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赏析刘姥姥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6 12:07: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红楼梦刘姥姥

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线索作用

中文摘要

刘姥姥,一介乡妪村妇,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似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甚至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中。然而,对于刘姥姥的评价,历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是为了塑造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有的则认为作者对这么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表示鄙弃。笔者认为,刘姥姥虽为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是鸿篇巨著的一个小人物,但是作者赋予这个小人物以特殊任务,那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借这乡妪老妇之眼,看遍大观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看遍贾府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文论述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线索作用。

关键词:刘姥姥 红楼梦 大观园 线索作用

A Discuion on the clue role of Grandmother Li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Abstract

Grandmother Liu , a old woman form countryside, she looks like an inconsequential person in magnum opus named A Dream of Red Mansion by Cao Xueqin.But she is very famous nowadays, even the paage ‘Grandmother Liu go into grand sight garden’ was chosen to the schoolbook of high school.However, there are so much criticism to Grandmother Liu ,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rs in the history.Someone consider that author draw the old woman with a lot of depictions for creating a saponaceous people, someone think that the author disdain the poor woman. But this paper figure that although Grandmother Liu is a labour from the unwashed social stratum and she is a small potatoes in the magnum opus, but Cao Xueqin give grandmother Liu a important aignment .That is a consistent thread running through the book, We look all the grand sight garden and know about the the ways of the world from family Jia though the eyes of Grandmother Liu.Consequently, the paper discu the clue role of Grandmother Li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Key Words: grandmother Liu, A Dream of Red Mansion, grand sight garden , the role of clue

中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1 前言 ..............................................4 第一章 三进荣国府之线索作用 ..........................4 1.1白玉为堂到鸟尽投林的见证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大观园的大观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贵贱对立社会现实的昭示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底层生活反映之线索作用 ........................4 2.1底层生活艰辛的反映 .......................................4 2.2小人物的丰富人格 .........................................6

第三章 文本叙事之线索作用 ......................................7

3.1文本的侧面叙述者 .........................................7 3.2扭曲变形和陌生化的视角 ..................................11 第四章 总结 ......................................................14 参考文献 ........................................................20

前 言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堪称是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景况的缩影,作品以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辛酸历程及贵族青年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范围涉及到各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作品中形象描绘了社会一个人尽皆知,却又常常被人忽视的人物———刘姥姥,是在这部文学精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红楼人物。把刘姥姥这个乡野村妇插入这部鸿篇巨著之中,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想让刘姥姥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她在这部作品中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如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刘姥姥,一个从乡下来到公侯之门“打抽丰”的老太太。论关系,只因她女婿的父亲,当年在京与王熙凤之父王子腾同朝为官,不过因为同姓联了宗而已。这是个与“金陵王”没有血亲关系的亲戚,与贾府的关系就更是遥远了。然而刘姥姥虽是这部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的小说中极其卑微的一个人物,作者却依靠杰出的创造力,使之成为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等一干绝对主角的经典人物。读者大致觉得这是个插科打诨,类似于丑角的喜剧人物,甚至认为刘姥姥善于“趋炎附势”,为了得人钱财,“舍着老脸”打抽丰。这样的观点无疑过于将人物简单化和扁平化。在这部“大旨谈情”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中,作者安排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乡野老妪这样一个贫苦的小人物,实际上有着多重深意和作用。

刘姥姥在作品中的作用却是关乎全局的。她是整个贾府集团由烈火烹油的盛世到大厦倾倒的惨剧的见证者。在文中起到贯穿故事中心情节的线索性作用。从故事发展的主线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落过程是小说创作的主体性内容,因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所见所感,将故事的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条不紊地娓娓讲述,从一个独特人物的独特视角去关照和经历这个沧桑巨变的过程,将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出来。学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汗牛充栋,在红学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关于刘姥姥的著述自然不少。但着重于其文本中线索作用的阐释却未尽全面,还有可以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和创新性解读,力求进一步发掘《红楼梦》中小人物的创作的艺术和价值。

第一章 三进荣国府之线索作用

1.1白玉为堂到鸟尽投林的见证者

刘姥姥这个人物本身有故事情节,有性格,在小说中又起着重要的结构作用。有了她,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事件才得以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以一贯之。故事的主线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辛酸历史,刘姥姥在三进荣国府的过程中是这一切历史兴替的见证者。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荣国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一是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接济之恩;二是亲眼目睹贾府的彻底败落。作为结构人物,如果说冷子兴主要从外围、从远距离对贾府进行概括介绍的话,那么刘姥姥则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而深入细腻地展示了贾府的生活情景,形象的表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享乐和奢侈,既写出了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又预示着贾家将走向腐朽没落的结局。

跟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不同的是《红楼梦》的结构为典型的网状结构。如何从一堆网状的如乱麻般的故事中找到一个细细的线条开篇,既不露雕琢的痕迹,又能开合自如,的确是个难题。所谓“河有源,山有脉”,作者巧妙地从中理了个小线头,并对这个“线头”人物的作用作了交代:“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做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那一个人物写起为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1。因此,一开始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浓墨重彩,很清淡的用笔,看似如细流般散缓。而这正是匠心之所在,也是鸿篇巨著最恰当之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地接续与转换,开合自如地处理。如是核心人物反而不宜用于开篇,时时要顾忌这个人物,有尾大不掉之虞。此外,刘姥姥是再好不过的线索人物。借一个对贾府完全陌生的小人物来打开贾府的大门,跟读者的阅读进程一致。因此,人物虽小却巧,起到四两拨千斤之用。读者可以顺利地跟着这个小人物,步入《红楼梦》的世界。刘姥姥并没有随着开篇任务的完成而退出,作者还埋下了伏线,多次利用这一人物连缀情节。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见到凤姐这个“真佛”;为还恩情,二进荣国府,贾母盛情挽留,最后有了陪同所有的主角一起畅游大观园的机会;到最后,刘姥姥听闻变故后,三进荣国府,对家族的衰败和各个人物的结局作最后的交代。如此“三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因此,这个小人物真正起到了“芥荳之微,伏脉千里”的作用,在不经意间让故事情节自然向前推动。从“白玉为堂金做马”的盛况到“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没落结局,刘姥姥都充当了见证者的角色,在小说的情节内容发展中起到了线索作用。

1.2大观园中的大观者

刘姥姥对刻画其它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显现作用。在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场面中,贾府上上下下的人们,都纷纷露面登场。这些人物当中,有贾府的主子们,如贾母、凤姐、宝玉,还有黛玉和宝钗;也有贾府的丫头们,如平儿和鸳鸯。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等,涉及面广。

1 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2005 第60页。 “刘姥姥一进荣府”一回主要是借写刘姥姥来写凤姐,初见凤姐时,只见“那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坐在那里。”2从刘姥姥眼中写出凤姐奢侈华贵的外貌形象。此时凤姐已得知刘姥姥正在屋外,当平儿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站在炕边侍侯时,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寥寥几笔传神地刻画出一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女当家的神韵。“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还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怪周瑞家的不早说”一副八面玲珑的作派,似乎热得很,而实际上,此前她对刘姥姥是“连影儿也不知道”。也是在这一回里的另一个场面是写贾容来借屏风的,凤姐说:“说迟了一日,昨儿已经给人了。”贾容听了,嘻嘻笑着,在炕下半跪道:“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吧!”。当贾容起身出去时,凤姐忽又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容儿回来”贾容回来,一旁垂手侍立,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神方笑道“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再来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对此纸砚斋有眉批在上曰:“其中包含东西不少,令阅者自会。”作者悟得此法,则耐人咀嚼,“无意乎语直之病矣”。究竟包藏了什么,其实以上描写是作者匠心之笔,它含蓄地揭示了凤姐与贾容的暧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真正含义。

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大观园里是受耍弄的对象,出了许洋相。但实际上,究竟是谁耍弄了谁还很难说,四十四回写道,凤姐将一盘子菊花“横三竖四”的插在刘姥姥的头上,众人笑得不得了,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体面起来。”众人说:“把你打扮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了风流才好。”难道她看不出别人在笑她?其实她是在逗这些人开。饭桌上,凤姐鸳鸯等要摆布她,特拿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里犟得过它。”她故意把筷子说成叉爬子,这分明是一句幽的话,开始吃饭时,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了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人都哈哈大笑,一个个笑得穷形尽相,而她自己却鼓着腮不。试想,能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说明这刘姥姥是一很有活力的老婆子,她与荣国府的悲剧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如刘姥姥在贾母居室时,见众人喜欢,“又收寻些话来”,“头一个见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一时编出了大雪天里一个十七八的女孩儿抽柴的故事。正说到这里,南院起火了,众人看着救下去,再走进来,却已丢开这个“抽柴”的故事。独有宝玉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后来众人散了,宝玉又背地里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端详。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说是什么小祠堂里供的“茗小姐的像”,年深月久成了精。为刘姥姥编的这个故事,宝玉特地使小厮茗烟去找寻“茗玉小姐的像”。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刘姥姥是在应付荣国府里的贵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玉多情公子的本质。

借刘姥姥这面镜子,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人物———妙玉。作品中是这样写的:贾母等带了刘姥姥至狨翠庵来,妙玉在禅堂招待众人茶水,又独拉了宝钗、黛玉到边房内,另泡壶茶款待。当黛玉误以为泡茶的水是旧年茶水时,“妙玉冷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而对外边人吃过的茶盏,妙玉是说“搁在外头去罢”她是认为刘姥姥过的,嫌脏不要了。由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妙玉自命清高,认为超尘脱俗,但是,实际上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妙玉的委婉的讽刺。这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妙玉批语中可以到证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两人关系暧昧、微妙。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无我、无常思想,这些精髓融入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宝 2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2005 第65页。 玉是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姥姥本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了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吗?”宝玉是积善行德的,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妙玉虽是出家人,却怪僻、孤洁,自称“畸人”、“槛外人”,不合时宜。如贾母等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也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显示了对权门贵族和世俗之人的蔑视。佛门讲究平等、慈悲,妙玉则完全没有领悟。宝玉由红尘走向空门,妙玉由佛门走向红尘,这不同的人生轨迹昭示了两种意思,性格的发展历程,通过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介入而显现,使我们知道,这“入世”与“出世”也不过是种形式而已,修身而在于修心。

