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茶禅语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3 18:07: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首届禅茶博览会

首届禅茶博览会,生态铁观音和中药养生香成新宠

第二届北京茶博会暨首届禅茶博览会5月11日如期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心传茶业应邀参加了本次博览会。

这次博览会展出的茶品有绿茶、红茶、六堡茶、台湾高山茶、武夷山岩茶、铁观音等,而铁观音依然成为众多产品中的佼佼者。铁观音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主要产自安溪、华安、官田等地。它独有的观音韵深受国内外茶友喜爱,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淡绿,溢味鲜爽,香气清高,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心传茶业此次提供的铁观音之所以吸引那么多品茶者的驻足,原因在于第一它的生长环境海拔在800米以上,生态高山茶园,环境优美,无污染,施用有机肥,绿色,环保;第二茶品送到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公认的质量和诚信的基准的SGS机构检测,结果对比符合欧盟标准,这既是对广大消费者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我们从事茶行业的职业道德。心传茶业选送的高山铁观音“禅—觉”获得“妙济杯”禅茶比赛金奖也是实至名归了。

参展中,很多朋友问我们一个问题,何为禅茶。禅茶就如茶道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从狭义来说,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广义来说,藉饮茶而习禅,藉茶艺、茶礼修禅道,属茶道的一种。茶道所修之道可儒、可道、可佛,茶禅则是专修佛教中的禅道。从茶中体悟禅,香自然而然也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焚香品茗,感悟茶中禅意,超世离俗。

此次心传茶业带来了富有特色的中草药养生香,中草药具有一定气味,与其性味相关,也是其功效的物质基础。中药熏法防治疾病的历史悠久,它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呼吸道疾病重要的辅助疗法之一。以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组方,可达到预防呼吸道疾病 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芳香中药香气作用于大脑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心情,使人精神振奋,免疫功能增强。 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更注重养生,此次带来的几款养生香成了大家争先抢购的宠儿。

为期三天的博览会,收获颇多,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经验还不足,我们将会总结经验,不负众望,以更好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展会。

推荐第2篇:禅茶一味推广6

禅茶一味推广方案

目前茶楼刚开业,市场知名度不高,需要进行系列推广活动。瑞昌市场现以茶餐厅居多,单喝茶价位在60元左右,我茶楼定位相较更高档更纯粹,与此同时顾客群体没有那么大众化,针对的是商务人士、文化人士、公司白领等。 一 文化活动:

1、1) 内容:举行赛棋、书法比赛、书画展、剪纸艺术展等; 2) 洽谈单位:文化局、工会、老年大学等;

3) 费用:提供场地、茶点、茶水约2000元;评委赠品约1000元;报纸广告为资源置换; 部分店内外广告、电视广告费用5000元;合计8000元; 4) 收获:提高文化底蕴、增加文化人的参与性、借题做报道扩大宣传。

2、1) 内容:举行茶艺DIY、品茗会等;

2) 参与对象;邀约瑞昌同行、市场上有意参与人士(需要找至少一位名望较高人士);

3) 费用:提供场地、茶点、茶水约3000元(茶艺DIY需要较多茶具、品茗需要好茶叶);报纸广告为资源置换; 部分店内外广告、电视广告等费用5000元;合计8000元;

4) 收获:增加同行交流、加快市场融入、扩大市场知名度、借题做报道扩大宣传。

二 其他氛围等

1、1) 店内; 二楼走廊:比较长且色彩朴素,容易形成视觉盲点,建议中间点缀一些古色古香的红色灯笼;

2) 绿色植物:所有绿色植物几乎一模一样,这让原本就比较相似的房间布局更加雷同,容易视觉疲劳,建议适当更换一些盆栽,在大小、造型等方面做些搭配,更具情趣化;

3) 棋书等:为了增加文化气息,建议可以购置几幅象棋、围棋供人借用,再添置些文化味的书籍。

2、店外

推荐第3篇:禅茶茶艺表演解说

禅茶茶艺表演解说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汉时,甘露禅师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茶圣陆羽自幼生长在寺庙中,茶与佛门结缘2000余年。禅茶是采用严格地融于佛法的加工工艺,经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以茶参佛、启迪佛性﹐昭示佛理。“莲缘禅茶茶艺”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放下世俗的烦恼,赢得一时宁静,暂抛却功名利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品一壶莲缘茶,领略一下茶禅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推荐第4篇:迎新禅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迎新禅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参加成教学院2009/2010年上学年迎新晚会,现在请各位欣赏“了尘禅茶茶艺表演”。

(幕未拉开时的开场白)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汉时,甘露禅师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茶圣陆羽自幼生长在寺庙中,茶与佛门结缘2000余年。禅茶是采用严格地融于佛法的加工工艺,经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以茶参佛、启迪佛性﹐昭示佛理。“了尘禅茶茶艺”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放下世俗的烦恼,赢得一时宁静,暂拋却功名利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品一壶莲缘茶,领略一下茶禅真谛。

一、祥云遥至(焚烛点香)

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见。炉香乍热,法界蒙熏,海会菩萨,悉来云集。 让这袅袅的香雾,幽雅的梵呗,平和我们的心境,一扫胸中的愁云。

.二、

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三、众缘和合(介绍茶具:)

佛对众生是无缘大慈的,也正如我们对各种茶具的喜爱一样不分彼此。佛教的基本观点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而成就,失去其中一个环节,就有可能无法完成。所以,我们要尊重世间的每个人与每件事。一如我们眼前的茶具,样样平等无有差别。

四、不染尘埃(清洗茶具)

佛教的僧侣及信徒们在四月初八“佛诞日”时要举行浴佛法会,即用香汤沐浴释迦太子像。我们烫洗茶具时也可使茶具洁净无尘,也昭示出礼佛修身可使心中洁净无尘、心无挂碍。

五、法轮初转 (清洗茶杯)

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存在于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则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洗杯时,祈愿大

家可以因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世间的一切都在转变之中,我们无法寻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这就是宇宙的真相。人生亦复如此,籍此可以完善提升自我。

六、佛祖拈花(鉴赏干茶)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she)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七、入世济生(投茶入壶)

地藏王菩萨为救度众生曾表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无量劫来,于地狱烦恼火宅,化现清凉莲池。茶亦似人,长于山林,耐寒忍暑,刚经火烹,又临水煮。投茶入壶,如菩萨入世,泡出的茶汤振奋精神,在此茶性和佛理是相通的。

八、万缘放下 (第一泡清洗茶叶)

走入红尘,利益人群。首先要把自身的烦恼牵挂丢弃,褪去最后一丝无明,彻底奉献大众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就是一尘不染,诸佛菩萨追求的都是大彻大悟,照见五蕴皆空,开显般若智慧。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既是无量智慧,佛便具有这样的智慧。

九、漫天法雨`(高壶冲泡,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豁达开悟。

十、偃溪水声(壶中茶水注入公道杯中)

师备禅师曾指引初入禅林者以倾听偃溪流水声为门径,参禅悟道,

杯中之水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助人觉悟。

十一、观色悟空(观赏公道杯中茶汤的品相)

菩萨无所住而生其心,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度一切众生,却丝毫不执着功德。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袅袅,使人如沐春风,心生善念。

十二、甘露遍洒(用关公巡城的手法分别注入各杯)

普施甘露是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法门,而茶古称甘露,先苦后甘,可见佛茶一理,禅茶一味。

十三、反归自性(翻转闻香杯

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天地万物,无不受到佛的慈悲爱护。转五浊恶世为清净佛土,转迷惑颠倒为皈依正觉,转三涂苦难为人天善果。

十四、普渡众生(敬茶)

第一杯茶我们用以敬奉天人导师众生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主泡者念甘露水真言:南无苏噜婆耶 怛他夜哆耶 怛侄他唵 苏噜苏噜 钵罗苏噜 钵罗苏噜娑婆诃;

甘露水真言念毕由解说员念献供偈)

献供偈

此茶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济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 随愿皆饱满 愿今施者得 无量波罗蜜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养

十五、祥开泓境 (请分茶者将茶分送至各位茶客手中)

佛发大慈悲心,大愿力,在此祝愿各位永在吉祥泓境之境。

十六、香雾空蒙 香光庄严 (闻香)

经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道德生活产生的清香持久不失,不受顺风、逆风的影响,且是最好的庄严。将闻香杯轻轻提起,双手拢杯闻香之后用双手轻搓杯子以便闻香,这沁(qin)人心脾的馨香可怡养身心。

十七、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十八、三业清净(持杯)

我们把持杯的姿势,即用拇指、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杯底,形象的喻为三业清净。指我们能够控制自己身口意三类行为,不受染污,起心动念,举口动舌、举首投足能为自己和别人带来欢喜。

十九、随波逐浪(品茗)

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便是随波逐浪,随缘接物。品茶也应如此,将茶汤由舌尖滑至两侧再缓缓咽下,自由地体悟茶中百味,还可能从茶汤中悟出禅机佛理。品茶分为三口,其中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为品。

十、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九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

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二十一、乘愿再来(道别)

丛捻禅师曾云:自古禅茶一味,茶要常饮,佛要勤修,品过茶后要谢茶,谢茶则是为了各位以后相约再品茶。人生如茶,每一片茶芽儿都是许多机缘巧合的结果,阳光,气候,泥土,雨水,采摘的时间与制茶者的用心„„有了这些条件,才会绽放出一瓣清香。所谓缘起而聚,茫茫人海难得的是个“缘”字。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世间万事皆不过的是缘分。“缘”是大家能够相遇,“份” 却是决定着我们能否在一起更长的时间。 有缘即至无缘去,一任青风送明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让我们常怀感恩的心,慈爱世人,恩惠万物。 愿大家六时吉祥!

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南无阿弥陀佛!

推荐第5篇:人生是一壶禅茶美文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推荐第6篇:茶禅一味每日禅话875

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1\" width=690 height=460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3.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Jfa2mf2%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1\"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1\">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2\" width=580 height=733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9.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JJP1658%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2\"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2\">

温水沏茶,茶叶似枯木静浮水面,鲜有茶香;沸水泡茶,茶叶似入水活鱼,上下翻腾,几经沉浮,最后抵达壶底归于平静,此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芸芸众生若茶叶,如无艰难磨砺,风雨洗礼,经受岁月浮沉,怎能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3\" width=690 height=426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7.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KzoQSd6%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3\"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3\">

人生如茶,浓淡冷暖各有缘法。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必叹时运不济,不必伤无力自拔。品茶的人会举起茶杯告诉你:“所有的荣华和清苦,都应该像这第一泡茶一样,润杯即可倒掉,喂给野花杂草。”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4\" width=690 height=420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9.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KV4JW28%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4\"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4\">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5\" width=690 height=430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5.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Lmz0oc4%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5\"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5\">

春茶苦,夏茶涩,人生在世,就算再顺利,也离不开“苦涩”二字。佛家有云“苦集灭道,亦为四谛,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贪嗔痴念之集,寂灭涅槃之灭,想要通向极乐之道,就应“苦当之,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茶如禅意,初尝茶之苦,二尝茶之涩,三尝茶之悠扬,再尝茶之余香,最后茶之清幽与人心合一,由苦及乐。茶禅一味,亦如人生,初而涉世浅,深受外界打磨之苦,久而久之,圆而不滑,外圆内方,乐于世事却不改其本心。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6\" width=690 height=383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13.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LOh7C5c%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6\"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6\">

品茶如品人,人品如茶品。一个人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更在于鉴赏其色、香与味,体会其苦、甜与醇,领悟其淡、雅与和。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体会人生百味,达到天地人和相通的境界。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这是品质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质的人同样也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当你端起茶清茗入口,芳香馥郁,清新透体之时,是否也在品味你自己呢?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7\" width=600 height=895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8.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MiU1p87%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7\"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7\">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8\" width=690 height=476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9.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MNE1i48%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8\"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8\">

泡上一壶茶,随着茶色的慢慢变淡,随着茶香的源远悠长,去找寻内心的纯真。禅亦如茶,执于一念而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于心间。茶禅一味,壶佛一身,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人生真谛,皆在这茶禅之中了。

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9\" width=690 height=425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2.sinaimg.cn%2Fmw690%2F001NwA71gy6SX7RyX6xa1%26690\" real_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9\" src_cetemp=\"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9\">

推荐第7篇: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考究

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考究

历史赋予和造就了巍巍南岳衡山,她以其风光独特秀丽、风景奇异迷人蜚声国内外,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着称于世。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南岳更加娇姿妩媚,绽放光彩,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南岳茶禅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人为南岳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发展机遇,给南岳旅游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同时步入了快车道,是南岳旅游的重要“文化名片”。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也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

一、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1.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幕阜山一衡阳一都庞岭复式背斜中的浏阳一南岳衡山隆起带,盘亘绵延八百余里。群峰突起,最高峰主峰祝融峰1292米,最低海拔为80米,相对高差1200余米,南北走向的七十二峰穿境而过,有43峰座落境内。四周为丘陵、盆地,是一座耸立于湘江之滨的孤山。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2.6万个/cm3,古云“神仙窟宅”之地,今有“天然氧吧”之称。其山水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中心。

据南岳史书记载,南岳历史文化曾经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一是南岳佛教开山鼻祖慧思大师创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时期;二是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潜心《黄庭经》时期,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先例;三是唐朝着名宰相李泌隐士时期等等。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特别是南岳作为中国较早的“茶禅一味”文化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南岳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南岳特产“云雾茶”,其中以高山云雾茶享誉国内外,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初唐时期就被列为贡茶。它是传统的石禀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发展下来的,它传承了南岳近二千年来的茶叶文化和禅宗文化。陆羽的《茶经》云:“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山谷”。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等许多着作和全国高等院校茶叶教科书均有记载。

好茶还需好水泡。在南岳烟霞峰下有个远近闻名的虎跑泉,是泡茶难得的优质泉水,“香茗佳泉”,相得益彰。虎跑泉甘甜清冽,历干秋万代,至今依然碧泉涌流,令人叹为观止。

南岳古寺,远追唐宋,现有佛教寺庙18处,道教官观5处。置身于南岳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得天独厚,于阵阵佛乐声中,尽享袅袅茶香,修心养性,品友敬客,普施甘霖„„无论是山上、山下寺庙,30在雅静、清寂的禅堂里,实现了茶与禅的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哲学理念和人文美学精神。 2.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南岳大庙历史悠久,是南岳之神享祀的主庙。所建庙宇气势恢宏,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亦有江南故宫之称。庙中东有道教八观,西有佛教八寺,佛、道两教及儒家文化并存于此,是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也是世界宗教史上一朵奇葩。

南岳大庙先后经历了宋、元、明、清6次大火和16次重修补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后,整体构制布局迄今未变。南岳大庙占地1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官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南岳大庙是历代帝王代表国家祭祀山川社稷的重要场所,民间祭祀活动也十分兴盛,历千年不衰,万年传承。每年有几百万人拜庙进香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其场景蔚为壮观。

南岳作为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文史资料及历代县志上均有记载,寺院现存碑铭颇丰,也是重要的佐证。游南岳、览古寺、品禅茶,已成为历代僧人、文人的雅事,如唐朝诗人李白有诗句:“衡山苍苍人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元代王旭《题三教煎茶图》诗云:“异端千载益纵横,半是文人羽翼成。方丈茶香真饵物,钓来何止一书生?”寺院方丈的茶香钓来的不止是一介书生,而实际上成就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两大学说:“茶禅论”与“诗禅论”。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句,表现了南岳作为茶禅源头的神姿天韵。而作为南岳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者,理应首推慧思大师。

慧思(515 - 577年),南北朝僧,俗家姓李,北魏南豫州武泽(今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从天台宗初祖慧文为弟子,得其衣钵,天台宗尊他为二祖。陈光大二年,慧思率徒40余人来南岳传法,他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于掷钵峰下,广集徒众,弘法讲道;后又在祥光峰下建小般若禅林(今藏经殿)。

