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自我精神分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2 21:04: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指导下的精神动力心理治疗侧重于既往经历的作用,通过对特殊过程(防御)和人际间相互作用(移情)的认识,使之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个人的既往经历通过记忆和生物原理作用于现金。期望(对现在和将来的预期)也是由于个人既往的经历以及生物原理所形成的。同样,病人在谈话中用隐喻的方式,可能反映了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对现在知觉和行为的作用。通过探索事物的既往和现今的前后关系及其含意,精神分析治疗者就可以改变行为的“组织者”,重组信息和经验。

精神动力心理治疗

重点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认知、情感、幻想、活动)

目的理解防御机制以及病人的移情反应,特别是它们在医患关系上的表现

技术建立治疗联盟

自由联想——手段(理解潜意识的冲突—是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持续地存

在于成人的生活中。也就是由这些冲突,决定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模式)

解释防御机制和移情

经常会晤

疗程数月至数年

神经症冲突会造成: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工作、社交和性的抑制,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这些潜意识里的神经症冲突会表现与思想,感情,幻想和活动之中,从儿童期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表现与病人儿童期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是生存所必须的,因而在当时来看是合适的。 精神分析治疗时,主要通过两个阶段使行为发生变化:A理解儿童期所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模式(防御机制)B理解儿童期显示出来的冲突关系会在医患关系中再度体现(移情)

精神动力学评估

精神动力学评估是通过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而来的。通过病人发生问题的诱因,以及寻求帮助的原因,可以看到病人儿童时期尚未解决的、目前仍在活动的潜意识的冲突。详细探索起病的条件,对于理解病人的问题来说非常重要。

精神动力学评估

倾听并探索

发病及寻求帮助的原因——知道幼小时未解决的依然活跃的内心冲突

病例一个男性研究生害怕女主任

治疗师问:她会想你的生活中的什么人

生活史——按年龄收集知道防御形式

既往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了解患者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体验理解移情

最初的记忆——往往可以揭示重复的发生在病人身上的事情

每个时期谁是重要人物

最早的记忆、最早的经历是现实生活的模板

经常的和进来的梦——了解现实冲突

对先前治疗及治疗者的体验——有助于和病人建立关系和做好准备

观察病人如何与治疗者建立关系——了解病人日常的人际关系

尝试性解释

要求病人共同理解

医患之间的互动形式能为了解病人的性格及冲突提供资料初学者可能会急于了解这些互动的本质而进行探索,这样做不合适,因为将病人的注意力引到这种治疗早期的关系上来往往会吓着病人,抑制了病人的好奇心,并出现移情。这时治疗者只需要倾听或婉转地提个问题。

病人的生活史为了解当前的医患关系以及病人的防御形式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线索。精神分析治疗者要倾听病人的生活史,以了解病人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冲突,了解生活史中造成这些

冲突体验的重要人物。当过去发生的经历重现于现在时,这些冲突将在治疗进程中形成移情而显现出来。了解病人在每一时期的经历,在每一个时期里谁是重要人物,有什么重要事件造成早年的感情特点和人际关系模式,而这些又造成病人当前生活中的问题。

询问病人所能记起的最早的记忆,往往可以揭示重复发生于病人生活中的事情。它也可以用来评估病人的愿望和幻想。同样,请病人讲述进来所做的梦,可以知道冲突的形成,以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治疗者也可以询问病人对某些困惑不解的行为是如何看的,试着做解释,这有助于建立关系,也有助于了解病人想知道自己问题的意愿有多强,以及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有多大。

一、治疗的原理

从上面精神分析的病理学理论可知,精神分析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参与冲突的有四种力量:本我、超我、外界现实和自我。在这四种力量中,惟一行使认识功能的是自我。而神经症病人的自我都不够强健有力,它在协调解决冲突中不能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不得已而采用这样或那样的防御机制,从而形成了各种心理症状。又由于参与冲突的各方处于不同的意识层面,这种冲突本身又是无意识的,不能被病人所觉察,所以病人虽明白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症状,但却不知症状的意义以及造成症状的原因。因此,分析治疗的焦点不应放在消除外显症状上,而应放在向病人揭示内在冲突的原因和冲突过程上。即把这一系列的无意识过程和材料经过分析、解释,让病人在意识层面得以了解和领悟。一旦病人明了自己得病的原因和过程情形,症状便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分析治疗工作的要旨可以简明地归结为:促使无意识过程向意识转化。 然而,这一转化工作是异常艰难的。因为,第一,由于致病冲突的无意识心理内容不能通过有意回忆揭示出来,而分析者也不能知晓病人已经忘却的那些经验。第二,由于所谓的“两级获益”,病人对分析会产生抵抗。因为这两重原因,促使病人由无意识向意识转化就变成了一场艰苦的往往是马拉松式的“战斗”。关于上述第一种原因我们已经讨论过,现在对后一种原因再作一些说明。 所谓“两级获益”,是说病人借助生病从两方面获得了好处。第一级获益又叫内部获益,指的是症状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得到变相的虚幻的解决这一事实。前面我们说过,受到压抑的里比多要求表现和渲泄,由于这种性欲望的满足对象和表现方式是为现实和超我不容许的,自我只好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把这些欲望化装为症状表现出来。欲望既得到表现,自然也是一种宣泄,一种满足。这是所谓一级获益的情形。二级获益是指病人借助生病,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同情、安慰,从而减低应激压力。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事实上无论什么病人都可能有这种获益。由于这种好处来自环境,所以也叫外部获益。 由于这两级获益,病人便有意无意地想“留在病中”,而对治疗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他一方面由于现实症状的痛苦和环境压力,在总体上表现得积极求治,想要努力摆脱疾病的折磨;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治疗进程中,又时时显得消极、回避,例如不积极配合检查,不愿意采取实际行动练习新行为,纠正强迫动作,乃至借故误掉治疗时间或“忘了”治疗时间等等。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做治疗的“阻抗”(resestance)。阻抗有有意识的,但大多数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阻抗容易消除,无意识的阻抗则很难对付。在治疗中,出现明显、强烈的阻抗是分析接近问题症结的一个信号,它提示分析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但也是最难的攻坚阶段。所以弗洛伊德说,分析工作中最艰苦的是克服阻抗,它是治疗的中心任务之一。 阻抗的力量与压抑的力量同源,都由于自我或自我与超自我的联合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同一种力量先是实行压抑,而后又抵抗分析以维护压抑。要克服压抑和抵抗,我们可以借助的是病人自己的两种积极力量,一是病人要求康复的动机,一是病人的理智。在帮助病人克服抵抗时,心里要明白此时病人内心正经历两种力量的“决斗”:一种是要援助抵抗力的动机,一种是要打消抵抗力的动机。医生的策略是:第一,向病人表明旧的解决(实行压抑,以症状为替代性满足)足以致病,新的解决(在意识水平认识、接受自己的里比多欲望)可以恢复健康;第二,告诉病人他的自我已不是幼年时的自我,现在的自我已足够强大,有能力在意识水平上清醒地认识、处理矛盾冲突。 与阻抗同样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另一种现象是移情(transference)。在长时间的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逐渐出现一种特殊的表现,他不再关注自己的疾病,而对分析者变得越来越有兴趣。他与分析者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亲密,对医生表现出好感、顺从、崇拜,变得极易相信分析者的话,人前人后称赞医生高

明。一段时间里,病情也急速改善。这便是病人对治疗者发生了移情。移情具有性爱的基本色彩。如果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在年龄和性别上符合常态的恋爱条件,这种场合的移情具有典型的异性爱特点,如果是同一性别或年龄差距相当大,则以稍稍不同的形式出现。男病人和男性治疗者之间有时出现一种貌似相反的情况,病人不表现钦慕和依恋,而表现为敌视和贬低。前一种情况叫正向移情,后一种叫做负向移情。事实上,不管哪一种移情,病人对医生的这种强烈的感情并非由于治疗情境或治疗者的行为而发生,因此不能作正常发生的恋情来看待。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多为幼年时期)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只不过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换言之,病人把医生当作早年生活环境里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置换给了医生。一旦移情发展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整个治疗工作的重心便发生转变。分析回忆过去退居次要地位,而对新出现的“移情神经症”的分析治疗占了主要地位。既然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假如治愈了这个新得的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病人如果能重新与医生保持正常的关系,摆脱了被压抑的本能倾向的影响,则在离开医生之后,也仍然能够保持健康。 因此,移情的产生和处理,就是治疗过程中医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从后面对治疗过程的讨论可以看出,医生先是要发展与病人的关系,以利于移情的发生,然后努力解决移情问题。这好似把病人体内的各种毒气诱集于一个瘤疖,然后一刀切去这个瘤疖的做法。

推荐第2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技术发展的历史

李孟潮

1900-1920    弗洛伊德 : 释梦,自由联想,移情

阿德勒 :心理教育,辩论

荣格: 释梦,技术上整合平衡

1920-1940 克莱因《皮皮的故事》

     兰克、费伦齐:主动技术,强调情感,养育方法,治疗终结的时间设置

Stekel :主动分析,精神分析短程治疗

Reich, Fenichel:对性格的分析,对防御的分析(性格盔甲)

Alexander ,French :校正情感体验,短程治疗,面对面会谈

Horney:进一步区分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短程模式,主动技术。

1950-1960     

   Sullivan: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面对面的精神科访谈,参与观察者,扩张移情的人际维度

A.Freud:在精神分析和儿童分析中应用自我心理学,强调防御机制的适应功能。

Eiler, Bibring,Stone,Gill:扩展精神分析的定义和范围,对移情的分析扩展到此时此地的分析。

M Klein , Winnicott, Bion, Balint温尼科特:影响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支持性环境,够格的母亲,作为容器的治疗师,修复基本错误,强调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母性照料。

Zetzel , Greenson, Bo :扩展治疗关系中非移情成份。提出治疗同盟和工作同盟的概念,注重治疗中现实性成份。使用患者的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的功能。强调治疗中分析师和来访者真实的人性相遇。

Hartmann, Kris : 适应性自我心理学; 自我的无冲突区,自身(self)作为一个独立结构存在。在自我控制下退行,强调自我参与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Jacobson:发展性模型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整合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和内驱力理论

Mahler马勒:对母亲和婴儿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定义了儿童发展的分离-个体化各个时期。以及分离个体化时期对成人人格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并且其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1970-1980’s

     Sifneos, Davanloo, Malan, Mann:发展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短程动力学治疗,使用主动技术,质对技术,支持技术。时限的动力治疗

Kohut科胡特:发展针对自恋人格的自身心理学。定义了自身客体移情。强调共情和变形转换。

Kernberg:对边缘人格的治疗。使用表达性技术

Strupp and Binder, Luborsky:动力学治疗的操作性手册以及动力性表达-支持性治疗。

Gill, Hoffman:社会结构主义,强调治疗师本人的行为持续地影响来访者的移情。分析师的主体  性还会影响到整个治疗进程。

Ogden, Sandler, Jacobs, McLaughlin, Chused, Renik:强调治疗中的两人过程,以及治疗中出现的分析性“第三者”;分析师的角色相应性;聚焦于反移情的使用。

Pine, Karasu, Cheick:多元整合,使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整合,通过发展心理学整合,或者整合哲学和精神分析

1990-至今

          六大国际精神分析组织,动力学诊断手册(PDM)

Fonagy ,Kernberg , Clarkin,Bateman:移情焦点治疗(TFP)和心理化基础疗法(MBT), 符合EBP的人格障碍的疗法

Luborsky and Kaechele: CCRT,对分析过程的量化研究, 多焦点转移模式。

Solms ,Kandel:神经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

Ogden, Atwood, Mitchell, Stolorow:后现代精神分析,关系疗法和主体间学派

Grostein , Waska, Burke : 后克莱因学派。

Sarfan, Epstein, Engler: 佛学精神分析,超个人精神分析

Klerman , Greenberg : 人际治疗(IPT), 情绪聚焦疗法(EFT) David Scharff and Jill Scharff : 客体关系夫妻治疗和家庭治疗。

Ryle : 认知分析疗法(CAT)

推荐第3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参考书目:

1、黄龙保,王晓琳著,人性升华——重读费洛伊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成都

2、Irving stone著,关颖译,费洛伊德——精神分析大师(上、下册),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7.8

3、Charles Brenner著,杨华渝等译,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7

4、Roberi j.Ursano等著,杨华渝等译梦,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北京出版社。2000.7

5、朱建军,孙新兰著,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11

6、S.Freud著,茂华译,少杜拉的故事,中国文化史出版社,1997,1

7、S.Freud著,丹宁译。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 讲授内容

一、费洛伊德生平;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四、精神分析的设置;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a、两个基本假设; b、内驱力理论; c、人格组织理论; d、潜意识理论; e、性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本能、潜意识、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技术层面)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理论层面)

精神分析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途径。(人性层次)

a、两个基本假设

心理决定论(因果原则)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一样,不会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些先前的事件决定的。

存在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历程(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思维、情感、行为、偶尔的遗忘、梦、病理症状等。 b、内驱动力理论

费洛伊德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的能量系统,人从大自然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而消耗能量。有机体被扰乱时,会产生一种企图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本能的目标就在于发泄能量来满足需要或消除兴奋,以恢复原来的平衡。

宣泄:侵犯性能量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个体内部的侵犯性驱动力减弱。

1、生的本能

生的本能在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和性等本能。其中,性本能常常因为社会原因而得不到满足,成为影响人格的主要原因。

2、死的本能

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的,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毁灭生命)的欲望。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自责、自罚、自杀和恨、攻击、破坏和征服被人的动机。攻击驱力是从死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收到挫折时,往往转向自我内部,攻击自己,成为一种自杀倾向。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相互交叉,这两种力量的合作和对抗影响个体心里的发展,当二者发展不平衡时则形成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碍。

C、人格组织理论

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大系统组成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是心理能量储存的地方。本能代表生物性的内在世态,要求立即释放能量以消除不愉快,恢复原来的舒适状态。 “能量库”、“火山下的岩浆” 本我的特点

1) 遵循初级思考方式享乐原则;幼儿水平

2) 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行为不受时空条件限制;

3) 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如梦) 4) 需求及情感需要用直接的、不能延迟的行为动作来满足;

5) 情感分化水平低,呈现明显的两极性(非好及即坏,非爱即恨)(绝对化、极端化); 6) 在潜意识中表现,不易把握。 本我是个体动物性的表现(无控性、幼稚)

2、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结构部分。有机体必须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接触,相交往,以适当的手段来满足需要,解除紧张,就在这种环境中,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自我代理性和审慎。 “泄洪闸” 自我的特点

1) 遵循次级思维方式现实原则;成人水平2) 欲望的满足可以延迟

3) 对事物的评价以现实(客观)为标准,考虑因果关系; 4) 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5) 情感有细致的分化; 6) 在潜意识中表现,不易把握。

自我是个体心理成熟性的表现(行为调节、可控) 自我的主要功能

获取基本需要,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适应外界环境) 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之间的冲突; 调节和解决本我与朝我之间的冲突。

当自我对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不可能调和时,就发展成焦虑来对待。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了自我,即良心、良知、理性等,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自我理想,是父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产物,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代表理想,追求完美,遵循理想原则。

超我是个体社会性的表现 超我的功能

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 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 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个性。

人格的三个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本我是个性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个性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个性中的社会成分。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是得到正常发展。由于三者的行动原则各不相同,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心理异常。

d、潜意识

个体的心潜意识理论理活动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即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1、意识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是指在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在人的注意力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意识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浮面的水平。

2、潜意识

潜意识是心理能量活动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突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的标准不容,得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储存库,它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通过精神分析可揭示。 通达潜意识的途径 自由联想】(倾听) 梦的分析】 阻抗分析】 移情分析】 反移情分析】

3、潜意识

夹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虽然此时此刻意识不到,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加以提醒、认真回索或在没有干扰是回忆时可进入意识领域。

e、心理发展的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由其是性本能。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引起个体产生快感的一切活动。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按原始欲力主要投射的身体部位不同,心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若完成不好,则易造成各种心理障碍。

1、口欲期(0-1岁)

原始欲力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吮吸、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取满足,口唇成为快感中心。发展任务:建立母婴关系,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建立信任关系。

若此期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心理发展受挫,即形成不安全感,成人的性格倾向于紧张、猜疑、依赖、悲观、被动和退缩的性格特征。

