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气候变化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9 15:08: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1.3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低碳 2.1低碳的定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2.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世界即使人类曾经“阳光经济”、“风能经济”、GDP低碳经济的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生活方式和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3.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政府谈判代表,一度将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发展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概念及理念,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 3.1.低碳经济:概念与各国措施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出现在2003年2月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继英国之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它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3.2.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成严重的惯性。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3.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力。

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有限,等等。

国内政策障碍。低碳经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已经有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法规,对于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低碳经济,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诸多环节,只有在明确的法制规范下,才能稳步实施。当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亟须加强和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远比发达国家艰巨。但是,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政策压力,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迈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没有选择。因此,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我们要因时而动,以更务实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变革。

推荐第2篇: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形成原因

影响

发展对策

一、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同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分为俩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一类是自然因素

1、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6]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 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2.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 家的研究 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尽管我们无法阻止人们乱伐森林资源,我们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爱护花草树木。尽管我们无法阻止人们乱捕乱杀珍稀动物,我们可以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尽管我们无法阻止工厂、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江河湖海,我们可以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尽可能的节约用水。我们无法阻止的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我们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其实也不少,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做起。我们可以把用过的电池收集起来送到收集点,把家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再丢进垃圾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扔纸屑,保护自己周围环境的整洁。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了大自然、自己和家人,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报社 .2010.12.26 [3] 新华网 .2010.12.27 [4]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28 [5]http://www.daodoc.com//kj/ryzr/news/2006/07-24/762748.shtml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7] 戴君虎.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研究简介[J].世界环境,2001(4): 18-21.[8] 郑楚光.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2.[9] 孙成权等.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览[ J] .自然杂志, 2002, 24( 2) : 114—122.[10] 丁一汇.地球变暖人类不寒而栗[ J] .科学中国人, 2002( 10) : 36—38.

推荐第3篇:全球气候变化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与 中 国 环 境 保 护

姓名:何艳玲 学号:111301027

班级:2011级地理科学一班

近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明显升高,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不断上升,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积雪面积逐渐缩减,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结论的可信度更高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未来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与环境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未来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中国同全球一样,温度将会继续上升,降水也会发生变化,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2006年,中国出现了多项破历史纪录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四川重庆等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严重高温干旱,1951年以来最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北方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北京地区一夜之间降下33万吨沙尘等。气候变暖背景下,少雨干旱地区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地下水资源锐减。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如,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长江流域上游降水,引发三峡库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有可能变暖,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会进一步退化,将可能影响某些地段铁路路基的稳定性。

另外,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如近50年来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湖泊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湿地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整体扩展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面对突发性、极端性的巨灾多发期,防灾减灾形式更为严峻。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加强应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气候、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增量的同时,全面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开展交通专项行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卓有成效的“减碳”行动。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大江大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灾害应急系统建设、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实施“种子”工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在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从建筑到交通,相关设计充分融入了“低碳”理念,大量采用了环保技术。这些重大国际性活动中的“绿色”举措,既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关注气候、关注环境的决心和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传播到了全社会,公众保护气候的意识大大提高。

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普及环境法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境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提高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等。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能、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资金援助,加强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合作;降低直至取消因环境标准过高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共同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减轻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加快发展中积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能源,加强生态建设,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4篇:气候变化的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论文

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在我国气候变化也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影响,西部和西北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趋于减少。东部地区降水的有很大的变化,西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北中部降水量成增加的趋势,华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部降水量趋于减少。随着气温的升高,地表水蒸发量也明显的攀升,地表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和渗透的量和我们可利用的地表水的实际降水量的差值是我国可利用的水文水资源增减的晴雨表。气温的增加也使我国冰川覆盖面积减少,我国一些依靠冰川融化补给的河流径流出现减少。其次降水的强度和平率,水循环系统也受到影响,引发水灾害。还影响深林、湿地的生态系统,引发其他的自然灾害。气候变暖使水温升高,地表水的大量蒸发,不仅使河流径流减少,河道污染严重,还加快河流中的污染物分解速度,直接影响我国水文水资源的质量。

2 研究方式

气候变化的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主要通过降水量、流域气温和地表水水蒸发等指标变化进行预测性研究,来推断可能发生流域内供水和径流增长趋势,对于气候变化的评价的影响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影响法、相互作用法和集成方法。对于一般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采用影响法,也就是WHAT-IF模式。在气候发生变化后,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各个分量会造成什么程度的影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般分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自定义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模式。第二,选择、构建和验证水文水资源模型。第三,把自定义的气候变化情景当成流域水文模型进行数据输入,对水文水资源循环系统进模拟、分析和水文变化检测。第四,将结果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影响程度和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1 气候变化的情景生成技术

气候变化具有极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变化,任何专家都不能对未来气候变化记性精确评估预测,情景生产模式只是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可能性的预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对未来气候发生的时间、状态、空间和分布性合理推算描述,通过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气候变化的情景生产技术有二种主要方式。

2.1.1 设置情景模式。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范围内,选择任意的气候变化因素,像降雨、湿度和温度等。假设未来气候升高2~3℃,平均降雨量减少或增加10%~15%.根据不同的要素组合、分析和判断,这种设置是敏感性的分析,就是一种性能的检验。

2.1.2 分析历史资料。首先选取一段具有短期影响意义异常天气时间,通过历史记载对气候变化状况进行冷暖分析,在和现在天气做对比,建立模拟模型,创建未来天气变化的情景,这种方法完全选用了气候变化中自然变化。其次就是利用古代相似发,在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地区内地质地貌考察,找到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的规律,应用的现代气候变化上面,建立未来气候变化模型,推比未来气候变化。再次就是空间类比法,就是把一个区域气候变化照搬到另一个区域内,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变化诱因也存在差别,这种方法准确性比较差。

2.2 水文模型技术

在选择和使用的水文模型,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因素要考虑到。主要因素包括:模型精度,模型参数变化,现有的数据准确性、模型通用性和便利。现在,用来估计评价区域水文水资源影响最大水文模型技术有以下三种。

2.2.1 经验统计模型。根据在同一时期降水、径流和气温观测数据之间的关系对比,构建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地质地貌、区域水系和植被、蒸腾效应、抗水和洪水频率的对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都应该考虑进去。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变化情况,对波动较大的效应进行科学的统计、测试和评估,才能更好的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2.2.2 概念性水文模型。在不同的地区水平衡的基础上,土地的降雨径流产生的蒸发、渗透和产流到从新生成的过程。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物理现象的物理过程为基础,径流的因果关系和气候研究和分析流域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这个模型也有一些缺点,通常忽略的影响土壤、地形、植被和其他参数的空间分布,通常把一个区域当一个整体来对待。

2.2.3 分布式水文模型。就是把整个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单元,在根据不同单元内的植被、地形、土地利用、土壤和降水不同建立水文模型单元,该模型的特点是反映在每个独立的单元都能很好反映流域的特性。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在我国和国际上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长期以来陆上水文系统和气候都是相对独立的,在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当中,都是才有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这种单向被动的反映模式,没有考虑气候和水文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要改变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当中物理过程中描述和参数方案,提高二者模拟精度。

2)由于目前气候模型模拟出的数据空间分辨率较差,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的紧密结合技术,使二者之间时空转换和模拟精度更加精确。

3)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对现有的模型进行改进,使之能够使应未来发展方向,比如具有物理机制的大尺度的水循环系统模型。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提下,在水里工程建设方面需要面对的是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的水灾害的预防,提高水里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强供水能力。还要建立完善法律政策,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提高管理水平。最后是加大对水文水资源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深化研究力度,建设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才能缓解气候变化给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国庆,张建云,刘九夫,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2008(,2):47-51.

