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寒假读书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2:06: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寒假读书报告

寒假读书报告

中国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想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虽然以前看过,可是现在最近因为一件事触动了我,于是又把我从此书中摘录的精华拿出来看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同一份工作,我只是简单做完了,我的一个同事,还有表格,分类,打分,做得很细,一下让我很震惊。同样一件事,人家就做得这么全,这么细,而我就粗糙多了。

必须承认我以前,包括现在都是一个马虎的人,不注重细节,差不多就可以了,很多事想也不想就做。做事缺乏计划,规律,不大反思。

可是现在我觉得我得改一下了。不能再这样马虎了。

这当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欣赏: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是的,我想到一些往事,的确,细节真的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同样一件事,一个动作,不同修养的人做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表面看是细节,往深里看,是一个人的修养,这个修养包括对一件事的态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的修养,精神等等。

真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把《细节决定成败》当成故事书来看了,因为汪老师数次强调: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文中很多次提到“我曾经说过”、“我在…曾经说过”,于是又把它当笑话书看了,其实,汪老师的语录也不怎么样滴,至少到现在也只流行起来一句: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佩服简洁先生的“大便决定生死”,当然更佩服汪老师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大便”放在《细节决定成败II》正文的第一页,版面我还是脸面厚呢?

于是,虽然一口气下来34万字中无数次提到其著作《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但还是没有一点点勇气去拜读了。因为说白了,汪老师只是在学着玩“风”。

学什么风呢?

一是培训风。培训成为了公司流行病,职员多发病,网上专有人收集培训视频的,几十元买张碟关在房子里十天半月的看不完,当然,看完了你也成不了精英。

二是概念风。以前的中国人不懂得玩概念,所以很难有系统性地留传下来的东西。现在大家都精通此道了,所以一时间跑出来那么多纳米,那么多管理模式。先树起一个概念,再往里面装入规模、复制等等手段,你就不仅仅是刷墙壁了,而是一刷一片天,你想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都可以。

经营管理方面的“畅销书”之原罪,就是这两个风。

汪老师在书中把细节==>成败的重要性说得很透了,因为他既然把这个命题立起来了,不用多说,只吓一吓你就足够让你相信了:不抓细节,明天你就要破产。就像算命的心情一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七不出门八不归,还是躲过楣运的可能性好一些。

接下来应该是为什么细节==>成败和如何细节==>成功的研究了。当然,这是我们读者需要了解的,也是读者自已猜想可能会有的收获。不过,我们都失望了。

《细节决定成败》 减掉 有这样一个故事 减掉 重复无数次的海尔或者总理 再减掉 我曾经说过 再减掉汪老师的辉煌业绩也就等于零了。

但是。咱们写书不行看字厉害的读者还是要给自己留个后路啊,所以经常用但是 :-)

但是,我看过两册《细节决定成败》后,再联想到汪老师对其著《营销人的自我营销》好象非常重视,极力推荐,三者结合起来,难道不是汪老师的成功吗?

首先,汪老师站在市场的角度来写书。然后,汪老师看到社会对经营管理学习的弱点和必然道路,将笔锋一转,再来个川剧绝活,摇身一变,针对整个经营管理来写书;再后来呢,汪老师找到了小营销、中管理之后的大蛋糕:政府。所以在《细节决定成败II》中,汪老师全然一幅忧国忧民的、正义凛然的形象,他已进化成为智慧的精灵、精灵的化身。当然,只有这样,才好转向从政府领培训费啊!

你不得不信大便决定生死,但真正对你的经营有用的是这三个方面:战略(如果还处于小规模经营,请用计划代替之),流程和执行。

人生犹如“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各自的“奶酪”——稳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甜蜜美满的爱情,或是令人充满想象的财富……

那么,你是否正在享受你的奶酪呢?

如果是的,恭喜你,你只需要阅读一下书中的小故事即可,因为它会时刻提醒你,你的奶酪是否已经变质;

如果不是,欢迎你,请你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一下,希望你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尽快享受你的奶酪。

自本书出版以来,已经有众多读者从奶酪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从而改善了自己的事业、婚姻和生活,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变化总在时时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们又该如何发现新的“奶酪”?

曾经随大流读过这本书,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和思考。又读了一遍,感觉启发还是比较大的。书中有四个主人公: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围绕着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奶酪展开了一个小故事,其中体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

书中有四个主人公: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围绕着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奶酪展开了一个小故事,其中体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态度很动人。四个主人公当中,我羡慕两个小老鼠。出于动物单纯的本能使他们能及早嗅出变化的端倪并立刻采取行动。反思我们人类就像书中的两个小矮人一样,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感情扰乱了我们的理性思维,使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变得不那么敏锐了。 而每当读到小矮人哼哼时,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震:面对变化的时候,先是不接受现实,然后慷慨激昂的控诉整个事件的不公平,继而用一切恶毒的语言去诅咒那些导致事情变化的黑心贼,继续审时度势,不得不继续承受失去的痛苦和挫败感。喜欢安逸舒服一成不变的环境,假想并恐惧外边各式各样的危险,拒绝一切改变并认为那是折腾,永远都希望整个世界全部来迎合自己。

反观哼哼的好朋友唧唧,最初也是和哼哼一样的思想态度,但是最终通过对自我愚蠢的嘲笑,克服了对变化的恐惧领悟到:有的事情变化了就再也回不到原来了。现实就是如此,但是,这就是生活!生活在前进,我们也该如此!面对变化,不再考虑自己会失去什么,而是会取得什么新的收获。其实心中对变化滋生的恐惧比现实的情况更麻烦。从唧唧这个小矮人的变化来看,要想改变自己就要学会嘲笑自己所做的傻事。改变自己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嘲笑自己的愚蠢,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过去释然,从而迅速朝着新方向前进。

哼哼不能永远是哼哼正如他的好朋友唧唧相信哼哼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我们也一定能跟随着唧唧的“路标”独自克服安逸和恐惧的心理,自己寻找前进的道路。这个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明白变化的好处才行,随着变化而变化并且享受变化。 这有多难呢?其实并不难,哼哼唧唧,不过也就是一念之间罢了!!

读完这本书很想收藏书中唧唧的“路标”,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可惜一不小心洋洋洒洒一大篇,嘿嘿!!!!唧唧的“路标”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奶酪越重要,你就越想留着它。如果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如果不再恐惧,你会做什么? 经常嗅一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 当你克服了恐惧,你就会感到轻松和自在!想象自己正在享受奶酪,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越快放弃旧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受新的奶酪。在迷宫中搜寻总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有保障。抛弃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新的奶酪。只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并且享用新的奶酪,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及早注意细微的小变化,这会有助于你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变化。 奶酪墙上的话:变化总是会发生,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 预测变化,时刻做好失去奶酪的准备,密切关注变化,经常嗅一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迅速适应变化越快放弃旧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受新的奶酪变化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享受变化!

尽情享受探险的过程和新奶酪的美味!

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享受其中的乐趣

记住:他们总会不断拿走奶酪

推荐第2篇:寒假读书报告

寒假读书报告(《罗生门》)

在为期将近一个月的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并观看了几部好电影。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变化,眼界得到了开阔,情操得到了陶冶。在这里,请允许我讲述一下我的所观所感。

我看了一本书,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素有“鬼才”之称。他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与夏目漱石、森鸥外被认为是“形成现代文学教养的基础”。他们三足而立,将日本近代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芥川出生在山口县玖珂郡美町的士族之家,生于东京。从其父辈开始家道中落。芥川出世九个月,其母发疯后,为舅父守卫养子。他与疯母相伴十年,“一次也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感受到那种像母亲似的爱”(《点鬼簿》)。芥川认为他的“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他们成为母子开始的”。这一境遇给他的一生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同时芥川家世代对文学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饶有江户文人的家风。尤其是养父爱玩弄南画、盆栽,俳句,江户人洒脱纤细的审美意识自然成为这一家的规范。因此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日、汉文学书籍,尤其是汉诗,喜欢南画和古董,培育了他的艺术素养和文学气质。芥川自幼养成怪异的孤独癖,但他聪颖过人,上中小学已经手不释卷地阅读马琴的《八犬传》、近松的江户小说,以及中国小说《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的日译本,并且开始学习俳句,与同学组织文学社团“流星社”,创办小杂志《流星》,自认编辑,以溪水、龙雨等名发表感想文、童话故事,显示了他早熟的文学才华。

一九一零年九月十九岁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升上第一高等学校文科,更广泛地涉猎文学和历史书籍。在校期间,由于生父家和养父家事业失败,家庭的生活重担过早地落在他的肩上。上大学翌年,他爱上了生父家的小保姆吉村千代,但芥川的初恋,遭到了养父母的反对。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母亲的发疯、父亲的事业失败和他本人的初恋失意,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造成严重的神经衰弱和体力的衰弱。他感到孤独,仿佛自己是个“在孤独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

在他的一生中,芥川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却以精悍、深刻的中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级地位。芥川的小说中很少有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学中清丽、精致的小巧之美,而是篇篇直指人性深处之私,毫无渲染地展现了生活的矛盾本领。他尤其自觉地反对自然主义主张悲惨的小自我、丑陋的真和呆板的描写,认为“自然主义主张的小自我,令人不能忍受。”他留给世界文学并非肤浅的“东方风情”,而是具有普泛价值的人性思考。所以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的,但更是全人类的。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人性之恶的冷峻逼视,对人生之悲的冷静旁观,及时写到至善至美的人情,也没有玉润菊香的天真赞叹,而是展现这善与美发源时的偶然与荒谬,以及一种被莫名力量压抑而畸变爆发出的惨烈壮阔。在他的小说中,我可以看到饥饿逼迫下活人与死人、强者与弱者的争夺(《罗生门》);师傅为了爱面子遮羞而不惜忍受剧痛却最终弄巧成拙的愚蠢和可怜(《鼻子》);一个弱女子在空城炮火中为了挽救一只猫而宁愿献出处女贞操时微妙复杂的偶然选择(《阿富的贞操》);一个画家兼父亲面对烈火中的爱女时表现出的令人战栗的镇静和对艺术可怕的执著(《地狱变》)。

尤其是其代表作之一的《罗生门》,将现代社会的“现实场”放置在日本的历史之中,通过细致地描写主人公一名家将的心理流程,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绪,同时在对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况下,将矛盾的并存绝对化,来展现自己的理念世界,达到以冷眼的旁观者观照社会上的利己主义的目的。

以及另一篇《地狱变》,也以一种清奇诡异的手法写出了过去社会上一些诡异和黑暗的社会现象。首先,芥川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黑暗,而是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了良秀的性格迥异和对艺术异同寻常的执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展开这段故事,到最后,不经让我为大公的人面兽心和虚伪以及良秀对艺术那可怕的执著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同时,芥川轻带一

笔,描写了那只也叫良秀的猴子,以禽兽的有情有义来反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古代贵族的视人命如草芥的黑暗。

还有一则小故事《杜子春》,我比较偏爱。这篇故事比较轻松和诙谐。年轻人杜子春在面对财富、成仙、永生、亲情等选择时,并没有迷失自己,坚定站在了至真至善的角度上,在多次拥有财产时,并没有贪得无厌,而是悟出了即使拥有财富,在惊声上还是很空虚的本质,以及宁可在最后关头放弃成仙的机会,也不愿对父母的痛楚视之不见置之不理,很有哲理的故事。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中迷失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有的人对物质贪得无厌,放弃了友情、亲情、爱情:而有的人在社会的一次次磨练撞击中悟出了生命灵魂的真谛,得到了升华,灵魂的洗涤。

芥川龙之介从不在作品中做判断,无论是事实上的还是道德上的。他只把现象“原生态”地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这世界本质上的不可确定性,让“真实”成为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于是,绝代名画是否真的存在过,即使在亲见者心中也成为巨大的问号(《秋山图》);本不复杂的林中命案却因不同叙述者的矛盾供词成了用不可知的悬疑(《莽丛中》)。

从这些作品里,不难发现作者取材遍及古代至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但作者却巧妙地用近代人的利己主义来解剖历史上的人物,对人间赋予新的解释,作为人生的观照者,他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有活动能力的热情的自己,一个是有观察能力的残酷的自己”。他正是以热情与冷酷的双焦,审视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冷静地解释现实和人生。

