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研读报告格式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4 06:02: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

《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

李丹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38岁时在欧洲旅居期间写成的具有自传性质的

一部作品,它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当时日本文坛的沉寂状态,并由此产生“村上春树

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现象”, 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风行全日本,乃至被不

断地移植到世界各国。就《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而言,它有几个译本,而我所

读的是林少华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的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

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

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

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

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

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

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绿子,绿

子问他借了“戏剧史2”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混熟了。后来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

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渡边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

边在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

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

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

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

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

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综观近十年对《挪威的森林》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探讨这部小

说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研究小说的主题。赵薇在学术交流发表了一篇题为《与后现

代语境下文学主题的探讨》的论文,她认为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

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分析《挪威的森林》这

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

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杜静波也在其论文《让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小说——村上春树作品分析》中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小说的真正主题是自我救赎。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

2.研究小说象征色彩。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研究,谢志宇曾发表一篇题为《解读的种种象征意义》一文,该论文主要认为村上春树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同时还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展现了现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信念的最终破灭,揭示工业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相互慰问的不可交流性。叶岗在其论文《的象征色彩》中提到,在小说中,作者凭藉具有象征色彩的场景和人物来表现其非现实性。以阿美寮为代表的场景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复杂思考,蕴含了对人际温情的渴盼。以阴性人物直子为代表的人物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格自我的召唤和珍视,以及由此而强调的与世界的联系、爱与性的和谐统一。

3.研究小说的创作特色。蒋敏的论文《创作特色解析》明确提出《娜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村上春树在继承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在人物性格、结构设置、叙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杨兰在其论文《论的艺术特色》中从作品所反映的现代爱情、语言特色、非现实因素、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分析了小说的创造特色。吴雨平的论文《文字载体与审美内涵的和谐统一——的叙事策略》,则指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直接引语以及它的变体———书信的人物话语模式、非线性历时结构的时间处理方式等叙事策略,提升了这部爱情小说的审美品格,并使作品的审美内涵与其文字载体之间呈现出一种息息相关的动态关系。

4.研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挪威的森林》虽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但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刘婧的《中男性叙述与女性形象》一文表示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挪威的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

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秦瑞、杨青芝更是在《解读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一文中,分别分析了直子、绿子、玲子三个女性形象,他们认为这三个女子虽各不同,但在她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精神方面的缺失,该论文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简要论述这三个女性的精神特质。阎伟在论文《女性主义眼光下的》一针见血地提出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三大问题:“性”与“爱”的分离、身份缺失以及“阴茎羡慕”。这些都是学者们对于小说中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的关注。

5.研究小说的精神特质。虚空、死亡、孤独几乎是所有学者一致认同的小说精神特质。如吴思佳的《之精神分析》一文就说到,小说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的重点。高欢欢的《孤独的舞者 ——浅谈的精神特质》对村上特有的社会切入角和摇曳多姿的笔触进行剖析,认为其在精神特质方面主要通过洞穿城市进而洞穿存在本身,剖析爱情的困顿和性爱价值的迷失,出现对幻与真的生活的无从把握,扫描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日益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

6.研究小说的电影改编。《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常宇站在电影人的角度,写就了《挪威没有森林——浅谈小说的电影改编》这篇论文,文中指出了电影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都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导致影片收效不大。

在此,我想对小说中的死亡意味做一些自我见解。村上春树非常关注年轻人普遍感到困惑的生死问题。在书中的《后记》部分又特别强调这部作品是献给死去的朋友和留在人世的朋友。死亡的阴影不可避免地贯穿于小说始终,书中的几位人物最终都是选择自杀这种方式告别人生的,算下来有五位在书中曾出现过人物都死于自杀——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的叔叔、直子、初美;一位自杀未遂——玲子。作者描写这些人物自杀的时候有几个共同的:都是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在

自杀前都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有留下遗言,毫无征兆;自杀时没有丝毫的恐惧与犹豫,毅然决然奔赴死亡,好像死亡是件很平常的事。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小说中青年人的勇敢,而是他们对于死亡的轻率。

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所要必经的道路,但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选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生命这一做法笔者还是不能认同。诚然,他们选择死,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又无法融入现实生活,才不得为之的。但是无论怎样,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所以他们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轻视生命、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更是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不过究其自杀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说不是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是死亡选择了他们。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走上自杀这条生命的不归路。当时日本正处于后工业时代,是一个物质空前丰富,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父母却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精神压力下忽视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关注和引导。又或许连父母本身都活在迷惘和不知所措中。当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旁边没有父母宽大温暖的肩膀依靠时,必然封闭自我,仇恨世界。久而久之,心理形成疾病,自我再也无法缓和精神和社会的矛盾,于是只有选择死亡来终结这一切。小说中绿子的父亲“在失去夫人的打击下,扔下家扔下孩子扔下工作,手一甩去了乌拉圭。”对绿子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还好绿子具有健全的心智和强大的自我调理才幸免于难。另外,后工业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还导致了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同时变得脆弱和颓废,这也是导致他们轻率的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荐第2篇:《易经》研读报告

中国语言文学系

《易经》研读报告

一、作品简介

《易经》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在《易经》中,没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内容,有的却是对中国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人生指南。《易经》将其翻译、评点,力求寻觅出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古为今用,使《易经》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此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版 (2006年8月1日);作者于春海。

《易经》,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爻象)表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普遍形式,用三个(或三组)位置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关系的著作。如果根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命名,《易经》则叫做《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

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易经》讲的是人谋,不是神谋、鬼谋。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认为人的品德修养,人的主观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相信人谋在改造环境,促使事物转化时所起到的作用。有人认为《易经》是讲算卦的书,宣扬了封建迷信,这是误解,或是以不知为知,简单地认为占卜、算卦等于迷信。殊不知,占卜之于迷信,正象宗教之于巫术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就国内来看,大陆内地,1984年在武汉举行全国首次易经学术讨论会以来,易经研究也在积极进行,进展很快.全国范围内的学习班、研习班已逐步开办起来,并且已经建立起北京易经研究会、贵州省易经研究会、信阳伏羲八卦研究会、山东大学周易研究室等,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也已经诞生。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20世纪《周易》研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形成了易学

第五大派别:古史学派。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

20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学者易经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学者高怀民《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徐芹庭《易学源流》(上、下),简博贤《魏晋四家易研究》,大陆学者如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徐志锐《宋明易学概论》、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等,各自从不同角度探讨易学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刘大钧先生曾撰写《周易概论》一书,该书既是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同时也在特定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普及易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意图。此外,1990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周止礼撰写的《易经与中国文化》一书,也对易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世纪也出版了少数今注今译性质的普及性入门读物,如孙振声《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合著的《周易今注今译》,等等。但80年代末以来,《周易》研究已经更加深入,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诸书的某些内容有待完善和补充;而从传播的角度看,也不是单靠上述几部读物就能完全达到普及的目的的。因而,易学普及性读物的撰写和出版,也将是21世纪易经文献学者所需从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就国外来看,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研究《易经》已形成一定规模。英国的除了传教士身份的汉学家如艾约瑟等人外,翟理思(Herbert人11“nGiles,1846一1935)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从事外交事务的汉学家,于1897年继威妥玛为剑桥大学汉文教授,著有两部研究《易经》的书:《来自中国的神奇传说》和《占卜概观》,都是在本世纪初完成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在西方,翟理思较早研究《易经》的占卜方面,他认为《易经》这部寄异的书可以视为神谕集。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继理雅各和卫礼贤的工作之后,欧美诸国有不少《易经》新译本。以英文为例,六十年代的新译本以布劳费尔德的《易经》为代表,而七十年代的译本如温格(R.L.Wing)的《易经手册》则在一定意义上才能算新译本。能够体现当代西方《易经》翻译水平的是托玛斯·麦克莱恩的英译稼儒佛道

七、八十年代;国际易学研究体现了一个重要动向:《易经》研究与现代世界主流学术和文化相沟通。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易》学与现代最新自然科学相结合;二是《易》的观念进入当代人类的实践理性领域。而《易经》管理学的倡导及从《易》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时代正在兴起的文化,可说是《易》的人文意义重新被现代世界所肯定和接受的两个显例。前一方面我们可以举出美国

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的基本著作《物理学之道》为代表。

本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西方《易经》研究进展极大,已经变被动接受转向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易经》的西传及西方易学演进宇,是整部易学史中最绕有兴味的组成部分。《易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完全可以视为易学具有世界愈义、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具体而又惫味深长的实例。

三、研读感悟与见解

没有读过《易经》时,总认为《易经》是算命先生用于为人卜卦、骗人钱财的卦术。认真聆听《易经》之后才明白: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广大精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包含着自然科学,也包含着人伦道德。

从《易经》中领悟:用辩证的方法认识事物。《易经》中讲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结合,变化无穷。任何事物的两面性犹如《易经》中的阴阳两面,有利也有弊,只是利大还是弊大,利弊变化无穷。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用辩证的方法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人生事业的成败正如《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有的人在匆忙中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却无法享受悠闲生活的乐趣;有的人终日悠闲自在,却无法感受事业成功时的辉煌。有的人经历百般磨难之后终于获得了

成功的喜悦,有的人却在短暂的成功之后又跌入失败的深渊,饱尝痛苦的滋味。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在追求仕途发展中屡遭重挫,他在晚年时期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最终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西汉时期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但他在狱中发愤著书,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和司马迁是在饱受苦难中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代思想家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辩证的观念告诉我们世事变化无常,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成功和失败不停转化的过程。

推荐第3篇:《共产党宣言》研读 报告

姓名:李帅威

专业:凝聚态物理

学号:21436029

《共产党宣言》研读报告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在伦敦出版发行后,以其深刻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原理的深刻洞察,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深刻的影响着167年来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全书结构