慧思生平着有《诸法无净三味法门》、《次第禅要》等书,他被尊为南岳佛教开山祖师。他在南岳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因南岳寺院禅多,众僧念经,容易疲乏,于是他想到以茶解困,茶饮习俗首先在寺院兴起。有民间传说,“慧思禅师在和徒僧喝茶时,自已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徒僧。徒僧正欲接碗,慧思陡问:‘这一碗是什么?’徒僧一时语塞。”后人认为这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

慧思禅师对徒僧指问“这一碗是什么”,问得徒僧难堪,问题看似简单,但答好很难。谁都答得出,谁也说不清,引得多少茶人禅者,文人学士,咀嚼寻味,冥思探求,作出了诸多妙义无尽永远也说不清、答不完的答案。

南岳作为茶禅文化发源地。茶与禅宗的结合,主要有两个机缘巧合:一是寺院禅,因为茶与酒本质上不同,酒能醉人,而茶能醒人。众僧念经,容易疲惫困乏,于是以茶解困。茶饮习俗首先在寺院兴起;二是居士禅,唐代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关系密切,追求风流儒雅的生活方式与理想完美人格,常在寺院参禅论诗,僧侣以茶待客,以文人骚客为友,茶成为文人与僧侣交往的传播媒介。

3.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地位,得到广大文人墨客、政要、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南岳茶禅文化历史悠久。追本溯源与神农尝百草得茶解之有很深的渊源,已有可考证两千多年栽培历史,唐代南岳九仙观道人中有司马承祯等几任国师,南岳茶就成为贡品享誉京城,宋代理学家朱熹、张轼同游南岳时就在上峰寺品茶写下赞美的诗篇,明代王夫之留下了衡岳采茶十章的佳话,清代着名诗僧八指头陀写有留恋烟霞的南岳茶诗,近代的^***、周恩来、陶铸、^***等都留下与南岳茶禅的不解之缘。

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过: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这充分说明了南岳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多次来南岳对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南岳茶禅文化的发掘弘扬极为关切,曾先后为南岳“大庙”、“寺禅院”多处题词,阐茶禅一味之真谛,以对南岳作为茶禅文化源头历史地位的崇重。此外,不少当代国内外茶文化、禅文化专家学者,同样对南岳茶禅文化进行了大量深入和卓有成效的探讨。

二、南岳茶禅文化对历代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慧思大师为代表的南岳茶禅文化,在其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我国茶禅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一,开创了茶禅学说的伟大构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到南岳曾高度评价和赞赏“慧思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和尚,是中国佛教佛学天才”。后人尊称慧师禅师为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

其二,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茶禅境界。茶禅走进文学艺术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茶禅诗词歌舞、书画曲文,留下不少旷世佳作。

比如茶禅入诗,开辟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片新天地。

“茶禅一味”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像我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指出的那样:“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中国茶道》)。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禅渗透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渗透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渗透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渗透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茶、诗、禅浑然一体而臻于极境。

其三,茶禅天地造就了历代以来大批文人墨客。在余悦先生主编的《茶理玄思》中指出:“‘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茶禅新天地造就了大批英才,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这里需要作补充说明的是:

1.茶禅境界有助于人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锤炼。“茶禅一味”中所追求的“和、敬、廉、清、怡、静„„”等高远境界,对塑造人才精英的伟大人格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茶禅的叛逆精神。中国禅宗的基本命题是“人人皆可成佛”,禅门从这种强调自性成佛、自尊自立的精神出发,以致敢于离经叛道,“呵佛骂祖”,一扫儒学沉闷迂腐之气,给当时文人学者以强烈刺激,大大促发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总之,中国有了茶禅文化,有了“茶禅一味”这团心灵智慧之光,上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便增添了许许多多耀眼的光辉。

茶禅文化不仅是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实深广远。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就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推荐第8篇:莲缘禅茶加盟手册时间

莲缘禅茶加盟手册时间:2009-03-06 14:15来源: 作者: 点击:228次

企业文化

企业主语

莲缘禅茶

明心见性

企业宗旨

悟道莲缘持般若

济人禅茶行布施

企业理念

研究禅茶文化

传播正信佛法

创建和谐世界

品味清雅人生

经营理念

禅茶一味

广结善缘

服务商标 莲缘

品牌定位

中国禅茶的推广者

性 一

产品名称 市场价格 规格 批发 代理 类别 产品特点

雨前莲尖

1480元

500克

1200元

800元

顶级 初春时节,茶树蕴育了一冬的矿物质输送到茶芽中,内含物积累最为丰富。同时,北方零下十多度的严寒使害虫无法越冬,故没有病虫害,不施农药,就没有农药残留,是一年中的极品。

极品莲尖

1200元

500克

880元

600元

特级 极品莲尖秉承传统龙井茶制作工艺,采集时间为每年的谷雨前十天。选取一芽一叶初展芽头,长度不超过一厘米,每500克芽尖中,约有芽头40000个以上。该茶汤色黄绿明亮,口味醇厚,即具有传统龙井绿茶的外形特点。 莲缘银(笋)针

1200元

500克

880元

600元

特级 每年的五月一号以后,气温升高,茶芽的生长速度加快,芽头变长,这时就可采摘制作莲缘银针了。莲缘银针制作原料全部是茶树独芽,长度不超过1.5厘米,每500克银针中约有单芽60000个以上

莲缘雀舌

500元

500克

370元

260元

特级 茶树经过一冬的蕴育,芽头中积累了丰富的矿物质,内含物特别充分,莲缘雀舌是以春季一叶为原料,经过多道繁杂工艺焙炒而成。每斤大约8万颗单叶制成。

精品莲缘

280元

500克

220元

180元

优级

采集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谷雨过后,地温上升很快,茶树根系完全展开,更多的矿物质被输送到茶叶嫩芽上,茶叶细胞壁充满了内含物。精品莲缘原料严格选用于无任何污染的山区,以一芽一片初展的上等鲜嫩芽叶为原料。 精品莲芽

230元 500克 180元 150元

优级 该茶色泽脆绿,茸毫稍显,汤色碧绿鲜亮,滋味爽醇甘甜,香气嫩香持久。叶底嫩绿完整鲜活。 该茶品质优良且赏心悦目.莲缘一级 200元 500克

150元 120元 一级 采集时间为每年的五月份以后,经过严格的选叶、杀青、炒青等,此茶有豌豆鲜、板栗香、嫩绿汤色、耐冲泡等特点。 莲缘二级

150元

500克

100元 80元 二级

莲缘三级

100元

500克

70元 55元 三级

莲缘四级

80元 500克

60元 50元 四级

莲缘五级

60元 500克

45元 40元

五级

莲缘六级

50元

500克

35元 30元

六级

“莲缘”十大核心价值 1.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禅茶生产商;

禅茶是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加工工艺,经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莲缘茶厂为原铁佛山茶厂,始建于1988年,是集名优绿茶的种植、生产、加工、贸易、科研、旅游观光、禅茶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绿茶企业。唯一一家以生产禅茶和礼品茶为特色的发展型企业。

2.中国第一家禅茶文化研究推广者

禅茶文化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悟,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这种修行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的根基,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3.中国第一家集虔诚礼佛、孝顺父母、恭敬领导、诚信交友、尊重师长于一身的禅茶,是深受佛教四众弟子喜爱的。

4.禅茶大多经过经咒加持,具有消灾免难等功能。 5. 拥有诸多高僧大德作为禅茶文化推广的顾问。 6.利润率高。

除了得利于特许经营无中间环节的特点外,还与消费者购买心理密切相关,并且有当地佛教寺院、居士林等机构和四众弟子的支持。购买此类产品,消费者重品质、重文化、轻价格。因此要比经营其它行业更为容易。

7.经营禅茶是福报事业,是纯善的行业,对众生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可以广结善缘。 8.对于加盟商的开业庆典或搞禅茶文化沙龙等活动,总部可以协助提供相应的禅茶开光、开业洒静、禅茶讲座、文化交流、禅茶人生等增值产品系列服务。 9.投资少、回报高。

采用特许专卖的优秀经营方式,减少了分销商、批发商等中间环节的盘剥,总部将中间环节的利润全部转让给加盟店,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投资人的利润率,投资回收短期即可实现。 10.“莲缘”禅茶专卖店是中国禅茶第一连锁店。

有自己的禅茶生产工厂,主要生产“莲缘”牌禅茶。价格全国最低,质量上乘。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如“莲缘”牌商标、“莲缘”版权设计等。

加盟支持

总部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策略、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统一采购和物流配送、统一信誉保证、统一市场价格体系、统一的服务、统一的员工聘用标准与技能培训、统一的完善改进措施,从开业筹备到专卖店正常营运,为加盟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加盟后备支持系统。

1.加盟期间,总部授权加盟店使用“莲缘”的统一标识,提供全套宣传资料。

2.由于总部的经营理念是布施禅茶、广结善缘,所以免收管理费、培训费、广告费,真正使有志于从事本事业的人在低风险的运营中丰衣足食,利益大众。

3.总部在店面选址规划、店面设计、产品规划、公关促销、咨询服务、开业赠品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及日常管理营销、核心技术培训是我们的又一大软性支持。 加盟条件

1.具备民事履约能力的法人或自然人。 2.有浓厚的经营禅茶的兴趣,了解佛教文化和中华茶的基本知识,致力于从事公益性事业。 3.认同、认知“莲缘”的商标、产品和经营理念,在经营过程中能时刻保持“莲缘”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4.良好的信誉和资信水平。基本店每县一家,要求营业面积15-20平方米,首批货款1万元;标准店每市区一家,要求营业面积25-50平方米,首批货款2万元;旗舰店每省省会城市一家,营业面积65平方米以上,首期货款3万元。

5.遵守总部的各项管理规定,并接受总部的指导、管理、监督。 加盟程序

⑴提出加盟申请;⑵洽谈合作事宜;⑶加盟条件评估;⑷签订加盟合同;⑸开业与支持指导;⑹物流配送;⑺开业洒静;⑻后续服务。 “莲缘”专卖区域代理计划 为抢占市场先机,“莲缘”总部将运用自身雄厚的经济、科技、人才实力和运作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择优扶持一批区域代理商,将丰富的利润,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市场资源,授权给代理商垄断经营,给予代理商全面的支持和策应,使代理商迅速成为区域市场的龙头标兵,以此带动各地加盟店蓬勃发展,形成纵横交织,良性互动的销售通道。 区域独家代理的权力和优势

1.有权在所代理区域内独家经营,开多家专卖店。

2.有权在所代理区域内发展专卖店,收取加盟费、管理费、货款,并按统一供货价供货。 3.有权管理代理区域内的专卖店。 4.享受代理商超低的供货价格。 城市级别 代理费用(总部收) 备注

地级城市 5万元 含辖区内的县级城市,视区域大小面议 省会城市 8万元 含辖区内的县级城市,视区域大小面议 直 辖 市 12万元

级 50万元

“莲缘”专卖店总部对区域代理的服务和支持 1.区域代理商建立与总部相连的电子商务平台; 2.区域代理商发展的专卖店的赠品由总部提供;

3.区域代理商发展的专卖店的店面设计由总部完成;

4.区域代理商由总部免费上门指导选址、开业洒静、开业培训;

5.区域代理商享受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宣传的鼎立支持。总部将各代理商的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发布,协助代理商做好在本区域内的招商、加盟等工作;

6.总部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物流配送、经营管理、技术指导、营销策划、财务结算等工作。

加盟专卖

抢占先机

超值回报

成就财富 店面级别

项目 基本店 标准店 旗舰店

营业面积 15—25平方米 25—50平方米 65平方米以上 加 盟 费 0.8万元 1.2万元 1.5万元 首批进货 1万元 2万元 3万元

管理费(免) 1000元/年 1000元/年 1000元/年

培训费(免) 免收培训费1万元。包括禅茶的采摘、加工、包装、诵经加持、禅茶文化表演等。

总部免费赠送 《莲缘》VCD 《莲缘》VCD 《莲缘》VCD 服务支持 开业赠品、开店技巧、专业知识、营业管理培训 开业赠品、开店技巧、专业知识、营业管理培训 开业赠品、开店技巧、专业知识、营业管理培训

其它支持 成为中国禅茶网会员单位,以及总部的相关禅茶与旅游等文化的授权。 注意: 1.标准店及旗舰店由总部委派专家上门指导开店开业,让禅茶馆(店)迅速占领市场。 2.莲缘禅茶馆(店)必须执行全国统一零售价,但允许在开展促销活动时折扣销售,连锁店开展促销活动时必须上报总部批复。

3.如果在合同终止后,没有销售完的货物,在保质期内外观质量没有损坏的情况下,按总部退换货政策全程享受退换货。开业赠品

●专卖店授权铜牌

●禅茶营销手册

●员工培训手册

●专业手提袋

●专卖销售单

● 免费结缘品

●店内POP宣传挂旗

●禅茶文化书籍

“莲缘”专卖店效益估算(以一家基本店店面为例) 主营业务收入: (1) 零售

月营业收入=500元/天×30=15000元 月销售成本=7000元

月经营成本=3800元【其中:房租(15平方米)1500元/月,工资(2人)800元/月=1600元/月,税费300元/月,其它杂费400元/月】

月销售利润=8000元;月纯利润8000-3800=4200元 年纯利润=4200元×12=52400元 (2)

其他收入:

福利茶:每年一次,以500人小厂计算,人均2斤,每斤赢利 10元,年收入10000元; 礼品茶:居士供佛、送礼用茶,每月5个,月收入约1000元,年收入12000元; 法会活动茶:每年2次,每次约10000元,年收入20000元; 单位特供茶:每年2次,每次约15000 元

年收入30000元;

寺院居士林特供:每个道场50公斤,每年2个道场 , 年赢利6000元; 禅茶素食馆特供:每个茶馆200公斤,每年2个茶馆, 年赢利 24000元; 上述项目年合计收入:102000元。年总收益合计:102000+52400=154400元

加盟常见问题解答

问:加盟专卖店工商营业执照是自行申请吗? 答:是的,加盟后必须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符合国家规定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开业手续。关于工商注册商号,可以自行取名也可以按总部授权商号注册。茶叶属食品范畴,故可注册为:“×××”莲缘茶馆(店)或其他的茶叶经营公司等。自行注册商号或按公司授权商号注册的,在门面装修时都必须统一使用“莲缘”的徽标和门面统一广告牌(属户外广告,也应办理相应手续)。使用公司授权商号的在合同期满,不按规定续约的无权继续使用授权商号,必须办理工商注销,否则,公司将根据合同按规定法律程序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自行注册商号的合同期满不续约的,应即刻停止使用“莲缘”的形象。

问:专卖店申请工商执照与普通开店相同吗?

答:办理加盟专卖店工商执照与普通开店完全相同。加盟只是使用了总部“莲缘”的统一标识并纳入专卖店管理体系而已,属自愿加盟,加盟后的专卖店仍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它在享受专卖店总部或区域管理机构服务的同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一切经营自主权和加入或退出加盟连锁的自由权。退出连锁,应归还“授权书”(铭牌)。 问:如何为“莲缘”专卖店选择店址?

答:A、城市中心商务区、商业街、步行街;B、生活用品一条街;C、大型购物中心、学校、超市、工艺品市场、花卉市场、建材市场、广场、公园、寺庙、旅游景点附近;D、城市成熟社区、居民区;E、人流量大、活动密集的区域;F、现有店铺改造而成。

专卖店位置的选择:A、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的一楼临街店铺;B、普通商业街的中间位置;C、花卉市场、建材市场、寺庙、旅游景点、广场、公园、居民区的进出口位置。

问:店面装修是自己负责还是总部派人装修?

答:根据总部提供的资料,店面装修主要由专卖店自己负责。各地专卖店根据店内的实际情况可以作部分调整,但总体风格不能改变。

问:正常情况从申请加盟到开店营业需要多长时间?