他生活在“时代的不安”之下,个人接触到许多不合理的实际,自然地流露出对社会上利己主义的不满,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不满,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不满,感到周围的现实充满不调和。加上患上神经机能障碍症,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折磨,产生一种厌世的思想,进而对社会和人感到幻灭,认为“周围是丑恶的,自己也是丑恶的。人只为眼前这些东西而活着是痛苦的,然而人又强迫自己这么活着”。

人性正是因为在恶中透露着无奈,在善中隐藏着荒诞,在悲中张扬着崇高,在喜中孕育着短暂,所以才耐人寻味。芥川龙之介在这重重悖论间独行。每个作家的思想都具有时代的特质。它是受到个人境遇和阶级的制约的。同样每个作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也受到时代、阶级和历史的制约。芥川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说过:我们不能超越时代。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超越阶级。我们的头脑里已被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在各自不同的气候下、各自不同的土壤上发芽的草一样不会变化。同时我们的作品也是具备了无数条件的草的种。若从神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一篇作品,恐怕可以显示我们的全部生涯。

芥川是一个时代不安的象征,留下一个又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让我们思考。同时,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一生背负着世纪末的渊博学问,不堪忍受旧道德的重荷,在时代的黎明中倒下了。芥川龙之介不满社会对自我的重压,又无力抗争,最后企图在调和两者的矛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然而最后,并没有成功,以至于他不得不在位于东京田端的书斋服致命的安眠药自杀,结束风华正茂的年轻的生命。芥川龙之介的生命的完结,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完结。

推荐第3篇:寒假读书报告

寒假读书报告 大外部 王建中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好读书,更是人类进步的体现。阅读带给读者的愉悦,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读《外语教师写作技能发展》这本书,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的必要因素。

《外语教师写作技能发展》这本书共分章,分别从教学原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等方面论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第一章:对学习写作的亲身经历的反思

英语学习过程中,写作一直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结构组织混乱、缺乏呼应连贯、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欠缺有效的写作策略。 在教学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仍然在单纯的运用成果写作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法使学生的作文作为“一次性成果”交给老师,学生的写作方法与策略没有得到有效指导。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首先要强调不仅要完成最终的写作任务,更要认识到写作是一个认识、思考、创作、修改的循环过程,是要更好的交流和表达思想要不断的重读、思考、修改,才能做到语义连贯、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大部分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甚至还背诵了不少范文,但写作时仍然语病百出、词不达意,主要表现为遣词造句不符合英语习惯,词汇使用不恰当。 “I am agree you.” “Most of the people against the plan.”; 中式英文层出不穷:“We will hard to understand our cla.” “We can ask the teacher where we don’t very understand easy.”; 词义混乱:“It likes the situation how we learn to speak Chinese.”毫无章法:“Teach in English is better” Our ability of English can’t improve well.”词语搭配不当或固定搭配的误用:“talk English in our cla” so they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 English.” We need time to adapt it.”

英语过程写作法中要注意衔接词使用策略——避免逻辑思维混乱。写作评价标准中就有一方面是“结构和连贯性”,而且在其后提供的五档作文分类标准中,皆对“连接手段”或“衔接手段”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来看,汉语重视意合,英语重视形合,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作英语句子,因此,英语句子是由不可或缺的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章结构松散、条理不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恰当的衔接手段。很多教师由于知道衔接语的重要作用,所以往往都会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多用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他们罗列出来的衔接语。如,举列类:for example,that is,such as;解释类:as a result,for one thing;总结类:in a word ,all in all,on the whole等分成

八、九类让学生硬背下来,这就很容易导致滥用和不当使用的现象。例如:As we all know,everybody knows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doesn’t just mean the ability to write and read.(滥用);However,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with this teaching method.(滥用);Except(In addition to),comparing to Chinese,we can find the difference about culture and custom between them.(不当) 学生书面表达思维僵化表现在语言单

一、缺少灵活性和思想内容贫乏。学生写作文是就是把给的提示词逐字逐词翻译了一遍,根本不懂得创新。如,“英语氛围不浓……”:We could feel the English atmosphere very much,而不会从气氛浓就是为了习得语言这一角度去思考:To acquire this language,a pure English atmosphe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如果没有提示词的开放性作文或是需要发表自己看法时,绝大多数学生表达起来更僵硬。

这些问题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由结果教学法向过程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每个写作练习阶段,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学习,是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合作的氛围之中。

第二章:兼顾不同学生的写作过程

从写作批改情况来看,想拿写好作文,就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形式的东西好补,各类书籍都有这种写作套话大全,各种体例的应有尽有。但是作文要写出深度,内容丰富,非得下苦工夫不可,这就需要从教学中找出路。广外王初明教授提出了一种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王教授的“写长法”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们要兼顾听、说、读、写、译。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听导写—— 以读促写— — 以说带写——侧重写作”的思路,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写作教学模式,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是一个丰富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园地。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输入有关语言运用规则及表达,可以促使其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写作输出的质量。这种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篇构建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同主题的优美中文散文或短篇小说,并给出相应的英文翻译。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些中国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没准就是学生心里想表达的东西),被用地道的英文翻译出来,他们是可以借鉴这些英文的。这种举措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也在无意中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输出阶段,我们要求先以说带写。以说带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预写阶段的障碍,每布置一个写作题目,我们便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分组讨论,深入挖掘写作内容,相互启发,开拓思路,集思广益。最后过渡到更高层面的输出——写作。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准备,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无米下锅了,形式和内容都有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是可以有保障的。

教学目标应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无论对于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但同时又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学生差异,比如,在对待差生时,老师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差生进行思维要求或训练。他们对这些差生要求往往是:只记住单词就可以了,在阅读中知其意,能基本弄懂文章意义就足够了。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单词的意义以及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完全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着眼他们的发展。再如,对待班上那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也有适合他们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要充分了解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差异教学的目标,让差异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本章节最后一部分介绍了KimMarie Cole 教学实践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三章:通过学术写作实现读写结合

本章节主要探讨学术写作中阅读所扮演的角色。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别,中国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同其他写作一样,学生的阅读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语言和写作范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往往能有新的认识和想法,同时学生讨论、自评、互评很容易操作,实际教学中可供参考。

英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太多,课时太少,教学效率很低。一些英语教师通常只注重对英语写作形式进行讲解,忽视写作的内容。书面批改只注重学生的文章定稿,教师很难了解学生是如何写成作文的。教师的评语不能向学生解释其错在何处。学生关注的是他们的分数,当他们从教师那儿拿回自己的作文本时,大多在看完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不再问津,教师的批语被忽视,因而没有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目的。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课中,讨论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果学生想不起写些什么,写作前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某些可写的主题。如果学生已有了可写的主题,而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时,进行讨论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讨论给学生指导要比为学生写批语更加灵活有效。它不仅可以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而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完成写作的。通过讨论,教师能“介入”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去,进行直接的交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教学的讨论中,教师对讨论的目的、步骤必须心中有数,对于要讨论的问题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同伴修改却有很多优点。同伴修改是学生写完初稿后及时进行的,学生们可以就文章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适时交流,提出更为具体、细致、全面的修改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在过程中受益,提高写作水平的效果。因此,同伴修改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给学生提供了作为读者和作者进行全面交流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检查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但是,要想充分实现同伴互评活动的效果,要对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和足够的训练。

第四章:通过创作写作实现读写结合

创作写作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文章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什么要写作?主要为交流感情。但是第二语言学生在创作方面由于语言障碍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教师只好点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必须在写作训练方式上加以改进。

阅读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部分是一篇关于父亲的记叙文,描绘父亲在一生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麻烦,但文章对每一种麻烦的描述都只是一笔带过。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麻烦让学生展开想象,指导学生从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或对话描写等角度进行具体描写,使学生在扩写文章的过程中练习写作。文章行文优美,句子结构富于变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复习巩固阶段创设了类似的语境,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并进行重点句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改写文章。或者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及其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在尊重原文大意的前提下,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对原文进行压缩和整理。阅读缩写活动也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为其进行阅读缩写提供一条很好的线索。

一提到英语写作,很多学生的感觉是有话可说,却无词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学过的词汇、句型、习惯表达方式都无法熟练地用在写作上,想要写的无法用英文表达,或者写出来的都是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总的来说就是不会灵活应用所学过的英语知识。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情况,本人认为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有话能写,并且写得通顺和地道,运用改写英文材料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改写英文材料的训练中.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一篇地道的、难度适中的材料能够使训练者很快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度符合每一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它是最好的改写材料。课文不但包含了学生应当掌握的英语知识,并且是用地道的英语撰写。通过改写课文既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方法,又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将之运用在“写”上面。不断的改写训练能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避免写出Chinglish的文章。

第五章:通过计算机在普通英语课上指导学生写作

为了把写作课上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信息量大,它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能较便利地展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开阔学生装的眼界,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上好写作课的目的。

在备课中, 教师不仅要准备英语语言方面的资料, 还要设计各种各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课堂活动。而且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不同需要的前提下为他们寻找、挑选和提供不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来重组和再造,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成为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再造者。

多媒体的出现为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相互交流, 通过E-mail等形式与同学或老师沟通, 及时、准确地解决自己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多媒体还为学生的写作准备阶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丰富的英文杂志、报刊资源、文学故事、原版小说以及专业的论文、评述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体裁、题材和范文,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文体、某些题目的训练,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多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使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更充实、更高效。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媒体为教师准备素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网络,教师可以搜集许多相关的资料以及优秀的范文,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和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写作动向,并就其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最后,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使写作课不再是枯燥的讲与练。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让我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真的很值得我思考,也是一个值得我研究的课题。职业的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职业领域;职业的教师,必须投入到职业的研究中去,这才是最好的出路。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我们不仅应学会如何上课,我们更应学会如何做研究。

目前,很多老师只关注自身专业的思考,在观念与经验上有错觉。将各种问题都归根于学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己,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让教师职业技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职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职业。

推荐第4篇:寒假读书报告

读《二十世纪伊朗史》有感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冀开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授,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第一届专家指导小组成员、吴宓班学生导师,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专业中东史研究方向和民族学专业中外民族问题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

1966年4月17日生于陕西洛南县,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在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五年,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翻译协会,并担任外语系工会主席和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主讲过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

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西亚研究所)攻读世界史专业中东史方向,师从杨群章教授,获史学硕士学位。又在西南师大历史系任教二年,主讲世界史和英语。 2000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彭树智教授。

2000年7月至今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讲“世界现代史”、“中东国际关系”和英语,为世界史研究生主讲“中东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海湾各国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为全校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2004年8月-2005年6月在伊朗德黑兰大学作访问学者,前后6次接受伊朗电台、电视台的国际问题研究专题采访,为德黑兰大学作两次有关中伊关系的学术报告。先后发表四十五篇论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的核心期刊《世界民族》和《西亚非洲》上发表十篇论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与伊朗现代化》(2001年国际政治)和《伊朗的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2006年国际政治),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和国务院侨办项目《中东华人华侨研究》;2004年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研究》;出版译著二部:《跨越中国》(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与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国家关系》(2008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专著五部:《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纪约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约旦史》(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参编专著《惊涛拍岸——现代化的源与流》。

摘要

《二十世纪伊朗史》可以说是对伊朗历史的一本浓缩的精华,本书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对于初步研究伊朗历史的学生来说,是一部能够快速入门的上佳作品。本书虽然不到三百页,但是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二十世纪伊朗发生的重大事件、革命、以及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伊朗的影响,记录之全、分析之透彻、不得不让人钦佩。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快速了解伊朗近现代史的经典之作,值得广大读者反复拜读。本人在仔细阅读两遍之后,有了一些感触,但限于自身水平有限,语言不对之处,还希望老师和同学指正。1

第一章 古代和近代的伊朗

本章主要划分为六个小节,对伊朗这个国家的起源、伊斯兰化过程、伊朗现代化的开端、近代伊法关系、伊英关系、巴布教徒起义、以及列强在中亚、波斯湾的争夺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毫无疑问,伊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伊朗的历史是从公元前3000年胡泽斯坦地区建立的埃兰国家开始,再到公元前2000年中期的雅利安部落解体、公元前1000年初、伊朗部落已经遍布伊朗高原、中亚以及黑海北岸地区。公元前672年,伊朗人建立了第一个政权米底王国,它加速了古代伊朗各个不同民族、部落的伊斯兰过程,并产生了伊朗本土的祅教。公元前558年,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建立,它标志着伊朗帝制从此诞生,伊朗主体民族初步形成。可见,伊朗的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轨迹一样,都是由最初的部落演变成为国家,部落间的民族融合产生其主体民族。在伊朗古代史中,公元637年阿拉伯征服者打败萨珊王朝,标志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征服完成。阿拉伯征服者为伊朗带来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伊朗的伊斯兰化将伊朗并入了伊斯兰世界,这一历史演变对塑造当今的中东格局显然有深远影响。

