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老有所依申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21:09: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老有所依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养老金改革方向实质是将养老金与工资绑定,而工资其实是资本和工人力量较量的平衡点,是劳动力的价格,无关乎劳动力的价值。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大量的剩余价值被私人资本攫取,只有按工资计算的很少的资金返还给工人养老。这样下去,养老金迟早发不出来,财政要出台兜底。而中国财政真的能够兜底吗?

一、清华高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电视节目《七分之一》里建议退休金延迟到65岁领取,并声称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当被问及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怎么办时,教授答轻松作答:“男的去养老院做园林义工,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啊做点编织,多好啊!”此语一出,惊动天下,全民热议,百度搜索“杨燕绥”三个字时,后面跟着的第一个提示搜索项竟然是“杨燕绥去死”,可见其建议触动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为大多数老百姓所痛恨。国务院号召改革要触动“国内利益集团”,主流媒体也对所谓“国内利益集团”深恶痛绝,当所有人都不甚明了“国内利益集团”到底剑指何方的时候,清华的教授作出了极其漂亮的回答:“国内利益集团”竟是广大靠养老金养老的老百姓!

虽然大多数人高呼“杨燕绥去死”,但杨燕绥教授似乎依旧可以不必担心。毕竟清华教授触动的“国内利益集团”一不掌握国家机器,二不掌握社会资本,也就无法对其构成实质性人身危害:比如,通过行政系统高压将其解职,通过舆论系统高压将其搞臭,通过司法系统高压将其“莫须有”定罪等等。不过鉴于近期社会底层由于绝望而逐渐暴力化,杨燕绥教授的人身安全依旧值得担心。

二、养老金的质变

计划时代的国家养老,按照“国家统包”的原则,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工人参与管理,待遇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较高。只要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国企整体上不断发展,国家实力整体上不断增强,人民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因为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回报到自身,国家实力与人民自己的命运是相连的。

计划时代的国家养老,本质上,人民养老金与国力绑定。

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养老,分为事业单位养老和企业单位养老。近几年,事业单位养老的机制向企业单位渐渐看齐,企业单位养老机制基本成为我国养老的机制。我们就讨论企业单位的养老机制。

企业单位养老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筹资,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它的基金来源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形成;企业缴费为工资总额20%左右,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8%左右。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也就是说,人民养老金按工资折算。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建立并强制缴费的制度,应当由国家信用来担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险基金一旦发生支付不足,出现支付缺口时,政府应当予以财政补贴,承担兜底责任。

市场时代的国家养老,本质上,人民养老金与企业发放的员工工资绑定。

我们知道,国力不等于GDP,因为国力还包括了GDP当中没有按市场折算的经济产出,也包括市场价值无法反应的国家战略意志、人民认同度、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等。即便假定国力按GDP来算,我们也发现,一年国内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也远远超出工人的工资部分。也就是说,当企业员工养老金从与国力绑定转向了与工人工资绑定的时候,国力与工人工资中间的那块巨大财富,就不翼而飞了。

其实并非不翼而飞,国内总产值-工人工资-折旧和税收,是地租、资本利息和企业家利润。计划经济时代,地租、资本利息和企业家利润这大块财富肯定要参与国民经济的建设,从而自然也参与到国民福利的支付当中来,最终返还到工人的养老金里面。而改革后的养老

金制度,只与工人工资相关。工资其实是资本和工人力量较量的平衡点,是劳动力的价格,无关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可以将劳动力价格逼到工人生存和造反的双重底线,而劳动力价格之外的大量剩余价值,就完全与养老金的无关。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大量的剩余价值被私人资本攫取,而只有按工资计算的很少的资金返还给工人养老。工人被资本家攫取的天量剩余价值,尽由资本家挥霍,几乎完全没有参与到工人的福利当中。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没有政策来保证剩余价值适当地返还给工人,社会也没有相应的舆论给予贪婪的资本以道义上的谴责。

养老金从和国家实力绑定,改革为和工资绑定,实质是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单边掠夺合情合法化。

相反,在对养老金问题的解读上,主流媒体和教授完全屏蔽私企和外企对中国财富掠夺的视角,为了转移民众对资本的憎恶,主流媒体和教授采取了两种卑劣的手段。

其一,大肆谴责事业单位的养老与企业单位养老之间的不公平,引导民众形成事业单位高福利养懒汉的印象,似乎事业单位员工的福利待遇一定要下降到企业单位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方可解百姓之恨。这是挑起人民内部矛盾,挑动群众斗群众的走资派一贯手法。

其二,大肆谴责国企通过垄断获得了巨额利润,引导民众形成国企不干活却挣了大钱的印象,似乎国企不向全体人民分红、分股来承担全体人民的福利便不足解恨。这是要国企给私企、外企买单。

这里要说的是,国企真的没有承担全民的福利吗?国家财政的大头来自国企上缴的税收,而外资和私企在招商引资的风潮下、在各地政府三减五免的优惠政策下,实质上缴的税收占比极低。倘若国家把从国企那里缴上来的钱没有投放到人民福利里面,那要怪的就是财政政策,而非国企本身了。

三、从中国实践看养老金的“不翼而飞”

延迟退休实际上讲了好几年,包括最近“以房养老”引起的争议,围绕养老金能否发出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目前国内的养老金体系是靠年轻人投入的钱,去支付已经退休的人员的养老金,是借新债还旧债。一切养老的实质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的人口、年轻人养活老人。无论是社会养老,还是养老保险,或者是储蓄养老、以房养老等,实质都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的人口。一方面,中国在2000年,65岁以上的人已经达到7%,从7%到14%,只需要25年,而一般发达国家则要经过近50年。这相当于让更少的工作人口去养活更多的不工作人口,对中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日本65岁人口达到7%的时候,人均GDP按美元计算是中国现在的2倍,因此,中国人口结构被称为“未富先老”。也就是说,人均GDP还很低,但老龄化程度已经大大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最后,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中国工作人口创造的价值里面,最大的一块,是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地主、企业家、银行家攫取,并不参与到“养活不工作人口”当中来。

我们来看一下“借新债还旧债”,还的是哪些旧债。

最大一个旧债,现在正在享受退休工资的人们,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曾经在10多年前经历过“大下岗”风潮的那群人。他们曾经为国家为民族辛苦付出几十年,却一朝被扫地出门,仅领取几千元上万元的“安置费”。可是,我们应当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当年他们艰苦卓绝建设的企业真的不盈利吗?非也。那些改制的、转制的企业,那些被私人收购的企业中,有多少一旦变国营为私营后,不是让老板和外国资本们赚了个盆满钵满?那些显身的隐身的亿万富豪中有多少人的第一桶金不是来自于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故意做低价格贱卖私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不仅仅是国有资产,当然还包括这些工人应得的收益和付出的血汗,这其中就包括他们退休养老应拿的退休工资。但是,他们的退休工资被当时“甩包

袱”的口号给掩盖了,被区区几千元“安置费”给打发了。现在,他们到了退休年龄,他们的退休工资从哪里来?从社保资金账户里出,从那些缴纳了养老金的人身上抽取,从国人缴纳的税费里调用。但是!他们原本就理应获得的合法养老金,却在十几年前被人大方的在国企改制中送给了私人老板和外国资本!谁之过!

谁之过?我真心不问了,那真是“一段荒唐事,满眼辛酸泪”。3000万工人大下岗,好一个轰轰烈烈的局面,近亿人家庭生活困顿,怎一个凄凄惨惨的场景。却造就中国几百个亿万富豪,开创了招商引资的大好花花世界,连世界福布斯富豪榜也登陆中国来凑热闹。而这一切,却是建立在当初被叫做“包袱”两个字的那3000万工人的养老退休资金之上。第二块旧债,是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占15.1%,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曾逐年下降,由 2008年的 70%下降到 2012年的59.3%,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3岁,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人数高达3965万,即将突破4000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率却很低,例如在农民工聚集的广东省,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以来,到现在拿到退休金的农民工仅800多人,相对2600万在粤农民工的庞大数量,发人深思。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仅为 17.8%(按全国农民工总数 2.5亿人计算)。此前,因欠薪、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等相关农民工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而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经常被忽视。随着农民工年龄的递增,第一代农民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将会日益凸显,而且随着“退休”农民工的激增,30年来农民工福利不完善累积的问题,将在5年内集中爆发,“谁来为第一代农民工养老”?

目前,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率过高,按照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按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确定,单位缴费比例为 12%,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8%,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并全部计入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国家早已出台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完全可以自行参保,只要连续缴费满15年,方可在退休后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他们很少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即使有参保意识,社保所强调的连续性、稳定性也会成为他们的大难题。对于农民工而言,从每月微薄的收入中再拿出一部分钱用于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在他们看来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等到他们年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时候,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是相对微薄的,因为难以抵御数十年的物价上涨,不能起到真正的养老作用,因此养老保险缴存率不高,这就给第一代农民工今后的养老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

由此,我们看到,当国内外资本攫取了中国的天量财富--四十年国企老工人创造的财富和二十年农民工创造的财富之后,它们还留下什么给共和国的功臣老人们养老?当张维迎为其靓女先嫁论洋洋得意、林毅夫为其比较优势论唾沫横飞时,西方亮了,国内的买办资本、依附型资本也亮了,留下一堆烂摊子,政府就慢慢兜底吧。

四、政府能否兜底?

