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近试上张籍水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4 15:02: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张籍近试上张籍水部

张籍-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

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作品名称,近试上张籍水部。作品别名,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张籍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朱庆馀。

待晓堂前拜舅姑⑶。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⑷?。

注释译文。⑴张籍:唐代诗人。水部:水部司。

官署名。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⑵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⑶舅姑:公婆。⑷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散译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

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创作背景。此诗为宝历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作品鉴赏。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

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

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

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张籍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

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

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朱庆馀是越州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

推荐第2篇:古诗文鉴赏近试上张籍水部

老谌。以下内容虽然多且冗杂,你在其中参考一下摘选需要的就好,题目也是。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另外找些资料,毕竟加上做题要讲25-30分钟呢。

近试上张籍水部

【注释】:

1.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

2.舅姑:公婆。

3.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了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4.无: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文】:

昨夜新婚,洞房里还放着红红的蜡烛,静待天亮在堂前拜见公公和婆婆。 精心梳妆好,再轻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与现时流行的式样合不合?

【背景】: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手法】: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建议题目:(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 (“拜”“低声问”等)

(2)揣摩第三句的“问”,它反映了诗人怎么样的心理?(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闺意献张水部》与《酬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见【手法】)

(4)从两诗的内容上看,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推荐第3篇:有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推荐第4篇:张籍所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记薛关镇天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记锁

张记锁,1956年生,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任XX镇AA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富农、惠农和助农政策,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AA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089.18万元,人均纯收入4590.7元。

在他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几年,由于AA村两委班子在干部利益、群众利益摆放位置上出现问题,以及支部内部、两委之间闹不团结等原因,导致班子软弱涣散,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中管理一片混乱,干群关系日趋恶化。村办公室要么关着门,村干部各忙自家事;要么开门后村干部不干事。老百姓越看气越大,以至群众出气,骂干部,最终达到严重对立,造成多次集体上访事件。面对村里这种局面,镇党委十分重视,镇领导通过走访了解和考查,于是就找到他,动员他回村参加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当时XXX在搞大规模洋葱种植和运销,一年下来,收入十万八万不成问题。这在他心中引起强烈震动,一连几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是当老板,还是回村参选?一会儿是腰缠满贯的农村致富能人,一会儿是在村中为百姓服务当村官的种种辛酸。想着想着,在入党宣誓时的画面闪入他的脑海。入党誓词中讲: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他知道了人应该为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又应该追求什么;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爱岗敬业,无论内勤、外勤,各项工作都要走在前头。于是,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回到村里参加选举,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的挑选。几天后,支部选举结束,全村40多名党员,自己以多数票入选,并被选为支部书记。自此,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又迎来了新的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名党员,当全村党员信任、村里工作需要时,我必须勇敢站出来,接受挑战。

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XXX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两年来,村里只因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发生过个别的上访事件。同时,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多次派专人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

抓学习强素质,自身建设上台阶

XXX始终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他坚持把学习当作一件责任,十分注重自身学习,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领导水平和组织工作能力。在工作学习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细致地进行思想解剖和自我反省,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立场上坚定,工作上勤恳,作风上务实,行为上自律,满腔热情为农民群众服务和排忧解难。特别是对近两年中央1号文件,深学常思,并亲自给群众进行讲座。他十分注重对全体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特别是在今年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带头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理论文章,带头为党员上党课,带头开展自我评议和自我剖析,带头查找班子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带领一班人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谋划全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同时开展了以“做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合格人”的活动;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党员干部讲理想、讲道理、讲文明,开展了以宗旨教育为核心的“讲传统、比奉献”活动,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一位老党员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学习教育,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为本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抓经济促发展,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把小康水平推向新的台阶,身为党支部书记的XXX同志心里装的是群众,他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大力积极扶持农民发展洋葱、制种等优势产业。同时,他利用自己路熟门广的优势,当起全村群众的经纪人,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业务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在去年全村集体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四处筹措8万余元,为六组修建水塔,更新自来水管,并完成了该组灌溉工程,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为解决移民点村民出行道路不便的困难,他身先士卒,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先后出动机械320台次,拉运石料400余立方米,用9天时间,铺成了移民点到六组近2公里的道路。春节前夕,全村党员、驻村干部、驻村指导员为困难群众捐款1200余元,他带头捐款200元。同时,他四处奔波协调,为103户农民兑现了27万元制种款,保证村民度过了一个安静祥和的丰收年。近日,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他又带头修建多套高标准小康住宅,为全镇的小康住宅建设提供了样板。