这部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完备而周详的党纲并不长。全文由引言与四个部分组成:

1、《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当时共产主义已经在欧洲蔓延开来,并且成为了欧洲一切势力公认的一种势力,已经成长到有必要向全世界宣誓自己的观点、目的、意图及自己党纲的时候了,所以《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2、《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这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阶级斗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出现了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3、《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在于革命的彻底性和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与建立新的世界的斗争中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目的和任务——最近目标:是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的:消灭私有制、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最低纲领: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挣得民主;最高纲领: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

4、《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

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5、《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二、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姓名:李帅威

专业:凝聚态物理

学号:21436029 动了中国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67年。作为一百多年前的著作,我们今天研究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正如马克思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宣言》的正确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正确。它虽然产生于19世纪却没有停留在19世纪,虽然产生于欧洲却风靡了全世界,《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言》至今,一百七十年风雨。中间经历了波澜壮阔共产主义运动历程,共产主义运动用极短的时间便实现了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尽管之后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直线向前的,而是曲线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共产主义运动只是进入了低潮,其基本原理的正确,决定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终会实现。

中国作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确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宣言》深刻的影响了党了历代领导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面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局势的新状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新千年后,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发展,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十年,习近平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共产党宣言》与自己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研读完这部巨著后,对于自觉树立马克思注意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后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推荐第4篇:《复活》研读报告

《复活》研读报告

阅读文本介绍: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特著;安东南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译文名著文库)

简介: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涅赫柳多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涅赫柳多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关于作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这三部长篇小说把俄国

文学推向了新的巅峰,也征服了世界。列宁曾经给予托尔斯泰以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作家与《复活》:

《复活》始写于一八八九年,完成于一八九九年,前后持续了十年的时间,真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充分显示了作家对这一创作的重视程度。它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国内外评价

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是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复活的不同轨迹。涅赫柳多夫原先也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间染上了许多恶习,成了贪淫好色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挥金如土,整天喝酒打牌玩女人。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妈的时候,与婢女卡秋莎·玛斯洛娃相遇,并且在一个晚上诱奸了她。几年之后,当他在一次旁听法庭庭审的时候,发现被诬告犯有杀人罪的妓女正式当年被他引诱以致走向堕落的卡秋莎,他感到愧疚,良心受到深深地谴责。“犯罪的是我,受到惩罚的确是她。”在内心深处他一时到自己的那个行为十分“残酷、卑鄙、下流”,但是,在出席庭审以前的整整十年中,“一块可怕的布幕以神奇的方式一直遮掩着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自己的这一罪行,”现在他终于认清了自己。他决心“清扫”自己的灵魂,并付之行动。涅赫柳多夫开始东奔西忙,企图打通各方面的关节,以减轻卡秋莎的罪名。当这一切努力失败以后,他决定变卖地产,跟随卡秋莎一起流放,并且同她结婚。他的这个想法被卡秋莎拒绝。他虽然感到伤心和羞愧,然而流放

途中的所见所闻,可怕的监狱更使他痛苦,使他受到心灵的折磨。作为一个宗教徒,他很希望按照圣经的戒律去把千百万受苦难的人们从惨不忍睹的罪恶中拯救出来。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从这天晚上起,涅赫柳多夫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仅因为他步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而且因为他从此以后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具有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意义。”

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最丰满最动人的形象,她不仅是一个被伤害与被侮辱者,而且也是一个精神上觉醒,走向新生活的女性。在狱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处使她认识到自己是广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个,她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些优秀份子联系在一起,她渐渐恢复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心灵纯洁的本性又在卡秋莎的身上复活了。当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到看守所去探望卡秋莎的时候,她竟然认不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她曾经深爱过的人。涅赫柳多夫的出现,非但没有使她感到惊喜和快乐,反而使她再次陷入更加痛苦的回忆。“现在面前这位穿着洁净、胡子上洒过香水、保养得很好的先生,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过的涅赫柳多夫,而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享用一下像她这样的女人的身体的那种人之中的一个„„”当涅赫柳多夫再三向她表白,他这样做是为了改正错误,赎自己罪孽的时候,卡秋莎对他说:“你离我远点。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没有必要来这里。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这副眼镜,讨厌你这张肮脏丑恶的脸。你走,你走!”卡秋莎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仇恨都发泄出来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卡秋莎,使她又产生了爱意,使她逐渐从颓废和绝望中醒悟过来。但是,卡秋莎对涅赫柳多夫的感情,自始自终都是在爱恨交加的矛盾中徘徊着,斗争着。当涅赫柳多夫提出要娶她为妻时,她虽然感到高兴,但当她坐下来冷静思考以后,只能关于意识到涅赫柳多夫原先对她有过的爱情之火早已熄灭,出自怜悯的和失去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只会给她带来新的不幸。她终于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卡秋莎·玛斯洛娃真正的精神复活是从和政治犯接近开始的。托尔斯泰用浓重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以西蒙松为代表的政治犯。这些被卡秋莎成为“优秀的人们”和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迥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

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站在一起,为了他们的利益宁愿坐牢,被流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卡秋莎和这些革命者生活在一起,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情舒畅,仿佛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涅赫柳多夫到火车站送别她的时候,他见到的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精神萎靡、愁眉不展的卡秋莎,而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卡秋莎,“汗水涔涔,红彤彤的脸蛋上绽开了爽朗的笑„„”

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在经历了这一段人生磨练之后,终于开始了精神上的“复活”。不过,与贵族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涅赫柳多夫注定不可能成为本阶级的彻底背叛者,他的“精神复活”中充满着宗教元素。他打算用信奉的基督教教义继续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化周围的人,去改造沙皇专制制度。作家在小说中的最后一句话中向读者宣示了自己的疑虑:“至于他生活的新旅程将会怎么结束,那只有等到将来才会知道。”

虽然小说《复活》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来展示情节,但是我们不恩能够够把它看成是一则讲述男女私情的故事,正像我们不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单纯归结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样。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南吕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无情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豪华奢侈的生活、沙皇司法制度的腐败和法官们的昏庸无能、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充分暴露了监狱的黑暗和囚犯们的悲惨命运,生动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农民们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赤贫生活以及他们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国内外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它笔下的妓女玛斯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著名作家 迟子建;《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著名作家 高莽。

卡秋莎的女性形象分析

卡秋莎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存活于肮脏社会里的美丽灵魂。从单纯到成熟,她的一生经历的磨难与挫折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内心、对爱的忠诚。托尔斯泰笔下塑造的是一位美丽女性的光辉形象。

谁扼杀了她的童真

“一切都是跟从前一样,只是比以前更加妩媚可爱了,那双含着笑意、天真无邪、微微斜视的黑眼睛依然这样自下而上地望着他,她像往常一样,系着干干净净的白围裙„„一切都是同样地干净,清新,完整,招人喜爱,她那可爱坚毅的红唇像以往那样,看到他时因难以克制的喜悦而紧抿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娇羞而快乐的天使,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活在单纯的世界里。直到涅赫柳多夫的兽欲在她纯净的世界里投下了烟雾弹,她又不负责任的离开,将她抛弃,致使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飘泊。她的童真,干净,清新,完整,一切都被黑夜吞噬了,在男权女卑的社会无奈沦落为娼,甚至最后被冤入狱,流放远地。谁扼杀了她的单纯,谁让她陷入非常人能忍受的苦难里?是那个不负责任的纨绔贵族,是那个女人没有地位的封建男权时代,是那个腐败的沙皇专制官僚制度。

她的希望在何方

卡秋莎的遭遇让涅赫柳多夫的内心受到谴责,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去,替她申冤,奔走上诉,甚至判决后,涅赫柳多夫放弃了家庭、财产,跟随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当涅赫柳多夫表示愿意与卡秋莎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卡秋莎在流放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涅赫柳多夫在这努力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卡秋莎的改变,让他足以摒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而卡秋莎为了不连累涅赫柳多夫,接收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爱。她的爱不是占有,不是自私,她的爱是这个腐朽的时代里的一道圣洁之光,安心了自己,感动了别人,她的希望是改变,是革命,走出消极、颓废,反抗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

如果卡秋莎活在现代

假如卡秋莎走出那个肮脏的社会,活在但当今的社会,在妇女解放的今天,尽管女性仍处于弱势,但至少卡秋莎的不幸不会如此巨大,至少她能得到妇联的帮助,至少凭她多年的女仆经验不会使她走投无路到逼良为娼的境地,也就没有后面的牢狱之灾了,也许她还会有个孩子陪伴着她,如果涅赫柳多夫看到孩子也许还会来到她面前忏悔,卡秋莎终于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扬头对他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她依旧会用她的坚韧为自己创造一片蓝天,向世人宣示她的愤慨,这只是我的想象。可是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卡秋莎注定要用她的坚韧和蜕变来演绎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唱响反抗的激昂乐章,用她美丽的灵魂带领众人走向精神与情感的复活之路。

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推荐第5篇:研读

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廖志航

2012年4月26日下午,在孙特的主持下,我们“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在合浦县教研室开展了绿色化学教育研讨会,主题是研究新教材教学法。听了孙特对新课程结构与设计思路的解读,初略地了解新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设计思路。同时,孙特还为我们每位成员购买了两套新教材,化学

1、化学2,是必修模块。活动过后,我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面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看法:

一、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每一章节都设计有:

1、【实验】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各校的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同时为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

2、【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3、【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沟通和交流。

4、【学与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提出问题。

5、【科学视野】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多为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可拓展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

同时有教材上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和每一章节后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