从根本上讲,在所有制定了之后,政府通过再分配制度来保证国民的福利,解决国民的经济不公平,是行不通的。所有制是决定收入分配的根本因素。归根到底,是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关系。如果私营经济成为了“主体”,生产性财富的分配出现了高度的两极分化,宪法确定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性经济制度遭到瓦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只会加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和私企攫取了巨额利润,留给政府的可支配税收有限,用这有限的税收去提供极其有限的福利,缓和工人被资本压迫到生存和造反双重底线引发的社会矛盾,十分困难。

第二,以私有制为主体、通过私企、外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政策

能否倾向底层民众,要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至少从今天中国财政在教育、医疗的投入比重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政策并不倾向民生。当财政要负担补贴外资、补贴私企、补贴公务员的头号重要责任的前提下,越来越庞大的养老支出只能将政府逼向负债一条路。两极分化-高福利-债务-危机的西方模式浮出水面。

广泛的国际经验也已经说明,在私有制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下,依靠再分配确实解决不了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欧、美和那些转轨国家的“殷鉴不远”。养老制度朝着欧美的方向改革,能否走通?

回顾美国的经验是有益的。美国的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法定支出占55.3%(社保、医保、医疗险、失业);政府自主支配支出占39%(国防、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净利息支出占比6%。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第一是用于社会福利,随着未来美国社会老龄化的来临,社会福利开支将继续高升。美国为什么可以支付高昂的社会福利,其背后是两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A、7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球化和“里根革命”,将美国从一个橄榄型社会变成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为了保证了美国社会基本的政治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美国财政坚决透支坚决负债,使得能够支出极高的社会福利,美国有超过5,400万民众在接受社保福利基金,平均每月1,076美元。这还因为美国普通士兵主要是出身美国下层社会,如果美国内乱,美国军队必然内乱,美国军事霸权也将完结。美国不单通过财政的安排,还通过金融界不断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让美国人民能够以非常低的门槛借贷买房、借贷消费。

B、美国维持高额军费,通过对外战争,稳定美国军事霸权,控制世界资源和市场,打击不听话的世界独立政权,在美元不断滥发的情况下稳定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就是说,美元虽然超发,但是有美国军事霸权做后盾,其他国家不得不将美元继续作为世界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这样就逼着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继续购买将不断缩水的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流到世界的美元回流美国的资本市场,推高美国的资产价格。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债务,美国的资本市场投机盛行。

即便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制度安排,美国最终还是引爆了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时,美欧银行的有毒资产数额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这说明其直接来源是金融投机赌博坏债,只有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投机才能远远超过国民经济规模。其实,由全球化带来的美国国内生产过剩早就潜伏,而以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早就潜伏。美国不断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兴风作浪,不过是为了通过转移金融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来延续繁荣,延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同时,也加大了经济危机的规模。谈论次贷危机原因时有意不提大规模设置次贷债务陷阱骗局的华尔街,特别是不提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制造的巨额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危害,却将责任说成是美国受次贷骗局之害的无辜民众无节制借贷购房造成的,甚至说成是大量借钱给美国的中国民众储蓄率过高造成的,这完全是黑白颠倒。

私有制主导的经济发展必将通向的“过剩”—“透支”规律无法阻挡,美国政府主权债务远远超过了美国政府两百多年主权债务的增长数额,美国舆论却误导指责这一切都是由于高社会福利,于是广大民众在危机爆发后不仅承受了收入下降、缩衣节食的苦难,还要承担政府挽救金融财团投机赌债浪费的巨额救市资金,政府主权债务的迅速膨胀让未来几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西方金融垄断资本还将操纵媒体制造舆论作为配合金融战争的重要手段,将造成主权债务危机的责任归咎于社会福利保障,为进一步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并剥夺民众经过长期斗争赢得的权益进行舆论铺垫,某些中国媒体和学者受西方媒体误导不明真相也纷纷附和,中国某些地方还尝试效仿西方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错误改革。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正通过无节制的债务膨胀和滥发美元,发动金融战争掠夺全世界财富并将危机损失转嫁给各国民众。

美国有世界军事霸权,金融霸权,有中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为其买单,仍旧无法避免地走向危机,仍旧无法避免最终要裁剪社会福利,是其资本主义道路本身决定的。而我国养老制度试图复制美国模式,会通向怎样的下场?

从今后来讲,养老金出现问题。我们都靠财政,财政很简单,政府两手,一手收税,一手印钞票,财政把我们企业和年轻人的税费率还得提高,如果年轻人认为现在高得不得了,将来还得提高,或者不能提高了,政府就剩下印钞票,就通货膨胀了,通货膨胀就会覆盖所有的人。大家生活成本都提高了。

还有什么高招?

卖国企?

卖外汇?

——“‘不透支,吾必死’;‘透支了,吾亦死’。换言之,‘玩是死,不玩死得更快’。这就是‘好的市场经济’内生的悲剧之所在。”

今天,我把我的预言再做一个发挥:“借债是死,不借债也是死;高福利是死,没有高福利死得更快”。这就是债务危机背后隐藏的真实逻辑。这个逻辑可以展示如下: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美国政府不得不让穷人负债过“好日子”,结果搞出了一个次贷危机。

——为了掩盖两极分化,欧洲政府不得不向国外借债让穷人过“好日子”,结果搞出了一个主权债务危机。

——现在怎么办?只好“增税减薪”、“削减福利”,勒紧裤腰带,结果又把“99%”的人逼上了街头。

中国这样走下去,倒应了主流经济学家的一句话,“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明天”。

五、中国养老的出路在哪里?

回归人民养老与国力绑定的模式,放弃将人民养老与工资绑定的模式,这其实是两条道路的争论。养老与国力绑定,需要公有制为主体;养老与工资绑定,则适合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

回归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工厂职工的养老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人一生创造的价值不被少数人攫取,养老金的来源则无穷无尽。工人的养老与国力绑定,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工人命运息息相关,工人会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热情和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大锅饭养的其实是效率很高、竞争力很强的企业,这已经为毛时代的国企和日本的企业中无数例子所证明。当然,企业的发展不单要靠企业所有员工的努力奋斗,这属于企业发展的内因,不能其决定性作用,还需要有好的产品价格实现环境,即好的外因。这就需要我们国家退出WTO,采取贸易保护,扶植我国的民族品牌。这样,工人的奋斗有了依归,企业的奋斗也能够使自身不断壮大,这一切成果,最后都回归哺育所有为之奋斗的人民。

而农村的养老,也是以集体的方式来保证。首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国家要将过分集中于城市的医疗、教育资源投放到农村,使农村能够以集体比如人民公社的方式获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城市也向农村提供廉价的重机械或者消费品;其次,土地公有,人民公社集体承担社员养老。

这样的中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走的是自己的光明大道,又何必去向西方求那必败之经来祸国殃民呢?

推荐第2篇:老有所依

老有所依

看了会儿电视剧《老有所依》,好喜欢。

剧里的人物都很鲜明,具有代表性。江木兰的善良,吕希的豁达,真让人羡慕的一个小家庭。虽然好多事都压在了一起,但他们齐心协力慢慢都解决了。

剧中几位老人更是各有千秋,但也很贴近生活。是啊,人都老的时候,做好年轻时的自己,多多理解老人。大家都看看这部片子吧,陪着老人一起看,或许对我们都有帮助。

推荐第3篇:老有所依

将“老有所依”进行到底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出现。老年型国家随之增多。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预测,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老年人口大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随之而来的就是种种问题的出现,老人医疗问题,老人住房问题,老人生活问题,甚至也可以涉及到交通问题、国家人才资源、等新老问题。

所以说,老人的问题就是大问题,我们就住房问题来说一下,一个好的房子就是幸福的奠基石,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归宿,更是许多老人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他们在想“我们老了,有一个温暖大大的房子住,加上儿孙,三代同堂”,天下最幸福的莫过于此,

让老人放心

6年绿都品牌,品质始终如一。绿都深知“好房子一辈子”的筑家之道,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建筑理念,6载10城16盘,成就中原首屈一指的地产企业品牌,绿都·叠翠园,焦作开篇之作,汇聚精工名匠、精贵实材、精细品质共同筑造,打造焦作人民值得托付一生的好房子。

让老人舒心

稀缺多层尊品阳房,低密宜居,阳光通透,奢享更多绿化、空间、阳光。低总价,低首付,优品质,轻松入住12万㎡叠彩花园幸福家。顶层臻惜房源,视野开阔,无限“风”光,远离喧嚣静享静谧世界。并可居高望远,多角度饱览室内醉人美景,尽享完美视野,其乐悠悠

让老人安心

集品牌服务、物业管理体系一体。完善规范总也流程,知你所需给你所求,周界防范,社区闭路监控、电子巡更、楼宇语音智能化管理体系,安防系统,双气供应,向都市爱家人完美呈现安全、便利、舒适居家环境。

让老人贴心

沿袭现代简约建筑风格,以魏晋风骨为主线,缔造全明户型,淡雅三房,情景露台,户户飘窗,从多维采光,空间层次开始精工雕琢南北通透的湾区静界居停。以静谧乐章为人居生活再添华章,成就一城大隐之梦

让老人开心

从家门口花园,到水韵叠石,再到层峦叠嶂的缓坡,绿都·叠翠园精心雕琢三重彩景观,巧妙中央景观带、宅前生活景观点三大景观带,为家建造丰富多彩的风景,简约风格建筑,绿植、阳光草坪、花坛、步道小品、乔、灌。藤木等多重元素结合,365天于自然为邻,静揽绿意无限,动赏步步为景。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作为子女的我们,学会感恩是我们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成人,给予我们良好的教育,品德的培育,人格的供养。我们那什么来爱你---我的父母亲。

现在机会来了,报答我们父母的最好的方式来了,给与他们一个舒适的家,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的父母“老有所依”!!

