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外国建筑史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4: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外国建筑史有感——谈建筑的简与繁

通过一个阶段系统地学习了外国建筑史,从原始人类的茅草屋,到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到拜占庭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建筑,最后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类建筑百花齐放。还有最近才开课的近现代外国建筑史,各类型的建筑纷繁复杂的建筑形象交杂在一起,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纠缠在我脑海中:建筑是“简”还是“繁’?

在铁器还不普及的时代,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还很弱,换句话说可用建筑材料种类很少,对材料的提升就更少了。对于石材这种密度高,质量大的材料,埃及人给出了最质朴的处理方法。简单地削切,精准地堆砌,塑造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令人惊奇的是这样的效果出奇的好,在广袤无垠的沙漠屹立这样高大、沉稳、简洁的方椎体,人是如此渺小,站在金字塔面前一种神秘感、崇敬感油然而生。这种看似局限在当时技术手段和简单的拜物意识下的建筑语言蕴含着这样的设计哲学——大巧不工。不也是我们近现代人所不断研究和提倡的吗?

反观,埃及金字塔巅峰时期自后,随着工具不断的发明和改良,石材的运用逐渐达到顶峰。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固然比例怡人,雕饰精美,古罗马的浴场和斗兽场固然是建造工程一大历史性的突破。但石头建筑的顶峰依旧落在了哥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不是建筑的“简”,是建筑的“繁”带来的美。这种形式上不遗余力的追求细节,几乎穷尽一切在石头上表现的可能在室内外都展示精致之美。尽管这类建筑建造过程如此黑暗,血泪,金钱,人力,物资,时间统统浇筑在上头才孕育出了这样美的建筑。似乎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感受的那些工匠的心血和那个时期的伟大。

再往后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了。以上所述都是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形态所主导下的,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走两个主义的极端。现在来体会,就是这个时期整个建筑行当变得非常成熟。文化,艺术百家齐放,建筑大家层出不穷。美学法则和人文思想统一于建筑艺术。甚至在麦西米府邸,我还看到一丝功能主义的萌芽。说到功能的演变,纵观大半个个外建史。功能似乎在平面中解决的。从最开始的功能单一散落布局,到功能分区统一布局。平面散乱,到平面统一,再到平面合理。建筑不单是单体建筑用来干什么的简单问题,而是必须考虑到这个建筑群里的功能分区。这个角度看,平面变得复杂,建筑变得繁杂。

待到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经过一轮新的复古思潮,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盛极一时,其后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大行其道。建筑形式的繁与简再次交锋。一句“装饰即罪恶”无疑给“繁”式建筑以重创。在工业机器的轰鸣声,人们发现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特征的建筑材料,钢,混凝土以及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它们高效,迅速,可靠。这里不得不提及刚刚探索新建筑时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维森霍夫住宅展。尽管那些住宅是当今住宅形式的鼻祖,但是其工业产品所特有的机械化,模数化,毫无多余装饰的特质让人感觉到冰冷而了无生气。大师柯布西耶也把住宅比作“居住机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仅仅是填入建筑中去显然是压抑的。显然,极简主义没有成功。

看当代建筑,也不同一百年前的那般简陋。我想说在建筑的基本技术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却是适用的。为什么?比以前更注重窗口的比例,更注重材质运用,更注重色彩的运用 ,还是更注重功能分区合理?我想都是,也都不是。应该是学习了文艺复兴那一套,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以这个“以人为本”的需求为出发点再考虑建筑是”简”还是“繁”就清晰一些了。在当下,实用,美观,经济,依旧是建筑的三大基本要素。同古人的观点亦无不同,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建筑的美不在局限于用复杂的线脚,经典的柱式,精美的雕饰来展现,而是用它与人相匹配的一套审美原则下的任何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再也不可能回到像哥特建筑那样极度装饰的模样,也不可能出现像金字塔那样功能单一体量巨大形制。在我看来,现代建筑形式趋于简洁(非简单),内涵趋于丰富。这里的内涵是广义的,既指空间,又指功能,也可以指建筑相配套的设备。而我也明白这种趋势看似稳定,其实也就如工业革命之前的那段时期。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极尽所能挖掘各种材料,技术,设备组合的可能,来创造宜人的空间。一旦新的革命性的材料和技术成熟,这种局面立即被打破。新一轮,新内涵的“简”和“繁”将再次交锋。正如某建筑大家所总结那样,建筑史总是随着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外国建筑史

读建筑史有感

外国建筑史总结

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外国建筑史考题库

外国建筑史试题A答案

外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

读史有感

外国美术史课程有感

很多的外国建筑史资料

读外国建筑史有感
《读外国建筑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