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式XX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7 12:09: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式TOD

引言

自199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以来,TOD这个概念在各种研究报告中备受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和展示了一种交通与土地利用综合开发的模式借鉴,更是因为它为目前处于高人口密度、消费已经进入小汽车时代的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纵观各种研究报告,也没太清晰地了解TOD究竟是什么。这里面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于TOD的理解,我们是否存在认识的误区?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尽力还原TOD的原始概念和内涵,并揭示其发生嬗变的基本脉络。

缘起

提到TOD不得不提新城市主义理论,TOD是新城市主义理论完善过程中的产物。新城市主义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灵感来自20世纪早期的传统城镇规划。主要针对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住区结构被打破,人们的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过分依赖汽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城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指导思想。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是指三件事:第一是可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等;第三是人的尺度(Human Scale)。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TOD的概念是由“Peter Calthorpe”在其“步行口袋”的概念上演变过来的。在其名著“The NextAmerican Metropolis”中,“TOD”基本上是等同于“步行口袋”的,是步行口袋模型在更大项目实践时容纳更多内容拓展以后的直接演变。这两个概念名词的区别与联系可以通俗的比喻为“步行口袋”类似Office2000,而TOD则更类似office 2007。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师职业生涯中,Calthorpe刚开始是专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主张紧凑式人行友好的城市发展,但没有将公共交通作为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了更深入的阐述可持续的新城市主义,在1987年,Calthorpe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Mack提出了“步行口袋”的概念,并在加州伯克利分校许多教授的工作室项目中得以实践。步行口袋是公交站周围半径400米区域内的居住、零售和办公功能的集中,其通过自身内部的功能安排与建筑设计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行为。步行口袋的发展序列往往是与“公交先导”(请注意,是公交先导,而不是公交导向)的开发相反,从较小的规模开始逐渐发展到可以支持大运量公交系统的介入。

在1988年,美国俄勒冈州Portland大都市区的一个名为“联接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的大型公共机构赞助项目(LUTRAQ)将Calthorpe的“步行口袋”街区设计融合到其轨道交通走廊的规划中,由此成功的说服政策制定者将原有的郊区公路建设计划代替为强调公共交通改善和相应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方案。受到Portland项目的启发,加州Sacramento县在1989年聘请althorpe为其轨道站点进行“步行/公交导向开发”,成为TOD概念的第一次正式使用。其后第一个LagunaWest的发展项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被纽约时报报道,称TOD为“美国郊区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在进行Portland项目和Sacramento项目的同时,Calthorpe就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关系咨询了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Robert Cervero。在其早期关于“TJD(Transit Joint Development)”的研究中,Cervero教授在Bartlett项目中发现了城市设施与公交流量的关联,并建议Calthorpe将步行口袋概念修改为公交导向开发(TOD)以更好的反映在Portland和Sacramento这两个项目中的公共交通元素。在1993年,Calthorpe发表了“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归纳了TOD发展模式的规划设计纲要,并在2004年TOD中心资助的书籍“New Transit Town”中得以具体深化。

为了方便后文的理解,在这里不得不简单提及一下TJD和TOD的关系。TJD也就是现在常常提及的“联合开发”,其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早于TOD。在80年代的美国公私合营站点开发项目中被大量应用。最早可追溯的TJD项目是新纽泽西城的高架铁路项目,完成于1959年,以通勤铁路站点为中心进行(IURD联合开发项目调查,1990)。Keefer(1984)最先提出TJD的发展理念,并将其定义为紧邻公交服务设施和站点设施,并利用其市场和区位优势的房地产开发。White和McDaniel(1999)指出,TJD是整合公交站点或者其他公交设施的房地产开发行为。Cervero等(1991)则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将TJD定义为在公共交通机构和私人组织之间的正式协议,具体表现为私人部门在评估公交设施附近土地开发的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对其开发成本的支付或者分担。从学者对TJD的定义来看,实际上和TOD的概念基本相似,都是站点周边搞地产开发建社区,但由于概念发展的路径不同,出现侧重点的分异。TOD概念由政府主导推行,并且逐渐从原来社区层面向城市层面走;TJD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加入了更多有利于项目开发实施的公私合营、融资等内容。

演变

一直以来,人们对TOD有着片面的理解,并未作认真地思考,只是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城市开发的模式,城市要开发那里,首先把路开通到那里,道路先行,这就是“TOD交通引导开发”,这种理解被翻译成为“公交先导”。

Calthorpe在“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提到:“TOD是指一种混合型的社区发展模式,它处在以公交站点和核心商业区为中心,半径约为610米(舒适步行范围)范围内。TOD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等有机结合在一个适合步行的环境内,让居民和工作者的各种出行方式(公交、自行车、步行或小汽车)都很方便。这个模式在整个大都市地区可以被广泛运用:建成区中的闲置用地,具有重新开发和使用潜力的地区,以及新的城市化地区。它必须坐落在(或接近)使用中(或规划中)的公交主干线上,或者辅助的巴士网络中。”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了解到,源自Calthorpe的TOD最早实际上是一种“社区”发展模式。无论新开发地区,还是城市更新地区的社区发展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有一定要求的,社区必须处在公交站点和核心商业区为中心,半径为610米的范围内,土地利用是则是要求混合开发。在建设时序上则是根据所处的地区,由于TOD一般是用在新开发的地区,往往建设时序上是先有了一些小规模的社区开发之后再逐渐发展到支持大运量公交系统的介入。

到后期,TOD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用于实践的项目也越来越多,TOD原本的概念被逐渐放大,很多学者也对TOD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广义上来说,TOD指的是沿任何交通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活动,也就是交通设施沿线地区和站点地区开发行为都可以认为是TOD模式。1997年,美国Lefaver学者提出,TOD是在交通干道旁,也就是铁路,公车线路以及公路旁的较高密度的居住功能或者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而狭义的TOD则特指以公共交通设施为主导的开发,也就是围绕公交站点的开发建设模式以及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下居住社区形态的一种综合表述。美国学者alvensen在1996年指出TOD是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围绕着公交站的混合土地利用类型和所有权的开发行为。学者Boarnet和Crane1998年将TOD定义为开发及加强轨道交通站附近居住用地的实践。2002年学者Still提出TOD是鼓励人们在公交服务设施附近居住从而减少对汽车依赖的混合功能社区。而美国加州交通部2001年提出的定义则将其界定为在主要公交站可步行范围内的中高密度开发,并往往设计为居住、就业和商业功能混合的步行(但不排斥车行)街区。尽管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可以全面概括已经泛化的TOD,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土地混合开发、临近可利用的公交设施、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开发。除此之外,美国学者Cerveroetal.还指出,大多数的TOD还具有紧凑,步行和自行车友好,临近公共空间并且站点一般为社区的功能中心的特点。

随着概念的逐渐泛化,TOD的类型也同样表现出泛化的趋势。Peter Calthorpe1993年在其The Next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American Dream一书中提出的TOD模式包括城市级TOD、邻里级TOD,这也是最原始和最基础的两种分类,Calthorpe也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两个结构标准以指导TOD社区的建设。这两类TOD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混合程度、与公交的关系、密度这几个方面的不同。

城市级TOD直接位于区域公共交通网络中主干线上,如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线路上,一般相隔0.5~1英里(0.8~1.6km)。包括高密度商业区、工作场所及中高密度住宅区,规模一般以步行十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

邻里级TOD位于地区性辅助公交线路上,并与公交主干线换乘的行程时间大约10分钟(不超过3英里),主要包括中等密度的住宅、服务、零售、娱乐和市政休闲用地。

Calthorpe的TOD模型具备以下几个硬性的要求:

1、与公共交通关系上:必须坐落在现存或者规划的公交主干线上,或者紧邻到达主干线上车站10分钟路程的巴士次干线;

2、用地类型上:用地必须是混合的,且至少需要包括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开敞空间。布局上需要以开敞空间为核心进行布局;其中邻里TOD住宅平均密度最小10户/英亩,城市级的15户/英亩;

3、规模要求上:为了达到基本的用地混合,改造式和填入式的TOD最小规模不小于10英亩,新开发地区的TOD不得小于40英亩;

4、街道与交通系统:街道必须步行友好——人行道、行道树、建筑入口和街边停车位必须保护和强化环境;街道系统向公交站点、核心商业区、学校和公园汇聚。

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TOD”由公交站点、核心商业区(Commercial Core)、办公区、开敞空间(OpenSpace)和住宅区组成。核心商业区毗邻公交站,安排零售商店和为当地服务的办公场所,规模大的核心区还可以有超市、饭店、集中的大型办公区及少量的工业区。开敞空间(Open Space)是为“TOD”内和邻近社区居民和就业者提供广场、绿地、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所必需的用地。住宅位于从站点和核心区向外延伸的平均半径2000英尺(约10分钟步行距离)的范围内,包括一系列不同的住宅类型。“次级区域”(Secondary Area)是处在TOD社区以外至公交服务站点1英里的腹地范围内的低密度建设区,根据其与主干道和站点的距离关系,次级区域内可以有大型的就业场所或低密度住宅、学校、公园,如果公交站点一侧被主干道阻隔,为了避免大量穿越干道的交通,可在干道与公交站点相对一侧发展“次级区域”,这时“TOD”将呈现半圆形态。

随着TOD在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形式越来越丰富,TOD的分类也越来越泛化。1999年的时候,学者White和McDanie将TOD相关的开发分为六种类型:1)单功能走廊开发,指沿着公交走廊的对公交依赖较强的单功能(如办公或零售)的集中开发;2)多功能走廊开发,指在交通走廊内的一个或多个地块的多功能集中开发;3)新传统主义开发,主要是注重在设计上的开发,旨在创造具有小地块、窄街道、后退较少并具有前院和停车场的房子的街区;4)公交导向开发,在公交站旁的紧凑多功能的开发;5)村落概念,在中心绿地或公共空间旁的独栋住宅开发;6)郊区开发,一般为150公顷和7000居民,具有完善详尽的设计准则但较少的功能限制。

2004年美国学者Dittmar和Ohland 从研究案例中,以区域系统的功能定位和TOD视角汇总出细致的分类指标。其所定义的TOD主要分为六个类型,即城市中心区、城市近郊区、郊区中心、郊区边缘、邻接公交区、通勤小镇中心。

嬗变

总的来说,当前对TOD概念和分类主要包括2个层面的理解,即作为社区发展的模式和作为城市结构布局的理念。更确切的说,TOD目前已经上升到或者有些时候专指是从整个城市结构层面对新城市主义中紧凑发展概念的体现的意思。而其原本衍生于社区层面的模型现在则与之对应的既可以叫做TOD,也可以叫做TJD。在操作层面,TOD往往由公共部门主导并编制,而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上,TJD主要作为指导概念协调公私合作的利益平衡,譬如高层的公共空间开发,站点相连设施收入及建设成本共享等。

而纵观TOD的类型划分,实际上也代表了TOD概念和内涵的一个演进趋势。93年Calthorpe侧重梳理两个基本类型的TOD模式的设计纲领;90年代后期的六种广义分类,实际上是基于广义定义基础上的一种类型表达,这个时候的定义已经相当泛化,以至于对应的类型也开始泛化;2000年以后,则把TOD作为城市结构调整的思路越来越占主导,区域类型的分类也就由此而来。

TOD在中国

正是由于TOD本身在美国已经泛化,被介绍引入中国后,对其概念运用的泛滥也就可想而知。不仅仅只是被理解为公交先导,甚至已经泛化到凡是地铁周边站点的开发都属于TOD开发模式这样一种认识误区。目前有几种开发情况经常会冠以TOD的名号,如地铁站点+周边物业开发、地铁站点综合体开发等。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轨道交通和沿线土地开发的情况,都会被认为是TOD开发模式。

南京大学张京祥教授批判地提到,中国将TOD当作一种源自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营方式,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土地的增值的开发行为。香港大学的张峰、林丽则明确指出中国的TOD实际是TAD(公交毗邻发展)模式,认为国外的成功案例表明,土地开发和交通站点的综合规划设计是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缺乏对站点附近土地开发的整体考虑,最终形成的只是忽略土地和轨道交通整合发展的TAD。并且由于没有整体考虑交通和土地的整合开发,一些公交路线产生了不平衡的交通流,不但没能解决公交导向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公交出行的环境。

实际上概念如此的泛化正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中国急切的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整合交通与土地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有研究指出,中国的TOD应该换一种内涵理解,认为:中国城市的TOD要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的角度,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高度整合。具体来说,是在骨干公交线路沿线和公交站点易于步行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高强度土地开发,强调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用地的混合使用设计,使其与公交设施形成有效整合的一体化社区,从而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

在概念普遍泛化的情况下,成功的公交站点(轨道站点为主)周边开发成为了关注重点,至于是不是TOD已经显得并不重要。因为开发背景,生活方式的问题,美国的案例经常被认为不具备借鉴性。而很大程度上来讲,TOD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内地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既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也少有成熟的案例。这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处的阶段有关系。目前普遍认为香港地铁站点的开发是TOD开发成功的代表,因此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港版TOD开发”的一些情况。

实际上早期的香港地铁站点乃至沿线地区的开发是不能称为TOD开发模式的。TOD在美国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1989年,大规模的宣传等已经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从1973年开始的早期香港地铁建设是在新市镇开发背景下进行的,其理论源于卫星城。十年公屋计划则是推动新市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地铁的建设只是为这些居住在新市镇的居民提供往返中心地区的交通手段。实际上,香港的TOD开发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看到相关政府机构或者开发团体宣称香港某个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是属于TOD开发模式的,也就是说我们常常看到的以香港地铁站点周边开发为例介绍TOD的经验的案例,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根据 1992 年的分区人口统计结果分析,全香港约有 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m的范围内。如果仅以居住在九龙、新界以及香港图岛的居民计,这一比例更高达65%。——这个消息从时间角度侧面证明了香港的地铁开发当时并未受TOD理论的影响。)即使如此,大部分香港的地铁站点的开发由于具备TOD的几个条件:如混合的、高密度、紧凑的用地布局,站点与居民区有良好的步行衔接,具有公共用地和公共设施,因而仍然成为国内引用的TOD开发模式优秀案例(新加坡也存在和香港案例引用同样的误区)。深圳大学设计研究院的杨晓春在她的一篇分析香港典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文章里如是说“香港典型轨道站点,并不是全部一开始就以公交为导向的规划,某些地区是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的强度,常规交通无法满足客流需求,于是开发轨道交通,进而影响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这些站点以香港的都会区为代表,体现从 “DOT”(Development Oriented Transit)到“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土地与交通的双向互动影响;某些地区则通过政府同时对轨道与住房开发,以TOD 为模式发展起来,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新市镇为代表。”

那么现在被奉为圭臬的“港版TOD”究竟在实际中是什么样子?和国内地铁站点周边开发存在怎样的差距?对应TOD城市和社区的2个基本分类,文章选择了香港的沙田和杏花邨两个站点进行分析。而内地则选择深圳的华强路站与桃园站。深圳的地铁其实更像DOT模式,并不是交通与土地整合开发的案例。但是正因为不具备TOD的这种开发模式的特征,存在很多的问题。用看似不具备对比的案例来探讨与港版TOD的差别和差距,指出在之后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香港沙田站和杏花邨这两个站点均是由港铁公司结合轨道站点与周边地区同时开发的。沙田站位于沙田新市镇的市中心是城市型地区级站点,杏花邨站位于港岛线的最终端,是社区型站点。它们在区域公交系统接驳、土地利用模式、步行系统、住宅、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沙田站B出口与公交巴士总站相连,交通路线四通八达;杏花邨地铁站外设巴士站,线路以通往上环方向为主,服务于社区通勤人流,另有出租车停靠点;

2、沙田站是城市型站点,站点及周边土地利用以大型商业、办公、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为主;杏花邨站是社区型站点,以商业+住宅开发为主,配套有邮局、诊所、中小学等社区级服务设施;

3、沙田站建于连城广场的地面层,同时连通连城广场、新城市广场、公交巴士枢纽站,并通过商场内部的中庭、通道与沙田会堂、图书馆、法院、广场、公园的相联系,是个综合的步行系统;杏花邨站点上盖包括杏花新城商场、住宅楼、小学、停车场、广场等,上盖部分通过杏花新城商场与站点周边杏花邨住宅楼、公共设施及海滨通廊相联系,规划设计了青少年教育路径;

4、沙田站周边住宅政策性住房占23%;私人开发住房占77%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大会堂、图书馆、剧院、法院、公园、广场等;杏花邨站周边住宅均为私人开发,并配建社区级公共设施,邮局、诊所、中小学、社区俱乐部、肉菜市场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深圳市的轨道交通发展中轨道站点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以开发引导交通DOT的模式为主,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轨道站点与周边地块联系不足,多独立用地,以栅栏、围墙等形式分隔开来;

2、站点及其周边用地混合开发大多未综合考虑,某些站点周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如:香蜜湖地铁站,用地效率不高;部分考虑综合开发的站点,如华强路站,地下商业空间组织则较为混乱;

3、交通系统的换乘、衔接存在不足,尤其是步行到达轨道站点的距离过长、可达性较低,因此,萌生了大量依靠电动车载人的“车夫”;

4、站点内部(包括站台)的设计,通过颜色、质地来强调特色和个性,但细处还需继续改善;

5、站点内部服务设施以自动贩售机、便利店、自助ATM机等基本服务设施为主,比较便利;

6、步行系统缺乏考虑,尚不能系统的组织起来,步行环境较为恶劣,混乱、拥挤、无遮蔽的现象较为普遍;站点在片区步行系统中指示较不明确;

7、站点周边地区公共设施以通车前已建设的为主,开敞空间和公共设施相对缺乏。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香港在促进交通与土地相互利用上做的比较好,而且从许多细节上真正做到了方便于民,以人为本。真正把握住了市民对于交通出行、生活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很多香港市民选择地铁出行,使得香港的地铁公司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保持盈利的地铁公司。而探索其成功主要有几下几点内在的原因:

(1) 土地资源紧约束下的对土地混合开发的重视。香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集,每一块土地寸土寸金,最大发挥土地的效益,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2)对需求分析的重视,对未来发展建设的严谨。一般来说,在地铁站点建设前期政府规划都会按各部门对地区发展提出的要求及限制定下产业结构、人口、就业、交通和基建配套的目标;政府定下目标后,针对人口产业需求、基建设施配套等进行技术研究,在勾画出初步蓝图后定出每区发展策略。地铁公司亦会在研究过程上提交意见。在政府发展策略框架下,地铁公司会作深入的市场调研,找出市场需求才去制订各地块的市场定位、开发组合、开发时序,配套设施等。例如九龙站交通换乘枢纽及上盖发展规划中地铁公司因配合政府、社会需要,加上从商业角度因经济环境、市场变化而不断评估最新市场需求,总纲发展蓝图修订了25次,土地出让合同修订4次(1996年- 2000年) ,分割契约修订了4次,这个开发制定了长达19年的计划。

(3) 开发主体与周边物业的开发关系明确,利益分配明确。具体做法是在为建设地铁集资时采取出售周边物业的方式,将地铁站点附近的土地出售给开发商进行开发。由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出行方式的“步行化”,而步行化又必然要求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注重广场、花园、商服、天桥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和方便居民搭乘地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商代替政府进行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据专家介绍,在香港只有像香港置地这样大型房地产商才有能力进入这个市场,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与地铁和新市镇开发等城市发展计划紧密结合,所以地铁沿线和地铁站的开发权伴随巨大的利益,新市镇的开发更让房地产商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去兴建超大规模的社区。而随着社区的逐渐成熟,也有利于房产的保值和升值,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开发商和城市居民的“多赢”。

(4) 港政府的支持。香港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说如果开发商可以将退红线增加一米的话,政府会允许开发商提高容积率并增加建设面积。同时有清晰的扶助政策及申请细则,例如税务优惠、海关规例、外汇结算、金融条例及一条龙贸易服务中心等。而在规划引导上,政府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会要求各个部门一起协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提供各部门发展的意见。

展望

香港地铁成功的经验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考虑站点周边、地上地下的物业开发。深圳包括国内很多公交站点地区的开发,基于各种原因,于人的需求考虑严重不足,再加上投资主体很单一,造成周边物业发展、步行尺度与人的需求严重脱节。站点仅仅成为出发和到达的进出口,而不是一个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可以停留的空间。实际上只要真正做到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开发,土地和交通的相互利用基本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规划的是空间,但真正的使用者却是人,这个时候是不是TOD已经不重要了。

推荐第2篇:中国式女权

中国式女权是伪女权,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

现在的女人有个特点就是人生观的取舍带有非常浓重的功利色彩,既封建又现代,既大男人主义又女权主义。

1,结婚之前,她们要这要那,要房子要车子要票子,还要求男人得能干会赚钱,而自己能力如何无所谓(结婚以后也要求男人挣钱养家,而自己的收入自己留下来做零花)。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想把自己像一个富家大小姐那样风风光光的嫁出去,然后对方像养阔太太一样把自己养起来,而且对方既然要求自己“做对方家“的人,是把自己“拿“走了,那么对方当然还得付给自己家一大笔彩礼。就好像买卖东西一样,这本质上是延续封建社会的传统。

2,结婚以后,又反过来了,放下了封建主义的幌子,开始挥动女权主义的大棒。她们嫁到了男家,却三天两头往娘家跑,往外跑忙自己赚钱,赚了钱也不供给家用,而是留着自己零花;也不肯干家务,在家务上开始要求男女平等,甚至干脆把家里的家务都推给男方,声称自己是女性应该多受照顾,那些要求女性包办家务的行为是老封建。离婚的时候,继续所谓女权思想,要求男方把房子车子孩子票子都给自己,声称这是现代社会出于所谓的“两性公平“地考虑。

这可真是怪了!她们到底奉行封建男权思想,还是奉行女权主义?

如果她们奉行封建主义,可以。她们可以要求大笔的彩礼,可以要求男方得有房子,但是同时她们既然嫁到了男家,那么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把男家里里外外的家务全都承担起来,要服婆婆公公的管,甚至对男人娶二房的行为不能质疑,平时不能随便往娘家跑。

如果她们奉行现代的女权主义,要求男女平等,也可以。她们可以要求家务对等分配,可以要求离婚时候法院的照顾,但是结婚的时候她们就没资格要这要那,因为男女双方是平等的,谁也不欠谁的,没有谁就该为谁服务这一说。男女平等,那么家务要对等,家庭的一切支出也应该对等,包括房子和车子的payment都应该双方对半承担。女方没有理由要求男方就应该把一切支出都承担起来,而自己的收入自己独享,这是不公平的。

因此对比一下,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她们并不真的关心到底是男权还是女权,封建还是现代,关心的是如何把权力最大化,而把义务最小化。她们分别断章取义的截取封建主义和女权主义里面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而抛弃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拿出来为自己剥削别人的行为作辩护。因此说到底,她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不劳而获,这跟女权主义的初衷完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中国的女权主义是伪女权主义,——不愿自立,不愿承担义务,却要求所有的权利都归自己。本质上是一种剥削者的华丽说辞。

一个德国海龟眼里的中国势利眼剩女!!!

先交代下本人:36岁,男,高中毕业后在德国,瑞士求学多年。与丹麦女孩结婚共同生活13年,2子,混血儿。在德国,丹麦工作近10年,丹麦国籍。07年前妻死于车祸。08年归国担任某德国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其实一共就7个人,主要负责采购和开拓中国市场)。在欧洲我就经常上天涯,应该算天涯的海外军团成员之一了。

刚认识她就被她迷得一塌糊涂,金发碧眼,高挑身材,仿佛童话中的仙女。可惜幸福都是短暂的,在为我留下2个儿子后就离开了我,可能她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愿意短暂驻留人间,然后就狠心的抛弃我和儿子们回了天堂。牛郎织女还能每年相见一次,而我们则阴阳相隔,永世不能相见了。

哥本哈根,这里唯一能留住我的就是她,既然她离开了,我也就回国了。年纪不小,两个儿子需要人照顾(1个9岁,1个4岁),交际圈非常小。父母亲戚朋友开始帮我张罗着介绍对象,也参加过1次交友活动(太狼狈,永远也不会再参加)。说说我对中国剩女的一些看法,离开中国时间太长了,难免有错误,请指正。

首先想说明这些都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而且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女性,甚至只能代表这几个人而已,请不要无限放大。

1:超级现实,急功近利。我指的当然是和北欧同年龄的女性相比。

案例1:

我并不介意对方有小孩,但你不能第二次见面就把安排你女儿出国与我们的恋情联系在一起吧,何况你女儿今年才多大?这么早出国有好处吗?

案例2:

第一次见面几乎所有女性都会问我的经济状况,可能出国时间太长,这让我非常不舒服,这完全属于我的个人隐私。在北欧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

案例3:

参加过一次相亲交友活动,男少女多,我被团团围住,真没想到这些女的竟然动手拉扯我的衣服,疯了,简直都疯了。电话被打爆,而且本人资料被泄露,严重影响生活。

2:感情生活不独立,严重依赖男性,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归咎于对方,怨妇心理严重。

案例1:

北欧女性也喜欢浪漫,但她们不是仅仅依靠对方来营造。平时她自己会偶尔制造浪漫气氛来改善我们的关系。当然我这方面刚开始差点,后来也学会了。

我和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她会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家。只有这种浪漫的国度才能才生这么浪漫的爱情故事。她要我和她去河边模仿。刚开始觉得可笑,后来就被她感动了。

她问我中国人最喜欢干什么?我说是麻将。她问什么是麻将?我说是4个人在家里玩的一种集体活动。她说以后生2个小孩我们4个在家里玩。(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现在我们有2个小孩,但你却永远离开了。)

北欧人喜欢度假,一到这个时间全国几乎人去楼空(稍微夸张了一点)。一般喜欢去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我们也会去度假,她会事先把一切安排好。包括浪漫...

案例2:

认识的所有的中国女孩都把对方是否浪漫作为标准之一。都会埋怨我不够浪漫。但我不可能认识你第二次就浪漫给你看吧?何况为什么你们都从来没主动想过自己制造浪漫呢?

案例3:

几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严重的抱怨男性的倾向。你们这么仇视男性,为什么还要结婚呢?把所有的错误都归于男人,这种病态的心理实在要不得。

3: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应该被无条件的爱,不愿意付出,却想先得到一切(感情和物质)。

案例1:

一位32岁的MM和我见过一面,我感觉她是个极度自私自恋的人,当然也就不再和她联系。过几天她打电话给介绍人问我为什么不再约她?难道我眼睛瞎了?那口气仿佛我看不上她是全世界最可笑的事情。

案例2:

有个交往了2个月的女孩(这是时间最长的一个),一直对我若即若离,等我准备放弃,又对我好一点,然后又若即若离。后来准备接受她时,就提出了一大堆条件。天,我们还没什么呢,你就敢这么要求,何况就算结婚也没这么多要求吧?我和她结婚时,我和她的父母一分钱没出,我们在哥本哈根租房住,丹麦是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就算这样我们的收入刚开始也就刚好维持而已,慢慢的越来越好。我都这么大岁数了,看穿后非常讨厌这套把戏。就坚决分手,她又不干了,闹了半个月,乌烟瘴气的,什么东西。(申明:我和她什么都没发生,而且没花过她1分钱,她花我的钱到不少。)

有人说为什么不找个20几岁的小姑娘?我还真找过1个,但发现她们太年轻,幼稚得可怕。

案例1:她会认为她就是公主,我是奴隶。持宠骄横猖狂无比。男人的不满是一个水壶,会满的,对男人的爱和好会把水壶的水舀出来,空水壶的男人战斗力是最强的。这些年轻女孩只会往里面加水,从来不知道把水舀出来。

我相信剩女里也有因为某种原因错过的,但绝大部分我发现自身的确有些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我宁愿找外国女孩。儿子有阿姨和父母带,就是语言还是不能做到无障碍交流。

推荐第3篇:中国式标语

中国式标语

张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年度摄影十杰 自媒体人中国十分重视标语的作用,任何工作几乎都要辅助性地制造宣传标语,有学者将其称为“标语崇拜”。 在中国,标语很多,它们被刷在墙上、挂在树上、甚至像广告牌一样矗立在街上。标语文化也算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色,能够折射出很多问题。

1,拍摄时间:2013年2月,广东粤东农村一间废弃的祠堂 2,拍摄时间:2011年2月,广东粤东农村一间*时期所建的老建筑

3,拍摄时间:2012年2月,广州琶洲城中村祠堂

4,拍摄时间:2007年11月广州小洲村祠堂5,拍摄时间:2012年2月,广州文冲城中村祠堂

6,拍摄时间:2012年2月,广州文冲城中村祠堂7,拍摄时间:2010年5月,广州杨箕城中村 8,拍摄时间:2010年6月,广州杨箕城中村 9,拍摄时间:2011年2月,广州某小区临时大门 10,拍摄时间:2009年6月,广州某小区内维权标语 11,拍摄时间:2010年5月,广州琶洲城中村即将拆迁的老房子

12,拍摄时间:2010年4月,广州某小区内维权标语13,拍摄时间:2009年12月,广州某小区内维权标语 14,拍摄时间:2010年7月,广州杨箕城中村

15,拍摄时间:2010年12月,广州举办亚洲残运会闭幕式会场

16,拍摄时间:2011年3月,广西恭城一中学高考前的备战标语

17,拍摄时间:2009年9月,广东增城一商业大厦商业标语

18,拍摄时间:2008年2月,广州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19,拍摄时间:2011年1月,广州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 20,拍摄时间:2006年7月,广州举办万人横渡珠江活动 21,拍摄时间:2010年6月,广州文冲城中村举办龙舟赛 22,拍摄时间:2010年2月,广州一街道前外来人员一家人在乞讨

23,拍摄时间:2010年1月,广州小洲村人民礼堂、*期间的建筑

24,拍摄时间:2011年3月,广西三江侗寨侗族在举办节庆活动,正在挂标语25,拍摄时间:2008年5月,广东某大学举办为地震灾区捐款活动

26,拍摄时间:2008年9月,广东某大学军训期间校园内 27,拍摄时间:2010年12月,广州某小区 28,拍摄时间:2011年9月,曲阜影院 29,拍摄时间:2011年8月,重庆朝天门

30,拍摄时间:2013年6月,杭州某公园END● 图文均来自 张艺

推荐第4篇:“中国式辩论”

“中国式辩论”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有人说,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和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有偏离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评说。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辩论有三要素:1目的为求得真知;2开辩之前要定标准;3过程必须恪守规则。离开这三点,就不是辩论,而是争吵了。

辩论时,双方寻找各种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让对方信服自己的观点。辩论是哲学领域的思辨之辩,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日常辩论中,人们经常会偏离论题,而在表述中又往往不能保持冷静,最后演变为争吵。但中国人也绝非没有辩论,《两小儿辩日》有辩之雏形,《孟子》中有大量的辩论技巧,《古文观止》亦不乏士大夫的层层力谏,事实与雄辩相得益彰。

写作中,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事实”“逻辑”进行论据的选择,层层剖析。可根据观点需要,对论据或全引或摘引或意引;分析论据材料时,可从不同角度或正或反进行分析;还可以过渡到现实社会.避免故纸堆上的堆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濠梁之辩

运用示例

汉语的确值得雕琢,比喻、双关甚至反讽等修辞确实是文采的一种体现。然而汉语更强调逻辑,遥想庄子以鱼为喻时,目的仍是强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逻辑。我们显然不可为彰显文采而搬弄是非,把“跳蚤”比作“狮子”,把“富有智慧的人”比作“恶劣的禽兽”。我们也不可为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而?p侮对手。语言的运用若以抨击平等的生灵为目的,一切华丽的辞藻不过是粗俗混乱的“泼妇骂街”。――李思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适用素材

宰我出。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运用示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辩论便早早地带上了争吵的色彩。宰予与孔子探讨三年之丧是否过长,这场讨论最后却变成了孔子对宰予人品的攻击,这显然超出了辩论的范畴。当然,祖先中也有实实在在辩论的,比如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我们从中可体味出先人的治国智慧。――张逸敏[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标杆作文

”中国式辩论“之源与失

文/杨简尔[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有人说,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在当下的中国不算新鲜事。除去专业的辩论赛事,展示在国人眼前的所谓“辩论”几乎都带有闹剧色彩,以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前有韩寒、方舟子互掐,可谓赚足眼球,路人却不知所云;后有一众微博大V为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受害者林爸爸声讨绿城,却演变为与网友的骂战,令人心惊。公众人物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之间?校园里的辩论赛事中亦不乏双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光凭嗓门儿而不讲道理的现象,甚至有人在赛场上大打出手。“中国式辩论”的乱象不禁令人疑惑,为何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在辩论场上失了大将风度?

究其根本,与信息时代不无关联。我国当前的文化受互联网影响可谓巨大。各论坛的知名用户往往一呼百应,一经发声便可激起不小的风浪。以此为背景,广大网民不但习惯了听风就是雨、草率支持某方的思维模式,更失去了着眼事实与逻辑的思维态度和对是非的基本判断。简而言之,浮躁的网民并不适合需要事实和逻辑的辩论,反易习惯骂街式的来回争吵。这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式辩论”专注于姿态与声势的原因。

此外,辩手常常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许多“重量级专家”加入辩论的结果,往往是煽风点火的作秀,以全盘否定对方观点来赢得支持,特殊的身份反而成了他们自我加冕的工具。这样的辩论缺乏严谨性,对推动发展也无实际意义。

反观我国古代哲人,有庄子惠子相辩,叹“子非鱼,安之我不知鱼之乐”,巧妙地回旋;有屈大夫与渔父相辩,屈子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陈述抱负,渔父则莞尔一笑,不与之争。甚至宝黛之间的互辩亦充满趣味,“瓢之漂水奈何”“非瓢漂水,水自流,瓢白漂耳”等语,亦两人思想交锋,读来更叹其灵魂契合。而今法庭辩论,亦被明文规定为开庭审理的重要环节,律师不外乎以证人证言、物证和视听资料等为己方辩护,围绕案情发挥,岂闻上升至人身攻击,甚至胡言乱语以玩笑收场者?盖“中国式辩论”之失,确乎可休矣!