答:提交加盟申请后,总部一般会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根据申请者的条件答复申请者是否可以加盟。如果申请获得通过,总部会通过电话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在接到通知后,与公司招商部负责人洽谈并可参观样板店,如无其他咨询事项只需1-2天时间就可办好加盟手续。之后即可开始装修,一般在3-5天左右,装修同时可以将首批货款付清。第10天左右可收到首批进货,接下来就是货品陈列、开业典礼准备,第15天左右可以开业。总之,从申请获得通过后,正常情况下需15天左右的时间可开店营业,最长从申请通过到开业不超过一个月。比传统开店准备时间可缩短一个半月时间。

问:开办一个专卖店大约需要多少资金?

答:根据专卖店级别不同所需投入资金也不同。基本店每县一家,要求营业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首批货款1万元;标准店每市区一家,要求营业面积25-50平方米,首批货款2万元;旗舰店每省省会城市一家,营业面积65平方米以上,首期货款3万元。为保护加盟商的利益,避免内部竞争,总部在某地设一家专卖店加盟后,不再受理同一商业圈内同等级别专卖店的申请。

问:总部的广告支持有哪些?

答:总部长期不间断的在国内报纸、杂志、电视台、互联网等涵盖全国的媒体上以多种方式开展广告宣传活动,各地区都可不同程度的享受到广告支持。另外,总部提供店内促销POP广告、当地报刊、杂志的广告策划等。

问:我有意加盟“莲缘”专卖店,我需要准备些什么?

答:首先,请您仔细阅读招商手册中的问题,这样您对总部会有个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为了确保您的专卖店能够盈利,总部至少为您安排一次亲临公司总部接受考察和系统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包括佛教文化常识;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禅茶的历史、发展、文化推广;专卖店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营销技巧等。最后,您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以便顺利开店和维持正常的经营运转。

问:我如果想加盟,能否告知具体的加盟流程?

答:加盟流程如下:加盟商咨询(电话、网络、书信)——索取加盟资料——加盟洽谈,提交加盟申请——总部筛选评估——参观样板店——再一次洽谈沟通——签定加盟合同,交纳货款——店铺选址、装修——接受总部培训——考试结业——办理授权——商品配货、发货——开业典礼——正常运营——营运指导。

问:我没有相关的行业经验怎么办? 答:“莲缘”专卖店总部向加盟商提供开店经营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全部经营智慧,包括店铺设计方案、开店要诀、产品选择、定价技巧、促销技巧、服务规范、员工培训、商标授权等开店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加盟商无需经验,只需复制总部提供的经验和模式,即可轻松创业,坐享商机。同时,总部会不定期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您带店经营,实行全程指导服务。

问:“莲缘”专卖体系与其他礼品、佛具用品店以及茶馆(店)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答:“莲缘”无论从品牌优势、资源优势、设计优势、成本优势、营销优势、市场占有率优势等方面都呈现出创新性的态势。它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生产禅茶、推广禅茶文化的企业;完全符合佛教关于经营佛教用品的理念,禅茶具有任何茶馆所不可比拟的文化氛围。

问:为什么要收取加盟费?

答:收取加盟费是国际惯例,不同级别的加盟所需费用不同,获得的服务不同。加盟费的内容包括品牌使用费、商标使用费、培训费、企划费以及后续上门、服务、广告、赠品等。以保证总部的专营品牌、商标、设计及CIS系统、相关资源和技术、经营技巧、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不被滥用和泄露,维护加盟双方的合法权益。

问:为什么要求专卖店从总部那里统一进货?

答:为了维护和提升品牌声誉,总部要求专卖店统一进货。这是专卖经营的优势,既可以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又可以统一商品价格,统一品牌“莲缘”方便管理又有品牌竞争力。 问:怎样了解总部的最新产品信息?如何购货?

答:总部所有的产品资讯都将定期及时的通过产品手册邮寄、传真、网站等方式向专卖店传达,您可以电话订购,也可以传真订购或通过网上订购。总部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到全国各地的专卖店,确保产品第一时间到达。

问:“莲缘”可以退、换货吗? 答:为确保专卖店的投资利益,总部制定了完善的退换货制度,开业一个月内可以调、换货。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和滞销商品均可按规定进行退换。

问:“莲缘”专卖店如何保障盈利? 各地都有以寺院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圈,这个圈子的核心是寺院的长住僧人,由此辐射的佛教居士林、念佛堂、禅茶素食馆等。僧人爱茶,特别是禅茶,所以带动了禅茶文化的发展。由于《鉴真东渡》等佛教电视节目的开播,推动了佛教文化的普及,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金三角”的友好往来使禅茶文化更上了一个台阶。

禅茶可以作为“名片”在学佛人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大凡学佛人参加各种活动或走亲访友都可以携带禅茶,既体现了学佛者的风范,又不失礼仪,同时又可以通过禅茶劝化他人学佛向善,可谓一举数得!包装上充分表达了供佛、尊师、孝养父母、诚信交友的意思,使受赠者顿生欢喜心!

宗上所述,禅茶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及赢利保障性。

问:开业后应该怎样展开经营活动?

答:总部设计了完善的开业支持计划,争取人气,扩大影响力。 1)开业宣传:开业时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刊登一些开业广告,发布软性文章,散发广告传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全方位、多角度吸引顾客争取进店率。

2)开业促销:开业时进行适当的促销活动。如赠送礼品、打折酬宾、发放贵宾卡等,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源。

3)集团消费:专卖店有相当一部分商品即可个人消费,也可作为礼品馈赠、纪念品发放,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关系,联系组织机构,启动集团消费。

4)莲友消费:通过宣传册、结缘品的发放形成一个善男信女固定的消费群体,会让专卖店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保障。

5)讲座消费:可以通过对禅茶文化交流以及禅茶文化人生等的讲座来带动禅茶的消费。

问:“莲缘”的售后服务是否可以保证? 答:总部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售后系统,包含着对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收集与答复。在售后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客户投诉问题,一方面可以纠正市场营销活动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补救和挽回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莲缘”品牌和产品的信誉。真正做到维系原有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加强售后服务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保障。

推荐第9篇:有关茶禅与人生的感悟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茶禅入性明心见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简约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推荐第10篇:西湖龙井 禅茶一味洗心涤尘

西湖龙井 禅茶一味洗心涤尘

春日晴好,天色清明。

走进杭州西湖龙井茶村,但见大片茶园已染嫩绿,采茶女的遮阳帽星星点点遍布茶树间。及至茶村人家,不时可见茶农支锅炒茶,手法娴熟。周围空气,都已带上龙井新茶特有的清香,身处其中,不由心生欢喜。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闻名的西湖龙井茶成名已久,上世纪50年代就获评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香味难描述,但一品难忘

借用明代《钱塘县志》中的说法:“茶出老龙井者,作豆花香,色青味甘,与他山异。”

要说龙井茶的来历,史书记载可追溯至中唐,陆羽《茶经》中就提到杭州天竺、灵隐的茶。与苏东坡相交甚笃的北宋高僧辨才,曾率众僧在西湖边狮峰山麓开辟茶园,西湖狮峰龙井于是肇始。到了清代,屡下江南、四访龙井茶乡的乾隆皇帝,亲手在18棵茶树上采摘嫩叶,夹在书中带回京城,后来龙井被指定为贡茶。这就是后世蒙上传奇色彩的“十八棵御茶树”。民间传说中,龙井茶扁平细巧的外形,就是因为被皇帝的书页压扁。

可见,西湖龙井之所以清名远扬,不仅在于茶叶本身的超群品质,也在于禅茶一味、洗心涤尘的历史文化沉淀。也正因为盛名已久,西湖龙井不免遭遇仿冒“傍牌”等困扰。为了擦亮西湖龙井这块“金字招牌”,杭州市近年来花了很大精力与心思,做好保护与传承这篇大文章。

西湖龙井孕育在狮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秀丽的湖光山色、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再加上世代相传的栽培技术,“青锅、回潮、辉锅”的独特炒制工艺,方有西湖龙井的品质风味。

2001年,国家正式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西湖龙井是我国名茶中第一个获此特别保护的产品。2011年6月,“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12年4月,“西湖龙井”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

杭州市西湖龙井茶新闻发言人赵宏权介绍,按照《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龙井茶基地,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村,北至新玉泉,是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其余龙井茶基

地为二级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城区西湖区的龙坞、留下、转塘等地。

一、二级保护区合计种植面积约2万亩,每年的产量在500吨左右。

在此范围之外,就不能叫“西湖龙井”了。像

一、二级保护区以外,杭州其他地区出产的叫“钱塘龙井”,浙江绍兴等地出产的叫“越州龙井”。

西湖龙井新茶的上市时间,也是每年外界关注的焦点。近两年来,杭州市每年3月都会根据天气物候情况,统一公布西湖龙井茶的开摘时间,尽可能压缩仿冒的空间,避免出现这边龙井茶树上新芽还没露头,那边厢已高调叫卖“西湖龙井”的现象。

今年西湖龙井早熟品种“龙井43”是在3月15日前后开摘的,龙井茶群体种则在3月25日左右开摘。此前茶农也偶有零星采摘,但数量极少。像梅家坞几户茶农今年3月10日采摘了头批春茶,但一天采的青叶,也就够炒个半斤一斤干茶。须知炒制一斤龙井茶,大约得要4万到6万个茶芽头。

都说春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清明前采摘的“明前龙井茶”确实稀罕珍贵。但爱茶之人也不一定光是盯着“明前”的概念。谷雨前的西湖龙井,外形色泽同样出众,香气则较清明前的茶更为浓郁。而且业内普遍认为,相对晚熟的西湖龙井茶群体种,品质各方面均优于早熟品种“龙井43”。

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戚国伟,自言每天早中晚要喝上三杯茶,偏爱滋味较浓的“雨前茶”。他自己的泡茶方法简单易学:第一开“润杯”,主要是闻香,新茶娇嫩,宜加80—90度左右的热水,喝到剩1/3茶汤,千万不要喝干;第二开“品味”,此时茶味最好,冲入接近100度的沸水,保持茶汤温度,细细品味;如果是“明前西湖龙井茶”,一般喝到第三开、第四开,茶味就很清淡了。

小贴士

普通市民去哪选购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戚国伟建议,如果本身懂茶,不妨直接到西湖景区的茶农家中挑选;如果不太懂行,不妨去各家西湖龙井茶专卖店购买,那里的茶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均可追溯,较有保证。最好不要轻信游西湖时遇到的热情“野导”。

针对目前西湖龙井茶专卖店网店分布偏少的限制,杭州市最近将在西湖景区内增设一批专卖店,方便游客购茶。在外地设立的西湖龙井茶专卖店,数量也将增加。此外,目前淘宝网上还有多家经过认证的茶叶专卖店。

目前产于西湖风景名胜区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的主要品牌包括“贡”牌、“狮”牌、“六和塔”牌、“西湖”牌、“卢正浩”牌、“翁广喜”等。

第11篇: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吴立民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 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 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 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 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 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 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 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 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 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 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 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 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 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 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 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 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 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 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 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 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 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 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 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 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 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 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 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 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 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 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 (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 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 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 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 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 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 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 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 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 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 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 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 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 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 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 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 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 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 《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 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 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 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 „„”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 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 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 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 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 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 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 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 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 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 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 “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 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 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 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 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 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 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 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 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 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 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 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 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 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 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 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 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 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 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 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 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 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 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 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

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

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

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 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

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 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 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 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 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 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 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 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 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 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 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 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 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 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 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 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 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 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 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 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 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 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 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 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 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 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 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 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著 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 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 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著 《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 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 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 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山上 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 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 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 “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 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 (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 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 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 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 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 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 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 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 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 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 “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 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 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 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 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中国茶禅文化的影响除传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 所及,现在流行于欧美的所谓基督禅、午后茶,韩国的茶礼,台湾的茶馆茶艺, 以及大陆的工夫茶、盖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说是茶艺,而不是 茶道。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茶艺,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发 刺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享受、品尝、韵味,总使人们跟着 感觉走。高一层的顶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识上去分别、体会、执着某种感觉 提供的思维境界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在心灵上升华到一种体认 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这里指的是“茶艺”有局限性,而不是说饮茶人的修 养,茶人的修养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问题,应行别论。)茶道则是在心灵 上用功,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 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是虚幻不实,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实体可得, 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和陶醉,根本不认 识自己的心识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 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 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那时,同样饮茶,同样 “色香味”,搞茶艺的会跟着自己感觉走,而修茶道的,则跟着自己清净的心 灵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 益哩?

我们不排除茶艺,因为它虽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 到茶道上去。愿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从事茶文化工作的人们,都能来求 索中国的茶道,都能从“茶艺”转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国的佛教茶道, 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纪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 问题的机缘中,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12篇:黄庭坚咏茶诗的禅茶意境赏析

黄庭坚咏茶诗的禅茶意境赏析

摘 要: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是一位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佛学爱好者,同时也是宋代品茶赏茗风尚的代表人物。在其流传于世的咏荼诗中,有不少篇章都渗透着禅茶审荚的意境,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现无遗。

关键词:黄庭坚;味荼诗;禅茶一味;懦释兼修

禅茶的说法,来源很久。从最初,茶作为僧人日常修心养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饮品:到在佛事实践过程中,佛教徒逐渐在禅宗精义与茶道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屑性被赋予宗教理想精神:再加上禅宗道场赵州古佛的“吃茶去“公案,和禅宗高僧圆悟克勤的“禅茶一味”之说,吃茶已然成为成为禅宗修行者修身养性。开启智慧的常缘之法。

北宋文人多喜参禅,其广泛性甚至引发了文人居士阶层的出现。而出生于禅宗圣地江西的黄庭坚更是深受濡染,他曾自称是”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悟身外身”。同时黄庭坚的老家江西修水恰恰又是宋代非常出名的“双井茶”的产地,这种尚茶爱茶的氛围不能不成为黄庭坚艺术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禅、茶两种包含丰富内涵的文化集中在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身上,必然谱写出溢满茶香禅味的美妙佳句。

一、一盏一叶有禅思

黄庭坚所在的江西是南宗禅的圣地,而其出生地江西修水,位于洪州境内,是洪州禅的主要传播地区。洪州禅的根本特点是“触类是道而任心”,即“平常心是道”。也就是参习者所须体悟之道来自于与日常生活直接相联系的现实之心,这一现实之心即真即妄,又非真非妄。这种引导参禅者将禅与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意念、感情融合成一体的方法,将禅法与茶事联系在了一起。黄庭坚对茶和茶事都是比较熟悉的,他在(寄新茶与南禅师)中说到“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石钵收云液,铜鉼煮露华。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作者先提到茶的提神明目的功效。并以谦逊的语气,表达出对佛门以及高僧的尊敬和仰慕之情,只有以茶趣的清雅才能配得上佛门的幽远:第三联的歌咏中,写“石钵”和“铜鉼”这种简单质朴的禅门器皿盛有的清茶,却堪称仙界玉露,令人回味。而“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无疑是借品茶来叩问掸机佛性,将饮茶与问道巧妙地融合为了一体,这其中“三车”是典型的佛门术语,以三车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验禅意,一举一动不忘修身的生活态度也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士大夫们的生活常态和情趣,正如司马光所谓“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

再来看看这首((今岁官茶极妙而难为赏音者戏作两诗用前韵)其二):“乳花翻碗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茶色可以赏静赏悦情,茶汤可以解渴清心,更要紧的是茶味可以沁人脾胃,点神净思,恰如知已的精神交流,不着多语,便可醍醐灌顶,心领神会。在这里,黄庭坚略带戏谑地用到了一个佛教典故:“时维摩诘默默无言,文殊师利叹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二))。禅宗参悟讲究的是顿悟,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不求言语惊人。不求行为出脱,只要求内心深处的与佛法真义的相知音,这恰如品茶,甘苦自知,冷暖有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黄庭坚已经习惯于把饮茶的惬意妙感同习禅的灵思巧悟自然联系在一起,构成自己日常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这样一来,所有的茶事都可成为佛事,一壶一盏,一叶一水皆可人禅。

