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针灸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5 06:07: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针灸推拿论文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06届针灸推拿专业(1)班 毕业论文集 ZTX01120姓名:×××

针刺、闪罐治疗面瘫30例疗效观察

作者:×××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专业××班

指导教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院××科

提要:目的:通过针刺与闪罐的治疗,观察面瘫的恢复。方法: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刺,闪罐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总数的86.7%,显效3例,占10%,好转1例,占3.3%,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闪罐是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面瘫(中医);针刺;闪罐;综合疗法;疗效观察.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9月至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实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闪罐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均属周围性面瘫,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12岁,最大75岁,其中20~50岁患者13例,占总数的43.3%,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其中风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2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7天内达高峰,1周内就诊患者占大多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病情分析

2.1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19例,占63.3%;风热袭络者5例,占16.7%;寒热并见者6例,占20%。

2.2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

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2.1 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 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

2.2.3 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

3 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随证配穴:鼻唇沟变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白透头临泣;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颧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

1.1 一般情况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

为主。手法:平补平泻,风寒证以补法为主,风热证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分钟。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一般2~4个疗程;但要注意的是:面瘫初期不宜带电,等5~7天病情稳定后带电,电针穴位组一般以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人中、承浆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 。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远红外线照射,但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2 闪罐疗法

3.2.1 物品制备:二号玻璃火罐(罐口直径为3.5厘米)2~4个,棉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针钳1个,酒精灯1个。

3.2.2 操作方法:用持针钳夹棉球蘸少许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在瓶口一定要挤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着后烧伤患者皮肤),燃着后往玻璃罐里一闪火,马上扣在患者面颊所选的穴位上,即额头或鼻唇沟附近的纹头消失部。口往左歪,患侧在右颊;口向右歪,患侧在左颊。要顺序闪扣,如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扣上要马上起罐,再闪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闪扣15~20下(夏季可减为10~15下)。若罐口热烫,可几个罐子交替轮换使用。操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3.2.3 选取穴位: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等。以上四穴为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闪拔1次。

4 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无任何后遗症。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复,活动欠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仍有轻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种原因失治误治,表情肌功能、肌力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留有永久性后遗症。

5 治疗结果(见下表)1~20岁

N痊愈显效好转 无效 加重有效率6

5 12 9

1 0 2

0 0 1

0 0 0

0 0 0

100% 100% 100%

[1]

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按以上针、远红外线照射、闪罐治疗7天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4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出院后至笔者写稿时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7 讨论

7.1 病因分析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喝候》记载“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入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络),以致面部脉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本组中风寒证19例,占总数的63.3%,风热证仅占5例。由此可见,我们在面瘫病人的治疗与调护上,在以补法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风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调畅,适当营养,则预后较好。

7.2 方义分析

7.2.1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主穴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颊肿之效,临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阳、下关、合谷等穴具有加强主穴的作用。

7.2.2 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瘀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瘀血,既能除风,又能扶正。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因此,深受患者的欢迎。通过连续闪罐,达到活血通经,扶正驱邪,恢复健康的目的[2]。

7.3结果分析 综观本组治疗结果,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但在预后方面,则青壮年的预后良好,这是由于青壮年正处于生命旺盛时期,机体内部正气充沛,正邪相争,正胜邪负,邪去病除,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相反,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中预后则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机体内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乏力,当邪气入侵时则正邪势均力敌或邪胜于正,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体现了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

8 体会

8.1 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的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误良好的治疗时机,尽量减2

20~50岁 12 50岁以上 12

6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55岁,检验员,于200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天前乘公交车时未关紧窗户而当风受凉,第二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含颊,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查:除上症外, BEII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塞及脑出血。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左

少后遗症的问题。

8.2 中医方面,针刺结合闪罐不失为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不能千篇1律搞模式化;在远红外线照射、闪罐、以至电疗仪的选择上也要酌情谨慎。

8.3 虽然目前我们在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上取得了良好满意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一些量化指标(如电针治疗仪的选择时机,闪罐、远红外线照射的适应症等方面)上,仍须继续进一步努力研究,以使我们的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更好的为人类医学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3;(12): 27~28

[2] 胡熙明,宋祖敬.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1:25-28 致谢

本文收集资料及撰写过程中承蒙„„.的帮助,„„。

推荐第2篇:针灸推拿论文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06届针灸推拿专业(1)班 毕业论文集 ZTX01120姓名:×××

针刺、闪罐治疗面瘫30例疗效观察

作者:×××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专业××班

指导教师:×××主任医师 陕西省中医院××科

提 要:目的:通过针刺与闪罐的治疗,观察面瘫的恢复。方法: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刺,闪罐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总数的86.7%,显效3例,占10%,好转1例,占3.3%,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闪罐是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面瘫(中医);针刺;闪罐;综合疗法;疗效观察.

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9月至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实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闪罐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均属周围性面瘫,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12岁,最大75岁,其中20~50岁患者13例,占总数的43.3%,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其中风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7天内达高峰,1周内就诊患者占大多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2.病情分析

2.

1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19例,占63.3%;风热袭络者5例,占16.7%;寒热并见者6例,占20%。

2.2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

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2.1 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 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

2.2.3 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

3 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随证配穴:鼻唇沟变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白透头临泣;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颧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1.1 一般情况

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

1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06届针灸推拿专业(1)班 毕业论文集 ZTX01120姓名:×××

为主。手法:平补平泻,风寒证以补法为主,风热证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分钟。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一般2~4个疗程;但要注意的是:面瘫初期不宜带电,等5~7天病情稳定后带电,电针穴位组一般以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人中、承浆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 。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远红外线照射,但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2 闪罐疗法

3.2.1 物品制备:二号玻璃火罐(罐口直径为3.5厘米)2~4个,棉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针钳1个,酒精灯1个。

3.2.2 操作方法:用持针钳夹棉球蘸少许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在瓶口一定要挤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着后烧伤患者皮肤),燃着后往玻璃罐里一闪火,马上扣在患者面颊所选的穴位上,即额头或鼻唇沟附近的纹头消失部。口往左歪,患侧在右颊;口向右歪,患侧在左颊。要顺序闪扣,如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扣上要马上起罐,再闪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闪扣15~20下(夏季可减为10~15下)。若罐口热烫,可几个罐子交替轮换使用。操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3.2.3 选取穴位: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等。以上四穴为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闪拔1次。

4 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无任何后遗症。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复,活动欠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仍有轻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种原因失治误治,表情肌功能、肌力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留有永久性后遗症。

5 治疗结果(见下表)

1~20岁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加重

有效率

6 5 12 9 1 0 2 0 0 1

0 0 0

0 0 0

100% 100% 100% [1]

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按以上针、远红外线照射、闪罐治疗7天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4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出院后至笔者写稿时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7 讨论

7.1 病因分析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喝候》记载“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入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络),以致面部脉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本组中风寒证19例,占总数的63.3%,风热证仅占5例。由此可见,我们在面瘫病人的治疗与调护上,在以补法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风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调畅,适当营养,则预后较好。

7.2 方义分析

7.2.1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主穴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颊肿之效,临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阳、下关、合谷等穴具有加强主穴的作用。

7.2.2 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瘀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瘀血,既能除风,又能扶正。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因此,深受患者的欢迎。通过连续闪罐,达到活血通经,扶正驱邪,恢复健康的目的[2]。

7.3结果分析 综观本组治疗结果,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但在预后方面,则青壮年的预后良好,这是由于青壮年正处于生命旺盛时期,机体内部正气充沛,正邪相争,正胜邪负,邪去病除,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相反,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中预后则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机体内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乏力,当邪气入侵时则正邪势均力敌或邪胜于正,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体现了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

8 体会

8.1 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的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误良好的治疗时机,尽量减2 20~50岁 12 50岁以上 12 6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55岁,检验员,于200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天前乘公交车时未关紧窗户而当风受凉,第二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含颊,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查:除上症外, BEII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塞及脑出血。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左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06届针灸推拿专业(1)班 毕业论文集 ZTX01120姓名:×××

少后遗症的问题。

8.2 中医方面,针刺结合闪罐不失为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不能千篇1律搞模式化;在远红外线照射、闪罐、以至电疗仪的选择上也要酌情谨慎。

8.3 虽然目前我们在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上取得了良好满意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一些量化指标(如电针治疗仪的选择时机,闪罐、远红外线照射的适应症等方面)上,仍须继续进一步努力研究,以使我们的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更好的为人类医学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2): 27~28 [2] 胡熙明,宋祖敬.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8 致谢

本文收集资料及撰写过程中承蒙„„.的帮助,„„。

推荐第3篇: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起源中国,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史载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先有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又有“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又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块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 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针具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

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炙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灸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针刺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

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18 卷,162篇,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

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之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给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和贡献。在他的著作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施治。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即《黄帝明堂

经》)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全书分为12卷128篇,共收349个腧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科病证针灸治疗为次序加以编纂,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姑,亦擅长用灸。晋末到南北朝的徐熙一族,累世精于医术,徐秋夫、徐文伯和徐叔响等都是针灸史上的有名人物。此外,尚有名医秦承祖、陶弘景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研究。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至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为针灸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

指寸法。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尤以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最享盛名。又有名医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等(均佚)。

宋金元时期,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必修。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文献的积累,加快了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进程。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1220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临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元代滑伯仁于公元1341年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这一时期由于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其对针灸医学也各有见地。再如子午流注针法兴起,使子午流注理论更趋系统。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它继承了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而又推陈出新,其间尤以《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影响最大。它是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

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尚有徐凤撰的《针灸大全》,汪机的《针灸问对》,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聚英》等,均对针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衷退。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因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一般“儒医”也注重汤药轻针灸。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中国医药学,使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尽管国民党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与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必设的科室。80年代初期,各中医院校先后建立了针灸系,使用了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并逐渐开展了针灸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

12口腔李玲

推荐第4篇:视觉系统针灸影响论文

针灸是中医疗法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目前,对于经络的实质及针

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视觉系统的角度对其效应和机理研

究的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代写论文。

1 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科学验证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眼病,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

空窍。”但是这种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古典文献,尚未经科学证实。段俊国等〔

1〕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电针十二经络原穴,观察针刺前中后患者双侧p-VEp的变

化,并设立非经穴对照组,结果显示:(1)眼与十二经脉存在密切关系,不论与眼

有直接关系的经脉还是无直接关系的经脉均与眼有关,而对照经穴与眼无关;(2)

十二经脉与眼的密切程度不同,经脉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脾经、大肠经、膀胱经与眼关系最密切;(3)针刺十二经脉引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的效应不同,膀胱经呈现为易化效应,而其余经脉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4)针刺

一侧经脉可引起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但同侧更明显。这一成果为针灸治疗眼病和

辨证取穴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也只说明了眼与十二经脉有关,针刺十二经脉能治

疗眼病,但是这种效应的机理何在?针灸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视觉系统?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

2 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的研究成果

秦达意等〔2〕首次以动物皮层视区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了针刺对大脑皮层

兴奋性的影响,观察到针刺可明显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电针刺激强度与它的效应

,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强刺激对VEp呈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对VEp呈易化效应。针刺

的作用能被网状结构抑制药所阻断,从而提示针刺是通过网状结构来影响皮层机能

的。50年代,Grant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了中脑网状结构对视网膜活动有调节作用

〔3〕。这至少说明,针刺通过网状结构可以影响视皮层,或者可以直接影响视网

膜功能。吴宝华等〔4〕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

电图(ERG)波形增大或减少两种反应。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可使ERG的针刺

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压迫上述穴位两侧旁开的对照穴对针效无明显影响。由此他们

认为针刺在ERG上的不同反应可能有两种途径:(1)通过中枢调节瞳孔的反应而改变

刺激强度,从而影响视网膜电图;(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但

压迫阻滞现象难以从中枢角度解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沈雪勇等〔5〕观察针刺

对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观察到电针即刻对诱发电位的影响最显著,随着

针刺时间的延长,VEp的抑制作用减弱,并认为针刺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不能排除原

脑电变化的间接结果。可能是在提高大脑兴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6〕。段俊国等

〔7〕以闪光ERG为指标,研究了针刺对家兔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穴

位能明显改变家兔F-ERG,且这种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对a波峰潜时的作用不

大,电针合谷及昆仑穴时b波表现为峰潜时提高,而三阴交表现为峰潜时延后。对

于ERG振幅,各穴位表现亦不一致,合谷、昆仑a、b波振幅均有明显提高,而三阴

交振幅略有降低。有研究〔8〕表明,F-ERG之a、b波的产生与钾离子的作用密切相

关。故他们认为,针刺的这种效应可能是因为针刺引起视网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致使

钾离子远端降低与近端增加所引起。沈克艰等〔9〕观察了针刺对近视眼VEp的反应

,表明针刺对正视眼患者视皮层有抑制作用,对近视眼皮层有兴奋作用,他们认为

这种结果是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的途径来实现的。张宏等〔10〕

的观察揭示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的视觉通路状态有改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针刺对视功能的影响表现是多样的,其机制也可能通过多种途

径来实现。

3 针刺对眼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研究〔11,12〕表明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

血液的供应,同时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引起神经生化的异常,间接的改善缺血

区氧和能量的代谢,可以使因缺血引起的神经元、视经胶质细胞胞浆线粒体肿胀减

轻,并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足板、神经毡明显减轻。华兴邦〔13〕等研究进一步

表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是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出而实现的。有实验证明〔14〕针刺

可以使微循环的调节发生改变,表现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血流量

增加,并且观察到针刺后最早发生的变化是球结膜血流速度加快。这种变化除神经

系统参加外,还与体液中的许多活性物质有关。眼血循环的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

它是由颈内动脉分支而来。除了受眼局部某些因素影响外,全身性的病变和调节机

能对其作用也很大。更直接的眼局部临床和实验也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杨光等〔

15〕观察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使血流速度向正常

速度转化,针刺前后正常组与异常组χ2检验均p

的基础为改善了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血循环状况。王富春〔16〕等观察到针刺治疗眼

底出血眶区血流图变化较大,其流入和流出道变通畅,血液灌流和排出量增加,说

明针刺可有效的解除血管壁平滑肌的痉挛,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助于出血、炎

症和水肿的消退以及代谢物的传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17〕也表明

针刺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视神经缺血和缺氧状态,改善视神经、视

网膜的血流灌注,有利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李石良〔18〕等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

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后微循环病变得到明显改善,血浆TXB

2,水平明显降低,他们认为针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是改善微循环

,减轻血栓形成倾向,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糖综合效应的结果。针刺治疗

近视眼的研究〔19,20〕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其取穴和手法甚多,机理不明,可能

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眼球的血液循环及促使睫状肌放松,从而提高视力。近年来

针刺对青光眼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报告也很多。邰浩清〔21〕观察高眼压对视网膜

组织结构的影响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后视网膜细胞水肿明显缓解,视细胞排

列趋正常;视网膜超微结构得到调整和恢复。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调整视细

胞功能有关。针刺对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

低交感视经兴奋性,发挥了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同时使房水排出系统平滑肌紧张性

下降,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和循环〔22,23〕。

此外还有人观察到针刺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对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及E2/T比

值有双向调节作用〔24,25〕,可能是针刺影响到下丘脑-垂体系统。

4 讨论

以上实验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了针刺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针

刺治疗一些眼病的机理。针刺可以引起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对眼循环系统、垂体-

下丘脑都会产生影响,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机理也不同,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

,还可能有其它机制。但以上的许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可能的推测,缺乏令人

信服的依据,比如针刺如何影响视网膜及视中枢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如何影响视网

膜、视神经递质的变化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种现

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段俊国,周华祥,王晓莉,等.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中医

杂志,1996,37(8):488~491

2 秦达意,曾兆麟,张美莉,等.不同强度电针对大脑皮层光诱发电位的影响.

中国针灸,1985,(5):23~26

3 Grant R.Receptors and sensory perception,A discaion of aims,mean

s and result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to the proce of rece

ption.Nem Haron,1956,110

4 吴宝华,胡翔龙,杨碧英,等.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

应的影响.针刺研究,1993,(2):132~136

5 沈雪勇,张文彬,郁伟林.针刺对家兔在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针刺研究,

1991,(2):24~28

6 沈雪勇.电针光明穴对视诱发电位及背景脑电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1,

(2):30~31

7 段俊国,周华祥.不同穴位电针对家兔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中国针灸,19

96,(12):36~39

8 Dowling JE,著.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03

9 沈克艰.近视眼视诱发电位对针刺的反应.上海针灸杂志,1995,14(2):55~

56

10 张 宏,勒 瑞,张家伟,等.针刺对视神经萎缩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志,1997,16(1):9~10

11 邢宏义,关新民.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中国针灸,1996,(5):

56~58

12 罗 勇,黄仲荪.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实验性研究.针刺研究,1997,(1~2):

110

13 华兴邦,朱玲英,何志娟.针刺对脑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1984,

(6):28~30

14 吕宏江,张 戳,才树森,针刺对微循环血流影响的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

986,(1):26~28

15 杨 光,李志勇,周颖,等.针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中国针

灸,1996,(7):11~12

16 王富春,景 宽,魏丽娟,等.针刺治疗眼底出血症9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2):11~14

17 王雪峰.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11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3,(6):9~10

18 李石良,陈汉平,郑蕙田,等.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7):405~409

19 黎宝娇,李来兴,陈 捷,等.循经感传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针刺研究,1993,(2):154

20 黄剑虹.针灸治疗近视眼概况.中国针灸,1989,(5):43~45

21 邰浩清.针刺治疗青光眼实验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2(6):281

22 吴泽森,徐懋纪,钱晴兰,等.针刺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压与血压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1988,(1):6

23 刘 岩,杨 光,龙云生,等.针刺即刻效应对眼压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

,(5):41~42

24 汪元骏,何运钰,张 立,等.针刺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性激素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1984,(5):14~15

25 汪元骏,陆仁康.针刺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性激素的双向调节.上海针灸杂

志,1989,(6):12

推荐第5篇:针灸 工作计划

针灸 工作计划

新学期伊始,针推学术部在总结上一年的工作之余,已经致力于新一轮活动的计划和筹办,针灸 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针推学术部将主动创新,积极发挥和提高学术部承办和组织学术活动的作用,借着90年校庆和针推学生会工作重心向学术方面发展的契机,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更活跃的学术氛围,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启发同学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术部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整体的规划和调整,现具体安排如下:

一:针灸推拿学院第二届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招标介绍会(3月16号)

为提高针推学院的学术氛围,我部门于本学期特举办第二届创新课题招标会。但考虑许多同学,尤其是一年级同学,对本次招标的目的,意义及流程和操作情况尚不了解。因而准备于下周举行关于“创新基金课题招标”的介绍会,以详述招标的流程操作,让更多同学加入活动中来。

二:针灸推拿学院第一届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招标结题报告会(3月底 暂定)

简要介绍:

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实施与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经学院组织专家初审和终审,并由学院领导批准,2010年度资助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一届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的14项社会科学类创新实验项目、6项自然科学类创新实验项目,将于2011年3月底结题,工作计划《针灸 工作计划》。

三:针灸推拿学院第二届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招标开题报告会(4月初 暂定)

简要介绍:

本招标以提高针灸推拿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旨在增强我院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技、学术水平,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优良学风,建立良好的学生学术创造体制和环境,培养优秀中医药科研创新型人才。

课题作品要求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并要求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选题采取以专家推荐课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形式,由参赛学生独立撰写课题标书,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为基本标准。提倡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资源共享优势,跨学科、跨校区地开展合作研究。立项资助的研究项目必须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立论根据较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一般在半年或一年内可望取得研究结果或论文。

课题立项分成自然科学类论文、发明制作及社科类调查报告两类。

四:系列讲座(4月份 暂定)

简要介绍:

活动目的: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医,营造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同学的角度出发,办大家想要的讲座。

四: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大赛初赛和决赛(5月份 暂定)

简要介绍: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技大赛(包括了推拿技术、针刺、还有医案分析),展示针灸推拿的独特魅力,并为各学院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提高同学们把医学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上的能力。

推荐第6篇:针灸读书笔记

针灸读书笔记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的读书报告

1.书名:《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

2.作者:陆瘦燕、朱汝功

3.来源:图书馆

4.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学研带教录和临床带教录两部分,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主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5.评价:

这本书是为纪念陆瘦燕老师一百年诞辰经整理而成的。作者,陆瘦燕老师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立异,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朱汝功老师是陆瘦燕的夫人,也是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这些论著从研究针灸古籍文献出发,作者结合临床体会,或作校注评述,或作理论探讨,或作实验研究,或作临床经验总结,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概括了当时针灸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前面的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中比较基础的部分,其中阐发的理论让人读后心中豁然开朗,给我们学习针灸学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6.感想:

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中,解释了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奇经八脉功能等问题,深化了经络理论,读后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对经气的探讨解释了经气的含义,深入发掘了《内经》《难经》的相关理论,同时联系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诠释了针灸学中某些要穴的意义,对临床中很多有关的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十二经脉病候分析引用古籍中的内容从病机、证候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十二经脉进行了有关病理的诠释。腧穴的命名叙述的仅仅是腧穴命名方法和依据的概况,而一些原本义深难懂的穴位经陆老剖析,恍然大白。五腧穴的意义及其应用经详细的阐发极大的补充了我们教材上的知识,而且对临床应用很有参考价值。针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泄手法、复式手法组合与应用、灸法都是陆老多年临床研究实践的经验心得,以古籍为依据,经分细析,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金针赋》增注是陆朱二师在精研、解剖、深究赋文全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是当代注释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

针灸临床体会点滴是就毫针、温针、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的一些问题,阐发的个人体会。经络“导气”针法(行气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是关于行气感觉具有客观指标的科研总结。“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都是临床实验的统计资料是对“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手法的作用及原理的研究和阐发。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陆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除切寸口脉以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

太冲、太溪等脉,丰富了切诊的内容,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最后是针灸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涉及的病症有面瘫、哮喘、目疾、肿胀、弊病、腰痛、麻风、食管癌、胃癌、小儿偏坠证、怔忡、痿病。分别论述了这些病症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操作、疗效的观察数据统计、分析讨论等内容,是陆老和朱老经验总结。

这部专著代表了他们成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是对我们已经学习的针灸教材的全面补充,让我对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应用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针灸学参考读物。

推荐第7篇:针灸方剂

1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当归 苏木末 落得打各6克 川芎2克 红花1.5克 乳香 没药 三七 炒赤芍药 陈皮各3克 紫荆藤 地鳖虫各9克

活血止痛。

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风痰咳嗽。

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6.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竣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竣下热结第一方。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上朱砂、真麝香、梅花冰片、净乳香、红花、明没药、瓜儿血竭、粉口儿茶。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功见长。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肝气淤滞证。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 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

豁痰开窍。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6.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龟板、知母、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 17.四逆散(《伤寒论》)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证。2肝郁脾滞证。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甘草。 疏肝解郁,健脾合营。 肝郁血虚脾弱证。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炒白术、炒芍药、炒陈皮、防风。 补脾泻肝,缓痛止泻。 脾虚肝强之痛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21.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阳明气分热盛证。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22.蠲痹汤(《医学心悟》)

羌活 独活 桂枝 秦艽 海风藤 桑枝 当归 川芎 乳香 木香 甘草

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邪热初入营分证。

请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1热灼心营证。2热伤血络证。3蓄血瘀热证。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忸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薄荷、黄芩、连翘。 泄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靡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揩,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28.清胃散(《脾胃论》)

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清胃凉血。 胃火上攻证。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吞忸与牙宣。

29.玉女煎(《景岳全书》)

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胃火,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蘘,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忸宜煎尝。

30.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32.理中丸(《伤寒论》)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抚阳。

33.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34.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

少阳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枣,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不生清证。2气虚发热证。3中气下陷证。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39.生脉散(《医学启源》)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养阴,敛汗生脉。 气阴两伤证。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养阴效力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防风、黄芪、白术。 益气固表。 肺卫气虚证。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 补血和血。 营血虚滞证。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42.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43.炙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1脉结代,心动悸。2虚劳肺痿。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蘘,大枣阿胶加酒服,通阳复脉第一方。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 滋阴补肾。 肾阴虚证。

45.左归丸(《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密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滋阴疏肝。 阴虚肝郁证。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48.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49.右归丸(《景岳全书》) 大

怀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石斛、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远志、菖蒲。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瘖痱。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 补心安神,滋阴清热。 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黄连、甘草、生地黄、当归。 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镇心泄火可复康。

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栀、朱砂、雄黄、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 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证。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犀角屑、羚羊角屑、沉香、青木香、玄参、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麝香、朱砂、黄金。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

紫雪羚牛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苏和香、龙脑、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沉香、荜苃、熏陆香、白术、柯藜勒、朱砂、乌犀屑。 行气开窍,温中止痛。 寒闭证。

苏和香丸麝息香,木丁荜苃乳檀芳,犀冰术沉柯香附,衣用朱砂中恶尝。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药、木香、柯子、罂粟壳。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脾肾虚寒,久泄久痢证。

真人养脏木香柯,当归肉桂与粟壳,术芍参蔻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58.四神丸(《内科摘要》)

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 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除油无味具,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泄最相宜。

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 疏风解表,泻热通里。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疡疮毒总能消。 60.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消食和胃。 食积证。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61.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62.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行气解郁。

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半夏厚朴痰气舒,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子、半夏、川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桂朴草姜苏枣,上实下虚痰嗽喘,祛痰止咳平喘好。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痰热内蕴之哮喘证。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痰热哮喘服之好。

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 将逆化痰,益气和胃。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化痰降逆兼调补,痞硬噫气力能禁。

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补气活血通络。 气虚血瘀之中风。

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风寒湿痹。

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加地龙,寒湿淤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络脉通。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

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定能康。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滁菊花、鲜生地、生白芍、川贝母、淡竹叶、茯神木、生甘草。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尝。

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野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滋阴熄风。 阴虚风动证。

大定风珠鸡子黄,胶芍三甲五味蘘,麦冬生地麻仁草,滋阴熄风是妙方。

77.杏苏散(《温病条辨》)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

轻宣凉燥,止咳化痰。 外感凉燥证。

杏苏散用半夏苓,前胡枳桔橘皮从,甘草生姜与大枣,凉燥咳嗽立能停。

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清燥润肺。 燥热伤肺重证。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79.增液汤(《温病条辨》) 玄参、麦冬、细生地。 增液润燥。 津亏肠燥证。

增液汤用参地冬,无水舟停下不通,或合硝黄作泻剂,补泄兼施妙不同。

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百合、熟地、生地、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贝母、麦冬。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清热泄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83.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84.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3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利便解表烦渴清。

85.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温阳利水。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润惕保安康。

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芎躬、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白芥子、莱菔子、苏子。 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寒痰夹食证。

三子养亲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

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化痰熄风是效方。

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黄耆,甘草,芍药,黄柏,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

【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

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六味地黄丸加磁石、石菖蒲、北五味。 滋阴益肾,潜阳通窍。

肝肾阴亏,虚阳上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芪、当归、桂心、甘草、橘皮、白术、人参、白芍药、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心脾气血两虚证。

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火毒结聚之痈疖疔疮。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96.消风散(《外科正宗》)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毒湿热之风疹、湿疹。

消风散内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石知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桃仁、红花、芍药、川芎、熟地、当归。 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 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乌药、益智仁。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下元虚寒之小便频数证。

缩泉丸治小便频,膀胱虚寒遗尿斟,乌药益智各等份,山药糊丸效更珍。

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知母、黄柏。加六味地黄。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1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2厥阴肝寒头痛3少阴吐利。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推荐第8篇:针灸读书笔记

针灸读书笔记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的读书报告 1.书名:《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 2.作者:陆瘦燕、朱汝功 3.来源:图书馆 4.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学研带教录和临床带教录两部分,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主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5.评价:

这本书是为纪念陆瘦燕老师一百年诞辰经整理而成的。作者,陆瘦燕老师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立异,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朱汝功老师是陆瘦燕的夫人,也是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这些论著从研究针灸古籍文献出发,作者结合临床体会,或作校注评述,或作理论探讨,或作实验研究,或作临床经验总结,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概括了当时针灸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前面的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中比较基础的部分,其中阐发的理论让人读后心中豁然开朗,给我们学习针灸学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6.感想:

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中,解释了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奇经八脉功能等问题,深化了经络理论,读后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对经气的探讨解释了经气的含义,深入发掘了《内经》《难经》的相关理论,同时联系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诠释了针灸学中某些要穴的意义,对临床中很多有关的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十二经脉病候分析引用古籍中的内容从病机、证候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十二经脉进行了有关病理的诠释。腧穴的命名叙述的仅仅是腧穴命名方法和依据的概况,而一些原本义深难懂的穴位经陆老剖析,恍然大白。五腧穴的意义及其应用经详细的阐发极大的补充了我们教材上的知识,而且对临床应用很有参考价值。针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泄手法、复式手法组合与应用、灸法都是陆老多年临床研究实践的经验心得,以古籍为依据,经分细析,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金针赋》增注是陆朱二师在精研、解剖、深究赋文全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是当代注释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

针灸临床体会点滴是就毫针、温针、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的一些问题,阐发的个人体会。经络“导气”针法(行气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是关于行气感觉具有客观指标的科研总结。“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都是临床实验的统计资料是对“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手法的作用及原理的研究和阐发。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陆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除切寸口脉以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

太冲、太溪等脉,丰富了切诊的内容,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最后是针灸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涉及的病症有面瘫、哮喘、目疾、肿胀、弊病、腰痛、麻风、食管癌、胃癌、小儿偏坠证、怔忡、痿病。分别论述了这些病症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操作、疗效的观察数据统计、分析讨论等内容,是陆老和朱老经验总结。

这部专著代表了他们成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是对我们已经学习的针灸教材的全面补充,让我对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应用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针灸学参考读物。篇2:读书笔记:针灸六绝

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 主编:高维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神经科主任 脊柱检查:

望诊:背腰部有不同形状的咖啡色斑点——多是神经纤维瘤 或 纤维异样增殖综合症;腰骶部汗毛过长、皮肤色浓——多为先天性骶锥裂;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

特殊检查: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扣顶试验):正坐,医生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按压(或扣击),如果引起项痛和放射痛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者头部,一手握腕部,反方向牵拉,有疼痛或麻木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高血压:

毫针:组1:曲池、足三里;组2:合谷、太冲

两组交替使用,使针感传向远端。

艾灸:足三里、绝骨、太冲、三阴交

电针:曲池(正极)、丰隆(负极)

密波,30分钟。

出针后30分钟降压效果最显著,每次可持续2小时。 脑血管病/失眠/帕金森病等:

电针:风池(正极)、供血(负极,在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颈第

2、3椎间) 同侧连接,疏波30分钟。

电针方2:通天透承光(正极)、风池(负极)

有效率可达70%。

颈椎病/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及其造成的神经病: 夹脊电针疗法:病变阶段的夹脊穴3对

导线左右连接,选疏波30分钟。篇3:《针灸大成》读书笔记2 《针灸大成》读书笔记

《针灸大成》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流传广泛,本书是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一共10卷。它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为后世的针灸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我粗粗的对前四卷做了阅读。在第一卷《针灸方宜始论》篇中以“同病异治”的疑问引出了“因地制宜”的观点。它论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疾病。认为医生必须注意这些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刺腰痛论》篇中,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之分类法,分别阐述腰痛点在不同经脉的征候、特点及当取之腧穴及针刺方法。《刺要论》篇中叙述了针刺深浅的要领,指出病有表里之分,针刺也有深浅之别,但都应刺至其应刺的部位,不能针刺的过深,过深就会损伤内里五脏之气;也不可过浅,要是打不到应刺的深度,就会使气壅滞不行,气壅则邪易乘虚而入。掌握不住刺深刺浅的要领,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酿成大害,伤动了五脏之后必然酿成大病。所以,告诉了我们在各个针刺穴位上要详尽熟悉,不仅如此,施针之前也必须辨清病位的深浅。在《刺禁论》中主要阐述了禁次的部位及该处可能出现的后果。比如:误刺中心的,一天之内即可死亡,出现的征兆是嗳气;误刺中肝的,五天左右即可死亡,出现的征兆是自言自语;误刺中肾的,六天左右即可死亡,出现的征兆是喷嚏;误刺中肺的三天左右即可死亡,出现的征兆为咳;误刺中脾的,十天左右即可死亡,出现的征兆为吞咽;误刺中胆的,约一天半即可死亡,出现的症状为呕吐。另外施针时必须避开动脉搏动处,避免刺伤动脉导致出血。本篇后一部分相继提出了在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时,皆不可刺的原因。此篇还介绍说四季不可刺、五度不可泻、死期不可刺。最后阐述了五脏及胃、膀胱发病的症状及其死期,并阐述诸病依次相传的规律和可刺于否的原则。

第二卷《通玄指要赋》中总结了50多种疾病针灸治疗时的取穴经验。共用了腧穴43个,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占大多数。在这篇赋中所录疾病以五官科的各种疼痛症为最多。其中一则讲虚与实,作者提到虽然古人曾说所有的疼痛症状可以认为是实证,所有的痒麻症状都可以认为是虚证,但这是不全面的,也有感到疼痛的疾病患者是体虚气弱的人。所以不能偏执的推断,仍旧要认真的推究其病原,辨清是内伤还是外感,其中再“实者泻之,须者补之。”因感风寒,中暑湿的这些属于实邪,这些疾病是从外而入于内的。而经常忧虑,心血不足的这些内伤所致的虛邪,这些邪气是自内而出于外的。在进行针刺时可以就其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是很重要的。

卷四《九针论》论述了九针的依据及其与自然界相应的理论,并联系到人体的脏腑以及九针的形态特点和临床上的运用。第一针比作天,第二针比作地,第三针比作人,第四针比作四时,第五针比作五音,第六针比作六律,第七针比作七星,第八针比作八风,第九针比作九野。

的意见,对描述部分化繁为简,点到为止。对计量单位如针灸深度,艾灸状数等问题,杨继洲慎重的利用手中资源对比分析,写上他认为最合理的答案,并简要叙述取舍理由。我认为杨在这些问题上的行文,充分体现了他忠于临床的精神。与古书相比较,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训诂”式语言,对于不肯定的地方,他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贯彻积极求证的行动;故我认为这是他学术上最具魅力的闪光点篇4:针灸大成读书报告

班级:中医七年制2班 姓名:刘婕 学号:200914570072 谈补泻

补泻的内化——《针灸大成》的读书报告

书名:《针灸大成》

作者:明·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

来源:医药书店

内容概要:

本书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刊行。共10卷。该书除了集中反映了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之外,还广泛采集明万历以前的针灸文献,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而使本书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必读之书,在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 评价:

本书作者在书中两种思想一是:“医之为道,变通虽存乎人,而本源必资于学,使斯世果得其精。”望医者能精细研读本书,体会其中的针灸理论及方法来精通针灸,灵活变通以医治百姓。二是:“医关民命,其道尚矣。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精其术者,力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要求医者精通针灸之术,在针灸治疗病证擅长的方面发挥最好的疗效,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帮助。

本书在表达思想的特别之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文与注释相得,文字与图谱相辅。

我最喜爱的部分是卷之四写补泻的篇章,本部分收集了各著作中有关补泻的精华部分,涵盖了所有有关补泻的观点、操作方法、和临床经验。不同的著作为我们对补泻概念和得气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述。下面谈谈我对本部分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读本书的补泻部分,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补泻的基本原则“虚者实之,满者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难经本义》又补充说“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其中详细形象地论述了各种补泻的方法: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捻转补泻、胡子补泻、及刺灸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临床补泻方法的操作。如“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强调了形与神兼备时即内外之气相合时留针治疗效果最佳,否则适得其反,故形备神未备时勿急于治形。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新的认识,如“不实不虚,当以经取之”,“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之之方,必在阴阳”。以及刺灸井穴的方法,母子补泻的方法。“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等。最重要的是读本书帮助我解决了针灸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即呼吸补泻时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的原因:“泻实者,气盛乃纳针,针与气俱纳,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必,以出其实,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的原因:“呼尽纳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 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总之,读《针灸大成》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望广大针灸爱好者、学习者精心研读这本书。篇5:针灸学习心得microsoft word 文档

针灸学习心得

今年八月分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在哈尔滨中医药大学二院学习了半个月,在某老师的带领下,我对针灸推拿有了新的认识,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触,现将我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自己能不断的成长,成为患者满意的医生。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针灸疗法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与信赖,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在临床工作了七年,总感觉自己的医术不够精湛,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今年八月跟随某老师学习,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用自己多年的丰富针灸临床经验,对每一个穴位一一解释,列举大量实际生活中,各种疾病在针灸临床中的治疗,让我解决了很多疑点和难点。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时刻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感谢某老师对我的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指导。

我们应该经常像别人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芝麻花花节节高,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还使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人们的好医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要学会与人合作。我们无论生活、工作、娱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当医生更是如此。一个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必须要有其他医护人员的

配合才能完成各项医疗任务。所以,一个人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甚至连适应社会都会感到困难。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因此,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与人合作。 我会不断的努力,为人民,做好一名康复医者,有一个好的人品,好的医德。

推荐第9篇:针灸习题

绪言

一、单项选择题

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中医理论

B经络理

C腧穴理论

D藏象理论

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

A《难经》

B《针灸甲乙经》

c《十四经发挥》

D《黄帝内经》

4、以下哪一条不是针灸的特点:

A适应证广

B疗效显著

C手法柔和

D应用方便

5、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A明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6、针灸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朝代是:

A宋代

B晋代

C隋代

D唐代

7、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明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8、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是:

A晋代

B隋代

C唐代

D明代

9、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A徐凤

B何若愚

C张介宾

D高武

10、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徐凤

B何若愚

C张介宾

D高武

11、“针经”一般是指:

A《针灸大成》

B《素问》

C《针灸甲乙经》

D《灵枢》

12、华佗创立了著名的:

A夹脊穴

B经外奇穴

C阿是穴

D隔物灸

13、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针灸治疗的疾病有:

A 20种

B 23种

C 34种

D 43种

14、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著作是:

A《针灸大成》

B《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难经》

15、最早传到国外的针灸著作是:

A《灵枢》

B《千金要方》

C《内经》

D《针灸甲乙经》

16、《外台秘要》中专门论述了:

A灸法

B针刺补泻手法

C火针法

D火罐疗法

17、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A明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18、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

A徐凤

B何若愚

C汪机

D高武

19、《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惟一

B杨继洲

C滑伯仁

D皇甫谧 20、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的资料是:

A《黄帝内经》

B《脉经》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经脉》

21、最原始的针刺用具是:

A骨针

B竹针

C贬石

D陶针

22、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王执中

C王惟一

D孙思邈

23、首先提出“十四经”名称的医家是:

A滑伯仁

B王冰

C孙思邈

D汪机

24、明代针灸医学的总结性书籍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针灸聚英》

D《针灸问对》

25、《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吴谦

C滑伯仁

D徐凤

26、针灸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A公元562年

B公元552年

C公元6世纪

D公元16世纪

27、王执中的著作是:

A《针灸问对》 B《针灸资生经》 C《十四经发挥》 D《针灸甲乙经》

二、多项选择题

1、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阴阳十一脉灸经》

E《脉经》

2、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针灸资生经》 D《针灸问对》

E《神应经》

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

4、张仲景对针灸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A发明了“夹脊穴”

B主张针药并用

C强调辩证论治 D首创“阿是穴”

E考证了361个腧穴

5、《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A经络学专著

B针灸学专著

C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

D治疗学专著

E腧穴学专著

6、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 D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E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7、针灸发展史上三次总结性的代表著作有:

A《黄帝内经》

B《针灸大成》

C《针灸大全》 D《针灸聚英》

E《针灸甲乙经》

三、填空题

1、针灸学主要以研究

、腧穴、及

,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晋代

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

条为灸方。使灸法有了进一步发展。

3、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

,创立了著名的

穴。

4、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

,还创用了

穴和指寸法。

5、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名为《

》与《

》的医学帛书。

6、北宋时期的2具

作为针灸教学和

使用。

7、清代针灸医学亦有发展,其中针炙著作有吴谦的

,李学川的

8、大约在公元

世纪,针灸学被传到

、日本。

9、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

》和《

》到日本。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络理论的系统论述是在

A.《内经》

B

《脉书》

C《难经》 D 《甲乙经》

2..经脉的“脉”字本义是指

A. 经隧

B 营血

C 卫气

D 血管

3.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

A.十二经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4.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 A.无名指

B.小指.

