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传统礼仪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4 15:09: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

展羽 2009-02-26 19:55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觐见礼

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2.百官朝见仪。

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

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

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 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 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

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颁诏仪与上表仪

1)颁诏仪。颁布诏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发布法令和文浩时的仪式。帝王诏令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赐确诏、礼仪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掸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赠诏、痊复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里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语、皇长子降生诏、召皇太子临朋听政诏、出宫人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又叫“即位册文”。诏书的内容各不相同,此处不拟一一陈述,只是将颁布诏书的一些共同的仪式作一简单介绍。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颁诏仪。在奉天殿设立御座,在殿东设一宝案,殿内有乐队,准备演奏中和韵乐,大乐则在午门和承天门外。承天门上设宣读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着云盖,站在殿内帘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门外立班,公、侯则立于午门外,俱东西相向。皇帝身着皮弃服,升殿。其仪如朝仪。礼部官捧着诏书来到案前,加盖国望,将诏书置于云盖中。校尉举着云盖;由殿东门出去。门外大乐齐奏,举诏的校尉由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公侯作前导,迎至承天门上。礼官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乐声再起,全体四拜,乐止。宣读官和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闻声齐刷刷跪下。礼部官捧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后,将诏书交礼部官放在云盖中。司仪官赞道:“俯伏。”众官俯伏行礼;叫“平身!”方起身复原位,四拜,乐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万岁,又四拜。仪礼司宣布:“礼毕!皇帝乃起驾离殿,礼部官把诏书捧着,交给使者,百官乃告退。 明亮靖六年(1527年)对颁诏仪进行了若干修改。由鸿炉官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里的东侧,另在承天门上设一云盘,在午门外设一彩桥,宣读案也设在承天门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员捧诏书在御座前东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颁诏仪式正式开始,翰林院官将诏书授予礼部官,礼部官将诏书捧置云盘案上,云盖由校尉举着,一行人从殿东门出,至午门外将诏书放在彩轿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为前导。迎诏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则与洪武年间的仪式一样了。宣读完毕,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绳把云匣绑在龙竿,从承天门上降下。门下的礼部官接过降下的诏书,放在龙亭内,敲锣打鼓地护送到礼部,交给使者颁行。

上面介绍的是颁诏仪式,那迎接诏书有什么仪式呢?洪武年间对这一环节也有礼文规定。凡遣使开读诏敕,接诏的部门要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墙郭迎接。送诏书的使者下马,奉诏书放在龙亭中,向南而立,接诏部门的官员穿好朝服行五拜礼。然后,众官员及乐队为前导,使者上马

随龙亭后,一起来到公廨衙门。众官先进门,按文东武西的原则在大厅排立好,候龙亭进门。龙亭一到,行四拜礼。使者进屋后,从龙亭中把诏书交给展读宫,展读宫跪着接过,走到开读案前宣读诏书。读罢,将诏书棒

还朝使,仍故人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礼毕。该部门首 长走到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万福。”众官退 散,换下朝服,穿官服出来会见和招待使者,见面时双方行两拜礼。

凡是朝廷使者送达诏书的途中,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百姓,遇见后应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诏队伍过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皇帝下达的命令,除诏书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诏等,这些文件的传达,多数不公开进行,所以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了。 清代,诏书先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后改为满、汉两种文字。在太和殿内设黄盖、云盘、诏案、黄案;在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在**上的楼雉口中预制一个朵云金风,东部筑一座宣诏台。内阁学士捧诏加印国玺,铺于黄案。皇帝入太和殿,王公大臣行礼毕,由大学士捧诏书交给殿槽下的礼部尚书,尚书跪接,陈设在丹陛的诏案上。行礼后,将诏书放入云盘,盖上黄盖,礼部宫举着云盘从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行到午门外,将云盘放入龙亭。龙亭来到**外的桥南,取出云盘放在高台的黄案上,文武官按品级排队向北站立,宣读宫走上宣诏台朝西立,众官跪听宣诏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读罢,众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用朵云装上诏书,系以彩绳,从**楼上的金风口中吊降下来,礼部官在城楼下接过朵云诏书,仍放进龙亭。拱卫龙亭出大清门,去礼部。礼部尚书率属下望阙(宫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诏书礼。礼部迎到诏书后,用黄字誊抄付印,颁行各省 。

2)上表仪。这里所谓上表,不仅包括表,还有笺、奏章、疏、封事、题本、书、牒等文种。关于各种文体的写法和体裁,属于文章学或文体学的探讨范围,此处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进上言论时的一些礼仪,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体格式,只是在涉及礼仪内容时附带说明。我们鉴于明朝的礼仪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满清的特点,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极显著的汉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义,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仪式为例,加以概述。 宋朝的群臣上表仪,大致情况是:守宫设次于朝堂,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部官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礼部郎中将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仪时,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诸军将校、各国部落首领、道士和尚、民间耆老等到东上阁门去拜表,知表官将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交给通进司,通进司交给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时,必须有一名要臣作为“表首”,即上表的领头人,有的认为太子三师应为表首,有的则认为表首理当仆射充任,最后决定以仆射为表首,因为他是百僚师长,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种形式,有进表笺仪,进玉牒仪,进书仪,上贺表仪,上谢恩表仪等等,十分详细具体。首先谈谈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诞等三大节,先期作好陈设准备,准备就绪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进表后,复位,四拜,三舞蹈,三呼万岁,再四拜。其属官也穿朝服,随班行礼。如果是进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仪式相同;如进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礼。

各衙门,百官上表笺,只有规定,无仪式,洪武间定,进表前一天,在衙门、公廨附近街道结彩,官员在本衙门内斋休宿歇。进表当日清晨,在庭中设一龙亭,在露台设仪仗和鼓乐,龙亭前放一张表笺案,案前设一香案,龙亭东为进表笺官之位。鼓初严,各官穿好朝服,次严,首长到香案前,盖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四拜,首长到香案前,赞官叫“跪”,众官皆跪,一执事官将表笺跪交首长,首长跪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接过来,放入龙亭中。首长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锣鼓前引,仪仗队其次,鼓乐再后,百官跟着,百官之后是进 表官和龙亭。来到郊外,把龙亭面朝南,仪仗鼓乐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长从龙亭中取出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在马上接过表,策 马奔京师皇宫而去,众官返回。

明朝规定了进表上表的数量、上达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门,只进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宫笺、东宫笺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级衙门,其表笺遣使

送交礼部。各州的表笺先交给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礼 部,礼部将全国各地进的表笺,作一分类目录,向皇宫帝、后、太子们汇报, 并呈上所有的表笺。

中国人使筷子的十二种使用忌讳----来学习一下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www.daodoc.com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 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 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常用的礼貌用词:

中国的语言复杂,表达内容丰富。比如:初次相见称“久仰”;久别相遇道“久违”;征询意见用“指教”;请求指点用“赐教”;借助帮忙说“劳驾”;表示欠意说“包涵”;伴朋随友称“奉陪”;等客会友称“恭候”;宾朋登门叫“光临”;看望客人叫“拜访”;聚友先离为“失陪”;劝止送行为“留步”,等等。

吉详语、吉详物、吉利数:

吉祥话有:“恭贺新喜”、“万事如意”、“一路顺风”、“健康长寿”等。吉详物有“苹果”,平平安安之意;“寿桃”,健康长寿之意;鱼,富裕、富富有余、年年有余之意等。有意将“福”字倒贴,即福“到”了,寓意著幸福即将到来。 中国有句俗话“好事成双”,一般都以双数为吉利的数字,如“6”,表示“六六大顺”之意。这还因“6”与“禄”发音近似,有钱财、有福气的表示。对单数中的“9”数也很赞赏。这是因为“9”是个位数中的最高之数,人们称之为“天数”,其象征著极高、极广、极大、极深之意。又因“9”与“久”谐音,有长久、永久的预示,所以也被人们誉为吉祥之数。

传统礼节:

中国古老的传统礼节有作揖、鞠躬和跪拜等,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流传。古时人们相见,互相问好,平辈间拱手作揖,互道寒暄。晚辈见长辈,行鞠躬礼,长辈点头示意答礼。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如祭祀、祝寿、拜年,双方地位或辈分悬殊时,有时都要行跪拜之礼。妇女与亲属、熟人见面,双手手指相扣,放于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互道“万福”。万福礼,作为传统的女性礼节,我国史书很早就有记载,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但动作基本相同。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人眼中,男女有别是礼的基础,男子阳刚之美,女子以阴柔为美。信奉佛教的人要施“双手合十”之礼。藏族同胞以敬献哈达为最高礼节。

几种基本的传统礼节动作: 抱拳:

其实并不属于正规礼仪,通常为江湖豪杰见面时打的招呼。在21世纪的今天,抱拳可以出现在武术的打招呼方式中。动作非常简单, 两臂端起,双手握成拳状,身体不动,手也不用动。

拱手:

顾名思义, 拱手就是摇动手的意思。 基本手型与抱拳一样,抱手于胸前,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但小臂却在不断摇动。

作揖:

是标准的常礼,其要领是:左手微握,右手握在左手上,上臂和下臂成120~110度角,肩膀角度为45度,然后保持住,弯腰略低头,弯腰形成110度就是作揖。

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一定要行90度,稍微哈腰或不到90度感觉都很失礼。 如果要礼拜的话,鞠躬完后便顺势下跪,然后跪在地上再弯腰行拜礼, 但手臂的姿势一直保持不动。

我们这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人们见面时岂能没有礼节性的表示呢?当然,人们可以以目致意,以点头打招呼或握手问候。如果觉得这样似乎还不够热情,那么,中华民族传统式的抱拳、拱手与作揖,不妨一试。

推荐第2篇:中国传统礼仪情景剧

人物: 主持人 情侣、老大爷老大娘, 时髦女郎,军人,孕妇

场景一

舞台上中间二张长凳并排成一条长椅,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候车室。如有条件可以制作一面窗户和墙作舞台表演区域的背景。 [灯光启,女主持人身穿风衣,大方、自信地走上场。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接下来的系列片断中,我们每个人在公共场所中表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出我们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 [面光切:主持人退场。(火车鸣笛声,隆隆地驶入站台,由远至近)

旁白:车站播音员的声音(画外)旅客们,由衢州开往北京520次列车进站进1道,请旅客们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剪票进站……(重复一次)

旁白: [说话间,一对年青的情侣手挽着手,亲昵地有说有笑地上场,他们一边笑,一边旋转着舞步般轻盈地绕着长椅,最后开心地坐在长椅上。然后,从包里取出卤食,鸡爪,花生等,一边吃一边扔下方便面的袋子、剥果皮等,毫不顾忌。十分亲昵你一口我一口喂食,吃完后,将剩下倒地。随后,男士斜倚靠在女士身上,双脚放在椅上,把位挤占得满满的。 这时,一对老年夫妇肩背包袱相互搀扶着上场,左右环顾却找不着座。老人走到这对年青人面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

大爷说:小同志—— 年青人:抬头看看,不屑。 大爷:小同志——能让一让嘛?

