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先生 影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3 21:06: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豆瓣影评《树先生》

豆瓣影评一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狂人日记,更是这个时代的阿Q正传。

树先生,现代的阿Q。每个人树哥的叫着,只是一种调戏的叫法。穷人,弱势,善良,无助,生活在低下层,造成了他好多无奈。树先生无所事事吗?不,他有份工作,但是老板辞了他。树先生的亲情在他结婚那天,弟用暴力无情割断了他的亲情,母亲和弟弟,在拿到拆迁款后,带着钱离开了他。他的爱情,成了一场梦。他的友情,在别人的婚礼上,让他下跪。 他为什么老梦见他爹和他哥,因为死人不会害人的,也不会伤害人,他死去的亲人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树先生的手,想做什么,却一直做不到,总是那么无奈、无力、无着落的摆着。抽烟是他唯一的爱好精神寄托,抽烟能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树先生,在社会的底层,在农村,还有好多好多。

每个人难免都会生活在一定的阴暗之中,而树就生活在父亲打死哥哥的阴暗中。如果仅是看电影你会说树哥哥的死与他毫无关系,为何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意念(姑且这么说)?那是因为曾经他的这位已故的哥哥给了他对新鲜事物的想象,然而却被代表规矩的“父亲”勒死在树上。可以这么说:

父亲有三个孩子,分别是指社会中三类人。 第一类,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或者说逆社会潮流而行的将会被“父亲”扼杀掉,也可以说任何不按“父亲”的套路出牌的耍流氓的将会出局! 第二类,顺从这个社会,顺从大趋势,顺从“父亲”的就可以住进新家,开上好车,娶上媳妇! 第三类,对社会认识不深,知道自己被大潮流约束而无能为力。对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是顺从还是反抗。也想生活的更好,也很要面子,虽说没有反抗但也没有大的能力!“哥哥”代表的是一种新文化、新思想的萌芽,而“父亲”就象征着这病态的社会,生生勒死了“哥哥”,让活在当下的“树”记不清“哥哥”的样子,命运也就这样随波逐流了……火灾之后的“树”看清了“哥哥”的样子,并在“哥哥”的鼓励下娶了“媳妇”,而“新媳妇”就是代指新的文化思想,然而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新媳妇”失去了“水”的源泉,没有存在多久就离开了……就像是在“红流”中摔了一跤,“树”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跟随。

一切看似都有种无可救药的感觉,树注定要这样阿Q式的生活下去,到死都不会有人明白之所以这样的真正原因。但是毕竟在树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小梅(呵呵呵,精神上虽然已被打垮,但是这事上还真是顽强),还是代表了期待新兴的事物。

这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傻根儿演的越来越好了!

豆瓣影评二

电影《Hello!树先生》荒诞、魔幻,黑色幽默中现实的思考是超现实的关怀。

1.“变形记”。

“树先生”这个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生活中不断被挤压,最后人格畸形,进入荒诞又苍凉的魔幻中。以至最后人树不分,现实和魔幻相得益彰了。相同的扭曲,一个变成动物虫子一个变成植物树。

2.很“阿Q”。

“树先生”一出场就被调侃,比他辈分低的人都开他玩笑。不被尊敬是闲来无事的嘲弄谈资。但“树先生”的口头禅总是“还有事儿,最近挺忙的,好多人都找我”。他的姿态不虚荣,这种找自尊的勇气可歌可泣。一个忙着每天瞎转悠的“人”,用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把自己包装成一棵游荡村间的“树”。当“树先生”色迷迷脏兮兮拉着何洁扮演的小护士“苹苹”的手时,仿佛阿Q摸着小尼姑的光头说着真滑。

3.很“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树先生”这个笑料越来越冷峻,越来越苍凉,成了黑色幽默。只是鲁迅先生交代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韩杰导演给观众以自由空间,结尾的城市化空镜头后,“树”游荡到哪里去了?开放式结局的残酷性也在于其结果的无限

可能。

4.造型犀利哥的王宝强的演绎很卓别林。

王宝强被原生态包装,脏兮兮很邋遢,胡子拉碴,指缝中有煤灰泥垢,口齿模糊,混搭的衣服,走路姿态怪异摇摆。王宝强突破自身,抽烟、喝酒、演激情戏,神乎其神的投入,忘我纵情的责任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入木三分的诠释,真是不愧影帝桂冠!

电影《Hello!树先生》用亦庄亦谐、冷静却不沉闷、揪心却不矫情的电影语言探讨了关于父子、兄弟、夫妻、亲朋等家庭伦理、社会关系的问题。用张弛有度的饱满演绎了农民工、矿工、无业游民等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压力。我们可以在《Hello!树先生》中看到导演思考城市化进程中被泯灭的人性,破碎的家庭结构,沦丧的人与人的关怀。是关于存在感的幽默的黑色寓言,树预言的13月开业是魔幻不是迷信。文学化的形象“树”,是综合人性、自然、伦理的浓情思考。魔幻和荒诞是对当下的嘲讽。

“树先生”集我们的共性于一体,却个性鲜明,导演塑造人物能力和演员演绎能力让人敬佩。影片寄寓了韩杰导演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思考。

王宝强在电影《Hello!树先生》中饰演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树先生”,他散发着美好纯真人性的光辉,可爱、单纯,对周遭看的比寻常人更清晰更深刻,面对钱财名利更加洒脱。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在现实的挤压中失落,在恍惚中爆发了预见未来的超能力,最后孤独苍凉地走向丰富的精神世界。

“树”是一个热心的好人,却不被人尊敬甚至被取笑。“树”与哥哥有着深厚的感情,弟弟却对其冷漠无情。他在焊接时眼部受伤,因此失业下岗。他对异性也有好感,调戏小护士的情节是影片最温馨的一幕。新婚夜前生活发生剧变……最后,他回归到自己美好的想象中,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他有尊严地剪彩,小梅怀孕了开口说话了……他游走在村庄,他只能不停游走,因为他是一棵无根的树。

“树先生”有那么多我们不具备的人格闪光点。他虽力量单薄,却在兄弟“小庄”被恶霸“二猪”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仗义。他会在预见矿上出事时说“看好孩子。”他会相亲前买副眼镜,他会见到心上人时羞涩不知所措,他会给爱慕的对象编浪漫质朴的情诗……

越是美好的,就越是以绝望打动人心。悲剧的震撼力常常爆发在把喜剧和美好撕的碎碎的飞扬中。

那是一片争相奔走的红色世界啊!人们盲目地,或孤立或三五成群地朝向前方。那是儿时关于只剩下最后一个精神病没有被咬死的寓言吗?那是去寻找戈多吗?

导演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把残酷的社会现实、荒诞的人性转变浓缩在电影中。

“树先生”生活的小镇是一个煤矿区,农民的土地被非法占用,因过度采煤频发矿难,地下空洞农民被迫搬迁,村长漠视“强拆”和财大气粗的恶霸站在一起。

http://t.cn/SzG4ZU 看到这个新闻“山西挖煤过度成悬空省,处处现鬼村”。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Hello!树先生》想表达的一部分元素。东北的冬天是很干净的,影片却有煤灰的色泽。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掘煤机的轰隆声。最后,不仅煤炭被挖空了,人也走空了,那么,真的就是一座空城了。狂欢的结局是宴席散尽。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被他人调侃、被生计逼迫、被周遭压抑的“树先生”?

我们疲于奔命,只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们面对来自周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压力,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难念的经。我们也常常“人格不稳定”。

社会各个阶层漂泊的人们,从民工到白领,谁人不是浪荡于故土的浮萍。

“树先生”的梦魇源于父亲失手杀害哥哥,亲情本就不稳固,在钱财利益面前,弟弟“三儿”对自己的冷漠更让“树”失望。是啊,“人不能看钱太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魇,凡夫俗子在红尘万丈中,看不透离合悲欢,放不下爱恨痴缠,带不走钱财名利,命运和“树先生”殊途同归罢了。

“树”和“小梅”都向往美好的家庭生活,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说是精神伴侣了,可在幸福即将到来的时候,“树”被打击发生精神巨变使“人格不稳定”。美好生活被硬生生残忍地撕破,从天堂到地狱要多久?韩杰告诉你、就那么一刹那。

我们需要一棵树。一棵能光合作用的树,一棵供给心灵营养、舒缓精神的树。我们在那里哭泣,在那里反省忏悔,在那里抱紧自己,在那里烧杀抢掠无限意淫,我们是自己的国王,我们制定自己的法律。我们在“树”上自由呼吸,拥抱自然的本真。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吞噬绿野农田,在工业化泯灭人性改变家庭结构,在金钱利益瓦解道德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棵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棵树,那么生态也会得到改善,文明也得以净化,地球会是个蓝绿色的海洋,生活在一个如此可爱的星球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

“树先生”在树上的状态是有变化的,从最初的抱紧自己、有畏惧,到中间的寻找、思考,到最后能放声大笑。在红色世界中与树融为一体,人树合一精神皈依,回归自然、也回归人的本真,于是自由了,于是看见了怀孕的老婆,于是老婆说话了。那或许不是幻想,而是真实的,只是我们在这个低级的世界、无法看见“树先生”的那个更高级的世界罢了。

“树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苦了累了倦了烦了可以上树,他有属于自己的那棵树,那是他的精神家园,那是不被污染的净土,他不会被歧视不会被驱逐,没有伤害没有压抑。

看着树最后游走在村庄,闪过镜头,我欣慰地笑了。

只要是自由的,又何妨是孤独的?若自己是快乐的,狂欢又如何?

“树”的世界从此再无伤害、多好。

推荐第2篇:《hello! 树先生》 影评

刚看了《Hello!树先生》感触还是很多的。不敢妄言什么影评,买了那本好久的《电影概论》都还没看完,呵呵,还是省略了影字吧。

定位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一次都没让我笑过,反而很沉重。

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个词语叫做似曾相识。像《红楼梦》,像《阿Q正传》,像《小武》。在这部片子里明显的能看到贾樟柯的影子。关注底层,关注时代,关注人际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它的摄像机是长眼睛的,是有情感的。但是同时也是最客观的纪实,我想这并不矛盾。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件逻辑性极强的主观过程。但是真理往往反映的是丢自然存在的真实映像。

看过《小武》,当时就为贾樟柯的大胆写实而肃然起敬。

今年还在图书馆看过贾樟柯的一本杂记《贾想》,然后随后我就买了这本书。里面提到当年他拍完《小武》之后的际遇,当然,广电总局的某些人故意找茬之类的事情是难免的。但是同行之间的嫉妒,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独立导演来讲,能获奖,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贾想》这本书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贾樟柯导演时刻强调的真实,无论是当下的社会现象和电影现象,我想贾樟柯时刻都以自己冷峻的思考来追求真实,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的话是这样阐述的:“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自己的所思所感呢?”

很多人都在摆弄摄影机,但,仅此而已。贾樟柯说:“一时间单纯的情绪表现成为一种时尚,许多的作品犹如自我抚摸,分散的视点事实上拒绝与人真诚的交流。艺术家的目光不在锐利,进而缺乏关注,一些影片的快速与节奏与激情无关,相反的只是代表着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

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评论:“艺术家的头脑是在大家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的扭曲和暴露是最敏感和最机智的。” 我想贾樟柯正是麦克·卢汉口中那种艺术家,当这个时代缺少这种艺术家,抑或是这种艺术家得不到主流意识的认可时,这个时代无疑是得不到最有力和最真实的批评和鞭笞的。这个时代也无法前进,甚至可能会倒退,这种情况无疑是悲哀的,我想就拿电影来讲,我们的电影正处于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我们谁都希望我们的电影和这个时代健康阳光的发展下去,所以我们需要贾樟柯这样一类追求真实的艺术家,为什么要说贾樟柯是不一样的动物。

好了,回来说说《hello 树先生》(以下简称《树》)。

监制是贾樟柯。导演是韩杰,毕业于北师大传媒学院。主题风格是纪实。估计这家伙跟着贾樟柯学了不少。不然《树》怎么和《小武》这么像。

关于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悲哀的年代。万事万物都处在悲哀的年代。人和人的关系也不例外。影片中用树这么一个人物,活生生的“小人物”,话说谁不是小人物呢?你我他,平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的人被很多人认识,很光鲜,但是不也有一样的七情六欲么?有很多很多烦恼么?会老去,会死去。写到这里,想到了里维斯一句广告词“没有人能战胜死亡,但是你可以用你精彩的人生有力的震慑死亡!!”你能做的,何尝不是这些呢?