口腔活动过分满足,则会使心理发展固结,形成依赖和纠缠人的性格特征(口腔性格)。

2、肛欲期(1-3岁)

原始欲力的主要靠排泄所产生的刺激获得满足。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 发展任务:建立与父母的关系。 排泄:象征性攻击行为。

若果“便溺训练”训练过严,儿童在情绪上受到威督恐摧,将会影响他的个性发展,可能形成“肛门性格”。

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

借鉴、吝啬、爱钱;】

固执、刚愎不灵活、报复性,冷酷无情、暴躁和好破坏。】

强迫症:心理发展退行至此期。

3、性器期(3-6岁)第一反叛期

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部位来满足,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取快感的中心。儿童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

发展任务:形成正常的三角关系,从共生状态中解脱出来。

此期儿童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儿童的行为出现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并以异性父母为“性恋”的对象。 男孩:向父亲仿同,出现“阉割焦虑”形成“恋母情结”; 女孩:向母亲仿同,出现“阴茎羡慕”形成“恋父情结”;

4、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相对平静的时期) 6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超自我的发展,儿童的兴趣逐渐从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移到周围的事物上去。个体的原始欲力处于暂停的状态,他们对性缺乏兴趣。

出现客观体关系转换,转换为游戏和学习,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此期随性器官的发育,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生殖器官成为主要的快感区。异性恋行为明显。开始产生两性生活的理想和结婚家庭的意识。 生理发育逐渐成熟;】

建立家庭以为的亲密关系;】 同化和形成社会价值观;】 人格逐渐形成。】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a) 自由联想;

b)解释;

c)阻抗与防御机制; d)移情和反移情。 a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的原则 1) 暴露想法(随时、不予保留、不加选择,包括正在想和突然出现的念头,不考虑内容是否重要、是否恰当不追求思维的逻辑和道德伦理性);

2) 耐心倾听(只做简短提问,尽可能不干扰病人联想,此时的治疗者的行为方式应该是“被动的”):

3) 重点注意(突然停顿、沉默、或出现口误等,这些现象可能与受压抑的致病性冲突有关);

4) 不加评判。

自由联想的步骤(治疗时不应有第三者参加) 1) 治疗前解释,让患者能过理解和接受治疗; 2) 治疗时患者尽可能完全放松;

3) 治疗患者做在患者的前侧或斜后方,以使目光无法与患者接触。(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患者任意的想象、体验、回忆及思考;同时治疗者不需要过多的控制自己的表情变化即可达到“以同样的注意力”倾听病人讲述的内容)。 自由联想的内容

1) 童年生活经历(与父母关系) 2) 以往的生活环境; 3) 人际交往; 4) 做过的梦。 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挫折和冲突紧张情境时,起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为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b解释

治疗者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及个人经验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搞清楚其含义,并向患者讲述其结果(解释或释义)。使患者了解自己无意识的、隐蔽的愿望和冲突,使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意识化。帮助患者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以比较成熟的态度及行为去面对生活。 对精神症状的形成过程的解释

幼年时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首先是与父母)或教育上的失误(如:依赖性强超我过强等)——“幼年冲突”(潜在的根源)——遇到某些现实的问题或现实冲突时则容易“退行”到幼年的某种体验或行为方式中去,或以幼稚的、不成熟的态度对待和处理现实问题。(幼年冲突现实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可加重内在的冲突性焦虑(自我与超我/原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采用”了不恰当的、过分的“防御模式” ——神经症性症状的产生(失败的解决冲突的尝试) 解释注意事项

解释用语通俗易懂;】

解释要循序渐进,不可过急、过多,不可过于生硬,有事要采取迂回的方式;】

提醒患者所忽略的、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要慎重(不恰当的、使患者难以接受的解释不但无助于治疗,还有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使病情加重);】

应结合“阻抗” 的处理进行解释(单纯对症状进行解释并并一定能取得持久的疗效)。 C、阻抗与防御机制

阻抗与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阻止受压抑的内容进入意识状态,防止心理冲突进入现实的自我保护功能。分析并解除这种阻力现象的治疗的重要任务。 Freud称:“阻抗就是那些总是妨碍治疗进步的阻力”。 阻抗

阻抗是病人内部(潜意识)中对治疗过程的抗拒力,以防止治疗中将痛苦在意识中重现。即指病人抵制痛苦的治疗过程的各种阻力。 如衣服——阻抗的象征 衣服——保暖(生理功能)

——遮羞(心理功能)

——文明(社会功能:美化、等级) 抗阻的主要表现

1) 迟到或擅自取消约会; 2) 对治疗者的问题加以回避; 3) “麻醉”治疗者;

4) 将谈话的重点指向治疗者; 5) 取悦治疗者;

6) 原地踏步(不愿深入、重复、不前进); 7) 遗忘;

8) 控制讨论的主题; 9) 为治疗关系设定先决条件; 10) 过多的纠缠过去的事情; 11) 沉默。 阻抗产生的原因

1、因治疗关系产生的作用

1) 移情抗阻(建立爱/恨治疗者以替代某种关系); 2) 病人存在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动机 a) 得到自己不需要改变的认可; b) 试图证明自己的某一次决定; c) 试图证明是他人的过错; d) 操纵并控制他人; e) 证明他并不需要帮助; f) 战胜治疗者; g) 满足他人的需要。

2、因为改变给病人带来痛苦

1) 难于放弃长期保持的行为方式; 2) 开始新举动的难度较大;

3、因适应不良行为在起作用 1) 满足心理的需要;

2) 提供逃避现实的方式(继发性获益); 3) 发泄怒气。

阻抗产生的分析与处理

记住:心理治疗是病人需要你而不是你需要病人。(控制性和反控制性)

1、对阻抗进行识别和正确的判断;

2、对不同类型的阻抗进行区别和认识 内容性阻抗 性格性阻抗 关系性阻抗

3、适当放松警惕(消除戒备心理)

4、对阻抗进行分析和解释(语言、态度、行为) 防御机制

个体在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起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防御机制的形式

1、自恋性防御机制 否认

把以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定。 外射

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 曲解

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

遭到挫折无法应对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的水平,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抑郁病人比较明显) 幻想

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则脱离现实、以其愿望和情感的任意想象,求得内心的满足。 内射

广泛而无选择的吸收所有的外界东西,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 心理防御机制的形式

1) 自恋性防御机制 否认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定。 外射

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 曲解

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 2)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

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心理活动即退回到较早的水平,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 幻想

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则脱离现实、以其愿望和情感的任意想象,求得内心的满足。 内射

广泛而无选择的吸收所有外界的东西,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转移

将对某一对象无法发泄的情感转向其他能够接受或比较可靠的对象上,以便“安全地”疏泻内心的紧张。 隔离

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事情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合理化

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会杜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以求自我安慰,减少痛苦。 反向

内心的某些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为法律所不容,不能表现出来,即竭力加以控制。 4)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

将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转向较为高尚的目标和方向,既能使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又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

补偿

个人理想受挫折或失败,转而选择其他能成功的活动加以替代,借以弥补已丧失的自尊和自信。

压抑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引起内心痛苦的念头、感情或行为尽量抑制下去,不主动去思念,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幽默

处于尴尬境地时,常以发笑、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总是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局面。 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心理防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调节着个体的期望、需要、情感及冲动,又维持着个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某种平衡。

1) 减轻个体内疚,不安和焦虑情绪(如外射);

2) 争取别人的同情、帮助和照顾,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如退行); 3) “自我欺骗”,回避矛盾,摆脱困境,保持暂时性的心理平衡,减少心灵上痛苦,避免精神崩溃(如否认)。

推荐第4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因为它起源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者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如果欲望或者动机受到压抑,就容易产生精神疾病。精神分析这种技术,通过释梦或者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无意识的内容,使无意识的内容外显化,即宣泄出来,就能达到治愈精神疾病的目的。

经过弗洛伊德的努力,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它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构成了现代西方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

(一)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捷克,后来由于父亲生意失败举家迁往德国的莱锡比,在弗洛伊德四岁时又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八十年。他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良。1881年以优异的成绩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85年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的讲师。1886年在维也纳开设私人诊所,开始运用催眠术治疗癔病患者。学术生涯由此拉开序幕。

(二)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佛洛依德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大海中的冰山,能被人看到的,就好比意识,但它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就像无意识一样,它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因此,精神分析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无意识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它严密防守、把住关口,不允许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和原始冲动进入到意识层面。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性时,潜意识的内容就可能乔装打扮迂回地渗入意识层次。

潜意识是无意识中永远无法回忆的内容。它包含人本能的欲望和原始的冲动。但由于这些内容和冲动无法被我们的风俗、道德、法律和习惯所容纳,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以下。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中的内容虽然不为人所觉察,但在人的一生中却占有支配地位。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分析潜意识的方法。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通常让来访者自己选择想谈的话题,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如家庭、工作、人际交往、爱好或发病经过等,鼓励来访者摆脱意识的束缚,把自己脑中想到的东西不加掩饰地说出来,不管说出来的东西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是否合乎逻辑或幼稚可笑,也不要怕难为情或怕别人感到荒谬而对自己的想法刻意修改。因为越是荒谬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最有意义或对咨询的价值最大。精神分析师让患者全身心的放松,然后进入“自由联想”的状态,即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不加以任何干预和引导。但是无论他们想到的内容多么荒谬、多么没有意义,都需要毫无保留的报告出来,不能隐瞒。精神分析师对这些内容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他和患者认为找到了发病的原因为止。

自由联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来访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2.梦的分析

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索无意识活动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白天,这些欲望被压抑或隐匿起来,到了夜间,压抑的力量有所松弛,他们便乘虚而入,闯入意识层面,变形成了梦。但是由于意识余力的监督,他们只能通过伪装表现出来,所以说,他们是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就是人们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含义,即被压抑的欲望。把梦比作谜语的话,那显梦就是谜面,隐梦就是谜底。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做梦者的潜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材料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身体状态。比如睡觉时踢了被子,感觉凉爽,那就有可能梦见掉到冰冷的河里。闹铃响了,人还没醒,可能梦见有人敲门。还有一些梦,可能是疾病的表达。白天事务繁杂,吸引注意的事件较多,可能无法意识到疾病发出的信号。睡觉时外界的信息基本被关闭,这些疾病的信号就有可能通过梦表达出来。二是日间痕迹。白天的一些活动,有可能在梦中继续被加工。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是童年经历。童年经历的事,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被有意的遗忘。但是这种遗忘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从而又变成当前问题的罪魁祸首。催眠治疗中的年龄回溯就是寻找痛苦的根源,处理未完成的情结。在长春,有一个年轻人记不起他小时候的事情,经过多次催眠治疗,终于回忆起,他小时候家里突遭大火,父母皆在大火中丧生,家也不复存在。由于对他来说是件极为痛苦地事情,所以逐渐被他压抑在潜意识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弗洛伊德梦的学说历来争议最大,特别是他把一切隐梦都和人的原始欲望,特别是性欲联系起来,未免太过极端。但是他这种不停留在梦的表面,而是通过梦,深入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的思想,为我们研究心理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

对于梦的分析,有位心理学家总结的比较形象。他把梦比作原始人的来信,这个原始人很诚实,很少说谎,用着象征性的语言,有着朴素的智慧。

释梦就是翻译原始人的来信。但释梦应当保持弹性的判断,不能对号入座。不要以为梦到鞋代表着感情,梦到黄色就与性有关。释梦的目的不在于梦的内容到底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梦对于做梦者的人生启迪,使人的心灵更和谐。

3.催眠

4.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存在三种成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是希望满足一切本能的内驱力,他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急切地寻找发泄口。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因为本我中的内容,涉及的都是最原始的本能,和社会准则、法律相背而驰,所以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潜意识的。 原始人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圣人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正常人

每个人的人格当中都存在这三种成分,只有三个人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内心就会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推荐第5篇:精神分析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分析疗法

一、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3、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4、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 并由此形成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 段上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原因。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自我中的表现, 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症状。比如发展观点, 如果哪一个阶段发展不力, 就可能在那个阶段留下情结对个体后来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再比如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不良, 就可能产生现实性焦虑、神经症焦虑以及道德性焦虑。精神分析的几种理论是针对改 变一个人的人格或个性的构造而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 病人要努力解决他们自身内部无意识的冲突, 并发展更多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旨协助求助者能够去 发现性行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其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 所支配, 精神分析学帮助他们了解过去,以便了解现在, 从而解决问题。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梦的分析。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2、阻抗分析。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4、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6、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自由联想, 可以借助投射测验, 把内心的念头和潜意识中的东西通过投射来了解当事人现在行为的现象。当要求病人作自由联想时, 他们意识、无意识里产生的一切有关事情都被咨询师所斟酌。自由联想的内容可能是身体的感觉、情绪、幻想、记忆、近来的大事件等等。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指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 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 自由地表现出 他的反应, 分析反应的结果, 便可推断出他的人格结构。投射法作为一种测验, 主要探讨个体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的、深层的态度、冲动与动机。

五、评价 精神分析疗法既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研究方法, 它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发掘各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关系, 而它的医疗价值则在于它能够使求治者借助于医疗家的解释来理解这些关系。 由于精神分析疗法与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在医疗实践中的紧密联系, 使得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比其他心理学派显得更富有生命力。

精神分析的咨询效果来看,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 它使咨询师可以进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潜意识) ,发现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而有的放矢解决其矛盾与冲突; 其次, 人格理论, 梦的解析虽然未必完全正确, 但却开风气之先, 使得许多学 者借鉴它的精华,发扬光大, 并弥补不足, 以后的大多数心理治疗理论是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衍生出来的;

再有, 精神分析从早期经验、病例史, 从人生的各个阶段发展来了解, 它的理论又是相当周全的。神分析疗法把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追溯到一个人早期生活经验, 特别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经历 , 让求治者认识到当前的病态与幼年经历的关系 , 帮助求治者克服用幼年的方式解决成年人的心理困难的幼稚行为, 这对心理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比较艰深, 学习不易, 需要耐心多下苦功才行。精神分析疗法的历史意义和贡献还表现在 它对其他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上。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疗法对以后的一些相关心理疗法 , 例如荣格的心理分析法, 云恩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 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 以及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 包括中国学者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等, 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神分析理论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它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认为症状是经过化装的无意识的症结。因此, 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 使之意识化。就是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的症结所在, 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 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心理过程, 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 使症状消失。但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效果关键在于咨询师的经验技术以及当事人的配合程度, 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点。它也比较主观,太注重病理性的因素, 不够科学。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重视纯生物转向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精神科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新药费用的昂贵等因素,精神分析疗法显得相对经济和实用 , 精神分析疗法毕竟属于深层次的对因治疗 , 一旦有效便可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治愈。 而且在改良的精神分析疗法中, 病人也无须一定要睡在躺椅上, 且每周只需会晤1一2次, 每次一个小时, 并能够在3一6个月内获得疗效,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精神分析疗法过于费时费力的弱点。因此, 对精神分析疗法取其精华的学习和研究, 对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推荐第6篇: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推荐第7篇:《精神分析自我体验小组》组员招募

《精神分析自我体验成长小组》组员招募

一、活动简介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人士都把自我体验作为必修课。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可以亲历个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学习在咨询过程中的应对态度与方法,感受小组互动过程中的动力性变化。自我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心理治疗,特别是心理动力性治疗,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北京大学心理系留美博士姚萍老师(留美5年期间师从著名精神分析师Nancy McWilliams,《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一书的作者,学习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从2009年暑期开始,指导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体验小组活动。来自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老师,通过两期学习,深感收获颇多。姚老师的平易近人、睿智、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让组员们很快放下防御,深入探索自己,捕捉情绪情感反应,体验精神分析的真谛。每期活动结束时,组员们都期待着下一期活动的开始。

现在开始招募2012年2月4日开始活动的精神分析自我体验小组成员,小组人数限制为8-10人,请有这方面需要的同行尽快报名,我们将以报名的先后次序录取。

二、指导老师简介

姚萍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

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首届中德班精神分析组成员

姚萍老师受教育经历

1987.9 — 1993.7 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英语医学班医学学士

1993.9 — 1996.7 北京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硕士。

1999年 中德精神分析班第一期成员,因出国留学中断。

1999.9 — 2004.8 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and Profeional Psychology.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罗格斯大学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院临床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博士)

实践经验

1.1.2005年至今,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从事心理学教育及心理

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讲授课程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动力

