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8 09:02: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书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k恶意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4)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21、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

(1)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2)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3)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4)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25、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6、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怎么样树立?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原因:(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1)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2)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如何: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27、诚信在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倡导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诚实守信,就会得到银行的支持,就会得到实惠、受到尊重。相反,失去信用,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给自己带来诸多的不便。

28、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1)必然性:①劳动重要。②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9、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0、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3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3、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4、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②调控经济平稳进行。

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35、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3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8、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

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经济活动者: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④公民:规范行为规则。

3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推荐第2篇:几本it历史书读后感

1:《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是今年的新书,不过网络版在07年就开始在谷歌黑板报上连载,几本it历史书读后感。由于IT业的节奏本来比较快,加上08年金融危机加速了IT业的变化,本书出版的时候作者对网络版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

作者是google科学家,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入腾讯。

这本书是我近年看过的第三本写作水平空前的希望不要绝后的书。前两本是《圈子圈套》和《侯卫东官场笔记》。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曾经或者还站在时代浪潮的高点,得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具体到这本书,作者的优势在于:熟悉具体的IT技术,熟悉IT业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隐含的商业逻辑,另外由于职位的原因,视野比较开阔。概括来说就是高度、深度(IT、商业)与广度上超过大部分的IT书的作者或者IT业记者。

本书采用传记体来书写,通过给许多大公司写传来叙述整个IT业的发展脉络,忽略了许多小公司、小事件,结果就是整本书显得很有条理。

另外由于作者的技术背景,对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能解释的比较清楚。如果没有技术背景的写手,略微深入的问题就容易出错。

本书提到了许多IT界的逸闻轶事,也澄清了一些不实传闻,由于作者的职位、经历,我认为书中的叙述相对比较可信。

《浪潮之巅》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夹杂在书中的或者独立成章专门叙述的商业逻辑的分析。同样由于作者所在的高度,作者可以直接与许多美国IT业大佬直接沟通,许多IT业的商业方面的观点比我以前看过的更合理,比如对摩托罗拉为什么衰落,分析的很透彻。

书中写到了许多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例子,作者也给出了原因。不过我认为《创新者的窘境》对这个现象的总结与分析更胜一筹,因为作者发现这个现象不仅在IT业出现,传统的制造业如挖掘机制造、炼钢厂也出现了这个现象。

书的最后作者对未来的IT业大趋势也有一些个人的判断。作者认为手机业、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市值上千亿的公司。国内的公司作者看好阿里巴巴和腾讯。

书中立传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国人熟悉的。书中虽然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我认为不明白可以跳过,不妨碍对本书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显然有资格像吴晓波《大败局》样成为MBA教材,读后感《几本it历史书读后感》。

2:《十亿美金的教训》

也是今年出的新书。这本书抛弃了作者上一本IT史书《沸腾十五年》的编年体写法,与《浪潮之巅》一样使用传记体,显得有条理多了。作者认为这本书不是“互联网大败局”,我读后感觉这个“互联网大败局”正是这本书最好的概括。

书中介绍了51.com、37

21、ITAT、ppG、分众、港湾、联想FM36

5、联众、盛大盒子、8848等10家公司的主要的经历,力图分析失败的原因。作者关注互联网多年,资料比较翔实可靠,值得一读。

作者林军对这10个公司的失败总结了三条经验,我再概括一下就是当局者经验、技能不足,看不清大局。

看《浪潮之巅》,摩托罗拉、雅虎之类的大公司也犯过上面的错误,但是我认为由于美国有200年不间断的商业的传承,有足够多的失败的经验,有斯坦福这样的适合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才能出现盖茨、佩奇、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年轻人,看似没有经验,但是办的公司却能不犯战略错误,迅速做大。

另外本书与《浪潮之巅》相比的一个缺憾就是事情太久远了,没有最新的(比如去年的)案例。

看这本书才知道当年FM365还和国旅合资成立了国旅快捷公司,要搞网上旅游业务。可惜合作不畅,国旅快捷没做网上业务。看过几本写艺龙携程早期历史的书,都没提这件事。

3:《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

今年的6月份的新书。作者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在书中试图揭示中国互联网10年来的成败背后的逻辑。作者认为互联网公司成败的原因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

个人感觉这个总结不够深刻。

跟上两本书相比,作者高度、深度、广度都有所欠缺。作者目前是移动互联职业经理人,全书在移动互联方面的内容比较多。

想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这本书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4:《沸腾十五年》

09年出的书,下面的评论基本是09年写的。

从标题看就感觉像吴晓波的几本书,再看书的风格,更像。看到书的后记,果然说受到过吴晓波的指点。

总结了1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大事。编年体,头绪比较多,作为一本书来看,有点乱。想了解这15年来的历史,这是为数不多的参考书。

5:《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

翻译书,05年出的。书中的内容截至到04年。目前已经基本没有读的必要了。

编年体,同样头绪繁多,读起来感觉有点乱。

6:《IT史记》

方兴东写的。一套共4本,04年出的。买了两本。没看。现在应该也没有读的必要了。

推荐第3篇: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7-9年级各册生字词第 1 页 (共 3 页) 九年级下册

一、《诗两首》

1.我也应该用sī yǎ(嘶哑)的喉咙歌唱。2.这永远xiōnɡ yǒnɡ(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1.春天,堤上繁花如jǐn zhànɡ(锦幛)。2.现在只有pãnɡ hāo(蓬蒿)。

3.我触到xìnɡ zǎo(荇藻)和水的微凉。4.lïu yǐ(蝼蚁)一样死。

5.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qiáo cuì(憔悴)。

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我是ɡān biě(干瘪)的稻穗。2.我是你cù xīn(簇新)的理想。

3.是yū tān(淤滩)上的bï chuán(驳船)。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pēi yá(胚芽)。

5.把qiàn shãnɡ(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四、《外国诗两首》

1.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qián xìn(虔信)的宁静。2.chãn xī(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3.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wâi jiâ(慰藉)的幻梦。4.xiānɡ qiàn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5.我kàn wànɡ(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五、《孔乙己》

1.在这严重监督之下,chàn shuǐ(羼水)也很为难。2.孔乙己刚用指甲zhàn(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

3.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yínɡ shēnɡ(营生)。4.孔乙己立刻显出tuí tánɡ(颓唐)不安的模样。

5.鲁镇的酒店的gã jú(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6.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 zhàn chū(绽出)。

7.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kuî chuî(阔绰)。

六、《蒲柳人家》(节选)

1.紧一口慢一口dáo qì(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2.手握着ɡǎn(擀)面杖在bānɡ(梆)他。

3.不能叫你们ā zā(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4.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tiān lún zhī lâ(天伦之乐)。

5.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hū shào(唿哨)而上。

6.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miào shǒu huí chūn(妙手回春)。

7.何满子却yǐn nì(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

8.在 rïnɡ yīnɡ (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

9.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duàn bì cán yuán(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10.何满子wànɡ yǎn yù chuān(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11.一听见篱笆外柳树梢上莺啼燕啭,就想zuō(嘬)着嘴唇学鸟叫。

12.一丈青大娘见孙子天天挨打,心疼得就像一块一块wān rîu(剜肉)。

13.西隔壁那个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 qín(檎),放暑假回来。

14.鼓点似的骂一天,yī qì hē chãnɡ(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15.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rú zuî zhēn zhān(如坐针毡),身上像mánɡ cì zài bâi(芒刺在背)。

七、《变色龙》

1.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cù lì (醋栗)

2.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kuí wú(魁梧)!

八、《热爱生命》

1.离他不到二十英尺远的两块chán yán(巉岩)之间,他隐约看到一只灰狼的头。

2.正因为生命不肯死,他才仍然要吃沼泽中的浆果和 tiáo yú(鲦鱼)。

3.如果这真是比尔的hái ɡǔ(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

4.他就是这样chuī máo qiú cī(吹毛求疵)。

5.然而,尽管yǎn yǎn yī xī(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6.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zhì xī(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

九、《谈生命》

1.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yún yì(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2.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yí yuâ(怡悦)!

3.他听见黄莺qīnɡyín(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xiāo niǎo (枭鸟)的怪鸣。

4.他遇着jiāo shē(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

5.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yī xiâ qiān lǐ(一泻千里)。

6.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yìn bì(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fānɡ xīn (芳馨)。

十、《那树》

1.它们的传统是yǐn jǐnɡ shîu lù(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2.为了割下这颗生满qiú xū(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

3.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xīnɡ lín wàn hù(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4.现在,日月光华,zhōu dào rú dǐ(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5.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dǎo tān(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

十一、《地下森林断想》

1.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bǎi niǎo jiū jiū(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2.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shān bēnɡ dìliâ(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3.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jí bï(瘠薄)而细密;

4.它chãn miǎn(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5.chán ruî(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6.森林是雄伟壮丽的,zhē tiān bìrì(遮天蔽日),hào hàn wú yín(浩瀚无垠)。

7.niǎo niǎo yān yún(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8.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yǐn xìnɡmái mínɡ(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十二、《人生》

1.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zhān wànɡ(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2.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lâ cǐ bù pí(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3.专注于juã qǔ(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

4.他们就在那里工作 ,每天都能得到zēnɡ yì(增益)。

5.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kuì zânɡ(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6.一种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yì câ(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

7.好像ɡuī yú(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十三、《威尼斯商人》

1.你不过故意装出这一副凶恶的姿态,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出你的仁慈câ yǐn(恻隐)来,比你现在这种表面上的残酷

更加出人意料。

2.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到了那时候,你不但愿意放弃这一种处罚,而且因为受到良心上的感动,说不定还会huî miǎn(豁免)他一部分的欠款。

3.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ɡào bǐnɡ(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

4.适有一青年博士鲍尔萨泽君自罗马来此,致其慰问,因与详讨犹太人与安东尼奥一案,biàn jī qún jí(遍稽群籍),折衷是非,遂恳其为鄙人páo dài(庖代),以应殿下之召。

5.倘蒙yán nà(延纳),必能不辱使命。敬祈钧裁。

6.让你瞧瞧我们基督徒的精神,你虽然没有向我开口,我自动ráo shù(饶恕)了你的死罪。

7.我很为你不快乐;你是来跟一个xīn rú tiě shí(心如铁石)的对手当庭质对,一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8.wàn â bù shâ(万恶不赦)的狗,看你死后不下地狱!让你这种东西活在世上,真是公道不生眼睛。

9.幸亏尊驾在她的背后说这样的话,否则府上一定要吵得jī quǎn bù nínɡ(鸡犬不宁)了。

10.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yǒu lì kě yuán(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

十四、《变脸》

1.船拢码头,开饭,dǎ yá jì(打牙祭)喽!2.水上漂yí rán zì dã(怡然自得),饮酒抒情。

3.蚂蝗缠着lù sī(鹭鸶)脚,想甩脱又甩不脱啊!4.复明,满天yīn mái(阴霾),满江愁浪。

5.这是pán chán(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吧。

6.音乐行弦,水上漂shuì yǎn xīnɡ sōnɡ(睡眼惺忪)嘀咕。

7.爷爷是个cí bā(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8.狗娃没法站着撒尿,趁老头蒙胧dǎ hān(打鼾),niâ shǒuniâ jiǎo(蹑手蹑脚)下船,拨开芦丛寻视方便之处。 十

六、《音乐之声》

1.巍峨zhēnɡ rïnɡ(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2.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lián yī(涟漪)。

3.像初试歌喉的云雀tōnɡ xiāo dá dàn(通宵达旦)地啼唱。

4.玛丽亚zhù lì(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5.钟声响起,院长dǐnɡ lǐ mï bài(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7.做mí sa(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8.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 lín cì zhì bǐ(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9.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mï mo(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推荐第4篇:读一本历史书的读后感

谈看一本历史题材书的读后感

作品简介:

著作名称:作者:雾满拦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内容简介:

作品开篇言:晚清犹如危房,轻轻一蹦,就会轰然倒塌!面对如此危急局势,各色人等,在神州舞台上展开了争霸!李鸿章为洋务运动费尽心机,康有为携凛凛杀机高调入京却被逼得仓皇而逃,大头兵袁世凯不学无术,每被弹劾一次却官升一级,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孙中山为了筹款而落魄,各色人物在你争间,历史一不小心进入了辛亥年!黑暗中,刀出鞘,枪上膛,一场剧变,即将上演.风云时代,热血横飞,诡计频出,相当复杂.复杂源于简单,乱变自有头绪,请各位温上一壶热酒,听雾满拦江生猛的解读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个人对作品的介绍:

作品开始通过对袁世凯从一个屡试不中的落榜生走上从军之路的简单介绍中,引出了甲午海战前夜, 清朝`朝鲜`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后便是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悍然发动的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进而攻占辽东`甲午海战.翌年威海卫之战.堂堂天朝大国净毫无还手之力,大清国的水师悉数被摧毁,从此帝国彻底失去了控海权(书本四十一页第八段).甲午战败,惊动了国人,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先是震惊,继而觉醒掀起了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无论是保皇派的维新变法抑或是革命派前期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还是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他们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出力.有些方法随时有失偏颇,或是失当的,但他们仍是值得我们追忆的,当然这期间也介绍了一些为求自保苟且偷生有失道义的各色人物,他们是卑微的,是我们所不齿的.还有作品也在甲午海战至民国成立这国难当头期间暴露了一系列国人的劣根性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应该反思和深省的.作品还在这期间介绍了一些为许多正史课本中所难以介绍的史实故事,比如孙文起义而筹款时的一些细节,或是同盟会内部黄兴孙文这两大同盟会精神领袖的思想论战到相互妥协钦佩对方等一系列的细节,对于这些细节当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判读与评价,判断其相关是非或是正确的看待革命伟人等.正文(主要通过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成长经历谈一下感悟):

1.学历不等于能力

袁世凯,出身世家大族,因科举不第,羞以见人,因此投身军伍,出军朝鲜,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朝鲜之行,从此让他飞黄腾达,一举成名.虽是后来朝鲜失守,责也任并不完全由他,当时两国国力差距明显,再加上官员叶志超的失职和官兵擅离职守,朝鲜失守已成必然.回国后在清王朝的覆灭过程中,每当清王朝剥落一块权力下来,这部分权力总是恰到好处的落入袁世凯的手里,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甚至完全不需要付出(作品第十页到数第二段),同时这期间他还担任了北洋大臣`参与政务大臣等等十一种责重之事.铁路商务练兵电政各有专门, 还须通中外情形,明社会习惯.凡此种种,以一人而能胜任愉快者,非袁世凯无此才略(引自152页倒数第四段),要知道,袁世凯是没有功名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文化`没学历和文凭.但是他有能力.这说明学历不等于能力,拿前段时间的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来说,虽是造假学历,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唐骏的管理才能,他的造假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国内一些人看中海归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因为学历低,而放弃了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这里没有考虑,他窃国大盗的恶名,也

不考略他为了个人利益连国家利益都不顾的恶行)

2.改革之路,步履维艰

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的维新变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后, 因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被扼杀,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斩加康梁的逃亡结束,虽然变法失败,但给国人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不缠足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现在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我们可以从维新变法得出许启示或教训:第一,改革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由于本身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是不会正确把握趋势.第二,改革一定会触动保守派的利益,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新旧势力利益的从新分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因此改革者要争取一实权人物的支持,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也间接的预示着变法的失败.第三,变法者一定要灵活,要有必要的政治手腕.维新派取消科举制这一举措,马上为他们树立众多敌人全国的学子,改革之路更难走.同时,在改革过程没有注意争取多数洋务派的支持,树敌太多.第四,改革之人一定要态度坚决,不能只有满腔热血,心中要有必要计划或规划.而康有为梁启超虽说是写文章水平很高,但是对于治理国家也是丈二和尚,最厉害的他们自己却以为自己知道.

3.先进思想及其重要!

一代思想大师邹容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给武林兄弟们带来了新的希望(127页) ,但是邹容给中国革命的开初的药方,跟康有为义和团没本质区别,都是将中国的问题归结到某一个或几个人,最多时一群人身上,认为将这些人砍光就解决所有所有问题了.也正是这些不成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发挥他们改有的影响,中国的前进之路才走的缓慢.而当时孙文的思想也没成体系,作为同盟会领袖,这也是令人很惊讶的.当然他们当时有本身或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但是,缺少先进思想的引导而发起的革命会让许多人而不断流血,只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4.小人物的历史作用

无论是那些一次次为革命卖命的绿林好汉,还是因黄花岗起义而牺牲的壮士们,虽然他们身份卑微,虽然他们没有留名青史,但是他们的一腔爱国热情,他们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牺牲永远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他们的共同力量改变了历史,无论是后来的武昌起义,还是后来一系列是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忽视小人物的历史作用,他们值得我们追忆和悼念.

5.为信念要坚持到底

在这里,主要说的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是以一人之力奋起向几千年帝制发起挑战之人,正如向着风车奋勇冲锋的唐吉诃德.他是一个不停的向失败发起挑战的人,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他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英雄,这个英雄的字眼是沉重的!他一次次的筹款,一次次的起兵,一次次革命,只为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单凭这种气魄,我们就应该向他致敬!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不断的失败,但是为了自己信念的实现这也是值得的.