旁白:抬头看看,抬头看看,然后,双脚高抬起。嘴角哼出: 年青人:哼! 旁白: [大爷看看,无奈地——这时大娘发出咳嗽声。大爷于是上前, 大爷:小同志,能让一下吗?她、她有…… 年青人:碰我干什么?你有毛病呀?…… 大爷:是、是有毛病,她有毛病——

年青人:有毛病?有毛病到这里来干什么?有毛病到医院去喽,我看你真当有毛病…… 旁白:说罢,俩人继续调笑!无助又无奈——只好佝偻着身子,相互依偎地站在一旁…… 主持人上场:见状十分生气地走到他们面前,大声道:喂,你们的东西丢了,刚才小偷把你们的东西拿跑了……

年青人:(站起)什么?小偷?他们跑哪去了? 主持人:往那去了,快去追呀

旁白: [俩人连忙追去。这时,主持人走到老年人身边,(给音乐)关切地说:大爷大娘,来,你们这里坐!然后扶着大娘坐下,取出水给他们喝,照顾,询问……

年青人上场看到主持人:喂,你骗我干什么?我什么东西都没丢……

主持人走向前:是啊,东西丢了不要紧,做人的良心和品德不能丢呀。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东西我们可千万不能丢,你们也会老,你们也会需要社会的关爱。

旁白:年青人(男士)还想争辩),女士拉了他一把,有些愧疚地对着他一扭头。小伙子看看这里望望那里,有点无措,鞠了一躬道:

年青人:对不起。然后对着女青年的方向:小丽小丽,——追去!

主持人:其实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在道德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场景二 主持人:你看,天下雨了,我们的候车室里又会发生什么呢?

旁白:[切光,一个军人坐在长椅上 [现场传来闪电、下雨声……) [一时髦女郎急匆匆上前,跺脚,抖衣服上的水渍,然后对着军人摔雨伞,看书的军人抬头看到,并没说什么! [时髦女郎:看看座位,再看看手中的雨伞,然后走到军人面前,把湿漉漉的雨伞放在椅子上,看看座位不够,道:

时髦女郎:兵哥哥?

旁白:军人抬头看看后,欠欠身子让出了一点座。时髦女郎马上坐下,随后理头发,水花溅到军人的身上,自己毫无歉意!然后打开包拿出零食,又吃香蕉又嗑瓜子。香蕉皮扔在地下,用脚下踢得远远的,瓜子壳乱吐—— [这时,一个孕妇扶着腰慢慢上场,到了椅子前看看有人,便走到放雨伞的位置前,道:

孕妇:大姐,这时有人吗? 时髦女郎:没人

孕妇:那——我可以坐下吗?

时髦女郎:(有些不快)让你坐?那我的雨伞放哪? 孕妇:这……可我的身子不方便呀。

时髦女郎:不方便?不方便还出来干什么? 孕妇:你——。

时髦女郎:干嘛?看看军人,然后哼唱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旁白:一边唱一边看着军人,声调怪怪的,表情异样! [军人有所悟,便拄起拐杖,站起对孕妇道:

军人:同志,来,你坐—— [时髦女郎和孕妇(看到这一幕表情不同): 孕妇:这!不行,还是你坐吧。 时髦女郎:嗯—— 旁白:有些将信将疑。道:

时髦女郎:现在假的东西多着呢,没事,你就坐吧!

军人:你——(生气)

孕妇:你,这怎么可以这样说?

时髦女郎:我怎么啦?我是帮你要座位,你却说我,真是好心没好报——有本事,你不坐,哼!

旁白:(正在这时,传来火车进站的播音,女郎站起: 时髦女郎: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旁白:欲走,正好踩在香蕉皮上,摔倒在地,军人没有扶她而是扶孕妇坐下。 (主持人上,扶起时髦女郎) 主持人:摔伤了吗? 时髦女郎:啊哟啊哟地哼,还好还好,要是摔成残废那才惨呢。

主持人:那到未必,其实生活中,有些人身体虽然残废了,但他的心灵却很健全;可有些人,身体虽然健全但心灵却不那么健康,你说那个更好一些呢?……

时髦女郎:……啊哟,啊哟地下场。

主持人: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身体是健全的,但却残疾了;有些人身体虽然残疾,但他却是健康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拥有一副健康的躯体,又要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文明礼仪看是一件小事,却是折射人文、社会、思想、素质、道德的大事,我们撷取的这小小候车室的几个片断,目的是想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小小候车室,社会大舞台;谁的素质高,就能演得好.

推荐第3篇: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推荐第4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比喻至诚的力量连金石都可以感化,何况是人呢?如何培养诚信,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说谎,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说了谎话,还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圆谎,最终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终日,害人害己。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往往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当常常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就是修身之道。

在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言行两个方面。易经上有句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就是告诉我们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荣或者是遭受耻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发的。

祸从口出,就是说明言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些同学可能会一时好奇,学了起来,渐渐就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这个一定要改,因为恶语伤人是很可怕的,一时的出言不慎可能会激起别人的仇恨心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这会给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还有一种就是挑拨离见,揭发别人的隐私的毛病,这样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为别人一旦知道了你这个毛病,就一定会提防着你,不愿意与你谈论自己的事了,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孤立,当然这种恶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们说话,尽量说一些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果言谈终日,言不及义,与他人聊一些闲言碎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耽误学习。

行为,更是礼仪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窃等恶习向来是为人所不齿的。如果严重的话,当事人还要负担刑事责任,接受国家机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应当检点自己的行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跷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时要抬头挺胸,使人感觉有朝气。写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写字不规范也反映了心态的不端正。《弟子规》里说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当你想乱扔垃圾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清洁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洁工,看到同学们乱扔垃圾时心里会怎么想?再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自己作为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课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会换位思考也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之一。

然后我们要谈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我们常常听父母对我们说到察言观色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观色呢?比如亲朋好友聚会时,看到长辈应当问好,如果不知道怎么称呼可以事先问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长辈没有开动之前最好不要先开动,坐座位是也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在和朋友谈话时,如果对方沉默不语,就不要追我下去了。这些礼仪都很细,平时生活中应留心观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师请教。 谈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讲在这里就要和大家说拜拜了,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并付诸行动哦,中华民族的明天等待你们创造!

推荐第5篇:中国传统礼仪之——周礼

中国传统礼仪之——周礼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 ,“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 ,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祭先代帝王、祀孔子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等。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见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笄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

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推荐第6篇: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

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 动作

适用范围 礼义

拱手礼 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日常礼仪 恭敬,接受,礼让

揖 礼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常规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行于长幼之间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通行礼仪 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推荐第7篇: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的重要性

文山州幼儿园:左金凤

摘要:会话是人类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幼儿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随着语言教育观的不断转变,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幼儿语言教学中,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巧妙的将中国元素和传统礼仪渗透到语言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言能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来慢慢的认知世界,学会与人交流,接受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他不但是我们精神层面行为的准则,更是体现中国人特有的谦虚礼让的高贵品德,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搭上时代的列车不断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明礼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幼儿语言才学中渗透和融入传统礼仪,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一) 传统的文明礼仪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 中国古代把人要遵守的道德归纳为七个字: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正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传承数千年的奥秘,时至今日重新解读后同样是今天中华儿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忠,爱国; 孝,孝敬父母,即父慈子孝,推广到整个家庭还有兄友弟恭;仁,大爱,博爱,爱天下人;义,对朋友忠诚;礼,讲究礼节礼貌;智,要有智慧有文化;信,做人要讲信用,讲信义。这些积极的元素和道理并不是要等幼儿长大以后才教授给他们,而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通过言传身教育传授给他们,使之成为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的准则。

(二)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精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礼仪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作用的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礼仪的发展在文明的进程中起着行为准则的作用,不在断的发展与演变过成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的行为规范,他的精髓在于调强尊老爱幼先人后已,注重礼貌待人仪表得体,提倡勤俭节约与人为善。这对于从小养成良好个人品德,为今后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同共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传统文明礼仪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古代各种学派和思想的影响,所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如:古代礼仪中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盲目和绝对服从的“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些封建礼教就必须和必然被当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把优良的好的传统礼仪继承下来,因此这里所讲的传统文明礼仪是指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和幼儿语言特点科学的加以弘扬。