性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等,对本校

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2.2003.9 — 2004.8临床心理学博士实习生 列治文区心理辅

导中心 (USA)儿童 , 青少年及成人个人心理辅导 ; 对慢性精

神病患者集体治疗 ; 心理测验。

3.2002.9 — 2003.2心理危机辅导员 参与 911 事件引发的

心理危机辅导项目 (USA)

4.2001.9 — 2002.5临床心理实习南湾精神病院 (USA)对精

神病住院病人进行个人与集体治疗 , 心理测验。

5.2000.9 — 2001.6行为辅导员 道格拉斯发展障碍中心

(USA)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行为辅导。

6.1999.9 — 2000.8行为辅导员 自然环境治疗管理项目

(USA)对家长进行行为管理培训 , 帮助他们管理有严重行为问

题的发展障碍儿童。

7.1996.9 — 1999.7心理辅导员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

心。

8.1995.9 — 1996.7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习北京大学心理

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

督导资格:

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可为学员出具中国心理学会认可的督导证明(可用于申报心理师资格)。

三、活动时间:

自我体验小组每期活动10个单元。每单元两个小时,每次活动进行两个单元的内容。

四、小组成员:

每期8-10人

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实践的业内人士。  医疗系统心理科、精神科及相关医护工作者

 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学习、研究及专职工作的人士

 教育系统德育、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师

五、费用及活动地点:

指导费:人民币1200元/人、期

联系电话:010-88279822/8592

联系人: 左老师肖老师

活动地点:北京市复兴路83号东11楼(京江阳光商务楼)213室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玉泉路站B出口,向东200余米路北。楼前有免费停车场。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玉泉路。详情请查看http://bjdvl.com.cn 首页底部“地图”。

推荐第8篇:学会自我分析——一种精神分析的观点

学会自我分析

——一种精神分析的观点

摘要:精神分析既是一个系统的方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它的影响超越了时空和学科的限制,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就其本质来说,精神分析是在探寻人类的精神世界——即使是自己也无法完全知晓的内心世界,这里着重讲的是精神分析将无意识这个黝黑洞穴大曝天下的过程。而这种探索恰好是人人都需要的,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专业的精神分析,所以,自我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综合佛洛伊德(S.Freud)、卡伦.霍妮(K.Horeny)这两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及其后继者的理论,在充分阐释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自我分析的必要性,适用性,可能性,自我分析的方法及限制因素,旨在提供一种自我分析的理念,让普通人也能够学会更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能,从而能够更健康更愉快地生活。

关键词: 自我 自由联想 解释

开篇语: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我想通过一个残忍的故事我们能够得出答案:北极熊是一种力量型的动物,如果人们单独或面对面的跟它进行搏斗,进行捕捉几乎是以卵击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怎么来捕捉北极熊呢?逐渐地人们观察到北极熊很喜欢吃各类动物的血液,所以爱斯基摩人想了个办法——他们弄了很多的动物血液,然

后准备一把双面很锋利的刀,把这把刀固定在血液中间,然后把它们降温凝固成一个血冰棍。把这个血冰棍放在北极熊出没的地方。当北极熊看到这个冰棍时,它先试探的伸出舌头舔舔,结果发现很美味,它就不停的舔,越舔越觉美味,越舔越有感觉。当冰棍使它的舌头麻木时,它还沉浸在血液的美味中,完全不知此时在舔食的血液中就有自己体内通过割破的舌头流出的温热的血。结果在品尝超级美味的美妙感觉中突然眼前一黑,咕咚倒地,失血过多再也站不起来了。北极熊的悲剧在于它甚至不能辨别自己的血液,反观之,人不是也一样?终日浑浑噩噩的人不但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糊涂愚笨而是自己受到不该有的伤害。所以,让我们都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认清自我而努力,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一. 何谓“自我分析”?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日益改善,人类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我的发展。现今市面上不乏那些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自己和应对他人为目的的书籍,如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光辉》,戴维.西伯利的《自我发现之旅》,中国有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等,卷帙浩繁的著作只为寻找一个答案: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所有的尝试仿佛都表明:认识自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为,关于“自我”的概念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学科和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马斯洛认为有“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区别,“自

我”即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库利则认为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则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佛洛依德则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在人格结构中全部处于无意识状态。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他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遵循的是完美原则或道德原则。我个人比较赞同佛罗伊德的划分方法,因为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不仅考虑到了个人人格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因素,更可以解释人们内心冲突的根源:受力比多驱动的本我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焦虑、强迫、恐惧等神经症状,进一步催生了诸如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臵换、抵消等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把冲突的根源归结到人类自身的看法,也很符合现代人独善其身的思想。

这样说来,我们就懂得自我分析应该做些什么了。从内容上看,

自我分析涉及本我、自我和超;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从形式上看,主要通过自由联想和解释的技术来实现。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之所以行为的无意识动机,解释突发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使无意识的内容变为有意识的内容,能够为人们所掌控,不必再受未知的莫名的恐惧的煎熬。用佛罗伊德的话来说就是:“获取人的自由”;按照卡伦.霍妮的观点则是:“使个体摆脱内在束缚,使他的最佳潜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 自我分析的必要性:

一方面,就自我分析的作用来说:

1) 自我分析是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是设计得最完美的动物。人之所以可贵,是人有思维,能思考,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创造。每天有无数个念头从我们脑海中闪过,我们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再融会贯通,尽量使自己的活动在所谓的“正常”的轨道运行,但即使是最精密的机器也有出错的时候,更何况是人。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挫败时,或因为生活的打击而心灰意冷时,抑或是对自己下意识的行为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时,我们就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了。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分析,来确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清楚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清楚自己和环境的不协调因素,让自己消除恐慌和焦虑,只有自己的身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才有可能让自己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

2) 自我分析有助于自我信心的提升,让自己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生活。这种自信的提升是以成就感的获得为基础的。试想一下当你正因为一件非常棘手的麻烦事而困惑不已时,自己忽然想到要冷静下来通过使自己放松,再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从而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自我分析的这种功效看起来很是振奋人心,一方面,你通过自我分析了解到自己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自己并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小我变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在事情得到解决之后,你自己会对你的能力进一步肯定,从而大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3) 自我分析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佛洛依德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尤其是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潜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还有那些无法满足的情感经验、其他的本能欲望与冲动都是被压抑到这种无意识之中的,并且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着,不管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对于人的行为和潜意识、意识之间的关系,佛罗伊德曾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行为和潜意识的关系就好坐马车的乘客和马的关系。马往哪个方向走,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马要受到马车夫的驾驭,但真正的主人却也不是马车夫,而是坐马车的乘客。乘客要往东,马车夫绝对不敢往西。这时候的马就好比人类的行为,而马车夫就是意识,坐马车的乘客则

是我们的潜意识。从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潜意识的重要性,关于潜意识的作用,在潜意识大师墨菲的著作《潜意识的力量》里也有提及,认为潜意识对人们的财富、爱情、婚姻和身体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各种供练习的万挖掘自己潜意识能量的方法。总的来说,要想透析我们的潜意识,没有透彻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自我分析综合运用解梦和自由联想等方法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对阻碍个体发展的无意识因素具有更为详细、具体的了解,激发出人更大的潜能。 另一方面,就现实条件来说:

受时间、地点和财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精神分析咨询和治疗。正统的精神分析其实是一种贵族式治疗,因为它一对一的方式,对治疗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并且治疗时间一般较长,最长的可以持续五年以上,对于大多数的平头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转而求其次,运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做精神分析。虽然分析的效果可能比不上专业的精神分析,但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三. 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一) 可行性:

一是表现在自身力求改变的动机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积极因素。老师曾给我们说过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个案的一个最

大区别之一是个案的案主大多不是自觉地,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改变的需要;而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在认知上就有着希望改变的想法,在饱受了精神和身体的煎熬之后,会尽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当然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阻抗的问题,那个专业精神分析的内容,我们在这里将不做重点讨论。其实在自我分析中也会存在一个阻抗问题,即当某种体验或者回忆触及的真相非常可怕,对它们的解释打破了心理结构原有的平衡,个体也会产生停止自我分析的想法。但从总体上看,如果个体需要改变的动机足够强烈,那么就可以战胜这种阻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分析中。

二是表现在分析他人与分析自己的不同上。可能大多数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未经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门外汉”是否可以进行自我分析?问这个问题的人其实是对“专业”这一角色怀有敬意。所有人都会轻易相信,只有政治家才能理解政治;只有音乐家才能谱写乐章;只有训练有素的园丁才能修剪树木,但事实是这样吗?过分的崇尚敬畏“专业”,就会扼杀原创精神。毋庸臵疑,在技术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肯定会比未受训练的人掌握的更快,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未受训练的人会彻底失败。但是,未受训练的人和接受训练的人之间的距离,往往被人们无限制地扩大了,因而会扼杀一切全新活动的尝试。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分析他人和分析我们自己,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所

反映出来的世界对我们自己来说都不会陌生,事实上,那正是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的唯一世界。每个人关于世界的认知,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他有志于认识自己障碍的根源,如果他能够克服自身在认识这些根源所产生的阻抗,他就能在某些方面必局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毕竟,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与自己紧密相连。自我分析的这种优势就降低了对分析师的专业要求,从而使自我分析更加可行。 (二) 适用性:

佛洛依德对患者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现实状况和家庭情况都做了评估,以更好地挑选适合精神分析的对象。传统上,认为最适于精神分析治疗的是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一般来说,对来访者的智力和动机比较强调。智力主要包括领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动机则是缓解症状和改变现状的愿望。做自我精神分析除要求以上两点之外,更加强调自我的控制能力和要求更好的领悟能力,但对是不是神经症患者不做强调,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进行自我分析的需要和必要。

四. 自我分析的方法:

鉴于实际情况考虑,自我分析主要依靠自由联想和解释这两种方法。自由联想是佛洛依德在1895年创造的。他让病人和舒服地躺或做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汇报出来。精

神分析家的工作则在于对对方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知道找出病人无意识中的矛盾冲突为止。而在自我分析中则可巧妙运用联想,在自己很平静有空闲的时候人思绪随意地驰骋,还可以采用写下联想的方法。要知道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以发掘出无意识之中的症结所在。假释则是揭示各种症状和行为中的无意识举动,使自己对这些症状和行为的真正含义达到领悟,使自己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把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这里,我引用卡伦.霍妮的一个自我分析的案例来更具体地向大家说明自我分析中联想和解释的运用: 案例如下:

约翰,一个秉性纯良的商人,已在快乐的婚姻中生活了五年,却受到弥散性抑制和“自卑感”的困扰,今年来发展成临时性头痛,却查不出任何的生理基础。此前他没有接受过分析但却相当熟悉精神分析的思路。后来他求助于卡伦.霍妮分析他相当复杂的人格神经症,他独自分析的经验是使他相信精神分析诊疗可能有价值的因素之一。

开始分析头痛时,他并未刻意去做。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两个朋友去看音乐剧,在演出时他头痛了。他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去剧院之前他还好好的。起先,他有点气恼,将头痛描述为因为那场戏很糟,那一晚上就是浪费时间,但他很快意

识到,毕竟没有人只因为一场戏演得不好就头痛。再想想看,那场戏其实也不是太糟。可是,当然是不能与他更喜欢的萧伯纳的戏剧相比的。最后几个字猛然敲醒了他——“他更喜欢的”。想到这儿他心头闪过一丝怒火,并发现了其中的关联:当大家讨论去看哪部戏时他的意见被否决了。甚至算不上是什么讨论:他觉得他应该显得有风度一些,况且看哪部戏又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事显然对他很要紧,他曾为受到如此的强迫而愤恨不已。随着这一认知,头痛消失了。他也意识到这不是他第一次由此引起的头痛了。比如,他不喜欢桥牌,却在别人的劝说下勉强参加了好几次桥牌聚会。

他吃惊地发现了被压抑的怒气与头痛之间的关联,但并没有深究下去。可是几天后,他早早醒来,头痛欲裂。前一夜他参加了他所在单位的员工会议,之后大家一起喝了酒。起初他告诉自己头痛可能是因为喝酒喝得太多了。随后他将身体转向另一侧准备睡觉,可是睡不着。一只苍蝇在他脸上嗡嗡地飞来飞去惹人心烦。开始他的怒气几乎难以察觉,但很快变得怒火冲天。然后他回想起一个梦或梦的片段:他用一张吸墨纸拍死过两只臭虫。吸墨纸上有许多洞眼。事实上,他记得那些洞遍布纸上,构成了一种规则的图案。

这又使他想起孩提时代折叠过的薄纸,用来剪图案的那种。图案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他,又一件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当时他把折纸拿给妈妈看,盼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她只是敷衍

了事看了一下。然后吸墨纸又令他想起了员工会议。开会时由于无聊他在纸上胡乱涂写,不,不光是胡乱涂写,他还画了主席和他对手的小漫画像。“对手”这个词击中了他,因为他还未曾把那个人看作对手。会议上有一个决议需要投票来表决,他隐约觉得不安,却又看不出明显的反对理由。因此他提出的异议实际上没有说到点子上,缺乏说服力而令人毫无印象。知道现在他才意识到他们对他玩了套把戏,因为决议意味着要做许多乏味的工作。他们如此狡猾以至于瞒过了他。想到这一点他突然大笑了起来,因为他明白了臭虫的含义。主席和对手——他们都是吸血鬼,跟臭虫一样讨厌。并且,他像害怕臭虫一样害怕这些剥削者。好啦,他报了仇,至少在梦里。头痛再一次消失了。

在随后的三个场合中,头痛一开始发作,他就开始查找隐藏的愤怒,找到他们,头痛就消失了。 五. 自我分析的限制因素:

1.首先,根深蒂固的放弃感是自我分析的一个严重局限。如果摆脱自己的心理困惑在一个人看来是毫无希望的,那么他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仅仅实施一些浅尝辄止的行为。这种放弃感可能完全是有意识的,它让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没有意义,怀有无用感。

2.破坏性倾向的流行性与广度,无论主要是针对他人还是自己的,无疑来说是自我分析的第二个局限。比较明显的例如强

烈的自杀倾向,更多的时候,破坏性倾向采取诸如敌意、轻视或者一概的否认等形式来表现。

3.第三个局限比前两个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更难定义,因为它提到关于“自我”这一令人难懂的概念。前面我已经说到了,对于“自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看来,它横贯本我、自我和超我,关注“我到底感觉怎么样”“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最终的决定是什么”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重新获得自我和发展自我是有很大的可能的,尽管一开始很难估计这些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结束语:生活就是奋斗与打拼,生活就是不断发展与成长——自我分析是可以帮助这一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它的积极成果是重要的,但是奋斗过程本身具有深刻的价值。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的一样: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参考文献:

[1]乐国安,李强,汪新建,《咨询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年 [2]卡伦.霍妮著,孙菊霞等译,《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

[3]李石武著,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译,《寻找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科学出版社,2009年 [4]佛洛依德著,张堂会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推荐第9篇:心理学复习—精神分析之自我防卫机制

精神分析之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s),协助个体应付焦虑,及避免自我受到打击。这些自我防卫行为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行为。如果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我防卫行为是有调适的功能。每个人所采取的防卫,决定于他个人的发展层次及焦虑的程度。防卫机制有两项共同的特性:第一,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现实;第二,是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以下简述一些常见的自我防卫现象:

压抑(repreion)压抑的机制是弗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自我防卫机制之一,而且是许多其他自我防卫的基础与精神异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将一些具威胁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知觉之外。弗洛伊德解释压抑是非自愿将某些事情排至意识之外,并认为人在五岁之前的痛苦事件均已排除干净,然而这些事件仍因隐伏在潜意识而影响着往后的行为。

否定(denial)否定的作用与压抑的作用很类似,但通常是在前意识(preconscious)及意识层次上运作。否定现实是最简单的自我防卫机制,也即将一个人在创作的情况下的想法、感觉、或认知加以扭曲,包括对于具有威胁性的现实「视若无睹」来抵挡自身的焦虑。身处悲剧事件如战争及其他灾难时,人们常会蒙蔽自己,拒绝接受那些过于痛苦的事实。

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为了防范具有威协性的行动,人们可能会主动地表现出相反方向的行动。借助在意识的层次上形成与不安的欲望截然相反的态度与行为,人们不须去面对此等令人不安的欲望所带来的焦虑。例如,表现出浓烈的爱来掩饰心中的恨,在心中浮起负面的反应时表现出特别的亲切,以及用超乎寻常的仁慈来掩饰残忍的念头。