6自己.就阅读历书的一点看法

无论是阅读什么样的史书,个人自传也好,正史或是野史也好,一定要有自己对于历史客观清醒的评价,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学着较为客观的评价一些历史事件,或是分析一些历史行为.同时,在选择历史书阅读时,一定选择那种作者评价较少的历史书,因为一些作者可能由于个人或者阶级局限性不能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评价,或是评价时由于自己利益,对历史人物评价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断性,选择阅读好的历史书,我们才更好的评价历史,受益于历史.

推荐第5篇:考研历史书复习备考汇总

2014考研历史书复习备考汇总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参加2014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也早已进入了备考的状态,做着全面的复习工作。在备考中期,很多同学都会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仍有一些同学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备考2014年历史学的同学做出科学指导: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考试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万学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

中国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施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为历史学基础必备的参考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看看以下这些书籍:

2、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从现在开始备考,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历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 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三、历史学基础试卷结构、题型结构

(一)、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四、现在没有2014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该如何备考?

2014年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将在2013年8月或9月由教育部发布,现在很多准备参加2014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备考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2014年的历史学考试基础大纲。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在新大纲没有发布以前,考生可以以2013年的历史学考研大纲作为参考,指导自己的复习,因为考试大纲不会完全发生变化的,即使大纲变化,也只会是一些知识点的增加、删除,或者是表述的变化,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五、历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历史学硕士阶段有8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专业下边又包含若干个方向,比如中国古代史,下边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照朝代分为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

六、历史学研究生报考条件(摘自:2013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备注:提醒广大考生,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章的是一个总的纲领性文件,各招生院校在教育部的招生简章的规定下,还会发布一个学校招生简章,在学校招生简章的报考条件,有的会规定不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有的学校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但是要求发表文章,比如北京大学。所有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

七、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的影响,造成社会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存在偏见,认为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很难。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那样的,通过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近几年历史学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主要的就业情况如下:

1、高中学校:高中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鉴定与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

总之,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比较广泛,希望广大考历史学研究生的考生能够投入到历史学相关的工作中去,去探索这门既古老又神秘的学科。

编辑推荐:

★考研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全程网络课程

★考研历史学全程网络课程

推荐第6篇: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正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本课重难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

讲授新课

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1.《联合国家宣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另外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反攻,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

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夺取战争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要目标。为此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提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

对。东西两线作战。利用多媒体演示: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雅尔塔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部分。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

提问: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小结:

“二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较量。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二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九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最大,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最好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推荐第7篇:九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乡愁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教学步骤

一、解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自由诵读。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②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3.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

4.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5.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见“教学设想”部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第五课、孔乙己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八、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九、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十、学生朗读第

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十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善良诚恳。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概括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1、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隐匿(nì)隐藏、躲起来。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第七课、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六次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80年,他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套中人》、等。剧本有《万尼亚舅舅》等。契诃夫是世界文学中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 二.写作背景

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三世继位,为保安全,沙皇大大加强了警察权力,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 三.重点词语

1沉静:本义指环境寂静或人内心安静,平静。课文指环境寂静。2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精神不振作。

3浆硬:指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使干后发硬发挺。不可写作“僵硬”。4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缘,故,原因。5魁梧:身体强壮高大,注意“魁”和“槐”的区别。6异想天开:形容想入非非不切实际。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7荒唐huāng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8洋溢yángyì:多指情绪、气氛充分流露,着重指从内向外流露出来。9伶俐línglì:聪明,灵活。除了有脑筋灵活外,还有乖巧、机警、逗人爱的意思。10恐吓(hè):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11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四.解题

变色龙:这是个比喻性文题,以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变色龙来比喻在处理咬人狗过程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进一步使人认清其丑恶的面目、卑劣的本质。题目的幽默、辛辣、形象,体现了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

五、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故事?

2、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为什么"严厉地"说话?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在赫留金向他诉说了自己无端被狗咬伤,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后,他说了这番话。

3、: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在有人说了这条狗"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这句话之后.奥楚蔑洛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①见风使舵,面目可憎。②专横妄断,面貌可恶。

4、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在巡警说了自己"拿得准"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这句话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①翻手云覆手雨,恬不知耻。②阿诀奉承,奴颜媚骨。

5、奥楚蔑洛夫的第四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在巡警说了"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这些话,有人接着也说"没错儿,将军家的"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①讨好卖乖巴结逢迎,奴才相十足。②跋雇凶恶,粗野蛮横。

6、奥楚蔑洛夫的第五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在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词尔说了"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的。

通过他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此人阿澳诌媚、讨好逢迎的奴才本性。

7、奥楚蔑洛夫的第六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在将军家的厨师肯定了"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之后,奥楚蔑洛夫说了这番话。 通过他的这些话可以看出此人趋炎附势、奉承逢迎、献媚取宠的奴才本相。

8、普洛词夫带着小狗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所谓"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的故事到此已是结束,而文章为什么还写最后一段?从全文看,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点包含哪两个方面? 讲解:文章最后一段写奥楚蔑洛夫在离开广场前对赫留金恐吓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这里突出刻画出这个沙俄警官专横凶狠的丑恶嘴脸。

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他的沙俄统治的爪牙,在上层权势面前奴颜卑膝,俯首贴耳;他是沙俄统治的代表,在广大群众面前专横凶狠,作威作福。

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二)赫留金: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讽刺和揭露的锋芒,主要是对着奥楚蔑洛夫的,但是对小市民赫留金也指出了他身上的许多弱点。他粗鄙庸俗,想借小狗咬了手指头,趁机捞一把。

(三)观众:作家在小说里也含蓄地点出了“观众”的局限。他们也是一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特点。 二.语言特色:

1、用人物自己的话讽刺自己2.生动的对话

3、个性化的语言 三.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说曾四次写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课后记:

1、从时间上看,两课时足够。第一课时抓住一个“变”字,及为什麽“变”讲读。第二课时让孩子讨论小说中人物为什么刻画这么好,用什么手法来写人的?

2、对于环境略作提示。

第八课、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及作品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2、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狼嚎(háo):大声叫。转瞬(shùn)即逝:转眼就消逝了。咀嚼(jǔjúe):用牙齿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体一侧发生瘫痪,不能动弹。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

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3)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第九课、谈生命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 1.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3、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2).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第十七课、公输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能说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流派吗(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由“墨家”导入课文。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

2、墨子和《墨子》介绍:(1)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板书:《公输》)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6.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四、拓展延伸

1、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宋的。对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都是略写,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3、学习课文后,最大感受是什么?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第十八课、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3、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3.齐读全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8.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9.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1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12.研读本段、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第二十课、《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

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1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l.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3.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l.熟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l)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第二十二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一词多义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

六、品读赏析。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2.课内拓展阅读,深化课文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我提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从北京到哪儿的呢?对,这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工人们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山、修隧道了,你们知道工人师傅们可能使用哪些工具吗?(潜孔钻、挖掘机、电铲车等)谁曾想到,在远古时候,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挡在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竟产生了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去铲除两山的奇想,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愚公移山》,请看,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我们首先要结合预习来掌握文言基本词句,第二呢,我们要进行课内的拓展,来深化课文的理解。) [感知环节] 请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范读) (1)基础词语(2)通假字(3)重要句式

设置质疑环节。要求是,尽量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怎样?

(4)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可从险要角度上、年龄体力、工具和路途上看) 以上我们了解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各类人物的态度及移山的困难,那么,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他坚信山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环节] 导入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态度的不同的话题。 3.分析过程:

找出妻子和智叟的话――嘲笑、关心----角色朗读――分析“如――何”与“其如――何”语气之不同――朗读。那么,这两人同时出来反对他这样做,特别是智叟的嘲讽与阻止,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的加入对表现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起了什么作用?(衬托)

嗯,愚公移山的决心如此坚定,有这个必要吗?

(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愚公真傻,、、、、绕山开道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

总结: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看起来当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行为。对不对?这是一篇寓言,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人力可战胜自然)对,愚公不愚,就是因他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他懂得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如果绕、、、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但是,愚公年近90了,还去叩石垦壤,企图移山的行为的确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结合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更重要的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请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难道是在学愚公的行为吗?

明确: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不在学习愚公的行为,而是要学习愚公的精神。 那么愚公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拓展环节]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罢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一个愚公村,它是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的王屋山下的一个有着42户人家的小村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是它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以勤劳、拼搏精神致富的真真切切的人类社会。这就是当代愚公的群体形象,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还能用比这愚公精神更具概括力的词语来回答吗?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视时间情况,可安排讨论。)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 关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

蒹葭 教学目标

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

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推荐第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题:第1 课《第八棵馒头柳》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注意辨析读音和字形,了解意义和 用法。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清层次,概括中心思想。3.美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而朴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

1.重点词语的掌握和正确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真挚而朴实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提问的方式、出示图片、引入正文。(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生字:(略) 2.解释词语:

搞:指从事某一项工作。(动词) 家常便饭:指日常生活中的饭食。

地质:这里指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应用的科学。 从不:指从来不,一直不。(副词)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 在心上。

全然:完全地。(副词) 欣慰:形容喜欢而安心。 惶恐:形容惊慌害怕。

倾诉:完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3.造句: 搞------ 全然------- 若无其事-------

三、复习巩固: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六、复习检查:

七、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42 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 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 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 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品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钟鼓楼》等。 2.初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聚焦重点,深入悟读。(生交流,师点拨) 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第八棵馒头柳》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 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夫妻之间的深情? ④ 从母亲的心里变化角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 自然段):这段开始就给我们创设了一种他们夫妻之 间感情十分平淡的感觉。

①“出差是家常便饭”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含义?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她从来不送”和“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 回头张望”首先给读者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部分(2 自然段):描述阳台上默默送别以及为经过第八棵馒 头柳的丈夫送上祝福已成惯例,说明妻子非常关心丈夫。 3 ①每当丈夫出差离家时妻子会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呢? ②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

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 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这句话怎 么理解?

③“背包”代表着什么? 第三部分(3--4 自然段):写没有按照预期见到丈夫身影,她十分 焦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①妻子为什么不习惯起来?她已成习惯的是什么? ②“惶恐”“痛切”这两词表现了什么?

③“惶恐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样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 多么重要”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其说明了什么?

④第四自然段中“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 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怎么理解这句话? ⑤妻子没有看见丈夫背影后有哪些表现? ⑥妻子为什么没理由地朝儿子发火?

⑦第四自然段中通过妻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描写, 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切关爱。 第四部分(5 自然段):通过妻子和丈夫在接听电话时的心理和语 言等细节描写,说明了夫妻之间的彼此关爱。 ①第五自然段中划线的部分表现了什么? ②夫妻之间共同的默契是什么?

③丈夫为什么每次回来,他会在楼下仰望家里的灯火? ④丈夫为什么在“她”表白“你急死我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 ⑤你是怎么看待夫妻两通话互相倾诉这一环节? 第五部分(6 自然段):默契的爱让妻子感动。 妻子听了丈夫的一番话后为什么掉泪?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夫妻之间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他们的深厚感情。

八、复习巩固: 4

九、小结: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妻子俯看

第八棵馒头柳爱 丈夫仰望

巩固课文生字词练习2,3 题。 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

(要求学习本课以小见大的写 作方法。) 教学反思

课题:第2 课《挑山工》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及登山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主旨并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2.总结挑山工精神有哪些。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句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

泰山的雄伟,而这雄伟高大的泰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六千多级的石阶,而有 人天天挑着重物从山脚到山顶,那他们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挑山工》。

二、讲授新课:

⒈初读课文: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出来,初步 了解课文的意思。 ⒉字词句的学习:

(1)本课新词:胳膊、登攀、节奏、耽误、凿、黑黝黝、拘束、腾云驾雾、意味深长、憨厚。 (2)辨析多音字 弯曲曲折 曲折

歌曲打折了腿 6 挑水解答 挑解

挑战解送

(3)注意叠词的运用:光溜溜、沉甸甸、一甩一甩、干干净净、黑黝黝、黑生生、玩玩闹闹。 (找出文中更多的叠词) 3.解释词语: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城区北,主峰玉皇顶海拔1500 多米。 节奏:音调高低快慢的限度,文中指挑山工的胳膊甩动得很有规律。 饱览:动词,指欣赏。 喧闹:喧哗热闹。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不解之谜:难以解开的事物的原因或道理。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意味深长:形容意思深刻而耐人寻味。 4.品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

(1)问: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登山? 分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原文进行作答。

明确: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

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2)问: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为什么他们的速度却不比游人 慢呢?

分析:想想游人们是怎样登山的,挑山工能像游人那样登山嘛。从课文中 找到原话,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明确:游人们虽然“走得快”,但是他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总停下来”。而挑山工不像游人“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他们“一步

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 走。”他们虽然慢,但走长了就跑到游人前边去了。 5.精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 7 (1)全班齐读

(2)分小组朗读,一组一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挑山工挑着重担斜行向上登山,走的路 程比游人长一半,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从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不懈 攀登的精神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四、作业布置:

(1)记住本课生字词,明天早自习听写。 (2)预习,总结挑山工精神。 第二课时

五、复习检查:

六、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1942 年,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 说《义和拳》、《神灯前传》、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2.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 ,2 自然段):写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 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挑山工? (2)挑山工的工具?

(3)挑山工的路线是如何的?(登山的特点?)这样路线的目的是什么? (或为什么挑山工登山要走“之”字路?) (4)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5)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6)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行走 路线是折尺形路线,产生的疑问是什么?) 第二部分(3-6 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 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以及“我”从挑山工的话语中所受到的启发。 (1)从文中找出作者在泰山上遇见那个挑山工的外貌描写的语句? (2)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得到了什么解答? 8 (3)挑山工登山和游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我们跟挑山工同时起程,有几次和他相遇,当时是什么情况? (5)作者为什么“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6)“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哲 理。”属于什么描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是哪几句?包蕴着什么哲理?(课 文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第三部分(7 自然段):写“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 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中的“它”指 什么?“我”需要它干什么?(“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 (2)《挑山工》点明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中心思想:

通过写“我”登泰山时的所见所闻,悟出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 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的哲理。

七、复习巩固: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9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形象

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动作提出疑问 路线

山下遇到一个挑山工

一次登山经历回马岭又遇到那个挑山工点明主题 五松亭再次相遇 极顶最后相遇

1.巩固课文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2、

3、4

2.写一篇读后感。教学 反思 10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3 课《普通人》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层次结构上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归纳大意。 进一步学习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技法。

3.体会文章主旨,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导入小作者写伯父鲁迅先

生生前为他人着想的事情,突出了人物特点的文章与今天我们所学的 课文有共同点。接下来我们看看梁晓声是怎样纪念自己的父亲,又怎 样表达了父亲的特点。

2.速读(学生速读)读后思考

问:课文通过什么事突出父亲什么样的特点?

3、分析课文

一、怀念父亲(父亲去世一个月后我还带着黑纱)

二、回忆父亲(父亲当群众演员的过程)

通过五件事突出父亲的品质(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点评。) 第一件:父亲为胡子而整夜失眠 第二件:父亲当群众演员十分慎重 第三件:父亲认真听从导演的安排 第四件:下雨天为剧组能否拍摄而担心 第五件:父亲得到朝鲜导演的认可

问:通过这五件事回忆父亲的什么?突出了父亲的什么特点?(回 11 忆父亲的普通人生,突出父亲认真、执着的品质。)

三、以父亲为镜做个“认真”的人 怎样理解“本色”人、和“性格演员”?