辩论是语言的艺术,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中国式辩论”的脱轨,我们的确应当反思。

教师点评

文章结构严谨,开篇列举了现实中“中国式辩论”的例子,并追问原因;接着,通过互联网影响和辩手态度两方面阐释问题出现之因:之后,通过古代哲人之辩、宝黛之辩、现今法庭辩论表明真正的辩论是怎样的,并发出“‘中国式辩论’之失,确乎可休矣”的呼吁。文章论据丰富,言之有理。(汪洁)

拒绝“市井式辩论”

文/朱一帆[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有人批判中国人辩论全然不顾事实与逻辑,只能算吵架,谁的表情最狠、声音最响,谁便站在了“真理”的一边。他们说,这叫“中国式辩论”。

不过,在我看来,若真要给这种“辩论”取个名,得叫“市井式辩论”。因它多发生在中国,故又可谓之“中国市井式辩论”。

“市井式辩论”确实不算辩论,只能算争吵。在店里吃了亏,客人就气势汹汹带着人“评理”,然后双手叉腰怒目圆睁,对着店家一顿控诉,内容无非是“给予店家的信任让店家钻空子占了便宜”等。这时店家也不甘示弱,说“自己诚信买卖,定是污蔑”“自己不注意还怪别人”。于是一场关于“究竟是店家使坏还是顾客之过”的“辩论”开始了。本是一件小事,在双方不断抬高的音量、越发愤怒的神态和众人的围观中上升为一场骂战,或一次打斗。没有人去探究问题所在,只是一味攻击对方人品,并加上嘲笑、反问和骂嚷,句式之丰富、言语之有力让人“折服”。而“国骂”作为加强语气与增强自信心的“工具”,也不会缺席。道理什么时候是这样“评”的呀?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街头巷尾先不说,就连办公楼、教室这样本该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或真正的?q论场上,也会有拍案而起声嘶力竭的辩手,哪怕说得驴唇不对马嘴,也有人被其“气势”惊到,为之鼓掌。这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市井式辩论”的猖獗让“理”的作用变得微不足道,人作为智慧生物思考的能力除了在绞尽脑汁搜刮恶毒的语句之外再也无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拒绝这种“辩论”。

中国并不只有“市井式辩论”,早在两千余年前,“文人式辩论”便在辩论说理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我把“文人式辩论”归纳为有文化素养的人所尊崇的辩论方式,力求论据清晰翔实、逻辑清楚流畅,让人心服口服。孔孟游说君王仁爱治世,墨子对国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出出那些谏臣为了让君王听取谏言,必须以最恭敬的姿态,说出最有说服力的话语。到了现代,如鲁迅的杂文评论,从无泼妇骂街的丑态,而是从诸多方面剖析事实论证观点,使人从心底感到“他说得好有道理,我完全无法反驳”。

“市井式辩论”是无知和无礼的表现,它在中国土地上的广泛存在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不是没有恰当的辩论说理方式,只是暂时缺乏进行“文人式辩论”的知识储备和环境氛围。我们应当不断充实大脑,让教育惠及全民,做到知理、知礼。我们要让“中国市井式辩论”摘掉“市井”的帽子,让“中国式辩论”有朝一日成为注重事实与逻辑的合格辩论的代名词。

教师点评

文章就“市井式辩论”和“文人式辩论”展开对比,指出“市井式辩论”的盛行挤压了“理”的生存空间。生活实例的运用让文章的逻辑立足于现实的土壤,成为说理的有效路径。议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辩论,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有效体现在行文中,不错。(汪洁)

辩论还是争吵

文/徐安雨[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国人所谓的辩论,常常只不过是披着辩论外衣的争吵罢了。

辩论之于中国并非新奇的舶来品,而是古已有之。魏晋名士行为不羁,清谈之中包罗万象。古人的清谈绝非不着边际的信口雌黄,而是如人们所推崇的西方辩论一般,有理有据地娓娓道来。辩论是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即便是庄周、惠施的“子非鱼”之辩,也并非是脱离了逻辑的狡辩。情绪过分激动的争执早已脱离了辩论的范畴,因为辩论本就应当是一种心平气和、充满智慧的碰撞的思辨活动。

那么为什么国人的辩论会与争吵画上约等号呢?我们不妨回想与他人争论的过程,一旦牵涉到“反正”抑或“不管怎样”此类词汇,通常就与强词夺理难脱干系了。这类情况通常缘于一方认为对方的观点无法反驳,而又不愿接受对方更占理的事实,加之自身不愿再做进一步的思考以寻找对方观点的破绽。到此为止,有条理有逻辑的辩论已被面上生硬的句号,争吵的帷幕就此拉开。

真正的辩论,想来当如《斐多》中苏格拉底与门徒的对话一样,不一味反驳也不全然接受,各抒己见,对异于自己想法的阐述保持敬意,同时不避讳提出质疑。而在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中,也不难发现此种辩论精神,这恰恰表明中华民族并不缺乏理性思维与接纳包容的智慧。国人辩论喜用反问与讽刺,究其根源,表现的不过是对于异己的愤怒,这种情绪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不罕见。叔本华对于黑格尔哲学有过这样的愤怒,之后的尼采在精神失常前对曾经倾心的叔本华的理论也有过这样的怨怼。可这不是辩论中应有的情绪。传闻孔子与墨子曾有过一辩,双方观点迥异,针锋相对,围观者甚多,然双方并未因锣鼓声与人声失去理智,而是保留了辩论以理服人的精髓。若非如此,则与当街对骂无异了。

同样是辩论,是否表现出对对方与事实的尊重,效果天差地别。无论是龙应台与安德烈通信时对人生社会的探讨,还是鲁迅与胡适的笔战,即便双方有激烈的矛盾,也表现出双方深刻的思考与探索的精神。反观王朔对金庸的批判,有多少论据基于现实,又有多少出于笔者的主观臆断?恐怕只有作者不觉理亏、不以之为诡辩了。

因此,辩论者应当明白,讥讽与攻击非但不能为自己的论述增色,反而会给自己的言论添上幼稚色彩。成熟的辩论应当基于理性,在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外推,以支持自己的想法。倘若一味固执地要说服对方,或是仅仅赞同并吸取对方的理论,那么辩论于此人可谓全无裨益了。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侧重在说理的技巧,只有对事实尊重、基于理性的分析,才能让说理行得更远。几则素材的援引分析都很到位,文字的娓娓道来也很好地实践着“辩论本就应当是一种心平气和、充满智慧的碰撞的思辨活动”这一观点。(汪洁)

“中国式辩论”可休矣

文/周暖暖[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如果说辩论是建立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能碰撞出思维和理性的火花,那么“中国式辩论”就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极易煽动围观群众一起掀起一场逞一时口舌之快的骂战。问题究竟何在?这样的“中国式辩论”何时才能停止?

放眼历史,西方提倡自由、理性之精神已久,他们更能接受多元观点共存的局面。而国人长期受思想道德审判体系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平等辩论的情形。更多人习惯性地站在道德高地,以审判的眼光看待对立方的思维,因此进行辩论时,人们就时不时地利用对方人品的缺陷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然而孔夫子有言:“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对方的行为和人品不应当成为辩论时驳倒对方的依据。若是能够构建起基本的逻辑体系,让人们得以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那么辩论无疑会变为一项更冷静、更有意义的活动。

摒弃弱者心理和受害者身份,也是引导辩论正常化的重要手段。辩论时,我们往往陷入“弱者正确”的误区,更有人利用人们的悲悯心理,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示弱”活动,以博取人们的同情,获得公众的声援。这样的行为固然可耻,但人们也该反思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乐此不疲地为“卖惨表演”买单。只有当辩手与观众同时意识到弱者心理和受害者身份对正常辩论造成的危害之大,这种偏离辩题的争论才有可能休止。

辩论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混乱局面,其实是国人脆弱心理的一种表现。辩论可以是激烈的,却不应该是带着声讨气势的热闹;辩论可以是针尖对麦芒的尖锐对立,却不应该是恶毒的骂战和人身攻击;辩论可以是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却不应该用道德框架限制他人的观点。

辩论带给人类的,实质是一种思维的能力。走出辩论场,面对生活中的碰撞,也要带着清醒的思维和冷静的眼光。只有当国人普遍树立了理性、平等的观念,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国式辩论”方可休止。

教师点评

作者从论战双方的心理入手剖析,提出有效的辩论应基于冷静、理智与宽容的心态。文章大胆提出只有当国人普遍树立了理性、平等的观念,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国式辩论”方可休止。作者对问题的剖析并没有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内在。(汪洁)

推荐第5篇:中国式腐败

那天,会开了半小时,人还没到一半。我说了几句难听的。下面可就有人嚷嚷了。会场收拾不了。我气得大喊几声:你要说话,站出来说,我看看你的官是不是花钱买的!有种你站出来呀!登时,会场静下来了。你郭一平想想,一个县委书记在一个穷县还能收钱上千万,一个县里能有几个破单位,由此可以想见买官的人有多少。我敢肯定,在地方,官都是买的,大部分是用钱,也有人是用女人买,如果是女官员,就用身子换。你对人家没有好处,这官要能让你干,那就翻天为啥腐败分子边腐败边升官,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很简单——你不腐败不让你升。你腐败贪钱了,再送给上级送钱,你自己也能得钱。上级就提拔你了。现在地方官场,之所以禽兽多,拿老百姓不当人,其原因也在于此。

“不腐败,当不了官,更升不了官。真正的老实正直有才能的人,你不可能当上官,更不可能升官,说错话了我不是人。谁不承认这个事实,更是禽兽——只有正视现实,说真话,才利于惩治腐败,还天下太平,建设和谐社会。你想想,河南漯河市四任市委书记,都因为卖官和腐败而落马,安徽北部18个县的县委书记都是因为卖官而落马。在这些地方,谁的官不是钱买的,他就不是从他娘B里出来的玩艺儿。不花钱当上官的,可能是外星人!掏钱买官,还得排队,掏钱少了还排不上号,不掏钱谁能干上?傻X 也明白这个道理。卖官者抓起来了,可那些买官的,谁也没事!你想想,到底有多少腐败分子。

“现在一公布出来任命人员名单,大多是干部子弟,或者是美若天仙的女人,质问组织部,人家都说“程序合法”,没有一回不是这样说的。是的,现在都是内定了人选,再走程序,谁也看不出毛病。别说这,人大年年任命那么多干部,程序都没毛病,那咋出那么多的禽兽贪官?法院办案程序都合法,那咋办那么多冤案?在中国组织部的任免程序,是个过场,和人大表决一样,都是走走形式。你见过,人大和组织部直接任免干部的吗?

“前两天,广西公布了30多个干部任免人选。我一看,啥都明白了。那里面,大多是„在职研究生‟和„中央党校‟大学毕业。在这里,我就想说,又是一帮子腐败分子即将上台。现在的官员,水平低,文凭低,素质低,品德低,只有性欲高。四低一高式的官员多,就是在于内定人选,而不是网络公选。说白了,谁不服气站出来,要是网络公选,现在的地方官场上,100个中,甚至100个人,谁也干不上。

“不服气报上名来与这几年的本科生试试,中国目前官场上那些第二学历,都是他妈的比假的,谁不服气叫他在中央电视台当着全中国人民的面考试考试,我就不服气!官场今天这个年代,就是让庸者上能者下的年代。

“杭州市滨江区区委书记尚国胜说:„ 凡是官场上跑得快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妓女晚上睡觉——上边有人;还有就是花钱买了官,投资多。‟尚国胜经常对买官者说,男人就得提钱进步,女人就得日后提拔,除了这,在眼下,谁要能当上官,就不属人类,谁不服气的话,不花钱当个小科长叫我看看,真有那本事,我喊他大爷!

“那天,县长与县委副书记对骂了,在常委会上。县长还说:我是人民的县长,全票当选的县长,我说话是负责的……

“话说了一半,副书记开骂了:„你妈拉个B,还人民的……现在的市长选举,都是他妈比的一选一。从一个里面选举出来一个,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骗局。想叫谁干,谁都能全票当选。你看看,现在哪个大贪官不是人大全票通过的?你要真有本事,让网民选举一下试试,你他妈的逼要能当上,我喊你爹。谁提名让你当的,他那一票顶一亿票,其它都是假的。哪个官要说是合格的,代表人民的,你让人民一人一票的选选试试在网上。还骂台湾民主虚假,你把台湾的虚假民主拿来试试。不要脸到什么程度!不是选票选出来的,任何女人当上官,老百姓都有权力怀疑……就说现在,我们县里正定班子,要九个人。也是捂住不让人民知道。一到开大会那天,才公布谁干啥谁干啥。然后人大肯定他妈的比全票通过。这两天,还骂人家美国没人权。选举权就没有,还有啥人权?人民就决定不了自己的领导人,而是靠人际关系、金钱美女构筑官僚机构,你跟人家美国有啥可比性?有啥资格跟人家美国比人权?有啥

资格骂美国没人权?选举权,算不算人权?没有选举权的国家,没有任何资格谈人权。” 我们的体制大病了,中国官场是全世界最不要脸的队伍!

——郭一平

十几年来,天天生活在大学生中间,对这个群体的了解没有人比我更清楚。

我光想给这个群体说上一句话——打死不要考公务员。

权力阶层决定财富分配,催生考公热

30年来,在中国是权力阶层决定财富分配。说白了,你挣多少钱,不是你有多高的水平,而是你掌握了多大实际权力。有权力的,拿权换钱。没权力的,与权力阶层去“合作”挣钱。这就是中国“考公热”的根子。

中国的公务员在全世界是最难考的。考大学,二三个人中间考上一个。考博士,几十个里面考一个。考公务员,是几千个大学生里才能考上一个。

大部分公务员清苦,少数人过的是天堂生活

有一条,是中国千百万大学生想不到的。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里,能够掌握实际权力用来换钱的,并不是大多数,而是少数人。大部分的公务员耗尽年华,在“犬牙交错”中求生存,活得并不自在,工资也没有外界传的那么高。我有不少同学也是公务员,日子相当清苦。 位子越高越腐败,基层公务员最骂官

当今中国官场没有理想和追求,如果说有追求,那就是钱、权、女人。那些控制实际权力的人,为了捞钱捞权捞更多的女人,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亚于原始丛林里的动物世界。政治斗争不只是此消彼长,更多的是你死我活。反腐败只是政治斗争的借口。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进去的人,没有一个是干净的。那些被反腐败斗争反掉的人,还算是比较干净些的。真正不干净的人,你还反不了。

我来问一句:骂官最厉害的是谁?

是老百姓吗?不是!

是网民吗?也不是!

那到底是谁呢?

我告诉你吧,骂官骂得最厉害的,是公务员!

大多数公务员,生活在那个体制里,不能吐气扬眉,当孙子看脸子,干活累死也难上位。因为,官场上要想上升,不是凭政绩的,也不是凭民意的,也不是凭选票的。一靠世袭。二靠钱和女人。官场上的民主,选来选去还是那几个人的民主。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最终还是属于那帮孙子的。

在官场上要想上位,靠什么?不说了,有兴趣在网上搜篇我写过的文章看看就知道了。 广大公务员是官僚体制里“最受伤的人”

实际上,广大公务员才是官僚体制的受害者。他们生活在官场上,看得准,看得透,感受深,最痛恨官场。你要让他们讲起来,比我郭一平懂得多得多,而且都是亲见亲历,带有细节的。我接触过不少公务员,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骂官,骂这个腐败体制,骂上级。比老百姓骂得厉害,比网民骂得厉害。

玩政治,就是玩命

话题又转回来了——那些在官场上捞完好处(钱、权、女人)的家伙,也是心里不踏实的。他们比我们更清楚政治这东西的残酷性,一旦政治失势就会被“反腐败”。何况,政治风云变幻无常,谁也摸不准。今天你打黑,也许明天人家黑打你。

我们常说,民不聊生。实际上,在中国,官也不聊生——活得更不安稳。

移民热的真正原因

当个老百姓,顶多少吃些少喝些,日子苦些,一般不至于丢命。可在中国搞政治呢,那是玩命的,那是冒险家的事业,一旦政治上站错队,或风向转了,你的命就保不住了。

(有人说了,我在官场上不贪污不受贿、手脚干净。能会出啥事儿?我说呀,那你只能是个公务员,还不算是个官儿。你这样干净,像焦裕禄,看谁敢用你?你有啥吉八上升的机会?)——说白了,人人想当官。当上官的人,人人骂官。那些在官场上捞了特大好处的人不只是骂官,还心虚害怕!

这就是“移民热”的原因。

考公热,移民热——这两个并存的现象

中国官员和富人大多移民国外,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这个体制太可怕!害怕这个体制的,不光是老百姓和网民。最害怕这个体制的,实际上是官员。官越大越害怕。这就是中国官越大越急着移民的原因。

官员财产不能公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一般人不知道——那就是,中国裸官太多。官越高,裸者越多。公示财产,也得把家属拉上去。一旦中国老百姓看到大多数高官都把钱和家人放在国外了,那么中国人民会对体制绝望的——“你们从小让我们骂美国,骂美国是个邪恶的国家;你们天天在报纸电视上吆喝我们的人权是最好的,那为啥呀,你们都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到美国„受罪‟去了,而且你们退休了也准备坐飞机走。钱都存外国了。”

考公热,移民热——这两个并存的现象,同时存在!现在你听我说明白了吗?

三个“热”是一个病——体制大病了

在美国,说假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说真话受欢迎。可是,在中国,说假话大行其道,说真话是要冒坐牢风险的——这就是我不愿意再写文章的真正原因。

我郭一平这人,说假话,我良心上亏,受不了;说真话呢,我有危险。前几天,七十多岁的老娘托人捎话给我——“不要写文章了,给学生编些书就行了,咱官场上没人,出了事儿没有人替你顶。”

我要说,还有一个“热”,是同这两个“热”并存的。那就是维稳热。

为了不让老百姓知道真相,官方花大钱维稳。维稳包括的内容很多:堵坊,不让上访;网络删贴,屏蔽,构建了全世界最好的防火墙;官员出再大的事儿,犯再大的错,这边免职那边复出,保持队伍稳定;贪污几个亿,也不判死,让官安心下来;拒绝全民反腐败,内部反腐败,保持官场“大好形势”;官场发生天大的事情,也捂住,导致谣言丛生,然后再打击造谣者,不去打击捂盖子的人……

考公热,移民热,维稳热,三大“热”是同一个病——体制病了,大病了。这就是最近传扬最多的“政改”之根因也。我郭一平敢给中国大学生打个睹,今天考上公务员的,十年后,十个中有八个一定后悔!

