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下册五年级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09:09: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

东升学校五年级英语期末试题

一.请判断每组划线部分发音是“√”否“×”一致。(5分)()()))()

二.请按要求写单词。(10分)

1.September(缩写形式) 2.mother(口语形式)3.run(ing形式)4.over there(译成汉语)

5.leaf(复数形式)三.选出与众不同的一项。(10分)

()1.A oftenB usuallyC noon

()2.A springB fallC skate

()3.A honeyB kangarooC butterflies

()4.A swingB climberC write

()5.A thirdB fourthC eight

四.选择最佳填空。

A)选择合适的疑问词写在横线上。(10分)

WhenWhatWhereWhyWhich

1.----is Zhang Peng?

---- He’s in the woods.

2.----is your birthday?

---- My birthday is June 9th.

3.----season do you like best?

---- I like winter best.

4.----do you like summer?

---- Because I can swim in the lake.

5.----is John doing?

---- He’s playing che.

B)选择合适单词的字母标号完成句子。(10分)

() 1.Grandma won’t able to see the card.

A.beB.isC.are

() 2.They are good .

A.climbB.climbersC.climbing

() 3.The fish isin the river.

A.swimB.swimsC.swimming

() 4.Look! The pandas climbing.

A.amB.isC.are

() 5.Doexperiment on me, please.

A.youB.anC.a

五.连词成句,注意书写准确、美观。(10分)

1.isWhatthedate 2.sheinsectsIscounting ?

3.Arethehoneyyoueating ?

4.amdoingIthedishes5.isdoingBrotherhomework ? 请将问句与相应的答语用直线连起来。(10分)

1.When do you play sports?☆☆Me.

2.Who has a birthday in October? ☆☆I play sports at 8:00.

3.What do you see?☆☆Yes, they can.

4.What do ants like to eat?☆☆They like sweet food.

5.Can tigers really swim?☆☆I see two monkeys

六.请将下列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10分)

1.The weather report says it’s going to rain tomorrow.

2.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re in the U.S.?

3.That elephant is drinking water with its trunk.4.He’s writing an e-mail in the study?

5.Are you eating lunch?No, we aren’t.

七.句型转换(10分)

1、Are you having lunch at home ?肯定回答)

2、Jacknow .(对画线部分提问) now ?

3、Hegoestowork at 7:00.(改为一般疑问句)

towork at 7:00?

4、I have lunch at对画线部分提问) lunch ?

5、Do you like winter?肯定回答)

八.请将下列句子重新组成一段对话。(5分)

()I’m listening to music.

( 1 )Hello.Can I speak to Amy?

()Hi, John! This is Amy.What are you doing?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I am drawing pictures.What about you?

()Sure.

九请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注意句子的书写规则。(10分)

A.Can I speak to him, please?B.Who’s that?

C.What about your dad?D.What are you doing?

E.How’s everybody doing?

Mike: Hello!

Larry: Hello! This is Uncle Larry.Mike: Just fine.Grandpa is writing a letter in the study.Mom i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I am cleaning the room.

Larry: Mike: He’s reading a book in the living room.

Larry: Mike: Sure.Hold on, please.Dad, there is a call for you.

Dad: I’m coming.

Mike: Uncle Larry.

Dad: Thank you, dear.Hi, Larry!Larry: I’m writing an e-mail for you.I just want to tell you this.

十.阅读短文判断正(T)误(F)。(10分)

It’s a sunny day.The students are having a good time.They are going on a field trip.Look! Chen Jie is collecting leaves.Zhang Peng and John are playing che under a big tree.Mike is reading a newspaper.Sarah is watching insects.Wu Yifan is drawing pictures of the ants.

1.Zhang Peng and John are playing che in a big tree.()

2.Sarah is watching insects.()

3.The students going on a field trip.()

4.Mike is collecting leaves.()

5.It’s a rainy day.()

推荐第2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1、关于教材

《数字与编码》是新课程第十册数学广角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这一知识点学生是已经知道的,而数还可以用来编码,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大熟悉的,本节课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调查、分析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知“信息数字化”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初步形成数字符号性的认识,培养对应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一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教学难点:

编号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和科学性

3、关于教学流程

第一个:

是介绍邮政编码,在这里我是想让学生初步感悟一一对应思想。从这一目的出发,我是这样安排的:

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又相对比较简单的邮政编码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信片上的两个不同编码,在区分中明白为什么这两个编码会不同,初步理解同一个地方邮政编码就相同,又通过询问同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两个编码,暗示一个地方只有一个编码与它相对应,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接着让学生比较、观察老师提供的一些邮政编码,在对比中理解各个数字的含义。当学生发现了一些数字相同时,再次询问会不会两个不同的地方而邮政编码是一样的?再次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个:

我是想让学生在看到了数字编码在邮政编码中的运用后,能举一反三,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隐含数学生活化的思想。所以我就让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编码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也从中感悟到信息数字化的快捷、简单和科学性。

第三个:

我是想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中的一一对应。根据前一环节,我就顺着学生说到的身份证,揭开了探究身份证号码秘密的篇章。在本环节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个步骤:

先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号码放在小家庭中一起交流,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等方法,去探索里面所隐藏着的秘密,并把各自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小家庭意见;接着以小家庭为单位,发表刚刚探究的成果,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使学生明白各个数字的不同含义,以及15位与18位的不同,理解为什么要升位;再就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编写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给自己也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在编写中进一步体会数字化的简洁、科学性,也再次感悟了一一对应重要思想。而最后一句“这些信息既然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为什么要选择数字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再次深深体会信息数字化的简洁性,真正体现“学为所用”。

第四个:

我安排的是拓展运用,是想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感悟编码的科学性。正好结合我们学校还没有学生证这一真实情况,让学生帮助想想,如果我们学校要个每位学生做一张学生证,而在上面又要有一个学生证号,你觉得在这个号码中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比较好。在学生自己编写、一起交流的过程中,科学性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推荐第3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凡卡》一文教学设计

宝鸡市高新区天王镇寨子小学 杨平科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推荐第4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成语

成语

一碧千里

精神饱满

襟飘带舞

栩栩如生

天高气爽

不计其数

浩浩荡荡 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

崇山峻岭

高大挺秀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斗志高昂 狂风大作

七零八落

晴空万里

源源不断

劈头盖脸

不翼而飞

夜以继日 翠色欲(将要)流

浑(全)黄一体

美轮美奂(众多)

严(严整)阵以待 始料不及(料想,达到)

杯水车薪(柴火)

废寝(睡觉)忘食

不声不响

一动不动

马马虎虎

光芒四射

运转自如

翻来覆去

清清楚楚 不怀好意

情不自禁(忍住)

随心所欲(希望)

绞(费心思)尽脑汁 一本正经(规矩)

默(不说话)不作声

得意扬扬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能言善辩

雅俗共赏

小心翼翼

没完没了

完好无损(损坏)

不惜(舍不得)代价

若(好像)无其事

不动(表现)声色

了如(好像)指掌

可歌可泣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

依依惜别

热气腾腾

无边无涯 三长两短

昏迷不醒

跌跌撞撞

成千上万

一声不吭

重重叠叠

你拥我挤 舍己为人

辛辛苦苦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程门立雪

目不转睛(眼珠) 喜出望(希望)外

奄奄一息(气息)

势不可当(抵挡)

迫(急迫)不及待

浩如烟海

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饮酒取乐

轻易出动 神机妙算

一饮而尽

自言自语

半夜三更

天真地秀

喜不自胜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瞑目蹲身

天造地设

抓耳挠腮

完璧归赵 负(背着)荆请罪

昏庸无能

平安无事

如临大敌

按兵不动

一刻不停

长途跋涉

绘声绘色 有声有色

灵机一动

头晕眼花

一落千丈

铤而走险

花样年华

源远流长 人才辈出

故伎(方法,手段)重演

心急如焚(火烧)

顾全大局

足智多谋

呼之欲出

名副其实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仰面朝天

呕心沥血

由盛而衰

转悲为喜

四四方方平平整整

半信半疑

派头十足

天衣无缝

轰然倒去

自言自语 兴致勃勃

妙不可言

十全十美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入木三分

敛(收回,禁止)声屏气

五彩缤纷

花团锦簇

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不慌不忙

冲锋陷阵

攻城守垒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悠然而去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

