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体系研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3 09:08:1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_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系研究.

72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 1月下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 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现 如今的企业竞争重要的便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人才是创造经济 和产生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员培训和专业教育便变得尤为重 要。本文便就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人员培训的发展趋势和人员培训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相关策 略,以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专业人才;培训策略

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西奥多·舒尔茨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提出了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在该理论中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和 国家的发展根本,他认为专业人才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 正因如此所以西奥多·舒尔茨将物质、人才、信息和资本作为企业 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 断提高。因此在注意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的重 视,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人才自身来看,加强人擦培养可以提高 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以使得自己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企业 的经济效益做贡献。

一、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1.企业大学的发展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预测到,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企 业将会将职业培训和员工的再教育更大程度的纳入企业的人才建设 中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第二次大战前便开始了企业大学的建 设工作,在我国企业大学则与近几年各个成立。但随着我国经济发 展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企业大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海尔、联想、TCL等五十多个国有企业也相继加入企业大学的行列。

2.生产与培训的结合 我国国有企业在加强人员培训时很注重与高校的结合,他们通 过院校的优质资源为企业培养更为优秀的企员工,促进企业的长久 发展。

3.培训的外包 在现代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将人员培训作为人力 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具备比企业更为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培训经验,因此在 现代国有企业中更多的将人员培训下放给专业的培训机构去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企 业培训的有效性。

二、企业人员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员工重视度不足 虽然现如今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以是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 问题,但是在实际中,某些国有企业却仍旧运用传统的组织形式, 不仅没有建立相关的员工培训体系和培训人员,而且有的企业还将 人力自语那管理机制与后勤部门合并,使其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 在管理者方面,有的管理者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并不重视,对员工的 认识度还停留在数量的角度,对员工的质量提升没有进行过多的关 注,他们更加注重设备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工作方法和员 工的专业素质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同时一些企业领导走入培训误 区,将培训仅仅定性为思想上的培训而忽视了技能的提升。

2.企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 造成的:第一,管理者思想理念错误,管理者认为对人才的培养不 如直接去市场上招聘更为专业的人才,用招聘来代替培训;第二, 员工流动性高,国有企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 员的高流动性,企业管理者担心他们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流失 了专业的人才,员工可能会因为技能的提升而选择跳槽;第三, 传统培训体制的问题,在传统体制中,培训更多的是注重眼前的 效益而忽视长久的发展,这使得培训缺乏持久性,以至于企业对其 缺乏信心。

3.培训机制的落后 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第一是对培训效果检测 的忽视,致使员工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并没有显著的技能提升;第 二是考核手段单一,以考核成绩而非实际应用为主;第三是评估 缺乏专业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估系统,缺乏有效的 培训数据。

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制的完善对策 1.转变培训理念 国有企业应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这是提 高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基础。在企业管理者角度企业管理者应当做 到以人为本,树立长效发展策略,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 建立高品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在企业员工方 面,企业员工应重视培训,努力利用这一机会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的能力,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2.增加培训经费的建设 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存在人才流动较大的问题,这也致使一部分 企业不愿花高价加强人才培训,但通话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只有员工 的整体素质上升,企业才可以更好地发展,保持持久活力,企业的 长久发展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因此企业应注意加强员工的培训经 费,并注意在培训中选择优质的培训机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 帮助。

3.完善培训机制 针对员工的培训应该有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一点上我们一是 要注意对员工培训效果的检测,员工培训不同与学校教育,它更注 重的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对员工的检测应该 以实践检测为主;第二,应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对员工的学习情 况进行系统的、权利的测定,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第三。虽然国 有企业内部有着人员培训的诸多问题,但是人员培训以愈加被人们 所重视,越来越多的领导开始实行员工培训机制,也引进了相关的 专业体系,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这些体系与我们企业发展的匹配 性,适当、合理的对国美外的优秀人员培训体系进行借鉴和吸收, 内化为己用。

四、总结

总之,国有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影响着企业的员工培训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制约着企业的进步。因此解决国有企业的人 员培训问题使我们目前所应当注意的。本文就国有企业的人员培训 的机制建立、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了一个浅要的分 析,对国有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做了了解,以期望国有企业的人员 培训可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Michael J Marquarde.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国有企业人员培训体系研究 贾 赟 胡云鹏 孙丰收

(中石油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15.0183

73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 1月下 [2] 赵曙明, 吴慈生.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3 :48-50.[3] 李荣生.从外企与国企的培训比较看国企培训变革[J].中国培 训,2005, (5 :22-23.[4] (美 爱尔文 ·戈尔茨坦凯文 ·伏特.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一、设计初衷

干部考评工作是每个企业重要的人事管理手段,已经形成了相 对固定的执行模式,考评结果在晋职选拔、推先评优、薪酬奖惩等 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形势的发展和职能分 工的变化,考核重心掌握不均衡,考核时效性不强,考核奖惩标准 导向性不完善,绩效指标挂靠不均衡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对 企业干部考评工作重新进行构思,借鉴信息化手段,建立新的干部 考评模式。

二、实现目的

整合现有考评资源,构建考评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 应用;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实现干部月度常态化考评;分解挂靠单 位、个人绩效,实现个人、单位、公司三者责任统一;推行无纸化 办公,以信息化手段替代书面填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三、考评指标分类

参照通用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指标,将指标分为素养指 标和绩效指标两类。

德、能、勤为素养指标,主要考量干部思想品行、技能才干、敬业尽责等内容:德主要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 容;能主要涵盖组织协调、业务技巧、创新能力等内容;勤主要涵 盖掌握实情、贯彻落实等内容。

绩为绩效指标,主要考量干部工作实效。指标设定受干部分 类、岗位性质、工作分工不同影响而有所差异,并进行差异化考评 和管理。

四、干部性质分类及指标设定

根据企业干部岗位工作性质和承担职责,将干部划分为综合服 务型、业务型、生产服务型、生产型四类。

综合服务型干部以办公室、行政部、后勤部等综合职能部门干 部为主,主要考核定性绩效评价指标。干部个人根据岗位说明书和 部门重点工作分解自我月度指标并通过信息系统上报,月底通过自 评和主管测评方式互动进行。

业务型干部以销售部、供应部、采购部、航运部等承接对外业 务的部门干部为主,选考指标除定性绩效评价指标外,还涉及管辖 区域或负责业务具体完成情况等定量指标,由部门主管进行月度总 结和考评。

生产服务型干部以生产调度中心、技术研发部、安机部等与生 产车间联系紧密,为生产车间提供服务保障的部门干部为主,考核 指标按权重比例挂靠生产单位的具体绩效指标,相关考核结果在设 定权重比例后可通过数据中心后台自动生成。

生产型干部以生产单位和绩效承包单位干部为主,以单位、条

线的定量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指标,相关考核结果在设定权 重比例后可通过数据中心后台自动生成。

五、数据来源与提供

干部考评体系建立后,根据指标数据来源、收集难易程度,责 任判定结论发布等情况将数据提供单位或部门分为三类,分别是通 用数据提供单位、专项绩效数据提供单位、内部分解数据提供单位 三类。

通用数据提供单位涉及办公室、安机部、后勤部等单位,信 息以素养指标为主,由上述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信息进行录入和维 护,相关信息可在数据库后台自动指向责任个人,或指向责任单 位,由责任单位落实至个人。

专项绩效数据提供单位涉及生产调度中心、企管部等单位,信 息涵盖安全、质量、生产、工艺等生产指标,成本、绩效、考核、审计、财务等管理指标,以及销售、采购、物流等业务指标,相关 数据可由上述单位进行收集和上报,并进行责任判定和权威上报。

内部分解数据提供单位主要涉及生产分厂以及独立核算绩效 单位的综合管理科室,主要涉及专项数据的分解、内部考核数据 确认等。

六、主要功能实现

干部考评软件依托现有干部信息系统的资源,可实现干部个人 基础数据的导出与导入,在根目录和框架下,对干部考核信息进行 管理,主要下设三个功能模块,分别实现个人自评、单位考评、公 司考评的功能。通过相互信息转接和挂靠,最终实现干部考评工作 的常态化、信息化目的。

个人自评模块为基础管理模块,维护端口开放给干部个人,干 部通过对照工作说明书和单位职责,每月固定填报常规工作项目和 重点工作项目,次月月初可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评价结论以 定性评价为主。

公司考评模块是数据来源模块,维护端口具有两类维护权限, 一类开放给相关综合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信息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 更新维护数据,对公司判定的各类数据及时登录,数据输入后可直 接链接个人信息,也可链接单位信息。

单位考评模块是关键核心模块,承担承上启下的功能,对下, 可对个人自评模块提示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对 上,可对公司考评模块转接的内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挂靠个人, 同时可对各考评信息设置和调整权重。

以现有运行的干部信息系统,计划开发的干部考评系统为基 础,开发或整合干部专业化测评系统、后备干部管理系统、干部培 训管理系统的资源模块,实现资源的共享共通。

企业干部考评软件的构思和功能实现 刘长龙 张 瑜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张家港 215628 作者简介:刘长龙(1980-,本科,中级经济师,江苏永钢集团有限 公司。

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15.0184

推荐第2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项目代码 : CG0214

完成单位 : 中科院评估中心北京持国技术评估事务所

研究人员 : 连燕华

获奖情况 :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各国和企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创新的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与有效性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好坏的直观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很完善,但是技术创新能力却很弱,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没有激活,运作效率不高;有的企业暂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图1直观地表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区时,说明由于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这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成为我国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能够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出来,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创新体系没有被激活,体系运作效率低下。这类企业在我国较为普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对应于I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是一种虚假现象,这一类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是来源于自身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而可能来自其他的竞争手段,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一般而言,II区的情形出现很少,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状况落在IV区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比较强,这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出来了。这类企业不仅能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而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类企业在我国已经发挥同行业“领导者”的作用,如现在国家进行的创新试点的部分企业,这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等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印发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国家经贸委提出了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的意见,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所有国家重点工业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会同财政、税务、海关在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中陆续认定了近

3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个省市也开展了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共认定了1000多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虽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健全 ,运转效率较低,产生企业的观念与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应有的作用,导致创新效率低下,水平不高;二是企业虽然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但仅仅是一空壳,没有把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有效激活,致使技术创新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低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组织设置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使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合理高效的运作。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配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有效运行的有机体,它首先应该有能完成不同功能的单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一组织系统,是该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其次它应该有规定与制约该体系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的规则系统;体系的有效运行还要有资源配置系统为之提供能源,是体系运行的“血液”;最后还应该有管理体系运行的决策系统作为体系运行的“大脑”。如同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由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等不同组织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与规定下在人体内合理分布,资源配置系统提供在血管与心脏中流动的血液,人的大脑作为决策系统负责循环系统的构建、血液在人体内合理的配置与运行等因素,其中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电泵处于核心地位。同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体也应该具有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这四个基本的要素。

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RORD四要素中,组织体系是“硬基础”,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构成技术创新的“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系统。组织体系规整了企业技术创新实体性活动与管理性活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构筑了坚实的平台;规则系统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制度与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正确方向良好运行;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与信息等要素的筹集与配置,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与新鲜血液;决策系统关系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是由技术创新相关活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中发挥着“粘合剂”、“结构组合器”与“功能发挥器”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粘合剂”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容了所有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要素,并按照一定规则合理的组织与运行。依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的要求,把所有相关要素统统包容进来,并使每一要素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样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组合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不是杂乱分布的,而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结构体。不管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都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二是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的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创新体系成为一分工协作的系统。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各要素的“结构组合器”。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功能发挥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系统,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使企业转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体系内部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把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比单部分能力之和大的多的整体能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放大器”的作用,把体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5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系统综合反映,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如果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一阶段性的线性模型的话,则技术创新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仅仅是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培育的沃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将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的划分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能力、技术创新的规则能力、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决策能力。其中,每一种技术创新能力都是根植在相应的创新体系要素上的,离开了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持续的。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强,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有效,技术创新能力弱,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肯定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和国家机构都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来检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在绪论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现有企业有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问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还没有充分激活,导致了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没有达到协调发展。这也反映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误区:偏重创新体系的实体建设,以为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就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R&D投入就会有高的产出,而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极其低下,逐渐的企业就对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失去了兴趣,而重新回到“经营型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来,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远而避之。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建设的完善与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对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有着决定性

的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高,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之所在,也是决定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果相关的联系体。如同处于社会组织中的人一样,创新体系在此对应着个体的人,创新能力则对应着人的生存能力。人是由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组织所构成的,各种人体组织都相互作用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结构,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适应生活的能力。如果人的某一组织或子系统出了毛病,或不健全,则肯定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障碍,导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6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要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要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以积累知识和技能;要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术;要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吸引外部资源向企业流动;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构建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时要注重整体性与有效性,从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功能的完善与体系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与激活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四个基本要素,因此在构建创新体系时要四个要素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只抓一头。在进行组织系统建设时,要注重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因为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进行超前的技术开发,为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力作基础。在进行规则系统建设时,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要把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一方面要完善资源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企业要定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创新决策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要具有风险决策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企业家精神”,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各类专家委员会等“智囊团”的建设。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绩效来说,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但是创新绩效的最终体现,还有赖于技术创新体系内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激活各要素,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问题。关键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因为技术创新机制是联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环节。

7 政策建议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企业、政府、市场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1、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主要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长;企业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单位能源普遍偏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时,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为目的,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中心模式。

(2)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要注重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系统与决策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出来,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2、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发挥以下职能作用: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组织编制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对全国企业创新的重点、结构和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2)组织编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等导向目录,知道政策性银行贷款方向,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导和投入,以举办高新技术园区为示范,跟踪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投资研究重大产业先导技术和共同的关键技术,帮助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形成技术优势,辐射和带动整个行业,参与国际分共和市场竞争。

(4)做好企业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规划,对企业股票上市、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进行审核,监督其资金投向,促进企业创新。

(5)研究制定全国性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保障投资主体的权益。

(6)积极培育、健全包括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咨询公司、招标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使之在企业项目咨询、技术产业化投资服务方面,本着科学、公证、诚信、可靠准则,在政府、银行、企业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推荐第3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政务部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越发强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就是为满足政府部门间多业务、多数据结构的信息资源交换、转换及共享需求而建立的。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顶层架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mong the departments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busine collaboration needs become more intense.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ch as multi service, multi data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change, conversion and sharing needs.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op-level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P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目录

【Keywords】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catalo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3-03

1 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政务部门都建立了满足自身业务要求的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只是限于部门自身业务使用,没有在不同政务部门间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个政务信息资源的孤岛。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可靠性高、快速、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满足多部门、多领域、多业务及多数据结构的政务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也是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基础。

2 共享体系顶层架构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以数据的获取与存储作为底层的支撑,以数据交换、挖掘、管理和运维作为整个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2.1 数据层:政务数据的来源

政务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多样,一是基于传感器、GPS等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实时数据,如空气、环境等数据;二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保、民政等业务的传统结构化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后形成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三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政务新数据,如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论坛等数据[1]。

2.2 支撑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云化

支撑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通过集约化的云环境、网络设施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数据资源集聚成为资源池。

2.3 平台层: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共享与运维

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是基础信息资源的汇聚,包括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数据资源的处理是将海量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聚集、清洗,实现对政务数据的活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通过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原来分散在各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满足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实现共享云业务协同;政务信息资源的运维是通过数据管理和数据运维平台,强化数据资源规范化、资产化管理[2]。

2.4 应用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应用

应用层是数据具体领域的业务需求,主要分为政务应用和对外开放的数据资源,服务对象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共享平台、开放平台、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和企业机构等。在政府应用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开展大数据应用,利用数据融合、模型构建等技术,揭示数据的内在关联性,提高政府决策对数据的占有与分析能力。

3 共享体系组成及功能

3.1 交换体系

交换体系的功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实现可靠性高、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快速、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支撑“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低保核查”等业务的正常开展,主要功能有交换流程配置管理、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桥接等[3]。

3.1.1 前置交换子系统

它负责在各个部门业务数据库与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传输,他首先从各个部门业务库抽取政务信息资源,传输给中心节点,然后从中心节点收取信息资源,并发送给相应业务部门数据库。前置交换子系统由网络通信系统、操作系统、交换信息库、前置交换环境、交换服务配置工具等组成。前置交换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

前置Agent服务:前置Agent主要是提供代理的功能。Agent是一个独立的运行单元,负责对在前置机上的数据源如数据库、文件等,交换服务,接口服务等进行管理与监控。管理包括服务的启动、停止、状态的汇报,数据源的管理,如数据库连接状态,表结构的采集,元数据的跟踪等。前置Agent还提供与中心交换平台的命令通道,负责接收平台的指令,汇报管理信息等功能[4]。

部门交换信息库:部门交换信息库的功能是为数据交换提供数据库,它是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之间数据流动的中转站。部门的结构化数据存储其中,他一般选择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

3.1.2 交换传输子系统

前置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交换传输系统来完成,它完成把需要交换的信息进行打包、转换成特定的格式、传递到目的方、对交换的信息进行解包等动作,他通常由并行适配器系统、消息总线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管理与监控平台等四部分组成。

并行适配器系统:它对数据的处理是基于时间驱动实现的。他对各种组件进行连接并形成数据流,进而在应用系统、信息系统或者中间件之间进行连接,他由连接系统框架和连接组件即适配器组成,采用以数据流向为主线,组件化体系结构。

消息服务总线系统: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服务进行横向的扩展、对消息服务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处理。他通过采用消息传输的机制来实现异构系统间的通讯,他为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信息转换、信息传输等集成环境,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松耦合的体系架构。

安全保障系统:采用完全符合国家对相关平台的安全要求,考虑到以后的扩展需要,系统需要留出安全体系接口。

管理与监控系统:他是采用B/S架构基础和JMX管理标准的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点对应用集成平台进行必要的管理,他在统一的门口下将不同系统的管理服务集成起来。他能够支持标准的服务接口,各种新服务的管理模块根据需要能够便捷地插接到管理平台中,管理功能能够根据需要任意扩展[5-6]。

3.1.3 交换桥接子系统

桥接系统是为了解决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它实现部门业务系统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或交换平台)之间双向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和同步;实现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桥接,包括直连连接、网闸连接以及实时、定时的桥接;系统支持各种格式数据,包括数据库、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内容的桥接。系统提供桥接流程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流程控制等功能[7]。

3.1.4 管理监控子系统

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器和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平台的监控和日志管理,对应用适配器系统配置的部署和更改以及运行状况等内容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用户管理:系统根据需要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员,并通过角色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不同的用户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用户的角色不同拥有的权限也不一样,系统还可以对角色的权限进行调整以达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系统对用户权限定于的要求。

桥接核对:系统通过统计发送端的发送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和接收端的接收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对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进行数据核对,统计数据发送过程中的偏差,当偏差统计结果0时,监控平台会发出预警。

桥接监控:系统对发送服务和接收服务进行监控,当有一个服务出现问题后系统就发出警报,异常情况包含:数据在传输和写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数据库异常等。

桥接管理:功能包含桥接服务的创建,桥接服务的部署、修改、启动、停止等操作,桥接服务的绑定。

3.2 目录体系

目录系统的功能是帮助信息资源需求者发现其所需的信息资源所在部门、获取途径、获取方式、该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等。信息资源拥有者可以通过目录系统注册自身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删除、修改等维护,目录系统提供批量导入功能。目录可以按照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类并在目录系统中进行展示,可以分为部门目录、主题目录、需求目录、开放目录等,用户可以根据需多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将目录系统跟共享系统实现对接,用户可以通过目录系统向信息资源拥有者提出共享申请,信息资源拥有者审核通过后,通过共享系统共享信息资源。

4 结语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现在各地都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系统架构与功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穆勇,彭凯,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龙建.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

【3】马殿富,章晓杭.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框架探索[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14.

【4】魏飞.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风,2015(02):5-6.

【5】周宏仁.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N].中国信息导报,2003-06-09.

【6】冯惠玲.政务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匡晓红,汤丹,刘志峰.一种引擎驱动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J].计算机时代,2015(1):78-80.

