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角色转换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12:02: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人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角色扮演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我们在生活中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许你已经积极投入到各种角色中,体验和感悟着生活的每一天。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

人在角色转换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心里问题,如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无疑是个人在面对社会角色转换时遇到的难以回避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客观的认识社会,正确透视和评价自我。每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在进步,在变革,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正确透视和评价自我。

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不能悲观气馁,要迅速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扮演或转换各种角色,而角色的扮演或转换往往伴随着角色冲突的发生。对于角色的转换准备不足、群体社会化不一致、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等都会引发角色冲突。可以通过个体心理的准备、规定角色行为特点规范化、角色合并法、角色地位变换法、将角色按其重要性进行分层、在生活中学习扮演角色的技巧、举行某些仪式等方法实现角色的转换。

推荐第2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

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推荐第3篇:班主任角色转换(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有“班妈妈”的雅称,孩子们也总喜欢把老师描述成“母亲”一般的人,尤其是对女老师们。那么是不是当好一个称职的“母亲”就够了呢?当然不是,班主任还应有“父亲”的影子。

那么在一个班级中,面对那么多不同背景、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孩子,怎样才能同时担当好“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角色呢?

一、“严父”般树立威信,“慈母”要杜绝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像“严父”一般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树立威信。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形成好的班风,但需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慈母”般充满信心,“严父”般认清现状因材施教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像“慈母”般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作为班主任不能被“慈母”的感性思想占据上风,还应像“严父”般保持理性,看清班级现实。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严父”般教之依法,拒绝“慈母”般过细指导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

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

再次,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严父”般培植爱心,拒绝“慈母”的过分关心

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 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既要像“慈母”般关心、爱护学生,同时还要像“严父”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但同时班主任又是幸福快乐的,当看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看到班级逐渐生成的凝聚力,作为班主任我深感欣慰。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在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的同时,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推荐第4篇:转换角色,互帮互学,努力提高

转换角色,互帮互学,努力提高

——师范学院召开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来校实习欢迎会 学期伊始,又迎来了新一年江西师范大学学生来我校进行实习活动。9月19日下午,我院在多媒体教室511召开了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实习学生的欢迎会。会议由方波书记主持,熊细滚院长、冯琪副院长、蔡淑珍副院长出席了会议。教育心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部分班主任、实习带队领导曾老师以及15名实习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蔡院长代表师范学院对各位师大实习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我院教心教研室各位老师情况;冯院长向各位实习生介绍了实习班主任指导老师,介绍了我校班主任工作职责,对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安排做了周密的部署;教心教研室主任胡林副教授具体介绍了实习指导老师的配对情况,并在教学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会上,师范大学带队曾老师也做了发言。他首先衷心感谢我校我院长期以来对师大学生实习工作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对实习学生在我校期间学习生活提出了要求:一要学习管理,二是要学习教学,三是要认同教师角色,注意一言一行。

最后,熊院长做了总结发言。认为学院一直对师大实习生来我院实习都十分欢迎,也非常重视,现已经对此做了周密的安排,希望各位实习生安心实习、生活。同时也对实习工作提出了要求。

1、

2、

3、要求各位实习生尽快转换角色,注重自身教师形象;要求各位实习生遵规守纪,虔诚苦学; 要加强沟通,发扬团队精神,注重交流;

4、要工作学习生活早作准备,要做到善始善终。

推荐第5篇:转换角色总结(定稿)

加快角色转变,成为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关于开展“转换角色三日行”活动总结

Xxxxxxxxxxxxxxxxxxx

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根据xxxx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于6月3日到6月5日到xx小学,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一线,与全体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进行了一次密切的沟通和全方位的交流,认真听取群众的要求和建议,肯定了他们工作的长处也了解到了一些工作的不足,其中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做了一些调研,提出几点意见。

一、领导干部与一线教师的两难

Xx小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上取得不错的成绩,xx校长和十几位教师团结合作,教育质量也得到所属辖区村民的一致认可,我一到学校就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比如xxxxxxxx几位都能熟练运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讨论,学习效果非常好,既学到了知识,也强化了每个学生的素质。

一线教师们的心目中,领导干部是课堂教学的导师、专家、权威,他们对领导干部怀有崇敬心情,他们希望能与领导干部进行更多的接触,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听课活动得到领导干部的指导,希望能获得领导干部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但另一方面,教师又害怕领导干部听课之后的评课、挑毛病,“哪些内容应该多讲些,哪些内容应该少讲些,哪些内容不应该讲;哪个问题应该让学生看书思考,哪个问题应该让学生组织讨论;哪个问题讲错了,属于科学性错误;哪个问题选择材料不准确,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这些带有程式化的套话常常远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当着众人面的品头论足,常常又使得教师显得十分被动、难堪。

教师在准备一节课,其中不乏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创意,原以为可

以赢得几分赞许,甚至可以当作经验推广。但在课后研讨时往往被忽略、或是轻描淡写、或者干脆是一盘冷水。“您说我到底应该怎样做?”,在教师尴尬表情的背后,心底里常常会发出不平的声音:“你说我不行,你上一节课让我看看!”

