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一诗一世界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31 09:09: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诗一美文

每天一诗一美文

1、《论语》三则

2、三字经(节选)

3、弟子规(节选)

4、相鼠

5、送别

6、春雪

7、渔歌子

8、遗爱寺

9、大林寺桃花

10、赋得古原草送别

11、春兴

12、田家

13、蜂

14、芙蓉楼送辛渐

15、凉州词

16、夜雨寄北

17、浣溪沙

18、春游湖

19、蚕妇20、饮湖上初晴后雨21

22、客中初夏

23、游园不值24

25、石灰吟

26、题画竹27

28、七律·长征

29、乡愁30

31、蝴蝶

32、顽强的小笋33

34、春天的小雨

35、草叶上的歌36

37、三月晦日送春

38、小鸟,请原谅我39

40、我的小马

41、拥抱大树42

43、义鼠

44、猎人之歌45

46、苹果里的星星

47、苏珊的秘密48

49、留住今天的太阳50、童心悠悠51

52、骑象

53、人生难忘第一次54

55、送给妈妈的阳光

56、美好的约定57

58、一碗馄饨

59、一条红围巾60

61、我与因特网6

2、好大的地球63

64、生物的“睡眠”6

5、花中的另类66

67、六月的世界6

8、我有一个梦想69

70、心愿7

1、马可·波罗72

73、古诗两首7

4、云霞村的红杜鹃75

76、桃太郎7

7、龙宫传奇78

79、燕子80、咏柳81

82、荷花8

3、翠鸟84

85、亡羊补牢8

6、南辕北辙87

88、惊弓之鸟8

9、画杨桃90

91、检阅9

2、可贵的沉默93

94、七颗钻石9

5、太阳96

97、一面五星红旗9

8、乞巧99

100、一杯牛奶可以温暖一辈子

、泊船瓜洲、墨梅、己亥杂诗(之一)、感谢、春天来了、春风、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假如大地到处有树木、寓言两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娲补天、深夜,那盏灯、月亮也曾是个“贼”、现代机器人、“你看!”、为了黑孩子的一条胳膊、代父出征的女英雄、世界最初的七天、春日、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时间赛跑、她是我的朋友、太阳是大家的、嫦娥

推荐第2篇:每周一诗

北陂杏花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短诗。诗人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尽管他的“变法”由于种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他执著地坚持理想,矢志不移,至死不渝,故有“拗相公”之称。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拗”,诗中作者以“北陂杏花”自况,既写出了它的“妖娆”多姿,更表现了它即使被风摧凋零也保持洁白的风骨气节,决不沦落尘土而自污。

三、翻译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四、赏析

诗中第

一、二句“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北陂杏花的美好身姿与形态。以“春水”围绕来衬托春天杏花之美,同时为“花影”预作铺垫。“妖娆”一词正面写出了杏花的曼妙、美丽与柔弱,而“花”与“影”相映,虚景与实景相交,构成一幅令人神往而韵致绵绵的图画,其间透出的春光使人陶醉。第三句“纵被东风吹作雪”,写杏花被风吹落的情景,虽离别树枝而飘零于水,但仍然保持着“雪”一样的高洁纯白。第四句“绝胜南陌碾成尘”是点晴之笔,与落在田间小路被碾为尘土的杏花相比,飘零入水的北陂杏花结局实在要好得多。由此可见,落入水中的北陂杏花正是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坚持高洁品格的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的用词也非常精准。如

三、四句中的“纵”与“绝”两个虚词充分展现了杏花的坚定决心与执著精神,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诗人高大的形象与独立的精神世界。

五、中心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诗中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借杏花写自己的纯洁心态。

六、赏析补充

诗中“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它表现了诗人坚持高洁,特立独行而绝不流俗的思想感情。 诗的后两句中“纵被”体现了杏花迎接风雨的勇气,“绝胜”突出了杏花的决心与乐观。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和《淮上遇便风》

一、字词解释

①浩荡:形容河宽水盛。 ②清淮:点出淮河水色澄澈。 ③天共流:水天一色。

④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 ⑤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二、翻译

清澈的淮河浩浩荡荡与天际共流,长风万里吹送着远离故乡的归舟。 最怕夜晚停泊在喧闹的低湿之地,只愿驶入沧海去自由自在地遨游。

三、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四、赏析

一二两句描写现实。淮水浩荡,与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辉映。长风万里,吹送归舟,顺风顺水,轻快如飞。意境何等壮阔,气象何等雄浑,感情何等欢悦。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

五、中心

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六、赏析补充

1.从全诗看,首句中“天共流“的作用是描绘水天相连的浩荡景象,营造壮阔氛围,并与诗尾照应。

2.“和”表示是对《淮上遇便风》这首诗的唱和。3.“应愁”句和“吹入”句具有比较的关系。 4.“应愁”表示想到“晚泊喧卑地”会发愁。

七、赏析

此诗为作者和友人舟行淮河之作,抒发行舟淮河之上得遇便风之快感,表现了诗人放情万里的豪壮心怀。“浩荡清淮天共流”,“浩荡”点出河宽水盛,“清淮”点出水色浪激,“天共流”是说水天一色。只此一句,既写出了沧波浩瀚之势,又写出了登舟如行青冥的快意,加之“长风万里送归舟”,让诗人凭虚御风,不久即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应愁晚泊喧卑地”句写诗人感到忧愁,惟恐晚间停泊之地既喧闹又低下潮湿;并由此推出下句“吹入沧溟始自由。”从这富于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使人想象到诗人冲决羁绊、背负青天作逍遥游的胸怀。联系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愤懑之气不能自平”,“嵘竑于胸,一夕三起”,这“吹入沧溟”之想,实是诗人清白、高远精神世界的写照。

这首诗从“浩荡清淮天共流”到“长风万里送归舟”,再到“吹入沧溟始自由”“ ,都是写乘“便风”的快意,其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其中,前两句是现实,末一句是遐想。无现实而写遐想便没有生活基础,无遐想而只写现实则淡而无味,二者相辅相成。其次,“应愁晚泊喧卑地”一句十分巧妙。这一“垫句”,也是诗中“波折”。从“垫句”而言,是为了给下句蓄势,通过一收一放,让语势更加酣畅。从“波折”而言,正是由于对船泊喧嚣卑湿之地的忧虑,才更显得对“吹入沧溟始自申”的向往,令人读后产生痛快淋漓之感。

此诗立意高远,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沧波浩瀚之势,又写出了归途顺风行舟的快意。“送归舟”则是诗人阔别故乡、归心似箭的真情流露。诗尤贵在曲曲中陡生新意,“遇便风”而生云帆沧海之思:“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从这极富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见诗人欲冲决羁(jī)绊、无拘无束地遨游沧溟的强烈愿望和广阔胸怀。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这“吹入沧溟”之想,是诗人清白、高远的思想写照。

苏舜钦的《和〈淮上遇便风〉》抒写万里行舟,快风顺水的大自由大自在。“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沧溟始自由。”一二两句描写现实。淮水浩荡,与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辉映。长风万里,吹送归舟,顺风顺水,轻快如飞。意境何等壮阔,气象何等雄浑,感情何等欢悦。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推荐第3篇: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如果不出去走走,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我却以为,何必去远行,这里就有全世界。