伊朗的近代化是从1800年开始,最初是伊朗与西方国家互访,使得伊朗的最高统治者们认识到了西方的军事、科技水平是多么的强大,因此在国内开始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当然,伊朗当时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不能捍卫主权领土完整(两次伊俄战争伊朗完败)、在开始现代化的最初道路上过分依赖西方列强,这也注定了后来伊朗这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坎坷、必然的造成了伊朗在近代历史上长期落后西方国家,这一点与近代的中国颇为相似。

巴布教徒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伊朗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起义,带有鲜明的伊朗传统文化特点,同时也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虽然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打击了恺加王朝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进步。本书第一章尤为重要,后来伊朗出现的很多历史事件都可以从本章中找出历史原因,比如西方与伊朗的关系。

第二章 伊朗立宪革命

立宪革命之前,伊朗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以英、俄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伊朗、掠夺伊朗的石油、武力镇压反抗人民、控制海关税收。在这种环境下,再加山1903—1904年的饥荒、受1905俄国革命的影响,群众的斗争觉悟大大提高。起义、游行示威、群众与警察的冲突继而导致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在内部证据不稳、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国王发布命令实行宪法,就有了这次立宪革命。选举议员、召开会议,制定宪法都是手段,随着恺加王朝的卷土重来、俄国对德黑兰的武装干涉,立宪革命宣告失败。

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伊朗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这次革命打击了恺加王朝的君主政体和封建专制制度,加速了恺加王朝的灭亡,在亚洲各国中首次成立了长期存在的议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革命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宪政思想第一次在伊朗得到了传播,思想上的震动,超

越了立宪革命的本身意义,也是伊朗在政治发展历程中不断向前的一种推动力。独裁与专制,自从经历了这次革命之后,其在伊朗的历史舞台上慢慢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章 礼萨.汗的现代化改革

礼萨.汗的现代化改革是伴随着其建立巴列维王朝后开始的,我个人认为,这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收回国家主权,全面坚决地维护国家权益;2,巩固中央集权制和国家统一,镇压民族分裂主义,强迫游牧部落过定居生活;3,大力发展现代经济;4,进行世俗化的社会改革。5,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新的民族认同价值体系。毫无疑问,礼萨.汗的改革顺应了伊朗历史的发展潮流,这些改革,即使是放在当今社会,也不过时。它使伊朗在一程度上结束了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灾难深重的悲剧,启动和促进了伊朗追求富国强兵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在德黑兰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为苏德战场开辟运输通道,等等。伊朗在这一时期也使世界上各个列强认识到了伊朗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伊朗当时还在国际舞台上没有话语权,礼萨.汗在国内还是大力的发展经济,本书对这一部分历史叙述较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伊朗

战后的伊朗经历了外国军队的撤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在美国等大国插手的情况下,伊朗与苏联经过反复的谈判,终于使苏军在1946年全部撤出伊朗。战后,巴列维国王进行了修宪,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巴列维在宪法修正案中加强了国王的权利。经济上,巴列维提出了著名的“七年发展计划”,体现了国王想要把伊朗发展成世界强国的决心。这个发展计划是振奋人心的,但由于石油资源仍然被西方国家控制,所以计划没有成功。随后,伊朗开始了石油国有化运动,石油国有化运动让伊朗的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各个阶层团结起来,一致要求收回伊朗的石油主权。但由于西方操作油价,造成伊朗石油收入急剧减少,伊朗被西方所孤立,摩萨台也被捕入狱。此时的伊朗想完全摆脱西方的控制,还是天方夜谭。

读后感

本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限于篇幅,我不一一展开论述。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之后,发生了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等重大事件,随着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时代的到来,再到后来的两伊战争,九十年代的伊朗对外关系等等。伊朗这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正在艰难的向前迈进。联想到今天,伊朗深受核危机的困扰,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排斥、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敌视,加上阿拉伯世界如今的混乱局面,伊朗真的是到了要生死存亡的时刻。

从当今的中东格局来看,以色列应该是中东地区对伊朗的最大威胁,而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成员国对伊朗的戒备,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都让伊朗感觉到

特别棘手。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伊朗,必须首先解决好阿拉伯世界的“内部问题”,可以尝试将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暂时搁置、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联合海合会成员,取得阿拉伯世界的信任。对外争取俄罗斯、中国等周边大国的支持。在核问题上,加强与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不要回避与西方对话,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伊朗不是另一个伊拉克,不给美国攻打伊朗的借口。

二十世纪的伊朗史,是一本伊朗人民的血泪史、也是有强国梦的几代伊朗人的奋斗史,事实证明,伊朗这个国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在科技、军事、经济、文化领域成为中东地区的大国,承担起处理中东国际事务的能力。我也希望伊朗这个国家,能够打破外界对其封闭的印象,提高妇女的地位,更加透明,继续谱写伊朗民族光辉的历史!

推荐第5篇:寒假读书

《月迹》读书心得

《月迹》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似乎是我在小学里记忆最深刻的记叙文。我们曾经还背诵过,仿写过一小段哩!翻开小学的那本语文书,打开《月迹》那清晰的字迹和‚已熟读三遍‛的家长签字又令我浮想联篇,好怀念呀!

说实话,写到这里工并没有翻看一眼文章,但我却还记得这篇文章写得是月亮。第一段写得是盼月,为后面看月及看到月亮的喜悦心情做了铺垫。‚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还依稀能听见小学语文老师那耐心的反复叮咛。

翻看书寻找答案,颇有一种重游旧地之感。这篇《月迹》用月亮爬上竹帘的时间顺序写的‚月亮进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进‛字用得非常巧妙,很容易感受到贾平凹一家盼望月亮的急切心理和看到月亮的喜悦活动心情。其中,令我最欣赏的是‚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在那竹帘格儿上,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很喜欢这句,它把月亮慢慢升起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爱月亮,爱月亮的婀娜多姿,爱月亮的淘气可爱,因为月亮带给我快乐,带给我们团圆的幸福。

贾平凹的《月迹》我本以为小学就已经学得了如指掌了,不是的,当我今天再拜读一遍时,不禁感叹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啊!

《黄纱巾》读书心得

黄纱巾这个名字对生活在快速发展社会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大街小巷的商店里、商场里……随处可见。但文中的黄纱巾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黄纱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穷女孩子喜欢上一条黄纱巾的故事,我喜欢的句子是‚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赶上了女孩,‘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从这儿可以看出那位好心的中年男子觉得小女孩喜欢,执意要送给她,可被这个不占小便宜的小女孩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现在这个社会里有哪个人不爱占小便宜呢?昨天,学校看的诈骗案不就是因为想占小便宜吗?这让我想起几天前妈妈买羊绒衫的那件事。

几天前妈妈去清河毛纺城订做了两件羊绒衫,只花了800元,妈妈觉得便宜,春节快到了,妈妈又去给姥姥、姥爷各订做了一件,却花了1200元。‚是上次人家算错钱了还是涨价了‛妈妈嘴里叨叨着。听到这件事后,我心里却窃喜,‚一定是第一次算错了,两件羊绒衫哪止800元,我们占便宜了!‛今天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自己的心里真是太龌龊了,我应该告诉妈妈,如果是少给别人钱了,就应该补还给人家,他们赚钱也不易啊。

读《童年的朋友》有感

高尔基在古今中外的书海中,总能看到他的作品,而且经常会出现有经典名著中,每次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见解总能引起读者们的好评!

今天,我是第一次细细品读他的作品。虽然是第一次,他优美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深深地吸引着我,迫使我一口气读了四遍。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和外祖母及家人在座轮船时,外祖母对作者的关心、体贴,什么事都为作者着想,因而作者把身为长辈的外祖母当作自己童年时最知心,最珍贵,甚至终生的朋友。文章中通过外祖母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描写,让我也喜欢上了这位慈祥的老人。

文章中‚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中体现出了外祖母对‚我‛像朋友一样般的提醒,‚用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和丰润‛的语气,让我认识到错误。因为沙发上躺着母亲,外祖母是怕母亲知道‚我‛打破奶瓶挨说,所以让‚我‛小点声。在外祖母没来以前,‚我‛仿佛在黑暗中睡觉,是外祖母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想想现在的我,有时不小心没看到脚下台阶,滑了一跤,妈妈都会很生气,数落我一顿。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说话温柔的外祖母是多么关心体贴,为作者想得多么周到。这大概就是我一直会把妈妈当作长辈,而高尔基会把外祖母当作最知心、最珍贵的童年朋友的原因吧!

读《赵普》有感

这是一篇写北宋宰相赵普的文言文。赵普刻读书,做事认真执着的态度,从字里行间流了出来。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赵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大部分,一是他当宰相后,宋太祖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下朝回家后就读书,手不释卷。二是赵普上奏推荐人才,宋太祖不准,一次、二次、三次……直到宋太祖‚卒用其人‛。这两件不同的事件,把赵普刻画得更加清晰了,文章优美的文字仿佛把我带到了宋朝。

宋太祖,原名赵匡胤,喜文,见赵普学识少,便让他多读书,读书多了,处理处理问题的方法出多了,在临政之时,能当机立断。令我感受颇深的一段是赵普执着地给皇帝上奏折举荐人才那一情节,虽然只是区区小事,我却被赵普百折不挠、执着的办事态度所感动。想想现在的我,只要有题做错了就很生气,往往妈妈让我检查时,我硬着头皮做了,心中也会感觉特别不爽。读完《赵普》这篇文章后,宋太祖一次次不批准,赵普一次次上奏章,宋太祖把奏章撕了,可赵普‚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直到太祖批准,可我呢?何有于我哉?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不由得为之一震,我悟出了人生的一个道理:‚只有不懈地追求,执着地努力,才能成功。‛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我从网上查了关于鲁迅的资料。鲁迅从小因为祖父入狱,父亲生病,家庭逐渐衰落,他和平民生活在一起,更能体会到平民的贫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在百草园的这段时光是鲁迅一生中最快乐的。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鲁迅在百草园的乐趣。

童年时的鲁迅乐趣有很多,如: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蜜蜂,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长妈妈讲治死美女蛇的故事,用竹筛捉麻雀……妈妈曾给我讲过她小时候也捉过麻雀,在下雪的时候,把笸箩放到一块空地上,用一根系着绳子的木棒支起一边,把米撒在笸箩下,拿着绳子藏到很远的地方,麻雀来时,肯定饥不择食,因为害怕,只在笸箩边上小心翼翼的试探,等它们的警惕完全丧失时,就会跑到笸箩中间去吃,这时使劲一拽绳子,可怜贪吃的麻雀就被捉住了……

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乐趣仅仅是玩乐高玩具,抱着毛绒玩具过家家,玩电脑、看电视……我最喜欢的也只是去公园散散步罢了。如今的我们享受高科技的乐趣,而鲁迅和妈妈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我还是更喜欢大自然的乐趣。

推荐第6篇:寒假大学生读书报告(推荐)

寒假大学生读书报告5篇

篇一:大学生寒假读书报告

读《二十世纪伊朗史》有感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冀开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授,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第一届专家指

导小组成员、吴宓班学生导师,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专业中东史研究方向和

民族学专业中外民族问题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理事。

1966年4月17日生于陕西洛南县,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

士学位,先在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五年,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翻译协会,并担任外

语系工会主席和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主讲过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

2000年7月至今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讲“世界现代史”、“中东国际关系”和英语,

为世界史研究生主讲“中东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海湾各国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为全

校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2004年8月-2005年6月在伊朗德黑兰大学作访问学者,前后6次接受伊朗电台、电视

台的国际问题研究专题采访,为德黑兰大学作两次有关中伊关系的学术报告。先后发表四十

五篇论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的核心期刊《世界民族》和《西亚非洲》上发表十篇

论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与伊朗现代化》(2001年国际政治)

和《伊朗的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2006年国际政治),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伊朗

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和国务院侨办项目《中东华人华侨研究》;2004年主研国家社科基

金项目《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研究》;出版译著二部:《跨越中国》(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中国与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国家关系》(2008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专著五部:《中

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年)、《二十世纪约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约旦史》(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

《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参编专著《惊涛拍岸——现代化的源与流》。摘要《二十世纪伊朗史》可以说是对伊朗历史的一本浓缩的精华,本书语言简明扼要、逻辑