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自一线教师,对领导干部如此的工作方式方法有一定看法,心里有些抵触。但是,当自己走上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应该比一线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客观上一线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如果在评课过程中,说不出有水平的话、有高度的话,甚至挑不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敏感性的毛病,别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水平,瞧不起自己,会对自己将来开展工作不利。在这种心理压力的驱使下,只好尽量说些大话、空话、套话,挖空心思挑别人的缺点、毛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勾画自我理想中课堂教学的状态,习惯于面对几

十、几百位老师讲解教材、大纲,习惯于奔波于十几、几十甚至上百所学校听课和研讨,努力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心中蓝图给予教师,其中不免自我得意或是唯我独尊,几乎不去考虑教师的内心经验及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忽视了人其实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种力量复杂作用的背景下,而形成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领导干部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领导干部既要有理论层面的思考,又要有实践层面的观察。如何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有效的将理论内化为教师的认识、外化为教师的实践,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观念转变是关键

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有我们课程的观念问题。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文和理解。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载体,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将课程置身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全球等背景中,通过联系社会意识形态、多元

文化观点、自然生态理念和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生活体验,来寻求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应关注动态性、历史性、社会性的教育理解及与研究者之间的交互关系,重视多元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现代课程研究不仅注意课程背后的价值和规范,更关注人的经验和主动性的创造价值和学习过程中“冲突”的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课程过程”研究,主张主客体的互动,通过主动的参与、意识的自我反省、广泛的交流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使历史和社会存在的意义不断得以揭示和发展。同时,通过彼此间交互主体性的沟通,建立共识性的“理解”。

从本质上讲,课程必须能够处理人的内在生活,能够对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调研的思考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科学、民主的共建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干部做什么?怎样做?答案是:应该从原来封闭式的研究和高高在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共同构建。教师们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着,而是参与者、研究者,他们本身也在不断的思考、反思。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走近一线,融入课堂,倾听教师们的困惑,从实际出发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多为一线教师创设一个信任的、允许犯错的氛围,不应过多地指责教师,要充分尊重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体现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要把“尊重”作为专业引领的支撑,要让教师得到尊重和激励,获得心理上的解放。

通过开展此次“换位体验活动”,我进一步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增进了干部群众的沟通,密切了干群关系。我将以此次体验活动为契机,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细做实。

201x.6.6

“转换角色三日行”活动总结

Xxxxxxxxxxxxx

推荐第6篇:转换角色 换位思考

转换角色 换位思考 日前,“汶河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社会、家长中掀起轩然大波,“挺老师派”和“倒老师派”各执一词,不少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老师是弱势群体,现在做老师真的很难。”„„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无法改变现实,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只要问心无愧,何苦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我们也要有积极的行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加修养,努力提升自己,不妨常常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想起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是的,我们只有变换自己的角色,才能客观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平时我们可以经常试试“两问”。

第一问:“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学生也有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他们从心底里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承认、尊重和赞赏。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倘若这种需要总是被忽视、否定,甚至有意剥夺时,他们不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言行。所以,老师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来推断他们的想法。

第二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不希望什么?”我们不妨经常这样反省一下自己:当你犯了错误时,希望别人批评你吗?当你做得不好时,希望别人嘲笑你吗?当你遇到挫折时,希望别人幸灾乐祸吗?当你情绪低落时,希望别人冷落你吗?你一定会说:“我不希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推荐第7篇:教学中要转换角色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无差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有认知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推荐第8篇:班主任角色转换的艺术

班主任角色转换的艺术

作者: 兰州市第十七中学 张菊芳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当着多种角色,这就要求班主任有扮演多种角色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很高的素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常规的管理,班主任在学风和班风的培养中,更应明确自身的角色。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几点体会。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生思想境界的引领者。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班主任是班级风气的影响者。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

班主任是团队精神的倡导者。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要在这个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因此这个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精神。班主任作为班级团队的管理者,要做的也应该不仅仅是传道、授业与解惑,还应包括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抓住了班集体的魂,就能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班集体。为了使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必须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引导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慈母严父。在班级管理中,有些学生认为班主任应像他们的母亲一样,既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又整天唠唠叨叨;还有些学生认为班主任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严厉,他们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女班主任就要假扮父亲的角色,要拿出父亲的威严,否则就无法管理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有些同学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他们的知心大姐,知心朋友。

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工作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片灿烂的阳光,班主任要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学生的辉煌。

推荐第9篇:角色转换(企业文化小故事)

角色转换

小Z手里拿着印好的江西邮政〔2008〕211号文件,长舒了一口气。此时距他岗位调整刚好两个月。

两个月前,正在休年休假的小Z接到单位电话,要他提前结束假期,回单位接受工作任务。回到单位,领导郑重而又简洁地告诉他,将他从网站管理岗位调整到综合管理岗位工作,接下来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筹备召开全省邮政虚拟大宣传中心主任座谈会,离会议召开仅剩十天时间。

这个变化对小Z来说有点突然。但他深知,这既是单位和领导对他的信任,也是职业生涯中既偶然又必然的变化之一。同时,他也感觉到责任重大,因为今年省公司党组提出要在全省邮政构建“大宣传”格局,是一项战略任务,而“大宣传”格局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摸索来建立有效的运行模式。对于新的工作任务,小Z心里没底,但没有什么条件可讲,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开展工作之前,小Z疏理了一下工作思路。综合管理岗位,其根本的要求是为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当好领导的助手,为全体员工服务。按照这一思路,小Z把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按周、月、季、半年、年和临时的工作频次进行了疏理,放在醒目位置,提醒及时完成。

对筹备召开全省邮政虚拟大宣传中心主任座谈会这一工作,小Z主要承担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从网站管理维护到文字材料

撰写,特别是要结合仍在摸索中的“大宣传”工作,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小Z成为了单位上最忙碌的人员之一。他从“大宣传”工作的基本理念、思路、概念等开始着手研究,阅读了大量的领导讲话和文件,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借鉴了新闻宣传的许多材料,并电话调查了解各单位的情况,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经常是白天忙碌不停,晚上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天内经过几易其稿,《“大宣传”格局现状及完善建议》、《江西省邮政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讨论稿)》、《江西省邮政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讨论稿)》等材料终于如期呈现在全省邮政虚拟大宣传中心主任座谈会代表面前。座谈会顺利举行。

座谈会之后,小Z根据会议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每季度开展的主题宣传活动和“大宣传”格局实施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再次向各单位深入征求建议和意见,对座谈会上讨论的“两个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大宣传”工作的要求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终于于2008年10月印发。

推荐第10篇:缩小交集改变方式转换角色

缩小交集 改变方式 转换角色

今天是儿子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回顾儿子的近期表现,有欣慰,有担心,有迷惑,但更多的是失落……儿子备考期间,情绪有些焦虑,稍不顺心就会光火,因惧怕老公的威严,就将我视为发泄情绪的垃圾站。为了不激化矛盾,我缩小与儿子的交集,改变交流方式,尝试着进行角色转换,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有时也会装聋作哑,尽可能地避免冲突和不愉快。

