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15:07: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月亮与六便士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刘瑜推荐的书单里有这一本。她说这本书给她的启示是,当自我与世界发生矛盾时,会把世界“从指缝中弹掉”。小说封面上的简介则说本书谈论的是“关于个性、天才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些简单的概括都是有一点道理的,然而用它们来概括整本书的话,又似乎过于平淡。作为读者,恐怕很难找到能与这样的文学作品相匹配的简单语言来概括它,否则,作者也就不需要这样长篇大论地来写一个故事了。

故事的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有殷实的家庭,然而在他40多岁的时候,他忽然决心走上绘画的道路,并很快为此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财产、工作、名声。从他开始学画到他去世,大概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大部分时间他都过着贫苦流离的生活。他的画不遵循任何传统的技法,然而在他悲惨地死去后不久,他的画得到世人的认可,卖到很高的价格,他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仅从这个故事情节来看,这仿佛是一个“理想战胜现实”的励志故事。就像市场上有很多励志书告诉人们,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物质。另一种励志故事会告诉你,只要你坚持自我,不与现实妥协,历经艰苦也不放弃,最后你会实现你的理想。其实,人世间并不存在这样简单的逻辑,抱着这种逻辑的作者,会写不出超出这种逻辑的人生,因此真正的好书都不会是励志书。当我在书的开头,看到作者写到这位主人公死后如何成功的时候,我担心他会落入这种俗套,但是从全书来看,好像没有。

书的趣味在于其中描绘的人物的个性和这位个性人物对世俗生活的看法。作为一个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而遵从自己内心的人,这个并不道德的人物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世俗化人们身上的虚伪。这种虚伪有时候会被道德包裹起来,而显得更加隐蔽。

尽管作者强调,在很多人身上,爱情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却被某些文学家夸大了,但主人公身上与爱情有关的故事还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先是他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毫无愧疚之意,面对种种指责,他说她们应该自己养活自己。然后一个叫勃朗什的姑娘抛弃了很爱她的丈夫和很温馨的家庭,而自不量力地与他在一起,最后又因为他的抛弃而自杀后,他丝毫没有为她的“痴情”而感动,也没有为她的死而伤感和愧疚,而是说她的死只是因为她的愚蠢,她一心想要控制他,发现做不到这一点后不惜自杀,这一切竟然披着爱情的外衣。他还说她根本是一位无足轻重的人。最后他竟然在一个风俗奇特的岛上,找到了一位理想的伴侣爱塔,他对伴侣最大的要求就是不要打扰他。

他为了画画,吃了很多苦头,穷得叮当响,朝不保夕,有时候还不得不去卖苦力。但是这其中没有任何为理想而牺牲的悲壮感。选择画画,他说是因为他不得不画。这并不是一种能动性的选择,因此对别人的人生选择其实没有借鉴意义。对于所受的苦,他从来没有怨言。对于他人的恩惠,他一般不会感激。要与这样的人相处而不受伤害,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爱别人不是为了得到爱,帮别人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否则可以不用爱,不用帮。这人的特殊之处不在于为理想而克服困难,而努力,而在于他的个性完全没有被社会所影响和同化,他遵循内心的选择,坚持了一种不曾存在的人生方式。从他的身上,人们可以反观自己,文明社会到底如何磨去了自己的棱角,打消了自己的追求,让自己最终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人。幸运的是,他还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他的环境,就是塔西提岛。

岛上的人们有着与西方文明社会不一样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环境优美有如仙境,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书中的配角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善良好玩的胖画家施特略夫。他没有得到与他的个性相匹配的幸福,但是他的善良超越了所有的偏见,他是一个心中没有仇恨的人。他第一个发现了恩特里克兰德的天才,在他重病时救了他的命,在自己深爱的妻子跟他走了以后还对他善意相待。尽管如此,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被恩特里克兰德嘲笑和蔑视的人物。

他的妻子勃朗什是一个好奇心超过了她的承受力的女人,她放弃自己的家庭与恩特里克兰德在一起本来是一个勇敢的选择,但是她意识不到自己想要控制他的愿望是愚蠢的,这一点则显出她这种勇敢里的无知。

恩特里克兰德的前妻代表的是文明社会里虚伪人物的典型。她对他一无所知,却在他声名鹊起之后,以他的未亡人自居,甚至她追赶潮流的室内装饰都逃不脱他的绘画的影响。

还有鲜花旅店的胖老板娘,船长以及医生,他们都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却在关键时刻给了他一些善意和帮助。特别是他在岛上的妻子爱塔,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嫁给她,把自己并不富裕的财产与他分享,照顾她毫无怨言,毫无要求,最后在他得了麻风病以后对他不离不弃。这一切可能只是源于岛上人的原始的信仰,因为他是她的男人,她就对他忠贞不渝。在这样简单盲目的观念之下,文明社会的女性无法为他做到的,她却为他做到了,以至于全书中他唯一一次流眼泪就是为她而流。

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混沌初开、原始朴拙的境界,他想要的世界就是上帝初创世界时那种原始和荒蛮的样子,甚至不如说,他想像上帝一样创造一个原初的世界,不排除蒙昧、粗野、肉欲、蛮横的可能性,只要打开画家高更的画,你就会欣赏到这个远离文明社会的人带给你不同凡响的艺术震

推荐第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篇,欢迎借鉴参考。《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

这是我第一次很自觉地想写一些关于我读过的书的感觉。我想写下来这份感觉,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我迫切的需要通过写作这一方式来缓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想读《月亮与六便士》起源于一位我喜爱的网络写手有这样一句话: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但愿你的生活中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大概六便士代表了金钱,而月亮则代表了某种圣洁的难以企及的事物吧。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金钱和圣洁同时得到,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过,是不是有些贪心?

然而,看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全文,却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我的世界你不懂”的故事。

故事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放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四十几岁高龄,跑到法国去画画去了,贫穷、潦倒、疾病,也都没有动摇他画画的决心和热情。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同现实决不妥协的故事,听起来像是鸡汤一般,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与其说是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倒不如说这是种生命的召唤,按照作者的话说:他也由不得自己。当然,这位梦想的召唤者,一生穷困潦倒,一幅画都没有卖不出去,他也一幅画不想卖,却又如所有的奇迹艺术家一样,在死后名声大噪。听起来像是一个在现世社会得不到认同却在死后能够终于获得荣誉的故事,不不,作者完全就不是这个意思。对于画家自己,完全没有想得到现世社会的认可,而对于作者对画家的态度,始终游离在“这真是一个混蛋的人”和“这个人真是个天才的疯子”之间徘徊。说到底,还是“我的世界你不懂”。

看看这个画家是多么的混蛋吧。抛弃妻子,没有留下一毛钱给未成年的孩子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妻子,几乎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了,而他对自己的行为只留下了一句:他们会想到办法的,而丝毫没有丁点儿的内疚。在穷困潦倒几乎要病死的时候,一位萍水相逢的画家因为欣赏他的画而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养病,对此他不仅不表示感激,还勾引了画家的妻子,在完成了自己的情欲之后,又将画家的妻子抛弃,直至她为他自杀他都没有丁点儿的遗憾,只是一句: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说的轻描淡写好像这事儿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流落到小岛上,同当地的土著女人结婚生子,当被问及可否与妻子有共同语言时,他说:她满足了我对女人所有的要求,洗衣做饭生孩子。这要是让女权主义者听到,真真的是要拿起大刀砍人了。所有的这一切,在世俗的人看起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混蛋,不仅没有血性,甚至压根没有人性。

然而,好像这些混蛋的事情在他的天才的绘画面前都被原谅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也由不得我自己。他像是被蛊惑了一样,为了画画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忍受任何低贱的工作就为了挣的最低的生活费和画画需要的颜料和画布、忍受别人的白眼而伸手向人借钱并压根没有打算还、在病痛中依然毫不懈怠的画画,一切都像着了魔一样。除了画画,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感兴趣,甚至情欲都不能吸引他哪怕一丁点儿的注意力。如果说画画真的是为了将心中的欲望和才情表达出来,那好歹要把这些画出的成果展示给世人看才行。然而在画家看来,这些完全不是他的目的,他完全没有想到拿自己的画来换取财产,但是他却着实知道这些画是伟大的,带有一种绝对的在外人看起来却是可笑的自信的认为,这些画是伟大的。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尽人情,他也会偶尔在别人帮助他的时候,随手扔一副画给他们,同时伴随一句:以后你会用得着的。这种在外人看来盲目无比甚至自大的行为,在日后被证明画家是如何自知自己的伟大的。如果这个自大的画家不是在死后要求土著妻子将自己最伟大的壁画全部烧毁而不留在世上,我完全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混蛋无比而恃才傲物的人,这样我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有才的人都是有脾气的,有才的人行为就是怪诞的,那样我真会好受的多。

确实,他的世界我不懂。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真的如画家所受到的昭示一样,有一种使命,一种召唤,召唤一个人,抛开所有世间的俗世,无论受多少苦、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去做的事情?我没有把“要做的事情”写作“梦想”,我想,画家受到的昭示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梦想”这类东西。梦想,往往是人们心心念念想要实现的东西;梦想,一般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实现。而画家,没有人知道他什么开始想画画,也没有曾经显示有过画画的才能,好像突然开窍一样,抛家舍业的就去画画去了,任谁劝说都毫不动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想着的是画画。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更是幸福的吧,这种没来由的召唤,更像是上帝的旨意一般,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身体上是痛苦的,但是当他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大概也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自由吧。

不过,尽管这个人看起来这么混蛋,又是这么有才,有件事情他却说对了。他觉得他的妻子离开他会想到办法生存的。确实如此,在那个所有体面的女人应该靠男人养活的时代,她的妻子竟然能够体面的生活下来,并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剑桥大学,女儿养的漂漂亮亮并嫁给了一个军官。没有他,他的家人也好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生活。看来,一个人只要想做自己的事情,好像也不必顾忌所谓的责任。因为责任,其实也是无能的人强加在他身上的任务罢了,离开依靠,无能的人,也会变的有能起来的。那,这是不是也算一个,个人独立的故事呢?