二、传统文明礼仪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明礼仪在生产生活起着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养成并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年龄某一时段才教授和养成的,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开成的,因此,在幼儿认知的起步阶段、在语言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文明礼仪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语言教育中,我们已经把日常的文明用语贯穿到了其中,最常用和使用率高的文明用语在幼儿园学习阶段也都被幼儿很好吸收和应用,如:你好!谢谢!不用谢!等等。这些文明用语虽已被幼儿所掌握,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深刻这么说,而忽略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因此很多幼儿只知这是老师要求的,我就这么说大家就都喜欢了,这如同他从成人中学到的一句粗话一样,对幼儿本身而言并不知道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关系。

(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辅助作用 传统文明礼仪注重对人行为举止的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开成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而成长中语言对个性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小学习文明礼仪,学会文明礼貌用语,懂得敬重他人与人友善,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引导作用

古人云,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从三岁幼儿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判断出他将来的个性。幼儿时期是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限,没有康健向上的引导幼儿个性发展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传统的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仪尚适宜,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我们的言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培养起熏陶作用 很多人认为,人的行为修养是在成年之后才形成的,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人的修养与人的习惯和个性养成有着直接的联系,修养不但体现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且体现在他对自我的认知上,传统的文明礼仪提倡做人要勤俭节约,不骄不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注重人自身修养的养成,而且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所以,文明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熏陶作用。

(四)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提升起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的能力决定着孩子以后的生活和生存能力,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人际交往,失去群体的生活是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人际交往不单单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是现代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从小加强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使其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而交际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懂得使用合理恰当的表达方式加上必要有交际礼仪与人进行沟通,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传统礼仪的学习能从小培养孩子懂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提升交际能力。

三、传统的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幼儿语言教学中教法与应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和载体,以促进幼儿身心康健发展为目的, 以日常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优化美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礼仪意识的养成 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获得发展的,脱离了环境,不利于幼儿全面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幼儿礼仪教育中,优化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文明素养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要取得幼儿礼仪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创设礼仪教育的优良语言环境。让幼儿在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中,模仿感受各种文明礼仪,懂得尊重别人、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道理,受到文明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1.1教学环境的设置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教学环境是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环境,在教学环境中又以教师为主导因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跟据不同时段幼儿语言教学的特征,渗透文明礼仪教学。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教授“你好”和“您好”时,就应把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有机的给合机来,用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礼貌礼让进行情境教学,使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也学到“做”,从而把“学”与“用”有相联系,把“用”与“做”相结合,逐步实际教学效果。 1.2.家庭环境的身教作用

儿童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因素起着的重要作用。除了在幼儿园,家庭也是幼儿接受各种信息最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是幼儿语言形成的参照,所以有什么样的家庭语言环境决定着幼儿的说话方式、说话习惯慢慢的就变成了行为习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该从自我做起,首先净化自己的言语,在语言启蒙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

1.3语言启蒙的关键—称呼

幼儿启蒙语言的教授多是从父母开始的,在教幼儿学会“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称呼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教育和真培养他们懂得尊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夸谁家的孩子嘴真甜,很懂事,其实就是在启蒙过程中引导的作用,一个称呼不止是一个名词,他是给孩子懂得了家庭关系的亲疏,认识长辈与自己的关系,培养尊老爱幼的良好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是社会化动物,没有离开社会环境而存在的个体,因此社会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斥着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和口语,在幼儿成长阶段很容易学会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因此父母和家长应该有目的的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有选择性的回避不良环境,二是从自身做起,在平时与幼儿的交流和教育中,多用文明用语,懂得用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灵活应用词语学习渗透文明礼仪 1.合理设置在语言类游戏

游戏是帮助幼儿认知提高他们想象力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许多的语言类游戏中,我们都可以把文明礼仪的内容融入到其中,使得幼儿在娱乐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1.1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有“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的课程,(语言教学:如何称呼自己的长辈)此类的语言教学,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学,即一部分幼儿充当不同的长辈角色,让参与的幼儿来叫出这个角色的称谓,这个游戏方法通俗简单,但是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记忆,也学到了对长辈该用什么文明用语来尊称,一举两得。

1.2情景模仿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如何乘坐公用交通工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模拟乘坐公交车情景来开展游戏,学会礼让。如:上车应先人后已,遇到老人、病人、残疾人要学会礼让(语言教学:先人后已,您请坐!谢谢!等)。

2.生活中语言中文明礼仪的养成

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用语教师应该常态化教学,比如最常的用的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用语体现的是与人友善,宽以待人的传统礼仪,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语,要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孩子对文明礼仪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礼仪的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龄前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此成长阶段必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1.通过讲传统美德故事或阅读来提高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使幼儿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也可以通过阅读漫画书或观看动画片的形式来向幼儿灌输文明礼仪中所蕴含的道理。

2.其次需要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老师的教育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有自己的观察的判断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慢慢的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老师和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直到示范和教育的作用,只有先净化了自己使自己成为文明礼仪中的一员,才能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

3.鼓励幼儿多说话,多用文明用语

说话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应该收集生活中方方面的文明礼义用语,在鼓励幼儿说话的同时,引导他们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虽然他们目前不懂这些用语所表达的意思,但在行成习惯之后,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文明礼仪在幼儿教育中的相互结合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交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种文化之间也相互的吸收和碰撞,为加快与世界的接轨,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现代文明礼仪融入了许多国外的元素。我们说传统文明礼仪要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是说就不要现代的文明礼仪,而要应该相互结合。

首先现代的文明礼仪建立在传统文明礼仪基础之上的。 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文明礼仪是对传统文明礼仪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现代的文明礼仪要有传统文明用为支撑,我们说不懂得过去就没有更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传统的文明礼仪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要更好的继承历史文明的精华。任何历史时候的礼仪都不一定就都是完美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同度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我们坚持积极的、传统的、健康的文明礼仪就是一种进步。所以,只有保持中国元素才能塑造中国特色,放射出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特色文明礼仪,让我们的子孙世代加以传承的发扬。

四、如何更好的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明礼仪。

文明中国礼是我们的一扇窗口,无论是在远古还是现在,它的光环都一直衍射到我们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属韩、朝和日本。作为让别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更应该不断的继承的发扬扬这些优秀的文明礼仪。

(一)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文明礼仪语言交往的能力和途径。

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讨论,找出幼儿期传统文明礼仪教学中的难点,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要有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从幼儿爱学好问好奇的特点出发,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寻找语言中和文明礼仪的结合点,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总之,幼儿语言课程的教学目的促进儿童语言认知发展,启发幼儿语言渗透传统文明礼仪,发展幼儿潜能,增进幼儿语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巧妙的将礼仪教育渗透在语言活动中的全过程。为孩子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从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全方位提高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貌素养,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

推荐第8篇:中国传统婚礼礼仪中的若干个禁忌

三正易经网www.daodoc.com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中的若干个禁忌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中式婚礼婚礼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谈一些常见的有关中式婚礼方面的禁忌。

1.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闰女出嫁,诚等丈夫,后者则意谕多子多孙。

2.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3.安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则俗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4.结婚当天,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5.成亲之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6.婚后三日,新人回门,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7.迎娶途中,若花轿和花轿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解决的办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双方媒人各以预备的花交换,这叫做换花。

8.孕妇及带孝者都不能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更不能触碰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的物品。

9.新郎到女家接新娘时,新娘可能离开娘家或在过度兴奋下喜极而泣,这也甚为普遍而不成问题(甚至是好事,留下“水头”旺女家)。但过门至男家后就不能流泪。

10.新娘于结婚吉日忌穿“旧鞋”。所有的婚纱鞋、绣花鞋及晚装鞋等应全是新的。若恐防新鞋硬而不舒服,宜较优质的软皮,尺寸不妨预松少许及加上厚垫,亦不宜穿着过高的高跟鞋。

11.新娘子要小心,不要踏到新郎鞋, 会有羞夫之意。

三正易经网www.daodoc.com

12.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槛, 应要跨过去。

13.若是“爬头”结婚的新人,即新郎兄长,新人须在未婚兄长裤裆下穿过,以示“得罪了”,才可出门。若被“爬头”的是姐姐,因为某些人会觉得在女性裙下穿过会“不发达”,故会改为送一条裙子给未婚姐姐,俗称“大姨裙”。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至位置较高的地方,如到上一层楼。

14.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不宜朝着大门看新娘进门,而应稍作回避,以防相冲。

15.结婚对联最迟应于“上头”前(即结婚前夕)挂上,结婚后满一个月便可除下。男女家均有不同的对联,选购时需分辨清楚。

16.女方再嫁则不可再穿裙褂,也不宜穿大红衣服,宜选粉红、橙、金或银色代替。另外也不须再“上头”,因“上头”代表“成年”,第一次嫁时已“成年”了。在“二朝回门”时亦不用带乳猪。

17.男方第二次结婚亦不需再“上头”,若再的原因是前妻去世,第二任妻子过门后首要做的事便是在前妻的灵位前敬茶,然后再向翁姑敬茶。

18.新娘出嫁当晚,会找来一位新娘的未嫁姐姐在当晚睡在她的床上,并摆放生果及红包于床上,祝新娘生生猛猛及一切顺利。

19.忌于农历六月完婚,有半月妻的意思。

20.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21.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 所有参加订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 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22.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 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来源:三正易经网)

推荐第9篇:有关中国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论文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以下是“中国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十年*”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包容之礼、待客之道等。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推荐第10篇: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

1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 “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

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1]。

在古代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类似的仪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2]。

2近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对外的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聚餐会饮也演变成了一幕幕的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2.1入座、用餐的宴会礼仪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果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肘放在桌上。坐时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别人。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够,可以再取,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叠好放在盆子右边,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用过。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点菜的饮食礼仪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1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时的礼仪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6]。

总体说来,餐桌及宴会上的现代饮食礼仪可归结为: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劝酒适度,切莫强求;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发展中的现代饮食礼仪

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

3.2内涵丰富,文化蕴意

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礼仪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礼仪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美作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7]。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

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礼仪文化。

3.3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现代饮食礼仪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礼仪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其次,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崛起使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当“大写的人”的观念出现之后,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饮食礼仪文化便呼之欲出了[8]。

与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相比,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锁,恢复了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因而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 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面向审美和享受的[9]。

参考文献:

[1] 卢红华.浅谈中国食礼与节令食俗[J].烹调知识, 2003,(03) .