从儿子初二起我就因辅导不了而逐步放手,因不能辅导也就没有资格再对其学习评头论足,随年龄增长儿子自我意识增强,总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想事事让我们插手,久而久之,我也就成了甩手掌柜的。可那时每晚还保持着餐桌文化,我也在儿子班级的家长委员会里任职,对儿子的成长还算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放手。自从儿子升入高中后,每天早晚见面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足半小时,刚升入高中那会儿,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加上对军训的好奇,每晚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调侃着、分享着、快乐着,家庭氛围其乐融融。军训结束不久,儿子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别说晚餐,就连中餐也在学校解决,晚上十点多回来喝杯牛奶,草草洗漱后就又投入了战斗,作为母亲,我切身体会到重点班给儿子带来的压力。

开学月余,各门学科依次测试,我也不能脱俗地开始关注起儿子的考试成绩。“化学87分,与第一名的98分差距很大,既便是老师讲过了我也不敢保证能考98。”“数学127分,与二班第一名的147分相差不少呢”……听儿子总跟最高分比较,我就耐心地安慰儿子:“努力就好,有进步就值得祝贺。”有时也会将身边熟悉孩子的考试成绩说给儿子听,想减轻儿子的压力。“高考拼的就是实力,看的就是分数,你们以后能不能给我带来点正能量……”渐渐地,渐渐地,儿子不愿再跟我们交流了。

临近期中考试,儿子愈发地努力了,不但晚上加班加点,早上的起床时间也提前到了6点,背历史、背生物、背地理……升学考试的班级37名对儿子而言本来就是一个压力,加之初四挑战儿子的刘同学在油田二高的月考中一举夺得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这对儿子而言是激励和鞭策,更是压力和动力。儿子平时学习总像憋着一股劲,从不多的言语和付诸的行动中猜出儿子想在期中考试中来个咸鱼翻身,突破自己的目标。可我发现,随着期中考试的临近,儿子的情绪波动很大,稍不留意就会惹恼他,像个小刺猬似的不时反击我们夫妇。起初,我选择了忍耐,有时一笑了之,有时装没听见,有时则岔开话题,可更多的时候我也想辨出个一二三,但考虑到考前这个关键时期,稳定儿子的情绪比辨出胜负更重要,但凡老公在家,我就提前休息,缩小与儿子的交集,尽量不去招惹他。“我妈呢?”儿子每每询问。“看书呢,有事请呼我……”不过我仍忍不住每天中午与儿子通电话,尽管是三言两语,但听到儿子声音的我心里会感到很踏实、很满足。

在学习上,我们总觉得儿子学的太累、太辛苦,高中三年才刚刚开始,真的不想儿子如此这般,可儿子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动力,再加上积极的心态,用他自己的话说“班级学习氛围好,老师讲课方法好,现在学习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作为学生,我不学习又能干什么呢……”既然儿子心态阳光,我们也就不再啰嗦了。

在生活上,儿子表现出稍许的叛逆,尤其是买衣服和准备早(夜)餐方面。面对儿子紧张的学习,我们想将对儿子的爱放在衣、食、住方面,做好后勤保障。以前买衣服都是我先行踩点,儿子再去试穿,现在倒好,儿子根本不领情,“衣服够穿就行,餐点填饱肚子即可,没必要在这无谓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得,为了跟上儿子成长的步伐,我只能一再调整自己,缩小交集、改变方式、转换角色、慢慢适应……唉,孩子不学习,家长不安宁;孩子太辛苦,我这心里也不落忍呢

第11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

一方面辅导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被辅导: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在日前举行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辅导员的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势在必行,要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发,做好辅助与引导的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行政工作者。

一位辅导员的超负荷运转

作为学校推荐的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王征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颇为高兴。

2003年毕业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征留校担任辅导员已3年。在该校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工作就是制作表格、申报材料、与学生谈心等,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上的事情挤得满满的。因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学生有事,就意味着我要办公。

留校那年,学院招进130多名本科生,从那时起,王征成了这群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的“万能咨询顾问”。一开学,他就要安顿学生住进宿舍、收集联系方式、向学生传达校内生活基本常识、组织学生入校培训等。等一切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每星期组织一次年级大会,与学生交流。此外还要不定时地通过网站、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等公布课程安排、办理学籍等校内常规活动。

这些基本上属于固定内容,仅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130多个学生,你想象不出会遇到多少种问题,学生的问题都要去解决。”王征说,学生想出国,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及手续;学籍或身份证丢失,需重新办理;不知如

何申请入党。他需要指导学生去什么部门咨询出国信息,去户籍科办理户口、身份证,去学生处了解上学期成绩等等。

从表面上看,王征和行政人员一样,固定坐班。但是,对他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并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在他的时间里,业余时间似乎变成了上班时间。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学生也在上课,一般不会找他,下课后,学生来了,他的工作也就又开始了。

另外,每年的暑假也是王征繁忙的时候。放假后,他要组织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在他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学生活动宣传海报、前几年的实践报告挤满了他的小小的办公空间。在采访过程中,他还与学生近期要去实践的单位打了两次电话,并见缝插针与来访的学生组织者确定活动时间、参加人数、实践单位联系方式等。

三年来,王征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且,按照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不关手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院系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虽然感到劳累,王征还是继续开心地当着辅导员,在他眼里,看着学生成长,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

目前,据记者了解,像王征这样毕业留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并不少。

2004年以前,由于专职辅导员不足,高校普遍采用2+2或3+1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兼职辅导员,即保留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上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他们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专职工作两三年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最后一年脱产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人数往往根据年级进行分配。根据一个年级学生总数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2005年末,《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高校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配备达到1∶200的较少,一个辅导员常常需要负责300名以上的学生。但在一些学生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现象也不少见。

