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例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8 09:08: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案设计1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讨论和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3思考:.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探讨方法。

2、课件展示转化方法及过程。(设计意图:渗透转化思想,运用课件讲解将复杂的推导过程直观形象化。)

3、.思考:①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②圆柱和长方体的“底面积”大小怎样?“高”呢?有没有发生变化?

4、想一想、填一填: 把圆柱体切割拼成近似( ),它们的( )相等。长方体的高就 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 )。用字母“V”表示( ),“S”表( ),“h”表示( ),那么,圆柱体体积用字母表示为( )(设计意图:明确转化之后各个量的关系,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公式的运用)

三、练习(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1)r=2cm,h=8dm (2)d=6cm,h=4cm (3)c=25.12cm,h=12cm

2、李家庄挖了一口圆柱形水桶,地面以下的井深10m,底面直径为1m。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4、一根方钢长50厘米,底面是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锻造成底面面积是9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这根钢材长多少厘米?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小结求圆柱体积的一般方法。

五、作业。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图形的问题往往停留在直观上,本节课利用直观形象让学生掌握抽象理论,这是学生智力的一次发展。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做铺垫,采用迁移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从而使让这节课的难点变得简单而生动。 本节课应用巩固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四种情况的练习来促进学生巩固、内化所学新知。

1、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不足之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良性互动还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作业习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推荐第2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反思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反思

大同小学 陶令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

课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展开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几何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练习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刚推导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其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部分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 1

想方法.同时,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初步思想.

推荐第3篇:彩色圆柱体

蒙氏数学:认识圆柱体 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准备:CD,圆柱体积木 过程:

1、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2、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3、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4、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5、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反思: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名称:彩色圆柱体(基本操作)

教具构成:

1、工作毯

(1)共有大中小,选颜色浅的,尽量不要有花纹,软硬适中

(2)勿踩工作毯,表示尊重,直角,培养秩序感,以毯为中心,打开工作毯要抚平

2、彩色圆柱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辨别大小、粗细、高低的视觉能力

2、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培养各种比较方法,如:面积及高度的相同。

3、培养序列与配对的概念。

操作步骤:

1、把彩色圆柱体放在桌子上,把圆柱体逐一拿出散放在工作毯的右边。

2、拿出最粗的和最细的圆柱体放在工作毯上展示,然后放回原处。

3、将盒子房子工作毯的右下角,在盒盖子上造塔。

4、从最粗的一根开始在盒盖上造塔,直到全部完成,并用双手掌心有上到下触摸感知。

5、从最细的一根开始,依次将红色圆柱体按照由左到右,由细到粗的顺序排列在盒盖的右侧。

6、由最粗的一根开始将圆柱体依次收回到盒子中,盖好盒盖放回教具柜中。

变化延伸:

1、将两组、三组或四组放在一起搭建。

2、将彩色圆柱体组按 图片搭建。

适用年龄:2岁半至4岁

错误控制:不同颜色的盒盖及盒子。

兴趣点:

1、与带插座圆柱体对应。

2、每盒圆柱体的尺寸、颜色不同并可以混合搭建。

注意事项:注意遵守彩色圆柱体的介绍示范的顺序。

活动名称:彩色圆柱体。

教具构成:彩色圆柱体,颜色分别为蓝、红、黄

教育目的:

1、培养幼儿通过视觉正确的辨别大小的能力,具有不同的

颜色和立体空间的感受。

2、通过观察能够确认相同的面积及高度。

3、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臂肌肉的控制力

操作过程:

1、介绍活动名称(说出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星期几,今天我们的工作是彩色圆柱

体的三组搭建,在上课之前老师提要求)

2、将红色圆柱体取出散放与工作毯上,盒子盖好放在毯的

右上角

3、询问幼儿:“比一比,那一个是最粗的?把最粗的圆柱体

摆在这里。”在请幼儿找出剩下圆柱中最粗的一个,摆在前

一个的旁边,如此类推,完成序列操作。(黄色蓝色按照类

似方法进行操作)

4、下一步进行三组圆柱体搭建,要求三种圆柱体搭在一起

后要垂直积高与水平横排。

5、配对的延伸——同高低、同粗细、同大小的圆柱配对 变化延伸:其他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搭建,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发挥出自己的想象!

