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深什么厚什么成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1 18:01: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感受深厚的父子之情

感受深厚的父子之情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救出儿子这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他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阿曼达和儿子的同学。这篇课文把这对父子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读了仿佛置身在这震撼人心的情景中。

我觉得在这篇课文中,最能让人感动的,是那位有责任感的、伟大的、说话守信用的父亲。当我读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从这些外貌描写足以体现这位父亲为了儿子历尽艰辛,这也表明了父亲决不放弃,以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的信念。这是多么执着的父亲呀!他为了儿子连续挖掘了三十八小时。三十八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觉,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呀,这位父亲之所以能救出儿子,全靠他的坚持,他的勇敢,他对儿子的诺言!

有句话说:母爱如太阳,强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它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撑起一片生命的晴天。《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就证明了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了吗?

推荐第2篇:形容爱情深厚的词语

深情厚谊

【解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陈毅《向秀丽歌》:向秀丽,你当得起这样的深情厚谊。

水乳交融

【解释】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

魂牵梦萦

【解释】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心心相印

【解释】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山盟海誓

【解释】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帏锦帐眠。

至死靡它

【解释】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海枯石烂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处】宋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

相濡以沫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含情脉脉

【解释】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出处】唐李德裕《二芳丛赋》:一则含情脉脉,如有思而不得,类西施之容冶,眼红罗之盛饰。

心有灵犀

【解释】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樱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一往情深

【解释】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如胶似漆

【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推荐第3篇:关于友谊深厚的诗句

茫茫人海,漫漫人生中,过程是最美的,相知是最难的,结果是最期盼的,相思是最苦的,等待是最漫长的,友情是最珍贵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友谊深厚的诗句,欢迎阅读。

关于友谊深厚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关于友谊的句子

1.友谊,像一朵鲜花,芬芳我的心灵; 友谊,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灵。

2.啊,真正的友谊,给人以无数的信心和快乐。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3.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 ——萨迪。

4.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 ——克雷洛夫

5.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英)培根

6.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俄)高尔基

7.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罗马)西塞罗

8.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美)爱默生

9.友谊像一阵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友谊像一阵雨,滋润我心中那片干枯了的土地,让它长出希望的苗;友谊像一只船,带我从悲伤走向欢乐……

10.友情是精神上的寄托。有时他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份默契。

11.友情是什么,它意味着愿意替朋友排忧解难,而不愿朋友为自己辛苦劳累;乐于让朋友分享欢乐,而不要他们分担痛苦。

12.友谊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13.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4.友谊是开心果,当朋友高兴时,它给予他祝福;友谊是消气丸,当朋友伤心痛苦时,他给予他的是及时的安慰。

15.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为你撑起了一片晴天;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抚慰了受伤的心灵;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拭干你腮边的泪痕。

推荐第4篇: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一、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

1、促使人体健康发展

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2、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

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国内体育科学研究观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国外科学家还做过一种试验,让健康青年连续躺在床上9天,发现他们的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工作能力平均下降21%,心脏容积缩小10%。

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2、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三、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所以,“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

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还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社交网络。

定向运动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因为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识图能力。 定向运动是一项家庭体育项目。周末一家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自我娱乐,融洽关系。增加乐趣。 定向运动是一项精英人才体育项目。因为它富于挑战,勇于尝试从未被尝试过的方案,并要求全身心的从双腿到大脑以最高时效达到世界顶极目标。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世界军事体育项目,拥有自己的世界锦标赛。 定向运动是一项自然环境体育项目。因为它教会你如何在大自然中行为把握自己,爱护自然,遵守郊野公园守则。 定向运动是一项不需任何花费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所需的只是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服装可穿着定向专业套装,也可只是普通运动服装。

定向运动是一项探险寻宝体育项目。给你惊险刺激的人生经历。 定向运动是一项广交朋友的社交性体育项目。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种族背景,文化阶层,社会地位,相互交流,共享人生。 因此,

定向运动吸引了全世界男女老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广泛参与。

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构成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对象一直局限于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儿童,我国学校体育任务的立足点长时期一直局限于在校学习期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任务虽然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按着终身体育的要求,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或大学毕业生,随着学业的结束,体育也随之而结束。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或大学毕业生并不能自觉、自愿的适应这种要求。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那么如何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本人的几点见解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有必要加强,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内心深处,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存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奥运知识、残奥会、冬运会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大体育宣传力度,使学生得到各种不同形式、潜移默化的体育影响,从而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为体育行为,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很多,如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开辟体育小常识橱窗、指导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等等。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推荐第5篇:形容友谊深厚的句子

形容友谊深厚的句子

1、让我将这浓郁的情感嵌入荧屏,捧出一颗心的真诚祝福。愿快乐与幸福永远相伴朋友你的每一天!

2、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3、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4、工作中碰到了困难,朋友就是帮不了太大的忙,一双双关心的眼晴也会让你减掉不少压力。

5、空间里有爱的细语,也有情的倾诉。空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快乐交友的圣地,是友情的世界,空间更是情感交流的天堂,这里有我的祝福,也有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

6、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心底有个朋友,有了朋友心情就会飞翔。

7、浓浓的友情传递我诚挚的祝愿,深深地祝福送上我美好的心愿,当打开你的空间点开你的留言。

8、培根说,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把快乐与你的朋友分享,快乐就会一分为二。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

9、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景色,友谊是彼此相连的心弦,让我们用心灵的笔墨,点缀着人生路上的风景。

10、无论你是远是近,无论你在花季雨季,你的风景永远飘落在我的心情里!祝福你开心,祈祷你快乐,平安和幸福永远伴随!

11、人生相逢便是缘,哪怕天涯海角也牵念;轻轻的一句问候,带去浪漫诚挚祝愿;悄悄的一声祝福,捎去美好心愿;愿你好梦圆圆,快乐天天,幸福绵绵!

12、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13、人生的精彩是缘分,友谊的可贵是诚意,最感动的时刻,是被朋友想起,最美丽的时刻,是想起朋友。

14、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

15、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是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认识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关头;因为惟有到了这种关头,认识朋友才会成为最重要的事。爱吃

推荐第6篇:表达深厚友谊的诗句

表达深厚友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唐代)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推荐第7篇:关爱有加,师生情谊深厚绵长

作为一个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可能都会心领神会;作为老师,我们是学生的良师更应当是益友。

当我一口气读完《班主任兵法》一书时,书中点点滴滴又是多么的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对了,就在我的普通的教育教学的生活中。

2010年端午节,我收到的一个短信恩师,李老师,还是叫你勇哥吧,这样要亲切些哈!祝你及家人幸福开心哈、端午快乐~勇哥...嘻嘻。这是06级的一个名叫任绍磊的同学的祝福。任绍磊是一个平困家的孩子,妈妈残疾、爸爸年老多病。家庭经济拮据。待人有礼貌,喜欢公益事情、学习踏实,成绩中上等,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从初中开始到高中就有很多老师资助他。他憧憬未来,我为他描绘美好蓝图,他学习困惑、压力太大时,我陪他爬山、一起站在高上山咆哮。高三时,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很喜欢,但是又不敢表白,很矛盾,上课精力不集中。我告诉,我在你这么大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老师告诉我,最好不要说破,等到毕业后再说,彼此保存着那份爱吧。他读大学时我为他争取一笔学费资助,他很感激,流泪了,他说你是恩师、你是我的最亲兄长,后来他常叫我勇哥。这是一份珍贵的师生情谊,我一直珍藏着。

李老师,你一天上这多课,你真的太辛苦了,可是....我知道我让你伤心了,下次我不会这样了。这是杨洪同学在课堂上睡觉后,给我的留言。我很奇怪,在那节课上,我咋个没有发现他睡觉呢?我该检讨了,自己的课堂,这么一个优生睡觉我都不知道了,我很惭愧。我讲课常在教室里转悠,咋会把自己眼皮下面的杨洪给忽略了呢?或许我只是在关注那些所谓的调皮的同学了,或许是杨洪同学睡觉技术含量太高了。但是他为啥又要给我留言了?我很迷惑。隔了一天,我把杨洪叫到办公室。我还没有开口,他就说,老师,我错了,那天晚上我们寝室同学摆龙门阵太久了....我就迷糊了一会儿。还做了一梦(后来才知道):你说这么重要的知识,你还在睡觉,晚上搞啥子去了?!我一怔,睁开眼一看,你正在看着我。我想遭了。于是我就发了一个短信给你。我轻描淡写的说,哦,原来如此。我给了他一道题目,做完了事。其实有时只需要的是包容。

作为一个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可能都会心领神会;作为老师,我们是学生的良师更应当是益友,用自己诚挚的心去交换学生那颗纯洁的心,这功夫全在平时在课堂上和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作为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充满关爱,因为爱恰似一缕缕阳光,可以让他们茁壮成长;爱是一路呵护,可以让他们乘风破浪;爱是真诚的赏识,可以让他们在温暖的氛围里成就未来和希望!因为爱让学生把我们视为朋友与知己;因为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才会有意义。