1.3 贵贱对立社会现实的昭示者

从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描写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经历,是《红楼梦》最充满快乐的一节。描绘了一个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富贵温柔乡”。然而,笔端写的是“良辰美景”,在欢愉中却写出了辛酸和残忍。诚如脂砚斋所言“不知多少眼泪,洒向此回书中”。贾府上下无不将刘姥姥视为一个调笑的丑角,称之为“穷婆子”“女篾片”“母蝗虫”。无论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母、王熙凤,还是依附统治阶级生存的林黛玉、妙玉、鸳鸯,在等级制度的社会,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无法超越阶级的本性。刘姥姥在大观园住了三两天,一个奇妙的现象是,贾府的各色人等,无论高低贵贱,都无意间现了原形。在低贱贫寒之人面前他们无需曲意应酬,有意无意间将隐藏在内心的潜意识表现了出来。贾母在下人的眼里,一向“怜老惜贫”,奉行封建正统伦理的准则,是宽厚仁德的表率。贾母一时惜老怜贫的恻隐之心,被视为天大的恩典。然而,这样的小恩小惠,却让贾母从乡下食不果腹的老妪身上得到了意气风发的幸福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感,进一步强化了其众星捧月般的权威形象。林黛玉一直是一个让人倍感怜惜的弱者形象,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处小心谨慎。照理本应更能体会求亲告友之苦,却更甚于别人无情。探春提到刘姥姥,林黛玉便说:“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别的虫草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黛玉之尖酸刻薄可见一斑。这深刻映衬出其作为贵族小姐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妙玉则孤傲更甚。只因低贱卑微的刘姥姥喝过,便将成窑的茶杯搁在外头。宝玉建议赠与那穷婆子,卖了度日,妙玉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因此,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多维度地对贾府的各色人物隐藏的一面映衬了出来。这种映衬,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复杂性,塑造出了福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其实,刘姥姥与贾府中的人物是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与荣国府众人的傲慢、刻薄相比,刘姥姥处处透着本真、淳朴和宽厚。刘姥姥到贾府求亲告友,实在为生活所迫。在生存面临威胁的时候,尊严只能暂时放在一边。虽被百般戏弄,却当是对贾府的回报,一心只要让老太太开心。“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正是这样的厚道,打动了以狠毒著称的王熙凤和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贾母,对这个人物也放下戒心,真心相待。当王熙凤冤魂缠身、众叛亲离时,姥姥赢得了她的尊重和信赖,病重托孤“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七灾八病的,也交给你了”。这样的结局不由让人唏嘘不已。尊贵如贾母,聪慧如黛玉、孤傲如妙玉、圆滑如凤姐,最终却结局悲怆,富贵荣华成为过眼云烟。刘姥姥却从苦难走向自给自足,健壮泰然地安度晚年。凤姐苦心积聚的财富因作恶多端一朝散尽,而偶然的一丝仁慈,不曾想结下善果。姥姥终不负凤姐临终所托,在巧姐深陷绝境时,救她跳出火坑。这何尝不是对封建贵族的一种嘲弄和讽刺?作者使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善良?曹雪芹让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意味深长。曹公大笔一挥,在《红楼梦》的精致画面中扫过的这粗糙而遒劲的一笔,与那些精雕细琢、娇生惯养的什么宝们、玉们、钗们和凤们相比,恰如一块横空飞来的山野之石,毛里毛糙,却结结实实,有棱有角。当那些宝们、玉们都已灰飞烟灭,只有这块石头万古长青,贾府的一缕香火得靠刘姥姥来守护。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城市贵妇人对比,刘姥姥就成了贾府的一面镜子,阶级社会对立关系的昭示者。

第二章 底层生活反映之线索作用

2.1底层生活艰辛的反映

刘姥姥打抽丰进贾府的事件本身即反映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女儿女婿对生活的结局束手无策。以至于这样一个乡野老妇兴起了求亲靠友的念头。她也很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与贾府上层社会的关系。然而最终选择放下脸面,放下尊严,甚至不惜丑化自己,放弃羞恶之心去迎合贵族阶级的心理和喜好。她的目的无非求得安定的生活和温饱。从她在大观园中一系列可笑而心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笑的背后所隐藏的极大地悲哀。笑的越强烈,悲哀也就愈发深刻。

刘姥姥进荣府的一切动因都发于生活的艰辛。在荣府排宴,刘姥姥成为贾府座上客和“女清客”的那一回,借助刘姥姥,作者除了刻画荣国府的这些人物之外,还描了他们的生活的排场,比如借贾母引刘姥姥逛大观园,带领者一起登堂入室,见识了黛玉、宝钗、探春等居室的豪华陈设。又如当周瑞家人与平儿提起吃螃蟹的事时,刘姥姥掐指一叹道:“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在茄子的时候,刘姥姥奇怪道:“茄子跑出这个味道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听了凤姐的解释她说道:“我的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这些都显示了荣国府奢靡度的生活,其实此时的贾府进入没落,但他们仍然如此挥霍,同时也更加反衬出社会底层平民的贫困。

2.2小人物的丰富人格

从刘姥姥在荣国府表现来看,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清客,在她身上确实有清客的特征,她说了那么多好笑的话,作那么多可笑的动作,逗得大家开心不已,而且当初她进荣国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来打抽丰的,她曾经对女儿女婿说:“„„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这句话多少有些自我牺牲的悲壮情绪,而且也说明了她在大观园的行为是很自觉的。虽然打抽丰,但刘姥姥并非像一般的清客闲那么无聊和低级趣味,她说起笑话,编起故事来是那么有趣,那么引人入胜,富有幽默感,由此看来作者确实在她身上花了不少的功夫啊!刘姥姥既不像一般的清客那么无聊那么下贱,也不像一般打抽丰的人那么样寡廉鲜耻。书中第六回写刘姥姥向凤姐开口时,是这样写的“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羞耻说道„„”当贾容走进屋时,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这些描写都表现出刘姥姥有廉耻之心。

刘姥姥到了贾府主要的表演是少见多怪,常出憨相:“„„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砸嘴念佛而已。”大观园中的人们就只欣赏她这一点,刘姥姥因此而被一些读者认为是丑角,也就在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不少很出色的故事。几乎她每一回动作,每一次语言,都引起人们的轰然笑声。这些小故事有其共同的意义,即作者从她处处外行,种种可笑,反映出贾府的处处豪贵,种种奢侈,而人间竟有如此悬殊的生活境界和大不相同的生活规律。二进荣国府时,究竟是夫人小姐们戏弄刘姥姥,还是刘姥姥戏弄了贾家人?我的看法是后者。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的,以便将来荣国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她。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不滑稽了。再说走时,刘姥姥带了一大堆的东西,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这样一个善良且世故的老人你能说她不聪明吗?你能用嘲笑的眼光看她吗?这也足见作者既写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中本非丑角的一面。人们对她先是嘲笑,而终于同情,为什么?因为作者要人们理解刘姥姥本质是善良的。

第三章 文本叙事之线索作用

3.1文本的侧面叙述者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冷子兴是在古董行做生意的,与大观园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曹雪芹从他的口中描述大观园,是非常客观而实际的。尽管如此,毕竟他与大观园的关系实在太远,以他的口吻,也只能是对大观园的人员结构和现象给与描述清楚。这位“冷眼”之人,只是从大观园的外部的表面现象,对大观园给与了整体的评价。那么诗中提到的“旁眼观红楼”者又是谁呢?由此看来,刘姥姥当之无愧。刘姥姥与大观园并无多大的瓜葛,应当称为“旁观者”。“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一句,说明这个“旁观者”是最了解兴衰内幕的。作者十分巧妙地让刘姥姥打入内部,去了解事实的真相。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确实验证了冷子兴讲的推论。刘姥姥到了大观园,尽管用语言和行动去警示他们,但是,并没人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遗憾的是,曹雪芹并没有为后人留下刘姥姥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为我们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当然,完整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续作者为我们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条思路。也为“旁观者寻找到了一些地位。用丰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封建大家族兴衰存亡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无数绚烂多姿、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刘姥姥虽是这部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的小说中极其卑微的一个人物,作者却依靠杰出的创造力,使之成为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等一干绝对主角的经典人物。

3.2扭曲变形和陌生化的视角

视角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任何一部小说,作者都需拟定一个视角,即考虑采用何种叙述方式。戴维·洛奇就说“《包法利夫人》如从查理·包法利的视点叙述的话,恐怕就变成了另一本迥然不同的书了。”由此可见叙事技巧对一部作品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叙述学理论一般将叙述视角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第三人称又分为全知全能式的“他”和有所限制的“他”。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通常为全知全能的“视角”。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叙述手法极其现代,娴熟地转换叙述视角,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衬染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小说中是绝难见到的,有超越时代的意外。除了用全知全能的“他”叙述之外,作者更采用了有所限制的“他”,化身为故事中人物“刘姥姥”的视角来叙述,以便于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是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可以打破读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知觉定势。一味地听作者介绍,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生硬而无趣。作者转入刘姥姥的视角的时候,便由全知全能式“他”改为有所限制的“他”。由于将叙述者隐去,这样主客体间由于少了作者横亘其间,凌驾于故事之上而更加亲近,跟书中人物(刘姥姥)一样有了初次体验的好奇和愉悦。作者化身为刘姥姥来展开用陌生化视角,有这样几个有利因素:首先,刘姥姥局外人的身份。如是贾府中人,不免陷入见怪不怪的思维定势,对周围的事 物缺乏新奇的感受,不宜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刘姥姥是初来乍到,从她的视角就很自然地对荣国府进行详细地描绘而不显得突兀。其次,惟有这样的贫苦老妪才是陌生化视角的最佳人选。皆因长期生活在乡野,见识有限,贾府的一切都新奇。陌生化视角运用于这个人物非常符合人物好奇的心理逻辑,再合适不过。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 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么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由于刘姥姥有限的认知体验,便有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理解,营造出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这样的理解差异,皆因贾府的东西都是“古往今来,不曾见过的吃过的”。通过她的视角,一个清代西洋自鸣钟即清晰地呈现,读者跟姥姥一样有了初次体验的强烈新鲜感。再如从来没有见过鸽子蛋,误当成是鸡蛋,说“这儿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让人忍俊不住。因此从刘姥姥的视角来叙述,给《红楼梦》增添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和幽默色彩,这是平铺直叙所无法企及的。

结 语

综上所述,从文学形象来看,心地善良,淳朴本真的刘姥姥,是一个散发着劳动人民纯美本色的厚重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刘姥姥走入大观园的各种经历中,我们以她为中心人物,围绕她形成的关系网络正从侧面揭示出贾府内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展示了所谓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进入上层世界,这样的描写有机地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结合到作品的大叙事中,这就展现了刘姥姥形象在作品中的巨大价值。她作为一个坐标,不仅存在于见证历史兴替的纵坐标上,同时还存在于关照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大范围的横坐标上,因此刘姥姥绝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妪。

从小说创作技法的角度来看,这个如“芥荳之微”般的小人物,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利用这一人物作小说的开篇,并见证荣国府由盛而衰的历程。作者从刘姥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出发,采用陌生化的视角,展示了曹雪芹极其现代的创作技巧和绝佳才华。这样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的单一叙事视角,使读者获得了想象和思考的自由,对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有重要的创新价值。此外,作者在人物刻画上,也打破了类型化的传统手法,利用刘姥姥对书中众多的人物进行“烘云托月”般的多侧面映衬,人物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和传神。因而,作者苦心孤诣设置的这样一个贫苦小人物,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而是凝聚了一代文学巨匠的无限智慧,在《红楼梦》这座辉煌的艺术圣殿里绽放出独特而夺目的光彩。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称作女性的颂歌。不仅塑了一大群宛若天仙的美女,而且还把这群美女放在一个相独立的女儿国里去塑造。这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中,处充满了“花招绣带,柳佛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与泪、爱与怨、酒与诗。我们对作品中塑造的这些娇美意象一定过目不忘。但是,这个芳香美丽的女儿国只是庞大贾府中的部分。而真正构成贾府关系网的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色的小人物形象。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个。刘姥姥的身份、地位其形象仿佛是在以众多美女为背景下凸现出来的典型形,虽然作者对她着墨不多但确实让人难以忘怀。在“温柔富贵”的荣国府中,出现这么一个特殊的村姥姥,艺术构思上看,着实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设置这么个象有其特殊的作用:一是作为引子,也是作为线索;二是以为镜子来映衬荣国府的真实世界。这可以从作者对刘姥姥次进荣国府的描写中得到体现。请看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府”中有这么一句话“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是头绪”。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章法。类似的写法作品中还有两处,一处是从写姑苏甄士隐(真事隐)引入,另处即冷子兴说荣国府一节。要表现偌大一个荣国府,头绪这繁多,没有一个恰当的叙事方法,确实很难。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刘姥姥作引子的说法,只是就作者的叙事方法而说的,只是作者高超的表现艺术手法中的一部分而已。