摇头晃脑

色彩斑斓

繁花似锦 五颜六色

妙不可言

五彩缤纷

含情脉脉

取之不尽

大饱眼福 锦绣河山

耐人寻味

家家户户

目不暇接

花花绿绿

五光十色 多彩多姿

莞(形容微笑的样子)尔一笑

应接不暇((闲暇)

姹(美丽,艳丽)紫嫣红

熟视无睹(目睹)

小心翼翼(严肃,谨慎)

有关“语言”的成语

对答如流

妙趣横生

谈笑风生

各抒己见

言之凿凿

娓娓动听

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

滔滔不绝

口蜜腹剑

言辞恳切

胡言乱语

巧舌如簧

夸夸其谈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词穷理极

舌剑唇枪

口若悬河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出自《史记》的成语

韦编三绝

纸上谈兵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指鹿为马

多多益善 运筹帷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四大名著的成语

倒打一耙

火眼金睛

不打自招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调兵遣将 扶危济困

拍案叫绝

横行霸道

金玉良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与“变化,发展”相关的成语

日新月异

突飞猛进

一日千里

焕然一新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万象更新 移风易俗

朝更暮改

朝令夕改

摇身一变

转危为安

否极泰来

转祸为福 变化多端

变化无常

变化无穷

翻天覆地

今非昔比

千变万化

耳目一新 恍如隔世

潜移默化

斗转星移

瞬息万变

风云突变

时移事改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成语

提心吊胆

闷闷不乐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愁肠百结

郁郁寡欢 惶惶不安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惴惴不安

不知所措

心慌意乱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黯然神伤

悲痛欲绝

如坐针毡

心急火燎 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

深恶痛绝

朝思暮想

归心似箭

义愤填膺 描写风景的成语

绿草如茵

枝繁叶茂

山明水秀

名山胜水

崇山峻岭

水天一色

千姿百态 郁郁葱葱

曲径通幽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名不虚传

诗情画意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描写色彩的成语

黯然失色

金碧辉煌

丰富多彩

光怪陆离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斑驳陆离

光彩夺目

光彩射人 成语积累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七、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八、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十、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无动于衷 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完璧归赵 悬梁刺股 手舞足蹈 前赴后继 形影不离 肝胆相照 勤能补拙 发奋图强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勃然大怒 伶牙俐齿 口若悬河 四面楚歌 凿壁借光 促膝谈心 张牙舞爪 血浓于水 生死相依 笨鸟先飞 开卷有益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孟母三迁七步成诗

一、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 十

二、形容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十

三、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十

四、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十

五、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十

六、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十

七、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十

八、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烈日炎炎 寒气袭人 万人空巷 欣欣向荣 金碧辉煌 粉妆玉砌 波光粼粼 白练腾空 古树参天 桃红柳绿 皓月千里 暴风骤雨 背井离乡 秋风送爽 寒冬腊月 座无虚席 川流不息 玉宇琼楼 别有洞天 湖光山色 烟波浩渺 万木争荣 绿树成荫 晨光熹微 风驰电掣 长吁短叹

道听途说

丢盔弃甲

调兵遣将

甜言蜜语

眼疾手快 十

九、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倒西歪

南辕北辙

前赴后继

前俯后继

左推右挡 承前启后

舍近求远

扬长避短

弃旧图新

优胜劣汰

春天的成语:草长莺飞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晖寸草 满园春色

夏天的成语: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酷暑难耐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天高云淡 硕果累累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冬天的成语:风雪交加 寒气逼人 千里冰封 滴水成冰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寒气逼人

聪明伶俐 闷头不语 金银财宝 粗枝大叶 滴滴答答 口干舌燥 唉声叹气 旷野荒郊 日夜不停 昂首挺胸 妖魔鬼怪 震耳欲聋 一筹莫展 自告奋勇 小心翼翼 坐卧不宁 三五成群 冥思苦想 音韵铿锵 视死如归 如泣如诉 泪如雨下 疑惑不解 雄浑激昂 漫山遍野 人声鼎沸 数不胜数 激情四溢 不屈不挠 各种各样 嫉恶如仇 崎岖不平飞禽走兽 恼羞成怒 面红耳赤 狼狈不堪 如坐针毡 扬眉吐气 丧魂落魄 拍手称快 无计可施 仗义执言 为非作歹 杳无音信 无济于事 照本宣科 如虎添翼 无忧无虑 变化多端 没完没了 一声不响 生气勃勃 斑斑驳驳 神气十足 不动声色 轻松自在 见义勇为 筋疲力尽 喜出望外 面目狰狞 不可思议习以为常 抑扬顿挫 熙熙攘攘 意味深长 全神贯注 炯炯有神 劳累过度 欲哭无泪 举目无亲 流落他乡 牛马不如 面容憔悴 衣食无忧 百感交集 应运而生 无所事事 心地善良 气急败坏 生命垂危 臭气冲天 不绝于耳 满目疮痍 百废待兴 轰轰烈烈 丧心病狂 辗转反侧 一丝不苟 恋恋不舍 日夜兼程 富甲一方 百万富翁 不期而遇 冲锋陷阵 智勇双全 家境贫寒 千载难逢 七嘴八舌 忧心忡忡 无能为力 不约而同 游手好闲 拱手相让 走投无路 乘风破浪 和颜悦色 欣然接受 东张西望 毫无保留 困惑不解 出乎意料 腰缠万贯 解囊相助 迎刃而解 大公无私 唉声叹气 出生入死 辛勤劳作 张灯结彩 喜气洋洋 赫赫战功 一表人才 并肩作战 年轻有为 英勇杀敌 忠孝两全 战功卓著 自强不息 废寝忘食 划粥割齑 美味佳肴 争先恐后 风和日丽 碍手碍脚 小菜一碟 面色红润 旁若无人 价值连城 栩栩如生 若明若暗 翻箱倒柜 洋洋得意 谢天谢地 疲惫不堪 不知所措 摇摇晃晃 惊心动魄 目不转睛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座无虚席 垂涎欲滴 楚楚动人 傲然挺立 力排众议 千辛万苦 慷慨激昂 马不停蹄 千军万马 张牙舞爪 隐姓埋名 不假思索 毫不示弱 响彻云霄 宁死不屈 乐善好施 满腔义愤 贪生怕死 暴跳如雷 一望无际 无穷无尽 不知不觉 神机妙算 毫不厌倦 一本正经 专心致志

五年级上册语文成语

不紧不慢 摇来晃去 摆来摆去 自作聪明 不知不觉 手舞足蹈 不知不觉 一不留神 惊慌失措 大吃一惊 欢天喜地 不由自主 酩酊大醉 不声不响 风尘仆仆 气喘吁吁 异口同声 悦耳动听 彬彬有礼 吵吵闹闹 吹胡子瞪眼 忠心耿耿 不知所措 劳苦功高 叽叽喳喳 干干净净 金光闪闪 垂头丧气 人山人海 精神十足 自言自语 弱不禁风 妙不可言 摧肝裂胆 重重叠叠 昂首挺胸 壮烈豪迈 满腔怒火 勇往直前 披荆斩棘 蔫头耷脑 一错再错 小心翼翼 端端正正 熠熠生辉 推己及人 名正言顺 痴心妄想 满不在乎 一五一十 衣衫褴褛 愁眉苦脸 活蹦乱跳 痛哭流涕 素不相识 光彩夺目 一劳永逸 疑惑不解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芸芸众生 浮华虚名 稍纵即逝 奇花异草 饱食终日 应接不暇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斑斑点点 斩钉截铁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横七竖八 青壮山河 悬崖绝壁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纹丝不动 激动人心 漫山遍野 若有所思 若有若无 不屈不挠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舍生取义 前赴后继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中流砥柱 感天动地 没精打采 毫不在意平心静气 不可名状 吃一堑,长一智怡然自得 晕头转向 不由自主 千丝万缕 一言不发 进退两难 青山绿水 一模一样 价格不菲 怦然心动 欣喜若狂 半信半疑 不可思议 为人处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来覆去 铁骨铮铮 弦外之音 喜不自胜 赏罚分明 英勇无畏 唾手可得 提心吊胆 良苦用心 毫不犹豫 老奸巨猾 澎湃激荡

束手无策 百折不挠 家喻户晓 闪闪烁烁 哑口无言 不堪设想 虚张声势 踉踉跄跄 动弹不得 擎天之柱 摇身一变

谚语、歇后语

①刀子嘴,豆腐心。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推荐第5篇:小学五年级下册《生命

小 学 五 年 级 下 册 《生命•生态•安全》

教 案 设 计

执教者:

1、化石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2.感受物种变化和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 教学重点:

生命的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存环境转变的历史,物种受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或灭绝,或进化。 教学难点:

物种更迭,但生命依然生生不息。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科幻片吗?你们看过《侏罗纪公园》吗?引导学生讨论。2.学生分组交流:我们看的电影里,恐龙为什么会复活?