世界是什么?不是形态各异的植物,不是林林总总的走兽,不是天边仓皇的归鸟,也不是海底自在的游鱼。世界是门前那一株花树的开落。你会看到春晖点亮枝头叶片的绒毛,会看到东风的跫声里花朵无声的盛放。这是生的昂然。你会看到秋风残卷,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朝春尽如曲终人散,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逝之凛然。又或如王荆公的梅“为谁零落为谁开”,看人世变迁人情冷暖;如王摩诘的木芙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品自然的若有情还无情„„纵世间花开万种,只有一朵是你的;纵弱水三千,也只取那一瓢饮。你的世界,不过那一株你懂的、懂你的花树。

世界是什么?不是纷杂的行人如洪水般自身旁涌过。世界就是此刻与你相守的亲朋。“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品过“居长安大不易”的艰辛,识得天涯沦落的歌女;登过文坛泰斗的高位,也持过卖炭老翁的背篓。可人至暮年,与之饮酒话谈的,仍是那一个刘十九。识得贵人,人贵己不贵;识得贫者,人贫己不贫。人一生所遇,十九均为过客。生命是一桌流水席,一些人走了,一些人又来。可却只有父母、妻儿、旧友,寥寥几人与你共历悲欢。这才是属于你的全部世界。

世界是什么?不是天边流岚如疏朗的眉峰,不是琐碎的事务让你终日忙碌,不是银筝美酒暖衾狐裘。再纷繁的世事都如云烟,今朝聚、明朝散。世界是笑看天际云卷云舒、白衣苍狗。世界是把外物拒之门外,与心的静对。蒋捷曾说“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却直至鬓已星星,看破世情,才知那个“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的少年太不成熟。走遍世界,那听雨,也不过是一任点滴到天明。无红烛相伴,亦无断雁嘶鸣。世间有多少人,却始终在为外物而匆匆?又有多少,将心外的世界,错以为是自己的全部?

出去走走,无论到哪,终究是要踏上归途的。再多的花草山水、明月清风,只有你懂得的才是你的;再多的人,只有与你相守的才是你的;再嘈杂的世事,只有存乎你心的,才是你的。这些,就是全部的世界了。世界是心,是细细的生活。 那个终在承天寺中安顿下来的、流离一生、了无牵挂的仲殊,阅尽天下春色,终究只得一句“春在梨花”。想得到自己的世界,又何必远行?只需沉下心来体味此刻身边的点点滴滴。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推荐第4篇: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只要努力追求这种境界,生活就会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段话是我很久以前看过的,但是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此次班主任培训,我们听班主任对话,明白了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做,还要有效;我们聆听专家的讨论,懂得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知道该何去何从;我们认真完成专家布置的作业,作业中有我们的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也有我们的困惑;有我们工作的热情,也有对生活冷静的思考;有我们成功的喜悦,也有我们失败的苦恼„„

以前听一位老师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力求上进的班主任老师,坚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觉得培训就是一个让我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艺术之一:要以自己的“柔”克学生的“刚”

面对一群新的孩子,而且是纪律性差,学习习惯差得孩子,刚开始还真是头疼,伴随着班主任的培训,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开始了。以前我总是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只要严加管教就会制服他们,让他们害怕自己就行了,可现在不一样了,虽说表面上他们听话,可是背后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细想想:那个班里最调皮的男生远远看见自己虽然像老鼠见了猫般害怕,可是还会经常犯错误,班里大大小小的活动,哪一次不是自己亲自盯着,一天下来,自己精疲力竭,学生怨声载道,还真是费力不讨好。听了班主任和专家的对话研讨,我深刻的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的孩子,而且他们是不断发展的孩子,老师单纯的专制只能是一时的镇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事倍功半。就像前几日,学生因为没穿校服被我当众训斥,他反而当众顶撞我一样,当我语气柔和地问他原因,他冲我深深鞠了一躬,承认错误。一味地严厉,最终会招来学生的不满,以后的日子里,如果有学生偶尔犯错误,我都会静下心来,先询问原因。现在,我们的师生关系特别好,有利于我开展很多工作。

班主任工作艺术之二:自己抓牢“风筝线”,大胆放飞学生

班干部队伍,是班级工作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在选拔班干部时注意素质、能力、知识三者具备,做到精心选拔,广泛征求意见和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并通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工作(活动),发掘优秀学生担任\"龙头\"。学习模范带头人应该以学习成绩和实际行动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新生班至少应该在月考后才能确定。为确保\"龙头\"的战斗力,班主任对班干部可采用先试用后任用的方法,给临时班干部一至二周试用期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再任用。\"龙头\"建立后,我悉心指导,热心扶持、大胆使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不是摆出一副空架子,而是需要具有先锋作用,应时时为表率,处处是先锋,特别在纪律和学习方面,为了今后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努力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逐步放\"权\"锻炼干部,树立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如让班长负责班级工作并及时汇报班工作,让生活委员负责收费、班费管理、以及仪容仪表等;二是加强对班干部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加强班干部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者; 四是对学习的模范带头人要及时的提出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他的影响。有了这样一群“心腹”,我就可以轻轻松松做班主任,把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救”出来了。

短短的培训即将结束,我却有着深深的不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相信不管是你还是我,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愿班主任培训有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推荐第5篇:一沙一世界

追求诗意的词语教学

[背景与主题]: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我们常常竭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这个环节,原因是很难出彩。教学流程也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的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学的没兴趣,老师教得也没意思。但就在前几天,我有幸在温州瓯海区实验小学聆听了王菘舟老师执教的阅读示范课,其中的词语教学令我耳目一新,感触颇深。 [教学情景描述]:

王老师教《两小儿辩日》一课

师:好的,这是你的发现。你把这两处找到,读给大家听听,行吗?不着急,听清楚要求。注意你在读的时候,这四个词语怎么读,你琢磨琢磨。

这里的“琢磨琢磨”,耐人寻味。即如教师后来说的,“四个词读得重一些,读得强调一些,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既是事实,辩斗自然便要发生。于是,“辩斗”这一词的教学就是在辩斗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看到,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中先导词语的及时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师:我们听一听他们是怎样辩斗的,能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辩斗(两生饱含感情地读)

师:这是辩吗?这是读不是辩,两小儿怎么这么斯文?这么之乎者也?想想,再来一次,两个人相对,生开始去掉提示语(这就是一个增量,引领无痕也) 师:辩是辩了,但没有斗起来。(又提高了,教师的解读智慧啊)你下去,我来辩,我现在不是王老师,我是小儿(看似无意却有情)

第一遍语速快而急,孩子被带动起来,紧接着,王老师又创造性的来了第二遍诵读,更快更急,显然是在辩了。之后的第三遍、第四遍在前面加上了“此言差已”,“错错错否否否”,孩子情急之下说“不是不是”,后王老师更投入地大嚷:“近者大,远者小。”孩子心领神会地叫:‘远者小,近者大。”多么生动的辩斗场景啊!之后,教师请全班孩子一起来辩斗,学生分两大组辩斗,教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

