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影评范文400(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1 12:04:4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影评

2012, A Disaster Movie – Film Review Roland Emmerich’s End of the World Thriller Stars John Cusack Despite its showy special effects capturing scenes of ma destruction, Emmerich\'s doomsday movie makes the end of the world seem utterly predictable and anti-climactic.

With 2012, Roland Emmerich, who directed Independence Day 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rings audiences another over-the-top disaster movie.Starring John Cusack, Amanda Peet and Chiwetel Ejiofor, 2012’s biggest star is the special effects that dominate the film.Unfortunately, neither the special effects nor the characters are compelling enough to justify 2012’s over 2 ½ hour running time.

In this doomsday movie, powerful sun storms heat up the Earth’s core, causing maive earthquakes, volcanoes, and tsunamis.It’s a global disaster of Biblical

proportions -– or more accurately, of Mayan proportions.The movie title refers to the cyclical end of the Mayan Calendar, which some believe predicts the end of the world.

That the world’s end has been foretold allows Emmerich and co-screenwriter Harald Kloser to skim over sticky science questions.Presumably the apocalypse’s

inevitability builds tension about the survival of characters and of humanity.What it also does, what it primarily does, is concentrate on the spectacle of ma destruction.Although eential to the genre, 2012’s relentle disaster scenes come at the expense of developing its characters, narrative, and themes.

推荐第2篇:影评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Foundation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Foundation is a documentary.It is about China’s history.There are some famous wars in this movie.Many star act in it.The movie is exciting.

2012

2012 is a succeful

movie .It is a tragedy.The movie is about a disaster of the earth. The movie is sad and scary.It is a succeful movie.

推荐第3篇:影评

要写好影评,就必须对下列各项作出解释和评价:

1。影片的主题

2。技术质量

3。影片的思想质量和性质

4。影片的思想正当性

5。个人的贡献(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导演的其他作品的关系

零零散散也不记不得自己曾经写过多少影评。一般写的时候都是出于应付考试,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规这样去写影评。在我看来有点象小时候分析语文课本时老师让我们分段,然后再划分段意。如果要让我给〈〈城南往事〉〉也影评我会这样去写。〈〈城南旧事〉〉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惠安会馆门口站着一个疯女人,她的家人被带走去过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别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愿意跟她玩,妞儿是英子的伙伴,她不是她父母亲生的,所以经常挨打。妞儿发誓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英子没料到她们后来会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个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开始上学了,并交了一个朋友,她不知道那人为了送弟弟上学,当了小偷后来被捉去了。

第三个段落宋妈是英子的奶妈,她的亲生儿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儿卖了所以她才来英子家当上了英子的奶妈。后来宋妈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个段落英子爸爸是位爱孩子的好老师,如今也长眠在台湾异地冰凉的地下。一切都远去……。

为什么要给这个电影分段呢?我是这样想的。在我看完〈〈城南旧事〉〉以后我觉得它就好象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一种具有较强段落感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整个影片艺术表现的情感化和主观色彩,为影片创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调。导演吴贻弓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确定为影片的总基调,成功的再现了原作那种

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总觉着自己不是个喜欢回忆往事的人,没有保留记忆的习惯,也没有儿时的老友可以叙旧,况且,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老停留在回忆里,作什么?直

到看了《城南旧事》。

总觉着混沌中的童年,没有门前澄澈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看了《城南旧事》。

觉着忘却的东西,觉着忘却的那些人那些事,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觉着了无印象的童年,觉着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 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不禁觉得好笑,我们苦苦纠结的有关人本的思考,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人人生来就有一副纯净的眼眸,只是我们听任它一天天蒙尘而锈蚀了。悲哀么?有点,亦不尽然。敏感如孩子,我们又何以沉浮在这世上?麻木与世故是成长的代价,少有人能逃离这样的宿命,何况大多数是欣欣然的。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惊异:作者和编者何以能葆有这样清澈的眼眸,让年轻如我亦觉出自己的衰老?他们在现实中是否也这般率真,压抑或戴着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寿的,尽管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过耀眼的光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童年的回忆大多是片段,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纷扰, 只能听任一切随缘而来,又随风而去。仔细想想,又有几个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们的今昔。这样的别离,比起成年之后,犹更痛切,因为多数只能留作一生的回忆。

推荐第4篇:影评

告别青春之前,和这个世界谈谈

——评电影《后会无期》

看过《会后无期》后我一直在想,韩寒的第一部电影为什么要拍后会无期而不是什么大时代,表现的为什么是莫名的愁苦、压抑和无奈。后会无期意味不再相见,是电影的故事后会无期?还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如果是电影的故事那名正言顺,在人生的路上,我们相遇,相知,别离,有时候是挥挥手,有时候是悄悄走,有时候是无意中丢弃,有时候是被人抛弃,那些在一生中路过的人,大多无法再相遇,路有尽头,相逢无期,正如故事中的人物。而故事表达的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遇见和偶然,但却很少让我们在再次重逢中体味甘甜,所以才不如不见,后会无期主题也没有问题。但这个故事,这个电影特别是这个电影的名字真是韩寒想表达的吗?我以为一定不尽其然。

电影《会后无期》讲述了纯朴善良看似没什么心眼的胡生(高华阳扮演)和有见识有胆识有进取心的浩汉(冯绍峰扮演)、有才气有思想看似颓废的文艺青年江河(陈柏霖扮演)从即将拆迁的家乡东极岛出发,开车送江河到西部任教与浩汉青梅竹马做临时演员的邻家女孩周沫(陈乔恩扮演)告别,与假扮小姐骗人钱财想出国生孩子的苏米(王珞丹扮演)一伙人斗智,与书信不断从未谋面浩汉心仪已久但实际是父亲继女刘莺莺(袁泉扮演)的相见和旅程中突然出现蹭车的旅行客阿吕(钟汉良扮演)骗走汽车后,浩汉与江河又分道扬镳的故事。

其实韩寒的小说曾改编过电影,比如《一座城池》仅就电影类型来说,与《后会无期》的确系出一路,但整体把控远不如韩寒亲手执导的到位,韩寒投身电影,或许早有腹稿,至于是《一座城池》的刺激,或说郭敬明的先行一步的激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究竟能为这个时代导出什么样的电影。

《后会无期》虽说未曾出现在韩寒出版的作品列表,但与《一座城池》相似,因为某种缘由,奔走在未知的旅途。《一座城池》是一场荒诞的青春大逃亡,而《后会无期》貌似一路追寻着什么,却皆如指间流沙无从驻手,《后会无期》在荒诞的地平线远端加入了丝丝微亮,但说到底与《一座城池》都可谓是不可持有的人生碎片。而相比《一座城池》散乱而块状的结构,《后会无期》的叙事要圆润了许多,韩寒在导演这门学问上显然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但终因对人生碎片化处理,以及对解构性文本的追求而削弱了故事架构。当然,也可以说是韩寒对传统叙事的不屑。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段子比较多,与王朔的段子相比,王朔的段子终归是为其叙事服务 的,而韩寒的段子更显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特征,也更符合新一代的日趋虚空的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人公一路西行,一路跨过都市、城镇、高山、丛林和荒漠,为诗意人生取景,也为失意人生取经,韩寒的态度一如主题曲《平凡之路》吟唱:“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说白了就是同一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郭敬明消费集体虚妄,并对一切可能性的商业元素精打细算,聪明到相当境界。韩寒挖掘非典型自我,尊重生命个体由内而外的存在,同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表达。郭敬明在纸醉金迷中沉醉不醒,韩寒咋荒芜中拿捏碎片式的幻灭。和朋友或者同学有过散场经验的人都知道,最后的那场喝醉了多人的散伙饭,是真正的再见。说再见,其实是再也不见,说后会有期,其实是后会无期。韩寒的《后会无期》,不是一场饭局,而是一场千里旅行,来讲述更大范围之中后会无期的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韩寒直接讲述的是主题不是理想,而是自由。两个男人,马浩汉与江河,他们看似多次得失,但这次穿行,让他的人生经历再次集中释放。一路上,他见到青梅竹马的姑娘,与似是而非的懵懂情愫说再见;他见到互通书信18年的女孩,与想象中的爱情说再见。生活像是在时时刻刻考验着这个汉子,不过他那似乎总是睡不醒的眼神,还有总是充满了不在乎的表情,又时刻在吐露着他的顽强,好像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再多一些也无所谓。江河则是一直悉听组织的安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旅行让他发生了生命的意义,而且遇到了他 的爱人——个原本打算骗他们的女人。在路上的状态,使两位都经历的蜕变,不同程度的走出了自我,与早前的那一个自己挥手再见。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的意味,充满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望,而且还以在路上的姿态做出了宣告,是对自由的呐喊,对世俗生活的道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导演韩寒的那种放诞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

大多数时候,电影镜头里出现的都是粗粝荒凉的空镜或长镜头,芦苇、沙滩、海平面;荒漠、孤独的车、蓬头垢面的旅人。作为文艺青年,韩寒以身作则,一点也不亏待文青,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地道的文艺味道。画面营造的萧瑟感,衬托着主人公们的失落,也在试图描绘这一代人荒芜的精神景观和性格特征。《后会无期》听起来,像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在路上》,或是一部维姆.文德斯的严肃公路电影,事实上,它只是一部典型的韩寒作品,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韩寒的特点。《后会无期》公路片的题材,尽管更易于主题 的表达,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故事往往过于分散,搞不好还有支离破碎之感,后面部分与前面部分,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还有,像钟汉良饰演的阿吕、高华阳饰演的胡生,来来去去有些不明白,只有苏米给了一个完满,整体上明显做得不够。而且,其中大量幽默的台词,被演员们说出来的时候,显得有些冷有些生硬,镜头感不足。

《后会无期》的主题是错过与告别,但电影看到最后,观众感受到的,其实是被作者一直拉着的不忍放手。而那些虚妄、可笑、美好、无可奈何的“必须告别”,在告别的同时,还要和这个世界来一场不羁的谈话。让身体和灵魂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一场旅行,就像是一场自由的放逐,韩寒对这个世界想象中的美好有着最深沉的眷恋。从《平凡之路》到《后会无期》,韩寒不想长大,或者说,他清楚地知道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想长大”、“不愿告别”的心理性格趋向,总之,不管这个性格触点能有多高的票房转化率,但韩寒的“少男情怀”无人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已经成功了。

推荐第5篇:影评

写影评的时候要把握每个人物每个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带给你什么样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或者让你领悟到了什么。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光荣之路》观后感

看罢《光荣之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科幻探险,也没有花田月下的浪漫情感,更没有惊心动魄的特技效果。影片中所讲述的,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故事,因此看起来就更撼人心弦。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包括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们,可能都不会觉得黑人打篮球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甚至可以说,现在在NBA打球的全明星球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黑人。是他们,在把这项运动的影响力逐步不断地扩大。

因此,当看到电影中的黑人球员如此不被外人理解,甚至被人们不断歧视、伤害,我确实在震撼着。

从未想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岁月里,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中,还存在着如此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竟能演变到如此放肆的程度。我想,即使是看过不少相关文献资料的我们,倘若没有真正经历,又如何能真的了解呢?

从未想过,在这黑暗的时期,仍然有人愿意勇敢地站出来。即使成为众矢之的,也势要将自己的观点向世人证明:黑人也会用头脑打球!并且,他们会比白人打得更好更漂亮!

我们必须要感谢教练丹·哈斯金斯。如果不是他,也许现在的黑人球员仍处于球队的最低端,更谈不上在NBA的赛场上大放异彩。是他,无条件地相信与坚持,将光明带给了千千万万的黑人球员们。

更从未想过,有这样一群人,从相互陌生、厌恶,到最终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在这时间的长河中重重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与事迹,仅为最最纯粹的对篮球的热爱与憧憬。

说他们在用生命打篮球,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球队,一步一步问鼎高校联赛,即使是对一支普通的全由白人球员组成的球队来说,中间的辛酸、艰难也不言而喻。更何况,他们的特殊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使这条通向光荣的道路更加狭窄、崎岖。

但是,恐吓、殴打、冷嘲热讽……这些的种种,与自己的梦想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深深知道梦想的重量。他们更知道,失去梦想犹如失去生命的残忍与无力。于是,他们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搏,都是生命的燃烧与绚丽。他们无所畏惧,所以他们所向披靡!

