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记忆中的春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6 18:01: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记忆中的春节散文

每年,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亲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典,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记忆中的春节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春节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春节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我的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我的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春节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我的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我的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春节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春节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春节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我的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我的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我的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我的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春节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我的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我的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春节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春节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我的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我的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要求抓革命,促生产,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然而,一纸通知终究抵挡不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拨乱反正,春节习俗愈加红火起来。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春节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春节的不舍。春节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春节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真情。这些古老的春节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追求。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推荐第2篇:我记忆中的春节

我记忆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春的开始,代表着团圆,是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春节味很浓。但随着岁月的消逝,春节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

记得小时候,只要快过年了,家里大人们就开始忙活了。甚至从腊八开始,只要吃过腊八粥,大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淘麦子,打面(即把麦子磨成面粉)为蒸馒头做准备。买菜如:大葱、萝卜、白菜、粉条、等等。最主要的是每家都要买上几十斤的猪肉,因为平常人们是不舍得吃肉的,所以过年了要过过肉瘾。总之,不管在忙什么大人们就是没停过,而且每次逢集必去。每次去必要买东西,称之为“办年货”。 差不多腊月二十以后,人们就开始蒸馒头、炸丸子等为过年准备了。小时候,邻居之间都会互相帮忙,也有几家和在一起蒸馒头、炸东西的。因为每家都要蒸好多馒头、炸好几样吃食,所以邻里之间帮来帮去直到腊月二十九才能忙完。我最喜欢家里蒸馒头的时候了。奶奶、婶婶及邻居在我家要忙碌一整天。早上她们要和面,以保证面能发酵。看着好几盆的面团由小变大、由瘦变肥,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中午她们还要再翻动一下面,以利于发酵。午饭过后她们就要开始做馒头了。她们有人分面团、有人整形、有人包馅„„忙的不亦乐乎。而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捣乱,争着要面团,有时还会挨训的。看着一个个饱满的包子被整齐的放在篦子上、一个个圆圆的馒头像一排排士兵笔直的站立在案板上。还有枣馍、口袋馍、油灯馍、大馍„„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油灯馍,蒸熟后,在里面倒入一些香油,用一根棉线,用火就可以点着了,就像油灯一样闪着耀眼的红光。等香油熬完灯灭了,就可以吃香喷喷的油灯馍了。我们小孩子会比谁的“油灯”亮的最久,谁的最香、最好吃。那是我们过年常玩的游戏,也是蒸馒头时我们最期待出锅的馍。妇女们忙着做各种馍,男人们要一直待在厨房烧锅,蒸熟一笼笼的馒头。小孩们则各人手拿一个馍,一边玩耍一边吃。我记得那时我们打赌看谁吃得最多,结果我吃了六个包子加馒头、堂弟竟然吃了七个,小妹也吃了五个,邻居家的小男孩也吃了七个。我们是从中午吃到晚上且一边玩一边吃所以才能吃那么多的。直到晚上各种馒头才算蒸完。大人们也都累了一整天。

接下来就是炸各种东西了,有:馓子、丸子、油果子、油条、麻叶„„这也要几家人的帮忙,也要忙活一整天。我们小孩子只可以吃,是不准待在厨房的。因为大人们怕小孩子乱说话,如说“少了”,大人就认为说“油”了很多,认为是不吉利的。诸如此类的话是最忌讳的。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不让小孩子待在厨房。

贴春联也是很受人们重视的。那时候还没有卖印刷的春联的,所以每家每户贴的多是自家手写的,也有找写字好的代替的。那时我家的春联都是爸爸写。尽管我爸只上过小学,但他写的字还是很好看的。大概是怕字太难看贴出去被人笑话,才刻意练习的吧。我当时看爸爸写,就想我也要好好练字,等我大了我就可以写春联了。可以让来拜年的人都看看我的“好字”,那时我会听到父母说那时谁谁写的,然后邻居们夸奖一番,而我躲在一边偷偷的乐。一般,都是二十九写春联,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吃过午饭是不允许再贴的,因为只有家里有人去世了才在下午贴一种纯色的纸,有紫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等。好像每年贴的不一样,要贴满三年,即亲人去世后三年,才能换上大红的春联,这个我不太懂。

年初一,人们会起得很早。小孩子也是兴奋的睡不着,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呢,小孩就到处跑着拜年了。拜年,那可是真真实实的磕头。有的大人会逗小孩子说:磕得不响不算。于是童真的孩子们牟足了劲磕一个响响的头,大人这时又会心疼了。慌忙拉起孩子往他们兜里装瓜子、花生糖果等好吃的,最主要的是压岁钱。孩子们会一家家的拜年,摸着渐渐鼓起来的口袋,数着兜里渐渐加厚的钱,甭提多高兴了。

而现如今呢?春节味变得越来越淡了,有时都过完年了还感觉年还没过呢。馒头不蒸了、馓子不炸了、春联不写了„„若要问这怎么过年呢,一个字“卖”。钱多了,人懒了。年初一,也不起早了,拜年也不磕头了,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说那已经out了。春节味淡了,人情味也渐渐淡了。

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春节,忙碌的春节,充满节日味道的春节。我记忆中的春节还是那么美、那么吸引我。

推荐第3篇:春节记忆

春节记忆

我和别人不同,因为随着年代的变化,许多人都认为年味渐渐变淡了,年假中不知如何消磨时间,我对新年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事情充满了期盼。盼啊盼,终于盼到春节联欢晚会了,到了晚上8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这起春节晚会很有看点,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歌曲的《茉莉花》,而最让我欣赏的则是魔术大师刘谦为我们带来的魔术表演,他把一个玻璃杯与一瓶酒慢慢靠近,最后竟将玻璃杯穿过酒瓶,两者合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而更令人拍案惊奇的还在后面:刘谦在一副扑克牌摸出四张A,之后反方向与其它扑克牌插在一起,然后用他的“超能力”推动那些牌,四张A竟然一一露了出来!而后刘谦再次就牌洗乱,空中整理了一会儿后,竟然又露出了那四张A,他将这四张牌反面朝上,用手拿着其余的牌呈扇形,将这四张牌一一点了一下,这四张牌的正面竟变成了乐符,剩下的牌,也变成了相同的乐符,更让人惊讶的是,刘谦居然同那位钢琴家互换了位置!接着,刘谦让人将钢琴家用布遮住,又把布拉了下来,连人带琴在台上不见了,钢琴家出现在了观众席上!令人惊讶!春晚还在播着,时间老人慢慢走到了12点,一霎间,窗外鞭炮齐放,礼花齐鸣,春晚节目中,一曲《中国范儿》唱起,新的一年来了,带着几多憧憬„„

初二:胡向光

推荐第4篇:过年散文:记忆中的春节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又到了,你记忆中的年是什么样的?对于中华儿女来说,过年就是团聚,是温暖,是幸福。你也有一样的感受吗?写下你心中的年吧!

记忆中的春节

过年也即是过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节日。每年这是时候,在外的游子都会陆陆续续赶老家过年。无论多遥远,无论路途多艰辛。无论大雪如何纷飞,无论大风大雨如何刮如何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回家!

人是故乡亲, 茶是故乡浓,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圆,酒是故乡醇。春节,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春节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春节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春节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春节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春节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春节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春节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春节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春节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要求抓革命,促生产,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然而,一纸通知终究抵挡不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粉碎“4人帮”,拨乱反正,春节习俗愈加红火起来。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春节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春节的不舍。春节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春节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不变的是情,是根。春节的传统文化,传达出来的精神是民族团结、友爱。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推荐第5篇:回忆童年记忆中的春节

回忆童年记忆中的春节

如今的春节早已经变得淡漠了,就如同普通的日子,很快便在琐碎的生活记忆中销蚀了,早没了从前过春节时的热情。

还记得七十年代童年时的春节,那时的人们生活很清贫,一年中最大的诱惑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天鱼肉白面大米。大人们一进腊月就都喜气盈盈的,谁见谁都笑,小孩子们更是兴奋,每天掰着手指头倒数,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我记得我们家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做好饭吃,一直吃到正月十六。我母亲常说:“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照原旧。”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十六就要按原来的方式来吃饭穿衣,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一年当中美好的生活即使如此短暂,也足以令人向往。

春节期间可以穿得好,这令我难以忘怀。我小时候,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都穿旧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上新衣服,这就使那些爱美的小孩子盼望过年。那时的人们穿衣都是自己做,几乎没有买现成的,对我们小孩来说,穿新衣新鞋是只有过年才有的,平时几乎每个人都穿带补丁的衣服。那时,社会上提倡艰苦朴素,说是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际上,一件新衣服如果经常穿,哪能有三年新?新衣服常常是缝好了放起来,一是走亲访友时穿,二是过年过节时穿,这才有了新三年的概念。为了使衣服穿得长久,我母亲给我做的衣服一般都比我的体形要大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衣服就逐渐合适了,等到衣服穿不上了,衣服就穿破了。在新春佳节之际,许多小孩子都穿上了暂新的衣服,常在一起比谁穿的衣服更漂亮,使年味

显得更加浓厚。

春节期间还能够走亲戚,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情。那时候,人们一年四季都很忙,于是,大家便自然利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习惯。走亲戚不仅能够见到久别的亲戚,还能吃到各家做的不同风味的佳肴。我向亲戚问一声“过年好!”亲戚一高兴,就给压岁钱,有给两毛的,也有给五毛的,最多还有给一元钱的。那时接到一元钱,就像今天拿到百元钞票一样高兴。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大习俗,只是那时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只会给孩子们买区区几挂小鞭,根本舍不得买很多鞭炮和五彩的烟花。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小鞭,孩子们当然不会整挂整挂的燃放,而是会把鞭炮散开,一个一个的点燃,以便从中慢慢体会燃放鞭炮的快乐。

