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猜想造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2 21:06: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猜想

“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我想,这是对医生的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集中表现为敬业精神。

医者,仁心、良心、责任、真情。

确实,也许做一天、一年的好医生不难,但数十年如一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呢?也许一天、一年清高的医生易做,但能像华益慰那样始终坚持的却少之又少。56个寒暑,他对得起病人;数千例手术,挽救数千条生命,没有一次失败的记录。他始终为病人着想,宁愿自己受些累也不在非必要时候用吻合器,替患者省些钱;退休后,就在自己家中开设家庭门诊,免费看病。不拿一分钱,不出一次错,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华益慰始终坚守着“病人以生死相托,责任千钧”的行医理念。我们便应成为这样的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受病人爱戴的医生! 信任,责任。一字之差,却将医患之间的感情紧紧相系。

爱人,知人,医乃仁心。缅怀华益慰,当我看完华益慰的先进事迹报告时,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曾经感动过几代人的名字——诺尔曼·白求恩。他从一个遥远的国度来到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医药和工具,还带来了精湛的医术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为了拯救伤员,他连续30多个小时工作在手术台前。为了医者的承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无数生命。

从白求恩到华益慰,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跨度是巨大的,他们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是不变的,是不朽的,更是时尚的!生命虽然不能重生,但高贵的灵魂可以复活、崇高精神可以永恒! 斯人已逝,后来者追逐着他们的步伐走得踏实。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妙手人心的钟南山用年迈之驱作枪击退突然其来的SARS军团;老军医华益慰用一柄手术刀划出了他从医56载无私奉献的工作轨迹,也划出了一代良医高尚的情操。在他们身上跃然呈现四个大字:敬业精神!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医生都离我们好远好远。如今的医生,没有几位敢拍着胸口说没收过红包的。那么,我想在这跟在座各位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07年冬天,清瘦的父亲终究还是病倒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直到一个夜晚卧床将近一周的父亲才被家人送进医院。躺在病床上神志不清的父亲,脸痛的青紫,看起来如风中摇烛,危在旦夕。就在众多医生要求父亲再做胃镜,抽血化验等各种常规检查时,一位老医师走了出来,为爸爸诊断后,当机立断,立刻实行手术。于是,花甲之年的老医师穿着纯洁的白袍,在深夜12点多走进手术室为父亲主刀„„门外的我们坐了5个小时,门内的老医师站了5个小时,清晨5点,老医师缓缓走出来,微笑的安慰我们,那笑容里有种让我们安心的力量。当老医师和蔼的安抚抹着泪水的母亲,当老医师把母亲在手术前给的红包原封不动的退回时,我才知道,那笑容里还蕴含着医者的敬业精神。

那时起,我决定学医;那一刻,我决定成为一名敬业的医生。 或许从医之路会很艰难,但我会走得很坚定;或许未来的路会很泥泞,但我能走得坚强。古训云: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当我们从妇产科医生手中呼出生命的第一口气,当我们按时接到疫苗站接种疫苗的通知,当我们一次次病殃殃的进入医院,又器宇轩昂的踏入家门,我们就这样一次次的看见医生用敬业精神点燃生命的火花,就这样一次次的受惠于敬业的医生们。世界上最昂贵者莫过生命,所以我只能也成为那样敬业的医生,那样兢兢业业的去救死扶伤。

几千年来,中国名医甚多,古有医圣华佗、张仲景、扁鹊、李时珍,近如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等等。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优秀医生的楷模,不仅是医术高尚、更是医德高超。

然而,如今让人目瞪口呆的新闻传来:如今评选优秀医生,这“两高”不够,还须再加上一“高”——经济效益高。近闻北京某大医院外科主任邓先生,医术、医德都很高,多次为癌症患者主刀,顺利完成高难手术,将已判“死刑”的患者抢救回来。正当患者及其家属感激涕零,给邓主任送上“妙手回春”锦旗时,传来一个坏消息:年终评比,邓主任没有评上“优秀医生”,原因是他领导的外科没能完成医院下达的经济效益指标。邓主任这次“优秀医生”评比落榜,令人感慨良多。难道作为医生,完成创收指标还要比救死扶伤重要吗!

这是华佗都没有遇到过的难题,而今天的医生遇到了。看似“敬业”与“优秀”矛盾了,“著名”和“高尚“矛盾了。

但是,倘若为了日进千斗,大可去当歌星在荧屏前大红大紫;倘若为了四海闻名,大可从政领导万民。医生是一个温情的职业,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因为生命是如此之轻。敬业的医生纵使得不到那张印有“优秀医生“的所谓证明,但他们的名字总会在百姓口中相传不息。敬业的医生从来不贫穷,他们身边永远有那么多拥护爱戴的群众。好军医华益慰走了,那时多少人潸然泪下,黯然神伤;与SARS搏斗的香港医生谢婉雯离开了,那天多少的人恸哭流泪,那天开始全港人都铭记她的名字,她的敬业精神。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未来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颂我的以后的岗位。然而,我将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感谢许许多多敬业的医生,是他们让我知道怎样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他们让我懂得奉献的价值和乐趣!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2篇:猜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013猜想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01期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没有到来,我们顺利送走了2012年,如约走进了2013年。在新的开端,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又让人期待。不妨让我们猜想一下,2013年会怎么样?

先看全球经济。如果从2008年全面爆发算起,这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至今已经持续整整4个年头,直到今天各主要经济体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2013年情况如何?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日前发布《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面临滑入再度衰退的极大风险。而从目前出炉的各种机构论调和专家分析来看,大都认同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将持续放缓。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和纺织产品出口由此受到的影响显而易见。

再看中国表现。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试图给自己定义一个新速度,7.5%的GDP增速引起热议并顺利实现,而中国制造和中国出口均遭遇了持续的困难。2013年,中国经济要想保持住自己的节奏,做好结构转型,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仍是题中之义。在客观的现实面前,中国制造的出口盛宴或许再也难以回来,国内投资的过剩也积重难返,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时间表里,城镇化和深化改革被放到了路线图中,2013年成为一个全新的起点。业内人士分析,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为纺织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而要想抓住这轮机遇,深化改革也是必经之途。

回到纺织行业。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纺织经济运行整体上由缓中趋稳向企稳回升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但总体看来,纺织行业生产、投资、出口增速普遍放缓,增幅回落,尽管纺织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是也存在着出口明显萎缩、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等突出问题。展望2013年,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出口需求不振、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将继续影响行业运行态势,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等因素,也将继续困扰纺织行业的发展。综合看来,2013年纺织行业或许不大可能比2012年增长更快。

形势固然严峻,道路虽然坎坷,前途依然光明。纺织行业多年来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相信,只要全行业继续携手并进,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改革创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就一定能攻坚克难,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在2013年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推荐第3篇:高考作文猜想

1、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长辈常说:“零零后的世界我们不懂。”2018年,零零后逐渐步入成年,回视他们的成长,伴随他们成长的热词有:成人礼、天宫一号、王者荣耀、感动中国人物、QQ空间、抗战胜利70周年、二孩政策、选秀、搜题软件、阿尔法狗、诗词大会、金砖会议。

作为零零后的你,请从上述热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让长辈更好地了解你们这一代。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摘编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认识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

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江南9月,G20开启“杭州时间”,习近平重要讲话为“包容型世界经济”勾勒新蓝图,再次彰显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习近平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请你针对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对应关系,从中选择一个方面,围绕“包容型”社会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朦胧诗鼻祖”、老诗人食指认为余秀华作为从农村出来的诗人,从来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对小康生活的向往,不考虑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只向往喝喝咖啡、聊聊天、看看书,评论界不应该把她捧红。针对食指的批评, 四天里,余秀华通过不同方式至少回应了六次。最近的一次是1月16日,余秀华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了博文《兼致食指,不是谁都有说真话的能力》,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对食指进行了多角度反驳和多轮次反击。一些诗人、作家,也参与到了这场争论中。有人认为食指对余秀华的批评,并非不值一提;有人倾斜于余秀华;还有人认为食指、余秀华之争,撇开那些愤激之语和观众的口水,就他们争论的行为而言,倒真的有助于让诗歌、让文化重回舆论场„„

对食指、余秀华之争,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要刻意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要求:①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有人说:我以为自己只是提笔忘字,但现在发现QQ聊天都找不准字了。

有人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聊天界面都变成图片、表情和233。 材料二受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周末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报名者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上班族和老人;近两年,书法班越来越受欢迎,学员们表示,不管多忙都想来感受汉字之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走进校园,经常看到这样的楼名:文质楼、兰蕙楼、勤耕楼、明理楼、行知楼、笃志楼、博约楼、致远楼、厚德楼、思齐楼、凌云楼„„

看到这些楼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出两三个楼名确定立意,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1、

12、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未来5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 材料二:在国际交流场合中,大使的角色总是受人尊敬与向往,而作为外交系统的高级代表,大使的工作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大使不够用”的难题,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入愈发明显。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外交流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人人当大使”不是梦,国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使者,向世界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13、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

文。

不久前,一段视频风靡海内外,记录了一群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修复长

城”。自2005年起,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长城遭到毁坏的部分逐一得到修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工人。修复工作不简单,有些修复点十分陡峭, 原料运输只能靠驴、马和钢缆,运上去需要走40分钟的山路,砖块最重约272斤。工人们十几年如一日,每当结束一天的修复工作时, 他们都筋疲力尽。网友感叹:“他们是中国荣耀的捍卫者”。

14、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5金、7银、8铜、12个优胜奖,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均名列榜首, 这是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获得的骄人成绩。 更令人激动的是,中国获得了唯一的参赛选手最高奖——阿尔伯特大奖。这是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努力和智慧的见证。这让国人无比自豪,也无比感动

15、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今年春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让诗词之美走进千家万户。其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16、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日前,南京的刘老先生在雪地摔倒、呼吸骤停,还赶上家人不在身边,无法签字手术。危急时刻,一位王医生振臂而起:“所有责任,我来承担。”果断做了一台没有家属签字的手术,救活了老人。