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三、探究式教学应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最重要手段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标非常重视实验探究教学,并且在教材中每节课都设置了探究实验,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需要,以探究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解决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甚至留下一终生难忘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

1.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准备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全面落实这些目标,教科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学科知识的深度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略低于过去,因为加强和突出基础性,所以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方面,更好地体现出“少而精”的原则。《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复习基本的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与培养。《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科书还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在呈现知识时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注意启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引入,合理构建教学情境;编入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资料等,以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新知识,例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时代特色,例如介绍未来金属钛、新型材料、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

从上可知,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化学不仅局限于课本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推荐第6篇:材研读书报告

聚合物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

赵恒祯1254256

摘要 复合材料界面是基体与增强体之间能引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界面区域虽然很小,但却能产生传递、阻断、诱导等效应,这些效应是单一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因而在任何复合材料中界面改性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在不同条件处理下的PET纤维、PBO纤维和Kevla纤维与基体的行为,并研究聚合物纤维的性能与其表面的关系。

关键词

聚合物纤维,表面改性,等离子处理,层间剪切强度

Abstract The interface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tiny region between matrix and fibers.Despite its tiny size, it can transfer, block up and induce loads .These unique effects are not shown in a single material, so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interface in a composite material is greatly important.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hanges for PET fibers, PBO fibers and Kevla fibers after modification,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ymer fibers and their surface.Key words polymer fibers, surface modification, plasma treatment,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s

界面能产生的特殊效应,这是任何一种单体材料所没有的特性,他对复合材料有重要作用,由于界面的存在使得基体和增强体产生1+1>2的作用。因而在所有复合材料中,界面和改善界面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是关于这种复合材料能否有使用价值、能否推广使用的重要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纤维表面光滑,在基体中的浸润性较差,不能与基体形成稳定的界面,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降低,影响其使用性能。作为一名复合材料方向的学生,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就是界面行为。本文将以聚合物纤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纤维表面的影响。

由于大多聚合物纤维不含活性基团、结晶度高、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及存在弱边界层等原因,使之存在难以润湿和粘合等问题,因此必须对聚合物纤维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表面能,改善其润湿性和粘合性。聚合物纤维的表面改性方法有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按改性过程体系的存在形态又可分为干式改性: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蒸镀、喷镀等;湿式改性:离子注入、表面粗化、化学品处理等。改性的目的主要是使纤维表面产生官能团、产生沟壑、表面能下降,以提高粘结强度使基体和纤维更好的结合。

1.PET纤维表面改性实例

本试验是Juan P.Ferna´ndez-Bla´zquez, Sandro Setzer, Ara´nzazu del Campo等人对PET纤维表面进行的改性研究[1]。试验材料为直径200μm的PET纤维和环氧树脂基体,处理 1 方式为等离子体处理。图1为等离子处理电极,处理时将纤维插入电极孔中,电极通过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并不断刻蚀纤维表面。

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用IFFS :(界面剪切强度)来表示,其计算方法IFFS=F/π Df L(F为脱结合力,Df为纤维直径, L为纤维长度)。层间剪切强度越大说明纤维与基体界面的结合性越好。具体的测试方法为微滴包埋拉出试验,该方法可以简述为通过测量拔出基体微滴的力来测量IFFS。图2为拉出试验的试样。图

图1 2b所示微滴为未进行表面处理的对照组,可以看出其拥有较弱的界面,基体与纤维之间发

图2 生脱结合,而图2c微滴为等离子体处理10min后的试样,可以看出基体微滴被拉断,说明界面较强以至于基体先被拉断,界面才发生破坏。

图3为所施加的拉伸载荷与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强,纤维所能承受的拉伸载荷不断上升,到10min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保持稳定。

为了探究其界面增强原因,研究人员用SEM对纤维进行了拍摄。图4是在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后PET纤维的SEM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前3min纤维表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IFFS没有较大变化。之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强,纤维表面出现了越来越深的沟壑。

图3

沟壑的出现增强了纤维和基体表面的接 2 触面积和机械绞和作用,使得界面增强。而当时间超过10min后纤维表面受破坏严重,纤维开始被撕裂,因此纤维界面反而受到破坏,所能承受载荷开始出现下降。

为了探究其他因素对纤维表面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对纤维拍摄了红外光谱,并没有

图4 发现新的官能团,说明等离子处理并没有使纤维和基体之间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此外,通过

对微滴接触角的测量还可以得到图5,该图像说明,等离子处理2~3min后,纤维表面能显著下降,因此纤维能够更好的浸润到树脂基体中。

实验结果说明,氧化等离子处理可以提高PET纤维从环氧树脂中拉出的层

间剪切强度。粘附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

图5 纤维表面形成的长400nm,宽100nm,深300nm的片晶沟壑的出现以及纤维表面能的下降。在最佳处理时间(10min)时使PET纤维增强树脂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一倍。

2.其他表面改性方法举例

(1)硅烷偶联剂处理Kevlar纤维

图6是戚东涛 ,吕 霖 ,李厚补 ,艾涛等人对Kev|ar纤维表面处理前后的IR图谱[2]。从中可以分析出,由于在化学接枝处理Kevlar纤维表面时,纤维表面酰胺基团上的N—H键上的H被接枝剂所取代,所以红外谱图上表现出3 319 cm 处的N—H振动吸收峰明显减弱和1 062 cm 处吸收 图6

3 峰的消失 J。酰胺基团N上连接新的基团,使1 450 cm 处的C—N伸缩振动吸收增强。对于表面接枝硅烷的Kevlar纤维,在725 cm 处出现新的振动吸收峰,这正是硅烷上si—OH键的振动吸收峰的位置 。 (2)紫外线处理

图7是IFFS对紫外线照射时间所做的图像[3]。由于未处理的Kevlar纤维表面比较光滑,纤维的比表面积小,与树脂基体的相互作用较弱;当Uv处理时间为8min时,其临界纤维强度最短,表明界面能有效地

图7 传递应力,其界面剪切强度亦最高,主要是因为Kevlar纤维受紫外光刻蚀,表面粗糙度变大,纤维与基体之间的机械互锁作用越强,界面结合越好,此时其表面活性达到最高;而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紫外光刻蚀纤维越严重,使得其表面活性下降,反而不利于提高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性[4]。其变化规律与等离子体改性相似。 (3)浸渍处理

图8是用涂层浸渍BPO纤维前后的对比图[5]。复合材料破坏面上纤维表面黏附的树脂较少,一些微纤被从纤维本体上“剥”下来,而且有一些裸露纤维,说明PBO原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性较差。从图 b可知,复合材料破坏时纤维表面上有大量树脂图8

基体粘附,纤维比较完整,没有明显的纤维劈裂现象,说明经两次浸渍处理后抑制了PBO纤维的微纤化现象,使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得到提高。因此PBO纤维经表面涂层处理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得到提高,有利于PBO纤维的高强特性的充分发挥。

3.总结

通过对几种不同表面、处理手段的聚合物纤维表面改性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纤维表面改性的一般方法:1.首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该纤维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手段2.确定一种

4 改性手段后注意控制变量(处理时间、处理强度、涂层厚度等)来研究不同条件下界面的具体情况3.根据界面的改善情况来研究界面改性的微观机理4.综合运用各种仪器分析手段来验证改性机理(用IR来确定在界面是否产生新官能团、用SEM来观察表面形貌,用拉曼光谱来测量受力情况等)。

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我发现纤维界面改性研究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么高深和困难,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背景下,注意控制变量和不断尝试往往就能使纤维界面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当然真正实际操作可能要困难得多,并且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问题,这是我们无法从文献中学到的,也许在以后更多的专业实验中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Juan P.Ferna´ndez-Bla´zquez, Sandro Setzer, Ara´nzazu del Campo*. Nanostructured Polymer Fibers with Enhanced Adhesion to Epoxy Matricesa.Plasma Proce.Polymer.2013, 10, 207–212.[2]戚东涛 ,吕 霖 ,李厚补 ,艾涛.接枝硅烷偶联剂对Kevlar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3] R.J.Young*, M.C.Andrews and N.Rallis.Deformation micromechanics in high volume-fraction aramid/epoxy composites.[4]张珊珊. Kevlar纤维的表面处理及其复合材料界面研究.[5]岳震南,黄英,王岩,季文,牛芳芳. 纤维表面处理对PBO/ 环氧界面性能的影响.