3.分组议一议:人们凭借什么直到恐龙的样子,还能够模拟出恐龙的声音?

二、新课。

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生命故事”部分后交流:知道了化石的哪些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生命探索”部分内容,交流:骨骼不断增生的怪鱼-----伍氏献文鱼。

3.了解“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相关知识。

4.学生阅读教材“生命加油站”的内容,交流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的多种假说,思考恐龙消失带给人类的启示。

5.近些年消失的十大物种。6.思考与行动。

(1)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物种消失?这样的结果是否可以避免?

(2)说说你知道的环境恶化、极端气候、地质灾害,它们有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1 (3)我们能够做什么? 7.化石故事知多少

(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大约多少年? (2)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化石的故事?

(3)如果将来有一天,假设我们掌握了必要的技术,能使那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动物重新出现在我们的地球上,你最希望重新出现的动物是什么?

三、课外延伸。

课后分组搜集有关化石的更多资料。

2、人类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历程,这一历程伴随了整个人类发展史。2.感受科学进步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改变,增强对人类未来的信心。 3.激发学生对生命之谜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身命运。 教学重点:

在探究、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 教学难点:

通过生命探索的主要视角、观点、线索的呈现,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在研究生命之谜及人类生存方面的重要作用。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吃人”的谜语。

2 1.故事:传说斯芬克斯是埃及远古时代的一头怪兽,生性残忍,喜欢吃人。它常 用一个谜语考问路人,若答不出来的路人便会被他吃掉。一天,俄狄浦斯经过此地,斯芬克斯照例用这个谜语考他:“有一种动物,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动物?”结果,俄狄浦斯猜对了这个谜语。

2.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为什么?

3.小结:人是最智慧、最神奇的物种。从古至今,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对生命之谜的探索一刻未停。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就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吧”的箴言。

二、新课。

1.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生命之谜的话题搜集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用彩色笔写在纸上进行展示交流。

2.教师分享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列出了生命十大未解之谜:生命如何起源?地球上有多少物种?人类仍在进化吗?我们为什么睡觉?智能的出现是必然结果吗?什么是意识?性从何而来?我们能防止衰老吗?什么是生命?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吗?

3.交流感受: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面对诸多生命之谜的感受。4.阅读教材,借助“鞋带头”的比喻,理解端粒、端粒酶的作用。 5.“长生不老”大家谈。 教师讲述:故事---彭祖的传说。

学生分享:关于长生不老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幻想等,

6.结合教材中的五福图片及对应文字,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后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开展“读图讲述”等活动,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进行分享。

三、活动二:科学探索列车。1 第一站:生命摇篮。

知识点:地球形成之初的状态,原始海洋中逐步形成生命。 2.第二站:进化长河。 知识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第三站:太空探索。

知识点:米勒实验、化学进化论、太空探索-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 4.第四站:基因时代

知识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之书、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

四、生命加油站。活动一:生命礼赞

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人类对生命之谜的探索从未停止。对此你有何感想?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活动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形成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或研究小论文,在班上交流。

3、生命的奇迹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上网奇迹现象,感受生命的力量和伟大。

2、认识到人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潜能被激发就会出现奇迹。

3、激励学生超越自我,竭尽全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人生的奇迹。教学重点:

认识到人人都拥有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教学难点:

树立克服困难,竭尽全力、自我超越的意识。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阅读教材中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故事,了解四种不同情况下的生命奇迹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命存活的条件、奇迹背后的原因等。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其他关于生命奇迹的故事,并说说这些事例给自己带来的

4 感受和启发。

二、新课。

1、阅读比尔。盖茨的故事,思考:说说自己的启示。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组交流自己因“竭尽全力“而获得成功的故事经历。

3、阅读思考:人的潜能有多大?

三、完成一个对生命奇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

4、提醒幸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悟幸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体会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3、树立健康乐观向上的幸福观。教学重点:

让学生领悟幸福“无处不在”,树立健康乐观向上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幸福”为什么要“提醒”,正确地领悟幸福,感受幸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思考,讨论:“什么是幸福?”“你所认为的幸福是怎样的?”

二、新课。

1、阅读教材中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故事,了解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幸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明白“幸福是无处不在的”。

2、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收集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3、分享彼此的幸福点滴。

阅读《别忘了提醒自己,幸福就在身边》。

5、安全乘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安全乘车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安全乘车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技能。教学重点: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技能。 教学难点: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技能。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自己敢看教材中的三幅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乘车的,是否 有与图中相似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师提出问题:怎样乘车才能确保安全?

二、新课。

1.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组交流:怎样做才是安全的? 2.学生自学“安全小卫士“的内容,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技能。 3.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安全小提示,并交流学习后的感受。

6、绿色上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绿色上网的要求和方法。2.帮助学生树立绿色上网的自律意识。 3.培养学生自觉坚持绿色上网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绿色上网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难点:

绿色上网自律意识与自觉行为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网吗?你们觉得网络方便吗?你有过去网吧的经历吗?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情况。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通过对网络功能及其两面性的认识,思考利用网络的正确态度和方法。2.学生分组学习“ 安全小博士”的内容,掌握绿色上网的含义、要求和方法。 3.在小组内完成“绿色上网倡议书”,培养学生绿色上网的自律意识和自觉坚持绿色上网的行为习惯。

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阅读完相关资料后,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做得怎么样,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7、防恐防暴有办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识别恐怖分子。

2、了解恐怖分子的手段。

3、知道在各种场合中遇到恐怖分子袭击时应当采取措施自救、他救。

4、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合中的各种防暴设施。

5、学会如何报警,会使用准确的报警语言。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昆明市3月1日晚发生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据新华社消息,10余人统一着装,蒙面持刀,在昆明火车站砍杀群众。至3月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我们应该怎么办?恐怖袭击有那些手段,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常见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 常规手段:

(1)爆炸。炸弹爆炸、汽车炸弹爆炸、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等; (2)枪击。手枪射击、制式步枪或冲锋枪射击等; (3)劫持。劫持人、劫持车、船、飞机等; (4)纵火。

二、如何识别恐怖袭击嫌疑人:

实施恐怖袭击的嫌疑人脸上不会贴有标记,但是会有一些不同寻 常的举止行为可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例如;

(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

(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协调者; (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

(4)在检查过程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

8 (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 (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三、遇到恐怖袭击时如何选择掩蔽物? (1)掩蔽物最好处于自己与恐怖分子之间;

(2)选择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使恐怖分子在第一时间不能够发现你,为下一步逃生提供了时间;

(3)选择形状易于隐藏身体,如立柱;不规则物体容易产生跳弹,掩蔽其后容易被跳弹伤及,如假山、观赏石等。

四、如何正确报警。

1、保持镇静,不能因为恐慌影响了正常的判断。

2、判明自己目前是否面临危险,如有危险,做好个人防护,迅速离开危险区域或就地掩蔽。

3、首先报告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地点、时间、发生事件、后果等。如枪击事件位置、嫌疑人数、体貌特征、衣着打扮、伤亡人数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恐怖活动的知识,大家如果在遇到恐怖袭击时,切忌一定要保持镇定,按照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作出正确反应,施展自救和他救,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8、身体红绿灯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的界限。

2、明白哪些是性侵犯行为。

3、遇到性侵犯行为时,能正确自助和求助。

9 教学准备:

1、人体海报、小博士卡若干。2.红、黄、绿三色磁条。

3、录像。

4、课外调查资料。

5、彩色纸及白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另类小侦测——明白身体有界限。

1、破冰行动——亲密接触。

(1)自由组合:学生自主找一位同性同学,两人组成行动伙伴。

※友情提示:双方学生对老师所要求的动作感到不舒服时,可以不做。

(2)亲密接触:随着老师的指令:“摸头、摸额头、摸脸颊、拍肩、牵手、拥抱、拍屁股”等,行动伙伴学生进行相应的身体接触。

2、反馈:在活动中,哪些动作你觉得不舒服?(当別人接触你身体某个部位让你不舒服时,那个地方就是你身体的界限。

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体界限,不一样的人碰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允许别人碰触的尺度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身体界限,宝贝自己的身体,这样才是身体的好主人。

4、设疑:那么你觉得通常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是可以被别人碰触的?哪些是不可被碰触的呢?