[2] 张利平,陈小凤,赵志鹏,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60-67.

[3] 任必穷,董立新。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分析[J].环境与生活,2014(,18):201-202.

推荐第5篇: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

全球气候变化

练习题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右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

2、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3、若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右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4、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5、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1-5BACDA

推荐第6篇: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 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使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遭威胁,并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公约》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浓度指标。《公约》中规定发达国家的义务是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则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制定并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其随着对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认识的深入,欧盟等国家极力推进国际社会就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550 ppmv CO2当量水平、全球平均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达成共识,并建立相应的国际减排制度和承诺机制。

《京都议定书》的制订、通过与正式生效的过程,可以发现处理全人类共同利益问题时,往往采取协调各国利益直至达成共识或妥协。或者可以说,各国利益协调最优化就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公约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表述是这一处理方式的直接体现。

《德里宣言》,进一步明确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仍然是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同时在发展中也要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发布5次报告。报告是 IPCC 组织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通过合作研究给出的科学结论 ,是人类社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知识 , 具有权威性。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8 年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措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可以分解为两大问题:第一,减排和为气候变化投资造成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第二,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战略和对策问题。技术可行性:减排的成本和收益;第二部分是经济可行性:为气候变化投资;第三部分是政治可行性: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际建设和谐世界;第四部分是国际合作可行性: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实现全球气候政治良策。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摘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具体目标: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 2010年确定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0% 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了 12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确定了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10%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减排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9.5亿吨的目标。(已完成)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实现节能约6.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亿吨。(已完成)

4、以前、现在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以前大部分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认识还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现在中国已从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则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制定并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变成了制定实际的减排目标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五年规划)。

5、存在分歧的地方

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对于在全球增温的幅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认为。由于热岛效应对增温的影响被大大低估 ,以及参与全球统计的农村站少于城市站,海洋站少于陆地台站等原因,全球增温幅度可能被高估了。(举出了一系列的例子,认为IPCC的评估报告存在一些问题)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在最近的IPCC评估报告中,对关于气候变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泮勤.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与进展 [J].环境科学.1993.(14):16-23

2、何建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2007.(5):73-83

3、陈泮勤.全球气候变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1).69-75

4、胡鞍钢.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华大学学报.2008(6):120-132

5、任国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701-716

6、周雅清、任国玉.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743-753

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8、IPCC2013年第五次报告:决策者摘要中文版

不足:时间仓促,虽然准备了一些文献,但只是对少部分进行了阅读,对全球气候变化只能进行比较浅层面的认识。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其他关于碳排放以及减排方面的知识,只是收集了文献,还没有进行阅读。

推荐第7篇:气候变化与“后天”

气候变化-节能减排

联系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的区别,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后天》、《2012》只是纯粹虚构的美国大片,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只是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国际新闻……而实际上,当全球的政治精英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人类争取最后一个机会时,地球变暖衍生的恶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进了洛阳,走进了河南,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瞪着狰狞的眼睛,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祸端……

“现在的天气预报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怪异的天气总是违反规律,让人难以捉摸,以前所谓的规律总是被现实改变!”河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纪军博士感叹道,“每一次准确的预报,都凝结着气象预报员的智慧和汗水!”

王纪军博士可以轻松地为他的感叹找来佐证——

2009年11月初的郑州,秋天似乎根本不愿离去,太阳温暖,绿树葱茏,大街上还能看见穿短袖的人。但11月10日,气温骤降,当晚突降暴雪。11日晚9时10分左右,大雪漫天中,突然电闪雷鸣!12日,郑州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一日最大纪录。

2010年的4月14日,来洛阳参观牡丹花会的游客们都会因看到雪中牡丹这一“奇观”而惊叹不已。而在这天的前后几天洛阳都是阳光明媚,春意甚浓。

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国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将有更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不得不面临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

除了干旱、气候反常、全球变暖之外,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加剧、海平面上升、人类健康受威胁、物种变化加剧等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来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能阻止气温的上升,不能控制两极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云南的干旱。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灾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

会议召开,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被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老百姓所详知。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同时,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第8篇: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

教师:胡成 教授年纪:高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以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又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有一定的感性上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没学会说呢过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

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本上以及教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大量素材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全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法

教具安排:

投影仪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不断在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一章讲过的包括上一章的内容都是只讲自然地理的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人类的参与。其实,涉及到人类参与的地理知识有很多,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会向大家介绍一个。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视频。(2--3分钟) 老师:视频看完了,请问视频的内容反应了什么现象? 学生: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其实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上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幅图是气候变化的长期演变图,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变现在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它的变化特点是一直处于波动的变化。

老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些时段在变暖,有些时段是在变冷,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冷或者变暖都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气候变化按照时间尺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它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包含的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另一种是近现代气候变化,它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一二百年的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最关心的气候变化。这一张图就是最近百年来气温变化图。看图并思考: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1860--1880年,1910--1940年,从1950年至今,这三个时段气温有明显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升高。

老师:这两幅图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表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状态。那是不是各个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呢?请看ppt。以我国为例:1951年至1990年间,北方各地年平均气温呈增暖趋势,而西南地区则呈变冷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夏季大部分地区变为变冷趋势。这说明区域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很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前面我们提到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都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近百年气候总趋势是在变暖,也许现在的地球就是处于正在变暖的这个时段,这不是很正常吗? 有哪位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不正常,因为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幅度远大于以前地球变暖时段的幅度。 老师:那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的影响。 老师:回答非常好。那又是什么引起了气候变暖呢? 学生:二氧化碳。

老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时气温增高。相信这其中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几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图。思考两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学生: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比较吻合,说明两者有比较好的相关关系,证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升温是一个主导原因。 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

老师:现在,人类如此密切关注近百年的气温,说明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那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看看电影导演眼中的场景。(播放电影后天里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的片段)

看完了电影片段,相信在座的各位心有余悸。刚才那是电影导演假象出来的场景,难免有些夸张,但是这些场景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那么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给在座各位几个关键词:海平面,农作物,水循环。现在全班前后两排形成一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组1:我们选择的是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时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海水上升现象。

小组2:我们选择的是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疑是有力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得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小组3: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老师:这三组同学说的的都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请看ppt。

老师:电影当中的情景我们看了,也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得做点什么。下面我们来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停止砍伐。

小组2:我们小组得出的答案是:要尽可能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老师:同学们讲的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要做到防止森林火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全球气候不断的处于变化之中是地球气候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显得很大,这和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希望我们不要犯错。最后以影片“后天”最后总统的讲话作为结尾。

本节课就到此结束!

教学板书:

一 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的反应 表现:冷暖

干湿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以千 万 亿为单位近现代气候变化:时间较短

气象观测站 二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海平面

农业

水循环 三

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防止森林火灾 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马鞍山外国语学校

吴昌庚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该节是本章大气内容的最后一节内容,在本章节中起到一总结的作用,整节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的重点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争议较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以教材设计也较开放,给学生提供了部分预测讨论的线索,进行自主探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讨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讨论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3、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从全

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图表资料分析

【教学过程及策略】 【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和资料

【活动探究一】一双慧眼,发现问题

根据图表分析全球气候是否变暖?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 先必须明确“全球变暖”这个概念。如果“全球变暖”指的是每一个地区、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同期气温高,那么显然不是。去年入冬时我国显然就比上一年同期气温低。如果“全球变暖”指的是地球年平均温度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那么显然也不是。历史上,地球年平均温度一直在12-22℃间震荡,现在的地球平均温度仅13℃,靠近最低端。大约4000年前,大象等动物在我国黄河流域都有分布。一般估计,3000年前的气温要比今天高2-3℃ 。如果按目前的说法“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那么确实是存在的。当前的气温的确比几十年前高,从雪线高度、冰川退化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

1.全球气温和降水一直在波动变化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有变暖趋势

【活动探究二】开动脑筋,找出原因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吗?

