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介绍土家族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2:08: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他们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

三、

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

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年主要活动:

(一)、腊月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1、赶场

就是赶集的意思,土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背篓(土家语叫满期儿,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

2、杀年猪

快到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杀年猪,一般我们都会留一个大肥猪杀来过年。杀年猪后,将猪肉分割成小块,分别熏制,以备以后拜年所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用处)。

土家人杀年猪的时候要请客吃饭,称作“吃刨汤。”杀猪那天,左邻右舍所有在家的男劳动力都会被主人喊来帮忙捉猪、提开水、剖肚、清肠等,女劳动力都来帮忙弄饭。

3、腌腊肉

腊肉在土家人的饮食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

4、打糍粑,

“打糍粑”又称“打过年”,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一般放在农历十二月廿七这天。有蒸米的,有烧火的,有锤打的,有捏制的,有加芡粉的,非常热闹而又其乐融融。糍粑上还会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糍粑也是土家人的重要食物,以前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现在虽然很少拿这个去当作拜年的礼品,但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5、祭灶神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在厨房里上三柱香,意为祭灶神,然后开始打扫厨房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从这天起,每家每户的大人就要开始叮嘱自家小孩过年的这段时间不要乱说“死”,“背时”之类不吉利的话,以图来年大吉大利。若叮嘱当天还有小孩犯戒的,家长还会动用“武力措施”给予提醒,这叫“封印”。但过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小孩,大人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不再发火骂人了,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的都有一种不详之兆。所以一家人会和和睦睦过大年。

6、推豆腐

腊月二十五日便开始推豆腐了。每年的这天,大人小孩都不闲着,小孩子要帮助大人筛选黄豆并用水泡好直至发胀。然后将其放入磨子里磨成豆浆,再用纱布过滤。接着再把过滤的豆浆与石膏进行勾兑,别小看着勾兑的工夫,边加石膏时还要边进行搅拌,而且石膏量多量少都会对制出的豆腐产生很大的影响呢!紧接着,再用纱布将勾兑好的嫩豆腐包好放入豆腐箱里挤压,豆腐块就做好了这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7、炒炒米

炒米是我们这里土家族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它是把优质糯米用木桶蒸熟,冷却后用油搓散,晾干。称为“阴米子”。随后,用桐油和沙子炒膨胀,便成了“炒米”。

8、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

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我们那里流传这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9、推汤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

10、准备团圆菜 腊月二十九日,经过二十八和二十九的忙碌,团圆饭的菜就准备好了。而猪头肉、腊肉、海带炖猪脚、鸡、鸭、鱼、豆腐这几道菜是每年过年都必不可少的。而每道菜都有其特殊含义:豆腐就是说做人要清清白白,对得起良心。鸡爪通常给家里的主心骨吃,取捞财之意等。

(二)除夕的活动 (1)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2)抢着团年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因为谁家的团年饭早,意味着来年粮食生产好、(3)叫饭

团年饭菜在桌子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前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是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 (4)烧香

团年之前,男主人就会上山或者到各个祖坟前祭祀祖宗。通常是要准备:香、蜡烛、纸钱、一小碗扣肉、酒杯、白酒、米饭,还有最重要的鞭炮。还会带上一把砍刀,用来清理坟上长出的杂草。这种祭祀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带着小孩子一起去的,女人会在家里看家。 (5)送亮

过年的当天上午还要上山为逝去的先辈烧香,俗话为“送亮”。送亮回来后,家中就用猪头肉在土地神,神龛下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平安。祭祀完毕后,将盛宴放于桌上,这时,鞭炮齐鸣,大伙在阵阵鞭炮声中吃着年饭。吃年夜饭之前,都会在家门口放一大串的鞭炮,小孩子会放烟花。然后家庭主妇就会拿来狗碗把所有的菜都给狗夹一些,看狗先吃哪一样,那么狗先吃的那一样来年的价钱就会贵一些,然后用筷子叼三粒饭用纸包好挂在树上。这些弄完以后,就可以吃饭了,一般照例是家里的最长者先吃第一口,然后全家人就开始吃饭。平时小孩剩饭大人都会批评,可是这餐团圆饭,大人还会主动要求小孩剩饭,意味着来年有余。 (6)守岁

我们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我们要烧旺火守年,全家人都坐在火坑旁,边看电视边聊天,出谜语。十二点之前一定要先洗澡、洗脚、扫地,穿新衣服,脚要洗翻过膝盖,越洗得高越好,预示来年走人户时会撞到人家正在吃饭,别人会戏称“你三十晚上脚洗得好”。十二点到了,小孩子们便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烟花,冲出家门去抢年!谁放的最早预示着来年的好运来得最早。接下来就是令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了--发压岁钱。然后大家又坐在一桌前吃放在甜酒里面煮的糍粑,再热几个小菜,围在火炉边吃,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吃完夜宵后继续守岁,直至天明。

(三)正月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1)拜年 忙碌过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大家多在家活动,不走访亲友,而家中的卫生也不打扫,意在把福气留在家中。过了初一,人们在家就呆不住了,晚辈就会去给长辈们拜年。土家人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始拜年。这拜年与其他民族有较大的不同: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姥姥家去拜年。火腿送给外公,腊肉送给舅舅叔伯。进门后,晚辈首先给长辈磕头,然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打发钱)。长辈还会给晚辈泡上炒米茶!一般来说,儿女们到姥姥家会住上一到两天。然后到农历大年初二或者农历大年初三才回爷爷家拜年,其次才到比自己年长的哥姐家拜年,各家必须来回拜年,任何亲戚都不能漏。 (2)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

玩龙灯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推荐第2篇:土家族风情

土家族风情

中山大学附属四季花城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1)班李慧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歌舞的胜地。在所属的八个县市中,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及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

舞蹈作品《丧弄》是根据巴东县民间歌舞形式——“跳丧”创作的。在逝去的亲人好友的葬礼上,纵情歌唱舞蹈的风俗,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吉普赛人的葬礼,大家会跳起自己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琴师为人们伴奏,还有食物供人们取用。而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则有把丧事当做喜事办的独特丧葬习俗,即男人们通宵达旦在葬礼上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跳丧”。

土家族“跳丧”,即“跳撒叶嗬”。无论是民间的发展状态,还是传承的景象,都显得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它代表着土家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专家称撒叶儿嗬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

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的美味可以令你垂涎欲滴,最著名的非油粑粑莫属。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和好,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入桶中,再用特制的铁勺盛装,一般加上肉丝、土豆丝、洋葱、大蒜、花椒等佐料在锅中煎炸而成(内馅可随客人口味而变化)。油粑粑呈圆状,深红色,清香可口,有“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别有一番风味,你一定要来土家族做客哦!

推荐第3篇: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王。可见巴人不屈的节操。

五代天福四年(939),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领土家等族人民反抗楚王马希范的统治和掠夺,即著名的“马彭大战”。最后双方订立盟约,并铭誓于铜柱之上。

明代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遭倭寇侵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永顺、保靖、容美、酉阳等土司土兵共计五万余人参加了战斗。特别是在王江泾战役中,同苗兵一起,歼杀倭寇1900余人,被称为“东南战功第一”。成为抗倭劲旅。

鸦片战争中,土家族人民参加了抗击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争斗。土家族将领陈连升多次杀敌立功,在九龙宫涌山率领清军粉碎了英军连续六次的武装进攻,又在磨刀洋击败英军,在沙角战役中,他面对英舰挑衅不顾皇帝的命令下令炮击英国船舰,使英国的舰逃走,1841年,英军偷袭沙角,陈连升腹背受敌英勇牺牲,陈连升和他父亲因为杀敌最多,英军对其恨之入骨,他们死后被英军破腹刮肠,挫割尸首。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以条约为护符,以炮舰为后盾,以传教和办文化“慈善“为招牌,深入土家族居住地区为所欲为,激起了土家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先后掀起了两次“酉阳教案”以及黔江教案和施宜教案等,在中国近代反教会侵略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1917至1945年,土家族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反抗军阀、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的神兵起义。后来,不少神兵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家族的政治制度:

秦朝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由此中可见,巴人与中原几乎是同步进入的阶级社会。在武王伐纣之后,封了姬姓氏族统治土家族先人——巴人生活的地区。

秦国出兵灭亡了蜀国,接着又灭亡了苴国和巴国,秦国在这些地区强制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今天土家族地区建立了巴郡、南郡黔中郡。“自相君长”的土著部落先后纳入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内。秦国依旧十分重视这一地区,对其部族首领进行笼络,例如,将秦女嫁给巴族首领,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的施行力度较中原地区要轻了很多。

汉时,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保留了秦代的南郡,改秦的南郡为武陵郡。三国之后,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朝代更替,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同的郡。由于郡县制的影响,以首领之号为部落名称的土著在史书上的记载越来越少,而用区域性的称呼替代了,但是,各部首领在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委任后,由于世代世袭,形成了地方上的强大宗姓。

唐宋年间的羁縻政策主要是对土家族首领进行笼络。在承认其原有势力范围和地位的基

础上,加以封官加爵,使之世袭其领主的地位。武德三年,唐将李靖斩“开州蛮”冉肇则,设立峡州刺史,。并在武德四年,设立黔州都督府,设立了“领”或“督”六县十五州,其中土家族地区有黔江和洪杜、酉阳等州。

宋代,由于北方辽国、金国等的侵略,北方领土被不断割让,继续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以稳定后方。在今天这一地区地区设立了八十七个羁縻州,三个抚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土司制度就全国而言是从元代开始的,就土家族地区而言,应该是开始的更早的,大约起于五代,宋时得以延续,元代得以完善,明代土家族地区的土司最强盛。土家族的土司分布与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四大自然区域。共有八个宣慰司,四个宣抚司,十二个安抚司,四十三个长官司。

清代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终结。改土归流并非偶然,有着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根源。其一,土司对人民的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经济剥削,激起了广大的土家族地区人民的不满;其二,土司制度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其三,地主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清廷政府根据土司的表现和态度,加以区别的对待。凡是对抗改土归流者,一律严惩,例如对容美土司田晏如,开馆戮尸,并将他的妻子、儿女解交陕西安置。对于恭顺的“自请”改土的土司,采取优厚的政策,给予其世袭的官职,赏赐金钱、田产和房舍等。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政治机构,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以及一些汉族农民受政府的鼓励,迁入土家族地区进行开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的开发。

建国以后,政府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政策。1956年10月,公布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享有与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进一步落实了民族政策,恢复了部分居住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土家族居民的民族成分。现在,土家族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八个自治县。

土家族现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特别是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靠近中原地区的,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较多,因而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几乎在所有的土家族聚居地区,都存在土家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八百三十多万人,占全国少数

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

土家族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从事相应的林业、牧业、渔业、手工业生产的民族,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赶仗”(也叫“赶肉”或“赶山”,农闲时节,土家族集体围山打猎的方式)、“薅草锣鼓”、“采茶情歌”和“船工号子”,还有跳丧、摆手舞和茅古斯等等。土家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他们鄙视经商者。

土家族语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语言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现除少数地区外,现在已经通用汉文了。

土家族书面文学是借助汉语进行创造的。早在八国时期,土家族先民便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巴国灭亡后,中原地区的统治阶级不断以汉族文化影响土家族。东汉建武年间,宋均降服“五溪蛮”后“立学校”,以改变“少学而信巫鬼”的习俗。和帝永兴年间,武陵太守应奉“兴学校,举测陋”,积极推广汉族文化。隋唐时,中央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广设学校。宋元时期,招收土童,并在沿河土司修建銮塘书院。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教授等。元时,出现了安福人彭丝等有名的著述家。明朝在各个宣慰司设立司学,各州县设立县学,还迫使土司子弟入学读书,如果不入学者就不承袭。清代土家族地区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彭秋潭、田泰斗、彭勇行等颇有名气的著述家和诗人。土家族的《竹枝词》,极大地丰富了全唐诗库。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生动丰富。神话传说有《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开天辟地与伏羲兄妹》《巴务相》,《虎儿娃》等等。传说有《田好汉》《彭公爵主》《梵净山》《张家界》《酉水传说》《向老官人》等等。故事有《玩火龙》《鸡脚哪里去了》《咚咚喹》《梅山姑娘》等等。