整个山村,被挖煤的矿业集团搞的地陷,举村搬迁。人人还有搬迁费,赔偿金。然后煤矿可以继续挖。片子里煤矿的矿长是“二猪”这个人物,他是村长的女婿,呵呵,上头有人就是好办事儿,各种政策支持,不愧是狼狈为奸。或许人人都是这么想的“管他呢,我自己先赚一笔再说别的。”“各扫门前雪”。《红楼梦》。很像,《红楼梦》可谓是把人际关系描写的入骨三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导演的话

“最近这十几年,是中国城市化过程最剧烈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他们遥远的家乡有的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这些村庄也面临着各自的命运变迁:有的被废弃,人们迁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居住。有的因为环境和自然的灾害,村民不得不选择离开。

三年前,我去了很多被废弃的村庄。在空无一人村庄中行走,会看到虽然房屋坍塌,但棵棵大树依旧繁茂。我突然想拍这样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树”,他的家乡因为开发矿产导致搬迁,他顾不了这些,他四处奔走,只为改变自己的卑微处境。我想通过《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来揭示这个时代的荒诞。当你看完这部电影,“树”除了是主人公的名字外,也有了更多的象征。 “

关于人物 树

韩杰用黑色幽默的方法让《Hello!树先生》巧妙地呈现了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王宝强在片中饰演的“树先生”,是一个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黑色幽默符号。

王宝强确实NB,把这个人物演的活生生的。树这个人物,很悲剧。我个人认为。我甚至觉得我身边好多人都和他很类似。我爷爷家,那个村子上就很多这种人。比如某个老爷,叼着烟袋儿,蹲在村头,看着村里每个人都有说有笑,但是人们却拿他不当人待。我从小就觉得他神经有问题。后来才知道他老婆跟人跑了,他很穷,但是每天吃饭却总要凑够四个菜,一杯酒。当王宝强咋呼整个手臂,叼着烟头,出现在大街上时,我一点都不觉得好笑,真的很悲哀。

有很多细节的刻画,导演很心细。

第一次是前三分钟。树和一哥们在舱和车聊天,貌似每个人见了树,都很热情的打招呼,而且“尊称” 树哥。呵呵,但是这都是表面上的,我们平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愚弄和嘲讽,不是么?树问那小孩干啥呢,是否扰乱社会治安,小孩儿都不买他帐,大人知道拿树来调侃,小孩只当他是个屁。

第二次我印象很深的是14分钟,又一个寒暄,其实是找他来灌酒,凑个人喝酒罢了。但是他自己却把这事儿当回事儿,还以为大伙很拿他当人一样,哎。。。。。悲哀。在这次事件上,二猪开矿场,霸占了树家的地,但是整日混日子,混酒的树,却不当回事儿。他是一个懦弱的人,这点和阿Q很像,但是和阿Q不同的是,他用酒精麻醉自己,阿Q用语言和YY来安慰自己。

出了门,发现小庄(唯一拿树当个人的朋友吧算是)。把二猪的轿车碰了。一群人嚷嚷着要钱,否则揍小庄。这种场合怎能少了树这个全村大名人?他自然要上前充人一把!!!树上前劝架,亲手擦了擦轿车,为小庄解围。但是你想,二猪这种无赖,终于找了个讹一把的机会,怎么会看在“树的面子上”放过小庄呢?呵呵,导演这几个安排,很用心,二猪说很不耐烦很不屑的对树说“去去去去,有你什么事儿,你算个什么东西?” 不用多说,对比着,就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对树的态度,刻画的一清二楚。

第三次,高鹏结婚,全村都来,当然,这种大场合,怎么能少了树,否则他就连他自己都不当人了。喝酒的时候,二猪和他劝酒,本来好好的,但是树不喝,二猪急了,说不给他面子,要揍树,要么就让他下跪赔不是。这种极端的无赖,树,要面子,到了里屋,居然给二猪下跪。太悲剧了。

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是家里前几年死了爹和哥,导致这个年轻人丧失理智。总是在幻想着父亲。想哥哥,但是奇怪的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梦里能想起爸爸的模样,却不知道哥哥长什么样子。这里对情节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树的爱情故事。跟《阿Q正传》也很像。

底层人物,形象,语言,行为,肢体动作,全部都扎根农村。估计是潜心找寻形象很久,王宝强这样的表演很给力。

树因为追女人,跑到城里,见到往日哥们成了校长,有所作为,内心也很不舒服。回到农村,还是依靠借钱要钱过日子。他结婚的时候,还是问三儿和村长借了好几千块钱。

三和数打架那段戏也很给力。没钱,世态炎凉。本来说好的借车借皇冠,后来只能借到帕萨特,这种小插曲,被观察生活很细致的韩杰插入影片里。更贴近真实生活。

其实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树要去长春城里去找陈艺馨,后来知道了,这段剧情对于树见到那些孩子而引起他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哥哥的思念很重要。正是在婚礼上终于幻想起了哥哥的模样,才有了新的动力。不过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树在结婚的时候,对新娘子那么冷漠呢?

在城里的那段故事,还插入了陈艺馨找小三的段子,这段儿在后面说。不得不佩服这剧本的对比功力,真实的力量。

关于玄幻和现实

电影演到一半就进入了树的幻觉时代。很多人说看不懂了至此。我看网上评论说,导演韩杰在此不会顾及观众的感受,反而韩杰的观点直指如今中国现代电影气氛的衰败,各种烂俗剧情和各种商业片充斥着院线,导致电影跟着票房走,导演跟着观众走,一切都以商业利益为纲的电影环境。这种低水平的作品导致了观众的审美退化,读不懂电影语言。

这观点提出来也和贾樟柯如出一辙。看来韩杰还真是得了贾樟柯真传。

每次出现幻觉,都是和树的父亲哥哥这两个人物有关系,他总是在梦里梦到父亲,但怎么也梦不到哥哥,他很想念哥哥,其实我也没怎么看懂这种幻觉,半梦半醒,半真半假的镜头语言。但是我知道的是,导演这么做,第一是为了情节,第二是因为要完整的塑造这个市井小人的形象。这种形象是饱满的,有对父亲的想念,有对哥哥的想念。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因为父亲杀了哥哥而一蹶不振,从此游荡市井,四处混吃混喝酒,不劳动。片子里没说,或许也不需要说。这种人本来就在现在这个转型着的时代存在着,而且很多很多。

人情冷暖

转型的时代,靠煤发财的村寨,赤裸裸的财富压榨攫取和人格精神侵略,造就了这个不知冷暖的人情世界。

贾樟柯的《小武》里男主角小武和妓女谈感情,遭到身边人的鄙视,包括老鸨,《红楼梦》里字字行行都流露着 今笑他人命不长,他日归来丧的嘲讽。 黑色幽默,形容这种变态的环境再合适不过了。 曹雪芹号召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将心比心的大一统。

狗屁同爱社会。清朝那般,现今如此这般。我想说人类真的离共产主义很遥远,或者是,说,真的是否有共产主义?

不光是树的冷落,还有小庄遭弃,是被时代的遗弃。 金钱至上,有钱你就是爹。 刻画入木三分。

婚姻

影响树的命运的还有婚姻,爱情,当然,阿Q也有爱情,调戏过女仆只是鲁迅的一带而过,而《树》里居然让女主角结婚了。呃,这个。

首先,情节上,《树》需要爱情过渡。其次,结婚这件事,能更丰满这个树的形象,树不是无欲无求,树也有感情,这种感情好比他对父亲的那种,跟哥哥的那种感情。 这个地方描写的感情,也是真实的。这很有力量。 对于片中的各种爱情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变得很功利。树的感情貌似除外,但是树追女生的手法实在是太土了。不过贾樟柯就是这么土里土气的风格,他刻画小人物入木三分,让他玩浪漫,倒是不在行了。毕竟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树看上哑巴女孩儿梅之后,借了三千块钱到城里,让三儿给他配眼镜,装了装文化人,呵呵,这点又很类似《阿Q正传》,阿q盘起了辫子,哈哈。不过是装B罢了。那种环境下,很不会伪装的伪装,但是他们底层人物却又看不出来那种露馅,哈哈。太精彩了。

继续说树求婚过程。这点很纯了。相比陈艺馨和他老婆的感情。片中描述的陈艺馨在长春办了奥术班以后,福起来了,所以找了小三,呃,甚至小四。。。。还是让他老婆发现了,这种事情总是纸里包不住火,真不明智。

导演用这样一个插曲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吧:人富了又怎样?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想着出轨,那时候是谁陪你一起创业,一起存钱,一起奋斗的呢?你怎么忍心背叛你身边的女人呢????导演韩杰让我思考,为什么有钱就会变心,这也是转型时代中的必需品么?? 第

二、这是个爱情最黑暗的时代。

我们生存的现在这个时代,是爱情最失败的时代。爱情遭遇高速发展的物质利益。生存和爱情,谁更重要?有的人说是爱情,有的人是生存。当然,我们会有经历和我们一起奋斗的那个人,但是当我们富起来了,为何抛弃身边的人?

为什么那么多劈腿,为什么那么多离异,为什么那么多纷争? 古代那些年,生产力没现如今这么发达,但是仍然有那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但是你倒是听说过现在有哪些感人的,传遍四方的感情故事?别说什么烂俗的韩剧泰剧。假的不能再假。

第三、还有真爱么?真爱唯一么?

有,但是真爱不唯一,真爱是空间上唯一的,时间上不唯一的。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遇到不同的爱情,我们不可能同时爱上多个人,那不叫爱情。 我们离不开对方,发生在一定物理范围内的爱情,才是有可能长久的。

我们活在一定范围内,我们遇到某个人,我们爱上对方,这种缘分是受地理范围控制的,所谓的缘分。

要相信真爱,要勇敢的寻找。 真实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

就像树对梅的那种纯爱。他不会表达,他只是爱了。

为什么叫树

导演韩杰说,物质时代,现今,煤矿横行,把村庄霸占,很多现实中的村庄就只有一棵树还活着了,为了挖煤,村子外迁,留守着这边土地的只有那原来的树,而片中的人物就像一棵树,活在两种变迁之间,见证着悲剧的时代。

我觉得树除了应了他总在树上幻想的这个映像之外,还起源于片头说的那个故事,1986年,他哥哥被公安局抓了,犯了流氓罪,他爸爸把哥哥吊在树上打,最后不慎勒死。注意,他的哥哥是死在树上的。而且是父亲所为。这点我想也是照应了为什么树先生总是蹲在树上看村头远方的缘由吧。

煤矿

靠着煤矿,村里的村长和二猪发财了。

疯狂挖煤的年代,爆发的年代。影片用小庄出了矿难死了,这件事来对矿难一带而过的概括。我觉得笔墨用的太轻了。后来树离奇的能预知未来,得知村里停水,那一段还跑到村长办公室说,被众人取笑一番,而后便得到应验,而此时树又疯癫的去找矿上的二猪,对矿上的生产表示预测,说二猪最近不顺,那台词太经典了”你身上不干净,跟着东西呢”。呵呵,黑色幽默,暗喻,嘲讽。黑心煤老板只顾着开矿挣钱,不知道工人死活,挖煤,就是用的命换来的金子。白骨堆起来的财富,怎么可能干净呢?王母娘娘不会跟着二猪,呵呵,阎王爷派去索命的黑白无常倒是会跟着二猪,呵呵。

后来树被村里称为树先生,会算命,预知未来,这就神奇了。 后来还帮着矿开业剪彩了,又被当成了人。 但是导演最后又让片子进入幻。

树先生在树上对着整个村子笑,这笑有几层含义 第一, 矿重新开了。痛苦的笑 第二, 村子早晚要被毁掉,无奈的笑。

随后,镜头跟到整个全村的概貌。或许这是最后一次全景了

随后,树被后面的人群淹没,整个画面开始变成红色。血红色。带着安全帽的矿工行尸走肉一样的耸肩前行。看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圣斗士星矢 黄金圣斗士》那部分,好像是第三关还是第四关,子龙冲击天蝎座,天蝎座会把对手搞到异次元空间中去,在这个空间,行人失去理智和意识。只知道往前走,拼命的走,走到头,是万丈深渊。 不知道导演韩杰是否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如此,他讨厌现代的矿,特别是那些不负责任的黑矿。

这幅画面用血琳琳的意识流,告诉观众,什么是现实社会,什么是利益和生死。 但或许树没有随波逐流,音乐很诡异,他停在村口那棵树下,抱着树,这是这个村子最后的象征了。或许他根本就不想挖矿,挣钱,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想跟老婆到“新家”好好过日子。但是老婆回了娘家,他能做的只能是幻想,他应该感谢这棵树,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让他忘掉自我,随波逐流,而是停了下来,思考自己的想要人生。

胡言乱语

对于生命的关注和生活的观察是贾樟柯的强项,也是他所谓真实的电影的意义。其实只要我们走出去一步,或者就看看我们的亲人,就会发现根本不是我们脑子里想的那样。每一个人,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彻底不同的,都是值得我们关怀的,什么是人文?这才是人文。 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人的,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所以正如贾樟柯所说,我们这代 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是流于情绪层面。而未进入情感层面,一切反复都是自我的抚摸。 一部《树》,塑造了鲜活的生命形象,刻画了人生百态,面对变革中的现实,物质化的社会,我们真的要通过自己的幻觉才能回味到什么是幸福么?