从最底层直到最顶峰,这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但是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前进着。不停留,不回头,即使遇到风雨阻碍也没有犹豫过踏出自己的步伐,用自己的信念走出一条真真实实,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荣之路!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光荣之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一部和篮球、种族歧视有关的电影,一部能够激起人内心深处的激情、梦想,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

1965年,是白人在美国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一个曾经是高中女子篮球教练的人,唐·哈金斯,改变了这一切。他冲破种种藩篱,带领一群黑人小伙子,通过努力拼搏,击败曾经的冠军队肯塔基队,获得了1966 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篮球比赛总冠军。1997年,唐·哈金斯入选“篮球名人堂”。

当时的美国社会,种族歧视还很严重,哈金斯在校董事会的不解、周围人的非议中从美国各个地方挑选了这些黑人小伙子。在全国各地比赛的过程中,观众朝他们砸水瓶、烂水果、殴打黑人队员。甚至有一次,当他们回到房间,发现房间里一团糟,到处鲜血般的污渍和恐吓的标记。队员们想放弃了,接下来的一场比赛,他们打得一团糟,因为感到恐惧,他们不想成为焦点,他们觉得注定成功不了了。哈金斯愤怒地说:“尊严是在你们心中,只要你不让他们得逞,没人可以剥夺任何东西。抬起头来,抛开心中的恨吧,让他们闭嘴,只管赢球。”

看到这里,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喜欢抱怨和妥协,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抱怨自己不够受重视,抱怨……渐渐的,我们开始妥协,内心暗示自己也许我真的不行,也许我真的就那么差,也许命该如此……那么,就这样吧。于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记得有着么一个消息:“某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第一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第二名: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第三名: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第四名: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第五名: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很多人,活生生的被自己打败,向生活妥协,然后,老去,悔恨度过的这一生。

原来,我们所要战胜的最大敌人,其实是我们的自己。

尊严在自己心中

《光荣之路》——一个毫无建树的女子篮球教练加上七个当时处于欧美社会下层地位的黑人男孩,用他的坚韧执着和他们的对于篮球的热爱为我们展现了美国60年代那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他们用自己心中的信念捍卫了自己心中的尊严。这部电影不仅仅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传奇般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段历史从此证明了篮球这项运动不仅仅是白人的运动,黑人也能够凭借他们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他们也能够很出色,不应该因为种族歧视而受到异样眼光的鄙视和不公平的对待。七个黑人男孩像七颗璀璨的钻石闪耀了1966年的NCCA(美国大学联盟篮球锦标赛)决赛。他们改变了篮球的历史,为黑人赢得了尊严。

《光荣之路》不仅仅是部讲述篮球的体育片,更是一部励志的片子。在特殊年代下心中的信念对于生活在阴暗社会中的人来说就像是黎明前的太阳,是他们的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们敞开心扉去迎接黎明的太阳。即使道路如此艰辛漫长,但他们心中的那个太阳永远不会陨落。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留名青史,光荣一生~~~

推荐第6篇:影评

2012影评

2012主要讲的是一部灾难片,影片中讲了主人公一家人的逃难经历,和灾难即将来临,灾难之中和灾难过后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灾难之中人类逃命的过程。

从影片类型的角度看是一部灾难片,里面有灾难来临时不同人类的诠释,又善良的,也有自私的,同时该影片也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不可抗争的,我们要爱护自然否则人类迟早会受到灾难。影片从主人公一家逃命为线索,讲述了大自然的灾难的可怕。其实我不怎么喜欢灾难类的电影,感觉心里很难受,人总要经历生离死别,但我觉得很痛苦,即使世界真的要灭亡,我不希望我是那个还活着的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我而去,我怕我会承受不了。一切还是随其自然吧!

有时候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强求着做未必是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活在当下,不必在乎过去和未来。只要认认真真活好现在就足够了,日子过得充实过的踏实就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影片中主要描述的大都是灾难的场景,我觉得缺少了情感元素,一味的描述灾难的可怕,有点人心惶惶的感觉,同样都是灾难片我还是比较喜欢《后天》融入的情感元素比较多。所以我觉得《2012》比较注重场景的描述,对于人物的描写少了点。 还有我比较纳闷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有造船的分却没有乘船的分,不过这点大家应该明白,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中国有廉价的

劳动力。在科技方面却没有提及中国。说明中国的科技还有待提高。对于这部影片本人不是很喜欢,还是《后天》好看。

推荐第7篇:《》影评

《2012》---以死亡感悟人生。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世雄220120918151)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一个文明的终点,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再单独描绘一种自然灾害,而是囊括有所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毁灭现象,地震、火山、陨石雨、飓风、冰雹、海啸齐齐上阵。它提供了一个灾难的集合,通过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毁灭来展示世界末日的恐怖力量,这种震撼效果表达出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对世界末日的态度---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其存在的可能性。《2012》极其符合以前所有美国灾难片的模式,该有的视觉奇观、惊心动魄、人性探讨及英雄主义都俱全,未添加任何使其升级的元素,故事情节紧凑,没有冗长或枯燥之感。从故事中凸显的人性光辉,更值得观众为之深思。

中国元素运用居多。《2012》中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创造了一定高度。片中有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以及通晓未来的藏僧,专门提到了中国地震、中国军队。中国是世界加工厂,世界承认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工人的吃苦耐劳、夜以继日的高效率。有权有钱有知识者有机会获救,这就是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三权合谋的现实状态,卑微小民除了祈祷别无出路。遗憾的是该片并未把地球毁灭的罪过让人来承担,却归因于太阳爆发,影片结尾也未能提醒人们保护地球。

音乐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毁灭场景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要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惊慌与恐惧,就需要将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影片。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交响曲本身,而不是演唱者。

多挣钱未必能拯救自己。人们为了能够登上救命方舟,需要付出10亿欧元的费用,就算富甲一方的俄国富豪买上船票最后也没最终登上方舟,不代表钱可以买到一切。而针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牵着两条狗登船的一幕,或许是对当下权势的另一种讽刺。

电影最后一幕,面对是否让舟外人群登船的争议,博士一番陈述之后,首先同意的是俄国、中国跟日本,而非美国独做老大的不变传统,很多人认为是影片为了取悦中国观众的使然,但我认为这是“美国的全球战略”。

1.当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峰向山顶寺庙扑来时,老喇嘛\"开始敲钟,神情自若,那种泰然有一种超越的美。

2.当灾难发生后,活下来的“上帝选民”以高龄政客居多,没看见几名工人、运动员、选秀美女和网络小说家。

3.冷血地丢下情妇,带着孩子前往方舟的富豪尤里在最后关头舍身将孩子抛上了船。

4.方舟因为故障启动不了,此时方舟马上就要撞上珠穆朗玛峰,杰克逊和他的儿子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找出了故障,让方舟能够顺利启动。

5.杰克逊在解决故障后,尾随儿子回到液压舱,中途捡起障碍物,没有及时出现,方舟中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奇迹的降临,当杰克逊从水中出现时,方舟的所有人,激动相拥,震撼心灵!

6.雨过天晴后,人们打开方舟,万籁俱寂,阳光灿烂,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衔着橄榄枝飞来的鸽子,而是电脑上测算出的好望角位置。随着喜马拉雅陷裂,地球的最高峰挪到了南非。

推荐第8篇: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点:“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在剧中饰蒋介石的张国立就邀请饰毛泽东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国民党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喜欢谈心散步,而不是开会。儿子陈坤也是这样,爱搞私访,开家庭小会。当然蓝营不爱开会,和他们的老婆比较辣有关系,下班必须回家慰妻。电影中有一幕,张国立的老婆去美使馆,门口的黑人士兵惊叹,她真辣!红营就大不相同了,绝大多数是单身汉,唐国强也是光棍,反正没见他爱人出镜。没有辣老婆,自然毫无牵绊,可以通宵达旦地开会。他们形式也搞得非常活泼,会前有人专门抓拍,会后一定合影留念。有时候开完会还会唱K,几个大男人喝完酒,抱在一起大唱《国际歌》,场面十分感人。和张国立相比,唐国强的性格真是太开朗了,完全是开会型的,谈笑风声,嘻嘻哈哈。他真是开会迷啊。有一次开会,蜡烛不够,他就吹灭了,说开黑会也要开。真的就像歌里所唱的“我最爱的就是那个会议,爱到可以去死,爱到整个世界灯全熄灭,最后还要给你体贴。” 还有一次,他开会太晚,第二天醒不来,敌人的战机来轰炸,他穿着睡衣就被担架抬走了,可是自己的炊事员,因为他没吃早餐,就留在厨房不肯走,被敌军炸死了。唐国强非常悲伤,想到那次会议被敌人利用,害死了厨子,就更加坚定了“枪杆子里出会议”的信念。这也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最恨的就是那个会议,恨到可以去死,恨到快把自己的全部忘记,最后还要刺青铭记。”

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把“会议”这个主题拍得如此深入。如果不是由一个擅长开会的人掌镜,恐怕根本就拍不出这么多神髓。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比韩三平更胜任此片导演——在官场里,他最艺术;在艺术里,他最会议。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相对而言,港台明星逊色一些,演技有待提高,也许与他们平时缺少会议训练有关。但我们内地演员非常出色,每一次大会小会上需要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他们全都演出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表扬了。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最精华的表演都是在不收片酬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金钱并非动力,而是对艺术的腐蚀。所以,我建议以后拍戏最好不要给他们发片酬,如果有意见,就让他们开会。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推荐第9篇:影评

影评

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少深厚的文化,坚忍的品格,细腻的情感,却始终胆色方面有那么一点缺失,特别是在技术的追求上,一直都多大胆色,跟不上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脚步,像不敢逾越好莱坞优势片种设置的雷池,这部《富春山居图》迎难而上,终于踏出了这一步,巡回世界多个特色都市的拍摄篇幅,耗时两年打磨的3D画面,成就了一场集夺宝、动作、情爱等多重元素于一体,无节制的奢华体验,宣告了特工动作大片并不是好莱坞的专属,也吹散了在国产片前进路上萦绕多年的一团迷雾。欢迎收听本期的光影流年节目,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富春山居图》 中国式大片。

电影《富春山居图》由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孙健君亲自导演。电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斥巨资,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共同打造的3D国际动作巨制。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2013年6月9日全国公映,引爆暑期档,最强特工搏命出动!

电影剧情

团队介绍

电影《富春山居图》由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孙健君亲自导演。

电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斥巨资,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特效由担任《阿凡达》、《终结者2》等好莱坞视觉总监科米斯奇,动作指导由《谍影重重2》鲍勃·布朗和中国张鹏共同打造的3D国际动作巨制。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包含爱情、冒险、谍战、动作等诸多元素,拍摄地跨越杭州、台北、东京、米兰、迪拜等地。片中疾跑、飙车、击剑、漂移、跳车„„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在即,国际黑市开出天价,日本黑帮、英伦大盗闻风而动。香港缉私署特工肖锦汉(刘德华饰),暗中执行“天机”计划,却深陷不白之冤,唯有尽力一搏以护家国周全;临危受命的中国人保高管林雨嫣(张静初饰),护宝一波三折,困于多方势力漩涡;神秘女郎丽莎(林志玲饰),百变魅惑,却失落真心;幕后冷血黑手小山本(佟大为饰),奢血如命,终落败归尘;各怀绝技的12星座魔女(石天琦、王曼妮等饰)为小山本作奸犯科,忠心到极致。肖锦汉为夺画上天入地钻沙漠,能否力克强敌,重现昔日特工风采?林雨嫣博弈于西子湖畔,能否与肖锦汉重归旧好?丽莎险些命丧迪拜,能否摆脱魔爪,迎来涅槃?这一场生死对决,这一段恩怨情仇,都随《富春山居图》的安然归国,迎来命定结局。

呼啸的飞机与高空入侵的台北博物馆盗窃为影片打开极为“奢华”的帷幕,原本并不可能的任务,因为雄厚财力支持,便成唾手可得的炫技运动,终于引得各路人马出场,在西湖边的“鱼头宴”上让人一探虚实,也让《富春山居图》正式进入一场更多感官刺激的奢华之旅。

带领观众在世界各地追踪线索的人是刘德华,杭州、台北、东京、米兰、迪拜,各种富丽堂皇;飞机、游艇、豪车,各种飞驰电掣。作为一部特工类型片,刘德华所扮演的肖锦汉身上布满詹姆斯·邦德、伊森·亨特、杰森·伯恩甚至哈里或者奥斯汀等等这些国际著名特工的影子。影片中,角色人物绅士优雅,有着令女性着迷的魅力,同时又体力充沛,有着凌厉的搏杀技能以及机智的应变处理能力,他也有一个以字母为代号的领导,时刻等待接受命令,带着不可能的任务奔赴世界各地,完成中国特工对好莱坞特工精神的一次传承与改良。

同时,也在既定情景下导演也完成对自己立场的表述——“在我的手上就是我的”当山本对盗窃而来的富春山居图自诩为主的时候,肖锦汉的回击:“不是我的,我不想要;不是你的,一粒沙、一滴水,你也休想得!”则表达出影片的清晰立场,对于失窃的国宝或者领土,大概这是每个国人应该秉承的信念。 当然,影片《富春山居图》的意图并非在于见缝插针的表述个人观点,就故事展现上,亦有其独特的表述方式,快速凌厉的镜头切换,一方面表现阴谋的布局设计之神秘莫测,多国间秘密组织或者神秘个人的对抗和制衡都让故事的发展充满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则是对视效的提升,海陆追击,高空降落,杀手狙击,绝对大手笔的阵仗,让刘德华追随失窃的国宝在世界各地耍酷,以此来完成角色在任务执行过程的全景展示,让这部影片从形式上,更趋于国际大片的成熟质地。

