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抉择命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6 09:05: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生的命运抉择

人生的命运抉择

人生宛如一片果树林,等待我们去做一次次无法重复的决择,摘下属于自己的果实,没有回头的机会。

每个人都知道,若想取得成功,无疑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通过比较,尽可能地为自己选择一条好的道路,摘到最大的果实。

然而,并非所有的决择都是一帆风顺的。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让他的学生在苹果林里挑选一只最好的苹果,不能回头。一些人在决择途中,先是看见一个好苹果,为了后面能拿到更大的,一直没有下手,直走到林子的尽头时,才发现先前的那个苹果更好;另一些人,一开始就摘下了自认为最好的果实,却发现另外的苹果比他的好吃,但是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人生就是这样,不容你再次决择。

我不敢说摘果实时有没有决巧,而是相信自己的决择。如果这个决择是非常郑重的。因为我相信我已经尽力了。或许,这个决策并非是最佳的,那就理智地去面对它,争取改变它吧!当无法改变这一决择时,我们不必为此而悲痛,勇敢地接受它吧,生命不会容许后悔的!无论前方道路是崎岖、是平坦,无论未来是否会有更大的风浪,勇往直前吧!

人生只有一次,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决择,向着未来,扬帆远航!

推荐第2篇: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刻理解这一科学判断,是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先导和统领。

35年的宝贵经验:“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35年改革开放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和结论。

35年来,中国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众多问题,在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个又一个威武雄壮的活剧:改革使经济体制由“死”变“活”,从僵化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总量由“小”到“大”,GDp总规模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2.8万亿元,经济总量一跃居于世界第二位;改革使百姓由“穷”变“富”,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人均GDp已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5680美元;改革使国家综合实力由“弱”到“强”,中国已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成为当今世界竞争舞台上重量级选手,在国际社会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依靠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论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5年来,改革开放最重量级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改革开放让我们既告别了传统的封闭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老路”,又避免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改旗易帜的“邪路”,开辟了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与时俱进的“新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方向正确;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形成改革合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首次系统地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四个坚持”的重要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的依据。

35年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新的方位使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现阶段,我们党执政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关键抉择。这种新的历史起点可概括为“四高”时期:

其一,改革开放进入“高难度”时期。经过35年的改革,那些好改的、易见成效的、表层次的改革都改了,现在的改革进入了高难区、深水区、敏感区,进入攻坚战、决战阶段,剩下都是难啃的骨头、难攻的堡垒。改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复杂性空前未有,那种单兵独进、孤军奋战的改革已不能奏效,改革前期采取的应急性、局部性、孤岛化、碎片化的改革方式显然不适宜了。急需对改革形成新的共识、提供新的动力、进行新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大的改革决心、勇气和智慧。

其二,民众需求进入“高期待”时期。一位学者曾说,当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他只有一个需求,就是填饱肚子;当他填饱肚子后,会产生一百个需求。20年前,邓小平就预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现阶段,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环保、收入等民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摆在党和政府面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全面改革,打破不合理但已固化的利益格局。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对三中全会给予了热切期盼,人们热盼改革给百姓带来更实在的“红利”。我们党已进入“民生政治时代”,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得民心。

其三,党的执政进入“高风险”时期。有人说,中国现在面临三个之最:官民关系处于建国以来最紧张的时期,富人与穷人的矛盾处于建国以来最突出的时期,群体性事件处于建国以来爆发最多的时期,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党执政处于高风险境况。“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四个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要化解这种高风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因此,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总部署中的“六个紧紧围绕”,首次强调了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其四,国际社会进入“高关注”时期。当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重大事件。美国《全球邮报》称,“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决定对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潜在影响”。一方面,中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另一方面,西方等国家希望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因而,我们既需要坚持尊重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又需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国际接轨,通过新一轮的改革,提高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的能力。

面对未来,除了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别无他途。

实现中国梦的法宝:“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

改革开放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时间上看十分紧迫,距2020年只剩下7年,已进入倒计时;从任务上看十分艰巨,目前已实现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五个偏”,即“偏多——贫困人口偏多,按国际上每人每天收入在2.5美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中国还有一个多亿的贫困人口;偏低——人均GDp偏低,人均GDp6000多美元,排在世界100名以后;偏大——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偏重——资源环境的成本、代价过重,每生产一万元GDp的能耗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8倍;偏弱——公共服务体系偏弱,公共产品和服务距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现谁污染、谁治理、谁埋单,才能给百姓一个天蓝、山绿和水净的生活环境,建成美丽的中国;只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才能让政府归位、定位到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上来。总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兑现我们党对全体人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的时间表与全面建成小康的时间表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纵观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史,我们既有抓住机遇发展的辉煌,也有与机遇失之交臂惨痛的教训。19世纪后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中国136年,创造了“康乾盛世”,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拥有经济总量、城市发展等10个世界第一,但他们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当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后,中国仍然以大国自居,不屑一顾,闭关自守,结果不到一百年中国就迅速衰落,“康乾盛世”成了“落日的辉煌”,使中华民族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有巨大的成就,就因为我们抓住和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天,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大幅提高,并且拥有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中国又一次站在大好机遇的门口,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否则,我们就无法向历史交代,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只有让改革的旗帜在中国的天空高高飘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汇报人:xiexiebang

推荐第3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抉择

今年我们迎来了建党90周年,改革开放三十三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30多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分别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国家也开始加紧向现代化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中央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