17、高考作文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前不久,一个“死活读不下排行榜”的调查报告刷爆网络,所列书单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在目。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各种题材的网络小说则大受欢迎。

推荐第4篇:猜想高考作文

猜想2013高考作文

一、题型:材料作文/材料+题目

二、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写作素材):

守望本色、为生命着色、真实的力量、自己的声音、缘分、盲从、敬畏、崇高、认同、独特、底线、退步、素养(修养)、简单、节约、突破、转身、沉潜、底气、自卑、空白、平视、背后、标签、魅力、渐、随、融、杂、和、度等

推荐第5篇: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推荐第6篇:哥德巴赫猜想

青纯教育(晓晓数学馆)题库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1725年到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青青学子至德至纯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二百多年来,尽管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为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得到正面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命题。

十九世纪数学家康托(Cantor G.F.L.P.,1845.3.3~1918.1.6)耐心地试验了1000以内所有的偶数,奥培利又试验了1000~2000的全部偶数,他们都肯定了在所试验的范围内猜想是正确的。1911年梅利指出,从4到9000000之间绝大多数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仅有14个数情况不明。后来甚至有人一直验算到三亿三千万这个数,都肯定了猜想是正确的。

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D.,1862.1.23~1943.2.14)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二十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来研究。其中第八问题为素数问题;在提到哥德巴赫猜想时,希尔伯特说这是以往遗留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921年,英国数学家哈代(Hardy G.H.,1877.2.7~1947.12.1)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数学会议上说过,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难程度可以和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

近一百年来,哥德巴赫猜想吸引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并在证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对一切偶数的研究方面,苏联人什尼列尔曼(1905~1938)第一个取得了成果,他指出任何整数都可以用一些素数的和来表示,而加数的个数不超过800000。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夫(1891.9.14~1983.3.20)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他证明了任何一个相当大的奇数都可以用三个素数的和来表示。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33~ )于1966年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与另一个自然数之和,而这另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至多两个素数的乘积。通常简称此结果为大偶数可表为\"1+2\"。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大偶数可表示为s个素数之积与t个素数之积的和的\"s+ t\"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龙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兰恩尼证明了\"1+C\",其中C很大;

1956年,中国的王元(1930~ )证明了\"3+4\";1957年,他又先后证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1934~ )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

1962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1963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也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夫及意大利的波波里证明了\"1+3\";

1966后,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

最终将由哪个国家的哪位数学家攻克大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即\"1+1\")的问题,现在还无法予测。

推荐第7篇: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推荐第8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Goldbach Conjecture)

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呢?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

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

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9 ”。

1924年,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1932年,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6 ”。1937年,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 ”, “4+9 ”, “3+15 ”和“2+366 ”。

1938年,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4 ”。1948年,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证明了 “3+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 ”和 “2+3 ”。

1962年,中国的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证明了 “1+2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或大偶数=素数+素数(注:组成大偶数的素数不可能是偶素数,只能是奇素数。因为在素数中只有一个偶素数,那就是2。)]。

其中“s + t ”问题是指: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推荐第9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作为十年*后的第一批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体裁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历经千辛万苦而战胜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在文章语言风格上来看,《哥德巴赫猜想》已经相对于*时期的文学有了一定的突破,虽然还在以一种样板化的语言讲述,但是从字句的使用上已经逐渐加上的自己的语言,其中已经相对于*时期文学的标语式语言有了更多的生动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从文章内容上来讲,作者已经敢于讲述陈景润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虽然没有直面批评这种待遇,但是每个人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不满甚至是愤怒!报告文学在以一种委婉的方式交代历史真相,这是*后文学又承担起引导人们思考,带领人们前行的义务的表现。而讲述的陈景润的故事则是表现出了*期间广大知识分子为真理为梦想而奋斗的坚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同时表达出知识分子对*结束的欣喜,披露*对知识分子的伤害!

从历史意义上来讲,《哥德巴赫猜想》领导了*后文学的发展,虽然文章没有什么犀利的语言,也没有大胆的革新,但是文章所代表的阶级,所表达的思想,所表现的态度已经是强有力的表现出文学的价值所在。文学的意义在于引导社会服务社会。如果文学看到了社会的错误而不挺身而出起到引导作用,那么这时代的文学就不是合格的文学,就不是有意义的文学,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文学,它已经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开了社会进步的倒车。《哥德巴赫猜想》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重新履行了文学的义务。所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是具有旗帜性的意义!

文学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引导人们思考,引导社会进步,那么这就离不开它的内容,文章中陈景润的故事值得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思考的。

陈景润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作为读者最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生活上很困难的人,为了梦想,为了真理而孜孜不倦的追求,哪怕不为了了解,哪怕身心遭受巨大挫折,他都不曾轻易言弃!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那个令人疯狂的时代的疯狂举动,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看到那些现代人所没有的东西!如果说是当时的国家体制让知识分子有那样的举动,那么这种对真理的疯狂追求有错吗?为什么现在反而没有了呢?明明知道那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做不到有什么理由吗?现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当给予知识分子一片海洋时,为什么还没有以前一条小河里那样爱游泳?因为海洋太大,还是因为以前的小河太窄? 为什么当代的中国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培养不出世界闻名的大师?当老一代的大师级人物逝去,为什么没有后起之秀来担当重任?这就是态度,对真理缺少求索的态度,那就会看不到真理,可能在真理面前止步,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巅峰。一个对真理缺少探索精神的民族何谈进步?如何才能顺应历史?

浮华当世,当学问与利益相提并论,当名利的光芒掩盖了真理的所在,真理的神光会黯淡,民族进步的脚步会停下,。安心做学问的人少,不应该去责怪物质生活的丰富,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都会有人为了真理不顾一切,现在有了物质保障却缺少了那种勇气和精神,岂不可笑?

知识分子应该勤勤恳恳,应该向陈景润去学习,这是《哥德巴赫猜想》对我们的最大启示!终有一天,梦想会重回人们心中,那天真理的光辉会照亮你我。这在未来,更在现在!

推荐第10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如6=3+3,14=3+11等。第二,是否每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表示3个奇质数之和?如9=3+3+3,15=3+5+7等。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数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常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实际上第一个问题的正确解法可以推出第二个问题的正确解法,因为每个大于 7的奇数显然可以表示为一个大于4的偶数与3的和。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利用他独创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基本上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由于问题实在太困难了,数学家们开始研究较弱的命题:每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质因数个数分别为m、n的两个自然数之和,简记为“m+n”。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龙证明了“9+9”;以后的20几年里,数学家们又陆续证明了“7+7”,“6+6”,“5+5”,“4+4”,“1+c”,其中c是常数。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随后又证明了“3+3”,“2+3”。60年代前半期,中外数学家将命题推进到“1+3”。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这一结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是最好的结果。陈景润的杰出成就使他得到广泛赞誉,不仅仅是因为“陈氏定理”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以陈景润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数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永攀高峰的精神将鼓舞和激励有志青年为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数学大国而奋斗!

第11篇:哥德巴赫猜想

虚代数学初探-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李长松

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尔伯特问题中有些现已得到圆满解决,有些至今仍未解决。他在讲演中所阐发的相信每个数学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信念,对于数学工作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其中第8个问题是素数分布问题,包对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等问题。素数是一个很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在此提到黎曼(Riemann)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以及孪生素数问题。黎曼猜想至今未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目前也未最终解决,其最佳结果均属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以下两个猜想:

A: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奇质数的和。

B: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为三个奇质数的和。

我们用O代表偶数,P代表奇数,Q代表奇素数,则(A),(B)可以写成:

O=QA1+QA2 ???(A)

P=QB1+QB2+QB3? ?(B)

∵2n+1=2(n-1)+3

∴P=O+3=QA1+QA2+3=QB1+QB2+QB3

∴可以由A成立推导出B成立。

目前的最好结果是:

(1)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 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为三个奇质数的和。即证明出(B):P=QB1+QB2+QB3

(2){a,b}表示命题: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一个不超过a个奇质数的乘积与一个不超过b个奇质数的乘积之和。即

O=P1+P2, 其中

a

P1=∏Qa=Qa1* Qa2* Qa3*„„*Qaa

i=

1b

P2=∏Qb=Qb1* Qb2* Qb3*„„*Qbb

i=1

如果可以证明{1,1}就可以证明猜想(A)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4,9} {3,15}{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0年,Selberg宣布用他的方法可以证明{2,3},但是他没有发表,以下结果都是利用他的方法得到的。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3}

(3)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一个奇质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奇质数的乘积之和。即{1,2}:O=P1+P2=Qa1+Qb1·Qb2

这就是著名的1+2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奇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奇质数的乘积。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办法是筛法,而陈景润的加权筛法已经把筛法应用到极至,但只能证明出{1,2}。仍然无法证明出{1,1}。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4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

???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

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哥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当然,利用计算机编程手段可以把任意人们能想到的大偶数写成{1,1}的形式,但是只能是举例,并不能从根本理论上解决掉这个问题。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所以作者提出:

利用目前现有的数学理论和逻辑,是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

那么可不可以利用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呢?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来自几何学的例子:

欧几里得第五公设: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即180度),则将这两直线向该侧适当延长后必定相交,称为“平行公设”。下面来看图:

?

?

如图所示:直线BD和直线AC被直线AB所截,如果角DBA和角CAB之和小于两直角,即∠DBA+∠CAB<180O。那么根据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直线BD和直线AC向右侧延长后必定相交。

有意思的是,欧几里得本人对于这条公设并不满意,而且他无法给予证明。

假设两条直线是无限延伸的直线(而不是围绕地球一周的闭合曲线),并且假设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这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话,那么在这第三条线一侧的内角之和的情况也会在另外一侧同样成立,由于无法肯定这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延伸会不会相交,因此其假设不能成立。

公元5世纪,希腊数学家普罗叶克鲁斯对第五公设提出质疑:我们只能相信当截线一侧的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即180度)时,两直线会无限接近,但不能肯定它们会相交,事实上存在一些曲线彼此接近而不相交,例如双曲线与它的渐近线。

所以有人提出了下列命题:在平面上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彼此相隔的距离是有限的(但是不一定平行!)。

当人们在第五公设的否命题上,试图从论证中得到矛盾的结论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样两个假设的否命题上:

1在一个平面内,通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出不止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2 在一个平面内,通过直线外一点所作的任何直线都一定和已知直线相交。

这两个命题使科学界感到不可思议,证明的结果更使得科学家们为之震惊,因为由这两个假设的否命题出发所进行的论证,其结论没有发生任何矛盾之处!

