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传怎么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18:04: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爱因斯坦传

读书报告

读《爱因斯坦》传

作为物理学院的一名学生,爱因斯坦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在领略高超的他的科学理论的同时,探寻一回爱翁隐秘的私人和情感世界,借此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爱因斯坦的人生,以发现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给我们带来新的对爱因斯坦的认识,给我们人生启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相对论之父,在地球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记得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崇拜爱因斯坦,相对论就像一根充满力量的魔力棒,把我带进一个与习惯的完全不同的世界,激发了我无穷的想象,我想除了一些毫无知觉的人,任何人都会被它所揭示的世界吓一跳,对相对论的无限敬畏使我对爱因斯坦也崇拜不已,在少年的我看来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乔丹,他对世界的把握就像乔丹对篮球的控制一样!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简直是神——至少现在是。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了爱因斯坦也是和普通人一样有很多的缺点,又在此之前我也看过几本有干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的书,都是赞颂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有让我对一个人更全面了解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更加地接近爱因斯坦的世界,让我看到巨星上面的沙砾和尘埃,也让我也更好的了解了人生!

如果每个人都如我一样的生活,小说就没有必要存在了——爱因斯坦

书从爱因斯坦的18岁的时候开始叙述,在他一半前走一半回顾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这孩子在小的时候被认为是迟钝和不聪明的孩子,然而在这孩子安顺的外表下隐藏这丰富的想象力,对世界的好奇对大自然的神秘奥秘的探索心在他小的时候就可以彰显出来,尽管这有天生的因素,但家庭的对那种孩子好奇心的爱护和对孩子的宽容,对孩子的文化的教育,使孩子更好地成长是我们中国的当代家庭是难以做到的!这应当给予我们启示,在中国的家长制下我们总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童年的爱因斯坦是个勤奋而孤僻的孩子,他的严肃和易怒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使他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尽管同学都不认同和欣赏他,但他却不迎合他们,他们嘲笑他,但这种嘲笑是相互的,他的认真和一丝不苟使他从不做无聊的事,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爱因斯坦却显得那么早熟,那么的有智慧,这不能不说是性格的影响,但性格的形成是我们经历和天生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小爱因斯坦对哲学的钟爱和大量的阅读是他自身素养的提高的重要因素,由此,启示我们应该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我们会因为自己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世界。

我们的兴趣决定我们的事业,但不是工作。

在中学时期的爱因斯坦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兴趣已显露无遗,对它们的痴狂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但上大学之后却对数学头痛不已,因为它们都是大学占大部分时间的学习部分,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些常规都是无聊和陈腐的东西,但他却早已对它们掌握已久,这不能不说是爱因斯坦的强社会所难,在每一个天才看来,成规是要破坏的,但没常规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当压迫一个天才的思想的制度是在运行时,我们可咒骂,但却不可轻易改变,因为破坏后没有更好的制度来填充它,只能制造混乱,因此天才是少数的,能发挥自己的天才的人更是少数,脱离实际的制度是不能建立起来的,就像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一样,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的去提高它。爱因斯坦的着眼点不同,使他如此与众不同,他敢于和公众对抗的意识成为他的一个鲜明的标志!而我们却不可盲目地学习!

在爱因斯坦16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爱恋,他爱的甜蜜而幸福,为他的情人写肉麻和热辣辣的情书,他的感情丰富而细腻,言辞中充满爱情的缠绵的哲学意味,为此,我有些想发笑,因为他的言辞是那么地和学问挂钩,却总显得那么有嘲讽意味,人们可以原谅天才夸张的嘲笑,但不原谅老拿自己的天才来说事的人,为此,他也没少遇到白眼,太有

个性的爱因斯坦却一直是幸运的,他一直有在他身后支持他的女人,包括他的初恋对象玛丽,

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和第二任妻子艾尔莎,她们都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情,但爱因斯坦却

是那么得刻薄和不近人情,他的第一任妻子因为担忧他的巨大的名气而招蜂引蝶而变得尖酸

刻薄而使他难以忍受,最后只好离婚,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则是在和她的女儿中的竞争中选择

的,尽管从感情上说很“爱”艾尔莎的女儿,但她的女儿却只对他是“父亲般的爱”,因此,

爱因斯坦让艾尔莎一家陷入难以言说的尴尬中,即使他最后选择了艾尔莎,但这不能不说是

爱因斯坦花心的明证,我们应原谅爱因斯坦的行为,因为人无完人的道理。但我却极端的怀

疑他对爱情的责任感,因为在他的一片自传中写道:生活中充满令人气妥的责任感。。爱因

斯坦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我们可鄙视的东西。

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可说是得到了人间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名誉,

财富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爱情也是他生命中的精彩部分,然而在这所有美好东西的背后,

是爱因斯坦伟大的事业所决定的,试想如果没有相对论我们会记得世界上有爱因斯坦这个人

吗?生命树上的果是我们认识人的最重要的标志,爱因斯坦的事业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

最伟大的事业之一,然而这也是时代的呼唤!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的事业投入到历史的潮流中

去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在广义相对论问世后,爱因斯坦达到人生事业的巅峰,爱因斯坦已他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告

诉人们,观察到的世界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权的,世界是动态的,他站在牛顿的肩膀

上告诉我们很多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理,他对量子论的极大的研究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给我

们的电脑世界带来第一缕曙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他的整个生涯中,他都积极为人类

的和平,发展作极力的奔波,对人类的同情是他对和平事业的动力,他对人类的贡献的是永

恒的!

当看完这本书后,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爱因斯坦人格的强大,倒不如说是偏执和怀疑,

因为这种偏执和怀疑他取得了他所有事业上成功。我也发现描绘爱因斯坦的传记都是几乎都

某一种特别的叙事方式,好像只有这一种才能更确切的描绘爱因斯坦和他的生活,在我所看

过的文学作品中,大多作家所用的修饰性的笔法对爱因斯坦毫无所用,因为在总是他给人们

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应中他的嘲讽的口气将人们的幻想打破,揭示生活的谎言。但他又是老于

世故的,在应对生活的中自有一套的理论。总之他的生活是不可复制和再现的,也是缺少那

种普通人那种对生活的期待的,也就是爱因斯坦他说的如果每个人都如我一样的生活,小说

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在此发表我对爱因斯坦先生生活的几个方面的看法,因为自己只抓住几个方面来写和没

更深入的了解,所以会有偏颇的嫌疑!对此我表示抱歉!。。。。。

生命是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来创造!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别看着别人的生活,

不管别人生活的是多么潇洒,难到这不是人生的真理吗?!

推荐第2篇:读林语堂传

近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捧读万近平先生新著、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的《林语堂传》。这是一部熔著述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炉的传记著 作。它真实地讲述了林语堂的人生阅历和感人事迹。他常年侨居海外, 却永葆一颗中国心,向外国人大力宣传炎黄文化,为祖国做出了极大的 贡献,值得国人敬仰!