推荐第8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 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 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 ”,“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 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 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 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 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 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 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 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 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 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 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 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 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 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 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 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 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 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 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 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 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 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 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苏轼与苏辙

金榜题名、跨马游街,苏轼、苏辙这两位少年进士,正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嘉祐六年(1061年),苏家兄弟又同中制举科,特别是苏轼竟考中头名! 可有了功名,他们就要拜官受爵,从此胸怀天下,以国事为重。这年冬天,苏轼奉皇命要到凤翔做官,而苏辙则在汴京留任。从小朝夕相伴、读书对诗的好兄弟,忽然要分开,还真是很不习惯。

苏辙送苏轼西行,一直到了郑州,方肯话别,独返汴京。他料想苏轼前方多半要过渑池,不由感慨万千,便吟诗一首,派人带给苏轼。

说到渑池,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村的所在县,它又是战国时秦、赵“渑池会”的地点。话说嘉祐元年(1056年)冬,欲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科考的苏家兄弟便路过此地。

当时天气恶劣,风雪交加,马儿更是体力透支,累死在路上。他们晚上投宿到一家寺院中,那里的老和尚不仅热情地款待了饭食,临别前,还将自己的毛驴相赠。作为回报,苏轼、苏辙纷纷地院墙上题了诗作。

巧合的是,一年后,苏辙便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只是由于其他缘故,并未到任。

出于如上事由,苏辙给兄长寄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轼收到此诗,已在凤翔任上。他先前确实途经了渑池,也拜访过那座寺庙。

他的和诗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人生所到各处,就像云游四方的飞鸿踩踏了雪泥一般。就算停落在某处,偶尔在上面留有一点足印,在其走后,那点痕迹也是会很快地消失的。

世事无常啊,那位老和尚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塔冢已新建起来。旧时的院墙已经破败,再无从找到我们曾经的题诗。那一年的艰难行程你还记得吧,前路很遥远,人也很困乏,那只小驴子也困得不停地嘶鸣呵!

结句还有言外之意:人生本是艰辛无常,当年的困境都已挺过,以后也要有个平常心态,积极努力地开拓未来。

其实依我们看:说到“去留无定”,对苏轼、苏辙兄弟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谁能料想他们后来的宦海沉浮、飘泊边域呢?

但从另一方面看,谁说他们没有留下印迹?特别是苏轼,他所到之处,哪怕是偶然地灵感一动,惊鸿一瞥,也能给当地,及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也摸之不去。

在杭州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在海南岛上,还有个“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哩!等等等。

这就是大文学家的伟大之处,他能点活一方水土,使其和自己的作品一起超越时空、引人入胜。

其实就是不谈文学,谈实际存在的,如:西湖的苏堤和六桥,杭州人谁没走过?

还是那句实在话:你在地方上做过什么,人民不会忘记。

还回来说这首诗,“雪泥鸿爪”还成了成语,可见其流行和经典的程度。苏轼老办压倒原玉的事儿,也不给自家兄弟留点面子。呵呵。

后来,苏轼通判杭州。任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团聚,他申请到山东一带做官——这时的苏辙正在济南工作。

神宗皇帝把他安排到密州做知州。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兄弟一直迟迟未能相见。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月下畅饮,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长调词《水调歌头》:(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继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以自己独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向青天朗声地发问了。

面对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事(除了不能与弟弟相聚外,当时词人因反对变法,倍受排挤),一方面词人幻想着出尘修仙,飞离人间;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不情愿像嫦娥一样清寒寂寞…… 其实,这是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思想辩争。苏轼的思想体系很有意思,他遵孔儒却不迂腐,修佛道却不沉溺,他有古代知识分子所少有的独立人格——当然这样无依无傍的个性,也使他在那个党派争霸的时代饱受摧残。

词人在反复思量之后,他还是决定留在人间。

词的下阕开始写实,抓住思念亲人的主题运笔。他先是埋怨明月,为什么偏偏在兄弟不能相见的时候圆呢?其实这话,也是在怪中秋节,怎么来得这么不是时候,再等些日子过节,也许就不会公务缠身了呀。

然而,苏轼从来不是那种轻易地把自己的愁怨寄给亲友,或者扔给读者的俗人——紧接着,他笔锋一转,直道事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阕,此事古难全!

煞句最经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还在,我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只要人还在,我们早晚有相聚的那一天;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还在!

我们试想:如果人真得能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眼前的一切多半都变得平淡如水!

怪不得那些传说中的神仙一个比一个冷酷和麻木。因为他们的亲友都没有衰老病老,既然不会死,也就不必着急繁衍,于是情欲也成了多余。

但他们永远没有人的真实和性灵,也永远比人苍白、无力、稍逊一筹。

想起《新白娘子传奇》,那是我上小学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但现在去看,发现结尾着实美中不足,至情至性的白娘子、视情如命的许仙、敢爱敢恨的小青,皆和道貌岸然的法海一样,变成了只会讲经说法的仙和佛,真是岂有此理!

还说苏家兄弟,确实是情谊深长。三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坐牢时,苏辙不避嫌疑,上下疏通,想尽办法为兄长争取生机。他甚至愿意放弃自己一切的官爵,来为兄长抵“罪”。

苏轼在狱中写下绝命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说来生还要和苏辙做兄弟。

这时,宫里发生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宋神宗对手下说:去宫外看看,当前街市上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

侍从很快从某歌厅抄来一份歌词,神宗一读,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当他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不由叹道:看来,苏轼还是爱戴君王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忠君爱国的话,他早羽化登仙了,谁还跟你混啊!

很快,神宗把苏轼释放出狱了。当然,他本来也没有扼杀天才的打算,只是想意思意思。

这就是“人间真情”的力量了。他不仅能打动当事人,也能打动局外人,还能跨越时代,打动我们这些未了尘缘的后来人。

再说说苏辙,虽然他性格内向,却也绝非古板愚钝之人。他也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只是才名,多少被兄长所掩。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令人羡慕(东坡故事之十八) 2008-03-25 13:40:02| 分类: 苏东坡 | 标签:2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苏轼携带家眷离开京城,去杭州任职。但他未急着去杭州,在途经苏辙任职的淮阳时,在弟弟家里住了两个多月,可见兄弟俩有多深厚的手足之情了。兄弟俩的文学爱好,以及对朝政的看法都相当一致,唯一的是性格截然不同。弟弟性格内向,不多言语,凡事求实,处事也稳妥些;而苏轼却开朗豪放,活跃多语,处事多我行我素不拘谨后果。但这丝毫不影响兄弟之情,因二人从启蒙读书到赴京赶考,都一直相伴相随,所以既深知也体谅对方的性格。苏轼现有两个儿子,长子已12岁,小的仅1岁;可弟弟现已有了三个儿子和七位女儿,所以家境不太好,住的还是低矮的小房子。因苏辙长的比苏轼高大,所以苏轼常拿弟弟的身高开玩笑说:\"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总之,两兄弟在一起无话不说,都很轻松愉快。苏辙深知哥哥性情豪放,常在宾朋面前或诗文中坦述自己的观点,故尔容易惹事吃亏(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这次也不忘劝哥哥。苏轼说:\"我常常口没遮拦,觉得某一件事不对,就象在饭菜里发现一只苍蝇非吐不可。\"苏辙诚恳地对哥哥说:\"不过应先分清谈话的对象才行,有些人值得信赖,可有些人却不行!\"很有趣,性格刚强不易服输的苏轼在弟弟面前却很顺从谦虚,他告诉弟弟说:\"也许我天生太相信别人,不管与谁说话,我都喜欢倾吐自己想法,这就是我的弱点。\"后来苏辙还要哥哥注意保养身体,不应管的事不要管,每天过得悠闲些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开导说:\"哥注意到没有,悠闲能静心清心和对身体有益,这是长寿的简便方法啊!\"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苏轼在弟弟家过了难忘的中秋佳节后不得不离开,离别时兄弟俩都十分难过。弟弟又送苏轼乘船到下游七十里(宋里)的颖州,又同欧阳修一起共度了十多天时间。但送君千里总有一别,明天就真正离别了,当晚两兄弟在颖水划船,停停游游了一个通宵。谈了诗文,讨论了时事和说不完的手足之情。当晚在船上,苏轼还写了两首充满离别之情的五言诗。因诗较长,现只摘抄其中一首部份于后,供喜爱者品评:\"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推荐第9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亦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苏辙,“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由。”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

另据宋人笔记所载,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谁说亲兄弟之间必有一争?谁说文人必定相轻?请看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世所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推荐第10篇:表达兄弟情义深厚的句子

1、我告诉你一句话 :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我刘华强是什么人,不用我自己说。我有我的兄弟,我得为他们生命负责。

2、寻遍记忆,唯有你,容得下完整的我。无论日后路怎么走,彼此老友角色似旧。

3、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兄弟合心,其力断金我们兄弟般的情谊不会因为空间距离慢慢疏远。

4、一生中能遇到几个这样的知己?亦有多少人与你相坦以对?人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兄弟与你天涯相随,有此兄弟夫妇何求?