推荐第4篇:公务员考试申论:老有所依

【作答要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到几亿老人的幸福。请你以“老龄事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

(2)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走好养老路共享夕阳红

——立足国情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不论今天你有多年轻,明天依旧会变老。”如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14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突破2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福祉的双重压力,而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将更加严峻。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模式亟须创新„„诸多由人口老龄化衍生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老龄事业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纵观国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是立足本国国情,以高瞻远瞩的姿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亦应从本国国情出发,踏实地走好养老路,让老年人共享夕阳红。

循序渐进,实现制度公平。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农村地区等养老金差别巨大。据调查,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低两三倍。走好养老路,需打破养老金双轨制,逐渐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同时,从完善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入手,实现社会保障福利的全覆盖,逐步实现制度公平。

未雨绸缪,超前谋划老龄事业发展。我国老龄化阶段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未富先老”的典型。为更加从容地应对老龄化,应当把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摆上议事日程,尽早、尽快、尽好地统筹安排,不断加大力度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和推行福利社会化,将分散、自发的地区老龄事业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行为,为老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群策群力,发挥社会力量发展老龄事业。新加坡把扶老助老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种追求,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鉴于此,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应该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基础上,注意整合吸纳民间力量共同打造老年人养老事业,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质的服务途径。鼓励私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并为其发展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实现政府主导、吸收社会力量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国老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是一项全国性的课题,创新养老模式,从容地应对老龄化需要公民的共同努力。2013年“常回家看看”入法将养老问题提升到了法治的高度,这反映出国家对老龄事业的重视和积极应对老龄事业的决心。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让天下父母真正老有所依!

推荐第5篇:老有所依观后感

篇1:观《老有所依》有感----也说“孝道”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最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是善的基石。如一人不孝,全民指责。

最近,淡月观看《老有所依》电视剧后,如果吕希妈妈不去世,小两口都辞职也照顾不过来。白内障眼睛看不见的爸爸、老年痴呆的爷爷、瘫痪在床的婆婆。一家一个瘫痪病人,几个人都忙活不过来,这真是危言耸听。深有感触,如今,情况不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国情决定了两个孩子上面有4-8个老人,双方父母,还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真的想尽孝,也心有余力不足。儿女不孝,进养老院的命,儿女孝顺,也是进养老院的命。

当下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我们都有老的一天,面对养老,淡月想呀,有个好身体,至少能自理,不拖累亲人和儿女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人老了,要给自己留点钱,别像剧中雅芝一样,把房子、存款都给了儿子媳妇,被赶到没有炉子的柴房住、每天给儿子媳妇当老妈子的下场,人家保姆还有工钱呢,她白干挨骂还倒贴退休金,待遇还不及保姆呢!

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孝顺他们。真正的孝顺应该有爱的心情,应当从心里去爱他们。《孝经》里说什么才是孝呢?不单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更应该: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这才是孝的精神。试想如果为政之人可以视天下人为父母,也就说此公务员是人民的好公仆;反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的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将更加繁荣富强!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里,就提倡以孝道治天下。其实,“孝”也是储蓄爱的延续呀!

慈母多败儿,宠儿就是杀儿,穷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早当家!如今寄生虫、啃老族比比皆是,做父母的应要头脑清醒哟!儿孙满堂也不如半路夫妻。一撇一捺组成人,人是一个人靠着另外一个人才能站得稳,一味的为了儿女付出不求回报是可悲、可怜的一生。老人,也有追求自己的幸福,剧中雅芝为了救小孩遇车祸去世了,要不然和江开国老人的结合该是多么美满的一对呀!

时光就像杀猪刀,刀刀都在催人老。生老病死,大自然的规律,人不可能永葆青春,每个人都有老去的这一天。心态年轻最重要。祝福天下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包括将来也会老的我们!

篇2:《老有所依》观后感

近来很少写东西,倒不是因为江郎才尽,无话可说。实则是我结婚了,也觉得没那么多的悲处和牢骚,上天对我也是颇为倦顾的,我是从来没有想过我还能结婚,况且老婆比我小九岁。

我也不是有意在同事面前隐瞒我的婚姻。只是觉得同事们对我真是太好了,一听说我结婚了,肯定会问:”新娘是那的?是不是那个送你’温暖牌羽绒服’的张珊萍”。我惭愧无地,根本无力面对同事的疑问。

但一切总还是坦坦荡荡好,既然我不能给张珊萍更好的生活,现在又有病友敢不顾一切地跟我从张家界来到成都,我还犹豫什么呢?想想自己,也快“奔四”的人了。如果错此机会,怕是真得孤老一生了。于是不顾和郑敏只认识了二十余天,也不顾没有取得母亲的意见,来个先斩后奏,就和郑敏办了结婚证,当然,这一切是得到郑敏全家人的支持的。

婚姻生活和一个人的自由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有了更多的“求同存异”,我现在发现,一个男人没有经过婚姻的洗礼,就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我也觉得:”婚姻是前世的姻缘”。就如同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虽是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芳心。但更多的是两人的心意相通。司马相如在长安得意之时,有一天想纳个妾(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卓文君听说后,给司马相如回了两句“闻君有两意,顾来相绝决”,于是司马相如立即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我和郑敏也一样,虽是从认识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更没有一起生活的经验,有时也吵架。但我能感受她对我的好,有时看着她忙忙碌碌的企鹅般的背影,我却有些自责。她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没有一个亲人,我是她唯一的亲人,而我却让她伤心。

过去的我,有一种大气,那就如四川的俚语——“死了当睡着,牢改当工作”,然而我一人解脱了,郑敏该怎么办呢?老有所依,本是年老之时应面对的问题,而“小脑脊髓共济失调”患者不得不提前面对养老的问题,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工作而要生活的问题。

老有所依,是较沉闷的话题,每个人或早或迟地要面对它。而对“小脑脊髓共济失调”患者来说,却是随时随地要面临的问题。未雨绸缪总是好的,Danny曾对我说,要提前对未来做好准备!但如何做准备呢?我们真得要好好想想了。

青山

2013年12月7日?

推荐第6篇:老有所依演员表

老有所依演员表

刘涛 饰江木兰 张铎 饰吕希 乔振宇 饰余淼 王倩一 饰田咪 刘蓓 奚美娟 吕中 方晓莉 高景文 徐松子 孟浩强 李婳 马迎春 苏廷石 李芳淙 王阳

端木崇 饰雷颂华 饰谢亚芝 饰方琼 饰雷爱华 饰江援朝 饰贾幸梅 饰江志新 饰春妮 饰江开国 饰江多福 饰吕悦然 饰郑翔 饰小梦

推荐第7篇:《老有所依》读书笔记

抽得闲暇把那本在省图书馆借的剧本《老有所依》啃了大半,也借此看了两集电视剧,太多的感动无以言表。相形之下,纸上文字更让我感触,让我记住了编剧家陈彦,导演赵宝刚,以及饰演江木兰的刘涛。由此得些感悟,与君共勉。

《北京青年》并没有怎么看,但从其中道听途说重走青春的风花雪月还历历在目,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理却在赵导新作《老有所依》勾勒的“未来蓝图”里被深深扎上了一刀。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每天为工作忙碌和为生计奔波的单调色彩里,是那么奢侈,我们不断退而求其次,直到无路可退,我们不停挣钱,透支着十年后的健康,我们不断安慰自己,只是想生活变好一点,让买房成家的愿望终在现实里有栖息之所,即使这么一丝念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必须忍受的无奈、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都远不只一点点。

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的,除了更多的责任以外,是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变老,失去的是再也无法不管不顾的自由。

在仔细读剧本的期间,很多台词就像回形针,不偏不倚的扣中心坎,当头棒喝一般,紧且痛: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它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这是什么爱呀!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 作为人,想要追求个人价值,需要远走高飞,可是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不离左右。”

“ 小时候让父母管着,让老师管着,长大了让单位管着,让爱人管着,老了,就得让儿女管着了。”

“铁饭碗呀,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是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父母养老问题,我觉得我昨天还在跟我爸撒娇呢!”

“其实谁家都一样,父母和子女,一辈子都聚少离多,能团圆的日子都很珍贵。”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到老了呢,还能一起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

当江木兰对吕希谈起自己来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女过程中所忽略的事,曾经漂泊,或正在漂泊的观众,会被掷地有声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断敲击心房。

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子女们的关心和爱,不计回报,反而是我们常会忽略对他们本应有的付出与更多的关心和爱,那不是逢年过节拎着一盒盒保健品的嘘寒问暖,不是单纯塞钱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例行公事。大多数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围绕身旁吃餐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给他们打打电话和常回家看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令这句话变作了古训,在家乡不能一展拳脚或是想追随恋人的脚步到新地方生活,离开父母纵有再多的舍不得,亦有开启生活征程新奋斗的诸多理由,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才能体味到在故土与亲人相依相伴的温暖。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亲情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温暖,父母用手背为我们阻挡着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用手心为我们释放着绵绵不断的爱的阳光。

剧中,木兰的公公突然撒手人寰,留下身体不便的婆婆;远在老家的父亲孑身一人并要负责爷爷的养老,他们能依靠的子女,却在朝九晚五的工作里各自忙碌,夫妻俩尽一切努力找到了看起来合心意的保姆,木兰把爸爸和爷爷从老家接过来,挤在大家都感到不适的新环境里一起生活。却终是,保姆并不是真心对待吕母,爷爷终究还是想回家,不肯暂停的压力催生出新的问题。

为了减轻彼此负担,吕母病重不医,其子悲痛地放下了打急救车的电话夺门而出,此刻,小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养儿女所遭受的罪,让他又折返回去,发现母亲安详的离开人世,之后,和悦悦的对话中,一句“悦悦,在这个世界上,我永远没有妈妈了”。这一段文字,着实让人动容。