《两小儿辩日》一文,并不以语言的激情而感动读者,这一文本的中心要点,在于“辩斗”,于辩斗中显现人的精神。王老师非常准确而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而这正是引出“辩斗”的先导。在这里,教师非常巧妙地通过学生对这些词语之关系的探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自然地将课堂气氛引向了“辩斗”。 [反思与评析]: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运用多种方法,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可当今,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词语时要么把词语意思强加给学生,要么让学生照着词典念注释,这不叫词语教学。词语是抽象的,学生只有意会才能言传,有的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泛泛地把词语意思塞给学生,学生不能意会,当然也就理解不了。其实,词语教学只要让学生意会,并能运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何必让学生一字不落地死记硬背注释呢。看了以上的教学片段,对自己今后的词语教学有了一点启发: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词语产生个性体验。

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个性解读词语,体会每个词的“味儿”是我们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在王老师和学生激烈的辩斗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小眼发光,满脸通红,在辩斗的过程中理解了“辩斗”。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场景,使词语成为一幅幅风景画的诠释;成为学生生活场景的一幕幕;成为学生印象鲜明的一种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语的“生命”。联系生活体验词语,感悟词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词语鲜活的生命,也许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的触摸了词语,亲近了词语,从而真正积累了词语。在以上辩斗的过程中,师生们艺术性地重构了“辩斗”的情境,但同时又并未放弃文本语言,反而以语言而做势,以语言而生魄,以语言而生意境。这一以语言而成的境界中,师生作为课堂艺术创作者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自身与心灵的对话。

2、想象品读,点染词语的亮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王老师在词语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进而点染词语的亮度。教学中,他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王崧舟老师认为:学语文,必须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我们相信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了一场如此激烈地辩斗以后,这一词语将会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3、言语表现,提升词语的内在生命。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殖。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闭上眼,将饱经风霜这个词写到脑海里。 师: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

生1:车夫的脸精瘦精瘦的,满脸的皱纹,眼眶深深地凹陷进去,颧骨却高高地突起。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生2:车夫脸色蜡黄,脸上添了一道道血口子,嘴唇干裂,虽只有三十来岁,看上去却足足有四十几岁了。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会看人的人都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表面的事物,另一双能通过表面看到生活背后的东西。你能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看到些什么呢?

生:车夫家里很穷,为了生计一天到晚不停地拉车。

生:车夫家里肯定是有老有小,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也没钱治 师;这样的车夫,假如当时你就在他的身边,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送他去医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王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想象、联想中感受到车夫生活的艰辛和凄惨,把“饱经风霜”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词语教学的核心部分也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很显然,如果教者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仅仅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的话,学生往往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而如果教师能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而且经过了好几个来回,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与同情。学生的言语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鲜活起来了,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学习过程的引领者——教师,要善于开启每一个汉字传递给我们的巨大信息,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创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文本和生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本位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进行巧妙的构思,从而产生各种联想,并饶有兴趣地参加言语实践。 [结束语]:

人们常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一个词语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词语就可以扣动孩子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的琴弦,回音袅袅,绕梁不绝。叶谰教授说: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质量。我想,词语教学课堂上,也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有思维的流淌,有想象的飞扬。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更有价值、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推荐第6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很喜欢杨澜在开篇的一段话: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是的,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人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他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体会很深。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确实,我喜欢杨澜,是因为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建议,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内容。我喜欢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不愿言及的心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人学习的人。我们要自勉。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己,收益颇多。

推荐第7篇:一眼一世界

一眼一世界

大安区回龙中学九年级5班陈悦指导教师:粟良

小时候,我对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喜欢用自己引以为骄傲的一双灵动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眺望远处美丽的景色,那远处的山山水水,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远离世俗的仙境;仰望夜空中的星,忽闪忽闪就如自己的眼睛,那时我感叹,眼睛真神奇,世界真奇妙。

对那样可以清晰观察世界的时光真的好向往,我每次都会自责,都会后悔,为什么没有爱护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让周围的世界模糊,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挽回,我只有让一副笨重的眼镜代替我曾经眼里的光芒,虽然戴上眼镜后世界又重新清晰,但我知道这感觉是如此的不同,就像整个世界都缩入镜框一样,没有曾经的灵光。

今天,不知还有多少像我一样在为当初所悔过,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不知道珍惜那一双明亮的眼睛,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总喜欢在无法挽回之后才去后悔,总是让眼睛时刻处于危险的边缘。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班级,随着时间流逝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真为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感到惋惜。记得七年级时,政治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只知道读书而不保护自己眼睛的人近视很严重,他每次在锁门的时候眼睛都要离锁很近才能看清,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他在锁门时要把眼睛放在锁上才能看见,结果在一次锁门时,他将眼睛都夹在了锁里了。他的悲惨结局告诉了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不要因为读书不注意方法或某些其他坏习惯而让自己灵动的眼

失去光芒。

眼睛是自己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细心爱护它,而不是让它在我们身上承受痛苦,眼睛受损不仅是身体的损失,还是心灵的损失,它会让我们心中的清晰世界附上朦胧的轻纱,让心对世界的感悟不再那么敏锐,我是真切的感受到了,我的眼中的清晰世界只能由两块镜片折射到眼底,多么的无奈又无言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双方交流的另一片天地,是对美好事物的最直接的解读,是对喜怒哀乐的最原始的判断。眼睛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幸运地获得了这份礼物,既然获得了就应该珍惜,既然获得了就应该让它把最美的一面呈现,就应该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它。

推荐第8篇:一沙一世界

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让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先保证有米下锅,再教给作文技巧,如果学生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任何技法,都是无病呻吟。

学生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会对新来的同学大肆议论,并会为了接近对方而采取种种行为;会为一到难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当问题解决时又喜笑颜开;会对心爱的小物爱不释手,并学会为它着想;会被一次突如其来的测试搞得惊慌失措,愁眉苦脸;甚至也会对国家大事、世界风云品头论足……诸如此类的大事、小事不胜枚举。然而学生似乎总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他们面对作文题目往往大脑里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在课堂上便经常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一些范例,先唤起他们的记忆,引发他们的话题。学生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他们争相介绍自己的故事,个个说得眉飞色舞。

一次我布置一篇作文《我的好“朋友”》,要求:写一位特殊的“朋友”,看到作文题目学生们面露难色,无从下笔。看到这,我说:“同学们先不要着急写,我们先说说自己与特殊朋友之间的事,好么?”“也没有什么事啊?”小刚同学挠挠后脑勺为难的说道。“我家从来没有养过小动物,我写不了。”小丽附和着说道。看到这里,我说:“老师小时侯可有一位好朋友,我还和它一起参加比赛呢,”“什么?”“比赛?”“它是谁啊?”一连串问题都抛了出来,我于是眉飞色舞地将起了小时候的我和我家小羊在自家院子里一起奔跑,看谁先到达指定地点的一段趣事,我讲小羊是多么懂事,它每次都很懂事的让我第一,它在到达终点前都要回头看我到了没有。同学们听到这里,有的同学按耐不住,不有自主的讲起了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趣事,你争我抢地讲了起来,看到他们都进入了状态,我会心地笑了。

