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2: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题:第1 课《第八棵馒头柳》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注意辨析读音和字形,了解意义和 用法。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清层次,概括中心思想。 3.美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而朴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1.重点词语的掌握和正确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真挚而朴实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提问的方式、出示图片、引入正文。(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生字:(略) 2.解释词语:

搞:指从事某一项工作。(动词) 家常便饭:指日常生活中的饭食。

地质:这里指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应用的科学。 从不:指从来不,一直不。(副词)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 在心上。

全然:完全地。(副词) 欣慰:形容喜欢而安心。 惶恐:形容惊慌害怕。

倾诉:完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3.造句: 搞------ 全然------- 若无其事-------

三、复习巩固: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六、复习检查:

七、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42 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 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 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 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品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钟鼓楼》等。 2.初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聚焦重点,深入悟读。(生交流,师点拨) 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第八棵馒头柳》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 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夫妻之间的深情? ④ 从母亲的心里变化角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 自然段):这段开始就给我们创设了一种他们夫妻之 间感情十分平淡的感觉。

①“出差是家常便饭”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含义?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她从来不送”和“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 回头张望”首先给读者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部分(2 自然段):描述阳台上默默送别以及为经过第八棵馒 头柳的丈夫送上祝福已成惯例,说明妻子非常关心丈夫。 3 ①每当丈夫出差离家时妻子会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呢? ②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

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 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这句话怎 么理解?

③“背包”代表着什么? 第三部分(3--4 自然段):写没有按照预期见到丈夫身影,她十分 焦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①妻子为什么不习惯起来?她已成习惯的是什么? ②“惶恐”“痛切”这两词表现了什么?

③“惶恐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样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 多么重要”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其说明了什么?

④第四自然段中“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 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怎么理解这句话? ⑤妻子没有看见丈夫背影后有哪些表现? ⑥妻子为什么没理由地朝儿子发火?

⑦第四自然段中通过妻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描写, 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切关爱。 第四部分(5 自然段):通过妻子和丈夫在接听电话时的心理和语 言等细节描写,说明了夫妻之间的彼此关爱。 ①第五自然段中划线的部分表现了什么? ②夫妻之间共同的默契是什么?

③丈夫为什么每次回来,他会在楼下仰望家里的灯火? ④丈夫为什么在“她”表白“你急死我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 ⑤你是怎么看待夫妻两通话互相倾诉这一环节? 第五部分(6 自然段):默契的爱让妻子感动。 妻子听了丈夫的一番话后为什么掉泪?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夫妻之间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他们的深厚感情。

八、复习巩固: 4

九、小结: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妻子俯看

第八棵馒头柳爱 丈夫仰望

巩固课文生字词练习2,3 题。 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

(要求学习本课以小见大的写 作方法。) 教学反思

课题:第2 课《挑山工》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及登山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主旨并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总结挑山工精神有哪些。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句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

泰山的雄伟,而这雄伟高大的泰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六千多级的石阶,而有 人天天挑着重物从山脚到山顶,那他们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挑山工》。

二、讲授新课:

⒈初读课文: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出来,初步 了解课文的意思。 ⒉字词句的学习:

(1)本课新词:胳膊、登攀、节奏、耽误、凿、黑黝黝、拘束、腾云驾雾、意味深长、憨厚。 (2)辨析多音字 弯曲曲折 曲折

歌曲打折了腿 6 挑水解答 挑解

挑战解送

(3)注意叠词的运用:光溜溜、沉甸甸、一甩一甩、干干净净、黑黝黝、黑生生、玩玩闹闹。 (找出文中更多的叠词) 3.解释词语: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城区北,主峰玉皇顶海拔1500 多米。 节奏:音调高低快慢的限度,文中指挑山工的胳膊甩动得很有规律。 饱览:动词,指欣赏。 喧闹:喧哗热闹。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不解之谜:难以解开的事物的原因或道理。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意味深长:形容意思深刻而耐人寻味。 4.品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

(1)问: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登山? 分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原文进行作答。

明确: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

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2)问: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为什么他们的速度却不比游人 慢呢?

分析:想想游人们是怎样登山的,挑山工能像游人那样登山嘛。从课文中 找到原话,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明确:游人们虽然“走得快”,但是他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总停下来”。而挑山工不像游人“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他们“一步

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 走。”他们虽然慢,但走长了就跑到游人前边去了。 5.精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 7 (1)全班齐读

(2)分小组朗读,一组一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挑山工挑着重担斜行向上登山,走的路 程比游人长一半,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从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不懈 攀登的精神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四、作业布置:

(1)记住本课生字词,明天早自习听写。 (2)预习,总结挑山工精神。 第二课时

五、复习检查:

六、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1942 年,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 说《义和拳》、《神灯前传》、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2.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 ,2 自然段):写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 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挑山工? (2)挑山工的工具?

(3)挑山工的路线是如何的?(登山的特点?)这样路线的目的是什么? (或为什么挑山工登山要走“之”字路?) (4)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5)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6)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行走 路线是折尺形路线,产生的疑问是什么?) 第二部分(3-6 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 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以及“我”从挑山工的话语中所受到的启发。 (1)从文中找出作者在泰山上遇见那个挑山工的外貌描写的语句? (2)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得到了什么解答? 8 (3)挑山工登山和游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我们跟挑山工同时起程,有几次和他相遇,当时是什么情况? (5)作者为什么“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6)“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哲 理。”属于什么描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是哪几句?包蕴着什么哲理?(课 文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第三部分(7 自然段):写“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 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中的“它”指 什么?“我”需要它干什么?(“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 (2)《挑山工》点明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中心思想:

通过写“我”登泰山时的所见所闻,悟出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 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的哲理。

七、复习巩固: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9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形象

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动作提出疑问 路线

山下遇到一个挑山工

一次登山经历回马岭又遇到那个挑山工点明主题 五松亭再次相遇 极顶最后相遇

1.巩固课文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2、

3、4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 反思 10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3 课《普通人》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层次结构上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归纳大意。 进一步学习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技法。

3.体会文章主旨,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导入小作者写伯父鲁迅先

生生前为他人着想的事情,突出了人物特点的文章与今天我们所学的 课文有共同点。接下来我们看看梁晓声是怎样纪念自己的父亲,又怎 样表达了父亲的特点。

2.速读(学生速读)读后思考

问:课文通过什么事突出父亲什么样的特点?