不过,这种生活,他的世界,我还是不懂。因为,我,目前,还是没有接到类似的召唤,能让我义无反顾的去做。这点上来,我这样的尘世间的尘埃,也是悲哀的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

一个年近不惑的大叔,做着收入不菲的证券工作,有一个温柔大方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住着另人羡慕的大房子,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弃了这里的一切一切,带着家人的数落,旁观者的责骂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远方追求他的绘画梦想。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住在肮脏的孤岛,与世隔绝,没卖出过一副画,终日疾病缠身,最终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满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烧掉,永世不得相传,即便最终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叔,终于有一天冲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缚,带上画架去了艺术的国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梦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无旁骛的作画,绘画带来的满足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创作,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此生最满意的作品,并将它带到坟墓,实现了灵魂与肉体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人。

其实写一份书评可以有好多出发点,故事的编排,写作的技巧,作者的经历都行,今天我想从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本身,去思考一些关于人的问题。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一个男人不应该像他这样毫无责任感;但更多人会选择中立,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讨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没有天赋和勇气去追梦,又不甘于太过平凡。

那么什么是梦想,是一个会刺激你荷尔蒙飙升的词?是一个会让你获得快乐的源泉?还是一个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远方?我想都不是,书中没有介绍思特里克兰德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颈,更加没有任何说明他有经历怎样的挣扎、折磨甚至放弃。但我们都曾有过兴趣爱好,健身?读书?画画?弹琴?哪一个坚持过几十年如一日?最初的兴奋都逐渐会被过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弃。

如果你觉得我在灌鸡汤劝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错了,我并没有兴趣讨论什么才是梦想,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资格去拥有。我也没有因为读完这本书而感受到强烈的悲伤或是兴奋的冲动,我最感慨的是拥有梦想这件事带给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思特里克兰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为自己的离开使她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兰德,却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挂满了他的遗作,并与来访者谈笑风生,虚荣心被彻底的满足。他因为与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离子散也未曾感到一丝内疚,因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而这位朋友刚好是妥协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过去,对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耻辱过去的鲜活证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中间人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家的时候,无法忍受其冷漠的态度便气愤的与其争吵,带着世俗所认为的道德,理直气壮。而思特里克兰德却平静的说出这一句。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或者我们根本不愿承认,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是否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不理会,我们就会讨厌他。所以当你沉默以对的时候,那些说不喜欢冷暴力而同你不停争吵的人,真的是因为TA嘴上说的越在乎才越生气吗?

说到这,我停更这么久也多少与此有关。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的听取着他人的意见,你年纪不小了,你该成家了,你该好好规划人生,你该有个普通女生该有的样子,你也没有那么优秀。于是我照着他们的说法不断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学会如何说活,如何闭嘴,写文章也都是想着怎么迎合大众的胃口,怎么写一些老少皆宜的“干货”,然后我什么都没写出来,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谁。思特里克兰德对世俗的冷静处理态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实写写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复杂,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评头品足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除非是我自己给了他可以影响的机会。抑郁的人大多是因为想不开这一点吧。

所以,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不做就会死的事情的我们,如何饶有兴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推荐第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谁不曾有过梦想,梦想就如空气,没有它,生活也会嚼之如蜡,失去光彩。但可曾想过,如果你处于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头现实却在向你招手,此时,面对理想,你敢不顾一切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想等同于幻想,因为有现实因素的束缚,理想也变得苍白无力,也总会有人在你耳边说,醒醒吧!别再做梦了。当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力作《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这也更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发皎洁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现实。我们或许可以仰望月亮,感叹它的魅力而忽视脚下的六便士,但我们却不能放弃六便士的生活而选择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时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张“高级白领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街上卖煎饼果子”的图片新闻,虽然最后记者还原了事实真相,证实主人翁只是闹着玩,随手发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都羡慕其有如此的勇气,也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烦。

或许“自由自在地卖煎饼果子”是每个忙碌白领的梦想,说来却好笑,这梦想如此小,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我们却连实现这一个小小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房贷没还,生活还得继续,高工资不能放弃。

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那股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艳羡。我也常常思考,为何理想总与现实对立?为何现实总是会束缚理想的翅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找一个现实的理想,或者说找一个现实的目标,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时生发的无线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就如爱情与面包,或许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是,我还是很羡慕,那种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样的勇气是我没有的,却始终找寻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故事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马蜂并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试想你的一个朋友,有份还不错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虽谈不上无忧无虑,但也过得充实。平日里他处事低调,话也不多,以至于大多时候你都想不起这样一个人。偶尔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你想起他,随手也点了个赞。似乎我们都有不少这样的朋友,然而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朋友突然离家出走吗?再听到他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巴黎学画画,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成为一名画家。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不同以往,这并不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经历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

他的梦想道路注定异于常人,因为他是天才。一半冷酷,一半热情。他毫无顾虑的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给太太一封信,我不回来了。没有原因,没有歉意,到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后来的故事他对待生活、周遭同样的冷酷,甚至到了极致。他自私、他目无他人,拒绝任何世俗,所以他也无所顾及。但他同样也是无辜的,因为他的眼中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像是在追求梦想,更像是追逐自己的厄运。然而他有多冷酷,就有多热情,画画像是唤起了他的灵魂,生命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面对生活的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他没有犹豫过,只凭极致的热情驱使前进。不为出名,不为认可,在生命的最后画出一幅伊甸园式的伟大杰作,却被要求在他死后付之一炬。

他是天才,不疯不成魔。历史的长河需要天才,但更多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的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压力,小到柴米油盐。理想和现实像是一对冤家,每当我们怀揣梦想赶在路上,总是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然而他们也并非非黑即白。月亮与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一半坚守,一半妥协。当梦想照进现实,请保护他。

有人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欲望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欲望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迄今为止,《月亮和六便士》仍是我最喜爱的小说,喜爱毛姆作为一个敏锐的洞察者对人性的理解,喜爱书中思特里克兰德追逐梦想与噩运,却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的姿态。毛姆洞察出梦想的贬值,世俗的污浊,月亮高悬于空,便士乃生活必须,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赢家,却也分外赞赏脚踩便士意欲奔赴蟾宫的dreamer。我们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一些选择,却也要守住一颗赤子之心。

思特里克兰德,性别男,中年,职业股票交易员,生活单调,朝九晚五。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扔进人海都难以被揪出的,再再普通不过的人,在自己40岁这一年离家出走了吗?思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去巴黎当一个画家。离家时,他只写了一张纸条提醒家人晚饭准备好了,然后他只带了100元钱,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画画。

这种桥段不是应该出现在英俊帅气的20岁小伙身上吗?然后他勇敢追寻梦想,最终美梦成真,爱情事业双丰收,如同当今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学书籍,读罢便让人热血沸腾。但毛姆却没描写这样的一个人物。毛姆笔下,40岁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已过了冲动的年纪,别人都在追寻稳定,他却在追逐噩运。正如作家刘瑜所说:“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在他眼中,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飞,舍弃一切欲望,追上自己的梦想——画出一幅好画。他在巴黎贫困交加,身患重病,险些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为一名码头工人。几年后,他自我放逐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双目失明,身患马蜂并,最终还把自己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付之一炬。就是这样疯狂的一个人,看穿城市,看穿欲望,看穿阶级观念,看穿命运,最终掐住梦想的火苗,放了一场盛大的烟火。

毫无疑问,毛姆是极力赞美这个人物的,但他又充分暴露出这个人物的自私之处,达到极端。书中的“我”问思特里克兰德,“难道你不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你不想要爱情吗?”他回答道:“我对他们没有特殊的感情,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对他而言,画画是一日三餐,是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扰,所以他一层层剥下父亲,丈夫,职员等等身份的外衣,剥下这些束缚,像一个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边的浮木,他就抓着绘画,无论如何不肯放手。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一个圆形人物,自私、毫无责任感,却执着于梦想,并且勇敢无比。毛姆有千万种方式去赞美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而付出的人,却选择了这样一种对比鲜明的,极端的方式。可能他已然预见到,今天的许多人已然折服于身份、年龄、欲念,被梦想的锋利妖冶刺伤,成功的判断划向名利,梦想的价值得到质疑,稳定、舒适成为公众的诉求,人们沉醉便士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少有人能看到月亮。所以他用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警示众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须,但人总要抬头看看月亮。

不知其他人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我读到他时,是骇然且敬畏。随着文章的进程,羞愧一点点将我吞噬,在结尾,思特里克兰德将自己创世纪的著作付之一炬时达到极点。我仿佛看到了火光中,高大的双目失明的他是怎样将一切名利权情踩在脚下,踩着无数无数人伸向名利的手,踩着噩运这匹野马,全然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我感觉到在他面前,自己在懦弱地奔逃,逃向一个尽可能让自己舒适的港湾,即别人口中的稳定生活。因为我深刻地知道要多用力才能抓住梦想的衣角,或者说,抓住它不是最难的,一直抓住它才是困难的。正如毛姆自己所说:“只有诗人同圣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毛姆在这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体味到一个大作家,因为看清人性而表现出的宽容。文中出现另两个次要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年轻医生阿伯拉罕放弃了医生岗位,在毕业旅行中偶遇一个希腊周围的小岛,他感觉自己就是为这个地方而生,便在那儿度过了一生。而另一个顶替他上岗的“幸运者”却因此平步青云,成为了一位爵士,地位崇高,生活安逸。爵士对阿伯拉罕的选择嗤之以鼻。文中的“我”作了如此评价:“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毛姆就这样淡淡地用一个“选择”的概念带过了这两个人物。的确,一个人生存的方式、梦想、价值观,哪一样不是自己的选择?爵士也好,在荒岛度过余生也罢,也许二者都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最有价值的活法,但从生活意义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完整个体的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只要不危害他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因此,宽容的毛姆又给我以这样的安慰,也许我无法抛弃手中的便士,单纯地仰望月亮,但这是一个人的选择,因为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有妖冶的梦想,还有责任,以及生活本身。生活本身便要求我们关心柴米油盐,寻得一处心安,享受天伦之乐。但月亮总是要有的,没有月亮的人会沦于便士的铜臭,而放弃便士的勇士也有可能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与自己的噩运偕行。我无比敬畏那样的人,却依然选择好好生活。