另外两个普通家庭,也处在“一说都是泪”的困苦里,余淼自小身体不好,被母亲亚芝宠着爱着,可不断被好事的媳妇田咪力图掏空亚芝养老的本,还眼高手低不断惹麻烦;木兰的上司雷颂华,因为不善表达和母亲常有争执,方琼是很强调存在感的老人,可是雷颂华却偏偏不喜欢用母亲认可的方式和她相处,母女之间继续摩擦不断也都不肯主动认输……

不敢想象,这些画面也许将是你我十年、二十年后的生动写照,剧集着力表现这样现实和心灵上的双重困惑,不是要我们早早就放弃寻找生活的快乐,恐惧的预防针,并非令我们不去担惊受怕,也不是用未来为难现在,而是让我们在终究要面对时,正视它,能调整好心态。老有所依,是无法实现的梦,还是必须面对的坎,就让我们一点一点,慢慢实现这一长串的心愿。

推荐第8篇:观《老有所依》

观电视剧《老有所依》所感吕母,的父亲江开国患白内障,还要照顾爷爷江多福。江木兰的上级雷颂华也因为父母的事情烦心,工作上老是找江木兰的茬。

江木兰因老人的赡养问题跟吕希产生了矛盾直至离婚。然家山村。

这部电视其实就是真实反映当今养老问题。如今,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如此之重啊!

也许看了你会想:要是有能解决这一大问题的办法多美好呀!哪我给你一个圆满而美好的答复:有!

我国最有实力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浙江、海南、贵阳花溪修建了“养老社区”,这是老年人的乐园和天堂。

“养老社区”是根据老年人特点修建和打造的,硬件设施一流、人文服务一流,内设餐饮、医疗、老年大学等等。老年人在这样的乐园里生活叫做真正的“老有所依”。从而不占用子女

上班和生活的时间,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免除了老来无依无靠的下贱生活。

买了“养老社区”,你可以在全国所有养老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轮流去住一住,北方冷了,就到南方来,南方热了,你到北方去,多好呀!

有钱的老人们,你们赶上新时代,好环境就尽情享受吧!

推荐第9篇:《老有所依》读书笔记

抽得闲暇把那本在省图书馆借的剧本《老有所依》啃了大半,也借此看了两集电视剧,太多的感动无以言表。相形之下,纸上文字更让我感触,让我记住了编剧家陈彦,导演赵宝刚,以及饰演江木兰的刘涛。由此得些感悟,与君共勉。

《北京青年》并没有怎么看,但从其中道听途说重走青春的风花雪月还历历在目,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理却在赵导新作《老有所依》勾勒的“未来蓝图”里被深深扎上了一刀。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每天为工作忙碌和为生计奔波的单调色彩里,是那么奢侈,我们不断退而求其次,直到无路可退,我们不停挣钱,透支着十年后的健康,我们不断安慰自己,只是想生活变好一点,让买房成家的愿望终在现实里有栖息之所,即使这么一丝念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必须忍受的无奈、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都远不只一点点。

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的,除了更多的责任以外,是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变老,失去的是再也无法不管不顾的自由。

在仔细读剧本的期间,很多台词就像回形针,不偏不倚的扣中心坎,当头棒喝一般,紧且痛: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它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这是什么爱呀!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 作为人,想要追求个人价值,需要远走高飞,可是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不离左右。”

“ 小时候让父母管着,让老师管着,长大了让单位管着,让爱人管着,老了,就得让儿女管着了。”

“铁饭碗呀,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是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父母养老问题,我觉得我昨天还在跟我爸撒娇呢!”

“其实谁家都一样,父母和子女,一辈子都聚少离多,能团圆的日子都很珍贵。”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到老了呢,还能一起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

当江木兰对吕希谈起自己来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女过程中所忽略的事,曾经漂泊,或正在漂泊的观众,会被掷地有声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断敲击心房。

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子女们的关心和爱,不计回报,反而是我们常会忽略对他们本应有的付出与更多的关心和爱,那不是逢年过节拎着一盒盒保健品的嘘寒问暖,不是单纯塞钱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例行公事。大多数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围绕身旁吃餐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给他们打打电话和常回家看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令这句话变作了古训,在家乡不能一展拳脚或是想追随恋人的脚步到新地方生活,离开父母纵有再多的舍不得,亦有开启生活征程新奋斗的诸多理由,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才能体味到在故土与亲人相依相伴的温暖。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亲情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温暖,父母用手背为我们阻挡着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用手心为我们释放着绵绵不断的爱的阳光。

推荐第10篇:《老有所依》观后感

《老有所依》观后感

《老有所依》是由赵宝刚导演、陈彦编剧的一部很接地气的电视剧,凡是看过此剧的人无不感慨万分。我非常喜欢这部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真实反映老年生活的故事了,不仅仅是因为居中有众多实力派演员挑大梁,更是因为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我。

剧中以江木兰和吕希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演绎出了当代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沉重,这种沉重一方面反映在经济压力上,另一方面反映独生子女在父母患病后所面临的那种无奈。

江木兰从安徽考到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超市做经理。她的父亲江开国和爷爷江多福都生活在老家,江开国因为白内障看不清楚在寻找多年失散的儿子时被车撞了,此时江木兰意识到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江木兰把父亲和爷爷街道北京照顾,这就意味着她和吕希要买一个更大的房子,但是江木兰已经拿不出多余的钱了,江开国为了不拖累女儿,将自己的住房抵押并交了六万元购买生态养老中心的房子,没想到竟然是一个骗局,骗子卷款逃跑了,江开国只好卖掉房子还贷款搬到北京和女儿住在一起。

吕希的父亲因心梗意外死亡,他的母亲丧失语言能力瘫痪在床,通过家政他们找了一个保姆,保姆是一个人格扭曲的人,经常虐待吕希的母亲,事发后保姆逃走了,几经交涉家政赔款四万元。可是瘫痪在床老人怎麽办? 江木兰和吕希跑了很多家养老院,条件好的费用要八千至一万,条件一般的没有床位,两千多的条件又太简陋,老有所依这四个字在剧情中显得是那么空洞。

我受剧情的感染,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我也是个独生女,与江木兰与吕希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生活的经历是一样的,我特别同情剧中的江木兰和吕希的处境,时常被纠结的剧情而伤心落泪,我太理解他们的苦衷了。

我的父母现如今都已九十岁高龄了。母亲身体状况还好,父亲身患多病,九七年做了喉癌全喉切除手术,带喉管不能说话;零六年又做了膀胱造瘘,插尿管挂尿袋,腿不能行走,丧失了自理能力。为了照顾二老,九七年我们一起搬到三居室居住。想当初,九七年父亲被确诊喉癌以后,他不同意手术,开始进行了几个月的保守治疗,在这期间我每天除了坚持上班以外,还要抽出时间到离家很远的空军医院排队拿药,晚上还得煎药。后来服药不见效无奈做了手术,术后喉管每天需要清洗用开水煮消毒进行更换,无疑又给忙碌的生活增加了洗的负担。零六年做完膀胱造瘘以后,为防止感染,每周要冲洗膀胱造瘘一次,每个月要换一次尿管。我本想到社区卫生院或附近小医院设个家庭病床,不料想碰壁而归,理由是:这是泌尿专科病我们不具备条件,当时真是把我快急死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强打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一点点摸索,到医院进行咨询,终于掌握了这套技术,多年来非常幸运的是喉管和膀胱造瘘管从没有感染过。从去年开始父亲又添了新毛病,大便失禁,小脑也有些萎缩了,睡觉不分白天和黑夜,尿管经常被拔出来,我天天就跟救火一样。老母亲心疼我脾气也变了,经常和父亲发火、怄气,我还要不断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生活压力有时累的真让人喘不过气来,我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忙里抽闲把事情安排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坚持锻炼、学电脑、上老年大学学瑜伽、学烹饪、学太极、电子琴等,以此来缓解压力。

人这一辈子很短暂,吕希父亲的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意外,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人老了都想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如今我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以上。现实生活告诉人们养老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单靠独生子女来承担确实压力太大了,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提高,而当子女也到了花甲之年,即便再有孝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我认为:作为我们这一代老年人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不管活多大岁数,生活要有质量。另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从过去养儿防老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养老方式迈进,以便安度晚年,减轻儿女的生活负担。

第11篇: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

这几天看金牌导演赵宝刚的新剧《老有所依》情绪不是太好,这倒不是因为剧情不好,恰恰相反,因为剧情太能反映生活,太贴近现实,所以感触尤为深重,共鸣尤其强烈。此前一直被媒体、观众挂在纸间、嘴间的养老话题也瞬间变得不再那么遥远,甚至如此之近,让人不敢想象老了以后该怎么办?!