一切自然的存在着,只需要我们去凝视,去体会。于是我目光所及,不再是自我放逐的痛苦, 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

关注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痛苦,镜头,是有情感的东西,记录的,是一种感情和态度。 对于电影,当们在不断的学习理论,口中时刻的挂着艺术的时候, 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又一本的电影电视理论时, 当我们不停的关注那些经典影片时,

忘却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生活和生活所承载的生命。 电影人把如此重要的东西给遗忘了。 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舍本逐末么?

导演请记住: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真实的,越是无敌的。 对《树》而言,

我们该怎么活。我们在这个时代该怎么守住心中那分梦幻中的幸福。 或许是《树》带给我们的终极思考。

推荐第3篇:甜心先生影评(纯英文版)

Review by Jerry Maguire

“Jerry Maguire” is a full of comic spirit of inspirational film .The gist of this film is about a succeful sports agent —Jerry, As the movie opens, super sports agent Jerry Maguire is facing a crisis of conscience.He realizes that he hates himself and his place in the world, and laments that, although he has a lot to say, no one will listen.So, late one night, he writes a Miion Statement called \"The Things We Think and Do Not Say: The Future of Our Busine\".In the movie, he once said:” what I was writing was somewhat touchy-feely.I didn\'t care; I had lost the ability to bullshit.It was me I\'d always wanted to be.”

Because of this event he is fired by the bo.He speaks his mind, crying out for compaion and caring, only to be slapped down.He is branded as a loser because he dares to swim against the heartle, prevalent busine currents.But he take the secretary who unrequited love with him and a over night rugby star to step on the difficult way of busine, and through difficult time to achieve succe in the finally.

Jerry is a succeful man at first.As a succeful sports agent he deeply understand this line of work.Jerry is young, handsome and full of charm; he has more clients and a beautiful fiancée.Everything is so wonderful until he writes the article about the company should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and focus on minority clients in the real value.He is fired by the company rudely due to the article .He

is forced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and to be the bo by himself.Fortunately he has two supporters, one is an overnight rugby star who believe in Jerry can make him to be succeed , the other is a single mother who is inspired by Jerry’s article and she believes Jerry can achieve succe in the competition.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busine, Jerry J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ow to revive the penis, how to revenge his bo and opponents.He ignored the feeling of Dorothy.He cares Rod’s health just out of busine interests.He fear stay alone, and always prays for the help of others.In our mind, Jerry doesn’t distinguish the friendship and busine.When the famous athlete’s father told he that “You know I don\'t do contracts but what you do have is my word and it\'s stronger than oak.” Jerry was so exciting and believed what the athlete’s father said.However, at last, Jerry still lost the contract.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roubles on the way, Jerry still does his best in the work.For example, Rod is unknown to many agents and some companies; Jerry introduces him to this person one by one and makes him to be popular in this field.

At the end of this film, Jerry gradually found the virtu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realiz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important of the since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推荐第4篇:《hello!树先生》影评(观后感)

现实主义的又一力作

----也评影片《Hello!树先生》

“树”,生活在东北小村子里的一个游手好闲,又有点不着调的边缘化小人物,敏感、善良而又失意、迷惘,在经历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肉体和精神的排挤和摧残后,变得疯疯颠颠,最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乡里的预言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这就是由韩杰执导、王宝强主演的影片《Hello!树先生》塑造的主人公。前不久,该片在上海电影节、海参崴国际电影节、亚太国际电影节接连斩获两个最佳导演和两个最佳男演员奖项,“树先生”这一形象也让出道10年的王宝强首获“影帝”桂冠。

最近,我认真观看了这部备受热议的影片,虽然不敢苟同那些“社会主义超现实主义代表作”、“超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网络热议的说法,但我仍认为这部片长93分钟的影片仍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也有影评专家和资深人士认为,影片“前无古人”,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部,“无法将其归门入类”。事实上,我觉得,相同的影片当然没有,但并非无门无类,该片以写实为主,当属现实主义作品,且写实主基调及其特色较为明显,只是主创人员大胆加以创新,使之看上去似是而非而已。

称其为现实主义,主要基于几点考虑。

一是基于题材的现实性。

题材和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泛代表性,是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更是现实主义作品标志和底线。《树》剧选取的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题材,展示的是最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此外还涉及爱情、亲情、道德、人性等层面,较为全面和真实的反映当下农村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境况和状态。

片中,树只是内地农村的一个普通青年,他勤劳、善良、正直、爱讲义气,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他又是一个弱势的人物,家境不好,没有过人之处,在生活的挑战面前他只能是一个承受者。一次意外事件使他丢掉了长期从事的电焊工作,失去了经济依靠,而曾经的东家把他一脚踢开,只给了象征性的工伤赔偿----2000元钱;家中农田被二猪占用,却一声不敢吭,失业后还低三下四乞求到二猪的矿上去打工;好友结婚席上喝酒被强灌,说了几句实话却被当众羞辱下跪„„

树的遭遇,几乎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亲身遇到或者看到,这正是当下很多人面临的生存状态,既使经过创作人员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仍有很多人认为并不是什么特别剧烈的矛盾冲突,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常的事儿,不太剧烈的矛盾冲突,却最真实的展示了当下农村小人物的现实生态状态。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全面拉开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昌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使得传统道德、社会管理、人的意识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落后闭塞的乡村,在商品经济的催化下,公平、正义、秩序、道德受到践踏,社会环境出现失衡现象。在失衡的环境中受到挤压,抗争的结果必然是悲惨落幕,这就是树的命运轨迹。

电影让人们通过“树”,看到了商品经济冲击和现实生活压榨下的弱势农民的际遇,而透过具象的表层,更深的是反映了所有处于大时代嬗变阵痛期的小人物的无力感----发展,是让我真的变得强大了,还是让我们像树先生一样只能被人推来搡去?是让我们变得幸福了,还是让我们更加焦虑和彷徨?我们难道不是

像树一样,整天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心里一堆事,伸出手想抓住什么,最终能够抓住的只是自己一窝草般的头发„„正是由于题材的现实性,让我们每一位观众,可以贴近树和树的生活,可以感同身受树的无奈和彷徨。

二是基于情景的写实性。

故事发生在东北农村的一个小镇,创作人员选取情景环境是成功的。绵延起伏的山岭,覆盖着皑皑白雪,桔红色的夕阳下,远处的山林梳密相间,近处的山村错落有致的„„这里的风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人们和他们的活动,既带有东北农村的普遍特色,而又与东北其它地方没有什么两样。剧中的农民都存在于这样的一个千百年都没有太大变化的环境中,而现在,他们却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告别了希望的田野,收起了农具,走进了黑矿区,开起了出租车,或者远遁城市„„从影片的拍摄来讲,这样一个情境也许正是创作者想要的“大众化、普通化、现实化”效果,情境与情节的发展构成了既和谐而又突兀的冲突效果。

“占地800亩,独具匠心的板型设计,将给你带来别墅式的享受,对人的体贴关怀,对人格的塑造,对人居生活空间的拓展,幸福生活在不经意间流淌„„”闭塞的小镇,房屋陈旧杂乱,道路泥泞不堪,一辆房地产广告车,却用着如此艳俗的辞藻勾画着与周围景致格格不入的蓝图。这是影片开篇第一个画面,颇有深意而又让人感觉如此熟悉,这也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城市化加速和乡村逐渐消亡的时代。村庄一片破败的局面也在印证着这种加速的过程,而影片将场景设置在冬天也是在进一步增强这种乡村萧条的感觉。

情景的写实,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情节的合理性。影片的前半部分基本上还是以正常的叙事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合理和写实的风格在这部分得以充分展示。不能否认,韩杰导演是位有想法、有个性、敢张敢弛的导演,开场三十分钟,在主线情节不明晰的情况下,主要靠大量的细节填充叙事空间和刻画人物心态,琐碎的叙述,直白的铺呈,充分的的酝酿,而且镜头直抵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大胆的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将矿难、陋习等阴暗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加之东北地域文化的特有活力,故事对小镇习俗和农村风气都有很形象的叙述,如村长及其儿子仗权谋私利,还帮矿业集团强占村里地盘;树的好友高朋结婚讲排场爱面子;以及树与聋哑女孩小梅从相亲到约会再到婚礼等等。其实在看似没有主线的情形中,叙事情况是以树所遭受的几次大的羞辱,有来自村霸的,有来自城市的,有来自兄弟的。正是这一次次的屈辱,在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也推动着树的心理发展,直到绝望迷失崩溃。

三是基于细节的真实性。

树是个什么样的人?几乎每一个观众都印象深刻。这缘于树的细节真实性。从形象上看,头发乱蓬蓬,衣服灰又旧,几乎全是接近土色,一天到晚,手上总是夹着劣质烟,无所事事的东游西逛,典型一个潦倒的农村混混。其实像树一样的边缘小人物,他们也有尊严的需要,影片在树先生的口头禅“还有事儿”、“最近挺忙的”、“好多人都找我”等等虽然可笑,但内心却反映了他们的那种无力却本能的自尊。自尊之外,更多的是无力和无助,树说话从来不望着对方的眼睛,甚至连地方也不看,眼神飘缈甚至虚无,这从细节上展示了树性格上的怯懦和无助,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树的肢体语言----那个树一样的动作:两只手无助地在身后晃动,想往上举,又举不高,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没什么东西可抓。

采煤征地是影片中的背景大事件,不仅为整个故事铺垫下情境,而且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最早是树的母亲说“二猪开矿占了俺家的地,你也不说说”,树的反应是无语。树不是不愿说,但面对二猪,弱者能说什么呢?树唯一的好友

小庄在矿上上班,喝酒时震天地响,小庄告诉树是矿上又放炮了。接着被高朋拉去与二猪喝酒,低三下四向二猪的矿上找工作。高朋的婚宴上,树说了句“你开矿占了俺家的地怎么也不说一声呢”,结果招来了当众下跪的屈辱。及至影片下半部分,树的得道、神机妙算,以及成为风风光光的“半仙”,皆因矿起。围绕于此,创作者在影片中充分运用了大量的细节,由此使影片带上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树的爱情,是影片中唯一的亮色。爱情中的树,几个细节更是运用的恰到好处。细节一,树的侄女要为树缠上包眼的纱布,树说“再看会儿”,却拉着侄女的手不放,直到侄女大叫放手,导演才将切掉镜头,这个镜头很多人看不懂,其实导演并非无心,树虽潦倒且身地长处,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还是充满着憧憬的,此处漂亮的侄女正代表着美好的爱情,也许只是自知之明或差距太大,此后美丽的侄女再没戏份。细节二,为了相亲,树配了副无边眼镜,虽一细节,但充分展示了树的善良、敏感和实在。自从新婚变疯之后,这副眼镜再也没有出现过。细节三,树给小梅发了两条美好又风趣的示爱短信,“你知道吗?当我们相视的一刻,就是这世界最美的瞬间,就算给我个村长我也不当。”、“相思是病,相忆是酒,你就像那烟酒搞得我烟不离手,酒不离口”,这些足以见得树先生是聪慧浪漫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聪慧和清醒,在面对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屈辱时才显得他更加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以至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最后疯了。

诚然,作为韩杰的成名处女作,影片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提高,反映最大的就是影片的前后风格问题。和弟弟的激烈冲突之后,树的意识开始进入混乱状态。这成为影片风格的一个转折,也就是被很多人称之为“超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原因所在。其实,影片貌似超现实或魔幻,其实更多的是在表达现实,只是更多的以树先生的视角来延续着前面未完的悲剧而已。因为现实更具魔幻色彩。

正像导演阐释的那样,影片所想表达的东西很庞杂,唯有用“现实”二字来概括。表现现实的方式方法具有两个走向,一是使用更加荒诞的形式感表现荒诞的现实,另一种是直白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显然,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此有着自己的考虑,并尝试着将二者结果起来,追求独特效果。所以这个作品,不光有着直面而来的粗粝和残酷,更揉进了荒诞化的表达,但也许正因如此,才能让人接受,才能引起思考,这可能就是导演的价值观。

看完之后,影片中关于剧情关于服装造型、关于摄影剪辑所融合的逻辑、光影效果和空间造型设计的几大学习的元素:丰富、紧凑,超越、美感、氛围,作为我们设计专业来说,有很多知识是不能遗忘的。

推荐第5篇:波普先生的企鹅影评

看这部戏的时候我全程是笑着看下来的,好吧最近不知道怎么了,笑点有点低,对电影的要求也不那么高了,电影中刻意的搞笑情节我也能笑出来,莫非是金〃凯瑞的演技高超?这张一定程度上已经衰老塌陷的脸上,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英俊痕迹的。记得朋友看脑残剧的时候我埋汰她没审美能力,她说要审美干嘛它能让我开心就好了,管它那么多~~大概也是同理,《波普先生的企鹅》不算脑残剧,始终传播着让人间多一点爱的正能量,看了确实会让人心情大好。