(指导学生读图2.29;2.30比较分析,再引导学生从引起气温变化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教师讲解:从图2.29;2.30比较,近百年来CO2浓度在持续增加,但气温却依然波动变化;这说明CO2浓度增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起码不是唯一原因。所以教材中也用了“很可能”这样不定论的字眼。有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变暖)还有可能是地球演变的正常现象,因为地球的气温从来不是恒定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从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可知,水汽含量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应比CO2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大得多,水汽本身就是温室气体,水与水汽之间的转化、水汽输送是太阳能在大气内重新分布的关键过程,对大气环流起着重要作用。还有人认为太阳活动、废热、城市增温效应、火山爆发、地球自转速率变异、大气污染,河流水库萎缩和冰山后退等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板书】3.气温变化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水汽含量变化、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废热、火山活动、地质演变等

② 人为原因:(可能)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活动探究三】深入探讨,预测影响

全球变暖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指出海平面上升准确的说是海平面相对上升,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导致海平面相对上升) 教师讲解:海平面上升是否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尚有争议。众所周知,一盆水里如果有一块浮冰,那么这块浮冰化光了也不会使水平面上升。不过山地冰川和南极洲陆地上的冰盖若是融化的话,海平面确实会上升。而海水热膨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有些小岛受海平面相对上升影响还有可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可能会相对上升

【探究活动四】深入探讨,预测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活动和水循环过程有何影响?

(提示学生从影响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改变来分析利弊,从气温与水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

教师讲解:对整个地球而言,CO2浓度增加,气温略微升高积温增加,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气温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加重,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高纬度国家可能增产,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将减产。全球变暖会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加极端天气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板书】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过程

【探究活动五】集思广益,商讨对策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根据气候变暖的可能原因和影响来分析讨论)

【板书】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应该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改造去解决CO2排放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是争议较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可能原因、可能影响,从而找出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人类应该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改造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注意的是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指全球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等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只意味着全球变暖。

【作业】见PPT

推荐第10篇: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的气候接二连三地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有利之处和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严重隐患。所以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气候的变化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在气候尚未发生巨大变之前,团结一致以应对气候问题所带来的种种恶果。

关键词:

气候变化、利与弊、全球变暖。

正文:

世界的经济发展对气候来说应该是影响十分巨大,虽然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可以短暂的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发展方式无疑于自掘坟墓。这些年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谓频繁不断,如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我国南方的雪灾,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罕见旱灾与南方的洪涝灾害,这些灾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打击,也使我们认识到牺牲自然的经济发展方式终究是不可取的。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气候变化也不单单只是带来危害,单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其利还有可能大于弊。其“利”之处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及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 3.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4.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通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保证了全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 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的暖冬的取暖用油大幅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国际油价的下降。中国的暖房子工程也使供暖部门节约不少能源.6.西藏真正有开发利用空间的土地都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方可开发利用条件部分具备,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调温农业基地,利用沙培、水培等技术,再加上对光温水土气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条件的调控,开展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研究。比如通过温室农业,在这些区域开展水果、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种植,甚至可以适度建设温室种植优质高产饲草,解决牲畜冬春季饲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减轻对草原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7.温度升高将对高原农作物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旺盛。也就是说昔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世界屋脊,将变成像江浙地区那样的鱼米之乡。

8.与此同时,地球开始变暖。而到了冬天,雪也少了,居民基本不必用铁锹铲除门外台阶上的积雪。

9.对于俄罗斯来说,气候变暖的好处绝非仅是沟通一条北冰洋航线那么简单,真正令俄国人感到兴奋的,是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在变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后,可能释放出巨大开发价值,届时原本作为犯人流放地的西伯利亚严寒大地,将成为俄国人的“美丽新世界”。10.季风降水所不及的西北干旱地区同样湿润化。在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北界移至北纬22℃~24℃;青藏高原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西界到青藏公路附近;高原西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局部有森林。据孢粉资料恢复的植被与现代植被相比较,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km,西移400~800km。

11.可见,气温变化高达9℃(从低于现代5℃到高于现代4℃),生态环境并不会崩溃。而高于现代3℃~5℃时,降水丰沛,森林分布区扩展。森林是物种的主要依托,这一状态对人类社会显然利多弊少。 12.现在惟一能想到的弊端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海侵。海侵是完全可以应付的:当陆地扩展时,自然会吸引人口向新增冲击扇移民;反之,这种移民就会停滞,或代之以反向移民。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条件下,这并不难解决。与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公里、西移400~800公里相比,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总体上将得大于失。 13.回到中国来,气候变暖的福音不仅对西藏高寒农区是个福音,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黄河上游水系的形成。

14.暖和的冬天,意味着更少的死亡,也可以减轻老人的痛苦 15.随着全球变暖,将有更多的土地将被利用起来。温和的天气,将会延长种植的季节,同时也可防止农作物被冻死。 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也会成为植物光合作用最好的养料。

16.会带来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关于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全球变暖冰层融化,可以让欧亚之间的水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

17.它会减少龙卷风的。近年来一些海洋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没有造成更厉害的飓风,反而会终端一些风暴的形成。

18.它会拯救雨林,每个热爱环境的人都在担心,因为人类无止尽的砍伐,未来的雨林会不会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告诉你,全球变暖可能会拯救雨林。虽然它会改变雨林的降雨模式,但这并不会像科学家们之前担心的那样,慢慢干死。全球变暖,更多的氮与酸伴随着雨水进入雨林,这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到那时,你会古怪的发现,雨林在少雨时会生长得更好。

19.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典型案例,不过水力发电站将会从这些额外的水量中获益

全球变暖可以让水力发电站在冬季发电。

20.西北江水增加,荒漠化眼缓,尤其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黄土高原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植被有所恢复,黄河的含沙量也减少了

21.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在最寒冷的黑龙江。最近几十年东北气温上升,加上育秧技术提高,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水稻生产地。

22.生物灭绝最重要的原因不应是气候变暖,而是人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其破碎化,生态功能不完备化。全球变暖,温度带向高维度推进,使温湿地带增加,大大有利生态系统,因为大致上是森林取代部分草原,草原取代部分荒漠,常绿取代部分落叶,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扩大。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全球变暖会带来这样的益处,其危害却也是不小的。

生态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方面: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方面: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方面: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方面: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云层方面: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海冰方面: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

人体健康方面:(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我的观点还是气候的变化是弊大于利,因为气候变化单说全球变暖这一方面它可能是由诸多益处,但气候变化带来的酸雨和臭氧空洞等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两个大问题,像酸雨会加速土地酸化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其次,酸雨会对非金属建筑材料产生腐蚀,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我们人类自身而言,酸雨的危害也很大,直接被酸雨淋到皮肤表面会被体表吸收而对人体生长产生危害,并会引起很多相关疾病。而臭氧层的破坏,则会使得更多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科学表明。紫外线能够破坏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能够使生物产生不利的变异,更严重的是,更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并且紫外线是能够转化为热能的,而随着臭氧层不能更好地阻挡紫外线的入侵,意味着更多热量会进入地球,这样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应作环境保护的模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发展绿色经济,如用风力发电或适量的水力发电,以减少煤炭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国家也可以给予相关资金的投入以发展更为有效、更为环保的绿色经济,也可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从而实现绿色经济。

