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范文同 周恩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3 09:01: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周恩来同志在政协委员茶话会上的讲话

周恩来同志在政协委员茶话会上的讲话

(1959年4月29日)

这是个别开生面的会,只请了年满60岁的政协委员参加。陈毅和彭真两位副主席例外,他们是“候补老人”。我也只有到今年才敢召开这个会,因为今年刚过60岁。陈毅同志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词,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这几天我参加了政协分组会,见大家精神很饱满,在新中国大家都获得了新生。现在60岁以上的委员有383人,占全体委员的1/3还多。老年人占的比例很大也证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扩大了。老年人得到了新生是可喜的事。但也要辩证地看问题。按照自然规律,人满了60岁,今后的日子总是比中青年人少一点了。有些人不服老,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有时熬夜多了就会出点小毛病。陈叔老也不服老,最近得了流行性感冒以后,才说服老了。老年人不能和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比,但要做到人老精神不老。据说过去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也比旧社会好得多,大家精神愉快,长寿的人也越来越多。希望大家在新社会多活几年,多做些事,即使多看几年也是好的。

在分组会上听了几位老先生的发言,很有感触,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工作安排的问题,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从已故的程砚秋同志那里得到的启示。程砚秋同志的艺术修养很高,解放后在政治上和作风上也有很大进步,但总还是有点孤僻。在旧社会,他是孤身奋斗出来的,养成

了洁身自好的习气,不大收徒弟,因此他的唱腔也就流传不广。解放以后,我曾劝他收徒弟。今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时,算了一下,他的徒弟不过十几个。程派唱腔又难学,徒弟们还没有学得好,他就去世了,录下来的唱片也不多。从这个问题联想到,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总是多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好。

在座的委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具体工作岗位的,担任着科学、医药、工程、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同志很忙,有的连写东西的时间也没有。老舍同志有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了我一“军”,要求给他安排一些时间搞业务。对这部分同志要加以照顾,不要弄得太紧张。高龄的委员精力集中使用,工作的年头可以更长一些。到各地视察既是政协委员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但是要量力而行,有的可以不去,也可以就近视察。这次张文白先生提出在北京附近视察,我们就赞成。以后,可以把老年人组织在一起视察,少看多休息,不能和年轻人一样对待。另一种是年老体弱没有具体工作岗位的,但他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得不好,没有能使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许多人在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或其他方面是有研究的,如果自己不能动笔,可以带徒弟写点东西。我们都是过60岁的人了,至少是戊戌年出生的。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在座的都经历过四个朝代:清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时间过得很快,开国至今已经10年了,如果不抓紧,有些史料就收集不到了。五四运动距

今才40年,那时候的事情现在的青年们已经不大了解了,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情况他们就更不熟悉了。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收集旧社会的典型事迹也很有价值,如近百年来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庭和家族的情况就值得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产生、发展和衰亡的。那些典型人物,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虽然灭亡了,有的本人也死亡了,但事迹可以作为史料记载下来。我国大小凉山有过半奴隶制,现在已经进行了民主改革。西藏是农奴制,再过几年也要改革的。有些东西不赶快记载下来就会消失。从最落后的到最先进的都要记载下来。要勇于暴露旧的东西,五四时代就提倡叛逆精神。一个人的转变不是偶然的。我如果有时间,也愿意写点东西暴露自己的封建家庭。对袁世凯我不熟悉,谁要写蒋介石的历史,我还可以供给一些资料,两次国共合作我和他来往不少。暴露旧的东西,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人们都赞扬我国的古代文化,其中就包括很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笔记等。汉文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

顾颉刚先生说他想做些考据,但是政治运动很多,虽然有所得,却把时间都占了,在考据方面的贡献就少了。做考据工作只靠个人不行,要组织起来,也可以带点徒弟。

写东西不一定只限于文化史。在座的有搞军事的,可以写军事史,如从八旗、绿营、湘军、淮军、新军一直到国民党军队的发展史,都可

以写。在座的还有不少工商业者,可以写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可以写其中的一个行业,如银行、纺织业等。其他如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也都可以写。

政协是联系各方面的,要注意组织这项工作。全国政协要开常委会,成立工作组,其中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各位委员回去,可以利用地方政协和文史馆两个机构做做这项工作。在具体做法上要从容一点,不要像青年人那样,喜欢放“卫星”,也不要规定一个月写多少字,有精力的时候可以多做些。收集史料的工作一定要从容一点。昨天有两个黄埔军校的朋友讲起三二○事变和皖南事变,听起来很有味,但我因有事只听了一个半小时就告辞了。有些朋友的观点不一定正确,那可以共同研究,但先要把史料记载下来。例如昨天两个朋友讲的三二○事变的情况就可以补充已有史料的不足。他们说,在事变发生前一星期蒋介石想走。乍一听不容易理解,这次事变是蒋介石向共产党的进攻,怎么他又想跑走呢?青年人听了根本不会相信,但根据蒋介石一贯的作风来看,这是可能的。蒋介石在陈炯明、孙中山手下时都曾拂袖而去。在黄埔军校时他同苏联顾问闹翻了,也是走了又请回来的。他当权后,这种事又有过三次:1927年下野去日本,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前躲回奉化,1949年和平谈判时退居幕后要李宗仁代总统。他常以退为进。三二○事变前他可能想走,等到摸清我们毫无戒备的时候,就大举进攻。历史是曲折的。我早说过蒋介石是最好的反面教员。蒋介石这一集团是很有些东西可写的,在座的不少人熟悉这方面的情况。

今天梁思成先生没有来,康同璧先生来了,他们二位如果对维新派有兴趣也可以写。去年学术界对戊戌变法作了评价,也还可以重新估量。国外有专门研究戊戌变法的,但我国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很少。现在先提一提这件事,大家好作安排,具体的组织工作由政协常委会秘书处与各方面联系。

上面这些话可能对60岁以上的人有些用,所以耽误大家不少时间。选自《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

推荐第2篇:周恩来

论周恩来人格精神

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6年,他在《中国现时之危机》的演说词里,在分析国家的内忧外患之后,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号召青年学生以救国为己任。他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使他对救国救民问题的探索比较深入,为接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在追求真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他以坚强的意志,破旧立新,逐步同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道德、旧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五四时期,他高举“革心”“革新”的旗帜,在积极从事改造社会的革命斗争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体育,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他后来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担任繁重的任务,适应艰苦的生活准备了条件,是我们广大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

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到日本后,他细心观察、研究日本国情,广泛阅读介绍各种新思潮的书籍报刊。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列主义传到日本,使他受到极大鼓舞。他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钻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开始新的飞跃。

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日益深入,祖国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的时候,1919年4月,他毅然弃学返国,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英勇坚决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第一线,并很快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倡议并组织了天津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在他的领导下,“觉悟社”成了五四时期革命社团中组织最严密,斗争最坚强的一个典范,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寻求根本改造中国的方法,周恩来又到欧洲,如饥似渴地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欧洲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用社会实践来检验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主义。周恩来思想成长的过程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突出表现

周恩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一生中为党为人民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承担过各种最复杂、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不论是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在力挽狂澜的北伐东征中,或是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无论是在一触即发的西安事变中,还是在出生入死的重庆谈判中,或是在气吞山河的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奋不顾身、机智果断、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都是随处可见的。

1937年4月,周恩来等一行20多人乘坐一辆卡车,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不料消息被国民党特务指挥的土匪侦悉。他们阴谋杀害周恩来,事先埋伏在离延安60公里的劳山险要山口。待卡车进入伏击圈后,敌人从三面以密集火力进行射击。周恩来沉着指挥战斗,一边还击敌人,一边向密林深处撤退。经过激烈战斗,死伤20人,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参谋陈友才也英勇牺牲了。因为他在西安工作,穿着呢子衣服,口袋里又装有周恩来的名片,敌人误以为杀害周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怕红军援兵赶来,就仓皇逃走了。周恩来在危急关头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脱险后又踏上征途,为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奋不顾身地继续战斗!