土家人往往即兴编唱,创作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多种歌谣,有“神歌”“锣鼓歌”“插秧歌”“哭嫁歌”等。在很早以前,土家族保持着“以歌为媒”或者“木叶定情”的原始是自由的习俗,《木叶情歌》有“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何时吹的木叶叫哎,只用木叶不用媒”。土家族的舞蹈一世独具特色,大、小摆手舞以及茅古斯,粗犷而彪悍,显示出土家族淳朴的民风。

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披荆斩棘,开发了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重庆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书目

彭英明著:《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阳盛海著:《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常噱:《华阳国志》

蓝锡麟著:《巴渝历史沿革》,重庆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宋仕平著:《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彭官章著:《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承尧、罗午著 :《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年7月 董其祥著:《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

刘孝瑜著:《土家族》,民族出版社 1989年1月第一版

推荐第4篇: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

简介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历史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从秦到清的漫长历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响。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秦至隋的郡县制时期;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时期;第三阶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时期;第四阶段是中晚清的改土归流时期。 在历史上苗族与土家族之间是有过长期的隔阂的,远自东汉初年起,中原统治者就一贯的利用土家族统治阶层来控制当地的一切非汉族人民,其中也包括土家平民,但主要的是苗瑶人;从唐末五代起,这种控制更趋向于具体化,即使是汉族统治阶层的人“入主”了这一地区,自己也先得“土家”化,然后驾驭着“土家”来控制苗族;元、明、清三代实行所谓“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为止,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代替中原统治者约束当地的土苗平民。严格地说,历史上的这种矛盾仅存在于“土家”统治阶层与土家及苗族人民之间,但在不甚理解阶级矛盾道理的时代,总认为矛盾是存在于“土家”与苗族之间,就是把阶级矛盾完全看着民族矛盾。解放初期,为土家族自治而活动的干部很为苗族干部同志冷淡,因为他们顾虑“土家”的统治也许要卷土重来。

礼仪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过赶年,也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异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年节。据说在明代,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一带,政府兵将御侮受挫,特令组织士兵出征抗倭,限定腊月三十日登程,不得误期。土家族先民为了按期出发,奔赴前线,打击倭寇,故提前一天过年。继因祖先抗倭立功,其后代子孙为了继承发扬祖先爱国精神,依旧提前一天过年,以示纪念。 根据祖传,过年的当天,一家之主半夜起床,不许点灯,摸黑煮饭,切菜不用刀,把肉弄成团团,豆腐插成块块,蔬菜扭成节节,一锅煮熟,装满一盆。纪念祖先时,用晒席或衰衣遮住,以示在今天的和平环境里,不忘祖先当年的征战。 女儿会,原名“十个棚女儿会”,是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恋爱的节日。每年七月二日为女儿会的会期。每到这一天,周围七八十里以内的宣恩、建始、鹤峰一带的各族男女青年都来赶会。

婚俗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

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服饰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饮食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土家族一般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住所的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聚居,古来皆“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至今,村落山寨,或依山傍水,或横卧山塆,或骑坐山梁,或隐藏峡谷,或躲进白云深处,古木翠竹环抱,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宛如翡翠珍珠,洒落崇山峻岭之中,颇有世外桃源之幽美。

禁忌

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

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

7、

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宗教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望得到平安幸福

推荐第5篇: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

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民间也演渐成俗。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请媒人随同到女家。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有的地方称“过期”。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

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3、哭嫁。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自哭于室,其内容大多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也有哭骂媒人的。哭嫁的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 ,也有母女、姐妹、哥嫂、亲友同哭的;有低声哭诉,也有放声嚎哭 的,诉说自己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临嫁日母嫂同哭,妇女陪哭 ,谓之哭嫁礼。哭嫁,近已不见。

4、背新娘上花轿。发亲时,新娘更衣,脱下娘家衣,穿上婆家衣和露水衣,轿门向内,由兄或叔将新娘从闺房中背上花轿。新娘登轿,即撤食箸。俗谓箸为筷子,取其字音,寓快生子之意。由两 个送亲人(一男一女)相送,送亲人称“上亲”或“高亲”,富户女上亲坐轿,贫户女上亲坐滑竿,男上亲骑马。男上亲在花轿前,女上亲尾随花轿后面,沿路六乐合奏,非常热闹。

5、铺床。男家请两个夫妻圆满的妇女铺床,女家嫁奁到后,将男方原置铺上的被盖搬走,换上女方的被盖、枕头、谓之铺床。边铺床边说祝词。前乡为“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贵子,后生姑娘。”后乡为“一步踏进新郎房,新郎请我来铺床,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儿子进学堂,手拿笔杆写文章,后得姑娘进绣房,拿起花针绣鸳鸯。”

6、拜堂。花轿进门,由两个搀拜娘(又称圆亲人)搀新娘。由主婚人唱拜喜词引导,新娘新郎面对神龛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等。

7、抢房。拜堂完毕,新郎新娘争先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坐落床湛风吹草动,应以中心为界,男左、女右,各占一首。有心计的姑娘越界而坐,向新郎示意,你今后欺负不了我。新郎则用力把新娘挤过界,双方暗中用力,互不相让,最后相视一笑而了之。

8、喝交杯酒。洞房设案,备酒燃烛。新郎 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喝交杯酒”,前乡称“接纳”。表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9、闹房。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夜晚,无论男女老少,聚于新人房中,祝贺新人或戏闹,肆意调笑,摆布新人取乐,皆无禁忌。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有的让新人同时吃用细绳吊起的水果,等两人同时咬去时赶紧将水果向上一提:有的让新人介绍自己的恋爱过程。客人的调笑,新人不能拒绝,任凭他(她)们摆布。

10、回门。新娘偕新郎归宁,谓之回门。后乡在新婚第三日或一月回门,在女家住宿一夜,次日,由父母或兄弟送回。前乡在婚后三日 (今为二日)回门,当天去当天回,去时女走在前男走在后。有“新房三日不离人”之忌。

改土归流前,还有两种婚俗很特别。

一是女子婚期前三天,土王享有“初夜权”,后来除了与土王同姓的人户成亲可以免除初夜权外,凡与土王同住三宿后,方能与新郎结婚,这种习俗,开始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以后演变成土王的无道。土官、土司制度被中原的王朝废除后,土王的初夜权就不再存在。

二是“抢亲”。当某一土家寨子青年男子爱上另一土家寨子青年女子以后,事先约定婚期,新郎邀约本寨青年男子按期去女方寨子抢亲,在去女方寨子的路上,敲芒锣,擂大鼓,举着灯笼火把,喧闹地奔向女方寨子。到了女家,女家也事先约好一批人来阻拦,男女双方都用“四言八句”理论一番,吵吵闹闹,男方就动手去抢新娘,抢得新娘后,就把她塞进花轿,用锁把轿门关好锁上,抬起就往男寨奔跑,新娘兄弟和寨内亲戚故意去追赶,好像要把新娘夺回来。男方抢亲的人,给些钱财求情,妇方追赶的兄弟才放路让行,男女青年才得以在男方家庭举行婚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改变了以往那种大操大办,程序复杂的礼习俗。人们有的在宾馆设宴招待亲朋,军样既省事、省钱,又有排场,不落俗套;有的干脆举办集体婚礼或公益婚礼,旅游结婚等。这样即有现实意义,又留给人永久的怀念。

一点关于土家族婚俗的名词

冠婚:冠,男子成人。冠婚,这里概指土家族原始婚俗。

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间通婚,俗称\"对开亲\",或\"扁担亲\",这是原始族婚所遗的落后婚俗。旧社会在土家族乃至少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均有,解放后,姑表婚已基本消失。

交换婚:是两家互换姊妹为妻,或互换女儿为媳的婚姻。为一平等的议婚形式,也有包办,节财的因素在内。

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的残留形式。兄亡已后,如其弟尚未婚,愿意和有权与其寡嫂结婚。俗称\"弟坐兄床\",又作\"转茶\"。弟去后寡媳,若其兄愿意,也有权收弟媳为妻,谓;兄坐弟床\"。若兄弟皆不愿,寡嫂媳方可外嫁,但必须守孝三年;婆家要索\"赎身钱\",\"满堂酒\",除娘家送的东西外,其它的财物不能带走;若有儿女,一般带女不带儿。这类婚姻现已罕见。实质是视妇女为一般私人财产的封建习俗。

招郎上门:女方父母无子,招女婿上门成业,为女方养老接代。放话:即指\"议婚\"。包括\"指腹议\",\"童子议\",\"订婚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胎儿婚姻\",\"童子婚姻\"极少,多为适龄订婚。但有一套俗规履行,放话前女到男方\"踩屋场\",作一番考察,满意后方订婚。订婚要破费,由男方备好猪肉,酒,鱼和衣服,鞋袜,雨伞之类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亲上女方家。女方则大办酒席,内外至戚齐距,认识接待未来女婿。女婿逐一认亲,再据男女生庚日期画八字配鸾书,完成订婚手续。此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礼,送女家亲戚,谓;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吉\"或\"报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内择一吉日,先请媒人订婚期,然后往来回访,谓之\"亲家过路\"。其后,女方请木匠打嫁妆,男方给木匠送酒,肉,粮及\"利市钱\",新娘给男方父母亲族长辈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数床,男方备香等包单。婚前数目男方要向女方纳采,叫\"过礼\",抬盒上写着\"礼成奠雁\",盒内放一份礼单。女子于归前一日,择族戚中有德行妇女为之修眉,以线勒住去鬓边短发,谓;开脸\",也叫\"上头\",梳头有讲究,做闺女时。兴分梳扎长辩,叫\"分头\";出嫁时挽成高髻,称\"满头\"。妇人为新娘修眉开脸梳头。要与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请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合新娘而十,围坐闺楼\"哭嫁\"叫\"陪十姊妹\"。

命字:俗谓取号,男子多用朱漆木匾金字迎亲,前一日戚友鼓乐送至。冠者父率新郎拜领,谓之之拜号匾,拜毕悬挂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择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日\"陪十兄弟\",且称十人中新郎,谓;状元郎\"。 接亲:即翌日新郎偕媒人及一干男女新友至女家迎新娘。迎亲将到门。须于门前设一方桌。上列香烛,酒,帛,鸡各一,或蛋一个,米一升,茶一杯,有执事者拱手作揖,祝回女家宝神。祝毕,手抓米抛向新娘轿上。谓\"拦车马\"。土家族亦兴\"拦门礼\"。男女家各选一伶牙利齿者为礼生,一问一答,天上地下,间间万事万物,一真到女方礼生\"理屈词穷\",撤去方桌,迎亲人才能进堂屋成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妆郎\",\"送亲\",\"圆亲\",\"见大小\",\"回门\",等等。十分繁杂。媒人来贺必设果酒筵于门外,立饮,谓\"接风;。婚后怀孕,称有喜\"。分娩后,女婿提着鸡和染红的鸡蛋给岳父,谓;报喜\"。第三天,岳母携礼到男家给外甥洗澡叫\"洗三\",又称\"三朝礼\",满月那天还有长命钱。这点讲究。俗礼行施时庄重而神秘,繁琐而富于喜剧色彩。

推荐第6篇:浅谈土家族婚俗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论文关键词:土家族婚俗 求亲 订婚 哭嫁 结婚

论文提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西南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土家族儿女结婚方式反应土家族别样的名族风情。

求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土媒人向女方求亲。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五)哭嫁。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 (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

(八)拜堂。新娘从灯上跨过去,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拜堂时男左女右并立。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拜堂后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 (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推荐第7篇:土家族音乐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土家族音乐(教案)

湖南省龙山高级中学

卢礼木 邮编:416800 电话:13974344997 教学年级:高一 课

时:1课时

教学内容: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取材于本土素材中的“土家族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家族人文习俗、地域分布、音乐歌舞等知识;

2、通过学习欣赏土家族音乐、歌舞、文化习俗,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3、能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文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土家族慨况、地域分布

土家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恩施,渝东南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绝非“本地人”,因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汉语或土家语“本地人”的说法都不是毕兹卡。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