兴趣点

:组合成不同的图形

推荐第4篇:编辑出版考试(中级)计算公式归纳与例题详解 精简版

第一部分 出版专业基础中涉及的计算公式

一、稿酬计算公式: 1.图书稿酬的计算方法: 1)版税方式:

稿酬=版税=图书定价×发行数×版税率

备注:还可以“图书批发价”代替“图书定价”;以“印数”或“实际销售数”代替“发行数”。

2)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

稿酬=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稿费标准×字数(正文字数)+(稿费标准×字数)×1%×印数÷1000 备注:①稿酬标准(原创及注释,(30~100)/千字;改编,(10~50)/千字;汇编,(3~10)/千字;翻译,(20~80)/千字));②不足一千册的,按一千册计算;③原创和演绎作品重印稿酬按基本稿酬的1%计算。 3)一次性付酬方式:

付酬标准和计算方式可参照基本稿酬。 2.报纸、期刊稿酬的计算方法:

只适用一次性付酬方式,付酬标准和计算方式可参照基本稿酬。

备注:不足五百字的按五百字计算;超过五百字不足一千字的,按一千字计算。

二、增值税计算公式: 1.当期不含税销售额:

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当期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率) 2.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率

备注:一般适用税率为17%,但图书、期刊的销售收入采用13%,考试试题中会明确给出。 3.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 4.推导公式: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总额÷(1+增值税率)] ×增值税率-进项增值税额

备注:若值为正,则需交纳税额;若为负值则无须交纳税额,多余进项税额后期抵扣。

三、营业税计算公式:

应纳营业税额=有关营业收入额×税率 备注:税率通常为5%。

四、所得税计算公式: 1.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备注: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

1)稿酬总额大于或等于4000元时:

个人所得税=稿酬总额×(1-20%)×20%×(1-30%) 2)稿酬总额小于4000元时 个人所得税=(稿酬总额-800)×20%×(1-30%)

五、附加税费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或营业税税额)×税率

备注:若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则税率为7%;若计算教育费附加,则税率为3%。

第二部分 出版专业实务中涉及的计算公式

五、本量利分析计算公式: 1.基本概念公式:

单位销售收入=定价×发行折扣率/(1+增值税率) 销售收入总额=单位销售收入×销售数量

单位销售税金=[定价×发行折扣率/(1+销项增值税率)×销项增值税率-该出版物进项增值税总额/生产数量]×(城市维护建设税率+教育费附加率) 销售税金总额=单位销售税金×销售数量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生产数量 单位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生产数量 2.本量利分析基本公式:

利润=销售收入总额-销售税金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3.保本数量测算:

保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 4.保利分析:

1)目标利润测算;

目标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2)目标销售量测算:

目标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 5.目标成本测算: 1)预测保本成本:

保本成本=(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生产数量 2)预测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固定成本总额+利润)÷生产数量] 3)预测固定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生产数量-利润 6.单位印张成本计算:

1)测算单位印张变动成本:

每印张变动成本=每种书刊的单位变动成本÷每册印张数 2)测算单位印张固定成本:

每印张固定成本=每种书刊的固定成本总额÷每册印张数×印数

六、出版物定价法计算公式: 1.成本定价法:

1)成本定价法原理: 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销售收入=定价×发行折扣率/(1+增值税率)

利润=[定价×发行折扣率/(1+增值税率)-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定价=[(固定成本总额+利润)/销售数量+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发行折扣率×(1+增值税率) 2)经验算式计算: 定价=[(固定成本总额+利润)÷销售数量+单位变动成本] ÷发行折扣率×[1+增值率×(1+城市维护建设税率+教育费附加率)] 2.印张定价法:

定价=正文印张价格标准×正文印张数+封面价格+插页1价格标准×插页1数量+插页2价格标准×插页2数量+……+插页n价格标准×插页n数量 备注:“正文印张价格标准”单位是 元/印张;“插页价格标准”单位是 元/页;如有护封、函套等,其价格可事先加入封面价格。

推荐第5篇:认识圆柱体球体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并比较二者的不同。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在做做玩玩中幼儿巩固所学。

教学准备:

1、卡纸制作的圆形一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球体若干,圆柱体1个,薯片盒一个;

3、测量圆柱体两头大小的长条纸、笔1支;

5、报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新课教学导入:

1、和客人老师问好。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不仅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还请来了很多的神秘的小客人,这位小客人有点害羞,请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老师将一圆球放入个别幼儿手中触摸,告诉幼儿:“把它的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告诉老师。”(把圆球藏起来)。

3、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触摸过的幼儿说出立体的名称。我们一起叫出它的名字,把它请出来吧。(球)

4、请出圆形卡片、皮球,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幼儿:都是圆的)

5、教师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球和圆纸片,转动圆纸片和球,请幼儿再来说一说区别(圆形有时是一条线,扁扁的,皮球怎么看都是圆的,圆鼓鼓的)

6、请幼儿坐着从各个方向推球,请幼儿说一说球会怎么样。教师总结: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的形体叫球体。

7、小朋友们见过哪些东西是球体的呢?

8、教师出示弹珠、皮球,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不管颜色、大小是不是一样,只要是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的形体都叫球体。

(二)引出圆柱体

1、小朋友刚学会了本领,真不错,现在又有一个小家伙闪亮登场了(出示薯片盒),请小朋友看一下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形体?请幼儿观察圆柱体外形特征,师一边依序触摸各个平面,一面请幼儿说说在圆柱体上有哪些平面图形?