那时家家户户都没什么电器,个别的人家会有一台收音机就很不错了,三十晚上自然没有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的乐趣。全村只有村上才有一台黑白电视,我们几个小孩便会挤过去看,那时也没有什么电视节目,记得那是1978年的春节,大年初一的节目竟是一部重拍的电影《平原游击队》。

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孩子一晃也成了大人。如今,过春节时,人们除了在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里和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中尽享欢乐,“年”味在不知不觉中淡了很多。今天的小孩子也远远不如那时的我们那样期待春节,春节早没了诱惑,既没有了吃的诱惑,也没有了穿的诱惑。但从这春节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变迁中,我体会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发展的铿锵足迹。

推荐第6篇:有关春节的作文记忆中的桂花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有关春节的作文:记忆

中的桂花

只要一提起桂花,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小花。它貌不扬,但清香扑鼻,人们常把它插在带水的花瓶里,这样,满屋芳香。它,就是我喜欢的植物——桂花。

我们校园里也种了几棵桂花树,它不高,和旁边的大雪松一比,成了小弟弟。桂花树的叶子翠绿,阔叶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常年郁郁葱葱。中秋前后,桂花竞相开放。那花开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秋日的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一种花树能与它媲美了。(这一段详写桂花的美。抓往了它的颜色、大小的与众不同进行描写。同树一比,详略就不同了。桂花的特点是芳香四溢,上面一段故意不写,腾出空间,专写香味。)

八月桂花香,一到这个季节,桂花树周围常常围了很多同学。这难得的香味太诱人了,一下课,大家纷纷来到树旁,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仿佛要让整个肺里都灌满这馨香。上课时,我们端坐在教室里,忽然,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带着桂花的清香。啊,好香的风呀!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舒畅,连脑子也特别好使。

春节时,有一次吃糕,我忽然闻到一阵桂花的香味,这么泠的天哪里来桂花呢?细看,原来是糕的表面点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桂花。妈妈告诉我,把掉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再进行加工就成了今天吃到又香又甜的桂花糖糕了。啊!桂花还有这样的贡献,我对桂花不由更加敬佩。 我喜欢桂花,这种金黄色的小不点儿。

推荐第7篇:美文欣赏:《春节记忆》

有人总喜欢回忆曾经的点滴,有人却想尽量擦除走过的痕迹,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没有对错之分。

而我显然是前者,明知道过去的已成烟云,还是喜欢回忆,喜欢用笨拙的文字记下一些心情,一些经历,想给自己留下更多记忆。

春节在家住了二十来天,时常下雨,除了走几家亲戚,几乎都宅在家里,却不会觉得厌倦或者无聊,毕竟家里可以体会到温馨的感觉。

住在家里重新看了《十八岁的天空》,这是一部我看过很多遍的连续剧,里面的故事虽然与自己的高中生活有差距,但剧中体现的学生气息,总能联想起当时的成长岁月,追忆远去的青春,想起至今还没有实现的梦想。

许多剧中的演员那时候刚出道,演技不是很好,因为剧中主题好,学生的懵懂爱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高考的无奈,看得时候可以看到当时自己的影子,从而很受观众的喜爱。

许多80后看了《十八岁的天空》,看到古越涛和裴佩老师的爱情而选择当老师,这部电视剧还是对人们有些影响力。里面的许多台词,也让我深有感触,比如说“人生是一定要选择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抓在手上,如果这样,你什么都会失去”,人其实很怕面对选择,有选择则一定会失去一些,错过一些,同时又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如果一直在犹豫,不去选择,又会蹉跎岁月,错过机会。

人有时强迫自己记忆,是怕有一天发现自己很重视的却突然间忘记了,也是怕发现自己不放弃地去珍惜的是那段曾有过的感觉,而不是那个人。我很习惯地去想起一个人,每逢过年整理书籍时,都会安静地阅读那堆她曾经写给我的信件,然后陷入回忆,年少的纯真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从当初的文字中寻找那种感觉。

《十八岁的天空》也有关于安全感的解读,“所谓爱的安全感是来自于怎么去爱别人,而不是等着被人爱。”安全感是恋爱力经常提到的词汇,女生都需要安全感,所以更愿意选择比自己大,足够成熟的男生。我也曾经被人说没有安全感,至今估计自己也没多少安全感,我想安全感也包含物质生活的充裕,可以给对方想要的生活。如果自己足够坚强,而不是脆弱,大概也会对安全感的渴望会少些。

昨天是元宵节,元宵节过后,新年2012的喜庆散去,工作进入新的轨道,不管有没许下新年要去实现的愿望,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付出,付出才有收获,才能生存。

4号是立春,春天也已经悄悄来了,我对季节的变化也是很有感触,春天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可是我不知道该期待什么,该来的没有期待也会来,比如春天的花开,燕子的归来。对于生活或者人生理想,不敢去期待,害怕美好结局美好到来而失望。

我很少说豪言壮语,也不习惯去空谈未来,规划的太完美,如果没有付出实践,想要的美好终是泡影。只有当自己实现了,然后再说自己的当初的梦想,才不是大言不惭。

季节的变化中,生活尽管平凡,还是选择去记录。希望每次回首的时候,年轮留下斑驳的印记,可以读出曾经的感动和欣喜,就算曾经的苦涩,经过时间的酿造也会变得甜蜜。

推荐第8篇:春节的记忆散文

春节毕竟是最不如意的春节,先前老婆的计划是“东走走西看看”地过完这个据说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然而,由于几十亿人的大迁移——永远塞车的道路,过夜排队买票的人群,拥挤的车站,长久的等待,我们不得不放弃早已定下的计划。还是窝在家里好一些,或许也能为这几十亿大军腾一点地方,让那恐怖的春运因为没有我们的参与少一些焦急和等待。

对于这个节日,如果以外出旅游的方式来度过,我觉得是对这个节日的亵渎,最起码,你不懂得这个节日的真正含意。幸好,父亲也能和我们在一起过这个节,这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遗憾的是母亲却在弟弟那里过春节去了,孩子的外公也回老家去了,一家人还是没有得以真正的团聚。

我总以为,春节是最为美好的节日。这种认识可能源于儿时对春节的感悟,那些认识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然而却一直根植于自己的潜意识中。那时的生活虽没有这样的富足,没有这样的奢华和丰富多彩,然而它却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对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它不仅充满着欢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孝道、尊崇、礼仪和敬畏。所以春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持下去。

小时侯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辛勤的劳作,一年之中没有多少是空闲的时光。唯有这春节,能让父辈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关注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印象中,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比较忙碌,全家总动员,一起动手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一遍,特别是家里的厨房。据家乡习俗讲,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去,家里得打扫洗净一年中所有的尘土,让灶神轻快上天,以示对神明的敬畏,以求保佑来年家里诸事平安,这一天也称为“忌灶”。打扫卫生也叫“打扬尘”,小时侯,还流传一句童谣:“腊月二十三,家里洗锅碗,洗锅碗,刷板板,灶王菩萨好上天,保佑一年好平安”。

记得从这一天开始,父辈们就会告诉我们春节之中好多的忌讳。什么不得说脏话骂人,不得与人结怨,在别人家吃饭时不得窜门,吃饭时不得掉碗筷等等,很多很多禁忌。如果违反这种禁忌,来年就会不顺利的,这种禁忌要在元宵过了以后才能解除。

小时侯过春节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十分小心的。然后就是请家里的长辈一起来团年吃个饭。我们小时候父辈们就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们到家里来,这是每个做儿女家都要做的一件事。据说儿女比较多的老人们要吃到大年三十,这也是儿女们必须做的一件事,无论你贫穷和富贵,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

其次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这是春节的高潮。从腊月二十三起,家乡的鞭炮声响就会一直持续到正月,而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盛,那种热闹的场景,我觉得只有用空前来形容。直到现在,这种情形也再没有出现过。

于是就会有更多的讲究,大年三十父亲总会带我们贴春联和门神,教我们认识春联上的字。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春联,我犹记忆在心。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曾经在老家门上贴的隋末英雄秦琼和程咬金的画像,他们的面貌虽凶神恶煞,然而却能保护家园,所以我一直对他们崇拜有佳,因为他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代表的是正义和勇敢。

贴完对联父亲就会带我们去给已故亲人坟上烧香,好让我们知道每个已故亲人的坟茔在哪里,还会讲解已故亲人在世的事迹,以对亲人的缅怀。

正月初一是我小时侯春节期间最欢喜的一天。很早父母就会叫我们起床的(大约早晨六点吧,有时会更早),因为父辈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一年的第一天,起得早是对来年一个好的期盼和对来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然后就是跟父母依旧对祖先祭祀一番(这种仪式在家),我们小孩子得在祖先的神龛下跪拜,以求保佑我们。祭祀完后,全家便围着灶台包汤圆,这一顿汤圆还不准吃完,至少得留下一个,表示来年还得团圆。

然而最令自己兴奋的是吃过汤圆后,母亲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给我们穿上,从头到脚全换成新的。因为那时家里穷,只有过年才有一套新衣服穿,那时虽然穿的是的确良布,布鞋,然而对于我们而言,那是无比兴奋的事啊!