《红楼梦》里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一进”时书中故事刚拉开序幕;“二进”时,故事情节已经全部展开;“三进”时府已经彻底衰败,戏剧已经接近尾声。从这些迹象看来,刘姥确实在书中担当着“线索”的作用,只是看起来不那么起罢了。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给整部作品安排的一双眼睛,这双睛亲眼目睹了荣府的兴盛衰败史。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鲜明地映衬出荣国府的人物事迹,应该说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意所在。

在文本的叙事作用中,刘姥姥同样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她以一个侧面视角对文本的叙事进行了补充。纵观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在文本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她。

推荐第2篇:红楼梦人物赏析对刘姥姥的认识1

红楼梦任务赏析

红楼梦里不能没有的人物——刘姥姥

红楼梦里不能没有的人物——刘姥姥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描写的都是“真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注意展示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使之不流于单一化、程式化。

其中一个人她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特征,神采独具,魅力四射。这个人就是刘姥姥。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这个人物身上既有自立自强的一面又有自轻自贱的一面,她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刘姥姥进大观园,已成为我国尽人皆知的口头禅。往往用来嘲笑乡里人进城,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可是如果这样来理解刘姥姥这个形象,那就太没有知人之明了。

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蕴含了许多深意的,无论是对情节的发展与连贯,或是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一定的作用性。对一个人物加以深入的解析,才能更深一层的体认到这个人物在小说里的意义与地位, 曹雪芹之所以设计刘姥姥这个人物,无非是想拉远其小说中叙述的距离,以便在贾府之外建立一个旁观的据点,以便完成其“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作用性使命,曹雪芹藉由刘姥姥一角,充分地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因此,在旁人看来,打扮粗俗的刘姥姥,是前来贾府“打抽丰”的,在大观园里只如“芥豆之微”,也永远甘当人们开心解闷的高级玩物,这在大观园里上演的众多戏里,她就是一个丑角!然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丑角,衬托出了大观园里一些“主角”性格的不同面;又是这个不显眼的丑角,把荣国府兴盛衰败都尽收眼底,这样的丑角我们不应忽视。

刘姥姥形象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朴素实在的老农妇。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提出沈重的谴责。 2. 乐观进取、突破困挫的勇者。刘姥姥热爱生命,他真正懂得生命是甘苦皆备的,对所有的不如意,他并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愉快乐观的心情去面对、去解决。这是多麼平实又乐观的生活态度!

3. 滑稽幽默的“丑角”。她不过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其实在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她更非一般丑角角色。刘姥姥并不可怜,她也知道大家都取笑她的土气,但她乐在其中,更以为大家带来欢笑为乐。

4. 机敏能言的公关人才。若抛除对刘姥姥存有可敬或可鄙的主观印象,纯粹看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的公关才能的表现,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贾府这样的堂皇世家,素常往来的是王侯卿相。但刘姥姥不但进入了贾家,并且满载而归,除了一股勇气,更凭着她机敏能言的公关才能。 5. 富人生阅历的智者。刘姥姥劝告凤姐儿不要太娇惯孩子,说: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他小人儿家,过於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虽然刘姥姥读的书并不多,但说的这段话确是切合人生的道理,过於娇贵的小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不起一点点风雨的吹折,而在风雨中长大的孩子,风雨往往却成了他滋润的养分。而刘姥姥这些生活智慧,乃是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能为困惑者指点迷津。

刘姥姥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地位低微的庄稼人,而曹雪芹却安排了她三进荣国府,在贾家不同的状况时出现,成为一条隐藏的伏线,见证贾家的兴衰,可谓“旁观者清”,刘姥姥在这部小说中实是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她在女婿家居住,说话办事处处在理,使女婿心悦诚服,她不仅是女婿家一个智囊人物,而且是个真正的当家人。这是与她全心全意地为女婿家过好日子深谋远虑、赴汤蹈火、勤俭持家分不开的。她得到过贾府的恩惠,念念不忘贾府的恩德。即使在贾府败亡,贾母辞世时未曾告知的情况下,也要前往祭悼。后来又帮助弱女巧姐遇难呈祥,都显示了她善解人意、诚挚待人的优良品质,使得上下人等谁和她交往都放心。所以红学界有专家说她是个圆于世故的老滑头并不符合实际。事实表明:刘姥姥是一个颇值得尊崇和怀念的启人睿智和善良可亲的农家老妪

推荐第3篇:刘姥姥逗笑教案

诵读欣赏 刘姥姥逗笑 教学目标

1、体会不要人物富有特征的笑貌神态;

2、学习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不同的笑貌神态分析人物不同性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红楼梦第六回、第四十四回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的情况。

二、诵读文章,摹情状貌。

三、讨论问题,分析性格。讨论:

1、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物的笑貌?这些笑貌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从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笑貌中可见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与关系?

四、新课学习

作者简介:曹雪芹,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字梦阮,号雪芹, 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生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作品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X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表现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人物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令后世读者眼界大开,研究之风渐盛,描测之说久而弥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与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一红学。 新课学习:

(一)、故事背景:

这一段文字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逗笑”是编者所取的题目。刘姥姥是一位乡下老太婆,此时七十五岁。其女婿王狗儿的祖上担任过小小京官,曾与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之一的金陵名门望族王家—王夫人之交即王熙凤之祖—因同姓而“连了宗”,攀作侄儿,于是刘姥姥与荣国府有了这么一个“转折亲”关系。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打秋风”—借名义、用关系向人求取财物赠与—是在第六回,作为管家奶奶的王熙凤给了二十两银子和盘缠。事隔两年,刘姥姥再次来荣国府,带来了不少“枣子倭瓜并野菜”。 这一回描写贾母在大观园内设家宴的情形,恰逢“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 贾母便邀请她赴宴,参观大观园。

(二)人物笑貌:

1、刘姥姥为何要逗笑?

王熙凤为讨贾母喜欢,鸳鸯作为贾母身边最贴心的丫鬟,深知贾母爱热闹的牌性,于是她们俩在餐前商量“撮弄”刘姥姥,营造用餐喜庆欢乐的氛围。她们为刘姥姥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王熙凤“偏”“拣”了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面前贾母刚一说声“请”,表示开席, 刘姥姥深谙人情世故,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演出了这一幕喜剧,一是感念贾府恩情,营造喜乐氛围,博大家一笑;二是可以多拿些财物回家改善家境。

2、刘姥姥如何逗笑的?

答:诙谐幽默,粗俗滑稽的语言,装模作样的神态,体现了刘姥姥出色的外交才能。

2、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貌?

答:史湘云、林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忍着笑的出去笑的、凤姐、鸳鸯

这些人物的身份:诗书之家的太太丫鬟,名门闺秀 人物出现的场合:饭桌上

在贾府这样的诗书之族、官缨之家、豪门大户,每个人都是必须谨守礼教规范、不敢随便放言高论的,更没有人敢说出如此放纵不成体统的乡野之语。众人难得听过这样乡里乡气、质朴粗俗的话语,稍稍停顿,短暂“哑场”,便爆发出不可遏制的笑声。一场妙绝千古的 “笑剧”隆重上演。“上上下下”,概括了笑者之众,笑者之广。自老太君贾母,至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甚至包括地位低下的丫鬟仆人,无不忍俊不 禁。“哈哈的大笑”,极言笑得自在,笑得狂放,笑得热烈,笑得酣畅淋漓。一个副 词“都”字,概括了全部,在场之人无一不笑。一语渲染了笑的气势,活画出笑的 共性。

3、从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笑貌中可见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与关系? (1)史湘云是四大家族之一史家的千金小姐,贾母娘家兄弟的孙女,在贾府被通称为“史大姑娘”。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大说大笑,不拘小节,且这一次宴会是贾母王夫人等为史湘云之前“做东道”而“还席”的酒宴,所以她一听到刘姥姥的语话,首先敏感地懂得了含义,笑得把含在嘴里还未来得及下咽的“一口饭都喷了文出来”。史湘云笑得酒脱,笑得不受拘束。

(2)林黛玉娇羞体弱,孤高自赏,身在荣国府,一直有寄人篱下之感,谨小慎微,极力控制自己。她的笑貌自然与史湘云不同,她是“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黛玉笑得娇媚,柔弱中表现出克制。

(3)本段文字没有直接写宝玉的笑,却十分得体地写他“早滚到贾母怀里”撒娇,贾母笑得搂着宝贝疙瘩叫“心肝”。贾母的这动作和语言又是多么确切地刻画出老祖宗此时欢乐的心情和她对宝玉的溺爱。

(4)王夫人是荣国府的管家太太,封建大家族中家长级的人物。上有婆婆,下有晚辈,比较矜持。她把荣国府的日常事务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侄女儿王熙风打理,所以她只是“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这一笔也很传神,不仅写出了她的神情动作,而且表现出她的心理状态。她猜到刘姥姥如此表现,是由于凤丫头的捉弄;但这既然能够博得婆婆的欢笑,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刘姥姥的话也实在好笑得很。于是很宽容大度地用手指指凤姐。揣测王夫人动作的内涵,大约是“你„你,真有你的,你这促狭鬼”这里体现了王夫人会凤姐的赞许。 (5)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没有入席,只坐在一边吃茶,她一向持重,很讲礼数,竟然笑得“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明显大为失态。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刘姥姥逗笑的效果之妙

(6)探春精明强干,也有豪迈之气,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她的笑,只是说她手里的饭碗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放回桌子就“合在迎春身上”,这已经足够形象地写出她那笑得前仰后合的放肆情态了。

(7)倒霉遭殃的是迎春,这也与她的特点有关: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8)年龄最小而又娇嫩的惜春,既然有奶母在旁,当她笑得实在吃不消的时候,自然就会离开座位,跑过去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了。

(9) “地下的”丫鬟仆人们自然不得与高贵的主子同堂狂笑,有的便“躲出去”笑,副“蹲着笑”则极言笑得直不起腰来。有些比较持重的婢女笑归笑,但时刻不忘为的主子服务的责任,所以“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最后还要交代王熙凤和鸳鸯的表现—“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在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千姿百态之时,她们还在“撑着”,足见是这一场“笑剧”的总导演,她们意犹未尽,还在“撮弄”着刘姥姥,继续维护着宴会的欢乐氛围。 【小结】这一场笑剧中,作者却描写得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显有隐(未写宝钗),有详有略„„笔法摇曳多姿。每人一种姿态,一人一副笑貌。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鲜见的。从这些精要的描写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哪怕是极细微处,也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思考延伸: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道薛宝钗是本书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之一 本选文之前有一句话:“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可见,宝钗也文 参加了这次宴会,但作者未著片语只字来写她的笑或不笑,请想象宝钗的表现 讨论其中的缘由。