5、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真正的兄弟情义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7、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远路途,我都深深怀念那条路,它曾经引导我与你相遇。

8、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9、海内有缘竞聚齐,事君彼此如兄弟。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10、我们的情谊高如山,深似海,烈如酒,长如江。

11、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给你温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12、锦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一生知己不多,你就是我的知己。

13、曾有的落莫都消失在天边云间那分快乐就是兄弟相伴男人的泪不轻易浮现一杯酒把自己迷惑到天边谁说生活是无聊和寂寞相伴谁说美酒是在寂寞痛苦才灌。

14、兄弟如手足。

15、兄弟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6、兄弟,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兄弟,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兄弟,是亲情的另一种诠释!

17、从今天到世界末日,我们永远会被记得,我们幸运的少数,我们相依相系的兄弟,谁今日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18、兄弟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兄弟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兄弟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兄弟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

19、兄弟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20、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东风不是秋。漫漫江行访兄弟,猿声几夜宿芦洲。

21、海内有缘竞聚齐,事君彼此如兄弟。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 ,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22、我们的情谊好似一坛佳酿,随着时光的飞逝,越酿越纯。

23、你经历那么多的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以后还会有,但是你要记得最后留下的永远都是我。

24、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25、我一生最好的年华全和你们一起踢球喝酒吹牛了,所以后来我们都是光棍,这让我很骄傲。

26、兄弟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兄弟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

27、兄弟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28、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29、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春风不是秋。漫漫江行访兄弟,猿声几夜宿芦洲。

30、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1、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当抚摩荣誉感受温暖的时候,()让给了弟弟;当抵御寒冷迎接挑战的时候,有哥哥的保护。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33、一条内裤俩人穿!

34、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我们之间的情谊。

35、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36、兄弟,我们永远是朋友。

37、短短的一段路,浓浓的兄弟情。人行江湖,无兄弟之情,朋友之义,怎可闯荡?

38、塞优势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39、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兄弟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兄弟缘。

40、曾有的落莫都消失在天边云间,那分快乐就是兄弟相伴,男人的泪不轻易浮现,一杯酒把自己迷惑到天边,谁说生活是无聊和寂寞相伴,谁说美酒是在寂寞痛苦才灌。

41、当岁月老去了,身后的往事突然清晰。重复你的目光,在难串起我的回忆。当你给我一个微笑,让我想起旧日的兄弟情义,使我的目光永远沉入你的背影,夜以深,当流星划过,不用伤悲,千百年后还会相会,在重复彼此的目光依旧会心跳一辈子。

42、兄弟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兄弟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

43、梦;总不够漫长可我们需要梦想 。情;总让人受伤可我们还念念不忘。雨;下得再漂亮可我们还喜欢阳光。你;虽不在我身旁可我从未将你遗忘,亲爱的兄弟,最近好吗?

44、兄弟一心,不离不散!

45、兄弟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了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你-就是我不想遗失的那重要一片。

46、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兄弟合心,其力断金,我们兄弟般的情谊不会因为空间距离慢慢疏远。

47、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48、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谁动我手足,我穿他衣服。谁穿我衣服,我剁他手足!

49、亲情,是生命 成长的沃土。天下兄弟,一声兄弟,一生兄弟,难忘那段岁月!

50、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兄弟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第11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 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 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 ”,“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 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 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 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 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 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 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 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 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 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 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 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 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 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 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 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 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 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 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 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 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 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 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苏轼与苏辙

金榜题名、跨马游街,苏轼、苏辙这两位少年进士,正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嘉祐六年(1061年),苏家兄弟又同中制举科,特别是苏轼竟考中头名! 可有了功名,他们就要拜官受爵,从此胸怀天下,以国事为重。这年冬天,苏轼奉皇命要到凤翔做官,而苏辙则在汴京留任。从小朝夕相伴、读书对诗的好兄弟,忽然要分开,还真是很不习惯。

苏辙送苏轼西行,一直到了郑州,方肯话别,独返汴京。他料想苏轼前方多半要过渑池,不由感慨万千,便吟诗一首,派人带给苏轼。

说到渑池,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村的所在县,它又是战国时秦、赵“渑池会”的地点。话说嘉祐元年(1056年)冬,欲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科考的苏家兄弟便路过此地。

当时天气恶劣,风雪交加,马儿更是体力透支,累死在路上。他们晚上投宿到一家寺院中,那里的老和尚不仅热情地款待了饭食,临别前,还将自己的毛驴相赠。作为回报,苏轼、苏辙纷纷地院墙上题了诗作。

巧合的是,一年后,苏辙便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只是由于其他缘故,并未到任。

出于如上事由,苏辙给兄长寄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轼收到此诗,已在凤翔任上。他先前确实途经了渑池,也拜访过那座寺庙。

他的和诗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人生所到各处,就像云游四方的飞鸿踩踏了雪泥一般。就算停落在某处,偶尔在上面留有一点足印,在其走后,那点痕迹也是会很快地消失的。

世事无常啊,那位老和尚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塔冢已新建起来。旧时的院墙已经破败,再无从找到我们曾经的题诗。那一年的艰难行程你还记得吧,前路很遥远,人也很困乏,那只小驴子也困得不停地嘶鸣呵!

结句还有言外之意:人生本是艰辛无常,当年的困境都已挺过,以后也要有个平常心态,积极努力地开拓未来。

其实依我们看:说到“去留无定”,对苏轼、苏辙兄弟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谁能料想他们后来的宦海沉浮、飘泊边域呢?

但从另一方面看,谁说他们没有留下印迹?特别是苏轼,他所到之处,哪怕是偶然地灵感一动,惊鸿一瞥,也能给当地,及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也摸之不去。

在杭州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在海南岛上,还有个“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哩!等等等。

这就是大文学家的伟大之处,他能点活一方水土,使其和自己的作品一起超越时空、引人入胜。

其实就是不谈文学,谈实际存在的,如:西湖的苏堤和六桥,杭州人谁没走过?

还是那句实在话:你在地方上做过什么,人民不会忘记。

还回来说这首诗,“雪泥鸿爪”还成了成语,可见其流行和经典的程度。苏轼老办压倒原玉的事儿,也不给自家兄弟留点面子。呵呵。

后来,苏轼通判杭州。任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团聚,他申请到山东一带做官——这时的苏辙正在济南工作。

神宗皇帝把他安排到密州做知州。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兄弟一直迟迟未能相见。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月下畅饮,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长调词《水调歌头》:(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继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以自己独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向青天朗声地发问了。

面对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事(除了不能与弟弟相聚外,当时词人因反对变法,倍受排挤),一方面词人幻想着出尘修仙,飞离人间;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不情愿像嫦娥一样清寒寂寞…… 其实,这是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思想辩争。苏轼的思想体系很有意思,他遵孔儒却不迂腐,修佛道却不沉溺,他有古代知识分子所少有的独立人格——当然这样无依无傍的个性,也使他在那个党派争霸的时代饱受摧残。

词人在反复思量之后,他还是决定留在人间。

词的下阕开始写实,抓住思念亲人的主题运笔。他先是埋怨明月,为什么偏偏在兄弟不能相见的时候圆呢?其实这话,也是在怪中秋节,怎么来得这么不是时候,再等些日子过节,也许就不会公务缠身了呀。

然而,苏轼从来不是那种轻易地把自己的愁怨寄给亲友,或者扔给读者的俗人——紧接着,他笔锋一转,直道事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阕,此事古难全!

煞句最经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还在,我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只要人还在,我们早晚有相聚的那一天;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还在!

我们试想:如果人真得能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眼前的一切多半都变得平淡如水!

怪不得那些传说中的神仙一个比一个冷酷和麻木。因为他们的亲友都没有衰老病老,既然不会死,也就不必着急繁衍,于是情欲也成了多余。

但他们永远没有人的真实和性灵,也永远比人苍白、无力、稍逊一筹。

想起《新白娘子传奇》,那是我上小学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但现在去看,发现结尾着实美中不足,至情至性的白娘子、视情如命的许仙、敢爱敢恨的小青,皆和道貌岸然的法海一样,变成了只会讲经说法的仙和佛,真是岂有此理!

还说苏家兄弟,确实是情谊深长。三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坐牢时,苏辙不避嫌疑,上下疏通,想尽办法为兄长争取生机。他甚至愿意放弃自己一切的官爵,来为兄长抵“罪”。

苏轼在狱中写下绝命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说来生还要和苏辙做兄弟。

这时,宫里发生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宋神宗对手下说:去宫外看看,当前街市上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

侍从很快从某歌厅抄来一份歌词,神宗一读,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当他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不由叹道:看来,苏轼还是爱戴君王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忠君爱国的话,他早羽化登仙了,谁还跟你混啊!