推荐第4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的实践毫无疑问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望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近10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一、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以及

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内容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最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 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 SB 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 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 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最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 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方法,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在2000年3月更新发布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内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最后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 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问题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社会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

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分析。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

(4)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做出及时反应。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BREEAM对办公建筑分册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LEED评价系统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LEED3.0预计在2005年发布;GBTool的版本已发展到了GBC2002阶段,GBTool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建筑评价领域进行看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包括:荷兰的ECO Quantum,德国的ECO-PRO,法国的EQUER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完全,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概括而言包括:一是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毫无疑问,建筑的生态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目前的一些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二是标准权衡的问题。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尽管BREEAM ,GBC等系统已经使用有关机构制定出的权衡系统系数,但对这一问题还要进行审慎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改善建筑性能,评价的约束机制等问题需要考虑。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着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颁布了一些单项的技术法规,不久前,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已组织了有关专家,制定出版了一直比较客观科学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此方面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当然,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建立我国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评估方法,我们还需要售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更加深人有效的探索。

推荐第5篇:3.25京东物流配送体系研究

摘要

近些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京东商城作为第一家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对比运送速度和响应时间相较于传统物流企业有其优势。本文认为,随着电商竞争的不断激烈,电商平台应将全部的精力放到自身产品的营销上,至于物流业,应交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商平台的经营效益,还也可以保证物流速度和售后服务质量。

本文首先就电商企业物流的选择依据和配送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电商平台在选择物流配送业务时的主要关心问题;接着讨论了京东商城和京东物流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并对京东物流的基本配送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京东商城物流选择的理论依据,提出了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方法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

关键字:京东商城;物流配送;电子商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Jingdong as the first mall built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busine enterprise, in the proce of operation, comparing the delivery speed and respons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enterprise has its advantages.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with the constant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lectricity suppliers, electronic busine platform should put all the energy into their own product marketing, as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should be submitted to a profeional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 Corporation completed.In this way,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busine platform, but also to ensure the logistics speed and service quality.Firstly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busine enterpris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analysis, summed up the busine platform in the choice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busine the main iues of concern; and then discues the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Jingdong Mall, Jingdong Logistics, and Jingdong Logistics basic distribution model are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Jingdong Mall logistic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ay arise.

Keywords:Jingdong Mall,logistics distribution,system,research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的目的 ........................................1 1.1.2研究的意义 ........................................1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1.3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 1.3.1 美国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1 1.3.2日本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2 1.3.3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2 2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2 2.1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的定义 ..................................2 2.2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要素 ..............................3 2.3 电商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 ..................................3 3 京东商城物流管理现状 ..........................................4 3.1 京东商城企业概况 ........................................4 3.2 京东商城的物流物流配送体系概况 ..........................5 3.2.1京东物流配送模式 ...................................5 3.2.2京东物流配送的布局 .................................5 3.2.3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流程管理 ........................6 3.3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6 3.3.1 京东商城有降低成本的需求 ..........................6 3.3.2 京东商城物流应提高响应速度 ........................7 3.4 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 ..........................7 3.4.1 物流模式单

一、成本上升 ............................7 3.4.2 物流缺乏管理、服务质量不高 ........................8 3.4.3 客户处于劣势、维权困难 ............................8 4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模式改进策略 ................................8 4.1 京东商城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理论依据 ....................8 4.2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以解决的问题 ........................9 4.2.1 优化物流结构,提升服务水平........................9 4.2.2 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9 4.2.3 提升顾客了的满意度 ...............................10 4.2.4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0 4.3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10 4.3.1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能遇到的问题 .................10 4.3.2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的改进方案 .....................11 5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

京东物流配送体系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物流企业是电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质量可以很好的增加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本文以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模式为突破口,指出了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建议和方法。

1.1.2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服务质量,好的物流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研究物流配送模式,对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我国的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在效率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研究物流配送模式,可以很好的展现我国物流业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其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商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物流的基本配送模式;京东商城物流模式概况;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依据;京东商城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主要依据和可以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方法:文献参考法: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文中观点,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确定研究思路;对比法,通过多种物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出京东商城在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3.1 美国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1992年,美国将物流配送理论和概念编入了教科书。其实早在1950年,美国便已经成立了各种研究组织进行物流管理方法、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如沃尔玛公司,沃尔玛公司之所以发展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功于成熟高效的物流配 1

送系统。沃尔玛的配送模式:一是设立配送中心,建立仓库和车队。沃尔玛从1970年设立第一个仓库以来,到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20个。2000年,沃尔玛仅配送环节便投资1600亿美元,足见公司对配送体系的重视。二是采取集中配送模式,公司先将大宗商品运抵仓库,再有卡车送达各个商店,每家商店一周约收到1-3卡车的货物。三是实行自主化配送中心管理,比如运用条形码或者VMI客户管理。

1.3.2日本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日本6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了物流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十分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日本人口众多、超市林立、网点众多,但是也面临着交通拥堵、时效较低等问题。为了改进这一现状,日本从配送管理系统、外包车管理系统和汽车装车管理系统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物流配送效率和质量。现在,日本已经使用可卸式货架、条形码和计算机系统等管理物流体系,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自动化管理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3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物流配送发展迅速。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我国物流配送暴漏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物流企业缺乏规模、功能不健全、技术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缺失、管理效率低下等。随着我国电商企业的崛起,不断加剧了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现在,我国很多快递企业也使用了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物流管理、仓储式管理、条形码关系等技术,提升了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了客户的消费体验。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不断探索,一定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2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2.1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的定义

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系统、现代化的硬件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客户的需要,依据用户的订货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编码、整理、配货等理货工作,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

2

对应数量和规格的商品按照商户的要求运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及过程。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是对流通领域的巨大改革,促进了货品的流动效率,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进行经营。

2.2 电商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要素

电商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物流是否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促进作用。首先物流业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是否重要;然后是物流服务是否可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让公司在行业内取得领先;最后是物流服务是否需要长期建设,物流服务是否会成为其它企业的进入门槛[1]。

2、物流服务的选择。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不仅要考虑到物流成本,还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感觉。企业应在成本和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企业的订单量越大,那么企业中物流的地位就会越高,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关注度也就会越高。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物流类型。比如销售电子产品的企业,由于电子产品售价高、利润高且比较注重售后服务体验,因此,电商选择自建物流来适应自身的发展,比如京东物流。再比如图书销售企业,这种企业对物流的依赖较弱,因此,这种企业可以选择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再比如一些化妆品销售企业,比如聚美优品,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和品牌上,对物流的要求比较低,因此,这些企业在选择物流时往往会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

3、物流费用的考虑,物流成本是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网上购物的流行,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电商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电商企业来说,商品购入的价格和渠道基本相同、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的收窄。如果物流成本过高,会变相的提高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2.3 电商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模式是企业管理物流的基本方法和战略。电商企业在选择物流配送模式时,终极目标是以最小的风险和最低的费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将卖家的商品运到客户手中。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的模式有四种:1.第一方物流, 3

电商企业直接负责物流配送。2.第二方物流,即自建物流体系进行配送。3.第三方物流,这是合同物流的一种模式,要求第三方企业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物流设备来进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4.第四方物流,是由专业的物流配送公司全权负责物流配送[2]。

在我国的电商企业中,主要的物流模式一般为第一种和第三种。第一方物流比较传统,容易被企业和消费者接受。第三方物流速度比较快,可以很好的完成物流配送任务[3]。而第二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运用不是很普遍,第四方物流尚处于探索阶段,第四物流高度职业化、集成化,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运输上,在我国只有像阿里巴巴这种大型的B2B企业才会选择探索第四方物流。

电商企业在选择自己物流配送模式时,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环境、成本、物流要素、竞争环境等综合考虑采取何种方式的物流,可以选择采用单一的物流模式,也可以选择多种物流相结合的模式[4]。

3 京东商城物流管理现状

3.1 京东商城企业概况

2004年,京东商城开始了在线电子商务业务,连续八年时间,京东商城的销售额保持了200%的高速增长。京东商城的经营模式为电子商务,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服务宗旨为“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截止2015年,京东商城在全国已经有超过6000万的注册用户,并且每天以1万左右的注册速度在不断增长。同时,京东商城还拥有上万家供货商。京东商城在供货商的管理上,讲究科学化、弹性化的原则。供货商在物流模式选择上,可以使用自建仓储然后由京东负责物流,或者直接将仓储和物流交由京东负责管理,自己只负责销售产品。随着京东产品销售量的增加,京东已经从原先的仅销售数码产品演变成现在所有的物品门类均由销售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京东每天处理的业务单量超过60万单。2010年,京东成为我国首家销售规模超过百亿的在线电子商务企业[5]。

京东的快速增长和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先后有15亿美元的热钱投入了京东的发展,这无疑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能量。在优质资

4

金的保证下,京东商城不断加强物流仓储中心的建设,实现了物流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京东商城还在不断的增加商品门类,集中优势产品,大力开展营销,促使京东的销售额进一步的提高。

对于京东商城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物流体系。京东的物流理念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使用京东商城,都可以满足你全新购物的体验。”京东商城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形成了独特的强大的物流网络。2014年,京东商城在全国建设了六大物流配送中心,将物流网络覆盖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京东在杭州、西安等城市还建立了大量的二级配送中心,总仓储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为了保证客户包裹能够及时的送达,2010年京东推出了“211限时达”服务,取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2010年3月,公司还在北京开始了“GIS包裹实时查询系统”,方便客户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查询和追踪。京东商城通过各种物流配送措施的实施,对其电子商城的销售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提升了京东商城的市场满意度[6]。

3.2 京东商城的物流物流配送体系概况 3.2.1京东物流配送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2009年京东商城成立了下属的物流配送公司,京东物流自成立后相继在全国300多个重点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站,最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2010年,京东商城在上海成立的华东物流仓储中心,是京东最大的仓储中心,承担了京东一半的物流配送业务[7]。

(2)自营加外包的物流模式。京东主要针对二三线城市采用自营加外包的物流模式。由于二三线城市订单较少,路途较远,自建配送站成本太高,且使用效率较低。因此,京东针对二三线城市选择和快递公司合作,完成二三线城市的配送任务。

(3)多种物流模式相结合。2011年京东商城针对一些不允许快递人员进入的场所,比如学校附近,建立物流自提点。客户可以自行提取自己的包裹,这样不仅拓展了京东商城的业务,同时也保证了京东物流服务的质量。

3.2.2京东物流配送的布局

(1)京东物流的主要发展思路。京东物流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人

5 [8]

口密度建立不同的仓储中心。对一些订单较大、人员较密集、辐射较广的区域,建立大型的物流仓储中心,由每一个物流仓储中心负责管理辐射范围内的配送服务。其次在中小城市或者订单较少的区域建立京东物流自提点或者配送站。客户不管在什么地方,京东都可以满足其物流需求。综合而言,京东物流的布局主要为“以点带面”的模式,并且逐步的向网络的末端进行延伸,最终实现物流网络的全面覆盖。这种物流发展模式符合京东商城整体的战略发展思路。

(2)京东商城的物流布局。2009年京东商城拥有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发展到今天,京东商城已经在天津、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中建立了城市配送站,并且逐步的形成了以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网络,京东商城的整体物流网络正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3.2.3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流程管理

订单登记:消费者通过京东电子商城购买商品,并给出自己的客户信息和收货地址。

订单确认:京东商城根据用户订单情况,由京东商城的财务部门和物流部门对客户信息进行确认。

拣货校验:仓储中心根据计算机信息进行拣货。京东商城的货物摆放是由英语字母A-Z顺序排列,拣货人员根据订单信息将不同的货物放到不同的配货袋中,完成后应对货品进行验货。

单据打印:根据计算机提供的对应信息打印货物订单,订单信息包含:订购时间、客户信息、订单编号、商品标号、价格、数量等。

配货出库:将检校好的货物打包出库,将货品交于发货区,分装到不同的车辆上,运送到各个城市的配送站。最后有快递员将货物送货上门或者由客户自提,完成整个物流任务[9]。

3.3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3.3.1 京东商城有降低成本的需求

对于电商而言,物流成本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京东商城自建物流的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选择和第三方的物流

6

企业合作,这种方式开始时效果很好,可以将自身的产品运送给客户,但是到后期,电商的发展受到物流效率的影响将明显增大,电商平台的竞争力也就会下降。从当前的竞争形势来看,电商企业在商品进价、物流成本、配送时间上差别不是很大,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所以很多电商企业都把物流的重点放到了自建物流上,自建物流前期投入大,这些主要是厂库、设备的固定投资。运营时需支付员工的工资、设备的耗损等,这些都属于固定成本,而且,自建物流在固定投资方面的成本占比较高,一旦固定投资收回来,那么物流的成本将会降的很低。自建物流也有其风险,如果自建物流效率不高或者没有成套的管理体系,那么物流的运转将会受到阻碍,物流的发展也就会受到挑战。

3.3.2 京东商城物流应提高响应速度

京东商城为提高物流响应速度是其自建物流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电商业务的增多,给物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现在流行的“双十一”、“双十二”活动,由于订单数激增,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时,作为自营的京东物流就展现出了优势[10]。

随着电商业务竞争的不断激烈,京东商城为了获取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必须从提高响应速度做起。京东商城选择自建物流,就是为了将响应速度严格的把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减少消费者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4 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物流模式单

一、成本上升

京东自营的物流体系,仅为京东一家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任务,这种单向的物流配送模式,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对比其它物流企业,京东物流由于仅为一家企业服务,造成了很多跑空现象,使快递资源利用率仅达到50-60%,远低于其它物流企业的80%水平。2011年由于快递公司集体涨价,京东提出了订单价格高于39元由消费者补交物流费的政策,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不满,造成了消费者因物流问题对公司平台的抵触,这和京东商城自建物流的初衷相左。

7

3.4.2 物流缺乏管理、服务质量不高

作为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业务增长,对配送等后期服务投入不足,物流团队建设不力,物流人员的素质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管理,配送人员经验缺乏,造成售后服务质量低下。

2008年,京东提出由3C类产品向百货、白色家电等方向发展。这一战略受到了多家家电生产企业的支持。在各种营销活动的推动下,物流订单增长迅速。但是,京东商城没有配送大型家电的经验,货物爆仓等给物流配送体系造成严重的困难。导致配送时间延长,影响了客户的购物体验,降低了客户对商城的满意度。同时,由于包装不完善,也造成了包装和货物受损等问题。

3.4.3 客户处于劣势、维权困难

订单拖延发货不及时,退款流程繁琐服务态度不好,删除评语违背信用,服务理念落后漏洞百出。对于京东物流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物流出现问题时,京东在申诉处理过程中十分不情愿,即使顾客收到因物流原因造成的商品破损问题,配送人员也以各种理由进行搪塞,顾客很难进行维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公司自营物流,很容易造成终端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由于物流是电商企业的一部分,经过电商平台进行物流维权显得更加困难。

4 京东商城的物流配送模式改进策略

4.1 京东商城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理论依据

所谓第三方物流(简称3PL)是指生产和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主营业务,将原先属于自己管理的物流企业,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打理,同时通过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和第三方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在事实上对物流业务进行全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仅仅是指专业的物流服务,3PL既不是第一方也不是第二方、既不拥有产品也不参与商品的经营,仅仅是以合同为约束的提供物流代理服务。京东商城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十分成功的电商企业,但是面对着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京东商城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到电商平台运营上,而应将物流产业交于第三方进行处理。京东商城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有其独特优势。

8

1、京东商城起点高,基础牢靠。京东商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管理和布局都已经比较合理。2009年到现在,京东商城已经在全国拥有6大物流配货中心,在超过300座城市中建立了700多个物流配送点或者自提点,对全国基本形成了全覆盖。同时,京东商城还针对物流体系中的短板进行改进,对功能进行优化,整体提升了京东商城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2、海量的用户和订单量。京东商城因其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欢,现在,京东商城每天的访问量在3500万以上,每天的订单数超过50万,在优质的商品和强大的物流网络驱动下,京东商城的销售额与日俱增[11]。海量的用户和订单量促进了京东物流的发展,使京东物流产生了很好的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个订单的运输成本。

3、京东商城的信息化水平较高。京东商城的成功,是建立在高效的计算机运算系统上。近些年,京东商城一直进行着ERP研究,京东商城拥有20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门对系统进行研发、升级和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企业还自主开发了GIS订单跟踪系统,保证客户时刻可以查看到自己商品的物流情况,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12]。

4.2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电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京东商城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4.2.1 优化物流结构,提升服务水平

京东商城为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电子商务环节,而对于物流环节,鞭长莫及。新成立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公司是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公司的运行重点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物流服务水平,这种专事专做的做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对提升物流的配送能力和降低物流成本都有很大的作用[13]。

4.2.2 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通过将物流产业分化给第三方公司,可以精简京东商城的组织结构,公司可

9

以将主要的经历放到营销上,而所有的物流事项,均由第三方企业完成。这种经营策略,不仅可以提升京东商城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可以提升京东商城的物流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

4.2.3 提升顾客了的满意度

对电商平台来说,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十分看重的指标。而将物流交于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经营。京东商城所有发出去的订单都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订单不会出现被取消或者被锁死的现象。随着第三方物流布局的逐步完善,顾客可以使用网络对其订单进行实时追踪,确保运送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健全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很方便的解决客户的退换货需求,对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公司的品牌形象很有帮助。

4.2.4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京东商城作为我国电商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京东商城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业务可以为其它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引领其它电商共同发展第三方物流,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通过不断的竞争,对提升我国物流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标准,都有很好的引领作用[14]。

4.3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3.1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可能遇到的问题

(1)自提点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京东商城在自提点的设立、运营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到现在,京东商城在全国仅有200多个自提点,从数量上不能满足京东高速发展的需求。

(2)物流效率问题,随着我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阻塞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大中城市,拥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每当到节日、双休日或者购物日等,由于放假或者订单数量激增,极容易造成物流企业爆仓、效率低下等问题。以京东商城目前的快速增长来看,原先的物流模式在承压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发展第三方物流后,是否可以适应越来越多的物流订单,存在风险[15]。

10

4.3.2 京东商城第三方配送的改进方案

(1)拓展自提点的规模,优化结构布局。京东自提点比较少,还未形成良好的自提网络。针对这种问题,京东商城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在订单量比较大、快递员无法到达的地方设立自提点。比如,京东商城可以在便利店、地铁站等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地点设置自提点,同时为了迅速的扩展规模,京东商城也可以通过加盟或者特许经营的模式,广泛的引入社会资源。

(2)科学的规划,建立爆仓预警机制,同时提升物流运营能力。京东商城可以利用自身的ERP系统和第三方物流进行连接,合理的规划路线,安排车辆,科学布局。对节假日等物流量较大的时间段,京东物流应建立预警机制,当物流量超过警戒置时,迅速的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比如和其它第三方物流合作,保证整体物流的顺畅。同时,京东商城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物流能力,有效的降低中间流程,提升运营效率[16]。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我国主要电商的物流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京东商城的物流现状,并针对京东商城的物流情况,提出了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公司的设想。建议京东商城将物流产业剥离出来,交由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进行管理。这样京东商城可以更好地负责网上商品营销工作,而物流配送公司也可以专注于优化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同时方便京东商城的退换货,对提高物流效率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都有很好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京东商城物流现状,提出了设立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的设想,并阐述了京东商城在实践第三方物流配送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本文的不足在于,对问题研究的不够深入,对第三方物流配送可能遇到的风险分析不足。