在《林语堂传》中,作者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具体生动的笔触,记叙了 林语堂的一生,肯定了他的巨大成就。林语堂涉足文化领域十分辽阔, 从语言到文学,从散文到小说,从翻译到创作,从华夏文化到西方文化 ,前后共撰著和出版35部很有影响的中英文著作,而成为我国杰出的文

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还是一位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乡宝南村,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享年81岁。他从小接受西方教育,21岁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受聘于

北京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讲授英语。

到北京后,林语堂参观了故宫、**等名胜古迹,他深感:“耶教《 圣经》中的约书亚的喇叭吹倒耶利哥城墙我知道了!而孟姜女的泪哭倒 长城我反而不大清楚。怎么不羞?怎么不愤?”他发现炎黄文化源远流 长,决心深入研究,并要为弘扬炎黄文化献出毕生精力。于是,他发愤 研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陶渊明、苏东坡诗文,《红 楼梦》等古典名著,以及进步刊物《新青年》等。林语堂靠自己的勤奋 和智慧,只用两三年时间,就稔知了中国文化。接着到美国、法国留学

,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走上北京大学讲坛。当时他只有28岁,是北

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林语堂是一位爱国青年,进步教授。20年代,他作为进步刊物《语丝》 的主要撰稿人,跟着鲁迅冲杀,撰写尖利文章,矛头直指反动当局,并 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群众运动,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出国后,林语堂大力宣扬中国文化。他侨居美国30年,以“两脚踏东西 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作为治学涉世之道,并以弘扬炎黄文化为己任 。他对外国人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而更多的 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他撰著的《吾国与吾民》一书,有力地传播了 灿烂的中国文化,大受外国读者欢迎,连续重印几十次。他编译的《孔 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十多种译著,用英文写《苏东坡传》, 向全世界宣扬了辉煌的炎黄文化。他用英文创作的《京华烟云》、《风 声鹤唳》等多部长篇小说,不但传播了祖国文化,而且伸张了民族正气 。可以这样说,让炎黄文化走向世界,是林语堂对祖国的最大贡献。 林语堂弘扬炎黄文化,还表现在宣传中国传统的爱国思想上。他不但对 外宣传,而且身体力行。他长期旅居美国,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也不 购置房产。他说:“许多人劝我们入美国籍,我说,这儿不是落根的地 方,因此,我宁愿年年月月付房租,不肯去买一幢房子。”晚年,林语 堂叶落归根,在祖国宝岛台湾定居。

《林语堂传》的作者对林语堂作了全方位的真实写照,不回避对他短处 的披露。例如,书中对林语堂与鲁迅后来的思想分野也照实铺叙。192

7年的狂风暴雨冲击着中国知识界,林语堂与鲁迅截然相反,他被吓得 目瞪口呆,感到思想激烈易招杀身之祸,还是收敛为好。于是,林语堂 把笔锋一转,从矛头直指反动当局转向针砭时弊,继续撰文在《语丝》 上发表。

由于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所以书中对林语堂的评价是客观的,公平的,这对于读者全面了解林语堂,是大有裨益的。

推荐第3篇:读《曾国藩传》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

另外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他

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从这点上来说,他是每个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对于他的军事、政治上的事迹而言,我更是从他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哲学。一个人如果不明白处世之学,就会被人际关系折磨得七零八落,身心疲惫。曾国藩在处世之学方面可谓深厚,他能观察人际之间的玄奥和复杂,能明察人际之间的是非与裂变,所以他能及早地游刃于其中,尽量不让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惹出一大堆闲话来,因为闲话不闲,可比猛药。

谦虚不傲是曾国藩成就大业,修成大儒的秘诀。后人龙梦孙在《曾文正公学案》中评价道:“惟其谦虚也,故常以事理无尽,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则小心翼翼,无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兢兢业业,恐一事之或忽;以事务莫测,所推之或误也,则时思以博于人;以国事万端,才力未逮也,则举贤共图如不及。”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家书中就提到说:“花言巧语悦人,只是扰乱自己的心神。闲言碎语渡终生,亦一定会扰乱你的精神。真正的高人从不自夸,夸夸其谈的一定不是高人。”

谦虚者,和气对人,善让人也。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种博大的胸襟。谦让并不是胆小怯懦,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须学会谦虚,只有懂得谦让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不懂得虚心谦让,而一味地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只能说明自己无知和鄙陋,有时候还会处处树敌。懂得虚心谦让才是人之大者,它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而在于每时每事上。谦虚来自沉静,“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故谦虚存在于人际之间。谦让不只是为自己之完美,也是为了感染和融化周围的人;谦让事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放弃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追求的是腾出来的更广阔的空间,积蓄成功的助跑区。曾国藩成就一生的本领,有许多方面,都足以让人有所思考。在以后的学习历程中,我将学习伟人的成功因素,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层次的成功平台。

《曾国藩传》

约在半年前,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

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反观我们自身,平时大家都忙于业务工作,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几乎没有,一听说单位布置调研文章撰写,常常是心里发慌或干脆上网“借鉴”。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说说他的“修身”。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记得一年前,我们单位组织过座右铭解读活动,那时我代表科室对人品和人格作过解读:人格不是每一个所具有的,只有拥有高尚人品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人格,但人品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点,可能很难做到,我们也不太可能具有个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让自自己拥有良好的人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讲讲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国藩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听听现在同级别的官员——中石油前掌门人陈同海的豪言,你不难发现,曾国藩能坚持这么做有多不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家书。去过书店,翻过“曾国藩家书集”的人不难发现:曾国藩官当得越大,家书中对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组建湘军拥兵后。

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克己、自律,对我们这些公务员来说尤为重要。不说远的,也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系统的事吧。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那位姓洪的先生,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购买网络游戏装备,就向被审单位伸手要钱,结果使自己啷当入狱,令人痛惜!这就是缺乏自律后果的写照!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曾国藩!”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曾国藩的“修身”、曾国藩的“克己”。

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你什么,但书读多了,它会潜移默化你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议大家有空多读书,多读好书,也包括这本《曾国藩传》。

推荐第4篇:读周恩来传

读《周恩来传》有感

对于周总理,我最初的印象是近代史书本上看到的最帅的人物了,即使透过插图也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温和而又相当睿智的政治人物,后来学过几篇有关周总理的文章,进一步证实了他是一个善良、大气果断的人民公仆。人难免会犯错误,随着权力与地位的变化,最初的心态与理想总会有一些变化,如同毛泽东、蒋介石,但周总理在整个近代史上给我留下的印象要么是挑灯奋战的背影,要么是出国外交的从容淡定,以前并没有对周恩来有过深入的了解,可能因为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像表面上看到的完美,但是有时候人们总是不愿去追寻所谓的真相,因为它意味着不为人知的不完美,所以也许我所知的不过是浮在最表面的东西,但从读了《周恩来传》后,我只能说我更加敬佩与崇拜他了。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

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

当看到他指挥又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

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在他的身上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

推荐第5篇:读《毛泽东传》

读《毛泽东传》之湖南自修大学的一点思考

(一) 1921年秋季,湖南自修大学在“船山学社”成立。他的创始人或者叫创办人,是毛泽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所学校学生最多时达到200人。担任授课的教师则是毛泽东自己。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做教师。第一次是在1919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兼职做历史教员。这所学校,也不是毛泽东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当他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曾以学友会的名义创办过夜校。在招生广告上,他写道:我们不是木头石头,我们是人。有了文化,我们就能挺直腰杆做人。每次上课,衣服听便,不必求好。笔记本和所有教材都不要钱。”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读懂那则启示,这个学校仅维持了几个月。他创办学校当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他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这不是我关心的内容。我所关心的是他广告中的那句宣传语“我们不是木头石头,我们是人。有了文化,我们就能挺直腰杆做人。”简单而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人彼时的地位,道出了教育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也道出了教育亦或知识是可以让人成为人的朴素真理。创办自修大学是实现其不明确的政治理想的一次延续,那时的毛泽东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一呼百应、被众人崇拜的国家领导人,他想通过一种方式让更多人的人去了解新知识、更新观念,从拯救自己开始,达到拯救国家的目的。这种方式就教育。教育总是能成为达到某些目的或理想的手段。

(二)自修大学在成立之初,毛泽东写了一个创立宣言。文章中,他区分了书院和学校。他指出,学校的坏处是“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知这是否是他老人家的预言。不知道现如今还有哪个书院在活跃着。书院,早已远离物质追求甚于精神追求的社会。与学校相比,它更纯粹。

提到自修学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毛泽东的学校,入学者无须考试,但要求“提出自己对社会的批评主张”或“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学校授课很少,宗旨是自己“阅读和思考”。

毛泽东的学校的要求和宗旨同样适用于现在。我个人认为,现代的教育也应该以此为目标。其实,我们的教育不是没有这个目标,只是它的成效并不显著。至少在我上学的时候,我提不出自己对社会的批评主张,也不知道怎样说,甚至是不怎么关系;我会阅读,但不会思考。出现在我身上的问题,其实也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的精神追求是不是也应该相应提高呢?还是说,物质与精神是相互制衡的,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更倾向于用精神充饥;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代,精神则会贫瘠?

