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兰州市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8 18:02:2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兰州市

兰州市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仅次于西安),中国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物流、通信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交通运输部铁路运输局在全国设立的七个监督局之一所在地。市区南北群山环抱,黄河东西穿城而过,形成了长达百余公里的狭长的谷状地带,兰州市区就坐落在其中。

兰州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金城”,是由于传说在修筑兰州城池时挖出了金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金城汤池”故名金城,兰州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又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又被称为“陆都”。

兰州人每天都有“三个一”:

一一碗面。 每天早晨都会吃一碗牛肉面,兰州的牛肉拉面是中国三大快餐之一,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兰州已经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牛肉拉面之乡”。目前兰州有1200多家牛肉面馆,每天会最少消费100万碗以上的拉面。

二一本书。《读者》是兰州人最喜欢的期刊,是兰州人的精神宝库,同时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目前为全国发行量第一的期刊,同时也是内地唯一一家登陆台湾的杂志。

三一座桥。兰州中山铁桥为万里黄河第一桥,

始建于清朝光绪1907年,是第一座建于黄河干流上的铁桥。 打破了万里黄河不加桥的说法。

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位于兰州的民用企业就有7个,军工企业3个,配套限额企业(投资800万元以上)6个,总投资24.35亿元,占全国投资的3.97%,其中兰炼、兰化、兰石等不仅炼出了共和国第一桶油,更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石油长子,兰石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开采装备制造企业,其生产的黄河牌钻探产品创造了共和国的多个第一,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兰州的交通:

兰州是全国九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

一、是全国12个主干公路交点之

一、也是铁道部规划的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兰州也是陇海线上的四大节点城市之一(其余三个为徐州、郑州、西安),现已成为西北重要的经济中心。

兰州现有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兰州~新疆)、包兰(包头~兰州)、兰青(兰州~拉萨)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另有省内支线辅助,构成了兰州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展望未来,将有兰渝(兰州~重庆)、成兰(成都~兰州),、

宝兰(宝鸡~兰州)、兰张城际高铁、兰新第二客运专线、兰合客运专线等高铁专线也将交汇于兰州西站,其中位于七里河的兰州西站规划为14站台、31轨道,规模位居中国首位。 是一个集地铁、高铁、公交、出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预计年发送旅客达5000万人次。

兰州也是高速公路的交汇中心,连霍高速、京藏高速、兰海高速、青兰高速、日兰高速、兰青高速经过兰州,使兰州成为面向西北、沟通东西的公路枢纽。兰州市区形成以环绕黄河的南北滨河路为一环的东西大通道,以南山路和东岗--西津路的二环东西大通道,以解决过境不入市区的南北环城高速三环东西大通道。市区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交服务体系,建成了现代化的BRT快速交通线,正在建设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将大大加快城市的运输能力。

兰州的科技和医疗

兰州市科技实力雄厚,具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所;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学府;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和榆中定远和和平两镇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众多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首选之地,现在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兰州医疗实力同样凸出,现有有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民医院(三爱堂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甘肃省康复中心、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十二家三级甲等医院。

承载兰州的希望——兰州新区

由于兰州独特的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理位置,再2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中,聚集了近200万人,由此带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严重限制了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落后于东部城市,即使在西部也落后于西宁与银川。进入新世纪,兰州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兰州城市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因此狭小的土地不再适应发展,于是兰州新区应用而生,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新区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的共生地带。

新区内有连霍、京藏高速,兰州中川机场就位于新区内,自从2010年10月22号,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截至2013年11月18日,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首次跻身全国大型机场行列,2013年12月19日,兰州机场接受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进出口检疫等部门的联合检查并通过中川机场成为国际航空口岸;2013年12月20日兰州新区北站至兰州的铁路建成通车,设

计时速160公里每小时,预计到2014年沟通市区与新区的高速铁路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新区到市区只需30分钟。所以,新区有良好的交通,是兰州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难得的机遇,兰州乃至整个甘肃都努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是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中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发的战略平台。

时下,西部又一次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今年,从中央多次强调进一步对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促进西部大开发,到习近平主席倡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扩大西部开放,西部经济发展继14年前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自然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名字——兰州新区。优先发展兰州新区,既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与甘肃开发开放的必然。

兰州的旅游:

兰州市区内的著名景点大多位于黄河风情线上。在沿途中可参观十多座不同的各式桥梁、以及龙源石碑林、“黄河母亲”、水车博物园、“金城第一关”、白塔山等著名景点。兴隆山景区为 4 A级景区,是距离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染病去逝,并

且把遗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陵寝因抗日转移运至兴隆山,1949被马步芳运至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迎回,因为这段历史兴隆山而更加出名,蒋介石也曾来此视察战况,并建有行宫。

每年的6~8月是兰州旅游的最佳时间,在这期间有兰州传统的“三大节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甘肃赛段,甘肃旅游节。并且在这期间,兰州的瓜果成熟,天气清爽,是游玩避暑的良好目的地,如果想去西北,必先到兰州,正如兰州的宣传语“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美丽的兰州欢迎你!

推荐第2篇: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5-02-12

文章来源: 兰州新闻网 ——2015年2月6日在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明地位、强责任、作表率、出大力”的新要求,全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畅交通、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3.5亿元,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0.7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4.9亿元,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2.33亿元,增长22.36%。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2.7%。12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市州的排名均有前移,8项排在前3位。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二产业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43.34∶53.8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8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53亿元,增长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一半。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7元,分别增长10.9%和13.4%。新增城镇就业11.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03万人。104个村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目标,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比上年增加14天,尤其是优质天数增加11天,轻度以上污染天数减少10天,成为兰州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治理大气污染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肯定。

——城市开放度不断提升。西客站和兰新高铁开通运营。新开通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3条国际航班,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客货运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运,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出入境旅客突破10万人次。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赛事节会的带动下,国内外来兰游客达到3400万人次,增长30.13%。

——争取政策支持再获新突破。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创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是多年来一次性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最大的政策平台。还争取到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政策平台。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兰州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37.72亿元。

一年来,我们突出省会中心城市特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年”活动,引进中国网库建设甘肃电商谷,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落户兰州,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意向,建成三维商城等本土电商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实现零的突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61.2%。瑞鑫、毅德、北龙口等大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民生银行兰州分行挂牌营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兰山、仁寿山、河口古镇、青城古镇、金城公园、石佛沟等景区建设呈现新亮点,旅游收入达到268.64亿元,增长30.09%,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长25.5%。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实施“3+7”工业倍增计划,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三大千亿产业链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建材、烟草、食品及轻工七大百亿产业链,新建成工业项目117个,新增产值193亿元。兰石重装成功上市。8家企业入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三个20万”政策,制定了“万企计划”,扶持初创微型企业7571户,带动就业5.7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5亿元,增长28%。

一年来,我们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坚持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全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道路通车总里程230公里,中马铁路建成投运,兰秦快速通道全线竣工,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以六大产业片区建设为核心,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实施产业项目112个,科天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正威铜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实施“出城入园”项目55个,兰石集团、青岛啤酒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综合保税区10个必建工程加快建设,引进厦门优传、金合智能液压等24个项目,总投资24.6亿元。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兰州实验幼儿园新区分园建成开园,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及急救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民生医院加快建设。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增长44.5%,生产总值达到96.36亿元,增长33.12%,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85.22亿元和182.95亿元。

一年来,我们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以更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争取到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100万平方米未供暖建筑改造。治理改造城区剩余870蒸吨燃煤小锅炉,实施2108蒸吨燃气锅炉余热深度利用项目。完成231个工业深度治理项目。出台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对所有建筑工地实行电子眼全程监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6.4万辆。严格环保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201%、113%、445%和29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大气污染治理改善了环境质量,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进入冬季供暖期的三个月,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分别下降8.16%和20.49%。

一年来,我们立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编制中心城区抽疏规划和城郊片区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单元控详规划全覆盖。完成城市六大出入口和黄河风情线规划设计。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6.65亿元。加快完善“139”路网体系,南山路29公里实现通车,北环路加快建设。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和白银路上跨安定门什字工程竣工通车。新建人行过街天桥20座。深安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开通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黄河水上公交。实施81条道路单向通行,形成22组交通微循环。积极谋划城市长远供水问题,开工建设城市水源地项目。完成雁滩南河道排污口截流治理工程。开展黄河风情线综合整治,完成中山桥至体育公园治理改造。新增城市绿地232.25公顷。启动城区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实施大规模棚户区改造,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授信额度212亿元,到位71.2亿元,新开工建设棚户区和保障性住房2.9万套。启动“智慧兰州”建设,开通三维服务网。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和《指导性目录》,在黄河风情线卫生保洁等领域逐步推广实施。

一年来,我们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向农村倾斜,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全年整合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92亿元,实施项目941个,超额完成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实施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土地流转、环境整治“四个千万”扶持政策,新增设施农业1.1万亩、肉羊24万只、土地流转18万亩,建成10个省级、2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85个环境整洁村。集中推进榆中北山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增种植面积5万亩,累计达到18万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建成596公里通村公路,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1%。建成20个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完成危房改造5000户。解决农村10.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室100个、全民健身场地207个、“乡村舞台”310个、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个、标准化卫生室32个。

一年来,我们顺应群众期盼,强化问题导向,切实加强民生服务和保障工作。完成市列为民兴办实事24件、省列实事22件。开展“十大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3%。积极创建“无欠薪”城市,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下降21%。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和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分别提高到85元、320元和165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6.8%,7.8万名完全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城市低保补助五区每人每月由407元提高到468元,三县每人每月由306元提高到352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由1920元提高到2210元,五保补助每人每年由2800元提高到3310元。启用新农合“一卡通”,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人均政府补助由290元提高到330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2.56亿元,解决1.2万户家庭购房资金需求。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对城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建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摸底,制定了三年落实方案。创建标准化学校121所。继续实施校安工程,改建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早餐补助6190万元。完成科技工作厅市会商事项26项,成功举办首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周。推进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建设,支持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动植物新品种引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成开放“红星照耀中国”主题展馆和兰州战役纪念馆。公益性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市公众安全就医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兰州好人”等文明创建品牌,“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入选中宣部创新案例。成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修订完善各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安全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九州“主食厨房”食品加工园区部分建成启用。凝炼了“品质如兰、秉德之州”的城市质量精神,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得到进一步强化。“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反映诉求66万多件,回复人民网和市政府网站留言5191条。开通运行网上信访大厅。“六五”普法获全国中期先进城市称号。民族宗教工作“三个共同、两个提升”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兰州”建设卓有成效,八类主要刑事案件下降22.5%,命案侦破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一年来,我们坚持从转变政府职能抓起,探索和落实重点领域改革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0项,下放9项,调整22项,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203项。编制和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1989项、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177项。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行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和代办服务模式,新设立企业“三证合一”实现当日办结。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完成入场交易项目1461项,交易金额248.76亿元。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实现部门预决算全公开。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制度,建立了稳定的偿债准备金机制。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2万多户,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整合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股权,组建了兰州投资(控股)集团。顺利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一年来,我们努力走开放带动发展的路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发展高层论坛、聚焦丝绸之路•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在韩国首尔举办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商贸旅游合作推介会。与土耳其、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部分城市签订友好交流协议。与西安市、厦门市和青岛国际港务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兰州国际港务区加快建设。全年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1390个,到位资金1870.05亿元,增长38.52%。第二十届兰洽会暨民企陇上行活动引资1350.08亿元,增长16.58%。实现进出口总额45.6亿美元,与中西亚国家贸易额达到6.23亿美元。

一年来,我们大力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多渠道开展民主协商,办结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12件、政协委员提案343件,向市人大提交法规议案4件,制定政府规章6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肃认真查摆问题,立改立行转变作风,治污染、增收入、控物价和整治黄河风情线等一批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全市性会议压减21.43%,发文数量压缩21.3%,“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8.19%。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市级部门单位清理腾退办公用房1.57万平方米。对33个单位、10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全市效能问责409人。按照省委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和市委《实施办法》,制定了市政府党组《实施细则》,明确重点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的排名大幅提升,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和各方面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兰州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需要说明的是,去年我市5项经济指标与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生产总值增速欠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欠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欠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欠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欠1.6个百分点。分析原因,客观上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支撑不足,重点企业生产大幅减产;主观上是年初对形势的研判不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不足,部分工作指导不够精准,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不够到位。

去年4月11日,我市发生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给部分市民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在污染源排查、饮用水供应保障、物价控制、事故调查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使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并及时查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了问责,委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第三方评估报告。这一事件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职能部门监管上的缺失,也影响了“五城联创”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深刻吸取教训,不断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此外,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处于培育壮大之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狠下功夫;二是财政减收因素增多,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加剧,惠民生的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举措和平台搭建不够完善,科技人才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城市建设仍处在攻坚期,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给广大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五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四风”问题整改不彻底,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发生违纪违规和腐败行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的精神,一项一项认真解决,真正让广大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兰州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和城乡联动,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更好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确定以上预期目标,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考虑了我市转型发展的潜能和支撑,统筹了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实际。为顺利实现今年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做大做强做美兰州进一步夯实基础,必须抓住机遇、增强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和深远影响,科学把握兰州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自觉适应和积极顺应新常态,扭住发展不放松,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我们要扬长补短、趋利避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统筹解决好发展不足和发展质量不高两大历史课题,科学谋划好发展要务和民生要事,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我们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来,在扩大投资带动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和放大消费潜力,以新的增长点培育引领新的消费点,以新的消费点助推升级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更有活力的发展。

我们要立足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发挥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的综合功能作用,构建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对内激发内生活力的发展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公平正义,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

三、2015年主要任务

今年,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市场化为导向,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完善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定政府部门“职责清单”。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行行政审批一口受理、规范办理和网上办理。组建兰州新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推进近郊四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确定一个区进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改革公务用车制度,规范管理办公用房。

加大经济领域改革力度。积极推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区。完善财政预算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清理规范各类财税优惠政策。激活金融市场活力,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积极推广PPP投融资模式。加快组建兰州农商银行。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市属国有资产股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农村改革,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搭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

统筹实施其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各项政策平台功能作用。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对口招生举措,探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

(二)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三维数字软件产业园、四联集团西北产业基地建设,引进落地联想科技城,共建阿里飞天云大数据项目,加快3D打印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以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建成投产陇神戎发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清真阿敏生物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成五〇四厂四期第一模块工程,开工建设汉能集团分布式薄膜太阳能项目。力争正威铜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促进科天化工达产达标。抓好红古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年内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兰石特种车辆改装、北车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广汇煤炭分质利用、皋兰黑石川铸造产业园等重点工业项目。推进连海地区煤电冶一体化和铝深加工项目建设。抓好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25个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培植循环经济新亮点,完成榆中和平等6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11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验收。加快九州“主食厨房”食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着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和新兴业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优化提升三维商城、秀宝网等电商平台功能,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实施《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及17个专项规划和6个配套政策,支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做大做强,规划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和兴隆山两个大景区,加快黄河母亲文化公园、黄河楼、大兰山、达川三江口、河口古镇、仁寿山、天斧沙宫、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等特色景点建设。优化城市商贸物流布局,打造和平-定远、水阜-忠和、东川-河口南、沙九等专业化、特色化商贸物流功能区。加快红楼时代、名城广场、兰州中心、西站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新兴业态,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消费格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人才、技术、信息、产业开发等方面合作,引进一批项目在兰州转化、落地、生产。把孵化器作为产学研融合的突破口,加快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彭家坪产业研发基地”三个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机制。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大市场。继续办好兰州科技成果交易周。积极发展科技中介咨询服务。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和创新创业,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到兰州创业发展。

(三)以兰州新区为战略平台,着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明确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功能定位,推进兰州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建成保税区综合服务大楼、海关国检查验用房、配套公寓和信息化等工程,确保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营。坚持优中选优,以物流类和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为重点,精准引进一批高科技、低碳环保企业,力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建立富有活力的运营模式。

着力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链。坚持引高、引强、引新、引导,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光电制造、生物医药六大产业链。推动市州“飞地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力争33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38个项目开工建设。争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在新区设立大数据中心,引进中星微电子、中兴通讯等一批项目。推进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力争北京大学在新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新建33条、续建85条主次干道,新区道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加快拓展对外交通,建成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市区至新区中通道,启动国道341线中川至永登段工程。推进水、电、气、暖、垃圾污水处理、通讯、防洪等设施建设。

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优质的教育、卫生、商贸资源吸引和集聚人气,建成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和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工建设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力争急救中心、民生医院投入运行,新建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加快建设市民广场、商业广场、电影院、图书馆、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打造锦绣丝路园、湿地公园等文化精品项目。抓好生态建设,新增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

增强高新区和经济区发展活力。高新区以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集中打好雁滩园区改造提升、七里河园区转型升级、榆中园区规模开发、政策覆盖园区延伸拓展四大攻坚战,加快推进东部科技城开发、产业集群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五大工程。经济区建立健全“一区五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抓好二级园区开发,全力支持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打造承东启西、物流畅通的多元化发展功能区。

(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立足点和着眼点,下大力气办好社会事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多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城乡居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迁建、改扩建中小学20所。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增加雁滩、盐场堡等区域教育资源供给,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学前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划片入学等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加大对有偿课外辅导和办补习班等问题查处力度。建成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继续实施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启动“网上创业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综合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市一院扩建工程,启动市二院扩建和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区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启动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开展城乡居民职工基本医疗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巩固提升新农合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50元,实际住院报销比提高到65%。落实好单独两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及各项利益导向政策。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按政策提高城乡各类保障标准。落实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展虚拟养老院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实施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项目。

增加文化体育设施。完成市博物馆综合展示楼重建、兰州水车博览园舞台提升改造和五泉山后续维修工程。新建139个“乡村舞台”。建成兰州体育学院。促进大专院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提高公共安全防控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着力防范消防安全、人员密集场所、油气管道、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大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成7个环城反恐治安卡口检查站和17个派出所办公用房。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推进信访法治化改革。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五)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全面实施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以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韧劲治理“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让兰州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坚持不懈治理环境污染。更加注重科学治污,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新标AQI达标天数达到68%以上(老标API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使“兰州蓝”成为新常态。实施未供暖建筑供热设施改造,完善市区居民小火炉用煤配送体系。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动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实施热电厂余热回收利用项目。推进二热电厂异地搬迁。强化燃气锅炉安全运行。改进和细化洒水降尘措施。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交易机制。建成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加强黄河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质检测,加快“一号工程”水源地项目建设,推进一级水源地整治工程,确保广大市民饮水安全。认真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强化“铁腕治污”,依法严管严查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全力实施“畅交通”工程。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启动2号线一期工程和3号线、4号线前期工作。全线打通北环路,形成环城快速通道。继续实施城市六大出入口综合整治。改造提升西客站周边主次干道。破解西固区南北不畅瓶颈,加快西行线等道路改造。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建一批港湾式公交车站,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依法打击“黑车”运营现象。加强交通智能化管理,完成城区小街巷交通微循环改造,加大交通执法力度,整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增强城市生态宜居功能。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改造和新建棚户区及各类保障性住房2.1万套,分配入住2万套,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统筹实施黄河风情线环境整治、立面改造、慢行交通建设和夜景观打造,加密造林绿化和园林景观。实施南北两山“治秃除斑”工程。推进省门第一道造林绿化工程。建成开放城市规划展览馆。规划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开工建设黄河防洪治理工程。启动黄河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深化铁路沿线、河洪道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五城联创”,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全面启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智慧兰州”建设,实施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公交”、食品药品“智慧监管”等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启动“三维管网”和“智能管网”试点工作。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常态化运行水平。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权下放和重心下移,实现“三不管”楼院物业管理全覆盖。加强停车场规划布局和规范管理。推动高空线缆整理下地工作。整顿和规范房屋装修市场。