11

参考文献

[1]范逸.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国内B2C电子商务网站物流配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2-13.[2]洪明珠.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01):60-62.[3]戚丽丽,陈国.京东商城自检物流配送体系研究[M].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6-9.[4]欧阳俊.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36-36.[5]钟晓燕,范露华.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的演进评析[J],对外经贸务实,2014(09):84-87.[6]徐双萍.京东物流配送模式探析[J].全国商情,2015(12):31-33.[7]侯敬文.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改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25-26.[8]顾明国.京东商城物流配送研究[J].物流工程和管理,2015(11):173-174.[9]吴婷.网络购物配送的第三方物流选择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36-37.[10]白倩迪,孟雪.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186-187.[11]彭颖,冯朝刚,何明珂.京东物流系统客户体验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5(16):17-20.[12]刁硕,曹家懿,刘钰云.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调查[M].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B07):10-13.[13]朱滟清.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浅析[M].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19-22.[14]辛古龙.京东物流紧急呼叫[J].新经济,2011(10):26-28.[15]吴琼.京东商城的物流模式[J].企业管理,2015(08):79-80.[16]陈小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探讨—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J].科技信息,2012(15):110. 12

致谢

四年的本科生活就将要接近尾声,在大学这段学习生活中,虽然艰苦,但是在老师的辛勤教导和精彩演讲中,我们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在大学的四年中,我们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们,并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这些对我以后的人生发展十分重要,再次对母校中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本文的选题到资料查找,从初稿完成到最终的定稿,导师对我的帮助很大。老师学识渊博、待人和善,没有老师的帮助,我的论文不会那么顺利的完成,在这里向老师表示感谢。

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四年的同窗苦读,我们收获的美好的友情。每当有同学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都会倾力相助。比如在我这次论文写作的中,每当我有不会的问题时,同学们都会在一起一块探讨、一块摸索,因此,在这里向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最后,在论文即将结稿之际,祝愿我的家人、老师、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推荐第6篇:三大汽车集团供应链体系研究

《物流战略与策划》第一次作业

课 程

所 属 所 属 学 生

名 称 物流战略与策划

学 院 经管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学 号 侯 建 2009057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商业模式:

公司的母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前身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69年9月。2000年,东风汽车公司进行债务重组,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本公司。2001年5月18日,本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该公司回购除东风汽车公司外所有股东持有股权后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该公司拥有14家附属公司、共同控制实体及其它拥有直接股本权益公司,构成东风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主要从事商用车、乘用车及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装备制造业务,金融业务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其它业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按国内商用车和乘用车生产厂商销售总量计算,二零一零年东风汽车集团拥有约10.8%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目前公司的发展及利润源主要有以下三个:

1、多元化合资。2003年,东风汽车将旗下70%资产注入与日产合资公司,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有限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全系列卡车、客车、轻型商用车及乘用车产品的汽车合资企业。随后几年里,东风汽车更是大举合资旗帜,迅速与悦达起亚、本田建立合资公司,并与法国雷诺展开合资谈判。2010年,借着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机,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裕隆”)在杭州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东风汽车旗下的第五个乘用车合资公司。如此一来,东风汽车拥有PSA、日产、本田、起亚、裕隆五个乘用车合资伙伴,在商用车和零部件板块,东风汽车与美国康明斯、本田发动机以及日产商用车进一步合作,形成多元化合资格局。

2、互补性重组

2010年6月份,东风公司引入民资战略重组东风云南汽车公司,力图把新云汽打造成为东风公司旗下非常有特色、面向西南和东南亚市场的高原型特种商用车生产企业。新云汽的目标是在2011年实现年经营收入5亿元。2010年7月,东风公司通过重组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与台湾裕隆集团合资新建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大中华汽车品牌。2010年11月份,东风公司下属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以生产微客、微卡为主要产品的合资公司。重组后,东风股份有望成为国内轻型车产销量的老大,冲击福田的冠军位置。

3、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车。在拥有了东风小康、东风风神、东风柳汽和东风商用车等自主品牌后,东风裕隆的产品布局将使东风的自主品牌真正切入中高端乘用车这一“短板”。与此同时,东风系中的合资品牌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车型。就合资品牌而言,与国外品牌多年的合作,经过了初期引进车型、简单消化吸收的市场培育阶段后,已经进入更高水平的二次创新、自主开发阶段。

在自主品牌渐入佳境之际,东风公司也在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正稳步推进。2010年8月,东风公司对外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明确第一批共16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将在未来5年陆续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供应商体系:

东风汽车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集结了近500家大小供应商,几百家经销商为自己服务,形成了一条以东风汽车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

(1)公司采购模式基本成熟,供应商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东风汽车集团重大的采购政策由公司制定,公司统一采购,对分公司分散供应的模式。在分公司由工艺管理部门确定供应商,财务部门确定价格,采购部门负责采购、供应商管理以及供应。

(2)公司实现精益生产,积极探索“零库存”管理。实施精益化拉动生产方式,要求协配件供应商按要求实施准时化供应(JIT)。看板发交的零部件,按东风汽车看板的要求送达汽车生产线上的装配点或生产点;非看板供货的零件准时发送到分公司协配仓库。供应商采用租用经东风汽车评审合格的第三方物流仓库,由第三方仓库完成准时化供货。

(3)公司大范围采用网络技术,不断探索信息化建设。1990年“东风汽车”上市后,先后请联想,汉普,SAP等公司进行管理咨询,曾设想实施ERP系统,后因多方面原因而未实施,但ERP思想得到公司上下认可。五年来公司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研发、制造、供应、仓储、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公司综合管理能力。

物流管理:

东风汽车经过考察比较,最终选用了中软冠群公司的ES/SuperLogistics系统。ES/SuperLogistics系统具有端对端企业生产与物流管理的能力,符合东风汽车的管理需求。

一、整车物流管理 ●条形码功能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能通过条形码扫描管理所有车辆,包括车辆入库、移库和出库。车辆经过入库扫描后,系统依据设定的规则,会自动产生并打印入库建议单,司机依据入库建议单指定的库位即可入库,无需人工干预。

入库建议规则保证同一车型、同一颜色的车辆被放在同一排,该建议可根据车长和库位情况计算存放的数量,使仓库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此外还可设定每个库区存放的车型种类,根据设定库位优先级来寻找库位,保证车辆放置井然有序。

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系统还自动给出所要出库的车型的出库建议,司机可根据出库建议的库位和底盘号,按顺序领取车钥匙并提车。出库建议可避免不必要的出库倒车操作,保证建议的车辆都可直接被提走。出库时通过扫描出库单条形码和整车的条形码,自动核对收货单位、承运商和所提车辆信息,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错误。

●全线追踪功能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能够对车辆进行单件管理,并可通过底盘号查询车辆的来源(包括生产批次号码、生产日期、入库日期、发动机号码、发动机厂家、车身型号、车架型号、车厢型号等)和去向(车辆流向的经销商、最终客户姓名、电话等)。

●智能的运输分配和运输跟踪管理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可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优化运输路径和车辆编组,并根据承运商的运输情况以及对承运商的考核,对承运商的运费进行平衡,实现了以往手工操作无法实现的功能,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运输费用,同时也提高了运输分票的科学性,固化了运输分票的规则。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根据运输分票的结果,系统可自动生成运单,避免了重复录入所带来的工作量和可能出现的错误。系统还可根据运输的路线和编组方式自动计算车辆的运输费用,增强了运费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系统可跟踪每辆车的在途情况,自动计算出车辆运输所限定的到达日期和返回日期,并可对未返回的车辆进行预警,保证在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可对承运商的运输情况(按时返回率、经销商验收意见、运输质量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承运商运费平衡的依据。

●库存管理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实现了仓库的库位管理,不仅使仓库库存一目了然,而且系统还可自动生成车辆的定期养护计划。系统除了能够监控本地仓库的库存外,还能够监控所有存放在经销商仓库中的库存。

●营销管理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解决了异地销售的问题。销售公司可远程开销售提车票并给予确认,仓库本部可直接打印票据,避免了单据的远程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

ES/SuperLogistics系统使所有经销商和直接客户的销售信息在系统中被管理和统计,使企业对市场信息了如指掌,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及时的管理决策。

二、生产物流管理 ●条形码管理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的生产车间通过条码扫描实现了生产各个环节的条码化管理。通过在生产线上的扣料区粘贴条码以及条码扫描,可对半成品、原材料实现自动扣料,自动生成拉料建议;通过在四大总成上粘贴条码以及条码扫描,可自动维护车辆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日期、发动机型号、发动机号码、发动机厂家、车身型号、车架型号、车厢型号等),并自动扣减消耗量;通过将工人的工牌号编制条码以及条码扫描,可记录下线车辆涉及到的调整司机、终检人员、发交司机的姓名及相应的时间,并可设置允许的滞留时间,对超期的车辆进行预警。

●全线追踪功能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能够跟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对车辆进行单件管理,并可通过底盘号查询车辆的配置信息、装配信息、四大总成的生产信息、原料的供应信息及车辆的去向信息。其中,配置信息包括发动机号码、发动机厂家、车身型号、车架型号、车厢型号等;装配信息包括批次号码、生产日期、调整信息、终检信息、装箱信息及相应的人员信息等;去向信息包括车辆流向的经销商、最终客户姓名、电话等。

●生产计划管理

采用ES/SuperLogistics系统,东风汽车能够将年度计划分解为月计划、日计划,系统允许随时调整计划,并可进行计划模拟,保证计划的可行性。月计划、日计划可被分解为装配进度计划、产品车入库计划、三大总成等半成品的生产计划、原料供应计划等。系统可根据当前维护的销售订单,自动生成计划,自动安排生产。

●采购管理

ES/SuperLogistics系统可根据已确认的生产计划自动生成采购计划,根据采购计划和原料的供应商情况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实现了采购与生产的集成。因此,ES/SuperLogistics系统使东风汽车既实现了原料供应的准时化,又减少了原料库存的积压,降低了库存成本。

●JIT生产模式

东风汽车采用ES/SuperLogistics中最适合汽车行业的JIT模式来管理生产作业的进度计划,并通过看板管理,以条码扫描自动扣料的方式确保了生产的准时化。

效益

ES/SuperLogistics为东风汽车的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储运部门通过对车辆入库进行自动化管理,提高了仓库管理的准确性及效率。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储运部门能实时获得来自销售、生产部门的信息,从而在车辆出库前能提前进行新车的准备安排,在车辆入库前能提前安排所需的仓库,既减少了工作量,又做到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系统自动生成的出库建议,保证了出库的先进先出,减少了由于老旧车积压造成的资金损失;运输路线的优化和对承运商的管理,加强了运输管理的控制力度,既降低了运输费用,又加强了对承运商的考核,保证了运输质量。

市场销售部门通过与储运部门的信息集成,可以准确了解车辆的库存情况、近期的生产情况,并按照库存情况协调销售,加强存货量大的车辆的销售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库存,减少库存资金的积压。同时,实现了营销异地开票、本地打印票据的功能,优化了营销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通过对经销商的管理,可随时了解经销商的库存信息和销售情况。

生产部门形成了以销售制定生产、然后以生产推动销售的大循环,既减少了库存积压,又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东风汽车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全过程的条码电子化管理,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通过计划驱动采购,实现了采购的及时性,降低了采购成本。

总之,ES/SuperLogistics解决方案使东风汽车的整车管理达到国内一流的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仓储费用一项,就使东风汽车每年400万的临时仓储费至少节约了1/3。

上海汽车集团

商业模式: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票代码为600104)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通过向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及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独立零部件、服务贸易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相关股权和资产,上汽集团实现资产重组整体上市,总股本达到110亿股。

上汽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动力传动、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服务贸易业务(包括汽车金融)。

上汽集团所属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等。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超过400万辆,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并以上一年度542.57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第七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151位,比2010年上升了72位。

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及商业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乘用车业务:在发展合资品牌的同时,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巩固公司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2、商用车业务:立足全系列经营,通过兼并收购、自主发展和合资并举快速抢占市场;进一步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3、零部件业务:

围绕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形成动力总成系统、底盘系统、电子系统的集成能力和同步开发能力,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

4、汽车金融服务:

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为汽车经销商和汽车用户提供方便迅捷、灵活多样的汽车金融服务。

供应商体系:

上汽集团采用JIT即时生产的生产方式要求下属的制造企业与配套的供应商,切实地改变生产理念,改变以前以库存为中心的供应商供货理念与模式,实现真正的以订单为中心,加强对客户需求的跟踪与满足,实现更多的生产系统柔性,采用“反应”式的生产,最大程度的降低库存、生产与物流成本。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建设仓储物流园区

以上海通用为例,其在北美、欧洲、印度、中国韩国都参与建设了供应链的节点——物流集散中心:

1.通过在当地的循环取货与分拨,同时利用船运实现各集散中心的勾结与联系,实现了供应链的全球延伸;

2.在未来,这个上海通用参与的海外集散中心将在未来为中国供应商提供进出口的支持。这种支持所起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一体化整合降低进出口的物流成本,缩短进出口零件的物流周期,降低进出口物流在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加强对海外供应商的管理与对客户的即时响应能力,提升海外供货整体竞争力;

3.在基础技术条件方面,通过由上海通用提供一级零件的中转料箱,要求供应商将供应链的报价单列于物料成本之外,并对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出要求。并由上海通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审核供应商的供应链成本;

4.在积极帮助中国供应商进入通用的全球供应链方面,上海通用着力于帮助中国供应商提升全球竞争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上海通用自身也会参与到这种竞争力的构建中。具体举措包括,帮助供应商严格的遵循通用各厂的物流需求(包括物料系统、质量标准、库存水平、送货频次、包装形式等);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供应商实现与通用的全球工厂的沟通。进一步的,建立国内供应商与全球兄弟公司、母公司的订单相互支持机制,平衡产能、满足全球各用户的产量需求。

(二)异地设厂

为了实现生产的扩张,平衡各地的成本与产能,进行恰当合理的异地建厂始终是上汽集团的战略选择。以上海通用为例,由于零部件配套的原因,与上海的情况不同,在其烟台工厂,本地供应商只占供应商总数的25%左右,供应商半径达到了1200公里,通常其国内零部件的物流成本就达到400元/辆左右,同时还会产生额外的并不经济的物流环节、响应时间以及库存成本,并导致更多的运输质量缺陷。因此,通过在异地的制造基地旁建设物流供应商园区,持续不断地进行理念灌输与引导,制造企业逐渐的推动一些高集成,大体积的零部件,由供应商在制造基地设厂,或寻求与当地整车制造企业的合作生产。在具体的操作中,制造企业会选定关联的物流园区,输出管理,并向供应商推荐,由供应商自主选择,并独立的与园区签订服务合同实现异地化的运作。另外,采用这种方式,由于烟台更加靠近韩国,实现了针对韩国基地出口的优势,附带的、有力的支持了通用的全球项目。

(三)循环取货

原有的做法是供应商单独送货,现在,经过不断地运作与发展,在上海,由物流供应商实现的循环取货范围覆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覆盖的供应商数达到150个以上,这种循环取货的方式,提高了车辆装载率,并且由于采用了与生产节拍相吻合的批量与频次,切实降低了库存,减少了后续的集货难度。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仅从节约运输成本方面的考虑,就能够下降高达67.5%的运输成本。由于其巨大效应,一些制造企业在新项目上,已经要求在循环取货的覆盖范围内,完全的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由循环取货来代替供应商自行送货。

(四)产能管理与物料计划

上汽集团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努力,致力于应对规划产能与市场不确定性间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供应商生产系统的自身能力不足,成品库存波动较大;供应商对自己的下级供应商管理薄弱,下级零件的供货短缺;以及供应商的自身规划不能符合实际产量的需求,缺乏最优的预先规划与投入。目前,上汽集团的制造企业一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借助供应商月度大会平台,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产能信息和生产计划的有效沟通;不断优化库存,共同实现供应商的看板拉动与JIT即时生产;双向地及时准确地提供产能数据;分享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系统化的订货流程。

在供货商选择中大概有以下三种非正式的规则:

1.如果可能,最好是上汽集团的下属企业;2.如果不是的话,那它至少应该是位于上海的企业;

3.如果前两项都不满足的话,那它至少应该是位于离上海较近的区域内。总的算起来,上海大众其中价值60%的零部件是由上汽集团下属各企业供应的,剩下的是由那些与上汽集团没有关系的中国企业以及合资企业供应,但它们只占到较小的比重。

下面以上汽旗下的大众轿车的生产为例:

物流管理:

以上汽通用为例,上海通用汽车在企业供应物流和企业销售物流中,全部应用第三方物流来实现。其中包括:进口汽车零部件海运、空运,零部件再分配中心,零部件循环取货项目(Milk run)间接物料一般仓库一体化服务,维修零部件配送中心,维修零部件运输,整车物流服务等。

( 1) 零部件再分配中心(RDC) 上海通用汽车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通汇公司设置了厂外门对门物料仓库(RDC ),每2小时送货到车间零件暂存区,由此大大减小了上海通用汽车厂内仓库场地,并提高其效率,使厂内起到中转仓库而非存储仓库职能,保证厂内只有2小时库存 从而使物流系统相当高效。RDC仓库具有如下一般性功能:集装箱和本地货物接收、快速中转站、厂内直接运输、木箱停放、再包装、小件超市储存、大件超市储存、停放及协调接送、可周转料箱管理、零件配料、零件排序、送往工厂的零件、新的试生、O T S 零件、运输管理—本地物料进货运输、流程化操作、计算机辅助拉动系统生产线供给、包装标准化。

(2) Milk run 原先,对于国产零部件的运输, 都是由各零部件供应商自行负责发送至零部件再分配中心(RDC)或厂内零件暂存区。当库存由“ 以班次计算” 降到“ 以小时计算” 时,生产线旁的库存已被大幅度降低,缓冲时间变得非常有限,供应商送货延误和错误导致的生产停线风险随着库存的降低而加大。 另一方面,库存降低后,供应商为满足生产的用料需求必须一天一次或几次运输,造成了运输资源的严重浪费,物料接收DOCK拥挤,接收效率低下,准时率差,极易造成因物料的短缺而引起的停线。为了突破原有物流运作中的瓶颈,进一步满足精益生产的需求,上海通用汽车与安吉天地合作,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引人并实施Milk run 项目,即由第三方物流循环取货。首批由安吉天地对于上海、浙江、江苏82家零部件供应商设计了20条Milk run线路,13条truck load 线路,多频次、小批量和定时的,采用闭环运作模式,在预定的窗口时间内完成向各供应商的取货,同时按照计划提取空料箱、料架,再次抵达供应商处时将其返还。采用Milk run操作模式后,提高了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比如公里数的节约,装载率的提高,库存的下降) ,同时目视化管理和定位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对日常运作的实时控管能力, 并可根据监管提供同一零件、同一天、同一地点的相关预测。

(3) 整车物流服务

由整车物流服务供应商安吉天地进行车辆分流管理,包括完善并优化产成品停人整车分拨中心起至车辆最终交付于零售商/直销客户的整个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各种职能, 完善运输方式, 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联运的优化物流方案,优化车辆接收、发运、检验和维修等业务流程程序;负责整车储运服务供应商的日常工作管理;车辆仓储服务,包括整车分拨中心(V D C )管理和整车库存中心(V S C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收集;分供方管理等。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商业模式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第一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52年来,第一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1991年,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基地;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现合作。目前,产品结构已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

第一汽车拥有全资子公司32家,控股子公司17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和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在东北、华北和胶东、西南形成布局合理的三大生产基地,以及在国内汽车行业具有产品开发和工艺材料开发领先水平的技术中心。资产总额1058亿元,员工13.33万人。

一汽五大发展战略为:一是产品与技术创新战略:以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基地、装备、人才等积累优势,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集成世界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强持续研发,形成“生 产一代、准备一代、开发一代”的能力。

二是整车发展战略: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优势产品,扩大产销规模,巩固市场地位,拉动企业高速运转。中、重、轻、微、轿、客要全面发展,实现以自主百万化为主要标志的“规模百万化”。 三是零部件及辅助体系战略:提高研发水平,增强二次开发能力,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四是海外事业战略:打基础、建体系,抓好重点战略市场。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海外基地,培育国际化队伍,发展海外网络,形成市场规模,实现经营方式与国际接轨。加大整车、零部件及总成出口,实现由一般贸易模式向产品输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模式的转变,为“经营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体系能力建设战略:定位准确,职能清晰,责权对称,制度健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纵向实现管控有力,动作协调;横向实现对接畅通,功能放大。通过管理基础积累和信息平台建设,为“管理数字化”提供有力支撑。