性强、条理清晰,对于初步研究伊朗历史的学生来说,是一部能够快速入门的上佳作品。本

书虽然不到三百页,但是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二十世纪伊朗发生的重大事件、革命、以 及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伊朗的影响,记录之全、分析之透彻、不得不让人钦佩。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快速了解伊朗近现代史的经典之作,值得广大读者反复拜读。本人在

仔细阅读两遍之后,有了一些感触,但限于自身水平有限,语言不对之处,还希望老师和同

学指正。

第一章 古代和近代的伊朗伊朗的近代化是从1800年开始,最初是伊朗与西方国家互访,使得伊朗的最高统治者们

认识到了西方的军事、科技水平是多么的强大,因此在国内开始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当然,

伊朗当时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不能捍卫主权领土完整(两次伊俄战争伊朗完败)、在开始

现代化的最初道路上过分依赖西方列强,这也注定了后来伊朗这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坎

坷、必然的造成了伊朗在近代历史上长期落后西方国家,这一点与近代的中国颇为相似。

巴布教徒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伊朗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起义,带有鲜明的伊朗传统

文化特点,同时也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虽然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

告终,但其打击了恺加王朝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进步。本书第一章尤为重要,

后来伊朗出现的很多历史事件都可以从本章中找出历史原因,比如西方与伊朗的关系。

第二章 伊朗立宪革命立宪革命之前,伊朗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以英、俄为代

表的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伊朗、掠夺伊朗的石油、武力镇压反抗人民、控制海关税收。在这种

环境下,再加山1903—1904年的饥荒、受1905俄国革命的影响,群众的斗争觉悟大大提高。

起义、游行示威、群众与警察的冲突继而导致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在内部证据不稳、国家处

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国王发布命令实行宪法,就有了这次立宪革命。选举议员、召开会

议,制定宪法都是手段,随着恺加王朝的卷土重来、俄国对德黑兰的武装干涉,立宪革命宣

告失败。

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

伊朗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这次革命打击了恺加王朝的君主政体和封建专制

制度,加速了恺加王朝的灭亡,在亚洲各国中首次成立了长期存在的议会。此外,值得注意

的是这次革命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宪政思想第一次在伊朗

得到了传播,思想上的震动,超 越了立宪革命的本身意义,也是伊朗在政治发展历程中不断向前的一种推动力。独裁与

专制,自从经历了这次革命之后,其在伊朗的历史舞台上慢慢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章 礼萨.汗的现代化改革

礼萨.汗的现代化改革是伴随着其建立巴列维王朝后开始的,我个人认为,这与他本人的

成长经历有关。他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收回国家主权,全面坚决地维护国家权益;2,巩

固中央集权制和国家统一,镇压民族分裂主义,强迫游牧部落过定居生活;3,大力发展现代

经济;4,进行世俗化的社会改革。5,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新的民族

认同价值体系。毫无疑问,礼萨.汗的改革顺应了伊朗历史的发展潮流,这些改革,即使是放

在当今社会,也不过时。它使伊朗在一程度上结束了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灾难深重的悲剧,

启动和促进了伊朗追求富国强兵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在德黑兰召开的德黑兰会议,

为苏德战场开辟运输通道,等等。伊朗在这一时期也使世界上各个列强认识到了伊朗对于国

际社会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伊朗当时还在国际舞台上没有话语权,礼萨.汗在国内还是大力

的发展经济,本书对这一部分历史叙述较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伊朗

战后的伊朗经历了外国军队的撤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在美国等大国插手的情况下,伊

朗与苏联经过反复的谈判,终于使苏军在1946年全部撤出伊朗。战后,巴列维国王进行了修

宪,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巴列维在宪法修正案中加强了国王的权利。经济上,巴列维提出

了著名的“七年发展计划”,体现了国王想要把伊朗发展成世界强国的决心。这个发展计划是

振奋人心的,但由于石油资源仍然被西方国家控制,所以计划没有成功。随后,伊朗开始了

石油国有化运动,石油国有化运动让伊朗的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各个阶层团结起来,一致

要求收回伊朗的石油主权。但由于西方操作油价,造成伊朗石油收入急剧减少,伊朗被西方

所孤立,摩萨台也被捕入狱。此时的伊朗想完全摆脱西方的控制,还是天方夜谭。

读后感 本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限于篇幅,我不一一展开论述。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之后,

发生了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等重大事件,随着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时代的到来,再

到后来的两伊战争,九十年代的伊朗对外关系等等。伊朗这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

正在艰难的向前迈进。联想到今天,伊朗深受核危机的困扰,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排斥、美国

等西方大国的敌视,加上阿拉伯世界如今的混乱局面,伊朗真的是到了要生死存亡的时刻。从当今的中东格局来看,以色列应该是中东地区对伊朗的最大威胁,而以沙特为首的海

合会成员国对伊朗的戒备,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都让伊朗感觉到

特别棘手。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伊朗,必须首先解决好阿拉伯世界的“内部问题”,可以 尝试将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暂时搁置、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

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联合海合会成员,取得阿拉伯世界的信任。对外争取俄罗斯、中国等

周边大国的支持。在核问题上,加强与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不要回避与西方对话,要

充分利用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伊朗不是另一个伊拉克,不给美国攻打伊朗

的借口。

二十世纪的伊朗史,是一本伊朗人民的血泪史、也是有强国梦的几代伊朗人的奋斗史,

事实证明,伊朗这个国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在科技、军事、经济、文化领域成为中

东地区的大国,承担起处理中东国际事务的能力。我也希望伊朗这个国家,能够打破外界对

其封闭的印象,提高妇女的地位,更加透明,继续谱写伊朗民族光辉的历史!篇二:2011学

院寒假读书报告2011学院寒假读书报告

孙增森1403班

一、书名:《平凡的世界》

二、作者:路遥

三、出版社:2012年3月第二版/北京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四、内容大意:

全书共三部,以中国*末期到改革开放之初的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时间背景,

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景式展现了

当代城乡社会生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变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

大变革时代所走过的艰辛坎坷的道路。 第一部: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同好友金波一起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在那段青年时光孙少平与

金波是共患难的好朋友;他贫困,自卑,但是热爱读书;后对家境同样窘迫的郝红梅产生情

愫,在被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两人陷入尴尬,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出于现

实考虑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在一场大雨中,少平不计前嫌,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洪水中

救了侯玉英。临近毕业前夕,郝红梅由于虚荣心作祟,去门市部偷手帕送同学,被当场抓住,

少平前往搭救,保护了郝红梅。少平的哥哥少安为了帮助父亲撑起这个家,初中毕业就辍学

回家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

之心,但是迫于现实少安一直回避着润叶的吐露感情,并且润叶的父亲也极力阻挠。经过痛

苦的煎熬,迫于现实,少安到柳林与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被迫与二婶 介绍的一直对她死缠烂打的李向前结婚。这时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又遇上了大旱灾,面对

上游把河水据为己有,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连夜组织偷挖河坝从上游偷水,不料竟

出了人命。为了在“农业学大寨”中干出一番事业,他好大喜功炸山淤塞河道修田叫人搬家

弄得天怒人怨,最终劳民伤财的计划还是失败。生活的航道已改变方向。 第二部:

1979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改革阻力重重但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能再沿着以前的

老路走下去了;乡土强人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因为这会影响他在村中的地位,

孙少安却敢为天下先领导生产队实行,接着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少安又在初中同学的介绍

下进城拉砖,用赚来的钱开窑烧砖,在全家的辛苦劳作下,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

的信念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衣食无着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

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会,一直与他相互爱慕的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当了记者,在最

后一次见面后,他们相约:若相爱,两年后再相会。润叶离开她不爱的丈夫到外地工作,痴

情的丈夫心情苦闷酒后开车致残,润叶怀深深内疚回到丈夫身边,最终过上幸福生活。她的

弟弟润生也长成大人,他在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两人相互爱慕,顶住父母和世俗的压

力结为夫妻。往日主宰全村命运的乡土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

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十分窘迫。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学习技术,从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煤矿工人。可

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时,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被洪水夺取

生命,后来晓霞的父亲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伤心欲绝。少安的砖窑在他的努力下也取

得不错的效益,他决定贷款购置机器制砖,不料被根本不懂技术的技师蒙骗,砖窑蒙受很大

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不懈努力,终于干出一番事业。不料,

秀莲在陪伴着这个贫穷的家庭走过数个坎坷,生活开始美满时,确诊肺癌。润叶生活幸福,

她最终爱上向前,给他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并添了

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生产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

时玩伴金秀的表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

从医院出来,面对现实,又满怀信心地回到矿山继续他的工作和事业,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 战。

五、读后心得:

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代著名的农村

作家,42岁英年早逝,但这并不妨碍他给中国以及全世界留下一笔又一笔精神财富。其中耀

眼璀璨的莫过于《平凡的世界》。莫扎特是我喜欢的音乐家,路遥是我喜欢的作家,他们的英

年早逝曾让我年轻的心喟叹神伤。现在想来,病魔或许可以夺走他们的生命,但天地间毕竟

留下了他们的声音。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风格来歌颂普通人的文学作品。作品的主人公孙少

平、孙少安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年轻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

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孙少平在贫穷中甚至是饥饿克服重重困难在高中继续着学业,他衣着破烂,每餐只能吃

高粱面的窝头而且只能吃两个,书中介绍过去地主都不用高粱喂养牲口,因为高粱是最没有

营养的粮食。并且在*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学校并不能给孙少平足够的空间学习现代化

的文化知识,但是少平还是通过不断地想方设法地阅读大量的书籍了解外边的世界,即使饥

肠辘辘,也要去借书来读。在那个学习是学生副业的年代,他通过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学生

时代没有白费,读书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书中的人物的事迹、精神给了他探索未知世

界的精神力量,或许这就是读书的价值,读书对青少年的价值。在当今中国高校学习越来越

功利化,不能在短期产生价值的学问、研究被轻视,读书在这种氛围中,也被高校及大学生

所轻视。诚然读书的价值在短期不能得到体现,但是读书在构建青年人的知识体系,提高国

人的人文素养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人的心灵和肉体总需要一个在路上,肉体在路上是去远行,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

走向外边的世界;心灵在路上是不停地阅读书籍。孙少平在不断地进行心灵旅行的同时,肉体上也渴望出走。通过读书他的精神在广大的

天地间畅游,他不仅了解到除去他长大的双水村外边还有更广阔的世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他的男性尊严开始觉醒。离开家后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人情冷暖。他干过背石头的小工,第

一天上工,后背就被石头磨得血肉模糊,手上更是有数不清的伤口?? 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对

外面生活的热情。他的这种精神、这种热情与西方人受信仰(基督教)的指引进行十字军东

征、发现新大陆的大航海活动的精神支撑是何等相似。可见中国也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种子甚

至已经长出萌芽,但是中国缺乏其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在孙少平出走之前代表传统家庭道

德的父亲和哥哥反对他的离开。《狼图腾》一书中对国人这种怯于探索、不敢冲出围栏去打拼,

曾经做过痛心疾首的批判。该书中也曾提到农耕文明高度稳定的家庭、家族、村舍依附,不

仅捆绑了国人的肉体也窒息了国人的精神。因此在探索创新为王的近现代中华落伍了。篇三:

寒假读书报告寒假读书报告

大外部

王建中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好读书,更是人类进步的体

现。阅读带给读者的愉悦,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读《外语教师写作

技能发展》这本书,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的必

要因素。

《外语教师写作技能发展》这本书共分章,分别从教学原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等

方面论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第一章:对学习写作的亲身经历的反思英语学习过程中,写作一直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普

遍问题,比如结构组织混乱、缺乏呼应连贯、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欠缺有效的写作策略。在教学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仍然在单纯的运用成果写作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

法使学生的作文作为“一次性成果”交给老师,学生的写作方法与策略没有得到有效指导。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首先要强调不仅要完成最终的写作任务,更要认识到写作是

一个认识、思考、创作、修改的循环过程,是要更好的交流和表达思想要不断的重读、思考、

修改,才能做到语义连贯、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大部分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甚至还背诵了不少范文,但写作时仍然语病百出、词不达意,主要表现为遣词造句不符合英语习惯,词汇