影片另一方面则更加关切人物的情感线索,佟大为与林志玲之间充满恋母情结,以及刘德华和林志玲与张静初之间充满纠结的三角恋,甚至在肖锦汉被迫消失的时间里,一段大叔与萝莉的纯情之爱,让一次次性命攸关的对抗,找到了情感上的驱动,影片融入的情感元素越多,对剧情的影响也就越大——对林志玲的误杀让刘德华陷入自责和绝望,更要面对特工甚少会面对的对亲人的绑架„„如果说这些安排是刘德华在为角色解决困境,也是导演在无所不能的神与有血有肉的人之间,为华语特工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同时,影片也顺带把传统文化也代入情节其中——苏州评弹,越剧,变脸,糅合了舞蹈、杂技和体操的现代格斗,或明或暗出现在奢靡与物质的工业时尚间隙,这种独特的转换,让整个过程充满视觉享受。当然,整部影片所涉猎其他元素也数不胜数,情色、暴力美学,冷兵器,科学技术„„单就影片而言,俨然类型片的顶级之作,无论宏大特效或音效细节,3D画面或分场制景,动作感情即使一两句对白的简单过场,镜头之内的事物,所追求之精之美无不到了极端奢侈的地步。影片这种改变突破了以往国产影片的制作格局,尽管这种尝试难免因未成熟而瑕疵,但这场中式邦德奢华感官之旅对华语电影工业而言,绝对是向电影工业潮流的一次迈进。

极致奢华与东方魔幻 烟雨西湖

预告片的开场便是一组烟雨西湖从日景到夜景的快速切换,宛如泼墨作品一般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相信把它作为预告片的开头,应该是昭示着全片虽由国际团队打造,但中国文化内核仍占绝对的主导力量。稍后,静谧的湖中掀起巨浪,一个造型奇异的建筑结构跃然水上,应该也是为突出本片的高科技元素含量。

迪拜塔

片中最让大家眼前惊喜不断的,还有不断浮现出的各种迪拜超一流景观。迪拜,这个已经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巅峰造诣的代名词,如今貌似将要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据了解,此前虽《碟中谍4》曾有过阿汤哥攀爬迪拜塔的戏份,但是连成龙大哥在当时的娱乐采访中,都对其真实度表示过怀疑。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一个久负国际盛名的美国超级特工电影系列,在遭遇迪拜高姿态的时候,却只能迂回地采用了造景的电影手段来拍摄迪拜塔。

而这部中国特工大片《富春山居图》,却首次真实地呈现了包括亚特兰蒂斯酒店、帆船酒店等整个迪拜的六大奇观,抢占了国际电影先机,看来,迪拜也将成为刘德华这次夺宝的主要战场,这场超一流奢华的视觉之旅让观众充满期待。

四大明星集体蜕变 超级特工刘德华

今年是刘德华从艺50周年,同时也是他初为人父的一年,相信对刘德华来说,今年是他人生中颇为重要的一年。“再上路”这个主题,也成为了众多影迷对华仔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心理预期。华仔扮演过无数英雄角色,而今挑战扮演这样一位执行国家任务的超级特工英雄,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之前国际上如00

7、谍中谍、国家宝藏等系列中的经典角色。相信演技越发臻化至境的华仔,不会让我们失望,这个新的超级英雄,依旧身手矫健,风度翩翩,一定也会成为他的银幕经典人物之一。

百变魔女 林志玲

这个享有“所有华语界男人梦中女神”盛誉的绝世美女——林志玲,此前你可能看过她当模特、做主持,也见过她扮演的一些角色形象。但是,这一回,林志玲将扮演一位百变魔女,周旋于刘德华和佟大为正邪两极之间,据说将挑战24种风格迥异的形象,片花之中仅透露了六种端倪,便已让人惊艳不止。露背晚礼服、红发站街女、空姐装、护士装、贵妇装„„相信本片一定可以作为林志玲演技和造型集中大爆发的平台。

白发恶魔 佟大为

古有白发魔女练霓裳,今有白发恶魔佟大为。一向以正面积极阳光刚毅形象示人的佟大为,从上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这次令人跌破一堆眼镜地一反常态,直接颠覆自我诠释了一位日本变态恶魔。如此峰回路转的人物设定,也成为了本片的一大悬念看点。从场景中,我们已经对这位恶魔的背景窥知一二。从预告片中闪现的一些戏份来看,这位大反派也应该是个品味甚高,深有城府,同时又个性极端,手段残忍。同时这样的一个形象的佟大为,与刘德华、林志玲的对手戏,也十分引人遐想。

亦柔亦刚 张静初

预告片中张静初的戏份,主要都是与刘德华一起的对手戏。继上次《门徒》中与刘德华的出彩合作之后,本次片方邀请他们再次碰撞火花。从造型上看,既有温柔婉约楚楚可人的造型,也有时尚干练的职业精英造型,相信她作为片中主角刘德华的正室妻子,实为最佳人选。相较静初此前较多塑造的温柔可人的气质型角色,本次亦刚亦柔的双面表演,相信也一定会牢牢地抓紧老公的心,让刘德华难以招架。

老佛爷 斯琴高娃

除了四位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预告片中斯琴高娃以老佛爷扮相惊鸿一瞥,气场瞬间爆棚。相较以往斯琴高娃银幕上的经典形象,此次则透露出无限的神秘和妖艳,目测也会作为本片一大幕后势力登场。

中国式大片

《英雄》起,武侠开端,至今已十年。

2002——2013,内地涌现出了一批冠以“大片”之名的电影,题材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古装武侠剧,每部剧以众多的明星阵容,强大的幕后班底,再加上早以在国内声名鹊起的名导执导筒,纷纷在未明示前就通过各种媒体其他渠道手段进行立体的轰炸和渲染,中国大片,已经在不经意间悄悄的绒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凶猛的炒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一不少,甚至点映的城市,笑场的台词,引发的官司,都成了大片所带来的附属品,猛然惊觉,可以说,中国的大片时代,已然成型。

但如今,传统的古装大片随着《血滴子》和《忠烈杨家将》等一干古装大片的票房接连失利,已经走入了瓶颈。除去如《画皮2》借助魔幻,未谋面的《白发魔女传》依托武侠纷纷赚得盆满钵满,依旧值得关注外。大部分作品都让眼下的华语圈电影观众,对金戈铁马的冷兵器之战提不起兴趣,进而远之。

于是乎,当第一次看到《富春山居图》的预告片时,那快节奏的剪辑加上玄幻夺目的场景以及五地取景的时尚奢靡。这一次,孙健君导演势必想要但干一大票来证明中国真正的大片地位。

想到一个词“应运而生”。

所以说,华语电影的细分趋势随着喜剧片频频大卖已经非常鲜明:一干中小成本制作丰富了题材类型,也让市场结构合理化。但是大制作却因为古装片的势头减弱,科幻片的天然短板则踪迹难觅,这样就给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商业大片开拓市场的机会。就像这部《富春山居图》,在即将到来的6月,成为了华语片的一朵奇葩,让人有那么点儿颇感兴趣的意味。

眼下看,至少影片优势有三,个个鲜明:其一便是演员阵容,刘德华和林志玲的搭配,加上斯琴高娃、佟大为和张静初的出演,票房号召力自然不言而喻。就拿这对特工夫妻来说,前者是几十年不变的传奇,每部影片都不乏话题。但近年来转型幕后扶持新导演后,却难见当年拿手的“扮酷耍帅”之作,如今化身特工抢夺国宝,显然太潇洒不过太适合不过。而林志玲的银幕之旅有点小“坎坷”,早期《赤壁》等片中以花瓶姿态杀入大银幕,《决战刹马镇》的转型村妇,《幸福额度》和《101次求婚》重回女神范儿,也算是眼下进入了收获期的女星之一。所以说,至少在二人的选择上,影片还是很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二人也有不俗票房号召力。第二个优势显然就是影片的题材了。特工夫妻保护国宝,面对多方势力几进几出,这显然是一部时下好莱坞也算大爱的“特工”电影。此类题材因为汤姆克鲁斯的不断玩命挑战极限,近年来逐渐被推上了商业化的高峰。第四部更是因为迪拜爬塔一幕让人震撼不已,名利双收。而《富春山居图》显然深谙此道,至少完成了华语片从未有过的尝试。时装动作戏的典型特例即是成龙电影,而近年来票房最好的偏偏是题材相似的《十二生肖》,由此看来,前景可期。

最后的优势,便是跟“大片”身份相吻合的影片场面了。不过可以看到,影片中,名车、美女、谍战、动作、场面等各种元素无一不缺。这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帆船酒店的标志化出境,让震撼的迪拜一幕备受期待。但是比起饱受争议的国产3D和不太好的人设两个短板,还是颇为担心,毕竟影片宏大场景毕竟只是外在,故事有着与场面相符的质量,不见稀糟之感,才是重中之重。不过看到影片多为白天场景,毫无魔幻题材的昏暗之感,还是对其3D抱有一丝希望的。

当“中国式大片”转型已经悄然而至,显然一部题材上优势明显的电影,还是有着市场前景与机会的,至少它符合了电影市场的规律。这样一来,在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投资与票房间的正比法则,应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所在。毕竟市场依旧需要大片,更需要这能够称得上“与时俱进”的中国式大片。

因此我们以及世界同时也希望中国式大片将会崛起。 感谢大家收听本期的节目,下期再见。

推荐第10篇: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电影一开始是轻松愉快的氛围,讲述的是楚门的日常生活。从早上起床到去往上班的路上,一切仿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并无特别。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真正的故事展现的你的眼前,全球每一个人都在以灼灼的目光注视着楚门,他生活的一丝一点都在被全球直播。17亿人见证他出生,220多个国家观看他走路,全球万众期待他的初吻„„

渐渐地,楚门意识到身边发生的种种奇怪的现象,他有要离开的想法,但总是被各种阻挠。年幼时因父亲的意外惧怕大海令他无法离开这个巨大的剧场,但最后当他冲破风浪,触摸到天空,他看到的世界的尽头,是巨大剧场的边界。看到这,我的心里有很震撼的感觉。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一场现场直播。那么倘若若果给你的人生来一场现场直播,让你的每一寸都暴露在所有人的眼前,你会怎么样呢?有如自己小心翼翼收藏的日记本被人肆无忌惮的翻阅了,心中那份恐惧,担忧是无法描述的。更何况,你生活的每一种状态都是被导演操控着的。

影片用了大部分篇幅描述了楚门逃开巨大片场的景象,而在电影里,楚门却像我们希望却从未做到的那样,驾着船在海上自在地翱翔。我们期待着楚门重获自由。可是,一个人寻找灵魂救赎的过程不会如此简单,也不会这样轻易。于是我们才发现,原来导演控制的不仅仅是楚门的家庭、工作和生活,他甚至控制了日出日落,雷电风雨。当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楚门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苦苦挣扎没有丝毫退缩时,所有人——除了导演——开始为他担心,开始为他祈祷,走出困境。人类善良的本性凸显无遗,而更重要的原因,相信是从楚门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勇气和毅力。

楚门慢慢驶向自己人生的彼岸。在蓝天白云下,一切显得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真实。故事到此,楚门重获自由,电影结束。但导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现实:内心的禁锢,比外在的约束更加可怕。当船头重重地砸在那面分明画着白云大海的墙上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假的,包括大海,包括蓝天。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设计,只是为了楚门,让人震惊,让人恐惧。而当楚门最终走到写着EXIT的门前时,我们明白:走过去,你就自由了。在这样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勇气迈出这一步通向未知世界的门的。可是导演低估了人类的意志,当楚门转过身,有礼貌地鞠了一躬,潇洒地向导演告别,然后转身走出的时候,人群终于爆发,而剧情在此刻到达高-潮,自己的人生也在这一刻幡然醒悟。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第11篇:影评

楚门从一出生就被选为一个肥皂剧的主角,他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伪装,他就这样在这些演员和道具营造出来的假象中度过了30年。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这个24小时连续播出的肥皂剧公诸于世。人们观察他,就像观察着一个被他们掌控在玻璃瓶中的宠物;人们爱他,因为他的故事真实,富有情感,充满了他们所看不到的一个正常人的一切隐私,他在不知不觉中扮演这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主角。

我震惊,因为我曾经想象自己处于和楚门完全相同的境遇,怀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假象,自己正被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欺骗着,或戏弄着。那种恐惧感,总让我不能自拔,恍恍惚惚。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闪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中对世界进行怀疑,和重新解释。

我还想说,金凯利真的是个天才,他的表演永远这么完美无缺。那夸张的表情和笑中带泪的演绎深刻感染着我。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着善良,坚韧,无辜的楚门。当他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面对着最爱的父母、朋友依然虚伪的面孔,他的那种强忍的心碎和绝望让我难以忘怀。他坐在码头上,和从7岁开始一起长大的马龙,一点点回忆着过去的时光,一起抄试卷,一起游戏,像个孩子一般地大笑着。我却在此时心痛地不忍继续。

楚门最后触摸到了那个虚伪的世界的尽头。那里有通往真实的出口,他害怕着,但是依然鼓足勇气,义无反顾。

真实的世界和荒谬的现实

1、

人的本性总是趋向于追求更高的真实存在

tureman,这个被安排在世界亿万观众注目下成长的人,单纯善良,一直都驯服、平静、快乐地生活在虚假的生活中。

突然有一天,他发觉一切美好都是虚假的,而真正的生活呢?