《老有所依》一开篇就将镜头对准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更直击独生子女家庭上上下下所面对的各种难题。江木兰系超市主管,工作忙得不得了,老公吕希也忙忙碌碌,再加上一个女儿,一家三口虽繁忙却也透着令旁人艳羡的幸福与快乐。但这一切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问题所打破:江木兰爸爸被车撞,住医院;年迈的爷爷没人管,走失在街头„„“老无所依”的尖锐矛盾顿刻立显。好在女儿江木兰非常孝顺,冒着工作被责罚的危险坚持回家照顾老人,并将老人接到北京。与此同时,就医难等突出的社会矛盾也被摆上台面„„但如果仅仅如此,江木兰的遭遇也不算太惨。接下来,她还有公公婆婆要伺候,要照料,还会有更多的矛盾与问题。

现实生活中诸如江木兰这样的七口之家并不少(妻子、丈夫、孩子+四位老人),小夫妻俩在接受各种工作重压的情况下还要兼具繁重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当老人病重或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的时候,那种压力足以令人喘不过气来。而由此带来的家庭纠纷、矛盾,甚至会让原本和谐的家庭濒临解体的边缘„„而现实也真的就是这么残酷。这也难怪江木兰会对老公吕希慨叹——如果我还有兄弟姐妹该多好?!至少他们能为我照顾照顾老人,帮我分担一下。

其实,江木兰的爸爸、爷爷还算是幸运的。毕竟,女儿(孙女)很孝顺,(孙)女婿也不错,而且还能同住在北京。现实生活中比他们凄惨的老人还很多很多。子女不在身边或远在外地打工挣钱,自己有事没人照顾,尽管政府也在尽力做好养老工作,力图让每个人都老有所依,事实却很难很难。老无所依成了很多老年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人认为老有所依就是让老人有房住,有吃穿,有钱花,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老有所依的“依”,既有物质上的基本满足与保障,更要有情感、心理上的慰藉与温暖。但如今的70、80、90后都忙得跟什么似的,根本无暇顾及孤独的老人。很多子女由于种种借口每年也只能在节假日回家陪陪父母,然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单位„„

很多人寄希望于政府能解决“老无所依”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政府也为此花了不少财力物力人力精力来面对这个棘手问题。但政府的行为也只能在物质方面给予老人有所依靠,比如建更多更好的养老院,医疗设施等等等等,情感、心理等关切血缘命脉的精神依靠只能由儿女或孙辈提供,这恰恰是真正解决“老有所依”的最终难题。

在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的公报上,“生二胎”的问题终于见到了一丝曙光,尽管还有不少条条框框,但已经能让人感到些许温暖与温情。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日渐加速,国家也在想方设法面对、正视“老有所依”的问题,并一直在付出努力,甚至出台了儿女必须回家看老人的法律法规,且让人看到了不少希望。但养老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从“老无所依”到“老有所依”,字面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现实中要让“无”顺利过渡到“有”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

电视剧《老有所依》中的最终结局一定是中国式的合家欢,一干老人在经历了各种千辛万苦后也许都能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依”的天伦幸福。但现实还在继续,生活也要继续。《老有所依》所呈现出的美好愿景与最终实现如何能照进“老无所依”的现实,还需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儿女们的努力、关心、体贴、慰藉„„而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老去的70后80后们来说,也应该提早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出规划。毕竟,一切大事小事事无巨细都靠政府和儿女其实都是很不现实的。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特别喜欢看《老有所依》,也特别容易被带入进去。个人觉得《老有所依》的可贵之处在于比较真实地面对、反映“老无所依”的现实问题。尽管有些凄惨,甚至不忍直视,却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对这些问题,赵宝刚导演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回避,因而很容易在情感上引起共振与共鸣。发现问题,摆出问题,还原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式方法,因此,随着剧情的深入与高潮的叠加,《老有所依》所呈现出来的缕缕希望之光还是能够带给观众希冀与温暖的。

第12篇: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

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

人物:江木兰吕希江开国江多福江援朝

贾幸梅谢雅芝雷颂华淼淼田 咪

听着这名字就感觉有些新奇,老有所依,怎么养老啊?这是我担心但也得面对的问题,新闻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那么养老问题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有些感兴趣了,再看看是刘涛演的,我就决定看了……

电视剧以北京这个大城市为北京,展现了现在年轻人一代一边要挣钱买房挣钱养家一边又要照顾家庭的多重任务,在北京生活本来就不容易,竞争激烈,物价高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矛盾一直在升级……

木兰以一个女强人的身份出现,但是她确实很脆弱的,为了处理家庭的事情,工作差点被辞掉,但是正是她的孝顺,她的那颗孝心感动了我,我曾多少次被感动得留下了热泪,想想木兰,想想自己,我是怎么对待我的父亲的,她为了能让父亲和爷爷安享晚年,坚持要将父亲和爷爷接到北京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她的父亲为了不给女儿和女婿增加麻烦,都不愿意去北京,想就在老家养老,但是一连串的事故,买老年公寓被骗,几乎花光了两个老人所有的积蓄,还向银行

1抵押了老房子,最终一无所有只有勉强答应到北京和女儿一起生活……

木兰为了让两老人安心养老,决定辞掉北京的一切,毅然回到老家和父亲、爷爷生活在一起,要知道,她从大学一毕业就一直在北京生活在超市上班,而且此时正值她提升店长的好时机,为了能让父亲和爷爷回老家安享晚年,她放弃了所有,她处处为两老人考虑,她的孝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感到汗颜…..吕希,木兰的老公,北京户口,虽然不是所谓的富二代,有钱人,但是他工作踏实,勤俭持家,特别爱护自己的老婆,家庭生活也看似和谐美满。但是天不遂人愿,接二连三的不幸正在发生在他身上,母亲中风瘫痪在床,多亏他父亲那细腻的爱和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看到他们两个的爱情时,我真的感动了,这就是所谓的真爱,不离不弃,天荒地老,但祸不单行,一次更大的意外正悄然发生,吕希的父亲在洗澡时摔倒致死,从此,吕希的家庭就彻底破裂了,但是他没有消沉,因为他还有爱他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江开国,木兰的父亲,一个和蔼、坚强、有爱心的老人,看到他我觉得很亲切,很舒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雅芝,一个善良、勤劳、溺爱的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即便不是亲生的,但她给淼淼的爱是无穷尽的,为了淼淼的幸福她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但是她的爱也是对淼淼的害,溺

爱杀儿,真的是哈,她的一生就没有为自己活过,除了在敬老院的日子,我想在敬老院的时光应该是她最美好的时光吧,就在准备和开国(木兰的爸爸)结婚的那天,意外又一次出现了,这次是她的永别,为了救一个婴儿自己被车撞死,或许只有这样才是她最好的归属,她应该休息了,因为她太累了…….淼淼,田咪,恩爱的小两口,任性的小两口,也是我最讨厌的两个人,作为儿子、儿媳不但没有为母亲做过一点事,还永无休止的压榨母亲的血汗,特别是田咪,太恨他了,这样的人不晓得是怎样炼成的哈,在她自己认为是因为贫穷的原因,因为贫穷所以她想到的只有钱,成天想不劳而获或者走捷径致富,自己卖二手衣服、卖假药、炒股票,但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因为她想的全是歪门邪道,其实凭她的能力完全可以干好一样平凡的工作,但是她不走平常路,以至于在淼淼的妈妈死了后也没有一点悔意,还组织闹事者要求无理赔偿,看到这我真是心寒,为了钱可以致亲情于不顾,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想明白雅芝为什么而死??我恨淼淼的无能软弱,为了讨好自己的老婆无休止地让步,让自己的妈妈无休止地伤心,他不知道自己的妈妈的心在滴血…..

喜欢雷颂华的果敢和温柔的脾气,在超市里当店长,给职工的印象是不苟言笑,要求严格,但是一到家面对自己的妈妈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虽然她也会对自己的妈妈发脾气,

但是她的出发点和心意完全是关心自己的妈妈,或许她的错就在于工作和生活上的平衡吧,她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以至于疏忽了或者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妈妈…..韩冬,一个让人鄙视的小三,但是她真的那么不能让人们原谅吗?她暗恋吕希七八年,她不图吕希什么东西,她看重的是吕希对老婆好、体贴人……或许吕希对她也有喜欢之情吧,但错就错在吕希已是有妇之夫,而且家庭和睦。我想如果吕希没有遇到木兰,没有和木兰结婚,她们会是一对很好的夫妻……

写到这差点把那个让我又恨又怜的江援朝和贾幸梅给忘了,他们是江多福的大儿子、大儿媳,江开国的大哥,大嫂,木兰的叔叔和婶婶,有这层关系应该算是一家人吧,但在江援朝和贾幸梅眼里,他们只是亲戚或者只是利益的平衡点,作为江多福的儿子、儿媳,不赡养老人,不照顾老人甚至觉得老人是一累赘,更有甚者居然合伙将自己的父亲丢掉,丢掉…..或许是报应,他们自己的儿子、儿媳也远离了他们,最终他们都明白了当初对待老人的行为是多么不应该……最后两集的时候,开国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女儿,决定和老父亲偷偷回老家,结果在长城迷路,真是太可怜了,开国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女儿就轻松了,就可以为自己活了,他的老父亲是清醒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死就能让木兰轻松???自己虽然解脱了,但是你想想木兰,她

会伤心死的”最终两老人被吕希和木兰找到了,经过此事,开国决定就在北京养老,同时木兰关于敬老院拆迁的微薄也得到了市长的重视,彭院长又重新开办了敬老院,老人们都有了归属和依靠,电视最后以木兰生日结束,大家都在新的敬老院里面开心地生活——老有所依!