2、教师出示自制圆柱体,将圆柱体的纸筒剪开,请幼儿观察圆柱体到底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幼儿:(上下有两个圆形面、一个长方形的面)。

3、请3位小朋友拿出长纸条、笔和形体宝宝按照老师的要求测一测,看又有什么发现。(请幼儿测一测看圆柱体上下是否一样粗,两个圆之间的距离这么样?) 教师总结:上下两个圆,两头一样粗的形体是圆柱体

4、小朋友,你们见过圆柱体吗?什么东西像圆柱体?

5、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两位形体好朋友?答(球体和有圆柱体),请这两位形体小朋友做游戏,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球体圆柱体,请幼儿观察、滚一滚、叠一叠来进行搭积木,看看会怎么样?(打不起来)

6、出示圆柱体让幼儿搭积木,看看会是什么效果?(能打起来) 教师总结:球体可一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相反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可以叠起来,球体不能。

(三)

1、出示长方形,小朋友,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睁大小眼睛哦。把长方形卷成圆柱体。哈哈!!老师把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小朋友想当魔术师吗?那我们一起来用用我们神奇的手吧!

2、每人一份报纸,制作球体和圆柱体。

3、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评析。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找找在生活中有没有像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好吗?

推荐第6篇:球体和圆柱体

伊旗第四幼儿园教案

授课教师: 杨乔博 授课班级:大三班 授课时间:10月 活动内容:《球体和圆柱体》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球体和圆柱体的异同。3.辨识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 活动准备:

皮球、激光光盘、易拉罐。

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积木。 活动难点:

能说出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过程:

1.给幼儿介绍皮球的特点,皮球四周摸起来都是圆圆的, 可以向前后左右滚动。像皮球这样的物体,不管从那边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滚,都能滚动,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2.拿出光盘,让幼儿感受光盘和皮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给幼儿多个皮球和多片光盘,请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操作, 两种物体,感受它们的特征。皮球四周摸起来都是圆圆的,光盘只有两面摸起来是圆的。 皮球可以向前后左右滚动,光盘只能向前面滚动。皮球是鼓鼓的,光盘是平平的。

4.教师将皮球和光盘放在一个高的桌子上(高于幼儿的视线),请幼儿发现能看到皮球确看不到光盘,进一步理解球体占据更大空间这一特点。教师总结,皮球这种形状叫球体,光盘这种形状被称圆形。

5.出示易拉罐,请幼儿摸摸玩玩,请他们想想它们是不是球体?为什么?它和球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圆柱体有两个平面,只有中间的部分摸起来是圆圆的。 圆柱体只能朝前方滚动,不能向四周滚动。

教师总结,易拉罐的这种形状叫圆柱体,两个平面是圆形,中间摸起来圆圆的。两头是圆的,上下圆一样大,上下一样粗。 5.请幼儿在多种形体的积木中找出球体和圆柱体的积木。 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圆形、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有哪些?

推荐第7篇:八年级切面圆柱体

八年级美术教案

明暗表现——切面圆柱体(4.1)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教学内容:(光影知识)切面圆柱体明暗的表现效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针对椭圆在不同位置透视的变化,引导学生去理解圆柱体透视的特征及切面的透视变化。认识切面圆柱体的变化及素描的明暗关系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切面圆柱体的透视现象,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的透视画法。 教学难点:切面圆柱几何形体绘画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示范;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等; 教学准备:

1、写生物圆柱、球体、易拉罐(静物、聚光灯);

2、示范工具材料;

3、明暗素描范画及学生作业。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稳定情绪。

二、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知识点并导入本科(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分析圆柱体和切面圆柱体的特征出示石膏圆柱体和切面圆柱体模型,让生观察它的形体。圆柱体的两端是圆面,圆面的小大一样,圆柱体上下两端同等粗细,周边是与中轴等距的直线。切面圆柱体注意切面的透视切面是椭圆形(师出示插图讲解)

2、切面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椭圆有何特征

椭圆离我们近的弧度较大,面积也较大, 离我们远的,弧主较小,面积也较 小。A.以圆形面的直径为长方形的 边长,画出方形的透视效果图。 B.在平置的方形透视图内连对角线, 再以对角线相交的中心点画横竖十 字线,找出四边的中心。 C.与方形四边中点相切画圆形。

四、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五、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要求:透视准确,关系突出

六、评讲作业,对优秀作业予以表 扬,指出存在的问题。

推荐第8篇:插座圆柱体教案

教案 - 插座圆柱体(感觉教育)

直接目的:辨别高低、大小、粗细、长短的视觉记忆;培养发展视觉区别体积的判断能力;学习分辨三度空间的概念;三次元的学习教育。

2.间接目的:逻辑、思考、对应、顺序的能力;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力;写前的握笔长期准备工作;间接的为数学准备;注意力、集中力、思考力的发展。