批阅他们习作时,我看到了一篇篇个性鲜明,用词准确,写法不拘一格的文章,在这里有的是真情,写的是实事,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是一次习作,而当成了一段快乐往事的回忆,再也没有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句子了。

推荐第9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昨夜奋战到2;50,终于粗略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合上书却没有一丝困意,书中一个个故事冲击着我的大脑,要讲出个一二来,还组织不好语言,但一种冲击力、一种精神久久存留在我的脑海中。可能就像学生,走出校园,忘掉知识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你的所得吧。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美丽”和“漂亮”的区别,就像语闻所说,杨澜并不漂亮,但她很美。在杨澜的身上,我看到了女人的知性美、女性美、内敛美、高贵美。她的执着进取、她的大气理性我想应该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文中涉及到杨澜采访过的嘉宾500多位,涉及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六个门类,好多我已不能记起人物的全名,但杨澜独到的见解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比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故事尽人皆知,戴安娜王妃的死众说纷纭,在杨澜看来,他们的婚姻却是高跟鞋和泥土地之间的抵触。热衷于社交时尚的戴安娜喜欢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大都市衣香鬓影的舞会上,而充满“泥土气”的查尔斯仿佛是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他最终与有相同爱好的卡米拉相携而行。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仅让我感慨,更让我释然,在道德评价面前,是否应该加入一些对人性的理解。

在女性对待家庭和事业的问题上,杨澜称,挑两桶水比挑一桶水要轻松得多,事业和家庭不能偏废。多么形象又清楚的阐释!在男性主宰的政坛中,女性领袖的风采总是特别引人注目。无论是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国务委员陈至立,还是曾有“瑞典政坛新星”之称的安娜.林德,抑或是被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新西兰人”的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都是在事业与家庭的双轨上实现了完美的平衡。而在杨澜身上,我再一次地深刻感受了她身体力行着对事业和家庭的阐释。有着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头衔的杨澜,最骄傲的是在2002年初,在《好主妇》杂志发起的一项有20多万读者参与投票的评选活动中,以遥遥领先的票数而取得的“最理想的新好主妇偶像”。在博客上,杨澜贴出了一篇名为《为事业、生活支三招》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这样事业有成的名人,在如此繁忙中都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崇敬之意再次油然而生。

掩卷合书,《一问一世界》留给我太多太多的精神食粮,不免写此浅薄之文,聊表心绪。

推荐第10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凝聚着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翻开了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第一句话深深吸引:“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身为省旅游学校的中层力量,我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充满着对自己未来的追求。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我一次次的努力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目标。从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斗志高昂。杨澜在书中写道:“是什么让我们在不断的失望后继续前行?是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或许现在的我管理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或许现在的我临场表现不够稳定,但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正不断地向梦想迈进。”杨澜曾采访过通用电子公司总裁韦尔奇,她问道:“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高尔夫,桥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赢。”他坚定地回答,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地反问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我想赢,我选择去做的事我就定要将它做到最好。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坚信自己不会被击倒,擦干眼泪我又会去迎接新的挑战。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二十年来的首部传记作品,是它在我迷茫时给我指明了方向,给我解决了困惑,给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也会带着这本书,继续走向我管理的道路……

第11篇:一书一世界

一书一世界

——品《文化苦旅》

高三那段日子。也许你是苦闷,也许你是彷徨,也许你是无奈,也许你是痛苦;也许你有父母的陪伴,也许你有同学的鼓励,也许你有篮球消遣,也许你以游戏为乐;而我,我是幸福的,我有余秋雨的陪伴,我有《文化苦旅》的启迪,我有那让人落泪的文学的熏陶。一书写尽了中国,写尽了世界。

有人说,余秋雨的文章总有让人落泪的感觉。莫高窟,他感慨;柳侯祠,他仰望;对中国文化,他悲叹。在他的眼里,中国的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中国的士人又是如此的品质高尚,中国的古镇是如此的风姿。也许,那古老文化的流失也正说明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历史多么惊人,也说明为什么在古中国的那么长时间世界为中国马首是瞻,其实那样博大的文化恰恰带来了圆明园的毁灭,中国的被侵略。我不敢说那是一种嫉妒,我只能说那是一种羡慕.

行于一本书中,那是我的世界。

“只有书籍能把个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美好和智慧对比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文化的力量,一书写下了一世界。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我觉得,看懂了余秋雨才读懂了中国文化。读余秋雨我知道我的世界剩下的应该只剩奋斗,为了保卫我心中的神圣。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那是我们的文化,写满荆棘;那是我们的日子,一书一世界。高三了,有人告诉我我应该放弃自己的阅读,可我,确实有余秋雨伴着走过了那段艰苦,《文化苦旅》写尽了中国文化的辛酸,也写尽了我高三的小世界。被余秋雨凄凉的文字感染着,也在自我迷惑中奋进着。文化的一世界,余秋雨执着着;高三的一世界,我在他的书中执着着。只因它给予我精神力量,让我坚持着对文学的执着,对书的一丝不苟,对我自己的价值观的决绝。 当每一处山水都被赋予了感性的光环,当每一所名胜都被笼罩上人文的气息,当每一段命运都被烙刻着历史的变迁,当每一种情怀都被渲染出淡淡的忧思„„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她拥有了自然的风貌;自然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她拥有了文化的情韵。这是余秋雨带给我的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体会。

当每一个沉溺在书中的人叹息,当每一个忘我的人忧郁,当每一本书被收藏,那是一个读者的内心呼吁,一书,一世界。品《文化苦旅》,读余秋雨,望今朝事,窥明日书情。书香本就乐,何必苦追寻。今有书相伴,一书我世界。

第12篇:《神童诗》(一)教案

第十六课、《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叫《劝学》。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 分小组读(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 质疑: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3)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怀宝剑、笔如刀

(4)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5) 反复朗读,争取当堂背过。

4、检查背诵

5、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第13篇:每周一诗方案

伟民小学2012年“中华古诗词

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工作为契机,继续通过“每周一诗”活动,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诗化学生生活,探索校园诗教“以诗育趣、以诗育情、以诗育人”之路,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二、组织机构

组长:王侠

副组长:马继发

成员:邓冬亮、李祖洪、张爱凤、马海波、班主任及各年级语

文教师

三、活动主题

传承传统文化,吟咏古诗古词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设定教室黑板报(后黑板)的一角,抄写好“每周一诗”,每天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利用时间,精心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词。

2.各班把评比栏做为“每周一诗”“我会背啦”专栏。上面要写上班级在籍学生名单,学生每会背一首古诗词在学生名字后面贴上大红花一朵,以示奖励,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将在期末总结大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3.学习背诵“每周一诗”。

(1)各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7:45—7:50这5分钟学习“每周一诗”。

(2)利用每节课课前的2分钟,背诵“每周一诗”。

(3)每周课间操结束后背诵“每周一诗”。周一背诵上一周的“每周一诗”。

4.德育处将采用巡查和抽查方式对各班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伟民小学 德育处

2012年4月23日

龙华伟民小学“每周一诗”诵读篇目

第14篇:四月每日一诗

四月每日一诗 四月一日: 汽水

(罗青)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赏析: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把汽水当成一个易怒的人来写,语言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可爱。可见,只要富有想象力,任何东西在童诗里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

四月二日:

消防车

文:康博慧

一间房子着火了! 那家人哭得好大声, 妈妈打电话给消防队。 消防车来了, 同情那家人, 也哭得很厉害, 眼泪像河水那么多!

