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青春派影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8 18:04: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青春派

1、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

2、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

5、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没有什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7]

推荐第2篇:青春派

《青春派》观后感

由于公选课的期末作业,所以写了。现在分享出来。

青春如歌,歌唱生活的传奇;青春如花,描绘人生的画卷;青春如舞,舞动生活的魅力。

我喜欢看电影,在网上看到青春派的介绍时,以为这应该不好看,因为国产的青春片如全城高考等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下电影时还是把它下载了,因评价不错。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青春亦如流水和细沙,在不经意间就从指间滑落。珍爱青春,用心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亮点。

16岁的时候,居然高考失败,重新复读,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在跟自己作对,家长、老师、高考、女友、同学、邻居。而正是在这个复读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脚步,复读的不只是高考,而是从青葱到青春的成长。

“泰戈尔说,沉默是一种美德。但我觉得在喜欢的人面前,便是懦弱。”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走一步,退两

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阿姨第一眼见你吧,就特别的喜欢你,就觉得呢,你是又聪明又懂事的女孩儿。那会儿,就是怕耽误你们俩的学习,不是不希望你们来往。”其实,回头看挺酸的:是居然的妈妈,要黄晶晶过来 哄居然读书。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没有什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为了孩子美好明天。”中国的教育以高考为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考上的,一种是没考上的一考定终身。”这种教育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庭投入全部,而不能得到期待。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

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电影的最后,居然说我恨老师,又很爱老师。这是真心话!也是高考学生的真实写照,凡是想有所作为的学生都认同。

全篇最好的台词就是你说你拼爹不行,还不拼你自己。是啊!这就是中国!

如果让我给《青春派》给星的话,我给4颗星。它算不上一部经典之作,可就目前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来说,已经算是很上乘的了,青春里的青涩初恋,高考的压力,青春的稚嫩叛逆,这些都表现出来了,而且流畅,有层次,节奏感强,不刻意,不做作,真实接地气,一部很用心,很有诚意的作品 。

可能我们曾经做错过,但是至少要让我们的未来无悔,青春是奋斗的季节,也是迷茫的时代,可能我们会走上歧路,但是我们一定要回到正轨上,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勇于承担,不要因为错失或者过分执拗而伤害他人和自己,周强是个例子,黄晶晶也是个例子。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

不知不觉已然漏去

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虽然美丽却瞬间逝去

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

想要珍惜它已离去

推荐第3篇:影评《少年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201邵智伟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题记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同样,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故事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派’的家族经营着一个动物园,后来派的父亲希望带领全家去加拿大过活,他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接着骨瘦如柴的帕克径

直地走向了森林。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老虎帕克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亦或是pi的另一个自己?果真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帕克则是不存在的,影片则无疑是一个灾难+复仇性质的影片,提出了一个成功复仇之后的人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的一道选择题。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他电影中的那些人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秩序与伦理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少年pi》把这种选择附加上了宗教的力量,以充满视觉化的艺术效果,打破真实与虚幻的念想,反而更加令人想象。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李安便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害怕,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

在救生艇上的几位,他们所在的大环境是变化莫测的太平洋。物资匮乏,随时面临死亡。可以把动物们都比作人。事实也正是如此,人和孟加拉虎同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斑点鬣狗跟婆罗洲猩猩也遇不到一起去,非洲没有猩猩,婆罗洲也没斑点鬣狗。暴风雨过后除了派生还几率大些之外,剩下的动物还能冲破风浪上救生艇就更没可能了。它们和派的纽带源于动物园。他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断腿斑马代表弱势群,猩猩代表父母,鬣狗代表强势群,派是普通人,老虎是审判者。他们分别扮演社会中的角色,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坏情绪,恐慌战斗着。他们无法维系和平共同存在,只好激烈竞争。弱势在这恶劣环境下最没有希望。他也曾试图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未果。父母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一心为子女着想。他们不允许子女受一点伤害,哪怕让自己疲累,甚至受到生命威胁。强势而总做坏事的鬣狗需要有谁来审判,那就是老虎——社会的审判者。社会需要他们来主持公道,这样才能正常运作社会生活。

在最差的环境下可以看清人的本质,甚至人性。究竟是升华还是泯灭。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同舟共济亦或落井下石。

对于生活而言,有两色。明亮鲜丽如奇幻漂流的壮美,残忍灰暗似互相残杀的直白。但是存在奇迹的前提是因为有相信奇迹的人在。所以说,对于故事而言,永远没有最好,只有你的想象与选择相信。本片中除去这种生存故事的惨烈或壮美,依然探讨了人性之惑,从一开始李安就定下了“动物并非友类”的前提之后,中段运用了很多对于帕特里克这只猛虎的眼部特写镜头,看上去让人很是动容。而且最关键的是,李安很好的把握了叙事节奏。全片长两小时,前半小时属于为戏肉所在的前提铺垫,不等观众疲劳便切入到大场面。而且中段人与虎之间的互动夹杂着求生的内容,全程无冷场,可谓浑然天成。当然,对于信仰的内容虽然不多却都属于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对李安的熟练手法不仅暗暗佩服。

推荐第4篇:少年派影评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

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推荐第5篇:少年派影评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作者:马伯庸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

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

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推荐第6篇: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现实,关于纯真和成长,关于希望和绝望的电影。我始终认为,影片的译名带给国内观众很大的误读,因为这部影片真正的名字是《派的人生》。派的人生,带给我们两个故事。

派首先带给我们的故事,是光怪陆离的奇幻漂流之旅。故事中震撼人心的镜头接连不断,魅力无边的深邃阔海、蔚蓝纯净的水母之夜、深夜静寂的浩渺星空、气势恢宏的飞鱼来袭、如梦似幻的绿色浮岛„„场景惊艳得不可收拾!而机智、勇敢又执着的少年派,逼真、桀骜不驯却又渐渐学会体谅人类的孟加拉虎,全部让人感到一场灾难中令人心醉的美丽。

然而,当派缓缓讲出第二个版本的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观众仿佛是从沉睡中猛然被噩梦惊醒,这时候才会回味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不尊重信仰的厨子、吃肉汁饭的水手、虔诚包容的派的妈妈,与鬣狗、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甚至孟加拉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也来自于一个真实又残忍的海难故事。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和彻骨的寒意。

两个故事,一个温暖而奇幻,一个残酷而理性,你愿意相信哪一个呢? 无疑,看过电影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虽然大家都更喜欢与动物们的温情类似寓言的第一个故事,但是现实却不断的暗示大家,真相就如同第二个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血腥残忍。

也许就像影片中所说,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日本保险公司的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听了第二个故事之后,却更不愿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所以记录这起事件的档案中,写在最后的是“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而采访的记者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有老虎的那个,派的回答显得如此的暧昧,“那么你跟随了上帝”。

可能让大家最为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究竟是哪一个?但是李安也许永远不会给我们答案。

其实,无论这两个故事哪个是真的,对派来说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其他的意义是由我们演绎出来的。如同这个世界,无论它是美好的还是黑暗的,我们都生活在其中,反之我们的行动也造就着世界。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情景,人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激起不同的表现,一切犹如梦幻泡影。执著于真假,只是执著于内心的斗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相信哪个,另一个都是在毗湿奴的梦中,而毗湿奴又怎知不是个梦。

所以,正如故事的结尾派所说的,人生就在于不断的放下,而最遗憾的是,我们没来得及好好道别。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也许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必须依靠。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推荐第7篇: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园艺院景观101席冬雪 14510127

我对《少年派的漂流记》的第一印象就是和《阿凡达》一样仅仅以令人眩目的话面取胜,但看完了以后,它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不仅仅是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派在海上的一场奇幻漂流,更像我们展示了少年派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似纯净的大海,却蕴藏着太多太多复杂的东西,就像人心,善良,邪恶,欲望等等都充斥在人其中。 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派的故事,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 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派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派,家人全部遇难。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这样一个奇幻的故事不可能让人信服,更加可能说服前来调查的两个日本日本公司代表,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师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师。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