1792年,高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在欧几里得几何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无逻辑矛盾的几何需要建立;2,在几何学中,“第五公设”不是公设。

从1799年开始,他认真地开始建立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工作,涉及数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确信非欧几里得无逻辑矛盾,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应用。

他在测量了三个山头所组成的三角形内角之和后,坚信非欧几何能同欧几里得几何一样反应现实的空间。

俄国的罗巴契夫斯基在尝试证明第五公设时,发现了:

在平面内给定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过这个点可以作无限条直线不与给定直线相交。他写到:在数学里遵循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就是将研究的问题在实际上加以分解,或用逻辑抽象法在意义上加以分解。综合法或者理论的方法,就是要求与我们

智慧的第一概念直接给出的那种概念。分析法的好处是总可以直接得到想要的假设。综合法不隶属于任何的一般法则,但是由于需要,必须从一般法则开始,目的是找出方程后,同时获得一切转化为数的科学特点。[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学新原理与完整的平行线理论》]他正是这样在自觉地以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的研究工作中,建立起非欧几何的。

他的非欧几何从第五公设的否命题出发,采用了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不可能小于180度的基本方法,得出了“虚几何学”。

虚几何学的平行公设是:在已知平面内,给定一条直线L和直线外一点C,过这个C点,可以作无限条直线不与给定直线相交。

罗巴契夫斯基把过C点的全部直线分成3类:

1:同L相交的直线,也叫会聚线,如图中的CM,CN

2:L的两条平行线,如图中的CK,CH

3:同L不相交的直线,也叫分散线,如图中的CA,CB。

可以看到:在非欧几里得几何中,平行线不仅仅是不相交,而且还起着把会聚线和分散线相隔开的作用。他把平行线CH与垂线CD之间的夹角称作平行角记作π(P),即∠DCK=∠DCH=π(P),其中P是点C到直线L垂线的长,采用这样的符号表明平行角是P的函数。当π(P)=d(90度)时,那么∠KCE=0,这时除EF外,不存在其他同L不相交的直线,由此得出的几何就是欧几里得几何。

当π(P)<d(90度)时,那么存在两条平行线,一条在垂线CD的一侧,还有一条在CD的另外一侧,由此得到的几何称为非欧几何。

非欧几何和欧几里得几何其实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之间的联系还是要多亏希尔伯特,他利用二次抽象:一种高级抽象,比欧几里得几何这样的一次抽象更抽象,将几何学公理化,从而将欧几里得几何和非欧几何联系在了一起。

非欧几何又称为希罗几何。非欧几何解决了平行公理的独立性问题;推动了一般公理体系的独立性,相容性,完备性问题的研究;促进了数学基础这一更为深刻的数学分支的形成与发展。

非欧几何证明了对公理方法本身的研究能推动数学的发展,理性思维和对严谨、逻辑和完美的追求,推动了科学,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数学内部,各分支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公理体系,包括被公认为最困难的概率论也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自己的公理体系。实际上公理化的研究又孕育了元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借用非欧几何的方法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

下面是我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两个否命题:

(C):每一个不小于6的奇数都可以表为两个奇素数的和。

(D):每一个不小于9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三个奇素数的和。

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是

PC=QC1+QC2??? (C)

OD=QD1+QD2+QD3?? ??(D)

利用逻辑推导来证明

OA=QA1+QA2??? ?(A)

PB=QB1+QB2=QB3?? ??(B)

证明:

∵PC=QC1+QC2

∴PC+1=QC1+QC2+1

用O1=PC+1,02=QC2+1替换,得

O1=QC1+O2 ∴O1-O2=QC1,利用O3代替O1-O2,得

O3=QC1

∵OD=QD1+QD2+QD3

∴OD=QD1-QC1+QD2+QC1+QD3,利用O4代替QD1-QC1,得

OD=O4+QD2+O3+QD3

∴OD-O4-O3=QD2+QD3,利用OA代替OD-O4-O3,得

OA=QD2+QD3?? 也就是证明了命题(A)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彻底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

?

?

?

第12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给他老朋友欧拉的信中提出的一个猜想:

(1) 每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2) 每个大于或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我们称(1)为偶数哥德巴赫猜想,(2)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

第13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哥德巴赫猜想》写作时,是人民文学主动邀请的,这是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所做的一种思想和舆论准备。可以说是时代所需,那时正是知识分子的转型期,从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到逐渐的恢复。《哥德巴赫猜想》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才会引起反响。徐迟之前曾是以诗歌而引起关注的,之后转向报告文学。但诗人的富于激情的语言结合科学的客观性,而成就了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完美的艺术,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渴求,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需要,正是它成功的原因。而90年代徐迟的报告文学,却反响平平。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水平的欠缺。而是当今的环境,在市场环境,消费主义,享乐观念的坏境下,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文学,科学,知识的边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缺失。这种种的社会环境所致的啊。人类社会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的向前发展,而没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由极端的追求精神需要到极端的物质追求,在追求精神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了精神的建设,直至出现了许多问题的时候才有所警醒。所以只好由缺失而警醒而改变。这种被动的去改变,发展。有时候是走走退退再退退走走的反复过程之中。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也悟出了许多人生,社会的道理。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被突破,人们知道了陈景润的名字,同时,也一样知道了王亚南的名字,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知道了熊庆来的名字。正如《人民日报》在转载徐迟同志的文章时所加的编者按里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是不十分容易的。我们很可以这样设想,没有王亚南这位\"懂得人的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家,突破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很可能在50年代就为病魔缠倒,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默默无闻地死去!\"王亚南为陈景润的进修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方便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而华罗庚则从这位青年的数学论文中,发现了他身上的奇光异彩,立刻建议把他选调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在这里,陈景润在严师、名家的帮助熏陶下,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飞速的步伐,跨上人类知识的顶峰,夺得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就。如像王亚南发现陈景润一样,如果没有那一位也是懂得人的价值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的话,作为连初中也没有念完的穷青年华罗庚,恐怕也难跻身于世界数学权威的行列之中。虽说中学教师的陈景润和数学家的陈景润,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实践证明,作为数学家的陈景润,却可以比中学教师的陈景润为人民服务得更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使全民族精神大振奋的今天,我们但愿那些居于要津的同志,都能成为像王亚南、华罗庚和熊庆来那样的\"伯乐\",把我们民族中的\"千里马\"选拔出来,让他们为我们祖国、为世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27写)读后感:197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新华社记者述评《大家都来做伯乐》,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大胆发现、选拔人才的问题,指出在选拔人才中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对人的\"求全责备\"。其中有一段话说:\"名驹难免有瘢,美玉难免有瑕。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世界上是没有的。如果因瘢废马,因瑕弃玉,哪还有什么千里马可寻,还有什么杰出人才可选呢?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14篇:高考作文猜想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2年高考作文猜想

【文题一】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如幼儿的活泼好动,青少年的好奇心、创造欲,又如人的爱美、向善之心,表现欲,再如母亲的爱等,这一些对人的一生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

请你以“天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解析】

天性,说到底就是自然本性。既然是自然本性,人或动物的一些天性就不能受到束缚,应该得到保护并发扬,这样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马善奔,如果不去扬其天性,用马去耕田,往往就会埋没它的才华;牛善耕,如果不去扬其天性,用牛当坐骑,同样也埋没了牛的才华;马善奔,就让它成为你的坐骑,牛善耕,就让它成为你耕作的勇士,,帮你开垦荒田。它们的天性,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扬其天性,才能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和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已经提出了天性教育,就是利用人的天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扬其长,避其短,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

用在管理上,聪明的领导者,在安排员工的岗位时,不只考虑专业技术,能力大小,还要考虑人的品质和性情,安排其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其最大才能,这也是对人的天性的充分利用。如安排会计,就要找工作认真,做事细心,没有贪心,处理公平的人。

当然,人类天性中的一些不良因子也要注意抑制与转向。如占有欲、敌意嫉妒、虚荣与懒惰、依赖等。

“天性”的写作,切忌泛泛而谈,切入口宜小不宜大。可记叙,可议论,可写散文,可写故事,可写评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极为自由而广阔的。

【推荐素材】

◆推荐素材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推荐素材二:

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到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打转,他马上伸出手想把它救上岸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碰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地蛰了他一下。当他再次伸出手去,想把蝎子救上来时,蝎子再一次蛰了他。

旁边的一个人说:“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蛰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推荐素材三:

据说大师年轻时在上海穷困潦倒,常常为一顿饭发愁。他的鞋前面裂开了一个口子,像鲇鱼的嘴,他既没钱买新鞋,也没钱补。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日,大师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卖。一个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就问:“多少钱?”大师说:“500美元。”外国人觉得500美元太贵,便说:“能不能少点儿呢?”大师说:“不能少!”一边说,一边将画撕碎了。

外国人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撕了它呢?多可惜呀!500美元不卖,少卖点儿也行啊!你是生气了吧?”