3.教具说明:圆柱体四组(A.B.C.D)

每组各有10个圆柱体

A组:属一次元变化,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低。

B组:属二次元变化,高度不变、粗细不变、由粗到细。

C组:属三次元变化,粗细和高度同时渐减,不规则变化、由大到小。

D组:属三次元变化逆比例,由粗而低到细而高。

4.实施步骤:

教师示范圆柱体正确拿法。

基本操作:配对练习;序列练习。

以三阶段名称练习法[“这是最粗的、这是最细的”;“请你拿最粗(细)给我”;“这是什么”]教孩子认识名称。

教学顺序:难易程度B→C→D→A 。

5.变化操作

配对变化1.

序列变化

6.分享园地

这项教具的目标,是教孩子用眼睛分辨体积大小的差别,让孩子从错误订正中,发挥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孩子就开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修正。在这个自我订正的过程中,去比较不同的大小圆柱,这正是意识感觉活动的重心所在。 花花小仙

推荐第9篇:《立方体、圆柱体》写生画

《立方体、圆柱体》写生画

一、教学内容:

《立方体、圆柱体》——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学习、了解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及其透视规律,画一幅立方体与圆柱体的铅笔写生画。

三、教学重点:

了解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四、教学难点:

了解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五、教学教具:

石膏立方体和圆柱体及其透视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作业要求:理解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

一、出示石膏立方体,分析它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画立方体,引出它的透视现象。(1) 由于距离不同而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2)绘画物体的立体艺术,需要把物象的厚度在平面上表现出来。

2、从观察中理解立方体的透视现象。(1)立方体有六个面,有三组方向不同的棱线。

(2)若立方体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就产生了平行透视,其棱线特点,有三组线:垂直线,水平线、变线,由三组线构成三个面:平行面、水平面、直角面。变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如下图)。

平行透视的画法:

A、通过观察,明确能否见到三个面,直角面在平行面的左方或右方,然后定出六面体上下左右四点。

B、分出三个面的位置(尽可能比较出透视缩窄的比例),并画出平行面。

C、先画中间的变线,再画余下的两条变线,提醒学生注意:三条变线作直线延长就相交于一点。

A

B

C (3)、立方体的边棱与画面构成两种关系:垂直边、成角边。成角边向两个方向消失,便产生了成角透视(如图),成角透视的画法:

A、通过观察定出六面体高、低、左、右位置。

B、定出画面近向我们的垂直边,并在垂直边底点作一水平线,再确定两条成角边的倾倾斜度。

C、按比例画出另外两条垂直线,并根据基底的成角边的走向,画出所有的成角边,要画长些,是否看到相交于左右两点。

教师小结:

立方体的透视现象是由于画者观察物体时,距离和视点方位不同而产生的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出示圆柱体的圆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圆,越近越扁,与视平线等高,则成一直线。当视平线通过它的中部时,则看不见上下底的圆面。在视平线上方的圆形边线前高后低,在视平线下的圆形边线前低后高。假如是不透明的圆柱体,只能看见前面的弧线,所以上下底圆面的边线成了略弯的弧线。如图:

(2)当圆柱卧放在桌面上时,产生如下透视变化。

A、横置的圆柱边线与画面平行时,其圆面的透视变化规律是:距视中线越远的圆面越扁,

越扁与视中线重合则成一直线。

B、横置的圆柱体其边线与画面成角度时,圆面没有缩窄,而是近处圆截面大,远处小,圆柱体的画法,一般是用直线中求曲,方中求圆,在直线透视中寻找。

如图:

小结:柱体是由无数的圆面重叠而成的,由于视点方位不同,圆截面变成了椭圆,但它的两端不是尖的,而是弧形。

三、学生作业: 观察纸盒和饮料罐,分别在纸上作平衡、成角透视的立方体和立置,平置的圆柱体的单个练习,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四、教师评讲:

看作业情况,小结表现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作业要求:画一幅立方体与圆柱体石膏模型的铅笔写生画。

作业展览,小结有关透视知识,表扬优秀作业。

推荐第10篇:圆柱体体积教案

圆柱体的体积

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体积。

2、再次培养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探索新知的意识。

重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和学具:教师准备课件一个,投影仪,学生准备圆柱形的橡皮1~2块。

重点包含要素的分析:

1、让学生能从知识间或图形的联系的角度想到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研究它的体积。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能力。

2、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且掌握转化前后两种图形各个量间的关系,也是灵活运用公式的关键。

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掌握V=SH是解决有关求圆柱体的体积或容积基础,同时也是下一步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

1、回忆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利用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圆柱体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猜想:圆柱体能切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激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有前面的推测,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实物(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操作,验证猜想,探索体积的计算方法。

3、补充一个已知R求V的例题进一步突出求V必须先求S。突出V=SH的基础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体积的概念

2、我们学过求哪些几何图形的体积?怎样求?