第13篇:“老有所依”项目简介

“老有所依”创业训练团队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浪潮,依托国家重视老年人的政策背景,立足三线城市,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打造本土老年人的“非诚勿扰”——“老有所依”电视相亲节目的创业训练计划。

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团队已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秉承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完成整个创业训练的设计、执行和总结,验证项目可行性,并探讨大学生团队参与本土巨头企业商业利润分成的商业模式。

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大学学生演艺资源开发(社会实践)、创办文化传媒公司(模拟运营)、建立黄石单身老年人信息库(社会调查)、与黄石电视台合作打造节目(电视节目制作实训与商务谈判)、撰写商业报告书与实训经验总结(创业训练成果)。

第14篇:观《老有所依》有感

观《老有所依》有感

已过不惑的我虽也感受到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但因孩子尚在读书,父母身体还算可以,这种艰辛仅仅停留在父母生病需要陪护时,至于父母的养老问题还从未有过困扰和纠结。而电视剧《老有所依》透过一些生活琐事,讲述了三个不同生活背景却又同样面临养老困惑的三个家庭的生活百态,进而折射出养老困局,将父母养老问题提到了生活日程上来。剧情反映的是80后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的普遍困惑,也通过江木兰夫妇体现了坚韧乐观的当代精神,看后令人回味。

“作妈”方琼 剧中方琼的“作”给不少青年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人眼里子女孝顺、衣食无忧的方妈本应快乐地享受幸福的晚年,可她偏偏爱“折腾。”为证实自己怀疑小保姆偷家里馒头的猜测,一口气蒸了50个馒头;为证实女婿与小保姆有染,偷偷盯梢,还在邻里间大肆诽谤、诋毁;为证实外孙女的“不孝”,不惜与孙亲家大动干戈;为证实女儿的孝心,从头至尾地拍片、检查,还无理地提出换家医院再做更细致地检查,她的霸道彻底惹火了女儿,“谁有病,谁忍着”。方妈不止在家“作”,在养老院也不省心,整天闹得鸡飞狗跳,别人不安心,她自己也不痛快,常常一肚子委屈。其实,她的种种“作”就是为了引起女儿的注意,得到家人的重视。方妈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吃穿不愁,就是感到孤单寂寞、无依无靠,这让我联想到春晚上的小品“陪聊”,年迈的父母需要的不再是子女物质上的孝,更多的是子女时间上的孝和意愿上的顺,正如歌词所写“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啃老余淼 余淼和田咪这对小夫妻虽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好高骛远,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换取不劳而获的幸福,他们对母亲雅芝的啃和榨令人发指。田咪时常利用余淼的“癫痫”骗取雅芝的同情和怜悯,可他们像个总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做生意需要赞助、买房子需要交定金、养孙子需要婴儿房……他们在啃老上可谓是绞尽脑汁,就连最后雅芝车祸后他们还要趁机大捞一笔。都说养育之恩大于天,当余淼得知自己是母亲的养子时不但不感恩,反而连同江家一块啃——找工作、借钱,甚至把自己的母亲推给江爸,自己则打起母亲房产的小算盘。剧中田咪在桐城江叔家的闹剧耐人寻味,既有对余淼小夫妻厚颜无耻的鄙视,也有田咪报复江婶带来的快感,人在做,天在看,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缠。现实生活中像余淼这样的子女不在少数,希望该剧的播出能给更多的余淼、田咪一个警醒——让他们明白天道酬勤、丰衣足食的道理。

模范夫妻剧中家庭温馨、事业有成的江木兰和吕希一心为父母子女着想,应该算的上是一对模范夫妻。面对父母的渐渐老去,这对双独子女不得不一次次面对养老和事业之间的平衡问题。面对吕母的瘫痪,请保姆在情理之中,可剧中保姆的歹毒和劣性让人叹为观止,并非是花钱就能照顾好父母。吕母为了不影响儿子、儿媳的工作,面对保姆的种种劣习,她选择了隐忍,直到保姆事件“东窗事发”,江父提出帮木兰照顾吕母,瘫痪在床、行动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要靠人照顾,面对异性的亲家,吕母的尴尬可想而知。尽管吕希面对母亲的“不治疗”采取的同意不够人道,但却让吕母从心理上得到了彻底解脱,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真的要到了吕母这般田地还真不如一了百了来得痛快。

慈母雅芝 对于余淼的啃老和田咪的嚣张,雅芝的慈爱与呵护是罪魁祸首。对于余淼的癫痫,雅芝总持一种负罪感,总想让自己尽最大努力多陪伴一些、多补偿一些,她却忽视了培养余淼的自理和自信。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的“玻璃男孩”李帅,22年里骨折上百次,只有嘴巴和脑袋能动,但他没有玻璃心。他凭借自己的坚强和乐观一路走来,开过网店、写过27万字的网络小说、会弹吉他、弹钢琴,喜欢旅游,还攒钱买了微型单反相机,关键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李帅爸爸的话令人深思“这22年来,与其说是我们支持李帅,不如说是他支撑着我们这个家,我们三口人相互扶持,坚持到今天。”与李父相比,雅芝用慈母的爱毁了余淼的一生——养儿反而害了儿。

最后我还想说说江父的孝父之心、爱女之情。江父始终如一地赡养、孝敬自己的父亲,也为木兰做出了榜样,尤其是父亲患了老年痴呆后,他更是对老人不离不弃。可当他得知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光明时,为了不拖累木兰,他竟然选择了与痴呆父亲一起回归大山,“人死不过是一了百了,可你了了,木兰能了的了吗?!”痴呆的爷爷总在关键时刻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啊,如果江父的“愿望”得逞,留给木兰的将会是深深的自责和内疚,这远比照顾二老的胆子重得多……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4+2+1”的家庭正面临养老困局,估计以后孩子养老的压力还会逐渐增大。赡养老人、养育孩子、人际交往、工作问题……这些会让作为中间力量的小夫妻分身乏术,养老院养老将会由养老趋势变为一种必然,真到那时,“常回家看看”将会变成一种奢侈。然,生老病死、周而复始是一种自然现象,谁也无法逃避,由此联想到我们,给父母养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养老问题又该怎么办?为了让老有所依,我们在积累经济实力的同时更应加强体能的锻炼,养老不能只依靠国家、依靠孩子,这个“依”更多的是依靠我们自己——树立新型的养老观,提前为养老做准备,减少对子女的压力。

第15篇:浙江省考申论热点8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但有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养老保障负担加重,为老龄化提供的社会服务需求逐渐增加,这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受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目前这部分人都迈入老年人的行列;其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再次,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所提倡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下一代数量减少,一个家庭要负担4个老人的情况普遍;最后,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求。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另一方面,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果不能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将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艰巨的形势下,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尤为迫切的任务。

第一,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医疗健康保险制度。一方面,在城镇和农村同时推广“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模式,政府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以立法形式,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

第二,深化医学保健和社工服务,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首先,培养一批可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的服务者,充分掌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其次,提供社区社工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和照看;最后,增加社会养老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为老人提供全面服务。

第三,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发挥社区养老功能。一方面,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另一方面,开设老年大学,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丰富老年人老年生活。

第四,关注贫困老人救助制度,提供多样化帮扶。 一要通过政府建立养老基地,发放养老补贴和高龄津贴,改善老年人生活;二要地方政府组织开发式扶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劳作,增加贫困老年人生产自助能力;三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我省老龄化加剧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6篇:《老有所依》高中观后感作文

信息时报11月20日报道继《小爸爸》、《辣妈正传》之后,近期荧屏家庭剧开始转向,焦点从“育儿”转换到“养老”。由赵宝刚执导的新剧《老有所依》前晚在四大卫视正式开播,浙江卫视以0.813的收视率位列四家卫视第一。

养老问题有哪些?有多严峻?前晚剧集开播,赵宝刚就通过剧中三家人的生活状态,把父母年老可能面临的状况、年轻人如何兼顾父母养老和事业等问题和矛盾一一列出,让不少观众看完之后都表示好压抑、好揪心。

太揪心

养老比“青春”沉重得多

说起赵宝刚,许多观众记忆犹新的仍是他此前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虽然这几部剧中多有年轻人对于青春、未来、爱情、梦想的迷惘和挣扎,但主题都是积极向上且励志。

将焦点从青春一下跳跃到暮年,虽然不拍青春了,但赵宝刚此前仍几次强调《老有所依》是拍给年轻人看的,“通过这部剧,父母可以了解子女所想,子女也可以了解父母的想法。现在中国的养老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养老不能只依靠国家,靠自己的儿女,这个依实际上是依靠我们自己。”

在《老有所依》中,赵宝刚给观众呈现了三个最具社会代表性的家庭的生活百态,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在面对不同的养老问题时,他们又将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

剧中,刘涛(微博)和张铎饰演的江木兰和吕希,是一对在北京打拼的年轻夫妻,两人育有一女,木兰的爸爸和爷爷远在桐城老家,吕希的父母同在北京,但妈妈却瘫痪在床,需要爸爸照看。

刘蓓饰演的女强人雷颂华,职场上春风得意,但家中却有一个“作妈”坐镇,整天给她找不同的麻烦。乔振宇(微博)和王倩一饰演的余淼和田咪则是一对典型的“啃老族”,每天变着法子压榨奚美娟饰演的老妈。

父母年老将会遭遇什么问题?前晚该剧首播,赵宝刚就通过剧中刘涛一家子将这些问题一锅倒出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一振。

江木兰在老家的爸爸遭骗子欺诈,不小心伤了腿,随后又被查出白内障病情严重,须立刻跟木兰回北京,前往大医院治疗;木兰爸爸的进京,也意味着留下木兰爷爷只身一人在老家,无人照顾„„老年人受骗、突发疾病、无人照顾等问题一下摆在电视机前,让不少同样“上有老下有小”的观众不得不正视,随即开始揪心。

太写实

养老问题并不遥远

剧中,面对父辈们突如其来的问题,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木兰也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爸爸做完白内障手术之后返家休养、远在老家的爷爷需要关照,一方面是自己任职经理的超市状况不断,新来上司雷颂华又不断对其施加压力。

当家庭和事业的重担同时袭来,木兰该何去何从„„这一幕让不少观众陷入沉思,也让不少人在异地工作、父母仍在老家的观众表示很有共鸣。

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条件比江木兰优越太多的刘涛,也曾坦承与父母分居异地、无法照顾老人的苦恼,“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不在北京住,虽然房子是够大了,但是如果我不能留在他们身边,又有什么意思呢?”

