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技术规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9 12:08: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技术规程考试题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A)办理房屋的其他登记;因处分房产而登记的,被处分的房地产权利应已登记。 A、可以 B、应 C、不得 D、必需

2、使用电子登记簿的,应以(A)将登记事项在登记簿上记载完毕并点击确认之时为准。

A、登记官 B、审核人员 C、受理人员 主管领导

3、使用纸质登记簿的,应以登记官将登记事项在登记簿上记载完毕并以(A)之时为准。

A、归档 B、移交 C、签名 D、发证

4、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登记簿。当登记簿记载的事项有错时,应按(C)登记程序进行更正。 A、注销 B、变更 C、更正 D、撤销

5、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应每件检查,其他各种登记类型应按(A)不低于登记件数的3﹪进行抽查。A、每周 B、每月 C、每季度 D、每年

6、房屋登记机构宜设立房地产审核委员会,负责会审房地产登记重大疑难事项,房地产登记审核委员会应由(D)人及以上单数组成,其中()不应少于总人数的1/2。

A、

3、登记官 B、

5、法官 C、

3、律师 D、

3、复议人员

7、公告期不宜少于(B)个工作日。A、3 B、5 C、7 D、15

8、纸质档案宜采用每办理1件登记所形成的材料立1个卷;合并办理的登记材料(D)合并立卷。 A、宜 B、不得 C、必需 D、应

9、幅面大于A4的材料,应按A4大小折叠整齐,并()预留出装订边际。

A、应 B、必需 C、不得 D、宜

10、异议登记已注销满()的纸质档案可以列入销毁范围。A、1年 B、2年 C、3年 D、5年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有2-4个正确答案)

1、房地产登记应共同申请,下列哪些登记情形可单方申请。()

A、因合法建造房屋取得房屋权利的

B、因房屋面积增加或减少,申请变更登记的 C、因继承、受遗赠取得房地产权利的 D、因赠与取得房屋权利的

2、下列哪些工作属于受理工作的内容。() A、查验申请主体 B、查验申请材料 C、录入相关信息 D、记载于登记簿

3、下列纸质档案可列入销毁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抵押权登记已注销满5年 B、查封登记已解除满2年 C、地役权登记已注销满5年 D、预告登记已注销满2年

4、销毁保管期届满的纸质档案应由那些人员组成鉴定小组。()

A、档案管理人员 B、登记官 C、纪检部门 D、监察部门

5、电子档案的范围应包括()。A、电子档案目录 B、电子登记簿

C、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处理成果 D、档案扫描

6、公证机构、仲裁机构查询与公证、仲裁事项相关的登记资料应提供哪些证件。() A、委托书 B、介绍信

C、已申请公证或仲裁的证明 D、工作人员的工作证

7、查验申请材料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申请材料应齐全、完整

B、房地产权属证书或登记证明应真实、有效 C、询问产权共有情况

D、有关部门出具的权利来源证明材料、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且属依职权出具

8、用于申请房地产登记的下列材料应经公证的是。() A、因继承、受遗赠事实申请相关房地产登记的继承文书、受遗赠文书

B、因赠与事实申请房地产登记的赠与文书 C、境外申请人委托他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委托书

D、父母之外其他人处分未成年人的房地产申请登记,应提供对未成年人享有监护权的证明,但人民法院指定监护除外

9、下列哪些登记应进行实地查看。() A、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B、地役权登记

C、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

D、因房屋灭失的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

10、房地产登记资料利用应包括。() A、对权利人利用 B、对法人利用 C、对内利用 D、对外利用

11、下列哪些登记不应颁发房地产权属证书或登记证明。() A、建筑区划内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房屋登记 B、商品房预售备案 C、异议登记 D、注销登记

12、下列哪些说法符合纸质档案装订的规定。()

A、材料上的金属物应全部剔除干净,操作时不得损坏材料,可对材料进行剪裁。

B、幅面大于A4的材料,应按A4大小折叠整齐,并预留出装订边际。

C、应在材料上方采用线绳装订。

D、材料折叠后过厚的,应在装订线位置加入垫片保持其平整。

13、下列符合房地产登记档案保管规定说法正确的是。() A、档案库房人工照明光源宜选用白炽灯,照度不宜超过100LX;当采用荧光灯时,应对紫外线进行过滤;不宜采用自然光源,当有外窗时应采取遮阳措施,档案在任何情况下均应避免阳光直射。

B、档案密集架应与地面保持80cm以上距离,其排列应便于通风降湿。

C、应检查虫霉、鼠害。当发现虫霉、鼠害时,应及时投放药剂,灭菌杀虫。 D、应配备吸尘器,加装密封门。

14、电子档案备份和异地保存应符合下列哪些规定。() A、电子档案目录、电子登记簿以及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处理成果均应进行备份。

B、可选择在线增量备份、定时完全备份以及异地备份的备份方式。

C、应至少每天1次做好增量数据和材料备份。

D、应至少每季度定时做好完全备份,并应根据自身条件,应至少每年1次离线存放。

15、下列哪些岗位应由登记官担任。()

A、审核岗位 B、登簿岗位 C、质检岗位 D、受理岗位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申请材料幅面尺寸宜为国际标准297mm×420mm。()

2、少数民族文字文本的申请材料在非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地区使用,不必同时附汉字文本。()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的自然人在内地申请房屋登记,提供身份证明应提交居民身份证或台胞证。()

4、因继承、赠与、受遗赠事实申请相关房地产登记的继承文书、赠与文书、受遗赠文书应经公证,但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相关房地产的继承、受遗赠事实除外。()

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司法文书,应经境内人民法院裁定予以认可和执行。()

6、内部调阅登记资料时间最长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

7、房屋登记基本单元代码应为26位,前25位为本体码,最后一位为校验码。()

8、卷内材料应向左下角对齐,装订孔中心线距左边际应为12.5mm。()

9、电子档案备份和异地保存应建立异地异地容灾体系,应对可能的灾害事故。异地容灾的数据存放地点与源数据存放地点不得小于20km,在地震灾害频发地区,间隔距离不宜小于800km。()

10、对录入的目录数据和登记簿数据应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10%,错误率不得小于3‰。()

11、房地产登记机构可与公安、民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登记资料相关信息查询机制。()

12、符合查询条件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及时提供查询服务。当时不能提供查询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并宜在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供。()

13、基本单元代码应由12位基本单元幢代码和4位户代码组成。()

14、以抵押贷款方式预购商品房的,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与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可合并办理登记。()

15、使用电子登记簿的,应以登记官将登记事项在登记簿上记载完毕并签名(章)之时为准。()

16、卷皮与档案盒或档案袋项目的填写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或手工填写。手工填写时应使用黑色墨水或墨汁填写,字体工整,不得涂改。()

17、材料上的金属物应全部剔除干净,操作时不得损坏材料,可对材料进行剪裁。

18、档案库房应安装温湿度记录仪,配备空调及去湿、增湿设备,并应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库房的温度应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

19、登簿是房地产登记机构将准予登记的房地产自然状况、权利状况在登记簿上予以记载的行为。()

20、受理、审核、质量管理岗位工作应由同一人担任。()

21、固定界限是指能够区分相邻房屋登记基本单元或共用部分,有固定的围护物或明确的界址点闭合形成的界线。()

22、当房屋登记基本单元合并,分割时,应重新编码,原代码可再赋予其他房屋登记基本单元。()

23、房地产登记质量检查时,应对每件检查业务填写检查记录,并应签署质量检查意见。()

24、房地产登记宜按申请、受理、公告、审核、登簿、发证的程序进行。

25、房屋是指有固定基础、固定界限且有独立使用价值,人工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天然形成的溶洞、窑洞以及特定空间。()

推荐第2篇:安全技术规程

安全技术规程

1、装置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 (1)禁止燃烧和爆炸。 (2)防止火灾蔓延并灭火。 (3)防止中毒窒息。 (4)防止设备损坏。

2、安全设施

(1)装置平面布置合理、厂房结构牢固、通风良好。 (2)主要设备装有安全阀,可保证安全操作和设备安全。 (3)联锁控制,当工艺处于非正常状态时,设有联锁保护措施。 (4)可燃气体排出口设有阻火器,防止雷电火花引起设备及管线内可燃气体的燃烧和爆炸。

(5)防止气体泄漏设有空气密封、氮气保护。

3、设备的安全使用规定

(1)化机类:包括容器、换热器、塔等。经常维修检查,防止滴、漏、跑、冒。按工艺规定的条件进行操作,发生事故要及时处理。

(2)转机类:注意电机的温度,不要超过规定要求,要定期加油和维修保养,定期维护检修,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动火安全规定

(1)设备在运转中,严禁动火。检修动火前必须些压停车,排净物料进行清洗、置换、吹扫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2)装物料的设备、输送物料的管线由氮气置换,经分析合格后方可检修。

(3)进入容器之前应将容器内物料清洗干净,用空气置换,并分析容器内氧含量在19%以上,可燃气体浓度在100PPm以下方可进入。应严格执行设备容器检修规定,设监护人。 (4)带电设备要通知电工切断电源。

(5)检修动火前,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

(6)检修动火前,安全部门人员现场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动火。 (7)动火前,必须办理动火作业票,持合格分析单方可动火。 (8)动火地点的周围,必须清除一切可燃物。

(9)检修动火工作中一定设监护人,负责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如果发生火情应立即组织扑救。

(10)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备有防毒面具以备急用。 (11)检修动火的照明,必须用安全灯,进入罐内的电压12V,罐外场所不超过36V。

5、工艺和设备、装置方面安全措施 (1)工艺、装置方面安全措施

1)在确定工艺方案时,尽量提高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以减轻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并随时改进、完善本装置的生产工艺。

2)具有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生产过程,要设有可靠的监测仪器、仪表。

3)工艺流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正常开车、正常操作、异常操作处理及紧急事故处理时的安全对策措施。

4)工艺管线的设计、选型及结构,要根据所涉及物料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产中的压力、温度,全面考虑到防火、防爆、防雷电、抗震、密封和防腐蚀情况的安全措施。

5)装置中要设置完善的氮气保护系统,氮气用量及压缩空气用量可满足事故停车及检修时的用量。

6)工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艺流程简短、实用,生产操作方便。 7)严格控制各项工艺指标,严禁系统压力超标造成氧化炉压力较大波动或氨浓度过高造成铂网爆炸等事故。 (2)设备、装置方面安全措施

1)严格执行《固定式钢直梯、钢斜梯、工业防护栏杆、工业钢平台安全技术条件》,防止因设计不规范或用错标准而形成隐患;有坠落危险的操作岗位按《固定式钢直梯、钢斜梯、工业防护栏杆、工业钢平台安全技术条件》(GB4053.1-3-9

3、GB4053.4-93)中有关规定设有便于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的扶梯、平台和围栏等附属设施,围栏下部均加挡板。

2)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立特种设备的档案;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必须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对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并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3)认真执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易燃易爆车间电器设备、线路及安装要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存在气氨、硝酸钠等的乙类、甲类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级别、组别、环境条件以及特殊标志等,均按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相关符合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电器线路、桥架穿过易燃易爆车间墙壁楼板的孔、洞、沟应进行堵塞,阻断燃、爆气体通道;仪表、电器等动力线要达到安全要求,车间内线路敷设采用钢管配线与电缆敷设相结合,车间外电缆线设置桥架。

4)变配电室要由专人负责,且必须加强防鼠板的管理。 5)手持式电动工具及移动电器要安装漏电保护器,防止漏电造成触电事故;电动机要有良好的接地(零),电流及电压合格,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均根据技术条件接地、接零。

6)高速旋转或往复运动的机械零件以及便于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的楼梯、工作平台应设可靠的防护设施挡板或安全护栏;防护栏杆的高度为1.1m,在离地高度小于20m的平台、通道及作业场所的防护栏杆高度均高于1m,护栏宜粉刷为黑、黄相间的安全色。

7)装置、设备等均设置有可靠的防雷保护装置,防雷电保护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露天设备应设计防直击雷装置(含防侧击、防反击),平行或交叉距离小于100mm金属管线应设计防雷电感应装置(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避雷针及接地装置,不得设置在行人经常过往处,接地点距建筑物入口和其它接地体不得小于3m,务必做到防雷电设施齐全完备、安全可靠。

本装置中露天设备为各类吸收塔、储罐,部分带有保温,且罐顶、罐壁厚度均大于4mm,故无需设防类设施,只做2处以上可靠接地即可;管道大部分为304材质,蒸汽管道、母液管道等都作了可靠保温,也无需设计防雷电感应装置。

8)具有腐蚀性介质的工艺系统,其工艺管道、设备均满足工艺要求,选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9)装置中所有池(如循环水池)均设防护栏杆或加盖板,以防淹溺事故的发生。

10)按规范对储罐(尤其是酸类液体容器)设置有效的防火堤、事故存液池或其它泄漏回收设施,储罐的围堰及有亚钠、硝酸等物料可能溢出的底面、池等作防渗防腐材料铺砌。

11)储存或输送腐蚀物料的设备、管道及其接触的仪表等,均根据介质的特殊性采取防腐蚀、防泄漏措施。输送腐蚀性物料的管道均为管架敷设。储存、输送酸、碱等腐蚀性化学物料的储罐、泵、管道等都按其特性选材,其周围地面、排水管道及基础作相应防腐处理。

12)设备的框架或平台的安全疏散通道,均按照规范设计。 13)采用密封性能好的设备设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并加强室内通风,改善劳动环境。

14)输送酸、碱等强腐蚀性化学物料泵的填料函或机械密封周围,均设置安全护罩,强腐蚀液体的排液阀门,并设有双阀。

15)各类现场仪表考虑到环境要求选择全天候型仪表,并根据仪表和取压管线的应用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温、防腐、防堵及防凝冻措施。对于易冻、易凝结介质的检测仪表或管线,采取伴热及保温措施。

6、安全工程设计方面对策措施

1)本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新建项目“三同时”,各项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在设计中严格划分生产防火区域,在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土建、给排水、暖通、外管、总图等设计中,严格按照所定的生产危险区域防火防爆等级进行设备选型、管道敷设和建、构筑物等的设计。

3)因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和产品大部分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除生产系统采用封闭外,并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消除和尽量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凡可能逸散、泄漏易燃易爆介质的装置设备斗采取了防逸散、泄漏、污染的安全技术措施。

4)明确操作现场应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具、数量、存放位置及使用方法;危化品岗位操作人员应熟知本岗位安全防护知识,会用防护器具。设医务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

5)各种气、液体管道色标均按照《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进行标注。

6)对现场的灭火器材和设施和数量、型号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有关规定进行设置,消防器材设有防潮、防晒、防腐设施。

7)在生产现场应按规范设置淋洗器、洗眼器等防护设施,所有卫生防护设施的服务半径应小于15m。

7、施工阶段安全对策措施

1)施工时应制订详细的施工计划和安全措施,各部门及承包商要相互配合,严格执行HG23011~23018-1999,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2)充分重视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要严把设备进货关,设备到货要严格验收,对于一些阀门、管件、电气仪表附件等也不能忽视。

3)建立质量保证系统,要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施工中要有相关资质的专业监理单位派驻现场,公司有关人员要进行巡检。

4)制订施工时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止事故发生时处理不当造成事故扩大。

5)施工完毕后要对现场进行清理。停用的设备、管道及其它设施要进行拆除。

推荐第3篇:焊接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81—2002 J218—2002

2002北京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309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

(JGJ81—91)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材料; 4焊接节点构造;5焊接工艺评定;6焊接工艺;7焊接质量检查; 8焊接补强与加固;9焊工考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第一章总则,扩充了适用范围,明确了建筑钢结构板厚下 限、类型和适用的焊接方法。

第二章基本规定,是新增加的内容。明确规定了建筑钢结构 焊接施工难易程度区分原则、制作与安装单位资质要求、有关人 员资格职责和质量保证体系等。

第三章材料,取消了常用钢材及焊条、焊丝、焊剂选配表和 钢材碳当量限制,增加了钢材和焊材复验要求、焊材及气体应符 合的国家标准、钢板厚度方向性能要求等。

第四章焊接节点构造,增加了不同焊接方法焊接坡口的形状 和尺寸、管结构各种接头形式与坡口要求、防止板材产生层状撕 裂的节点形式、构件制作与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形式、承受动载与 抗震焊接节点形式以及组焊构件焊接节点的一般规定,并对焊缝 的计算厚度作了修订。

第五章焊接工艺评定,对焊接工艺评定规则、试件试样的制 备、试验与检验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扩充,增加了焊接工艺评定的 一般规定和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规定。

第六章焊接工艺,取消了各种焊接方法工艺参数参照表,增 加了焊接工艺的一般规定、各种焊接方法选配焊接材料示例、焊 接预热、后热及焊后消除应力要求、防止层状撕裂和控制焊接变 形的工艺措施。

第七章焊接质量检查,对焊缝外观质量合格标准、不同形式 焊缝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无损检测要求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焊接 检验批的划分规定、圆管T、K、Y节点的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 和缺陷分级标准以及箱形构件隔板电渣焊焊缝焊透宽度的超声波 检测方法。

第八章焊接补强与加固,对钢结构的焊接与补强加固方法作 了修订和补充,增加了钢结构受气相腐蚀作用时其钢材强度计算 方法、负荷状态下焊缝补强与加固的规定、承受动荷载构件名义 应力与钢材强度设计值之比β的规定、考虑焊接瞬时受热造成 构件局部力学性能降低及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规定和焊缝强度折 减系数等内容。

第九章焊工考试,修订了考试内容和分类,在焊工手工操作 技能考试方面,增加了附加考试和定位焊考试。

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 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主编单位是: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邮政编码:100088) 本规程参加单位是:中建一局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武汉钢铁集团金属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江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建升和钢结构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

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钢结构制造总厂 武钢集团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公司 北京双园咨询监理公司

目次

1总则„„„„„„„„„„„„„„„„„„„„„„„„1 2基本规定„„„„„„„„„„„„„„„„„„„„„„2 3材料„„„„„„„„„„„„„„„„„„„„„„„„5 4焊接节点构造„„„„„„„„„„„„„„„„„„„„7 4.1一般规定„„„„„„„„„„„„„„„„„„„„„7 4.2焊接坡口的形状和尺寸„„„„„„„„„„„„„„„7 4.3焊缝的计算厚度„„„„„„„„„„„„„„„„„38 4.4组焊构件焊接节点„„„„„„„„„„„„„„„„48 4.5防止板材产生层状撕裂的节点形式„„„„„„„„„52 4.6构件制作与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形式„„„„„„„„55 4.7承受动载与抗震的焊接节点形式„„„„„„„„„„63 5焊接工艺评定„„„„„„„„„„„„„„„„„„„67 5.1一般规定„„„„„„„„„„„„„„„„„„„„67 5.2焊接工艺评定规则„„„„„„„„„„„„„„„„70 5.3重新进行工艺评定的规定„„„„„„„„„„„„„73 5.4试件和检验试样的制备„„„„„„„„„„„„„„75 5.5试件和试样的试验与检验„„„„„„„„„„„„„85 6焊接工艺„„„„„„„„„„„„„„„„„„„„„89 6.1一般规定„„„„„„„„„„„„„„„„„„„„89 6.2焊接预热及后热„„„„„„„„„„„„„„„„„98 6.3防止层状撕裂的工艺措施„„„„„„„„„„„„100 6.4控制焊接变形的工艺措施„„„„„„„„„„„„100 6.5焊后消除应力处理„„„„„„„„„„„„„„„101 6.6熔化焊缝缺陷返修„„„„„„„„„„„„„„„102 7焊接质量检查„„„„„„„„„„„„„„„„„„104 7.1一般规定„„„„„„„„„„„„„„„„„„„104 7.2外观检验„„„„„„„„„„„„„„„„„„„105 7.3无损检测„„„„„„„„„„„„„„„„„„„108 8焊接补强与加固„„„„„„„„„„„„„„„„„110 9焊工考试„„„„„„„„„„„„„„„„„„„„115 9.1一般规定„„„„„„„„„„„„„„„„„„„115 9.2考试内容及分类„„„„„„„„„„„„„„„„116 9.3手工操作技能基本考试„„„„„„„„„„„„„118 9.4手工操作技能附加考试„„„„„„„„„„„„„125 9.5手工操作技能定位焊考试„„„„„„„„„„„„131 9.6机械操作技能考试„„„„„„„„„„„„„„„133 9.7考试记录、复试、补考、重考、免试和证书„„„„138 附录A钢板厚度方向性能级别及其含硫量、

断面收缩率值„„„„„„„„„„„„„„„„140

附录B建筑钢结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格式„„„„„„„141 附录C箱形柱(梁)内隔板电渣焊焊缝焊透宽度的

测量„„„„„„„„„„„„„„„„„„„„151

附录D圆管T、K、Y节点焊缝的超声波探伤

方法及缺陷分级„„„„„„„„„„„„„„„153

附录E工程建设焊工考试结果登记表、合格证格式„„„157 本规程用词说明„„„„„„„„„„„„„„„„„„160

1总则

1.0.1为在建筑钢结构焊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桁架或网架(壳)结构、多层和高层梁/柱 框架结构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结构工程中,钢材厚 度大于或等于3mm的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适 用的焊接方法包括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自保护焊、埋弧焊、电渣焊、气电立焊、栓钉焊及相应焊接方法的组合。

1.0.3钢结构的焊接必须遵守国家现行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 等有关规定。

1.0.4钢结构的焊接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0.1建筑钢结构工程焊接难度可分为一般、较难和难三种情 况。施工单位在承担钢结构焊接工程时应具备与焊接难度相适应 的技术条件。建筑钢结构工程的焊接难度可按下表区分。 表2.0.1建筑钢结构工程的焊接难度区分原则 2.0.2施工图中应标明下列焊接技术要求:

1应明确规定结构构件使用钢材和焊接材料的类型和焊缝 质量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应标明无损探伤的类别和抽查百分 比;

2应标明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性能及相应的国家现行 标准,并应对焊接方法、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焊后热处理要求 等作出明确规定。对于重型、大型钢结构,应明确规定工厂制作 单元和工地拼装焊接的位置,标注工厂制作或工地安装焊缝符

号。

2.0.3制作与安装单位承担钢结构焊接工程施工图设计时,应 具有与工程结构类型相适应的设计资质等级或由原设计单位认 可。

2.0.4钢结构工程焊接制作与安装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1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企业资质和焊接质量管理体系;

2应具有2.0.5条规定资格的焊接技术责任人员、焊接质 检人员、无损探伤人员、焊工、焊接预热和后热处理人员; 3对焊接技术难或较难的大型及重型钢结构、特殊钢结构 工程,施工单位的焊接技术责任人员应由中、高级焊接技术人员 担任;

4应具备与所承担工程的焊接技术难易程度相适应的焊接 方法、焊接设备、检验和试验设备;

5属计量器具的仪器、仪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 6应具有与所承担工程的结构类型相适应的企业钢结构焊 接规程、焊接作业指导书、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等技术软件; 7特殊结构或采用屈服强度等级超过390MPa的钢材、新钢 种、特厚材料及焊接新工艺的钢结构工程的焊接制作与安装企业 应具备焊接工艺试验室和相应的试验人员。

2.0.5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的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接技术责任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焊接技术培训,取得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一年以上焊接生产或施工实践经验; 2焊接质检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有一定的焊接 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具有质检人员上岗资质证; 3无损探伤人员必须由国家授权的专业考核机构考核合格,

其相应等级证书应在有效期内;并应按考核合格项目及权限从事 焊缝无损检测和审核工作;

4焊工应按本规程第9章的规定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 其施焊范围不得超越资格证书的规定;

5气体火焰加热或切割操作人员应具有气割、气焊操作上 岗证;

6焊接预热、后热处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用电 加热设备加热时,其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

2.0.6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的职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接技术责任人员负责组织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 接工艺方案及技术措施和焊接作业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处理施 工过程中的焊接技术问题;

2焊接质检人员负责对焊接作业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控制,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确定焊缝检测部位、填报签发检测报告; 3无损探伤人员应按设计文件或相应规范规定的探伤方法 及标准,对受检部位进行探伤,填报签发检测报告; 4焊工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规定的工艺方法、参 数和措施进行焊接,当遇到焊接准备条件、环境条件及焊接技术 措施不符合焊接作业指导书要求时,应要求焊接技术责任人员采 取相应整改措施,必要时应拒绝施焊;

5焊接预热、后热处理人员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及相应的 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3材料

3.0.1建筑钢结构用钢材及焊接填充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图 的要求,并应具有钢厂和焊接材料厂出具的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

告;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其它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规定。当采用其它钢材和焊接材料替代设计选用的材料时,必 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

3.0.2钢材的成分、性能复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质量验 收标准的规定;大型、重型及特殊钢结构的主要焊缝采用的焊接 填充材料应按生产批号进行复验。复验应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 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进行。

3.0.3钢结构工程中选用的新材料必须经过新产品鉴定。钢材 应由生产厂提供焊接性资料、指导性焊接工艺、热加工和热处理 工艺参数、相应钢材的焊接接头性能数据等资料;焊接材料应由 生产厂提供贮存及焊前烘焙参数规定、熔敷金属成分、性能鉴定 资料及指导性施焊参数,经专家论证、评审和焊接工艺评定合格 后,方可在工程中采用。

3.0.4焊接T形、十字形、角接接头,当其翼缘板厚度等于或 大于40mm时,设计宜采用抗层状撕裂的钢板。钢材的厚度方向 性能级别应根据工程的结构类型、节点形式及板厚和受力状态的 不同情况选择。

钢板厚度方向性能级别Z15、Z25、Z35相应的含硫量、断面 收缩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3.0.5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

3.0.6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 8110)及《碳钢药芯焊丝》(GB/T10045)、《低合金钢药芯焊丝》(GB/T17493)的规定。

3.0.7埋弧焊用焊丝和焊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埋弧焊用碳

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12470)的规定。

3.0.8气体保护焊使用的氩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氩气》 (GB/T4842)的规定,其纯度不应低于99.95%。 3.0.9气体保护焊使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焊接用二氧化碳》(HG/T2537)的规定,大型、重型及特殊钢结构工程中主要构件的重要焊接节点采用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应符合该标准中优等品的要求,即其二氧化碳含量(V/V)不得低

于99.9%,水蒸气与乙醇总含量(m/m)不得高于0.005%,并不得检出液态水。

4焊接节点构造

4.1一般规定

4.1.1钢结构焊接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

2焊缝的布置对称于构件截面的中和轴; 3便于焊接操作,避免仰焊位置施焊;

4采用刚性较小的节点形式,避免焊缝密集和双向、三向相交; 5焊缝位置避开高应力区;

6根据不同焊接工艺方法合理选用坡口形状和尺寸。

4.1.2管材可采用T、K、Y及X形连接接头(图4.1.2)。 4.1.3施工图中采用的焊缝符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缝符

号表示方法》(GB324)和《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105)的规定,并应标明工厂车间施焊和工地安装施焊的焊缝及所有焊缝 的部位、类型、长度、焊接坡口形式和尺寸、焊脚尺寸、部分焊

透接头的焊透深度。 4.2焊接坡口的形状和尺寸

4.2.1各种焊接方法及接头坡口形状尺寸代号和标记应符合下 列规定:

1焊接方法及焊透种类代号应符合表4.2.1/1规定; 2接头形式及坡口形状代号应符合表4.2.1/2规定; 3焊接面及垫板种类代号应符合表4.2.1/3规定; 4焊接位置代号应符合表4.2.1/4规定; 5坡口各部分尺寸代号应符合表4.2.1/5规定; 标记示例:

手工电弧焊、完全焊透、对接、Ⅰ形坡口、背面加钢衬垫的 单面焊接接头表示为MC-BⅠ-BS1。

4.2.2焊条手工电弧焊全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表4.2.2 的要求。

4.2.3气体保护焊、自保护焊全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表 4.2.3的要求。

4.2.4埋弧焊全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表4.2.4的要求。 4.2.5焊条手工电弧焊部分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表4.2.5的要求。 4.2.6气体保护焊、自保护焊部分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 表4.2.6的要求。

4.2.7埋弧焊部分焊透坡口形状和尺寸宜符合表4.2.7的要求。 4.3焊缝的计算厚度

4.3.1全焊透的对接焊缝及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双面焊时反 面应清根后焊接,加垫板单面焊当坡口形状、尺寸符合本规程表 4.2.2~4.2.4的要求时,可按全焊透计算。其计算厚度

he应为坡口根部至焊缝表面(不计余高)的最短距离。 4.3.2开坡口的部分焊透对接焊缝及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其

焊缝计算厚度he(见图4.3.2)应根据焊接方法、坡口形状及尺寸、焊接位置不同,分别对坡口深度H进行折减。各种类型部分焊透焊缝的计算厚度he应符合表4.3.2的规定。V形坡口α≥60°及U、J形坡口,当坡口尺寸符合表4.2.5~4.2.7的规定时,焊缝计算厚度he应为坡口深度H。 4.4组焊构件焊接节点

4.4.1塞焊和槽焊焊缝的尺寸、间距、填焊高度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塞焊缝和槽焊缝的有效面积应为贴合面上圆孔或长槽孔 的标称面积;

2塞焊焊缝的最小中心间隔应为孔径的4倍,槽焊焊缝的 纵向最小间距应为槽孔长度的2倍,垂直于槽孔长度方向的两排 槽孔的最小间距应为槽孔宽度的4倍;

3塞焊孔的最小直径不得小于开孔板厚度加8mm,最大直 径应为最小直径值加3mm,或为开孔件厚度的2.25倍,并取两 值中较大者。槽孔长度不应超过开孔件厚度的10倍,最小及最 大槽宽规定与塞焊孔的最小及最大孔径规定相同;

4塞焊和槽焊的填焊高度:当母材厚度等于或小于16mm 时,应等于母材的厚度;当母材厚度大于16mm时,不得小于母 材厚度的一半,并不得小于16mm;