大师平静地说道:“先生,我没有生气,这画我要价500美元,说明我认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讲价,不愿出500美元,说明在你眼里它不值这个数,也认为它不好。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下次画好一些。这次画得肯定不行,所以我撕了它,重画,直到顾客认可为止。”

可那时大师还不是大师,是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青年。

大师那时候太穷了,太需要钱了,可他没有降低自己追求的标准,没有让物质的诱惑干扰他的最高追求。他追求的不是钱,他追求的是艺术境界。假如是常人,他会能卖多少卖多少,先换到银子再说。

就是这个天性,就是这个心态,使这个青年日后成为一代雕塑大师,当上了中国美术馆馆长,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雕塑作品。这个人就是一代宗师刘开渠。

【文题二】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年轻人要放下身段,抛开浮躁——王石

沉静如海,是一种美丽; 面对拥挤的世界,喧嚣的人群,沉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现代格言

要求:以三则材料的核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名师解析】

三则材料涉及的核心话题就是“浮躁”,第一则是谈浮躁的危害,第二则是谈主张,反对浮躁,第三则是谈解决办法。

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稳重沉静,按耐住自己一颗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是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

高科技之快,导致人们浮躁心态;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使得人们浮躁心理加剧;畸形的快餐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也促成了社会的浮躁。

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浮躁”之人,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盲动冒险,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心神不宁。焦躁不安。

如何去除“浮躁”,根本的就是“沉静”。具体说来,一是遇事思考,二是做事务实。

【推荐素材】

◆推荐素材一: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指出:大学里存在浮躁、浮华、浮夸等现象。如学术造假、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等,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偏离了大学应有的精神与文化,令人忧虑。

◆推荐素材二: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贾平凹《浮躁》

◆推荐素材三:

现在浮躁之风分为三类: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

【文题三】

以“本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名师解析】

本色,具有三个基本意义,一是指本来的面貌与素质,一是指质朴自然,不加矫饰(可指语言,也可指人)三是本行本业特色。

抓住这两重意义,就可立意,如:

1、人要保持本色

2、本色,语言的另一种美丽

3、本色做人,本色作文等。

◆推荐素材一: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密码。

◆推荐素材二:

公仆本色-杨善洲:人民好书记一生奉献 两袖清风清廉履职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推荐素材三: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 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推选委员图光尽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政廉洁,疾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推荐素材四:

在利益交换的平台上,良知的重量轻如鸿毛,它随时可能被一场交易的小风吹走。

【文题四】

有这么一句话:把生活当做戏的人,可以处变不惊;把戏当作生活的人,容易抑郁成疾。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

【名师解析】

这句话涉及到如何看待生活与把握人生。如何看待与把握呢,心态很重要。据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心态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2、境由心造

3、当自己的主人

◆推荐素材一: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推荐素材二:

每一个生命都有裂缝,如此才会有光线射进来——加拿大传奇诗人歌手雷纳务·柯恩

◆推荐素材三:

让心灵穿透最深的秘密,指引我抓紧生命的美丽——周华健《如果我现在》

第15篇: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说: 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问题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上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素数在 自然数域中分布并没有一定规则。黎曼(1826--1866)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所 谓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都在直线 上。

1901年 Koch 指出,黎曼猜想与叙述 等价。 现在已经验证了最初的1,500,000,000个解,猜想都是正确的。但是否对所有解是 正确的,却没有证明,随着费马最后定理的获证,黎曼猜想作为最困难的数学问题 的地位更加突出。

第16篇:数学猜想

1、地图的“四色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哈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11年后,即1890年,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先辈数学大师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数学家揭示四色猜想之谜铺平了道路。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伯克霍夫在肯普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新技巧,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不过也有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还在寻找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3、叙拉古猜想

大家一起来做这样一个游戏:每个人可以从任何一个正整数开始,连续进行如下运算,若是奇数,就把这个数乘以3再加1;若是偶数,就把这个数除以2。这样演算下去,直到第一次得到1才算结束,首先得到1的获胜。比如,要是从1开始,就可以得到1→4→2→1;要是从17开始,则可以得到17→52→26→13→40→20→10→5→16→8→4→2→1。自然地,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每一个正整数按这样的规则演算下去都能得到1呢?这个问题就是叙拉古猜想,也叫科拉兹猜想或角谷猜想。

既然是猜想,当然至今还没有得到证明,但也没有发现反例。利用计算机,人们已经

50验证了所有小于100*2=112589990684262400的正整数,。这是葡萄牙阿弗罗(Aveiro)大

学的Tomas Oliveira e Silva的工作,用了很巧妙的编程方法。因此大家在做游戏时大可不必担心会出问题。

4、汉诺塔问题

汉诺(Hanoi)塔问题:古代有一个梵塔,塔内有三个座A、B、C,A座上有64个盘子,盘子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如图)。

有一个和尚想把这64个盘子从A座移到B座,但每次只能允许移动一个盘子,并且在移动过程中,3个座上的盘子始终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B座,要求打印移动的步骤。

这个问题在盘子比较多的情况下,很难直接写出移动步骤。我们可以先分析盘子比较少的情况。假定盘子从大向小依次为:盘子1,盘子2,...,盘子64。

如果只有一个盘子,则不需要利用B座,直接将盘子从A移动到C。

如果有2个盘子,可以先将盘子1上的盘子2移动到B;将盘子1移动到c;将盘子2移动到c。这说明了:可以借助B将2个盘子从A移动到C,当然,也可以借助C将2个盘子从A移动到B。

如果有3个盘子,那么根据2个盘子的结论,可以借助c将盘子1上的两个盘子从A移动到B;将盘子1从A移动到C,A变成空座;借助A座,将B上的两个盘子移动到C。这说明:可以借助一个空座,将3个盘子从一个座移动到另一个。

如果有4个盘子,那么首先借助空座C,将盘子1上的三个盘子从A移动到B;将盘子1移动到C,A变成空座;借助空座A,将B座上的三个盘子移动到C。

上述的思路可以一直扩展到64个盘子的情况:可以借助空座C将盘子1上的63个盘子从A移动到B;将盘子1移动到C,A变成空座;借助空座A,将B座上的63个盘子移动到C。

一、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

3、8=3+

5、10=5+

5、„„、100=3+97=11+89=17+8

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积。”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积。”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费尔玛猜想

法国数学家费尔玛对数学的贡献涉及各个领域。他与笛卡儿一起奠定了解析几何的基础;他和帕斯卡一起奠定了概率论的基础;他从几何角度,第一次给出了求函数极值的法则„„但使他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还他所提出的费尔玛猜想,也被称为\"费尔玛大定理。\"

费尔玛在丢番图的《算术学》的书页边上写道:

任何一个数的立方不能分解为两个立方之和,任何一个有选举权的四次方不能分解为两个四次方之和;更一般的,除二次幂外,两个数的任何次幂的和都不可能等于第三人矍有同次幂的数。我已经找到了这个断语的绝妙证明,但是,这书的页边太窄,不容我把证明写出来。

费尔玛的这段笔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形如X^n+y^n=z^n的方程,当n大于2时,不可能有正整数解。

遗憾的是,人们找遍了他的文稿和笔记,都搜寻不到这个\"绝妙\"的证明。

费尔玛的证明是什么样的?谁也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给出过证明也值得怀疑。不过,他用无穷递降的方法证明了N=3的情形。

后来,欧拉也沿用此方法证明了n=3,4时,x^n+y^n=z^n无整数解。

19世纪有不少数学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进取,勒让德与克雷同时证明了n=5时的费尔玛大定理;拉梅证明了n=7时的情形,后来德国数学家库默尔将n推进到了100。

20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到1978年,已经证明了当n

在300多年中,人们希望能找到它的一般证明,但又苦于无法;企图否定,又举不出反例。

1850年---1853年,法国科学院曾两次以2000法郎的奖金悬赏,但都没有收到正确答案。

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费尔玛大定理是当时最难的23个数学问题之一。1908年,德国哥庭根科学院按照德国数学家俄尔夫斯开耳的遗嘱,把他的10万马克作为费尔玛大定理的证明奖金,向全世界征求解答,期限为100年,直到公元2007年仍有效。可见,费尔玛确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就定理本身而言,是一个中学生都能搞懂的问题。因此,不光是数学家、数学工作者,还有工程师、职员、政府官员都投身到了\"费尔玛猜想\"的证明当中,证明的热潮十分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才使证明趋于冷落。

费尔玛猜想虽然还没有最终获得证明,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一道死题。但是在证明\"费尔玛猜想\"的过程中,数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定理和。

费尔玛仅凭少数事例而产生天才的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理想数论\"这一崭新的数学分支,正是在这种探索中建立的。

对\"费尔玛猜想\"的大规模探索表明,企图用初等数学证明它,大概是不可能的,就像解决古希腊三大难题一样,恐怕要依赖新的数学方诞生!。

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朗猜想 ” 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7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

学推理连接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百回转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10年,圆了历史的梦。他还获得沃尔夫奖(1996.3),美国国家科学家院奖(1996.6),费尔兹特别奖(1998.8)。

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孪生素数即相差2的一对素数。例如3和5 ,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1900年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说有了素数公式,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都可以得到解决。刚刚去世的浙江大学沈康身教授也认为有了素数普遍公式,就可以解决大多数数论难题。

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孪生素数猜想,即是否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是数论中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哈代-李特尔伍德猜想(Hardy-Littlewood conjecture)是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增强形式,猜测孪生素数的分布与素数定理中描述的素数分布规律相类似。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得到最好的结果: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p+2是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

孪生素数猜想至今仍未解决,但一般人都 认为是正确的。

第17篇:作文猜想

1.本色

【写作提示】(1)本色,就是本来的面貌,最基本的状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色,如工人本色、农民本色、军人本色、教师本色、运动员本色等等。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之一的杨善洲,身为地委书记,两袖清风,清廉履职。退休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临终前,将当地奖给他的20万元,捐出16万,并将3亿元的林场赠给国家。他体现“公仆本色”。毕业于东南大学、前不久荣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王澍,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说:“我用设计理念和行动,给予建筑以自由。”这体现了“学者本色”。普通的人,只要保持了做人的基本品质,就体现了普通人的善良本色。(2)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如果写记叙文,就应该用细节来突出本色的一面;同时也不排除有时候也会受外界诱惑的干扰。如果写议论文,可做如下的思考:为什么有人会丧失本色?如何保持本色?要知道,保持本色有时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线。

2.精神的力量

【写作提示】(1)题目是偏正结构短语,要重视修饰成分“精神”,是精神的力量,不是物质的力量。“精神”内涵丰富,意志、信念、追求、理想等属于精神范畴。动笔前,可以“意志、信念、追求、理想”中任选一个,这就好写一点了。(2)写记叙文,可写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如何在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取得了成功。(3)写议论文,首先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接着用对比的方法,论述具有精神的力量的可贵,失去精神力量的可悲(眼下的社会的物质财富巨增,精神品质稀缺);最后小结全文。要搞清一点:精神至上不可取,但失去精神力量很可怕。千万别写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