实验一

1.实验名称:扫描电子显微镜

时间:2015年6月2日 2.仪器型号:S-2360N

3.实验材料及样品形式: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镀金样品 4.研究材料特性:尺寸合适,表面镀导电层 5.实验条件:真空

6.制样方法:将样品粘到载玻片上 7.实验过程:

将样品粘到载玻片上 将样品放置到扫描仪中

把样品室抽成真空 调节电压和位置

调节亮度和对比度,观察SEM图像 样品形貌

实验二

1.实验名称:红外光谱仪

时间:2015年6月2日

2.仪器型号:EQUINOXSS/HYPERION2000 3.实验材料及样品形式:气、液、固体 4.研究材料特性:带有极性官能团的试样 5.实验条件:膜片直接放入仪器中测定

6.制样方法:将样品与KBr粉末混合后,压成膜片 7.实验过程:

将样品放入研钵中 将样品与KBr混合

将样品制成薄片 将样品放入FTIR中开始测量

得到样品红外谱线

推荐第7篇:金匮茶研读报告

金匮茶文案研读详解

金匮茶是希瑞海金匮茶的简称,希瑞海(SheraHealth)金匮茶是感恩环球医药集团旗下品牌之一,主要以茶疗系列产品为主。旗下主力产品:希瑞海双降茶,希瑞海天喜茶,而希瑞海金匮茶是继希瑞海双降茶之后新推出的另一个茶疗产品,主要是为男性补肾虚、壮肾阳之用。

喝希瑞海金匮茶养肾抗衰效果

希瑞海金匮茶不同于一般的茶叶,也不同于中草药,它取药物之性,饮茶之味,两者配合,相辅相成,起到茶借药力、药助茶功的协同作用,收到解渴与保健调养的双重效应。

希瑞海金匮茶,由希瑞海研究中心男性健康专家组集多位医学界精英研制而成,希瑞海金匮茶是依据传统中医理论,采用神农架药食同源的纯天然草本植物萃取而成,清淤养肾,全面调理男性精、气、神,效果显著,安全无副作用。希瑞海金匮茶能够有效调养整个肾系统,唤醒男性性休眠神经,全面提升男性性动力。它独特的萃取物可以增加血液的回流,释放人体自身储存的男性荷尔蒙,激活自身天然荷尔蒙分泌和有效运用,打通肾脏经脉,使肾脏精气充盈,并促进肾整体性系统第二次发育;纯天然活性成分可以提供性通道必须的营养,增强血液容量,使男性性能力得到提升,挽救处于危机边缘的家庭。

喝希瑞海金匮茶养出男人精、气、神

对肾进行全面的养护和调理

清肾淤: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空气环境的污染,人体新城代谢等都会给肾脏带来淤毒负担,常喝希瑞海金匮茶能清肾淤、排内毒,做无毒大丈夫,一身轻松、神清气爽。

养肾精:肾藏精,若肾精不足,则免疫力下降,百病侵袭。常喝希瑞海金匮茶让肾精充足、髓海旺盛、水火相济、阴阳协调,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运行正常,生机勃勃。

疏肾气:人生百病,皆因肾气不通,人体常常因气虚而发病,血瘀而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常喝希瑞海金匮茶益气活血,气血畅通,免疫力增强,精神百倍,容光焕发。

“希瑞海金匮茶”具有明显优势:

1、引发了男性保健的二次革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体内睾丸激素水平以每年0.2%的速度逐渐下降,首当其冲的是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依照国际统计数据,40岁以上男性有50%会出现勃起障碍,这样我国有1亿以上男性有不同程度的勃起障碍。自40岁以后睾丸重量就开始减轻,50岁以后其体积也缓慢缩小,至60岁以后就比较明显缩小。整体上导致中年男性缺乏激情,性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一直以来,男性更年期综合症、心力衰竭、生理功能障碍等成为最为困扰男性的疾病。据了解,中国至今没有几家医院设置男科,男科远不及妇科那样普及,更不要说男性的保健了。男性的保健问题似乎一直受到冷落,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男性有苦难诉。而目前国内的男性保健品市场多以外源激素为主,功能单一,大多是治标不治本,或者有副作用产生。“希瑞海金匮茶”具有一个强劲的性功能调节平台,丰富的氨基酸统率中枢神经系统,对性活动发出调控信号,调动激情;而“希瑞海金匮茶”独特的活性成份则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促使性腺激素等分泌增加,从而提高性欲;“希瑞海金匮茶”中的枸杞成分能增强勃起功能,让男女双方在性活动中找回年轻的激情。创造激情,从改善中年男性的性欲和性功能障碍开始。“希瑞海金匮茶”的出现不仅弥补了男性保健品市场的空白,更为现代医学攻克某些性功能障碍难题带来希望,并突破了目前世界上依靠补充植物雌激素来代替自身分泌的不足的难题。男性的保健革命从此爆发。

2、突破传统观念,进行理论重建

“希瑞海金匮茶”突破传统单一补肾理论,从中医整体观念和现代医学系统理论出发,首次提出全方位的清、修、补、激四项系统调理理论,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虚及性功能障碍人群。其以全面、深厚的健康理论和显著疗效,被各界评为世界第一个以中医理论为灵魂的男性健康尖端产品。

3、“希瑞海金匮茶”男性之间的馈赠佳品

“希瑞海金匮茶”是中医领域首个专为男人设计的单一通过茶饮就能彻底解决男性肾虚及性功能障碍的高品质功能型健康产品。不但品质优越、而且在整体调养男性机能方面功效显著,加之包装精美、大气,张显华贵。实为健康、时尚的首选馈赠佳品。

4、便于携带,口感良好

希瑞海金匮茶,每小包均采用国际流行的铝膜包装,密封防潮,便于随身携带,便于在工作时或差旅中当茶品随时享用。“希瑞海金匮茶”茶纯植物草本配方,清香爽口,可代替传统茶叶,上午泡一包,下午泡一包即可享用一整天。

5、纯天然成分安全无副作用

“希瑞海金匮茶”的研制者和生产者多年来一直秉承着科技造福人类的理想,从研制“希瑞海金匮茶”的项目启动的一开始,就强调“天然,无副作用”为产品的根本,并把这个理念一直贯彻到产品的生产中去,严格实行生产标准,认真听取顾客的意见反馈。当“希瑞海金匮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销售时,已经在香港及全球盛行数年,并通过了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的认证,经过了上百万人的使用验证,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男性健康产品,保证是纯草本的,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

6、突破单一,整体调养,天然伟哥

从基本原理上说,“希瑞海金匮茶”不是补品,也不是性药。

从效果上来说,性药的功效主要是改善性功能,如“伟哥”。而“希瑞海金匮茶”的功效比性药要广泛得多,能够全面帮助人类预防与调理肾虚及肾衰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希瑞海金匮茶自身含有独特的活性成分,能激发性腺的分泌,有“天然伟哥”之称。另一方面,传统补品是缺什么补什么,如缺钙补钙,贫血补血等,而“希瑞海金匮茶”的作用原理是激发各个器官原有功能,使其自然分泌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激素,并促使机体从正常饮食中吸取并合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更科学、更持久。

7、真正的品牌,用事实说话

通过对近几十万名顾客的追踪服务得到的近万条信息反馈,统计得出下列一组数据: 有98%的人实现了完美男人的梦想,重拾信心

有95%的人告别了早泄,紧要关头不再是一泄千里

超过81%的人彻底治治愈了阳萎,从振雄风

超过76%的人不再感叹短小,美好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20岁

8、系统调养,整体强化

①.全面提升性能力

②.精力更充沛

③.提高性欲

④.增加性的吸引

⑤.增加性快感

⑥.调理及滋补性腺效果

⑦.对生殖器增加血循环

⑧.促进性荷尔蒙的生成

⑨.消除紧张性刺激与焦虑令神经系统恢复健康

⑩.增加肾动力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来增加性动力

9、品质优越,过程简单

“希瑞海金匮茶”是首个单一通过不需要器械,不需要手术,不需要每天练习,单一通过休闲茶饮就能终极解决男性肾虚及性功能障碍的高品质功能型健康产品,只需每天饮用2小包“希瑞海金匮茶”。30天为一个周期,易于吸收,效果显著。

10、最佳成分比例, 针对亚洲人体质设计

“希瑞海金匮茶”独有的配方,经科学精心调配,每一包“希瑞海金匮茶”都能有效增加生殖器的血流量,增加生殖器的体积,使生殖器更长、更强壮、更坚挺,同时能增进性欲,预防不举和早泄,增加持久力和增加您的自信心。我们目前出售的“希瑞海金匮茶”为纯天然草本的安全配方(国际安全标准),主要针对亚洲人体质进行精心设计,是一个非常安全而有效的男性功效型健康产品。

11、产品起效快,长效而稳定

希瑞海金匮茶有效提取物能在短时间内渗透人体细胞,增强性腺功能,完全保持了睾丸酮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迅速提高人体血液中睾丸酮含量,使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睾丸酮重新苏醒,能够迅速扩张生殖器海绵体、使生殖器充血膨胀,迅速勃起,并使生殖器增粗、增长、增硬。饮用希瑞海金匮茶能够加速人体荷尔蒙的分泌,刺激大脑性神经兴奋中枢,使男性生殖器平滑肌充分松驰,迅速充血,进入性亢亩状态,使生殖器勃起坚挺有力,并可反复勃起,充分延长性爱时间,使性爱过程更持久!挺立的不仅仅只是某一器官,还有男人的尊严与夫妻生活的快乐。

12、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

我们的服务全天侯,全方位,一切为您着想,随时欢迎您了解我们的产品,随时授理您的在线订购要求。我们对“希瑞海金匮茶” 的质量效果非常的自信,并且提供100%的质量保证,您可以通过电话,在线订单等方式定购我们的产品,个人资料绝对保密,全国免费送货上门,方便快捷。如果您对我们有疑虑,您可以选择货到付款的形式:货送到您手上,您再把相应的货款交给送货人员,如果您不满意“希瑞海金匮茶”的效果,您可以随时退货,您只要一个电话,退货畅通无阻。

推荐第8篇:新课标研读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7月15-19日,长沙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2012年暑期长沙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课标新教材培训班。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个培训班中的一员。培训期间,湖师大辛继湘教授、省教科院教研员吴亚西、市教科院特级教师黄祖训,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段晓宏等教育专家分别为我们带来讲座《新〈课标〉新教材解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研读课标 把握航向》、《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每一位专家、老师精彩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经历一轮轮知识冲击。例如,对黄祖训老师提出“语文是什么?”“语文的路在哪里?”“这三个问题的见解让我耳目一新。

在这似长又很短的培训中,我眼界开阔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新课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将其梳理如下:

一、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吴亚西老师在总结新课标下的拼音教学策略中始终渗透这几种能力的培养:

看——认识汉语拼音的前提,一是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观察情境图;二是观察字母的笔画、结构,掌握字母的写法。