结束语:

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应该尽快改善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表面上说是“发展”,可从宏观角度来讲她是一种以人类的未来为代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终有一日会使地球的资源枯竭,所以应尽早改为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引用文献:

《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作者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 《中国生态安全报告》,作者贺培育,杨畅。 《生态规划》,作者刘康,李国胜。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作者李鸿远。 《全球生态学》,作者周广胜,王玉辉。 《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作者吴凤章。

第11篇: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___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____ 年级:_____ ______10 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_____翻 译 一 班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__06110108____ ________ 姓名:_____ ____班 亚 男__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年 5 月 20 日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象灾难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显著。我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有大气污染,对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失衡等方面。面临这样的局势,我国应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环境

对策

全球气候日益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暖冬、冰冻雨雪天气、干旱、洪涝等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 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的现状

1.气候灾难方面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气象愈发频繁,破坏性更强,防御难度加大。

2.水资源方面

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

3.海洋环境方面

因为全球变暖,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岸区遭遇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4.农业与生态环境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以及蒸发和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

二、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

1.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各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具体指标,2009年11月26日提前揭晓。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再次表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中国对全球气候建设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共同完成减排

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凝聚共识,共同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话,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立场和主张,并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亚欧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中,多次就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绿色经济等问题阐述中国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加深各方对彼此立场的理解。 4.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开展“三坚持,一并重”策略

一是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一并重是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

三、我国面对全球气候的对策

1.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检测、预测和预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 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上的措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从事相关的观测和研究。要像对待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那样建立相应的野外监测站等观测技术系统, 对气候变化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

2.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可以消防其他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尤其是加大在财政和科技方面的支持与支撑力度。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低碳技术

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材, 普及相关知识; 要通过各种媒体介绍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 介绍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近期和长期影响; 要号召公众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要鼓励公众监督各种浪费行为和违法排放,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积极推进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效

我国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提高适应能力。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新的产业,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立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加强对节能、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5.增加森林、草原碳汇

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高森林蓄积量。提高农田和草地碳汇。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加强草原灾害防治,提高草原覆盖度,增加草原碳汇。

四、建议和做法

气候变化形势逼人。长期以来,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经验。但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而未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应对气候变暖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重视外交谈判而忽视内部应对战略等。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考虑以下措施:

1.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国家方针政策

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鲜明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既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尊重自然规律的实事求是态度,也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敢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2.坚持科学发展观,减缓气候变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全球气候。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发利用气象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的气候影响评估,引导整个社会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的道路。

3.增强国民意识,提高人民素质 4.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是:“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国际规则促进国内规则,以全球治理推动国家良治,以硬约束改变软约束。”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作为个人,在解决气候变化危机中应该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做到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应对的大问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解决该问题,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就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做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安排。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会改善现在的气候状况,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的更好。

第12篇: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的原因

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详细计算了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只是初步的结论,但气候变化会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确定的。

◆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

◆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

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 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 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促进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世界各国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由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同,因此低碳转型的步骤、方式和所需时间也不相同。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明确发展方向、探索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必

须认清机遇和挑战,走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发展特点的、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温室气体排放还将持续增长。二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三是低碳技术基础尚待完善。四是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低碳转型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促进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转型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全一致,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第二,促进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面临战略机遇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方向。这些信号将引导国内市场和相关行业变压力和挑战为发展动力,走低碳、高效的发展道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三,促进我国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具备了一些重要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国已经确定到2020年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建立和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气候变化工作队伍和科研人员力量不断加强、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已纳入国家立法日程,相关工作已逐步展开。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重视。面临着低碳转型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利用好当前的有利条件,变挑战为机遇,通过以下途径将工作做好、做实。首先要认清形势,明确思路。其次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政策引导。第三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 键 词:气候变化 农业环境 影响 对策气候变化;全球;影响;人类;措施 球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对环境、水资源、区域海平面上升、农业、自然植被等产生影响,对人类健康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长期的气候变化也

会产生很多影响,如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加剧、海平面上升、热浪袭击增加、人类健康受威胁、物种变化加剧等等。

暑热天气的延长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对地球升温敏感的中纬度地区的人们,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对炎热的应激反应使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使原已受损的系统、组织、器官负荷增加,功能不济,往往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根据2020年和2050年的气候变化预测,估计夏季的死亡率将会有较大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特别难以适应

高温。

全球气候变暖为许多病菌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温床,会使许多传染病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散,受威胁的人口将增加,且流行时间将延长,是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严重影响。当前虫媒传染病的三大流行趋势是,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原有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气候持续变暖,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扩大了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引起人类疾病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对人群的危害。近20年来,一种传染病(天花)被消灭,而近30种新传染病被发现,2003年SARS的流行引起了亚洲、甚至世界人民的极度恐慌。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业产量明显的区域差异,将使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中高纬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而在热带和亚热带,随着气候变暖,只能以一些耐高温作物为主,产量必然下降。全球最贫穷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饥

荒的危机大大增加。

面对气候变暖巨大的影响,人们已经采取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防治。我们应积极应对:一是减少引起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并大幅度增加植树造林。二是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积极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恶劣天气与健康影响的预测模型和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动员全民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林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对策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据美国科学家(1979)估计,如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5℃~4.5℃。进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释放温室气体,那么CO2的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如此之大的增温幅度和速度,是我们这个星球近十万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换言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这个星球的气温将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植被将减少,表土易沙化,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二、从农林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发展低碳农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林业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地球大气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碳汇功能。但在水稻田及沼泽地、动物粪便要释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甲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要消耗大量的石化能量。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焚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因此,提倡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农业是我们的选择。

农业节能减排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

1.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要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七个方面下工夫。“节地”,就是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节水”,农业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节肥”,就是要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改善养分投入结构,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法,发挥养分协同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节药”,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节种”,就是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 “节工”,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既可节约工本,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节能”,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2.切实解决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据统计,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2亿吨,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江苏省秸秆年产量3 700多万吨。但是,近年来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25%用作饲料,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6%~7%直接还田,还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秆被白白焚烧了。笔者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各种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秸杆的回收利用。政府部门不仅要禁止农民焚烧秸秆,更要组织科研部门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挖掘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植物纤维可以通过汽化成为农用能源,也可以运用生化技术加工成肥料和饲料,植物纤维还可以作为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一次性餐具、家具等的替代资源。

3.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前农村畜禽粪便产生量巨大,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其污染日益严重,重污染区域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体和农田环境质量。据江苏省农调队调查,2004年全省畜禽粪总量已达7475.7万吨,尿总量达3 477.4万吨,粪便总量折合成猪粪当量为12 340。5万吨。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江苏省水体N、P等含量超标,除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外,畜禽粪便污染已上升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直接途径,是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加强有机肥无害化生产技术与施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大力扶持商品有机肥行业和培育商品有机肥市场,对于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4.大力开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种植养殖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地把原本互为上下游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开来,导致“资源—产品—再资源—再产品”的物质循环利用链断裂,不仅造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利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这些可利用资源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推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必须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使种植业生产的秸秆等废弃物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的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又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提高。论文大全网 www.daodoc.com整理。

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多次增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一体化循环的关键。通过发展沼气,上联养殖业快速发展,下促种植业优质高效,中改村容村貌,维护生态平衡。随着沼气技术体系的完善,沼气在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农业生产各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

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 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

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二)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农业是露天工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要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防旱抗涝、抵御高温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灌溉体系,提高农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现代高效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抗病、抗虫、抗旱、耐涝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在新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4.