供应商体系

一汽集团有近5000家供应商,是拥有供应商最多的国有汽车集团。一汽通过以下四个采购策略来完成其具有竞争力的采购体系:

1、同步采购。采购前移、参与全过程,即一汽集团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车型以及相应的技术要求,与供应商一起参与产品开发,协商价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批量采购。

2、集中采购。这与东风汽车的采购方式比较相似,即集团重大的采购政策由公司制定,公司统一采购,对分公司分散供应的模式。在分公司由工艺管理部门确定供应商,财务部门确定价格,采购部门负责采购、供应商管理以及供应。

3、全球采购。采购范围扩展到全球,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自己资源。充分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尤其是在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到全球物流时代,国内物流是国际物流上的一个环节,要从国际物流角度来处理物流具体活动。

4、根据汽车制造业的特点进行模块化采购,如模块化采购安全系统、组合仪表、仪表板模块、暖风空调、前端、制动系统等。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培育核心供应商。

另外,又建立了标准化的采购流程:

以一汽大众公司为例,一汽大众公司是国内大型的轿车生产企业,目前的年生产能力近35万辆,生产大众捷达、宝来、高尔夫三个品牌计82 种车型和奥迪A

4、A6 二个级别62 种车型,生产组织难度较大。但由于采用了第三方物流,所以国产化物流组织相对较为顺畅,同时也实现了零库存管理,降低了占用资金。大众物流公司是在1997 年成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负责为一汽大众公司提供目前五个车型、近3000种国产化汽车零部件物流服务。通过近七年不断对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在信息系统、仓储配送、精确供货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成为一汽大众公司唯一指定的国产化第三方物流服务配套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保证信息及时、畅通、准确反馈和共享的基础和手段。目前大众物流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是以无线网的方式登录一汽大众公司的R3(D2801)系统,共享生产信息,包括物流的入口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和供应商供货能力信息。

仓储和库存管理是物流公司管理的核心。仓储工作的目的是使实物和信息的流动处于最佳状态,包括合理库存控制与考核、先进先出、定置定位及货物的堆放方式、现有库房面积利用率、库房目视化管理、信息传递、资产管理、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目前,大众物流公司正与一汽大众公司一起继续对合理库存控制和库存管理信息化进行优化,以使从供应商到主机厂之间的物料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

理货是物流配送中的最基本工作,它包括对汽车零件的分类(按零件号);检验零件的完整性;根据零件的形状、功能、特性,按理货工艺装入专用或通用的工位器具,并进行标识。其中理货工艺规定了所有零件装入工位器具的方式、数量和要求,而且一些零件还要求进行总成的分装后再装入工位器具。最后将理好的货放在规定位置准备送往装配线。理货过程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为主机厂和供应商解决了运输与上线间的衔接问题。

运输管理包括运输车辆的调度、按计划备货、零件出库、装箱、送货及信息反馈的全过程,其中还包括根据内部、外部运行时间制定相应的行驶计划,以保证运输的负荷平均、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以适应FAW-VW 生产的需要;另外,安全操作(车辆和人员)、工位器具管理(周转频率和周期)、运输的经济性、协调送货、改造运输设备,如密封的运输车和搬运车等相关问题,对整个送货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运输管理是一项单调重复、繁忙而责任重大的工作。

电子看板供货:电子看板供货模式采用条形码技术,条码显示零件号、零件名称、工位、送货地、数量、供货厂家等信息,空器具箱作为要货标,巡线员将此信息输入计算机,各供货厂家或供应商仓库通过联网查询到要货记录,通过打印机打出要货指令。从要货时间起,在2 小时内即将货物送到主机厂生产线旁。此种配货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信息传递快、准确,要货过程记录完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准时化供货:随着汽车业个性化、柔性的要求,车型不断增加,生产节拍不断加快,零部件的品种越来越多,线旁无法满足单品种器具箱储备,所以采用JIT准时化配送、供货的模式。它通过取样点对整车数据下载分析,以准确的物料、准确的数量、准确的质量、准确的地点,将零件按明确顺序备货,按照装配车间工位上零件的准确节拍实现供货。改变了传统线上装配工根据车辆的颜色、品种特点在各个货架上选取相应零部件进行装配低效率工作模式,显著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模块化供货:由于汽车生产链较长,所以在生产组织上难度很大。因此,汽车模块的概念被引入,将各零部件组装成功能模块,模块组装工作可以不在生产线旁完成。即在零部件上线前,按装配要求包装上线,模块式供货有效地减少了物流链的长度,降低了整车生产成本,简化了管理环节。 参考文献(简写):

东风汽车公司,http://www.daodoc.com/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daodoc.com/

东风盈利模式图谱浮现http://www.daodoc.com/qyxx_disp.asp?id=87869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郭光明,《物流技术》,2004年11期 东风汽车物流成本管理模式研究,周彬,《物流技术》(装备版),2011年2期 东风商用车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屠强 徐贤浩,《科技月刊》,2006年3期 东风汽车供应商管理手册,东风汽车公司

“一体化管理”增强上汽核心竞争力,陆文耀,《上海工业》,2003年10期

安吉天地物流公司汽车物流服务方案的研究,杨正纯,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的选择和管理,托德,《中国质量》,2001年7期

上海通用汽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茹雯 仰书纲,《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增刊

上汽经验验证本土化的“一体化管理”理论,陈详国 季建华,《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年12期 一流的供应商造就一流的企业,薛劲,《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10期 优化整车物流管理,杨志国,《上海企业》,2011年7期

大众物流公司的第三方物流,赵 辉 罗宜美,《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5期 在竞争中把握物流的脉搏——一汽- 大众运用第三方物流的实践,周文军,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年9期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王滕宁,《企业经济》,2005年3期 基于价值链战略联盟的成本管理,戴德明

何广涛,《财务与会计》2005年1期 论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秦建远,《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8期

推荐第7篇: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社会工作作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很多方面还不成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够,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国际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职业评价制度背景,构建起我国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从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能和水平。

关键字:社会工作者社工作者评价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是指在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评价时所应该遵守的规范与模式。从当前的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来看,它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的入门资质、职级设置、职业领域、资质承续、继续教育等内容。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的背景

目前,我国对于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在国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和个人薪金待遇直接挂钩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另一类是90年代以来开始建立的,和个人薪金待遇间接关联的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职业资格制度都是社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管理制度,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有评价体系对于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的启示

1、结合国情并借鉴现有的职业评价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化发展中,有很多模式是对西方职业分类和职业制度进行借鉴的结果,尤其是在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职业的发展都是可以归结为在社会需求推动下,引进西方现有专业分类,借鉴西方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人才评估所用。所以,在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过程中,既要结合国际发展的通则,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切实结合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2、现有评价制度的基本要素

在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过程中,考虑现有评价制度的基本要素,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设定、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资格要求,申请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条件、取得职业资格后续管理、法律救济及程序等进行必要的制度建构,为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

3、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职业化发展的规律

充公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工作评价制度建立规律,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采用渐进式的制度构建方式,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超越发展过程。

三、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

1、借鉴国际标准

国际社会工作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评价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英国社会工作的发展:20世纪初,英国的伦敦慈善会社组织会社开始开发专业训练过程,到1929年,伦敦经济学院开始训练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工作者,1970年较有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展开。1971年,英国成立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委员会,对社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升社会工作教育水平。英国社会工作教育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的经验与人格培育,社会工作者人员以专科学历和社会工作文凭为主,只有获得社会工作文凭才能取得社会工作专业资格。1970年代后英国社会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专业化道路。

英国对社会工作者采取标准统一的强制性注策方式,英国社会服务总局负责组织注册的管理部门,所有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经过其注册才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申请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政府认可的学历教育,包括社会工作硕士、三年制本科或专科、其他社会工作课程,或者持有英国其他社会工作监管机构认证的学历资格,且符合社会服务总局规定的品行及健康要求。

英国社会工作者评价更加强调专业背景。最初,社会工作领域面向任何专业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开放,有社会学、教育、心理、法律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优先录用。1989年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员经过注册申请可获得包括两类的资格,合格社会工作证和社会服务证。获得合格社会工作证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服务与任何领域中,获得社会服务证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从事助理社会工作或起居照顾性工作。1989年,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委员会开始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

规定取得专业资格的基本条件为两年制社会工作文凭,以此排除了非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进入社会服务领域。1995年后,英国增加了资格后教育和高等社会工作教晋级教育两级。从2003年起,英国重新规定必须具备三年制的大学社会工作学位才有从业资格。借鉴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工作评价少走弯路,提高成效。

2、从实际出发

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实践与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相结合,考虑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与乡村社会工作发展差异等因素合理确定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以现实的条件为基础,制定出促进其发展的具体措施。

3、政府管理指导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在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做出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发展的配置和规划,公布社会工作评价标准,提出岗位设置,配置社会工作相关的资源。

4、鼓励促进发展

社会工作者是公共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者、社会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社会公平的积极推动者。但是,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为数不多,政府目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四、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的措施

1、将社会工作职业纳入我国职业资格系列,确认社会工作资格

从制度层面上确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通过考核与证书登记授予合格人员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规范持证人员的从业行为,加强从业人员的能力培训,禁止非持证人员以社会工作者身份从业。建立社会工作领域的职业进入机制,排除非专业社会工作干扰因素,如同律师、会计师、医生等职业一样树立起社会工作者专业、职业地位,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提升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体系,明确职业评价

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体系必须对社会工作者的任职资格、从业行为、后续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任职资格,明确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条件,提供资格证书登记服务,禁止未取得有效社会工作资格证者以社会工作者的名义从事社会工作。对取得资格后要对持证人提出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登记要求,通过资格证书的检核、延续来明确继续教育、培训等要求,以维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使得持证社会工作者继续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对在职业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也可通过社会工作者登记服务制度建立起社会工作者的惩罚和退出机制。

3、建构社会工作者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双重框架,协作发挥监管功能

从目前我国社会服务制度体系来看,很多社会服务业主要是各级民政行政机构与各级社会工作协会实行“双结合”的管理体制。从社会服务未来发展情况来看,各行各业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将逐步统一在“社会工作者”这一国际上有着清晰定义的概念之下,且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将会越来越突出。所以,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服务也业、社会工作从业机构、社会组织等的管理,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资格管理,探索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的设立,发挥从事社会工作类服务业法规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职能。鼓励社会服务机构使用社会工作者,并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职责。社会工作者协会偏重行业的自律,通过会员管理,发挥社会工作协会的自我管理功能,对违反协会规章、职业伦理守则的行为进行惩罚。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发挥协作功能,保证社会服务的专业品质,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特质。

4、开发社会工作证书登记服务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在明确社会工作资格及其取得条件的基础上,为了确保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便于社会以及社会工作者本人提供规范服务,对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必须登记,通过证书的登记建立起社会工作者登记数据管理系统。

这一数据系统有助于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规划和管理。社会工作领域广泛,从业队伍庞大,这些人才都可称为社会工作人才,但也有持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被纳入数据系统进行管理,不以社会工作者名义从事实际工作的,则不必也不能进行限制。从社会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开始,建构全国社会工作者登记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掌握全国社会工作者的人数,水平和分布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程度以及社工专业岗位匹配等问题,有助于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做出预测和规划,也有助于保护社会工作者,构建职业准入门槛,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专业化。

推荐第8篇: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也是运用金融手段缓解“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建立有效农户信用评估体系有利于拓展农民融资渠道,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本文提炼出有益于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深入剖析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现状,提出了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的改进构想。一方面,设计适用于平罗县农户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具;另一方面,提出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健全担保体系、建立征信数据库、注重农民信用意识培养等建议措施,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评估;农村个人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8)-0062-04

“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我国农村特有的圈层文化,使得农户信用模式呈现出小范围的守信和大范围的失信的双重特征,信用体系的缺失成为约束农村资金来源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适应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信用现状的信用制度,以发挥金融对于农村三农产业的促进作用。

一、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现状

(一)信用体系模式。采用“政府领导、市场参与、人行推动、各方支持”的工作模式,以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银发〔2014〕37号)精神为指引,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并逐级签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书,建设全县“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县、乡、村全方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络。

(二)制度建设。依托农村地区政府、金融、农村经济组织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如社保、土地权、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制定并完善《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平罗县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方案》、《平罗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办法》、《平罗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

(三)“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2009年,当地人民银行自主研发了石嘴山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平罗县委社工部,政府?r改办、社保局、医保中心、劳动就业局、工商以及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并顺利采集城乡居民信用信息,初步建成“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基本完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工作。自2015年7月末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试点上线运行以来,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查询量达1.4万笔,其中达成信贷交易及中间业务占查询量的50%以上。

(四)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在全县143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征信宣传网络工作站”,推出了“诚信之星”、“先锋之星”、“致富之星”、“成长之星”等先进的农户信用评价称号,2010-2015年间共评定4个信用示范乡(镇),42个信用示范村、2620个信用示范户、104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对示范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双优”政策,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审贷效率,针对示范户的信用评级结果和资金需求,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信贷模式,加大支持力度。

二、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机制不完善。一是现有信息采集机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采集仍处于原始阶段,更新数据完全靠政府牵头,部分单位不愿意将信息免费共享,缺乏数据更新意愿,严重影响了信用报告的数据质量。二是现有信息采集机制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信息采集时需经历5个步骤,每次均需政府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采集流程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仅仅开展了“信用村、信用乡、信用户”的评定,并且在“三信”评定时,评定主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评定大多是银行工作人员自行拟定相关调查资料,下发给农户填写,完成后由农商行进行整理评估,农户所填资料的真实性不能保障,评定基础范围窄,评定结果不能有效反映真实信用状况。

(三)失信奖惩机制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法》中对规定银行等商业机构在与储户产生业务来往后,有义务和责任为储户保密。在保障储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贷款主体维护信用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个人信用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加之农户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对失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有限,违约现象经常出现,但现行体系欠缺对失信的有效管理。

(四)信用数据应用范围狭窄。在当前体系中,农户信用记录远远没有实现其该有的价值,仅仅应用在信贷方面,与人们生活没有产生较大的关联性,还不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特别是农村信用数据,公信力、知名度、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用数据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想

(一)征信系统指标设计。信用报告的核心服务对象是授信方,因此,信用报告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服务授信方,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农户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精简、汇总、整理等,形成信用报告。选择指标时应遵循重要性、可持续性原则,便于采集更新,容易测算。本文拟采用“5C”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的指标。

“5C”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环境(Condition):主要包含了农户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受教育程度、家庭所住地、身份证号、家庭成员等;农户的思想道德和品质(Character):即能够直接或间接体现农户的还款意愿的指标,如不良贷款记录、是否为信用户、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处罚信息等;农户拥有的资产(Capital):农户当前所拥有的财产情况,比如住房情况、土地、外债等等;农户所具备的能力(Capacity):即指农户赚钱的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年度收入、工作性质、所处行业的稳定性等等;农户可选择的担保方式(Collateral):对于农户来说,可以用作担保的东西可以是汽车和住房等等,也可以是农户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但是必须保证这些资产具有比较明晰的产权,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担保,或是由承担连带责任的第三方人提供担保。

(二)构建农户信用评估体系。农户信用评价体系需选取最能体现农户资信情况的指标,要考虑该农户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偿还债务,还要充分考虑其担保能力。个人财产状况,包括个人债务、收入来源等指标作为影响个人信用等级的“强需求信息”,与个人信用关联度最高,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工作信息是“中级需求信息”,与之对应的个人基本信息则为“弱需求信息”。按照需求等级,对选择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拟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法,对指标进行细化。具体指标及赋分情况如表(表1):

将等级设置成五级(A、B、C、D、E),评分大于等于80分时为A级,评分大于等于65且小于80分为B级,评分大于等于50且小于65分为C级,评分大于等于30且小于50分为D级,评分小于30分为E级。

对农户信用评级采用惩罚式信用调整,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在原评定信用等级基础上下调一级:一是在金融机构出现一年以上贷款本息逾期;二是在金融机构出现为他人保证担保不良记录;三是涉及重大诉讼事项,且诉讼金额超?^家庭净资产的50%;四是经认定的其他下调的情形。

依据上述的评分标准,对农户信用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按照得分情况对应评定为五级信用,A级为优秀,B级为一般,C级为合格,D级为较差,E级为极差,金融机构可以将信用评级作为考核借款人资格的重要参考,为不同等级的农户给予相对应的授信额度。一般来说,将综合信用评级时分数超过的60分的农户认为有诚心意识的农户,具有相当程度的偿债能力和意愿,金融机构可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考虑满足农户的正常贷款需求。

(三)评估体系验证分析。为验证对于平罗县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想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指标评价和信用评级能否如实体现出农户的真实信用水平,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是否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本文从26万平罗城乡居民中随机抽取了300户农户,并从中筛选出50户农户,将相关指标带入构建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中,农业户口12人,非农业户口38人;男31人,女19人;30岁以下8人,30岁至40岁13人,40岁至60岁22人,60岁以上7人。考虑到测算验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首先选择信贷和家庭信息完整的农户,从整体采集样本来看,家庭财产和家庭年收入较高,2016年石嘴山市农民年收入人均1.2万元,采集样本略高于石嘴山市农民年均收入,家庭财产也较为富足。抽样农户分布情况见图1。

将上述农户各类信息带入“农户信用评价指标表”中进行测算,结果为:最高农户得分83分,最低56分,50户农户平均信用得分65.9分,按照上节界定的级别标准,不存在信用调整情况,50户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1人、B级33人、C级16人,较为符合抽样农户信用情况。考虑到信息变化及生命周期,应每年对各指标和指标的赋分情况进行调整。因为评估标准的统一,可以依据此评估对农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比较,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依据。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打分情况,对各指标进行调整。

四、完善平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可以借鉴英国和日本的做法,通过与有关部门签署协议的方式采集更新信息如在英国,征信机构与公司注册署、登记委托公司、破产管理署以及英国皇家邮政等部门合作,实现了公司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记录、破产信息、邮政地址及地址更新信息的批量获取和按月更新。在日本,政府与征信业层次了合作关系,政府利用征信机构的相关服务同时免费对外公布信息。建议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与各信息源单位签订信息采集合同,约定数据更新的范围、频率和质量,当地人民银行作为信息汇总平台,为信息使用单位提供分析和预警。

(二)建立失信奖惩机制。应继续改进信用户的评定标准和流程,将“三信”评定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综合考核范围。根据信用评价等级对农户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对信用评价为优秀、良好的农户提供优惠、便捷的金融服务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利率优惠,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并按农户家庭年收入和资产状况予以授信处理,通过授信模式限定授信额度,对于额度内的申请施行提供“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和一次核定”的一站式信贷。同时,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关于信用信息保护和失信行为公开互相制约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卜旭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程杨春.江苏省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刘小芳.BZ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想与路径选择[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

[4]王晓明.征信体系构建制度选择与发展路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2-31。

[5]叶维武.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6]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二元结构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1,(2):3-7。

推荐第9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摘 要】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培育企业安全文化。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措施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社会进步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有意识地发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也是由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安全生产是彰显一个国家的民生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维护和保证企业生产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逐步增加,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但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术培训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多数企业并未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企业先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宣扬现代安全文化,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意识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建设;三是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既包括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进取精神等安全的精神因素。要建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氛围,然后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制定出不同的追求目标,通过宣传、教育、传播、培育和塑造,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达到预期安全目标。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让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之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力,自觉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变制度的被动约束为道德修养的软约束,由组织的被动管理变为员工的主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是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的高雅文化,也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文化。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基础性工程

防止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技能的不足带来事故伤害和损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工作迈向新台阶,步入系统、全面、科学的发展轨道,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环境的安定和谐。

2.2倡导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员工素质主要途径

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人-机-环”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

2.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力量

企业安全文化渗透于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对提升核心力量有促进作用。企业核心力量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是企业综合优势的反映,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是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能力,企业核心力量的提高,反过来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1安全承诺

企业应建立包括价值观、愿景、使命和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应做到:切合企业特点和实际,反映共同安全志向;明确安全问题在组织内部具有最高优先权;明确所有与企业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都追求卓越;含义清晰明了,并被全体员工和相关方所知晓和理解。

3.2行为规范与程序

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具体应做到:明确各级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与权限;细化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员工参与制定;各级管理者实施有效监控和缺陷纠正,广泛听取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机制。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不能走捷径和违反程序;必要时可以采取保守的行为并寻求帮助。

3.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在审查和评估自身安全绩效时,除使用事故发生率等消极指标外,还应使用对安全绩效给予直接认可的积极指标,如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在企业内部树立榜样或者典范,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3.4安全信息传播

企业应将安全的经验、实践和概念作为传播内容,涉及安全事件的沟通信息应真实、开放,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并确保信息的发放、接收和理解。

4.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机构。组建由企业法人挂帅,党、政、工、团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班子,负责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统筹规划,制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以及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正常有序开展。

(2)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状态。

(3)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提高了安全文化的执行力。

(4)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促使员工积极学业务、练本领、掌握安全技能,使安全变成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5.结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水库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大安全设施、技术保障措施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安全文化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行业和本企业实际,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载体,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从而减少和扼制事故发生,提升企业安全目标、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力。 [科]

【参考文献】

[1]AQ-T900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Z].2008.