使用不恰当。 “i am agree you.” “most of the people against the plan.”; 中式英

文层出不穷:“we will hard to understand our cla.” “we can ask the teacher where we don’t very understand easy.”; 词义混乱:“it likes the situation how we learn to speak chinese.”毫无章法:“teach in english is better” our ability of english can’t improve well.”词语搭配不当或固定搭配的误用:“talk english in our cla” so they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 english.” we need time to adapt it.” 英语过程写作法中要注意衔接词使用策略——避免逻辑思维混乱。写作评价标准中就有

一方面是“结构和连贯性”,而且在其后提供的五档作文分类标准中,皆对“连接手段”或“衔

接手段”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来看,汉语重视意合,英语重

视形合,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作英语句子,因此,英语句子是由不可或缺的各种连接词

衔接而成。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章结构松散、条理不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

乏恰当的衔接手段。很多教师由于知道衔接语的重要作用,所以往往都会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多

用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他们罗列出来的衔接语。如,举列类:for example,that is,such as; 解释类:as a result,for one thing;总结类:in a word ,all in all,on the whole等分成

八、九类让学生硬背下来,这就很容易导致滥用和不当使用的现象。例如:as we all know,everybody knows the 学生书面表达思维僵化表现在语言单

一、缺少灵活性和思想内容贫乏。学生写作文是就

是把给的提示词逐字逐词翻译了一遍,根本不懂得创新。如,“英语氛围不浓??”:we could feel the english atmosphere very much,而不会从气氛浓就是为了习得语言这一角度去思

考:to acquire this language,a pure english atmosphe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如果

没有提示词的开放性作文或是需要发表自己看法时,绝大多数学生表达起来更僵硬。

些问题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由结果教学法向过程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每个

写作练习阶段,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学习,是整个课堂教学

处于合作的氛围之中。

第二章:兼顾不同学生的写作过程 篇二:寒假读书报告

寒假读书报告

大外部

王建中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好读书,更是人类进步的体现。阅读带给读者的愉悦,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读《外语教师写作技能发展》这本书,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的必要因素。

《外语教师写作技能发展》这本书共分章,分别从教学原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等方面论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第一章:对学习写作的亲身经历的反思

英语学习过程中,写作一直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结构组织混乱、缺乏呼应连贯、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欠缺有效的写作策略。

在教学方面,大部分英语教师仍然在单纯的运用成果写作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法使学生的作文作为“一次性成果”交给老师,学生的写作方法与策略没有得到有效指导。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首先要强调不仅要完成最终的写作任务,更要认识到写作是一个认识、思考、创作、修改的循环过程,是要更好的交流和表达思想要不断的重读、思考、修改,才能做到语义连贯、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大部分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甚至还背诵了 不少范文,但写作时仍然语病百出、词不达意,主要表现为遣词造句不符合英语习惯,词汇使用不恰当。 “I am agree you.” “Most of the people against the plan.”; 中式英文层出不穷:“We will hard to understand our cla.” “We can ask the teacher where we don’t very understand easy.”; 词义混乱:“It likes the situation how we learn to speak Chinese.”毫无章法:“Teach in English is better” Our ability of English can’t improve well.”词语搭配不当或固定搭配的误用:“talk English in our cla” so they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 English.” We need time to adapt it.”

英语过程写作法中要注意衔接词使用策略——避免逻辑思维混乱。写作评价标准中就有一方面是“结构和连贯性”,而且在其后提供的五档作文分类标准中,皆对“连接手段”或“衔接手段”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来看,汉语重视意合,英语重视形合,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作英语句子,因此,英语句子是由不可或缺的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章结构松散、条理不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恰当的衔接手段。很多教师由于知道衔接语的重要作用,所以往往都会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多用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他们罗列出来的衔接语。如,举列类:for example,that is,such as;解释类:as a result,for one thing;总结类:in a word ,all in all,on the whole等分成

八、九类让学生硬背下来,这就很容易导致滥用和不当使用的现象。例如:As we all know,everybody knows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doesn’t just mean the ability to write and read.(滥用);However,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with this teaching method.(滥用);Except(In addition to),comparing to Chinese,we can find the difference about culture and custom between them.(不当) 学生书面表达思维僵化表现在语言单

一、缺少灵活性和思想内容贫乏。学生写作文是就是把给的提示词逐字逐词翻译了一遍,根本不懂得创新。如“,英语氛围不浓„„”:We could feel the English atmosphere very much,而不会从气氛浓就是为了习得语言这一角度去思考:To acquire this language,a pure English atmosphe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如果没有提示词的开放性作文或是需要发表自己看法时,绝大多数学生表达起来更僵硬。

这些问题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由结果教学法向过程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每个写作练习阶段,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学习,是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合作的氛围之中。

第二章:兼顾不同学生的写作过程

从写作批改情况来看,想拿写好作文,就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形式的东西好补,各类书籍都有这种写作套话大全,各种体例的应有尽有。但是作文要写出深度,内容丰富,非得下苦工夫不可,这就需要从教学中找出路。广外王初明教授提出了一种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王教授的“写长法”的初衷是为了

提高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们要兼顾听、说、读、写、译。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听导写—— 以读促写— — 以说带写——侧重写作”的思路,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写作教学模式,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是一个丰富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园地。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输入有关语言运用规则及表达,可以促使其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写作输出的质量。这种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篇构建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同主题的优美中文散文或短篇小说,并给出相应的英文翻译。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些中国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没准就是学生心里想表达的东西),被用地道的英文翻译出来,他们是可以借鉴这些英文的。这种举措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也在无意中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输出阶段,我们要求先以说带写。以说带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预写阶段的障碍,每布置一个写作题目,我们便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分组讨论,深入挖掘写作内容,相互启发,开拓思路,集思广益。最后过渡到更高层面的输出——写作。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准备,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无米下锅了,形式和内容都有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是可以有保障的。

教学目标应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无论对于

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但同时又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学生差异,比如,在对待差生时,老师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差生进行思维要求或训练。他们对这些差生要求往往是:只记住单词就可以了,在阅读中知其意,能基本弄懂文章意义就足够了。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单词的意义以及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完全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着眼他们的发展。再如,对待班上那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也有适合他们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要充分了解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差异教学的目标,让差异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本章节最后一部分介绍了KimMarie Cole 教学实践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三章:通过学术写作实现读写结合

本章节主要探讨学术写作中阅读所扮演的角色。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别,中国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同其他写作一样,学生的阅读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语言和写作范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往往能有新的认识和想法,同时学生讨论、自评、互评很容易操作,实际教学中可供参考。

英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太多,课时 篇三:寒假读书报告

书目信息:《科学究竟是什么》

作者:A.F.查尔莫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读书报告人:22130734 赵邢翔

作者简介: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是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第一版的中文版首次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最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

本书目录:第一章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

第二章 作为实践介入的观察

第三章 实验

第四章 从事实中推导出理论

第五章 介绍否证主义

第六章 精致否证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第七章 否证主义的局限性

第八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

读书报告: 在现代文明中,科学深刻的影响着当今社会,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科学获得了空前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权威。但是对于什么是科学,人们未必说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让一般人感到困惑,而且对于学界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哲学家试图找出答案,结果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仅《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就给出了多种回答,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科学哲学研究现状。

关于科学的内涵

查尔默斯在回答科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时,介绍了20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哲学家的科学思想,总共约八大流派,它们是逻辑经验主义流派、否证主义流派、范式流派、无政府主义流派、贝叶斯流派、方法论流派、新实验主义流派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流派等。这八种流派的学者都从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与把握,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什么是科学这样一个命题的解读,可谓是各具千秋。

逻辑经验主义流派认为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这是一种常识科学观,这种科学观强调主动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推理。否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可否正的;科学理论是推测性的和暂时的猜想和猜测,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科学不涉及归纳推理。范式流派是一种结构理论,认为科学是一种理论框架,科学研究和论证是在这些框架中进行的,强调科学进步的革命性,也就是一种理论结构代替另一种理论结构,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结构理论的发展,拉卡托斯用研究纲领的概念取代了库恩的范式,这种纲领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科学。无政府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需要充分的个人自由,不受任何约束。方法论流派认为科学就是遵循一种不断变革的方法进行的一种研究。贝叶斯流派因贝叶斯概率定理而得名,贝叶斯定理是一种根据新的证据来描述概率将如何变化的定理。新实验主义流派寻求从实验而非从观察中为科学寻找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认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可以不依赖大规模和高层次的理论,试图把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区分开,认为科学进步就是实验知识的积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流派的关键分歧在于是否应该不加限制的把科学理论理解为真理的候选者。以上是20世纪八个主要科学哲学流派的学术主张,同时关于科学是什么的哲学解读现状也基本明晰了。仔细思考之余,会发现各个学术流派的 主张并不是那么完美,而是存在着很多疑点的。

读完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什么》之后,发现“什么是科学”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甚至可以说没有答案,难怪查尔默斯在文章结语时提到,令他担忧的是本书的回答是否构成了本书标题——科学究竟什么的答案。尽管没有定论,关于什么是科学这样一个命题,还是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科学是没有统一概念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很难把握客观世界的,我们只能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客观对象,进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仅仅是一种交流符号而已,就像“猪”这个词,人类创字之初让它代指猪这样一种动物,若让它代指狗这样一种动物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为了达到人类交流的目的而已。同样什么是科学这样一个概念用词也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普遍必然的理论主张可以代指人类的整个科学,科学也仅仅是一种交流符号而已,只不过是区别与非科学的名词而已,方便人类区别科学与非科学,达到知识交流的目的而已。科学本身的内容就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一词怎么可能包括了所有的科学内容呢,况且人类认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都是有限的,包括人类自身的思维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科学究竟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二)科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科学哲学很难形成关于科学的一个普遍的统一的主张,甚至是多余的!查尔默斯多次重申:不存在这样一种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普遍主张,它适用于所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不过作者认为,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科学进行表征是可能的和有意义的,他在本书中就试图对从17世纪科学革命时代到现代的物理学进行表征。也就是说,虽然哲学家不能提供一个关于科学的普遍说明,但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科学家们通常是很出色的,但在阐明那种进步由什么构成方面,他们并不是特别出色,阐述科学的本质和地位的工作仍要留给哲学家来完成。事实上,在我看来,没有科学哲学,科学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影响,没有从事科学一线工作的哲学家,怎么来完成上述任务呢,很值得怀疑。

(三)科学内涵是广泛统一的。关于什么是科学,尽管没有形而上学的普遍主张,但是还是可以对什么是科学进行一些界定的。实际上科学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是一种有着自己历史发展逻辑的知识体系,尽管这种体系是一种接近客观实在的认识,但是目前为止,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也只有这种科学认识是科学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趋于真理性的认识,是需要一种方法、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和一种能力的,尽管这些方法、精神、思想和能力与科学认识是有区别的,但是当人类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对方法进行变革,发现进行科学认识需要一种良好的品质和思想意识,需要一种能力时,这些认识本身也就成为了科学认识,称之为获得知识的知识,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说科学是一种涵义广泛的认知知识体系,它包括科学知识本身,还包括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精神、思想和能力等等。

推荐第7篇:寒假读书报告 时间简史

读书报告

----

看过霍金的,我真的对这位身患残疾的科学家感到由衷的敬意。虽然他离不开他的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已经穿越了宇宙。

这本书分成了十二章,生动有趣地为我们介绍了宇宙的图像,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观念,介绍了各种基本粒子和四种基本的作用力,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终将消亡于大挤压,告诉我们原来黑洞也会有辐射,时间也有箭头,我们有希望通过虫洞来进行时空旅行。中间夹杂了一些十分有趣的比喻,一些非常有趣的学术小趣闻,如双生子佯谬,杯子破后重圆等。虽然霍金努力地让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不敢说我到底理解了多少。

除了关于我们生存的宇宙的介绍外,让我同样开心的是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见解: “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测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与研究幸存,并且增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论。至少被认为这迟早总会发生,问题在于人们有无才干去实现这样的观测。”看到这句话有种被敲醒的感觉。科学家的这种行为是在挑战群众的习惯性思维的力量呀。然而,要想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这未尝不是一种办法。有的时候一些我们以为是常识的知识,其实只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习惯而已,我们把这些常识拿出来重新思考,说不定可以找到突破口。

“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相符,而牛顿的预言与观测不相符,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用牛顿理论,原因在于牛顿理论的另一个巨大优点在于,它比爱因斯坦理论容易处理的多。”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理论还应该把群众的需要作为风向标。我们所做的研究不都希望能够为群众运用提供便利吗?在差别不太大的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过于纠结于科学真相,真理要贴近实际需要才是更被期待的。