投射(projection)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的防卫机制,将自己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与行动归咎在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例如,对自己的女儿有染指的欲望,却认定是女儿在引诱他。

转移(desplacement)一种解除的方式,即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在「较安全的对象」上,例如,在上班时被上司训了一顿,回到家里后把气出在小孩子身上。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有些人会制造一些「良好」的理由来解释自我所受的伤害。这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特定行为显得合理,并有助于减缓所受的打击。例如,应征工作失败时,则会找一些合乎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失败,有时候甚至会告诉自己没有那么想要那一份工作。

升华(sublimation)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有那些艺术创作,是将性或攻击方面的精神能量转至创造性的行为,例如,将攻击的行动转往体育活动上去发泄,如此不但不会受到唾弃,反而会受到社会的认同。

退化(regreion)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中去。在面临巨大压力或甚大的挑战时,有人会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应,以减轻内心的焦虑。例如,在学校时受到惊吓的小孩会出现大哭、过度依赖、吸手指、躲起来、或寻求老师保护等婴儿时期的行为。

内射(introjection)指吸收与「吞噬」别人的价值观与标准。例如,在集中营的战俘为了化解内心巨大的焦虑,便通过认同侵略者的方式,去接受敌人的价值观。另一个例子是受虐的儿童,他们接受父母处理压力的方式,长大以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虐待其子女,因而造成恶性循环。应注意的是,内射也有正面的形式,例如,吸收父母亲的价值观或咨询员的分析与价值观(假如不是未经思考加以接受的话)。

认同(identification)虽然认同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使儿童学到性别角色的行为,但也可以是一种防卫的反应。认同可以提高自己的价值感,使自己不至于沉沦在失败阴影影响中。如这一来,使那些基本上有自卑感的人可以借助认同于一些成功的因素、成功的机构、或成功的人,使自己有被人看重的希望。

补偿(compensation)指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例如,得不到正面注意与认同的小孩,可能会有一些古怪的言论和行为来引致最起码的负面之注意,而自认智力不佳的人,会以锻炼身体来培养优点;社交不良的人在成为「孤鸟」之后可能会在心智上求其他的发展。此种防卫机制有直接的调适功能,作用宛如是「不要只看我的缺点,也看看我其他的成就吧!」。

推荐第10篇: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后,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对有关意识与无意识、释梦和精神官能症及精神分析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对人、人性和人的欲望有了更清晰和更全面的认识。

精神分析学说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含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2)、性本能理论:性欲是指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3)、释梦理论: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可以探究其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4)、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吵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代表来自遗传的影响,为快乐原则所支配,他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他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而自我充当仲裁者的身份,调和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于人的观念的探索,弗洛伊德做出了重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它的理论是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涵,即人是意识和无意识、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现今精神分析的一切发展,无不在弗洛伊德固定的框架内,弗洛伊德不但为精神分析奠定了基础,还为他以后的发展够花了蓝图;该学说带来了诸如文学和美学、宗教史和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科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梦的功用在于睡眠;(2)、梦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所引起,一要睡眠以保持按死那个,一要平息心理的刺激;(3)、梦为富有意义的心理动作;(4)梦有两个主要的特性,即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经验;而潜意识即是当时一无所知但却充满强烈的情感价值的各种思想及兴趣(亦即所谓情意结),且有“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之分,“个体潜意识”来自于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而“集体潜意识”则是指有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沉淀而形成的潜意识,“潜意识”一词不再用以表达暂时潜在性的观念,因为潜意识现已成为特别的领域,有他自己的欲望和表示方式,以及特殊的有在他处运作的心理机构;对于精神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不仅是症状的意义理所当然的是潜意识的,而且症状和潜意识之间尚有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状的存在也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且“精神病患者的冲突不同于正常人在两种相反的冲动间的奋斗,而是一场介于已经进入心灵的意识和前意识阶段的力量与滞留在潜意识阶段的力量之间的斗争”,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寻找潜意识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梦的解析研究可用以证明潜意识活动----因为它实在是梦的潜在思想的存在,解析梦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心灵的潜意识生活”,由此可见,梦的解析对潜意识的发现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11篇:精神分析类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2、《释梦》 商务出版社

3、《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4、《少女杜拉的故事》

5、《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6、《性爱与文明》

7、《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8、《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0、《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1、《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2、《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13、《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14、《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15、《精神分析入门》(极好) 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16、《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17、《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18、《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21、《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22、《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3、《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25、《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6、《拒斥死亡》(好) 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27、《艺术与精神分析》(好)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29、《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0、《法 西 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31、《后现代精神分析》(好) 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32、《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33、《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4、《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3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 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36、《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37、《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38、《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39、《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0、《荣格心理学与**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

41、《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

42、《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3、《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4、《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45、《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46、《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47、《破译心灵》(好) 詹姆斯•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

48、《荣格崇拜》 理查德•诺尔著 曾林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9、《人与神话》 温森特•布罗姆著 文楚安译 新华出版社

50、《建造灵魂的庙宇》 刘耀中等著 东方出版社

51、《人格阴影》 韦雷娜•卡斯特著 陈国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52、《告别牺牲者的角色》 韦雷娜•卡斯特著 李妍译 北京出版社

53、曼荼罗丛书 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

54、《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阿瑟•科尔曼等著 刘文成等译

55、《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 埃•诺伊曼著

56、《大母神》 埃•诺伊曼著

57、《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芭芭拉•汉著

58、《可理解的荣格》 哈里•A•威尔默著

59、《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默里•斯坦因著

60、《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 阿瑟•科尔曼等著

61、《猫、狗、马》 芭芭拉•汉娜著

62、《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3、《荣格之道》 戴维•罗森著 申荷永等译

64、《性别与欲望》 波利•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65、《二百万岁的自性》 安东尼•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66、《变形:自性的显现》 默里•斯坦因著 喻阳译

67、《心理自助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68、《成功解读童话》(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69、《无聊与兴趣》(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70、《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瓦德茨基著 陈国鹏译

71、《个性:命运交响曲》 卡尔•柯尼希著 黄雪媛译

72、《内心枷锁》(极好) 海因茨•彼得•勒尔著 王蔚译

73、《乐趣与负罪感》 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著 杨毅君译

74、《乌合之爱》

75、《逃避自***由》(极好)

76、《爱的艺术》(好)

77、《为自己的人》

78、《健全的社会》(好)

79、《人心》

80、《被遗忘的语言》

81、《说爱》

82、《弗洛伊德的使命》

83、《精神分析与宗教》

84、《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85、《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郭永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86、《弗洛姆思想研究》 张伟著 重庆出版社

霍妮著作:

87、《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好) 贵州人民出版社

88、《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

介绍霍妮的著作:

89、《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

90、《与命运的交易》(好) 伯纳德•派里斯著 叶兴国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

91、《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92、《爱与意志》(极好) 罗洛梅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3、《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94、《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95、《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96、《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著 三联书店

97、《人类价值新论》 马斯洛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98、《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柯林•威尔森著 华文出版社

99、《做人的权利》 爱德华•霍夫曼著 许金声译 改(革)出版社

100、《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著 赵可式等译 三联书店

10

1、《弗兰克:意义与人生》 常晓玲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

2、《寻找生命的意义》 刘翔平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0

3、《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好) 弗兰克•戈布尔著 吕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0

4、《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5、《分 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0

6、《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华龄出版社

10

7、《三种心理学》(好)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

8、《夜间风景梦》(好) 王溢嘉著 远方出版社

10

9、《梦:内心的声音》(好) 朱建军著 京华出版社

110、《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

11、《精神我析》(好) 方刚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1

12、《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经济日报出版社

1

13、《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1

14、《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好)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15、《登天的感觉》(好)

1

16、《我是谁》(好)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1

17、《精神自诊手册》 艾伦•弗朗西斯等著 胡东霞译 海南出版社

1

18、《女性潜意识》 阎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1

19、《性爱的困惑》 陈仲舜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20、《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胡佩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

2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

22、《心理障碍自疗》巴巴拉•谢尔等著 刘庆双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

23、《家庭会伤人》 约翰•布雷萧著 杨立宪译 蓝天出版社

1

24、《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 罗伯特•斯彼德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25、《心理医生病案录》 张家恕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1

26、《心理诊所》 栗国平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

27、《心灵重塑》 徐俊冕著 北京出版社

1

28、《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 陈仲庚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1

29、《理智胜过情感》 张家忆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30、《认知心理治疗》 徐俊冕等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

31、《心理治疗基础》 许又新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

32、《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

33、《心理咨询概论》 汤宜朗等编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

34、《行为疗法》 张亚林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1

35、《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36、《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37、《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38、《压抑的女性》 朱怀江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

39、《不要恐惧抑郁症》 乌尔苏拉•努贝尔著 王泰智等译 三联书店 140、《克服焦虑》 维雷娜•卡斯特著 陈瑛译 三联书店

1

41、《怒气与攻击》 韦雷娜•卡斯特著 章国锋译 三联书店

1

42、《病态》 保罗•马丁著 白卫涛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1

43、《现代心理学手册》 岳文浩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44、《婚姻的困惑》 诺曼•L•保罗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

1

45、《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46、《心理学通史》(

3、

4、5卷) 杨鑫辉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

47、《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48、《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49、《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杨立能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0、《心理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51、《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1

52、《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53、《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54、《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55、《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1

56、《行为主义》 华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

57、《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58、《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 张春兴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59、《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0、《心理学简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6

1、《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尔文•S•霍尔等著 商务出版社

16

2、《简明心理学辞典》 杨清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6

3、《美国的心理学界》 李绍昆著 商务印书馆

16

4、《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 马文驹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方面的:

16

5、《人格心理学》 黄希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6、《人格科学》(好) LA珀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7、《人格心理学》(好) 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6

8、《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等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6

9、《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主编 时代文化出版公司

170、《九型人格》 团结出版社

17

1、《性格心理论》 陈仙梅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17

2、《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17

3、《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4、《自我的发展》 简•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7

5、《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7

6、《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7

7、《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8、《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9、《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0、《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17

1、《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7

2、《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7

3、《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7

4、《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5、《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7

6、《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7、《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17

8、《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17

9、《EQ之门》 劳伦斯•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日报出版社

180、《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18

1、《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18

2、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第12篇: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是探讨人的心理(主要是潜意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 基本原理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作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 治疗的实施过程

在正式开始分析之前,需要经过两周的评估阶段即实验性分析阶段。在评估阶段中,治疗者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并探索下列内容:来访者发病的原因;生活史;既往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最初的记忆;经常出现的和近期的梦;对考察来访者的理解力先前治疗及治疗者的体验;观察来访者如何与治疗者建立关系;尝试性解释。治疗者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在初次会谈后确定的治疗对象中仍存有不适合做精神分析治疗的来访者,并加深对来访者的了解,同时也是一个让来访者接受治疗者的过程。

第一阶段。此阶段先就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过程、治疗规则及治疗双方各自的职责进行解释,取得共识。其次,治疗者在来访者对治疗的目的、过程有所了解后,就应该对自己有所“节制”,尽可能地少讲话,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倾听来访者关于内心世界的描述,并设法了解来访者及其潜隐的潜意识冲突的情形。但在开始阶段,治疗者只处理来访者所陈述内容的一些表面问题,不深挖更多的潜意识材料。治疗者应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温和,引导来访者把治疗坚持下去。此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

第二阶段是移情的出现及解释。随着治疗的进行,来访者开始出现对治疗者的移情。移情实质是来访者过去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和反应方式在治疗者身上的投射。治疗者要向来访者解释这一点,使来访者对自己将过去的经历、体验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情况有所认识。来访者在理解了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怎样影响和决定着他现在的经历和体验后,就能选择较为灵活的行为方式并做出较为恰当的选择。

第三阶段即修通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它运用以自由联想、解释为主的各种技术,向来访者揭示他的潜意识欲望和潜意识冲突,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意义,获得并加深理解和领悟。对阻抗的克服也是修通工作的任务之一。修通是反复、曲折的艰苦过程。此间,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联想和回忆,有时会发掘出某些重大的早年生活事件,治疗者应随时给予分析和解释,加深、打通来访者的领悟,尤其是情感性领悟。

第四阶段,是治疗的结束阶段。当主要的潜意识冲突已经修通,治疗者就确定一个结束治疗的日期。这一阶段中,要解决来访者对治疗者的依赖问题和拒绝中止治疗的企图。面临结束时,有些来访者的移情会变得更为突出。常见的表现是来访者已经消失的症状突然恢复并加重,或者推翻原来的解释和领悟,这实际旧来访者不愿结束他对治疗者的情感依恋的表现。对移情的解决仍然主要靠解释。一旦来访者正视移情问题并做好结束治疗的准备,症状就会消失,并将获得自我的成长。 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1.自由联想 一般来讲,精神分析是从自由联想开始的,或者说,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技术。 自由联想方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造的,他曾称之为“到达潜意识王国的康庄大道。”

自由联想的基本要求是,让来访者集中注意于头脑中“流出”的任何念头、意象或思想,不用意识指导思维,不对出现的东西进行任何评价,随时说出这些意念。 2.阻抗分析

在自由联想中,弗洛伊德发现来访者的联想并不“自由”,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使治疗重心偏移,他把这种现角称为“阻抗”。阻抗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潜意识的。有意识的阻抗可能是来访者怕治疗者对自己产生坏印象,或担心说错话,或是对治疗者还不能信任,这种情况经治疗者说服即可消除。

阻抗表现形式从产生根源来看,阻抗可分为五种。

一是潜抑性阻抗,这是自我阻止潜意识内容暴露的一种无时不在的自动倾向。

二是移情性阻抗,来访者将早期情感体验转移到治疗者身上,他不再注意自身和治疗进程而是关心治疗者了。

三是新近获益性阻抗,这是由于来访者的某种症状使他有所获益,由于不愿意放弃这种获益从而不愿改善症状。

四是反复冲动性阻抗,这是弗洛伊德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阻抗所赋予的名称,他认为这些阻抗是一种自我侵犯本我所引起的。

五是超我阻抗,这是由于来访者把自身的症状作为一种应受的惩罚,他从超我的角度看待自身目前的状况,认为自己不值得变好,本就该接受惩罚。

3.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中最深奥难懂的方法。对梦的解释和分析就是要把显梦的重重化装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其隐义。当治疗者和来访者合作揭开某个梦的秘密时,其梦的真正意义便有助于揭开来访者症状的真意,达到治疗的目的。

4.移情

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分析是让个体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情感和冲突从潜意识的深处浮现出来,实际上出现了情感的回归。当来访者重新体验这些情感时,会出现依恋于治疗者的倾向。

移情有的是正向的、友爱的,有的是负向的、敌对的。但移情并不是对治疗者产生的爱慕,也不是有意识的恐吓,而是来访者潜意识阻抗的一种特殊形式。移情表示来访者的力比多离开原来的症状而向外投射给治疗者,此时移情成了治疗的障碍,也成了治疗的对象。

移情是来访者的潜意识与这个世界的一个沟通方式,随时随地驱使来访者的行为,并且扭曲对现象(咨访关系)真实的认识,衍生出复杂的心理问题,而自己还不知道。透过移情,帮助来访者增进自我认知正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工作。

5.反移情

反移情是治疗者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倾向。狭义的反移情指治疗者把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和情绪等投射于来访者身上。广义的反移指治疗者因来访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

6.解释

解释是精神分析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解释,就是为人的行为(特别是症状)提供真实的解释。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消除阻抗和移情的干扰,或使来访者领悟其症状的真正含义,解释都是必不可少的。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正视他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第13篇: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1、世界上只有不知道的事,但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

2、“人是给自己自称为人的一种动物。

3、如果精神分析不研究因果关系就是非科学的。

4、一漂亮母亲抱着一个丑孩子,爱得不得了。别人看见,说:“这么丑的孩子,扔了算了。”心理医生对病人的感觉也应像漂亮母亲对待丑孩子那样。

5、先有自信,才能信任他人。

6、人被淹死在母爱的海洋中。真正的母爱是越多越好,平常的溺爱不是多,而是不正确。母亲是因为爱自己所以还把孩子抱着。

7、去性化:对性的内容不逃避。

8、乱伦禁忌有一天可能会被人类所打破。

9、诗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自杀,觉得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峰体验。