(六)以扶贫攻坚为主攻点,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努力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紧紧围绕今年全面脱贫、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持续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不断创新深度融合和精准扶贫的措施办法,严格落实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机制,完成9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

以结构调整促进富民多元产业发展。实施百万亩高原夏菜建设工程,新增蔬菜面积3.5万亩,总面积达到97万亩,提升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榆中北山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以上。实施红古万亩育苗基地建设。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发挥小城镇集聚辐射作用。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促进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向远郊三县一区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倾斜,加快青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河桥、平安、秦川3个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工业、旅游和商贸特色镇。推行榆中、皋兰两县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更新改造大型泵站7座。加快推进引洮一期延伸配套工程。建设高标准机修梯田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推进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建成农村安全康居住宅1万户100万平方米。完成营造林10万亩。加强老旧村庄综合改造和村落、村道环境整治,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建成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个环境整洁村。

(七)以打造核心节点城市为目标,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深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坚持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发展高层论坛。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活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缔结多个友好城市。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文化展演。深度参与筹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通兰州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国际航班,扩大中川机场国际快件和货运直航业务。

拓展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探索向外委托机制,在中西亚城市开展双边经济合作联络工作,举行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培训“中亚国家官员”,作为兰州与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联络员、信息员。争取新引进一批“三个500强”、上市公司等知名企业投资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2%以上。引导企业发挥产业互补优势,面向中西亚和中东欧国家“走出去”发展,力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额明显增长。

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力。配合省上争取兰洽会升格为“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汽车机械、农副产品、牛肉拉面等一批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品牌展会。提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办赛水平,争创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继续办好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争取承办一批国家级会展活动。

我们要继续加强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支持驻兰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民族、宗教、统计、史志、档案、人防、地震等工作。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十三五”发展前期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我们将继续集中财力,为民办好七个方面24件实事。就业保障方面,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000人,培训各类劳动力3.4万人;新增小额担保贷款额4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00笔,带动创业4500人、就业1万人。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农村五保补助标准由年人均3310元提高到4414元;协调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1.6亿元贷款。安居保障方面,实施棚户区改造19000户(套);完成40个“三不管”楼院整治;完成5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解决6.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完成养护600公里;实施3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50个重点乡镇村社邮站。科教文卫惠民工程方面,城区新增8000个学位;完成30所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工程;完成5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建设1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建设200个全民健身场地;继续实施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社会服务管理方面,实施兰州老年大学改扩建项目;在城区公交车站设立智慧城市交通信息牌;实施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六期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指挥平台及危险源监管(西固区)子平台;实行CNG双燃料车辆气瓶电子标签管理。菜篮子工程方面,储备冬春蔬菜1万吨;改造建设5个社区蔬菜市场和5个乡镇农贸综合市场。

四、切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扎实开展“工作落实年”和“法治政府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完善政府系统学法制度,坚持市政府班子带头学法,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成立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决策事项,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严格依法依规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全面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不文明执法行为,保证各项工作守纪律、讲规矩。规范征地补偿、征收拆迁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法律和权力心存敬畏,严格按法律和规章说话办事,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依法。

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严格执行《兰州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约谈工作实施细则》,强化责任落实,层层传导压力。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梳理行政机关内部职权依据和运行流程,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公共工程建设等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制度防控。加强教育监督,引导政府系统工作人员强化宗旨意识和纪律观念,守住廉洁履职的底线。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苗头性问题。

着力强化监督制约。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及时报告政府工作,多渠道倾听、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办好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发挥好“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的作用,提高网民留言办理质量。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重大项目建设效益审计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加大问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违规必追究。

狠抓工作任务落实。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创新工作机制,细化责任清单,明确时限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落实。深化完善绩效管理、督促检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跟踪问效力度,着力解决选择性执行、变通性执行和折扣性执行等问题。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汇聚创新创业的正能量,努力形成专心谋事、踏实干事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适应新常态机遇难得,谋求新跨越时不我待。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不放松,担当实干促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为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不懈奋斗!

推荐第3篇: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按照“1355”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保节能减排、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发展,完成了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20亿元,增长10.5%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18亿元,增长17.18%。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服务,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及六大产业调整振兴政策,建立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实施兰州石化550万吨常减压装置、蓝星公司“1318”、兰州燃化集团液化天然气等重点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17亿元,增长9.83%。积极落实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加快实施城区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7亿元,增长18.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增长22%。抓住兰州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秦王川综合开发、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广全膜双垄栽培面积38.5万亩,粮食产量和蔬菜产量分别达到38.79万吨和186.66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6%。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254.8亿元,增长71.27%;地方财政总收入94.47亿元,增长16.6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1.56%、32.03%和20.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60.66元,增长9.2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长14%,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二)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契机,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及论证、争取和储备工作,全市集中实施了10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1.7亿元,是近年来项目建设涉及领域较广、资金到位率较高的一年。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288项,落实中央投资16.56亿元,开工建设260项、竣工105项。全力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项目建设,积极搞好规划、征地、拆迁、安置等协调服务,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甘肃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510所航天科技园、国家石油储备兰州基地、5个国家质检中心、兰州汽车城、液化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离子治癌及大科学城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29.17%;经济区“区区合一”优势逐步发挥,实现生产总值59亿元,增长18%。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了赴长三角、环渤海、闽赣渝、香港等招商考察活动。参与举办了第十五届兰洽会。全年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331项,引进资金到位141.38亿元。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第一版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控详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12项,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砂坪北出口改造、和定公路、城市景观亮化二期等项目建成使用,庙滩子地区整体改造、亚行贷款城市交通、雁滩南河道综合治理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移山造地一期等项目启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多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了南山路工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出台了投资项目评审、廉租住房保障、城市燃气、旅游行业、城市房屋租赁等管理办法。加大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强化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600亿元的长期合作协议,成功发行15亿元城投企业债券,实现土地经营收益23.22亿元。

(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西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兰州石化、兰铝等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范家坪热电厂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完成125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综合整治1049家餐饮企业,西热东输新增供热面积112万平方米。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政策,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继续推进城区空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4.7%,污染综合指数下降0.23。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管网敷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盐场、雁儿湾3个污水处理项目。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垃圾处理场建成2个、在建3个、完成前期工作4个。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兰州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

(五)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2.9%,输转城乡劳动力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五区由每人每月230元增加到253元,三县由173元增加到19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685元增加到不低于728元。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17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4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抓紧建设,为7797户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267万元。制定了市属企业危旧房改造整体规划,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投资18.66亿元,改造农户3.1万多户。为民兴办的15项20件实事全面完成,特别是解决了1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1058公里、客运站150个,建成生态家园沼气池10580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被确定为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出台实施“教育满意行动计划”,调整了近郊四区教育布局结构,完成城乡中小学危房改造203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0所。实施了“八办”红色旅游改造项目。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00个农家书屋。建成120条全民健身路径。举办了市第六届运动会。改扩建2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个村卫生室。完成34个基层司法所建设。“五城联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和兰州解放60周年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兰州、干事创业的热情。民族宗教、广播电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统计、地震、人防、气象、外事、地方志、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六)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4户企业资产重组,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启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确定了2个县区、10个重点小城镇、61个城中村和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三个层次的试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部分县区建立了土地流转平台。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项目库改革和公务卡结算试点全面展开,皋兰县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成立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吸引金融企业在兰设立分支机构,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开业运营。启动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整合、职能调整、人员分流等工作有序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

(七)各项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城乡治安技防网络,加快推进打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提高。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防止了疫情传播和扩散。开展食品药品十大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建立网格化日常监管机制和监督信息公示制度,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的饮食和用药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的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各类事故起数、致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下降。规范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应急机构逐步建立,修订完善了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妥善处置九州地质灾害、盐什公路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125项。针对地质灾害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完成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投资4000多万元对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向国家申报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为全面防治地质灾害、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

(八)政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群众对市政府工作评议满意率达到97%。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23件、政协委员提案738件。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2部、政府规章7部。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一站式”集中审批制度,29个部门的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率达到99.97%。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加大重点行业、重大事项和专项资金审计检查力度,促进了财政财务的规范运行。大力倡导和践行勤俭办事,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削减10%,车辆购置运行费降低15%,因公出国经费压缩20%,全年节约各类经费2125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各种困难和矛盾比较多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创业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深深感到,现阶段兰州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注重发挥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心聚力破难题,全力以赴促发展,始终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兰州、发展兰州。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多年来关心支持兰州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还不强;科技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现有经济结构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制约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市场化融资渠道单一,建设发展的资金比较紧缺;城市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成区面积难以承载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拓展城市空间十分迫切;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部署,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和扩大开放,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以上。

以上预期目标,把握了国内外宏观经济趋向和中央、省上的政策要求,充分考虑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可行性,体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当前,我市发展的内外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还较多,但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扩大投资。二是国务院已经批复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将出台支持甘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兰州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形成新一轮开发建设的良好环境。三是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组织的主导下,新亚欧大陆桥建设持续推进,从连云港经兰州到中亚、东欧的交通大通道进一步畅通,将为兰州的开放开发创造新的平台。四是省上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兰州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增添了新的活力。五是省上确定兰州先行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这是我市破解城乡二元矛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新机遇。六是兰州作为全国九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随着青藏铁路和连接周边城市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市交通运输和通达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兰州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和条件,围绕“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部署,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推动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谋划兰州的发展,努力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

一是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规划建设。

二是积极构建“兰北新区”。

三是修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四是推进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

五是高起点谋划“十二五”发展。

(二)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思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是努力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力度,全方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争取和落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

二是集中实施100项重大项目。

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四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

二是全力推进秦王川综合开发。

三是优先支持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

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品位、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

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三是全方位推进城市环境建设。

四是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是加快信息化建设。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生机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三是加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

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省会城市和谐稳定。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努力扩大城乡就业。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坚持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第一,大兴学习之风,提高政府的创新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超前的思维谋划发展,以宽阔的视野探索新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组织开展“读好书”、“领导干部论坛”、“专项学习调研”等活动,营造政府系统浓厚的学习氛围。各级干部带头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兄弟城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人所长,为我所用。善于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深入研究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兰州实际找准切入点,用足用活政策,促进兰州发展。

第二,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执行力、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办公秩序、规范协调机制、规范内部监督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逐步实现“一站式”办公向“一键式”服务转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精简文件、会议和一般性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和基础工作倾斜,善于听取基层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畅通政府沟通联系社会的渠道,更好地方便和服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机关、驻兰部队和大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为省内各市州和来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塑造省会城市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将依法行政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规范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和执法行为,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水平。健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网络民意、专家论证和政府议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处理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主动公开重大事项,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第四,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的约束力。从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做起,严格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率先垂范,强化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时限要求,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反馈督查情况,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行政承诺、行政问责和服务投诉机制,按工作实绩奖优罚劣,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健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树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4篇: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上“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要求,着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较快、难点突破、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首位度和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在全省的首位度为28.2%,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623.71亿元,增长3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增长14.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52亿元,增长20.0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2.32亿元,增长19.61%。进出口总额40.6亿美元,增长19.63%。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6%。“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1984个,计划总投资8734亿元,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872个。市列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32.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85.42%,创历史新高,新增存款和贷款分别占到全省的46.81%和44.66%。兰州银行存贷款业务大幅增长,成为区域内同业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市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3000万元,支持中川机场业务扩展,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60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成为国内大型运输机场和国际航空口岸。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西客站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兰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速提升。认真研究国家差别化区域经济政策,向上争取各类资金93.89亿元,获批了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中国百合之都、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东部科技新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政策平台。

(二)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6.7%;二产增加值820.42亿元,增长13.5%;三产增加值906.74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8∶46.17∶51.03,整体上呈现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趋势。积极贯彻省上“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土地流转“三个1000万”扶持办法,新增设施农业1.35万亩、肉羊16.2万只、土地流转13.9万亩,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6.84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达到251万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9.21亿元,增长35.28%,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5亿元,增长14.1%,扭转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局面,遏制了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的态势。启动“出城入园”项目93个。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0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工信部验收。完善商贸物流规划,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大众消费,商贸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占三产的比重达到38.7%。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06亿元,增长38.74%,占到生产总值的2.31%。接待国内外游客2606万人次,增长28%,完成旅游总收入206.5亿元,增长35%。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实施“三个20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初创微型企业1383户,带动就业8988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三)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较大突破。坚持把全市工作重心向新区转移,市委市政府机关及部分市直部门和单位移至新区办公,集聚了人气商气,强化了“三区”融合,全年共有1800批次、12500名客商前来考察投资,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62个,总投资1826亿元,到位资金600亿元。新区城市骨架初步形成,核心区8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中川至马家坪铁路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完成路基工程。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引进绿地集团、正威集团等500强企业,中国铁建、敬业农业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四联光电、海默科技等92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集团、青岛啤酒等30个向新区拓展项目进展良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配套完善。天然气管网和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区内部和新区至市区10条公交线路开通运营。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2号生态湖等园林景观建成开放。工商、建设、交通、浦发等10家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一个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快速崛起。

(四)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编制各类控详规划、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30多项,完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未利用地试点开发,编制《未利用地专项规划》和《试验区总体规划》,完成土地开发6.05平方公里,积累了坪台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全面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和实施工作,完成试验段建设任务和1号线一期工程征地征收,全线开工准备就绪。南山路南出口以东建成通车,北环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北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整治改造老旧道路44条。深安黄河大桥完成主体,雁白黄河大桥启动建设。小西湖立交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新建人行过街天桥14座。实施热电联产配套管网工程和东城区供热管网工程,敷设管线两条30公里。建成天然气北高压干线20.6公里,南次高压管线11公里,敷设中心城区管线19公里。新增、改造城区公共绿地1367亩。大力整治环境卫生、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难题,拆除各类违法建设50多万平方米。完善“五城联创”工作方案,细化冲刺的目标、步骤和重点,“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作为创新案例入选中宣部培训教材。

(五)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完成城区767台4347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了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有效加强煤炭市场监管,整合建成2个煤炭专营市场和80个二级营销网点。实施33个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户。采取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现场地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五个100%”抑尘法,对城区所有施工工地实行了抑尘管控。全面禁止高排放车辆进入主城区,实施特殊条件下机动车限行政策,全面停售低标号汽油,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保洁和吸尘、清洗、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近郊四区划为1482个网格,构建了覆盖主城区的城市管理网络。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达到82%,比上年增加29天。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这是自2001年有监测数据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先后以《兰州治污重现蓝天》、《兰州掀掉雾霾“锅盖”》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明显促进了居民健康,“冬防”以来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分别下降了三成左右。

(六)扶贫攻坚带动了农村整体发展。积极落实省上“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了我市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全面消除贫困村的建设目标,出台了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有效整合“双联”工作力量,强化“五级包抓”责任制,最大限度集中联扶单位的优势和资源,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37个,农村发展在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培训贫困农户2.66万人、“两后生”8200人。协调发放惠农贷款3.4亿元,惠及5333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1.17亿元,惠及1674户。实现了城关、西固、红古三区整区脱贫和皋兰县一半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0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增长14.29%,净增890元,是多年来净增额较高的一年。

(七)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完成为民兴办的实事29件,承办省上实事项目23件,累计投入资金4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增长12.6%。新增城镇就业12.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1%。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化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29%,惠及19.22万人。新建城市日间照料中心62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73个,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2万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扶持残疾人稳定就业1129人,培训2439人。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000套,新开工建设14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69万元。改造城市老旧住宅小区165个。改造农村危房6090户。完善住房公积金运营机制,当年归集资金32.5亿元,发放贷款3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辅资料免费发放,实施校车安全全覆盖工程,开展了教师培训“千进八百互动计划”,新建城乡公办幼儿园73所、寄宿制学校127所、标准化学校88所,引进北京实验二小在兰州合作办学。启动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个,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90元。继续实施五泉山、白塔山公园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免费开放了水车博览园、文化体验馆和黄河桥梁博物馆。新建200个城乡全民健身场地、10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储备冬春蔬菜1万吨,积极开展平价肉菜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供应平价肉菜8000多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致伤人数分别下降0.35%、6.92%和0.27%。完成30个标准化宗教活动场所创建任务,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强化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机制,拓宽了信访渠道,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八)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推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城市形象新标志。继续强化城市营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获得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铜牌赛事”称号。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全面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组建160个招商小组,确定39个重点招商区域,全年赴外招商6000多人次,拜访企业2000多家。成功举办“兰洽会”和“民企陇上行”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区域性重大节会活动,在兄弟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42场。强化产业招商、点对点招商和精准招商,新引进项目925个,签约金额3528亿元,到位资金1350亿元,增长70.77%。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五通”,制定了打造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推动10项重点工作,在北京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与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行了多层次交流合作,营造了向西开放的浓厚氛围。

(九)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和建议331件,向市人大提交法规议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10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71项,保留208项,兰州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促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42个部门的304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全市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的全方位监控。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各类诉求11.5万件,成为全国信息化民生服务品牌。“民情流水线”工程被列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省委“双十条”和市委“十四条”规定,清理机关办公用房,全面禁止了楼堂馆所建设,“三公”经费下降23.71%,各类会议精简40%。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加大督查和跟踪问责力度,各级干部积极投入治污治堵、招商引资、扶贫攻坚、征地拆迁、维稳信访和社会管理等工作一线,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有了明显转变。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扎实推进,司法、审计、统计、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少说多干,坚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通过统筹兼顾引领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水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合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些不符合老城区功能定位的企业“出城入园”缓慢,园区、县区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仍然薄弱。整体承载力与公共需求还不相适应,市区交通拥堵仍比较严重,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河洪道环境治理滞后,违法建设、户外广告、“黑车”等痼疾顽症久治不愈。三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老龄事业发展滞后,各类住房供给总量不足。四是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不宽,新型城镇化和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五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单位和干部有厌战情绪,持续攻坚还要付出巨大努力。六是政府性债务管控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部分融资平台、园区和县区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规模和偿债压力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七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职工工作不扎实、效率不高,整治“四风”、加强廉政建设还要狠下功夫。对此,我们将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推动我市转型跨越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明地位、强责任、作表率、出大力”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努力方向,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作风建设、提高效能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懈怠,努力打造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当好全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0%、12%和15.5%。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把多元支柱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根本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区位等综合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富民产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增高原夏菜3.5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玫瑰2.5万亩。完成54.5万亩全膜双垄玉米和54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粮食产量稳定在43万吨。推广正大集团畜禽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启动两个百万规模养殖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力争全市畜禽养殖总量达到930万头只,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18%以上。扶持特色龙头企业20家,培育壮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支持新建和续建项目24个。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厅市会商”机制,以产业、政策、工作、平台、人才和服务对接为重点,着力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园”,放大兰州生物制品等11家骨干企业产学研功能。建成兰州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推进信源软件园、联创智业园等特色项目建设。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延伸开发,推动镍钴粉体材料、记忆合金等优势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规划申报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举办首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周”。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连海地区局域电网建设,推进煤电冶一体化发展,逐步打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加快北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鸿丰电石等高载能企业技术改造。深入挖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潜力,促进新入库54户企业增速达到30%以上。建设远郊县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