二、清茗涤荡得禅心

禅与诗都重视内心体验。重视妙悟、启示和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而这种精神层次上的融会贯通再借助高雅清幽的茶事体验进行表达,便形成了从容深邃的安寂清空的境界。

惠山泉是宋代文人广为传颂的烹茗佳源,曾获得过不少赞颂,被称为“人间第二泉”o,而在黄庭坚笔下,呈现的是“锡谷寒泉椭石俱,并得新诗虿尾书。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

是功与世涤膻腴,令我屡空常晏如。安得左幡清颍尾。风炉煮茗卧西湖”。((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佳泉烹茗,不仅解得苦读疲累,更可涤得肺腑肝肠,使一颗世俗困顿÷之心暂能洗却红尘污垢,求取真全。全篇并未直接强调对佛教经义的引申和体悟,但文中时时渗透出来的“清心”。“别世”,“忘怀”等理念,哪一个不是饱含了对包括禅宗在内的佛学义理的精髓的吸收呢?这种体悟或许也和当时士人所受的思想影响一样,不免混杂了道家的出世清修意念,但其中超尘况我的境界则更多是“苦、静、凡、放”的掸茶思想的忠实体现。

不过如果在禅茶文化中仅仅是体验到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养性”,这显然不符合宋代文人,尤其是北宋文人的心志,事实上,宋代诗学创作在思考的时候。探讨对象往往从纯粹的审美感悟体验到在诗歌中沉淀自己的思索,最后还扩展到诗人应该具备的胸襟怀抱。只有这种意境最终得以构成的时候,用禅家的话头来比况,这才可以“截断众流”“究竟了义”。

在这里可为佐证的是

掸茶之所以广为后世士人所喜爱所接受融会,是因为这种结合了静修与清饮的范式,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感悟生命内涵的思想方法。,还形成一种高度雅化的生活方式。宋代文人在忙碌纷杂的官场生活之余,可以随时借啜饮投身于掸宗的修习,自然能够放松心境,体会良多。

三、禅儒并化茶香里

作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大文学家,黄庭坚受到的教育自然还是以正统儒家思想为主,所以他的大部分诗歌创作还是寄托于非禅宗的文学典故。但有趣的是,他在咏茶诗中却常常喜欢巧妙地把掸家故事的佛法精神与儒门文典的文士情怀融合在一起。

(赠郑交)算是黄庭坚比较著名的一首咏茶诗了:“高居大士是龙象,草堂丈人非熊罴。不逢坏衲乞香饭,唯见白头垂钓丝,鸳鸯终日爱水镜,菡萏晚风雕舞衣。开径老禅来煮茗,还寻密竹迳中归。”此首诗歌将禅宗塞象和儒家典故融合在一起,“大士,是佛教中称呼得道高人的词语,而“龙象”一词更是寓意负荷大法者,然而作者的对句中则是著名的周文王梦熊典故,而白头钓翁形象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寄托仕隐忧思的常用意象。衲衣香饭的佛教情味,并不妨碍体味垂钓滩头的文士襟怀,整首诗歌既充满着对有高深造诣的禅师的深深敬意,也贯通着儒士自身优雅潇洒的审美追求,读经读史,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是文士阶层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在(以双井茶送孔常父)中,黄庭坚花费大量篇幅清晰地层现了宋代文人居士的勤勉治学和丰富文化积累:“校经同省并门居,无日不闻公读书。故持茗碗浇舌本,要听六经如贯珠”;儒家六经要义的领悟和贯通是成为饱学之士的必要修养,沁人心脾的清茶就是赠给友人作为读经闲暇调剂的最佳饮品。不过汤茶还可以“作魔应午寝”,从而能够“慰公渴梦吞江湖”。“作魔”即是佛家常用语,常借指参佛者因修行自持不够,而受到外在或者内心不良影响,进入了背离正法之道的精神状态。在此诗里,“作魔”却是被拿来作为文士梦中意象,从而形成生动的比喻煮象,整个诗歌儒释典故的转换使用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显然与现实中文士儒释兼修的多元知识储备是分不开的。

究其所以,茶与禅两种文化最终能够融合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文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茶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宗教理念的相通,使禅味茶味,在自然平常的生活日用中融为一味,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好茶者,同时也是一个潜心参禅的佛学爱好者,黄庭坚自然对禅茶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悟和体验,虽然在创作过程中,诗人未必是有意将两者合为一体,但是禅与茶对诗人长期的共同浸染,却使得诗人的多首茶诗,皆能窥得禅意,最终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第13篇: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试论“茶禅一味”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及“和敬清寂”茶道四谛的形成

欧阳勋 段肇红 --2016世界禅茶大会论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交流始于隋唐时代。

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持日本国书拜见隋炀帝,中日两国首开国交。隋文帝开皇年间,茶叶开始向日本输出。

据可靠文字记载,最早把中国茶文化带回日本并广为传播的是最澄和尚。804年7月最澄和尚随遣唐使从日本佐贺出海,经50多天的海上颠簸抵达宁波。最澄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教义。后来,天台山佛陇寺的行满座主巡锡来到修禅寺,看到最澄慧根非同寻常,便将其带至佛陇寺,亲自传授牛头禅法及天台教籍82卷。行满大和尚在任座主之前曾是佛陇寺属下的智者塔院的“茶头”,有丰富的茶学知识和茶事实践经验,他不仅传给了最澄佛法,也传授了茶文化知识。805年春,最澄辞别天台山,随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最澄回日本后,开创了日本天台宗。最澄不仅带回了中国茶种,在日本种活了第一批茶树,而且以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大力传播从中国学到的茶文化。

与最澄同年从唐朝回到日本的还有两位高僧:空海和尚和永忠和尚。三位高僧从我国带回茶种茶文化后,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和身体力行下,日本上层社会饮茶成为时尚,因当时处弘仁年间,所以史称弘仁茶风。

晚唐、五代、北宋期间,日本商船来华几乎是零。这一时期,日本饮茶处于衰微或停滞的状态。

我国南宋时,中国禅学进入昌盛时期。禅学主张“不立文字,立即成佛”,重视坐禅、作务等实践性的修行。这一时期包括了由新兴武士阶层源氏家族掌握的整个镰仓时代。源氏政权积极地引进中国禅学,其实力派首领北条时赖等都归依禅门,并把禅学作为武士阶层的思想支柱和必修课。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茶人是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祖。荣西生于1141年,多次来华,接触到蓬勃发展的南禅宗,回日本后仍潜心钻研禅宗。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荣西在1214年完成他的著述《吃茶养生记》,被称作“日本的《茶经》”,《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一度衰退了的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之路。

13世纪初,隶属禅宗之临济宗的径山寺名震江南。径山寺遵循临济禅“不应文字,教外别传”的教法,倡导“公案禅”,强调“顿悟”励行“棒喝分明”的参禅方法。这些都恰合当时刚处于统治地位的日本武士阶层的需要,掌握了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氏十分仰慕径山寺,不断派日僧到径山求取禅理。在众多的访径山日僧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最大作用的当数圆尔辨圆。圆尔辨圆于1237年起,在径山寺第三十四代十方住持无准师范处修习禅宗临济杨岐派的禅法,历时五年得受印可。在径山的五年里,圆尔辨圆全身心地吸收领会中国禅法,除此之外,他对径山寺独特的禅院生活文化不遗余力的去观察学习。他不仅样样都学,而且样样学有成效,而其中最有成效的恐怕是茶。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他更细心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当时中国的禅院里都施行一套有严格法式的茶礼。圆尔辨圆从径山回国时带去《禅院清规》一册,以此为蓝本,结合日本的实际,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效径山茶宴仪式的茶礼,此茶礼至今在日本东福寺得以遵守。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在1404年至1523年,明朝与日本足利幕府之间有过百余年的朝贡贸易,明政府所赐唐物完全控制在足利幕府手中。对这一唐物宝藏的鉴赏、应用孕育了日本茶道的前身——书院茶道。村田珠光(1423一1502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被拜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因精通唐物而扬名。珠光曾在名盛一时的一休宗纯处参禅,并从一休处得到一份珍贵的宝物——圆悟克勤所书的“禅茶一味”墨迹。“禅茶一味”始于善会,成于圆悟克勤,经两位禅师的悟道,参出了茶禅一味的新境界。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门县的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唐咸通11年,公元870年,朝廷派高僧善会和尚来此开山建寺,善会和尚在夹山寺,聚二百众,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道出了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为夹山“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以理念上发扬茶禅文化的,则是圆悟克勤。圆悟克勤于成都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之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一休大师将“茶禅一味”墨迹传至村田珠光。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了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珠光悟道后试图按照禅宗的思想,参照禅寺简单朴实、沉稳寂静的饮茶方式制定“茶法”。

村田珠光去世后,发扬光大其理想,完成“草庵茶道”创建工作的是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精通连歌,并以歌道理论的基础,开创出一派新的茶道,他选用了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说明茶道的艺术境界: 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 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

武野绍鸥将日本生活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反过来他又使得经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的生活文化艺术还原到了一般生活当中去。

促使日本草庵茶道全面形成,并使之成为日本文化之代表的壮举,是绍鸥的大弟子——千利休完成的。千利休生于1522年,卒于1592年,享年70岁。其父是堺市屈指可数的富豪,千利休异常聪慧,少年时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17岁拜绍鸥为师学习了草庵茶,并曾跟随大德寺和尚大林宗套、笑吟宗诉参禅,24岁获得“宗易”道号。在千利休生活的时代,茶道是日本武士的必修课,对于提着脑袋南征北战,不知自己将在何日命丧何方的武士而言,宁静的茶室是可以慰藉心灵的最好道场。在武士们的推崇下,日本茶道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千利休顺应时代的要求,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被尊为茶圣。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茶道的精神追求是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千利休在《南方录》的卷头说,“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家也不漏雨,饭也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第二,茶道的秘诀是还原淡泊寻常生活的本来面目。他在《南方录》中写道:“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千利休的弟子问什么是茶道的秘诀时,他回答:“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千利休的茶道美学境界,是积极的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它也援引一首和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 雪底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千利休70岁剖腹自杀时,日本茶道已完全成熟,后来千利休的法统由他的弟子和后人代代相传,并形成了由千利休的三个曾孙传承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至今还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

千利休还提出了以“和、敬、清、寂”茶道四谛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

与圆尔辨圆同时期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1235~1308年),25岁时入宋,参禅于径山寺住持虚堂智愚,在华八年。1267年,南浦绍明辞别径山时带回来的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先生考证,在南浦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制述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和《四谛文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由此“茶禅一味”的精神便为人所知。据《茶道经》记载,刘元甫长老为白云守端禅师的门下。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了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正式提出以“和敬清寂”四字为茶道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表示和谐与和悦,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是指参与茶事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禅宗认为,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参考文献:

[1]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林治·《中国茶道》·西安:世界图出出版公司,2009 [4]李丹·《茶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赵国栋·中国茶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确立·中国茶叶,2016(6)

第14篇:雪小禅作品中经典爱情语录

雪小禅作品中经典爱情语录——我就是没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你

文章来源 http://www.yulu.la

雪小禅原名王虹莲,生于70年代,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 笔名雪小禅(2000年至今)、晓荷、绿荷,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雪小禅为青春文学当红领军人物,文字妖娆曼妙,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和越南,繁体版《无爱不欢》《刺青》《我爱你,再见》已在台湾上市。雪小禅十年作品集《十年雪小禅精选随笔集》、《雪小禅十年典藏文集》已上市 雪小禅经典爱情语录

1、我就是没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你

2、你是不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呢?

3、没有人在原地等待你。也没爱情在原地等待你。

4、好爱情是一场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开花了

5、有多爱,就会有多恨。有多少曾经,就会有多少难以忘记

6、我怕想起这个人,我怕一切记忆卷土重来,然后将我淹没至死

7、如果,如果爱已凉,如果,如果情已逝,那么,还要去问为什么?

8、不论我再活多少年,再遇到多少人,可是,我再也,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

9、如果想找一个人,我想,是可以找到的——如果,如果你真的想找

10、爱,原来是一番轻愁,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的寂寞和陌上花开的孤单。

11、爱情这个东西,是换了人再也不行的东西。它这样,这样无理,这样说不清,这样让人惆怅百结!

12、爱情能说清吗?说得清的还叫爱情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爱情,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样的爱情,其实是定数。我是个信命的人,你信么?

13、喜欢一个人,什么时候喜欢他的以后是更喜欢——他的以后,发已如雪,身已老,时光赠他以呛人的金粉,不再风华正茂,红底金字的爱变成老绿,一切都生了绿锈。但你更爱,爱这个人的沧桑,爱这个人清凉。爱他吵哑的声音、恰好的老去„„喜欢他的以后,爱他的以后,爱他大象无言,小安若素。

14、放不下就是爱了,忘不了也是爱,爱情最怕什么?应该最怕时间。时间可以检验爱情,爱着的时候都说一辈子,总还嫌不够,于是对天盟誓,于是海枯石烂,但如何抵挡它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转眼就会平淡。甚至忘记他的长相他的声音,甚至忘记,他的名字。

15、喜欢一个人,浅浅地喜欢是最美,不需要告诉他。只是欣赏,还不到爱,喜欢听他的声音,看他的微笑,他耳间小小的痣,还半遮半掩,还欲说还休,还是春天里的五月,还藏着要吐蕊的花苞,这浅浅地喜欢,如饮清茶,淡然而落寂,挑落灯花,满心禅意,是银碗里盛雪的素清,却又听着隔水的云箫,分外的缠绵

16、好的爱情,是一幅好的山水画卷——浓淡相宜,可一起迎朝阳,可一起观落日。可一起享喜悦,也可一起分疼痛,共月圆月缺。这幅山水画中,风景或许只是陪衬,重要的是两个人如何能一起共老„„

17、能共老的爱情是经得起光阴打磨的,最后再看这幅画,是你的山水,我的山水,我们的山水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18、不得不承认,在爱情面前,人是软弱和无力的,甚至是低贱的——假如你爱他,喝口凉水都是甜的,吃口咸菜也是香的。假如你不爱他,每天鲍鱼鱼翅也是厌烦的——在爱情面前,谁也不要嘴硬,不是你没找到,而是你还没有等到,等到了,天就轰了,地就裂了,而你,也认命了。

19、有的爱情像指甲,剪了还能长。剪得越快长得越快,似野火吹又生。有的爱情像牙齿,拔掉了就永远没有了。有的爱情像柠檬,没有了还口有清香。有的爱情却像口香糖,甜蜜过后是如何也抠不掉的脏„„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就是好爱情,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必是坏爱情。

20、在爱情上,女人一般只能被一颗子弹击中,想想,一个人可以死几次?特别是如果子弹打中的是心脏,而爱情,打中的只能是心脏! 别无办法。 有人问为什么我要爱上他?为什么?“他对我又不好,又不会宠爱我,可是,别的男人,还真的不能让我动心。 ”她说。爱情真是一个犯贱的事情,没有底线

第15篇:佛教悟禅的经典诗句语录集锦

佛教悟禅的经典诗句语录集锦

佛教悟禅的经典诗句语录集锦

1、亦复如是者、是标明、受想行识、与前色字、合为五字、一体也、五字者、五蕴也、五字、五则者、亦名五阴。亦复如是者、五蕴、五则、亦如是也、如是者、五蕴、五则、非一非二也。非一者、色、受、想、行、识、五则、五义也。非二者、其五蕴、五则、即是一体也、一体者、喻人身、与两手、两足、合为一体也、所谓一体者、非一非二也。我等参者、理当、一体皆空也、方为、五蕴皆空也。集句。亦复如是者、如是修、如是行、如是悟、如是证、如是本末一体、即无有不清净、之处。清净者、空五蕴也、能空五蕴时、其他诸行、不空亦空尽矣。——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受是接受(二)想是妄想(三)行是行为(四)识是识别(五)与前色字、合并为伍、其名为、五蕴、其号为五阴。五阴者