[2] 华尚望.中国传统食礼例说[J].开心老年, 2007,(01) .

[3] 周三金.中国饮食文化精华汇萃——《中国食经》评介[J].食品与生活, 1999,(03)

[4]参见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3).

[6]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J].中国粮食经济, 2005,(04) .

[7]杨滨,彭小云.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 2004,(01) .

[8]冯尚坤.饮食与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03) .

[9]鲁人.中国食礼漫笔[J].中国保健营养, 2003,(06)

第11篇: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

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通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守铺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孝子在居丧期间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吊唁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尽快上路奔丧。。亲朋友邻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接三

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然后 将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第12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蒿饼B.巧果C.汤圆D.竹筒饭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 ) A.纪念屈原B.纪念伍子胥C.纪念范蠡D.纪念秋瑾 5.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A.浴兰节B.女儿节C.地腊D.中天节 6.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B.后羿C.王维D.张衡

8.我国传统图案里以石榴象征() A.多子B.多福C.多寿D.多财

9.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的风俗。A.菊花酒B.雄黄酒C.葡萄酒D.黄酒 10.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年初一,不吃稀”的意思()

A.为了过好年B.为转变贫穷命运C.为避免下一年犯糊涂D.祈求来年新气象 12.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在()已成习俗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13.新娘出嫁时蒙上红盖头,最早的原因是()

A.碍于兄妹身份B.红色彰显喜庆C.用于比魔驱邪D.遮挡新娘羞涩 14.妈祖是中国海洋的保护神,对她的崇拜始于() A.隋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二)民间艺术

15.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 A.景泰蓝B.彩陶C.琉璃D.铜鼎

16.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 A.苏绣B.顾绣C.蜀绣D.湘绣 17.全部是浙江省的瓷窑是() A.瓯窑余杭窑婺州窑龙泉窑 B.武义窑龙泉窑余杭窑临汝窑 C.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德化窑D.余杭窑龙泉窑临汝窑德清窑

(三)中华地理

18.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19.“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 A东海B西域C南国D中原

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A夷洲B流求C东番D台湾

21.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A.普陀山B.武当山C.九华山D.峨眉山 22.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南昌B.开封C.西安D.洛阳

23.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A河南B甘肃C陕西D山东

24.在中国名山中,五岳位置显著,其中“中岳”指的是()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

25.我国古代元明时期的地图是()

A.朱思本的《舆地图》B.《五岳真形图》与等高线的运用 C.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D.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

26.古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 A.山南水北B.山北水南C.山南水南D.山北水北

(四)汉子汉语 2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B三年C三个季度D三十年

28.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

29.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3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A.60--70岁

B.70—80岁C.80---100岁D.100岁以上

31、“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D.《西游记》 32.“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

A、李白《长干行》B、白居易《长恨歌》C、李煜《虞美人》D、李商隐《无题》 33.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文姬归汉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D.楚汉相争 34.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指什么() A.摘下B.收起C.放倒D.转移

3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B.老C.孟子D.荀子 36.“三折肱而成良医”,其中的“三”并非是实际数目,下列何种不 是此用法?()

A.三思而行B.九死一生C.百炼成钢D.二八佳人

37.下列成语中,哪个不适应用来形容“美女”? () A.闭月羞花B.春花秋月C.沉鱼落雁D.国色天香

38.“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是哪位人物的名言?() A.陈廷焯B.苏轼C.葛洪D.杜甫

39.迄今所知,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A.陶文B.甲骨文C.简牍文D.金文

40.“一丝不苟”中的“丝”的含义是()。A.计量单位B.丝线C.丝绸D.发丝

41.“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典出() A.《论语》B.《汉书》C.《礼记》D.《左传》 42.“登堂入室”中从“登堂”到“入室() A.技术水平更加精进B.技术水平略有精进 C.技术水平更加退步D.技术水平没有变化

43.海外华人虽人居海外,但忠贞赤忱,称“海外赤子”源于() A.《诗经》B.《礼记》C.汉书D.《道德经》

(五)中国文学 44.《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A.吴B.贾C.王D.史

45.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A.崔驷B.崔瑗C.崔醒D.崔寰

4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A .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4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 A.《初刻拍案惊奇》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D.《西厢记》 48.七月七日长生殿()

A.夜深无人私语时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 49.王维擅长的诗体是()

A.咏物诗B.咏景诗C.山水田园诗D.叙事诗 50.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 A.西林寺B.东林寺C.庐山D.龙虎山 5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

52.下列作品不是“临川四梦”的是() A.《牡丹亭》B.《紫钗记》 C.《金瓶梅》D.《邯郸梦》

53.以下哪个作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

54.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 A.诗经B.元曲C.乐府D.宋词 55.“四书”指的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论语》《孟子》《春秋》《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尚书》 D.《论语》《孟子》《大学》《礼记》

56.下列哪一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A.《史记》B.《国语》C.《论语》D.《左传》

57.被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以下 哪一位东汉末年的诗人() A 曹操B 曹丕C 曹植D 蔡文姬

58.“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是指() A.曹操、曹植、曹丕B.苏洵、苏轼、苏澈 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苟鹤

59.《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包括风、雅、颂三 个部分,它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国的诗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诗经》的许多名篇佳句传唱千古。其中,首篇《关雎》 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六)历史文化

60.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 A.文姬归汉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D.楚汉相争

61.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8 B.10 C.12 D.14 62.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 A.西施B.杨贵妃C.貂禅D.王昭君

63.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6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 A.拒绝收礼B.劝人投案.C 替人投案D.向人发誓 65.“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 A.李白《长干行》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D.李商隐《无题》

66.下列哪位词人生活于两汉之交? ( ) A.李煜B.苏轼C.李清照D.苏轼 67.“文武二圣”指的是()

A.孔子曹操B.老子关羽C.孔子刘备D.孔子关羽 68.“小李杜”指()

A.李白杜甫B.李白杜牧C.李商隐杜牧D.李商隐杜甫 6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 A.清B.元C.唐D.宋

70.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A.顺治帝册封五世*B.康熙帝册封五世*

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71.“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 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浙皖起义B.黄花岗起义C.萍浏醴起义D.镇南关起义 72.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 A.左传B.旧唐书C.清史稿D.明史 73.《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编年史C.国别史D.编年体通史 74.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的眼光看问题。 A.生病发展B.排恶从善C.以悲为乐D.绝对差异 75.称中华民族为“华夏子孙”是因为()

A.炎帝的作用B.黄帝的作用C.禹帝的作用D.秦始皇的作用

76.我国的哪个民族,由13 世纪进入今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 与周围回、汉人长期共处发展形成的() A.东乡族B.土家族C.维吾尔族D.满族

77.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78.我国宋元时期很多私印独具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 以下面哪两种字体入印,是后世印章范体?()

A.隶书、楷书B.草书、宋书C.篆书、草书D.行书、楷书 79.导致“洛阳纸贵”的是汉赋() A.班固《两都赋》B.张衡《两京赋》 C.杨雄《河东赋》D.左思《三都赋》 80.“二十四史”中写的最好的四部是()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史记》《汉书》《晋书》《三国志》 C.《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 D.《史记》《汉书》《宋史》《明史》

81.类书编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三国时期魏国的《皇 览》是最早的类书。我国古代编纂的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A.《艺文类聚》B.《太平御览》 C.《古今图书集成》D.《永乐大典》 82.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 83.被称为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 A.敦煌莫高窟B.洛阳龙门石窟 C.大同云冈石窟D.天水麦积山石窟 84.号称“清代校勘第一人”的是()。 A.纪昀B.阮元C.顾广圻D.张之洞

85.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近代爱国诗人()写下了《台湾行》:“我高我祖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银无万数。成败利钝无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百代流求在我手,万众一心谁敢侮。”表明了誓死保卫台湾的决心。

A.王国维B.陈寅恪C.黄遵宪D.李鸿章

86.“开辟荆莽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记述的重大事件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康熙统一台湾 C.刘铭传保卫台湾D.刘永福坚守台湾

87.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A.《永乐大典》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中华大典》 88.“汤武革命”包含了武王伐纣和商汤伐桀,“革命”的意思是() A.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B.朝代变更是天命 C.新的政治制度取代旧的政治制度 D.通过暴力而不是和平的方式实现变革

(七) 地域文化

89.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A.笙B.笛C.萧D.芦笙

90.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A.丰收年景的6—9 月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 天D.端午前3 天

91.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5 个B.6 个C.7 个D .8 个

92.傣族建造竹筒楼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个原因?() A.防蛇B.防热C.防潮D.防洪 93.抛绣球选夫婿最早源于()

A.贵州苗族B.广西壮族C.宁夏回族D.台湾高山族

(八)中国建筑

9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 A.黄色B.紫色C.红色D.蓝色

95.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重要特征是采用() A.木构架结构B.砖木结构C.砖石结构D.土木结构 96.一个中国建筑由多个庭院组成,原因不是() A.长幼有序B.内外有别C.曲径幽深D.宗教礼法体现

97.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不称作() A.台榭B.华表C.牌坊D.牌楼 98.不属于苏州四大名园的是()

A.寄畅园B.沧浪亭C.狮子林D.拙政园

(九)琴棋书画

99.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 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 100.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象?()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101.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 A.宣纸B.湖笔C.徽墨D.河砚