推荐第6篇:读传有感

读传有感

话说在貳零壹零年叁月貳拾陆号那浮生半闲的周五早上,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和同班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淘宝”。

出于瞻仰伟人的情怀,同时也基于对貳拾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潺潺仰慕之情,便义无反顾的优先选择了那个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匠风云人物——毛泽东,由于坚信“旁观者清”,所以选择拜读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先生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应该值得拜读。

此后断断续续的从叁月貳拾陆号到肆月拾陆号晚才算比较认真的读完一遍,自觉读完相当受益,于是便有了写些读后感的想法。同时那晚又恰逢周五,周末没课,寝室的叁位同胞刚好也都出去娱乐了,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正当“作为”时刻,天时、地利皆有,于是提笔略写,奈何好事总是多磨,忽而远方某君念余悠悠,于是打来一通电话,略表相思,大家也都知道粥是要用煲的,这一煲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一看时钟已经凌晨一点咯。此时此刻难为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不感慨精力有限啊!没能像毛主席一样可以工作到深夜,而仍然孜孜不倦,精神奕奕,伟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禀性啊!我的修为不够精纯,只能去约周公修炼咯!

看来想写东西的必要有了,还要有必要的机遇啊!

此后两周又是庸碌的往返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但希望多拜读一些伟人的传记来启发和激励自我的情绪却已经萌芽。好像闹钟一样,

准时启动,又是同样半闲的周五,肆月叁拾号,只是时间却漠然的过了叁百叁拾陆个小时,这次借的是《罗斯福》和《甘地传》,心想“五一”出去耍一天,然后看书,写点东西。可是,可是„„这个就„„奈何,计划总是赶不上时间的变化呀!朦胧中“五一”假期就那样朦胧过去了。

时光如梭是极有道理的,时间也是可爱的,半闲的周五也是如期而至的,伍月柒号,不知何也,此时突然想起《红楼梦》里形容凤姐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的卿卿性命。”我觉得可以改一下,用来形容此刻写东西的心情,“机关算尽太匆匆,反误了卿卿时间。”

可见想写点东西确实很难,不仅要有时间,还要讲机缘啊! 2010-5-7

重庆

推荐第7篇:读《贝多芬传》

读《贝多芬传》

一直就很喜欢听轻音乐,喜欢它的纯粹的音律。虽然没有歌词的帮衬,但是却更容易感觉到它最原始想要呈现的情感。第一次听贝多芬的音乐是那首《献给爱丽丝》。那个时候只是单纯的觉得旋律很美,很好听,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个作曲者。现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贝多芬的一生以后,再去听他的一系列的作曲,会从中获得很大的力量。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暴,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大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2个兄弟的教育责任。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给沙德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其实,对于这种感觉,我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比我在想念亲人,想要叫他们却没有人可以回应的那种感觉要更加痛。

我记得,贝多芬在1816年时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话语,在看到的那一瞬间,让我对贝多芬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同情的感情。然而,这之后,我想我的这种情愫是个错误,因为贝多芬是何其骄傲,他从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情感对于他,可以算是羞耻的。可以说,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他没有像莫扎特一样享受过家庭带来的温暖,但是他对那个时代和消磨那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在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从那以后,直到他1827年逝世,他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具有特别吸引力的城市。关注他作品的人会发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在他到维也纳后不久,痛苦就慢慢的向他靠近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而他却独自一人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连最亲近的好友都不告知。直到1801年才写信告诉了2个朋友。在1802年的遗嘱中贝多芬说耳聋已经开始了6年。所以,当我们查看他的作品的时间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贝多芬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耳聋之后写的。

其实,最初贝多芬只是患了耳咽管炎,到后来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因为治疗不善等原因才会导致耳聋的程度逐渐增加,但是当时还没有完全聋。对于一些低而深的音,贝多芬还是能够感知到的。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没有什么是能够比失去听力更残酷的了。他无法去聆听他用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多么的美好。这种悲剧般的愁苦,在《悲怆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想要从中挣脱的感觉。

如果说,耳聋是让贝多芬陷入绝望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爱情的背叛就是另一个很大的因素。我最开始了解到贝多芬的时候还没有看《贝多芬传》的书,而是看了它的影片,在影片中主要讲述的就是贝多芬一段爱情经历。或许是因为影片的重点本就不在他的音乐上,那时我只是觉得他是热情的人。他的爱情要求是干净的。在看了小说以后,听了他的乐章以后,我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果然会体现在任何事情上面。他的爱情,犹如他的音乐是一样的。我羡慕这样的贝多芬。

在《贝多芬传》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的是一个不向命运投降,敢爱敢恨的贝多芬。他有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却是不幸的。他总是交替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而这些无疑都成为了他灵感的源泉。当他的爱情背叛他的时候,他

也会绝望,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贝多芬是热情的,但是他却不会滥情。可以说,他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第一个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个人的自私离开了他,是他一度萎靡不振。而拯救了他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另一段爱情,而是他挚爱的音乐。当他再次爱上他所认为的永远的爱人的时候,两个人却因为误会和时间的交错又一次离别了。再次被背叛的贝多芬,用了各种方式去报复他的爱人,只因为他的爱转变成了恨。可是,就像是俗话说的那样,爱的越深,恨才会越深。热烈的爱情只能演变成浓烈的恨,我不知道贝多芬在死之前是否有察觉到这一点。但是,我想他应该是有发现的。毕竟在他的一生,他都是未婚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不再相信爱情了。

像贝多芬这样的一生,悲苦的一生,其实现实中会有很多,只是我们都没有发觉到。但是,要找到像他那样的爱情,在我眼里,现如今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的。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悲观,但是时下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这其实不能算是个人的领悟,而是这个社会下,大家的感慨。

或许,大家会觉得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这一点,我并不想去否认。可是,是不是忘了换个角度去看待他的一生呢?他的确童年没有享受到家的温馨,甚至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仍有他所爱的家人;他的确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但是他深爱过两个人;他的确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以致于失聪,然而他依旧可以创作,挚爱着的音乐还是陪伴着他度过终生。

试想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有真正爱过的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事业。眼下要找到一个会全心全意爱着对方过一生的人,简直比找正版商品还要难。时下要找到一个不抱怨自己工作的人,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佩服贝多芬的。事实上,在我眼里,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佩服并且尊敬他的。究其一生,我想说他是个伟大的人。纵使有很多人讨厌,甚至是厌恶他的人品,但是这些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贝多芬在音乐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曾鄙夷过他的人,或者是那些对他恶言相向的人,在听到他的音乐的时候,都会为之折服。那些在他失聪表演失败时嘲笑过他的人,都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他们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对贝多芬的意义。即使是失聪了,他仍然会想办法进行创作,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他对音乐的这份执着,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的来的。

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其实,贝多芬展现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心爱的事的执着,还有那份勇气和不屈。无论命运怎么样捉弄他,他都会紧紧的咬住它,不向它低头,就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现在的我们都缺少了这份勇气,我们都一再的屈服于命运了。难得有人跳出来反抗的时候,我们竟会用一种惊奇的眼光像看异形一样去看待他。当然在那个时代也会有这样的目光,只是贝多芬不在意,而现在的人太过在乎了。

