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30 15:06: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李庄镇2008—2010年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对核桃营养、保健、医疗、生态功能的逐步深化认识,其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和珍爱,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桂花是大姚核桃的主产区,具有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良好的前期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核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核桃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拥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从桂花地理、气候、资源和外部市场行情等方面来看,全乡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条件十分优越,这项产业对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突破我乡经济结构单一,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既可稳定退耕还林成果,也解决了退耕还林农户在国家政策补助兑现结束后的生计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李庄镇位于县境北部,大百草岭山系东部。东依永仁县中和乡,南连昙华乡,西靠三台乡,北接湾碧乡。

2、山川河流。李庄镇境内群峰耸立,诸山交错,山高箐深,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梯形分布。

与三台、湾碧两乡交界的帽台山,海拔3657米,是楚雄州境内的海拔最高点;最低点位于东南部的乌龙口村委会处立里,海拔为1340米。境内有河流1条(大村河),起源于昙华乡,流经李庄镇马茨、立新、皮左黑、大河、桂花、大村、小河、树皮厂8个村委会,汇入金沙江。

3、气候条件。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120毫米。境内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697米。年平均气温14—15摄氏度,是核桃生长最理想的自然条件。

(二)社会经济状况

2007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978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460.9万公斤,人均有粮402公斤;完成财政自收收入45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9709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47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的形势

李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乡,境内山川密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核桃生长,而且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十五”期间,李庄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发展方式为动力,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服务,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快

发展核桃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培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示范引导,桂花群众栽植核桃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到2007年底全乡核桃栽植面积已达11.4万亩,核桃产量1200余吨,产值2500余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在2000元以上,核桃成为了全乡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四)李庄镇核桃产业发展的基本估价

李庄镇国土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乡面积的92.5%,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广阔的种植空间,按照“十一五”期间全乡每年新植10000亩的速度发展核桃,预计“十一五”末全乡核桃种植面积可达15万亩以上,核桃产量达1700余吨,产值近4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在3500元左右,人均拥有核桃树200株以上。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为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1、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到“十一五”期末,核桃产量将由2007年的1263吨增加到1700吨,单价按现行市场价不变,产值由2007年的3157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广大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增加1500元,核桃成为桂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建设生态文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宣传、引导

群众自发种植核桃,不断扩大核桃种植规模,逐渐树立靠核桃吃饭、靠核桃致富、靠核桃发展的观念,鼓励群众在熟田熟地上套种核桃,在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持了水土、绿化了荒坡,产生并带动一批颇具实力的核桃生产、加工和贩运大户,缩小三次产业比重,使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原则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决定,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扼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以公路沿线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地确定造林方式和植被配置模式,就地就近组织种苗调供;三是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听取农户意见,尊重农户的意愿,确保核桃产业取得成效;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确保项目成功实施;五是坚持任务分解、设计落实到村、到组、到地块的原则。

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

生态化的理念,结合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迅速扩大核桃种植规模为重点,实施规模化栽植,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四、建设规模与布局

(一)布局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核桃产业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产业为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实现林业跨越式、可循环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要按照因地制宜、实地适树、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优质高效的原则做好全乡的核桃规划。

3、多种模式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种植方法上,全部为嫁接苗种植;在发展方式上,采取规模连片种植为主和零星分散种植(含四旁植树)相结合;重点突出林粮种植模式,实现整体规模发展;在经营形式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核桃产业协会,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核桃产业化经营中的协调、指导和服务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核桃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规模与布局

根据布局原则,结合李庄镇实际,2008—2010年全乡规划发展核桃规模为2.9万亩,涉及9个村民委、64个村民小组、3059户农户。后附种植规划表。

(三) 年度种植计划与进度

分三年实施,其中2008年实施9303.5亩,2009年实施9100万亩,2010年实施10696.5万亩。

五、营造林技术和规程

(一)树种选择:三台核桃。

(二)造林地块选择:重点以台田台地为主,鼓励群众在宜林荒山荒坡、民居房前屋后、田间地角的闲田空地种植。初植密度:8×8米(10—12株/亩)。

(三)预整地规格:挖大塘植苗造林,大塘规格(长、宽、深)60×60×60厘米。

(四)种植时间要求: 5月前完成地块落实、规划设计;8月前完成打塘、回土、施放基肥;10月完成苗木定植、浇足定根水并覆盖薄膜;次年2月前补植。

(五)抚育管理:定植前每株施放复合肥0.2公斤、农家肥40公斤;经补植检查验收合格的苗木采取林粮间作,以耕代抚管护,禁止放牧;每年松土、除草、抚育两次,施肥一次,

每次施0.3公斤复合肥、农家肥50公斤/株,连续抚育3年;经营期按1公斤复合肥、50公斤农家肥/株施肥。

(六)种苗:2年龄以上实生苗,苗高35cm以上,地径1cm以上,植株完整、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健壮苗木。造林执行“六个一”标准,即:一块好地、一株合格苗、一个标准塘、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块地膜覆盖。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

乡党委、政府决心把核桃产业发展当作的中心工作来抓,成立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财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和村总支书记(主任)为成员,以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林业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财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11名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全乡核桃产业发展日常工作。

(二)用活用足核桃产业扶持政策

乡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核桃烘烤房建设、核桃干果基地建设、苗圃基地建设、集约化经营管理、核桃配水、山区“五小”水利建设、荒山造林、特色经济林、整村推进等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制定相关

鼓励扶持政策,对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对零星分散种植的农户给予种苗扶持;对开展铁核桃改泡核桃嫁接成活的给予适当补助。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林地、林木抵押贷款办法,把发展核桃作为信贷扶持重点,并纳入小额信贷范围,对种植核桃大户给予贷款支持。

(三)拓展核桃种植空间

1、鼓励坡地种核桃。坚持“谁种植、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在坡耕地上实行“粮林间作”,各包村挂点组要种三片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样板,把集中连片种植作为乡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鼓励林农用疏林地置换核桃。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四权”,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林农在沟边箐边的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坡上种植核桃,实现生态环境的优胜劣汰,逐步让疏林地披上绿装。

3、路边、田沟地角见缝插针、锦上添花。在核桃产业发展上,乡村组三级都要念好“核桃经”,严格按核桃种植管理的技术规程,合理布局年度下达的任务,同时鼓励、组织发动农户在适宜的荒山、荒坡、箐边、地边、房前屋后大力种植核桃,使核桃总量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村组公路建设的纵深推进,在道旁种植核桃,既可增加核桃总量,又可发挥生态保护、绿化美化作用,林业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做好施工

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等工作。

(四)突破育苗瓶颈

确保种苗供给,严管种苗质量。在品种选择上,重点以三台核桃为主,在穗条选择上,以桂花本地为主;在苗圃育苗上,必须以当地育苗为主。林业部门要结合发展规划对育苗的需要,收购好铁核桃种子;在下步的核桃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加大嫁接苗的种植比例,并且原则上要求种2年生壮苗;要实行核桃种苗生产许可证管理,既对种苗生产商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又对其核桃条穗来源、品种以及种苗质量实行严格监管,严格执行种苗调运及使用“一签两证”制度;要严格实行核桃种苗质量管理责任制,确保提供给农民各村的都是优质核桃种苗。

(五)建立核桃动态管理系统

为切实掌握全乡核桃发展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乡人民政府、林业部门要建立核桃动态管理系统,乡掌握到村民小组,村民小组掌握到每一户农户,以小班为单位,逐一记录每一棵核桃树的树龄、胸径、树高、初果时间、盛果期产量等,并定期更新记录。

(六)培养核桃销售企业

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就要进一步加大对核桃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依靠乡镇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农民经纪人、核桃营销协会建立相对稳定、互惠互利的龙头组织,进行核桃产品的市场开发、流通、深加工等,拓宽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核桃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紧引进和发展核桃深加工项目。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七)开发核桃旅游产品

结合县委、政府实施的“文化兴县”战略,做大大姚核桃品牌,既要把核桃做成一种产业,也要把核桃做成一种文化,在核桃氛围的营造上、核桃品牌的包装上、核桃美食的推出上以及核桃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下功夫、求突破,紧紧抓住新年街、攀登彝州最高峰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把核桃果做成旅游产品附加值高、游客喜爱、群众受益的旅游产品,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桂花核桃的知名度。

(八)严格考核奖惩

为促进工作落实,乡党委、政府将把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每年与各村签订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办法,实行风险金制度,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对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绩的村组和个人,乡党委、

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任务差的村给予通报批评;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在年度会议上交帐。

(九)加快核桃配水项目立项

李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乡,境内山川密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核桃生长,而且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受过去“核桃要往山上走”定势思维的影响,大多数核桃树都栽在高海拔地带,严重缺水,延缓了核桃的生长周期。为实现早挂果、挂好果、多挂果,实施核桃配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乡人民政府要认真开展调研,掌握全乡核桃缺水状况,落实人员编制核桃配水项目计划,做好储备上报,争取列项实施。

推荐第2篇: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

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

采编:廊坊 添加时间:2010年7月1日 来源:廊坊政府网

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

2007-06-12 文章来源:市发改委 文章作者: 点击: 目前阅读26332人次

第四章产业发展目标

一、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省七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奋斗目标,按照“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项目引进为重点、环境优化为保障、人才聚集为支撑、技术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力争在重大项目建设、自主研发创新、重点产业培育、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到2010年,六大主导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

二、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五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4%以上,到2010年达到1300亿元。

全部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增加值确保四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0亿元。

主导产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六大主导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到2010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其中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五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

新兴产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

三、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1.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00%以上,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280亿元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35%,成为河北省第四大支撑产业。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初步形成5大企业

为龙头,1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

产业布局目标。在廊坊、燕郊、固安、香河、霸州等开发区建立信息产业园,逐步打造成信息产业基地。

2.汽车零部件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0%左右,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培育各类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廊坊、燕郊、固安、香河、大城等开发区布局发展,建成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主要聚集地。

3.金属制品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5%。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根据该行业投资少、准入门槛低的特点,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到2010年,全市金属制品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按照与建筑、汽车、食品、家具等产业相配套的要求,重点在香河、三河、霸州等地发展。

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0%左右,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80亿元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10%。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到2010年,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香河家具城、胜芳家具城、左各庄胶合板市场的销售额分别达到100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香河、霸州、文安、大城等地布局,成为北方最大的木材家具、金属玻璃家具、仿古家具和板材家具生产加工基地、销售集散基地。

5.食品加工与制造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0%左右,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13%。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紧密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在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的同时,发展建立一批新的食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廊坊、燕郊、霸州、大厂和大城发展,努力打造成京津市场绿色食品的生产供应基地,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的研发转化基地。

6.会展旅游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总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0年,会展旅游实现总收入80亿元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发展品牌展会10个以上,建成5星级酒店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廊坊、燕郊、固安、香河、霸州等地布局,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会展基地、休闲基地。

四、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1.生物医药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50%以上,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到2010年,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廊坊、燕郊、固安、永清等开发区(园区)布局。

2.新材料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40%以上,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培育各类新材料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固安工业园区布局。

3.太阳能光伏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50%以上,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实现3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50亿元,到2010年,力争引进培育5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燕郊开发区、廊坊开发区、霸州发展。

4.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产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80%以上,到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力争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企业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重点在大城、文安、永清、廊坊开发区布局。

5.新兴服务业

产业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0%左右,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180亿元以上,占第三产业的50%以上,服务外包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完善。

产业结构目标。“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力争引进服务外包企业1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引进域外金融机构10家,培育大型物流企业2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服务外包重点在廊坊、燕郊开发区发展,金融业重点在廊坊、三河、霸州发展,现代物流重点在廊坊开发区、香河、永清、霸州、文安发展。

推荐第3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家倾斜支持宁夏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及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产业富民强县”、“绿色生态立县”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特制定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一、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育苗0.5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建设万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6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16个,品种主要以黄芪、甘草、水飞薊、菊芋、秦艽、柴胡为主,搭配黄芩、防风、大黄、板蓝根、独活等品种,预计总产值达2.1亿元,纯收益达1.26亿元。

二、2012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开拓营销市场为动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招商引资和龙头带动,发展订单种植,推行中药材GAP体系建设,构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推进中药材产业由以种植为主的初级产品输出型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精深开发转变,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强县的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二)、发展目标

以菊芋为引领,以秦艽、黄芪、甘草、大黄为主栽品种,搭配板蓝根、柴胡、水飞蓟、黄芩等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和研发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大田规范化基地5万亩(菊芋1.5万亩),林药间作基地12万亩;进一步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完成修复保护面积7万亩;引进中药材大型加工企业2家以上,小型加工企业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100人以上,规划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将隆德县打造成为宁夏第

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规划布局及建设重点

1、规划布局

根据气候类型、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沿六盘山外围阴湿区及“两河”流域,采取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和补植修复三大种植模式,力争将我县打造宁夏第

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一是沿渝河流域的城关、沙塘,甘渭河流域的温堡等乡镇,建立3万亩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

二是以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阴湿区的好水、奠安等乡建立1.5万亩菊芋种植基地。

三是以康鲜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繁中心为基地,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和利用康鲜中药材组培室功能,重点以六盘山珍稀濒危药材盘贝母组培扩繁为主,加强黄芪、甘草、秦艽等主导品种快繁技术措施,辐射建立5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四是以六盘山药用植物园为核心,沿“312”国道、“隆秦”、“隆张”等公路沿线建立500亩药用花卉示范基地。

五是以六盘山外围阴湿区的山河、观庄乡为重点,建立以秦艽、柴胡为主导品种的林药间作示范基地12万亩。

六是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以六盘山野生资源修复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六盘山脉沿线的天然林区和生态保护区,建立六盘山外围道地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区7万亩。

2、建设重点 (1)基地建设

大田药材基地。建立沙塘镇许川村千亩秦艽、黄芪、柴胡GAP基地,建立沙塘镇张树、董庄、十八里村,城关镇三合、星火村,温堡乡新庄、前刘村,神林乡岳村,联财镇赵楼村,观庄乡林源村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个;全县建立百亩以上种植基地26个。 菊芋种植基地。建立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规模化种植基地,山河乡菜川村,奠安乡雷王村,风岭乡**,沙塘**4个千亩基地,全县范围内建立500亩以上种植基地13个。

良种繁育基地。以康鲜中药材良繁基地为核心,辐射建立观庄乡红堡,风岭乡河湾,陈靳乡新兴塬,联财乡赵楼,沙塘镇董庄,城关镇星火6个500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全县建立百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10个。

药用花卉基地。建立引种驯化园药用花卉基地200亩,清凉河流域药用花卉基地200亩,“312”国道沿线及全县旅游景点药用花卉栽培基地100亩。

林药间作基地。建立奠安赵沟,山河大漫坡,观庄林沟3个万亩林药间作示范基地,建立5000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4个,全县范围内建立千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6个。

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基地。以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示范区为中心,采取人工补播、定向抚育、轮播轮采、围栏封育为主要措施,修复保护黄芪、秦艽、柴胡、黄芩、大黄、盘贝母、黄精、贯众、九节菖蒲、地榆等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7万亩。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的要求,抢抓自治区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宁夏中山甘草种植示范园区和六盘山药用植物园,按照“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科技型”的标准,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设施育苗、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把它们列入自治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不断提升六盘山珍稀药用植物园建设水平和规模,将其打造成为“宁夏第一药用植物园”。

(3)研发机构建设

依托神林乡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研究所,建立中药材组培繁育、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等设施,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等,为全县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开展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4)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县内西北药材等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经销大户等,加强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和广西玉林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设立销售中心,促进地产药材的商贸流通;引进优势企业,在县工业园区选址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配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分拣包装等相关附属机构和设施,力争建成便捷、畅通、规范、安全、高效的专业化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开拓销路、打造品牌、实现效益的载体。

(5)加工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和建设县内西北药材科技公司饮片加工车间建设,督促其早日投产。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中药食品加工、中成药制造等;积极研究开发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产品。到2012年底,力争引进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1家中药保健品加工企业,年产中药饮片2000吨,加工中药材5000吨;依托宁夏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菊芋果糖提取生产线,以菊芋为原料,生产菊粉(低聚果糖)3000吨,加工菊芋8万吨;引进和培育500万元以下中药材小企业4家,开展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保健饮料、药用茶等产品。