(“本色”指做事认真、待人真诚。“性格”则指不以诚待人,见 风使舵。) 第二课时

问:在父亲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并不赞成父亲当群众演员,后来同意也是违心的。) 问:在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父亲十分慎重,无法决定,由我来替他拿主意。当决定做群众 演员以后,他就做得很认真。)

问:导演最初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父亲长了一把漂亮的大胡子。)

问:后来导演都愿意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父亲做群众演员时一贯非常认真) 4.字词教学 栖居:居住。

司空见惯:见多了不觉得奇怪。 滥竽充数:不懂装懂,填充数目。 夸大其词:夸张、不符合事实。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 发怔:发呆。 佯装:假装。

指手画脚:轻率地指点、批评。 注音

栖( )纽( )捅( )绅( )惕( )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2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怀念父亲 回忆父亲 思考做人

1.文中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语 句。

2.造句:一筹莫展、毫无、警 惕 教学 反思 1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4 课《新大陆》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真挚、深情的语言。2.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作者对女儿的回忆与思念中,阐发了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对世界的感 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的,以此来导入新课。2.字词教学:

绝症:无法治愈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凄凉:环境或心境寂寞冷落。 永恒:永远不变。 迄今:到现在。

头衔:官衔、学衔等。 核心:中心、主要部分。 唾弃:看不起,厌恶。 息息相关:关系极为密切。 注音:

迄( )诞( )衔( )堕( )唾( )役( )旋( )扯( )

3、分析课文

一、前言:

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 是会夭折。

二、标题一:奇迹 14 描述了女儿的诞生给作者内心带来巨大冲击,在作者看来,女儿的诞生是 自己的家成其为家了。 第二课时

三、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觉及父亲的感受讨论了孩子与家庭的关系。

四、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妞妞的外貌。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爱 的笑脸,但是这张笑脸却注定无法绽放,这是多么令人沮丧和心碎的一件事。 女儿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周国平对家庭的认识,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五、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作者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思考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对女儿的牵挂比“我

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所以即便肉体死去,我仍会在另一 个世界为女儿送上真诚的祝福。

六、总结:

作者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女儿的珍爱。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前言: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 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是会夭折。 标题一:奇迹

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1.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你 最感兴趣的?说说你的理解。 2.摘抄你认为饱含父亲对女儿 深情或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与同 学交流。 教学 反思 15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5 课《一件小事》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车夫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 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怎样让学生体会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些

只是过眼云烟,有些却记忆犹新,让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 就来学一篇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一件小事》。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

跌(diē)倒巡(xún)警刹(chà )时 榨( zhà )油皮袍( páo ) 凝( níng ) 滞(zhì) 踌(chóu )躇(chú ) 搀( chān )扶

耳闻目睹;亲耳所听、亲眼所见。 期间:(1)那中间、其中。(2)至某段时间。 民国六年:1917年。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 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头吃,指不识时务。 毫不踌躇:一点也不犹豫。 刹时:指极短的时间.子曰诗云:带指四书五经等(儒家教育典籍).16 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第二课时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小说《狂人日记》是

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叙述事情的缘起,引起对事 件的追述。

主要通过“国家大事不留痕迹”与“一件小事却与我有 意义”作对比,点名事情的缘起,说明“一件小事”不小。 第二部分(第3—15 自然段)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经过 车夫和“我”对比,展示车夫勇于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我的 警示。 讨论:

(1)在这件事情中“我”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我”先是埋怨、憎恶、诧异,继而惭愧,不敢想到自 己,最终催自己自新,看到勇气和希望。 (2)“老女人”摔倒的原因?(各抒己见) 目的:引导学生建立勇于负责的精神。 (3)“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发现自己的渺小、自私、感到惭愧、悔恨、自责。

(4)“异样的感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车夫对于“我” 几乎变成了一种“减压”?

指的是:“我”意识到了车夫心灵的高尚和人性中善良的 东西。这种东西使“我”的自私无所遁形,所以变成了一 种“减压”。 17 第三部分:(第16 自然段)指出这件对于“我”到底有 着怎样的意义,回应文章的开篇。 讨论:

(1)对于“我”的意义: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 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2)“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此句的含义?

想到了自认为精神境界高尚的我,后来也不过是那样的 渺小、自私。

(3)“努力的要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解剖自己,勇于改造自己。 (4)“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勇气和希望分别指 什么? 勇气指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勇气。 希望:指国家和社会光明的前途。 第三课时

五、总结、回顾、归纳。

本文通过“文治武力”无痕迹与一件小事的记忆犹新, 熟读“经史子集”的“我”和车夫对老妇人跌倒时的不同态

度的对比,展示了普通劳动者诚实善良,富有爱心、勇于负 责的人格魅力。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民国六年冬天的一个早晨(1917 年) 地点:刚进S 门的一条道上。 人物:“我、车夫、女人”

起因:老女人突然横截过来,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跌倒了。 经过:“ 我” 要车夫继续赶路, 车夫却放下车子,

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驻所,“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震动。 结果:车夫不能拉我了,“我”自愧自责,深刻的反省“我自 己”。 人物分析; 车夫:有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车夫:友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1.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写 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2.记忆鲁迅的简介 教学反思 19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6 课《有一首歌》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浓浓的家国忧患和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忧国忧 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 教学难点文章各部分之间是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第四册中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这首 现代诗词中作者抒发了对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何时将能统一 的感慨,同时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苦,今天我们在学习一篇与它有相同情感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dān 单位hùn 鬼混 单chán 单于混 shàn 姓单hún 混蛋 yè 哽咽liáng 测量 咽yān 咽喉量

yàn 咽气liàng 数量

在意:放在心上,留意。 稚嫩:幼小而娇嫩。 刹那:极短的时间。

失声:不自主的发出声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哭出来。 企盼:盼望。 2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抑制:控制。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著名作家。 第二课时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歌声里的惊呼,勾起我的离乡之愁和忧伤。 (1)讨论:听了女儿的歌,“我”为什么会失声惊呼, 泪流满面?

因为歌声引起了“我”几十年来的家国忧患和流浪的 心酸。

这一部分作者以一首儿歌贯穿,相同的旋律,不同的 地点,不同的歌者,迥异的心境,撞出浓浓的忧愁。 “从南京、上海”到“台北、新竹”从“我”到“我的

女儿”,巨大的反差使“我”惊呼,使“我”流泪。这稚嫩的 童音唱出的正是“我”心中的那首歌。

第二部分:从心里的宁静世界和我的羡慕之情。 (2)讨论:“我”为什么觉得那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悠长岁月,司长还能回来细数年轻

时的脉络,还能面面对同样的山、树、校舍、操场,甚至差 不多同样的小小的面孔。司长能有这样的机会,让作者羡慕 不已。

这一部分描写乡村小学中孩子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反 衬“我”的流浪和漂泊。写出了自己对宁静、幸福生活的向 往。

第三部分:“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我”心中有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我”作为一名流

浪者,只能我这一颗憔悴的心流浪漂泊。因为祖国大陆和台 湾目前不能自由往来。 21 因为小小世界里安度一生与流浪漂泊对比,所以作者 只能痛问:梦与现实,何处是心灵的归宿? 第三课时

五、归纳、回顾、总结。

本文通过这首儿歌、心里的宁静世界、“我”心中的流浪

之歌三部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浓浓的家国忧患和 流浪心酸。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首儿歌

心里的宁静世界家国忧患和流浪心酸 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1.听了女儿的歌,“我” 为什么会失声惊呼,泪 流满面?

2.“我”为什么觉得那 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教学反思 2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7 课《我的第一本书》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01003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 形。

2.学习掌握“味道”“替”“所谓”的用法能够造出正确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流淌着的同学情、父 子情、并学会珍惜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点

1.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我们 还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 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2.会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线。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课后练习,由人及己,把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掘出来, 体会友情、亲情的重要,体会自己读书生活的可贵。

2.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 读。

教学准备找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可曾觉得现在的读书生活幸福吗? 生:不怎么幸福,觉得很烦。

通过这一问一答,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要懂得珍惜, 像以前你想学习,但生活条件不允许。现在我们一起进入那个时代, 体会他们生活的苦难。

二、作者介绍:

作者牛汉,生于1923 年,原名史成汉,现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彩 色的生活》《温泉》等。 23

三、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生字。

访( ) 鬃( )掺( )揍( )裁( ) 爹( )熟( )皱( )瓷( )本( ) 2.解释词语

来访:前来访问。 忘怀:忘记。

梦幻:如梦的幻境。

开春:进入春天,春天开始。 晾晒:把东西摊开让日光晒。

掺合:这里指掺杂混合一起的意思。

磨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愁苦:忧愁苦闷的样子。 脊背:有肩到后腰的部分。 昏黄:暗淡模糊的黄色。

为人:名词,指做人处事的态度。 忠厚:忠实厚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开篇点题,用两个疑问句,引出“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2.暑假的悠闲,金黄的麦粒以及甜蜜蜜的味道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答:给人以快乐的记忆。

3.文章的第2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答:对比的写作手法。(暑假的悠闲与我的狼狈做对比。) 4.父亲为什么拿着“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愣了半天?

答:因为我的课本哪里还像一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 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5.“我”为什么只考第二名? 24 答: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6.第6 自然段中乔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这句话包含了什 么?

答:包含着无奈和委屈。 7.概括文章的第6 自然段?

答:写出了“我”童年世界的确是够凄寒够严酷的。 8.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是怎样做成的?

答: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 补补,装订成两个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字一样好看。父亲 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9.“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我”的第一本书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曾经不完整过。在经父 亲的巧手修补过后,它“完整”了,而且这本书包含着友情与亲情。 10.为什么“我”的第一本书“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答:因为这薄薄的书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友情,在那个荒寒的年代闪 耀着温情的光芒。

二、教师总结:

本文写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还有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

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谊,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 村荒凉、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那份独特的感受。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亲情包含

不完整完整友情 1.造句

替: 味道: 所谓:

2.写一篇关于“我现在的生活”的 作文。 25 教学反思 26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8 课《捡麦穗》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03 教学目标

1.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流露出来的童趣和温情。2.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

3.文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析。教学重点

1.读的基础上,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它们常用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2.“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童趣和人间温情,领悟“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准备收集某些背景只是场景,如麦穗、货郎等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字。

穗( )趔( )噱( )穴( )剃( ) 呵( )臊( )

2.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多音字。

担(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肚(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拧(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解释

跌跤:摔跟头。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好不感到难为情。 体面:(形容词)光荣,光彩,面子上不好看。 乐呵呵:形容高兴的样子。

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皱皱巴巴:(形容词)皱纹多,不舒展。 害臊:害羞。 27 约莫:估计。 老去了:去世了。 企望:希望。

二、抽读、齐读。

三、作者简介:

张洁,1937 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代表作短篇小说《爱是 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见没见过麦穗,拣没拣过麦穗或青稞, 以此导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五、探讨,研究

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写了穷人孩子早当家,可拣麦穗也抹不去该有的天真和童趣。 2.“我要备嫁妆”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我”的通信无邪,天真烂漫。 3.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神态描写。

4.“你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孩子的天真。

5.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外貌描写。

6.从小姑娘嫁给老汉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现了什么? 答:原因是“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体现了天真与质朴。

7.文章的第15—18 自然段一老一少的一问一答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朴素自然,天真有趣。 8.概括文章的第21—23 自然段?

答:写了“我”长大了,知道害臊了,老汉也不再开玩笑了,但 “我”对老汉更加依恋。

9.文章的最后说道“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体现了 28 什么?

答:体现了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关怀,一种朴素的爱。

六、教师总结:

通过“我”拣麦穗年代里和一位老货郎的交往,展现了一种没有

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朴素的爱,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 关怀。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拣麦穗(散文) 明线拣麦穗 朴素的爱

暗线与老汉的交往 1.扩展短语:

细小的__________ 沉重的__________ 丑陋的__________ 饱满的__________ 2.判断词性: 跌跤__________ 体面__________ 乐呵呵__________ 1.皱皱巴巴__________ 透亮__________ 孤零零__________ 疼爱__________ 教学反思 2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9 课《春风》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 春风的雄壮美。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虽然只是初冬, 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 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

人诗句。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 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 错。

提醒学生:

着(zhuó)重刮折(shé) 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

吹号(háo) 冰砚(yàn) 乍(zhà)暖还寒粗犷(guǎng) 30 名词解释:

春脖子:意为春天。

有名无实:是指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

老窖名酒:文中指把以上名句比作“老窖名酒“有韵味悠长的含 义。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天气刚刚暖和还带有寒意的是时候,是最 难以调养身体的时候。

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 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师生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开始就喜爱吗?

作者明明要写的是对北国的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 喜欢北国的春天,却写怀念江南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尾为 什么对江南的春天有了嫌恶之意?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体会 其作用。)

3.深入研读:

(1)北方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2)北国春风来临后自然界有什么变化?

4.师小结:作者开头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 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 呼应全文,在对比中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四、质疑问难: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同学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质疑 问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品味语言,体会美。

1.作者怎样写出北国春风的粗犷、豪放、雄健之美的?请同学们 31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或句子,体会其独特的美。(友 情提示:从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学习。)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用形象感受

法、联想想像法、换词比较法赏析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 的学习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 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过程,学生读的多,说的也多。运用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

3、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语言与思维训练:

1.其实江南的春风、北国的春风同样美,只是美的韵味不同。

合课文内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对比手法描述北国的春风和江南 的春风,看看谁描述的准确、生动、有创意。(这一环节可根据课堂教 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2.同样是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轻柔的、清新的、悦耳的;

而在林斤澜的笔下则充满了力度和豪迈之情。仅仅是因为作者描写的 对象不同吗?还是有其他原因?提问: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描写北国 春风,赞美北国春风,北国的春风象征着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或者结合文章的 写作背景来分析。)

七、质量检测: 1.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2.南方春风的特点与北方春风的特点

3、本文的写法:

4、修辞方法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谈一谈。

教师寄语:尝试是铸造成功人生的前奏。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

文学习中更大胆地亮出自己,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快乐的学习者。 32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春风

北国春风江南春风

粗犷、豪迈轻柔、温暖 厌恶怀念怀念厌恶 抑扬

一、多音字注意组词着 数背将长折

二、我们通过对《春》和《春 风》的学习,欣赏了江南春风 的柔婉之美,领略了北方春风 的阳刚之美,那么,夏风、秋 风、冬风美吗?请写你喜欢的 一种风,200 字左右。 教学 反思

(林斤澜) 3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0 课《蔚蓝的王国》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创作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知识。2.技能掌握与指导:欣赏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技能。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点评,发疑解疑,学生互相提问、答疑,发展智能。

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以及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你 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 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 切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情 景啊!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毛下的“蔚蓝的王国”。现在让我们进入“蔚 蓝的王国”,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 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他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歌、小说、戏剧都很有造诣。 代表作《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三、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桅杆金鳞驯服落英岛屿宛若千古不灭

四、通读全文,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相关片段,

五、请学生谈谈读完后的初步感受,教师启发学生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 34 章结构。

(方法:小组讨论归纳,共同交流,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明确:

第1 节: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对真理的热 烈追求。

2—6 节: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 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7—11 节: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她“指的是什么?(蔚蓝的王国) 第12 节:再次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六、齐读课文(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七、作业: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 来,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第二课时

八、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说已知的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或课内外富于想象的 文章及影视故事。如《西游记》中有关:“天宫”“龙宫”“地狱”的故事,古代 传说中的“蓬莱仙境”,阿拉伯民间故事中“芝麻开门”,一些科幻小说或科幻 片等等。

九、检查作业。

思考: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来, 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方法:学生回答,共同探讨)

运用形容词: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精美华丽、年轻、快乐、愉快、(这 些词语运用得好,是因为作者运用这些词语充分描写了想像中的世界。)

十、品味赏析。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2.学生质疑,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拔,合作释疑,对 有创见的意见,教师予以鼓励。 十

一、互动突破。(如果学生质疑时已探讨,可跳过。) 35 1.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头顶

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课文中却两次说“蔚蓝的王国呀!我看 见过你……在梦中”?

思考讨论后明确:是想像。是为了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

2.启发学生思考: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现象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人的心灵和大海已经完全融合在 一起。

3.启发学生思考:让天空、海洋、风帆、水流等没生命的事物来“倾诉” 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后明确: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的可爱,充满了青春的

魅力和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也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作者想象到了哪些事物? 十

二、阅读。

1.作者把大海写得如此神奇美丽,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4)表达岁月易逝的人生感慨。 2.启发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些想像十分奇妙 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拔,然后明确:

想像,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 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3.文中第11 节“并且把你引到千古不灭的乐土中去!“一句暗含的意思? 梦境是短暂的,但是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光明与自由追求、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却不会随着梦境的逝去而逝去,是千古不灭的。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3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想像

梦中人: 我伙伴

梦中景:大海小船仙岛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梦——理想、向往和追求。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字词练习2,3,4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练习1 题及课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3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1 课《格拉丹冬之旅》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安营扎寨裸露风云变幻气势磅礴气喘吁 吁不在话下鲜有人迹小心翼翼历历在目蠕动眩晕骤然爱莫能 助怜悯遗憾恐怖横贯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情怀。 2.能力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了解藏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西藏,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情 怀。

教学重点

1.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2.描写冰塔林的景色。 3.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格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 观。马丽华,这位当代女作家,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 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今天,就让 我们跟随马丽华一起走进“格拉丹冬”,领略那壮美的雪山 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吧。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介绍长江和长江源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 38 事《西藏文学》的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 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裸露( ) 黧黑( ) 刀削斧砍( ) 蠕动( ) 气势磅礴( ) 气喘吁吁( ) 豁然( ) 鲜有人迹( ) 眩晕( ) 骤然( )蜷卧( ) 怜悯( ) 棱角( ) 冰凌( ) 遗憾( ) 横贯( ) 分外( ) 2.词语解释

安营扎寨:文中指建立临时驻地。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气喘吁吁:接连不断的大口喘气。 不在话下:事情当然,用不着说。 鲜有人迹:很少有人的踪迹。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那样缓缓移动。 统领:统辖,率领。 豁然:形容开阔通达。 骤然:突然。

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没有力量。 怜悯:同情。

疏松:松散,不紧密。 横贯:横着通过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

本文是一篇游记。是按照时间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作者 在长江之源格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格拉丹冬壮美景 39 色和自己在那里的经历。 2.关于游记

(1)什么是游记?