“某些人不喜欢整个奇点的观念,并认为这糟蹋了爱因斯坦理论的完美。然而,人实在不能辩赢数学定理。所以最终我们的工作被广泛接受。”在真理发现的过程中,因为对完美的追求,对权威的敬畏,对信仰的执著,有些科学家会怀疑自己的研究成果,虽然各方面都证据确凿,但却总觉得这不真实。这样难免会防碍科学的前进步伐,也太对不起自己踏实的努力。从这本书得知,伽利略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还是坚持在离世后出版了自己著作,阐明了自己的科学见解。虽然在天主教的压力下,两次做出了让步,表示听从,但是,对科学的执著还是驱动着他再次逆了教皇的意思。

在学习研究的路上,要相信所发现的真实,将来学有所成,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

推荐第8篇:外语专业大学生寒假读书报告

《第五项修炼》

利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阅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第五项修炼》的推出,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本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学校复杂课题的能力。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这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我认为其为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杜绝只专注于自己的决定,而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他人的影响,这将影响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断不同,众所周知,其结果必然差异很大。我们若是留意周围所见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纵观全局,坚持探询和辩护问题的实质,找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共同探讨其核心理念,坚决拥护真理,这才是达到全体一致所想的结果。

在组织中开放、坦率地交换看法,尽管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是必须诚实地面对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愿景”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所有的成就来自于改变,来自于自愿。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共同愿景是一种比个人愿景更大的整体,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们感觉、想象和描绘它的蓝图,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对组织付出承诺,从而推动自己围绕这个共同愿景行动。

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无止境的,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真正价值呢?《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告诉我,伟大的团队学习能创造你所想要的最高价值。只有通过团队组织的不断改造,日积月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时刻准备着,诚实地面对真理,专注于系统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留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深入别人的内心,共同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自己拥有与组织一样共同的愿望,融入团队的学习精神,共同发展团体的力量。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2 《谁动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闲,我又重新翻开了去年风靡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 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所以,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喜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我也是满含热泪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说所蕴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难低头,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我们决不向任何困难妥协,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只有在前进的过程里主动、积极、坚韧,不断完善自我。

寒假期间看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励志书,总所周知,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初读时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像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上学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或者\"作业太多太多\"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监考太严\",\"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儿会有借口;工作落了后也会有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会有的。借口成了一面挡箭牌。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能把属于自己的果实掩盖住,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但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他本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适合在军队等特殊团队实行,但他却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将它放到自己的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中,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仔细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该怎样去做。反过来说,面对失败,如果将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败真的成为成功之母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一来,原来失败的借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贯彻这种\"没有借口\"的思想。学习中,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案,反复试验,调整平和的心态,多做实事,相信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中,相信伴随着暂时的失败而来的\"美妙的借口\"也会慢慢变少。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辛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却下降,直至最后潦倒。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没有任何借口》给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这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名家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哲学中讲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五项修炼》

一转眼,一个多月的寒假结束了,利用这三十多天,我略读了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通过看书让我更了解了管理学,更了解了金融。

彼得×圣吉所创立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体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项修炼》一共分成五个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金矿,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发现:“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战胜你的弱点,开发无限潜能。发现另一个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确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愿景

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对一个组织而言,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学习”。

第四部分: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可以使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五部分: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瓦尔登湖》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梭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勇敢的心灵为辅,踏上了通往瓦尔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鱼打猎,耕作思考然后写作,这些,组成了他三年的孤独之旅。

在他的世界里,少了华丽的别墅,高级的私家车,丰盛的饭菜,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但他得到了应是他想要得到的——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他的言辞中,就夹杂着那安静的沉思,美丽的风景,种种迹象,他走入了风景和思想的仙境。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录》,一部《杜拉拉升职记》,一个寒假在这两本书的陪伴下变得充实而精彩。两本书虽然风格不同,却都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 面对宇宙自然, 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正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以下几点就是读完《沉思录》的启发:博采众长,传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 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

与《沉思录》相比,《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风格迥异的书。我看完了这本书,是慢慢的认真的看完的。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看完之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二十出头的杜拉拉初进公司,在复杂的多重关系中,杜拉拉不断进行正面的自我调整,终于百炼成钢。她是一个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韧劲成长起来的草根,遇到挫折时,她没有退缩,恰逢机遇时,她适时抓住。结局是完美的,无论她的工作和爱情,但过程是曲折的,可贵的是她挺过来了。看到杜拉拉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业中打拼的过程,让我明显的感觉到职场上危机四伏,任何一个人在企业中随时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光靠技术和一张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别人转的更久更快的脑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有两点:一是“改变”,二是“思考”。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不能说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让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尽量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吧,无论得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看完两本书,学到了很多,但人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努力。

这个寒假中,受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杜拉拉升职记》。说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练、不罗嗦,却又不乏诙谐幽默,像是在简简单单的像你叙述一个故事,处处引人思索、暗设悬念,让人想一探究竟,舍不得放下;当然,故事情节很贴合生活实际,虽然生活,却一点也不觉乏味,看了之后便有种冲动,想见识一下所谓的外企生活。

这本书主演讲述的是一位刚踏上社会的女大学生——杜拉拉的求职经历。她毫无背景、姿色中上、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和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差不多的条件,但却凭着自己的特质,一步一步成为了世界500强的hr经理,那时,她还不满30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一个30岁之前的女生来说。但杜拉拉,这位女子,却完成了。

刚刚毕业的她也曾遇到过求职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干过一段时间后,但受不了民企里的种种风气,于是辞职了。经过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终于进入了世界500强的db公司,做上了销售助理,继而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为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于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经理进军,事实证明,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觉得杜拉拉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我们可能也会进入外企工作,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外企职场的世界,有很多的职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奋,当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办事处的装修工作都丢给她时,她完全没有经验,为了不出差错,每个细节都由她亲自把关,与装修队、供货商反反复复谈论琢磨,经常加班到10点之后再回家。在升为了行政主管之后,她也经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丝不苟,很得上级的赏识。

其次,她的执行力很好。不仅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得一丝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从不让上司担心。因此博得了上级的好感,为她的升职奠定了基础。

再次,她善于思考。应该说她的情商很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并且在看到自己虽然能力强,却不受到重视时,她采取了一些办法,不仅使上级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和他们拉近了距离。

杜拉拉的特质还有很多很多,敬业、灵活应变、善于总结、有进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

“变是唯一不变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就阐述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同样丰富了我的这个寒假。我喜欢这个类似动画的故事,书中的两个小矮人和两个小老鼠是那么的别出心裁。

“奶酪”在书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对“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别墅,可能是一片心灵的宁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奶酪”,当然每个人对于“奶酪”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不同的。当我们没有时,我们不断的追求,而当我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奶酪”,我们又会觉得理所当然,使它成为我们的附庸,直至我们失去它时,才会觉得后悔感到难过。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觉。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我想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正如奶酪墙上的话所说::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只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论你处在什么职位,什么状态,不可避免的会与身边的机会擦肩而过,一瞬间你就有可能从世人所仰慕的大圣人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所以,请珍惜你的奶酪。

推荐第9篇:外语专业大学生寒假读书报告

外语专业大学生寒假读书报告9篇

《第五项修炼》

利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阅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第五项修炼》的推出,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本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学校复杂课题的能力。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这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我认为其为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杜绝只专注于自己的决定,而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他人的影响,这将影响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断不同,众所周知,其结果必然差异很大。我们若是留意周围所见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纵观全局,坚持探询和辩护问题的实质,找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共同探讨其核心理念,坚决拥护真理,这才是达到全体一致所想的结果。

在组织中开放、坦率地交换看法,尽管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是必须诚实地面对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愿景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所有的成就来自于改变,来自于自愿。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共同愿景是一种比个人愿景更大的整体,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们感觉、想象和描绘它的蓝图,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对组织付出承诺,从而推动自己围绕这个共同愿景行动。

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无止境的,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真正价值呢?《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告诉我,伟大的团队学习能创造你所想要的最高价值。只有通过团队组织的不断改造,日积月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时刻准备着,诚实地面对真理,专注于系统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留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深入别人的内心,共同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自己拥有与组织一样共同的愿望,融入团队的学习精神,共同发展团体的力量。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2 《谁动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闲,我又重新翻开了去年风靡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共18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在必须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必须充分地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热爱才会努力去钻研,努力钻研必会有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1.《沉思录》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共18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共18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 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所以,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喜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我也是满含热泪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说所蕴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难低头,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我们决不向任何困难妥协,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只有在前进的过程里主动、积极、坚韧,不断完善自我。

寒假期间看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励志书,总所周知,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初读时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像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共18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上学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或者作业太多太多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监考太严,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儿会有借口;工作落了后也会有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会有的。借口成了一面挡箭牌。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能把属于自己的果实掩盖住,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但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他本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适合在军队等特殊团队实行,但他却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将它放到自己的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中,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仔细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该怎样去做。反过来说,面对失败,如果将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败真的成为成功之母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一来,原来失败的借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贯彻这种没有借口的思想。学习中,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案,反复试验,调整平和的心态,多做实事,相信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中,相信伴随着暂时的失败而来的美妙的借口也会慢慢变少。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辛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却下降,直至最后潦倒。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没有任何借口》给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这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名家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共18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借口的蔓延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找借口意味着拖延时间,推卸责任。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然后就是不能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并且,我们要让认真工作成为自己的好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付之于行动,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同样让我深有感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寻找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暴露无疑: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还停留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回忆中。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留在原地,一无所获。文章只要讲述面对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奶酪是个比喻,代表着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强烈变化和心理冲突,使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中不知所措,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对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烦恼之中难以自拔。生活的迷宫是多么的大啊!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后,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无奈、决定的两难中呢?赶快找到自己的鞋,随着奶酪而变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奶酪。共18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哲学中讲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五项修炼》

一转眼,一个多月的寒假结束了,利用这三十多天,我略读了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通过看书让我更了解了管理学,更了解了金融。 彼得×圣吉所创立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体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项修炼》一共分成五个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金矿,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发现: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战胜你的弱点,开发无限潜能。发现另一个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确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愿景

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对一个组织而言,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学习。共18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第四部分:团体学习团体学习,可以使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五部分: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瓦尔登湖》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梭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勇敢的心灵为辅,踏上了通往瓦尔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鱼打猎,耕作思考然后写作,这些,组成了他三年的孤独之旅。

在他的世界里,少了华丽的别墅,高级的私家车,丰盛的饭菜,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但他得到了应是他想要得到的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他的言辞中,就夹杂着那安静的沉思,美丽的风景,种种迹象,他走入了风景和思想的仙境。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共18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每一个人对文字的认知都不一样,也许有人会不认同我的看法,也许会不以为然,但起码我确实从书中找寻到了收获,我已经满足了。

1.《细节决定成败》

寒假在家一个多月,我细细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很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悟出的人生真谛。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

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共18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共18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共18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我们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长中去体会,体会成长的成长中蜕变的痛苦,体会流量陨落的瞬间心的裂缝,然后在体会中学会长大,在体会中等青春散场。 结果在远方,成长在路上,路,在脚下。

有人说,人之所以和野兽不同,就是因为人学会了思考,而野兽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区别于野兽,人类会思考人生,会探寻自我,会研究存在的意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不断的探寻中进化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类世界复杂而瑰丽的世界。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摆脱庸碌无为,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耀眼的恒星。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共18页,当前第1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共18页,当前第1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 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共18页,当前第1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共18页,当前第1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录》,一部《杜拉拉升职记》,一个寒假在这两本书的陪伴下变得充实而精彩。两本书虽然风格不同,却都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 面对宇宙自然, 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正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以下几点就是读完《沉思录》的启发:博采众长,传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 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 与《沉思录》相比,《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风格迥异的书。我看完了这本书,是慢慢的认真的看完的。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看完之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二十出头的杜拉拉初进公司,在复杂的多重关系中,杜拉拉不断进行正面的自我调整,终于百炼成钢。她是一个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韧劲成长起来的草根,遇到挫折时,她没有退缩,恰逢机遇时,她适时抓住。结局是完美的,无论她的工作和爱情,但过程是曲折的,可贵的是她挺过来了。看到杜拉拉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业中打拼的过程,让我明显的感觉到职场上危机四伏,任何一个人在企业中随时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光靠技术和一张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别人转的更久更快的脑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有两点:一是改变,二是思考。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共18页,当前第1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不能说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让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尽量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吧,无论得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看完两本书,学到了很多,但人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努力。