(6)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和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精心编写先进适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资料和课件,认真制定和落实培训方案,逐级逐层培训,造就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10家,培育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100人以上,培训农民10000人次;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争取将已注册的“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商标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商标,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争创全国“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扶贫、商务、经合、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具体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落实、政策制定、奖惩考核、招商引资及协调解决生产中重大疑难问题;所涉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落实相应措施;县级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县上下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真正把我县建成国家级中药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制药企业的药源基地。

(二)、强化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在着力扶持县域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土地流转、申报项目、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外埠投资创建中药材加工企业。对引荐落实外埠投资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1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2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2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3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5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给予10万元奖励。

2、强化扶持引导。财政部门要安排300万元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在产品滞销时给予补贴,在产品畅销时给予奖励;在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等环节给予补贴。在项目申报、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和科技特派员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全县范围内建设的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种苗移栽或育苗基地、百亩以上种子直播基地、300亩以上菊芋种植基地、千亩以上林药间作基地,分别给予每亩200元、100元、100、100元补贴;创建一个宁夏知名品牌奖励5万元,注册一个著名商标奖励3万元,认证一个地理标志奖励2万元;通过1项技术质量认证奖励5万元。

3、强化科技支撑。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开展以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良种繁育、资源修复保护及药用花卉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专题推介会、参加农产品展销、采风报道、制作宣传折页等形式,加大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台开设中药材专栏,宣传报道中药材产业开发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争取项目支持。建立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项目库,加强与自治区发改、财政、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对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6、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财务管理,实行招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经济责任合同制,按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专帐专户,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预决算,加强现金管理、资金审批、财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项目资金高效合理使用。

(三)、创新机制

1、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农户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机制,探索专项担保模式,开辟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途径,扩大项目贷款信用额度,解决企业、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

2、创新龙头带动机制。坚持抓中间(企业)、带两头(农户、市场)的思路,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司(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行“订单种植”,与种植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前拓市场、后连基地、创新技术的作用,激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技术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

3、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由科技局负责技术骨干和药农的技术培训,使广大药农掌握2—3个药材品种的种植和初加工技术。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逐级聘任、以岗定责、双向选择、年终考核等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中药材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运用市场机制精心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企业,探索技术推广多元化、科技支撑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开辟技术服务贯穿经营过程的有效途径,构建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四)、严格考核

在中药材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组织、人事部门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考核评价乡镇、部门的主要依据,作为干部任用的一个主要指标。将干部职工的工资、职称、待遇与发展中药材产业业绩挂钩。制定《中药材产业计划任务验收与考核奖励办法》,在7月中旬对中药材产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12月份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责任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相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追究其责任。

推荐第4篇: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XX村产业发展规划

XX村位地处XX镇东北部,面积约8996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X亩,人均耕地面积X亩,辖X社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户XX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260人,流动人口X人,2017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元。XX村目前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村部、小学、卫生所等),全村群众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种植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苹果等,第一产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培育和提升特色扶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产业扶贫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和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和覆盖叠加融合。到2018年,全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覆盖率达到60%以上,至少扶持培育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主导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

二、主要措施

(一)优化发展特色种植业

优化农业种植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贫困户参与度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和带农能力强的特色种植业。积极打造“扶贫产业园”,积极发展小杂粮、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保障贫困户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取得实惠和效益。

(二)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和扶贫贷款支持力度,重点向畜禽养殖扶贫产业工程倾斜,推进养牛、养猪、养驴等畜牧业养殖产业化进程。支持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引进域外或依托域内龙头养殖企业,鼓励贫困户通过企业牵动、大户带动或自贷自养等养殖模式实现增收致富。

(三)开展资产性收益扶贫

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集体股权并按比例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有未成年子女的农村单亲贫困户和重残、一户多残的贫困户收益。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持股贫困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享资产收益。

(四)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和市场主体

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办网店,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种养殖大户、农产业批发市场等实体资源,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重点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购产品和提供就业机会,健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网上购销体系。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农产品进程、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村优质丰产苹果园发展到80亩,发展中药材30亩、饲养红牛X头,出栏X头,种植饲草玉米2000亩、全膜洋芋X亩,饲养生猪150头,出栏生猪130头,建立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率达到100%,每年劳务输出达到260人,人均纯收入达4125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四、组织保障

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切实加强本对本村产业发展的领导,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坚持事实就是,量力而行,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精心扶持,协调关系,组织、指导全村的产业发展,聘请专家、能人授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参观,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你追我赶争先致富的发展分为。

坚持村务公开,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块扶持资金都必须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对使用结果进行全方位公开,努力形成干群和谐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建立一个生产发展、村民富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干群和谐的新农村,我们将共同努力,早日完成发展目标。

推荐第5篇: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xx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本着\"积极、科学、协调、前瞻\"的原则,特编制《xx县20xx-20xx年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条件

xx因居寿水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为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全县辖7乡7镇、206个行政村,人口21.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万人。全县地表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 xx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现有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6亩,土地耕作性好,保水保肥,适种作物广,宜林宜牧面积130万亩。气候资源独特,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11毫米,无霜期120-150天,日照时数2576小时,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夏季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49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0多亿吨,探明储量70.9亿吨,主要为贫煤和瘦煤,开采条件好;探明铝矾储量1387万吨。石灰石、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储量大,地质构造简单;紫陶砂矿、粘土矿、高锶和富硒矿泉水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太原、阳泉、晋中三市之间,距石家庄、郑州、天津、北京较近,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省道榆盂公路和九榆公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县,距离太原机场59公里。旅游资源丰富,集红色(刘胡兰式的烈士尹灵芝公园)、绿色(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栖湖)、古色(清代\"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居、文昌阁、五峰山、及北魏时期以来的170多处古迹)资源于一体,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二)产业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xx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农业上,以茴子白为主的蔬菜、以牛羊为主的草畜、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小杂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初步构筑了xx农业结构总体框架。2004年,粮食总产量2.09亿公斤,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8.3万亩,产量1.8亿公斤。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含套种马铃薯、菜豆角),产量8亿公斤,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牌蔬菜远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并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国;牛饲养量4.4万头,羊饲养量32万只,奶牛饲养量402头,大户规模饲养初具雏形,奶站建设逐步配套,并与三鹿集团建立供求关系;以南燕竹镇大北河、宗艾镇沟西两大仁用杏基地为主的林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现有一定规模的小杂粮、豆制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7万吨,豆制品及小杂粮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苦荞系列保健食品远销日本、韩国。工业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现有煤矿35座,总设计能力128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680万吨/年,2004年生产原煤600万吨。洗煤企业14户,干式选煤厂3户,原煤洗选比例为50%。民用型煤生产能力10万吨/年。现有在建焦化项目3个,总设计能力120万吨/年。民用锅炉企业12户,生产能力10万台/年,2004年产量4万台。水泥生产企业1户,生产能力8万吨/年。新上硅砖企业4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实心粘土砖、耐火砖、石料、石膏、铝矾、石灰企业较多,还有石油钻具、太阳能热水器、彩钢门窗、挂车等机械企业,糠醛、丁内脂等化工企业。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型煤炭营销企业7户,年销售煤炭580万吨。民营运输业发展较快,现有运输车辆万余辆。旅游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一线、三牌、四区、十景点\",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尹灵芝公园、朝阳阁等正在建设。县城规划区已经形成\"三纵四横\"交通网络,房地产开发、商贸金融、电力通信、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快速发展,旧城综合改造稳步推进,城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乡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配套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水泥(油)路、广播电视覆盖等工程进展顺利。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亿元,第二产业5.2亿元,第三产业4.1亿元,三次产业构成演进为29:40:31。财政收入18888万元,其中煤炭产业税收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2元,农民人均纯收2787元。

(三)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县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农业方面:茴子白等蔬菜优势产品规模化种植有待发展,\"寿绿\"品牌开发推广利用不够;奶牛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供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工业方面: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产业,非煤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低;地方煤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煤炭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非煤工业体系薄弱,新兴地面工业发展不足;民用锅炉、石料开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的产品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企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三产方面:交通运输以个体运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旅游景点建设滞后,旅游资源亟待加快开发;商业设施档次不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欠帐多,旧城综合改造推进较难;中心乡镇发展滞后,带动辐射功能较差;农民居住比较分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难度较大。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依托xx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着眼即将形成的优势产业,展望未来可能发展的主要产业,xx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XX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立足本县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开放XX县、工业强县、民营XX县\"三大战略,倾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煤炭产业规模化、非煤产业集群化、三产服务体系化、城镇建设功能化\"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休闲避暑胜地\"三大基地,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循环经济型、县域经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20xx年实现\"两个翻番\"、\"四个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晋中前四位。\"两个翻番\":煤炭总产量1200万吨,比2004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4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亿元。\"四个增长\":gdp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年均增长7%;县城建成区人口达到6万人,比2004年增长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

按照\"三年打好基础,五年重点突破,十年大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到20xx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提前步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级次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煤炭产业实现做大做强,非煤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规模和档次全面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城乡面貌根本改观,把xx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具有较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较高开放度的现代化城市。

(三)产业发展布局

1、农业发展布局

以北部早熟区和南部中晚熟区为主,发展两大玉米优势产业带;以307国道、榆盂线、九榆线等主干道沿线为主,建设优质蔬菜种植区域带;路北乡镇以圈养为主、路南乡镇逐步由散养转向圈养为主,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朝阳、解愁、宗艾、景尚等乡镇为主,建设奶牛养殖园区;以南燕竹、宗艾等乡镇为主,建设仁用杏基地。

2、煤炭产业发展布局

在朝阳镇草沟、七里河,温家庄乡盘湾底,平头镇东韩,建设4个煤炭生产与加工园区;以宗艾与解愁、平舒与平头为主,发展2个煤炭生产与加工产业带。

3、非煤工业发展布局

以泥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以七里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化工等产业;以平头、平舒、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水泥、石料产业带;以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耐火材料产业带。

4、服务业发展布局

以\"一线、四区\"(一线指五峰山、龙栖湖、平舒、龙门河、方山、县城旅游线;四区指双龙休闲度假区、祁氏文化鉴赏区、方山生态旅游区、县城中心文化旅游区)景区为主,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在县城、中心集镇发展商贸物流业。

5、县城发展布局

县城规划区为带状城市,采用组团式布局形式,主城区是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办公居住区,向西、向北发展;工业区为城市主要生产区,沿县城向东、向南发展。

四、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一)农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近抓菜,远抓树,不远不近抓畜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区域布局把竞争力调强,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不断提高产业升级能力,逐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集中度,全面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0xx年,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面大幅增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现代农业雏形。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8%的增幅递增。

2、主要措施 (1)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精心培育和保护\"寿绿\"蔬菜品牌,加强无公害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贯标,加强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保护。保护现有的豆制品、小杂粮加工知名品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限期治理不达标企业。打好\"绿色食品\"牌,统一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开发,支持\"寿绿\"蔬菜和知名品牌豆制品、小杂粮进入大中城市消费群,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 (2)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玉米。重点发展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蔬菜,扩大种植规模。鼓励企业、经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蔬菜加工营销企业。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着力培育奶牛产业,鼓励农户发展猪鸡养殖业。大力发展以仁用杏、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扩大种植面积,完善销售网络,加快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绿色环境和优美田园风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3)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开发引进,以绿色食品为方向,发展杂粮、蔬菜、肉类等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引进玉米转化项目,蔬菜加工突出冷藏和产品系列化,肉类加工突出畜禽产品深加工。豆制品加工企业,近期采取松散联合等形式,严格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完善\"企业+家庭\"的生产经营方式;远期通过引进战略资本或加盟大集团等形式,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步走集团化发展模式。小杂粮加工企业,以荞麦深加工项目为载体,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合理分担市场风险。奶制品加工企业,支持现有企业建立和扩大生产线,积极引进大型乳业集团开设分厂。

(4)加快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优质专用玉米、优质草食畜品种,采用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应用适时适市种养模式。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人字闸、截潜流、浅层井、雨水集蓄的利用和节水设施等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松塔水库立项。创新和完善市场流通、质量监测、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四大体系。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等流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继续举办蔬菜节,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

(二)煤炭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整合资源,关小扶大,延伸加工,多元经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0xx年,建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集团公司。提高矿井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煤矿开采正规化、生产集中化、矿井规模化、采煤机械化、回采工艺科学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回报率,建成全省的新型能源基地。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主要措施

(1)实施煤炭规模化、集团化工程。按照全省实施煤炭集团战略的要求,主动承接阳煤集团辐射,一方面配合其加快新元矿井建设,加强七里河等后备区开采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其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人才优势,不断推进现有矿井改造、升级。进一步深化地方煤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矿井建设进度和技改扩规,推广先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积极进行多元开发,尽快建成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2)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支持煤转洗(选)煤,加快现有洗(选)煤企业联合兼并,鼓励新建煤矿配套建设洗(选)煤厂;支持煤转焦,适度发展焦化项目;支持煤转型煤,扩大民用型煤生产规模;支持煤转电,积极引进大型坑口电厂,鼓励建设煤矸石电厂、煤焦炉尾气电厂等综合利用项目;支持煤转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支持煤液化、煤气化项目。积极引入战略资本,提高煤炭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新型能源基地。

(3)鼓励煤炭企业兴办非煤产业。引导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采取收费减免、公益事业冠名权等优惠政策措施,发挥重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示范效应。新建煤矿和现有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都要建设相应规模的非煤项目。支持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顺利实现转产。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合理确定煤矿开采服务年限。提高企业机械化采煤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不断增加煤矿安全改造投入,加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好xx的\"蓝天碧水\"。

(三)非煤工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大力发展非煤工业,逐步提升非煤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重点,外引内联,重点推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建材及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入新兴地面工业,构建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新格局。

20xx年,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2、主要措施

(1)实施非煤产业集群化工程。抓住全省建立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主动加入周边区域产业集群。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战略机遇,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和各类国外贷款。整合包装本地企业,吸引外来资本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适当提高民用锅炉企业集聚度,重点支持年产锅炉3万台以上的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发展壮大。适当提高石料开采产业集聚度,鼓励石料开采企业兼并联合,关闭无证开采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石料开采企业。支持水泥企业技改扩规,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快在建化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竞争力强、污染小的新型化工企业。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商标企业做大做强。

(3)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电子、医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支持硅砖、高铝耐火砖、金属镁等产业发展,鼓励利用煤矸石发展新型墙材。鼓励太阳能热水器、挂车、石油钻具、矿泉水、苦荞醋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资源,吸引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电石乙炔化工企业。进一步加快铝矾、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紫陶砂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相关产业及产品发展壮大。

(4)加快科技化、信息化进程。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加工、化工及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非煤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转化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服务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依托一产、二产发展实际,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为突破口,实施三产服务体系化工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结构层次,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20xx年,建成大型运输集团,建设大型物流仓储企业,构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设备先进、快速便捷、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现代物流业。\"一线、四区\"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更加齐全,打造休闲避暑胜地。

2、主要措施

(1)发挥区位优势,完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引导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扶持大型运输集团。对本地大型运输企业,在煤炭运输、蔬菜运输、旅游客运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交通运输业多式联运,多元配送,特别是鼓励发展铁路、公路联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利用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调整和增加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商贸集团。结合实际,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恒温库、石料市场等。在县城、大型矿区周边建设大型购物超市,在干线公路旁建设大型的物流仓储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与铁路公路运输、集装箱公司、批发企业实行联合,力争建成效率高、服务优的物流配送企业,构建物流配送体系。 (3)加快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科学定位,找准优势,选好切入点,加快旅游规划的出台。加大旅游品牌策划与宣传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阁等景点的开发,逐步完善\"一线、四区\"等景点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尹灵芝公园建设。加快配套重点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

(4)全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充分利用气候、区位优势,打好\"休闲避暑\"品牌,争取加入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线路,并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引入战略资本,重点加快双龙休闲度假区开发。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宾馆和娱乐等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档次。