二、区分红绿灯——认识常见性侵犯。

1、分组讨论各组讨论出男女生可被碰触和不可被碰触的部份。

2、交流反馈。

3、小结:臀部、胸部、阴部、阴茎、阴囊(手指红灯区),是我们身体的最后防线,不管这个人我们认识或不认识,都不可以碰触我们的私处。那种用身体碰触或用眼睛看红灯区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性侵犯。当然如果有特殊需要时不算性侵犯,如果医生看病,同性别父或母及其他家人在必要时帮助你(红灯区受伤或生疮了,要抹药等)。

三、倾听小故事——识别变相性侵犯

1、情景展示(录像):看录像:童话故事《小王子和狼妈妈》。

2、组织抢答。

3、小结:在我们的社会里,就有像狼妈妈这样的人,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诱我们,甚至伤害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管对方是我们的亲戚朋友还是什么人,只要我们感觉不舒服或者害怕时,都要勇敢地拒绝,告诉他我不喜欢这样,他(她)不可以这样对我。

四、组织游戏找到金钥匙——尊人助己有良方。

9、警惕可怕的狂犬病

教学目标:

1、知道狂犬病的危害和症状。

2、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在与狗、猫等动物接触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狂犬病的危害和症状。 教学难点:

在与狗、猫等动物接触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健康小问号。

1、自己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分组讨论:什么是狂犬病?

2、谈谈你被狗咬了以后是怎么处理的?被狗咬了必须接种疫苗吗?

二、健康小博士。

1、自己独立阅读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有关于狂犬病的一些症状。

2、了解狂犬病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

3、引导学生弄清楚狂犬病的几层含义:第一,这是一种传染病;第二,是由狂犬 病毒引起的;第三,此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第四,患病动物咬人或动物时,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上口语侵入机体而引发感染。

4、教师补充一些内容:狂犬病“恐水症状”的独一无二性, 师板书:

“死亡率100%”和“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高达5万—7万”

三、健康小贴士。

1、由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材料,学会预防狂犬病。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减少流浪猫狗带来的危害?

四、引导学生阅读剩下的内容,并谈谈学习了本课后的读后感。

10、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1、说出导致听力受损的常见原因。

2、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把后听力应注意的事项。

3、养成良好的保护听力的习惯。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把后听力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保护听力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健康小问号。

1、教师先请班上的几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让大家猜猜这是谁的声音;接着请同学 们用手捂住耳朵,继续判断自己听到的内容。

2、请同学说说听力顺畅和受阻时的感受,引出关于听力的话题。

3、学生分组讨论:听觉对人类有何作用?你熟悉的人中有听力受损的吗?你知道他 们听力受损的原因吗?

二、健康小博士。

学生独立阅读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闻,了解导致听力受损的常见原因。

三、健康小贴士。

引导学生掌握爱耳护耳、保护听力的科学方法。

四、健康小行动。

1、组织学生讨论:遇到巨大声响时,怎样做才能保护鼓膜不受伤害?

2、向亲人和朋友讲一讲有关护耳的常识。

3、引导学生“健康小链接”的相关知识。

11、护脚有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常见的脚部问题。

2、学会应对脚部问题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护脚习惯。教学重点:

学会应对脚部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护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健康小问号。

利用“健康小问号”中的问题进行这部分的学习。

二、健康小博士。

1、学生自由分组朗读这部分的知识,了解脚癣、嵌甲、甲沟炎等疾病的形成原因、症状和危害。

2、分组讨论这些疾病形成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嵌甲和甲沟炎会相互转变吗?

三、健康小贴士。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你认为“健康小贴士”中哪些内容自己以前做得不够好?

(2)预防脚癣,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内容,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注意?

2、学生自学“健康小行动”的内容,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护脚习惯,消除危害脚部连康的各种因素。

3、和同桌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去关心家人的脚部健康。

4、拓展:了解“美甲可能引起灰指甲”和“鸡眼”。

12、看病用药有学问

教学目标:

1、了解看病用药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常识。

2、结合亲身经历和各种体验活动,掌握看病用药的基本要求。

3、辨析生活中看病用药的误区,学会反思自己和家人看病用药的不良习惯。

4、学习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调查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对看病用药流程的体验。

14 教学难点:

对看病用药无趣的辨析、反思。 教学过程:

一、健康小问号。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请学生谈谈他们带哦医院看病时是怎样咨询的,或 者是怎样选择科室挂号的?

二、健康小博士。

1、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看病用药的基础流程和常识:

(1)针对到过大医院看病就诊的学生,让他们以个体经验来介绍时怎样去看病用药 的?

(2)针对没有到过大医院看病就诊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图文,自己阅 读,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2、通过“小链接”和“小体验”,让学生自己感受这部分内容里的知识。

三、健康小贴士。

1、针对教材中的四个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这 样?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科学的?

2、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看病用药的误区和不良习惯需要反思和 纠正?

四、健康小行动。

引导学生自学,学会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调查意识和能力。

15

13、学习中的烦心事

教学目标:

1、体验、感受联想的快乐,体会和认识联想的奇妙作用。

2、学习联想的基本方法,改善思维,激发创造。

教学重点:

体验到联想的快乐、奇妙,学会联想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到联想的快乐、奇妙,学会联想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科技发明小故事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幻灯片或课件。

2、学生准备联想训练游戏所需要的彩色笔。教学方法:体验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暖身活动:铅笔的想象。

游戏规则:用一支铅笔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铅笔停到谁的手里,就请他想象某样东西,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可以想象成笛子,当笛子吹。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思维,进行奇思妙想。

二、主题活动。

(一)心理聚焦。

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联想,激发创造,并初步认识到联想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感受联想的重要性。

(二)心灵视窗。

1、涂一涂。着重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学生需要把一幅没有色彩的图画涂上不同的颜色,并阐明这幅画的含义。

2、“○”的联想。属于模型含义联想训练。这类训练是对一简单的模型进行广泛的联想,要求想象出它能形成的一切物品。学生通过“○”这个模型可以联想到地球、三角板中心的圆等。

(三)心灵氧吧。

1、联想的作用:

(1)联想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

16 (2)联想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3)联想帮助我们发明创造。

2、联想的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六个词语的两两连线,并说明理由。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联想还有哪些方法?

(四)心海起航。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思考:为什么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有可能赚钱?

14、善待同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善待他人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快乐。

2、学会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尊重、宽容、善待他人。教学重点:

体会善待他人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快乐。 教学难点:

学会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尊重、宽容、善待他人。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1、思考“苏珊为什么笑了”?

2、体会同学们全体戴帽是为了让苏珊不尴尬,让苏珊回到集体时更自在快乐;懂得善待他人就是替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1、完成“读一读”,得出结论:别人的不幸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善待他人也就是善

17 待自己。

2、“说一说”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善待”。

4、在议一议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名言警句。

15、合作真愉快

教学目标:

1、体会、认识到合作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

2、学习、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合作能力。

3、自觉从团队中获取经验,同时主动为团队服务。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合作能力。自觉从团队中获取经验,同时主动为团队服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请学生谈一谈对合作的理解。

二、主题活动。

(一)心里聚焦。

1、学生观察、阅读教材内容,并谈一谈教材中提供了哪些合作的情景。

2、学生就近分组,在组内讨论、列举一个经典的合作事例,全班分享。

3、让学生讨论: (1)自己对合作的认识。

(2)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绝对独立完成的事情?