[2]马爱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09,(7):20-23.

[3]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新华社,2008-10-29.论文题目:(任选一个题目)

1.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 2.新时期我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探析

4.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 5.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探讨 论文要求:

1.请各位同学从以上5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随意自拟题目一律60分或不及格! 2.请各位同学在6月4日(下下周一)中午12:00~12:30上交论文,地点在东校区4号教学楼4C303室。论文提交前请用订书机订好或用胶水将4页论文纸粘贴好。

3.能独立查阅文献和调研,能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的知识。 4.文章结构要合理、层次要清楚,重点突出,文笔流畅、书写工整。

第13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

3、运用气候统计图概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方法:

导学、设问、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变”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天在变、地在变,沧海可以变桑田。山在变、水在变,全球气候也在变。今天我们来探讨——全球气候的变化。

2、提问:前边咱们讲过了气候的要素,谁来告诉大家?(如果回答不出来,进行启发——我们这里什么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寒冷指的是什么、多雨干燥指的是什么?)

3、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因此考察全球气候变化也从这几个这几个方面进行。

板书:气候变化水热风

4、专家对黄土高原土层的进行考察,黄土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层次厚度不一,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风的强弱在不同时期不同) 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边书归正传。

5、同学们谁知道“豫”什么意思?哪个意思与地理有关?多媒体出示百度词条。(河南的简称)。

6、同学们看一下——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大象生存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谁知道老挝的首都是哪?(万象)。这说明大象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当然南亚、非洲的森林里也有,大象应该是生存在热带环境中的动物。河南是湿热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7、说明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某一段时间是湿热的,那么是哪段时间呢?

8、出示课本97页气候统计图,看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找一下中国哪些时候比较温暖呢?

9、秦汉之前除一小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暖。这正是中国的夏商周造字时代啊,很多字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豫”字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气候烙印。

10、公元500-1000年是不是也比较温暖啊。这又是哪一段历史啊?

11、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最繁盛的一段历史,尽管毛泽东看不起唐宗宋祖,但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为什么呢?(水热条件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说,这一温暖期制造了一段辉煌历史。还记得杨贵妃吗?还记得霓裳舞吗?美女、纱裙展示了一个开放的唐代,这肯定与当时的温暖期有一定关系。

12、挪威什么时候比较温暖,什么时候比较寒冷?

13、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比较温暖,十五世纪以来比较寒冷,这是两次大的波动。板书:历史两波

14、看95页阅读:用数轴表示气候变化史的三个阶段。

找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一万年(同学们都知道这是猴子爱与不爱的分界点)之前为地质时期,到一二百年是历史时期,一二百年以来为近现代。

15、探究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看图4-19,哪个时期最冷,哪些时候较温暖?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而其他时间相对温暖。我们把最冷的一段称为冰期,冰期之间较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16、再看一下右侧的干湿状况有什么规律?也是相互交替。板书:震炭第四冰期中

冷暖干湿相交替

17、历史时期的时候变化,有两次大的波动,那么近现代呢?

18、再看一下图4-21,说明了什么?(近现代气温波动上升)

板书:历史两波近现升

19、图4-22说明了什么?(一百年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降水增多,而北非、南美洲西部降水减少) 20、图4-23说明了什么?(全球变暖,沿海低地被淹)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了解不同时期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要掌握读气候统计图的方法。

五、作业:课下搜集资料,证明某一时期的气候特征。

六、板书设计:气候变化水热风,

震炭第四冰期中,

冷暖干湿相交替,

历史两波近现升。

授课人

杨振锁

2011-12-24

第14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随州市曾都一中

张 明

【教材分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节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所以教材简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3、培养资料分析和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讨论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和对策。

2、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中的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电影《后天》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个可能性,从而让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想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所有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几乎都会有相同的疑问:“未来地球的气候究竟会如何演化?如果全球变暖真的会导致这种情形出现,我们现在又能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找到答案。

【推进及课堂设计】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分析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可以看出,地球上的冷暖和干湿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总结归纳)从地球诞生一直到现在,全球的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分析图表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860年开始,全球气温是波动上升的,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承转)这就是目前所有人都关注的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呢?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地球现在正处于一个气温上升期。

②人为原因:

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入二氧化碳以及砍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承转)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温的迅速升高,以及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都已经是没有争论的事实。那么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判断: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影响的推测是否合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8~49页和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分组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判断上述推测是否正确。

(归纳)虽然对于少数地区来说,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是有利的,但是,全球变暖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不利的影响。

(承转)既然全球气候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趋利避害。同时也应该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不同的角色,分组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归纳总结)在气候变化面前,人类并非束手无策。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就能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承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地球村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播放学生自拍的短片)请同学们在短片里找出不低碳的做法。

五、总结

六、课外活动

为自己的家庭、学校拟定一份“低碳生活”准则。

【板书设计】

第15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反思

经验来铸形,反思来雕琢——《全球气候变化》教学反思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从事教学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反思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想成长为一名优秀地理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

11月1日,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赛课活动,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拿到课题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课标,设计了这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并开始搜集、筛选素材并制作学案。

一、教学理念反思——符合课标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以全球变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作为地球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比较复杂,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都会使其变化,近百年来人为因素逐渐凸显,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此,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等都有重大意义。我将课标与学情,教材内容相结合,决定采取探究型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气候变化为主轴,为学生建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观看视频完成框架内容的自我填充。最终,通过该模型的建构,让学生掌握针对某种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思维路径图,实现知识的牵引。

鉴于以上考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把握了如下几点:

(1)在教学导入上: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En-danged earth”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到底面临哪些危险?有没有哪些危险与人类行为有关?又会对人类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教学内容上:利用书本图2.28与图2.29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选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视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深入分析了: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谁又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着重研究了CO2等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采用“北极冰川融化带来哪些影响”视频和“角色扮演”小游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的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3)教学方法上:将书本文字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来呈现书本知识,视觉、听觉相结合,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在探究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时,通过视频与学案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总结视频内容过程中,在“角色扮演”小游戏中,体会到全球变暖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并学会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全球变暖。教学中,也注重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调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出谋划策。

二、教学设计反思——统整兼顾

我在深入分析课标,理清整体思路后,开始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工作。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整合,实现对教材进行再处理。

(1)教材的处理:参照课程的逻辑顺序和内容编排顺序,针对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抽象思维较欠缺的特点,搜集相关案例,启发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首先,并不直接提及今天的学习主题,而是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En-danged Earth”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到底面临哪些危险?有没有哪些危险与人类行为有关?接着,请学生利用书本与学案,完成活动一,初步认识“气候变化”。之后,播放科普视频,让学生观看视来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探究近百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理解CO2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极地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为突破口,结合学案,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最后,利用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出谋划策。