地带;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有8028133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恩施、建始、巴东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重庆东南部边境的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

二、文化礼仪与传统节日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

“咚咚喹”、“打溜子”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三、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四、土家族服饰与居住

1、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

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2、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

五、土家习俗文化

1、婚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

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2、丧葬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

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

三、

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并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兴跳丧。

3、节日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六、作品欣赏

1、土家摆手舞,

2、土家打溜子,

3、土家咚咚奎

七、学生互动

讨论自己所了解的土家族音乐,并举例回答或者表演。

七、课堂小结

我们土家族文化非常丰富,望同学们今后不断发掘和继承发扬土家族文化。

推荐第8篇: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土家族人民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甑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甑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推荐第9篇:土家族赶年

土家族赶年

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

一、两天,也有提前

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关于“赶年”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明朝时,朝廷调士兵赴沿海抗倭。时值春节前夕,便提前过年,团年后,将士好出征。有的说,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关已近,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而财物被掠走,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有的说,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财主年关要来讨债,他们便提前过年,上山躲债。这些说法,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推荐第10篇:土家族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

据资料搜集证明:茅冈土司内覃姓最盛,其次为田、向、彭、黄、庹、罗、秦等姓,这些姓氏全都是当地土民。经过几次征剿和通婚,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汉民族逐渐增加,茅冈也杂居有土汉苗族的人民。

茅冈土家人的个性:刚劲淳朴,勇于拼搏,守其信义,敢于追求争议,不惜自我牺牲,其类皆衲于言,而敏于行,易激愤,不善言巧。这就是土家族山水造成的“辛辣精神”。茅冈土家族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土家族因受种种条件限制,有语无文。存于乡间土语略举稍许: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祖父叫爬铺,父亲叫阿巴,母亲叫阿业,叔叫安杯,叔母叫业捏,兄叫阿可,弟叫阿矮,儿子叫卵必,女叫必优,孙子叫惹必,孙女叫惹必优,外祖父叫嘎公,外祖母叫卡不,吃饭叫直戛,大米叫司里,肉叫食,碗叫切必,筷子叫不支,茶叫(日阿)泽,喝杯茶叫(日阿)泽、拉术服等等。土家族语法有一显著特点,即多为倒装语,如公鸡叫鸡公等。目前还流行的土家语言有:哈太(不懂),哈拉糊(傻瓜),冲(枪),赶仗(狩猎)放快(早晨说龙蛇虎)等等。土语地名有:杉那子、毕笼、土家旮、哈溪等等。

茅冈土家族服饰:男人裹青头巾,穿青灰色对胸布扣上衣,下穿青兰色大裤脚,脚穿草鞋,雨天带脚马。女人头插水红色小花,带银耳环,银手镯,上身穿绣花边青兰色满襟,下穿青兰色绣花边大裤角,脚穿绣花鞋,不裹脚。

土家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并且贯穿于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如开荒锣鼓、薅草歌、澧水号子、放牛山歌、散花调等等。乐器主要有唢呐、大号、二胡、锣鼓等。特别逢年过节、集会就要跳“摆手舞”、“唱山歌”、“踢踺子”、“打飞棒”、“摔撑腰”、“卖龙车车”、“金二排”等。春节期间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是闹“花灯”、“阳戏”(俗称杨花柳)、“武术”、“气功”常伴于“狮子灯”、“龙灯”表演。各村寨还札有

二、三丈高的“秋千”,男女青年打起来最为壮观。

茅冈土家族信仰与禁忌: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神鬼,如供奉“大老爷、二老爷”(土家先祖)和“龙王三神”、“黑保大神”,并把士老司(巫师)、土医奉为尊敬的人。多数小孩在三至九岁的时候都请土老司“渡关”、“还愿”、“托帛”、“泼水犯”,如果成年长期生病,请郎中治疗不愈,就请土老司祛邪,土老司身穿法衣,手执宝剑,为病人“赶鬼”,还要“上刀山”(把罐头烧红),“摸油锅”(把油在锅里烧开),最后是“砍草人”、“扛马脚”(马脚抬着神飞天坎、溪坎)等。

土家的禁忌较多,如:过年吃年饭不能喝汤,年初一不准向外泼水,不能扫地,不能向外倒垃圾。早饭前不能说龙、蛇、虎、猴,早晨听见乌鸦叫是不吉利。进主人的屋不能脚踩撑架鼎(土家多在火坑用鼎罐煮饭吃),借水桶不能送空水桶,或挑担水,或在门外改双手提空桶送进厨房,借药罐不能送,只能主人去取。买药不能背,只能提在手里,嫁出去的女回娘家不能夫妻同房,妇女坐月后,母亲去陪女同房,三十天时,母女一起回娘家坐十八天,才能回婆家。寡妇不能引新娘入洞房等。

《六月六日——覃垕忌日》:茅冈土家族确信六月六日是覃垕被朱元璋的大将周德兴利用朱思济(覃垕的女婿)把覃垕从千山万峒中骗出来抓去杀害的,其时间按《明实录》记载的几件大事可以推断:明洪武五年(1372)四月长江大水,汤和入川大军在三峡被阻隔不能入川,便派曹良臣等约六万人增援周德兴围攻覃垕起义军,七月西上行军,六月六日覃垕牺牲时间是真实的。

茅冈土家族纪念覃垕的方式,这一天不晒衣,不晒书,以表示对覃垕的哀思,同时举行大的群众集会,“跳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司舞”、“气功”、“武术”表演等。“卫所区”的土家人,这天都晒皮袄、棉衣、字画。附会意思是免得蛀虫蛀坏覃垕偶像。(传说朱元璋杀害覃垕后,天昏地暗,闪电雷霆,朱元璋传圣旨扎成覃垕偶像,让他世世代代坐“位”七天。)

《过赶年》:茅冈土家族是腊月,月小二十

八、月大是二十九日下半夜,最迟天亮以前吃完年饭,这叫做“过赶年”。意思是土家族常被外族突然袭击,以防三十外族袭击,故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延至今天,只是一种传统从俗而已。

《赶仗》:茅冈土家人,一到冬天,很多男人,身背火枪,领着猎狗,去大山中“赶仗”(狩猎),一旦打得野兽,实行一种特殊分配方法,即至将死兽双脚捆绑好为止,所有到场的人平均分得一份,山中野物,见者有份,枪手则分得兽头。这种分配方法现在仍然在实行。

《打白工》:茅冈土家人,凡是私人建房、挑新田、开新塘、嫁女、结婚、老人丧事等,一律实行“打白工”,帮工者只在主人家吃饭,不取任何费用,不计任何报酬,不管五天十天都一样。尤其是丧事,不用主人邀请,同村同寨的乡邻会自动前往帮忙,不计任何报酬。

《婚俗特异》:茅冈土家人除了同姓不通婚以外,还有庹田二姓,覃秦二姓互不通婚。据说庹田、覃秦在大庸原来都是一姓,在历史上为了逃避“族灭”之灾,才由田、覃改庹、秦。截止目前,庹田、覃秦基本仍不开亲。

婚姻嫁娶礼仪:茅冈土家族的男女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娘之言,部分也有男女对唱山歌恋爱,但结婚都必须遵照繁琐的礼仪,如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要经过“订八字”、求婚、送上头礼、出嫁、迎亲、拜天地、拜父母、闹房等等。

闺女出嫁,家族陪以嫁妆,如:被、棉套、衣物等,闺女要在出嫁一月时间对长辈哭嫁,一直哭到嫁为止。男方到女方娶亲,女方族人在大门外拦门(摆两条长凳),男女双方的“迎亲”和“来亲”进行对话,答对了才敞开大门,让大轿进门,否则不准进门,如果两家新娘大轿在路上相遇,双方要停轿,新娘互换小手帕,然后各走一边通行。新娘进屋拜天地时,男双方亲不能当面在堂前,而是避在屋后(防止新郎新娘拜天地时,外族突然袭击)。新娘入洞房要“抢房”(看谁先进房今后就是主人),给新娘新郎送的“交杯茶”,双方都不能喝,只是接好放下。女子哭嫁,有的从婚前半月开始,有的从“上头”后开始。

《大丧夜唱丧歌》:茅冈土家人的老父老母去世后,举行“大丧夜”追悼活动,入夜近亲进邻的男女,都来点香扣头,哭诉一阵,同时打“围鼓”、吹“唢呐”。半夜以后,一些人就绕殡而行唱“丧歌”,直到天明,子女直接亲属都不能入睡,老母就唱“十月怀胎”、“二十四孝”、“目连寻母”等。挽歌:父母一梦入黄梁,永离幽冥痛感伤,生我深恩愧未报,养身大德怎能忘,鹤声啼断层悉云锁,猿泪洒干恨雨扬,更有许多添愁处,檐前滴水情愈长。安葬前要在灵前摆桌吃“分家饭”,给死者同样摆上一份。

《上梁》:土家族人把起新屋作为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因此,起屋时除选好屋场和设计好房屋试样外,把立架上梁作为根本吉兆,主人对此特别重视。上梁分选梁树;做梁画梁;吉日良辰上梁(即立屋当天)。上梁由主管木匠和请当地一位贤人进行赞梁,一问一答,如问:主梁主梁,生在何方,长在何地,何人见它长长?何人拖斧砍树?何人来把尺量?答:主梁主梁,生在峨眉山上,长在九龙头上,张郎拖斧砍树,鲁班来把尺量„„开始上梁,二人又唱:乙: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欢欢喜喜上屋去,要为主东赞主梁。甲:手端茶盘四四方,张郎造就鲁班装,四角造起龙凤样,金漆盘子摆中央,手攀梯子把梯上,满堂宾客喜洋洋。乙-:上一步,一步高升,天官赐福金满堂;甲:上二步,二步成祥,永保主东出贤良,万代富贵金满仓;乙:上三步,中三元,刘备关张访大贤,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下高岗。„„上十步,十美十全,张郎鲁班下凡间,修起高楼和大厦,主东富贵万万年。二人上至屋脊梁时,赞者喜气洋洋赞道:鸽子翻坐梁头,恭喜主东楼上楼,自从今日

上梁后,衣食住行样样有。另一人赞道:坐梁头观四方,主东住的好屋场,前面八步朝阳水,后面八步水朝阳。两人各坐一头边饮酒边赞一阵后,开始抛粑粑。首先是给主人做的两个大粑粑,赞梁者问主人要富,是要贵?主人答富贵都要。于是赞者将粑粑抛给主人,主人在下面用宽布接着。然后赞者将若干小粑粑往人群中抛,大家故意争着抢粑粑闹着玩。接着就是亲友用各色布挂在梁上,表示祝贺,谓之“搭梁”,此时鞭炮齐鸣,山乡一派沸腾。

《岩墓葬》:从前茅冈土家人曾实行“岩墓葬”,就是茅冈的七年寨西南的悬崖上还有岩墓葬遗址,青安、罗塔也有发现。

《土民的住房》:土民的住房都很简陋,多系低矮的茅棚草舍,少数土官拥有土砖木柱瓦房。

第11篇:土家族婚嫁礼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嫁礼俗

——不一样的自由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谭珊 0805102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孙东方

完成日期

2009年8月15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姻礼俗调查

摘 要:较详细的介绍了,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其中将相亲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分为“相亲、定亲、订婚、迎亲、拜堂”五个环节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土家族的独特婚嫁习俗——哭嫁。 关键词:四方村 土家族 婚嫁礼俗 哭嫁

一、调查地的文化生态

四方村属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的石柱县三河乡。依山傍水,仍保留小农经济模式,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四方村原名远和村,因渝利高速公路的修建,政府对此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改名为四方村。

此地仍保留了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在婚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腰鼓”、“吹唢呐”、“唱哭嫁歌”等文化活动。