(5)加快发展电力、通讯、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加快县域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相应高压等级的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保证大型电厂输电和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数字与数据业务,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类保险在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化解风险,支持发展。

(五)城镇化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加快县城及中心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瞄准生态型园林城市目标,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路南开发。

20xx年,县城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服务功能齐全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居住人口稳定在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县城为中心,以太旧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辐射乡镇,连接村庄,形成上下贯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安全快捷、高中低不同等级的公路网络。中心集镇辐射功能增强,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

2、主要措施

(1)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尽快修订并实施城镇体系规划,遵循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强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对\"城中村\"的开发改造。以\"安居\"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市民广场、朝阳广场,实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及早考虑人口老龄问题,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快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继续加大对村村通水泥(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投入的同时,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格局,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集镇集中。

(3)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依托国道、省道主干线,全面改造提升县乡村公路等级,打通出县口。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结合县情研究制定路南开发的政策措施,构建九榆线经济走廊。

(4)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移民规划的实施步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岗前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卫生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土地合法流转。放手让农民搞活生产和流通,鼓励他们办厂、设店、发展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地兴办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建筑市场,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

五、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变职能,营造创业发展的环境

全县上下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招商有功、创业光荣\"的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优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县乡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快发展上,以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搪塞推诿、作风粗野、无为行政等行为和\"三乱\"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努力营造诚信、公正、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全方位进行对外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实现\"高位嫁接\"。鼓励本地企业与同地区、同行业的相关企业联合和合作,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实现合作共赢。设立对外招商专项经费,加强与重点招商对象的密切联系,确保招商引资的高效性和延续性。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六通一平\",加大项目入园的引导力度,真正成为资金、技术、人才汇聚的创业板块、经济亮点和核心辐射区。建立项目储备库,围绕产业选项目,瞄准市场上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争先发展抓项目,集中精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三)壮大民营,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创办民营企业,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向高新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培植发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打破隶属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民营经济以租赁、购买、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积极推进现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创新科技,用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引进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全面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同时要重视本土人才的选拔运用。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善于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作用,用足用活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研究采取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地方优惠措施。对急需融资的企业与项目,通过政府协调、银企互动等形式,帮助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强对土地、环保、拆迁等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采取贴息或补助方式,每年定额,滚动使用。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建设。

(六)完善机制,精心组织,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成立县产业发展指导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评估和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实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切实抓好落实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网络平台,将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政策措施等向社会公布,用正确的宏观信息引导产业发展。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适时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适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后期评估,建立重点产业运行检查评估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各个产业发展的状态和目标的实现水平,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推荐第6篇: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将全镇划分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城镇经济中心

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是全镇的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为辐射安居区西北片区、大英县10余个乡镇的商贸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职能,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度假等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的服务业,带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两轴:两条经济发展轴

城镇经济发展轴:为贯穿镇域东西的遂保公路,该发展轴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全镇城市化及第二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旅游发展轴:为位于镇域西部连接麻子滩水库—毗卢寺—国有林景区的旅游发展轴线,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成为带动镇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三片区:三大特色产业片区

山地林业培育区:位于镇域西北部,包括黄桶坡、麻子滩、毗卢寺、刺桐垭、长沟、石龙庙、四方井、东沟、两路口、罗家坳、禅林寺等村,在进一步发展蚕桑、养殖等农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蓄林、营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并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积极发展水上、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业。

生态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东部,包括花朝门、宝泉沟、青峰、庙滩、龙王塘、马家沟等村,以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为主,该区应在稳定传统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引进科学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生态蔬菜、经果林种植和禽畜养殖业。

现代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北部,包括治平寺、花天坝、白塔、白果树四村城镇城镇规划区外区域及回龙寺、立家安、卧龙桥、小龙塘、陈家沟、白马庙等村,该区域积极发展为城镇服务的现代农业,引导农业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成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枇杷、柑橘等果园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交通条件、风景资源良好的行政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服务业。 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力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者统一。

大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体系。

加强二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优化第一产业,实现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大对商贸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的投入,三产业比重近期建议调整为40:30:30;远期为20:30:50。

推荐第7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附件6: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情况和优势(如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研发投入、出口额、在产业链及国内外所处的地位等);

2.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及代表企业介绍(如重点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发展模式特色、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3.×××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企业间、产学研间、企业与中介机构间)的互动关系和促进作用;

4.×××产业集群相关创新资源及其作用(如大学院所、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风险投资等);

5.产业集群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与促进措施

1.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模式,三年内的发展目标;

2.产业集群发展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投融资政策、产业要素引进政策、公共平台建设计划,以及科技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等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金额)。

三、×××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规划;

2.拟申报的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中的任务和作用(说明这些平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四、所具有的基础与优势(如平台建设相关资源、环境基础,平台建设单位具有的实力等)。

五、平台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组织实施以及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

六、平台的进度与资金筹措(含政府的资金投入计划)。

推荐第8篇:某镇产业发展规划

XXX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XXX镇地处XXX城西北X公里处,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面积约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截至2009年底,全镇人口X万人,拥有XX、XX、XX、XX、XXXXX、XX、XX、XX等中、省、市各级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单位XX余家。农业、工商、信用联社、邮政、建设等金融机构健全。XX铁路、XX公路穿境而过。拥有XXKV、XXKV变电站X座,电力总容量XKVA。地下水资源丰富。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大中型企业聚集优势,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业、水泥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流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一、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了“XX”的种植产业和以奶牛、奶山羊、蛋肉鸡、生猪为主的养殖业,花椒面积XX亩,苹果面积XX亩,柿子面积XX余亩,奶牛存栏达到XX头,猪存栏达到XX头,鸡存栏XX只,奶山羊存栏XX只。

2、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现有各类个体工商户、企业近XX户,涉及商业、餐饮、服务、加工、矿山开采等各各方面。

3、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镇区现有人口X万人,建设面积X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正在不断增强,一个以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城镇正在崛起。

- 1 -

4、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全镇连续多年无重大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发生,是省级“平安创建”模范乡镇,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5、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青壮年劳力X万余人,X%以上都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一部分在本镇各类企业工作。

二、主导任务和目标

1、工业方面

以X园区为载体,以X为依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把污染小、能耗低、产值高的机械加工、冶金制造等企业引进X园区,壮大工业基础。

2、农业方面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镇农业总产值X亿元以上,年均增长X%。

一是大力X产业。在巩固X等村X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新发展X、X等X专业村,年均增加种植面积X亩以上。二是发展杂果产业。在沿山的X、X、X等村,逐步淘汰品质较差的X树种,发展核桃种植,年发展面积500亩以上。三是不断壮大养殖业。以X养殖场、X村“X奶牛养殖小区”、X肉鸡养殖基地、X种鸡场为龙头,培养养殖大户,促进全镇养殖业日益壮大,力争出栏量第年递增X%以上。

3、服务业方面

提升传统行业,培育新型行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培

育经济新增长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X%以上。

(1)服务于农业生产,建立为农服务的经济实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提升城镇传统的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4、城镇建设方面

以产业促建设、建城镇带产业的扩大,加快城镇步伐,三年内城镇化水平达到X%,面积达到X平方公里。规划好XX园区,开辟X条新街道(道路),每年实施不少于X个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社区服务,城镇通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污水处理率均达X%以上。

三、主要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全镇产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镇长为组长,城建办、企业办、财政所、土地所等为成员单位,组织实施规划工作。

2、加大扶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的帮扶、扶持力度;及时与重点企业交流沟通,了解困难和问题,帮助化解、排除影响企业生产的环境问题,保证企业顺利经营生产。

3、招商兴镇。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实现产业兴镇,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推荐第9篇: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称,2006年至2020年,中国煤化工总计投资1万多亿元人币,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

征求意见稿显示,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获得大发展。对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产能增加很少,而电石则面临缩减。

建造七大煤化工基地

征求意见稿中还显示,中国计划在全国构建七大煤化工产业区,分别是黄河中下、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

按规划,黄河中下、新疆、蒙东将形成大规模甲醇、二甲醚、煤制油生产基地。到2020年,那里将形成煤制油年产1100万吨,二甲醚700万吨,即中 国最大替代化石燃料生产基地;新疆规划年产1000万吨煤制油及500万吨甲醇;在蒙东,共建锡林浩特、霍林河、呼伦贝尔三大甲醇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 1000万吨,但没有规划任何下产业;中原和云贵规划年产煤制油各600万吨。

新型煤化工中,煤烯烃和煤制油基本上分布在上述七个产业区,但近半二甲醚和近2/3甲醇产能分布在七个产业区以外。

斥巨资修建四大管线

为把蒙东地区的甲醇输送出来,计划投资50亿元,在’呼伦贝尔-霍林河-阜新-西’修建一条长1800公里、年输送甲醇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输送管线。

为输出黄河中下燃料,规划投资80亿元,在’宁东-榆林-鄂尔多斯-津唐港’建一条长2000公里输送管线。

同时,还规划投资12亿元,修建长400公里的’伊宁-独山子’成品油管线,与出疆成品油管线’独山子-兰州-成都’成品油管线连接,年输送油品1000万吨,将煤制油送往西南地区。另外,在内蒙多伦地区,建一条长约200公里至北的天然气输送管线。

新型煤化工上市公司受益

今后煤化工的更多机会在新型煤化工,即煤制甲醇、煤烯烃、二甲醚和煤制油中,而且要求规模化。但遍翻中国十几家煤化工上市公司的资料,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煤化工上市公司并不多。

另外,相关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会有许多机会。

随着中国煤化工产业策出台,后期可能会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进行清理与整改。中国国家发改委网站近日披露,《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工作基本结束。《规划》争取在年内出台。

推荐第10篇:某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县是省棉花主产区之一,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近12万亩,棉花年加工能力5万吨。2005年全县棉花产量7200吨。我县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5年我县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我县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县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9490吨,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12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5.5万户增加到7万户。

(二)优质棉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的中东部棉花优势区域十字、石沛、襄河镇、草庵、二郎口、六镇、马厂、大墅、复兴等九个乡镇。发展优质专用棉12万亩,产量8000吨,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业为支柱,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安徽佳能棉业的资金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及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皖东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棉花原种总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我县棉花播种量,按照全县植棉面积15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20万公斤,外销杂交棉种3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重点扶持县棉花原种总场所属的棉花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县农委牵头,负责全县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全县棉区围绕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机械化制钵、铺膜,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我县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县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

(六)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取得经营资格而擅自收购、加工的企业及擅自设立的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要坚决取缔。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级等违法行为,

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轧花机和土打包机,一经发现,坚决封存销毁。

第11篇:某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县是省棉花主产区之一,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近12万亩,棉花年加工能力5万吨。2005年全县棉花产量7200吨。我县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5年我县粮棉比价达到

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我县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县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9490吨,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12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5.5万户增加到7万户。

(二)优质棉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的中东部棉花优势区域十字、石沛、襄河镇、草庵、二郎口、六镇、马厂、大墅、复兴等九个乡镇。发展优质专用棉12万亩,产量8000吨,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业为支柱,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安徽佳能棉业的资金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及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皖东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棉花原种总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我县棉花播种量,按照全县植棉面积15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20万公斤,外销杂交棉种3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重点扶持县棉花原种总场所属的棉花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县农委牵头,负责全县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全县棉区围绕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机械化制钵、铺膜,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我县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县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

(六)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严格质量监督管理。

第12篇: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一、发展现状

丽水是中国绿茶生产一类适生区,宜茶山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茶树品种优良,无性系良种比重大,茶叶种类繁多,以金奖惠明、松阳银猴、丽水香茶和金观音等为代表的丽水茶叶上市早、品质优、价格适中,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全市九县(市、区)共有190个产茶乡镇3000多个产茶村,近25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最具成长性农业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之一。

(一)基本情况

1、生产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通过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和发展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茶叶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的显著成效,实现了茶叶产值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二番的高速增长势头,至2007年茶园种植面积35.9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56万吨,产值8.1亿元,茶叶生产规模在全省排名由十五期初全省第七升至第三位,其中茶叶面积、茶叶产值排名全省第三,名优茶产量排名全省第二。

2、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

生产布局结构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产区带状优势区域发展明显,我市茶区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松阳、遂昌为中心的松古丘陵茶园、中低山、高山茶园等梯级分布的茶园结构为特征带状优势产区,全市九县(市、区)有五个县(松阳、遂昌、景宁、龙泉、庆元)列入浙江省茶叶优势产区。缙云、莲都等地近年发展势头也明显提速。二是主导产品初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以惠明茶、银猴茶等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一县一品名优绿茶,以扁形白茶、金观音(乌龙茶)为代表的特种茶,以香茶为代表的优质茶,以为茶饮料企业供应原料的原料茶生产的 1 多茶类生产格局。

3、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市是欠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茶叶收购价格整体稳步提升,农民种茶效益持续显著。2007年茶叶平均价为每公斤52.11元,是2001年每公斤27.51元的近1倍。同时2007年我市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为2978元,是十五期初的2001年的平均亩产值1282元的2.32倍,与2006年杭州平均亩产值2950元相当,比2006全省省茶叶平均亩产值高11.8%。高效益主要得益于我市名优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无性系良种适制名优茶早生、高产、优质优势明显。

4、茶园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茶树无性系良种和绿色生态有机茶开发是我市近年二大主要科技兴茶手段。 我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自1999年起明显加快,全市累计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20亿株,发展无性系新茶园23万亩,十五期间无性系良种面积推广名列全省第一,2007年无性系良种总面积达到23.8万亩,无性系良种率66.4%。松阳、遂昌、缙云、景宁、庆元等8个县先后被评为全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同时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国生态第一市优势,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07年底,遂昌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 31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权;全市有36家企业1.8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

5、茶叶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通过茶叶品牌整合,我市茶产业初步实现一县一品。金奖惠明、松阳银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龙谷丽人”等8个品牌获浙江名牌。其中松阳银猴形成银猴、白茶、龙剑、山兰、玉峰、香茶六大系列,基地生产面积10万亩,年产值3亿元。2007年我市茶叶企业中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积极推动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6.浙南茶叶市场等骨干产地市场对产业推动明显

茶叶市场是维系茶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我市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遂昌龙谷名茶市场、缙云杜桥茶叶市场和众多茶青(鲜叶)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仅浙南茶叶市场2007年营业额即达6亿元,对推动我市茶叶产业化经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二)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1.产能快速扩张,市场拓展和品牌问题。

一是近年全市年均新增投产茶叶面积3万亩上下,市场营销和拓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品牌茶叶规模偏小,一县一品虽初步形成,品牌合力尚待加强。三是我市茶叶目标市场国内比重偏大,而国际市场开拓相对不足问题。

2.生产旺季劳动力(采茶工)短缺问题。3.产业技术队伍薄弱,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深加工尚待开发,茶叶高附加值潜力有待挖掘。 4.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市茶叶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有的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综合实力不强, 带动能力弱,辐射影响力不大。丽水现在还没有一家真正上规模、上档次,集生 产、加工、品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5.茶叶卫生安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茶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成为我市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追溯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

二、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看:消费有市场

1、从国际市场上看。据世界粮农组织分析,近十年内世界茶叶消费量每年以2.9%的速度递增,其中由于绿茶饮用价值高于其它茶类,加上茶叶药用价值进一步开发,绿茶消费量也将得到更快增长。世界茶叶贸易总量增加与红绿茶比例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将为丽水市茶叶拓展国际市场带来了较大商机。

2、从国内市场上看。近年来我国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在3%左右,2007年国内茶饮料生产已达500万吨左右。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丰厚茶文化的挖掘与弘扬,绿茶消费增长率在5%以上,名优茶消费增长在10%以上,北方市场逐步扩大,在市场上目前无公害、有机茶产品已成为新的需求趋势。丽水市做工精细、品质优异的绿茶特别是半烘炒机制香茶、高端的扁形白茶以及特色金观音茶等市场开拓空间仍然较大。

(二)竞争力分析:发展有优势

1、生态区位优势: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又具有大陆性气候回春早的特点。丽水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无公害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理想生产基地,丽水市是中国生态第一市,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上的优势,决定了丽水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具有天然优势。