为了找到这个“真实”,tureman,这个从小被培养出恐水症的人,得鼓起多么大的勇气和具有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令人生畏的、随时可能夺走他生命的海浪冲击啊。当狂风骇浪过去,tureman犹如一只半死的鱼躺在船沿,稍顷,他醒来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还存在的时候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也许tureman是因为爱情,爱情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也许tureman是为了求得真,求得真理和自由,这是人的本能。

其实两者都有。对真、对真理、对爱和自由的向往都会带给人巨大的力量。

虽然最后导演劝告他说:“真实的世界其实更虚伪更肮脏,我给你创造的世界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求真的步伐始终是无法阻挡的。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最美好的都往往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世界往往都不是美好的。可是人们最后为什么都会选择真实而不美好的世界?

因为真实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比美好更多的意义。

2、

什么是真实的?我是谁?

除你之外的任何人都知道你是谁,可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倒映在他人眼里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

为什么要寻找自己?因为只有你,才对你自己具有真正的价值。

观众=旁观者,他们会为你撒下眼泪,会为你呐喊,会为你感动或者愤慨,但其实,他们观看你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使你和你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或者使他们暂时逃离自己繁琐的生活,得到一次情感的转移。

你就像他们面前的菜,他咀嚼你,咀嚼你的生活,但不会深入你的生活中去,而咀嚼你的欢乐或者痛苦,都能给他们带来快感和宣泄。

观众们享受的是虚假的真实带来的满足,最后他们将真实的也当作虚假的了。影片最后,观众看着tureman走出摄影棚,也许他们认为“这个剧谢幕了”,于是才有这样的台词:“看看别的台还有什么节目”。

当tureman走出去的时候,我感到荒凉的平静,和肖申克救赎里面的重获自由时纯粹的振奋激昂不同,也许tureman需要面对的是更多的谬误和痛苦~未来永远是未知的。

第12篇:影评

科学?信仰?还是爱?

——《2012》影评

如果生命在倒计时中,时间机器的窸窸窣窣能不能让我们警醒,在这样的岁月度过里,拿什么拯救呢,科学,信仰还是爱。

对破坏环境的反思,还是对生命的敬畏?在画面上我承认,恢弘壮大,是视觉上的盛宴。但是一开始的灾难确认,各国开始行动,让后世一脸串的灾难特效和主人公一次次的成功逃脱,如此我们试想,影片大部分是主人公一家在地震、岩浆、海啸中惊险的逃亡,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刻画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其中不少情节安排上有些生硬,比如戈登的死就过于突然,这样的叙事将灾难的置顶是不是太过严重。

所谓的灾难片,一定会给人带来思考。特别是在影片重演一贯的拯救时,我们看到这样一些场景,是科学家的不断努力, 对科学的笃信,是不断尝试科技创造奇迹,甚至诺亚方舟的出现,都是科学的出位。但是也有众人在耶路撒冷的祈祷,手禀蜡烛的壮大景象,这是对信仰的甚至在神台即将崩塌时遗留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是一家人虔诚的模样。我不是反科学者,但是我也不相信科学万能,我不是个虔诚的信徒,但是我相信在某些时候信仰对人的拯救和人们灵魂的寄托。或者,还有影片中所表现的不离不弃的爱,和总统表现的大公无私的大爱,一个科学家和几个老政客的比喻,我相信爱对人类的作用,相信情感的作用,但是我也不相信所谓的大爱无疆就能拯救世界。我不知道要怎么探讨解决整个世界,但是我相信,真正的拯救,所谓的,用科学来拯救人的身体,用信仰拯救人的灵魂,那爱是用来拯救什么,我想,应该是拯救彼此的平衡。影片中对昂贵的诺亚方舟的票价的讽刺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最后灾难后的重生,好像连悲痛都没有了,是不是真的人们的感情被生命的留存所掩盖呢。是不是,很多人都在渴望一个重生,很多人,都在希望着有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还是,只是表达对现在世界的不满呢?

我想,真正的拯救,应该是反思。不然,所有的的努力,重建家园,也会变成另外一个后天,另外一个2012。真正让人类能不断前进,不管是拥有文明和科学的悠悠文化,还是拥有繁杂神话体系的信仰系统,或者是对感情的敏感反映,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在不断思考和反思。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我们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甚至,这个世界。

第13篇:影评

班级:汉语B112

姓名:谢云飞

学号:11 浅谈元稹与银睿姬的爱情观

—观《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之感

千百年来,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是流不完的血泪、写不完的小说、演不完的戏剧。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同样的都是真情挚爱,但却演绎着不同的爱情观。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部影片场面恢弘,惊涛骇浪中的海战、悬崖峭壁的对决戏、怪兽砸战船、水下骑马等精彩画面给人带来了不需要动脑就能体验到的视觉享受,这个对我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对我最有意义的是银睿姬与元稹的爱情故事。

银睿姬,她风华正茂,舞艺超群,“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洛阳城中的花魁。她可以使神都万人空巷,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无不想一睹芳泽,但她却一不爱官、二不爱钱,独爱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弱书生——元稹。他们以情诗互赠,表明爱慕之心,心心相印,已然进入了精神与心灵之恋的境界。即使在元稹失踪、变成怪物之后,她也执着地坚守爱情,苦苦地爱着这个已经没有了地位、钱财,甚至没有了健康和面貌的怪物,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动。“欲问箫音化紫烟,也曾习舞度芳年,得成美眷何辞死,只羡鹣鲽不羡仙”,这是元稹写给睿姬的情诗,元稹在变成怪物后依然爱着睿姬,在暗处默默的用生命保护着她守护着她,最后冒死出来向爱人表明身份。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是超越时间与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是无怨无悔的,是心灵上的融合。

元稹与银睿姬的爱情观不同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古代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元稹是茶庄的少庄主,算得上大户人家,本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但是他却无视当时的封建礼教,和青楼女子相爱。这种敢于反抗封建门第观念,敢于在束缚面前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真爱的精神是超越历史的,在封建婚姻中独树一帜,具有进步意义。

元稹与银睿姬的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指导意义。真正的爱情是超越时间与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是精神与心灵的相互融合,寻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然而现在的爱情却与金钱、权利、美貌挂钩。男的希望找一个白富美,女的希望找一个高富帅,对于男的来说要想谈恋爱先要考虑自己有没有钱,要想结婚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车和房。在现代社会钱是爱情的基础,有钱就能拥有别人的青睐。对于女性来说美貌是爱情的基础,长得丑的就不容易找到爱情。这是个可悲的世界,快餐式的恋爱、一夜情、小

三、离婚、裸聊、出轨、包养等词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高频词汇。学校周围的宾馆如雨后竹笋般的出现,“包小姐”的名片在校园随处可见,做人流的、卖避孕药的宣传单不停地从我们手头划过,经常听见某某情侣开完房之后就分手了,这就是现在的大学,大学都这样了那社会岂不是更可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把爱情视为儿戏,把恋爱视为经验,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性欲而恋爱,这早已冲破了道德底线。但对于还存有道德观念的我们来说,应该要有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恋爱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对方、对社会负责,把爱情和责任、义务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爱情与道德的统一。恋爱中的情侣一定要保持恋爱行为的端庄,显示出含蓄典雅的格调,不可放纵自己的情感,做出不文明、不雅观的举动。在对待爱情方面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表现出自尊自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爱情,不能盲目地惟命是从,最终丢失了自己。

希望元稹与睿姬的爱情精神能够给这淫靡社会注入一股正气,也希望各位大导演能拍出经典作品来引领社会风尚。

第14篇: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班级:经管1001班

姓名:欧阳琳

学号:20102361 在影视中的法律的选修课中,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关于西方法律的电影,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美国版的《十二怒汉》。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在纽约贫民窟的18岁青年被控杀害自己的父亲,即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而这个案子的陪审团就聚集在不足40平米的小房间中讨论案情,在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的情况下,只有一位(陪审员8号)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根据对已知的证人口供和证物的怀疑,并且凭借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一个个地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自己原来的意见,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这部电影讲述了陪审团讨论案情的情况,并且从正面向我们表现了美国法律中的陪审团制度以及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一般是使用在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的审理,一个陪审团共有12个陪审团成员。陪审团的职责是听审证据,也就是根据检察官、当事人以及证人的陈述,决定是否对被告进行起诉;在刑事诉讼中,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决定嫌疑人是否有罪,在民事诉讼中解决争议,并决定是否赔偿。在美国,担任陪审团的门槛很低,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担任陪审员,不分贫富、种族和性别。当然,美国法律对担任陪审员的资格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州都要求陪审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因为参加陪审团服务就参加选举和担任公职,要对国家的政治和司法制度负有责任心,而国籍可以体现这一点。从电影中看出,这些陪审员都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士,只是普通的美国市民,虽然他们和被告没有利害关系,但是对他们来说参加评审没有任何什么好处,甚至还要耽误自己的生意和娱乐活动,可谓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电影中的确有人想敷衍塞责快一点结束这场审判以便脱身。另外,这些陪审员不一定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他们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考量去判断被告是否有罪,这样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说电影中就有一位陪审员因为曾经被自己的儿子打过,就觉得该被告有杀害自己父亲的嫌疑,因为自己的儿子不顾念亲情,就觉得所有的儿子都不是什么孝顺的人,咬定死者是被告所杀,所以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是,这个评审团制度好像预知了会有这样不够客观的判断和不负责任的陪审员出现,所以规定了“一票反对”制,就是说陪审员之中只要一个人反对,评审团就要重新讨论,直至所有人的意见都一样,法官才能接受陪审团意见。也就是说,只要存在不同的意见,评审团就必须重新辩论、商讨,如果最终陪审团还是不能做出裁决,这样的陪审团就会被称为“悬而不决的陪审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换下一批人重新组成新的评审团重新裁决„„我觉得这个制度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评审团里不是像中国的制度一样少数服从多数,而是每一票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显示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民主性。

整部片子都围绕着这12个陪审员对案子的讨论展开的,影片中他们几乎花了一天的时间才在小房间里讨论出结果,花费了这些陪审员大量的时间。这就体现了陪审团制度的诉讼成本过高的又一缺陷,不仅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还耗费大量时间,一个案子往往会审理很长时间才会有结果,大大增加了国家的司法成本。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向我们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从正面了解美国陪审团的运作。从影片中,我们能够发现陪审团制度的优点,它尽可能地保证了审判的公正性和民主性,提高了审判的公信力,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陪审团成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而且也存在被操控的可能,增加了国家的司法成本。如果想要了解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这部片子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第15篇:影评

踩不碎的梦想

郑淼

洗礼后蜕变的青春

喜欢听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而这次雨季换成了单车,音乐变成了电影。十七岁,美好的十七岁,懵懂的十七岁,而看王小帅的这部《十七岁的雨季》之后,我才感到还有一个残酷的十七岁,一个在内心猛烈呐喊的十七岁。

纵观全片,情节犹如悲与喜的交响曲。

无论是小贵以辛劳的汗水换到一部高级山地车后的得意洋洋,还是丢失山地车后的无奈与辛酸,再到车失而复得的兴奋,最后到车被砸后内心的痛苦与默默的呐喊。而小坚,偷钱买车赢得女孩芳心后的喜悦,再到丢失车后的惶恐与不安。主人公小坚和小贵的悲与喜互相交织,仿佛让世界上一切都消失,只剩下两条互相盘旋螺旋上升的线。从主体的线索来看,得车——丢车——找车——拼车,贯穿整个电影,而剧中人物,如父亲的责问,老板的承诺也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与线索的延伸,实在是引人入胜。

而在艺术表达上,这部电影如黑暗的屋子中只有少许光线射入。 首先,电影的音乐以悲调为主,汪峰的《main modely》在影片开头嘈杂的场面,小贵丢车,小坚失恋,以及在最后小贵抬着自行车

进入人海,四个场景响起。那低沉而响亮的旋律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氛围,而在影片中,小坚拿着衣服骑着车向着太阳前行时,和小贵得到工作后在街巷中行驶时,则用了欢快的节奏乐,使人在抑郁和压迫气氛中得到几丝喘息。