[2]毛海峰,郭晓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及其多维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

推荐第10篇: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对我国的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而我国农民为重要弱势群体作为本课题研究方向,本课题分为四部分:农村养老保险背景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探究。

1.农村养老保险背景分析 文化背景: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孝文化”的国家。尽孝父母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似乎是近几年才进入农民视野当中的,而深深的中国儒家“孝文化”却给养老保险在农村扩大施行带来了阻力。自古“养子防老”是人们的想法,可现在来了个集体,国家养老的美好词汇让那些弱势群体一下子难以接受过来。

经济背景:农村的经济能力应该是束缚养老保险扩大施行的最大根源,农民收入不高本来就要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在要他们又每年掏出一部分钱来的确是有困难的,不过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在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增加。这种状况也在不断改善。 老龄化背景:人口老龄化石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老龄化加剧会引起老年负担系数即赡养比升高,使政府和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费支出愈加沉重,这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城市;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政府更快更好的健全我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了。

2.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逐步落实,国家对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的管制,彻底打破了农村家庭“多子多福”的期望,进而动摇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根基。由此所形成的独子女家庭或“四二一”家庭的出现意味着,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形式的社会中,家庭劳动力人口(通常为年轻夫妇)不仅要为未成年子女支付必要的教育费用,而且还要赡养已经年迈的父母。这对大多数收入较低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何况女子教育和老人赡养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呢?勿庸置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结构的简单化、核心化,不仅降低了我国现代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农民家庭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除此之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年轻人价值观和家庭观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家庭中年轻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差。年轻人与老年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在强化老年父母独立生活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农村居民家庭养老有其自身特点,如农民从事劳动的时间通常较长,退出经济活动领域的年龄较高(通常为65岁以上),以及农民养老的成本较低,农民自养能力较强等等,而且也正因如此,农村养老社会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更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淡化。政策重视不够是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着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然而,时至今日,在具有国家效力的社会保障法律法 1

规中,除了国家民政部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农业部印发的《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等极少数法规外,目前仍无一部具有更高效力(如国务院等更高权力机构颁布的法规和文件)、措施更完备的法规和文件可循。与城镇相比,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及必要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一方面使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步履艰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农村养老社会化近年来甚至呈现了萎缩的状况。

自从1991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在经历不断完善后,目前已获得不少成绩和经验,当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农民有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强烈愿望,但心存疑虑

虽然农村一直以来以“养子防老”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社会给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一些天灾人祸等。使得农民对于建立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了强烈愿望。 但是想农民在本来并不高的收入中收取一定的保险费而在几十年后才能得到养老金是很多农民不能做到的。虽然国家对农民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补贴,但是现在农资价格太高,农民手头有钱也都顾眼前了。所以如何消除农民心中的疑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各种养老制度混合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并存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养老仍然是养老保障的主体,大概占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使得养老保险的生存受到很大的排挤。 集体养老的范围比较小,是以农村基层组织对“三无”老人(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施行的“五保”制度(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一般采取分散供养和集中在养老院供养。

社会养老虽然最近几年投入在增加可是还是没有形成很好的机制,还不能成为稳定的保障机制。

三.参保资金规模小,保值增值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参加农村保险的人口占农村的总人口还是比较低的,再加上农民的收入相对比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也比较小,再加上按国家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只能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在银行获取利息。可是由于利率的大幅下调,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存在很大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才可能可能有较大的发展,才能让农民做到“老有所养”

四.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筹集。个人缴费的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根据参保档次补贴,由于农村经济水平低,在加上农民对参加社会保险心存疑虑,所以在选择投保时一般都是选择每年100的。其实这笔投保基金是相对少的,不能很好的在投保人进入老年时起到保老作用。其实是“报小不保老”受益的是现在的年轻

人。这使得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初现这种尴尬局面。

五.缺乏法律保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如《江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这些办法基本上是在原民政部颁布的《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应,因此,个地方队这一制度的建立,撤销,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发放都是按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位首长的意愿进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永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3.国外养老保险模式,发展趋势及在这发面的研究状况

1889年德国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到今天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很是成熟,从各国推行养老制度的实践看主要有:

一.投保资助型 开始19世纪的德国,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方负担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2.实行与收入相关的给付机制。3.基金化。4.管理统一化。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有美国和日本

二.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的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和雇主担负全部养老费用。不要个人缴纳。这种模式下,政府,企业负担大,高福利也伴随着高税收

特点有:1.实施范围广。2.与个人收入无关。3.养老保险金来源主要靠财政。

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瑞典和英国,是具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三.强制储蓄型这种称公积金型的。强调自我保障,实行完全积累的基金模式,建立不同“公积金”账户,由个人缴纳。这种模式政府负担轻,运行效率高。主要代表有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和智利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制度。

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已步入现代化,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则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即便是富裕地区,各村社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均衡,有的已步入小康,有的则处于贫困或温饱阶段。为此,在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1)集体养老制。(2)集体辅助养老金制。 (3)个人自养制。 (4)绿色农业养老金制度。

(5)家庭养老制。坚持农村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方向,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养有所健,乐有所为”的社会养老总目标。

二、项目主要创新和研究特色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进行课题的调查研究,我们查阅和研究了大量地资料和文献,发现在我们对此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类课题进行过相关的探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有了自己的创新之处。

1,运用国外的相对成熟的模型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对比

在查阅国外相对成熟的养老保险模型下结合我们所要调研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找

出可以可以引进的提出意见

2、深入农村最底层收集资料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

我们还将以江西上饶的个别试点县的农村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对农民实际问答,向有关部门采集资料,

3、运用经济、统计知识来科学分析数据及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要用经济学的观点剖析,对数表材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细致规划处理。结合实际对所得数据材料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论述。

第11篇:园林绿化建管体系研究论文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专项资金的投入是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学校在园林绿化建设开始立项时,就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建设过程中,根据建设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专项资金计划以满足园林绿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设完成后,根据建设规模和发展要求,划拨配套的养护管理费用,保证后期养护管理及时到位,巩固和发展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果。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内涵

1.岗位责任制。学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好部门管理职能。充分调动部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履行好岗位职责,层层把握好管理关键,使质量和效益在每个过程,每个步骤都呈现最佳状态。

2.项目审批制。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从立项开始,就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学校园林绿化建设的规模和格调,精心筛选规则设计方案,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力求园林绿化建设从源头上把握好质量关和效益关。项目审批后,学校足额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3.公平竞争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方式,选聘管理人员,选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养护管理单位。优中选精,精中选质。质量领先,效益领先。

4.程序规范制。为使高校园林绿化建设有序进行,必须规范办事程序、工作流程和明确责权范围,在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的保障下,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人有事做,事有人管。

科学的过程控制是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体系的精髓

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控制对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提高和效益发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后期养护等过程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建设的效益。

1.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龙头。只有抓好这个龙头,才能建设好美丽的校园。因此在规划时要以前瞻的眼光、发展的理念,科学制定园林绿化建设的规模和格局,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引领时代潮流。在设计时要以适应的原则、经济的思维合理选用园林绿化建设的材料和工艺,既要适地适树,又要宜景宜人。在编制施工方案时,要以整体的构思和细微的结合,详细拟定施工流程和步骤。既要结合现场实际,又要满足技术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园林绿化建设高品位、全功能、低造价和佳效果。

2.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施工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效果和效益。密切关系到设计的理念能否表达出来,设计的效果能否体现出来,目标的效益能否发挥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施工管理。一要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和监理机构。只有优秀的施工队伍和精良的工程监理才能做出优质的工程来。二要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一起熟悉设计图纸、掌握关键技术、了解施工流程、精心组织施工。三要在施工时,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坚持“质量第一”。监理人员和建管人员深入现场管理,做好现场掌控。总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施工队伍的精心施工,监理机构的优质监督和建设单位的精细管理,多种途径、多项措施和多方努力,使学校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达到最佳状态,效益获得最大发挥。

3.高校园林绿化建设具有生命的特征和长效的特性,后期养护管理至关重要。“三分栽,七分管”,就说明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第一是及时做好水肥管理。根据园林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留心观察茎叶的表现状况和土壤的干湿程度,保持土壤湿润、补充土壤肥分,创造适宜的植物生长的条件。第二是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治。根据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防治病虫害,争取防早、防小,在早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采取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三是认真进行修枝整形。根据不同的树种、不同的习性和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修剪。生长期主要是调整形态、平衡树势和控制生长。休眠期主要是清除病虫枝、枯死枝和弱势枝。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修剪,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第四是周密安排、综合防护。根据园林绿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周密安排、综合防护。在建设的初期设置防护隔障,减少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在建设的中期采取技术措施,减轻气候因素对园林绿化建设的不利的影响。在建设的后期,及时做好补损补缺,随时维护园林绿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和园林绿化材料的完美状态。

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是学校文明程度,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反映。一流的大学,园林绿化建设的管理也应是一流的。只有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体系,才能提升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发挥园林绿化建设的效益,才能与一流的大学管理水平相适应。

第12篇: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作者:索勇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准确评价政府,强化政府及行政人员自律,提高政府靖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文章认为我国政府靖效评估还处于初始阶段,指出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研究国内实际情况下构建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I关键词]政府绩效;靖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第13篇: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

税费体系这个概念,指的是应由哪些税和费(定性)、以什么样的比例(定量)来共同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另外,税费改革体系也是指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渠道或方式,来实现由旧的税费体系向新的税费体系的转换,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分配达到公平和最优化。现时的研究,更多的注重税费体系的破与立,而忽略了税费改革体系的整体研究。

一、通过多边的税费改革建立对称的税费关系

税费并存是新一轮税费改革应该选择的合理格局。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经过精心设计的收费往往比税收更少对经济产生扭曲,从而也更少效率损失,收费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收入来源,收费较之于税收可以较好地解决拥挤性问题和效率低下问题,因此,西方国家将提供准公共产品作为确定收费范围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片面地主张“以税代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一:税费改革体系是多边的,既有“费改税”,又有费的保留和“税改费”;税费改革体系所建立的税费关系是对称的,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二、站在全盘角度确立税费改革目标

所谓全盘角度,即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在当前政府收入体系中,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显然只能通过规范化的税收渠道去获取。然而,种种因素的制约,给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多年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非税的方式组织收入,在各方面的政府支出猛增、规范化的税收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转而采用非规范性的办法,自立收费项目,介入财政性分配,“税的缺位”与“费的越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规范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是“税费归位,各行其道”的制度基础。“费的越位”根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短缺,反过来看,“税费归位”则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供给。如果我们不从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进行制度的供给和创新,在制度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二:税费改革体系的目标是规范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而不应局限于“治乱减负”等功利性目标;只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预算内”与“预算外”资金、“体制内”与“制度外”资金相交织,是中国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收入体系应确立“三而二,二而一”归并的远景目标,即中期实现将制度外财力纳入预算内、外,相应将三块财力变为两块的目标;远期达到依托于市场经济体制而实现政府预算完整性,相应将“预算外资金”予以取消的目标。如此,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相应规范,税费亦能达到“归位”。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于那些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收费,应主要改为以税收方式提供;对于确实具有服务于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收费,应该予以保留;对于为提供准公共产品而征的税,则应改为收费。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税费分配格局需进一步优化,建立税费并存的政府收入机制,在收入规模上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在课征权限上建立以立法权为核心的适度税费管理权限体系。税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新开一批、合并一批、废除一批,对现行税种进行优化组合。费制体系要进一步规范,按收费性质进行优化整合。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公共财政的构建是渐进的,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的税费改革体系也必然是渐进的。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三:税费改革体系是置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按照公共产品的程度来确定税费,并进行税费的优化组合,以渐进的方式达到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规范。

四、在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内部各系统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互补性和统一性。其一,税收改革与费收改革是互补、统一的。孤立的“费改税”、“税改费”未免会顾此失彼。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税改费”的倾向,国际税费改革中的“税改费”倾向与我国当前强调的“费改税”方向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两者的立足点仍然是“税费归位”这一本质。其二,“费改税”中的各项政策是互补、统一的。如农村税费改革和燃油税改革同属“费改税”范畴,如果置于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就不会出现前者对农民“减负”、后者对农民“增负”的矛盾。其三,“税改费”(包括费的保留)中的各项改革是互补、统一的。现阶段改革中存在的费的保留、未来一定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税改费”,不仅应是规范的,各项改革之间还应是互补和统一的。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在时间进程上具有延续性和递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收费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财力,收费将在较长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收费形式等国民收入形式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格局。在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碰撞的宏观背景下,我们不能不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并需要通过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合理地转换到市场

经济体制上来。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四:税费改革体系以普遍联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构筑原则,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上坚持互补和统一,在时间进程上坚持延续和递进。

第14篇: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以国内外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特点将定性与定量问题相联系起来,以陕西省某高校教师绩效为例,建立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和判断矩阵。并对教师绩效的影响指标做出实证解释和评价,对于研究高校教师绩效有一定借鉴作用。

1.引言

绩效考核是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应用模糊数学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绩效的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从理论上加深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认识,改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实践。

2.相关研究综述

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较早。丹尼尔森等指出应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设计出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波依尔等教育管理家建议,教师评价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特长、爱好、才能及院校的中心使命等综合考虑。在对国外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观点普遍认为评价目的应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上应多元化,评价方法上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赵曙明认为应从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这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评价机制。马少莲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模型,从专业知识、健康水平、准入资格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应该综合考虑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其评价。本文基于这一思想,选择如下评价指标构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构成,力争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积极影响力。

(1)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端正教学态度,保证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学生是最好的评价者,他们可以从课堂的听课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拓展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客观综合的评价。同时学校的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打分情况也可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方面。另外人才培养以及教材教学的贡献应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构成。

(2)科研评价指标:科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教师在承担了科研项目后,应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这一方面也应构成对其绩效评价的主要环节。学术论文是对于长期从事科研一线的教师成果的直接反映,这一项目也应构成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

(3)社会服务评价指标:高校还承担着社会服务这一重要的职能。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服务社会,高校教师来源于社会,最终回归于社会。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社会服务的参与。

4.绩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运用AHP方法确定评价的权重向量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绩效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教师绩效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

(2)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根据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3)计算各级因素优先权重

对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所以本质上是计算权向量。本研究计算权向量的方法采用和法。

对于该评价问题,判断矩阵A-B相对重要性权值为: W0=[0.637,0.258,0.105]T;

判断矩阵B1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1=[0.439,0.264,0.089,0.146,0.061]T;

判断矩阵B2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2=[0.055,0.565,0.118,0.262]T;

判断矩阵B3相对重要性权值为W3=[0.105,0.637,0.258]T;

并且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都通过,因此确定上述权向量。

4.2 建立绩效考核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1) 确定评价对象集

P=陕西省某高校教师绩效。

(2) 构造评价因子集

U=(u1,u2,u3)=(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绩效)

(3)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即建立评价集v。

V=(v1,v2,v3,v3)=(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用专家咨询法确定100~90分为优秀, 90~75分为称职, 75~60分为基本称职, 60~0分为不称职。将评语集的等级用1分制数量化, 得评价等级向量:

H={1.0, 0.8, 0.5, 0.3}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在考核中,确定各个指标分属的考核等级。经过统计得到考核对象每项考核因素指标对应等级所占的百分比, 据此建立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绩效3个模糊评价矩阵。

下面以陕西省某高校某系专职教师考核情况为参照, 建立其绩效考核模

糊评价矩阵如下:

(2)评判结果的处理及应用

①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教师绩效模糊评判max{0.29,0.58,0.065,0.065}= 0.58, 对应的等级为称职。

②将综合评价结果[0.29,0.58,0.065,0.065]视为权重向量,按加权平均法,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综合评价为:

M=P*HT=[0.29,0.58,0.065,0.065]1.00.80.50.3

=0.806

按1分制, 该教师的考核得分为0.806分, 属于称职等级。然后, 可参照教师考核得分的排名情况, 并结合各个系部绩效考核的整体要求,最终各个系部的考核等次。

5.结语

人们对诸如教师绩效考核这种难以量化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过精确数学的知识对此事物作出确切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论文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给出了教师绩效的高低排序,为加强教师管理提供了依据。(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第15篇: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论文)

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值得商榷。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提出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培训体系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思路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人才储备的良好手段。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 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是培训员工的另一个目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员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可以使员工掌握新技能, 补充新知识, 适应新环境, 充满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极大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终能准确理解领导的工作意图、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 随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还可以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才储备, 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然而,根据业界实践经验和学者研究成果反应的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却尚不明了。近年来,企业内部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对员工培训为组织投资带来的回报也

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训评估严重滞后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培训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且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改善;另外,为避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受到更多局限,培训部门必须努力开发综合全面的评估方法——这不仅涉及企业将如何考察员工经由培训所实现的绩效改善、如何界定培训对组织发展的促进和贡献,更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一、培训体系构成及有效性特征

企业培训体系是指在企业内实施培训的组织机构、职责、方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形成一套结构化的动态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深层次的学习循环,不断提升员工和企业的学习力,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培训体系构成要素

培训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十个要素构成,即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按培训体系各要素的功能和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10个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三个系统,即培训管理系统、培训支撑系统和培训运作系统。

培训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培训实践的积累及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对培训实质、培训使命、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抽象概括。培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不是看学了多少,而是要看用了多少和用的效果。

培训支撑系统。培训支撑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

培训运作系统。按IS010015国际培训标准(GB/T19025-2001)的要求,培训运作系统由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四个要素组成。

(二)培训体系有效性具备特征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培训体系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只有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根据、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2.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避免被动局面。

3.多层次全方位。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培训具体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员工具体情况和组织发展规划为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受训者。

4.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该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实现员工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才是在立足社会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3 根据这些特征,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要实现培训的有效性,务必确保培训工作以企业战略导向、充分体现企业核心需求、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施、并尽力满足员工的切身需要,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二、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简析

培训考核与评估是培训运作系统的重要环节。培训工作经过培训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等环节后,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考核与评估。

(一)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以柯克帕屈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为代表的层次评估法是西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中发展的最为完善的一种评估方法,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估方法。

培训效果评估包括以下4个层级:一是反应层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对受训者的情绪、注意力、兴趣等观察和了解得出受训者对培训的看法和态度。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二是学习层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受训者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主要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评估方法。三是行为层级评估。其目的是测定受训者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客户等相关人员对受训者的业绩进行评估来测定。

4 四是结果层级的评估。其目的是判断培训后员工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事故率、产品合格率、产量、销售量等指标来进行测定