3、分析课文

一、怀念父亲(父亲去世一个月后我还带着黑纱)

二、回忆父亲(父亲当群众演员的过程)

通过五件事突出父亲的品质(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点评。) 第一件:父亲为胡子而整夜失眠 第二件:父亲当群众演员十分慎重 第三件:父亲认真听从导演的安排 第四件:下雨天为剧组能否拍摄而担心 第五件:父亲得到朝鲜导演的认可

问:通过这五件事回忆父亲的什么?突出了父亲的什么特点?(回 11 忆父亲的普通人生,突出父亲认真、执着的品质。)

三、以父亲为镜做个“认真”的人 怎样理解“本色”人、和“性格演员”?

(“本色”指做事认真、待人真诚。“性格”则指不以诚待人,见 风使舵。) 第二课时

问:在父亲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并不赞成父亲当群众演员,后来同意也是违心的。) 问:在是否当群众演员的问题上,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父亲十分慎重,无法决定,由我来替他拿主意。当决定做群众 演员以后,他就做得很认真。)

问:导演最初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父亲长了一把漂亮的大胡子。)

问:后来导演都愿意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父亲做群众演员时一贯非常认真) 4.字词教学 栖居:居住。

司空见惯:见多了不觉得奇怪。 滥竽充数:不懂装懂,填充数目。 夸大其词:夸张、不符合事实。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 发怔:发呆。 佯装:假装。

指手画脚:轻率地指点、批评。 注音

栖( )纽( )捅( )绅( )惕( )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2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怀念父亲 回忆父亲 思考做人

1.文中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语 句。

2.造句:一筹莫展、毫无、警 惕 教学 反思 1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4 课《新大陆》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真挚、深情的语言。 2.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作者对女儿的回忆与思念中,阐发了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对世界的感 悟和理解。

教学难点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导语: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的,以此来导入新课。 2.字词教学:

绝症:无法治愈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凄凉:环境或心境寂寞冷落。 永恒:永远不变。 迄今:到现在。

头衔:官衔、学衔等。 核心:中心、主要部分。 唾弃:看不起,厌恶。 息息相关:关系极为密切。 注音:

迄( )诞( )衔( )堕( )唾( )役( )旋( )扯( )

3、分析课文

一、前言:

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 是会夭折。

二、标题一:奇迹 14 描述了女儿的诞生给作者内心带来巨大冲击,在作者看来,女儿的诞生是 自己的家成其为家了。 第二课时

三、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作者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觉及父亲的感受讨论了孩子与家庭的关系。

四、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妞妞的外貌。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爱 的笑脸,但是这张笑脸却注定无法绽放,这是多么令人沮丧和心碎的一件事。 女儿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周国平对家庭的认识,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五、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作者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思考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对女儿的牵挂比“我

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所以即便肉体死去,我仍会在另一 个世界为女儿送上真诚的祝福。

六、总结:

作者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女儿的珍爱。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前言: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是女儿从一 出生就患了绝症,注定是会夭折。 标题一:奇迹

标题二:摇篮与家园 标题三:最得意的作品 标题四:你、我和世界

1.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你 最感兴趣的?说说你的理解。 2.摘抄你认为饱含父亲对女儿 深情或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与同 学交流。 教学 反思 15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5 课《一件小事》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车夫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 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怎样让学生体会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勇于自责、富有爱心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些

只是过眼云烟,有些却记忆犹新,让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 就来学一篇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一件小事》。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

跌(diē)倒巡(xún)警刹(chà )时 榨( zhà )油皮袍( páo ) 凝( níng ) 滞(zhì) 踌(chóu )躇(chú ) 搀( chān )扶

耳闻目睹;亲耳所听、亲眼所见。 期间:(1)那中间、其中。(2)至某段时间。 民国六年:1917年。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 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头吃,指不识时务。 毫不踌躇:一点也不犹豫。 刹时:指极短的时间.子曰诗云:带指四书五经等(儒家教育典籍).16 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第二课时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小说《狂人日记》是

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叙述事情的缘起,引起对事 件的追述。

主要通过“国家大事不留痕迹”与“一件小事却与我有 意义”作对比,点名事情的缘起,说明“一件小事”不小。 第二部分(第3—15 自然段)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经过 车夫和“我”对比,展示车夫勇于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我的 警示。 讨论:

(1)在这件事情中“我”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我”先是埋怨、憎恶、诧异,继而惭愧,不敢想到自 己,最终催自己自新,看到勇气和希望。 (2)“老女人”摔倒的原因?(各抒己见) 目的:引导学生建立勇于负责的精神。 (3)“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发现自己的渺小、自私、感到惭愧、悔恨、自责。

(4)“异样的感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车夫对于“我” 几乎变成了一种“减压”?

指的是:“我”意识到了车夫心灵的高尚和人性中善良的 东西。这种东西使“我”的自私无所遁形,所以变成了一 种“减压”。 17 第三部分:(第16 自然段)指出这件对于“我”到底有 着怎样的意义,回应文章的开篇。 讨论:

(1)对于“我”的意义: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 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2)“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此句的含义?

想到了自认为精神境界高尚的我,后来也不过是那样的 渺小、自私。

(3)“努力的要想到自己”此句的含义?