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积极引导绿色节能消费。用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推广4G应用,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年”活动,积极引进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按照全国一级物流园区城市布局,制定完善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建成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综合实施西客站中央商务区开发。建成运营兰州粮油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抓好毅德商贸城、瑞鑫物流城、五矿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项目,推进国际港务区建设,加快城区批发市场“出城入园”。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制定“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服务、数字音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突出“黄河风情、都市文化”主题,推进黄河风情线综合景区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华夏青瓷博物馆、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仁寿山景区、天斧沙宫、大兰山景区、达川三江口旅游景区、鲁土司衙门民俗文化旅游区、太阳约城等重点项目。办好第四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黄河文化旅游节,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和马拉松体育公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五泉山名人堂修缮、金天观维修、河口古镇保护等重点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2%,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链延伸为主攻方向,打造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两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培育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20个循环经济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城市,提升餐厨垃圾、废旧金属、废旧电子产品和旧建筑物拆除等四大领域循环利用水平,培育综合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二)提升兰州新区建设水平,全力打造新兴发展增长极。以争取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新契机,优化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强化招大引强和产业集聚。完善“三区”融合发展政策,健全六大产业片区包抓推进机制。加快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金汇不锈钢、科创医药、禾邦中药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见效。抓好格瑞德空调、圣丰集团等在谈项目,力争早日落地建设。紧盯“四个500强”和掌握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深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和高效招商,新引进资金到位800亿元。抓好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广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企业“出城入园”。把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作为重中之重,高起点抓好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组建园区管委会和实体开发公司,做好精细化工规划和投融资规划,先行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天化工、中国化工Cpp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加快推进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在建项目,力争30户企业竣工投产。启动佛慈制药、威特焊材等30户企业搬迁改造,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主动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核心,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开展设立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力争综合保税区尽快获得国家批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联检大厅、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加大入区企业招商力度,瞄准白色家电、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入跟踪对接50家对中西亚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先行启动部分出口业务。

优化配套服务功能。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铁路,启动市区至新区中通道建设。实施第一给水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热源厂、垃圾处理厂。以绿地智慧金融城建设为龙头,加快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购物、餐饮等民生服务布局。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号生态湖、亚太生态花园等核心区景观工程,新增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推进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并轨统筹。做大做实新区城投等融资平台。引进中科集团等产业基金。发挥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争取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8家以上。建成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三)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紧紧抓住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这条底线,全力保护兰州的蓝天碧水。

坚持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治污成果,树立“从零开始”的工作理念,以pM2.5、pM10防治为重点,着力完善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力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实施城区三大电厂和兰州石化公司燃煤锅炉除尘改造治理。推进二热热电联产“上大压小”项目外迁改造。推广“双良”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煤改气”供热企业技术升级。分类实施坪台地区和城乡接合部未供暖住宅接入热电联产供热管网、煤粉锅炉和电暖器改造。完善煤炭专营配送制度,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加强重点施工项目扬尘管控,实行施工工地和渣土车辆远程智能化监管。继续抓好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坚决淘汰“黄标车”,全面推广使用“国四标准”燃油,实施公务车辆和营运性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创建近郊四区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做到无燃煤、无裸地、无堆场。充分发挥环保公安分局职能,增强环保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编制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区供水管网系统,实施高坪地区供水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启动第二水厂增供20万吨过滤水项目,完成轨道交通建设管道改迁。推动刘家峡第二水源地建设。实施城区排水防涝工程,新建雨水管网20公里。确保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建成投运窑街、海石湾和皋兰3个污水处理厂。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加强对涉重金属工业企业的排水监管,严格整治各种排污现象。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水系建设。实施黄河风情线绿化提升工程,打造十里樱花和十里玉兰休闲道,建设绿色出行健身步道一期工程,启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修订南北两山绿化管理条例,编制两山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促进两山绿化可持续发展。启动黄河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围绕打造“山水城市”,从黄河兰州段上游引水,逐步构建城市生态水系。整治西固、七里河马滩南河道。完成大砂沟洪道综合治理。

(四)着力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保畅通,全力攻坚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

集中力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确保上半年盾构机全线下井施工,年内完成全部车站土方开挖和车站主体结构70%工程量。做好沿线地上、地下资源和物业、商业、传媒的开发规划,开工建设14个资源开发项目。细化交通疏解方案和应急预案,把施工对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加快完善“139”路网体系。确保南山路全线通车,力争北环路基本建成,形成城市二环路。拓建西新线,延伸沿黄河快速通道。建设盐场堡至什川段连接线。完成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白银路上跨安定门十字工程,启动解放门立交桥上跨南滨河路等“上跨下穿”工程。加快西客站、东川货场配套道路建设。完成9个道路疏解工程。建成深安黄河大桥,加快建设雁白黄河大桥。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启动公交都市建设项目。试点运营十里店桥至兰州港水上公交。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快停车场和停车泊位社会化建设步伐,缓解停车难现象。

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实现中心城区单元控详规划全覆盖。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实施中心城区“抽疏”战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绿线”,扩大公用事业用地供给,降低开发强度,规范企业“出城入园”后土地开发机制,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强化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实现主城区吸尘车辆和垃圾不落地收运全覆盖。重拳遏制违法建设,综合整治铁路沿线和河洪道环境,全面清理户外广告。完善网格化管理举措,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运行模式,把关系民生的教育、环保、社保、交通、燃气等公共服务信息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市民卡应用范围。建成智能交通二期工程,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完成农村地区3G网络全覆盖,提升无线宽带接入率。

全力推进“五城联创”。以建设西北最干净省会城市为方向,全力实施市容环境优化等重点工程,确保跨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以迎接新一轮考核为契机,全面对标补缺,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以重点突破、综合整治为关键,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水平。以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基础。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为核心,促进绿化美化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五)坚持新型城镇化方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促进人的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努力探索“以产促城、园区带动、多层次发展”的城镇化路子。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外连内接、老城新区互动、大中小结合的城镇结构体系。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控制老城区人口增长,放开三县和红古区中心城镇入户限制,以优惠政策引导人口向兰州新区流动。实施3至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农业镇、现代工业镇、商贸集散镇和文化旅游镇。加快东部科技新城建设步伐,打造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和示范区。深入实施红古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

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计划,启动70个建制村通畅工程,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1%。更新改造大型泵站6座,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7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10个农村新型社区和10个安全康居工程示范点建设,建成安全康居1万户、100万平方米。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做到扶贫开发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全面实施榆中北部山区20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新增种植面积4.6万亩,逐步把中药材培育成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完成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完善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实现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新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编制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推进100个村环境整治工程。景观化打造“省门第一道”,连片种植薰衣草3000亩。建设农村经济林3万亩、防护林7万亩。加快村庄绿化和村道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创建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保护一批古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延续特色乡村的历史文脉。

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培育新的增长点,研究制定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现差异化和发挥优势原则,分类确定各县区发展的主要指标,引导近郊四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远郊县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错位互补发展格局。实行市直部门工作前移、重心下移,主动对接县区,增强上下互动,服务县区发展,对远郊三县一区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六)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以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为指导,认真谋划,掌控节奏,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完成市、县区两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继续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完善并联审批机制,积极推行代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网上服务。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度。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县区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开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摸底调查,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使用办法,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深化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资源和资产证券化,探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健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严格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关注“营改增”等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健全兰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运行机制,形成“1+8”平台结构。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创新型后备上市企业。

深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改革。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继续实行“三个20万”鼓励政策,新设小微企业贷款贴息专项2000万元,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资金增加至1000万元。实行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梳理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增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深化农村和社会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经营权流转等重点工作,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入实施16项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补偿机制,将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七)推进向西开放和向东承接,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突出重点,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

强化向西开放平台功能。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哈萨克斯坦领事馆、工业园落地新区。申请加入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中西亚国家缔结2至3个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特色农产品贸易。

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实施文化旅游“西进”工程,开发中西亚旅游市场,开辟一批精品线路,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让“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旅游形象走出国门。吸引中西亚国家学生来兰就读,密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科技交流。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立足更名升格,提升办会水平,着力办好“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20届兰洽会”。主动参与“浙商陇上行”、“千名陇商回家乡”等活动。组织“西洽会”、“津洽会”等11个节会的参展工作,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活动。探索建立国外招商机构,举行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全市引进到位资金2000亿元。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方大炭素、金川新材料、兰石重装等企业出口转型升级,鼓励石油钻采、新材料、农产品、中藏药、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向中西亚市场扩大出口。支持南特数码、万维信息等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忧民之忧、急民之急,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为民兴办十类24件实事。就业促进方面,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000人,培训各类劳动力4.3万人。社会救助方面,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五保补助标准18%;为5000名贫困老年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标准;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标准;农村计生对象提前5年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安居保障方面,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2000户。教育助学方面,完成30所中小学厕所改造工程;完成1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医疗食品卫生方面,建设1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配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文体建设方面,建设10所社区学校少年宫;配套建设200个全民健身场地。科技惠民方面,实施科技惠民示范项目,扶持8个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工程方面,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社会管理服务方面,新建2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2000个公共安全高清视频监控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重点养护600公里。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新机制,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65%。落实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市一院、市二院改扩建项目,建成兰州新区急救中心。强化残疾人和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工作。落实好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特别扶助和各项利益导向政策,依法执行“单独两孩”政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公共财力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严禁办重点校、重点班和“尖子班”,积极破解择校难题。规范学前教育,提升特色化办学水平。建设现代化示范初中10所、小学10所。严格落实新开发住宅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继续抓好校安工程,消除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兰州新区教育集群、东部科技新城名校建分校、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兰州二中雁滩分校等重点项目建设。

突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优化城市就业服务,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深化“五险合一”征缴模式改革,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理。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启动实施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9000套,分配入住15000套。加大商品房供应量,各类新建住房销售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文化体育惠民工作。启动实施“乡村舞台”工程,组建25个乡村文化社团。办好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建1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加快市体校及体工大队、红古体育中心、西固体育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切实关爱老年人生活,完善社会化养老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虚拟养老院可持续发展,新增服务人数2万人。改造市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运营兰州伊光穆斯林养老院,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深化“平安兰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技防体系,单位内部、居民院落、居民住宅技防设施建设率分别达到100%、95%、50%。强化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培训教育、检查指导、应急救援和责任追究体系,开展“安全兰州2014”系列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通网上信访大厅,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制度,增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的能力,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深化“三个共同、两个提升”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我们将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契机,牢固树立中心地位、龙头地位和枢纽地位意识,自觉承担服务全省、辐射周边、承东启西的责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根本保障,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坚持从严治政。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快速有力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完善会议制度,规范公文运转,严格外出管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加强政风建设。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慵、懒、散、慢、浮等现象,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意识,切实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任务,推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继续深化“效能风暴”行动,深入推进“五项攻坚战”。完善考评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

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完善政府立法机制,向市人大提交五城联创、项目建设、社会管理等法规议案。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确保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监察,严肃查处执法不严、作风不实、敷衍塞责等行为,增强履行职责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强化执政为民。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职责,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深入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群众最期望的事情做起,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中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有效防范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和专项资金管理等领域腐败现象滋生,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绩效审计,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审计“体检诊断”功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守“约法三章”,细化财政预算,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和楼堂馆所管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改革释放红利,创新引领发展。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跨越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正能量,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谱写中国梦的兰州美好新篇章,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5篇: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因为通过博物馆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它的悠久历,,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等。.想想的确是这样,博物馆记载了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记载了一个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作为甘肃省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的兰州,其博物馆一定有太多的宝藏和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原为白衣寺故址,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市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区:“兰州历史文物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走进市博物馆的“兰州历史文物馆”展区的那一刻不由得就被一种浓浓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同时又不枯燥无味,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这里展出了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铜器,东汉明器等文物200余件,着重反映兰州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启迪人们对兰州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热爱。 每一件展品都做得形象逼真,佛教塑像更是具有特色,就像真人在那战着一样。有一件展品特别引人注目,也是马家文化的代表作,其造型为奇特的喇叭形,听解说员说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以瓦为框,以革为面,可击也”的土鼓,是所有中国膜鸣鼓的母胎。该器物主要由喇叭形的大头和呈罐口、盘口造形的大小头以及长形圆筒状的中腔三部分组成,前后贯通。部分器表施有黑红相间的网格纹、锯齿纹、漩涡纹等彩陶

纹饰,具有较明显的马厂类型文化之早期特征,有的还保留半山类型文化晚期风格。每一件展品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瓷器上面的花纹同时也反映出在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人民追求自然与人混为一体的理念,追求天地人和,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j走进“馆藏书画精品展区”,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陈列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现代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也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无论哪一幅作品,上面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苍劲有力,表现出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里面陈列的一些画有的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每一件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件汉代出土的书法作品,虽然历经千年,但是字迹仍然那么清晰可见。表现出我国造纸术历史悠久和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作品的热爱和欣赏!

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相比更胜一筹,它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在这里都有丰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它有“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每个展区都各具特色。

走进“甘肃彩陶”展区的那一刻,立即被这里各种各样的彩陶吸引住了,乍看一模一样,仔细瞧却各有特色,其类型众多、器型丰富、制作精致、图案绚丽、艺术价值极高。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 。这里的一切不由得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千年的文化仿佛出现在眼前。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望着这里的一切,面前似乎出现了一缕缕的驼队从这里经过,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每个骆驼都膘肥体健,伴着阵阵驼铃向前方走去…“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惊叹,在这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展现的如此淋漓尽在,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推荐第6篇:兰州市二十七中学习心得

在兰州市二十七中学习的心得体会

吴让谦

昨天我们恩玲中学一行数十人驱车前往位于五泉山下的兰州市二十七中参观了其新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也作为其中一员很荣幸的走进了二十七的校园和课堂,看了很多东西,收获不小,感慨良多。在欣赏他们为了实践新课改所做的一切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感觉自己需要改进、需要摸索的地方还很多。

今年是我们甘肃省第一次实施新课改,由于与其他省份相比我们存在着自己一些实际的情况,各个学校对于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具体环节的实施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但是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却是我们胜利开启课改之门的一个必要手段。

据二十七中老师介绍,兰州二十七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完全重点高级中学,有着80年的风雨沧桑,已经连续4年荣获“兰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一定有其独到的做法。据介绍,二十七中这所独立高中占地54亩,共有教学班36个,在校生1900多人,教职工144人。近年来,该校围绕“建成开放式、研究型、信息化、高质量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总目标,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渴盼二十七中旧貌换新颜是兰州市民的愿望,更是几代二十七中人梦寐以求的愿景。从2004年11月起,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同该校领导班子一起,着手重点解决制约该校生存、改革、发展的瓶颈———硬件建设问题。2007年9月26日,市上投资3000多万元、面积达16540平方米的崭新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成了沧桑老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今年夏天,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新实验楼又拔地而起。这将为二十七中创建高质量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夯实硬件基础。

听了他们学校老师的介绍,我得知这所学校不管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在兰州市都是一流的,有很多地方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他们的教职工也对我们学校前来参观访问表示了热烈欢迎。

二十七中校长焦宪庆深有体会地说,今年全省开始实施新课改,这条路谁也没走过,为了为以后新课程能顺利进展,学校管理过程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执行到位、讲究实效。据悉,为使管理者做到胸有成竹,二十七中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科研和课改真抓实干。每位中层干部每周听课2节以上,通过课堂教学的调研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本学期,仅校领导就听课达186节,教研组长、教研员等累计听课达300多节,基本上了解了各年级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掌握了最基层的信息,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校领导身先士卒撰写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酿造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发挥了表帅作用。

作为参观者的一员,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全校师生为此所做的一切。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走进高一(3)班的教室听了一堂课,老师在课前案例设计、课堂中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确实做得挺到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再反观二十七中的学生,课堂上能够主动的在老师的合理性引导下参与到知识本生产生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很有感触的地方,也是我及自己学生今后在课堂课后所应该加强的地方。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我回学校后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力求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不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推荐第7篇:兰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

2011年兰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

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

兰州市教育局 兰州市体育局

二、承办单位 兰州市第六中学

三、参赛单位 兰州地区各中学

四、竞赛分组

高中男、女组,初中、男女组

五、参赛规定

1.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队限报12人,每队报领队、教练各一人

2.运动员必须是思想进步、学习努力、经县级以上医院或校医检查证明身体健康者,并且是有正式学籍的本校学生,复读生不得参赛。

3.运动员必须办理运动员证方可参赛,各队必须带运动员身份证、学生证、学籍证明(注明学号)、近期免冠彩照2张,报名时进行资格注册审查。首次参赛的队员必须填报《兰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运动员资格注册表》

4.排球比赛与学生体育运动等级(二级)评定同时进行。参加评定的学生在报名时须填写《甘肃省学生体育运动等级

- 1名时须交纳抵押保证金300元,如无违纪行为,赛后如数退还。

2.定于2011年4月20日下午3:00在市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召开领队、教练、裁判长联席会议,请按时参加。 3.仲裁委员会、裁判员由主办单位聘请。 4.未尽事宜另行增订。

十一、本规程解释权与修改权属主办单位。

推荐第8篇: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兰州市城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张国一 2011年10月1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城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立足率先、着眼首善,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代表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这五年,是城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是城市形象明显改善的时期,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时期,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城关实现跨越发展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为纲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省市发展大局中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项目建设跨越推进。出台实施了《项目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指挥部和责任包干制度,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大幅提升。招商选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个、知名企业31家、到位资金227.4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4倍、1.6倍和2.5倍。重大建设项目实现质的飞跃,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27个,完成投资809亿元,其中“5515”项目开工率达到80%。项目总数、投资额度和资金到位率较上个五年分别增长55 %、58 % 和23 %,重大项目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5%,高于上个五年4.5个百分点。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设立2000万元发展基金。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瑞德摩尔、浦发银行等86个新能源、现代商贸和现代金融项目建成运营;重离子治癌中心、万达商业广场、酒钢物流园等40个新技术、城市综合体和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达到了48.7%,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空间拓展步伐加快。北城区开发正式启动,完成《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土地开发力度加大,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等65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动工建设173万平方米;开工和建成城中村村民安臵房134万平方米。

二、环境为要抓管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立足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牢牢把握城市管理重心,累计投入13.4亿元,坚持打好城市建设管理硬仗,城市形象明显改善。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南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全收集、过境公路、兰渝铁路、轨道交通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或顺利推进,配合项目建设征地6000亩、拆迁200多万平方米,总量均创历史之最。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建成标准化肉菜市场15座、便民菜店18家;改建扩建环卫基层站点26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1座、城市公厕90座。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改造城乡道路12条,完成8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启动了“石沟新村”和“兰山人家”新农村建设项目。