这是我的选择,想必有同学完全崇拜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也有人批判他的自私无情,正如老师品读其他作品时所说的那样,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推荐第4篇:《月亮与六便士》感想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一些想法

摘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想,现实与梦想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回避的问题了。太多的时候,我们被迫去做一些违心的事,不得不生活在条条框框中,一如那遍地的六便士,总是最难以绕开的。

关键词:六便士 月亮 安定 变革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最早知道《月亮与六便士》便是因为这么一句所谓“名言”的句子,乍读下总觉得因过于平实且缺乏亮点,给人一种淡淡道来而不夹杂任何私情的距离感。不过当再读时,却又似于索然平淡中拾到了些什么,就像是流沙滑落指尖时骤然发现的于一片暗黄中的一抹亮色。待回过神时,却已消失无踪。正是在这种似乎丢失错过了些什么的心理下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也由此开始阅读毛姆。

小说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绝情而又执着的银行家在人生过半时毅然决定开始作画的故事。主人公查尔斯本过着一种舒适而稳定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抛家弃子,只身前往巴黎开始画画。“我必须画画,正如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查尔斯如是答道当被问及选择画画的原因时。这似乎是一件令人很难理解的事,在多数人眼里,似乎循规蹈矩的继续过着他的银行家生活才是正道,以一种平稳而乏味的状态过完他的余生才是他应该有的宿命。然而对于查尔斯来说,继续过他的银行家生活,只会让他觉得宛如溺水一般。他的周围,似乎总有无形的水流隐隐流过,在方方面面束缚着他,压迫着他,让他难以呼吸。而他的心中,又总有一团火焰在暗暗燃烧,总让他有一种仿佛热锅上蚂蚁的焦躁感,他渴望变革,他不耐眼前的苟且,渴望去追求诗和远方。

在巴黎,查尔斯开始他的作画生活,他几乎完全变了,除了画和必要的生理所需,他丧失了所有情感,冷漠的就像一头动物。他几乎抛弃了一切物质追求,把生活简化到最极致,除了画与性,别无他求。在这种程度上,他几乎达到了梭罗笔下“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境界。在他接受斯特罗夫不断帮助的情况下,他仍然接受了斯特罗夫太太的爱,甚至直接霸占了斯特罗夫的画廊,同斯特罗夫太太过起了二人世界。在正常的伦理道德的体系下,这又是一件丧尽天良的事,典型的白眼狼行径。然而在查尔斯看来,这也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斯特罗夫太太对他有意思,他接受就是了,这既满足了他对性的需求,同时,有了女人的照顾,也便利了他的日常起居,让他能更从容的作画。至于斯特罗夫,他不过是一个自愿牺牲的无关紧要的人物罢了,而他对自己的帮助,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那都是他心甘情愿的,与自己何干?在我看来,查尔斯的内心最深处就是一个无情的人,他就像是无尽虚空中一颗若隐若现的星,冰冷而恒定,与周遭的环境无一丝联系。在查尔斯走上画画这条路时,他便撕下了自己从前的虚伪面具,释放出了内心深处的本我。从此,他就开始自我的活着,再不用顾及任何人,只要自己还存在着,自己还能画画,那么别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也就都变得可有可无了。最终,罗特罗夫太太因查尔斯而自杀了,万念俱灰的斯特罗夫也黯然回去了荷兰老家,再无心留恋巴黎这个伤心地。而查尔斯,虽然也离开了巴黎,却依旧我行我素,斯特罗夫太太的死对他也没造成丝毫影响。

查尔斯与世俗的英国社会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在那套体系下,查尔斯永远是一个怪物,他的冷酷无情总遭人诟病。只有当查尔斯来到塔希提,这座远离世俗的小岛时,他的“奇怪”才不再显的那么奇怪。 “它是一个高耸海面的绿葱葱的岛屿,暗绿色的深褶使你猜到那是一条条寂静的峡谷。这些幽深的沟壑有一种神秘气氛,凄冷的溪流在它深处琤琤鸣溅,你会感到,在这些浓荫郁郁的地方,远自太古以来生活就一直按照古老的习俗绵绵不息地延续到现在。”这就是一座原始的小岛,没有任何的世俗气息。岛上的人们自在原始地生活着,也就没有人觉得查尔斯怪异了。塔希提有着一种净化之美,是有容乃大的风骨,他不会理会你从前的身份背景或是做任何事,它只把握你的现在与未来。所以当一个地方不在乎你的过去之时,这便是新生之地。一如毛姆所说,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可以找到我所要的东西了。塔希提自然原始的生活环境,是对人精神的一次洗礼,在旷古的寂静中,人开始审视自我,从而去其铅华,找到自己心灵中的皈依之所。所以查尔斯在这里度过了最安逸的三年生活,他同一个土著姑娘为伴,生了三个孩子,在世外桃源里走完了生命的旅程。临终前,查尔斯因麻风病双目失明,但他却依然在墙壁上作出了一副惊世巨作,代表了他40岁开始画画的最巅峰之作。然而也正是查尔斯,他让妻子在他死后将这幅画一把火全烧了。我觉得这也是查尔斯这个人物最好的结局了,他作画本不图名利,他完全是接受了自己内心的指引而作画,所以即使是一副巨作,既然被画出来了,既然已经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了,也就没有必要留存下去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拜金世俗的巴黎社会,查尔斯似乎会显得格格不入,但他又何尝不是无尽淤泥中的一股清流呢?他自在的活着,为心中的追求而活,我们又怎么能说这真的就是一个绝情绝义的人呢。至少,他活得纯粹,没有复杂的心机,与他相处,就像是对着一个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毫不拐弯抹角;喜欢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用藏着掖着。

对于这本书而言,似乎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想,现实与梦想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回避的问题了。太多的时候,我们被迫去做一些违心的事,不得不生活在条条框框中,一如那遍地的六便士,总是最难以绕开的。而真正想要如查尔斯一般只顾空中高悬的明月,却也不太可能。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说的,谁又能真正做到自由呢?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似乎渐渐明白我当初拾得的,正是我自身身体中对于狂放不羁旅途的渴望,我向往着这么一抹耀眼的亮色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月亮与六便士》《逍遥游》

推荐第5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自杀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麻风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

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

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自杀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极受欢迎,但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受评论家的喜欢,就好像伟大就不能畅销一样,而毛姆卖书的钱可以在法国买别墅并住到纳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说他是二流作家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谦虚了,他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说是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推荐第6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不久前便拜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梦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态度。也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梦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后盛名,把视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结发妻子与一对儿女身上。她们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要关心斯特里克兰德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为他的盛名,极力标榜曾经的关系,假装付出和理解。如果没有盛名,他们是否还愿意提起这个曾经丢弃她们的人?如果没有原谅,何必假装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现实对比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思至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文中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都能泰然处之,这也许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领着纯粹的灵魂一路前行。

梦想人人有,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容易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别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垒里……也许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与自己决裂,但生活给予的馈赠本就是独一无二。做自己想做的,内心真实快乐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独,看上去很近却那么远,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书里我最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题记

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我合上书,眼前浮现出一副景象:“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灰蒙蒙的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下白沫飞溅,他凝望着再也不能相见的法国海岸渐渐淡出视线,他的风度堪称豪迈,他的灵魂堪称无畏。”

《月亮与六便士》是作者毛姆在游经塔西提岛回到欧洲后,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写成的。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角度来写,书中情节不乏虚拟编造,但却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

本书的主人公斯朱兰,在安享天命的年纪,放弃美满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证券经纪人工作,选择了一条艰辛却瑰丽壮阔的画家道路。

这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这是来自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勇气,为了追寻广阔宇宙里的明月,放弃唾手可得的物质世界,甘愿牺牲自己。

在忙碌如蝼蚁的众生眼里,在为了饱腹之欲遵守公序良俗的世人眼里,斯朱兰无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破坏分子。没错,大多数人通常无法摆脱道德良知的枷锁,但却在某些语言或举动中流露出他们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就像斯朱兰太太在失去丈夫后拜托“我”挽回斯朱兰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模样,“不知是因为依然爱他,还是怕人蜚短流长:在她破碎的心里,爱情遭践踏的痛苦似乎掺杂着年轻的我极为不耻的虚荣受挫之伤。”

就像斯朱兰太太对于“我”的帮助扶持,“我”在察觉到斯朱兰太太过分热情的同时,也承认被帮助是一件乐事,但“同情心是一种奇妙力量,屡遭某些人有意的滥用:为施展巧术,他们恶虎般扑向遭难的朋友,饥渴之状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关怀像井喷般汹涌,有时奔放得简直令蒙难者发窘。”在弱小无助的人面前,张牙舞爪地展现聪明才干不过是为了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罢了;就像玫瑰小姐在得知斯朱兰抛家弃子之后,她向“我”透露口风时,“不仅是脸,整个身体都透着兴奋。”,并且“她跟小说家似的,只给我透露一点口风,非说约了牙医,神气十足地走了。”大概在玫瑰小姐心里,这件事不仅仅是可供消遣的谈资,更是让斯朱兰太太颜面尽失:往日充满圣母光环的女主人跌落神坛,沦为被丈夫抛弃的一无所有的老女人。这终于让玫瑰小姐的嫉妒心理稍微获得一点平衡感,颇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作者对斯朱兰太太社交圈里各色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充满了对斯朱兰毫不掩饰自己脱离公序良俗,任心中猛兽肆意妄为的怜悯。“我不信他会给爱情弄得神魂颠倒,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的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望,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拔除,哪怕惨痛不堪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在毛姆笔下,斯朱兰充满了天才的光辉,他无畏饥寒交迫,为了心中月亮,他可以在巴黎的破旧旅馆里过活,穿一件破旧的福克衫:他可以在马赛的繁忙街头颠沛流离,与凶猛强壮的硬汉打架:他可以在大溪地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忍受疾病的折磨,坚持不下山。

毛姆允许斯朱兰像孩子般幼稚,不谙世事任性妄为。在毛姆眼里,这些在社交场合佯装高贵,心里却并存着狭隘与慷慨,恶毒和善良的芸芸众生,还不如斯朱兰。优雅矜持的幕布下隐藏着邪恶放荡的戏码,而肮脏无耻的泥土中却孕育着坚忍不拔超越神迹的创造力,前者让人眉头一皱,后者却让人回味无穷。况且斯朱兰所创造的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美怎么可能像石头那样丢在沙滩上,给漫不经心的路人顺手拾捡?”