5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的尺寸应根据贴合面上承受的剪力 计算确定。

4.4.2严禁在调质钢上采用塞焊和槽焊焊缝。 4.4.3角焊缝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角焊缝的最小计算长度应为其焊脚尺寸(hf)的8倍, 且不得小于40mm;焊缝计算长度应为焊缝长度扣除引弧、收弧 长度;

2角焊缝的有效面积应为焊缝计算长度与计算厚度(he) 的乘积。对任何方向的荷载,角焊缝上的应力应视为作用在这一 有效面积上;

3断续角焊缝焊段的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最小计算长度; 4单层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宜按表4.4.3取值,同时应符 合设计要求;

5当被焊构件较薄板厚度≥25mm时,宜采用局部开坡口的 角焊缝;

6角焊缝十字接头,不宜将厚板焊接到较薄板上。

4.4.4搭接接头角焊缝的尺寸及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递轴向力的部件,其搭接接头最小搭接长度应为较薄件厚度的5倍,但不小于25mm(图4.4.4/1)。并应施焊纵向或 横向双角焊缝;

2单独用纵向角焊缝连接型钢杆件端部时,型钢杆件的宽

度W应不大于200mm(图4.4.4/2),当宽度W大于200mm时,需加横向角焊或中间塞焊。型钢杆件每一侧纵向角焊缝的长度L应不小于W; 3型钢杆件搭接接头采用围焊时,在转角处应连续施焊。 杆件端部搭接角焊缝作绕焊时,绕焊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焊脚尺 寸,并连续施焊;

4搭接焊缝沿材料棱边的最大焊脚尺寸,当板厚小于、等 于6mm时,应为母材厚度,当板厚大于6mm时,应为母材厚度 减去1~2mm(图4.4.4/3);

5用搭接焊缝传递荷载的套管接头可以只焊一条角焊缝,

其管材搭接长度L应不小于5(t1+t2),且不得小于25mm。搭接焊缝焊脚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图4.4.4-4)。

4.4.5不同厚度及宽度的材料对接时,应作平缓过渡并符合下 列规定:

1不同厚度的板材或管材对接接头受拉时,其允许厚度差值(t1 -t2)应符合表4.4.5的规定。当超过表4.4.5的规定时 应将焊缝焊成斜坡状,其坡度最大允许值应为1∶2.5;或将较厚 板的一面或两面及管材的内壁或外壁在焊前加工成斜坡,其坡度 最大允许值应为1∶2.5(图4.4.5);

2不同宽度的板材对接时,应根据工厂及工地条件采用热 切割、机械加工或砂轮打磨的方法使之平缓过渡,其连接处最大 允许坡度值应为1∶2.5(图4.4.5e)。 4.5防止板材产生层状撕裂的节点形式

4.5.1在T形、十字形及角接接头中,当翼缘板厚度等于、大 于20mm时,为防止翼缘板产生层状撕裂,宜采取下列节点构造 设计:

1采用较小的焊接坡口角度及间隙(图4.5.1a),并满足 焊透深度要求;

2在角接接头中,采用对称坡口或偏向于侧板的坡口(图 4.5.1b);

3采用对称坡口(图4.5.1c);

4在T形或角接接头中,板厚方向承受焊接拉应力的板材端头伸出接头焊缝区(图4.5.1d);

5在T形、十字形接头中,采用过渡段,以对接接头取代

T形、十字形接头(图4.5.1e、f)。 4.6构件制作与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形式

4.6.1构件制作焊接节点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桁架和支撑的杆件与节点板的连接节点宜采用图4.6.1/1 的形式;当杆件承受拉应力时,焊缝应在搭接杆件节点板的外边 缘处提前终止,间距a应不小于hf;

2型钢与钢板搭接,其搭接位置应符合图4.6.1/2的要求; 3搭接接头上的角焊缝应避免在同一搭接接触面上相交 (图4.6.1/3);

4要求焊缝与母材等强和承受动荷载的对接接头,其纵横两方向的对接焊缝,宜采用T形交叉。交叉点的距离宜不小于200mm,且拼接料的长度和宽度宜不小于300mm(图4.6.1/4)。 如有特殊要求,施工图应注明焊缝的位置;

5以角焊缝作纵向连接组焊的部件,如在局部荷载作用区 采用一定长度的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来传递载荷,在此长度以外 坡口深度应逐步过渡至零,且过渡长度应不小于坡口深度的4倍; 6焊接组合箱形梁、柱的纵向角焊缝,宜采用全焊透或部

分焊透的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图4.6.1/5)。要求全焊透时,应采用垫板单面焊(图4.6.1/5b);

10管—球结构中,对由两个半球焊接而成的空心球,其焊 接接头可采用不加肋和加肋两种形式(图4.6.1-9)。 4.6.2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H形框架柱安装拼接接头宜采用螺栓和焊接组合节点或

全焊节点(图4.6.2-1a、b)。采用螺栓和焊接组合节点时,腹板应采用螺栓连接,翼缘板应采用单V形坡口加垫板全焊透焊

缝连接(图4.6.2-1c)。采用全焊节点时,翼缘板应采用单V形坡口加垫板全焊透焊缝,腹板宜采用K形坡口双面部分焊透焊 缝,反面不清根;设计要求腹板全焊透时,如腹板厚度不大于

20mm,宜采用单V形坡口加垫板焊接(图4.6.2-1e),如腹板厚度大于20mm,宜采用K形坡口,反面清根后焊接(图4.6.2-1d); 2钢管及箱形框架柱安装拼接应采用全焊接头,并根据设 计要求采用全焊透焊缝或部分焊透焊缝。全焊透焊缝坡口形式应 采用单V形坡口加垫板;

3桁架或框架梁中,焊接组合H形、T形或箱形钢梁的安 装拼接采用全焊连接时,宜采用翼缘板与腹板拼接截面错位的形 4框架柱与梁刚性连接时,应采用下列连接节点形式: 1)柱上有悬臂梁时,梁的腹板与悬臂梁腹板宜采用高强螺 栓连接。梁翼缘板与悬臂梁翼缘板应用V形坡口加垫板单面全 焊透焊缝连接(图4.6.2/4a);

2)柱上无悬臂梁时,梁的腹板与柱上已焊好的承剪板宜用 高强螺栓连接,梁翼缘板应直接与柱身用单边V形坡口加垫板 单面全焊透焊缝连接(图4.6.2/4b);

3)梁与H型柱弱轴方向刚性连接时,梁的腹板与柱的纵筋 板宜用高强螺栓连接。梁的翼缘板与柱的横隔板应用V形坡口 加垫板单面全焊透焊缝连接(图4.6.2/4c)。 5管材与空心球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应采用下列形式:

1)钢管内壁加套管作为单面焊接坡口的垫板时,坡口角度、间隙及焊缝外形要求应符合图4.6.2/5b要求;

2)钢管内壁不用套管时,宜将管端加工成30°~60°折线形 坡口,预装配后根据间隙尺寸要求,进行管端二次加工(图

4.6.2/5c)。要求全焊透时,应进行专项工艺评定试验和宏观切 片检验以确认坡口尺寸和焊接工艺参数。

6管/管连接的工地安装焊接节点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管对接:在壁厚不大于6mm时,可用I形坡口加垫

板单面全焊透焊缝连接(图4.6.2/6a);在壁厚大于6mm时,可用V形坡口加垫板单面全焊透焊缝连接(图4.6.2/6b); 2)管/管T、Y、K形相贯接头:应按第4.3.6条的要求在节 点各区分别采用全焊透焊缝和部分焊透焊缝,其坡口形状及尺寸

应符合图4.3.6/3、图4.3.6/4要求;设计要求采用角焊缝连接时,其坡口形状及尺寸应符合图4.3.6/5的要求。 4.7承受动载与抗震的焊接节点形式

4.7.1承受动载时塞焊、槽焊、角焊、对接接头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承受动载需经疲劳验算的构件上严禁使用塞焊和槽焊; 2承受动载不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构件,采用塞焊、槽焊 时,孔或槽的边缘到开孔件邻近边垂直于应力方向的净距离应不 小于此部件厚度的5倍,且应不小于孔或槽宽度的2倍;构件端 部搭接接头的纵向角焊缝长度应不小于两侧焊缝间的垂直距离 B,且在无塞焊、槽焊等其它措施时,距离B不应超过较薄件厚 度t的16倍(图4.7.1/1); 3严禁使用焊脚尺寸小于5mm的角焊缝; 4严禁使用断续坡口焊缝和断续角焊缝;

5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和T形接头的全焊透坡口焊缝应用

角焊缝加强,加强焊脚尺寸应大于或等于接头较薄件厚度的1/2, 但可不超过10mm;

6承受动载需经疲劳验算的接头,当拉应力与焊缝轴线垂 直时,严禁采用部分焊透对接焊缝、背面不清根的无衬垫或未经 评定认可的非钢衬垫单面焊缝及角焊缝; 7除横焊位置以外,不得使用L形和J形坡口;

8不同板厚的对接接头承受动载时,不论受拉应力或剪应 力、压应力,均应遵守第4.4.5条的要求做成斜坡过渡。 4.7.2承受动载需经疲劳验算时,严禁使用电渣焊和气电立焊 接头。

4.7.3承受动载构件的组焊节点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对称横截面的部件组合焊接时,应以构件轴线对称布 置焊缝,当应力分布不对称时应作相应修正;

2用多个部件组叠成构件时,应用连续焊缝沿构件纵向将 其连接;

3承受动载荷需经疲劳验算的桁架,其弦杆和腹杆与节点 板的搭接焊缝应采用围焊,杆件焊缝之间间隔应不小于50mm。 节点板轮廓及局部尺寸应符合图4.7.3/1的要求; 4实腹吊车梁横向加劲板与翼缘板之间的焊缝应避免与吊

车梁纵向主焊缝交叉,其焊接节点构造宜采用图4.7.3/2的形式。 4.7.4抗震结构框架柱与梁的刚性连接节点焊接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梁的翼缘板与柱之间的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的加强焊脚 尺寸应大于或等于翼缘板厚的1/4,但可不大于10mm; 2梁的下翼缘板与柱之间宜采用J形坡口单面全焊透焊缝, 并应在反面清根后封底焊成平缓过渡形状;采用L形坡口加垫板 单面全焊透焊缝时,焊接完成后应割除全部长度的垫板及引弧

板、引出板,打磨清除未熔合或夹渣等缺陷后,再封底焊成平缓 过渡形状;

3引弧板、引出板、垫板割除时,应沿柱/梁交接拐角处切割成圆弧过渡,且切割表面不得有深沟、不得伤及母材;

4引弧板、引出板、垫板的固定焊缝应焊在接头焊接坡口

内和垫板上,不应在焊缝以外的母材上焊接定位焊缝(图4.7.4)。

5焊接工艺评定

5.1一般规定

5.1.1凡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在钢结构构件制作及安装施 工之前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1国内首次应用于钢结构工程的钢材(包括钢材牌号与标 准相符但微合金强化元素的类别不同和供货状态不同,或国外钢 号国内生产);

2国内首次应用于钢结构工程的焊接材料;

3设计规定的钢材类别、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接头形式、焊接位置、焊后热处理制度以及施工单位所采用的焊接工艺参 数、预热后热措施等各种参数的组合条件为施工企业首次采用。 5.1.2焊接工艺评定应由结构制作、安装企业根据所承担钢结 构的设计节点形式、钢材类型、规格、采用的焊接方法、焊接位 置等,制定焊接工艺评定方案,拟定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指导 书,按本规程的规定施焊试件、切取试样并由具有国家技术质量 监督部门认证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试验。

5.1.3焊接工艺评定的施焊参数,包括热输入、预热、后热制 度等应根据被焊材料的焊接性制订。

5.1.4焊接工艺评定所用设备、仪表的性能应与实际工程施工

焊接相一致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焊接工艺评定所用的钢材、焊 钉、焊接材料必须与实际工程所用材料一致并符合相应标准要 求,具有生产厂出具的质量证明文件。

5.1.5焊接工艺评定试件应由该工程施工企业中技能熟练的焊 接人员施焊。

5.1.6焊接工艺评定所用的焊接方法、钢材类别、试件接头形

式、施焊位置分类代号应符合表5.1.6/1~表5.1.6/4及图5.1.6/1~图5.1.6/4规定。

5.1.7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完成后,应由评定单位根据检测结果 提出焊接工艺评定报告,连同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评定记录、评定试样检验结果一起报工程质量监督验收部门和有关单位审查 备案。报告及表格可采用附录B的格式。 5.2焊接工艺评定规则

5.2.1不同焊接方法的评定结果不得互相代替。 5.2.2不同钢材的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同类别钢材的焊接工艺评定结果不得互相代替; 2Ⅰ、Ⅱ类同类别钢材中当强度和冲击韧性级别发生变化 时,高级别钢材的焊接工艺评定结果可代替低级别钢材;Ⅲ、Ⅳ 类同类别钢材中的焊接工艺评定结果不得相互代替;不同类别的 钢材组合焊接时应重新评定,不得用单类钢材的评定结果代替。

5.2.3接头形式变化时应重新评定,但十字形接头评定结果可代替T形接头评定结果,全焊透或部分焊透的T形或十字形接头 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评定结果可代替角焊缝评定结果。

5.2.5板材对接的焊接工艺评定结果适用于外径大于600mm的管材对接。 5.2.6评定试件的焊后热处理条件应与钢结构制造、安装焊接

中实际采用的焊后热处理条件基本相同。

5.2.7焊接工艺参数变化不超过5.3节规定时,可不需重新进 行工艺评定。

5.2.8焊接工艺评定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制订新的评 定方案,按原步骤重新评定,直到合格为止。

5.2.9施工企业已具有同等条件焊接工艺评定资料时,可不必 重新进行相应项目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5.3重新进行工艺评定的规定

5.3.1焊条手工电弧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 行工艺评定:

1焊条熔敷金属抗拉强度级别变化; 2由低氢型焊条改为非低氢型焊条; 3焊条直径增大1mm以上。

5.3.2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 进行工艺评定:

1实芯焊丝与药芯焊丝的相互变换;药芯焊丝气保护与自 保护的变换;

2单一保护气体类别的变化;混合保护气体的混合种类和 比例的变化;

3保护气体流量增加25%以上或减少10%以上的变化; 4焊炬手动与机械行走的变换;

5按焊丝直径规定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焊接速度的变化分 别超过评定合格值的10%、7%和10%。

5.3.3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 新进行工艺评定:

1保护气体种类的变换;

2保护气体流量增加25%以上或减少10%以上的变化; 3添加焊丝或不添加焊丝的变换;冷态送丝和热态送丝的 变换;

4焊炬手动与机械行走的变换;

5按电极直径规定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焊接速度的变化分 别超过评定合格值的25%、7%和10%。

5.3.4埋弧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工艺评 定:

1焊丝钢号变化;焊剂型号变换; 2多丝焊与单丝焊的变化; 3添加与不添加冷丝的变化; 4电流种类和极性的变换;

5按焊丝直径规定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焊接速度变化分别 超过评定合格值的10%、7%和15%。

5.3.5电渣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工艺评 定:

1板极与丝极的变换,有、无熔嘴的变换;

2熔嘴截面积变化大于30%,熔嘴牌号的变换,焊丝直径 的变化,焊剂型号的变换;

3单侧坡口与双侧坡口焊接的变化; 4焊接电流种类和极性变换;

5焊接电源伏安特性为恒压或恒流的变换;

6焊接电流值变化超过20%或送丝速度变化超过40%,垂 直行进速度变化超过20%;

7焊接电压值变化超过10%; 8偏离垂直位置超过10°; 9成形水冷滑块与挡板的变换; 10焊剂装入量变化超过30%。

5.3.6气电立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工艺 评定:

1焊丝钢号与直径的变化;

2气保护与自保护药芯焊丝的变换; 3保护气类别或混合比例的变化;

4保护气流量增加25%以上或减少10%以上的变化; 5焊丝极性的变换;

6焊接电流变化超过15%或送丝速度变化超过30%,焊接 电压变化超过10%;

7偏离垂直位置超过10°的变化; 8成形水冷滑块与挡板的变换。

5.3.7栓钉焊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工艺评定: 1焊钉直径或焊钉端头镶嵌(或喷涂)稳弧脱氧剂的变换; 2瓷环材料与规格的变换;

3栓焊机与配套栓焊枪形式、型号与规格的变换; 4被焊钢材种类为Ⅰ、Ⅱ类以外的变换;

5非穿透焊(被焊钢材上无压型板直接焊接)与穿透焊 (被焊钢材上有压型板焊接)的变换;

6穿透焊中被穿透板材厚度、镀层厚度与种类的变换; 7焊接电流变化超过10%,焊接时间为1s以上时变化超过 0.2s或1s以下时变化超过0.1s;

8焊钉伸出长度和提升高度的变化分别超过1mm;

9焊钉焊接位置偏离平焊位置15°以上的变化或立焊、仰焊 位置的变换。

5.3.8各种焊接方法时,下列条件之一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 工艺评定:

1坡口形状的变化超出规程规定和坡口尺寸变化超出规定 允许偏差;

2板厚变化超过表5.2.4规定的适用范围; 3有衬垫改为无衬垫;清焊根改为不清焊根;

4规定的最低预热温度下降15℃以上或最高层间温度增高 50℃以上;

5当热输入有限制时,热输入增加值超过10%; 6改变施焊位置;

7焊后热处理的条件发生变化。 5.4试件和检验试样的制备

5.4.1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试件厚度应符合评定试件厚度对工程构件厚度的有 效适用范围;

2母材材质、焊接材料、坡口形状和尺寸应与工程设计图 的要求一致;试件的焊接必须符合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的要求。3试件的尺寸应满足所制备试样的取样要求。各种接头形式

的试件尺寸、试样取样位置应符合图5.4.1/1~图5.4.5.4.2检验试样种类及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同焊接接头形式和板厚检验试样的取样种类和数量应 符合表5.4.2的规定;

1/8的要求。

2对接接头检验试样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拉伸试样的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拉伸试

验方法》(GB—2651)的规定,全截面拉伸试样按试验机的能力和要求加工;

2)弯曲试样的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弯曲及

压扁试验方法》(GB—2653)的规定。加工时应用机械方法去除焊缝加强高或垫板至与母材齐平,试样受拉面应保留母材原轧制 表面;

3)冲击试样的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冲击试

验方法》(GB—2650)的规定。其取样位置应位于焊缝正面并尽量接近母材原表面;

4)宏观酸蚀试样的加工应符合图5.4.2/1的要求。每块试 样应取一个面进行检验,任意两检验面不得为同一切口的两侧 面。

3)接头冲击试样的加工应符合图5.4.2/5的要求; 4)接头宏观酸蚀试样的加工应符合图5.4.2/6的要求,检 验面的选取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

5斜T形角接接头、管/球接头、管/管相贯接头的宏观酸 条第2款的有关规定。 5.5试件和试样的试验与检验

5.5.1试件的外观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接、角接及T形接头;

1)用不小于5倍放大镜检查试件表面,不得有裂纹、未焊 透、未熔合、焊瘤、气孔、夹渣等缺陷;

2)焊缝咬边总长度不得超过焊缝两侧长度的15%,咬边深

度不得超过0.5mm;

3)焊缝外形尺寸应符合表5.5.1/1的要求。 5.5.2试件的无损检测

试件的无损检测可用射线或超声波方法进行。射线探伤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3323)的规定,焊缝质量不低于Ⅱ级;超声波探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GB—11345)的规定,焊缝质量不低于BⅠ级。 5.5.3试样的力学性能、硬度及宏观酸蚀 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拉伸试验方法

1)对接接头拉伸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2651)的规定;

2)栓钉焊接头拉伸试验应符合图5.5.3-1的要求。 2弯曲试验方法

1)对接接头弯曲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GB—2653)的规定。弯芯直径和冷弯角度应符合母材标准对冷弯的要求。面弯、背弯时试样厚度应为试件全厚度;侧弯时试样厚度应为10mm,试样宽度应为试件的全厚度,试件厚度超过38mm时应按20~38mm分层取样; 2)T形接头弯曲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T型角焊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7032)的规定,弯芯直径应为4倍试件厚度; 3)十字形接头弯曲试验应符合图5.5.3/2的要求; 4)栓钉焊接头弯曲试验应符合图5.5.3/3的要求。 3冲击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 (GB—2650)的规定;

4宏观酸蚀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GB—226)的规定;

5硬度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及堆焊金属硬度试验方法》(GB—2654)的规定。

5.5.4试样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拉伸试验

1)对接接头母材为同钢号时,每个试样的抗拉强度值应不 小于该母材标准中相应规格规定的下限值。对接接头母材为两种 钢号组合时,每个试样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两种母材标准相应规 定下限值的较低者;

2)十字接头拉伸时,应不断于焊缝; 3)栓钉焊接头拉伸时,应不断于焊缝。 2接头弯曲试验

1)对接接头弯曲试验:试样弯至180°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试样任何方向裂纹及其它缺陷单个长度不大于3mm; 各试样任何方向不大于3mm的裂纹及其它缺陷的总长不大 于7mm;

四个试样各种缺陷总长不大于24mm(边角处非熔渣引起的 裂纹不计);

2)T形及十字形接头弯曲试验:弯至左右侧各60°时应无裂 纹及明显缺陷;

3)栓钉焊接头弯曲试验:试样弯曲至30°后焊接部位无裂纹。 3冲击试验

焊缝中心及热影响区粗晶区各三个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分 别达到母材标准规定或设计要求的最低值,并允许一个试样低于

以上规定值,但不得低于规定值的70%。 4宏观酸蚀试验

试样接头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未熔 合等缺陷。 5硬度试验

Ⅰ、Ⅱ类钢材焊缝及热影响区最高硬度不宜超过HV350; Ⅲ、Ⅳ类钢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硬度应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进行评定。

6焊接工艺

6.1一般规定

6.1.1钢材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相应规定外,尚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清除待焊处表面的水、氧化皮、锈、油污;

2焊接坡口边缘上钢材的夹层缺陷长度超过25mm时,应 采用无损探伤检测其深度,如深度不大于6mm,应用机械方法清 除;如深度大于6mm,应用机械方法清除后焊接填满;若缺陷深 度大于25mm时,应采用超声波探伤测定其尺寸,当单个缺陷面 积(a×d)或聚集缺陷的总面积不超过被切割钢材总面积 (B×L)的4%时为合格,否则该板不宜使用; 3钢材内部的夹层缺陷,其尺寸不超过第2款的规定且位 置离母材坡口表面距离(b)大于或等于25mm时不需要修理; 如该距离小于25mm则应进行修补,其修补方法应符合6.6节的 规定;

4夹层缺陷是裂纹时(见图6.1.1),如裂纹长度(a)和 深度(d)均不大于50mm,其修补方法应符合第6.6节的规定; 如裂纹深度超过50mm或累计长度超过板宽的20%时,该钢板不

宜使用。

6.1.2焊接材料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焊条、焊丝、焊剂和熔嘴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 方,由专人保管;

2焊条、熔嘴、焊剂和药芯焊丝在使用前,必须按产品说 明书及有关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干。

3低氢型焊条烘干温度应为350~380℃,保温时间应为1.5~2h,烘干后应缓冷放置于110~120℃的保温箱中存放、待用;使用时应置于保温筒中;烘干后的低氢型焊条在大气中放置时间超过4h应重新烘干;焊条重复烘干次数不宜超过2次;受 潮的焊条不应使用;

4实芯焊丝及熔嘴导管应无油污、锈蚀,镀铜层应完好无 损;

5焊钉的外观质量和力学性能及焊接瓷环尺寸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圆柱头焊钉》(GB10433)的规定,并应由制造厂提 供焊钉性能检验及其焊接端的鉴定资料。焊钉保存时应有防潮措 施;焊钉及母材焊接区如有水、氧化皮、锈、漆、油污、水泥灰 渣等杂质,应清除干净方可施焊。受潮的焊接瓷环使用前应经 120℃烘干2h;

6焊条、焊剂烘干装置及保温装置的加热、测温、控温性 能应符合使用要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所用的二氧化碳气 瓶必须装有预热干燥器。

6.1.3焊接不同类别钢材时,焊接材料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常用结构钢材采用手工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进行焊

接时,焊接材料可按表6.1.3/1~表6.1.3/3的规定选配。 6.1.4焊缝坡口表面及组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焊接坡口可用火焰切割或机械方法加工。当采用火焰切割时,切割面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热切割、气割质量和尺寸偏差》(ZBJ/59002.3)的相应规定。缺棱为1~3mm时,应修

磨平整;缺棱超过3mm时,应用直径不超过3.2mm的低氢型焊 条补焊,并修磨平整。当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坡口时,加工表面不 应有台阶;

2施焊前,焊工应检查焊接部位的组装和表面清理的质量, 如不符合要求,应修磨补焊合格后方能施焊。各种焊接方法焊接

坡口组装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表4.2.2~4.2.7的规定。坡口组装间隙超过允许偏差规定时,可在坡口单侧或两侧堆焊、修磨使其 符合要求,但当坡口组装间隙超过较薄板厚度2倍或大于20mm 时,不应用堆焊方法增加构件长度和减小组装间隙; 3搭接接头及T形角接接头组装间隙超过1mm或管材T、K、Y形接头组装间隙超过1.5mm时,施焊的焊脚尺寸应比设计 要求值增大并应符合第4.3节的规定。但T形角接接头组装间隙 超过5mm时,应事先在板端堆焊并修磨平整或在间隙内堆焊填 补后施焊;

4严禁在接头间隙中填塞焊条头、铁块等杂物。 6.1.5焊接工艺文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应由焊接技术责任人员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结果编 制焊接工艺文件,并向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应严 格遵守工艺文件的规定;

2焊接工艺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焊接方法或焊接方法的组合; 2)母材的牌号、厚度及其它相关尺寸; 3)焊接材料型号、规格;

4)焊接接头形式、坡口形状及尺寸允许偏差; 5)夹具、定位焊、衬垫的要求;

6)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焊接层次、清根要求、焊接顺序等焊接工艺参数规定; 7)预热温度及层间温度范围; 8)后热、焊后消除应力处理工艺; 9)检验方法及合格标准; 10)其它必要的规定。

6.1.6焊接作业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1焊接作业区风速当手工电弧焊超过8m/s、气体保护电弧 焊及药芯焊丝电弧焊超过2m/s时,应设防风棚或采取其它防风 措施。制作车间内焊接作业区有穿堂风或鼓风机时,也应按以上 规定设挡风装置;

2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得大于90%;

3当焊件表面潮湿或有冰雪覆盖时,应采取加热去湿除潮措施; 4焊接作业区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将构件焊接区各方 向大于或等于二倍钢板厚度且不小于100mm范围内的母材,加 热到20℃以上后方可施焊,且在焊接过程中均不应低于这一温 度。实际加热温度应根据构件构造特点、钢材类别及质量等级和 焊接性、焊接材料熔敷金属扩散氢含量、焊接方法和焊接热输入 等因素确定,其加热温度应高于常温下的焊接预热温度,并由焊 接技术责任人员制订出作业方案经认可后方可实施。作业方案应

保证焊工操作技能不受环境低温的影响,同时对构件采取必要的 保温措施;

5焊接作业区环境超出本条第1、4款规定但必须焊接时, 应对焊接作业区设置防护棚并由施工企业制订出具体方案,连同 低温焊接工艺参数、措施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实施。 6.1.7引弧板、引出板、垫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严禁在承受动荷载且需经疲劳验算构件焊缝以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或装焊夹具;

2不应在焊缝以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

3T形接头、十字形接头、角接接头和对接接头主焊缝两 端,必须配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其材质应和被焊母材相同,坡口 形式应与被焊焊缝相同,禁止使用其它材质的材料充当引弧板和引出板; 4手工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电弧焊焊缝引出长度应大于

25mm。其引弧板和引出板宽度应大于50mm,长度宜为板厚的 1.5倍且不小于30mm,厚度应不小于6mm;

非手工电弧焊焊缝引出长度应大于80mm。其引弧板和引出

板宽度应大于80mm,长度宜为板厚的2倍且不小于100mm,厚度应不小于10mm;

5焊接完成后,应用火焰切割去除引弧板和引出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引弧板和引出板。

6.1.8定位焊必须由持相应合格证的焊工施焊,所用焊接材料

应与正式施焊相当。定位焊焊缝应与最终焊缝有相同的质量要求。钢衬垫的定位焊宜在接头坡口内焊接,定位焊焊缝厚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厚度的2/3,定位焊焊缝长度宜大于40mm,间距宜为500~600mm,并应填满弧坑。定

位焊预热温度应高于正式施焊预热温度。当定位焊焊缝上有气孔或裂纹时,必须清除后重焊。

6.1.9多层焊的施焊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厚板多层焊时应连续施焊,每一焊道焊接完成后应及时 清理焊渣及表面飞溅物,发现影响焊接质量的缺陷时,应清除后 方可再焊。在连续焊接过程中应控制焊接区母材温度,使层间温 度的上、下限符合工艺文件要求。遇有中断施焊的情况,应采取 适当的后热、保温措施,再次焊接时重新预热温度应高于初始预 热温度;

2坡口底层焊道采用焊条手工电弧焊时宜使用不大于

4mm的焊条施焊,底层根部焊道的最小尺寸应适宜,但最大厚 度不应超过6mm。

6.1.10栓钉焊施焊环境温度低于0℃时,打弯试验的数量应增 加1%;当焊钉采用手工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电弧焊焊接时,其预 热温度应符合相应工艺的要求。

6.1.11塞焊和槽焊可采用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电弧焊及自保护电弧焊等焊接方法。平焊时,应分层熔敷焊缝,每层熔渣冷却