2、区域面积优势:丽水市的陆地面积是浙江省的六分之一,“九山半水半分田”,除现有40万亩茶园外,尚有宜茶山地50余万亩。为丽水市茶叶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茶叶品质优势:“高山云雾出好茶”,“惠明、银猴、龙谷丽人、凤阳春”等众多茶在国家及省级名茶评比中获得殊荣,高山名优茶的品牌效应凸现,为提高丽水市茶叶的产量产值奠定了良好基础。

4、生产成本优势:丽水属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茶叶生产采摘期比较长,体积小,重量轻,耐储运,适合山区的交通状况。

5、文化底蕴深厚:如惠明茶1915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畲乡文化等等。6.有一批主打茶叶产品:我市拥有以惠明茶、银猴茶等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一县一品名茶外,近年来,以香茶为代表的我市优质茶在国内市场异军突起,这是一种近年来我市松阳遂昌等地根据市场需求,在原有炒青高绿工艺基础上创制的半烘炒机制绿茶,它以价格适中适合工薪消费和“条索卷曲、色泽绿明、风味清爽,香气浓郁“品质特征迅速赢得国内特别是北方市场,成为丽水市茶叶茶叶的主导产品,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70%和50%以上;香茶产销突破了原来名优茶靠礼品市场的缺陷,靠市场更具发展前景;同时香茶市场更顺应劳动力短缺后的机械化采摘要求。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除国内市场外,香茶通过精制分级有望培育成类似传统出口眉茶的外销茶类。同时以扁形白茶、金观音(乌龙茶)为代表的特种茶也具较大发展前景。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益为中心,品牌为主线,依靠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优化改造,加强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优势区域,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大

4 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人才培养,着力提高丽水茶叶竞争力,推动茶叶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再造丽水茶业新优势,再创丽水茶业新辉煌。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 全市茶园面积48万亩,产量2.5万吨。新茶园发展提倡控量提质,从单纯量的扩展转为质的提高为主。其中无性系良种37万亩,占投产总面积75%以上,全市茶叶总产值超过12 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万吨以上,产值在10亿元以上,茶叶精深加工增值1亿元以上。全面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10万亩生态、有机、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培育较大规模茶叶龙头企业10家以上,强化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的产地茶叶市场作用,完善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和产品培育,创立全国知名的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全市主导茶叶品牌1-2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引导QS认证,市场准入率达90%;产业分工体系更趋完善,引导茶叶机械、茶文化、茶休闲、茶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展茶叶产业链,构建浙江最具成长性的“浙江绿谷”特色优势茶叶产业带。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

丽水茶叶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遂昌的大柘、石练、妙高、云峰,松阳的古市、新兴、玉岩、板桥,景宁的澄照、鹤溪、沙湾,缙云的大源、大洋、三溪、东方、五云,龙泉的兰巨、八都、住龙、小梅,庆元的黄田、竹口,莲都大港头,云和朱村乡等乡镇。以现有“一县一品”的名优茶生产为基础,积极发展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丽水香茶和金观音(乌龙茶)等特色茶,打造以瓯江流域早生和中高海拔高山茶为重点的浙江绿谷特色茶叶产业带。一是在瓯江流域松荫溪、龙泉溪、好溪沿岸等低山缓坡海拔350米以下地段,大力发展龙井43等特早生茶园,建成早生名茶产业带,重点争夺名优茶早期市场。二是在海拔350-900米的中高山地段重点发展白茶、金观音等特色品种或高香型品系高山茶园,建成品质特色型的高山茶生产基地。其中绿茶以松阳、遂昌、景宁、缙云、莲都等为优势区域重点;新发展特色乌龙茶以龙泉等地为优势区域重点。

(二)主攻方向

围绕培育丽水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用工业理念改造传统茶产业,重点是品牌、技术、市场、资本,及管理。一是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丽水茶叶生产在中国绿茶优势产区地位。二是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把丽水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四是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五是加强名茶机械加工、机采机剪、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六是以专卖店建设和茶叶市场建设为突破,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拓展市场,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五、建设重点及措施

制订相应的茶产业扶持政策,保持政策到位和连续性,每年安排相配套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网络、清洁化示范茶厂建设、高效生态示范基地、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标准化生产、种子种苗工程、茶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与队伍建设等项目。重点实施茶产业六大工程。

(一)培育精品名牌工程

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在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和各县(市、区)“一县一品”的基础上,规划期内启动丽水茶叶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开展丽水茶叶公用品牌征集策划,重点打造 “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香茶”、“中国香茶生产集散地”等形象定位,积极加强品牌宣传、品牌推介、营销策划和强化市场监督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规划期内每年开展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的重大茶事活动1-2项。

(二)实施质量推进与标准化工程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推广茶

6 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通过茶厂优化改造,力争实现全市“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建设一批市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改造,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ISO9000、ISO14000、HACCP、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认证。规划期内建设县级以上标准清洁化示范茶厂100家,标准化茶厂优化改造500家。

实施丽水生态茶品质提升工程,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标准化应用,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以质叫响品牌,以质赢得市场。

(三)茶叶科技创新与人才工程。

1、加强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针对茶叶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安全、香茶工艺技术创新、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规划期内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丽水市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大实用技术开发,增强茶叶科技创新能力。

2、实施茶树种子种苗工程。统一规划,多途径开展丽水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规划期内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丽水市浙南茶树种质资源库。支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进一步加快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每年建设市级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示范基地20个,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过程中重点加大老茶园换种改植力度,逐步实现无性系面积从新地开垦向换种改植转变。

3、建立标准化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基地。规划期内建设50个生产集中连片,基地规模大,示范效果好的丽水市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质量可追溯。

4、提升茶叶采制机械化水平。茶叶采制机械化工程。采摘与制茶是目前茶叶生产中用工量最大的环节,采制机械化是解决劳动力不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7 的必然途径。结合农机化促进工程实施,引导茶叶重点生产基地推广实施茶园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和产后加工等机械化技术。规划期末实现茶叶机剪面积80%以上,加工机制率90%以上。重点开展实施香茶机采试点示范工程。

5、加大茶叶深加工开发力度,提升茶叶附加值,延伸茶产业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规划期内建设茶浓缩液、茶多酚、茶皂素提取等茶叶深加工企业5-10个。力争规划期末实现茶叶深加工产值1亿元以上。

6.加强茶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茶产业人才,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规划期内举办全市茶叶技术骨干进修班,重点培养我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加大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规划期内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

(四)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1、加快产区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茶青市场和干茶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促进茶叶大流通。规划期内重点完善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遂昌龙谷名茶市场、缙云茶叶市场等产区市场功能,积极培育新兴产区建设产地市场。集中展示、批发、销售丽水优质名茶,提高我市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规划期末培育建成年销售额8亿元以上市场一个。

2、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队伍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窗口。规划期内培养建设丽水茶叶大中城市营销窗口100个,其中示范性营销窗口30个以上。

3、积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会、订货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规划期内每年组织参展国内外大中型茶博会2-3个。

(五)茶产业组织化提升工程

1、发挥茶叶中介组织的作用。规划期内全市主产县市全部建立茶叶产业协会,发挥依法成立的茶叶产业协会在茶叶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丽水区域茶叶品牌、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茶叶信息网络服务、弘扬丽水茶文化、加强对外交往联络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使之成为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2、增强茶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规划期内重点培育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50家。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龙头企业。

3、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规范、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茶产业专业合作社。规划期内建设规范化茶叶专业合作社100家。

(六)丽水茶文化宣传提升工程

充分挖掘丽水茶文化内涵,规划期内成立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并积极开展研究、交流。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积极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叶诗会、茶叶采风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的繁荣。

第13篇:保山市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保山市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根据保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市确定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发展。率先推动和发展的主要产业规划及布局如下:

一、农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农业规划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主要围绕不断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植新兴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抓住国家‚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1.粮食

规划目标每年保持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和粮食产量110万吨以上的主攻方向。着力在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以区域内的坝区、二半山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典型,加强中低田地改造力度,积极实施良种良法组装配套科技措施,建立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向标准化目标发展。

2.双低油菜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和产

1 量8.5万吨的目标,改变以怒江以西为重点发展逐步转移到怒江以东全面发展的状况。加强优良品种推广,搞好高产示范样板,强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加强油菜籽加工企业品质检验监管,努力实现0.36亿元增收效益。

3.茶叶

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重点在提高单产、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服务体系建设上作好文章,使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和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建成面向南亚开放的茶叶物流集散地。

4.蚕桑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采取不同方式和举措,力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依托利根有限公司,收购鲜茧1.5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同时建立蚕种场、丝绸纺造厂和收烘站点,并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努力提升桑茧质量和效益。

5.甘蔗

针对特大干旱造成甘蔗面积下滑趋势,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快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每年保持面积50万亩、产量250万吨和产值7.5亿元的水平不降低。在已完成上一轮糖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一轮糖料基地建设实施,建立良繁

2 基地0.25万亩和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以及带动原料基地发展15万亩,进一步实施好坡改梯、小水窖、间套种和吨糖田建设,努力发挥甘蔗生产效益。

6.蔬菜

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建设5万亩大棚设施、10万亩冬早返季、10万亩‚两青‛(青蚕豆、青豌豆)和5万亩水生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上下工夫,力争实现‚十二五‛末达到种植面积42万亩,产量52万吨和产值10亿元的目标。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品牌、仓储加工和技术提升为主,分别在隆阳区、施甸县建设15万亩生产基地和占地300亩物流中心,把保山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建成出口创汇基地。

7.水果

在努力完成温带、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2万吨和产值3亿元的前提下,重点培育特色水果甜柿10万亩集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外销创收为一体的新机制。从而带动其它水果类产业的发展,使供给调剂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外销量和增加果农收入。

8.咖啡

在以潞江流域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潞江、龙江、枯柯河等热区资源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8万吨和产值2.8亿元的目标。在咖啡种植上,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高产稳产基地,

3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无公害和有机示范园区;在咖啡加工上,整合现有品牌,打造精、特、优产品形象,使保山小粒咖啡再次驰名中外;在市场拓宽上整合资源,选择经营能力强的企业统揽市场主体,使咖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9.渔业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和产值达到5亿元。重点围绕建设标准化鱼塘1万亩,推广良种鱼苗5亿尾,稻田养鱼2万亩,库区生态养殖8万亩,藕田养殖5万亩和增殖放流等,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疫病防治、水生资源保护和休闲鱼业发展,积极争取鱼类加工企业落户保山。

10.中草药

以龙马药业公司为龙头,根据市场需求种植。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在种植上,实行公司与种植农户利益联结,签订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收购最低保护价订单农业合同协议;在加工上,建立年加工药材能力500吨生产线两条;在销售上,公司与制药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10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实现农民增收2.8亿元和企业收入2亿元的双赢目标。

石斛规划‚十二五‛末龙陵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鲜条产量达500吨以上,实现种植农户增收1.5亿元以上的目标。

4

(二) 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农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产业主要布局如下: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蚕桑、甘蔗、水果、咖啡、渔业和中草药种植。

施甸县:大力发展蔬菜、蚕桑、渔业。

腾冲县:发挥边境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茶叶、油菜、渔业、中草药种植。

龙陵县: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渔业、石斛种植。 昌宁县:重点发展茶叶、蚕桑、甘蔗、咖啡、渔业。

二、畜牧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畜牧业规划

畜牧业发展按照‚突出优势,集约发展,突破加工,创建品牌,提升效益‛的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养殖园区建设为主导,以发展规模养殖户为主体,以防疫为保障,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加快草食畜发展,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托市场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优质肉猪、肉牛、肉羊、水牛奶四大基地,突出抓好畜牧兽医技术支持、

5 科技推广、动物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畜禽良种、饲草饲料、畜产品基地、产业化经营四大工程建设,努力把保山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重点产业如下:

1.立足可持续发展,创建一批农牧结合生态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林—畜结合、果—畜结合、烟—畜结合、茶—畜结合、菜—畜结合的现代畜牧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2.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按照统一畜舍建设规范、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程、统一排污处理,建设一批生猪、奶牛(奶水牛)、肉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

3.立足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抓住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较强实力的畜产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

规划到2015年,全市规划肉类总产量50万吨,牛奶产量1.8万吨,禽蛋产量2.8万吨,年均递增分别为10 %、20%和15%;规划畜牧业产值73亿元(当年价),年均递增10%,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畜产品加工龙

6 头企业发展到5户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园区)发展到100个以上,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以上。

(二) 产业布局 1.优质肉猪产业

生猪产业围绕‚生猪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规划到2015年全市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企业),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以五县区为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区,选择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35个重点乡镇发展优质肉猪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布局在坝区、热区和半山区,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布局在群众积极性高、生猪生产水平高、生产条件好的重点村。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进一步发挥优势,建成优质肉猪和优质仔猪生产区。

2.优质肉牛生产区

肉牛产业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牛,农作物秸秆青贮利用养牛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以腾冲县、昌宁县、隆阳区为重点,带动龙陵县、施甸县部分乡镇。选择肉牛养殖条件好、有产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扶持建设10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00个肉牛养殖大户、50个肉牛养殖小区(场)、

7 5000户肉牛养殖示范户,以热区和山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区。

3.优质肉羊生产区

肉羊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种草养羊。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计划扶持肉羊养殖大户100户,肉羊养殖示范户1000户,新增肉羊出栏50000只。以龙陵县为主产区,带动腾冲、施甸部分乡镇,建成黄山羊生产区。以隆阳、腾冲、昌宁、施甸山区乡镇为主,建成云岭黑山羊生产区。

4.优质奶源生产区

推行‚公司(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实现奶产业产销对接,安全生产。规划建设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并扶持50个村建立2500户奶牛养殖示范户。以腾冲县水奶牛饲养集中的乡镇为主,带动全市适宜发展的乡镇,建成水牛奶生产区;以隆阳区坝区的部分乡镇为主,带动施甸、昌宁部分乡镇,建成优质奶源(黑白花奶牛)生产区。

5.家禽及禽蛋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大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山区合作社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

8 式,支持城镇郊区大户规模养殖、山区林间生态养殖。五县区城镇郊区发展禽蛋及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大户),山区乡镇发展禽蛋及肉禽生态养殖。

6.优质蜜生产基地

五县区根据蜜源植物分布,布局优质蜜生产基地。山区、半山区进一步开发山桂花优质蜜、野坝子优质蜜,怒江流域等热区开发咖啡、龙眼等优质蜜,油菜集中种植区开发油菜花优质蜜。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蜂农为基础,以养蜂合作社为载体,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蜂产品产业化开发进程,创建地方优质蜜知名品牌。

三、木本油料产业规划及布局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带动规模化发展;坚持‚项目带动产业―带动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发展模式,把保山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木本油料林基地,促进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结合我市的气候、土地资源情况和林农实际需求,我市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发展核桃和油茶两大树种。发展模式为: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林农种植,自主经营,市场运作。

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木本油料林基地为:核桃260万亩,油茶121万亩,共计381万亩,到‚十二五‛末,使全市泡核桃总面积达625万亩,油茶总面积达186万亩。具体发展布局如下:

9 根据五县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树种进行适当布局。核桃主要布局于五县区适宜种植的宜林荒山荒坡、低质低效林地(经改造)、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等,重点在海拔1100-2200米区域内进行布局;红花油茶适宜区域较广,根据各县区不同情况选择海拔1600~2900米区域进行布局,其中以腾冲县为主要发展区域,昌宁县和隆阳区次之,龙陵县、施甸县为一般发展区域。‚十二五‛期间,规划隆阳区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施甸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1万亩;腾冲县发展核桃100万亩,油茶90万亩;龙陵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20万亩;昌宁县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

四、工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工业规划 1.发展壮大能源工业

按照壮大水电、提升煤炭、推进新能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加快能源产业发展。

加快以槟榔江、龙川江流域为重点的中小水电开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加快境外水电开发步伐,推进与缅甸在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水电开发进程。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我市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建设。