与悲调音乐相呼应的是本片的光线,整体上是黑暗的,几乎没有白天和蓝天的展现。这不免让人对本片的主题产生了思考,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为一辆车而结缘,发生了从陌生人到相互争斗,再到熟识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和家庭的双重背景下,被物化的悲剧,即不是人控制车,而是车控制人的艺术化表达。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可说是为早晨的鲜花添加了一滴晶莹的露珠。

无论是大城市快递公司的负责人对前来结账小贵言语中流露的轻视,还是小坚与其女友默默的情意,还是小坚与车王在雨中无声的对视,以及打酱油的保姆穿着主人的衣服。都将观众的目光暂时散发开,并对电影产生多重思考。

作为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得银熊奖的一部佳作,虽然在表达上有太多的隐晦,让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其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整体音乐高效的穿插。以及通过不同场景中画面的转化而表达人物内心的蒙太奇手法都让人赞叹,同时,也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疑问,即青春年华的逐梦少年对梦想的追逐也会掺杂着残酷的色彩,在经过残酷现实的洗礼后 ,逐渐的懂得成人世界的法则,而此时将会产生一疑问:是在洗礼后蜕变而成熟的青春,还是在洗礼后将渐行渐

远的青春,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与思考。

炮火中不屈的信念

相比《十七岁的单车》,波兰导演的罗兰•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在题材上更大。描写的是一位波兰的犹太钢琴家,饱受屈辱与折磨,在死亡的威胁下,躲过地毯式的排查,在纳粹魔爪下逃脱的传奇。而时代背景也较上一部影片更加的沉重——是在1939到1945笼罩着纳粹阴云的波兰。而在人物的冲突上 ,虽然没有《十七岁的单车》那样具体,因为本片侧重的不单单是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而是两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猛烈撞击和简单的杀戮与反抗。另外与上一部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也隐含着优秀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个人情感和童年记忆,所以影片显得真实又不乏感染力。

本片在情节的设置上如在黑暗中不断燃起的蜡烛。

钢琴师斯皮尔曼总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克服种种的艰险平安无事,虽然主人公不是英雄史诗般的大逃亡与大穿越。却总能给人 一种力量和勇气。如果说《十七岁的单车》是每次将希望之火点燃,然后又将其熄灭。那么本片则是将希望之火在处处燃起,并小心呵护,使其能汇聚成火把,照亮黑暗,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救赎。

再来看整体叙事框架大致为,家庭逃难——独自避难——在废墟中重生。在影片的前一部分注重家庭因战乱而带来的灾难性的变化, 并间接地的反映了几个鲜明人物的性格,并映射社会全貌。不管是争强好胜的斯皮尔曼的哥哥,还是投靠纳粹的波兰人,还是聪明机智的

犹太商贾,都被赋予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鲜明的特色,而电影的后半部,导演通过对主人公的放大展示,更加鲜明的看到主人公的意志品质。

而在艺术的手法的运用上,本片也以灰色调为主,但最后却以那美好的夕阳和精辟辉煌的大厅的暖色结尾,让我的心情在经过几个起伏后回归平静与祥和。而让人称奇的是,虽然本片是3500万美元的投资,却没有什么特效镜头,更加注重的是故事情节的表达,与《十七岁单车》不同,本片的地域更加的宽广,建筑变化和人物心理变化线也被拉长了,但电影展示时间有限,所以本片在详略处理上相当的干脆,在电影的下半部分不再提及被列车运走而被屠杀的电影上半部分活跃的斯皮尔曼的家庭成员,而仅仅是主人公工友的一句:“这辆火车总是满载而去,空车而回”。将结果含蓄表达出来。

另外在细节的设置上,通过被纳粹军官残忍杀害的孩子,在街上哭着找丈夫的女人,和被迫为纳粹军官表演的民间乐队,都折射一个真实残酷的时代背景。当斯皮尔曼在清晨看到已嫁为人妇的女友拉着小提琴时,他只能会心一笑,掩上房门。这个小插曲一者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二来也活跃长篇的叙事电影的气氛。

但本片最大亮点是纳粹军官因为爱好音乐,在听过主人公弹奏的音乐之后,放他而去,并为钢琴师提供食物,这种人类超越种族意识的微妙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不禁让人动容。

尽管本片也被指责时间过长,人物刻画不够鲜明,导演个人感情太多等等缺点,但仍阻止不了它成为反映二战下的波兰的经典之作。在文学上,有一种手法叫以小见大,而 《十七岁的单车》就是这种

艺术表现手法,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社会现实。而本片我则戏称其为“以大见大”,以大师的传奇。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社会现实,最后烘托出一个无国界的人性光辉和求生信念中蕴藏着的波兰的民族情怀。

结合这两部影片来看,不管是洗礼后蜕变的青春还是炮火中不灭的信念,都是一个个青少年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的一次人格洗礼,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理性的声音:不管是梦想还是信念,只要将它高高抬起,就永远不怕被踩碎!

2012级外语系商务英语二班

郑淼

联系电话:18792197608

第16篇:影评

《亲爱的》观后感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这部电影看后,我想,大概哭了不少观众吧,但是看过之后,却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痛,不一定让人流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微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影片讲述了在深圳打工的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婚姻破裂,儿子田鹏由田文军抚养,鲁晓娟每周可以接走儿子一天。一天,鲁晓娟把田鹏送回田文军之后,自己开车离开,却不曾想孩子跟着自己的车追了很远,导致孩子被人贩子抱走。几个小时后,田文军发现儿子失踪,于是报警,却被警察告知失踪时间不到24小时不能立案,因而没有采取行动。24小时之后调去录像资料,却发现孩子早已被人贩子带着离开深圳。为了找回儿子,田文军像疯了一样。他到处打广告、发寻人启事,上网发帖子、重金悬赏。结果不到没有找到孩子的线索,反而召来了贼。一伙骗子p了儿子的照片发给田文军,让他带20万现金去赎人。田文军不顾前妻鲁晓娟的劝阻,执意带着20万元现金去赎孩子。最后却发现是一场骗局,他被骗子逼得跳入江中,差点送了命,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孩子。他发现了一个寻找被拐儿童的团体。最终在这个团体的帮助下田文军找回了自己的儿子。

《亲爱的》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发生的拐卖儿童事件。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每个人从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地讲述孩子的丢失与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茫,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亲爱的》带我们进入了另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影片中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凭他这股不放弃的拼劲,“把希望当饭吃”的精神。他才能在几乎失去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找回鹏鹏。找回鹏鹏的那天晚上他哭了。三年来第一次落泪,但却无声。有时候,无言才是最痛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忍住三年的痛在一瞬间释放,却无声,那该有多痛苦。但这一刻,我们也突然明白,他拼命的寻找的不止是丢失的孩子,还有同孩子一起失去的家。只有找回孩子,他才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电影中,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眼泪迎接新生活。孩子并非是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我们终究无法体会他们失去孩子的痛苦,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的空洞感和绝望感。但我坚信我们会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拐卖儿童的行为,让人们再也不用饱受失去的痛苦。亲爱的小孩,有你才有家,有你家才完整,我们回家。

观《隐形的翅膀》有感

顽强的毅力

我看过许多的电影,但给我感触最深得也就这一部——《隐形的翅膀》。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志华。她有着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在一次和同学放风筝时,风筝不小心飞到了电线上,她想用木棍把它挑下来。不辛被电击倒了。被送到医院抢救。后来生命虽然抢救过来了,但双臂却被截肢了。当志华醒来后,她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臂。她想再也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玩了,她接受不了这没有双手的现实。就想过离开人世,却被父亲挽留。

经过一段时间,她想通了,也明白了。她不想自己成为一个废人,她想和正常人一样要读书、写字。要帮助父母做事。于是她苦练脚功,后来学会用脚吃饭、写字、画画„„这些对于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了!第一次高考她没考上,但她并没灰心,她又去重读。在那时她开始学骑自行车,没多久她又学会了用肩膀骑自行车,她一直刻苦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获得双丰收。一是学会了用肩膀骑车,还有就是她终于考上了大学。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志华她那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和它那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她没有轻易地被困难击倒,而是一次次战胜困难、克服困难。

不知不觉,我脑海中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会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徐维东

高二六班

《百团大战》观后感 —— 吴彤

看完《百团大战》后,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不禁激发出自已的爱国情怀,又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历史,更加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夺取的胜利的来之不易。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以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场殉国开始至八路军副总参谋左权为国捐躯结束。其中,里面赵章为取的革命的胜利而不顾牺牲自已生命,他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但他却活在所有战士打的心中,还有儒家将左权与彭德怀将军的战友情让人感动,但他还是不幸殉国,不禁让人觉得有些伤感。 看到影片中彭德怀将军大吼道:“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抵抗到底”。这让我的内心深受激动。虽然,抗日战争离我们很远,但有人却忘了哪些爱国主义人士的英勇牺牲,忘了这段耻辱,这让人感到心疼,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爱国之士的牺牲才建立起来的,

为了赶走侵略者,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我们现在应该向先烈学习,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新的未来,历史,已是过去,再也无法挽回,我们现在应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第17篇: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学 号 0080175 姓 名 甘意芳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8日

1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说起写一篇影评,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网上搜索一下,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一篇影评,但老师说要原创,因此我不想自欺欺人,即使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也就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和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以前,我不喜欢看电影,也很少看,因为觉得电影不像电视一样,电视会显得更真实和像生活一样,而电影更像是一种压缩和快进,中间过渡的很快,也少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但自从上了影视鉴赏之后,对电影的态度和想法有所改观,感觉虽然短短的一两的小时,但有很多东西和精华溶缩在里面,拍摄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在对电影中的一些方法还不能掌握和理解,但现在最起码有着这样的思维,也在慢慢学着领悟电影中的美。

我对所要讲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深的感悟,只是觉得其中一些场景很感人,当一个有着口吃的王子当他要面向那么多人发表他的演讲,而他又讲不出来的那种痛苦,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他的这种永不放弃,克服自身的缺陷的这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生活中也是有得必有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直面生活,不要逃避问题,问题不解决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因此,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不管结果会如何,我们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努力了。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

2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他的口吃症状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很放松,我们无所顾忌,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评论,是真心相对的值得自己信赖和依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往往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伪装着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似乎人与人的感情都由利益联结,只有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才让人感觉还有真情在,还能感受到难得的温情。他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他的妻子为了他的病寻遍良方,现实中也有这么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夫妻之间首先是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在困难面前一起面对,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不需要物质上很富有,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相扶相持到老。

除此,国王和那个治疗师就像朋友一样,那个治疗师不畏惧国王的权威,只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病人,他和国王的关系既是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又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国王也没有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在治疗师面前,他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和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治疗师一心想帮助病人,而不奢望能得到什么,或许把病人治好的快乐就足以让他满足,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 赞美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虽然或许会然人觉得有些虚伪,但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诚意的赞美就会使人理解的。

这里我就不想谈及电影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为现在还不太懂,在以后看

3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电影的时候会多多注意,慢慢学着欣赏电影,学着体会电影表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一些技巧,而不满足于看完一部电影,而什么都没得到。有时生活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虽然短暂,但是很丰富,回味无穷。

4

第18篇:影评

12 物理BTEC A 班 黎健聪

18号

《小孩不笨2》电影赏析

《小孩不笨2》这部来自新加波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三户家庭中的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由于孩子们缺乏正确家庭的教育与过多的不赞同,不肯定,导致他们思想偏倚,误入歧途的局面。他们的家长则在其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电影片头中讲述到这样的有一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被别人赞扬过了”为电影作了铺垫,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在电影中,两个主人公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对于父母的不赞同与批评深感不满,日积月累的,渐渐地变得不理会父母,想离开这个家,去外面闯荡,做一些能得到别人肯定与赞同的事情,不想被人整天说自己没用,是废物。因此,他们结识了外面的社会青年,虽然好像是同仇敌忾,称兄道弟,其实也是想利用他们干些不好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损友。

电影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杰瑞,他年纪小小,就担任演出中的主角,但是却一直烦恼着爸爸妈妈有没有时间来看自己的表演。当他听到爸爸说自己的工资是一小时500块的时候,他就想着储钱,买下爸爸的两个小时来看自己的表演。但是平常的生活费不足以他储够钱,所以他卖掉了自己的神奇宝贝卡,中午饭不吃等等,最后甚至做出了盗窃的行为,被父母批评。但当爸爸知道他偷钱的原因是为了买下自己的时间,来看自己的表演的时候,父母都认识到自己实在是错了,不应该只是顾着赚钱,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还有个女主人公,虽然不太重要,但她反映了鼓励的重要性。她的华语只考了10分,起初金老师不停的批评她,数落她,她就是不听,并且感到厌倦,气馁,因为那个金老师不懂得欣赏孩子,以为他们成绩差是自己的资质差,不会从自身找原因,也不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后来同事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他,要想孩子有进步,就需要找到钥匙,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最后他的鼓励话语,令到女主人公成绩进步,重拾信心,架起了他与学生的桥梁。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一味的限制、封闭,做错了就骂、闯了祸就打只会增加负面影响,家长的爱需要互相理解来体现,怎样的孩子就有怎样的家长,关键在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孩子的理解,家长与孩子有一扇门,打开那扇门就需要一把钥匙。教育需要疏导而不是阻拦,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赏,给孩子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苹果只是烂了一小块,把烂的切掉,它还是好苹果。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赏析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电影赏析的机会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是一位评论家为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写下的一段话。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 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皮埃尔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皮埃尔示意他演唱,他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我认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的寻找孩子们的有点和点滴进步,或许你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我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