这一天,全家都得吃素,不得吃肉。一般在我们老家,人们早晨吃汤圆,中午吃面,晚上也吃面。据说这是有讲究的,这是一年的第一天,吃肉是对血肉生命的不敬,万物在这一天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在这一天会把另一种生命当食物吃掉。

初一之后,便是走亲串友,这种习俗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结束。一般每家人都得准备一天请亲朋好友来家聚一下,摆上好酒菜请他们来吃一顿的,以示礼尚往来,同时也表示感情联络——但绝对是纯朴的、无欲的、发自内心的、充满了人情味;让人不仅感到人间的温暖,同时也懂得世间情谊的珍贵。

小时侯的春节,虽是贫寒的,然而却是丰满的;没有世俗的欲念,有的是亲情的温暖;没有短信群发的祝福,有的是走亲串友的真情笑脸;没有打不完的电话,有的是敬上父母的那一杯土酒。如今这样的一个春节,少许了多少文化,少却了多少禁忌,又少了多少敬畏,正因为如此,这世界却多了这么多浮躁与暴戾,充满着虚伪、贪欲与恶行,一个渐渐失去禁忌和敬畏之心的节日,何来道德与孝道,哪还有多少温情和礼仪?

当元宵夜的鞭炮依然在窗外响起时,然而春节已不是昨日的春节,洗漱掉这一身的年味,早早睡去吧!只希望来年会过得更加美好,希望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新的一年更加平安、健康!

推荐第9篇:记忆中童年

记忆中童年

记忆中的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令人向往。童年就像一道美丽的七色彩虹,组成彩虹的那些缤纷色彩,就像我童年时的喜怒哀乐;童年就像一串绝美的珍珠项链,每一粒珍珠都是无价之宝,因为里面藏着回忆。童年是一串珍珠,每一颗都记录着我们的一个个微笑,一份份快乐。童年是一段动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里都洋溢着纯真•欢乐•友爱,童年的时光真美好。

在老家房子的前面,有个大池塘,养了很多鱼,几个调皮的家伙,就隔三差五地去钓鱼,又怕被养鱼的老板娘发现,就悄悄的钓鱼,钓上来就煮着吃。那那几个小家伙脏兮兮,狼吞虎咽的样子,现在还在眼前闪现,温馨而又有趣。还有就是那次摘龙眼;因为我家前面有几棵很大的龙眼树,一到夏天,龙眼就非常多。几个调皮的孩子就爬到树上摘,一边吃,一边丢,就跟猴子似的,可好玩了。

那时,夏天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小男生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游玩:一会儿到河里去捉虾;一会儿到庙里去看人家唱,歌戏;一会儿到草丛里去捉蚱蜢,一会儿又出去打球。小女生们比较腼腆,就是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等等。多么美的童年生活,她就是纯洁的百合,美丽,清秀又不失典雅;她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承载着希望与欢乐。童年是一朵含苞未放的花骨朵,虽然没有绽放,但开始成长;默默的回首童年我笑了。

回想当时做的事,我现在觉得傻透了,但“傻”中透露着儿时的童真,稚嫩,以前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我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它们像海滩上五光十色的贝壳,把我的童年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彩。童年的往事让人如此着迷,那是一颗童稚的心,在诉说着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趣事,常常把我带入美好的回忆里。

童年,落幕的童年,早已无法触摸,无法看清。记忆里,只剩下那血色残阳,还有那高高荡起的秋千。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

童年,记忆中的童年,暖暖的很贴心。儿时的梦想,儿时的天真,儿时的痛苦,儿的微笑,儿时的一切一切,留在记忆岁月中,甜美,幸福,永远不会忘记。童年”多么美好的词语啊!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似一朵朵浪花,晶莹透亮;童年好似金色沙滩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童年像黑夜中眨巴眨巴着眼睛的星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有许多美好、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中,有难忘的、有伤心的、有高兴的、有郁闷的,也有搞笑幽默的。

推荐第10篇:牡丹江市中考满分作文记忆中的春节[版]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满脸皱纹,双手粗茧,岁月记载着您的辛劳,人们想念着您的善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健康与快乐永远伴随着您!”“呵呵,乖孙女呵呵···”“来,爷爷给你100元,当作压岁钱!”“谢谢爷爷”说完在爷爷脸上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各位长辈也都纷纷给我压岁钱!有100的、50的······压岁钱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位长辈们对我的期待与我对各位长辈的尊敬!

除夕的晚上,我匆匆地吃完年夜饭,就拿着十几只花炮、一大把“狗尾巴”和一包鞭炮来到大门口,但天空早已是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我先燃放完手中的“狗尾巴”,然后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准备放花炮。我的花炮也很美,但最好看的要数魔术弹。你看,我点燃魔术弹的引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线后,冒出的火花五颜六色,有红色、黄色、绿色„„一颗颗飞上天空,仿佛一颗颗小星星在天空中眨眼睛。

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出来放烟花了,他们的烟花同样是绚丽多彩,不一会儿,整个天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马上就要12点了!快把鞭炮准备好!”爸爸大声地说。我点燃了鞭炮,接着赶忙捂住耳朵,但仍然无济于事。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千家万户的烟花交错升起,整个城市沸腾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他们冲上云霄。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的让人不及顾瑕!三佳中学初一:★左小夏

第11篇:春节里,暖暖的记忆

春节里,暖暖的记忆

高一语文组

牛华

我把手伸向车窗外,丝丝凉意沁入全身,到底是北风了。火车在争分夺秒地飞驰,窗外的景物在飞速地变换着,笼罩在迷蒙的雾气之中,像极了小时候过年前,因母亲的忙碌而热气氤氲的厨房。

腊月二十八了,母亲现在在忙什么,我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她一定已经带着围裙,拿着扫帚扫着楼上楼下屋子的拐角,拿出她自己精心挑选的年画,布置着屋子的新气象。然后一大盆热水,一个大抹布,在母亲麻利又干练的动作中,每间屋子焕然一新,擦试干净的家具、新换的干净床单、崭新的花色桌布、还有历久弥新的绢花还略带水汽。母亲是个懂得统筹方法的人,她在洒扫庭除的时候,厨房永远是在热烈运作呼呼冒着热气的,这时候油炸类食物早已经准备妥当,各种肉食冻的冻,煮的煮,厨房远远就能闻到飘着食物的香味。

同室车厢里的姑娘也在出神地望着窗外,脸上洋溢着向往的笑,似乎带着浓浓年味的厨房飘香此时已经诱惑着她的味蕾。

推着年货的大叔从车厢缓缓经过,醒目的大红“福”字、编织精巧的中国结、朱红金粉的春联,大叔的背影像父亲,推着与新年里与父亲有关的记忆。父亲总是自信地挥动着我练大字的毛笔,用写钢笔字的笔法写着自编的对联,然后我们自然就成了最得力的帮手,一个抹浆糊,一个递春联,父亲则兴致昂扬地在每扇门前贴上自己认证的骄傲。这几年印刷的春联多了,金粉比黑墨似乎更为喜庆和张扬,父亲不再自己动手写,只是仍然喜欢贴。

列车到站的声音响起,旅客们大包小包走出车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似乎成了外出工作的人们的过节信条,我也是忠实的践行者。车站体会不出年味,却能感受到人们行色匆匆的迫切。真正的年味是进入我们村的大石门感受到的,大路两边的小红灯笼,像专门的导游,延伸到家门口。之前通过电话,所以母亲和父亲早早地家门口张望,看到我在车里,三步攒做两步走,先抢了行李,彼此一个微笑,然后回家。

大门口的对联,门上的“福”字,大红灯笼已布置妥帖。家里本来就开商店,年货是无需特意置办的,茶几上早已摆放了我爱吃的瓜果糖果。虽然这些年我早已不馋零食,可母亲还是为小时候过年没有糖果之类而深深内疚,所以这种准备成为一种习惯地补偿。看见我还穿着去年的羽绒服,母亲皱眉说为什么不买新的,我赶忙解释已经买了,只是不如这件暖和没穿而已。小时候的新年,母亲一定会很郑重地对待我们姐弟的新衣,一定不可或缺,唯恐在其他孩子面前感到寒酸。穿上新衣的我们总会满街道乱跑,晒晒新衣服,秀秀靓心情。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要围在炉火前吃火锅,因为火锅最有团圆的氛围。小时候母亲总是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所以每年的除夕夜,炉火格外地旺,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吃着母亲自制锅底的火锅,无论口味浓淡,只是为着开心。因为火锅完后,就是一家人忙换新衣的时间。那种期待中的喜悦,焕然一新后的幸福,至今仍然激荡着我不再年轻的神经。让我欣慰的是,最近这几年,不只是我们换新衣,父亲母亲也不会少。春晚是小时候除夕夜的一道大餐,虽然现在多少有些不屑。当我们很拽地坐在电视机前安心享受节目带来的乐趣时,母亲已经在厨房忙活调陷,和面,然后和父亲开始包第二天的饺子。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看过完整的春晚。

坚持着每年春节的习惯,午夜十二点之前,父亲就早早地起身去了大柳树下,那里专门设置了大香炉,村里人全都在这一天争抢着第一炉香,这关系着来年的运势和平安。柳枝上会齐刷刷地绑满了红布条,那棵大难不死的柳树成了人们寄托幸福的载体。

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电视里节目主持人拱手拜年,也就在同一时间,外面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今年的鞭炮声比起往年更为强烈和震撼,似乎每家每户都卯足了劲要释放这一年来的激情,这铺天盖地的爆竹声震开了我的童年。那时候每逢过年,手甩响炮成了不可缺少的乐趣。那单调的“啪”的一声,刺激着耳膜,抖动着兴奋,确是那时不可多得的简单的快乐。往昔的鞭炮声不会你争我抢,而是络绎不绝,此起彼伏,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韵律和节奏。