很快,神宗把苏轼释放出狱了。当然,他本来也没有扼杀天才的打算,只是想意思意思。

这就是“人间真情”的力量了。他不仅能打动当事人,也能打动局外人,还能跨越时代,打动我们这些未了尘缘的后来人。

再说说苏辙,虽然他性格内向,却也绝非古板愚钝之人。他也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只是才名,多少被兄长所掩。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令人羡慕(东坡故事之十八) 2008-03-25 13:40:02| 分类: 苏东坡 | 标签:2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苏轼携带家眷离开京城,去杭州任职。但他未急着去杭州,在途经苏辙任职的淮阳时,在弟弟家里住了两个多月,可见兄弟俩有多深厚的手足之情了。兄弟俩的文学爱好,以及对朝政的看法都相当一致,唯一的是性格截然不同。弟弟性格内向,不多言语,凡事求实,处事也稳妥些;而苏轼却开朗豪放,活跃多语,处事多我行我素不拘谨后果。但这丝毫不影响兄弟之情,因二人从启蒙读书到赴京赶考,都一直相伴相随,所以既深知也体谅对方的性格。苏轼现有两个儿子,长子已12岁,小的仅1岁;可弟弟现已有了三个儿子和七位女儿,所以家境不太好,住的还是低矮的小房子。因苏辙长的比苏轼高大,所以苏轼常拿弟弟的身高开玩笑说:\"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总之,两兄弟在一起无话不说,都很轻松愉快。苏辙深知哥哥性情豪放,常在宾朋面前或诗文中坦述自己的观点,故尔容易惹事吃亏(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这次也不忘劝哥哥。苏轼说:\"我常常口没遮拦,觉得某一件事不对,就象在饭菜里发现一只苍蝇非吐不可。\"苏辙诚恳地对哥哥说:\"不过应先分清谈话的对象才行,有些人值得信赖,可有些人却不行!\"很有趣,性格刚强不易服输的苏轼在弟弟面前却很顺从谦虚,他告诉弟弟说:\"也许我天生太相信别人,不管与谁说话,我都喜欢倾吐自己想法,这就是我的弱点。\"后来苏辙还要哥哥注意保养身体,不应管的事不要管,每天过得悠闲些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开导说:\"哥注意到没有,悠闲能静心清心和对身体有益,这是长寿的简便方法啊!\"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苏轼在弟弟家过了难忘的中秋佳节后不得不离开,离别时兄弟俩都十分难过。弟弟又送苏轼乘船到下游七十里(宋里)的颖州,又同欧阳修一起共度了十多天时间。但送君千里总有一别,明天就真正离别了,当晚两兄弟在颖水划船,停停游游了一个通宵。谈了诗文,讨论了时事和说不完的手足之情。当晚在船上,苏轼还写了两首充满离别之情的五言诗。因诗较长,现只摘抄其中一首部份于后,供喜爱者品评:\"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第12篇:地摊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摊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就有了摆地摊的现象,可谓是历史悠久。在历史中,无论是更朝换代,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杜绝摆地摊的记载。一个市井的繁华程度,大部分取决于摆摊的多少,这不仅繁华了城市,同时也活跃了经济,这种现象流传至今,可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近两年,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大家也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时,路边整齐划一的商店里出售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就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开始对“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借着“创意”、“时尚”、“潮流”等新鲜的外衣,平易近人的地摊文化即将以新的面貌重新兴起。 1.在一条很多地摊的街上,有个小摊人气旺到看不到摊位了,而且一直持续到收摊为止,那就是一种文化推动,很快,类似的商品就会充斥这条街,甚至从地摊布满店铺,这种只有文化才具有的推动力,也可以靠地摊来实现,这就是地摊文化,因为她照顾到了需要她的客户群,并且创造了也培养了客户群。 2.个性的,艺术的,超脱小摊概念的,分明是以营利为目的,却带给人流连忘返的感触的,肯定能算是地摊文化。关键在于摊主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13篇:思想汇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敬爱的党组织:

这次党课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理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和意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焦裕禄的故事。确实,以前只知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它是共产党的宗旨。我们高呼着这样的口号,却从来没有真正想过“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又“为什么共产党的宗旨是它”。通过李芳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我明白了很多,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使我感到为人民服务是多么的普通而又伟大。我不再靠直觉觉得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而是从心里上真正懂得了要为人民服务,从而也就有了动力。

现在社会上为一己私利、贪污受贿的现象日益成风,我想这和不知道“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全国人民进行“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将会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焦裕禄堪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我们对焦裕禄早已熟知,但每次看到他的事迹,我都有丝毫不减的感动,或更感动,每次都被震撼!有次,一天,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同志的屋里的电灯亮了一夜。第二天黎明。他就把同志们叫起来开会。他说:“ 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说罢,就领着大家,顶风冒雪出发了。

这天,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 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 焦裕禄同志说:“ 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自称是那些老人的儿子,这样的关怀和胸襟又有几人能比?还有他多次在天气恶劣、风沙特别大的时候,只身深入危险地带,进行勘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这就是兰考人民最重要的誓言,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大的干劲,更多的汗水,努力改造着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的兰考大地。我们要认真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精神,认真学习他忘我奉献的精神,认真学习他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在兰考这片土地上写出最美的文字,画出最美的画图,奉献最壮丽的一生。

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人也许会问,这个很难做到吧,有谁会无时无刻想着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主。的确目前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让我们十分心寒。但我们也要看到毕竟有好的存在。而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党的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之所以一切以人民为主,是因为凡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必定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力量。党的最高纲领就是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党的权力是人民给的,理所应当的要利用这些权利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凌驾于人民之上,要是长此以往,可能就应了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作为共产党员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做到以下4个方面。1树立服务理念。2践行服务职责,3提升服务能力。4规范服务行为。

汇报人:好范文

第14篇: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

----聆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讲座有感

2012年的第一场培训是在文化广场的礼堂中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李方院长的讲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李方院长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国内外教育实践的例证,无论从教师的专业化视角,还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讲座中,李院长不但帮助我们分析了时代的形势--“强国必须强教,强教必须强师”,而且还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广大教师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一个教师要想胜任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不断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李院长的“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教师专业智慧与文化底蕴、教师专业发展与文化底蕴”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奠基者,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授,它更是行为文化的养成,思想文化的熏陶,主流文化的传承。从“今日教育即是明日社会”、“操纵年幼人的命运就是操纵国家的命运”中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因此说,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方院长的讲座让我懂得了“教育是艺术,更是智慧”。讲座中,李院长给我们讲了北京优秀班主任郑丹娜老师处理学生“丢失转笔刀”的故事,我一边听故事,一边在心里发感慨:不愧为名师,处理学生的问题就是有智慧。面对丢失的转笔刀,郑老师的处理办法是“把学生带到远离教室的楼道拐角,给每一位学生一定的时间回到教室里,绕着每一个座位转一圈,然后再回到学生中间”的办法,结果,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转笔刀就回来了。谁拿的?不知道。换成我遇到这个问题,一定会和大多数老师一样不是翻书包,就是“三堂会审”,查它了水落石出。试想这样的结果会是怎样?也许能查出结果,但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正是因为郑丹娜老师的智慧,才会出现了“拿”转笔刀的学生写给老师的“悄悄话:“老师,我错了,今后我绝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也正是学生写的悄悄话,才更让我们感受到名师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我相信,长大了的这个孩子一定从郑老师当年的这份智慧中收获了很多。这个故事也让我懂得了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课教得好,而且更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优秀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生的财富,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当然,老师的一句不理性的、伤自尊的话很有可能成为扼杀学生和谐发展的“凶器”,甚至扼杀学生的生命。因此说“以大爱做小事,以大诚做实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阳光的师爱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另一个感受来自于讲座中关于英国一所平民学校的老师上数学课求“平均数”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师在下课前让学生谈收获的时候,引发了“个子高的跳得远”“个子矮的跳得远”的争论,英国老师的处理办法不是因为下课了况且有国外教育专家听课而急于结束课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耐心倾听,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课后任务,鼓励学生去验证。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勇于探究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从教二十多年,自认为工作努力,教学尽力,成绩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通过这次培训,让自己感到了与名师的距离,剖析原因发现自身的不足: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多了,学习的时间少了;为自己找借口的理由多了,塌下心来研究的少了;自认为年级大了,似乎满足于现状了。是李院长的讲座让自己能静下心来反思,进而进一步懂得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不仅要有文化底蕴,还要有对教育的一个理想与信念,拥有教育的智慧和教学的艺术。这三个因素中文化底蕴是衍生理想信念与教育智慧的基础。可见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有多么重要。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但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炼,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永恒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目标攀登。找到了自身的瓶颈,今后的我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尤其要阅读经典,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不断挑战自我。在高效课堂里,在学生喜欢里,在自我发展里,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最好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不但要把自己和名家相比我差在哪里,更要学会和自己的纵向相比,把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能用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不断反思自己: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又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就一定会发现自己每日的得与失,进而不断去完善自我。把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融于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上,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中,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地向“最好的自己”靠拢,以此来超越自己。那么,我们的进步将会是突飞猛进的。就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相信:认真做好每件小事,日积月累,就会有水到渠成后的惊喜。到那时,我们也可以无愧的说:我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无愧于“最好的自己”!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蕴,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甚至名师。那就让我们用自身的努力,提高资金的人文素养吧!