推荐第4篇:《红楼梦》之刘姥姥

《红楼梦》之刘姥姥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笔风细腻,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更是被作者写的栩栩如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但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那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可谓是“芥豆之微”。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膝下只有一女,嫁给了王狗儿,狗儿的祖上之前做过小小京官,因而认识了王熙凤的祖父,连宗做了金陵王的侄儿,后来人亡财空,王成只能带着狗儿从城里搬到乡村务农。刘姥姥也听说过亲家祖上与王家来往,便想去走一趟。

刘姥姥经历多,嘴儿甜,一到府,见了周瑞家便叫周嫂子,很快就取得了好感。在凤姐面前,又拜又请安,又自谦又奉承,听的凤姐一出手就给了二十两银子,这比她全家辛苦一年的收成还多!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专带了些农村的瓜儿果儿去,姑娘们的接待也很热情,还请刘姥姥住一晚,又热情洋溢的请刘姥姥讲讲乡村的新闻。刘姥姥见闻多,又会编排,竟使贾府上上下下都听上了瘾,便请刘姥姥做了大观园两宴的上宾。

刘姥姥三进荣国园府,正赶上他们气衰财枯,人亡势危。王熙凤已病入膏肓,眼看着就要走了,只得把一个千金小姐托付给了一个乡下老妇,以求女儿一生平安。

若要总结刘姥姥,便只有三个字:智,义,朴。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刘姥姥的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虽身居乡下,大字不识,却又生来有些见识。

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了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来惹人发笑。其实,刘姥姥的“丑角”并不意味着“傻角”。她并非不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是甘愿故作丑态,滑稽凑趣,以制造出喜剧的效应。从而可见刘姥姥的智慧。

刘姥姥也绝非势利之人。她重义轻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后来,凤姐将巧姐托付于刘姥姥,刘姥姥不负凤姐之托:“卒拖巧姐于难,亦报之而余矣。”

刘姥姥虽是一个即将入土的老人,但也经历了荣国府的兴衰,而且把侯门小姐领到乡下,自去度过她安稳平静的余年。她是曹雪芹笔下唯一的农妇形象,心地纯良,言谈亲切,深深地印在了所有人的心里,是永远也磨灭不掉的。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刘姥姥的幽默,智慧,做一个优秀的港中学子!

推荐第5篇:刘姥姥的破局功夫

刘姥姥的破局功夫

《红楼梦》中刘姥姥原先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算个自耕农,她的女儿嫁了王狗儿。王狗儿的祖上曾做过小京官,与金陵王家攀过宗亲,奈何家业萧条,到狗儿父亲这一辈只好回到乡下种地。王狗儿的境遇当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他经常喝闷酒、生闲气。如此一来,丈母娘看女婿也就越看越不顺眼,开始长篇大论地教训起来,并给王狗儿指明方向――找金陵王家攀攀关系,或许能得到点好处。王狗儿听后如醍醐灌顶,心思也活了。

刘姥姥找周瑞家的帮忙引见时说: “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就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平和从容,可与不可之间,满满的无所谓,不是一般的持重。刘姥姥见凤姐儿时,对答把握得更好。如语前必念佛,意在赞誉凤姐儿乃生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妪如此对待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妙龄女子,不过是强调自身的思诚罢了。“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这句话言有物,行有恒,固穷,也是为了彰显独善之意。最核心的一句,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多么圆转通达啊!不虚言,不伪饰,既正了“亲戚”之心,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诚后,成也,怎能说人家乞讨呢?嗟来之食,刘姥姥也不会要。

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所得并不多,20两银子,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大抵是不愁了。刘姥姥第二次来时,凤姐仅给了8两银子,但是她依然很知足。也正是因为这点恩情,贾府被抄家,凤姐儿去世前,刘姥姥勇敢机智地救了巧姐。

在刘姥姥的破局功夫中,最让人钦佩的还是“心战”,跟黏合剂似的,一不留神儿居然做了“派对”的风暴眼,风头盖过了贾母。本来只是感谢之旅,送些土特产给大伙尝尝,表达一点“穷心”,然后就回家的,不想贾母知道了,偏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于是上演了一连串好戏,刘姥姥几乎征服了所有人。

初次见面,两位老人家彼此称呼“老寿星” “老亲家”。阶层的不对等,在此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上的通透与情感上的黏合。稍微叙叙家常,刘姥姥便开始演绎小品,给一干人等平添了不少欢乐。前后并无一句哭穷的泪水、煽情的语言,然而贾母与王夫人还是听得一愣一愣的,连宝玉也被勾起了好奇心,拉了刘姥姥出来细问。

至妙玉敬茶一节,她与贾府上下已不可分了。贾母吃的半盏茶,递与刘姥姥,说: “你尝尝这个茶。”她便一口喝尽――多么亲近。妙玉打算扔了刘姥姥用过的茶具,宝玉则建议别扔,留给刘姥姥卖了当钱使――多么体贴。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袭人悄悄帮她遮掩――多么随和。

这一次,刘姥姥的收获相当大,现银百余两,绫罗绸缎、名贵药材、各色点心以及成衣器玩等数不胜数,足以使王狗儿奔小康。

社会底层的生存环境固然严酷,有时让人感觉无法逃脱,但若正视既定身份,正确把握机会,像刘姥姥那样微笑面对,努力作为,那么命运的多舛以及某些传统因素所导致的底层困局也未必打不破。

(摘自《经典》)

推荐第6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教案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

安广一小学

苗艳辉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2.能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3.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点: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难

点: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程 :

一、激情导入,揭示目标

听着这首经典的老歌,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

面写具体的。

2.能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

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3.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自学提示,自学督查

1、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在笑?她们又都是怎么笑的?

2、出示自学提示:

1、认真默读课文,找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用圆圈把她

们的名字标出来。

2.作者都描写谁的笑非常传神,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用浪线画下来,在心里反复读两遍。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课文中写每一个人的文字并不多,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内容,老师读人的名字,同学们接着读。

6、真是一幅群笑图啊,《红楼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笑,有人做过统计,至少3400多个笑字,在生活中,你都积累了哪些表现笑的词语?(生汇报)

7、出示写笑的词语。

8、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描写笑的词语,这些词语有没有和我们课文中人物的笑对应上的?(生汇报)

9、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描写笑的词语,但有意思的是作者曹雪芹并没有用上我们说的这些词,文中只有1个哈哈大笑,9个简单的笑,但每个人的笑态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作者是怎样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众人笑态的呢?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的笑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出示自学提示:

1、认真默读课文,把你觉得写笑最生动传神,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词语圈出来,反复品读,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2、透过人物的笑,你能不能猜测她(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10、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1、学生汇报

(1)出示湘云《红楼梦》中的片段,进行解读。

(2)课件出示黛玉的外貌描写,进行解读。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3)课件出示宝玉的片段,进行解读。

(正没开交出,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颤巍巍的生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12、看来,虽然都是哈哈大笑,但却有微妙的差异啊,透过笑的样子,就能推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稍了解一点《红楼梦》的同学都知道,书中的这些人物可不是一般人物啊,全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关于这四大家族还有个民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13、以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一般来说,那是 轻易不会言语失态、骄狂放纵的,可是她们为什么笑的那么忘乎所以呢?(生汇报)

14、出示描写刘姥姥的两段文字。

15、你觉得刘姥姥哪可笑?(生汇报)能把刘姥姥的可笑读出来吗?

16、你觉得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

17、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一群人里有两个人非常特殊,上上下下哈哈大笑的时候,独有她们二人不笑,谁?她们为什么没笑呢?从一个“撑”字里,你体会到凤姐、鸳鸯什么特点?

三、总结全文:

一个简单的笑字背后,却有这么多不简单的内容。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幅群笑图中,每个人的笑都个性鲜明、毫不雷同,使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学们,如果你翻开《红楼梦》,类似的精彩片段比比皆是,我们这短短的40分钟仅仅是个开始,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你们了解并喜欢上《红楼梦》,从而走进《红楼梦》,去品读《红楼梦》里的人生百态!

推荐第7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4.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重点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一两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第6回、第39—42回、第113回、第119回、第120回,了解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有条件的看一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断,了解课文中相关人物的特点。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至少读3遍。

3.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读《红楼梦》有什么困难没有?

生交流。

预设:难字多,很多地方是文言的,不好懂,读着费劲。

人物多,关系复杂。

诗词多,读不太懂。

2.师小结:《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确实不太好读。(指读得多的,读得好的)你读得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有没有什么好经验,好方法介绍?

3.再次交流:先看电视剧,再看书。先看白话简装本,大概了解了,再看原著。先看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对书中一些主要人物都了解了,再从头看,就不那么难了。看书的同时,看一看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中人》,还有网上查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跟同学交流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读。

2.学生正音纠错。

3.再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

1.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大致谈谈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印象。

四、作业。

1.读《红楼梦》中相关情节,重点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节(最好能读到三遍以上),即《红楼梦》第6回(一进)、第39至42回(二进)、第113回(三进)、第119回(四进、五进),第120回(六进),力争达到吃透的程度。

2.读老师提供的资料《刘姥姥四进荣国府》《红楼梦简介》《红楼梦导读》《穿针引线刘姥姥》《浅析刘姥姥形象》《〈红楼梦〉十二金钗解读》《曹雪芹写“笑”》。

3.查资料了解《红楼梦》、曹雪芹、刘姥姥、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鸳鸯、琥珀,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对各个人物作

三、五句话的简单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红楼人物竞猜

师:两周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读《红楼梦》,特别是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这个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那好,我们来一个红楼人物竞猜。首先,请四个小组各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

四个小组最快速度选派代表。

师:请你们背对大屏站好,一会儿屏幕将出现红楼人物的名字,我们下面的同学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说出那个人物的特点,我们前面的同学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出屏幕出现的是哪个人物。听明白了吗?好了,从一组开始。

四个小组竞猜。屏幕依次出现: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母、史湘云、贾探春、薛宝钗、刘姥姥

师:通过刚才的红楼人物竞猜,老师看得出大家还真是用心读《红楼梦》了!陆游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有了这么好的《红楼梦》阅读基础,今天的课文一定也能学得非常不错。好了,我们上课。

一、读题解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解题,了解题目都交代了什么。(人物:刘姥姥。事件:二进荣国府。地点:荣国府。节选:不是完整的原文,只是截取《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片段。)

3.引导学生读题目下面的学习提示,大概了解《红楼梦》及我们课文节选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地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2.幻灯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及比较难读的字,学生齐读。

xiāng xuē hǔ pò zhèng nǎng

湘云薛姨妈琥珀发怔塞馕

3.谁能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三、自读课文,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

1.《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因此课文节选的片段也是半文半白的。请同学们自由出声练读课文,把不太好读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多读两遍,品味品味,感受感受。

2.幻灯片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名读,弄懂重点词的意思。

(1)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合:覆盖,笼罩,这里指扣。)

(2)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箸:筷子)

(3)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方:刚刚)

3.齐读课文下面注释中两个词的解释。

四、精读课文,研究“笑”

(一)关注“笑”的人物

1.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短短329个字其实就围绕一个字展开,哪个字啊?(板书:笑)

2.故事中人物都是怎么“笑”的,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我们这节课就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3.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除了刘姥姥,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用“”把他们的名字标记出来(板书:)半分钟,快!(生浏览,画人物)

4.按人物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都有谁呀?(贾母、刘姥姥、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凤姐、鸳鸯、琥珀)

(二)关注传神的“笑”

1.不同的人物都是怎么笑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谁的笑非常传神,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用浪线画下来(板书:~~~~ ),在心里反复读两遍。(生默读,画)

2.交流。学生读自己觉得描写生动传神的笑。

(三)关注写“笑”的词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红楼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笑”,老师粗略数了一下,至少3400个。说到“笑”,你们都能想到哪些写笑的词语?