102.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3.中国书画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B.虚实相济C.心物对应D.虚实相抑 104.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注重线的作用B.注重的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D.重视材料的运用

105.茶的饮用历史在我国相当悠久,唐代陆羽的()一书,较早地考察 和记述了茶的起源、产地、饮用方法。

A.《茶论》B.《茶说》C.《茶经》D.《茶记》 106.“瘦金体”由()所创的书法字体。 A.宋徽宗B.柳公权C.蔡京D.颜真卿 107.“天下第一行书”书法作品是()

A.黄庭坚《松风阁诗》B.苏轼《黄州寒诗帖》 C.颜真卿《祭侄文稿》D.王羲之《兰亭序》

(十)宗教哲学

10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

109.分析思维B.感性思维C.知性思维D.理性思维 2.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 A.殷商B.宋明C.先秦D.近代

110.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D.自我完善

111.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惊胜怒B、恐胜喜C、怒胜思D、喜胜忧 112.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是( ) A 酒色财气B 地水火风C 金木水火D 食色酒茶

113.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 A.道、经、师B.道、法、师C.佛、经、师D.道、经、僧

114.《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 对哺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涵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下列哪个句子出自《周易》?()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115.《道德经》是我国先秦一部重要的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所撰写,是()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117.在下列宗教中,起源于中国本土的是()。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11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格言出自()。A.《资治通鉴》B.《论语》C.《荀子》D.《史记》 11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语出自()。 A.孔子B.宋太祖C.唐太宗D.乾隆 120.土生土长的道教最早产生于() A.西周B.春秋C.西汉D .东汉

(十一)吃穿器物

121.古代发面食物中只有蒸饼,“馒头”指当时的( ) A.形似馒头的蒸饼B.普通蒸饼 C.含有肉馅的蒸饼D.不带馅的卷子 122.古有“出门饺子回家面”,不是吃饺子原因的是() A.吃了饺子不想家B.饺子在传统饮食中具有地位较高 C.谐音“交子”,交好运,交朋友 D.面皮包馅,早日归来,一家团圆 123.冰糖葫芦出现在()时期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124.在古代,衣服有贵贱之分,不用来划分等级的是() A.款式B.颜色C.纹饰D.材质

125.中山装被定为国服,是在()

A.1923 年B.1924 年C.1930 年D.1946 年

126.旧时有给孩子做虎头靴的习俗,其寓意不是() A.保性命B.避邪免灾C.平安成人D.美观威风

127.古代用来洗涤衣服污垢的物品最早出现在() A.春秋B.战国C.先秦D.秦国

(十二)诸子百家 128.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C.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29.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 130.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1.战国时期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 A.形式逻辑B.辩证逻辑C.化理学D.自然哲学 132.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期,诸子百家的多部经典产生在这一时期,下列经典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A.《孟子》B.《荀子》C.《孙子》D.《三国志》 133.“名不正则言不顺”是()的思想。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十三)中医美食

134.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 A.山B.医C.命D.坤

135.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

A.山东菜系B.四川菜系C.赣菜系D.湘菜系

136.人体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

A.人参B.陈皮C.桑椹D.陈皮

137.人体周身有很多穴位,并各司其职。其中“足三里”主胃。在小腿的当犊鼻下3 寸。具体位置在小腿的()

A.内后侧B.外前侧C.外后侧D.内前侧

138.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下列医药著作中不是这个时期的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 139.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D.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 140.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B.水谷之精C.气、血、津、液D.肾中所藏之精 141 请问,我国中医外伤科始于以下哪个朝代?() A.商代B.周代C.秦代D.汉代 142.著有医学巨著《千金方》,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后世尊称为”药王“的是()

A.孙思邈B.华佗C.李时珍D 张仲景

143.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著作()中记载有“人工呼吸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A.《景岳全书》B.《脉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144.提出和确立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的是()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孙思邈

(十四)思想科学 14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 A.圭表B .漏刻C.日影D.漏壶 146.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

147..简车在我国的哪个朝代就开始使用了?() A.汉代B.唐代C.宋代D 秦代 148.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是()。

A.《灵宪》B.《甘石星经》C.《授时历》D.《大衍历》 149.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千金方》D.《抱朴子》

150.西汉时期,我国的数学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的()一书中,就出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有关“勾股定理”的描述,比西方早了大约500 年。 A.《国语》B.《韩非子》C.《周髀算经》D.《左传》

151.东汉时期的()一书总结了周秦至汉代的数学成就,其中包括有关面积、体积、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这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A.《论衡》B.《九章算术》C.《人物志》D.《说文解字》

152.贾思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农学家,他完成了()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水经注》D.《世说新语》 153.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所著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从中我们得知中国最早使用石油。 A.郦道元B.徐霞客C.裴秀D.祖冲之

154.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完成于17 世纪30 年代的《天工开物》。它的作者是()。 A.徐霞客B.沈括C.郦道元D.宋应星

155.清代雍正年间用铜活字印刷(),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A.《四库全书》B.《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C.《大藏经》D.《古今图书集成》

156.魏源是中国近代较早接触西方思想的思想家,由他编订了()。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环志略》D.《盛世危言》 157.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概念的是()。 A.沈括B.黄宗羲C.黄遵宪D.邹韬奋 158.中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是() A.算盘B.计算器C.算筹D.结绳

159.“心学”格外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性体验,心学大师是() A.孟子B.周敦颐C.朱熹D.王明阳

160.不在明末三大思想家范围的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明阳D.王夫之

161.“五四时期”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 A.陈独秀《新青年》B.易白沙《孔子评议》 C.吴虞《吴虞文录》D.鲁迅《狂人日记》 16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6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16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大一统

(十五)神话传说 165.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 ) A《牛郎织女》B《孟江女》C《白蛇传》D《山海经》 166.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祖神,传说最早见于() A.战国时期B 汉朝时期C.三国时期D.晋朝时期 167.对唐僧取经中的“西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喜乐清净平等的世界B.人得道成佛的地方 C.西方佛教圣地印度D.西方遥远的天边

168.《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对我国女尊男卑氏族的记述,地点在() A.四川甘孜B.云南纳西C.山西岭南D.罗马西南部

(十六)中国戏曲

169.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 A.雅乐B.燕乐C.清商乐D.蜀乐

170.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 A.湘剧B.京剧C.豫剧D.川剧

171.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 A.蛇B.凤C.龙D.虎

17

2、下列乐器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的是() A.号钟B.编钟C.绕梁D.焦尾 173.粤剧共有多少行当?() A.十六B.十五C.十八D.十九

174.下列哪个乐曲不是十大古代名曲之一()

A.《高山流水》B.《阳春映雪》C.《梅花三弄》D.《汉宫秋月》 175.京韵大鼓属于()说唱音乐。

A.弹词类B.道情类C.鼓词类D.牌子曲类

176.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省。A.陕西B.山西C.河北D.河南

177.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 哪个朝代()

A.宋朝B.元朝C.唐朝D.清朝

178.《韩厥守宫》是哪一出戏的片段()

A.《搜书院》B.《汉宫秋》C.《赵氏孤儿》D.《玉堂春》 179.戏曲《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取材于() A.民间传说B.水浒传C.三国演义D.传奇小说 180.传统戏《八大锤》取材于()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说岳全传》D.《杨家将》 181.戏剧中的\"戏胆\"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 C.演员的精彩表演D.反应中心的情节和语言 182.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 A.生B.末C.净D.丑

183.京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段主要是() A.唱、念、做、打B.说、学、逗、唱 C.吹、拉、弹、唱D.做、唱、逗、学 184.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 A.花旦B.小生C.老旦D.青衣

(十七)礼仪法制

185.六礼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B.冠婚丧祭饮酒相见 C.冠婚丧祭乡饮酒再见D.冠婚丧拜乡饮酒相见 186.古代男子成年时行“冠礼”,成年是指() A.14 岁B.16 岁C.18 岁D.20 岁

187.《礼记》中“男女授受不亲”在现实中有明确的规定,下列不于一项是() A.兄妹长到7 岁便不能一起吃饭睡觉 B.无亲属关系的男女不能有身体接触 C.一家成年男女不能坐在一起

D.一家成年男女走路遇到时要相互回避

188.古代把媒人称为“伐柯人”最早源自() A.《周礼》B.《礼记》C.《诗经》D.《汉书》

189.用筷子用很多禁忌,下列那一项不属禁忌内容() A.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B.吃饭时咬筷子

C.使用长短不一的筷子D.从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答案

(一)民风民俗

1. B 2.B 3.C 4.C 5.D 6.B 7.A 8.A 9.A10.D 11.A12.A 13.A14.C

(二)民间艺术 15. A 16.B 17.A

(三)中华地理

18 C 19 B 20.A 21.B 22.A 23 A 24 D 25 A 26.B

(四)汉子汉语

27.C28.B29.A 30.C31.A32.A33.C34.C35.A 36.D37.B38.A39.B40.D 41.D42.A43.D

(五)中国文学

44.A45.C46.B47.D48.C49.C50.A 51.D52.C53.D 54.C55.A56.C57.C 58.B59.D

(六)历史文化 60.C 61B62.B 63.A64.A 65.A66.C 67.D68.C69.B70.C71.A72.C73.A74.A75.C76.A77.A78.A79.D80.A81.D82.B84.C85.C86.A87.A88.D