在这万家欢腾的除夕夜里,慢慢咀嚼因彼此靠拢而产生的温热。鞭炮声终于沉息下去,也许该是鼾声四起和呓语梦话的板块了。我在这寂静又清冷的暗夜中,想着儿时在春节期待和梦想的种种:整个街道同龄伙伴结伴同行,集体游行似的打着正月十五才正式打的小灯笼,组成亮堂堂的灯笼队;那细小微弱的烛火牵引着孩提时对幸福的神往,那时的幸福就是翅膀变硬,远空飞翔。像破茧的蝶,脱离母体,释放自我,因为外面那广阔的让人无限神往的天空。

我辗转反侧,深深呼出一口气,自由自在了这么多年,外面再精彩绝伦,最温暖的窝还是那张残破的茧。那里面有母亲偷掖被角的身影,有父亲正襟危坐的教诲, 有姐弟戏谑嬉闹的笑脸„„

因为,所有的情感加起来,都不及家人春节里在一起的温暖。

第12篇:春节的难忘记忆美文

春节的难忘记忆400字

一个使人难忘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穿新衣、看春晚、放鞭炮……

最难忘的就是放鞭炮了。

春节的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在外面放鞭炮。我们买了许多鞭炮,有“地雷”、“窜天”……我先拿了一个“地雷”,点燃导火线,我就立马跑到了别的地方。“地雷”已经“开花”了,那声音,不低于排山倒海了!

我爸爸拿了一个”窜天”的炮。我觉得非常奇怪:它为什么叫“窜天”呢?难道是它能窜到天上去吗?我继续疑惑不解的看着:爸爸点燃导火线,便跑到了我这儿。那个“窜天”的导火线燃了起来。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只见:“窜天”一下子转了起来,它身边燃着火花,等那些火苗快没的时候,目瞪口呆的景象发生了:那个“窜天”突然飞了起来,在空中又燃起了火花,那火花比那时更旺更焰。

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那个“窜天”在快到的时候又飞了上去,而那些火焰也比以前的旺?当然,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好记忆、些许快乐、还让我忘都忘不了这次的春节,这次的放鞭炮。这个春节的放鞭炮成了我心中永远都忘不了的记忆,给了我许多问题,也给了我许多快乐。这就是我春节的难忘记忆。

春节的难忘记忆350字

春节,是一个使人难忘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穿新衣、看春晚、放鞭炮……

最难忘的就是放鞭炮了。

春节的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在外面放鞭炮。我们买了许多鞭炮,有“地雷”、“窜天”……我先拿了一个“地雷”,点燃导火线,我就立马跑到了别的地方。“地雷”已经“开花”了,那声音,不低于排山倒海了!

我爸爸拿了一个”窜天”的炮。我觉得非常奇怪:它为什么叫“窜天”呢?难道是它能窜到天上去吗?我继续疑惑不解的看着:爸爸点燃导火线,便跑到了我这儿。那个“窜天”的导火线燃了起来。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只见:“窜天”一下子转了起来,它身边燃着火花,等那些火苗快没的时候,目瞪口呆的景象发生了:那个“窜天”突然飞了起来,在空中又燃起了火花,那火花比那时更旺更焰。

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那个“窜天”在快到的时候又飞了上去,而那些火焰也比以前的旺?当然,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好记忆、些许快乐、还让我忘都忘不了这次的春节,这次的放鞭炮。这个春节的放鞭炮成了我心中永远都忘不了的记忆,给了我许多问题,也给了我许多快乐。这就是我春节的难忘记忆。

灰色的记忆600字

饱含酸辛的走过十五个春秋,不再漫无目的地等候。未来的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去走,才会有果实丰收。走过人生之久,方知处世悠悠。

历经多少风雨,往事却没忘记。面对这个命题,也免不了回忆。

儿时可以算得上最美好的回忆,童年是在故乡过的,故乡的美丽使我造就了一个梦似的童年。

儿时不知怎的迷上了捉鸟,便常常和爷爷奶奶去田里,他们忙农活,我就自己捕鸟。方法是很简单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提起过。找一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稻谷,棒上系一条长绳,远远地躲在树后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被罩住的鸟种类却不如鲁迅先生提到的那么多,大多只是麻雀。

一次,和爷爷去田里,竹筛支好后,在树后静静地候着,过了几时,有一大鸟在竹筛下啄食,猛地将绳子一拉,那鸟就被盖住了。喊了爷爷给我拿出来。那鸟生得好看,爷爷说那是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想起农村喜庆婚礼时常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怪不得对它也似曾相识。那鸟是不能逮的,爷爷就让我把它放掉。鸟出手时,不知怎的,异常高兴,从那起,竟又迷上放鸟时的那份快乐。自那起,捉到鸟后总要放去,真是童真无邪。

近几年,回到故乡,也会捕鸟,可收获却不大,有时一天也逮不着一个。也许,鸟是聪明的,总结出了经验。试想来,人是不是也应从历史的进展中琢磨出什么来?

是啊,人有时候是不如鸟的。这些年,由于一味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似乎每个人都有了环保意识,可他们又做了什么?

细细想来,是鸟聪明了,还是人们失去了那颗无邪的童心。

我想,无论一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他都有权利去回忆过去,也许在这回忆中,他会真诚的忏悔。

难以忘却的记忆我的小学生活3000字

20xx年6月30日是一个我人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拿到了第一张学历证书——小学毕业证,也是从这一刻起,我结束了小学生活。回想起小学六年的学习成长历程,往事如同一场电影,历历在目。

公元20xx年6月25日,已经在上海市青浦区凤溪幼儿园毕业的我,在我爷爷的陪同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拿着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发给我的编号为:No.0011449的“就近免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告知书”,来到新建落成的凤溪中心小学新校址报到。虽然离开学还有两个多月,可从这一刻起,我就觉得,我真的又长大了,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度过了漫长的暑假。我终于能够步入我心驰神往的小学了。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虽然只是一所乡镇小学,到我入学时,已经是一百年历史了。在这所崭新的校园里,我见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绿草如茵的操场,还有那和蔼可亲的老师和天真烂漫的同学。由于我们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远,为了能让我按时上学并辅导我学习,爷爷专程来到上海每天接送我上学。爷爷每天早上5:30就起床为我准备早餐。而我也必须每天早上6:00就起床吃饭,6:30出门赶去学校。

我刚上学校时,很不习惯学校的课堂纪律约束,经常在上课时像在幼儿园一样,离开自己的座位和同学说话,甚至和同学打打闹闹,直到上二年级时还没有完全纠正。因为这个缺点,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在前三名以内,却是全班最后一个获得“绿领巾”(上海市加入少先队前的一个组织)。我的班主任朱月英老师曾经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写道:“你聪明、活泼、思维敏捷,是一个让老师既喜欢又头疼的小朋友,但在上课时,你总爱跟左邻右舍‘谈谈心’。如果你能把这股劲用在学习上,戒骄戒躁,你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出色的学生。”

当然,开心的事还是居多。由于我4岁时,就在爷爷奶奶居住的江西抚州上过学前班,而且语、数都获得100分,基础比别的同学好,因此上课总是争着发言,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凤溪小学组织年级五个班比赛时,我获得了一年级英语比赛第二名、语文比赛第三名,二年级数学比赛第一名、英语比赛第三名。我还参加了“海贝英语”学习,获得了

一、二年级优秀学员。在二年级下学期,还担任了学校由各班学习好的学生轮流参加的国旗升旗手。

我记忆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在上二年级时,参加英语童话剧“小红帽”的表演。那是在20xx年5月,青浦区教育局通知各个学校组织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参加上海市教育局安排的“

六、一”英语节目汇演,我们学校就决定由二年级排练英语童话剧“LittleRedRidingHood”(小红帽)。从全年级5个班平时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中,挑选7个同学参加表演。其中:女主角“小红帽”和男主角“大灰狼”分A、B角,由4个同学担任;妈妈、猎人由2个同学担任,旁白和奶奶由1个同学担任。

我有幸被选中担任男主角“大灰狼”的A角。刚被选中时,我的心里十分紧张。一是因为我从没有表演过节目,害怕人物把握不好给学校抹黑;二是因为剧本中有些单词没有学过,害怕发音不准出错。因此心里十分忐忑不安,直想打退堂鼓。还是负责排练的英语老师陈薇芬一直鼓励我,认为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余排练,我们首先在学校进行了预演,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赞赏,这使得我们每个参加表演的同学都信心倍增,我也同样认识到,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六、一”前夕,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到青浦参加表演。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化装,没有道具,没有演出服,我们用的是自己用硬纸板做的简单道具,穿着自家的衣服。但我们每个演员都很认真、很投入,受到了评委和前来观看的教育局领导一致好评。虽然我们最终没能被选上参加上海市的节目汇演,但我的心里却非常开心,因为——我参加了。经过我和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成功!