而书中安德鲁夫妇对斯朱兰背弃家庭,追寻自我的嫌恶和谩骂,也就证明了毛姆所说“良心是潜入自我堡垒最深处的密探,人类太渴望同类的认可,太恐惧同类的谴责。”对从众心理的讽刺——“它是把个人捆绑于整体的强韧纽带,逼你把社会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常人哄自己吃这一套,卑躬屈膝沦为奴隶,自以为登上荣耀之椅。他为自己良心大好而骄傲,对不服规矩者怎么骂都嫌不够狠。”

不得不说斯朱兰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跳出的钉子,是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里一个蹩脚的音符。但斯朱兰所创造的唯美画卷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坦荡赤裸的自私行为却是纯粹的。

如果说斯朱兰所追求的是美,那么毛姆笔下另一个人物“亚拉伯罕”追求的则是真理。

亚拉伯罕在因为他辞职让位却名利双收的同事埃里克卡麦眼里,简直是一个大傻瓜——“有脑子没个性”。本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外科手术天才亚拉伯罕,却辞掉人人垂涎的职位,来到公立医疗机构做医生。他可以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只因内心在亚力山卓港码头的甲板上发生的奇异变化,于是拎包上岸,开始风餐露宿的旅程,这是那些沉浸在名利场里的埃里克卡麦们无法体会到的快乐和自由。

当看到“做你想做的,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求得内心安宁,就是糟蹋自己的人生?成为年入过万的知名外科医生,娶个美娇娘就是成功?”我不由得想到自己,虽然我有一份在银行的体面工作,但我还是毅然辞去。为此我背负手头拮据的窘迫,背负朋友离我而去的孤独,背负家人的责骂。在旁人眼里的我,正如文中卡麦所说:“把自己的人生糟蹋成那样,也太不像话了。”

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但我依然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哪怕只是为了自由,为了创作的梦想。而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为了维持周遭的人际关系,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好感,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青春才是最可怜的失败。

斯朱兰和亚拉伯罕的冒险人生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则给了斯朱兰第二次生命,那就是同为画家的德克司卓夫。这是一位和冷漠无情的斯朱兰截然相反的人。德克为人善良,对爱人朋友情深义重,却天赋平平,与斯朱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毛姆笔下,可怜执拗的德克和斯朱兰几乎占据一样的分量,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赤诚的品质。斯朱兰赤诚地追求美,而德克赤诚地追求温暖和爱意。

没有了德克,很难有日后登上绘画创作巅峰的斯朱兰。德克不仅是一个男人,更像是一位母亲,他救活了濒临死亡的斯朱兰,向不爱自己的女人苦苦哀求,容忍多数男人不能容忍的出轨行径——自己的妻子和曾经帮助过的男人,甚至要和给自己难堪的落难者同住。

德克给予斯朱兰物质上的帮助,在精神上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他,从这点来说,德克也是美的忠诚教徒。在面对斯朱兰给妻子布兰琪描绘的人体画像时,德克“不太清楚我是怎么了。本想在画上捅个大窟窿,抬起胳膊浑身力气都使上去,却忽然看清了。那是件艺术品,我不能动它,我怕。”

在德克身上,斯朱兰的人性丑陋一面显露无疑,这大概也是毛姆唯一愿意让自己把斯朱兰拉下神坛的人物。

德克散发出一种人性之美,他对柔情和爱意有赤诚的渴望,这使他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着魔一般地坚持,就如斯朱兰对艺术的忘我牺牲。

在这深沉的夜色里,月亮在照亮人们回家的道路,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六便士,抬头看一看月亮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小说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巴黎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噩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他的头脑里只惦记一件事,仿佛生来就是为这件事而来。他为了能做到渴望的这件事,可以抛弃一切,完全出自内在的激情和热情,有种“时不我待”的契机,如若不去做这事就会感到时时不安与惶恐,完全没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说,他的整个身心全都被这件事给拽住了,就像他给自己挖了一个洞,有东西拉着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说他“六亲不认”、“太自私了”,但他确实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厌倦自己的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当别人问他是否会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过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活着只为追求真理,而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认可并喜欢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也许某时像有人指引一般,让你靠近,明白自己来到这世上真正的意义。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相对而言书中真正聪明的倒是二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开创性的绘画才能,便专心画画糊口。他有自己的画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完全明白创作的痛苦,“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当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的破坏力,但这只是情节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虽然艺术才能极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画些庸俗的题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画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即使这种艺术之美还未能被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接受。出于对美本能的向往,他无私地资助思,帮助他。他虽然是个平庸的画家,但是在为人上却有伟大之处。他自己无法创造美,但是他那种欣赏美的才能以及对人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这是普通人而能伟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欢他,因为我觉得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赋,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施特略夫曾说过的一段话:“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毛姆让施特略夫这样一个毫无才能的画家来讲这句话,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气去感受体会想象那些天才所经历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这两种人生,一个是伟大的不幸,另一个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却在选择的同时又都对遥远的伟大趋之若鹜,不断幻想非凡的莅临。但要知道,“伟大”实在是一条灵魂的不归路。如果狠不下心来伤人伤己,那还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为理解了美,意识到了天才的可贵,也不得不忍受无穷的屈辱与折磨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到最后,真正的理想与结果根本无关,就好象斯特里克兰德必须画画,哪怕失明;而他画画这件事却与画根本无关。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推荐第7篇:月亮与六便士演讲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月亮与六便士》

在演讲的开头不得不一提一下这部小说的作者——萨默塞特·毛姆,伟大的英国作家,其作品往往冷静客观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苦与恶、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时常带着冷峻的现实主义与批判主义。而其幽默讽刺的维多利亚式的笔触也同样令人着迷。《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他的代表长篇小说之一,完全呈现了上述的主题,更以其立意深远而博大,主题深刻而多元,对人性描写之复杂久传于世,近百年来,一直有大量忠实的拥趸。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本已有牢靠的职业、令人羡慕的家庭与优裕美满的生活,却迷恋上绘画艺术,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不仅没有人能够理解,也饱受亲友的社会道德的质疑。他在异国他乡受贫穷和饥饿的煎熬,且为了寻找自己表现艺术的形式,精神状态也令人堪忧。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最后选择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终于寻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的艺术氛围。他与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在随后的岁月里创作出许多杰出的作品。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他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展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在逝世之前,他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而在人物塑造上,斯特里克兰在言语上沉默寡言,属于拙于交际的哑牛形象,他说起话来总是半吞半吐欲言又止;或是短小零碎,简炼如电报。他的这种表现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语言的不信任感,在他眼里,由于丑陋不堪的现实生活的侵蚀,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己被打破,成了“干瘪的物质”。另一方面,他的行为也显示了他对暴露真实自我的恐惧和忧虑。每次涉及自我的主题,他或者闪烁其辞,岔开话题,借以掩饰真实的内心;或者装聋作哑,闭口不谈,陷入长时间的沉思默想之中,毫无交谈的热情和表露的欲望。这些特质为他后来远离社会,隐遁海岛的行为作了伏笔。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的出世怪才的半生,毛姆深入探讨了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解一解书名的意义。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也象征着离开伦敦的斯特里克兰甘之如饴的追求与自由;六便士这种小面额的硬币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也代表着一些人所引以为傲的豪奢。试想让你抛开一切顾虑,抛开一切束缚住你的条条框框,抛开生活行走在社会上的规定与准则,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尝试去抓住梦想这匹烈马,你会选择去做什么?其实,这与“梦想”这个词其实还是有差异的。你想去做的事,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你要做什么,而是源与内心的热爱,是可以为之抛下物质享受的。它也许也不是你理想着的优异成绩,不是你憧憬着的名牌大学。那些是社会、环境带给你的梦想与价值观。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一次真正选择自己梦想的机会,少数人即使有过这个念头,也被社会的千篇1律所禁锢,为现实中满地的“六便士”所倾倒。

那么,等到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是否会思考我们穷极一生,究竟是背负着的是什么。 我们出生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但不要忘了,我们生来便是一个个体。是社会用它强大的引力将我们吸纳,用规则与秩序削去我们的棱角,迫使我们在潜意识里,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成为了其一部分。但请不要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的梦想可以是抛开现实的。因为现实背后,总是社会带给我们的物质思想。所以100年前毛姆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也是将这个半真实半虚构的、与社会背道而驰的角色的经历写成文字,将那个孤独的、为艺术梦想而疯狂的艺术家形象植入当时 以及之后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的心中。他认为那些失去追求的人,丧失自我的人,用便士来形容他们的世界,最合适不过了。而作者也相信,在社会的束缚愈发时候,会有一些人,他们从街上低头捡拾便士的人群中抬起头来,抬头看看月亮,眼里映出月亮的清辉。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纵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