抓民心树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XXX同志工作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几年来,在他的眼里,钱可花,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为全村百姓办事花钱值,但把钱用在迎来送往就不是我们这届村干部应该做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天天提高,其精神需求越来越大。XXX积极带领支部一班人筹措资金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坚持经常性的义务演出。逢年过节文艺演出队大显身手,不仅吸引了本村群众,而且引得三乡五里的老乡们都来观看,多形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XXX同志把争创“十星级文明户”作为村民争荣誉、赶先进的主要形式,并作为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摆上工作议程。坚持半月一小评,年终一总评,按照户自评、代表认定、支部审核、张榜公布的程序,认真开展,规范操作,很好地纠正了民风的好转。村里有一村民过去嗜“麻将”如命,家人反对,邻朋劝止,却屡教不改。争创星级文明户活动开展以来,XXX同志多次亲自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本人也改掉了打麻将的坏习惯,成为十星级文明户之一。由于在XXX同志的带领下,支部一班人团结战斗,齐心协力,各项工作扎实运作。建立健全了民调会、治保会、治安巡逻队,这几个机构分工协作,各负其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展了评选“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XXX同志长期以来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实际行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十一五”的开局年,他提出赶超先进村,让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并通过积极努力,创建卫生先进村和文化先进村。如今,他正以百倍的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忘我工作着,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

推荐第5篇:《闺意献张水部》教案

《闺意献张水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掌握诗歌表面的文字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很有意思的诗。这首诗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至于什么特点呢?我想大家学完之后应该能明白。大家把书翻到XX页,看到《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 1.朗读诗歌

大家先跟老师一起朗读两遍,在朗读中自己试着慢慢体会一下诗歌的意思。 全班一起再齐读一遍。

2.解词解句 (1) 提问:

首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边读边试着理解一下,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教师走下讲台巡视2-3分钟,我们要弄懂一首诗的意思,不能凭空猜测、想象,而是要认真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最后再作总结。)

大家都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谁能来说说,你觉得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有没有写什么人?有没有写什么事情? (2) 分析:

这位同学认为这首诗写了XX,这位同学认为写了XX,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是新婚夫妇的新房;停,我们现在的意思是停止、暂停,在诗中呢是留置的意思,就是留在那里,和现在的意义仍然有一定的联系;红烛:红蜡烛。为什么都要用红色的蜡烛呢?表示喜庆又吉利。大家看电视剧的时候应该都有印象,古人结婚呀,都要穿红嫁衣、挂红灯笼、新娘子还要坐上红色的八抬大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这句话就是在说,新婚房间昨晚上的红烛彻夜都停放、点着着。新房里点的红烛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花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是什么意思?等待。晓呢?天明。堂:正室、主室。舅姑,是我们现在说的舅舅和姑姑吗?并不是,诗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就是丈夫的父母。所以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古时候的新婚妻子嫁入夫家,成为了丈夫家里的人,在结婚的第二天正式拜见丈夫的父母,这是非常郑重的礼节,所以妻子才早早起来打扮,等待天亮。