二、调查地的婚姻习俗调查

土家族的婚嫁礼仪很多,他们注重过程,希望气氛热烈。

土家人婚嫁多安排在寒冬腊月举行。因为入冬后是农闲时节,家里藏有五谷,财物充足。人们会在丰收喜悦的气氛中吹起唢呐、放响鞭炮、贴上对联、发出请帖,招来各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在婚礼当日,他们会在新房前垒起土灶,燃气炉火,架上铁锅,在往来宾客的注视下烹制出一道道味道鲜美的精美菜肴。土家人的婚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酒席不是在屋内,而是在院坝内一长溜地摆开,并且配上土家咂酒,力求让参加喜宴的人充分感受到婚嫁的喜庆气氛。

土家族的婚娶很注重过程和礼数,十分有趣。

从相亲到结婚,整个过程包括:相亲、定亲、订婚、,五个环节。若其中许多细节未处理好,就会被认为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相亲

相亲,土家人又叫‘看人’。一般是先男后女,这样不会使女方失面子。 一般男儿到了十五六岁,父母就为儿子相媳妇了。(也有更早的十岁左右算是娃娃亲。)这时亲戚、朋友也有找上门来推荐对象,父母亲会推拒一下。实际上,父母亲已将一些姑娘排队选择了。一旦选谁,就找媒婆去提亲。

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糖果一斤,面条一把,称为“开口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意思是“我家女儿是你家请媒人来多次求的,不是自己走上门的”。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

之后就会安排两人见上一面。一般来说,是由双方的嫂子或婶娘带着去同一个地方赶集或赶会头(红白喜事)。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为了避免尴尬,男女双方还不能直接见面,

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只能再特定地点偷看下对方,看看合不合意。如果都中意,就可以提出去男方家“看人户”。这时可说是大功告成,媒人可向男方家报喜。

二、定亲

定亲,土家人又叫‘看人户’。 首先,会由媒婆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带给算命先生卜上一卦,一般情况都是“合则谈,不合则散”,但也有人会舍财让算命先生帮忙化解一下。但当女方比男方大时,算命先生却是无法化解的。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男大是株花,女大是冤家”、“只准男大十,不准女大一”。这里体现出土家族的一个观点,女子找的是依靠,所以男子需比自己大。

女方去男方家叫做“出脚”。但在这之前,媒婆要将女方对定亲彩礼的要求传达给男方,一般为衣服几套。

到了出脚那天,女方就有嫂子或婶娘带着去男方家吃午饭。饭后,由媒婆出面查看之前要求的彩礼如何,之后将情况告诉陪同女方的来人。一般说来,布料和做工越好,说明男方家庭越好,越看重这门亲事。除了看之前定的彩礼,女方还会一并看男方的住房,有话说:“土墙房子你莫探(谈),木板房子转两转,砖瓦房子正式探”。这是为了给女方找个好婆家,不要嫁过去受苦。

之后女方就要回家了,如果带走之前定的彩礼,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母亲要给女方打发钱(红包)。如果不带彩礼,则说明不同意这门亲事,婚事到此打住。

三、订婚

订婚,土家人又叫‘取同意’。

订婚的日子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六甲”推算的,以不犯冲,不犯煞为是。 这次依旧是女方去男方家,不过跟看人户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人数很多,只要是女方的三亲六戚都可以去,但仍有要求,女方的父母、男长辈、兄长不能去。

二、男方的排场很大,接待女方亲朋的是比婚宴更好的席面。因为是丈母娘家的人,婚事的成与否还得看他们的意见。

大家在男方家吃过午饭,就要在男方家的堂屋“敲钉锤”了,相当于正式的订婚仪式。 先将吃饭用的方桌向屋门成一竖排开,支客师(相当于婚礼主持人)坐席长,男女双方亲友分别以支客师为中心,以男左女右为原则,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

首先,由支客师讲话,说明这次的订婚是为哪两个人举办的;再由媒婆对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进行介绍;接下来是女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然后是男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最后是由男女双方自己表明自己对这场订婚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有人对这次订婚发表反对意见,那么就进行订婚的下一个环节——送收彩礼。

先是男女双方互赠定情信物。接着女方带着男方,按照辈分高低,依次给男方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介绍的过程中,男方要将自带的烟敬给女方长辈。再由男方带着女方,给她介绍自己的亲友。但女方除了敬烟外,还可以给男方最亲近的亲人赠送准备好的礼物。还有一点跟男方敬烟时有差别,女方敬烟时,男方长辈要给女方打发钱。这个时候,支客师会安排人在一旁进行记账,这是为了预防女方悔婚。因为一旦悔婚,女方必须按照清单上的记载,将男方亲友给的财务还给男方。但如果是男方悔婚,则不用还与男方。

在敲钉锤的当天,跟女方一同来的所有亲属,必须在男方家休息一晚。这时才表明正式联姻。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才可以单独约会,之前见面,必须有旁人在场。

从取同意到正式结婚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少则一两个月,多的则达十年以上。这个时间主要是依男女双方取同意时的年龄而定。

四、迎亲

迎亲,土家人又叫‘娶亲’。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在土家族,正式结婚需用两天,暗喻好事成双。而迎亲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迎亲队伍在男方家吃过早饭,就带着聘礼去女方家接新娘。

这里,迎亲队伍的人员是有特别规定的: 一个总管,负责招呼所有区迎亲的人及安排搬运东西的人手,还要同女方负责人进行交涉,清点物品,确定行程时间。

两对证婚人,一对为长辈,一对为同辈(多为兄嫂)。表明男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 一些帮忙的人,为男方亲朋,自愿来帮忙,并自带搬运工具。这些人

还有一部分是男方的长辈、同辈与小辈,不用做任何事,只是陪同,表明男方家族人丁兴旺。

一对开锣,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一对唢呐,紧随其后。行进过程中,两种乐器交替演奏。

在迎亲队伍里,必须准备四个抬盒。一个放钱,为了防止掉落,会按照一定的规定贴于抬盒上。一个用于装鸭,一个放鲜肉。还有一个放新娘的礼服,从头到脚,一应俱全。

迎亲队伍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到了新娘家,必须先交“进门礼”,才能进门。一旦进门女方便有人为迎亲队伍装烟倒茶。歇息片刻,女方便会安排迎亲队伍的人入席就餐。吃完饭,男女双方的婚礼负责人进行交涉后,便让帮忙的人去搬运之前确定的物件,女方会按照帮忙搬运物件的人数,给帮忙人打发钱或小礼品。预定时间一到,便“发亲”离开。

此时回男方家的排队顺序也有要求。正娶打头,随后是新娘与新郎,由于男女双方家之间多数为乡间小路,不方便抬轿和行车,所以新娘是与新郎一起步行的。后面接着正送,女方最亲的送亲人,要一同去男方家。再后面是唢呐和开锣,这个时候就是合奏了。最后面是帮忙抬嫁妆的人。

五、拜堂

拜堂,土家人又叫‘圆亲’。

新娘新郎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香火牌位前并排站立,在施礼者的祝词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之后是“喊拜”,过门新娘为每位被喊名字的男方亲族逐一奉上礼品,被喊男方亲族要回赠女方一定数额礼金。这个时候同取同意时一样,有人在一旁记礼。

拜堂后,新郎新娘会争先恐后地进入洞房“抢坐床”。因外按土家习俗,谁先抢坐新床,今后谁就当家作主管住对方。

抢完新床,就由男方的婆婆或奶奶将准备好的干果糖果之类的扔到新床上,让男方的小辈在床上“抢喜果”,有祝福多子多孙之意。之后除了新浪的父母叔伯外,其他人不分辈分大小都可以来闹洞房,向新娘索要粑、花生。瓜子等礼品,或要求新人表演节目。

正婚的第二天,新娘不能赖床,要早起给公婆送去从自己带来的礼品,通常为一床被子什么的。表明嫁到婆家,一切都是大家的,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不分彼此。之后还要下厨准备早餐,说明自己贤惠,能够下厨。

新娘拜堂圆房完婚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要返回娘家省亲,这就是“回门”。 进过上诉所有环节,整个土家族婚礼仪式过程才算圆满结束。

六、哭嫁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讲土家女流传久远的“哭嫁”习俗。这是土家女用哭声表忆母女亲情,诉分别苦痛,谢养育之恩,贺欢乐出嫁,甚至泣婚姻不尽人意。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禀性和文化。

“哭嫁”开始于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姑娘不再出门做活,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称“包席”,右女称“安席”,左女称“收席”。新娘起哭声,“安席”接腔,“收席”帮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姑娘“哭 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嫁”形式多样,主要有母女哭、姐妹哭、姑嫂哭、姑侄哭等,或新娘个人单独哭,或一个同伴陪哭,或几个同伴陪哭;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时是“哭嫁”最高潮——新娘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

“哭嫁”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或哭爹妈的,或哭兄嫂的,或哭姐妹的,或哭祖先的,或哭媒人的。哭嫁歌一般即席而作,也有固定的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嫁”水平高低,往往是男方衡量土家女聪慧或愚笨的客观尺度,因此姑娘出嫁前都要秘密地向长辈潜心苦学。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有一首“娘哭女”最为典型: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三、调查地婚姻习俗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土家族的婚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男女交往,更加直接,不再像从前那样婉约。道路通了,迎亲不再是徒步过去,已经是车去车来,但为了保持土家人的婚嫁风俗,人们还是会选择一段路步行过去。经济发展了,结婚之后都是独立套房,很少有人还和父母同住„„

但对于婚嫁过程的重要礼仪,人们没有遗弃,沿袭至今。

第12篇:浅谈恩施土家族婚俗

浅谈恩施土家族婚俗

引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构成了博大而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不少原有的少数民族风俗已销声匿迹,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即便如此,依然保留了不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它们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的奇葩。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位于鄂西山区的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自古以来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因其封闭的地形、落后的交通而与外界联系尚少,土家族人至今任然保留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风俗。土家族人的婚俗习惯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本文将从土家族人求婚到结婚的过程浅谈其别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关键词:土家族

婚俗

哭嫁

一、求婚

土家族人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惯,但却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婚姻有父母包办。土家族儿女崇尚婚恋自由,父母不会强求。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土媒人向女方求亲。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定“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二、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 亲”的事。“认亲”(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三、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五)哭嫁。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 (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

(八)拜堂。新娘从灯上跨过去,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拜堂时男左女右并立。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拜堂后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 (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第13篇:关于土家族民族调查报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9°10′至东经110°23′、北纬27°44′至北纬29°38′之间。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东北连张家界市,东南接怀化市,西与贵州省的铜仁重庆市的秀山接壤,西北连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5486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土家苗汉等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着美丽的家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 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 , 原始舞戏茅古斯, 梯玛跳神、跳马, 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二是民族习俗类, 如生产习俗、婚丧习俗、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习俗等。三是民族史诗类, 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四是民族舞蹈类, 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五是稀有剧种类, 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六是民族音乐类, 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 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等。七是民间文学类, 如土家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八是民间工艺类, 如泸溪县踏虎乡的凿花、凤凰县沱江镇的扎染等。湘西自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绚烂的民族文化意识。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

1.中国南方长城

又称湘西苗疆边墙,位于凤凰县城内,环记700余里,包苗寨2000处,共建迅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5座,交织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始筑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清代重修。然而,任凭边墙森严壁垒,终挡不住民族和睦、融合、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边墙早化作颓壁残垣,而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五洲游客旅游观光。

2.老司城

位于永顺县麻岔乡境内,四面皆山,依山傍水,是土司王的首府,600多年的古城,遗留有大批土家族的文物和古迹。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土司基群、祖师殿、彭氏宗饲、温凉洞等。这些已列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而加以保护。

我州其他文物古迹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丝桥城堡、龙山里耶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类聚落遗址——灰窑聚落遗址等。

3.塔卧

位于永顺县北部,距县城39千米。1934年1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建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省委、省政府、红

二、六军司令部、随军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许多革命标语至今任然清晰可见。旧址陈列着当年的珍贵纪念品,附近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保存得很完整。

4.吊脚楼

土家苗族人民因居住山区,所居房屋便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楼房属木结构,四周均有设计独特的楼脚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5.湘西饮食