推荐第8篇:《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

毛姆描写出了人性,读完以后,令人深思,引起共鸣。

这是一本文学名著,内容是虚构的,作者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位传奇人物——思特里克兰德,早年是一位证券经纪人,在伦敦有美满的家庭,本可以安稳度过一生,却听从自己的内心,抛弃妻子和儿女,来到巴黎画画,后来又到处奔波,最后在一个美丽小岛上度完余生,娶了当地的土著女人结婚,又生了两个孩子,画了一幅旷世神作,在死之前,却要老婆在他死后烧掉。他的画后来都很值钱,在画界相当出名。

此书越读越精彩,妙在他用第三视角来写思特里克兰德,第一人称和思特里克兰德在伦敦和巴黎有接触,后来画家发生的事都是根据和画家接触的人口述来写的,给人感觉画家的人生是拼凑出来的,对画家的想法并没有描述,他只描述第一人称的所感所想,第一人称和思特里克兰德接触的人和事,所以作者描绘的是人性,这些人可能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些人和画家形成对比,我想不出搞艺术的脑瓜里想的是什么。他描写的很细腻,读完这本书合上时,内心平静中又泛着涟漪,遇到一些人和事时总能想到书中的情节和人物。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其说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不如说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精神生活,只是想要通过画笔来抒发出来,而物质并不重要。他后来穷困潦倒一生。生活的小岛很美,但生活环境恶劣,他根本不在乎,他需要一个女人为他料理一切,不烦他,让他安心画画,他老婆做到了。人是不是就应该这样追求?如果我想追求我想要的生活,是肯定能实现的,可能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在中国找不到,就去外国。但我总被各种杂事所羁绊,且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啥,所以现在贩卖焦虑的很多,因为有市场啊。

如果他的画后来不被大家所认可,又将如何?他的人生是不错的,这里用成功不合适,用完美不合适,用幸福也不合适,他可能并不幸福,也不成功,这些都是外界对画家的评价,他追求的是精神,当精神得到满足时,足矣,思特里克兰德对外界的评价也不在乎。他强上了把他救活的另一位画家的妻子,而那位妻子却不愿意再回到她丈夫身边,愿意跟在思特里克兰德身边,服侍他,照顾他,满足他的欲望和创作后,他把她抛弃了,她服药自杀,他却一点愧疚没有,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感觉很神奇,写的却合情合理。

我们总是被环境、文化所束缚而不自知,比如男生留短发,女生穿裙子。古代男人可能留长发的。我们在社会上要注意方方面面,无形中画好的规矩必须遵守,人活着累,羡慕活的洒脱的人,接受身边的一切吧,虽不能像画家那样一生追求,但可以尝试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那也蛮有意思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

1915年,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出版后,一位评论家评价书里的主人公: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决定以《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部小说的名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句话出自刘瑜的文章《另一种高度》,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人以为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这一点我也是读完全文后才知道的。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过四十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抛妻弃子前往巴黎绘画。在巴黎还拆散了一位朋友的家庭,朋友的妻子也因情自杀。而后思特里克兰德辗转流浪到一个位于太平洋的小岛塔希提,期间思特里克兰德同当地土著爱塔结婚生子,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患上麻风,在房子四壁完成了自己最完美的作品,眼睛已经失明的思特里克兰德又让妻子在自己死后将房子烧毁。书中有大量深刻的句子透过人物的口表达毛姆的思考,同时也塑造着人物本身。短短的概括又怎能了解人物呢,我摘录了两段让我笑到抽筋的片段。巧合的是皆是粗鄙之语,我只是认为它使得人物鲜活的出现在眼前,让你更能了解到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片段一:思特里克兰德邀请毛姆到他住的地方看他的画。

“你最好站在这儿,”他指着一块地方说,他可能认为在他把画拿给我看的时候,这是一个最适合观赏的角度。

“我想你不愿意我说话吧,”我说。

“这还用问,我要你闭住你的嘴巴。”

片段二:尼柯尔斯船长向毛姆讲述他是如何结识思特里克兰德

他在广场上又看见了思特里克兰德,思特里克兰德正靠在一座石雕像的底座打盹。他踢了思特里克兰德一脚,把他从梦中踢醒。

“来跟我吃早饭去,朋友。”他说。

“去你XX。”思特里克兰德说。

我一听就是我那位老朋友的语气,这时我决定把尼柯尔斯船长看作是一位可以信任的证人了。

“一个子儿也没有了吧?”船长又问。

“滚你的蛋。”思特里克兰德说。

“跟我来,我给你弄顿早饭吃。”

犹豫了一会儿,思特里克兰德从地上爬起来,两个人向一处施舍面包的救济所走去。

思特里克兰德也没逃过真香定律,他也讨厌别人对自己的画指手画脚。远离文明社会,回归与他精神相容的地方。他在塔希提岛上的妻子爱塔,这个女人实在太爱他了,她或许根本不懂绘画,在思特里克兰德患病准备离她而去的时候,她说他要是离开,她就吊死在房后的树上。她说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到哪儿去我也到哪儿去。她并没有用妻子丈夫这样的称谓。我感受到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是最原始的表达。越是真挚的情感表达起来就越简单,她的话只是在述说一个事实,包括自杀这样的事。记不住长串的名字,爱塔再长一点我想还是能够记住的。

“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月亮与六便士》

一直没明白这句话,直到写爱塔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理解。相信我,很多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喜欢书中那个叫阿伯拉罕年轻人的故事,他拥有别人眼中羡慕的一切,在他去地中海度假的时候,他一心想回到伦敦去,一天早晨,他乘的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从甲板上看着这座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码头上的人群。他看着穿着褴褛衣服的当地人,苏丹来的黑人,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成群结队、吵吵嚷嚷,土耳其人戴着平顶无檐的小帽,他看着阳光和碧蓝的天空,就在这个时候仿佛得到什么启示,他当即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了。二十四小时后,他已经带着自己的行李上岸了。(细节描写均出自书中)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是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位爵士争辩呢?——《月亮与六便士》

阿伯拉罕后面只是拿着维持生活的薪资,整个人也变了个模样,可他却一点也不后悔。普世的价值观与独立个体的追求充满了矛盾,今天依然如此。“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样的说法使得六便士和月亮自然对立起来,这不应该是它们本来的模样。世俗的偏见只分成功失败,追求精神的安宁为世俗所不容,那不是文明社会,我相信一个更加包容的文明社会终将到来,我们仍在等待神启,在荆棘的路上。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

不久前便拜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梦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态度。也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梦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后盛名,把视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结发妻子与一对儿女身上。她们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要关心斯特里克兰德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为他的.盛名,极力标榜曾经的关系,假装付出和理解。如果没有盛名,他们是否还愿意提起这个曾经丢弃她们的人?如果没有原谅,何必假装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现实对比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思至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文中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都能泰然处之,这也许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领着纯粹的灵魂一路前行。

梦想人人有,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容易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别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垒里……也许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与自己决裂,但生活给予的馈赠本就是独一无二。做自己想做的,内心真实快乐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独,看上去很近却那么远,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5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

——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书里我最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题记

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我合上书,眼前浮现出一副景象:“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灰蒙蒙的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下白沫飞溅,他凝望着再也不能相见的法国海岸渐渐淡出视线,他的风度堪称豪迈,他的灵魂堪称无畏。”

《月亮与六便士》是作者毛姆在游经塔西提岛回到欧洲后,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写成的。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角度来写,书中情节不乏虚拟编造,但却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

本书的主人公斯朱兰,在安享天命的年纪,放弃美满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证券经纪人工作,选择了一条艰辛却瑰丽壮阔的画家道路。

这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这是来自真正艺术家才具有的勇气,为了追寻广阔宇宙里的明月,放弃唾手可得的物质世界,甘愿牺牲自己。

在忙碌如蝼蚁的众生眼里,在为了饱腹之欲遵守公序良俗的世人眼里,斯朱兰无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破坏分子。没错,大多数人通常无法摆脱道德良知的枷锁,但却在某些语言或举动中流露出他们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就像斯朱兰太太在失去丈夫后拜托“我”挽回斯朱兰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模样,“不知是因为依然爱他,还是怕人蜚短流长:在她破碎的心里,爱情遭践踏的痛苦似乎掺杂着年轻的我极为不耻的虚荣受挫之伤。”

就像斯朱兰太太对于“我”的帮助扶持,“我”在察觉到斯朱兰太太过分热情的同时,也承认被帮助是一件乐事,但“同情心是一种奇妙力量,屡遭某些人有意的滥用:为施展巧术,他们恶虎般扑向遭难的朋友,饥渴之状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关怀像井喷般汹涌,有时奔放得简直令蒙难者发窘。”在弱小无助的人面前,张牙舞爪地展现聪明才干不过是为了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罢了;就像玫瑰小姐在得知斯朱兰抛家弃子之后,她向“我”透露口风时,“不仅是脸,整个身体都透着兴奋。”,并且“她跟小说家似的,只给我透露一点口风,非说约了牙医,神气十足地走了。”大概在玫瑰小姐心里,这件事不仅仅是可供消遣的谈资,更是让斯朱兰太太颜面尽失:往日充满圣母光环的女主人跌落神坛,沦为被丈夫抛弃的一无所有的老女人。这终于让玫瑰小姐的嫉妒心理稍微获得一点平衡感,颇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作者对斯朱兰太太社交圈里各色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充满了对斯朱兰毫不掩饰自己脱离公序良俗,任心中猛兽肆意妄为的怜悯。“我不信他会给爱情弄得神魂颠倒,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的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望,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拔除,哪怕惨痛不堪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在毛姆笔下,斯朱兰充满了天才的光辉,他无畏饥寒交迫,为了心中月亮,他可以在巴黎的破旧旅馆里过活,穿一件破旧的福克衫:他可以在马赛的繁忙街头颠沛流离,与凶猛强壮的硬汉打架:他可以在大溪地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忍受疾病的折磨,坚持不下山。

毛姆允许斯朱兰像孩子般幼稚,不谙世事任性妄为。在毛姆眼里,这些在社交场合佯装高贵,心里却并存着狭隘与慷慨,恶毒和善良的芸芸众生,还不如斯朱兰。优雅矜持的幕布下隐藏着邪恶放荡的戏码,而肮脏无耻的泥土中却孕育着坚忍不拔超越神迹的创造力,前者让人眉头一皱,后者却让人回味无穷。况且斯朱兰所创造的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美怎么可能像石头那样丢在沙滩上,给漫不经心的路人顺手拾捡?”