✄赏析

消防水龙头的水,是消防车的眼泪!泪水像河流一般。小诗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情感全集中在笔端。我们被深深地震住。火灾的场面,令人煎熬啊!

四月三日: 橡皮擦 文:董宗妮

橡皮擦是

最没学问的东西 因为

他所读过的字 都是错别字 ✄赏析

橡皮擦的作用是“消灭”错别字,那是它的工作。它的能耐可大了,需要“火眼金睛”。可是,小诗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观察——只读错别字——它就是“没学问”的了。诗歌的趣味就产生了。

四月四日: 古井和月亮 文:林焕彰

我家有一口古井, 他知道月儿最爱漂亮, 每天晚上都拿着镜子, 坐在庭院里, 等着月亮来,

照她又圆又亮的脸儿。

✄赏析

小时候,我也常趴在井栏上,看月亮倒映在水中。诗人的感觉实在奇妙:古井似一面镜子,照月儿圆圆的脸蛋。诗人家的古井,井栏是方的还是圆的?古井真是月儿的好友哦,多少年了,天天拿着镜子等爱漂亮的她。美!

四月五日:清明 日 出

—————

林焕彰

早晨,

太阳是一个娃娃, 一睡醒就不停的 踢着蓝被子,

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的 露出一个 圆圆胖胖的 脸儿。

{ 赏 析 } 大海是一床宽宽大大,还是厚厚的蓝被子。这个想象夸张而奇妙!睡觉时踢被窝,几乎是每个孩子的专长,太阳宝宝也不例外。只是,这床被子太大、太厚,我们等待好久,才看到那慢慢露出的圆圆胖胖的脸蛋。

四月六日: 鹅

文:林良 我游水

像一艘白色游艇。 我走路

八字脚不好看。 所以我

最喜欢的是池塘, 最怕的是上岸!

✄赏析

大师的语言,总是不动声色。

一、二两行,白色的鹅,如游艇般高贵,从眼前划过,那样宁静、美丽。

三、四行突然峰回路转,关注那双走路时的“八字脚”,似乎大煞(shā)风景。不怕,看诗的末句两行,把爱美的鹅表现得多么痛快!

四月七日: 草莓

文:张月环

草莓

是妈妈的口红 常把我们的嘴巴 涂得好红好红

✄赏析

小小的红红的草莓,正如妈妈的口红,把我们的嘴唇“涂”红,漂亮!那么,大大圆圆的柿子、番茄,会把嘴唇涂成什么颜色?好像还把脸颊、下巴、衣服都涂起来了吧?哈哈哈……

四月八日: 眼睛和镜子 文:谢武彰

妈妈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爸爸 照着我

爸爸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妈妈 照着我

我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爸爸 照着妈妈

✄赏析

眼睛是窗子,让我们通过它欣赏美丽的世界;眼睛是镜子,照见你、我、他。多留出时间,大家坐在一起,相互照照镜子。那时候啊,就会把对方藏进心里。

四月九日: 弟弟的工作

文:陈玉德(6 岁)

弟弟整天就会吵人。 我一写字, 弟弟就来吵人。 妈妈要做事, 弟弟又去吵妈妈。 弟弟的工作, 就是吵人。

{ 赏 析 } 这首诗的作者只有6岁。我想他的弟弟也就

4、5岁吧?他会有工作?读完整首诗,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忍不住笑了?“吵人”,就是弟弟的工作。谁说不是呢?弟弟工作的态度,可认真负责了。某一天,弟弟不干这个工作了,家里的气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月十日: 柳鞭儿 文/邓秀力

小河哭着脸 一遍一遍 倾诉着怨言 冬天,冬天 欺负俺

岸边的柳鞭儿 一杆一杆 不停地抽打 冬天,冬天 快走远

导读:

这首小诗读过了,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孩模样,多可爱的柳枝到这里变成了抽打人的凶手,脱离众人的思维,形象立即就有了大大的不同,新意也就这样的显出来了喔!

四月十一日: ✎画鬼脸 文:冯辉岳

比一比, 哪个更像鬼?

有的鼻子眼睛挤一堆, 有的舌头伸得长又长, 有的脸上涂得黑又黑。 嘻,

我画的是贪吃鬼, 张着大大的嘴。 猜一猜,她是谁? 嘘(shī)——

不许告诉我妹妹。

✄赏析

画鬼脸,那眼睛、舌头、鼻子、脸蛋挤着,颜色扎堆,奇丑无比,还是个贪吃鬼哦。大大的嘴,可爱,一点也不恐怖,那是因为,画的是作者的……你看,捏着画笔的他,坏坏地笑着,目光里是甜甜的爱意。

四月十二日: ✎微笑 文:郁化清

当微笑挂在脸上 脸就显得 特别漂亮 好像花朵 开在春天里

✄赏析

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你是否知道,要让生活美好,还得加上很关键的一样营养:微笑。没有它,世界上所有的美丽都要减去好几分。

四月十三日: 《风筝》

华丽而轻薄的外表 几乎没有内涵 借助风的力量 飘然而上 晃悠悠的灵魂 握在别人的手里 一旦从高处跌下 再回头看看来路 竟然没有一行足迹

导读: 风筝因为轻薄借助外力而上升,必然会有失去外力而跌下的时候。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 人不能只想着靠别人,要积淀,要有内在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扎实走好每一步,才不会有风筝的命运。

四月十四日: ✎太阳和月亮 文:张荣权

白天, 太阳值日。 晚上,

月亮星星值夜。 大家嘲笑 太阳没胆子。

✄赏析

太阳白天上班,晚上月亮值班,自然规律,谁都熟知。正因为熟知,我们就没了小诗人的发现,诗意也就丢失了。诗意中的一种味道叫趣味。“太阳没胆子”就是那浓浓的诗意。

四月十五日: ✎气球的旅行 文:林淑茹

第一次,我出远门。 我红着脸,

从小弟弟手中走出去。

我向上飘—— 飘过红屋瓦, 飘过绿树梢, 飘向

蓝蓝的天。 我的旅馆, 是高高的那片 白白的云。

✄赏析

旅行,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一路的风光在气球眼前展开,由低到高,房子变成积木,大树变成秧苗……结尾的那一句才叫奇妙:高高的那片白云,竟然是“我”的旅馆。推开旅馆小窗,又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呢?