当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第二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派自己是老虎,更确切的说老虎是派兽性罪恶的一面。

在这部影片当中处处充满暗喻和哲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没有神灵,我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它是存在的,因为人如果没有神明的约束,可能会很可怕,派为了生存,放弃了素食者不吃肉的原则;为了生存,杀了人,他可以为了生存放弃这么多原则,那我们也可以扬言为了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放弃更多的我们曾经遵循过的东西。因为社会的发展,理性的思考带给人们许多成就,同时也带给人们无穷尽的欲望,而又是因为人类所坚持的这么不可靠,所以才更需要有神灵的指引与约束。

在影片之初,派为了纠正其他人对他名字的看法,他将

推荐第8篇:网友影评 少年派

网友影评

梦里依旧:

今天看完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触动很深,我深深地为少年“派”的这次奇幻旅行感到敬佩和惊讶:人生就那么几年,我们能做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hexiaoqin:

电影讲的不是religion是God,虎在某种程度上是God的化身。不视之为一次奇遇,而是痛苦的人生淬炼,也因此改写了两个故事的给出方式。与小说不同,电影要提炼整个环境,最难的是心理外化,由此产生所谓奇观。着意减少了趣味性,探索影像层次的可能。纸媒谈电影:

“如果没有特效团队,《少年派》里跟派同船漂流的就是一只简陋的布老虎;如果没有特效团队, 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不过是个巨大的游泳池。但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今天,原本属于R&H们的“派”随时可能被抢走。”

奥斯卡上举起最佳导演小金人的李安成了R&H公司的出气筒,虽然李安有点冤——这毕竟是美国整个特效行业的一笔整体烂账,但是,R&H团队的火冒三丈也是合情合理的,特效行业都惨淡成这样了,奥斯卡典礼却只放大那些表面的荣光,对于特效行业的生存困境如此冷面漠视,这种普遍的不尊重让特效人心悸、心寒。

didu123: 这部电影是插入我心脏的一把刀子,刀刃冰冷锐利,可是侧面却光滑精致。

[8]

推荐第9篇:影评之《少年派》

院系:信新学院

学号:2012214264

姓名:郭春芳

影评之《少年派》

《少年派》是一部由李安导演拍摄,在印度取景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印度少年冒险神奇的人生路途。这部影片采取的是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电影故事能够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主人公皮辛。莫利托。帕特瓦在小说家的鼓励下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少年历险经历:小时候的皮辛因为名字Piscine与英语发应“小便”相似而备受同学嘲笑,但聪明的皮辛通过阐述pi和背出Pi小数点后的数字而成为学校的神奇人物,这也暗喻着皮辛在今后的历险中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顺利脱险。由于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变化,皮辛的父亲决定离开印度,坐轮船前往加拿大,可在路途中遇到了大风暴,皮辛不幸被狂风刮到了海面,与他一起的还有一头斑马,母猩猩和大型食肉狮子。在海面漂泊的途中,斑马和猩猩被饥饿的狮子吃掉了,年少的皮辛面临着被狮子查理德。帕克吃掉的危险。所幸聪明的皮辛运用所知的驯兽知识成功的驯服了查理德,在历经无数风暴,与查理德的较量,食人岛险情之后,皮辛和查理德终于抵达了大陆,成功获救。影片的故事并不是特别的新颖,冒险这一题材并不陌生,但冒险题材确实是经久不衰,流传广颂。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宇宙,科学的好奇心从未减少,这就使得冒险类的影片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受到人们的青睐,这说明在电影行业,冒险类电影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

《少年派》传达的主题仍以励志为主,中间穿插了亲情,友情等传统感情线路。在海上冒险中,信仰,希望,意志决定了生死,皮辛在这场险难中同样要面临这些考验。在茫茫海面上,可怕的不是狂风海浪,是孤独。在这场生死博弈中,孤独就像一个无底洞,一点一点吞噬生存的意志,来填满它空虚的内心。两位日本检测员所记录的那段话----“帕特尔先生所述的惊人轶事,承载着无比的勇气和坚韧,在海运史上也可谓凤毛麟角,几乎无人能在海上生存如此之久,更何况在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的陪伴下。”表明了皮辛所经历的煎熬与挣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皮辛与查理德的友情,一人一兽,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上,在相依为命的无奈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谊。让人难过的是最后查理德离开了皮辛,独自回到了森林里,一人一兽的友情到这里画上了句号。“我像小孩一样的嚎啕大哭,不是因为获救的激动,虽然这也是事实,而是因为查理德。帕克离开了我,就那么走了,伤透了我的心”,悲伤深深的感染了观众,使影片的品味上升了许多。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长臂的猩猩,条纹的斑马,惊飞的鸟儿,奔跑的野猪,憨厚老实的大象,土里土气的河马,敏捷的猴子,蠕动的蛇......一切生命都在自由的吮吸着大自然的灵气,以和谐静谧的姿态生活在这片安详的土地上。这种和谐的纪录片式的开头不急不慢的推动镜头的移动,让人跟着镜头的移动慢慢的融入影片中去,同时采用空灵悬浮的配乐,使影片在祥和的推进中又增添了几许神秘感。随着影片的开始,人们一方面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一方面内心又受着神秘的撩拨。在祥和与神秘的作用下,影片的吸引力大大提升。这样的开头方式在当前各类影片中算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影片自然更博人们喜欢一点。

影片的拍摄技术也是采用多方位的拍摄,在这些技术上,水底的拍摄技术很不错,质量清晰,画面感强,选取的角度是从海底向海面仰拍,利用阳光在海面的照射,使得画面光线美很好。然后在海难中拍摄的镜头非常清晰。影片中还有很多特写镜头,比如查理德离开时,镜头推近,查理德的背影被放大,使得情绪感染力得到更大的张弛。其实特写是很普通常见的拍摄手法,但应情应景的特写确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使的抒发的东西深入人心。该影片的剪辑,制作技术比不上好莱坞大片,但也是值得赞赏的,在食人岛上的夜晚,制作技术很好,是精良的作品,画面很美,也很大方。

《少年派》总体来看是一部很好看的影片,从中我们受益匪浅。

推荐第10篇:青春派读后感

看完《青春派》之后

——陆洪剑(笔)

青春是可贵的,青春是单纯的,青春是值得怀念和回忆的。本部影片以高考为主线,以高中生早恋为导火索,一个高中生(16岁)情窦初开,在高考前五天向自己喜欢了三年的女生表白了。

这部影片取自于你我青春的影像,真实的让人心头微酸,书本、课桌、教室、老师,苦闷的高三,高考倒计时,抓不住的爱人······,这是我们的青春!勇敢追求爱情的男孩居然高考落了榜,家里陪他走上复读的道路。在一年当中,居然和他的伙伴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被现实生活和成长的烦恼挤压,但是懵懂纯真的爱情不期而至,他们在支离破碎中享受成长的快感。

班主任对他们的苛刻要求和伤害自尊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三和补习的时候,像这样的老师现在已经很少了,负责,有担当,热爱工作,关心同学,以同学的成绩提升为第一要任。像居然的妈妈那样的家长到是很多,就像是全部赌注都压在了孩子的高考上,虽然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但也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成人礼上,他们呼喊出“我们可以恋爱吗”的青春渴望,同我们每个人一起,重新经历一次生长的洗礼,对于高考、成长重新看到了新的意义。

虽然结局在我看来不是很完美,但是也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高考并不能决定命运,但是一段感情却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特别是初恋。我现在经过高考已经将近三年了,我的初恋也不是高中,时过境迁,电影上面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我的昨天,曾经的回忆一幕幕的在脑 海闪现。 青春,为了爱而努力过,为了爱而坚守过,为了爱而放弃过。青春,为了未来而奋斗过,为了面子而争执过,为了情感而哭泣过。我们的青春已逐渐逝去,剩下的只有缅怀和回忆,珍惜即将逝去的青春,让回忆不在断片。篇二:青春——《青春派》有感