-1- 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建国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党的八大确定要以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这以后我们的失误,归根到底,就是背离了八大路线,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从中

-2- 央贯彻到各级的较长的过程。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三中全会在实际上建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中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第四,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 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革开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和必然性

以1978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的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人民的思想也空前的活跃。

-3-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两句话把改革的性质和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联系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大势,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起根本目的至少有这么3条;一是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给我国造成的危难和困境,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使我们这个党成为这个新的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的必然性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前所处的困境,要加快中国改革的

-4- 面貌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改革开放之必然。

三、改革开放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的历史性贡献。

近33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得到纠正,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5-

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46619亿元,增长67倍多,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946万,录取新生达65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臵。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

-6- 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重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中国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共取得51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也圆了我们的奥运梦。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7-

推荐第4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然而,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总体上达到小康,进而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加入WTO、办奥运盛会、中国人行走太空、开办世界博览会……一个个梦想得以实现;在这短短的30年中,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改革开放是我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返顾

的战略选择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我国社会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处于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状态,面临着经济停滞和民生凋敝的严峻局面。要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国际上,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面临着国际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再搭不上这轮世界经济快车,我们就将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要领导全国人民赶超时代先进潮流,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是在这样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毅然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由此而来的中国巨变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有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为只要按照西方模式、实行“休克疗法”,就可以从西方乞求得到足够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认可,结果却

是国家倒退几十年、人民蒙受巨大灾难。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抱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放,拒绝改革开放,距离世界发展潮流越来越远,结果同样是国力贫困、人民生活艰难。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没有走“全盘西化”的歪路,也没有走自我封闭拒绝变革的绝路,使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西方某些战略预言家的“历史终结论”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终结了,历史在这里开始了新的起点。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但没有终结,相反却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对此,国外舆论评价说,“以前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现在则是中国救了社会主义”。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沉浮,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鲜明的结论,那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中国改革开放完全可以和俄国十月革命相提并论!俄国十月革命拉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帷幕,而中国改革开放则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进航程,赢得新的伟大革命的胜利。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完成了转变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改革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执政方式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在其后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觉完成执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就是在执政条件下,仍然沿用革命时期那一套思维方式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片面地宣传斗争哲学和造反有理,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严重地制约了自身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有了觉醒,开始积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党要“依法执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以执政党思维取代革命党思维的转变,完成了自身建设的一次飞跃。伴随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也获得了一次次的提升,从“三个不动摇”、“三个建设”、“十一个必须”、“十个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十个结合”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时代要求我们党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有三个主要动力源泉: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动力;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动力;三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强大动力。这三个动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有了这三个动力,有了这个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

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握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未来的美好前景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此外,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开辟的伟大道路、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加快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无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也不管将会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头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让我们坚信:“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坚信,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不久的将来,一个盛世中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腾飞的矫健步伐已清晰可闻,盛世中国的恢宏气象已经充分展现,民族复兴的蓬勃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很庆幸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非凡的国度,

这正是我们青年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大好时机。我们青年人代表希望,也创造着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我将继续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民族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人民的福祉安康紧紧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的火热事业中去挥洒辛勤的汗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里去点亮闪光的智慧,在盛世中国的阔大舞台上去燃烧火红的青春,用心系天下的大胸怀、用放眼世界的大视野、用平凡岗位的大成就去谱写一曲大写的人生之歌。

推荐第5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电子1212黄静妍201221111039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报告在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经验以及阐述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时,有两句斩钉截铁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句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阐明的这样一篇全面的、发展的“改革论”,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攻坚的。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繁荣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不仅是党内、国内的共识,也是世界的共识。世界关注中国的改革,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牵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智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马克思说过,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党和人民又是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我们要观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从哪些方面推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不能不对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一番深入考量。

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推荐第6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当时国内和国际背景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政局混乱,经济缓慢发展,处于崩溃状态。而在国外则是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蓬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大,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我们只有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 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荐第7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当然,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基本制度下对某些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最初是模仿苏联模式建立的,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虽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有的旧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目的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党都始终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

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推荐第8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由于这是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而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实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2]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一)改革开放的依据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后做出的义无返顾的战略选择。十年浩劫之后,党和国家伤痕累累,百废待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困难与压力,在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以非凡的魄力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我们也在逐步地发展,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停滞的状态。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我们搞成功了,洲际导弹我们也搞成了,但是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开放”。[3]

3、改革开放的时代依据。二战后,尤其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邓小平指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惟有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同时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当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对外交往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我们必须伴随世界发展大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建设最初20多年的曲折,尤其是“*”的十年内乱,使得整个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和几近崩溃,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5]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日本、德国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迅速腾飞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这期间我国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痛定思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前提下,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三)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思想基础是由毛泽东确立、邓小平重新恢复、江泽民和胡锦涛丰富和发展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即《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新时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在新时期新的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我国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缺乏活力,发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6]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经济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立足于基本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确立;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由和人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使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巨大冲击: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中华文化的断层;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排斥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禁令和迷信被冲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人们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实干精神被激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渠道拓宽,自主创业获得政策支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合理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提高官兵素质,大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和国防工业建设,改善武器装备,全面增强战斗力,科技强军取得明显成效,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提出并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外交领域,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应尽的义务,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A].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A].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3]《邓小平同志会见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谈话》1987年4月26日 [4]《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7]王善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月刊.2008(6) [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第9篇:抉择