许多观众看完剧之后表示,原来以为父母养老是很遥远的问题,但其实就在眼前,有网友感慨:“看《老有所依》才意识到异地的养老问题多现实,等到我能在广州扎根,我的父母又该怎么照顾?”

第17篇: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定稿]

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电视剧《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问题。现如今是个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困扰了千千万万的人。

《老有所依》剧中主要描写了江木兰和她的父亲江开国爷爷江多福,雷颂华和她的母亲方琼,余淼和他的母亲谢雅芝的生活点滴。作者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于丑。

木兰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丈夫吕希善解人意,对木兰体贴入微,女儿乖巧聪明,北京一个普通美满的三口之家,却在一系列的变故后打乱了所有的生活秩序。吕希父亲意外身故,母亲成为全失能病人,木兰在安徽老家的父亲因为上当受骗,导致和爷爷无家可归,而婶婶又虐待爷爷,木兰不得不把爷爷和父亲都接到北京来住,木兰夫妇既要照顾全失能的吕母,又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爷爷,后来父亲眼睛又完全失明,遭受了很多的麻烦和磨难。

雷颂华更是一个领导级的女强人,在单位忙忙碌碌,叱咤风云的她到家里就累得动也不想动。母亲方琼每日里在家无所事事,闲的无聊,好不容易看到女儿下班回来,急着跟女儿唠嗑,颂华也做过努力想去孝顺母亲,怎奈母亲不理解女儿的辛苦,只顾自己安逸,而且还总是疑神疑鬼,一味的惊扰女儿和谐的家庭生活,时日久了必定矛盾滋生。

谢雅芝是个聚中国所有传统美德的女人兼母亲,儿子余淼也算不错,可是却娶了个心如蛇蝎的媳妇田咪,在家里把老人当保姆不说,还动不动就对老人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作者很会做安排,选的这几组人物很是贴近生活,让人看来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刻为剧中人物忧心。江开国是个性格要强的人,他不想成为女儿的累赘,一直强撑着为木兰做事,但因为自己眼睛不好反而做了很多不妥当的事让木兰更加多虑。虽然木兰和吕希都是孝顺的孩子,怎奈两个还要精心工作的人照顾三个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谈何容易?以至意见相左分崩离弃。

作为退休干部,拿着高额退休金的方琼是个有点自私的老人,总希望孩子们以她为中心,时刻给予关心和爱护。但女儿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哪能事事依着她。尽管女儿们都有孝心,都想对母亲好,但家里有这么麻缠的老人任谁也是无法容忍的吧!最后只得把老人送到养老院。

田咪给世上所有的媳妇树了反面典型,看到那么温顺的婆婆受她虐待,恨得我咬牙切齿,可悲的是,现实中这种丧尽天良的儿媳妇还真是不少。不过一物自有一物降,也只有田咪这种不知天高地厚,胡搅蛮缠的人才能对付得了木兰那个同样自私自利,无恶不作,甚至遗弃爷爷的婶婶。至于她自己,最后终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我们这个文明的国度,儿女们对父母,大多数人还是很孝顺的,想尽自己的余力使父母安度晚年。但常为儿女着想的老人大都很敏感,光怕自己成为儿女的累赘,尽管木兰已经很小心,生怕触及到老人脆弱的心弦,但人非圣贤,再隐忍也有控制不住的时候,记得在青苔的小说离婚协议里有一句话:我们同情农民种菜的辛苦,但在买菜时还是会忍不住和她们讨价还价,……我们真心的爱我们的父母,但有时也会忍不住跟他们吵架。

父母儿女之间的代沟,永远都无法消弥,住在一起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老人有老人的传统思想,儿女有儿女的生活方式,大家最好还是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互不干扰。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养老院发挥作用了。

养老院,这么多年一直是个受争议的地方,进了养老院的老人,通常会被人认为是没有子女或者是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所以会让很多的人心存这样或那样的芥蒂。其实,大可放心,只要是互相都认可的,就像剧中的所有老人,在养老院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余热,不用给儿女添麻烦,还可以经常和儿女们聚聚,颐养天年,也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看了电视剧《老有所依》演员苏廷石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演太精彩了,把一个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演的惟妙惟肖,很多时候让人忍俊不禁。想起了他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扮演的姚启圣,同样是个奇葩老头。但在高兴的同时,又忍不住的想,照顾这样的一个老人,确实是太不容易了。

剧中养老院把老人们的养老问题解决了,让他们老有所依。可是还是让我们很忧心,养老院是要钱的,城市里有退休金的老人,都要为养老的问题,绞尽脑汁,可想而知,农村里那些什么也没有的老人会遭糕到什么程度。虽然儿女们没工作或许可以照顾老人,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些老人才更值得社会关注。他们老了又能依靠谁呢?

第18篇:原创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

我看《老有所依》

晓晓草

41节的电视剧《老有所依》,真的看得我很心酸。我认为这部电视剧不仅仅在反映80后一代独生子女要面对的养老问题,它揭示了更大更根本的人生的问题:生、老、病、死。

作为赵宝刚的又一部力作《老有所依》,经过了《奋斗》、《北京青年》这次将剧情锁定了当下养老问题,当走过奋斗的青春,历经无悔的青年期,开始面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这样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外加社会工作压力,生活怎能按部就班?

记得我准备看这电视剧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说,她不想看,因为她不想面对自己的“老”这个问题,等到老了再看老的问题也不迟,现在看这个太伤感了。

事实真的是 这样吗?到老的时候我们再考虑“老”的问题还来得及吗?

人生就如这列列车,我们终究是要下车的,无论你是愿意或者是不愿意,你做好准备还是没有做好准备。只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时何地必须下车而已……

我看这部电视剧,想到更多的就是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养老问题?

说实在的,我们的父母一辈,比起我们而言,真的是幸福多了,一般家庭至少有兄弟姐妹三个以上。遇到事情有人分担,有人商量,

老大事情忙有老二去做;儿子没有时间有闺女帮着;我们那一代人受到的教育基本还是很传统的教育,赡养父母,啃老为耻。不能说是愚忠愚孝,也谈不上什么道德楷模,至少受过一些教育的人都明白,必须做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这一代人很少会把我们的父母送进养老院之类的。

可是,我们的孩子,80后,90后的他们 ,独生子女,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他们的思想中有很强的自私欲和占有欲,他们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的,父母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他们,无论是他们眼里的“白富美”,还是“高富帅”,都以父母的财富在给自己贴金。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我们那一代人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下,滋养了多少像于淼那样的一类啃老族啊!

作为中年的我们,我们不能不考虑我们自己的养老问题,靠国家 的那点养老金可以养老吗?物价上涨那么快,那点养老金能解决什么问题?靠我们的子女吗?等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要养4个老人,有可能还有上上一代的老人,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又放开政策,可以养第二胎,也就是说,他们至少要面对4个老的,2个小的,这压力何其巨大啊?他们自己2个小了负担已经是够大的了,哪还有精力、还有能力赡养我们老的呀?

我们60后一代的养老,必须要靠我们自己。这是我们现在不能逃避的一个问题,自己必须为自己养老尽可能多的做准备。

首先是经济问题。必须得为自己准备一点养老金的,在《老有所依》里我们看到,有很多问题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出问题,

问题是接踵而来,压力非凡。

其次是健康问题。不能今天挣钱透支我们的身体健康,为孩子是“富二代”而奋斗。我们健康出了问题,那我们的老年生活将是很没有任何质量和尊严可谈的。

衍生的问题就是思想问题。

一是要服老,接受自己终究会老的事实,不要老了和自己较劲;同样也要接受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也不会因为你怕死就可能不死。相反倒可能越是怕死越会死得早。生、老、病、死,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二是接受到养老院去生活的事实,我们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时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也不可能做到“常回家看看”的,孩子的生存压力那么大,社会竞争那么激烈,哪有时间陪着老人去拉拉家常? 三是接受一种安乐死的选择。

就像剧中瘫痪的老人给子女留下了一封信,表示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痛快得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忍受常年卧床的病痛折磨。她说:“年轻的时候,我身体很好,从来都是过得利索,活得痛快。我最怕的,就是不自在。我觉得怎样活着比活着更重要。如果我的身体不好了,就更加没有生活质量了。请儿女们一定要尊重我个人的意愿,让我利索得走。对我来说,痛快得离开,和痛快得活着一样重要。我希望能有这样的选择权!”