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仅在战争年代需要有忘我献身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需要

具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在周恩来身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冲断了郑州黄河铁桥。周恩来亲临现场,冒雨视察水情,指挥抗洪斗争。1955年4月,周恩来冒着生命危险,率团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前,国民党特务一手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周恩来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外交封锁,不顾个人的安危,按原计划率代表团毅然踏上飞往千岛之国的航程。再次表现了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在所不辞的精神。

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他那出众智慧、临危不乱,多谋善断的非凡决策和指挥能力上

翻开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每一个重大斗争回合中,周恩来都是力挽狂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周恩来在重大决策活动中不仅能够慎重稳妥地进行决断,而且还善于在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事态中驾驭事态的变化,显示了丰富的决策经验和临危不乱的决策胆略。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煽风点火,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两种不同的路线。有的人在会上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所谓“颠覆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矛盾实际上指向中国,会议气氛一度相当紧张。周恩来洞察帝国主义的阴谋,坚信团结反帝是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团结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力排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调解某些与会国之间的分歧。4月19日轮到中国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周恩来又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还以确凿的事实和有力的论据,令人信服地回答了所谓中国没有宗教自由、中国进行“颠覆活动”的问题。周恩来最后热情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周恩来的发言博得亚非各发展中国家的称道。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进步人类的普遍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团结战斗的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务实求真,明达磊落,睿智超群的气度,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争功不诿过的自谦品德上

凡是和周恩来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深切体会到,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领导,而且是一位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长者。抗战时期,一批同志跟随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国。一到兰州,他不仅在政治上一再对大家作了耐心的关照,在人身安全上作了细致的布置,而且连一些生活上的细小事宜,也都一一考虑到了。正是从一句话、一件小事上,大家感受到了周恩来那炽热的情感,无私的心。所以,当他们顺利到达延安时,总难忘这段终生值得记取的旅行。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什么周恩来能获得所有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居功不自傲,处处以礼待人,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充分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崇高品质。待人接物,总是设身处地,先为别人着想。通过周恩来的言行,才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使各方面的盟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共同战斗的几十年中能够做到甘苦共尝,并肩前进。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外交部长、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在国际上树立起新中国的威望,进行了长期艰巨的斗争。他还是中美关系和中日缓和以及中国对非共产党国家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凡是会见周恩来的外国人,都为他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口若悬河的谈吐、亲切谦逊的态度所倾倒。在周恩来身上

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萃。西方的领导人们对他的明达磊落和政治家风度怀有最高的敬意。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震动了联合国,联合国当即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给予这一位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以独一无二的殊荣。当年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无比敬仰地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一个国家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存款?”人们并不只因为他是8亿中国人民的总理、国家的元首而敬重他。周恩来正是以他的无可非议的高风亮节,使天下众望所归;超群绝伦的动人魅力,使全球人心向往。

他所领导的工作有了问题,首先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诿过于人,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方面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周恩来在发扬民主作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规方面也是全党的楷模。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他认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自觉进行党性修养的生动写照。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天下而不自私的人,才能真正流芳千古。我想,这恐怕就是周恩来人格精神永远散发魅力源泉所在。

油气储运 1010 徐宝基 11号

推荐第3篇:周恩来

《周恩来》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风风雨雨,我们无法忘记,而这段时期的领跑者,我们更无法忘记,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一个震惊世界的名字,一个响彻华夏的字眼。翻开历史的扉页,熟知这位总理的生活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简洁朴实的一面,而且也可以看到他兢兢业业为中国谋求光荣道路的背影。今晚怀着崇敬复杂的心情看完了《周恩来》这部电影,我真是感触良深。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是一幕幕熟悉的影像还是在脑海里回荡……

当邢台地区发生地震后,周总理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坐着直升飞机前往灾区,询问灾情,安慰灾民,他一方面鼓励灾民要搞好灾区生产自救,一方面又派人来支援灾区。晚上,周总理和灾民一起吃饭,他们吃的都是小米稀粥和馒头,周总理吃完后看见碗里还有一点粥渣,就用馒头把碗里的粥渣擦干净再吃掉。当时很多灾民都热泪盈眶,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周总理这种热爱人民、爱惜粮食的高尚品质是多么可贵啊!

周总理去延安视察时的片段也十分令人感动,他看见延安人民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心里非常难过。周总理请延安地区的干部一起吃饭,对干部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啊!”坐在周总理身旁的一位干部说:“不!是我们没有干好!”听了这番话,我想周总理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自我批评的崇高精神很值得现在的一些干部学习。一个干部说:“总理,您放心吧!5年后,我们一定会把农业产量搞上去!”周总理激动地握着那个干部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总理要回北京了,延安人民都来送总理。这时,我深深地感到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爱戴是万古长青的。

四届人大,病弱的他缓缓地登上了飞往长沙的飞机。主席半靠在床上,刚刚手术之后的总理坐在一把椅子上,字幕告诉我们:“两位伟人彻夜长谈”,看着看着,我不禁湿了眼眶,屏幕充盈着我的视野,我不断的想把身子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直到趴在了前排的椅背上,尽管我知道前面仅仅是个银幕,仅仅是个幻影,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近一点,再近一点……

周总理也是一位普通的人,他有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亲情,他给邓颖超同志的明信片上的浓浓眷恋之情和对自己干女儿冤死的苦痛都说明它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然而为了国家为了党他放弃了许多自己的私情,这是何等的精神!他对自己战友的极力保护,对贺老总的死的悲伤,对干部的挂念,对老区的百姓生活的关怀,与邢台灾区群众的同甘苦又体现他对人民有更深的感情,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怀。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我们的周总理。如果你想知道世人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建国英雄之一的周恩来总理,我想当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 “总理,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周恩来曾这样对别人说。周恩来总理正是人们需要的好总理,他始终如一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彻底贯彻底者,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然,忠并不等于愚忠,总理在处理事情中总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于天下而不自私,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赢得世人敬仰, 并将激励和鞭策每一位党员同志更好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教兴国和促进科大的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总理对于自己一生的简介是这样说的:“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

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成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改变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又是这样说的:“中国有句俗语:„逼上梁山‟。这句俗语就出自《水浒传》。我们都是\"逼上梁山\"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先天的,而是由于外来的压迫和环境造成的,但他所以能产生革命性,是由于人的本能中有一种抵抗力,不愿受外来压迫。有一种人,站在压迫方面或帮助压迫的,当然无由产生抵抗力。但大多数人是被压迫的,只不过抵抗力有强弱的不同,有些人抵抗力强,是经过锻炼而来的,有些人抵抗力弱,是因为锻炼不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坚定地跟随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并肩作战;在革命胜利,人民解放后,他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辛勤工作,日理万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又力排众议,尽力保护老一辈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恐怕是他这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服务员不愿离开他;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难怪代表们见到总理能出席二十五周年的国庆大典会泪流满面。十里长街的送别就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再现了周恩来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晚年生活。随着影片情节的深入、历史的变迁,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周恩来的确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很平凡的人。他有崇高的理想,有党性原则,但是生活中的他又是那么可亲可敬,和大家关系那么密切。他的修养,他的风范,他的道德,他的人品,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每个党员生活中的楷模。最后我还是想大声的说一句:周总理,你是我们永远的好总理!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推荐第4篇:周恩来

金融11-2班 张雨璇11102202

311

中国典范——周恩来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先进的、强大的民族,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数百年。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个民族从封建社会渐渐地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发展史看,由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在半封建社会中有了半资本主义成分。这个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双重统治,使中华民族极度衰败,濒临灭亡的边缘。拯救中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振兴中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风流人物,孙中山、黄兴、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出生在上个世纪末年。他的一生参与了解决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事业。他为拯救中华和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伟业巨绩可以举出许多,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核心领导成员。长期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和非武装斗争。参加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领导人

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参与领导军事战线的武装斗争,直是反动统治地区的地下斗争、党的隐蔽战线的主要领导人。为军队的创建提供了有生力量。

3.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总理。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总理26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政府首脑。

2

4.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且有泱泱大国风度的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他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坚持原则而不僵,讲究灵活而有度,服人以理,待友以诚,立言以信,因而成为举世敬仰的天才外交家。

5.“文化大革命”中力挽狂澜、苦挥危局的中流砥柱。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和思想准备。

我们不得不承认,周恩来是个政治天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推荐第5篇:周恩来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这天,南方局的同事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他并未出席,而是在办公室写下了这份《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修养要则》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除第一条专门谈学习外,第三条“习作合一”,第五条“向群众学习”、“注意调研”,在短短7条内容中,直接或者间接涉及学习方面的内容有3条,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坚持读书学习,学以济德,学以自省,升华思想境界,对于当前正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干部走在前、作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0多年的革命生涯,就是践行为中华之崛起的过程。在《修养要则》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他把学习纳入《修养要则》第一条,并开宗明义地写到“抓紧学习”,足见他对学习是极端重视的。他用“抓紧学习”,而没有用“加强学习”,这个“紧”字,充分地,深刻地体现了周恩来同志鲜明的个性,体现了他对学习的渴求,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强调学习的高度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这与他从小树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在本质上一脉相承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这是告诉我们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学习不是泛泛而学,必须抓住中心,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他提出“抓住中心”,同时要求“宁精勿杂,宁专勿多。”还在第三条告诉我们“习作合一”,学习和工作要配合适当,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工作时又将学来的理论知识指导于实践,同时要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针对不足加以改进,加以创新。