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解剖自己,勇于改造自己。 (4)“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勇气和希望分别指 什么? 勇气指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勇气。 希望:指国家和社会光明的前途。 第三课时

五、总结、回顾、归纳。

本文通过“文治武力”无痕迹与一件小事的记忆犹新, 熟读“经史子集”的“我”和车夫对老妇人跌倒时的不同态

度的对比,展示了普通劳动者诚实善良,富有爱心、勇于负 责的人格魅力。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1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民国六年冬天的一个早晨(1917 年) 地点:刚进S 门的一条道上。 人物:“我、车夫、女人”

起因:老女人突然横截过来,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跌倒了。 经过:“ 我” 要车夫继续赶路, 车夫却放下车子,

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驻所,“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震动。 结果:车夫不能拉我了,“我”自愧自责,深刻的反省“我自 己”。 人物分析; 车夫:有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车夫:友爱无私“我”:冷漠自私 1.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写 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2.记忆鲁迅的简介 教学反思 19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6 课《有一首歌》主备教师多拉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浓浓的家国忧患和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忧国忧 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 教学难点文章各部分之间是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第四册中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这首 现代诗词中作者抒发了对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何时将能统一 的感慨,同时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苦,今天我们在学习一篇与它有相同情感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解决生字词。 dān 单位hùn 鬼混 单chán 单于混 shàn 姓单hún 混蛋 yè 哽咽liáng 测量 咽yān 咽喉量

yàn 咽气liàng 数量

在意:放在心上,留意。 稚嫩:幼小而娇嫩。 刹那:极短的时间。

失声:不自主的发出声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哭出来。 企盼:盼望。 2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抑制:控制。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著名作家。 第二课时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歌声里的惊呼,勾起我的离乡之愁和忧伤。 (1)讨论:听了女儿的歌,“我”为什么会失声惊呼, 泪流满面?

因为歌声引起了“我”几十年来的家国忧患和流浪的 心酸。

这一部分作者以一首儿歌贯穿,相同的旋律,不同的 地点,不同的歌者,迥异的心境,撞出浓浓的忧愁。 “从南京、上海”到“台北、新竹”从“我”到“我的

女儿”,巨大的反差使“我”惊呼,使“我”流泪。这稚嫩的 童音唱出的正是“我”心中的那首歌。

第二部分:从心里的宁静世界和我的羡慕之情。 (2)讨论:“我”为什么觉得那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悠长岁月,司长还能回来细数年轻

时的脉络,还能面面对同样的山、树、校舍、操场,甚至差 不多同样的小小的面孔。司长能有这样的机会,让作者羡慕 不已。

这一部分描写乡村小学中孩子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反 衬“我”的流浪和漂泊。写出了自己对宁静、幸福生活的向 往。

第三部分:“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我”心中有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我”作为一名流

浪者,只能我这一颗憔悴的心流浪漂泊。因为祖国大陆和台 湾目前不能自由往来。 21 因为小小世界里安度一生与流浪漂泊对比,所以作者 只能痛问:梦与现实,何处是心灵的归宿? 第三课时

五、归纳、回顾、总结。

本文通过这首儿歌、心里的宁静世界、“我”心中的流浪

之歌三部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浓浓的家国忧患和 流浪心酸。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首儿歌

心里的宁静世界家国忧患和流浪心酸 我”心中的流浪之歌 1.听了女儿的歌,“我” 为什么会失声惊呼,泪 流满面?

2.“我”为什么觉得那 位“司长”的幸福难以 衡量? 教学反思 2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7 课《我的第一本书》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01003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 形。

2.学习掌握“味道”“替”“所谓”的用法能够造出正确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流淌着的同学情、父 子情、并学会珍惜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点

1.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我们 还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 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2.会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线。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课后练习,由人及己,把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掘出来, 体会友情、亲情的重要,体会自己读书生活的可贵。

2.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 读。

教学准备找些同样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可曾觉得现在的读书生活幸福吗? 生:不怎么幸福,觉得很烦。

通过这一问一答,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要懂得珍惜, 像以前你想学习,但生活条件不允许。现在我们一起进入那个时代, 体会他们生活的苦难。

二、作者介绍:

作者牛汉,生于1923 年,原名史成汉,现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彩 色的生活》《温泉》等。 23

三、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生字。

访( ) 鬃( )掺( )揍( )裁( ) 爹( )熟( )皱( )瓷( )本( ) 2.解释词语

来访:前来访问。 忘怀:忘记。

梦幻:如梦的幻境。

开春:进入春天,春天开始。 晾晒:把东西摊开让日光晒。

掺合:这里指掺杂混合一起的意思。

磨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愁苦:忧愁苦闷的样子。 脊背:有肩到后腰的部分。 昏黄:暗淡模糊的黄色。

为人:名词,指做人处事的态度。 忠厚:忠实厚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开篇点题,用两个疑问句,引出“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2.暑假的悠闲,金黄的麦粒以及甜蜜蜜的味道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答:给人以快乐的记忆。

3.文章的第2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答:对比的写作手法。(暑假的悠闲与我的狼狈做对比。) 4.父亲为什么拿着“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愣了半天?

答:因为我的课本哪里还像一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 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5.“我”为什么只考第二名? 24 答: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6.第6 自然段中乔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这句话包含了什 么?

答:包含着无奈和委屈。 7.概括文章的第6 自然段?

答:写出了“我”童年世界的确是够凄寒够严酷的。 8.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是怎样做成的?

答: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 补补,装订成两个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字一样好看。父亲 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9.“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我”的第一本书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曾经不完整过。在经父 亲的巧手修补过后,它“完整”了,而且这本书包含着友情与亲情。 10.为什么“我”的第一本书“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答:因为这薄薄的书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友情,在那个荒寒的年代闪 耀着温情的光芒。

二、教师总结:

本文写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还有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

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谊,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 村荒凉、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那份独特的感受。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亲情包含

不完整完整友情 1.造句

替: 味道: 所谓:

2.写一篇关于“我现在的生活”的 作文。 25 教学反思 26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8 课《捡麦穗》主备教师琼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03 教学目标

1.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流露出来的童趣和温情。 2.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

3.文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教学重点

1.读的基础上,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它们常用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2.“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童趣和人间温情,领悟“朴素的疼爱”的含义。 教学准备收集某些背景只是场景,如麦穗、货郎等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字。

穗( )趔( )噱( )穴( )剃( ) 呵( )臊( )

2.用工具书查下面的多音字。

担(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肚(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拧(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解释

跌跤:摔跟头。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好不感到难为情。 体面:(形容词)光荣,光彩,面子上不好看。 乐呵呵:形容高兴的样子。

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皱皱巴巴:(形容词)皱纹多,不舒展。 害臊:害羞。 27 约莫:估计。 老去了:去世了。 企望:希望。

二、抽读、齐读。

三、作者简介:

张洁,1937 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代表作短篇小说《爱是 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见没见过麦穗,拣没拣过麦穗或青稞, 以此导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五、探讨,研究

1.概括文章的第1 自然段?