风味别具一格,如酸菜、酸鱼、酸辣椒、醋萝卜等。更有土家族的传统名菜泥鳅钻豆腐、苗族的五香鱼、桃花虫等。

6.民族服饰

土家人爱包青头帕,帕形包成人字路。青年人穿对襟衣;中老年人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姑娘们包丝头帕,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佩戴耳环、手镯、戒指。苗族人男服多为对襟上衣,袖大而长,束腰带,打绑带,头缠丝帕,裤短而大,眼神喜欢花格、全青、全兰,以长条细格为佳。妇女服装更为精美,衣为满襟,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胸前袖口滚有花边;女裤大而短,裤脚滚宽大花边。首饰种类繁多,佩带起来,全身闪耀,铮铮有声。

7.民族节庆日

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情,是我州具有吸引游人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土家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从服饰、村寨、风俗、观念直到婚丧喜庆礼仪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古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向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节”,流行摆手舞、铜铃舞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文体活动有武术、猴儿鼓舞、对歌等。

三、综述

21世纪,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市场, 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丰富资源。在注重旅游开发的同时, 人们认识到维持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 规定,“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源远流长, 其品种纷繁多样, 蕴藏量大,覆盖面广, 特色鲜明, 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 文化部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 这意味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尚处于原生态形式,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急需大量时间、精力去采集归纳、整理, 同时又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 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 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类遗产分别保存在土家族、苗族乡镇, 横贯湘西州中部的酉水流域, 呈高密度流布状态。这八类遗产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地域范围文化, 历代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 经过几千年积累和传承遗存到现代, 它们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但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剩余的品种与内容已日见稀少。时代的演进,文化的冲击, 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贫困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 种种现实正在加速这些遗产的濒危与消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人们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局部发掘和抢救,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所进行的抢救工作只停留在少数乡村和低级阶段,大规模、深层次的抢救和保护是从申报综合试点开始的。

2.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必须纳入法律程序,它是国家设立保护试点并开展有效抢救工作的重要保障。2002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湘西州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 2003年4月8日正式交州政府办理。此后, 湘西州在其“两台两报”展开舆论宣传, 展示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 激发读者对遗存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之情。接着委派专人进京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和保护工程培训班, 宣讲湘西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受到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与会专家的关注。同时邀请国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教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山寨进行实地考察。资华筠教授对于不少濒危的项目表示忧虑与关切,回京后向多方呼吁,为综合试点的获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项目列进国家计划,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会大打折扣,为此湘西州很重视项目的申报,一直把项目的精选与论证放在首位。

从2002年4月向省文化厅呈报“国保工程”开始,先后进行了五轮筛选,形成了八个文本。其中包括综合性项目两件,土家舍巴日、茅古斯、织锦、苗鼓、苗画、凿花等各一件。最终以“综合试点”获批,这为该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项目的申请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予以强调。

一是强调其重大历史价值:

1、不少品类特别是祭祖仪式,实录了上古时期直至五代时期湘、鄂、渝、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状态,尤其是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貌。

2、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印证,勾划了土家族苗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

3、它汇聚了土家族苗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舍巴日的祭祀仪式程序与内容包含了载入史册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七百年前东南抗倭的英雄业绩, 证明了土家族苗族历代祖先为推动历史进程, 保卫中华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强调其重大文化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 它是一笔丰厚的古老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先生实地考察了湘西茅古斯、蚩尤戏、还傩愿等仪式表演后, 赞其为“中华古文化之遗”。

2、从戏剧发生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戏曲的古根。从茅古斯、蚩尤戏的表演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 本特征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基因。因此, 有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

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我国民族舞蹈的古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 中华民族考察团莅临湘西考察, 称赞茅古斯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

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品类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包括狩猎时期的梅山文化) 等上古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是人们研究上古时期守教源根的珍贵“活化石”。

5、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不少祭祀仪式是一个个庞大的载体, 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民音故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古老话》、椎牛、椎猪、接龙的祭词也都是一部部民间叙事古歌的长篇巨制。

三是强调了项目具备的唯一性和稀有性。不少稀有品种在其他地区已消失, 为湘西州独家拥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 湖北省恩施州成立之前, 曾派一个创作组来湘西学习摆手舞、跳丧舞等。近期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 该地区与张家界市又派人从湘西州聘请老艺人去培训表演队伍,传习土家口语。茅古斯、椎牛、吃猪、蚩尤戏亦为国内外罕见, 多次节庆活动将它们作为压轴戏, 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湘西州文化局于2003年9月23日召开州民保工程工作会, 先期在文化系统成立领导小组。同时,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设立五个职能组, 即项目评审组、普查辅导组、项目开发组、摄影制作组、资料档案组, 选定了八个课题根据民俗、戏剧、舞蹈、音乐、民音间文学、绝技绝艺、工艺美术等方向来安排。10月份, 湘西州各县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县委副书记担任, 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课题的计划。同时, 部分相关科研课题开始启动, 如《湘西文化与旅游》丛书, 七部专著已完稿, 计划今年国庆之前出版;《湘西巫傩文化遗产》丛书, 十种专著已列入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计划。

2004年3月, 湘西州民保工程领导小组成立; 7月,州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 8月, 文化部批准了相关《实施方案》;

9月初, 召开全州保护工程会议, 同月,组织八县市发掘出七个古典曲艺品种, 进行精加工, 土家族的有《酉水土鼓》、《梯玛词》、《镏子说唱》, 苗族的有《苗鼓词》、《瓦乡歌话》、《鸡毛竹》、《竹析曲》, 从曲种、题材到音乐、服务、道具都是原生形态。

资华筠教授到湘西考察期间, 受邀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听课的有该州四大家领导, 州县宣传、文化、计委、民委、财政和旅游部门负责人以及州保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共计150余人。课程内容侧重在对“文化遗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保护原生态的优质基因”等相关理念的阐释。今年7月, 该州又派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保护工程理论培训班, 进行临战前的充电。

四、多元保护措施

据湘西州文化遗产的流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 该州提出了多元保护措施。即:

(一)原生态保护;

(二)法律保护, 目前州人大常委会正着手进行有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 有望明年初出台这个条例;

(三)整体保护,包括祭祀科仪、戏剧、舞蹈、歌谣及相关传说、故事、特技绝艺、重要传承人以及特色村落都属保护的范畴;

(四)多层保护, 就社区而言, 在保护区内划分保护带, 研究基地和特色村等三个层次; 就级别而言分为国保、省保、州保、县保等四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大类民间文化遗产均可寻觅到它们的古根和发祥地。作为原生态重点保护对象,其特色十分鲜明, 且有其沿革与传承。土家族茅古斯、舍巴日, 苗族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祖仪式都实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苗族鼓舞作为祭祀盘瓠、降神娱神的法事, 一直保留在椎牛仪式之中。据《明史·西南蛮夷传》载, 舍巴日中的摆手舞, 具有鼓舞斗志激发勇气的功能,被土家先民应用于武王伐纣的战争,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间又被再次用于抗倭战争, 形成了土家族的光荣传统。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四十八勾图案”保留了母阴崇拜的遗痕。茅古斯对于男根的大肆渲染则表明它与父亲氏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根据八大品类的流布状况和特色价值, 大约可划出如下科研基地:

1、祭祖仪式基地: 保靖县拔茅乡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 , 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苗族椎牛、吃猪、接龙) , 沪溪县武安镇(苗族祭盘瓠)、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茅古斯仪式) 。

2、民俗基地: 凤凰县三江镇苗族民族民俗展示中心, 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

3、民族史诗基地: 古丈县田家洞(土家族摆手歌系列)、花垣县腊叶村(苗族古老话) 。

4、民族舞蹈基地: 花垣县排碧乡、吉首市矮寨镇(苗鼓舞、司刀舞、绺巾舞)、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洞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跳神、跳马) 。

5、稀有剧种基地: 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苗戏、蚩尤戏) 。

6、民族音乐基地: 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奎)、永顺县石堤镇(碰碰妥)、凤凰县三江、花垣县排料乡、保靖县水田乡、吉首市己略乡(苗歌) 。

7、民间文学基地: 保靖县马王乡、吉首市己略乡(土家族苗族故事、传说、歌谣) 。

8、民间工艺基地: 花垣县雅酉乡、凤凰县廖家桥(苗绣、银器)、泸溪县踏虎乡(凿花、剪纸)、凤凰县沱江镇(扎染) 。

湘西州计划用十年时间推进这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一是普查抢救期(2004~2006年) 。在219个乡镇全面铺开调查, 对文化品类的生存环境, 项目品种、民族特色与价值进行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邀请国保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和

湘西州“民保”专家组组成戏曲、舞蹈、音乐、民俗等若干课题科研组, 进行系列调研。二是保护开发期(2007~2008年) 。措施是:

1、实施分批逐级挂牌保护。

2、县乡文化馆站开办文化遗产传习所, 由掌堂师培养传承人。

3、组织力量深入6个保护带、12个研究基地、40个特色村进行基础建设和抢救发掘, 摸索保护经验。

41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四大系列: ①图像系列, 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 并加上解说词和字幕, 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 ②文字系列, 包括: a、科仪本系列, 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带; b、祭祀歌系列; c、民间传说系统; ③曲谱系列, 将唱腔曲牌、打击乐鼓点等记录为曲谱; ④舞蹈系列, 对各种传统古朴的舞蹈作出舞蹈语汇与场记整理。

5、保护传承人、颁发国家级、省级、州级证书, 安置好部分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保障其合法权益。

湘西州根据民保工作的特点, 制订了“先抢救、后保护”、“政府牵头、部门承办、群众参与”、“法律保护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多层保护与网络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州财政从今年起列入专项预算, 保证每年都有一定资金注入。在抢救、保护的实践中, 逐渐摸索出如下六方面的经验:

(一)原生态特色村落基础设施必须得到改善和加强;

(二)重大项目必须实施多层次保护;

(三)保护带中经常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有效发掘;

(四)系列科技手段在抢救项目中可以灵活运用;

(五)对典型传承人必须实施特殊保护措施;

(六)旅游地域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建立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法规与制度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能让世人熟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提高民族心理素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文明建设, 引导民族艺术的创作、研究潮流,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立规划管理机制, 全面调查全州文化资源的底蕴,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建立重要遗产图文信息库和保护档, 并实现数字化管理。

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联手建立研究基地, 实行资源共享, 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出版《湘西文化遗产丛书》、《神秘的湘西》大型画册、《湘西民俗大观》、《湘西民间资料经典》等。对湘西州民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 既可以拯救和保护散落于民间的民族艺术瑰宝,也可以使湘西州民族文化更全面、更系统, 形式更完善,史料更详尽。

建立多层保护机制, 形成文化传承人和特色品种的保护网络, 摸索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办法与经验。

建立遗产精品承续机制。如利用民族节庆、各种展演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 传承文化遗产的精品, 增强其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目前湘西州七县市已发掘整理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原生态的土家族、苗族古典曲艺、曲种和曲目,2004年10月湘西州代表湖南省出席同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这是将湘西州文化传统精品遗产推向全国的一项举措。

建立文化窗口展示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对一些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以激活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 注重突出“保护”、“传承”、

“利用”六字方针, 紧扣主题, 保护是手段, 通过保护, 达到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作用, 盘活旅游业市场,“利用”是最终目的。做好对民族文化的经济内涵与背景分析, 在发展湘西州旅游业的同时, 对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 综合利用高等学校、地方政府、科研部门、旅游部门等多方资源, 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建立大宗遗产的开发机制。例如在酉水河流域开发龙山里耶秦简展示中心、在保靖拔茅乡举办八部大王朝圣节等跨县跨乡的大型文化活动。

建立集资、融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以保证这项工程顺利有效地推进。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渠道。即(一)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 (二)省、州、县两级的财政列项; (三)向公司企业招商; (四)借助名人效应, 扩大资金积累; (五)发动民间投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各具特色的八大类口头非物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是几千年来土家族、苗族祖先共同创造、积累、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 从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管理、联合开发、多层保护、大宗遗产的综合利用、集资融资等方面建立保护机制, 能促进保护工程有序进行, 提升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

第14篇:沿河土家族婚俗文化

教案

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沿河特有的土家族婚俗文化。

2.了解沿河嫁娶习俗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教学用具: 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求亲 (一)访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求亲。 (二)求亲。