C.中指

D.食指

E.拇指 5.十二经的命名,主要包涵了哪些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阴阳、脏腑

D.脏腑、手足、五行

6.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C.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D.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7.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

A.肝与心

B.胆与心包

C.肾与大肠

D.心包与三焦

8.在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头面部

C.上肢部

D.胸部

E.下肢部 9.在经络系统中,离、入、出、合是指下列哪个的循行特点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

D.十五络脉

10.十二经筋的命名,主要包涵哪些内容

A.手足、阴阳

B.阴阳、手足、五行

C.手足、阴阳、脏腑

D.手足、脏腑、阴阳

11.同名阳经在下列何处连接

A.胸

B.腹

C.手足

D.头面

12.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B.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 13.在无名指处连接的是

A.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B.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D.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1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A.心中

B.肺中

C.小指

D.大趾

15.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下一条经是 A.胃经的同名经

B.胃经的表里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少阴肾经

16.从足太阴脾经运行到的下一条经是

A.脾经的同名经

B.脾经的表里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少阴心经

17.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

A.一对表里经

B.一对同名阳经

C.一对同名阴经 D.一阴一阳经

18.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19.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衔接于

A.耳旁

B.耳中

C.外眦

D.内眦

20.位于腹部第三侧线的为

A.胆经

B.胃经

C.肾经

D.脾经

21下列何者不属于十五络脉

A 任脉络 B 督脉络 C 手厥阴络 D 足太阳络 E 阴跷络 22下列何者不属于十四经

A 手阳明经 B带脉C 督脉 D 任脉

23下列何者不符合经别循行特点 A 离 B 行 C 出 D 入 24下列何者有错误? A 头气街 B 颈气街 C 胸气街 D 腹气街 25在目内眦会合的经脉是

A 手足阳明经 B阴阳维脉C 任督脉 D 阴阳跷脉 26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其“角”是指 A 头 B 手 C 胸 D 腹 E 足

27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 A 经筋 B 经别 C 皮部 D 络脉 28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是

A 阴络 B 阳络 C 浮络 D 孙络

2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腹 C 四肢末端 D 胸 30不属于“四海”的是

A 阴脉之海 B 血海 C 髓海 D 气海 31在奇经八脉中有“血海”之称的是: A 督脉 B阴维脉C 冲脉 D 带脉

32沟通腹部经气的是

A 督脉别络 B 任脉别络 C 脾之大络 D 浮络

33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上部分的是: A 十二经脉 B 十二络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筋 34十二经脉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经在„„交接 A 胸中 B 肺中 C 心中 D 腹中 3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正确的是

A、手之三阳从头走手 B、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C、手之三阳从手走胸 D、足之三阳从足走头 36在奇经八脉中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 A、督脉 B、任脉 C、阴维脉 D、阴跷脉

37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阴阳维脉 C、冲、带脉 D、任、督脉 38将络脉之气散布于头部的是: A、任脉别络 B、督脉别络 C、冲脉别络

D、脾之大络 39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的是: A、十二络脉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二、多项选择题 1络脉作用是: A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 B 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C 机体卫外屏障 D 输布气血以濡养周身组织 E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 2十二经别: A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B•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C 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D 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 E 扩大了经穴主治范围 3十二皮部

A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B 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C 以经脉为纪 D居于人体最外层 E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4十二皮部: A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B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C 以经别为纪 D 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 E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5《灵枢·海论》提出了人身有四海,具体为: A 脑为髓海 B 膻中为气海 C 胃为水谷之海 D 任脉为血海 E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6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 A “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B 腧穴疗效的总结 C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D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E 理化实验的佐证 7《灵枢·卫气》中谈到的气街有: A、胸气有街 B、头气有街 C、背气有街 D、腹气有街 E、腰气有街 8经络的生理作用是: A、联系脏腑与肢体的作用 B、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C、传注病邪 D、指导辨证归经 E、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9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的排列是: A、手太阴在上肢内侧前缘 B、足太阴在下肢内侧的前缘 C、手厥阴在上肢内侧中间 D、足少阴在下肢内侧的后缘 E、足厥阴在下肢内侧的中间 10十二经别是: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B、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C、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D、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E、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5、经别与络脉的区别或共同点正确的是:

A都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正经分出

B都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C经别侧重加强表里经在头面及脏腑之间的联系;络脉主要加强表里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D都无所属穴位

E都是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6、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有:

A督脉

B阳跷脉

C阳维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

7、十二经脉的交接部位是:

A相表里的阳经与阴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B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C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D阳经与阳经在颈项部交接 E阴经与阴经在腹部交接

8、下列经脉与督脉发生交会联系者有:

A手厥阴心包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

D足厥阴肝经

E手太阳小肠经

9、具有加强表里脏腑之间联系的经络有:

A十二正经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10、刚筋分布于:

A项背

B四肢内侧

C胸腹

D四肢外侧

E头面

11、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有:

A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C统摄有关经脉气血

D协凋阴阳

E约束骨

12、十二皮部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约束骨骼

B保卫机体

C反映病证

D调理气血

E抗御外邪

13、经筋为病多为:

A拘挛

B筋痛

C痹证

D转筋

E肿痛

14、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B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C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D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E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15、“四海”是指:

A髓海

B血海

C水谷之海

D气海

E十二经脉之海

16、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17、足三阳经是指: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8、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19、与经脉循行有关的头痛是:

A前额头痛

B头重隐痛

C两侧头痛

D后头痛

E发热头痛 20、十二经筋的作用是:

A输布气血

B约束骨骼

C屈伸关节

D协调阴阳

E 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21、下列哪些经脉的名称是错误的:

A手厥阴三焦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阴心包经 D足少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22、下面有关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正确的是:

A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B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D足三阴经从足走头

E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3、络脉与经脉的不同点是:

A只行于四肢,不走于胸腹

B循行部位浅,分支细小 C循行方向是离心的

D由正经别出而横行,网络周身 E无所属穴位,亦无所主病证

24、下列哪些不属于“奇经八脉”的内容:

A跷脉

B经别

C经筋

D皮部

E维脉

25、有关“奇经八脉”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直接隶属于脏腑

B均起于胞中

C无所属腧穴 D均左右对称地分布于身体两侧

E均上下循行

26、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

A任脉

B阴维脉

C阳维脉

D阴跷脉

E阳跷脉

27、阴、阳跷脉均经过的部位是:

A目下

B目内眦

C目外眦

D 承浆穴

E睛明穴

28、在体内表里脏腑之间,通过下列哪些经络系统加强了联系:

A十二正经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29、经筋与正经的循行不同点是:

A与五脏六腑无直接联系

B起始于四肢末端,走向躯干头面 C在胸腹部一般有布有散

D在关节部一般有结有聚 E循行方向是离心的 30、十二皮部是指:

A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B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C人体皮表的十二个分区

D十二经脉最浅表的部分 E十二经络脉中位于皮表的浮络

31、根据“根结”理论,结在:

A四肢末端井穴

B躯干

C头部

D胸部

E腹部

32、“四根三结”是指:

A四肢末端井穴

B项背腰三部

C头胸腹三部

D面胸背三部

E四肢

三、填空题

1、经络包括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3、经脉包括

,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

4、络脉包括

和难以计数的

等。

5、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

6、十二经脉的名称由

三部分组成。

7、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

,分布于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

,分布于

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三阳经为

在前,

在中,

在后;手三阴经为

在前,

在中,

在后;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

在前,

在中,

在后。

9、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

、阳经

10、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11、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阳经与阳经在

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

交接,相互衔接的阳经与阴经在

交接。

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

开始逐经相传,至

而终。

13、奇经八脉有

共8条。

14、奇经八脉中,

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之为

15、阴、阳跷脉的功能主要是

16、阴维脉起于

,并

,上行至

,合于

17、任脉的别络从

分出后散布于

部,以沟通

经气。

18、冲脉具有涵蓄

的功能,故称“十二经之海”或“

”。

19、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

,是经络系统中主要部分。

20、十二经脉和

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

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21、络脉包括

和难以计数的

等。

22、十二经脉的别络均是从

的络穴分出,走向

的经脉。

23、脾之大络从

分出后散布于

24、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

的联系

25、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又称为“

”。

26、督脉的别络从

分出后散布于

,以沟通

经气。

27、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

的支脉。

2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

,阴经经别合于

;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6组,称为

29、由于十二经别有

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

联系。

30、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

系统。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针灸甲乙经》中载有腧穴

A、160个 B、349个 C、354个 D、361个 2现有的经穴数目是

A、349个 B、354个 C、360个 D、361个 3符合经穴概念的是

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C、以压痛点作为针灸部位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4符合奇穴概念的是

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C、以压痛点作为针灸部位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5光明穴的命名是依据

A、所在部位 B、治疗作用 C、中医学理论 D、现代医学知识 6三阴交穴的命名是依据

A、所在部位 B、治疗作用 C、中医学理论 D、地貌天体 7水沟穴的命名是依据

A、所在部位 B、治疗作用 C、中医学理论 D、地貌天体 8攒竹穴的命名是依据

A、所在部位 B、治疗作用 C、参照动植物名称 D、地貌天体 9神阙穴的命名是依据

A、所在部位 B、治疗作用 C、建筑物名称 D、地貌天体 10中脘治疗胃痛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1梁门治疗胃痛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2翳风治疗耳病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3具有远治作用的是

A、十二经腧穴 B、十四经腧穴 C、奇穴 D、阿是穴 14合谷治疗头面病症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5支沟治疗耳病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6一些五输穴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7太冲治疗胁肋胀痛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 18腧穴可分为

A、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9针刺天枢穴既能通便,又能止泻,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 20针刺合谷穴既能发汗,又能止汗,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 21针刺曲池穴既能治疗高血压病,又能纠正血压过低,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 22针刺大椎穴能退热,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 23针刺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能治疗心动过缓,这属于腧穴的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 24特定穴是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 A、经穴 B、腧穴 C、奇穴 D、阿是穴 25五输穴分布在

A、腕踝关节附近B、腕踝关节上下 C、肘膝关节附近D、肘膝关节以下 26络穴共有

A、12个 B、14个 C、15个 D、16个 27俞募穴位于

A、肘膝关节以下 B、背腰部 C、胸腹部 D、躯干部 28八会穴分布于

A、头面躯干部 B、躯干四肢部 C、颈项躯干部 29郄穴共有

A、12个 B、15个 C、16个 D、60个 30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是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指寸取穴法 D、简便取穴法 31前发际至后发际为

A、5寸 B、8寸 C、9寸 D、12寸 32眉心至大椎是

A、8寸 B、12寸 C、13寸 D、18寸 33眉心至前发际是

A、1寸 B、3寸 C、4寸 D、5寸 34大椎至后发际是

A、1寸 B、3寸 C、|4寸 D、5寸 35前发际至大椎是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36后发际至眉心是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37耳后两完骨之间为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38耳后两乳突之间为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39天突至歧骨为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40天突至胸剑联合为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41歧骨至脐中为

A、6寸 B、8寸 C、9寸 D、12寸 42脐中至横骨上廉为

A、3寸 B、5寸 C、8寸 D、9寸 43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A、3寸 B、5寸 C、8寸 D、9寸 44两乳头之间为

A、3寸 B、5寸 C、8寸 D、9寸 45大椎以下至尾骶为

A、17椎 B、19椎 C、21椎 D、23椎 46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之间为

A、9寸 B、12寸 C、13寸 D、16寸 47腋前纹头至肘横纹为

A、8寸 B、9寸 C、12寸 D、13寸 48与督脉相交的八脉交会穴是

A.太溪

B 后溪

C 太冲

D合谷

49与阴维脉相交的八脉交会穴是

A.公孙

B外关

C 内关

D 百会 50下列那穴是八会穴

A.曲池

B大杼

C太渊

D足三里51下列哪穴不是络穴

A.列缺

B合谷

C 大包

D通里

52下列哪穴不是下合穴

A.梁丘

B阳陵泉 53治疗妇科疾病的首选穴是

A.足三里

B 内关

C三阴交

D 阴陵泉 54八会穴中的腑府会是

A.足三里

B中脘

C 阳陵泉

D胃俞

55募穴都分布在

C委中

D委阳

A.头部

B背部

C四肢

D胸腹

56.膀胱的“募穴

A.气海

B.膀胱俞

C.中极

D.肾俞

57督脉穴位中与十二经脉交会最多的是

**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水沟

58以下哪穴不是络穴

A.公孙

B

内关

C

太溪

D 丰隆

59.以下哪穴是原穴

A.公孙

B

内关

C

太溪

D 列缺 60根据骨度分寸,除„„外,两者间距都是9寸

A.两完骨间

B.天突至歧骨

C.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D.胸剑联合至脐中 61在下列穴位中,不是原穴的为

A.腕骨

B.合谷

C.阳池

D.丘墟 62八会穴中的髓会穴指:

A.百会

B .肾俞

C.大杼

D.悬钟

63人体经穴总数是

A.365

B.361

C.367

D.670

64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

A.腕踝关节附近

B.头面部

c.肘膝关节附近

D.躯干部 65不在四肢部位的特定穴是

A.原穴

B.井穴

C.荥穴

D.募穴 66不在本经上的募穴是

A.中府

B..日月

C.京门

D.期门

67曲泉穴的五行属性

A.合土穴

B 井金穴

C 井木穴

D

合水穴

68哪穴不是八脉交会穴

A. 内关

B 列缺

C 申脉

D 头临泣

69没有募穴的经脉是

A 胆经

B膀胱经

C 肝经 D 任脉

70没有五输穴的经脉是

A.任脉 B 大肠经 C 胃经

D 肾经 71足厥阴肝的络穴是

A 大钟

B 蠡沟

C 中都

D 足三里

72脾经的络穴是

A 大都

B 足三里

C 公孙

D 大包

73腕肘横纹间的距离是

A 10寸

B 12寸

C 13寸

D 9寸

E 8寸 74哪条经上有6个募穴

A 督脉

B 脾经

C 胃经

D 任脉

75肘关节附近的6个穴都是

A 原穴

B 输穴

C 络穴

D 以上都不是 76腧穴的分类为

** A.十二经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B.十二经经穴

经外奇穴

特定穴 C.十四经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D.十二经经穴

络穴

阿是穴 77内关穴的属性为

A.手厥阴经郄穴

B 手厥阴经络穴

C 手厥阴经原穴

D 八脉交会穴

78以下哪穴不是脏腑背俞穴

A 心俞

B肝俞

C 膈俞

D 三焦俞

7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A.13寸

B.9寸

C.12寸

D.10寸. 80中脘穴的定位方法属于

A 中指同身寸

B 骨度折量法

C 横指同身寸

C 体表解剖标志 81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的特定穴是

A 井穴

B 下合穴

C 原穴

D 合穴

82《内经》中所记载的经穴数约为

A.160个

B.200个

C.309个

D.361个

E.349个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历代文献中,腧穴又被称为

A、砭灸处

B、节

C、会

D、骨孔

E、气穴

2、腧穴可分为

A、八会穴

B、阿是穴

C、五输穴

D、奇穴

E、十四经穴 3符合奇穴概念的是

A、有一定的穴名

B、有明确的位置

C、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

E、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 4符合阿是穴概念的是

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C、以压痛点作为针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E、无具体名称 5阿是穴又称

A、压痛点

B、天应穴

C、不定穴

D、奇穴

E、经外奇穴 6古人命名腧穴的方法有

A、依据所在部位

B、依据治疗作用

C、借助建筑物名称 D、利用地貌天体

E、参照动植物名称 7腧穴的治疗作用包括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扶正作用 D、驱邪作用

E、特殊作用 8指寸法包括

A、拇指同身寸法

B、中指同身寸法

C、横指同身寸法 D、四指同身寸法

E、一夫法 9能够治疗胸部病的经脉有

A、手太阴经 B、手厥阴经

C、手少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少阳经 10足三阴经都能治疗

A、脾胃病

B、肝病

C、肾病 D、妇科病

E、前阴病 11两者之间为12寸的有

A、耳后两完骨之间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腋以下至季胁 D、歧骨至脐中

E、天突至歧骨 12属于五输穴的有

A、井穴

B、荥

C、俞穴

D、经穴

E、合穴 13符合原穴概念的是

A、又名“十二原” B、分布在四肢部

C、分布在胸腹部 D、分布在背腰部

E、排列在输穴之后 14十五络穴的组成包括

A、六阳经络穴

B、六阴经络穴

C、督脉络穴 D、脾之大络络穴

E、任脉络穴 15符合俞募穴概念的是

A、共有28个穴

B、分布于躯干部

C、经气深聚于此

D、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E、部分俞募穴排列于人体前后正中线上 16属于八会穴的是

A、骨会

B、经会

C、髓会

D、脉会

E、气会 16郄穴的组成包括

A、十二经脉各一个郄穴

B、阴阳跷脉各一个郄穴

C、阴阳维脉各一个郄穴

D、任督脉各一个郄穴

E、冲带脉各一个郄穴 17临床上有哪些腧穴定位方法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D、简便取穴法

E、目测等分法 18两者相距9寸的是

A、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B、两乳头之间

C、耳后两乳突之间 D、天突至胸剑联合

E、季胁以下至髀枢

19、多用于治疗腑病的特定穴有:

A络穴

B八会穴

C募穴

D下合穴

E俞穴 20、背俞穴的特点包括:

A阳病行阴的处所

B阴病行阳的处所

C多用治脏病、虚证 D多用治腑病、实证

E均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21、腹募穴的特点是:

A均位于任脉

B阴病行阳的处所

C阳病行阴的处所 D多用于治疗腑病、实证

E多用于治疗脏病、虚证

22、骨度分寸为9寸的是: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前额两发角之间 D两乳头之间

E耳后两乳突之间

23、根据常用骨度分寸法,下列哪几项之间相距均为12寸:

A前发际至后发际

B耳后两完骨之间

C肘横纹至腕横纹

D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E腘横纹至外踝尖

24、骨度分寸为8寸的是:

A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前额两发角之间 D两乳头之间

E耳后两乳突之间

25、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A印堂至后发际正中为15寸

B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

C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为18寸

D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6寸 E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

26、手指同身寸包括:

A拇指同身寸

B食指同身寸

C中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小指同身寸

27、属固定标志的有:

A发迹

B乳头

C五官轮廓

D肚脐

E指(趾)甲

28、属固定标志取穴的有:

A膻中

B阳陵泉

C曲池

D 攒竹

E天枢

29、下列间距8寸的骨度有:

A两乳头之间

B前发迹至风府穴

C臀横纹至胭横纹 D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E耳后两乳突之间 30、下列间距12寸的骨度有:

A大椎穴至百会穴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中极穴至中脘穴 D 前发迹至后发迹

E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31、根据骨度分寸,其中间距3寸的有:

A前发迹至印堂穴

B后发迹至大椎穴

C外踝高点至悬钟穴 D内踝高点至三阴交穴

E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32、可运用简便取穴法的腧穴有:

A列缺

B风市

C百会

D劳宫

E下巨虚

三、填空题

胆经上的郄穴分别是————,募穴是————

2.

《难经》-68难云“井主————,荥主————。

3.

足太阴脾经的起穴是————,止穴是————。 4.

手太阴原络配穴分别是————,————。

5.

阳维脉郄穴是————,阴维脉郄穴是————。 6.

胃经起于————穴,止于————穴,共————穴 7.

督脉起于————,止于————穴,共————穴

8.

主客原络配穴法是指————两条经脉的————和————相配的方法。 9.

大肠经起于————穴,止于————穴,共————穴 10.

膀胱经起于————穴,止于————穴,共————穴 11.

取穴的手指同身寸法,包括了

等。

12.

六腑的“下合穴”是指

13.

在特定穴中,治疗表里经疾病一般选用

;急性病一般选用

; 14.

五脏病一般选用

;六腑病一般选用

15.

常用特定穴包括

、等几种。 16.

肝经病用原络配穴法当取

17.