影片的内容就乏善可陈了,典型的美国家庭温情搞笑片,美式幽默全程一波接一波从未断绝,看开头就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结局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看的时候完全放松无压力。一个事业上看似成功的美国大亨,冷血无情唯利是图的表面下掩盖的是一颗尘封的充满爱的心,而这颗尘封的心肯定是会慢慢显现出来的,只要他放下对自己老爸的误会,定能重拾旧日温情。他爱自己的孩子,爱已经离婚的老婆,只是不懂怎么去表达,怎么去争取。

但我没想到是因为企鹅,而且是六只大企鹅!片中老波普给儿子的信中说他从未见过像企鹅这么聪明的动物,而且它们只要认定了主人就会不离不弃什么的,我当时还信了。看完一查,发觉完全是在扯淡,我那个心伤啊。

不过这六只大企鹅绝对属于卖萌成功,笨拙的身躯+无辜的表情+黝黑的脸+夸张的动作,活活的把人萌死,就连我这么冷血的人都想把它们扔一下玩儿,也难怪影片中的小孩见到它们会这么兴奋了。后来还看到有人说你们在这卖萌是想祸害在家的那帮兄弟姐妹么,知不知道勾起人们的爱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们这是想变成家养宠物的节奏啊。真是欢乐得不行~~~~每当它们扎堆站在一块儿看电视或者排队出去溜达的时候,心里的某块地方就柔软得不行,真的是萌翻了,一个也就算了,这是乘以六啊!以前的出现的宠物都弱爆了,有谁能这么霸气一下子在家里养六只企鹅,整天弄得家里跟个冰窖似的还这么自得其乐! 企鹅这堆占据观众眼球的萌物,还是掩盖不了影片制作的瑕疵的。欢乐归欢乐,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只是这部影片还没低到我的下限,就纯粹把它当治愈片看好了。

ki me : 凯瑞大叔在《楚门的世界》后就变成逗比了,而对于一个逗比来说,帅不帅其实没什么重要,重要的是会搞笑,凯瑞大叔绝对做到了。 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 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 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 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 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 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 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 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 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 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 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 《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 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 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 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 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 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 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 《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 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 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 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 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 当然,如果香港电影的这种反故事的散漫,因为每一场戏都很精彩,也自成美学,名为“串珠”。虽然结构薄弱,但每场戏都有独立趣味,就像一条串起来的珍珠。吴宇森拍《英雄本色 2》失败了,但他的《纵横四海》则是一部串珠的好片。《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都是串珠。 显然,吴宇森的《赤壁》是不打算讲故事的,而是要串珠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香港片,应该是他的初衷。可惜,香港的趣味败坏了赤壁这场战争。 串珠,要省略事件演进过程,像诗歌一样。每换一个段落就有新的趣味,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回避掉不能把事件系统化的弱点。《四海》、《倩女》都是把每一小段玩“神”了,才成功的。这种电影是神来之笔,走运了才能有。《赤壁》则具体段落都有欠风流,所以叙事整体上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 雪上加霜的是前面分析过的香港电影的阴面--自毁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幽默是反叙事的。西方的战争片是紧张与幽默并存的,但那种幽默是局面中的幽默,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营救队员们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却觉得那个瑞恩气质太差,觉得为他拼命不值,于是小声议论瑞恩的样子--这几句话便是战争片的幽默,它是人物在屈从大命运的情况下,小小的价值质疑,在理性范围里,没有脱离人物的真实处境。 《赤壁》中的幽默是非理性的,比如小乔给周瑜包扎绷带,都是大拥抱的贴身动作。周瑜享受温情时,小乔撒娇说:“看来我可以为战士们做些事。”她要做慰安妇去劳军么?对此,周瑜知趣地笑笑--他俩的幽默,毁掉了他俩将军贵妇的身份和三国时代。 诸葛亮许诺给苦守的张飞送援军,结果只送来了一个人--关羽,表明他一个人就等于一支部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这是词汇上的脑筋急转弯,不是此情此景下的逻辑,破坏了辛苦营造的“大兵压境,绝地反击”的肃杀局面。 《赤壁》中的幽默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破坏了基本的情景设臵。这种肆意破坏比比皆是,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导演的败笔,只能视为是导演风格,是导演骨子里的香港文化在起作用,即便是拍了四五部好莱坞电影,也无法将其消磨。 阵法枪法 在剧作上,吴宇森串珠不成,反受其害。吴宇森的地位,首先是他作出了视觉上的创新,他的剪接和动作设计都很轻盈飘逸,而《赤壁》的视觉则泯灭了个人特征。这也是他去美国的必然,他的剪接手法虽然被塔伦蒂诺这个的超级粉丝推崇备至,但在美国电影院中是引起爆笑的。美国人太实在,觉得他的拍法虚假,所以吴宇森在美国的电影越来越收敛,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变得写实起来。 看《三国演义》上的描写,每个人都太会穿衣服了,用料之贵重、色彩搭配之讲究,并且都穿出了个人品位。中国的商周传统是只有贵族才当兵,孔子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士”同时也是“兵”,兵痞要等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大量涌现,关羽、赵云这些出身低的人当上将领后,是自觉地贵族化的。三国战场就是一场超豪华时装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但吴宇森没有这样拍,他认同了美国人能理解的战场,把赵云等名将拍得一脸污垢、臭汗淋漓。也是为了让美国人理解,用乌龟壳比喻八卦阵。拍出的八卦阵也的确是乌龟壳的样子,是几块方阵拼成的一个大椭圆形。八卦阵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效果是“局部吃亏,整体占优”,吴清源说自己得了诸葛亮的东西,他的围棋是八卦的最好注解,四处败迹,最后却赢了。 八卦阵是“井”字形的,围棋棋盘也是此规格。日本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成佛也要按照八卦阵次序,其描述修行程序的“金刚界曼陀罗”图就是八卦阵形。在充斥着谈宿命风气的香港,算命多用八卦,算命的基本算法,就是八卦阵基本的阵法,所以吴宇森找阵法资料很容易。可能顾虑欧美人看不懂,吴宇森放弃了作为东方战争最大特点的阵法。这是明智之举,因为阵法至今只在文学中成功,还没在东方电影里成功过,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乱》中都利用夜色或情节,巧妙地在战场上省略了阵法。而表现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决战的《天与地》,其车旋大阵与鱼鳞大阵的对决,便非常失败,很像一场失控的团体操表演。 所以《赤壁》虽在战前大谈阵法,但真开战了,却不见阵法,只见盾牌。八卦阵成了能否冲破盾牌的简单攻防了。其实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排斥讲解知识,观众看电影的基本心理是寻找新奇的生活体验,所以好莱坞剧作创作时有“看部电影,学个知识”的口号,奇怪的知识能加剧生活的新奇程度。 比如《杀手里昂》中里昂介绍杀手知识:“杀手水平的高低,是以与被杀目标距离衡量的,最低档次的杀手用狙击枪,之后用手枪,最高境界是用匕首。”这个说法是那么的不合理,但我们看电影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知性的刺激。而《赤壁》谈阵法,说雁型阵像扇子、八卦阵像乌龟,就把观众打发了,其实可以多谈点,商业片容量比我们想象的大。 东方战争最大的特点是阵法和枪法,中国的马上枪术与西洋骑士不同,中国的武术便是从马上枪术蜕变来的,香港武打片里口头禅似的词汇——“腰马合一”,就是马上枪术对腰和胯的要求,以腰力使枪,以胯控制马,蜕变为拳术后,没有枪马了,但对腰胯仍然是枪马的标准,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此点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兵营传统里,拳术历来是马上枪术的虚拟训练,可参看明清兵营记载的操练规矩。 我们的拳术武打片征服了欧美,现在要拍拳术的正源——马上枪术了,应该能形成新鲜的动作设计,但不知《赤壁》对此准备不足,还是觉得欧美只认可我们的拳术,不敢出新。所以《赤壁》中的大将们多喜欢跳下马打架,找个理由就把长枪换成了短刀,甚至赤手空拳。 香港武打设计师都懂“腰马合一”的本源,这是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拳术武打在好莱坞的成功,令他们变得保守了,没能利用这次机会完成突变。但《赤壁》毕竟做了些尝试,可以预见,这是武打片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会有自己的骑士,与欧洲骑士、美国牛仔分庭抗礼。 好莱坞的经历消磨了吴宇森的视力,以前的吴宇森对线条、高低位臵极为敏感,所以能把一间普通客厅拍得华丽。《赤壁》中,曹操在战场上的第一个亮相,是从军车的圆顶棚摇下到曹操的正身,以顶篷的圆形来强化人物形象——这思路是对的,可惜意识还在,但不敏感了,没有强化这个圆的线条,把顶棚拍得小得就像一把雨伞,曹操气势全无。以前的吴宇森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镜头,令人落泪。 曹操在汉朝宫廷中的出场,是不见头脚,以腰部出场的。腰部在古代是男性表现权威的部位,美国的老派资本家一定要挺着个大肚子,《教父》中的老教父教育小教父时,要在谈话期间展示腰部,以显现权威。《吴清源》中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在棋室出场也是以腰部,其强化腰部的方法,是让其在腰部挂上一块佩玉,这块玉稳定地嵌在腰部,随着人物的前进,无声地逼近,这个人物就不怒自威了。曹操的腰部也有佩玉,但那是一堆,随着迈步,相互撞击得“哗哗”乱响,这就失去了威严,像个货郎了。 《赤壁》中的种种怪现象,追根到底,是缺失了精神依托后的焦虑。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积极西化的同时,有着“失根”的焦虑,认为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反而保留了古典的所有美好,大正年间出现了“中国情趣”风潮,这类人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鲛人》中表达的心声是:“居然没能生在中国,实在是个无法挽回的不幸。 ” 当今的我们已经后现代了……我们的依托在哪儿,是朝鲜么?

www.daodoc.com 3d豪情 天将雄师

H6M9

推荐第6篇:一个业余杀人玩家之死《布鲁克斯先生》影评

这支片子能拍得如此的好,不容易。

如果只是刻画Brooks先生的残暴、冷静与老练,《羔羊》也好《破绽》也好,反正霍老大爷一个挤眉冷笑就可以把凯文同学给呛下去。还好,片子想说的不是这个。

如果过分强化低情商的Tracy警花与高智商的Brooks先生之间的冲突…..有《SEVEN》在前,敢挑战这一题材的不是瓜的就是疯的。还好,片子想说的也不是这个。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以嗜杀为平台,探讨业余爱好,职业精神,专业能力与情感掌控这四方面如何有效整合的心理科教片。

无疑,片中几位主要角色,都是有非常非常富有杀气的人。

其中,谁,把杀戮作为业余爱好?——Brooks先生、Tracy警花与Smith小朋友。

谁,把杀戮作为的事业来看待?——倒吊男和他马子、以及Jane。

比较一下这两群体中的几个对手:

第一对:Brooks先生与Smith小朋友。

Brooks先生不仅爱好杀戮,同时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潜行技巧,枪法,读心术,读车牌术等。

而Smith小朋友呢,只是单纯地爱好,专业上一点基础没有,徒有一腔热情,跟Brooks先生玩?

最后当然是Brooks Win。

第二对:Tracy警花与倒吊男和他马子

同样,Tracy警花在(潜意识)地爱好杀戮的同时,也具有枪法精准,超级抗摔,缝头皮也能谈笑风生等专业优势。

而倒吊男和他马子呢?不得了,倒吊男不仅是把杀戮作为毕生事业,而且其专业技能也一点不含糊,能成功越狱,能把行为及装置艺术完美融合进杀人行为(这一点与Brooks先生有相同的取向,只是一个是捆绑系,一个纯情系),综合素质上,倒吊男其实比Tracy警花更强。

但是,为什么倒吊男会被打败呢?

因为,因为,倒吊男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个形影不离的专业能力平平的马子,让他的优势大打折扣。

回放一下镜头:

倒吊男第一次劫杀Tracy,差点成功,坏在哪里?——Tracy扯住了他马子的头发。

倒吊男和他马子与Tracy第二次邂逅,败在哪里?——倒吊男为搀扶受伤的马子,实在无力逃走。

与这对苦命鸳鸯相比,Tracy警花就轻松多了,成功女人的背后绝不允许猥琐男人拖后腿,百万美刀砍飞前夫,轻装上阵,孤身作战,看你们越恩爱,老娘就越是愤怒,怎能不赢?

倒吊男和他马子最后壮烈殉情的场面,对Tracy无疑是视觉加情感的双重震撼。

总结一下,当业余选手对决职业选手的时候,尤其是玩命的PK时,一旦顾及到儿女私情,职业选手也可能被输到失业。

第三对:Brooks先生与Tracy警花

一直在说Tracy警花也爱好杀戮,难道不是吗?在Tracy警花枪击倒吊男的那一段镜头里,以及Brooks先生枪杀舞蹈夫妻的那一段镜头里,导演采用了一模一样的,恍如嗨药后的迷幻风格,体现出两位同好所体验到的同样的快感。

也因此,Brooks先生对Tracy警花惺惺相惜,不仅过问她心路历程,还顺手帮她做可她想做的事——杀掉她前夫——难道不是吗?“希望你被卡车碾死!”——这可是Tracy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句话,包括那幅被砸碎的前夫最爱的照片。

这就是两位杀戮爱好者的关系,他们都有自己正常的社会角色,一个是因为上瘾,一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花木兰,一个兼顾这自己的冠冕堂皇,一个放弃了自己更为安逸的前程,然后,培养起杀戮这一更刺激的业余爱好,而且专业能力上都很强。。。。。

那么,既然旗鼓相当,如果一定要扯上关系,他们谁会赢?