(2)资料的运用:除了利用书本上几个经典图像之外,大量收集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频材料,并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我们应对全球变暖的行为和手段。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也相应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品质。比如:应用有趣的简笔画风格的科普视频来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运用气象灾害新闻材料、世界农业产量变化图等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全球变暖的影响,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 (3)学案的制定。由于本节课设计的图文资料较多,且设计了两个分组活动题。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明确知晓自己的学习任务,便于对材料进行勾画和标注,特地将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中需进行的任务、分组讨论所设计的材料都展示在学案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在学案中还加入了少许练习题。

三、教学行为反思——引以为鉴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课标要求基本落实,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思维活跃,问题的达成度较高。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气候变化,也理解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影响,更集思广益的为应对全球变暖出谋划策。我自身也从生活中挖掘出:新能源车牌、摩拜单车、13中垃圾分类回收站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行为,使学生们意识到,人人都可为缓解全球变暖贡献一份力量。由于本节课整合的材料比较多,小组讨论活动有两个,加之对课堂进度控制能力较弱,本节课在设计上也有些疏漏,主要表现在:

(1)对学生读图指导不到位。例如:在看地质历史时期与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时,未教授学生读图方法,没有带领大家读横纵坐标。正是由于未指导到位,使学生在回答全球气候变化特征时,答案完整度不高,需在我启发下才能准确表达。鉴于此,我认为,为了保证课堂活动行之有效,学生学的轻松,课堂进程顺利,高效且简洁的指导工作很有必要。

(2)课堂节奏未把握好,未做课堂小结。由于该节课堂中需展示两个科普视频,两个小组讨论活动且学案上的活动也较多,未能很好的控制各项活动的时间分配,导致布置完作业就已下课,未来得及对本堂知识进行小结。鉴于此,我认为,要学会对课堂内容进行精简,学会给各项活动分配合理时间,定要保证一节课的完整性。

(3)未重视板书的重要性。我在上课过程中,只在开头时书写了本节课课标题。在全堂课的进行中,只有PPT展示了每个知识点的总结,却未立即书写笔记。整节课结束后,黑板上字迹较少,未帮学生理清思维关系图,无法确保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节课的逻辑框架。鉴于此,我认为:板书对一节课来说很重要,利于学生课后复习与总结,在复习时也可明确重难点,实现高效学习。

四、课堂教学体悟——自我提升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我自己也有了一些体悟。

(1)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借助“问题式”教学方法,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需要合理的选取和整合各种资源。只有学会借助一切有用的课程资源,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愉快而轻松的完成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2)课堂教学中,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本节课就是在我的引导下,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较优。

(3)课堂上的小组活动时,一定要启发每一位组员思考。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和指导。还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给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更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会让学生更加自信,以学为乐,以乐促学。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自从正式担当地理老师后,对这句话才有了深刻感触。在今后漫长的教育之旅中,我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难题,但只要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同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也得到了有经验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加快了我的成长。以上就是我对本次同课异构的浅薄反思,希望学校多多开设类似的活动,这样青年教师的成长会更加的迅速。

***

2017.11.02

第16篇: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教案

课时作业(十二)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 ℃以内 ④近30年来,大气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近年来,与甲、乙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从图甲中可看出1960年时CO2体积分数约为317×10-6,到1995年时达362×10-6,随着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全球的气温也随之升高,这从图乙可得出结论,但这并不代表这段时间的气温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图丙中可知全球的气温呈现冷暖交替的变化情况,近5 000年来,最高气温比平均气温约高2 ℃,19世纪以来,地球进入新一轮的温暖期。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我国正处于温暖期,但我国气温波动范围约在+2 ℃~-2 ℃,波动值约4 ℃。近30年来,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从图甲和图乙中可看出都呈上升趋势,大体相近。第3题,甲、乙图示信息表示全球变暖,受其影响,中纬度的华北地区蒸发量会增加而导致干旱,格陵兰岛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导致冰盖面积缩小。因海平面上升,黄河三角洲有退缩的趋势。大气层强磁暴的发生及其频率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

答案:1.A 2.D 3.B 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1951~2002年,我国(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 5.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气温升高最明显,在50年的时间里气温增值最大可达4 ℃。

答案:4.D 5.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地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是(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7.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B.暖冬频繁 D.海平面下降

解析:第6题,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生长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越快,该树木年轮由里到外,依次是“疏—密—疏”,说明该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交替过程。第7题,M时期树木年轮最密,反映该阶段气温较低,故引起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答案:6.A 7.D 8.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有(

) A.气象灾害减少

C.全球温度带北移

B.南极冰川面积扩大 D.海平面上升

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 答案:D 9.下列活动会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是(

) A.大量的SO2气体被排入大气 B.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C.为了开垦耕地,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上的居民不断砍伐森林

D.大力发展水电事业

解析:全球的气候变暖与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和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关,温室气体可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砍伐森林会使得吸收CO2气体的物质减少。

答案:C 格陵兰冰川大量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7月2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照片显示,在短短四天内,格陵兰岛上的冰雪融化率就从40%剧增到97%。科学家怀疑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读图,回答10~11题。

10.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这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黄赤交角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

D.全球气候变暖 11.以上现象的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高纬地区作物减产,低纬地区作物增产 B.全球水量增多,水资源丰富 C.热带沙漠气候区会变得湿润 D.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解析:第10题,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说明部分融化,全球气候变暖使气温上升,D项正确。第11题,全球气候变暖,使低纬度和高纬度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高纬度地区作物增产,A、B项错误;沙漠地区更加干旱,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严重,D项正确。 答案:10.D 11.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于2013年11月22日在波兰的首都华沙落下帷幕。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的援助基金等问题进行了谈判。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A.我国种植水稻的界限向南推移 B.内蒙古草原将会变成亚寒带针叶林 C.海南岛的面积将会变大

D.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会加剧 13.防治上述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 B.全面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制冷物质 C.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开发新能源,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

解析:第12题,水稻喜水喜热,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水稻的界限将会向北推移。内蒙古草原变成针叶林,是因为地球变冷了。气候变暖将淹没沿海低地,海南岛面积将会减小。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水侵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恶化,长期受侵蚀土壤会盐碱化。故选D项。第13题,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一是成本高,二是燃烧仍然排放与原来一样的气体。禁止制冷剂是防范臭氧层破坏。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太片面,并且全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其替代品。防治气候变暖就要抑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是很有效的措施。故C项正确。

答案:12.D 13.C 14.读地球的温室效应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①燃烧化石燃料。②大量森林被砍伐,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会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农作物减产。

答案:(1)二氧化碳 甲烷 燃烧化石燃料 森林大量被砍伐,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2)气候更加干旱 退化成草原 将可能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15.阅读下面材料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大会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德国和丹麦分别注资4 000万和1 500万欧元作为其运营经费和首笔资助资金。

材料二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全球气温的变化及近100年来全球海平面的变化。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解析:(1)细实线表示的是近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不断上升,1950年以来上升尤为明显。(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为燃烧化石燃料等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被破坏,尤其是“地球之肺”——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3)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也在不断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对大气起到保温作用。(4)图示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波动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答案:(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4)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第17篇:浅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

浅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

指导老师:谢 利

摘要: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其影响有:冰川消融、极端气候、粮食减产、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的所作所为,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如今,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因此,对地球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或使气候恢复到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状况,成为了当今最紧急的事情。本文就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展开讨论,让人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对地球造成的危害,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更正。

1.电影概述

影片《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内气温骤降,进入冰期的故事。故事里,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进入第二期冰河时期。他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警告太晚。杰克·霍尔博士只能告知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疏散,该线以北民众要尽量保暖以维持生命。灾难开始,摩天大楼遭到旋风摧毁;地铁隧道里涌出洪水,人们无处可逃,瞬间被洪水吞噬生命,大水淹没了美国。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来临。

看完这篇电影后,不不仅对影片制作的超凡特技、演员的精湛演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钦佩,更对人类的未来引发了深深的思考。人类为了工业的生产、经济的发展、高额的盈利,不惜砍伐树木摧毁森林、肆无忌惮消耗能源、乱排滥放污染大气,使得地球在短时间内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如果人类还不进行深刻的反省,阻止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地球只有一个,莫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后天”真正的到来,还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健康的地球!