(为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的意义做迁移,并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填充新知做好准备)

3、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吗?

4、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以前我们所研究过的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时,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如: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接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堆成一个圆柱体)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

2、转化成什么图形,小组讨论。(猜想)

3、汇报猜想的结果。

4、动手实践:把圆柱体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5、思考讨论: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各个部分有什么联系?

6、汇报,全班交流。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高

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底面积

7、根据以上过程请在小组内对照图形讲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汇报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8小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V=Sh

三、公式的应用:

1、教学例题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带领学生画图。(培养学生会画图帮助分析的能力)

(2)让学生讲方法,尝试列式。教师板书过程。

2、补充例题:已知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茶叶筒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讨论方法汇报,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对比以上两个题的解题过程,你觉得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一定要根据条件先计算什么呢?(明确只要不是直接给出底面积,那就必须先由条件求出底面积。并补充V=лr2×h)

四、巩固练习:38页

1、2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11篇:圆柱体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有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意目标: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及节约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模型;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板书:体积)

2、课件呈现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提问:这几种几何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几何体的体积?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圆柱形水泥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那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要寻求一种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课件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引导学生观察所出示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 (4)小组讨论,并猜想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汇报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适当启发、点评,使学生意识到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也就是都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

3、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讨论以下问题:

(1)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4)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5)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4、汇报交流:

(1)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变成近似的长方体的。

(2) 课件演示拼、凑的过程,同时(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 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 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表面积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的圆柱的体积相等 ③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④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⑤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字母公式是 V柱 = S h (板书)

5、回顾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实际应用

1、基础练习

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如果已知底面积和高,你们会求水泥柱子的体积吗?

例一: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积为12.56平方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2、变式练习:

如果分别给了圆柱底面的半径、直径,周长,又都给了高,你们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课件出示: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式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时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实际应用

(1)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2)一个圆柱形玻璃鱼缸,里面装水,水面高35分米,鱼缸里放入一块石头后,水面升高到45分米,如果这个鱼缸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 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今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了问题。这种学习的方法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五、课后拓展

布置作业:如果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谁的体积最大?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体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5

Sh

第12篇: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方的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中的一位新朋友——圆柱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其实,圆柱还有许多的奥秘,你打算研究它的什么? 板书课题。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想圆柱表面积

1、请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呢?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2、验证猜想

3、动画演示圆柱展开图

三、小组合作、研究圆柱侧面积

(1)、利用手中的材料 ,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将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5)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6)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3.2分米,高5

2、出示例4,

(1)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数) (2)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什么? 生:就帽子的表面积

(3)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是完整的表面积吗?它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帽子的一个底面是空的,因此这个帽子的表面积不是完整的表面积,它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1)、学生尝试列式 (2)、生汇报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3篇:谈转化思想在圆柱体积计算教学中的渗透[版]

谈转化思想在圆柱体积计算教学中的渗透

如果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转化思想就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数学思想的灵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中,学生不断使用转化策略探究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逐步领悟了这一思想方法,达到一定的自主应用的水平。本文,笔者将通过“圆柱的体积”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应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和深化“转化”这一核心思想。

一、在经验再现中,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必然要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价值。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生是有经验的,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等。笔者在课的开始环节呈现渗透转化思想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回忆转化思想,能够为新知学习作准备,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转化思想的价值。

【教学环节1】

1.呈现数学小故事,引入转化思想。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内容,在笔者的引导下体会转化思想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2.回忆旧知。

师:关于转化我们是有经验的,你们还记得吗?

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数学小故事巧妙引入转化思想;通过问题唤醒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回忆,在他们的脑海中再次集中呈现这许多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学生再一次感受转化思想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及体积计算中的价值所在。

二、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转化思想的灵活性

在本课的新知探究环节,笔者创设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运用该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特点,在灵活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深化对转化思想的认知,感受转化思想的灵活性。

【教学环节2】

师:请用转化思想求生活中圆柱体的体积。

课件呈现:求一杯水、一块橡皮泥、一个大立柱这些圆柱形物体的的体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 :把圆柱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测量并计算。

生 :把圆柱形的橡皮泥投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淹没,测量容器中升高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生 :我可以先用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再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圆柱的体积。

师:同样是圆柱形的橡皮泥,同样是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前两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都达到了求出橡皮泥体积的目的。生 把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的目的有所不同。

师:你的目的是找到求圆柱体积的方法。能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吗?你为什么不像他们那样直接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求出体积?

生 :因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大小不一,材质也各不相同,如果都用转化的方法去求体积十分麻烦,如果有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测量一两个数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所以我使用转化的目的是找到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

师:橡皮泥怎样转化成长方体?也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吗?