“妆罢低声问夫婿”:妆,梳妆打扮;罢,停下;(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来呀这个新妇梳妆了一大段时间)夫婿,就是自己的丈夫。拜见是一件大事,她打扮完了心里不免嘀咕,自己的样子怎么样呢?能不能讨别人喜欢?只好问问身边的丈夫了。可是,为什么要低声、小声问呢?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之前新郎新娘都几乎不会见到对方,新娘子更不会来到丈夫家里。因此新娘子刚刚嫁过来,对丈夫和身边的环境都不熟悉,因此是比较害羞的,做事、说话都很小心翼翼。那妻子问了丈夫什么问题呢?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画眉,描画眉毛;深浅,浓淡;入时无,入时,合不合时宜,是不是当下比较合适的,无就是否,也就是妻子问丈夫呀,我描画的眉毛浓淡是否合适、合时宜呢?

刚刚我们解释了每一句的意思,大家现在再来说说,整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对,很好。其实这首诗就是写了一位新婚妻子在成婚第二天早起来梳妆打扮,准备拜见公婆;梳妆完毕见公婆之前悄悄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好不好、合不合适呢?

那大家觉得这个新娘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如果你今天第一次进入初中,马上就要见到今后和你一起学习的新同学、新老师了,你会不会有那么点期待?兴不兴奋?但是又会不会有点担心自己可能表现没那么好,或者出点儿什么丑,别人不喜欢自己?新娘子这时候的心情跟你们是不是有点像?哪里像?要见丈夫的父母了,但是呢又很紧张、很害怕,担心公婆不喜欢自己。新娘子在这里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3.解题

那请同学们注意了,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

“张水部”指的是什么?好,是张籍,他当时是水部的一位员外郎。所谓水部,就是掌管水利的部门。在隋唐时期,国家确立了一套组织很严密的中央官僚制度——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策的制定、审核和执行。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别是……,掌管国家各项政务。水部便是工部下属的一个部门(工部是管理工程事项方面的机关)。张籍担任水部员外郎的时候,是个爱才之人,常常奖励有才华的新人。朱庆余曾给张籍投赠过自己的诗篇,而张籍也是很赏识朱庆余的,两人其实是关系比较好的长辈和晚辈。

我们再来看“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对,献给。

那“闺意”呢?“闺”在旧时指的是女孩子居住的屋子,古人常常用这个词指代女子,那闺意自然就是女子的心思、意愿。这个女子指的是谁?——我们刚刚解释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新婚妻子见公婆之前的样子和心情。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女子的心思献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呢?

这时候就要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这首诗还有另一个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之前所写的。进士考试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环节,科举考试形成于隋唐时期,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通过进士考试、成功中选的人可以被选拔为正式的官员,从此就能升官发财啦!所以科举考试是古代文人实现报国理想、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古代的科举考试不像现在,大多是机器阅卷,每场考试都有主考官,主考官会亲自批改考生的试卷。

唐朝的考生们在参加考试之前,有一种“行卷”的风气,也就是把自己的诗篇献给名人,希望得到名人的赏识,然后再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主考官。本文的作者朱庆余也是如此,他马上要参加进士考试,这首诗正是他在考前的一首“行卷”之作,这时候希望把这首诗献给张水部之后,通过他的推荐来帮助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就是朱庆余写这首诗的重要原因。

4.言外之意

那么作者为应考写的诗篇,为什么要写一个新婚妻子见公婆的事呢?(学生回答) 大家想想,朱庆余要参加的考试非常重要,那么他在考试前的心情是不是和新娘子要见公婆的心情有点像呀?又期待快点来,又特别紧张担心,心里的感觉很复杂。其实啊,朱庆余非常聪明,他在这里很巧妙地打了个比方。他用把自己应考的状态比成了新娘子要见公婆的心情。他在考试前心里非常担忧到底结果如何,就跟新娘子见公婆之间非常紧张一样,所以通过这首诗想征求张籍的意见,到底主考官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呢?还有没有什么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呢?

所以,你们认为作者在诗里把自己比作什么人?——对,就是诗中的新娘子。 那把张水部比作谁呢?——是不是自己想要问问题的夫婿呀?