《春风化雨》观后感

刚开始老师说这片又叫《死亡诗社》,我觉得这肯定是一部恐怖片。后来看到屏幕字幕显示片名:《春风化雨》。我很好奇和困惑,“死亡诗社”和“春风化雨”有何联系。我满怀疑惑看下去。

剧中的三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点:尼奥品行端正,成绩优异是老师,父母的希望和骄傲。可在剧中我看到更多,感动更深的不是他为学习而勤奋努力的场景,而是他满怀热情,积极勇敢地追逐梦想的画面;安德森是一个有点怯懦,羞涩而又木讷的男孩。有一个优秀的哥哥让他在家和学校都逃不掉被拿来比较的命运;尼奥,这个热情洋溢的男孩永远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得不到父亲的尊重和理解。他的存在只得为了完成父亲的安排而痛苦!终于,在面对父亲再一次愤怒的指责后,尼奥感到无比的绝望。在这样压抑,窒息的午夜举枪结束了这年轻的生命。

以上角色让我觉得很贴心,能被理解。但真正令我最终泪流满面的却是怪咔老师——基廷老师。他教学生用惠特曼的诗句称他“船长,哦,我的船长”,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朋友般的关系。鼓励学生站到桌子上看事物,这样独特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道理。在庭院中,让同学们随便走,走自己的步伐。教学生写诗,在讲台上激发怯懦,羞涩的安德森的创作天分。暗示学生寻找灵感,组建诗社„„这些被校长反感的怪异行为,却在一步一步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老师正是教育所缺乏的人才。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思想值得深思和学习,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一种幸运。但尼奥的死却使校方无耻的逼走基廷。学校和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尼奥的死是一个悲剧,但更是一种反抗,一种警鸣!这令人何其愤怒,痛心!当基廷最后一次回教室拿行李的时候,安德森,纳克斯等同学勇敢的在校长教授的课上站到了桌子上向他们的船长坦诚自己的错误,无奈。并在一次深情地呼唤“船长,哦,我的船长!”校长看到这一刻,难道不惭愧吗?

最后,我只想高呼一声:放法孩子们自由吧

《花儿怒放》电影赏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用心呵护他们,都会成为花儿怒放。”

看了《花儿怒放》,我感受颇多。总的来时,像丁天那样的班主任一定是个很好的老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影片中的丁天老师与学生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们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发展道路上去了。生性调皮而聪明的施皓;学习成绩不理想却在绘画上有一技之长的马骏;因失去母爱而性格孤僻的韩冰;还有唧唧喳喳却乐于助人的李晶„„这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们与丁天一起度过了他们人生路上一段至关重要的成长历程。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消除了彼此的误解,共同面对挑战,度过难关,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使这两个问题尖锐对立,因此就无从纠缠厮打,筋疲力尽。他只是旨在塑造一个另类教师,让你回味,让你不忘,让你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或者是年轻时代——轻轻松松、颇为愉快的拍成青春故事然后成为光阴的故事。

影片中的马俊让我印象最深。他是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连家长都认为他很笨,而带他去做智商测试。这个孩子懦弱自卑,已经完全丧失了学习和做人信心。然而丁天却始终坚持马俊并不笨,他发现马俊很爱好画画,就鼓励马俊继续学画画,还帮助马俊把画送去参加画展,不久马俊的画获了奖,这极大的鼓励了马俊,让他找到了自信,从前什么都不敢做的他终于在课堂上举起了手。而在最后丁天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还是马俊挺身而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说服校长让丁老师留下。从这个教育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优点,只要我们找到他的闪光点,就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信心和进取心。

校长在花棚里的那翻话最值得深思。她说的是怎么养花——仙人掌要少浇水、兰花要阴凉、某某花要在阳光下,说的是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可是应试教育是这样一种怪东西——你所有的花木都茁壮,它偏要你全开花;你所有的花全盛开,它偏要你全开成红色。所以校长最后还是说:成绩!成绩!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在看完整部电影后,大家也许会对电影的名字很困惑,我也有同感。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别称,由此看来将影片翻译为此名很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三傻”又是断章取义,翻译只是在看本部影片时听到三位男主人公被重复的称作idiot(傻瓜),最终“三傻大闹宝莱坞”就这样被翻译出来了。

这本来是一部励志悲喜剧,抨击了填鸭式教育和等级式教育对学生的摧残,批判了家长对孩子的独权教育,唾弃了哪些追名逐利者,同时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的去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

这部电影很巧妙的融合了很多因素,经历四年大学的男生们会有很大的共鸣。兰彻一个大学的新生,他貌似一个腼腆害羞的男孩,但他的第一天到来就给学长辈来了个下马威(虽然方式挺骇人的),接着是在院长“病毒”的致辞上让他下不了台,他的到来仿佛在平静的湖水里抛下了一颗石子,每个环节他都敢于突破常规。“病毒的鸟巢迎来了自由之鸟”。兰彻并不是出于想吸引人的注意,他真正的想自己去思考。他才思敏捷,口才杰出,反驳权威,用自己的方式演示给他人看‘事实的真像’。终于有一天“病毒”对他忍无可忍了,他拖着兰彻上了讲台:‘你以为你比教授都聪明吗,那你来上一课!’。兰彻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写了“法涵化”,“来俱化”:‘30秒钟你们定义这两个词’。下面的人努力地找,三十秒很快就到了,但没有人找到。兰彻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你们有好奇吗,你们陷入了疯狂的比赛中,这样的第一有什么意义,这样增长的不是知识,是压力,而这儿是大学不是压力锅。”“这只是我两个朋友的名字,我不是在教工程学,是在教怎么教书!”

兰彻的两个朋友——来俱和法涵则与兰彻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家境不好,在病毒的挑拨离间下他们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他们只敢循规蹈矩的好好读书来改变人生。兰彻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追求卓越的人,成功自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兰彻总能看明白一个人,一件事‘生活并不是拥有几个文凭,简单的盈利,亏损。’兰彻这么认为。这样的人并不懂得生活,不懂得幸福和珍惜。

《女王教室》赏析

新学期开始,升入六年级的小朋友们迎来了一位新老师阿久津真矢,第一节课,不苟言笑的真矢老师便发了一通关于社会不公和残酷性的评论,表示今后要在班里实行差别待遇,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每周的考试成绩。

神田和美对老师的高压政策十分不以为然,她和捣蛋鬼真锅由介总是和老师唱对台戏,而后果就是被整得死惨。在一次惩罚中,优等生进藤光为和美求情,却被真矢一起惩罚。不久,进藤光也加入到和美的队伍中,三人一起反抗老师

当“虎妈”风潮流行的今天,如何教育一个孩子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中考,高考的关注越来越大。中国的妈妈永远相信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压力,家长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父母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在上海,为了让现在的零零后可以比其他同辈强,那些八零后的父母宁可每月花上几千甚至上万投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过早的让孩子们面对如此大的竞争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阿久津老师——明明教的只是一群还很小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却在不断发挥她恶魔一般的“本性”,对学生根据成绩进行差别待遇,不让学生上厕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尿了出来,当由于分饭的同学的失误导致只剩下五人份的咖喱时,只让成绩最好的五个人可以吃;让六年级的他们过早的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

其实,日本之所以这么的强大,靠的是有阿久津这种老师,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强者生存,因此而不断竞争,不断努力。我同意这种做法,尽管是如此地残酷。

《浪潮》电影赏析

《浪潮》这部德国电影改编自美国的一个真实事件,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从开始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集体开始,渐渐地走上了纳粹的道路,变成了独裁主义,学生们的疯狂行为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控制。或许是文格尔大脑深处就有着这个独裁的观念,因而把散沙一般的学生团结起来,组织的“浪潮”渐渐地强大起来,变成了独裁的团体。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等等。又因为老师不了解当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至发生了最后的悲剧。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浪潮》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视角让我们审视自己的过往,当影片讲到学生们被规定要在课堂上坐姿端正,举手发言的桥段时,我想到了我的小学时代,我们从小学就被灌输了类似于坐姿端正,上课起立,一齐喊老师好的相关所谓学生规范。小学时,对这些都是言听计从的,稍大后,也有过对这种方式的怀疑,但并没有对这种规范苛刻到类似于军事化的课堂规范教育的可怕程度有着本质上的认识。但《浪潮》中的相关段落得展现就像一只没见过世面的乌鸦突然见到了通体雪白的天鹅一样,真正发现了自己的黑。片中的相关段落让我们看清了天鹅乌鸦之间的巨大反差。我头一遭觉得,天哪,小学时候所受的教育简直是太可怕了,老师怎么可以这么对待我们啊。所以《浪潮》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第19篇:影评

影评范文:(共五篇)

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在维多利亚时代,影像中的影像,她——萨拉,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杂乱而干枯的头发,消瘦的锁骨,萨拉的出场足以让人跌破眼镜。繁忙的市场,波光粼粼的海,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迎着呼啸海风,走向延伸到远方的海堤。初到林城的考古学家查尔斯就这样鬼使神差地被它吸引,放下娇美的未婚妻毅然冲了过去。水雾弥漫中,萨拉转身,查尔斯立定,画面定格,一瞬间的眼神交汇,不知从何而来的金光照亮了萨拉苍白的脸颊。电影史上最浪漫的一见钟情!阳光下的森林,浓郁的绿,闪烁的点点金黄,而人的再次相遇只是一场追逐的游戏。纵然是心中相爱,萨拉这样一个倔强的女子还是可悲的骄傲着。当他为生活所迫而拜访恶语相向想象的普太太,看似顺从,然则眼中尽是孤傲。孤傲,是孤独和骄傲,是在黑暗的房中抱着镜子做自画像,是她自暴自弃地说,“我和羞耻结合,羞耻让我活下去!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

但她更是一个因孤独而渴望爱的凡是女子。所以当她回忆那个带来羞辱的男人时,眼中人闪着爱的光芒。“他很俊俏,他赞美我美!”她嘴角含笑,温柔的抚摸着头、脸,沉浸在回忆中。因为爱,她不惜撒谎说自己已失身,以博取查尔斯的同情。因为爱,她会在孤立无援时求助查尔斯,却在查尔斯到来时徘徊与不安。因为爱,她与查尔斯在林中小屋情不自禁的拥吻,会心甘情愿地在伦敦小店与查尔斯结合。也因为爱,她扔下一句“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仍下决心一定的查尔斯,远走他乡。三年后,当查尔斯在一方宁静的村庄再见她时,已不见了当初的阴霾与忧虑,退下晦暗的黑衣,一袭简洁、光彩的白衣,一头蓬松的金发的萨拉正式张显了她无可比拟的魅力。而影像的最后,二人终是摆着小舟泛向光明、广阔的湖中心。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

在20世纪的片场,影像中的现实,萨拉的扮演者——安娜,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一对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毫不避讳的在一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灰暗色调相反,20世纪的片场,安娜与迈克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安娜美丽、迷人,家庭完整,事业成功,还有体贴的情人,似乎无甚缺陷。可为什么她在若有若无间总会出现比戏中萨拉更加落寞的眼神呢?望向远方却无焦距。偷偷摸摸的电话传情,心怀不轨的家庭聚餐,带给安娜的只是疲倦吧?看着查尔斯太太精心布置的花园,可爱的孩子,安娜一定也是嫉妒了。因为那个一向自信的安娜在查尔斯太太凌厉的眼神下肢生不知所措和尴尬了。两个都市中的成功男女因为寂寞空虚而靠在一起,同样因为爱的无力而分手。麦克最后对着安娜背影喊出的“萨拉”也许是对这段感情划下的最悲情,却也是最合适的句号。还好,现实中失败的这对男女为影像中的萨拉于查尔斯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这,是爱得不甘,还是,爱的转移呢?