政改无期,百姓无奈

自己为自己动手术,左手管右手的“政改”,估计不会有戏。除了有外力推动或内部分化,才会有大动作。

不过,中间这个期间,苦的是中下层人民——一边听他们唱歌,一边在高物价、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中苦度营生;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腐败,看着他们打击反腐败的正义英雄,一边敢怒不敢言,否则……

世界在前进,中国在倒退。世界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互联网改变了国人的学习观念——人们不再简单地依靠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杂志书籍)获得信息,国人的清醒,也让为政者着急。国际压力,也使当政者着急。但是真正的政改,是要流血的呀…… 民主是必然之路

政改,是必然的;民主,是必然的——这个只是时间问题——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十年之内,中国必然看到艳阳天。要么乌云自散(希望为零),要么外力内力“拨云见日”。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强有力的内力和外力推动,这个体制决不会改革的;即使是改革,也是假改革。

30年来,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千百万人下岗了,房价翻了八倍十倍,看个感冒就得五六百,孩子上完大学就得十万八万……人民有多少怨气?可是,这个体制却没有任何的改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任何为了一己一集团之私坚决与人民为敌的政客,决没有好下场。顺天理顺民意顺人类民主大潮的人,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顶,转。)

(根据维基百科——

郭一平(1965年11月19日-),著名学者、时评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12月,与郎咸平、戴旭、时寒冰、于建嵘、张宏良、易宪容、曹建海、孙锡良一起被30万网民公推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被中国网民并称为“两平”。他是目前最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时评人,被广大网民称为“中国真正的专家”、“有良心的学者”。

推荐第6篇:中国式沟通

七大要素,搞好中国式沟通

中国式沟通七大要点目的、对象、地点、场合、技巧、态度、人际关系。每个要点都具备中国化的特色,沟通的目的是“不沟自通”:“门当户对”才有对话基础;地点代表一种态度和方法;场合是情景沟通的重要因素;而态度远比沟通的内容更重要。

一、目的

通常,沟通的目的指准确传播信息,并让对方理解信息。但是,中国人在沟通中往往会忘记或者忽略沟通的目的。

在营销之道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是情理法。在中国,达到沟通目的的行为一般都是以情为先、理为后。在中国企业中,我们经常见得到这样的场景:当沟通产生冲突,双方完全忘记了沟通的目的,而是大谈对方的不是,甚至揭对方的短。中国人在反驳对方时,常常不会理性地就事论事,而是对人不对事。

实际上,白经理找小张沟通,是为了告诉小张,如何把选择设计公司这件事情做好。可是,白经理找到小张之后,完全把沟通的目的忘记了,一再地责怪小张的不是,从选择设计公司这件事情转移到小张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世。

忘记沟通目的的沟通无疑是失败的沟通。中国人一定要时刻谨记沟通的目的。沟通技巧、沟通态度、沟通情感都应该围绕沟通目的而展开。

二、对象

中国有句话叫“门当户对”。在现代婚姻思想解放浪潮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一直被诟病。颇具讽刺的是,不管是婚姻对象,还是沟通对象,我们都一直践行“门当户对”的观念。

在沟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要求沟通对象对等。在中国,只有沟通双方地位、身份、实力、资历对等才有对话基础。

中国很多企业的销售方法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业务员直接找客户的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沟通。这种销售方法违背了中国“门当户对”的观念,失败率极高。业务员与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之间没有对话基础。在销售中,一定要注重与客户同级沟通。业务员可以与客户具体操作人沟通,业务经理可以与客户具体负责人沟通,营销总监可以与部门经理或者总经理沟通(视具体情况而定)。层层同级沟通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好评,也有利于体现企业的实力、诚意和态度。所以,正确的沟通对象是沟通成功的前提。

三、地点

在西方企业中,沟通地点很简单,公事公办,基本是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沟通。但是在中国企业中,沟通地点就很广泛了,包括办公室、会议室、酒店、娱乐中心、咖啡厅、个人家中等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原因很简单,中国式沟通的地点已经超越了其物理特性本身,代表一种态度或者方法。很多小企业会选择在豪华酒店会客,而不是企业办公室。选择豪华酒店会客,说明对对方的重视和尊敬。

企业也经常邀请客户来企业参观。选择自己企业沟通,这往往是一种沟通方法。这种企业往往实力强大或者企业形象较好,客户参观企业有利于提高销售成功率。在中国,饭店、娱乐场所、咖啡厅等都是销售沟通的场所。销售员要根据客户的层次、喜好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

四、场合

在沟通中,中国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不适当的场合讲话。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场合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一般而言,不宜在下属面前批评其领导;不宜在领导面前批评其下属;不宜在客户面面前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宜在会议上单独批评某一个员工;不宜在当中谈及个人待遇问题;不宜在众多下属面前谈论公司的危机„„

五、技巧

先攻后受、语义双关、虽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都是所谓的沟通技巧。但是,中国式沟通的最高技巧是“不沟自通”。

场景一:

王经理:李总,跟您商量个事。

李总:王经理,你说。

王经理:还要几天,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选个好日子,到时请您来我家吃饭。

李总:好事情啊!那你得陪陪你爱人啊!

王经理:是啊!这不,我爱人生第一胎,没经验,挺紧张的,一直责怪我不在她身边。

李总:是是!都这样的。这样,今天下午你把手头上的工作交接给老催,多请几天假,给你一个星期时间,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不能马虎。

场景二:

陈经理:李总,我想请几天假。

李总:什么事情?

陈经理:我爱人这几天生孩子,想请几天陪产假。

李总:哦„„怎么不早点说,你现在手头上事情正紧着呢!好吧!根据公司规定,给你批三天陪产假。

陈经理:三天可能不够,能不能请一个星期?我想多陪陪我爱人。

李总:一个星期啊!这可耽误工作了。这样,你先请三天,看情况再批,好吗?

王经理找李总多请几天陪产假。但是,王经理至始至终没有提“请假”或者“多请几天假”,李总却非常高兴爽快地给他批了一个星期的陪产假。这就达到“不够自通”的目的。

陈经理也是想多请几天陪产假,但是其开门见山提到请假,并想多请几天。李总并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最终沟通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六、态度

在中国,沟通的态度比沟通的信息更重要。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往往更看重态度而不是信息。

场景:

营销部李总监:王总,我要招两个渠道经理,这两个人很重要。希望你大力协助。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李总,没问题。你先提交人才需求申请表。

营销部李总监:我知道。我跟你说的意思是,希望你帮我招两个素质高的渠道经理,而不是像上次那个„„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招什么样的人,最终裁定权在你这,你干嘛把责任推给我。

营销部李总监:虽然最终是我裁定的,但是你提交上来的应聘者普遍素质达不到要求,我也没办法。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达不到要求你可以不用。好了,我也尽量做好。

李总找王总沟通目的很简单,就是请王总大力支持,招聘两个素质较高的渠道经理。李总也向王总传达了他的意思。但是,沟通效果就不尽人如意。王总最后说“尽量做好”,中国人说“尽量”,一般都“不尽量”。李总传达了信息,却没有完全达到沟通的目的。原因在于双方沟通的态度有问题。双方沟通态度不好,导致信息的重点发生偏差,从招聘工作说到责任推诿,从“说事”到 “说人”。王总对李总的态度有意见,就很难保证王总会“大力协助”。

为了有效沟通,一方面我们要尽量以良好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让态度促进沟通;另一方面,如果对方态度不好,我们要“对事不对人”,着重关注沟通的信息,而不是态度。尤其向客户推销产品时,客户态度不好是常态。业务员要抛弃客户的态度,一如既往地以良好的态度推销,这样可以提高销售成功率。

七、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果不只是达到沟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建立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不能因为沟通而沟通,应该在经营人际关系的范畴下沟通。对营销人员而言,应该在经营客户关系的范畴下,与客户沟通。与客户沟通不光是达成销售,更重要的是建立客户关系,为争取更大的销售、建立影响力、塑造品牌服务。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沟通能力很差,人际关系自然很糟糕。“只要他多和一个人说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就多了一个敌人”。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讽刺沟通能力很差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沟通。即使一个人不擅长说话,只要人际关系好,同样有利于沟通。朋友之间,即使说错话还是比较容易原谅。

在营销之道中,我们提到客户关系是熟人关系,而不是上帝与子民的关系。在与客户沟通时,业务员就要与客户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往来的熟人关系。窗体顶端.

推荐第7篇:中国式复苏

千载中华一朝复兴

翁靓靓

一百七十多年前,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你的大门。从此,你开始了无休止的灾难。六十多年前,你顽强抗争,抵抗外来列强,昂首挺胸,傲然面对。现在,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容纳五湖四海的宾朋,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如画轴徐徐展开,一幅幅曾经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举世罕见的兵马俑,汉代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马蹄踏过的朱雀桥,宋朝恢弘巨制的《清明上河图》;斑驳厚重的青石路,清朝华贵大气的紫禁城……更有那瑰丽的文化宝库:工整的唐诗,清丽的宋词,婉约的元曲,字字珠玑的先秦散文,引人入胜的明清小说……

是的,你曾经大汉繁华、盛唐雍容、两宋典雅,而这一切被洋人的长枪大炮所践踏。仿佛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被那宵小之辈所欺压。

画卷里还在演绎: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那三十四万屈死的同胞,那被侵占的一百五十万公里领土,那丧失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财富……忘不了那一个个血染的地名:黄花岗、大沽口、孟良崮……

这头雄狮好像熟睡着,这个巨人仿佛已长眠,这个国家——似乎一蹶不振了。但是你顽强的抗争,不屈的奋斗。

倏然,这卷轴里的画面变了。俯视这画卷,我看到了:一只游船在嘉兴南湖上荡漾,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在井冈山上飘

.扬……透过这画卷,我听到了:南昌起义的枪声在苍穹中回响,五四运动里那一声惊天动地的“还我青岛”。还有你终生铭记的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头雄狮慢慢的苏醒,这个巨人缓缓的站起,这个国家——飞速的发展!

1997年7月1日,你恢复行使香港主权;1999年12月20日,你赋予澳门新的内涵;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园会开幕……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却熠熠生辉,永载史册。

岁月如歌,韶华易逝。历史的车轮徐徐地向前,碾过几千年的足迹。你曾是愚昧无知的“天朝大国”,曾经被嘲笑为“东亚病夫”。而如今,你华丽转身成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哪个国家可以如同中国,在贫瘠的土地里开出极致绚烂的花儿?那个国家可以如同中国,在外来的入侵后迈出改革开放的脚步?哪个国家可以如同中国,在无尽的黑夜里探出崛起复兴的道路?哪个国家可以与之比肩!

这是一头雄狮睡醒了,这是一个巨人复活了,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了!

这是一段所有炎黄子孙应当铭记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拼搏不屈顽强崛起的过程!

千载中华,一朝复兴。

推荐第8篇:中国式拆迁

从“宜黄事件”看中国式拆迁及新媒体的运用

提及“强拆”似乎总是伴随着伤害、鲜血甚至生命的消逝。悲剧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间断的上演着,2010年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强拆事件此起彼浮。与此同时“新拆迁条例”在不断地征集民意及修改中有望出台。

“宜黄强拆”是继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之后的又一悲剧,不同的是新媒体及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让宜黄事件的钟家人得到了及时的帮助,事件中的相关官员迫于舆论压力也受到处理,地方一把手也成为因拆迁落马第一人。

事件概述

寻常人家与膨胀的地方经济——强拆的孕育

上世纪80年代钟家人流浪来到宜黄,以烧砖瓦挣钱。在1999年自己一家人在这块曾经的荒凉地段盖起了这栋三层楼房,并办理了比较贵的国土证。随后是典型的农村家庭奋斗史,钟家兄妹纷纷长大外出打工,母亲在家摆摊。2005年前后,钟家几个兄妹和母亲在南昌客运站附近开设了小餐馆,收入可观。后来改开大餐厅,不想经营失败。随后全家人分散几处,兄妹各地打工。钟家人的生活如常进行着,而宜黄却在酝酿着巨大的变革。2006年,邱建国担任宜黄县长。曾任本地区的驻京办主任的新县长给宜黄找来了资金,给县城定下了发展的轨迹:搞好了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广场、滨河地带的区域建设。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的发展,土地的升值。钟家所在的偏远地段一跃成为黄金地段,并划为建新车站而腾地的拆迁范围。因不满意拆迁补偿条件,不愿意接受一些尚未成型的补偿以及虑及邻居的“前车之鉴”,钟家人拒绝签拆迁协议。随后钟家人遭受了强制断电的待遇。2010年9月10日上午,房管局及强拆的几十个人来到钟家,失措的一家人徒劳的想把强拆的人拒之门外。在争执和惊慌中,悲剧发生了。二姐钟如琴自焚,母亲罗志凤和钟家大伯三人被烧成重伤。事件发生后,三人被往医院进行抢救。9月18日凌晨1时左右,大伯叶忠诚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但宜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声明称,事件并非自焚而是伤者不慎将自己点燃。

媒体的参与、微博的运用

事故发生后, 9月11日,媒体参与。数张当事人被烧伤的现场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很快这些照片及文字报道被众多网站转载,此后主流媒体介入。 凤凰网于9月12日发布消息、组图并持续关注。《南方都市报》9月12日题为《江西宜黄拆迁引发3人自焚》中报道了此事。随后《联合早报》、香港文汇网、新华网等媒体也介入关注。随着各大媒体的报道以及网友的关注,宜黄强拆事件渐成舆论。

9月16日上午钟如九和钟如翠姐妹准备赴京反映情况。不料在南昌昌北机场遭到县委书记邱建国率官员40余人围截,几次被抓住又逃脱,最后姐妹俩只得躲进女厕所,用手机向媒体求救。7点50分,《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收到求救电话后,发出第一条事关宜黄强拆的微博,呼吁大家关注。此信息经由网络意见领袖转发。此后,转发开始以几何级数增加。 这次微博直播,受到了数百万网民关注,第二天其他传统媒体也予以报道。凤凰卫视等媒体也开始同时在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直播事件进程。

9月17日,腾讯新闻频道联系到钟如九,并为其在腾讯开通微博。之后,钟如九在微博上不断更新钟家遭遇、事件进展。“抢夺死者尸体”和“对家属实施软禁”等事件也被曝出。

9月18日,钟如九在腾讯微博上发布了大伯去世并被抢尸的消息。这一消息受到网络意见领袖以及媒体的关注,信息开始迅速传播。大量热心网友、律师、记者自发地加入到救助钟家的行动中来。9月26日,钟妈妈病情危急,“紧急求助”发布,急需烧伤治疗方面顶级专家。经网友积极联络,9月28 日,钟母顺利转入北京医院,得到妥善救治。

据新华网9月18日报道,17日晚,抚州市委对宜黄县“9·10”拆迁事件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其中,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县长苏建国被立案调查;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李敏军被免职、立案调查。据中新网报道,10月10日,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布新闻称,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已被免职,县长苏建国也被提请免去县长一职,此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敏军已经被免职。

“宜黄事件”的传媒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契合

宜黄事件中《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宜黄事件:政府角色和钟家姐妹的生活现场、《新京报》、《南都周刊》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进行了深度报道并配发了相关评论。新华社跟进发布消息,配发评论。《联合早报》与凤凰资讯都做了专题报道。

在宜黄事件中,传统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舆论监督角色,而与此同时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宜黄事件的各种消息持续不断地通过钟如九的微博经转播成几何数传递,舆论领袖“邓飞”、“石扉客”等知名媒体人的微博,主导着网上舆论。宜黄事件初始报道出现在《南方都市报》9月12日题为《江西宜黄拆迁引发3人自焚》中,但起初并未引起舆论过分关注。直到微博这种新兴媒体形态的介入,宜黄事件才开始涌入大众的视眼。被网友称为“女厕攻防战”的网络直播拉开了宜黄事件大规模传播,并经网友的不断转播评论形成公众舆论话题。钟家小女儿钟如九第一时间在新浪开博,之后连续报道其遭遇,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微博粉丝很快突破3万,所发微博往往有数百次“转发”和“评论”。9月17日的第一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数高达2000-3000条。由于网友的持续关注和支援,网络媒体的介入,加上传统媒体的报道,宜黄事件成为2010年重大舆论新闻事件。同时也使事件中的钟家人得到帮助和支持,事件的中肇者事得到相应的处罚,迫使政府有关部门在巨大舆论的压力下做出回应。宜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维权方式。

微博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促使事态朝令人略感欣慰的方向发展,钟母和二女得到了妥善医治,相关官员得到了免职等不同处理。但伤害却也一直存在着,钟家大伯永远的离开了亲人,钟母留下后遗症,二女儿失去了美丽的容颜。如今的钟家已然成为“孤岛”(自焚事件发生后各,当地对钟家房屋的拆迁工作,已经被抚州市叫停),而离钟家不远的宜黄新楼盘在热火朝天的开辟着。

作为twitter模仿者与替代品,中国本土化微博产品开始在2007年出现,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0年中国微博不管从用户范围,还是影响力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多起新闻标志性事件均在微博引爆,并逐渐扩展到传统媒体,微博开始作为一股重要媒体力量出现。在整个宜黄事件中,微博成了信息发布平台,发挥着新闻传播、舆论监督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传播范围扩大,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

强拆痼疾

拆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涉及到地方财政利益、官员绩效、地产开发商及投机商利益、拆迁补偿等各个方面。连年层出不穷的强拆导致的诸如自焚、活埋、暴力抗诉等事件出现在各大报端,相关官员受到程度不一的处理。但更多时候相关官员只是问责一阵子,《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都以不同形式继续任职。宜黄事件中“一把手”被免职,问责得到落实是钟家人坚持上访,来自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诸如微博等的舆论支持得来的不易之果。

“宜黄事件”是行政强制拆迁的产物。1991年6月 《拆迁条例》公布,后经2001年修改的《拆迁条例》沿用至今,但仍未区分公益和商业拆迁,其运作模式依然沿袭了建设单位向政府申请拆迁许可、获批后实施拆迁、发生纠纷由政府裁决、被拆迁人拒绝拆迁的实行强制拆迁等做法。“新拆迁条例”于2010年两征民意,终于于2011年1月19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条例草案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至此行政强制拆迁被废除,确定了市场价补偿原则。可以说包括宜黄事件在内的此起彼伏的强拆不幸事件是促使“新拆迁条例”出台的因素之一。

因强拆引发的各地不幸事件源自多年来欠完善的“拆迁条例”、城市化过程中金钱利益的魔咒对人的漠视、群众和官员之间累积的不信任、无法行通的诉求途径(如上访的阻隔)、体制的缺陷(官员绩效与地方民主的缺失等)、社会的漠然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空缺„„

拆迁事件中地方官员似乎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为了绩效和发展开发土地,牵涉进商业利益而不得不强拆。有时也为与被拆迁者达成协议,“明补偿”和“暗补偿”交相进行。另一方面强拆出现问题后地方官员受到处理,问责之后,重新换个头面继续任本职或它职。舆论的谴责似乎已经对其起不了任何影响,行政问责成了一种掩人耳目的手段。地方政府的利益、商业利益为首的逻辑下似乎永远比人命重要,更谈不上公共利益,有时公共利益实则就是小集体和私人利益。 强拆事件中被拆迁的无论是像唐福珍、钟家人这样的平民百姓还是《南方周末》“ “被有罪”还是“被无罪”:钱说了算”中的千万身价的民企老板邱照轩在强大的政府权威下都是无力反抗的弱势群体。他们面对强势的倾轧,合理的诉求得不到应允甚至连诉求方式都遭遇切割,法制遭遇无情的鄙弃,在这般情况下选择或平静或极端的反抗。有人选择残酷的对待自己,有人选择暴力反抗,有人选择默默忍受,有人被动受挫。宜黄事件的钟家人反抗的方式让所有人痛心,所幸的是钟家姐妹后来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帮助自家人维权。但并不是每一个强拆受害者都能像钟家人那般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多的时候拆迁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受害人一天天的增加。即使是在“新拆迁条例”已出台的今年各地强拆事件也不曾有所减少,今年9月09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纠风办通报的近期6起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中就有一起是由法院执行致人死亡的强拆(而“新拆迁条例”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可以理解的是“新拆迁条例”的实施总会受到阻力和无视。

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上看其在宜黄事件中的表现并无特别之处,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却造就了这场舆论盛宴,尤其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利用新媒体及时的跟进公布事态真相。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报道、参与微博互动,引起强烈舆论关注。微博这种时新的传播方式运用于公共事件中会是全新的传媒力量。

宜黄事件成为2010年舆论重大事件,记录在新闻史里。关于它的后续报道成为“冰点”,只有今年年头少数的几家媒体有所报道,有关钟家人更多的消息须关注钟如九的微博。而下马的官员是否像过去的官员处理那样只是问责一阵子不得而知。在追求读者效应的趋势下媒体该如何把握报道,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成为另一个思考课题。另一方面媒体无法代替政府,政府的职责又该如何落实到位是我们长久关注的又一课题。