从《修养要则》写作的背景来看,1943年3月18日,45岁的周恩来在重庆红岩中共南方局办事处为参加整风学习活动的机关干部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他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这一天晚上,周恩来在自己的办公室,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襟怀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写下了著名的《修养要则》。从周恩来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也可以看出,他是把学习作为提高理论修养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修养要则》第六条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周恩来学识渊博是共所周知的,他仍然旗帜鲜明地提出“向群众学习”、“注意调研”,这些观点,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得到了充分印证,正是凭借自己谦逊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从而成就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同志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讲到:“这里有两种教训值得注意:一种教训是看不起别人,脱离群众;一种教训就是蜕化了。这是我们青年的‘敌人’。我们应该排除急躁、骄傲、气馁、灰心、丧气,学习毛泽东的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周恩来同志“向群众学习”的学习观与毛泽东提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是一致的。领导干部从事的领导工作并不能使你的知识增加多少,也不能说明领导就比群众知识多,就比群众高明。所以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不骄傲,不自满,甘当群众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真正学有所获,走在前、作表率。

推荐第6篇:周恩来

论周恩来精神的当代价值

摘要:周恩来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品质。周恩来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

关键词:周恩来;周恩来精神;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品质。周恩来精神完美地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原则性同高度灵活性的结合[1],这“三个结合”既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一般要求,同时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品质和美德,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这一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被凝结为一种道德精神,即为党为民、鞠躬尽瘁、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周恩来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1949年12月,他就以政府总理身份郑重宣布:“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3]。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4]144。1954年9月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更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4]142,144。在26年3个月又7天的总理任职内,周恩来一直坚守这一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其突出表现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这方面他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达到了一种最高境界——无我。据当年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为了新中国走向世界,1955年“亚非会议的7天里,周总理总共只睡了13个小时的觉”[5]。从现在公布的周恩来工作台历可知,他经常连续工作23小时、26小时,1967年他曾创下连续工作84小时的记录[6]。由于他长期苦撑危局,积劳成疾,在1972年5月常规检查中,确诊为膀胱癌。但他没有住院治疗,一直带病工作到1974年5月31日。仅197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五个月中,除了到医院检查病情和病重休息外,周恩来抱病工作共计139天。在这139天中,一天工作不足14小时的只有9天,工作14到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18到24小时的共44天,有一次甚至连续工作30个小时。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在医院动过10次大手术,6次小手术,平均每40天就要动一次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肉体上忍受着病魔缠身的巨大疼痛,精神上忍受着“四人帮”明枪对准邓小平、暗箭射向自己的莫大折磨,还得找同志谈话,接见外宾,处理日常工作。为了四届人大的顺利召开,为了国家权力掌握在党的健康力量手中,他置大手术后的身体极度虚弱于不顾,飞赴长沙,向毛泽东力荐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挫败了江青一伙的“组阁”图谋。在这一年半住院的日子里,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在接见外宾之间或之后与陪同人员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离开医院外出参加会议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1975年12月中旬,周恩来已经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和鼻饲维持生命。就在这生命的最后二十几天,他惦念的还是国家的统一大业。12月20日,他体温达38.7摄氏度,躺在病榻上,吊着输液瓶约见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谈台湾问题,嘱咐不要忘记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谈话中,周恩来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只好抱歉地说:“我实在太疲倦,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最后不得不终止谈话[7]。

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周恩来说:“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8]。邓小平在评价周恩来时也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工作的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9]“为党为民、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是党对周恩来的准确评价。这种评价既是对周恩来作为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同时也是对周恩来背后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境界的挖掘。应该说,后者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前者。胡锦涛在评价周恩来时说:“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10]周恩来精神彰显出一种强烈的道德价值力量。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是深刻地认识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道德生命线。

1990年3月,在东欧已经剧变、苏联即将解体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清醒地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由于地位的变化,现在又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权力,如果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就会滋长脱离群众的危险”[1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六条经验,其中第四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2]。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3]50。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涵和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周恩来精神道德价值的挖掘、继承和发展。

二、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

青年时代,周恩来就视人民“为国家之主人”,认为“共和国之主权在全体国民”[14]。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民、亲民、爱民的理念一以贯之。他把人民的生命安危,温饱冷暖时时刻刻挂在心头,萦绕于怀。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指出,党的干部要“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15]。这是周恩来对党的干部的要求,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典范和化身。

周恩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事迹不胜枚举。比如,“大跃进”期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而以粮食短缺最为严重,在安徽、甘肃等省的农村饿死了不少人。周恩来的心情十分沉重,为了筹措救命粮,他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在1960—1962年间周恩来的工作台历上,记载着他为当时困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辛勤操劳的情景:从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达115次,他及时审阅粮食报表,精心计算粮食安排。周恩来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竟有994处之多。仅在《1962年至1963年粮食生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上,周恩来用红蓝铅笔作标记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计算6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周恩来还多次出京调查粮食情况,解决粮食调拨问题,比如,他亲自找江西省委书记借粮说:你们已经对中央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还要你们再调出两亿斤。你们这两亿斤粮食要救活多少人啊!时任粮食部部长的陈国栋回忆说:“三年困难时期,总理直接抓粮食工作,为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付出了很多心血。”[16]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方留碧专门研究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周恩来,他通过详尽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周恩来是全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总指挥。他了解实情,统筹全局,果断决策,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比较顺利地渡过了难关。”[17]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第二天周恩来就赶到地震灾区。余震频繁,安全没有保障,地方和军队领导劝他不要去重灾区。周恩来态度非常坚决:我来干什么?那里太危险,群众住在那里,就不危险吗?执意要到重灾区,亲自察看群众受灾情况。为了尽快赶到重灾区,他取近道直奔隆尧县震中地带。他看到伤亡群众不少,许多群众没有得到安置,痛心地说: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哇!他不顾连续余震,冒着风雪,逐村逐队慰问。他发表讲话时,坚持让群众背风听,自己迎风讲,鼓励群众克服困难,互相帮助,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到临时搭建的简易病房看望受伤群众,一次又一次地俯身问候躺在地铺上的伤员,仔细察看伤情。他接连慰问了140多名伤病员,感动得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周恩来心系人民健康,尤其关心工矿、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的健康。他强调:卫生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为大多数人服务。60年代中期,在他的关怀下,北京组织了一批去西北农村和流行病高发区服务的医疗队。他指示到河南林县食道癌高发区的小分队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很多,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防止片面性和表面性。70年代初,全国防治气管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五次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讲话:慢性气管炎的防治工作要抓好,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的大事,要一抓到底。他赞成对肿瘤发病状况和地区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要求画一个分布图,作一个大沙盘以便有针对性的防治。1975年2月,在周恩来接受大手术前,偶然的话题使他听到了云南的个旧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率较高,在手术台上他把肿瘤医院院长叫到跟前,要求马上派人到矿区了解情况。就在他辞世前的11个小时,即1976年1月7日晚11时,弥留之际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认出了主治大夫吴阶平,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7]726。这是周恩来生前留下的最后三句话。

周恩来精神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品质的具体表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首先,周恩来精神中的民本理论和实践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提了出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3]37。这样一种社会正是周恩来一生为之追求的,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周恩来精神的政治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凸显。其次,周恩来的民本风范为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立了一根标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10]。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民、爱民的作风深得人民的爱戴,受到国际舆论的称赞。应当说,这是中央带头对周恩来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周恩来精神内在的理论支撑和文化价值。

周恩来一生都注重实践、倡导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旅日期间的1918年2月11日,周恩来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急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实行”,接着就写下了他在新的一年的奋斗目标和行事准则:“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新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对这三条的重要性他还在旁作注:“有如三宝。”[18]1943年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中强调“要有学习的精神”,“要估计环境及其变动,并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19]而要在工作中做到开拓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实事求是,“是则是,非则非”[20]。正是由于长期重视实事求是,建国后面对“冒进”、“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偏差和全局性错误,周恩来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与之进行力所能及的斗争。1956年,为了保证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在反冒进问题上周恩来同毛泽东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争执。4月下旬,毛泽东在颐年堂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追加1956年基本建设预算20个亿,受到与会者多数的反对。在会上周恩来发言最多,认为追加基建预算将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增加城市人口,更会带来一系列困难。毛泽东坚持己见,宣布散会。会后,周恩来单独找毛泽东谈话,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为了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服毛泽东,周恩来赴鞍钢、太钢等大型企业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国民经济“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回京后主持出台了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更坚决的反冒进措施。1961年,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周恩来尖锐地指出:“这几年来,我们调查研究较少,实事求是也差,因而‘五风’刮起来就不容易一下子得到纠正”[21]。他特别具有启发性地要求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22]。

胡锦涛在评价周恩来时指出:“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10j胡锦涛所说的这“三个坚持”鲜明地概括出了周恩来精神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反映出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为周恩来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党的“十七大”郑重向全党指出:“要加倍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险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辉。”[13]12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折射出了在新的历史和新的理论高度上对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周恩来精神的承接,或者说体现出一种新时期的周恩来精神。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精髓所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学者颜师古把“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而《周易》上的“与时偕行”,《韩非子》上的“与时迁移”,都是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思。显而易见,周恩来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升华。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后者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周恩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所然,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任务当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时也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3]33-35。这样,周恩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就不仅仅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贡献,而且在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相协调并体现时代性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这难道不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所在吗?!