退学的抉择

“又是无聊的一天,我真不知道到底来大学干什么的?”丁丁趴在课桌上先往后望了望一大片快焉了的祖国的花朵,再往上看了看依旧口沫横飞辛勤浇灌的园丁,对旁边已然睡眼迷蒙的星星哀叹到。星星迷迷糊糊的“嗯”了一声就成功地去见周公下棋了。丁丁左手撑起脑袋,右手转着一支笔,眼睛盯着书本却愣是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她的脑袋挫败地砸到了课本上。终于熬到了下课铃声响起,星星迅速的清醒,拿起书本就往外冲去,临到门口时转头对丁丁喊道:“我约了我男朋友,先走了啊!”丁丁对着那个消失了的背影“噢”了一声,然后才慢腾腾的抱起书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丁丁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忍不住在心底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吗?”丁丁耸拉着脑袋往寝室走去。

丁丁回到寝室,看到只有小雪一个人在。丁丁关上门放下书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然后坐到床上问道:“其他人呢,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啊?”小雪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玩游戏,闻声头也不回地回答道:“都出去了,约会的约会,逛街的逛街,我也不太清楚。对了,今天是我爸给我打钱的日子,我待会儿要去农行的提款机那边取钱。你爸不也是今天给你打钱的吗,要一起去不?”“是啊,今天是15号,时间过得真快。”丁丁摸了摸口袋发现还有一百三十块钱,想了想说:“我就不去了,现在身上还有点钱,用完了再说吧!”小雪终于结束了一轮游戏,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然后走到丁丁身边拉着她的袖子撒娇道:“陪我一起去嘛,好不好嘛,一起去啦!”不胜其烦的丁丁最后只好妥协道:“好啦好啦,我去看看我的生活费有没有到账好了”见丁丁答应陪她一起去,小雪的脸上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用甜得能滴出蜜来的声音说:“我就知道丁丁最好了!呵呵...”两人拎着包包一起来到农行的自动取款机前面,却发现有好多人在排队。小雪瞅了瞅长长的队伍,嘟着嘴哀怨的说:“来得真不是时候!”丁丁笑笑说:“算了,来都来了,应该会很快的。中国就是人多,没办法!呵呵...”终于轮到小雪了,她取完钱就到旁边等丁丁。丁丁把卡插进去却发现这个月的生活费并没有打到卡里,她正疑惑时后面有排队的人喊:“好了没有,快点啊!”丁丁马上把卡退了出来,走到旁边。小雪迎上来问道:“怎么了,你爸没给你打钱来吗?”丁丁挽着小雪的胳膊边走边说到:“嗯,不知道是他太忙了没时间去银行还是忘记了?按理说不应该啊,生活费我爸一直都给得很准时的。可能真的是有事情要忙,所以耽误了吧!”“要不你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吧!”小雪建议到。丁丁想了想就拿起手机拨号,号码拨到一半时她顿了顿又按掉将手机放回包包里。小雪疑惑地看着她,丁丁尴尬地笑笑说:“我,我不好意思。只是迟了一点而已我就打电话回去催,太那个了。而且我最讨厌开口问他们要钱的感觉了,还是算了,过几天再来看看吧!”小雪“切”了一声说道:“有本事你别用他们的钱,自己挣去啊!来上什么大学,早早工作赚钱不但不用问父母要钱还可以给他们钱孝敬他们呢!你说是吧!“嗯,说得有道”理。”丁丁点头附和到。小雪本是随便说说的,看她一副认真严肃沉思的模样,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后来几天里,丁丁陆续去农行的提款机上查了好几次,但卡上的金额数字却一直没有变过。今天又去查了一次还是没有,丁丁回到寝室把包包一扔一屁股坐到床上。星星坐到她旁边问:“怎么了,你家里还没给你汇钱啊?”丁丁“嗯”了一声说:“唉!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他要再不给我汇钱,我可就要喝西北风了。”“你还是打电话回家问问吧,语言婉转一点就好啦!”小雪在游戏的百忙之中建议到。丁丁拿出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

“哎!”电话那头传来了父亲沧桑的声音。 “爸,你在哪里,在干嘛呀?” “哦,我在家呢!”

“那个...爸,15号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我快没钱了”

“噢,噢噢噢,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去给你打钱。你在学校多注意身体,要好好学习,知道了吗?”

“嗯,我知道。你也要注意身体,那就这样,我挂咯!” “好。”

丁丁打完电话,非但没有轻松的感觉反而觉得心情很压抑。‘爸爸不会无缘无故这样,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啊!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了呢?’丁丁越想越觉得不安,决定打电话给妈妈问问清楚,她拿出手机走到阳台上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你在忙吗,现在方不方便讲电话啊?” “方便方便,有啥事,你说!” “妈,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是了?” “没有啊!家里一切都挺好的,你别瞎想。” “妈,你对我说实话,别骗我,求你了!”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会儿,母亲终于艰难的开口。

“丁丁,妈妈下岗了,还有你爸,他干活的那个工地包工头拖欠工资,你爸这几天天天去要工资,可连包工头的影子都找不到,更别提工资了!丁丁啊,这可怎么好?”母亲说着说着便呜咽起来。

丁丁宽慰了母亲几句便结束了通话,她的心情徒然沉重起来。‘我该怎么办,是不顾父母的艰辛继续念书,还是放弃学业勇敢地扛起家庭的重担,就算扛不起,至少可以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丁丁的心陷入深深的挣扎之中,她反复地在心底问自己:‘我到底该如何抉择?’