4、小结:

(1)我们每个人毕竟不是事事精通的天才,因此需要与他人合作。合作能弥补我们自身的

不足。

(2)我们要广泛地伸出学习的“触角”,去和丰富的信息网络结合,去吸收知识和经 验。

(3)我们要主动地伸出学习的“根”,去和成功者连接,吸收他们的经验,了解他们 的心态。

(二)心灵视窗。

通过“齐眉棍”游戏,学生可以感受与人合作的过程,反思自己的合作状况。

1、个人角度:自己与其他成员互动时收获了什么?存在怎样的困难或不足?

2、团队角度:自己小组合作的效果如何?

(三)心灵氧吧。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内容,并谈一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学生阅读“小博士”的内容,并小组讨论: (1)举例支持或印证“小博士”的内容。 (2)概括团队合作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四)心海起航。

1、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合作‘金钥匙’”,并说一说自己在今后的合作中应该怎样做。

2、关于游戏“穿越‘地雷阵’”,并讨论: 你在穿越“地雷阵”时有什么感受与体会?

19

16、责任面前有担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指导学生鉴别责任行为和非责任行为。

3、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承担责任对成长的积极意义,自觉培养责任行为。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承担责任对成长的积极意义,自觉培养责任行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暖身游戏。规则:学生相隔一臂站成排,教师面向学生站在队列前。教师喊一时, 学生向左转,喊二时,向右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原地不动。当有人做错时,就要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鞠躬并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教师小结:勇于承认错误就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

二、主题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故事,然后讨论: (1)你从里根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你认为什么是“责任”?或者,说到“责任”一词,你联想到了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分享:你还了解哪些勇于承担责任的故事?

3、请学生仔细观察“心灵视窗”中的四副情景插图,辨别并交流: (1)图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负责任的行为? (2)你是否主动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4、学生分组讨论:承担责任的价值。(教师可以提问:勇于承担责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避免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5、学生分组完成“心灵氧吧”的内容,并交流学后的体会。

20

17、垃圾分类好处多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模拟采访表演,对垃圾分类加深理解,并认识到宣传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体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2.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

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走进龙盛小学!

欣赏校园美景,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也为下面录象中乱扔垃圾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2、行为对比,引发思考。

师:说的非常好!想不想继续看?(生看扔垃圾录象)生谈此时的感受。

(设计说明:学生看完两段扔垃圾录象后,对录象中的两种相反的行为会很敏感,此时让他们谈感受,说出乱扔垃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此时抓住“垃圾”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会产出那些垃圾。)

二、说一说,分一分。

1、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

2、说说对这些垃圾的认识。

3、学生动手分垃圾。

21 小结:我们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可回收垃圾,把不能利用的垃圾称为不可回收垃圾,在不可回收垃圾中还有一些垃圾是比较特殊的(废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罐子),我们把它们单独分成一类,称为“有害垃圾”。

三、垃圾的种类(以下内容由录音播放)。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2、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果皮、蔬菜皮、剩饭、变质食物等。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

四、垃圾的处理方法。

(一)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主要处理方法是把可回收垃圾集中起来,送到加工厂再加成新产品。

(二)不可回收垃圾处理。

1、填埋法:

填埋垃圾的费用是很高昂的,处理1吨垃圾的费用大约200元。北京为例,日产垃圾12000吨,算一算每天的花费是多打?

2、焚烧是指把垃圾送到专门机构进行燃烧处理,把污染降到最低。

(三)有害垃圾的处理。

把垃圾送到指定机构无公害化处理后再填埋。

五、生活中垃圾的处理。

(一)处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三)垃圾分类的可行性。

1、在生活中实行垃圾分类可能吗?

2、主要困难在哪?

六、调查社会中的垃圾处理方式。

七、谈谈收获,总结全课。八:课后延伸、撰写建议书。

22

18、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次性用品的缺点及正确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3、在了解有关一次性用品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一次性用品的缺点及正确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牵一发动全身。

1、出示一次性塑料饭盒。

问题一:这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问题二:用过之后人们会把它怎么样?在讲究卫生的今天,人们还会在用它吗?

2、学生竞答。

3、得出结论:像塑料饭盒这一类只用过一次的日用品,就是一次性用品。问题三: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次性用品。

二、知人知面不知心。

(过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次性用品无处不在,那么它有没有不足或这说缺陷呢?

1、出示课件:我国某些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量和原材料消耗量。

一次性用品:餐馆用的筷子 塑料袋 木铅笔 贺卡 一年消耗量 260亿双 1200亿个 75亿支 6亿张。

年原材料消耗量:20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 40万吨原油 2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 20万棵大树。

2、生生互动:通过这张表格,你最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

3、师生互动,得出结论:一次性用品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同时产生大量垃圾。

4、出示课件:大量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出售使林木资源急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而引发

23 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5、生生互动,讨论问题:森林面积减少会依法哪些环境问题?

三、画虎画皮难画骨。

(过度)一次性用品的弊大于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次性用品?

1、生生互动,探讨做法。

2、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少用、再用、回收、不用。

四、火眼金睛辨真伪。

1、出示课件:几组对待一次性用品的行为。

2、生生互动,讨论问题: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3、师生互动,明理导行。

五、身体力行争“卫士”。

1、调查学校一天用掉的一次性用品(饭盒、方便筷、饮品盒)。

2、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集贸市场的一个菜摊一天用掉多少塑料包装袋,以及摊主对此的看法。

3、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4、向社会宣传。

19、为秸秆找出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秸秆的坏处。2.探寻秸秆的合理处理方法。 重点: 培养合理利用秸秆,不燃烧秸秆的环保意识。 难点:

24 认识到合理处理秸秆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1.课件展示秸秆焚烧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大飞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现状。2.学生交流:人民为什么焚烧秸秆?秸秆焚烧有什么缺点? 追根求源:

1.展示焚烧秸秆害处的图片及资料。

2.学生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3.引法学生讨论:焚烧秸秆有什么害处?

4.小结秸秆焚烧的害处:污染空气,引发火灾,影响交通等。环抱在行动: 引导学生交流合理处理秸秆的办法:

1.小组讨论:有哪些办法可以科学处理饥饿感而不污染环境? 2.交流小组搜集的科学处理秸秆的办法。

3.诗圣小姐:秸秆焚烧,人人有责。要合理利用秸秆,节约能源,造福子孙。 绿色延长线:

1.调查了解秸秆发电情况。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秸秆发电场或其他合理利用秸秆的地方,如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家庭秸秆气化炉等。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秸秆发电的资料,了解秸秆发电的知识,把课上的探究延伸至课下。

25 20、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空气污染的几种典型现象,了解汽车尾气、可吸入颗粒物、酸雨等的污染及其危害,学会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探讨空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2)学习对科学的评价,学习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2、酸雨、空气质量报告。课前准备:

1.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2.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漫画;

3.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剪报;4.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等录像; 5.森林的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案例。 教学过程(网络教室):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触目惊心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学习。

分组查找资料、概括、汇总、讨论,是一次自主学习的实践。收集资料,经小组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空气污染? (2)空气污染有几种类型?

(3)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空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5)空气污染对工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6)空气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7)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

(8)什么是“酸雨”,酸雨形成的原因,它的危害是什么? (9)森林的作用?

26 (10)空气质量是如何来划分等级的? (11)空气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

(12)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13)使用空气污染指数有何意义?

(14)目前预防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15)我们作为学生可以作些什么来减少空气污染的发生?