1、色者、倘见诸色时、心无迷惑、在无迷惑中、无贪、无爱、无取、无舍、是名色空

2、受者、若遇诸受时、非义勿受、弗以道性者、勿受、受无爱相、是名受空

3、想者、真心无相、亦无想执、更无推测、本无希望、即无我相、是名想空

4、行者、若一举一动、一勤一止、以及、知觉、无污其心、无动其意、其心若水、其意如山、其名为识空。集句。受相行识、与色为伍、即名为五蕴、倘无、人我是非、即名、为空、倘时时如是、即名到彼岸。倘空五蕴、即得其纲、所谓纲举目张。纲举者、真心明也、目张者、本性见也、明心见性之人、弗得其果、弗证其道者、弗可能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空即是色者、真空能含、万象、其万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显也。凡夫倘能、空其心、即不名为凡夫也。空心者、何能无四相、能空五蕴、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嗜、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意之所感、识之所别者、见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为、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见、不闻、不嗜、不尝、不触、不感、不别者。而是、无染、无住、无能动其心也、倘能如是、即证得三果之人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空者、是真空也、真空者、有灵有觉也。而不是玩空者、玩空者、空无灵觉也、真空能含一切、一切不碍真空。所谓真空、能含妙有、妙有能显、真空、之德、之用、之灵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5、色者、多种颜色也、色者、多者、多种、多类、之别也。色者、是某心内、分别、诸众生相中、多类之别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动、有止者、其性皆不离、其色也。以及妄念、与欲性、亦复如是、总名为色也、甚至举心动念、行住坐卧、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6、舍利子、三个字

1、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

2、是佛在般若会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使彼遗留是经、度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断有情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集句。舍利子、复名、舍利弗者。按理解之、是如来、头顶中、红色高起、舍利子也。寄名取义、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门、而进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用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7、度者、从此岸度到彼岸也。度者、经过其度者、从苦厄处、度到常乐我净之处。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度者、使诸众生、出此五阴之狱、直赴无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度者、度我离欲离妄、真心归觉地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8、“照见者、而不是眼见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观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谓、修菩萨行读恒时、行读形菩提道者、必须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见五蕴、空是不空。五蕴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蕴空时、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9、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0、论理。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2、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因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

13、人生好比一条长长的路,命运之神会为每条路都设置一些障碍,只不过有的设在路前端,有的设在路后端。若把人生拉长看,就会发现命运总体是公平的。不要在逆境的时候悲观绝望,前面也许就是一马平川,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前面也许暗礁密布。

14、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注:心若清净,则世界清净。心若染污,则世界染污。所以,佛法以心为关键,世间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变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15、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我们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同样的道理,如果总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1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

17、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鸠摩罗什《金刚经》

1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鸠摩罗什《金刚经》

19、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鸠摩罗什《金刚经》

20、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鸠摩罗什《金刚经》

21、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鸠摩罗什《金刚经》

22、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鸠摩罗什《金刚经》

2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鸠摩罗什《金刚经》

24、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鸠摩罗什《金刚经》

25、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鸠摩罗什《金刚经》

26、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鸠摩罗什《金刚经》

27、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鸠摩罗什《金刚经》

2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是最出名的四偈。意思是: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如同闪电一般,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罗什《金刚经》\"

29、金刚经中关于四句偈,历代注疏者的猜测大概有这么一些:一是第五节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二是第二十六节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三是第三十二节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近还有研究者根据佛陀之言,认为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30、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

31、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大藏经卷四十五》

32、传说惠能就因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鸠摩罗什三藏法师《金刚经》

33、“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本经总题。含义即是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鸠摩罗什三藏法师《金刚经》

34、“随其心静,则佛土净”。——慧能《坛经》

35、“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慧能《坛经》

36、尘是心缘,心为尘困;因缘和合,幻相方生——法藏《华严义海百门》

37、对于宗教无论佛教、道教、基督教、还是印度象神、甚至是邪教我都不信对于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象神来说我是喜欢喜欢不是信仰喜欢没有信仰这么重就像某部小说中说的:我喜欢你但不爱你,喜欢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你好,爱就要负起太多,最终会变质。信仰也是一样的,信仰了某个宗教,去向他祭拜索取还愿,这失去了最纯真的意义。喜欢,就要简单的多了,看到他会微笑,自己去努力争取想要的以前和同学去寺里游玩,他们在佛堂中伏地而拜,祈求家宅平安、红线相连,我倚在门旁,看这浮世百态看多了就累了,想多了就倦了此后,宗教无论好、无论坏,便只是喜欢你予他们百般欲念,千般希冀;我焚香一旁,默然不语。

38、不过浮云春来秋往,寒暑交替,岁月枯荣,年年重复。多少追逐在岁月的流转里早已化作云烟,而心头却依然紧紧握住痴痴的守望,还有那些红尘的爱恨悲欢。在自己的回忆里,烦恼总成云烟;在别人的回忆里,我们成云烟;在云烟的记忆里,原本都是云烟。茫茫人海看人间,恨在哪里,怨寄何方,到后来自己寻来的惆怅,折磨不了任何人,酸苦都是自己的作品。静静地遥望,天边的流云,洁白而逍遥,散在那湛蓝的去处,曾经深深地祝福,那多么像轻松的生命。多少思索在岁月里飘落,没有任何争议,就化作了回忆。古今一句老话,浮生若梦,却有多少人梦想攀上人生最最高峰。哪里是梦想的边缘?哪里是期望的归宿?谁能告诉我?我又向谁说?古今哲人的探索,随意趟进历史的长——延参《浮云》

39、色即是空

40、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释迦摩尼佛《华严经》

41、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一脸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青年豁然开朗。

4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迦牟尼佛《金刚经》

43、了则业障本来清,未了还须偿宿债。

44、无智亦无得„《般若密多心经》

4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玄奘

46、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47、不管现在或过去,我所教导你们的就是:苦与苦的止息。——释迦牟尼《巴利三藏·经藏·中部》

48、何等名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所爱之物破坏离散亦有二种:一者,人中五阴坏;二者,天中五阴坏。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悕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复有三种: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挍计,有无量种,如是则名怨憎会苦。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何等名为五盛阴苦?五盛阴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大般涅槃经》

第16篇:禅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

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世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

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

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

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胡应磷说王维的

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

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

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写他静坐的。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

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

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

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

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王维发展了禅,使禅融入了诗歌,使其在诗歌上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超出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无为诗人,也可以看出,是禅成就了王维,使王维能成为与杜甫、李白、李贺等彪炳万古的大诗人。

第17篇:禅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

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世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

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

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

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胡应磷说王维的

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

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

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写他静坐的。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

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

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

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

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王维发展了禅,使禅融入了诗歌,使其在诗歌上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超出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无为诗人,也可以看出,是禅成就了王维,使王维能成为与杜甫、李白、李贺等彪炳万古的大诗人。

第18篇:禅茶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当今设计风潮中不断涌现新的设计方法、新材料等,产品设计也紧紧追随着新思潮。极致简约主义的设计风格越来越流行,正与禅意衍生而出的简洁、素朴相一致,为现代都市生活融入一种清新风格。禅意的设计采用简约风格,舍弃装饰性强的设计。禅茶文化的“和、雅、清、寂”精神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增加了产品的语义和文化价值。禅茶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阐释出了另一种设计思维,更加注重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追求自然特性。

关键词:

禅茶文化;禅茶元素;产品设计

一、禅茶文化及元素界定

禅文化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支流,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禅茶文化。禅文化注重精神境界,人与自然和谐,追求清雅、质朴。茶道是禅宗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形式,追求清静。如史修竹先生撰写的《茶禅一味——论中国的禅茶文化》等文献中有提及禅茶文化的融合发展。

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去考虑处理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文人寄情怀于茶中产生了饮茶文化,而在这时期茶进入了寺庙,产生了佛教中的茶文化,僧人们每天久坐参禅易产生困意,茶正好可以驱除疲乏,这对僧人修行是有利的。僧人在喝茶汤时可提神醒脑静心去参禅悟禅,因而茶与禅产生关联性。禅茶的结合,茶是禅的物质载体,禅是茶的精神寄托。这种禅茶文化的形成,将思想落实到物质中,体现在生活态度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日本的茶僧千利休将“静”的修行方式与生活中的点滴结合起来,说“须知道禅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禅与茶的密切关联,说明禅茶文化意在表达人们用平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去处理琐事,达到心无杂念。茶文化注重物质的节制、精神上的节制,这与禅文化中心无杂念、节制念想如初一致。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将禅茶文化在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提取出来并具体化、符号化,更加便利地运用于设计中。禅茶文化中的节制、节俭,在设计中表现为简约,简约的设计风格体现在材料上的节约、减少资源上的消耗、设计程序上的简化,体现出简约的生活态度。

二、禅茶与设计思想的交融

(一)茶文化“道”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影响

茶文化中儒家礼仪与设计思想结合,在此可理解将“道”贯彻到产品设计中去,并由此对产品提供评价标准。道与产品之间的贯通,是指社会诸多大小的道理、思想原则贯彻到产品中,这与现代设计中所提出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相通。在当代设计中,无论从产品材料、造型、加工工艺技术来说,还是从人与产品的交互体验中,都注重减少原材料和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回归自然的追求。儒家思想在产品设计中带来的启发,是否可以考虑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或通过产品的使用而增强用户的环保意识及生态平衡等问题。

(二)禅宗中回归自然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影响

禅文化崇尚自然,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在产品设计中,它主张采用环保材料和天然的工艺技术,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和人性的生活态度。产品中禅意主要体现在“空”“静”两字。“空”表现在产品使用少量的元素符号以及自身极简的结构特征,展现出产品的功能及其他特性。同时也增加了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式体验,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观察、使用以及进入内心的感悟,得以丰富产品的语境。“静”表现在当今社会,不论是设计师设计出的产品,还是使用者购买的产品,都应静下心来用沉着、寂静的心态来体悟产品的语境。

(三)禅茶中蕴藏的道家“无为”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物质条件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都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所带来的压迫感,让人们更加追求简单且有自然气息的舒适生活环境。禅茶文化所演绎出来的意境完美地阐释出了简约,宁静回归自然,去除繁琐装饰,以自然质朴为标准,映射出舒适、雅致的意境。

茶文化中道家提倡简洁朴素追求自然性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至今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老子·十一章》中有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器物具有实质用处和功能价值是无为的本源。现诸多产品的设计在外观上对其进行繁琐的装饰,而对其本质付诸遗忘。对实体部分装饰越多,物质的本源及人与物的互动就会被遮挡越多。道家推崇的“自然无为”表达了重视自然朴实,减少装饰性,对材料审曲面势,注重材料的自然特性,并顺其形其势展示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反对不必要的复杂修饰。

三、产品设计中禅茶文化的体现

在产品设计中,产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语义,其中包括它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元素都以特有的语言符号传递给使用者,设计者通过产品的语言符号表现出设计构思与意图,传达出产品本身的内涵呈现给使用者,两者通过产品这一桥梁相互沟通。

现今流行的简约化设计与饮茶参禅中的宁静、空灵,与少即是多的观念相呼应。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里,却少了些许的幽静,禅茶所演绎出的“空”“静”意境正是这样一股清流流入心中,创造出产品特有的情调,唤起使用者共鸣。禅茶文化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产品的外观造型呈现在使用者面前是最直观具象的形式,禅茶文化中注重实用功能而轻装饰,在产品的结构造型上设计简洁,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装饰效果,注重人与产品的互动,唤起使用者内心感悟。少即是多的理念,在外观造型上多采用极简的几何形体解构重组,营造一种简约美感。

产品的色彩最具有表现力,直击使用者的感官。不同的色彩及其表现形式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色彩有冷暖、明度、深浅之分,如暖色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从心理上感到温暖,在空间上感觉空间感变小:冷色带给使用者宁静放松的感觉,使空间感变大:高明度的暖色使人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近一些;低明度的冷色则与高明度的暖色相反,让使用者感觉有距离感一些;浅色让使用者感到明亮、宁静;深色则反之。具有禅意的产品设计中一般会使用浅色冷色调,诸如多数的黑卣灰经典搭配,追求一种宁静、雅致、舒适的意境。

材质是产品外在的表现,在产品设计中起到重要角色,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外观造型设计。不同的材料营造出的意境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质感给人心理、生理上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表现出禅意的产品设计中材料通常使用自然性材料,如竹木、石材、藤条等,可以传达出朴素、崇尚自然意境,与禅意营造出的氛围一致,可增强禅意氛围。如无印良品中的产品注重材料的自然特性,充分表达出材料的真实感,给使用者不一样的产品理念,简约主义、追求天然、材料的自然质感最大化,很好地诠释了它的产品特性及所营造出来的禅意,让使用者热爱生活,追求自然、质朴的生活。

四、结语

禅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禅茶营造出空寂的意境给快节奏的生活注入一些清新。禅茶的美学在设计中也被广泛运用,美化人们的生活。融八产品设计中的禅茶文化,给设计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注重人与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崇尚自然与人性的关怀。

第19篇:禅诗

明师一指.自性本然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得其中意,便是西方祖。(吕祖)

◎一子入佛门,九祖超上品,十殿皆拱手,永不坠轮回。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皆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坛经)

◎一年又过一年忙,忙来忙去无下场,仙佛指开生死路,免受轮回乐洋洋。

◎一贯真传自古稀,有缘方得遇三期,为君直指性命理,但要心与性相依。

◎一点灵光道上来,只因迷惘坠尘埃,君今欲得还乡道,悟得心经道眼开。(观世音菩萨)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时一样平。

◎人间一佛堂,天上一叶莲。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画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唐?寒山)

◎大道分明在心头,有作有为尽下流,识得当前真净土,万部丹经一笔勾。

◎大道传天下,千愁一指开,欢颜无尔我,个个面如来。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山重重又水重重,透出重重重见功;重重妙义重重意,不管东西南北风。

◎不知到底一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心外求经路便差,水中月影镜中花,真空妙义君知否,七宝庄严总欠佳。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文章有皮有骨髓,欲鬼此语如鬼禅;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得。

◎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巴似君。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半亩方塘一槛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句中有眼悟方知,悟处还同病着锥;一个机关无两用,鸟巢拈起布毛吹。(于湖居士)

◎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与沟坑;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

◎本来面目无一物,万物难然本来真,火不能烧真空体,水不能淹真人身。(银山祖师邓云峰)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蒙眬又是谁?(顺治皇帝)

◎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是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先天口诀世间无,不在经文不在书,踏破铁鞋寻不出,得来全不费工夫。

◎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见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

◎自结玄关自活埋,自吾闭也自吾开;一拳打破玄关窍,放出从前者汉来。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释迦牟尼佛)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此处菩提座。

◎佛讲经典三千卷,正法眼藏未明言,末世有缘得此法,便是西方不老仙。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迦文佛在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

◎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坛经)

◎求道求得是路程,西方大路少人行,求生不求天堂路,临终大路黑沉沉。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司马光解禅偈,雨霖杂记)

◎身生未知生,知生身已老;身知不相逢,人生几度老;身知若相逢,即可成佛道。

◎奇巧奇巧真奇巧,真的跟着假的跑,真的不吃饭,假的日三饱,真的走了看不到,假的走了伴

花草。(德慧菩萨)

◎念佛有个自性佛,念经有卷无字经,诵之念之常不忘,保尔平步上天堂。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明?呆庵普庄)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行。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唐.古灵禅师)

◎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内无人;扣门借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 金佛难渡炉,木佛难渡火,玉佛难渡摔,泥佛难渡水。

◎ 青山碧树年年在,沧海狂涛日日流,此身好种无生果,看破尘缘道急修。一旦无常归去世,田园楼阁后人收,只有一点灵性在,上清下浊两分开。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枯木禅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金碧峰禅师)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 神光原来好讲经,智能聪明广传人,今朝不遇达摩渡,难超三界了死生。