在写这篇报告的时候,我又一次让自己沉浸在了贝多芬的乐曲中。我发现这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觉得仿佛是在他的精神领域里。我相信“如果你不能读懂作者作曲时的心情,那么这首乐曲对你就是噪音”这样的话。因此当我在看完《贝多芬传》的书以后,我觉得我离他又近了一步。

《贝多芬传》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在书里写道:要使心灵惯于愁苦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回忆着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在最颓废的时候,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将忧郁的情绪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贝多芬是渴望幸福的,他也是渴望痊愈的,他充满了希望。在他所作的曲中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明快的节奏。这些轻快的旋律,是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创造出所需要的欢乐。也正是他所创作的欢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贝多芬就是一个伟人,他用他的音乐鼓舞着一代代的人们,他用他的生平给予人们希望,告知人们命运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放弃希望,放弃快乐幸福的权利。虽然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会令乐曲的意味有所变化,但是我相信贝多芬想要表现的那份积极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我敬仰这位用毕生精力来创作希望的音乐家—贝多芬。

推荐第8篇:读《贝多芬传》

读《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遭遇可用苦难二字来概括,艰难的童年、受耳聋酷刑的青壮年,以及“几乎毁灭生命的爱情”等等,都让多愁善感的他濒临狂乱甚至毁灭的危险。贝多芬从心底呼喊:“哦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吧,就是一天也好。”

贝多芬的作品给人的不是那深深的悲悯情怀,而是哈姆莱特式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悲壮。音乐给他生命,或者说他的生命在音乐中流淌。让我借用罗曼•罗兰对音乐的一段抒情文字来说明贝多芬对音乐和生命的理解吧:“音乐,你抚慰了我痛苦的灵魂;音乐,你恢复了我的安静、坚定、欢乐,恢复了我的爱,恢复了我的财富……”生活让贝多芬失去了许多,他也从音乐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宝藏。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讴歌欢乐。他的《第九交响乐》,原题为《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束的交响乐》,苦难的人生历程,他却以欢乐作为结局。他在维也纳病倒了,弥留时做了三次手术,然而他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善。”罗曼•罗兰用一句贝多芬的原话概括其一生———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贝多芬用一生的苦难和抗争,印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

贝多芬以《英雄》勇往直前,以《命运》向命运挑战,以《田园》作为自己的心灵家园。

缓缓地合上书本,我的耳旁似乎还有贝多芬生平的交响余音不绝。我又忙着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我知道,从书籍展开的宁静中,我获得的不会只是一个多钟头的安静。我的心境仿佛在清澈的泉水中洗过一样,枯绝的激情重又泛上心头。我耳畔缭绕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雄浑声响。攥紧手,我似乎要扼紧什么……

命运在自己手中,苦难无法剥夺。

推荐第9篇:读《岳飞传》

读《岳飞传》

江津区菜市街小学五年级四班 任建宇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星期天,我怀着遨游书海、探索知识的精神,翻开了世界名著《岳飞传》。

这本书从岳飞刻苦学艺、岳母刺字、南征北战平内乱以及汉奸秦桧屈膝求荣、陷害忠良等故事,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岳飞传奇的一生。 “岳母刺字”千古流传,“枪挑小梁王”、“青龙山智破金兵”等精彩绝伦的故事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坚忍不拔、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我钻进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久久徘徊,心潮跌宕起伏。

在“认义父刻苦学习”一章节,我对幼年的岳飞敬佩不已。由于环境的变迁,岳飞在沙地上练习写字,也成就了一手龙飞凤舞的好书法。岳飞凭借毅力,自学研习《孙子兵法》,靠智慧和求知的恒心领悟了其中的要旨。正是他的勤学上进,13岁时岳飞的箭法就达到了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的境地。

为挽救民族危亡,岳飞带领他的军队与敌人做殊死斗争,屡战屡胜。精忠报国、侠肝义胆的岳飞已快要将金兵驱逐出宋国的边境,却在牛头岭一仗后被昏庸的皇帝用“十二道金牌令”召回京城。书中秦桧杀害岳飞、陷害忠良仅仅只是为了报答金兀术的几顿饭菜与许多的金银珠宝。 读到这里,我内心激动不已。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英雄气魄千古流传。而奸臣秦桧至今仍被人们唾弃。当今社会,人人都不会容忍秦桧这样的卑鄙小人,为了个人的私利,损害民族甚至国家的利益。

岳飞是一位威武的将军,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的诗,其中《满江红》更是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不能遇到困难就服输,遇到危险就后退。

读完《岳飞传》这本书,我的感触很多很多,岳飞高大威武的形象在我心里久久伫立。我要以岳飞为榜样,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第10篇:读《朱镕基传》有感

铭记——读《朱镕基传》有感

热动21马晓东2012010648

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被提上前所未有政治高度:中央颁布各种规定,领导也就反腐频频发声。现在平均每天有396名党员和公职人员受处分,每两天一个厅级干部“中箭”,每月一名省部级干部“落马”。反腐斗争高压态势已基本形成。

配合着习主席的“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反腐风暴的严厉态势,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人,即使他早已退休,留下来精神还在传达着一种信心,一种鼓励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不惧险阻,继续大刀阔斧地推动改革进程的信心。百姓提到他时说,只有他镇得住贪官,因为他不怕死。只有他敢改革,因为他不怕得罪人。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政坛上,他因为在职时执法严厉,他得罪了许多权贵,退休后,中央对他加强了保护,他渴望过平民的生活,可惜做不到。他就是国务院前总理,刚正不阿的反腐英雄——朱镕基。

他是一个孤儿,尚未出生,父亲早逝,九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 他命运多舛,在湘西求学时,染上了霍乱,几乎死去。后来靠着奖学金靠完成的学业,以湖南状元的身份考进了清华大学。心理学表明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的。强势的一方,都是以弱势的一方为代价。弱势的一方,都是以强势的一方为标杆。如此他的铁腕也许就能说通。

纵观朱总理的人生,结合他儿时的苦难、奇迹与政坛上的作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作为遗腹子,并痛失双亲,在封建世俗的目光中,他就已经悟出了世间的冷暖炎凉,懂得了不自强就没有活路的道理,同时也逐渐养成了争强好胜的倔强性格。反观仕途上的朱总理,当选上海市市长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他刚毅率直、嫉恶如仇的表现可见一斑。

儿时在读书过程中他就表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不仅能够背熟《水浒传》的许多章回,而且还能够将书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绰号,一个个背出给

大人听。反观庙堂之上,他在各种外交场合引经据典、智慧过人,凭借雄辩的口才,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人格魅力,还展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决心与意志力。

1987年在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时,他还兼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来,他调到上海任市长、再调入国务院任副总理,作为导师善始善终,坚持把4位博士生指导毕业。朱镕基对他所带的博士生,从论文的选题,到论证的方法,逐一过目,论文最后的答辩评语,也是他亲自拟写。

中国从来不缺政治人物,但极其缺少政治明星。所谓政治明星,那就是富有人格魅力的政治人物。但绝大多数政治人物缺少人格魅力,所以当其离开他的政治位置的时候,自然就容易被人忘记,容易让人想起“人走茶凉”,“世态炎凉”这样的成语。而当一个政治人物充满人格魅力的时候,即使他距庙堂之远,但依旧能够影响世界,朱镕基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则威。这是他最喜欢并且一心恪守的名言。

第11篇:读《毛泽东传》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朱贤良1190103012 工会学院11级企事业文化班 这几天拜读了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大作《毛泽东传》。之所以选择他写的《毛泽东传》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局外人”——所谓“旁观者清”,其次是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除写过《毛泽东传》外,还著有《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以及《人类的四分之一》等。由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他的著作应该不包含对毛泽东的过分崇拜,亦绝不可能过分贬低,唯叙述客观事实而已。