这个寒假中,受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杜拉拉升职记》。说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练、不罗嗦,却又不乏诙谐幽默,像是在简简单单的像你叙述一个故事,处处引人思索、暗设悬念,让人想一探究竟,舍不得放下;当然,故事情节很贴合生活实际,虽然生活,却一点也不觉乏味,看了之后便有种冲动,想见识一下所谓的外企生活。

这本书主演讲述的是一位刚踏上社会的女大学生杜拉拉的求职经历。她毫无背景、姿色中上、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和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差不多的条件,但却凭着自己的特质,一步一步成为了世界500强的hr经理,那时,她还不满30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一个30岁之前的女生来说。但杜拉拉,这位女子,却完成了。

刚刚毕业的她也曾遇到过求职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干过一段时间后,但受不了民企里的种种风气,于是辞职了。经过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终于进入了世界500强的db公司,做上了销售助理,继而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为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于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经理进军,事实证明,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觉得杜拉拉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我们可能也会进入外企工作,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外企职场的世界,有很多的职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奋,当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办事处的装修工作都丢给她时,她完全没有经验,为了不出差错,每个细节都由她亲自把关,与装修队、供货商反反复复谈论琢磨,经常加班到10点之后再回家。在升为了行政主管之后,她也经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丝不苟,很得上级的赏识。

其次,她的执行力很好。不仅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得一丝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从不让上司担心。因此博得了上级的好感,为她的升职奠定了基础。

再次,她善于思考。应该说她的情商很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并且在看到自己虽然能力强,却不受到重视时,她采取了一些办法,不仅使上级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和他们拉近了距离。

杜拉拉的特质还有很多很多,敬业、灵活应变、善于总结、有进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共18页,当前第1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变是唯一不变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就阐述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同样丰富了我的这个寒假。我喜欢这个类似动画的故事,书中的两个小矮人和两个小老鼠是那么的别出心裁。

奶酪在书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对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别墅,可能是一片心灵的宁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奶酪,当然每个人对于奶酪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不同的。当我们没有时,我们不断的追求,而当我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奶酪,我们又会觉得理所当然,使它成为我们的附庸,直至我们失去它时,才会觉得后悔感到难过。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觉。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我想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正如奶酪墙上的话所说::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只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论你处在什么职位,什么状态,不可避免的会与身边的机会擦肩而过,一瞬间你就有可能从世人所仰慕的大圣人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所以,请珍惜你的奶酪。共18页,当前第1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推荐第10篇:寒假读书总结

类别及多次出现的书籍:

1.玄幻小说《龙族》《诛心》

2.推理小说悬疑文学《藏地密码》《盗墓笔记》《鬼吹灯》《达芬奇密码》《十宗罪》《阴阳》《穿越时空的蝴蝶》

3.诺贝尔文学《生死疲劳》《蛙》《挪威的森林》《百年孤独》《双城记》《瓦尔登湖》《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

4.外国文学《追风筝的人》《福尔摩斯探案集》《哈利波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失乐园》《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野性的呼唤》《偷书贼》

5.青春文学 校园文学《一座城池》《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6.网络文学 电视文学:黑道风云二十年 《品三国》《返老还童》《斗破苍穹》《斗罗大陆》

7.古典文学 四大名著《三国志》

8.历史文学《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战争那些事儿》《少年雍正》

9.实用类《双节棍技法》漫画

10.人物传记《痛并快乐着》《看见》《名人传》

11.社科类《人性的弱点》《气场》《重口味心理学》《每天学点儿心理学》《慰藉 救赎 解放》《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12.现当代文学《狼图腾》《林清玄散文选》《攀上心中的高峰》《人生只若如初见》《仓央嘉措诗集》

13.励志类:《天空的颜色》《等待》《哈佛演讲》

14.漫画:《阿衰》《乌龙院》

人均阅读书籍数:5本

阅读兴趣较高的类别为 玄幻,推理,言情小说,网络文学,漫画等。

第11篇:寒假读书心得

站在巨人的肩膀去实践语文教学

——读《作文课,我们有办法》有感

早在放寒假之前,我就在图书网站上列了个假期书目清单,有关于教学理念的书,有关于语文教学的书,还有关于班级管理的书,总共买了五六本。假期如约而至,在走亲访友和休闲娱乐之余,摸起了第一本——《作文课,我们有办法》。

其实买这本书是为了寻求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这学期看到六年级的孩子们写的几次习作和考试作文,内心特别的焦虑,不是偏题,就是文句不通顺,再不就是叙事过程不详实。因为之前三年接触的都是初中生,即使是语文后进生,写作文也不至于如此“煎熬”。于是想通过这本书,向名师寻求些有效的教授作文的途径。

这本书介绍了四位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这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书介绍的第一位名师——于永正。其实在之前就已经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站在讲台上那么的亲切,让台下的学生如沐春风一般,课堂进行地顺畅,学生丝毫压力也没有,畅所欲言;于老师更是巧妙设计教学,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真实地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回想自己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教授过程:领学生分析题目,分类文体,搜罗素材,强调写法;之后呢有剩余时间就让学生当堂构思并写作,时间不够呢就留作家庭作业,学生完成后上交,我进行浏览粗略批改,下发学生互相批改,有偏题跑题的文章拿回去重新写,然后同意回收,我再次进行详批,再次下发学生进行修改;最后范读其中较好的文章,或者网上寻求好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这种作文教学属于再常规不过的教学方式了,我的学生如今失去了写作文的兴致,一提“作文”二字就怨声载道,交上来的习作也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我这才意识到,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应该是趣味横生,畅所欲言,轻松愉悦的啊,肯定是我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实录和理念,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寓说写于活动、交际之中

语文,语代表说,文代表写。说就是口语表达,写就是作文。无论是说,还是写,都离不开日常生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对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更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种语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一箭双雕。于老师平时又是如何将作文与生活关联起来的呢?

他借学校举办的活动,先不给学生布置习作,而是认真参加活动,身有体会之后,趁热打铁写作文。或者是借班级、学校发生的一些事进行习作,如班级新转来的同学,写欢迎词啊,给转走的同学写告别语啊,老师生病了写慰问信啊,图书馆来了新书,写《新书介绍》等等。

除了借助学校活动,于老师还特别抓住社会生活提供的训练机会,如他关注报纸杂志期刊,采访社会各界名人;与工厂取得联系,参观工厂采访劳模;去医院看病、到商店买东西,这也不会放过训练学生交际能力的机会。

学生接触最长的要数自己的家庭,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家庭生活提供的交际机会,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比如了解父母生日,在生日来临之际该向父母如何表达;节假日走亲访友如何与亲友沟通交流;把学校里发生的事转述给家长;接听家里的电话并转述好电话内容等等。

总之,于老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把握各种机会,让学生切身经历事情,有感而发,此时学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老师这样的作文教学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所感受,方能有所感悟。

二、作文示范,操刀上阵

三年的作文教学,习惯于给学生找毛病,反倒是自己不会写完整的作文了。有时候是嫌麻烦,有的时候是怯于展示自己文字。可是于老师认为“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作文光靠学例文,光靠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时候作文也是需要老师做示范的。他认为特别是小学生,当学写作文时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写下水文为学生做示范,这比念别人的范文更能鼓舞人心。比如写《大扫除》,由于老师和学生写的是同一件事,所以师生的感情极易交融,学生听起来特别亲切,几乎不用老师讲,他们就能对比看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于老师认为,教师写示范作文,是任何指导所不能比的。

三、开展活动,创设情景训练习作

除了利用学校的活动,于老师还精心策划一些活动,如和外校甚至外省市的学校班级结成友谊班,学生之间互相成为笔友,立足课本上的作文内容,每学期互相写4-6封信,这种书信方式,既训练了写作,又增长了见闻,学生在期待中认真对待每一次习作。

于老师还会发动学生给报纸杂志投稿,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赛,每次在全班面前读获奖或刊登的作文时,都要加上这样一句话“人家能行,我也能行”,鼓励学生写作文,这样一来,作文就成了言语交际的需要,不再是应付老师的命题而作文了。

这本书除了分享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还收集了另外四位名师的方法,其实,作文教无定法,每个老师都有各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花心思,为学生创造说和写的机会,与我而言,单单是这份敬业,不怕麻烦,我就要最先学习和攻克,毕竟现如今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和课时问题,有些综合实践活动无法开展,那么老师就要动脑筋,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挖掘能够锻炼学生说和写的机会,同时将阅读和习作也结合起来,学生有直接经验(切身体会),也有间接经验(阅读,包括作文范文),让写作文不再是学生的难事。

第12篇:寒假读书征文

读《我来自孤独星球》有感

新年到了,爷爷奶奶给了我许多压岁钱,有的我就用来买书。其中我就买了一本《我来自孤独星球》。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叫江冰蟾,是一位孤独、清高和美丽的学生,她因为学习好,遭遇了班里同学的嫉妒和排斥。紧接着,妈妈也出事了,这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冷酷,因为没有朋友,所以,她很孤独。小堂哥方乐天,性格与江冰蟾截然不同,喜欢结交朋友,他给江冰蟾带来了麻烦,更带来了友谊和亲情的领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实,每个人都要有朋友,即使那个人不是最好的,但既然有缘相识,就要好好珍惜,朋友是最重要的,没有了朋友,你会感到十分孤独。我们应该向江冰蟾的堂哥方乐天学习,要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结交朋友。

我还明白了,不要嘲笑和嫉妒你身边比你好的同学,我觉得这样做的不对,我们不应该妒忌他们,而是应该去认清楚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自己。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带给了我们深刻的道理和感人的友谊。

第13篇:寒假读书心得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两本书:《第五项修炼》和《杜拉拉升职记》,我从书里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却也足以让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刚开始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几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第五项修炼》有五项主要的内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第五项修炼》字字如玉,发人深思,催人觉醒,授人以渔,引人成功……

读《杜拉拉升职记》完全是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也看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时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强之外企职场,执著上进踏实勤奋,用一般人难有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学习聪明的大脑,为她自己加薪晋级换来了机会,最终成长为这个大公司的hr经理,并为自己赢来了理想中的爱情。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人活着就像航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第14篇:寒假读书倡议书

暑假读书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在书的滋润下,你们才由无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明理的少年。书籍让你们眼界大开,让你们明辨是非,让你们感情丰富,让你们思想深刻,让你们口吐珠玑,让你们妙笔生花。

读书要有选择,要读有益于学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爱读书的孩子是快乐的,爱读书的家庭是祥和的。为此,学校诚挚地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一、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有益的好书。每位同学至少要有两本(必读和选读各一本)以上,以前买过的除外。

二、热爱民族文化,亲迈传统经典。积极诵读经典书目,并将经典的思想精神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订好读书计划,写好心得体会。

最是书香能致远,唐诗宋词谱华章。我们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暑假读书活动,沉浮字里行间,沐浴书香墨韵,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分享读书的浓浓乐趣。同学们,让我们去收获精神世界的丰盈,用书的厚度来提升我们人生的高度。与书为友,其乐无穷!