2.幻灯片出示10个写笑的词,生齐读。

3.这些词有没有能跟文中人物的笑对上的?(生谈某词写的就是某人的笑,可以用某词形容某人的笑,并读该人物的笑)

(四)关注重点词语,推测人物性格特点

1.《红楼梦》中写笑最经典的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席间这幅群笑图,可以说,群笑图中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最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并没有用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写笑的词,只有1个“哈哈大笑”,9个“笑”,那他是怎样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众人笑态的呢?在他笔下,每个人的笑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你觉得写笑最生动传神、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词语圈出来,反复品读品读,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生出声读,圈,批注)

2.交流:

(1)你觉得谁的笑最有特点?结合你圈画的重点词语讲一讲。

(2)透过人物的笑,你能不能猜猜他(她)什么性格特点?

3.交流中自然插入:他(她)为什么笑得那么厉害呢?出示描写刘姥姥的两段文字,指读,学生谈哪可笑(语言、神态、动作)。而后继续交流。

4.在曹雪芹笔下,每个人的笑绝不相同,各有各的笑法,个性鲜明,合情合理,非常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年龄、体质。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我们来有感情齐读这段语句,感受曹雪芹写群笑的高妙!

五、课后延展

《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读一读《红楼梦》!

推荐第8篇:红楼梦·读书笔记 刘姥姥进荣国府

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五进荣国府

刘姥姥五进荣国府

1.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初识凤姐) 因刘姥姥的姑爷狗儿的爷爷是王熙凤爷爷的干侄儿,多年没来往,狗儿家过得不好,说白了就是盘亲戚,见了王熙凤,拿了赏钱当日就走了,临走时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和一串小钱。

2.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游大观园) 刘姥姥这次来还是领着外孙板儿,从家里选些自家产的新鲜瓜果蔬菜,但主要是套近乎,这次进荣国府是重头戏,不但见了贾母,还见了贾府上下的主子,并且浏览了大观园,贾母带她去了栊翠庵,受到了妙玉的招待,也引出了妙玉的第一场戏(妙玉用成窑五彩小盖钟招待贾母喝老君眉茶,刘姥姥喝了嫌淡);在这次进荣国府的时候还给王熙凤的女儿取了名字“巧姐”,也为三进荣国府埋下伏笔,小住几天,走时给她带了好多衣物,还有一百多两银子,王夫人给她一百两,凤姐给她八两,老太君给她一些衣服。没出息吃多了酒吃坏肚子去方便,起来迷失方向误入怡红院宝玉房中,在宝玉床上睡了一觉,被袭人发现悄悄地领出。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凤姐弥留) 此次来,贾府已经被抄,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处于弥留之际,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此行主要是吊唁贾母,生活过得还比较好。多亏第二次去荣府得到一笔钱,置办了一些田地。听说老太君仙逝,特来祭奠。

4.刘姥姥四进荣国府(解救巧姐) 刘姥姥此次来正巧赶上邢大舅、王仁、贾环、贾芸、贾蔷等一干狠舅奸兄及邢夫人趁贾琏不在家,合谋摆布巧姐,要把她卖给一个外藩王爷,三天出嫁,平儿和王夫人无计可施,心急如焚。这时刘姥姥忽然到来,因巧姐不愿意,刘姥姥出主意,把巧姐带回自己家躲避,也算报了凤姐当初恩舍之情吧。后贾琏外出回府,刘姥姥又把巧姐送回。 5.刘姥姥五进荣国府(巧姐团圆) 此次来主要是听说贾琏回了家,刘姥姥把巧姐毫发无损地送了回来,为贾府做了一件大好事。后来贾家逐渐败落,巧姐嫁给了板儿。也算一个圆满的归宿吧。

推荐第9篇:赏析

【赏析】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真实的历史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真实的生活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真实的情感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巧用细节丰满形象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卖白菜》一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文章开头即推出一组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却把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却能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可见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了要卖掉最后三颗白菜的决定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颗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在这里我们俨然看到母亲的心在滴血,表面坚强的母亲内心在怎样的抽痛啊!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使文中的母亲

巧设冲突 彰显性格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

推荐第10篇:赏析

[范文赏析]

送你一轮明月

窗外依旧是丝丝秋雨,秋风打着卷儿,一溜儿吹在玻璃窗上,带来些许凉意。我的思绪飘飞到了一年前„„

卷子发下来了,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啊,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千万,千万,千万……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张既想看又不敢看的“判决书”。完了!我瘫在座位上——74分! 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我的心也似那风中起舞的落叶,飘飘忽忽,晃晃悠悠。我恍惚觉得似乎连大自然都在嘲弄着自己。我气恼地抓起那张卷子,干脆揉成一团,一股脑儿塞进书包,随后双手抱臂做阿Q状,苦笑几声,索性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谈何容易呢?爸爸的“火眼金睛”早就洞察了一切。“今天脚步那么沉,考试啦?”“嗯。”“考了多少呢?”我没好气地回答道:“74。”如我所料,爸爸让我拿出试卷。他把试卷在桌面上抚平,开始了他滔滔不绝的讲解。

不知怎的,我却走神了。看到爸爸这些年骤添的根根白发,透过头发还可以看到发亮的头皮。从后面看,显得脑袋很大,头发很卷,有几根因为常年戴帽子的缘故,还翘了起来。 看着看着,我猛地回过神来,静静地、认真地听着。

瑟瑟的秋风中,你可以看到一束橘黄色的光透过一扇小窗户;再仔细一点,你会发现,灯下有两个人影:一个胖胖的,手中比画着;还有一个小女孩儿的身影,撅着屁股,一手托着腮,眼睛入神地看着,也不时插上几句,频频点头。

那个小女孩,眼前不时闪耀着阳光下丝丝白发反射出的光芒。

题目一直讲解到深夜,我坐下来静心思索着。笃、笃,爸爸敲门进来,他端着一杯牛奶,对我说:“天晚了,喝了牛奶就睡觉,快喝了吧,啊?”我别过脸,点了点头:“嗯。” 哦,爸爸,你可知道,我别过脸,是为了不让你看到我眼中溢满的泪水!

秋风阵阵,寒意依旧,那丝丝白发反射出的光芒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 那一种温馨与温暖,似我心目中的明月,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

让大地代表我的真诚,向大海许下我的诺言,让泰山记录下我的祝愿。我永远感激您——我的父亲。

【技法解析】 这是一篇构思别致、切入巧妙的满分作文。小作者巧妙地把爸爸对“我”深沉的爱意、给予“我”鼓励的温暖,巧妙地化为“生命”中一轮“明月”。更妙的是小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以衬托“我”的心情,如作文开篇用秋雨、秋风、凉意等构成秋景图,渲染一种宁静而凄迷的气氛,烘托“我”孤寂的心情,从而引出往事。再如在中间部分,又描写“秋雨沙沙,如泣如诉”、“风中起舞的落叶”,以表现内心的烦躁。结尾描写“秋风阵阵,寒意依旧”,反衬父爱的温暖等。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逼真,文章主题表达得鲜明生动。 作文一: 作文:

在横线上补充环境描写,要求三处描写同一个景物,渗透不同的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自己喝彩

坐在写字台前,手里拿着体育测验成绩单:铅球70分,800米75分,100米50分......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唉,再想想自己一米六十的身高,想想同桌,说真的,越来越懊恼。行了!不看了,我抽出一本《简·爱》,心不在焉地翻了起来。渐渐地,矮小、卑微的简爱让我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难道,我们就没有些能让自己骄傲的东西吗?

下午,走在回寝室的路上,A下着雨,

浸着茫然的泪水度过了夜晚,第二天一到教室,却被几个同学叫住了:\"阿杜,快来看一道题。\"我走过去,是填写诗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后面一句。\"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吧。\"我说,\"那是王勃的《滕王阁诗》的最后两句,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我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不知周围已引来阵阵感慨:\"强,真强!\",\"你好厉害啊。\"哦?是吗?我很厉害?“我很疑惑,我到底是很没用还是真的很不错呢?

B窗外

\"告诉你哦,喂!想什么呢?\"前桌同学将我的思绪从雨天中拉了回来。\"怎么了,什么事?\"\"告诉你哦,可不要太激动。这次数学竞赛,你获了二等奖,那可是全国级别的呀!唉,哪像我,天生没有一点数学细胞。有你一半就够了......\"对了,那是四月份的全国竞赛,现在有结果了,而且还是二等奖。这就是我的价值吗?我的价值?我有价值??让我的成绩来证明,对了,其实我并非不优秀。

C

我轻轻舒了一口气,走到教室外,银杏叶伸展着她扇形的身躯,黄灿灿的,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忽然想起简·爱的一句话:\"我渺小,我孤独,但当我们的灵魂走过坟墓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有闪光之处。\"

是的,我们都有闪光之处,就让我们为此鼓掌,为自己喝彩!

第11篇: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阿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

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由此可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出发。

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魏耕原)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

,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滁州西涧 编辑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的写景七绝,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5]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文学赏析

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3]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4] 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4]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山中杂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竹里馆》唐代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春夜洛城闻笛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赏析一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心如止水,神游物外。

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复杂心情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就是这种情和景的契合。作为由景到情的过渡,此句虽是叙写友人失约,但是,诗中却寓含了诗人几多的期盼与焦虑、几多的失望与遗憾。 “闲敲棋子落灯花”,一“敲”字用得更为精妙,再用一“闲”字加以修饰,这一细节更是让人们十分真切地读出了诗人内心几多的无聊与无奈、几多的烦躁与不安、几多的茫然与失落、几多的孤寂与闷倦。透过此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茫茫雨夜中,寂寞小屋内,摇曳的灯光下,形单影只的诗人枯坐桌前,无聊地把玩棋子而又茫然无奈的情景。一个重情重义而又孤寂惆怅者的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实中有虚,写友人失约薄情,诗人守信重义,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对友人的淡淡的责备,只是由于有前两句清新恬静、和谐美妙的乡村之景的渲染,才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又是那么的坦然和平静,对友人的责备又是那么的轻描淡写。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第12篇:黑天鹅赏析

诞于华美 陨于灿烂

——评《黑天鹅》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再一次向观众证明了他从现代电影中显示出的惊人的导演天赋。我深信,他几乎能牢牢掌控任何电影类型并且能让自身的作品焕发出美丽,真实,发自肺腑的惊人张力。每一个电影艺术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往往在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从电影中流露出的惊人的艺术辨识度。而达伦则通过自己独具一格的视觉设计以及对角色内心世界的逼真揣摩,慢慢朝着艺术大师的高度稳步驶去。描述黑天鹅是怎样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芭蕾女演员Nina为了塑造完美的“黑天鹅”而在幻觉与现实中挣扎,在她的周围,围绕着她的那些怪人--严厉且追求完美的芭蕾舞团长,苛刻且占有欲异常的母亲,自信放松但表现欲强烈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也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她的正常思维。最终在自身与外部的双重压迫下,Nina走向了未知的震撼结局。