3.一提到儒家思想,不能不想到孔子和《论语》;一提到现代文学,不能不想到鲁迅和《阿Q正传》;提到过节,不能不想到春节、端午和中秋;一提到文明行为,不能不想到礼仪廉耻;一提到„„所有这些汇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些传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请以《我爱民族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体,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1)“传统文化”的概念太大,宜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提示语中提到的“传统”中选取一种,或者说故事,或发议论。(2)写记叙文,可写我爱读《论语》,或爱读鲁迅,或爱某个传统节日,或爱传统礼仪,或爱典雅的古诗词,或爱美丽的书法,写出爱的细节,写出爱的情感。(3)写议论文,开头就亮出观点“我爱民族传统文化”,接着举例论述“我为什么爱民族传统文化”,最后简要说说“怎样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适当批判眼下某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

4.世界上许多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是免费的,还有习习清风、皑皑白雪、皎洁的月华、灿烂的星辉;亲情、友情是免费的,还有师生情、乡土情„„遗憾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懂得这些“免费”的珍贵,以至失去的太多太多„„

请以《“免费”的代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写作提示】(1)从提示语看,“免费的价值”分两类:一是自然的价值,如阳光、空气等等,一是感情的价值,如亲情、友情等(这也可以看做是精神的价值,道德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它的珍贵,它的作用,它的意义。(2)每个人都因为享受了那么多“免费”才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多方面的进步,所以应该对大自然,对社会付出应有的回报。不懂得“免费”的价值,不珍惜“免费”,是对生存资源的最大浪费;每一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免费”的价值。努力创造美好的人生。(3)讲“价值”时要举实例,否则容易泛泛而谈而显得肤浅。

【作文猜想一】寒门难出贵子?

一、作文素材

1.2011年8月3日,一位自称“做了15年老师”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帖,掀起网上热议,甚至有网民表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现象日趋严重。与此同时,新闻中的赵同学以如此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本应是人生大喜,却因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而与校方发生误会,遭到北大相关负责人回应:考生家庭困难可及时与学校联系,没必要借此赚眼球。

2.“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结果表明,中国各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与之相反的是,兰州大学在2011年8月31日发布的新生生源结构结果显示,今年录取的4500名新生中,农村学生达2399名,占招生总数的53.3%。无论如何,城乡教育差距客观存在,它令我们深思:寒门到底能不能出贵子?穷孩子能不能有春天?

3.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新百年计划”分为“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三个部分。而“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有媒体说,这一政策将“成就”寒门学子。

4.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亮点也是关注经济贫困学子的“圆梦计划”。“圆梦计划”的招生对象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高中毕业生,由中学校长实名向中国人民大学推荐,或者自荐。由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审核,审核时,将对与人大签有省校、市校共建协议的省、市所属中学和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适当倾斜。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三代无大学生”迅速成为新闻热点,不管公众如何议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向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的态度是明确的。

二、构思点拨

近年来,著名高校中农村子弟特别是寒门子弟比重逐年下降,一方面是农村城镇化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些不正常因素,实际上形成某种教育不公平。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没有得到遏制,而且在向不良方向发展,带来社会阶层间流动性降低的问题,不仅涉及教育公平,也涉及社会公平,涉及到国家未来发展稳定的大问题。

社会上出现了“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那么“哪门”能出贵子?其实,对于众多花钱上课外班、钢琴班、奥数班„„的家长而言,其目的还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这种望子成龙的压力更多源自家长,而这些家长绝大多数是没有背景的平民,无权、无势,只有通过自己及孩子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平门出贵子。

【作文猜想二】快时代与慢生活·快与慢的度

一、作文素材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你还记得“慢”吗?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慢”吗?你怎样看待“慢”与“快”的主题。

二、构思点拨

品味当今时代万象,反思生活之本源。“快速时代”成名要快,致富要快,内心仿佛总有一个声音驱使着人们卖力地工作,拼命地赚钱,快餐果腹,行色匆匆。然而,人们的灵魂却往往跟不上身体的步伐,当大自然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人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急功近利的育儿方式开始剥夺宝贵的童年,当暴戾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迅速蔓延„„诸多不正常的状况,让有识之士不得不反省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从而遵从内心的需求,投身于全球“慢生活”潮流,慢慢吃,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思考,慢慢地享受人生„„

从国家发展的层面上看,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地抵过终点。

如何把握快时代与慢生活的“度”,既要提高速度,讲究效率,也要提升品位,有条不紊,是令我们深思的主题。

【作文猜想三】小悦悦的第19位路人·道德底线

一、作文素材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轧,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

10月14日,小悦悦被撞后第二天,悦悦父母提了3箱牛奶,前去感谢广佛五金城新华劳保店的老板娘吴女士。是吴女士设置的电子眼,记录下了那段视频。18名路人、两名司机总共40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视而不见”的人间惨剧,一只电子眼发现了,记录了。透过这只电子眼,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泪了,我们的心流血了。

二、构思点拨

5年前一起彭宇案让国人对过马路扶老人的美德心生胆怯,今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过马路扶起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只是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一桩桩道德缺失的事例。

我们习惯了在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互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在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要“明哲保身”„„遥想当年,雷锋叔叔帮助过那么多人,从不担心会被冤枉,他也从未被冤枉过。每一次,他和他帮助过的人都很愉悦,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如今,我们甚至不敢伸手搀扶一下摔倒的老人。

佛山小悦悦事件,18位冷士的无情与冷漠,刺痛了亿万国人的心,民众的耻辱感被强力地唤醒,中国人对道德的反思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我们并不冷漠,我们仍然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去扶起过马路时需要帮助的人。就在小悦悦离世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位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撞断了小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了一条命,我只是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

【作文猜想四】苹果PK诺基亚·创新的力量,发展的源泉

一、作文素材

1.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到3年之前,也还没有人能设想如此一头巨大的庞然大物会面临危机。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爬到了事业的巅峰的诺基亚,在很长时间内都对市场的变化不以为然,固执地相信着自己的固有优势。当iPhone推出时,它一直对其发展势头置若罔闻。如今,当注重握在手里的时尚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心于iPhone时,诺基亚的风采也就不复存在。

2.动物园里新进一只剽悍的美洲豹,管理员每天给它准备丰盛的食物,还为它开辟了专用的活动场地。然而,美洲豹却总是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后来干脆连食物都不吃了。兽医来了,检查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什么毛病。有人说,也许美洲豹是怀念原有的生存环境和野生氛围了,不如在它周围放个美洲虎试试看。园长没有别的办法,就在美洲豹活动的场地上放了一只美洲虎,结果发现,每当美洲虎经过时,美洲豹都会站起来怒目而视,严阵以待、时时刻刻的警惕,令美洲豹焕发了活力,并恢复了威风。

二、构思点拨

诺基亚惨遭滑铁卢就在于自我陶醉,安于享乐,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危险必然悄然降临;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美洲豹面对新生活环境,它也应该继续保持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过分抱怨,悲观沮丧。由此可见,对于对手、对于未来,应一直心存谨慎,只有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才能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小到个人、团队的进取,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发展,无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通过他的科技产品把远在海外的万千中国人引向了他所构建的I时代:iPhone、iPad、internet和idea。乔布斯把他的企业变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宗教,I还代表着个人(individual)、想象力(imaginative),乔布斯在科技产品里倾注了艺术与人文思想,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趋势。他靠什么成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而创新力和想象力,不属于任何一门专业,是经典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在2011年他离开了人世,给世界包括中国制造了强烈的震荡,甚至在宁波市出台了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的举措,乔布斯留下的I时代,将会改变更多人的价值观。

【作文猜想五】北京精神·中国文化

一、作文素材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历时18个月,经293万北京市民投票选出的八字“北京精神”日前公布。市民投票了,官方公布了,“北京终于有精神了!”果壳网友“小耿”说,他最欣赏北京精神的第四点:厚德,因为“整个场面要厚德(HOLD)住才对”!北京有“精神”了,天津、南京、武汉等地的网友“不服气”了,纷纷表示不玩“虚”的口号,要摆出最实在的“精神食粮”。对于官方的“精神”,网友就表示“不服气”,网友Kielboat仿发布体,自制了一条“北京精神”——烤鸭、卤煮、豆汁、仿膳,得到了一片支持。随后,成都、沈阳、香港、佛山等地也相继推出足具地方美食特色的“精神食粮”,如成都:兔头、蹄花、凉粉、米线;沈阳:烧烤、鸡架、来串、腰子;香港:虾饺、烧卖、叉烧、凤爪;佛山:飞鸿、无影、咏春、叶问等。

二、构思点拨

既然要提炼某一地方的精神,就要善于将共性要求寓于鲜明的地域特点之中。

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城市也需要有精神。“城市精神”这个城市理念的提出,首先是由城市的功能和它的特征所决定的。城市是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组织系统。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和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乃至宗教活动,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其次是由“城市精神”本身的能动作用所决定的。“城市精神”本身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强烈的主观创造性和发展的前进性。“城市精神”这个价值理念是由于城市病的严重存在而提出的。城市无不具有二重性。进化伴随着退化,文明与野蛮同在,高雅与低级俱进,有城市必有城市病。因而必须研究城市病的症状、病灶、病因、病理,对症下药;要用先进城市精神替代落后的城市精神,要研究先进城市精神的载体,研究城市社会医生的水平、分布。总之,必须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克服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

“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的东西。但是,精神是可以爆发、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作文猜想六】让规则守望公平正义

一、作文素材

1.今天,如果有人大叫 “吃亏了,买到了注水牛肉!”别人一定会说他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已对注水肉见怪不怪了。事实上,从红心鸭蛋事件到不少食品行业被指添加苏丹红,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多家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霸王洗发水被检出超标二恶烷,从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制作到日化行业秘密曝光„„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