总之,周恩来精神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价值源于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价值,而这一政治价值又源于其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文化价值,这三重价值的内在统一正是周恩来精神的力量和魅力所在。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永无止境,周恩来精神的价值弥足珍贵。

推荐第7篇:周恩来

论文摘要:周恩来同志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界伟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青年时的周恩来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革命工作中都展现了异样的风采,值得我们许多人思考与学习。 论文关键词:周恩来

青年风采

思考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这是周恩来在十九岁(民国八年三月)东渡的时挥毫写下的诗,诗的大气魄让人感慨,而这锐意和勇气来自十九岁的青年就更是难能可贵,从这首诗依然依稀找得到总理青年时代的风采,正可谓“恰同学少年,风 华正茂”,壮哉.第一位完人”的人格魅力——热情真诚、平实谦逊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对蔡元培说:“周来先生的人格真是伟大!”为人真诚平实,待人热情谦逊,对身边的人一律关心体贴、无微不至,不仅是周恩来超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境界的表现。

还在学生时期,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就形成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天津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时,作为学生联合会会报的主编周恩来冒着酷暑,与印刷厂的工人们一起工作,耐心回答工人们的求教,在印刷机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询问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愿望,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热情谦逊的“洋学生”受到了工人们的敬爱;

童年时期

周恩来1898年生于淮安,但是按照籍贯从代算起,应该算是浙江绍兴人(他本人这样讲过)。由于叔父重病,去世较早,他被过继给叔,因此有生母和嗣母两位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精明能干,家中大小家务由他上下打理,开朗直率;嗣母好静,出身于书香门第,文雅贤惠,常常给周恩来讲故事,知书达理;自此观之,周总理日后形成的宜动宜静,博学好文与干练果断的性情恰是融合了两位母亲的性格优点。

少年壮志

1910年.周恩来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即后东关模范学校)上学,在此期间,周恩来前后读了《旅顺口》、《革命军》、《警世钟》、《康有为论革命书》、《猛回头》等文章,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参观了附近的日俄战争旧地。虽然对于小学的他,理论知识还不甚深刻,但是已经被激发了爱国情怀。也正是在这个学校,周恩来提出,为了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艰巨之责任”而奋勉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进入南开中学读书。他在语文、代数和化学还有其他学科方面都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在求学过程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有着优异的学业成绩,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不断体现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对于国家面对的灾难,他已经在许多活动中积极响应,热情投身爱国运动,并在积极思索着救国。 1.3

求学东洋

当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强盛起来,这使周恩来对“实业救国”以及“军国主义能否在中国实行”产生了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1917年,周恩来离开中国来到日本,他想借到日本留学的机会来实际考察一下日本的模式对于中国是否可行。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周恩来保持着每天读书,阅报13个半小时,休息和处理其他事物三个半小时,七小时睡眠的作息习惯和同在日本的的留日学生一起在爱国组织“新中学会”中讨论交流,并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当时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8】”因此,认清了现实,对日本失望的周恩来决定返回中国。 五四风采

1919年四月,周恩来返回中国。时值新文化酝酿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周恩来曾阅读多期《新青年》,受到了巨大的触动,他立志要抛却旧有的观念,想更新的观念,做最新的事,学最近的学问,去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真切的学问” 他首先提出了“思想改造”这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命题。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1924年,周恩来返回中国。在成功地参与了击溃广州商团的指挥工作之后,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出任黄埔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他一到任,立刻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才华,并井有条地而又富于创造性地开始了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周恩来将学校的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创作校歌、贴标语、成立表演革命戏剧的“血花剧社”、吸收进步同学的“火星社”、“青年军人联合会”,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革命斗志。在随后的校军东征中,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改任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在东征中校军的军队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而周恩来在领导这项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富有创造性而又周密干练的才能,在国共两党内、特别是黄埔师生中受到广泛的尊敬和推重对于军政建设工作,周恩来有着独到的见解。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的军队撤消了政治部,但是工农革命军、红军、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都继承了这种模式,使得军队的政治工作一直得到保障。对此,周恩来的奠基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对待工作,他兢兢业业;对待同志,不论出身、地位、年龄、资历如何,他都无保留地奉献出最诚挚最温暖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的这种真诚平实、热情谦逊的品格为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说:“我的一切进步与我的老朋友周恩来的帮助、教育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情怀,他那广泛团结人的思想是国人学习的楷模。”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曾说“周恩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怀宽阔,不计恩怨,广交朋友,用人唯贤,关心体贴,无微不至,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大批人。”周恩来真诚平实、热情谦逊地对待革命同志,真可谓“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峰巅”,那一份和蔼亲切之后的博爱之心,在那硝烟弥漫、艰难辗转的年代,让每一位革命战士感觉到温暖,那温暖超越时空一直传递到今天,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感想:

从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青少年时期,正是对一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应该说,周恩来在学生时期培养形成的“服役”公众的奉献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总理是一个伟人!我们要学习周总理那份心怀天下的气度、学习周总理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周总理在青年时期确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为 6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需要我们这些年青一代继续继承下去。用周恩来的精神之魂,作为青年成才坐标的参照系。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崇高的革命理想给人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青少年时期立大志,是人生的重要起点。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年一代寄以巨大的期望,我们要从青年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教,象他那样去学习、生活、成长,让自己的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史命

主要参考书目

《周恩来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青年周恩来》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文章直接参考点出处: 【1】《青年周恩来》力平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2】出自阳翰笙为周总理写的悼念诗。全诗如下:“九死难酬报国心,缠绵病榻见精神。周

公岂惧流言毁,千古中华一巨人。” 【3】《“青艺”,在总理关怀下成长》吴雪 【4】《周总理和冈崎嘉平太》中岛宏 【5】《祭娘文》周恩来1920

【6】周恩来于南开中学的《敬业》学报上发表的《飞飞漫笔》中 【7】《周恩来教育文选》 【8】《周恩来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青年周恩来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子来 【10】《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周恩来 【11】《往事》金山

【12】国际周恩来研究会官方网站 【13】《周恩来与他的世纪》韩素音 【14】郭沫若《洪波曲》【《周恩来传》

五、论文格式示例

现代装修工与历史文化传承

张琪

(生物环境工程系2010级生物工程一班

学号:)

摘 要:木工装潢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工艺,但现在有机械代替手工的趋势。通过四十天的装修工作实践,我总结了现代装修工的三个特征:装饰简洁化、材料合成化、工具电动化。现代装修符合现代人们的时尚、前卫消费要求,但是传统的木工手工工艺面临失传,后继无人。这也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保留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实践;木工装修;工作特征;文化传承

木工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工艺,它包括很多东西,基本室内所有涉及到装饰的东西都需要木工的参与,地面、墙面、天花板都可以看到木工高超的技艺,暑假我尝试最多的就是铺复合地板、安装成套的门、安装隔热扣板,因为这些东西最简单,操作方便,不过也是相当累的。………… ……… 参考文献: [1]…… [2]…

推荐第8篇:周恩来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80年代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爷爷当过兵,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9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爷爷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

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个春秋,新中国也很快将要迎来64岁的华诞,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

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一流团队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怀感恩之心。今年单位也算是“内忧外患”,内没有家底,经济困难,外别人欠款难以回收!院长朱卫民经常和我们讲这样的两句话“大家有钱,