第15篇:心理学研究生就业离不开深厚的积累

心理学研究生就业离不开深厚的积累

2012年05月14日 09:30来源:跨考教育

在我国,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与延伸中。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顾问将成为一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高校从事教研工作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但是,无论哪种就业前景,深厚的积累非常重要。

现在大多数心理咨询比较单一使用的方法只是认知疗法,所谓的认知疗法就是同来访者讲道理。这个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知疗法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咨询师本身的认知水平,如果一个咨询师在某方面存在认知误区,那么咨询师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就是不彻底的。

咨询可以归纳为几种:一类完全以自己的好恶来引导他人。一患者在美国患病期间接受了多位咨询师的咨询,其中一位咨询师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欺负你,你有必要做反击。”实际上按这种推荐的模式处理人际关系,永远是冤冤相报。另一类是机械的运用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原理的实质内涵。国内很多人在运用森田理论,有的咨询师对来访者说:“它要去想,你就让它去想,要做到无为”,结果是很多人越想越严重,这是对森田理论的莫大曲解。因此,做心理咨询,一定是要根据“病症”来解决或者缓解各种问题的,很多是带有个性化的迹象。如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帮助中小学生们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而康复顾问则主要帮助那些身体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变得能自立。事业顾问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提高寻找工作的技巧,及应聘中面临的压力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就业市场非常狭小,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发现他们在为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咨询顾问同样也涉及许多专业,包括学校咨询、老人医学、婚姻与家庭咨询、滥用财产咨询、康复咨询、事业咨询以及多元文化咨询。心理咨询以顾问的形式应该比较广泛,但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不过在目前,心理学硕士比较好的前途还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企业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可以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培训,也可以进行决策的咨询和衡量等。

对此,跨考教育专业课教研室给心理专业毕业生以下建议:

在学校里面当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现在一般每个学校都需要陪一名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是一个不错的的选择,但是表面看似风光,实际待遇还是一般,但是比较稳定。

社会的心理咨询室: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要靠自己的办事能力和沟通能力,发展前途很大,需要时间的磨练,待遇看个人能力。

企业或者一些公共机关(如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对人才选拔提供方案心理调查或者心理疏导:这个选择也需要自己的能力,前途不可估量,待遇看个人能力。

去电台,广播的心理版块提供心理帮助:这个选择需要对你的普通话有要求,有挑战性,压力比较大,但是工作就一两个小时。一般晚上工作,待遇还可以,建议把这个当兼职来做。

第16篇:做一名“内功”深厚的语文教师

做一名“内功”深厚的语文教师

---刘艳萍

看惯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大凡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内功深厚的人;大凡真正的武功秘籍,所记载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内功心法。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专家的指导下,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容易,真正自己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很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功”不足。所以,无法走得更远。因为专家不可能一辈子帮助你备课。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内功”。

首先,语文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不爱读书,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语文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成功的。在与学生共同读书的过程中,老师的内功便会不断增加。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成为记诵的高手。既备课,也背课。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背,与学生共同成长。

要成为真正一等一的高手,还必须善于反思,勤于笔耕。把自己点滴的体会、点滴的进步与收获及时总结纪录,形成书面材料,让更多的人受益,也便于自己更进一步提升。

总之,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有不断增强自己内功的愿望和意识。只有如此,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以上只是自己的看法,期待更多的语文老师提供更多的“武功秘籍”——语文教师增强内功的方法,让我们共同成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第17篇:描写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

描写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篱笆分得清,友谊能长青.

酒肉兄弟千个有,患难之交无一人.--冯梦龙

酒桌上交来的朋友,转眼成为路人 --莎士比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第18篇:语文学习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

语文学习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

语文教师的个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在语文学上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有的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银铃声,有的老师有着深沉浑厚的重低音,擅长朗诵,在课堂上,老师尽力秀出自己的特长,同学们或是沉醉于唯美浪漫的古诗词,或是幻想在安塞腰鼓的击打中,或是喜欢着眼前这个给予他们美的享受的老师。正因为对老师的喜欢,因此,他们对语文的学习融会领悟,倍加用心。

有的老师呢,擅长写作。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哲理耐人寻味,每一个言辞都满含着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不仅提升作文水平,而且遨游在文字带来的美的感动中。有此美福,优哉游哉!这样的老师还可以和学生同题作文,比赛斗志,牛刀小试。在比拼写作中赢得尊重,在合作探究中沟通理解。

这些国学功底扎实深厚的教师,在课堂上,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花招样式,也没有许多的冗繁言语,他们仅仅用属于他们自己最朴实、最简单、最真诚、最深厚的文学知识来上好每一节个性化的语文课,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学的唯美、语文学的奇妙、语文学的浪漫与意趣。

如果,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强,“以不懂教不懂”,那学生的语文水平怎能提高?优秀的个性化语文教师,一定对传统文化知识了如指掌。应该能够自由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不仅仅限于背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一类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应该是对我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整个的传承过程,了然于

胸,信手拈来。

第19篇:成语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2010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部分真题及参考解析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15题,参考时限:15分钟)

一、片段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1~10题):

1.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D )。

A.新世纪

B.幸福

C.尊严

D.幸福感

【解析】D。从文段中的4个分号看出,文意是并列的,从最后一句“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得到前面每一句说的都是幸福感,所以得到关键词是D选项幸福感。

2.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某一项或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的制度要么进行相应的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难以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因此,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

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各种制度之间具有战略互补性 B.实施新制度往往有阻碍

C.制度变革应整体上推进可分步实施 D.实施新制度运行成本巨大

【解析】C。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第二句的“因此”是因果复句,引出文段结论“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实施上可以分步进行”,也就是文段的主题句所在,后面的“否则”引出反面论证进一步证明前一句为主题句。所以选项C就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的选项。

3.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特许出版物经营活动统一管理,按产品向世博会特许办申领防伪标识。特许办负责特许出版物的世博标识授权审批,新闻出版局负责出版物内容审批。特许办为经新闻出版局审批的产品提供授

1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权审批的绿色通道。双方分别通过各自的零售渠道(含外省市零售通道),推进特许出版物的销售工作,并给予对方零售网点集中报批、免许可费等支持。

这段文字的议题是(

A)。

A.A版物

B.世博会特许办 C.新闻出版局

D.绿色通道

【解析】A。文段脉络为总分式,第一句话为总括句,说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特许出版物的管理,分述中详细说了特许出版物的工作。所以议题为特许出版物,A选项。

4.禾苗干了,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不能太足,充得太足就会爆炸。生命短暂,需要关爱,爱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教育固然需要慈母般的温存,也应当来点严父般的“狠心”;温室中的幼苗鲜嫩可爱,烈日下的万物更加茁壮。

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D )。

A.幼苗和万物

B.生命 C.哲理

D.教育

【解析】D。文段主题句在最后一句话,句中“固然”等于虽然,为转折复句,所以重点在转折后——“也应当来点严父般的狠心”,由此可轻易排除A、B、C三个选项,可知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教育。

5.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工作圆满结束,获得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诗经》一书,荣获今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参加评选活动的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参评图书达到634种,总品种数较去年增长1.28%。中国获奖图书《诗经》由刘晓翔设计,因其典雅、质朴而不失创意获得专家们的青睐。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

A.“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依据的是图书的装帧设计 B.中国最美的书注重图书的形式之美同时兼顾图书内容 C.中国最美图书的总品种数比去年增长1.28% D.“世界最美的书”总品种数比去年增长1.28% 【解析】D。这是一道细节判断题,A、B选项的内容文段未提及,C选项将世界最美的书偷换成中国最美的书,偷换概念,得到选项为D。

6.远在异国他乡的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央视大楼的设计者们,在对中国所知无多的情况下开始工作,令他们获得灵感的,既不是中国政府的规划意愿,也远非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者始终没有成为他们想象力和审美价值的来源,没有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2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A.这些设计者对中国了解较少 B.这些设计者拥有创作自由 C.这些建筑不能体现中国文化 D.这些建筑的审美价值奇特