(二)CIPP评估模型

Daniel Stufflebeam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组织过程的规律,提出了关于培训效果的CIPP评估模型。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情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其目的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对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机会与需求,并对特殊的问题进行诊断,包括政策背景、环境背景以及需求背景的评估。二是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决定何种资源可用来实现目标,包括工作计划、所需设备、经费预算和人力资源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确定资源配置使用的策略。三是过程评估(Proce evaluation)。其目的是为实施培训项目的负责人提供信息反馈,包括可能存在的问题、潜在的失败因素等,有助于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四是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衡量,并与培训的目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从评估模型的四个方面的分类看,Daniel Stufflebeam的CIPP

5 评估模型其实质更应该是对培训项目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其目的不单纯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而且还用来指导培训的优化设计。

三、提升培训有效性的障碍

(一)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的意识淡漠

1.管理者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发展三十载有余,但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依然存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在旧的观念的引导下,经济指标的驱使下,加上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并没有形成现代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认识不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培训观念,如培训成本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浪费论。我国个别企业领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尽可能地压缩培训成本,认为员工培训只是企业多余的成本,而没有看到员工培训的长期效应,因而造成培训投入较少的局面,致使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投入少,企业培训所产生的效应得不到体现。

2.员工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员工中关于培训的认识也存在错误的观念,如培训无用论和培训功利论。个别员工认为培训无用,或者只是种形式,认为培训不但占用了自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而且不能为自己带来可观的利益,其并没有看到培训带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变化,没有看到对其发展的长期效应; 也有部分员工认为培训有利于自身技术的提高,但只重视与岗位相关的培训,而忽视如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造成培训较为片面,综合性不足,促使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长期发展脱节,从而不利于企业及员工长期的发展。

(二)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系统化缺乏

1.培训内容陈旧。我国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陈旧,主要体现在教材缺乏创新、内容单一等方面。培训教材缺乏创新,部分企业培训教材多年不换,培训课程落后,即便员工掌握了知识,也早已是过了时的,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 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一时之需,而并没有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向,不利于受训员工的发展。

2.培训时效性差。培训时效性差,是指个别企业不能根据自身需

6 求的变化展开课程,而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之间没有联系,从而无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企业的帮助不具有持续性,部分培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培训成果无法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对企业的帮助有限。

3.培训战略性不足。合理的培训应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最终目标,以人力资源部门的要求为主要方向,以受训员工的切身需要为出发点,按照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期限的培训规划,而在实际中,部分企业只是片面的,部分的进行某一方面的培训,并没有结合企业相关战略制定相应的规划,仅仅把培训作为提升企业的方法,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不但浪费了企业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四、促进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转变培训观念 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培训观念,即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努力消除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的、现代性的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树立员工培训战略性、体系性、全员性的观念。所谓战略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不是阶段性措施,而是长期性的战略手段,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举措; 所谓体系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一种制度化的活动,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用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武装企业员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所谓全员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和配合的活动,企业领导者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努力增加培训在日常经营中的比重,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借助系统化思想从计划、内容、方法的三方位立体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1.系统化设计培训计划。一个好的培训计划能充分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工作业绩。

2.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专门性结合两个方面。通过高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7 3.系统化选择培训方法。好的培训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落后的“课堂式”的培训方式,设立现代化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一般包含差异化、高科技化及互动性三个特点。现代的培训方法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员工应具有不同的培训方法,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如基层员工的培训应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对于企业管理层,应采取心理辅导为主,开拓思维与眼界,提高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文平,有效培训体系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8) (2)雁予,培训满意度的评估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4(9) (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潘刚华: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2001 (5)周冰:企业培训创新的特点及其开发浅析[J3],科技创业月刊,2004

第16篇:企业管理培训体系的研究

企业管理培训体系的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其掌握的人才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分析,一个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又将直接制约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发展潜力。中国众多企业要力争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新型工业化先锋,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科学推进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

一、完善管理人员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遵循组织学习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依据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地构建全新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形成大教育、大培训新格局。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训为重点,完成帮助管理人员拓展国际视野、训练创新思维、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管理能力的职能,使企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1、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目标

(1)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资本经营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2)企业部门和分支机构的领导人员基本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15天,5年累计脱产培训不少于3个月。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基于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变革能力;

(3)企业基层领导人员应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4)一般管理人员增强职业素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务处理能力。

2、培训体系完善目标

(1)构建管理人员层级培训体系,完成管理人员职务晋升资格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

根据管理人员不同职阶的素质能力要求,将每一职阶的培训内容设计成若干模块,每一个培训模块分配相应学分,完成一个职阶的所有学分,发给学员升职资格培训结业证(如初、中、高级)。作为升职的必要条件。

(2)建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短期轮训制度

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轮训每年不少于2天(12学时)。

3、培训基地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企业现有的各种培训机构,在国内新建或改建一到两个适合中高层管理人员封闭式培训的著名训练营;在发达国家选择一到两家世界优秀企业和贸易机构作为稳定的管理考察和实训场所。

4、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成“三位一体”的优秀培训师资队伍,即以企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专职培训师队伍,以企业中高层优秀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兼职培训师队伍,以重点高校、国际名企、著名培训机构和政府机构等为主体的培训专家队伍。建立稳定的培训专家库。

二、建立管理人员五级培训体系

为提高管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培训时应区分岗前任职资格培训和岗位职务能力提升培训两大类型,对所有管理人员依据其所任(或拟任)职务的级别,建立管理人员五级培训体系。

(一)岗前任职资格培训体系

岗前培训是对各级管理人员在任职前开展的培训,其目的是帮助被培训者学习拟任岗位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掌握拟任岗位职务的基本管理技能。

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依据各岗位在企业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差异分为五级,各级培训分别以低一级培训为基础,从第一级到第五级所学知识和所获技能依次提高,其具体内容体系大致如下:

1、一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1)培训对象:一般管理人员

(2)培训的主要内容:管理人员从业道德,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现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部门业务工作必知,组织行为学等。

(3)培训时间:脱产学习3天。

2、二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1)培训对象:新任科职管理人员

(2)培训的主要内容:管理干部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管理理论知识,领导方法,车间(科室)管理概要,职业发展管理,团队建设,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等。

(3)培训时间:脱产学习5天。

3、三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1)培训对象:新任部门及分支机构领导副职

(2)培训的主要内容:领导干部的影响力,管理前沿理论,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化经营,国际一流企业与中外优秀企业家个案分析等。

(3)培训时间:脱产培训3天。

4、四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1)培训对象:新任部门及分支机构领导正职

(2)培训的主要内容: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国际经济与政治分析,跨文化管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竞争态势研究,多元化经营战略,创新管理,卓越领导力等。

(3)培训时间:脱产学习3天

5、五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1)培训对象:新任总公司领导

(2)培训方式:参加国家组织的新任领导人员培训班。

(二)岗位职务能力提升培训体系

岗位职务能力培训是提高现任各级管理干部任职能力的培训,其目的是帮助被培训者更好地掌握胜任岗位工作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做好本岗位工作的管理技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管理干部的岗位职务能力提升培训依据各岗位在企业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差异分为五级,各级培训分别以低一级培训为基础,从第一级到第五级所学知识和所获技能依次提高,其具体内容体系大致如下:

1、一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1)培训对象:一般管理人员

(2)培训目的:使学员能做好非领导职务的管理工作

(3)培训的主要内容: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部门(业务)的专项管理知识,公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职业礼仪,管理沟通等。

(4)培训时间:每年脱产学习12天(或72学时)

2、二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1)培训对象:企业基层领导人员

(2)培训目的:使学员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

(3)培训的主要内容:廉洁自律及政纪法规教育,管理技能培训,领导与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现代人的4Q(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培训,生产管理,会议管理,拓展培训、精细化管理,专业管理实务,危机管理,高效执行力等。

(4)培训时间:每年脱产学习12天(或72学时)

3、三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1)培训对象:企业部门及分支机构领导副职

(2)培训目的:使学员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3)培训的主要内容:优秀领导干部的品质,中外名家论管理,蓝海战略,变革管理,中外经济法,研究与开发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公共关系,员工管理与队伍建设,群众工作实务,国际一流企业的现场考察等。

(4)培训时间:每年脱产培训15天(或90学时)

4、四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1)培训对象:企业部门及分支机构领导正职

(2)培训目的:使学员成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3)培训的主要内容:领导艺术纵横谈,国际形势与企业战略,国际化经营,自主创新管理,公司治理实务,集团化管理,资本运营,管理教练技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国内外优秀经理人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等。

(4)培训时间:每年脱产培训15天(或90学时)

5、五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1)培训对象:公司领导

(2)培训方式:参加国家组织的领导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三、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1、修改完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修订和完善本企业管理培训的实施办法,明确公司、部门、个人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各单位和各类人员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和任务,确保各级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实施,落到实处。

2、继续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职工终身学习机制

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广创建工作的典型单位和典型经验。逐步建立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和终身学习机制,促进员工培训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实现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础性建设

一是着力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干部素质的标准体系。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的素质要求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研究和配套确立科学的培训工作标准。三是做好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工作,针对不同需求,制订长期、中期、短期的教育培训目标。

4、进一步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干部岗位任职资格制度。按照不同职级干部应具备的知识水准,强制性要求干部在任期内必须达标,后备干部不获得任职资格不得提拔使用。二是使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选任、监督与综合管理等工作衔结互动。做到学用结合,择优而用。对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产生的新任领导干部进行岗位知识培训,让其早日适应岗位要求。三是把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干部年度绩效考核、选拔任用、职称评定中,形成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5、建立完善职工的学时考核制度

部门和分支机构领导人员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15天(合90学时),5年脱产培训时间累计应达到3个月以上。其他管理人员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合72学时)。管理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岗位知识培训,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

6、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授课制度

领导就是教练。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在线培训的主力军,培训下属是上司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领导人员对下属培训的重点需涵盖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领导者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质与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7、建立健全职工在职自学制度

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单位应当对职工在职自学给予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8、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教育培训的评估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建立完善教育培训例会制度

由总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总经理任主任,成员由公司相关机关部门、院校及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其内容主要是讨论制定培训工作的政策、落实公司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协调各系统培训的管理等。

四、改进管理人员培训的对策措施

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的要求,不断培养和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形成“抓层层,层层抓”的培训格局,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促进培训工作不断上台阶。

(一)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为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打造百年企业,使各级管理干部能够与时俱进地站在企业发展的前列,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落实全员培训,使教育培训既是各级领导及管理干部应该享受的权利,也是各级领导及管理干部必须履行的义务。促使各级管理干部自觉进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境界。

(二)推进“全方位”和“分层次”的教育培训途径

1、开辟多种海外培训渠道,培养国际化人才

(1)每年组织1—3批领导人员到国外著名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研修等,学习吸收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并结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路,培养一批掌握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市场变化趋势、具有国际运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2)与国外著名企业合作培养高层管理人才。每年选派10人到国外著名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学习国外著名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公司培养高层管理人才。

(3)按照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要求,有针对地选派领导人员赴国外一流企业学习考察本行业的流程设计、工艺配备、管理方法,为全面提升本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培养高中层管理人才。

2、利用国内优势教学资源,培养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

(1)每年选派2—3人(公司领导、公司总经理助理、公司领导后备人选)参加由国家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为公司培养高层管理人员。

(2)与国外著名企业在中国的培训基地合作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与著名跨国

公司在中国的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国内培训基地,每年培养50—100名部门及分支机构领导人员,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层的深度交流,加速中高层管理人员观念更新和管理能力提升。

(3)建立职业经理人培训制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经理人队伍。分期分批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授权的权威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经理人培训和资格认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利用国内知名院校的教育资源,选派年龄在40岁左右的在职中高层领导人员参加每两年一期的EMBA课程进修班,让他们系统地掌握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水平。

(5)每年定期聘请一些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给厂处领导作国家经济走势、社会发展、技术发展、政策法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层次高、较权威、前沿性的讲座、报告会。

(6)每年选派1—3批人员到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以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7)每年聘请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适时开展国家方针政策走势的讲座,提高各级领导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

(8)建立专业知识短期轮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各级管理人员岗位素质要求,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执行力为目标,分专业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能力培训,提高岗位素质和能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轮训时间每年不少于2天(或12学时)。

(9)广泛开展高层领导人员读书活动。在这些领导人员中大力营造学习风气,养成学习习惯,储备管理知识,提高能力素质。

3、加强实际锻炼,通过锻炼加快管理人员的成长

(1)交流锻炼,增长才干。通过建立工作轮换制度,培养一批具有经营、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的有潜力的人才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对于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加强多岗位锻炼,不断充实企业管理、财务、营销、内部审计、研发、技术管理知识,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

(2)通过课题攻关等方式,培养锻炼各级管理人员。企业每年组织部分管理干部进行专题研究,以3—5人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确定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形成课题报告,通过课题攻关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难题,锻炼管理干部。

(3)大力推行采取“干中学、学中干”的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能力变为在不确定环境中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4)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机关部处室与基层单位、主体厂与子公司间的厂处领导人员相互挂职锻炼1至2个月,充实工作经历,提高管理能力。

(5)通过交叉任职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党群和行政领导人员通过交叉任职进行岗位培训,扩大领导人员的知识面,增进党政领导的相互了解,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提升管理能力。根据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和各级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一方面提前做好各级后备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将后备人才放到关键的科研、生产、管理等岗位进行锻炼,使其迅速成才。

(三)加强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1、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做好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工作

弄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任职经历的干部对培训内容的具体要求,以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制订长期、中期、短期的教育培训目标。

2、重点抓好“一支队伍”和两个“人才库”建设

一支队伍就是专职教师队伍。两个“人才库”,一个是公司内兼职教师人才库。另一个是公司外师资人才库。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培训方法、科技前沿技术,跟踪本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有开拓创新意识,能力强、素质高、职业操守好的“多面手”教师。吸引和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整合企业内部院校教育培训资源

对企业内部院校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种教学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和培养学有所长、专业所缺的“双师型”教师。引导专兼职教师围绕企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教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培训水平。给公司各单位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4、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应根据企业教育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商业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更加有效的培训形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并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学员学习的便捷性和即时性。

(四)不断增加教育培训投入,给管理人员培训提供充足的支持

1、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和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为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逐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比例,不断增加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2、拓展培训基地

完善常规培训基地,以企业现有的培训中心为基础,加强硬件建设,提升装备水平,使之成为与企业形象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管理干部常规培训基地;在企业总部所在地以外地区建设一到两个适合中高层管理人员封闭式高级训练营;在国内选择一到两家国际著名企业培训中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企业的国内合作培训基地;在国外选择一到两家世界优秀钢铁企业和贸易机构作为境外考察研修基地,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和“两个基地”人才梯队建设提供稳定的实训场所。

3、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经费管理工作

为确保厂处领导人员境外培训和考察所需的经费,根据《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企业每年应在其他管理费用中单列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经费,不占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第17篇:世界技能大赛文件体系研究

世界技能大赛文件体系研究

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于1950年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联合发起并创立。截至2015年,已有65年的历史,并已举办了43届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以下简称世赛)。我国于2010年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正式成为其中一员。至今,我国已连续参加过3届世赛,并于2015年8月在第43届巴西圣保罗世赛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取得了5金、6银、4铜和11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参加世赛的过程,也是对世界技能组织庞大的规则、文件体系的学习、了解、研读的过程。世界技能组织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文件体系、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管理运作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世界技能组织、世赛的机制,切实了解其运作相关规程,有必要对其规章制度、文件进行梳理、研读以及保持持续的跟踪,进行系统性研究。

本文以2015年第43届巴西圣保罗世赛为节点,对其文件体系、分类、主要内容与功能进行了解读与总结。基于研究结果和往届备赛的情况,对我国参赛项目专家团队在选拔、集训、备赛、参赛等不同阶段所需研读及参考的文件及对应内容提出了建议。

一、世界技能大赛组织官方文件体系

根据世界技能组织自身对文件的分类及文件的效力位阶、功能与内容,其文件可分为三类:官方管理文件(official documentations);竞赛技术文件(competition documentations);其他资源(others),如下图1所示。

其中,官方管理文件由章程、议事程序、竞赛规则、道德规范组成。而竞赛技术文件则包括了技术说明、测试项目与评分方案、基础设施列表、技能管理计划、健康安全与环境规范、场地布局,除此之外还有咨询报告、会议纪要决议等其他文件资源,各类文件的中、英文名称与分类如下表1所示。

二、主要相关内容

1.官方管理文件(official documentations)

世界技能组织的官方文件由四个文件组成,分别为章程、议事程序、道德规范、竞赛规则。

(1)章程(Constitution)。作为世界技能组织的根本性文件,是世界技能组织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的法规文书,是一种根本性的规章制度。章程主要规定了世界技能组织的名称、所在地、宗旨、使命、目标、内部组织结构、常任委员会、组织的官员构成。此外,对世界技能组织的成员体(包括国家与地区)的吸纳与管理进行了规定,并包括了经费的计算与缴纳方式,通用条款、最终条款。世界技能组织的首个章程于2000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确立,历经3次较大改版与7次小范围修订,目前采用的章程为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第43届世赛时修订的3.4版本。

(2)议事程序(Standing Orders)。该文件规定了相关行政事务议事规则,内容精简但较为具体,涵盖了会议机制与选举程序、执行委员会的选举与任命、提议的方式与处理流程、世界技能大赛的申办、成员体的类别与加入接收、财务、理事机构与常任理事会的权利和义务、选出与任命的官员的权利和职责、官方语言、翻译与旗帜、最终裁决机制等。议事程序于1995年在法国里昂首次设定,此前历经了3次大的改版和8次小的修订,目前为2016年1月新修订的3.6.1版。

(3)竞赛规则(Competition Rules)。竞赛规则作为竞赛组织、管理与实施的官方文件,历经6次大的改版及多次局部修订,原有的2013年7月公布的5.1版为最后的单一规则。2014年11月,竞赛规则版本升级为6.0版并拆分为两部分,即A卷和B卷,该A、B分卷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竞赛规则A内容为世赛的组织,现版本为6.1版,修订于2015年4月。主要包括了世赛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对外交流、质量审计、举办技能项目、可持续发展、受委派的参与者、赛场权限与认证、正副首席专家的提名等相对宏观的竞赛组织方面相关内容;规则B为世赛管理、实施的规则与流程,现版本为6.1.1版,主要对健康安全与环境、基础设施与场地组织、技术说明、技能特定规则等技术文件的功能与内容进行了定义,此外还规定了评测方式、测试项目、评测程序、奖牌与奖励、事件与争议解决程序。

(4)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对如何确保竞赛公平透明、问责机制、回避制度、环境与可持续性进行了规定。目前为2011年8月修订的1.3版。

2.竞赛技术文件(competition documentations)

(1)技术说明(Technical Description)。又译作技术描述,对于竞赛项目而言,技术说明是最重要的技术文件。其对技术标准规范、评分策略和规范、评分规则、测试项目(赛题)的形式和出题方式、技能管理与沟通、材料与设备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是参赛各成员体技能项目的全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技术层面重要规范。技术文件在每届世赛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目前大部分项目为2015年圣保罗第43届世赛之前更新并使用的5.0版,部分为5.1版。

(2)测试项目与评分方案(Test Projects, Marking Scheme)测试项目。也就是赛题,通常可分为图纸、文字或图文混合的形式,以图纸、文字、图形等方式对竞赛项目的测试项目的规范、参数等进行了详细描述,部分竞赛项目还包括了产品模型文件、电子版素材等内容。评分方案与测试项目对应,以评分表及汇总表的形式呈现,评分内容通常分为评价与测量两部分,即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

(3)技能管理计划(Skill Management Plans)。即竞赛的日程安排表,技能管理计划除了正式世赛的4天之外,还包括了赛前7天的准备时间以及赛后2天的收尾时间。按级别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赛整体技能管理计划,为大赛的整体计划,对竞赛日程包括赛前准备工作、竞赛期间所有活动、赛后的整体安排进行了规定。另外一种是项目自身的内部技能管理计划,按照世赛整体技能管理计划制定,具体到每天的每个小时甚至分钟,对该项目的赛前准备、竞赛期间每日的工作内容、责任人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4)基础设施列表(Infrastructure Lists)。列出了每个竞赛项目由主办方提供的所有赛场内物品、设备、工具等,通常包括通用设施、办公设备、场地用品、机床与设备、耗材、赛前熟悉用材料等,并包括了设备的数量、品牌、型号、规格、图片、说明书等详细信息。基础设施列表在赛前根据主办方与赞助商、供应商的谈判结果而不断更新并调整。按照竞赛规则,大赛主办方应至少在大赛前9个月向所有的成员体的技术代表、专家组组长提供机床、设备与工具的详细信息。