四年得有老伴、有老朋友、有老同学,这些是一辈子的财富。老年人需要心理和精神的独立,需要同龄伙伴的交流和倾诉。 不能总

缠着孩子。虽说我们养了孩子一个小,希望孩子养我们一个老,但我们学会两代人的沟通,还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第19篇:银发潮兮 老有所依

银发潮兮 老有所依

■唐茜/文

2010-5-

31积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精神为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博大襟怀。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义也因此构筑了中国古代道德文明体系的重要篇章。古代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更将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加以阐释,并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论孝,“父母在,不远游”,尊老、养老为“孝”之实。“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正如《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垂暮之年,几世同堂,共享天伦,幸福莫大焉。然而,当中国社会将以典型的“未富先老”方式进入老龄化及高龄化时期,相关政策、配套服务是否完善,使得“银发一族”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不可逆转的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0年,而日

本只用了24年。

我国的情况则与日本相似,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SIS)《老龄化的中国 》文中指出:当中国的第一代婴儿潮在2015年左右进入老年期时,中国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35年以前,中国的青少年人口是老年人口的6倍,35年以后,中国的老年人口将是青少年人口的2倍;到204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近4亿,将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5国人口的总和。

数据统计,2001~2020年为我国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近年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国已开始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

而2020~2050年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阶段,老年人将从2.3亿增加到4.1亿,老年人比重从15.6%上升到25.8%,高龄人口迅速上升,抚养比达到最大值,劳动人口开始老龄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更已提前步入老龄化城市。

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保制度滞后都将成为老龄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产业危机

尴尬的是,如果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计算,中国的养老体系建设启动已超过10年,却仍处于起步状态。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制度建设的路径出现了问题,„老有所养‟没有进入到操作层面。”

国家已经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但业内人士认为,每个规划中都没有设定资金投入机制,规划中的具体目标难以落实。

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农村敬老院床位应达到309万张,城镇则达到138万张。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显示,据老年人意愿所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应为1071万张,截至目前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173万张,缺口巨大。根据进度,“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很难达到。

“十一五”规划还要求,开展以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为对象的“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和示范工作,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爱心护理工程”。而据了解,这些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还没有系统启动。

此外,从多角度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积极开发老年人才的产业政策也未见实质性进展。

为此,4月20日由全国政协、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第一个检查评估小组已经深入到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四省开展实地检查评估工作,为下一步发展谋求对策。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指出,与中国整体的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公共服务财政的缺位、公共服务项目的匮乏、制度福利模式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国社会老年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规划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副所长周燕珉则表示,发达国家相关养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在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一定比例时,必须要出台相关的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老年住宅产业政策,如瑞典、丹麦、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均是如此。“老年人口相对总人口的比例占7%时,出台社会福利法,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质量;占10%时,便进行福利制度改革,增加了福利设施和社会保障法,并开始出现养老机构;如果比例到了15%,则会修订建筑法,增加社区护理政策方面的条例,颁布老人住宅法。”

周燕珉教授认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且未富先老。这些因素致使我国养老产业的推进工作任重而道远。

养老地产亟待破题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全国人大又把人大代表关于“重视发展老龄事业的建议”,列为加强追踪办理的重点处理建议,并且积极地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措施加以实施。

事实上,在养老产业的链条上,老有所依、老有所居都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如今,养老产业的突围已在几个领域内展开。

保险资金率先扛起大旗,养老地产则为“险资”介入提供出路。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曾表示,养老事业是最适合人寿保险公司延伸产业链的一项业务,也是中国未来老龄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时最有价值的商业机会。

去年12月29日,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及健康研究中心奠基仪式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举行,拟打造高端养老社区,泰康人寿方面同时表示已在河北廊坊物色好将来用于建造养老社区的土地。

无论养老院还是养老社区,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成功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范例。周燕珉表示:“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养老地产根据当地的老龄化特点以及经济实力,产生了多样化的养老居住建筑形式,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各个层次、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

在中国,这一命题已经被房地产行业所关注,广东某开发养老地产的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就指出:“传统的房地产还有大概15~20年的时间可以做,这个阶段买房的主力是70后和80后,但是当90后成长起来之后,很多夫妻双方家里都有房子,他们并不需要买房,需求量就要少很多。而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养老地产空间巨大。”

然而,选什么样的养老地产模式才适合中国?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清城华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首春指出,从国外的产品来看,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提供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事实上,养老地产在开发项目中已有尝试,但如何进行客户群的精准划分,以及如何寻求金融、土地政策的支持还是未解之题。

业内人士呼吁,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与养老建筑的设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希望在未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银行机构对养老社区的建设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利率优惠,并应鼓励实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持养老社区的建设。

第20篇: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一)

这几天北京、东方、安徽、浙江四大卫视黄金时间热播电视剧《老有所依》,我不但一节不拉地自己盯着看、且还拉着家人看、介绍给朋友看。无论白天黑夜眼前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剧中那个瘫在床上不能言语的老太太被保姆惨打的情景,一想起就心惊胆颤,以至于有天正儿八经地同儿子说起我们将来的养老问题,弄得孩子愣愣地看了我好久,最后扔下句你还这么年经想那些干吗呀?就头也不回地做自己的事了。

为什么我对这个剧如此着迷呢?其实这个剧说起来就是时下独生子女4+2+1的生活模式,三个家庭呈现出三种看似不同实质相似的老人生活,生活富足不愁吃穿的“作妈”;为儿子奉献了一切最终却被赶出家门的慈母;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却不经意间总是给女儿惹麻烦的纯朴父亲。表面是《老有所依》实质是老所无依。

孩子们不是不孝,实在是生活的压力逼得他们孝不起来,作妈方琼的子女条件都很好,她自己也是个退休的知识分子,生活优渥但精神空虚,为了引起别人的关心注意屡次买假药上当受骗,自己却心甘情愿,只因为骗子的花言巧语能逗她开心。在家里嫌保姆不好,到养老院仍是不合群,她的种种“作”就是为了引起女儿的注意,从而觉得自己没被人忽略,她就是觉得没人重视孤单寂寞无所依靠,她渴望与人交流,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一天的工作做下来早已精疲力竭那还有闲情逸致与她聊天,她们只能尽量满足她的物质生活却无法将她的精神丰盈起来。

吕西一家是这个剧的重点描写对象,小两口是双独,他们自己也生了一个独生女儿,吕西的父亲意外身亡后留下了中风的母亲,这个母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不能动不能说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呆呆的看着一切,心知肚明就是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儿子媳妇要上班只好请了个保姆服侍,那个乡下女人将自已在家所受的怨气全都发泄到老太太的头上,对老人不是打就是骂,让老人忍饥挨饿,家里的好吃的全被她偷吃了,最可气的是她老公每打她一次她就会打老人一次,甚至将老人打得头破血流也不屑一顾,每次老人见到自己的儿子媳妇只是流泪想说却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保姆虚情假意的的演戏,看着这个老太太流泪我也跟着流泪,人要是走到了这一步真是生不如死啊。当最终老太太生命垂危再一次送到医院抢救时久不能开口的母亲拚尽全力从牙缝里崩出了“别救了!”三个字,这一刻儿子是心如刀绞推开大门一头冲到了门外泪如雨下。说句良心话这个儿子媳妇是相当孝顺的,但他们都是普通的职工,两头的父母加上自己的孩子以及房子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压得他们睡下去就不想爬起来,他们要工作要挣钱要照顾老人孩子分身泛术。

联想到我们同样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有一天老了身体也不能动了那该怎么办呢?看了这个剧我总是和尚念经似的来来去去地念叨这个事,老东西倒很淡定说:“上养老院呗。”可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没儿没女才上养老院,我有儿子干吗要去养老院呢?再说养老院的人假如打我怎么办呢?听说好点的养老院在经济上是常人无法消受得起的,为这事一想起就头大就害怕,那天我郑重其事地同儿子说:“等你结婚成家之后我们就自己余钱防老为将来上养老院做准备了。”儿子笑着说“上什么养老院啊,那里可有人打你的唉!”我知道他是在吓我,但是对将来进养老院的事我的确是畏惧的。

这些日子来身体连连出故障,头脑老是昏昏沉沉,颈椎连同半边身子疼得日夜不能睡觉,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于是尽量多做运动,有天早上去拉单杠,刚刚跳起来双手吊上单杠双脚离地好高,陡然眼前一黑双手一滑整个身子硬生生的摔了下来,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好久好久动弹不了,当时我以为肯定骨裂了,还好因为我平时总是猴子似的坐不住所以骨头没那么脆弱,只是软组织受伤,其时只有一个人在家,好在有姐姐,一个电话打过去,四姐给我吊了两瓶水总算将眩晕暂时压了下去。

好景不长前几天晚上下班路上,有人跟我打招呼,当时头上载着头盔,头一扭肚子不能动了,从晚上到第二天早上脖子就那么僵僵的挺在那里一动不能动,夜里翻来覆去不能睡觉,其时家里仍是光棍一条,老东西在北京出差,儿子在南京学习,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千里迢迢,电话打过去又能怎样?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不说,只好自己忍着吧。好在姐姐多,电话打给了五姐,诉了半天苦,姐午睡都没睡就带我去推拿,几天下来虽有所恢复坐在这里敲字脖子仍是扯着疼。

一连串的打击让我真有点望老却步,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突然觉得不服老不行,尽管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说我不像将做奶奶的人,而且我的心理年龄的确还很年轻,可是生理的老化让你不得不慨叹岁月的无情,这一年最明显的就是本来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如今是银丝飘飘了,且头发的数量也直线下降;额上的皱纹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了;最要命的是动不动就失眠就腰疼就头晕就脑胀就有一股无名之火要暴发。

这不是更年期而是典型的心理障碍,人一病气就多,身体好不起来一切烦恼就纷至杳来,夜里睡不着时爬起来看书,看着看着就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世界靠谁都靠不住,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人变老是自然规律,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去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我那不老的心。人生在世必

须时时记得角色的转换,无论对人对事问心无愧就行,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身体养好才是头等大事,这不论于子于已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回头再看《老有所依》中的那个江家,之所以儿子媳妇啃老归根结底还是儿子无能,因为儿子有病身体不好,母亲一直宠他爱他为他付出了一切,到最后不但不知道报恩,还将老母逐出家门。养出这样的儿子她能老有何依?由此得到启示,对孩子切忌百依百顺无条件地付出,否则只能老了流浪街头,后悔莫及。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为了老有所依,我们在积累好经济实力的同时更要加强体能的锻炼,切不可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老人不缺吃不缺穿,缺少的是温情是健康的体质,这老有所依依谁呢?只能依自己。

老有所依申论范文
《老有所依申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