城市形象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环卫专业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小街巷清扫保洁实现专业化作业全覆盖,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泔水上门收集,率先在全省推行道路洗扫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50%和18%。改造小街巷312条。连续多年实施“六路”绿化提升、“鲜花上街”、“大树进城”、“绿地修复”和“绿色雕塑扮金城”等环境美化工程,打造了绿化精品道路10条,建成生态小游园5个,设臵绿色雕塑100多组,更换绿篱5万多米,城区新增绿地950亩。实施皋兰山面山景观改造工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一期和城市三大出入口形象提升工程,完成景观造林2488亩,林草覆盖率由28%提高到31.5%。城市亮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楼宇亮化107栋,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路灯亮化实现全覆盖,城市亮化由楼宇亮化向山体亮化延伸。

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实施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等政策制度,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得到加强。引入数字化城市监督指挥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推行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下沉管理和捆绑式考核,周末卫生大扫除、政府三级包干、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违法建设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服务为上抓基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公共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发展。投入教育资金18.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占社会事业支出的46%以上。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全面推进。新建改建学校教学楼34栋,新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扶持30 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教育“两基”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自主研发了《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实行名校长、名师、班主任、边远地区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选聘800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

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投入资金8.9亿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成全省首家农村120急救绿色通道,打造市级标准化农村卫生所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64家增加到103家,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全国社区中医服务先进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低成本健康进家庭和片区片医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人口和计生均等化服务水平全省领先。

文体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投入1.25亿元发展文体科技事业,是上个五年的2.4倍。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成群众文体活动场所163处、全民健身路径90条,推动40家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建成全国一流的国民体质流动监测中心。举办了全区职工运动会和中小学生运动会,打造了春节民俗文化庙会、社区少年宫等工作品牌。科技三项费增长到1538万元,是2006年的2.3倍。促成兰大科技园等100多个院地校企合作项目,专利申报占到全省的50%。组建了城关区科技合作顾问团。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四、民生为本抓保障,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使老百姓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8万个,率先在全省建成创业型示范城区,成功打造了“360”就业服务品牌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人员、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均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化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建成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通过国际“三标”认证。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4万城乡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资金3.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3万人次。开工和建成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9573元和8110元提高到16680元和14200元。

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着力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数字城关“133”系统,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八百工程”,全面推行“楼院长”和流动人口“以房管人”模式,打造了15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和70个“三不管”楼院整治精品工程。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化解信访案件1000余件,特别是彻底解决了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无军籍职工津补贴发放等7个重大遗留问题。深入推进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群体的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快平安建设步伐,在全省成立首个县(区)级见义勇为协会,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强化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及时妥善处臵了一批突发公共事件。

五、创新为先抓改革,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夯实基层基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投入1.63亿元,新建改建街道社区、派出所、执法中队、司法所办公用房145处,基层办公用房达标率由53%提高到98% 。社区工作经费由每年6000元提高到1.5万元。社区专职副主任的生活补助由每月550元提高到1200元。新招聘交通协警、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八大类公益性岗位人员4704名,公共服务实现了重心下移和功能延伸。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财税体制、行政审批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精简机构12个,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8项。建成电子政务平台和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养老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

政府运行更加规范。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452件,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办理市长专线转办件5180件,政务大厅办件量达到37.1万件,办结率均达到100%。推行了“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工作创新年”活动。出台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完善了干部外派学习交流和轮岗培训制度。

人防、地震、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全面加强,档案、保密、史志、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持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逐年下滑的趋势,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全市1/3强,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占全市1/2强,非公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市40%的发展格局。保持和巩固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86个县区之首和100个市(州)县(区)第二的排名,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五年来,我们高度关注和不断改善民生,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用于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为民兴办实事 60多件。慈善募捐和社会救助实现常态化,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发放实现制度化,就业、社保、医保和低保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实现全域城关和同城待遇,老百姓生活更加殷实、更加体面。

五年来,我们立足中心城区特点、着眼省市发展大局,成功举办和保障了国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16届兰洽会“金城之夜”大型文艺晚会、重大节庆氛围营造和春节灯饰亮化等重大社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五年来,我们敢于直面各种挑战和考验,积极稳妥地处臵了“5·16”九州石峡口、“9·14”小达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传播,经受住了奥运火炬传递、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应急管理经验,提高了政府动员和组织能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点定位,争第一创一流,先后打造了虚拟养老院、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在民生领域实现了“十个率先”, 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00多项、省市级荣誉900多项,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广大干部的辛勤和努力,汇集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关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空间制约矛盾突出。存量土地匮乏,土地开发整理滞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区承载力达到极限,管理成本大幅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三是人均公共资源不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已成为打造首善的“短板”和“瓶颈”。四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民生诉求快速增长,期望值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五是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受高物价、高房价等因素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六是工作落实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作落实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工作落实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区委“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定位的提出和“123456”工作思路的确立,是在不断深化区情认识,准确把握城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城关的地位、条件和面临的机遇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城关实际的系统的发展思路,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增强贯彻的坚定性。必须坚持谋划在先,重点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推动工作既要着眼全局,还要注重过程管理。只有正确把握阶段性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坚持超前谋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的有效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才能为建设“首善之区”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幸福城关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城市管理这一重心。城关是省会城市中心区,是省市的形象和“窗口”。只有立足城关的特殊地位,持之以恒地抓好城市管理,靠管理塑形象,靠管理提品位,才能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名片”放大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时刻牢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增加民生福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才能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敢为人先的工作意识。保持争第一创一流的品质追求,发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在各个领域打造更多的品牌和亮点,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影响力。这些经验是建设“首善之区”不可或缺的,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并发扬光大。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关已经迈入了率先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省委“中心带动”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任务,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谋求新发展,推进新跨越。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一个拓展,即全力破解土地制约,大力实施削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形态,实现再造一个城关的目标。三个高于,即加快推进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排名提档升位。六个翻番,即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上。六个提升,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市民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施空间拓展、结构优化、项目驱动三大战略;推进富强城关、活力城关、文化城关、生态城关、和谐城关和幸福城关六大建设。

实施三大战略:

——空间拓展战略。按照“南升北拓”的思路,全面实施空间再造工程,着力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在黄河以南地区,加快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每年拆迁100万平方米左右、新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到2016年,建成五星级酒店5家以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全面提升老城区城市功能。在黄河以北地区,实施成片联合开发,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到2016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构优化战略。按照“做优三产、做精二产、做特一产”的思路,加快提升产业档次,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医学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力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16年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新型加工业,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孵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力争新型加工业占二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品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休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项目驱动战略。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落地一批、凝炼一批、展示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项目运作机制,强化招商选资工作,努力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梯度推进、强力带动的格局。力争每年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凝炼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1800亿元以上。力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重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推进六大建设:

——推进富强城关建设。物质财富的创造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财富是硬实力、是集聚力。我们要自觉顺应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增强区域发展驱动力、扩张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以大幅度增加自有财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扩大公共资源总量和提高人均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市民文化娱乐消费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力争到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人均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资源占有量大幅度提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推进活力城关建设。经济社会活动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活力是创造力、是推动力。我们要致力于破除制约城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有力助推城关率先科学发展。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政府管理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廉洁、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职能、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形成管理服务重心在社区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文化城关建设。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底蕴,文化是软实力、是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兰州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打造教育最优化城区、文化最活跃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抓手,以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为重点,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明守信、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生态。加快实施教育最优化发展“七大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建立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共建共通共享机制,努力构建区域文化发展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力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科普创新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和公共科技文化服务。

——推进生态城关建设。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是生产力、是影响力。我们要自觉顺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环境,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以打造天蓝、水清、山绿、路面干净、立面整洁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南北两山绿化、城区绿化、垃圾集中收集、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卫生管理、城市立面管理等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到2016年,联片供热范围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得到推广普及,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区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基本完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搬迁避让。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推进和谐城关建设。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追求,和谐是融合力、是凝聚力。我们要致力于破解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培养市民的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打造社会安定、秩序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矛盾化解、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为重点,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城关“133”系统,整合公安、城管、人口等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扁平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强化公安技防建设,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推进幸福城关建设。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温暖的感受,幸福是吸引力、是感染力。我们要致力于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增添魅力。以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为目标,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健康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居工程、保障扩面提质工程和社区综合管理工程,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健康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扩大虚拟养老范围,启动老年社区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消费城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成保障性住房230万平方米。为民兴办实事100件以上。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城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关键。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1366”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拓空间、调结构,重统筹、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不断加快“首善之区”建设进程。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1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以上,达到19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63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继续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黄河以北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报批工作,编制九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加快推进土地开发进程,全面实施九州、三条岺、青白石三大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5亿元,完成九州910#、915#和903#道路延伸段建设,启动九州供水系统改造工程。配合市上完成北环路九州段和九州东南出口道路建设。启动雁白黄河大桥项目。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年内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强化项目凝炼工作,重点围绕旧城改造、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土地开发等领域,凝炼储备项目10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优引税”力度,新签约重大项目30个,引进到位资金80亿元。加快项目落地开工速度,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50%以上。配合项目建设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城关区十大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基金,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推动十大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在中心商务区加快实施武都路商圈、红楼时代广场、鸿运·金茂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在南北两山旅游经济带,重点推进兰山山地生态公园

二、三期建设,启动伏龙坪、青白石整体改造和徐家湾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生态观光等产业。在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创意国际商贸城、东部永新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业态。在雁滩地区加快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等项目,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时尚地产等业态。在黄河北地区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打造牛肉面连锁店30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配合市上实施南山路、元通黄河大桥、金雁黄河大桥等3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庆阳路等18条主次干道人行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制定《小街巷交通管理细则》,开展车辆单边停放单向运行管理模式试点。制定出台《加快旧城改造的意见》,探索建立房屋征收机制,启动傅家巷等21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刘家滩、范家湾等9个城中村改造进程,开工建设村民安臵房2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700万元,完成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大河洪道治理力度,整治清淤洪道3条,打造大砂沟河洪道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加快“两山一河”亮化工作步伐,完成亮化面积102万平方米。启动环卫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开展小街巷和人行道机械化清扫作业试点,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提高到 60%和45%以上。

(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构建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大城市管理经费和人力投入,充实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管养社会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消除乱摆乱放、泔水乱倒、“牛皮癣”等城市顽疾,及时拆除新增违法建设和户外广告,整治“三不管”楼院50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周末大扫除和文明创建活动,严格落实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包街制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南北两山生态景观建设步伐,着力实施城市三大出入口、五一山公园、徐家山公园和皋兰山面山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南北两山村庄绿化建设,完成绿化改造面积1000亩,栽植苗木50万株。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档次,启动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小游园3个,摆放盆花100万盆以上,设臵绿色雕塑30组,新增城市绿地120亩。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取缔小煤炉1万个,改造燃煤锅炉40台,治理餐饮企业100家。加强企业排污监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制订出台《农村道路管护办法》,完成伏直公路整修和雁儿湾至青白石通乡公路建设。争取资金3500万元,实施皋兰山大型泵站、徐家山水利维修改造工程,启动皋兰山灌区续建配套和皋兰山人饮改造项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编制《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和整村搬迁规划》。启动大洼山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推进“兰山人家”和“青石小镇”建设,完成石沟新村二期基础设施配套,整理土地8000亩以上,建成村民安臵房8万平方米,打造石沟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关键,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编制《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新建、翻建3 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完成教育信息化、校园安全网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5所现代化学校和10所特色品牌学校,启动城关区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1至2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设立100万元“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面向全省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选聘50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探索建立跨区域校际合作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国际交流,继续推行校长、教师赴外挂职培训工作。启动建设教师安居工程和南北两山教师公寓。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建成中医骨伤科医院住院部大楼,动工建设区医院改造项目。投入5000万元,新建改建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疫苗冷藏库及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完成区第

二、第三医院转型改制。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调整优化站点布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片区片医责任制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打造10家中医特色示范机构和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启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设立“健康小屋”30个,开展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设立5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公开招录35名全科医师。投入500 万元,建立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经费缺口补偿机制,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将现有在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 扶持重点科技项目3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启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工作,建设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建立一批中小企业专利示范点。承办全国中心城区科协理论研讨会。办好第三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科普我参与”系列活动。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成立群众文化协会,组建街道、社区文化体育专干队伍,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政府补贴试点,重点扶持2个文化演出团体,培育2支精品群众文化队伍。建立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选址规划体育“一场两馆”项目,改建和续建南北两山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举办地区性全民健身运动会,配合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发售体育彩票 1.3 亿元以上。实施“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开展城关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投入500万元,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提高市民幸福感

(一)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难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3万人。着力提升“360”就业服务品牌内涵,力争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升城乡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90%的行政村创建为“充分就业村”。整合辖区就业培训资源,建设创业就业园区1个,就业实训基地10个。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围绕被征地农民、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为40万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着力提高社保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断扩大病种报销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率先在全省实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以上,住院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劳动监察覆盖面达到85%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拓展“八助”养老服务内容,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享受虚拟养老服务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全额救助残疾大学生学费,免除残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学费,完成800名残疾人就业安臵工作。大力推行诚信阳光低保模式,建立低保诚信责任制和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30万人次。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名,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000元。开展“温暖行动”,解决好群众冬季供暖问题。建成全省一流的法律援助民生服务窗口,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500人次以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件。

(四)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整合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卫生监督等执法监管力量,建立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食品非法添加、消费侵权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 50家以上。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加快“12315”维权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五、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着力构建和谐城关

(一)推进“数字城关”建设。拓展数字城关“133”系统内涵,新增1300个视频监控点,全面完成城管平台与公安监控平台的对接。建设街道社区

二、三级数字平台,扩大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加盟企业种类和规模,强化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和市民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呼叫服务中心便民服务水平,服务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改版升级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类政务资源,建成网上政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健全舆情监控、行政审批、网络监察和网络安全四个系统,全面普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台《社会管理创新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以房管人”模式,开展租住信息社会化采集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一卡通试点。实施楼院长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百合计生服务和家庭幸福三项工程,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计生服务站1个,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建成3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格局。不断拓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外包模式。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深化“三治理一化解”活动,全力做好信访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隐患排查化解工作,落实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办法,加快推进信访事项“一册通”和信息化建设,启动“四无街道”创建工作,建成行业矛盾纠纷调节室10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快构建“大维稳、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强化社区警务建设,实行重点监控场所等级化管理,构筑“大情报”警务模式。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积极引入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矫正对象警示教育、技能培训、公益劳动三大基地。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民兵预备役在处臵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臵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四)推进区域共建共享。坚持“大城关”发展理念,引导辖区单位和群众树立“家园”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健全完善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协调通报机制,引导辖区单位主动履行城市建管、社会管理、文明创建、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社会责任。有效发挥辖区单位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树立“大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辖区单位提供劳动就业、就医上学、计划生育、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服务,千方百计解决辖区单位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面整合地企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六、以法制政府建设为目标,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一)提升工作谋划能力。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和政策信息参阅制度,联合省行政学院、兰州大学等高校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谋划研究工作的能力。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管理检查评比、庆典表彰等活动,让领导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谋划研究工作。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安派出所、执法中队办公用房9处。推进街道、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完善政策法规、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产业信息、中介服务等各类公共信息数据库。加强公务员队伍培训工作,派遣一批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锻炼,选派一批年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培训。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对公务员履职状况实行动态管理。

(三)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启动“六五”普法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支撑。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探索和创新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提升行政执行能力。加强部门街道之间的协作,着力构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大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督办力度,建立健全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责任分解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责任倒查制。加大重点项目审计力度,加强对干部任用、工程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加快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关的明天更加灿烂,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催人奋发。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率先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幸福城关,加快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进程而努力奋斗。

2012年城关区为民兴办实事

1.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

2.新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

3.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和兰山山地生态公园

二、三期建设工程。

4.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改造村民安臵房2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5.改建续建南北两山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

6.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

7.新建、翻建3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8.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9.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

10.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率销售。

11.新建中医特色社区示范机构10家、慢性病防治“健康小屋”30个;开展户籍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

12.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

13.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 50家以上。

14.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

15.建成“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 30个。

16.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人,将救助标准提高到5000元。

17.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境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

18.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

19.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免除残疾学生和残困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学费。

20.为40万城乡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

名词解释:

“5515”项目:就是2010年以来实施的以庙滩子整体改造等5个投资上百亿元项目、大连万达广场等5个投资上50亿元项目、重离子治疗中心等10个投资上10亿元项目、兰山山地生态公园等50个投资上亿元项目为代表的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的重点项目。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形成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高效率建筑群落,能够有效延展城市的空间价值,实现城市空间的巨型化、城市价值的复合化和城市功能的集约化。

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就是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中重点实施的基础设施优化配臵、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名校长培养、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社区教育深化、教师安居七大工程。

D级危房:就是房屋危险性鉴定等级中,房屋整体出现险情,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危房。

教育“两基”: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数字城关“133”系统:就是今年建成的以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为基础,以数字社区e网、视频监控e网和政务管理e网为核心,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市民呼叫服务专业队伍和虚拟养老暨社会救助服务队伍为保障的数字化便民服务工程,能为市民提供30大类1000余项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八百工程”:就是自2010年以来实施的以购臵百辆流动接警巡逻车,招聘百名城市协管员、百名楼院长、百名交通协警、百名交通劝导员、百名校园保安、百名治安视频监控员、百名地质灾害监测员等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就是以社区居民居住地为圆心,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便民家政、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法律咨询、购物餐饮等各类服务,使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就能享受基本生活服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社区矫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

“123456”工作思路:就是区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坚持以“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切实增强“大城关”这一理念,突出发展和管理两项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文化和生态化“三化”进程,打好环境美化、拆迁改造、改善民生、项目建设四场攻坚战,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塑区、文化活区、和谐安区“五大战略”,力争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六个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北城区:就是以九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盐场片区为重点,青白石片区为延伸,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达到6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再造一个新城区。

“一区两线三组团”:一区,就是盘旋路以西、西关十字以东的中央商务区;两线,就是以南北两山为主线的休闲旅游经济带;三组团,就是东部、雁滩和河北组团。

片区、片医责任制:就是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划分为12个片区,由指导管理中心将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组建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卫人员为配臵标准的片医团队,通过上门随访、电话回访、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家庭提供全程预防和保健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就是通过与辖区三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相关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名老中医、糖尿病、高血压、重症精神病和残疾人康复等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就是在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部队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

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就是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少年儿童关爱工程、创建惠民工程、基础创建示范工程、志愿服务创新工程和群众文化建设工程。

“360”就业服务品牌:就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基层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考核管理、信息宣传等六大体系建设,用360度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的城关区就业服务品牌。

“八助”养老服务:就是以虚拟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助健、助乐等八类养老服务。

楼院长管理模式:就是由居民推选热爱公益事业的党员或者居民义务担当本单元楼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两户”家庭:就是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农村两女绝育户。

“四无街道”创建工作:就是在全区开展“无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集体上访、无赴市集体上访、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创建活动。

“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就是严厉打击整治制售有毒有害和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黑作坊”,制售假冒伪劣生产生活资料的“黑工厂”,收赃销赃的“黑市场”,涉黄涉赌涉毒的“黑窝点”, 依法打击惩处一批组织经营“四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百姓财产安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诚信的违法犯罪分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打非治违:就是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治理违规、违章作业。