四月十六日: ✎戴假发

文:杜荣琛

树的头发可真多, 发型也五花八门; 冬风一吹,

哇,个个变成了秃头。

嘻,

原来你们都戴假发, 为什么不早说?

冬风不好意思地溜走了。

✄赏析

树干不同,高矮胖瘦;树冠不同,发型各异;树叶不同,染色或烫卷了。春天里美丽过,夏天里展示了,秋天里拍完演出照,急冲冲的北风不小心给捅了娄(lóu)子:啊?都是一头假发。好窘哦!

四月十七日: ✎刺猬 文:林良

可爱的刺猬, 你身上有那么多 扎人的刺,

教我怎么抱你呢?

✄赏析

浑身是刺的你,再可爱,我也无法拥抱啊!轻轻地托着你,能感受我给的温暖吗?读着读着,诗人写的好像不只是刺猬,说话带刺,做事带刺……那样,大家怎么走到你身边、你心里?

四月十八日

都是它不好

文:林焕彰

风是个坏孩子,

不肯读书,只爱捣蛋。 我在灯下看书, 他就趁我不注意, 来敲敲我的窗户; 当我抬头往外看, 他马上就溜走了。

等我再低头看书的时候, 他又来了,

害我不能专心读书。

✄赏析

哈哈,确实是风儿不好,瞎胡闹。撒一把落叶在屋顶,绕着我的屋子整夜地奔跑,推拉隔壁家没关紧的门,这一切的一切,都影响“我”的学习。我却要表扬你,能倾听、感受世界上各种声响。有时间就让父母陪着你,用这一对灵敏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美妙之音。

四月十九日: 春天得了流行感冒

文/邓秀力 春风伸出一个小手指 在柳芽的腋窝轻轻一挠 柳芽儿憋不住

小脑瓜一摇,小嘴巴一翘 噗嗤就笑

春风笑了 桃花笑了 梨花也笑了 于是,整个春天 就得了流行感冒 导读: 春天的美好是需要用心去感知的,没有诗意的心怀,所有的美好都是枉然。 这首诗前半部分用最早吐芽的柳树作为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铺天盖地的春天到来,柳树是首当其冲的,紧接着桃花杏花梨花都赶趟似的探出脑袋了,在诗人眼里,这就成了一场流行感冒了。 四月二十日: 蛋

————

胡安妮(7 岁)

这皮球不圆嘛! 也可以滚吧。 啊! 破了! 哈哈! 太阳

流出来了。

{ 赏 析 } 从第一个字开始,我就在大声读。我把每一个感叹号的味道读出来。一连串的惊喜迎面扑来。蛋是不圆的皮球。我想不出来。薄薄的蛋壳,怎么经得起地面的磕碰?果然破了!心中一惊。哇,“流”出的蛋黄,居然是“太阳”!再读,大声地读,依然惊喜连连。

四月二十一日: 闹钟的话 文:林武宪

昨天晚上,小明跟我说: “明天早上六点钟, 一定要叫醒我, 可别忘了哦!” 还拍拍我的头。

今天早上,我准时叫他。 他怎么捂住我的嘴巴, 向我吼着:“别吵别吵!” 然后翻了一个身, 又睡着了。

✄赏析

对“懒虫”来说,和闹钟订合约是没用的。谁说读诗和作文关系不大?你来细细琢磨一下,诗人怎样把人物写透,对话描写,动作描写,无不淋漓尽致。

四月二十二日: ✎大力士 文:严友梅

每逢下雨天,

小小水珠流过屋檐。 一滴、一滴、一滴, 一串、一串、一串, 像握着钢钻的大力士 把台阶的石头 洞穿!

✄赏析

成语“水滴石穿”,大家都知道。读过这首诗后,你的感受是不是更加丰富、强烈?小、滴、串、钢钻、大力士、穿……凝聚在一起,力量就呈现出来。让你用诗歌写“白驹过隙”“万里无云”,会有怎样的“力量”?

四月二十三日: ✎蜈蚣 文:詹冰

小蜈蚣说: “爸爸,新年到了, 我要穿新鞋子。” 蜈蚣爸爸说:

“你是要我的老命是不是?”

✄赏析

我们两条腿,一双鞋,所以常常有新鞋子穿。大象一下子要穿两双鞋子,饲养员阿姨舍不得,只在它表演的时候给穿一下。蜈蚣要穿多少双鞋子,最少得穿15双,最多得要151双,家族又那么庞大,那还真的要族长的“老命”喽。

四月二十四日: 笋

文:金波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树绿的秘密 花开的消息

赏析:

因为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春天,所以,简单的诗句,就能给我们清新甜美的感受。看看这首诗的格式,是不是像一棵小笋?形、神、意在这里结合得多么美妙。

四月二十五日

〈小猫〉

作者:林焕彰

午睡时, 风走过窗口, 摇了几下风铃—— 叮当地,就走了。

我养的一只小猫 , 跳上床来, 很惊奇地瞧着 窗外 。

那时

一片白云飘过 以为是一条鱼 它很快地冲出去。 导读: 淘气的风,可爱的小猫,就这么快乐开心的活着。它把白云当作鱼儿,美丽的想象一下子让人禁不住乐了起来,猫冲出窗外会如何呢?

四月二十六日

小河(艾青) 小小的河流, 青青的草地。

河的这边,是白的羊群,

河的那边,是黑的、褐的牛群。 天是蓝的,河是蓝的。 导读: 这首小诗,思考了很长时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可是,许多天后,终于明白,这就是一份自然界真实的自然生活。因为有河流,所以草地青青;因为有河流,所以这边那边成群的各色的羊群可以安然的存在着;这一切多么美好,所以心情就好多了,蓝蓝的天空下,有着蓝蓝的小河流。

四月二十七日: ✎雪 文:李冰

雪,拥挤在北方, 像一群淘气的白猫, 偷偷爬上屋顶,树梢……

顽皮的孩子们抓破它的面孔, 它眨着眼笑,

睡在马路上却被车轮辗 (niǎn)哭了。

✄赏析

没有见过雪的孩子,无法感受雪的魅力。诗人的感受强烈而丰富:雪,一群白猫,爬上屋顶、树梢,柔软、蓬松,温顺地伏在那里。逗它玩的孩子即使抓破它的脸,它还是眨着眼睛笑,多么传神!路上穿梭的车子,却把它辗哭了,一地的泪水。北方的雪啊,一定要去拥抱一回。

四月二十八日

✎猴子摘月亮 文:张世坤

猴子站在树上,

很容易就摘到了树顶上的果子, 心里很得意:

“月亮只不过比树高一些, 我也可以摘到月亮。”

它爬到树顶上, 向上一跳, 摔得四脚朝天, 只抓到一把树叶。

✄赏析

不知高低,就不知深浅。诗中的猴子,和童话《猴子捞月》里的猴子一样,闹了个大笑话。猴子聪明,似乎也被“聪明”误。

四月二十九日: ✎动物的保护色 文:陈贞儒

上自然课的时候, 老师说: 动物的保护色

可以逃过敌人的眼睛, 不会被发现。

我问老师:

但万一还是被发现呢? 老师微笑地对我说: 那就放过它吧!