第二天,丁丁去农行的提款机上看到钱已经打进去了。她盯着那张信用卡,辛酸得想要落泪。丁丁完全想象得出父亲汇钱时手指的颤抖,父亲去工地要工钱时的卑微,以及一无所获时无奈而佝偻的背影。丁丁在心中呐喊‘我不能这么自私,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帮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况且,就算我继续上大学,也不一定真的能学到东西,不过是浪费光阴罢了。对,就是这样!’丁丁决定马上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于是立刻用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我不想上大学了。你先别急听我说,我是真的不想再念书了,不管你答不答应我都要这么做。对不起,爸,您就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吧!”丁丁诚恳的请求父亲。

“唉!孩子大了,管不了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只是自己一定要想清楚。”

“嗯,谢谢爸!”

挂掉电话丁丁使劲地甩了甩脑袋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下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一跺脚然后大步地往行政楼走去。

丁丁先做了个深呼吸才敲开办公室的门喊了声“报告”。 “请进”

“老师,我有事儿想跟你说。”

“哦,有什么事,你说!”班主任老师微笑地看着丁丁道。 “我,我要退学。”丁丁直视着老师的眼睛坚定的说。

“哦,可是为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困难的话,你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想办法的。”

“谢谢您老师,但是不用了。我已经决定我要退学,请老师尊重我的决定。”

“那你父母同意吗?” “他们同意。”

“这样啊!我还是建议你再回去考虑考虑,这毕竟不是件小事,如果还是不改变主意,我再帮你办理,行吗?” “那好吧!我明天再来,老师再见。”

“丁丁你真的要退学吗,决定了吗,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啊!”星星焦急的游说着丁丁,企图改变她的决定。而趴在窗台上的丁丁则只是懒懒地回过头淡淡地瞥了瞥那个喋喋不休的女人一眼,然后继续望着窗外欣赏着即将说再见的校园。某个被完全忽视了的女人颓然的坐倒在椅子上,心犹不甘地嘟囔道:“就算是真的不想念书了,休学就好了嘛,干嘛一定要退学!你现在是很坚决,可万一你将来后悔了怎么办?”

“我就是怕自己后悔,不留后路才能勇往直前!”丁丁回过头直视着星星的眼睛平静的说道,末了还貌似自嘲的笑了笑。星星怒了,站起来叫道:“你就是头脑发热,你就是脑子进浆糊了,你、你你你、你就是在发神经!”可是丁丁却乐了,笑呵呵地走过去抱住她,星星挣扎了两下也就任由丁丁熊抱她了。“大学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你们这群朋友。”一听这话,星星顿时感动得一塌糊涂,说:“走,吃饭去。我请!”丁丁忍不住笑开了,说:“你要请我吃顿好的,这可是最后的晚餐了!呵呵.....”两人相互追逐着往食堂去了,仿佛已经遗忘了刚才的争论。

第二天,丁丁来到办主任办公室。 “改主意了吗?”老师期待的问。 “没有。”丁丁坚定道。

“那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老师叹了口气无奈道。

看着丁丁离去的背影班主任老师露出一抹诡异的笑容。这时办公室里的另一位老师微笑的问:“你刚才给他办的不是退学而是休学手续吧?”

“我觉得她一定会后悔,过不了多久就会想回来念书的。她还年轻,不知道有些抉择一旦做错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班主任感慨地说。“是啊,现在的孩子都太冲动了,不懂得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需要负责的。”另一位老师也附和到,“可是你这样做好吗?”

“有些东西也许要经历过才能明白,所以我也没多劝她。让她出去转转,要是将来后悔也好有条退路;要是不后悔,就当自动退学来办就好了。呵呵,谁叫她运气好遇到我这么个好老师呢!”两位老师相视而笑。

丁丁站在校门口望着这座承载了她一年多青春的校园,以各种姿势打量着它,站着、蹲着、坐着、躺着。然后她霍的一下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拎起地上的包然后一百八十度大转身,留给了校园一个孤绝的背影,地上的影子被下午的太阳拉得很长很长......一年后当丁丁再次回到这座校园时依然记得当年离校时的情景,可谓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来一趟,哪怕是只有一丝希望,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径直来到行政楼找以前的班主任老师,敲门,喊“报告”,然后老师说“请进”,丁丁便站到了老师的面前。 “老师,我是赵丁丁,您还记得吧!”

“当然,退学后怎么样,过得还好吧!”老师微笑着说。

“我后悔了!”丁丁语调突然提高,“我后悔当初做出了退学的决定,我想回来念书,求老师帮我想想办法。”

“这个...”老师故作为难的说,“你当初办的是退学,我也没办法” 虽然一直知道希望很渺小,但当最后一丝期待破灭时还是觉得好失落,丁丁低着头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噢,我知道了,还是谢谢老师,呵呵...那我走了。”丁丁勉强笑笑,然后转身准备离开。这时身后传来了老师爽朗的笑声,丁丁好奇地回头满脸疑惑地看着乐不可支的老师。