而书中安德鲁夫妇对斯朱兰背弃家庭,追寻自我的嫌恶和谩骂,也就证明了毛姆所说“良心是潜入自我堡垒最深处的密探,人类太渴望同类的认可,太恐惧同类的谴责。”对从众心理的讽刺——“它是把个人捆绑于整体的强韧纽带,逼你把社会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常人哄自己吃这一套,卑躬屈膝沦为奴隶,自以为登上荣耀之椅。他为自己良心大好而骄傲,对不服规矩者怎么骂都嫌不够狠。”

不得不说斯朱兰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跳出的钉子,是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里一个蹩脚的音符。但斯朱兰所创造的唯美画卷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坦荡赤裸的自私行为却是纯粹的。

如果说斯朱兰所追求的是美,那么毛姆笔下另一个人物“亚拉伯罕”追求的则是真理。

亚拉伯罕在因为他辞职让位却名利双收的同事埃里克卡麦眼里,简直是一个大傻瓜——“有脑子没个性”。本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外科手术天才亚拉伯罕,却辞掉人人垂涎的职位,来到公立医疗机构做医生。他可以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只因内心在亚力山卓港码头的甲板上发生的奇异变化,于是拎包上岸,开始风餐露宿的旅程,这是那些沉浸在名利场里的埃里克卡麦们无法体会到的快乐和自由。

当看到“做你想做的,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求得内心安宁,就是糟蹋自己的人生?成为年入过万的知名外科医生,娶个美娇娘就是成功?”我不由得想到自己,虽然我有一份在银行的体面工作,但我还是毅然辞去。为此我背负手头拮据的窘迫,背负朋友离我而去的孤独,背负家人的责骂。在旁人眼里的我,正如文中卡麦所说:“把自己的人生糟蹋成那样,也太不像话了。”

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但我依然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哪怕只是为了自由,为了创作的梦想。而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为了维持周遭的人际关系,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好感,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青春才是最可怜的失败。

斯朱兰和亚拉伯罕的冒险人生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则给了斯朱兰第二次生命,那就是同为画家的德克司卓夫。这是一位和冷漠无情的斯朱兰截然相反的人。德克为人善良,对爱人朋友情深义重,却天赋平平,与斯朱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毛姆笔下,可怜执拗的德克和斯朱兰几乎占据一样的分量,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赤诚的品质。斯朱兰赤诚地追求美,而德克赤诚地追求温暖和爱意。

没有了德克,很难有日后登上绘画创作巅峰的斯朱兰。德克不仅是一个男人,更像是一位母亲,他救活了濒临死亡的斯朱兰,向不爱自己的女人苦苦哀求,容忍多数男人不能容忍的出轨行径——自己的妻子和曾经帮助过的男人,甚至要和给自己难堪的落难者同住。

德克给予斯朱兰物质上的帮助,在精神上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他,从这点来说,德克也是美的忠诚教徒。在面对斯朱兰给妻子布兰琪描绘的人体画像时,德克“不太清楚我是怎么了。本想在画上捅个大窟窿,抬起胳膊浑身力气都使上去,却忽然看清了。那是件艺术品,我不能动它,我怕。”

在德克身上,斯朱兰的人性丑陋一面显露无疑,这大概也是毛姆唯一愿意让自己把斯朱兰拉下神坛的人物。

德克散发出一种人性之美,他对柔情和爱意有赤诚的渴望,这使他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着魔一般地坚持,就如斯朱兰对艺术的忘我牺牲。

在这深沉的夜色里,月亮在照亮人们回家的道路,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六便士,抬头看一看月亮呢?

推荐第9篇: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刘瑜曾如此评价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以高更为原型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艺术,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用画笔绘画出光辉灿烂的生命。

有人嘲笑他的痴,但我却佩服那追月的勇气。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鲜有人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有追逐心灵的超远的勇气,那种追逐诗与远方的勇气。

诗与远方从来都不应该是我们为了眼前的苟且而该舍弃的。王尔德曾呐喊“我不想谋生,我想要生活。”故不论是在玫瑰庄园还是在阴暗监狱,他都不曾沉沦与苟且,他用那心底的美好写下一篇又一篇令人沉醉的故事,铸就了更深刻的灵魂。

亦如那埋头于黄金小巷22号的卡夫卡,其父亲是一名有名的商人,而卡夫卡却放弃了那可以给他带来优越生活的职业,以孤独作伴,以梦为马。《变形记》《城堡》……在这孕育而成,给孤独的送去慰藉。让人即使在物欲时代,也能在意这精神上的锤炼。

但让人为了诗和远方放弃眼前的苟且,又是多么的异想天开,是多么的不真实。可如果放不下,为什么不二者兼得,在这充满物欲的年代,“诗意地栖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某个秋日的雨后,王摩诘登高远望,浅吟此句,心境定是闲适幽静的,暂离了书案,尽管物质上并不富足,但他依然从空明的秋景中找到了精神的闲暇,得到灵魂的超脱。无独有偶,苏子被贬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他也未囚于这拮据生活,仍在明月夜里与友人漫步亭中,赏月弄影。由此可见,精神的闲适是不同于物质的闲适,当灵魂足够富足、丰厚,即使物质匮乏了,奔波于生活,人依旧可以觅得精神的栖息地。

荷尔德林的话仍然萦绕在我的耳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所谓 “诗意的栖居” 不就是享受精神之闲暇吗?

同样,“我就要走了,去往茵尼斯弗利岛,筑起泥巴房”,一座湖岛,一间泥房,九排豆垄,一个蜂巢,伴着云雀的拍翅声,叶芝于心中茵尼斯弗利岛获得了灵魂的滋养,享受着精神的闲暇。

当世人都汲汲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何不选择在心中建起这样一座岛,追寻宁静淡泊之境,并于其中体味闲暇之趣,走向生命的自由与舒展。

在物欲时代,诗意栖居。

推荐第10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材料)

起初,读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月亮仿佛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意境和远方,六便士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金钱以及每天的现实生活。未读这本书之前我想这本书大概是想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吧。

怀着好奇的心理,读完了这本书,结果和想象中的内容大相径庭。小说主人公克兰德是一个年近40岁的证券经纪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漂亮的妻子,两个健康的孩子。这在外人看来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但是克兰德却选择和妻子离婚,去追求似乎有些“不着边际”画画的梦想,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只身来到巴黎,面对贫穷、疾病、白眼、流离失所也在所不惜。在大家的质疑中,一位叫德克的荷兰人相信他会成为有名的画家,在克兰德生病的时候,德克把他弄回家,并让妻子布兰琪细心照顾,布兰琪被德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但最终又因查尔斯的冷漠自尽,最终克兰德伤害了德克和布兰琪。克兰德离开了巴黎,来到了塔西提岛,在爱塔的陪伴下,专注绘画,最终完成了绘画创作的梦想,爱塔按照他生前的要求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那些因赠送被遗留的作品在他离世后文明遐迩。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梦想,需要有一份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但是,我想在现实面前大多数人都不会像主人公克兰德那样选择,有些疯癫又有些冷漠。平淡的生活需要我们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有自己的追求,但也意味着责任和道义。那便是对家人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等等。我们的成功需要奋不顾身,但更需要底线和温度。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虽然不赞同,但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希望我们都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努力和坚持创造出精彩纷呈的生活。

第1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00字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意思:

通俗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出处: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释义 :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是在此世上遥不可及的形体,你可以赞美却无法亵玩它,代表了崇高。它们都是圆形的,闪闪发光,却被赋予了南辕北辙蕴意。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出身不凡,喜欢在自己的幽闺里设宴招待各式文人,以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姐夫是一位上校,丈夫本来也在银行工作,他们之间的相处互相敬爱,极少摩擦。

也就宛如大多数女性渴望的那样,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过上月亮般的生活,养尊处优,人人都可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每日只需流连在灯红酒绿的宴会上,思考自己是否是宴会的主角,能够再用文学的气质为自己添染上更高的光环。但是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常常隐匿着一股惊惧不安的势流。在不留神处往往让人万劫不复。脆弱得如履薄冰。

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但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灵魂早已被恶魔吞噬,所以他从来不屑于做讨好别人的事。 他很穷,穷得只能够住在一座破烂的小楼,多年没有粉刷过的,龌龌龊龊,连他穿的也没有一件东西不是肮脏、破烂的。很难想象,在不久之前,他曾经住在一栋别墅里消暑。

六便士般的生活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乱蓬蓬的胡须底下,他的头发也非常长;但是最令人吃惊的变化还是他的极度削瘦,穿的仍然是五年前作者所见到的那身衣服,只不过已经破破烂烂,油迹斑斑,而且穿在身上晃晃荡荡,仿佛原来是给别人做的似的。 虽然这种生活被许多人所不齿,也没有太多人记住他,只是在偶尔需要画人像的时候,让他接几个钱,但是他只是置身于这个社会于以外,没有人能够打探到他灵魂的行踪,而且他对于这个社会有机体的不屑一顾,多少给人一些虚幻的好奇。

施特略夫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并不代表他缺乏艺术的嗅觉,他一直敬重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天赋异禀,即便在所有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即便在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番冷嘲热讽下,他亦然如此。 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害病甚危,他二话不说,把先生接往自己家里,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全部撂下,整天服侍病人,大夫开了药,他总是连哄带骗地劝病人按时服用,尽管他的收入一向只够维持夫妻两人的生活,从来就不宽裕,现在他却大手大脚,购买时令已过、价钱昂贵的美味,想方设法叫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吃一点东西,与其说故纵欲擒,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傻子,习惯对别人好的傻子,总是把别人的事情揽成自己的事情,天底下有那么多舒心的工作,他偏不要,倒捡起了一个无心的怪物。施特略夫实在是个大好人,好到连自己的妻子也双手奉上,只是那个无心的怪物只是一个艺术的伟人,没有良心,没有灵魂。在事情发生以后,他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静观,不动声,不作为,一切皆认为是施特略夫咎由自取。

第1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

——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和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段话:“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感触颇多!