毫无疑问,毛泽东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前几代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自孩提时代起,就不知道听说过多少称赞毛主席的话。也确实他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伟人。无论功过几分,他的功绩和贡献都不可否定。

坦白说,我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当然我绝不肯定他犯的错误,他晚年犯的大错,给党和人民、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一点我绝不含糊,是非应该分明。我只崇拜他优秀的、可借鉴的地方。

对毛泽东的评价,最妥当的应该是邓小平吧,他说:“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我崇拜和欣赏毛泽东是因为他从小就显露出了领袖气质。1906年秋,13岁的毛泽东就写过一首小诗——《咏蛙》,诗中他写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依稀记得这首诗是他在小学时受罚时写的,遗憾的是我却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只记得当时毛泽东并不算是一个规矩的学生,所以他和同学们在老师外出后就玩去了,老师后来罚大家写诗,毛泽东于是把郑正鹄的诗“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稍作修改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虽是改写的,但却比原诗更有魄力,体现出毛泽东领导群伦、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怪不得当时他老师看了之后就评价:“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同时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善于以诗言志。在《毛泽东传》中作者威尔逊也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诗,尽管这些诗于他写文章并无多大益处(那些诗作者放到文中有些突兀,对他的叙述并不能加以佐证),可是他还是引用了,我估计他是太喜欢那几首诗,他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同时是一个“叛逆”的人,但我觉得这种叛逆十分必要,而且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必将起来“造反”。他的父亲毛顺生性情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毛泽东13岁离开了小学堂,整天在地里干活,为父亲记账。他种菜、锄草、放牛、喂猪,什么活都干。但他父亲一文钱也不给他们,不仅如此,给他们吃的还是最差的。甚至他父亲每月十五都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重来没有肉。然而,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则既没有肉吃也没有鸡蛋吃。毛泽东父亲的这种性格和作为就导致毛泽东13岁时和他父亲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冲突。毛泽东经过反抗,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通过与父亲的斗争,毛泽东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我仍然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个人认为,毛泽东的这种叛逆性格对他反对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大凡是伟人,都有多侧面的性格结构。”而毛泽东的性格具有“虎气”与“猴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1

气”的双重性,但“虎气”为主,“猴气”为次。他的“虎气”表现在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鬼、不信邪、敢作敢为的勇气,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其实湖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样的性格,这一点邓皓和极光在《湖南人是天下的胆》一书中有阐释)。他的“猴气”表现在机警过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灵活性,洒脱机趣、诙谐乐观的幽默感。“虎气”与“猴气”的互补,使毛泽东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开创出一代伟业。

我认为,毛泽东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不安的人。因为他过于自信,所以有时候显得与周围的人、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很难相处,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确实很难与身边的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这其实与他的经历有关,在早期他受到过党内很多人的排挤,长期处于权力的边缘或者说权力被架空了。他的这些经历导致他后来显得有些“孤僻”,成为了“孤家寡人”。到了晚年,他更是害怕有人像之前一样对待他,所以由于种种原因,他发动了一场浩劫。而正是这场浩劫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打了折扣。 不过,我想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晚年会犯这样的错。原因很简单,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百姓。早期他与农民走在一起,亲自考察过农民运动,所以最后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不奇怪。后来,他长期“被限制”在菊香书屋里,他和他最亲近的农民们失去了联系。最终被林彪、江青等利用发动“文化大革命”也并不稀奇。倒是提醒我们要结合实际,“实践出真知”。

我崇拜毛泽东还因为他拥有惊人的毅力。在《蒋总统秘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乘坐蒋介石派去的专机,在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飞抵重庆。当天,毛泽东一行下榻于林森公馆,蒋介石下午5点领着张治中、邵力子专程到林森公馆拜访毛泽东。毛泽东习惯性的一根一根地抽着烟,但当他吐烟时望着蒋介石摆手,立刻意识到:蒋介石是个烟酒不沾的人。于是毛泽东默默地把手中燃着的香烟掐灭。以后,毛泽东在重庆的40多天里,在与蒋介石的多次交谈中,一直克制着没有抽烟。蒋介石也注意到这个细节。事后,蒋介石对人感慨地说:“毛泽东的克制力真强,无怪乎他能成为我最强的对手。”毛泽东就是有着这样惊人的毅力,因而他才成为了最后的胜者。 我不知道自己的毅力能不能像毛泽东这样强大、坚定,至少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榜样。而要成就大事,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还欣赏毛泽东的博学。胡长明在《大智周恩来》中写道:“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不少人通晓中国传统文化,而周恩来和毛泽东又最为突出”。斯诺也说:“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我印象中看过电视里他和寺院的僧人谈论佛学,一个共产主义者竟然对佛学也那般了解。这样的人焉能不成功? 在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他老人家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不仅十分宽大而且十分简朴,大床的一半放满了整整一尺高的书籍。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此外,我知道毛泽东不喜欢经书,但却熟读了它们。他既喜欢读自己喜欢读的、感兴趣的书,也能认真阅读和识记自己不喜欢但是又需要读的书。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对佛学也那么了解吧!也正是这种爱看书的精神是毛泽东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使得他说话、写文章富于感染力和“煽动性”。

有人说,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说话是非常幽默风趣的,毫无官腔、多是口语,非常形象。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使用比喻,他能发动农民起义和这一点息息相关。 至于毛泽东的过错,有很多人都做过评价,我就不多赘述了。不管怎样,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固然客观,暴露了毛泽东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反映了他犯的许多错误,但是同样显示了他性格中的许多优点和他所做过的功绩。而我要做的只是“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伟人毛泽东也不是,但他的光辉形象依然熠熠生辉。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学习他的优秀的一面,尤其是学习他惊人的毅力,学习他敢为天下先和领导群伦的魄力,学习他博学的精神。

一言以蔽之,我需要像毛泽东学习的东西很多!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工会学院

第12篇:读刘少奇传有感

读刘少奇传有感

系 别:计算机科学 与 技术系 专 业 名 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 生 姓 名:周 裔 柏 学 号:0 4 1 3 0 4 1 2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红宦、导师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 26

第1页

摘要

刘少奇从一个农民工的儿子成长为工人领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袖乃至国家主席。在这一个未知的过程中,他那永不变质的爱国情怀,他那对国家与人民无私的奉献与磐石般的志气;他那不畏艰辛的意气与那大胆的智慧,他那坚定的信仰与那长远的目光;注定了他要成为“巨人”,铸就了他要永垂青史,为世人所铭记。

关键词:刘少奇的贡献;刘少奇的思想;刘少奇的生平;历史巨人

刘少奇从小就以爱国为己任,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立志报国;虽然没有像古代岳飞那样背后刺丹青,但他却是刺在了自己的心里。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小到大,刘少奇的爱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同学贺执圭也曾说“少奇同志身背‘勿忘国耻’的打字标语,手执写着‘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小旗,挺着胸昂首,振臂高呼… …他用激情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青年,他在1914到1920年间的表现中,他的同乡罗章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奇同志沉默寡言,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他是个忧国忧民、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青年。”也正是因为他的种种突出表现,早已开始不知不觉间为他自己的传奇开铺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少奇肩上的重担也越来越重了;但他却是不以这为苦,反而越来越斗志昂扬。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最后使红军战胜了敌人的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胜利的完成了长征,和狭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虽然成为了中央代表,但是他这确是到更艰苦、更重要的环境里去,为了工作他不畏辛劳;当时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组织干事刘泽西曾说“他办公、学习时手冻僵了,就在炭炉上烤一烤,或双手用力互相搓一搓,便继续工作”。1937年,刘少奇对山西抗战工作的指导中,坚持和灵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新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就;山西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兼政委薄一波说“少奇同志向我们指出‘当形势不利于我们前进的时候,要善于等待,不要冒险前进;但当客观形势的发展,是来潮,是高涨,就不要再等待,就要大胆的前进’。”我们不是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了吗?