小家不慌,大家无钱,何来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话虽简单但意味深长。我们全院干部职工只要做到吴孔军局长“六要六不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越不过的河,更没有翻不过的山。新一届党委务实清廉、真抓实干,一定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具有长足发展的新道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单位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岩山小学庞虹

推荐第9篇: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简介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闻一多先生就曾说过,有的人说了不做,有的人做了不说。而周恩来总理就是那种说了一定做到的人。的确,亲爱的周总理,就是那种严谨的人,他说出来的话能够有很大的威信,因为他的不轻易表态,他的一旦表态就证明那是一定的事。

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着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是无产阶级的忠实拥护者。因为有着这样子的专一目标,崇高的理想,他一步一步地带领沉睡的中国,在世界的天空下苏醒过来了,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见了一个新的中国,看见了新中国领导者的过人风采。

周恩来总理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从周恩来总理的衣食住行中,记起我们亲爱的总理,心中不尽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 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周总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高风亮节,全世界景仰。

推荐第10篇:周恩来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将要没落的官僚家庭。1898年前后正是中国近代最动荡的年月。1894年中国在黄海败给日本。在他出生时旅顺、大连、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相继沦为租借。六岁时沙俄和日本在东北激战,英国进占拉萨。中国的版图未被瓜分,却在一点一点地被蚕食。

令人欣慰的是,变革的火星已悄然闪现。1903年陈天华在日本写下了《警世钟》和《猛回头》。1905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就这样侵略,压迫,抗争,苏醒在中国的大地上博弈着,抗争着。这便是周恩来少年时的中国——一个落魄却逐渐苏醒的巨人。

在这样的时代生长,“救亡”和“图存”就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旋律。我想着动荡年月的世间气象一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少时的周恩来,刺激他的神经影响他的追求。

但这些都未必是影响周恩来的关键因素,那些关键因素莫过于那些影响周恩来的事和人。 周恩来的祖父官至知县,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能为恩来提供较好的教育,也让他很早就认清了封建主义的腐朽。

一岁时,父亲贻能将周恩来过继给身患重病的十一叔贻淦。后来贻淦病逝,贻能外出谋生。恩来就在两个母亲的影响下成长着。

生母万氏,主持家务,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庭。她精明果断性格爽朗,外出办事时常将恩来带在身边。她为人善良豪爽大方,拒绝缠足,善于处理家庭之间的矛盾。她爽朗的性格,和果断的处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恩来。

嗣母陈氏在丈夫死后,就将全部的经历投入到周恩来身上。她很少外出,温雅,娴静。周恩来曾说他好静的性格就是受嗣母的影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亲自教恩来写字,送他进私塾。对他严格要求每天黎明起,亲自教他读书,空闲时就教恩来背唐诗。周恩来也深深爱着他的她的嗣母。在日本留学时,有一天是他嗣母的祭日,他把母亲的诗拿出来反复颂读。

可是十岁时生母去世,十一岁时嗣母去世。这两个深爱周恩来的人去世了。十一岁,叔父们在外谋生。恩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经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虽然家里贫困,但腐朽的长辈们还是要周恩来将亲戚的生日祭日贴在墙上,到日子后典当后去送礼。这让周恩来很早对封建思想产生了厌恶,以至于他后来反对孔孟。

童年时还有两个人对恩来有重大影响,一个是奶妈蒋江氏。她是一个劳动妇女,心地善良,对周恩来关怀备至。周恩来去东北后,蒋氏曾千方百计到东北看望。

另一个是周恩来的二表叔陈式周,他有进步思想与周恩来友谊深厚。当周恩来在天津发表爱国文章时陈式周曾大力协助。

纵观周恩来的童年时代,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结构造就了周恩来特殊的性格。

他有两位母亲,她们都以各自的身份爱着他影响着他。但家庭并不完整,因此童年周恩来并没有享受到同普通孩子一样稳定的正统的家庭生活。这些因素造成了周恩来独立而自主的性格,或者说让他成熟。并且很早就承担起家庭责任,直面大人的世界,给他以行动的魄力和敢事敢为的作风。从小受到陈氏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为他以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幸运的是周恩来童年虽有一些波折,有大的不幸,但周恩来总被家人或亲友们不间断地爱着,这也许是他善良灵魂的源泉。独立的人格,敢做敢为的魄力,良好的教育基础,善良的灵魂,好静而爽朗的性格,这些都将在日后深深地影响周恩来。十二岁的周恩来已经长大了。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1910年周恩来到东北投奔堂伯父周贻谦和伯父周贻赓。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多有进步思想的人,博览群书,增长见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下面我们在讲述几个对周恩来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

周恩来在东北所就读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不仅教授中国经书还教授算术、历史、地理、英文、体操。学校里的老师很多有进步思想,他们会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有一位名叫高盘之的史地老师对周恩来有过重大影响,他曾在课堂上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他十分喜爱周恩来,与他谈心,给他介绍爱国读物。曾有人问周恩来是如何走向无产阶级革命,周恩来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的山东高盘之先生栽培,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还有一位地理教员姓毛,也向周恩来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

而同时代的中国也在深刻的变化着,辛亥革命成功,封建帝制瓦解。但随后革命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都影响着周恩来。

1911年周恩来曾随朋友到魏家楼子度暑假,这里是曾经的日俄战场。朋友的祖父带恩来参观战场,听当地农民讲述战争曾经的情况。这些在周恩来心里流下了很深的烙印。随后的三年周恩来每年都来这里度假。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的影响下周恩来爱国救亡的思想逐渐成熟。

有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毫不犹豫的说“为中华之崛起”。(两遍)

在学校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周恩来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说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公民耶。”

纵观周恩来在东北的三年,我还发现了周恩来身上一个特质那就是十分重情义。

在校园里有一些恶霸学生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周恩来就广交朋友联合起来与他们抗争。并且在学校里很多老师都与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很深的友谊。史地老师高老师,国文老师都把周恩来当做知己,并且周恩来也未曾忘记他们的恩情,抽时间去看望他们。还有周恩来在魏家楼子参观日俄战场时同学的祖父也十分喜爱他,把它当做忘年交。周恩来离开东北时还特意为周恩来作诗五首,其中写道“焦桐入听谁知己,除却周生即吕胜。”

依我所见在东北的三年,是周恩来思想逐渐成熟的三年,是他爱国救亡的理想信念形成并逐渐坚定地三年。

如果说前十二年塑造了周恩来的性格,东北三年让周恩来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南开四年就赋予了周恩来实现理想的超人能力。这位校长张张伯苓口中“南开最好的学生”,在南开创造了无人能够超越的辉煌佳绩。

南开学校有一面大立镜。上面“容止格言”。这样的要求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他不仅塑造着你的外表,同时帮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独特的气质。

在南开的纪念周恩来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辉煌学分绩。我给大家列一下。 1914年12月:国文传观,周恩来列前五。 1915年3月:数学赛速,周恩来所在的丁二班获第一,作文比赛,周恩来在内的丁二班获第一,周恩来获“含英咀华”奖状。国文传观,周恩来列前五。

1916年4月8日:全校数学赛速,周恩来名列最优者。

1916年5月全校特试,周恩来获全校第一;默国文考试,周恩来名列最优者。1917 1917年毕业考试,周恩来获国文最佳奖。

他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校长的欣赏。他生活艰难,于是学校为他免了学费;校长还经常留周恩来在家里吃饭。校长向他的家人介绍“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周恩来英语水平欠佳,他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攻读成绩飞涨。他有着极强的写作能力,不用打草稿,一气呵成便成佳作。课余时间他广泛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书》,《三国志》等。还有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他还阅读进步报纸《民权论》、《民立报》、《大公报》。

周恩来还有着令人震撼的社工经历。他与好友张蓬仙,常欧策创办了“敬业乐群会”,这是一个很给力的社团,有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设诗团、国文研究团、辩论团、军事研究团、演剧团、音乐团。出版会刊,周恩来任主编。周恩来还在校刊《校风》任主要负责人。历任文苑部主任,纪事部主任经理部总经理。他曾给专栏选文提出三项标准“

一、文中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

二、文中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

三、文中事实或议论如有关世道及民俗之处”。可见他要求极其严格,追求完美。

周恩来先后担任了“敬业乐群会”副会长、会长,《敬业学报》主编,《校风》总经理,演说会副会长、江浙同乡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暑假乐群会总干事。