推荐第9篇: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政府

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政府

关于将各项惠民政策向农村计划生育户倾斜

实行与人口计生部门会签制度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保障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需求,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健全以“奖励、优先、优惠、帮扶、救助、保障”为主体,以“财政投入,部门联动”为方式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实行与人口计生部门会签,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与部门职责相互衔接,建立起职责明确,运行规范,投入到位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规范生育行为的作用,使之成为调节生育行为

的重要举措,引导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会签制度

(一)会签内容及部门职责

会签内容:以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导向机制所含概的“奖励、优先、优惠、帮扶、救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以部门职责为依据,凡涉及到能够体现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关怀群众的各项政策均为会签内容,重点解决和办好目前群众比较关心的各项惠民政策。

部门职责:

1、财政部门要合理运作,及时、足额拨付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确保2007年人均投入达15元,力争在“十一五“末人均投入达30元的标准。协助区政府做好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救助,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正常运转。

2、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能职责,制定和完善着眼于长远,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利益导向机制。

3、教育部门负责优先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及二女结扎户子女入学、升学加分有关手续,全面落实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及二女结扎户子女“两免一补”政策。

4、卫生部门负责优先提供生殖保健和其他医疗保健等项服务,给予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及二女结扎户个人筹资时给予适当优惠。

5、民政部门负责优先为计生困难户提供各项社会救济,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在农村通过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采取政府与集体补一点,个人拿一点等途径,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独生子女家庭优先推荐就业和劳务输出,优先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保险事业等。

7、科技部门负责优先提供各类技术培训,优先推广科技成果和新品种,优先安排科技立项和资金扶持。

8、农业部门负责优先提供致富信息和科学种植技术,优先安排科学技术示范项目,优先办理种子和提供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培训和农业低息贷款。

9、人事部门在学生毕业分配时,优先安排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及二女结扎户子女。

10、建设、妇联、旅游、文体、司法等其他政府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立足各自职责,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

凡涉及以上政策规定的项目均为会签内容。

(二)会签程序

凡涉及以上政策的部门在落实有关非物质性奖励政策

时,实行主办单位与计生部门会签办理制度;凡涉及以上政策的部门在落实资金奖励政策时,应由主办单位与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共同会签,并报政府分管领导审批落实,涉及资金额度过10万元以上的,在三部门会签完毕后,报区政府主要领导审批落实。

(三)督办落实

在会签完毕后,由主办单位负责督办落实,由人口计生部门实行监督,在涉及资金奖励的政策落实时,财政部门与人口计生部门共同监督。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履行部门职责。明确会签工作责任制,实行分工负责,切实做到谁经办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把关谁负责,谁会签谁负责。严格按会签程序办事,坚持原则,将每一项会签都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各街道、各部门要以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为职责,要尽可能的加大对各项政策落实的资金投入,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全面监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三)加强检查,强化监督考核。将会签工作与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连挂,把会签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对会签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强化自我监督,实行民主监督。

推荐第10篇:兰州市外国语高中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学校简介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简称外语高中)坐落于兰州市雁滩雁南路1588号,是兰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国家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雁滩地区唯一一所由政府兴办并被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重点高中)。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创建于 1964年,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156号。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原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同志、原省教育厅厅长邓品珊等老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学校于1980年改建成一所全日制特色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国22所外国语学校之一。2002年,基于在拥有30多万人口的兰州雁滩新区创办一所公办高中的战略构想,兰州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决定将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高中部整体搬迁到雁滩新区,成立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自2002年迁校以来,外国语高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重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坚持走“质量 + 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优化办学结构,丰富办学内涵,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多次获得“兰州市高中质量优秀奖”。

办学条件与念

外语高中是一所办学传统优良、办学条件优越、办学绩效显著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外国语高中占地65亩,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齐全,体育活动场地充足。学校现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实验楼,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学生公寓,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等运动场地一应俱全。学校配有计算机房、语音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图书阅览室及机器人、汽车模拟驾驶、通用技术等功能教室,并配有多功能厅、阶梯教室;学校理、化、生实验仪器配备及音、体、美、劳、图书、电教器材配备均达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每个班级配有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学校进行了校园网的改造,实行无纸化办公。校园内绿化面积达13777.1m, 占整个校园面积的34.7%。其中下沉式足球场草坪3850平方米,树木、花卉9927.1平方米, 树木、花卉达几十种,植株数量近两万棵。为了使校园环境更具育人化功能,2005年又铺设了人工草坪足球场3969m,塑胶跑道和篮、排球场地共580 m。校园内供立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雕像一尊,李白、杜甫塑像各一尊,并矗立劝学石、勤奋石等励志石刻和24位科学家和中外名人雕像。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可为2000名学生提供舒适、温暖的学习、生活及食宿环境。

外国语高中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双优助学”项目实施学校,每年面向兰州地区招收政府资助“双优生”100名。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谈话精神以及全国和省市“两会”精神,为将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惠民举措落到实处,兰州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秋季开始,连续六年在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举办“双优助学班”(品德优秀、学习优秀、家庭生活困难),对“双优生”实行“四免一供”政策: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免住宿费、免补课费、提供餐费,每生每年享受助学资金在6000元左右。招生范围为兰州市三县五区。

外国语高中是“多语种”的外国语特色学校。全校共有35个教学班,其中普高教学班(外语为英语)24个,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小语种教学班11个。外高的学生都兼修第二外语。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四个语种的外语教学,为凸显外国语学校办学特色、多语种多规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外国语高中是优秀兰外生招生资格学校。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招收一定数量来自天水、陇南、白银、庆阳、平凉等地外语潜质好的兰外考生,为兰外学生搭起了成才的桥梁。

学校文化

校训

明德·博学

明德——语出自《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表达了对人们追求知识、真理而达到明德目的。博学——出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评价准则之一,今天仍极具现实意义。

校风

爱国 诚信 守纪 爱国

——反映了中学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价值观赖以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在我校的落实。诚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守纪——纪律是完成学业、追求事业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前提和保证。

教风

严谨 求实 创新

严谨——旨在表述两层含义:(1)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老师必须追求所教授知识的严谨和教育和教学方式的严谨,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2)老师必须在思维和生

活作风方面十分严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求实——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思想原则。

创新——体现了课程、教法、学法等诸方面“推陈出新”的追求

师资力量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是一所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学校学校现有119位在职教师。其中,特级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一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教师12名,省级教学能手11名,省级园丁奖获得者3名,兰州市教学新

秀16名,40余名市区级骨干教师。

学校自2002年至2010年,已向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先后有数百名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98

5、211重点院校。在2010年高考中,我校600分以上7人,1名同学以全省文科第十名,兰州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一本上线率百分之20.5,二本上线率百分之61.2,教学评价在兰州市市属中学中名列第一。

办学理念

◇ 教育信念: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学校的使命是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适应未来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 办学与发展的目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外语为先导,以文理并蓄为基础,以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为两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兰州地区一流,全省有影响,富有特色的外语高中,进而跨入全国外国语名校的行列。

◇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以人为本,主流引导,拓展思路,构建和谐,创建特色,全面发展。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凸显能力素质特质,能面向世界的人。

◇ 特色建设:外语见长、课程优化、教研深厚、管理精细、学生多能。

◇ 学校发展的依靠及思路:以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引导,以学校发展理念为目标,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责任感,事业感,幸福感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性化管理为保障,以抓住课改为契机,提升学校发展力、教师教育力、学生成长力。

◇ 外语教学的特色构建:多语种,多课程,多教材,多方法;出模式,出经验,出人才,出特色。

◇ 学生发展特点与品行要求:阳光向上,基础扎实,特长鲜明,视野开阔,能力显著;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做一个与善良为友,与文明对话,与勤奋相伴,与责任同在的人。

◇ 学校工作及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的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

办学特色

学校每年从国外引进外籍教师2-4名。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地理、生物等学科开始双语教学实验,还开展了一系列语言实

践活动,如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话剧、英语演讲等活动。

学校自从07年开始开办法语、德语初中班。法语、德语各招一个班,每班25人,共计50人。德语、法语为第一外语,英语为第二外语。语文、数学等课程与市内初中学校完全一样。兰州市三县五区范围内优秀小学毕业生均可参加口试和面试,合格后报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录取。住宿或走读由考生和家长自主选择。经过初高中六年的学习之后,德语或法语将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六年后小语种班的学生将以法语或德语参加高考,其中一部分将直接保送上国内一流大学或保送至德国或法国的重点院校。在2011年我校将会开办西班牙语班,小语种生采取六年一贯制度。小语种将以其“人无我有,以稀为贵”在将来的高考和就业中显示巨大的优势。

小语种德法语班现有四届;八个小班;别配备八名优秀的德法语老师,两名小语种外籍教师。

双优助学班招生:“经市政府决定,政府有关部门出资,我校从今年开始每年招收100名“双优助学班”学生;对这些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免住宿费,每月补贴生活费200元,全年共计4600元。兰州市三县五区范围内,初三一诊成绩在600分以上,学习、品德优秀但家庭生活困难的初三应届毕业生均可报考,参加兰州市统一命题的初升高考试”。

严格的寄宿制管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学校以”早、严、细、实”为管理理念。有10名老师专门负责学生公寓管理和学生的生活起居。从提醒学生起床、就寝到关注学生的饮食、宿舍内务、健康状况、情绪、行为等等,生活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学生们体验着学校管理的严谨与家的温馨。

自2003年开始,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寄宿、走读兼具,兰外学生与兰州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欲报考该校者可电话咨询,并到报名处登记(报名费免收)并于4月下旬在当地(考生所在地州市)参加该校举行的选拔考试。

所获荣誉

自1996年起至2005年的十年间,学校高考成绩七次名列市属中学前五名。2002-2004年连续三年获“兰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2003年被市政府授予“兰州市示范性学校”称号,2005年9月通过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并被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1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名列省级示范性高中第一名)。 交通线路

学校地址:兰州市雁滩雁南路1588号,公交2路、22路、53路、115路、130、17路车外语高中站下车即到。公交116路、109路、82路、128路、141路车雁滩黄河医院站向东50米马路南侧即到。

注: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3录取分数线为530分,2014年或提高

第11篇:兰州市街道社区推广

兰州市街道社区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方案

2011-07-08 17:12:22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

兰州市街道社区开展创先争优\"窗口月\"活动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方案

\"民情流水线\"工程是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核心,以构建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的民心工程。大力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是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有力整合辖区资源、有效解决群众困难、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民情流水线\"工程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为核心,以\"三有一化\"为基础,按照规范工作、拓展领域、扩大覆盖、强化功能、发挥作用的要求,把大力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街道社区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广大居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民情流水线\"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实惠。

二、运行模式

全市街道社区要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的流水线工作方式,察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聚民心,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一)\"五条渠道\"搜集和受理民情。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上门反映与主动了解相结合、日常接待与定期接访相结合,畅通五个渠道搜集民情民意。一是构筑平台及时受理。采取在楼群院落悬挂民情信箱、在街道社区开通民情热线、在网站设立电子信箱、向辖区居民发放民情连心卡等方式,调查民情民意,受理反映问题。二是走家入户上门受理。组建以街道社区干部、离退休干部、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复转军人党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为主要力量的民情信息员队伍,定期走家入户,记好民情日记,调查社情民意,接受群众投诉。三是搭建桥梁定期受理。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站,组织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轮流到社区接待群众来访,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按程序提出建议或议案。四是专门机构快速受理。设立\"民情通\"呼叫中心,与辖区单位、派出所、物业公司、医疗机构、家政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以及盗警、火警、急救、交通事故电话相连接,对外公布热线电话,固定人员24小时值班接听电话,及时进行救助和帮助。五是政务大厅集中受理。在全市街道社区成立政(居)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直接受理所办事项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二)\"五种方式\"解决和办理民事。在认真分析群众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将受理的每一件事项按照即办件、承诺件、补办件、上报件、建议件进行分类办理。对现场能立即处理的事项归入即办件,随来随办,及时办结;对现场一时不能办理的事项归入承诺件,规定时限,限期办结;对手续不全的事项归入补办件,告知办事群众补齐手续,再行办理;对街道社区权限范围内无法办理、需要呈报上级批准的事项归入上报件;对不属于街道社区办理的事项归入建议件,做出合理解释。

(三)\"五项措施\"公示和反馈结果。一是固定式公开。将办事程序、办事依据、服务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纪律、收费标准、办事结果和责任人员在政务大厅全面公开。二是集中式公示。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以及街道党(政)务公开栏、社区居务公开栏等,对政策信息、党务工作、社会救助、低保发放、高龄补助、征兵信息、计划生育、廉租住房等情况进行公示。三是单项式反馈。对群众反映并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当面答复办理结果,对多个群众反应同一个问题或同类问题的,进行专项反馈。四是分散式答复。对家在外地的群众和比较复杂事项的办理情况采取信函、电话的形式单独答复,对网上发来的咨询办理事项进行网上答复。五是约定式告知。对因工作时间冲突的上班人员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老体弱、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群众,约定时间,主动上门告知办理情况,并送达相关手续及资料。

(四)\"五个途径\"落实和强化监督。由相关部门或民情监督员定期对办理的事项进行复查了解,掌握办理情况,了解办理效果。一是个体监督。在政务大厅每个服务窗口安装\"一事一评\"交互式评价器,办事群众用手触摸以获悉窗口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办事职责、政策信息等情况,并对工作人员办事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做到一事一评。二是社会监督。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民情监督员和辖区各界人士进行民主监督,由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三是网上监督。在街道网站设立网上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对街道社区工作进行评议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四是专门监督。街道社区定期向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工作,征求意见,接受监督。五是评议监督。实行双向考核办法,由街道定期考核社区、社区定期评议街道;建立公开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由社区\"两委\"班子向辖区居民进行述职述廉,由辖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对社区工作和社区领导进行民主评议。

三、主要任务

全市街道社区大力开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一是拓宽民情民意受理渠道。各街道社区要给全体干部配发民情日记,在辖区楼群院落悬挂\"民情信箱\",在街道社区开通民情热线,在网上设立民情电子信箱,向辖区居民发放民情连心卡,在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站,在每个楼院设立楼院长,每个楼栋设立楼栋长,及时受理民情。设立\"民情通\"呼叫中心,固定人员24小时值班接听电话,及时进行救助和帮助。二是加快\"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加强社区办公活动阵地和服务设施建设。对没有办公活动用房的社区和面积达不到220平方米的社区,要通过整合、调剂、改造、新建、购买、扩建或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全市所有街道要建成\"一门式办公\"的街道政务大厅,面积在22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要全部建成\"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居务大厅,并配有传真机、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设施。

(二)构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一是创新街道社区组织体系,依托街道政务大厅组建街道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依托社区居务大厅组建社区工作站,具体承担各部门(单位)交办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促进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居民群众等重大事项上来,建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街道受理中心、社区工作站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高效运转的街道社区新型组织体系。二是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实行\"大工委制\"和\"兼职委员制\",将辖区较大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街道党工委委员或兼职委员,共同研究决定促进社区建设发展、服务群众的重大事项。社区建立党委(总支)的,可在居民小区设立党总支(支部),在楼群院落设立党支部(党小组),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群众性、区域性、公益性事务中的协调功能,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好配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不断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根据居住情况聘请党员担任民情责任区信息员,具体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比较固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使每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本社区居民总数的5%以上,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建立街道\"两新\"组织联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先锋驿站\",对\"两新\"组织提供帮助服务,对流动

党员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开展\"双找\"(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五访\"(家访、走访、信访、查访、随访)活动,加强同流动党员的联系,关心其工作生活,发挥\"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在服务居民群众中的作用。

(三)健全完善民事办理制度。一是健全完善保障\"民情流水线\"工程运行的各项制度。全市各街道社区要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程序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二是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制度。根据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社区党员属地化分类管理制度、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等制度。要继续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建立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情况通报、重大事项协调、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要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和反馈制度,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其他管理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街道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街道社区工作考评和奖惩等制度。要继续推行街道社区政务(居务)公开,健全完善居民议事会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街道社区在财务收支、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救助款项的发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上全部及时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对所有受理事项、办理结果都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注重监督制度建设,对限期未办或群众投诉办理不满意的,按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追究相关责任,确保群众反映的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四)整合助民惠民资源。一是理顺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关系。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制度,进一步明确议事规则、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定期开好联席会议,形成共建合力。要开展驻区单位、党员进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建设。二是加强街道社区与机关部门单位的沟通联系。街道社区要加强同市、县区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特别是与劳动、就业、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工作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形成顺畅的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要推行机关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度,明确机关部门、街道社区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职责和协助责任,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赋予社区相应的权力,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更好的服务群众。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要把社区工作活动经费、公益性岗位补贴、办公用房建设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按照社保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保护和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县区要层层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街道党工委要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各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领导小组,各社区党组织也要按照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任务明确、载体新颖、措施得力的实施意见,精心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

(二)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工作合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宣传力度,使社区干部掌握工作流程和方法,干部群众了解服务项目和措施,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浓厚氛围,保证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把\"民情流水线\"工程建设成\"一线\"连\"多线\"、\"线线连群众\"、\"线线送党情\"的民心工程,不断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和社区建设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三)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经常性地督促检查,是保证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对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具体责任主体,制定具体推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重点检查意见的制定、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等情况,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12篇:兰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891128

【实施日期】 19891128

1989年8月28日兰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1989年11月28日甘肃省第七届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章名】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五章 附 则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 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兰州市城市规划区和城镇的各项绿化及其设施 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性事 业,其基本任务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绿化水平,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环境,美化城市。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园林绿地,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一)公共绿地:各种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陵园、游园及街道、广场的绿地;

(二)专用绿地:工厂、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单位和居住区内

建筑物周围的附属绿地;

(三)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和草 圃以及园林科研实验用地;

(四)防护绿地:用于卫生、安全、隔离、防风、防沙等目的的绿地

(五)城市辖区风景名胜区。

第五条 城市园林绿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群众和专业队伍相 结合的管理办法:

(一)市园林部门统一管理全市园林绿化工作,负责城市园林绿化的 规划,建设、管理、指导、监督、检查各区(县)、各部门的园林绿化工 作;

(二)区(县)园林部门负责区(县)属城镇园林绿化规划的实施和 日常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所属街道、镇及辖区各单位的绿化工作 ;

(三)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督促、检查辖区单位和居 住区的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落实绿化责任制。

第六条 所有城镇单位和居民都要履行植树绿化,保护绿化成果的义 务,完成当地政府分配的绿化与管护任务。

第七条 下列城市绿地,树木和园林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 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一)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树木和设施归全民所有;

(二)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用地范围内自行投资种 植并管护的树木和兴建的园林设施,归单位所有;

(三)由房屋产权单位投资种植的居民住宅区的树木及兴建的园林设 施,由产权单位管护,归产权单位所有;

(四)居民在私房产界区内自行种植的树木,归个人所有。居民在公 房产界区自费种植并管护的乔木,归房屋产权单位所有,日常收益归个人 ;