(七) 地域文化 89.D90A91A92.D93.B

(八)中国建筑

94.C95.A96.C97.A98.A

(九)琴棋书画

99.D100.A101.D102.A103.B104.A105.C106.A107.D

(十)宗教哲学

108.D109.B110.C111.A112.B 113.A114.A115.C116.B117.B118.A119.C 120.D

(十一)吃穿器物

121.C122.A123.D124.A125.A126.D127.C

(十二)诸子百家

128.D129.B130.C131.A132.D133.A

(十三)中医美食

134.D135.C136.C137.B138.D139.A140.D141.B142.A143.C144.A

(十四)思想科学

145.B146.B147.B148.B149.A150.C151.B152.A153.A154.D155.D156.B157.C158.C159.D160.C161.C162.A163.C164.C

(十五)神话传说

165.D 166.C167.D168.A (十六)中国戏曲 169.B170.B171.C17

2、B173.C174.D175.A176.A177.C178.C179.C180.C181.A182.C183.A184.A (十七)礼仪法制

185.A186.D187.D188.C189.A 由于题目较多,个别题的答案有可能有误,如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有所怀疑,可以自己再查一下。

第13篇: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当然,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愚民性、不平等性、保守性、封建性等等。

另外,中国孝道文化的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养儿防老”就是典例。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顺从”、“听话”排在第一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

二、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溶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三、传统孝观念的辩证分析

(一)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二)传统孝观念的消极影响

首先,“无违即孝”。

孟彭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这是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这种“无违即孝”的思想,对于国民性格最突出最严重的影响是:完全否定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的理想和事业,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予以根本否定,从而培育了国人的权威主义人格,即绝对服从,泯灭自我的奴性人格。个人的独特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如果人人都坚守这一信条,那么,就不会有为国捐躯的无数民族英雄,不会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不会有见义勇为者,不会有解剖学的发展,不会有生理器官捐献等等。

再次,“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 传统孝观念强调“家庭本位”、“血缘优先”的意识。父子关系的自然特质是优先于是非判断,甚至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父子相隐”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当父子家人如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现代法律精神是鼓励“大义灭亲”的。

另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这都是孝极端的例子。“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丧失人性的愚孝都已走向了孝本质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应加以剔除。

总之,对待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四、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提倡“侍亲睦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为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伦理规范,它能保证是子妇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 由家及世、推已及人,以孝促进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孝道的约束,中国人养成了温顺、礼让、兼爱、热爱和平的性格,在孝道伦理规范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家庭的天伦之乐,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反对斗争,反对社会动荡,渴望和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孝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孝的观念在中国不仅起源早,而且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伦理规范之一,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孝文化传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经过长期演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显著特征。

孝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因素。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愈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愈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就越强烈,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伟大,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

五、发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

第14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在孔子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学校里,课本用的是孔子收集和整理的各种典籍,他们是( 《诗》《书》《礼》《乐》《易》《春秋》。)

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

老子,名李耳

、“八卦”也称“经卦”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重阳的风俗主要是 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

大的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步:一步登天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南京古称的是(E)

A、金陵B、建康C、建业D、白下E、东京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京口”指现在(B)

A、天津B、镇江C、安庆D、扬州

3、中国传统文化因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影响,其范式是( D)

A、专制型B、宗教型C、伦理型D、伦理——政治型

4、文化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多种形态,其中居主体地位形态是(B

A、物质的B、精神的C、行为的D、制度的

5、中国人血亲意识浓,常说的“六亲不认”中“六亲”指( A)

A、父子、兄弟、夫妇B、兄弟、夫妇、姊妹C、父子、兄弟、叔侄D、父子、兄弟、姑舅

6、中国古代道德的本位是( D)

A、信B、义C、忠D、孝E、仁

7、《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如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B)

A、忠B、义C、仁D、孝E、勇

8、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死主要是因为封建礼教和思想的毒害,其中最根本的是(D)

A、政权B、族权C、夫权D、神权

9、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是以下那个风景区(D )

A、华山B、黄山C、峨眉山D、庐山

10、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流派众多,其中占主体的三家是(C)

A、儒法道B、儒墨道C、儒佛道D、儒佛法

11、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 D)

A、清明节B、端午节C、元宵节D、重阳节

12、古人交际很讲礼节。称李白为“李太白”是礼貌或尊敬,太白是他的(A)

A、字B、号C、斋名D、谥号

13、古人把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常说的“而立之年”指(C

A、十八岁B、二十岁C、三十岁D、三十五岁

14、古代常说的“关中”指(D )以西的地区

A、阳关B、山海关C、玉门关D、函谷关

15、《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中“岳”与“岱宗”同义,皆指(C)

A、华山B、衡山C、泰山D、嵩山

16、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 A)

A、朔B、望C、晦D、既望

17、古代刑法很残酷,俗称“五马分尸”是指(D)

A、大辟B、弃市C、凌迟D、车裂

18、古代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其中殿试中—甲的第二名叫(A

A、榜眼B、状元C、探花D、传胪

19、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中五味指( B)

A、酸咸苦辣涩B、酸甜咸苦辣C、酸甜苦辣麻D、辛酸苦甜麻

20、“六畜兴旺”中“六畜”除牛羊猪狗鸡外还有(D)

A、兔B、鸭C、鹅D、马

21、“花中四君”指(B

A、梅竹牡丹兰B、兰竹梅菊C、莲竹兰菊D、牡丹莲兰菊

22、中国书法名家辈出,其中《兰亭集序》碑贴的作者是(D

A、颜真即B、苏轼C、蔡襄D、王羲之

23、中国历史上出现宗教较多,其中土生土长的宗教是(C)

A、佛教B、禅宗C、道教D、景教

24、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描写空静的环境,有人认为,是作者思想受宗教的影响,此宗教是(B)

A、道教B、禅宗C、景教D、金真教

25、中国文学灿烂,每朝皆有代表性文体。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是(D)

A、小品文B、赋C、传奇D、小说

26、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派别中与气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B)

A、儒家B、道家C、佛D、阴阳

27、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最大运用最广泛的一部古代著作是( C)

A、《论语》B、《南华经》 C、《孙子兵法》D、《墨子》

28、胡锦涛主席在建设国际新秩序中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此观点是传统文化的品格,它孕育形成于(B

A、商国B、春秋战国C、魏晋南北朝D、唐五代两宋

29、医治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现代病,不大可能从下列哪种传统观念中得到启示(D)

A、阴阳平衡B、道法自然C、天人合一D、人定胜天

30、对传统文化要鉴别吸收,下列观点要完全摒弃的是(B)

A、重义轻利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C、反者道之动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1、“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B)

A、刘备B、诸葛亮C、司马光D、司马迁

32、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C)

A、驾车B、骑马C、奔跑D、飞行

33、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B )

A、智慧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由女神

34、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乐府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 B)

A、陌上桑B、木兰辞C、琵琶行D、离骚

35、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C)

A、倒拨垂阳柳B、汴京城卖刀C、醉打蒋门神

36、“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杨时,为了见名士程颐而在他家门前冒雪等待的故事,那么杨时等待的目的是:(A )

A、拜谒B、请罪C、道谢D、辞别

37、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D)

A、半截剑B、半段枪C、万金油D、半罐子

38、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C)

A、男女平等B、一夫一妻C、婚姻自由

39、“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C)

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E、淝水之战、

40、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D)

A、下棋B、种花C、武术D、驾车E、舞蹈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41、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其典籍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2、儒家中“六艺”是指。

43、中国传统中伦理中“三纲”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4、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请问她们分别指谁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

45、中国古代音乐常说“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46、“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47、现代有许多节日在古代已形成,如腊八节、除夕、元旦,相传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叫_____,

吃汤圆观灯火这天是。

48、古代帝王谦称自己为,敬称帝王称,敬称朋友尊长分别为 ___、__。

49、古代纪年有帝王年号和干支,其中天干十位是。地支十二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5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进展,它包括:一般所说的“现代化”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

请根据下面影视歌曲歌词判断与哪部小说有关:

5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

5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53.“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

54.“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请根据下面的描绘,猜猜他是谁:

55.她很早就死了父母,寄人篱下。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她才华横溢,文思奇妙,诗社里多次独占鳌头。她的爱情婚姻却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干涉。她葬落花,焚诗稿,用死向黑暗的社会作最后的抗争。她是作者用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塑造的不朽形象。她就是()

56.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深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

冈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有勇有谋,刚烈正直,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理想。他就是()

57.她是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她深入华蓥山,扩大斗争成果;她抑制住亲人被杀的巨大痛苦,毅然投入新的战斗;她不顾个人安危,转移同志,怒斥叛徒;渣滓洞里,她铁条鞭打心不跳,竹签钉手志不摇,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她是人们眼中傲雪凌霜、含笑怒放的红梅,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她就是()

58.他,曾经四次航海,第一次,险些被淹死。第三次航海,又被海盗虏去,逃出以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他再次出海,结果滞留海岛,在孤岛生活了28年。从食人族手里救下了仆人星期五。他就是() 文学知识填空:

59.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农村纯朴健壮的小伙子,他来到北平创业谋生,—次次买车又—次次失去,后来与车场主的女儿()结婚,最终堕落到生活的谷底。

60.《水浒传》中英雄辈出:“智取生辰冈”的组织领导者是();其中有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善射的是小李广(),善行的是神行太保();还有三位女英雄,她们是母大虫(),母夜叉(),一丈青()。

三.趣味语文知识(每小题5分,共20分)

61、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把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62、写出你最喜欢的古诗中描写风花雪月的句子:

风一

花一

雪一

月—

63、纵观历史的河流,无数明君靠英明的治理得以流芳百世,你能列举出二位并说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吗?

例: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

64、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看看你对名著的内容到底了解多少?