周恩来还参加学校新剧社,参与表演。并且常在剧中扮演女角。表演的新剧《一元钱》轰动一时,在北京演出时曾被梅兰芳接见过。

演讲才能

第11篇:周恩来

周恩来精神

儿时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

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家庭背景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

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刻苦读书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

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为人民着想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

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恩来“斗酒”胡宗南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胡宗南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偕夫人出席酒会,把周恩来灌醉。

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邓颖超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胡宗南想灌醉周恩来的打算被在胡部工作的共产党员熊向晖悄悄告诉了周恩来。

酒会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王在祝酒辞的结尾时说:

“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头一杯。” 周恩来举起酒杯,微笑着说:

“王主任提到了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闻听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继续微笑着说:

“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隔了一会儿,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举杯走向周恩来。其中一位说:

“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来微微一笑,风趣地说:

“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 此言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

胡宗南忙说:“今天只叙旧谊,不谈政治。”

周恩来转向那些夫人说:“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他同她们寒暄几句后把她们送回原座。

稍后,十几位将军排成一行向周恩来走来,领头的说:

“当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说:“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这位将军刚才提到我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谈政治,请问胡副司令长官,这杯酒该不该喝?” 胡宗南说:“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喝,算是罚酒。”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来。有一位看着讲稿说:“我们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并祝她顺利回到延安。我请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

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小米都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

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问工作人员:“点心是什么馅的?”当听到一位工作人员说“大概是三鲜馅的”时,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如果有客人对海鲜过敏怎么办?”并当即要求查出究竟,按客人的口味准备。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我的感想

年少时的周总理刻苦学习,小小年纪就已经挑起生活的重担,相比之下,我们幸福的多,更应该努力读书,勤奋学习。而且从上面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总是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我以为这样好总理而自豪。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12篇:周恩来

周恩来 1898 年 3 月 5 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将要没落的官僚家庭。1898 年前后正是中 国近代最动荡的年月。1894 年中国在黄海败给日本。在他出生时旅顺、大连、威海卫、胶 州湾、九龙、广州湾相继沦为租借。六岁时沙俄和日本在东北激战,英国进占拉萨。中国的 版图未被瓜分,却在一点一点地被蚕食。 令人欣慰的是,变革的火星已悄然闪现。1903 年陈天华在日本写下了《警世钟》和《猛 回头》 1905 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 就这样侵略, 压迫, 抗争, 苏醒在中国的大地上博弈着, 抗争着。这便是周恩来少年时的中国——一个落魄却逐渐苏醒的巨人。 在这样的时代生长, “救亡”和“图存”就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旋律。我想着动荡年月的 世间气象一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少时的周恩来,刺激他的神经影响他的追求。 但这些都未必是影响周恩来的关键因素, 那些关键因素莫过于那些影响周恩来的事和人。 周恩来的祖父官至知县,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能为恩来提供较好的教育,也让他很早 就认清了封建主义的腐朽。 一岁时,父亲贻能将周恩来过继给身患重病的十一叔贻淦。后来贻淦病逝,贻能外出谋 生。恩来就在两个母亲的影响下成长着。 生母万氏,主持家务,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庭。她精明果断性格爽朗,外出办事时常将 恩来带在身边。 她为人善良豪爽大方, 拒绝缠足, 善于处理家庭之间的矛盾。 她爽朗的性格, 和果断的处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恩来。 嗣母陈氏在丈夫死后,就将全部的经历投入到周恩来身上。她很少外出,温雅,娴静。 周恩来曾说他好静的性格就是受嗣母的影响。 “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 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亲自教恩来写字,送他进私塾。对他严格要求 每天黎明起,亲自教他读书,空闲时就教恩来背唐诗。周恩来也深深爱着他的她的嗣母。在 日本留学时,有一天是他嗣母的祭日,他把母亲的诗拿出来反复颂读。 可是十岁时生母去世,十一岁时嗣母去世。这两个深爱周恩来的人去世了。十一岁,叔 父们在外谋生。恩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父亲经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 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虽然家里贫困,但腐朽的长辈们还 是要周恩来将亲戚的生日祭日贴在墙上, 到日子后典当后去送礼。 这让周恩来很早对封建思 想产生了厌恶,以至于他后来反对孔孟。 童年时还有两个人对恩来有重大影响,一个是奶妈蒋江氏。她是一个劳动妇女,心地善 良,对周恩来关怀备至。周恩来去东北后,蒋氏曾千方百计到东北看望。 另一个是周恩来的二表叔陈式周, 他有进步思想与周恩来友谊深厚。 当周恩来在天津发 表爱国文章时陈式周曾大力协助。 纵观周恩来的童年时代,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结构造就了周恩来特殊的性格。 他有两位母亲,她们都以各自的身份爱着他影响着他。但家庭并不完整,因此童年周恩 来并没有享受到同普通孩子一样稳定的正统的家庭生活。 这些因素造成了周恩来独立而自主 的性格,或者说让他成熟。并且很早就承担起家庭责任,直面大人的世界,给他以行动的魄 力和敢事敢为的作风。从小受到陈氏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为他以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周恩来童年虽有一些波折, 有大的不幸, 但周恩来总被家人或亲友们不间断地爱着, 这也许是他善良灵魂的源泉。 独立的人格, 敢做敢为的魄力, 良好的教育基础, 善良的灵魂, 好静而爽朗的性格,这些都将在日后深深地影响周恩来。十二岁的周恩来已经长大了。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 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 1910 年周恩来到东北投奔堂伯父周贻谦和伯父周贻赓。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多有进步思 想的人,博览群书,增长见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下面我们在讲述几个对周恩来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 周恩来在东北所就读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 不仅教授中国经书还教授算 术、历史、地理、英文、体操。学校里的老师很多有进步思想,他们会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 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有一位名叫高盘之的史地老师对周恩来有过重大影响, 他曾在课堂上讲述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的故事。他十分喜爱周恩来,与他谈心,给他介绍爱国读物。曾有人问周恩来是如何走 向无产阶级革命,周恩来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的山东高盘之先生栽培,没有高先生 就没有我的今天” 。 还有一位地理教员姓毛,也向周恩来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 而同时代的中国也在深刻的变化着,辛亥革命成功,封建帝制瓦解。但随后革命又被袁 世凯窃取。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都影响着周恩来。 1911 年周恩来曾随朋友到魏家楼子度暑假,这里是曾经的日俄战场。朋友的祖父带恩 来参观战场,听当地农民讲述战争曾经的情况。这些在周恩来心里流下了很深的烙印。随后 的三年周恩来每年都来这里度假。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的影响下周恩来爱国救亡的思想逐渐成熟。 有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毫不犹豫的说“为中华之崛起” 。 (两遍) 在学校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周恩来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 日感言》说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公民耶。 ” 纵观周恩来在东北的三年,我还发现了周恩来身上一个特质那就是十分重情义。 在校园里有一些恶霸学生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周恩来就广交朋友联合起来与他们抗争。 并且在学校里很多老师都与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很深的友谊。 史地老师高老师, 国文老师 都把周恩来当做知己,并且周恩来也未曾忘记他们的恩情,抽时间去看望他们。还有周恩来 在魏家楼子参观日俄战场时同学的祖父也十分喜爱他, 把它当做忘年交。 周恩来离开东北时 还特意为周恩来作诗五首,其中写道“焦桐入听谁知己,除却周生即吕胜。 ” 依我所见在东北的三年, 是周恩来思想逐渐成熟的三年, 是他爱国救亡的理想信念形成 并逐渐坚定地三年。 如果说前十二年塑造了周恩来的性格, 东北三年让周恩来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那南开四 年就赋予了周恩来实现理想的超人能力。这位校长张张伯苓口中“南开最好的学生” ,在南 开创造了无人能够超越的辉煌佳绩。 南开学校有一面大立镜。上面“容止格言” 。这样的要求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他不仅塑 造着你的外表,同时帮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独特的气质。 在南开的纪念周恩来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辉煌学分绩。我给大家列一下。 1914 年 12 月:国文传观,周恩来列前五。 1915 年 3 月:数学赛速,周恩来所在的丁二班获第一,作文比赛,周恩来在内的丁二 班获第一,周恩来获“含英咀华”奖状。国文传观,周恩来列前五。 1916 年 4 月 8 日:全校数学赛速,周恩来名列最优者。 1916 年 5 月全校特试,周恩来获全校第一;默国文考试,周恩来名列最优者。1917 1917 年毕业考试,周恩来获国文最佳奖。 他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校长的欣赏。他生活艰难,于是学校为他免了学费;校长还经常留 周恩来在家里吃饭。校长向他的家人介绍“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 周恩来英语水平欠佳,他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攻读成绩飞涨。他有着极强的写作能力,不 用打草稿,一气呵成便成佳作。课余时间他广泛阅读,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光的《资治 通鉴》《汉书》《三国志》等。还有卢梭的《民约论》 , , ,孟德斯鸠的《法意》 ,赫胥黎的《天 演论》 ,他还阅读进步报纸《民权论》《民立报》《大公报》、、。 周恩来还有着令人震撼的社工经历。他与好友张蓬仙,常欧策创办了“敬业乐群会” , 这是一个很给力的社团,有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设诗团、国文研究团、辩论团、军事 研究团、演剧团、音乐团。出版会刊,周恩来任主编。周恩来还在校刊《校风》任主要负责 人。历任文苑部主任,纪事部主任经理部总经理。他曾给专栏选文提出三项标准“