刚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他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要的是什么。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同时作为一名中央党代表,他力尽自己的义务;1945

第2页 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还有,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对教育和鼓舞一代代共产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创立伟大的革命业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党的逐渐稳定与法律的逐步完善。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成为党的核心成员之前,虽然刘少奇一生都想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着,但他有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就在山西作战时,他曾主张提出“不在国民政府及其政府军队内组织秘密支队”的规定;不正确的搬到了山西新军中来,一度要解散决死队中的党组织,造成了思想和组织上的混乱。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他能知道自己的错误,能改过,并事后能深切反思。

他为真理而抗争,为人民而抗争。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实际上就指向了刘少奇。但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的的事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的刘少奇;在*后一段时间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被作为这场运动的最主要革命对象。当他发现林彪、江青一伙要打倒他时,他坚信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忠诚;坚信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坚信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和革命友谊。当彻底把他打倒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从中他悟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在如此的逆境中,他也视人民为神明;可想他早已将自己看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刘少奇他的目光长远,他也有自己的强国经济思想;他曾提出国民经济包括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关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的经济措导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有了基本的构思。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也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对后来都产生了极大声远的影响。

刘少奇早年投身革命,早把自己的一却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他毕生的奋斗目标,为此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在艰苦斗争的考验中成为中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子女曾说“他把自己的一却杜无私的奉献了给人民,死时却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没有哀乐,没有哭声;他为党披肝沥胆,死时确没有鲜花,没有党旗„„”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途所打到;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不惧世事变幻,就必须要拥有长远的目光;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也是有犯错的时候,只有悔心改过,才会使人生进一步升华;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的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想要发展自己,也要发展自己所处的环境。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可能到

第3页

死时也不会让世人所理解,但仍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信仰,因为总有一天会被世人肯定;我读他,读懂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在人民的心中早已死去,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1] 郭思敏,天羽编,《我眼中的刘少奇》,出版时间:1992年12月; [2] 何光国著,《历史巨人刘少奇》,出版时间:1998年9月1日。 [3]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输入:刘少奇简介

第4页

第13篇:读乔布斯传有感

读乔布斯传有感

经公司推荐我有幸阅读了《乔布斯传》,很快我就被乔布斯的生平所吸引,一出生就被人收养,几乎每年选择了一所学校才把大学三年读完(这在中国不可能发生),21岁就自创公司发布了Apple I,30岁被自已游说回的CEO斯卡利挤走。 42岁,乔布斯回归苹果,至今上演了一场改变世界的惊人演出,回顾乔布斯的36年的职业生涯,我深深被乔布斯的创新精神所打动,特别是乔布斯办公室里的一条标语,值得我们所有的人铭记。如果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镂刻在我们每个员工的心头,那也是大有裨益的。现摘录如下:“东方佛学中有一句话: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当今工作充满竞争的时代,必须要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姿态,不断地从工作中吸取生存经验,才能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只有时刻怀抱初学者的心态,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渐渐成长,最终在职场上站稳脚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这么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带着几只乌鸦到了非洲的一个小国家。几年以后,传教士死了,乌鸦却一代一代繁衍着,并且越来越多。这些乌鸦浑身都是黑色的羽毛,终日嘎嘎叫着,令人非常讨厌。于是,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射杀它们,许多乌鸦被杀死了。如果继续这种情况,那么乌鸦很快就会在这个国家中消失。幸存下来的乌鸦犹如惊弓之鸟,它们只要一看到人,就下意识地逃

跑。后来,乌鸦干脆躲到树林里,但这也不能保证安全。为了生存,它们把自己的羽毛染成了像树枝一样的灰色,并向当地的鸟儿学习鸣叫,渐渐地,叫出来的声音也没那么难听了,而是轻轻的,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微弱地哀求着。由于乌鸦改变了自己的颜色和声音,当地人就停止了对乌鸦的射杀。就这样,乌鸦在那个国家得以继续繁衍。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世界,你需要做的是学习,学习如何改变,怎样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证自己的生存。

当危机来临时,乌鸦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从危机中幸存下来。人类也是如此,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员,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主动地去适应工作环境,否则成功将无从谈起。如果将人看做一棵树,学习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

看一个人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关键是要看他会不会一直不断地学习。

现在要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找到了工作要站稳脚跟又得下一番苦工夫。如果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算你曾是公司的三朝元老,就算你是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你不能应付自己的工作,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命运了。

当你的老板或上司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通过学习使得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他当然会对你

另眼相看的。如果你还在埋怨老板不重视自己,不如冷静下来,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足,然后及时改正。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能力是自己所学的知识、工作经验、人生的阅历和老师的传授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的培养是和不断地学习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是金子,又何愁不会发光?怕就怕你还没把自己炼成一块真金。身在职场中的人应时刻保持初学习者的心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作为一个员工,不论是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公司视为学习的殿堂。你的知识对于所工作的公司而言是很有价值的宝库,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监督,别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的后头。只有当你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现在的自己跟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而成功的殿堂离你也越来越近。

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不仅仅是保持了那种初学者的心态,还有诸如坚毅、执著、强势、果敢、激情四射„„看来保持初学者的心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会向身边每一个人学习,只要有这样的心态,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工作是为了我自己,广泛的说是为公司尽一份微薄之力吧,有可能现在没有得到我想或者我应该得到的结果,但是我会继续,因为我坚信我付出都终会得到回报,无论物质或者不能看到的能力,我想我们都会得到,只要我们能这样想!所以,要幸福,快乐,自信的工作。

第14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东方之珠,熠泽中华

都说时代创造英雄,英雄改变时代。

在中国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出生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了中国革命,他用他的才学、智慧和谋略,领导着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领导着共产党人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属于人民的时代。他是东方时空里升起的一颗明珠,他用他的光辉照耀了整个中华。他就是毛泽东。

一直对毛泽东存着一份景仰之情,是因为他的才学和智慧。读了《毛泽东传》,看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才知道,原来毛泽东用来折服中国人的不仅仅是这些,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平易近人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意才是令人敬佩的重点。

毛泽东是一位诗人,他从小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虽然他并不喜欢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他有很好的记忆力,能够迅速理解四书五经里的意思。他是很有胆识的,他在《沁园春 雪》里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错,他是“今朝”里最闪亮的那颗星。在革命时期,《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在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是他鼓舞人民反对日本侵略,坚持同日本者斗争的强心剂,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矛盾的充分认识。他用这些文章,表明了他对革命的态度,表现了他的革命历程,他的这些文学贡献是值得我们珍藏的宝贵财富,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他的文学素养的体现,还是他革命历程的见证。

毛泽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从小就稳扎稳打,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革命历程中烙上属于自己的印记。在反围剿中,他能够正确分析蒋介石的意图,完成了漂亮的反围剿;在长征中,他站在敌人的方面思考问题,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不急不躁的应付着蒋介石的每一次进攻,带领着共产党人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人才,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秋收起义中,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向敌人防御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在与国民党内战时期,他又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一切反动势力都不会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人,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党的反动性,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打败国民党,给全国人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但是他非常地平易近人,这可能与他是山区农家子弟,从小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苦,对农民的疾苦体会很深有关。他虽然是领袖,但是他的吃穿却依然朴素,半点没有浪费的现象。他是人民的领袖,所以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他是人民的领袖,所以他能亲切地同农民交谈了解人民的需要;他是人民的领袖,所以他掀起土地革命,让那些贫苦农民得到应得的土地。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他又何尝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展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他55岁那年,即1949年10月1日,一声划时代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使全国沸腾。成立了!成立了!成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结束了,怎不令人振奋?怎不令人沸腾?怎不令人欢呼?即将开启的时代是属于人民的时代,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站起来了!而这一切的领导者——毛泽东,更是伟大的。

晚年的毛泽东虽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江青等人的引诱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他依然是人民心目中的领袖,因为他的光芒照亮了东方时空,洒向了中国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到了他的光辉。

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的共产党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0时10分在北京与世长辞,中国人民万分悲痛,纷纷走上街头吊唁这位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虽然已经驾鹤神游,但属于他的时代并没有结束,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作为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永久的保留下来,供后人细细品味,细细研究。毛泽东在人民心目中是永垂不朽的。

对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后人评论颇多,无一定论,也许后世会有更大的改变,但我始终认为他的功大于过,因为他开启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磨灭的事实。

我欣赏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

因为他是东方之珠!因为他熠泽中华!