答:写了穷人孩子早当家,可拣麦穗也抹不去该有的天真和童趣。 2.“我要备嫁妆”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我”的通信无邪,天真烂漫。 3.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神态描写。

4.“你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一句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孩子的天真。

5.第3 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答:外貌描写。

6.从小姑娘嫁给老汉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现了什么? 答:原因是“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体现了天真与质朴。

7.文章的第15—18 自然段一老一少的一问一答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朴素自然,天真有趣。 8.概括文章的第21—23 自然段?

答:写了“我”长大了,知道害臊了,老汉也不再开玩笑了,但 “我”对老汉更加依恋。

9.文章的最后说道“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体现了 28 什么?

答:体现了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关怀,一种朴素的爱。

六、教师总结:

通过“我”拣麦穗年代里和一位老货郎的交往,展现了一种没有

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朴素的爱,一种跨越了年龄阻隔的人间 关怀。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拣麦穗(散文) 明线拣麦穗 朴素的爱

暗线与老汉的交往 1.扩展短语:

细小的__________ 沉重的__________ 丑陋的__________ 饱满的__________ 2.判断词性: 跌跤__________ 体面__________ 乐呵呵__________ 1.皱皱巴巴__________ 透亮__________ 孤零零__________ 疼爱__________ 教学反思 2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9 课《春风》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 春风的雄壮美。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虽然只是初冬, 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 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

人诗句。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 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 错。

提醒学生:

着(zhuó)重刮折(shé) 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

吹号(háo) 冰砚(yàn) 乍(zhà)暖还寒粗犷(guǎng) 30 名词解释:

春脖子:意为春天。

有名无实:是指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

老窖名酒:文中指把以上名句比作“老窖名酒“有韵味悠长的含 义。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天气刚刚暖和还带有寒意的是时候,是最 难以调养身体的时候。

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 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师生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开始就喜爱吗?

作者明明要写的是对北国的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 喜欢北国的春天,却写怀念江南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尾为 什么对江南的春天有了嫌恶之意?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体会 其作用。)

3.深入研读:

(1)北方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2)北国春风来临后自然界有什么变化?

4.师小结:作者开头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 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 呼应全文,在对比中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四、质疑问难: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同学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质疑 问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品味语言,体会美。

1.作者怎样写出北国春风的粗犷、豪放、雄健之美的?请同学们 31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或句子,体会其独特的美。(友 情提示:从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学习。)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用形象感受

法、联想想像法、换词比较法赏析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 的学习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 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过程,学生读的多,说的也多。运用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

3、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语言与思维训练:

1.其实江南的春风、北国的春风同样美,只是美的韵味不同。

合课文内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对比手法描述北国的春风和江南 的春风,看看谁描述的准确、生动、有创意。(这一环节可根据课堂教 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2.同样是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轻柔的、清新的、悦耳的;

而在林斤澜的笔下则充满了力度和豪迈之情。仅仅是因为作者描写的 对象不同吗?还是有其他原因?提问: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描写北国 春风,赞美北国春风,北国的春风象征着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或者结合文章的 写作背景来分析。)

七、质量检测: 1.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2.南方春风的特点与北方春风的特点

3、本文的写法:

4、修辞方法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谈一谈。

教师寄语:尝试是铸造成功人生的前奏。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

文学习中更大胆地亮出自己,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快乐的学习者。 32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春风

北国春风江南春风

粗犷、豪迈轻柔、温暖 厌恶怀念怀念厌恶 抑扬

一、多音字注意组词着 数背将长折

二、我们通过对《春》和《春 风》的学习,欣赏了江南春风 的柔婉之美,领略了北方春风 的阳刚之美,那么,夏风、秋 风、冬风美吗?请写你喜欢的 一种风,200 字左右。 教学 反思

(林斤澜) 33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0 课《蔚蓝的王国》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创作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知识。 2.技能掌握与指导:欣赏散文诗和朗读散文诗的技能。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点评,发疑解疑,学生互相提问、答疑,发展智能。

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以及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你 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 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 切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情 景啊!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毛下的“蔚蓝的王国”。现在让我们进入“蔚 蓝的王国”,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 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他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歌、小说、戏剧都很有造诣。 代表作《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三、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桅杆金鳞驯服落英岛屿宛若千古不灭

四、通读全文,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相关片段,

五、请学生谈谈读完后的初步感受,教师启发学生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 34 章结构。

(方法:小组讨论归纳,共同交流,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明确:

第1 节: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对真理的热 烈追求。

2—6 节: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 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7—11 节: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她“指的是什么?(蔚蓝的王国) 第12 节:再次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六、齐读课文(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七、作业: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 来,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第二课时

八、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说已知的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或课内外富于想象的 文章及影视故事。如《西游记》中有关:“天宫”“龙宫”“地狱”的故事,古代 传说中的“蓬莱仙境”,阿拉伯民间故事中“芝麻开门”,一些科幻小说或科幻 片等等。

九、检查作业。

思考:这篇课文描写蔚蓝的王国,运用了许多形容词。把它们圈点出来, 想想这些词为什么用得好? (方法:学生回答,共同探讨)

运用形容词: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精美华丽、年轻、快乐、愉快、(这 些词语运用得好,是因为作者运用这些词语充分描写了想像中的世界。)

十、品味赏析。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质疑,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拔,合作释疑,对 有创见的意见,教师予以鼓励。 十

一、互动突破。(如果学生质疑时已探讨,可跳过。) 35 1.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头顶

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课文中却两次说“蔚蓝的王国呀!我看 见过你……在梦中”?