推荐第9篇:中国式陋习

“中国式陋习”司空见惯 一边痛恨一边随大流

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那么,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这样的陋习还有很多: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立马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一些网友则认为“中国式”陋习中蕴含着一种“成长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有着9年驾龄的网友表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站在自己的立场,总是别人的错。”

推荐第10篇:中国式领导

中国式领导:情理法互融 发表时间: 2008-08-19新闻频道:http://whnews.cn/news

□本报记者 颜潇

●“哥们义气”也是中国式领导力的来源之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阴阳图中国式管理●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决定了员工的跟随程度●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是“引爆”员工的生命潜能近日,清华大学MBA课程特聘讲师周雪梅教授为威海的一些企业家讲述了中国式的领导艺术。太极阴阳图与中国式管理讲座一开始,周雪梅就提出了一些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西方的管理理论拿到中国却屠龙乏术?为什么跨国公司会在中国遭遇管理难题?为什么同样的条件和市场机会下,不同的管理者带领的公司发展结果会大相径庭?为什么有时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员工无论怎么协调都很难配合?她概括说,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在企业管理理论之外,还有一套看不见的系统在起作用,即文化内核的东西不容忽视,有时候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她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的管理学开始向东方寻求智慧,中国式的管理思维逐渐为西方一些管理学者所认识。比如中国文化的核心《易经》,它所提出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如今被管理者们广泛应用。周雪梅说,如果以一个圆圈来代表管理的话,那么西方式管理则是一种上下分明的两个部分,一种典型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式管理则是一幅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融、应势而变的思维方式。二者的区别也可以用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博奕方式来比喻,中国象棋的棋子都是放在交叉线上的,可进可退,而国际象棋则是放在方框中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思维习惯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是辨证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国式的思维则要求有中国式的管理相对应,而且也应有中国式的领导艺术进行管理。小王的感叹与领导者的缺失在讲解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时,周雪梅举例说,她的朋友小王,在参加工作8年的时间里“跳”了4家公司,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家小型外贸公司的副总。可是干了不长时间,小王又准备跳槽。当她问起小王频频跳槽的原因时,小王说:“为什么我身边一个好领导也没有?”周雪梅进一步阐述道:实际上,小王的领导可能也会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不过却是另外一种版本,那就是:“为什么我身边的下属都不成器呢?”究竟是没有好的下属还是没有好的领导?曾经在海尔任职的周雪梅认为,从海尔的管理理念来看,终端的问题一定是领导的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就应注意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管理者与领导人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周雪梅说,管理功能包含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环节,但其中决定管理质量优劣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领导,领导的功能就在于激励、指导、沟通和冲突管理。而小王的感慨就在于在他身边遇到的都是管理者而不是领导者。“领导一定是管理者,而管理者不一定是好领导。”周雪梅说,这就像农村的绣花工与艺术大师的区别一样。周雪梅说,过去一到冬天,许多农村炕头上都会有妇女在描花,然而她们描得再好也只能被称作匠人,因为她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沿着前人留下来的绣花样子在描花。同样,管理者只是一个好工匠,而不能称得上是一个领导者。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者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照章管理,而是要成为思想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周雪梅说,华信惠悦公司最近公布的一次员工意见调查显示,“亚洲公司渴望领导力”,来自亚洲10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员工表示,除了薪酬,他们最为不满的是本公司的领导及管理技能。此次调查涉及的国家在地理位置、文化和经济发达程度上有很大差距,但在有一点上却显示出惊人的一致:在调查中,他们对本公司中级管理层和基层主管的评价明显低于其他问题。员工的不满之处主要集中在领导者的能力,包括有效决策、执行必要的变革,以及品质(包括培育员工的信任以及恪守公司的价值观)等方面。这一结果给亚洲公司的领导者敲响了警钟。周雪梅说,实际上在目前的企业里,存在了大量的管理者而不是领导

者。只有领导才能是激发员工创造性的重要动力,而领导力的培养是企业持续改进的“加油站”。“领导是在经营业务,而不是经营组织。”领导才能是激发员工创造力的重要动力。“哥们义气”与中国式领导力的来源一个车间有几个班组,其中一个班组的班长非常讲义气,而这个班组也非常团结,组员们都愿意听从班长的指挥,干起活来也特别卖力,因而该班组在车间里的工作特别突出。而另外一个班组的班长却不善于团结同事,班组像一团散沙,许多工人都不愿呆下去,班长的工作难以开展,该班组经常在车间内拉后腿。对于班组中应不应当有“哥们义气”,周雪梅认为应当有,而且一定要有。她说,作为班组长,它的专业技能并不一定会比普通的工人高多少,而他带领团队主要依靠的就是非正式力量中的参考力量,是凭借人格魅力带领团队的,因而适当的“哥们义气”是必需的,也是领导力来源之一。周雪梅说,领导力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力量的来源,一种是非正式力量的来源,再就是其它一些来源资讯权、关系权等等。正式力量的来源包括法统力量的来源、奖酬力量的来源、胁迫力量的来源,而非正式力量的来源则包括专技力量的来源、参考力量的来源。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个人领导力的高下则主要是非正式力量占了上风。影响中国式领导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如专业技术团队和客服团队主要是以技能为主,因而影响领导力大小排序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技力量,而管理团队排在第一位的则是参考力量。《亮剑》与中国式领导力的培养《亮剑》中“逢敌必亮剑”的李云龙的口号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除了这种“亮剑”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李云龙在冲锋中勇往直前、一马当先的锐气和勇气影响了士兵,使他们同样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敌人。周雪梅说,领导是影响人们自愿努力以达成群体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影响一人或一群人的行为,使之趋向某种群体目标的人际互动程式。而领导力的核心价值就是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以愿景或共同的价值观“引爆”员工的生命潜能。她举例说,对小孩子,聪明的家长以鼓励为主,比如会以考好了就奖励玩具等手段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往往会取得好的效果。而有的家长则以暴力为主,比如考不好就打等手段,但却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因为他采用的只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影响的手段。而好的领导则是以影响来带动员工的成长。由此可见,领导力不仅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影响力,是“以人心换人心。”周雪梅说,在海尔的管理中明确提出,要用热心、诚心、耐心换取员工对企业的“铁心”。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你会怎么做?西方和中国式的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周雪梅举例说,假如一个员工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在处理这个员工之前,一个好的中国式领导人可能会在处理决定作出之前,会先和员工谈话,然后还可能会请他一起吃饭,并为其家人的生活作出妥善安排。这种安排会使接受处理的一方心服口服,使其能安心地接受惩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谡失街亭,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按照军法当斩。但在斩马谡时,诸葛亮不仅痛心地流下了眼泪,还将其家人进行了妥善安排。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习惯的不同,也使中国式领导必须做到情理法兼融。周雪梅说,西方领导人即使犯了错误,但只要执政观念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是对的,民众照样会听从。而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是做人先立德,如果一个人在作风上、生活上等方面犯了错误,那么人们就会对其领导力产生怀疑,而不再愿意接受其领导。 中国式领导力的核心原则就是情理法三者兼融。 中国的企业管理逃不过情理法,关键是在对待具体问题上如何将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安己宁人。 最高境界:他的存在就是人们的需要什么样的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什么样的中国式领导艺术才是最高境界?最后,周雪梅以老子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领导者,下面的人知道他的存在,并认为是自然的事情。中等一点的领导者,感觉像亲人一般尊敬他。再差一点的,人们因为怕他才听从他。最差的,则会被下面的人所

欺侮不屑。诚信不够,便自然得不到信任。如果严守诺言,不欺瞒,便不会如此。而是做什么事都顺顺当当,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纷繁吵闹,该怎么样怎么做,一切事情的完成都是那么自然。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就是人们都知道他的存在,并能够与其融合在一起,人们很自然地听从他的领导,很自然地跟着他做事。身为一个领导者,不需要总是强调他是领导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跟从。而人们也想不到去考虑他是不是合格,对他的领导资格无一丝疑问,他的存在就是人们的需要,是成事的一种必然。领导者达到这种境界,就是中国式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周雪梅说,对于“中国式领导”,国内并没有权威的界定。狭义的中国式领导是指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方式去感召所属群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广义的中国式领导,则是创新型中国式领导,指通过中国传统和现代、中西方结合的优秀文化、先进思维和全球通行行为规则去感召所属群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她说,中国式领导艺术并无定势,关键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一种适应中国企业在国内运作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领导管理模式。■相关链接周雪梅,青岛大学商学院企业研究所特聘资深专家,新加坡(青岛)华夏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著名实力派培训师、咨询师、策划师。在教育、新闻、金融企业等单位工作,曾任海尔集团软件公司培训部经理。既有大企业工作的实战经验,又有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国际TTT认证职业培训师,SRT授权讲师,清华大学MBA课程特聘讲师,国内多家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培训师、咨询师。

第11篇:中国式优秀员工

《中国式优秀员工》读后感

西郭庄小学

贾海玲

我有一个梦想。

梦见我有朝一日,不,就是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终于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拥有整个世界。

然而,事实却总是与我的愿望背道而驰,员工,总是员工,老板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日渐遥远。于是我开始随波逐流、漫不经心,曾经的梦想几近放弃。

但就在这时,学校组织学习了《中国式优秀员工》一书,我发现这本书向我们揭开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成功的秘密、心想事成的秘密。

这秘密却并不深奥,言简意赅、清楚明了,其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只是,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

提升自我品格是成功开始

如今社会已习惯于把所有的成功都归于传奇:聪明绝顶的头脑,灵光一闪的创意,如期而至的财富,都会使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光环之下,而忽视了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无限可能。

《中国式优秀员工》以无数精彩案例告诉我们,员工要想获得财富和成功,必须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先做优秀员工,后做优秀老总;先做薪酬不高的工作,然后才能身价百万。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蹴,只有做好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并精益求精,才能在群体中脱颖而出。

我常抱怨岗位如同教育神经末稍,根本不必要求太高。却没有认识到,即使是再普通的工作,只要有所建树,照样能升职加薪一路顺

风。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成功,都如“滚雪球”般从小到大。

但同时,精益求精又并非独自在电脑前日以继夜。我常抱怨如老黄牛般苦干,却遇到苛刻的上司、刻薄的同事,却很少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学习能力”、“定位人生”、“人际交往”、“知人知心”、“团队合作”、“灵活变通”、“有效解决”等优秀员工必备的能力,引领我重新审视自己;而 “使命感”、“合理化建议”、“吃苦耐劳”、“独挡一面”、“勤于思考”、“做事到位”“公司利益第一”、“业绩说话”等“老板心目中的优秀员工”又使我体会到智慧的重要性。

原来,职场中最重要的,不是环境,也不是机遇,而是我对自己品格和思想力度的训练和提升,只有全方位提高完善自己的能力,才能从平凡走向优秀,

原来,真正的好员工,不是被环境打倒,在失败中怨天尤人的“怀才不遇”者,而是能够洞察环境的本质,相时而动,实现与上司双赢的智者!

或者,这些优秀品质我现在并非一一具备,但人最容易改变的是自己,提升自我素质,实际就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加强心灵转变是成功基石

《中国式从优秀员工》是本有着长远眼光的著作。作者没有停留在为读者提供简单的办事技巧层面,而是从人性特点出发,倡导“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态度。文字举重若轻却又直击要害,时时给我以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种表达方式在本书后半部分体现得尤其明显。“心中有成长的

目标”、“总是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带着激情去工作”“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处处为公司着想”从人性和思想的角度去探询我们的工作态度,呼唤心灵深处的转变,从而独树一职,保证了该书的深刻性和创新性。要知道:人的思维方式和概念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感知世界、指导着我们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对目标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转变。

第12篇:中国式创业

中国式创业——无奈的选择与无言的结局

作者:何行

关于创业,大家能联想起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曾梦想过自己创业的场景,但真正能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似乎并不多,也因此大部分人对创业这个词很是有些好奇的。“创业”这个词经过不断演化和包装,终于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成为一个听起来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它是那么的有感召力,那么的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就好像每个创业的故事后面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传奇。

然而,这样一个词语来到中国,它必然也会体现出一些“中国特色”,所以就如标题所示我在这里称为“中国式创业”。“中国式创业”跟其他的创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内涵稍微有一点点变化罢了。国外的创业多数为主动创业,而中国之创业很大一部分皆为被动式创业。让我们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底是哪些人在创业吧?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创业黑暗时期

新中国建国之后,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措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收归国有。要知道社会主义国有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个时期无疑是创业史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年代里埋没了我国大量的创业型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上山下乡)当然这之中也有另类的,居然敢在这一非常时期出来搞创业,在1960年代的创业叫“投机倒把”,投机倒把者是要被绳之以法;在1970年代创业之人又叫“二道贩子”,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到1980年,创业者就有“倒爷”这一毁誉参半的称号了。

第二个阶段: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 “下海”与“个体户”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 1

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下海”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火的词语。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冯仑、潘石屹就是当时的下海者,这些曾一文不名的游子,成了叱咤房地产业的亿万富翁;下海者还多有官员,包括两度下海的前国家计委官员顾宁珂等。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从以上“下海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用“二元经济”特征,利用手里的特权,不脱离官职而经商,他们“只在海边泡一下脚”;另一类是在国企或事业单位里混得不如意,而“自己跳入海中游泳”。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除了“下海者”还有另一个形态“个体户”。知道80年代初期的“个体户”都是什么人吗?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和劳改犯”,他们平时没事就喜欢打群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有那么多人上大学,他们面临的选择不是在高考,而是在初中毕业。可以有的出路有:考上高中,考上中专,考上技校,或者拖关系就业,或者顶替父母工作。如果以上都没能去成呢?那他就成了“待业青年”,除了在社会上飘着也没什么事做了,在这期间没事打个架不小心犯点事也就成了“劳改犯”!(写《同桌的你》的高晓松曾经跟我说过,没有拿砖头砸过别人脑袋的就不是男人,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吧!)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渐渐脱离了贬义词的范畴。从以上分析可以小结,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个体户”大多是在初中毕业之前没能好好读书,成为待业青年以后被动地选择了创业。

第三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到两千年初始——创业黄金期和“下岗”时期

从邓小平“春天的故事”开始,市场经济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之人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拉大了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一些在公务员岗位及企事业单位不得志的青年,看到原单位混下去前途渺茫,纷纷跳出国有的圈子,当时记得有个名词叫“停薪留职”。这一部分跳出来的人,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如

果不是原单位效益不好是不会跳下海的,他们可以说是被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浪潮逼出来的。应该说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选择主动提前离去,而不是等到九十年代后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再被迫走上重就业道路。

市场经济的浪潮进一步翻滚,竞争的结果是大批国有企业面临淘汰和破产。本来还在观望,不喜欢市场竞争的人们也被新的浪潮拍打出来。随着国有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和职位。同时,为了挽救国有企业,“下岗”这个不叫“失业”的失业把越来越多的人们拉出了舒适的国企老窝。人们彷徨了,恐慌了,但日子还是要过的,他们无奈重新寻找工作,其中有些能力和积蓄的人也开始试着做生意,被迫走上创业之路。所以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岗”和“创业”两个词语就成了好朋友,成了“难兄难弟”,只不过后一个词语经过包装,比前一个词语好听很多。其实中国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个好的工作,一般来说他们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因为那样做的风险真是太高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有太多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机会成本,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又不想给别人打工,那还是创业算了。

第四个阶段,两千年初始到现在——全民打工和全民创业的悲惨时期

此时,“下岗”时期所带来的被动式“创业”开始蔓延,经过老国有企业改制和私有化浪潮,能挤进国有保护圈的人们越来越少,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温馨的计划经济体系,被迫出来打工和被迫出来创业。加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引进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在其影响下大量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走上了创业之路,其中也包括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创业是需要准备的,它需要具备很多先决条件,但是这些被迫出来创业的人们,还有被激励着的热血青年,很多还没有经过积累和准备就匆忙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可能有一定资金,或者有一定技术,或者有一定关系,但他们无疑是莽撞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思考,根本不懂如何经营企业。他们讲的最多的是在创业期间摸爬滚打,慢慢走向成熟。

这样一批无畏者闯进创业圈子的后果是什么呢?

中国所有低门槛的竞争性行业都充斥着这样的无畏创业者,带来的是这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行业内只能维持很低的利润,小企业难以壮大和发展。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再加上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横行,想要创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行业发展

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市场上,不是创业者太少,而是创业者太多。只要是门槛不高的行业,一般来说都充斥着大量的被动式创业的人们,他们开着小小的店面,做着小小的生意,获得小小的盈利,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求企业做大,只求能够生存,为了生存,为了微薄的利润,他们什么都肯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有毒食品,那么多的伪劣产品。

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只有两种市场:一种是开放的恶性竞争市场,另一种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市场。在恶性竞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创业者,唯利是图,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低劣的产品。在垄断市场上,残留的是强势的计划经济堡垒,高额的垄断利润侵蚀着消费者剩余,带来大量无谓损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前还是计划经济圈内人往圈外跳,现在呢?计划经济残留的垄断行业内部工资大大高于外部的工资,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使命往这些垄断行业里钻。(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信业、能源行业等,还有公务员队伍)现在的人们都很怀念温馨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这个圈子越来越小,这是否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现代版呢?

以上已经讲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业的四个阶段,而当下的我们就正处在第四阶段里,大家要问那我们怎么办呢?