近两年,兼职本科辅导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硕士辅导员乃至博士等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有所上升。目前北京高校已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达到总数的16.3%和46.5%。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中,党员达96%,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近80%。

据了解,在不同的高校,辅导员配置和编制都有所区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采取院系负责制,采取教师编制;而在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是由校学生处主管,分管副校长统一领导、行政编制。

由于学生事务较多,辅导员工作强度很大,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时间,学术建树也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又缺乏身份认同感,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中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

工作不少 困惑也多

高校中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新老辅导员在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辅导、服务上观念相差很大。

天津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宋钻回忆说,他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两位辅导员陪伴。一位年纪稍长,负责他们生活事务上的管理和思想沟通。另一位刚毕业,注重学习事务的管理。他觉得两位辅导员在观念上有所差别,年长的那位思想陈旧,采取的还是改革前政治辅导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谈话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一双袜子没放好地方可能就被上升到“个人作风问题”。

另一位辅导员负责学习事务管理,但是对外界的活动、学术动态并不了解。大三那年他想出国,找辅导员咨询,但辅导员只是了解校内办公费出国的程序外,对自费留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提供帮助。

在宋钻的理解中,现代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知识面要广。另外,学生遭遇学业、心理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辅导员经验丰富,非常了解学生会遭遇的各种问题;一个不懂得心理健康、高校政策、沟通技巧的辅导员很难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科王学东介绍说,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遭受巨大改变。很多社会问题,会集中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甚至更为尖锐。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会与人相处等等。

保证学生的安全、监督他们学习、灌输式思想教育,显然与现在的形势产生了很大差距。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终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学东表示,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对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又担负着“释疑解惑”的职能,工作繁琐复杂、强度大。

在大学,教学由教师负责,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则更多地交到辅导员手中。当学生需要寻求帮助时,往往第一个找到辅导员。

王征表示,有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观察、主动出击。从校方、院系以及校外获取信息,并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以及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为学生“释疑解惑”。因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从“又红又专”到为学生服务

中国高校辅导员最初是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

求较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大致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近年来,“服务”的理念开始浮出水面。对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中国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征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面临巨大改变。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但是,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强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倾斜。

王学东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万多人,专兼职辅导员120多名,目前在扩大专职队伍。同时,学校实行“严进宽出”,逐渐减少兼职辅导员的数量,重视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关怀,鼓励辅导员在校内外教学和行政岗位间的合理流动。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辅导员本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自2003年至今,已选送10位辅导员出国学习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园生活实验室”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鼓励辅导员向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累计聘请了33名辅导员(占全校辅导员的27%)来从事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适应大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做好人生规划,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高校的尝试中,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随着高校教育机制由“产品培育”向“以人为本”转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声渐高,角色定位也逐渐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

这也正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辅导员队伍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第12篇: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栗继鹏

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自主探索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只有切实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代言人,居高临下,一讲到底。而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正确引导,使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空间,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接受的现状。保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对课程价值的创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展示。

二.由教材的使用者转换为课程内容的整合者

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依靠一本教材,一本《大纲》,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教教材,用教材,练教材。新课程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学不只是实施教材和计划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准确定位新课标下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合理取舍,恰当补充,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设计。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主动编写面向生活,面向实践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提高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三.由成绩的评判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标准,它注重了终结性性评价,而忽略了形成性性评价,注重了课程分数高低,轻视了学生个性,态度,情感方面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淡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学业评价实践中,重点掌握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要以敏锐的眼力,以超越分耐心,以博大的情怀去发现每位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潜在的发展。及时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摒弃求全责备,以心灵拥抱心灵,以爱心拥抱爱心。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激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转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历史重任。

第13篇:浅谈军转干部的角色转换

浅谈军转干部的角色转换

一般人不可能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适应环境。军队干部到地方工作后,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适应地方环境,先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再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自身品牌的人。

一、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都不一样,工作的程序、环境、条件也有差异。完成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模式的跟进。军队转业干部离开部队回地方工作,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昔日在军营呼风唤雨的感觉从此不会再有,要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新的生活,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熟悉了的工作方式已经不管用了。当自己不再年轻的时候,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心理压力。要顺利实现角色换位,首先必须调整好心态,这是适应地方工作环境、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首要准备。

要保持平常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处于困境时,要积极的去面对;处于顺境时,要懂得怎样去感恩,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我们每一个军队转业干部都应尽量看淡自己的荣辱得失,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

要保持进取心理。军队转业干部经过多年的部队实践锻炼,具有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作风纪律严等很多长处。但我们处在改革年代,“变”是一种时代特征,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就是一种机会,不管愿不愿意,现实总是活生生地摆面前,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战胜困难。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相互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不复存在。”这就是强者,这就是做人的尊严。

要保持坦诚心境。曾经有很多军队转业干部都谈到过一种困惑,就是新环境中朋友和熟人太少,有一种孤独感。其实,这是所有面对新环境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段古训值得借鉴。“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重名义,又复重名义之念。是事镜之尘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须是涤尽渣滓。自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大意就是想做好人,但是却事事想要高人一等;想做好事,但是却希望得到别人称赞和表扬;想增强自己的人品修为,但是却想惊世骇俗;想提升自己的品德,但是却喜欢故意显得跟别人不同;能够明白富贵如浮云,却不能完全舍弃渴望富贵的念头;能够重视名节和义理,却又想别人知道自己是个重视名节和义理的人。之所以会有这些想法,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心头有凡俗之念,只有彻底的将这些杂念摈弃掉,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悟。当一个人善待他人能够做到思维与行为一致、表里如

一、以真心换真情的时候,就不愁危难之时没有朋友帮忙了。

二、熟悉业务,履行职责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军转干部到新工作岗位后就要立足新岗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一般来说,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都曾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有的还曾任过机关或基层的主官,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部队岗位环境下的思维习惯。到地方工作以后,原来部队的正职变成了副职、实职变成了虚职;原来周围有人帮你“跑腿”,现在你帮别人“跑腿”。这种情况的变化如果不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处处碰壁。认为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做到“四个熟悉”,即熟悉工作方式,熟悉工作情况,熟悉上级要求,熟悉岗位职责。这是建立在位思维模式的前提条件。