思考讨论后明确:是想像。是为了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

2.启发学生思考: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现象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人的心灵和大海已经完全融合在 一起。

3.启发学生思考:让天空、海洋、风帆、水流等没生命的事物来“倾诉” 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后明确: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的可爱,充满了青春的

魅力和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也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作者想象到了哪些事物? 十

二、阅读。

1.作者把大海写得如此神奇美丽,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4)表达岁月易逝的人生感慨。 2.启发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些想像十分奇妙 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拔,然后明确:

想像,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 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3.文中第11 节“并且把你引到千古不灭的乐土中去!“一句暗含的意思? 梦境是短暂的,但是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光明与自由追求、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却不会随着梦境的逝去而逝去,是千古不灭的。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3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想像

梦中人: 我伙伴

梦中景:大海小船仙岛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梦——理想、向往和追求。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字词练习2,3,4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练习1 题及课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3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1 课《格拉丹冬之旅》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安营扎寨裸露风云变幻气势磅礴气喘吁 吁不在话下鲜有人迹小心翼翼历历在目蠕动眩晕骤然爱莫能 助怜悯遗憾恐怖横贯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情怀。 2.能力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了解藏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西藏,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情 怀。

教学重点

1.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2.描写冰塔林的景色。 3.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格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 观。马丽华,这位当代女作家,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 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今天,就让 我们跟随马丽华一起走进“格拉丹冬”,领略那壮美的雪山 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吧。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介绍长江和长江源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195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 38 事《西藏文学》的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 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裸露( ) 黧黑( ) 刀削斧砍( ) 蠕动( ) 气势磅礴( ) 气喘吁吁( ) 豁然( ) 鲜有人迹( ) 眩晕( ) 骤然( )蜷卧( ) 怜悯( ) 棱角( ) 冰凌( ) 遗憾( ) 横贯( ) 分外( ) 2.词语解释

安营扎寨:文中指建立临时驻地。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气喘吁吁:接连不断的大口喘气。 不在话下:事情当然,用不着说。 鲜有人迹:很少有人的踪迹。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那样缓缓移动。 统领:统辖,率领。 豁然:形容开阔通达。 骤然:突然。

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没有力量。 怜悯:同情。

疏松:松散,不紧密。 横贯:横着通过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

本文是一篇游记。是按照时间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作者 在长江之源格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格拉丹冬壮美景 39 色和自己在那里的经历。 2.关于游记

(1)什么是游记?

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叫游记。 (2)游记的题材和叙述方式

游记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旧事,讲 传说,叙风俗,做考证,写感想。 叙述方式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

3.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 提示:全文共有13 个段落,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格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 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 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 遇。

第三部分(7—12)写“我”受伤后,在格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格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 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 第二课时

四、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历格拉丹冬时的 见闻和感受,体会到雪山的雄伟和冰塔林的神奇。这节课我 们要对文章的语言艺术进行一番探究和品味。

五、语言品读

(一)、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读 一读,并品味其中蕴涵的意思。

(二)、小组间交流品读的语句和语段。

(三)、教师提供可品读的语句。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 40 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斧砍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阳光下的雪山洁白雄伟, 突出雪山峭拔挺立的形象。

2.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赏析:“驻防”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严寒的天气还要在这 里持续三两个月的时间。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

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赏析: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冰雪覆盖的格 拉丹冬银装素裹,意境苍茫的特点,由衷的赞美了格拉丹冬 奇美的景色。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 们的存在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神奇与情趣。让我们在享受大自 然的同时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1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格拉丹冬之旅

到达时间:1987.03 雪山 冰塔林

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民族文明 完成课后练习2.3.4 题 教学反思 见闻感受 42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2 课《壶口瀑布》主备教师徐贵珍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壶口瀑布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的词语,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第6 段,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意。 教学准备图片壶口瀑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位于陕西境内的壶口瀑布又有 着怎样的气势,它又是怎样征服亿万人们的心呢?今天,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这一瀑布的魅力。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一)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二)交流准备的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资料。合作探 究,感知课文内容

三、作者与作品简介

梁衡: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 论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 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等。 43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告诫.(jiè)沸.腾.(fèiténg)横溢.(yì)漩.涡.(xuànwō) 拢.(lǒng) 迂.回(yū) 湿漉.漉(lù)窟窟窍.窍(qiào)怒 不可遏.(jiè) 挟.(xié)磨.难.(mónàn) 铸.成(zhù)震耳欲聋.(lóng)推推搡.搡(sǎng) 2.词语解释

告诫:告诉不要做某事。

沸腾:意为液体达到一定温度进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 大量的气泡。 横溢:流出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举止镇定。 推推搡搡;推来推去。 畅快:舒畅快乐。 浑厚:朴实雄厚。

庄重:言谈举止稳重,不随便。 迂回:回旋。

兼容:同时容纳几个方面。 怒不可遏:愤怒到了极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本文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细致地描绘了 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1)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地点:晋陕边境。 第二部分(2)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第三部分(3—5)再访壶口。

第四部分(6)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中华民族坚强 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44 1.作者几次浏览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 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在雨季。

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第一次:雄壮伟大

第二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柔中有刚。

小结: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我们初步感受 了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 布的宏伟气势。 第二课时

四、导入

用50 字说明壶口得名的由来。

明确:河水从500 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至40 米宽的深 沟上,这深沟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五、分析课文

(一)阅读第2 段,回答问题。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 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明确: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沸腾

水不断地冲出去,冲出去。 听到看到

2.面对这样的瀑布,作者的感受怎样?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慌慌地扫匆匆地逃心不住地跳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 铺垫。 45

(二)阅读第

3、

4、5 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第2 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雨 季不同的哪些景色?表现出黄河怎样的特点?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宇宙只有这水的存在。”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波澜 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写出 了瀑布的浑厚、壮阔的特点。“浓缩了一个世界”表现出黄河 瀑布的博大包容的胸怀。

2.文章写黄河瀑布的特点的作用是什么?