【解析】B。本题是意图推断题,应注意不要选择原文的内容。文中提到“令他们获得灵感的,既不是中国政府的规划意愿,也远非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者始终没有成为他们想象力和审美价值的来源。没有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推出这些设计者拥有创作自由的权利,可推出B选项,其他选项都与主题无关

7.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依患者个人情况选择药品种类、严格要求第一次用药的剂量与浓度并在随后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方面都遵行严格的规定的话,尽管不能完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也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

作者对使用抗菌药物后是否会出现耐药状况的看法是(

)。 A.不可避免

B.未置可否 C.可以控制

D.无法确定

【解析】C。本题为态度观点题,文段最后一句转折复句引出核心句,也即为作者观点。转折强调“也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表明作者对出现耐药状况的看法是可以控制。

8.权利的贫困,很容易使人进入失败的循环,继续失败仿佛成为宿舍,而改变命运则几乎不可能。一个被失败情绪笼罩的人,极易从开始的被动边缘化逐渐进入到主动边缘化,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

下列符合文意的是(

)。

A.长久沉浸于失败的颓唐中,必定敌视社会 B.长久沉浸于失败的颓唐中,容易敌视社会 C.缺乏权利的人必定失败 D.缺乏权力的人容易失败

【解析】B。本题表面考察细节判断题,实则考察词语理解题,要判断选项先要理解“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敌视社会的人,所以可以得到B答案。A、C两项中的“必定”太绝对,排除。D选项偷换概念。

9.相对于人的一生,岁月的长河沉静缓慢,一个小小转弯,也往往会耗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而历史的记录,浓缩这缓慢过程中关键性的拐点,放大是这冗长沉闷中戏剧化的细节,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氛围,慷慨激昂的情绪

,确实让人沉迷。中心议题()

A.历史记录

B.记录历史

C.岁月

D.读史

3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解析】D。本题考察的是主旨,前面一段文段都是描述,结尾道出作者本意:读史。所以选D. 10. 所有的作物都是自野生品种演化而来,这意味着,用达尔文主义的说法就是,野生品种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适应能力。然而在驯化与种植中,发生了遗传侵蚀,这种适应力也遭受损失,甚至其野生祖先也可能灭绝;于是今天的很多作物一旦突然间无人种植,直接就会消亡。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适应努力

B.驯化过程

C.遗传侵蚀

D.野生物种

【解析】C。文段第一句话是对野生物种进化的简要说明,并指出这一过程使得野生品种获得了适应能力,但论述的重点并不在此,后面的“然而”一词将重点指向了“遗传侵蚀”,主要讲述了“遗传侵蚀”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后果,这才是文段的关键。

文章阅读

替《王干随笔选》“帮腔”者两位,其中一位是原文化部长名作家王蒙。王氏已短之数行,披露往事一桩:父亲辈的王蒙结识儿子辈的王干,仰仗的是爷爷辈胡乔木。王蒙叙事表有研究。这段记忆列出风云学界的圣贤任继愈、金克木、季慕林、言之凿凿。寥寥数十字中,五六个人抱团纠结,互为策应,大有深意存焉。对小王来说,借老王之嘴,为自家新书鸣锣,绝非缪托知己。

新时期以来言路广开,催生出文坊无数“对话录”。只是泥河俱下,多数讨人厌烦,有的一味偏激,只顾凸显个性,有的插科打诨,止于相互调情。而对话应有之货色,诸如问题探讨、理念交锋、志趣对决等等,则几近于无。由此前因,“二王”对话出笼之际,众人并不看好,即便闪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点,仍被误为二人心邻神会的噱头。乃至读对话,学问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人们方明白何谓铜为金,何谓骡子和马不一般。

打出道算起,王干舞文弄墨,近30余载。虽童颜依旧,但已脱尽生涩。就说这本《随笔选》,文字活泼如蝴蝶,气韵爽然如景气,道行得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他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已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一位成天读书的朋友,摇头晃脑向我鼓吹此书。他的意见是,假如手头不空,就先干正事;如果你闲着是闲着,就不妨翻翻明书篇生,是会叫人开卷释怀的。

前几日,上街买书,老板温文尔雅,喜欢阅读,尤爱随笔类,将一段句子背我听:随笔的功夫不在笔头上,而在人身上一个巧于心计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缺乏幽默感不能自我嘲讽不能自我反思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不学无数的人不配写随笔生涯心得,写在书尾后记里笔?背完,合笑相问,“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有见地?”

4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我替王干高兴,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前者言而无信,常常被人识破:后者借助切磋,可直接让读者掏出钱来,抱书回家。“名人为你助兴,固然雅致:生人替你卖书,才算实惠》老弟,你就偷着乐吧。”

11.文中画线“言之凿凿”是说( ) A.王蒙的说法值得怀疑 B.王蒙的说法属于噱头 C.王蒙的说法貌似可靠 D.王蒙的说法足以凭任

【解析】D。回到原文定位,根据临近原则可知王蒙列出风云学界的圣贤为了给王干的新书介绍。 12.文中画线“心领神会”可以替换为(

A.暗藏玄机

B.惺惺相惜

C.心心相印

D.心照不宣 【解析】A。回到原文定位,根据临近原则可知心领神会与暗藏玄机相互替换。 13.与文章不一致的是(

A.营销人士推崇就能拥有市场使得个人对好书的鼓吹成多余 B.新时期文坛“对话录”多数讨人嫌

C.“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以为这有人认为《王干随笔选》不值得期待 D.随笔要幽默有趣味,有思想光辉,王干因此受到名人的吹捧和市场追捧。 【解析】C。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定位原文判断即可。

14.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它归类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意思是说(

A.王干善于把握机会和人脉,足以成为商人般的杂家 B.王干的见识和文凭胜过一般作家评论家 C.王干的幽默感和学术水平胜过大多数评论家 D.王干善于拓展自己的学术范围,超越一般评论家 【解析】C。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定位原文判断即可。 15.作者对《王干随笔选》的直接平价是(

A.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 B.“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有见地 C.学位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

5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D.对小王来说,借老王之嘴为自家新书鸣锣,绝非谬托知己 【解析】A。本题为态度观点题,作者观点在最后一段体现出来。

第二部分

数字推理

16.-1/3,1,5,17,53,(

A.157

B.153

C.164

D.161 【解析】D。递推数列,后一项是前项的3倍再加2,所以53*3+2=161。 17.2,3,7,19,136,(

A.2584

B.2580

C.2686

D.2684 【解析】B。递推数列两数相乘加修正项为+1,-2,+3,-4。2×3+1=7;3×7-2=19;7×19+3=136;19×136-4=2580。 18.7,19,33,71,137,(

A.279

B.258

C.259

D.268 【解析】A。递推数列前一项的两倍加修正项为+5,-5。7×2+5=19;19×2-5=33;33×2+5=71;71×2-5=137;137×2+5=279。

19.262,264,267,272,280,(

A.302

B.309

C.282

D.292 【解析】D。多级数列

262 264 267 272 280 (292)

2 3 5 8 12

1 2 3 4 20.6,8,8,0,-32,(

A.-128

B.64

C.-64

D.-96 20..答案A 解析:

6 8 8 0 -32 (-128)

a× 3 2 1 0 -1

-2 等差数列 b 2 4 8 16 32 64 等比数列 21.8,11,18, 34,66,(

A.89

B.97

C.123

D.154 【解析】C。多级数列。

22.2137,4036,2380,3532,4702,(

6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A.5257

B.3833

C.3948

D.5053

24.3~2~12,5~8~28,8~15~48,19~23~(

A.88

B.90

C.84

D.86 【解析】D。

这几组数满足(3+2+1)×2=12,(5+8+1)×2=28,(8+15+1)×2=48,(19+23+1)×2=86,所以选D。 25.23,56,1130,5330,(

A.111580

B.112430

C.121540

D.111590 【解析】D。

第一项23,2+3=5,2×3=6,放置在一起组成第二项56;5+6=11,5×6=30,放置在一起组成第三项1130;1+1+3+0=5,11×30=330,放置在一起组成第四项5330;5+3+3+0=11,53×30=1590,放置在一起组成第五项111590。所以选D。

26.一个正方体与其内切球体的表面积比值是(

) A.1

B.

2

C.

6

D.