生 :要想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转化时要注意找到转化前后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各部分的联系。

这一环节,笔者借助求生活中三种不同的圆柱体体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调动的经验,展示多样的转化方法。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感受到转化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虽然同样使用转化的方法,但转化的目的各不相同。学生操作的等体积变形的转化,圆柱的底面积与高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转化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没有帮助,而切割法在等体积变形的基础上,底面半径和高在转化后的长方体中得以保留。这样的转化是需要周全的考虑的――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转化时要寻找圆柱的底面半径、高,与转化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学生在转化思想的已有经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逐步明晰。在各种转化方法的对比中,在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对转化思想的认知得以深化,运用时的灵活性得以提升。

三、在实际运用中,感悟转化思想的策略性

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中,利用转化思想来探究计算的方法――把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用转化思想推导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转化思想的渗透是层层推进的,每一次的运用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转化是探求这些新知的重要策略。

【教学环节3】

1.小组合作探究:应用转化思想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填写探究表(图1)。

2.汇报展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演示: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

(2)推导: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的有什么联系?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3.质疑: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笔者放手让学生应用转化思想,再一次经历“转化图形→寻找联系→推导公式”的过程,自主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深化其对转化思想的认识,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对转化思想策略性的重要体验。

四、在回顾反思中,提升转化思想的魅力

学到圆柱体积计算,学生对转化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些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反思中激发学生的联想,转化方法的应用价值将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教学环境4】

1.观察:看一看已学过的三种立体图形和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你有什么发现?

2.猜想:根据这些发现,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3.验证:这些联想有道理吗?

在完成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探究后,笔者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之前学过的图形转化信息串联起来,在学生的脑海里有意识地沟通、联系,形成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最终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三棱柱等直柱体最终都可以转化成长方体的认识。在知识和方法储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对转化思想的魅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促使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

作为教师,跳出这一课,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变化与发展都是学生不断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自身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从而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增强他们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渔溪中心小学责任编辑:王彬)

第14篇:政治经济学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第一章 第二章

1、货币流通规律

PQ(商品价格总额)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V(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关系:

1、M与PQ 成正比

2、M与V成反比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 V

第三章

1、Z = C + ω (商品的价值等于转移的价值加上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2、C = c + v(预付资本等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加上劳动力的价值)

3、Z = C + v + m (商品的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4、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m` =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第四章 第五章

1、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公式: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

2、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总周转速度= ——————————————————————————

预付资本总值

3、年剩余价值

M=m`·v· 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要区分年剩余价值率同剩余价值率,就必须把预付可变资本同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加以区别。预付可变资本是指在一个周期内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只能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执行职能的可变资本带来的。例如,一家造船厂,另一家纺织厂,各雇佣 1万名工人,月平均工资是 100元。假定造船厂从投料到产品售出的周期为一年,纺织厂从投料到产品售出的周期为一个月。这样,一年间两厂实际执行职能的可变资本都是1200万元,但造船厂的预付可变资本为1200万元,而纺织厂的预付可变资本仅为100万元。所以,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会因可变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形成不同的比率。可变资本周转期长,要预付的可变资本就多,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小,年剩余价值率就低;反之,资本周转期短,预付可变资本就少,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大,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m′表示实际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周转次数,就得出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为:

公式

当n=1时,则M′=m′;n大于1时,即预付的资本周转一次以上时,M′大于m′;n′小于1时,即预付资本周转小于一次,则M′就小于m′。可见,年剩余价值率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这个公式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对劳动力的剥削,而是依赖资本周转的速度,这就掩盖了劳动对资本的真实关系。

第六章

1、产品价值量 = C + v + m

2、简单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Ⅱ (C+V+M)= Ⅰ(V+M) +Ⅱ(V+M)

3、扩大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Ⅱ(C+V+M)= Ⅰ(V+△V+M/X) +Ⅱ(V+ △V+M/X)

第七章 第八章

1、利润率

pMmVn cvcv

2、平均利润率

PM100% cv

3、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PKP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W=c+v+m

W=k+p

第15篇:材料计算公式

材料订货排版要求

在编制材料订货料单以前,必须进行材料排版。排版时,应对设计图杆件进行编号,排版图中应有对应的杆件号,以便为今后核查使用。最后将排版料单和排版图、图纸编号图一并提交。

现将一些材料排版、订货要求简述如下:

一、材料订货

材料订货的最大尺寸限制(考虑钢厂制作和运输条件) 板材:

厚板(≥25mm)宽1~3米,长度2.5~12米;