2.2011年9月6日晚9时许,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因减速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据《京华时报》记者证实,歌唱家李双江15岁儿子参与打人,并对围观的人群大喊“谁敢打110”。从披露的信息看,事发时李天一系无证驾驶。而据爆料,这辆宝马原本是李天一母亲梦鸽的白色宝马,后经改装,成为现在肇事车的模样。有关人士分析,即便没有此次的打人事件,李天一及其监护人也早已触犯了我国的现行法律。首先,在中国,不满18岁的公民是没有资格申领驾照的,而李天一才15岁,且不能确定这之前他到底开了多久的车。其次,无证驾驶无照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

5、99条,可以处二百以上二千以下罚款。而非法改装机动车,按法律规定,则应当恢复原状,并予以罚款二百。

3.2009年1月10日14时20分,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科目开考。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考点,一名身着黑色羽绒服的女生一路狂奔冲向考场,却被牢牢关闭的伸缩门拦住。因超过最后入场时间5分钟,保安拒绝让其进场考试,这名女生当即号啕大哭,“今年是我第二次考研,求你们让我进去!”该女生称将入场时间错看成了14时30分。考场的值班保安称,如果违反规定让她进场,不但会影响其他考生,监考老师也不会同意。眼看考试无望,这名女生突然面朝值班保安,双膝齐齐跪下。在场工作人员不禁呆住了,现场一片寂静。很快,保安将她扶起,该女生在考场外徘徊了约半小时后黯然离去。据该考点一位监考老师介绍,当时他们就此事向上级请示,希望让该女生破例进场,但未获得批准。

二、构思点拨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不缺少制度,更不缺少规则,但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受中国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有一部分人是制定规则的“高人”,却是遵守规则的“矮子”,他们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之类的论调。有人曾把欧洲人与中国人比较后得出结论:“欧洲人太死板,中国人太变通。”欧洲人有规则意识,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并经大家认可,就要普遍遵守;而一部分中国人常常视规则如游戏,好有特权思想,总想在规则之外另搞一套。 出现李天一等各种“二代”问题,问题根源恐怕还在于社会转型期潜规则的盛行。秩序若不生病,“二代”在社会上是很难“嚣张”起来的。坏孩子不可怕,所谓“孺子可教”,但坏秩序却非一日之功可救。“嚣张”的“二代”事件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重整秩序,敬畏规则,迫在眉睫。

这位女生因看错时间而丧失考试机会,的确值得同情。但在考场规则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不能因为有人迟到跪地哭求就可以破例。拒绝下跪女生进场,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对考场规则的一种敬畏。

【作文猜想七】经营自己,命运舵手

一、作文素材

北京有一位修钢笔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有一间产权属于自己的铺面,但生意惨淡,每月收入仅2000多元。有人劝他:“你把铺面租出去,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省心省力,为什么非要自己经营呢?”老人说:“我也不是傻子,这一点明白账我能不知道吗?可我如今干的事,不仅是经营生意,也是在经营我自己,每月我少了3000元收入,并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我若闲下来没事干或干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受不了。我这儿是全北京唯一专修钢笔的铺面了,喜欢钢笔的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我,我能为那么多的人服务,这不比我一个月多挣几千元更重要吗?我活了70多岁,知道我最需要啥。”

二、构思点拨

1.明确“经营什么”。审读提供的背景材料,从“理”的角度来看应为“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从“情”的角度来看应为“自己最‘喜欢’的”。《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诠释的正是此理。

2.明确“为什么”要去“经营”它。因为通过“经营”它,最能活出生活的真正滋味,最能享受人生的真正乐趣,最能领悟生活的真正意义,最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才能够苦得其所,乐在其中。

3.明确“经营”它的路径。要“经营”它,就要摆脱“外物”的诱惑,挣脱“功利”的缰锁,心无旁骛,静如止水,以精神的丰赡笑傲物欲,以生活的诗意愉悦性情,爱我所爱,欢歌一生。

【作文猜想八】敬畏生命

感悟人生

一、作文素材

1.在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的活动,参与者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哭声,大约15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据主创人员介绍,“死一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反省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未来。很多参与者都有类似的感触:“在棺材里,我非常非常害怕,想起了母亲和逝去的亲友。现在的我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我要创造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

英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托里斯博士作过这样一次调查:如果意识到生命是一场租赁,你会对生活有些什么样的再认识呢?“珍惜身边的一切!”这是35%的参与者的共同体会。“有了危机与压力!”这是24%的参与者的心态。“处处按规则办事!”这是26%的参与者的感受。

2.美国加州的金门大桥,被誉为“自杀天堂”。大桥上挂着一幅标语:“花上三分钟想想家人,你就可以当作看风景。”在德国汉堡的阿尔斯特湖边的防止自杀标语上写着差不多的话,上面写着:“再给自己五分钟,你就有能力从这里重生!”

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个钢铁建筑的顶端挂着的标语曾写着:“用两分钟环顾美丽的巴黎,你的生活将不再黑暗。”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因为环境优美而总是成为跳楼自杀者的首选之地,工作人员贴出了善意的标语,写着:“做一个深呼吸,你便转头回家。”一个深呼吸的时间不过十秒钟。

原来人一个生死抉择间转念的时间最长只需要短短五分钟,而最短可能只需要十秒钟。

3.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情节:李香山患上了绝症,正面生死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再见身边的亲朋好友,李香山在临终前办了一个人生告别会,和好友们一一告别,他告诉朋友,自己也怕死:“怕,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怕一脚踏空,怕不是结束而不是开始。”他告诉梁笑笑:“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而女儿最后为李香山朗诵了一首诗:“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时候,不少观众已跟着抽泣不止。

二、构思点拨

1、敬畏生命是“人文”精神的重点之一,培养具有敬畏生命精神的新人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界的重要任务。敬畏生命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我国大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首先就要以生命为本,确立起生命至上的原则。目前,人们越来越注意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敬畏生命的现象:残害动植物、矿难不断、自杀、药品制假等,让人痛心疾首。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去敬畏生命,因此我们发出了“举国敬畏生命”的号召,我们自身也有必要去敬畏生命。

2、在生命中,忍受痛苦的磨练,往往能得到美丽的结果,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达到人生更美好的境界。挑战生存,冷静是绝望的出口,合作产生力量;敬畏生命,不轻言放弃;纪律,创造奇迹的保证。

【作文猜想九】要做事,先做人

一、作文素材 一家著名的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前去应聘,她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二、构思点拨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但是面试细节反映了她具有一个财务人员所应当具有的良好素质和人品。我们可以从“良好的素质和人品,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的角度切入来构思作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探究女大学生应聘成功的原因,选择从某一方面切入来构思作文:

1.从诚信的品格切入。明知外企要招聘的是“资深会计”,她却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这种诚信的品格是做人成事的基础,对搞好财务工作尤为重要。

2.从坚毅的品格切入。她应聘开始便遭到拒绝,但毫不气馁一再争取。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

3.从直面不足的勇气切入。即使没被录用,她也勇于直面不足,要求听到别人对她的批评意见,以便改进。

4.从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切入。女孩自掏电话费,这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当然,也还可以从人事经理善当伯乐,能从一个个细节发现一个优秀人才的角度切入来构思作文,等等。

【作文猜想十】爱与害

一、作文素材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二、构思点拨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生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幼蝶在蛹内“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是正常现象,只有经历了这种磨难和痛苦,才可能成为矫健的蝴蝶。而材料中的蛹没有经过这一关,故而“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生命历程中的磨难有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对弱小者有时溺爱不得;爱有时是种害。小孩是因于心不忍才动剪刀帮忙的,可这种爱心却帮了倒忙,害得蝴蝶一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一副病态。

当然也可以从尊重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角度分析,不可揠苗助长。由蛹化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幼蝶在蛹内挣扎乃至咬破蛹壳,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孩的一剪,把这个过程“剪掉”了,使幼蝶失去了锻炼机会,其生命力、适应能力必然大打折扣。结果也是欲速则不达,幼蝶悲剧的发生就成为一种必然。

第18篇:人名猜想

国学试题:人名猜想

请依照相关关键词提示进行联想,并在每道国学试题空格中填入适当的人物姓名。

1.谪仙、捉月、莲花、醉乡→( )

2.吐哺、握发、礼乐、做梦→( )

3.粽子、离骚、汨罗江、爱国诗人→( )

4.忠恕、有教无类、周游列国、万世师表→(

5.吴越、夫差、卧薪尝胆、生聚教训→(

6.易水、匕首、燕京、壮士→( )

7.江东、虞姬、本纪、乌骓→( )

8.史官、李陵、宫刑、纪传体→( )

9.红面、赤兔、青龙偃月、义薄云天→( )

))

10.三国、出师表、羽扇纶巾、瑜亮情结→(

11.采菊、五柳、彭泽令、桃花源→( )

12.野火、琵琶行、中唐、老妪能解→( )

13.田园、诗佛、孟浩然、诗中有画→( )

14.莫须有、满江红、精忠报国、抗金英雄→( )

15.海盗、国姓爷、反清复明、延平郡王→( )

16.慈母、白话诗、尝试集、五四运动→( )

17.琵琶、画工、和亲、出塞→( )

18.吴越、浣纱、沉鱼、范蠡→( )

19.荔枝、华清池、回眸一笑、环肥燕瘦→( ) 20.陆小曼、新月派、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 )

21.后羿、月宫、不死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22.丹心、汗青、东市、正气歌→( )

23.花黄、北朝、代父从军、雌雄莫辨→( )

24.胯下之辱、国士无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5.唐宋八大家、乌台诗案、河东狮吼、泛舟赤壁→(

26.才女、《胡笳十八拍》、回归故土、一生三嫁→(

27.小说家、名门望族、辛酸泪、红学→( )

28.湘军、太平天国起义、家书、天津教案→( )

) ))

国学试题人名猜想答案及点评

1.李太白。李太白,诗人兼酒徒,同时是深藏不露的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兼翻译家。朝堂之上,醉草复蛮书,其神采风姿让少数民族兄弟惊为天人,顿消侵凌中国之意。而其醉酒卧船、下江捞月之典已为同代人杜子美以诗道尽,无需多言。作为后人,请在注视一朵青莲时,想起遥远的太白。