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对于故事中主人公抛弃妻子的行为,我没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宽容,但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却表示无限敬佩。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点,我想起中国第一位女舰长韦晓慧,35岁前她是华为企业的一名高管,有非常优秀业绩,拿着可观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羡慕的社会地位。35岁后,她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人。39岁时,更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我时常在想,当她抛弃原来优越生活,决定追寻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时,她的内心要经历多少次博弈,有多少个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后果。她所受到的挑战与压力并不比斯特里克兰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她过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气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宽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觉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业余爱好,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写作,做木工,剪纸,唱歌,或是游戏业余玩家,或是电影发烧友。曾几何时,这些业余爱好在我们还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时,是我们梦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过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却离梦想越来越远。当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与舒坦,我们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诉自己,要甘于现状,要把过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铁口,同一趟列车,同一个表情,同一种匆忙,我们生命就这样,被偷偷的撷取,静静的,甚至都忘记时间存在。皱纹悄悄爬到脸庞,我们从别人口中的孩子,变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们的生命,真实的来过人间,但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灿烂。我们还没有告诉世界,我来了!世界却让我离开了!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的心底产生了一丝勇气和希望。纵然,我们缺乏足够勇气做翻转,但至少在弯腰捡便士时,努力抬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第1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胖瓶子

想了

四、五个题目来总结这本书,但都被我删去,最后我还是用了最原始的题目来写我的读后感。我觉得没什么一句话可以总结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他是个狂妄、自大、狠心、冷血的男人,正是因为个性鲜明、独立,才会成就他,虽然他是在死后才出名的,但也阻挡不了他的才华。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他就是其中一个,结婚17年后的某一天,突然离开了他的妻子、孩子,跑到巴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妻子、他的同事、他的朋友都觉得是一个女人勾引了他,把他骗去巴黎,在物欲横流的伦敦,没有人相信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会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住在巴黎一个下流街道上的破烂旅馆里,画画。

当他的妻子派说客去看他,回来后把真实情况与妻子述说后,妻子放弃了争取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回归,他的妻子知道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不会回来了,她说“若是为了一个女人跑了,我愿意原谅他,但他是为了他的理想,那我放弃,同理想较量,那是自不量力”。

一直在说要有理想、有梦想,可我们做起来是多么地艰难,要顾虑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做一件事时,在没有成功前,总会被人们看成怪物。孤注一掷的行为,是要承载在多么巨大的勇气,才能走出这一步。

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好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待爱他的妻子,说抛弃就抛弃,对待他的儿女,说不理睬就不理睬,对待他的朋友,说有多龌龊就有多龌龊。但他只有在面对他理想的时候,才会双眼发光,思路泉涌,挥笔如麾。

在他生病期间的最后一年里,他因病双眼失明,他每天安详、恬静的坐在他最后的杰作前,用他那双枯萎的双眼去凝视,用他宁静致远的心去感受----他的壁画,他的伊甸园。对他这样一个天才,上帝给予他的却是这样一个结局,但他从不报怨命运对他的不公,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沮丧,要求他的情人在他死后,将他的旷世奇作,一起焚烧于他。

我无法理解艺术家的想法,但能够感受到对理想的那种坚韧不拔,五彩斑斓。或许天才的个性都是非常特别的。思特里克兰德先生,40岁才开始是寻觅画画的灵感,那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执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一些代价,千万不要说来不及,人生的路还很长,没有到弥留之际,都还有机会。

不要让年龄干扰你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并无对错,只有后悔与不后悔之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瓶颈期总会过去。倘若你顾虑太多,我不会说你不行动是因为你的责任心,我只会睥睨你一眼,送你两个字“懦弱”。

《去爱吧》

to love, like never been hurt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to dance,like no one appreciate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to sing, like no one listen to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to work, like no need of money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to life, like today is the end.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Alfred D’Souza艾佛列德·德索萨

第14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作者:金昌中支 王璐

对于我而言,小说的魅力不是多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将生活中会经历的矛盾铺开了给大家看,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将这些矛盾点不断推进,而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过有主人公的命运,也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矛盾中挣扎似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宿命,但是人不能为了逃避这个痛苦过程,而不去思考,因为我相信人需要的绝对不仅是幸福而麻木的一生。《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部讲述现实和理想矛盾的小说,它是2018年迄今为止kindle付费阅读量最多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对每一个年轻人而言,\"月亮与六便士\"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矛盾,大多数人希望在小说中获得共鸣或者找到答案,不过答案真的存在在书中吗?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逃脱出来,从一个证券商变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他最终因为麻风病死在了满墙都画了自己作品的房间里。如果道德家在场,绝对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批评一通主人公,其实就在小说中,思特里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批判咒骂,因为思特里为了追逐自己作画的梦想,不光抛弃了自己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且也抛弃了妻子和子女,之后还有很多情节,包括思特里的朋友把他从生死线上救回来,然而思特里和朋友的妻子出轨,并且最后跟朋友的妻子分手导致朋友的妻子自杀等。小说里面的人物经常会帮读者问思特里\"你难道不愧疚吗\",但是显然思特里根本不在乎这些,像小说里写道\"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情,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连根拔除,哪怕惨痛不堪献血淋漓也在所不惜。\"在追逐梦想到道路上,思特里绝对是个毫无保留的朝圣者,在达到目标之前,他可以放弃生命,不在乎道德约束,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或许读到这里,每一个读者都知道从这本书中不可能得到选\"月亮\"还是选\"六便士\"的答案,因为在思特里没有任何所谓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追逐理想的岁月中,不论是外人的非议咒骂,或是自身的疾病痛苦都没有让他想要放弃的想法,这本书只是让你更加清楚直接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矛盾,该如何作出选择,更重要的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做一个一无所有的朝圣者。

《月亮与六便士》正如它的题目一样主要是围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作为核心展开故事,但是除了主人公思特里这条故事主线之外,一些故事辅线同样值得深思。例如思特里的好朋友德克是一名只能画出庸作的画家,但是他却能看出思特里画作的不俗之处,或许艺术本身就是矛盾的事物,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但是很明显原始艺术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成为贵族就能学习来的,同样也不是穷人永远无法购买的奢侈品。还有例如医生放弃了深造名额,甘于在小岛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相比顶替了他的外科医生,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这里我想到常常有长辈跟我说某人明明一手的好牌最后打烂了,这个医生不就是长辈说的这种人,成功的单一定义或许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在生活中还是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吧。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辅线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每个人看的的感悟都不一样,需要每位读者自己去一一挖掘。就像开头所说,小说如何更好地把人生的矛盾展现给读者或许比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好的人生或许也不是追求华丽的偶像剧式的经历,如何能够在充满矛盾挣扎的一生中认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吧。

第15篇:专题《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专题《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兰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经纪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成功者,但对他而言其实不然。于是离家出为了追求她心中的艺术、梦想,尽管他过的非常不好,最后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无怨无悔。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我感觉非常荒唐,无法理解主人公抛弃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与儿子,仅仅为了去实现儿时梦想去当一个画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阅的时候,我渐渐理解了斯特里兰德的想法,正如书中的他所说“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他禁锢在家庭收支多账薄里”。如果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生活在最喜爱的环境里,宁静淡泊、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大多数的人不一样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非正常人吗?艺术没有定义,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只有他看见了月亮。那个理想、浪漫、纯洁而无暇的月亮。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我想应该不是!生活的意义大概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吧!哪怕头破血流,也只为了成就最真实的自己。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后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小时候喜欢月亮,现在喜欢六便士,常常在两者中矛盾,但是现在月亮与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与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学习努力工作,依然阻挡不了我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闲暇时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博弈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你我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头也不回地、坚定地走下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闪晕、被生活的日常击昏,忘记了心中的理想,那个属于自己的月亮,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头上思考生活时,对现状感到恍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后环顾四周,心生悲凉,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个属于我的月亮。

第16篇: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的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这他自己的意志,并把它紧紧抓在手中。他似乎真的叫魔鬼附体了。”

这是文中一段对查尔斯的描述,或许这也叫做梦想。

然而,毛姆的故事并不是讲述一个年轻帅小伙历经艰险最终抱得美人归最终名利双收的励志故事,他讲述了一个长相一般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收入不错,勤勤恳恳的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开口也是索然无味——总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但是这位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开了与自己生活多年的妻女,只身前往巴黎,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这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最后他定居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病逝后托妻子将自己的画付之一炬。他的生前,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死后,名垂画史。

主人公查尔斯的原型是高更。

大多数人看完会感慨查尔斯是个半路出家的绘画天才,但可惜我不是天才,这事儿我做不来。

当查尔斯坐在巴黎的街头,调色板都拿不利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会是一个天才吗?他到生命的结尾都没有知道他的画引起了轰动。 另一个主人公在巴黎的酒馆里和查尔斯有这样一段对话,“可是你已经四十了。”“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这是我文中喜欢到背出来的一段对话。如果查尔斯只有十六七岁,大家肯定鼓励他追求梦想。可查尔斯已经是个中年大叔,并没有流露出任何绘画方面的天赋。您都一大把年纪了,在家栽栽花种种草不好?