中厚板(8~22mm)宽1~2.5米,长度2~12米; 薄板(4~7mm)宽1~2米,长度2~6米; 管材和型材:长12米以下。 重量计算

钢材比重取7.85。

钢板单重公式:W=7.85t,其中:W: kg/m2, t: 板厚,mm。

钢管单重公式:W= 0.02466 t*(D-t),其中:W: kg/m, t: 壁厚,mm, D: 管外径,mm。

六角钢单重公式:W=0.0067983*h,其中:h为两对边垂直距离,mm。

锥台展开公式:锥台展开后为扇形。锥台制作时,先将扇形一分为二,分别压制后再焊接成锥台。设锥台大口直径为D,小口直径为d, 母线斜角为β,现求展开扇形一半的型长。

则:外半径L=D/(2Sinβ),内半径I=d/(2Sinβ), 圆心角α=180º Sinβ。

锥台侧面积公式:S=Л(R1+R2)P, 其中,R

1、R2为上下口半径,P为母线长。

二、部件展开计算

直径小于等于406的管材为无缝管;直径大于406的管材为有缝管,即直缝管,也称焊接管。 有缝管和锥台是由钢板卷制而成的。

对于管材,直径小于3米时,一般按单道焊缝考虑;直径大于3米时;可考虑两道纵缝,即由两半制成。本项目的吸力桶分两半制造。

对于锥台,无论直径大小,均由两半制成。

1.管材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管材壁厚的中心计算。

2.锥台展开

展开计算时,按锥台壁厚的中心计算。 计算公式见上述。

三、材料排版

3.部件在钢板上排版时,一律从左上方排起,将余板甩在右下角,标出余板尺寸。4.板四周要求留有20mm 板条余量以便下料时整边。

5.切割线消耗掉的板宽按2mm (板厚50以下)和5mm (板厚50以上)考虑。 6.给排版余量时,统一在排版后的右下角给出,禁止在部件间给出。 7.同一张板上,如果排布的杆件数量超过50件,可以以杆件为单位适当给些余量。 8.管材卷制和锥台压制,要留有压头余量。余量大小需要与制造厂确认,一般在周长方向要一共留300mm余量。H248项目的压头余量见附页。

9.管材排版时,在管长方向要留50mm余量。

10.管材最大卷制长度取决于管径和壁厚。最大长度需要与制造厂确认。H248项目的最大长度见附页。国内卷管最大长度一般不超过3米。

11.管材分段时,避开其他杆件焊缝,结构杆时按API RP2A, 附件焊缝时,避开50-100mm。

四、订货材料表

1、材料表格式。按业主制定的格式。

2、材料表的编排顺序按如下原则:管材、板材、型材、标准件单独列表。在同一类别中,要按照先材质高低,后规格大小的顺序。规格中,管材要按照先管径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板材要按照先板厚,后宽、长大小的顺序;型材要按照先高度大小,再宽度大小,后壁厚大小的顺序。

附表:excel计算常用函数

DEGREES() 弧度转化为角度 RADIANS() 角度转化为弧度 EXP(N) 返回e的N次方

SUMSQ(n1,n2,n3….) 返回平方和 SQRT()返回平方根

POWER(A,B) 返回A的B次方

LOG10(C) 返回以10为底,C的对数 LOG(C,D) 返回以D为底,C的对数 LN(C) 返回以e为底,C的对数 ABS(C) 返回C的绝对值

惯性矩计算公式:

bh3矩形截面:Ix

12平行移轴公式:Ix1Ixa2A

yAiyii1nnAi1ibhb1h11b2b2h2222

b1h1b2h2IxIi

i1n

第16篇:财务计算公式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平均应收账款×360天/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负债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5、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 / 营业收入×100%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

1.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它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企业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年平均存货余额

(年平均存货余额=(年初存货余额+年末存货余额)/2)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年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同上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年平均资产余额

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

1、有的资料上会用销售收入代替营业收入

2、为了简便计算,以及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用年末个账户余额代替年平均余额

资产负债率(举债经营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存货的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原材料周转率=耗用原材料成本/平均原材料存货 在产品周转率=制造成本/平均在产品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含应收票据,减除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天)=360/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 = 销货成本 /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 = (期初存货额 + 期未存货额) / 2 预付账款周转天数=360/(销售成本/预付账款平均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率=销售成本/预付账款平均余额

预付账款平均余额=(期初预付账款+期末预付账款)/2 预付账款周转天数=360/预付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平均应付账款×100% 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净额/平均应付账款余额×100% =主营业务成本净额*2/(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100%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60/应付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对比所确定的一个比率。

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坏账准备,数据可取自资产负债表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第17篇:电线电缆计算公式

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

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 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

1、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

2、绝缘用量:(Kg/Km)=(D^2D^2 ) * 0.7854 * G

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

4、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

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

5、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

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

6、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

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目数 / 25.4 / T 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

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

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

2.2;Nylon-0.97;PP-0.97;PU-1.21

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

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

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

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

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

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

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

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

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

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

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2×厚度×ρ×L}/(1+K)

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

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

更多内容详见:

http://hi.baidu.com/%D0%C2%BB%AA%CF%DF%C0%C2%BC%AF%CD%C5/blog

第18篇:土地补偿费计算公式

土地补偿费计算公式

1,土地补偿费=被征地亩数×年产值×补偿倍数

2,安置补助费=需要安置的人数×年产值×补偿倍数

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地数÷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数

例如:某市建设博物馆需要征收土地120亩,该耕地平均年产值为5000元/亩,征地方案批准补偿倍数为:土地补偿费10倍,安置补助费为10倍,该村人均耕地为0.8亩,问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各为多少元?