而主考官呢?把新娘子要见的公婆比作主考官,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所画的眉毛。 作者临到考试前,很担心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所以想问问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张水部,希望征求他的意见。那为什么不直接问出来呢?古时候的人们做事说话都是很含蓄的,朱庆余也是不好意思明说出来,所以啊打了一个巧妙的比方,用新娘子的心情暗示自己考试前的心情,这才是他的言外之意。我们在上课前提到,这首诗一个很大的特点,大家现在有没有了解呢?——这首诗作者的本意不在诗内,而在言外,也就是意在言外。

5.课后延伸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问:张籍在这首诗里把谁又比作了谁呢?他有没有回答朱庆余给自己提的问题?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同学们课下去好好读一读,查阅资料,下节课咱们再好好讨论。

推荐第6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目录[隐藏] 其一-原文

鉴赏

讲析

诗人简介

其二

主旨

其一-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

韩愈 选自《昌黎先生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呈:恭敬地送给。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绝胜:大大超过。

5、皇都:指京城长安。

译文1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译文2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

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2),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8),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二、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主旨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写作背景

1.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早春。张水部是水部员外郎张籍。

2.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酥:方世举注引《玉篇》:\"酥,酪也\"。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小雨润如酥\",十分微妙地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留意过北国春天原野变化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而唯有韩愈才创造出了这样传神写照、欣欣向荣的诗句。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句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后两句以\"烟柳满皇都\"的暮春之繁华与早春比照,强调早春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

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流露出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此诗不仅仅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推荐第7篇:张籍的家书

张籍的家书

------《秋思》改写

公元808年农历九月,故都洛阳城内已是寒风萧瑟。来自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的大诗人张籍独自走在洛阳城的大街上。

一阵寒风吹来,张籍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他抬起头,看到那南飞的大雁和纷飞的落叶才意识到时间又将过去一年。只是,自己离家已久,不知家中年迈的父母以及妻儿是否还安好?家中可有过冬的粮食?是否有抵御寒冷的衣物?是否有充足的银两?......“唉!”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正当他为自己的无能而懊恼时迎面走来了他的同乡李某。李某是来跟张籍道别的。在外经商快一年了,他准备收拾行李回老家跟妻儿老小一起过冬,明年春天暖和些再出来找些营生。张籍听闻后,立即请李某回家稍等片刻,自己写封家书请李某捎给家人。

可是当张籍提起笔时,千言万语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了。平时跟朋友们饮酒做赋,谁不夸他张大诗人才华横溢啊!可如今要写一封家书了,他却眼圈发红,手臂颤抖,一时语塞了。于是,只好写了团,团了写。当过了一个晚上才勉强写好这封家书时,地上已扔满了他废弃的纸团。

天刚蒙蒙亮,他就来到了老乡李某的住处。拜托老乡的事说了一遍又一遍,那封承载了千言万语的家书检查了一次又一次,唯恐想说的话有所遗漏,又担心父母看了家书后为他的处境而担忧,所以当老乡要启程了,他才恋恋不舍的将那封家书双手奉上。可当对方的马蹄声刚想起时他又喊住了老乡,再一次打开家书细细研读之后,才再次递给老乡。

当马蹄声越来越远,望着老乡离去的背影,张籍的两行热泪悄然落下.........

推荐第8篇:张籍《秋思》教案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籍《秋思》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推荐第9篇: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推荐第10篇: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第11篇:张籍《秋思》教案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籍《秋思》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第12篇:张籍的名言

1、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2、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人官仓化为土。

3、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4、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5、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

6、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

7、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无因同波流,愿作形与影。

8、山头树影不见石,溪水无风应更碧。

9、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10、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13、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14、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

15、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1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7、人人齐醉起舞时,谁觉翻衣与倒帻。明朝花尽人已去,此地独来空绕树。

18、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第13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答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究答案: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春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1分)

答:小雨、小草。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3分)

答: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最可爱。

4、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5、“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

答: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即可)

6、这首诗写出了春雨、花针,像细丝 ”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7、诗的后两句一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结合诗的题目,设想一下韩愈作诗的目的。答:此诗是送给张籍的,是为了邀好友走出家门,感受一下早春的气息。

《无题》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管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

“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3、“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1)点名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答:(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5、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只恨和相思之苦。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现常用来形容一种怎样的精神?