从****的角度,我想为了给创业者更大的空间,第一步是进一步开放垄断性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缓解其他行业的恶性竞争局面;第二步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培训和创业后续支持服务,让他们增加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第三步是****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统一产品和服务标准;第四步是****大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培训问题;第五步是****平衡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

从个人角度,如果你想创业,请做好准备,尽量避免与无畏的创业者进行PK。选择创业进入的行业,一定要谨慎。问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在没有一定经验和不懂企业运作之前,请不要随便试水。

在这里我抛给大家一个经济学概念叫“经济租”。定义是这样的【当厂商占有某种稀缺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品牌、权力)时,它就具有了寻租能力。因为这种资源能带给

企业利润而其他企业却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也不拥有这种资源,其他企业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和拥有这种资源而愿意支付一笔报酬给它,其值超过获得资源时的价格。】当你想开始创业的时候,请看看你现在有没有,以及将来能不能创出这样的“经济租”。只有你确信自己拥有“经济租”的时候,你才可能抛开那些无畏的创业者,才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才可以追求企业的长期成长。

这五种稀缺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和“权力”在****手里,我们初级创业者可以不考虑,那么你主要弄明白的就是现在所有的技术、人才还有将来可能获得的品牌。你看你能不能“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来源;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以上都没有,请暂时放弃创业,选择打工,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积累实力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13篇:中国式创业

中国式创业——无奈的选择与无言的结局

关于创业,大家能联想起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曾梦想过自己创业的场景,但真正能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似乎并不多,也因此大部分人对创业这个词很是有些好奇的。“创业”这个词经过不断演化和包装,终于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成为一个听起来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它是那么的有感召力,那么的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就好像每个创业的故事后面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传奇。

然而,这样一个词语来到中国,它必然也会体现出一些“中国特色”,所以就如标题所示我在这里称为“中国式创业”。“中国式创业”跟其他的创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内涵稍微有一点点变化罢了。国外的创业多数为主动创业,而中国之创业很大一部分皆为被动式创业。让我们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底是哪些人在创业吧?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创业黑暗时期

新中国建国之后,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措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收归国有。要知道社会主义国有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个时期无疑是创业史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年代里埋没了我国大量的创业型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上山下乡)当然这之中也有另类的,居然敢在这一非常时期出来搞创业,在1960年代的创业叫“投机倒把”,投机倒把者是要被绳之以法;在1970年代创业之人又叫“二道贩子”,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到1980年,创业者就有“倒爷”这一毁誉参半的称号了。

(百度资料:“投机倒把”一词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统配价高一两倍。当时,有背景的倒爷们凭借手中权力,通过计划或走后门,搞到平价的紧俏产品,通过层层转手加码,最后以较高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7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笼统地规定了投机倒把罪。1981年,为了禁止乡镇社队企业的“无序”生长,避免同国企争夺原料,国务院两次发出紧急文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同年,韩庆生等4名国企工程师到乡镇企业“炒更”,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韩庆生却因“技术投机倒把罪”被判入狱。1982年,温州柳市镇的8名个体户因投机倒把被通缉,这就是著名的“八大王事件”,也是当时全国打击投机倒把的一个缩影。这一年,有3万人因投机倒把被判刑。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再次审议的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并作出修改。)

第二个阶段: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 “下海”与“个体户”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职能部门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下海”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火的词语。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冯仑、潘石屹就是当时的下海者,这些曾一文不名的游子,成了叱咤房地产业的亿万富翁;下海者还多有官员,包括两度下海的前国家计委官员顾宁珂等。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从以上“下

海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用“二元经济”特征,利用手里的特权,不脱离官职而经商,他们“只在海边泡一下脚”;另一类是在国企或事业单位里混得不如意,而“自己跳入海中游泳”。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除了“下海者”还有另一个形态“个体户”。知道80年代初期的“个体户”都是什么人吗?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和劳改犯”,他们平时没事就喜欢打群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有那么多人上大学,他们面临的选择不是在高考,而是在初中毕业。可以有的出路有:考上高中,考上中专,考上技校,或者拖关系就业,或者顶替父母工作。如果以上都没能去成呢?那他就成了“待业青年”,除了在社会上飘着也没什么事做了,在这期间没事打个架不小心犯点事也就成了“劳改犯”!(写《同桌的你》的高晓松曾经跟我说过,没有拿砖头砸过别人脑袋的就不是男人,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吧!)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渐渐脱离了贬义词的范畴。从以上分析可以小结,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个体户”大多是在初中毕业之前没能好好读书,成为待业青年以后被动地选择了创业。

第三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到两千年初始—— 创业黄金期和“下岗”时期

从邓小平“春天的故事”开始,市场经济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之人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拉大了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一些在公务员岗位及企事业单位不得志的青年,看到原单位混下去前途渺茫,纷纷跳出国有的圈子,当时记得有个名词叫“停薪留职”。这一部分跳出来的人,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如果不是原单位效益不好是不会跳下海的,他们可以说是被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浪潮逼出来的。应该说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选择主动提前离去,而不是等到九十年代后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再被迫走上重就业道路。

市场经济的浪潮进一步翻滚,竞争的结果是大批国有企业面临淘汰和破产。本来还在观望,不喜欢市场竞争的人们也被新的浪潮拍打出来。随着国有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和职位。同时,为了挽救国有企业,“下岗”这个不叫“失业”的失业把越来越多的人们拉出了舒适的国企老窝。人们彷徨了,恐慌了,但日子还是要过的,他们无奈重新寻找工作,其中有些能力和积蓄的人也开始试着做生意,被迫走上创业之路。所以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岗”和“创业”两个词语就成了好朋友,成了“难兄难弟”,只不过后一个词语经过包装,比前一个词语好听很多。其实中国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个好的工作,一般来说他们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因为那样做的风险真是太高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有太多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机会成本,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又不想给别人打工,那还是创业算了。

第四个阶段,两千年初始到现在——全民打工和全民创业的悲惨时期

此时,“下岗”时期所带来的被动式“创业”开始蔓延,经过老国有企业改制和私有化浪潮,能挤进国有保护圈的人们越来越少,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温馨的计划经济体系,被迫出来打工和被迫出来创业。

加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引进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在其影响下大量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走上了创业之路,其中也包括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创业是需要准备的,它需要具备很多先决条件,但是这些被迫出来创业的人们,还有被激励着的热血青年,很多还没有经过积累和准备就匆忙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可能有一定资金,或者有一定技术,或

者有一定关系,但他们无疑是莽撞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思考,根本不懂如何经营企业。他们讲的最多的是在创业期间摸爬滚打,慢慢走向成熟。

这样一批无畏者闯进创业圈子的后果是什么呢?

中国所有低门槛的竞争性行业都充斥着这样的无畏创业者,带来的是这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行业内只能维持很低的利润,小企业难以壮大和发展。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再加上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横行,想要创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行业发展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市场上,不是创业者太少,而是创业者太多。只要是门槛不高的行业,一般来说都充斥着大量的被动式创业的人们,他们开着小小的店面,做着小小的生意,获得小小的盈利,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求企业做大,只求能够生存,为了生存,为了微薄的利润,他们什么都肯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有毒食品,那么多的伪劣产品。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只有两种市场:一种是开放的恶性竞争市场,另一种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市场。在恶性竞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创业者,唯利是图,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低劣的产品。在垄断市场上,残留的是强势的计划经济堡垒,高额的垄断利润侵蚀着消费者剩余,带来大量无谓损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前还是计划经济圈内人往圈外跳,现在呢?计划经济残留的垄断行业内部工资大大高于外部的工资,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使命往这些垄断行业里钻。(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信业、能源行业等,还有公务员队伍)现在的人们都很怀念温馨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这个圈子越来越小,这是否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现代版呢?

以上已经讲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业的四个阶段,而当下的我们就正处在第四阶段里,大家要问那我们怎么办呢?

从职能部门的角度,我想为了给创业者更大的空间,第一步是进一步开放垄断性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缓解其他行业的恶性竞争局面;第二步是职能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培训和创业后续支持服务,让他们增加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第三步是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统一产品和服务标准;第四步是职能部门大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培训问题;第五步是职能部门平衡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

从个人角度,如果你想创业,请做好准备,尽量避免与无畏的创业者进行PK。选择创业进入的行业,一定要谨慎。问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在没有一定经验和不懂企业运作之前,请不要随便试水。

在这里我抛给大家一个经济学概念叫“经济租”。定义是这样的【当厂商占有某种稀缺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品牌、权力)时,它就具有了寻租能力。因为这种资源能带给企业利润而其他企业却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也不拥有这种资源,其他企业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和拥有这种资源而愿意支付一笔报酬给它,其值超过获得资源时的价格。】当你想开始创业的时候,请看看你现在有没有,以及将来能不能创出这样的“经济租”。只有你确信自己拥有“经济租”的时候,你才可能抛开那些无畏的创业者,才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才可以追求企业的长期成长。

这五种稀缺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和“权力”在职能部门手里,我们初级创业者可以不考虑,那么你主要弄明白的就是现在所有的技术、人才还有将来可能获得的品牌。你看你能不能“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来源;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以上都没有,建议你延迟创业,选择打工,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积累实力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14篇:中国式金融危机

中国式金融危机

最近,在美国QE退出的阴影笼罩下,亚洲市场爆发了严重的走资潮,由此导致了亚洲一些国家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尤其是印度与印尼最为严重。因此,市场正在担心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即将爆发,同时更担心的是由此是否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

对于前者,估计仅是美国QE退出后,资金从这些国家退出对当地金融市场新产生一些影响与冲击,说爆发1997年那样亚洲金融危机的概率不会太高。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

因为,无论是最近“乌龙指”事件,还是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无论国内影子银行盛行,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泛滥,都暴露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可能由于美国QE退出,一定导致新兴市场走资潮,这不仅会导致亚洲一些国家股汇大跌,也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值得市场担心。一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多高是相当不清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其是否爆发金融危机没有参照系。二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连串事件已经显示出其严重的脆弱性。三是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深层次的风险也可能随着这种危机而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美国QE退出(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中国就面临着各类资金集中外逃之风险。如果出现各类资金外逃加速,它将引发其他金融风险暴露的概率会加大。

因为,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来看,尽管最近中国经济数据比市场预期要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这些看法是建立两个基点上的。

一是对于国内金融风险有多高,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测算其风险的科学体系或方法,而仅是借鉴成熟市场现成的工具与经验。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成熟市场完全不同,数据获得的方式及可信度也不一样,更多不存在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多高是不清楚的。如果对一个市场金融风险有多大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要想来防范这种风险更是不可能。

二是当前国内金融主要聚集在房地产市场,即经济的“房地产化”。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没有挤出,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进行重大调整,并让产业结构升级,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之风险。

因为,当前经济政策一方面希望来调整前十年扭曲的经济结构,并让整个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另一方面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工具性则无法摆脱。各地方政府仍然在千方百计地利用房地产市场冲高当地的GDP,冲高当地的房价。

可以说,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地方的房价持续上涨了15个月,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国内房价在高位的情况下持续上涨,尽管可让各地的GDP增长保持高速(也是当前国内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的重要原因)增长,但它一定会阻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产业的升级,对居民消费具有严重挤出效应,并聚集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风险。而国内房地产泡沫一定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

还有,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之所以被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爆发,其实是建立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顺周期的基础上,即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房价的调整,房地产泡沫从而没有挤出过,而反之房地产泡沫则在越吹越大。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破灭,无论是国内巨大的影子银行风险,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都隐藏下来。

因为,房地产泡沫不挤出,房价不回归理性,无论是住房按揭贷款,还是以住房及地方抵押的贷款都不会有多少由于价值下行所导致的风险。但是,无论是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来,还是从国内最近温州及鄂尔多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问题来看,其金融风险不能说是不高。可以说,当温州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不仅中国当前金融风险涌出,而且该地的经济衰退在短期内不可改变。

对于中国其他地方来看,比温州房地产泡沫大得多的地方有的是,比如一线城市。有人说,这些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之所以不会破灭,是因为有所谓“刚性需求”在。但是据我所知,北京已经“炒号”(即获得住房购买认购号马上转让)如此盛行,这是什么“刚性需求”呢?还有现在不少国内中小企业也大量进入住房市场抢房,最为重要的是不仅在于能够利用炒房谋利,而在于利用购买的房价如何套取贷款。可以说,全民都在“炒房”中,足见国内住房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出问题,如果中国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它一定会引发中国金融市场危机。

还有,最近“乌龙指”事件及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都体现了国内金融市场严重的脆弱性。

比如说,近年来全球股市错盘交易也屡有发生,它给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早就为各国监管层所关注。因此,面对这些发达的科技给证券交易带来的风险,全球不少交易所都在逐渐建立市场防范机制。比如,香港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报价畸高或过低、交易数量过的落盘,交易系统都会有特别警示,要求交易员重新核查。

如果国内证券交易所也有类似的预警机制,那么这次光大错盘的“乌龙指”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但是国内证券市场就没有这样的机制。本来这样平常的事情,国内

2证券市场为何没有设立这样的一种预警机制呢?很大问题不仅在于国内监管部门相应的风险意识十分薄弱,也在于国内证券市场十分脆弱。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事件也是如此。为何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一套严密的监管与防范措施呢?

当然最为严重是还是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这两大风险一点都不可以低估。我们既不可用欧美国家的标准来看待它,更不可用什么不科学指标体系来衡量。因为,中国当前金融体系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体系所显现的金融风险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没有见识与经验过。

因此,由这两大问题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是通过什么方式引发、在什么时候发生等都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则成了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

所以,尽管中国近期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是不确定的,但国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一个小小的“钱荒”事件可把国内金融市场折腾得信心崩溃,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爆的金融风险更是会让市场闻风丧胆。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内金融市场严重的不确定性,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泡沫,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而这可能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易宪容)

第15篇:中国式管理

课程:中国式管理

教师:李诗和

课题:《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学生:刘洋希

学号:200707060127

提交日期:11月20日

《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在中国式管理课程中我观看了台湾的著名管理大师曾仕强老师的视频教学《中国式管理》,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来究竟什么是“中国式管理”,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以让一切矛盾的东西成为一个统一体。但曾仕强老师20余年一直在研究中国儒、道、释文化下的管理哲学。他的讲解让我醍醐灌顶,打开了我探索中国式管理的大门。

一、中庸之道和二分法

因为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没有一个标准,中国人的言行会随时间和场合的变化面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为人处事的公式,如果真的说有就是中庸之道了。而中庸之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合适,只要为人处事做到合理就是把事情做对了,就是符合中庸之道。但如何才算是合适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还是要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具体如何求如何下药,就是人的工作了。就要看人了,就如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师父会有不同的做法,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找到合适点,不走极端,要做到中庸之道,找到合适点就要把准脉,然后对症下好药。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提高把脉的能力和下药的水平。要提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外,更重要的人在行动中多实践,增加临床经验。

或许现今年轻一代都更为接受西方思维,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对或错,所谓是非分明,此为二分法则;在中国,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差不多”,“可能”,“或许”,之前我非常反对这种模糊的措辞,很容易理解成唯唯喏喏,没有原则,思路不清晰,实则是中国包容思想下的周全考虑,凡事很少有绝对的,尤其在哲学和思想这个领域。所以应该尝试着用第三种角度去看待事物,更多的从临界于是和非的中间状态去考虑。这一点就丰富了我的处世哲学,以前看待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的二分法,而读过这本书以后,也让我明白了,原来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用一种二分法以外的方法处理问题,为我今后的处世提供了参考。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

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注重人情的国民族,人情有时比法律更重要和管用。而人情是感性的,没有一个标准,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所以中国人是复杂的,中国人的言行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

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事在人为。要了解和分析好中国人的特性,这个中国人的特性就是中国人的人性。只有对中国人的人性掌握好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否则很可能好心做坏事,做力不讨好。掌握好中国人的人性才有可能做到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人性。要了解中国人的人性就必须全面详细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我们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思维则讲究以事为中心,故而在实际情况中,会出现因人设岗的情况。现在反复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潮,其实我们已经骨子里以人为本了数千年,人家也意识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的体制改革、管理规范化等工作,无非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用制度去弥补以人为本所需要的支持。嘴上讲着制度,心里却时时要牢记人才是中心,要学会变通,知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组织中的计划

中国人表面上似乎不讲究计划,凡事讲求“看着办”,实则是有计划的,只是对计划的变更可能认识得更为透彻,只有看着办,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以符合当时阶段的实际需求——岂不就是软件过程里的“迭代”?!西方思想引领下的软件过程,绕了一圈,从过程化、瀑布模型走到现今的迭代和XP。 我们会一直需要计划,只有计划明确了,整个组织才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标,才有奔头,但务必不能将计划制定的过于刻板,过分细致,缺少了回旋的余地——而届时的回旋却是一定会有的。

四、公平与合理

西方人制度明确,一切可以照章办事,管他合理与否,只要照着制度来就是公平的,诸如加薪、升职等等。前面讨论了,中国人不是那么刻板讲制度的民族,只要大家觉得制度不合理,那照着制度办也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讲公正,制度是一层皮,大家都照制度了,就是“差不多”的,是否算优秀,得凭群众的,领导的感觉。公平还是不公平?公平是绝对做不到的,资源不足,机会有限,不可能公平,中国人做的是合理的不公平,虽然不公平但是做到合理就可以了。合理、不合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这个最难。西方人合理不合理是固定的,日本人合理不合理也是固定的,只有中国人合理不合理是变动的。老实讲,全世界中国人最辛苦,因为我们处的环境最复杂,所以所有外国人都看不懂中国人,老觉得中国人鬼鬼祟祟的。为什么西方的合理、不合理是固定的?因为他合法就合理。

西方人过着非常单纯的日子,就是合法就合理。西方人在立法的时候,他想尽办法不让你通过。

五、无为领导

最后的境界是无为。一个人能够轻松愉快,就是他要懂得无为。无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保证做得到,因为这是所有外国人都非常怀疑的事情。“你们中国人真的可以无为吗?无为真的可以把事情管好吗?”其实啊职位越高的人你越需要无为,职位越低的人你越需要有为,这样才搭配得起来。否则的话我们永远是配合不好的。我希望透过这整个系列课程我们把问题化解掉,那大家会越来越轻松愉快,这样做才有意义,那管理也才不会成为大家的难题。实际上我们第一个提出来,大家一定要记住,凡事求合理你自然轻松愉快,而凡事求合理就是中国式管理。

六、得人心者得天下

脸红脖子粗,纵使有理有据,争赢了,别人也会消极抵触,甚至给你下套子,最终还是办不成事情。所以平日为人处事,务必需要处处顾及面子,讲讲私交,感情好了,我吃点亏帮帮你也无所谓,乐得落个人情。得人心者,得天下呐。“知遇之恩”是中国传统故事中最感人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赵云差点将儿子弃于地上,赵云连杀五十员曹军大将,刘备就这么一个奖励就足让赵子龙肝脑涂地了。

总之, 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研究,只能是中国人自己来完成。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就不是科学。 中国人和西方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存在于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观。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这就是该民族观念的背景。所以,学习了先进管理技术之后,还要结合中国人的特色以及中国的国情,制定出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

第16篇:中国式平衡

中国式平衡

2013年四川高考零分作文

《中国式平衡》

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我突然感觉很想笑,是的,没错我想笑。我仿佛能透过这张试卷看到阅卷老师铁青铁青的脸。