在上海学习期间,还有一件值得留恋的事,就是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虽然我已经记不起都到过那些地方,但20xx年4月26日那一次到苏州乐园游玩,却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最后一次在凤溪小学参加这种活动,我爷爷在准备了食品的同时,还破例给了我一些零花钱。

那一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学校集合,乘坐学校安排的大巴车前往苏州。一路上,我们一个个在车上兴高采烈的,有说有笑。同学们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还有的在互相猜谜语。

苏州乐园好好玩喔!在哪里我们玩了划船、乘坐摩天轮,还玩了青蛙跳。划船很有趣,几个人不互相合作好,船就会打转转;而摩天轮却觉得很恐怖,一些胆小的同学都不敢上去坐;青蛙跳却是既很惊险、又很刺激。

中午吃饭时,我和几个玩的要好的同学,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品,都摆在一起。大家围坐一圈,吃得很开心。

下午,我们又去玩了飞行岛、旋转论、碰碰车等,这一天我们玩的很痛快。

20xx年5月20日上午,我爸爸还利用星期天的机会,带我去青浦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参观在那里的珊瑚标本展出,使我对珊瑚这种神秘的海底物种,有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机会。了解了珊瑚的种类、特性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我爸爸妈妈要到昆山发展,我们一家也随之搬到了昆山,告别了凤溪小学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来到了昆山继续上学。临别时任课的章英珏、陈芳、陈薇芬、朱月英等老师给我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赠言。章英珏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聪明、活泼、思维敏捷,聪明的你是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小朋友。但同时,你顽皮、好动,顽皮的你也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小朋友。你人生的道路还很长,记住,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同时,一次失败也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戒骄戒躁,永往向前,要像雄鹰一样,到更高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翅翱翔!”

已经退休的朱老师写道:“你是个聪明伶俐、讨老师喜欢的孩子。你上课振振有词并具独到见解的回答令老师欣赏,同学赞叹;你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如果你上课注意力再集中一点,那将是个出类拔萃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勇攀科学高峰。”

20xx年7月5日,爷爷奶奶和妈妈一齐陪同我到陆杨小学(陆杨中心校)报名,学校负责教务的蔡建芳副校长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准备7月15日到学校笔试,由于没有本地户口,还需准备3000元择校费。听说要交那么多钱,我当时心里真是难过,真不知为什么到那儿读书都要多交钱?在上海市每学期要多交500元,在这里又是3000元。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比起凤溪小学,陆杨小学显得很小、很破旧。我从妈妈和学校老师谈话中得知,明年就要搬到我们居住的华城美地小区旁边的新校区去了,我相信,新学校一定也和凤溪小学一样美丽。

7月15日是我8周岁生日,我上午在爷爷的陪同下,到陆杨小学参加了语、数两科的综合测试,尽管教材有差异,我还是得了93分,被学校录取,真是开心。我的外婆也从江西萍乡赶来为我庆祝生日,干妈王曾阿姨还特意买了一个12寸的大蛋糕。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我一大早就起床,很快吃完早餐就和爷爷赶去学校,并知道自己分在了三(1)班,班主任是储媛老师。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在陆杨小学(后来改名为华城美地小学)历经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20xx年10月份,我爷爷看到学校发的《作文导报》上刊载的作文,觉得我的作文也可以投稿,所以,就要我姑姑把我在上海写的一篇《蜗牛和兔子赛跑》以及练习册上的小作文《孙悟空新传》,用电子邮箱投到了《作文导报》编辑部。结果在第二年(2008年)3月份,竟然都先后刊登了。而巧的是,昆山市教育局4月份要各个学校评选昆山市“阅读之星”,其中一项硬指标就是必须有两篇以上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作文。“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由于整个学校就我正巧有两篇作文发表过,所以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砸到了我的头上。当储老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爷爷时,可把他给乐坏了。

20xx年9月1日是个开心的日子,又是个让我有点失落的日子。开心的是我们搬进了新学校上课,不仅学习环境好了很多,而且离家近了,不用每天早上那么急急赶赶去学校了,新学校真得很漂亮,教学设施也很齐全;这一天,储老师还给了我一张昆山市“阅读之星”奖状,这是我到昆山学习得到的第一张奖状,真是高兴得很。然而让我觉得失落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储老师由于年纪偏大,已经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了,改由教英语的束娟老师担任,不光是我,很多同学都有些失落感。数学老师也换了,由徐革新老师换成了莫楚菲老师。

到了五年级时,由于五年级是高年级,语、数、英三个老师全部换了。语文老师、班主任换了个很严厉的张月琴老师,数学老师是唐金龙老师,英语是周玉英老师。张老师虽然严厉,却又十分慈祥,我们真的要好好谢谢她。以前我们这个班,一直是三个班中最差的,但自从换了她执教以后,在她和她的同事们的一致努力下,我们无论是成绩还是纪律都比其他班好了许多,我也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语、数、英三科全过了95分,获得了全班第一名,并且担任了副班长,评上了三好学生,荣幸地被少先队大队部推选,担任了学校“文明监督岗”——即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员,还担任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员”。到六年级时,我又一次评选上了“苏州市阅读之星”,也第二次评上了三好学生。自三年级下学期以来,我还在任课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过语、数、英作文四十几篇,获得过两次全国竞赛金奖,一次一等奖,六次二等奖。

然而,由于我毕业考试时粗心大意,在语文考试时没认真审题,以至于画蛇添足,把一道本应只填序号的选择题,误填了内容,凭空丢了4分。“大意失荆州”,没有实现三个A+的目标,只考了一个A,两个A+,辜负了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厚望。张老师在我的“素质报告书”中语重心长地写道:“你是老师心中聪明的孩子,数学课上你敏捷的思维,语文课上精彩的发言,无不让老师、同学钦佩。孩子,生活的磨难不算什么,继续努力吧,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

我一定不能气馁,一定要继续努力,一定要迎头赶上,一定不要辜负老师们的厚望,在初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别了,既像严父又像慈母一样关爱我的老师们!别了,给了我自强、自信、自爱的母校!别了,和我相处如同兄弟姐妹的同学们!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关于春节的作文:难忘的春节55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难忘的春节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孩子来说,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但对于我来说,春节没有这么好,春节的到来,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能有好多的点心吃,那该有多好呀!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别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穷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

又是一阵清脆的爆竹声,把我从往事中拉了回来。是啊,我该起床了,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压岁钱,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点心,可床还是得起的。

我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当我跨出房门时,厅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没错!那是我爸妈摆放出来的点心,没错的!当我想到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带着无限关爱说:“丽,新年快乐,这是你今年的压岁钱,拿好,别丢了!”我顿时惊呆了。问道:“妈,我们家庭状况不好,拿压岁钱干啥?”妈笑了笑:“傻孩子,改革开放这么久了,我家状况也好多了,以前是爸妈对不起你,但是以后,不用再受穷了,你就放心拿着好了。”“那边还有点心,多吃点。”我一蹦一跳,跑到点心前,抓了一大把,开心地吃了个痛快。

我靠着门边,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捏着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

春节放鞭炮150字

我们身边有许多传统文化,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每次过春节的时候都来吃人。有一次,怪兽又来到村子里吃人,村里的人都跑到了山上,只有一位老公公没有走,仍然留在家里,有位好心的老奶奶叫他跟大家一起离开,可是老公公就是不去,那位老奶奶只好上山去了。怪兽来了,老公公就放鞭炮、贴对联,怪兽看到就马上逃跑了。但人们怕怪兽还会来,就像它一样,每年春节就会放鞭炮、贴对联。

从此以后,这个习俗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

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可真有趣啊!

勤俭过春节809字

勤俭,是一种习惯;勤俭,是一种风尚;勤俭是一种美德。

对于俭,古人有很多论述,其中具有概括意义的当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那句话s“俭,德之共也r侈,恶之大也。”

还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人论节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s节俭是大德而并非小节,是大智慧而并非小聪明。节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来如同大象,若是把它视作蚂蚁,显然是低估和小看了它的作用和能量。

近来,国人节约之声渐高,节俭之风渐盛。国家资产缺乏,所谓“物以稀为贵”,那就更离不开节俭节约了。

公益广告,也有时候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在一间小餐厅里,两面坐着一对情侣,一位姐姐说:“你点的菜太多了。”对面坐着的人说:“没事儿。”心里却想:多点菜,显得我大方。

下一桌上坐着一对兄弟,一人说:“你看你,点那么多菜,多浪费。”另一人道:“哎,老朋友难得一聚。”想着:反正公款报销。

下一桌上坐着一对姐妹,其中一个人问:“吃了那么多,你打包吧?”另一人回答:“嗨,不用了。”心里想:打包多没面子啊。

最后一桌上坐着一对爷俩,小弟弟生气说:“我不喜欢吃这些菜,我要吃我喜欢的!!”爷爷宠着,挥了挥手:“好好好。”又说:“服务员,菜单!”心想着:小孩子么,高兴就行。

最后滚出一段话:据统计,中国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费20%,价值高达上千亿,价值相当于全国小学生1年的午餐费用,中国一年浪费粮食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也就是说,勤俭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我准备了一次“勤俭行动”,电脑用好了就顺手关机,拔下插头。空调水用桶接着,可以用来浇花、洗手。吃饭时“光盘”,餐巾纸一般用手帕代替……

光盘行动要适量,吃饱为标准,烧得多还不如吃得饱而且不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和提倡“光盘行动”等任何关于勤俭节约的事。

这个春节,就算勤俭节约,根本就不会消退我们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勤俭节约,击退浪费!

初一:顾凌齐

快乐的春节617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我念起这首古诗,就会想起过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可春节并不是天天有的,所以我只能每天翻着日历,不停地盼啊盼啊……

终于,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总算来临了,当然,每到这一天,大家都会各自忙自己的事,准备吃的、用的、穿的、放鞭炮、穿红大衣……我们家也不例外。晚饭过后,我硬拉着爸爸带我到广场上去放烟花,爸爸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了。

来到广场,那里一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做游戏,有的散步,有的唱歌跳舞……你瞧那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先拿出烟花往地上一放,点上火,然后迅速跑开,随着烟花“嘭”的升天声,她脸上露出了会心的一笑。

放烟花的时间终于到了。“嘭嘭嘭”,许多烟花都升天了,抬头仰望,你看,那烟花多美呀,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像一只只蝴蝶在展翅飞翔,又好像许多绽开的花朵在与星星聊天……真是无比生动!