答:这两句诗常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或对工作和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第14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

2.品味诗的语言,领会诗的凝练之美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冬坡说是鸭子,他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与同时代的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使唐代散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后世称道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早春,初春。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不是同胞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并且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十八员外”。古代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诗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早”。“早春”与仲春、暮春有什么不一样呢?要注意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早”字的。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四、赏析

1.前两句诗如何理解?“润如酥”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润:滋润。酥:酥油。“润如酥”是比喻,新颖,传神。这两句是写景。在如酥的春雨的滋润下,小草悄悄地冒出幼芽尖,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的青青之色,这就是早春的草色,当诗人满怀欣喜地想走近观看时,那淡淡的青色反而不见了。远远望去,草色新绿,走近了反而看不出。这正是早春草色的特点,靠了诗人传神的妙笔记录下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如果是暮诗是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很充分的铺垫。 2.后两句诗抒情。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到对早春的赞美的?

——后两句诗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作者首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就是把春说成是春季中最美的一段时间。绝胜:远远超过。烟柳:如烟之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一个“满”字,说明春天已经快过去了,那时已是暮春时节。作者说早春之景“绝胜”暮春之色,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和赞美之情。

板书

第15篇:诗人张籍离开家乡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来到了洛阳城。

转眼间,秋天来了,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秋风寒冷,张籍禁不住涌起思乡之情,他怀念故乡,怀念身在故乡老母亲、老父亲„„

正好,来了一个故乡的亲戚,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写了一封信,表答自己的思念之情。他立马回家,拿起笔写了起来。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封信写完了,但张籍觉得内容不能表达他的思乡之情,所以反复修改内容„„

第二天,他找来送信人说:“麻烦你帮我把这封信送给我的老母亲。”他说:“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送到。”正当他要离开时,张籍突然间想起来有些话还没有写完,就立马叫住他:“等等。”张籍把信改了改才又依依不舍地交给他„„

于是,张籍回到家写了《秋思》这首诗。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秋姑娘就降临人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无比凄凉、悲哀,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乡,怀念那些乡亲父老、亲朋好友。他看着一片片落下的树叶,像一封封信,带表自己的思念,飘向自己的家乡,泪落了。突然,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闪过,咦,我可以写一封家书啊!说干就干,他立马回家,拿起笔写了起来。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封家书写完了,他又喜又悲,喜的是可以向老母亲问候了;悲的是自己不能亲自问候老母亲。第二天,他找来送信的王二,对他说:“王公子麻烦你帮我把这封信送给我的老母亲。”王二说:“张公子可请放心,我定会帮你送到.”正当王二离开张家时,张籍突然间想起来有些话还没有写完,他立马叫住王二,“王公子,等等”他把信改了改又依依不舍地交给了王二。 于是就有了秋思这个古诗。

第16篇:张籍《秋思》扩写

我独自漫步在洛阳城里,任飒爽的吹在我的颊边,落叶在秋姑娘的带领下回到了的地母亲的怀抱,稍稍抬眸,我便望见湛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朝南边飞去……在这样一幅和谐而又美丽的家中,脑海中不禁浮现了家人的脸庞。环顾着熟悉的洛阳城,我突然有一种想给家人写信的欲望。

回到家中,我从桌上抽出几张纸,又倒了些墨在砚台上,用毛笔蘸了蘸墨汁,可片刻之后,纸上依旧空空如也,要表达的话语太多了,我是先和家人们问好?还是谈谈洛阳这个美丽的小城?还是说说发生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我的大脑一片混乱,不知该从何说起。