借对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 的赞美,歌颂中华民族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瀑 布的雄壮之美,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46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第1 课时板书 12 壶口瀑布

第一次看到的瀑布(雨季) 第二次看到的瀑布(枯水季节) 第2 课时板书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内涵丰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1.为了巩固本课的字词,抄 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

一、

二、三题。 教学反思 47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3 课《祖父的花园》主备教师普布顿珠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学会要求掌握的生字,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 2.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各种朗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祖父的花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 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今天我们 一起来了解萧红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 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板书课题:祖父的花园从题目告诉我们文章所写的事 情于( )有关,地点是( )里

二、作家介绍: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 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 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 年,为摆 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 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 《祖父的花园》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 传》第三章第一篇。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 不凡。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生自读课文 48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字 (1)认读词语:

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小昆虫 出示词语

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mà zha) (2)还有一些农作物

出示词语

二、倭瓜黄瓜玉米谷穗注意“倭”的

读音,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南瓜叫倭 瓜)

(3)还有她模仿祖父干的农活

出示词语

三、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4)还有以下多音字 多音字: sì 相似huàng 摇晃jié 结论 似晃结 Shì 似的huǎng 明晃晃jiē 结果 Ké 贝壳liù 溜平gān 电线杆 壳溜杆

qiào 地壳liū 溜达gǎn 一杆秤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请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关系?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2.交流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 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

第二段:“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

第三段: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 的。 49 第二课时

五、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听写)

祖父啃食闪烁沙滩瞎说锄头铲除趴下黄瓜 反而谷子抛弃花园拔草手脚发芽树苗鸟 笼慢慢地蓝天阴凉草帽马虎白菜明晃晃

六、品读感悟

(一)走进“园子”,感受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读着读

着就被她逗得想笑了,拿起笔用心读一读,找找她做的哪些 趣事,让我们忍不住要被她逗得笑起来。

2.交流讨论: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 笑了?

交流一: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 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出示插图) (1)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 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2)品味语言: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 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

交流二: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 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 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议: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读: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来读读自己的调皮捣蛋。 想象着小女孩东一脚西一脚踢飞种子时的调皮相,再来 读读这有趣的画面。

交流三: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 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 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 50 哪里是在铲地的呀?这简直就在帮倒忙。

交流四: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 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 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说明我 和祖父是不一样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

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你看,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

那,它就成了乱闹的玩具。瞧我的开心劲儿,让我们再来读 一读。 观察

第22 段:哪一个字重复出现最多?一共出现几次?(就, 11 次)

师:对了,萧红在这个自然段里一口气用了11 个“就” 字是不是写重复了、啰嗦了呢?

生:我不认为重复,我认为它体现了园子里的动物没 有拘束更加体现自由。“就”字能体现出万物的复苏,还能 体现出他们都是活的。

师:虽然课文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字里行间表 现的两个字,那就是自由。 (5)人物分析:

祖父:勤劳-培育壮家、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我:好奇、幼稚、天真、可爱 园子: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自在

六、课堂小结

1.萧红一生悲苦,8 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

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 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 51 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 爱就象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 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 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 追求。”

读着这句话,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祖父的园子怎 不令她难忘呢?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1.将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 子。 转眼: 过去: 虽然:

2.仿照课文写一篇童年趣事 教学反思 祖父的花园 园中的印象 园中的活动 蜜蜂蝴蝶 昆虫

蜻蜓蚂蚱 栽种摘追捉 拔铲吃采挠

自由快乐幸福的乐园 5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4 课《小小说两篇》主备教师高燕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并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理解寓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体会寓言寓意并了解这篇寓言的情节。 4.理解小说中最后一句里所隐含的丰富信息。 5.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尤其是结尾的艺术。

6.欣赏人物形象,能准确阐释小说中的B 角所表现的敬业精神和A 角的心灵 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2.理解寓言的特点。

3.欣赏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赏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身上的职业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

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指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

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摆渡》,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远的寓言。

二、走进作者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 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 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往于谐, 在新时期文苑中独树一帜。

三、字词积累 彼岸:对岸。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53 作孽(niè):造孽,作邪恶的事。 受惑:受到迷惑。

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

四、学生自读课文

请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划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或句子,简单地说出 它的理由,并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1.检查学生划线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五、课文分析 1.文章背景。

1980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时,高晓声就 “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寓言故事的写作往往是一语双

关、意在言外。这篇作为小说集,代前言的故事,自然也应该包含着一些 作者对文学、人生的看法。因此,我们理解本文的寓意时,应该时时紧扣 住“作家”、“文学”、“人生”等字眼。

2.品味语言的特点: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摆渡”、“彼岸”、“唱”、“叹”等一语双关,话里有话。二是朴实无华,除少数词语,都

明白如话。三是于对比中暗寓褒贬。作家与其他渡客的对比,摆渡人前后 态度的对比,作家前后心情的变化,都饱含着的爱憎。 3.讨论文中“彼岸”的含义。

(参考)答: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

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 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 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 饭的现实生活。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 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 精神世界。

4.“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参考:(1)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 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 54 如“乌托邦”、“世外桃源” 等。(2)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 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 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 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 感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 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3)智慧的彼岸:人 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 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 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

5.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

文章中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有钱的、大力土和 有权的;一类是作家;一类是摆渡者。 6.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参考:(1)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2)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

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3)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 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 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

7.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 的?

参考:“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 活和真情实感。“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 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

8.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 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 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六、课文分层及文章寓意的理解

课文共16 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55 第一部分(1-10 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 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 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 船。

第二部分(11-13 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 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 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 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 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 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 去”。 第二课时

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这篇微型小说曾经荣获过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先问问大家,我经常看同学们在课余看小说,你们看的是什么小说 呢?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呢?

有看过微型小说的吗?这种小说又称为小小说,杂志上就每期都有登 载。甚至有专门以“微型小说”和“小小说”命名的杂志。微型小说以篇

幅短小著称,一般都在千字左右,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像同学们平时 怕看长篇巨制费时就可以读读这样的微型小说。 今天我们要讲这篇微型小说叫《睡美人》

我们都知道有篇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叫《睡美人》,那位同学来为我们 介绍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介绍的很好,后来柴可夫斯基据此继《天鹅湖》之后创造了又一篇经 典芭蕾舞剧作品。

八、方法指导

我们读小说一般都是从情节入手,继而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 56 请同学来朗读课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九、品味情节,鉴赏构思 朗读-探讨

1.提问:小说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叙述了因为A 角的失踪而偶然获得机会的,B 角展现了长期被埋 没的才能,从而获得导演和观众赞赏的故事。

2.提问:故事的起因是A角的失踪,在文章中失踪为什么加了引号? 明确:因为A 并不是真正的失踪,所谓的失踪,只是作者为我们设置 的一个悬念。

3.再问:为什么说A 角不是失踪?