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求亲时,开始只起试探与牵线的作用,不为媒证。得知女方父母有意之后,按“以媒为证”的程序,正式求亲。女方的父母,得知男方求亲后,也要了解男方的情况,比男方要求的条件更高些,俗说:“养儿问贫亲,养女攀高门”,“掏牛必须要到有草的地方”,“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选田庄”。固此,求亲比较难。媒人求亲时,身带一把雨伞而去。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因而,无论天之晴雨,路之远近,就是去邻居求亲也要随身带一把雨伞。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表示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俗话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凡做媒者都是如此。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府上千!”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俗话说:“婆家杀了一笼鸡,娘家还不知底细。”从开始提亲起,不知要杀多少鸡款待媒人,才能成功。 二.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有大小之分。

(一)小“认亲”(小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二)大“认亲”(放大爆竹),男方父母同媒入选择吉日,带上男儿和酒、肉、衣服、糯米粑粑、团馓、鞭炮等礼物,到女家后,先放爆竹,祭祖先,男儿给亲爷、亲娘磕头礼拜。然后去女家的伯伯、叔叔家里去送礼、放爆竹、磕头请安。此次,新亲家相会,格外热。当天,女方要办酒席宴请本家的亲族戚友,这叫请“认亲酒”,即“订婚酒”。女方叫女儿以敬茶为由,给婆家父母下拜请安,给长辈敬茶,名叫“见面礼\",吃茶人必须回赠茶礼(亦叫见面礼)。新亲家相会,必须留客住宿。次日早晨,女方仍叫女儿给昨天敬茶的长辈,恭恭敬敬地各舀一盆洗脸水,洗脸人也要回赠礼物。女家散客后,将男家送来的粑粑,按亲族每户送两个,叫“耳朵粑粑”。俗话说:“田是私田,女是众女。”意谓亲族都要承认这门婚事。“大认亲”回来,女方要赠男方一些鞋子、花带子、绣花手巾及银钱等礼物。但男方盛酒去的坛子被留下,直到男女结婚生儿育女之后,将酒坛装上食油,由娘家“望月”时送去男方。意谓养女本是养的酒坛子,而今生男育女,酒坛子变成了油坛子。

一般在“大认亲”两天之后,男方要请女方的父母作“过门客”。俗叫“走亲家”。作“过门客”,要带礼品,回来时男方要打发回礼。订婚之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方家拜年贺节。拜年时,要送猪腿、粑粑、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女方则做一至二双布鞋,或打发钱物作回礼,以发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女方若同意该年结婚,就收下连尾巴的猪腿,若不同意,则将猪尾巴割下退回男方,表示推迟婚期。男方给女方拜年时,礼品中绝对把猪头做礼物送给女方,意味着这门亲事是女方倒说媒,是对女家的侮辱。达成结婚协议之后,娘家准备嫁妆,婆家准备衣服等物,双方筹办儿女喜事。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

一、二床“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被盖,其他嫁妆量力而为,一般都要陪柜子、箱子等用具和

四、五床被盖。经济条件较好的要陪柜、桌、椅、箱等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盖,这叫“单陪单嫁”。富裕人家要陪二十四床以上被盖和双套家具,谓之“双陪双嫁”。姑、舅、伯、叔、姨等近亲也要送一床被盖等陪嫁礼品,尽力相助。新娘的衣物多寡,由女方决定,如女方缝几件裤子,要求男方送几件衣服配套;女方备几床棉絮和被面,要求男女送几床被里子。另外,女方还要做若干双送给婆家长辈的布鞋,以及闹新房时送给青年人的花带子、花手帕„„,使女方忙 得不可开交。因此,土家族之女子,在出嫁之年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全力忙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五)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连续哭三至七个夜晚。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等。

第15篇:论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论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要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成的,是远古时代统协原始先民的意志,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土家族的祖先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祭祀祖先的仪式类型丰富多样,而且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崇拜自然、信鬼尚巫、敬奉祖先,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

关键词 : 原始宗教(民俗);土家族;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黔边区,自古以来重祠祀,敬鬼神,宗教氛围古朴浓郁,因而土家人的生活从未离开神灵的参与。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重要信仰形式。使已故的先人,一代代以其祖宗在天之灵升入神位,成为氏族、家族延续的最可靠的保护神。

一、土家族祖先崇拜源流

从人类社会原始宗教发生发展的轨迹来看,祖先崇拜的产生是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之后,是在 图腾崇拜开始消亡时才出现的。

在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方面,“白虎文化”的影响更是直接和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对“白虎神”廪君的敬仰上。土家先民崇尚万物有灵,崇拜敬奉祖先,故解放前湘鄂西一带流传着“人无神灵,寸步难行”,“举头三尺有神灵”的俗谚。据有关资料记载,土家人之图腾崇拜已与祖先崇拜合为一体,并由一神派生为多神,于多神中崇尚主神。如白虎、白帝天王、土王、向王天子、女神,尤以白虎为至尊。

从历史记载和社会调查看,祖先崇拜这种原始的宗教观念及其行为长期保留在土家人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成为土家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部分与核心所在。至今仍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行为,在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中烙有深刻的印记,对诸多土家山民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依然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对土家族祖先崇拜的研究,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土家族崇拜祖先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狩猎有狩猎的先祖,就连看孩子也有看孩子的先祖。但土家族与侗族、苗族、瑶族及其他相邻少数民族信仰不同的是,在很多地方,土家族把祖先神化。也就是说,在其供奉的神坛上,要不就是没有对象一个空神位,要不就是有名有姓的神,而有名有姓的神都是土家族的先人。对于在历史上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家人来说,崇拜祖先成了他们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在土家人心里,除了天地之神外,“帕铺帕帕”(祖先神)就是最好最有本事的神灵了。祖先神的信仰到了无时不在的地步。曾有一句“酒肉穿肠过,祖先心中留”的俗语把土家人祖先的地位道得明明白白。在土家地区,人们认为他们历代的祖先去世都变成了神。大凡过年过节都不忘记祭祀一下,特别是供奉氏族的祖先和土司官吏。

二、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仪式

从社会调查来看,土家乡村至今仍有祭祀家祖的习俗。各户都在堂屋正面板壁上设置家祖神龛,上置香炉、蜡台以供奉香火,其祭祀牌位一般书写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国亲师。两侧为本堂历代祖先及诸神灵之位,再外侧则是为家祖神龛撰写的对联。其祭祀对象主要是近五代的祖先,但通常并无具体的灵位,只是用历代祖先四字笼络概括,其祭祀的时间不定,祭祀的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丧葬礼仪

现湘鄂边界的土家族实行土葬。对于正常死亡的先辈,严格的按照整套丧葬礼俗进行。先辈落气时,所有子孙应到场送终,这样祖先会泽被每一位子孙。先辈落气时,子孙们要大声哭诉先辈的生前业绩和

作者:叶沙

导师:周永健

事迹,哭诉后辈们对先辈的无限眷恋之情。强调大声哭诉,是土家人认为只有阳间这边大声哭诉,阴间那边才会有人来接先辈,先辈之灵才能顺利到达阴间。接着子孙后辈请来道士做法事,“开大路”,由孝子陪同。到晚上,由道士一班人马举行闹丧仪式,还有邻里乡亲参加的打丧鼓,“窜花”(跳丧舞)。停丧一般是

三、

五、七天,称“押三朝”、“押五朝”和“押七朝”,在这几天,若是家庭条件好的,丧家也要为已逝先辈请道士,办道场。办道场又叫“打绕棺”,内容较为复杂,形式也较繁琐。葬前一天为“大葬日”,举行一昼夜葬礼,亲戚邻里都要来吊唁,丧家要杀猪宰羊作祭。大概经过如下几道程序: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解结、辞灵、扫屋等。出葬时,灵柩之前,一路用纸钱和鞭炮开路,沿途的坟均要分烧纸钱奉香,为的是祖先的灵魂顺利到达目的地,其它的亡魂不会找祖先新到灵魂的麻烦或抢其财物。土家人为亡故祖先想得周到极了,惶惶然唯恐有所闪失。

(二)祭仪类型

1、年节祭祀

春节、清明、四月

八、中元节等时节,通常要进行正规的祭祖活动。如春节时,在祭祀完土王神之后,要在家中的神龛下安放祭神桌,将家祖神灵牌位、香炉、蜡台以及各种祭品置于桌上,焚香燃烛,磕头祀拜;到正月十五日,才将家神牌位等物归放神龛上。中元节前三天,各家各户备酒馔放于户外阶台上,男女老幼依次跪于门前祭祀,并呼唤先祖进家过节,称之为迎祖;到七月十四日晚,又拜于门前欢送家祖灵魂回天,称之为送祖。

2、婚育告祖

即向祖先禀告婚嫁、生育诸事,以求得祖先的佑护。土家姑娘出嫁前夕要哭辞祖宗,出嫁时还要举行祭祖告别仪式,新娘跪在筛子上,请祖宗放行并保护自己;男方则在大门外设香案迎轿,祭谢女方祖先;在婚嫁的酒席上,要先盛一碗饭菜,众人围站在桌边,由辈分最大的人洒酒于地祭祖,随后才宣布入席。生育子女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一般在孩子满月后举行,由夫妇俩怀抱子女向男女双方家祖行跪拜礼并献祭酒肉。

3、日常祭祖

在湘西地区,土家族祭祖活动已经常化、普遍化了。对家祖的祭祀也十分虔诚。过年过节时要大敬,初一,十五要小敬。有的吃饭时用筷子夹菜插在饭碗上,敬默一分钟,再动手吃。无论在自己家中或是在别人家里都是如此,此外,如遇迁居、建屋、患病、灾害、丧葬等也要祭祀祖先,以求祖先神灵护佑子孙。

(三)祭祀仪式的地域差异

现代湘鄂边界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有先祖遗风,但更多地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给祖先送亮是湘鄂边界土家族严肃而郑重的礼节。从除夕那天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都要给祖先(所有先辈)送香奉火,其中除夕、初

一、初

二、初

三、初

九、十五一定是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周到,有香也有火。除夕这天,除了到祖先坟上烧钱纸、上香、送亮,还要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一整夜,包括厕所里的,猪圈牛棚里的,院子里的等等,保证家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因为祖先在这一天要回来与子孙们团圆,如果没有灯的话,祖先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成为野魂。俗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也就是说正月十五这天也要像除夕这天一样敬奉祖先,给祖先烧香纸送亮。如果路途遥远赶不上,也得由兄弟们代替敬上。现在大部分人已把祖先坟上的香火旺盛与否视为其后代人丁兴旺与否的象征,因此,敬祖更积极了。

月半是土家族另一隆重节日,俗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湘鄂边界土家族的月半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有的是七月十三。这天,所有的结婚妇女都要回娘家,或带上孩子给祖先们奉香、烧钱纸、送亮,在娘家也还有“叫饭”仪式。

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现代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祭祀, 求得祖先荫护的目的是有的, 但越来越多的是对祖先的尊重、缅怀和追念。虽然现代居住在湘鄂边界的土家族仍有一套完整的祖先崇拜仪式, 有的甚至于更完善、更隆重, 排场更大, 但这些仪式已远不及昔日所蕴含的对祖先的顶礼膜拜。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程的发展, 现代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更多只是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三、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态在土家人宗教意识中积淀的结果,因而千百年来,崇拜祖先一直是土家人最古老,最固定的信仰;祭祀祖先,告慰亡灵,已经成为土家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宗教义务。尽管在今天看来它是那样幼稚可笑,荒诞不羁,但是如果我们剥去笼罩在土家人祭祀祖先活动中的种种神秘色彩的表现形式;那么留下来的可以说是对于人生本源的一种解释,是对于人的生存境界的一种沉思,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是一种希望的言说,那些主体与客体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和怪诞行为。既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和询问,更是对自然灾害与多舛命运的抵御与抗争,从这种意义上讲,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一) 祈福禳灾与繁衍生存