◎纸上传来说得亲,翻腔易调转尖新;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

◎从来菩萨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

◎最是平常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一等为他谈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风铃偈)

◎无影山前一盏灯,照彻大地放光明,有人识得此灯者,便是长生不老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

◎菩萨从来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发脚寻师为参禅,孤云高卧枕石眠;白月无风光自净,青松有雨响声寒。

◎当年孔子师七位,后遇老子得道玄,论语注载朝闻道,夕死可笑人难参。(三天主考圣训)

◎ 万丈洪崖奇碧空,人间有路不能通;奈何一点云无碍,舒卷纵横似疾风。(兜率从悦禅师)

◎ 圣贤仙佛只此心,何需泥塑与装金,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

◎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妙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达摩祖师)

◎ 达摩原来天外天,不讲佛法也成仙,万卷经书都不用,单提生死一毫端。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宋?张无尽)

◎应化非真包古今,随缘应世本无心;灵机一脉威音外,无口先生昼夜吟。

◎讲道不离身,说法不离性,离身讲道即邪道,离性说法即邪法。(韩老前人)

◎丽日昊天照寒空,风自西兮云自东;好把绳头牢稳住,莫随流水任漂蓬。 ◎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此来不用伤迟暮,佛法弘扬本在僧。(致虚禅师)

◎读破金钢经,念彻大悲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不受明师指,永在轮回受。(俗语)

◎ 灵丹本是古根基,藏在葫芦那得知,放出冲开诸世界,收来纳在古须弥。(八仙故事)

◎ 观音不在普陀山,只在人心方寸间,修道至诚求真理,西方大道可登攀。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翠绿竹尽是法身。 道体教用.万法归一

◎人爵那有天爵贵,功名焉有道名高。(*恩师)

◎大道本无形,造化育万情,传递为密宝,修持圣贤成。

◎弓长出世几人知,渡尽万教齐归一,走马点玄时年至,渡脱皇胎早出期。(龙华经)

◎天运迭转末三秋,三灾八难遍地流,九九劫难谁能脱,救世唯凭一贯舟。

◎母定三阳渡原人,复始羲皇降道源,临初太公阐圣王,泰来天真办收圆。(山西省大同府有阳

市孝义庄马营村七佛寺七圣宫碑文)

◎白藕绿叶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大圣人发圣处,得了窍妙回老家。

◎有道无德,道难成;有德无道,必遭魔。

◎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煞人;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莲池禅师)

◎昔日赵州少嫌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佛印禅师)

◎修真悟道守黄庭,打破迷团脉胳经,龟鹤养神常立定,人无欲念自通灵。

◎修得大道出迷途,纔算人间大丈夫,日月同明永不朽,乾坤并老壮玄都。

◎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修慧不修福,慧中亦胡涂。(师母)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息,踏花归去马蹄香。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东坡)

◎万法归宗,一心向上,白莲结子,掬水闻香。(净土宗,莲社)

◎斋罢堂前锡杖闲,静装炉香自焚檀;残经读了无余事,聊塑圆容合掌看。

◎释迦从此绝宗风,儒门得法至道通,日后三期开普渡,正心诚意合中庸。

三、修心修念.道不离身

◎ 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无修一日空,功上加功功有德,道中参道道无穷。(真珠师傅)

◎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 一念动即是轮回种,一念静乃成金刚身。

◎一把无明火,能烧万里功德林。

◎ 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人从巧计夸伶俐,大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上有不可欺的天理,中有不可瞒的耳目,内有不可骗的良心。

◎千里修书只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大道修来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功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小林寂寞少人知,结草为门便是机,佛法平等无高下,骄傲逞强莫进来。(四十二品因果录)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勿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菜根谭)

◎ 心不明,点什么灯;意不平,诵什么经!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

所以慎独。

◎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争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有人打老拙,老拙先倒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嘻嘻笑;涎吐我脸上,任他自干了;我亦省力气,

他亦免烦恼。(弥勒祖师)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宁,一念动时即是火,万缘寂处性自清。(李铁拐大仙)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

◎身披精进铠甲,手指智能宝剑,统领六度大军,杀出烦恼贼寇。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坛经)

◎ 何必眉不开,烦恼无尽时,一切命安排,开心最悠哉。

◎ 初发心不变,成佛有余。

◎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变邪,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变正。(德慧菩萨)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尽断真福田。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骤宽。(日?梦窗疏石)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远离生死苦,信能长养诸善根,信为菩提作基础。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是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均提童子)

◎ 修行之道重在心,返本归原寻理真,名利本是身外物,埋没多少英雄汉。

◎ 修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

◎修道修心,修复明明之心;办道尽心,尽其至诚之心。

◎修道有四心:无信心难入道,无诚心难行道,无坚心难成道,无愿心难了道。

◎修道有四信:信道真,信天命真,信劫真,信愿真。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鸟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修士,人若无心处处闲。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涵养怒中气,谨防顺口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

◎终朝逐物放心猿,谁肯回头认故园,欲学修心无别法,能知心放即还元。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顺境不忘形,逆境不灰心,万难不变心,至死不退道。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罪莫大于不知己过,过莫大于言人之非,错莫大于逞己之欲。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 烦恼由来本自寻,何须惹得苦于心,不如看破凡尘事,学道修身渡世人。

◎叹修道虚度时光,无真心落个凄凉,图表面敷衍了事,难应付灾劫无常。(师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

◎ 忧则天下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白水老人)

◎ 坟地好不如心地好。|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胡涂须到底,聪明莫过头。

◎诸佛菩萨只此心,无论彩画与装金,世间燃烛烧香者,愿礼慈悲观世音。

◎汉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叹无钱,嫦娥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求寿年。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禅心须在尘中定,佛道还得世上成,打破空门形象事,无尘何必着僧衣。

◎禅心须在尘中净,佛道还得世上成,莫要剃头不剃欲,但求染衣不染心。

◎ 聪明本是阴德助,阴德引入聪明路,不行阴德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 对长辈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恭是高贵,对所有人谦恭是安全。

四、缘起缘灭.因果轮回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问枯桩旧处寻。(雪窦禅师)

◎三点如星布,横 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他。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六道轮回说不完,畜生饿鬼哭千般,劝君勿妄起贪念,一失人身万劫难。

◎天堂地狱两界连,任君脚踏那边船,成仙成畜由人作,差之毫厘谬万千。

◎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自古无百年。(唐?知玄)

◎生死骨如山,因果复循环;欲消冤孽债,还当德为先。

◎生死轮回永不停,迷人不醒醉梦中,今遇明师得大道,务必早炼早超生。

◎生来死去最悲哀,六道轮回辗转来,白骨堆积如山满,去了胞胎又投胎。

◎因果是事前的防范,法律是事后的制裁。

◎回想当初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自古道行有真因,因时因地更因人,人间无不忠孝圣,天上无无功德神。

◎ 佛家一文钱,大似须弥山,欺心无实报,披毛戴角还。

◎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坛经)

◎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

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顺治皇帝)

◎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古经)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华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醒作云雷。

◎ 苦海无边为啥来,只因六欲扫无开,不知真理良心昧,生死轮回永徘徊。

◎ 杀他命,还他命,此理一定;欠人债,还人钱,此理最明。 ◎ 堂上打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三世祖妈娶为妇,我今不笑等何时。

◎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扫得开,突然便去;放不下,依旧再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莫谓人小无冤愆,岂知前世之冤缘,关某虽然法力大,但能伏魔不伏冤。(关圣帝君)

◎ 与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长灵禅师〡慧忠国

师)

◎ 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宋?龙门清远)

◎ 虽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五、立愿了愿.受苦了苦

◎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炼不值钱,人不修不成佛。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作,只怕凡人心不坚。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常留青白在人间。(清.于谦.石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

◎世人说我、笑我、骂我、欺我、轻贱我,事出突然,我将何以处之?祇是宽他、怕他、容他、

让他、不惹他,再过几年,看是有他无他!(寒山)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担当;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碗和气泻肝汤。(明?憨山德清)

◎有道有德圣佛仙,有道无德难上天,无愿不成佛与仙,速速了愿上理天。

◎ 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并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愿命中无。

◎ 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行十到。

◎ 直心即是道场,烦恼即是菩提。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憨山大师)

◎重圣轻凡初发心,效法前贤之精神,圣事人人皆有份,袖手旁观是愚人。

◎风霜之威,天之杀物,正以成物;考验之来,天之挫人,正以成人。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

◎修道入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当先。心发则众生可渡,愿立则佛道堪成。

◎修道不考不磨炼,满天匝地尽佛仙。

◎修道但怕意不真,坚心立志便成神,古来证佛成仙品,俱是凡夫腾紫云。

◎修道修德修尔性,魔考魔难磨尔心,有志向前绝不退,将来道果自然欣。(南海古佛)

◎真道真考古难移,有情无情试根基,美玉经琢方成器,坚心方能步云梯。(关圣帝君)

◎ 舍身办道菩萨愿,上天取得尔心田,为道顶起诸魔难,为众舍己芳名传。

◎ 欲作天外客,须立冲天志。

◎欲想了你前生债,凭你功德能勾消。

◎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坛经)

◎ 善似青松恶似花,乍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明?刘伯温)

◎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开荒下种志冲天,仙佛随时在身边,助尔早日了宏愿,天人共建大功端。

◎开设佛堂孝为先,接引佛子认娘颜,早晚亦可表奉敬,逢凶化吉妙无边。

◎ 学道之人,心无慧剑,情缘难斩。修道之客,性无智灯,玄理不明。

◎ 学海无边,唯勤是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六、持斋受戒.清口茹素

◎十字街头人吃人,乱葬坑内犬吃人,诸君不解其中意,仔细思量人吃人。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南海古佛)

◎天地之大德曰好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

(*恩师)

◎ 心无烦恼菜根香,火气冰消意自凉,淡食修身延性命,远离酒色体康强。

◎ 日后世界将更新,尽留吃素持斋人。(关圣帝君)

◎肉字本是两个人,迷人不识大口吞,吃他半斤还八两,算来还是人吃人。(修真录.南海古佛)

◎我肉众生肉,形殊理不殊;休令阎君断,自问应如何。(吕祖)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

◎奉劝世人早吃斋,人性物性一处来,忍心杀食同胞肉,将心比心实可哀。(南海古佛)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草生草死根还在,因何人死不回来,杀生广拉冤孽债,自将肠腹当棺材。

◎酒色财气四堵墙,多少迷人在中央,若能跳出此墙者,便是人间不死方。

◎酒是乱性之根源,伤智失体易招愆,面红耳赤眼神变,好象魔鬼在人间。(关圣帝君)

◎清口茹素发慈悲,从今六畜冤断绝,佛盘首先把名列,心广体胖劈万邪。

◎慈悲誓愿如山重,业识尘劳似海深;十字街头卖鱼去,护生心是杀生心。

◎猪呀猪呀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

七、因时处顺.道法自然

◎一天风月流空界,隔岭钟角应海潮;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大千一粟未为宽,打破娘生赤肉团;万法本闲人自闹,更从何处觅心安。(八指头陀老禅师)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疑嫉难兼容。

◎凡事若得从人愿,山作黄金海作田,劝人不必超欲望,一日清闲一日仙。

◎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 天虽高,不敢不低头;地虽厚,不敢不循走。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见深见浅由他见,水是水兮波是波。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来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明?朱元璋)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龙牙禅师)

◎由来直道世难行,枉道求容我不能;万里滔滔大江水,纵教百折也东倾。(莲池大师)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 成住坏空是宇宙循环之常序,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之过程,明增暗减是人类之寿数,人亏天补

是布施之果报。

◎佛地人多心甚闲,日看飞禽自往还;有求莫如无求好,进步那有退步高。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鸟巢禅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一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唐?无门禅师)

◎ 思无邪何处非南海,志于道吾家即西方。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禅宗公案)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理事圆融泯自他,白云飞去了无遮;海纳百川流不尽,空容万象是吾家。

◎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宋?王安石)

◎闲到心闲始是闲,心闲不可话居山;山中剩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明?恕中无愠)

◎万事无如退步修,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道理奥妙实难言,心领神悟乐自然,清心寡欲常清静,除却是非性自圆。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孚上座)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

八、万般皆空.无常迅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坠轮回。

◎人生一世如幻梦,莫贪眼前虚华景,不认真理误自身,枉得来去一场空。

◎人生于世似梦景,光阴如箭不停留,昔日年轻今日老,瞬息之间换白头。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东坡)

◎ 不醒沉沦苦海中,忙忙世事走西东,金钱情爱迷真性,往往来来一世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田也空,地也空,换

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朝走

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功名盖世徒何用,转眼成空罪难当。

◎少年莫笑老人频,老年不夺少年春;此老老人不将去,此老还留与后人。

◎世上为人如蜜蜂,飞向西来又向东,采得百花成蜜后,被人取去一场空。

◎世事纷纷不用争,心田免税应勤耕,长江后浪推前浪,转眼又闻落叶声。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功名利禄水上沤,无常一到万事休;千载难逢好机缘,好向灵山塔下修。(*恩师)

◎功名半幅纸,富贵一场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去年贫未是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方是贫,立锥之地也无。(香岩禅师)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千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休教六贼日相攻,色色形形总是空,悟得本来无一物,灵台只在此心中。

◎百年荣华风前烛,三世富贵转眼无。

◎快适须臾意已闲,暗中愁里老苍颜;不须更待黄粱熟,方悟劳生一梦间。

◎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庄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穷毕竟穷,捡到黄金也变铜。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到,好高争名利,转眼伴荒郊。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唐.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唐.元稹)

◎昔日田为「富」字足,今日田为「累」字头;拖下脚来为「甲」首,伸出头来不自「由」。田

在心上「思」常苦,田在心中「虑」不休;当时只谓田是「福」,谁望田多「累」累愁。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看来世事皆如梦,何必贪求日日忙,世间美景无长久,一气不来万事休。

◎富贵花间露,功名草上霜(水上沤)。

◎ 富贵贫贱要看淡,从无穿食莫怨天,眼前就是大劫到,富贵贫贱是一般。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

◎感叹人生甚短暂,世事种种何计较;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世休。

◎万般变化总由心,至诚行道贯古今,百年光阴如流水,一世浮华似行云。

◎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却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电光雷火千年一瞬,一心念佛广种善因,千年之后白莲结子,你身我身共成佛道。(慧远大师)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枕头扑落忽惊起,四壁清风无处寻。

◎荣华富贵总有尽,青山绿水永长存,大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睡到二三更,什么功名都成幻影;想一百年后,无论老少皆为古人。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唐?白居易)

◎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布袋和尚)

◎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唐?龙牙)

◎举世皆为名利醉,唯吾来向道中醒,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韩湘子大仙) 忏悔感恩.修己善群

◎ 人生四大乐: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天恩师德报不完,无地自容愧般般,前人成全费心田,粉身碎骨表自虔。

◎天道明白说,只是一个「无我」;王道明白说,只是一个「爱人」。

◎ 日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日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为善如春天之草,不见其

长,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缺,日有所损。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则相当。(坛经)

◎多些关怀,世间那来残障;教养得宜,天无枉生之才。(郑武俊校长)

◎自我的觉悟,胜过他人的规劝;良心的谴责,重于任何的惩罚。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解脱自在逍遥,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志公禅师)

◎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须要早时医,倘若忌医终讳病,无常临头悔追迟。

◎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 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乍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找人家好处,就是寻着了天堂路;认自己不是,就是关闭了地狱门。

◎事不三思终有悔,幸能一忍永无虑;诸事随时皆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诗)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生,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南海古佛)

◎财如水来法如船,助道办道两兼全,各有能力尽表现,寸功不昧注天盘。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识,不是金彩装成,亦非梅檀雕刻,即今现在父母,就是释迦弥陀。

(弥勒祖师) ◎眼睛要长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放在心上,评论自己。事事肯放过别人,则德日宏;时时

不放过自己,则学日益。(济公*)