(五)贯穿城区的铁路两侧由铁路主管部门负责绿化建设和管护,其 投资种植的树木及兴建的园林设施,归铁路主管部门所有。

【章名】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负责编 制和组织实施,各区(县)人民政府、驻辖区内各部门应根据城市绿化规 划要求,制订本地区、本系统的绿化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九条 新建区规划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改 建区绿地不得低于20%,城市干道绿带总宽不得低于路幅总宽的25% 。在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审批中,必须确保上述指标的实现。

第十条 市规划部门在审批划定勘察道路红线时,要尽可能保护原有 树木,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要与原有树木间保持合理距离。

第十一条 各单位新建、扩建项目和居住小区建设项目必须包括绿化 设计;工程概算中必须包括绿化所需费用,不得挪作它用。建设规划设计 必须有市园林部门参加会审。建设项目必须有市园林部门参加竣工验收, 未完成绿化建设任务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 绿化用水管网和绿化用水量应纳入到城市给水规划中。黄 河两岸公共绿地要创造条件用黄河水灌溉,有条件的厂矿应采用二次循环 水灌溉。

第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专业苗圃的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城 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的2%。

第十四条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须以植物造园为主,植物造园的面积 不得少于绿地总面积的80%,除步行道外,非植物造园的建筑物占地面 积不得超过绿地总面积的3—5%。

【章名】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五条 严格保护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绿地面积,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地和建成的城市绿地不得挪作它用,擅自占用的绿 地必须限期退还,并缴纳绿地占用费。

现有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因建设需要临时占用时,须经区(县)园林 部门批准,报市园林部门备案,并缴纳绿地占用费。

第十六条 现有城市绿地更新改造需要一处一次砍伐或移植树木10 株以上或者损坏绿地1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报市园林部门批准;在此限 额以下,由区(县)园林部门批准,报市园林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百年以上的古树和珍稀、名贵树木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

意义的树木,均列为古树名木,严加保护,不得采伐;如遇特殊情况确需 砍伐时,必须按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行道树和干道绿带的树木,由所在区(县)园林部门统一 适时修剪,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行道树与架空线路、地下管线 发生矛盾需要修剪或移植时,由线路管理单位与园林部门协商,经园林部 门批准后,按要求进行修剪或移植。

第十九条 园林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及时进行树木花草病虫害的防治。 凡调入或调出本市的苗木、花卉、籽种和其他植物材料,调运之前必须按 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进行检疫,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植物 检疫、植物保护部门要及时做好病虫情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

第二十条 严禁在园林绿地内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和焚烧杂物 。

【章名】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一条 对于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保护管理方面做出优异成绩 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给 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具结悔过、责令恢复原状或责令赔偿损失, 可以并处罚款;处以罚款的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攀折、刻划树木或在树上钉钉、拴绳、挂物、拴系牲畜,在绿 地内倾倒垃圾、污水、挖土、践踏花坛、圃地、草坪不听劝阻的,处以损 失费二至三倍的罚款;

(二)在绿地内堆放杂物或建筑材料,车辆机械撞伤、撞倒树木;乱 设标牌,依树搭棚,放牧牲畜的,处以损失费三至四倍的罚款;

(三)擅自砍伐、移植和修剪树木、摘花采种、破坏、盗窃树木花草 和盆景的,处以损失费三至五倍的罚款;

(四)破坏园林设施,涂抹、刻划和拆毁亭廊、雕塑、壁画、景墙、游艺机具等园林设施的,处以损失费四至六倍的罚款;

(五)未经申请批准擅自占用绿地或经批准临时占用绿地逾期不退还 的,处以损失费五至八倍的罚款;

(六)单位不按规划绿化,或逾期未完成绿化、管护任务的,处以每 平方米绿化建设费用的一至三倍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绿化管护任务者,按《中华

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由公安部门给予治安处罚,触犯刑律者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园林绿化管理人员在行使职权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 成损失的,由所有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并可给予经济处罚。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区(县)园林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事处、居民委员会发动群众组织实施。市容监察人员或园林绿化管理人员 负责具体执行本办法。市容监察人员或园林绿化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必须 佩戴标志,出示证件,罚款时要出具收据。

第二十六条 违章个人拒绝缴纳赔偿费和罚款的,由罚款单位通知本 人所在单位协助收缴。违章个体经营者的赔偿费和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负责代收。违章的未成年人的赔偿费和罚款,由其抚养人或监护人负 责缴纳。

第二十七条 被责令赔偿损失或罚款的单位和个人对园林部门所作的 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十日内向上一级园林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 仍不服的,在接到复议决定后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 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园林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二十八条 收缴的城市园林绿化赔偿费和绿地占用费百分之七十留 区(县),百分之三十上交市园林部门,主要用于园林绿化和公共绿地建 设的补充投入,用于奖励的部分要严格控制。

收缴的罚款应全部上缴地方财政。

【章名】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兰州市园林局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1982年9月10日兰州市 人民政府颁布的《兰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13篇:兰州市土地储备办法

兰州市土地储备办法

颁布机关: 兰州市人民政府执行日期: 2002-01-01

兰州市土地储备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储备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政府接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将依法征用、收回、收购的土地进行储存和前期开发,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行为。

第四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土地储备工作。

市土地储备机构具体负责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四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工作。

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红古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土地储备工作。

计划、经济、建设、财政、房产、物价和政府法制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权限,配合做好土地储备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土地储备,应当遵循规划优先、资产增值、可持续利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编制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下列国有土地应当进行储备:

(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政府统一征用的土地;

(二)依法收回的土地,包括:

1.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权人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2.原划拨土地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的;

3.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4.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

5.非法占用的;

6.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7.因实施城市规划和旧城区改造或为公共利益需要,政府批准收回的;

8.原划拨土地因单位破产、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停止使用的;

9.其他应当依法收回的。

(三)闲置土地和未确定具体使用权人的土地;

(四)其他应当进行储备的土地。

第八条 下列土地应当以收购方式进行储备:

(一)土地使用权人拟将原划拨土地用于联建、联营、开发和转让的;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申报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

(三)其他应当以收购方式进行储备的。

第九条 下列土地可以以收购方式进行储备:

(一)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土地储备机构收购的;

(二)土地使用权人提出解除出让合同的;

(三)其他可以以收购方式进行储备的。

第十条 土地收购应当遵守下列程序:

(一)土地储备机构对计划收购的土地权属、现状、条件、用途和地上附着物等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提出评估报告和收购意见;

(二)土地储备机构对初步确定收购的土地补偿费用进行测算,提出收购方案;

(三)收购方案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用地和特殊地块再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储备机构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四)根据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土地储备机构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原土地使用权人向土地储备机构交付被收购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

(五)土地储备机构与原土地使用权人共同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办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收购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及权属依据;

(二)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及支付方式和期限;

(三)交付土地的期限和方式;

(四)违约责任;

(五)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第十二条 土地收购补偿费,应当按被收购方投入土地的合法成本计算,采取下列方式确定:

(一)由具有土地价格评估资格的土地价格评估机构依据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当年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为基础进行评估,并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

(二)按照双方约定的其他方式确定。

土地收购补偿费的确定,应当接受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三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对依法征用、收回、收购的土地进行平整、基础配套等前期开发工作和供给前的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应当按计划供应,并逐步由政府土地储备库提供。

除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确需划拨的土地外,城市各类建设项目使用储备土地应当实行有偿使用,不得划拨;其中房地产开发等商业经营性建设项目用地应当以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不得采取其他方式。

储备土地依法划拨的,土地使用人应当向土地储备机构支付所划拨土地的储备成本费用。

第十五条 采用出让方式供给的储备土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土地出让信息和土地出让结果。

第十六条 已储备土地在出让、划拨前,土地储备机构可以临时使用或者出租、抵押。 第十七条 土地储备资金通过以下渠道筹集:

(一)财政拨款;

(二)土地储备机构信贷等自筹资金;

(三)其他可以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对土地储备资金实行专户管理;财政部门应当对土地储备资金的运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土地储备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储备土地出让获得的出让金应当全额上缴财政专户。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将应当储备的土地未经储备而擅自转让或者用于联营、联建以及其他用途的,计划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土地和房产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审批及登记手续,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建筑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土地储备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14篇:兰州市发改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兰州市发改委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市纪委、市发改委党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市纪委全会的总体部署及要求,紧紧围绕市委“一中心三率先、五加快五加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改革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促进扩大内需保证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为全市发展和改革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现将我委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继续加大源头防止腐败的工作力度,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继续加大源头防止腐败的工作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有效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完成全委中心工作和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按照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市纪委的年度工作部署,我委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党组扩大会,认真传达学习了中共兰州市第十一届纪委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安排部署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将党风廉政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党组成员“一岗双责”。我委主要领导在召开的党组会或办公会上,在安排部署其他工作的同时,坚持经常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按照组织分工,明确党组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所分管处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其他工作,不忘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保证了全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推行“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要求,努力营造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按照我委同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建设项目审批的监管力度,积极开展扩大内需项目的检查监查。下发了《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按照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结合我委项目管理和建设工作的实际,认真进行了对照检查和整改,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程序等问题。加强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把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防止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是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以17号文件及时分解下达和安排设计我委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牵头任务一项,协作任务24项,要求各处室,县区发改委按照市上的任务要求和各自职责,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做好对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工作,对各处室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和落实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不断改进了工作。把完成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同年终评先评优工作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强化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年终没有完成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内容要求的处室负责人将去取消其评先选优资格。并着力抓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抓好学习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党员干部反腐倡廉防范意识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第五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我委从2月开始,认真组织全委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中,委党组高速重视,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紧紧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带头学习、带头检查、带头调研、带头交流,积极起模范作用;全委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躬身实践,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

(二)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一是严格落实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每季度进行学习安排,每月做学习计划,每周1小时处室学习制度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章程》,重点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摘要。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结合我委实际,经过认真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兰州市发改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及规定,增强勤政廉政意识,努力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三是继续开展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道德观、群众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党纪国法教育、依法从政和党的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提高执行党纪政纪的主动性,自觉用党纪、国法、条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学习报告会、廉政教育报告会,参观全省反腐倡廉书画展等多种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不断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引向深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3)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纪委提出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市委、市纪委五项规定和要求,元旦、春节期间我们印发了《兰州市发改委关于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的通知》,促使全委党员干部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维护党的形象。坚持“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对党员干部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全体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加强各项制度执行力度,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一)加强各项制度执行力度,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关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适应反腐倡廉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今年以来,我们在已有首问责任制、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制度,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标准,制定了《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廉政档案制度》等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了行政行为,对5名进行任职和轮岗的科级干部作了任前廉政谈话。二是为了确保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委先后制定了重大项目前期经费管理办法、重大项目及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议事规则、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市领导联系督查重大项目制度、重大项目统计通报制度和重大项目考核奖惩办法等六项管理制度,这些工作和制度为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程序、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加快项目进度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三是进一步强调了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服务意识,形成经常深入基层制度,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企业、项目单位和基层群众服务,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建立了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近来来,我委对机关作风建设高度重视,机关作风不断改进,形象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干事创业、扎实工作、风正劲足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了《兰州市机关干部作风建设问责办法》,制定了《兰州市发改委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自查自纠活动。最近,我委连续制定了《关于严肃办公纪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处理和公文办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召开、参加各类会议程序的规定》,以及《关于确保内部通讯联络畅通的通知》等规定和办法,对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新的规范。

二是积极创新廉政建设工作。结合我委工作的实际,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在市发改委网站上设立了廉政建设栏目,刊登了我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制度、规定和文件7项。起草印发了委内请销假及考勤制度和市发改委项目审批流程。我们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深入8个县区和28项目建设单位,广泛征求为我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基层做好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改进了机关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围绕全委中心工作,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行专项自查自纠,对项目审批工作开展全面清理检查,严格履行项目审批行政许可职责和程序,认真实行诫勉谈话和黄牌警告规定、认真执行考勤和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三项制度等。按照委主要领导的要求,由委纪检组牵头,机关党委、办公室有关人员参加,经常不定期地对全委机关工作纪律等进行监督。对全市2007年至2008年重大项目前期费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总和检查,起草了全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

一、

二、三阶段动员会上的领导讲话材料。

(三)加强信访工作,开展专项治理。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维稳暨信访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协调处理了省煤炭物资总公司上西园信访案件等,信访人历次上访没有提供任何支持其诉求的合法、有效的证据和资料,我委调查核实的情况与上访人的诉求情况严重不符。几年来也多次对信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劝说和说服,但仍很难与上访人的意见达成统一。在委主要领导的领导下,由纪检组牵头,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此信访事项的处理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和实质性进展,还为下一步解决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经验。二是为了规范机关工作人员从政行为,根据党委办公室会精神,委纪检组对“小金库”和“吃、拿、卡、要”等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清理和检查。通过自查自纠和检查情况看,我委财务资金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体制,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暂时条例》和相关规定,并制定了《市发改委财务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资金,严格按照财政规定均列入财务帐内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在省市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多次检查中,也没有发现擅自设立账户、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规行为,并对我委资金使用情况,账户管理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单位党员干部没有利用职权和工作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向服务对象或企业、个人“吃、拿、卡、要”等违纪问题。

(四)认真完成市纪委部署和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对2008年我委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向市纪委提交工作报告。提出了2009年全委纪检监察工作要点,报请委党组审定后下发到委内各处室和委属各单位执行。转发了文件,发送给每位领导。向市上考核组进行了述职述廉报告。答复了市委常委会和常委个人民主生活会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回复了市纪委关于征求《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检查实施意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起草、修改关于开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专项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起草了关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材料。完成了市上2009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普遍评议问卷测评等工作。向市纪委报告关于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馆建设的情况,并提出关于全市严控的相应建议。制定了全委关于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方案,上报了全委机关作风建设自查自纠情况的报告。积极开展维稳工作调研,向市政法委提交了关于《。。》的论文。

五、存在问题和明年工作要点

(一)存在问题:一是在解决制约反腐倡廉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问题上海有待于加强,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开展坚持扎实有效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二是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重责任分解和考核检查、轻责任追究的问题仍然存在。对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

1、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落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按照责任分工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日常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细化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旅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工作,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寓于发展和改革各项工作之中。

2、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教育和引导干部增强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

3、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坚持抓源头、抓根本,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广泛的监督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把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变成干部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形成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

4、要加强责任考核追究,落实监督检查制度。细化责任机制,做好对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和专项检查。着力抓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监察,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深化源头治腐工作,坚决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我委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15篇:兰州市养犬管理条例

《兰州市养犬管理条例》

(2016年4月27日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16年7月29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养犬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改善市容环境卫生,保障公众健康和人身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犬只的饲养、经营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军事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动物园、科研机构等单位因特定工作需要饲养犬只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养犬管理遵循养犬人自律为主、基层组织参与、社会公众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并建立由公安机关、城管行政执法、畜牧兽医、工商、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养犬管理协调机制,组织、指导和监督养犬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养犬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建由公安机关牵头、城管行政执法和畜牧兽医部门参加的养犬服务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养犬行为。

市公安机关主管本市的养犬管理工作。区(县)公安机关负责本辖区内的养犬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养犬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养犬管理工作。

第五条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犬业协会等组织,应当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养犬管理工作,并在各自的公约中对养犬规范作出约定,引导、督促养犬人依法养犬、文明养犬。

第六条养犬人应当依法规范养犬、文明科学养犬,训练犬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应当加强养犬宣传教育,引导养犬人形成良好的养犬习惯。

养犬管理的有关行政部门、养犬协会、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物业企业等应当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养犬、依法养犬、文明养犬的宣传活动。

第八条支持和鼓励民间犬只救助机构和爱犬人士依法从事犬只救助活动。 鼓励养犬人对饲养的犬只实施绝育手术。

第九条养犬监督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十条对于违法养犬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和投诉。

公安机关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登记,及时处理,并在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告知举报人、投诉人。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办理养犬登记和年审;

(二)建立养犬管理和服务的电子信息系统,做到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为公众提供养犬信息服务;

(三)负责禁养犬的处理、没收,巡查、处理违法养犬行为;

(四)查处犬只扰民、伤人引起的治安案件;

(五)捕杀狂犬;

(六)受理和处理违法养犬行为的举报、投诉;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第十二条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处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养犬行为;

(二)负责管理犬只留检所;

(三)负责流浪犬的及时捕捉和将其投送留检所的工作;

(四)收留弃养犬只,对犬只尸体实施无害化处理;

(五)查处违法占道售犬行为;

(六)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第十三条畜牧兽医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犬只免疫和犬只电子标识的植入,建立犬只免疫档案;

(二)建立犬只疫情监测网络,对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三)确定禁养犬的种类;

(四)对犬只养殖、诊疗等活动监督管理;

(五)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设置犬只免疫点;

(六)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犬只经营者的工商登记,监管犬只交易市场的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宣传教育,人患狂犬病等疫情的监测,人用狂犬病等疫苗的供应、运输、保存、使用和患者的诊治工作。 人用狂犬病等免疫点的设置和服务应当方便群众、及时有效。 第三章犬只免疫和登记

第十六条本市养犬管理按照严格管理区和一般管理区实行分区管理。

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为严格管理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及红古区为一般管理区。

经区(县)人民政府决定,严格管理区内的乡村区域可以调整为一般管理区,一般管理区内的城镇区域可以调整为严格管理区。调整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兰州新区、高新区应当根据养犬实际,自行划定或调整养犬严格管理区和一般管理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严格管理区内,个人不得饲养禁养犬。 严格管理区内,禁止繁殖、经营禁养犬。

禁养犬名录由市畜牧兽医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确定禁养犬目录应当采取谨慎认真、反复考察、对比研究、听取意见、专家评审等办法,根据犬只的习性和遗传变化情况,科学合理分析犬只的攻击性,动态调整,分批次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严格管理区实行犬只登记、年审和免疫制度;一般管理区实行免疫制度。 犬只的免疫费用由养犬人自行负担。

第十九条养犬人应当在犬只出生满三个月或者免疫间隔期满时,将犬只送至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指定地点接受狂犬病等免疫接种,取得犬只免疫证明。 第二十条严格管理区内未登记的犬只,自取得狂犬病等免疫证明之日起十五日内,养犬人应当携犬只到所在地公安机关指定地点办理养犬登记。 第二十一条个人在办理犬只登记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养犬人的身份证;

(二)房产证明或者房屋租赁证明;

(三)犬只的狂犬病等免疫和电子标识植入证明。

第二十二条单位确需饲养犬只的,在办理犬只登记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单位主体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二)看管犬只的专门人员的身份证明;

(三)独立场所及犬笼、犬舍、围墙等封闭圈养设施等的相关证明;

(四)犬只免疫证明和电子标识植入证明;

(五)安全养犬制度。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收到个人养犬申请,应当在二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经登记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至五个工作日内办理登记手续,并向养犬人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收到单位养犬申请,应当对养犬的必要性及拟养犬只的品种及数量认真审查,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公安机关应当为准予登记的,发放养犬登记证;对不予登记的,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十日内将犬只自行处置或者送到犬只留检所。