土家族是一个极富务实精神的民族 ,他们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 都围绕着生存繁衍展开为现 实生活服务的, 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 受这种精神与意识的支配 ,其祖先崇拜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 即祈福禳灾以求繁衍生存, 成了土家人祭祀祖先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 每年正月隆重祭祀八部大神与土王神,是祈盼神灵降福于民,使土家山寨人丁兴旺、六畜平安。祭祀家庭祖先是乞求祖灵佑护子孙平平安安、家庭美满,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祭。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祖先神灵本身,真正感兴趣的是自己的现实物质利益,是个人家庭、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在土家人的祖先崇拜里, 祈降福祉与禳除灾祸已结成一体, 很难分开。 无论是祭祀哪一类祖先神,总是祈福与禳灾共存。

在上述表象的背后, 我们可以看到贯穿于祖先崇拜活动中的土家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功利性目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发现, 祭祀祖先实质上成了土家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利益交换活动; 人们敬献香火祭品, 神灵还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受祭的神灵获得美味佳肴及人们的尊重与崇敬献祭的人们则获得神灵的赐福与消灾。祖神与后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索与报、祈与谢的交换关系; 这中间, 人是主动献祭与祈使 ,神是被动享祭与答谢 ,因此可以说 ,祖先神灵由崇拜对象变成了土家人脱苦难求生存的工具或仆人 。

(二)慎终追远与民族聚合

正如前面所说,土家人崇拜祖先的起因和首要目的在于祈福禳灾,但随着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大量渗入,使土家人单纯祈福禳灾的祭祖逐渐发生了变化。一种慎终追远的儒家人文精神开始融入了祭祖活动中。所谓慎终,就是隆重地操办父辈或祖辈的丧事;追远就是祭祀和追念有功有德的祖先。因而土家人无论其家境如何贫穷,就是借钱借米,也要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一般的习俗是,人死后,其家人要进行殡尸、奠祭、打绕棺或打丧鼓等一系列活动。其中,打棺绕和打丧鼓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气氛欢悦而热闹,是土家先民绕尸而歌的古老传统。它反映出土家人祭死祝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观念。即他们不相信死亡是人的寂灭,是人的永不复返的消失;而坚信死亡本身仍然是生命的一种生存形态、灵魂不灭;故而他们面对死亡时不是沉浸于深切悲恸情结之中,而是以庆丧祝亡的仪式来安抚和告慰祖先。

土家山民崇拜祖先的思想比任何神佛观念都强烈与深刻,祭祀祖先的仪式比任何其它仪式都隆重与虔诚。怨天骂地,责怪其它神灵时常都有,但不敬祖宗者实为罕见。祖先受辱、祖坟被掘是土家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隆重操办长者丧事、缅怀追思祖先功德、祭祀供奉祖先神灵、持续延绵祖宗血食 ,成为土家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土家人如此重视祖先崇拜,还出于一种绵延家世、繁衍亲族、聚合民族的迫切需要。因为祖先崇拜的诸多社会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亲属、凝聚部族。在土家人的心目中,祖先不仅是家庭成员生命的缔造者,而且是家乡的创造者;不仅是家庭家族的保护神,而且是稳定家庭、聚合家族与民族的纽带。对处于恶劣自然环境与生存危机之中的土家人来说,后者尤为重要。因此,每一次大规模的祖先祭祀活动,都是土家人对祖先的认同过程,都是宗亲之间的亲合过程。 正是在这种人神杂糅、歌舞娱神乐人之中, 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得以消溶 ,从而达到加强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增强家族和宗族

凝聚力的社会功效 。

(三)群体交流与文化娱乐

土家人重祭祖的原因 除了祈福禳灾及强烈的寻根意识外 ,还在于对群体生活的强烈需求 。人是社会性的高级灵物,无法离开群体而孤独生活, 人与人的交往是生理的需要, 是情感的渴求 。但是土家山民终日为生活重负所累, 难得有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 崇山峻岭、交通不便, 又使散居于群山之中的人们无法时常往来 ;从而使人们群体交往的本能被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需要减轻自然界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巨大压力, 需要调解与缓和大自然与人的尖锐矛盾, 需要解除心灵中的危机感、孤独感。而各种集体祭祖活动恰好给渴求交往与娱乐的土家山民提供了渲泄群体意识的机会,开辟了走出封闭、孤独与苦闷的途径, 搭建了展示其生命活力的舞台。

如每年春节前后的集体祭祖活动,都要摆手祭祖,即唱摆手歌、跳摆手舞,这一活动小型的称之为小摆手。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在各村寨的摆手堂当中举行,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参加;大型的称为大摆手,是由多个村寨联合举行,届时各山寨土家人纷至沓来,参加人数成千上万,是一次民族的大聚会,热闹非凡。

在持续几天的尽情表演与交流中 ,无论男女老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祖先神灵同乐的境界中 ,如痴如醉、似颠似狂。于是,人们一年来所有的艰辛、烦恼、痛苦、孤独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膜、矛盾、怨恨都悄然消除。土家山民受压抑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 ,焦虑的心灵终于得到抚慰,群体交往的本能需求终于得到满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特征鲜明、功能强大、影响深远,长期以来 ,它一直在土家人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占据主要与核心位置。 一遇灾难,即求助于祖先神灵的保佑成了土家人的普遍心态 ,欣逢吉利便向祖先神灵表示感谢和酬赏,成了土家人的习惯行为方式; 缅怀祖先功德、延绵祖宗血食成了土家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频繁多样的祖先崇拜仪式, 又使每个土家家庭根植于过去的历史之中, 使每个家庭与有着共同祖先的所有其它家庭联系在一起 ;使家庭、家族乃至民族从思想感情上、血缘关系上聚合起来, 并由此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土家人最尊崇祖先,祖先崇拜在千百年来土家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是重要的民族凝聚因素,散发着较强的向心力。民族自我意识也就在土家人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

参考文献:

[1]熊英.现代湘鄂边界土家族的祖先崇拜[J].宜宾学院学报,2005(1):P88 [2]游俊.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M].世界宗教研究,2000(4):P114—124 [3] 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P383

第16篇:浅析土家族饮食民俗

20124493 周园园 对外汉语2班 浅析重庆土家族饮食民俗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人口数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楚文化,其渊源流长的饮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风味让世人青睐。

我生活在重庆,高中时期同寝室室友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平时酷爱酸辣口味,她家人寄来过许多吃食,在和她平时聊天中谈到过他们土家族人平时的生活状况。基本了解之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查阅过一些相关书籍资料,深入了解了土家族饮食民俗。

土家族饮食民俗是一个活化石,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与土家族其它文化因素之间密切联系,并且发挥着客观作用。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道理。首先在食文化上,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多山地,田地较少,从而导致土家族以杂粮(玉米、洋芋、红薯)为主、稻米为辅的饮食结构,有首诗就真实反映了土家族人的日常饮食,“深山饮食匆拘墟,天地施生美可茹;露邑黄梁村酿早,雪翻白溢米炊初。晚松待买峰头饭,新釜留 烹洞里鱼;更有高田洋芋熟,也堪宴客伴嘉蔬。”

智慧的土家人将这些杂粮进行创新加工并且花样繁多,典型的有包谷饭、洋芋饭。“包谷饭”顾名思义就是玉米和大米混合加工制作,用木甑子蒸出来,粗看之下是金灿灿的颜色,细看又能见到白米的本色,因此又有美名为“金包银”;在土家族地区还盛行吃“洋芋饭”,其做法和“包谷饭”的制作原理大相径庭,我去室友家做客时吃过几次洋芋饭,非常香脆可口。

还有用粗粮做的各种各样便于携带的粑粑,做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将杂粮或者其他材料浸泡磨成浆状,经发酵以后做成各种形状蒸制,有荞粑、苦荞粑、软荞粑,用麦子做的麦粑,用蕨做的蕨粑,用玉米做的包谷粑,用黄豆做的“马打滚”,用高粱做的高粱粑,用红薯做的红苕粑,用野菜做的野菜粑等。

为了丰富种植和饮食结构,土家人还利用田边地头种植了各种豆类作物,因而食品中豆类十分丰富,如豆芽、水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丸子、霉豆腐、水豆豉、干豆豉等。在所有重庆土家族以豆类为原料的食品中,菜豆腐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菜豆腐又叫“合渣”,也称“合渣闹”,是用黄豆水磨后加菜叶加热经卤水点制而成。

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多数重庆土家族所居地区山高林密,“住山靠山,靠山吃山。”是土家人的生活经验。林下丰富的各种野菜也被人们创造性的开发成各种特色食品,非常受欢迎,如蕨菜、地米菜、折耳根、地木耳、葛、土茯苓、芭蕉蔸、野苋菜、牛客膝、鸭脚板等。九月是枞菌旺季,满山遍野随手可采,枞菌是菌类佼佼者,炖肉煮汤,味道肥美鲜香;用油烹炸的“菌肉”,香纯味鲜。

以前重庆土家族地区普通百姓长期稀缺食盐,为保障身体健康、弥补食盐之不足,土家人形成喜食酸辣的饮食习惯。所以在土家族地区普遍喜食酸辣,故有俗语“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像有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而且重庆许多地区也很适合辣椒的生长,如石柱辣椒“石柱红”就非常好,还形成了一个品牌。土家人制作辣椒的方法也十分多样,辣椒制品有调味的辣子糊糊、腌制后很下饭的酸辣子、渣海椒以及灌辣椒等。同样的在土家族地区,酸菜几乎家家制作,在土家族的厨房随处可见数量不等的酸菜坛子,酸白菜、酸萝卜、酸豇豆等几乎是日常必备食品,但凡不能及时处置的荤菜如猪肉、鱼等,人们就会将其拌上糯米粉装入陶坛进行腌制保存,制成美味可口的酸鲊系列食。可见重庆土家族的酸系食品亦是丰富多彩。

重庆土家族的饮食中,油炸食品也相当多,如以红薯、蕨粑、糯米、玉米等为原料的油炸系列食品,还有俗名“米花”的“团馓”,称“油粑粑”的油炸“果子”,油果子清香酥脆,味道独特。此外,油炸糯米粉团、油炸包谷泡、油炸粑、油炸锅巴、油炸糍粑等多种炸制食品也是土家族的风味小吃。

土家族腌制腊肉也是非常具有土家独特风味的。为较长时间保存肉类,土家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腊味食品制作工艺,地方史志文献《秀山县志•土官志》有云:“沥取苦蒿水,代盐以鲊宿肉,以为珍味”,使用资源丰富的青蒿作为腌制的原料,再佐以食盐、花椒、五香、八角等香料将肉块腌制十天半月,然后取出挂在火塘上进行熏烤,熏好的腊肉被土家人独具匠心地放进谷仓的稻谷中,不仅保存时间长,而且愈久愈香;或者将腊肉挂在火塘之上,即食即取。在自食或待客时,土家不同风味的腊肉菜品如辣椒炒腊肉、渣海椒炒腊肉、蕨菜炒腊肉、笋子腊肉等,都是土家族日常待客必备的佳肴。除猪肉外,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其他肉类如鸡、鱼、鸭等也有腌制品,重庆土家族腊味板鸭色香味俱全,外形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干、板、酥、烂、香”,实属土家族的又一珍贵美食。

重庆土家族饮酒历史久远,在巴人时代他们便已用富余的粮食酿酒以供奉祖先。土家人热情好客,宗法气息浓重,祭祀神灵和聚集亲友无不以酒为礼,因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酿酒与饮酒的习俗,土家酿酒工艺精道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果品酒、蛇酒、虎骨酒、猴头酒,几乎无物不可酿酒。重庆土家族所酿造的酒类当中,最有名者莫过于“咂酒”,“咂酒”酿造工艺较为简单,史志文献多有记述,《补辑石砫厅志•风俗志》:“厅人酿酒,置秔米或黍、稷、梁、粟磁瓶中,月余始熟。”据传咂酒始于明代,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作战,土家族人将酒坛放在路边,内插竹管,每过一名土家子弟咂酒一口,寄以祝福,后来传习成俗;“咂酒”能沟通情感,和睦亲友。

茶,也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重庆土家族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是盛产茶叶之地,在各个地方志都有大量的记载,例如《补辑石砫厅志》“物产”记载:“药之属”有“茶叶”,“花之属”有“山茶”等。凉水甜酒茶、凉水 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等充斥于土家人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土家族人饮茶也有自己独特的饮法,除了直接用开水冲泡以外,土家族人还喝罐罐茶,即用土罐作为泡茶的器具,先将茶叶放在罐中用火烤焙,待香味溢鼻时,用沸水冲泡,喝时清香鲜美,沁人心脾。