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叫游记。 (2)游记的题材和叙述方式

游记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旧事,讲 传说,叙风俗,做考证,写感想。 叙述方式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

3.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提示:全文共有13 个段落,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格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 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 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 遇。

第三部分(7—12)写“我”受伤后,在格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格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 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 第二课时

四、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历格拉丹冬时的 见闻和感受,体会到雪山的雄伟和冰塔林的神奇。这节课我 们要对文章的语言艺术进行一番探究和品味。

五、语言品读

(一)、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读 一读,并品味其中蕴涵的意思。

(二)、小组间交流品读的语句和语段。

(三)、教师提供可品读的语句。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 40 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斧砍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阳光下的雪山洁白雄伟, 突出雪山峭拔挺立的形象。

2.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赏析:“驻防”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严寒的天气还要在这 里持续三两个月的时间。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

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赏析: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冰雪覆盖的格 拉丹冬银装素裹,意境苍茫的特点,由衷的赞美了格拉丹冬 奇美的景色。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 们的存在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神奇与情趣。让我们在享受大自 然的同时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1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格拉丹冬之旅

到达时间:1987.03 雪山 冰塔林

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民族文明 完成课后练习2.3.4 题 教学反思 见闻感受 42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2 课《壶口瀑布》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壶口瀑布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的词语,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第6 段,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意。 教学准备图片壶口瀑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位于陕西境内的壶口瀑布又有 着怎样的气势,它又是怎样征服亿万人们的心呢?今天,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这一瀑布的魅力。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资料。合作探 究,感知课文内容

三、作者与作品简介

梁衡: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 论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 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等。 43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告诫.(jiè)沸.腾.(fèiténg)横溢.(yì)漩.涡.(xuànwō) 拢.(lǒng) 迂.回(yū) 湿漉.漉(lù)窟窟窍.窍(qiào)怒 不可遏.(jiè) 挟.(xié)磨.难.(mónàn) 铸.成(zhù)震耳欲聋.(lóng)推推搡.搡(sǎng) 2.词语解释

告诫:告诉不要做某事。

沸腾:意为液体达到一定温度进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 大量的气泡。 横溢:流出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举止镇定。 推推搡搡;推来推去。 畅快:舒畅快乐。 浑厚:朴实雄厚。

庄重:言谈举止稳重,不随便。 迂回:回旋。

兼容:同时容纳几个方面。 怒不可遏:愤怒到了极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本文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细致地描绘了 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1)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地点:晋陕边境。 第二部分(2)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第三部分(3—5)再访壶口。

第四部分(6)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中华民族坚强 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44 1.作者几次浏览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 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在雨季。

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第一次:雄壮伟大

第二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柔中有刚。

小结: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我们初步感受 了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 布的宏伟气势。 第二课时

四、导入

用50 字说明壶口得名的由来。

明确:河水从500 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至40 米宽的深 沟上,这深沟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五、分析课文

(一)阅读第2 段,回答问题。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 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明确: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沸腾

水不断地冲出去,冲出去。 听到看到

2.面对这样的瀑布,作者的感受怎样?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慌慌地扫匆匆地逃心不住地跳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 铺垫。 45

(二)阅读第

3、

4、5 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第2 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雨 季不同的哪些景色?表现出黄河怎样的特点?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宇宙只有这水的存在。”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波澜 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写出 了瀑布的浑厚、壮阔的特点。“浓缩了一个世界”表现出黄河 瀑布的博大包容的胸怀。

2.文章写黄河瀑布的特点的作用是什么?

借对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 的赞美,歌颂中华民族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瀑 布的雄壮之美,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第1 课时板书 12 壶口瀑布

第一次看到的瀑布(雨季) 第二次看到的瀑布(枯水季节) 第2 课时板书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内涵丰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1.为了巩固本课的字词,抄 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

一、

二、三题。教学反思 4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3 课《祖父的花园》主备教师普布顿珠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学会要求掌握的生字,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2.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各种朗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祖父的花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 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今天我们 一起来了解萧红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 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板书课题:祖父的花园从题目告诉我们文章所写的事 情于( )有关,地点是( )里

二、作家介绍: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 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 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 年,为摆 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 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 《祖父的花园》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 传》第三章第一篇。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 不凡。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生自读课文 48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字 (1)认读词语:

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小昆虫 出示词语

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mà zha) (2)还有一些农作物

出示词语

二、倭瓜黄瓜玉米谷穗注意“倭”的

读音,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南瓜叫倭 瓜)

(3)还有她模仿祖父干的农活

出示词语

三、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4)还有以下多音字 多音字: sì 相似huàng 摇晃jié 结论 似晃结 Shì 似的huǎng 明晃晃jiē 结果 Ké 贝壳liù 溜平gān 电线杆 壳溜杆

qiào 地壳liū 溜达gǎn 一杆秤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请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关系?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2.交流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 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

第二段:“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

第三段: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 的。 49 第二课时

五、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听写)

祖父啃食闪烁沙滩瞎说锄头铲除趴下黄瓜 反而谷子抛弃花园拔草手脚发芽树苗鸟 笼慢慢地蓝天阴凉草帽马虎白菜明晃晃

六、品读感悟

(一)走进“园子”,感受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读着读

着就被她逗得想笑了,拿起笔用心读一读,找找她做的哪些 趣事,让我们忍不住要被她逗得笑起来。

2.交流讨论: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 笑了?

交流一: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 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出示插图) (1)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 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2)品味语言: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 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

交流二: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 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 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议: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读: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来读读自己的调皮捣蛋。 想象着小女孩东一脚西一脚踢飞种子时的调皮相,再来 读读这有趣的画面。

交流三: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 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 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 50 哪里是在铲地的呀?这简直就在帮倒忙。

交流四: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 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 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说明我 和祖父是不一样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

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你看,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

那,它就成了乱闹的玩具。瞧我的开心劲儿,让我们再来读 一读。 观察

第22 段:哪一个字重复出现最多?一共出现几次?(就, 11 次)

师:对了,萧红在这个自然段里一口气用了11 个“就” 字是不是写重复了、啰嗦了呢?

生:我不认为重复,我认为它体现了园子里的动物没 有拘束更加体现自由。“就”字能体现出万物的复苏,还能 体现出他们都是活的。

师:虽然课文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字里行间表 现的两个字,那就是自由。 (5)人物分析:

祖父:勤劳-培育壮家、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我:好奇、幼稚、天真、可爱 园子: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自在

六、课堂小结

1.萧红一生悲苦,8 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

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 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 51 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 爱就象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 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 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 追求。”

读着这句话,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祖父的园子怎 不令她难忘呢?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1.将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 子。 转眼: 过去: 虽然:

2.仿照课文写一篇童年趣事 教学反思 祖父的花园 园中的印象 园中的活动 蜜蜂蝴蝶 昆虫

蜻蜓蚂蚱 栽种摘追捉 拔铲吃采挠

自由快乐幸福的乐园 5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4 课《小小说两篇》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并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理解寓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体会寓言寓意并了解这篇寓言的情节。 4.理解小说中最后一句里所隐含的丰富信息。 5.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尤其是结尾的艺术。

6.欣赏人物形象,能准确阐释小说中的B 角所表现的敬业精神和A 角的心灵 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2.理解寓言的特点。

3.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赏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身上的职业精神。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

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指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

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摆渡》,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远的寓言。

二、走进作者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 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 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往于谐, 在新时期文苑中独树一帜。

三、字词积累 彼岸:对岸。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53 作孽(niè):造孽,作邪恶的事。 受惑:受到迷惑。

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

四、学生自读课文

请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划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或句子,简单地说出 它的理由,并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1.检查学生划线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五、课文分析 1.文章背景。

1980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时,高晓声就 “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寓言故事的写作往往是一语双

关、意在言外。这篇作为小说集,代前言的故事,自然也应该包含着一些 作者对文学、人生的看法。因此,我们理解本文的寓意时,应该时时紧扣 住“作家”、“文学”、“人生”等字眼。

2.品味语言的特点: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摆渡”、“彼岸”、“唱”、“叹”等一语双关,话里有话。二是朴实无华,除少数词语,都

明白如话。三是于对比中暗寓褒贬。作家与其他渡客的对比,摆渡人前后 态度的对比,作家前后心情的变化,都饱含着的爱憎。 3.讨论文中“彼岸”的含义。

(参考)答: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

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 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 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 饭的现实生活。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 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 精神世界。

4.“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参考:(1)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 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 54 如“乌托邦”、“世外桃源” 等。(2)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 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 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 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 感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 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3)智慧的彼岸:人 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 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 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

5.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

文章中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有钱的、大力土和 有权的;一类是作家;一类是摆渡者。 6.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参考:(1)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2)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

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3)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 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 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

7.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 的?

参考:“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 活和真情实感。“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 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

8.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 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 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六、课文分层及文章寓意的理解

课文共16 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55 第一部分(1-10 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 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 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 船。

第二部分(11-13 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 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 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 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 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 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 去”。 第二课时

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这篇微型小说曾经荣获过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先问问大家,我经常看同学们在课余看小说,你们看的是什么小说 呢?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呢?

有看过微型小说的吗?这种小说又称为小小说,杂志上就每期都有登 载。甚至有专门以“微型小说”和“小小说”命名的杂志。微型小说以篇

幅短小著称,一般都在千字左右,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像同学们平时 怕看长篇巨制费时就可以读读这样的微型小说。 今天我们要讲这篇微型小说叫《睡美人》

我们都知道有篇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叫《睡美人》,那位同学来为我们 介绍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介绍的很好,后来柴可夫斯基据此继《天鹅湖》之后创造了又一篇经 典芭蕾舞剧作品。

八、方法指导

我们读小说一般都是从情节入手,继而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 56 请同学来朗读课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九、品味情节,鉴赏构思 朗读-探讨

1.提问:小说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叙述了因为A 角的失踪而偶然获得机会的,B 角展现了长期被埋 没的才能,从而获得导演和观众赞赏的故事。

2.提问:故事的起因是A角的失踪,在文章中失踪为什么加了引号? 明确:因为A 并不是真正的失踪,所谓的失踪,只是作者为我们设置 的一个悬念。

3.再问:为什么说A 角不是失踪?

明确:故事中有很多细节都告诉了我们事实的真相。在文章的结尾“忽 然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读到 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A 根本就不是失踪了而是故意失踪的嘛

4、提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明确:是为了给B角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教师点拨:由前文的“失踪”到“在观众席上鼓掌”,前后照应,这中 间真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测的故事啊。

5.讨论: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你对A角有什么感觉? 明确:我们从A角身上感受了她的甘为人梯精神的伟大

6.小结:同学们,从“失踪”到“鼓掌”,这背后隐藏了A 角的动人故

事,令人遐思无限啊。她并不在文字表面而在文字的背面,所以我们在读 文章时不仅要读出表层信息,也要把握深层信息,去欣赏小说的故事巧妙 的构思。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

同学们我们读到完全文的时候就情节上看,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出乎意料的感觉呢?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7.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来微型小说的一大特色是什么了吗?

明确:微型小说大多都有出乎意料的结局(比如我们初二时学过的一 篇《心灵有耳》就是如此),就整篇小说而言他们都情节构思巧妙,引人入 57 胜,尤其是结尾给读者以震撼。 8.微型小说应当具备三个要素: (1)新颖奇特的构思; (2)相对完整的情节; (3)出人意料的结尾。

十、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探讨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中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你认为哪个才是文章 的主人公呢?为什么?

分析:文中对B角描写的笔墨确实是很多,“而B角这位现实中的睡美 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很明显B角正是一位“睡美人” 而我们的课题就是《睡美人》,她才是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我们在阅读文章 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文章本身出发,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2.提问:你觉得B 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倔强,自信,执着。

3.提问:你认为B 角第一次在没有演出经验的情况下能够演出成功的 原因有哪些?

明确:自信,有才能,长期不懈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从不放弃。 十

一、拓展延伸

1.那么读过这篇小小说之后,你觉得B角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呢?你受到启发了吗?学生讨论-发言 可能有下列看法:

(1)敬业精神,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 (2)“术业有专攻。”

(3)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4)是金子总会闪光。 十

二、总结

是金子就总会闪光,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必定会有由量变到质变的一 天,会像文中的B 角一样迎来怒放的那一天。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5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摆渡 高晓声

渡船——→摆渡人——→彼岸(对岸) 短小的故事 ↓ ↓ ↓ (寄寓)↓

文学作品——→作家——→美好的境界深刻的道理 “彼岸”(1.理想的彼岸2.精神的彼岸3.智慧的彼岸) 睡美人

A 甘为人梯敬 机会青睐有业

准备的人自信有才精 B 执着敬业神

1.文中的彼岸指的是什 么?

2.“作家没有真情实意, 是应该无路可走的。”这 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3.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 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 彼岸去。”这句话应该怎 么理解?、

4.完成课后练习

5.读几篇微型小说,把你 读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 学。 教学 反思 5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5 课《变色龙》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4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3.了解本篇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你来断案:一个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了,(原因据 说是由于他拿着烟卷戳小狗的脸)现在这条小狗被抓住了,狗的主人还不 知是谁,假如你是一位警官,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作者简介: 契诃 夫(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 年1 月29 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和法 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短 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读课文。教师请几个学生来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尽可能地 读出人物的情态,初步感受“变”。

三、初步感知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对课文的 初步感知:

地点:市场的广场、商人彼楚金的木材厂门口

人物: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独眼鬼、普洛诃尔、一群围 观的人

情节: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一条小猎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头) 60 结局:小狗被普洛诃尔带走警官奥楚蔑洛夫恐吓赫留金后离 开众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四、思考讨论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有几次变化?每次 都是怎样判的?

2.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3.结合以上的认识及课文的相关情节,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十分钟,教师询问、点拨。学生按照问题顺序自由发言。 问题1:教师明确发言规则,当警官奥楚蔑洛夫知道(不知道)狗的主 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是怎样表态的,是怎样判案的。 明确:

(1)当听了赫留金的申诉后,不知道小狗的主人是谁时(罪在小狗及 其主人)——教训狗的主人、称其为混蛋、要罚款、不轻易放过、拿出点 颜色看看。——疯狗、弄死他

(2)听到有人说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 ——手指

头是钉子弄破的、异想天开、骂赫留金为鬼东西、想要骗赔偿。——那么 小,够不着咬

(3)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 ——要教训

狗主人、我绝不能不管、嘲笑狗的主人没脑子。——毛色不好、模样不好、下贱胚子、不该活着。

(4)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骂赫留金是混 蛋、怪他自己不好,不该用烟卷戳小狗。——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 (5)普洛诃尔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野狗、不 用白费功夫、说空话、直接弄死它。

(6)普洛诃尔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赫留金的错)——脸上洋溢着含 笑的温情、讨好、献媚。——赫留金活该被咬、恐吓、我早晚要收拾你。 ——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问题2: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清实质。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来变 不变的是:对权贵:讨好、巴结、献媚对百姓: 任意欺负、恐吓 61

五、学生表演课本剧《变色龙》,欣赏,评价。突破以下两

个问题: 1.小说标题的理解:奥楚蔑洛夫就是一条彻头彻尾、不折不 扣的变色龙。生动形象、精要。且极具讽刺意义。奥楚蔑洛夫===“变 色龙”!

2.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趋炎附势: 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 人。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讨好巴结

六、结课小结这一节课同学们读得认真,讨论得热烈,回答问题积

极精彩,很好。我们很有收获,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又用了怎样 的艺术手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第三课时

1.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狗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 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善变)

3.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分析 (1)不知是谁野畜生、疯狗、弄死肯定被狗咬了 (2)像是将军的小狗是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3)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受了害,绝不能不管 (4)是将军的名贵、娇贵的狗混蛋,怪自己不好 (5)不是将军的野狗、弄死算了(不予表态) (6)将军哥哥的不赖、怪伶俐早晚要收拾

5.讨论总结(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 种观点,五次变化? 62 (主人当官官官相护板书:警官将军哥当官的赫留金老 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 讨论) (板书:看风使舵阿谀逢迎专横跋扈欺压百姓)

(3)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 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 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国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讨论) (经济衰败人们麻木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板书不平等符号:)

(5)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该怎样断这个案?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认清了主人公奥楚 蔑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我们作为新中 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是将军的:小狗,名贵、伶俐见风使舵 变色龙对比

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野狗欺下媚上 沙皇走狗趋炎附势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 字词布置课后练习2,3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 内容课后练习1,4 题及课 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63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6 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主备教师德吉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语:在未来时代,科学高度发达,孩子们的教育

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老师, 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呢?走进课文先睹 为快吧!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三、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著名

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众多,内容涉及科学类的数理化, 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象与高度的预 言性。

四、文章体裁科幻小说

学生介绍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

五、生字词 皱屑槽置赌 皱巴巴:不平展

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 开启: 打开,启动 64 第二课时

六、分析课文

1.问:2155 年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2.真正的书为什么有趣?

3.“ 真正的书”和“电子书”哪个好?

4.但是托米为什么还全神贯注的看这旧书呢? 5.玛奇为什么讨厌学校?

6.“老式学校”本应该是淘汰的,为什么却这样吸引“新 式学校”?

7.真人怎么能比“机器老师”储存的知识多呢? 8.“老式学校”是怎样的呢?

9.玛琪和托米为什么向往“老式学校”?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一、点名玛琪在2155 年的5 月17 日找到了一本真正的书。

二、介绍“老式学校”和“新式学校”并进行对比。

三、通过一本真正的书,玛琪和托米向往“老式学校”。想象使人类具有飞向未 来的翅膀。十年五十年后, 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呢? 同学们能否畅想一 下?