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整合和开采力度,加快褐煤综合利用开发,支持镇安煤田120万吨褐煤综合利用开发,加快建

10 成50万吨脱水提质褐煤生产线、10万吨半焦、2万吨煤焦油、20万吨精煤生产线建设;推进煤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工程;在昌宁县柯街镇、红星矿区、腾冲县、隆阳区分别建设四个年处理30万吨原煤的干燥干法选煤厂,以缓解我市工业用煤紧张状况和解决硅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问题。

2.优化提升冶金矿产业

‚十二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冶金工业的提升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加大行业和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企业扩张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围绕我市优势冶金矿产品加工,以水长、保山、腾冲、龙陵、昌宁工业园区为重点,实施矿电结合,加快推进电—硅、电—锌铅、电—铁、电—石灰石四个一体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云南重要的矿冶基地。

‚十二五‛末矿业形成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如下:钢铁500万吨/年,工业硅50万吨/年,硅铁40万吨/年,有机硅10万吨/年,多晶硅1万吨/年,电锌20万吨/年,电铅6万吨/年,电解铝30万吨/年,电石20万吨/年,黄金2吨/年。

(1) 钢铁

进一步整合铁矿资源,改造提升现有铁矿采、选工艺装备水平,提高采选回收率,至2015年,铁矿选矿能力达500万吨/年,铁精矿400万吨/年。加快明光鸦乌山100万吨/

11 年选厂、隆阳金厂河6000吨/日选厂以及年产10万吨钛铁矿采选厂建设;加快双友钢铁50万吨/年轮胎钢丝基材项目建设,引进合作伙伴在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猴钢工业园,发展1000万吨/年(‚十二五‛一期500万吨/年)钢铁冶炼产业。

(2) 硅系列产品

依靠龙头企业引进科研成果,采用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工艺,延伸硅产业链,提升硅系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高纯硅、有机硅、纳米硅、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产品。加快昌宁立得集团年产20万吨工业硅项目和永昌硅业新建年产10万吨工业硅及硅铁项目进程,支持永昌硅业和永年硅业多晶硅项目建设,积极促成昆钢30万吨硅铁和云锡4000吨太阳能多晶硅建设项目落地,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在有机硅、纳米氮化硅、高纯硅的生产上取得突破,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重要的硅产业基地。

(3) 铅锌

以龙陵、腾冲、隆阳三地及周边铅锌资源为依托,在水长工业园区新建一条年产10万吨电锌、6万吨电铅生产线。支持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将产能由年产2万吨改扩建为10万吨。同时加快隆阳区恒源鑫茂矿业有限公司4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隆阳区珑阳矿业有限公司铅锌矿10万吨/年采选厂、腾冲佳鑫12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金石公司1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建设和永昌铅锌公司年采矿20万吨矿山

12 深部资源接替工程项目。

(4) 电解铝

招商引资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 (5) 黄金

加快黄家地、打厂凹、下麦庄、大岭子等金矿开发建设,黄金饰品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6) 铜、锡

加快隆阳区珑阳矿业公司金厂河60万吨/年铜选厂建设和金宝铜矿的达产,加大昌宁锡矿的资源勘探力度,扩大产能。

3.大力发展化工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保山电、石灰石资源优势,在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年电石)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快10万吨/年乙醇制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万吨/年EVA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达产。在水长工业园区建设年产36万吨无机矿粉体环保造纸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利用中缅天燃气输送管道在保山开口的条件,适时发展天燃气化工产业。

4.做精优势生物资源加工业

充分发挥保山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导向,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依托全市优势农、林、资源,以烟草、蔗糖、茶叶、丝绸、畜产品、蔬菜、水果、核桃、咖啡、红花油茶、木制品、造纸、特色食品等加工为

13 重点,以生态、特色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林产品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把保山打造为云南优势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做精传统生物产业。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中药、生物农药、生物制药业、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产业。

(1) 蔗糖业

引导蔗糖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着力把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延伸,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使制糖工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十二五‛末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20%以上。

(2) 烟草加工业

重点抓好保山香料烟公司从现有的2吨/小时加工生产线改扩建为6吨/小时优质香料烟生产线的技改项目,使其尽快达产,同时加快建设香料烟堆烟场、仓库、烟叶收购工作站及公司ERP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3) 茶叶加工业

以普洱茶、红碎茶、精制绿茶加工为重点,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保山茶叶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我市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4) 林果加工

14 加大引资力度,加快云南保山核桃贸易加工区建设,形成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5万吨的产能;支持昌宁县笑果果食品有限公司4000吨/年的核桃深加工项目,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打造核桃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粮、油、咖啡和果蔬加工业,做大规模,做强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5) 纺织业

抓住国家轻纺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的有利时机,促进保山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稳定发展蚕桑基地工作,保证加工原料供应。二是抓好自动缫丝厂扩能技改工作,自动缫丝规模扩大到30组。三是抓好300万米丝绸织造产能达产工作。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发展服装加工产业。

(6) 生物能源产业

支持腾冲明光矿业公司在境外租赁土地种植木薯,并在腾冲规划建设20万吨木薯酒精生产线,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建成投产。加快龙陵康丰公司10万吨乙醇生产线建设,尽快形成产能,为云维保山生物化工项目配套服务。推广种植膏桐、油桐和其它木本油料植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条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

15 (7) 生物制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走特色发展道路,立足传统优势发展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地道优质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材种植业,抓住市场机遇发展有条件形成优势的品种、辅助原材料及小类别产品,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腾冲制药厂年产1000万支心脉隆注射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加快美洲大蠊养殖研究基地及辅助设施建设,规范养殖及原料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二是加大日化保健品开发力度。实施年产3000kg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线建设和年产1亿粒腾药牌参脉活力胶囊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利用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牙膏和洗发水产品。三是加快隆阳区年产1万吨中草药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

5.做强做大建材产业 (1) 水泥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一是加快龙陵汇合2500吨/日水泥熟料、昌宁勐亚水泥2000吨/日水泥熟料两条生产线建设进度,力争2011年建成投产。二是加大腾冲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电石渣综合利用4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海螺集团正兴建材4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前期工作力度,到2015年底,全市水泥产能达1200万吨/年。

(2) 石材加工

16 一是大理石加工走精加工路子。加快施甸150万平方米精品板材加工生产线和以保山水长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大理石贸易物流中心区的建设,依托施甸县、隆阳区境内的大理石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以米黄精细产品为主的大理石精品石材产业区。二是在珠宝玉石加工上,建设以腾冲荷花乡为中心的珠宝玉石(翡翠)加工贸易中心区、以腾冲(翡翠)商贸中心为龙头,做精做大腾冲珠宝玉石(翡翠)加工;加快龙陵黄龙玉和隆阳珠宝玉石、黄金饰品加工贸易区建设,尽快形成产业。三是抓住省政府要求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腾冲石材产业园区建设,让分散的石材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群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促进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培植建材产业新的增长点。

6.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我市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把家具、家电制造、农用车、农机具、电动车、摩托车组装、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作为保山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抓好新兴产业在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布局,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发展新材料、家具制造、家电制造业。二是加快发展农用车、农机具、摩托车、电动车组装加工产业,

17 提升保山工业产业层次,使保山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高新方向发展。

(二) 产业布局

根据保山市的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现有各县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按照‚一心两轴三翼‛的产业布局构架,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心:以工业园区为中心,谋划工业项目建设;两轴:以隆阳区、腾冲县两区县为发展主轴,带动全市工业发展;三翼:以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三县为发展板块,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工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工业产业主要布局。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依托水长工业园区浦漂片区和保山工业园区发展冶金加工、太阳能电池及农机具组装等产业。

施甸县:充分利用天然气管道开口的便利条件,依托水长工业园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

腾冲县:充分发挥边境口岸优势,依托腾冲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利用好境内外资源,大力发展钢铁、石材、木材、生物加工、汽车组装等产业。

18 龙陵县:依托龙陵县硅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硅系列产品加工、黄龙玉开发、石斛深加工等产业。

昌宁县:根据昌宁县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布局发展食品加工、饮料加工、新型建材、硅冶炼等产业。

五、旅游业规划及布局 (一) 旅游业规划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名市‛城市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主要景区档次,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响‚健康旅游‛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保山旅游国际化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保山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保山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发展重点是:依托保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各个文化遗迹和景点,围绕‚健康保山‛的整体品牌形象,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以下六大精品旅游区:腾冲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保山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区、跨境旅游区、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龙陵特色温泉黄龙玉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旅游区。

19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腾冲为龙头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保山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培育特色旅游城镇,打造强势旅游景区(点),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打响特色休闲度假品牌和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保山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加快实现旅游产业从市内一般产业向市内优势产业转变,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保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保山市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海外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4%。

(二) 规划布局

根据保山市‚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好‚一心两翼六区‛的总体布局,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区域互助合作,推动保山旅游的全面发展。

1. 保山旅游空间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中心:以腾冲为保山旅游发展中心城市; 两翼推进:以隆阳县为左翼,龙陵县为右翼,形成保山旅游金三角;

三级开发:施甸县和昌宁县作为保山市旅游业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20 ‚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一批基础较好、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城镇,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依托和开发前景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主要旅游城市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构建中心突破,两翼齐飞,梯级推进、全面发展的保山旅游大格局。

2. 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

围绕保山的旅游形象,发挥保山中缅边境、商贸购物、温泉康体、历史文化、丝路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山水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和培育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并将其培育成保山旅游的六大特色品牌。

(1) 地质观光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丰富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各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山地休闲、水上休闲、森林休闲等生态休闲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腾冲热海景区、北海湿地、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生态旅游区等。

(2)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市丰富的温泉资源,加快保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温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形成多层次的温泉养生旅游系列产品,巩固和提升保山的温泉养生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热海景区、云峰山国际温泉养生度假村、龙陵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昌宁鸡飞温泉旅游度

21 假区。

(3) 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全市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抗战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精心开发名人故里游、文化古迹游、抗战爱国游、民俗风情游等产品,形成保山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文化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保山市‚大峡谷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保山市施甸县布朗古郡、保山凤凰翡翠文化产业园、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古镇、腾冲和顺景区、腾越古城文化园、国殇墓园、永昌文化园、滇西抗战遗址纪念地(园)开发、龙陵优秀旅游小镇。

(4) 商贸购物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打造集加工、集散、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国际精品珠宝购物城,建设传统木雕工艺品、小粒咖啡、中草药制品、火山泥美容美体、火山石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专业市场,加快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专业旅游购物街、旅游购物商场等旅游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商贸考察、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商贸购物旅游系列产品,以腾冲和龙陵为突破口,带动保山特色商品加工业的发展,树立保山的商贸购物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腾冲黑泥塘自由贸易区、龙陵黄龙玉集散加工展示销售地、腾越翡翠城、荷花旅游小镇等。

(5) 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列

22 借鉴澳大利亚等国的‚丛林探险‛理念,结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设计火山群攀登、健康步道、火山高尔夫,高黎贡山探险、户外运动训练基地、自驾车营地、户外烧烤营地等旅游产品,树立保山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品牌。重点建设: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白草坝休闲运动公园、世纪金源体育运动休闲中心、袖子山高尔夫休闲运动园。

(6) 跨境旅游产品系列

简化出境旅游手续,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安全、经济、便捷的出境旅游产品,加强保山与东南亚各国的旅游、文化、经济等交流,形成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合力树立保山的跨境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3. 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和旅游新品

逐步开发节庆会展旅游、民俗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拓展训练游、自驾车旅游、置业度假旅游、水果采摘体验游、古道探秘游。

4. 培育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保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规划2011-2012年,重点提升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挖掘保山的文化的内涵,启动条件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把保山打造成云南省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2013-2015年,逐步形成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健身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使保山成为滇西地区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创建全国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全国综合乡村旅游示范区。

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依托保山市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和优美生态的山水资源,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置,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八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1)近郊型

五县区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模式,鼓励发展城镇近郊型‚农家乐‛,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为基本元素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2) 景区依托型

以各类旅游景区为载体,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 (3) 民族文化型

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依托潞江坝民族文化、施甸布朗族村寨、猴桥栗粟族、龙陵河头、腾冲新华阿昌族风情,开发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

(4) 旅游小镇型

以和顺镇、腾越镇、马站乡、潞江镇、板桥镇、姚关镇六个古镇的开发为依托,发展旅游小镇型乡村旅游。

(5) 田园观光型

以固东江东古银杏村、界头大园子、大塘、曲石江苴、潞江热谷、河图青华海、永昌翟家湾、龙陵龙新、象达勐蚌

24 等为代表发展田园风光型乡村旅游。

(6) 生态科考型

以固东龙华育种茶园、马站云华红花油茶、曲石双龙村古茶园、蒲川古茶树林、界头大树杜鹃、北海樱花谷、芒宽百花岭大鱼塘、潞江丙闷、水寨海棠村、龙陵小黑山等为代表发展生态科考型乡村旅游。

(7) 休闲度假型

以滇滩腊幸、界头石墙、隆阳区金鸡、板桥孟官、龙陵黄草坝、施甸娲女、昌宁鸡飞等为重点,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发展温泉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

(8) 购物观光型

以荷花雨伞玉雕、和顺刺绣竹编、固东顺江皮影、龙山镇石斛和黄龙玉、象达油纸伞、施甸腌腊、昌宁山珍、金鸡育德陶艺等为代表发展购物观光型乡村旅游。

25

第14篇: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材料产业现状与发展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力量。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8%。

黑龙江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的377%。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0种,水气矿产2种。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省新材料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新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石墨材料、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产品及技术水平具有特色与优势,初步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以牡丹江为主的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建筑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黑河、绥化为中心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在纳米材料、玻璃钢、石墨材料、焊接材料等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此外,还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发展新材料产业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少规划指导,缺乏相应的有效政策、有效组织机制的支撑,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新材料研发环节技术集成不够。研发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与技术优势发挥不够,资源及人才浪费。三是材料基础研究与生产技术研究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企业与研究机构脱节,许多新材料研究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产业没有做大做强,规模效益差。四是新材料产业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虽然新材料产业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大,但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研发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贷款难,风险投资少。六是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薄弱,缺少有影响力且常年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交易、投融资市场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以培育未来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既有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建设5个新材料基地,培育5个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打造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与“八大经济区”等规划相衔接的原则。按照“八大经济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八大经济区”建设。

——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把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瓶颈问题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既要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技术、重点产品给予支持,尽快形成新材料产业优势。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宽松、开放的吸引人才环境,发现、培育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总量规模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至15家,产学研联合体15个至20个,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围绕重点领域,培育5个至6个龙头企业,形成1个至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国内行业龙头企业、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集中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以哈尔滨市为主建设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群、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产业群、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群、以鸡西市和鹤岗市为主建设石墨及深加工产业群、以中心城市为主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等5个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群。

2.提档升级发展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比重明显增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个至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金属新材料。

——铝镁合金。以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生产线改造项目建设,增加铝镁合金型材、铸件、精密件规格品种,延伸产业链;巩固高技术加工产品市场优势地位,保持合金板在国内领先地位,发展大规格铝型材、管材和锻件制品,重点发展高精板、带材、中厚板材、挤压环锻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铝镁粉制品和铝镁合金制品。

——镁锂合金。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金属国家重点试验室为依托,加快研发镁锂合金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性能指标,尽快实现产业化。

——钛合金。以佳泰钛业公司3万吨海绵钛项目为依托,加快钛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钛及钛合金板、管、棒、丝及锻件等钛深加工产品,达产后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5%。

——新型合金钢。以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开发生产非调质钢、高纯高碳铬轴承钢及渗碳轴承钢及合金钢等产品。

——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以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推进与四海数控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生产新型焊接材料及设备,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药芯焊丝、硬面堆、药芯焊线等产品。

——特种铜合金材料。以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铜矿开发为依托,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铜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超薄铜带、高强度耐磨铜合金、电解铜箔、艺术用铜合金及铜制品等产品。