◎现在之福,譬如点灯,随点随竭;将来之福,譬如添油,愈添愈光。

◎慈悲喜舍入圣门,功德多少莫计分,回报之心不必有,乐善自然天堂存。

◎感恩就是福,了愿就是慧。

◎ 圣人过多,贤人过少,凡夫无过。

◎ 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命由天。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须论;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无庐夏木阴。(明.莲池大师)

天时道运.把握良机

◎了悟犹如月明灯,无窗暗室忽开明,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时渡此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千年铁树开花易,错过普渡再遇难,奉劝善信三期子,趁机速修上天庭。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难渡无缘之人。

◎今世不修后世难,佳期错过实堪叹,得成道诀无贵贱,一体同登极乐班。

◎打铁趁热莫误机,少年修道正当时。

◎ 世间美景非长久,沉迷不觉实堪愁,急早寻个安身法,一失人身想修无。

◎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春夏秋凉又严冬,朝出暮归不停休,堪叹人生寿几秋,速登觉路把道修。

◎待有余而后济人,永无济人之时;待有暇而后修道,终无修道之日。

◎修道如登百尺竿,下来容易再上难。

◎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装少年人。(良芥禅师)

◎闭住你的双眼,细想人生多久,何不趁早修行,了脱人间因果。(南海古佛)

◎万劫千生得此身,须知先世种来因,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

◎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王,劝君及早寻门路,光景无多易散场。

◎ 智者利用时间行功德,巧者争取时间求名利,懒者等待时间候机会,愚者浪费时间造罪业。

◎ 智者握机而行,愚者失机而悔。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船开不等后来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万金空奠思亲酒,一滴何曾到九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

十条大愿

诚意正心性自如 心主万化有归无 抱定宗旨蕴灵启 守道行功私欲除

实行大德以服人 心当敬重聆圣音 忏法修持天降福 悔过能除希贤真

虚怀若谷希圣明 心生魔生理无穷 假中求真真何在 意含迁善播仁风

退步即坠陷阱中 缩念莫忘自心情 不与世俗争好歹 前程速奔有光明 欺人欺己难欺天 师传妙道须持坚 灭却三心飞四相 祖显佛法共收圆

藐念心存岂英贤 视之弗见理妙玄 前车之鉴当自警 人体天心自然安

不明天时枉用功 遵守真性道能行 佛法无边济善信 规章判定上天评

泄出天机天命传 露显分明办收圆 天意应时仁风挽 机会难逢非偶然

匿而不明怎参玄 道统万善兼四端 不以良心存中正 现在现报实可怜

不守真道终坠渊 量解真情体妙玄 力能进行速英勇 为道终久有光沾

六条大愿

重圣轻凡初发心 效法前贤之精神 圣事人人皆有份 袖手旁观是愚人

财如水来法如船 助道办道两兼全 各有能力尽表现 寸功不昧注天盘

清口茹素发慈悲 从此六畜冤断绝 佛盘首先把名列 心广体胖劈万邪

舍身办道菩萨愿 上天取得尔心田 为道顶起诸魔难 为众舍己芳名传

开设佛堂孝为先 接引佛子认娘颜 早晚亦可表奉敬 逢凶化吉妙无边

开荒下种志冲天 仙佛随时在身边 助尔早日了宏愿 天人共建大功端

鉴班院长十愿叹

一叹修道不诚心 糊胡涂涂混光阴 洪誓大愿随口立 试问谁人照愿行

空口立愿不去了 欺人欺天欺鬼神 望诸弟 自问心 难道不怕罪担身

莫谓现下未遭报 应劫之时自判分 不信考查历古事 天网恢恢饶何人

二叹修道不忏悔 妆饰遮掩自相欺 自己有过不肯改 开言尽谈人是非

常言来说是非者 其人定然好是非 望诸弟 要责己 过勿惮改圣贤希

放下屠刀成佛体 匹夫立志参天地 善恶到头终有报 天理昭彰饶过谁

三叹修道不实践 虚心假意欺上天 阳奉阴违用假面 口是心非弄巧言

沽名钓誉图体面 真功实善却不谈 望诸弟 胡不参 君子慎独为那般

暗室亏心神目电 人间私语如雷般 何况神道佛仙鉴 难道不怕遭天谴

四叹修道志不恒 始勤终怠决无成 见逆则退顺则进 忽作忽辍岂贤英

学如逆水行舟进 不进则退理难更 望诸弟 志立恒 百折不弯乃英雄

西天大路虽然远 走了一程近一程 始终如一志立定 半途而废打残灵

五叹修道不学谦 欺师灭祖胆包天 从来明师岂易见 千里访求入深山

踏破铁鞋无觅处 苦死无成实可怜 望诸弟 天良现 尊师重道乃顺天

一指之师终北面 一世师生万万年 任尔功高无边量 忘师性命难保全

六叹修道理未精 藐视前人罪非轻 知恩不报非君子 饮水思源乃真情

草木无根何能长 人无引进路难行 望诸弟 要识清 合心共胆办末程

当思前人引进你 洪誓大愿立坛庭 穴中蝼蚁尚报义 何况人为万物灵

七叹修道失正规 佛规不守任胡为 修道不将佛规守 凭何修养登天梯

佛规乃是天戒律 不遵焉能故家归 望诸弟 参仔细 谨守佛规前途追

车若无轨必遭险 船若无桨行必危 修道如不戒律守 难脱生死与轮回

八叹修道不慎言 天机密宝随便谈 自古明师难得遇 无字真经谁敢言

三教圣人尚严守 何况俗子凡夫间 望诸弟 莫欺天 泄漏天机罪难担

若非逢此良辰日 此宝岂能轻降凡 谨言慎行直前办 愿了自然理天返

九叹修道无慈心 匿道不现误原人 天本无言赖人劝 人若不劝道何闻

回想自己求道日 岂非前人渡迷津 望诸弟 须三省 善与人同圣贤云

从来成佛因渡世 己立立人道同闻 何况今时开普渡 九二原人齐归根

十叹修道心多亏 谁肯前进量力为 情枷爱锁看不破 视财如命奇货居

良辰佳景赴流水 苟安怠惰误时机 望诸弟 休自欺 良辰错过难再遇

趁此佳期尚未尽 舍财舍法舍无畏 十条大愿依此尽 了愿归根返瑶西 三天主考慈训

手提考试卷 一篇又一篇 礼节诚敬献 火候炼周全 或是势利眼 慢上罪欺天 若逞己能办 有钱反遭愆

先把品格验 再把功德添

若有瞋意念

即坠入魔圈

修道凭金线 启后承上焉

犯者速检点 否则勾出盘

第20篇:禅诗

明师一指.自性本然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得其中意,便是西方祖。(吕祖)

◎一子入佛门,九祖超上品,十殿皆拱手,永不坠轮回。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皆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坛经)

◎一年又过一年忙,忙来忙去无下场,仙佛指开生死路,免受轮回乐洋洋。

◎一贯真传自古稀,有缘方得遇三期,为君直指性命理,但要心与性相依。

◎一点灵光道上来,只因迷惘坠尘埃,君今欲得还乡道,悟得心经道眼开。(观世音菩萨)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时一样平。

◎人间一佛堂,天上一叶莲。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画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唐?寒山)

◎大道分明在心头,有作有为尽下流,识得当前真净土,万部丹经一笔勾。

◎大道传天下,千愁一指开,欢颜无尔我,个个面如来。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山重重又水重重,透出重重重见功;重重妙义重重意,不管东西南北风。

◎不知到底一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心外求经路便差,水中月影镜中花,真空妙义君知否,七宝庄严总欠佳。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文章有皮有骨髓,欲鬼此语如鬼禅;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得。

◎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巴似君。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半亩方塘一槛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句中有眼悟方知,悟处还同病着锥;一个机关无两用,鸟巢拈起布毛吹。(于湖居士)

◎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与沟坑;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

◎本来面目无一物,万物难然本来真,火不能烧真空体,水不能淹真人身。(银山祖师邓云峰)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蒙眬又是谁?(顺治皇帝)

◎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是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先天口诀世间无,不在经文不在书,踏破铁鞋寻不出,得来全不费工夫。

◎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见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

◎自结玄关自活埋,自吾闭也自吾开;一拳打破玄关窍,放出从前者汉来。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释迦牟尼佛)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此处菩提座。

◎佛讲经典三千卷,正法眼藏未明言,末世有缘得此法,便是西方不老仙。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迦文佛在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

◎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坛经)

◎求道求得是路程,西方大路少人行,求生不求天堂路,临终大路黑沉沉。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司马光解禅偈,雨霖杂记)

◎身生未知生,知生身已老;身知不相逢,人生几度老;身知若相逢,即可成佛道。

◎奇巧奇巧真奇巧,真的跟着假的跑,真的不吃饭,假的日三饱,真的走了看不到,假的走了伴

花草。(德慧菩萨)

◎念佛有个自性佛,念经有卷无字经,诵之念之常不忘,保尔平步上天堂。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明?呆庵普庄)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行。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唐.古灵禅师)

◎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内无人;扣门借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 金佛难渡炉,木佛难渡火,玉佛难渡摔,泥佛难渡水。

◎ 青山碧树年年在,沧海狂涛日日流,此身好种无生果,看破尘缘道急修。一旦无常归去世,田园楼阁后人收,只有一点灵性在,上清下浊两分开。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枯木禅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金碧峰禅师)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 神光原来好讲经,智能聪明广传人,今朝不遇达摩渡,难超三界了死生。

◎纸上传来说得亲,翻腔易调转尖新;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

◎从来菩萨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

◎最是平常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一等为他谈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风铃偈)

◎无影山前一盏灯,照彻大地放光明,有人识得此灯者,便是长生不老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

◎菩萨从来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发脚寻师为参禅,孤云高卧枕石眠;白月无风光自净,青松有雨响声寒。

◎当年孔子师七位,后遇老子得道玄,论语注载朝闻道,夕死可笑人难参。(三天主考圣训)

◎ 万丈洪崖奇碧空,人间有路不能通;奈何一点云无碍,舒卷纵横似疾风。(兜率从悦禅师)

◎ 圣贤仙佛只此心,何需泥塑与装金,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

◎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妙根,唯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达摩祖师)

◎ 达摩原来天外天,不讲佛法也成仙,万卷经书都不用,单提生死一毫端。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宋?张无尽)

◎应化非真包古今,随缘应世本无心;灵机一脉威音外,无口先生昼夜吟。

◎讲道不离身,说法不离性,离身讲道即邪道,离性说法即邪法。(韩老前人)

◎丽日昊天照寒空,风自西兮云自东;好把绳头牢稳住,莫随流水任漂蓬。 ◎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此来不用伤迟暮,佛法弘扬本在僧。(致虚禅师)

◎读破金钢经,念彻大悲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不受明师指,永在轮回受。(俗语)

◎ 灵丹本是古根基,藏在葫芦那得知,放出冲开诸世界,收来纳在古须弥。(八仙故事)

◎ 观音不在普陀山,只在人心方寸间,修道至诚求真理,西方大道可登攀。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翠绿竹尽是法身。 道体教用.万法归一

◎人爵那有天爵贵,功名焉有道名高。(*恩师)

◎大道本无形,造化育万情,传递为密宝,修持圣贤成。

◎弓长出世几人知,渡尽万教齐归一,走马点玄时年至,渡脱皇胎早出期。(龙华经)

◎天运迭转末三秋,三灾八难遍地流,九九劫难谁能脱,救世唯凭一贯舟。

◎母定三阳渡原人,复始羲皇降道源,临初太公阐圣王,泰来天真办收圆。(山西省大同府有阳

市孝义庄马营村七佛寺七圣宫碑文)

◎白藕绿叶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大圣人发圣处,得了窍妙回老家。

◎有道无德,道难成;有德无道,必遭魔。

◎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煞人;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莲池禅师)

◎昔日赵州少嫌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佛印禅师)

◎修真悟道守黄庭,打破迷团脉胳经,龟鹤养神常立定,人无欲念自通灵。

◎修得大道出迷途,纔算人间大丈夫,日月同明永不朽,乾坤并老壮玄都。

◎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修慧不修福,慧中亦胡涂。(师母)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息,踏花归去马蹄香。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东坡)

◎万法归宗,一心向上,白莲结子,掬水闻香。(净土宗,莲社)

◎斋罢堂前锡杖闲,静装炉香自焚檀;残经读了无余事,聊塑圆容合掌看。

◎释迦从此绝宗风,儒门得法至道通,日后三期开普渡,正心诚意合中庸。

三、修心修念.道不离身

◎ 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无修一日空,功上加功功有德,道中参道道无穷。(真珠师傅)

◎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 一念动即是轮回种,一念静乃成金刚身。

◎一把无明火,能烧万里功德林。

◎ 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人从巧计夸伶俐,大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上有不可欺的天理,中有不可瞒的耳目,内有不可骗的良心。

◎千里修书只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大道修来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功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小林寂寞少人知,结草为门便是机,佛法平等无高下,骄傲逞强莫进来。(四十二品因果录)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勿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菜根谭)

◎ 心不明,点什么灯;意不平,诵什么经!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

所以慎独。

◎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争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有人打老拙,老拙先倒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嘻嘻笑;涎吐我脸上,任他自干了;我亦省力气,

他亦免烦恼。(弥勒祖师)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宁,一念动时即是火,万缘寂处性自清。(李铁拐大仙)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

◎身披精进铠甲,手指智能宝剑,统领六度大军,杀出烦恼贼寇。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坛经)

◎ 何必眉不开,烦恼无尽时,一切命安排,开心最悠哉。

◎ 初发心不变,成佛有余。

◎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变邪,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变正。(德慧菩萨)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尽断真福田。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骤宽。(日?梦窗疏石)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远离生死苦,信能长养诸善根,信为菩提作基础。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是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均提童子)

◎ 修行之道重在心,返本归原寻理真,名利本是身外物,埋没多少英雄汉。

◎ 修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

◎修道修心,修复明明之心;办道尽心,尽其至诚之心。

◎修道有四心:无信心难入道,无诚心难行道,无坚心难成道,无愿心难了道。

◎修道有四信:信道真,信天命真,信劫真,信愿真。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鸟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修士,人若无心处处闲。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涵养怒中气,谨防顺口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

◎终朝逐物放心猿,谁肯回头认故园,欲学修心无别法,能知心放即还元。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顺境不忘形,逆境不灰心,万难不变心,至死不退道。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罪莫大于不知己过,过莫大于言人之非,错莫大于逞己之欲。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 烦恼由来本自寻,何须惹得苦于心,不如看破凡尘事,学道修身渡世人。

◎叹修道虚度时光,无真心落个凄凉,图表面敷衍了事,难应付灾劫无常。(师尊)

◎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

◎ 忧则天下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白水老人)

◎ 坟地好不如心地好。|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胡涂须到底,聪明莫过头。

◎诸佛菩萨只此心,无论彩画与装金,世间燃烛烧香者,愿礼慈悲观世音。

◎汉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叹无钱,嫦娥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求寿年。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禅心须在尘中定,佛道还得世上成,打破空门形象事,无尘何必着僧衣。

◎禅心须在尘中净,佛道还得世上成,莫要剃头不剃欲,但求染衣不染心。

◎ 聪明本是阴德助,阴德引入聪明路,不行阴德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 对长辈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恭是高贵,对所有人谦恭是安全。

四、缘起缘灭.因果轮回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问枯桩旧处寻。(雪窦禅师)

◎三点如星布,横 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他。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六道轮回说不完,畜生饿鬼哭千般,劝君勿妄起贪念,一失人身万劫难。

◎天堂地狱两界连,任君脚踏那边船,成仙成畜由人作,差之毫厘谬万千。

◎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自古无百年。(唐?知玄)

◎生死骨如山,因果复循环;欲消冤孽债,还当德为先。

◎生死轮回永不停,迷人不醒醉梦中,今遇明师得大道,务必早炼早超生。

◎生来死去最悲哀,六道轮回辗转来,白骨堆积如山满,去了胞胎又投胎。

◎因果是事前的防范,法律是事后的制裁。

◎回想当初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自古道行有真因,因时因地更因人,人间无不忠孝圣,天上无无功德神。