凝固后,必须清除方可重新焊接;立焊和仰焊时,每道焊缝焊完 后,应待熔渣冷却并清除后方可施焊后续焊道。 6.1.12电渣焊和气电立焊不得用于焊接调质钢。 6.2焊接预热及后热

6.2.1除电渣焊、气电立焊外,Ⅰ、Ⅱ类钢材匹配相应强度级 别的低氢型焊接材料并采用中等热输入进行焊接时,板厚与最低 预热温度要求宜符合表6.2.1的规定。

实际工程结构施焊时的预热温度,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根据焊接接头的坡口形式和实际尺寸、板厚及构件拘束条件确定预热温度。焊接坡口角度及间隙增大时,应相应提高预 热温度;

2根据熔敷金属的扩散氢含量确定预热温度。扩散氢含量 高时应适当提高预热温度。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超低氢型焊 条打底预热温度可降低25~50℃。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当气体 含水量符合本规程3.0.8条的要求或使用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 时,其熔敷金属扩散氢可视同低氢型焊条;

3根据焊接时热输入的大小确定预热温度。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热输入增大5kJ/cm,预热温度可降低25~50℃。电渣焊和气电立焊在环境温度为0℃以上施焊时可不进行预热;

4根据接头热传导条件选择预热温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T形接头应比对接接头的预热温度高25~50℃。但T形接头两侧角焊缝同时施焊时应按对接接头确定预热温度。

5根据施焊环境温度确定预热温度。操作地点环境温度低于常温时(高于0℃),应提高预热温度15~25℃。

6.2.2预热方法及层间温度控制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前预热及层间温度的保持宜采用电加热器、火焰加热器等加热,并采用专用的测温仪器测量;

2预热的加热区域应在焊接坡口两侧,宽度应各为焊件施焊处厚度的1.5倍以上,且不小于100mm;预热温度宜在焊件反面测量,测温点应在离电弧经过前的焊接点各方向不小于75mm处;当用火焰加热器预热时正面测温应在加热停止后进行。

6.2.3当要求进行焊后消氢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消氢处理的加热温度应为200~250℃,保温时间应依据工件板厚按每25mm板厚不小于0.5h、且总保温时间不得小于1h 确定。达到保温时间后应缓冷至常温;

4消氢处理的加热和测温方法按6.2.2条的规定执行。 6.2.4Ⅲ、Ⅳ类钢材的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及后热处理应遵守 钢厂提供的指导性参数要求,或3.0.3条的规定执行。 6.3防止层状撕裂的工艺措施

6.3.1T形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焊接时,宜采用以下防 止板材层状撕裂的焊接工艺措施:

1采用双面坡口对称焊接代替单面坡口非对称焊接; 2采用低强度焊条在坡口内母材板面上先堆焊塑性过渡层;

3Ⅱ类及Ⅱ类以上钢材箱形柱角接接头当板厚大于、等于80mm时,板边火焰切割面宜用机械方法去除淬硬层(见图6.3.1/3); 4采用低氢型、超低氢型焊条或气体保护电弧焊施焊; 5提高预热温度施焊。 6.4控制焊接变形的工艺措施

6.4.1宜按下列要求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控制变形:

1对于对接接头、T形接头和十字接头坡口焊接,在工件放置条件允许或易于翻身的情况下,宜采用双面坡口对称顺序焊接;对于有对称截面的构件,宜采用对称于构件中和轴的顺序焊接;

2对双面非对称坡口焊接,宜采用先焊深坡口侧部分焊缝、后焊浅坡口侧、最后焊完深坡口侧焊缝的顺序;

3对长焊缝宜采用分段退焊法或与多人对称焊接法同时运用; 4宜采用跳焊法,避免工件局部加热集中。

6.4.2在节点形式、焊缝布置、焊接顺序确定的情况下,宜采

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或药芯焊丝自保护电弧焊等能量密度相 对较高的焊接方法,并采用较小的热输入。 6.4.3宜采用反变形法控制角变形。

6.4.4对一般构件可用定位焊固定同时限制变形;对大型、厚 板构件宜用刚性固定法增加结构焊接时的刚性。

6.4.5对于大型结构宜采取分部组装焊接、分别矫正变形后再 进行总装焊接或连接的施工方法。 6.5焊后消除应力处理

6.5.1设计文件对焊后消除应力有要求时,根据构件的尺寸, 工厂制作宜采用加热炉整体退火或电加热器局部退火对焊件消除 应力,仅为稳定结构尺寸时可采用振动法消除应力;工地安装焊 缝宜采用锤击法消除应力。

6.5.2焊后热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 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GB/T—6046)的规定。当采用电加热器 对焊接构件进行局部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配有温度自动控制仪的加热设备,其加热、测温、控温性能应符合使用要求;

2构件焊缝每侧面加热板(带)的宽度至少为钢板厚度的 3倍,且应不小于200mm;

3加热板(带)以外构件两侧尚宜用保温材料适当覆盖。 6.5.3用锤击法消除中间焊层应力时,应使用圆头手锤或小型 振动工具进行,不应对根部焊缝、盖面焊缝或焊缝坡口边缘的母 材进行锤击。

6.5.4用振动法消除应力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JB/T—5926)的规定。

6.6熔化焊缝缺陷返修

6.6.1焊缝表面缺陷超过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时,对气孔、夹 渣、焊瘤、余高过大等缺陷应用砂轮打磨、铲凿、钻、铣等方法 去除,必要时应进行焊补;对焊缝尺寸不足、咬边、弧坑未填满 等缺陷应进行焊补。

6.6.2经无损检测确定焊缝内部存在超标缺陷时应进行返修, 返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返修前应由施工企业编写返修方案;

2应根据无损检测确定的缺陷位置、深度,用砂轮打磨或碳弧气刨清除缺陷。缺陷为裂纹时,碳弧气刨前应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并清除裂纹及其两端各50mm长的焊缝或母材;

3清除缺陷时应将刨槽加工成四侧边斜面角大于10°的坡口,并应修整表面、磨除气刨渗碳层,必要时应用渗透探伤或磁粉探伤方法确定裂纹是否彻底清除; 4焊补时应在坡口内引弧,熄弧时应填满弧坑;多层焊的焊层之间接头应错开,焊缝长度应不小于100mm;当焊缝长度超过500mm时,应采用分段退焊法;

5返修部位应连续焊成。如中断焊接时,应采取后热、保温措施,防止产生裂纹。再次焊接前宜用磁粉或渗透探伤方法检查,确认无裂纹后方可继续补焊; 6焊接修补的预热温度应比相同条件下正常焊接的预热温度高,并应根据工程节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用采用超低氢型焊条焊接或进行焊后消氢处理; 7焊缝正、反面各作为一个部位,同一部位返修不宜超过两次; 8对两次返修后仍不合格的部位应重新制订返修方案,经 工程技术负责人审批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执行;

9返修焊接应填报返修施工记录及返修前后的无损检测报告,作为工程验收及存档资料。

6.6.3碳弧气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碳弧气刨工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2如发现“夹碳”,应在夹碳边缘5~10mm处重新起刨,所刨深度应比夹碳处深2~3mm;发生“粘渣”时可用砂轮打磨。Q420、Q460及调质钢在碳弧气刨后,不论有无“夹碳”或“粘渣”,均应用砂轮打磨刨槽表面,去除淬硬层后方可进行焊接。

7焊接质量检查

7.1一般规定

7.1.1质量检查人员应按本规程及施工图纸和技术文件要求, 对焊接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7.1.2质量检查人员的主要职责应为:

1对所用钢材及焊接材料的规格、型号、材质以及外观进 行检查,均应符合图纸和相关规程、标准的要求; 2监督检查焊工合格证及认可施焊范围;

3监督检查焊工是否严格按焊接工艺技术文件要求及操作规程施焊; 4对焊缝质量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本规程要求进行验收检验。 7.1.3检查前应根据施工图及说明文件规定的焊缝质量等级要 求编制检查方案,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并报监理工程师备案。检查 方案应包括检查批的划分、抽样检查的抽样方法、检查项目、检 查方法、检查时机及相应的验收标准等内容。 7.1.4抽样检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焊缝处数的计数方法:工厂制作焊缝长度小于等于1000mm时,每条焊缝为1处;长度大于1000mm时,将其划分为每300mm为1处;现场安装焊缝每条焊缝为1处; 2可按下列方法确定检查批:

1)按焊接部位或接头形式分别组成批;

2)工厂制作焊缝可以同一工区(车间)按一定的焊缝数量组成批;多层框架结构可以每节柱的所有构件组成批;

3)现场安装焊缝可以区段组成批;多层框架结构可以每层(节)的焊缝组成批。 3批的大小宜为300~600处;

4抽样检查除设计指定焊缝外应采用随机取样方式取样。

7.1.5抽样检查的焊缝数如不合格率小于2%时,该批验收应定 为合格;不合格率大于5%时,该批验收应定为不合格;不合格 率为2%~5%时,应加倍抽检,且必须在原不合格部位两侧的 焊缝延长线各增加一处,如在所有抽检焊缝中不合格率不大于 3%时,该批验收应定为合格,大于3%时,该批验收应定为不 合格。当批量验收不合格时,应对该批余下焊缝的全数进行检 查。当检查出一处裂纹缺陷时,应加倍抽查,如在加倍抽检焊缝 中未检查出其它裂纹缺陷时,该批验收应定为合格,当检查出多 处裂纹缺陷或加倍抽查又发现裂纹缺陷时,应对该批余下焊缝的 全数进行检查。

7.1.6所有查出的不合格焊接部位应按6.6节的规定予以补修 至检查合格。 7.2外观检验

7.2.1所有焊缝应冷却到环境温度后进行外观检查,Ⅱ、Ⅲ类 钢材的焊缝应以焊接完成24h后检查结果作为验收依据,Ⅳ类钢 应以焊接完成48h后的检查结果作为验收依据。

7.2.2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裂纹的检查应辅以5倍放大镜并 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必要时可采用磁粉探伤或渗透探伤, 尺寸的测量应用量具、卡规。

7.2.3焊缝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焊缝不得存在未焊满、根部收缩、咬边和接头不良等缺陷,一级焊缝和二级焊缝不得存在表面气孔、夹渣、裂纹和电弧擦伤等缺陷;

2二级焊缝的外观质量除应符合本条第一款的要求外,尚应满足表7.2.3的有关规定;

3三级焊缝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7.2.3的有关规定。 7.2.4焊缝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缝焊脚尺寸应符合表7.2.4/1的规定: 2焊缝余高及错边应符合表7.2.4/2的规定。

7.2.5栓钉焊焊后应进行打弯检查。合格标准:当焊钉打弯至 30°时,焊缝和热影响区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检查数量应不 小于焊钉总数的1%。

7.2.6电渣焊、气电立焊接头的焊缝外观成形应光滑,不得有 未熔合、裂纹等缺陷;当板厚小于30mm时,压痕、咬边深度不 得大于0.5mm;板厚大于或等于30mm时,压痕、咬边深度不得 大于1.0mm。 7.3无损检测

7.3.1无损检测应在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

7.3.2焊缝无损检测报告签发人员必须持有相应探伤方法的Ⅱ 级或Ⅱ级以上资格证书。

7.3.3设计要求全焊透的焊缝,其内部缺陷的检验应符合下列 要求:

1一级焊缝应进行100%的检验,其合格等级应为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GB11345)B级检验的Ⅱ级及Ⅱ级以上;

2二级焊缝应进行抽检,抽检比例应不小于20%,其合格等级应为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GB11345)B级检验的Ⅲ级及Ⅲ级以上;

3全焊透的三级焊缝可不进行无损检测。

7.3.4焊接球节点网架焊缝的超声波探伤方法及缺陷分级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焊接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 法》(JG/T3034.1)的规定。

7.3.5螺栓球节点网架焊缝的超声波探伤方法及缺陷分级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螺栓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 法》(JG/T3034.2)的规定。

7.3.6箱形构件隔板电渣焊焊缝无损检测结果除应符合第7.3.3条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按附录C进行焊缝熔透宽度、焊缝偏移检测。 7.3.7圆管T、K、Y节点焊缝的超声波探伤方法及缺陷分级应 符合附录D的规定。

7.3.8设计文件指定进行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性 质作出判断时,可采用射线探伤进行检测、验证。

7.3.9射线探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

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的规定,射线照相的质量等级应符合AB级的要求。一级焊缝评定合格等级应为《钢熔化焊对接接

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的Ⅱ级及Ⅱ级以上,二级焊缝评定合格等级应为《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3323)的Ⅲ级及Ⅲ级以上。 7.3.10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表面检测:

1外观检查发现裂纹时,应对该批中同类焊缝进行100%的表面检测; 2外观检查怀疑有裂纹时,应对怀疑的部位进行表面探伤;

3设计图纸规定进行表面探伤时; 4检查员认为有必要时。

7.3.11铁磁性材料应采用磁粉探伤进行表面缺陷检测。确因结 构原因或材料原因不能使用磁粉探伤时,方可采用渗透探伤。 7.3.12磁粉探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

陷磁痕的分级》(JB/T6061)的规定,渗透探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焊缝渗透检验方法和缺陷迹痕的分级》(JB/T6062)的规定。 7.3.13磁粉探伤和渗透探伤的合格标准应符合本章中外观检验 的有关规定。

8焊接补强与加固

8.0.1建筑钢结构的补强和加固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钢结构加 固技术标准的规定。补强与加固的方案应由设计、施工和业主等 共同确定。

8.0.2编制补强或加固设计方案时,必须具备下列技术资料:1原结构的设计计算书和竣工图,当缺少竣工图时,应测绘结构的现状图;

2原结构的施工技术档案资料,包括钢材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和有关的焊接性能试验资料,必要时应在原结构构件上截取试件进行试验;

3原结构的损坏变形和锈蚀检查记录及其原因分析,并根据损坏及锈蚀情况确定杆件(或零件)的实际有效截面; 4现有结构的实际荷载资料。

8.0.3钢结构的补强或加固设计,应考虑时效对钢材塑性的不利 影响,不应考虑时效后钢材屈服强度的提高值。在确认原结构钢 材具有良好焊接性能后方可采用焊接方法。

8.0.4补强与加固宜不影响生产,尽可能做到施工方便并应满足 安全可靠的要求。对于受气相腐蚀介质作用的钢结构构件,当腐

蚀削弱平均量超过构件厚度的25%时,应根据所处腐蚀环境按现

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进行分类,并对钢材的强度设计值乘以下列降低系数: 弱腐蚀0.95; 中等腐蚀0.9; 强腐蚀0.85。

8.0.5钢结构的补强或加固,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1卸荷补强或加固:在原位置使构件完全卸荷,或将构件拆下进行补强或加固; 2负荷状态下的补强或加固:在原位置上未经卸荷或仅部分卸荷状态下进行补强或加固。

8.0.6负荷状态下进行补强与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卸除作用于结构上的活荷载;

2根据加固时的实际荷载(包括必要的施工荷载),对构件和 连接进行承载力验算,尽量卸除结构上的荷载。当原有构件中实 际有效截面的名义应力与其所用钢材的强度设计值之间的比值β ≤0.8(对承受静态荷载或间接承受动态荷载的构件),或β≤0.4 (承受动态荷载的构件)时方可进行补强或加固;

3在受拉构件中,加固焊缝的方向应与构件中拉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4用圆钢、小角钢组成的轻型桁架钢结构不宜在负荷状态下进行焊接补强和加固。

5轻钢结构中的受拉构件严禁在负荷状态下进行焊接补强和加固。 8.0.7在负荷状态下用焊接方法补强或加固时,必须考虑焊接过 程中因瞬时受热造成局部范围内钢材力学性能降低的因素。除结 构应尽可能卸荷外,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做好临时支护;

2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

8.0.8对有缺损的钢构件应按钢结构加固技术标准对其承载能 力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补。当缺损性质严重、影响结 构的安全时,应立即采取卸荷加固措施。对一般缺损,可按下列方 法进行焊接修复或补强:

1当缺损为裂纹时,应精确查明裂纹的起止点,在起止点钻直径为12~16mm的止裂孔,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下列方法修补:

1)补焊法:用碳弧气刨或其它方法清除裂纹并加工成侧边大于10°的坡口,当采用碳弧气刨加工坡口时,应磨掉渗碳层。应采用低氢型焊条按全焊透对接焊缝的要求进行补焊。补焊前宜按本规程第6.2.2条的规定将焊接处预热至100~150℃。对承受动荷载的结构尚应将补焊焊缝的表面磨平;

2)双面盖板补强法:补强盖板及其连接焊缝应与构件的开裂截面等强,并应采取适当的焊接顺序,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

2对孔洞类缺损的修补:应将孔边修整后采用两面加盖板的方法补强; 3当构件的变形不影响其承载能力或正常使用时,可不进行处理;否则应根据变形的大小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1)当变形不大时,应先处理构件的其它缺陷,然后在部分卸载的情况下,宜采用冷加工法矫正;若采用热加工矫正时,其加热温度对调质钢应不大于590℃,对其它钢种应不大于650℃。钢材的加热温度高于315℃时,应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禁止用浇水等方法加速冷却;

2)当变形较大,且难以矫正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构件。 8.0.9焊缝的补强与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焊缝缺陷超出容许值时,应按本规程第6.6节的规定进 行返修。在处理原有结构的焊缝缺陷时,应根据处理方案对结构 安全影响的程度,分别采取卸荷补焊或负荷状态下补焊;

2角焊缝补强宜采用增加原有焊缝长度(包括增加端焊缝) 或增加焊缝计算厚度的方法。

1)当负荷状态下采用加大焊缝厚度的方法补强时,被补强 焊缝的长度应不小于50mm,同时原有焊缝在加固时的应 力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2)补强或加固后的焊缝,其长度与厚度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

8.0.10用于补强或加固的零件及焊缝宜对称布置。加固焊缝不 宜密集、交叉布置,不宜与受力方向垂直。在高应力区和应力集中 处,不宜布置加固焊缝。

8.0.11用焊接方法补强铆接或普通螺栓连接时,补强后接头的 全部荷载应由焊缝承担。

8.0.12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构件用焊接方法加固时,高强度螺栓 摩擦型连接的抗滑力可与焊缝共同工作,但两种连接各自的计算 承载力的比值应在1.0~1.5范围内。

8.0.13补强与加固施焊前应清除待焊区域两侧各50mm范围内的灰尘、铁锈、油漆和其它杂物。

8.0.14负荷状态下焊接补强或加固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工艺的制定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结构最薄弱的部位或构件应先进行补强或加固; 2)对能立即起到补强或加固作用,且对原结构影响较小的 部位或杆件先施焊;

3)加大焊缝厚度时,必须从原焊缝受力较小部位开始施焊。 每次熔敷的焊缝厚度不宜大于2mm;当需要多道施焊 时,层间温度应不高于预热温度;

4)应根据结构钢材材质,选择相应的低氢型焊条,焊条直径 不宜大于4.0mm;

5)焊接电流不宜大于200A;

6)应制订合理的焊接工艺,采取有效控制焊接变形的措施。 施焊顺序应尽可能使输入热量对构件的中和轴平衡。 2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荷载进行核算,并应严格控制,实际施 工时的荷载值不得超过加固设计时所取的施工荷载值; 3焊接补强或加固的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10℃。

9焊工考试

9.1一般规定

9.1.1凡从事建筑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施工的焊工,应进行理论知 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并应符合本章的各项规定。

9.1.2操作技能考试包括熔化焊手工操作技能基本考试、附加考 试、定位焊考试和机械操作技能考试;取得熔化焊手工操作技能基 本考试和附加考试资格的焊工,均应认定为具备相应的定位焊操 作资格。

9.1.3进行资格考试的焊工应根据已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参 数进行焊接。

9.1.4焊工资格考试的焊接工艺方法分类宜符合下列规定: 1手工操作技能

手工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包括实芯焊丝及药芯焊丝); 药芯焊丝自保护焊;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2机械操作技能

埋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渣焊(包括丝极、板极和熔嘴电 渣焊);气电立焊;栓钉焊。

9.1.5焊工考试应由施工企业的焊工技术考试委员会组织和管 理,其组成及职责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企业焊工技术考试委员会应由企业主管经理、技术负责人 和技术管理、安全、教育、劳资等部门的代表、焊接主管工程师、中 高级检验人员、考试监督人员等组成,实际操作技能考试监督人员 应由熟练焊工或焊接技师担任。考试委员会可设办事机构主持日 常工作;

2企业焊工技术考试委员会应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上级管理机构认证、审批;

3企业焊工技术考试委员会的职责应为:确定报考项目及试 题;监督考试过程;评定考试结果;核实免试及延长有效期资格;提 供试件焊接工艺;建立健全焊工考试档案管理制度;监督、记录焊 工生产合格率并纳入焊工档案管理。

9.1.6焊工应经理论知识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操作技能考试。 9.1.7除另有要求外,考试用试板在焊前、焊后均不得进行包括 热处理、锤击、预热、后热在内的任何处理。试板坡口应光洁平整 并清除其表面的水、油污、锈蚀等。

9.1.8焊前试板应打上焊工代码钢印和考试项目标识。水平固 定或45°固定的管子还应参照时钟位置打上焊接位置的钟点标识。 9.1.9除机械操作技能考试外,考试试板不得加引弧板、引出板; 考试试板必须按考试规定的位置放置且不应刚性固定。

9.1.10考试焊工应独立进行各项操作。焊接开始后不得随意更 换试板,不得改变焊接方向和焊接位置。

9.1.11考试用的焊条、焊剂应按规定烘干,随用随取。焊丝必须清除油污、锈蚀等污物。采用手工电弧焊进行定位焊时应使用直

径为3.2mm的焊条,其它考试项目焊接材料的规格应符合工艺评 定的要求。

9.1.12单面坡口或双面坡口且要求全焊透的焊缝,可清根和清 根后打磨。

9.1.13考试过程中,不得对层间和表面焊缝进行打磨或修补,但焊后应将焊渣、飞溅等清除干净。 9.2考试内容及分类

9.2.1焊工资格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 9.2.2理论知识考试应以焊工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安全知识 为主要内容,并应按申报焊接方法、类别对应出题,内容范围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焊接安全知识(《焊接与切割安全》GB9448);

2焊缝符号识别能力(《焊缝符号表示法》GB324、《气焊、手 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GB985); 3焊缝外形尺寸要求(《钢结构外形尺寸》GB10854);

4焊接方法表示代号(《金属焊接及钎焊方法在图样上的表示代号》GB5185);

5所报考试焊接方法的特点:焊接工艺参数、操作方法、焊接顺序及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6焊接质量保证、缺陷分级(《焊接质量保证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GB/T12469);

7建筑钢结构的焊接质量要求。应符合有关钢结构施工验收规程、规范的要求; 8与报考类别相适应的焊接材料型号、牌号及使用、保管要求(《碳钢焊条》GB/T5117、《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气体保护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碳

钢药芯焊丝》GB10045及《低合金钢药芯焊丝》GB/T17493、《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12470);

9报考类别的钢材型号、牌号标志和主要合金成分、力学性能及焊接性能; 10焊接设备、装备名称、类别、使用及维护要求。应符合一般常规型号; 11焊接缺陷分类及定义、形成原因及防止措施的一般知识(《金属熔化焊焊缝缺陷分类》GB6417);

12焊接热输入与焊接规范参数的换算及热输入对性能影响的一般关系; 13焊接应力、变形产生原因、防止措施及热处理的一般知识。 9.2.3操作技能考试应以检验焊工的操作技能为原则,以检验焊

工遵循工艺指令能力及完成致密焊缝能力为主。其分类及适应认可范围应符合表9.2.3规定。

9.3.5各种焊接位置加垫板的试件可用不加垫板的坡口全焊透 焊缝考试来代替,但不能反之。背面加垫板的考试试件代号应为 D,不加垫板可省略。

9.3.6手工操作技能基本考试代号省略,附加考试代号为建 2)焊缝边缘应圆滑平缓过渡到母材;焊缝表面不得有裂 纹、夹渣、气孔、未熔合和焊瘤;咬边和表面凹陷深 度应不大于0.5mm。对接焊缝两侧咬边总长应不大于 焊缝全长的10%且不大于25mm;

3)焊后试板的角变形Q应不大于3°(图9.3.10); 4)焊缝错边量应不大于10%板厚且不大于2mm。

2射线及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规定的Ⅱ级要求;超声波探伤应符合现行国

推荐第4篇:供用电技术规程

供用电技术规程

一、每年根据局电调度提供的电量及供电方式进行变电所高低、压供电整定计算试验。

二、根据实际负荷量进行整定,并绘制高低压供电系统图。

三、供电队每月抄表计量后应与变电所实际用电量进行核实。

四、对矿区职工用电和农村转供电进行分帐分量记量。

五、在雨季期间,应根据矿上生实际需要,调整供电用户,但必须保证生产。

推荐第5篇:铁路技术规程

…… … 号… …考… ………… …………名… 姓……封 ………… …级… … 班…………… ………校…学…业…专…等…中密技…科……新…创…州…郑……………

郑州创新科技中等专业学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11级铁路技术规程期末试卷

一、填空(每空2分,共计20分)

1.铁路信号的种类_____, ______

2.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出站信号机显示一个绿色灯光,_____列车由车站出发,表示运行前方至少有_____闭塞分区空闲。

3.三显示自动闭塞区段通过信号机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运行,前方至少有_____闭塞分区空闲。

4.遮断信号机设在距防护地点,不得少于_____。采用_____,并在机柱上涂有黑白相间的斜线。

5.响墩使用时_____为一组,在钢轨上放置时每个间隔____。

二、选择(每空2分,共计20分)

1.显示手信号时,在昼间,_____持红旗,_____持绿旗。A 左手B 右手C上手D徒手

2.显示

十、

五、三车距离信号时,于夜间,调车员手持信号灯绿色灯光,在距离停留车位置,十车时。单臂平伸下压____、五车时下压______、三车时下压_____。

A 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 3.实验列车自动制动机时,与昼间。手信号显示方式:______时用检查锤,高举头上。______时用检查锤在下部左右摇动。

A 制动B缓解C留放D推进

4.信号表示器与信号机不同,信号机是用来保护_____,保护____。而信号表示器仅用来表示行车人员的___。

A意图B进路C区间D道岔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什么叫铁路信号?

2.什么叫固定信号?

3.站间区间(双线上)

4.所间区间?

5.闭塞分区?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进站信号机的作用?

第2.出站信号机的作用?

3.通过信号机的作用?

4.容许信号机设置位置?

5.调车信号机设置的位置及用途?

五、综合题(共计25分)

1为保证列车在区间,或闭塞分区安全有序的运行、铁路调度采用一种什么办法组识列车运行?这种办法的种类?(10分)

2.K180次旅客列车在郑州站准备开车,司机凭那些信号才能开车、列车进入区间的凭

证是什么?(郑州站所属自动闭塞区段)(15分)

页(共 1页)

………………………线…………………………………………题……………………………………………………答……………………………

推荐第6篇:变电站安全技术规程

变配电站(室)安全技术规程

一、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变配电站(室)的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

二、主要危险源

序号危险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易引发事故

1 高低压配电设备设施不符合要求,

造成短路、打火等故障,引燃周围易燃物。火灾

2 油浸电力变压器渗漏油、油温过高

同时超温报警装置失灵,遇电火花。火灾

3 未按要求对变压器等相关设施进行检测,

变压器保护接地失效,人员违规操作。触电

4 维修时操作不当,人员接触未放净静电

的电容器的电极。触电

5 绝缘安全用具未经过定期检测,绝缘性能

不符合要求,人员使用时发生漏电。触电

6 人员未经过培训掌握电气作业技能,作业

过程中处理失误。触电

7 在电气作业活动中未严格执行两票制度等

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造成电气事故。触电

8 非自愈式的电容器维护不当,严重膨胀变形,

且保护装置失灵。爆炸

三、依据的法规标准

序号法规标准名称适用章节 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15号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

三、

四、

六、七条

2GB 50059-92《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第二章

3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3.1.4-

9、3.2.7-113.3.1-74GB 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第二章、4.2.7,4.2.9、

5.3.1-5.3.

55GBT 13869-2008《用电安全导则》6.11-

13、6.16-

23、8.2、8.