养犬人违反本条例规定,一年内被行政处罚累计达三次,或者被没收犬只、注销犬只登记证的,自最后一次行政处罚作出之日起二年内不予办理犬只登记。 第二十四条养犬登记实行年审制度。养犬人应当于养犬登记证书期满前三十日内,携带养犬登记证和犬只免疫证明到公安机关进行年度审验。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应当完善养犬登记档案、与畜牧兽医部门配合做好犬只电子标识的植入和信息管理,建立养犬管理和服务电子信息系统,做到养犬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服务公众。养犬登记档案登载下列内容:

(一)养犬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照片、住址、联系方式或者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二)犬只的出生时间、品种、性别、主要体貌特征、照片、免疫和年审等信息;

(三)养犬初始登记时间和养犬登记证变更、补发、注销等情况;

(四)养犬人因违法养犬受到的行政处罚记录和犬只伤人记录。第二十六条养犬人的相关信息发生变更的,养犬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到原犬只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七条养犬人饲养的犬只死亡的,应当在十五日内到原犬只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八条犬只免疫证明由市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发放,养犬登记证由市公安机关统一定制发放。犬只免疫证明、养犬登记证遗失或者损毁的,养犬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到原发证机关补办。

犬只免疫和养犬登记应当做到科学规范,方便群众。 第四章 养犬行为规范

第二十九条养犬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本条例规定,按时携带犬只进行免疫、电子标识植入和登记;

(二)不得在集体宿舍和合租屋内饲养犬只;

(三)不得因犬吠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四)不得放任、驱使犬只恐吓、伤害他人;

(五)不得组织、参与“斗犬”活动;

(六)不得遗弃、虐待或者擅自处死犬只;

(七)不得擅自掩埋或者随意抛弃犬只尸体;

(八)不得放任犬只在道路上乱跑影响交通秩序和安全;

(九)不得携带禁养犬进入严格管理区;

(十)不得伪造、变造、涂改、冒用、转让、买卖养犬管理相关证件;

(十一)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携犬外出时,在严格管理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由未成年人单独携带犬只;

(二)用犬绳牵领犬只,小型犬应当用长度为一点五米以下的犬绳;大中型犬应当用长度为一米以下的犬绳,并为犬只佩戴嘴套;

(三)在楼道、电梯及其他拥挤场合,应当采取怀抱犬只或者收紧犬绳、贴身携带犬只、为犬只佩戴嘴套等预防犬只伤人的措施;

(四)注意避让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

(五)携带清洁用具,即时清理犬只排泄的粪便;

(六)有效制止犬只持续吠叫、追咬等攻击行人的行为;

(七)单位饲养的犬只应当拴养或圈养,因免疫、诊疗等原因需要离开饲养场所的,应当将其装入犬笼;

(八)不得乘坐除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乘坐出租汽车的,应当征得驾驶人员同意,可以携带体重不超过10千克、身高40厘米以下的小型犬,并为犬只佩戴嘴套,或者将犬只装入犬袋、犬笼,或者怀抱。

第三十一条禁止携带犬只进入下列区域:

(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办公区;

(二)学校教学区、学生食宿区、医院、幼儿园及其他少年儿童活动场所;

(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四)候车(船、机)厅等公共场所,但符合有关规定的除外;

(五)文物保护单位;

(六)餐饮场所、宾馆、商场、公共浴室;

(七)黄河风情线、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商业步行街范围内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根据管理实际需要具体划定并公布的区域;

(八)其他设有禁止携带犬只进入标志的区域。

除前款规定外,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权决定其经营或者管理的场所禁止携带犬只进入。 禁止携犬进入的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禁入标志。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第三十条第

(八)项、第三十一条不适用于携带导盲犬的盲人和携带扶助犬的肢体重残人。

第三十三条犬只伤害他人的,养犬人应当立即将受害人送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第三十四条养犬人未遵守携带犬只外出规定,致使犬只伤亡的,由养犬人自行承担损失。 第三十五条携带外地犬只进入本市养犬严格管理区的,应当携带犬只免疫、检疫证明和养犬登记证书;未办理犬只免疫、检疫证明和养犬登记证书的,应当到本市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证明。

第五章 犬只留检与处理

第三十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远离城市和村庄的地方,按照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设立犬只留检所。市城管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犬只留检所,具体承担流浪犬的捕捉、接收、检验,没收的禁养犬的接收、检验,以及饲养留检所内的犬只等工作。 养犬人放弃饲养的,应当将犬只送到犬只留检所。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流浪犬、无主犬的,可以将其送至犬只留检所或者报告城管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犬只留检所对依法登记的走失犬只,应当通知养犬人在七个工作日内认领,养犬人领回其犬只的,应当依法承担其犬只在收留场所发生的饲养等相应费用;养犬人逾期不认领或者无法通知养犬人的,按照无主犬处理。 犬只留检所应当采取措施防止犬只繁殖。

第三十八条犬只留检所应当建立犬只领养制度,对收留的和按照无主犬处理的犬只,允许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领养。

领养人不得销售、屠杀、遗弃领养犬只。 第三十九条犬只死亡的,养犬人或者犬只诊疗机构应当将犬只尸体送往犬只留检所,由犬只留检所对犬只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条犬只伤害他人的,养犬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伤人犬只送到犬只留检所,进行传染病检验,并将检验情况报送公安机关载入犬只登记电子档案。 第六章 犬只经营管理

第四十一条从事犬只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和经营条件,依法办理相关许可、登记、证明,并接受工商和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从事犬只诊疗活动的,还应当依法取得畜牧兽医部门发放的动物诊疗许可证,诊疗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兽医资格。

犬只救助机构不得从事犬只繁殖、经营活动。

第四十二条开设犬只养殖、销售、诊疗、培训、展览、表演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自经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备案。

举办犬只展览、表演等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在活动开始七日前向活动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十三条禁止在居民小区、商住楼内设立犬只养殖、销售、诊疗、培训、展览、表演等场所。

第四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卫生防疫达标、不扰民和方便交易的原则合理选址,设置规范的犬只交易市场。

犬只交易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犬只交易市场内进行,不得流动售犬或者占道售犬。 第四十五条进入市场交易的犬只,应当具备有效的犬只免疫、检疫合格证明和电子标识植入的证明。

未按照规定对适龄犬只进行狂犬病免疫的,禁止用于经营销售。

犬只出生不满三个月交易的可以不受本条第一款中有关电子标识植入证明的限制。 第四十六条犬只交易市场应当实行定期休市消毒或者市场区域轮休消毒制度。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养犬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畜牧兽医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每只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自行处置;逾期不处置的,处以每只五千元罚款,并没收犬只。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仍不登记的,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犬只。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

一、

二、

三、

八、

九、十项规定的,给予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

四、六项和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给予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五项规定的,没收犬只,吊销养犬登记证,处以二千元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

一、

二、

三、

四、

六、

七、八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八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造成轻微伤害且当事人之间达成谅解并对损害赔偿协商一致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轻微伤害以上的损害且当事人之间对损害赔偿协商不一致的,没收犬只,吊销养犬登记证,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被伤害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十)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七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百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五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三)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四) 违反本条例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占道售犬设施和犬只。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负有养犬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相互推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中的养犬人是指饲养犬只的个人或者单位。 本条例中的犬只电子标识,俗称“电子芯片”, 大小约为半个大米粒,由犬只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用专用器具植入犬只耳后脖颈部位的皮下,一次植入,终身携带,内有只读和可改写的犬只身份编号,用于犬只管理具有安全、科学、方便的功能。该电子标识是养犬管理和服务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本条例中的黄河风情线是指位于黄河城区段两岸,南至南滨河路非机动车道北边缘线,北至北滨河路非机动车道南边缘线,实际已经建成的供市民休闲游览的区域。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1] 相关报道编辑

7月25日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了兰州市人大常委会报送的《兰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该《条例》若获本次会议通过,将意味着今后兰州市民养犬将有法可依。《条例》明确,不得携犬乘坐除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携犬人因管理不善导致犬只伤害他人的,应及时送医诊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条例》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办理养犬登记和年审,巡查、处理违法养犬行为,查处犬只扰民、伤人引起的治安案件,捕杀狂犬,受理和处理违法养犬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犬只的免疫费用由养犬人自行负担。养犬人或者养犬单位应当在犬只出生满三个月或者免疫间隔期满后,将其送至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指定地点接受狂犬病等免疫接种,取得犬只免疫证明。

《条例》明确,公安机关对准予登记的犬只,发放养犬登记证;对不予登记的,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十日内将犬只自行处置或者送到犬只留检所。

养犬人携带犬只外出时,应注意避让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同时应携带清洁工具即时清理犬只排泄的粪便。要有效制止犬只持续吠叫、追咬行人和攻击行为,不得乘坐除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乘坐出租汽车的,应当征得驾驶人员的同意。养犬人未按规定携带犬只外出致使犬只因交通事故伤亡的,由养犬人自行承担损失。携犬人因管理不善导致犬只伤害他人的,应及时送医诊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2]

第16篇:兰州市物业费收取办法

省物价局、省建设厅关于发布《甘肃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甘价服务[2006]383号) 甘肃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保障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物业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印发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甘肃省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物业服务并收费的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以及对物业服务收费实施管理的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均应遵守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物业服务收费,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向业主或物业使用人所收取的费用。

第四条 政府提倡业主或业主委员会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开展正当的价格竞争,禁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促进物业服务收费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第五条

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分级管理。

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对持有

一、二级资质证书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州)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州)各区(市)持有三级资质证书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不含县级市、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在地持有三级资质证书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市(州)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七条

物业服务收费区分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普通住宅及同一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非住宅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他商业、工业、办公写字楼、别墅等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主管部门应给予规范指导。

第八条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收费,由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

1 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等,并定期公布。

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物业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备案制。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委员会按照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和基准价,结合小区的物业服务实际情况,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幅度内协商确定收费标准,并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同时,自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管理权限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确因特殊情况双方协商不一致的,可由物业管理企业或业主委员会提请价格主管部门协调仲裁。

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小区和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物业管理企业应按管理权限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核定指导价。

申请核定时应提交物业服务收费的申请报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物业服务合同、小区物业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服务内容及成本核算等资料。

第九条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物业服务收费,由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第十条

物业服务收费按房屋建筑面积计费,按月收取。经业主同意,也可按季收取。

第十一条

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公示格式,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服务内容等进行公示。各物业管理企业的公示内容应按管理权限报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查监制。

第十二条

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包干制或者酬金制等形式约定物业服务费用。

包干制是指由业主向物业管理企业支付固定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者亏损均由物业管理企业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管理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当按本实施办法相关规定约定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计费方式及计费起始时间等内容,涉及物业买受人共同利益的约定应当一致。

第十四条

实行物业服务费用包干制的,物业服务费用的构成包括物业服务成本、法定税费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利润。

实行物业服务费用酬金制的,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包括物业服务支出和物业

2 管理企业的酬金。

物业服务成本或者物业服务支出构成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等;

2、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3、物业管理区域清洁卫生费用;

4、物业管理区域绿化养护费用;

5、物业管理区域秩序维护费用;

6、办公费用;

7、物业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8、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

9、经业主同意的其它费用。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大修、中修和更新、改造费用,应当通过专项维修资金予以列支,不得计入物业服务支出或者物业服务成本。在国家规定的质量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的大修、中修和设备更换,应由原开发建设单位负责,不得动用专项维修资金或由业主承担。

第十五条

实行物业服务费用酬金制的,预收的物业服务支出属于代管性质,为所交纳的业主所有,物业管理企业不得将其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以外的支出。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向业主大会或者全体业主公布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决算并每年不少于一次公布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

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对公布的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算和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提出质询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及时答复。

第十六条

物业服务收费采取酬金制方式的,物业管理企业或者业主大会可以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聘请专业机构对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决算和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第十七条

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服务中应当遵守国家的价格法律法规,严格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为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第十八条

业主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依法追缴。

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

物业发生产权转移时,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应当结清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

第十九条

纳入物业管理范围的已竣工但尚未出售,或者因开发建设单位原因未按时交给物业买受人的物业,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由开发建设单位全额交纳。

已交付给物业买受人的物业,物业服务费用自物业交付次月起计收。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未入住的或入住后不使用期连续超过三个月的房屋,经物业管理企业登记确认后,从第四个月开始,其物业服务费用按收费标准的70%交纳。

第二十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物业管理企业接受上述单位委托代收费用的,双方应当签订委托协议,可向委托单位收取代办手续费,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未收费到户产生的损耗由供应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

物业小区二次供电管理费、二次供水设施运行费等按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加价标准核定。

第二十二条

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企业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

第二十三条

物业管理企业已接受委托实施物业服务并相应收取服务费用的,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重复收取性质和内容相同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

对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装修装饰垃圾清运、代办服务和其他特约服务等收费,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执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未作规定的,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并在委托协议中约定。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的监督。物业管理企业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规定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

原甘肃省物价局、甘肃省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甘价房地[1996]200号)自本实施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

第17篇:兰州市依法行政考核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3号 【发布日期】2013-02-16 【生效日期】2013-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兰州市依法行政考核暂行办法

(2013年1月4日兰州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2月16日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第3号公布 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考核机关对被考核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的考查、评价和奖惩等活动。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考核。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考核。 对实行双重管理、垂直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考核,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考核的,考核结果应当抄报其上级管理部门;由其上级管理部门负责考核的,考核结果应当抄送当地人民政府。 第六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众参与、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纳入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八条 依法行政考核的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和规范制度建设;

(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六)强化行政监督;

(七)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八)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第九条 加强组织领导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成立依法行政工作指导协调机构,健全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二)落实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依法行政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制定依法行政阶段性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并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按工作要求独立设置法制机构,配足专职人员,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

(四)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第十条 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落实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局(委、办)务会议学法制度;

(二)每年应举办不少于两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或法制讲座;

(三)建立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

(四)落实拟任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测试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

(五)依法行政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

(六)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

(七)及时开展新颁布的与本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宣传和专项培训。第十一条 加强和规范制度建设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二)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实行立项论证、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

(三)政府应当以法定形式公布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期限报送备案;督促下级机关履行规范性文件报备职责,对报备文件全面审查;

(四)完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第十二条 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二)落实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及部门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部门局(委、办)务会议制度;

(三)建立重大决策论证听证制度;

(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三条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二)依法履行职责,查处违法案件,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进和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

(三)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完善相关制度;

(四)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案卷;

(五)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执法人员从事执法活动时应当持有合法有效证件并主动出示;

(六)健全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禁止下达罚没指标,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

第十四条 强化行政监督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依照规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听取意见和建议,按规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二)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积极出庭应诉、答辩,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

(三)支持和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执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四)聘请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或行风评议员,并组织其参与监督活动;

(五)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建立投诉监督平台,健全对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的调查、核实和及时依法作出处理的工作机制;

(六)加强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依法行政或执法监督专项检查;

(七)建立行政问责机制,对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依法化解矛盾纠纷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二)建立行政复议应诉与行政审判工作联系制度;

(三)健全行政复议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落实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要求,保障行政复议经费;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并公正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依法履行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的职责,服从并履行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

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送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报表;复议案件档案管理有固定场所和专柜存放,案卷归档及时规范;法律文书标准规范。 第十六条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考核的基本要求:

(一)加大项目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办事与审批。政务大厅和投诉中心规范运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依法答复公众申请公开的信息;

(三)推进办事公开,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公共事业领域的办事公开,重点是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监督渠道等;

(四)组织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评议考核。第三章 考核程序

第十七条 依法行政工作考核采取平时抽查和年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 依法行政考核坚持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书面审查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九条 依法行政考核由市、县(区)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市、县(区)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行风评议员组成考核小组开展具体工作。

公众评议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参加,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公众、征求意见等方法进行。 第二十条 依法行政考核程序:

(一)制订方案。考核机关制订依法行政年度考核方案,明确被考核单位、内容、方式和评分标准,并于每年第一季度下发;

(二)收集资料。考核机关及时采集和统计被考核单位依法行政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三)组织核查。考核机关对报送的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和资料进行审核,并根据实际需要对被考核单位进行实地检查;

(四)开展评议。考核机关组织行政执法监督员或者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评议;

(五)确定结果。考核机关在收集资料、自查自评、组织核查、开展评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定,确定考核结果。

第二十一条 被考核单位在考核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依法行政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二)各专项考核自评结果及依据;

(三)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有关案卷、统计报表等;

(四)考核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 根据考核得分情况,考核等次分为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四个等次,等次的分值划分由年度考核方案确定。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考核方案,予以加分或提高等次:

(一)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

(二)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创新举措被省级以上机关作为经验推广的;

(三)依法行政有关工作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报道的;

(四)考核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依法行政考核中予以扣分:

(一)行政决策违法或者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影响的;

(二)未全面、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发生资源违法开发、环境污染及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三)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民事纠纷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四)违法处置民事纠纷、突发性事件,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

(六)其他造成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违法行政行为;

(七)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报备规范性文件的;

(八)在依法行政考核中弄虚作假的;

(九)考核机关依法确定的其他情形。第四章 奖惩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情况予以通报。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给予通报表彰;对未达标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整改情况由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验收,并向本级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达标的,建议相关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考核中发现有违法行政行为的,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18篇:品牌服饰兰州市场策划案

品牌服饰兰州市场策划案

一、目录

1、市场抽样调查

2、消费者分析

3、品牌知名度

4、同类品牌消费差异

5、广告效应

6、报告总结

二、可立尔品牌服饰兰州市场策划

1、市场分析

2、消费者分析

3、品牌知名度、忠诚度

4、广告设计问题点

5、品牌宣传海报创意设计

6、品牌VI系列

7、构想评估

8、广告投放地点

9、广告预算与效果评定

10、日程表

11、资料收集途径:市场、书籍、网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健全,各行各业为了使自己能立于竞争不败之地,品牌战略成为商战中的一张王牌。其中服装行业的品牌大战则显的更为激烈,在老品牌把持市场主体的同时,一些新品牌也在奋力刮分着这块大蛋糕。为了进一步了解品牌服饰的具体市场状况,我们以兰州市现行服装市场为总样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以下即我们对此次调查的研究报告,粗浅之处还望各位多加指正。

一、市场抽样调查

目前中国休闲服饰市场激战正酣,千种品牌、万家企业群雄逐鹿。为了了解兰州品牌服饰市场现状,我们调查小组针对兰州的几大型服饰聚集地展开抽样调查,其中有东部批发市场、西关张掖路、永昌路、西站等服装集散地。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利用抽样基数表选取样本,利用访谈法进行抽样了解。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兰州市经营不同品牌服饰的种类多达千余种,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世界级品牌则只有区区几十种,以下就兰州地区较具影响力的品牌做简单介绍:

1、美特斯.帮威:该品牌公司始建于1994年,主要生产销售休闲系列服饰,集团在国内服装行业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1995年4月公司开设第一家“美特斯.邦威”专卖店

2、以纯:以纯,它以休闲俯视为主,并以其精湛的手工、优质的布料、起获快捷、新潮的款式而闻名全国,深受各地顾客喜爱,成为国内外休闲服装知名品牌之一。以纯每天向全国及海外地区供应以纯休闲服超过五万件而稳居本地同行前列。