常用特定穴包括

、等几种。

18、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凡心经实证应泻

,肾经虚证应补

19、所出为

,所入为

,所行为

,所溜为

,所注为

。 20、天枢属

经穴,为

的募穴。

21、五输穴的主治中,井主

,荥主

,输主

,经主

,合主

22、在胆经循行线上的八会穴有

,在任脉上的八会穴有

23、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主要有

三种。

24、大肠经的原穴是

;胆经的络穴是

;小肠经的郄穴是

; 胃经的下合穴是

25、《内经》“合治内腑”的原则,主要是指特定穴中

的治疗作用。

26、交会穴不仅能治疗其

的病证,也能治疗其

的病证。

27、体表解剖标志分为

两种。 第三章 腧穴各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督脉穴位中与十二经脉交汇最多的是 A 百会 B大椎 C 风府 D神庭 E水沟

2、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是 A灵台 B膈俞 C筋缩 D督俞 E至阳

3、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 百会 B大椎 C 风府 D 神庭 E水沟

4、督脉与足太阳、阳明经交汇穴是 A百会 B前顶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5、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的穴位是 A 会阴 B中极 C 长强 D 腰俞 E曲骨

6、治疗高热的首选穴是

A 大椎 B二间 C内庭 D 鱼际 E后溪

7、具有养血安神,升清阳作用的穴位是 A神庭 B 百会 C 大椎 D神道 E命门

8、以下除——-均为督脉腧穴

A 人中 B 素髎 C 神堂 D 上星 E腰俞

9、督脉与任脉的交汇穴是

A石门 B气海 C阴交 D神闕 E水分

10、位于脐下2寸的穴位是

A会阴 B曲骨 C中极 D关元 E石门

11、任脉起于小腹内止于

A咽喉 B口唇 C 鼻旁 D目眶下 E 齿

12、任脉与督脉,冲脉的交汇穴是 A会阴 B曲骨 C中极 D关元 E石门

13、三焦的募穴位于

A脐上1寸 B脐下1寸 C脐下1.5寸 D脐下2寸 E 脐下3寸

14、气会是

A 膻中 B巨闕 C中脘 D玉堂 E鸠尾

15、《灵枢》所称“育之原”是指

A 中极 B气海 C神闕 D中脘 E鸠尾

16、化食积,以下何组穴位最佳

A 中脘 膻中 B上脘 中庭 C下脘 璇玑 D中脘 建里 E上脘 中脘

17、关元、神闕同用,主要目的是

A 理下焦 B调肝肾 C益肾元 D 回阳固脱 E暖胞宫

18、手太阴肺经在前臂部的支脉是从何穴位分出 A孔最 B 列缺 C 经渠 D 鱼际 E 以上均不是

19、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是

A任脉 B 督脉 C 冲脉 D 肺经 E 心经 20、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 中府 B 云门 C 孔最 D 列缺 E 少商

21、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 A 大陵 B 间使 C 少府 D 商阳 E 太渊

22、手太阴肺经的郄穴是

A 列缺 B 孔最 C 尺泽 D 曲泽 E 太渊 23太渊穴是

A 经穴 B 气会 C 络穴 D荥穴 E 腧穴

24、在手太阴肺经中治疗头项强痛可以选 A 中府 B 尺泽 C 列缺 D 太渊 E 鱼际

25、起于本脏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 足少阴肾经 E足太阳膀胱经

26、腕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 A 大陵 B神门 C太渊 D解溪 E劳宫

27、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是

A 少冲 B 中冲 C关冲 D少府 E少泽

28、下列有关心经的循行错误是

A 出属心 B上挟咽 C系目系 D 却上肺 E抵掌后锐骨之端

29、位于小指端桡侧指甲角旁0.1寸的穴位是 A 少海 B 小海 C 少泽 D 少冲 E中冲 30、心经中善治暴暗、心痛的腧穴是 A 少海 B灵道 C通里 D 阴郄 E神门

31、治疗盗汗常选配

A 灵道 B 通里 C 阴郄 D 神门 E 少府

32、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 A 曲泽 B少海 C尺泽 D小海 E 曲池

33、手厥阴心包经在何穴处分出支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A郄门 B间使 C 内关 D大陵 E劳宫

34、以下经脉中除——-外都经过肺

A 手少阴 B手厥阴 C足厥阴 D足少阴 E手阳明

35、位于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 阳溪 B阳池 C神门 D大陵 E太渊

36、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 内关 B少冲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37、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中冲 B少冲 C天池 D极泉 E少府

38、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39、腕背横纹桡侧,当两筋间的穴位是

A 阳池 B 阳溪 C 合谷 D大陵 E阳谷 40、入下齿中的经脉是

A 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任脉 E足厥阴肝经

41、善于清化湿热的穴位是

A 合谷 B三间 C阳溪 D曲池 E偏历

42、治疗汗症以下列哪个为主穴

A 曲池 B温溜 C阳溪 D合谷 E偏历

43、孕妇禁针的穴位是

A 合谷 B手湿 C曲池 D挟突 E迎香

44、以下除——-之外,均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之处 A前臂 B上臂 C食指桡侧 D上齿 E颈部

45、“入耳中”的经脉应是

A 手阳明经 B足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手太阳经 E足少阴经

46、扶突后0。5寸的穴位是

A 天容 B天窗 C天牖 D 天鼎 E以上都不是

47、以下属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是 A 听会 B听宫 C耳门 D上关 E下关 48在肩胛冈上窝正中处的穴位是

A 秉风 B天宗 C曲恒 D髃俞 E肩中俞

49、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作用的是 A 中冲 B关冲 C少冲 D少泽 E隐白 50、治疗腰背痛可取

A 少泽 B后溪 C腕骨 D支正 E小海

51、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52、与督脉相通的腧穴是

A 支正 B小海 C腕骨 D养老 E后溪

5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是

A 丝竹空 B中冲 C少冲 D关冲 E少泽

54、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数为 A 24 B 20 C 23 D 19 E 27

55、常用于治疗胁痛、便秘的腧穴是 A 关冲 B阳池 C外关 D支沟 E液门

56、耳屛前三穴,其归经由上至下的分别是

A 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57、下列各穴位中,属三焦经的穴位是 A 率谷 B听宫 C听会 D完骨 E耳门

58、下列穴位属于胃经的是

A禾髎 B巨髎 C素髎 D 颧髎 E瞳子髎

59、下列穴位,不属于胃经的是

A水突

B伏免

C扶突 D髀关

E以上都不是 60、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阳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6

1、脐下2寸旁开2寸的穴位是

A气冲

B冲门

C水道

D归来

E子宫 6

2、位于腹部第二侧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脾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少阳胆经 6

3、足阳明经有几条分支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E 6条

64、阑尾炎患者,多在———-出现压痛点

A天枢 B大肠俞 C足三里 D上巨虚 E下巨虚 6

5、治疗痰证的首选穴是

A中腕 B膻中 C足三里 D丰隆 E解溪 6

6、“骨会”位于——- A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D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大椎突开1寸上2寸 6

7、“血会”位于

A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D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8、心、肝、脾、肺、肾五脏所对应的背俞穴的脊椎水平线分别相当于

A T

3、T

9、T

11、T

5、L2脊椎棘突下 B T5、T

11、T

9、T

3、L2脊椎棘突下

C T

3、T

11、T

9、T

5、L2脊椎棘突下 D T

5、T

9、T

11、T

3、L2脊椎棘突下 E以上都不是 6

9、下列穴位中能正胎位的是

A至阴 B至阳 C昆仑 D三阴交 E 肩月 70不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脑 B肾 C肝 D目 E脊 7

1、治疗痔疾以下何者为佳

A大肠俞 B上巨虚 C乘山 D飞扬 E委中 7

2、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穴位是 A膏肓 B膈关 C 臆嘻 D魂门 E以上都不是

73、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治疗行痺可以配用 A合谷 B肝俞 C膈俞 D脾俞 E天井 7

4、率穴位于耳尖直上———

A入发际处 B入发际0.5寸 C入发际1寸 D入发际1.5寸步难行 E入发际2寸 7

5、列于腓骨前缘的穴位是

A阳交、光明、阳辅 B外丘、光明、阳辅 C外丘、光明、悬钟 D阳交、阳辅、悬钟 E以上都不是 7

6、下列腧穴中孕妇应该禁针的是

A曲池 B肩井 C肩贞 D大椎 E足三里 7

7、风池穴操作错误者为

A向前直刺 B向对侧风池刺 C可灸 D针尖微向前上方,朝眉心斜刺0.8—1.2寸 E针尖微向前下方,朝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7

8、脾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

A 0.5寸 2寸 C 4寸 D 6寸 E以上都不是 7

9、位于足第一跖骨基底部前缘凹陷处的穴位是 A京骨 B 束骨 C 太白 D 然骨 E 公孙 80、公孙配什么穴位可以治疗胃 心 胸疾病 A足三里 B中脘 C内关 D神门 E膻中 8

1、治疗妇科病的主穴是

A阴陵泉 B三阴交 C肝俞 D脾俞 E肾俞 8

2、以下除什么穴外都与脐相平

A腹结 B带脉 C 肓俞 D大横 E天枢 8

3、以下治疗实证痛经的首选穴是

A三阴交 B阴陵泉 C公孙 D隐白 E地机 8

4、灸隐白主要用于

A止崩 B止带 C调经 D安胎 E止痛

85、在腹部从前正中现有内向外排列顺序为 A任脉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B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C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D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E以上都不是

86、足少阴肾经循行有

A入肺中 循喉咙

B循咽下膈 抵胃

C 循喉咙之后 上入頏颡 D上膈 挟咽

E上挟咽 系目系 8

7、不与足少阴肾经联系的有 A膀胱 B心 C肺 D脾 E肝

88、足少阴肾经在内踝处四穴的按经排列次序是

A照海 太溪 大钟 水泉

B太溪 大钟 水泉 照海

C照海 大钟 水泉 太溪 D照海 大钟 水泉 大钟

E太溪 照海 大钟 水泉 8

9、与合谷相配治热病无汗的穴位是 A阴谷 B太溪 C照海 D复溜 E水泉 90、八会穴中的脏会位于

A肝经 B脾经 C胃经 D任脉 E胆经 9

1、乳头直下平第六肋骨间隙的穴位是 A梁门 B期门 C日月 D大包 E乳根 9

2、十二经脉中循行至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9

3、“开四关” 指的是

A曲泽 委中 B外关 内关 C合谷 太冲 D膝关 膝阳关 E以上都不是 9

4、位于阳陵泉之下二寸处的奇穴是

A膝眼 B 百虫窝 C 独阴 D 胆囊穴 E阑尾穴 9

5、中极穴旁开三寸的奇穴是

A承浆穴旁开2.5寸B承浆穴旁开1.5寸 C承浆穴旁开0.5寸D承浆穴旁开2寸 E承浆穴旁开1寸

96、位于第

二、

三、

四、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央的奇穴是 A四缝 B八邪 C八风 D二间 E四关 9

7、夹脊穴一侧有 A15穴 B16穴 C17穴 D18穴 E19穴

二、多项选择题 1百会穴位于

A前发际上5寸 B后发际上7寸 C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 D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E大椎上10寸 2以下能治疗神志疾病的穴位有

A中脘 B长强 C神闕 D大椎 E 曲池 3督脉与阳维脉的相会穴是

A百会 B哑门 C风府 D大椎 E 长强 4举臂,与肩胛下角相平的腧穴有

A 膈俞 B督俞 C至阳 D 灵台 E 膈关 5有治疗黄疸的腧穴是

A 大椎 B 腕骨 C 至阳 D 阳陵泉 E阳池 6长强穴属于

A 募穴 B 络穴 C八脉交会穴 D八会穴 E交会穴 7向上斜刺的穴位是

A脊中 B长强 C大椎 D风府

E命门 8治疗昏迷的常用穴位是

A腰阳关 B素髎 C筋缩 D水沟 E百会 9属于督脉的穴位有

A 腰俞 B中枢 C百会 D 曲骨 E上星 10治疗脱肛可选用

A大椎 B神庭 C百会 D 至阳 E长强 11属于募穴的是

A 膻中 B 中脘 C 中极 D 气海 E 关元 12中脘的位置在

A 脐上2寸

B 脐上3寸

C 脐上4寸 D 胸剑联合下4寸

E 胸剑联合下6寸 13属于任脉的穴位有

A 会阴 B 至阴

C 天突

D 水沟

E 神阙 14承浆是任脉与——-交会穴

A 督脉 B 手阳明 C 手太阳 D 足阳明 E 冲脉 15中极是

A 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

B 小肠的募穴

C 任脉与冲脉交会穴 D 膀胱的募穴

E 三焦的募穴 16既是八会穴,又是募穴的穴位是:

A 膻中 B 巨阙

C 鸠尾

D 中脘

E 关元

17、可以用来治疗泄泻的穴位是

A 曲骨 B 水分 C 气海 D 下脘 E 中脘

18、治疗小便不利的穴位是

A 关元 B 气海 C 膻中 D 建里 E 曲骨

19、天突的操作方法应是

A 取仰靠坐位

B 直刺进皮2分

C 紧靠气管壁针入 1—1.5寸 D 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E针尖不能向左或向右 20关元穴的临床的作用主要是

A 防病保健

B 预防中风 C 温养下元 D 补益肾精 E 回阳救逆 21肺经上的穴位有

A 鱼际 B天府 C中府 D尺泽 E曲泽 22列缺穴为

A 经穴 B络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23孔最是

A 输穴 B经穴 C郄穴 D肘横下5寸 E肘横纹上7寸 24太渊是

A 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25肺经上的穴位可治疗

A 咳嗽 B胸痛 C咽喉肿痛 D手臂内侧前缘痛 E胁肋痛 26以下经脉中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27在两筋间的穴位有

A 曲泽 B神门 C大陵 D内关 E间使 28属于心包经的穴位有

A 曲泽 B尺泽 C天池 D天泉 E极泉 29平第四肋间隙的穴位有

A 膻中 B乳中 C天池 D渊腋 E天溪 30下列穴位在腕横纹上的有

A 太渊 B经渠 C大陵 D神门 E腕骨 31以下与肘横纹相平的穴位是

A 少海 B小海 C曲池 D曲泽 E尺泽 32内关穴可以治疗

A 胸闷 B呕吐 C头痛 D失眠 E心痛 33下列各经起始部位错误的有

A 肾经起于足心 B心经起于心系 C心包经起于心包 D肺经起于中焦 E督脉起于胞中

34下列经脉中,左右对称有9个腧穴的经脉是

A 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5神门穴是

A 井穴 B络穴 C荥穴 D输穴 E原穴 36心经联系的脏腑有

A 小肠 B心 C胃 D心包 E肺 37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A 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38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有

A 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9分布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穴位有 A 神门 B大陵 C灵道 D通里 E阴郄 40针刺时需要避开动脉的穴位有

A 曲泽 B太渊 C极泉 D青灵 E经渠 41大肠经联络的器官有 A 耳 B口 C鼻 D上齿 E下齿 42曲池穴可治疗

A 热病 B风疹 C咽喉肿痛 D腹痛 E手臂肿痛无力 43以下属郄穴的是

A 三阴交 B筑宾 C冲阳 D阳交 E温溜 44分布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的腧穴有

A 手三里 B偏历 C手五里 D温溜 E 下廉 45大肠经上需按活动标志取穴的是 A 三间 B合谷 C阳溪 D曲池 E肩髃 46大肠经上的穴位可治疗

A 头面疾患 B咽喉肿痛 C热痛 D上齿痛 E肩痛 47手三里位于

A 腕横纹上7寸 B腕横纹上10寸 C腕横纹上9寸 D肘横纹下2寸 E肘横纹下3寸 48小肠经联系的脏腑有

A 三焦 B肾 C胃 D小肠 E心 49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A 耳 B口 C鼻 D目 E齿

50既是经穴,又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 后溪 B支正 C公孙 D外关 E列缺 51属小肠经穴位是

A 天宗 B肩贞 C肩髃 D耳门 E阳谷 52支正位于

A 腕横纹上3寸 B小海下7寸 C腕横纹上5寸 D少海下6寸 E腕横纹上7寸 53以下需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是

A 后溪 B阳谷 C养老 D小海 E听宫 54于腕背横纹上取穴的有

A 阳溪 B阳池 C阳谷 D腕骨 E养老 55上臂桡尺骨之间分布有

A 阳池 B外关 C支沟 D三阳络 E四读 56腕横纹水平上3寸的穴是

A 间使 B偏历 C支沟 D支正 E会宗 57肩三针指

A 肩髃 B肩髎 C肩贞 D 臑俞 E肩内陵 58外关是

A 经穴 B原穴 C络穴 D输穴 E八脉交会穴 59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是

A 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下关 E医风 60踞腕背横纹上5寸的穴位是

A 四读 B支正 C孔最 D温溜 E郄门 61胃经循行

A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B 上耳前 C 入缺盆 D环唇 E下循鼻外 62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A 委阳 B足三里 C 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63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A 耳 B胃 C 心 D 口 E鼻

64下列经脉中,与胃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太阴肺经 65循行之鼻旁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明阳大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阳明胃经 66足阳明胃经常用于化痰定眩的穴位是 A梁门 B 头维 C 解溪 D 丰隆 E足三里 67关于承泣穴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 将眼球轻轻上推 B直刺 C 向下斜刺 D 可轻微捻动不宜提插 E可灸 68属于膀胱经的穴位有

A耳门 B 飞扬 C膏肓 D 委阳 E阳辅 69以下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肩外俞 B 身柱 C魄户 D膏肓 E肺腧 70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魂门 B肝俞 C至阳 D膈俞 E至阴 71委中是

A 合穴 B 下合穴 C血郄 D 特定穴 E交会穴 72以下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 肾俞 B 腰阳关 C 命门 D志室 E带脉 73于脑发生直接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督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74下列穴位位于踝关节上3寸水平的是 A跗阳 B绝骨 C交信 D 三阴交 E下巨虚 75下列穴位,距后正中线3寸的穴位是 A 秩边 B 肩外俞 C志室 D肩井 E意舍 76属于胆经的穴位有

A耳门 B侠溪 C 肩井 D带脉 E阳白 77阳陵泉是

A八脉交会穴 B八会穴 C合穴 D 下合穴 E郗穴 78以下根据治疗作用命名的穴位是

A 听会 B 头临泣 C风池 D 肩井 E光明 79入发际5分的腧穴有

A 本神 B头维 C神庭 D头临泣 E天柱 80踝关节水平上7寸的穴位有

A 阳交 B 外丘 C飞扬 D中都 E筑宾 81地机位于

A 阴陵泉下3寸

B三阴交上7寸

C足内踝尖上10寸 D 足内踝尖上7寸

E阴陵泉下2寸 82脾经联络的脏腑有

A心 B 肝 C 脾 D胃 E肾 83脾经联系的器官有

A咽喉 B舌 C鼻 D 目E耳 84属脾经的穴位是

A太白 B太冲 C隐白 D 阴陵泉E血海 85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可治疗

A 胸闷 B呕吐 C 便溏 D胁痛 E舌根强痛 86属特定穴的有

A 公孙 B 隐白 C地机 D商丘 E冲阳 87下列与中极相平的腧穴有

A 水道 B归来 C 府舍 D 大赫 E大横 88属于肾经的穴位有

A 肓俞 B俞府 C阴谷 D 曲泉 E然谷 89阴虚型咽喉肿痛常选用

A然谷 B 照海 C太溪 D 复溜 E水泉

90下列经脉中,其腧穴可以治疗前阴、妇科病的经脉有

A 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 督脉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91属肝经的经穴有

A 曲泉 B日月 C 期门 D章门 E中封 92下列穴位中既是八会穴有是募穴的是 A章门 B膈俞 C阳陵泉 D 中脘 E膻中 93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 足少阴肾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94与“肝”有联系的经脉有

A 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 足少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95循行至巅顶的经脉有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厥阴肝经 C 督脉 D 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96与目系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 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 足少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97在下列穴位中,与大椎相平的有

A 大杼 B 定喘 C 百劳 D 肩中俞 E 肩外俞 98下列穴位常用三棱针点刺的是

A 十宣 B 十二井 C 八邪 D 八风 E 四缝 99十宣穴主治

A 昏迷 B 癫痫 C 高热 D 腰腿痛 E 咽喉肿痛 100常用于目疾的奇穴是

A 金津 B 玉液 C 鱼腰 D球后 E 太阳

三、填空题

1、尺泽位于

上,

的桡侧。

2、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穴是

,终止穴是

3、列缺既是

穴,又是

穴。

4、太渊既是输穴,又是

穴,还是

穴。

5、孔最在腕横纹上

寸,是手太阴肺经的

穴。

6、曲池位于屈肘成直角,在

的中点。

7、手阳明大肠经起于

,在鼻旁与

相接。

8、阳溪位于

的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

之间凹陷中。

9、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是

,原穴是

10、偏历在腕横纹上

寸,是手阳明大肠经的

穴。

11、手太阴肺经属于

,联络

12、手阳明大肠经属于

,联络

13、手阳明与足阳明相交于

穴。

14、足阳明胃经起于

,在足部与

相交接。

15、足三里下3寸是

,下6寸是

16、大肠的募穴是

,位于

17、在特定穴中,足三里既是

,又是

18、归来位于脐中下

寸,前正中线旁开

19、足阳明胃经在胸部分布于前正中线旁开

寸,在腹部分布于前正中线旁开 20、大包位于

上,当

处。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

B骨针

C青铜针

D竹针

2、砭石产生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东方

B北方

C南方

D西方

3、针具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4、提出催气手法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应经》

D《针灸大成》

5、最早记载“九针”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指南》

6、“十二刺”见于:

A《针灸甲乙经》

B《黄帝内经》

C《难经》

D《针灸大成》

7、对“烧山火”、“透天凉”作出系统论述的针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金针赋》

C《针灸大成》

D《神应经》

8、提出“刺有大小”的医家为:

A高武

B皇甫谧

C杨继洲

D汪机

9、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运用的文献是:

A《针灸聚英》

B《难经》

C《针灸大全》

D《黄帝内经》

10、《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九针起源于我国的:

A东方

B南方

C北方

D西方

11、针具形成的标志是:

A砭石的出现

B九针的应用

C补泻手法的系统论述

D冶金术的发明

12、《左传》所载“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此处的“攻”指:A针刺

B艾灸

C拔罐

D服药

二、多项选择题

1、砭石最初的作用是:

A刺痈肿

B排脓

C放血

D按摩

E调经络

2、古代常用的针具主要有:

A砭石

B骨针

C陶针

D金针

E青铜针

3、大力提倡针灸并用的医籍有:

寸。

A《外台秘要》

B《难经》

C《针灸大成》 D《针灸甲乙经》

E《千金要方》

4、《针灸大成》对针灸手法的贡献有:

A提出“剌有大小”

B 提出“ 下针十二法”

C提出针剌“八法”

D九刺

E 提出“针剌十四法”

5、下面对刺法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A《内经》中提出了九刺、十二刺、五刺 B《难经》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C窦汉卿创造了“针刺十四法” D陈会提出了“催气手法”

E《金针赋》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6、明清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针灸聚英》