答1,依据土地补偿费=被征地亩数×年产值×补偿倍数得知:

土地补偿费=120亩×5000元/亩×10倍=6,000,000.00元。

土地补偿费标准为:50000元/亩。

答2,依据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地数÷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数得知:

需要安置的人数=120亩÷0.8亩=150人。

依据安置补助费=需要安置的人数×年产值×补偿倍数得知:

安置补助费=150人×5000元/亩×10倍=7,500,000.00元。

安置补助费标准为:50000.00元/人

依据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每亩产值的15倍得知:

产值5000元×15倍即75000元/亩。

按每人50000元补偿标准计算每亩安置 补助费标准为62500元,没有超过 75000元/亩的最高标准限度,因此安置补助倍数合法有效。

答3,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为:13,500,000.00元。

由征地实施政府国土局在安置补偿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一次性补偿给村集体和农户

土地补偿费计算公式

2011-2-6 19:50:38

1、土地补偿费计算公式:

土地补偿费=被征地面积ⅹ前三年平均年产值ⅹ补偿倍数 (6≤补偿倍数≤10)

2、安置补助费计算公式:

安置补助费=被征地面积ⅹ前三年平均年产值ⅹ补偿倍数ⅹ被征地块需安置人数(4≤补偿倍数≤6) 注:①每公顷被征收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②1+2≤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第19篇:银行信贷计算公式

信贷计算公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利息保障率=(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负债经营率=长期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净收入*100% 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净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销售净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净收入*100%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费用)÷平均总资产*100% 权益报酬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或=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应收账款周转率=年销售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年销售净收入*360或=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率=流动资产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额÷资产总额*100%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期=平均存货÷销售成本*360或=360÷存货周转率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总资产周转率=年销售净收入÷年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期=年平均总资产÷年销售净收入*360或=360÷总资产周转率 本息保障倍数=(净利润+折旧+摊销—流动资金增加)÷(财务费用+银行短期借款+一年到

期的长期负债)

25、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26、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27、流动资产周转率=年销售净收入÷年平均流动资产

第20篇:出勤率计算公式

本资料有三茅人力资源网 www.daodoc.com整理

出勤率计算公式

出勤率计算公式

缺勤率=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100% 出勤率=实际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100% =1-缺勤率

=1-(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100%)

一、出勤率统计的人员范围

1、以报告期期末从业人员数为准,不在岗职工不需统计。

2、从业人员

包括在岗职工、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不包括不在岗职工。

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六个月以内)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4、不在岗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本单位保留人事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停薪留职人员。不包括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

人事劳动关系指单位对职工有以下承诺之一的:一是负担其养老等各项保险;二是可以参与原单位的住房分配或回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如企业的下岗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无岗位仍在册人员、国家机关分流的将来待分配的学习人员、到校办企业工作的教职工、到开发区工作的人员、在单位劳服、三产工作的人员、被劳务输出的人员、长期病休人员等。

因公出国工作或派出劳务人员,如原单位仍发放工资的应在此项中统计其人数,并在相应项目中统计其生活费;如原单位不再发放工资的人员,只统计其人数,境外单位发放的工资不统计。

二、出勤报表

1、按月生成《出勤统计报表》。(详见附件一)

2、已经使用ERP出勤系统的可以从系统中导出此表。

三茅人力资源网,中国最好的HR网站!

本资料有三茅人力资源网 www.daodoc.com整理

3、未使用ERP出勤系统的,参照此表生成适用本公司的表格,作为薪资计算及出勤指标计算的依据。

三、出勤天数

1、应出勤天数

方案一:不同班制,按统一的应出勤天数计算。 应出勤天数=月历天数-周

六、日天数-法定假天数 方案二:按不同班制,分别计算应出勤天数。

应出勤天数=常日班人数×常日班应出勤天数+四班三倒人数×四班三倒应出勤天数+ … +两班两倒人数×两班两倒应出勤天数

说明:各班制应出勤天数=月历天数-各班制应倒休天数

建议:因出勤首先计算缺勤率,再计算出勤率。可以忽略各班制的情况。

2、缺勤天数

缺勤天数=事假天数+病假天数+婚假天数+产假天数+丧假天数+探亲假天数+年休假天数+工伤假天数+旷工天数

3、实际出勤天数

实际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缺勤天数

三茅人力资源网,中国最好的HR网站!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例题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例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