熟悉工作方式。军队工作方式有其固有的特点,办事雷厉风行,说办就办,有时因时间、任务的要求,程序被大大简化,是特殊环境的产物。但地方的工作与部队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地方工作方式推行规范化的依法行政,一般要求的是按章沉稳行事,相对来说比较注重过程。要适应地方工作,就必须从思想上接受这种办事风格,多看、多想、多问。

熟悉工作情况。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后,逐步要负责一定的工作。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到位时间不长,“看门道”还情有可原,但时间长了还在“看门道”的话就会引起别人对你能力素质的质疑。熟悉工作情况,要做到了解分管工作过去的情况、工作的范畴、工作的内容。把过去的工作总结、规划找出来看一看,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轮廓;把工作的联系对象梳理一下,与经常需要联系的部门沟通一下,为今后搞好协调工作奠定基础。 熟悉上级要求。上级要求实际就是要完成的任务和标准,把握得好,工作就可能事半功倍;把握得不好,也有可能出现“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局面。因此,应认真学习中央有关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把需要掌握的政策、把握的标准熟记于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善于领会上级领导意图,对于领导的工作指示,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搞?怎么搞?要达到什么标准?如果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领导意图,凭自己想当然去做,很有可能达不到领导要求,而前功尽弃。

熟悉岗位职责。熟悉职责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做到在工作中谨慎行事不蛮干,处理问题、所作决定有根有据,依法行政,不盲目从事或感情用事,该用的权用好,不该用的权不用;确保做到尽职不越位,不产生争权争利的误会,为尽好自己的职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要搞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负什么责任,不该负什么责任。

三、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如果说军队工作是个动态职业的话,那么地方工作相对而言就是静态的了,很可能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么,要想活得有尊严、有进步、有地位,就必须要有作为。作为一名军转干部如果按部就班的工作学习是很难超越别人的,也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树立前瞻思维的习惯,做到知识更新前瞻、思想观念前瞻、工作目标前瞻,并把这种前瞻意识化着具体的行动。 勤于学习。学习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是人生一个永恒的主题。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随着工作的转换,岗位的变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在思想观念、理论政策、依法行政等方面与地方同志有一定差距,即使掌握了一些与地方工作相衔接的知识,也需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升华,仍需继续抓紧学习,迎头赶上。有句话叫“知难行易”,意思是明知有困难,但准备充分了,那困难也就变得简单。要认真学习本职工作必备业务技能,学习上级文件和政策法规,学习有关的经济、科技知识,并尽快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勇于实践,把工作当成一种进取的挑战。人不能庸庸碌碌的活着,对待人生,必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平静地对待每一次挫折与失败,积极地迎接每一次机遇与挑战。在部队的时候,我们经常讲“有为才有位”。“为”就是作为,就是工作的绩效;“位”就是地位。从外延来看,“为”是自己干出来的,“位”是别人给予的。要找到自己理想定位,要别人认可你的能力,必须工作上有所作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做事要比别人做得更漂亮,考虑问题比别人更周到。冷静地面对现实,你会发现我们的工作并无波澜壮阔的大事,刚开始可能领导交给你的只是一些杂事,或帮别人打打下手。当你能把这些杂事、小事当挑战,十分严谨地办好时,你就为自己赢得了承担更重要任务的机会。

把创新当成一种能力的检验。对于军队转业干部来说,工作中的创新实际上是转换角色后一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延伸,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勤奋的实干精神是保障。军队转业干部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过军队实践的醺陶,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只要想干,只要肯干,只要会干,就一定能干好。

第14篇: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

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

【内容提要】为提高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将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定位在帮助新任校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上,即了解社会角色期待、进行职业角色适应,构建专业知能结构、进行职业知识适应,促进校长身份认同、进行职业心理适应。

【关 键 词】新任校长/角色转换/角色适应/职业适应/身份认同

一、任职培训目标应从补缺转变为促进校长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从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1989)到《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2001),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初步建立。尽管目前校长教育培训制度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基地条件差、市场混乱无序、师资质量不高、教材建设滞后、模式方法陈旧等问题,但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对象是走上校长岗位半年以内的新任校长,他们大多数是从优秀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新任校长在由教师身份转变为校长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在大学的专业职前培养,以任职资格培训为起始环节的校长职后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起初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目标被确定为使新任校长具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2001年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宽基础+活板块”、“统一性+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模式,努力克服学科化理论课程体系的倾向,但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缺乏选择性、课程功能单一化、课程实施简单化的问题依然很突出。这种“补缺”模式(deficit model),即为了弥补新任校长存在某些“缺陷”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其背后的理论假设是:针对新任校长缺乏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学校教育与管理方面知识与经验的现实,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与实践观摩,新任校长就应顺理成章地掌握校长的角色知识技能,进而能够在今后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扮演好校长的角色。这是对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一个认识误区。

1.新任校长必然要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从教师到校长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我们知道,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者”是校长的本质属性。但作为校长,除教师所具备的职业角色之外,还要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主要包括:(1)领导者,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全面工作。(2)指导者,负责指导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3)协调者,了解、协调和解决学校工作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4)服务者,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解决全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5)设计者,要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设计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蓝图。(6)评价督导者,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善于运用质量评价、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及时评价、督导学校的管理过程,以保证各项活动按照既定目标、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如何在较短时期内,帮助新任校长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这恰恰是当前新任校长资格培训实施的首要目标。

2.新任校长需要经历从教师到校长的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造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角色的转换带来了职业适应的要求。对于校长与教师的工作,虽然从宏观角度上看,都是面对共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各自所要履行的职业要求与实践方面却出现了极大的不同。

二、基于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的培训目标体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促进新任校长角色转化与职业适应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了解社会角色期待,进行职业角色适应