4、

10.6-1

1四、管理要求:

1.高/低压配电设备的运行、维修人员应取得电工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及内部上岗证;在受电装置或者送电装置上从事电气安装、试验、检修、运行等作业的人员还应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并按低压、高压、特种三个类别分别从事相关作业。

*

2.及时更新及保存各厂区高压供电系统图、高压和低压电力配电图及继电保护控制图、各厂区的供电系统平面布置图、高低压变配电设施的平面布置图、土建设计、设备安装图,应注明变配电所位置;及时更新和保存变压器室的平面布置图、安装及贮油池和排、挡油装置的土建设计、设备安装竣工图。

*

3.保存降压站、中央变电所、高压配电室及各分变电室的接地网络和接地体设计施工的地下隐蔽资料;保存高低压配电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

*

4.保存各种试验和测试记录,包括主要电气设备设施和安全用具及防护用品的本周期预防性电气试验和测试数据(绝缘强度、继电保护、接地电阻等项目),保存期至少3年。*

5.变配电站(室)须建立登记制度,进入变配电室人员须进行登记,无关人员禁止入内。作业环境和设备要求:

6.变配电站(室)不应设置在多尘、水雾、有腐蚀性气体、地势低洼或可能积水的场所;站(室)内无漏 雨、无积水;独立变配电站(室)位置与有爆炸危险生产装置的水平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5 m,与普通建筑物水平安全距离不应小于7.5 m;变配电站(室)周围应有安全消防通道,且保持畅通。

*

7.屋外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无遮拦裸导体至地面,10 KV应为2.7 m;35 KV应为2.9 m;屋外配电装置场所宜设置高度不低于1.5 m的围栏;屋内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无遮拦裸导体至地(楼)面,10 KV应为2.5 m,35KV应为2.6 m;所有遮拦、围栏、阻挡物、屏护和外壳等装置,应满足机械强度及稳定性、刚度和PE连接可靠的要求。

*

8.变配电站(室)门应向外开,高压室门应向低压室开,相邻配电室门应双向开。*

9.配电室和变压器室、电容器室通向变电室外部的门和窗、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空洞、架空线路及电缆进出口线路的穿墙透孔和保护管等敞开部位,均应加装防止小动物进入的金属网或其建筑材料,网孔应小于10 mm×10 mm。

*

10.变配电设备所在室内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道和明敷线路通过;裸露的带电体上方不应敷设照明线路、动力线路、信号线路或其他管线;控制室和配电室内的采暖装置,宜采用钢管焊接,且不应有法兰、螺纹接头和阀门等。

*

11.变配电室内高、低压配电柜的操作和维护通道应铺有符合标准的绝缘垫或绝缘毯。*

12.变配电站(室)应配置与实际设备相符的操作模拟板或操作模拟显示屏。

*

13.变配电站(室)应配有适合扑灭E类电气火灾的干粉或其他类型的灭火器材。*

14.高压配电设施应挂明显醒目的“高压危险”等警示标志;变压器室、车间内及露天变压器安装地点附近,应设置标明变压器编号和名称、电压等级的标牌,并挂有明显醒目的“高压危险”警示标志。

*

15.装有六氟化硫(SF6)设备的配电室,应装设强制通风装置,风口应设置在室内底部;应在低位区安装缺氧和SF6气体泄漏报警仪器,并定期检验,保持完好有效。

*

16.油浸电力变压器应安装在独立的变压器间,建筑耐火等级应为1级、变压器间的门应能向左右各打开180°,不应开设窗户;油浸变压器外廓与变压器后壁、侧壁的最小净距,1000 KVA及以下为0.6 m,1250 KVA及以下为0.8 m;与门的最小净距,1000 KVA及以下为0.8 m;

1250 KVA及以上为1 m;高压侧应装设高度不小于1.7 m的固定遮拦,固定遮拦网孔不应大于40 mm×40 mm,移动栅栏应选用非金属材料,高度不低于1.7 m,栅栏最底栏杆至地面的间距不应大于0.2 m,其安全距离不变;栅栏或遮拦的门应装锁。

*

17.油浸电力变压器应设置有100%变压器油量的贮油池。

*

18.设置于变配电室内的非封闭式干式变压器,应装设高度不低于1.7 m的固定遮栏,遮栏网不应大于40 mm×40 mm;变压器外廓与遮栏的净距不宜小于0.6 m,变压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0 m。

*

19.箱式变电站变压器应在专用房间内采取可靠的通风排烟和降温散热措施。

20.室内高压电容器装置应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当电容器组容量较小时,可设置在高压配电室内;低压电容器装置可设置在低压配电室内,当电容器总容量较大时,宜设置在单独房间内;电容室门应向外开。

*

设备要求:

21.变配电站(室)的高压配电装置应是具有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防止误分、合断路器,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或合接地刀闸,防止带地线合隔离开关、断路器和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五防”功能的成套设备。

*

22.所有瓷瓶、套管、绝缘子应安装牢固、清洁无裂纹、无放电闪络痕迹;母排应清洁整齐,间距合格;相序包括N排、PE排标识应明显,漆色无变色或变焦现象;接点连接应良好,无烧损痕迹;母线终端无引出线和引入线时,端头应封闭;母线温度应低于70℃,在端头不应有温度过高形成的变色现象。

*

23.变配电设备、变压器和电容器等运行在允许范围内;计量、指示仪表显示符合实际情况;安全连锁装置、继电保护、灯光信号等显示正常有效,无异常气味和声响。*

24.电力电容器外壳无膨胀变形,外壳温度不高于60℃;充油电容器外壳应无异常变形,无渗漏。

*

25.油浸式变压器上方的防爆隔膜完整符合要求,吸湿剂无明显受潮变色;变压器不渗漏油,游标油位指示清晰,油色透明无杂质,油温指示清晰,上层温度低于85℃,具有超温报警装置的,应确保完好有效;冷却设备完好。

*

作业活动

26.高压变配电设备和变压器发生接地时,室内不应接近故障点4 m以内;室外不应接近故障点8 m以内;进入上述范围人员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的外壳和架构时应戴绝缘手套。 *

27.变配电设备停电或部分停电检修应执行“工作票”,停电、验电、接地等作业时,应悬挂标示牌;进行低压带电作业、高处作业的,应设监护人。

*

28.配电装置的正常倒闸操作应执行“倒闸操作票”,并设监护人;在紧急情况或事故处理时,可先进行

操作后应立即报告上级,并补填倒闸操作票;在进行倒闸操作时,应遵循送电时从电源侧往负荷侧送;停电时顺序相反,送电时先合刀闸;后合带有灭弧装置的开关(断路器、接触器等),停电时按顺序相反的技术原则,并应先在操作模拟板上进行核对性操作。 *

检查(测)及维修:

29.变配电站、室内的配电设施有人值班时每班至少巡视检查一次;无人值班变配电站(室)的配电设施至少每周检查一次;当变压器存在严重缺陷、雷雨季节、变压器过负荷运行等特殊情况时,应对变压器进行特殊巡查。保存日常运行记录和检修记录,保存期至少3年。

*

30.安全用具和防护用品检测周期按国家和地方相应标准执行;其中绝缘手套、绝缘靴、高压验电器每半年由供电部门或其指定的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一次检验,保存记录。 *

31.断路器及其操作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修;检修时应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需供电部门的上一级电源停、送电时,应事先办理相关手续,报请供电部门审批;应保存检修记录。

32.配电变压器停止运行一年及以上,准备投入运行时应由供电部门或其指定的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超期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

33.高压配电装置及设备,应1-3年请当地供电部门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并保存试验报告;试验内容至少应包括高压开关柜、避雷器、高压电缆等。

*

34.高低压配电装置的定期检修应根据设备的质量、已运行的时间、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及其严重程度、负载和绝缘老化的情况、历次试验分析结果等确定周期并保存检修记录。一般宜3 年~5年作一次定期检修。

*

35.变配电设备维检修时,应在被检修设备的两侧和可能来电的各侧的醒目位置悬挂相应内容的标示牌。

*

应急处理:

36.制定变配电站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发生电气打火、漏电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启动预案,并报告主管部门处置。

37.遇有人身触电危险的情况,应立即关闭前级电源开关,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使触电者与电源相互脱离,并立即根据触电情况进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值班日志上。

38.如发生电气引起的火灾,现场人员应立即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扑灭E类电气火灾的灭火器进行扑救,同时上报。

推荐第7篇:技校 安全技术规程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身不受伤害,不出事故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及技术标准,全校学生与职工都必须遵守《规程》的各项规定。

二、各级领导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同时,落实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作为我校各实训室训练的首要工作,每个教师都有权利制止任何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对威胁人身安全、学校设备的危害和有毒、有害的工作地点有权立即停止作业,人员立即撤离安全地点,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危险源没有得到处理,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时,有权拒绝工作。

三、学校各处依据《规程》,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实验工作、技术改造、临时性工程、高危工作都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有关部门和安监部门批准后,报总工程师批准后再进行。

四、校内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事故单位或事故责任人、知情教工必须在2小时内汇报给学校和安监部门。各单位不得隐瞒不报或破坏事故现场,每名教工都有抢险、施救和保护现场的义务。

五、校内矿建、土建项目、外包工程必须按“三同时”进行,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到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必须组织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学习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规程及本规程有关规定。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要按“三同时”程序组织有关部门参加。

六、依据本《规程》各人员,必须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对工作场所及设备,当班人员必须逐班清理、扫尽废弃物和油脂、金属、破布和垃圾物等,并分别送到指定的储存场所,均需考虑到不危及设备、设施及人员安全。

七、设备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和安全设施。使用单位必须保齐全、安全可靠,必须定期检查校验,装置在使用中有损坏的及时补齐和更新,保证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运转。

八、监视用的仪表、报警装置、防雷电装置定期由使用单位送到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效验或检测,不合格的及时修复更新。对从事扬尘有毒危害工作的,除加强劳保用品使用管理外,必须及时检测粉尘和有毒物的污染不超过规定标准范围内,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九、易燃易爆物品储存使用或仓库均为禁火单位,使用单位必须书写或设置醒目的“严禁烟火”警示标语,进入上述单位和地点的一切人员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国家法律和本规程规定执行。

十、各单位使用和备用的消防器材均须有专门明显地点存放,摆放整齐,并定期检查、鉴定、更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报安监部门备案。

十一、在未操作过的设备上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特殊岗位、特殊工种或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必须按国家安全培训规定,定期进行培训、考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各单位要按三级安全教育的原则每年开工之前或不定期的对本单

位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合规程学习。

第十节 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程

一、从事电气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或无妨碍工作的病症,经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后才能独立从事电气类实训室实训。

二、在电气设备工作,不得少于两人,其中一人应有一定的电气安全知识和实践经验,负责监护人的技术级别高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级别。

三、为防止直接接触电,必须取得绝缘,屏护间距等安全措施,严禁带电作业;为防止间接触电应采取保护接地或接零,对地电压等安全措施。

四、电气线路开关等设施,在未验证前,均应视为带电体,应做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无论高压或低压,在电气设备上或其附近工作,当需要采取安全措施时,均必须办理工作票,工作票的内容填写清楚,不得涂改,当在低压系统单一回路上工作,事故紧急,检修前经矿专业领导同意后,检修的有专业领导在场监护,运行人员巡视线路使用绝缘工具进行低压测试工作时,可不工作票,按工作记录簿记载的口头命令或电话命令执行。

六、工作许可人在接到工作写票后,应根据工作票的要求逐项做好安全措施,如果工作票所列各项不符合现场安全要求应向工作票签发人提出。

七、开始工作前,现场工作许可人应在工作地点,对工作人员当面讲明有关注意事项,测试是否有电,检查接地和短路的导电部分,确认无电,同时还必须指出周围带电设备所在位置和安全注意事项。

八、在全部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应先进行验电、放电、接地,做好防止误合闸及倒送电的措施,并加挂警示牌,取下合闸保险丝,解除压板等,同一地区,同一线路停电后没办工作票的个人和单位,均不得“搭车”随同作业。

九、对部分停电设备,必须安装临时遮拦,悬挂各种标志牌后,方可工作,工作人员对带电部分的安装距离电压不得小于或等于10千伏时,不设遮拦0.7米,设遮拦0.35米。

十、工作总结后,应检查现场有无遗留的工具材料,及时拆除施工临时装用线,恢复原有敷设线;拆除接地线各种标牌和临时遮拦,恢复常设遮拦,所有工作人员撤出现场后,向工作许可人报告,经许可人验收,工作票鉴完即工作结束,此次工作票即失效,并交回签字人或许可人,如再进行工作,应另行签发工作票和办理许可工作手续 变配电安全操作规程

十一、停送电操作顺序

(一)高压隔离开关操作顺序:

1、断电操作顺序:

(1)断开低压各分路空气开关,隔离开关。 (2)断开低压总开关。 (3)断开高压油开关。 (4)断开高压隔离开关。

2、送电操作顺序和断电顺序相反。

(二)低压开关操作顺序:

1、断电操作顺序:

(1)断开低压各分路空气开关、隔离开关。 (2)断开低压总开关。

2、送电顺序与断电相反。

(三)倒闸操作规程

1、高压双电源用户,作倒闸操作,必须事先与供电局联系,取得书面供电局通知后,

按规定时间进行,不得私自随意倒闸。

2、倒闸操作必须先送合空闲的一路,再停止原来一路,以免用户受影响。

3、发生故障未查明原因,不得进行倒闸操作。

4、两个倒闸开关,在每次操作后均应立即上锁,同时挂警告牌。

5、倒闸操作必须由二人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十二、变配电设备安全检修规程

(一)电工人员接到停电通知后,拉下有关刀闸开关,收下熔断器。并在操作把手上加锁,同时挂警告牌,对尚无停电的设备周围加放保护遮拦。

(二)高低压断电后,在工作前必须首先进行验电:

(三)高压验电时,应使用相应高压等级的验电器,验电时,必须穿戴试验合格的高压绝缘手套,先在带电设备上试验,确实好用后,方能用其进行验电。

(四)验电工作应在施工设备进出线两侧进行,规定室外配电设备的验电工作,应在干燥天气进行。

(五)在验明确实无电后,将施工设备接地并将三相短路是防止突然来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基本可靠的安全措施。

(六)应在施工设备各可能送电的方面皆装接地线,对于双回路供电单位,在检修某一母线刀闸或隔离开关、负荷开关时,不但同时将两母线刀闸拉开,而且应该施工刀闸两端都同时挂接地线。

(七)装设接地线应先行接地,后挂接地线,拆接地线时其顺序与此相反。

(八)接地线应挂在工作人员随时可见的地方,并在接地线处挂“有人工作”警告牌,工作监护人应经常巡查接地线是否保持完好。

(九)应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施工设备各方面的开关完全断开,必须拉开刀闸或隔离开关,使各方面至少有一个明显的断开点,禁止在只经断开油开关的设备上工作,同时必须注意由低压侧经过变压器高压侧反送电的可能。所以必须把与施工设备有关的变压器从高压两侧同时断开。

(十)工作中如遇中间停顿后再复工时,应重新检查所有安全措施,一切正常后,方可重新开始工作。全部离开现场时,室内应上锁,室外应派人看守。

电气工艺室安全技术规程

1、实训室内的任何电气设备,未经验电,一般视为有电,不准用手触及,不得在保险盒与闸刀上接不合规范的保险丝。

2、电气设备的外壳要有可靠的接地(零)。在一个电源插座上不允许插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严禁用金属丝绑扎电源线,也不允许代替熔断器使用。

3、根据课题要求,正确的选择测试所用的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量程。注意选择挡位和最大量程,以免损坏仪表。

4、熟悉各仪表,仪器使用要求,并按规定进行正确操作,发生事故及设备故障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处理。

5、严禁自行拆装、更改设备内部及实验装置连接线。

6、严禁对工艺室电气设备及内部零件进行耐压实验。

7、PLC、变频器控制电均为24V,误将动力电源接入控制电路。

8、分清PLC输入I、输出端O,严禁反接烧毁设备。

9、变频器接线端子务必正确接线,R、S、T接电源,U、V、W接电动机。

10、变频器必须安装好前盖才能接通电源,通电后不能取下前盖,否则可能发生触电事故,不能在送电中实施接配线。

11、变频器运行中不可以切离电动机,否则会变成变频器过电流跳闸,甚至变频器主电路烧毁。

12、变频器接接触器时,通电时,应先接通接触器;断电时,应后断开接触器,以免大电流冲击变频器。

13、变频器接通电源后,即使处于停止状态,其端子上仍带电,不能接触,否则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14、变频器关闭电源后,必须在5分钟后方可接触端子,否则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15、不能采用接通和分断主电路电源的方法来控制变频器的运行和停止。否则可能引起事故。

16、变频器很容易实现低频到变频的运行,务必确定电动机的工作频率范围。

17、在完成转速单向环,双闭环实训项目前一定要确保反馈极性是否正确应构成负反馈,避免出现正反馈,造成过流。

18、除作阶跃启动实训外系统启动前调解变阻器必须放在最大值,给定电位器必须退回至零位后才允许合闸启动并慢慢增加给定,以免原件和设备过载损坏。

19、在直流电动机启动时,要先开励磁电源后加电枢电压,在完成实训时,要将电枢电压调到零,再关励磁电源。

第十一节 高压配电室停送电安全技术规程

一、电气工作人员必须经医生鉴定,无碍本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证,方能上岗作业。

二、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停送电,验电和监护等制度,并熟知触电紧急救护知识,

工作前必须了解清楚工作内容及要求。

三、停送电时,不得少于两人,其中一人监护,一人作业。

四、操作高压电气设备回路时,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电工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

五、高压变配电设备停送电,必须严格执行停电申请和工作票制度。

六、停电后必须验电,并挂好接地线。

第十二节 低压配电室停送电安全技术规程

一、电气工作人员必须经医生鉴定,无碍本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证,方能上岗作业。

二、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停送电,验电和监护等制度,并熟知触电紧急救护知识,工作前必须了解清楚工作内容及要求。

三、在配电室内进行停送电操作时,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使用个人保安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围拦。

四、停送电时,不得少于两人,其中一人监护,一人作业。

五、为防止操作人员触电,配电室内地面必须敷设绝缘胶皮,为防止间接触电应采取保护接地或接零,对地电压等安全措施。

六、操作人员要佩带好安全防护用具,并站在干燥绝缘物上,将手擦拭干净,面向侧后,操作要迅速、准确。

第十五节 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一、电工必须熟悉车间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种类及性能,对电气设备性能未充分了解,禁止冒险作业。

二、电工每日应定期检查电缆、电机、电控制台等设备情况,检查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检查电机温度时,先检查无电后,再以手背试验。

三、除临时施工用电或临时采取的措施外,不允许架临时电线,不允许乱挂灯,仪表工具和电焊机等应用安全的开关和插座,原电气线路不得擅自更改。

四、按规定对电气设备定期检修保养,不用的电气设备线路要彻底拆除。

五、部分停电作业,当临近有电体距检修人员0.9米以下者,须用干燥木材橡皮或绝缘材料作可靠的临时遮拦。

六、使用电动工具时,有防触电保护。

七、使用梯子时,梯子与场面之间角度以60度为宜,在水泥场面使用梯子时,要有防滑措施,并要有人扶住梯子。

八、发现设备任何导电部分接地时,在未切断电源前,除抢救触电者,一律不允许靠近,离开周围4米之外,室内离开1.8米,以免受跨步电压损伤。

九、在修理设备时,拉下开关和闸刀,必须在开关和闸刀处挂上“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在带电设备遮栏上和禁止通行的过道处,应挂上“止步,高压危险”的警示牌,工作地点应挂上“正在此工作”的警示牌。

十、电气操作人员应思想集中,电气线路在未经测电笔确定无电前,应一律视为“有电”,不可用手触摸,不可绝对相信绝缘体,应认为有电操作。

十一、工作前应详细检查自己所用工具是否安全可靠,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以防工作时发生意外。

十二、维修线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开关手把上或线路上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告牌,防止他人中途送电。

十三、使用测电笔时要注意测试电压范围,禁止超出范围使用,电工人员一般使用的电笔,只许在五百伏以下电压使用。

十四、工作中所有拆除的电线要处理好,带电线头包好,以防发生触电。

十五、所用导线及保险丝,其容量大小必须合乎规定标准,选择开关时必须大于所控制设备的总容量。

十六、工作完毕后,必须拆除临时地线,并检查是否有工具等物漏忘。

十七、检修完工后,送电前必须认真检查,看是否合乎要求并和有关人员联系好,方能

送电。

十八、发生火警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用四氯化碳粉质灭火器或黄砂扑救,严禁用水扑救。

十九、工作结束后,必须全部工作人员撤离工作地段,拆除警告牌,所有材料、工具、仪表等随之撤离,原有防护装置随时安装好。

十、操作地段清理后,操作人员要亲自检查,如要送电试验一定要和有关人员联系好,以免发生意外。

电工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程

1、进入本实训室实习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器官喘息、精神系统疾病、色盲疾病、听力障碍及四肢功能有严重障碍者禁止操作电气设备。

2、进入本实训室实习的人员必须穿工作服。

3、每个课题操作前,应自习检查操作的绝缘性能是否良好,有问题的应及时更换。要全面检查实习器材,发现情况异常应立即报告老师。

4、在进行仪表安装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各种安全操作规程,不得玩忽职守。在带电部分附近操作时,要保证有可靠的安全间距。

5、实习操作时,电工工具应在指定地点整齐摆放。导线和各种电器应放在规定的位置,排列应整齐平稳,便于取放。

6、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停送电操作规程,防止突然送电。如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7、送电前必须清理工作台。通电工作必须两人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操作时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有关数据。

8、移动其他仪器设备时,必须与带电设备或带电体保持一定距离。

10、不得用湿手接触开关,插座,灯头,刀闸等电器设备,更不要用湿布去擦拭和用水冲洗电气设备。

11、注意人身与带电体保持安全距离。严禁带电改接线路。出现故障时,先断开电源,以免事故扩大,及时报告实习教师。

12、线路停送电,确认线路、设备无误后再送电,送电时先合隔离开关,后合负荷开关。停电操纵与送电正好相反。

13、停、送电工作必须由专人负责,严禁约定时间停、送电。线路停电检查时,必须有专人看管或者取下保险丝,挂上“有人工作,不许合闸”的警示牌方可工作。

14、电气设备和线路未经证实无电,不准触摸。开关跳闸时,必须先检查确认无故障后,方可重新送电。

16、严禁在有电的设备上改接线路,注意人身安全,出现故障时应先断开电源,以免事故扩大,并及时报告给老师。

17、使用电烙铁一定放在专用支架上,严禁放在工作台上或其他物体上使用中不得乱甩焊锡,敲打烙铁,不用时须拔掉插头。

20、所有的仪表应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决不能擅自使用仪器仪表测试。不要随意动

用与课题无关的设备。

21、实习过程中凡违反操作规程及玩弄仪器设备而造成事故损坏器材者,视情况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停止实习,并赔偿损失处理。

22、注意检查各用电设备的接地保护,若发现打火、冒烟或异常气味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再检修排除。

23、仪器使用过程中,不要经常开关电源。频繁地开关影响仪器工作稳定性。

24、实习结束应清扫实习场地,清楚的废电线和旧电器应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关闭实验台电源。

25、在发生电气火灾时,首先要断开电源,用黄沙、二氧化碳和1211灭火器灭火,不准使用水和泡沫灭火器灭火。

第十六节 电气安全操作规程

一、电气工作人员必须经医生鉴定,无碍本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 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证,方能上岗作业。

二、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颁发的《电气安全工作规程》。

三、电气工程投产前必须事先配齐合格的操作人员和电气安全用具。

四、电工用的工具,器具,测量仪表及防护用具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保证完

良好,合理使用。

五、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停送电,验电和监护等制度,并熟知触电紧急救护知识。工作前必须了解清楚工作内容及要求。

六、不准带电作业,不得将电源引线接于现场空气开关,闸刀的上端头,特殊情况须带电必须经车间主管领导批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七、带电作业人员应有带电作业实践经验,必须设专人监护,监护人应具有带电作业实践的人员担任,监护人不得直接操作,监护的范围不得超过一个作业点。

八、电气线路和设备拆除后,不得留有带电的裸露接头或接点。

九、严禁用无插头的导线直接插入电源插座.动力开关和照明开关不得共用。

十、各种手持电动工具(要有管理制度),必须保持完好,并定期检查。

一、对高压电器设备和绝缘工具要定期进行预防性的耐压试验。

二、接近带电设备或线路施工时,必须符合安全电压工作距离,并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三、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将有关设备电源切断,并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1211,干粉灭火器灭火,严禁用泡沫灭火器带电灭火。

十四、高处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电气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程

一.进入实训室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身体健康,精神正常。2.必须学会和掌握触电急救常识。 3.必须安全规程合格者。 二.人身安全:

1.接线和操作时严格遵守各项工作规程和规定。2.严格遵守停送电规程,不得约定时间送电。 3.要有可靠安全操作距离。 三.设备运行安全:

1、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任何接线和拆线都必须在切断主电源后方可进行。

2、为了提高实训过程中的效率学生独立完成接线或改线后应仔细再次核对线路,并使组内其他同学引起注意后方可接通电源。

3、如果在实训过程中发生过警告,应仔细检查线路以及电位器的调节参数,确定无误后方可重新进行实习。

4、严禁私自将外来的软件带入本实训室运行,一经发现除将软件没收,视情节严重给予一定的处罚。

5、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内容、原理及步骤、需使用的仪器、设备、器材及使用方法、需测试的电量及观察的现象等。

6、实验操作前,认真听取老师对本次实验的讲解和说明,实验时要听从老师指导。

7、实验操作前、后应先仔细清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和完好,发现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提出,做好实验器材交接工作。

8、认真复查实验线路,经老师审核、同意后方可接通电源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严谨认真、细心操作,分工合作,做好记录。严禁未搞清楚正确操作程序前乱操作,如发生损坏仪器、设备等,按价赔偿。

9、控制柜所用保险丝规格和型号是我们反复实验选定的,不得私自改变其规格和型号,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可预料的后果。

10、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送电时先合隔离开关,再合负荷开关,断电时,先断负荷开关,后断隔离开关。

四.安全用电知识:

1.不可在一个插座上引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用电设备。2.不可私自拆装实训室设备。 3.不可私自改接已有线路。

4.不可用湿抹布去接触或擦抹电器设备。5.不可带电搬移用电设备。

6.不可随意放置电工用具及所需器材。7.不可用地线代替零线来安装设备。 五.电器消防知识:

1.发生电器火灾是,要尽快切断电源。

2.发生电器火灾时,不可用水灭火,应用黃砂、二氧化碳或1211灭火机灭火。3.灭火是,不要用手或身体接触有电设备及导线。 六.触电急救知识及技术: 1.能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2.脱离电源后,在等救护到来之前应立即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急救技术一般有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法、胸外心脏挤压法,牵手人工呼吸法。七.实训室实习五不准:

1.实训室内不准打闹,违者每次扣实习成绩5分。2.实训室内不准大声喧哗,违者每次扣实习成绩3分。 3.实训室上课期间不准睡觉,违者每次扣实习成绩2分。 4.实训室内不准看课外书,违者每次扣实习成绩2分。

5.实训室内不准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经老师同意者除外,违者每次扣实习成绩1分。八.共建和谐文明实训室: 1.不要随地吐痰。 2.不要乱扔杂物。 3.不要说脏话。

4.严禁各种食物带入实训室(违者停课1天)。

5.严格处理故意破坏实训室设备及实训室卫生的行为。

第十七节 低压配电室停送电安全操作规程

一、低压隔离开关停送电操作顺序:

(一)断电操作顺序:

1、断开低压各分路空气开关,隔离开关;

2、断开低压总开关;

3、断开低压隔离开关

(二)送电操作顺序和断电顺序相反。

二、停电后,应在配电装置操作手柄上或适当位置悬挂“有人作业,禁止合闸”的警示牌,在无人看守的场所,挂牌后应加锁。

三、设备合闸无电时,应立即将操作开关断开,查清原因,进行处理,遇突然停电应立即将该设备电源开关断开,查清原因,进行处理。

四、停电设备的各端,应有明显的断开点,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刀闸)的操动机构(操作机构)上应加锁。

五、使用验电笔验电时,要在施工设备进出线两侧进行,确认确实无电后,在施工设备各可能送电的方向,挂好接地线。

六、操作完成后,要认真填写好停送电检查记录。

工厂供配电实训室安全规程

为了顺利完成工厂供电实训装置的实训项目,确保实训时设备的安全、可靠及长期的运行, 实训人员要严格遵守如下安全规程:

一、实训前的准备

1、实训前请详细熟悉台子的相关部分;

2、实训前请先保证实训装置电源处于断开状态;

3、实训前根据实训指导书中相关内容完成此次实训需要连接的相关线路;

二、实训中注意事项

1、进入本实训室实习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气管喘息,精神系统疾病,色盲疾病,听力障碍者及四肢功能严重障碍者,在本实训室严禁进行电气操作。

2、进入实训室前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工作鞋,女生长发必须盘起,手和脖子不准佩带金属饰品,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3、严格按正确的操作给实训装置上电和断电。正确上电顺序为:先合上控制柜上的总电源和控制电源I,然后合上控制屏上的控制电源II(单相空气开关)和进线电源(三相空气开关)。正确的断电操作为:断开所有负载,把隔离开关打到分闸状态,确保电秒表及励磁电源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然后依次断开控制屏上的进线电源和控制电源II,然后断开控制柜上的控制电源I,最后断掉总电源。

4、在保证电网三相电压正常情况下,将控制屏上的电源线插在实训控制柜上的专用插座上,把控制柜的电源线插在实验室中三相电的插座上,按照正确的操作给装置上电,观察35KV高压配电所主接线模拟图部分上方的两只电压表,使用凸轮开关观察三相电压是否平衡、不缺相,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下面的实训操作。

5、在实训过程中,当进行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相关实训时,如果装置控制断路器QFl4跳闸,只有在故障模拟按钮d1(或d2或d3)经延时自动复位后我们才能去合断路器,然后按下装置上的复归键,来完成信号的复归操作:当进行微机电动机保护装置相关实训时,如果装置控制断路器QF27跳闸,只有在故障模拟按钮d4经延时自动复位后我们才能去合断路器,然后按下装置上的复归键,来完成信号的复归操作。

6、实训过程中操作备自投、智能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变频器等装置请先详细阅读附录部分相关的使用说明书。

7、在对微机装置进行定值整定操作时请严格按照实训项目中给的值或附录操作说明书进行整定。

8、在每次上电前要保证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

9、由于本实训装置设置了微机保护装置的接线实训,所以即使在没有做相关保护部分实训的时候也要把保护装置的线路连接起来。

10、实习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程,不得玩忽职守,不得随意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必须严格遵守送电制度,严禁无教师在旁带电操作。

11、电器设备不能受潮,要防止水气侵袭,不可用湿手去触摸开关,插座等电器设备金属外壳,不能用湿布去擦抹上述电器设备。

12、设备元件使用完毕后,要及时维护,以便随时保持元件的完好情况。

13、一旦发生电气火灾,要尽快切断电源,切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应用二氧化碳或1211灭火机灭火。灭火时不可使用身体或手持的灭火器材触及有电的线路或电气设备,以免触电。

14、一旦发生触电,首先应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若能及时拉下开关,则立即切断电源;若无法及时切断电源应采用与触电者绝缘的方法使其脱离电源。