B《针灸大全》

C《千金要方》

D《针灸大成》

E《针灸集成》

7、针刺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治疗器具有:

A电针

C磁针

B耳针

D头针

E激光针

8、下列属灸法专著的有:

A《 备急灸法》

B《曹氏灸方》

C《骨蒸病灸方》

D《太乙神针》

E《黄帝明堂灸经》

9、关于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灸法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

B灸法的起源和火的发明是密切相关的 C《难经》为最早记载灸法的医学书籍

D灸法产生于我国的北方 E艾,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

三、填空题

1、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2、刺法古称

, 后来又称

。灸法古称

,又称

3、砭石起源于

,最初是用来

的工具。

4、《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砭石者,亦从

来”, “九针者,亦从

来”,而艾灸,“亦从

来”。

5、唐代《

》大力提倡针灸并用,《

》则弃针而言针。

6、陶针发现在

时期;青铜针出现在

时代。

7、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

两大要素。

8、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

为标志的。

9、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

”,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或言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

”。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宜采用瘢痕灸的是

A、背部 B、下肢部 C、上肢部 D、颜面部 E、下腹部 2同时针刺中府、孔最、足三里、三阴交四穴时,宜选用

A、伏卧位 B、仰卧位 C、俯伏坐位 D、侧伏坐位 E、侧卧位 3皮内针刺法又叫

A、留针 B、皮肤针 C、七星针 D、埋针 E、以上都不是 4耳针主治除„„外的病症

A、痛症 B、炎症 C、过敏 D、耳廓局部冻疮破溃 E、变态反应性病症 5耳穴的水针注射剂量一般每穴为

A、0.5ml B、0.4ml C、0.3ml D、0.2ml E、0.1ml 6头针主要治疗

A、肝肾疾病 B、肺肾疾病 C、心肾疾病 D、脑源性疾病 E、以上都不是 7施灸的顺序是

A、先阴后阳,先上后下 B、先阴后阳,先下后上 C、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D、先阳后阴,先下后上 E、以上都不是 8提插补法是

A、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B、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慢 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E、以上都不是

9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A、皮肉浅薄处 B、皮肤松弛处 C、肌肉丰厚处 D、关节附近E、毛发处 10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应选择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仰靠坐位 E、俯伏坐位 11头针颞后线主治:

A、失语 B、感觉异常 C、瘫痪 D、眩晕 E、以上都不是 12骨痹取耳穴“肾”是

A、按部位选穴 B、辨证选穴 C、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 D、临床经验选穴 E、循经选穴 13下列何穴不宜用皮内针疗法

A、肝俞 B、太阳 C、神堂 D、支正 E、小海 14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是

A、九针 B、砭石 C、铍针 D、陶针 E、竹针 15额旁三线为

A、自头维穴向下平刺1寸 B、自头维穴内侧0.5寸向下平刺1寸

C、自头维穴内侧1寸向下平刺1寸 D、自头维穴外侧0.5寸向下平刺1寸 E、以上都不是

16呼吸补泻中泻法的操作是

A、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B、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C、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D、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E、以上都不是

17未溃疮疖,虫毒咬伤,宜用

A、化脓灸 B、非化脓灸 C、隔姜灸 D、隔蒜灸 E、隔附子灸 18施灸后局部容易起泡的灸法为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胡椒灸 19枕下旁线为自„„穴向下平刺2寸

A、脑户 B、天柱 C、玉枕 D、强间 E、以上都不是 20提插补泻中的泻法操作是

A、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D、先深后浅,重提轻插 B、先浅后深,重提轻插 E、深浅不分先后,重提轻插 C、先深后浅,重插轻提 21下列何病不宜用皮肤针疗法 A、弱智儿童 B、神经性皮炎 C、皮肤溃疡 D、斑秃 E、顽癣 22不宜用三棱针刺法治疗的病证是

A、高热惊厥 B、中风脱证 C、中暑昏迷 D、急性腰扭伤 E、喉蛾 23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 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 D、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 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24下列电针操作中哪项是错误的

A、通电前各旋纽调零位 B、手术中切皮镇痛用高频连续波 C、正极接主穴,负极接配穴 D、电流输出逐渐增大 E、心脏区域不可左右跨接电极

二、多项选择题 1耳针治疗腰痛可选

A、肾 B、脾 C、交感 D、脑 E、神门 2耳针治疗腹痛时宜选

A 脾 B 大肠 C 交感 D 脑 E 肝 3可以用挑治方法治疗的病症有

A 不寐 B 痔疮 C 遗精 D 疳积 E 麦粒肿 4针刺睛明穴要注意

A 闭目 B 眼球向外固定 C 不提插不捻转

D 针刺1-1.5寸 E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5下列不宜用灸法的穴位是

A 膻中 B 迎香 C 人迎 D 颧髎 E 睛明 6孕妇禁针的腧穴是

A 三阴交 B 合谷 C 太溪 D 昆仑 E 至阴 7电针使用密波具有„„作用

A 止痛 B 镇静 C 缓解肌肉痉挛 D 提高神经兴奋 E 缓解血管痉挛 8不可深刺的穴位是

A 中府 B 秩边 C 足三里 D 肩井 E 少商 9捻转补法的操作要点是

A 捻转角度小 B 操作时间长 C 用力轻 D 频率慢 E 慢出针 10下列穴位中,应该平刺的有

A 膻中 B 天枢 C 百会 D 阳白 E 解溪 11哪些证不宜施灸? A 实热证 B 虚热证 C 实寒证 D 虚寒证 E 本虚标实证 12古代九针是

A 大针 B 毫针 C 圆利针 D 皮肤针 E 皮内针 13捻转泻法的要点是

A 捻转角度大 B 操作时间长 C 用力重 D 频率快 E 快出针 14可以深刺的穴位是

A 肺俞 B 肾俞 C 环跳 D 秩边 E 风府 15基本行针手法有

A 提插法 B 捻转法 C 弹柄法 D 摇柄法 E 震颤法 16下列病症均宜用灸法

A 脾胃虚寒胃痛 B 鼻塞流清涕 C 癫痫 D 慢性泄泻 E 急性咽喉炎 17施灸的一般程序

A 先上后下 B 先阳后阴 C 先腹后背 D 先小后大 E 先少后多 18针刺承泣穴要求

A 闭目 B 眼球向上固定 C 直刺0.5-1.5寸 D 不提插捻转或少作捻转 E 出针按压1-2分钟

19下列穴位中,应注意针刺深度以防止伤及重要脏器的是 A 中极 B 膏肓 C 云门 D 天池 E 陷谷 20位于耳甲腔内的耳穴是 A 肾 B 肺 C 肝 D 心 E 脾 21孕妇禁刺的穴位是

A 中脘 B 合谷 C 曲池 D 三阴交 E 外关

三、填空题

1、毫针的结构可分为

五个部分。

2、毫针的规格、主要指针身的

3、针具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受损,

或生锈、污染。

4、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

5、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法、

6、艾炷灸可分为

两类,

7、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又分为

两种。

8、瘢痕灸又名

,无瘢痕灸又称

9、天灸又称

10、拔罐法具有

等作用。

11、拔罐的操作中其吸附方法有

12、走罐法又称

,一般适用的部位是

部位。

13、拔罐的方法可分为

等。

14、留针拔罐,简称

,即留针时,将罐拔在

的部位上。

15、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上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以内;心脏病患者,应避免

通过心脏。

16、孕妇的

等部位,三阴交、合谷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17、凡是可供

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18、穴位注射药液较多时,可由

,边推药液

,或将针头向几个方向刺入注射药。

19、穴位注射法中,一般每次选择的穴位数目为

个;在剂量方面,耳穴一般可注

毫升。

20、顶中线是从督脉的

穴至

穴的连线。

21、枕上正中线主要用于治疗

等。

22、枕上正中线,即督脉

穴至

穴一段。

23、顶颞后斜线中2/5治疗

,上1/5治疗

24、额旁l线的定位,是从

穴向前行一直线或刺激线,长1寸。

25、耳穴中皮质下位于

,神门穴位于

26、按经络辨证选穴,坐骨神经痛患者应选取

穴。

27、按脏腑辨证取穴,脱发应取

穴,无脉症应取

穴。

28、用耳穴治疗疾病时,对

和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应嘱其适当活动

,有助于提高疗效。

29、利用毫针刺激耳穴的进针法有

两种方法。

四、名词解释

1、刺手与押手

2、提插法

3、捻转法

4、循法

5、弹法

6、刮法

7、得气

8、催气

9、滞针

10、晕针

11、呼吸补泻

12、迎随补泻

13、开阖补泻

14、平补平泻

15、灸法

16、明灸

17、间接灸

18、雀啄灸

19、回旋灸

20、天灸

21、温和灸

22、实按灸

23、拔罐法

24、火吸法

24、刺络拔罐

25、三棱针法

26、豹纹刺

27、皮内针法

28、穴位注射法

29、电针法 30、头针

31、耳针

32、耳穴 第六章

治疗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 2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 3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 4肾虚证按“子母补泻法”宜取

A 涌泉 B 然谷 C 太溪 D 复溜 E 阴谷 5用子母补泻法,胃经实证可泻: A 足三里 B 内庭 C 丰隆 D 解溪 E 厉兑 6合谷治疗面瘫,是根据

A 循经取穴 B 腧穴治疗作用 C部位 D 远近配穴 E 上下配穴 7后溪治疗腰痛,是根据

A 循经取穴 B 八脉交会穴理论取穴 C 特定穴 D 经验取穴 E下病上取

二、多项选择题

1、针灸的治疗原则是:

A.标本缓急

B补虚泻实

C三因制宜

D清热温寒

E治病求本

2、临床上按经脉配穴法主要包括:

A本经配穴法

B表里经配穴法

C同名经配穴法

D上下配穴法

E 前后配穴法

3、刺灸法的选择包括:

A疗法的选择

B操作方法的选择

C腧穴的选择 D治疗时机的选择

E病情的选择

三、填空题

1、针灸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

2、近部选穴是指在病变

的范围选取穴位。

3、辨证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

,分析

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4、上下配穴法是指将

腧穴和

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5、选取人体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

,在《内经》中称

6、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

完成的。

四、名词解释

1、配穴方法

2、远部选穴

3、近部选穴

4、辨证对症选穴

5、三因制宜

6、本经配穴法

7、上下配穴法

8、左右配穴法 第七章 治疗各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治疗痰浊头痛宜选:

A百会、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阴陵泉 B、百会、风池、太冲、阳陵泉、丰隆、阴陵泉 C百会、头维、风池、太阳、丰隆、阴陵泉 D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

2、外感头痛风寒型配穴选:

A风池

B 风门

C风市

D内关

3、治疗外感头痛,风湿头痛可配:

A内关

B丰隆

C印堂

D阴陵泉

4、治疗热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大椎、曲池

B膈俞、血海

C商丘、阴陵泉

D尺泽、肺俞

5、治疗行痹除局部取穴外可配:

A大椎、曲池

B肾俞、关元

C膈俞、血海

D尺泽、肺俞

6、治疗痿证首选的经穴应是:

A阳明经穴

B太阴经穴

C太阳经穴

D少阳经穴

7、针刺治疗痫证发作期,针刺取穴是:

A廉泉、膻中、太溪、太冲、百会

B丰隆、太溪、后溪、足三里、百会 C太冲、合谷、水沟、大椎、后溪

D百会、水沟、后溪、涌泉、内关

8、癫狂是指:

A神志失常

B精神失常

C性情急躁

D思虑太过

9、针灸治疗急性泄泻的治法,应当采取:

A疏调脾经经气

B除湿导滞

C健脾益气

D温补脾肾

10、癃闭的病变位置在:

A.肾

B膀胱

C肺

D脾

11、针灸治疗疳证的经验效穴是:

A神阙

B足三里

C关元

D四缝

12、针灸治疗小儿积滞,主要取:

A足太阴经穴

B足阳明经穴

C任脉经穴

D督脉经穴

13、针灸治疗小儿积滞,若伴呕吐,除选用主穴外,还应加用:

A中脘

B天枢

C内关

D足三里

14、治疗小儿脑性瘫痪针灸处方是:

A百会、夹脊、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 B百会、大椎、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 C百会、大椎、神门、关元、悬钟、三阴交 D百会、气海、四神聪、关元、悬钟、合谷

15、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除选用主穴外,若心脾两虚者常加用:

A脾俞、心俞

B 心俞、肾俞

C脾俞、肾俞

D足三里、脾俞

16、针刺治疗风疹伴呼吸困难者,除选主穴外,还宜加用:

A膻中

B内关

C列缺

D天突

17、针灸治疗扭伤主要取穴在:

A受伤局部

B远部

C近部和远部相结合

D同经

18、腱鞘囊肿好发于:

A腕背部

B足背部

C腕背和足背部

D手掌

19、针灸治疗斑秃的主方是:

A合谷、曲池、内庭、四白、膈俞

B大椎、曲池、膈俞、合谷、太渊 C百会、风池、太渊、阿是穴、膈俞

D百会、风池、膈俞、合谷、阿是穴

20、针刺治疗风疹伴恶心呕吐,除取主穴外,还宜加:

A天突

B膻中

C内关

D天枢

21、针刺治疗目赤肿痛的主方是:

A合谷、风池、太阳、太冲、睛明

B合谷、太冲、少商、睛明、风池 C合谷、太冲、、太阳、曲池、睛明

D合谷、中冲、曲池、太阳、风池

22、针刺治疗目赤肿痛风热者, 配选:

A 少商、太阳

B太阳、上星

C合谷、太冲

D少商、上星

23、翳风、听会、侠溪、中渚诸穴组成的针灸处方,可用于治疗: A耳鸣、耳聋

B聍耳

C麦粒肿

D目赤肿痛

24、上牙痛的针刺治疗,循经应取:

A内庭

B合谷

C太冲

D后溪

25、下牙痛的针刺治疗,循经应取:

二、多项选择题

1、治疗瘀血头痛,除取主穴外,宜加下列何组穴位:

A膈俞

B阿是穴

C血海

D三阴交

E内关

2、内伤头痛的主穴包括:

A百会

B头维

C风池

D太冲

E太溪

3、治疗肾头虚痛除取主穴外,宜加下列何组穴位:

A合谷

B百会

C肾俞

D太溪

E悬钟

4、耳针治疗腰痛可选:

A神门

B肾

C膀胱

D肝

E腰骶椎

5、治疗肘劳的主方除有压痛点外,手少阳经筋证者加:

A天井

B外关

C肘髎

D合谷

E手三里

6、针灸治疗中风中经络,应取:

A督脉

B手厥阴经穴

C手足少阴经穴

D手足厥阴经穴

E 足太阴经穴

7、针灸治疗气血不足型眩晕选:

A脾俞

B胃俞

C气海

D.百会

E.足三里

8、针灸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除主穴外,加:

A侠溪

B行间

C太溪

D肾俞

E肝俞

9、治疗面瘫应注意:

A鉴别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

B避免吹风受寒

C初起针刺量不宜过强 D面部不宜用热敷

E面部不可以做按摩

10、面瘫的主要症状是:

A一侧面肌纵缓不收

B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C剧烈疼痛,呈闪电样 D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E眼裂变大,露睛流泪

11、治疗遗尿的耳穴宜用:

A肾

B内分泌

C膀胱

D皮质下

E尿道

12、针灸治疗小儿遗尿,所取经穴主要属:

A任脉

B督脉

C背俞穴

D足太阴经

E足阳明经

13、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基本处方为:

A足三里

B关元

C三阴交

D膀胱俞

E中极

14、治疗小儿疳积选穴、方义正确的有:

A中脘和胃理肠

B四缝用三棱针点刺

C中脘毫针平补平泻 D治疳积经验穴

E足三里扶土补中气

15、小儿积滞的治则是:

A健脾益气

B驱虫消滞

C健脾和胃

D化积驱虫

E消积化滞

16、与疝气发病相关的主要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任脉

17、针刺治疗乳癖所取主穴属:

A手少阳经穴

B足阳明经穴

C手阳明经穴

D足少阴经穴

E足厥阴经穴

18、针灸治疗斑秃伴头晕,除选主方外,还宜加用:

A内关

B神门

C上星

D足三里

E太冲

19、治疗乳癖的处方包括:

A人迎

B膻中

C乳根

D足三里

E 期门 20、下列关于腱鞘囊肿说法正确的是:

A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

B常见于腕背和足背部

C关节不能活动 D腱鞘囊肿的患者以男性多见

E治疗以局部针刺为主

21、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实证,主要取:

A足少阳经穴

B手少阳经穴

C阳明经穴

D少阴经穴

E厥阴经穴

22、对耳鸣耳聋肝胆火盛者,针灸治疗除取主穴外,宜加用的穴位是:

A行间

B太冲

C阳陵泉

D丘墟

E内庭

23、耳鸣耳聋属外感风邪者,除用主穴外,还宜取: A列缺

B外关

C风门

D太阳

E合谷

24、牙痛一般分型为:

A风火牙痛

B胃火牙痛

C肾虚牙痛

D心火上炎

E脾胃湿热

25、针刺治疗目赤肿痛处方中的穴位有:

A风池

B太冲

C太阳

D合谷

E睛明

三、填空题

1、根据痹证的性质,行痹取

2、根据痹证的性质,痛痹取

3、根据痹证的性质,着痹取

4、根据痹证的性质,热痹取

5、“

,合而为痹”出自

6、有梦而遗称

,无梦或清醒时精自滑出为

7、阳痿主穴选取

8、针灸治疗面瘫的法则是

9、狭义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

出现异常改变。

10、不孕症实证治法是

。以相应背俞穴及

经穴为主。

11、针灸绝经前后诸症治法为

12、治疗蛇丹,毫针刺用

法,局部沿疱疹分布带多针

13、斑秃是指头皮部毛发突然发生斑状脱落的病证,又称

,治宜

,活血化瘀。

14、用皮肤针治疗斑秃,可选用

穴, 血虚证以局部

为度,瘀血证以

为度。

15、目赤肿痛的耳针选穴是眼、目

1、目

2、肝,方法是留针20min、

运针。亦可在耳尖或耳后静脉

16、耳鸣、耳聋,指

异常的两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耳鸣以

为主症。

17、实证耳鸣、耳聋在选取主穴的基础上,如肝胆火盛,可配取

18、中医学认为牙痛主要与

经和

经有关。

推荐第10篇:针灸理疗科

郑州市中医院针灸理疗科是我院传统优势学科,成立于1958年,是郑州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临床科室。针灸理疗科设针灸科三个门诊和颈肩腰腿痛门诊及理疗室。拥有激光治疗仪、中频疼痛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热磁疗、TDP等一大批先进理疗设备。全科医务人员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技术力量雄厚,素以“飞针”闻名省内外。

该科突出传统针灸特色,开展的各种治疗方法有:体针、电针、皮内针、三棱针、头针、耳针、水针、拔火罐、各种灸法等。近年来还开展了浮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疗法、小针刀疗法、臭氧注射、穴位注射等项目,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诊疗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吞咽困难),面瘫,面肌痉挛,头痛,失眠,三叉神经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抑郁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各种神经损伤等。

(2)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跟痛症及各种软组织损伤等。

(3)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呃逆,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小儿食积等。

(4)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体虚感冒等。

(5)其它:小儿遗尿,单纯性肥胖,急慢性前例腺炎,妇科病及虚寒怕冷类疾病。

该科坚持中西医疗法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尤其在针灸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针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颈肩腰腿痛;艾灸治疗虚寒怕冷性疾病;穴位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中医针灸,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世界遗产,历史悠久,民族传承,中国特有,配穴处方,内病外治,经济高效,无药物残留等副作用。

     挂图内容

材料一览

认购帮助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一、挂图内容:

针灸科科室简介

针灸,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而悠久的疗法。“针”即针刺;“灸”即艾灸,均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良性刺激,来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通常针与灸两者并用,因而合称为针灸。

由于针灸是通过调动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来达到治疗目的,减少了对药物的依赖性,因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并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推崇。 人员介绍

针灸科一直坚持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许多优势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科室设置有针灸病房(开放床位60余张)、针灸室、推拿室、中医特色治疗室、运动训练室、作业治疗室、心理治疗室等,并有多种先进现代化配套设备。 我科现有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具硕士以上学位3人,形成良好的学科建设梯队,主持医院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适应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小儿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咽喉炎、体虚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呃逆、便秘、胃肠胆道痉挛性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眩晕、高血压、中风后遗症、面瘫、失眠。 风湿痛症:

颈、腰椎疾病、肩周炎、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神经痛、软组织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等。 儿科疾病: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儿童脑损伤等。 其他:

单纯性肥胖、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荨麻疹、痤疮等。 特色

脊柱外伤引起的神经性膀胱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有效率高,无副作用,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手术及手术后遗症之苦。 中风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我科运用头针、火针、眼针等方法预防和治疗中风,见效快,效果稳定,已使数万名患者摆脱了疾病之苦。