10、人的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死亡。

11、神经性厌食的人往往精神很好。

12、自己的粪便不臭、不脏,粪坑还污染了自己的粪便。

13、“粪便自虐”是憋得难受排出来才舒服。

14、性神经基础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就像电信局的宽带已经拉到家门口,只是你没有装它了。

15、处女膜的口径是 10毫米,阴茎的直径是31-35毫米。正对着插可以少量出血甚至不出血,如果是斜插,处女膜撕裂就大,出血的可能性就大。

16、女人通常要找爱自己的男人嫁;男人找的女人都不爱自己,男人很残。

17、购买性是对人权的侵犯,无爱情的婚姻是婚内卖淫。

18、离婚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婚内质量。

19、找更多男人的女人,是证明自己阴道的存在。20、2岁以前就形成了对凸起的高大的仰慕,比如对父母的仰慕。所以不一定就是对阴茎的仰慕。

21、自杀前我们陪他走了一段,了解到是怎样走向自杀的,这也是我们的心理需要,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2、我们相信症状的背后一定有心理需要,一个未达成的愿望在背后支撑着症状的存在。

23、警察越优秀,罪犯就越邪恶。

24、好人就是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坏人就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

25、罪犯是被社会制造出来的。

26、把抑郁的人治焦虑了,抑郁就减轻,还一个办法把抑郁的人治的愤怒了,抑郁也减轻。

27、抑郁的都是天才,基本上都是天才;得抑郁的基本上都是好人;得抑郁的人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

28、弗洛伊德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安娜O命名这个技术被称为精神分析之母。

29、我们最怕的来访者说话不多,重复说症状,说话空没概念,不具体没情感,是最容易催眠我们的。

30、心理治疗是鼓励来访者靠现实的手段来达成梦的愿望。

31、好人是魔鬼穿上天使的衣服还干着好事,坏事还没来得及干,一生就过去了。

32、不要怕内心有魔鬼,关键是给魔鬼安排什么活做,让他扮演天使,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好。

33、象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替代是同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4、真正想要的不是衣服,高跟鞋,而是如何得到他关于异性母爱的。

35、男人等于阴茎,等于性功能,所以说他不是男人就说他有性功能障碍。

36、潜意识定义时有两句话:不被觉察却被意识排斥的部分。

37、想要治好病比治病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更好的现实行为满足内心的需要。

38、精神分析的挖掘技术:边说边哭为最佳尺度。

39、喂饭的动力学意义----被喂的人可以体会到做孩子的幸福感。40、沉默是病人不说话,治疗师故意不受话制造出来的。

41、分析是分析的现在,当前现在的心理记忆,这些记忆还影响着自己。

42、病人说不要什么,可以说一大堆;说要什么,不知道。

43、男的对女的说:“我绝对不会对你动手动脚的”。这时隐形性骚扰。直接谈是阳性性骚扰,治疗师要直接谈,用阳性性骚扰达到对病人的不骚扰,帮助病人。

44、全国每年撞死10万人,跳楼30万人。精分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活得有意义。

45、超我的角度—批判;自我的角度—半遮半掩;本我的角度—本能

46、心理咨询与治疗永远是一个心理健康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治疗病症的问题。

47、人类幼年对这种依恋的需要比人和动物都长,不仅是吃奶的时间长,怀孕的时间长,依恋的时间更长。

48、各行各业也是执证上岗,所有做妈妈的只要会生孩子就当个妈妈,当上妈妈之后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凭借那种想当然,自然而然的带孩子。

49、怀疑别人骗自己的那是对别人不信任,怀疑自己听错的那是对自己不信任。50、“我没给你预约你来干嘛”,他说“我就在这门口坐着,我心里踏实”,这个时候病人在门口,那医生呢,医生在病人心里。

51、爱上谁等于赖上谁,我爱你就必须你爱我。

52、无论健康的心灵还是不健康的心灵,心灵注定在创伤中前行。

53、妈妈利用承担责任进一步的攻击孩子,这招够阴的。

54、把治疗师投射成什么,不决定于治疗师,而是他自己缺什么。

55、病人和治疗师的关系就是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亲密的血肉相连,纠缠的难解难分。

56、当我们知道病人的恨、攻击,并不是针对我们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愤怒移情过来的时侯,这样我们就能武装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避免我们自身受到伤害。

57、越追求自我越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

58、如果妈妈问:有人欺负你么?这样问,就是妈妈的心中是不安全的,对周围人是不信任的。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59、“选择了心理治疗师就选择了痛苦。

60、要呼吁中国的政府要制定一个法律: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千万不能让别人养。6

1、一个健康的心灵是这样的:先爱生活,后爱学习。

62、我们应把来访者看成一个文物来欣赏,发现人与人真的不一样,每个心灵都很独特、很高级,都具有文物欣赏的价值。有时我把来访者的心灵比作复杂的迷宫,我们咨询师就像是走迷宫的大白鼠,越跑越熟,越跑越想跑更复杂的迷宫,上瘾了。

63、焦虑有两种成分:一个是不让自己想,另一个是接着每一次想的机会想了一遍。

64、谈恋爱跟买菜似的,当青春期浪漫美丽的爱被现实考大学磨灭时以后就没感觉了。青春期的爱是最真情的,尽管是缺少理性与现实感的,但给我们的美好是以后的婚姻没法替代的。

65、并不是外界有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内心的。

66、什么时间对培训班都没兴趣啦,就是说你已经成为心理治疗师了。6

7、“每一次借助不想那个事,而实际是想了一遍那个事。” 6

8、不能脱离精神分析整体的框架而使用类似催眠术、自由联想、意象对话的技术。

第14篇: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四)建立儿童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霍妮和沙利文都很重视儿童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以及儿童间的伙伴关系,霍妮认为在童年期,神经症的性格结构萌发的根源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沙利文也认为自我是在重要的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三岁以前是父母,从童年末期到青春期,主要是伙伴。20世纪50年代,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所做的相关研究说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学者斯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期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出去工作很多时间都疏忽了对孩子的照料。致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从而埋下神经症人格的隐患,或是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人格障碍问题。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积极疏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家长也不应该过多限制儿童交往,应鼓励儿童学会交往,学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通过对精神分析几位代表人物人格理论的梳理,看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蕴含着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巨大价值。尽管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也存在局限。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性,却给予了我们一个认识人格的全新视角。相信在21世纪,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对我们认识儿童人格的发展,开展有效的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15篇:《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之外,是流传最广的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年~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等。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被称为近100年的历史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也是上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主要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在历史的秤杆上,弗洛伊德与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历史性的巨人并列殿堂。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义,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阐述作者对梦的假说以及释梦的技术,试图用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和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阐述神经病心理治疗的原理。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前两篇的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至于《神经病通论》则是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它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分析,深入的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过失心理学》的内容中,弗洛伊德认为过失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它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珀霞因受她父亲愿望的束缚,选择丈夫必须纯靠机会。她靠着好运气逃脱了所有那些她不喜欢的求婚者。巴萨尼奥是她所倾心的,他也来求婚了,她怕他也选错了箱子。她想告诉他纵使他选错了,仍可博得她的爱情,但因对父亲的誓约而不能说。莎士比亚使她在这个内心的冲突里,对巴萨尼奥作下面的谈话:

“我请你稍等待一下!等过了一天或两天,再行冒险吧!因为选错了,我便失去了你的友伴;所以我请你等一下吧!我觉得似乎不愿失去你但这可不是爱情。……我或许可以告诉你如何选择才对,但是我受誓约的束缚而不能这样,因此你或许会选不到我。但是一想到你或许会选错,我便想打破誓约。别注视着我吧,你的眼睛征服了我了,将我分为两半;一半是你的,另一半也是你的——但是我应该说是我自己的,既是我的,那当然便是你的,所以一切都属于你了。”

这样的举例不免使我产生了联想,难道我们不曾在某时因一句不经意的口误而使我们真实的心思明了吗? 内心里真实的想法即使是刻意地被压抑被遗忘的,难道不是仍存于我们意识的某个角落吗?当我们偶然触及那想法自然就重新出现了,这样的口误便借由一时的不假思索将其表达出来了。

过失其实并不以舌误或笔误一类为限,遗忘也可归为此类,且我们也可做出相应的分析来阐述其意义。例如一个人忘记了一个熟悉的专名,就如人名一类,即使非常努力也不能将它保留于记忆中。我们便可揣想此人对其必无好感,所以不愿回忆。再如关于“决心”的遗忘大概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情感,阻止了“决心”的施行。这样看来平日里不经意间的微小过失,在心理层面上也是有其意义存在的。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

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许多批评,但正如波林所指出的,“动力心理学的重要来源当然是弗洛伊德”。他的学说对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起了补偏救弊的作用,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关于人类动机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史专家舒尔茨在其所著的《现代心理学史》1981年新版中,强调了弗洛伊德的某些概念已被纳入现代心理学的主流,指出:“弗洛伊德对一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访问克拉克大学以后,他的体系的冲击力立即为人所感受到了”。巴元说过:“1910年后,美国报刊载满了弗洛伊德的论文,1920年后,美国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书籍,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可见,《精神分析引论》的影响之大,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评述。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不是完全的科学真理,但也绝非胡说八道,我们既不能完全迷恋信仰,也不能一味排斥,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稍加否定,选择性的吸收、借鉴。

第16篇:精神分析与个案

10月5日《精神分析与个案》

:精神分析理论最核心的理论部分就是潜意识 (20:03:41) :从字面看,语音没什么,但有经验的人就那几句话上就能知道杨凤池是什么样的人 (20:04:43)

:我刚才说有点口吃, (20:05:33)

:人不是自己的主人 (20:06:14)

:如果说,闭幕,然后说我口误,都不是无缘无故错的,人不是自己的主人,越理性的思考越不是自己的 (20:06:28)

:停止理性思考,自动浮现出的画面才是 (20:07:05)

:停止一切理性思考,自动的浮现才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20:07:14)

:不思考如何问题,静静地看看脑中出现的东西。 (20:07:34)

:78能想到什么? (20:07:44)

:阳光和阴天;墙,隔离的墙;台阶状阶梯;手表,时间;老年; (20:08:42) :由78引起的一些自由联想 (20:09:18)

:有78和自由联想就能分析出这孩子早年经历,痛苦情结, (20:09:22) :想到死,只要在场人联想都可以想到死。 (20:09:49)

:越不加思考越是最真切的 (20:10:44)

:人们经常说到,7

3、84,阎王不请自己去 (20:11:48) :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0:19:08) 如果把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比作一座冰山,意识就是冰山的顶部,占20%~30% (20:20:32)

:如果我们把一整套精神比喻冰山的话 (20:20:40)

:我们经常是不能察觉自己的潜意识 (20:21:45)

:潜意识要进入到意识必须先进入前意识 (20:22:06)

:控制自己很困难,多由潜意识控制的。降低意识的控制度,使潜意识进入前意识, (20:22:59)

:前意识调节控制自身欲望的作用 (20:23:27)

:我们放松自己的身体,就是让意识过渡到前意识 (20:23:50)

: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各种被压抑的欲望 (20:是驱使我们做某种事情的最原始的动力 (20:25:33) 25:01) :

:小孩从小缺乏母爱,以后就会对具有母性的人百依百顺的 (20:26:21)

:自己还以为是自愿的, (20:26:58)

2、人格结构理论 (20:28:27) 本我、自我、超我 (20:28:38)

本我和潜意识紧密联系 (20:28:56) :这个案例要说的是,一个人包二奶心理健不健康? (20:28:50) :

:自我错在意识层 (20:29:14)

:“超我”是处于前意识 (20:29:51)

:一些被内化的超我也可以到前意识甚至潜意识 (20:29:57)

:超我强大到深入潜意识,冲突就多,注意力没办法转到外部世界 (20:30:49) :内耗就多 (20:31:02)

:我们的身心不适感,就是需要我们去做事情 (20:32:05) :这样我们才有好的感觉 (20:32:31)

:自我机构内部出现冲突,才不会和外部做斗争了 (20:32:52)

3、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20:32:46) 弗洛伊德的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20:33:08)

:不具有生殖特质的性 (20:33:29)

:第三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 (20:33:37)

:口欲期 (20:34:14)

:性心理发展分五个阶段:

1、口欲期 (20:34:19)

:不仅在于母乳的生理性影响 (20:35:05)

:在于婴儿在吃母亲乳汁的时候感觉到母亲的存在 (20:35:21)

: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0:35:30)

:对克服早期分离焦虑有作用的 (20:35:40)

:分离焦虑 (20:35:43)

:争夺控制权利 (20:37:09)

:强迫行为严重的人 (20:37:47)

:我们去提示 (20:37:50)

:肛欲固着 (20:38:05)

:在一到三岁期间发生过导致创伤的事情 (20:38:09)

2、肛欲期 (20:38:11)

:肛欲期 二元状态 (20:38:18)

:三元状态 (20:38:42)

:妈妈 为什么我和谁谁不一样 (20:39:01)

:要爸爸有什么用 多余 (20:39:07)

:爸爸没用 邋遢 添麻烦 (20:39:52)

:孩子觉得爸爸没用 (20:39:57)

3、性蕾期 (20:41:00)

:当她意识到自己是女孩的时候 发现性的东西不是投注到母亲身上 (20:41:34)

:三元状态呢?小孩子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和小红(女孩)为什么不一样?要爸爸有什么用呢? (20:41:37) :转向父亲了 (20:41:38)

:这时候开始黏糊父亲 (20:41:47)

:接近一段时间 一定程度之后 (20:42:00)

:有的小男孩小女孩只是在潜意识里 有的没上升到行为 (20:42:14)

:我们每个人都有恋父、恋母的情节 (20:43:39)

:俄狄浦斯情结 (20:43:47)

:看到父母的性生活 (20:44:31)

:感觉比不过父亲,就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20:45:24)

:但这里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父亲是个什么人,有没有这父亲,有这父亲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20:45:28) :有个问题,有没有父亲,父亲是怎么样的人 (20:45:51)

:当俄里浦斯 情节严重时,父亲或母亲就要远离孩子 (20:47:44)

:几个情况会导致男孩陷于俄狄浦斯情结:父亲的形象是软弱的,粗暴的,或父亲的形象是远离的、消失的 (20:48:38)

:距离拉得越远孩子以后会心理很健康 (20:48:41)

:过强的母子关系的结果,孩子无法模仿父亲 (20:51:17)

:过强的母子连系的结果是孩子无法模仿父亲 (20:51:28) 要充分让孩子和父亲交往 (20:51:43) 母亲把孩子推远一点 (20:52:00)

4、潜伏期(6~12岁) (20:58:48)

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20:

5、生殖期 (20:59:37) :智慧的母亲,是把孩子“推”给父亲 (20:52:03) ::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20:59:02) :59:17) :

:性蕾期有很多问题 (21:01:27)

:进入生殖期以后,快感的来源主要固定在生殖器 (21: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3~7岁 (21:02:07)

强迫性重复 (21:02:28)

意识中被压抑的攻击、愤怒 (21:04:03) 01:34) :::

:7岁时就要杀他奶奶 (21:03:18)

: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攻击和愤怒。早就应该治疗了。心理咨询中心都干什么去了,居然一个学生到了这个程度,学校没察觉 (21:04:36)

:执法大学学生勒索小偷 (21:04:57)

:政法大学 (21:05:21)

:寡妇婆婆比较难对付 (21:07:09)

:有性压抑和没有性压抑不能以有没有性生活来衡量 (21:15:40)

:你怎么建立起来的这个概念,一个人可能又有老婆又有小蜜,可能性压抑着,恋母情结严重的人再多女人,也是性压抑 (21:15:44)

:法律,道德,解决不了性压抑之类的问题 (21:18:22)

:早年客体关系混乱的人可能主动打破关系。 (21:22:05)

:潜意识里没有过一辈子的蓝图 (21:22:36)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1:22:50)

4、心理防御机制学说 (21:22:50) 潜意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痛苦创伤事件产生的痛苦减轻 (21:23:58)

:自恋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婴儿 (21:25:45)

:明明发生的事情,否定掉 (21:25:56)

:心理防御机制的四种类型:自恋型、不成熟型、神经症型、成熟型 (21:26:02)

:小孩没事时很舒服的哼哼,属于自恋 (21:28:15)