角色转换的条件是对社会理想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完整把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起点目标就是帮助新任校长了解社会对校长职业角色的期待,掌握校长职业的地位、性质、职能,完成职业适应中的角色适应。新任校长在做出校长角色行为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知道校长职业的性质、具体岗位职责。新任校长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得越清晰越全面,就越能顺利地实现角色的目标与任务,就越符合社会的期望。

西方学者斯佩克认为校长有三种职业角色: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认为校长作为教育者的主要职责是:不断学习并反思;建立学校远景目标;审查远景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指导并促进合作研究;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教学评价;改进校园文化;改进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检测学生的发展情况。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职责是:准确定位学校的现状;预设学校的远景目标;促进全校师生就远景目标达成共识;界定学校变革的能力和限度;规划并实施变革;为全校树立榜样;授权给教职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检测和评价学校的发展;欣赏并表扬他人取得的成绩;关心员工、学生和学校;激励员工和学生;改进个人间和团队的人际关系。校长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筹备和计划;组织;通过循环反馈系统进行管理;指挥和施行;评价和改进。上述细目将校长作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任务与职责表述得非常详尽,为新任校长认识校长角色期待的整体轮廓,掌握角色任务与职责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借鉴。当代教育要求校长懂教育、能领导、善管理,关注学校规划与目标,长于调节、控制、评价课程与教学,善于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追求校长职业专业化,做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校长。

2.构建专业知能结构,进行职业知识适应

校长职业专业化要求校长具备现代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念,并用科学理念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校长的专业知识是指能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为校长群体的职业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校长的知识结构应是以教育管理学为本体性知识、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条件性知识、以教育管理经验为实践性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校长的专业能力应主要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思研究能力等。上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受社会、教育与校长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体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投入水平,校长选拔、任用、考核等制度和社会因素;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等各种在职培训活动的质量;校长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专业态度与动机、自我成就感、实践反思习惯等个人因素。在现有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如何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调动校长自身的积极因素是校长任职资格等培训应着力研究的课题,针对校长专业知识和能力,设计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关注和支持校长和学校的发展,力求使校长任职培训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推进学校改进融合起来。

3.促进校长身份认同,进行职业心理适应

从旧有身份如教师转变为校长角色,新任校长对社会角色期待的整体把握、学习校长的专业知识、形成和发展校长的专业能力,都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学习,是新任校长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历练逐步达到校长职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客观特征,成为别人眼中所期待的校长。此外,新任校长还需要在心理层面上构建一个专业自我,进行身份认同的过程。校长身份认同主要是校长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校长群体”、“我在这个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我将来要往何处去”等问题的确认,是校长个体自我不断自主、积极建构的过程,是校长个体对自身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追问。如果说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学习关注的是校长应了解社会或他人对校长的角色期待与规范,关注校长的“知”与“行”的话,那么身份认同关注的是一位校长怎样确定和感知作为校长的自我,关注基于校长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的专业生活体认,是校长个体自我形象与校长扮演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考察的是新任校长如何进行自我身份的选择、体认和建构。

身份认同理论较早地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合起来。有关研究表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强弱、专业发展行为的数量多少均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低密切相关。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Kelchtermans, G.)于1994年指出,教师的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任务知觉、工作满意度、未来前景、个体的教育理论几个组成部分。对于新任校长来说,在心理上确认自己的校长身份,塑造校长职业形象,形成专业思维等一系列身份认同过程意义重大,可以使新任校长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积极、主动、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我们将凯尔卡特曼的理论援引到校长专业自我上,校长的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对“作为一个校长我是谁”的回答;自我尊重——校长期望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接纳与承认的精神需要,表现为自我需要被满足、自我价值被认可及自我行为被接纳;工作动机——校长进行职业选择及留任的动力,是校长的职业价值感;任务知觉——校长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是校长的职业认知;工作满意度——由校长对自身专业行为、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未来前景——校长对其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的期望;个体的教育理论——校长对教育本质的个人理解及其办学理念与实践模型。

校长身份认同的全过程实质上涵盖了校长从初任职业适应期逐渐向称职期和成熟期转变的整个心路历程。诚然,新任校长不可能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上述从对职业角色的心理确认到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自我省察与评价,再到自我职业形象设计、建立职业价值观、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自我驱动专业发展行为,达到专业发展的理想高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等一系列心理历程。但是,为了提高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应在注重助推新任校长构建校长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同时,更应关注新任校长的心理成长,培训过程中应对新任校长倾注人文关怀,努力引领新任校长专业精神的发展,帮助新任校长顺利进行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铁军,邬志辉.校长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10.

[2]朱广清.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3]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5]Kelchtermans, G.Teachers\' Profeional Development: A Biograph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4, 26(1).^

第15篇:转换角色,体验父母的艰辛

转换角色,体验父母的艰辛

李叶红

1.引言:

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交往最为紧密。但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几代人的希望和心肝宝贝,因此,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宠爱,多数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老人则成了被他们吆来喝去的奴才。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养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呢?其实,造成这一结果的还是他们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较少,很多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好几天与子女见不到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经常的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孩子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父母也不清楚子女身上的变化,这同样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不便。

2.背景:

我班学生朱亮亮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文静内向的男孩,平时尊敬老师,上课也比较认真听讲。通过接触,我发现他的性格中有倔强,稍不留心就会和同学闹矛盾,但通过调解,一般很快就会和好如初。他平时喜欢拼装赛车,可以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不惜代价买赛车零件,一方面说明他的动手能力较强,有固定的兴趣爱好,但另一方面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想到这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甚至有时会为了要到钱,以不去上学为由向父母要挟。