“就知道你会后悔的,还好我有先见之明。”老师好不容易终于止住了笑声,丁丁却越发疑惑。

“好了,不逗你了,告诉你实话吧!我当时怕你将来后悔,所以帮你办的是休学手续,也就是说你还是可以回来念书的。”丁丁震惊了,老师拍了拍犹自出神的丁丁继续道:“你要记住,不是每一次都这么幸运的,很多时候一旦做出抉择就没有机会更改或挽回了。所以,既然这么幸运的拥有了第二次完成学业的机会,就一定要好好把握,好好学习,决不能再轻言放弃。”听了老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丁丁不住地点头语带哽咽的说:“嗯嗯嗯,我一定好好念书完成学业,不辜负老师的一番苦心。”

离开办公室后,丁丁来到以前住的寝室将好消息告诉星星、小雪等好友,一群人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推荐第10篇: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盐城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册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展示设计

班级:11 (7)

姓名:马楠

学号:1117341

22012~2013年度春学期

1、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改革的重要性,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要坚○

持改革开放。

(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和竞争的新优势?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

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意味着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激发了全体国民投资、创富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角色,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总体实力,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度载入宪法,从根本上消除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做权宜之计的观念误区和实践束缚,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

第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国家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增强微观监管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解决许多棘手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而致力于跨国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国有经济,则可以为本国资本输出、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第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把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与各类土地使用者的权益平衡地加以考量,有效配置土地资源。要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用途转换的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第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搭建了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竞争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个人

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等平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的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

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按劳分配方式下,个人的收入差距惟一地来自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而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收入分配体制下,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不仅来自于劳动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确立将会进一步拉大个人的收入差距,而且由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具有更大的影响。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大幅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容易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要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

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应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11篇: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

一、方向和道路的统

一、目的和过程的统

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

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第四,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博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3)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冬件。

.如何理解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12篇: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针,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历史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从当时的落后国家到后来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成为国际世界一直举足轻重的力量,改革开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的建立,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飞跃。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对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这套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党内又出现了“左”的错误,直到被林彪、“四人帮”所利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百业待举。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论,才会是中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而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果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重新奋起,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值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改革开放未来前景,催人奋进。只要我们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将成为光辉的现实。

第13篇: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

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摘要: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并在国内和国际严峻的形势环境下决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并为中国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今后的美好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关键词:

改革开放、环境背景、伟大革命、成就

正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而换来的,之后为了发展本国的实力i,中国共产党做了不懈的努力,力争尽快赶英超美。不过,前期他们翻下来很多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还有“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不但不能帮助发展中国,反而还是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知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次的抉择彻底地改变了中国。那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当时,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他们极力想寻找一个方

1法来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并且,此时许多新兴国家都已兴起,发达国家不断地将资金往其投放,也促使了其产生。另外,当时邓小平同志认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不是要本本主义,而是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提出改革开放,即本国的国家本质不变,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政策。

除此之外,当时因为因为质量高而且价格低的劳动力队伍也属于充分必要条件。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且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和交通、能源体系属于充分条件。制造业要求充分配套,如果电力、钢铁、交通、技术装备条件不好,产业部类不齐全,单个制造业根本不会进来。正是解放后我们正确地选择了重轻农的关系,大力发展能源、交通和设备制造业,中国才具备改革后承接大量制造业的条件。为什么中国能早早就把工业做的部类齐全?因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策,全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这个局面。

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使后期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条件改变了。这个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包括股票、期货、汇市在内的金融市场交易量一飞冲天,完全脱离了物质生产的羁绊,世界成为一个大赌场。同时,西方工业国在70年代后期,尤其时90年代后以直接投资方式将产业资本向新兴国家转移,形成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同时,西方工业国的产业空洞

化必然造成全球国际贸易猛增,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迅速工业化的新机会,也是中国能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

还有,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将改革开放定义为一次伟大革命,是因为它引领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

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而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此,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小平所指出的,“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因此,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改朝换代的革命,不是要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更改社会主义旗帜,而是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体制上来讲,这次革命的对象是要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现代化实现的经济社会体制,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这一点,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都有哪些成就呢?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本人周围来说,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无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已正步入小康生活。从前听我们的长辈说他们以前每天只图个温饱就足够了,而现今温饱已不是主要问题了,现在人们讲究吃得好,吃得健康,还得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也学会享受了。从前高楼基本上很少见,现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国家整体来说,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还有,高考制度恢复,并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

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08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正式也成为过奥运的主人!

具体的成果到点的还有,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农民私自分田到户的行为,就象传染病一样,很快普及了全国农村。的确,由于分田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劳动者出工不出力的大锅饭,农民的积极性空前调动,市场供应农副产品大幅度增加。河南颖上县南街村和江苏江阴县华西村,都是中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改革开放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这就如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毫无疑义!

由上可知,改革开放确实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14篇: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盐城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册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展示设计 班级:11 (7) 姓名:马

楠 学号:11173412

2012~2013年度春学期

1、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改革的重要性,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意味着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激发了全体国民投资、创富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角色,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总体实力,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载入宪法,从根本上消除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做权宜之计的观念误区和实践束缚,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

第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国家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增强微观监管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解决许多棘手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而致力于跨国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国有经济,则可以为本国资本输出、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第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把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与各类土地使用者的权益平衡地加以考量,有效配置土地资源。要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用途转换的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第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搭建了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竞争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等平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的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按劳分配方式下,个人的收入差距惟一地来自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而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收入分配体制下,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不仅来自于劳动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确立将会进一步拉大个人的收入差距,而且由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具有更大的影响。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大幅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容易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要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应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15篇:《抉择》读后感