:你让我做事,不就不给你做,属于被动攻击 (21:31:26)

:怀疑自己有什么病,不好的感觉就降低了 (21:31:49)

:反向形成 (21:32:26)

:主客观的可能性,没有实现的可能,压抑下去,自己感觉

:反向形成。私下里谈知心话,有可能 (21:32:58)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典型的 (21:32:58)

:三分钟,十句话,介绍自己 (21:33:14)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三种:升华、幽默、利他 (21:37:28)

:幽默:有很智慧的东西表现,有可笑的内容,能化解不好的局面 (21:39:25) :学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是啊,同意。要是没有点挫折,痛苦也想不起来学心理咨询,但是,不搞心理咨询的人等于没病。有些挫折发生在神经系统脆弱的地方,可能问题就要严重点。不学心理学的,连自己有没有病都看不出来,就更不幸了 (21:41:50)

:我不敢保证自己不自杀,出来不把话说死,如果他不学心理咨询,早自杀了 (21:42:51)

:主动帮助吗?不可以做。是不是收不着钱不做啊。给个比喻:牙科的工具都带着呢,先生,你的牙该拔了,我给您拔了吧 (21:44:07)

:心理咨询是一职业活动,不是随便的,不管时间地点都做的。 (21:44:32) :投射性认同,我内心里东西,我觉得不好,不想接受,我觉得那人可能还行,投射到那人。我自己觉得这样,他就这样了 (21:45:42)

::班长还做弊呢,我不认可的这人,是别人认可的,再把投射出去的这个人认为成自己的。 (21:47:30)

:精分疗法,技术方法部分。 (21:48:22)

:早年生活的创伤和痛苦体验,升到意识里,洞悉问题的根源,就能摆脱感情的羁绊,症状就消失了 (21:49:45)

:好像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做了些个案后,还真发现了,潜意识内容被自己领悟了后,症状真消失了 (21:50:30)

: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和他讨论症状,10次。20次,内心历程,病自然消失 (21:51:05)

:焦虑、恐怖、强迫,讨论过去,早年经历,当时场景,症状消失了、(21:51:50) :花了很长时间做的其他疗法,症状还巩固在那里,精分做后消失了 (21:52:36)

第17篇:经典精神分析案例

简要病史

个案是个15岁的初中男学生,被父亲从外地带来看病。主诉是怕东西脏、有毒,反复洗手,将近半年。根据患者叙述,发病的初始是跟被学校教官处罚的事件有关。即上军训的最后一天,不知何故被教官罚刷厕所。当时心里很不服气,觉得肚子痛,想去看病。可是教官不让他去,还让同学踢他,后又拖着他走,去医疗室,并问医师是否是装病。医师检查后,说是胃肠炎,需要休息。回来途中,教官怕他上告,威胁说:“这是部队,要你今天死,你就活不过明天。”此后,开始害怕,怕自己同学是否会害他,怕手上沾上什么毒,反复洗手,最怕被人打到脑袋。由于这样的害怕,不敢上学,休学在家,认为家里最安全,学校不安全,军队是最可怕的地方。根据父亲的描述,个案自小怕别人碰他的脑袋,吃东西也担心吃坏了东西,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孩子。

病情分析

患者显然是个性内向而缺乏安全感的年轻人,无故被可怕的教官处罚,又受到无理的威胁而害怕,产生恐惧与强迫性症状的个案。很清楚地被权威者威胁而不敢反驳或反抗,而内心的不满不敢发泄,这种情绪被压抑进潜意识中,只是依靠强迫性的行为来保护自己,避免(按教官的威胁)被毒害的可能。从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说来,这是对权威者的不满的感情不能宣泄而进入潜意识,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佛洛依德称为抵抗或抗拒。这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虽然这些病症跟他幼小时以来的软弱个性有关,但也跟受严重心理威胁与创伤有关。总之,针对患者的“主诉”(即被教官无理地威胁而深恐害怕),以及对“疾患”(强迫症)的既有学理(即:依靠强迫的心理与行为来抵御内心里的负性情感),就可及时地建立对病情的了解;并且确定咨询的目标与过程(即:改变或减轻对恐惧心理;并且适当地处理内心难于接受的负性情感)。

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去认识潜意识中的不满情绪,支持他去发泄对无理威胁的权威者的反感,减除害怕的心理。同时也要帮助他考虑如何采取比较有效的途径去面对他的困境。达到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有机统一。同时利用父亲陪诊的机会,鼓励父亲供给所需的支持。

会谈经过

医师:听你说来,你好冤枉。做教官的,怎么可以这样的无理。

[注解:利用共情表达治疗者能体会他的处境,并且是站在个案的立场来支持他,要帮助他;扮演跟无理的教官相反的角色,企图抵消负性的打击。] 患者:(脸上表情突然显得惊讶且高兴,但不知说什么好,而没开口) 医师:当时教官为什么处罚你刷厕所呢? [注解:封闭式提问,了解具体经过。] 患者:并没有什么事,教官也没说明我做错了什么,只说我做错了事,就罚我去刷厕所。 医师:当时你心里怎么感觉?是否感到很冤枉? [注解:诱使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的压抑。] 患者:是呀!可是我又觉得很害怕,是教官的命令,只好去刷洗很臭的厕所。我那天早上本来胃口就不好,无法吃早饭就只好空着肚子上学。可是这样被处罚扫厕所,闻到臭味,就很恶心,吐出食物,胃也绞痛起来。可是教官说我是装病,还叫几个同学一起来踢我,踢我的肚子! 医师:那一定很可怕。听起来,也很可怜!医师说你得了胃肠炎,可是教官为什么要恐吓你,说要你死,你就活不了呢? [注解:情感反应,以求获得患者的信任。] 患者:他大概是害怕我去上告,要我住嘴不告。 医师:那你怎么办呢?被这样威胁、恐吓! 患者:我心里害怕极了,以后就怕教官会叫同学给我下毒,吃饭就特别害怕,也不敢随便碰东西,惟恐碰到毒物。

医师:你现在想一想,为什么教官要那样很厉害地威胁你,说是:“要你今天死,你就活不过明天”? [注解:指导患者自我思考,理性的认识自己。] 患者:因为是部队,他可以这样不讲理。 医师:还有呢? 患者:不知道。

医师:你用心想一想,为什么做个教官的,会对学生讲那种不好的话,做那种狠狠的威胁? 患者:不知道。是不是怕我去上告? 医师:因为他心里知道他自己做错了事,而害怕,才要想恐吓你闭嘴不告。也就是说,是他做错了事的证实。你说是不是? [注解:影响性概述。患者的本我厌恶教官对他的方式,但是超我却提醒患者无法抵抗这等权威,所以患者的自我才表现出这种病态。] 患者:嗯?!我从没这么想过。

医师:从现在起,你心里就想,做错了事的是教官;不是你。他怕你;你不用怕他。 [注解:这样的“改观重解”的解释,把教官说成是“坏”的人,是个“败者”,患者就不用再害怕这样威风可怕的人。一般说来,小孩或青少年对老师或教官这类有权威的人,只会害怕与服从,不敢批评或反对。特别是在社会与文化的间接影响下,在幼稚的“超我”里,只会要求“自我”去顺从权威者。因此,治疗者要站在患者的一边,辅助弱小的“自我”,采用认知辅导的要领,帮助患者能以不同的角度来看真相,主要的目的是在消减对教官的无 限恐怖感。也就是说,既然做错事的是教官,而不是他,他就不用总是害怕自己将变成是被处罚的对象。也就是把他跟教官的关系颠倒过来,不用只担任害怕被处罚的“败者”。当然,要考虑与遵守现实社会与文化的思想与价值观,不能过分地提议去反对或反抗权威者,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吓坏患者的“自我”,或者真的让患者采取反抗的行动,给患者惹来实际的麻烦。

医师:你实际上不用去上告,做学生的,也不要对老师或教官有不听话的行为。可是以后你心里就对自己讲:这位教官是做错了事,没有道理,过分地虐待学生。你不用总是去怕他。 患者:真的? 医师:医师并不是在裁定谁是错或对。医师的意思是说,假如你能这样地去想,就对你的心理有所帮助;也就不会总是担心教官来害你。你心里也可以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不会做错事。教官只不过也是个人,难免也会做错事,可以原谅他。

[注解:患者只用他年幼青少年的心理与想法来面对与接受事实,而治疗者现在乃帮助患者能以不同的层次,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以超我的道德感来看所发生的事情。经过这样的看法,也就可以脱离年幼而不知所措、无法应付困难的情况。] 医师:你心里客观地想想,做教官的,就算是凶一点,是否会坏得真的去叫人给学生下毒,犯上这样严重的犯罪? 患者:大概不会。 医师:当然是不会的。所以你脑子里要知道:你是过分地担心而害怕,要调节你害怕的程度,否则就变成病了! 患者:怎样调节? 医师:要使用你健康的脑子去告诉过分害怕的脑子,自己的害怕太过分了,要少点害怕。特别不要去担心有人会给你下毒这样的事情。自己要有点信心。 患者:(若有所思的样子,没有开口) 医师:你父亲对你这么说的? 患者:他说对方是教官,不要惹麻烦。还骂我不该做错事,被教官处罚。 医师:父亲有没有安慰你? 患者:没有。他还训我不该胡思乱想,重复去检查事情。

医师:今天既然是你父亲陪你来看病,我也请你父亲进来,一起谈谈好不好? [注解:这边也看出来患者的父亲的表现和患者的病态也有关系。] 患者:好的。

医师:(请父亲也进来会谈室)。你很关心你的孩子,还特别陪他来看病。根据医师的诊察,你的孩子是受了教官的威胁,心里很害怕,才变成这样的。你做父亲的如何帮助他? 父亲:我就告诉他,不要胡思乱想,想什么食物有毒,东西有毒„„。脑子有毛病了! 医师:你儿子心里受了打击,失掉信心,才会乱想。假如做父亲的还是很凶地训他,父亲就跟那位很凶的教官一样起来;让儿子更害怕。所以,做个慈父,多安慰他,鼓励他,会对他有所帮助。可以吗? [注解:这里表现出俄狄浦斯情结,患者惧怕自己的父亲,再加上父亲不适宜的批评,更加加重了患者潜意识中的负面情感并不断压抑。] 父亲:好的。

医师:你们住得很远,不容易常来。医师就开点药给你。可是最重要的,你自己要随时想刚才跟医师所谈的:教官只不过是个人,也可以犯错,不用害怕犯了错的教官,要原谅他。而你自己要有信心,告诉自己没有理由去怕这个,怕那个。请父亲多支持你,练习培养信心。好吗?以后有机会时,再来看医师。再见!

第18篇:梦的精神分析

梦的精神分析 梦是对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不过,这种愿望在梦中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的。

有一位心理学者,进行过一项心理变化研究的空腹实验。他让32名大学生绝食几天,试验过程中,有很多人梦见自己狼吞虎咽地吃着烙得很厚的食品和牛排。更称得上杰作的是,在研究这些受试者刚一睁开眼时的谈话内容时,发现与食物有关的话题与空腹致饿程度成正比,绝对压倒其它话题。许多受试者平时根本不感兴趣的烹调技术、食堂菜谱之类,这时也成了饶有兴味的话题,其中有的人甚至还表示实验结束后想当炊事员(32名受试者中有13名),或在农场劳动等等。很明显,他们的梦,直接反映着受试者当时的需要和欲望。

有些梦对愿望的反映要稍微曲折一些。有一次,弗洛伊德的一个朋友的夫人,做了一个来月经的梦,这样的梦她过去几乎没有做过,她向弗洛伊德讨教。弗洛伊德告诉她,夫人做这个梦意味着内心深处存在着\"有月经就好了\"的想法,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个梦可以 解释为夫人目前的月经暂时停止了。这位夫人听后惊讶地告诉弗洛伊德,自己正处于妊娠期,她对弗洛伊德的解释异常钦佩。

应该说,象这样内心无意识的欲求,在梦中按其本来面目直接或不很曲折地表现出来的情况,其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当然,由于梦的本质和机制十分复杂,许多内容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未知世界,所以,难以解释的梦仍然不少,甚至占梦的大多数。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还是可以解开不少神秘之梦的锁结。

释梦之一:小白狗被绞死

有位女性梦见一只小白狗被绞死,与弗洛伊德的助手费兰斯对此梦的分析的例子,现在已被许多书引用,而成为很有名的话题。当这位女性把梦中\"荒诞\"的经历告诉费兰斯以后,费兰斯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条小白狗实际上是这位太太所讨厌的义妹的形象。读者诸君恐怕难以相信,小白狗怎么会成为人的形象的代表呢?可是,若看看费兰斯下面的说明,对于他的结论你多半会心悦诚服的。

费兰斯的说明是这样的:这位女性对烹调很擅长,并且有时还亲手勒死鸽子、小鸟等来烹饪。但她绝不认为这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想辞去这项工作。在分析梦的过程中,这位女性说出了这些情况,于是我问她是否有特别讨厌的人时,她说出了义妹的名字,并激奋地说起了义妹对她丈夫\"就象训练好了的鸽子一样\",使她十分厌恶。我告诉她,你在梦中勒死小白狗的方法同勒死鸽子的方法实际是一样的,而鸽子、白狗其实都已拟人

化了,它很可能就是你义妹的形象。通过进一步询问,果然得知,这位太太在做此梦之前曾与义妹大吵了一场,还把义妹从她房间里赶了出来,对义妹骂道:\"滚出去,但愿别让狗咬着我的手!\"分析到这里,女士承认,她确实有过\"义妹死了可好\"的想法,而她的义妹身材矮小,皮肤细白,就像小白狗一样。

梦中出现的象征

虽说人的有些欲望能像上面那样的梦中明显表现出来,但也有些欲望会不露形迹地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欲将义妹勒死这种反社会、反道德的欲望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更明显。实际上我们就是睡着了,良心也不是完全麻痹的,而是在适当地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把这种机制叫做\"梦的检阅\"。它和过去军方检查报纸、书刊,把当时认为不妥的部分删掉重写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以不能让无意识界的芥蒂在有意识界随便露头,是因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镜头里都闪烁着检查官的目光,起着禁止可疑东西通过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是在梦中,无意识欲望中一些丑恶的东西也都在换装、变形,变成能混过检查官眼睛的那种程度再表露出来。勒死义妹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勒死小白狗还能说得过去。于是,在分析梦时,就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此需要懂得梦的\"象征\"。如:性行为→骑马、吃香蕉等;男性性器→竹竿、手杖、蛇等(呈棒状的东西)。女性性器→花瓶,房子等(呈容器状的东西)。弗洛伊德把这些关联密切、可以置代的东西称之为\"象征\"。前面举例中的义妹→小白狗之间的密切关联,也是一个象征,但这毕竟只是当事人明白的象征,与男性性器→竹竿这样的能被广泛用于断定性质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们掌握了\"象征\"的多变性,解释梦就比较容易了。

一位年轻女性做了这样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乍一看,这个梦没什么离奇之处,可是你若知道\"象征理论\",这个梦就很不得了。如果把这个梦分析出来,就是:\"某个男人强迫一个讨厌他的女性进行性交,失败了三次,但第四次终于达到了目的。\"实际上,这位女性有了三次拒绝男朋友求爱的经历,这次也要坚持拒绝到底。梦中的\"象征\"把表示的性交成功,恰恰是她对自己行为能否成功的担忧。

可见,判断梦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平时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以及各种\"象征\"的意义。有了这两条,不少梦能够合理地阐释。

释梦之二:\"这个女人就是罪犯\" 某年轻主妇,梦见自己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被怀疑为可恶的杀人犯

。被杀的还不知是谁,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但是侦查的警察一口肯定\"就是你杀的\"!