这点上我觉得编剧有所忍手,故意让男女主角的两条故事线平行发展,若即若离,最后也没正面相交。

但实际上,在调查Tracy女儿一案的时候,Tracy就可以以优势姿态进入Brooks先生的生活,如果剧情这样安排,Brooks先生也许就没空闲那么泰然自若地去帮助自己的敌人了。

编剧放了Brooks先生一马,为什么呢,因为Brooks先生已经够苦了——为什么呢,看第四对PK关系就能明白。

第四对:Brooks先生与Brooks先生的女儿Jane。

Jane是全剧的关键,是最富有张力的一个角色。

都说父亲的X基因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复制力,Brooks先生也深信不疑。

当他确信女儿已经继承了他的杀戮本能时,他甚至有点欣欣然,对女儿的行为不感震惊,而是从同道的角度,去责怪女儿不够专业。

然后,再抱着伟大而无私的父爱,屁颠屁颠去帮女儿去擦屁股。

事后,当他觉察到女儿不仅仅由本能在驱动,而且还可能有抢占他的老板席位的动机时,他开始觉得恐惧了。

能不恐惧吗?你老爸我,还有那个同样也挺有追求的Tracy阿姨,咱虽然嗜杀,但都只是把杀人当成业余爱好而已,只是一份单纯而美好的小饥渴在驱动着我们,我们只是享受过程,不重视目的啊。

但你,我的女儿,你拥有杀戮本能的同时,你的雄心那么的大,你企图染指我的产业我的位置,也许你现在还不够专业,但你具有我的禀赋,当你在杀了同学之后,再多杀那么几个人,一天天成长起来,老练起来。。。。那你就是,拥有专业技能的职业杀手了。而且,我敢肯定,你一定没有我那么那么爱你。我对你有什么企图呢,没有。所以当你想杀我的时候,我空有一身专业技能,却绝是难敌你的冷血与野心的,一如你那把冰冷而犀利的剪刀。

Brooks先生的后座上为什么要有个邪我的分身?他本身至少还算个善我。——Jane不需要分身。

Brooks先生不停在忏悔,他还留存了那么点良知。——Jane不知罪孽的重量,冒险才刚刚开始。

Brooks先生问Jane“你爱我吗?”的时候,几乎是求饶的语气。——Jane只爱他CEO父亲的眼镜。

片子在Brooks先生的无尽恐惧中结束,

也在Brooks先生的无尽恐惧中开始。

第四对PK的结果不难预测,

编剧如果让Tracy介入校园谋杀案,结果也不难预测。

倒吊男难过女人关,Brooks难过儿女关。

所以,有关杀戮,有关PK,有关一切胜负之争,

业余与职业与否,

专业与菜鸟与否,

都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灭绝师太赢得一切。

值得玩味的片子:)

推荐第7篇:哈喽!树哥 对《hello!树先生》的影评

哈喽!树哥

《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有很多感触,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树哥),在中国那个时代生存的一段路程中,人前和人后、内心和表面、中国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现状的改变等,各处细心的表述和展现。以一个树哥这样的小人物,受到以前哥哥、父亲的影响和后来身边的形形色色人物、情人、亲人的影响,从一个无可奈何的底层工人,到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幻想梦境状态。

两个时代的描述使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以树哥这个人物表现出两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一个是哥哥和父亲同在的那个时代,在一个是树哥在影视中生存的那个时代。两个时代的描述使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哥哥和父亲同在的那个时代,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现状。以树哥零碎记忆的一步步完整的展现在影视的屏幕上,以及后来在树哥婚礼上,树哥幻想的哥哥和嫂子对自己的祝贺、开导、祝福,以及父亲那张冰冷严肃的面孔。这些影像的种种表现出哥哥和嫂子等自由人士的活跃、热情、青春、活力,是那个时代追求自由的人士代表;父亲严肃的面孔对自己孩子严格要求的具体表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底层人们做事小心、对子女严格、对社会的恐惧的种种表现。

树哥在影视中生存的那个时代,描述了树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司机、卫生所护士、村长、一起长大的伙伴煤老板、发小校长、小梅、母亲、弟弟等人,在生存的时代现状下,对人们的态度和对社会发展现状的适应、无奈、开心、挣扎等生活描述。这个时代运用时代发展的现状,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高,还有人物对于面子看重等等,一起展现出树哥这个小人物在这个社会收到的影响和态度的转变。所有的人物的描述和对主要人物的深入体现,给大家展现出这个时代的现状。也利用对于这些现实人物的真实体现和描述,使人们激发起内心的共鸣,让大家对内心的一次触动和洗涤。

“好人”是人们对身边人的一面的展现的善的一种称谓

经过人们的分析,都没有一个“好人”。我想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对电影人物的外边和内心的双层影像的展现,使得人们看到了人的善与恶的双面展现。好人是人们对一些追求体现自己善的一面的人的一个称谓。人是有情绪的,也是有思想的。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尽可能向着乐观善意的方向发展。我们身边的人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面,也是人们对自己情绪和思想的控制不控制之后的表现。所以在展现人们的的外边和内心的双层影像的展现下,在来寻找“好人”,那样是勉强的。因为“好人”是人们对身边人的一面的展现的善的一种称谓。

推荐第8篇:哈喽!树哥 对《hello!树先生》的影评

哈喽!树哥

《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有很多感触,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树哥),在中国那个时代生存的一段路程中,人前和人后、内心和表面、中国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现状的改变等,各处细心的表述和展现。以一个树哥这样的小人物,受到以前哥哥、父亲的影响和后来身边的形形色色人物、情人、亲人的影响,从一个无可奈何的底层工人,到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幻想梦境状态。

两个时代的描述使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以树哥这个人物表现出两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一个是哥哥和父亲同在的那个时代,在一个是树哥在影视中生存的那个时代。两个时代的描述使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哥哥和父亲同在的那个时代,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现状。以树哥零碎记忆的一步步完整的展现在影视的屏幕上,以及后来在树哥婚礼上,树哥幻想的哥哥和嫂子对自己的祝贺、开导、祝福,以及父亲那张冰冷严肃的面孔。这些影像的种种表现出哥哥和嫂子等自由人士的活跃、热情、青春、活力,是那个时代追求自由的人士代表;父亲严肃的面孔对自己孩子严格要求的具体表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底层人们做事小心、对子女严格、对社会的恐惧的种种表现。

树哥在影视中生存的那个时代,描述了树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司机、卫生所护士、村长、一起长大的伙伴煤老板、发小校长、小梅、母亲、弟弟等人,在生存的时代现状下,对人们的态度和对社会发展现状的适应、无奈、开心、挣扎等生活描述。这个时代运用时代发展的现状,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高,还有人物对于面子看重等等,一起展现出树哥这个小人物在这个社会收到的影响和态度的转变。所有的人物的描述和对主要人物的深入体现,给大家展现出这个时代的现状。也利用对于这些现实人物的真实体现和描述,使人们激发起内心的共鸣,让大家对内心的一次触动和洗涤。

“好人”是人们对身边人的一面的展现的善的一种称谓

经过人们的分析,都没有一个“好人”。我想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对电影人物的外边和内心的双层影像的展现,使得人们看到了人的善与恶的双面展现。好人是人们对一些追求体现自己善的一面的人的一个称谓。人是有情绪的,也是有思想的。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尽可能向着乐观善意的方向发展。我们身边的人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面,也是人们对自己情绪和思想的控制不控制之后的表现。所以在展现人们的的外边和内心的双层影像的展现下,在来寻找“好人”,那样是勉强的。因为“好人”是人们对身边人的一面的展现的善的一种称谓。

推荐第9篇:影评

2012, A Disaster Movie – Film Review Roland Emmerich’s End of the World Thriller Stars John Cusack Despite its showy special effects capturing scenes of ma destruction, Emmerich\'s doomsday movie makes the end of the world seem utterly predictable and anti-climactic.

With 2012, Roland Emmerich, who directed Independence Day 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rings audiences another over-the-top disaster movie.Starring John Cusack, Amanda Peet and Chiwetel Ejiofor, 2012’s biggest star is the special effects that dominate the film.Unfortunately, neither the special effects nor the characters are compelling enough to justify 2012’s over 2 ½ hour running time.

In this doomsday movie, powerful sun storms heat up the Earth’s core, causing maive earthquakes, volcanoes, and tsunamis.It’s a global disaster of Biblical

proportions -– or more accurately, of Mayan proportions.The movie title refers to the cyclical end of the Mayan Calendar, which some believe predicts the end of the world.

That the world’s end has been foretold allows Emmerich and co-screenwriter Harald Kloser to skim over sticky science questions.Presumably the apocalypse’s

inevitability builds tension about the survival of characters and of humanity.What it also does, what it primarily does, is concentrate on the spectacle of ma destruction.Although eential to the genre, 2012’s relentle disaster scenes come at the expense of developing its characters, narrative, and themes.

推荐第10篇:影评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Foundation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Foundation is a documentary.It is about China’s history.There are some famous wars in this movie.Many star act in it.The movie is exciting.

2012

2012 is a succeful

movie .It is a tragedy.The movie is about a disaster of the earth. The movie is sad and scary.It is a succeful movie.

第11篇:影评

要写好影评,就必须对下列各项作出解释和评价:

1。影片的主题

2。技术质量

3。影片的思想质量和性质

4。影片的思想正当性

5。个人的贡献(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导演的其他作品的关系

零零散散也不记不得自己曾经写过多少影评。一般写的时候都是出于应付考试,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规这样去写影评。在我看来有点象小时候分析语文课本时老师让我们分段,然后再划分段意。如果要让我给〈〈城南往事〉〉也影评我会这样去写。〈〈城南旧事〉〉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惠安会馆门口站着一个疯女人,她的家人被带走去过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别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愿意跟她玩,妞儿是英子的伙伴,她不是她父母亲生的,所以经常挨打。妞儿发誓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英子没料到她们后来会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个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开始上学了,并交了一个朋友,她不知道那人为了送弟弟上学,当了小偷后来被捉去了。

第三个段落宋妈是英子的奶妈,她的亲生儿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儿卖了所以她才来英子家当上了英子的奶妈。后来宋妈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个段落英子爸爸是位爱孩子的好老师,如今也长眠在台湾异地冰凉的地下。一切都远去……。

为什么要给这个电影分段呢?我是这样想的。在我看完〈〈城南旧事〉〉以后我觉得它就好象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一种具有较强段落感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整个影片艺术表现的情感化和主观色彩,为影片创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调。导演吴贻弓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确定为影片的总基调,成功的再现了原作那种

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总觉着自己不是个喜欢回忆往事的人,没有保留记忆的习惯,也没有儿时的老友可以叙旧,况且,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老停留在回忆里,作什么?直

到看了《城南旧事》。

总觉着混沌中的童年,没有门前澄澈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看了《城南旧事》。

觉着忘却的东西,觉着忘却的那些人那些事,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觉着了无印象的童年,觉着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 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不禁觉得好笑,我们苦苦纠结的有关人本的思考,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人人生来就有一副纯净的眼眸,只是我们听任它一天天蒙尘而锈蚀了。悲哀么?有点,亦不尽然。敏感如孩子,我们又何以沉浮在这世上?麻木与世故是成长的代价,少有人能逃离这样的宿命,何况大多数是欣欣然的。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惊异:作者和编者何以能葆有这样清澈的眼眸,让年轻如我亦觉出自己的衰老?他们在现实中是否也这般率真,压抑或戴着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寿的,尽管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过耀眼的光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童年的回忆大多是片段,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纷扰, 只能听任一切随缘而来,又随风而去。仔细想想,又有几个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们的今昔。这样的别离,比起成年之后,犹更痛切,因为多数只能留作一生的回忆。

第12篇:影评

告别青春之前,和这个世界谈谈

——评电影《后会无期》

看过《会后无期》后我一直在想,韩寒的第一部电影为什么要拍后会无期而不是什么大时代,表现的为什么是莫名的愁苦、压抑和无奈。后会无期意味不再相见,是电影的故事后会无期?还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如果是电影的故事那名正言顺,在人生的路上,我们相遇,相知,别离,有时候是挥挥手,有时候是悄悄走,有时候是无意中丢弃,有时候是被人抛弃,那些在一生中路过的人,大多无法再相遇,路有尽头,相逢无期,正如故事中的人物。而故事表达的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遇见和偶然,但却很少让我们在再次重逢中体味甘甜,所以才不如不见,后会无期主题也没有问题。但这个故事,这个电影特别是这个电影的名字真是韩寒想表达的吗?我以为一定不尽其然。