8

【解析】C。

设正方体边长为2,球的半径为1,则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2224内切球体的表面积为4124,表面积比值是

27.2010年2月15日后第80天的日期是(

A.5月6日

B.5月3日

C.5月4日

D.5月5日 【解析】A。

2010年2月有28天,3月有31天,4月有30天,推算可得2月15日第80天为5月6日。故选A。 28.把自然数A的十位数 百位数和千位数相加,再乘以个位数字,将所得积的个位数字续写在A的末尾,成为对A的一次操作。设A=4626,对A进行一次操作得到46262,再对46262操作,由此进行下去,直得出2010位的数为止,则这个2010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 B )

A.28 B.32 C.24 D.26 【解析】A。

7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246。 4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对46262操作得462628,继续得到4626280,以后末尾数字全为0。故选A。

29.桌面上有两个半径分别为2厘米和40厘米的圆环,如固定大圆环,让小圆环沿着大圆环外边缘滚动一圈,则小圆环滚动的圈数是(

A.10

B.20

C.40

D.80 【解析】B。

小圆环走过的路程是大圆的周长,小圆滚动的圈数为40÷2=20。故选B。

30.有8个盒子分别装有17个、24个、29个、33个、35个、36个、38个和44个乒乓球,小赵先取走一盒,其余各盒被小钱、小孙和小李取走,已知小钱和小孙取走的乒乓球个数相同,并且是小李取走的两倍,则小钱取走的各个盒子中的乒乓球数最可能是(

A.24个,38个

B.24个,29个,36个 C.24个,29个,35个

D.17个,44个 【解析】C。

小钱的乒乓球数是小李的2倍,一定是偶数,排除B、D,如果小钱的乒乓球是24或38个,那么小李的乒乓球是31个,不可能。故选C。

31.从1开始的自然数中,第100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是(

A.149

B.152

C.123

D.142 【解析】A。

每连续的三个数中有两个不能被3整除,所以第100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是149。故选A。

32.某学校组织一批学生乘坐汽车出去参观,要求每辆车上乘坐的学生人数相同,如果每辆车乘20人,结果多3人;如果少派一辆车,则所有学生正好能平均分乘到其他各车上,已知每辆汽车最多能乘坐25人,则该批学生人数是(

A.583

B.483

C.324

D.256 【解析】B。

学生人数减3一定能被20整除,排除C、D,又483=21×23。故选B。

8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33.小张去机票代理处为单位团购机票10张,商务舱定价每张1200元,经济舱定价700元。由于买的数量较多,代理商就给予了优惠,商务舱按定价的9折付钱,经济舱按定价6折付钱,如果他付的钱比按定价少31%,那么小张一共买了经济舱票的张数是(

A.7

B.6

C.9

D.8 【解析】D。

设经济舱票数为x,商务舱票数为y,则x+y=10,1200×0.9y+700×0.6x=(l200y+700x)×0.69,解得x=8,故选D。

34.有甲、乙两项工程,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6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30天,李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18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24天,若两人合作完成这两项工程,则最少需要的天数(

A.16

B.15

C.12

D.10

【解析】A。

张李二人先独立做甲乙工程,然后张和李一起完成乙工程,时间最短,完成甲6天,合作完成乙天数(1

35.若一个三角形的所有边长都是整数,其周长是偶数,且已知其中的两边长分别为10和2000,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总个数是(

A.10

B.7

C.8

D.9 【解析】D。

第三边长为小于2010,大于l990的偶数,共9个。故选D。

36.有7件产品,其中有3件是次品。每次抽查一件产品(不放回),能够恰好在第四次找出3件次品的概率为(

A.611)()10。故选A。 24302493

31B.

C.

D. 5635287【解析】B。

事件A为前三次拿出两件次品,第四次拿到第三件次品,共有C4C3A3种,事件B为从依次7件产品中取

1139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113C4C3A33。故选B。 435A74件,共A47种,于是所求概率为2xb8201037.不等式组中x的最大解区间为[-2,1],则(a+b)值为(

x2a8A.22010

B.

24020

C.O

D.1 【解析】D。

解不等式组,根据解区间,得a=5。b=-6,代入得1。故选D。

38.某单位有宿舍11间,可以住67人,已知每间小宿舍住5人,中宿舍住7人,大宿舍住8人,则小宿舍间数是(

A.6

B.7

C.8

D.9 【解析】A。

假设小、中、大宿舍数目依次为x、y、z,则5x+7y+8z=67,x+y+z=11,得到2y+3x=12,依题意y、z均为定数,z=2,x=3。故选A。

39.一瓶浓度为80%酒精溶液倒出1/3后再加满水,再倒出1/4后仍用加满,再倒出1/5后还用水加满,这时瓶中溶液的酒精浓度是(

A.50%

B.30%

C.35%

D.32% 【解析】D。

假设溶液为100,溶质为80,则最后溶质成为8023432,故选D。 34540.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到达B地后,立即往回走,回到A地后,又立即向B地走去;已到达A地后,立即往回走,回到B地后,又立即向A地走去。如此往复,行走的速度不变,若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距A地500米,第四次迎面相遇地点距B地700米,则A、B两地的距离是(

A.1350米

B.1460

C.1120米

D.l300米 【解析】C。

设两地距离为s,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2s5003s700,解得s=1120。故选C。(提示:方程是解决复杂s5004s700应用题的有力工具,遇到一元二次方程时不必惊慌,认真计算,在本方程中常数项可约去后解决。)

10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类比推理 47.澎湃:蜿蜒

A.犹豫:彷徨

B.踟蹰:浏览 C.疯狂:坎坷

D.激荡:逶迤 【解析】D 所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江河,后者形容山。 48.尘:伐

A.信:嵩

B.眉:鸟 C.明:清

D.让:休 【解析】A 题干中两个字结构不一样,尘为上下两部分,伐为左右两部分,有此规律的只有A。 49.头领:石头

A.黄昏:蛋黄

B.动物:行动 C.桌椅:圆桌

D.子女:袜子 【解析】A 头领和石头存在语法关系,即主系表的关系(通过造句实现:头领的意志和石头一样坚定;黄昏的太阳像蛋黄一样)。

50.实属:木耳

A.长江:河流

B.硕士:法官 C.黄山:牛顿

D.燕雀:鸿鹄 【解析】C 排除法。A为包含关系,B为交叉关系,D为并列关系。

第三部分:图形推理 第四部分:逻辑判断

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必然推出。

请开始答题(61-70题):

61.S市一所小学的学生户籍情况比较复杂,所有三年级学生的户籍都在本市,有些二年级学生的户籍也在本市,有些一年级学生是农民工子弟,而农民工子弟的户籍都不在本市。据此,可以推出

11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A.所有二年级学生都不是农民工子弟 B.有些农民工子弟是三年级学生 C.有些户籍在本市的学生是三年级学生 D.有些一年级学生不是农民工子弟 【解析】C 6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机会均等,合法竞争,不坑蒙拐骗、不搞特权和腐败,社会中贫富差别的出现,就只能归结为个人的先天差异,后天努力及机会运气等原因。

据此,可以推出

A.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总是需要改变的

B.社会中贫富差别的出现,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先天差异,那可能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特权和腐败 C.社会中贫富差别的出现,如果不是因为个人的后天努力,那肯定是因为个人的机会不均等

D.如果社会中坑蒙拐骗、特权和腐败到处横行,则贫富差别的出现就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先天差异、后天努力及机会运气等原因了

【解析】B 解析:机会均等、合法竞争、不坑蒙拐骗、不搞特权和腐败→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个人的先天差异、后天努力及机会运气。C被排除的原因是:如果不是因为个人后天的努力,还有可能是先天差异的原因。D被排除的原因是:推理形式错误,充分条件推理中不能通过否定前件去推理。

63.小岛国联盟中的一些国家地处热带地区,这些热带地区的小岛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近年来,这些风景优美的小岛国日益被世人所关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境外游的首选。在岛国旅游热潮的推动下,这些小岛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

据此,可以推出:

A.小岛国联盟国家都地处热带地区 B.热带地区的国家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C.有些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D.小岛国联盟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发展 【解析】C 64.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和毁林,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了20世纪全球明显升温。如果要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各国就要进行人为干预,或者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把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重新吸收起来。

12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据此,可以推出

A.如果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B.如果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C.如果各国既不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又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不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D.如果各国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或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解析】C ABD的错误的原因是充分条件推理中不能运用肯定后件去推理。

65.滨海市政府决定上马一项园林绿化工程,政府有关部门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就特色树种的选择问题形成如下几项决定:

(1)樟树、柳树至少选择一样; (2)如果不种桂树,那么就要种雪松; (3)如果种柳树,那么就要种桃树; (4)桃树、雪松至少要舍弃一样。 据此,可以推出该市应选择的特色树种是

A.柳树或者桃树

B.樟树或者桂树 C.雪松或者柳树

D.雪松或者樟树 【解析】A 运用假设代入法,通过条件(1)、(3)得出特色树种为柳树或桃树。

66.江天市财政局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决定派出一名同志前往农村扶贫。财政局甲、乙、丙、丁、戊等多名同志知道消息后积极报名,申请前往。根据报名情况及本局自身工作需要,局领导做出以下几项决定:

(1)在甲、乙两人中至少挑选1人; (2)在乙、丙两人中至多挑选1人; (3)在甲、丁两人中也至多挑选1人; (4)如果挑选了丁,那么丙、戊两人缺一不可。 据此,可以推出