2.全球气候概述

可以看到,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热→冷→热四次波动,总的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其原因诸多,包括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它控制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方向。因此,重点分析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3.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

3.1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3.2 乱砍滥伐森林骤减

进入工业时期之后,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或者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树木。这种等同于慢性自杀的行为使得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骤减,耕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大片的土地逐步荒漠化,绿地覆盖度减少。

众所周知,植物是光合作用中一个重要的转换者。它可以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以及放出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可见,植物对人类具有莫大的好处。但人类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忽略了自己愚蠢的行为所带来的弊端,大量砍伐树木,使得“地球的肺脏”遭到损伤。进而引起光合作用的速率减小,二氧化碳转换量也大大减少,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打破了辐射平衡,使气候变化加剧。

4.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地球的伤害等同于对自己的伤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灾难显而易见。电影里所描述的场景并非无稽之谈,它是建立在科学与现实的基础上假设的。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避免情况恶化,我们必须采取强硬的措施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能源改革、挖掘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都是有效且可行的措施。

而作为地球人类的一份子,我们应竭尽所能地节约能源,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多食素食、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节约能源,用我们的举手之劳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气候变化》

百度百科

2.《全球气候变暖》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中国气象报 4.《世界环境日透视全球森林现状》

潮伦 5.《气象学》第二版

包云轩

第18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第2卷

第6期

2006年11月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清洁发展机制专栏 259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265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269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273 IPCC能源清单指南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77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281 全球碳市场动态

286 不同方案下中国CDM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CGE的实证模拟

研究短论

292 灌溉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296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

对策建议

301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

动态快讯

306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307 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简介

308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新书评介:《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

31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赵行姝

高广生

崔彩霞

魏荣庆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

张小全

高庆先

杜吴鹏

卢士庆

杨宏伟 段茂盛 郑

徐嵩龄

沈可挺

陈志华

戴晓苏 赵其庚

赵宗慈

Contents

Vol.2 No.6 November 2006 Articles 259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Emiion from China

CAO Guoliang, ZHANG Xiaoye, WANG Yaqiang, et al.265 Progre in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nventories ZHANG Xiaoquan 269 Methane Emi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China

GAO Qingxian, DU Wupeng, LU Shiqing, et al.273 Progre in IPCC Guidelines for Energy Sector Inventori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277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DM Regime 281 Rec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Market

YANG Hongwei DUAN Maosheng ZHENG Shuang

286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hina’s CDM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A CGE-based study Letters

292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Local Climate

XU Songling, SHEN Keting

CUI Caixia, WEI Rongqing, QIN Rong

LI Wei 296 Northern China’s Spring Dust Stor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SO Forum 301 A Study of Carbon Emiion Right Alloc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News

GAO Guangsheng 306 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in Beijing

CHEN Zhihua, DAI Xiaosu 307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blems of Hydrometeorological Security

Book Review 308 Deep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of Climate Change ——Book revi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and China”

ZHAO Xingshu

ZHAO Qigeng, ZHAO Zongci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Emiion from China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 车惠正, 陈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的全国和各地区的排放量使用了0.2°×0.2°经纬度网格来显示。计算的黑碳总排放量为149.94万t,主要由燃煤和燃烧生物质所致。这一排放结果比以前的清单要高,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燃煤的排放量以前被低估了。东部地区的排放量比西部地区要大。黑碳的排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月和12月的排放量最大,7月和8月排放量较小;排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居民采暖的季节性所致。

关键词:黑碳;中国大陆;排放清单;季节性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Progre in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nventories

张小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 要:介绍IPCC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CF)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指南的进展,特别是针对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优良做法指南和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重大改进,以及我国未来LUCF清单编制面临的挑战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Methane Emi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China 高庆先1, 杜吴鹏2, 卢士庆3, 张志刚4, 张恩深5, 吴建国1, 任阵海1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3 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5;4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5 沈阳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13)

摘 要: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于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的采样分析,确定了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中可降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并根据IPCC计算CH4排放量的方法以及全国不同区域废弃物管理程度状况,估算得到CH4排放量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且在1994-2004年排放量逐年增加。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CH4);排放

IPCC能源清单指南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Progre in IPCC Guidelines for Energy Sector Inventori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杨宏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综述了《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在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面的最新进展,初步分析了未来中国采用2006年能源清单指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能源;温室气体清单;IPCC指南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DM Regime

段茂盛

(清华大学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 要:清洁发展机制(CDM)目前的国际制度导致了CDM项目开发交易成本较高、CDM对国际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以及CDM项目的直接可持续发展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改革的目标是提高CDM的运行效率、透明性和确定性,真正通过CDM实现额外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改革

全球碳市场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Market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关键词:碳市场;动态;清洁发展机制

不同方案下中国CDM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CGE的实证模拟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hina’s CDM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A CGE-based study

徐嵩龄1,2,沈可挺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环境

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摘 要:对中国CO2减排进行成本-效益的经济影响分析是有意义的。首先,提出国家层次和部门层次CO2减排成本和效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二,提出4种减排方案(经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改善、SO2排放控制与碳税),并就减排成本、效益与减排的总经济影响进行了减排方案与正常排放(BAU)方案的比较,以及减排方案之间的比较;第三,根据上述结果,对中国CDM项目的规划、设置、谈判和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CDM;成本-效益分析;减排方案;中国CDM政策

灌溉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Local Climate 崔彩霞1,2,魏荣庆3,秦

榕4 (1中国气象局 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4 新疆

气象信息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基于局地气候的变化与灌溉面积的大小和强度的密切关系,概述了大面积灌溉使温度降低并且诱发局地降水、对云和局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灌溉对局地气候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并且随着新的数据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认识也在深入;2)大部分研究结论支持灌溉区温度降低、云量和降水量增加、灾害性天气也有所增加的观点;3)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早,但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灌溉;局地气候;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

Northern China’s Spring Dust Stor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SO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根据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率变化的特点,对南方涛动指数(SOI)、NINO3区海表温度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做相关分析,并对ENSO事件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1957-2002年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差异。春季SOI与滞后1~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夏季SOI与滞后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有较好的相关,但春季沙尘暴与NINO3区海表温度的相关不如与SOI的好。ENSO暖事件可能会使未来1~2 a内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而ENSO冷事件则有可能使其增多。 关键词:沙尘暴;ENSO;SOI;NINO3;海表温度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

A Study of Carbon Emiion Right Alloc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高广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

100824)

摘 要: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人为的过多排放。 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是关系到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生存权的问题。以气候变化的实质问题为基础,分析了气候资源和碳排放权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探讨了碳排放权的分配方案,并对国外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进行了对比评估。另外,还提出了影响碳排放权分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影响因素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

在北京召开

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

陈志华, 戴晓苏

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简介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中心

赵其庚,赵宗慈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 ——新书评介:《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

赵行姝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北京 100007)