15、学生离开实训室时,必须关闭电源,收拾好工具及设备,并锁好工具箱。最后由班级专人负责检查实训室门窗、灯是否关好,椅子摆放是否整齐。

推荐第8篇:草方格技术规程

草方格技术规程

1)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车从包头到兰州,当列车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时,可以看到沿线沙丘上密布着像图案一样的方格,这便是草方格沙障(图9)。这条沙障,带宽500米~600米,总长达16千米,铺设了近万亩的面积。使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海的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是我国治理沙漠的一项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推荐第9篇:油茶种植技术规程

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用植物油。历史上,山茶油曾经是“皇封御膳”用油。2007年9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45号公告:连南山茶油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描述山茶油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的种植栽培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连南瑶族的先民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至连南百里瑶山定居以后,刀耕火种,在高山大岭开拓瑶寨,种植山禾、玉米、大豆、油茶等粮油作物,维持生计。由油茶籽压榨的山茶油成了瑶家主要食用油。

有一首古老的瑶歌:立秋处暑瓜谷熟,采摘瑶棉收山苍,芝麻满仓粟米黄,粳谷累累茶油多。反映了瑶家耕山自立自慰的情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到连州任刺史时,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区属连州管辖。刘公出巡瑶区时,曾写下《莫徭歌》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诗篇,描述了连南瑶族人民在山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瑶山农业生产的史实。山茶油便以瑶家的特产之一列入史册。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的原料山毛油茶,曾被官方极力推崇为名优物种,推广瑶区至百里瑶山繁衍发展。据《连阳八排风土记》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广大瑶区归属连山管辖。当时的知县李来章为鼓励耕农,在全县公告《劝谕瑶人栽种茶树一则》千字行文,号召瑶家大力发展山毛油茶生产。公告之后,广大瑶民积极响应,纷纷种植油茶,迅速发展到3万多亩。至今,连南瑶山还有不少

四、五百年的老山

毛油茶树,依然挂果,表明连南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并成为连南瑶山沧桑的历史见证。

2007年荣获“中国

油茶之乡”称号

解放后,国家成立了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区域归连南瑶族自治县管辖。为发展民族特色产品,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加大对油茶种植的引导和扶持,油茶产业出现两次大飞跃。一是上个世纪70年代,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掀起“万亩油茶”的大规模生产,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连南瑶族自治县获得“1992年中国世界瑶族盘王节·耍歌堂观光年”举办权之后。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特别是旅居美国、法国、东南亚和加拿大的瑶族同胞,在吃了连南山茶油煮的菜肴后,盛赞连南茶油油脂不浓、浓厚绵缠、除腥去臊,清香浓郁,纷纷指定购买连南山茶油作为手信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美籍华裔、医学博士董盛秉先生是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籍人,他向游客、外籍华人和媒体记者赞誉了连南山茶油独特的品质,“连南山茶油不仅色味清色甘甜,无苦涩味,还具有消炎、祛毒、除斑积、解惊风、治疗高血脂等医药价值,咱瑶家经常用连南山茶油为小孩医治破伤风、无名痛毒、初发皮肤病等等效果胜佳。”因此,各地游客纷纷购买,一时间连南山茶油成了紧俏货,被抢购一空。此后,连南瑶族自治县开拓了“排瑶民族风情旅游”的新生产业,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连南山茶油也和它的色泽一样闪光夺目为世人认识。连南山茶油的盛誉

日益高涨,给予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极大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把油茶产业列入“八个五”工程建设,加快了油茶产业发展速度,全县油茶种植规模达到10.5万亩。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种植的山毛油茶是从传统的普通油茶培育而来的,现有林面积10.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120万亩的8.75%,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县东部石灰岩地区乡镇,全县人均油茶林面积0.84亩,其中三排镇2.4052万亩约占全县油茶面积的23%,2006年该镇被列入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连南瑶族自治县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以其无任何污染的原生态环境培植生长,品质优,食用和医用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且产量有限,尽管市场上每千克连南山茶油的价格比其他茶油要高上8~10元,但是每年到连南的游客都争相购买连南山茶油,成为亲朋好友之间的赠品,已成为外来游客争相采购的特色佳品,产品供不应求。

油澄清、透明,呈浅黄色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由山毛油茶籽压榨精炼而成。油茶籽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茶油品质。由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和无污染的纯天然生长等因素,形成了山毛油茶独特的品质,果实较大,果皮薄、脱壳后茶籽肉质幼细,鲜出籽率42-48%,出油率48-52%。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的特色有:连南山

茶油澄清、透明,呈浅黄色。连南山茶油原油在加热试验(280℃)中“油色不变,无析出物”,优于GB11765《油茶籽油》一级成品油的“无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0.4”的标准。用罗维朋比色槽(25.4mm)检验,连南山茶油色泽为“黄35红0.6”,比GB11765《油茶籽油》一级成品油的“黄2.0”严格了3倍多。连南山茶油气味纯正、清香,带有甘甜风味,无异味、苦涩味。

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好,虫害少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的品质特色是与其原料—山毛油茶的生产地域自然因素分不开的。连南山毛油茶喜光,喜温暖,要求充足的阳光,降水量在700mm以上,最适宜雨量在1200~1800mm之间,pH值在5~6的红壤、黄壤最适宜油茶生长。而连南瑶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达83%,空气环境好,虫害少,山毛油茶保持原生态生长,肥料以施农家肥为主,不施用农药、化肥,其所需的温度、光照、肥水等都是天然的气候条件,而这些气候条件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据悉,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19.5°C,无霜期长,达299天。昼夜温差大,终年昼夜温差达8~12℃,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可以合成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较低,植物呼吸作用较弱,能量消耗少,有利于内含物质的积累和转化,形成了连南山茶油带有甘甜的独特风味。

另外,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全年太阳辐射量101.5千卡/平方厘米,热量丰富,主要集中在6~9月,特别是

8、9月份平

均气温达30°C左右,十分适合油茶籽“7月长果、8月长油”的习性,为油茶果生长膨大油脂的转化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使得油茶籽坐果率高、果实迅速增大和油脂转化率高,含水量、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因此连南山毛油茶籽结实饱满、含油量高。

还有的是,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土壤是由花岗岩发育形成的黄壤、红壤。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5.5-6.5之间,土壤团粒结构好,自然肥力强。肥料以农家肥为主,不使用农药、化肥,并在林中合理间作有固氮作用的花生、黄豆等豆科农作物,改良林地土壤,培肥地力。因此,连南山茶油不含磷脂和有机物杂质,品质纯正。

山茶油的作用

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植物油脂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长期食用,具有明显的预防心血管硬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和防癌抗癌的特殊功效。

改善血液循环:现代医学证明:山茶油能防止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硬化并发症、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肾衰竭、脑出血。

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山茶油能提高胃、脾、肠、肝和胆管的功能,预防胆结石,并对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此外山茶油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山茶油为特征的饮食是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健康饮食。

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山茶油能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食用山茶油后,体内的葡萄糖含量

可降低12%。所以目前山茶油已成

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最好食

油。

强化骨骼系统功能:山茶油能促进骨骼生长,促进矿剂的生成和钙的吸收。所以在骨骼生长期以及在防止骨质疏松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预防癌症:由于山茶油中的脂肪酸有抗氧化物作用,并含有微量元素,因此它能防止某些癌变(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子宫癌)。

防辐射:山茶油在被发现有增强防辐射的功能后,就被用来制作宇航员的食品。

优秀的婴儿食品。根据其成分和可消化性,山茶油是最近似于人奶的自然脂肪。抗衰老:实验表明,山茶油含有的抗氧化剂维E,能防止脑衰老,并能延年益寿。

保护皮肤:山茶油含有维生素E和抗氧化成分,因此它能保护皮肤,尤其能防止皮肤损伤和衰老,使皮肤具有光泽。山茶油是最典型的单一不饱和油脂。它是一种保持山茶口味、香气、维生素等性质的天然汁液。是唯一从木本植物果中榨取后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油。山茶油主要成分为油酸,其含量高达75%左右,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胡萝卜素和其它抗氧化剂。每克山茶油含9卡路里热量。

推荐第10篇: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信息来源:厅办公室

发布日期:2007-09-17 09:07:29.78

浏览次数:451 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2002-02-01实施 2002-01-15发布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tree seedlings

DB23/T389—2001 代替DB/2300 B 61002-87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ICS 65.020.20 B 61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苗圃建立 1 4 土壤管理 2 5 施肥 2 6 作业方式 3 7 播种育苗 3 8 营养繁殖 4 9 移植育苗 4 10 苗期管理 5 11 病虫害防治及其他灭害防治 5 12 苗木调查出圃 6 13 科学实验 6 14 苗圃档案 7 附 录 A 8 附 录 B 8 附 录 C 8 附 录 D 9 附 录 E 10 附 录 F 11 附 录 G 11 附 录 H 12 附 录 I 12 前

本标准代替DB/2300 B61002-1987。

本标准与DB/2300 B61002-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原技术规程15章精减为14章,并对有关章节的内容和技术指标进行了修订;

1 ——新增加了林木育苗技术规程的使用范围,规范性使用文件两章,同时,分别在其他章节中增加了固定、临时苗圃的选择与概念,新播、成苗的合理密度,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和种根移植,促进生根的化学药剂的使用,新的化学除草剂、化学保护剂,以及种子播前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内容;

——删除了总则、附则和作业设计三章,同时删除了生产规划完成统计表、苗圃区划平面图和主要树种种子处理天数等内容;

——修订了部分章节的技术性指标和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宝明、张玉梅、韩建华、林景江、张永光、乔滨杰。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负责解释。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苗圃建立、土壤管理、施肥、作业方式、播种、营养繁殖、移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科学实验、苗圃档案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露地培育的供植树造林的裸根苗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6001 育苗技术规程

3苗圃建立

3.

1固定苗圃地选择

3.1.1

固定苗圃:指经营时间长,圃地规模、位置不变,生产及基础设施设备先进,有固定苗木产量要求的大、中型苗圃。

3.1.

2位置:苗圃要设在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有水源、电源的地方。

3.1.

3地形:苗圃要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面坡度小于30,排灌良好的地带。 3.1.

4土壤;苗圃要选择在沙壤土、壤土或轻壤土,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1%; pH值为6.5~7.5;孔隙度为55%~65%;容重0.7g/cm2~1.0g/cm2土壤肥沃的地方。

3.1.

5水源:苗圃要选择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地下水位:沙质壤土为3m~4m,轻壤土为4m~5m的地方。

3.1.6

环境:苗圃要设在周围环境无污染的地方。 3.

2苗圃面积确定与区划

3.2.

1苗圃面积:苗圃面积的大小,根据生态建设以及造林绿化发展需要确定。面积15hm2~20hm2以上,可育苗面积10hm2~12hm2以上,年产成苗量500万株以上为大型苗圃;4hm2~5hm2以下,可育苗面积3hm2以下,年产成苗量150万株以下为小型苗圃;居间者为中型苗圃,大型苗圃可由相邻相连的2块~3块组成,中、小型苗圃由1块组成。

2 3.2.

2苗圃区划,根据生产需要,充分利用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区划。其具体是: a)圃地中的道路、输电线路、排灌设施和房屋等,要统筹安排,合理区划,利于生产,便于管理。

b)生产、试验用地不得少于圃地总面积的75%,辅助用地不得超过25%。

c)育苗用地区划为播种区、移植区、无性繁殖区、大苗区、良种繁育区、科学实验区等。

d)各区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不留或少留隙地。

e)主道、副道、排灌渠道布局必须合理。主道宽4m~6m,副道宽2m~4m,排灌系统要纵横贯通,能排能灌。

f)苗圃周围要设置防护林带。区间道路两侧栽植绿篱或行道树,使苗圃美观整齐、规范化。

3.

3临时性苗地选择

3.3.

1临时性苗圃:指经营时间短,培育苗木种类单纯的小型苗圃。

3.3.

2山地育苗:要选在山下腹的东南坡,土层深厚,肥力好,靠近水源,地势较平缓,坡度不超过50的生荒地、采伐迹地或林间空地作圃地。

3.3.

3农耕地育苗:要选择排灌条件、土壤肥力较好的土地。有病虫害感染和地下害虫严重的土地,不能用于育苗。

4土壤管理 4.

1整地

4.1.1

苗圃整地的内容,包括耕地、翻耕、耙地、镇压和中耕等环节。

4.1.

2育苗前苗圃必须进行整地。做到深耕细整,耙平,土碎,清除草根、石块。 4.1.

3起苗后圃地必须进行翻耕。做到不出生格子,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便蓄水保墒。

4.1.

4翻耕季节,提倡秋季进行。但因春季起苗不能进行秋翻时,要随起苗随翻耕,山地育苗适宜在雨季前翻耕。

4.1.

5翻耕深度,翻耕深度一般为20cm~25cm。土层深厚的圃地,应先深翻,后浅翻;白浆土的圃地,应采取翻动表层,松动底层,逐步加深的办法进行。

用于插条、换床、育大苗的土地,翻耕要适当加深,促进苗木根系发育。

低湿地、土壤粘重地,秋翻后翌年早春进行耙地。气候干旱地区,秋翻后翌春作床(垄)前耙地。

4.1.6

山地育苗地,要在草籽成熟前翻耕。 4.1.7

农耕地育苗,先浅耕灭茬再整地。 4.

2土壤改良和消毒

4.2.

1土壤改良:应对土壤瘠薄、粘重、偏酸、偏碱的苗圃地,及时地进行土壤改良。具体是:

a)沙性土壤一般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性强,要混拌草炭和有机肥料。

b)偏粘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要混沙施用马粪、羊粪等热性肥料进行改良。 c)偏酸的土壤要施用石灰(CaO)或碳酸钙(CaCO3)进行调整。 d)偏碱的土壤,要拌沙、压碱、增施磷肥,拌腐熟的草炭土。

4.2.

2土壤消毒:育苗播种前,要根据圃地实际情况,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常用药剂见附录A。

4.

3轮作

4.3.

1苗圃地的轮作:区间轮作应按播种-移植-插条-休闲的顺序循环轮作。树种轮作应按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樟子松;豆科作物-阔叶树-豆科作物的顺序轮作。杨树不能重茬,更不能与落叶松轮作。松类可轮作4年,休闲1年进行轮作。培育大苗的土地,在苗木出圃后,休闲2年。

3 4.3.2

苗圃休闲地:休闲地一般采取全休闲或半休闲的方式。半休闲的土地,只许种植一些能提高地力、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农作物,不得使用农药。

5施肥

5.

1苗圃要广开肥源,常年积肥和压绿肥,待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5.

2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5.

3施肥量,要适地、适性、适树、适量测土施肥。施有机肥一般每公顷8万公斤~15万公斤。

5.

4施用基肥,应采取分期分层的方式进行。一般在秋季翻地时,施入总肥量的1/4作底肥,翌春耙地前施入1/2作中层肥,其余的1/4在作床(垄)时施入作上层肥。施肥时要捣碎拌匀。

5.

5施用追肥,要根据不同树种决定追肥次数。针叶树种每年追肥3次~4次。阔叶树种每年追肥2次~3次。移植苗追肥次数可少些。苗木生长前期多追施氮肥,苗木生长后期多追施磷、钾肥。最后一次追肥时间,不得迟于苗木高生长停止前4周。

施追肥方法,主要分上方喷洒和开沟投放两种。上方喷洒追肥,即将肥料稀释后喷洒于苗床(垄)上,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冲洗苗株;开沟投放追肥,是在苗行间开沟将肥料施于沟内,追肥后要及时覆土浇水。

6作业方式

6.

1作业方式,分床作和垄作两种。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树种及育苗类型不同分别选定。

6.

2针叶树和微粒种子的阔叶树,一般实行床作育苗。床底宽1.1m、床面宽1m,床高15cm~20cm,步道宽30cm~40cm。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作床宜高。干旱或地下水位低的,床面可以低些。阔叶树及绿化大苗可实行垄作,垄底宽60cm~70cm,垄面宽25cm~30cm,垄高15cm~20cm。

6.

3无论床作或垄作,都要作到床(垄)面平整,土壤细碎。 7

播种育苗

7.

1播种育苗地的选择

7.1.1

播种育苗地不得有多年生宿根性杂草。

7.1.

2播种育苗地土壤使用前必须确认不存在严重化学毒害。

7.1.3

播种育苗地要实行树种间合理轮作,尤其是阔叶树种育苗不宜连作。

7.1.

4播种育苗地,要安排在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灌溉方便、排水良好、便于管理的生产区内。

7.1.

5不易发芽出土的珍贵树种和种子紧缺的可采取芽苗移栽,先播种于沙床中,幼苗出土后移植于圃地。

7.

2种子使用与处理

7.2.

1种子使用。育苗用种须经林木种子检验部门检验和林木病虫害防治部门检疫,签发检验、检疫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7.2.

2种子消毒。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种子消毒常用药剂见附录B。

7.2.

3种子催芽。播种前要按种子萌发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方法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子催芽方法及萌发难易树种分类见附录C、D。

7.

3播种期

根据育苗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我省春季育苗播种的适宜期是: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平原、中部丘陵地区的南半部为四月下旬;东部地区、中部丘陵地区的北部为五月上旬;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五月中旬;易遭晚霜危害的树种,要根据气象预报资料,作到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秋季播种,要在土壤结冻前播完。

7.

4播种量

计算播种量,要根据合理的苗木密度和种子的品质指标(千粒重、净度、发芽率),用下

4 式计算:

= „„„„„„„„„„„„„„„„„„(1)式中: X — 播种量,(g/m2或g/m); P — 种子千粒重,(g); K — 种子发芽率,(%); E — 种子净度,(%); n — 设计密度,(株/平方米或株/米); C — 损耗系数; 10— 常数。

公式中损耗系数的取值,应根据种粒的大小、圃地环境条件、育苗技术和经验确定,各树种适宜播种量及合理密度见附录E。

7.

5播种方法

7.5.

1播种分撒播、条播和点播。微粒或小粒种子撒播或条播。中粒种子用条播。大粒种子用点播。播种时,种子要均匀。针叶树播幅宽5cm~6cm。条幅间距4cm~5cm。点播要根据留苗密度确定株行距。

7.5.

2播种前要灌足底水,待土壤干湿度适宜时及时播种。

7.5.

3播种时,要随播种、随覆土、随镇压。覆土厚度,要根据种粒大小、圃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而定,一般为种子横径的1倍~3倍。微粒种子以微见种子为度。土壤稍粘的圃地覆土要薄些,土壤水分差的圃地覆土要厚些。春播覆土要薄些,秋播覆土要厚些。

7.5.

4落叶松、樟子松等小粒种子和发芽出土缓慢的树种,播种覆土后,要及时用稻草、草炭土等材料覆盖。

8营养繁殖

8.

1建立种穗生产圃

8.1.1

选用适应当地生长的优树和优良无性系有重点的建立种穗生产圃。以营养繁殖为主的大型苗圃,可自建种穗生产圃,也可几个相邻苗圃共建一个种穗生产圃。

8.1.

2种穗生产圃建立时,要细致整地,施足基肥,精心栽植。建立后要做好中耕、除草、追肥、排灌、除蘖定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8.1.

3采集穗条时,防止发生品种、系号混杂。栽植时,要绘制品系排列图。 8.

2扦插育苗

8.2.

1种条、种根的选用

8.2.1.

1硬枝种条,采穗圃母树上生长健壮的穗条或扦插苗当年生长的干条;幼、壮年树上当年生长健壮、节间距离较短的主轴枝或从根部萌生的当年生长的健壮萌芽条。

8.2.1.

2嫩枝种条,采穗圃母树上或其它幼年树木上生长健壮、半木质化的枝条。 8.2.1.

3种根,苗木根株和修剪下来的侧根或挖取幼、壮年树木周围的侧根。

8.2.

2硬枝种条和种根在晚秋或早春采取。采取后沙藏或窖藏。嫩枝种条在夏、秋的早晚或阴天采取。采取后要特别注意保鲜,做到随采、随截、随扦插。

8.2.

3扦插前,将种条(根)按一定长度截制成插穗。插穗上至少有2个节间。针叶树种的硬枝和嫩枝插穗都要保留一定数量的针叶。

插穗的规格,一般长5cm~15cm,梢头粗不得低于0.3cm~0.6cm。剪穗切口光滑,上平下斜,防止劈裂和破皮。距上口1cm处必须有一个健壮的芽包。剪穗后要按品种、粗细分级分类,分别用湿沙埋藏。

8.2.

4插植时间,早春在土壤解冻到15cm时或秋季在封冻前进行插植。

8.2.4.

1硬枝扦插除圃地除湿度大,冻拔严重地区,不宜过早插植外,均可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按一定株行距直插于土中。寒冷干旱地区和土质疏松的圃地,插穗上端与地面平,温暖湿润地区和土质较粘的圃地,地面上可露出1个~2个芽。插前圃地灌足底水,插后踏实插缝,勿使插穗在土壤悬空。

5 8.2.4.

2嫩枝扦插在夏、秋的早晚或阴天进行,插前剪去插穗入土部分的枝叶。扦插深度为穗长的1/3左右。在未成活前圃地要经常保持湿润。

8.2.4.

3根插在春季进行,直插的上端与地面平,或露出地面1cm~2cm,覆以土堆。如分不清根的上、下端可平埋于土中。

8.2.

5插植前,插穗用水浸泡1d~2d。生根缓慢和难生根的插穗,用萘乙酸、吲哚丁酸和ABT生根粉等进行催根处理。具体用法见附录F。

8.

3嫁接育苗

8.3.

1嫁接育苗的方法,适用于林木种子生产、繁殖不易生根的树种和果树育苗。 8.3.

2嫁接用的接穗和砧木,要选用抗性、亲和力较强的品种。培育嫁接苗,接穗一般选用一年生枝条;阔叶树砧木选用1年~2年生、针叶树砧木选用2年~4年生苗木。

8.3.

3嫁接方法,要根据树种特性、培育目的和季节,采取芽接、枝接等等不同的方法。 9

移植育苗

9.

1为了促进苗木根系发达,提高造林成活率,培育二年生以上的实生苗木,必须进行移植或截根。

9.

2移植时间以春季为主。落叶松秋季起苗,翌春树液流动前顶浆移植。樟子松、赤松、红松、云杉、沙松、臭松等要在早春随起随移。

9.

3松类苗移植,要采取垄式或床式作业。栽植规格,一般行距为10cm,株距为4cm~6cm。

9.

4移植形体苗(绿化大苗),要选用Ⅰ级苗木,采取挖穴定点的方法进行栽植。栽后要培土、踏实、浇水。栽植密度,一般速生树种密度为行距70cm,株距50cm。中庸、慢生树种密度为行距70cm,株距30cm~70cm。

9.4.

1绿化大苗的培育,按城镇绿化的需求定向培育,株形尖塔型、倒卵型、平截型、球型、丛型等。

9.4.

2绿化大苗培育年限。一般阔叶树3年~5年,针叶树5年~10年。 10

苗期管理

10.

1撤出覆盖物和遮荫

10.1.1

在幼苗出土30%左右时,开始逐次撤出覆盖物,分2次~3次撤完。

10.1.2

对耐阴性强、易受日灼、干旱危害的播种苗(红松、云杉、臭松、沙松)高温季节,要架设遮荫棚。高温季节过后及时撤出。樟子松、落叶松及其他树种,采取灌水降温办法,实行全光育苗。

10.

2灌溉和排水

10.2.

1灌水可选用喷壶、水车、移动式和固定式管道喷灌等,实行沟灌、畦灌、滴灌。 10.2.

2灌溉要求水分均匀地分配在苗木根系活动的土层中。

10.2.

3灌水量,要根据树种不同、幼苗大小、土壤干湿和空气湿度情况,做到适时、适量。一般在出苗期应掌握“量少次多”、苗木速生期“量多次少”、晴天土干多灌、阴天土湿少灌或不灌的原则。苗木生长后期要控制灌溉。

10.2.

4苗圃排水,做到雨后及时培床清道,修整沟渠,外水不入浸,内水能外排,形成排水网络。

10.

3除草和中耕

10.3.

1育苗地要及时除草、中耕、松土,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10.3.

2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一个年生长内除草次数,一般针、阔叶床作7次~10次;阔叶垄作或移植苗3次~5次。辅助用地和圃地周围杂草均要除净,圃地内不允许杂草种子成熟。

10.3.

3化学灭草,要坚持先实验,后使用的原则。苗圃常用除草剂见附录G。

10.3.

4中耕要与除草结合进行。中耕要做到不伤苗、不压苗,逐次加深。土壤较粘重的圃地,雨后要及时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6 10.

4间苗和定苗

10.4.

1播种后要及时间苗,拔除过于密集、生长不良、受损伤和感染病虫害的苗木。间苗时,采取间密补稀的办法,调整苗木密度,使苗木分布均匀。

10.4.

2间苗时间与次数,要根据树种、幼苗生长情况和培育目的来决定。一般间苗2次~3次。针叶树幼苗出齐一个月后,阔叶树幼苗长出2片~4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以后,根据幼苗生长情况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间苗和定苗。每次间苗后要及时灌水。

10.4.

3定苗,经过最后一次间苗,保留下来的苗即为定苗。定苗标准以附表E中的合理密度为准。

10.

5其他管理措施

10.5.

1摘芽除蘖。阔叶树插植、移植苗,要及时摘芽除蘖,控制侧枝。摘芽除蘖时要防止撕裂树皮。摘芽除蘖次数根据不同树种及芽蘖生长状况而定。

10.5.

2嫁接。嫁接苗成活后,及时解除绑扎物,并在接口上方1cm~2cm处剪掉砧干,抹去钻木上的不定芽。

10.5.

3截根。主根发达、侧根少、不进行移植的播种苗,要进行截根,截根刀具要锋利,深度要适宜,防止损伤苗木。截根后要及时灌水。

1

1病虫害防治及其他灭害防治 11.1

病虫害防治

11.1.1

出圃的苗木和调进的种(条、根)苗,要进行检疫,发现病虫害感染严重的和属于检疫对象的,要立即烧毁,防止蔓延。

11.1.

2掌握苗圃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做好预防, 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救治。

11.1.

3药物防治,要根据农药、苗木种类、病虫害和环境保护四者相互关系,正确选用农药种类、剂型、使用浓度、用量和施用方法,做到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又不危及环境。防治病虫害常用药剂见附录H。

11.1.

4搞好苗圃内及周围环境卫生。苗圃使用的种子、肥料、覆土及覆盖物等,要堆放整齐,进行消毒处理。

11.

2其他灾害防除

11.2.

1针叶树播种后,在幼苗出土期、种壳未掉前,设专人看护,防止鸟、鼠害及其他人畜危害。

11.2.

2搞好防霜冻工作。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在霜冻即将来临时,采用灌水、放烟、覆盖等措施进行预防。已遭霜冻的苗木,要在日出前,进行浇水缓苗。

11.2.

3对不耐寒和容易发生生理干旱的留床苗木,在封冻前要灌足封冻水。红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可覆土防寒。

1

2苗木调查出圃 12.

1苗木调查

12.1.1

每年在苗木生长停止后,必须对所有苗木,包括出圃苗和留圃苗认真进行调查。 12.1.2

按树(品)种、育苗方法、苗龄等分别调查苗木质量与产量,为苗木的生产经营提供依据。

12.1.

3苗木调查内容:主要统计苗高、地径、根系、产苗量四个主要指标。并分别统计成苗(可出圃造林的苗木)、幼苗(需要继续培育的苗木)的产量、质量填入苗木调查汇总表。苗木调查汇总表见附录I。

12.1.

4苗木调查一律采用数理统计抽样法。统计精度,要求可靠性90%。苗木产量和质量精度见附录I

1、I2。

12.

2苗木出圃

12.2.

1凡达到我省主要树种造林苗木标准的苗木,方可出圃。

12.2.2

起苗季节。樟子松、红松、云杉、沙松、臭松的苗木要现起现造,其他树种的

7 苗木以秋季掘苗为主。

12.2.

3起苗时,先松动土壤,防止强力拔苗损伤苗根和顶芽。苗木损伤率:针叶树不得超过1%,阔叶树不得超过3%。

12.2.

4苗木掘出后,要立即进行拣苗和分级。做到随掘、随捡、随分级、随假植,减少苗木曝露时间。

12.2.

5苗木分级分为Ⅰ、Ⅱ级和小苗、废苗。小苗可继续移植培育,废苗必须销毁。苗木分级同时,统计各类、各级苗木的数量和苗木总产量。

12.2.6

出圃供造林的苗木,要包装。小苗包装时苗根向内,用草帘或草袋包装。大苗主要把苗根盖好。捆好的苗木,要标明树种、苗龄、等级、数量。包装后及时运输。长途运输时,要注意浇水或苗根沾浆,防止苗木发热或风干。

12.2.7

秋掘越冬的苗木要妥善保管。可以实行窖藏假植或露天假植。一般针叶树苗尽可能采用窖藏。窖内温度保持-3℃~3℃,空气湿度应大于70%。大苗实行露天假植。露天假植要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方。假植时要做到“稀摆、深埋、培土(针叶苗全株培土)、踏实、灌水。”假植时要分区、分树种、记清数量。假植要在封冻前结束。

1

3科学实验

13.

1苗圃要结合生产开展科学实验。

13.

2苗圃要因地制宜地引进、繁育和推广林木良种。

13.

3积极研究苗圃育苗新工艺,推广容器育苗,有条件的苗圃应开展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全光雾扦插、温室大棚或地膜覆育苗,不断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1

4苗圃档案

14.

1苗圃要建立档案,苗圃档案包括基本情况、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学实验等内容。

14.

2基本情况包括苗圃位置、面积、苗圃平面图、立地条件、圃地规划、固定资产、经营方式等。

14.

3生产和技术管理、苗圃土地利用和耕作情况。

14.

4各种苗木的种子来源、生长发育情况及其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 14.