青春——《青春派》有感

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泰戈尔

青春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我也不想去看那部很出名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因为我的青春还没有逝去,我只希望我的青春属于我,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都无所谓,因为那是我的青春,和别人不一样的青春。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当《青春派》中的经典台词回荡在我脑海时,我无法否认,高考是我们这代人青春里共有的东西,而高三便是最青春的时光。有人说高三我那么痛苦,却怎么也忘不掉。是的,就因为那一年我们拼过,我们试图紧紧抓住过,尽管时间如沙,留不下一点一粒,但青春的卷轴里有我哭过的痕迹。

居然,失败的初恋,失利的高考。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无论是家庭方面的压力,还是他想去复旦的念头,复读是他唯一的选择。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居然复读了,黄晶晶去上大学了,现实终究是现实,漫长的等待又如何会存在?这晚来的失恋逼迫居然成长,他告诉妈妈他会留在北京,高考结束后,他和晓凡上了同一所大学。就像他在拍毕业照时说的那样,“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

放。”人生那么长,这一路上的鲜花无数,又何必执着过去的那一朵。 喜欢的人,曾经想要的东西,没有达成的目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有过去了你才知道,其实你想要的只是那段有喜欢的人的美好时光,只是那时你追求的过程。曾经,我也拼搏过,高考过后我也哭过,因为我无法上我心仪的大学。我甚至认为,在我放弃梦想的那一刻,就好比折断双翼,从此我的人生只能匍匐前进。后来,我选择了师范,再后来我走进了淮师。再回望过去的那段时光,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真的甘愿在人生道路上匍匐前进?我为什么就不能再给自己插上一双翅膀?后来的后来,我明白了当初的心灰意冷只是因为不甘愿,不甘愿我想要的那朵鲜花在我披荆斩棘之后落于他人之手。

现在,我开始重新规划未来。我的青春还在,我依旧可以去闯荡,匍匐的人生算什么人生,没有翅膀插上一双就好!青春之所以值得怀念,只是因为为之奋斗过!篇三:《青春派》观后感

观《青春派》有感 学院: 理学院

教师: 俞燕

姓名: 位宏

学号:2012518006 日期:2014 4 2 前几天闲来无事就看了这部《青春派》,本来只是听别人推荐的说很好看,直到我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从出现了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们就一直期待内地影坛能出现一部类似的、能唤起我们青春记忆的作品。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悸动与迷惘,也没有《致青春》那样多的伤感和遗憾?..不是别人的故事,更多的,它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的产生共鸣,觉得电影里面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自己。我们可以在影片里清晰地看自己成长的影子,那些被岁月洗涤过的酸涩,那些到我们到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记忆犹新,总会去忍不住回忆的点点滴滴。终于,我等到了这一部《青春派》。光看阵容和剧情介绍,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制作,找了“青春”这个讨巧的题材打打怀旧牌,最后落入俗套,看到的只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可是,相信我,这次你们全错了。《青春派》是一部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的电影,许多桥段和台词都可以让观众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会心的大笑之后走出电影院,然后沉浸在自己关于青春的回忆里。有一些温暖,但绝不是躁动不安的感觉。60后的导演刘杰在这部电影里讲的是95后的故事,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人很大程度上会担忧影片内容是否“接地气”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刘杰交出了一份让让人感到满意的答案,它不局限于某个年龄层,它是每一位面对过高考的人都熟悉的场景。也有过很多反映高考的电影,如《全城高考》、《高考1977》?.但是前述高考主题的电影之所以没能收获成

功,是因为在创作方面,“为高考而高考”,把“高考”这个特定定义下的场景拍的过于程式化:太贴近生活,观众没必要再去过一遍那段相对而言其实很枯燥的日子;太过远离生活,观众又会觉得太假,产生不了共鸣。 《青春派》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真正做到了故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初衷,高考的残酷得到了如实反映的同时,也把高考之前那段时光中可能的趣味点都挖掘了出来,还拼凑成了一盘味道不错的菜:电影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有戏”,愿意看下去(由于涉及到剧透,原谅我卖个关子),虽然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围绕男主角如何希望通过复读,考上自己心仪的女孩所在的大学所展开,但是每一段围绕这个核心的桥段,都不温不火的衬托出了主题,恰到好处的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青春派》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绪,或者感天动地的感情,只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但是故事足够真实、自然,足够让观众被影片所触动,足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往事?.值得表扬的是本片的演员们,虽然大都是地道的高中生,但是塑造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高中时代的纯真、倔强,

17、8岁年龄的梦想与追求,都被他们本色的“演”了出来。这也算得上是刘杰导演的聪明之处,毕竟经过演技熏陶的职业演员,能找几个能演得好高中生的本来就难于登天,更何况在这样一部“群戏”颇多的影片里,稍不留神,职业演员的表演就会鹤立鸡群,显得非常突兀。 我深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是呼唤真善美的,所以我不大相信筹备着搬上大银幕的网络电影《青春期》能有什么样出色的票房收获,那种重口味的青春也许也会发生在你我至少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身上,但那种青春,不是值得我们一再回味,小心翼翼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的,但是,《青春派》是的。也许我们可以说《美国派》是属于美国青少年的青春狂欢,《放牛班的春天》是属于欧洲孩子的顽皮记忆?.那么,《青春派》在我看来,是近年来中国影坛少有的可以贴上类似标签的电影。看完《青春派》,我回忆无限,想起了自己的高中,似乎也有和男主角居然想似的经历,也曾那样喜欢过一个人,只是没有想男主角那么勇敢的表达出来,我的喜欢被高考埋在了心里。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唤起了我心里的共鸣,唤起了我高中那种充实忙碌,痛并快乐着的感觉,颇有感触!这部电影清新,搞笑,又有几分励志,真的很不错,很值得推荐,虽说是小成本制作,但是确实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篇四:《青春派》电影有感

《青春派》电影有感

离别高考八年有余,只记得那混混沌沌的岁月,电视不让、恋爱不行。所有的精神无处挥洒,瞬间白了少年头。你做的决定都有人喊不,你烧了日记,烧了智力。一直试图证明的自己,一直落后,高中四年,我并没有迈过自己,只获得了一个没有办法的结果,至少这个坎在我心里没有过。

我错误的以为,我是知道什么是正途,并将之付诸行动。错误的教案怎能给我一个明媚的未来。 或许这个坎,用尽我的后半生也未必迈的过,就像一盘菜酱油放多了,再怎么遮掩,也是黑的。我只有试着不去想,不去在乎,不再接受这世间的纷纷扰扰带给我的烦恼,用我自己燃烧自己,用我自己去生活,用我自己去改变。方法,现在看来这么重要,多说无益话不生产,用无尽的动力去挣扎这一生的锁链!篇五:爱国主义电影《青春派》观后感 静 待 花 开

——观电影《青春派》有感

枞阳县横埠中学八年级一班 徐祝 “姹紫嫣红开遍,也不过是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青春告诉我们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到花开。

电影《青春派》讲述了一位高三学子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女同学黄晶晶表白,展示了年少青春的张狂。然而初恋的甜蜜很快被匆匆前来的妈妈破坏了,初恋很快就结束了,高考却大受影响失利,最后居然选择了复读。

也许在居然长大之后会为那次的疯狂而后悔不已,可是在那时,居然一定是不想让自己的青春留下不唯美的遗憾才做出那样疯狂的举动。居然在第二次照毕业照时,他用泰戈尔的话来总结过往:“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但我却并不赞成居然的想法,青春就像是路边绚烂一时的野花,绽放时纷纷扰扰,凋零时落英缤纷,短暂而凄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试看春残花尽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青春,我们需要坚定地往前走,因为我们辜负不起。

我认为人的一生也许会邂逅许多美丽,但只有适时而开的那朵花才是属于自己的,过早采撷只会加速她的凋零。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的最后,并没有交代居然的爱是否修成了正果。我想,应该是没有吧!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居然看着骑着单车的男孩,也会心中一动, 想起那充满活力的青春,追忆那些疯狂的往事。回想起曾经喜欢的那个女孩,但却发现自己已记不清的她的轮廓,记不清她的面容。 《青春派》中撒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破釜沉舟,拼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而青春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无怨无悔。 只有不间断地追求不停止的奋斗,不消失的梦想,才能创造青春之辉煌,才能拥有无悔的青春。但这种无悔的青春并不是要把人间的酸甜苦辣尝遍,也不是要把不属于这个时期的事都经历一遍。所谓无悔应当是平静淡然的姿态,完美地走在青春路上,不盲目慌张,最终也不后悔。 记得有哲人说过:“若花不开在路上,就一定会开在路的尽头。”我说,在青春的这条路上,我们不必过早地追求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东西,只要我们努力了,奋斗了,青春之花就一定会开放在路的尽头,所以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路向前,静待花开! 【教师点评】本文由居然的初恋故事展开,联想到对待情感与人生的正确态度,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情感真挚,感受深刻。文笔优美,语言流畅。

第11篇:青春派经典台词

1.泰戈尔说,沉默是一种美德。但我觉得在喜欢的人面前,便是懦弱

2.黄晶晶同学,你愿意携手和我告别高中时代吗? 3.老师,我毕业了.

