹;磁场浩渺,定位人生方向。 6.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 8.C(A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9.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10.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第18篇:读建筑史有感

读建筑史有感

中国建筑史的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

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

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

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

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

第19篇:论读史生趣

论读史生趣

李太白在赞颂朱亥侯赢英勇事迹的时候,曾在诗作《侠客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作为后生小辈的我们,纵然对诗仙笔下的千秋二壮士心驰神往,也对末句提出质疑:难道皓首穷经,一新着述的史家就真的那么无趣无味,尸位素餐吗?

且不论开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不谈被宋神宗定名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的《资治通鉴》总主编文忠公司马光,单以新近辞世的著名美籍名史学家黄仁宇教授为例。他所着《万历十五年》掀起中国大陆一场来势不小的明史热,其所提出的大历史观更是成一家之言,引起普通人学习历史的广泛兴趣;试问,这样的白首太玄经,真的无味吗?

读史生趣,在于当读者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同时,更达到一种智者的敏锐和豁达。在这里,人们不单单认识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明白了合纵连横,焚书坑儒,雅好清谈,贞观之治的由来与去向。不同的人在里面收获不同的食粮,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也就难怪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的开首词中写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既付笑谈中,哪里还会无趣呢?

读史生趣,更应该前进一步,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国历史,也应放眼世界,以期学贯中西。神秘的金字塔,威严的拜占庭,富丽的卢浮宫,甚而那血泪纵横的圣城耶路撒冷,多少悲欢,几度离合,试问不从史中来,又向哪方?历史是人类总过足迹的缩影,也是人类薪火相传的证明,非读史无以自明,非明史不能内省。当人们为现在所存的种种历史文献沾沾自喜的时候,切勿忘记还有更炫人耳目的史前史,即因尚未发明文字而无详细记载的历史;而那,更是梦开始的地方。

行文至此,聪明的你,又当如何呢?

第20篇:读《物理学史》有感

读《物理学史》有感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又读《物理学史》,使我们深深觉得课改必须遵循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必须坚持这四条原则不动摇,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一样,新课程改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做新的尝试,我们都应该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是有一点不能变,那就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不能变,偏离了这四条原则,也就违背了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点一定要切记、切记。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材 物理学史 四条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不断地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许多尝试偏离了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和探讨。纵观物理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综合性知识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敢于质疑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每一次崭新境界的开辟,都必须要有敢地向旧理论说“不”的勇气。爱因斯坦,玻尔用他们年轻的心,沸腾的血和活跃的头脑,带领海森伯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旧理论思想挑战。在此期间,每一个“不”字的出现都响彻云霄,宛如春雷一般。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更深入地提出了辐射也是不连续的;海森伯更是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即“测不准关系式”;此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又向守恒说出了“不”,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每一个“不”字都给物理学以飞跃,可见,挑战孕育了创新,勇气孕育了力量,信心带来了成功。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与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也完全可能在某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会常跟老师谈及他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一些知识与信息,其中可以有很多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感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善于鼓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为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想象力,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勇于争辩

通过研究物理学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突破的背后都隐藏着激烈的争论。其中最令世人注目的是爱因斯坦和玻尔旷日持久的世界性论战。爱因斯坦拒绝把量子力学接受为终极理论,并对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正统解释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场争论使世人明白,量子力学的理论是非局域性的理论。它涉及到类空关系,即比光速还快的信号传播,而狭义相对论则是局域性理论。这场世界性的科学争论,无疑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玻尔和海森伯的散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争论都对20世纪的物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讨论并没有完,现在在牛津和剑桥,科学怪杰霍金和彭罗斯的讨论还在继续着,物理学还将有着重大发展,因为“科学扎根于讨论”。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达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推动,也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准备一些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摆观点,举例子,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勇于讨论的习惯。

三、善于思维

我们读过《物理学史》之后会发现:科学神奇之树的每一次萌芽、成长、开花、结果都有着孕育它们的科学土壤。值得一提的是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理论研究所。在这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31岁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森伯,有作为“上帝的鞭子”不断地指出他人论文缺陷的泡利,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还有“几乎把画漫画和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当成副业”的伽莫夫,哥本哈根大学的氛围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热血沸腾、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充满着挑战。他们的年轻和倔强,使他们不断地有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新的认识如同一股股清泉涌出。在那漫长、艰辛、曲折的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有无数年轻人的贡献和创举。究其实质,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他们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思维是创新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①寻找思维的起点。就是能引起思考,推动思考不断深入并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信息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大多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速度快慢上,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学会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

②设立思维中间站。初中生思维能力弱,跨度小,学习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中间站,而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样

就出现了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针对初中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要采取小步子,搭台阶的办法,在思维之间增设思维中间站,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开始时思维站间距可短些,慢慢地扩大,渐渐加大思维跨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增设思维中间站。

③已设立的各思维中间站之间需要架设思维连接线加以联系,使各思维中间站能顺序地有效地协调运行。这种联系方法既有点与点之间的串联,线与线之间的交织,又有面与面之间的网络化。围绕重点知识寻同类,举实例,找反例,思错例,将每一个思维中间站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知识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效率之目的。

④变换思维审视角。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变常规思维为突跃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或立体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往往能提高思维效率。

⑤设计开放性问题。新颖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众多的适当答案,使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的好方法,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勤于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获奖项目中绝大多数都与物理实验有关,纯理论研究很少,就是获奖的重大理论研究也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再用数学公式简洁表达的结果。即使是理论项目,也要在实验证实后才获奖。如:1927年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德布罗意才于1929年获奖;1957年,吴健雄实验证实了弱电相互作用,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3—1978年实验上发现中性流存在,提出弱电统一理论,预言中性流存在的、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于1979年获奖等。事实证明,物理学的理论大厦是由实验支撑的,没有实验,物理学大厦的基础就不牢固。

不仅仅如此,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是各种争论的最公正的裁判,是修正错误的依据,更是发现新理论的起点。事实上,无论理论有多美好,无论它的形式有多完美,只要与实验不符就不可能成为物理学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最后还得实验说了算,形式逻辑和完美的数学代替不了物理。因此,我们特别强调物理学研究要把理论基础和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实验研究,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巧妙地设计实验方法,精心地分析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对物理教师而言,我们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

思和评判。平常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安装照明电路,鉴别黄金首饰等。在物理教学中加强“STS”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物理,又把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是我们始终要坚持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维、勤于实验这四条原则不动摇,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四条原则,饱含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时时刻刻想到,并努力做到、做好、做扎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牛顿和爱因斯坦,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梦想指日可待。

贺新郎读史
《贺新郎读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