第15篇:读乔布斯传有感

读乔布斯传有感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人物自传,由于不是翻译版,而是两个具有资深IT背景的作者用中文写的,所以读起来非常舒服流畅。

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不是教你如何学习成功的人,相反,整本书贯穿始终的只是乔布斯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

水果帮帮主拥有的是卓尔不群的创新与超前理念,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乔老的要改变世界的理念,他的专注,对自己创意的热爱甚至狂热,这是我十分欣赏的生活态度,它代表了思维与行动天马行空行云流水的自由。

“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30%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平庸的要好上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要好上50倍。他光用脑子想就能开会。Mac团队就是打造A级团队的一个尝试。人们说他们无法和睦相处,说他们会相互憎恨,但我发现A级员工喜欢和A级员工共事,他们压根就不想和C级的人共事。”

“这么些年来,我懂得了,要是你有非常优秀的员工,你根本不需要像照看婴儿般看着他们,”乔布斯后来解释,“期待他们有优秀的成果,你就能让他们做出优秀的成果出来。”

总之,乔布斯是个很可爱的人,而可爱的人,我确实对他们毫无免疫力。

第16篇:读《苏轼传》有感

读《苏轼传》有感

姐姐三月份的时候就推荐了《苏轼传》给我,今天才终于读完了这部50万字的巨著。古人读圣贤书时要沐浴、焚香、静坐、沉心方能开卷,而我是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段,在给老熊烧菜等待菜熟的间隙看书,好像有点辱没了这样高雅的读物,但对于一个中年妇女来说除了工作、柴米油盐之外可以留给自己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一、缘起

在我和姐姐很小的时候,爸爸教了我们两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和《念女娇 赤壁怀古》,于是我们被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宋词世界中。在我们十几岁的那段青春岁月里,有几个假期保持天天背诵一首宋词的频率,而选取的大多是苏轼的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这大概也是我们喜欢上苏轼的原因,他的词不仅是豪放,里面传达的旷达更能打动人。从幼时起我们就是苏轼绝对的粉丝,因为喜欢他还成为所谓的才女,我的经验是如果你能背诵五十首左右的宋词,而且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基本在一个小范围内就会被称为“才女”。我们姐妹二人从少年时吟诵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意气风发,走到了中年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相信还会念叨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起老去。

二、侠骨柔肠

侠骨柔肠是我对一个男人最高的评价。而对于苏轼,这样的评价视乎不够,太单薄。林语堂说过的:“苏东坡他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但他的人生和性格仍可从侠骨和柔肠两个方面去剖析。

何谓“侠骨”?他的身份虽不是侠,但我觉得他有侠气、侠义。他性格中的坦诚率真、放任不羁、恣意豪放是我最看重最喜欢的东西,当然这些特质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之中、体现在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他说“万事悠悠付酒杯,流年冉冉入双鬓”;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出生书香门第(不是一般的书香,唐宋八大家,他们家占了三个);年少成名,且名满天下;仕途三起三落,最高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的秘书负责写圣旨),最落魄时被关进监狱,遭到毒打,但无论何种人生境遇,他都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旷达超脱。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最高的体现就在于那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我12年写下的270余篇空间日记中,两次提到这首词。而当时都是人生最低谷,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抄写《定**》会让内心变得平静通达,很多事情也就想得开了。

何谓“柔肠”?虽然苏轼一直被推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亦有悲天悯人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苏轼的一生无论在京为官还是被贬地方,一直心系百姓,这是他的“柔肠”之一。比如《苏轼传》里描述他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堤,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诗词中流露出的一世浪漫,万古柔情,有三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柔肠”之二。

其一,《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写给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就将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写尽了。

其二,《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世上有多少感情并不是两情相悦,暗恋和单恋也属寻常,“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常有的事,求而不得就告诉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其三,《江神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是当年一个女粉丝听闻苏轼在西湖游玩,追了去,为他弹奏了一首古筝,对于这样美好的感情,苏轼用了“如有意、慕娉婷”,真的是把这种微妙的情感准确描写到了极致。

三、多才多艺的男神

苏轼一生写了三千首左右的诗词,作品量之大,成就之高,空前绝后。但如果你以为苏轼只会写诗词,那就太小看我的偶像了。苏轼同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他研制的“东坡肉”至今仍在美食榜上,他曾经亲自制墨而引发大火差点烧坏房屋;他以画竹爱竹著称,曾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当我读到这首诗,真的被这位可爱的偶像逗乐了。

苏轼从来都不缺少粉丝,但他万万没想到一千年后,还有两个女粉丝从十几岁迷他一直到四十几岁未曾改变。他用他的诗词穿越时空教给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和感情的花开花落。在工作的茶歇时间写下这些,我该从《苏轼传》的神游中回到办公桌上的《习仲勋传》了。中秋节快到了,用苏轼的一句词结尾,送给我思念的亲人、朋友,“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17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工程管理 周伟聪 3116210053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卒于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主席对于中国的独立与发展来说是具有独一无的地位的,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剥削阶级,走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的命运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他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并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学期在历史老师的指引下,我读了《毛泽东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领袖的成长史,明白了一个人如何从一个懵懂无知小孩子成长到指引万千百姓前行的伟大领袖。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历程我们值得品味,推敲。毛主席的一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书中也讲述了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其中我体会比较深的主要以下几点: 一;毛主席是一位热爱读书,手不释卷的人。毛主席从小就酷爱读书,小时候经常拿着一本《水浒传》,一有空闲便把书拿起来读。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他的父亲见状骂他“懒而无用”,不好好种地只知道读一些没用的书,逼着他去耕地,抬粪便。可毛泽东仍然死心不改,干完活之后就躲在墙角继续看书。那倒也是,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农民,不爱田地的农民是不存在的,在他的父亲的眼中,田地就是他们的全部,他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躲在书堆里变成秀才,而是要他们的孩子老老实实的守住这份家业。可是极为叛逆的毛泽东不但不听父亲的额劝谏,反而越演越烈,读的更加疯狂。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敢于坚持自己想法的人,敢于同权威作斗争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如果一直被一些条条框框所拘束,那么人类因为自由而具有的能量将无法得到完全的释放。中国的古话说的好啊: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也许能干大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机灵的脑袋,坚毅的决心便无法成就自己,实现梦想。到了老年的毛泽东也依然手不释卷,即使躺在了病床上,可是床边的《资治通鉴》仍然与之形影不离,虽然这部《资治通鉴》不知道他老人家读了多少遍了,可是每读一遍他便能从中吸取教益,将书中的治国安邦之道挖掘出来,运用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在当今的社会中,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文化是如今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去阅读书籍来充实自己。一代伟人尚且孜孜不倦,何况我们小老百姓。

二;毛主席还具有伟大的抱负和睿智的头脑。毛泽东十六岁离开家乡,临走时他的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走时毛泽东写了一首诗放在桌子上,便走了。这首诗是“孩儿离家去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新中国的另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志存高远的抱负和行动力啊。光有伟大的抱负当然不