土家族人不仅讲究饮茶,还知道“茶食同源”的道理, 所以土家人发明了“油茶汤”。既可以说它是一种家常饮料,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具有民族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其作法是:先将阴米、豆腐干、花生、胡桃、包谷子等用油炸酥舀起作为辅料,再向锅里放油、放入茶叶,待炸变色后渗入山泉水,加入生姜,煮沸后倒入辅料,放些葱蒜即可食用。食用方法同样有讲究,只能用嘴喝,可用一支筷子,喝时里面的料要和着汤一起喝下, “油茶汤”油而不腻,清香可口。至今,许多土家族人仍是每餐不离“油茶汤”甚至“一日不饮,则神不清爽”,“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禁忌作为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往往渗透着人类初民的思维意识,同时显示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土家人饮食禁忌也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特性:(1)剩饭忌倒与狗吃,土家人认为狗会吃掉人的灵魂; (2)忌食鸡爪鸡翅、猪鼻猪尾,担心染上不好的习性,如吃猪鼻回落后怠惰等;(3)忌食一些动物的内脏与血液,土家人认为这些不干净,吃了会招灾惹祸;(4)吃饭时忌敲空碗,敲碗被认为是乞丐型饮食方式,忌摹仿;(5)忌端着饭在别人背后吃,“背食”谐音“背时”,不吉利;(6)未婚男女忌食猪蹄叉,蹄叉会“叉”走好运,“叉”走“月老”,会影响未来的婚嫁;(7)拿筷忌用左手,土家人认为左手拿筷是违反常规的,可能带来命运的反常与难以预料的灾难;(8)宴席上,客人忌先于主人饮食,俗谚“主不动,客不吃;主不食,客不饮”,既是对主人的尊重,又体现了客人的礼仪素养,等等。到现在,土家的年青一代大部分已经不知道这些禁忌的存在,只有老人们还沿袭着这些禁忌,尽力保留民族传统特色文化。

结合之前的介绍重庆土家族的基本饮食特点有:①风格粗犷。不仅表现在主食结构,还表现在其菜肴刀工成型上,如“年肉,一块足有四两半斤重”;②滋味调和,嗜酸辣。菜肴讲究酸、辣、香,杂粮粗涩难咽,配以酸、辣、香,益于开胃;③注重食疗养生。所处地理环境比较阴冷潮湿,所以土家人运用的调料大都既可以调味,又可以治病,如魔芋可消肿攻毒;花椒,温中祛寒驱虫;姜“御湿之菜”等等,土家人喜饮茶,也有茶可治病的缘故。 综上所述,重庆土家族人具有独特的饮食民俗,它们见证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丰富了土家族的文化内涵,融入土家人生活中:教育下一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了土家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优良美德,使之产生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7篇:土家族舞蹈排练方案

官舟镇初级中学关于开展土家族摆手舞比赛训练的

为了贯彻落实全县中小学“4+2”特色教育工程,全面推进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术进校园、进课堂。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活跃我校课余文化生活,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陶冶师生情操。现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陈 明

副 组 长: 张永胜 肖 群

成 员: 张 军 杨 云 吴联栋 向 江 刘洪波 杨 刚

冉劲光 肖海波 田 伟 黄廷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肖海波具体办公。

二、指导教师:向 超(组长) 陈光明 冉进刚 田世友 冉艳丽

三、训练内容:第三套广播体操(舞动青春)、土家摆手舞两项。

三、训练时间: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17:30——18:20)

四、训练地点:上操场

五、具体要求:

1、各班主任积极支持配合,上班教师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

2、指导老师负责人员选拔和每天的组织排练工作。(人员要求:男女各25人)

3、安全、纪律由政教处田伟负责。

4、资料收集由教科室向江同志负责

5、宣传广播由团委负责。

6、所需器材、服装、生活由后勤处刘洪波负责。

7、活动于2014年4月7日开始启动

官舟镇初级中学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日

第18篇:走进土家族教学设计

“走进土家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为导游工作服务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抽象。本课是教材第三章“中华民族民俗”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代表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资源。土家族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也是张家界最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同时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土家族,教学内容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学习对象是导游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爱表达,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2、畏难情绪严重。

3、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悉土家族的起源、宗教信仰及主要分布区域

掌握土家族的服饰、饮食、住房、节庆及文化艺术

能力目标:

正确的传递土家文化

整合资源,形成讲解,提升综合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感受学习的乐趣,爱上导游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情况,本次教学重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土家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情等方面

难点:突破教材的局限,全方位的掌握土家文化

学会整合资源,形成导游讲解、正确的传递土家文化

五、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难题,这堂课我采用讲解、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此过程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认识土家族(主题导入)

A 对本班学学生进行民族调查,统计班上有多少土家族学生。

B 请学生讲解一下关于土家族相关知识,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课外已查,人数2─3名)

C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四组:风情组、建筑组、服饰组、美食组。)

设计意图:

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视频导入活跃教学气氛,实现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旅游资讯,开阔视野,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2、了解土家族(知识点训练)

① 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教师提前做好题库并制成二维码加入课件。

② 学生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进入题库,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点能力测试。并进行得分竞争,评选出优胜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土家建筑、服饰、风情、特色食品、禁忌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感悟土家族

以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配,分为土家风情组、土家建筑组、土家服饰组、家美食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

赏析老师制作的视频,学生可以通过扫二维码进行观赏也可通过老师制作的PPT进行观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家民俗文化和加固土家族知识点的掌握。

设计意图:

民俗文化,是比较抽象难于掌握的。PPT的直观演示,变书本文字为实景展现,解决了这个难题。任务分组,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通过观看土家各类民俗表演视频,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土家文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确的传递土家文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4、说说土家族(模拟导游讲解)

每组以为分配好的任务为基础,选派一位成员进行知识讲解。

老师对学生讲解进行点评,并进行扫二维码投票,评选出本次课堂教学中表现最好的明星组。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导游讲解,让学生直接感受工作情景,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能力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明星组的评选可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和肯定。

七、板书设计

走进土家族

土家族的分布: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土家主要民俗:

风情:代表:哭嫁、摆手舞、忌土司等。

建筑:吊脚楼,干栏式建筑。

服饰:布料——土布,以青和黑色为主。

美食:特点——酸辣,菜品:腊肉,土家十大碗等。

八、课后拓展练习

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创作一篇土家民俗文化的导游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巩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九、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实现学生角色身份的转换,重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导游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恰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本次课,我坚持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实现学生从认知到理解的学习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

这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课后作业的方式,以自评和小组互评为主,在评价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进步的大小,重视每个人的收获。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点评。

第19篇: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收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华大家庭中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成员。本课介绍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二、走进民族花园

1、苗族;

你对苗族有多少了解? (学生讨论)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894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苗文。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彝族:

彝族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776.2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 火把节、彝族年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617.9万,以农耕为主,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习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壮文。 “壮锦”享誉海内外。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

4、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人口约为297.1万人。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文字。 布依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春节是不一族最盛大的节日。

5、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92.4万人。主要从事农业,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语言文字、习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喜欢穿素白服装,能歌善舞。

朝鲜族主要传统节日:元日、燃灯节、秋夕等。

三、学生阅读课文

苗族传统

四、思考:

1、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几层?

2、他们主要住在哪一层?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传统?

五、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在分布地区、人口数量、语言文字、生产方式、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征。

2、能够正确区分五个民族的相关特征;培养学习并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通过搜集、观察、查找、展示和体验等方式,培养学会僧收集和整理信息、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以及模仿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学会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其风俗习惯,进而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兄弟姐妹,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五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是本科的重点,并掌握这五个民族的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如满足的旗袍、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要组的盘王节、白族的三月街、土家族的织锦等。

难点:如何看待民族节日。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事云南省地图

设问:在已经学过的民族中。哪些民族聚居在云南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除去我们已经学过的10个民族以外,其余的46个民族在那里均有分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和土家族。 第一环节:认一认

设问:想必同学们都看过或者是听说过清宫剧吧,你们知道这些电视剧里所发生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建立这个王朝的是哪个民族》你们知道这些民族现在分布在那里吗?

过渡:满族主要居住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两个超过1000万的民族,一个是前面学过的壮族,一个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满族。 设问: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出示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 归纳:

在不同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服饰也各不相同。满族独特的传统服饰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因素在文化上的体现。 第二环节:想一想 展示芦笙的图片

设问: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个民族的乐器?与哪个民族的乐器相近?

点拨:芦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苗族群众的传统乐器,同样也是我们即将认识的侗族和瑶族的乐器。不同民族具有相同的乐器,体现了这些民族在生活环境、主要聚居地区等方面的共同之处。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苗族的知识,你能说说侗族主要居住在什么地区码?

点拨: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聪明的侗族同胞建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物——侗寨鼓楼和风雨桥。 归纳:

侗族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露个建筑的部分精髓。 第三环节:玩一玩

活动:抛彩包

活动方式:学生分为三至四组,每组两人,两两相对,站成一圈,每人手中拿一个不同颜色的小彩包。活动开始后,将手中的彩包跑向本组的另一个同学,天使双手接回对方跑过来的彩包,往往复循环。 第四环节:听一听

引导:有一个民族,特别偏爱白色。他们建造的房子总体色调是白色,传统服饰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要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设问:这是哪个民族?居住在哪里?有多少人口?

过渡:白族的名额独具特色,在全国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众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名额,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名额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 第五环节:讲一讲

点拨:土家锦,土家族称西兰卡普。因品种以铺盖为主,故又称打花铺盖。 设问:土家族有多少人口?他们主要居住在什么地区?他们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对满足、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主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这五个民族的一些基本文化特征,记住这些会对我们将来的学些有重大的帮助和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0篇:土家族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设计

土家族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一、土家族民族音乐背景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在土家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能讲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地区宛如诗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诗歌分不开。即席即兴而歌是多数,有的要用乐器伴奏,有的还是边唱边舞。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按歌曲的体裁才分,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草锣鼓歌是富有战斗性的劳动歌曲,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听起来振奋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盘歌。两人对唱,互相盘答,如一方盘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江湾?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姐面前?”对方答歌:“月牙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在江面。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姐面前。”还有盘天地、盘花草、盘鸟兽、盘生产等,其中男女互相盘答,以抒发爱情的较多,四句一首,对答如流,极为生动有趣。土家喜唱号子。如拖船号子、拖木号子、挑岩号子等。先唱“号儿”,再唱“歌儿”,一领众和,来回穿插,强调高亢,雄健有力。

二、土家族山歌学唱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等。以下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锣鼓歌

也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一种劳动歌,多表现土家人的劳动场景。如: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摆手歌

源于土家人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歌词主要是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如《人类起源歌》:

瓢泼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雍尼不索尼,

钻进瓜窗里。

水冲卷起岩渣,

紧紧的堵住了瓜窗。

水涨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涨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长篇叙事诗歌

如《锦鸡》,有七章,724行:

卖身——

管家只问羊多少,

土司只问羊多壮。

谁管春哥饥寒苦?

只有长工问寒暖!

赎身——

一张字纸一条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长工点起一把火,

卖身契约化灰烬。

重逢——

落雨太阳是假情,

媒人讲话几句真?

有情有意心对心,

哪要媒人作引针!

重逢——

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

哭丧歌

歌手们围在祭帐前,一人击鼓而歌,有时众人帮腔,依次轮唱。除有固定唱词的部分外,大多随编随唱。一般每句七言或十言,两句或四句一首。如:

孝家今夜打鼓闹(热),

三亲六戚都来朝(拜)。

满堂儿孙批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父,也颇有特点: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姐妹对哭词: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旁摆动,身体随脚手自然地向两边摆,男动作较大而粗犷,女动作较小而柔和,边歌边舞,轻松愉快,深受土家青年喜爱。

三、学生上台个体展示所学土家族民歌

四、学生团体展示所学土家族民歌

五、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展示

介绍土家族范文
《介绍土家族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