4. 我的班主任是撒老师,她是学校最”负责”的老师。她说的最多的是不放弃我们,但我经常听成:不放过我们。

5.当一个人美梦成真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些不真实,拉着她的手,我以为,只是幸福的开 始。

6.我喜欢什么样的男孩,您应该没有发言权吧。

7.上一秒,我可能喜欢一个勇敢的居然;而这一秒,就可能看穿他所谓的勇敢,而喜欢上 别人。

8.居然在您那是个宝,可是在我这儿,他只是个有待考验的备选。

9.本来挺好的,还不是被你挤兑的

10.高三一年,我和我妈住在出租屋里,而我爸和狗住在郊区的家心烦意乱的时候想想我爸, 心里就平衡了很多。但此刻,我只想着黄晶晶 11.下一秒,我依然勇敢。

12.没人能阻止我去见她,我要让她知道,我依然勇敢。只不过今天运气不好,更没想到所 有的勇敢,换来的却是„„(一阵惨叫)

13.老师,我尾巴骨折了,坐不下 14.每个人对高考的记忆各不相同,我的高考记忆是一片空白。因为,我只想着她

15.因为你的懦弱,让你妈妈在你面前那样羞辱我。这一秒,咱俩什么关系都没有

16.居然小朋友,好好考试吧,要不然妈妈该担心了。

17.如果今年的考题,是关于黄晶晶的一切,我一定能拿满分。

18.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考上的,一种是没考上的。

19.不管结果怎样,我决定把复习资料全卖了,我要把我受的苦,让学弟学妹们都尝一遍。

20.笔记五百,别的随便拿。

21.我看你还是别卖了,万一没考上复读了呢。22.你要连个大学都考不上,你这辈子就完了。 23.我就是要饭也是我自己的事。

24.阿姨第一见你吧,就特别的喜欢你,就觉得呢,你是又聪明又懂事的女孩儿。那会儿, 就是怕耽误你们俩的学习,不是不希望你们来往

25.我要考上她的大学。

26.全力以赴,我是超人。

27.你们谁要是能在二十秒钟之内,我这蛋糕给我吃了,这二十块钱就是谁的。

28.你怎么会到这儿复读啊,不是官二代,就是交了很多钱吧

29.我现在终于明白你们这个班的症结在哪里了,就是因为有几匹害群之马

30.我叫居然,撒老师班唯一的落榜生。

撒老师:说说为什么落榜

居然:因为早恋。早恋害人啊,但是我不后悔。 我落榜起码证明我是真心的。 31.就这货也能当老大?

32.有本事单挑,三个打一个算什么本事。

33.听说你就是声震学校的毕业照情圣,够厉害,还是跳楼的勇士。

34.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让我们三个揍你一顿。第二,就是你加入我们,做我们的 军师。然后把我们三个塑造成“情仙、情神、情霸”

35.拿着本关于黄晶晶的我也不想要。

36.其实我并不是什么情圣,在一千多个日子里,我都没有勇气和她说过一句话。以为机会 很多,我总以为下次有勇气开口。可就这么虚度了光阴。

37.她倒是主动跟我说过话:居然,老师让你去办公室。

38.小慈真好闻啊,有一种不能形容的香味,那个是处女的味道。凡是闻着香的,都是处女。

39.李飞:要怎么样才算香呢?

贾迪:你们都太孤陋寡闻了,多问几个就知道了。 齐明智:好想你闻了很多。

40.学习成绩要提高,感情成绩也要提高嘛。41.谢谢你们又让我出风头啊

42.昨天教导主任找我,说我们班有同学企图在花园里边纵火;今天我到学校来,又是惊喜 连连

43.一千多蹬台阶都写上生日快乐,得会儿工夫吧。(齐明智点头)

多长时间啊?一宿够吗?(齐明智又摇头)

44.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45.中国高考:Chinese Gaokao

46.她即将离开这个城市,我们也将相隔1200公里的距离。而我要用一年的时间,来缩短 这个距离。

47.爱情伟大呀,连高铁都敢坐。

48.从今天开始,我要为了我的爱情好好学习,你们都别再烦我了

49.去什么马场!你们都是高三的学生了。在高三,没有假期!没有爱好!没有娱乐!连一 丝丝想玩儿的念头都是罪恶的!

50.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朵花。

51.李飞:他不会死了吧。

贾迪:你傻呀,他睁着眼睛呢? 李飞:死不瞑目

52.中国足球踢得实在太臭了,所以我决定从我做起,我想加入校队。为伟大祖国的足球事 业,做出一份贡献。对不起教练,我编不下去了。其实我失恋了

53.化悲痛为力量。中国足球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力量。

54.别这么幼稚好吗?

55.晓凡怎么你了?你包长脑子里也不能乱咬人吧? 56.张爱玲曾经说过:“要想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和新欢”

57.要我说就应该把失恋的痛苦溺死于食物中

58.今天是百年一遇的:棍棍年、棍棍月、棍棍日

59.花的年华不让我们赏花

60.学什么习!考什么试!我们得好好出去庆祝一番 61.学不到我的真谛啊

62.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没有什 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63.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些成年人该做的事

64.周强离开了我们,他被别的学校挖走了。但在我们眼里,他的离开,更是因为我们的懦 弱。不管我们如何补救,他的座位,在我们心里一直是空空的。

65.家里没有学校好吧,你们的人生中不会再有这么有意义的春节了,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个 春节

66.学生:“老师,我困了” MISS 撒:“饿了吧,肯德基还是麦当劳?” 学生:“老师,是 困了” MISS 撒:“哦,那就麦当劳吧” 居然:“还是喝粥吧,粥好” MISS 撒:“那就肯德基,早餐才有” 众学生:“啊!?早餐!” (哈哈哈) 67.你说你拼爹拼不过,你还不拼你自己。你一个三无人员:无钱、无权、无势的,上个像 样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要不然你怎么办啊你

68.醒醒 醒醒 醒醒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

69.不苦不累 高三无味 不拼不博 等于白活

70.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 上万人 懂吗

71.扛得住给我扛 扛不住 给我死扛

72.我现在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你们的成绩都提高的太慢

73.你们要记住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4.破釜沉舟 拼他个日出日落 背水一战 干他个无怨无悔

75.就算撞到头破血流 也要冲进一本的大楼

76. 去他的托福

去他的清华

去他的中石化

我去他的一本线

去他的高考

逼死我算了(笑翻了) 77.我就是撒老师上身

78.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儿过日子的,最后都团圆了。

79.我不去上海了

80.如果时光可以停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记忆可以修改,我更愿意把这个故事的女 主角换成晓凡