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 境恶化的资料。

2.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65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李容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 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诗人和词人的内心世界,感 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 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 操。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生命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 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 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 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66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老师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 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 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 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

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 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

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 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 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

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 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 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

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独钓的诗人,他头戴—— 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 67 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 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 世俗,他选择的是——前者。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 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 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小结

张志和垂钓仿效姜太公,用的是直钩,而且不设饵。好友颜真卿

笑他什么也没有钓到,但他却说,钓到了很多。词人钓的是悠闲自得、舒适的生活。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能够给大家背一背吗?(学 生自由背古诗)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喜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解释课题,介绍朱熹

1.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回答后总结:春天的日子、春 天)

2.检查预习情况: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朱熹)谁来 介绍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朱熹?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诗人简 介。(朱熹,南宋诗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从小 68 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反馈,板书生字:“寻”“边”“新”“得”。3.学生读生字,强调: 字音:“寻”“边”“新”都是前鼻韵, “得”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de”字形:“新”的第二横最长。 4.大家一起朗诵古诗,进一步巩固生字。

5.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①学生学划分节奏。②学生反馈划 分节奏情况。③纠正(出示课件) 6.泛读。

7.学生再次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悟古诗的节奏美。

四、小组合作,理解古诗的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意思。

2.老师巡视,适当指导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胜日”:这里指天

气晴朗的日子。“寻方”:踏春,寻找优美的景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3.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归纳总结。出示课件(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子,诗人兴致勃勃的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温馨和温暖:春 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五、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1.配乐朗读,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诗人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很快乐、高 兴) (出示课件——思想感情) 3.大家一起朗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4.熟读成诵,体会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以及赏春 的快乐。

六、小结

1.这首诗,朱熹除了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外,还采用 69 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书中的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是使 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2.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

3.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个比喻句,大家一起读一读,一起体会。第三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 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解释课题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甫)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 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 70 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 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 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读,各用一个

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 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 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

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 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 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 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

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 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小结 7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渔歌子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悠闲自在→人 1.背诵《渔歌子》, 体会词的韵味。 2.积累字词,书写要 工整。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抄写本课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春日》。

3.搜集有关描写春 天的诗句。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1.字词解释抄2 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教学反思 7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8 课《陋室铭》主备教师边桑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放古典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 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 “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 成了其法宝。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然 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 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 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 力。

二、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 73 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 其图案)

(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馨(xīn) 鸿(hóng) 儒(rú) 牍(dú)庐(lú) (3)词语解释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金经: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 案牍:官府的公文。 2.熟读课文。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齐读、老师读、竞读)

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三、赏析课文。

3.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 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 74 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 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

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 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 服人。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 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6.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 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 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讨论明确: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

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 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 尚情操。 7.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讨论明确: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

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 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

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8.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畅所欲言) ( 如: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 傲……)

四、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态度,请分别以历史和现实 75 的眼光来作客观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景——环境清幽

陋友——交往不俗不陋 趣——情趣高雅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学反思 76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9 课《爱莲说》主备教师穆翠华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目标: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 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荷花图片,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 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 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 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一)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 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 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

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 要开动小脑筋。

(二)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 77 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 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 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

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

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 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 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 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 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 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fán) 淤泥(yūní) 濯(zhuó)清涟(qīnglián) 蔓(màn) 净植(jìngzhí) 亵玩(xièwán) 焉(yān) 78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本义指草木茂盛,引申为多。 濯:洗,洗涤。 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士。

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鲜:少,很少。

宜乎:当然,应该是。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 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教师 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 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 读)。

五、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 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

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 79 因。

推荐第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50人,男生有20人,女生有30人。男生看起来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上期的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太好,比县平均略矮。所以本学期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提高合格率,并使后进生能有所进步,低分人数有所下降,并最终达到提高平均分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同时兼顾文体。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在内容上,九年级下册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语法知识(补白);附录等。

三、目标要求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具体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积累,并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和摘抄、积累本在班上朗读、展示。

2、在各课时时,把学生活动做为重点内容来安排落实,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动态之中,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

3、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较好的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4、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课后复习习惯。3)课文背诵习惯。4)作业习惯 5)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 6)上课作笔记习惯。

6、对古诗文无法过关的学生采用“一帮一”,“人盯人”办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7、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筛选作业;及时反馈每一次考试。

8、注重进行学法指导,抓好作业练习。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得,以此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差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在做一些练习篇同时,分a、b卷,有些b卷题目较难,就让班上十几个较好的学生做,一般学生做a卷,这样一来,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诗的激情(2周)

第二单元文学魅力(2周)

第三单元关注自然和生命(2周)

第四单元戏曲欣赏(1周)

第五、六单元 古代散文、诗歌 (5周)

第一轮复习课本诗词及文言文(1周)

第二轮复习分专题进行阅读训练(1周)

模拟训练及考试(1周)

机动时间 (1周)

推荐第10篇:九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考试题

2014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 答案

1、2013年10月25日-28日,“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最美少年的感人事迹深深感动广大民众,社会反响强烈。在生活中,孝敬父母我们应:

①、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②、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③、对父母有礼貌,听取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劳 ④、让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近年来,某市各学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该活动促进了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使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建立在

A.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B.民主平等的基础上C.合作竞争的基础上 D.相互宽容的基础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规定的有 ①我国有56个民族 ②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行事进退,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岂能为了个人的安危福祸而算计?这句诗强调的是

A、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只要国家利益,不要个人利益

C、符合国家利益的一定符合个人利益 D、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5、“质量即生命,责任重泰山。一百道工序,一百个放心,生产一流品质”,这是同仁堂永恒的信条。同仁堂赢得国药第一品牌的关键在于

A.内部管理 B.销售策略 C.独创的科技 D.高品质

6、过去10年,我国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万多亿元,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新型养老制度等。国家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有利于

①缩小城乡差距②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公民平等地享受民主生活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以下关于公有制的认识错误的是

①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公有制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经济 ③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 ④现在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还很单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8、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弱势群体的特征有

①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准 ②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③所处的行业或职业地位不高收入不多 ④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和支持,才能改变其生存状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网络热词“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晒客”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晒客”族的行为

A.正确,网络是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 B.正确,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利

C.错误,公民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D.错误,真正的自由权是不存在的

10、2013年夏秋,中央派出20个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区和部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视。2013年9月和2014年2月,中纪委相继公布了两轮巡视结果。巡视发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子女经商提供便利”、“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层出不穷,用人不当不规范则是各地通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有利于严肃党风党纪,保持党的先进性 B、这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C、这有利于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D、这有利于抵制不良之风,实现社会和谐

11、下面的诗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是( )???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④泛舟清河上,漫步水云间?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的获奖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③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2013年2月,中国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引用谚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期许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这说明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B.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各民族 之间的团结友爱、合作互助是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

14、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反对战争

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11篇:九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新课标

九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新课标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喜事。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教学大纲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了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反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件”和“渗透性”教育。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牛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2.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

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 第三,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第四,将小学中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高度重视切中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衔接。

小学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现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了原来的一些框框,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加和突出了下列内容: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3)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4)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6)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7)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 (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

(9)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 (10)懂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1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 (12)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如删去了“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将它放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在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4)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5)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迸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6)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7)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8)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第12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肖力臣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8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但希望生较多,整体学习风气比较浓厚,学生的探索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还待精耕细作,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具有创新意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巧做安排,为此特制定本计划。

三、教材分析:

第1章,二次函数;第2章,圆;第3章,投影与视图;第4章,概率。 中考复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圆这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切线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正多边形与圆,。本章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投影与视图这章的主要内容是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三视图。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概率的计算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中考复习

第一阶段(第5周——第10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三角形;第五讲四边形;第六讲圆;第七讲图形与变换;第八讲统计与概率。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第二阶段(第11周——第15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能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理解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掌握圆的切线、切线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掌握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三视图。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4、预期目标:合格率40%,优秀率10%。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

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课时安排:

1、第1周至第4周:完成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2、第一阶段复习(第5周——第10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3、第二阶段复习(第11周——第15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4、第16周,考前方法与心理的培训,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参加“升学考试”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肖力臣 2016.2.25

第13篇:九年级下册古诗默写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一)《从军行》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月下独酌》

1、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月下独酌》中诗人借酒抒情的诗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四)《登楼》

2、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呤 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呤

(六)《望月有感》

1、《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3、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句, “眉眼盈盈处”,

(八)《别云间》

1、《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4、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的诗句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第14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九(5)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两级分化有点严重,但是在上个学期的努力后,学生在实际的基础知识操作上相对有一点的提高,目前,本届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大部分的学生他们还是能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致使成绩不是很理想理想,所以有待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希望能在在中招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

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三、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习指导。复习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巩固知识,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

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 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 .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 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 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

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 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第15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教九年级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本学期教学的首要地位。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二次函数》共分三节。首先介绍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并从图象得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然后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最后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展现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相似》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与发展。全章共分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小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小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三章《锐角三角函数》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第四章《投影与视图》分为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视图、三视图等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作、动手想和动口说”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年来,“教学之声相闻,课下不相往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习的系统性。总复习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习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习的重难点。总复习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第16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 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

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

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附 教学进度

第1周-第3周 第28章 圆

第4周-第6周 第29章 几何的回顾 第30章 样本与总体 第7周-第9周 复习

七、八年级数学 第10周 期考

第11周-第12周 复习九年级数学 第13周 专题一 第14周 专题二 第15周 专题三

第16周-第19周 综合模拟训练

第17篇: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下期数学教学计划

拟写人:吴代华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二次函数和圆是新授课外,主要是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四、教学目的: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概念。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能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能够用表格或列树状图的方法计算概率,对上述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六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数与式;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 函数;第四章基本图形;第五章 图形与变换;第六章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

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 第二章二次函数 第3周—第4周 第三章圆 第5周-第6周 复习七年级数学 第7周-第8周 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9周-第10周 期考

第11周-第12周 复习九年级数学 第13周 专题一 第14周 专题二 第15周 专题三 第16周 综合模拟训练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第18篇: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乐昌市梅花镇中学:邓志远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

5、8)班数学,两个班共有学生92人。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届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届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关注对象。

二、教材分析 第26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27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29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2、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3、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4、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5、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6、分层辅导,因材施教.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对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四、中考复习建议

分三个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第二阶段综合练习,第三阶段模考训练。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⑴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

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⑵ 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 三角形;第九讲 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第十一讲圆.②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⑶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①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②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⑷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⑴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⑵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

⑶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⑷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 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第三阶段模考训练。本阶段为模考训练及考试方法与心理培训。

⑴模考训练。根据中考要求对学生就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模考训练,促学生潜能开发,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结构得以纵深发展。

⑵考试方法与心理培训。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参加中考,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五、课时进度

根据《教师用书》的安排: 第26章二次函数(12课时); 第27章相似(13课时);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课时); 第29章投影与视图(11课时)。 剩余时间用于中考复习。

2010年2月28日

第19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威尼斯商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演)课文,以读(演)来体会人物,把握情节的发展。 3.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夏洛克这个人物,体会莎翁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 4.训练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及高潮,进而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媒体设计

准备二三分钟有关莎士比亚生平、作品的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来领略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领略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解说:简要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引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二、解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概述全文内容,讨论戏剧冲突。

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说:戏剧冲突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概括课文内容,而后理解、体会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见卡片①。)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学生分组讨论段落、层次。

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的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

(解说:通过学习、讨论,把课文的层次分清;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分析段落与层次,这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解析的进行。) (2)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3)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 (解说:话剧通过对话就可以知道人物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人物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弄清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立场,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见卡片②③④。) (4)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如:“威尼斯的法律”、“一磅肉”等,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解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戏剧冲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充分了解话剧艺术。找关键词对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下节课着重学习戏剧冲突奠定基础。) 3.课堂训练。

针对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解决问题。 练习题如下:

(1)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2)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 (3)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 (解说:通过以上的课堂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话剧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4.课堂小结。

中人物性格是“说”出来的,人物关系也是\'说”出来的,话剧是“说”的艺术。此外,我们着重分析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就为下节课我们学习戏剧冲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解说: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知晓、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 (2)找出代表人物性格的语句。 (3)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莎士比亚是怎样设计《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悬念)的。

二、研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

(解说:让学生充分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下来的欣赏品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欣赏品味。

这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的高潮部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最后集中在这场戏里。故事充满悬念,十分紧张,丝丝人扣,令人欲罢不能。莎翁的语言诙谐、优美,富有感染力,富有音乐美;行文娴熟,紧张中含有轻松,轻松中暗藏杀机。

这场戏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冲突。开端便剑拔弩张。公爵试图规劝夏洛克这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放弃这一种处罚”。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喜欢这样”、“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对于公爵的规劝,夏洛克理直气壮,对基督徒们进行了深刻、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我也可以回答你们: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让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巴萨尼奥的劝说和怒斥都无济于事,主动权在夏洛克手里。 (解说:在研习时,如能结合剧本前面的内容就更好了。如那段夏洛克的经典独白。见卡片⑤。) 鲍西娅假扮法官上场,前面的冲突暂时得以缓解。她也力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可夏洛克不答应,并强调法律铁面无私。主动权还在夏洛克手里。

故事到此已经陷入僵局,鲍西娅欲擒故纵,夏洛克自以为得计,“屠刀”高高举起。而沙翁此时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别处。通过巴萨尼奥之口(“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

小的错误”)为鲍西娅赢得主动。“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她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事件的主动权在悄悄易主。

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啊,尊严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啊,聪明正直的法官!想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见识却这么老练!”“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夏洛克每一次夸赞,都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情节发展到高潮后,陡然一转,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法律让他有权杀人,也让他倾家荡产。主动权彻底把握在鲍西娅的手里。

(解说:在欣赏品味中注重分析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在话剧中,故事的发展就是靠戏剧冲突的发展来完成的,人物性格也是在冲突中完成的。) 3.课堂练习。

针对戏剧冲突,教师可布置以下练习题: (1)引起戏剧冲突的关键是什么? (2)文中鲍西娅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课文中的矛盾(戏剧冲突)是怎样解决的? (解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话剧中的戏剧冲突。) 4.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研习了《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了解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在话剧中是如何表现的,这对我们今后学习、欣赏话剧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对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总括,进一步强化学生了解话剧艺术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词语,认真玩味人物语言的特点。 3.排练并演出这场戏。

(解说:回味课文内容,了解下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安东尼奥←法律←鲍西亚 第二课时

公爵能不能让夏洛克放下“屠刀”? 鲍西娅能不能阻止夏洛克的恶行? 夏洛克能否破产?

陈毅市长

教学预期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着重了解矛盾冲突设置及作用,领会潜台词的意思。

2、让学生组织表演话剧,使学生达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3、透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陈毅市长的语言谈话交际的艺术。教学设想:

学生课前分成四个小组排练该话剧,课堂上,学生表演完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道具准备:条幅、服装、化学实验器材、电话、门铃、花草、手表、蜡烛、化学图表等。 预想之难点:

1、学生非专业演员,表演难免有不足之处。

2、服装及人物的方言难以达到要求。

3、时间可能不够。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导入。

二、新课探究:

简要介绍话剧,着重介绍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有关写作背景。

(一) 一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林秋萍 演员:王景芳饰陈毅, 谢宝龙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导演介绍:你在排这一出戏时提醒演员该注意什么问题?

2、这出戏一开始就提出一个什么矛盾?

3、这出戏一开始,齐仰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面对一道连门都难进的难题,陈毅市长该如何解决呢?请看第二幕:

(二)、第二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杜燕芬 演员: 杜京展饰陈毅, 昕辉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导演介绍:你认为他们表演成功吗?精彩之处何在?又有何欠缺?

2、陈毅市长如何解决进门难这一矛盾?进门之后又碰到什么难题?

3、陈毅市长引用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何作用?

过渡:门是进了,可这三分钟怎么可能谈成这么一件大事呢?这可怎么办呢?请看第三幕:

(三)、第三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林翠娥 演员: 谢珊珊饰陈毅, 谢雅玲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陈毅市长如何解决这个“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时间难题呢?

2、陈毅市长为什么主动提出“三分钟已到”“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问题呢?

过渡:破解这两个难题之后,陈毅市长又如何去说服这样一个不问政治的学者来参加国家建设呢?请看:

(四)、第三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王福雄 演员: 杜秋虹饰陈毅, 林丽玉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陈毅市长提出齐仰之对哪门化学一窍不通呢?这个说法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呢?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介绍潜台词,并分析文中其他潜台词。

2、齐仰之是否爽快地答应了陈毅市长的请求?摆在陈毅市长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矛盾?他又如何解决呢?

三、整体感悟:

人物形象分析:看完这出戏,作者所塑造的陈毅、齐仰之各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

矛盾冲突探究:围绕“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问题,文章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设置在该话剧中有什么作用呢?