一对中世纪冲破世俗礼教,终成眷属的苦命鸳鸯,一对现实中身未动心已远的寡情男女。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如此娴熟的展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我们姑且都称之为爱情吧),如此尖锐的揭示中世纪的古板,当代泛滥的自由。这样戏中戏的套层结构,精致而又巧妙的展示两段情愿的不同走向:一段渐行渐远,一段终成交集。简洁的闪回手法,导演恶作剧似在两个世界间翻云覆雨,并且游刃有余。维多利亚时代的灰黑色,20世纪的斑斓、鲜艳,强烈的对比,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演员及台词。最高明的电影也只不过如此:以色彩书写影像。而最高明的演员又能如何呢?萨拉对爱的倔强、执着以及骄傲,安娜的空虚、疲倦以及对爱的无力,一人分饰两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火候恰当;似疯成魔,却又不温不火。

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可不仅仅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或者安娜,也不仅仅是《走出非洲》中的男爵夫人卡琳,更不可能仅仅是《穿Prada的恶魔》。但,此刻,请允许我叫她“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空虚,疲倦的安娜,而是历经苦难,收获幸福的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

重生

——《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故事的对比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两条线索贯穿,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影片的主线索是展现一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反复运用蒙太奇形成古代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效果,将故事合理的连接在一起。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两个线索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流露出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对比。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封闭、保守、极具有传统等级观念的时代。纵然莎拉受过教育,爱好绘画,但她出身贫寒,其社会地位不允许她施展艺术才华,也不允许她有爱和思考的自由。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维多利亚时期。或许正应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吧,莎拉有着明确的目标,渴望摆脱受束缚的生活,希望能自由的享受着爱与美好生活。面对不公平的命运,莎拉选择抗拒。莎拉单纯的心因被曾经爱过的法国中尉抛弃而受到伤害。自此莎拉或许是持着报复的心态,或者是受强烈的渴望自由的欲望影响,她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将自己定位于“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相对于莎拉来说,在实际拍片现场的安娜,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没有过多的束缚和禁锢,并且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随着安娜拍摄电影的深入,她与饰演查尔斯的麦克产生了感情。影片在此时,运用平行、对比等蒙太奇手法,不断的进行着两个时空间的对照,借以突现出两个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中的共性与不同。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古一今的故事结构赋予了影片多变性,从而能够吸引观众关注两个不同时代命运的人物。

影片中表现莎拉时始终采用昏暗的色调。由此来表现莎拉情感的压抑、矛盾,孤傲、冷漠性格。在莎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错、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的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同时又达到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故事结尾,莎拉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这种色调的转变也暗示观众,莎拉生活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变。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三年后,莎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经遗失的那份真爱。影片中,莎拉与查尔斯重逢,船从一个灰暗的桥拱下划过,然后导演将镜头处于一种静止拍摄状态,让两人坐的小船渐渐远离镜头,并且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通过这组镜头,折射出莎拉真正摆脱痛苦、束缚,饱经磨难的恋人获得了重生后来之不易的爱情。

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莎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麦克感情并选择离开麦克。而最富戏剧化的一幕是在最后一个镜头,麦克推开窗子想对安娜做最后的挽留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声“莎拉”让观众顿时从对麦克背叛妻子感情的厌恶中得到释放。镜头给麦克特写、定格时,从他的表情中观众多少也能体会到,他与安娜那段感情究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爱还是所谓“入戏太深”的意乱。或许此时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获得了重生。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以现代故事作为结尾,与影片以套层故事开机镜头作为开始达到了首尾呼应,而且不突兀,真正达到戏里戏外、始末都相互对应的效果。整部影片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以时空间转换达到自然转场的效果,可见导演驾驭镜头,淋漓尽致描述、展现故事的能力。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做比较,引导观众思考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爱情的自由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另外,影片色彩基调前后的鲜明对比,从侧面更有助于故事内容的表述,观众也可从中把握情绪的变化。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回首纵观,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角色,就如同一本女性二十世纪的女性百科全书,凝结了凝结了上个世纪所有女性隐忍错综的痛苦欢乐,爱恨情仇,与生离死别。而在《法国中尉的女人》扮演的莎拉,更是将人物身上的那种异乎常人的神秘,心如磐石般的对自由的向往,与超越道德伦理的对爱情的执着,刻画的栩栩如生,感人肺腑。

影片的开端是以一个照镜子的妇女的特写镜头开始,一个头戴黑布的女人背对观众,只能从那手掌大的镜子些许窥见:炯炯有神的眼睛,白皙如纸的皮肤,美丽的脸庞有些憔悴。嘈杂的画外音里,海鸥的鸣叫声自然却又刺耳。在一声 开始 的喊声之后,画面变成了一个片场的全景镜头,一场现实与虚幻纵横,时间与空间交错的戏中戏便这样开始了。

莎拉头戴黑布,身着黑衣,与周围灰蒙蒙的天空,影调暗淡的世界互相融合,一种压抑与低沉感觉油然而生。当莎拉站在那个风浪交加,岌岌可危的码头时,人物渺小的好像随时都会被风雨淹没。无助,绝望,却又顽强的站在那里的莎拉,好似《老人与海》里的桑迪亚哥。因而当查尔斯站在他的身后深情的凝视着她的时候,在那个灰色的小镇,阴霾的天气,狂风与恶浪扑打在那狭长危险的防波堤上,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被形象的描绘出来。在他们的面前,不只是恶劣的天气,更是维多利亚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嘲讽,与无时无刻不束缚人性的所谓的道德伦理。

但好在付出总会有回报,莎拉与查尔斯在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穿越了世俗的枷锁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情面前,一切的妖魔鬼怪,刀山火海,都禁不住莎拉那摄人心魄,洞穿灵魂的慕然回首,查尔斯的心理防线仿佛被闪电瞬间击穿似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莎拉。莎拉那勾魂摄魄的眼神,是世俗世界无法找到的,那是甘如醴的清酒,澄澈而沉醉,世界的一切在那双坚定的眼神中显得幼稚而可笑,爱情的力量被无限的放大,于是一切的障碍与桎梏,都在不经意间崩溃瓦解。爱情战胜了一切!

《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就是这个迷一样的莎拉,用一身黑衣来隔绝世俗的压迫与嘲讽,用眺望海边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用自己的沉默来反抗喋喋不休的舆论,用敢爱敢恨的性格挑战桎梏人性的教条戒律。一个不同与那个时代的女性,好似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遗世独立,奋不顾身。所以,在影片结尾处,莎拉与查尔斯共乘一叶扁舟,悠然的穿过幽暗,狭小的桥洞,驶向平静明亮而又阳光灿烂的湖面上时,鲜明的视觉对比,象征着这对饱经风雨的恋人,终于穿越了社会与灵魂的恶梦隧道,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然而现实世界中,扮演莎拉的安娜,却不是那个甘愿为爱牺牲一切,即使在那个封建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理性至上自由万岁的当代,安娜却挣脱不了那些看似强大坚固的枷锁,选择了狼狈的逃避。安娜最后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不是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照镜子的莎拉,她不敢直面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镜子的前呼后应,使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加鲜明,影片的结构也得到了完整。

导演卡洛尔·赖兹,以这种匀称的互递式的影像结构,通过两个不同时空对感情取舍的反差,来体现一个颇具时代感的讽刺,同时借助现代意识来解构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片中片的故事结构,将现代人的视点与过去故事的惊心动魄转化为一种精美的结构性对称。但套层结构中,一种深刻的关于 我是谁 的困惑却也深深的影响了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因此当迈克看着安娜远去的身影喊出莎拉时,现实与虚构间的鸿沟消失不见了,角色的互相转换却也为现实中的爱情增添了一些荒诞色彩。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被规矩束缚的女人们

——《大红灯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在国内国外获得很多奖项的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画面上都显而易见。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儿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整部影片拍摄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一个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电影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第一,该片的内容。一部好的影片离不开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又离不开好的主题。该片的主题显而易见,那就是旧的封建思想对人的腐蚀。颂莲本是一个已经读大学的学生,但是在贪钱的继母面前,她只能妥协,嫁给了已经有了三个太太得大地主,她放弃了学业,也就相当于放弃了先进的思想,于是她在陈家的大宅里,被陈旧思想腐蚀,当她徒步到达陈宅时,第一个人遇到的是陈家一个名为“百顺”的管家,百顺百顺,百依百顺,这也就是这个家必须遵守的规矩。到了陈家的颂莲,迎面而来的不是她未来的丈夫,而是一条条从祖上传下来的老规矩,锤脚,点灯等。她又认识了长得像一百多岁的大太太,整天笑脸迎人内心却最邪恶的二太太卓云,傲慢特殊的三太太梅姗,以及幻想自己可以成为太太的雁儿。每个人个性十足,这也就是这部影片矛盾冲突的所在。大宅被高墙分成了几个院子,也就是各个太太居住的地方,她们每天都要在门口等管家吩咐,看是哪个院子点灯,被点灯的也就是老爷今晚要住的地方,红色,在现在来看本来是一个吉利的颜色,但是透过封建思想再看,它不再吉利,而是变得丑陋不堪,各个太太,甚至这个大院中的丫鬟,也变得心狠手辣。于是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时,各个太太虽然表面没有多大反应,但是内心却极其复杂。最后,在这种你争我斗的环境下,大太太依旧没有被老爷点过灯,二太太依旧笑脸迎人内心却坏到极致,三太太和高医生私会被二太太当场抓住而被害死,雁儿也因揭发颂莲假怀孕而被颂莲逼死,而颂莲自己,则在这种黑暗的现实下,被逼疯。影片的最后,一个年轻的貌美的女子作为五太太嫁入了这个被封建思想弥漫的大宅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本片中,陈家的老规矩,不但没有让各个太太按规矩办事,反而加剧了内部的斗争,所以这也是本片想要表达的思想,旧的东西要及时更新,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通过围绕每天的红灯高挂,来反映人性的变化。

第二,该片的人物。看过本片,人物性格鲜明是其最大的特点。交错复杂的人物性格来引出一幕幕精彩的剧情。老爷,一个封建制度创始者,在本片中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不是只闻其声,就是大远景看不清楚他的脸,这也就从侧面批判了这个人物形象,对待封建制度,他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思想,改变这种格局,反而在自己的家中做起皇帝,维持着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陈腐传统,用他苍老的声音,发出不可违背的命令。大太太,一个封建思想、制度的拥护者,“老爷不在家,那就让大太太来决定吧。”老爷不在家,她就是这个封建大院的决策者,她每天面无表情,过着无味的生活。二太太卓云,一个“会笑”的女人,她每天笑脸迎人,深得初来乍到的颂莲信任,但是真相不可能被虚假的言语和事实所掩盖,当颂莲发现本来不会写字的雁儿竟在被扎满针的小人身上好好的写下“颂莲”二字时,这个蛇蝎心肠的妇人才露出真实面目。她是一个中心人物,最初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正面的,却没想到,在后面的故事中有这么大的逆转,给观众一惊喜,为影片增色不少。三太太梅姗,一个敢与老规矩“叫板”的女人。她本是一个名角,却因为老爷喜欢而嫁入了陈家,慢慢变成了笼中鸟,金丝雀,她敢在家与男人打麻将,敢在半夜把老爷从别的太太房中叫走,敢在大宅院里大声唱戏听戏,敢在自己的房内挂满犹如灯笼一样大而多的脸谱面具,这是反金钱、反传统、反礼教、反权势的表现。所以,她是一个正面形象,但是在封建思想极其厚重的陈家,她并没有什么力量敢与之抗衡,振翅飞翔。雁儿,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女人。她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四太太,却没想到被颂莲占了去,于是雁儿不服,顶颂莲的问话,洗颂莲的衣服也要在上面吐口水,她太高看自己,而忘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于是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幻想中,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没有颂莲,她的太太梦也不会实现。颂莲,一个牺牲在封建思想下的女人。她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却因为自己贪钱的母亲而嫁入陈家,她本来应该有先进的思想,却因为封建思想的蒙蔽而变得愚昧无知,她迷醉陈家“被捶脚”的享受,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颂莲的母亲,从她与颂莲谈话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被金钱驾驭的女人。总之,本片的人物性格鲜明,让影片发展的更有有理可依。

第三,该片的音效。开篇便以戏曲开场,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密集的鼓声,首先就把观众带入了本片的节奏。另外,作为本片其中的一条老规矩“锤脚”的声音,也间接的被导演当作了电影的配乐,锤脚的声音响彻陈家宅院内外,一方面是让没有被老爷点灯的太太们听,表达一种在这个院子久了如果不能被锤到脚欲望难忍,一方面是让观众听,在听锤脚声音的同时,去观察每个太太的内心活动以及想法,把观众带入导演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一开始的迎亲的乐曲,萦绕在整个大院的锤脚的声音,梅珊的几个空灵的唱段,处处都透着悲哀与凄凉。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四,该片的色彩和构图。在张艺谋所有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而这部片子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片子中被运用的无懈可击。大红,本来是大吉大利在中国被认为最喜庆的颜色,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却笼罩上了一层黑暗的封建势力。白,那么纯洁透明的颜色,却上演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成了死亡的舞台。如此的凄凉。另外,大宅院里灰灰的墙,也预示着,这个院子是一个没有生气、生机,没有人性美好的院子。虽然宅院里的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着,但是,这里没有幸福,这里没有快乐,有的只是对人性的压迫,对思想的束缚。还有就是构图。大俯拍机位形成的屋檐相连的封闭式构图,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主观镜头,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和夸张的对比手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快要窒息的感觉。