听——学好汉语拼音的基础,多听老师发音或听录音,掌握标准的发音。“读”是掌握汉语拼音的关键,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恰到好处用地使用情境歌。

写——运用汉语拼音的保证,用好四线格,正确书写拼音字母和音节。

用——汉语拼音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识字服务,为阅读服务,为生活服务。

二、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让一线教师正确认识到识字、写字不单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是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三、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四、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市小语首席名师朱爱朝老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学生课堂日记、经典诵读、吟诵、同读《伊索》共写故事……总结出习作素材是从生活和阅读中来的,大量有关习作的案例清楚阐述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孩子的作文是“读”出来的。

总之,在新的课标、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小学语文2011课程标准导读和教学实施》《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 专家解读:新课标变在哪儿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课程标准的颁行,意味着课程改革又开始了新的出发。

为准确理解新课标,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大力协助下,基础教育版将分期邀请各课程标准修订组、学者专家对修订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如下:

语 文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

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点 评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很活泼。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第9篇:张爱玲研读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小说中微龙的悲剧是在原始生存欲望和原始情欲的双重压力下必然要发生的悲剧。

张爱玲是个在感情上受过伤的女性,她对真爱已经死了心。因此她不会去描写童话般的真爱故事,从这部作品的描写重心来看,这是一个女人堕落的故事。正应了那句话,女人变坏就有钱。这是个女人变坏就有钱的故事。故事开始,葛薇龙,一个出身在没落大家庭的上海女学生,因为上海传说要有战事便和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难。可哪知香港这个花花世界,根本上就是为富人准备的,飞涨的物价,使她们家中的积蓄一天比一天减少,于是在接到上海时局已缓的消息后,父亲做了回上海的决定。但薇龙却不想因为这个而耽误自己念书,打算留在香港完成学业,可是一个人留在香港定该怎么生存呢?我们看到张爱玲给她的女主人公设置了一个重大生存难题,就是因为拖欠学费,她面临着失学的重压,对知识很渴望的她,怎么能甘心呢。为钱所困,这是微龙这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女学生必须克服的最大难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背着父母跑到香港山头华贵的梁家大宅里来请求帮助,这里住着她的姑母。她来找姑母,动机很明确,就是想借点钱以便继续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她的姑母是个被视为玷辱葛家门风的有罪的女人。早年与薇龙父亲闹翻,是因为在微龙的父母眼里,她的姑母身上有着可鄙的人性恶,当年她不顾家庭反对,为了弄到一笔钱,而甘心情愿地给一个行将就墓的男人做了姨太太,丢尽了葛家的颜面。找这样的姑母借钱是与父母作对,就是向人性恶低头。

故事中的梁太太的昨天其实就是微龙的今天,她也不是一个天生下贱的女人,她当年顶住压力给香港一个年老的大款做姨太太,也是为钱所困这个生存难题折磨着她的缘故,在为情所困和为钱所困的双重打击下,二者又不可兼得,她只能把解决为钱所困放在首位。梁太太在丈夫死后成了寡妇,但却如愿以偿地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面对过去看不上自己的死对头的女儿前来打秋风,颇具人生智慧的梁太太知道,她的对头现在已经是被金钱逼得无路可走,成了为钱所困的人,这正是她报复的好机会,然而事情并非如此,梁太太不仅没有复仇,还尽释前嫌,答应帮助微龙。微龙很感谢姑母,可她不知道,她已然落入了梁太太布下的陷阱。因为梁太太在年轻貌美的侄女身上发现了投资的价值。这个价值比复仇重要的多。情欲缺失的姑妈要让微龙做勾住男人的色饵。微龙出生富贵,自有一股贵气,也算没落的淑女,

又进过洋学堂,会钢琴、网球,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参加酒会和派对自然是最为合适。梁太太像一个张网捕鱼的钓者,找来一个便宜的钓饵,那是划算的。后来按照梁太太的意思,薇龙要搬入梁家。这一点她解释说:“你跟着我住,我身边多个人,陪着说说话也好。横竖家里有汽车,每天送你上学,也没有什么不便。”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部小说是一个纯洁的女学生和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少妇斗智故事。这也是小说的矛盾主线。

我们先看微龙,看看她是如何在为钱所困的逼迫下又走上了她姑妈当年的路子。 在微龙眼里,姑妈是个有本领的女强人,不是她父亲眼中那个败坏门风的女人。这个情感的转变是她在为钱所困从而寻找化解之道时产生的,这与她刚来之时认为姑妈名声不干净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她意识到梁太太的路就是她的路,这是她走向堕落的第一步。作品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梁宅,梁太太人生力量就被体现在这宅子里,这是她用青春换来的,这里寄托着她的人生理想,见证着她的悲情命运。这个宅子在作品中赋予了意象的味道,是一个挥霍人生的地方,是一个占有欲得到满足的地方。作品的一开始就对这个宅子做了细腻的描绘,以后也多次描绘。

为钱所困的微龙进入这个宅子,就再也没有走出来。但是此时的薇龙还是个纯洁的女学生,出污泥而不染的思想还是有的。然而享乐的欲望把这仅有的自尊给挤兑得所剩无几。这就是梁宅这个挥霍人生的所在厉害的地方。在漂亮衣服的诱惑下,在动听音乐的陶醉中,她的理智就一点点在享乐欲望面前投降了。薇龙“看看也好”的自我放松,导致了她生活方式彻底被纳入了梁宅挥霍人生的轨道:从一个女学生渐渐的转变为交际花。作品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姑妈的老相好汕头搪瓷业巨头司徒协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给薇龙套上了一只金刚石镯子,“过程的迅疾便和侦探出其不意地给犯人套上手铐一般”。 在这个镯子的逼迫下,微龙欲望不断膨胀:“三个月的工夫,她对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要离开这儿,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他。”她看着梁太太的颜色在应酬男人,却为此抵挡不住情欲的诱惑,走入了“为情所困”的陷阱,她对乔琪的单相思是个一厢情愿的爱情的付出,是占有乔琪感情欲望在起作用,是对姑妈占有欲得反抗,这种为婚姻的结合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到处挥霍人生的乔琪,岂肯被婚姻套上枷锁,他无情地摧毁了薇龙对婚姻的梦想:“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爱你,我只能答你快乐。”他答应给薇龙的快乐,不过把微龙当做挥霍人生的道具罢了。这就是梁宅这个宅子的毁灭性,醉生梦死的快乐腐蚀了纯洁的人性。

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是为了摆脱为钱所困的境遇,可只短短几月的时间,占有金钱和情欲的慈禧太后似地姑妈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失却了投奔姑妈时的初衷和原则,变成

了一个和姑妈一样的依附性存在。与花花公子乔琪结婚后,她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小说末尾写到: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这一笔非常令人触目惊心。在梁太太布下的陷阱里,微龙为了反抗姑妈的占有欲占有了与乔琪的婚姻,但在这个无爱的婚姻中,最后还是以姑妈得胜画上了句号。

“你要钱的目的原是玩,玩得不痛快,要钱做什么?当然,过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是犯奸。你要抓到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

这是梁太太开导乔琪的一段话,原来她是一箭双雕,一是可以牢牢套住了向来不受羁绊的乔琪,让她束手就擒;二是可以使薇龙成为任他摆布的高级交际花。这是活脱脱地占有,可怕的占有。

微龙的姑母梁太太,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这是一个依附性存在,被欲望俘虏之后,她开始了漫长的依附,通过她依附的悲情,显示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入思考。似乎薇龙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的女学生堕落为情欲和物欲的双重俘虏是梁太太一手导演和操纵的。但是我们看到梁太太的今天,其实就是微龙的明天,因为薇龙在看清了梁太太的动机和用心的情况下,仍然像飞蛾一样欢欢喜喜地扑向了这欲望的火坑。梁太太当年为钱所困,违心地走进梁宅这个豪门做姨太太,她的动机是出于对金钱的占有欲,可是这种占有欲的满足是以她的情感被占有为代价的。长期被占有的痛苦使她对情感的占有欲被激发出来,在她取得对金钱的占有之后,她开始疯狂地占有男人的情感,这其实是一种对被占有的复仇。所以她不是为情所困才挥霍情欲的,她是在被压抑之后才奋起反抗。这个人物的审美意义正在这里,人类的占有欲把人类拖向了欲望的火坑,这种占有欲只能导致情欲的挥霍而不能带了真爱。这就是张爱玲这个女性作家的高明之处,在看似女人变坏的故事中却写出了女性生命的悲情力量。

推荐第10篇:研读心得体会

研读修订《课标》,探索有效教学

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我了解了修订《课标》与实验《课标》的“变”与“不变”,知道了为何要“变”,“变”后的益处,教学工作中如何紧扣课标等等,收获颇多。

“识字写字”这一块,我觉得早该降低低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了,想想一个

6、7岁的孩子多少人能达到那样的要求?(实验版会认1600-1800,会写800-1000,2011版会认、会写都各下降200个)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厌学,后进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从而导致我们现在的教学总体水平不高,反而下滑。

想想当初自己上学的时候,低年级的课文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的课文简短,浅显,易懂,读来还琅琅上口。现在呢?现在的课文对于

6、7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长篇大作,全班几十个孩子没有几个能够背诵全册课文。

新课标加强写字要求,具体要求每天的语文课程要有十分钟的书写时间。新课标再次强调了书写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书写水平实在令人担忧,全班几十人,没有几个书写工整、美观,不是字迹潦草,就是乱涂乱改,不乱就脏,而且很多孩子的书写姿势也不对,握笔方法也不容乐观。