3.问题的出现和解决: 一天放学后,有位预备年级的家长找到我办公室,说我们班级有同学敲诈她儿子,当时我觉得不可能,对家长说:“你可能搞错了!”因为学生都走了,我叫她明天再来。第二天,我找到那个小同学,叫他去认人,结果他把朱亮亮给认出了,真得让我大吃一惊。经过询问才知是那个小同学欠他一大笔钱,因迟迟不归还才吓他一下。当时我就把他妈妈给叫来了,问他借走的钱从哪里来,他妈妈说都是父亲和爷爷给的,而且一给就是几十块,而他呢,就这样一点点存起来,到一定数量就去买赛车零件,而那个小男孩是他的亲戚,知道他有钱,所以经常十元五元的向他借,就这样日积月累达到了三百元之多,双方父母均不知情,直到这事发生才得知。后来双方家长协商解决了此事,把欠的钱还清了。通过这事的解决,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父母应该和孩子经常的沟通了解,父母也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和赚钱的不容易。

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向鲜军哥哥学习》的活动,通过班会、十分钟队会等形式,学习鲜军的故事,如:《只拿一百五十元》、《十岁穿新衣》、《年年有压岁钱》等,教育他们要懂得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多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4.后记

这件事给同学的震动很大,朱亮亮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花钱对每个同学来说很容易,但我们应该想到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他们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因此我们更不应该浪费,更应该珍惜每一分钱。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更加尊敬长辈,让他们快乐开心,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我现在发誓决不浪费钱,我也提醒同学不要浪费钱。” 还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了这样一个经历:“今天妈妈叫我做家务活—洗衣服、整理房间和拖地板,以往我从来不干这些事情的,可今天我却脱口而出说好。我今天是怎么了,一听到家务活就浑身有劲。我七点半起床,准备先洗衣服。今天天气特别冷,洗衣服简直是对人的一种折磨,可我还是硬着头皮干下去,洗完后,我的手指都肿了。晾好衣服后,我马上执行另一任务……等一切都过去以后,我的烦恼来了,腰、腿、手都相继疼起来。虽然如此,我还是坚持写作业;想到妈妈每天都要做这些事,我觉得特难过。而我总是埋怨她,现在我觉得我的行为是不对的,我希望妈妈原谅我!”

5.反思

平等尊重,其实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效的“情感链条”。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16篇:浅谈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姓名:罗志平单位:临川三中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转换角色。 关键字:“浅谈信息……”

信息时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

1、教学内容新颖全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掌握新知识,紧跟前沿科技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量大,加上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已不能局限于自己或少数人的科研成果。

2、教学方式形象生动。一些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手段,集声象字画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亲临其境,化单纯的死记硬背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信息量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丰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且限制了信息的扩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的特点,用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教学中,许多优 1

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里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保存。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不断地更新、完善、应用。

5、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引起了我们教师角色的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随着Interen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即采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二是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

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

三、“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信息时代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怎么教,更注重怎么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的现代教学思想。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我们必须:

一、转变观念。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

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加强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换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到我们开展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成跨世纪的教育变革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化教育,谁 把握了信息科学技术,谁就把握未来教育,谁就能在未来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角色转化意识到位。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将“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讲,就是教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将学生从“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三、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三个面向目标,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其次学会CAI 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ware、Photoshp、Frontpage的使用和技巧。同时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

第17篇:新教师培训心得教师角色转换

浅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教师角色转换

在2012年的8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艰辛。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讲座的讲话也为我将来的工作初步地指明了方向,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对我日后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面对我们这些刚刚上岗的新教师,学校领导为我们考虑的非常周全。从学校建校历程到教师角色转换,从师德学习到班主任培训,从教师教学工作,到学生学习常规,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在各方面对我们加以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当听到一些老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亲身体会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时,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教书育人,究竟要怎样走出第一步呢?如何把自己一下子从刚毕业的大学生转换为学生心中敬佩的老师呢?

面对教育形势快速的发展,社会对我们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我们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作为新教师,我们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教育教学经验的欠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的新教师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新教师培训教会了我们如何成长为一名新教师,但是真正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努力。

七月份我们才走出大学的大门,九月初我们就要走上三尺讲台,转眼间我们已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脸庞上依然还有稚嫩过的笑容,但我们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大学四年的磨练和三个月的实习,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也需要时间来成长,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更好的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首先我们要做好的是教学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所存的问题是,要从学到教得转变,对于要你要教的知识你都懂,但如何让学生学懂,学得更好,因为学习的逻辑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新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了。第一,要备好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教师传教的主要渠道,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这个内容,也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去学,弄懂了学得价值,学生才会有学习动机。其次要弄清楚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要弄清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二,备学生,新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心理有个详细的了解,充分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所学的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三,备教法。都教材和学生了解清楚后,

要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包括新课的引入,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例题的选择等等。都要认真考虑寻找一种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讲。第四,对一些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做好以上几点准备工作,那么教学目标的达到也就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很多我们新教师的弱项。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适应,不自信致使课堂教学不是很好。这是就要求我们新教师调整好心态,自信一点,大胆的面对学生,大胆的讲出来,大声的讲出来。特别要强调声音一定要宏亮,要坚定,这样不仅学生可以更好的听到你讲得内容,而且无形中会增加你的自信。按照课前的备课,关注好学生。一堂课下来效果就会很好。

新教师还面临师生关系处理的问题。很多新教师在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总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得到的结果适得而返,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以致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是学生的成长。面对师生问题新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积极思考,分析学生特点,在课后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但要批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善后处理,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除了以上几点,新教师还应在言行举止,着装方面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着装要大方得体,说话行为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做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努力去做到,一般来说,好学生应该具有学习优秀、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等特点。那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要求。首先是“学高”。我认为“学高”可以理解为学问高而不是学历高。学问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和所教学科课程的知识,还需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也就是说老师要努力做到“某一点东西全懂,所有东西懂一点”。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区别:学生是分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则需要放眼全局,提纲挈领。要做到这种程度着实不易,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去读书、去学习。其次是“身正”。学问可以通过语言来教授,而在为人方面,则是身教重于言传,说得好不如行得正,只有教师自己的行为端正,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教师不是演讲家,演讲家只需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就能打动听众,而教师则需要日复一日从细枝末节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来说,应认识到自己尚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新教师应完成从相对较被动的学生角色向积极主动的教师角色的过渡,逐渐褪去学生气,比如怯场、说话声音不够大、仪表不够规范等。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尽力使自己阳光、积极、正面。可能有人会说,性格难以改变,但根据哈佛大学教授TalBen Shaha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的心态就像其他习惯一样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培养出来的,他推荐的方