描述黑天鹅的观感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准确地说,它从头到尾都魅惑着观众,带领着观众进行一场惊心的肺腑之旅。影片中,导演沿袭了摔跤王中带给观众的真实和毫无畏惧,以及梦之安魂曲中如梦魇一般的恐惧和不安感。当你一开始融入剧情,可能会感觉稍嫌缓慢,但妙处就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下一步铺垫,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在观众心中慢慢竖立起这个角色不断丰满和完善的性格特征。音乐的恰如其分真是如虎添翼,当情节骤然转到高潮,主角的精神幻觉骤然出现,伴随着大提琴的层层压迫,影片的后30分钟简直让我经历了一场大汗淋漓的地狱之旅,心脏狂跳,目不转睛,只能这样形容。可以说,黑天鹅会很难被归类到任何特立的电影类型中,就像摔跤手那样,它激烈,恐惧,又杂糅着一种深层的悲哀感。

曾看到过一篇资料写达伦对于黑天鹅和摔跤手两者的关系的描述,导演毫不讳言它们就是“姊妹篇”,让我不禁意识到,这两部艺术精品,不都描述了挣扎在不同“艺术”领域的两个人吗?芭蕾舞和摔角确实大相径庭,但两个主人翁的生活状态,又何止一个水深火热来形容?不过,尽管着眼点是小人物,但黑天鹅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不仅仅是一千多万预算为人物而生的普通情景剧。它巧妙利用着电影艺术来操控观众的兴奋点和恐惧点,当后三分之一的剧情一触即发时,令人呕吐的桥段不断涌现,特技效果恰到好处,却又同时有着惊异的惊悚感和满足感,观众自身的体验顿时占了绝对上风,多么牛X的设定!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觉,音效和剪辑效果则是帮助黑天鹅展现惊人完成度的大功臣。电影中不断闪回出现的黑白场景鲜明对比着——黑白交替的主角,Nina妈妈油画前后的强烈对比(适当的动画效果),都给予了观众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辜与邪恶的较量,纯真和黑暗的逝变。这些视觉和剪辑上的精彩表现我们都曾在梦之安魂曲中领教过,但导演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影片几乎所有的转折和变化都模棱两可地混淆着,例如做为竞争对手的Lily和Nina的脸的转变,以及不止一个场景的镜中人的异变。这些惊人的细节伴随着时刻扣人心弦的音乐,都让观众,包括我自己,时刻思考着究竟什么是幻觉,什么是现实世界。达伦同样也牢牢掌控着影片的时间流程和节奏感。我们看过太多电影Overlong或者故意被拖长,例如暮光系列愚蠢到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感。而达伦则很清楚自己的影片需要铺垫到什么时候,需要在什么时候升华到情感的新高度。每一个片段都不可缺失,每一个片段都为展现Nina从纯真易碎到阴暗恐怖添砖加瓦。天鹅湖的故事即使不看芭蕾也基本在世人中家喻户晓,达伦通过自己的才华把故事,剧本和自己的导演技巧完美地平衡在一起,我在这里不由得想给他一个极致的礼赞。

该说说演员部分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惊为天人”,但却是踏踏实实地震撼到我了。曾经杀手里昂中那个早熟世故的可爱小女孩,到Closer中迷人狡黠的脱衣舞女,直到这部黑天鹅,她几乎转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演技派。影片最初始的她是那么无辜和纯真,性被控制欲旺盛的母亲压抑着,她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只是为了取悦她的母亲。随着剧情的无情推进,小女孩慢慢开始堕落,你几乎可以看到娜塔莉的演绎层层推进,忧郁和不安时刻都能从她的表情中捕捉到,对性欲的渴望毫无保留,获得天鹅湖主角资格后的报喜痛哭,到时刻担心角色被Lily抢走的患得患失,最后一长段剧情,Nina的崩溃让娜塔莉的演绎展现了180°的大变化。惊悚的黑天鹅妆容让她的黑暗脱颖而出,恐怖,激烈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种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行为,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想中,都让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紧迫感。这种勇敢的为艺术献身的行为,都让我深深地喜爱,并且佩服这个可爱的女孩。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黑天鹅,我会用“魅力十足,才华横溢”。它充满了性感的张力,却不流于色情。它能轻易地从影片开头就抓住你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与你的情绪时刻同步运转,它是如此紧张和激烈,尤其是最后的三十分钟,几乎能让观众哑口无言,时刻揪心关注着角色的命运,而这一切,又都与演员们的表演时刻互相牵扯着。达伦不愧为新时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好好去感受黑天鹅,享受它带给你的观影体验,无论是惊悚抑或压抑,这个故事,这部电影,都让人拍案叫绝。

第13篇:艺术赏析

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兼对《千里江山图》的赏析

真蛋疼有所好转 摘要:本文首先总体的分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然后对北宋著名宫廷画家王希孟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其代表作《千里江山图》的详细解析,重点分析了画中所包含的种种独特的绘画技巧、表现风格以及其画中波澜壮阔之景中所表现的意蕴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揭示出作者对于山水画自己独到见解,以及本画对于后世所带来的种种积极的影响和在历史之中的重要意义,并最终引伸出中华民族整体上对于美的感受与观念同属抒发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见解,同时表达出我在其中的所思所感。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宋代山水画 绘画技巧 青绿山水画 王希孟

正文: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称山水,其主要内容是对于山川景物的描绘,但其中也并不是毫无他物,往往还会夹杂着人与建筑等,同时,和西洋画注重追求立体块面不同的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画一样偏向于对平面与线条的刻画,不在于形体上多么的生动形象,而在于气韵上的传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画绘画的演进,在五代和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开始日趋成熟,逐渐开始登上了中国画的舞台中央,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绘画科目。在绘画的风格上,中国山水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十分讲究情趣美,它始于其他各种民间姊妹艺术,包括笔墨的情趣美、造型的情趣美、构图的情趣美,此外,中国山水画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了这种情趣美以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而这也恰恰是山水画魅力之处和画家们追求的目标。此外,中国山水画同时也是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绘画,画家往往会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自然山水以及胸中的理想意气还有心中那个真正的自我通过纸上笔墨的方式加以含蓄地表达出来,所以山川给了画家以灵感以灵魂,而伟大的画家们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了山水之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山水之美,永恒之美。我想,中国山水画之美也正是源于此吧。

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之中,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标志。从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之为“丹青”就可得知。所谓青绿山水画,就是在中国画中以浓重的矿物颜料石膏和石绿为主的绘画作品,它的形成与兴盛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标志。而在这之中尤以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被后世人所称颂。

一、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 宋代是一个中国山水画形成和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朝代之中涌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如马远、张择端、李成等人,但其中有一位画家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异类,因为他的一生十分短暂,但是却因为一幅画他却被世人所敬仰和膜拜,他就是北宋著名宫廷画家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1096—约1121)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早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画卷。

二、对《千里江山图》的解析

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大青绿的山水名作,长1191.5厘米,高51.5厘米,后有北宋权相蔡京的题字,前有乾隆皇帝的题字。

首先,《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北宋年间的青绿山水画,全面地继承了自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重点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之感,以及青绿之间的那种苍翠的效果,使画不仅面爽朗而且富丽。在水、天、树、石间的刻画描绘上,则用掺粉加赭的色泽加以渲染。所以在整体上看《千里江山图》颜色浓丽,尤以青色和绿色较为突出,放眼望去,整幅画青绿相见,山峦起伏,树木郁郁葱葱,远处江水浩荡,浩渺天际,融南、北方景物于一体。作者王希孟在整幅画的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的特点,他将整幅十余米的长卷分成了六个部分,其中的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有的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主要表现了绵亘的山势,幽岩和深谷,高峰和平坡,流溪和飞泉,水村和野市,渔船和游艇,桥梁和水车,茅蓬和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引人入胜。按照归纳可以分为五个小的场景:开卷的第一个场景主要是高耸的山峰和山下的座座村庄以及波浪起伏的一汪江水,凸显自然的雄浑;第二个场景则以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山间瀑布, 挂挂溅泻,一座大桥横跨江面;第三个场景从大桥开始,主要描绘附近的村庄以及人物活动,意在表现生活的热闹;第四个场景表现出结构渐变曲折, 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但人依然生活在其间;最后一个场景以平远景色为主,表现了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在整幅画的构图上面,可将其大体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同时又十分强调高低和远近的对比。空旷自由的天空与地面上层峦起伏的厚重山脉的对比;高耸入云不见腰的顶峰与低矮娇小细腻精巧的房屋对比;以及近处波涛汹涌的江水与远处忽隐忽现的树木的对比。这些无不体现出全卷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紧与疏松等不同节奏韵律之感,同时也深刻细腻的体现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大好河山的壮丽精妙之美。此外,整幅画整体上从左端起直到画末,先是几座耸立的小山峰,然后而来的则是广阔的江面以及平整低矮的山脚平地,其后高度迅速提升,直冲云霄,层层峦峦,气冲斗牛直达高潮,给人以跌宕起伏汹涌之感。着眼于细处,则是连绵的丘陵,层峦的崇山,移步换景,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所创造的景物:亭台水榭、寺观庄院、村落水碾等等,以及数也数不清的各行其是的众人,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由此可见作者王希孟对于景物的理解之深刻。最后,再讲到整幅画在笔法运用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取得的造诣:全图刻画工细,特别是在水面的刻画描绘上,满勾峰头纹,没有一笔一划是懈怠的。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用娴熟的笔法表现出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苍翠画轮廓,色彩或浑厚或轻盈,同时以赭色为作为衬底,使画面层次分明,看上去就仿佛是宝石一般,光彩夺目。在这些景物之间又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极大的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达到了鲜艳而不媚俗的艺术效果,各处小景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但是整幅画串联起来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

三、艺术成就 《千里江山图》在整体上还是一幅青绿山水画,但是它在绘画的技法上对李思训的“线”法加以发展和改变。同时也因此对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作出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注重山川岩石的层次之感,已经不再像之前的隋唐青绿山水画那样简单的意在“填充色彩”,而是借鉴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这对于青绿山水画来说着实是一个大突破,从而使青绿山水画在浓妆艳抹之外又多了些许自然真实的意味。所以,这一幅《千里江山图》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特别是青绿山水画之中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作品。诚如江山蔡京的诗句所说: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这是一幅将江山景物描绘的淋漓精致的中国山水画绘画史上的巨作,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乃至中国山水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顶峰之作。

四、对后世的影响

正是由于《千里江山图》在绘画技巧以及创作形式上种种发展和创新,可以说它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将军”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一幅扛鼎的力作,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巅峰,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画家。就如同南宋的赵伯驹、赵伯受其影响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新风格。马远、夏圭等则是在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别开生面,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刘松年是受其影响,水墨山水再着石青与石绿等色,创有小青绿山水,诸如此类等等。 所以说,王希孟的这一幅《千里江山图》对后世的影响还是不可谓不大的,它既继承了自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与积累成果,同时又继往开来另辟蹊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气韵,继而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中国山水画的格调与方法,可以说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国山水画逐渐成为中国画之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五、总结体会

纵观传统历史,中国山水画作为我们历史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实具有我们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它往往可以当作我们漫漫历史长河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秉承传统,立足现实社会,发扬时代精神,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融入到对生活学习乃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之中去,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朝气,富有活力,同时也可以使得中国的山水画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满朝气,前途更加光明。

词条:

丹青: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 李思训: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 大小李将军:唐朝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参考文献:

①、许俊 从传统走来·当代国画名家解析历代国画大师———许俊解析王希孟 ②、张小祥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③、郑瑞利 浅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语言 ④、王元元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 ⑤、百度百科以及网络资料

第14篇:《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

一、《论语》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人物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年幼时的孔子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劲头,20岁的时候已经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了,30岁左右已经很有名气,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文化知识。

孔子毕生致力于研究为政和为人之道,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知道50岁才被任命为中都宰、小司空,后升为大司寇,兼管丞相实务。

后来,周游列国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然后一边开始讲学,一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校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公元前479年,孔子因承受不了得意门生都先他而去的打击去世。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著作,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整理记录下来,构成了我们读到的这部《论语》。

三、成长背景

孔子生活在距今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鲁国人,祖先曾经是宋国的贵族。在孔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孔子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管理牛羊和仓库。但他一直具有普通人难以具备的素质,那就是:对知识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对自己所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的顽强毅力。这三种素质使他从同时代人中脱颖而出,在思想与学识方面逐渐达到顶峰。

四、篇章结构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3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yì)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yě)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hǎn)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五、主要思想

1.修养

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塑造君子人格。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这样的人就接近于仁德;实行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这五种美德就可算是仁。个人要通过学习,用礼约束自己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仁德的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一种人格上的追求。君子重视仁德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随时严格律己。 2.为政

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深感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因而倡导以尧、舜、禹、文王为榜样,以礼乐教化百姓,勤政爱民。“道之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学习

孔子鼓励温故而知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双行的重要性;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的谦虚学习态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4.教育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孔子用诗、礼、易、乐、春秋来教化学生。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从而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六、名段选读

1.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指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 2.不患无位

《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3.君子喻于义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4.不愤不启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富贵浮云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七、专家点评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得意味深长。”

——北宋理学家程颐

“读此书后,方知我辈不成人!不成人!……若灭若没,若断若续,斑斑驳驳,如商彝,如周鼎,古色淋漓照人,可爱,可诵。”

——明代思想家李贽(zhì)

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忠明教授在他的《衡山夜话》序言中说的那样:“谈话类的文章也好,著作也好,在久远的历史中也是经常看到的,我想举两本教育类的经典著作,一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是中国孔子的《论语》,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可能比较容易使大家对教育产生一些生动的思想。

第15篇:《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会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

1 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

2 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

3 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4 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第16篇:《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

1 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第17篇:广告创意赏析

现代商品广告创意欣赏作业

1、电影《大腕》里出现了多少广告的品牌?请列出这些品牌的名称!

答:可笑可乐美国澳拜客牛排连锁店爱岛VCD丰乳霜牛帮莱极品珠宝意大利家具 烟草666新东方音乐唱片公司标驴运动装梅地亚手表杜十娘金项链标驴运动鞋 铁东尼皮鞋 杀手牌太阳镜硕士伦隐形眼镜 大清神茶 乐哈哈矿泉水意大利古典家具。

2、广告创意的涵义是什么?

答:(1)广告创意,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是广告创作者对广告活动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Creation;从静态的角度看,广告创意是为了达到广告目的,对未来广告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提出的创造性的主意,俗称为“点子”,即Idea。(2)广告创意,从狭义的角度去分析,是指广告主题之后的广告艺术创作与艺术构思,即创造性的广告表现;从广义角度去分析,它主要指广告中所涉及的创造性思想、活动和领域的统称,这几乎包含了广告活动的所有环节。

3、广告创意一般经过哪些过程?

答:(1)在斯德歌尔摩举行的国际广告协会(IAA)世界大会上,斯特宾斯(Hal Stebbins)在题为《创意的课题――变化世界的文稿哲学》的发言中曾将创意分为七个阶段,即Orientation(导向阶段)、Preparation(准备阶段)、Analysis(分析阶段)、Hypothesis(假说阶段)、Incubation (孵化阶段)、Comprehension (综合阶段)、Decision(决策阶段)。

(2)1986年罗杰·冯·奥克提出了四步创意模式,如今被许多跻身100强的广告公司所采用。按照他的模式,每个文案和美工在创意的不同阶段仿佛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Explorer(探险家)、Artist(艺术家)、Judge(法官)和 Warrior(战士)。

(一)探险家――寻找新的信息,关注异常模式。

(二)艺术家――实验并实施各种方法,寻找独特创意并予以实施。

(三)法官――评估实验结果,判断哪种方法最有效。在这个环节,创意人员要判断创意是否可行,决定是否完成、修改或放弃大创意。此时,创意人员要做到两点:第一,为值得的大创意拼搏;第二,避免扼杀艺术家的想像力。

(四)战士――克服一切干扰和障碍,直到实现创意概念。

4、如何实施广告创意?

答:1.广告文案。通常包括标题、正文、口号、随文四大部分。

(一) 标题。为了突出标题,必须做到1.将广告标题置于最醒目的位置;2.表现广告主题,展现显而易见、清晰无误的利益与承诺;3.新颖奇特,引起受众的注意。

(二)正文。1.直接推销式正文2.叙述式正文3.对白/独白式正文

(三)广告口号。具有以下特征:1.集中体现广告的阶段性战略。2.在某一阶段内长期使用。3.是一种口号性语句。4.一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广告主

(四)广告随文。广告随文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品牌、2.企业名称和标志、3.企业地址、联系人、联系方法、4.购买商品或获取服务的方法、5.特殊标志、6.特殊需要说明的内容和附加的表格。

(五)另外,创作广告文案时还有一些基本原则:如KISS原则。在世界竞争舞台夺取胜利的广告无不具备简单(S)、清晰(C )、幽默(H)和机智(C)②的特点。这表明,在文案创作中,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具有普适性,完全可以被借鉴,被运用。

2. 非文字元素。用来表现广告创意的非文字元素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与视听觉综合元素。

(一)视觉元素。印刷广告中具有三个最基本的视觉元素:插图、设计和布局

(二)听觉元素。广播广告的构成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种基本要素。三种要素互相配合,共同为表现广告主题服务。由于声音转瞬即逝,为了实现广告目的,广播广告必须通过声音符号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视觉形象,以激发情感体验,加强记忆效果。

(三)视听觉元素。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综合运用了视听觉元素――画面与声音,制造出更生动更真实的效果。

5、举例分析广告信息、广告主题、广告创意之间的关系。

答:广告信息:主要由直接信息(亦称显性信息)和间接信息(亦称隐性信息)两大部分组成,主要是要表明一则广告要告诉受众的是什么 。

广告主题:一个具体的广告索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重点和中心思想,是广告作品为达到某项目标而要表述的基本观念,是广告表现的核心,也是广告创意的主要题材。

广告创意:承接广告策略,广告通过创意要受众记忆尤深, 是广告创作者对广告活动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Creation;同时,广告创意是为了达到广告目的,对未来广告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提出的创造性的主意,俗称为“点子”,即Idea。

简言之,三者的关系:为传达广告信息(已经由策略部门决定),创意部门通过广告创意,编造一个小故事或者塑造一个怎样的情境,表现一种意思(广告主题)。

6、为你最喜爱的一件商品或者一个品牌做一个商业广告创意,表达形式不限,可以是平面、影视、网络或者其他形式!!!自由发挥!!! 答:牛仔裤-------人见人爱!!

性感!同时可以看出牛仔裤很紧身,很合身,裤型设计非常好,流线的剪裁,简洁大方。亲密的动作可以暗示出对牛仔裤的喜欢,吸人眼球。

第18篇:经典影视赏析

经典影视赏析

敢不敢

---《两小无猜》影评

以前看过一部泰国的同性恋电影《Yes Or No》。以游戏“Yes Or No”贯穿整部电影,讲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的爱情。这部《两小无猜》也是以游戏“敢不敢?”贯穿整部电影,却是讲述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爱情。而这段爱情让人觉得疯狂,离奇而又梦幻。

电影的开头就是以漂亮的旋转木马的画面,然后接进了一个忙绿的建筑工地,一个水泥台上放着一个印有彩色的旋转木马的八音盒,四周散布的事焊接的火花和喧闹声。这实在让我看不出来这是爱情片。接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再次看到那个印有彩色的旋转木马的八音盒,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孩子玩的旋转木马八音盒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在一个与往常一样晴朗的早上,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常的事情。被一群小男孩围在中间的波兰小女孩苏菲,因为被嘲笑而充满着痛苦。这时小男孩朱利安抱着八音盒出现了,他把他手中的八音盒递给了她,她笑了,而她的笑容战胜了一切也赢得了一切。朱利安跳上校车,开动校车后又跳了下来,就这样一辆坐满学生而又无人佳士得校车缓缓华东,往街尾的名宅冲去,孩子的尖叫声,胖胖的老司机的叫骂声都不及他的坏笑和她的微笑。

这是朱利安第一次在苏菲的激将下玩“敢不敢”的游戏,为此他也开始了遭父亲通痛扁的生涯。而在两个八岁的孩子看来,生活就是一场大型的“敢不敢”的游戏。看似荒诞的两孩子玩着这样没心没肺的游戏,却不知道他们只是借此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只要游戏一开始,朱利安似乎就会忘了患上癌症的妈妈,而苏菲也忘了因为自己是个“波兰佬”而在同龄人那里遭到的戏弄。

而当朱利安在病床前问他妈妈:“你要好起来,敢不敢?”妈妈妈只是笑了笑。妈妈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事,在那一刻,小朱利安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在他的游戏里面。在肃穆的葬礼上,小苏菲在墓地的高台上微笑的哼唱着《玫瑰人生》,父亲强抑怒火,而小朱利安却笑了。他们的游戏是衙门心灵上一种相互寄托关系,他们离不开彼此,正因为这样,朱利安的爸爸尽管很讨厌苏菲,却还是叫他来安慰自己伤心的儿子,并在小朱利安家过夜,而这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了,“敢不敢”的游戏依旧继续着,而朱利安的父亲却终于忍不住了,他责怪朱利安那该死的游戏害死了他的妻子,逼他在他和苏菲之间做出选择。朱利安满委屈的泪水却还是妥协了。当苏菲鼓足勇气在图书馆向朱利安表白的时候,让素不相识的男孩都感动的话却感动不了朱利安。他冷漠的拒绝了苏菲,却在苏菲哭着跑上公交车后,在后面哭着奔跑,也终于说出了“我爱你”,可是伤心的苏菲却听不到了!两个什么都敢的人去不敢说爱!

两人分开后的再次相遇,朱利安给了苏菲两枚戒指,却是要苏菲做他的证婚人。朱利安看着苏菲震惊,伤心的表情却说:“你说过我永远不敢伤害你,我敢!”似乎不曾玩的游戏又开始了。珠帘的婚礼上,苏菲穿着婚纱搅黄了婚礼。苏菲蒙着眼睛在铁道上喋喋不休,而朱利安只是烦躁的坐在旁边,朱利安望着缓缓驶来的火车内心纠结着,却没有拉苏菲一把!苏菲受不了朱利安的不搭理,扯下眼罩,

经典影视赏析

看到驶来的火车吓得跳出铁轨,火车几乎是贴着她飞过的。苏菲震惊的看着朱利安,不敢置信,这一次他们的游戏让他们在十年内不能相见而他们都做到了!