5各项作业的用工量和肥、药、物料的使用情况。

14.6

科学实验内容包括各项实验的田间设计和实验结果、物候观测等。

14.7

苗圃档案要有专(兼)人记载,年终系统整理,当苗圃技术人员变更时,技术档案要办理交接手续,长期保存。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土壤消毒常用药剂 表A1

称 使

法 备

甲拌磷(3911) 每平方米用0.15g~0.30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杀虫

呋喃丹 敌百虫和呋喃丹两种混合颗粒剂效果最佳,每平方米5g左右,配成毒土施入地下 杀虫

辛硫磷 每平方米用2g~3g,混拌适量细土或锯末制成颗粒剂撒在土壤中 杀虫

代森锌 每平方米用3g~4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福美双 每平方米用0.3g~0.6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五氯硝基苯 每平方米用2g~4g,混拌适量细土,制成毒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多菌灵 每平方米用0.1g~0.3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敌克松 每平方米用0.8g~1.0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8 甲霜铜 每平方米用0.1g~0.2g,混拌适量细土,撒入土壤中 灭菌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种子消毒常用药剂 表B1

称 使

法 备

高锰酸钾 用0.5%的溶液浸种2h~3h,捞出后用清水洗净 胚根突破种皮的种子不宜用此法

硫酸铜 用0.2%~0.5%溶液浸种2h~3h,浸种消毒后清水洗净 播种前3d~5d进行即可

硫酸亚铁 用0.5%~1%的溶液浸种2h,捞出用清水冲洗后阴干

苏打粉 用1%的苏打粉浸种1h~1.5h针叶种子,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

福尔马林 用0.3%溶液浸种2h~3h,用清水洗净 根据树种不同使用的药剂而不同

退菌特(80%) 用800倍溶液浸种15min

敌克松 用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5%

五氯硝基苯 用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种子催芽方法 表C1

催芽方法 技

点 适用树种

变 温 催 芽 法

暖冷处理 1.将种子放入45℃温水中浸种

2.种皮有油脂的种子可在水中加入1%面碱或3%~5%的草木灰进行脱脂 3.将沙子与种子按3:1混匀,保持室内温度30℃~35℃

4.进行低温处理,温度控制在0℃~5℃,湿度保持在60%左右

5.将沙子与种子移至室外背风向阳处进行日晒 红松、水曲柳五味子、榛子、刺五加、忍冬、杜松、紫椴

表C1(续)

催芽方法 技

点 适用树种

9 芽

混沙埋藏

1.沙与种子的体积比为2:1或3:1 2.沙子要保持一定的水份

3.要选择通风良好、防止霉烂的地方挖坑埋藏 4.要经常检查坑内的温度,覆盖的沙子不要过厚 5.埋藏的时间长短可由树种来定

6.发芽的种子三分之一以上,即可播种

落叶松、樟子松、冷杉、云杉、油松、杜松、花曲柳

混雪埋藏

1.雪与种子比例3:1,要保持在零度以下

2.冬季下雪以后不融化时(12月~1月)即可进行雪藏 3.贮藏种子可放在室内

4.室外要选择地势较高,背阴避风排水良好处挖坑 5.要经常检查种子,特别是春季更要注意安全检查 6.防止鼠害,播种前分期分批拿出后进行播种

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色树

隔年埋藏 1.沙与种子的体积比为2:1 2.沙子含水量60%左右

3.要选择排水良好,地势较高处挖坑层积,冬季不低于0℃,夏季不高于20℃ 4.通风良好,防止霉烂,埋藏的时间8月~9月间 5.用冷水或温水浸种,种皮吸水膨胀后层积

6.要经常检查种子,如果尚末裂嘴,要移于能保持20℃左右处催芽

红松、刺五加

10 浸 催 芽 法

温水

1.用40℃~50℃温水浸种1d~2d 2.每天换水

一、二次,经常搅拌,最好用缸,水面超过种子 3.种皮吸水膨胀后捞出摊于容器中,置于20℃左右处催芽 4.捞出种子晒干后,也可喷一点水,使种子裂嘴快 5.发芽率达到40%~60%时可以播种

落叶松、樟子松、文冠果

热水 1.用80℃~90℃的热水

2.先把水倒入容器中,然后边倒种子边搅拌

3.大部分种子膨胀以后捞出,使种子在容器中保持20℃左右催芽

槐类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种子萌发难易树种分类 表D1

处理方法 种子易萌发的树种 种子经催芽易萌发的树种 种子经催芽萌发困难的树种

暖处理 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胡枝子、绣线菊、山梅花、溲疏、桦属、紫穗槐、花曲柳、丁香、锦鸡儿、珍珠梅 山槐、胡桃楸、红瑞木

冷处理

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桦属、桑、绣线菊、山梅花、溲疏、沙棘、柞树 悬钩子、色树 拧筋槭、青楷槭、茶条槭、鼠李、花楸

暖冷处理

五味子、榛子、黄菠萝、刺五加、忍冬 红松、紫杉、杜松、紫椴、水曲柳、卫矛、山葡萄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播种量及合理密度表 表E1

千 粒 重 g

净 度

11 %

发 芽 率 %

消耗系数 播 种 量kg/hm2 新播密度 成苗密度

床作 垄作 床作 垄作

株/平方米 株/米 株/平方米 株/米

红松 520 98 90 1.5 3750 900 150

樟子松 5.5 97 90 2.8 53 700 150 40

兴安落叶松 5.5 95 55 4 83 800 200

长白落叶松 3.5 98 60 4 83 800 200 40

日本落叶松 3.6 94 45 4 90 800 150 40

红皮云杉 5.3 96 85 4 60 1500 120

臭松 10 90 60 4 188 1200 120

赤松 9.8 93 85 4 53 700 150

沙松 50 85 40 4 375 1000 200

杜松 28 90 50 4 165 1000 180

杨树

15 7

垂柳

15 6

白榆(家榆) 7.7 85 85 10 60 150 50

黄榆 40 90 85 3 150 150 50

蒙古栎 3300 95 70 5 750 500 30

白桦 0.45 85 50 40 75 300 150

糖槭 38 85 80 40 150 150 150

色木槭 95 95 70 9 300 200 150

胡桃楸 8771 99 85 2 11250 90 80

紫椴 39 96 80 4 180 200 80

黄菠萝 13 96 80 10 75 200 80

水曲柳 36 96 40 4 225 200 80

花曲柳 36 96 80 5 113 200 100

山丁子 5.2 96 80 4 45 150 50 15

文冠果 1000 95 80 2 300 50 20 10

桑 1.5 90 80 8 8 100 30

紫丁香 10 95 80 4 270 200 50 15

榆叶梅 544 95 80 2 83 150 50 15

沙棘 95.2 95 80 7 45 150 80 20

花楸 2.4 95 50 3 91 400 150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吲哚丁、乙酸、萘乙酸促进扦插生根的用法 表F1

处理方法 插穗状态 适用浓度(ppm) 处理时间 处理操作方法

低浓度药液浸泡 休眠枝穗 50~200 6h~48h

12 (多数12h~48h) 将插穗基部插入药液中2cm~4cm

嫩绿枝穗 5~50

高浓度药液浸泡 休眠枝穗 1 000~10 000 1s~5s 将插穗基部插入药液中2cm~4cm,瞬时取出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苗圃常用除草剂 表G1

药名 剂型 作业方式 防除对象 用法用量有效成分(g/667m2) 残效日期(d) 备注

2,4-D 乳油、可溶粉 激、选、内、传 莎、双 土壤、茎叶处理60 7~30 激—植物激素作用;

选—选择性杀草作用;内—内吸入杂草体内作用; 传—杂草体内传导作用; 灭—灭生性杀草作用; 触—触杀型杀草作用。 莎—莎草科; 禾—禾本科;

单—单子叶杂草; 双—双子叶杂草。

二甲四氯 水剂 激、选、内、传 莎、双 土壤、茎叶处理60 7~30

稳杀得 乳油 选、内、传 禾 茎叶处理10~50 30~60

禾草克 乳油、胶悬剂 选、内、传 禾 茎叶处理8~29 >20

盖草能 乳油 选、内、传 禾 茎叶处理8~10 25~30

豆科威 颗粒剂、乳油 激、选、内、传 双、禾 土壤处理130~300

五氯酚钠 颗粒剂、粉剂 灭、触 单、双 土壤、茎叶处理1000 5~7

除草醚 可湿粉、乳油 选、触 单、双(1年生) 土壤、茎叶处理200 20~40

拉索 乳油、颗粒剂 选、内、传 单、双(1年生) 茎叶、土壤处理200 30~60

敌稗 乳油 选、触 单、双 茎叶处理150~200

氟乐灵 乳油、颗粒剂 选、内、触 禾、双 土壤处理50~100 20~30

除草通 颗粒、乳油 选、内、传 禾、莎、双 土壤处理50~150

灭草猛 乳油、颗粒剂 选、内、传 禾、莎、双 土壤处理130~160 >300

杀草丹 颗粒、乳油 选、内、传 单、双 土壤处理100~260 20~30

西玛津 可湿粉 选、内、传 禾、莎、双 土壤处理30~200 90~180

阿特拉津 可湿粉、胶悬剂 选、内、传 禾、莎、双 土壤、茎叶处理60~100 >180

百草枯 水剂、颗粒剂 灭、触 单、双 茎叶处理20~60

草甘膦 水剂 灭、内、传 单、双 茎叶处理100~200 120

茅草枯 可溶粉、水剂 选、内、传 单、双 土壤处理400~600

拿捕净 乳油、可湿粉 选、内、传 禾 茎叶处理15~80 28

果尔 乳油 选、内、传 禾、双(1年生) 土壤、茎叶处理10~20 60~90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13 苗圃防治病虫害常用药剂 表H1

名称 防治对象 用法

硫酸铜 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 100倍液浇灌苗木根部

波尔多液 立枯病、叶枯病、叶斑病、叶锈病、白粉病、炭疽病 (100~150)倍液出苗后每15d~20d喷雾一次,连续2次~3次

硫酸亚铁 立枯病、炭疽病 (100~200)倍液,出苗后每周喷雾一次,连续2次~3次

石灰硫磺合剂 叶枯病、白粉病、煤污病、叶锈病 (0.2~0.3)波美度,出苗后, 每周喷雾一次,连续2次~3次

代森锌 杨树黑斑病、灰斑病、叶枯病、叶斑病、赤枯病、白粉病 60%~7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雨季前每10d~15d喷洒一次,连续3次~4次

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 立枯病、白粉病、炭疽病 (800~1000)倍液,10d~15d喷洒一次,连续2次~3次

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 立枯病、白粉病、菌核性根腐病 (800~1000)倍液,10d~15d喷洒一次,连续2次~3次

敌克松(70%可湿性粉剂) 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炭疽病、稍腐病 (800~1000)倍液,10d~15d喷洒一次,连续2次~3次

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 炭疽病、白粉病、赤枯病、叶斑病、立枯病 (800~1000)倍液,10d~15d喷洒一次,连续2次~3次

敌锈钠原粉 叶锈病 200倍液,胞子器形成破裂前,每半月喷雾一次,连续2次~3次

乐果(40%乳剂) 地下害虫、食叶害虫、蚜虫、介壳虫 200倍液喷撒在苗行间、(800~1000)倍液喷雾

马拉硫磷(50%乳油) 食叶害虫、蚜虫 (500~1500)倍液喷雾、(1000~2000)倍液喷雾

松脂合剂 蚜虫、介壳虫 (20~25)倍液喷雾、(10~15)倍液喷雾

杀螟松(50%乳油) 食叶害虫 (1000~2000)倍液喷雾

辛硫磷(50%乳油) 地下害虫、食叶害虫、蚜虫 制成毒土施入土中、(800~1000)倍液在傍晚喷雾

氧化乐果 地下害虫 土壤施药、(1000~2000)倍液喷雾

磷胺 蚜虫、介壳虫 1000倍液喷雾、根际浇灌(5~20)倍液涂干

甲胺磷 地下害虫(2%粉剂),蚜虫、介壳虫(50%乳油) 土壤施药、(1000~2000)倍液喷雾

附 录 I (资料性附录) 苗木调查方法 1 划分调查区:

将树种、苗木种类、苗龄、作业方式都相同的划分为一个调查区,量测每个调查区的施业面积和净面积,同时一定的顺序,床(垄)编号。

2 设置样地:

2.1 一般以平均株数20株~30株苗木所占面积为样地面积。针叶树以30株~50株来定样地面积。

2.2 粗估样地块数按式(1)计算

2„„„„„„„„„„„„„„„„„„„„„„(1)

S﹦ „„„„„„„„„„„„„„„„„„„„„„„„(2) C﹦ „„„„„„„„„„„„„„„„„„„„„„(3) 式中:

14 n — 样地块数;

t — 可靠性指标(粗估时可靠性定为90%,则t﹦1.7); c — 变动系数;

E — 允许误差百分比(精度为95%,E﹦5%); S — 粗估标准差(允许误差的百分数);

— 粗估样地的平均数; 要想得到n数,可先求: R(极差) ﹦最密-最稀(最密和最稀是粗估样地面积的株数)。 2.3 随机或系统抽样法将粗估样地落实在调查区内。 3 调查样地内苗木数量、质量和计算精度。

将每块样地内的苗木逐株数清。用系统抽样法(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法抽取一定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样苗量测苗木的高、地径、根系。将结果分别记入表中(苗木外业调查表),并按下式计算精度:

„„„„„„„„„„„„„„„„„„„„„„(4)

„„„„„„„„„„„„„„„„„„„(5)

„„„„„„„„„„„„„„„„„„(6)

注:大样本计算公式用n除

„„„„„„„„„„„„„„„„„„„„„„„(7)

„„„„„„„„„„„„„„„„„„„„(8)

„„„„„„„„„„„„„„„„„„„„„(9) 式中:

— 第i个样本单元观察值;

— 样本平均数; n — 样本单元数; S — 样本标准差;

— 标准误;

E — 相对误差,(%); P — 精度,(%)。

如果没有达到精度要求(苗高、地径精度要求95%以上,数量精度90%以上)的,需要补设样地。

4计算苗木产量

表I1 苗木产量精度计算表

树种

苗木种类

苗龄

作业方式

施业面积

m2

净面积

m2

样地面积

m2

样群号 各样群株数xi 各样群株数的平方值xi2 精度及产量计算

15 7

Σ

计算人:

计算日期:

表I2 苗木质量精度计算表

样株号 地径D 地径平方值D2 样株号 苗高H 苗高平方值H2 精度计算

计 ΣD= ΣD2= 合

计 ΣH= ΣH2=

计算人:

表I3 苗木调查汇总表

_____________县______________苗圃 _____________乡______________村单位为cm

苗木

种类

育苗方式

总产苗量 可

数 留

Ⅰ级苗 Ⅱ级苗

计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根系

计平均苗高平均

计算日期: _______________屯

地径平均根系

计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根系

汇总人:

日期:

表I4 苗木外业调查表

___________地(市)___________县____________村

苗圃名称_____________树种______________苗龄______________苗木种类______________育苗方式______________ 育苗地总面积

m2

育苗地净面积___________ m2

垄数

育苗地净面积占总面积_______% 样群(样地)面积____ m2 每亩产苗量

万株

总产苗量

万株

平均苗高

cm平均地径

cm

调查床垄序号 育

积(m2) 样群(样地)株数 样群(样地)苗木质量调查(每隔x株调查一株)

床 垄

长 床

宽(m)

面积(m2)

号 株数

平均

3 合

……

17 E

P =1- E………………………

第11篇:马尾松营林技术规程

林学11级1班 黄华(1136110117)

一、广西高峰国有林场松树营林技术规程综述

本文是本人根据网上、书本资料查找综合总结得出,因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经验,不具有真正指导意义。

 马尾松(Pinus maoniana Lamb)分布极广,主要分布云南、广西、广东。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光、喜温。适生于年均温13~22℃,年降水量800~1800mm,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0℃。根系发达,主根明显,有根菌。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生长速度快,营林抚育管理要求不高,因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人工用材林选育树种。

一、育苗

1.选地:如果条件可以的话最好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或自然坡度在3度以内。土壤以团粒结构、质地肥沃为最好 。苗圃地临近水源河流、湖泊和水塘,方便苗圃的灌溉。并远离林木病虫发生严重的地方。以造林地区中心或靠近苗木主要供应地区为原则,减少苗木运输成本和降低运输过程中对苗木的伤害。

2.清理与整地:清理苗圃地上的杂草及其他杂物,将整理出来的杂草和灌木集中统一晒干,最后焚烧。细致整地,并将较大的石块移除出苗圃,认真深翻土层,暴晒几天杀死土层中的有害病菌和地下害虫。最后的阶段,用0.5%高锰酸钾溶液+多菌灵稀释液喷洒苗床,以达到对土壤消毒的效果。

3.选择优良种子:采用具有较好抗逆性、健康、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种子园生产的种子,为以后生产品质优良木材打下基础。

4.播种与播种前期种子处理:播种采用撒播的方式,均匀洒撒到苗上。最后覆盖上一层1-2Cm精细土,并及时喷洒适量的水分,保证种子发芽时所需求的水量。种子播撒时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死种子种皮上寄生的有害病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可以选用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浸泡大约30分钟,浸泡后的种子,要过几回清水,清除掉马尾松种皮表面的高锰酸钾。

5.幼苗期间的抚育与管理: 在种子出苗后,要精心照看幼苗。及时清除苗圃地中

的杂草,降低杂草与幼苗间的生存空间与养分争夺的竞争力,加快幼苗健壮生长、提高苗木的质量。如果太阳过大,要对苗地进行适当的遮阳,防止温度过高,烧坏幼苗。

6.淋水追肥:幼苗生长速度快,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苗圃地水分少时,及时地的喷灌,水量不宜过高,过高容易导致幼苗根部缺少氧,严重时会致烂根。苗木各个器官较为稚嫩,特别是根部器官,因此施肥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一次施肥过量,容易引起烧苗。在施肥过后,应适量喷水,加快肥料淋溶到土壤中,提高苗木对养分的吸收率。

7.苗期病虫害管理: 苗期常见的虫害,以地下害虫(金龟子幼虫蛴螬类)最为常见。可以使用甲基粉撒施或用40%氧化乐果喷洒。病害主要为种实霉烂、苗木茎枯病、白绢病、炭疽病和苗木猝倒病.常使用多菌灵、波多尔液、乐果防治,起来很好的效果。如果发现少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和隔离发病植株。最后还要集中焚烧,防止病害的蔓延。

二、营林

1.林地的选择:高峰国有林场位于广西南宁市,该林地多是100M-400M之间的低海拔丘陵。土壤多为砖红壤和赤红壤,土壤呈偏弱酸性(ph5.0-6.5).土层厚度大于40CM,腐殖质含量丰富。根据马尾松生活习性,喜微酸性土壤,深根、根系发达,怕洪涝等 ,该地区正适合它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

2.整地技术: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雨量集中且量大,雨水冲刷力大,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因此整地方案的合理极为更要,在整地时应尽量按照水平阶梯要求实施带状整地,或者采取沿等高线方向挖大坑方式整地。坑穴规格为2M×2M,坑面宽40cm,深30cm,底宽30cm。将挖出的泥堆放坑的旁边,方便以后移植苗木的填土。

3.栽植:马尾松幼苗是以裸根栽植的的方式,在移苗过程要注意幼苗根部的保护,可以用淤泥拌根,防止幼根受到机械损伤,还可以起到保水的作用。以“三埋两踩一提苗”为基本栽植技术原则,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栽植过程要注意施入适量

的基肥,最好是选用有机肥。最后要做好排水沟,防止积水淹没幼苗。 4.幼林抚育:林地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灌溉与排水、施肥、保持水土、保护林地凋落物。由于林地高差较大不太适合人工松土除草,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不过可以局部松土除草,以幼苗为中心半径为50cm的方圆进行人工细致松土除草。余下的部份使用化学除草方式,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除草效率,节约成本,美中不足的是会造成环境污染,减少生物多样性。在每年春季或初夏进行追肥,这时刚好是苗木生长的旺盛期,施肥量约为每株200克的混复合肥,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幼林由于郁闭度稀疏,表土裸露,容易受雨水冲刷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此可在林地内种植绿肥植物(如豆科植物、苕子、猪屎豆),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质地,还可以对林地起到一定的保持水土作用。

5.成林抚育:成林抚育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林地的环境,促进马尾松生长速度,提高木材的品质,预防和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林分的郁闭度控制在0.7-0.8之间,如果林分密度过大,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透光伐和间伐。根据林分的实际情况结合“砍小留大、去弱留强”。每年对林分内进行除草、施肥,保证林分拥有良好、健康地生长环境,并做好预防森林火灾。

6.林分的病虫防治:马尾松的主要病害有松材线虫病、叶枯病、炭疽病。虫害常见有小卷叶蛾、尺蛾、白蚁、松毛虫和天牛。在经营过程加强人工巡逻,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措施,如果发现病害植株,并及时隔离和砍伐,集中焚烧处理。并对没染病的林木合理的预防,若发病不严重,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方案,引入病虫天敌。

参考文献

[1] 杨启明.浅谈南方地区马尾松人工用材林栽培丰产技术 [2]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 [3] 叶建仁 贺伟.森林病理学 [4] 高岗.林业经济管理学 [5] 陈晓阳 沈熙环.林木育种学

[6] 赵绍文 梁一池.林木繁殖实验技术 [7] 廖修源.松树造林要因地制宜

第12篇:公司安全技术规程

公司安全技术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企业财产和职工的健康、生命安全,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的良好秩序,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安全生产必须贯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确保安全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安全工作的计划、布置、检查、考核、评比应与生产安排同时进行。

第三条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全体职工必须加强法制观念,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 各级领导、业务部门对职能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技术工作负责,生产工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岗位、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安全技术工作负责,不断研究、推广、运用新技术,实现安全技术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第五条 各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安全技术规程,制定各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化作业程序,各工种(岗位)都要实行标准化作业,不准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有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安全防护、尘毒危害防治设施和措施,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原则。 第七条 公司单位(部门)在采用“四新”技术前,须向生产部申报,并经安全评审后方可实施,责任单位(部门)必须在使用前组织制定作业卡、工艺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规程,并要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八条 新进厂、重新上岗、转岗工种、实习、代培和临时参加劳动的人员,未经三级安全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考试不合格不准上岗操作。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九条 各单位必须逐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检查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暂时无力整改的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制定计划,限期解决。

第十条 要把安全管理的效果同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挂钩,同员工的个人利益相结合。

第十一条 发生伤亡事故和重大未遂事故,必须保护现场,积极抢救伤员,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和经过,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 外来工作、实习和培训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定和其它安全规章制度。外来参观人员,接待部门要组织安全教育,并指定专人带领。 对外国专家,友人,上级部门来员考察指导工作,接待部门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第二章 通用规定

第十三条 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持良好的生产、工作秩序。工作中不许打闹、开玩笑、睡觉或擅离工作岗位。如果发现精神状况

第13篇:生产技术规程(3)

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有机茶生产、加工操作规程

适用单位: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主要内容:

一、防虫: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

二、除草:及时耕作除草,茶树周围的杂草可以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

三、施肥: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采用经1至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肥料。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禽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

实施日期:2013年1月1日起

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2013年1月1日

第14篇:营林技术规程(推荐)

营林技术规程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 二00四年八月编制

编写说明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生态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林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治沙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等生态林工程全面启动,正在实施之中,林业地位和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我场为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森林经营策略作出重大调整,即以商品林为主导转向商品林和生态林并重发展,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大阔叶树种的造林比重,选种珍贵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树种。近几年来,我场对林业实用新技术大胆实践、探索和创新,在阔叶树种育苗、红锥造林、生态林造林、毛竹栽培、林地化学除草、成林抚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便于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急需对这些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规范。2004年初,由副场长、林业工程师吴振基同志召集,林政生产科牵头,对1997年修订的“营林技术要求”进行全面修改和充实。根据我场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借鉴部分省属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成功经验以及参考有关林业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于7月上旬完成“广东省九连山林场营林技术规程”初稿,力求通俗易懂,针对性、实用性强。由场长、林业高级工程师古问为同志审稿和定稿,最后经“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会”通过。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营林技术规程编写小组

主要编写人:古问为、吴振基、黄金生 主要撰稿人:黄金生、黄礼祥

参加编写人:黄礼祥、卓先习、吴彩新、吴剑军、邱建波、戴维佳、余紫照、何伟强

一、育苗………………………………………………………………3

(一)裸根苗„„„„„„„„„„„„„„„„„„„„„„3

(二)营养袋苗„„„„„„„„„„„„„„„„„„„„„4

二、造林………………………………………………………………6

(一) 林地清理„„„„„„„„„„„„„„„„„„„„„6

(二) 整地„„„„„„„„„„„„„„„„„„„„„„„6

(三) 树种配置„„„„„„„„„„„„„„„„„„„„„7

(四) 栽植密度„„„„„„„„„„„„„„„„„„„„„7

(五) 栽植„„„„„„„„„„„„„„„„„„„„„„„7

(六) 质量指标„„„„„„„„„„„„„„„„„„„„„7

三、补植………………………………………………………………8

四、幼林抚育…………………………………………………………8

(一)全铲抚育„„„„„„„„„„„„„„„„„„„„„8

(二)带铲抚育„„„„„„„„„„„„„„„„„„„„„8

(三)化学除草„„„„„„„„„„„„„„„„„„„„„8

(四)劈草抚育„„„„„„„„„„„„„„„„„„„„„9

(五)追肥„„„„„„„„„„„„„„„„„„„„„„„9

(六)综合抚育„„„„„„„„„„„„„„„„„„„„„9

五、成林抚育…………………………………………………………9

(一)卫生伐„„„„„„„„„„„„„„„„„„„„„„9

(二)透光伐„„„„„„„„„„„„„„„„„„„„„„9

(三)间伐„„„„„„„„„„„„„„„„„„„„„„„9

六、毛竹幼林管理……………………………………………………10

(一)造林„„„„„„„„„„„„„„„„„„„„„„„10

(二)抚育„„„„„„„„„„„„„„„„„„„„„„„11

七、林道维修…………………………………………………………12

(一)设置要求„„„„„„„„„„„„„„„„„„„„„12

(二)维修要求„„„„„„„„„„„„„„„„„„„„„12

八、生物防火林带维修………………………………………………12

(一)设置要求„„„„„„„„„„„„„„„„„„„„„12

(二)维修要求„„„„„„„„„„„„„„„„„„„„„12

2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营林技术规程

为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营林生产,使营林质量监督、技术指导、生产验收有章可循,实现森林资源持续、稳定、有效增长,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制定本规程。

一、育苗 (一)裸根苗

主要有木荷、杉树、酸枣一年生苗

1.选地:选地势平缓,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靠近造林地的山地或农田。

2.清理:要求苗圃地干净无杂物。山地苗圃地要求在秋末冬初将圃地上杂灌、杂草、藤本等杂物劈落晒干,在无风晴(阴)天烧除;农田要求冬收后平茬、铲草并烧除,减少苗圃病虫害。

3.整地

(1)细致整地:松土深度在27cm以上,打碎土块,捡净杂草、树根、石块。

(2)土壤消毒:先用0.5%高锰酸钾液+多菌灵稀释液喷施苗床,再用甲基粉撒施苗床,然后耙匀,使药与土壤充分混合。

(3)筑床:要求顺坡开排水沟,沟宽30cm,沟深山地30cm、水田50cm以上,苗床宽1m,床面龟背形。

整地要求在春节前完成

4.播种:采用种子园的种子或其他良种,播种前要经过消毒、浸种和选种,消毒可用0.5%高锰酸钾浸2小时或3%高锰酸钾浸0.5小时,种子要求用温水浸泡24小时;每亩播种量木荷5.0-7.5kg、杉树4.0-6.0kg、酸枣60-80kg,条播每m2苗床5条播种沟,播种后薄施火烧土并用杂草覆盖;播种时间应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2月底。

3 5.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揭草、除草、松土、施肥、抗旱、间苗、防治病虫害、防牛害等,应尽量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并按规定的浓度和方法施用,要求最后一次间苗在6月底进行,每m2保留90株左右。

6.苗木出圃:按实面积每亩株数木荷3.5万株、杉树4.0万株、酸枣3万株,苗高木荷40cm、杉树40cm、酸枣60cm以上,地径木荷0.5cm、杉树0.5cm、酸枣1.0cm以上,有1-2轮分叉,出圃时间在次年3月份之前。

(二)营养袋苗

主要有红锥、火力楠、樟树、松树一年生苗

1.选地:选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靠近造林地的平坦地。2.营养土配制

(1) 配制:营养土先用直径0.5cm筛过筛,再按黄心土:火烧土:表土(或腐殖土)=6:3:1,加入3%的腐熟过磷酸钙充分混合均匀,堆沤15天后备用。

(2)装袋:营养土入袋前苗圃地须打实平整,撒施甲基粉消毒,苗床顺坡设置,以便于排水,床宽1m;装袋时要分层震实直至袋口,然后整齐紧密地排列在开设好的苗床上;苗床四周用竹子或碎土围固,开好排水沟,沟底低于苗床10cm。

营养土配制要求在春节前完成。 3.播种

(1)种子处理:用0.5%高锰酸钾浸2小时或3%高锰酸钾浸0.5小时,种子要求用温水浸泡24小时。

(2)沙藏:种子浸泡将瘪种清除后撒播到沙床上,种子之间有适当的空隙不层叠,床宽1m,播种前底床淋透水,播种后薄施细沙覆盖种子,厚度因种粒大小而异,即种粒大厚些,种粒小薄些;秋冬春初沙床要用农膜覆盖保温,不定期淋水保持湿润,晴天气温偏高时午前午后在沙床两头揭开通风;播种时间,阔叶树在春节前,松树在5月份前后;每万株播种量,