三、交流展示:

用课的1/3时间交流,学生先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拓展的问题,教师边点拨,边小结。

四、讨论释疑:

对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

(1)腐败对环境污染推波助澜,谈一谈你对以下案例的感想:

案例1:河南农民宋克明10年自费10万调查污染,他说:“一些地方的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就不顾断了子孙后代的路,环境遭污染,土地在锐减,森林被砍光„„只要GDP增长了,自己的官位提升了,这些他们都是熟视无睹。”

五、作业布置:

1、课外实验:测定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问题: (1)不干胶上有什么? (2)它们是怎么来的?

(3)不同环境中所粘的颗粒物一样吗?

2、活动与探究:

小组合作调查本地区空气的污染情况。

步骤1:每位同学写出尽可能多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步骤2:将所有的污染原因分为几大类,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居室装修污染、厨房油烟污染„„

步骤3:分小组就每一类污染收集尽可能多的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程度(可查找资料、进行实验、调查走访等)。

步骤4:提出防治不同类型空气污染的建议。 步骤5:交流各小组调查结果。

27

推荐第6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成语

成语

一碧千里

精神饱满

襟飘带舞

栩栩如生

天高气爽

不计其数

浩浩荡荡 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

崇山峻岭

高大挺秀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斗志高昂 狂风大作

七零八落

晴空万里

源源不断

劈头盖脸

不翼而飞

夜以继日 翠色欲(将要)流

浑(全)黄一体

美轮美奂(众多)

严(严整)阵以待 始料不及(料想,达到)

杯水车薪(柴火)

废寝(睡觉)忘食

不声不响

一动不动

马马虎虎

光芒四射

运转自如

翻来覆去

清清楚楚 不怀好意

情不自禁(忍住)

随心所欲(希望)

绞(费心思)尽脑汁 一本正经(规矩)

默(不说话)不作声

得意扬扬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能言善辩

雅俗共赏

小心翼翼

没完没了

完好无损(损坏)

不惜(舍不得)代价

若(好像)无其事

不动(表现)声色

了如(好像)指掌

可歌可泣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

依依惜别

热气腾腾

无边无涯 三长两短

昏迷不醒

跌跌撞撞

成千上万

一声不吭

重重叠叠

你拥我挤 舍己为人

辛辛苦苦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程门立雪

目不转睛(眼珠) 喜出望(希望)外

奄奄一息(气息)

势不可当(抵挡)

迫(急迫)不及待

浩如烟海

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饮酒取乐

轻易出动 神机妙算

一饮而尽

自言自语

半夜三更

天真地秀

喜不自胜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瞑目蹲身

天造地设

抓耳挠腮

完璧归赵 负(背着)荆请罪

昏庸无能

平安无事

如临大敌

按兵不动

一刻不停

长途跋涉

绘声绘色 有声有色

灵机一动

头晕眼花

一落千丈

铤而走险

花样年华

源远流长 人才辈出

故伎(方法,手段)重演

心急如焚(火烧)

顾全大局

足智多谋

呼之欲出

名副其实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仰面朝天

呕心沥血

由盛而衰

转悲为喜

四四方方平平整整

半信半疑

派头十足

天衣无缝

轰然倒去

自言自语 兴致勃勃

妙不可言

十全十美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入木三分

敛(收回,禁止)声屏气

五彩缤纷

花团锦簇

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不慌不忙

冲锋陷阵

攻城守垒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悠然而去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

摇头晃脑

色彩斑斓

繁花似锦 五颜六色

妙不可言

五彩缤纷

含情脉脉

取之不尽

大饱眼福 锦绣河山

耐人寻味

家家户户

目不暇接

花花绿绿

五光十色 多彩多姿

莞(形容微笑的样子)尔一笑

应接不暇((闲暇)

姹(美丽,艳丽)紫嫣红

熟视无睹(目睹)

小心翼翼(严肃,谨慎) 有关“语言”的成语

对答如流

妙趣横生

谈笑风生

各抒己见

言之凿凿

娓娓动听

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

滔滔不绝

口蜜腹剑

言辞恳切

胡言乱语

巧舌如簧

夸夸其谈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词穷理极

舌剑唇枪

口若悬河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出自《史记》的成语

韦编三绝

纸上谈兵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指鹿为马

多多益善 运筹帷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四大名著的成语

倒打一耙

火眼金睛

不打自招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调兵遣将 扶危济困

拍案叫绝

横行霸道

金玉良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与“变化,发展”相关的成语

日新月异

突飞猛进

一日千里

焕然一新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万象更新 移风易俗

朝更暮改

朝令夕改

摇身一变

转危为安

否极泰来

转祸为福 变化多端

变化无常

变化无穷

翻天覆地

今非昔比

千变万化

耳目一新 恍如隔世

潜移默化

斗转星移

瞬息万变

风云突变

时移事改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成语

提心吊胆

闷闷不乐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愁肠百结

郁郁寡欢 惶惶不安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惴惴不安

不知所措

心慌意乱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黯然神伤

悲痛欲绝

如坐针毡

心急火燎 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

深恶痛绝

朝思暮想

归心似箭

义愤填膺 描写风景的成语

绿草如茵

枝繁叶茂

山明水秀

名山胜水

崇山峻岭

水天一色

千姿百态 郁郁葱葱

曲径通幽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名不虚传

诗情画意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描写色彩的成语

黯然失色

金碧辉煌

丰富多彩

光怪陆离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斑驳陆离

光彩夺目

光彩射人 谚语、歇后语

①刀子嘴,豆腐心。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推荐第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日积月累

小学五年级日积月累

一单元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单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三单元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连

四单元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五单元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晃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伯的军师——吴(无)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七单元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左摇右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八单元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 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 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作业的事业吧

——印度 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 普希金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发现,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学生原有基础不牢固,优秀生不多,学困生不少(刘成双、姚鹏、银望望)。仍有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阅读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仍然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1、走进西部,

2、永远的童年,

3、语言的艺术,4他们让我感动,

5、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6、走进信息世界,

7、作家笔下的人,

8、异域风情。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与五年级上册形式相同。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即“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三、教学总目标及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阅读中出现不认识的字,可自行查字典解决。

针对书写的生字,可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

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留有一定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关键是把字写端正,提高书写的速度。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2、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章的阅读。

3、阅读教学

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多读少讲,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境如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默读: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的速度,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加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学会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教学时,应给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要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4、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

法;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与物的写法;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5、口语交际的教学

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设定特定的情境,体现双向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学生在表达时,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6、习作教学:进一步明确习作教学的性质,小学生习作的性质是练笔不是创作。不随便拔高要求,降低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作文的指导从内容入手,讲评重在激励。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平时的练笔的指导。

7、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针对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

8、关注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及时根据课堂教学、学生反馈写好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及叙事,记录好自己的成长档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并与大家分享经验。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推荐第9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3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如博客推荐优秀文章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理念:

1、突出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2、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教学设计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六):关于课外阅读

1、课本里的独立阅读课文,拓展阅读要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并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2、鼓励学生深层次的阅读,本学期的阅读总量是25万字,有13万字要在课外完成,要有检查和交流。

六、课题研究

1、确定课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制定计划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4、在教学中探索方法、经验

5、写出论文,上交。

推荐第10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英语复习计划

文章课 件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一、指导思想:通过有计划、系统的复习,对知识归纳与整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主题,把复习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通过复习后有所得、有提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小学五年级下册英语复习计划。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第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册 教 案

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 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

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复式统计表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 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

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

1、

3、4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 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

(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

(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

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

3、4题在作业本上。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

32 × 6 =9×6 =9×6 =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 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

5、

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

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

5、7题。

课题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

10、

11、12题。

课题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

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

3、

4、5题。

课题五: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40页,让学生看第三自然段。 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6,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40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题、第2题;练习八的第

6、7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思考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

8、

9、10题。

课题六: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

教学要求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我们就对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拿出一个长方体,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 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是6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面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

体积=长×宽×高

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应用。

出示例7,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后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4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九的第

1、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九的第

3、

4、5题。

三 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课题一: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

课题二: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要求 ①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用具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一套教学用的奎逊耐彩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的约数有: 。 2的倍数有: 。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2。

(1)思考并回答:求“12 的约数有哪几个”就是求什么。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小往大找,看哪些相同的彩条正好摆出12。 ②一对一对找,看这些相同的彩条是否正好摆出12。 ③得出12的约数有:

1、

2、

3、

4、

6、12。并用图表示: 12的约数

1、

2、

3、

4、

6、12 ④比较:哪几种方法好? (3)尝试练习。

做教材51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观察并回答:(观察例子和练习)

一个数的约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合作,学习例3。

(1)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最小的倍数摆起,边摆边列算式。 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

2、

4、

6、

8、10„„ 用图表示为:

2 的倍数

2、

4、

6、

8、10„„

(3)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并回答: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多少?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写,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要使学生明确: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求一个数的约数 =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 求一个数的倍数 = 求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哪些数能被这个数整除)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

课题一: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

2、5整除。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

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能被2 和5 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2的倍数: ×2 1 2 2 4 3 6 4 8 5 10 6 12 7 14 8 16 9 18 10 20 „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 (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

2、

4、

6、

8、。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

3、

5、

7、

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 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 观察这些倍数 概括观察的特征 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 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 。 (2)做练习十二的第

1、3题。(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 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课题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能被

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②要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

① ② 观察: ③特征

×3 (分组讨论,说发现的规律)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 1 3 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有什么特征。的和能被3整除,这 2 6 个数就能被3整除。 3 9 4 12 5 15 6 18 7 21 8 24 „ „

(3)检验:由学生和老师任意报一个较大的数让学生检验观察它的特征。如:8057921。

因为:8+0+5+7+9+2+1=32 3+2=5 5为能被3整除,所以8057921不能被3整除,8057921÷3=2685940„„1。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①让学生明确这个图所表示的就是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的顺序和方法。 ②让学生按这个顺序和方法判断上面的3个数。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思考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课题一:质数和合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

二、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

三、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请同学报出你们学号的所有约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①每个约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①有一个约数的数是: 。

这些数中 ②有两个约数的数是: 。

③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 。 (4)再观察。

①有两个约数的如:

2、

3、

5、

7、

11、

13、

17、19等。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

4、

6、

8、

9、

10、

12、

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举手,点两名同学板演学号,大家检查。

③请学号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同学举手并报出学号,大家检查。 ④学生看书第59页,读书上的小结语。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根据什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写出后讲所写的数为什么是质数(或合数)。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1)按要求去做后看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第59页的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3、做练习十三的

2、4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质数——只有两个约数。

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 合数——两个以上的约数 1——只有1个约数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2、“你知道吗?”

课题二:分解质因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 ,合数有 。

3.观察:

2、

3、

5、

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4、

6、

8、

9、

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

6、

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

6、

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 ”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 28 2 60 2 14 2 30 7 3 15 5 28=2×2×7 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4.最大公约数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

8、12的约数来。(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

1、

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

1、

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

1、

2、

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

1、

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

8、

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5.最小公倍数

课题一: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约数。

二、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 及画好的数轴。

(1)学生口述4和6的倍数,投影显示在数轴上。 (2)观察并回答。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

②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3)归纳并板书。

①4 和6公有的倍数有:

12、

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②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16 20 12 24 6 8 30 „„ „„ „„

4 和6 的公倍数 (4)抽象、概括。

①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让学生说)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1页有关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6和8的倍数,再让学生说:两个圈交叉部分应该填什么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填好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2 18 2 30 3 9 3 15 3 5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18(或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2×3×3(或2×3×5)再乘以2或3或5得到

36、

54、90(或60、90、150)都是18(或30)的什么?

③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3×5)

(4)归纳: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所以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5)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为了简便,我们通常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写成下面的形式,求最小公倍数,如: 18 30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小公倍数了?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然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看第74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讲讲为什么?

2.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也按要求去做,再回答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

2、3题。

课题二: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最小公倍数? 3.求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

8、

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8、

12、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

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3)归纳: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4)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最小公倍数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

10、

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

3、

4、

5、6*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

(一)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 教材第84~85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 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 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86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 ○

3.揭示分数的意义。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所形成的板书。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练习。练习十八第

1、

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85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练习:①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③( )个 是( )。

④ 是( )个 。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 ,表示 个 。

读作 ,表示有 个 。

三、课堂实践

1.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 2. 读作( ),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

5、6题。

课题二:分数的意义

(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应用。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能联系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 ▲▲

△△ ▲▲

2.口答:什么是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3.填空。

是( )个 。 的分数单位是( ) 7个 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二、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三、探索研究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用直线(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

1、2。

②根据分母来分线段,如果分母是4,就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

0 1 2 (2)提问:如果要在直线上表示 ,该怎样画?启发点拨。 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应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分母是8呢?分母是10呢? ③ 应用直线上的哪一个点来表示?

(3)如果要在这条直线上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该怎么办? 这条直线上0~1之间的第七个点表示的分数是多少? 2.练习。

(1)教材第87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3.教学例1。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讨论题,同桌讨论。 ①这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②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③5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答语。

(4)小结分析思路。口答这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时,一般要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找单位“1”是几,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

4、练习。教材第8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7页的“做一做”。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下面的分数:、、、、。

3.食堂有一批面粉,吃了45袋,还剩28袋,吃了的和剩下的各占这批面粉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

4、

7、8题。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表示( )。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 (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 ,就是 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 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 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 (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3题。 课题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 )米 180分=( )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5 。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

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 )米 146千克=( )吨 23时=( )日

41平方分米= ( )平方米 67平方米=( )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课题五: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

6、例7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 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0 () () 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 )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 , 是2个 , 是1个 ,2个 比1个 多,所以 >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 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 。 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 。 (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

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2、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题一: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渗透集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仪,例

1、例2的直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填空。

3÷4=

8÷11= =( )÷( ) =( )÷( )

二、探索研究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例1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的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 直观图,指点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1, 和 都大于1) (3)像、、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3.练习:教材第99 页上面的“做一做“。 4.揭示课题。

从上面的直线图中可以看到,分数可以分为几类?哪两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5.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第2题。练习后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真分数和假分数用线分割开来。 6.认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观察上表中的分数,哪些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板书:、、、、、、、、、、、。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商是多少?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 结论:当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些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2) 结合例2直观图进一步说明 =1和 =2的算理。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99页的例3下面的“做一做“。 2.判断。

(1)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2)假分数都大于1。

(3)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 3.游戏。

形式:教师出示带有括号的分数,让学生举出手中的数字卡,按要求填数。 (1)使 为真分数。 (2)使 是真分数。

(3) ,组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4) ,组成分子是5的假分数。

五、课堂小结

谁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题。

七、思考练习

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和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课题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 。从图上可以看到 是由 (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 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 。2 就是带分数。 (2)观察2 ,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 整数部分 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 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 5 3 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

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16÷19 180÷15 27÷23 104÷5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

5、

7、

8、9题。

课题三: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及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把1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例5后,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白“把1化成分母为

2、

3、

4、5„„的分数,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分别取它们的全部。(2)直观演示。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2个 ,2个 是 ,1= 。 也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3个 ,3个 是 ,1= 。 同样可以得到1=、1= „ 由此可知:1= = = = =„

(3)小结:1可以化成分子、分母(0除外)相同的假分数。 练一练:1= = = = 。

想一想: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已画好的例6直线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下列整数对应的假分数是几? 1= 2= 3= 4= 5= (2)把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因为1里面有3个 ,所以2里面有(3×2)个 ,即 (在直线上数出6个 ) 。 板书:2= = 或2= (3)把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想一想:1里面有( )个 ,5里面有(□×□)个 。 板书:5= = 或5= (4)怎样把

2、5分别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讨论: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5)小结:①和其它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②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练一练:8= = 12= =( ) 3.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1)出示例7直线图,让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学。 ①2 这个分数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 ②怎样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③真分数部分是多少个 ?