泰兴市新市小学

2012年6月30日

第15篇:寒假读书活动

附件2: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11至2012第一学年度

寒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寒假读书活动

一、活动主题:与书为伴,读书为乐

二、活动目的:加强我院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我院同学们能够“与书为伴,读书为乐”,让更多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多读书,读好书,使同学们在从书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快乐。

三、活动意义:

1、用阅读引领成长,让书籍成为全院学生的朋友。

2、与图书对话,与知识同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学习专业知识,让同学们在家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以多读书,读好书为契机,引导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真正使参与者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

5、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营造“人人读书、快乐读书”良好气氛。

四、活动内容: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即在寒假期间希望读哪些书,从中选取若干本,每天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一些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是把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所阅读的书籍,同时也便于把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为方便同学们更好的加入到读书计划中,也为了同学们能够直观的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益处,制作“读书计划跟踪表”,把你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希望从所读书籍中得到哪些收获,预计在何时可以读完,作好记录。在阅读后,是否达到读书前的期望,是否从书籍中得到收获,如未达到预期效果,总结是何原因。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而又是如何解决,或是希望在读书中得到怎样的帮助。在读完这本书后将继续阅读哪一本书。

第16篇:寒假读书计划

寒假读书计划

自动化113班07号陈奎

读书目标:读书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陶冶情操,也是一种轻松休闲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可以体验更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感受,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为自己远大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书书目:《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

方晓著

《西北马家军阀史》

师纶著

《 时文选粹》第5辑

多人合著

读书安排:从1月10日至2月9日,每天至少读一篇优秀作品,感受其文采之华丽,领悟其道理之深刻,选出其中五篇优秀作品,撰写读书笔记,每篇800字以上,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2012年1月10日

第17篇:寒假读书方案

寒假读书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扩充知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读书可以提升品味,读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汲取精华的良好学习方式。寒假即将来临,为了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让他们遨游在书海中,使整个寒假过得更有意义,我们提议在寒假期间“每人读一本好书”。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然后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请

班主任加以强调。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借阅。

(二)要求:

1、每人读一本好书,做好两三千字的摘记,摘好句好片断并按句按段进行

点评。其中七年级的两千字左右,八年级的至少三千字。特别要提醒学

生注意不要连续大段大段地抄,将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或几句摘抄下来随

时评点即可。八年级的评点每处应在五十字以上。

2、读完后,每位学生写一篇读书心得。

(三)下学期开学,分七年级和八年级进行评比。

三、评比要求:

1、七年级以学生摘记作为评比内容。先由各任课教师进行班内选拔,每班推荐8-10名同学的摘记参加年级评比。获得一等奖的摘记进行年级展览。或以学生读书心得作为评比内容,每班推荐5名参加年级评比。

2、八年级以学生摘记和读书心得相结合作为评比内容。在开学后两周内完成评定。

第18篇:读书心得(寒假)

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

资源091班02号张xx

平凡,多么实在的一个词啊。对于平凡,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不管你是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还是出生在门庭显赫的富豪之家。虽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只是庸庸碌碌地过完自己的一生,而出生于富豪之家的大部分人也能辉煌一世。但其中也不乏特例。每个人其最终结果都不同的原因在于其后天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生活方式。积极生活,努力向上,则能活得精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之则将一无所得,被生活淘汰,庸碌一生。试想,即使你生在帝王之家,身为皇储,如果你不思进取,毫无所能,照样会被其他皇子取代!即生活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积极地面对生活,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能有什么样的生活,平凡的人的会有不平凡的人生!这是《平凡的世界》教给我的第一课

选择读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平凡的世界》,这书名实在是起得太好了,有一种洗尽铅华,尘埃落尽的感觉,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在经受了各种苦难的折磨之后,回头再望来时路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容。 《平凡的世界》,它的内容如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几十年的时光,在路遥笔下铺展开来,没有一点的矫柔造作,没有一点为了作品而作品的嫌疑。给我们展示了一副普通而又内蕴丰富的生活图景。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人的成长过程,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过程。

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以及田晓霞,田润叶;少平的师傅以及师娘,少安的山西老婆。还有那个山村里面所有的人际关系,世故的,淳朴的,农村特有的风情和地域色彩。里面包容了路遥太多的写作功底和技巧。他对农村的热爱,对中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扬,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他崇尚艰苦奋斗,坚信承受苦难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记歌颂中国农民那一颗质朴的心,敢于拼搏,敢于吃苦的精神。不忽视属于农民的那种特有的爱情传达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差距而引起内在素养不同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世界就是农民的世界。而路遥,用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点,取材于中国西北部一个普通的农村,然后,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无数庸常琐事堆砌而成,所以,世界本身就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通篇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成长历程。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同样没有传奇性的故事,全部都是按照生活的常理发展的,让读者觉得真实,觉得可信,给人美感的同时,给人以激励,给人以震撼,直写到人的灵魂深处去。

本书人物的刻画也极其独到。注重人物的现实性。比如,孙少安,是个耿直,质朴的农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责任心,同时血气方刚,真心地爱着润叶。但是,却因为他身为农家,而润叶却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润叶面

前表现出退缩,爱,却没有勇气,爱,却自卑。这样的心理矛盾,路遥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逼真。同样,也很符合现实状况以及现实心理。他,最终错过了润叶。但是,同样,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以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后来,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在我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间还有太多农村世故人情的描写,同样非常现实与逼真,向我们展示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农民特有的心理。

另外。路遥取材于农村,但是,写的故事并不是单纯的农村。还有城镇。写的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以及城镇的人,还有这些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着实是一本太好太好的书。当然,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还有太多的蕴涵丰富的内容,只有你自己去挖掘。

读厚厚的一本《平凡的世界》,我看了的是世间的真情,平凡但是真挚,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

在每个人的童年,父亲,可能都有一个高大的形象。是啊!几乎每个父亲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可是谁又能想到在父亲慈祥的笑容背后又有多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是孙少安知道。“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人啊!

“亲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孙玉厚的家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田福堂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争争斗斗之后,所渴望的不也正是那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亲情吗?

但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制约,少安的爱人,注定是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踏踏实实无怨的,学识多寡已非必要,耐劳勤快确是根本。所以润叶,那个勇敢而又脆弱的女孩最美好的爱情只能因为少安的抉择而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曾经的付出,曾经的美好回忆,但终究总是一段宝贵的财富,总是她心灵难得的一段慰籍和甜蜜。但无论如何,润叶最终是臣服在世俗的压力下了,虽然有些许的愤恨和睚眦必报的态势,也曾洁身自好过一段日子,偏偏她碰到的是和她一样固执的李向前,正是因为他们的固执,他们的结局只能那样。

少平是作者重墨渲染的对象,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他是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以尊严慰灵魂,总是深有自尊情素孩子的必然选择。在我的生活中就有着像少平一样的典型,正是他们的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与力量,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从平凡中来,归附于平凡中去,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也许,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就润化在平凡的滴滴点点之中。

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他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我们的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而她的牺牲,却把那缕阳光多走了,少平的悲痛与彷徨让我再次潸然泪下,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破碎但深情、酣畅却桎跛的梦。她的牺牲,让我认识到这就是生活,它是残酷的,天有不测之风云,就算再好的人,上天也不会100%的保证她的生命会有不测。

掩卷深思,真正的爱情究竟是什么?孙少平与田小霞的爱情给了我极大震撼,那是真正跨越了一切界限的两颗心灵的交汇,彼此的吸引与爱慕。而正是他们的勇气才没有重蹈润叶与少安的覆辙。我相信那就是真正的爱情。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最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与一个自己不曾爱过的人过起了柴米油盐的日子,他们相互扶持,紧紧依靠直到老去。还有润叶和李向前、润生和郝红梅、孙兰花和王满银,他们都是被生活拉在了一起,也许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的感情不像现在都有些青春偶像剧中所演的那样轰轰烈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彼此都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写到这里,我已明了,所谓的真正的爱情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幸福的感觉,而幸福可以有许多中表现,可以有许多种载体,但最重要的是要被感觉到。也许那些青春偶像剧中所演的有些夸张的情节只是我们对所谓的“真爱”幻想太多而产生的错觉。虽然不排除这世界上的确有如此的恋爱,但绝大多数的爱情,发生在我们头上的爱情故事,却都如白雪一般平淡无奇,而这才算是真正的爱情,也就是真爱才对吧!

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少平与金秀的爱情,润叶与福堂的亲情,晓霞与福军的亲情,李向前与李登之的亲情,少平与金波的友情,少平与师傅的友情,润叶与晓霞的友情„„《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总之,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一一的展现。

《平凡的世界》,写农村写城镇,写亲情、爱情、友情,但他真正写的,是生活。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读懂了它,你就有了自己的人生,不平凡的一生。正如张闻天 所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第19篇:寒假读书心得体会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一:

最近,我读了汪中求所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细节的应用是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那么如何在细节方面做全做好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一谈自己对细节这一方面的理解。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而言,要想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名师,也没什么绝招,没有哪一位名师能一步登天的。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功底,对我来说,刚迈出学校的大门,业务方面还不能得心应手。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给了我好多启迪,在培训之后,怎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有所长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细节”二字,教师的细节无非是工作中的上课、听课和一些日常活动等。青年教师对上课、听课、评课的经验还很欠缺。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不如老教师那样自如。所以,我还需要向老教师虚心学习。一名好教师应该非常注重孩子的日常活动的细节变化。

幼儿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前些天,我班的大俊小朋友过生日,他的爸爸送来一块大蛋糕,其他小朋友便围过来看,他面部表情非常严峻,特别不高兴的样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很喜欢吃蛋糕,我不想把蛋糕给他们吃,”我对他说:“你今天过生日,全班小朋友都要为你过,他们都非常喜欢你,如果你一个人过生日一点也不热闹,全班小朋友和你一起过,还会为你唱生日歌,为你送去祝福,该多好啊!”听了这样的话后,大俊笑了起来说:“好!”教师应该把握时机,进行最佳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就这样从身边的一点小事,一些细节做起,才能使我的业务能力有所提高!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这本书给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二:

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三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所以我们各班级在每个活动前后的环节衔接很乱,幼儿常常在班内追跑打闹,教师要一刻也不能闲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体的喝水,集体的上厕,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没有自主的空间。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这样一来,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看、可以说、可以玩,多了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两节活动课间的环节就显得顺畅多了。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如上阅读活动,就放一张书的图片和一张小椅子的图片,幼儿一看就知道老师需要他们搬椅子到上阅读的地方上课。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做到让幼儿预知下面的活动,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幼儿从小学会有计划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时间,形成有序做事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很有帮助。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三:

近日读了本《班主任兵法》,有了一些想法,在此写下来,与同好者共分享。

1、把学生看作是对手,其实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

2、学生总是帮学生的。即使犯错的学生再不好,教师只要有一丁点儿不好的地方,他也会受到攻击。因此切记不要与学生当众发生冲突,冲突一旦发生,教师肯定陷入被动。

3、最好不要当众骂个别学生,当众罚个别学生,原理同上。

4、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

5、对新教师而言,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自保的一条途径。

6、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战壕,教师可以藉以藏身,一旦消除这个距离,那就是与学生短兵相接了,这时候其他武器就没有用了,就得靠教师的真功夫了。

7、身教也是自保的重要途径。为人师表,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8、自保得比较好的老师通常都是有一些“绝活”的。教室如果学识比较渊博,学生总是很崇拜的。

9、教师的幽默感也是学生很看重的。

10、经常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是教师自保的一个良方。

11、真正懂得自保的老师,会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这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根本。

12、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

13、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

14、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不公正的表扬与批评是很大的心罚。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冷落是对学生最残酷的惩罚。

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稍微使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纠正方向,驶向光明美好的前方。

读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是醍醐灌顶的。很多方面都是我现在正在疑惑的。最近我在思考如何与班上行为习惯很差,影响课堂纪律,作业不完成的同学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几次沟通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有决心努力改正。也希望各位班主任前辈提点一二。

第20篇:寒假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在处理班级一些棘手的事情时会感到有些迷茫,特别是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到问题的正确性,如何与这些充满童真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寒假里,我再一次认真阅读并细细品味了孙蒲远老师《美丽的教育》这本书,确实是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本书,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我不再迷茫,也不再困惑,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似曾相识,孙老师是那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去处理去对待,她时时刻刻用她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心去温暖着每一位孩子。

孙蒲远是爱的大师,是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而《美丽的教育》一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阅读,认真思考。

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确有这样一个感受。在与家长朋友的沟通中,家长也经常说:\"孩子听老师的要比听家长的多很多。\"还有人会说:\"看,这个班孩子的做法真像他们的班主任。\"\"这一看就是某某老师带的班。\"其实,这都是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一种耳濡目染,一种侧面熏陶,使孩子在无形中形成的一种定势,一种倾向。正如孙老师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常说的话将成为这个班的座右铭,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了孙老师的书,让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不是光靠老师尊严,师生关系的融洽,关键在于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这样孩子才愿意接近你,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这不仅需要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更需要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我从孙老师的身上找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具备什么,要有一颗可贵的童心,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教育过程中,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们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听我们成年人的话,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不体谅孩子的处境,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恼和,只凭着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孩子。孙蒲远老师告诉我们\"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惩罚的结果让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问题的孩子更加,让本来就顽皮的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许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危害,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

教育孩子,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要想做孩子的老师,你首先要变成孩子。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我们不可能限制他,我们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他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的宽容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孙蒲远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宽容的方法,给胆小而又出错的孩子一句安慰;给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台阶下,用显微镜找淘气包优点,给矫情的学生一个存在的空间,包容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反复…

让我们牢记孙老师\"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得更远。\"的经典话语,让我们把宽容、赏识、爱心、智慧给予我们的孩子,老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我们也会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寒假读书报告范文
《寒假读书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