明确:故事中有很多细节都告诉了我们事实的真相。在文章的结尾“忽 然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读到 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A 根本就不是失踪了而是故意失踪的嘛

4、提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明确:是为了给B角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教师点拨:由前文的“失踪”到“在观众席上鼓掌”,前后照应,这中 间真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测的故事啊。

5.讨论: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你对A角有什么感觉? 明确:我们从A角身上感受了她的甘为人梯精神的伟大

6.小结:同学们,从“失踪”到“鼓掌”,这背后隐藏了A 角的动人故

事,令人遐思无限啊。她并不在文字表面而在文字的背面,所以我们在读 文章时不仅要读出表层信息,也要把握深层信息,去欣赏小说的故事巧妙 的构思。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

同学们我们读到完全文的时候就情节上看,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出乎意料的感觉呢?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7.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来微型小说的一大特色是什么了吗?

明确:微型小说大多都有出乎意料的结局(比如我们初二时学过的一 篇《心灵有耳》就是如此),就整篇小说而言他们都情节构思巧妙,引人入 57 胜,尤其是结尾给读者以震撼。 8.微型小说应当具备三个要素: (1)新颖奇特的构思; (2)相对完整的情节; (3)出人意料的结尾。

十、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探讨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中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你认为哪个才是文章 的主人公呢?为什么?

分析:文中对B角描写的笔墨确实是很多,“而B角这位现实中的睡美 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很明显B角正是一位“睡美人” 而我们的课题就是《睡美人》,她才是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我们在阅读文章 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文章本身出发,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2.提问:你觉得B 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倔强,自信,执着。

3.提问:你认为B 角第一次在没有演出经验的情况下能够演出成功的 原因有哪些?

明确:自信,有才能,长期不懈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从不放弃。 十

一、拓展延伸

1.那么读过这篇小小说之后,你觉得B角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呢?你受到启发了吗?学生讨论-发言 可能有下列看法:

(1)敬业精神,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 (2)“术业有专攻。”

(3)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4)是金子总会闪光。 十

二、总结

是金子就总会闪光,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必定会有由量变到质变的一 天,会像文中的B 角一样迎来怒放的那一天。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58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摆渡 高晓声

渡船——→摆渡人——→彼岸(对岸) 短小的故事 ↓ ↓ ↓ (寄寓)↓

文学作品——→作家——→美好的境界深刻的道理 “彼岸”(1.理想的彼岸2.精神的彼岸3.智慧的彼岸) 睡美人

A 甘为人梯敬 机会青睐有业

准备的人自信有才精 B 执着敬业神

1.文中的彼岸指的是什 么?

2.“作家没有真情实意, 是应该无路可走的。”这 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3.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 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 彼岸去。”这句话应该怎 么理解?、

4.完成课后练习

5.读几篇微型小说,把你 读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 学。 教学 反思 59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5 课《变色龙》主备教师米仓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4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3.了解本篇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你来断案:一个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了,(原因据 说是由于他拿着烟卷戳小狗的脸)现在这条小狗被抓住了,狗的主人还不 知是谁,假如你是一位警官,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作者简介: 契诃 夫(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 年1 月29 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和法 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马克·吐温齐名为四大短篇小说巨匠。短 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读课文。教师请几个学生来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尽可能地 读出人物的情态,初步感受“变”。

三、初步感知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对课文的 初步感知:

地点:市场的广场、商人彼楚金的木材厂门口

人物: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独眼鬼、普洛诃尔、一群围 观的人

情节: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一条小猎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头) 60 结局:小狗被普洛诃尔带走警官奥楚蔑洛夫恐吓赫留金后离 开众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四、思考讨论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有几次变化?每次 都是怎样判的?

2.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3.结合以上的认识及课文的相关情节,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十分钟,教师询问、点拨。学生按照问题顺序自由发言。 问题1:教师明确发言规则,当警官奥楚蔑洛夫知道(不知道)狗的主 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是怎样表态的,是怎样判案的。 明确:

(1)当听了赫留金的申诉后,不知道小狗的主人是谁时(罪在小狗及 其主人)——教训狗的主人、称其为混蛋、要罚款、不轻易放过、拿出点 颜色看看。——疯狗、弄死他

(2)听到有人说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 ——手指

头是钉子弄破的、异想天开、骂赫留金为鬼东西、想要骗赔偿。——那么 小,够不着咬

(3)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 ——要教训

狗主人、我绝不能不管、嘲笑狗的主人没脑子。——毛色不好、模样不好、下贱胚子、不该活着。

(4)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错在赫留金)——骂赫留金是混 蛋、怪他自己不好,不该用烟卷戳小狗。——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 (5)普洛诃尔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赫留金是受害者)——野狗、不 用白费功夫、说空话、直接弄死它。

(6)普洛诃尔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赫留金的错)——脸上洋溢着含 笑的温情、讨好、献媚。——赫留金活该被咬、恐吓、我早晚要收拾你。 ——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问题2: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清实质。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来变 不变的是:对权贵:讨好、巴结、献媚对百姓: 任意欺负、恐吓 61

五、学生表演课本剧《变色龙》,欣赏,评价。突破以下两

个问题: 1.小说标题的理解:奥楚蔑洛夫就是一条彻头彻尾、不折不 扣的变色龙。生动形象、精要。且极具讽刺意义。奥楚蔑洛夫===“变 色龙”!