十年中,朱利安得到了他想拥有的一切,3652个白天和3653个夜晚、1个老婆、2个孩子、3个老友,4个帐号,影片以一组数字谱写岁月的平淡无味。《玫瑰人生》再次响起。十年的时间到了,朱利安收到一个盒子,里面有个他很熟悉的八音盒和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只有三个字“敢不敢”。朱利安看到后不管妻子的阻拦,开车赶到苏菲的家里,确实不知道是另一个游戏。朱利安把油门踩到最大,和警察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却和卡车相撞,进了医院。苏菲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飞奔到医院,伤心欲绝,可是朱利安却没什么大事。

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雨,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样的,他们两个是陌生人。可是在大雨中,苏菲一声召唤却让朱利安放弃一切, 热泪盈眶地奔她去了。对他来说, 十年, 不过是他们的游戏需要的时间, 妻子, 孩子, 朋友, 存款都不过是这十年的填充物, 他们就像塞在一个邮寄品缝隙当中的碎屑一样毫无价值, 不值得留恋。对于妻子苍白的央求, 接近痴狂的朱利安置若罔闻。他和苏菲终于在雨中重聚。为了这心心相印的一刻, 他们已经走了太多弯路。这时, 恐怕只有苏菲丈夫的老拳才能让朱利安的吻不落在苏菲唇上。朱利安的身躯被打飞起来, 再重重地砸在地上, 随着地上的积水夸张地淹没了他, 他沉入 “深渊”, 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镜头又盘旋回工地上,镶嵌在水泥地上的印有彩色的旋转木马的八音盒。这个很美的八音盒,静默的见证着水泥地下凝固了的两个人的爱情。所有的游戏都结束了.....当我们以为一切真的都结束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两个老人,你一个糖我一颗糖的分着,白发苍苍的他突然站起来,给他一个深吻,说:“我爱你!”

苏菲和朱利安对青春的抵抗、挥霍、沉迷、惘然、痛苦一样,可以为此争吵打闹,可以为此戏弄别的女子,可以为此当众出丑,可以为此抛妻弃子,可以为此毁灭家庭,可以为此走向死亡。如此可怕的爱情,到底应该被人歌颂还是唾弃?被人追随还是逃离?为什么爱情不能用一种正常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中间?真正的爱情,一定要摆脱一切束缚么?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由主义,还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

在爱情面前,任你性格如野马,也只敢在图书馆对着一个不认识的男生练习自己爱的表白,然后对着自己的爱人任你强悍如暴君,也只能追着载有爱人的公车说我爱你。当两人相对,再炙热的爱情,也只敢蜷缩在自尊的壳里。多么神奇的事情。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却害怕对方一句拒绝。人们生生死死的颠倒,在人前惺惺作态,人后不明所以,最终抓在手里的所有起起落落,也敌不过爱情真诚地四目相对,或者相拥而眠。我们努力挣扎到底要追求什么?如果可以,但愿不要遇到这个人,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会让生命千疮百孔;如果可以,但愿遇到这个人,因为唯有这样的爱情,可以让自己知道曾经来过这世界。

第19篇:广告语赏析

广告语的赏析

2009-03-24 20:22

1、认真阅读下面一则环保标语,说说它好在哪里?

请勇敢地呼吸,让我们的肺去净化污染的空气.

参考答案:强调了人类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批评了冒着牺牲健康的代价去破坏环境的愚昧观念。故意正话反说,极具感染力量。

2、太平洋保险公司有这样一条广告: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这则广告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广告语与公司名称巧妙结合;揭示了保险的作用;使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3.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为________,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 参考答案:好吃,您告诉我们;不好吃,您告诉大家。

4、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为了塑造更美好的企业形象,打出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请认真品位这则广告,回答下列问题。

(1)广告中“联想”一词,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指作为电脑的“联想”(品牌)和联想集团; 指人类的思维活动。

(2)请你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答:妙处:该广告一语双关。它既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联想,也暗指大家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联想集团”的产品,并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3).喜欢理由:一语双关,将思维现象与产品名称融为一体,使人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联想’对世界很重要”这个宣传主旨。

7、有一则公益广告:“地球是我家,请你爱护它!”有人认为这一则广告的用意无可厚非,但是,文字上却有些不妥。他的理由是:既然是“我家”,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请你(别人)”来爱护它呢?如果让你修改,你打算怎样改?其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修改:将“我”改成“咱”;

②理由:因为“咱家”的成员中也包括“你”,这样,“请你爱护它”也就合乎逻辑了。

8、下面是美国关于眼镜的一则广告,你喜欢这一广告吗?为什么?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灵魂,请你窗户安上玻璃吧!

答:喜欢。该广告没有直接说出广告的商品,但已用暗喻(或比喻)的手法间接地告诉了消费者,显示了对人们切身利益的关心,因而使消费者乐于接受这样的诱导。

9、下列是两幅宣传标语,因所用语气不同,故表达效果也不同,请简要地加以说明。

①不准随地吐痰! ②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 【参考示例】①句是祈使句,有一种命令的口吻,语言生硬,人们不易接受。②句运用整句,生动形象,含蓄地告诫人们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危害,语言较平和,说明对社会、对人们的危害,有得人们遵守。

10、好的广告语耐人寻味,给人美感,使人难忘。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条广告语,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①广告语:广州好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参考示例】信奉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只有顾客都乐于使用该产品,该产品、该企业才有发展,不断创新。

②按捺不住,就快滚——微软鼠标

【参考示例】这句广告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狡黠中透出智慧,既生动的暗示了微软鼠标滚动的灵活,又利用智慧的语言塑造出一个鲜明个性的品牌。 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牌汽车广告

【参考示例】(1)运用成语俗语,琅琅上口。(2)均隐含产品名称,能使人在接受广告时记住品牌。(3)语言有气势。(4)旧词新说,富有新意。

11、海州区某中学学生处针对校园内有同学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展“你丢我捡”活动,并在学校走廊上写了宣传标语:“你丢下的是品质,我捡起的是垃圾!”可是文新朐同学看后,提出应该改为“你丢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你觉得哪一种说法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示例】第一句标语,突出了随意丢垃圾的坏处,第二句强调拾捡垃圾的重要性,要根据宣传的重点确定运用什么标语。

12、某公园有一则公告:“公园内严禁打鸟,严禁攀折树木,违者罚款10元,情节严重者将扭送公安部门处理。”请你用委婉得体的语言改写这则通告。 【参考示例】示例:草木有情,小鸟有意,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3、周恩来总理曾参观广东从化溪流小学,见到墙上“人人要讲普通话”的标语,点头称好,但建议改为“人人学讲普通话”。讲你简要谈谈这样改,表达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示例】语意、语气均发生了变化。“要讲”是要求(指令),语气较强硬;“学讲”是号召(倡导),语气较委婉。

第20篇:水浒传赏析

《水浒传》片段摘抄赏析

【片段】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 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 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 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 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 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 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 打将下来。

【赏析】。武松\"闪、轮、劈丢、揪\"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突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都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后如临其境,为武松捏一把汗。

【3】

【片段】(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陕西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因为打死了强占民女的恶霸镇关西,逃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智深。后因酒后闹事,又被送到东京(现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管菜园。菜园附近住着

二、三十个游手好闲的泼皮,平日里常来偷菜,听说新来个和尚,商量着要闹他一番,给鲁智深来个下马威。哪知鲁智深一身好武艺,这伙泼皮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鲁智深只三拳两脚就把为首的两个踢进了粪坑,其他的吓得纷纷求饶。第二天,这伙人拿着酒菜来向鲁智深赔礼)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请鲁智深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智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 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父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 智深大喜。 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 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 智深道:“那里取这话?” 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 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

有几个道:“我们便去。”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 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 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

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

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赏析】倒拔垂杨柳体现了鲁智深的有勇有谋: 1.初到一个地方,深知猛龙不敌地头

蛇的道理,所以一出手就镇慑住了几个小混混,让他们以后不敢再生什么冒犯的念头。体现了鲁智深有万夫不挡之勇,一个人可以倒拔杨柳,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力气,由此

也可深知鲁智深武艺高强。俗语所说“一力降十会”。作者由此埋下伏笔。 3.也体现了

鲁智深不拘于小格,豪爽,.不拘于出家人不理红尘事这一说法,在红尘中几个小混混

面前展现其万夫不挡之勇。也因此在这个时候他才能结识林冲这个同样豪爽的人。正

所谓“英雄相惺惺相惜”。

【4】

【片段】杨志取路,不数日,来到东京;入得城来,寻个客店,安歇下,庄客交还担

儿,与了此银两,自回去了。杨志到店中放下行李,解了腰刀,朴刀,叫店小二将些

碎银子买些酒肉吃了。过数日,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金

银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吊去

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

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

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

笔都批了,将杨志赶出殿帅府来。杨志闷闷不已,只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

见得是,只是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礼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

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

恁地刻薄!”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

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

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

【赏析】杨志是有名的杨家将的后代。因为脸上有块青色的胎记,就有了个绰号叫\"青

面兽\",从小学武艺,长大后成了一名军官。当时的徽宗皇帝要用南方的奇花异石堆起

一座万岁山,殿帅府就派十个军官去押运。杨志运送生辰纲被劫,四处避难。被赦免

后回到京师找个职位做,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才得见申文书,去见高俅,但高俅因

为他丢了生辰纲而不任用他 。这样他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接着盘缠都使尽了,只好卖

掉祖传的宝刀。杨志为生活所逼而卖刀,又被无赖所逼而杀人获罪。这都和《水浒传》“逼上梁上”的主题相一致

【5】

【片段】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

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了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

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

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

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赏析】写动作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写。这里既写了鲁智深拳打的动作,也写了拳打的

效果:“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

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表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力大过人的特点,让人深感痛快。

1、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

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

挞挞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

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

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

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

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

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闪”突出武松动作

之快。

2、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

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

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

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

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赏析: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

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3、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

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

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

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赏析: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

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4、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

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

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

赏析: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

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诛九族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

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

了疏忽和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一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

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心理,也

是宋江复杂人格的外在表现。

5、林冲集中力量对付主要仇人陆谦。林冲喝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

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

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在陆谦告饶推脱后,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

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他把陆谦身上衣服扯开,“把尖刀向

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赏析:第一,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第二,不能不明

不白杀人,先问罪、谴责,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第三,三人杀法不同,

详略有别。若换成李逵杀人绝不会啰嗦,不同的英雄杀人杀得不一样,同一个

英雄杀不同的人杀得也不一样。 林冲杀人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

在小说中几次出现,最后用在了杀主要仇人陆谦身上。

6、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

霸的棍举起来,之间松树背后雷鸣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

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赏析:这里描写了薛霸董超想要谋害林冲时鲁智深出手相救的场面,描写得十

分精彩,而鲁智深说:“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体现了鲁智深性格的粗中有

细,因为此时出来不仅可以救林冲,而且还有他们的“犯罪证据”,叫他们服气,

再杀他们,也算是有凭有据。

7、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

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赏析:首先风雪的设置为下文铺垫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深入。风雪之日,天气恶劣,也是恶人猖獗之时,风雪掩盖之下,阴谋活动也

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正因为风雪天寒,才有林冲出门沽酒买肉,草屋倒塌,借

宿山庙,使林冲得以远离火海,逃得一命,使恶人精心策划的阴谋未能得逞,

构思可谓精巧缜密。

赏析刘姥姥范文
《赏析刘姥姥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