能力探究:陈毅市长面对一个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运用高超的谈话艺术打动了一个固执清高的学者,你觉得你可以从陈毅市长身上学到哪些谈话艺术

四、结语。附: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 如何解决

1、难进门 亮出市长身份

2、谈话难、时间短 激将法

3、难以说服 动之以情

《一 厘 米 》

内容简析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创意说明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活动时间 1课时 课前学习

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毕淑敏及其主要作品。 活动过程 初读•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生命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只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给予评价。) 各抒己见。

2 【点拨】人的尊严与生俱来,如同生命一样宝贵。词典上对尊严解释是:“尊贵而庄严的身份和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决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的一种价值观,一

种自立奋斗的精神。《一厘米》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 聆听、感悟。 3 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小节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思考。 4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精读•理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剧中的妈妈陶影为了1厘米而斤斤计较,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思考,讨论。 2 组织辩论。 分组,辩论。

3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4 本剧要表现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思考,讨论。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品读•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妈妈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剧中的台词加以概括。 思考,小组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赏读•延展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有人认为:陶影为了这“一厘米”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根本没有必要,她完全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你能替陶影出些什么主意呢?

【提示】她可以直接找公园领导说理;如果认为公园红线有问题,她可以用尺子量出红线的高度,用铁的事实说话„„ 思考,小组讨论。

2 请看下面的报道,然后从“尊严”这一角度出发,对此事发表你的看法。

某建筑工地上一民工班的班长,65岁的陈××,因工头欠下民工的班81510元工钱不给,爬到吊塔顶上准备跳下来自杀。工友们苦劝,他不下来;儿子赶过来苦劝,他仍不下来;3个多小时之后,工程项目部来人,在工头保证发给他工钱时,陈××才走下吊塔。刚下来陈××就朝在场的工人们扑通一跪,颤抖着说:“给各位添麻烦了。”

【提示】有人认为,一位65岁的老人,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点血汗钱,却因自己的“寻死”麻烦了工友而给他们下跪,为了钱居然不要自己的尊严!真可悲。(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开端 发展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

四、

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

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认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2.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概括出戴维的优秀才能,并进一步归纳出其优秀才能的根源。4.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5.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2.把握作者的思路,讨论文章的层次结构。3.归纳文章所表现的戴维的优秀才能。

教学过程: 1.以《辛德勒名单》等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历史的影片(或介绍以色列)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结合“预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3.阅读全文,要求 (1) 弄清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2) 找出文章中能清晰地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几个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3) 讨论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的第1和2两个问题。 4.讨论阅读要求(1)和(2)。要求(2)的关键是找出“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趣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个问句以及表明访问行程的语句。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 5.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 朗读第一段,概括主要内容。(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不同)

(2) 在前面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开头为什么从‘迫害’‘杀戮’说起?”(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比照) 6.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2) 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充分展现戴维的语言才能?”(3) 讨论课文除了表现戴维的语言才能外,还表现了他的什么才能? 7. 总结,布置作业。(1)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戴维产生优秀才能的根源。 (2) 课外阅读有关书籍和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犹太民族。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归纳戴维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2.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4.体会文章语言凝中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1.交流课文阅读和查阅资料的内容。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讨论、归纳出戴维优秀才能的根源。(提示:家庭环境与社会教育,成长历程等,注意讨论语段)(2)结合“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概括所揭示的戴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3)结合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3个问题,归纳散文的主题。

3.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 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 4.总结全文。(1)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2)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5.课堂练习。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组织讨论,推举小组代表发言。

《热爱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

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16年杰克·伦敦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

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

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3)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精读品析

1、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应该不是,作者用他来代指的是人类,如果加上名字那么代指的就不大明显了,'他'可以指你,也可以指我,而名字就不能代指那么广泛了.合作交流

1.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享受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

2、了解本文中作者对美的追求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审美感受。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海伦·凯勒的生平导入):

1882年,一名女婴因发高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这样,在她19个月时,变成了既盲又聋的孩子,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和家里人交流。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安尼·沙利文。在安尼的悉心地教授下,海伦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还能读懂唇语。

海伦证明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听了我以上的介绍后,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二、字词教学:

驾驭(y”) 膂(l—)力 颠簸(b) 哑(yƒ)然失笑 挚(zhŒ)友 侏(zh‘)儒 消弭(m‹) 疲惫(bˆi)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足,言词严正有力。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探讨后组织交流)

教师明确:喜欢田野漫步和户外运动:划船、游泳、林中散步、做游戏、骑自行车、骑马等;喜欢狗,喜欢编织、下棋、玩纸牌;喜欢游览博物馆,欣赏歌剧等。

人生态度:这些“喜欢”表现出作者热爱生命,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四、根据以上的探讨,了解文章的结构。

提示:以上写作者喜欢的各种活动,是从身体的活动写到心灵的活动。 第一部分(1—11)主要写自己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 第二部分(12—18)主要写艺术享受,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

第三部分(19—20)写自己在孤独中学会了忘我,在忘我中寻找到了快乐。这是对以上的总结。

第二课时

一、理解性阅读: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探讨后交流)

教师明确:田野漫步,户外运动,编织,玩纸牌,做游戏,浏览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歌剧等。 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

二、品味语言:

要求: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第2段:在划船的时候,她感受到水的阻力,能依靠嗅觉“辨别水草和睡莲以及岸上的灌木的气味来掌握方向”,她“喜欢同风浪搏斗”,通过驾驭小船体现自己的意志和膂力。而在划船中她也感受到了美,“仿佛看见了这照耀如同白昼的月光正在经过,我触摸到了她的衣裳„„”这一段文字写得充满诗意,富有情调,表现出她的追求。

第12段:海伦通过触摸雕像,感觉到人的爱与恨、勇敢和爱情,感觉到森林的秀美与自由„„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她依靠通过勤奋获取的知识,借助丰富的想像,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是不是所有失去视听和说话功能的残疾人都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海伦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她克服巨大的残疾障碍,她不但是一个生活的乐观者,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所以她不但具备了正常人的情感,也具备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

第13段:写抚摸荷马雕像的感受。这是因为荷马是一位盲诗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有共通之处。“我常以崇敬的心情抚摸他英俊而忧伤的面庞”,“我对他庄严的额上每一道皱纹都了如指掌——如同他生命的年轮,刻着忧患的印迹”,“我能充分了解他一生的遗憾”,这些话表现出对荷马遭遇黑暗的无限同情,因为她在触摸中,与荷马的命运追求有了心灵的沟通。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说“我甚至怀疑,手对雕塑美的欣赏比眼睛更敏感”,“我以为触觉比视觉更能对曲线的节奏感体会入微”。

三、理解第三部分:

作者说“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可见,她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一个残疾人的达观是自强不息。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也真实而坦诚地向读者介绍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的酸楚和痛苦,然而,“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因为“忘我就是快乐”。可见,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宽广的胸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

课后练习四:忘我是快乐的。只有忘我的人,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有忘我的人,才会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送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这一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这样顺势导入课文学习。

二、预习交流

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送行有什么不同?

(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 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幽默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一、复习导入

思考:(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的细节的句子,体会勒罗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仔细阅读勒罗为人送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送行细节的句子。

(2)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体会勒罗表达的是不是真情实感?

(3)讨论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板书。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及作用。

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五、小结本文内容。

六、作业:

1.选择性地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课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局促不安

有真情而不懂表达

我们送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结果事与愿违 人与人需要沟通

强作欢颜

对比:渴望真情实感 感人的表情 扮演的送行者

勒罗送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能触动真情 热情地说

《给我的孩子们 》

内容简析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 创意说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利用反复诵读的途径,理解了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深入地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应主要使用讨论法来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激 情 • 导 入

1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你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么你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懂事”的成人吗? 各抒己见

2 说一段你童年的快乐事。 自由发言

3 当你不知不觉步入青年的大门后,可否常常留恋自己的童年?想到永远也不能与它再见,是不是生出淡淡的哀愁?那时候,懵懵懂懂,难免让大人烦心,但谁也不会与你计较,因为你的心最真、最纯。你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现在长大了呢?多了许多烦恼,是吗?等你真正变成大人的时候,说不定有更多的烦恼呢,你害怕吗?不用怕,人总是要长大的,大人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精彩。 聆听、感受 调 动 积 累 • 资 讯 共 享

1 请同学们齐读书下的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的有关作者的名、地、时、评、作的信息? 热爱孩子的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

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村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朗读、交流、识记 2 欣赏丰子恺画作 画诗词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是从画古诗词意开始的。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却一点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画中展现的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无矛盾。

画儿童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画人间

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大的部分描写人间百态。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

欣赏、感受

3 补充注音、释义 【憧(chōng)憬(jǐng)】向往。 【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 【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 (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 ,只,光着。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 交流、讨论 诵 读 • 感 知

1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本文的意思;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全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默读、勾画、概括

2 挑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朗读、讨论、交流 精 读 • 理 解

1 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憧憬、悲哀”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明确】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阅读、思考、交流 2 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象力。 阅读、思考、交流 3 本文除了写表现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童真、童趣外,还写了大人们,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的?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阅读、思考、交流

第 二 课 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品 读 • 探 究

1 丰子恺说,孩子“年纪越小,你的世界愈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讨论、交流、明确

2 交流文中最精彩的语句欣赏。 交流、感悟 3 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而且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这说明在几个孩子中,作者有所偏爱,对吗? 讨论、交流

4 在作者看来,儿童是纯真的,但他们长大了就不可避免逐步丧失天性玉米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报与顺从。有人觉得这种看法太偏激,难道真的每个人都要这样吗? 各抒己见 赏读 • 延 展

1 欣赏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提炼主题。

②语言直白,亲切自然。 各抒己见

2 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说说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理解、交流

3 你们带着童心的余韵,昂首阔步,即将进入另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复杂莫测的人生.因为年少,你们自信,对于大人的说法,也许会不屑一听,甚至厌倦;因为年少,你们也会有无奈、甚至摔跤的时候。那么不妨听听“过来人”的话,或许会使自己走得更稳当,更顺利。下面是一位老师发自肺腑的忠言,你听了会话会有什么感受呢? 给我的孩子们

在我心里,有几十个可爱的孩子,组成了幸福热闹的一个家,可是由于很多的原因,你们会有些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我希望你们每天都开心、充实呀,老是在想着,除了传授知识,还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今天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示: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善良、大度、诚实是人生必备的品质。

善良,是在别人跌倒的时候,尽力去扶他一把;在别人哭泣的时候,耐心安慰他;看见受伤的动物会不忍看,尽心对待它;坐公交车时看见有老人上来,快速地让座„„在这样的时候,做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吧!

大度,是在被人无意伤害时,轻轻地笑;是在拼搏后依旧失败时,坦然地笑;是在受委屈时,坚强地笑;是在错失机会时,自信地笑„„在这样的时刻,做个慷慨大方的孩子吧!

诚实,是在无人看你时,不乱翻别人的东西;是在无人认识你时,不闯红灯;是在发现了分外之物时,不占为已有;是在发现自己错误时,真诚地承认并改正„„在这样的瞬间,做个纯真严谨的孩子吧!多么希望你们不再为了谁说了你的坏话而怨恨,不再为谁弄坏了你的物品而暴怒,不再为别人的得意而嫉妒,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

“我”——失去自我 俗务缠身 孩子们——纯洁真实 前途光明

《台阶》

目标定向: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5.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境生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自学生疑

1.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3.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

4.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5.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学习释疑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四、点难拨疑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反思学习

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六、迁移创新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教学目标:

1.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文中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教学重点:

1.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力求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第20篇:九年级下册作文辅导

九年级下册作文辅导

按下列要求审题及构思提纲,提纲通过后方可写作。

一、审清题意

命题、半命题题目:

1、题目的主要意思:

2、限制词:

3、中心词:

二、确定中心思想和中心内容

1、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2、我想通过以下中心内容来体现中心思想(扼要列出1-2样):

三、全文结构安排如下

1、开头写:

2、中间写:

3、结尾写:

4、重点(详细)写:

第1单元:写爱国家爱家乡题材 A、作文要求:

1、每个人都有祖国,每个人都有家乡,请以祖国或家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文章要表达对祖国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B、吴老师告诉你写作要点:

1、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本单元作文的中心思想,“热爱”是中心词,必须紧扣中心词选材行文,使文章中心突出。

2、写表达感情的文章很容易因“直抒胸意”而空虚化,言之无物,使感情变成无源之水。因此,如果写诗歌,最好将热爱之情形象化,将感情寄托在某种形态之中,这样,你的感情将变得具实可信,更加感人;如果写记叙文,应通过叙述、描写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体现你的感情;如果写散文,最好能通过具体的内容,比如景物、人物行为等抒发你的情怀。

3、祖国是个很广大的概念,如果不把它具体化,很容易使文章变得抽象和空洞,因此,如果你没有写大概念的能力,或没有大材料来体现“祖国”这个大概念,则应该运用“以小见大”的办法,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人物及事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比如通过“我为北京奥运添砖瓦”的具体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家乡”一般指你出生的地方,但也指“故乡”,有人把长期生活的地方也称为家乡,有人因为在某个地方购置了房产,也把那个地方叫家乡。可见,可写的“家乡”的范围很广。

5、对家乡的热爱包括对家乡景色的赞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家乡变化的由衷高兴、对家乡乡亲的感激或怀念,也包括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热爱等等。你应从中选择一两样最有写作冲动的内容进行作文。 C、吴老师给你点拨思路:

1、写别人热爱祖国或家乡的内容,包括历史人物、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以及你身边的人物,可以写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读后感。

2、写自己热爱祖国或家乡的内容:①写某处自然风光。②写某个城市或乡村的变化。③写你最喜欢的风土人情。④写你对家乡的美好印象。⑤写感人的事情或人物。

D、作文练习题:

1、以“爱”为话题自命题作文,写爱祖国或爱家乡的内容。

2、我要赞美你,__________

3、_________,我为你自豪(骄傲)

E、例文:

例文1:2007年天津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心中的彩虹

提示:你见过天上的彩虹吗?每当雨过天晴,赤橙黄绿青蓝紫,常常会有一道色彩缤纷的天桥架在空中,那便是彩虹。她的艳丽,她的娇美,引发了我们多少美妙的遐想。你心中也会有美丽的“彩虹”吧?如果有的话,她会是什么呢?是你的一种美好回忆,还是你的一种珍贵的体验?是你的一种坚定信念,还是你的一种向往境界?是你的一种青春企盼,还是你的一种不懈追求?……

无论她是什么,她都是伴随你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的一种精神食粮,一种精神支柱,一种精神力量。你曾经为她激动、为她付出,请你以满怀的深情和流畅的文字,把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吧! 

心中的彩虹

其实,我知道,心中的彩虹就是你最喜欢的东西。

你知道我最喜欢什么吗?我最爱祖国的地图。

我的书桌上有一架地球仪,对面墙上贴着一张胶版印刷的大地图。书架上摆着不同版本的地图册。每次看到它们,我都觉得心跳在加速,真想钻进去把不明白的地方研究个够。

记得儿时,我把一本地图揣在怀里,告诉爸爸:“我把中国抱在怀里了。”现在,我明白了,是祖国把我抱在了怀里。

面对大海,我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祖国要发展,发展要能源。我恨不得早点用我的智慧和双手把藏在海底的石油开采出来,让美丽的国土不再为能源的匮乏而忧愁。

面对平原,我看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国计民生,以食为天,一个袁隆平的发明满足不了众多人口的饥腹,日新月异的变化已让传统文明付出代价。耕地减少、生态恶化,我恨不能快些钻研出具有魔力般的高效肥料、优良种苗、绿色食物,让可爱的国土上不再有人乞讨。

面对高山,我发现自己眼界的空渺。知识经济,科技领先,这是还沉睡着的矿藏,上亿年存储的生命原料还没有办法挖掘出来。我不能眼看着超级富国垄断着世界经济命脉,而任由他们的设计和装备来攫取祖国的黑金赤宝。 大海、平原、高山,蜿蜒起伏的版图仿佛架起了一座任我行走的“彩虹桥”,我要让这七彩霓虹的富丽堂皇,装扮着我那有着漂亮容貌的祖国。因为,我是她的儿子,她是我的自豪。

今天,地图为我架起心中的彩虹,成为我求知成长的向往。

明天,飞驰上连接南北的彩虹大道,我一定报效祖国,让她永远美丽富饶。

例文2:200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题目:我想起了__________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500字至1000字的文章。1.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我想起了那条小河

来深圳多年了,却总是想起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

她犹如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那甜甜的酒窝被幸福灌满,心中的朵朵浪花被欢乐翻腾。她一路蹦着,跳着,既欢快,又轻盈。她唱着牧曲,唱着欢乐的歌,迈着缓缓的脚步,叮叮咚咚地流向远方。

她亦犹如一位热爱生活的少女。每一朵浪花里都有她的追求,每一个脚印里都有她的希望。她永不停息地迈着缓缓的脚步,抒发着对山河的痴情,表达着对大海的热爱。记得开始学写作文时,我就尽情地赞美她,说她多么慷慨,能与沙石细语,和小草抒怀;能伴小树跳舞,跟山雀对歌;能给花儿带去芬芳,给大地带去乳汁,给果实带去香甜,给人类带来欢乐。