(5)健康、安全与环境规范(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Regulations)。主要涉及每个竞赛项目的相关法规、防火、电气及工具认证、场地安全、个人防护用具等相关要求。按规定,所有官方认证的参加者均有责任遵守主办方与世界技能组织的健康安全规范。另外,据竞赛规则,如果成员体本国的健康安全环境法规标准严于主办方与世界技能组织的标准,则该成员体应遵循较严的本国标准。

(6)场地布局图(Workshop Layouts)。通常包括了三种:整个世赛场地整体布局、某个场馆的整体布局、单个竞赛场地内部的详细布局图,包括了场地电气路线、压缩空气等基础设施详尽信息。

3.其他相关文件资料(other resources)

包括了由世界技能组织官方的评测顾问、技术顾问等官员撰写的调查报告、咨询报告,以及各种会议纪要、决议、过程文件、技术文件等。包括全体成员大会、技术活动周、竞赛准备会议等特定事件的讨论内容和决议,并对上述文件中未能详细约定的内容进行补充。部分内容将逐步按程序正式补充入上述的官方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以2015第43届巴西圣保罗世赛为例,其他资源还包括了主办方官方文件、商业推广策略与材料、培训资料、技术管理团队资料等、测试项目模板、年度报告、官方认证人员指南、相关准备会议过程文件、纪要、决议以及装箱运输等具体文档。

三、备赛与参赛等时期涉及的文件

鉴于在国内选手选拔、集训备赛与参赛等环节所需考虑的要点及侧重不同,结合前期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和解读以及往届备赛的实际情况,在此就不同文件在不同时期所需要注意研读、研究的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1.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作为竞赛组织、实施的权威官方文件,在国内选拔赛选拔前,组织部门、项目技术牵头人、技术团队应基本了解其规则A、规则B等宏观内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组织国内选拔。而在选拔阶段与集训时,应深入了解并掌握其规则B中涉及参赛、评测、流程等相关环节,并注意关注竞赛规则的更新情况。而在赛前,应熟悉并完全掌握规则A中受委派的参与者,尤其是对于首席专家、专家、裁判及裁判长等各自的职责与权利、事件与争议程序。可竞赛前制作并携带双语版的竞赛规则小手册,以供随时查阅。一是确保严格按照规则,规范参赛;二是必要的时候可以及时援引竞赛规则相关条例维护自身权益。

2.技术说明

作为竞赛项目技术层面最重要的文件,对于单个竞赛项目来说,在国内选拔赛之前应按照其制定国赛的技术规范设计赛题、并严格遵照实施测评;在集训阶段,除了按照其中的技术标准规范内容设定选手的训练内容和制订训练计划之外,还应及时注意关注更新情况,如对技术说明的内容解读存在模糊或歧义,应及时通过论坛、对外交流、邀请赛等场合开展讨论澄清,并保留证据,做到赛前全体专家团队熟知、选手完全掌握所规定的内容,遵照执行,以确保竞赛时的理想技能状态与竞技水平。

3.测试项目、评分表

测试项目与评分表,在国赛阶段是选拔优秀选手的重要依据,测试项目设计的技能点与难点,应在集训环节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鉴于技能竞赛的特点,选手在大赛时的发挥水平通常低于平时训练的最好水平;故专家团队应通过不同的训练手段,确保选手在按照测试项目、评分表的训练技能水平在不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变能力等有足够的冗余量,以应对赛场的高压复杂环境和赛题变化。此外,对于部分测试项目,赛前才公布赛题或进行30%的变动,集训时应考虑到这种变动对选手操作的影响,大赛时应密切关注、核对测试项目的动态及变动情况,遵照新公布的赛题或变动后的方案制定适当的工艺路线。

4.基础设施列表

基础设施列表包含了竞赛项目由主办方提供、在竞赛期间所使用的机床、设备、工具和耗材等。国内选拔赛期间,由于时间关系,通常还不能获知下届世赛的具体机床、设备型号,只能参照上届的设备情况,赞助商或供应商等信息,对本届设备的推测进行选拔和训练;在集训阶段,则应紧密关注并按照世界技能组织和主办方确定并公布的机床、设备等品牌、规格、型号等信息,尽快获取相同或类似的资源,以获得和竞赛时相同或尽可能一致的训练条件;而在大赛时,应检查并重点核对赛场的主要机床、设备,是否按照基础设施列表规范提供了相关的机床、设备、配件与耗材,维护自身最大利益。

5.健康、安全与环境规范

按照竞赛规则和健康、安全与环境规范,赛前的安全检查环节,将由主办方的专业检测人员对选手携带的电动工具、工具、耗材等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工具设备将被清理出竞赛场地,不得在竞赛期间使用。尽管按照竞赛规则,选手拥有“独立完成竞赛不受打扰的权利”,但也存在唯一的例外,即如果发现健康安全环境相关的风险时,任何人均可以向有关人员报告,在某些情况下,选手有可能被中止操作并被纠正该不安全行为。因此,专家、教练、选手从个人防护用品、设备操作、工具摆放、场地清洁卫生等各环节均应严格、严谨达到标准要求,确保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比赛时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场地环境整洁卫生。

因此,竞赛期间的健康安全等相关规范应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国赛、集训阶段就采购并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安全规范的机床、设备、工具;二是按照相关规范提前采购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具、用品,在集训期间专家团队等、选手一旦进入工作场地,均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三是前在国内选拔赛、集训等阶段严格执行严格的安全标准,严谨、规范操作。从而在硬件配备予以保障,养成规范、标准的良好操作习惯。

6.技术动态、相关信息

按照竞赛规则和技术说明规定,世界技能组织的论坛的作用很大,部分项目赛题的开发、官方人员与专家组组长的沟通、专家之间的技术层面讨论以及表决只能在论坛进行并具有很高的效力。因此,专家团队应密切关注相关动态,包括动态发布的信息、过程文件等;密切关注论坛动态并积极参与讨论与沟通,一方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尽可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于与自身相关的关键问题,应做好记录并存留证据,以为可能出现的维护自身权益保留足够的证据。

表2为各项文件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研究与关注的情况简表。

四、小结

组织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获取准确、权威的信息,是科学参赛、提升技能和竞技水平的有效保障。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世界技能组织及世界技能大赛的相关规则、技术标准及相关动态,相关主管部门、各项目专家团队、相关人员应在对相关文件体系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深入学习、数量掌握并持续关注相关动态,以对国内选拔、集训、备赛参赛等相关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确保在世赛取得更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上述文件体系可以为我们提供较好的参照,有助于推动我国技能竞赛的规范化与科学管理,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宏观上助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

第18篇: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

当前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界限模糊;产业结构的演进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紧密相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制造中心存在。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

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1.7:63.3:25转变为3.7:46.1:50.2,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1、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3、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4、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二、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传统增长方式为主的产业体系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型工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2、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率较低。

3、产业高度化不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4、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5、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高加工度制造业不发达,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缺少高加工度制造业,缺少名牌终端消费产品。

6、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多数落后于广州、宁波、南京、大连、杭州、青岛等全国同类城市。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都市农业和城市基础产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武汉市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辐射力最强的产业基地。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重点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一)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优化物流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五大园区和六大中心并重,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2、金融服务业。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业的聚集力。试点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证券融资公司、货币经济公司、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机构。建设区域性外包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专利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支持汉口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发展。

3、专业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咨询、会计、律师、审计等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设计、市场研究等专业中介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服务外包业。加快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做好服务外包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推动服务外包业重点项目的落实。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促进外包企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二)重点发展以大型现代化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1、钢铁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冷轧硅钢、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钢材加工能力和冶金成套设备制造规模。加强钢铁产业与武汉市汽车、造船、家电业等其他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汽车及机械产业。积极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做大做强,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努力提高乘用车生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快零部件和工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使整车与零部件、工业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协调的比例关系。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

3、石油化工产业。积极配合中石化建成80万吨乙烯工程,做好乙烯下游产品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大力发展石化高端产品;推进武汉化工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三环线以内的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调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

(三)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新兴制造业产业

1、光电子信息产业。强化光电子、移动通信两个优势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推动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和视听产品两个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2、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诊断试剂和疫苗、现代化中药等产业,积极发展动植物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绿色生物制品,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复合化、功能化、精细化的冶金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新型材料及其先进技术装备技术产业化,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依托凯迪集团、都市环保、安环院、武锅等企业,发展以水污染防治、废固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为重点的环保产业和太阳能利用、再生能源、新型燃料电池、节能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产业,加强环保产业核心区建设。

(四)积极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的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鼓励发展商业、房地产业、城市交通业、建筑业等都市型基础产业

(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

与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和 “8+1”城市圈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更长远和更大的空间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立体化、园区化、集群化,实施“四圈层”战略。

1、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以武汉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等资源为依托,要加快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物流、文化、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为主的都市产业圈。

2、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以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强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支撑作用,推进产业组群式集聚和区域团组式发展。

3、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成为武汉市和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和发展的集聚地、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经营地。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钢材深加工、桥梁钢结构、船舶制造及配套、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日用化工、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临空制造、精细化工及物流等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性产业。

4、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武汉市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体现和发挥特大城市功能;周边8市积极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按照产业发展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的对接和立体分工。这种立体分工大致分为五种模式: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六、武汉市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其在行业指导和服务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3、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主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信息化创新企业的营销管理方式。形成以科技孵化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为主体,专业孵化器为特色,多种所有制和创新模式并存的科技孵化体系。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壮大龙头,发展配套”的原则,有效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以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产业五大产业为重点做好产业链延伸,切实放大产业的边际效益。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从大项目强投入入手,打造“武汉制造”的“航空母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名优产品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结构调整。

第19篇:制造业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制造业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日益动荡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战略决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两被提上战略地位。马尔香和霍顿20世纪80年代中期预测的“战略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的到来,将信息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但战略信息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并存的状况,也造成了对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开展绩效评价的困难。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其中内部过程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而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运输渠道,是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同时,价值链又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价值链是开展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本文以制造性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为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价值链模型。然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向管理对象传递信息,监督其运行状态,同时不断地收集管理对象以及相关客体的反馈信息,并做出调整以实现管理目标。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管理的脉络,是控制的前提。但是由于信息泛滥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状况的存在,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战略应用,使信息自如地贯穿于企业营运效率与创造收益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及时地传递高质量、高相关度的信息,最终实现对信息的战略应用,将企业的智力资产(包括记录信息、员工经验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使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内外部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信息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信息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其最终目标是辅助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以及战略战术目标的实现过程。战略信息管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成本,形成的附加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造成差异化。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 价值链是研究竟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企业都是由进货、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基本括动以及一系列辅助活动组成的系统集合体,且每一项活动都是价值创造活动,这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用价值链来描述。根据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价值链是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利用这个框架。

可以进一步探讨信息利用和需求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用户。作为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传输渠道。各种价值活动的相关信息。分布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并依托价值链所构造的信息网络不停地进行着传递和交流。因此,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信息采集、筛选和分析工作,必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就是要沿着企业价值链追踪企业的信息流,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协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辅助战略决策。 本文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对制造性企业内外部各相关活动作进一步梳理,按照信息流的情况,将制造性企业价值链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环节。

其中研发活动包括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商作业效率及新产品设计等的努力。它不仅涉及到机器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秘方”、程序和运行机制,在一些行业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采购是指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置,它们都是企业价值链作业的投入要素。采购做不好,会导致高成本和低质量。

生产是将各种投入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包括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和设备维修等。营销是使顾客获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并得到顾客为该产品或价值赋予的企业所能接受的价值,进而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一般包括广告、促销、销售、定价、报价、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渠道关系的建立等活动。 售后服务向顾客提供加强或维持产品价值的服务,如产品安装、培训、维修.、配件供应等活动。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该阶段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是了解和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础。基于价值链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使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把握各个阶段各种活动的信息状态,进而对企业全局有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效率的提高。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及时地为企业的战略战术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便对信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可以为价值链各阶段活动的改进和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卡普兰和诺顿经过对12家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这一战略绩效评价工具。传统的绩效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造成了许多缺陷,如: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经营活动结果,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只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绩效容易导致管理者过分注重短期的财务成果,而采取一些“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等等。而平衡计分卡不仅提供评估过去成果的财务性指标,同时对顾客、内部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

战略信息管理是一种服务职能,它通过为业务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无形效益。战略信息管理的无形收益包括: a.企业反应能力的提高.b.工作流的改善和任务的简化; c.员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增强; d.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同性的改善; e.对企业资源获取和管理的支持; f.对企业经营决策效果的影响; g.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些无形效益是有关企业长远利益的,是一种内隐性的收益,无法直接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来衡量。平衡计分卡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综合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水平。除了对绩效的评价,平衡计分卡还可以用来监控和调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活动,使之始终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3.1任务目标的描述

建立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首先应该勾画出企业的愿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以愿景和战略目标为核心,规划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这种任务目标要简单明了,并对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义。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一些绩效衡量指标,评价在本环节上战略信息管理的运行情况。战略信息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优化和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效果。具体来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要为企业构建合理畅通的信息网络,确保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战略协调,确保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为管理的健康运转提供所需信息,及时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增强企业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反应能力,为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信息依据,明确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考核每个维度上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成果。 3.2财务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任何管理框架中所不可缺少的,其实施也必须有一定的人、财、物的投入,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成本的,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软硬件、人员的薪酬福利支付以及培训费用等投入资本。虽然它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其所作的贡献最终会在企业利润上显现出来。财务方面的指标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是否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可以用产品销售额的增量、战略信息管理的总收益、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以及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产品销售额的增量在这里是指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后与本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前相比总销售额的增长数量。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是由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带来的决策效率提高、各环节协调性增强、风险规避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效率提高等等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收益的改进效果形成的,它包括因为战略信息管理的引入带来的所有收益。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与战略信息管理的财务成本之差来表示。另外,也可以根据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企业总利润的提高来计算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很明显地表达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如下:

3.3顾客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的顾客分为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两种。内部顾客是战略信息管理的直接服务对象,即企业内部员工,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合适的信息,辅助其决策制定,提高其工作效率;外部顾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对象,即企业客户,战略信息管理可以间接电提高企业对其客户的服务质量。

内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内部顾客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实施比率、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等。外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宰和退货率等。内部顾客满意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该公式表示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从客观上反映了战略信息管理中信息搜集和传递的效果,以及员工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但该公式中的数据不易获得。对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我们提倡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方式。

只有顾客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或超值的时候,才能得到顾客的忠诚、留住顾客并获得新顾客。因此,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可以反映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外部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率和退货率的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前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后企业在这几个指标上的改观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绩效。

3.4 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内部过程是指产品研发、生产或提供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链过程。内部过程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本文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也正是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的。本文将在第4部分详细介绍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在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 3.5学习与成长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学习与成长方面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保持率、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人均再培训投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凋查的方式获得。对于满意度可以调查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整个企业的满意程度、本职工作得到认可的程度、对团队负责人领导能力和威望认可程度、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满意程度、其创新行为是否得到鼓励以及决策行为的参与稃度等内容,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保持率反映J’该丁作用队人才的吸引能力,可以通过某期期初和期末的人员数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激励目标的明确程度和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考察来打分。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反应时间减少、信息质量和有效性提高的综合打分确定。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可以通过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测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可以用当期为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组织的总培.III}次数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得到。战略信息管理的人均再培训投资则是当期战略信息管理培训总投资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

4、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本部分将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进行详细讨论,也就是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考核战略信息管理对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通相互支持的,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都对其它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第三章第三节构建的用于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分别构建各环节的内部过程方面绩效评价指标。 4.1研发

如果战略信息管理的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可以极大提高研发阶段的创新能力;相反,刈会阻碍研发活动的进行。对研发阶段的信息进行战略信息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新特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发现,为各种创薪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环境。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价格情况、市场潜力以及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等信息也是新产品开发决策制定的必要依据。战略信息管理对研发阶段评价指标的影响主要是使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提高研发投资的使用率、增加新产品推出数量等。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 4.2 采购

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供应商信息、物资能源质堪信息等是采购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合理有效地刊j}1这些信息iI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日后采购决策制定的利用,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积累并定期更新,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俘贮,这也就是采购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此阶段工作的成效可以用材料供应速度、材料质量和材料性价比来进行评价。材料供应速度可用发出订单到接到货物所经历的时间的倒数来表示。材料性价比是材料质量与价格的比值,对于质量和价格可以先找一个基准数,然后用相对值来表示质量和价格。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实施后这些指标的数值与没有实施战略信息管理时这些指标的最高值的差值,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绩效。

4.3生产

产品信息、物资能源供应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都是生产阶段的重要信息。在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构和配置来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信息还可以缩短生产人员熟练某工艺过程的时间,使生产运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这些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需要严格以各种说明性信息为依据开展生产,并利用以往的生产经验加以改进。在生产阶段开展战略信息管理,战略性地运用该阶段的信息,10以极大提高生产阶段的效率和效益。生产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用生产周期的缩短、次品率的减少、浪费率的降低、成本费用率降低、产品返修率的降低等。各指标的计算,可以利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一个会计期间内各指标的数值,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前各指标数值半数以上最低的一个会计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而获得。 4.4营销 营销阶段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本企业的产品信息、市场结构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以及顾客对本企业相关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的战略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客户需求,准确划分市场细分区间,寻找最恰当的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为企业市场开拓以及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促进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营销阶段直接面向顾客,该阶段工作开展得好坏可以从顾客的反馈行为中看到:营销工作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该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绩效实际上在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得到了体现.营销阶段市场占有率同顾客维的外部顾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重合的,本节不再讨论。而产品销售数缝的增加在财务维度中得到了体现。在营销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用销售计划完成率的提高来考核。

4.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客户的反馈信息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信息,从而引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的改进完善。售后服务中对产品故障的反应时问和处理时间,以及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还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成效有很大一部分在研发和生产等阶段得到了体现。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和顾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也会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极大改善。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的售后服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与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售后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的差值来获得。而顾客对售后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则需要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

5、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节将对前面所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以总结,见表1。该评价体系共34个指标,其中财务方面4个;顾客方面内部顾客4个,外部顾客5个;内部过程方面研发3个,采购3个,生产5个,营销1个,售后服务2个,学习与成长方面7个。

此外,开展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时应注意:战略信息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和大力支持,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是绩效评价成功的关键因素;评价对象不仅仅是战略信息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所有部门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进行明确并评价;评价体系的推行,应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沟通,让有关人员了解该体系的目的、适用程序和方法等;定期修订优化评价体系,检讨上期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战略变动情况,分析各项指标的优缺点,使得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朝着清晰化和量化改进;切实傲到考核成果与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薪酬合理挂钩,使员工得到相应的反馈激励。

第20篇: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1引言

中国汽车保有量从改革开放之处的 136万辆 , 至 2001年 已增至 2000万辆 ,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每年递增 100万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 , 更 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 , 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市场经 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用车制度的改革 , 进 口车、新车、缉私罚没车、抵债车等不断增加 , 人们的消费观念 和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 从而刺激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形 成和发展。

目前中国二手车的交易量约是新车交易量的 30%, 且每年 以 25%的速度增长 , 二手车每年交易在 60万辆以上 , 相对集中 于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等。 其流动的趋势 , 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从高收入 者向低收入者流动。因此 , 中国二手车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和广 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做好二手车价值评估工作 , 在鉴定估价中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 提高科学性 , 保护 广 大 消 费 者 的 合 法权益 , 是二手车价值评估不可回避的问题 [1]。