A.不挑选丁

B.挑选甲

C.不挑选甲

D.挑选丁 【解析】A

13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由条件(4)得出如果挑选了丁,那也要挑选丙、戊,而题干中给出“决定派一名同志前往”相矛盾。所以不能挑选丁。

67.在一列国际列车上,来自英、意、日、德四国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恰好相聚在某个车厢中。他们每人除了会说本国语言外,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有一种语言三个人都会说。这四位旅客交谈的有关情况如下:

(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们作翻译; (2)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 (3)乙、丙、丁三人找不到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交谈;

(4)在四人中,没有一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又能用意大利语交谈。 据此,可以推出三个人都会说的那种语言是

A.日语

B.德语

C.英语

D.意大利语

68.因某种原因,甲乙两人现面临AB两种方案的选择。如果两人都选择A方案,则甲得到5个单位利益,而乙得到2个单位利益;如果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B方案,则甲乙均得到4个单位利益;如果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A方案,则甲得到6单位利益,乙得到1单位利益;如果甲乙均选择B方案,则各得到3个单位利益。假定甲乙两人都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标准来进行算计和行动,都明白上述的利益得失情况,两人的选择不分先后。据此,可推出

A.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B方案 B.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B方案 C.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A方案 D.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A方案 【解析】B 69.M大学学生小段突患重病,有一停下暗中捐款相助。小段转危为安后,想知道是谁捐款了。他询问了五位同学,分别得到以下回答:

(1)或者甲捐了,或者乙捐了; (2)如果甲捐了,那么丙也捐了; (3)如果乙没捐,那么丁捐了; (4)甲和乙都没有捐。

实际上,这五位同学的回答中只有一句是假的。据此,可以推出 A.丙捐了

B.丁捐了

14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C.甲捐了

D.乙捐了 【解析】D 该题所给条件中(1)和(4)为矛盾关系,所以二者必有一真一假,那么(2)(3)(5)都为真。因此由(5)得出,丙、丁没有捐,代入(3)中,得出乙捐了,因此答案选D。

70.N中学在进行高考免试学生的推荐时,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位同学入围。在7人中,有3位同学是女生,有4位同学年龄为18岁,而另3位同学年龄则为17岁。已知,甲、丙和戊年龄相同,而乙、庚的年龄则不相同;乙、丁与己的性别相同,而甲与庚的性别则不相同。最后,只有一位17岁的女生得到推荐资格。

据此,可以推出获得推荐资格的是

A.庚

B.戊

C.乙

D.甲 【解析】A 甲丙戊年龄相等,而乙、庚年龄不同,而有4位同学年龄为18,因此得出甲丙戊为18岁;同理,乙丁己性别相同,甲和庚性别不同,而有4位同学为男生,因此得出乙丁己为男生。综上排除B、C、D。

四、定义判断。本部分包括单定义判断、多定义判断两类。

(一)单定义判断。先给你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给出一组典型例证,要求你从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二)【例题】

消费者:指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下列不属于消费者行为的一项是

A.小李购买家用电脑

B.小王使用洗衣机 C.小章接收商家免费安装空调的服务

D.小赵到人才市场应聘 正确答案是D 请开始答题(71-75题):

71.舆情:指在经过收集整理之后所分析归纳出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典型性的舆论意见、情况和信息的综合。

下列不涉及舆情的是(

A.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月10日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15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江苏华图-江苏地区最权威公务员培训机构

B.我国反腐工作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即借助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来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

C.某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坚持对人事工作采取社会公示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透明度,选拔任用的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D.“新意见阶层”的网民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影响社会

71、D 解析:定义中说的舆情是对……的综合,A、B、C分别形成了通知、方法、制度,只有D只是畅所欲言,没有形成任何综合的结论。

72.行政确认: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

下列不属于行政确认的是(

A.某法院依据《招标投标法》,认定某招标代理机构在一次招标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与招标人私下串通,谋取不当利益,并确认此次招标无效

B.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并引起责任纠纷,交警到达现场后,经过勘察了解,认定甲司机应负主要责任

C.某市地税局干部小丁和小杨因工作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吵得不可开交,一直闹到李局长那里,李局长了解情况后认为小杨应负主要责任,并批评教育了小杨

D.赵某市养鱼专业户,去年冬天因抢救落水者而不幸死亡,政府相关部门依据法律,确认其为烈士 7

2、C 解析:行政确认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所以C不属于行政确认。

73.合理化防御:指为了替自己的行为提供解释二给出某些看似合理,但并不真实的理由。 下列属于合理化防御的是()

A.小刘的婚宴盛邀老同学小吕亲临,而小吕那时已参与高考命题。于是小吕对小刘说:“问哦明天就与校长出差半个月。南下考察项目。你的婚宴恕不能参加,回来后我请你夫妇。”

B.有评论家称,不良传播媒介如黄色小说、照片、录像等,具有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恶性功能,净化传播媒介的工作应常抓不懈

16

江苏华图官网:http://jiangsu.htexam.com

2011年江苏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20122792

36446104

第20篇:成语

1.面对这道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来。

2.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却很鲜明。

3.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4.今年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5.这位老革命家的正直、善良、与真挚的爱国情怀,让每一位参观者受益匪浅 6.亚冬会的游泳比赛真是精彩纷呈,津津有味

7.在北方剧场,蒙古国艺术团来哈演出,热情的观众袖手旁观 8.他想得很多,办事非常周全,真是匠心独运

9.他们同学三年,关系一直很好,两人相敬如宾,互相尊重。

10.这里的防汛抗洪斗争,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11.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12.不管是谁说的,我们必须查处个山穷水尽才是。13.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虚张声势,树立信心。

14.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15.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6.苏凤麒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机会。

17.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18.B、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十分钟时间才做完,真是小题大做。

19.时间风驰电掣,转眼间我们初中要毕业了。

20.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21.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22.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23.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24.和阔别两年的朋友在小巷子里狭路相逢,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25.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流传很广。

26.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27.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28.今晚月色正好,1401班的同学们在操场开篝火晚会,共享天伦之乐。

成语练习(草稿)

1、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这道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来。 B.儿子答应和她一起看花,让她喜出望外。

C.他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了,一回家老母亲就絮絮叨叨,问这问那。 D.每每读到亲情文章,他都不能自已,总会泪流满面。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梁老师幽默的语言让同学们忍禁不禁地笑了。

B.迷信活动本来就是所谓的“大仙”在故弄玄虚罢了。

C.月考结束,试卷还没有发,同学们就开始对分数想入非非了。

D.他的性格不好,所以大家聚会一般不邀请他一同参加,把他置之度外。

3.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么贵重的东西怎能自主主张地送人呢? B.他们俩去哪里都一起,形影不离。 C.周末的校园人迹罕至,安静得可怕。

D.田老师的课堂很有趣,设计的问题也很有吸引力,往往他的提问大家都随声附和。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末语文老师已经布置了三张试卷,地理老师又来三张,真是祸不单行。 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却很鲜明 C.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D.这位老革命家的正直、善良、与真挚的爱国情怀,让每一位参观者受益匪浅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B.亚冬会的游泳比赛真是精彩纷呈,津津有味.

C.段考前各科作业排山倒海一般,一周下来我们已经疲倦不堪了。 D.在北方剧场,蒙古国艺术团来哈演出,热情的观众袖手旁观

6.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三岁的弟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不求甚解地问这问那。 B.老师的点拨让我恍然大悟,瞬间找到了解题思路。 C.他想得很多,办事非常周全,真是匠心独运。

D.他们同学三年,关系一直很好,两人相敬如宾,互相尊重。

7.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新世纪广场被布置得花团锦簇。 B.每次的作文老师都能找出很多错别字,真是独具慧眼。 C.有经验的警察能根据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来破案。

D.这里的防汛抗洪斗争,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8.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狭隘让人叹为观止。 B.他的记忆力相当惊人,看过一遍的文章能一字不漏地记得。

C.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D.不管是谁说的,我们必须查处个山穷水尽才是。

9.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时代,不管老师布置多少作业,我们总是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B.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虚张声势,树立信心。

C.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D.语文老师天天要我们背诵默写《论语》,于是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10.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面我来宣读比赛结果,请大家洗耳恭听。

B.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同学们都安静又期待地等待着新的语文老师,教室里鸦雀无声。 C.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11.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春天各种花竞相开放,引得蜜蜂们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B.苏凤麒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机会 C.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十分钟时间才做完,真是小题大做。 D.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1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风驰电掣,转眼间我们初中要毕业了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C.和阔别两年的朋友在小巷子里狭路相逢,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D.周老师在书法界德高望重,大家都很敬重他。

1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B.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D.今晚月色正好,1401班的同学们在操场开篝火晚会,共享天伦之乐。

1、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适合的位置。

3、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

3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4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5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是成语

崭露头角: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首当其冲)

虚张声势: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

深什么厚什么成语
《深什么厚什么成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