81.我知道晓凡是特意换了发型,只是,他的头发还没有变长,我们就要分开了。我,还是 喜欢,她原来的样子

82.您陪我们度过了一个艰难„„漫长„„而与短暂的一年。在这个即将要离别的时候,我 们想对你说:我们忘不了您。因为我们真的恨你,但是我们也爱您。

83.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第12篇:《青春派》观后感

观《青春派》有感

学院:理学院 教师:俞燕姓名:位宏 学号:2012518006 日期:2014

42前几天闲来无事就看了这部《青春派》,本来只是听别人推荐的说很好看,直到我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从出现了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们就一直期待内地影坛能出现一部类似的、能唤起我们青春记忆的作品。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悸动与迷惘,也没有《致青春》那样多的伤感和遗憾„..不是别人的故事,更多的,它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的产生共鸣,觉得电影里面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自己。我们可以在影片里清晰地看自己成长的影子,那些被岁月洗涤过的酸涩,那些到我们到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记忆犹新,总会去忍不住回忆的点点滴滴。终于,我等到了这一部《青春派》。光看阵容和剧情介绍,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制作,找了“青春”这个讨巧的题材打打怀旧牌,最后落入俗套,看到的只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可是,相信我,这次你们全错了。《青春派》是一部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的电影,许多桥段和台词都可以让观众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会心的大笑之后走出电影院,然后沉浸在自己关于青春的回忆里。有一些温暖,但绝不是躁动不安的感觉。60后的导演刘杰在这部电影里讲的是95后的故事,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人很大程度上会担忧影片内容是否“接地气”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刘杰交出了一份让让人感到满意的答案,它不局限于某个年龄层,它是每一位面对过高考的人都熟悉的场景。也有过很多反映高考的电影,如《全城高考》、《高考1977》„.但是前述高考主题的电影之所以没能收获成

功,是因为在创作方面,“为高考而高考”,把“高考”这个特定定义下的场景拍的过于程式化:太贴近生活,观众没必要再去过一遍那段相对而言其实很枯燥的日子;太过远离生活,观众又会觉得太假,产生不了共鸣。

《青春派》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真正做到了故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初衷,高考的残酷得到了如实反映的同时,也把高考之前那段时光中可能的趣味点都挖掘了出来,还拼凑成了一盘味道不错的菜:电影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有戏”,愿意看下去(由于涉及到剧透,原谅我卖个关子),虽然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围绕男主角如何希望通过复读,考上自己心仪的女孩所在的大学所展开,但是每一段围绕这个核心的桥段,都不温不火的衬托出了主题,恰到好处的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青春派》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绪,或者感天动地的感情,只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但是故事足够真实、自然,足够让观众被影片所触动,足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往事„.值得表扬的是本片的演员们,虽然大都是地道的高中生,但是塑造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高中时代的纯真、倔强,

17、8岁年龄的梦想与追求,都被他们本色的“演”了出来。这也算得上是刘杰导演的聪明之处,毕竟经过演技熏陶的职业演员,能找几个能演得好高中生的本来就难于登天,更何况在这样一部“群戏”颇多的影片里,稍不留神,职业演员的表演就会鹤立鸡群,显得非常突兀。

我深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是呼唤真善美的,所以我不大相信筹备着搬上大银幕的网络电影《青春期》能有什么样出色的票房收获,那种重口味的青春也许也会发生在你我至少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身上,但那种青春,不是值得我们一再回味,小心翼翼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的,但是,《青春派》是的。也许我们可以说《美国派》是属于美国青少年的青春狂欢,《放牛班的春天》是属于欧洲孩子的顽皮记忆„.那么,《青春派》在我看来,是近年来中国影坛少有的可以贴上类似标签的电影。看完《青春派》,我回忆无限,想起了自己的高中,似乎也有和男主角居然想似的经历,也曾那样喜欢过一个人,只是没有想男主角那么勇敢的表达出来,我的喜欢被高考埋在了心里。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唤起了我心里的共鸣,唤起了我高中那种充实忙碌,痛并快乐着的感觉,颇有感触!这部电影清新,搞笑,又有几分励志,真的很不错,很值得推荐,虽说是小成本制作,但是确实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

第13篇:《青春派》观后感

看完《青春派》之后

——陆洪剑(笔)

青春是可贵的,青春是单纯的,青春是值得怀念和回忆的。本部影片以高考为主线,以高中生早恋为导火索,一个高中生(16岁)情窦初开,在高考前五天向自己喜欢了三年的女生表白了。

这部影片取自于你我青春的影像,真实的让人心头微酸,书本、课桌、教室、老师,苦闷的高三,高考倒计时,抓不住的爱人······,这是我们的青春!勇敢追求爱情的男孩居然高考落了榜,家里陪他走上复读的道路。在一年当中,居然和他的伙伴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被现实生活和成长的烦恼挤压,但是懵懂纯真的爱情不期而至,他们在支离破碎中享受成长的快感。

班主任对他们的苛刻要求和伤害自尊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三和补习的时候,像这样的老师现在已经很少了,负责,有担当,热爱工作,关心同学,以同学的成绩提升为第一要任。像居然的妈妈那样的家长到是很多,就像是全部赌注都压在了孩子的高考上,虽然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但也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成人礼上,他们呼喊出“我们可以恋爱吗”的青春渴望,同我们每个人一起,重新经历一次生长的洗礼,对于高考、成长重新看到了新的意义。

虽然结局在我看来不是很完美,但是也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高考并不能决定命运,但是一段感情却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特别是初恋。我现在经过高考已经将近三年了,我的初恋也不是高中,时过境迁,电影上面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我的昨天,曾经的回忆一幕幕的在脑

海闪现。

青春,为了爱而努力过,为了爱而坚守过,为了爱而放弃过。青春,为了未来而奋斗过,为了面子而争执过,为了情感而哭泣过。我们的青春已逐渐逝去,剩下的只有缅怀和回忆,珍惜即将逝去的青春,让回忆不在断片。

第14篇:青春——《青春派》有感

青春——《青春派》有感

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泰戈尔

青春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我也不想去看那部很出名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因为我的青春还没有逝去,我只希望我的青春属于我,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都无所谓,因为那是我的青春,和别人不一样的青春。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当《青春派》中的经典台词回荡在我脑海时,我无法否认,高考是我们这代人青春里共有的东西,而高三便是最青春的时光。有人说高三我那么痛苦,却怎么也忘不掉。是的,就因为那一年我们拼过,我们试图紧紧抓住过,尽管时间如沙,留不下一点一粒,但青春的卷轴里有我哭过的痕迹。

居然,失败的初恋,失利的高考。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无论是家庭方面的压力,还是他想去复旦的念头,复读是他唯一的选择。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居然复读了,黄晶晶去上大学了,现实终究是现实,漫长的等待又如何会存在?这晚来的失恋逼迫居然成长,他告诉妈妈他会留在北京,高考结束后,他和晓凡上了同一所大学。就像他在拍毕业照时说的那样,“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人生那么长,这一路上的鲜花无数,又何必执着过去的那一朵。

喜欢的人,曾经想要的东西,没有达成的目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有过去了你才知道,其实你想要的只是那段有喜欢的人的美好时光,只是那时你追求的过程。曾经,我也拼搏过,高考过后我也哭过,因为我无法上我心仪的大学。我甚至认为,在我放弃梦想的那一刻,就好比折断双翼,从此我的人生只能匍匐前进。后来,我选择了师范,再后来我走进了淮师。再回望过去的那段时光,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真的甘愿在人生道路上匍匐前进?我为什么就不能再给自己插上一双翅膀?后来的后来,我明白了当初的心灰意冷只是因为不甘愿,不甘愿我想要的那朵鲜花在我披荆斩棘之后落于他人之手。

现在,我开始重新规划未来。我的青春还在,我依旧可以去闯荡,匍匐的人生算什么人生,没有翅膀插上一双就好!青春之所以值得怀念,只是因为为之奋斗过!