够,还需要睿智的头脑来思索问题,排除疑难。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曾说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当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国民对于未来感到迷茫与彷徨之时,也是他以睿智的眼光写了《论持久战》来稳定人心,军心,指引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顽抗到底。

三;毛主席还是一位果断出手,勇于实践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吧!我现在也有着许多的不解与犹豫,到底我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呢?有时候做一件事情之前,我觉得他是对的,可是经过别人一说,我又会发现他们说的也有道理。于是我就矛盾了。当我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我就不敢确信自己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有时候,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会显得犹豫不决,我这么做是对还是不对呢?我应该做什么选择呢?比如高考之后填志愿的时候,我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应该填什么,只想要找点以后有机会赚大钱的专业。面对诸多的专业,我显得很不果断。看完这本书,我决心以后做完决定便不再轻易更改,面对机会也果断出手。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积极探索各种思潮,先后奉行各种救国途径,创立工人夜校,组织工人罢工,担任国民党职务,谋求救国之路;在被国民党清洗后,党中央在文斗中苦苦摸索时,毅然带领起义军发动南昌起义,得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真理,并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来上大学,学习了很多的只是,可是很多人到了社会上却总还是笨手笨脚,无法将自己所学到的只是,应用于实践当中。足见我们的实践能力有多弱。所以,以后我应该多多参加实践活动,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这些皮毛中。许多的真理是学校无法传输的,只有自己去切身的体会才能得出体会,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当然,毛主席再伟大也是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作为毛主席一身中最为重大的污点,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判断方法来审核他的过错。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发展的人,学习他的爱好学习,伟大抱负以及勇于实践。认清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成就梦想。

第18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1号

读《李鸿章传》有感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

——梁启超

近日,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这一课程,讲课中老师多次讲到李鸿章,并且给我们播放了关于李鸿章的视频,因此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鸿章到底是一根什么样的人呢?

对李鸿章的了解,大致是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

军事方面

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而之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也是因为他的军事用在了对国内人民的镇压,而不是用之于入侵的列强。

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

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始终是随着曾国藩的,而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以奕在中央、以李鸿章为首地方大臣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

当时世界的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进而崛起,李鸿章等人正是看到此般情形才萌生了洋务的念头。

所谓洋务,在李鸿章眼里看来就是洋人办的事务,他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他所行洋务之事,主要在军事和商业两个方面,而商业方面却由于官督商办的性质决定了其本着为军事服务而非为国家富庶服务的本质,因此李鸿章也不可能使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也注定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成为炮灰宣告解散,也令李鸿章从前的好名声一扫而空。洋务运动李鸿章失败的原因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就像梁启超所言:“李鸿章的问题就是他不学无术。”如此,便也足够解释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有民政;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良”,却不知道西方列强改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湮灭,他本可以就此死去留下一世英名,却苟活了下来,艰难、忍耐着又走了几年才到了人生的尽头。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李鸿章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不想主动挑起战争误用友好策略应对战争而延误看战机;由于用人不当、骄傲轻敌而接连败退;由于海军战略失误而致全军覆没„„

也有说甲午战争,各处将领闻风丧胆不敢应战,果真如此便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帝国在作战。就算是一人之力相较一国之力必败,若当时倾举国之力也犹有不可胜之之势,所谓国力相差甚远,未战而强弱胜负已定矣。

外交方面

在外交上,李鸿章有着“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好处,那么我就去死!”的血性;李鸿章有着会隐忍、有着精湛的外交技巧,但是外交的决定权不在于参与者,而在综合国力,因此建立在摇摇欲坠之大清帝国上的李鸿章,外交生涯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生涯。

李鸿章之于外交,主要在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满洲条约》,其实前两者实在处于被动,姑且只能说他是凭借自己个人能力去跟西方列强讨价还价而已;后两者则是以他为代表主动争取的,即牺牲北方大面积领土、铁路修建等权利与俄罗斯联合。

也许有人会把李鸿章《中俄密令》等条约中的外交行径看做是一种卖国的行为,把他看作是宋朝时的秦桧,然他的这些行为充其量只是利害得失的问题,不是正邪的人性问题。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位日本人却这样对他做了公正的评价:“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代表。他就像是一直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那种唯强是从,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强大的容忍力,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的厚脸皮和坚强个性,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辞令,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狡狯却又有城府,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自大的性格,还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见识,也没有诸葛亮那样治国的胸襟,不过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古板,学究气。他能够以逸待劳。凭借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地从容解决各种艰难、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很少见能与他相比的。”在我看来,李鸿章缺乏学识却饱含阅历;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却显得苟且偷生没有魄力;能言行一致担负责任却始终孤独挣扎着;责备别人看不清时势却无法利用时势。

现在的人、今后的人对李鸿章是褒也好,是贬也好,但对于他“文忠”的谥号以及梁启超所题“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的评价想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的。

第19篇:读邓小平传 有感

读《邓小平传》有感

《邓小平传》,理查德.伊文思著,1996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书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十五章 ,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他于1904年出生,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1947年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1959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他迈上了荣誉的顶峰,更走过了腥风血雨,而对他人生经历最好的概括莫过于“三落三起”。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此为 “第一落”。 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此为“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此为邓小平的“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此为“第三起”。

患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大智大勇。“三落”一次比一次沉重,“三起”又一次比一次辉煌。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他常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没错,他一心想着人民,想着中国的发展,想着尽快让中国富强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于是他呕心沥血,以前所未有的经济思想带领着整个百废待兴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1980年,我国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兴办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实行特殊的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1985年,《时代》周刊以邓小平的头像作为封面,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中国这一曾千疮百孔的国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再次立足于世界,迈向了富强!

引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语:德才兼备,军政皆优,非凡帅才。正是这样一代伟人以他睿智的头脑和不屈的精神,挽救了整个中国。我们的国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出了阶级斗争的阴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进了世界,迈向了发展与富强。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开创者,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第20篇:读爱因斯坦传感想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 要理解这样的人,唯有把他看成是为争取永恒真理而斗争的战士”,爱因斯坦如是评价牛顿的。同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想读懂爱因斯坦,也必须把他看作为争取真理、人道和和平而斗争的“战士”。

开始先介绍一下爱因斯坦,他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成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业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1)以布朗运动为代表的早期研究工作;(2)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推动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的发展,开辟了原子物理的时代;(3)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并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可见,他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地位的卓绝。因此,列宁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革新家。”

以上已经完美演绎了爱因斯坦追求科学真理的奋斗历程,其中不乏有与之种种科学追求的精神息息相关,在这就不一一列举;同时他还是一位争取人道主义与和平而斗争的坚强战士。他认为,为社会服务是人类生活的原始涵义,还有他竭力为“和平”和“博爱”奋斗等等。在这几点上,爱因斯坦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同样也明确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这本书的时候,我被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深深地震撼了,特别是他爸爸送的罗盘、偶然得到的几何书,这些都冥冥对他后来的学术指明了思想发展的方向。可见对于今后的我们来说,要想清楚的认识某种东西,就必须先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敢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完全摆脱了学术权威们对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想的教条主义的垄断和专横,这其中还必须要求对日益成熟的科学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同样也在向我们传递这一种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学会思考,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当然书中最后还讲到爱因斯坦远离祖国的政治避难的艰辛历程和为反对原子屠杀而斗争,这也正练就了他那种为博爱和平努力的决心。这也正是他的除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外,呈现给世人伟大光辉的一面。

总之,通读了这本《爱因斯坦传》之后,感触颇深,不仅是从中读懂了伟人的杰出的物理成就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伟人背后的种种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里我向这位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传怎么读
《传怎么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