电影《会后无期》讲述了纯朴善良看似没什么心眼的胡生(高华阳扮演)和有见识有胆识有进取心的浩汉(冯绍峰扮演)、有才气有思想看似颓废的文艺青年江河(陈柏霖扮演)从即将拆迁的家乡东极岛出发,开车送江河到西部任教与浩汉青梅竹马做临时演员的邻家女孩周沫(陈乔恩扮演)告别,与假扮小姐骗人钱财想出国生孩子的苏米(王珞丹扮演)一伙人斗智,与书信不断从未谋面浩汉心仪已久但实际是父亲继女刘莺莺(袁泉扮演)的相见和旅程中突然出现蹭车的旅行客阿吕(钟汉良扮演)骗走汽车后,浩汉与江河又分道扬镳的故事。

其实韩寒的小说曾改编过电影,比如《一座城池》仅就电影类型来说,与《后会无期》的确系出一路,但整体把控远不如韩寒亲手执导的到位,韩寒投身电影,或许早有腹稿,至于是《一座城池》的刺激,或说郭敬明的先行一步的激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究竟能为这个时代导出什么样的电影。

《后会无期》虽说未曾出现在韩寒出版的作品列表,但与《一座城池》相似,因为某种缘由,奔走在未知的旅途。《一座城池》是一场荒诞的青春大逃亡,而《后会无期》貌似一路追寻着什么,却皆如指间流沙无从驻手,《后会无期》在荒诞的地平线远端加入了丝丝微亮,但说到底与《一座城池》都可谓是不可持有的人生碎片。而相比《一座城池》散乱而块状的结构,《后会无期》的叙事要圆润了许多,韩寒在导演这门学问上显然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但终因对人生碎片化处理,以及对解构性文本的追求而削弱了故事架构。当然,也可以说是韩寒对传统叙事的不屑。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段子比较多,与王朔的段子相比,王朔的段子终归是为其叙事服务 的,而韩寒的段子更显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特征,也更符合新一代的日趋虚空的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人公一路西行,一路跨过都市、城镇、高山、丛林和荒漠,为诗意人生取景,也为失意人生取经,韩寒的态度一如主题曲《平凡之路》吟唱:“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说白了就是同一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郭敬明消费集体虚妄,并对一切可能性的商业元素精打细算,聪明到相当境界。韩寒挖掘非典型自我,尊重生命个体由内而外的存在,同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表达。郭敬明在纸醉金迷中沉醉不醒,韩寒咋荒芜中拿捏碎片式的幻灭。和朋友或者同学有过散场经验的人都知道,最后的那场喝醉了多人的散伙饭,是真正的再见。说再见,其实是再也不见,说后会有期,其实是后会无期。韩寒的《后会无期》,不是一场饭局,而是一场千里旅行,来讲述更大范围之中后会无期的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韩寒直接讲述的是主题不是理想,而是自由。两个男人,马浩汉与江河,他们看似多次得失,但这次穿行,让他的人生经历再次集中释放。一路上,他见到青梅竹马的姑娘,与似是而非的懵懂情愫说再见;他见到互通书信18年的女孩,与想象中的爱情说再见。生活像是在时时刻刻考验着这个汉子,不过他那似乎总是睡不醒的眼神,还有总是充满了不在乎的表情,又时刻在吐露着他的顽强,好像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再多一些也无所谓。江河则是一直悉听组织的安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旅行让他发生了生命的意义,而且遇到了他 的爱人——个原本打算骗他们的女人。在路上的状态,使两位都经历的蜕变,不同程度的走出了自我,与早前的那一个自己挥手再见。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的意味,充满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望,而且还以在路上的姿态做出了宣告,是对自由的呐喊,对世俗生活的道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导演韩寒的那种放诞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

大多数时候,电影镜头里出现的都是粗粝荒凉的空镜或长镜头,芦苇、沙滩、海平面;荒漠、孤独的车、蓬头垢面的旅人。作为文艺青年,韩寒以身作则,一点也不亏待文青,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地道的文艺味道。画面营造的萧瑟感,衬托着主人公们的失落,也在试图描绘这一代人荒芜的精神景观和性格特征。《后会无期》听起来,像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在路上》,或是一部维姆.文德斯的严肃公路电影,事实上,它只是一部典型的韩寒作品,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韩寒的特点。《后会无期》公路片的题材,尽管更易于主题 的表达,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故事往往过于分散,搞不好还有支离破碎之感,后面部分与前面部分,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还有,像钟汉良饰演的阿吕、高华阳饰演的胡生,来来去去有些不明白,只有苏米给了一个完满,整体上明显做得不够。而且,其中大量幽默的台词,被演员们说出来的时候,显得有些冷有些生硬,镜头感不足。

《后会无期》的主题是错过与告别,但电影看到最后,观众感受到的,其实是被作者一直拉着的不忍放手。而那些虚妄、可笑、美好、无可奈何的“必须告别”,在告别的同时,还要和这个世界来一场不羁的谈话。让身体和灵魂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一场旅行,就像是一场自由的放逐,韩寒对这个世界想象中的美好有着最深沉的眷恋。从《平凡之路》到《后会无期》,韩寒不想长大,或者说,他清楚地知道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想长大”、“不愿告别”的心理性格趋向,总之,不管这个性格触点能有多高的票房转化率,但韩寒的“少男情怀”无人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已经成功了。

第13篇:影评

写影评的时候要把握每个人物每个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带给你什么样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或者让你领悟到了什么。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光荣之路》观后感

看罢《光荣之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科幻探险,也没有花田月下的浪漫情感,更没有惊心动魄的特技效果。影片中所讲述的,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故事,因此看起来就更撼人心弦。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包括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们,可能都不会觉得黑人打篮球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甚至可以说,现在在NBA打球的全明星球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黑人。是他们,在把这项运动的影响力逐步不断地扩大。

因此,当看到电影中的黑人球员如此不被外人理解,甚至被人们不断歧视、伤害,我确实在震撼着。

从未想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岁月里,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中,还存在着如此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竟能演变到如此放肆的程度。我想,即使是看过不少相关文献资料的我们,倘若没有真正经历,又如何能真的了解呢?

从未想过,在这黑暗的时期,仍然有人愿意勇敢地站出来。即使成为众矢之的,也势要将自己的观点向世人证明:黑人也会用头脑打球!并且,他们会比白人打得更好更漂亮!

我们必须要感谢教练丹·哈斯金斯。如果不是他,也许现在的黑人球员仍处于球队的最低端,更谈不上在NBA的赛场上大放异彩。是他,无条件地相信与坚持,将光明带给了千千万万的黑人球员们。

更从未想过,有这样一群人,从相互陌生、厌恶,到最终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在这时间的长河中重重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与事迹,仅为最最纯粹的对篮球的热爱与憧憬。

说他们在用生命打篮球,确实一点也不为过。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球队,一步一步问鼎高校联赛,即使是对一支普通的全由白人球员组成的球队来说,中间的辛酸、艰难也不言而喻。更何况,他们的特殊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使这条通向光荣的道路更加狭窄、崎岖。

但是,恐吓、殴打、冷嘲热讽……这些的种种,与自己的梦想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深深知道梦想的重量。他们更知道,失去梦想犹如失去生命的残忍与无力。于是,他们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搏,都是生命的燃烧与绚丽。他们无所畏惧,所以他们所向披靡!

从最底层直到最顶峰,这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但是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前进着。不停留,不回头,即使遇到风雨阻碍也没有犹豫过踏出自己的步伐,用自己的信念走出一条真真实实,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荣之路!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光荣之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一部和篮球、种族歧视有关的电影,一部能够激起人内心深处的激情、梦想,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

1965年,是白人在美国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一个曾经是高中女子篮球教练的人,唐·哈金斯,改变了这一切。他冲破种种藩篱,带领一群黑人小伙子,通过努力拼搏,击败曾经的冠军队肯塔基队,获得了1966 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篮球比赛总冠军。1997年,唐·哈金斯入选“篮球名人堂”。

当时的美国社会,种族歧视还很严重,哈金斯在校董事会的不解、周围人的非议中从美国各个地方挑选了这些黑人小伙子。在全国各地比赛的过程中,观众朝他们砸水瓶、烂水果、殴打黑人队员。甚至有一次,当他们回到房间,发现房间里一团糟,到处鲜血般的污渍和恐吓的标记。队员们想放弃了,接下来的一场比赛,他们打得一团糟,因为感到恐惧,他们不想成为焦点,他们觉得注定成功不了了。哈金斯愤怒地说:“尊严是在你们心中,只要你不让他们得逞,没人可以剥夺任何东西。抬起头来,抛开心中的恨吧,让他们闭嘴,只管赢球。”

看到这里,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喜欢抱怨和妥协,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抱怨自己不够受重视,抱怨……渐渐的,我们开始妥协,内心暗示自己也许我真的不行,也许我真的就那么差,也许命该如此……那么,就这样吧。于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记得有着么一个消息:“某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第一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第二名: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第三名: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第四名: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第五名: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很多人,活生生的被自己打败,向生活妥协,然后,老去,悔恨度过的这一生。

原来,我们所要战胜的最大敌人,其实是我们的自己。

尊严在自己心中

《光荣之路》——一个毫无建树的女子篮球教练加上七个当时处于欧美社会下层地位的黑人男孩,用他的坚韧执着和他们的对于篮球的热爱为我们展现了美国60年代那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他们用自己心中的信念捍卫了自己心中的尊严。这部电影不仅仅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传奇般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段历史从此证明了篮球这项运动不仅仅是白人的运动,黑人也能够凭借他们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他们也能够很出色,不应该因为种族歧视而受到异样眼光的鄙视和不公平的对待。七个黑人男孩像七颗璀璨的钻石闪耀了1966年的NCCA(美国大学联盟篮球锦标赛)决赛。他们改变了篮球的历史,为黑人赢得了尊严。

《光荣之路》不仅仅是部讲述篮球的体育片,更是一部励志的片子。在特殊年代下心中的信念对于生活在阴暗社会中的人来说就像是黎明前的太阳,是他们的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们敞开心扉去迎接黎明的太阳。即使道路如此艰辛漫长,但他们心中的那个太阳永远不会陨落。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留名青史,光荣一生~~~

第14篇:影评

2012影评

2012主要讲的是一部灾难片,影片中讲了主人公一家人的逃难经历,和灾难即将来临,灾难之中和灾难过后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灾难之中人类逃命的过程。

从影片类型的角度看是一部灾难片,里面有灾难来临时不同人类的诠释,又善良的,也有自私的,同时该影片也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不可抗争的,我们要爱护自然否则人类迟早会受到灾难。影片从主人公一家逃命为线索,讲述了大自然的灾难的可怕。其实我不怎么喜欢灾难类的电影,感觉心里很难受,人总要经历生离死别,但我觉得很痛苦,即使世界真的要灭亡,我不希望我是那个还活着的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我而去,我怕我会承受不了。一切还是随其自然吧!

有时候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强求着做未必是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活在当下,不必在乎过去和未来。只要认认真真活好现在就足够了,日子过得充实过的踏实就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影片中主要描述的大都是灾难的场景,我觉得缺少了情感元素,一味的描述灾难的可怕,有点人心惶惶的感觉,同样都是灾难片我还是比较喜欢《后天》融入的情感元素比较多。所以我觉得《2012》比较注重场景的描述,对于人物的描写少了点。 还有我比较纳闷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有造船的分却没有乘船的分,不过这点大家应该明白,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中国有廉价的

劳动力。在科技方面却没有提及中国。说明中国的科技还有待提高。对于这部影片本人不是很喜欢,还是《后天》好看。

第15篇:《》影评

《2012》---以死亡感悟人生。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世雄220120918151)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一个文明的终点,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再单独描绘一种自然灾害,而是囊括有所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毁灭现象,地震、火山、陨石雨、飓风、冰雹、海啸齐齐上阵。它提供了一个灾难的集合,通过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毁灭来展示世界末日的恐怖力量,这种震撼效果表达出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对世界末日的态度---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其存在的可能性。《2012》极其符合以前所有美国灾难片的模式,该有的视觉奇观、惊心动魄、人性探讨及英雄主义都俱全,未添加任何使其升级的元素,故事情节紧凑,没有冗长或枯燥之感。从故事中凸显的人性光辉,更值得观众为之深思。

中国元素运用居多。《2012》中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创造了一定高度。片中有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以及通晓未来的藏僧,专门提到了中国地震、中国军队。中国是世界加工厂,世界承认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工人的吃苦耐劳、夜以继日的高效率。有权有钱有知识者有机会获救,这就是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三权合谋的现实状态,卑微小民除了祈祷别无出路。遗憾的是该片并未把地球毁灭的罪过让人来承担,却归因于太阳爆发,影片结尾也未能提醒人们保护地球。

音乐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毁灭场景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要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惊慌与恐惧,就需要将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影片。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交响曲本身,而不是演唱者。

多挣钱未必能拯救自己。人们为了能够登上救命方舟,需要付出10亿欧元的费用,就算富甲一方的俄国富豪买上船票最后也没最终登上方舟,不代表钱可以买到一切。而针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牵着两条狗登船的一幕,或许是对当下权势的另一种讽刺。

电影最后一幕,面对是否让舟外人群登船的争议,博士一番陈述之后,首先同意的是俄国、中国跟日本,而非美国独做老大的不变传统,很多人认为是影片为了取悦中国观众的使然,但我认为这是“美国的全球战略”。

1.当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峰向山顶寺庙扑来时,老喇嘛\"开始敲钟,神情自若,那种泰然有一种超越的美。

2.当灾难发生后,活下来的“上帝选民”以高龄政客居多,没看见几名工人、运动员、选秀美女和网络小说家。

3.冷血地丢下情妇,带着孩子前往方舟的富豪尤里在最后关头舍身将孩子抛上了船。

4.方舟因为故障启动不了,此时方舟马上就要撞上珠穆朗玛峰,杰克逊和他的儿子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找出了故障,让方舟能够顺利启动。

5.杰克逊在解决故障后,尾随儿子回到液压舱,中途捡起障碍物,没有及时出现,方舟中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奇迹的降临,当杰克逊从水中出现时,方舟的所有人,激动相拥,震撼心灵!