我们不要成为它的敌人。

✄赏析

动物的保护色,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了爱,就会少许多的侵害;没有“保护色”,世界要增添多少色彩?

四月三十日: ✎图书馆附近的小麻雀 文:林焕彰

住在图书馆附近的小麻雀, 它们都很喜欢念书; 经常飞到阅览室的窗前, 啁啁啁(zhōu)地念着。

有一天,它们都壮大了胆子, 停在我翻开的一本图画故事书里, 对着我羞羞羞地说:

我们读过的字,已经比你还多。 ✄赏析 清朝有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风儿,你又不识字,翻那书页干吗呢?图书馆旁的麻雀就不一样了,天天隔着玻璃窗,读着大家读的书。听,它“啾啾啾(jiū)”地背着哪段我没读过的诗文呢?

第15篇:《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天,下午花了两三小时简单看了一下,然后晚上又趴在床上又看了好久。我没有完全的看完,也不可能一次看完、看懂。因为一本好书,没有一定的时间来支出,是不可能会完全看完的,而看懂,需要在生活中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

仔细的看了目录的精选部分,以及钱文忠写的序言。说心里话,很多的语言都是耐人寻味的,平实的语言中却透露着深刻的哲理。现就其中的几篇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写了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篝火、捉知了、故乡的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相映成趣。”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可见家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作者游历过很多地方,“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却始终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作者住在朗润园,那里“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即便是住在这么美的地方,作者还是见月思乡,仍旧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地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见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名人,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是一样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让人非常的感动。

二、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纵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一篇篇文章,有如行云流水,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深感季老的思想厚重,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我们在感叹:大师虽远去,但大师的思想却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进的路程。

———阿常

第16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时创作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诀;她如何在人生的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最初认识杨澜,是在一次电视上的慈善晚会,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清新自然的气质使我折服,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杨澜,这个创造了无数神话的奇女子,这个被称为能够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女性代表,她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让我有机会和她一起分享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

1996年纽约的秋天是最为迷人的,因为这一年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都让杨澜同时给做了,而且是一气呵成。

杨澜说:把持好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技巧,而只是天性。有歌者吟唱:每个人都是在单行道上寻寻觅觅的跳蚤。而杨澜却驾驭着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远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1996年3月18日,《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登载了记者马克*兰德勒的报道“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而这个微笑着的女性,就是杨澜。1994年,她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飞越太平洋,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在当时,也许这是个难以理解的选择,可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杨澜日后如日中天的事业。

从哥大毕业后,像几年前离开央视一样,杨澜这次又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回国。于是,在上海,她有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开始了她十年的访谈路。

睿智,有事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一个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那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

本着这样的信念,杨澜决定成立理想中的电视专业化频道“阳光卫视”彼时的杨澜已经在孕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但是她依然坚持亲自与卫星公司谈判。在她看来人生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孕育儿女,还是孕育阳光卫视,杨澜都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孕育未知,然后在希冀中等待幸福的悄然降临。“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机会来了,就要把握住\" 艰难仿佛赐予了杨澜永不衰竭的激情,为了自己的电视理想,她最终以无畏的付出,将这股激情幻化成了那最美一刻的降临。

除了蒸蒸日上的传媒事业,杨澜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于慈善之中,如今身兼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数职的她,正将中国的慈善事业推向国际。慈善是个美丽的事业,杨澜正将这份温暖洒满人间。

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睿智,每一步杨澜都走的无比坚定。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宰,而最终决定高度的就是你愿意为这份梦想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在经历过考验之后是否依旧不改曾经的执着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在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也会留下他的温度。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困难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我们可能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我们还要勇敢的站起来,通过这些考验,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唤醒内心不灭的火。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不甘平庸奋力拼搏,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

无疑是前者。态度决定高度,我们都要做生活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相信幸福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在世俗的眼中,女人无法兼顾两方,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样,或是美满的婚姻,或者是出色的事业。但是杨澜说,她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她不曾为事业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最终收获了所有令人艳羡的美好。我更愿意相信,充满爱与温暖的情感世界,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桥梁。

杨澜采访过五百多位世界顶级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明星大腕,她的每一次发问,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客观事实的谦逊,对自身的自信和务实。杨澜没有过客的心态,她只是驻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一问一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足以让我们心存好奇和敬畏。

喜欢这本书,喜欢与每一位大师对话,探寻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辛酸与坎坷,感悟人性的闪光。巴菲特的慷慨解囊,王光美的豁达宽容,基辛格的儒雅智慧。不过,我更享受与杨澜一起成长的过程。英雄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她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杨澜访谈录》的常开不败。

结束了与这本书共同呼吸的旅程,但是人生的旅行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我都能以这份自信阳光,脚踏实地的精神激励自己,感染他人。也希望《一问一世界》能够带给你更多的体悟,帮你更好的打开自己的世界.

第17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蜚声中外的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成功地将中国文化转化为能与世界沟通的身体语言,其作品以“天人合一”的动中之“静界”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其创始人林怀民先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让舞者们在河边被水冲刷得光溜溜的大石头上躺下来,完全放松身心,让肌肉顺应石头的弧度,把石头变成一张天底下最舒服的床,看谁能先睡着!把石头变成最舒服的

床?那得有孙悟空“点石成床”的本事;亦或者,他们是真的累坏了,如“饥不择食”一般地“睡不择地”了,睡着了也理所当然地会身心放松、顺应弧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佯睡,让自己感受劳筋骨、苦心志的非人体验,而后担当天下大任。

人与命运的关系有时候就像这个实验:躺在石头上睡觉。不管是你自己愿意还是被迫,你必须躺在生活河床的石头上,短期或长期。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其实并不平坦,何况生硬,任谁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可是你没法改变石头,你不得不调整心态,忍受孤寂,不停地变换姿势,寻找一个两者相宜的角度。

当生活把你逼入生存的死角,你无法控制局面,面对强硬的无奈,就得承认个人的局限,以孤独痛苦来砥砺性格和信念。画家黄永玉在*中被批斗,经常被倒拎着双手做“喷气式”,背上被打得鲜血淋漓,可他就是死不改悔,为了更好地适应批斗,他自己在家苦练“喷气式”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由此不难理解他的荷画,为何在生动中透露着张扬与隐忍的混合气质。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首先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石头的人。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可是有的人宁愿舍弃身体的享受而让精神栖息在“席梦思”床上。为了精神的安顿,他们摆脱了某种惰性,做好了忍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一切准备。就像著名作曲家谭盾说的,艺术创作的魅力就是让你在孤独中痛苦,也在孤独中找到一线无法比拟的光芒,成就你生命的意义。电影《梅兰芳》中,记得梅兰芳遇到了知音孟小冬,邱如白想拆散他俩的一句台词是:“谁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须继续戴着精神的“纸枷锁”——修炼。