在这间牢房里,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婆。奇怪的是,老太婆的头上绑着一个装有浓硫酸的瓶子,并且摇晃着脑袋对警察说:\"这个女人就是罪犯。\"就在这时,浓硫酸飞溅出来,年轻主妇的脸、手都被烧伤了,但是警察还是不停地对她追问,并说\"被害者因浓硫酸受害\",对老太婆却一点也不怀疑。于是,年轻主妇在被浓硫酸痛苦地折磨的同时,大声叫喊自己\"冤枉\",在痛苦的叫喊和折磨中,她睁开了眼睛,醒了。 心理学家听了这些话,直观地确立了某种假说:这个老太婆很可能就是和她关系紧张的小姑。于是,从多方面进行试探,结果她这样说:\"虽然不能清楚地断定梦中的老太婆是我的小姑,但穿的衣服却很象。\" 其实,这个梦不管怎么说,都可以把它的根源解释为主妇与小姑之间在心里结成的疙瘩。从监狱这个梦的舞台来看,也可以知道,家庭生活对年轻主妇来说很不自由。梦中的老太婆拿着浓硫酸,不用说是做梦人感觉到小姑内心对她隐含的敌意,至少也是本人感到被小姑欺侮的证据。如果把警察看成是她丈夫的象征,那么这可以解释为:本应站在公正立场、公平裁判的丈夫,客观上却站在小姑一边,偏袒小姑,同小姑一起来攻击她。这是一个恶梦。她正在痛苦的时候,醒了过来,这又喻示着她还没有找到解决她和小姑矛盾的妥当方法。年轻主妇承认,她并不是没有想过采用某种手段(如反抗、争吵甚至杀害等)来解决矛盾,但都感到不好。因此,她的内心一直很压抑,这种心情在梦中就表现为受折磨。这充分说明,这位主妇的性格比较内向,并且常常认为事情的起因总有自己的过失。所以,即使在梦中也找不到出路,相反继续让自己的欲望在折磨自己。 释梦之三:在收容所里

某中年妇女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地点不明确,但好像是设有铁丝网的美军收容所。在闷得要死的房间里,一群人蜂拥而上,给她穿衣服,甚至给她穿毛皮衣服,热得她汗流浃背。过了好久,她才逃脱了他们的围攻,瞅准机会越过铁丝网,那些人也紧追不放。她想在大街上搭别人的车逃跑,但是人家不让她搭车。这时追赶的人逼近了,所以只好又往别处逃。不一会儿,突然周围变得很静,面前呈现一个大湖,不由得心旷神怡。正在欣赏景色之际,感到背后有人,一看原来是个手拿警棍的高个子外国人站在背后,她忽地一下子失去了知觉。 心理学家在分析她的这个\"怪梦\"时,得知她的丈夫比她大十八岁,并因中风而卧床不起,而孩子们都耐心地勤恳地侍候他。心理学家说出

梦中的\"象征\"所代表的意义时,那位妇女的脸唰地红了。其实,这个梦可以判断为她对性欲的不满足。开始许多人给她穿衣服的场景,可以解释成她想赤身裸体这一愿望被压抑着。她对这种压抑进行反抗,勇敢地从美军收容所也就是从她的\"贞洁妻子\"的座位上逃脱出去,但是她觉察到追捕她的人们(即良心)在与她激烈地纠缠。后来出现的大湖是这位女性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满足的象征,在梦中可以看成是被解放的天地。但是拿着警棍(男性的象征)的陌生人接近她的时候她失去了知觉。 o

第19篇:关于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它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波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学,几乎在精神分析学刚刚问世之时,文学就成了精神分析这一心理科学的最好的盟友,文学既是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精神分析学的最为广阔的用武之地。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在现代作家之中,能够比较地道、比较娴熟地运用精神分析学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可谓大有人在;中国情爱文学便是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精神分析学批评( ychoanalyticcri ticism)作为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文学批评界具有最广泛与持久影响的一种批评理论,便起始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和观点:第一,在文学艺术的性质上,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梦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从古至今不可穷尽的永恒话题,在人类刚刚学会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了对于梦的探究。古人往往将梦视为神谕,是人之吉凶祸福的一种预兆,所以古代的方术之中也有释梦之说。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梦的解析》,把释梦这一传统的方术纳入现代心理学的领域之中,赋予了梦以全新的心理学意义。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观点,并且围绕这一观点对梦的改装、梦的运作等做了深入的分析。这一理论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怎样估价也不过分的,因为不仅梦本身乃是人的一种生命显现形式,是人之生活一种重要而又神秘的内容,而且弗洛伊德以此对文学与梦的关系作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界定: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也就是说艺术的本质是满足无意识本能欲望的方式,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无意识本能欲望而幻想的产物。作家创作就是通过升华的活动,以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形式伪装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将性能量转化为艺术文化能量,从而把被人厌恶的幻想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转化为被人欣赏的对象,为人们提供发泄压抑情感的途径,使压抑的身心紧张状态得到舒缓。因此,文学作品就和梦一样,只是无意识欲望巧妙伪装的结果,从而也可以用释梦的方法解析文学。第二,在文学艺术创作论上,弗洛伊德主张创作动因产生于力必多的****冲动,创作活动是无意识的或自由联想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分析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因此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和病理性分析时一样,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童年经验的混合体)作为文学作品产生的强大的,也是唯一的驱动力。所以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第三,在文学批评的方法上,批评家应抓住“俄狄普斯情结”等力必多情结来分析作品主体,用艺术家性本能升华作用来评价人物塑造。弗洛伊德研究人类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视人的童年时代。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发展在前20年中虽然是一个逐步的不断的过程,但也可以把它分为婴儿期、童年期与青春期、成年期,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心理发育特征。一般情况下,人是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但如果那一个时期出了问题,发展也会停留,不能登上更高一个阶段。这种问题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固结,这种固结最容易在童年时代形成,它往往是由童年时代的某种创伤性经验所致,一旦形成,它就潜藏在人的人格发展动力结构之中。如果没有机会解开或宣泄这种固结,它就会对人的人格各个阶段的发展产生意识不到却又确实存在的影响,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释放。不过,由于各种固结对人格发展的制约,往往某种固结极有可能导致一种人格的偏差。对于作家而言,一种特殊的固结也许成就他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而言,一种独特的固结则有可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典型。所以,弗洛伊德对创伤经验与童年固结的重视,给世界文学的意义深度带来了极其伟大的理论启示。因此,形成了通过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探究文学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来开展文学批评的运作模式。

一位年轻人曾问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先生,您如何评价精神分析的作用?”弗洛伊德回答:“它可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那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看待精神分析批评呢?

无疑,精神分析批评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以弗洛伊德等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文论,发现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出发,对文艺现象作出种种独特的解释,揭示出许多过去被忽视的文艺创作与接受的重要心理特征,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一向由与形式或内容相关的纯文艺理论和纯美学理论主宰的文学批评出现了由心理学、宗教研究、神话学等各学科融会而成的新型批评派别,即精神分析批评和原型批评。同时精神分析方法也深深渗透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欲望与语言的关联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从文学文本的沉默、空白和矛盾中揭示出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变化更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集体”的“一块探索的高产田”。而且,它对20世纪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弗洛伊德把作品等同于日常的梦,认为作品是“对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想象中的满足,后者又唤起和满足其他人的同样的欲望;”弗洛伊德的做法主要是依据他在精神病学方面充分的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胆的假说。例如他在文学分析中引入了“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伊德”、“力必多”等心理学概念,并通过作品分析主要寻找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层面的线索。这样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似乎确实能够更好地阐释某些含混不清的细节和主题,并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但精神分析只看到了文学作品和梦的相似之处,对作品的分析只注重于心理上,且将艺术的作品当作“真实的病历”,一味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也难免生搬硬套,穿凿附会。加之弗洛伊德过于拘泥于他的泛性视角,注重对文学活动中“性”的搜寻和解释,逐渐形成一种长于分析短于判断的模式,因而“对于美简直是最最没有发言权的”;同时弗洛伊德的文学观认为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使得艺术成为消极的安慰品,变成对现实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也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单单通过弗洛伊德的透镜来观看一部杰作的文学批评家,往往会有透过有色镜片看艺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危险。然而,把精神分析理论看作痴人的疯狂而予以拒斥的读者,却等于是让自己白白丢掉了一件不但有助于理解文学,而且有助于理解人性以及读者自身的宝贵工具。

原文地址:知道点精神分析批评作者:猛犸

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创作界,西方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遗留作家,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批评界,精神分析学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在四五十年代由于新批评派的风靡而一度受到冲击,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拉康、霍兰德等人在理论上的“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分析批评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释梦》(1900)开始,先后撰写了《延森,格拉底瓦。中的幻想与梦》《列奥拉多。达·芬奇和他的一个童年记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关文艺批评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弗氏应用精神分析学说对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俄狄浦斯王》,延森和他的《格拉底瓦》,达·芬奇和他的《蒙娜利莎》,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摩西》,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批评。力图从作家童年经验、潜意识积淀中找出对他们的性格和创作的解释,力图从作品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的深层结构。显示了精神批评的实绩。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主要表现为性冲动,他按快乐原则行动;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即可以召会的记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活动;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则经常处于矛盾之中。而人的本能有生以来就具有生和死两种,前者包括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而这些都以人的性欲冲动为基础,或者说是性欲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欲总是受着超我的良知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抑制,便只有采取迂回的途径,求得变相的满足。于是,通过梦境、宗教、哲学、艺术等方式,间接地求得转移和满足,也就是升华。因此,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不过是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主要是潜在性欲)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方式。

继弗洛伊德之后,莎士比亚引起了其他精神分析批评家的兴趣。其中尤以琼斯的著作最为著名。在《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一书中,他认为正是哈姆雷特无意识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阻止了他向其叔父复仇的行动。这一批评成为了精神分析文艺批评的一部经典作品。30年代,柏克的《弗洛伊德和诗的分析》论述了把诗视为一个梦的精神分析阐释方法,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祈祷者”和一张联想的“图表”。本世纪5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批评获得了迅速发展。伯格勒的《作家与精神分析学》深入探讨了作家幻想生活的婴儿期起源。克里斯的《艺术中的心理分析学探索》将精神分析学说扩展到了绘画和诗歌领域。莱瑟完整的精神分析文学观体现在他的《小说与无意识》中,格里纳克的《斯威米特和卡罗》把精神分析理论用于作家的专题研究中。60年代弗莱的《讽喻:一种象征类型的理论》等著作都表现了弗洛伊德影响的广度。

霍兰德的《文学反应的动力》则表明批评家正积极地把精神分析方法的视野扩展到文学的接受过程、读者的接受心理中去。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背离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如以拉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克利斯蒂娃为代表的女权主义理论以及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等体现了精神分析学的新的特征。

精神分析批评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释梦》和《性学三论》标志着其思想的成熟。弗洛伊德认为“梦”决非无意义的混乱意像的复现而是“通往意识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又把梦的假说应用到文学创作的分析中。并发表了《创作家与白日梦》(1908)指出,作家的创作活动与儿童游戏一样是一种幻想活动。在 《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升华”说。成为其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二十年代后期,他把自己的假说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向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渗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英国的恩斯特。琼斯(1879—1958)。是最早把精神分析用于批评实践的人。琼斯对历代莎评一一细镂,详加批驳,然后对《哈姆雷特》一剧的重要场景,对话和主人公的全部独白都作了精神分析。使之成为二十世纪“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荣格(1875—1961)创分析心理学。特别是对种族无意识和原始神话的研究有兴趣。荣格对力比多的解释修正了弗洛伊德唯性欲论的弊病。他主张力比多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生命力,性欲仅其中一部分。他说:“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泊格森的活力。”由此出发,荣格否定婴儿性欲、恋母情结的存在。第二,荣格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把人格的三个层次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美国的著名批评家肯尼斯。柏克,他受到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人和释梦时采用的自由联想方法的启发,认为批评家在诗歌分析时也可以采用“自由联想的变体”。他说:“批评家抽取某一细节即兴评论时,无法请回作者,尤其是过世了的作者,迫使他讲叙自己的想法。但是批评家可以注意到意象合格观念的关联域,”意象就出现在关联域里。通过这种分析,他还可以注意到围绕„穿过‟这个意象的种种价值判断。注意„穿过‟的行为方式,伴随它的附属意象,它起于什么事件,导致什么事件,什么样的节奏和语调变化决定了他的特点,等等。这样就可以把握动因的意义。柏克还按照自己修正过的方法对柯勒律治的几首诗做了精神分析。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1901—1981),运用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题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拉康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运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阐释。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的作用,对这种传统的批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异议,如果说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家注重的是文本和作家的话,那么拉康关注的则额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四)“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批评家”诺尔曼。霍兰德于1966年发表了《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一书,确立了他在精神分析批评领域中的地位。他随后发表的两部著作《文学反应动力论》(1968)和《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1973)是他的批评理论中关于建立人的个性身份与其文学经验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著作。他在1975年出版的《五种读者阅读》中深入地研究了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幻想的投射,从无意识的需要与抵抗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构成了作品同作者的一致同格。读者个人的“主观”反应作为一种“相互关系”的经验,同作者的文本中投射的内容发生共时作用。这种反应大多取决于个人特殊的抵抗、期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幻想,构成了读者自己的“认同”。

精神分析对西方文学之所以能产生深远影响,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比较清楚:一是精神分析主要研究人的无意识动机,而文学本身就特别要写人的性格和心理,二者共同关心着一个对象——人的心灵。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的理论,其合理因素就被许多文学家运用于创作和批评:如弗洛伊德对性的问题的强调和研究,使得一些文艺家从他的学说得到启示和触动。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德语作家海尔曼·黑塞在1918年谈到精神分析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时说:“……自从精神分析完全直接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艺术和精神之间便产生了紧密而富有成果的接触。”又说:“今天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间比在医学家和专业心理学家中间有更多的人在讨论和接受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世界。”(《艺术家与精神分析》)黑塞的判断不仅来自于当时的文艺现状,而且为后来的外国文学发展历史所证实。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却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试引二十世纪中外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鲁迅、郭沫若之创作为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14)生于爱尔兰,于1922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尤利西斯》经庞德为首的巴黎一些先锋团体的相助出版后,他成为意识流文学中的泰斗。《尤利西斯》的写作正当欧洲心理分析方兴未艾之时,作品吸收了传统小说中已有的作者退出、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中,斯蒂芬艰深晦涩的理性意识流充斥着古代和近代的外语引文,于互文性的间隙中生发意义;充满七情六欲又无可奈何的布卢姆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意识流虽然也涉及科学、哲学和文学,然每有张冠李戴之嫌;莫莉丰腴娇艳,专写此人内心独白的第18章被公认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之流。创立原型批评的荣格自称用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尤利西斯》。他给作者的信中风趣地评论道:“但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应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写时心情是否畅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对它感到腻烦。读的时候,我多么抱怨,多么诅咒,又多么敬佩你啊!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在短短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他著有十多部长篇小说,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和文学评论。其中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被西方文学界公认是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本人则认为它(Women in love)是“他的最佳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儿子与情人》完成于1913年,是劳伦斯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自传色彩,据有的学者判断,劳伦斯夫妇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增强了小说中母子关系的情节推演。小说主人公保罗是一个矿工的儿子,母亲是一位较有教养的小学教师。丈夫的粗暴酗酒,使妻子将爱倾注于儿子身上。由于长子外出工作,次子夭逝,三子保罗自然成了她的感情中心,甚至连儿子有了女友,也使她不由地嫉恨、反对。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保罗处在母爱和性爱之间的心理矛盾,一方面由于对母亲的爱占据了他的心灵,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另一方面,他每次都抑制不住想与女友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体上亲密接触,但总因对方的拘谨而未成功,以至后来他写信对女友说:“我不是通过我的感官知觉同你对话,——而是通过精神。这就是我们何以不能普普通通地恋爱的缘故”。在对待精神和肉体的问题上,劳伦斯既反对迷恋于情欲,也反对从爱情中排除肉欲,变为纯粹精神恋爱。他主张灵与肉的统一。

当劳伦斯后来对精神分析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更加有意识地把《儿子和情人》同精神分析联系起来,觉得这部小说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悲剧……英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悲剧。”这个旧式的儿子、情人就是俄狄浦斯,而新一代的儿子和情人则是这芸芸众生。这一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后期短篇代表作《美妇人》中再次得到表现。小说写了七十二岁的“美妇人”宝玲对她儿子精神上的控制,使他不能自主,一生只是个负数,连性本能也受到压抑。以至他自己也承认,“我就不会作一个情人”。

从劳伦斯所写的《精神分析与无意识行为》(1921)、《无意识行为者之狂想》(1922)、《性的展望》(1929)《色情文学与淫猥行为》(1929)等论著的题目就可看出他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何等密切。劳伦斯在性本能的问题上与弗洛伊德一样始终强调性欲在人的本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主张人应摆脱任何社会羁绊,放任本能冲动,以达到完美的人性。现代物质文明恰恰是扼杀人的本能欲望的,所以遭到他的抨击。