一、文中 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

二、文中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

三、文中事实或议论如有 关世道及民俗之处” 。可见他要求极其严格,追求完美。 周恩来先后担任了“敬业乐群会”副会长、会长, 《敬业学报》主编, 《校风》总经理, 演说会副会长、江浙同乡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暑假乐群会总干事。 周恩来还参加学校新剧社,参与表演。并且常在剧中扮演女角。表演的新剧《一元钱》 轰动一时,在北京演出时曾被梅兰芳接见过。 演讲才能

第13篇: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说到周恩来,相信没有人不熟悉,一个为如今咱们美好生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打从心底的爱戴他。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周总理都是为人们做出了榜样,让人无可挑剔。 生活中他勤俭节约,遇事冷静,为他人着想。在1946年1月,周总理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起初,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美丽的空景,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了扬眉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她的面前。原来,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紧张与害怕交融,她着急得哭了出来。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总理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大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从飞机遇险这事中充分的体现了周总理遇事的冷静,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同样周总理的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餐桌上的节俭:周总理的餐桌上总是那么简单的几个小菜,从不大鱼大肉。生活中的廉价:有次周总理陪法国总统访问杭州的时候,总理请客大家吃饭,饭店经理不肯收钱,周总理3次付费,不占用一点公费,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住房上的简朴:60年代初,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趁着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总理的住房,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总理回来后十分生气,狠狠的批评了他们。事后,总理语重心长的对周围的人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自此以后,大家再也没提装修的事了。以上的种种事件无不体现了周总理的勤俭节约,为人们树立的榜样,受人尊敬爱戴。 事业上大公无私,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周总理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如同周总理所说的“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 /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等等话语,他正做到了这些,为人民,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世人敬仰。

周总理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有着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外交上也留下了一个个为人传送的佳话。

周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付着一个个来自外国的刁难,在讽刺问话的人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形象。西方记者阴毒的妓女问题,日内瓦会议期间握手问题,拜访苏联时的阶级问题,外国记者的马路问题等等的外交小故事,无不体现了总理的捷才。维护了中国国家的尊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总理的伟大永记于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的学习,早日为国家做贡献。

第14篇:周恩来

论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周恩来 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抗日战争期间, 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 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 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

周恩来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我们党的外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我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周恩来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他在中学的一篇作文中写道:“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 周恩来同志一九一七年东渡日本,开始探求新的道路。他提出要“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人人心中有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望呢”。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一九年四月周恩来同志从日本回国,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一九二0年一月,他被反动政府拘捕,在狱中继续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出狱后,经过实际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九二一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周恩来(1898一1976)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领导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他们于1925年结婚后整整半个世纪的恩爱之情,真正为世人留下了一段举世传颂的爱情故事。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举世公认是两位革命者之间最完美的终身伴侣。 大革命失败后,邓颖超全身心协助周恩来从事党创秘密工作。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举世公认是两位革命者之间最完美的终身伴侣。 大革命失败后,邓颖超全身心协助周恩来从事党创秘密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邓颖超随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上海周公馆等地进行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建国后,他们以“互爱、互敬、互勉、互让、互谅、互助、互学”为准则,相偕相伴中以感情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时期,邓颖超全力支持周恩来的工作,并和他一起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展开斗争。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因病逝世。将她的骨灰撒向曾撒过周恩来骨灰的江河大海中。

从1975年6月以后,周恩来由于癌症的折磨,身体极度消瘦,体重只剩下了30.5公斤。他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生命“还有半年”的时间,但他依然继续顽强地工作着,同病魔、同邪恶势力进行着最后的搏斗。 从12月中旬起,终日卧床的周恩来已无法进食,所需要的食物由医护人员用管子直接灌入胃里。这时周恩来的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进食、输血、输液、排液„„以至连翻身都受到限制。为了减少周恩来的痛苦,医生不得已使用了安眠药和止痛针。但是,不时袭来的剧痛,仍使周恩来常常浑身颤抖,大汗淋漓。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护士许奉生说:“这时总理是很痛苦的,可他从来不哼也不叫。有一次他正睡觉,一下让病痛惊醒了,就问,我喊了没有?我们说,你叫叫没关系的,如果你疼,你就哼哼,就叫,没关系。他摇摇头。

周恩来外交上,他以超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勇气和智慧,致力于制定和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领导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结束一百年来旧中国历届政府丧权辱国的外交屈辱史,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全面的杰出的贡献周恩来作为总理在建国后一度兼任外长是其建国后唯一兼职过的部门和职务亲自参与制定并以领导者、指挥人、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参与领导部署指挥执行和开创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历史性新的外交局面结束了自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外交史,极大限度地提高和维护了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1950年1月首次赴苏联协助毛泽东签署《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新中国在当时以美国为代表实行的政治压迫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争取了有限的经济援助。

1953年12月31日在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协商关于西藏驻军通商等问题就率先首次提出了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7月首次以政府首脑的身份率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旨在解决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日内外会议。会议期间让世界充分了解和领略他高超醇熟的外交艺术和谋略智慧及风度奠定了作为享誉世界政治家外交家的地位。1955年4月18——24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不顾自身身处险境毅然出席万隆会议,其间首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念代表新中国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污蔑我国领导人对新中国施行的所谓挑衅言行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维护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独立和尊严。

从57年至64年先后多次率团大规模出访使“一个中国”理念日益深入身心极大地提高和扩大了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和世界政坛上的影响和地位,从而为驱逐蒋台代表恢复其被把持多年的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了极大贡献。1972年2月21日——28日接待首次出访未建交国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并与之签署《中美上海公报》打破了两国处于多年敌视关系开启了友好往来的新历史和渠道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对比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1972年9月30日又与届时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不正常关系即刻建交,结束了自甲午战争至八年抗战两国近代史上尽50年不愉快的战争历史和经历重新续写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 这仅是周恩来卓越的外交生涯中的点滴事例,但从此也可看出他具备一名卓越外交家所应具备的一切品质和素质这就是他为什么会超越政见国界和时空而赢得人们衷心请倍的原因。

1、历史的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舍身忘我,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正常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和民主人士,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环和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势的斗争。

2、其他领导人、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对周总理的评价:“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甚至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他是同志们和人民都很尊敬的人。”--邓小平“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陈云 “恩来生前是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但他总是按照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他把自己看做是党的人,是一个人民的公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恩来始终如一地遵守这条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原则。”

邓颖超 “在那阴霾蔽日的年代里,周总理是云层中透出来的亮光,是维护花草树木少受风暴摧折的大树,是全国人民寄托希望和寻求慰籍之所在。”

“外驰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就象是一根绞紧了的弹簧。他的谈话轻松自如,他听英语时不必等到翻译出来,脸上的神情就显得已明白语意,或立即露出微笑,这很清楚地表示他是很懂英语的;他警觉性极高,令人印象深刻。显然,半个世纪的烈火般激烈斗争的锻炼,已将极为重要的沉着品格烙在他的身上。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基辛格(前美国国务卿)

“周毫无疑问的,才华出众,精力充沛,魅力非凡。”--尼克松(美国前总统)

我们认为周总理生活非常朴素,工作勤勤恳恳,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总之一句话,我们能为拥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而骄傲而自豪。

小组成员:

市营二班牟津瑶(组长):讲ppt、表演话剧、整理论文 市营一班苏昊:放ppt、编和表演话剧 市营一班王子墨:制作ppt

市营二班刘子炎炎:整理ppt材料 市营二班刘思佳:表演话剧、写论文

第15篇:周恩来

今年是周总理诞辰110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模范,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员,什么是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国人心底油然而生。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对手以及朋友的尊重。