法之一是:每天在纸条上写五件左右值得你感恩的事情,人懂得感恩才会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而积极的心态会不断弱化性格中不完美的地方,让你有勇气敢于面对缺点,并充满信心地去改善它。在这次观摩赛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意识到我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自身教态,使其更加轻松、更加自信,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放松了、自信了,才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总而言之,在角色转变之后新教师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在教学中学会教学,我们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逐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第18篇:提高思想认识 立足军转角色转换

提高思想认识

立足军转角色转换

做好依法行政中的本职工作

------对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系统、完整、和谐的法律体制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敏感、热点问题来看,依法行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突显期。在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依法行政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作为军转干部的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当前我国将依法行政放在国家法治的大背景下,是社会主义和谐的需要,是行政管理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那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

一是要合法行政。只有有根据地合法行政,使行政机关的活动具有正当性,才能让人信服地服从。

二是要合理行政。这就要求行政要符合法理、吻合公理、合乎常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行政公平公正。

三是要程序正当。程序是实现正义的保障、是法律规范的生命、是依法行政的捷径。

四是要高效便民。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人民办事才是行政服务存在的价值。

五是要诚实守信。只有行政机关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让人民相信政府,才能让行政行为具有约束力、执行力。

六是要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本质所在。

二、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层次不断提升,一些深层矛盾也在逐步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依法行政来管理社会,使国家和谐稳定。但是近期来发生的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的事件都说明了我们在依法行政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政府机关内部职责分工不清影响依法行政。“七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草帽”民间常用这样的俗语来形容分工不清对行政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职责分工不清,依法行政的执行力被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出了事机关内部各部门推诿扯皮,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办事效率,耗费了行政成本。

2、行政体制下的“唯上”工作实际导致知法违法。一把手负总责是当前我们各级行政部门的特点。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往往集财权事权于一身,在这种权力集中的情况下,依法行政受到的明显或隐性的影响不可低估,“唯上”的心理就显而易见。受其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知法违法的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

3、依法行政中“对己”要求不严的工作作风致使行政能力减弱。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视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

4、依法行政工作混乱,存在交叉执法形象。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部分行政机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清,造成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发生。有些行政机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些行政机关越权执法,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

5、行政执法目的不明确,存在以罚代管形象。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带有强烈的利益色彩。目前,个别执法队伍为了小集体利益,主要来源靠罚款,罚得越多,返还的越多,“执法养人,养人执法”,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背离。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造成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甚至有些部门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上海钓鱼执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6、在有些领域还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有的行政机关把职权等同于公民的权利,愿意行使就行使,不愿行使就搁置,这些都是行政职权的滥用。行政职责则要求行政机关切实履行职务,不得失职;必须遵守权限,不得越权。违法施政应当受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追究和人民群众的指控。所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依据法律,保证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相统一,体现依法行政的核心所在,不依法行使职权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7、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方式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几点思考

为什么会有以上问题出现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因素不容忽视:

(一)“人治”思想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官贵民轻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是法治的大敌。一谈到依法行政,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是 “治”民,可以说在依法行政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在作怪。

(二)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因素。对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个别领导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政绩”,不支持有关执法部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三)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媒体监督没有放开。三是能够对执法人员起直接监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其享有的权利、司法救济方式以及投诉渠道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诉。四是一些涉及行政执法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起草的,容易出现强化部门权力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的倾向。

(四)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限入“两难”境地。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应做到,凡政府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在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同时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要实行行政首长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制度,对依法行政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

(二)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四是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三)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要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岗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要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四)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19篇:加快角色转换尽快胜任本职

加快角色转换尽快胜任本职

经过这次军转培训,我按照培训班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实际,虚心学习,同大家谈心交流,取长补短,使自己在思想上作风上都有了一个很大提升。特别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胜任本职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作了一些初步思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和竞争的加剧,军队转业干部需要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当自己面临全新的挑战和人际关系,必须承担更多的任务担当时,身上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这就要求自己新的工作环境与考验时,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断增长的知识,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再创佳绩。

我在部队时是主官,可谓前呼后拥,但到新的岗位,就要放下身子,适应心理落差,从一名部队干部,转换成 1 普通的公务员,克服因身份的转变而带来的思想上的不适应。安心本职,立下为秦皇岛建设有所作为的志向,从平凡之中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尽快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

角色转变,根本的还是思想作风的适应和转变。通过这次军转培训学习,自己深刻地体会到,地方的各项工作,同样顽强的思想作风来保障,必须在思想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学习

仅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才是干好本职的硬道理。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感到在党性观念、执行法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保持本色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它只能代表过去,新的特点、新的环境,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秦皇岛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自己不能吃老本儿,而要立新功。

(一)学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和终生课题,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二)学业务。把业务学习作为第一位的责任,认真钻研民族宗教有关工作内容,特别是民族和精准扶贫方面,把政策法规弄清楚,真正把业务学习当作立身之本,进步之梯,成才之基,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能者学习,用一流的业务素质,回报组织的关怀和厚爱。

(三)学法规。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依法治国方略贯彻到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熟悉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掌握依法行政与宪法、依法行政与政策法规制度规定的联系,自觉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

三、主动作为

自己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出训练场、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

(一)对党忠诚。人民军队既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集团,又是培育忠诚的专业院校。自己要以黄继光、雷锋等英模人物为榜样,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本职岗位上传承忠诚、守护忠诚、践行忠诚。

(二)干净干事。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珍惜岗位、珍惜平台,时时事事处

3 处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干净要诀。

(三)敢于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讲到敢于担当。在部队常年是“晨练宝剑、夜读兵书”,培养了攻坚克难争着上、生死关头一起扛的独特担当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自己更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第20篇: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角色转换范文
《角色转换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