2.周公。“吐哺”者,把“吃进去的再吐出来”之意也。“握发”者,“刚洗过头没干、没梳理就用手提着”之意也。主角周公名旦,食道没有问题,也并不喜欢感冒,他之所以吐哺、握发,完全是为了迫不及待地外出接待贤人,以为侄儿保全大周江山。不仅如此,他还制礼作乐,堪为儒学先驱,名封“元圣”,但后世所说之“周公解梦”,其实是说其父周文王姬昌善于占卜,也许子袭父业,也未可知。

3.屈原。屈原成了粽子的商标,汨罗江成了凭吊之名胜。这似乎是屈原对后世食品业和旅游业的GDP贡献。而一曲离骚,几人可读,屈子爱国忧民之心,几人可度。吃粽子的,千万别忘了,屈原可是楚国正牌的贵族,不是悲惨兮兮的弱势群体,但绝对是他那个时代的一缕不和谐之音,随石沉江,楚归于秦,天下大和。

4.孔子。忠者,信也,恕者,宽以待人也。孔子,最早的公共关系学家,同时也是不太成功的教育产品兜售人。奔窜六国,几饿毙于陈、蔡,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可见其生意之清淡。但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教而教之的精气神,可为万世师表。

5.勾践。卧薪尝胆与悬梁刺股一样,是古中国近乎变态的励志法。之所以如此凌虐自己的肉体,是怕内心的惰性消解掉那一缕刻骨的仇恨。勾践,最成功的复仇者,十年生聚有了经济实力,十年教训有了越甲三千,宗庙不复的弱越瞬时成为强狼,夫差之吴顿为云烟。

6.荆轲。一条易水,一口白刃,一名刺客,中国历史中最早的恐怖主义,但也并未改变中国史的走向。这足以证明,靠匕首和人肉炸弹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往昔之弱燕,今日之中东,都是这样。

7.项羽。项羽,最有品质的贵族,最英勇的战士,战云摧城的夜晚,写下了最后的诗篇,但放不下的不是江山,而是一个女人,和一匹马以及天亡我,莫奈何的一声哀叹。太好面子,不回江东。当红色的血羽毛般飞出颈项,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真理便被铭刻于乌江之岸。

8.司马迁。古中国缺信史,但决不缺少忠且信的史官。司马迁,最伟大的历史书写者,同时是汉武帝眼里最猖狂的跳蚤。李陵降匈奴,买单的却是司马迁,作为开创纪传一体的历史专家,司马迁究竟有没有研究清楚这一历史悖论。

9.关羽。如若要评中国第一骑士,非河东关羽莫属。他的面色,他的美髯,他的青龙刀、赤兔马,构成了古中国骑士美学最重要的部分。而其读春秋、晓大义的诚信精神,已经为他的出生地以及今日中国所命名。

10.诸葛亮。诸葛亮也许并不是唐国强或金城武那种或儒雅似伪或精明如鬼的模样,但羽扇纶巾及道袍轮车确乎其出场的标志。三国名将如云,但贤相只此一位,前后《出师表》的现实文本以及气杀周公瑾的话本传奇,道尽了一位古中国书生作为“信托者”所有的忠诚、无奈以及不得不为。

11.陶渊明,现实版开心农场创始人,采摘者的鼻祖。中国古典文人中第一个豆种得好,酒喝得好,诗写得更好的“三好偶像”。纸上桃花源仅是内心对抗东晋乱世的一梦,他日采菊花之高洁,不是用来装点茅庐,而是安放在心上;门前五株绿柳,并非用来乘凉,而为忘却那月值五斗米的彭泽县令。 12.白居易,所有当代买不起房的“蚁族”做梦常喊的三个字,一个伟大的用白话写诗的中唐诗人,既歌颂过火烧不尽、春又复生的野草,也拿生逢乱世、惨遭抛弃的琵琶女郎当自己曲折仕途人生的镜子。其诗所谓“老妪能解”,只能证明唐朝妇女诗歌素养很高,不信问问当代文学博士,解得开几行?

13.王维,大诗人,大官僚,大乡间别墅的拥有者,承前贤孟浩然,开唐朝山水田园一派诗风,诗中常出佛语,又有画境,为世人所称道。但安史之乱中,被迫变节,失身而为伪官的经历,让人对其气节、人格都颇多怀疑。

14.岳飞,岳爷爷,曾让很多30岁以上的中国男人想在自己背上用母亲的缝衣针刺一遍“精忠报国”,然后看看疼不疼。作为战士,抗金守土有功;作为诗人,曾高歌一阕《满江红》;作为囚徒,为中国历史留下一个沉甸甸的词“莫须有”。这让人惋叹,人这一生其实挺无奈的。

15.郑成功,中国明末海盗世家杰出的“富二代”,中国的爸爸日本妈,中日两国武士家族尚武忠君精神熏陶出的“混血儿”。作为儒学门生,他生平最大的荣耀是在反清复明的战场上自掏腰包、给自己的名字前买回一个皇帝的“朱”;作为胆汁型的海盗,一生最大的买卖,是从荷兰佬手里夺回了荷兰,给了自己一个地盘,也给了中国一个圆满。延平郡王,只是一个不大且空洞的封号。

16.胡适之,海归博士,喝一肚子西洋墨水后回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古文开刀问斩,尝试白话写诗并出了一本集子,被古文老朽们调侃:“既拿白话写诗,你名字怎么不叫“胡到哪里去”呢?”他不理不睬,扶扶眼镜,一拉窗帘,外面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吼声。

17.王昭君,古中国大汉朝对匈奴单项出口的最大商品,美貌惊人,善弹琵琶,若非画工毛延寿贪图小利在其眼下轻点“伤夫痣”,这一将为大汉王朝换回短暂和平并让中国诗史凭添恁多伤惋的女人,就被皇帝老儿“内销”于冷宫了。出塞路上,湖北美女王嫱回眸一笑,那只一头栽到地上的大雁是幸福的,它挽留了那如电的眼波。

18.西施,浙江苎萝溪畔的乡下洗衣妹子,拥有数以千计的鱼类粉丝。若非吴越争霸的兵车强行驶入她的人生轨道,名留青史的美人只是水畔浣纱洗衣的妹子。是范蠡用美人计的盘子将其做成一道菜供奉于夫差,作为最猛的毒药,美女西施毒翻了一整个强大的吴国。而后携手范蠡游于浩渺太湖,只是文人自慰的捏造而已。

19.杨贵妃,名玉环,弱骨丰肌的胖美人,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嫁给了老公的爸爸,从而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一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回眸一笑作为取宠的媚术是其拿手好戏。而荔枝与华清池,作为美人的水果和澡盆,别具了它们本不该有的文化意义。

20.徐志摩,浙江富商大少,曾留学英伦,穷追美人,走的时候,写了名诗《再别康桥》。海归回国,利用友人托其陪伴女友的便利,不顾自己已有妻室,使个手段便将本是友人未来之妻的名伶陆小曼娶到了手。作为诗人,兢兢业业,开新月一派,留名文学史;作为人生过客,命丧太空,让那人间四月天,好生伤感。

21.嫦娥。不知道后羿与嫦娥的私奔是不是老天对后羿射落太阳所作的惩罚。按照“出来混,总要还”的江湖规律,大概是的。自古美女好虚荣,嫦娥就是样板。第一美女配第一勇士后羿,本来是优势资源最佳组合,怎奈她偏偏要把盗来的不死灵药当绿卡,先私奔后偷渡,出地球上月球。但月球其实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诱惑。清冷,高寒,远离人间温暖,处身其中,夜夜独对碧海青天,悔恨当自心生。

22.文天祥。汗青即史书,其实是一种虚妄的东西。马克思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史书则更是一个任由强权者拿捏的面团,但却有那么多对国家、君主抱一颗丹心的人想在这个“面团”上留下自己的大名。比如一代忠臣文天祥。国朝衰亡,非一人可救,强救之,为国尽忠,为君尽节,临终时唱一曲天地浩然正气,而后慷慨赴死于东市刑场。零丁洋里,多一冤魂耳。

23.花木兰。木兰代父从军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北朝易容术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可不是弃花黄、着戎装那么简单,十多年征战,刀枪虽不长眼,但行伍兄弟长眼,要做到雌雄难辨,一般人还真要费一番心思。而木兰功成返家后立即贴花黄着女装也表明,北朝女儿多奇志,既爱红妆,也爱武妆。

24.韩信。韩信以他著名的成败史告诉我们:在成功之前,尊严不是个东西,而钻别人裤裆是不丢脸的,只要你心存大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奇谋制胜,玩得就是心跳;而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大破项羽,靠的可就是国士的无上智慧了。

25.苏轼。是人就有倒霉的时候,位列唐宋八大文豪之一的苏轼也不能免俗。看不惯时政,就写诗发个小牢骚,未曾想就被上面以诽谤新政的罪名给拿了,送到乌台(即当时专管稽查弹劾官员的御史台),虽沾了当时刑不上大夫的光,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贬黄州做了团练。所谓河东狮吼,并非苏轼怕老婆,而是他曾写诗戏弄过怕老婆的同事,好在当时无妇联,否则又会因此获罪也。

26.蔡文姬。蔡文姬出身名门,其父蔡邕是曹操的老师。董卓之乱后,匈奴入寇,文姬被掳,被逼嫁给匈奴左贤王。十二年塞外悲苦生活,被文姬谱成《胡笳十八拍》。曹操统一北方后,重金赎买文姬归汉,再嫁校尉董祀,加上被掳前曾嫁河东卫家,文姬一生三嫁也。

27.曹雪芹。曹家曾管江南盐运,祖上大富,乾隆皇帝下江南,用过他家的饭碗。曹雪芹没能沾祖上的光,到他跟前家里就到了每顿喝粥,喝酒靠赊欠的份儿了。但苦难是文学的温床,小说家把此心酸以满纸荒唐之言铺排成文,竟成日后一门显学。红学大盛,多少人将曹雪芹存进银行,吃一年又一年的利息。 28.曾国藩。曾国藩,于治学可谓一代宗师,于治家以曾氏家书名留后世,于治军则以组建湘军开中国近代军事管理之先河。镇压太平天国,铁面杀人,得一“曾剃头”的绰号,而以直隶总督身份处理天津教案,与外国妥协,也甚不光彩。