3、班尼路:班尼路坚持其发展理念为:物超所值、大众化;产品组合方面,则以男、女中性的休闲服为主导。为加强市场占有率,班尼路邀请天王巨星刘德华及王菲为品牌代言人,并迅速开设自营店及特许经营店,让班尼路这个品牌遍及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4、真维斯: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成衣制造及出口贸易商之一的香港旭日企业附属公司,于1993年5月在上海开设第一间JEANSWST真维斯专卖店,其后的多年不断扩充,至今已在国内20多个省市开设了600多间。

5、威仕力:品牌就是品质性与标识性的组合,它融合了5个相关元素;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文化、市场的形象、孕育的内涵及消费者的认同。

6、CAT:CAT服装系列的设计讲求即有多功能和耐穿的优点,又在风格、颜色及质感方面紧帖时尚脉搏,将传统的美国蓝领工人的味道同时尚的设计合二为一,构成一个独具创意和耐用的休闲系列。

7、佐丹奴:新的佐丹奴服装,时装,休闲装,童装,女装,牛仔裤,不易皱系列,领导休闲流行服饰潮流。

8、自由空间:“KONZEN自由空间”以主流时尚的简约作为品牌风格,将时尚元素提炼成简约的设计符号溶入到休闲服饰的设计中,力图创造一种舒适自在的穿着体验和一种自由自我的情绪释放。

9、森马: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12月18日,是一家以虚拟生产、经营休闲服饰为主导产业的特许连锁经营多元化企业。森马以“创大众服饰品牌”为发展宗旨,不断推动品牌发展,积极推行特许经营发展模式。

10、汉弗莱:汉弗莱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时尚休闲服饰品牌企业,1998年7月创建于中山沙溪,1999年12月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2000年3月通过IS09001国家认证。

11、温纯:鸿利时装厂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时尚休闲服服饰品牌企业,产品主要定位在中、高档,创立于自己的时装品牌“温纯”,开展加盟代理批发等多种销售渠道,产品畅销内陆各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地区。

12、堡狮龙:boini的设计一向以新颖、时款、舒适而闻名,并将优质的产品售于合理的价钱。以客为本,boini不断努力提升服务质素,集团选择采用创新的意念作市场推广策略,店铺更会定期进行装修工程。

13、E.库:以全新的形象、独特的个性设计、完善的营运管理作为后盾,具有敏锐的流行把握能力的典雅品牌服饰,一推至市场,其“年青、流行、品味、个性”的丰富产品,即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受到年青顾客的拥戴。

14、交叉点:交叉点产品的风格设计潮流、时尚,以日本和版型为基础,溶入欧美流行元素相互配合,追求最佳的色彩搭配,创造高雅脱俗的品位,以富有强烈的个性和文化风格雄居在中国新生代的市场。

15、可立而:可立而服饰是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国际性休闲品牌服饰公司;资金雄厚,可立而以生产经营休闲服饰为主,涉及几十大系列,上千个品种。根据不同季节公司分别推出T恤、衬衫、毛衫、笳克、中裤、风雪衣、休闲大衣、牛仔裤、休闲裤及辅助饰类等。公司以开设可立而专卖店来开拓市场,引进并吸收国外先进品牌管理经验,公司上下紧密团结在一起,通过不断努力和发展,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辽宁、四川、浙江、河南等地。并成为当地耳熟能详的知名度。

兰州市内服饰品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既

一、男女时装类品牌;

二、青年休闲运动品牌系列,而就兰州市整个品牌服饰市场来看,后者的市场占有率更为突出,品牌种类也更为多样化,考虑到调查者的身份以大学生为主,对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品牌更具把握性,因此我调查小组所调查的品牌多以青年休闲运动品牌为主。

二、消费者分析

随着个性化消费的到来,品牌形象所传递的品牌个性,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休闲服的核心因素。在强调个性化生活的现在,消费者选择服装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主张、生活态度,展现一种自我的个性。 休闲服的主力消费对象为年龄18—28岁间的年轻一族:他们活力四射、个性张扬、渴望真实自我、证明自己,

不愿随波逐流、被人云亦云的社会所淹没,并为此敢于付出实践,他们希望品牌能他们传递一种他们认可的、不同寻常的,能证实自我的生活主张、生活态度,展现他们独特个性。同时在休闲服设计、用料的同质化,使品牌个性更显重要,品牌形象所传递的品牌个性成为休闲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兰州市场,该品牌群的消费者多聚集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不同于高、初中学生群体,由于学习、年龄、时间原因,这些中学生对休闲服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强,远小于大学生,加上经济原因,不多的零花钱更限制了这些中学生对休闲服的购买力。而更多的大学生则更能认同品牌不走一般路线的的风格,他们是一群已经开始具有自己的思想、有了一定人生阅历、有积极独立的是生活主张、生活态度,他们不愿随波逐流,被人云亦云的社会所淹没,渴望证实自我、证明自己,年龄多在20岁以上,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他们的购买力要远高于以中学生为主的少男少女。

在品牌上他们注重知名度、注重品牌所宣扬的个性,以及服饰本身所展露的个性,以便于穿出与自身个性相符的一面,更好的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三、知名度

兰州品牌服饰市场,就品牌知名度而言大多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居多,但男女时装,西装等品种也不乏见到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而相对上海、香港等国际都市相比,兰州市内的品牌则显的太过于贫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购买服装上更要求档次。体现档次的一个方面就是该品牌的名气是否够响亮,从男女服装比较来看,男士服装对于品牌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

目前兰州服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整体来说并不算高,因此兰州市服饰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同类品牌消费差异

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赚钱,没有人能说清现在的品牌有多少,同样,也没有人能说清街上的小店关了多少,又开了多少。尽管如此,新开的小店中品牌店的数量却越来越多了。做为代理商困惑的就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特许权转让收费不规范、商业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在兰州东部品牌广场,有人告诉记者,特许经营虽然能起到一种比较好的约束作用,但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它的失败。当作为投资者来说,在做代理商前必须了解特许经营知识、品牌特点,考察厂家实力、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自身能力等等内容,这个时间不因该少于两个月。选取了代理的品牌后,必须要深入认真地理解总部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特性和品牌的市场定位,要切实保证辖区市场与总部的要求保持一致。

五、广告效应

兰州市品牌服饰的广告宣传多以大型招贴为主,例如百盛、西单等大型商场利用楼面张贴的大副宣传海报,例如东部精品商茂城的楼面上的大型宣传海报。除此之外地方台很少有视频广告出现,能看到的多为品牌总部的全国央视的广告宣传。

知名度高点的品牌多为在电视上频频出现广告的品牌服饰,而广告少的品牌则没有广而告之的品牌那么受欢迎,毕竟大家之所以购买品牌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追求品牌的知名度效应,因此广告效应能诱导消费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购买行为的实施。

六、报告总结

兰州市品牌服饰的调查,我们主要就从市场抽样分析、消费者分析、品牌知名度、同类品牌消费差异、广告效应等五方面着手。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兰州市内的品牌品种繁多,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力的品牌则份额较少,而整个品牌服饰市场,占市场主导的以青年休闲运动品牌为主,而消费群体则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导,休闲运动品牌服饰市场在兰州的市场已日趋健全,品牌种类也较为全面,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时装类的品牌则显的较为逊色,较具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不够规模,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代理商对于所代理的品牌在本地的宣传不够,仅依赖于大型招贴,而很多品牌更本不做本地宣传,因此建议因注意本地品牌的广告宣传,增强对消费者的购买诱导。

由于兰州市场的范围较大,品牌种类繁多,因此调查不够具体,有很多分析漏洞,还望多加指教。

第19篇:兰州市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调查报告

兰州市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西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强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广阔的市场环境等因素都给太阳能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甘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国西部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体太阳能业内人事共同努力之下,2007年11月28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兰州市中心滩开工建设,120多个国家的国旗将首次飘扬在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上;2008年7月26日为期两天的国际太阳能适用技术与南南合作论坛在兰州市举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及4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一论坛......

伴随着太阳能行业一系列的大事在兰州举行,兰州本地的太阳能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日前笔者就兰州市市区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进行调查(以下所指太阳能产品均指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结果如下:

目前在兰州市市区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共有76个不同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整机或配件,主要集中在时代伟业太阳能城与甘南花园盛明太阳能批发市场,另外在邮电大楼、富星家居、安宁等处都有市场未形成前的经销店面,主要经营太阳能品牌有:北京协阳、绿杨、华帝、赛德隆、豪迈、群升、天普等7家,其中在安宁区福兴路11号坐落着西部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甘肃长城绿阳太阳能有限公司。兰州时代伟业太阳能城于2007年10月初由浙商投资建设,2008年新年正式开门营业,短短的大半年时间已发展成为兰州最大的太阳能整机及配件批发市场,目前有很多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甘肃总代理,甘、青、宁总代理,西部总代理都在市场上设有办事处,每天都有来自西北各地县级市场的代理商前来洽谈合作业务,在太阳能热水器销售进入淡季的冬季市场,多家看好西部市场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都趁着这个季节前来考察市场,寻找合作经销商,相信明年他们定会在甘肃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目前,时代伟业太阳能城共有28家太阳能整机销售专卖店,6家太阳能配件销售专卖店共经营44个不同品牌的太阳能整机产品和太阳能配件产品。它们分别是:

蜜雪儿、扬子、澳柯玛、华扬、清华航母阳光一族、奥克斯、创辉、巨能亿家、高得乐、盼盼、清华紫金阳光、太阳村、清华阳光、皇明、元升、力诺瑞特、格兰仕、樱花、辉煌、好迪精华、AO史密斯、樱花、澳柯玛、天脉、同济阳光、四季沐歌、奇瑞、中国红牌、海尔阳光、吉祥村、家家乐、熊猫盼盼、皇明、金力、桑宝、皇明、海尔、太阳雨、圣纳奇、现代、博恩仕、中科康捷达、海信、康艺、北大方正、曼科隆、银丰配件、诚信配件、于鹏配件、阳光金叶、天鑫配件、丰光配件。中国太阳能产业联盟网

甘南花园盛明太阳能批发市场在兰州市场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在太阳能发展进如黄金期的新世纪里凭借着多年来在西部太阳能市场上树立的良好形象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良好口碑,盛明太阳能批发市场牢牢占据了甘肃太阳能批发零售市场的老大哥地位,厂家针对甘、青、宁等市场在此设有多个办事处。太阳能产业联盟

目前盛明太阳能批发市场共有23家太阳能整机销售专卖店,6家太阳能配件销售专卖店共经营27个不同品牌的太阳能整机产品和太阳能配件产品。它们分别是:

宇宙阳光、北京雨昕、皇明、桑雨、北京四季之光、同济阳光、志高、北大科技王、元升、华宝、天丰、清大普天、清华新亮点、佳佳、清大博益、北京天韵、北大首佳、亿家能、康佳、北京恩牌、恩德尔、英豪之星、北京华普、家家热、好迪阳光、金科、华西村、新星配件、鸿聚配件、小博士配件、金松配件、丰光配件、国汇配件。

目前,在兰州市太阳能热水器销售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东方时代国际太阳能城、盛明太阳能批发市场(地处甘南花园)、福星家具广场、邮电大楼及分布在西固、安宁等处的零星销售店,市场上有近百个不同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整机及附属配件,太阳能品牌有:皇明、北京清华阳光、桑乐、雨昕、元生、四季沐歌、太阳雨、太阳升、华扬、英豪、海尔、等国内知名品牌。

第20篇: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的通知

兰政发[2010]9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市级有关单位:

《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已经2010年7月20日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质量和行政效能,促进行政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按照充分准备、有序组织、精简高效、保证质量的原则,力求做到规范、务实、高效。

第三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其他党组成员,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主任,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法制办、研究室、督查室、新闻办主要负责人固定列席会议。议题提交部门和议题涉及的有关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必要时,可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及人民团体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四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组成人员到会方能举行。常务会议讨论重大议题时,分管副市长必须到会,因特殊原因无法到会,议题又有时限要求须在规定时间作出决定的,经市长同意可委托分管副秘书长(副主任)或以其他方式提出明确意见。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因故不能到会的,须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常务会议原则上每2周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市长决定临时召开。常务会议由市政府秘书长负责组织,办公厅秘书处具体承办。

第二章 议题确定

第五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为市政府主要决策形式,所提交讨论的议题必须是带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原则性、关系发展和民生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传达上级的重要决定和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

(二)政府工作思路及其重大调整;

(三)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其重大调整,财政预算安排及其重大调整,以及重大财政资金安排、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重大国有资产处置事项;

(四)城乡总体规划、重要专项规划及其调整,城乡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其重大调整;

(五)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要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调节,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

(六)市政府发布的重要决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七)上报上级机关的重要报告、请示,以及提请市委常委会或全委会、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

(八)其他需要研究的重大事项。

第六条 拟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提交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广泛听取意见、主动协调会商和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除法规规章由市政府法制部门按照政府立法程序提交外,其他各类议题在上报市政府审定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以下相关准备工作(议题提交流程见附件1):

(一)涉及重大决策事项的议题,应由提交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门工作组开展调查研究,拟定两个以上决策备选方案,方案包括决策依据、利弊分析、效果预期、实施措施等内容。由分管市长主持或责成相关秘书长进行协调,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方面的意见,形成提交常务会议讨论决策的建议方案。

(二)涉及全市重大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资源配置和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议题,要通过决策咨询机构或召开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群众代表参与的咨询论证会,形成论证报告。

(三)涉及城市建设、交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公益、公共服务、价格调整等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群众关注度高的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征集市民建议或举行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四)涉及规范性文件或法律问题的议题,应由市政府法制部门进行法律审查,并出具书面意见。涉及经费事项的,应征求市财政部门的意见;涉及机构和人员编制事项的,应征求市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涉及表彰奖励事项的,应征求市人力资源管理、财政、计划生育、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意见;涉及其他行政机关职权的,应征求相关行政机关的意见,并对分歧意见主动进行协调。确实协调不一致需提交市政府决策的,应如实报告市政府,并列明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及理由,提出明确的决策建议。

(五)需要向上级机关请示的重要议题,应提前向上级机关汇报衔接,且有明确意见后方可提交。

第七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不审议以下事项:依法、依职权应由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决定的事项;依照职责分工属分管市长可以自行决定处理的事项,或市长、分管副市长可以直接审批的事项;已明确授权由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决定的事项;议题未按本规则要求,完成征求意见、公示、专家咨询论证以及会前协调等工作的事项;未经市长同意而临时动议的事项;其他不属于常务会议议事范围的事项。

第三章 会前协调与会议决策

第八条 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一律报经市政府办公厅对口业务处初审、分管副秘书长(副主任)和分管市长审核把关。由分管市长或责成相关副秘书长对议题涉及问题进行充分协调。有较大意见分歧的,必须由分管市长亲自协调,涉及问题已达成基本一致意见后,方可提交上会。

第九条 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提交部门应按要求一次性报送完整的议题材料。主要包括:

(一)提请审议的正式文本。主要包括:汇报材料,请示、报告,法规、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决定、意见、工作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及其大纲等。

(二)议题有关文本的起草说明。主要内容包括:起草背景(出台的必要性和起草依据、起草过程等);文本的主要内容;征求各相关方面意见和专家论证、听证情况等;议题提交部

门的决策建议意见。

(三)议题有关的附件。主要包括:法律审查意见和专家论证报告;征求有关部门、县区政府意见及公开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情况的说明;相关法律和政策依据;其他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市政府办公厅对口业务处和秘书处根据议题类型及事项具体情况,对议题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通知提交部门补正或者退回重新报送(材料格式要求见附件2)。

第十条 所有拟提交上会的议题,均由提交部门填写《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审定表》(见附件

3),注明议题紧急程度、主要内容及研究解决的问题、参会部门等内容,由议题涉及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分管秘书长和分管市长审核同意,并由秘书长总负责协调把关后,报市长审签。

第十一条 凡由市长签字同意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一律送交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等候安排上会。在会议时间基本确定后,由办公厅秘书处按照事项的轻重缓急汇总形成议题单,报分管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市长审定。

第十二条 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材料,由提交部门按规定数量印制后,连同电子版于会前2—3天送交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提交上会的议题材料一律使用电子版,纸质材料主要用于备案存档。涉密议题材料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单确定后,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提前1天通过政务专网和短信平台发出会议通知,并将议题材料电子版传至政务专网,会议出席人员应在会前认真阅读会议材料。办公厅信息处提前做好无纸化会议技术保障工作。

第十四条 对于涉及重大事项的议题,分管副市长和秘书长在上会前要与市长进行沟通,说明议题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已经形成哪些共识、还需要议定什么事项,以便提高会议决策效率。

第十五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在讨论相关议题时,由议题提交部门作主要汇报,其他相关列席单位作补充汇报或参与审议,分管市长表明主要决策意见。汇报人发言应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补充汇报或参与审议的列席人员,可就有关问题发表意见或进行说明,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十六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尤其是对比较重大的决策性事项议题,出席人员与列席人员应畅所欲言、充分会商,在集思广益、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形成集中决策。对于程序性或单项性工作事项议题,原则上在听取提交部门主汇报、分管市长补充意见后,其他领导和列席人员若没有不同意见,即可由会议主持人作出决定。

第十七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等予以公开报道。新闻稿须经秘书长审定,必要时报市长审定。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于会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起草,3个工作日内按行文程序审核经市长签发后印发有关部门执行。

第四章 会议纪律

第十八条 各部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的人员,原则上应为本部门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列席会议的,应向秘书长请假,经同意后可安排本部门分管副职参加会议,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更换与会人员。除议题主汇报部门负责人可带1名助手外,其他与会人员均不得带副职和随员。

第十九条 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议纪律,进入会议室应关闭通讯工具的发声系统,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非因重大紧急事项,会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会场联系工作或请出与会人员。参加次后议题的人员按通知时间在会场外指定地点等候,由会务工作人员通知按时按次序进

入会场,不得迟到。

第二十条 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泄露会议内容和讨论情况;注意保管文件材料,标有“会后收回”或有密级的文件,会后应退还会务工作人员。

第五章 决定事项的执行与反馈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及正式文件为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坚决执行,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确保政令畅通。市政府分管市长和秘书长要全力推动相关部门全面抓好落实,相关市长助理、副秘书长(副主任)要督促责任部门尽快落实。除会议有明确时限要求外,一般在会后20日内办理完毕,并向市政府督查室反馈办理落实情况。特殊情况需延期办理的,应提前说明情况。

第二十二条 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对会议决定事项逐项进行催办督办,并将有关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因工作性质等原因,落实周期较长的,原则上每月上报一次落实情况。因客观原因不能落实或不能按期落实的事项,执行部门应及时将原因上报市政府督查室。对拖延不办、敷衍塞责以及长期不反馈办理情况和结果的,由市政府督查室将相关事项移交市监察局,由市监察局按照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等进行行政问责,酌情处理。 第二十三条 实行领导亲自抓落实责任制。凡决定事项,实行领导和部门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市政府由主管市长负责,秘书长在督办落实中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协助市长、副市长抓好工作落实。

第二十四条 实行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通报制度。在每次常务会议讨论议题前,由市政府督查室对上次常务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则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8年4月30日发布的《兰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规程》(兰政发〔2008〕38号)同时废止。

兰州市范文
《兰州市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