她亦犹如淳朴的歌唱家。从学第一首儿歌起,我就觉得她是一位技艺非凡的歌唱家:唱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唱大山母亲的养育之恩,唱农妇洗衣的洁净,唱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快乐天真。是啊,她迈着缓缓的脚步,那歌声里有大山的深沉,有山风的粗犷,有放牧人的豪爽,还有姑娘们的甜笑。

她还是一位公正无私的朋友。多少次,我亲眼看到,她给过路的人们一捧清凉,洗掉了他们的倦意;给爱美的姑娘一面镜子,照出她们如火的青春;给小朋友们一湾清凉的流水,洗掉他们满脸的泥沙,让他们变成了干净的乖孩子。

如今虽然远离家乡,但小河的身影却鲜活地流淌在我心田。有了她的点缀,我的生活将永远是五彩缤纷,永远会充满诗情画意。

例文3:2007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我自豪,因为我的学校,我的班级;我自豪,因为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自豪,因为我的奋斗,我的成功……

请以“我因______________而自豪”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4)不得抄袭;(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

五千年的日子古老了神秘的江南,五千年的日子魂牵梦绕了多情的江南。我是襟衩布裙的女子,素午采桑于绿水之阳;我是皓腕玉镯的妇人,踏着水车剥着菱角;我是茅檐青草旁的那个白发老妇,在醉里吴音中享受天伦之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我因江南而自豪。因为这里有……

小 桥

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桥文化从这里荡漾而来。那曼妙的姿态是妇人在轻舞,那奇巧的身姿是飞虹在涧边饮水,那斑斑锈迹是历史的沉淀,那历久弥坚的永存是柔情的坚强在鼎立。你那娇小而又伟岸的身躯,承载了多少的明艳欢笑,多少的国恨家愁。烟雨蒙蒙,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点点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人轻轻地在上行走,一如在画中……

流 水

江南的水流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江南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后来河水在入海的时候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人 家

朴素的江南人有着浪漫的幻想。明眸皓齿的江南少女操一口吴侬软语,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就汩汩而过的流水摆着浣衣的姿势,哼着浣衣的小曲,在夕阳里温柔地笑。自古江南多才子,天下才有十斗。江南九领风流。有人说:“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对却也不对。这里走出了有声有色有诗有酒的唐伯虎,走出了笑傲儒林的吴敬梓,走出了不惜千金买宝刀的秋瑾。让我们掬泪共戚。前一页的篇章已随着音符的沉寂而淡化,后一页的篇章由我们来为你抒写辉煌。

我的江南在唐诗宋词中吟唱了多少章,在历史画卷中灵秀了多少回;我的江南是雨中的一支短歌,歌中有泛舟江堵的渔人,有早起涉水的樵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如一杯充满茶韵的低语美酒。江南,我因你而自豪。

第2单元:刻划人物,反映生活 A、作文要求: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刻划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现象,文体不限。

B、吴老师告诉你写作要点:

1、所谓刻划人物,就是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肖像(外貌)和神态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创造出形象鲜明的人物。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是高手。写人的文章一定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像孔乙己那样活灵活现。我们达不到鲁迅的高度,但我们起码要写出人物的鲜明品格。没有鲜明品格的人物是空白的、平面的、含糊不清的、站不起来的。只有品格鲜明的人才能呼之欲出,才能打动人心。作为一个学生的习作,我们必须写出人物的优良品格,而不是不良品格,这一点特别重要。

2、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如何表现?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人物来表现。通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能反映生活的现象。人的表现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孔乙己照出了旧中国的生活真相,“变色龙”却照出了旧俄国的生活真相。所以,一定要把人写好,通过人物的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状态。

C、吴老师给你点拨思路:

1、写面对名利、亲情、诚信等的考验,同学、朋友或长辈的表现。

2、写面对如何培养子女的问题不同人物的表现。

3、写你在生活中亲眼看见的现象或写新闻报道的现象。

4、写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D、作文练习题:

1、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现象。

2、以“亲情”为话题作文,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现象。

3、以“望子成龙”为话题作文,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现象。

4、以“面对名利”为话题作文,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现象。

E、例文:

例文1: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⑴:做人从________ 开始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题目⑵: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请你以“孝顺父母”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礼 物

从学校赶到家时,父亲正伏地织草席。见了我,立刻停住手中的活儿,定定地打量着我,深陷的眼里分明地闪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我赶紧上前扶他坐下,迫不及待地报告起带回来的好消息:“爹,期中考试,我得了总分全年级第一!”父亲激动地点着头,现出一脸振奋与欢乐:“……呃!行!……” “爹!明儿是你五十三岁的生日,我用奖学金给您买了条烟。”我满怀激情地在包里翻出给他的生日礼物,恭敬地呈上。

抽烟,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嗜好。烟对他,有着驱疲逐倦的奇特魔力。父亲每每在田间劳累了,便从怀里摸出一支极便宜的劣质烟来,悠悠燃起,在专注安逸的神情中,用烟伴随田间劳作后的片刻休憩,末了,体力似乎也全部恢复,便又操起农具,去加劲干活……

而此时,父亲却呆着没接。他慢慢站起身离开了木凳,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嘴唇也开始剧烈地翕动,但,没出声。

“爹!三块多一包的好烟哪!”父亲这才呆缓地伸过手来,抖抖地接了烟。

我一见他青筋暴跳的手,马上就要掉下泪来——母亲走得早,十余年来,他独自一人默默无声地操持着屋内屋外,还要供我念书,人老得很快。我看了实在不忍,半年前接到市重点中学的入学通知时,我曾主动向父亲提出弃学帮他。可他断然不允,硬是东借西借凑足了一千二百块钱,把我送到了车站:“去了,好好读。书读好了,就都好起来了。将来有了出息,逢年过节回家探亲,给爹带两包好烟抽抽,爹也就心满意足了。”车将行时,父亲又撵上来,吃力地攀着车窗叮嘱道:“差钱,只管打邻居电话,爹有办法!”我流着泪狠劲点头……

此时,我多想让父亲立即拆开烟盒,取出一只,像往常劳累后一样,专注安逸地燃起。可,没能,父亲只是将烟捧在眼前动情地盯着,看着烟,又看着我,眼里盈着泪,良久,小心地搁下了烟,平静地说:“烟,我戒了。”

“爹……”我扑在父亲温暖的怀里,失声的抽泣。

“争气的傻孩子,哭啥呢?你用奖学金买烟,是你给爹的最好礼物啊!”我听了,再也哭不出声来,任父亲粗糙的手深情地在我头上轻抚,轻抚……

例文2:2007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作文试题

任选一题作文。

(1)那一次,我很__________(快乐、内疚、受启发)

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那一次,我很快乐

开学第一周过星期日,我便不得不完成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

“干什么不行,偏要洗脚?哪怕让我洗衣服,洗一天我都愿意!”我不停地嘟嚷着。

不是我不愿洗,有那么点不好意思,还有我妈妈,她不可能同意,她只想让我好好学习。没办法,谁让我想当个好学生呢?好学生就得听老师的话,于是,星期六回家我决定先给妈打个招呼,也好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吧!

“妈,我们老师说了,……那个……那个让我们……”我不动声色地支支吾吾道。

“让干啥,你倒是快说呀,别像上次借书那会儿,不说不说,幸亏借到了,不然不影响学习了吗?”妈猛地停下手中的话,死死地盯着我,还不忘唠叨着。

我胡乱地应付了两声,硬是没说出来。心想不就端盆水洗两下吗?有什么呢?显然自我安慰,可晚上还是睡不着,毕竟有件事未干呢?

乡村的夜晚宁静而安祥,万物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只有妈妈房间里的灯依然放射着刺眼的光芒。

我好奇地悄悄贴近房门,想听听里面的动静。好久不见声响正欲起身,隐约听到:“她老师让干什么呢?她怎么不说呢?”顿时,我的眼角湿润了。夜深人静,只有妈妈还为我那未说完的半句话而疑惑。

又想起我那床洋溢着阳光气味的被褥,为了让我回家睡个好觉,妈妈早已把它晒了又晒,又担心我有不高兴的事。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感情,再也没有不好意思,轻轻地端来一盆水,拿上毛巾,敲开了妈妈的房门。

“妈,还没睡呢,给我开开门好吗?”我怀着无限的感激和深深的愧疚轻声道。

“怎么这么晚了还没睡?是不是哪不舒服呀?”妈妈那惊讶的神情又让我多了一分愧疚。

“不,妈,这么晚了您也没睡呢,我给您洗洗脚吧,这样就更舒服了,您好更好地休息呀!”我强忍着泪水面带微笑地说道,边说边端进了那盆水。

“不行,不行,你明天还做作业呢,赶紧回屋睡吧,脚我早洗过了,还有啊,你今天说……”

“妈,你坐下,你让我边洗边给你说。”妈妈有点糊涂地坐下。

“妈,我们老师说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答妈妈。”我一边认真地给妈妈搓脚,一边掩饰着泪水和妈妈进行着亲密的谈话。

那一次,我很快乐,我发现自己一夜间长大了。

例文3: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满分作文 课改区卷题目:

提示: 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要真实、有个性地表达,凡抄袭、套写的文章均酌情扣分。 3.文中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化名,以免透露有关信息,影响得分。

题目一:读完《对孩子说》一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感受和启发。请你发挥想象或联想、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扩写、续写、改写均可)。 题目二:以“目光”为题作文。

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高兴,有时让人伤心,有时让人充满力量……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片断一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同学们“沙沙”写字的声音和老师沉重而缓慢的踱步声,我们正在进行英语考试。卷子很简单,我很快做完了。突然,同座向我发出了“信号”,我回头看见老师离我还很远,便毫无顾忌地把卷子移了过去。作贼总会心虚。当我再次回头,一双眼睛,一双严厉的眼睛正射出两道利剑似的光。我的脸红了。赶紧,我把卷子抽了回来。老师的目光,多吓人啊!

片断二

发语文卷子啦!我提心吊胆地坐在座位上,恭候老师宣读圣旨,“何磊,92分——”老师微微停顿一下,温和的眼睛立刻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他是全班最高分!”呀,我高兴极了,飞快地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老师笑了,我也笑了。老师的目光,多好看呀!

片断三

不好,我闯祸了!刚才我把粉笔灰故意吹进了一位女同学眼里,她哭着去告诉老师了!果然,不一会儿,我就被“召”进了办公室。我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低着头听着老师的数落。我心里愧疚极了,只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我用含着眼泪的眼睛偷偷地看老师的眼睛,唉,那里面只有失望和讨厌。我伤心极了,眼泪再也忍不住“刷刷”地流了下来。老师,我对不起你!快别这样看我吧!

片断四

大扫除开始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教室的第一扇窗户擦干净。我接过抹布,“呼”地跳上窗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透过玻璃,我看见外面同学正在热火朝天地干,老师正在一旁赞赏地看着他们,还不时地加以指点。我不甘示弱,心里想:一定要好好干,让老师知道我不只是光会调皮捣蛋。一扇扇玻璃被我擦得放光,着急的是,老师怎么还不转过身来看看我呀!老师终于转过身来了,我满以为他会大大赞赏我一番的,谁知他什么话也没说,径直朝办公室走去了。唉,真倒霉。剩下的半扇窗户,我也没心思擦了,就等着老师来检查吧!“哟,这是谁擦的窗户呀,好干净!”老师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教室。我高兴极了,“是我擦的,老师!”老师看着我了,那是多么有力量的目光,赞赏、怜爱、喜欢都融进去了。我只觉得浑身热血沸腾,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还有两块……”我抬头一看,哦,就是刚才我赌气不擦的半扇窗户。我“刷”地跳上去,不一会儿,那两块玻璃就放出了耀眼的光。“嗯,不错。”老师伸起了大拇指。这时老师的眼睛,是最美的眼睛!

第3单元:以赞美生命为内容作文 A、作文要求: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赞美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请你从生活中发现、感悟生命的珍贵与伟大,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B、吴老师告诉你写作要点:

1、“生命”的概念包括什么?生命不仅仅指人类的生命,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命。人类的生命是珍贵的,但其他生命一样珍贵。没有人类,其他生命就没有了主体,但没有其他生命,人类也不可能单独永存。所以,一个人、一朵花都是珍贵而伟大的,都值得我们去热爱与赞美!

2、生命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生命给沉寂的宇宙带来了生机;因为生命充满传奇与艳丽的色彩;因为生命充满了不屈的精神;因为生命满怀理想与梦想;因为生命是奉献;因为生命是一支歌……你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了么?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中,从一朵迎着朝阳盛开的玫瑰花中,从爷爷奶奶的满头白发中,从父母的一脸慈爱中,从表弟那双天真无邪的眸子中,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中……只要你认真观察与体会,你就会发现生命的可歌可泣!

3、“生命”是个很博大的题目,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你很难象冰心那样将“生命”写出色彩,怎么办呢?你应该“以小见大”,从生活的海洋中掬起一朵小浪花:或是几个平凡的人,或是几件小事,或是一片树林,或是一群蚂蚁,或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小材料体现生命的亮点,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4、最感人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生命?无私的奉献、昂扬的斗志、不屈的精神……你应该找到生命中最值得歌颂的地方,充分地表达你的感情。

5、既然文体不限,你应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C、吴老师给你点拨思路:

1、从大自然的美丽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2、从历史人物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3、从新闻人物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4、从父母的无私奉献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5、从动物的母爱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6、从蜜蜂的辛劳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7、从小草的不屈中感悟生命的伟大。

D、作文练习题:

1、他(她/它)感动了(影响了)我

2、________让我明白了生命的___________

3、________之歌

4、________的启示

5、自拟题目,记录下你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往事,体现生命的意义。

E、例文:

例文1:

例文2:200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人的成长,犹如在沙滩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人生中的一步,有时至关重要。莫顿·亨特受益终身的经验,正是源于小时候的一次亲身历险,走一步,再走一步,铸就了他一生的成就。 请你追溯自己的生活历程,截取一个或几个感受较为深切的片断,写一篇文章。要求真实具体地描述事例,反映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可以是思想认识的,可以是道德修养的,可以是知识技能的,可以是体质体能的,等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

烧 蚁 球

孩童时的我们,真的是每天都在寻找着刺激。

这不,那些家伙又不知要拉我到哪里捣蛋了。

正在稻草堆玩得起劲的时候,看到一群蚂蚁悠悠哉哉地抬着一只蜻蜓向一个凸起的土堆走去。“我们捣它的老巢去,”阿彬灵机一动,又是个捣蛋的好机会!于是伙伴们把衣服一扔就拨开了泥土,只见不大的洞穴里,满是一群忙碌的蚂蚁。也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了,便纷纷地各自向四处散去。

“快拿稻草,将他们拦住!”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一大堆稻草便围了蚁巢整整一圈。我正有点纳闷的时候,旁边的阿文对我说:“快点火啊!”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就拿出

打火机点了起来,干燥的稻草加上强力的东风,很快就形成了一片火海,我们在一旁兴奋地叫着:“烧死你们!烧死你们!”我看了一眼蚁穴,突然发现那些蚂蚁都改变了方式,又从稻草边缘各自向着中央聚拢,很快地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球,过了一会儿,借着火苗就变得越来越大了。我们正在想着蚂蚁能炙烤多久的时候,发现黑球不断地向外滚去,直向我们逼压过来,还似乎在咆哮着。

同伴们还都在一旁尖叫着,围着的稻草很快就烧完了,缕缕白烟还在不时地冒着。不多时,那黑黑的蚁球在动了,我甚至听到了外层蚂蚁被焚烧的声音,还有那股焦味。但是黑球很快就裂开了,从里面爬出很多活着的蚂蚁,然后又迅速地往各方向逃去,真是大难不死啊!

大伙儿都呆住了,似乎在观赏一幅旷世稀有的油画,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外层的蚂蚁大概是成年的,而内层则是刚出生或还小的蚂蚁,它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代生存下去毅然牺牲了自己,那个蚁球,连着的是所有的蚂蚁的心,似乎在裂开的蚁球上还写着一个大字:爱。那一刻我眼角有了一些湿润,不为别的,就为那群已经死去的蚂蚁。

良久,我才发现我一直在看着那被焚烧了的蚂蚁的残骸…… 例文3: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满分作文 二选一作文:

题一:以“为自己高兴”为题目作文。 题二:以“永恒的美丽”为话题作文。

美丽的蝴蝶

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美丽是永恒的。

——题记

骤雨渐歇,我走出闷热的屋子透透气。眼前倏地一闪,啊!一只五彩的蝴蝶!蓝色的裙裳,白色的丝带,蝴蝶如仙女般飞过。不远处,是如此艳丽的花,在雨的洗涤中呈现出别样的美丽。蝶儿翩跹于花丛中,扰乱我的视线。忽又飞来,落到我身旁的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它在向我炫耀它的美丽吗?我驻足观赏。

“噗!”蝶儿被一滴雨珠打中,落入树下的水洼之中。我愣住了,我不知道是否该捧起它,柔弱的翅膀在水中无力地拍着。我忽然发现我的呼吸跟着急促起来。渐渐地,渐渐地,奇迹出现了,它一点一点爬到水洼中的一朵小花上,竖起湿淋淋的翅膀,在风中微微颤动。

我心里泛起一片喜悦。顽强的生命终于战胜了噩运。忽然一阵微风吹过,树上又落下无数雨滴。蝴蝶再一次不幸被击中,悲惨地落下。我心里一痛。那水面泛起浅浅的涟漪,这个小生命仍在不停地挣扎,它还活着!我似乎感到了一股强大的生命的悸动!连忙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那颤抖的翼,微微地展开闭合,我的心也随之一起一伏。柔弱的蝴蝶呀,你能不能挺过来呢?