我觉得书写训练不仅要从小学抓起,更要重视学前教育,正所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要从书写姿势,握笔方法抓起,要常抓不懈。今后自己在工作中,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丰富,更要让书写环节落到实处,努力改变孩子的书写现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最重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纵观我们的课堂,没有几节课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很多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理解、讲授代替学生的理解、体验,不然就是以教师的思想左右学生的思想,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担心我们的孩子不行,不能理解,不放心,不敢放手,没能做到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通过再次的学习,不仅要彻底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的体验,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要大胆尝试,努力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教路清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这才是好的语文课堂,切记勿以教师的逐字逐句讲解代替学生的个人理解。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语文课堂谈何容易?不单单是观念要更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这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积累、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

“习作教学”是块硬骨头,学生害怕,教师头疼。如何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值得深思。我觉得新课标删除了习作字数的限制,删得好。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水平都不相同,习作本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为何要统一要求字数。有时感触深,有话则多写;感触少,无话就少写,只要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者新课标提到习作要做到不命题,不束缚学生的思路。多么希望考试的时候命题者也能紧扣课标,而不是背道而驰。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注意写法的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加上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星期规定写3-5篇,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而且教师也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 期待着孩子们,老师们都爱上读书,爱上写作。

总之,我们会继续研读新《课标》,理解、吃透新《课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精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轻松教学。

旧营乡隆兴小学

白兴稳

2012年12月10日

第11篇:古希腊神话研读结题报告

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

摘要: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古希腊有十二主神,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意识的真正觉醒,古希腊神话以其神祇所具有的人性、深刻隽永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精神而散发着永远的艺术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希腊神话的突出特征——人本主义精神。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 十二主神 人本主义 神人同形同性

引 言: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目前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神话了解缺疏,追寻希腊逝去的脚步,体验神秘的希腊古典文明,深切清楚地了解古希腊文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积累,对我们以后的人生有着极大的熏陶,所以选择了这个课题。本课题主要从古希腊神话为研究对象,研读古希腊神话的产生、从留、内容及古希腊神话之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涉及的诸神形象和英雄形象及故事,通过研读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积累。

方法与过程:

1 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是古希腊神话产生的社会条件、古希腊神话的留存形式及主要内容,古希腊神话之神的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诸神的形象特点,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是在教师指导和合作学习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分组、合作探究、集体评议和评价指导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相应的尝试和探索,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通过研读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积累。

分析与结果,结论

本次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在动员培训阶段,通过老师的介绍,小组成员了解了活动的目的,明确了活动步骤、方法、要求,成立了小组。在准备阶段,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了课题,在老师的建议指导下选出了小组长,组内成员进行了合理分工,制订了行动计划,明确了目标打算。在实施阶段,各成员积极阅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热烈讨论,及时征询指导老师,以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最后在各成员的认真努力下,形成研究性学习结论,把突出的成果在班级中予以展示。

本次研究性学习还有需要改进之处。如每次活动应及时书面总结,研究学习应有的效果,针对阶段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本次研究性学习以论文形式呈现,如再能以多媒体形式展现,成果会突出、丰富。

参考文献: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古希腊神话故事》

2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古希腊人处于低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知识不足,生产水平低下,生活艰难。在那原始时代,古希腊人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希腊神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它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散见在荷马史诗、《神谱》以及奴隶制古典时期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著作中。现在通常所见的希腊神话故事集都是后人根据古籍整理编写的。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山川林木,日月海陆,以至雨后的彩虹,河畔的水仙,都是神的身影;生死病死,祸福成败,都取决于神的意志,他们创造了庞大的神的家族。相传古希腊有十二主神:众神之主宙斯,其妻赫拉,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与月神阿耳忒弥斯,爱与

3 美之神阿佛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得墨忒斯,灶神赫斯提亚。众神居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匹斯山上,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普斯神统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普斯神统体系。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抗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忒修斯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和特洛伊战争等系统。

古希腊神话以其神祇所具有的人性、深刻隽永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精神而散发着永远的艺术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希腊神话的突出特征——人本主义精神。

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意识的真正觉醒,古希腊神话是从现实世界人的感受、需求、欲望去幻想他们心目中的神的,可以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神实际上是人之特质的集中体现者,神与人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这是其他各国神话所不具备的。在中国神话中,许多神都是半人形半动物身,富于动物遗形,而希腊神话诸神则是神人同形的。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

4 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多数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很任性,爱享乐,虚荣心、嫉妒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还不时溜下山来和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以宙斯为代表的大多数神都喜欢捉弄人类,甚至三番五次打算毁掉人类,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潮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中曾说,“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但是,也有像普罗米修斯这样造福人类的伟大的神。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神的造型成为人体美高不可及的范本,古典艺术最美的形式。所以古希腊神话中最显赫的神即十二主神几乎全是裸体形象,而且男性诸神无不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匀称健美,如宙斯、波塞冬,阿波罗。女性诸神则各个体态婀娜、丰腴饱满、光彩照人,如赫拉、德墨忒尔、雅典娜。

正是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与凡人一样有着复杂的性格,使希腊神话成为不朽,世代流传,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海洋文化造就了希腊人的无拘无束、张扬个性、敢于冒险、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培养了他们的个体意识和自我精神,使他们更侧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精神,这些都充分展现在作为民族心理历程的神话之中。古希腊神话是一个毫无拘束的

5 充满了生命力的世界,古希腊神话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第12篇:研读课标

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标发下来之后,我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下面把我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起新课标,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它有哪些变化,其中的变化是很多的,光是文字修改就有200多处,页码总数也由原来的29页变成了现在的82页,各学段目标由原来的130条合并重组为113条,减少了17条,初中七至九年级的目标内容由原来的40条精简为34条。但这次课标修订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补充、完善与发展,而不是颠覆性的否定与重建,大的框架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原稿提出的基本理念都是正确的,还要继续坚持执行。而对那些新增加的内容,是我们需要把握和落实的重点。我在研读新课标过程中与旧课标进行了对照,概括出有以下几个变化应引起重视:

1.前言部分删除了原稿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这句话,而增加了“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样的语句。这样的改动并非说我们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是避免说空话套话、使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一种体现,因为课标紧接着列出了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理想、爱国、创新、荣辱观、道德风尚等内容在语文中的渗透和体现。这是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教育上的体现,世界各国都注重把本国倡导的价值观念贯彻到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所以,增加这样一句话,就使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道”的范围有了具体明确的指向,易于老师们把握。凡是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就不能让它在语文课堂上任意传播。

2.“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第一条给语文课程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建国后的六十多年里,“语文”到底如何定义,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语文课的名称就不一样,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就是“语文”。语文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学语文课被分解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功课,导致人们把语文理解成了语言和文学,这在当时引起了争论,六十年代的语文教材就把两本书合成一本,继续叫语文。其后学术界就语文的内含争论不休: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每位专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业偏好去强调语文是什么,把语文教学引领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方面去。解放后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时机不成熟,也都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没有给语文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说法。多年来的争论不休,给语文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这不利于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有了一个权威的明确说法,这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成果。定义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短语,说明语文首先是“语言文字”,它包含语言文字的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侧重点是放在了运用上,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适用性运用,还包括搞文学创作的艺术化运用,用它交流,读书,写作,这就把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听说读写都包含进去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就是语文,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第13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内容领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别具体阐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运”这四个内容方面的基本设计思路、内容特征和呈现形式,对每一领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给出了相应得建议。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

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

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

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

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第14篇:研读新课标感悟

研读新课标感悟

伴随新课改而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读完之后,有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课改以来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改的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思想的革新。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来讲,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注重知识系统性地传授,在师生关系方面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形成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将原来旧课程标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加细化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那么,具体教学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字面上讲,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是主动学习的群体,作为低段的小学生,考虑其年龄特征,学生自身是没有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出于天性使然,他们会非常的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而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安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这样的标准落实到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幸而,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怎么做到的。这是新的课堂革命,诞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就为所有处于困惑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地区学生群体差异等等,因而课改依然在继续,新课标依然要经受新实践的检验。

二、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道德的传承,也包含了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重点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这一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在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我们实习的过程中,所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说话训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表达。用过去的标准来讲,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和“一副好口才”。

同样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读到这些明显突出的地方,我也在想着如何将这些标准或特点准确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最原始的语文课,原生态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人文性则说的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种基本特点,我认为不仅仅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还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工具的使用是一种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的不仅是如何使用语文工具,更应教会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面向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既要解疑答惑,又要传圣人之道。

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作了详细的分类指导,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目的出发,具体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中高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依据,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无的放矢”、“不知道教什么”的尴尬问题。新课标还规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角度和突破口。新课标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说到语文课就以为一定是在教室范围内,一个老师,一群学生。而在今天,新课标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就被搬到了教室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成为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好的作文素材。因此,新课标的内容虽然简明,但是背后却蕴含着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多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课标用活用好,而不是单一的教条主义。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研读,留给我的除了一些新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思考,一套标准的实行,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实践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实践才能证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语文课程在中国来讲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在改变的,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觉悟。

第15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07物理

姓名:谢云亮

物理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物理学习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物理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广博的化学知识,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还要求教师利用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渠道。教师要做到充分利用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物理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物理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总之,此次课程改革,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16篇:《大学》研读 教学大纲

《大学》教学大纲

基本任务和目标

1.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2.了解《大学》的内容; 3.了解《大学》的思想和价值。

内容提要

一、《大学》的名义

1.“大学”本为古代学府之称。

2.《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以后编入《四书》。3.郑玄、朱熹对于“大学(《大学》)”涵义的解释 4.姜亮夫:“古代政治教育的总纲”。

二、《大学》的作者

1.宋代以前的看法:孔子、曾子、曾子之门人 2.宋代以后的看法

三、《大学》的思想

1.教育: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学以致用 2.政治:政治与道德;社会与个人

四、《大学》的内容 1.“三纲”及其关系

2.“八目”及其关系、涵义:重点是“诚意”、“正心”、“修身”