耳穴的诊断和治疗为全国开展最早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调节内分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均有奇效。

神经性耳聋、耳鸣、炎症性眼病、眼底病、视力疲劳、急慢性鼻炎等五官科疾病,运用针刺、刺络放血等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

新开展的针灸减肥、美容门诊和失眠门诊是运用针刺、耳压、灸疗调和气血,促进康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特色疗法:

推拿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物理疗法,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医按摩治疗是通过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改变有关的系统功能及生物信息调整的来发挥作用,具有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功能。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按摩治疗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手法的力量和持巧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科室能够运用按摩疗法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第三腰椎横突间综合症、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腰背肌风湿症、梨状肌损伤综合症、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滑膜炎、颈椎病、肩周炎、前斜角肌综合症,各关节脱臼、错位、各软组织损伤及肌腱粘连、骨化性肌炎。

中医针灸:以针刺或艾灸刺激体表的穴位,促使经络气血疏通,阴阳调和,脏腑机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擅长以针,灸,磁,贴,中药等综合方法治疗,适合于乳腺增生病和各种良性乳腺病及乳腺癌术后的调治。

穴位敷贴:适合于免疫功能低下,脏腑气血虚弱的患者,尤以治疗平素反复感冒,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胃痛,失眠,更年期综和症,及肿瘤术后调养,疗法独特,曾获联和国世界和平基金医学奖。

中医美容减肥:以特色火针,电针,生物蛋白植入,膏霜及中药等方法治疗肥胖病和有损美容之问题皮肤。

××市中医医院座落在××区黄沙地段,与风景秀丽的××相邻,交通十分便利。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市第三人民医院”, 1960年更名为“××市中医医院”。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门诊部和××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70年峥嵘岁月,××市中医医院一直秉承“仁爱精诚、厚德济生”的办院宗旨,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以“艺精德高”蜚声杏林、驰誉海内外,荣获“省文明中医医院”、“省百家文明医院”称号。2007年成为××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医院占地面积7696平方米,业务用房约34000平方米。现有病床数422张。现有在职职工699人,离退休职工390人,专业技术人员639人。具有高级职称医疗专家100余人,省、市名中医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第四批全国名医带徒指导老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对象”1人,××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11人,××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4人,××市卫生局局管优秀科技人才3人。 医院设备: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大型血管造影机等现代诊疗设备,医疗设备资产总值逾亿元。设专业科室20多个,专科(专病)80多个。我院医疗技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2001年9月溃疡性结肠炎专病被评定为××省中医重点专病,相关研究于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脑病科、肿瘤科、心病科、骨伤科、肾病科、急诊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等7个专科专病被评定为××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达标单位;2007年10月肿瘤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被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并于2011年验收通过;2008年11月心病科、肿瘤科、针灸科、脑病科、骨伤科、急诊科、慢性肾功能衰竭专病、脉管炎专病等8个专科专病被评定为××省“十一五”首批中医重点专科(专病);2009年3月糖尿病专科、中医妇科、中医男科被确定为××市中医名科建设项目;2009年5月脑病科被确定为××省首批中医名科。2011年2月针灸科、脑病科被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脉管炎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两个脉管炎专科之一,早在1978年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肿瘤科是××市卫生系统唯一的全国“青年文明号”,近十年开展中药介入治疗晚期肿瘤3,200多例,居全国前列。血液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血液专科协作单位。目前医院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百项,获多项科研成果奖。

随着医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作为“国内知名,华南一流,省内综合实力前三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将竭诚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医院特色治疗:

1.中药雾化喷眼、喷喉、喷鼻。治疗各种慢性咽喉炎、鼻炎、咳嗽等以及眼科疾病。

2.中药面部皮肤治疗: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3.中药灌肠:治疗妇科急慢性盆腔疾病、结肠炎、直肠炎等。4.中药腊疗治疗扭伤、风湿骨痛、颈痛、腰酸腿痛以及各种痛症。 5.针灸治疗慢性腰痛、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颈肩、腰腿痛、头痛、面瘫、胃脘痛、痛经、妇科附件炎。 6.中医传统理伤 整复 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病、肩周炎以及各种关节扭、挫伤和拔火罐、走罐等治疗。

7.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腰腿痛、头痛、痤疮、脱发。8.蜡疗:治疗各种痛症,如关节炎、肩周炎、肌肉劳损。 9.穴位注射:治疗脱发。

10.梅花针:治疗脱发、痤疮、神经性皮炎等。11.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消除疲劳和各种痛症。 医院专科简介:

内科】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外感、发热、头痛、咳嗽、慢支、肺心病、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胃脘痛、肾结石、乙肝、泌感等内科杂病。

【儿科】治疗各种儿科疾病,如呼吸、消化、厌食、汗症、小儿多动症及各种杂病。

【骨外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常见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颈肩痛、腰腿痛及创伤缝合等小手术。

【痔瘘科】运用中医传统手法,治疗内、外、混合痔、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瘙痒等。

【针灸理疗】采用中医传统针灸手法,结合现代仪器,如中频治疗仪等,主治慢性腰腿痛、中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面瘫、头痛、软组织损伤、胃脘痛。

【眼科】治疗各种内、外、眼病,并开展门诊小手术,如麦粒肿、散粒肿、拔倒睫、挑结石、切除胬肉等 【耳鼻喉科】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及内、外、耳道病及咽喉疾病。

【妇科】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月经痛、盆腔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阴痒症、计划生育检查、性病检查及治疗。

【皮肤科】治疗一般皮肤疾病,如寻麻疹、痤疮、手足癣等,冷冻治疗痣、疣。

第11篇: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技术2011-01-06 18:33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一、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1)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穴位(传统针灸穴位408个)。 (2)突出快速针刺:

又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针感(酸、胀、热、痛、麻)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时间充裕则可留针(针停留在穴位上一段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60-180分钟左右)。 (3)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的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4)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

二、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范畴

(一)颈肩腰腿痛的排除标准

1、肿瘤

2、骨折、错位、脱位

3、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

4、妊娠

5、股骨头坏死

(二)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分类

1、颈痛

(1)颈部软组织损伤 (2)颈肩肌颈背肌筋膜炎 (3)落枕 (4)颈椎病

(5)颈椎关节紊乱症 (6)前斜角肌综合症

2、肩痛

(1)肩部软组织损伤 (2)肩关节周围炎 (3)冈上肌肌腱炎 (4)肩胛肋骨综合症 (5)神经根型颈椎病 (6)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7)网球肘 (8)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9)腕管综合症

3、腰痛

(1)急性腰损伤 (2)慢性腰肌劳损 (3)腰椎间盘脱出症 (4)腰背部肌筋膜炎 (5)棘上韧带损伤 (6)棘间韧带损伤 (7)腰椎骨质增生症

4、腿痛

(1)臀部软组织损伤 (2)坐骨神经痛 (3)梨状肌综合症 (4)肌四头肌损伤 (5)股内收肌损伤 (6)膝部软组织损伤 (7)膑骨软骨软化症 (8)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9)半月板损伤

(10)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11)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12)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13)腓肠肌损伤

三、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四、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

五、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进针方法

(一)局部常规消毒

(二)直刺方法(90度角)——膝痛穴,肩痛穴

(三)斜刺方法(45度角)——臀痛穴。肘痛穴

(四)平刺方法(5-15度角)——颈痛穴,腰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六、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七、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八、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靶穴

颈痛穴,腰痛穴,肩痛穴,肘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九、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方法

(一)颈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即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第四掌骨背侧肌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区域性取穴。

【针刺神经】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 【针刺方法】平刺2-4cm(1-2寸)。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颈痛。

(二)腰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划一个“十”字,“十”字中间即为此穴

【局部解剖】布有眉间肌,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特异性取穴,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

【针刺方法】针尖向下平刺3cm(1.5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腰痛

(三)肩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腱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主治】肩痛

【针刺方法】直刺2-3cm(1-1.5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触电式针感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针刺神经】腓浅神经。

(四)肘痛穴

【取穴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即外膝眼处。

【局部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45度角斜刺2-4cm(1-2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针刺神经】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五)臀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部解剖】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

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主治】臀痛

【针刺方法】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4-5cm(2.5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触电式针感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镇痛。 【针刺神经】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

(六)膝痛穴

【取穴定位】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在桡侧伸腕长肌起始部,布有桡返动脉分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主治】膝痛

【针刺方法】直刺3-4cm(1-2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触电式针感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针刺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

(七)踝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在桡腕关节骨缝中,桡侧为腕屈肌腱,屈指伸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主治】踝痛

【针刺方法】针尖平刺2-3cm(1-1.5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放射性针感

【针刺手法】两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调节心律,镇静安神。 【针刺神经】正中神经。

(八)腕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局部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主治】腕痛

【针刺方法】直刺2-4cm(1-2寸) 【针感】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清肝明目。 【针刺神经】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

十、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程

(一)急性炎症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二)慢性炎症期每日一次,14次为一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三)混合性炎症期每周一次,21次为一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一、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注意事项

(一)要求卧床休息,特别腰腿痛病人

(二)局部不能进行机械系治疗

(三)严禁功能锻炼

(四)避免受凉

第12篇:针灸宣传材料

针灸顾名思义包括了针和灸两大类针刺方法。针刺用一种特制的针具把它扎在我们穴位上,通过穴位刺激来调动人体的经络,调节人体的经脉,最后达到治病或者防病的目的。而灸法带着艾叶做的艾条或者艾柱,点燃之后,放在穴位上熏烤,通过温热的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方法。所以叫针灸,针灸就是说的两种。它也不局限于这两种,据现在不完全统计,也有40多种不同的方法,它的特点都是在一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从针灸治病的原理就可以看出针灸的适用非常看,针灸不像其他医疗手段,它就是物理的刺激,根本的原理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通过自身的抗病能力能够达到治愈的或者康复的疾病,都可以去治疗和调整,所以它给人们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非常宽的疾病谱。

通过机体自身的抗御和治愈的能力,能够起到康复和治疗作用的病症,针灸都可以调整和治疗,这是针灸非常鲜明的特征。它因为不是外源性药物的干预,投入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在的治愈能力和抗御的能力,目前倡导绿色健康的理念特别吻合,不会有异源性的伤害或者异源性的药物,表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比较宽的疾病谱,一个比较绿色的健康理念,这符合了现在健康理念的转变。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针灸如今可以治疗的病症达800多种,其中30%~40%治疗效果显著。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难病症与急性病用以针灸辅助更见疗效。

针灸是和西医有不同的地方,西医主要是用药和手术,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刺激穴位以后人体对针刺的反应来达到调节人体自身调节系统。通俗一点讲,就是给予人体针的刺激或艾灸的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通过刺激调节人体的自身调节系统,人体自身调节系统是固有的,比如经络就是人的调节系统,在外周皮肤上会有穴位,但这个穴位是在经络上的穴位,和五脏六腑是相联络的。通过刺激某个穴位,达到调节人体脏腑的目的。

西医的调节和中医不一样,针刺调节人体的经络,同时也调节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等,针刺治疗有一个名称叫绿色医疗,就是不给外界的药物和西医的其他疗法。包括物理疗法、化学疗法、综合疗法都有,人体固有的调节系统,针灸调节人体的调节系统来达到调节人体治疗疾病。

针灸穴位治疗和穴位按摩治疗,穴位是一样的,但刺激穴位的方式不一样;按摩在局部按压刺激,针刺是在穴位针刺刺激;还有刺激的深度不一样,有的需要1寸深、有的需要半寸深;同时针刺的角度、手法不一样。虽然说都是刺激一个部位,但是内在的原理还是不一样的,要达到的目的和治疗结果也是不一样,穴位按摩是比较宏观的治疗,针刺有很多手法,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力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有针的话可用针刺治疗,如果没针的话,治疗的时候可以用指压,即指针疗法。

针灸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主张在上午或者早晨,一般这个时候人的气血调达,第二,医生的气血也调达,经过一夜休息之后人体的功能场是非常足的,所以他施术的时候也是非常充沛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下午一般情况下医生要休息一下才能施针,医生疲劳了或者患者劳累针灸效果都不是太好的。比如患者大汗之后、大失血之后、大饥饿之后或者疲劳之后针灸效果都不好,要让他休息一会儿,因为针刺的时候是一种功的传递,医生要练功的,是生物功通过针的媒介由医生的功通过针传递给患者。

从针灸很早就有一些记载,经脉连到人体的部位,头面部有手上和脚上的经脉和它相对应的,通过针刺,给老百姓印象特别深的是拔牙手术,不是在脸上,面部取穴,而在手背部,手上隔牙齿这么远,古代一开始给它取了叫齿脉,认为这个点和牙齿特别密切。通过诊断和治疗发现这两个部位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头面部的疾病可以取手上的或者脚上的穴位。有的时候中医经络理论还认为每一条经脉是左右对称的,左面有一条经脉,右面有相对应的经脉。我是脚疼,比如说膝关节痛,痛在左侧,可以取相对应的右面穴位去治疗。我不一定治疗你局部病痛的地方,上面的病可以取下面,左边的病可以取右面。古人很早把联系的规律通过经脉学说形式把它表现和归纳起来了。这就形成了中国针灸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吸引外国人研究针灸,应用针灸很大的兴奋点。这是一个大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中医和其他不同的地方,中医认为是整体,人和自然界是相统一的,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医治病靠整体观指导下,才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的防治方法。

这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内的针灸发展逐渐好的走,国际的发展也非常快,现在据我们了解,国际有160多个国家开始使用针灸,原来有一份资料显示,在伦敦,一个城市就有3000多家针灸诊所,很多人都在用针灸。我们感觉针灸的前景是很广泛的。因为它没有负作用,它不是把药吃进去了,在人体内起对抗的作用,它是调节作用,没有任何物质往身体里走,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达到防病抗病,它可以长期使用,而且没有负作用,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第13篇:针灸推拿

主治:各型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腰三横突综合症、腰肌劳损、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网球肘、腱鞘炎、肩周炎、多种关节炎、足跟痛、骶髂关节炎、胃痛、胆襄炎、痛经、妇科炎症、慢性阑尾炎、乳腺炎、带状性疱疹、各种结石疼痛,癌症疼痛。

第14篇:针灸推拿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中医古典医籍、经络腧穴学、刺灸学、手法学、功法学、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针灸临床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中医学

开设院校: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 贵阳中医学院(五年) 云南中医学院(五年) 陕西中医学院(五年) 甘肃中医学院(五年) 新疆医科大学(五年) 天津中医学院(五年) 河北医科大学(五年) 山西中医学院(五年) 辽宁中医学院(五年) 长春中医学院(五年) 长春大学(五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五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五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五年) 浙江中医学院(五年) 安徽中医学院(五年) 福建中医学院(五年) 江西中医学院(五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五年) 河南中医学院(五年) 湖北中医学院(五年)(四年) 湖南中医学院(五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五年) 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 广西中医学院(五年) 内蒙古医学院(五年) 华北煤炭医学院(五年)等

第15篇:针灸康复科

针灸康复科:

护士值班室

医生值班室

治疗室

抢救室(抢1抢2)

病房共计8间

1-3 4-67-910-1213-1415-1617-1819-20 内科:

病房共计3间

21-2324-2627-30

外科:

护士值班室

医生值班室

治疗室

抢救室(抢1抢2)

换药室

病房共计3间

1-3 4-78-10

骨伤科

病房共计5间

11-1213-1415-1617-1819-22

妇产科:

护士值班室

医生值班室

治疗室

抢救室(抢1抢2)

分娩室

检查室

病房共计5间

1-2 3-45-67-1213-20

各科室推车一个、无菌柜一个、资料柜一个。 每个病房做牌子:

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管大夫:

第16篇:针灸太美

立和的针灸主张

作为立和的中医医生,一直为肩负“纯中医·古中医”的理念欣喜,且困惑与反思,借用“国学堂”节目里的主张——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主张——重新发现中医针灸太美。美在哪里?并非它是我们基因里的母文化——“儿不嫌母丑”可以解释的,而是我们立和中医多年医疗实践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看针灸,第一,我们发现,那么久远的年代为何有那样的高超智慧?第二,我们发现,他的核心不是养生保健,而是金戈铁马的利器。第三,我们发现,相比较西医而言,针灸绝不是“慢郎中”之类词语可贬低的,更多的是我们发现与证明针灸见效之快,穿行于疾病之中的游刃有余,疗效之确定。

严格来说,人还是要有一些信仰为好,心中有仰望,才不至于低俗与猥琐,境界与医德才能提高,然而信仰泛滥的当下,巫医神汉充斥的江湖,我们宁愿把信仰放在心里,防止中医又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我们也谈科学,也谈可证伪性,可重复性,还针灸一个真实直观的面目。

现如今的针灸界,首推贺普仁的贺氏三通法,其实他的三通法在二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已有详细的记载,之所以称为“贺氏三通”,其意义在于,对古代的各种针法的重新发现,还有对于我们这些针灸界的同仁的不断感召,于是我们在临床中探索并加入了数据参考,得出一个结论——不是针灸不能打硬仗,是有些时候没有正确的方法。 比如说,一个小孩长时间拉肚子,而用针灸的方法,几乎达到90%

以上的一次见效,两次结束,很少有超过

三、四次的。在西医来说,点滴几次都很少见,尤其是顽固性泄泻,大量寒性药液点入儿童体内。我们中医说“伤其阳气”,西医说“破坏菌群、制造超级细菌”。

比如说,肾衰竭的患者,主要存在两方面困扰,一方面,长期应用降压药,其耐药性是十分恼人的,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加重肾病进程,肾病同时反过来加重高血压,大多是因为保钠排钾的作用。那么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肾衰竭患者只能在肌酐超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用激素进行“轰击”疗法,而且是有时间限量的,其大多数局面是走向透析、换肾之类,而针灸的降压与加速肾脏代谢的能力便大显神威。一开始,配合用药,穴位针刺不伤及肾脏,将血压降至低水平,使肾脏压力得到缓解,同时用针灸的方法加速肾的代谢,往往在二十天左右,尿酐与血压会持续下降。这种“隔山打牛”的方法确实妙不可言,伤点皮肉,却让肾脏不那么“顾此失彼”,毕竟药物代谢最终是“走肾”的,又调整了内分泌与植物神经的水平。要知道这与血压直接相关。一般来说,这种是有起伏的,大约持续

七、八个月以上,肾脏得到很好的休整,他会显现强大自愈能力,最终表现为尿蛋白消失。

作为医者,我们最明白患者心里想什么,他们希望迅速见效,然后才谈有信心,才谈坚持。试想,我们能让患者去坚持几个月,仅凭“等一等、观察观察再说”就能让患者信服吗?一旦西医指标控制不住,他们会迅速逃走,因为那些硬指标在时刻威胁他们的生命。我们知道,中医的衰退是他的核心机器出问题了——那就是可不断重复

的疗效。中医的繁荣又是那么虚假,普遍感觉就是桑拿养生供人吹牛聊天的谈资。名医与明医又那么的少,江湖术士又那么多,针灸于是被认为只是治治头痛、腰腿痛,而我们的立和针灸的主张却是治头痛就治顽固性头痛,治腰腿痛就治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被许多西医认为应该手术的患者,因为我们发现,95%无需手术的,确需手术的,往往里面钙化与粘连相当严重,手术的结局都不好,因为术式的破坏性增大,甚至术后有些致瘫。而火针的治疗,一般都在十次左右即告临床治愈,保养一段时日后,远期疗效很好。虽然如此,我们对这种现象也还是发生严重怀疑,明明椎管狭窄,间盘已出,扎上若干针就能治愈,是不是针后椎管已不窄,间盘已回去,然而在重做CT或核磁的时候会发现,其器质病变无甚改观,那么又为什么又没有临床症状?我们的结论是,通过火针,不仅止痛,更多的是局部气血旺盛,代谢增强,水肿消失,粘连减少,间隙变宽,而机体组织又有迅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错就错,重新焊接,这就是中医所说“通则不痛”、“正气存内”。老百姓要的是疗效,而不想知道了那么多,却仍是被实验的“大白鼠”,更不愿被刀劈斧砍,生命堪忧。

我们与西医本应该是合作关系,更不该敌视,问题是中医从业者很多人都成了叛徒。西医自身的短处,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配合。严格来说,当西医配合中医的时候,才是广大患者幸福的时刻,中医不是温柔的安慰剂,而是要有霹雳手段的,也正植于此,立和才有“纯中医”的提法,纯什么,就是还中医本来面目。要纯化,而不附庸。我有我主纯,我有我手段,不甘人后,敢为担当,这样才是中

医本色。西方文化不管对错他毕竟是入侵了中国,西医不管多么狂妄,他毕竟打中了中医的弱点,那就是保守,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装神弄鬼,把大医之“精”之“诚”抛的差不多了,这不是真正的中医,是伪中医。我们要在西医的鞭策下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上古的医家性体透澈,直觉生命,他们发现了现代科学无法证明的东西,却没记录下连平常人都能看到的心肝肺之类的东西。他们宁可说四季,说地理,说五行,说一气周流,也不肯轻易在身体打个洞,然后伸手去掏出点什么,这就是古中医,那是生命灵性的高峰,需要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态去攀登与解读。