少年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苦读,青年时,他为寻求真理而远渡重洋,虽历经坎坷依然意气风发。他说:“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面对剧烈动荡的革命年代,他没有留意个人的得失,他说:“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走出陕北窑洞,在西安、在武汉、在重庆纵横捭阖,在一张张诡异莫测的谈判桌前他为民族大义而据理力争,在每一个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地方他为了中国的前途不懈努力。在赶走了日本人的土地上,和平并没有立刻到来,他毅然返回陕北展转于枪林弹雨,在新中国的地平线上,虽然百废待兴,但他鼓励大家“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在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社会思潮混乱不堪的时候,他仍然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热爱的祖国、人民做出最后一点努力,他说“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在上次看完电影《周恩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被他那种时时刻刻都装着党和人民,把关爱和献给了最需帮助的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毫不夸张的说是把是一生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更是彻底的“无产者”,虽然连遗骨都没有留下,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时至今日周总理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减,反而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里更加怀念周恩来总理,怀念他是被他那一丝不苟为人民的精神感动。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让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尊崇的心情来纪念他。

第16篇: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永存,他那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一(14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 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特别告诫:因为我们党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尤其要警惕种种破坏和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特别是要在高级领导同志中间加强集体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证我们党的团结”。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

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

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他一贯倡导实际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他善于把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处变不惊,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又能够极为周密和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 ,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时总是力求在分析、综合、比较上多下功夫,主张“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正因为如此,在组织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毛泽东同志的倚重。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二(16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 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

周总理珍藏彩色画册 (20张) 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

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恩来“斗酒”胡宗南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胡宗南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偕夫人出席酒会,把周恩来灌醉。

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邓颖超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胡宗南想灌醉周恩来的打算被在胡部工作的共产党员熊向晖悄悄告诉了周恩来。

酒会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王在祝酒辞的结尾时说:

“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头一杯。”

周恩来举起酒杯,微笑着说:

“王主任提到了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闻听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继续微笑着说:

“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隔了一会儿,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举杯走向周恩来。其中一位说:

“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来微微一笑,风趣地说:

“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

此言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

胡宗南忙说:“今天只叙旧谊,不谈政治。”

周恩来转向那些夫人说:“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他同她们寒暄几句后把她们送回原座。

稍后,十几位将军排成一行向周恩来走来,领头的说:

“当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说:“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这位将军刚才提到我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谈政治,请问胡副司令长官,这杯酒该不该喝?”

胡宗南说:“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喝,算是罚酒。”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来。有一位看着讲稿说:“我们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并祝她顺利回到延安。我请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

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小米都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

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

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这位国民党官员说“对牛弹琴”意思是贬低共产党谈判代表的水平,而周恩来原话奉还,还是这四个字,只是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变成两个断句,把国民党官员的言论比作“牛

弹琴”,你说绝不绝?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不为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所动心,并且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 。

第17篇:少年周恩来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高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凝望着这几个字,不觉得想起书中的情景来,周恩来生活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而他全没受影响而且他又发奋刻苦学习,和我们相比较,我们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和爱好读书呢?

虽然周恩来年少丧母,生母与养母逐一死去,但是他却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每天,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我呢?被视为小公主,父母手上的明珠一般,一碰就仿佛要碎了一样,跟同龄的周恩来比起来,实在是自惭不如啊!

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一次,校长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认真听着。讲着讲着,王校长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问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呢?”同学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大声说了起来,说道:“为吃饱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校长发现了他,问道:“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眼睛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铿锵有力的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讶的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周恩来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无不惊讶,眼里散着奇光,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地说:“好!有你这句话,国家就有救了!”那年,周恩来与我相仿的年纪,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不但是王校长惊叹不已,我也被周恩来的语言深深震撼了!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茫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希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志向。记得罗曼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而周恩来却用他的行动来向我证明了。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人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第18篇: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的读后感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读《林海雪原》有感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邓小平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不停。依稀间,昨天也是今天的导航。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第19篇:周恩来纪念祠

在中国,大家旅游喜欢拍照,还有是在旅游建筑物上“题字”,这种习惯是对建筑物和艺术的不尊重,尤其是红色旅游景点。我已经不止一次看见有的旅客在一些伟人身上“题字”,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再者,是游客随处丢垃圾,导致景区一片狼藉,给旅游景区的保护带来负担,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山东省,滨州市,杨柳雪镇,杨柳雪村,上世纪70年代被树为“棉区大寨的一面红旗”,敬爱的周总理数次来到这个地方。

为缅怀总理,鼓舞后人,1999年,当地老百姓捐资四十多万(立有捐助碑)建了一个“怀周祠”。

但“怀周祠”总占地仅二三亩,厅堂面积仅三百多平米,外形是简陋的“寺庙”型建筑,且年久失修。

“怀周祠”作为全国22处周总理纪念地中唯一的一个民间场馆,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让历史铭记历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缅怀之情。 上初中时,我们同学去周恩来纪念祠,当时,大家好像缅怀一下周总理。在家时,我不止一次听父辈谈及周总理,并且都非常敬佩,那时我就好像缅怀一下。终于,我们有机会啦。但是,结果就是纪念祠到处有游客随便丢的垃圾,同时纪念祠杂草丛生,尤其是当年周总理的一些照片竟然被人粘了口香糖,还有周总理的雕像竟然有粘脏东西。虽然,我不知是谁做的,但是游客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们;同时,这也说明红色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存在很大漏洞。

首先,“怀周祠”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一座民间的“怀周祠”,缺乏专业的管理。只有在特定的日子才会才去参观,没有起到缅怀的意义,再者组织混乱,没有专业的人员来组织和引导,致使游客不能真正地了解它的历史和意义。同时,环境没有改善,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应该,号召人们积极参加除草、保护周边环境等活动,真正意义起到宣传、保护和弘扬红色资源。最后,鼓励人们自觉、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将周总理的事迹和精神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弘扬和保护红色资源。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保护制度,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保护;同时,建立自愿制度,组织中小学生以及其他人对“怀周祠”进行妥善的保护,包括环境、资源等。 “怀周祠”正厅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白玉雕像,雕像左侧是介绍周总理一生丰功伟绩的图片和文字,右侧是杨柳雪村“作为棉区一面红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东大厅是杨柳雪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荒治碱创造粮棉双高产的各种图片、文字、实物资料;西大厅是国内知名的书画家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创作的作品。

“怀周祠”已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红色资源一定要开放,吸引大批的群众和青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丰富中国人民精神生活。

其次,“怀周祠”,因为年久失修,不管是墙壁还是雕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归根结底,“怀周祠”缺乏资金。不管是盈利性旅旅游景点,还是非营利性红色资源旅游,资金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红色资源的维护和修缮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在我参观“怀周祠”时,看到的情况就是资金短缺。作为,这种非营利性的资源,除了爱国人士和私人的捐助,还要号召企业或政府出资修缮它以及保护,作为民族瑰宝和思想精神。我相信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更好将红色资源传承乃至发展。这样它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时代性。它的存在会激励我们,影响我们学习前人的精神,同时也会在他们学到更多东西,这样民族才会更好的发展。所以,自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觉得“怀周祠”要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让他们的爱心给后人以缅怀。有了资金,不仅可以修缮和保护红色资源,还可以将“怀周祠”建造成大型的周总理纪念馆,这样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的意愿是将之建成充满浓浓情意的纪念馆,让更多的后人缅怀他们。

再者,“怀周祠”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但是每次参观完时,周围到处是垃圾,这是一个素质与道德问题。我在此举一例子,在北京**广场,每次举行完升旗仪式,广场到处是垃圾,这体现的国民素质。而,在日本好几千人看比赛,但是比赛完时,地上竟无一点垃圾。我再者不是批评中国人,而是说出其中的问题。我们的环保意识缺乏。所以,在纪念祠除了竖立环保的牌子,还要有人引导大家参观,并且时刻提醒大家保护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除了用一些醒目的标语来提醒参观者,还要从周围小事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大家从心底明白环保的意义,和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我们要选择的。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符合历史的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怀周祠”只是红色资源的一小部分,这也反映出一些最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红色资源才不会枯竭甚至消失,如果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没有传承,那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以上,提到的存在的资金、环保、素质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我们用妥善的方法解决他们,我想我们国家的红色资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憧憬在参观时,看到的是人人有素质,个个爱环境,红色资源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声。

让我们携手一起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

第20篇:周恩来读后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的这句话现在时常被用来勉励新一代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是,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奋力实现.

范文同 周恩来
《范文同 周恩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