人物情节

A鲁提辖a 败走华容道

B关羽b 智取生辰纲

C曹操c拳打镇关西

D晁盖d千里走单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EBDBA6—10:DBDDC11—15:DACDC16—20:ADABD21—25:BDCBD26—30:BCBDB

31-35:BCBBC36-40:ADCCD

4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2、《诗》《书》《礼》《易》《春秋》《乐》

4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44、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

45、宫商角徵羽

46、长江以南

47、七夕或乞巧节;元宵节

48、寡人或孤;陛下;君、公

49、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50、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

51、《红楼梦》

52、《三国演义》

53、《聊斋志异》

54、《水浒传》

55、林黛玉

56、武松

57、江姐

58、鲁滨逊

59、老舍、祥子、虎妞60、晁盖;时迁、花荣、戴宗;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61、主心骨、智多星、东道主、铁公鸡、糊涂虫、老油条、门外汉、三脚猫

62、略6

3、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64、Ac /Bd/ Ca/ Db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了几题???

第15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

1、提出问题: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吗?为什么?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他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生平,概括总结孔子思想的关键点。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老子”

1、提出问题: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3、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示课件,阅读老子名言,加深学生理解。

活动三:孔子与老子的PK

1、提出问题:

(1)孔子与老子的区别。

(2)如何评价思想家的思想?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一:了解“社会大变革”

1、提出问题: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怎么出现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各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百家争鸣”

第16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三、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的饮食活动,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四、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方面,是较发达、完善的,并有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仍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重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第17篇:中国传统相声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描述:

《中国传统相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曲艺之乡天津录制完成,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声名家通力合作,收录了包括马志明、魏文亮、苏文茂、于宝林、田立禾、李伯祥等名家的精彩传统相声作品,是了解传统相声的重要途径,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2-4乌龙院,于宝林冯宝华 32-3学梆子,魏文华王文玉

32-2渭水河,于宝林冯宝华

32-1文章会,马志明黄族民

31-3财迷回家,李伯祥杜国芝

31-2戏迷游街,魏文亮张永久

31-1学四省,王世臣赵世忠

30-4说大话,苏文茂王佩元

30-3训徒,田立禾、王文玉、刘学仁

30-2学徒,寇庚儒单口

30-1怯算命,李伯祥杜国芝

29-4拴娃娃,王世臣赵世忠

29-3揭瓦,魏文亮张永久

29-2大保镖,马志明黄族民

29-1献地图,王世臣赵世忠

28-3老老年,王世臣赵世忠

28-2灯谜,魏文华王文玉

28-1树没叶,魏文亮张永久

27-4双字意佟守本赵世忠

27-3黄鹤楼,魏文华魏文亮

27-2三国人物论,苏文茂王佩元

27-1对座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6-4答非所问,苏文茂王佩元

26-3朱夫子,王世臣赵世忠

26-2打元宵,马志明黄族民

26-1卖布头,于宝林冯宝华

25-4傻子学乖,魏文亮单口

25-3金龟铁甲,田立禾王文玉

25-2称谓,马志明黄族民

25-1相面,苏文茂王佩元

24-4学西河,于宝林冯宝华

24-3大娶亲,马志明黄族民

24-2天文学,魏文华王文玉

24-1连升三级,寇庚儒单口

23-3口吐莲花,王世臣赵世忠

23-2窦公训女,田立禾王文玉

23-1写对联,李伯祥杜国芝

22-4帮厨,田立禾刘学仁

22-3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2-2学四相,王世臣赵世忠

22-1汾河湾,魏文华魏文亮

21-4窝头论,田立禾王文玉

21-3怯洗澡,王世臣赵世忠

21-2俏皮话,田立禾王文玉

21-1夸住宅,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4打醋,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20-3白事会,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2珍珠翡翠白玉汤,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20-1八大吉祥,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9-4江湖口,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9-3秦琼战关公,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9-2弦子书,田立禾王文玉

第二卷19-1方言误,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8-4武松打虎,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8-3翻四辈,佟守本田立禾冯宝华

第二卷18-2断弦,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8-1南弹北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7-4打油诗,王祥林单口

第二卷17-3洪羊洞,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7-2圣贤愁,张永熙赵世忠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第二卷17-1卖五器,田立禾王文玉第二卷16-3讲三国,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6-2四管四辖,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16-1遇皇后,刘洪沂杨少华

第二卷15-4传辈钱,刘英琦张奎清

第二卷15-3梆子杂谈,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5-2烧骨记,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5-1梦中婚,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4-3日遭三险,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14-2学梁祝,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4-1报菜名,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3-4滑油山,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3哭论,王谦祥、李增瑞

第二卷13-2万人迷,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13-1杂学唱,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2-4扒皮员外,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2-3天王庙,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2-2迷信论,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2-1故事谜语,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1-3丢驴吃药,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1-2过关,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1-1南方话,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0-4吃月饼,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0-3粥挑子,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0-2红鸾喜,王长林、范振钰

第二卷10-1白字会,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9-3开粥场,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9-2骗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二卷9-1八扇屏,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8-4五兴楼,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8-3捉放曹,魏文华、冯宝华

第二卷8-2小抬杠,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8-1珍珠倒卷廉,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7-3四字联音,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7-2学外语,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7-1黄半仙,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6-4太平歌词,王长林单口 第二卷6-3酒令,苏文茂、马志明、王佩元

第二卷6-2京评越,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6-1人情话,马三立单口

第二卷5-3哭当票,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5-2地理图,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5-1学唱大鼓,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4-4鸡冠花,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4-3五行诗,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4-2家庭方言,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4-1山东斗法,徐德魁单口

第二卷3-4学京剧,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3-3讲四书,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3-2绕口令,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3-1英台修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4学唱三曲,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3买卖论,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2-2算卦,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2-1卖挂票,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4结巴论,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失空斩,王常林、范振钰

第二卷1-2赞马诗,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1罗成戏貂婵,王谦祥、李增瑞

第一卷,武坠子,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铡美案,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哭的艺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一卷,数来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杂学唱,魏文华、王文玉第一卷,买桥票,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山东二簧,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太平歌词,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怯剃头,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摸摸涮涮,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汾河湾,苏文茂、王佩元

第一卷,茅房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美人赞,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醋点灯,李伯祥、杜国芝

第一卷,反七口,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大上寿,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闹公堂,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托妻献子,田立禾、王文玉

第一卷,师傅经,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拉洋片,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家庭论,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学评戏,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抡弦子,田立禾刘学仁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吃猴,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下象棋,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庸医,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女招待,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谜,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找堂会,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行诗,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山东话,田立禾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倒扎门,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劝架,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洋药方,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铃铛谱,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抚瑶琴,苏文茂王佩元卷,拔牙,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字县官,苏文茂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怯讲究,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交地租,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批捉放,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迷,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哭四出,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论捧逗,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顺情说好话,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侥幸心理,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熬香瓜,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红图,赵伟洲张金玉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天津茶馆相声选萃

郭德纲:清官巧断家务事

爆笑相声TV版

百看不厌搞笑广告 百年笑声·相声大师

爆笑校园相声集锦历届相声大赛优秀作品

历届春晚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经典相声视频合集

快乐驿站搞笑相声大全

每天搞笑一分钟

郭德纲德云社相声视频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9,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康熙微服私访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王文林,怯洗澡下集,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4,德云社搞笑相声

德云社群口,蒙人杯相声大赛何云伟李菁,教你发财,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相声

何云伟李菁《学小曲》

郭德纲单口,笨狗熊,德云社相声,私房相声

郭德纲单口,论骗子,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潘金莲

郭德纲于谦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上

何云伟李菁,数来宝,德云社相声专场

郭德纲于谦返场(天津省亲)何云伟李菁,卖布头,德云社相声专场

何云伟李菁,四大须生

郭德纲2012相声《K歌之王》于谦 高峰,搞笑大约在冬季 郭德纲于谦2012最新相声:美女幽魂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1,德云社搞笑相声

第18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以食为天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来说,不只是绘画、音乐、陶瓷等艺术作品拥有悠久历史,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充满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内涵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文化。“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谣被传诵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炎黄二帝驱魔定中原;从禹帝建立夏朝到清朝灭亡,各朝各代都有它自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文化不但传承至今,而且会一直传乘到未来。 关键字:文化、传承、食物、朝代、工具发展

正文: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以衣食住行为最基本的框架所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研究中国文化,必须要先研究衣食住行文化。而这其中,饮食文化又最为重要。提起食文化,我们不得不提这其中的工具——碗筷。

碗的出现不分地域,各地都有。而筷子却仅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出现。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对于“吃”,那起源就可就早了。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那时的人们才能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开创了“石烹”时代。并发明了炮、煲、炙、烙、熬等烹制方法。到了新石器时期,神农氏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百草》。神农还是中国制陶业的开创者。生弄得制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业的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

到了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为兴灶作炊的食祖,《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个飞跃。 到了夏商周时期,食物的原料大大增加,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 (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常少 。周代石硙 (wèi 石磨:“造治碾硙。”)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更为考究的是,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到商代时,已出现了”圃”,即菜园子,到后来水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到周代时,又有了果园。到商、周二朝,上层社会在夏季吃冰快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碎食工具已经出现,但是无论捣或砸,都还不能将粮食变成粉状,所以还只能算是“粒食”。 三代时期对烹饪起最大促进的是发明了铜器,饮食逐步进入“铜烹时期”。新的烹饪工具使人们学会了丁、条、丝、片等刀工和炸、熘、炒等烹调方法,并提出了“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调味原则,人类进入鼎香四溢的美味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肉食非常紧缺,这一阶段粮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产品远离了千家万户。但是,在上层社会仍保留着食肉的传统。因此,统治者被时人称为“肉食者”。而当时在南方,当地水产品十分丰富,也深受人们喜爱;在北方,食用水产品虽然不如南方人有条件,但由于缺肉,只能自行创造条件。范蠡晚年就地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鱼的著作。