我们还是要做广告的,广而告之的主体是立和中医的针灸,我们因为中医而生存,中医因为我们或许被败坏,或许被发扬光大。在深入的广告之前,我们对疾病与治疗进行一个大致总结。

一般来说,身体的疾病按五脏为主体,按症状去分类,也就那么50余种病。中医说的健康就是五藏的精气足,六腑都通畅就是健康。除非强烈的致病因素导致阴阳离决,危及生命。一般都是按初期、中期、晚期分类的。如果病情伤及脏腑精气了,我们会发现疾病会缠绵难愈。比如说咳嗽,首先他是人体的正常调整与疾病斗争的反映,大多数他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绝大多数自己能好,而问题在于,有的竟然无法自愈,毕竟久咳要伤肺气,乱心神,生活质量降低等。那么西医首先考虑的是止咳,消炎,问题是我们发现对于病情有些复杂的咳嗽,止咳、消炎就无效了。由于他们的病理只解释为炎症,只谈神经反射。而中医谈脏腑关系,我们把咳嗽解释为“五脏咳”。比

如心咳,肝咳之类,并且考虑到虚实的辨别,结果往往就会给人得出个结论,中医治标也治本,只不过速度慢。这仍是个误解,在解除急性症状的时候,中医完全是可与西医抗衡的。比如去热、止痛、止泻、心梗急救、中风急救、内脏的绞痛之类的。

并非吹牛,中医弱的不是技术,而是科学数据与规范模式,那么,就缺少了给患者的安全感。在这里,我们谈的中医不是理想化的中医,而是我们发现的中医。我们也知道中医现状无法强大到全面振兴与推广的地步,我们只是在发现的旅途上,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已足以让人觉得具有先进、绿色、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甚至是相比西医而言的神奇性。比如说有的患者近几日肩周痛得抬不起来,而我们有时只需针一个穴位、一分钟之内就可让肩臂抬起来。当然这只是雕虫子的小技,那么大技又有哪些呢!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在我们立和心目中是有一定分量和我们确切而有效治疗方式的疾病:

1.久治不愈需手术的中央型腰突、膝关节滑囊炎、颈肩综合征

2.除外肠扭转且体虚不适合手术的肠梗阻

3.产前产后风、类风湿关节炎

4.顽固性头痛、顽固性眩晕

5.服20片舒乐安定无效的顽固性失眠

6.顽固性面瘫、久治无效的偏瘫、高低位截瘫、

7.慢性肠炎、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脂肪肝、顽固性呃逆、顽固性便秘、

8.肾衰、多囊肾、肾小球肾炎、膀胱炎

9.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心律失常、心脏官能症、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

10.哮喘、时间超过几个月无其他病因的顽固性咳嗽

11.带状疱疹后遗症、鹅掌风、牛皮藓

12.慢性鼻炎、角膜炎、顽固性耳鸣、耳聋,口腔溃疡

13.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瘤、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14.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

15.各种常见的什么感冒、发热,枕大神经痛、臂丛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以及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扳机指、跟腱炎、等等都属于临床常见多发,而且比较容易治疗的,一般来说很少有治疗超过十次的。

在我们介绍疾病的时候,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大量应用了西医的病名,其实,我们推广中医的时候,确实需要这些深入人心的西医语言作翻译,接受西医熊熊烈火的煅烧,如果真有金子,烈火之后,中医会更加纯粹,如果只是一堆垃圾,那么就让中医早日化为灰烬吧!

立和发现着“纯中医·古中医”,守候着“纯中医·古中医”的理念,我们期待他光芒华彩的绽放!

第17篇:针灸感悟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是迅速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种医术。它利用调节虚实平和阴阳的作用,供经络运行,气血通畅,从而缓解、治疗疾病。

从小我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其中,针灸是最让我好奇的。我一直不能理解,小小的一根针是怎么救治病人的。直到我来到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针灸,才拉开它神秘的面纱。我认为针灸治病的根本是通过针灸的刺激,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刺激是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体这个内因。这就使得针灸有非常大的因人而异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我们必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的方式治疗。

因为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现在针灸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学了大半个学期,我已经对针灸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了解到针灸学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经络和腧穴两大理论部分。这就要求我必须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等有关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才可能看到针灸学的大门。然而理论部分是最为基础的,针灸学的技术部分也极为重要,是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指力的练习等均至关重要。最后,感悟也很重要,是否得气,行针手感等都需要切身体会。这都依赖于平时的练习。

为了练习,我买了针包和针,开始用针包练习时,针很难扎入,即使进入也很容易弯掉。于是,我不断练习,终于能轻松将针扎入不可不弯针。与此同时,理论的学习也在进行中。

首先是经络。它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它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调和相对平衡。十二经脉是其中的重点: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头走足,手三阳经从足走胸腹。其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心胸交接。奇经八脉指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它们既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又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然后还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重要经脉。

第二,是腧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他的发展经过了既无定位又无定名的最初阶段;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症并给与位置的描述和命名的第二阶段与定位、定名、归经的第三阶段。其中,经脉的分经主治规律极为重要。

特定穴则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其中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五输穴包括井、荥、输、经、合。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人和于脏腑。“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关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则是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是下合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同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有六十六穴歌: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例如: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这些原文容易记忆,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部位、规律,而且能容易的理解穴位的治疗和归经。然后是穴位的记忆,包括本经有多少穴位、穴位的名称、定位、本经经脉主治病症。此外,记忆穴位时还应结合书后的针灸图谱,这样记忆更加深刻。对于那些容易弄混的穴位要着重记忆,尤其要记忆的是那些重点穴。

刺灸法也是针灸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需要实践的部分。各种进针手法,行针手法都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针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我认为得气是针刺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病人和医生均可清楚感受到。再看补泻手法,基本的有捻转、提插,其它有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我们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补泻,灵活运用各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一些复式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现在会做的人已经很少的,我更觉得自己应努力练习。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能温经散寒,扶阳固脱,

第18篇:针灸总表

一 太阴肺经

中府

肺募穴【定位】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 ②肩背痛。【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起气胸.....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慢惊风.【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

郗穴【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5~1寸

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②头痛,齿痛,项痛,口眼歪斜.【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

太渊

腧穴;原穴;八脉会穴之脉会【定位】 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 ①咳嗽,气喘; ②无脉症; ③腕臂痛.【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际

荥穴【定位】 第一掌骨中点桡侧缘,赤白肉际处【主治】 ①咳嗽,咳血; ② 咽干,咽喉肿痛,失声; ③小儿疳积.【操作】 直刺0.5~0.8寸

少商

井穴【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①咽喉肿痛,鼻衄; ②高热,昏迷,癫狂.【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井穴【定位】 在示指桡侧,距指甲角旁0.1寸【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 ② 热症,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合谷

原穴【定位】 在手背,第

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 ①头面五官疾患; ②外感病证; ③经闭,滞产.【操作】 直刺0.5~1寸

阳溪

经穴【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 ①手腕痛; ②头痛,目赤肿痛,耳聋,齿痛,咽喉肿痛.【操作】 直刺0.5~0.8寸

手三里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主治】 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1~1.5寸

曲池 合穴【定位】 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 ②热病; 高血压病; ③癫狂; 腹痛吐泻; ④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⑤瘾疹,湿疹,瘰疬.【操作】 直刺0.8~1.2寸

臂臑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处.【主治】 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颈项拘挛; ②瘰疬; ③目疾.【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定位】 在肩峰端下缘,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 ②瘾疹.【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迎香【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 ①鼻塞,鼻衄,口歪,面痒; ②胆道蛔虫症.【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

承泣【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眼睑闰,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 ②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白【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 ①目赤痛痒,目翳,眼睑闰动; ②口眼喎斜,面肌痉挛,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或过度提插捻转

地仓【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闰动【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透刺

颊车【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主治】 口歪,齿痛,颊痛,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透刺

下关【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主治】 ①耳聋,耳鸣,聤耳,齿痛; ②口噤,口眼喎斜

【操作】 直刺0.5~1寸

头维【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迹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操作】平刺0.5~1寸 乳根【定位】 在胸部,乳头直下,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 ①乳痈,乳汁少; ②咳嗽,气喘,呃逆; ③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梁门【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 胃痛,吐,食欲不振【操作】 直刺0.8~1.2寸 天枢

大肠募穴【定位】 脐中旁开2寸【主治】 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 ②月经不调,痛经【操作】 直刺1~1.5寸 归来【定位】 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 ①腹痛,疝气; ②月经不调,白带,阴挺【操作】 直刺1~1.5寸

梁丘

郗穴【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外上缘上2寸【主治】 ①急性胃痛; ②膝肿痛,下肢不遂; ③乳痈【操作】 直刺1~1.2寸

犊鼻【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三里

合穴;胃之下合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噫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②乳痈,肠痈; ③下肢痹痛,水肿; ④癫狂,脚气; ⑤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 直刺1~2寸

上巨虛

大肠下合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主治】 ①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 ②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1~2寸

下巨虛

小肠下合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主治】 ①小腹痛,泄泻,痢疾; ②下肢痿痹; ③乳痈【操作】 直刺1~1.5寸

丰隆

络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 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 ③痰多咳嗽; ④下肢痿痹; ⑤腹胀,便秘【操作】 直刺1~1.5寸

解溪

经穴【定位】 在足背与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 ②头痛,眩晕; ③癫狂; ④腹胀,便秘【操作】 直刺0.5~1寸

内庭

荥穴【定位】 在足背,当第

2、第3趾间缝纹端【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 ②热病; ③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④足背肿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兑

井穴【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 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 ②热病; ③多梦,癫狂【操作】 浅刺0.1寸

四、足太阳膀胱经

隐白

井穴【定位】 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 ②便血,尿血; 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胀【操作】 浅刺0.1寸

大都

荥穴【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①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②热病【操作】 直刺0.3~0.5寸

太白

输穴;原穴【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第一跖骨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①肠鸣,腹胀,泄泻胃痛,便秘; ②体重节痛; ③痔漏【操作】 直刺0.5~0.8寸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 ①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②心烦失眠,狂证;③气上冲心【操作】 直刺0.6~1.2寸

三阴交【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①肠鸣腹痛,泄泻;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③遗精,阳痿,遗尿疝气;④失眠;⑤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地机

郗穴【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②腹痛,泄泻;③小便不利,水肿【操作】 直刺1~1.5寸

阴陵泉

合穴【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 ①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②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血海【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 ①月经不调,崩漏,闭经;②瘾疹,湿疹,丹毒【操作】 直刺1~1.5寸

大横【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旁开4寸【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

大包

脾之大络【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 ①气喘; ②胸胁痛;全身疼痛; ③四肢无力;④岔气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五、手少阴心经

极泉【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主治】 ①心痛,心悸,咽干烦渴;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③瘰疬;④腋臭

【操作】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少海

合穴【定位】 曲肘,当肘横纹内测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 ①心痛,癔病,神志病;②肘臂挛痛; ③头项痛,腋胁痛;④瘰疬【操作】 直刺0.5~1寸

通里

络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部【主治】 ①心悸,怔忡;②暴哑,舌强不语; ③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阴郗

郗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 ①心痛,惊悸; ②骨蒸盗汗; ③吐血,衄血

【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神门

输穴;原穴【定位】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 ②高血压病;③胸胁痛【操作】 直刺0.3~0.5寸

少府

荥穴【定位】 在手掌面,在第

4、第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主治】 ①心悸,胸痛;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③小指挛痛;④痈疡【操作】 直刺0.3~0.5寸

少冲

井穴【定位】 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开0.1寸【主治】 ①心悸,心痛,癫狂,昏迷;②热病;③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旁开0.1寸主治; 1>.乳痈,乳汁少;2>.昏迷,热病;3>.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后溪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3赤白肉际

主治; 1>.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2>.目赤,耳聋,咽喉肿痛;3>.癫狂;4>.疟疾 操作;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

天宗

定位;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平第4胸椎主治; 1>.肩胛疼痛;2>.气喘;3>.乳痈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颧髎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1>.耳鸣,耳聋,聤耳;2>.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养老定位;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主治; 1>.目视不明;2>.肩 背 肘 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小海 定位;屈肘,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肘臂疼痛; 2>.癫痫

操作;直刺0.3-0.5寸

七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1)目赤肿痛,目眩,近视 2)急性腰扭伤 3)心动过速

操作:瞩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下缘直刺0.5-1.0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1)头疼,眉棱骨痛 2)眼睑润动 ,眼睑下垂 ,目赤肿痛, 目视不明 3)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平刺或斜刺0.5-0.8寸,或直刺0.2-0.3寸。禁灸

天柱

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缘凹陷中

主治:1)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 2)鼻塞 3)癫狂痫,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大杼(八会穴之骨会)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咳嗽 2)项强,兼背痛操作:斜刺0.5-0.8 风门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感冒 咳嗽 发热头痛 2)项强 胸背痛操作:斜刺0.5-0.8 肺俞(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咳嗽 气喘 咯血2)骨蒸潮热 盗汗

操作:斜刺0.5-0.8 心俞(心之背俞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心痛 惊悸 失眠健忘 癫痫 2)咳嗽 吐血

操作:斜刺0.5-0.8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呕吐 呃逆 气喘 吐血 2)贫血 3)瘾疹 皮肤瘙痒 4)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黄疸 胸胁胀痛 2)目疾 3)癫狂痫 4)脊背痛

操作:斜刺0.5-0.8 胆俞(胆之背俞穴)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黄疸 口苦胁痛 2)肺结核潮热

操作:斜刺0.5-0.8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腹胀腹泻 呕吐 痢疾 便血 2)背痛

操作:斜刺0.5-0.8 胃俞(胃之背俞穴)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脘痛 呕吐 腹胀 肠鸣

操作:斜刺0.5-0.8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腰痛 2)遗精 遗尿 阳痿 月经不调 带下 3)耳鸣 耳聋

操作:直刺0.5-1.0寸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腰腿痛 2)腹胀 腹泻 便秘 操作:直刺0.8-1.2 膀胱俞(膀胱之背俞穴)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主治:1)小便不利 遗尿 2)腰骶痛

3) 腹泻 便秘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 次髎

定位: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主治:1)月经不调 痛经 带下 2)小便不利 3)遗精 4)疝气 5)腰骶痛 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委阳(三焦之下合穴)定位: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1)腹满 小便不利 2)腰脊强痛 腿足挛痛 操作:直刺1-1.5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背痛 下肢痿痹2)腹痛 急性吐泻 3)小便不利 遗尿 4)丹毒

操作:直刺1-1.5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志室

主治:1)遗精 阳痿 2)小便不利 水肿 3)腰脊强痛

操作:斜刺0.5-0.8寸

承山

定位: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凹陷处

 主治:1)腰腿拘急疼痛 2)痔疾便秘

操作:直刺1-2寸,不易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昆仑(经穴)

定位:外踝后方 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后头痛 项强 腰骶疼痛 足踝肿痛 2)癫痫 3)滞产

操作: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外踝之下方凹陷中 主治:1)头痛 眩晕 2)癫狂 痫证 失眠 3)腰腿酸痛

操作:直刺0.3-0.5寸

至阴(井穴)

定位:足小指外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1)胎位不正 滞产 2)头痛 目痛 3)鼻塞 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八 足少阴肾经

涌泉(井穴)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2/3交点上

主治: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2)头痛,头晕;3)咯血,咽喉肿痛;4)小便不利,便秘;5)足心热;6)奔豚气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然谷(荥穴)

定位: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6)下肢痿痹,足跗痛 操作:直刺0.5-1寸

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3)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4)气喘,胸痛,咯血;5)消渴;6)失眠健忘

操作:直刺0.5-1寸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

主治:1)痫证,失眠;2)咽干,眼痛,目赤肿痛;3)小便不利、频数;4)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5)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3-0.5寸

复溜(经穴)

定位: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1)水肿,腹胀;2)盗汗,身热无汗;3)肠鸣、泄泻;4)足痿,腰脊胀痛

操作:直刺0.5-1寸

俞府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2)不嗜食

操作:平刺或斜刺0.5-0.8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

定位: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①乳痈,乳少;②咳嗽,气喘,胸胁疼痛;③瘰疬。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曲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泄泻;③肘臂挛痛;④热病。 操作:直刺0.8~1;;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间使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癫狂痫;②胃痛,呕吐;③热病,疟疾;④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胸痛;②胃痛,呕吐,呃逆;③失眠,癫狂;④上肢疼痛,偏瘫,手指麻木;⑤眩晕症。

操作:直刺0.5~1寸。

大陵

定位:在腕横纹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胁痛;②癫狂;③胃痛,呕吐;④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劳宫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

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中指尖处。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癫狂痫;③口疮,口臭。

操作:直刺0.3~0.5寸。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

中冲

定位: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①昏迷,中暑,昏厥;②心痛;③小儿夜啼,舌强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定位:环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热病,昏厥;②头痛,目赤,耳聋,喉痹。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

4、第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②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③热病。 操作:直刺0.3~0.5寸。

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②热病;③胁肋痛,上肢痹痛;④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

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便秘;②胁肋痛;③耳聋,耳鸣暴喑;④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颙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凹陷处。主治:①臂痛,肩重不能举;②胁肋疼痛。操作: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主治:①口角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②瘰疬。操作:直刺0.8~1.2寸。

耳门

定位: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

丝竹空

定位:在眉梢凹陷处。主治:①目赤肿痛,眼睑动;②偏头痛;③癫狂痫。操作:平刺0.5~1寸。 十

一、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目痛,目翳;②头痛,口眼 操作:平刺0.3~0.5寸。

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口眼操作:直刺0.5~1寸。

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

操作:平刺0.3~0.5寸。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下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②中风,不寐,癫痫;③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肩井

定位: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主治:①肩背臂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②瘰疬;③乳痈,乳汁不下;④难产,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0.3~0.5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

日月

定位: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主治:①黄疸,呃逆,呕吐,吞酸,胁肋疼痛;②胃脘痛。操作:斜刺0.5~0.8寸。

带脉

定位:章门穴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小腹痛;②胁痛,腰痛。操作:斜刺1~1.5寸。

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2~3寸。

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简便取穴法: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①下肢痿痹;②遍身瘙痒,脚气。操作:直刺1~1.5寸。

阳陵泉

定位: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黄疸,口苦,呃逆,呕吐,胁肋疼痛;②下肢痿痹,膝膑肿痛;③肩痛。 操作:直刺1~1.5寸。

光明

定位: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①目痛,夜盲,目视不明;②下肢痿痹;③乳房胀痛,乳少。操作:直刺1~1.5寸。

悬钟(又称绝骨)

定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①颈项强痛,胁肋胀痛;②痴呆,中风。

操作:直刺1~1.5寸。

丘墟

定位: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主治:①胁肋胀痛;②下肢痿痹,脚气,外踝肿痛;③疟疾,疝气;④中风偏瘫。操作:直刺0.5~0.8寸。

足临泣

定位:当足第

4、第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①偏头痛,眩晕,目痛;②乳房胀痛,乳少,乳痈;③胁肋胀痛,足跗肿痛;④瘰疬,疟疾。 操作:直刺0.3~0.5寸。

足窍阴

定位:足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②失眠,多梦;③胁肋胀痛,足跗肿痛。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十二、足厥阴肝经

大敦

定位: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①疝气;②经闭,崩漏,阴挺,遗尿,小便不利;③癫痫。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行间

定位:第

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③遗尿,癃闭;④疝气;⑤胸胁胀痛。操作:直刺0.5~0.8寸。

太冲

定位:第

1、第2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②中风,癫痫,小儿惊风;③黄疸,胁痛,口苦,腹胀;④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⑤遗尿,癃闭;⑥下肢痿痹, 足跗肿痛.操作:直刺0.5~0.8寸。

曲泉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肌腱、半肌膜止端前缘凹陷中。

主治:①小便不利,淋证,阳痿,遗精;②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③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章门

定位: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腹胀,泄泻,呕吐,痞块。操作:斜刺0.5~0.8寸。

期门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①胸胁胀痛;②腹胀,呃逆,呕吐;③乳痈。操作:斜刺0.5~0.8寸。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督脉及其腧穴

长强

络穴

{定位}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痔疮,脱肛,泄泻,便秘;

2、肩背痛,癫狂病;

3、腰痛,尾骶骨痛 {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腰骶疼痛,下肢痿痹2.月经不调,带下;3。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0.5~1寸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腰痛,下肢痿痹;2.遗精,阳痿,早泄;3.月经不调,赤白带下;4.遗尿,尿频;5.泄泻 {操作}直刺0.5~1寸