第19篇:高考作文猜想

对2010高考作文题的一点猜想

2009-09-28 作者:陆继椿

来源:新闻晨报

进入论坛

60年高考作文题折射国家风云变幻

六十年高考作文是非常值得回味、研究的,因为这不仅是关于个人命运前途的大事,历来有云“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是反映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大事。可以说,60年高考作文命题,绝对是与时俱进的,所谓“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年月命什么题,纵览“全国卷”、“地方卷”,莫不如此。

[初创时]

讴歌新中国新人新事新思想

从1952年起,经过院系调整的全国高校,开始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一直到1965年,并且都是命题作文。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1954年:《我报考的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年:《我的母亲》;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二选一);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从这些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1952年至1956年出题内容是重于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社会新气象的角度,认识新人新事新思想,提高觉悟,体会幸福,加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1957年至1965年,则明显地突出了政治,高考作文题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变化。

高考中断始于1966年。这一年彻底批判17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此后,高考中断了11年。其中1973年也曾尝试过恢复高考,但被辽宁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搅砸,取消了考试,变成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了。当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体会。

[恢复时]

历史转折期的作文题最令人回味

最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这是改变了多少人的个人命运的考试啊!新时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急需的人才,就是从那年起步的。谁都不会忘记那些处于历史转折期的高考作文题:1977年尚属“地方卷”,北京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题目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许多省市还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做“难忘”文章,如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辽宁《在沸腾的日子里》,山东、陕西、宁夏《难忘的一天》,江西、安徽《难忘的时刻》,广西《难忘的日子》。显然,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考生们能够倾吐、敢于倾吐,憧憬一个美好的前途。考生都有话好说,有话要说。这样的命题作文是踏在时代的鼓点上,正中考生的心窝里。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中国逐渐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全国人民重燃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学生兴起了“读书热”,社会生活逐渐丰富多彩。1981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教育改革浪潮滚滚而来。1978年开始实行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那年的高考题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缩写成500至600字,“缩写”这种题型是新的;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改写”又是一种新题型。这两种题型都属于给材料作文,已含有考“阅读”的意思了,只有将原文读懂,把握整篇材料的内容,才能够取舍概括,选择角度,合乎逻辑地进行“缩写”和“改写”。

[现在时]

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样化

80年代和90年代,这20年是新中国逐步走向大发展的时期。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起飞已势不可挡。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改革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从管理到课程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丰富,生活处于新的变化之中,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走向多样化。全国单一的统考制也冲破了。1985年上海首先争取到高考出题权。于是,出现了高考“全国卷”和“上海卷”。

全国卷自1980年《读“画蛋”有感》开始,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止,总共20次作文题,仅命题作文四次: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1991年《“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尝试》。这4次命题作文显然是从励志、慎行和实践、创新的个人修养方面去考察认识与表达的。社会价值逐步呈现多元化,个人自我设计流行的年代怎样看待理想与实现的冲突、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然可以启发许多较深层的思考。此外的16次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启发考生分析、综合和想象去探求一种更深层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与科学的未来。这在90年代尤其突出。

进入21世纪后的作文题是: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2006年《读书问题》、《书》;2007年《出事了吧》、《捐款》;2008年《抗震救灾》、《海龟与老鹰》。2009年《小动物学游泳》、《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小故事》。看来给材料作文,读写结合,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从阅读理解度、思维敏捷度、个性发挥度、文字驾驭度等的综合去衡量考察,都是比较科学、贴近学生的,猜题、套题和抄袭也难。因而,今后的高考作文大部分还是用给材料的题型,针对经济和科学社会发展每年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成长中的认识,编选材料,让学生谈见解,议论抒情。

[上海卷作文]

25年来逐渐显现”海派“特色

”上海卷“出题至今已经历25年了。与”全国卷“相互促进。出题也是与时俱进的。不过,逐渐显现”海派“的特色。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错杂进行,稳中求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尽管都是从自然、社会、人生方面为内容,但上海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我国现代化窗口的国际大都市,那份时代的大气心胸、广阔视野、浪漫情怀和创新意识,渗透在”文无定法“的多彩之中。

从1985年的《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辨析开始,到2009年的关于”板桥体“的话题,25个作文题,海涵了各个年代上海和上海高中毕业生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那种知足常乐与不知足的辩论把握;那种《时间啊时间》(1990年)的生命珍惜,那种对《机遇》(1993年)的敏锐与慎视;那种对《我的财富》(1996年),《责任》(1995年),《自尊》(1998年),《杂》(2003年)和《忙》(2004年)的现代感;那种《遥望星空》(1992年)和《面向大海》(2002年)的胸襟、气魄、勇气和眼光,那份瑰丽和那腔豪情;那种关于文化传统(2001年)和关于流行文化(2005)的话题,荡漾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薰陶,借鉴和融合;那种《2000年回母校》(1986年),《父辈》(1994年),《他们》(2008年),《我想握住你的手》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大爱情怀;还有《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的决心和踏实,《清流和活源》(1998年)的准备和坚持,关于”板桥体“话题的个性和独创。这些富有诗意的作文题把促进现代社会一代新人成长的沃土与鲜花展示得分外诱人。

第20篇: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编辑本段师生情谊痛悼华老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1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痛悼华老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1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稿件结缘

1956年,厦大李文清请数学所关肇直转交华罗庚一份稿件。华罗庚接到了这个和自己相似的、饱经苦难、经历沧桑的青年的来稿,看后十分惊喜地称赞这个青年,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深刻。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和华罗庚一样家喻户晓的陈景润。

回忆在中科院工作的日子陈景润如是说我从一个学校图书资料室的狭小天地走出来,突然置身于全国名家高手云集的专门研究机构,眼界大开,如鱼得水。在数学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华罗庚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下,我在这里充分领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论研究成果,使我耳目一新。当时数学所多次举行数论讨论,经过一番苦战,我先后写出了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也凝结着华老的心血,他为我操了不少心,并亲自为我修改论文。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同华老的帮助和指导分不开的。正是华老的教导和熏陶,激励我逐步地走到解析数论前沿的。他是培养我成长的恩师。

华罗庚指导学生的方法是以自学为主,指定一些要读的书,参加一些讨论班,并平均两周和学生谈一下专业。在一个权威人士的带领下,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是华罗庚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十分显著的特点。 生活关怀

华罗庚的好友赛尔伯格曾经说过:“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现在已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罗庚如果不曾回国,陈景润的命运和遭遇必定与现在不同。

正当陈景润利用数学所的有利条件埋头工作时,1958年,全国科教系统开展了所谓的“拔白旗”政治运动,在全所大会上华罗庚、张宗燧等人被指斥为“大白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华罗庚的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陈景润也因此受到牵连。

华罗庚除了给予陈景润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之外,还教会了他的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

*时期,四人帮曾派迟群找陈景润搜集华罗庚的黑材料,让陈景润站出来揭发华罗庚“盗窃他的成果”。其证据是,1957年,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再版时,吸收了陈景润的成果。但是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的再版序言中已经写到,“作者趁此机会向越民义、王元、吴方、魏道政、陈景润诸同志表示谢意,他们或指出错误或给以帮助,不是他们的协同工作,再版是不会这样快就问世的。”

陈景润婉言拒绝了迟群。他单独找到华老的学生陈德泉,据实对他讲:“迟群要我揭发所谓的华老师盗窃我的成果的问题,怎么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陈德泉一下又摸不清陈景润的意图,他试探着问陈景润:“华老师到底有没有盗窃你的成果?”陈景润果断地回答:“没有。”陈德泉暗暗舒了一口气:“那你就据实说吗,反正实事求是嘛。”

陈景润或许讲不出过高的政治理论,他也不会用华丽的词藻表达自己对老师、对祖国的爱,但是他的良知告诉他,搞科研没有错,尊敬老师没有错。他认定决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决不做恩将仇报的事。当有人再次来让他揭发华老师的剽窃罪状时,他断然拒绝了。来人威胁他:“我们已经掌握了人证物证。”陈景润坚决地说:“既然你们掌握了证据,还要我揭发什么!”正是凭借自己的良知和善心,陈景润保护了自己的老师,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后来,华罗庚和陈德泉外出,路过陈景润住的医院,陈德泉建议去看望一下陈景润。由于避嫌,华罗庚没有下车,他委托陈德泉问候陈景润。陈德泉回来后,转达陈景润的话说:“华先生永远是老师,迟群说的完全没有那回事。” 情谊永存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景润两次出国访问、讲学。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每次出访之前他都要到华老家道别、请教。华罗庚曾当面对陈景润和陪同他前来的李尚杰说:“景润的工作是建国以来,我们在数学领域最好的成果。”陈景润则谦虚地说:“谢谢华老师,您过奖了,都是华老的栽培,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坐在一边的华师母忍不住插话说:“景润是够用功的,刚才你没回来,等你的几分钟,他还拿出书来看呢。”华罗庚赞许地看着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华罗庚对自己的得意弟子也是关爱有加的。1984年当得知陈景润患帕金森氏综合症时,华罗庚十分激动与难过,他说:“总不能让陈景润得这种无法工作下去的病呀!”

华罗庚1985年出访日本前,曾亲自到中日友好医院去探视正在住院治疗的弟子陈景润,并对他说:“王国湘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检查我也可能患有帕金森氏症,等我回国后,咱们都在这儿住院。”谁知,这一面竟成了陈景润与老师华罗庚的最后诀别。 永尊恩师

陈景润对他的恩师的评价是很高的。1973年,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称赞他的导师华罗庚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希望他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认为他在应用数学方面花了太多功夫有点可惜。

华罗庚很少评价他的学生,何况他有那么多的学生,评价不当容易引起误会。他最多只是在个别谈话时偶尔讲几句。华罗庚曾单独对王元说过:“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当王元提起他学生的一些其它纯粹数学结果时,他仍然重复一遍:“最使我感动的是(1+2)”。

猜想造句
《猜想造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