据媒体报道近十年来房价涨幅为20倍当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被房价压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平衡在哪里?普通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0.5个平方的房子,而“表哥”的一块表就是好几万块,表哥说他还有好几十块这样的表。表哥还说他在北京还有好几套房。于是,我的眼珠子都快要掉下来。幸好,接下来又有了“房姐”,“房姐”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 表哥”:你娃太嫩了!据媒体报道房姐在北京有几十套房,有四个户口本。户口本是真的,连身份证号码都有四个。这次,我的眼珠子才真的掉下来了,摸了半天才镶回去。据此,有关部门默不作声,无人承担责任,无人受此事牵连。突然,我平衡了。

当富二代开着跑车拿着鲜花在校园里泡妞的时候,当跑车的轰鸣与强劲的尾气喷在我脸上的时候我在想,我爹怎么就不是李刚?这种消极的思想在我身体里肆意蔓延,让我萎靡不振。此时郭美美同学的事迹又及时的点醒了我。亲爹靠不住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种人叫干爹。遗憾的是干爹都不收干儿子。当救死扶伤的中国红十字会账目说不清楚的时候,当郭美美展示身上奢侈品的时候,当有人要问责郭美美的时候。美美告诉他们,姐手里有17.4G的视频。于是,红会领导赶紧表态:谁也没有这么说过!郭美美同学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身的利益,展示了新一代青年的高贵品质。她用她雪白的大腿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了红会至高无上的领奖台上。

平衡?我一直都想过一种平衡的生活。那里人人平等,那里高度法制,那里的城管不会打人,那里的校长不会开房,那里的医生专心治病。可是我身在这样的社会,呼吸着高度污染的空气,吃着随时要人命的食品,看着烟草公司局长的公积金一百多万。我想问问,您平衡了吗?您信不信中国梦会实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当黄浦江上一万多头猪集体跳江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再不平衡,我的下场也会像它们一样。我一直期待着过一种平衡的生活,那里的官员廉洁务实,那里的商人用良心经商,那里的房价高的不那么夸张,那里的人民幸福美满。还有几分钟就该交卷了,我知道我的作文戳痛了阅卷老师那颗小小心脏。零分吧,我给您一个建议。反正我不怕,三鹿奶粉都没有弄死我,零分又能奈我何?不要犹豫,赶紧打分,完了打麻将去。

第17篇:中国式优秀员工

《中国式优秀员工》心得体会

每位员工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赞赏,《中国式优秀员工》为我们每一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俗的成绩。

只有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工作和生活才会很愉快,而工作愉快了,就会更有工作动力,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做事要主动,就要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满足,才能产生拼搏的激情。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做事主动积极,不满足现状,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一个言听计从的木偶。

工作就是责任。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好。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单位负责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做到最好。当你完成使命的同时,就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没有被正式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会努力做好。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和厌恶地作。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自己,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决不会做好,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非常低级的观念。常常抱怨工作的人,就算终其一生也难以取得成功。

优秀的员工都是具有积极思想的人。这样的员工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成功。而消极被动对待工作的人,是在工作中寻找借口的人,是不会受领导赏识的。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举动,也会影响到大家对你的看法和印象,如果你经常以积极谦虚的态度请教他人,人家必然乐于倾囊相助。

做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凡事必须要用心对待,切实做到用心做事。任何时候,只有用心,才能见微知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天分有高低之分,悟性有好坏之分,但它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最重要的是勤能补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反之,再好的资质,不去磨炼也难成大器,即是小有成就也不会长久。

因此,优秀员工一定要热爱工作,追求卓越,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市场科:朱玉俊

第18篇:中国式“守财”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19世纪30年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其名着《欧也妮 葛朗台》中这样描写他的主人公。这也成为当年的人们关于“守财奴”最基本的印象。

时光穿越近两个世纪,打开国门、接轨国际的中国人纷纷涌向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追寻着梦想。但让他们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财富在增长,手里的钱包却不得不攥得更紧。

“没有什么比看好自己的钱袋子,更能带来安全感的了。”一位新生代农民工说。在工资涨幅跑不过CPI的今天,选择做一个“守财奴”,或许是老百姓最现实、最朴素、最本能、最理性的选择。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却依然紧捂钱包。

今天的中国人,难道都是“守财奴”?都乐意做“守财奴”?是什么粉碎了他们花钱的欲望?

什么时候,中国人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中国式“守财”

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绑架了当代人的消费力,那种“一掷千金”的潇洒与快意,只存在于“富二代”的生活里,或只能在千篇1律的肥皂剧里聊以自慰了。

本刊记者 邓凌原 熊帅

掐指一算,李眉已经有5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5年,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

所谓老家,不是她的出生地山东,而是丈夫的家乡湖南湘乡一个偏僻的村庄。

“不是不想回去,实在是回去一趟开销太大。来回车票、各处送礼、请客、压岁钱,加上给父母的钱,一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孩子还小,南方没有暖气,万一冻病了,又是一笔开销。”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李眉成了“恐归族”。在农村出身的婆婆眼中,她或许有点冷血,甚至有些不孝,但她宁可被误解,也要拼命捂住自己的“钱袋子”。

“我老公经常笑我是‘守财奴’,难道我真成‘守财奴’了吗?”李眉笑了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是真的不敢花钱。”

不敢花钱的不只是李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在2012年的调查中,仅有6.9%的城市家庭打算在未来一年增加家庭消费,60.5%的家庭表示2013年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一比例较2011年同期调查的数据(52.4%)有进一步提升。

在物质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为什么普通百姓越来越不敢花钱,人人甘当起“守财奴”呢?

一个家庭的流水账

电视剧《蜗居》中的郭海萍曾算过一笔账:“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这样的数字也时常蹦出李眉的脑海。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在读博士,虽然学的是文科,但她对数字非常敏感。这一优点遗传自母亲。

自从2006年在北京海淀区清河附近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李眉便将孀居的母亲接来同住,帮忙打点家务。母亲有两个账本,一本放在写字台抽屉里,一本记在心上。

谈起30多年前的消费情况,李眉母亲搬出了心中的账本:“那时候物价便宜啊,肉才一块多一斤,米才两毛多一斤,我和他爸爸每个月工资加起来100多块钱,光一家四口吃饭就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工资,除去人情往来、两个孩子的零花以及孝敬父母的钱,就所剩无几了。

“那会儿存不住钱,大家都穷,有点余钱早被亲戚朋友借走了,哪里还用去银行?”

李母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记忆中过得最丰盛的春节是在1987年。当时夫妻二人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多元,那次过年不仅购买了酒、肉、鱼、面等各种必备食品,一家四口还做了新衣裳,给两个女儿买了鞭炮、发了红包。一个月的工资花得干干净净。

“一直到1988年,吃饭、穿衣、孩子的学费基本占了每月开销的绝大部分。”1988年,李眉的父母从单位不到30平米的筒子楼里搬了出来,在小县城的郊区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一座两层小洋楼。

“买地皮和办手续花了6000多元,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工人的工钱,大概用了一万多元吧。那时候存款不多,大部分钱是找亲戚朋友借的,房子也没怎么装修,还债还了两年,哪像现在啊,一辈子就供个房子。”

老太太一边叹息,一边翻开了抽屉里的账本。这个账本始于2002年,即李眉上大学的第三年。当时李眉父母的工资加起来已有5000多元。在2002年4月3日的开支明细中这样写道:“给两个女儿汇款800元,花生油62元,缴纳电话费42.7元,买菜53.9元,水果10.6元,共计969.2元。”

老人说,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每年过年的花费几乎涨了10倍,但工资的涨幅却远远跟不上这个速度。“就像龟兔赛跑,工资哪有房价跑得快啊。”

“对于我们那一代,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开销,可是现在不行了,供房、供车、培养孩子、老人看病„„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手头没有点存款,连病都生不起。”老人翻着这十年的账本,感慨良多。

“花钱有理,省钱无罪”

2006年,李眉结婚一年后决定在北京买房。得知这一消息,李眉的母亲拿出老伴生前几乎所有的积蓄,给女儿付了首付。

尽管从此步入房奴的生活,李眉却并不后悔,她甚至有些庆幸幸亏买得早,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房价就开始飞涨。“清河的房价现在已涨至2万多元每平米,我们买的时候才6千多。你算算,有多吓人。”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眉不愿回老家过年了。“婆婆打电话来总是哭穷。一次说要翻修老家的猪圈,需要两万元,老公背着我偷偷寄了3万块钱回去,我知道后跟他大吵了一架。”尽管事后李眉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但她依然觉得有些委屈,“我不也是为了这个家么?银行卡里没有余钱,我就觉得没有安全感。”

2009年儿子出生后,李眉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并于2011年秋季考上博士。她解释说,“学历史工作不好找,读完三年博士,也许能留高校任教吧。”她的这一举动虽然获得了丈夫的认可,却引起了婆家人的普遍不满。

面对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李眉没有想太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正因如此,她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了。也有朋友笑她,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此精打细算是不是太过俗气。但在她看来,“花钱有理,省钱无罪”,生活是需要细水长流的,不是一场电影《泰囧》,看过、笑过也就散了。

小说《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不肯点两茎灯草的故事人人皆知。这个不惜采取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的“守财奴”,在撒手人寰的那一刻依旧参不透什么是生命中必须的,什么是附加的。李眉觉得自己也有点自虐,“结婚后我没有做过一次头发,没去过一次美容院,你信么?”

“每月4000多元的房贷,20年还清,我女婿一个月工资12000元,房贷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钱还要吃饭、穿衣、养孩子,可不敢乱花。”母亲算得十分清楚,对于博士期间每月只有1100元生活补助的李眉来说,经济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李眉的母亲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养老似乎不成问题,但她的公公婆婆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正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所以现在你知道我不敢回老家的真正原因了吧?”

拉不动的消费

李眉的母亲当了一辈子中学教师,虽已退休,却是耳聪目明,对时事十分关心。“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些新闻联播里经常出现的语句对她来说并不陌生,“说了有十来年了吧,现在还一直在强调。”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家政策开始有意识地拉动内需,将家电产业培育为第一个消费热点。当时,电视机销售进入前所未有的旺季,直到今天,依然是带动家电消费市场的主力。

然而,专家渐渐发现,家电并没有使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继续膨胀下去,国民储蓄的热情反而愈加强烈。

与储蓄率上升相对的,是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经济学家郑新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率即使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仍低于30年前国内的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真的成了“守财奴”么?究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还是迫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外加“房子车子孩子”的现实压力呢?

云南籍北漂女孩杨畅怡说,“哪天一旦失业,如果没有存款,我在北京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住。”

身为国内某知名搜索网站的一名网页设计师,杨畅怡的年薪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在她看来,这个收入只够维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还远到不了肆意消费的程度。

“尤其是买房之后,家里的所有存款都用在了房子首付上。”杨畅怡坦言,“远在乡下的父母病了不敢住院;结婚后不敢要孩子,怕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养一个孩子到他大学毕业,至少需要花费50—130万元。如果还要海外留学,没有200万元根本不可能做到。”杨畅怡感慨。

李眉也认为,借助文化传统之类的说辞,只能为中国人的“不敢花钱”做出牵强的解释。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绑架了当代人的消费力,那种“一掷千金”的潇洒与快意,只存在于“富二代”的生活里,或只能在千篇1律的肥皂剧里聊以自慰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结构决定我国正进入一个储蓄的高峰阶段。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高额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多数老百姓都在进行一种预期性的储蓄,这与人们的不安全感有直接关系。

“你别无选择”

作为国内专门研究投资和消费的经济学者,早在十多年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杨思群就发现了中国储蓄高增长的反常现象。

据他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过去几年的实际利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2000年之后,很多时候都是负数的。这说明受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的购买力水平在逐步下降,储蓄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

“然而,许多经济数据显示,居民的储蓄却在不断增加。”杨思群解释,按照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利息率较低时,居民储蓄率应该呈下降趋势,因为相比储蓄,人们更愿意去消费、去投资,来获取其它的利润收益。

对于这一现象,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曾在《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一书中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庭已经达到了既定的存款水平,国内又缺乏其它合适的投资项目。所以当储蓄实际回报下降时,居民只有从现有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储蓄。

陈道富也认为,从居民的消费动机来看,老百姓对投资渠道的认识相对狭窄,现金储蓄、投资房产是处理余钱仅有的几种方式,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居民消费率的上升。

“所得收入除少数用于购买基金外,绝大多数存入了银行。”学计算机专业的薛同沁,目前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在他看来,如要在收益与稳定之间做出选择,后者的吸引力更大,“因为收益就意味着风险,投资随时都会失败,最后血本无归。”

对于这一点,李眉的母亲感触更深。李眉的父亲在世时,夫妻二人工资存款共结余20多万元,“基本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攒下来的。”将这笔钱存在银行里,李眉母亲觉得很不划算,“物价一天天高涨,钱越来越贬值,又没有别的投资渠道,所以我总是催着她们姐妹俩早点买房。”

一次,通过一个要好朋友介绍,李眉的父亲以民间借贷的方式将10万元存款借给了山东本地一个食品加工行业的老板,借期为1年。虽然每月可以按时拿到600元高额利息,但李眉的父母在那一年过得极其忐忑,“生怕这10万块钱打了水漂,这可是我们给孩子存的买房钱啊。”到期后,尽管对方提出再借5年的要求,并将利息开得更高,李眉的父母还是委婉地拒绝了。

也有亲戚朋友鼓动李眉的母亲炒股,或是购买基金,但身边时常涌现的“折戟沉沙”的炒股经历,让她不寒而栗。“还是把钱存在银行里踏实,此外别无选择。”

直到2006年,李眉将母亲的存款取了出来,用两代人共同的积蓄付了房子首付,同时也承担起为母亲养老的重担。

对于这一点,李眉不是很担心,毕竟母亲每个月都有退休金。她担心的是儿子未来的成长支出,那是压在她和丈夫背上的一座大山,让她即使在睡梦中也不敢松懈,“有一天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李眉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眉、杨畅怡、薛同沁为化名)

“酷抠族”的低调生活

所谓“酷抠”,也就是“酷酷地抠”,把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本刊记者 邓凌原

Cool carl,酷抠族,是悄然崛起于当今“族”语境下的一群时尚达人。人如其名,他们身上既有“酷”(cool)的超逸,也有“凡人”(carl)的简约。

较高的学历、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优雅的生活、时尚地节俭、理性地消费、精神高于物质„„这些打在“酷抠族”身上的烙印充分说明,在高房价、高物价时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个性、新潮、自由的生活方式。

从“抠抠族”到“酷抠族”

“抠族”的诞生,几乎与房地产的升温、物价的上涨处于同时。2007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网友ligi,在豆瓣网上创立了第一个“抠抠族小组”,小组成员大多是和她志同道合、提倡节俭有道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以“抠出美丽、抠出品位、抠出幸福”为目标,倡导一种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年后,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26岁女硕士王跃(化名)申请加入“抠抠族小组”,开始在各大论坛频繁发帖,“晒”自己的省钱经历,从一名曾经的“月光族”一跃转变为时尚的“抠抠族”。

转变的原因是“毕业季的到来”。2008年,王跃在南京鼓楼区一家图书公司寻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3个月的实习期间,每月3000元的基本工资,让王跃瞬间感到入不敷出的窘迫,她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精打细算过日子”。

作为网络达人的她,很快从网页中搜罗到各种“省钱秘笈”。她曾经连续一个月在网络上“晒”出自己每天的消费明细,创下了2000元玩转云南一周的记录,引得无数网友赞叹、惊奇,被封为论坛里的“抠抠达人”。

“我们不是守财奴”,王跃在QQ对话框中飞快地打出以上几个字。如今,月入8000元的她已由“抠抠族”升级为“酷抠族”。

她告诉记者,所谓“酷抠”,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极端小气、极端吝啬”,但“相比‘抠抠族’,我们的省钱方式更加时尚,生活更为低调和超逸。也就是‘酷酷地抠’,把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这是一种成熟、理性的消费方式,是一种简单、真实、自由的生活方式,或许生活本该如此”。

“抠”出智慧

“能坐公交就不开车,能步行就不坐车;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剩菜一般不放在微波炉加热,而是放进电饭煲里,趁煮饭时‘蹭’点热;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多用飞信、电子邮件,少打手机„„”王跃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入门级“抠抠族”的必背口诀,而要成长为一个资深“酷抠族”,道路还很长。

2010年秋天,王跃在南京朝天宫书市认识了张路加(化名),一番交谈之后,王跃对这个穿着打扮“像极了富二代”的“酷抠男”充满了好感。

张路加学工科出身,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用王跃的话说,尽管月入过万,他依然坚持住集体宿舍;每年春节回家,他宁可与农民工兄弟挤在硬座车厢里,也舍不得买一张飞机票;他最大的兴趣是看书,但光顾的永远都是图书馆和常年打折的旧书市场„„

日常生活中,张路加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将消费支出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手机的理财软件里,一个月统计一次。

“抠”来“抠”去,张路加的钱包鼓了起来。他没有在朋友的鼓动下买车买房,而是于2012年9月从原单位辞职,自己在鼓楼地区开了一家销售公司。

“开业之前我算了笔账,发现自己这笔钱根本不够。”一番踌躇之后,张路加发挥了他资深“酷抠族”的长处,从赶集网和58同城上淘来二手电脑和办公桌椅,自己埋头组装了几个下午,并叫来几个做设计的朋友帮忙布置了一番,一间简约而富有情趣的办公室就这样诞生了。

“那天忙完后,他没有叫我们去酒店大聚一场,而是自己下厨做了几个小菜犒劳我们,甚至连喝完啤酒的易拉罐都收集起来,说是要变废为宝,将节俭、低碳进行到底。”如今,已成为张路加妻子的王跃告诉记者,丈夫的公司春节后将正式营业,尽管资金的缺口依然很大,但对于这对资深的“酷抠族”夫妻来说,他们依然充满了信心。

“抠”出时尚

作为个性独立的80后,网友“衣袂飘飘”并不在乎别人对“酷抠族”称呼的误解。“守财奴又如何,严监生不也有善良的一面么?”她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不会因节俭而随之下降。

打开“衣袂飘飘”的微博,在标签信息一栏中,“读书、旅游、咖啡、戏剧、电影、淘宝、美食”等几个词汇立刻映入眼帘。成为“酷抠族”后,这些小资情调颇浓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为她时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免费、爱积分、爱团购、网购、优惠券、秒杀„„这些传统“抠抠族”常用的省钱秘笈,对于 “衣袂飘飘”来说都是小儿科,她崇尚的是更为知性、前卫的省钱方式。

“衣袂飘飘”是个话剧迷,濮存昕、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一提起这些话剧界知名人士她就滔滔不绝。一路看涨的演出票将不少观众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对于“酷抠族”来说并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衣袂飘飘”认识了大麦戏剧的管理员“我本善良”,管理员告诉他,只要在微博上@大麦戏剧,并参与每期活动,就有机会获得免费赠送的话剧票,但观剧后必须在大麦戏剧官网上发表原创性的剧评。如果剧评写得出色,又可以获得另外的免费票。

写剧评对于文学硕士出身的“衣袂飘飘”当然不是问题,她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大麦戏剧的活动,并及时提交了自己精心写就的剧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大麦戏剧”的长期观剧团成员之一。“几年下来,不仅省了大笔开销,我的文笔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小资生活也没有改变。”

2013年,“衣袂飘飘”打算写一本关于“酷抠族”的小说。她说,在小说里,她要展现的不只是“酷抠族”的省钱理念,而是他们将节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现代版“葛朗台”

2003年以前,郭振兴只有两张存折和一些国债券。之所以准备两张存折,是因为“一张活期,方便取用;一张死期,不到最关键的时候,坚决不能动”。

本刊记者 张子琦

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特小说《人间喜剧》中的主人公。这位世界着名的“吝啬鬼先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半夜里把自己一人关在密室,“爱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在送给为自己工作20年的仆人一块旧手表时,“好象做了一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

艺术源自生活,古往今来,在我们身边,都不乏带有“葛朗台”特质的人。

郭葛朗台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郭振兴,被家人“亲切地”称呼了20多年“郭葛朗台”。

“叫就叫嘛,还是个洋名。”年轻时,对这个有些挖苦意味的外号,老郭没少和老婆生气斗嘴,但如今,这个外号让老郭十分自得,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么多年的节俭,我才给儿子在北京城里买上了房子。”

“别看我们夫妻俩一辈子只赚死工资,现在却在房山有3套房、2辆车。除此之外,还能给儿子在城里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么?就是省!”