在《恋女》中,劳伦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的畸形心理状态,从而否定了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他运用精湛、细腻的心理分析方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并运用象征手法,巧妙地揭示作品的深邃意蕴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创作主题上,劳伦斯的基本思想是:对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受到扭曲的人性进行揭示,进而寻觅现实社会问题的答案。

劳伦斯是一个被公认富于想象力和象征色彩的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常常以小说主要情节的象征意义来暗示主题,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恋女》的主要情节是围绕杰拉尔德和古德伦、伯钦和厄秀拉这两对青年之间的爱情而展开的。杰拉德尔经历的道路是:热爱自然的孩子——没有人性的煤矿主——爱情上的失败者——雪地上冰冻的尸体,他象征着机械文明中人的悲剧;而伯钦与厄秀拉在受到工业文明的戕害时,两人通过努力,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最后离开了寒冷的冰雪世界,走向田野肥沃、生机勃勃的欧洲南部,它象征人们摆脱现代工业的桎梏,追求新的生活。书中利用了许多意象作为暗示。杰拉尔德代表大工业生产的意识形态,他走的是死路。因而他与“死亡、冰、雪、”等等联系在一起。伯钦和厄秀拉代表“生”的道路,因此陪伴他们的是鲜花、芳草、蝴蝶等等。

作者有时借助场景或事物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及作者思想。如第四章, “跳水者”,杰拉尔德在水面上自在地挥臂击水,辟浪前进。第十四章“水上聚会”。当他潜到水下去寻找落水的妹妹时,却毫无办法,只能感叹道:“在水下,你会感到像被人砍了脑袋似的无能为力。”这两件事的象征意义是:表面上的事他能应付自如,可一涉及到深处的事,便无能为力了。第二十九章“欧洲大陆”里,厄秀拉置身于白雪的天地中,“耀眼的白光似乎在抽打着她,使她感到疼痛,感到严寒正慢慢地窒息她的心灵。”她恨不得马上离开这里,去南部欧洲“看看那黑色的土地,闻闻那富饶的泥土气息……感受一下那阳光照在树枝上,枝头慢慢绽出新芽的景象。”此处,书中严寒的冰天雪地,象征那摧残人性、冷酷无情的工业社会,而万物生长的南部欧洲天地则象征美好的自然世界。第二十六章“一张椅子”里,伯钦决定放弃那把18世纪的优雅别致的椅子,这把椅子是18世纪文化和生活的象征。他说:“无论如何,人总不能继续生活在过去的美景中。”他要离开英国,周游欧洲各国,去寻找生活的真谛。象征着主人公人性的复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恋女》的姐妹篇,《虹》中的彩虹则象征在整个宇宙之间人类争取男女之间的完美关系,从而创造一个理想世界的展望。

在精神分析文艺美学中,本能欲望、梦、象征、升华、无意识、化装等概念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以这些文艺美学观为指导,精神分析方法力图要透过意识的层面去发掘无意识的底蕴,透过象征本体去发现隐藏的真谛,透过审美形式去发现性欲、本能的内容,从而使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与其他社会历史方法、形式本体方法等不同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这种无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人们在这里“继续享受着不受外界束缚的自由,这个实际上早已被舍弃了的自由。”在精神分析文艺美学看来,文艺首先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不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而是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一个脱离现实束缚的幻想世界中的避难所。虽然文艺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是直接额的、赤裸裸的,而是经过化装、改造、润饰的,它使无意识、快乐原则、非理性、私欲隐藏在意识、现实原则、理性和社会价值的后面,轻易不为人所发现。因此,文艺的本体是一种象征本体,它是一种客观化、系统化、形式化,也即是审美化的梦。因此,文艺也有两种意义,即表层的显意和深层的隐意,隐意潜伏在显意之中,正是他们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文艺的象征本体。

《恋女》中还描写了伯钦和厄秀拉恋爱成功结为夫妻的经过。劳伦斯从这对年轻人灵与肉的和谐结合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人际关系、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书中的主人公皆因对方的存在而成为精神与肉体相平衡的完整的人,最终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关系。伯钦一开始只注重精神生活,他因憎恨现代工业带来的污秽物质生活而憧憬超凡脱俗的精神满足。然而,精神上的追求毕竟不能使他满足,他的肉体的自我不时地提出要求,在同厄秀拉的接触中,他发现了她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这不仅是一个人因有了精神价值而产生的美,而且是自然的肉体的美。厄秀拉同他的接触,使他那个被压抑的肉体的自我得到释放和展开。在他身上,肉体不再受到精神的排斥,两者得到协调,渐渐得到平衡,他那人的完整性得到恢复,同时对人生也有了较现实的看法。尽管他后来仍一直对现实社会生活极度憎恨,可他已不再沉迷过去,而逃避现实了。

《恋女》中还有相当多的篇幅来描写托马斯和杰拉尔德父子两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两代煤矿主的迥异性格;老矿主信奉基督上帝,想以虚假的慈善事业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显示出他的伪善性格;新矿主却只推崇“机器上帝”,奉行无情无义的工业原则,显示出他那冷酷之心和只求实际的性格。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大段描绘,有助于读者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了解。

二、三 十年代,中国弗洛伊德原著的翻译和介绍精神分析学说的论著亦相继问世,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理论也纷至沓来:达尔文、叔本华、尼采、杜威、罗素、伯格森、歌德、托尔斯泰、惠特曼、泰戈尔、以及无政府主义、泛劳主义和精神分析等。精神分析不仅多少影响到中国“五四”之后的哲学、心理学,而且在文坛也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如《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英国勒女士著,赵演译)张东荪的《精神分析ABC》,陈德荣的《变态心理学》等,着重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梦、泛性欲观。尤其是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高觉敷的译著《精神分析引论》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如高觉敷所言,“国内学人对弗氏的批判也颇相歧异。有奉为大师的,也有讥之为江湖术士的,有用其说以解释五常的,也有鄙其说为毫无科学价值的”(《精神分析引论。译序》)

“五四”以来,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的联姻,是与理论介绍同步的。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部分创作,都留有精神分析的印迹。精神分析也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一样,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热闹了一阵子。如鲁迅先生就是较早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并在创作中有所表现的其中一位。早在1922年,他就以女娲补天神话故事写成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其创作动机,“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洛伊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故事新编。序言》。)又说:“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南腔北调选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一创作意图在起首一段表现的很鲜明。女娲从梦中惊醒,“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的有什么太多了”。望着色彩斑斓的天空和大地,她“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所谓“不足”,即性欲的不能满足,所谓“太多”即指蕴蓄于体内的性的能量“太多”,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力比多”过剩。“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和“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的身体,都是这种内驱力弥漫几乎快要溢出的体现。所谓“懊恼”、“无聊”就是一种性欲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心理。然而,当他把这种蕴蓄的能量用来不停地、费力地创造人类时,则感受到了“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长久的欢喜”。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认为,在人的诸种本能中,性本能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人格的成长、心理和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补天》中的这些艺术描写,反映了鲁迅当时对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可通过创造人类文化而得到宣泄排遣的升华说的赞赏。十分有趣的是,《补天》按原计划写了前一部分后,改变了构思,在小说中加上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让他“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嘴里诌着:“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而女娲“本已知道和这类东西板谈,照例是说不通的,”于是她继续她的创造和补天工作。在此,作者肯定女娲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肯定作为人的本能欲望的性欲存在;对那些类似古衣冠的小丈夫一类企图否定性欲的道学家,则是剥去其画皮,显示其本相,特别是那经过压抑和伪装的性欲本能。鲁迅在批判泛性论的同时亦不忘对鼓吹禁欲主义的道学家们的“无欲”的批判。这一批判的背景,导致于当时年轻的道学家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汪静之《蕙的风》中因有一句“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而被道学家科以《金瓶梅》“导淫”之罪。

在女师大事件及对“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中,鲁迅用精神分析的解剖刀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寡妇主义”的心理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于1925年冬写的《寡妇主义》一文,从杨荫榆独特的个人心理的角度进行精神分析时指出“潜藏着”、“萎落”、“甚且至于变态”的心理是导致其精神上“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鲁迅进一步分析这种变态的心理指出,原因在于性欲的受压抑“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快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忌。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故不能不装着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制,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当然,作为杨荫榆这一具体的人来说,决定她镇压学生运动的,主要是其政治立场,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包含着的她独特的个人心理因素。鲁迅对她的心理分析带有较强烈的弗洛伊德色彩。然而却切中了杨荫榆内心的隐私。

郭沫若亦曾经有意识地运用过精神分析理论。他早期的小说《残春》,自己撰写《批评与梦》(沫若文集,第10卷)一文为之注疏。他之所以写《批评与梦》,是为了回答别人对他的《残春》的批评:“平淡无奇……没有climax(高潮)……,没有深意。”成仿吾则认为小说表面的平淡“正是他的妙处”,因为它表现的全部情绪“与内容渐增”,比那有最高点的作品“还要绕有趣味”。(《残春的批评》,《成仿吾文集》)”郭沫若解释道:“我那篇《残春 》的着力点并不是注重在事实的进行,我是注重在心理的描写。我描写的心理是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这是我做那篇小说时的奢望。若拿描写事实的尺度去衡量它,那的确是全无高潮的。若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或者梦的心理稍有研究的人看来,他必定可以看出一种作意,可以说出另外的一番意见。”《残春》基本上是依据弗洛伊德释梦学说构思的。作者认为主人公爱牟的梦“便是《残春》中的顶点,便是全篇的中心点,便是全篇的结穴处。”作者谈到《残春》的构思与梦境:梦中爱牟与S姑娘的山顶幽会,是他白日未满足的欲望的实现;正当他要与她肉体接触时,友人白羊来报难,是因为他白天隐隐感到白羊是自己的障碍(因为白羊也爱S),所以梦中白羊来拆散他们的幽会;妻杀二儿而发狂,是白天无意识心理所感受到的最大障碍在梦中消除了的表现。郭沫若曾正面阐述文学创作与梦的关系认为:“文艺的创作譬如在做梦”,“真正的文艺是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所升华过的一个象征世界。文艺的批评譬如在做梦的分析。”“我郭沫若所信奉的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表现了与弗洛伊德文艺观之相通之处。

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自从弗洛伊德在1900年发表《释梦》以来,精神分析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其在艺术领域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和取得的进展,是不可忽视的。精神分析批评对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文艺现象的解释,尽管其中有许多错误或失之偏颇,但它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6) 2.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 林骧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 3.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胡经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0) 4.文学原理新释 顾诅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2) 5.欧美近代小说理论史稿 翁义钦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1994(12) 6.20世纪的文学批评(法)让—伊夫.塔迪埃著,史忠义译98(10) 7.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 吴立昌 学林出版社1987(5)

8.《恋女》(英)劳伦斯 郑达华等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7) 9 《虹》(英)劳伦斯(外国文学名著博览)北京出版社 1991(12) 10劳伦斯选集(美)哈里。莫尔编 刘宪之主编 北方文艺出版社 1898(10) 11.《故事新编》(《鲁迅集》) 花城出版社 2000(12) 12.《残春》(《郭沫若选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四卷

第20篇:《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对梦的看法很感兴趣,因而选择了这本《精神分析艺术》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精神分析与梦的解析。下面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想和看法。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Thomas Ogden)本身就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因而在这本书中充斥着大量他与自己所遇到的患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并以此来阐释他对精神分析及梦的理解。这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中提到了两位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拜昂。尤其拜昂的思想,在作者看来是尤为重要的。他也确实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精神分析治疗中。而书中拜昂的“首席官能”理论也让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首席官能”本身只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用书中的说法,它指代一套未知的精神功能。然而这种精神功能却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未经加工的“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感官印象”转化为“情感体验元素”,即“二级元素”转化成“一级元素”。首席官能的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无法做梦,因此也就无法睡眠。而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恰恰就说明他处在这种不梦不眠不醒的状态中。他认为:一个人到一位精神分析师那里去咨询,是因为他的情感正经历着痛苦,而他自己却并不知道。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或是因为他为自己的梦而不安以至于梦境被打断。只要患者不能在梦中整理情感体验,他就无法改变、无法成长,或是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自我。值得一提的是:拜昂翻转了“入睡的能力是做梦的前提”这一常理。相反,他提出,能够做梦才使人有可能入睡和醒来。如果一个人不能做梦的话,他就不能区别开无意识精神结构和醒着时候的感知,因此他就不能入睡、也更无法醒来。在这种情况下,梦和醒这两个状态就无法辨别了,而这个人为了回避这种状态,便开始发生各种精神撤离,如幻觉、过分投射认同、狂躁防御和妄想幻觉,即患上了精神疾病。无限期的埋葬在一个无法梦出的惊惧中的体验是一种在梦中和在其他形式的无意识心理工作中都无法利用的惊惧,“一种既不能记起又无法无法忘记、既不能隐秘又无法传达的惊惧,这是一种只能被疏散或被歼灭的惊惧”。作者信服这样的理论,认为不能做梦的人,失去了维持意识和无意识这两者差别之处的能力,失去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人也就被禁锢在了一个一成不变的尘封的世界。

正由于理论中关于梦、醒、睡的关系和影响深远,作者对于梦的定义也非常严谨。他认为不是所有在睡梦中进行的精神事件都能保证梦的出现,这包括患者和分析师都无法生成任何联想的“梦”、睡眠中的幻觉,以及没有任何图像的感觉状态的梦、经历创伤后患者做的一成不变的梦,和夜惊。这些所谓的“梦”不是真正的梦,他们不包括无意识的心理工作,没有做任何我们在做梦时进行的工作。

这本书中与其他相关心理学的书籍比较不同的是,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文字去描述成为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了解的情景归约及分析结构。他强调,患者和分析师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应当以一种能反射出他们作为个体的本性和作为分析师与被分析者合体的本性的方式去做精神分析。即,他们并不是在创造一个恋爱关系、友谊或是宗教体验,而是在创造一个分析关系,这个关系有它自己的心理治疗目标、角色界定、医患责任、价值系统等等。而创造这个分析关系,需要精神分析者遵循许多分析场景中特别的价值观。这包括:人道主义、临危不惧、责任心、通过梦想实现自己的存在、说出思考的过程以及

保持“有所不知”的态度。而人道主义是最重要的,比如一个分析师以患者的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到走向了“真正的”器质性病变为借口,推说精神分析已经无法治疗其病痛并突然终止分析治疗、分析师把患者的心理疾病当做正常人的失败而对患者采取轻蔑的态度,都是不人道的。而仅次于分析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就是分析师和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真相,在烦扰的情感体验面前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另外,用诱惑、嫉妒、竞争或傲慢的行为对待病人都有违则正常的价值观。正是由于精神分析非常依赖于语言表达,所以成功的分析历程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出一种能足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语言,因此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分析师要保持“有所不知”的状态就是做到不是特别的了解自己。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断了胳膊,只有当分析师不知道这件事的意义有什么想法或感觉时,他才能分辨出他看每一个不同的病人时,他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感觉会有什么不同。在每次与不同的病人面谈的时候,他的想法和感觉都是当场新生成的。

同时,精神分析师也需要遵循特定的情景规约,而精神分析情景规约的中心之一,就是分析师对分析方法的构想。分析方法论是建立在分析师和被分析者在情感成熟程度上有“区别”这一假想的基础上的,即分析师已经获得了比被分析者更高的心理成熟程度——起码在患者最受烦扰的方面是这样。分析师应该有能力随着他和患者交流的体验而成长,以使自己在分析中更有能力成为病人需要他成为的分析师。如果分析师现在和过去在分析场景内外的经历没有使他有任何改变,那么要么是这些经历并不重要,要么就是这些经历并不能给分析师造成什么影响,而如果是后一种,患者也一定无法“真正的”了解分析师,即患者感到分析师不能参与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那么分析师所做的精神分析到这里就已经停止了。分析情景也包括使用治疗床,制定一个每次见面长度固定的时间表,强调使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不拘泥于特定结构的自由联想和集中有序的二级思维中来回移动等种种方法。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以及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对精神分析本身以及梦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中“无法做梦”与精神撤离的发生让我有惊叹之感。书中作者与许多患者之间的各种交流让我开始了解心理治疗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心理学学习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治疗有了一种之前让我无法体会的魅力,这应当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迪。

郑哲

2009213631

自我精神分析范文
《自我精神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