第五,该片的拍摄手法。整部影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或许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从开头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会以悲剧作为结束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宅院里拍摄完成的,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牢笼,每个太太还有雁儿的喜怒哀乐,都只能在此地抒发宣泄,而导演的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永远都不能摆脱这封建社会残酷的制度。三姨太出去了,但并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而她的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惨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这也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却在房顶疯掉了,因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惨下场的地方。自由,对这个大宅院的每个人来说,都只是奢求,他们不能拥有,因为自由是他们人生的“绊脚石”。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旧还是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有的不是幸福开端,而是悲惨的结局。

《老男孩》:一首无处安放青春的挽歌

这部短片是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选取了11位当下青年导演执导系列电影短片之一。在所有的这些短片中,这一部《老男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关注度远远超过其他短片。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这部短片的关注度已经远远在同名的韩国名导朴赞郁的作品之上了。虽然二者在本质上有着太大的不同和差距,可是这一部《老男孩》却因为贴近了国人某个心灵的角落而被广泛接受。其中原因,无非还是一个“怀旧”与“励志”的主题打动了人心。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将一对“老男孩”的青春岁月通过快速剪切的方式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尤其是那些年少时光时所拥有的轻狂与真情,最易勾起每一个人心底那已经尘封的记忆。年少时期的那些曾经碎片式的却有充满温情的回忆,在影片中通过一个个的镜头快速带领观众进入一个记忆的空间。当然,年少时所拥有的青涩情感几乎是每一个人心底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影片也在这一方面重点进行了重点呈现,到剧中的主角之一在楼道拐角处为心底的爱人弹着吉他,再到滂沱大雨中的声竭力嘶的歌唱,其实也正是每个人在年少时所拥有的情感记忆的一次放大而已。

影片为了唤起观众的共鸣,采用了大量的明显带有时代色彩的印记符号来让人坠入这种尘封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在音乐上,从影片一开始的李春波的《小芳》开始,这种音乐上的时代特征成为影片最重要的一个符号。应该承认,音乐在本片中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画面的表现力。虽然提示回忆的方式有多种,可是这一种对于音乐的记忆却是几乎永远不褪色的那一种。当一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整个人都会沉浸在一种记忆中不能自拔,让心情彻底沉迷在一次往事的旅行中。影片就是精彩的利用了这一特点,从影片一开始就能将观众带回一个让自己无限神往和感伤的氛围中去。除了全片大部分令人熟悉的音乐,影片最后的一首歌也极为出色,虽然是一部翻唱歌曲,却难得的与影片所透露出来的伤感与怀旧的氛围高度吻合,直指人心深处。相信在这首歌响起的那一场戏里,被感动的绝对不仅仅是影片中那些出现的各种人物,几乎每一个青春已逝或是将逝的人都会在这首歌里找到集中自己心灵角落的那一颗子弹。这种撞击,最终使得每一个人都会热泪盈眶。

当然,贯穿整部影片的,当属让人熟悉而亲切的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了。迈克尔•杰克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影响了超过一代人的范畴,更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而影片中主角对于这位天王巨星的崇拜和伤感,其实更是每一个人的共同遭遇。在影片中,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音乐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烙印,而且几乎带有一个拯救者和灵魂者引着的角色。这种音乐以及歌手本身变成了一种图腾,一个时代和一个年龄指引的图腾。在影片中,正是迈克尔•杰克逊及其音乐让一个主角彻底找回了自信,也正是这个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音乐,让这两个迷失的灵魂最终走到了一起。两人一起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自我寻找和自信返回的过程。虽然这场演出意外中断,却无法改变两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当剧中主角之一在寻求自己梦想的过程等遭受打击时候的失声痛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更多的是来自手中那份旧报纸上关于自己偶像幻象破灭的事实上。不过,影片最后,两个人虽然没有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却仍旧以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在向世界证明着这一信仰的不变。

影片在情感的叙述上,利用的是一个“反差”来制造出令人感伤的效果。已经年届中年的两人去参加青春选秀节目,本身就带极强的悬念和冲突感。随着影片的展开,则完全是一个带领观众进行回忆的一次心理旅程。记忆中的情感最终在现实面前变的不堪一击,一个“理发师”,一个“婚庆主持人”的身份又将这种一种伤感进一步强化,更不要说当年自己热恋的校花已经“老大嫁作商人妇”。在一定意义上,现实的残酷性将这一些年少时代的梦想变的更加可贵,也使得每一个观众更容易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中最终歌声响起,每一个人在匆忙中驻足来听到这首歌时都被深深触动,一如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难以喘息时在看到自己年少时光是的印记时的那一份感动。

影片将一种近乎残酷的生活摆在观众面前,却恰恰是因为这种真实而更打动人心。影片最终也未选择一个媚俗的“获胜结局”,更是进一步对于这个社会进行思考的体现。在这样一个近乎残酷的社会中,只有这些青春年少的回忆才能证明我们曾经年轻和单纯过,在一种近乎挣扎的生活中默默注视着自己的时光流逝,这种伤感几乎是语言难以形容。在一定程度上,影片所引起的共鸣,不仅仅是体现在一种表现的音乐上,更是体现在对于一个群体生活状态的认可上。

作为年轻导演的作品,本片在技术上的某些方面的老练让人惊讶。虽然难说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是仅仅就一个新手来说,本片绝对值得肯定,在剪辑,音乐等方面做得极为出色。要说遗憾,一个是在前半部分的演员选择上稍显失策,让人感觉有差异多了一些。另一个就是本片最后的音乐不是原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响力,实属遗憾。不过,影片真正打动人心,还是那一种真诚,一种真正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心底感动。

第20篇:影评

《假如爱有天意》影评

摘要

《假如爱有天意》是非常经典的爱情故事。由一本笔记本和若干封信,将两代人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明暗线交织,过去和未来相映上场。一句话,一场雨,一条项链,命运就如此这般展开,充满意外和惊喜,也充满遗憾和感伤

“当那太阳照在大海上,我就会思念你;当那朦胧的月光洒在泉水上,我就会思念你。”两代人的情书,两代人的爱情。相同的情书,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结局。

影片一大亮点是音乐。导演的音乐造诣极高,一曲优雅的《The Claic》,它的温柔不甜不腻,它的述说平静有序,它的悲伤内敛而不矫情,它的浪漫清新而不做作,每一个音符恰如其分,完美地衬托了主题。它也是情景跳跃、时空转换的完美推动与铺垫,完善了这幅动人的爱情画卷。背景音乐,导演独具匠心地选择了钢琴曲与管弦乐的结合体,交织碰撞中编织了两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情乐章„„

就像清新的菊花茶,散发出淡淡的怡人清香;就像雨后的青草,散发出纯粹的泥土气息;就像和煦的阳光,散发出温暖的味道。浚河与朱希的爱情在乡间的田野上拉开了帷幕,羞涩的邀请,秘密的约会,迷人的夏夜,流淌的河水,随风飞舞的萤火虫记录他们的爱情诗篇。然而,美好,不可能从一而终,再相遇,两人,变成,三人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浚河的心上人朱希却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泰秀的未婚妻。秘密的约会虽然充满刺激兴奋却隐藏着对第三人的深深伤害,隐藏着深入骨髓、痛彻心扉的愧疚与自责。原以为泰秀被蒙在鼓里,其实,他知道所有的一切,他只是用他博大的胸襟包容两个对他极为重要的人——他深爱的人,他最好的朋友,甚至还特意制造它两人见面的机会。接着,故事出现了波折,泰秀被知道了真相的父亲狠狠地鞭笞与辱骂。泰秀深知自己已成了两人的障碍,于是自杀来成全浚河与朱希的爱情,殊不他的伟大,葬送了他俩的爱情,所幸,他并没有就此离开人世。怀着对泰秀的深深的愧疚与悔恨,浚河选择了离开„„

离别是痛苦的,带着朱希的嘱托“活着回来”浚河上了战场,可是却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取回两人的爱情信物——项链。说到项链,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具。这里所提到的道具,可不是在电影中仅仅供演员使用或者用于摆设的物品,而是指在电影之中起到一定作用,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联系人物与社会,或贯穿故事前后起到场面的有效积累的物品。这条项链,就是联系着两代人爱情故事的纽带,是两代人爱情故事的唯一见证者,甚至在某些意义上说就是这部电影主题的物化载体。项链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却加强了电影故事中生活的联系,深化了爱情的内涵,就是这一条项链,把两代人的爱情赋予了天意的神圣和纯洁其实,项链在这部电影中对泰秀的伟大爱情牺牲精神起到了一个凸显的作用,但是这种凸显可能不那么明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影片的后半部,浚河才向泰秀说出自己早就和珠喜相爱的事实,就是说,泰秀在电影的前半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这个事实,一直在爱情的三角关系中傻傻地蒙在鼓里,但是,你真的以为他不知道吗?那条项链是泰秀父亲送给珠喜的订婚信物,项链一直就挂在了浚河的脖子上,与浚河朝夕相处的泰秀,难道就没有发现自己父亲的信物吗?观众看了电影的前半部一直以为泰秀蒙在鼓里,但其实,泰秀却一直伟大地装傻啊„„我们回到剧情浚河参战是活着回来了可是却双目明,一段谎言,真的使两人擦身而过,她成了泰秀的妻,他成了另一个她的他„看到这儿,我很心痛,心痛浚河的心痛,虽然爱之深,思之切,可是却不能留在自己身边,只能退让,是为了弥补泰秀吧?伟大的退让,却使他不快乐,真的不快乐,不快乐地郁郁而终„当朱希得知谎言的真相时,早已物是人非,她心爱的人已逝,她的泪水夺眶而出,似雨倾盆而落。我想,那撕心裂肺的痛楚一定涌遍她的全身吧!小心翼翼,她将他的骨灰撒在充满两人记忆的那条河里。朱希的女儿梓希将一条小鱼放入河水中,鱼儿摇尾游向远方„„这预示着新生吧!是浚河灵魂的新生,抑或是爱情的新生?新生其实就是死亡的下一个环节,生命其实就是无限循环的一个圆,当浚河的骨灰洒入河中时,珠喜的女儿捧着一只困在水潭中的小鱼放入了江中,让鱼儿自由地游动,母女相视一笑。。。这一镜头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导演在安排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的时候,都是有导演的主观意图的,导演不会浪费胶卷去拍摄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他又必须把这些带有主观意图的情节掩饰得很逼真,很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在真实中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接受导演的心理暗示,那只获救的小鱼,代表了上一代爱情的解脱,也是下一代爱情的重生,上一代爱情死去了,下一代的爱情延续着上一代的香火这,就是重生的暗示。

悠扬的音乐,自然的转换,丝毫不显拖沓。镜头切换,梓希略显曲折的爱情雨过天晴,梓希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快要溢出来的幸福„二十年过去,故事兜兜转转,惊人相似,上代情缘,这代续写。代写的情书,一样的情话,暴雨中的奔跑,河边飞舞的萤火虫。上代的遗憾、惆怅,得以弥补修复。宛若前世相错,今生携手。信物,百转千回,最终归入她手。一对年轻人,含泪相拥。她女儿,他儿子,带着他们未尽的情意,继续未尽的爱恋。夕阳西沉,年轻身影携手并肩。从此,地老天荒,不再分离。温暖镜头,徐徐滑过。心,被雨水剔透,润湿缠绵。

在开头和结尾,同样的小河,同样的小桥,同样的萤火虫,主人公却是两代不同的情侣,观众在开头看的时候只会有一种浪漫,而当观众在观赏完电影之后再看看结尾的这一镜头,就会对爱情更有一种沧桑和满足的感受,使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升华。这,就是重复的效果了,其实还有一处也运用到了这个手法,就是浚河和尚民同样内容的情书,同时这样的手法也为下文尚民其实是浚河的儿子做了重要的铺垫。

我们对这部电影导演的爱情创意是十分地钦佩,关于阐述爱情,导演的很多镜头都很有创意,让爱情演绎地十分轻松幽默,也十分丰富感人,简单俗套的故事在导演细腻的处理之后无丝毫庸俗窠旧之感。有的,只是感动,重复温存的感伤背景,凄美流动的音乐,多次梦幻般优美的慢镜头,让人沉醉,情节安排时空交错,结尾圆满却又凄伤遗憾。可是,凄伤才更动人心弦,遗憾却又预示着更加圆满不是吗?

假如爱有天意,我们怎会擦肩而过?假如爱有天意我们怎会成为他人妇、她人夫?假如爱有天意,我们怎会是这样的结局?假入爱有天意,我们的爱为何不在今生结果?

正因为爱有天意,我们的爱才会延续,让我们的子女携手;正因为爱有天意,我们的爱才会重演,并且地老天荒,永不消逝。

假如爱无天意,我怎会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了你?假如爱无天意,我们怎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恋?假如爱无天意,我们怎么会谱写成属于我俩的爱情诗篇?

假如爱有天意„„ 爱有天意。

影评范文400
《影评范文4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