第19篇: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

2.4

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巩固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o.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2-27回答1~3题。

图2-27 1.图2-27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2.图2-27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B.海平面下降

D.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5.如果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我国将被淹没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①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重难突破

1.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保护雨林是减少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C.内陆国家距海遥远,不必考虑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影响

D.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3.图2-28所示曲线反映的城市绿地具有的一项

图2-28 A.防风固沙,降低沙尘暴的发生频次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

D.美化环境,减弱噪音

4.除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氟氯烃、一氧化碳等都被称为温室气体,其共同的原因是(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能量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温室气体相互反应放出能量

5.由于人类活动而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

A.臭氧增多

B.地中海沿岸夏季干燥

C.上海地面下沉

D.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将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A.我国的热带将向北移

) )

) )

) B.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下降

C.一月份0℃等温线将向秦岭——淮河以南移动

D.台湾岛的面积将增大

7.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A.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无CO2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8.气候因素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援助发展中国家

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停止使用煤炭,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2.D 3.B 4.C 5.B

6.D 重难突破

1.D 2.B 3.B 4.C 5.D

6.A

7.A

8.C

第20篇: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 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

2、CH

4、O

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

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2:2000年-200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3:1880—2011全球气温变化图

2、降水变化

高纬地区大部分陆地区域每l0年降水增加0.5%—1.0%;北纬10°—30°大部分陆地区域降雨量每l0年减少了0.3%;北纬10°—南纬10°热带大陆地区降雨量每10年增加0.2%—0.3%

在过去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弱的减少趋势,但区域性差异明显,降水减少最严重的是华北,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华东和西南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明显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

3、极端天气增多

2010年7月俄罗斯发生森林大火,着火面积超过19万公顷,经济损失逾65依卢布,造成59多人死亡。而造成此次火灾的自然原因就是俄罗斯2010年夏季出现的罕见高温和干旱天气。气候变化带来高温,高温引发森林大火,大火的燃烧破坏了大面积森林,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同时出现高温的还有美国东北部,高温天气导致美国多出停电,甚至使地铁轨道变形。

2010年8月,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巴基斯坦全国多出地方普降大暴雨,且暴雨引发了西北部地区8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直接损失高达18亿美元。巴基斯坦的洪灾部分原因归于其国内因素,比如森林砍伐,土地和河流的管理不当,还有部分原因源于较高的大西洋温度,而大西洋的反常高温与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还有南亚遭受洪水侵袭,西班牙酷热、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严重旱灾及中国甘肃省舟曲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近年来,平均气温频频创下新的记录,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极端天气现象一直存在,但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来看,最近今年的表现都堪比或超过了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先例。

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作用明显。

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是指由于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冷暖周期变化。自然界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也存在冷暖变化,从冰期、间冰期又回到冰期、间冰期,这样的循环称为冰期循回。有气象学家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17世纪小冰期盛期已过的增暖期,这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影响。

统计表明,过去一万年气温才增高10℃,相对于每百年增加0.1℃;而1880年以来,整个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每百年升高0.3—0.6℃。所以造成近百年来全球异常增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2、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等多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②乱砍滥伐森林骤减

进入工业时期之后,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或者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树木。这种等同于慢性自杀的行为使得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骤减,耕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大片的土地逐步荒漠化,绿地覆盖度减少。大量砍伐树木,使得光合作用的速率减小,二氧化碳转换量也大大减少,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打破了辐射平衡,使气候变化加剧。 ③全球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

伴随着20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也不断加快。2006年世界人口达到65亿。人口增长加剧了粮食危机。由此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地表土严重侵蚀、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以及乱砍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事件,直接导致气候的不稳定。最近几十年,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上一半的城市CO2及SO2含量过高,北美和欧洲15%—20%的城市中含氮化合物超标。目前,我国至少有5个城市排在全球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标准。

④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的作用增强

臭氧层的破坏,使进入地球大气的紫外线增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将受到威胁,地球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造成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冷剂的使用导致含氯氟烃等化合物的排放。

全球变暖的后果,是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变暖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据考证,大气污染和酸雨使大面积森林被毁。联邦德国1982年受灾森林面积达0.57万km2,占总面积的8%,1983年上升到34%,1984年进一步扩大为50%。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森林面积也大量减少,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从原先的50%减至目前的8%,四川盆地森林覆盖率减至4%。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还会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危害。气候变化扰乱原有栖息地,有利于外来种的入侵,同时也使本地物种的分布区发生迁移,从而影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全球水资源分布改变、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以及淡水资源短缺等。 全球降水分布已发生变化,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大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干旱。气候模型预测未来雨水充足的地区(至少5cm/d)降水更多,干旱地区 ( 3-13mm/d)降水更少,从而导致旱区更旱、涝区更涝。

许多学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表明,全球海平面正在以每年1.0-2.0mm的速度上升,过去100年中 , 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算值为10-20cm之间 ,我国海平面变化与世界总趋势基本一致 。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产量除了受技术、品种和虫害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热量、水分等其他自然资源等气候因素的制约。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谢立勇等的研究表明:由于温度增高,积温增加,使作物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冬季气温增高显著,低温冷害减弱,作物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作物产量提高;但同时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变率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使径流量变化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湿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水供需矛盾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加剧等负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但气候变化造成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必将加剧全球的粮食危机。

4、气候变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气温升高对草地生产力会带来负面影响。CO2浓度增加会使草原气温升高,土壤湿度降低,降水量随着区域的变化有增有减。气温升高导致较长时期内蒸发量增加,土壤湿度下降。气温升高虽延长牧草生长季节,但也为杂草、病虫害营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并降低了杀虫剂的功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使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气候变化使三江源区天然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以1.73%/年减小。这些都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给农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疾病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以及区域都有明显地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平均海平面的升高,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且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医疗体系以及水、食物和居住场所等生命必需品和生活基础设施,也严重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在波兰,1997年的洪水灾害导致50人自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在迫使沿海低海拔区域居民迁移的同时还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在东南亚地区,已发现海平面上升与疟疾的发病率增加相关。同时,海平面上升破坏粮食生产系统,使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增加饥饿人口的数量。此外,粮食缺乏还导致许多贫困农民营养不良。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开发绿色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扣税,鼓励使用排放CO2较少的天然瓦斯,鼓励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等。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2、改变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平衡各方需求

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秸秆还田,少耕免耕。在减少土壤耕层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能源投入,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土壤碳的排放。改善水资源管理对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由于气温升高会增加蒸发量,江河流域来自冰雪、蓄水层的水回补都会减少,所以,通过应用新技术和现有技术,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改善使用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加强绿化,保护森林

植物是从大气中除去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因为辽阔森林是个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大气净化器,在光合作用下,它们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而把碳固定在植物纤维物质里,森林是人类保护大气碳平衡,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工具。

4、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

一些不发达经济体人口失控也是造成温室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在全球范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和经济相适应。而解决第三世界的粮食问题,应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改变毁林从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5、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对大气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它们吸收二氧化碳,把碳沉积在海洋里,把氧气放回到大气中,同时又是海洋食物链底层的太阳能的主要转化者。因此,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

6、全球各国加强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加强合作,高收入国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最严格的应对措施;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展开大规模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低收入国家要积极引进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达经济体应向低收入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7、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和知识宣传

制定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走上发展化轨道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高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树全,《当代世界经济学导论》,第244—245页 [2].廖静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10(3),第284—290页 [3].徐路扬,《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生活,第95—96页

气候变化论文范文
《气候变化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