(二)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以哈尔滨天顺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中试生产线为技术支撑,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带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为航天航空、休闲体育用品、汽车等行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聚对苯撑并苯双口恶唑(PBO)纤维。在开展中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形成百吨级产业化规模,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玄武岩纤维。以牡丹江金石玄武岩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为依托,带动玄武岩纤维深加工产业发展,力争在交通、环保、建筑等领域应用。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支撑,在输电设施、风电叶片、休闲体育用品等方面加快研发,形成规模化生产。

(三)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专用塑料。依托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公司、华安塑料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大庆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机遇,重点支持生产高端牌号专用材料生产,改变高性能专用树脂进口局面。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管材塑料PE6

3、PE80、PE100专用材料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发展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从而获得高倍率聚丙烯发泡体,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支持发展丁苯树脂。

——工程塑料。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将工程塑料纳入国家产业调整鼓励类项目的机遇,依托大庆市在原料、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又称有机玻璃)、聚碳酸酯(PC)等在电视屏幕、汽车及飞机玻璃、照明器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胶粘剂。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低甲醛、无甲醛型、无溶剂型环保胶粘剂和有机硅类及环氧类高性能胶粘剂,为汽车、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等行业配套。

——阻燃剂。以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技术支撑,重点支持黑龙江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实现用于聚烯烃类材料使用的高效有机膨胀阻燃剂的产业化。

——变性淀粉。依托我省丰富的玉米和马铃薯淀粉资源,采取引进技术和自我研发并举的手段,做大做强变性淀粉产业,扩大其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建材等行业的应用范围。

(四)硅基新材料。

以绥化、黑河硅基新材料园区等为依托,提高化学硅、有机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支持硅产业链的形成,重点支持发展化学级工业硅的研发生产。

——化学硅材料。利用已有工业硅材料基础,发展高纯度硅基材料。

——有机硅单体。支持甲基有机硅单体发展,适度发展苯基有机硅单体。

——有机硅材料。支持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和白炭黑研发。

——有机硅制品。支持低污染、低能耗高效提纯多晶硅生产技术,支持硅橡胶制品、硅油制品、硅树脂制品、硅丙涂料发展。

——无机硅系列。支持三氯氢硅、单晶硅发展,适度发展多晶硅,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

(五)新型陶瓷材料。

以牡丹江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黑龙江宝通石英公司、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哈博森公司、鸡西市远大磨料磨具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细石英粉、球形硅微粉、硼化物陶瓷粉体、高纯硼化钙等产品。以哈轴集团、鸡西市宏泰陶瓷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化硅陶瓷材料、碳化硅陶瓷轴承球、陶瓷轴承、石英陶瓷及制品等产品。

(六)光电材料。

以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以哈尔滨宾西蓝宝石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及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中LED产品规模化生产中提供所需衬底材料。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等为技术支撑,进一步壮大磷化锗锌晶体生长与器件制造和砷化镓单晶及甲硅烷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中芯国际、台湾亿光、台湾固态照明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形成完整的LED产业链。以牡丹江北京东旭集团为依托,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材。

(七)石墨及深加工。

以鸡西市和鹤岗市萝北县石墨优势资源为依托,引进高水平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引进与研发,重点发展石墨微粉、高碳高纯石墨、氟化石墨、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电池石墨、天然石墨电极及高档石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在“十二五”期间,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

(八)纳米材料。

——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高绝缘高导热材料、耐电晕材料、纳米阻燃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和半导电屏蔽材料等原创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支持哈尔滨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

——积极发展其他纳米材料。发展环保方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突破纳米滤膜、纳米催化降解技术,发展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九)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以双鸭山东方墙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渣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轻质高强、符合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发展利用农业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生产的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黑龙江勃陶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以哈尔滨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雪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恒信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氟碳建筑乳液,水溶性工业漆等建筑用漆,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沸石开发。依托我省天然沸石储量大的优势,加大应用开发和改性研究,不断拓展在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十)生物材料。

以哈尔滨翰邦医疗科技公司、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公司、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为依托,扩大安可胶、生物法丙烯酰胺、生物蛋白海绵医用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新型医用生物手术材料。加快r-聚谷氨酸中试进程,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快糖工程和新型碳吸附材料的研发。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强化军民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黑龙江省航空航天、船舶动力、兵器工业等产业优势,在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协调,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组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产业协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和市场投资的软环境。完善相应科技及产业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材料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政府采购、人才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

(三)整合新材料领域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扶持相关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标准,通过股份制、捆绑式项目开发等组织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统筹现有创新资源和新材料研发平台,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新材料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推广、项目转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加强军用民用新材料产业领域合作,加快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加大对军用民用结合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军转民项目,依托省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军用民用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用民用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实施军用民用结合产品的特色品牌战略。以轻合金、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黑龙江省特色和优势的军用民用结合知名品牌。

(五)广辟渠道,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现有支持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向新材料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倾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金融机构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信贷规模、简化信贷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

(七)加强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支持新材料聚才计划,制定吸引省外、国(境)外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国(境)外资本和技术进入我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和范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15篇:园区千亿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年末,湛江人民翘首期盼已久的重点项目终于由“只闻雷声”到“看到下雨”。

2011年11月18日,一个集存储、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园区,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正式动工建设。该园区规划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预计至2015年,园区内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030亿元人民币。石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吹响了东海岛千亿元产业发展的“集结号”。

两大项目落子打造南中国“工业新极”

对于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东海岛渔民而言,“工业”是一个遥远的词汇。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将来会成为南中国的又一个工业“巨无霸”。

机遇源于两个超大型重工业项目“砸”中东海岛。

2008年3月,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同意千万吨钢铁项目选址湛江。按照项目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规模为铁92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940万吨,计划投资690亿元,预计2014年底建成投产,产品主要为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高档钢铁产品。据资料显示,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带动17大类200多个产业链项目建设,拉动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2000亿元。

2009年5月,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组织了联合专家团队,在广东省境内对项目选址进行了多轮比选,最终选择湛江市的东海岛为合资项目的最优厂址。该项目总投资逾90亿美元,规划炼油1500万吨/年,生产乙烯100万吨/年,配套建设湛江港东海岛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计划2014开始投产。项目将实施循环经济模式,采用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并严格按照国际最先进的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管理,把该项目建设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示范性工程和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时间,位于南中国边陲的东海岛,成为举国瞩目的开发热土。

两大重点项目带来的不只是上千亿元的投资,随之而来的相关配套项目规模也不可小觑。作为石化项目上下游产业链基地,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为主的“临港石化工业基地”已正式起步,包括300万吨重交沥青项目、200万方储存库项目、60万吨润滑油项目、45万吨二甲苯项目等,总投资也达数百亿元之巨。

286平方公里的陆域,1000多亿元的密集投资,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东海岛将成长为南中国“工业新极”。

有专家称,钢铁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广东以及华南地区钢铁生产格局;而中科项目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炼化项目,这无疑会使东海岛“如虎添翼”。重大项目的落户对湛江而言,壮大的不但是工业经济实力及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还将确立湛江在广东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加快产业集聚,强势推动园区发展

钢铁、石化两大项目及带动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园区进行承接。对此,湛江开发区未雨绸缪,在该区的规划蓝图上,已经有一个50平方公里的石化园区、一个30平方公里的钢铁配套园区、一个20平方公里高新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园区将不断延伸钢铁石化产业链,并利用建成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高尚住宅等第三产业。

为加快项目建设,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10年5月成立了湛江市石化产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多名专职干部负责,全面开展工作。一年多来,完成了大量繁杂的报批手续——

2011年1月31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湛江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

2011年3月4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产业项目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的审查。

2011年4月22日,湛江港务集团散货码头(迁址)项目、广东鹏尊LPG项目和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建设用海申报资料通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查。6月,湛江港务集团散货码头(迁址)项目、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建设用海获得省政府批复,9月广东鹏尊LPG项目的建设用海获得省政府批复。

2011年5月13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审查,同意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海域使用论证的编制工作。6月14日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了《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听证会,并将听证报告上报国家海洋局。

2011年7月,《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围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会的审查。

2011年12月6日,新域、新月公司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用海通过省政府审批。

以项目论英雄,招商引资撬动发展杠杆

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产业作支撑。为了引进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全面铺开。

2011年9月,实力雄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进驻东海岛,主要投资开发基础设施领域,以实力向外界展示了开发建设好东海岛的信心。开发区与中铁建签定三个合作协议:一是《联合成立开发公司协议》,明确在开发区注册成立“中铁建湛江开发区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人民币,拟总投资300亿元合作开发东海岛;二是《湛江市石化园区投资建设合同》,拟投资100亿元建设石化园区围海填海工程;三是《东海岛南部围填海工程投资建设合同》,拟投资200亿元开发东海岛南部围填海工程。中铁建与开发区的合作,创新了湛江与央企合作开发建设模式,为开发区做大做优经济“蛋糕”提供雄厚的技术和资金。

11月18日上午,湛江开发区“千亿工程”启动,中国目前最大石化合资项目“中科炼化”、

石化产业园区、冠豪高新特种纸产业基地等3大项目同日在该区东海岛开工建设。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招商会上,共有10个项目当场签约,项目涉及石化、电力、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者分别来自广东京信电力集团、永通能源动力集团、中海石油及台湾鞍固公司、中泰国际实业公司等,项目总投资额达250.34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随着重大项目落户东海岛,湛江开发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给国内外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目前,该区已建成、在建、拟建重点建设项目43项,投资总额约2100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7个,投资总额逾45亿元,在建项目12个,投资总额1666多亿元,拟建项目24个,投资总额414多亿元。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湛江开发区将上下联动,团结协作,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以击鼓奋进、爬坡上行、蓄势突破、勇争一流的精神,强势推进园区建设,在招商引资上杀出一条“血路”,为千亿产业园区建设作强力后盾和坚实保障,全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湛江的经济发展高地、产业集聚高地。

链接

■湛江石化产业园

湛江石化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依托良好的港口岸线资源与陆域资源,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结合钢铁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集存储、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专业、安全、先进的石化产业集聚区。

园区将实施“产业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大力发展“油头化尾”产业链,努力打造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七大产业:(1)炼油、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2)丙烯产业;(3)碳四(C4)产业;(4)芳烃产业;(5)精细化工及配套产业;(6)氯碱产业;(7)钢铁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

为加快推进湛江东海岛开发建设步伐,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在湛江开发区注册成立“中铁建湛江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亿人民币建设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北部围填海工程)。11月18日,石化园区已开工建设。

预计至2015年,项目投资将达到1030亿元,年销售收入将达1300亿元,利税额180亿元;至2020年,项目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利税额320亿元。

■钢铁配套产业园

1、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钢铁配套产业集聚区位于东海岛东北部及岛北面中部,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围绕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建设,大力建设临港钢铁产业带,重点发展循环经济、钢铁仓储加工配送、钢铁生产辅助原料供应与生产、钢铁产品深加工、物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等产业,发挥港口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的临港钢铁产业基地。

2、产业发展规划:

钢铁产业。以广钢环保搬迁建设湛江钢铁项目为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重点发展钢铁以及直接为钢铁生产服务的产业、钢铁生产供应链及延伸产业、钢铁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造船和家电等钢铁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产业,建成一个钢铁产业园区和九个钢铁配套产业园区。

■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湛江高新区由位于市区中心的产业提升区和位于东海岛的产业拓展区两部分构成,提升区主要是改造提升原有电子信息、机电、造纸、纺织服装和农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城市中央商务区;拓展区主要发展石化、钢铁上下游高新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航母”级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园区正在全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在东海岛新规划20平方公里的高新产业区也正在加快推进。园区将围绕《湛江市产业与产业园区布局规划(2011-2015)》提出的“五大五新五特”产业进行实施,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园区力争五年内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40亿元;十年内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600亿元。成为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第16篇: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发展规划

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制。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的载体,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好我市农机产业优势,做大主机,做精配套,力争到 “十二五”期末,在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方面,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最大、全国前列、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名城,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制定本规划。

一、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也是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几个行业之一。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农机制造业呈跨越式发展,如山东时风集团(小型拖拉机)2006年实现产值141.6亿元,五征集团(农用车)2006年实现产值50亿元,福田雷沃经9年创业,2006年实现产值80亿元。河南洛阳一拖、山东维柴动力、江苏常柴等企业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我省最大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也只有5亿。农机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市依托三江地区农业优势和我市较为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快农机制造业发展,使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始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进入“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我市工业结构的改善,农机制造业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较强的技术装备能力、产品科技研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农机制造企业群体,形成了拥有农业收获机械、牵引机械、播种机械、整地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等四大门类、80余种系列产品的农机制造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共有12户,拥有总资产25亿元,年创产值1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一是收获机械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主要生产企业有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5户企业。其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发制造生产大中小系列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迪尔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新建了年生产能力为7200台套的涂装线,拥有全国唯一的主机和整机试验台。生产方式由过去传统的部件分散加工转为模块管理,“零缺陷”管理、“零库存”管理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了企业内外资源,实现了与迪尔集团联网。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达到美国迪尔集团成员企业先进水平。部分产品不仅热销全国,而且还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及巴西等南美国家。2006年企业实现利润5800万元,同比增长190%。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公司是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控股企业,也是省农科院水田机械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佳木斯东华收获公司引进比利时技术开发的麻类收获机械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出口俄罗斯。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开发生产的神舟-

5、神舟-6全履带水稻收割机均填补省内空白,产品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该产品是我省唯一进入2007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联合收割机类产品。全市收获机械综合生产能力为13950台,其中3518型、3316型、1076型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7950台,4GL150型稻麦割晒机等小型收割机6000台。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分别是99%和78%。2006年全市收获机械产品实际产量为610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5000台、割晒机1100台,销售收入6.39亿元。2007年预计生产704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在4740台、割晒机2300台,销售收入6.55亿元。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份额与去年持平,割晒机将会比去年有明显提升。

二是动力机械整体发展水平省内领先。主要生产企业有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2户企业。均以生产小型拖拉机为主,功率28马力至48马力居多,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0台。2006年实际生产19370台,其中骥拖公司骥驰牌小拖11370台,富

拖龙江牌小拖8000台,销售17000台,约占全省市场份额20%,实现销售收入18594万元。2007年预计生产销售17000台,销售收入18000万元,同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已建成两条,并且完成2个系列7个品种样机试制工作,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的354型中马力拖拉机性能试验效果良好,目前已投放市场,深受农民喜欢,今年预计销售350台。富锦龙江牌拖拉机,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一定知名度,荣获国家“十佳产品”称号。

三是播种插秧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较小,但部分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好。主要生产企业有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佳木斯明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4户企业,主要产品有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高速水稻插秧机、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及配套旱田播种机,年综合生产能力5000台。桦联公司与韩国联手开发的RR-4C型高速播种机,已经生产300台投放市场,效果非常理想。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入选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成套技术及装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机研制开发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优秀项目一等奖”,“气吹轮式排种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系列产品目前已投放市场100多台,主要分布在各大垦区农场,用户反映良好。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高速插秧机填补省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四是整地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较少。我市犁、耙整地生产企业主要有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户企业,主要产品有圆盘犁、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倒角机、耙片。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圆盘犁、耙片质量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质量认定的企业,产品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等东南亚国家。2006年完成产值1000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产值800万元。由于该企业经营机制和资金的因素,造成产量下降,目前,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寻找合作伙伴之中。省农机工程科学院控股的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公司,依托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已开发出弹齿耙、1LSH系列水平回转犁、1GBPS-200/260型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三种型号的整地机械,其中弹齿耙不仅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而且还打入外销市场。此外,还有黑龙江省风驰车桥以及一些铸造企业为农机主机企业进行配套,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相应的产业群体。

二、发展农机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是区位优势。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国境(界江)线总长449公里,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佳木斯市与四大矿区半径距离仅100公里,是我省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地处三江平原扇形区域中心,辐射的扇面纵深到抚远400公里,宽度从汤原到密山400公里。在扇形区域中,有四个地级市,四个农垦分局,农机化水平居全省、全国之首。从农业发达国家看,凡是农业发达地区,也是农机化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农机产业集中区。