二 手 车 指 那 些 具 有 合 法 身 份 和 剩 余 使 用 寿 命 的 旧 机 动 车。 由于每一辆车因制造质量、使用强度和养护水平不同 , 必然 会造成技术状况的明显差异 , 与此同时 , 二手 车 辆 交 易 价 格 还 会受到诸如品牌声誉、消费地域差异、消费心理等诸多无形因 素的影响 , 所以最终形成的二手车市场交易价格会在很大程度 上波动。如何比较准确地评价估计二手车价格 , 是建立买卖双 方的市场信心 , 树立规范、公正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形象的必要 保证 , 它对培育和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促进建立二手车信贷 体系、确保国家税收等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2国内外二手车评估体系比对 2.1国外二手车评估体系概况

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 , 二手车市场已经是一个十分成熟 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童 佳 , 孙 璐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0044 [摘 要 ]比较了国内外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的差异 , 从中找出中国二手车市场及价值评估领域存在的问题 , 分析二手车价值

评估的内涵 , 借鉴国外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 探讨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二手车 ; 价值评估 ;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407.4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52X (2008 07-0023-04 Study on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of Used Vehicle in China TONG Jia, SUN Lu (School of Economics &M 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value evaluation systems of used vehic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 evaluation of used vehicles and discu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used vehicle value evaluation in China.Keywords:used vehicle; evaluation system; value evaluation [收稿日期 ]2008-05-16 [作者简介 ]童佳 (1977- , 女 , 江西樟树人 ,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理论与方法 ,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 ; 孙璐

(1982- , 女 , 湖南邵阳人 ,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在职研究生 ,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童佳 , 等 :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研究与探讨 23 -- 物流技术 2008年第 27卷第 7期 (总第 190期

的市场 , 二手车交易在汽车交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 国 2004年二手车交易量达到新车交易量的 2.5倍 [3-4]。

(1 日本二手车评估体系。成立于 1966年的日本评估协 会起到规范二手车销售业务资格评审和组织评估师资格的考 试审定的作用。对于二手车的价格 , 日本通行的计算方法的公 示是 :评估价格 =基本评估价 -标准维修费用及标准杂费 -各公司调整点 -加减点。其中 :基本评估价是根据评估协会发 行的指导手册 , 通过二手车行情信息系统推算出来的。日本评 估协会每月会发行一本 《价 格 指 导 手 册》 , 刊 登 各 地 区 的 零 售 价格。在日本 , 旧车的一切修复历史都要如实告知车主 , 除了 对厂牌、用途进行登记外 , 还要对汽车的行驶里程做特别记 录。同时对车辆侧梁等处的修复历史和不符合安全标准需要 修复的隐患做详细的记录 , 附有 《车辆状况评价书》 。同时 , 每 辆二手车可以在全国享受 1年或者 2.5万公里的售后维修服 务 ; 买车人如果不 满 意 , 可 以 在 车 辆 售 出 的 10天 或 500公 里 以内退货。

(2 美国二手车评估体系。在美国 , 人们对二手车刮目相 看的首要原因是二手车项目一般包括合格的质量要求、严格 的检测标准、质量改进保证、过户保证以及比照新车销售推出 的送货方案等。甚至一些大汽车公司开展的认证还会提供与 新车一样利率的购车贷款。

美国对二手车的定价做法一般是为拥有品牌车编制一本 《价格总目录》 , 其中包括汽车出厂的年代、品牌、型号、行驶里 程等。销售店的工作人员只需翻查就可大致给出比较合理的 价格。另外影响车价的因素还有很多 , 譬如是否出过事故、有 无大修记录和车体有无划痕等 , 这些因素都会使车价上下浮 动。为了避免二手车市场信息不准确 , 购买二手车有一定的试 用期限 , 以避免消费者上当。例如 , 通用公司规定车龄 7年以 内的二手车有 1~2年的全美质量保证 , 与新车无异。而且所 有销售店出售的二手车都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技术合格证书 才能上路行驶。这些

是美国二手车市场兴旺的重要原因。 (3 墨西哥二手车评估体系。墨西哥二手车市场受到政府 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和管理 , 除了要遵守经营普通商品的有 关法律法规外 , 还必须遵守特定行业的管理法规 , 其中最有约 束力的是一个关于旧车经营者必须遵守的旨在保护消费者利 益的法规。根据规定 , 旧车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所售出车 辆的机械性能和行驶合法性能的详细情况 , 与消费者签订正 规的销售合同 , 以防止销售过程中欺诈和误导行为的发生。 此外 , 旧车经营者必须对所购车辆 250多个关键部位进 行严格的机械性能检测和检修 , 销售的车辆内外表要良好、安 全可靠、车辆证件手续要齐全。在签订合同时 , 必须要标明所 售 旧 车 的 具 体 车 况 和 合 法 性 , 包 括 车 型、车 身 颜 色、车 牌、车 号、发动机号、行驶里程、机械性能、车税和 车 证 等 ; 合 同 还 要 有对保质期、保修条件、违约处罚等 项 目 的 具 体 说 明 , 并 在 车 辆管理部门备案。墨西哥有专门从事旧车收购、检修和销售业 务的场所 , 买卖经营合法规范 , 所售车辆安全可靠 , 货真价实。 (4 瑞士二手车评估体系。瑞士的二手车评估体系称做优 诺泰斯评估系统 , 该系统由二手车协会制定 , 任何二手车的估 价都由这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来确定。二手车的销售价格首 先经过技术检测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测定 , 列出测试清单 , 然 后对此车进行估价 , 销售商根据二手车的估价和原销售价格 , 最终确定二手车的实际销价。二手车车主可以得到一张保修 单 , 享受 2年的保修期。这种承诺不仅在瑞士 , 而且在全欧洲 通行。如果 2年内车主转卖 , 保修期还可以随车主的更换转移 给另一个车主。这样做 , 既解除了车主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 忧 , 在某种程度又促进了二手车的销售。

2.2国内二手车市场现实情况

国外二手车市场比新车市场活跃 , 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 以及经营管理上都比中国 先 进 。 中 国 二 手 车 交 易 在 税 收、估 价、置换、检测等方面与国外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5]。

(l 二手车交易的税收标准不统一。据调查 , 各地对二手车 交易中的税收基本上都按当地有关政策 , 因此各地税收的种类 和标准都不一样 , 有的按增值税 , 有的按营业税征收 , 最高的 17%, 最低的 2%, 税率高低相差悬殊。 造成了一些地区二手车

的 成本过高 , 经营二手车的企业利润 微 薄 , 一 些 地 区 采 用 交 易 不 过户来逃税 , 场外交易、私下交易、非法交 易 , 扰 乱 了 二 手 车 交 易秩序 , 可以说二手车交易税收问题制约着二手车市场的发 展 , 税费成为二手车市场发展的瓶颈。

(2 评估体系不健全。 1999年中国原国内贸易部生产资料 流通司与武汉工业大学编写了 《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培训教 材》 , 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培 训 就 业 司 联 合 下 发 了 《关 于 开 展 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资格鉴定工作的通知》 , 对机动车鉴定估 价从业人员进行了资格鉴定 , 目前经过培训并取得资格的估价 师约 2000人 , 但是人员的培训仅仅是二手车价格估价的一个 方面 , 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估价 的 标 准 全 国 不 统 一 , 在 交 易 中存在着定价不合理 , 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有的地方为了抢二 手车生意 , 故意低估价格 , 竞相压价。甚至还出现 “私卖公高估 价 , 公卖私低估价” 的现象。由于价格压低 , 使国有资产流失 , 国 家的税收减少。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可操作的二手车评估系统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二手车售后服务问题多。服务方式单一是目前许多二 手车交易市场的通病 , 许多交易市场主要是办理工商验证和转 籍过户手续 , 是工商、公安部门管理功能的延伸转移 , 缺乏必要 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目前中国新车品牌的销售 基本上建立了信息咨询、配件供应、维 修、汽 车 保 险 等 一 条 龙 服务。而二手车的售后服务还没有建立 ,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 比差距较大。

(4 开展汽车置换步履艰难。目前国内一些有眼光的品牌 汽车生产厂家看好汽车置换潜在的市场 , 推出了一些汽车置换 的办法 , 但在运行中 , 生产企业反映步履艰难 , 主要存在着以下 问题 : 一是旧车收上来很难卖出。其原因有 :① 生产企业二手车 估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依据 , 估价高影响新车销售的利 润 , 估价低不能满足购车者的预期。 ② 在中心城市置换下来的

研究与探讨 24

二手车不容易就地销售 , 一般流向不发达的小城市和乡镇 , 涉 及到车辆跨地区的销售过户转籍问题。 ③ 关键的问题是生产 厂家没有二手车的经营权 , 不能就地销售。

二 是 目 前 生 产 企 业 的 内 部 管 理 制 度 制 约 置 换 业 务 的 开 展。 其原因是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汽车置换业务的开展。 因 为置换的二手车卖出去有一段时间 , 这部分的价值过去企业可 以挂账处理 ,近年来企业对挂账处理 比 较 严 格 , 又 不 能 出 现 过 多的应收账款 , 一般企业考核业绩 , 应收账款是很重要的指标 , 所以经营者很难承受。

(5 二手车技术检测不到位。 2000年全国汽车更新办公室 领导小组组织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 家 内 贸 部、国 家 机 械 局、公安部、国家环保局等六部委研究修订了 《汽车报废标 准》 , 并颁布 《关于调整汽车报废标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规 定以技术检验为延长汽车使用年限的依据 , 即达到使用年限需 继续使用的 , 必须依据国家机动车安全、污染物排放有关规定 进行严格检验 , 检验合格后可延长使用年限。这项政策的调整 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 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策的调整符合 国情 ; 另一方面在技术检测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 促进了二手车 市场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 , 国家并没有要求所有二手车 在交易前必须经过有关的技术检测 , 这样就很难保证二手车的 行驶安全和购车者的利益。

(6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则对自己手中的二手车有 比较充分的信息 , 而买方则缺少这方 面 的 信 息 , 再 加 上 目 前 中 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 卖方可能会故意 隐 瞒 某 些 瑕 疵 , 甚 至 提 供 虚假信息欺骗买方。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手车市场的 发展。

3二手车价值评估主要内涵

二手车价值评估是指依法设立具有二手车价格评估资质 的价格评估、鉴定和认证机构 , 接受 二 手 车 处 置 权 人 的 委 托 , 由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根据特定目的 , 运用科学方法 , 依据法定 程序和规范统一标准 , 对二手车的时点价格进行鉴定、认证和 估算的总称 [6]。

建立完善合理的二手车价格评估体系是实现价格信息对 称性的基础 , 而评估体系质量取决于 评 估 方 法 , 目 前 我 国 各 地 在二手车价格评估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大多比较简单 , 人为痕迹 较重 , 因此大大削弱了其准确反映市 场 特 征 的 能 力 , 难 以 确 立 其对市场价格的指导地位。

3.1影响二手车价值的主要因素

二手车评估价格由最初的新车购置成本、无形贬值、有形 贬值、残值及故障维修费用等因素构成。 从实际情况来看 , 二手 车的价格主要由重置成本、使用期限、行驶里程、整车状况、保 值率五大因素所决定 [1]。

(1 重置成本。指购买与二手车同样品牌的新车所需要的 价格 , 包括购置税。由于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 新车 降价销售已成为汽车市场的常态 , 同一车型有可能在同一月内 甚至同一星期内市场销售价格相差 上 万 元 , 因 此 , 重 置 成 本 如 何确定是一个难题 , 也是影响二手车交易成败的关键。如果按 时间上最近的同品牌新车价格计算 , 则卖方有可能觉得与其购 买时价格相差过大而吃亏 ; 如果按二手车新车时购入价为重 置成本 , 则买方又觉不合算 , 还不如买新车。 所以 , 从成交的角度 考虑 , 在评定重置成本时应该兼顾买卖双方的利益而不能取极 端。

(2 使用期限。 指二手车实际已经使用的时间长度。 使用期 限主要用来计算二手车的折旧率。使用时间越长则其折旧率 越大 , 反之则越小。但如何利用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率目前也 没有统一标准。

(3 行驶里程。行驶里程的多少也对二手车的价格起着决 定的作用。同样使用期限的二手车 , 如果行驶里程不一样 , 则其 价格也应不一样 ; 同样 , 行驶里程一样 , 如果使用期限不一样 , 则 其价格也不一样。

(4 整车状况。指车的外观、内饰、零部件、底盘、发动机等 的状态。 一般通过静态检测与动态检测即可知道。 静态检测主 要检查漆面、车身 , 车门、后车厢、前盖、内饰、底盘等是否良好 ; 动态检测主要检查发动机怠速是否良好 , 有没有异常的声音和 抖动 , 尾气排放是否正常。

(5 保值率。 主要指二手车品牌在市场上的畅销情况。 畅销 的品牌保值率就高 , 否则就低。这个可根据一定范围市场上汽 车销售量来定。

除上述因素外 , 轮胎新 旧 程 度、发 动 机 修 理 情 况、二 级 维 护情况、车辆机件缺损情况、年检超期罚款情况等也是价值评 估时要考虑的内容 [7]。

3.2二手车价值评估的基本程序

二手车价值评估操作程序是指对具体的评估车辆从接受 立项、受理委托到完成评估任务、出具评估报告的全过程的具 体步骤和工作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 由于汽车市场价格变化迅 速 , 判定二手车技术状况相对复杂 , 因 此 , 既 要 遵 守 资 产 评 估 的法定程序 , 又要简化程序中申报审批、验收确认等繁杂的操 作手续 , 寻找一套适合二手车鉴定估价特点 , 简便易行的操作 程序。通常二手车评估业务分为单个的二手车交易业务和多 辆或批量的二手车车评估业务。前者一般都是少量、零散地进 入市场交易 , 评估操作程序相对简单 ; 后者则相对数量比较集 中 , 少则三五辆 , 多则几十辆 , 操作相对复杂 , 手续更加严格和 正规。多辆或批量交易的评估业务为例 , 二手车价值评估一般 要经过前期准备、现场工作、评定估算和撰写评估报告四个阶 段 [8]。

3.3二手车价值评估的计算方法

二手车评估和资产评估的方法一样 , 根据不同的评估目 的、价值标准和业务条件 , 按照国 家 规 定 可 分 为 收 益 现 值 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四种 [9]。

(1 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一辆全新状 态的被评估车辆所需的全部成本 (即完全重置成本 , 简称重置

童佳 , 等 :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研究与探讨 25 -- 物流技术 2008年第 27卷第 7期 (总第 190期

成本 , 减去该被评估车辆的各种陈旧贬值之后的差额作为被 评估车辆的现时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基本公式可表达为 : R=C ×T ×K R :车辆评估价 ; C :重置成本价 ; T :成新率 ; K :综合调整系 数。

(2 现行市价法。又称市场法 , 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车辆 与最近售出类似车辆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 , 从而确定被评估 车辆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基本公式可表达为 : R=P+∑△ D+∑△ D ′

R :车辆评估价 ; P :类似车辆的市场价格 ; △ D :评估车辆比 类似车辆优异的价格差额 ; △ D ′ :类似车辆比评估车辆优异 的价格差额。

(3 现行收益法。是将被评估车辆在剩余寿命期内预期收 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 并以此确定评 估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基本公式可表达为 : R=∑ (At/(1+I t t=

1、

2、3… n

R :车辆评估价 ; At :未来第 t 收益期的预期收益额 ; I :折现 率 ; n :收益年期 (剩余经济寿命的年限 。

(4 清算价格法。是指以清算价格为标准 , 对二手车进行 评估。所谓清算价格是指企业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 , 要求在一 定的期限内将车辆变现 , 在企业清算之日预期出卖车辆可收 回的价格快速变现价格。

4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的发展方向

(1 完善二手车评估体系 , 规范行业评估行为。 建立科学的 价值评估体系。 第一 , 对评估师进行严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按照 《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国家职业标准》 对旧机动车鉴定估 价从业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 实行持证上岗制 度 , 使旧机动车残值评估有章可循 , 根据旧车车况依照品牌、车 型、使用

年限、行驶里程、部件性能 等 不 同 方 面 的 指 数 对 其 残 值进行综合评估。第二 , 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制度和标准 , 提高 评估的准确性。第三 , 在全国选择有一定影响的二手车交易市 场和品牌汽车供应商 , 制定全国二手车价格指南。

(2 引进新型营销模式。在推出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 经营公司、二手车品牌经营公司和二手车经纪公司等多元化 经营主体的同时 , 引入拍卖、租赁、置换、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 模式 , 努力营造各种经营实体并存、各种交易模式并存的良好 局面。

(3 加快二手车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市场信息网络平台的 建设 , 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区域性联网 , 可加快信 息传递 ,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有利于 促 进 二 手 车 的 异 地 流 通 和 网上旧车拍卖 ; 二是通过网络平台可实现旧车各种信息的查 询 , 从而杜绝问题车、非法车进入二手车市场 , 有助于提升二手 车市场的信誉。

(4 规范售后服务标准。 从发达国家看 , 主要是通过制定法 规和行业协会管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 格 , 规范其交易行为 , 通过技术质量认证 , 保证售出的二手车的 质量。 同时 , 通过统一的服务标准 , 使购买旧车的消费者 , 在一定 时期内享受与新车相同的服务待遇。应努力提高二手车交易 市场的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二手车交易的特性 , 通过电子商务 技术实行交易全过程的系统规范管 理 ; 强 化 车 辆 查 验、检 测、鉴定评估等硬件设施改造 , 提高技术含量 , 保证交易质量 , 维护 交易双方的权益 ; 实行专项合同、保 证 金、交 易 办 证 服 务 承 诺 等制度 , 提升市场服务诚信体系。

(5 完善二手车信贷体系。二手车的消费群体多为中、低 收入者 , 相当一部分是具有超前消费观念、初出校门的大学毕 业生。二手车信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可使这些人尽快实现自 己的 “汽车梦” , 也有助于将潜在购买力转换成现实的市场 [10]。

5结束语

中国二手车价值评估起步晚 , 在评估中存在许多问题。价 格评估涵盖了经济学、汽车工程学、法学、工程数学等内容 , 涉 及面广 , 专业技术要求高 , 需要研 究 技 术 检 查 规 范 标 准 , 对 各 种用途的车辆采用标准的、统一的技术检查的主体和操作流 程 , 提高对二手车价值评估的质量。研究设计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的二手车价值评估系统 , 并编写二手车价值评估培训 教材 , 对评估员进行比较系统的规范化培训。

综上所述 , 在可以预见 的 将 来 , 国 内 经 济 将 高 速 增 长 , 人 们生活水平和汽车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 二手车流通行业 将迅猛发展。因此 , 在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间 , 中国二手车行 业必将进入一个高速、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 , 无论是交易数量 和交易金额都将快速成长 ,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 , 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长丰 .二手车市场价格评估模型分析 [J].职教与成教 ,2006,(3: 281-282.[2]胡宁 , 陈志恒 , 等 .二手车价格评估中的车型分类方法研究 [J].上海工 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4,18(3 :195-198.[3]吕恩利 , 陆华忠 .国内外二手车评估体系比较 [J].汽车工业研究 ,2007, (3 :27-29.[4]陈庆樟 , 曾一凡 .旧机动车评估体系的探讨 [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6, (10 :40-42.[5]于光增 , 曹志勇 , 雷建平.旧机动车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物 流与采购 ,2002, (13 :25-27.[6]杨向群 .二手车价格评估原理 [J].广西市场与价格 ,2003, (1 :25-27.[7]名廷信 .旧汽车定价方法初探 [J].山西交通科技 ,2000, (5 :59-60.[8]阿 里・ 古 巴 提 .也 门 二 手 车 鉴 定 评 估 方 法 研 究 [D].西 安 :长 安 大 学 , 2006.

[9]张功英 .旧机动车价值评估算法探析 [J].商业会计 ,2006, (6 :37-38.[10]高 永 强 , 何 淑 梅 .我 国 二 手 车 市 场 的 发 展 思 考 [J].汽 车 维 修 ,2006, (11 :2-4.研究与探讨 26

体系研究范文
《体系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