《抉择》读后感 一个关于得与失的故事,一些我们永远都不希望去面对的艰难抉择!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深深地被里面的主人公感动,更是向往他们那幸福的生活。特拉维斯•帕克拥有人们梦寐以求的一切:一份好工作,一群忠实的朋友,在加利福利亚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子上甚至还有一栋临海的房子。他的生活丰富而自由:航船、游泳、冲浪、烧烤,他谈过很多次恋爱,可每次都无疾而终。这种状况一直到邻居盖比出现才有了变化。

我最感动的是特拉维斯面对生活的态度,永远都以最好的姿态接受每一件事。也许更是因为他对旅行的看法,“不过,现在的我跟当时的我已经不同了。就像那次旅行一样,结束时的我已经不再是出发时的我,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会不一样。我永远也不可能复制那次旅行了。就算我去同样的地方,遇到同样的人,两次旅行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的体验会截然不同。对我来说,体验才是旅行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们要在该出发的时候出发,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只要你的思维是正确的,最终会走到哪一步并不重要,随身带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事情你将会永远铭记在心。而你也一定会感激这次旅行,你的心会因此变得大不一样。那时的你也会感谢当时的你做出的抉择。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有时候你的生活也许就会因为某个抉择的而从此变的不同。而正处大学期间的我们正是如此,恋爱、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逼迫你做出选择,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不会因为你一时的逃避就可以的。 《抉择》中盖比曾面临爱情的两难:她该坚守与交往多年的男友凯文的爱情承诺,还是与一见钟情的特拉维斯在一起?

十一年后,因为特拉维斯的过错,盖比在一场车祸后陷入昏迷。特拉维斯面临生死的抉择:是尊重盖比预嘱的决定终止她的生命,还是遵从内心真爱的呼唤,坚信盖比会苏醒?

我想每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很难做出最后的抉择,而盖比最终服从了内心真爱的呼唤,与特拉维斯结婚。显然这一抉择改变了盖比的一切,他们是命中注定的一对,有着非同寻常的默契,结婚多年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爱意。特拉维斯因为怕永远的失去盖比而不愿意服从遗嘱,就这样等待了1年多的时间,盖比终于从沉睡中醒来。如果我是盖比,我也许会选择在一起多年的凯文,毕竟生活在一起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所以面对每一件事每个人的选择会不同,这也就组成了不同的人。

一个人在真爱的名义下,到底可以走多远?特拉维斯和盖比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解释。

第16篇:生死抉择

《生死抉择》观后感

正义的选择

看了《生死抉择》这部影片,我感慨万千,尤其是剧中李高成面临痛苦抉择时的情节更是扣人心弦,让我感悟颇多,从中明白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也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首先,影片内容:市长李高成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就面临复杂的局面和尖锐的矛盾:中阳纺织厂上干工人准备到市府请愿,来了才半年的主持市委工作的杨诚对中阳纺织厂的事紧追不放„„随着调查的步步深入,李高成发现:他一手提拔并信任的中阳纺织厂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妻子吴蔼珍也深深地卷入其中,更令他震惊的是,培养了他的省委副书记严阵就是这张盘根错节关系网的根子。何去问从?党性和良知要求李高成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他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面对腐败的嚣张气焰,生死抉择的关头,在痛苦与矛盾的心理的重重压力下,李高成凭着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毅然决定以党的信念,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责任,大义灭亲,英勇突出重围,扫清腐败,还给人民一个清朗的生活环境。李高成的抉择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不就是我们人民的公仆吗?这就是我们党的好领导,让我们人民群众都信服的领导。

现在,我们许多人面对金钱,亲情,友情的诱惑,往往会做出许多错事,而李高成却克服了这些诱惑,以坚定地信念和对党的执着追求,做出了正义的选择,毅然选择了党,选择了国家,选择了人民。哪怕自己身败名裂,哪怕自己被杀头,也要挖出幕后保护伞,严惩腐败分子,让我看到党反腐的决心,同时,表现出的浩然正气鼓舞人心。剧中李高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让你们这些人毁了党,毁了改革的前程。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的生死抉择,永不言悔的抉择。”这些简短的话击打在我的心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身浩然正气,看到了他的正义,也让我明白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而现在社会最缺的就是像李高成这样的领导班子,所以反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关注的问题。

腐败现象自古有之,这是我们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勇于和一切黑暗势力做斗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所以我们要选择勇敢面对。现在社会风气不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部分共产党员面对不良现象,畏首畏尾,总是先为自己的利益打算,面对一些事情敷衍了事,必然会养成一种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不良作风,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局面。因此我们党要提倡反腐倡廉,彻底清除政府腐败,还我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勇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只有这样当我们走上社会面对诱惑时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第17篇:《抉择》读后感

____《抉择》读感

《抉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以重点人物李高诚的行动为叙事主线。小说向读者展现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高层干部面对国家、集体与个人的重大利益发生冲突时内心无法言表的苦楚与思想纠葛。

李高诚的命运印证了他的名字。一位高度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位高度忠诚的国家高层干部,他将为国家、集体的利益牺牲自

己的一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读这部书的全过程,我的情绪始终是贲张的。让我时时都有爆发之感,因为里面的问题让我愤怒,更让我惊心!一个当年辉煌如午阳的国企,在新一届企业班子成员的领导下变得萧条不堪,让人惨不忍睹,让群情激奋。是什么原因?!故事的进一步深入,慢慢向我们揭开真相的神秘面纱。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之前,让人心里有一种揪心的痛,这痛楚是随着所有人物的眼泪而来。