二是农业资源优势。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三江平原共有耕地面积2500万亩,种植大豆总面积1465万亩,产量187万吨;种植水稻615万亩,产量265万吨;种植玉米513万亩,产量217万吨,还有亚麻、甜菜、薯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储量都很大。

三是市场优势。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农机消费市场,尽管农机总量、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实际作业需要。大型农机总量不足。目前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仅有1.16万台,按每台拖拉机负担5000亩的作业面积计算,还需要1.64万台。部分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仅有34%和40.8%,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为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将增加,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和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要达到80%,

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我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其农机需求量大。2006年我省农机销售额70多亿元,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全履带水稻收割机省内年需求量6000台,我市及周边农场年需求量4000台,而我市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年产量不足100台,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仅1.5%;水稻插秧机省内年需求量30000~40000台,而我市东华收获公司年产量不足200台。

四是政策优势。国家对农民“两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和粮食价格的稳步提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农民个人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尽管我市农机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收获机械制造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农机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研发进展不快,如玉米收割机、玉米扒皮机、高精水稻插秧机等目前已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仍然难以形成规模投放市场;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大型农机难以发挥作用,空运转多,效率低,闲置时间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牵引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多年来拖拉机生产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单机动力小,缺少大中动力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市场的热销形势;四是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导致播种和整地机械生产规模缩小、品种单

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呈下降萎缩态势;五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市农机产业既有较强技术装备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又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尽管在某些环节相对薄弱,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如果适当施以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支持,便可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和发展强势,有望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机城。

三、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今后几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我市工业已基本摆脱困扰发展的诸多难点问题,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作为在整个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农机制造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力度,愈加显示出巨大活力和发展强势,尤其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扶持及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等倾斜力度,更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政策加以有效扶持,把农机产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共识。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农业大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潜力为活力,使优势更优,把我市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农机产业大市。

总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产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政府引导,全力推进,积极扶持农机骨干企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群体化、名优产品系列化、配套协作体系化。做大收获机械产业,加快牵引机械发展,增强播种插秧机械生产能力。加大投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延伸农机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群体。

重点产品发展原则:优化以田间机械为重点,以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为两翼的产品结构。

(一) 优先发展田间机械。

1、收获机械。依托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汤原水稻

育秧设备厂等企业,以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育秧联合收割机为重点,扩大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国内的优势,形成大中小系列配套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适应收割套种作物的自走式收割机、麦豆收获机、麦稻收获机、水稻全喂入式收获机、半喂入式收获机、3~5行系列玉米联合收割机、亚麻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甜菜收获机及南瓜收获机等。

2、播种插秧机械。依托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高速精密插秧机为重点,开发为120马力大型拖拉机配套、可应用卫星定位的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免耕覆盖施肥气力式精密播种联合作业机,形成全系列产品,为农村、农垦两个市场服务。开发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和高速精密插秧机。

3、动力机械。依托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以生产大中型拖拉机为重点,发展30马力以上中型拖拉机,重点支持80~150马力大型拖拉机发展,形成规模。

4、整地机械。依托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为小四轮拖拉机到中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全系列深松整地联合机械、高地隙半悬挂犁、水田整地机械等新型作业机具。

(二) 稳步发展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

开发集中饲养机械化设备,饲料种植、收获、打捆、打包、加工设备,粮食清选、烘干、加工设备。

总的发展目标: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考虑未来三年我市农机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油生产、耕作、植保、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到2010年规划投入15亿元资金,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从2006年的160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20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重点对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整地机等主打产品和配套项目进行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使收获机械年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3950台增加40000台,动力机械年生产能力由12000台增加到38000台,播种插秧机械等年生产能力由5000台增加到20000台。到2010年,全市农机产品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农机市场营业额13亿元。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总量显著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到2015年,实现各项发展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四、我市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建立发展长效机制。为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农机大市,打造我省农机城。市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提高认识,转变职能,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成立市领导牵头,由市经委、发改委、农委、科技局、财政局、畜牧局、行业办及科研院所、主要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要制定相关政策,市县财政每年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在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采用土地合作制等形式,大力推进粮油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农机化水平,尽最大可能为农机产业做强做大创造宽松的内外部条件,举全市之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

(二)优化重组,大力拓展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合资合作渠道。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

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优化重组的实践证明,借助大财团、科研院所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是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最为有效的途经。在新一轮发展中,要着力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来解决部分农机企业、部分门类产品因机制、资金、技术困扰难以发展的难点问题。要组织和指导企业,尤其是北方机械处于资金枯竭、生产萎缩的企业,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优化重组来吸收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使优势产品得到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是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同时又辐射多个垦区农场,要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年产5万吨铸造中心项目、大中马力胶轮拖拉机和链轨拖拉机、高等农用车项目,市场潜力很大,下步列为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寻找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建立农机产业战略联盟,形成行业加盟、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集群发展的格局,如成立收获机械、播种插秧机械、动力机械、整地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产业联盟,吸引主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金融部门参加,以省农机科学研究院为核心,联合省农垦农机公司形成农机产业联盟,建设农机工业科技发展园区,带动众多农机企业全面发展。

(三)扶持主机企业做大做强,拉动配套企业发展。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既是我市农机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又是带动其他农机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的龙头。要采取以强促弱,以大带小的方针,发挥好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带动作用,把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主机企业作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努力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市区发展主机企业,县(市)发展配套企业,主机企业管理、帮助配套企业,没有规模产品的主机企业向配套企业过渡。市政府对主机企业项目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通过平衡2万台联合收割机生产线,开发生产1500台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剥皮机等新产品,研制开发2000台小履带联合收割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为联合收割机配套的桦川车桥变速箱、橡胶机带厂传动带、五一铸造厂农机铸件等相关产品发展;以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投资3亿元,开发30

4、3

54、40

4、4

54、504型和引进洛阳80

4、90

4、100

4、1204型大马力拖拉机,通过建设3万台大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带动割晒机、整地机、耕播机等其他牵引农机具发展;以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研开发优势,投资1亿元,着力发展手扶式机动插秧机、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优势产品,带动省内或国内水田机械发展;以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2亿元,开发生产麻类作物的收获与加工机械,如自走式拨麻机、大型打麻机、割晒机、播种机等,带动佳木斯畅通公司配套生产链轮、传动轮、传动箱等产品;以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开发40系列铧式犁,扩建圆盘耙生产线,带动相关铸造业和小标准件企业发展。

(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高级管理者和技术带头人,加快农机产品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农机产业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通过科技信息交流,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活动,培养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农机科研动态和农机市场需求走势;另一方面要采取产学研互动结合,解决产品研发中的难点问题,在开发研制新产品上下功夫。把收获机械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的核心作用,整合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收获技术和资金,抢占玉米收获机械制高点,开发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玉米收割机,积极开发全履带联合收割机、小型稻谷收割机、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自走式拔麻机等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大马力拖拉机走引进合资、中小马力拖拉机走配套开发模式,积极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同时,开发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农药机械隔膜泵、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等有较高科技含量、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机主机及配套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市场辐射面和附加值。

(五)寻求政策支持,营造适于农机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我市拥有几十年的农机产业发展历史,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机制造业始终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发展农机产业,对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都有至关全局的重要意义。当前应下大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打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是要依靠自身努力,通过组织和指导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来搞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二是要抓住政策机遇,争取省政府支持,将我市农机城建设列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六)搞好协作,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依托我市发展农机产业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工带贸、以贸促工、工贸连动,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以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牵头组织,培育农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努力把我市建成品种齐全、质量上佳、成本低廉、服务优质、网络密集的全国著名农机生产、科研和集散基地。

第17篇: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

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 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 产品、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非 处方药)及保健药品生产规模力争居全国首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 。到2010年,全省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8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1家。全省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1.疫苗。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开发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

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 生产。

2.诊断试剂。建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梅毒、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肿瘤等诊断试剂,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加快产业化。

3.创新药物。建立动物细胞(大规模)重组蛋白药物研发技术平台、蛋白多肽药物研发技

术平台、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及动物细 胞大规模培养表达重组蛋白中试平台。重点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的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治疗类风湿病的基因工程药物 及控释、缓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等各类新型制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建立 抗感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以β-内酰胺类为核心的第

三、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 药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新药,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药物生产基地。在生化药物 领域,采用生物提取、分离、纯化等新技术,重点开发多糖、核酸类及酶制剂新产品,形成规模化。

4.现代中药。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核心关

键技术,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1)中成药。建立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中医临床药理基地、中药剂型改革基地、

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药物临床实验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安全 可靠、技术先进的预防和治疗地方常见病、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等中药新药 。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刺五加冻干粉针、注射用金森脑泰,治疗肝病 的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对有市场竞争力、疗效可靠的传统名优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向国际市场。

(2)中药材。以龙胆草、甘草、穿山龙、细辛、平贝、黄芪等道地药材和刺五加、防风、

五味子等特色药材为重点,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资源普查,按照GAP(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要求建设道地、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防风、龙胆草、五味子、紫胡、

穿山龙、刺五加、红豆杉、细辛、平贝等野生种质资源库及管理系统,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 生物繁育工程中心。

(3)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发展标准提取物,推进中药饮片生产

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 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 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生物服务产业运作 新模式。

6.生物工程相关设备。开发制造优良生物反应器、提高氧传递效率的发酵罐、膜生物反应器、液固二相和液固气三相生物反应器、培养箱、冻干机等设备。

7.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合作,重点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第18篇:城关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现结合××村实际,制定《××村2006-2009年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镇西南,与便仓镇、盐都大冈镇毗邻。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3户,人口1703人,劳动力940人。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2900亩,水稻种植面积205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500亩,棉花380亩,其他经济作物470亩。生猪出栏4400头,家禽出栏11万只。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400万元。工业以生产加工长毛绒玩具为主,“双带”玩具厂吸纳全镇近千名农村妇女从事玩具加工,吸纳村民160多人就业,年销售200万元,利税25万元。全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14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9:48:13,人均纯收入4562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快步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玩具加工、服装加工及水稻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围绕“以工兴村快突破、以农富民快调整、二三产业并举促增收”的发展道路,全力实施“二一二一”工程(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每年新办2家企业,工业销售1亿元),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到2009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年均增幅20%,其中二产增加值预期达2000万元,三产增加值预期达950万元,人均gdp2.6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9:20。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1000美元),年均增幅12.7%,可支配村级集体积累总额500万元。

1、工业:以玩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扩展,引进服装、轻工、电子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利润400万元。

2、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导,稳定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大力发展家畜饲养量,积极发展油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加值730万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800万元。

3、建筑、服务业:以在外务工的瓦工、木工、油漆工等600多人的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外出人员中心;围绕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建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重抓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办好工业集中区是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把玩具加工作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以现有的××村\"双带\"玩具厂为龙头,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要坚持“四个结合、一个统一”,的原则,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大力引进玩具加工配套企业、电子玩具企业、服装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企业。加大对玩具加工业的引入力度,开发引进电子玩具、智能玩具、宠物玩具等,着力拉长产业链,注重吸引与本村产业有关联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来××落户。力争每年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项目达产新增销售2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求。三是重点培植销售收入过千万骨干企业,在熟练劳动力、短期周转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村里给予优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支柱企业的发展能力。到2009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

2、重抓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化产业基地:一是依靠本村传统的水稻制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与农技、科研单位合作,扩大抗病稻、抗虫稻等示范区面积,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把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建立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组建××水稻种子服务公司,注册“××”商标,提高水稻良种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巩固畜禽饲养基地。在农民分散饲养母猪繁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鼓励养殖能人建设百头母猪繁

育饲养场,全村建设1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实现销售100万元;建设大型养鸡场1个,年出栏量80万只以上,实现销售400万元。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新上肉鸡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工程,全面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情况,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力争在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3、重抓市场载体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按照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全面调整和确定村庄居住区规划的思路及定位,既考虑现在村庄沿袭了多年的住房布局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实际因素,又要充分体现现代化村庄在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建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功能齐全的农民住宅集中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美好,同时也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3-5年的建设,开发农民别墅100套,实现销售1000万元,建设中心村农贸市场1 个,实现销售2000万元。并力争通过4-5年的努力,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为广大村民提供科技咨询、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的场所。将××建成全区优美、舒适、卫生、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不仅在城镇功能定位、社会事业上与城市接轨,更在社会文明程度、群众综合素质上尽快与城市接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逐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整体素质。

4、重抓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坚实的领导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第一目标。始终紧扣发展和富民这个主题,把加快发展、加快富民、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作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富农民、富裕农村,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建设一支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民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队伍,是农村发展之所急、群众之所盼。要积极扶持引导各界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入股,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及运销民营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创办独资、合资、合作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为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把思想素质高、会创业、能致富的能人选拔、吸纳到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中来,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走上富裕小康之路。

第19篇:大兴区甘薯产业发展规划

大兴区甘薯产业2005-2007年发展规划

一、甘薯生产基本情况

1、生产面积

目前大兴区种植甘薯总面积4.6万亩,占全市甘薯总面积(8.2万亩)的56%,主要分布在永定河东岸的庞各庄、北臧村、魏善庄、榆垡等镇,其中庞各庄镇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

2、品种结构

品种以优质遗138和早熟高产的红心王为主,搭配五彩甘薯、水果型、蔬菜茎用型等特色品种及京薯系列、遗190等。

3、种植模式

单作以地膜甘薯为主,占总面积的65%以上,地膜+4米棚双覆盖栽培方式占总面积的10%左右,间作套种以西瓜套甘薯,果树间作甘薯方式为主,占总面积的20%,露地栽培方式占4.5%。其他方式如大棚+4米棚+地膜多层覆盖占0.5%。

3、上市时间及产品走向

大棚甘薯在6月上、中旬上市;4米棚在6月中、下旬上市;地膜、露地和间作套种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大兴区甘薯产品的走向主要是北京市场。

5、经济效益①地膜:亩产1500-3000kg,产值750-1500元,亩成本200-400元,纯收入500-1000元。②林果与甘薯间作:在3-4年幼龄果树或高枝换优的果树地内间作甘薯,亩产甘薯1000-2000kg,产值500-1000元,亩成本150-250元,比果树单作增加纯收入350-750元。③瓜薯间作:甘薯产量产值略高于果树间作,纯收入多增加100元。④地膜+4米棚:亩产1200-2500公斤,产值:3000-3500元,亩纯收入2000-2500元以上。

二、发展优势

1、土壤资源优势

大兴区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受历史上永定河决漫影响,土壤以沙质为主,各类沙性土壤占65%以上。庞各庄、北臧村等甘薯集中产区,是此沙区的一部分。该区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因素比较协调,上述因素有利于甘薯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和养分积累,产品外观漂亮、整洁、口感好,品质优良。

2、气候资源优越

大兴区无霜期209天,光照充足,是北京市光照最充足的地区之一,能够充分满足甘薯对温度光照的需要,有利于块根形成与膨大,获得优质高产,形成了生产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甘薯产业的发展。

降水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年多于丰水年,降水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560mm,现农业用水基本为地下水。全区水质较好,无污染,有利于无公害产品的生产。

3、生产规模优势

大兴区甘薯生产面积近几年一直在4.5万亩以上,位于京郊各区县首位,是北京市甘薯的主要产区。

4、区位优势

大兴区位于首都的南郊平原,背靠首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城市人口众多,消费水平高,需求量大,拉动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区域内交通极为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的北、西、东三面环山,只有大兴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要冲,区位优势日渐明显,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乃至整个黄河以南各省分农产品及农用物资进入北京的重要门户与关口,具备良好的建设农业物流中心的条件,对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大型都市农业具有独特意义。

5、科技及信息优势

大兴区背靠首都,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可为大兴区甘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已成为全国甘薯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之一。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当地政府和农民可以迅速获得国内外最新的品种、技术以及产销信息,从而使大兴甘薯产品迅速占领首都市场。

6、经济实力雄厚

北京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各级政府有条件在农业生产上投资,因此农业生产项目很容易得以实施,为甘薯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它行业中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也开始投资农业,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

三、存在问题

1、与河北、山东、四川等甘薯产区比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很难吸引一般加工企业前来采购原料或投资建厂。

2、现在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遗138和红心王,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品种比较单一,虽然市场对甘薯茎叶型有需求,但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未形成市场。