郭振兴是北京市农商行房山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妻子老张在镇政府工作。虽然老郭总对儿子说,“比起还在农村种地的发小、邻居,咱家这日子过得就算可以了。”但他深知,如果走出房山这个圈儿,自己确实没有吹牛的资本。

老郭的儿子郭伟清楚记得,一次回家吃饭,老爸买菜去了一个钟头,外面还下起了毛毛细雨。正当家人为他担心的时候,老郭拎着一大袋子菜回来了。“足足5斤菜,才4块钱,又便宜又新鲜。我跟人老农砍了半天硬杀不下价来,幸亏后来下雨了,哈哈!”

老郭的单位每年都会发工作服,几年下来,夏装、秋装共攒了8套。郭伟的妻子发现,每次见到公公,他都是一水的白衬衫、西服裤子。见儿媳妇不解,老郭的爱人发话了:“别说我不给他买新衣服,你问问,他穿吗?连单位发的白衬衫他都舍不得穿新的,现在柜子里还有6套没拆封的呢。”

两张存折

“算是跟钱打了一辈子交道。”郭振兴坦言,每天面对银行里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自己却从没动过买基金、股票的心思。

2003年以前,郭振兴只有两张存折和一些国债券,“只有这些是最保险的。”之所以准备两张存折,是因为“一张活期,方便取用;一张死期,不到最关键的时候,坚决不能动”。而老郭大部分的工资都在这张死期存折里。

每个月看着这张死期存折的数字往上涨,似乎是老郭最满足的时候。他不抽烟、不打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带着小狗“笨笨”出去溜一圈。

老郭的“关键时刻”在这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中来临了。2006年,妻子老张看中了房山区政府附近的一套楼房。“用存折换房子”,老郭心里不愿意。

“当时我单位差不多所有同事都在镇政府附近买了楼,唯独我们家还住在河北省边上。”老张这次没再听郭葛朗台的,她本能地意识到,如果再不出手,将来这房可能就买不起了。经过“激烈的家庭斗争”,老郭最终交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

看着自己辛苦攒下的钱只剩下小数点后两位,老郭的情绪低落了整整一年。一年后,房价开始飙升,老郭的心情也跟着“飙升了”。“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不如把钱变成房子来得‘利息’高。”

自此,老郭的人生有了新的“追求”:买房。老郭追求的方式很简单,把工资存进死期存折,攒到一定程度,就用来买房。

借钱买房

在奉行节俭的日子里,老郭逐渐成为同事和朋友羡慕的对象。如今,算上城里给儿子买的那套房,老郭已经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看着原来大吃大喝活得甚是潇洒的同学如今为儿子结婚买房发愁,老郭就总要对儿子、儿媳讲讲自己的生存之道。

可即便如此,老郭也没敢奢求在北京城三环以内买房子,“不敢想,我再从牙缝里省钱,也不可能省出200万块钱来。”

在老郭那一代人眼里,借钱买房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村里和老爷子分家那一天起,我就没管人张口要过一分钱。我这代人都有这个思想,即便买房,也最好不拉饥荒,而且还要剩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即便在银行工作的他帮很多人办理过贷款业务,但“借钱”这两个字也从未出现在老郭的人生字典中。

2012年末,老郭的这一守财“规矩”再一次被打破。“儿子在四环边上看中了一套二手房,总价180万,这回我是真没钱了。本想着给儿子操办完婚事,我们老两口拿着50万存款游山玩水,可看着辛苦攒钱的儿子和飞涨的房价,我觉得不能再等了,贷款就贷款吧。”

于是,老郭再次清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50万,又变成了小数点的后两位。”在经历了最初的失落之后,拿到房屋钥匙的一刹那,老郭终于释然了,“和当年买第一套房子的感觉一样。”

如今,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的郭振兴开始了新一轮攒钱计划,“最终目标(给儿子买婚房)完成了,动力小了不少,但还是得攒点钱,万一生病怎么办,总不能给儿女增加负担。”

然而,深谋远虑的郭振兴还是“小小挥霍”了一笔,“我前天给老婆买了一件衣服。”正说着,一直在旁边忙东忙西的老张把话接了过来,“嗯,15块钱呢。”

“不在贵贱,质量好就行呗。”郭振兴赶紧反驳道。

第19篇:中国式策划

课堂小结-----中国式策划

商务策划是企业在不断变迁的环境条件下,为达到企业资源与市场机会的良好配合,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策略系统设计的专业活动。商务策划原理主要研究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基本策略思想,探索企业在策略设计、策略评价和策略实施控制方面的基本规律。

本节课我们在余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学习了游艇商务策划这门课程。老师主要把教学分为两个板块,一个就是向我们讲授活动策划的一些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以游艇为媒介的策划活动以及游艇商务活动在中国目前发展的一些状况。老师给我们精心准备的视频我至今历历在目,有为布丁做的浪漫感动唯美的宣传片,有惊喜意外的求婚策划活动。还有我们河海大学大四毕业生自己的毕业快闪活动,老师从各个角度启发我们发散思维,注重创意和创新,进行活动策划。老师给我们出的题:在教师节为商院老师进行一次感恩活动。同学们的回答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滑稽无厘头,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生的思维似乎更被局限在框框条条里,难以突破和创新。

在上本节课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总结出来的一些活动策划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我们中国的古人是否也在治国治家中潜在地也运用了这些知识。策划这件事情在我们中国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为此,我去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策,在《辞源》中有八个意项。其中有作名词用的,如“马鞭”、“杖”、“简”、“策书”、“一种文体”、“占卜用的蓍草”等;作动词用的有“以鞭击马”,后来演化为谋略的意思,这也成为“策”,最重要的意项,也是其用得最多的意思。划,在《辞源》中主要是“割开”、“谋划”等意思。“策”与“划”一般联系起来作筹划、谋略、计策、对策等意思解释。策划古时也称策画,《辞海》、《汉语大辞典》对其所作解释主要是出谋划策之意,故策划又称为策略规划。“策略”一词,最早见于《人物志·接识》:“术谋于人,以思谋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 意即人们从事于谋划,要把思考、探究计策谋略作为准则,这样才能使策略具有出奇制胜的功能。在现代汉语中,策略是指“根

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或斗争方式”。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策的说法。

我想诸葛亮在数年之前的空城计无疑就属于一场精心的活动策划,它具备了活动策划的基本步骤和基本原理。并且还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观点:“活动创意点是活动策划的灵魂”。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的点子是个创意,它饱含了中国古人数千年以来的精神文明精髓和财富,足以让我们后人为之惊叹和震撼。

直到当下,我们中国式策划在一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走过了光辉历程并逐渐趋于成熟。1993年7月,号称点子大王的何阳推出力作《何阳的点子》,引爆点子咨询业的全国流行。技术员出身的何阳,是点子策划者的先锋,其点子策划主要面向新产品的发明、设计、包装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科技咨询特征。并由此为立足点,转向传媒、刊物、教育等文化商业领域。随着中国买方市场成分的增多,何阳的点子因小聪明成分太多,可操作性太差而逐渐降温。再加上何阳心态浮躁,成天只知道作报告、演讲或卖点子赚钱,而不肯静心学习和专研,所以最终失败。尽管失败告终,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何阳同志在我们中国式策划的道路上所作出的艰辛贡献。

当中国经济向纵深发展,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越来越错综复杂,王力的公关策划从点子市场的低迷中脱颖而出。从亚都公关到亚细亚商战,王力的全程参与式策划全面介入的运作模式,在思维上全面超越点子。王力采用的交易和服务方式是将策划方案以标准的策划文本交给客户并全面具体指导运作。这种方式为中国咨询策划业确立了策划交易和服务模式,其为中国咨询业开始步入专业化起到了奠基作用。王力是记者出身,曾经是一个公园的花匠,其公关策划也具有明显的传播特征,集新闻、活动与销售为一身的特色。当中国市场发展到开始需要“整合营销”阶段时,公关策划的片面性逐渐显露,开始进入休整状态。

牟于70年代成立马列主义研究会,写作经济论文《中国向何处去》,因对中国现实进行批判而入狱。出来后借3000元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私营企业,1983年因牟其中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与社会主义较量的罪名再见次入狱,并在狱中著书立说。次年出狱后,

牟其中创办6家企业,走上实业之路。1991年领导南德集团完成图——154易货贸易而名震天下。纵观牟其中的策划学说,主要观点有以下两点:一度理论:水烧到99度,仍然不是开水,必须再加上一度才能实现沸腾。牟认为,在智慧文明年代,劳动对象已不再只是土地森林等东西,而更多的是已经加工过了的以生产要素方式存在的资源。人类社会的目标不再是把财富从自然界生产出来,而是把它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优化组合起来。因此,策划关键就是首先发现99度的东西,然后再加上一两个必要生产要素(也就是牟所说的“一度”),使之立即转化为一般生产方式无法企及的超额利润。第四产业——不同于一般咨询业,而是要高过它们,区别在于是否作为投资的主体,是否作实际的操作,是否承担经济风险。

王志刚曾是新华社的记者,当时以探索中国坐标之迷,破解中国经济密码名噪一时,成为知名企业座上客卿。相信谋事在人的王成名之作在于他精心策划了“碧桂园”神话。在1993年房地产陷入低谷时,他对房地产的独到见解与独特的广告宣传构思,创造了碧桂园奇迹。另外佛山照明加冕记、健力宝百万大酬宾等皆是可圈可点之笔。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进一步加剧,竞争越来越激烈,王宏观视野甚佳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弱点也逐渐暴露。

余明阳认为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企业家个性的外化就是企业的个性理念或称为企业之魂,也就是CIS之魂。1994年余为雅戈尔策划而一夜成名。当时雅戈尔总裁李如成手握6亿现金,是继续扩大衬衫生产规模还是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李如成处于犹豫之中。如果扩大衬衫规模,雅戈尔在高档高价方面竞争不过进口名牌,低档低价既降低档次也难以与私营作坊相比,如果进行多元化发展,那这6亿元资金又应投向何处呢?李总裁在苦苦思索。

经人介绍,余李二人走到了一起。余明阳建议李如成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军房地产业。对于使用什么品牌的问题,余认为品牌延伸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和扩展,但使用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品牌的现行定位,所以他建议雅戈尔经营房地产时改用“南光”品牌,开发德式建筑“莱茵花园”,结果大赚其钱。

李光斗才思敏捷,刻苦钻研,善于找到突破口与热点,并且抓住热点进行策划行动。他认为一个不能造成市场轰动的策划不是好策划。一个只能短期造成市场繁荣不能使产品长期发展的策划也不是好策划。其主要策划几乎都有受众关注普及面高的特点。澳星发射现场广告、北京人行天桥命名广告、柯受良飞黄广告等是其主要代表作。

1992年夏,一队豪华无比的卡迪拉克车队,从北京郊区直京城繁花之地,行人纷纷驻足观看,原来是秦全跃为富豪矿泉壶所作的与百龙矿泉壶竞争的广告。此次矿泉壶大战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商战。秦全跃也因此在策划界名声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秦全跃,1985年下海挣扎,1992年才转入广告策划业,以其精锐、独到的构思在市场上常常掀起轩然大波,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既能出好主意,又能真正参与实施。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个中国式策划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尽管刚开始的策划有牢固的中国式烙印,直到最后,我们不免被西方影响,现在的中国人聪明地学会了舆论炒作,各种媒体中介无疑为我们的活动策划起到了很好的造势作用。

我们的课堂分为两个版块,无疑游艇策划理应成为我的课堂小结中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中国大地,日新月异,以奢侈品消费为特色的游艇消费也逐渐在中国形成了市场,这主要包括珠江长江三角洲以及大连青岛厦门海南这些临海旅游胜景区。

课堂上我深刻地记得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深圳浪骑游艇策划。浪骑游艇会所位于深圳东部著名的桔钓沙海畔浪骑游艇会创始于 年 月 由深圳市浪骑游艇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并经营管理。

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以浪奇为代表的中国游艇经营在逐渐发展的道路上仍然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缺陷,但这并不能打消我们对游艇消费这样一种新兴行业的关注和喜爱。

我国游艇消费已由水上旅游景点的单一模式逐渐过渡到大企业大集团的公务消费,对个人而言不再仅仅是一种奢侈消费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我国日渐崛起的富有阶层蕴涵着巨大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一些企业高级管人员和私人企 业 主完 全 有 能 力 引

进这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成 为 私 家 游艇的拥有者。我国游艇俱乐部发展很快,浪骑游艇俱乐部自身建设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整合现有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打造知名品牌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依靠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完 善 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推介培养消费市场开 发 区 域 市 场 相信经过政府和游艇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游艇经济必定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模式成为现代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学完了这样一个课程之后呢,我对商务策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游艇商务活动的策划与经营,我相信老师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功不可没,假如有机会我希望将来能投身到这样一个行业中,与它一起感受成长与蜕变的点滴喜悦。谢谢!

学生:马晶晶

121313100009(技术经济及管理)

第20篇: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

曾仕强教授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校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

《超世纪大易管理》VCD、《中国式管理》、《商神胡雪岩人生秘录》、《财神学》、《解读中国人》 《人力自动化》、《老板魅力学》、《如何在三十六岁以前成功》

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美国人二十世纪初,发展出一套向全世界挑战的美国式管理。日本人从二次大战惨败的废墟中,走出令人震惊的日本式管理,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人以易经为中心思想,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管理,正被全世界广泛讨论及研究中。

如何运用中国式管理做好企业总裁 :

一、中国式管理的含义

1、中的意思,是合理。凡事求合理,是中国人特质。

2、中国式管理,便是合理化的管理,务求管得合理。

3、应该管的才管,管的方式要合理,即中国式管理。

二、首先要有共同认识

1、管理必须和自己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有效。

2、对中国人、中国社会,要有深一层的体认和理解。

3、合乎中国人性格的管理,必须有更为优良的成果。

三、把自己的定位做好

1、基层员工,以“务实”为主,遵守规定照章行事。

2、中高干部,以“应变”为主,合理应变以求制宜。

3、企业总裁,以“前瞻”为主,随时抓住市场变化。

四、培养敏锐的第六感

1、总裁的主要职责,在领航、掌舵,方向感要准确。

2、五官的感觉会骗人,一切依据有形来判断会上当。

3、第六感最可靠,但是很不容易运用,要多多磨练。

五、先孕育出合用制度

1、逐渐形成,需要多少建立多少,不必刻意求齐全。

2、由下而上,各单位自己去讨论,反正很快会调整。

3、保留弹性,以适应内外的变数,在法中衡情论理。

六、在团队中完成自我

1、有本事,才能够充分表现能力,使大家乐于接纳。

2、有理想,必须充分了解现况,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3、能调整,在动态的环境中,适时应变求生生不息。

七、把能干团队带出来

1、第一圈最要紧,多费心神培养彼此的共识和默契。

2、由第一圈去带第二圈,依此类推,务求彼此呼应。

3、大圈圈中有小圈圈,不要公而无私,就有利无害。

八、维持合理的不公平

1、对待员工,公正合理,基本上很不容易做到公平。

2、因为机会有限,资源不足,不可能公平,做不到。

3、最好以合理的不公平来取代不合理的公平、合理。

九、让干部去从事管理

1、作业是基层员工的职责,干部最好订规范少干扰。

2、管理是干部的工作,总裁最好多支持少直接参与。

3、总裁的主要职责在经营,知人善任才是首要任务。

十、把人安顿好最要紧

1、识人、知人、留人、用人一连串都和人心有关系。

2、关心、用心、交心、绑心是领导员工的主要过程。

3、把人安顿好,是总裁的首要任务,人不安事不行。

一、凡事务求慎始善终

1、慎始,指谋定而后动,必须和干部互动、好商量。

2、让干部先开口,才听得见不一样的声音、好意见。

3、慎始不一定善终,必须重视过程中阶段性的调整。

二、无为才能够无不为

1、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让员工能全力发挥。

2、无不为才有效果,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

3、总裁无为,干部无不为,依此类推,才能总动员。

目录:

一、中国式管理的含义

二、首先要有共同认识

三、把自己的定位做好

四、培养敏锐的第六感

五、先孕育出合用制度

六、在团队中完成自我

七、把能干团队带出来

八、维持合理的不公平

九、让干部去从事管理

十、把人安顿好最要紧

中国式XX范文
《中国式XX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