4 红锥12.0-14.0kg,火力楠3.0-4.0kg,樟树3.5-4.5kg,松树0.4-0.5kg。

(3)移植:阔叶树待种子长出2-3片真叶时移植,松树在种子发芽出土未脱种壳之前苗芽2cm左右时移植,时间选择在早上、傍晚、无风或阴天,移苗前营养土淋透水,移植时先用竹签在袋中间插孔将苗放入再轻轻压实,使苗根与湿土充分粘合,移苗后淋定根水。

4.苗期管理:

(1)预防冻害:为预防霜冻和倒春寒的危害,移苗后至清明前苗床须覆盖农膜,用竹弓作架,高50cm左右为宜。

(2)淋水追肥:手捏营养土无水印时是缺水的明显特征,这时就要及时淋水,保证苗木有足够的水分生长;种子移植定根生长后即可薄施尿水或尿素,并根据苗木生长情况来确定施肥量,前中期施氮肥为主,后期适当施钾肥,以促进苗木粗壮;施肥要根据“少量多次”原则,勤施薄肥,第一次尿素、钾肥的浓度小于0.3%,同时做好除草工作。

(3)防治病虫害: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导致根腐病,毎隔10天左右喷射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有金龟子等害虫剪苗时要用甲基粉均米糠黄糖撒施苗床或用乐果、敌敌畏等进行毒杀。

(4)移床:阔叶树种粒大、主根明显、萌生力强,为方便起苗造林,保证造林成活率,要在育苗期间对苗木进行移床,即在主根系穿袋时,就要及时移床;一般情况下,苗木移植后4-5个月内进行第1次移床,以后每隔2个月左右移床1次,要确保苗木主根未穿袋触地时进行,移床前后均要淋水。

(5)苗木分级:每年11月份,进行最后一次移床,清除空袋,合格苗与不合格苗分开排列,以利于提高造林效率和成活率。

5.苗木出圃:一般在播种后次年3月份前出圃,合格苗出圃率在90%以上;苗高红锥25cm、火力楠40cm、樟树40cm、松树25cm以上,地径红

5 锥0.4cm、火力楠0.5cm、樟树0.5cm、松树0.3cm以上。

二、造林

包括商品林造林和生态林造林

(一)林地清理 1.免耕法

免耕法针对生态林,主要有珠江防护林、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生物防火林带。生物防火林带实行全面清理,林地杂灌、杂草、藤本、枯死木、针叶树低劈并清理干净,保留阔叶树;珠防林、水源林实行局部清理,按行距要求铲垂直带或沿等高线铲水平带,带宽1m,先将带内的灌、草、藤、针叶树等劈落并清理到带与带之间的空地,然后过铲,将草头、剩余物铲净。

2.劈青炼山

劈青炼山针对商品林,炼山前采伐迹地全面劈青,整地前将未烧净的树枝、草、藤等杂物捡拾归堆烧除,不留插花地。

(二)整地

1.垦带:栽植杉、经济林林地要求按行距垦带。带宽67-100cm,深20-30cm,带上方铲表土40cm,带唇“鸦鹊口”,带面反倾斜,带内石块、杂草、树根挖起归带唇;一般要求先垦带后垦穴,特殊情况先种植后垦带,应注意不伤苗不压苗。

2.垦穴

(1)明穴:按株行距要求垦穴,长宽深果树50×50×30cm或60×60×50cm,其他40×40×30cm。先将穴内土挖起堆放在穴旁边,风化一段时间后再回土;回土时先在穴左、右、上三方各铲67cm,将腐殖质和肥沃表土填入穴内,再回心土,回土高出穴面10cm;回土时应注意一边填土一边打碎土块,捡净石块、树根、草头等妨碍植树的杂物。

(2)暗穴:按株行距要求垦穴,长宽深67×50×27cm,穴唇“鸦鹊口”,

6 穴内土碎,石块、树根、草头捡净,穴面反倾斜。

(3)基肥:明穴一般要求施基肥,根据所确定化肥种类和施肥量每穴点施,先施肥后覆土,一般每穴施放磷肥250g或磷肥:碳铵=1:1混合250g或复合肥100g。

为保证穴土有足够的水分植树,穴面靠近穴壁处要求开小穴蓄水,要求在1月份前完成造林地清理和整地。

(三)树种配置:一般情况下营造混交林,并进行树种轮作。生态林选种阔叶树,多树种混交,造林树种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以利于形成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的森林植物群落,可选择红锥+木荷+火力楠(樟树)+酸枣。商品林可选择针阔混交(如红锥+杉)或针叶混交(如杉+松)或阔叶混交(如红锥+拟赤杨),交通不方便的林地尽可能选择成熟期相同或相近的树种混交;与乡镇相邻的林地,应营造不同于乡镇林地树种宽30-50m 阔叶树种林带,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预防和减少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

(四)栽植密度:生态林株行距可选择3×3m,2.5×2.5m,2×3m,一般每亩74-110株;商品林株行距可选择3×3m,2.0×2.5m,2×2m,一般每亩74-167株。

(五)栽植:主要有裸根苗栽植、营养袋苗栽植

1.祼根苗栽植:在冬末春初雨后穴土湿透时进行,栽植前用黄泥浆均少量磷肥对苗木进行浆根保护,必要时对根系进行修剪或剪叶截干处理;靠穴壁栽植,要求深栽、根舒、踩实、种直、不窝根、不反山,植后覆松土,要求在3月份前完成栽植。

2.营养袋栽植:根据需要可一年四季在雨后栽植,栽植前营养土淋透水,栽植时一手轻压营养土,一手将营养袋完全撕掉,靠近穴壁栽植,深栽、压实、种直、保持营养土完整。

(六) 造林质量指标

7 1.当年造林成活率90%以上;

2.当年造林幼苗平均抽高:杉70cm,松50cm,红锥、火力楠、樟树80cm,酸枣90cm,木荷60cm以上;

3.当年造林成效面积85%以上;4.植后二年幼林保存率85%以上;

三、补植

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85%的未成林地次年进行补植,在原死亡株穴位上重新种植,质量和时间要求与造林相同。

四、幼林抚育

包括全铲、带铲、化学除草、劈草、追肥和综合抚育

(一)全铲抚育:抚育地全面铲草,铲草须铲到土层不留草头;先在带内或穴位松土深14-20cm(第1次抚育穴位松土不作要求),除萌,培土,再将铲下的杂草归带作肥;杂草不能堆放在目的树种基部,以免压苗和伤苗。除萌时,杉萌芽林形成的萌条,在靠近穴壁处只留1-2株健壮萌条,其余清除;其他树种树蔸周围的萌条全部清除,清除萌条时注意不伤主干。

(二)带铲抚育:根据所定的带宽,将带内及带面上杂草、杂灌等杂物全面铲净,带上面铲宽40cm,不留草头;先在带内松土深14-20cm(第1次抚育穴位松土不作要求),除萌,培土,再将铲下的杂草归带作肥;杂草不能堆放在目的树种基部,以免压苗和伤苗。

(三)化学除草:一般每亩用草甘膦150-250ml+2,4-D50-100ml兑水32L(工农16型喷雾器两桶)。选择晴天、三级风以下的天气喷施,喷施后8小时内无雨。喷施时要根据风向及林地具体情况做好幼树保护工作,喷到幼树附近时,注意压低喷头及背树向外喷(如幼树周围杂草杂灌较高,应将其踩低后再喷);喷施速度适中均匀,以喷到杂草叶面刚好湿透且不滴水为佳,防止重喷、漏喷。喷后一个月左右进行检查,要求杂草死亡率90%以上、幼树受害率1%以下;杂草死亡率未达到90%,要求重喷。为加强药

8 效和减少药害,化学除草在春夏进行,且杂草不高于幼树时施用。

(四)劈草抚育:将杂草、灌木及萌条全部劈落,草头离地面应控制在5cm以下,并将劈下的杂草归带,不伤苗,不压苗。

(五)追肥:追肥一般在春季抚育后进行。采用环状沟施肥,沿幼树树冠外上方20cm左右开环状沟,将规定的肥量均匀施于沟内,并覆土;为防止漏施,作业顺序应由远至近,由高及低。

(六)综合抚育:即人工抚育与化学除草交替进行,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肥力,取得最佳的抚育效果。

抚育季节选择在林木高生长到来之前,杂草生长处于旺盛期,最迟不超过9月份草种结实期到来之前,主要有3-7月春季抚育及8-9月秋季抚育。

五、成林抚育

成林抚育的目的就是改善林内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质量,预防和减少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包括卫生伐、透光伐、间伐。

(一)卫生伐

要求将林内灌木、杂草、藤本、萌条、枯死木及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其他植物全面砍倒,实行全面抚育。

(二)透光伐

当目的树种生长受非目的树种压抑或林木密度过大影响生长时需进行透光伐,实行全面抚育。要求:除达到卫生伐的要求外,还须普遍清除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不良林木,透光伐结合卫生伐一并进行。

(三)间伐

当林分郁闭度大于0.7或冠高比小于1/3时需进行间伐抚育 1.间伐要求

按林内实际情况和“砍小留大、去弱留强、砍密留疏、照顾均匀”的原则,进行合理间伐。伐去枯死木、林下木、双丫木、过密木、生长不良

9 及病虫害木,保留优良木;间伐强度掌握在10-30%,伐后林分郁闭度以0.5-0.7为宜。作业顺序应自上而下顺坡操作,先间伐后制材及林地清理。

2.间伐制材

(1)伐木一律用锯,伐根高度在5cm以下; (2)弯曲木材要截弯头及曲材; (3)规格材要求削树皮;

(4)清材时,截口要水平,枝节要打平整;

(5)木材上堆时,不同树种不同长度要分开堆放,规格材与非规格材分开堆放,头尾要一致,不同树种木材、长短材不能混堆,不能以短充长、以头充尾;

(6)制材规格根据市场需要由经营科确定,制材长度只能正误差,误差在3.0cm以内。

成林抚育要求在9月份之前完成

六、毛竹幼林管理

(一)造林

1.选地:选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日照不强,海拔500m左右,坡度20-25°,立地类型为Ⅰ、Ⅱ类山脚、山窝、谷地或山地中下部。

2.整地:造林地不炼山,按行距要求沿等高线设宽1m环山带,带内杂灌杂草清理后垦带,带宽70cm、深27cm。按株距要求在环山带上垦穴,穴长宽深100×50×40cm;回土前,每穴施复合肥0.25-0.5kg,然后填土,先填肥沃表土,后填心土,回土高出穴面10cm,最后在穴面靠穴壁处开小穴蓄水。

3.造林密度:株行距4×4m或5×5m,每亩27-42株。

4.选竹与挖竹:竹龄1-3年生,竹秆青绿,竹节正常,枝叶茂盛浓绿,分枝较低,竹鞭色泽金黄,鞭芽粗壮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健壮立竹。来鞭鞭芽1个以上留长20-30cm,去鞭鞭芽2个以上留长30-40cm,竹梢

10 留盘枝3-4托。挖竹时不损伤竹鞭和鞭芽,多带宿土,随挖随种,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竹蔸不要长时间浸泡在水里;运输和装卸时轻拿轻放,避免损伤竹鞭和鞭芽,晴天运输还应遮盖母竹,以减少水分散失。

5.栽植 :选在春节后穴土透雨后进行,栽植前修剪过长竹鞭并用黄泥浆均少量磷肥对母竹进行浆根保护。栽植时深挖穴土,将母竹放入穴中,母竹鞭根与穴长方向平行放置,使竹鞭舒展,深度以竹蔸根盘表面低于穴面3-5cm为宜,分层填土、踩实,使鞭根与土壤紧密结合;踩实时须注意,脚踩方向应与竹鞭走向平行,不可交叉,以免竹鞭连接点松动和脱落。栽后天晴应浇定根水,再覆盖松土5-10cm,表面盖上杂草,然后用支架支撑固定母竹秆,防止风吹摇动,影响成活。

(二)抚育

劈草、化学除草要达到幼林抚育要求外,根据毛竹特点,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幼竹养护:新种毛竹第一次萌发新竹株,可能萌发数量较多的小竹笋,此时应及时除去细小竹笋,每株留下2-3根粗壮竹笋形成新竹林,同时要防治病虫害,竹林内严禁放牧。

2.扩穴松土:扩穴松土的目的就是扩大竹鞭生长空间,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竹林生长。以新竹为中心,在其周围扩穴1 m2,深20cm,不损伤竹鞭,时间一般在每年5-7月。

3.间残:在劈草抚育的基础上,每年冬季对毛竹林的老母竹、细小竹、生长不良的残竹及过密竹进行砍除,促进更新。

4.追肥:在离新竹竹蔸30cm左右上方开沟放肥,把肥埋没,时间宜在新竹长出后5-7月或初冬施用,有利于促进竹鞭生长和孕笋,追肥在抚育后进行,每株施复合肥或尿素100-200g;为防止漏施,作业顺序应由远至近,由高及低。

整地、抚育作业时,不得将杂草、树根、石头、余泥堆在林道上,保

11 持林道畅通。

七、林道维修

(一)设置要求:一般在山脚(底林道)、山腰(中林道)、通往防火线的山谷或山脊上设置,要求路面平缓,弯度较小,方便护林巡山和森林防火。

(二)维修要求:林道路面宽1m内及林道壁1m内的杂草杂灌铲除干净,并清除路面空间高2m内阻碍行人通过的树枝,塌方处要进行清理,清理路面杂物、余泥,保持路面畅通。

八、生物防火林带维修

(一)设置要求:一般设置在山脊、人员过往较多的山脚、公路两旁、农田集中地四周、居民点集中地附近、采伐迹地四周;株行距为2×2m,植穴呈“品”字排列,宽度为10-30m,防火树种选择木荷。

(二)维修要求:将生物防火林带范围内杂草采用人工或化学除草方法铲除干净,不留青,不留草头,同时将铲下的杂草及防火林落下的枯枝落叶清理干净或用土埋没,必须严格保证防火林带原有宽度;防火林带空间高2m处的杉松枝丫须砍除并清理,减少火灾隐患;化学除草时,为解决用水,可在防火林带上挖穴蓄水。新造生物防火林带按要求进行全铲或化学除草。

林道、防火林带人工维修在8-9月防火期到来之时完成,化学维修在5-7月完成。

九、附:常用标准计量单位中英文对照

(一)长度单位:公里-㎞,米-m,厘米(公分)-㎝;

(二)面积单位:公顷-hm,平方米-㎟;

(三)体积单位:立方米-m,升(公升)-L,毫升-ml;

(四)质量单位:千克(公斤)-㎏,克-g。

二00四年八月编制

12

32

第15篇:焦化安全技术规程

5.1全体职工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真正确立“四不伤害”(我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让他人受到伤害)的意识,把安全要作落到实处。

5.2全体职工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防火、防爆、防毒等方面的制度、法规以及我厂的安全技术规程。必须认真按受“三级安全教育”,并考试合格。必须能够正确使用劳动保护、防火、防爆、防毒器具和监测仪器,确保安全生产。

5.3各单位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级领导都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抓安全要“以人为本”,突出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一级管好、带好一级,真正做到安全工作“五同时”和“四不放过”,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4各级领导都要真正担负起安全教育和组织修订、完善安全技术规程的责任,禁止违章指挥和强迫工人冒险作业。职工有权拒绝领导违章指挥和强迫冒险作业。

5.5全体职工要认真执行安全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及其它安全管理制度,严禁违章作业。

5.6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班前、班中严禁饮酒,班中不准脱岗、串岗和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5.7每周一为全厂“安全活动日”时间,每次不少于一小时,活动时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三落实”,并认真填写活动记录,活动日不得无故占用,占用后第二天要补上。

5.8全体职工必须坚持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群众和事故的责任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

5.9职工不准私自将小孩亲友带入厂区或生产现场,有义务制止任何闲杂人员在厂区内活动。工作中不准干私活和睡觉。

5.10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班中发现不安全现象要及时汇报,做到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5.11全体职工必须严格按劳保品配发标准正确地穿戴好一切劳保用品,禁止敞怀或破衣烂衫上岗作业。

5.12女职工禁止穿高跟鞋、喇叭裤上岗操作,必须把长发卷到工作帽中,以防事故发生。

5.13要害岗位禁止外来人员和外岗人员随便进出,不准穿戴钉子鞋,如需参观、检查需经保卫、安全部门批准方可进入,并在要害岗位建立“来客登记薄”。

5.14各易燃易爆区域必须标志明显,应配置必要的消防灭火设施及设备,各类消防设施、用具任何人不得乱动,用后的灭火器应及时装填,防火设施要有专人保管。

5.15易燃易爆区域要根据其特点采用相配套的防爆电器装置,各类电机均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5.16粗苯区域必须全部采用防爆电机、防爆照明、防爆通风机。粗苯管线间法兰处必须有良好的联接卡子,以保证接地完好。

5.17禁止把易燃品、爆炸品、危险品、剧毒品„„等等有害物品带入办公室、休息室、操作室内。

5.18非岗位人员严禁操作,非司机禁止开车。

5.19各类设备、管线、槽缶严禁跑、冒、滴、漏,发现此类情况要立即处理。

5.20严禁用铁器敲打各类管线,管线上禁止接电焊机地线。

5.21各类防护装置:如拦杆、照明、护罩、护网、信号、警戒标、警示牌„„等严禁随意拆除,确因检修需要拆除的,须设临时标志,检修后要立即恢复,以防发生事故。

5.22暖气、蒸汽管道上禁止放破布、手套和易燃品,以避免发生火灾事故,不准私自接电炉子。

5.23避雷系统每年必须定期(春季)检测一次,以保持良好接地。

5.24严禁乘坐和跨越皮带,禁止用皮带机运送,工具物品等。严禁敞怀和衣冠不整看守皮带。皮带运行中严禁触摸皮带上运行的任何料物等,确实必要时应停机作业。

5.25刨镐时对面不准站人,二人之间相距二米以上,并不得突然后退,必要时应停机作业。

5.26高空作业(2米)应戴好安全带,使用砂轮机时应站到侧面,上下楼梯要扶好栏杆防止滑倒。

5.27禁止从高处往下投掷一切物品,确需往下投掷时,下面一定要有专人看守,双层作业时,中间要有隔板或安全网等设施。

5.28各类安全设施:栏杆、护罩和极线、开关、接地、照明„„等等必须齐全、好使,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5.29搞好文明生产,要做到活完地净,机器光,马达亮,窗户明,确保岗位卫生达标。

5.30岗位上要有足够的照明,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和检修。

5.31冬季下雪时各单位要及时组织清除积雪、冰溜子、梯子上要扫干净,确保不滑,确保不摔伤人。

5.32各种上、下水口、电缆沟、井等都要盖、板或护栏齐全、好使。

5.33高空窗口、吊装口、栏杆上严禁坐和卧,以防掉下摔伤。

5.34严禁在铁轨上坐卧和休息,通过铁轨时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以防机车伤人。

5.35设备运转时严禁清扫和加油和触动转动部位,需清扫、加油时应在停机后进行。

5.36岗位上严禁用火炉取暖,特别必要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经厂安全部门检查批准方可使用,预防煤气中毒。

5.37禁止用苯类产品、腐蚀性、挥发性强、刺激性溶液洗手,洗器皿、物品等,以防灼伤。

5.38因检修、抢修的需要有封闭道路时,要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如:挂红灯、周围有围栏、有标志、有专人监护等等。

5.39计划检修、停机检修一小时以上者都要办理“检修安全措施表”,经有关部门批准,措施落实后,方可施工检修。

5.40禁止在水封槽、冷却水池、水沟、凉水架处洗手、洗物品,以防掉入池、沟中或引起中毒等。

5.41各类受压容器的安全装置(压力表、放散管、液面计、放散阀„„等)必须齐全好使,并做到定期检查和校验。

5.42不允许带电作业,特殊情况需要带电作业时,需经主管部门的批准并制定落实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可检修。

5.43电工作业必须二人以上,一人检修,一人监护,监护人不得擅自离开,有明确的监护责任和监护措施。

5.44设备检修应停电进行,关闭事故开关、联锁,做到谁拉闸谁送电,其它人不得送电,检修前挂好“有人检修、禁止合闸”牌,确保万无一失。

5.45发生火灾时要立即切断电源,立即抢救,电气、油类着火严禁用水扑救。

5.46苯区域严禁机动车辆通行,禁止使用手机,进入危险区域的车辆,应加阻火器,确保区域内的安全。

5.47机动车辆要遵守规则,礼貌行车,装载的货物严禁超重、超高、超宽,超长捆绑要牢固,超高、超宽时要加小红旗,以示告警。横跨道路的管线、桥架、电缆线等设施,在距地机最低处要挂标高标志牌。

5.48行灯电压不许超过36伏,潮湿地带不许超过12伏,易燃易爆贮槽内电压也不许超过12伏。

5.49除办公室、休息室内一律严禁吸烟,严禁在室外随手丢弃塑料袋、报纸等杂物。

5.50凡新工人入厂、实习、代培人员均需经过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5.51特殊工种人员需经特殊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并按规定定期考审。

5.52发生人身事故必须立即上报、抢救,除按“四不放过”处理外。三天之内提出事故报告,

报主管部门。

5.53生产工人患有职业病、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等疾病,凭医院诊断书、人事部门要及时给予调换工种和岗位,确保人身安全。

5.54各类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分类妥善存放,并有专人负责,建立发放台帐备查。

5.55在危险区域,易燃易爆区域内不许吸烟、动火,如需动火,必须执行厂“动火制度”。

5.56氧气瓶和乙炔瓶要分开存放,检修时二瓶间距不得小于5m,距火源要10m以上,防止爆晒。

5.57厂内严禁架设临时线路或随意设置路障,防止意外伤人,确需架设时应经主管部门批准,并挂醒目标志,夜间挂警示灯,用后立即拆除。

5.58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必须坚持执行“三同时”的原则,否则不得实施和投产。投产前必须“三规”齐全,并经过培训合格。

5.59在易燃易爆场所(如苯区域、煤气区域)工作,应采取防止打火花的措施,如工具涂沫黄油,使用铜质工具等。在挖墙洞,砸地面时要边施工边浇水。

5.60在生产、检修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确认制”和生产、检修联系制度,否则不准作业。

5.61进入塔、槽、罐或其它容器内作业,必须经过清扫、蒸吹、洗刷、卡盲板、监测合格并采取必要的通风防毒措施后方可进入。并有专人监护,监测责任和监护救助措施明确。

5.62使用煤气应先点火,后开煤气阀门,严禁先开煤气后点火,以防爆炸。煤气区域或有可能积聚煤气、苯气等有害气体的场所内,严禁休息、睡觉和逗留。

5.63经常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本着“四定”:(定整改措施、定负责人、定整改完成期限、定验收人)三不推(班组能处理的不推给值班区、值班区能处理的隐患不推给分厂、分厂能处理的隐患不推给公司)的原则加以处理。

5.64新项目、新工艺投产前,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十五天提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职工经陪训后,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操作。

5.65严禁电线电缆搭设在安全栏杆,设备钢结构框架平台上,非常必要时在搭设处采取附助绝缘隔离措施,以防电缆老化漏电伤人。

5.66易燃易爆区域及靠近爆破现场严禁拨打手机。

5.67通廊屋面瓦楞板、绑扎要牢固,禁止站人攀登和在周围逗留,防止坠落或落物伤人。

5.68非安全通道禁止通行,严格禁止攀登栏杆、建筑物结构件或跨越设备,绕近道图省事行为。

5.69生产必须为检修创造必要的检修条件,认真执行生产与检修联系制度,填写“检修作业票”有关内容,指定生产监护人,明确监护责任和监护救助措施。

5.70生产人员必须向检修人员交代生产准备情况,输送物料情况及安全注意事项,必须审核检修安全措施。

5.71检修人员必须认真执行生产与检修联系制度,确认检修作业环境,安全无缺陷,明确安全注意事项,确认检修各项安全措施,监护救助措施到位,并征得生产人员同意后,方可检修作业。凡特殊、危险的检修作业(易燃、易爆、易中毒、20米以上的超高空作业),即使检修工作量很小,也必须提前向分厂安全主管人员通报,制定安全措施,批准后方可进行。

5.72在通风条件较差的煤气区域,苯类区域(如地下室、通廊、泵房等)检修操作或巡检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采取足够有效的通风措施.

5.73非本岗位人员严禁动用岗位任何设施,闲杂人员严禁在厂区内走动。

5.74处理苯类跑冒事故时,必须戴隔离或防毒面具,并且穿防静电鞋或布底鞋,穿防静电服。

5.75焦化分厂“安全技术规程”与国际CB12710—2008“焦化安全规程”同时执行,有矛盾时以CB12710—2008为准。

第16篇:油茶丰产林技术规程

油茶丰产林技术规程

本文来自搜农网油茶频道,供您参考

1.选好植地。油茶对种植地要求不高,凡生长有映山红、杉木、马尾松等植物的丘陵或山地,都可作为油茶种植地。为了油茶种植高产、稳产和优质,以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或轻黏壤土为宜。

2.精心备耕。在种植前一年的秋冬季节进行炼山、除杂备耕,带面开穴,带宽2米,植穴规格以40厘米×40厘米×40厘米为宜。按2米×4米或2米×3米的规格挖穴

油茶栽培技术

2009年06月01日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陈永忠

一、油茶生物学特性

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树种,为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树高一般为2~8m,树龄可达100年以上。蒴果球形、桔形、卵形、橄榄形等;果实颜色有青色、红色、青黄色、红黄色等。油茶幼龄期一般经历3~5年时间,7~8年逐渐进入丰产期,油茶生长到7O~8O年后,逐渐进入衰老期。

油茶从新梢萌发开始生长,根据萌发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通常油茶以百夏梢为主,冬梢常见于生长旺盛的幼龄植株,春梢在3月上旬或中旬开始萌发,5月上中旬基本结束。夏梢通常在5月中下旬开始萌发,7月下旬终止。二次夏梢始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终止。秋梢一般在9月上旬萌发,1O月中旬终止。

油茶花多着生于生长良好的当年生春梢上,少量发育健壮的夏梢也能分化花芽。花芽分化开始形成于新梢停止生长之后,一般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基本成型。油茶花大多于1O月下旬开放,最盛时期为11月,少量春花物种2—4月开放。油茶为虫媒两性花,当花朵授粉受精以后,到3月中旬子房逐渐膨大,形成幼果。3月下旬到8月下旬,果实以体积增长为主,至1O月上旬或下旬,油茶果实成熟。此时正直花蕾大量开放,形成了花果并举的奇特现象,俗称“抱子怀胎”。

二、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油茶丰产栽培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油茶丰产林》,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以及一些地方标准和法规,提高林木良种意识,杜绝非良种苗木用于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坚持油茶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科学化。

1、造林地的选择

油茶林地应选择红壤、黄壤、红黄壤地,土层深度60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地下水位在1m以下,pH值4.5~6.5。海拔高度10O~5O0m的低山丘陵地区,应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所选林地要开阔,无寒风,坡度25度以下的中下坡为宜。

2、林地规划

营造油茶林之前,对山林面积要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要尽量集中连片,根据地形、地势和地貌,划分林班和小班,规划好公路、林道和作业区等。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考虑灌溉和蓄水、抗旱的设施。

3、整地施肥

整地应在造林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最好是在头一年的夏、秋季开荒、翻地。整地前期,必须清楚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和树蔸。可以采用人工清理、机械处理或化学除草剂处理等方式。整地方式有全垦、带垦和穴垦。要根据林地立地条件、地形、坡度和经营方式的要求,以及资金和劳力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进行。

每穴施农家肥10~20kg或饼肥l kg或复合肥O.3~0.5kg,然后回填表土。覆土要高出地表10~15 cm,将穴填满,使之呈馒头形。

5、良种壮苗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造林苗木要求为通过国家和省级以上的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苗木规格达I I级苗以上。按《油茶良种选育与苗木质量分级》(LYl730.3—2008),一年生嫁接容器杯苗苗高7cm、地径0.20cm以上;二年生嫁接苗苗高30cm、地径0.30cm以上;一年生家系苗苗高15cm、地径0.20cm以上。

6、适时栽植

油茶栽植后能否成活,与栽植季节关系密切。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或雨季的时期栽植。一般在12月至3月造林。

7、密度控制

油茶优良品系单株产量高,有了足够合理的株数,才能有效地形成群体产量。栽植密度以株距2~2.5m,株距2.5~3.5m,每亩90~120株为宜。一般低山丘陵为每亩11O株为宜,株行距为2m×3m。造林时因地制宜选择造林密度。

8、科学抚育管理

(1)幼林管理

①及时补植及培蔸 发现缺株和病株,要以同龄壮苗补植,并加强管理,使补植苗与林地幼苗生长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对未栽正的或根系裸露的苗木要及时扶正及培土。

②抚育时间与次数

一般要连续抚育三年,每年抚育两次,主要是除草、松土、培蔸、培土和扩穴。第一次在5~6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新造油茶林地,可在林内间种作物,以耕代抚。

④适当施肥

定植当年可以不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6—7月份树苗恢复生长后,适当浇些稀薄的人粪尿,或每株施25~50克的尿素或专用肥。从第二年起,每年3月份新稍萌动钱半个月左右,每株施速效氮肥50~100g;11月上旬,则施以土杂肥或有机肥作为越冬肥,每株5~10kg。随着树龄的增大,施肥量应从小到多,逐年提高。

⑤间作套种

适宜在油茶幼林内间种的作物很多,但要选择合理。要选择地上植株矮小、枝叶稀疏,地下部分根盘范围小,生长不过旺,吸肥力较小;适应性强,耐酸、耐瘠、耐旱,与油茶无共同病虫害的作物,忌用藤蔓作物。如春季作物有马铃薯,夏季作物有黄豆和花生,冬季作物有油菜、豌豆和蚕豆等。间作物应距油茶植株60cm左右。