终于,我整理好了思绪,一个个字符跃然纸上,渐渐地,信接近尾声,捎信人也快来了,可我又担心了起来,这样匆匆忙忙地写信家人会看得懂我要表达的意思吗?我会不会忘了和家人问好?会不会漏了什么事儿没和家里人说?……带着满腹的疑问,我又一次将信认真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了,我便将他折成四折,放入填好的信封中,小心翼翼地封好,站在门口等待捎信人的到来。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捎信人在我的盼望下到来了。我将信交给步履匆匆的捎信人,可心里又不免担心起来:我又没有将内容写完整?会不会遗忘了什么东西?想到这儿,我急忙叫骑在马背上的捎信人拦了下来,将信拿过,重新审阅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了,我松了口气,将它折好,装进信封,交给捎信人。

望着捎信人骑着马匆匆离去的背影,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人们接到家书的模样,看着他们开心的模样,我忍不住勾起唇角……

第17篇:《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2分)

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0、(1)绝句 律诗

(2)

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第18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背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

————早春的喜爱之情。

第19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教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

2、诵读、翻译诗歌。

3、赏析诗歌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满井游记里,袁宏道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早春景物:(学生回答)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诗人们总是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发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韩愈。

二、释题,背景

——早春,初春。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不是同胞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并且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十八员外”。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三、朗读、赏析

1、自由读。

2、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诗句大意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这首诗。不懂的可以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4、我的问题

(1)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赏析我最爱

自选角度质疑品析这首诗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点拨

四、深入探究

1、前两句为何先写“小雨”、再写“草色”?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

的滋润,那草色更新更美。

2、后两句诗人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要远比皇城的处处“烟柳”好呢?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3、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积累

“绘春”诗句知多少……

六、课堂检测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

板书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议论)

喜爱赞美之情

第20篇:张籍秋思教学设计(材料)

又见一年秋风起

——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陆良县中枢镇中所堡小学 张林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1 / 7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2 / 7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3 / 7

四、配乐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读读?

2、一片落叶、一阵凉风告诉我们秋天已来到,一封家书向我们诉说了张籍深沉而无奈的切切思乡之情,有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张籍啊!而现在在祖国大地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离乡外出学习、打工等,这当中也会包含我们的亲人,在外的日子也会有对家的彻骨思念,几千里的回家的路艰辛啊!

结合我们搜集的诗词或幻灯片里的图片也一起利用下面的格式尝试小组写一首小诗:

1、假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愿将每一片落叶画成一艘艘船儿,

让远方的游子乘着它回家!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4 / 7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

2、乡

乡愁是张籍那丝丝秋风,

总会伴着片片落叶飘进我的梦里。

乡愁是 , 。

乡愁是 , 。

乡愁是 , 。

把所有的借苏轼的话说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五、板书设计:

5 / 7

六、作业设计。

1、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结合自己生活体会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一首《秋思》带动了一组古诗的教学,既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又比较巧妙地以诗解诗,以诗悟诗,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生命增加了厚重的一笔。课堂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感悟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在与同学的交流碰撞中提升。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老师巧妙点拨,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读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有个人读、齐读,有师生合作读、个性展示读,也有情境引读„„

课堂上动静结合,书声琅琅,淡淡的思乡情随着朗诵读声在教室里飘散弥漫。读写结合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在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让学生提笔写家书,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资料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在学生体会了诗人思乡情感的基础上,拓展诗人的生平资料,使本诗的情感由个人情感上升至爱国爱民的情感高度,把诗人高大形象建立在学生的心中,提高了本课的情感格调。

同时,教学中处处从生活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使教学不再是冰冷的“隔离学习”,而使学习具有更多温度,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藏在自己心底的那一封属于自己的“家书”。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亦如此。

6 / 7

补充材料: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即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7 / 7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籍水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