眼泪在这部书里,向我们展现了现实中很多人的一种无奈。现实中的眼泪并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在你无奈之时一种对现实最好的无言的反抗,也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解脱。难道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忍心看着这群无辜的、无助的工人泪流成河?!是他们无能为力吗?!他们会怎么做?!会被现实的种种阻力压垮吗?!乃至放弃他们的信念、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吗?!此时的我产生了种种的疑虑。

伴随着疑虑,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接近尾声时,我的怀疑、我的浮想联翩,特别是我世俗的设想没有被印证。

正能胜邪,在李高诚的真诚付出下,他获得了成功,解决了中阳纺织集团内部领导层的集体腐败的恶性事件,让隐藏在党内高层的一小撮腐败分子浮出水面,将中阳纺织集团内部这一群明目张胆的腐败堕落分子绳之以法,为国家挽回了数以万计的损失,为数以万计的中纺工人能够活下去留下了生的希望。

故事的结局,留给我们对现实生活更多的美好期望;但故事留给我们深刻的警示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做一个真实的的自己!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

第18篇:《抉择》读后感

读《抉择》有感

张万梅

读完了张平作家《抉择》一书,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恩情,友情,亲情,都在我心里烙下一层深深的印记。正义与邪恶,黑暗与光明的较量,在现实中展现的种种抉择,都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书中描述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80年代上半期曾经显赫一时,历年的利润足以建成十几个同等的两万人规模的中纺。可是,1985年之后,中纺陷入了越来越无法自拔的困境,到1995年底,累计亏损和负债额竟已达到4.5亿元人民币!公司全面停产,二万多名职工已经十多个月没领到工资。临近春节,工人们终于闹事了,矛头直接冲着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而来。原来的中纺厂长,如今任市长的李高成不得不直面此事:一边是热爱他、信任他的工人群众,一边是他一手提拔上来、曾与他并肩奋斗过的干部。当他真正介入正场斗争时,才发现这里面的错综复杂远非他所能预料。这场斗争,不仅卷入了他,还卷入了他的下属、亲人以及上级,而其实质,正是一场党、人民跟腐败势力之间的生死较量!与下级的旧情、与妻子的亲情、对上级的报恩之情使他不由自主地为他们辩护,直至他经历了自己的威信、地位、自尊受到伤害的空虚感,直至他亲眼目睹了赤裸裸的真相,他才清醒过来。

李高成终于认定了一个事实:“摧毁和颠覆着改革的,把人们对改革的热情全部变为对改革的憎恨,正是眼前的这一群人!”“纵容和放过他们,都将是万劫不复的历史罪人!”这是亲眼目睹了漩涡黑洞之后的市长李高成的清醒,正是这种清醒促使了他痛苦而坚决的抉择。他无法做到让国家和工人蒙受巨大损失而问心无愧、无动于衷。因为他还有一颗良心,还有作为一个市长、作为一个人无法“跨越”的是非原则、善恶界限,因此,他不能同污合流。相反,这一切激起了他的爱憎,促使他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工人利益一边,站在了国家利益一边,站在了正义与法律一边。

作者张平说:“腐败分子对国有资产的巧取豪夺、对工厂、对人心损害最大。他们想方设法把国家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却把工厂的不景气归因于现行体制,要求更彻底的私有化,反而是普通工人对工厂怀有强烈的爱心。腐败分子的行为使受害工人对改革从积极热情的参与变为怀疑、惶惑甚至反对、抵制。他们动摇了人心,动摇了改革的基石。”

市长李高成对那些些腐败分子斥责道:“我真不明白,你们要那么多钱究竟要干什么!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比比老百姓,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好好地到农村去走走,好好地到工厂去走走,你吃的是什么,你穿的是什么!住得什么,坐得又是什么!老百姓吃得是什么,穿得是什么,住得什么!别说你对得起老百姓了,你对得起你的良心,对得起你自己,对得起你孩子吗?有朝一日,当你面对着老百姓必须作出回答时,你能说你们今天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这几个钱吗?你当初的理想,当初的志向,当初的热情,当初的誓言,也只是为了这几个钱吗?你知道不知道,你现在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会毁了我们这个国家,毁了我们党,毁了我们的改革,而且还会毁了我们全家的幸福和前程!这里头也包括你们自己!你和你们这些人,由于你们的罪恶和贪婪,将千秋万代地被人们踩在脚下!将会永生永世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地老百姓都不会放过你们„„”

作为一名党员在困难面前应该挺身而出,做出正确的抉择,更重要的是,党员应该在日常生活点滴上严于律己,做号先锋模范作用,这更是我们每个入党积极分子最应该做的事情。一个人抉择什么,追求什么,是名是利,是公是私,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都应严肃对待,慎之又慎。抉择有对错,但是在抉择前就能够分清对错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正确抉择。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不断的面对抉择,不断的做出抉择。很多时候不知道是对还是错,因为没有来时路,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如果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会是怎么样一个后果。繁华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靠什么来保持秩序的井然,物欲纵流的社会充满了诱惑,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清醒?只要有一颗正直不屈的良心,才能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抉择。

《抉择》一书是著名作家张平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热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警世之作!是写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的,是一部文坛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书中主要介绍了中陽纺织集团公司工人闹事,捅出了公司领导层的腐败问题后,市长李高成开始秘密调查。结果发现,他的老部下、老上级以及他的妻子都与这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办?在老百姓与亲朋戚友之间,他必须作出抉择。他最终选择了人民,而人民也选择了他。