⑥定干整形

在油茶长到1m左右,应在幼树距地面0.5~O.8m处短截主干,待其萌发新枝,从中选留不同方位、上下间距1O~15cm的健壮枝条4~5个,作为骨干枝。幼林修剪整形,以轻度修建为主,控制徒长枝,促进主侧枝生长,培育形成自然圆头形和开心形树冠。

当主枝间距过大时,宜选留有培养前途的分枝作为副主枝,主枝、副主枝间距宜保持6O~70cm,使其所分生的侧枝均可受到充分的阳光。主枝基部或主干上所萌发的无用枝与过密枝,要早行除萌,或及时剪去。

⑦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

病害特征:油茶炭疽病主要危害叶、枝梢、花蕾和果等部位,常引起落叶、枯梢、落蕾和落果。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病果早落;叶部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为棕色至褐色,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枝干上病斑多呈长椭圆形或棱形,患部下陷,木质部变黑,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大树嫁接换冠时也可在树干上见到溃疡病斑。

发病时间:通常发生时间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大量落果落叶。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清除病叶、病枝、病果及历史病株;②化学防治: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硫酸桐:生石灰:水=1:1:100)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油茶软腐病

病害特征:油茶软腐病又称落叶病,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量落叶落果,芽梢枯死。叶片感病后出现棕黄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斑,病叶在2—3天内脱落;芽梢受害后呈淡黄褐色,并很快枯死;果实感病后出现水溃状淡黄色斑点,病斑中心有隆起的小褐点,常在2—3周内脱落。

发病时间: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南方对于油茶苗期,则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清除树上或地面的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菌;②化学防治:1%波尔多液预防效果较好,其次为多菌灵和托布津。

油茶根腐病

病害特征: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病菌最先侵染地面附近苗木根颈部,起初患部组织褐色,上生白色绵毛状物,并迅速向上及土壤表面扩展。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萎脱落,最后枯死。

发病时间:4—5月和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从圃地选择开始,注意土壤质地、排水情况等;②化学防治:发病后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O%退茵特、5O%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能造成经济损失的油茶害虫主要有以油茶尺蠖和茶毒蛾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包括刺蛾类、蓑蛾类、金龟子类和叶甲类;以茶梢尖蛾和油茶绵蚧为代表的枝梢害虫,包括油茶蛀梗虫和蚧虫类;以蓝翅天牛为代表的蛀干害虫;以及种实害虫茶籽象甲等。

油茶虫害的防治:①综合防治:加强营林管理,修剪清除病虫枝和过弱枝,消灭越冬害虫;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③化学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食叶害虫可在2—3龄时以9O%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蚜虫和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防治,茶梢蛾和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应在成虫盛发期、卵初孵化或幼虫转移蛀梢盛期以40%氧化乐果乳油等强渗透内吸作用化学农药喷洒。

(2)成林管理

①土壤改良

垦复有全垦、带垦、穴垦和阶梯式垦以及壕沟施肥抚育等多种。其中阶梯式垦复简便易行,增产效果显著。阶梯式垦复是在全面深挖垦复,砍除灌木和杂草的基础上,修成外高内低、外筑埂、内开沟的等高梯地。梯地的宽度随坡度而定,坡度15度左右可修成3—4m宽的梯地,超过15度可修成1~2m的梯地。梯地两边要挖排水沟和蓄水沉沙池。垦复包括冬垦和夏垦。冬垦深度一般为2O~25cm,并将土块翻过来,草根朝天。夏垦深度一般为1O~15cm,要求浅铲。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

②合理施肥

春季施速效肥,每株O.5~1.Okg;冬季施土杂肥或农家肥等有机肥20—30kg,酌情喷施速效肥或叶面肥。施肥方法在树冠投影边缘挖圆形或长方形沟,沟的宽和深均为30-40cm,肥料施入后用土盖好。油茶施肥以结合冬季挖山、夏季中耕进行为最好。大年要多施氮磷肥,以促进保果、长油和抽梢;小年应多施磷钾肥,以保果和促进花芽分化。

③水分管理

干旱较严重的年份,尤其是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以及造林后的第

一、第二年,要在6~8月份进行1~2次人工抗旱,以在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

④科学修剪

修剪时间在收果后至春梢萌发前(11月一翌年2月间)。修枝对象为枯枝、病虫枝、徒长枝和交叉枝等。修剪原则是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大年重剪,小年轻剪。方法要因树制宜,先剪下部,后剪中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做到修剪均匀,上下不过分重叠,左右不拥挤,留桩不能过高。切口要求平滑,稍倾斜,要用接蜡或黄泥封闭切口。避免用砍刀砍枝,尤其是大枝,要用锯锯枝,以免损伤树干树皮,引起病虫害。

三、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

(一)低产林的定义

油茶低产林是与高产林相比较而存在的,各地划分标准不一。低产林主要是指生产能力没有发挥或没有充分发挥的林分。

(二)低产林的现状和改造意义

目前我国的油茶低产林分面积是十分巨大的,全国良种面积比率不足10%。低产林核心问题主要是大面积油茶单产低,残次林比例大,生产效益差,也就是油茶存在“劣、疏、密、老、病、荒”的普遍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经营过于粗放,林地荒芜严重,长时间的自然演替导致品种混杂和品质低劣,林分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基本上是只采果,不投入。通过油茶良种的应用和工程的实施,低产林的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联合国援助项目“2696工程”和国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滚动实施,使油茶生产更上了一个台阶,在永兴、常宁和耒阳三县共改造9万亩,改造前的1983—1985三年平均亩产油3.36kg,而改造后的1986~1989年平均亩产油12.44kg;衡东县的4000亩低改林从改造前的4.2kg提高到1988~1989年平均23.2 kg。攸县新市油茶场进行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换冠中试林,改造后第四年年产油达到4O.5kg/亩,现在基本稳定在30—50kg的水平,基收益扣除当年投资,平均每亩纯收入近500元。

(三)低产林的分类

根据立地条件、产量水平等可以将油茶低产林分为四类。一类林为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较高,年亩产油5 kg以上的林分;二类林为立地条件较好、经营水平一般,林相不整齐,年亩产油3—5kg的林分;三类为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衰败、长期荒芜,年亩产油2--3kg的林分;四类林为立地条件差或长期与其他树种混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年亩产油2kg以下的林分。

一、二类林主要采取深挖垦复、开竹节沟、修枝亮脚、合理施肥等措施,加以改造,提高单产。对三类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林地实施良种更新;对四类林可考虑按分类经营的要求转化为生态林或其他林种。

(四)具体技术措施

存在针对以上原因,提出10条具体技术措施,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1、林地清理

油茶林内灌木、杂草、寄主植物和其他混生的用材林、经济果木林树种进行彻底的伐除。对于有杂灌的林地,要先一次性全面彻底的清除,有利于后续作业。在清理林地时,不但要清除杂灌,对油茶的老、残、病株也要一并砍掉。

2、土壤改良

低产林大多是处于野生状态,粗放经营管理,长期呈荒芜或半荒芜状态。林地荒芜严重,杂灌丛生、土壤板结、产量下降。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或清除与油茶争夺养分的对象。垦复要全面,垦复深度在20cm以上,只有深挖才能真正见效,深度不够达不到改土的目的。垦复方法同新造林。

3、保水保肥

水平竹节沟能使整个坡面的径流形成分段截留的格局,既防止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又可蓄水延长地下径流时间,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稳定性,同时,可阻滞部分表肥土和林地凋落物,防止养分的损失。竹节沟要组织专业队,逐山统一放线,确保水平竹节沟的规整和合理设置。沿环山水平线开挖竹节沟,沟底宽50cm,深40cm,节长因地势而定,可长可短,以最小投工为原则费定,但不宜太短,一般要求在1.5m以上,太短不成其沟而变为洞。沟距依林坡度大小而定,坡度大于15度的上下沟距8m,15度以下的沟距10m。最上一条竹节沟应设置在山顶往下7~8m处,最下一条竹节沟的定线应是山脚油茶林边缘以上的4~5m处。

4、密度调控

油茶由于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萌发更新、人为破坏或病虫害等原因, 导致林分多代同堂,良莠不齐,林相杂乱。林分密度过大,枝叶交错,相互挤压,不但 造成相互间的机械损伤,更严重的是相互间为争夺空间而引起垂直向上而生长过旺,生殖生长衰弱,影响产量和茶油品质。要砍掉树体结构不合理、不太结果或不结果的树,砍棹林下受压的小树。通过疏伐,将郁闭度调整在0.7~0.8之间,使林分内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对于林中空地或密度太稀的地方,要进行补植,充分利用地力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补植要用2年生以上的油茶良种苗木,切记就地就近挖取幼树小苗补植。每年在垦复、复铲、施肥的同时,对补植幼树要进行特别管理,促进其快速生长。

5、整形修剪

由于长期荒芜和疏于管理,林冠郁闭紊乱,枝头密生,交叉重叠,徒长枝、萌发枝、病虫枝、重叠枝、内膛细弱枝、下脚枝、下垂枝等较多。这些枝条影响垦复、施肥、开沟等作业;消耗营养不结果或少结果;有的影响林内通风通光性,形成病原载体。因此很有必要进行修剪。修剪方法同油茶新造林的成林修剪。

6、合理施肥

油茶长期荒芜,粗放经营,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偏低,与土壤严重缺肥有很大关系。

因此,综合垦复,增施一定的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施肥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大年以P、K肥为主, 小年以N肥为主;秋冬以有机肥为主,春夏以速效肥为主;大树多施,小树少施;丰产树多施,不结果或结果甚少的树少施或者不施;生长势强的树少施N、多施P、K肥、生长势弱的树要多施N肥;立地条件好的、生长势强的林分多施P、K肥,立地条件较差,生长势弱的树多施N肥。施肥量以尿素20~3Okg/亩,磷肥40~60kg/亩,钾肥10~20kg/亩,有机肥每亩500kg以上。施肥方法同油茶新造林。

7、更换劣株

凡是品种类型很差,树势衰老,生产能力很低的林分。劣株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老、弱、病、残而结果少,生长不良、衰败,树体结构不合理。另一种类型是因遗传基础较差,生长势也好,营养生长较旺,树体结构也合理,就是不结果或结果甚少。对于前一种类型的劣株,应在清理林地时一并清除掉,进行良种大苗大穴补植更换,对于后一种类型,可采取大树嫁接换冠的形式进行更换。

8、防治病虫

防治病虫害,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措施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严格掌握密林疏伐、整枝修剪、林地清理等技术标准。疏代要合理,老、弱、病、残株要全部剪掉,彻底清除病原。施氮肥要适度。尤其是立地条件较好,生长势旺的林分,要少施氮肥,防止营养生长过旺,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9、引蜂授粉

油茶是虫媒异花授粉植物。能给油茶花传粉的昆虫,有蜂、蝇、蚁等5O多种,其中授粉效果最好是土蜂.为了充分保护土蜂,lO月份至11月下旬,土蜂陆续羽化出土,不要在林内熏烟、烧火土灰,不要喷洒农药。人工饲养的蜜蜂,虽有传粉作用,但油茶花蜜浓度大、皂素多,对蜜蜂有毒害,不宜在油茶林内放养蜜蜂。

10、适时采收

严格采收时间。寒露籽应在寒露节前后采收,霜降类型应在霜降节前后采收,一般在节气的“前三后七”为宜。各地应订立乡规民约,统一采收时间,防止茶果采收的混乱秩序和提早采收。

(五)高接换优

对第三类林或者第

一、二类林分中的植株进行改造可采用高接换优方法。该法适用于大树换冠,是一种先嫁接活再断砧的技术,易于操作和恢复树势,广泛应用

第17篇:种鸡养殖技术规程

种鸡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种鸡生产的设置与布局、鸡舍建筑与设备、引种供种与生产工艺、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种鸡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及种鸡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T 18407.3-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 10 种禽档案记录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NY/T 388-1999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3 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密闭式鸡舍

指鸡舍四面有墙壁,壁上有窗,自然光照、自然通风为辅,主要采用人工光照、机械通风的鸡舍。

3.2 开放式鸡舍

也称无墙鸡舍。以自然通风为主,采用自然光照和辅助人工光照。

3.3 鸡场废弃物

指鸡粪、污水、病死鸡尸体

3.4 全进全出

指同一鸡舍或同一鸡场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种鸡或青年鸡,同时进场(舍)、同时出场(舍)的管理制度。

3.5 净道

指运送饲料、雏禽和人员进出的道路。

3.6 污道

指粪便、淘汰鸡和病死鸡出场的道路。

3.7 开放式饮水系统

指盆、桶等开放式饮水器具。

4 基本要求

4.1 种鸡场的设置须符合四川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种禽业整体布局的要求,符合GB/T 18407.3-2001和HJ/T 81-2001的规定。

4.2 种鸡场的建设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保软硬件建设。

4.3 持有《动物防疫合格证》。

4.4 生产经营须持有省或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4.5 种鸡场最小规模

4.5.1 种鸡存栏量≥1000套。

4.5.2 引进国外品种可适当放宽。

5 设置要求

5.1 周围1000m内无其它养禽场、屠宰加工场。

5.2 远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居民聚集区1000m以上,距离通航河流500m以上。

5.3 有利于动物卫生防疫和鸡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5.4 环境符合NY/T388-1999的规定。

6 布局与设施

6.1 布局

6.1.1 种鸡场周围设防疫隔离墙或防疫沟。

6.1.2 建筑设施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周边建有围墙或相当围墙功能的隔离设施,界限分明。

6.1.3 与外界接触要有专门道路相通。场区内设净道和污道,二者严格分开。

6.2 设施

6.2.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设主大门及消毒池。区内建有生活、办公设施和兽医室、饲料仓库、车库等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

6.2.2 生产区设产蛋种鸡、保姆鸡和育成种鸡(青年种鸡)三个区域。区内建有消毒更衣室或淋浴室。门口、区域之间和禽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

6.2.3 隔离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处。建有病死鸡尸体解剖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HJ/T 81-2001的规定。

6.2.4 建有专用的隔离棚舍,作为引种隔离舍。

6.3 鸡舍建筑与设备

6.3.1 生产区内鸡舍间的距离以5个禽舍高度计算。

6.3.2 建筑形式为密闭式鸡舍和开放式鸡舍。

6.3.3 朝向考虑鸡舍的采光、保温、通风以及当地的主导风向,以朝南为主。

6.3.4 鸡舍应尽量设置吊塔式或真空式饮水系统,减少使用开放式饮水系统。

6.3.5 饲养设备应根据种鸡场不同条件和工艺流程要求,选用性能可靠,便于饲养操作和清洗消毒的专用设备。

6.3.6 鸡舍四周地下应铺设30cm以上的金属网(地下墙)作为防鼠设施。鸡舍的门、窗等通风口或开口处和仓库、水池四周及顶上应设防鸟设施。

6.3.7 密闭式鸡舍内应设置通风、降温和科学合理的光照设施。

7 人员配备

7.1 从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配备专职的畜牧、兽医技术主管。

7.2 种鸡生产主管应具有畜牧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7.3 技术人员

从事繁育、饲养、营养、兽医等技术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

7.4 技术工人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7.5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在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8 引种要求

8.1 应来自非疫区,质量合格并有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符合GB16567的规定。引入前报本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8.2 应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购入,

品种、代次符合销售场的生产经营许可范围。

8.3 引进国外种鸡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定执行。

9 饲养管理

9.1 根据不同品种、类型肉鸡特点制定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方案,为种鸡提供适宜的生长、生产环境。

9.2 同一鸡舍只饲养同一个品种、类型、代次的种禽。

9.3 青年种鸡应采用平面网养方式。

9.4 成年生产种鸡和保姆鸡可采用笼养方式。

9.5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全进全出时,二批之间必须有不少于二周的空棚消毒间隔。

10 种鸡保健

10.1 制度

10.1.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各项规定,落实动物防疫措施,制定消毒、防疫、隔离、重大疫病上报等制度。

10.1.2制定场长、兽医技术人员、饲养员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

10.2 饲料应来源于非疫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污染。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符合GB13078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

10.3 饮用水应符合NY 5027的规定。

10.4 预防和治疗所用的兽药必须按照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的或过期、失效的产品。

10.5消毒

10.5.1 凡进入生产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应用消毒水洗手、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和胶靴、经过消毒通道,或淋浴后更换衣鞋。工作服、帽等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10.5.2 严格按制定的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场内外环境、饮水、鸡舍消毒,并观察和监测消毒效果。疫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次数。夏季做好灭蚊、蝇工作。

10.5.3 应根据消毒剂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剂,以获得最佳消毒效果。使用的消毒剂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符合HJ/T 81-2001的规定。10.6 免疫

10.6.1 根据本市疫病的发生种类、特点及省、市动物防

疫机构制订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接种内容、方法和程序。

10.6.2 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10.7 驱虫

制定肉禽常见寄生虫的驱虫方案和驱虫程序,应选用高效、安全、广谱、低残留的抗寄生虫药实施驱虫。

10.8 疫病监测

10.8.1 接受动物防疫机构的疫病监测,配合做好疫病监测用样品的采集工作。

10.8.2 对已发生疑似传染病的种鸡,必须立即隔离,通知动物防疫机构,并将疫病确诊所需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诊断。

10.8.3 引入的种鸡必须在隔离棚舍内饲养不少于21天,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移入生产区饲养。

10.9 无害化处理:病死鸡及废弃物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垫料和污水按HJ/T 81-2001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GB 18596的规定。10.10 场内不准食用或饲养场外禽类及禽产品。

11 供种要求

11.1 出场种鸡质量应符合法国克里莫公司欧洲王鸡系谱标准或国家、省市品种鉴定机构颁布的品系标准。

11.2 出场种鸡应按照GB16549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

11.3 种鸡运输应符合GB16567的规定。

12 档案信息

12.1 种鸡场实行养殖档案跟踪制度,档案信息应当准确、真实、完整、及时,并保存二年以上,确保种鸡质量的可追溯性。

12.2 种鸡场应当建立涉及养殖全过程的养殖档案。12.3 生产记录

12.3.1 饲养期信息:种鸡来源、品种、引入日期与数量等引种信息,存栏鸡日龄、体重、存栏数、鸡舍温湿度、喂料量等。

12.3.2 生产性能信息:生产性能参照NY 10执行。

12.3.3 饲料信息:饲料配方、饲料(原粮)来源、型号、生产日期和使用情况等。

12.4 防疫记录

12.4.1 日常健康检查记录:种鸡每天的健康状况,死亡数和死亡原因等。

12.4.2 预防和治疗记录:发病时间、症状、预防或治疗用药的经过;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生产单位及批号、治疗结果、执行人等。

12.4.3 免疫记录:疫苗种类、免疫时间、剂量、批号、生产厂家和疫苗领用、存放、执行人等。

12.4.4 消毒记录:包括消毒剂种类、生产厂家、批号,使用日期、地点、方式、剂量等。

12.4.5 无害化处理记录:根据处理情况做好记录。

12.5 销售记录:销售日期、数量、质量、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运输情况等。

12.6 种禽质量记录:种鸡出售时的质量、等级等。

2011年6月

射洪县民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制

第18篇:选煤厂技术规程检查

选煤厂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技术方面

一、选煤厂技术检查的概念

选煤厂技术检查是借助采样、制样、化验、测定等试验设备和手段对选煤生产、销售等 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去发现问题。

二、选煤厂技术检查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选煤厂中组织合理有效的检查,不仅可以监视不符合计划指标的产品,而且还可以进行工艺过程的操作调节,是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指标,对控制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技术检查工作的目的是为正常生产、产品发运、质量控制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 如何知道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怎样评定生产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通过技术检查,对选煤生产过程的原料性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各作业的分选效果及数量、质量 的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制样和分析化验,取得数量、质量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对生产情况给予评价。因此,技术检查工作在选煤厂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技 术检查所提供的试验资料和数据,将会导致接受原煤、生产过程、产品发运都处于盲目、混乱状态。

所以,在选煤厂人们把技术检查工作比作选煤生产的“眼睛”。技检工作在选煤厂的正常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技术检查,可以了解生产现状,设备性能的好坏;依据技术检查的资料,可进行分 析和调整生产操作条件,达到指导生产操作和控制生产指标的目的。另外,根据对生产技术 检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生产操作,改进工艺和提高设备效 果。因此,技术检查能给数量和质量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也给工艺和设备效果的评定提供基础资料,所以技术检查工作质量的好坏,是评价选煤厂能否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

三、选煤厂技术检查工作的要求

技术检查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 作作风。对技术检查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即了解、掌握、利用客 观的生产规律为生产服务;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即一丝不苟地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制 化,并能够真实的反映生产实际情况。

为此,必须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本厂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所采取各种试样要保证灰分、水分、粒度组成、密度组成等具有代表性;真正起到“眼睛”和把关的作用,即起到指导生 产操作的作用和对产品(包括原煤)质量监督检查验收把关的作用。

四、选煤厂技术检查的内容

选煤厂技术检查一般大致可分为日常生产检查、月综合试验、商品煤质量的检查、设备 工作效果检查和生产系统大检查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日常生产检查

日常生产检查包括快速测灰、测水分、测容重、测真密度、测浓度和产品计量等,随工作地点的不同,检查的项目与内容也不相同。根据检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操作的 依据。为了调节生产,评定各班组的生产成绩,分析每月工作情况,按规定项目经常进行的 班、日、月的生产检查叫日常生产检查。它着重对加工原料、各种中间产品和操作条件进行快速检查,目的是为了指导生产实际操作,控制生产指标,及时了解生产情况作为选煤司机操作的依据。日常生产检查的特点是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把操作结果真实反馈给操作者,以便及时调整操作。所以要求试验分析过程时间要短,因此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允许采用试验精度稍低的试验,但实验仍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日常生产检查是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技术检查中,这部分工作量最大,而且又

是实际生产过程各种生产统计资料的基础,它反映出的生产问题最可靠,指导生产最及时因此,必须重视日常检查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工作。

检查的内容与项目:

1.要求在日常生产检查中要求依据国标规定的采制化方法进行快速检查、班检查、日检查、月检查和生产工艺流程检查。利用同一原始煤样进行多种试验所需的试验(除商品煤外),允许在不足质量的条件下进行缩分。快速检查应尽可能采用在线测定。

选煤厂日常生产检查的试验项目和要求是根据选煤厂生产工艺流程和各厂的煤质特点、生产特点而制定的,并应绘制出生产检查流程图,标明采样点、计量点、试验、分析等项目等,并制定采制化工作细则。

2.日常生产检查所做项目及目的

把日常快速检查所采的煤样,按规程缩分出一部分留作班、日、月综合煤样,分别做班、日、月煤样试验分析项目,供分析班、日、月的生产情况。

1)快速检查

快速检查项目、试验用煤样质量及试验间隔时间可根据所在选煤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情 况制定。主要包括快速灰分;洗水、煤泥水、循环水的固体含量(克升浓度)和快速灰分;粒级煤的限下率等。

2)班检查

入选原料煤及各种洗选最终产品班积累样灰分测定按国标中有关内容进行。根据需要还可做入选原料煤低于分选密度的上浮物灰分测定;精煤、尾煤班积累样做灰分测定。

3)日检查

用加权平均或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入选原料煤、洗选最终产品和中间产物的灰分;洗水、沉淀池溢流的固体含量;

4)月检查(月综合)

计算入厂原煤的灰分、原煤或各产品分粒度级的灰分、各粒度级分密度级的灰分等。煤泥分选机原料、精煤、尾煤都应做筛分试验。

每季测定并计算最终精煤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及其构成,测出主选、粉精煤、等最终精煤的百分比和灰分。

由日检查结果用算术平均法算出洗水和煤泥沉淀池溢流水的固体含量。

5)检查目的

(1)对选精煤/尾煤,每小时要测一次快灰,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中间产品的质量,以保证最终精煤符合要求。

(2)对入选原料煤,主、再选精煤、中煤、洗矸分别2-8h和15-30min测一次。目的是及时指导洗煤司机正确操作。根据结果,分析产品污染和损失情况。精煤快浮指标可预估洗精煤的灰分;用中煤快浮指标估计精煤在中煤产品中的绝对损失和矸石对中煤的污染;洗矸快浮指标估计矸石的排除量(一般应占原料煤含矸量的以上)和精煤、中煤在洗矸中的损失。

(3)洗水浓度应根据需要进行抽查(一般是每小时测定一次)。

(4)悬浮液的密度一般都用仪器连续测定。重介选煤厂必须经常(或连续)测定重介质 分选机的工作介质(合格介质),稀介质和浓介质的密度,以便根据这些指标调整重介质选煤操作条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另外,重介质系统添加的磁铁矿粉要计量,以了解重介质选煤生产的介质消耗。

(5)浓缩设备的入料、溢流和底流;和尾煤水都应按要求测定浓度。根据以上浓度,判断煤泥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

(6)最终精煤在装仓前采取试样做快灰测定,预测精煤的灰分,以保证销精煤质量合格 和稳定。

(二)商品煤的数、质量检查及其指标

1、商品煤的数、质量检查

为了保证选煤厂发运的商品煤批批合格,与用户正确结算煤价,必须加强商品煤的质量检查。掌握销售煤数量和质量。销售煤灰分、水分、发热量、计量是与用户结算的依据。商品煤必须在采样的同时计量,计量的结果作为商品煤计算产量的基础;质量检查的结 作为供销双方的结算依据。对商品煤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发运的煤炭必须符合用户订货的要求,其中包括产品的灰分、硫分、水分、发热量、挥发分、粒度等各种质量等级指标均应符合规定。

(2)未经质量检查的商品煤不得向外发运。

(3)要发运的产品,不许装入不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

2、商品煤质量指标

商品煤质量指标的遵循《煤炭质量数量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和坚持数量质量统一的原则而编制、计算的。商品煤数量,是指企业出售的各种煤炭的数量(包括自用煤和地销煤)商品煤质量,是根据国际规定采样测定计算的。凡商品煤都应计算质量指标。全月商品煤质量指标为每批商品煤质量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各项质量指标的计算如下:

第19篇: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的管理规定

1目的

为了使工艺技术规程适应企业的发展并贯彻执行,保证企业生产稳定、优质、低耗、安全进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焦化公司所有单位和个人

3 管理内容与要求

3.1 工艺技术规程的内容

3.1.1产品、半成品、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原理。

3.1.2使用主要设备的名称及性能参数。

3.1.3工艺技术指标、工艺控制点。

3.1.4原料、产品技术要求。

3.1.5原料消耗工艺定额。

3.1.6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3.1.7特殊过程。

3.1.8中控与分析化验规定。

3.1.9交接班规定。

3.1.10 安全技术操作过程。

3.1.11 生产过程中的检验与产品的自检专检规定。

3.1.12 设备维护检修规程。

3.2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规程、设备维护检修规程由技术部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负责贯彻及修改,生产部、安监部、机动部及各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配合执行,共同负责各项规程的监督、检查。

3.3为保证工艺技术规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规程制定后技术部与人力资源部、生产部组织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和有关管理人员学习,掌握规程、熟悉规程、使他们的生产技术能达到工艺技术规程的要求。

3.4新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基本掌握操作要点和工艺过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3.5规程颁发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无权擅自修改或拒不执行。生产单位可积极提出建议书面反映到技术部。技术部定期组织规程的适用性评价,对不适应的部分及时进行修改,对修改部位较多的要进行换版。

3.6技术部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指导、考察、倾听生产工人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4考核标准

4.1 工艺技术规程内容不全、不按规定书写的每有一项扣10分。

4.2

4.3

4.4

4.5 生产工艺改变后,对工艺技术规程不及时修改的,扣20分。 工艺技术规程制定后不组织学习,扣20分。 新工人上岗前不培训、考试不及格即安排上岗,扣20分。 有规程不执行、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工艺技术规程以致造成产品质量、设备或安全方面严重后果的,扣50~100分。

5附则

5.1 本标准自2008年月日起执行

5.2 本标准由技术部起草

5.3 本标准由企管部审核

第20篇:玉米制种技术规程

玉米制种技术规程

一、了解父母本特征性状

二、制种技术规程

1、选地要求:要求选择前作最好为小麦、油菜、大豆茬, 忌甜菜、玉米、高粱、胡麻茬,隔离区要求在制种地周围500米以内不得种植玉米(包括饲料玉米和其它品种制种玉米),在制种地上风头800-1000米之内,不得种植其它品种玉米。

2、播种要求:在5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播种较好,铺膜制种要求可略低一些(即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制种比例1:5或1:4,伊单系列玉米制种,一般要求父母本同期播种,10号由于这几年对亲本提纯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手段不到,致使母本吐丝较晚因此尽量播二期父本,即一期与母本同播,二期父本3天后再播,这样有利于花粉散粉时间延长。9号玉米制种要求分期播种,母本要求先播,当母本出苗一叶一心时,即可播种父本,父本最好分两期播,二期父本与一期父本隔三天播种,父本全部采用人工播种。

3、去杂要求:苗期根据亲本的叶型、叶色等性状进行一次去杂,要求做到留苗均匀,达到苗齐苗壮,玉米喇叭口期是鉴别亲本的关键时期,也是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要求田间母本的杂株率不得超过0.5%,父本的杂株率不得超过0.1%。去杂工作必须在母本抽雄前完成。

4、去雄要求:去雄期在母本天花可见即天花1/3露头,进行一次性带叶去雄,要求去雄漏抽率不得超过1%,每次抽雄检查,其漏抽率不得不得超过0.1%。

5、收获:要求父母本分期收获,分开凉晒、脱粒、包装。在田间种子水份达20%时,可采用站秆扒苞方法进行田间凉晒,当水份达13%时收获可直接入库。入库前必须在晒场上进行果穗选择,将杂异果穗和父本穗挑选干净才可进行选种包装。

伊犁州农科所

2005年2月

技术规程范文
《技术规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