2.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趋炎附势: 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 人。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讨好巴结

六、结课小结这一节课同学们读得认真,讨论得热烈,回答问题积

极精彩,很好。我们很有收获,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又用了怎样 的艺术手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第三课时

1.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狗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 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善变)

3.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分析 (1)不知是谁野畜生、疯狗、弄死肯定被狗咬了 (2)像是将军的小狗是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3)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受了害,绝不能不管 (4)是将军的名贵、娇贵的狗混蛋,怪自己不好 (5)不是将军的野狗、弄死算了(不予表态) (6)将军哥哥的不赖、怪伶俐早晚要收拾

5.讨论总结(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 种观点,五次变化? 62 (主人当官官官相护板书:警官将军哥当官的赫留金老 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 讨论) (板书:看风使舵阿谀逢迎专横跋扈欺压百姓)

(3)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 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 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国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讨论) (经济衰败人们麻木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板书不平等符号:)

(5)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该怎样断这个案?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认清了主人公奥楚 蔑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我们作为新中 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是将军的:小狗,名贵、伶俐见风使舵 变色龙对比

不是将军的:下贱胚子,野狗欺下媚上 沙皇走狗趋炎附势

第一课时:巩固文中的生 字词布置课后练习2,3 题 第二课时:整体掌握文章 内容课后练习1,4 题及课 后延伸题(见附页) 教学 反思 63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6 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主备教师德吉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语:在未来时代,科学高度发达,孩子们的教育

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老师, 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呢?走进课文先睹 为快吧!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三、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著名

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众多,内容涉及科学类的数理化, 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象与高度的预 言性。

四、文章体裁科幻小说

学生介绍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

五、生字词 皱屑槽置赌 皱巴巴:不平展

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 开启: 打开,启动 64 第二课时

六、分析课文

1.问:2155 年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2.真正的书为什么有趣?

3.“ 真正的书”和“电子书”哪个好?

4.但是托米为什么还全神贯注的看这旧书呢? 5.玛奇为什么讨厌学校?

6.“老式学校”本应该是淘汰的,为什么却这样吸引“新 式学校”?

7.真人怎么能比“机器老师”储存的知识多呢? 8.“老式学校”是怎样的呢?

9.玛琪和托米为什么向往“老式学校”?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一、点名玛琪在2155 年的5 月17 日找到了一本真正的书。

二、介绍“老式学校”和“新式学校”并进行对比。

三、通过一本真正的书,玛琪和托米向往“老式学校”。 想象使人类具有飞向未 来的翅膀。十年五十年后, 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呢? 同学们能否畅想一 下?

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 境恶化的资料。

2.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65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李容 教学课时3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 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诗人和词人的内心世界,感 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 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 操。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生命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 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 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 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66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老师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 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 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 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

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 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

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 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 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

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 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 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

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独钓的诗人,他头戴—— 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 67 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 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 世俗,他选择的是——前者。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 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 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小结

张志和垂钓仿效姜太公,用的是直钩,而且不设饵。好友颜真卿

笑他什么也没有钓到,但他却说,钓到了很多。词人钓的是悠闲自得、舒适的生活。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能够给大家背一背吗?(学 生自由背古诗)中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喜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解释课题,介绍朱熹

1.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回答后总结:春天的日子、春 天)

2.检查预习情况: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朱熹)谁来 介绍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朱熹?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诗人简 介。(朱熹,南宋诗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从小 68 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反馈,板书生字:“寻”“边”“新”“得”。 3.学生读生字,强调: 字音:“寻”“边”“新”都是前鼻韵, “得”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de”字形:“新”的第二横最长。 4.大家一起朗诵古诗,进一步巩固生字。

5.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①学生学划分节奏。②学生反馈划 分节奏情况。③纠正(出示课件) 6.泛读。

7.学生再次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悟古诗的节奏美。

四、小组合作,理解古诗的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意思。

2.老师巡视,适当指导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胜日”:这里指天

气晴朗的日子。“寻方”:踏春,寻找优美的景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3.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归纳总结。出示课件(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子,诗人兴致勃勃的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温馨和温暖:春 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五、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1.配乐朗读,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诗人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很快乐、高 兴) (出示课件——思想感情) 3.大家一起朗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4.熟读成诵,体会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以及赏春 的快乐。

六、小结

1.这首诗,朱熹除了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外,还采用 69 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书中的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是使 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2.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

3.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个比喻句,大家一起读一读,一起体会。 第三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 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解释课题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甫)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 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 70 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 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 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读,各用一个

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 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 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

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 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 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 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

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 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小结 7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渔歌子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悠闲自在→人 1.背诵《渔歌子》, 体会词的韵味。 2.积累字词,书写要 工整。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抄写本课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春日》。

3.搜集有关描写春 天的诗句。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1.字词解释抄2 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教学反思 72 日喀则市初中汉语文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8 课《陋室铭》主备教师边桑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放古典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 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 “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 成了其法宝。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然 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 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 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 力。

二、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 73 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 其图案)

(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馨(xīn) 鸿(hóng) 儒(rú) 牍(dú)庐(lú) (3)词语解释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金经: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 案牍:官府的公文。 2.熟读课文。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齐读、老师读、竞读)

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三、赏析课文。

3.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 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 74 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 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

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 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 服人。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 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6.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 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 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讨论明确: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

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 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 尚情操。 7.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讨论明确: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

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 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

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8.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畅所欲言) ( 如: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 傲……)

四、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态度,请分别以历史和现实 75 的眼光来作客观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案来源:集体备课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景——环境清幽

陋友——交往不俗不陋 趣——情趣高雅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教学反思 76 日喀则市中小学电子教案

单位:日喀则市第二中学年级:九年级下学科:汉语文 课题第19 课《爱莲说》主备教师穆翠华 教学课时2 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0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目标: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 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荷花图片,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 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 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 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一)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 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 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

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 要开动小脑筋。

(二)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 77 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 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 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

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

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 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 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 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 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 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fán) 淤泥(yūní) 濯(zhuó)清涟(qīnglián) 蔓(màn) 净植(jìngzhí) 亵玩(xièwán) 焉(yān) 78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本义指草木茂盛,引申为多。 濯:洗,洗涤。 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士。

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鲜:少,很少。

宜乎:当然,应该是。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 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教师 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 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 读)。

五、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 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

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 79 因。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