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凹陷中

{主治}1.黄疸,胸胁胀痛,身热;2.咳嗽,气喘3.胃痛4.脊背强痛 {操作}斜刺0.5~1寸

大椎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凹陷中

{主治}1.热病,疟疾

2.感冒,咳嗽,气喘

3.癫痫,小儿惊风

4.头项强痛

5风疹,痤疮

{操作}斜刺0.5~1寸

哑门

{定位}在顶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主治}1.暴喑,舌强不语;2.癫狂痫;3.头痛,项强{操作}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1.头痛,眩晕,项强;2.中风不语,半身不遂;3.癫狂痫

{操作}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百会

{定位}在头顶,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头痛,眩晕;2.中风失语,癫狂痫;3.失眠,健忘;4.脱肛,阴挺,久泻 {操作}平刺0.5~0.8寸

素髎

定位}在头部,当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1鼻塞,鼻渊,鼻衄,酒糟鼻;2.惊厥,昏迷,窒息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一般不灸

水沟

{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 /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1.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

2、口3.闪挫腰痛,脊膂强痛;4.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陷。一般不灸

任脉及其腧穴

中极 膀胱智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1.癃闭,遗尿,尿频;2.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阴挺;3.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1~1.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

关元

小肠之募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1.阳痿,遗精,遗尿,癃闭,尿频;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3.腹痛,泄泻,痢疾;4.虚劳羸瘦,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1~2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慎用。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2.遗尿,遗精,阳痿;3.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4.虚劳羸瘦,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1~2寸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1.腹痛,腹泻,痢疾,脱肛;2.虚脱;3.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禁刺,宜灸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1.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2.癫痫,失眠;3.痰多咳喘{操作}直刺1~1.5寸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1.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2.乳汁少,乳痈;3.呃逆,呕吐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

天突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1.咳嗽,哮喘,胸痛;2.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3.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 廉泉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1.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纵涎出,口舌生疮,暴喑,吞咽困难;2.咽喉肿痛 {操作}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

承浆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1.面痛;2.消渴,癫痫。{操作}斜刺0.3~0.5寸

第19篇:针灸实验报告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 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的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①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

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②艾灸壮数、③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②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③疼痛还具有“经验”的属性。④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 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

3、闸门控制学说的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⑴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③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⑵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⑶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⑷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⑸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的影响。

5、针麻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②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①辅助镇痛作用,②镇静作用,③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④抗创伤性休克作用,⑤抗手术感染作用,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⑦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

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

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ⅱ类、ⅲ类纤维传导。

3、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 第四章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1、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

⑴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①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②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

⑵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⑶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高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

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 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

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③改善脑电活动,④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⑤保护受损神经元(a、

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钙超载)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①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②影响血脂水平(降低)、③改善胰岛素抵抗、④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

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③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④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⑤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肺功能,②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④调整免疫功能

第六章 科研方法

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②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③科研设计;④观察实验与验证;⑤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⑥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

5、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四原则: 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篇三: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二章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一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

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镊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

1.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醉。应注意:

(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静脉。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将药物注入静脉。

(4)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手术:

(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粗细: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

要点:①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②用止血钳、玻璃分针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

【思考题】

1.在麻醉动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二 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进而理解“素髎”穴用于急救的部分机理,并掌握动物血压测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动脉插管、静脉套管、动脉夹、常用手术器械1套、20ml和5ml注射器、5号注射针头、艾条、兔台、量筒(100ml)、烧杯(500ml)、三通管、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5%枸椽酸钠、纱布、棉球、缝线。

【实验步骤】 1.调整生理记录仪及血压换能器至正常工作状态。动脉插管通过一段胶管(不宜过长)与血压换能器相联,换能器另一开口与三通管联结牢固。经三通管向血压换能器压力仓及胶管和动脉插管中注人5%枸椽酸钠,勿使其中有气泡。 2.取家兔1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于腹腔注射麻醉。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及腹股沟部剪毛备皮。 3.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长约2.0~3.0cm,穿入双股缝线,先于远心端结扎,用动脉夹夹住动脉的近心端,用眼科剪在动脉中部剪开一小口,用注射器注入少许5%枸椽酸钠,插入动脉插管,结扎固定。 4.切开腹股沟处皮肤,切口2.0~3.0cm,分开肌肉,在股静脉下方找出较细、颜色淡红的股动脉,分离出股动脉2.0~2.5cm,穿双股结扎线,结扎其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其近心端,在其上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注射入少许5%枸椽酸钠,插入动脉插管,结扎固定,以备放血。 5.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凝血,在耳缘静脉注入5%枸椽酸钠适量(1ml/kg)。约3分钟后,打开颈部动脉夹,记录一段正常血压为对照值。兔正常血压通常在13.3kpa(100mmhg)左右。 6.待血压稳定后,迅速于股动脉处放血,使血压下降至6.6kpa(50mmhg)左右,立即停止放血,并量出其放血量,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左右。 7.待血压稳定在某一较低水平后,针刺(灸)“素髎”穴,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 8.停针刺(灸)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 9.比较针刺(灸)后血压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写出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1.注射麻醉药时,前1/2量可较快注入,待动物较安静后,后1/2剂量应缓慢注入。同时注意兔的呼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 2.在分离颈总动脉时,小心勿损伤其附近的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勿损伤通向甲状腺的血管。

3.注意动脉插管与颈动脉的位置,勿使其扭转而影响血压测量。 4.气候较冷时,要有手术灯照射动物以保温。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若欲验证针刺(灸)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需注意哪些实验环节? 2.请设计一个验证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和补泻手法效应差异性的针灸升压抗休克实验。

实验三 针刺对家兔心肌缺血性心电图的影响

【实验目的】

熟悉动物心电图描记方法,学会一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复制,验证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2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毫针,g—6805电针,兔台,手术器械一套。

【实验方法】

1.两只家兔一只作实验兔,一只对照,分别称重。 2.将两只家兔以20%氨基甲酸已酯5ml/kg于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台上。 3.于家兔胸骨处剪毛。 4.将黑色检测电极联于右下肢、白色检测电极联于左上肢、红色检测电极联于胸骨柄左侧1cm处。

5.将检测电极与微机连接,记录心电图(程序:开机→输入信号→选择通道3→心电图→描记心电图,增益选择、显速、参数设置视实验情况而定)。 6.将实验家兔电针“内关”处理20分钟,于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u/kg),于注射后1’、3’、5’、10’各记录数据一次,对照兔除不做针刺外,其他处理与实验兔相同。 7.比较二者心电图变化之异同。

【思考题】

1.垂体后叶素导致心肌缺血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内关”穴可治疗心肌缺血?

实验四 针刺对实验性肺水肿家兔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目的】

本实验在于了解哮喘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针刺对其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手术器械1套、气管套管、5ml和1ml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5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15mm毫针、缝线、棉球、纱布。

【实验步骤】 1.家兔称重后,按5ml/kg由耳缘静脉注入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家兔。 2.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并在颈部、剑突下剪毛备用。 3.作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插管;剑突下切皮,连接膈肌放电测量装置(注意:连结膈肌的针灸针互相不能接触)。

4.由呼吸和膈肌放电测量装置记录家兔呼吸运动正常值。 5.由气管沿管壁缓慢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0.5ml/kg,分别记录注入葡萄糖后即刻,5分钟,10分钟时呼吸波形,观察其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膈肌放电情况变化。 6.针刺家兔的足三里穴,加电针5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10分钟的呼吸波形。

7.再次按半量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记录数据变化。针刺家兔的合谷穴,持续运针5 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10分钟的呼吸波形。 8.对比二穴对哮喘模型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呼吸波形如接近正常状态时,可向气管内补注50%葡萄糖注射液0.5ml。

实验五 针刺不同穴位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

针刺对能量代谢有明显影响。本实验在于观察针刺对健康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穴位是否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实验对象】

20克左右小白鼠9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50ml广口瓶9只、15mm毫针6支、秒表9只、钠石灰、胶布若干。

【实验步骤】

1.小白鼠禁食12h。

2.在广口瓶内分别装入钠石灰2g,盖上盖子备用。 3.9只小白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做好标记。 4.实验时,分别将每只小白鼠用胶布固定在木制实验板上,a组小白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b组小白鼠针刺双侧环跳穴,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行针5分钟后拔针。c组为对照组,除不给予针刺外,余同针刺组。 5.将上述处理后的每只小白鼠分别装入盛有钠石灰的广口瓶内,迅速盖紧盖子,立即用秒表开始计时。

6.随时观察瓶内小白鼠情况,发现小白鼠呼吸停止,立即按下秒表,记录死亡时间。 7.从小白鼠开始装入瓶内至呼吸停止为小白鼠耐缺氧时间,比较各组小白鼠耐缺氧时间有无差异。或将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按上述实验分组后分别整理,以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进行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

【注意事项】

1.小白鼠装入瓶内后,瓶盖要塞紧,必要时用蜡烛熔化封住瓶塞四周,防止漏气。 2.钠石灰要新鲜干燥。

3.每只小白鼠体重尽量相近,差异保持在±1g范围内。

【思考题】

针刺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影响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实验六 针刺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实验目的】

胆石症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较高。针刺“日月”、“期门”穴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囊、胆管运动和奥狄括约肌活动。本实验以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针刺对其调整作用。 1.掌握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记录方法。 2.观察针刺“日月”、“期门”穴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调整作用并进行比较。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30号1寸毫针、手术器械1套、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浓盐酸、液体石蜡。

【实验步骤】

1.家兔禁食18~20小时。 2.兔称重,麻醉(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颈部、上腹部剪毛备用。

3.做气管插管手术,接人工呼吸机。 4.在剑突下正中做8cm切口,暴露奥狄括约肌。用直径200μm铜漆包线2根,两端分别用细砂纸刮去漆膜约lcm长,端面用剪刀剪成斜面,横向穿过奥狄括约肌表面的浆膜层,反转后套人预先套在铜线上的塑料管内,向下推动塑料管接触组织,弯曲铜线以防止脱落。周围用消毒干棉球封盖,并滴加适量的37℃~38℃石蜡油。术后30~40分钟开始实验。肌电信号输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定标电压1omm/1mv,纸速1mm/s,时标为10秒。 5.标记正常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 6.针刺“日月”、“期门”穴(手法运针,平补平泻,每秒捻转1次)5分钟,观察肌电活动变化。

【注意事项】

1.导电极铜丝一定要处理好,两电极越近越好。地线置于切口皮下。 2.注意防止动物挣扎导致电极脱落,一旦电极脱落,要重新安放电极,重新实验。 3.如果奥狄括约肌损伤可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

1.正常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有何特点? 2.针刺“日月”、“期门”穴后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发生哪些改变,为什么?

实验七 针刺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成年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25mm毫针4支、万能支架、竹夹、双凹夹、兔台、手术器械1套、喇叭型玻璃管、20%氨基甲酸乙酯。 【实验步骤】 1.取家兔1只,称重,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仰卧固定于兔台。 2.于剑突下2cm处向下切开皮肤肌肉3~4cm,暴露腹腔即可见小肠。选取蠕动状态好的一段小肠按下法固定。

(1)在此段小肠的两端(相距2cm左右)穿线,在两端中间,用小号手术带线缝合针穿过空肠浆膜及肠壁,留线一段。

(2)取喇叭管先把小肠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再把小肠另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同时将穿起空肠肠壁的留线悬于管中央,上接张力换能器。

(3)将喇叭管用木夹固定于万能支架上,调整好位置,使线垂直并避免碰在喇叭管壁上,保持一定紧张度。

(4)用纱布覆盖局部,同时用侧灯照射以保持体温。 3.打开记录仪,记录正常肠蠕动曲线。待记录曲线较稳定后,进行下步实验。 4.针刺双侧“足三里”穴,直刺1.5~2.5 mm。加电针,强度以下肢微动为度,留针10篇四:实验指导书--减少版(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书 (供针灸学院针推专业五年制学生使用)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实验 针刺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一)选定原则

休克是临床比较危急的问题,针灸急救时作用如何?为了观察针灸对休克调整作用,选择了此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练习动物手术操作技术,学会动物休克的造模方法,验证针刺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生物机能检测系统、家兔、兔台、颈动脉切开器械一套、眼科镊一把、眼科剪1把、注射器(10毫升、5毫升、2毫升各1支)、颈动脉夹、颈动脉插管、气管插管、针灸针、干棉球、纱布4块、生理盐水、20%乌拉坦、肝素等、垃圾袋、绳子

(五)实验步骤

1、动物抓取、称重:把家兔双儿置于右手手心,右手其余手指抓住耳后皮厚处,左手脱住家兔臀部,把家兔提起,放于婴儿称上称重。

2、动物麻醉:用生理盐水棉球轻擦耳缘静脉处皮肤,用注射器抽取乌拉坦,按照25mg/kg的剂量给动物麻醉。以动物的角膜反射、呼吸深度、腹壁肌肉的紧张度为观察指标,用棉絮查看动物的角膜反射、止血钳挟持四肢肌肉,待动物安静,呼吸平稳,角膜反射迟钝,麻醉成功。

3、动物固定(家兔):仰卧位把家兔四肢及牙齿都固定在动物实验台上。

4、气管插管:用剪毛剪剪去实验需要部位的兔毛,毛放入装有水的弯盘中。成员互相配合,两人分别用止血钳挟住颈部两侧的皮肤,用手术刀切开皮肤。若有血,用棉球、止血钳等止血。再颈部切开的基础上,逐层分离局部的组织,暴露气管长度约3-4cm,其下放置10cm长的丝线备用,气管倒“t”切口,插入气管插管,然后用丝线固定。

5、动脉插管:用手在颈部寻找颈总动脉,手感知到搏动处慢慢用止血钳剥离局部的组织,充分暴露视野,分离出颈总动脉约3-4cm,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挟住,丝线放于动脉下备用。准备就绪,在远心端(第一次失败后,再

在切口的前方切开实验)用眼科剪剪一小口,用手术刀柄放置于动脉下方,手持动脉插管将其插入。

6、剪去切开腹股沟处皮肤毛,组员配合皮肤切口,逐层分离,找到搏动的股动脉,动脉插管(方法如颈总动脉),以备放血。

7、在三通管中注入肝素,打开动脉夹,向颈动脉插管中注入肝素,关闭动脉夹,把动脉插管和三通管连接,调整实验所需程序,记录正常血压约13.2kpa(100mmhg)后,在股动脉放血,血压降至6.6kpa(50mmhg),停止放血,并记录数值。

8、针刺“水沟”穴,留针15分钟,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

9、停针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比较针刺后血压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

10、动物处死: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动物。

(六)注意事项

1、麻醉动物时,速度缓慢,严格控制剂量,待麻醉成功后再实验。

2、动脉插管时要仔细认真,以免造成家兔失血性休克。

实验 针刺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

(一)选定原则

小鼠实验是走向工作岗位经常做的实验。针刺可以改善缺氧情况。为了了解针刺对缺氧的改善情况而选择本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练动物抓取,验证针刺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

(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广口瓶、钠石灰、小鼠、秒表、垃圾袋、针灸针、胶布、图钉

(五)实验步骤

1、小鼠禁食12小时:实验前通知动物房小鼠禁食12小时

2、在每个广口瓶装入2g钠石灰,密封备用。

3、小鼠抓取,称重:左手拇、食指提住小鼠后颈部皮肤,鼠体置于左手心中,

将鼠尾巴用无名指和小指压在手掌上,用天平称重,两组小鼠的体重接近、性别相同。

4、小鼠随机分组2组,每组6只。

5、把小鼠用胶布和图钉固定在兔台上,一组针刺10分钟,另组除针刺外,其余操作同针刺组。

6、经过处理后,两组小鼠分别装入广口瓶,盖紧盖子,按下秒表,记录两组各自小鼠从塞入至死亡的时间。

7、比较两组的差异。

(六)注意事项

1、除针刺外,两组操作均相同。

2、钠石灰要新鲜干燥。

实验 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疗效的观察

(一)选定原则

心律失常是临床多种病的并发症。针灸对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为了观察针刺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效果而选择此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练动物抓取,观察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律失常的调节作用。

(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生物机能检测系统、家兔、兔台、婴儿称、注射器(10毫升、5毫升、2毫升各1支)、针灸针、干棉球、纱布4块、生理盐水、20%乌拉坦、秒表、0.002%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垃圾袋、绳子

(五)实验步骤

1、动物抓取、称重:把家兔双儿置于右手手心,右手其余手指抓住耳后皮厚处,左手脱住家兔臀部,把家兔提起,放于婴儿称上称重。

2、动物固定(家兔):仰卧位把家兔四肢及牙齿都固定在动物实验台上。

3、410-(310)生物机能系统调制备用状态,动物四肢末端局部去毛,把测试夹夹在四肢末端,测定正常心电图,并保存。

4、家兔耳缘静脉注射0.002%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1ml/kg),注射速度每分

(转载于:针灸实验报告) 钟1ml,测定心电图,并记录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

5、6组中,3组针刺家兔双侧“内关”穴5分钟,平补平泻,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记录家兔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计算出现心律失常到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另3组针刺臀部非经非穴点,余操作均相同。

6、家兔处死。

7、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

(六)注意事项

1、不可用麻醉剂麻醉动物。

2、注射乌头碱时速度要均匀。 实验 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一)选定原则

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具有调整作用,通过本实验观察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观察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三)每组人数 6人/组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小白鼠、淀粉、炭末、烧杯、天平、灌胃针头、注射器、小镊子、眼科剪、33cm直尺、图钉、毫针数支、胶布、蒸馏水、垃圾袋

(五)、实验步骤:

1、小白鼠实验前交待动物房禁食12h。

2、实验前先取淀粉、炭末、水适量,在酒精灯上烧成糊状备用。

3、将小白鼠尾端用胶布编号。

4、用注射器抽取淀粉炭末糊约2ml,给12只小白鼠用淀粉炭末糊灌胃后,将四肢末端用胶布固定,胶布留少许,用图钉穿过胶布,仰卧位将小鼠固定于兔台上。随机分成针刺组、对照组,每组6只。

5、针刺组,针刺小鼠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捻转为主,持续10min后拔针,对照组不刺激。

第20篇:针灸总结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落枕治法 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落枕穴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漏肩风治法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肘劳治法 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少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网球肘)者,加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高尔夫球肘)者,加阳谷、小海;手少阳经筋证(学生肘或矿工肘)者,加外关、天井。

腰痛治法 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腰眼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痹证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第二节 内科病证

中风(1)中经络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眩 晕(1)实证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2)虚证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面瘫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治疗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痿证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痫病(1)发作期治法 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2)间歇期治法 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不寐治法 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郁证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心悸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感冒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咳嗽(1)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哮喘(1)实证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

(2)虚证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呕吐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胃痛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泄泻(1)急性泄泻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痢疾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便秘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阳痿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 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癃闭治法 (1)实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2)虚证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消渴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1)经早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3)经乱治法 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痛经(1)实证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崩漏(1)实证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公孙 三阴交 隐白

配穴 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地机。

(2)虚证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 绝经前后诸症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带下病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缺乳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遗尿治法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虚者,加肾俞;脾肺气虚者,加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者,加百会、神门。

1 皮外骨伤科病证

瘾疹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蛇串疮治法 泄火解毒,清热利湿。以局部取穴为主。

主穴 局部围针 相应夹脊穴

配穴 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 痄腮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肠痈主穴 阑尾 天枢 上巨虚 阿是穴

配穴 发热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 扭 伤治法 祛瘀消肿,通络止痛。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髀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 2 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治法 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 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耳聋、耳鸣(1)实证治法 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肾虚者,加肾俞、

关元。

(2)虚证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配穴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鼻渊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牙痛治法 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咽喉肿痛(1)实热证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陷谷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

(2)阴虚证治法 滋阴降火,养阴清热。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急症

晕厥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二)胆绞痛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2.胆道蛔虫症治法 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迎香 四白 鸠尾 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三)肾绞痛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五腧穴-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膀胱-至阴足通骨束骨昆仑委中 原络穴-肺-太渊-列缺

大肠-合谷-偏历

心包-大陵-内关

三焦-阳池-外关

心-神门-通里

小肠-腕骨-支正

脾-太白-公孙

胃-冲阳-丰隆

肝-太冲-蠡沟

胆-丘墟-光明

肾-太溪-大钟

膀胱-京骨-飞扬

募穴-肺-中府 大肠-天枢

心包-膻中 三焦-石门

心-巨阙 小肠-关元

肝-期门

胆-日月

脾-章门

胃-中脘

肾-京门 膀胱-中极 八会穴-脏-章门 腑-中脘

气-膻中 血-膈俞

筋-阳陵 脉-太渊

骨-大抒 髓-绝骨 郄穴-肺-孔最

肾-水泉

心包-郄门 胃-梁丘

心-阴郄

胆-外丘

大肠-温溜 膀胱-金门

三焦-会宗 阴维-筑宾

小肠-养老 阳维-阳交

脾-地机

阴跷-交信

肝-中都

阳跷-跗阳 下合穴-小肠-下巨虚 三焦-委阳

大肠-上巨虚 膀胱-委中

胆-阳陵泉

胃-足三里

针灸论文范文
《针灸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