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了鞭挞,对社会上存在的花钱买官、公款嫖娼、行贿受贿、拉帮结派搞圈子等腐败行为进行了大无畏的揭露和抨击,从而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李高成痛苦的灵魂搏斗与抉择,扣人心弦。

第19篇:《抉择》读后感

抉择 读后感

读哪本书呢?这是一个选择。

选择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会见什么朋友、走哪条马路,但都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每个选择叠加起来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比如,今天我们选择去田野散步,结果恰好地震来袭,或许就因此捡回小命一条,但如果选择在家泡茶,结果可能不幸,呜呼哀哉,生命一去不复返,由此可见,小的选择往往决定人生不同的命运。也就是说:小选择也一样决定大命运,大的选择更是如此了。因此,就找来张平的《抉择》来读读。

作者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描绘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复杂的干群矛盾。尤其是干部腐败造成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停工停产以致破产,暴露出的一系列策略、管理等漏洞。尽管是一个描述的一个大型纺织企业,却影射了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故事中的主人公市长李高成在处理工人游行、上告问题时,发现曾经他亲自提拔的中阳纺织集团的干部团队是如此的腐败,其中牵涉到他的妻子吴爱珍、内侄和提拔他的上司省委副书记,常务委员严阵,牵扯到干部的亲戚错综复杂,一边是亲情、友情,另一边是质朴、清贫的老工人,严峻的考验摆在了他的面前,巨大的压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决心使得他选择了走到工人中,严查所涉人员,最终挽救了企业和工人的命运。

虽然,故事中主人公被描写成一个清官,一个干干净净、正直善良的好官,被一些人质疑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还是一样震撼了我的内心,这样的人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见到(或者成为)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吗?在我看来主人公陷入的那场情与法、爱与恨的生死抉择并不亚于在革命战争年代敌死我活的斗争,他一样选择了追求和捍卫了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他选择了不放弃我们共产党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任务,他选择了在成为中国工人阶级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同时,又做到了自己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抉择”二字,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挑选、选择。这在人生追求与选择的道路上,又是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时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一个人抉择什么,追求什么,是名是利,是公是私,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都应严肃对待,慎之又慎。有些改革之初的名人勇将,后来纷纷跌跤落马,我想一定是在后来的抉择方向或目标上发生了问题。现在我们的医疗行业中出现的看病贵的问题,除了有医药改革市场化得因素外,应该说也与我们的一些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选择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有关。通过读张平的《抉择》并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使我再次清醒的认识到作为医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以最小的成本为患者解决病痛,万万不可以成为患者因病致贫的帮凶。这也是我的“抉择”。云南省煤矿精神病医院党总支部总支委员 何忠伟

第20篇:《抉择》读后感

阅读《抉择》之前我眼里的***领导阶级都是神秘的,一种被权利和地位笼罩的神秘。

虽然他们的思维和决策时刻影响我们的小康生活,但是仅仅通过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想去

了解他们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朦胧而不真实。《抉择》借我们一双慧眼,掀开***

领导阶级的神秘面纱,一览庐山真面目。

腐朽的灵魂。

手指有长短,人有善恶,坏人并不可怕,但是坏人拥有权利,戴起善良的面具并且利用手中权利

颠倒是非,公饱私囊,行为与自己的职责完全相悖的时候,坏人就着实让人毛骨耸然,触目

惊心。

书中严阵是省委副书记,吴爱珍是市里一个区的反贪局局长,这两人都是高级干部,手握重权,

肩负为人民服务,廉政反贪的责任。可是表面信誓旦旦、善气迎人、道貌岸然的他们,背过

弯却是利欲熏心、欲壑难填、无法无天!拿着上万中阳纺织厂工人的救命钱去投资获利,当

中任何的理由都是谋财害命的托辞,他们山珍海味,考察旅游的背后是无数工人水深火热,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两人只是冰山一角,现实是集体的腐败,搜刮民酯民膏,用权利

掩盖事实,他们是寄生虫、吸血鬼,亵渎人性的魔鬼。

身为人民的父母官应当造福百姓,怎能反其道去剥夺百姓的美好生活呢?

廉洁的青天。

四季有春天,沙漠有绿洲。腐败再强大也只是纸老虎,它永远都是非主流。

书中李高成、杨诚分别是省会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他们铁面无私、一尘不染、刚肠疾恶、宠辱

不惊。吴爱珍是李高成的妻子,并且严阵是提拔他的老上级,他夹杂在亲密的腐败分子中却

毅然选择人民,面对人民他感到撕心裂肺的内疚,面对妻子和曾经敬仰的上级他又感觉到难

以言表的痛心。杨诚也不容易,没有小心眼却十分细心,面对着领导的压力和李高成的猜忌

在泥泞中孤军奋战。庆幸的是他们最后团结在一起,统一了战线,与腐败开战。尽管困难重

重,坎坷曲折,剪不断的儿女情长,但是他们更深知纵容和放过他们都将是万劫不复的历史

罪人。最终当然是腐败不堪一击,兵败山倒。

为人民服务可以只做不说,但是不能只说不做,廉洁是领导者必须具有的职能,选择人民,人

民就会选择你。

乐观的结局并不是刻意做作,也不是为了歌颂党,这是时代潮流,是自然的规律。邪恶在正义面

前终究会仓皇失措、无地自容!

抉择命运范文
《抉择命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