修炼,要心无旁骛,平心静气。任何名利得失都须看轻看淡,否则,即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石头,也会因身心失衡而腰酸背疼不能安然入睡。陈凯歌投资三亿的大制作《无极》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他觉得棍棒加身,内外困扰,自己的艺术梦想在商业利益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他开始反省。商业的解读不能作为艺术评判的标准,他只是迷失在利益里。放下野心、回归常理后的陈凯歌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路,那就是对电影的兴趣和情感。当他收敛起自身的光芒,电影的光芒显得愈加明亮。

收敛自己,把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融入石头,才会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丰碑而不朽。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舍弃了一切物质的享受,过着僧侣般的生活,他把生命的力与美全部赋予了一块块顽石,使石头具有了光滑的皮肤、柔软的质感、澎湃的生命、宗教的信仰和生命的思考,他给了沉默的石头不朽的生命,而疲劳却把他的身体支离了、分解了,他在夜以继日的孤寂中将自己的生命抽丝剥茧般地转移到他的作品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人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这一块块熔铸着鲜血、生命和伟大心魂的石头,被历史提升为崇山峻岭,跨越了国界,矗立在人们心上,我们仰望他膜拜他,调整呼吸和血流的速度,让心感受和颂赞永恒——孤苦的生命塑造的永恒!

当我们学会了尊敬痛苦和孤独,也就懂得了欢乐与生活、幸福与生命的本意。在石头上睡觉,也因此蕴育了成就生命的意义。

这是我读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某章节后的一点感想。

第18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近些日子终于把《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有点偷懒,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感触颇多。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了我们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光辉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让我充满着力量,兴许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我没有还欠缺行动的动力。

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在1994年毅然离开了让她成为的央视睁大综艺节目,而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放弃在美国电视机构做主播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建立传播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不顾怀孕带来的不便和危险而跑遍港澳办、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游说每位审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历史文化的专业化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正是因为梦想,杨澜才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而得以与全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斗智斗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杨澜访谈录》。无论如何,一个人没有了梦想,正如航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而变得目无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丝实现的可能,就请你坚持到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如果把杨澜的所取得的成就归于一个人的功劳的话,那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在杨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无名英雄,但是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一个团队之中,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是有个为他/她默默付出,时时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杨澜也不例外。

不管我们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如此,我们亦如此。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薛良

第19篇:新闻稿“一针一线一世界”

一针一线一世界

——记采访乱针绣大师孙燕云

又到一年暑假时,各院校的暑期实践活动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常州大学暑期实践校级小分队——常州地方文化调研宣传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勤业路17号的常州三宝——传统手工艺街区内的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及乱针绣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杨守玉乱针绣的第3代传承人——孙燕云老师。

一进入安静的乱针绣工作室,我们便看到了3位刺绣大师在埋头工作。因为有提前联系好,所以孙老师放下了手头正在进行的一副景物作品,热心地接待了我们。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孙老师可谓是出自刺绣世家,其母陈亚先是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是第2代传承人,而她的女儿吴澄,也女乘母业,是第四代传承人。 然而,在和孙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成为一代大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乱针绣是由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家杨守玉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始的。她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创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乱针的出现,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

杨守玉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生活在一个*不安,又人才辈出的时代,她凭着自己在艺术上的天赋,和后天的不屑努力,成为了一代大师。在她任教期间,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应该令针法极其变、尽其用。她用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反复琢磨。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杨守玉继续摸索着,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艺的樊篱。

1928年,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此绣近视非画,甚至视如无物,远视始辨物象,但又与画不同,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明暗、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

五十年代末,杨守玉先生回常州休养,孙老师的母亲陈亚先因为仰慕其才华,多次上门拜师,可是此时的杨守玉先生身体情况欠佳,又几经波折,不愿再收弟子。然而,在陈亚先死缠硬磨的韧劲感动下,杨教授破例收下了这位年近而立的关门徒弟。在她的引导下,陈亚先领会了西洋油画创作理论;学会了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染色,以不同线色混合来表现绣品空间的立体感以及绚丽的色彩性;掌握了通过丝线的不同走向来顺应其在光照下顺逆变化的技法。陈亚先的乱针绣技艺突飞猛进。三年后,陈亚先满师出道了。她不仅熟练掌握了乱针绣的基本技法,而且在乱针绣中难度最大的人像绣创作上青出于蓝,有着不少独到的见解。

1958年,孙老师的母亲成功拜师的这一年,孙老师也出生了。似乎她从出生开始,就与乱针绣结了缘。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能在绣架上有模有样的绣上几针了。1979年,孙老师考入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乱针绣正式成为了她的职业,融入了她的生命。

看到孙燕云工作室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乱针绣作品,我们都惊呆了。虽然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乱针绣作品,但是在我看来,乱针绣的美是超过画作的,是对画作或原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只有当你近距离的看到那一针一线的纹理时,你才是真正的感受到了乱针绣的美。

在惊叹于乱针绣的美的同时,我们向孙老师询问了有关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孙老师告诉我们,对于乱针绣,喜爱欣赏的人很多,但正真愿意学习并坚持下去的人很少,学习乱针绣需要有耐心、能苦学、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学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首先要学绣景色,再学动物,再学人物,而绣出一幅比较像样的成品,一个人需要8—9个月,这过程中,金钱的缺少也是很多人放弃的原因。孙老师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视对这一手艺的扶持,而她现在也在和不少院校合作,在常州纺院、刘国钧职业技术学校、艺术学院都有乱针绣课堂。

2003年,孙燕云老师创办了“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将乱针绣作为她的毕生事业来经营。她通过引进人才,增强技术力量,乱针绣在创作中心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在绣法、针法、色彩等方面,孙老师都在不断创新。孙老师经常带这作品参加比赛和展览,走访各地,与其他艺术大师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乱针绣推广了出去,并走出国门,与国外艺术家交流。2010年,她成为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孙老师感到自己肩负的传承和发扬乱针绣的责任更重了,于是她招收学徒,广纳贤士,只要是喜欢乱针绣的人,无论年轻年长,她都乐于向大家传授技艺。

在经过与孙燕云老师的交流后,我们都十分敬佩这样一位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艺术大家。刘海粟曾这样称赞乱针绣:“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在采访前,我们并不能理解这样一句极高的评价;而在采访后,我觉得这句话绝无任何夸大之处。乱针绣凭着那比画笔还细的一针一线,将绣艺与画艺结合,于绣布上展现出这世界上的光与影,明与暗,动与静,真可谓是“一针一线一世界”。

常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常州地方文化调研宣传小分队

第20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媒体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21世纪的人才是那种善于进行复杂沟通和交流的人。”“每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都处于下滑状态,你能做的只是减缓下滑的速度而已。”这本书让看到被杨澜采访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让我体会的是: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并由此打开话匣,分析事件结合其人物的经历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文措词反复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体展现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点不仅可用于与人交流,也可用在写文章,识人等各方面。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杨的睿智、大气,更让我看到一种认真、坚持、内心强大、态度平、处事豁达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样、偶像,希望下回梦到她,不会无语以对,自惭形秽,很想问问她:“您的偶想是谁?什么促使你对工作如此坚持和热情?大气、平和可以练就吗?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诗一世界范文
《一诗一世界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