第17篇:研读一部经典

图书馆义工心得

——兽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3班预备党员吕艳丽

时间:2013年8月14日到2013年9月20日 地点:佛山科技学院图书馆

组织机构:佛山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志愿时长:一个星期 证明人:组长王敏红 联系方式:13516614271 服务内容:打扫图书馆卫生、整理图书 心得体会:

有人说,大学的图书馆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它似乎将整个宇宙都囊括在内,以一种平面的方式,立体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来自整个宇宙的奥秘。大学四年,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图书馆的养分的滋润,图书馆那种博大的襟怀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子。在这桂花飘香的初秋,在这焕发朝气的新学年,因为忙于实验,一直没有抽开身为自己充电的我,突然好想像大学一样再一次酣畅漓淋地在图书馆尽情阅览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索性就来到了佛山科技学院北院图书馆,那里并不是很大,藏书也不是很多,但是各类数目都有,我浏览了一番很快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平凡的世界”吸引了,在那里整整逗留了两天,真是过瘾。

九月末至十月初的两周时间里,佛山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天都在大一大二年级中招募十几至几十名志愿者到包图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我现在是一名研究生,但是我也想去为提供我们精神食粮的“家园”做一点贡献,所以我也报名参加了。

在图书馆的一至五层,你都可以见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在墨香四溢的书架之间往来穿行,或在计算机前搜索架外图书应处的确切位置,或在电子阅览室管理出入的刷卡登记。我们平时到图书馆都会看到工作人员在做这些事情,可能当时我们会觉得这些工作相当地简单与轻松,而现在我们终于亲身体尝到其中的辛苦滋味了。

在活动的前两天时间里,同学们负责给可外借的每一本图书在侧面贴上红色圆形小标签。图书馆有些藏书时间较久,纸张边缘有些已有残破,如果再遇到书本很薄,那么想在侧面贴牢标签可谓难上加难。图书馆的书架很高,所以给上层图书加标记更要费一番周折。我们每天的活动时长都是两小时,记得一天活动结束的时候,有同学打趣地说,他满眼都只看到小红点了。五楼大厅也有志愿者往来的身影。文图刚刚迁来,一些图书还都一捆捆尚未拆封,等待上架。在这之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图书按字母分类排开。寥寥几笔无法描述书籍数量之大,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沁出的汗水和酸酸的臂弯。还有同学在电子阅览室工作,负责进出的刷卡登记。直到这次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在我们刷卡后,个人的电子代码便会显示在屏幕上,老师会把我们将使用的对应编号的计算机激活,连接网络,反之亦然。在高峰时段,工作就会很忙,稍不留意就会给同学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可见,如果没有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该有多么巨大。

中后期,同学们开始学习排架。对于我们,排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之前也没有想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果我问你,书籍侧面下方标签上的字符串是什么,也许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的同学会知道那是索书号。如果我再问你那字符串的字母、每一部分数字各代表什么,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了。阅览室的老师告诉我们,第一个字母表示书籍所属的科目大类,后面的数字依次为细分类,再次就是这一门类中的藏书序号,斜杠后的汉字表示书籍的版次,等等。这些是给书籍分类所遵循的规则,也是图书摆放管理中所依照的次序。志愿者认真学习了排架的知识,然后便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内学以致用,认真检查每本书的编号,将其按序排放整齐。在这项工作中,同学们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学到了这样一门知识,获益匪浅。排架后,同学们还帮助工作人员清点图书的总数,方便他们日后的管理。

短短一周的志愿服务已经结束,图书馆的各项整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时时刻刻都本着奉献的精神,展现出了青年志愿者的风采。在回报图书馆的同时,我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这或许就是图书馆的魅力——深沉、无私、宽厚、博大。也许这与探索生命奥秘所带来的启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在潜移默化之中赋予了我们一种博爱奉献的情怀。

汇报人 :吕 艳 丽

间 : 2013年10月20 日

第18篇:研读庄子《逍遥游》

研读庄子《逍遥游》求索积极人生路

——教材《逍遥游》新探

河南省确山县一高杨玉佳

提起庄子及其思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超然物外、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精神境界,而事实上,作为一种思想能够在两千年后仍魅力不减必然有着积极的人生内涵。它固然蕴涵着传统上的消极悲观避世说但同时还昭示着积极加强自身修养说。这种积极加强自身修养说就是庄子思想中蕴涵着的积极人生观。这种积极人生观正是作为《南华经》开篇之作《逍遥游》的精神所在。

首先文章从自然的物方面加以阐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 “鲲”化“鹏”绝非易事,其坚硬的喙、其强健的翅、其锋利的爪化来是何等艰辛!且不说时间上的漫长,就说所需的毅力是何等的伟大!这北冥之鱼想徙于南冥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庄子正是借以告戒世人只有不断地付出才能不断地变化才能求得真正的自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努力付出的过程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如果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又何以实现?接着作者又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阐述舟要远行、鹏要高飞必须有足量的水和风,同样人要实现理想没有足够的知识品德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然后作者用蜩与学鸠的自满来嘲讽不思进取的人。文章不着品德修养之字而处处句句在强调加强人身修养的必要性。

物如此人亦然。作者以旅行者为例,若想“适莽苍”必三餐,若 1

想“适百里”必“宿舂粮”,若想“适千里”必“三月聚粮”。积粮只是一种具体形式,充分准备多方面积累才是内容。旅行尚且如此实现人生目标不也如此吗?修养的高下决定了人生目标的大小。

普通人如此,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呢?“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官吏们成就已经很突出了又为何遭到宋荣子的嘲讽呢?是他们自足自满不思进取啊!而宋荣子到了相当高的思想境界作者为何还要批判他呢?品德修养无止境啊!半人半仙的御风而行的列子总该得到称赞了吧,可庄子的态度仍是否定,品德修养无止境啊!智有小大之分,修养亦有小大之分,庄子眼中世人的成就不过是小智,是修养的低层次要求。读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内涵了。即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这里的逍遥也就是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人只有不自满不自足不知疲倦地孜孜以求,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达到这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的逍遥。

庄子为何在《南华经》第一篇提出加强人身修养的观点呢?这要从庄子自身说起。

庄子一生安贫乐道,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有无尽的烦恼全在于人的行为与意志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人的行为活动始终难以满足精神的需求。即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一直在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即极大可能地获得行为上的自由及适当地控制意志减少需求。而行为上的自由将导致精神欲望的无限膨胀,最

终引起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因而适当控制意志减少需求成为庄子的唯一选择。那么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逐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继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个精神境界高的人还会有什么烦恼呢。所以说若要人生无烦恼就须控制意志,要想很好地控制意志就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这是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的有效途径。一个人人加强自身修养的社会是进步的社会,一个人人具有高境界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这正是跳跃在《逍遥游》中的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历代的文人志士胸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一旦理想破灭,壮志难酬则陷入迷惘困惑之中。他们苦苦挣扎,无济于事之后便寻求解脱的途径,而庄子的修身养性的人生观随即成为那些落魄失意文人的良药。这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可谓异曲同工。失意文人年年有,庄子思想代代传,这正是庄子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

同时,庄子的积极人生观也不难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找到佐证。《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臣之刀十九年矣若新发于硎”名为技艺高超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实为讲述修养境界越高精神境界越自由。这是说精神的自由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养生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建设,随着人生修养水平的提升生命的质量自然会得以提高。《秋水》中的河伯望洋兴叹自愧弗如、贻笑大方也是在阐述人要不断提高自己人生境界才不至于授人以笑柄的道理。埳井之蛙(井底之蛙)由“吾乐与”到“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的自省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埳井之蛙所缺的“智力”也是指较高层次

的修养。惠施相梁中庄子以鵷鶵自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讲的也是品德修养的高下问题。而《庄子》一书之所以流传至今魅力不衰也是对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庄子的最有力证明。

《庄子》是庄子留给世人的一座精神宝库。《庄子》的精华如一剂良药救治了一代又一代胸怀块垒之士,如一眼甘泉滋润了一批又一批精神饥渴之人,如一只号角激励着一群又一群理想破灭之士,如一座灯塔导引着一个又一个黑夜迷航之人。庄子是自由王国里的精神之王,他为世人独辟了积极进取的小径,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快乐地活着。《逍遥游》一文为世人制订了人生努力的最高目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的自由王国里的一面大旗,是《庄子》思想的灵魂。

参考书目

马恒君《庄子》

杜炯《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

关键词:积极人生观 ,自身修养说 ,修养的高下决定了人生目标的大小。

摘要: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就是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极大可能地获得行为上的自由及适当地控制意志减少需求。而行为上的自由将导致精神欲望的无限膨胀,最终引起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因而适当控制意志减少需求成为庄子的唯一选择。所以说若要人生无烦恼就须控制意志,要想很好地控制意志就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这是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的有效途径。一个人人加强自身修养的社会是进步的社

会,一个人人具有高境界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

作者介绍:杨玉佳,男,1971年生,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致力于文本深层挖掘,主张语文学以致用的为人生哲学。

通讯地址:河南省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联系电话:13839675811

电子信箱:yangyujia121@sina.com

邮政编码:463200

第19篇:研读课标

研读课标、转变观念

我们的教师发展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会深深影响我们的课堂设计,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定位,是我们的基本教学理念。也许你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这些观念到底是什么,但你的言行、你的课堂里无不充斥着你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如:好多老师经常说,“我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还教不了中小学生,还要不断学习吗?”---教师发展观(错误在于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授内容的过程,而是一个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自己的知识含量充足了不代表你会建构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不代表你掌握了生本化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不断学习适应学生、适应时代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用未来思考今天)。如果你认为教师的终生学习不重要,你的课堂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时代里,一个层次上,很难适应每一代学生的需求。