3、由于连作,有些地块茎线虫病、黑斑病发生较重,目前缺少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4、留种和育苗以一家一户的形式居多,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难以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种苗的质量难以保证。

5、目前我区甘薯加工企业只有两家,加工量小,加工多为大众化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6、分散储存、技术落后,在储存期间经常发生病、冻、烂薯现象,难以保证质量和数量。

四、产业发展定位

大兴区有适宜甘薯生长的优越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甘薯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和技术基础良好,交通方便,与首都这个大消费城市紧密相连,促进了甘薯产业的发展。

我区的自然条件与河北的廊坊、固安等地差异不大,生产成本没有优势,生产规模比不上河北。因此以降低成本、发展规模化经营提供廉价原料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区地处首都、高消费群体庞大,产品运输成本低,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云集,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速,这些都是优于其他地区的有利条件。所以在甘薯产业发展战略上首先应该定位在高科技领域、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甘薯文化传播上,在这个战略目标指导下,制定甘薯产业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五、产业发展规划

1、全区整体规划布局

在现有甘薯产区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建成大兴甘薯种植业的二带五区:即薛-赵路产业带、芦-求路产业带。魏善庄镇、榆垡镇、北藏村镇、安定镇、礼贤镇五各产业区。在薛赵路两侧5公里内,以定福庄、梁家务、保安庄、田窑、丁村、梨花村、赵村等为中心,共发展甘薯种植面积15000亩,在芦求路、庞各庄、北藏村境内5公里两侧, 发展甘薯种植面积15000亩。形成大兴区甘薯产业的二个中心带。在魏善庄、榆垡、北藏村、安定、礼贤五镇发展五个万亩种植区。到2007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2.5~3亿公斤。

2、全区甘薯种植品种结构调整

改进现在甘薯品种较单一且老化的局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引进适于工业化(化工)加工、食品保健加工和菜用加工等专用型品种形成以供应首都食用为主兼能满足不同方向需求的甘薯品种布局,其中重点引入食品保健和蔬菜型品种,保证本区常年因地制宜,并满足市场需求品种达到20个左右。

3、全区甘薯保护地建设 按甘薯生产总体规划目标运作的同时,建立甘薯中心精品产业带,以庞各庄境内里薛赵路、芦求路为核心建立甘薯精品产业带,甘薯精品及新品种观光展示园,弘扬甘薯文化。利用3年时间在二带内发展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设施15000亩,即可使甘薯提早上市,又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可发展双季甘薯生产,提高土地及资源利用率。

4、提高甘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改进我区目前甘薯人工体力种植为主的水平现状,发展甘薯生产整地作垄、复膜栽种、管理和收获、运贮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提高规模种植的保证度。

5、加强甘薯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推广

聘请国内薯类界鼎级专家介入本区甘薯发展,汇集国内外适种优新品种进入大兴参试比武,开展工厂化甘薯育苗,组织培养无毒薯苗,开展甘薯平衡施肥和综合防治甘薯线虫病、黑斑病技术研究开发。建立国内北方甘薯培训中心,3年内培训本地及国内求学人员5000人次以上。建立现代化甘薯工厂化育苗场和甘薯品种资源现代贮藏库,保证技物结合供应生产,实现种质资源保存。达到年生产优质种苗亿株和安全存贮种薯10吨以上的水平。

6、引进和发展甘薯加工业

在现有甘薯加工业的基础上引进3~5家甘薯、化工、食品、保健品加工生产的企业年销纳甘薯0.5~1亿公斤,实现甘薯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线连接

7、建立甘薯产销协会,实现产销各方权益的保护

建立大兴区甘薯产销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甘薯产销协会汇集甘薯生产、技术、营销方面的各种人才和实业者,运作和实施甘薯产业发展大业,尽快实现与世界甘薯市场的成功对接。

六、2005-2007年重点工作

1、扩建甘薯种苗繁育中心,进行工厂化育苗

在庞各庄镇定福庄200万株育苗场的基础上,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建立高标准甘薯种苗繁育中心,年育苗能力达到1亿株。

2、建立甘薯研发和培训中心

建议在庞各庄镇建立甘薯研发和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计划引进优良的鲜食型品种5-6个、烤食型品种8-10个、加工型品种5-6个、茎用型等甘薯品种10-15个,并进行技术配套,使我区成为全国甘薯品种资源中心之一。

进行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等项目的研究,为甘薯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养生产技术人员,开展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

3、“中华甘薯文化园”建设

建议在庞各庄镇建设“中华甘薯文化园”,以科研、示范、展示和建立培训基地为核心,将园区重新规划,按照甘薯的功能、季节、种类,甚至颜色,建立有观赏价值的甘薯园艺景观。同时建立工厂化生产、园艺化生产以及体现现代甘薯栽培技术的新的生产工艺示范区、国外各种甘薯试种区。与此同时建立甘薯文化展览中心或博物馆,展示甘薯的营养、药用、烹饪等方面文化知识,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庞各庄乃至大兴的甘薯标志性项目,成为甘薯文化的主题公园。

4、注册大兴区甘薯产销协会,打造大兴品牌

大兴区甘薯产销协会即将注册成功,大兴甘薯的产品商标已完成设计,预计2005年初完成商标注册,通过协会的宣传和市场开发,让大兴甘薯打入首都各大超市,让市民逐渐认识到甘薯是时尚的保健食品,并且想吃买得到。

5、发展设施栽培面积,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棚室栽培可使甘薯产值提高2-4倍,还能种一茬果菜类,4年内计划发展1万亩。继续推广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采用无公害防治技术解决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实现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利用首都大市场,重点发展鲜食型和茎叶型品种

首都人口多,产品销售市场大,对鲜食型和茎叶型甘薯的销售十分有利,应重点发展。我国甘薯茎叶资源丰富,把幼嫩茎叶用作蔬菜,是解决夏季伏缺最理想的蔬菜,既可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又可提高甘薯的综合利用价值。因此计划4年内在庞各庄、北臧村建立鲜食型甘薯生产基地3万亩,建立茎用型甘薯生产基地0.8万亩。

7、发挥媒体作用,宣传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

利用首都信息传播速度快,新闻媒体众多的优势,扩大甘薯营养保健作用的宣传,引导消费,激发潜在需求。

8、建立万亩甘薯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甘薯整体生产的发展

建议在庞各庄、北臧村等镇建立万亩甘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生产鲜食型、礼品型甘薯。通过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生产效益,使产品达到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标准,最终建成8万亩的鲜食型、礼品型、加工型甘薯生产基地。

9、发展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

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企业的引进工作,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高附加值甘薯加工产品,如甘薯全粉等,丰富产品种类,增加甘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根据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建立加工型甘薯生产基地0.8万亩。

10、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出口

以北京市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为平台,建立大兴区甘薯生产销售体系。以大兴区甘薯产销协会为龙头,建立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和产品销售,拓宽甘薯销售渠道,努力实现出口有所突破,到2008年力争出口5000吨(占当年加工量的14%),达到协助农民销售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1、开发观光旅游产业

扩展甘薯种植的功能,建立甘薯采摘区5个,种植不同特性、不同保健作用的品种,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建设“我家半亩园”认种认养工程,引导人们消费,促进我区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扩大大兴甘薯的知名度。

第20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新一轮经济突破的共同战略目标。美国决定在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国际领导地位;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日本则将重点发展环境能源与健康产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的新资产。近十年以来,世界材料产业的产值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当前,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成为了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投资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领域。在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拉动下,未来中国新材料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具体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综观全世界,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投入和发展。美国政府在1991至1995年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就将材料科学与技术列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自1996年以后,该计划的制定方式有所变化,由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年度修改方案交国会审议,近年有关材料的立项列入到《国防领域的研究、开发、实验及评估计划》中的61101E子项(国防研究科学,该子项包括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和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和62712E(材料与电子技术,该子项包括材料加工技术、微电子器件技术、低温电子器件技术和军用医疗与损伤技术四个领域)中,主要预算合计为15亿美元左右。在新材料的单项方面,美国2000年制定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被列为第一优先科技发展计划。

德国自1994年就启动了跨世纪国家级新材料研究计划,实施周期为1994—2003年。该计划目标是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新材料制造装备、加工和应用三个方面确保德国的国际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德国在9大重点发展领域均将新材料列为首位,通过开发新材料以确保资源和环境;德国还将纳米技术列为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

日本一直十分重视材料技术的发展,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的第二大目标,认为新材料技术是推动21世纪创新和社会繁荣的主导力量。在日本新的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发展的材料技术包括:分析和控制微粒、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结构技术;高纯化和功能组合技术;功能性结构材料技术;使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表面处理技术;应用计算机设计和制造材料的技术等。

新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或特殊性能的材料,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产生了新兴的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空间技术等高技术群,而新材料又是这些高技术群的物质基础。新材料的开发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近二三十年来,新材料正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 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创新的基础和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 而且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

全球的主要发达国家均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由于新材料的研究以及规模化对国家的军事、工业以及环境的提升、改善等都有很大的助益,全球的主要发达国家均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其中美国以能源、军事国防以及先进工业应用为主,以全球领先为目标;欧盟注重能源环保与航天航空材料优势发展;日本则在再生材料及纳米技术方面具备优势。

新材料产业的主要特点:

1、应用领域宽广、相互之间关联度小

2、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

3、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

4、新材料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高

材料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融入了当代众多学科先进成果的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新材料本身又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任,并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新材料作为21世纪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源动力和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焦点。

在对包括电池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光电新材料以及纳米新材料等材料在内的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后,研究结果表明:新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提升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主力军,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基地,新材料将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潜力,成为支撑中国制造的基础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材料行业,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材料大国的地位。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也已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产业化和应用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和壮大,为我国以信息、生物、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和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材料专家编写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一方面以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主要产品海关进出口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对外依存度,研究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下,对外依存较大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另一方面以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六大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为背景,重点分析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发展竞争力,研究新材料产业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全书数据翔实,立意明确,观点鲜明,特别是依据海关数据来进行产业发展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在新材料技术研发方面的重点和布局建议,开创了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的新手段。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结构和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的中国新材料产业体系是材料界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政策以及人、财、物的支持,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将逢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底子弱,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总体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约10~15年,主要表现在跟踪仿制国外先进新材料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具备高性能、高 附加值的产品的专利成果依然相对较少;新材料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型,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得到了政策以及政府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行业增速。 新材料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将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关于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结合我国工业统计标准:“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1)纺织业;(2)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化学纤维制造业;(5)橡胶制品业;(6)塑料制品业;(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金属制品业;(11)医用材料及医疗制品业;(12)电工器材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

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1、国家积极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产业发展。

2、许多省市把新材料产业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3、国家新材料产业化专项取得明显成效

二、中国新材料产业现状与特点: 1.政策资金积极扶持,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2.西部新材料行动实施,区域结构逐步优化 3.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特色逐渐形成 4.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5.新技术开发风险高,市场开发重视不够

三、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随着新材料下游化工、能源、建材、机械、IT等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使其产品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未来几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1.下游行业继续带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2.产品界定即将统一,产业发展有据可依 3.技术转化速度加快,产品热点日益突出 4.资本运作逐渐盛行,产业整合继续推进 5.循环经济渐受重视,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高技术产业化新材料专项经过两年的组织实施,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新材料体系 (2)支持了具有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技术项目,开辟了新的材料产业领域

(3)带动了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4)加快了我国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进程

(5)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从事新材料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人才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水平差。我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8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但其中的2/3以资源或初级产品的方式出口国外。因此,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我国工业领域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新材料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钢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众多的一般品种已经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但达到世界主要钢铁强国质量水平的钢材不足20%,每年仍需进口1000多万吨优质钢材;另外,我国水泥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高标号水泥仅占总产量的17%;再者,我国高性能通用高分子材料与国外差距也较大,目前大量进口,而工业领域主要用到的工程塑料更是难以满足需求,预计通用高分子材料和工程塑料在本世纪前10年仍将存在巨大的缺口。第三,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新材料亟待开发,前瞻性新材料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研发能力不足。2002年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多为发达国家所取得,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最后,面临入世后竞争力下降的严峻挑战。加入WTO,为满足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等,我国新材料企业将难以继续获得税收优惠;同时,从我国目前的新材料产业价格政策看,大部分将受到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相关条款影响,不能享受过渡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特别是一些资源垄断性材料产业生产的产品在缺乏政府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五、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产业波及效应逐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凭借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等优势,使原有的制造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向中国是大势所趋。

2、自“十五”计划开始,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以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将指导、协同有关地方政府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培育若干个世界级优势特色材料产业基地。

3、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

4、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树脂基的复合材料。

广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状况 按照广西新材料的发展规划,广西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拉长新材料产业链,倾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2年,全区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工业增加值66亿元。到2015年,全区新材料产业进入扩张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到2020年,新材料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广西为实现该目标,将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七大领域新材料。一是有色金属合金材料;二是电子信息材料;三是纳米粉体材料;四是新型建筑材料;五是新型高分子材料;六是新能源材料;七是环境友好材料。

为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广西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及应用体系,通过传统材料产业调整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渗透,提高新材料产业的集中度。建立功能各异、重点突出和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或新材料产业基地,发挥其孵化、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在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上,规划建设“四个园区、五个基地、六条产业链、七个研究中心”。

广西新材料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进军

产业规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拉长新材料产业链,倾力打造新材料产业群、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实现蓝图分三个阶段:到2012年,全区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工业增加值66亿元;到2015年,全区新材料产业进入扩张期,关键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取得新突破,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工业增加值148亿元,约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3%左右;到2020年,全区新材料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全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80亿元,约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5%左右。

现状调查:产业处于低级向高级发展阶段

我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都很丰富,为我区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我区新材料产业起步晚,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集成能力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三个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由原料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着力推进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营销体系,是我区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培育我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及应用体系,通过传统材料产业调整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渗透,提高新材料产业的集中度。建立功能各异、重点突出和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或新材料产业基地,发挥其孵化、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在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上,规划建设“四个园区、五个基地、六条产业链、七个研究中心”。

1.“四个园区”。即柳州新材料产业园、河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贺州稀土材料产业园和北海镍铬新材料产业园。柳州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实施高性能ITO靶材系列产品规模化等铟基材料项目,河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实施锡基、锑基、锌基合金材料系列产品项目,贺州稀土材料产业园重点实施稀土永磁、稀土发光和稀土功能材料等项目,北海镍铬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实施镍铬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2.“五个基地”。即柳州以华锡铟材料公司铟基材料为主、河池以南丹有色金属合金材料为主、百色以平果铝基合金材料为主、贺州以钟山稀土材料为主、北海以铁山港镍铬合金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产业扩散和辐射效应,实现区内外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推动产业基地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六条产业链”。即铟基新材料产业链、锡基合金新材料产业链、铝基合金新材料产业链、锰基新材料产业链、稀土材料产业链和镍铬合金材料产业链,以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好的产品为核心,使产业及产品在上下游之间拓展延伸,形成产业与产品优势。

4.“七个研究中心”。即在全区建设铟、铝、锡、锌、锑、锰、镍等七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一批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措施

(一)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快我区新材料产业与国际接轨。

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新材料产业,提高全行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实施大项目引进战略,主动迎接国际新材料产业转移,争取国际资本与技术更多地在我区聚集发展。

(二)推进大园区、大基地、大项目建设,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

通过新材料大园区、大基地和大项目建设,引导包括信息、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企业集聚,促成产业集群,增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全区新材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以龙头和骨干企业为核心,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

积极培育壮大投资和经营主体,重点扶植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新材料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推动我区新材料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新材料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整体实力。

(四)深化企业改革,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

采取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现有新材料企业的改革、改组和重组步伐,形成产业适度集中、产品具有特色、企业间有序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作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扶持一批年销售收入30亿元、10亿元和5亿元以上的大中型新材料企业。

(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自治区根据每年可用财力,安排适当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贴息、奖励和补助等形式,支持我区新材料产业开发,扶持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新材料产业园区及产业基地的建设。设立有新材料产业园区或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市县,要重视对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