又一阵风吹过,天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那勇敢的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从我手中一跃而起,向那花丝冉冉飞去……

我静静地站着,看它。可敬的蝴蝶,为了美,空破丝茧的束缚,为了美,战胜风雨的磨难,它不正向我阐述着生命的永恒的美丽么? 第4单元: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矛盾冲突 A、作文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个性鲜明,容易发生冲突。请你留意身边的人物,注意观察他们的个性与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和经过,写一篇文章。要求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反映出矛盾冲突的实际状况。

B、吴老师告诉你写作要点:

1、“个性”即个人的性格,和蔼、固执、刻薄、宽容、小气、大量等等都是人物的个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将会深有体会。

2、“矛盾冲突”即产生矛盾并使双方的关系紧张,产生对抗、口角甚至打斗。如果双方都是宽容大量的人,矛盾冲突是很难产生的,但如果一方的个性和另一方的个性差异很大,矛盾冲突就容易生产。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常常因为个性不同而出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深有感触

3、如何刻划人的个性?必须通过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等来体现。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她)的个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当一个人面对名利荣辱等利害关系的时候,他(她)的个性就更会充分地表现出来。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就是把人物置于关键的利害关系中,让人物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体现不同的人物品格。我们要体现人物的个性,应从生活的实际中去发现,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群朋友,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其中原因,很可能就是个性的不同。他们的个性,都在他们对待人、对待事,尤其是面对利害关系时所说、所做、所思所想中体现出来,这是我们刻划人物的关键地方。

4、刻划人物的个性及反映矛盾冲实的目的,不是单纯要体现某个人的个性,而是要体现人物的品质。作为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努力歌颂优良的品质,批评低劣的品质。

C、吴老师给你点拨思路:

1、以读后感的方式谈戏剧、电影或文艺书籍中的人物性格及矛盾冲突。

2、以议论文或议论散文的形式谈人物的个性与矛盾冲突的关系。

3、以记叙文的形式描写学校、班级、家庭、朋友中人物个性及矛盾冲突。

D、作文练习题:

1、我误会了他(她)

2、我深感惭愧

3、风雨见彩虹

4、面对_________的时候,他(她)________

5、_________**

E、例文:

例文1:2007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记住这一天

“啪”,刚走进巷口,大老远就听到摔杯子的声音,我的心不禁一紧,急忙朝家里跑去。迎面碰到了邻居,从她的眼神我就知道——准是我家又出事了!

到了家门口,又听见屋时面“乒乒乓乓”的一阵混响,接着是妈妈的哭喊声。“天啊!都交上手了啊!”我急忙跑进屋里,只见妈妈满脸是泪,头发蓬乱,外衣也被扯破了,而爸呢,形象也差不多,可见双方旗鼓相当,只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罢了。

“这种日子我受够了,离婚!离婚!”妈妈的女高音险些刺破我的耳膜。我呆呆地望望妈妈,又望望爸爸。妈妈一副要弄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爸爸呢,仍旧是老做派:把事情看大了却不能收场,一副温汤水。“不就是打打麻将吗?打麻将怎么了?难道违法吗?警察不管要你来管?”妈妈虽然文化不高,但吵架可一点不含糊,反问好像连珠炮。此时爸爸却只有听的份了。我木然了,又是为了打麻浆!爸妈为这事吵过不止一回了。唉!你说老祖宗发明什么不好,偏偏发明这个玩意儿?不知道祸害了多少家庭!真是作孽。

“爸,妈,你们别吵了。我饿了,吃了饭还要复习功课呢。”我寻机转移话题。妈妈一听这话,慢慢止叫哭声,我不失时机地递上纸巾。“你等等,我去做饭。”妈妈擦干了眼泪,准备下厨房了。我心里想:看来这招还挺管用。

“离就离!”妈妈要休战了,爸爸却强硬起来,一声炸雷般的吼声吓了我一跳。他脸上的肌肉剧烈抖动着,看来真是生气了。我连忙打圆场:“爸爸,你可要想清楚:你们离了没关系,我可怎么办啊?还有不到一个月就中考了,帮帮忙,等我考完了再离婚好不好?”此时屋里出奇的安静,好久,听到爸爸一声重重的叹息。妈妈内疚地看着我,又惶恐地瞟了一眼爸爸,默默地站起来,用手背拭了一下眼泪,又把凌乱的头发捋了捋,向厨房走去。爸爸也默默地拿起扫把开始打扫战场。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和平的曙光终于来到了!我为自己出色地完成维和使命感到骄傲。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饭菜的香味,地面也干净了,除了双方凌乱的衣服,家里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吃饭时,我一边为爸妈夹菜,一边哀怨地说:“我爱你们,谁都不能失去。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战,请你们记住这一天,永远不要忘记。”爸爸妈妈对视了一下,冲我使劲地点了点头。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相信:“战争”不会再来了。

例文2:2007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________改变了我

那特别的“芬芳”改变了我

“阿姨,一碗面!麻烦快点儿!”我兴冲冲地找到一张桌子坐下。今天中考,一定要填饱肚子上考场。

面很快就被放在桌子上。

这时,耳边响起了带浓浓兵房口音的话:“小姑娘,麻烦你往那儿坐坐。”

我抬头望了望,一个农民工形象映入眼帘,白色的汗衫都发了黄,皮肤黝黑黝黑的,脸上一丝酣酣的笑。

我不情愿地挪了挪身子,埋下头,吃我的面条。

什么味道?我刚刚要吃,一阵汗臭味又扑鼻而来。显然,这肯定是那个“黑子”身上的。

我不满地抬起头。没想到,他也正不好意思地望着我。也许看出了我的不满,正咧着嘴不好意思的冲我笑。

哼!谁要你的笑?知道不好意思,还不坐到别的桌上去?我白了他一眼,埋头开才吃。

“小姑娘,真是对不起。我在这附近工地上做工,刚刚下了晚班,没来得及换衣服,这吃饭的人又多,只好……”

我向四周望了望,无话可说。

“你上初三?”那个“黑子”又开口了。

“恩。”我不抬头,继续吃面。

“我的女儿也上初三,今天中考。初三的孩子真是苦,起早贪黑的,我……”

有完没完,我抬头望望他。

他停了一阵,却又说起来:“你什么时候上学?我们家娃儿这时候应该去了,你有没有晚啊?”

我突然一惊,惨了。我付了钱,马上开路。

在路上,我正暗暗感激那个“黑子”,突然,仿佛听见有人在大声吆喝:“包!包!” 原路返回,只见“黑子”拎着我的包向我跑来,还是原来酣酣的笑……

此刻,考场中寂静无声,那股“汗臭”却在鼻子前洋溢。

我要感谢那股“汗臭”,它让我品味到农民工特别的芬芳!

例文3: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不得不好?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位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认为是糟糕的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

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别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我们今天评画一样。”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买衣服

夏天到了,老妈要我陪她逛街“置办置办”、“美化美化”,我自然乐于从命。

妈妈是老师,拿工资的,买东西很谨慎,一般情况下,一件衣服不跑四五趟是不会搞定的。而且还需要别人推一把。老实说,我就是那推手。要是衣服穿出去,别人赞美几句,我的好处是自然少不了的。

这不,妈妈肯定又是让我帮她下决心了。果然,上街没20分钟,妈妈就沉不住气了。“娟儿,妈带你去看一样东西,你参谋参谋。”原来是件成年人真丝上衣,胸前绣了一朵花儿,很高雅的,价格不菲。“妈,你真有眼光,穿上它年轻十岁。”妈妈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真的……”。妈妈决定买了。

这时,妈妈的一位同事过来了,“这衣服你家娟儿穿还差不多,这绣花有点花哨……”

“什么审美标准,正是这朵绣花体现了素雅。”我心里想。

“那你就不明白了,这绣花正是卖点呢,不然,不会是这个价格,没这花,至少少100块呢。”售货员道出了我的心声。

“走吧。”妈妈决定放弃了。

“其实,那衣服真是不错的。那小姐不也说好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我同妈妈漫无目的逛着,妈妈心不在焉。不一会儿,又转回来了。“小姐,这件衣服究竟怎么样?”妈妈问售货员。

“挺好的。”我在边上帮腔。妈妈似乎又要下决心了。

这时,妈妈的一个同学过来了,“这衣服穿起来精神,不错的。”

“可是,小刘说,太洋气了。一大把年纪了。”

“穿上了,说不定有人给你写情书呢。再说,你可以给娟儿穿嘛。”显然,在开玩笑。

“那我不买了。”妈妈又放弃了。

“妈妈,小时候外公外婆做主,在家爸做主,出来了,你就承我一回自己(这是赵本山什么小品来着)。下次买衣服,咱们晚上买,别碰上你的什么同事同学。”

“还是慎重点好。”

又转了一圈回来,我下定决心说:“买了!我保证这次考试进入前三名!”最后成交。

唉!衣服没有特色,就没价值;人要是没有主见,该遭多少罪啊。

第5单元:先秦哲理散文,作文略

第6单元:写信念、理想、追求 A、作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即将结束,你已经在人生的旅途中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很快,有同学将走向社会,有的同学将继续深造,但无论何种选择,你们都已经告别了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时代,而成为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青年了。回想往昔的日子,你有何感慨呢?展望未来,你有何抱负呢?请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选择你最有写作冲动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充分地体现你或同学的信念或理想追求。

B、吴老师告诉你写作要点:

1、“信念”、“理想”、“追求”三个概念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含义,只要你在文中体现其中一个方面即符合作文要求。

2、擅于议论的同学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切记思想要健康;擅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体现其中一点,最好能刻划人物,突出人物的品格;擅于抒情的同学可以选择诗歌或抒情散文,直抒胸意或寄情于物,表达你的信念、理想或追求,切记内容要充实,不能“无病呻吟”。

3、“作文要求”强调要体现你或同学的信念、理想或追求,人物只能在你及同学之间选择。

C、吴老师给你点拨思路:

1、以总结的形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肯定过去的长处也检讨过去的不足,强调在未来的岁月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以记叙文的形式回忆过去展望未来,重点写出自己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3、以“毕业赠言”的形式写出自已的抱负。

4、论述信念或理想追求对取得成功进步的重要性,列举、分析杰出历史人物或杰出新闻人物的成功进步与信念或理想追求的关系。

5、可以写因有信念或有理想追求而取得成功进步的人物,也可以写因没有信念或理想追求而一事无成的人物。

6、写自己或同学在初中尤其是初三冲刺阶段奋斗拼搏的经历和感受。

7、写自己或同学对跨入青春之门的体会和感悟。

8、写自己或同学面对挫折如何坚持奋斗,突出信念或理想追求的主题。

D、作文练习题:

1、岁月如歌

2、毕业赠言

3、难忘的____________

4、十六岁的天空

5、面对挫折,他(她)选择__________

6、心中的彩虹

E、例文:

例文1:2007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带着微笑出发

当夜悄无声息地从屋檐滑落时,我透过茶水袅袅而起的烟气,看到了自己的——恬淡的微笑。

也许夜给人的感觉是孤单寂寞的,我总是一个人孤独地梳理着自己的愁思,可越梳理越乱的愁思霸占了我的内心,怎么笑得起来?

一、仰望银杏

突然忆起一个夏日,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徘徊在那条小路。我止步抬头仰望,眼前是一棵高大粗壮的银杏。翠绿的叶儿像一片片小小的扇子,在枝头上颤动。叶片上还闪着丝丝亮光。一阵微风从我耳边掠过 ,我仿佛还能听到树叶在枝头窃窃私语的声音。只是,这株银杏,若不是他的干粗壮虬曲,若不是他的枝苍劲有力,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它竟是一蛛已逾百年的古树。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我仿佛看到,在无数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风是怎样肆虐地扯着他的枝干,雨又是怎样无情地溅打着他的叶片。然而古老的银杏始终面带着微笑,挺了过来,成为我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

缝隙将阳光班驳成点点光斑洒在地上。我退后一步,阳光把我的影子挤得很短很短,树影却将我的思绪拉得很长很长……

我仿佛听到古银杏意味深长的言语,带着微笑出发吧,孩子……

二、昙花吐香

一个只有下弦月的夜晚,在门前的花坛里,我看到了昙花的美丽。那莹洁的花瓣,像是少女的纱裙,在月光下在晚风里翩翩起舞。那花,玲珑剔透,那香,如同凉凉的夜色一般向四周扩散,沁人心脾,那美,让你惊羡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昙花还未等你说一句惊羡的话,她就要萎谢了。

曾经以为,昙花是懦弱的,是悲观的,她只是在无人察觉的夜晚悄悄绽放。是没有面对阳光的信心与勇气吧。然而她的绽放足以证明,她是不需要舞台,不需要喝彩的,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美丽拼尽一刻绽放,那般从容,那般美丽,——只因她带着微笑出发,有微笑支撑她的信念,有微笑鼓足她的勇气,即使生命旅途短暂,但漫长也有短暂,有挫折也有收获。

无论别人如何怀疑你的梦想,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难与不幸,请像古银杏与昙花一样,带着微笑出发。

例文2: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蜗牛·痕迹·我》

作文题: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5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保手握住。

——你可能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好的铅笔。

——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

——不管你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在里面。 ——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什么状况,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实际,任选一个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文章。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个。

蜗牛·痕迹·我

看着蜗牛在阳台上缓缓爬过,我的视线就被它吸引住了。

不是因为讨厌它,而是对它身后一条长长的“线”产生了兴趣。我不清楚小小的蜗牛要到哪里去,但它分泌的黏液却告诉我它曾经到过这里,这是它留下的痕迹。

我在学习的道路上缓缓地前进着,我知道前方的困难会随处可见,我知道讨厌的绊脚石会越来越多,但是我拥有一分坚定的信念:冲破困难的牢笼,不到终点绝不停止!我要将我的脚印留在探究的路上。

蜗牛已经爬过了阳台,它正在向屋顶进发,缓慢的它更加慢了,小心翼翼地,勇敢地向上爬,它身后的痕迹依旧存在,让人联想到了它前进的艰辛。我很想帮它一把,但刚伸出手就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脑中蹦出一个想法:不曾体味到过程的艰辛,胜利的终点对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沉浸在一片茫茫的题海中,想空闲一下,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放下。休息之余,想到两点一线的生活,想到堆积如山的作业,心中一阵烦闷,怪自己太笨,不懂得“复制”别人的作业,让自己放松一下,可这个念头刚一出世,就被理智给抹杀了。是啊,我要的是才学,并不是那纸上的分数。

夕阳西下,柔和的金色光芒洒满了大地,白色的墙也变成了金色。小小的蜗牛还在向上爬着。我几乎已经不能看到那小小的一点儿了。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到达屋顶的。它身后那条长长的痕迹就见证了它的努力。它让我明白了,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时光飞逝,中考的日子转眼已经到了,一路的艰辛就要化作成功的光芒,我很兴奋。

蜗牛如我,在不懈地努力着;我似蜗牛,为小小的梦想不断地拼搏着。

蜗牛告诉我:留下的痕迹,便是最好的注脚。 例文3: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十六岁的天空》

作文题:十六岁的你,已经走出童年的幼稚;十六岁的季节,是多梦的季节;十六岁的天空,也许是阳光明媚,也许是星光璀璨,也许是…… 请以“十六岁的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6行。

十六岁的天空 ──花季的思考

16岁,青春年少。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16岁比喻为“花季”,让我不禁心生疑虑:大自然的生物千姿百态,为什么人们单单用花来比喻16岁,为什么就没有想到16岁也可以像一棵树呢?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抬杠,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花后树下”大有文章。

我们的父辈很少把自己的16岁称为“花季”。16岁时,他们已经开始在大兴安岭里伐木,在农场上耕耘,在河边挖泥。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风华正茂的树。

我们父辈的父辈更少有人将自己的16岁称为“花季”,因为他们16岁时,中国大地风雨如晦,花儿无处开放,于是,他们就成了擎天的柱梁,担当起救国的急先锋。

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喜欢将“16岁的花季”挂在嘴边,并认为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年轻的花和年轻的树都是美丽的,前者清纯娇丽,灿烂芬芳;后者意气风发,郁郁葱葱。所不同的是,年轻的花虽然灿烂但却娇嫩,需要精心呵护;年轻的树,虽没有花的鲜亮,却已能够独立抵挡风雨,承担责任。

如此看来,将我们这一代人称为“16岁的花季”确实是符合现状的。因为灿烂柔嫩、备受呵护、未经风雨正是我们的特征。

可是我们不能甘心自己总是花,是花就易凋谢。我们应该力争成为树,是树才能茁壮成长而能承担责任。16岁,正值金色年华,人生的早春,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去做一棵壮实的树吧,如何?如果你嫌它单调,那就让青春之树开满鲜花!

16岁,应该成为树的天空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