6.雨过天晴后,人们打开方舟,万籁俱寂,阳光灿烂,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衔着橄榄枝飞来的鸽子,而是电脑上测算出的好望角位置。随着喜马拉雅陷裂,地球的最高峰挪到了南非。

第16篇: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点:“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在剧中饰蒋介石的张国立就邀请饰毛泽东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国民党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喜欢谈心散步,而不是开会。儿子陈坤也是这样,爱搞私访,开家庭小会。当然蓝营不爱开会,和他们的老婆比较辣有关系,下班必须回家慰妻。电影中有一幕,张国立的老婆去美使馆,门口的黑人士兵惊叹,她真辣!红营就大不相同了,绝大多数是单身汉,唐国强也是光棍,反正没见他爱人出镜。没有辣老婆,自然毫无牵绊,可以通宵达旦地开会。他们形式也搞得非常活泼,会前有人专门抓拍,会后一定合影留念。有时候开完会还会唱K,几个大男人喝完酒,抱在一起大唱《国际歌》,场面十分感人。和张国立相比,唐国强的性格真是太开朗了,完全是开会型的,谈笑风声,嘻嘻哈哈。他真是开会迷啊。有一次开会,蜡烛不够,他就吹灭了,说开黑会也要开。真的就像歌里所唱的“我最爱的就是那个会议,爱到可以去死,爱到整个世界灯全熄灭,最后还要给你体贴。” 还有一次,他开会太晚,第二天醒不来,敌人的战机来轰炸,他穿着睡衣就被担架抬走了,可是自己的炊事员,因为他没吃早餐,就留在厨房不肯走,被敌军炸死了。唐国强非常悲伤,想到那次会议被敌人利用,害死了厨子,就更加坚定了“枪杆子里出会议”的信念。这也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最恨的就是那个会议,恨到可以去死,恨到快把自己的全部忘记,最后还要刺青铭记。”

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把“会议”这个主题拍得如此深入。如果不是由一个擅长开会的人掌镜,恐怕根本就拍不出这么多神髓。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比韩三平更胜任此片导演——在官场里,他最艺术;在艺术里,他最会议。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相对而言,港台明星逊色一些,演技有待提高,也许与他们平时缺少会议训练有关。但我们内地演员非常出色,每一次大会小会上需要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他们全都演出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表扬了。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最精华的表演都是在不收片酬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金钱并非动力,而是对艺术的腐蚀。所以,我建议以后拍戏最好不要给他们发片酬,如果有意见,就让他们开会。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第17篇:影评

影评

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少深厚的文化,坚忍的品格,细腻的情感,却始终胆色方面有那么一点缺失,特别是在技术的追求上,一直都多大胆色,跟不上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脚步,像不敢逾越好莱坞优势片种设置的雷池,这部《富春山居图》迎难而上,终于踏出了这一步,巡回世界多个特色都市的拍摄篇幅,耗时两年打磨的3D画面,成就了一场集夺宝、动作、情爱等多重元素于一体,无节制的奢华体验,宣告了特工动作大片并不是好莱坞的专属,也吹散了在国产片前进路上萦绕多年的一团迷雾。欢迎收听本期的光影流年节目,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富春山居图》 中国式大片。

电影《富春山居图》由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孙健君亲自导演。电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斥巨资,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共同打造的3D国际动作巨制。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2013年6月9日全国公映,引爆暑期档,最强特工搏命出动!

电影剧情

团队介绍

电影《富春山居图》由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孙健君亲自导演。

电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斥巨资,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特效由担任《阿凡达》、《终结者2》等好莱坞视觉总监科米斯奇,动作指导由《谍影重重2》鲍勃·布朗和中国张鹏共同打造的3D国际动作巨制。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包含爱情、冒险、谍战、动作等诸多元素,拍摄地跨越杭州、台北、东京、米兰、迪拜等地。片中疾跑、飙车、击剑、漂移、跳车„„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在即,国际黑市开出天价,日本黑帮、英伦大盗闻风而动。香港缉私署特工肖锦汉(刘德华饰),暗中执行“天机”计划,却深陷不白之冤,唯有尽力一搏以护家国周全;临危受命的中国人保高管林雨嫣(张静初饰),护宝一波三折,困于多方势力漩涡;神秘女郎丽莎(林志玲饰),百变魅惑,却失落真心;幕后冷血黑手小山本(佟大为饰),奢血如命,终落败归尘;各怀绝技的12星座魔女(石天琦、王曼妮等饰)为小山本作奸犯科,忠心到极致。肖锦汉为夺画上天入地钻沙漠,能否力克强敌,重现昔日特工风采?林雨嫣博弈于西子湖畔,能否与肖锦汉重归旧好?丽莎险些命丧迪拜,能否摆脱魔爪,迎来涅槃?这一场生死对决,这一段恩怨情仇,都随《富春山居图》的安然归国,迎来命定结局。

呼啸的飞机与高空入侵的台北博物馆盗窃为影片打开极为“奢华”的帷幕,原本并不可能的任务,因为雄厚财力支持,便成唾手可得的炫技运动,终于引得各路人马出场,在西湖边的“鱼头宴”上让人一探虚实,也让《富春山居图》正式进入一场更多感官刺激的奢华之旅。

带领观众在世界各地追踪线索的人是刘德华,杭州、台北、东京、米兰、迪拜,各种富丽堂皇;飞机、游艇、豪车,各种飞驰电掣。作为一部特工类型片,刘德华所扮演的肖锦汉身上布满詹姆斯·邦德、伊森·亨特、杰森·伯恩甚至哈里或者奥斯汀等等这些国际著名特工的影子。影片中,角色人物绅士优雅,有着令女性着迷的魅力,同时又体力充沛,有着凌厉的搏杀技能以及机智的应变处理能力,他也有一个以字母为代号的领导,时刻等待接受命令,带着不可能的任务奔赴世界各地,完成中国特工对好莱坞特工精神的一次传承与改良。

同时,也在既定情景下导演也完成对自己立场的表述——“在我的手上就是我的”当山本对盗窃而来的富春山居图自诩为主的时候,肖锦汉的回击:“不是我的,我不想要;不是你的,一粒沙、一滴水,你也休想得!”则表达出影片的清晰立场,对于失窃的国宝或者领土,大概这是每个国人应该秉承的信念。 当然,影片《富春山居图》的意图并非在于见缝插针的表述个人观点,就故事展现上,亦有其独特的表述方式,快速凌厉的镜头切换,一方面表现阴谋的布局设计之神秘莫测,多国间秘密组织或者神秘个人的对抗和制衡都让故事的发展充满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则是对视效的提升,海陆追击,高空降落,杀手狙击,绝对大手笔的阵仗,让刘德华追随失窃的国宝在世界各地耍酷,以此来完成角色在任务执行过程的全景展示,让这部影片从形式上,更趋于国际大片的成熟质地。

影片另一方面则更加关切人物的情感线索,佟大为与林志玲之间充满恋母情结,以及刘德华和林志玲与张静初之间充满纠结的三角恋,甚至在肖锦汉被迫消失的时间里,一段大叔与萝莉的纯情之爱,让一次次性命攸关的对抗,找到了情感上的驱动,影片融入的情感元素越多,对剧情的影响也就越大——对林志玲的误杀让刘德华陷入自责和绝望,更要面对特工甚少会面对的对亲人的绑架„„如果说这些安排是刘德华在为角色解决困境,也是导演在无所不能的神与有血有肉的人之间,为华语特工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同时,影片也顺带把传统文化也代入情节其中——苏州评弹,越剧,变脸,糅合了舞蹈、杂技和体操的现代格斗,或明或暗出现在奢靡与物质的工业时尚间隙,这种独特的转换,让整个过程充满视觉享受。当然,整部影片所涉猎其他元素也数不胜数,情色、暴力美学,冷兵器,科学技术„„单就影片而言,俨然类型片的顶级之作,无论宏大特效或音效细节,3D画面或分场制景,动作感情即使一两句对白的简单过场,镜头之内的事物,所追求之精之美无不到了极端奢侈的地步。影片这种改变突破了以往国产影片的制作格局,尽管这种尝试难免因未成熟而瑕疵,但这场中式邦德奢华感官之旅对华语电影工业而言,绝对是向电影工业潮流的一次迈进。

极致奢华与东方魔幻 烟雨西湖

预告片的开场便是一组烟雨西湖从日景到夜景的快速切换,宛如泼墨作品一般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相信把它作为预告片的开头,应该是昭示着全片虽由国际团队打造,但中国文化内核仍占绝对的主导力量。稍后,静谧的湖中掀起巨浪,一个造型奇异的建筑结构跃然水上,应该也是为突出本片的高科技元素含量。

迪拜塔

片中最让大家眼前惊喜不断的,还有不断浮现出的各种迪拜超一流景观。迪拜,这个已经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巅峰造诣的代名词,如今貌似将要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据了解,此前虽《碟中谍4》曾有过阿汤哥攀爬迪拜塔的戏份,但是连成龙大哥在当时的娱乐采访中,都对其真实度表示过怀疑。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一个久负国际盛名的美国超级特工电影系列,在遭遇迪拜高姿态的时候,却只能迂回地采用了造景的电影手段来拍摄迪拜塔。

而这部中国特工大片《富春山居图》,却首次真实地呈现了包括亚特兰蒂斯酒店、帆船酒店等整个迪拜的六大奇观,抢占了国际电影先机,看来,迪拜也将成为刘德华这次夺宝的主要战场,这场超一流奢华的视觉之旅让观众充满期待。

四大明星集体蜕变 超级特工刘德华

今年是刘德华从艺50周年,同时也是他初为人父的一年,相信对刘德华来说,今年是他人生中颇为重要的一年。“再上路”这个主题,也成为了众多影迷对华仔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心理预期。华仔扮演过无数英雄角色,而今挑战扮演这样一位执行国家任务的超级特工英雄,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之前国际上如00

7、谍中谍、国家宝藏等系列中的经典角色。相信演技越发臻化至境的华仔,不会让我们失望,这个新的超级英雄,依旧身手矫健,风度翩翩,一定也会成为他的银幕经典人物之一。

百变魔女 林志玲

这个享有“所有华语界男人梦中女神”盛誉的绝世美女——林志玲,此前你可能看过她当模特、做主持,也见过她扮演的一些角色形象。但是,这一回,林志玲将扮演一位百变魔女,周旋于刘德华和佟大为正邪两极之间,据说将挑战24种风格迥异的形象,片花之中仅透露了六种端倪,便已让人惊艳不止。露背晚礼服、红发站街女、空姐装、护士装、贵妇装„„相信本片一定可以作为林志玲演技和造型集中大爆发的平台。

白发恶魔 佟大为

古有白发魔女练霓裳,今有白发恶魔佟大为。一向以正面积极阳光刚毅形象示人的佟大为,从上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这次令人跌破一堆眼镜地一反常态,直接颠覆自我诠释了一位日本变态恶魔。如此峰回路转的人物设定,也成为了本片的一大悬念看点。从场景中,我们已经对这位恶魔的背景窥知一二。从预告片中闪现的一些戏份来看,这位大反派也应该是个品味甚高,深有城府,同时又个性极端,手段残忍。同时这样的一个形象的佟大为,与刘德华、林志玲的对手戏,也十分引人遐想。

亦柔亦刚 张静初

预告片中张静初的戏份,主要都是与刘德华一起的对手戏。继上次《门徒》中与刘德华的出彩合作之后,本次片方邀请他们再次碰撞火花。从造型上看,既有温柔婉约楚楚可人的造型,也有时尚干练的职业精英造型,相信她作为片中主角刘德华的正室妻子,实为最佳人选。相较静初此前较多塑造的温柔可人的气质型角色,本次亦刚亦柔的双面表演,相信也一定会牢牢地抓紧老公的心,让刘德华难以招架。