由于战争给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带来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差异,各地物产的不同,风俗习惯又不一样,逐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即中原食系和荆楚(含吴、越)食系,中原食系以粟、麦为主食,肉食主要靠羊、猪、鹿之类,而荆楚食系则是以稻米为主食,以鱼类为副食。至于菜蔬和水果,南北食系也不一样。

秦汉时期不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石磨已遍布各地,而用小麦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最好吃。小麦开始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各阶层人士刮目相看的粮食。人们改“粒食”为“面食”。从汉代起,传统的一日两餐制开始向一日三餐制转变,时称“三食”。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食品传世。如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江浙名食甘露酥、古井贡酒、泸州老窖、普洱茶、龙井茶等。

隋唐是饮食文化的高峰,食物品种空前丰富。唐代禁食牛肉、马肉。唐代曾多次颁发命令,说“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严禁宰杀牛、马。和其他朝代的饮食风气明显不同的还有:此间吃螃蟹和吃鹿肉的人大大增多。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麋鹿数量在唐代之后便明显减少,后来竟成了“稀有动物”。值得强调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源于隋唐时期。这段时期的传世食品有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等

在宋代,以飞禽走兽制成的各种野味最为丰富,如鹌鹑、黄雀、黄羊、獐、鹿、兔、瓦、蛇等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食蛇肉相当普遍。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均以肉食为美。然而,自宋代起人们逐渐开始了喜嗜素食,尤其是那些名士们更为重视食蔬。在宋代,人们已经相当讲究食肴的美观。他们认为,食品菜肴若能使人爽心悦目,不但可以增进食欲,还可以产生一些美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基于此,厨师们无论在食品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搭配方面,都分外下工夫。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满汉全席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第19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巨大危险,冲破西班牙殖民统制者“严禁甘薯外销”的禁令,将薯藤秘密地缠绕在航船揽绳上,表面涂上污泥,躲过检察,先在福建种植成功。

17世纪,大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居上海,在上海郊区引种成功,徐还专门写了《甘薯疏》,总结种红薯的13种优点),玉米(苞谷,16世纪从东南沿海或西域传入),花生(原产美洲,16世纪初从南洋群岛引入),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清前期从南洋传入。山西农谚云:“五谷不收也无患,只要有二亩山药蛋。”)。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蔬菜品种有:辣椒,番茄(来自西蕃,故名),菜豆,甘蓝,向日葵(17世纪从南洋传入),花菜(欧洲种,光绪时传入)。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有160多种蔬菜品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外来作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内地的菜肴品种,改善了作物品种结构,丰富了物质生活,饮食文化。

2.饮食的结构是谷食多,肉食少

饮食结构即配餐方式,指饮食中主食、副食、饮料的搭配方式。饮食结构受经济发展、民族习惯、社会变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长期以来有北人嗜葱蒜、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的习俗,但几千年来,汉民族基本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其它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的饮食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与西方以肉食为主,无主副食之分迥然不同(我国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以肉食和乳酪为主)。这种饮食结构符合营养卫生原则。肉固然好,但谷物、蔬菜甚至野菜中都含有肉所没有的营养成分。中医认为酒肉肥甘是烂肠腐胃之物。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据研究,大豆粒食蛋白质吸收率只65%,做成豆腐后可达92%到96% [小康16项指标到2000年3项未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85%,农村卫生保障80%,人均蛋白质摄入量90%(73克)]。豆腐可做多种菜,老少皆宜 ,今天已是天下何人不食君”。日本人格外推崇。

3.饮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饮食著述占有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上就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了先秦的饮食烹饪经验;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的有关著述不下数十种,仅以《食经》命名的就有五部;《齐民要术》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它谈到了食物的储存、酿造、加工、烹饪,全而系统地论述了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要术》既考虑到皇帝贵族“烤乳猪”等高档菜肴,也更多的考虑到平民百姓的中低档荤素菜之需:唐宋以后,北方的饮食技法伴随着大运河的浆声帆影传到南方,反映南方饮食烹饪技术的著述越来越多。北宋高僧赞宁《笋谱》专门介绍竹笋的采食方法,强调要吃出笋之“本味”。他自己的食法是:在竹林里取鲜笋和山泉水,用笋皮慢慢煨熟,坐在林中享用,认为如此才能吃出“本味”、“真味”。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记述了山区居民的饮食原料和制作方法。重点介绍蔬食,从箩卜开始共包括栽培作物,烹制方法40几条。“涮兔肉”最早见于此书,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涮羊肉”等。

4.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

别说《红楼梦》、《诗经》、《楚辞》记载的食单就可以开一个不小的宴筵,《离骚》、《招魂》中的食单也是可以开一个筵席。汉代保留下来的食单有三张(一张见牧乘《七发》,二张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传统饮食讲求色、香、味、形俱佳,食器制造要求“雅丽”,传统饮食常伴有音乐,舞蹈,这些讲究都极具美学价值。到明清时,食品制作非常精细。如《红楼梦》记贾府的一道小菜“茄鲞”制法:嫩茄子去皮,切成丁,用鸡油炸过,加入鸡脯丁、香菇丁、新笋丁、磨菇丁、五香豆腐干丁、各色干果丁,用鸡汤煨熟,香油收汤,加酒糟油拌匀,放入瓷罐封严,吃时将鸡脯肉炒熟与之拌匀。

《齐民要术》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涉及原料近10种;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日市夜市生机勃勃。《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当时的“从事”41种,菜疏21种,粥9种,杂肉食30种,冷饮80种,蒸食56种,酒类54种,除日常食品外,酥、酪、乳、糖、花都加入食品大家族;南宋吴自牧把当时都城临安(杭州)各大饭店菜单都收集到他的《梦粱录》里,竟有335款之多;《本草纲目》记载的粥更是五花八门,有柏花粥、茶叶粥、莲子粥、百合粥等48种粥。

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

二.中国传统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一说仪狄),时间大约在

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而同期他国无一超过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

酒之分类向无定规。习惯上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再加疗疾健身的药酒。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色泽黄亮,香气浓郁、富含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白酒——高度酒,大多在40°--65°,最高可达67°,一般以香型分类: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代表。董酒、西凤酒属特殊香型。葡萄酒——果酒类。按酿造方法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按口味分甜型、半甜型、干型、半干型四类。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四川红桔酒、广柑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都是露酒中的精品。啤酒-----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爽。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今之填箱,上梁,死人皆用)。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陆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 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另外,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此只形式而非一类也。 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形成了以下特征: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饮茶规范,即“茶道”。对泡茶用水、茶具、冲泡方法、饮用环境都有细致要求。2.饮茶与宗教、文学、艺术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修心养性的媒介。3.饮茶在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茶是中外交流的见证。饮茶习惯自汉代开始向外传播,至今已遍及100多个国家,产茶国也已达到50余个。

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科学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首先,选料广泛。荤素兼备,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有,尤其汉族无宗教性的禁忌,营养的平衡性更强。其次,饮食习惯与地理、气候密切联系,以食补身。如四川多雾阴,湿气重,川菜以油重味重麻辣抵挡潮湿;岭南炎热,为祛热开胃,粤菜生脆清淡多粥;鲁地天寒,鲁菜擅长高热量、高蛋白。再次,重视精工细作。各菜系均重火工,擅调味,这有利于清除食品表面的不良物质,食之安全卫生,利于营养吸收。

而中国饮食中独有的“药膳”,以药为食,以食祛病,更是食之科学性的直接、集中体现。科学性在茶、酒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古人提倡饮春茶,且强调水温及煮茶方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份。夏季茶可以解暑祛湿却易变质,紫砂茶具则又解决了这一向题。饮茶时讲究环境、氛围、心情,实质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古人嗜酒但却强调冬饮夏停。而药酒更是吸收有关营养成份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脏器之中,每日少量,日久见效。

2.艺术性

十分讲究精巧美观,审美情趣。各菜系都讲究色彩的搭配,还要加上必要的堆叠、雕刻、切削,以创造赏心悦目的形象。除食品本身的艺术性外,盛菜的器皿、菜名都有充分体现。唐宫廷食鱼汤时用青瓷碗,碗内皆绘有水草,外皆绘有礁石,给人以鱼游水中之感;一碗清水,两片青菜,本难登大雅之堂,但取名‘青龙过江’后任何席面都可畅通无阻。几片红罗卜,一盘炒蛋清取名“红梅傲雪”,一下子就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茶、酒之饮也无不体现出浓烈的艺术气息。 3 人文性

设宴请客,开始于周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用请柬,客人来后敬茶、敬酒。入席时要以长幼、尊卑排座次,这一点非常重要。《清稗类钞》载:“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依次递推。”孔府菜系是这种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其选料既重“珍”又重“正”,口味上追求不薄不邪。造型命名上也尽显诗书礼仪之意蕴。如将大青虾保留中间一段壳后下油锅炸,炸后仁变白,壳环呈红色,取名“御带虾仁”,以仿御带横腰的上卿名臣。还有“带子上朝”、“御笔猴头”、“当朝一品锅”等,无不显示公侯府第的无上威严。

再如清宫御膳。皇帝每餐必有太后赐菜,妃嫔进菜,餐后还要给妃嫔赐菜。这都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慈禧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每顿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多人伺候。平日喜欢吃的放在最前面,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

第20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一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三忍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一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一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三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二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三暮四,心怀二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五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以又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一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一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二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一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类*时的“狠斗私心一闪念”。)

内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

启功先生在十年前的《学林漫录》第十三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二则》一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十一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十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这毕竟又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一次自讼\"。 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 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略)。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 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一个“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 10.勇毅力行

西方人认为中国伦理道德是一味只知退让,其实也有勇毅力行的一面。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仁”的大问题时,却是“当仁不让”。把重视内在修养和必要时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的人格。

中国传统礼仪范文
《中国传统礼仪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