◎ 佛家一文钱,大似须弥山,欺心无实报,披毛戴角还。

◎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坛经)

◎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

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顺治皇帝)

◎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古经)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华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醒作云雷。

◎ 苦海无边为啥来,只因六欲扫无开,不知真理良心昧,生死轮回永徘徊。

◎ 杀他命,还他命,此理一定;欠人债,还人钱,此理最明。 ◎ 堂上打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三世祖妈娶为妇,我今不笑等何时。

◎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扫得开,突然便去;放不下,依旧再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莫谓人小无冤愆,岂知前世之冤缘,关某虽然法力大,但能伏魔不伏冤。(关圣帝君)

◎ 与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长灵禅师〡慧忠国

师)

◎ 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宋?龙门清远)

◎ 虽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五、立愿了愿.受苦了苦

◎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炼不值钱,人不修不成佛。

◎人来谤我我何当?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作,只怕凡人心不坚。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常留青白在人间。(清.于谦.石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

◎世人说我、笑我、骂我、欺我、轻贱我,事出突然,我将何以处之?祇是宽他、怕他、容他、

让他、不惹他,再过几年,看是有他无他!(寒山)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担当;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碗和气泻肝汤。(明?憨山德清)

◎有道有德圣佛仙,有道无德难上天,无愿不成佛与仙,速速了愿上理天。

◎ 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并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愿命中无。

◎ 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行十到。

◎ 直心即是道场,烦恼即是菩提。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憨山大师)

◎重圣轻凡初发心,效法前贤之精神,圣事人人皆有份,袖手旁观是愚人。

◎风霜之威,天之杀物,正以成物;考验之来,天之挫人,正以成人。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

◎修道入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当先。心发则众生可渡,愿立则佛道堪成。

◎修道不考不磨炼,满天匝地尽佛仙。

◎修道但怕意不真,坚心立志便成神,古来证佛成仙品,俱是凡夫腾紫云。

◎修道修德修尔性,魔考魔难磨尔心,有志向前绝不退,将来道果自然欣。(南海古佛)

◎真道真考古难移,有情无情试根基,美玉经琢方成器,坚心方能步云梯。(关圣帝君)

◎ 舍身办道菩萨愿,上天取得尔心田,为道顶起诸魔难,为众舍己芳名传。

◎ 欲作天外客,须立冲天志。

◎欲想了你前生债,凭你功德能勾消。

◎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坛经)

◎ 善似青松恶似花,乍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明?刘伯温)

◎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开荒下种志冲天,仙佛随时在身边,助尔早日了宏愿,天人共建大功端。

◎开设佛堂孝为先,接引佛子认娘颜,早晚亦可表奉敬,逢凶化吉妙无边。

◎ 学道之人,心无慧剑,情缘难斩。修道之客,性无智灯,玄理不明。

◎ 学海无边,唯勤是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六、持斋受戒.清口茹素

◎十字街头人吃人,乱葬坑内犬吃人,诸君不解其中意,仔细思量人吃人。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南海古佛)

◎天地之大德曰好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

(*恩师)

◎ 心无烦恼菜根香,火气冰消意自凉,淡食修身延性命,远离酒色体康强。

◎ 日后世界将更新,尽留吃素持斋人。(关圣帝君)

◎肉字本是两个人,迷人不识大口吞,吃他半斤还八两,算来还是人吃人。(修真录.南海古佛)

◎我肉众生肉,形殊理不殊;休令阎君断,自问应如何。(吕祖)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

◎奉劝世人早吃斋,人性物性一处来,忍心杀食同胞肉,将心比心实可哀。(南海古佛)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草生草死根还在,因何人死不回来,杀生广拉冤孽债,自将肠腹当棺材。

◎酒色财气四堵墙,多少迷人在中央,若能跳出此墙者,便是人间不死方。

◎酒是乱性之根源,伤智失体易招愆,面红耳赤眼神变,好象魔鬼在人间。(关圣帝君)

◎清口茹素发慈悲,从今六畜冤断绝,佛盘首先把名列,心广体胖劈万邪。

◎慈悲誓愿如山重,业识尘劳似海深;十字街头卖鱼去,护生心是杀生心。

◎猪呀猪呀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

七、因时处顺.道法自然

◎一天风月流空界,隔岭钟角应海潮;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大千一粟未为宽,打破娘生赤肉团;万法本闲人自闹,更从何处觅心安。(八指头陀老禅师)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疑嫉难兼容。

◎凡事若得从人愿,山作黄金海作田,劝人不必超欲望,一日清闲一日仙。

◎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 天虽高,不敢不低头;地虽厚,不敢不循走。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见深见浅由他见,水是水兮波是波。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来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明?朱元璋)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龙牙禅师)

◎由来直道世难行,枉道求容我不能;万里滔滔大江水,纵教百折也东倾。(莲池大师)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 成住坏空是宇宙循环之常序,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之过程,明增暗减是人类之寿数,人亏天补

是布施之果报。

◎佛地人多心甚闲,日看飞禽自往还;有求莫如无求好,进步那有退步高。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鸟巢禅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一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唐?无门禅师)

◎ 思无邪何处非南海,志于道吾家即西方。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禅宗公案)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理事圆融泯自他,白云飞去了无遮;海纳百川流不尽,空容万象是吾家。

◎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宋?王安石)

◎闲到心闲始是闲,心闲不可话居山;山中剩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明?恕中无愠)

◎万事无如退步修,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道理奥妙实难言,心领神悟乐自然,清心寡欲常清静,除却是非性自圆。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孚上座)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

八、万般皆空.无常迅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坠轮回。

◎人生一世如幻梦,莫贪眼前虚华景,不认真理误自身,枉得来去一场空。

◎人生于世似梦景,光阴如箭不停留,昔日年轻今日老,瞬息之间换白头。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东坡)

◎ 不醒沉沦苦海中,忙忙世事走西东,金钱情爱迷真性,往往来来一世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田也空,地也空,换

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朝走

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功名盖世徒何用,转眼成空罪难当。

◎少年莫笑老人频,老年不夺少年春;此老老人不将去,此老还留与后人。

◎世上为人如蜜蜂,飞向西来又向东,采得百花成蜜后,被人取去一场空。

◎世事纷纷不用争,心田免税应勤耕,长江后浪推前浪,转眼又闻落叶声。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功名利禄水上沤,无常一到万事休;千载难逢好机缘,好向灵山塔下修。(*恩师)

◎功名半幅纸,富贵一场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去年贫未是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方是贫,立锥之地也无。(香岩禅师)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千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休教六贼日相攻,色色形形总是空,悟得本来无一物,灵台只在此心中。

◎百年荣华风前烛,三世富贵转眼无。

◎快适须臾意已闲,暗中愁里老苍颜;不须更待黄粱熟,方悟劳生一梦间。

◎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庄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穷毕竟穷,捡到黄金也变铜。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到,好高争名利,转眼伴荒郊。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唐.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唐.元稹)

◎昔日田为「富」字足,今日田为「累」字头;拖下脚来为「甲」首,伸出头来不自「由」。田

在心上「思」常苦,田在心中「虑」不休;当时只谓田是「福」,谁望田多「累」累愁。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看来世事皆如梦,何必贪求日日忙,世间美景无长久,一气不来万事休。

◎富贵花间露,功名草上霜(水上沤)。

◎ 富贵贫贱要看淡,从无穿食莫怨天,眼前就是大劫到,富贵贫贱是一般。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

◎感叹人生甚短暂,世事种种何计较;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世休。

◎万般变化总由心,至诚行道贯古今,百年光阴如流水,一世浮华似行云。

◎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却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电光雷火千年一瞬,一心念佛广种善因,千年之后白莲结子,你身我身共成佛道。(慧远大师)

◎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枕头扑落忽惊起,四壁清风无处寻。

◎荣华富贵总有尽,青山绿水永长存,大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睡到二三更,什么功名都成幻影;想一百年后,无论老少皆为古人。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唐?白居易)

◎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布袋和尚)

◎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唐?龙牙)

◎举世皆为名利醉,唯吾来向道中醒,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韩湘子大仙) 忏悔感恩.修己善群

◎ 人生四大乐: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天恩师德报不完,无地自容愧般般,前人成全费心田,粉身碎骨表自虔。

◎天道明白说,只是一个「无我」;王道明白说,只是一个「爱人」。

◎ 日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日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为善如春天之草,不见其

长,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缺,日有所损。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则相当。(坛经)

◎多些关怀,世间那来残障;教养得宜,天无枉生之才。(郑武俊校长)

◎自我的觉悟,胜过他人的规劝;良心的谴责,重于任何的惩罚。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解脱自在逍遥,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志公禅师)

◎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须要早时医,倘若忌医终讳病,无常临头悔追迟。

◎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 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乍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找人家好处,就是寻着了天堂路;认自己不是,就是关闭了地狱门。

◎事不三思终有悔,幸能一忍永无虑;诸事随时皆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诗)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生,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南海古佛)

◎财如水来法如船,助道办道两兼全,各有能力尽表现,寸功不昧注天盘。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识,不是金彩装成,亦非梅檀雕刻,即今现在父母,就是释迦弥陀。

(弥勒祖师) ◎眼睛要长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放在心上,评论自己。事事肯放过别人,则德日宏;时时

不放过自己,则学日益。(济公*)

◎现在之福,譬如点灯,随点随竭;将来之福,譬如添油,愈添愈光。

◎慈悲喜舍入圣门,功德多少莫计分,回报之心不必有,乐善自然天堂存。

◎感恩就是福,了愿就是慧。

◎ 圣人过多,贤人过少,凡夫无过。

◎ 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命由天。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须论;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无庐夏木阴。(明.莲池大师)

天时道运.把握良机

◎了悟犹如月明灯,无窗暗室忽开明,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时渡此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千年铁树开花易,错过普渡再遇难,奉劝善信三期子,趁机速修上天庭。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难渡无缘之人。

◎今世不修后世难,佳期错过实堪叹,得成道诀无贵贱,一体同登极乐班。

◎打铁趁热莫误机,少年修道正当时。

◎ 世间美景非长久,沉迷不觉实堪愁,急早寻个安身法,一失人身想修无。

◎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春夏秋凉又严冬,朝出暮归不停休,堪叹人生寿几秋,速登觉路把道修。

◎待有余而后济人,永无济人之时;待有暇而后修道,终无修道之日。

◎修道如登百尺竿,下来容易再上难。

◎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装少年人。(良芥禅师)

◎闭住你的双眼,细想人生多久,何不趁早修行,了脱人间因果。(南海古佛)

◎万劫千生得此身,须知先世种来因,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

◎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王,劝君及早寻门路,光景无多易散场。

◎ 智者利用时间行功德,巧者争取时间求名利,懒者等待时间候机会,愚者浪费时间造罪业。

◎ 智者握机而行,愚者失机而悔。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船开不等后来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万金空奠思亲酒,一滴何曾到九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

十条大愿

诚意正心性自如 心主万化有归无 抱定宗旨蕴灵启 守道行功私欲除

实行大德以服人 心当敬重聆圣音 忏法修持天降福 悔过能除希贤真

虚怀若谷希圣明 心生魔生理无穷 假中求真真何在 意含迁善播仁风

退步即坠陷阱中 缩念莫忘自心情 不与世俗争好歹 前程速奔有光明 欺人欺己难欺天 师传妙道须持坚 灭却三心飞四相 祖显佛法共收圆

藐念心存岂英贤 视之弗见理妙玄 前车之鉴当自警 人体天心自然安

不明天时枉用功 遵守真性道能行 佛法无边济善信 规章判定上天评

泄出天机天命传 露显分明办收圆 天意应时仁风挽 机会难逢非偶然

匿而不明怎参玄 道统万善兼四端 不以良心存中正 现在现报实可怜

不守真道终坠渊 量解真情体妙玄 力能进行速英勇 为道终久有光沾

六条大愿

重圣轻凡初发心 效法前贤之精神 圣事人人皆有份 袖手旁观是愚人

财如水来法如船 助道办道两兼全 各有能力尽表现 寸功不昧注天盘

清口茹素发慈悲 从此六畜冤断绝 佛盘首先把名列 心广体胖劈万邪

舍身办道菩萨愿 上天取得尔心田 为道顶起诸魔难 为众舍己芳名传

开设佛堂孝为先 接引佛子认娘颜 早晚亦可表奉敬 逢凶化吉妙无边

开荒下种志冲天 仙佛随时在身边 助尔早日了宏愿 天人共建大功端

鉴班院长十愿叹

一叹修道不诚心 糊胡涂涂混光阴 洪誓大愿随口立 试问谁人照愿行

空口立愿不去了 欺人欺天欺鬼神 望诸弟 自问心 难道不怕罪担身

莫谓现下未遭报 应劫之时自判分 不信考查历古事 天网恢恢饶何人

二叹修道不忏悔 妆饰遮掩自相欺 自己有过不肯改 开言尽谈人是非

常言来说是非者 其人定然好是非 望诸弟 要责己 过勿惮改圣贤希

放下屠刀成佛体 匹夫立志参天地 善恶到头终有报 天理昭彰饶过谁

三叹修道不实践 虚心假意欺上天 阳奉阴违用假面 口是心非弄巧言

沽名钓誉图体面 真功实善却不谈 望诸弟 胡不参 君子慎独为那般

暗室亏心神目电 人间私语如雷般 何况神道佛仙鉴 难道不怕遭天谴

四叹修道志不恒 始勤终怠决无成 见逆则退顺则进 忽作忽辍岂贤英

学如逆水行舟进 不进则退理难更 望诸弟 志立恒 百折不弯乃英雄

西天大路虽然远 走了一程近一程 始终如一志立定 半途而废打残灵

五叹修道不学谦 欺师灭祖胆包天 从来明师岂易见 千里访求入深山

踏破铁鞋无觅处 苦死无成实可怜 望诸弟 天良现 尊师重道乃顺天

一指之师终北面 一世师生万万年 任尔功高无边量 忘师性命难保全

六叹修道理未精 藐视前人罪非轻 知恩不报非君子 饮水思源乃真情

草木无根何能长 人无引进路难行 望诸弟 要识清 合心共胆办末程

当思前人引进你 洪誓大愿立坛庭 穴中蝼蚁尚报义 何况人为万物灵

七叹修道失正规 佛规不守任胡为 修道不将佛规守 凭何修养登天梯

佛规乃是天戒律 不遵焉能故家归 望诸弟 参仔细 谨守佛规前途追

车若无轨必遭险 船若无桨行必危 修道如不戒律守 难脱生死与轮回

八叹修道不慎言 天机密宝随便谈 自古明师难得遇 无字真经谁敢言

三教圣人尚严守 何况俗子凡夫间 望诸弟 莫欺天 泄漏天机罪难担

若非逢此良辰日 此宝岂能轻降凡 谨言慎行直前办 愿了自然理天返

九叹修道无慈心 匿道不现误原人 天本无言赖人劝 人若不劝道何闻

回想自己求道日 岂非前人渡迷津 望诸弟 须三省 善与人同圣贤云

从来成佛因渡世 己立立人道同闻 何况今时开普渡 九二原人齐归根

十叹修道心多亏 谁肯前进量力为 情枷爱锁看不破 视财如命奇货居

良辰佳景赴流水 苟安怠惰误时机 望诸弟 休自欺 良辰错过难再遇

趁此佳期尚未尽 舍财舍法舍无畏 十条大愿依此尽 了愿归根返瑶西 三天主考慈训

手提考试卷 一篇又一篇 礼节诚敬献 火候炼周全 或是势利眼 慢上罪欺天 若逞己能办 有钱反遭愆

先把品格验 再把功德添

若有瞋意念

即坠入魔圈

修道凭金线 启后承上焉

犯者速检点 否则勾出盘

茶禅语录
《茶禅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