第15篇:青春派语句

1、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2、不苦不累,读书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

5、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

9、老虎不发威,你当我hellokitty呢

10、你说你拼爹拼不过还不拼你自己

11、有个好爸爸,不如学好数理化

12、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13、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

第16篇:《超能查派》影评(优秀)

《超能查派》简析人工智能

摘要: 《超能查派》是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休·杰克曼、沙尔托·科普雷、戴夫·帕特尔和西格妮·韦弗等联袂主演的科幻动作电影。《超能查派》是在纪录片式的写实主义风格下,用超未来的科幻主题,包裹贫富差距、生来平等、性本善的社会议题。这部电影,导演的科幻梦也愈发有少女情怀,用养成系的机器人查派来讨论人工智能的“性本善”。影片的情节就是,机器人制造者迪恩自己利用公司设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有感情的机器人查派,植入人工智能程序的查派,有着善良的品格,行为举止与人类无异,然而躯壳的不同却给他带来巨大的阴谋与灾难。这也引发了人类的恐慌,其中一个人类机器人制造者文森特便驾驶机器战士,意欲除掉机器人查派,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大战再度爆发。

关键词: 感情 人工智能 生存

该故事设在未来的2016年,米歇尔·布莱德利(西格妮·韦弗饰)的大型军火公司,制造出了全球第一批机器人警察,并派遣它们执行任务。这些机器人警察因为身体元件比人类要结实,而且服从命令,一出现就引发了社会的巨大轰动,也使当地罪犯的犯案率大幅下降,这些机器人受到了政府高官和广大市民的肯定,并为米歇尔·布莱德利的大型军火公司带来了一大笔财富。

程序员迪恩(戴夫·帕特尔饰)是机器人警察的制造者之一。正是他的创意和想法,才使得机器人警察横空出世,因此他在单位里深受老板米歇尔·布莱德利的的赏识与肯定。但他在工作之余,还有自己执着追寻的梦想:人工智能进化的下一步,希望可以创造出“能思考,有感觉”的机器人。于是迪恩向公司高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想寻求技术上的支持,未果后,他开始偷偷利用公司的设备自行制造和实验,最终,他成功地将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查派”带到了这个世界。

查派刚被生产出来就被两个黑帮分子偷走,“刚出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养子,查派性格天真可爱,像个孩子一样不断学习,然而能够语言,能够思想,能够作画的查派,也使这个奇怪的家庭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同时,正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机器人却引发了米歇尔·布莱德利以及公司下属文森特(休·杰克曼饰)的恐慌,因为查派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他便知道自己身上的电池不可拆卸而且马上就没电了,所以他不得不逼自己找到可以延长自己寿命的方法,最终他找到了迪恩公司的某个头盔,可以传输自己的精神系统,并且它成功的将自己的大脑保存了下来。人工机器人却拥有了自己的大脑,这一事实使米歇尔·布莱德利及文森特大为恐慌。因此,米歇尔·布莱德利批准文森特可以驾驶他自己生产的机器战士找到迪恩与机器人查派,并且要确保机器人查派被消除,于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大战再度爆发。

这部从2014年底开始,在北美各大影院里轮番播放预告片的《Chappie》,每次看完2分30秒的预告片,都会让人内心泛起一阵酸楚,不夸张,就像是被一种莫名的执着震撼,感受到在那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人们如何不羁地活着,逼你用新的价值观,反思身边的一切,沉重地触及了每个人的灵魂痛处。尤其是当影片中,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学习思考并且有感觉的机器人,通过半机械的声音平缓地说出:“ I don’t want to die , 我不想死,I want to live.我想活下去。 I am consciousne, 我是有感觉的,I am alive, 我是活生生的,I am Chappie .” 我是查派。”

其实,查派更像是一个一夜长大的少年,在短短几天里成长为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儿,他要面对的是残酷的人类社会,暴力的管制,艰难的生活,和生死的抉择。而他本身是如此的纯真,他看着《希曼》的动画片,当看到亚当拔剑的英雄瞬间,他也会跟着模仿。他不会因为既定的事实而失去希望,他跟着街头混混学习如何反抗,如何战斗。他快速走过人类的学习成长的过程,面对成人需要面对的残酷,但是谁又来赐予他力量。不过也许他本身已经具有人类都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电影里面看着最给力过瘾的片段,就是街头混混们教导查派,如何变成一个黑帮匪徒。这些暴徒由南非饶舌乐队成员Ninja,Yo-Landi Vi $$er 本色出演。整部电影充斥着该乐队的饶舌和电子乐,十分带感。他们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夸张,说话带着匪气,脏字不断。塑造了一个个性十足,与颓废的世界反差极大的人物,更加凸显出他们的存在感和生命力。

查派最厉害的不是甩飞刀,秀双截棍,而是他惟妙惟肖的模仿小混混,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酷。走路要酷,边走边哈腰得瑟,说话也要够酷,言语间要抹一把鼻子,脖子上要带着金链子还是 $ 符号的,他在底层社会中生活,价值观很快被同化,有钱才能活着!查派满手指间的金属大戒指,全身涂满涂鸦代替纹身,他左肩爸爸,右肩妈妈的涂鸦,虽然没有左青龙,右白虎的威力,但是这些都是组成他的元素,他表达着自己对秩序的反抗和自己的内心。他满嘴脏话,他被人利用,从偷车到抢劫运钞车,他认真的做每一件事,因为他想生存,他害怕死亡,他有着无比真实的内心。

由于影片宣传,曝光度最高的就是查派的海报,主要是正面的机器人特写。可以看到在略微动画的造型设计上,查派身上的涵盖了太多的形象与标签。首先,他先是一个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警察,警察的身份象征在他的基础设计上无处不在,深蓝色的外壳,右胸前的警徽,左胸上的警灯,胸前大大的POLICE字母。而当他被工程师戴夫改造为可以学习思考和感受的机器人后,他早已被破坏的外壳,前胸上一个巨大的弹洞,导致POLICE的字样只剩个字母P还清晰可见,上面还贴着CRUSH 的贴纸,这也寓意着,查派打破了自己从前的警察角色的单一躯壳,同时也意味着整个警察系统即将被查派所颠覆。连带右上方警徽早已烧焦殆尽,头上的天线耳朵和一支胳膊都是另外组装的颜色,伤痕也为他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查派的脑门上贴着大大的“REJECT”标签,意思是报废的,残次品。就是这样的一具废弃的躯壳里,却孕育着人类,甚至人性最后的救赎和希望。电影的宣传语是”Humanity’s last hope isn\'t human.” 这是句极具讽刺意义的表达,人性最后的希望,并不来自人类本身。

这部电影的世界设定,就是机器人管理已经荒废腐化的地球秩序,人们生活在暴力的压制下。前者是从一个挣扎的地球人的角度叙述,而后者是从一个国家机器,转换为一个真实的智能机器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看待世界。而他们作为主角始终如一的共同点,是那么的简单和本真,就是活下去。一个人为了活下去,究竟可以承受多少重负?

该片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说自己塑造这个像人类一样有感觉的机器人的时候,会经常想:如何让别人感知到,你不是一个机器,你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把他完完全全当做一个人来塑造就行——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观察查派与陌生人的第一次接触,他咿呀学语、摆弄玩具时流露的纯真,他接触各种文化、发挥艺术天赋时的跃跃欲试;他会得意忘形,会胆怯和惶惑,会祈求同情和原谅,会爆发出智慧和勇气,他有每个人类都有的脆弱和顽强。而他确实做到了,查派除了开心,痛苦和悲伤,他还会感到不信任,害怕和憎恨。

早几十年这么拍,观众或许会一笑置之。电脑科技的初级阶段,没人会相信一堆芯片和电线能孕育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但如今我们了解到,人类本身也不过是碳基结构的生物计算机而已,而当下的技术,距离创造出与我们平起平坐的新生命,已经为时不远。这样的常识,激发了观众对查派的移情。在他被流氓殴打欺凌时,我们心生不忍,当他抱着残破的躯体蹒跚出现,就像一个因流浪而饱受伤痛的孩子渴望着母亲的怀抱,当他目睹至亲倒在眼前,那份伤心欲绝,我们完全感同身受。