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随后,我也拿出烟花,点了火,烟花陆续升天,我高兴得拍着手跳了起来。朵朵“鲜花”把深蓝的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似乎比那春天还要充满生机、充满快乐,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国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富有中国文化历史的传统节日,真是让许多外国人赞不绝口,我真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春节595字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春节。“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来了,大人们都忙活起来了,小孩们都高兴起来了。

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站在窗前,我就能感觉到整个楼,不,是整个县城都早已苏醒了,多愉快的春节啊!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红彤彤一片。

爸爸妈妈带着我回了老家。到站了,我连忙下了车,站在大门前,看着那火红的“福”字心里都觉得喜气洋洋的。爸爸领着我要去拜年,我摸了摸口袋,嗯,够深,一会儿多装点儿糖。便高兴的跟着爸爸去拜年了。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我哼着小调儿,兴奋得跟着爸爸去拜年。真不愧是过新年,家家张灯结彩。

我们进的第一家里坐着个老奶奶,她准备了很多糖,我理所当然的抓了一把,说了句“新年好”就跑掉了。

我和爸爸又去了很多人家,我的口袋早就鼓鼓的了。回到家,家人们已经开始忙着包饺子了。我把手洗干净,也加入了“包饺子”行列。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小张面皮儿就毛手毛脚地包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我包的几个饺子,个个惨不忍睹,或许是因为捏得不到位,有的竟然“趴”下去了。再看看妈妈包的,个个挺着大肚子,活像打了胜仗的大将军。我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了,妈妈一看我这模样,连忙安慰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嘛,加油!”在妈妈的鼓励下,我重新振奋了起来,再加上妈妈细心的教我,我很快掌握了包饺子的技巧,还可以包出了像样的饺子,我高兴极了。

啊,过春节真好。

我的春节生活676字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可我却过了两个不同心情的新年。

2月9日晚上,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爸爸把我拖了起来,要我和他去放鞭炮,我一看钟,呀!12点了!我急忙带着鞭炮,匆匆跑下楼。那儿已经有许多人在放了,炸起来的火花火红火红的,耀眼夺目,似乎在欢迎着又一个新春的到来;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仿佛大地都要震破了。我非常高兴,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大年初一早上,换好新衣新鞋子,高高兴兴去拜年。在外婆家,外婆他们准备了一些好吃的家常菜,有烧大块、白斩鸡、啤酒鸭等,吃起来美味无比,让我大饱口福。

可就在2月13日和14日,我看到的这些场景,给我的快乐蒙上了一个小小的阴点:成群的人买好天灯——孔明灯,点燃煤块,松手让孔明灯飞起来,天空上飘满了孔明灯,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呀!这么多孔明灯,如果掉下来,着火了怎么办。”可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在放一个又一个孔明灯,还把装孔明灯的塑料袋扔到地上,完全不顾卫生。有些人还把买来的线型长条的鞭炮,拿来点火玩,冒出来的烟升到天上,破坏了空气。这时,一个孔明灯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了如花装扮的汀江河上,可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在继续乱扔垃圾,继续破坏环境,继续污染空气。他们没有想到,一大清早,清洁工就要去辛辛苦苦地清理他们制造的垃圾,那是多么辛苦啊!

过新年是很热闹,可是,过新年也要保护环境,保护空气,让长汀变得美丽无比!

第13篇: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的记忆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的记忆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的记忆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相关阅读:

第14篇:记忆中的春节——观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后回味春节

宁波大红鹰学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一四年六月 记忆中的春节——观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后回味春节

【摘要】安昌腊月好风景,家家户户忙不停;搡年糕,裹粽子,新酿的米酒香喷喷;扯白糖,扎红灯,乐坏了一班小后生。河埠头,欢声笑语一串串;桥脚边,生意闹猛人挤人。你看那,鱼干腊肠腌猪头,酱鸡酱鸭酱鹌鹑。真是屋檐下面看年成,挂的都是好心情。看那边,锣鼓响,脚底痒,社戏唱的是穆桂英;看这边,乌篷船儿载嫁妆,谁家的阿囡要结婚。一年辛苦不容易,辞旧迎新闹盈盈。但愿天下保太平,丰衣足食福寿增。

【关键词】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大年三十

正文:

为了回忆更完整的春节习俗,我特地又看了一遍绍兴莲花落《大年三十》①,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并结合《大年三十》中提到的习俗娓娓道来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一、腊月初八——腊八粥、菜泡饭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有关腊八粥的来历众说纷纭。在我们这,老百姓把它叫做“邋遢粥”,说是要用剩菜剩饭去做,让人记住以前生活的艰难。不过在我们上虞,吃“邋遢粥”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在我家,这个时候吃的更多的是菜泡饭。每年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在大灶烧饭,把饭烧焦,但是焦的那部分又不会黑掉,而是白白的脆脆的米粒连在一起却又不粘锅,我们把它叫作锅焦,不是锅巴。从小我就觉得在大灶烧饭烧出锅焦是很厉害的一项技术活,很考究火候的掌握。然后把那些锅焦单独弄出来放到另一个大锅里面煮,一直煮到锅焦变成浓稠的白粥,再放青菜一起煮,有时候犒劳家人,还会放螃蟹进去,那味道极其鲜美。

二、腊月十

一、二——搡年糕、裹年粽、酿米酒、扯白糖 腊月十一二,家里会组织搡年糕,裹年粽,酿米酒,扯白糖。《大年三十》开头就有提到。这些东西我都吃过,但没亲手做过。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经历下。

(一)搡年糕

以前的搡年糕是没有机器的,听爸爸说是把米放进一个大缸里,然后用木锤子不停地锤,直到把米锤成一团白白的“肉团”,再一块一块敲出小的年糕来,寓意人们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记得刚做好的年糕是软软的,特别烫,把刚搡的年糕放到灶下火堆里烤,香香的,脆脆的。特别有趣的是爷爷还会把软软的糕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年糕手工艺品,如“十二生肖”和“如意元宝”。

(二)裹年粽

一提到裹粽子,想的更多的是端午,我小时候也问过爸爸,为什么过年要吃粽子,爸爸说这个叫年粽,跟端午的粽子裹得馅不一样,涵义不一样,这个粽子是要请菩萨请祖宗的,祖宗吃完我们才能吃。

(三)酿米酒

以前还看到过大人酿米酒,有一个很大的工具,不知道是怎么运行的,总之,米放进去流出来的就是白白的米酒了。

(四)扯白糖

还有一个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就是扯白糖。扯白糖不仅是一个动作,还是这种糖的名字。小时候,当门外响起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我和我的小伙伴就会收罗家里不要的烂铁或是塑料出去换扯白糖。卖扯白糖的老先生总是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箩,箩里就是用白沙布遮住的扯白糖,远看像卖豆腐。老先生收下我们的交换物后,会用像敲开水泥地的那种迷你锤子和铲子敲下一小小块扯白糖。我已经记不起扯白糖的味道了,但我永远记得含着扯白糖时的开心不已。

三、腊月十

七、八——掸尘(打扫卫生)

十七十八,掸掸发发。

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七八,便是掸尘的日子了。也有在送灶神之后掸尘的。这是过新年前的一次卫生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我也会帮大人们一起打扫,感觉一家人一起打扫也是一种幸福。《大年三十》中也有提到,师母也有唱到“里里外外掸了尘,洗罢了盐灌汰油瓶”,就连苏先生回到家要进家门的时候,师母也要拉住先生掸身上的尘。

四、腊月廿三——送灶神上天(大年三十请回来)

廿三夜要送灶神上天,灶神要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功过得失。 听奶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妻老老实实地做人,可是家里没什么钱,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大鱼大肉供灶神,想灶神上天在玉皇大帝那边说些好话时,两老夫妻买不起鱼肉,就把家里最好的菜臭咸菜②拱了上去给灶神享用。结果灶神在其它家吃得嘴吧油油腻腻,在老夫妻家吃到了爽口的臭咸菜,顿时觉得人间美味,无比欢喜。于是向玉帝说明两老夫妻做了一生的好事可年迈还一贫如洗,生活拮据,然后玉帝派人就在当晚赐了两袋黄金放到老夫妻家的灶灰里,并托梦叫他们去领。

故事虽然有点神话,但教会我的是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五、腊月廿五至廿九——祭祖、祝福

在这几天,家里会变得异常忙碌。像《大年三十》里唱的“鱼干腊肠腌猪头,酱鸡酱鸭酱鹌鹑”,还杀鸡宰鹅的准备五牲,为的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祝福。

(一)祭祖

先说祭祖。每年祭祖我都会起早早的帮奶奶准备,所以祭祖的菜我差不多清楚。第一碗是白鲞红炖天堂肉;第二碗是油煎鱼儿扑鼻香;第三碗是香荀蘑菇炖豆腐;第四碗是白菜香干炒千张;第五碗是酱烧胡桃浓又浓;第六碗是酱油花椒醉花生。然后是12盅酒4碗饭1 只调羹和1对蜡烛。同样的菜、酒、饭准备3份,共请3次祖宗。大人小孩都需要跪拜。

(二)祝福

虽然祝福每年都有,但我对祝福却不熟悉。每次祝福都神神秘秘的样子,要在凌晨三四点举行,并且女孩子不允许在场。不过我还是偷偷瞧过几回。也偷偷问过爸爸祭的是什么菩萨神仙,令我意外的是爸爸也不能确定的说应该是地藏王菩萨,反正是很大的菩萨,只有有家里的男丁才能参与。

值得骄傲是,家里祝福的红纸元宝每次都是我剪的,奶奶说我剪的元宝最像,菩萨最喜欢。至于祝福桌上具体的东西以及一些规矩我就不说了,第一我不清楚,第二百度可查到,我就不啰嗦了。

六、大年三十——春联、分岁、爆竹、点灯

(一)春联

引用《大年三十》的三段事例就知道贴春联的习俗了。

1、苏先生教书的东家让苏先生在回家之前写好春联等苏先生一走就拿去卖钱。

2、一听到儿子笑着跑来说苏先生已经走出学馆,丈夫便叫在褪鸡毛的妻子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开始磨墨,润毛笔,准备请苏先生帮忙写几幅春联。

3、妻子说:“侬写的春联真当吉利,去年我讨了你几个字,头痛病到今年都没有发过。”苏先生还开了个玩笑说:“难道我在人人头上写几个字,药店都可以关门了!”