④把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 ? (2)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板书: 2 = = (3)引导学生归纳出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练一练:1 = = 。4 = = 。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104页第

1、2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数化成用指定分母作分母的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不相同?有什么不同?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七、思考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分子是5,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1,这个带分数是( )或( )。

3、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 (1×2)÷(2×2)= = 。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 = (3)从左往右看: = = 由 变成 ,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 ,即 = = (板书)。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 ,即: = = (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 =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 。同理,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

板书: = = = =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 = =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

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4、约分和通分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第12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7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七、教学进度表

1 始业教育;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4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6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机动

17 总复习

第13篇:小学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一、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五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在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在亲子交往方面,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老师的威望在五年级阶段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1、培养学生具有能干、负责的意识,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有潜能、能成功。

3、学会男女生的角色意识,初步学会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

4、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相貌审美意识、幽默生活意识和学习冲刺意识。

四、辅导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第14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 春意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2.视听《致春天》。 3.复听《致春天》。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5.三度(欣赏)创作。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4.学唱歌曲 5.表演歌曲。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 2.欣赏歌曲范唱。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4.师生接唱。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二、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 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聆听《春水》

教学重点: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春水” 教学难点:按节奏谱给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二、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徒手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三、拓展与研究。

1、设问:

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研究成果表演。

4、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课后小结

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2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3.熟悉各主题音调。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2.范唱: 3.学唱曲调。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

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 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

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

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二、学唱《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

3 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 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

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

4、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6、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7、表演歌曲。

8、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二、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

三、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 幻想

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教学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难点: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3.聆听《天地在我心》。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

2.聆听《望月节》。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星》

1、以天文知识导入:

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3.揭题: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

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11.再次完整地欣赏。 12.教师小结: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3.歌曲范唱。

4.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5.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8.学唱歌词。

9.表演《小白船》:

三、听辨练习:

四、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2、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唱好歌曲的两个声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1.谈话导入

2.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3 .音程基本训练:

在训练时宜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操作,教师随时调整学生的音高,使之谐和后再换手势进入下一个音程。在万不已时才用钢琴校音。在人声二部训练前,先可听钢琴弹一下,先有一次听觉体验,然后再唱。

4.学唱歌曲。5.表演歌曲。

6.小结:发展想像,活跃思维。

二、课后小结

第四课 四季

教学目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由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4.继续学吹竖笛,吹奏二声部《故乡亲人》。教学内容:

1、聆听《四季歌》、《秋收》

2、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童心是小鸟》

2、聆听《四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6 教学过程:

一、表演《童心是小鸟》

1、歌曲范唱导入。2.教师范唱第一句曲调:并指导学生视唱这一句。

3.设问:请你找出与这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一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试唱。(提示:从节奏、旋律走向去研究。)

4.教师表扬学生们进行的研究,并进行归纳。

5.学唱第1——16小节的歌谱与歌词。注意要表示出来喜悦、自豪的心情。 6.学唱第二乐段。 7.表演歌曲。

二、聆听《四季歌》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由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次 3.欣赏全曲。 4.再次聆听全曲。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一把雨伞圆溜溜》 教学重点:准确地唱好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唱准8度大调和跨小节切分 教学过程:

一、《一把雨伞圆溜溜》 1.情景导入: 2.聆听范唱

3.教师范唱第1—15小节曲调。4.教师范唱后半部分曲调。 5.学唱歌曲。 6.表演歌曲。

二、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秋收》

2、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聆听《秋收》 教学难点:分析乐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3.复听乐曲。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二、唱自己的歌——曲调创作活动

三、课后小结

第五课 您好,大自然!

教学目标: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3.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不同的版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从不同层面感受少年儿童们在大自然冬季的欢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的美感。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的田野》、《铃儿响叮当》

2、表演:《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田野在召唤》

2、聆听《我们的田野》

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平衡 教学难点:弱起位置的附点节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2.聆听歌曲范唱。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4.学唱歌曲。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 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3.初听《我们的田野》。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聆听《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

8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4.试为歌曲配伴奏。

5.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6.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7.配乐讲故事。

8.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二、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2.聆听歌曲范唱。 3.学唱曲调。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5、完整地表演歌曲。

三、课后小结

第六课 京韵

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京韵”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见教材分析)。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 “眼”(弱拍)跟唱。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3.欣赏全曲。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3.分句跟唱。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10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二、京剧小知识

三、课后小结

第七课 友谊

教学目标: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2.聆听范唱: 3.学唱歌曲。 4.表演歌曲

二、创作动作:为儿歌谱曲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1.回忆儿时的情景导入

2.设问:你听!这首歌是否也在找朋友? 3.板书歌词

4.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研究讨论集体舞的设计方案,并请几位有舞蹈 5.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全班跳集体舞。 6.小结: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二、表演《可爱的苹果》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11 教学内容:

1、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2、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让世界充满爱》 1.歌曲背景介绍导入。

2.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3.看着教材上的歌词,再次聆听。

4.跟着录音哼唱,也可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哼)边跳,或做表示友谊的各种即兴动作。5.小结:“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1.活动的主题:师生情演。

2.这一活动的要求拟在课前先告诉学生(上节课结束时与学生沟通一下),请他们收集有关材料。3.汇总各人收集的材料,分组讨论,选编其中一种形式并进行排练。教师分别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4.选出节目主持人,在教师指导下编排节目顺序及准备简单串联词。5.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或参加到学生的节目中去作为普通的一员。 6.“师生情谊”艺术活动展示。 7.小结。

三、课后小结

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

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

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 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

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 品格。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歌曲《盼红军》“”的切分节奏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重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难点: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 3.欣赏《牡丹之歌》。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表演《编花篮》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2、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7、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3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2.音乐会演出开始。 3.教师小结。

三、课后小结

第15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人,男14人,女18人。大部分学生都是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文明礼貌,上进心强。

从前几个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较差,且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几个差生基础差得厉害,影响了全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在这学期,对差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语文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听说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本册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每一条线索都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几个训练点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

三、教学目标

1、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本册教材的有关基础知识。

2、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是概括段落大意。 (2)习作方面的重点是把一件事写清楚。

(3)听说训练方面的重点是有条理,较具体地进行叙述。

2、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

五、具体措施

随着课改的深入,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努力体现教改趋势,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情感倾向和习惯自律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逐渐由扶到放的指导原则,主要措施如下:

1、要通过互借图书,推荐好文章,评阅好文章,摘录好词好句等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适当增加习作的训练次数,加强习作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如何写具体,详细上多作辅导。

3、开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做好培优辅差工作,使优生、差生都有潜力发展,都有机会提 高。

5、做好阶段性的质量检查与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提高教学效率。

6、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清楚、整洁。

第16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四会市下茆镇龙湾小学五年级

许助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听话、说话和朗读、背诵的能力,课外读书较少,作文水平还较差。

从学习态度和习惯方面看,一些优秀生学习积极主动,有较强的上进心以及主动质疑的优点,在课堂上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一些成绩中等生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但尚无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另外还有一些学习“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缺乏热情,有偷懒贪玩的毛病,造成学习成绩不良。

从心理素质方面看,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敢于竞争,有种强烈的上进精神;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有疑难不敢问,碰到困难缺乏毅力;另外有些学生贪玩好动,自制力差。

本学期将针对本班存在原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广度,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三、教学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41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31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初步学会写复信。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珍惜时间、艰苦奋斗的品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接受知识,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2.阅读教学 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提升品味语言情旨的能力;注重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课文地情感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语感,为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4.口语交际的教学,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5.继续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强化积累。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地词语和句子,丰富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6、改进评价方式,注意情境性评价。建立好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学生成长档案。

7.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出符合课文地有声有色的课件,使教材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愿学,乐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实行一帮一原则。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第17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7 0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班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第18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6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师:邵琴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班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1 2.18—2.22 始业教育;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2.25—2.29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3 3.3—3.7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4 3.10—3.14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热起来了

5 3.17—3.21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6 3.24—3.28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7 3.31—4.4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期中考试

8 4.7—4.11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9 4.14—4.18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10 4.21—4.25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11 4.28—5.2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2 5.5—5.9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3 5.12—5.17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14 5.19—5.23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15 5.26—5.30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6 6.2—6.6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机动

17 6.9—6.13 总复习

18 6.16—6.20 总复习

19 6.23—6.27 复习考试

第19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7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一)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一)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二)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三)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四)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五)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八)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七、教学进度表

永昌县水源镇胜利小学

2018年2月28日

第20篇:小学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工作计划

五年级传统文化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

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节

小学下册五年级范文
《小学下册五年级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