我虽然还没有为人父,不过曾经帮带过初生的婴儿,因此深深体会过带领一个心智初开的小生命逐渐熟悉、投入、最终拥抱这个世界,能给人怎样的喜悦。我相信所有为人父母者,在见到影片中的这些段落时,一定有着更深的感触。电影浓缩了查派的成长,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一个孩子十几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从一片空白的婴儿,到满怀好奇和恐惧的幼年,到充满叛逆的青少年,最后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和行动力、英勇迎战强敌、为至爱之人而战的成年英雄。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长,是非观的树立,以及感情的茁壮,都是那样自然。虽然查派伤心时无法落泪,愤怒时不会浑身发抖,开心时也不过笨拙地舞蹈几下,但我却分明透过那钛合金身躯,看到了一颗鲜活的对生命充满热忱、对亲人和世界充满爱的灵魂。

而且,最近人工智能类型的电影屡见不鲜,去年的《超验骇客》,约翰尼·德普的演绎,让我至今想到那种把自己的大脑植入网络,然后可以随意操控任何所需的情况仍然会胆寒;而之后上映的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可爱的私人健康顾问大白,也属于一种的人工智能。但是这两种表现方式相比于查派,都略显青涩。骇客德普的演绎,只让人感觉到把一个如此一流的概念演绎的平淡无奇,而大白,大家的关注点只是大白的呆萌和可爱,因为没有一起成长,因此只是对于最后的告别略感惋惜;而查派就不同了,从他出生我们就一直陪着他,因此最后他的妈妈去世,创造者去世时候他的焦急,我们是可以深切的感同身受的,所以,可以说导演这样的安排非常成功。

如果说《超能查派》整部电影的主题,关键词应该是:如何生存,什么是死亡,以及原谅。查派用几天的时间,经历人的一生。从单词和句子的认知,到喊出爸爸妈妈,直到第一次被人欺负,被身边的人欺骗,看到死亡,了解到自己即将死亡,之后他选择生存,为了生存可以付出一切努力,相信一切可以让他继续活下去的人,当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他学会了反击。面对欺骗自己的人,面对伤害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原谅,成为了一个真正酷的“人”。 影片聚焦查派新奇动荡的生命历程,从道德上折射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表达导演对平等博爱的呼唤。

前几年尼尔·布洛姆坎普指导的《第九区》曾让我哭得死去活来,之后的《极乐空间》略感失望,当时心想,尼尔·布洛姆坎普大概也是“再而衰”一类的导演,一辈子的好点子全给处女作了。没想到《超能查派》扭转了这一印象,作为“约翰内斯堡三部曲”的收尾,《超能查派》这个句号足够分量。正如海报上“人类进化转折点”的标语,人工智能真是比我们更高级、更适应未来的存在。

视听特效方面,影片延续了尼尔在有限空间内做足气势的传统。拆墙裂地的火力交锋,像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身体的子弹,展示了近未来军火的摧枯拉朽,没有《第九区》化成血浆的激光枪,也没有《极乐空间》打上太空,常规的大口径机枪和集束炸弹的威力已足够令人咂舌。尼尔依旧用他擅长的抑扬手法保持观众的兴奋,比如一开始表现大机器人的笨重,似乎是《铁甲威龙》里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但首次启动立刻飘然上天。全片的几个high点都跟《第九区》、《极乐空间》相仿,连时间点都掐得分毫不差。

尽管在理性上,笔者能接连数出影片制造兴奋和煽情的技巧,但在感性上,却无法不为这个虚构的故事激动和落泪。也许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越是了解它,反而越能陶醉其中。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懒惰。电影工作者们和科幻小说家们一直都在构想未来世界的可怕性,《超能查派》虽然没有像《黑客帝国》那样让全世界人类被电脑控制,但是这部电影里给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定,那就是机器人拥有自主智能之后,不仅不受人类的控制,并且智商的进化也是一日千里,人类真的是在制造自己的天敌吗?人类能够统治地球,无非是因为智商高于其它物种,并且驯服其它动物为人类工作,或者是成为宠物。在《超能查派》里面,机器人查派被工程师迪恩(戴夫·帕特尔饰)输入了人工智能,查派拥有了意识,并且是可进化的意识,它可以用几天的时间从婴儿意识进化到成年人的意识,它超速度的进化无疑在挑战人类统治地球的权威性。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查派的人性,但也不能忽视机器人进化的无限可能性,人类发明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但始终为技术所困扰,变得懒惰。技术服务于人类,但人类往往容易被技术所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很难解。

英国杂志TimeOut评价:“《超能查派》带有浓重的尼尔·布洛姆坎普个人特色”。影评人“westgarth”也在IMDb中文网发表好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机器人警察的故事,更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就像把生活带到了电影世界。”

我一向认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不在于其描述是否符合现实,而在于能否自圆其说。从这个角度看,非硬科幻的《查派》,没有让人别扭的硬伤。看似升华一切的结局,其实从第一幕就做出暗示:既然意识可以被创造,当然也可以复制和转移,而在查派开始读取互联网时,故事向《攻壳机动队》靠拢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由此,查派那些挑战“机器人三定律”的做法,也变得可以理解,而他坚持不取人命的行为准则,也彷如人格化的道德描述:一个机器人在做出绝不杀人的承诺后,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会坚守,这不再是一种软件定律,而是等同于高尚品格的表达。考虑到没有几个人类能做到这点,也许,海报上说的“人类进化转折点”是正确的,人工智能的确是比我们更高级、更适应未来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电影《超能查派》,百度百科.2015 [2]汪敬贤.浅谈人工智能的应用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3] 张艳.新的乌托邦的建立——《只争朝夕》的存在主义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06).[5]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第17篇:《青春派》音乐分析

闪烁永不褪色的岁月

——《青春派》音乐节选分析

《青春派》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群90后青少年的青春生活,年轻的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欢笑和伤痛,为未来而努力,他们,有疯狂更有感动,有付出有收获。主人公“居然”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黄晶晶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破坏了,黄晶晶居然在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这成为了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

本文将对电影一处激烈矛盾爆发时的配乐(歌词将在本文最后给出)《我的天空》进行分析。电影在此段运用镜头语言表现实在矛盾,以大量人物近景与特写辅以累积剪辑的方式展现主人公“居然”矛盾中心的位置,同时隐喻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此处时用的歌曲由“南征北战乐队”以V-Pop的演唱形式呈现,融合了电子、Rap、Pop等音乐元素。

此段音乐的描绘功能十分强大,以电吉他的推弦、揉弦以及爵士鼓的8-Beat Rock带来张力,增强电影的活力,营造了青春跳跃的心灵的时代感。当然作为展现矛盾冲突的一段Ba的乐声也被得到应用,虽然Ba声音并不明显且为几个较高的音,但在片段“居然”与“晓凡”矛盾的蓄势阶段将前面失真电吉他声与后面爵士鼓点声结合在一起,把背景音的爵士鼓元素包住,增强音乐律动,使旋律与节奏更为协调,积蓄矛盾前的紧张感。随后镜头紧接足球场冲突的发生,音乐随之上扬,节奏感增强,节奏速度加快,此处音乐起到结构的贯穿功能,将足球场矛盾与升级后的教室矛盾连接起来,产生整体感。当镜头转到教室时音乐渐隐,结束了情绪蓄势的使命,为接下来的镜头表现留下了空间。

这一段音乐奠定的影片的基调,使观众贴近青春派的这一主题,展现青春时期冲动的活跃感与矛盾感。深化了整部影片的主题。影片时刻都离不开高考两字,而鲜明的倒计时也是始终出现在镜头中。电影不断制造高考给学生带来压迫感的同时也为他们塑造了难忘的生活。片中的学生有的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的则是贫苦的屌丝,电影面面俱到的把当下社会的学生形象聚集到一起,是一个较为真实的学生生活写照,伴随着音乐,结合自身,回想生活,不禁令人动容。

附:

《我的天空》歌词 再见我的爱

I Wanna Say Goodbye 再见我的过去 I Want a New Life 再见我的眼泪跌倒和失败 再见那个年少轻狂的时代 再见的的烦恼 不再孤单 再见我的懦弱 不再哭喊 Now I wanna say Hello Hello 我的未来 .在无尽的黑夜 所有都快要毁灭 至少我还有梦 也为你而感动 原来黎明的起点 就在我的心里面 只要我还有梦 就会看到彩虹 在我的天空 .挫折和离别不过是生命中的点缀 过了多年我才读懂了家人的眼泪 发现原来自己没有说再见的勇气 离别的伤感感染了满城的空气 失去后才知道那些有多么的珍贵 亲爱的朋友们是否已经展翅纷飞 不飞到高处怎么开阔自己的视野 你已经长大了 快告诉全世界 外面的世界散发着强大的磁场 诱惑着每一双即将展开的翅膀 热恋的火在懵懂中凶猛地燃烧 美丽的火花在恋人的周围环绕 这过程很美 尽管有无奈和失落

刻骨铭心地爱过 尽管她爱的并不是我 如果没有离别如何学会承受打击 如果没有跌倒如何能够学会爬起 在无尽的黑夜 所有都快要毁灭 至少我还有梦 也为你而感动 原来黎明的起点 就在我的心里面 只要我还有梦 就会看到彩虹 在我的天空 Hello Hello 是谁在为我等待 Hello Hello 在那神秘的未来 找到属于我的爱 Hello Hello this is my new life 是谁在为我等待 在那神秘的未来 找到属于我的爱 在无尽的黑夜 所有都快要毁灭 至少我还有梦 也为你而感动 原来黎明的起点 就在我的心里面 只要我还有梦 就会看到彩虹 在无尽的黑夜 所有都快要毁灭 至少我还有梦 也为你而感动 原来黎明的起点 就在我的心里面 只要我还有梦 就会看到彩虹 在我的天空

第18篇:《致青春》影评

作者:朱白

如果单纯来看,作为一个偶像派明星的首次执导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算是成功了。它不仅带着浓重的怀旧气氛,还轻松地架起了男女爱情看似永远充满隔膜但却又不能不存在的那座桥梁,不管是青春中的迷茫之爱,还是葱葱岁月里的执着之爱,再还是即将长大成人自私放弃之后的割肉之爱,在《致青春》中上演的都是壮烈且只属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校园里,有人长得玲珑美丽,羡慕目光和追随者都不缺少,也有人立志要出人头地,一切爱与不爱都是进程中的细节。《致青春》的故事原本就很小清新,甚至还有因过于通俗而导致的回味不足之嫌,但这些正是一部受众广泛的轻型青春片的必要元素。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李樯嫌这样一个故事不够韵味或深度,在清新的剧情里添加了自己的“残酷”。当残酷作为一种美学成为电影的韵味之时,那当然是文艺片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将此仅作为一种作料,添至到原本小清新和纯纯爱的故事里,就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韩庚和意外女友的戏多余出现,作为另外一条“女扑男”的戏份,不仅雷同,也令清爽的线索略显繁杂。还有韩庚对病床上的女友粗暴喂药的一场戏,跟整部片子都显得有些抽离,既不属于整体气质,也在剧情上没有必要。这只是单纯的残酷一种,是一贯以文艺片为主的编剧李樯所理解的残酷。

最活灵活现的是杨子珊扮演的郑微,她在校园里一会儿上演热辣泼妇般的吵闹,一会儿苦苦追求赵又廷扮演的陈孝正,爱得干净,不爱得也意气风发。郑微从入校开始就当红美女之一,她最后成了陈孝正的女友,但却以此尝试了人生最苦涩的结局。当甜蜜被给予甜蜜的人终止时,你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人

生的爱恨情仇说起来大多不过是虚惊一场,但也只有经历者才能分辨出这苦中带甜、乐中带悲的复杂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看一场电影的人,可能在进场之前跟我差不多,就是对导演赵薇基本不会抱太大期望。大概也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值,才不会对片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生涩过于纠缠。当看到那些怀旧的色彩和懵懂之时才会有的爱恨引发的小破事儿,兴许还会跟随着剧情一次次掀翻自己心中封尘已久的五味往事。不是人人生命中都有赵薇呈现的那种离奇嚣张之爱,但是青春年少谁都拥有过,而那时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百无聊赖,都是日后无法再拥有的美好时光。所谓“终将逝去”正是这种美好但又不得不放手让它离去的无奈感吧。

故事结尾,还是犯了国产彩色故事片的通病,一切不能解释和自圆其说都归结为“病人”,不是心理阴影患者,就是爱情观不健康的人。宿舍四姐妹中有经历过被抛弃迄今未嫁的,也有因为一场过往之爱产生的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还有下落不明或者改换身份的,只有那个将爱情观与金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人,获得了所谓的家庭幸福——嫁给富翁,虽年纪已大,但精神、物质纠葛均不存在,算得上是幸福中人了。

第19篇:致青春影评

《致青春》:青春? 伤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图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但作为赵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可以评价:超过期待。

第20篇:影评《致青春》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首映看片会上,赵又廷和赵薇说的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赵又廷:我拿到剧本时,就问导演:„台词这样写,好像不是很生活化‟。导演告诉我,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体现出天真。

赵薇:青春就是这样,你在青春时期与A和B谈恋爱,但最终会与C结婚。

确实,我们在大学不就是很天真么,天真的以为毕业后会一帆风顺,天真的以为你会与大学的男/女友走到最后,但最后青春逝去了,天真逝去了,人和物也随之逝去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让你在观影中回忆起过去的电影,首先会让你想起你的大学。

赵薇、关锦鹏对于大学的还原令影片成为中国最真实的大学电影:随处可见的男女生吵架、男生宿舍一地的烟头和瓜子皮、上铺男生的夜间打手枪、假惺惺却管用的请假理由、大学各种靠谱与不靠谱的社团招新,不关你事70后、80后还是90后,你在大学经历过的,在《致青春》中全部会找回来。

当然,你会想起很多大学同学。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可能就是你班上那位天天泡在自习室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好学生;杨子姗饰演的郑薇,也许就是你大学时看到的在男生宿舍楼下求爱的女生;包贝尔饰演的老张,放在现在就是天天宿舍打Dota的宅男;至于江疏影饰演的阮莞,不就是沈佳宜那样的“我们都动过心思的女孩”吗?

作为工科男,最让我感触的角色是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这里要夸赵又廷,把理工科书呆子走路的方式表演的极棒,瞬间令人物可信。而宿舍扫地、面对女生表白不知所措,更是有工科书呆子本色,话说当年我就是宿舍里看不惯地脏扫地的人,宿舍里的人的心态是“你看不下去你去扫啊,反正我们无所谓”,所以陈孝正扫地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刚看完影片时,我发微博说哭了四次,有人不理解,这就要看《致青春》有没有拍出你的青春了。这些天看到有人说“青春有哪点好啊,还要致来致去”,可能我们被社会的生活磨的太圆,可能我们处理不痛不痒的感情已经处理到麻木,所以早已忘记了校园的那段时光。《致青春》中有太多人的青春,等看到影片时才会被突然勾起一些回忆。

有两场戏我很感触,一场是郑薇在校园演出上唱《红日》,看的时候我还质疑“哪里来的配乐和现场效果”这种问题,但当看到郑薇想表现但胆怯的动作时,我有些感动,大学时期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不

就是这样吗?从电视上学来的几个动作,在台上根本没胆量施展开,搞得可笑又业余,但这确实就是大学生,天真可爱的大学生。

另一场感触很深的戏,也是很多人都流泪的一场戏,便是陈孝正带着郑薇去海洋馆那场戏。陈孝正向训豚员胆怯询问的神态、郑薇欢乐地跑向海豚的慢镜头,令我猝不及防,顿时想到了一段大学时期3年多的恋爱,回想到那段恋爱是多么的欢乐,同时也想到不久之后她就要嫁于他人,心中的酸瞬间顶到鼻子里,眼泪也留了下来。

还好最后赵薇导演的话安抚了我,就是那句“青春给了A和B,最后和C结婚”,可能青春就是这样残酷,就如同影片所展现的那样,被谎言毁了也好,被绿茶婊毁了也好,最终青春如同摔碎在林静脚边的玻璃,还得给你留出一道疤痕,让你永生难忘。

青春派影评范文
《青春派影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