(二)分岁

这一顿年夜饭十分丰盛,圆桌上有十来碗各式荤素菜肴。不过那一天有几样菜基本上是上虞人家里都会有的,如粽子、年糕、藕脯、八宝菜、鲞冻肉、东坡腐、元宝鱼、鱼皮饺子等。而且粽子、年糕、藕脯、八宝菜等在祭祖和迎灶神时都会用到。

在我家,一般分岁要分好几天,今天大伯家,明天二伯家这样轮流吃,白天请祖宗晚上吃分岁饭。到大年三十晚上还会一起看春晚,放鞭炮,一起守岁,并点亮家里所有的电灯,远远望去,整个村子灯火通明,寓意新的一年明天会更好。

七、大年初一至十四

(一)寺庙拜佛

大年初一是不去做客的。凌晨去寺庙烧香,去的越早表示心越诚恳。去完寺庙就去祖宗坟头拜祖宗。

所谓年三十的吃,年初一的穿。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的从头到脚都要穿新衣,寓意新年新气象。出门也要作揖说道“恭贺新禧”。

(二)拜年

大年初二正式开始去亲戚家做客拜年。一般约定俗成初二去丈母娘家,特别是新女婿,之后便没什么规定了。每年做完客都是初十了,每天大鱼大肉,吃完晒太阳聊天。所以过完年人也肥了一圈。

八、元宵——汤圆、寒假结束

元宵的前两天基本都已经做完客在家里休息了,等到元宵节一起吃汤圆之后,春节就正式结束了,小孩子就要开始上学了。

九、结束语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春节文化也是各有特色,但作为第一大节的春节,习俗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本文特意选取具有家乡特色的详细叙述。

十、名词解释

①《大年三十》:绍兴莲花落。此剧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剧中人的古道热肠,再加上新年的气氛,令人感怀。

②臭咸菜:绍兴特产。一种是把青菜切好,放入盆子与盐一起搅揉,再盛到器皿中存放;还有一种是大白菜先在阳光下晒干,几颗几颗与盐放入大缸后让男丁用脚踩踏,最后用大石头压住,等它发酵之后就能取出来洗洗蒸着吃,或者跟笋、番茄一起煮汤,味道极好。

第15篇:记忆中的你

记忆中的你

那一天,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因为你是女孩,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喜悦。

1岁那年,因为你的乖巧、可爱,从此得到了你应有的爱。

2岁那年,你学会了走路,开始破坏捣蛋。

3岁那年,你跟着邻家孩子穿过丛林,爬过铁路,跨过公路“玩失踪”,你妈妈找你找得声嘶力竭。

4岁那年,不识钱的你偷了妈妈一块钱,被邻家姐姐骗走。妈妈发现后一顿教训没少挨。从此不再偷东西。

5岁那年,你学会了插秧、锯稻子,因为没有力气,只能拿着镰刀锯。

6岁那年,你玩弄哥哥的书本,渴望能和哥哥一样读书写字,拿着哥哥的小图书,装模作样的看。

7岁那年,你终于如愿以偿,步入了学堂,并在过年前拿回了第一张奖状。

8岁那年,你和村里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拌嘴,结果挨了父亲一巴掌,你说那是你父亲第一次打你。

9岁那年,你第一次进城,交上了会讲普通话的朋友,有喜悦也有自卑。

10岁那年,你和父亲一起种了一批树,如今,那些树被你父亲做出了最好的家具。 11岁那年,你参加了镇上的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拿了特等奖,老师请你吃上了从未吃过的米粉。

12岁那年,你进入了镇上的中学,从此一个星期回家一次。

14岁那年,你收到了第一封情书,懵懵懂懂的你在伙伴的劝说下拒绝了那个男孩。 18岁那年,你考上了大学,你说你是你们村第一个女大学生。

20岁那年,你喜欢上了一个不该喜欢的男孩,你说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会为爱自杀。 22岁那年,你大学毕业了。优秀毕业生的你在人才市场处处碰壁后,不得不把薪资要求降低。最后来到了一个乡村卫生院。

23岁那年,你说你对不住领导,没有按着领导的要求开方,你要出去闯。 如今的你,身在异乡,闯的怎么样呢?

第16篇:记忆中的旋律

记忆中的旋律

曾经的笑脸变成遥远的回忆 花的圣殿 宣告着春天的结束 雾花 一片片

重新想起 埋藏在记忆中的歌 现在依然 如此优美 与你相遇的奇迹 在微风吹过的的街上 我能在风中听到你的声音 如同薄冰般 遥远的记忆 在粉红色的季节来临时 带着微笑 再度重逢

独自走在落花纷飞的街道

尽管逝去的时光已无法再挽回 但景色一如往昔

就像随风飞舞的花瓣拂过水面一般 越重要的回忆就越无法忘记 虽然说 孤独

一直执着的追求那虚幻而易碎的一切

心底响起一种旋律,一种别样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就再也不见了。看着那越飘越远的枫叶,只有自己在感慨。变换的是我们的模样,不变的是记忆深处的时光。如果一转眼,发现自己成长的飞快,连时光也不得不说再见了,会怎样?种种往事涌上我的心头。眼前闪过一幅幅画面:在课堂上,在老师还没问问题之前举手,站起来却说没什么事,当做全班同学的笑料。在体育课上,两个开心的女孩在栏杆旁聊天,时不时开心的大笑。因为没做好一件事,被老师批一顿。两个人乘着公交汽车去图书馆借书,追赶着……在这个集体中的喜怒哀乐,都已深深的刻在脑海中,被我所收藏,直到永恒。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在意身旁悄悄溜走的时光,当要分别时,才发现终于要经历分离了。告别了,面对的又会是什么?即使这样,却挽留不住时间的脚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正如这首《没有你的夏天》和金范的歌一样,也如这首诗一般,忧伤、唯美。你听,那段快乐的日子正躲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偷偷的笑。曾经共同喜爱的咖啡,侦探小说,是否都在?它们能证明什么?是那段珍藏已久的友谊,还是当初的快乐时光?我们都不懂得珍惜,一件物品,一段记忆,我们要失去它时才感觉珍贵。当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时,发现蓝天依旧清亮,白云依旧悠悠,我们依旧在长大…… 仰望天空,看到沾染上夕阳余辉的云,微微的红,随着明净略有些灰白的天空缓缓移动,有些晃眼。飞鸟擦着岁月的天空飞过,在记忆中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记,似乎是要把天空分为两半。就要面临分别的我们,会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这种复杂的情感我说不出来。如果忧伤,如果缅怀,如果想念,如果淡淡的喜悦,那么在一切到来之前都充满了暖意。曾经的快乐,悲伤,忧愁,茫然,得意,不知所措,也要随之而去了……

未来,这个看起来模糊而不可触摸的词,其实也离我们这么近。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天又一天地过得很快。有时看起来遥远又不可及的时间,实际也过得那么快。我们为那些正在发生的或是从未发生的,给予了一种幻想,让它乘着风,自由地飞翔。被它所绊住,过着自己心满意足的生活,为这回忆而感伤。在自己的梦中寻找,幻想,又沉浸在其中,是不着痕迹的歌曲,如同一股暖流,一阵清风,留在了彼此的心中。我们219一起走过的时间,像是伤感又是愉悦的歌曲,成长,不是如此么?思绪如潮水般漫卷过来,是轻轻地,也是隐秘的,它躲在了哪里?那淡雅的芳香,成长的一切,却已消失干净了吗? 友情就像一杯清香醇厚的咖啡,坐在悠悠的藤椅上,细细搅拌午后和煦的阳光,慢慢品味它的醇香,品味生活。那真挚的情感像柔和的轻音乐,明澈的钢琴伴奏,飘进我的心田,震荡我的心灵。彼时,微微颌首,满目的金黄,微风拂过,激起一片金黄色的麦浪。那共同有过的梦想,在闪闪发亮。所有的回忆,越来越醇香,轻轻触动,便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日子。我会记住的……

歌声的旋律在耳边回荡着,随着风在樱花飞舞的街上渐行渐远,渐行渐远,仿佛在诉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童年……

第17篇:记忆中的灯火

记忆中的灯火

吉县人事局左晓娟

从小我就怕黑,所以对灯火有着一种独特的记忆。 上星期天回家,正逢刮大风把家里的电路刮断了,突然间就停电了,一时间屋子里黑乎乎的,没办法,只好找了根蜡烛点着,那微弱的火苗一时间给这片漆黑的空间送来了光亮,可与电灯相比,它的光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就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