毛姆给出的答案是:无论处在怎么的境地、无论年龄、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

文中查尔斯说的另一句话,“我必须画画儿。一个人要是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要不就得淹死。”如同渴望呼吸一样的追求梦想,为了生命而做的事,这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身不由己。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不理睬六便士,却伸手追寻触碰月光。

画画是查尔斯的月亮。他为此于不惑之年抛弃了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工作、财富、名誉、地位、妻子儿女。当然,这样的人用可恶形容一点不为过,他自私,没有责任心,眼里不容任何人甚至包括他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世俗,安于现状,接受现在稳定的薪水,接受了眼前触手可及的“六便士”。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合上书面,余音绕梁,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双目失明患麻风病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最终心满意足的离去。此情此景下,我看到的是一个沐浴在自己月亮下的查尔斯,对此我的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

不管是高更还是查尔斯,人家只是想画画而已,想坚持自己渴望到要命的事情,想真正心满意足的度过此生罢了。记得培训时一位朋友问,“你们有梦想吗?”这句话拨动起我的心弦,工作后,父亲和朋友常问我将来,我没有回答,但是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自己想要追求什么。“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们做梦都梦到自己的理想,醒来则继续与千军万马拼杀。大多数人在不知道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可能一番厮杀后还是没能够到自己的月亮,那又怎样啊?至少我正在想着我想拥有的东西狂奔,我在追寻我的月亮,纵然被铺天盖地的冰雹砸的扑街,我也心满意足。 文中还有一段话,“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她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叫我恐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的生活中还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悬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若非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真想乘长风破万里浪,去触摸自己的月光啊。

第17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前些日子读完了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来读过的最能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读这本小说前面部分的时候,觉得故事很稀松平常,可是阅读到后面就越是觉得这部作品所讲述的真是一个极好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角色,以“正常人”的眼光来看,他是一个十分古怪、不通人情而又自私的家伙。

可是当你读完他一生的故事之后,你会由衷地钦佩这个人,甚至会羡慕他。因为他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全追随自己的内心,坚守这种信念,最终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当然,代价是很高的,他也运用自己的天才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我想这些反倒是主人公最不在乎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选择,而不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然是有得又有失。同样的一种选择,对有些人是得大于失,而对另些人是失大于得。怎样选择,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服从自己的内心。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你如果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些失去的又算得了什么呢?怕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一种坚守能让你走到最后。

所以说,人还是得先了解自己,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并坚定一种信仰愿为之付出。反思自己,这些我现在都还差得很远,怎么办呢?毕竟现在还年轻,允许我去不断尝试。《月》中的主人公一直人到中年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也不要心急,慢慢了解、慢慢寻找、为了一点一滴的事情开始坚守。

第18篇:《月亮和六便士》——摘记

 《月亮和六便士》——摘记

——毛姆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②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

③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

④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毛姆

⑤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毛姆

⑥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 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的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

——毛姆

⑦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毛姆

第19篇: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关于人性: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牛奶很好吃,特别是假山几滴白兰地,但是母牛却巴不得赶快让它淌出去。肿胀的乳头是很不舒服的。

我那是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到美德。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

文明社会这样消磨自己的心智,把短暂的生命浪漫在无聊的应酬上实在令人莫解。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关于美的追求:如果我对自己写作除了自娱以外还抱有其他目的,我就是个双料的傻瓜了。 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应该介意。

(的确,我已经在读书写作中获得了无法取代的乐趣。)

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关于女人:

只有女性才能以不息的热情吧同一件事重复三遍。

可惜女人都是没有脑子的。

女人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第20篇:月亮和六便士摘抄

月亮和六便士摘抄

门外汉要表示对艺术的欣赏,最好的方法就是免开尊口,大大方方地掏出支票薄。——《月亮和六便士》第一章

把艺术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月亮和六便士》第一章

「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月亮和六便士》第一章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月亮和六便士》第二章

我看不透她要自己丈夫回来是爱他呢,还是怕别人议论是非;我怀疑她肠断心伤的失恋之痛是否也掺杂着虚荣心受到损害的悲伤;这种疑心也使我很惶惑。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月亮和六便士》第三章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让他们想去吧。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无所谓。——《月亮和六便士》第三章

「你为什么离开她?」「我要画画。」「可你已经四十了!」「正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你以为像你这样年纪的人学画还能学的好吗?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绘画才能?你想碰运气吗?也许会有奇迹发生,但这可能性微乎其微……」「我要画画。」——《月亮和六便士》第三章 只有诗人同圣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亲爱的阿美:我想你会发现家中一切都已安排好。你嘱咐安妮的事我都已转告她。你同孩子到家以后晚饭会给你们准备好。我将不能迎接你们了。我已决心同你分居另过,明晨我就去巴黎。这封信我等到巴黎后再发出。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永远是你的,查理斯

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却一直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杜鹃把蛋下到别的鸟巢里,雏鸟孵出后就把它异母的兄弟们挤出巢外,最后还要把庇护它的巢穴毁掉。 皈依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有些人通过激变,有如愤怒的激流把石块一下子冲击成粉末;另些人则由于日积月累,好像不断的水滴,迟早要把石块磨穿。 ——《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那积累在他心里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应该介意,作品成功或失败,收到称誉或是诋毁,他都应该淡然处之。

「如果每个人都照你这样,地球就运转不下去了。」「你说这话太蠢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满意足的。」「有一句格言你显然并不相信: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万人楷模。」「我从来没听说过,但这是胡说八道。」——《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我想他临终的时候叫我去,我也准备去。我会像一个母亲那样看护他,最后还会告诉他,过去的事我不记在心里,我一直爱他,我原谅他。」女人们总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的宽宏大量,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把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当我发现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女性报复心居然这么重的时候,我感到很丧气。那时候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胡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不论她心里委屈多大,她都没有线路出来。她很聪明,知道老是诉说自己的不幸,人们很快就会厌烦,总是摆着一副可怜相也不会讨人喜欢。——《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天天做一样的事,让我感到腻烦。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有时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就连桃色事件也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们就像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得太有秩序了。简直可怕。——《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

「我知道自己不是个伟大的画家,」他对我说,「我不是米开朗琪罗,不是的,但是我有自己的东西。」——《月亮和六便士》第五章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的、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月亮和六便士》第五章 我想他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你要是和人谈起他的画来,没有一个不笑他的。但是我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他们还不是笑过马奈?柯罗也是一张画没有卖出去过。——《月亮和六便士》第五章

施特略夫:如果我做了什么使你不高兴,为什么你不对我讲?只要你说了,我一定会改过来的。为了你,凡是我能做的我都做了。——《月亮和六便士》第七章 爱这种感情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温柔。——《月亮和六便士》第八章 如果我自己都不在乎,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月亮和六便士》第七章 施特略夫: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其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月亮和六便士》第七章

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把这种反应当作了爱情。说到底,这种感情不过是对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架子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的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家庭的洋洋得意而已。——《月亮和六便士》第八章

在爱这种情感中主要成分是温柔,但斯特里克兰德却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懂得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弱。——《月亮和六便士》第八章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斯特里克兰德: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时间恋爱。我是个男人,有时我需要一个女性。但一旦我的情欲得到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斯特里克兰德: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都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塔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小说之所以不真实正在这里。一般来说,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做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子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的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难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不同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间隔里,在进行一种活动时,可以暂时把另一种完全排除。他们有本领专心致志进行当时正在从事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受到另一种侵犯,他们会非常恼火。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地干这种事。——《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虽然我们没有明确意识到,说不定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看重不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也不理会,我们就讨厌他。——《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一个人可能完全不理会别人吗?生活中无论什么事都和别人息息相关,要想只为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活下去是十分荒谬的想法。早晚有一天你会生病,会变得老态龙钟,到时候你还得爬着回去找你的同伙。当你需要别人安慰和同情的时候,你不羞愧吗?你身上的人性早晚会渴望同其他人建立联系。——《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符没有共同价值,意义是模糊、不确定。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财富传给别人,但别人却没有接受这财富的能力。我们只能孤独行走,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月亮和六便士》第十章

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贸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二章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二章 在我们那个小岛上,日子可以说比较平淡,我们离开文明社会非常遥远——你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到塔希提来一趟,在路上也要走四天,但我们过得很幸福。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生活得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唉,我亲爱的先生,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来说可不是这样。我深深感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我是个很幸福的人。——《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三章

(斯特里克兰德得了麻风病。)爱塔站起身,看着他的脸说:「别人谁愿意走谁就走吧。我不离开你。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到哪儿去我也到哪儿去。要是你离开了我,我就在房子后面这棵树上上吊。我在上帝面前发誓。」她说这话时,神情非常坚决。她一下子变得谁也认不出来了。——《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三章

她(爱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眼睛里放射出一种爱的光辉,一种人世上罕见的爱情的光辉。她的目光叫库特拉斯医生吓了一跳。他感到非常诧异,甚至产生了敬畏之感。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说:「他是我的男人。」——《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三章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但他叫爱塔做出诺言,在她把他埋葬以后,放火把房子烧掉,在每根木头都烧掉之前不要走开。没过半晌,这座房子就变成了焦炭,一幅伟大的杰作就这样化为了灰烬。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死而无憾。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又把他毁掉。——《月亮和六便士》第十四章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