老佛爷 斯琴高娃

除了四位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预告片中斯琴高娃以老佛爷扮相惊鸿一瞥,气场瞬间爆棚。相较以往斯琴高娃银幕上的经典形象,此次则透露出无限的神秘和妖艳,目测也会作为本片一大幕后势力登场。

中国式大片

《英雄》起,武侠开端,至今已十年。

2002——2013,内地涌现出了一批冠以“大片”之名的电影,题材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古装武侠剧,每部剧以众多的明星阵容,强大的幕后班底,再加上早以在国内声名鹊起的名导执导筒,纷纷在未明示前就通过各种媒体其他渠道手段进行立体的轰炸和渲染,中国大片,已经在不经意间悄悄的绒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凶猛的炒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一不少,甚至点映的城市,笑场的台词,引发的官司,都成了大片所带来的附属品,猛然惊觉,可以说,中国的大片时代,已然成型。

但如今,传统的古装大片随着《血滴子》和《忠烈杨家将》等一干古装大片的票房接连失利,已经走入了瓶颈。除去如《画皮2》借助魔幻,未谋面的《白发魔女传》依托武侠纷纷赚得盆满钵满,依旧值得关注外。大部分作品都让眼下的华语圈电影观众,对金戈铁马的冷兵器之战提不起兴趣,进而远之。

于是乎,当第一次看到《富春山居图》的预告片时,那快节奏的剪辑加上玄幻夺目的场景以及五地取景的时尚奢靡。这一次,孙健君导演势必想要但干一大票来证明中国真正的大片地位。

想到一个词“应运而生”。

所以说,华语电影的细分趋势随着喜剧片频频大卖已经非常鲜明:一干中小成本制作丰富了题材类型,也让市场结构合理化。但是大制作却因为古装片的势头减弱,科幻片的天然短板则踪迹难觅,这样就给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商业大片开拓市场的机会。就像这部《富春山居图》,在即将到来的6月,成为了华语片的一朵奇葩,让人有那么点儿颇感兴趣的意味。

眼下看,至少影片优势有三,个个鲜明:其一便是演员阵容,刘德华和林志玲的搭配,加上斯琴高娃、佟大为和张静初的出演,票房号召力自然不言而喻。就拿这对特工夫妻来说,前者是几十年不变的传奇,每部影片都不乏话题。但近年来转型幕后扶持新导演后,却难见当年拿手的“扮酷耍帅”之作,如今化身特工抢夺国宝,显然太潇洒不过太适合不过。而林志玲的银幕之旅有点小“坎坷”,早期《赤壁》等片中以花瓶姿态杀入大银幕,《决战刹马镇》的转型村妇,《幸福额度》和《101次求婚》重回女神范儿,也算是眼下进入了收获期的女星之一。所以说,至少在二人的选择上,影片还是很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二人也有不俗票房号召力。第二个优势显然就是影片的题材了。特工夫妻保护国宝,面对多方势力几进几出,这显然是一部时下好莱坞也算大爱的“特工”电影。此类题材因为汤姆克鲁斯的不断玩命挑战极限,近年来逐渐被推上了商业化的高峰。第四部更是因为迪拜爬塔一幕让人震撼不已,名利双收。而《富春山居图》显然深谙此道,至少完成了华语片从未有过的尝试。时装动作戏的典型特例即是成龙电影,而近年来票房最好的偏偏是题材相似的《十二生肖》,由此看来,前景可期。

最后的优势,便是跟“大片”身份相吻合的影片场面了。不过可以看到,影片中,名车、美女、谍战、动作、场面等各种元素无一不缺。这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帆船酒店的标志化出境,让震撼的迪拜一幕备受期待。但是比起饱受争议的国产3D和不太好的人设两个短板,还是颇为担心,毕竟影片宏大场景毕竟只是外在,故事有着与场面相符的质量,不见稀糟之感,才是重中之重。不过看到影片多为白天场景,毫无魔幻题材的昏暗之感,还是对其3D抱有一丝希望的。

当“中国式大片”转型已经悄然而至,显然一部题材上优势明显的电影,还是有着市场前景与机会的,至少它符合了电影市场的规律。这样一来,在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投资与票房间的正比法则,应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所在。毕竟市场依旧需要大片,更需要这能够称得上“与时俱进”的中国式大片。

因此我们以及世界同时也希望中国式大片将会崛起。 感谢大家收听本期的节目,下期再见。

第18篇:影评

《楚门的世界》影评

《楚门的世界》电影一开始是轻松愉快的氛围,讲述的是楚门的日常生活。从早上起床到去往上班的路上,一切仿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并无特别。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真正的故事展现的你的眼前,全球每一个人都在以灼灼的目光注视着楚门,他生活的一丝一点都在被全球直播。17亿人见证他出生,220多个国家观看他走路,全球万众期待他的初吻„„

渐渐地,楚门意识到身边发生的种种奇怪的现象,他有要离开的想法,但总是被各种阻挠。年幼时因父亲的意外惧怕大海令他无法离开这个巨大的剧场,但最后当他冲破风浪,触摸到天空,他看到的世界的尽头,是巨大剧场的边界。看到这,我的心里有很震撼的感觉。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一场现场直播。那么倘若若果给你的人生来一场现场直播,让你的每一寸都暴露在所有人的眼前,你会怎么样呢?有如自己小心翼翼收藏的日记本被人肆无忌惮的翻阅了,心中那份恐惧,担忧是无法描述的。更何况,你生活的每一种状态都是被导演操控着的。

影片用了大部分篇幅描述了楚门逃开巨大片场的景象,而在电影里,楚门却像我们希望却从未做到的那样,驾着船在海上自在地翱翔。我们期待着楚门重获自由。可是,一个人寻找灵魂救赎的过程不会如此简单,也不会这样轻易。于是我们才发现,原来导演控制的不仅仅是楚门的家庭、工作和生活,他甚至控制了日出日落,雷电风雨。当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楚门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苦苦挣扎没有丝毫退缩时,所有人——除了导演——开始为他担心,开始为他祈祷,走出困境。人类善良的本性凸显无遗,而更重要的原因,相信是从楚门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勇气和毅力。

楚门慢慢驶向自己人生的彼岸。在蓝天白云下,一切显得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真实。故事到此,楚门重获自由,电影结束。但导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现实:内心的禁锢,比外在的约束更加可怕。当船头重重地砸在那面分明画着白云大海的墙上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假的,包括大海,包括蓝天。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设计,只是为了楚门,让人震惊,让人恐惧。而当楚门最终走到写着EXIT的门前时,我们明白:走过去,你就自由了。在这样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勇气迈出这一步通向未知世界的门的。可是导演低估了人类的意志,当楚门转过身,有礼貌地鞠了一躬,潇洒地向导演告别,然后转身走出的时候,人群终于爆发,而剧情在此刻到达高-潮,自己的人生也在这一刻幡然醒悟。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第19篇:影评

楚门从一出生就被选为一个肥皂剧的主角,他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伪装,他就这样在这些演员和道具营造出来的假象中度过了30年。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这个24小时连续播出的肥皂剧公诸于世。人们观察他,就像观察着一个被他们掌控在玻璃瓶中的宠物;人们爱他,因为他的故事真实,富有情感,充满了他们所看不到的一个正常人的一切隐私,他在不知不觉中扮演这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主角。

我震惊,因为我曾经想象自己处于和楚门完全相同的境遇,怀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假象,自己正被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欺骗着,或戏弄着。那种恐惧感,总让我不能自拔,恍恍惚惚。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闪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中对世界进行怀疑,和重新解释。

我还想说,金凯利真的是个天才,他的表演永远这么完美无缺。那夸张的表情和笑中带泪的演绎深刻感染着我。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着善良,坚韧,无辜的楚门。当他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面对着最爱的父母、朋友依然虚伪的面孔,他的那种强忍的心碎和绝望让我难以忘怀。他坐在码头上,和从7岁开始一起长大的马龙,一点点回忆着过去的时光,一起抄试卷,一起游戏,像个孩子一般地大笑着。我却在此时心痛地不忍继续。

楚门最后触摸到了那个虚伪的世界的尽头。那里有通往真实的出口,他害怕着,但是依然鼓足勇气,义无反顾。

真实的世界和荒谬的现实

1、

人的本性总是趋向于追求更高的真实存在

tureman,这个被安排在世界亿万观众注目下成长的人,单纯善良,一直都驯服、平静、快乐地生活在虚假的生活中。

突然有一天,他发觉一切美好都是虚假的,而真正的生活呢?

为了找到这个“真实”,tureman,这个从小被培养出恐水症的人,得鼓起多么大的勇气和具有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令人生畏的、随时可能夺走他生命的海浪冲击啊。当狂风骇浪过去,tureman犹如一只半死的鱼躺在船沿,稍顷,他醒来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还存在的时候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也许tureman是因为爱情,爱情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也许tureman是为了求得真,求得真理和自由,这是人的本能。

其实两者都有。对真、对真理、对爱和自由的向往都会带给人巨大的力量。

虽然最后导演劝告他说:“真实的世界其实更虚伪更肮脏,我给你创造的世界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求真的步伐始终是无法阻挡的。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最美好的都往往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世界往往都不是美好的。可是人们最后为什么都会选择真实而不美好的世界?

因为真实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比美好更多的意义。

2、

什么是真实的?我是谁?

除你之外的任何人都知道你是谁,可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倒映在他人眼里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

为什么要寻找自己?因为只有你,才对你自己具有真正的价值。

观众=旁观者,他们会为你撒下眼泪,会为你呐喊,会为你感动或者愤慨,但其实,他们观看你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使你和你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或者使他们暂时逃离自己繁琐的生活,得到一次情感的转移。

你就像他们面前的菜,他咀嚼你,咀嚼你的生活,但不会深入你的生活中去,而咀嚼你的欢乐或者痛苦,都能给他们带来快感和宣泄。

观众们享受的是虚假的真实带来的满足,最后他们将真实的也当作虚假的了。影片最后,观众看着tureman走出摄影棚,也许他们认为“这个剧谢幕了”,于是才有这样的台词:“看看别的台还有什么节目”。

当tureman走出去的时候,我感到荒凉的平静,和肖申克救赎里面的重获自由时纯粹的振奋激昂不同,也许tureman需要面对的是更多的谬误和痛苦~未来永远是未知的。

第20篇:影评

科学?信仰?还是爱?

——《2012》影评

如果生命在倒计时中,时间机器的窸窸窣窣能不能让我们警醒,在这样的岁月度过里,拿什么拯救呢,科学,信仰还是爱。

对破坏环境的反思,还是对生命的敬畏?在画面上我承认,恢弘壮大,是视觉上的盛宴。但是一开始的灾难确认,各国开始行动,让后世一脸串的灾难特效和主人公一次次的成功逃脱,如此我们试想,影片大部分是主人公一家在地震、岩浆、海啸中惊险的逃亡,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刻画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其中不少情节安排上有些生硬,比如戈登的死就过于突然,这样的叙事将灾难的置顶是不是太过严重。

所谓的灾难片,一定会给人带来思考。特别是在影片重演一贯的拯救时,我们看到这样一些场景,是科学家的不断努力, 对科学的笃信,是不断尝试科技创造奇迹,甚至诺亚方舟的出现,都是科学的出位。但是也有众人在耶路撒冷的祈祷,手禀蜡烛的壮大景象,这是对信仰的甚至在神台即将崩塌时遗留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是一家人虔诚的模样。我不是反科学者,但是我也不相信科学万能,我不是个虔诚的信徒,但是我相信在某些时候信仰对人的拯救和人们灵魂的寄托。或者,还有影片中所表现的不离不弃的爱,和总统表现的大公无私的大爱,一个科学家和几个老政客的比喻,我相信爱对人类的作用,相信情感的作用,但是我也不相信所谓的大爱无疆就能拯救世界。我不知道要怎么探讨解决整个世界,但是我相信,真正的拯救,所谓的,用科学来拯救人的身体,用信仰拯救人的灵魂,那爱是用来拯救什么,我想,应该是拯救彼此的平衡。影片中对昂贵的诺亚方舟的票价的讽刺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最后灾难后的重生,好像连悲痛都没有了,是不是真的人们的感情被生命的留存所掩盖呢。是不是,很多人都在渴望一个重生,很多人,都在希望着有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还是,只是表达对现在世界的不满呢?

我想,真正的拯救,应该是反思。不然,所有的的努力,重建家园,也会变成另外一个后天,另外一个2012。真正让人类能不断前进,不管是拥有文明和科学的悠悠文化,还是拥有繁杂神话体系的信仰系统,或者是对感情的敏感反映,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在不断思考和反思。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我们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甚至,这个世界。

先生 影评范文
《先生 影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