我隐约记得很小的时候点过煤油灯,那时候每到晚上我们姐妹几个围着爸爸自制的不知是煤油灯还是柴油灯玩耍,反正是不好看的那种灯,现在想想可能是拿个小瓶子然后找根绳子当灯芯的,奇形怪状的,蛮不好看的吧,所以当时妈妈总戏称你爸爸的“迫击炮”灯,逗得我们咯咯地笑。后来虽然通了电也有了电视,但不知为什么家里的电视总接受不到多少信号没有几个频道,所以记忆里最多的开心事还是妈妈在黄色的白炽灯下给我们讲故事,她没上过多少学,所以会讲的也不多。她讲的都是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艰苦故事和外婆讲给她的教育我们要孝敬老人的故事。妈妈也会唱歌给我们听,她会唱的也不多,印象中只听她唱过《东方红》,偶尔也听她唱“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什么的,妈妈也教我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妈妈怎么就会唱这么点歌啊”。1

那些记忆那么清晰,却又感觉那么遥远。曾几何时,我们早已习惯了璀璨星空下灯火通明的夜景,却忘记了那些年也带给我们快乐与光明的小煤油灯,黄暗又高耗能的白炽灯也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客厅里各种节能又环保的豪华吊灯将原本黑暗的房间照得一片光明。我们看到了明亮房间里各种应有尽有电器的同时似乎也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这些年我确实切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今年回家过年更是让我体验到了这种感觉。我一直都喜欢过年,不止是因为可以穿衣服,主要是因为每到除夕之夜所有的人家都把灯亮着,灯笼也挂起来,还有放爆竹烟花的场面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今年除夕我也一如既往的跑到外面欣赏这家乡热闹的场面,我惊喜的发现离家不远处大路边站着两排漂亮的路灯,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喊妈妈快看,结果妈妈告诉我夏天它们就一直亮着,我感觉那两排路灯不仅仅是照亮了我们通往外界的路,更是照亮了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长大了我才明白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陪伴我们走过黑暗,走向光明,而妈妈心中的那盏灯就像她当年歌里唱的一样,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灯,那就是——共产党!就像照明工具的更新一样,我相信在党妈妈的带领下,在共产党这盏路灯的照耀下,我们携手通往幸福大道的脚步一定会更加稳健的!

第18篇:记忆中的笑容

记忆中的笑容

有些事只要不去想,好像一切也就那么回事了,就那么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以至于突然想起来的时候,好像一幕幕就发生在昨天,又好像一切都不曾经历过一样。现如今我再次想起你,也会抿嘴一笑,心中亮堂几分。

当我重拾过去的回忆,也不免为那时是自己发笑,如若不是遇到你,我在何处?

不知你变了没有,毕竟数载时光叫人唏嘘,记忆里的那人,半白银发,微风吹来轻轻随风荡漾,双眼意外的有神,似已看透世事。你是最喜笑的,这笑也是淡淡的,轻云一样,揉在空气中。笑起来阳光打在身上闪着光,双眼微眯,仿佛看见了你年轻时的影子,真美!

那时的我实则恶劣,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女老师走了,你来了。第一节课我当着你面叫着“老太婆”,你笑笑,道:“女孩子还是要文静些,况且我还不老啊。”叫我恼羞成怒,却也无言以对。

至此你的课我总是会特别注意,想着总要搞点什么破坏不可,却总被你拉走思路,下课才想起什么也没做!那样上课,成绩竟提高了许多,你又笑笑道:“你可真棒!”,我羞红脸,硬着嘴:“本就聪明......”

我记得是那节课我才振作,放弃那之前的所有挣扎开始学习。

那节课不知怎的讲到了1937,你的年龄叫你对那年代有着别样的感触,你讲的面红耳赤,义愤填膺。

你说:“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战士们来说,就成了为民族之存亡而战斗,当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众炎黄子孙只得力挽狂澜挽救万一!”

你说:“多年后,梦里是那刀马声,我是会梦回惊醒神魂未定,同学们!那是我们的战争!那是我们的中国!”

窗外一片寂静,连偶尔拂过的几缕轻风也停住了,只剩你满腔激动,我一心震撼。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未生乱世,这是你我最大的庆幸!”留下我们低头深思,你快步走出赶去整容。

就是那45分钟,成就现在的我。

急切想学好给你看,可只是一学期你便要匆匆离去,最后的最后,你给我说“孩子,你慢慢长大了。”

你可知道,如今的我已不再鲁莽,晓得沉淀;如今我已不再挣扎,晓得解脱;如今我已不再迷惘,晓得通透。你可知道,我还怀念?

如果可以,我还愿意是那个懵懂的少年,在教室靠窗的位置上昏昏沉沉的睡着,你悄悄走来,淡笑,轻拍我肩......

第19篇:记忆中的母校

记忆中的母校

五年级二班李思源

我的母校——九襄镇小学,座落在素有花海果乡之称的九襄镇老街上。一进校门,就能看见花坛前面的那幢贴着白色瓷砖的旧教学楼。我从二年级起就在这幢楼里学习,度过了不知多少快乐的学习时光。每到早晨,阳光明媚,金色的霞光映照在旧教学楼的瓷砖上,教学楼就变得金光闪闪,如同一座美丽的城堡。教学楼前面的花坛更美,月季红艳艳,小草绿茵茵,要是遇到雨后天晴,晶莹的露珠挂满枝叶,懒洋洋的蜗牛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它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吮吸大自然给予的甘露。

旧教学楼的对面,是“5.12”汶川大地震后修建起来的新教学楼。新教学楼粉刷了黄、橙、白三种颜色,显得既气派又大方。这里每天早晨总是书声琅琅,充满活力。教学楼前面,是用红色地砖铺成的旗台,旗台干净又整洁,每周星期一,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校师生的目光中冉冉升起。旗台也是舞台,元旦节,儿童节,我们在这里度过,我们把欢乐的笑声洒在了这里,洒满了校园。

校门的左边有一幢综合大楼,综合楼的墙面上装饰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有三角形,有圆形,有正方形,每当太阳升起,蓝天、白云、阳光就映在综合楼的玻璃窗上,像给窗户贴上了别有风趣的窗花。综合楼是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图书室、音乐室、微机室、实验室、美术室„„这里是同学们放飞梦想的摇篮。

学校的操场总是热闹非凡,悦耳的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赶紧来到操场,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踢球,有的躲猫猫„„欢声不断,笑语连连。尤其是大课间,全校师生齐聚操场,排成整齐的方队,唱歌、跳舞、做操、吟诵古诗,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这壮观的景象,吸引了不少过路的行人,趴在校园大门上观看,有的甚至和我们一起歌舞。大课间,成了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忆中的母校,有黄色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教师宿舍;

记忆中的母校,有绿油油的、像蘑菇云般的女贞树;

记忆中的母校,有高大的、枝繁叶茂的桉树;

记忆中的母校,有团结互助的同学;

记忆中的母校„„

母校啊母校,你是我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你的一草一木永远刻在我心里,走到天涯海角我也不会忘记!

第20篇: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我们的根;故乡,我们的童年乐土;故乡,久别的你。我记忆中的故乡,一条延伸远处的小河,河岸边柳荫下 那两只船我们曾划过,我,一群农家小孩。

记得故乡我多年没去了,但还清楚记得;那夜似的好戏,那夜似的同乡农家小孩的好豆。

春节前几天,因为家里有喜事,我迫不及待的奔向回乡之路。坐车,我觉得是一件难受的事——我常晕车。不知咋的,我那次坐车可能是车对我的优待,晕车不会,只是到站时,浑身无力,我的行李还要叫售票叔叔帮忙提。只记得我下车的一刹那,一群等待已久的消耗向我冲过来,沉重的行李立刻被“抢”光的。恍然大悟一看清楚才知道,是我家的邻居小孩年龄同我差不多。他们个个看着我的目瞪口呆样,笑得像朵花。这般年轻的小孩个个都骨瘦如柴,而我却是他们眼中的“少爷”,除了吃饭和耕地,就是同我黏在一起,打鞭炮,挖野菜,捉小鱼等,我们都跟着我,我不会的他们教,他们没看见过的,我帮他们说明用处,这也算是互帮互助吧!

那一夜,天空的星星特别的明亮,月亮也不甘示弱,同星星一起争光斗亮。我真想用用望远镜,把月亮放大,把月亮旁边的星星摘下来,送给这群可爱童真的小孩。

我们约好了七点到戏台下集合,可我准时到达时,他们已经等待了片刻。他们蜂拥而至的对我说“戏要开始了,我买给你留了个位置一起看吧”。刚坐下不久,只闻唱戏声,不见唱戏人。只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假唱。只见唱戏人匆忙走上台,手里摆弄着,嘴里念叨呢。这可使得得台下的听众们又擦眼泪又大笑。那时也知道是假唱,我的耐心随之而去,这是我提出了:别看戏了。只听见他们异口同声的道好。他们跑向小池塘边,招手让我过去,越走近越闻到一股莫名奇妙的香味。只见他们挖开一个不大的土堆,几个黑色的东西,其中一个小孩利索的掰开了皮,金黄色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他们拿给我吃,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吃热的东西,那是相当的爽,而且这东西是相当的好吃。他们个个看着我吃,而我看见他们个个黑着的手,笑着的脸。

要开学的缘故,我要回家读书了,离别的一群农家小孩。从那夜起,我就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记忆中的春节
《记忆中的春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