也有人说,“我所教的学生两极分化大点儿,优生很优,差生很差,差生就不用管了,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影响优生发展。---这就是学生观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果你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你的课堂设计一定会跨度很大,忽视了环环相扣与层层递进。如果你遵循课改原则,你备课时不但会去研究教材,更会去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储备,然后设计出趣味性、活动化的生本化课堂,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自己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最长足的发展。 你听到过这种说法没有?“我讲完第二课了,让学生背过就行了。”所谓的讲完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教材内容顺了一遍,把语言点给学生做了讲解。---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材观。教学就是教教材。其实我们需要在备课时,基于教材内容,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技能?让学生体验哪些学习策略?了解哪方面的文化?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首先定位我们的五维目标,然后确定怎样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并设计怎样的课堂环节达成五维目标。

“我的课堂高质高效,学生一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住了,而且达标检测效果很好。”—这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课堂质量观。在这种观念里,仅仅关注了知识目标,仅仅关注了语言工具性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发展的促进,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渗透。在这种课堂质量观驱使下的课堂,可能就只有教师讲、学生背、达标检测这些环节,而缺失了学生在语境中对语言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更谈不上应用。课堂效果的检测要看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对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升,效果反馈应贯穿在整堂课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展示而不断生成,并不只是课堂结束前的达标检测。(环节目标意识)

既然我们的发展观、教材观、学生观、质量观对我们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怎样调整自己的这些观念,掌握比较科学有效的课堂设计方法呢?

研读课标、转变观念、五维目标、相得益彰 教学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标的要求、个人对教学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我的英语教学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螺旋式上升就形成了我今天的思想:

第一阶段:站在学生升学的角度上思考:英语是学科,主要是教学科知识。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的是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并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整体教学思想。知识的体系化、目标的连续性是我此阶段的教学特点。

17日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悟颇深:知识是核,是最不老化的。就在这个阶段我把握住了英语教学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知识目标确立的方法,为以后知识是核、能力为果肉、文化情感为表皮的英语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节课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步,而初中三年600节左右的英语课应该是连续不断的进步,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发展一体的不断提升与变化的完整过程。如果说一堂课是一个点,那么600堂课就是一个面,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步,那么600堂课就是一条路,如果说第一堂课是铺垫, 那么600堂课就是整个初中层层发展的完整呈现:它始于第一堂课时的幼稚,止于课程结束时应有的收获与成熟。如果我们仅仅重视“这一课”,不正是以静态的标准遏制了学生与课堂的动态成长吗?更为可怕的是,当全力要求“这一课”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无意中以“这一课”可能蕴含的教学潜力限制了整个初中“这一段”的教育可能呢?

“这一课”首先是600堂课的面上的一个点。如果这一堂课是起点,第600堂课是终点,那么起点有怎样的基础,终点有怎样的高度?如果说第一堂课有英语学习的幼稚,那么,学生最终走向第600堂课时正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成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英语学习的成熟?由此看来,整个初中的英语课堂是整体动态提升的而不应是孤立静止的,是阶段性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局限于同一层次上的反复雷同。要让每一堂课最终行动起来方向一致的到达终点,我们应该不仅关注每一堂课,明确每堂课之间的不同,更要重视这一堂课与其他课堂的呼应、整体行进中课堂的变化、课堂本身承载的使命以及学段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心智、思维与表达的完整发展过程。由此,要完成理想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初中三年的整体发展;

不仅要吸收已有的成功经验不断地更新完善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初中三年教学的连续性发展,实现宏观布局与具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那么,我们就要依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初中三年的英语教学进行整体规划,设定终极目标;针对终极目标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布局,设定阶段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策略;针对阶段性教学目标,选择建构具有阶段性特点的课堂教学;规划阶段性课堂教学的努力目标, 完成具体实践的课堂教学操作。这是一种由宏观瞻望到具体而微的完整教学思路,是一种着眼于整体与局部的教学思路。也可以反过来说,依据学生的初始学习现状,制定阶段性提升计划,通过具有阶段性特点的课堂教学的积累,完成向更高阶段教学的过渡,最终通过阶段性变化的具体课堂,完成终极教学目标。 要完成终极目标, 我们需要,从“每一课“发展起来! 第二阶段:站在学生应试和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双重角度上思考:英语是工具。这种思考让我的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授走向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基于整体教学思想,形成了“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资源策略意识”。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备课时,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上课时,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材就是各类教学素材和有效资源;学生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自己教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阶段:我受到了多元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赴美培训和三年的省课程团队专家的经历使我走上了真正把英语当做语言来教的道路。使我逐步形成了“以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定位的模块整体教学”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所建构的初中英语模块整体教学模式,以话题为依托,从生活走入教材,从教材回归社会,在引领学生达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体验学习策略,感悟情感态度,拓展文化视野,彰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现阶段:围绕话题,定位情感目标,挖掘文化元素,并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从资源选择、教材整合、情景设置、思想表达等层面融进课堂,达成“润物无声”的目的。随风潜入夜的“风”指的就是词汇、语法、语音、功能、话题等知识目标层面的东西,“夜”则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方法、促升思维、提升能力的学习过程。而随风潜入夜的东西就是我们所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如此,将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五维目标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走出模式,走入无形的境界。

第20篇:研读《弟子规》有感

研读《弟子规》,规正己心己行,倡导孝道、师道、王道,写下心得体会。

研读《弟子规》有感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清代李毓秀所著的《弟子规》为这一中华美德的传承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一)首孝悌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

“孝”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香九龄能温席”,我们应该从小就懂得要孝敬父母,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让父母来服侍我们。长大之后,更不能忘记奉行孝道。现在很多人都以工作忙碌为由而忽略了年迈的父母,许久才回家看望父母一次,他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艰辛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忘记了父母是怎样在家翘首期盼自己的儿女回家与他们团聚。有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不论工作再忙,也要定时回家看望父母,尽到为人儿女应有的孝心。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教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今后能在社会立足;父母责备我们也是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到错误,改过自新,不重蹈覆辙。因此,父母说的是对的,我们就应该仔细聆听,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是错的,也不能当面顶撞,而应事后与他们说明道理。

当父母生病时,做子女的更应该全心全力地照顾,不应该嫌弃他们年老病重。想想看,当孩提时代的我们生病时,陪伴在身边、日夜不分地照顾我们只有最亲的父母。发烧了他们会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夜里有一丝呻吟,他们会立马来到我们身边。当我们病好的时候,他们仍然会吁长问短,生怕有什么闪失。所以,当他们老了,病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不离不弃。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他们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吃饭时会不断地流口水,这对夫妇非常嫌弃他,每次吃饭都给他一个木碗,让他去旁边吃。有一天,夫妇看见儿子正在挖一块木头,便问其究竟,儿子说,这样的话,等他们老了,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木碗,让他们去一旁吃饭。这时夫妇二人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让老人上饭桌吃饭,还会给老人夹菜,帮他擦口水。因此我们应该向这位“儿子”学习,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孝敬长辈,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的下一代做个好的榜样。

除了对自己的父母敬孝道之外,对待其他长辈也应该彬彬有礼。与兄弟姐妹也要和睦相处,这样一家才能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也就在其中了。

“首孝悌”除了用于亲人之外,对待旁人也应如此,对待老师更加。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明对待老师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要敬师道。对老师的教诲应该虚心接受,与老师相处时也应谦虚有礼,不可班门弄斧。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愿意言传身教,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二)次谨信

人生在世,有个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早睡早起,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小时候的我们非常听话,这些要求都会做到,但是长大之后,人就会变得懒惰。早睡早起,对于大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晚上几度困顿,也硬是要拖到很晚才会睡觉,第二天早上又很晚才起来,如此养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时候,就算想要早睡,但是室友都很晚才睡,被吵得无法入眠,最后也只能跟着一起晚睡晚起。

至于饭前便后洗手一事就更是抛之脑后了,举得不洗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人们就是不愿意花这么短短一分钟时间来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明知烟酒对身体有害,可是很多人还是抵挡不住诱惑。有些人是因为工作需要,有些人是为了消愁解闷,却没有考虑到烟酒所带来的副作用。现在有些高中生为了耍酷,也开始学着吸烟喝酒,有些甚至在教室里吸烟,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做法都是极度自私,害人害己的!

除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外,诚信也是每个人必有的基本素质。当今社会,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力所不能及,就不要轻易允诺。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我们都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也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当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时,我们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时时刻刻找到自己的“老师”,向他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进步。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要学会知错能改,这样才是是勇者的行为,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三)爱众亲仁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能因为他人的族群、人种或宗教信仰而去歧视他们,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一定也有别人在歧视我们,这样一来,世界就永远不会和平安宁。因此,我们应该相亲相爱,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能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把他们的众多资产拿出来做慈善事业,帮助别人。虽然我们没有他们的雄厚资金,但是也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例如把不要的衣物书籍捐献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即使在公交车上让个座、扶老人家过马路这样的小事,也是我们爱心的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才能生活在安定之中。

此外,我们应该学会赞美,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学会赞美,别人才会与你交好,你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反之只能是孤身一人。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只有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才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四)余力学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只有眼到、口到、心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更多的是讲究效率,有些人虽然眼睛要书本上,可是心却已不知飞到哪里。如此一来,纵使在学习上一整天也鲜有收获。另外要做到劳逸结合,带着疲惫的身体学习是无效的,更何况,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又如何懂得学习呢?

至于那些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我们摒弃不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研读报告格式范文
《研读报告格式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